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海外代购论文

海外代购论文

时间:2022-02-25 04:32:18

海外代购论文

海外代购论文范文1

收稿日期:2014-11-06

基金项目:安徽理工大学青年教师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基于技术悖论视角的影响创新产品接受意图因素的研究”(12618)

作者简介:杜宇(1985-),女,安徽池州人,讲师,管理学博士,主要从事消费者行为和国际营销研究。E-mail:tomato8521@sina.com

陈利馥(1983-),女,内蒙古赤峰人,讲师,管理学博士,主要从事国际贸易研究。E-mail:winter8401@163.com

(1.安徽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安徽淮南232001;2.江苏理工大学商学院,江苏南京213001)

摘要:随着国际电子商务平台的不断发展,海外代购业务越来越受到国内年轻一代消费者的青睐。本文从影响海外代购意愿的因素出发,假设消费者世界主义、品牌来源国形象、感知质量以及生活方式分别对海外代购意愿产生显著影响,随后建立了影响海外代购意愿的理论模型,并用spss18.0和AMOS8.0统计软件分析影响海外产品代购意愿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促使海外代购的因素包括品牌原产地形象、感知质量以及生活方式,而消费者世界主义这一因素对海外代购意愿的影响不显著。这一结果对于产品的推广和营销实践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意义。

关键词 :消费者世界主义;品牌来源国形象;感知质量;生活方式;海外代购意愿

中图分类号:F713.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5)04-0106-04

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电子商务平台的不断扩展,使“只有想不到的,没有买不到的”这句话成为现实。很多的国外商品通过代购这种新型的购买方式进入国内市场,无论是日韩的还是欧美的,消费者只需要懂得基本的网络知识,轻轻地点击鼠标就能买到世界各地的商品。网络代购方式的普及迎来了蜂拥而至的“代购一族”。这一方面能帮助国内的消费者以较低的价格购买到高品质的产品,另一方面又给代购商带去价值不菲的利润,消费者在选择代购海外商品时会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却一直没有得到深入的探讨,相关的实证研究也处于空白阶段。

一、理论背景与研究假设

1. 关于海外代购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国民的生活水平、消费水平也相应地得到了提高,人们有条件去追求好品质、优品牌、高科技、高安全的日常生活用品。然而国内的产品由于不断出现的产品质量问题、假冒山寨问题和食品安全问题等一直困扰着国内消费者,使得国内消费者对国内产品产生了质疑,对国际品牌产品的购买需求不断增加。需求增大的同时,国内消费者面临怎样通过合适的渠道进行购买的问题,由于国际品牌产品在进入国内市场时有高额的关税以及层层渠道的加价,这就导致国外品牌产品在国内的售价远远高于其在原产地的售价,给通过国际电子商务平台提供海外代购的商家带来了一定利润空间,对低价格高品质国际品牌产品的需求促进了海外代购市场的迅速发展。海外代购指的是国内消费者通过个人或中介机构在海外市场为其采购产品,然后通过邮寄或代工直接携带的方式运送回国,最后将产品送到消费者手里的购买方式。代购的产品种类繁多,包括食品、服饰、化妆品、电子产品、奢侈品、书籍和乐器等,通常都是在国内市场不容易买到或者价格比较高的产品。代购机构一般收取一定的代购费用,相比国内消费者在国内市场上买到同样产品的支付成本要低很多。

2.消费者世界主义(Consumer Cosmopolitanism)

在社会学里,Merton[1]首次介绍了世界主义,认为世界主义是人们想让自身变得比本地更优的倾向,它在不需要个体彻底否定自己的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的基础上,鼓励个体跨出国家和民族的限制,在更宽广的范围内研究问题、审视自己以及看待其他人和社会甚至整个世界。然后营销学者们发现世界主义消费者的选择不是建立在传统的建议之上的,而是满足需求的基础之上的,因此消费者世界主义就成了潜在的细分标准,随后提出了消费者世界主义的概念。Holt[2]认为世界主义消费者喜欢多样化、多元化的产品,在消费海外产品或服务时会下意识地规避本地狭隘文化的限制。世界主义消费者对海外产品的态度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喜爱,他们会积极主动追求这种多样化并对它抱有正向的态度。Alden等[3]得出了世界主义消费者对全球化消费文化战略的反馈会更好的结论,因为这类消费者更善于去接受来自非本地文化和非本产地的产品。Hannerz[4]在更微观的研究上证明了世界主义消费者倾向在本国购买外国书籍、电影及国际媒介。随后,Cannon和Yaprak[5]认为世界主义消费者不受传统约束和社会规范的影响,容易接受新观点新事物,自己的需求得到满足是最重要的。Skrbis等[6]也发现世界主义消费者的特征和各种消费行为之间的联系是密切的。Rogers[7]的创新理论认为,世界主义消费者是最先接受创新的人。

随后的实证研究中,Levy等[7]认为世界主义的关键特征是思想开放性,这表示人们愿意去探索并学习其他民族的文化,并愿意出境旅游甚至旅居国外,这也就意味着这类消费者更有购买海外产品的意愿和倾向。Featherstone[8]认为多样化偏好是世界主义消费者对多样化的正面态度,世界主义消费者喜欢新鲜的多样的事物,对于传统东西的兴趣逐渐淡漠。Cannon和 Yaprak [5]认为跨境消费的突出表现是消费者对不同国家或文化中的产品或服务产生兴趣并有意购买。Riefler 和Diamantopoulos[9]通过数据收集和研究检测认为,世界主义包括思想开放性、多样化偏好和消费跨境三个维度。

3.品牌来源国形象(Brand-of-Origin Image)

Hong 和 Wyer认为品牌来源国是在国家固定观念下形成评价产品的规则。王海忠等[10]认为来源国效应是指消费者对产品来源国(地区) 的总体性认知会影响其对该国相关产品或品牌的评价及其购买行为。Johansson等[11]指出品牌来源国形象作为品牌自身形象的反映,影响着顾客的品牌态度,它是购买者对品牌态度好坏形成认知的因素之一,对购买者认知产品的质量有着重要作用。Canliz和Maheswaran[12]证明了消费者对同种产品的评价会因为品牌来源国的不同而产生不同评价,进而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

4.感知质量(Perceived Quality)

Zeithaml[13]认为感知质量是消费者对产品或服务优劣的总体判断,是消费者的主观臆测,不同于客观的实际质量。它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是对产品属性的总体性评价。Zeithaml根据产品的不同提出了不同的质量维度。在感知质量的前因研究中, 他认为消费者对质量感知同时来源于内在线索(产品的物理属性)和外在线索(产品的价格、品牌名称和广告水平)。Steenkamp 等[15]认为感知质量是购买意愿的主要决定因素。

5.生活方式(Life-Style)

美国学者Lazer在1963年首次将“生活方式”这一概念运用到营销学领域中,并指出生活方式是消费者的活动(Activities)、兴趣(Interests)和意见(Opinions),简称“AIO”,进而对生活方式和市场营销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索。Lazer认为生活方式作为一个系统的概念,是整个社会或群体的独特生活模式,是某一社会或群体与其他社会或群体不同而表现出来的专属于自身的生活共性。生活方式作为一种产物,是价值观、资源、文化和法律等力量共同塑造的。在市场营销中,不论是消费者的购买行为还是消费行为,都是这个社会或群体生活方式的具体反映。

6.态度与购买意愿的关系

在消费者购买行为的研究中,Fishbein和Ajzen[14]认为,消费者的购买意愿是指个人采取某特定购买行为的主观概率。它是指消费者对某一事物的行为倾向。关于态度对购买意愿的影响已经通过很多实证研究证实。李东进等[15]对中国消费者的购买意愿进行研究发现态度对购买意愿的影响比主观规范对购买意愿的影响要大一些。张黎和马京晶[16]对手机购买行为进行了研究,其结果表明,在购买国外品牌手机中,态度对购买意愿的影响也很显著。

在以上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构建了海外代购意愿影响因素概念模型,并提出了相关的5个假设,如图1所示,在该模型中,笔者假设消费者世界主义、品牌来源国形象、感知质量与生活方式对消费者态度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消费者态度对代购意愿有直接影响。同时,进一步探讨消费者态度在这四个影响因素与它们对于代购意愿的关系中所起到的中介作用。

在以上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提出影响海外代购意愿的5个假设:

H1:消费者世界主义对消费者态度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H2:品牌来源国形象对消费者态度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H3:感知质量对消费者态度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H4:生活方式对消费者态度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H5:消费者态度在以上四个因素对代购意愿的关系中具有中介作用。

二、实证分析

1.数据来源与样本特征

本文使用的测度均是前期研究中已经通过验证的,具有相对较高信度和效度的量表题项。通过对安徽省淮南市三所高校的322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剔除无效样本后,最终获得有效问卷300份。随后,利用SPSS18.0和AMOS8.0进行分析,分析的内容主要有信度、效度的检验,因子分析,模型的拟合度以及路径分析。样本基本资料如表1所示。

2.信度和效度检验

本文借鉴现有研究中的成熟量表对各变量进行测量。消费者世界主义4个题项,品牌原产地5个题项,感知质量4个题项,生活方式4个题项,购买意愿和态度分别3个题项,均采用7级Likert分值量表测量, 产品态度采用7级语言差分量表。测量结果如表2所示,各变量的信度Cronbach?α值均在0.850以上,这表明各变量的项目一致性程度较好。

效度检验使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各测定变量进行分析。KMO=0.893, Bartlett球形检验,p=0.000达到极其显著的水平,结果表明原变量之间具有明显的结构性和相关关系,符合因子分析的条件。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因子分析,先删除了特征值在0.600以下的因子,然后再使用正交旋转中的方差最大法对因子进行分析,得到各测量因子的载荷系数都基本大于0.700,说明问卷数据具有较高的效度。结果如表3所示。

3.适配度及假设检验

适配度(Goodness-of-Fit)检测目的在于衡量假设与实际观察资料的适配程度。如果适配不理想,可能假设存在某些问题,必须进行修正以达到理想的适配度水准。其中适配指标包含RMSEA(Root Mean Square Error of Approximation,近似误差均方根)、GFI(Goodness-of-Fit Index,拟合优度指数)、IFI(Incremental Fit Index,增量拟合指数)、CFI(Comparative Fit Index,比较拟合指数)和NFI(Normed Fit Index,规范拟合指数)等。其结果如表4所示。

在假设检验中的5个假设检验的C.R.(T 值)满足p<0.050。本文中的品牌原产地形象、感知质量以及生活方式对国外代购产品态度都有显著的影响,相关假设均成立,国外代购产品态度对国外代购产品的购买意愿也有显著的影响而消费者世界主义对国外代购产品态度有显著影响的假设没有成立,其结果如表5所示。

三、结论

本文从中国年轻一代消费者对海外代购的参与情况出发,结合消费者世界主义、品牌来源国形象、感知质量、生活方式以及对海外产品的态度等因素,调查消费者对海外代购意愿的影响因素,通过验证假设,分析了各因素的作用,更加充分地说明影响海外代购的因素,结论如下:

第一,世界主义消费者虽然更倾向于去探索并学习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并且也乐意跨国旅行,甚至是旅居国外,与此同时他们也有购买其他国家产品的意识或机会,然而这种世界主义的消费态度和对国外代购产品态度的关系并不显著。这种结果可能是出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因为持有世界主义的消费者对代购消费这种方式不熟知;二是因为世界主义强的消费者和他们对海外产品的态度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这就需要进一步研究联系世界主义与态度之间的媒介变量。

第二,品牌来源国形象显著影响消费者对国外品牌产品的态度,影响着消费者对国外产品的认知,从而影响消费者对国外产品的评价,影响着消费者的购买决策。众多发达国家的知名品牌产品成为“代购一族”的主要消费产品,吸引了大量国内消费者的关注。

第三,感知质量是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的内在和外在质量的抽象感知,它直接影响消费者对产品的态度,影响消费者的意愿。所以对于国外产品,国内的消费者只要感知到它们有较高的质量,至少比国内现有产品的感知质量要高时,才能扩大消费者对海外代购态度的积极性。

第四,生活方式是群体的生活共性,它是由价值观、资源、文化和法律等力量共同塑造的,本文中年轻一代消费者的生活方式对在选择代购国外产品的态度上呈显著影响,进而影响着消费者的代购意愿。

2.局限性与未来研究

本文没有考虑不同年龄层对海外代购的意愿,未来的研究将从年代的比较考虑,探索不同年龄阶段的消费者对海外代购的意愿。另外,本文采取的是一般海外产品,没有进行产品分类,所得到的数据没有具体性,所以未来的研究将从产品的种类出发,进一步研究海外代购的意愿。

参考文献:

[1]Merton,R. Patterns of Influence: Local and Cosmopolitan Influentials[M].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1957.387-420.

[2]Holt, D.B. Poststructuralist Lifestyle Analysis: Conceptualizing the Social Patterning of Consumption in Post Modernity[J].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1997,23(4): 326-350.

[3]Alden, D.L., Jan-Benedict,E.,Steenkamp,M., Batra,R. Brand Positioning through Advertising in Asia, North America, and Europe: The Role of Global Consumer Culture[J]. Journal of Marketing,1999, 63 (1): 75-87.

[4]Hannerz, U.Cosmopolitans and Locals in World Culture[J]. Theory, Culture and Society, 1990,7(2-3): 237-251.

[5]Cannon, H.M. , Yaprak,A. Will the Real-World Citizen Please Stand up! The Many Faces of Cosmopolitan Consumer Behavior[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arketing, 2002,10(4): 30-52.

[6]Skrbis, Z., Kendall,G.,Woodward,I.Locating Cosmopolitanism: Between Humanist Ideal and Grounded Social Category[J].Theory, Culture and Society, 2004,21(6): 115-136.

[7]Rogers,E.M. Aprospective and Retrospective Look at the Diffusion model[J]. Journal of Health Communication,2004, 1(9): 13-19.

[7]Levy,O., Beechler,S., Taylor,S., Boyacigiller,N.A. What We Talk about when We Talk about“Global Mindset”: Managerial Cognition in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2007,38(2):231-258.

[8]Featherstone,M. Cosmopolis:An Introduction[J]. Heory, Culture and Society, 2002,19(1-2): 1-16.

[9]Riefler, P., Diamantopoulos,A. Consumer Cosmopolitanism: Review and Replication of the CYMYC Scale[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2009,62(1): 407-419.

[10]王海忠,王晶雪,何云. 品牌名、原产国、价格对感知质量与购买意向的暗示作用[J]. 南开管理评论,2007,(8): 19-25.

[11]Johansson, J.K.,Douglas,S.P., Nonaka,I. Assessing the Impact of Country of Origin on Product Evaluation: A New Methodological Perspective[J].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1985,22(7):388-404.

[12]Canliz,G., Maheswaran,D. Cultural Variations in Country-of-Origin Effects[J].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2000,37(3): 309-317.

[13]Zeithaml, V. A. Consumer Perceptions of Price Quality and Value: A Mean-End Model and Synthesis of Evidence[J].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1988,52(3):2-22.

[15]Zeithaml,V.A.,Berry,L.L.,Parasuraman,A. The Behavioral Consequences of Service Quality[J].Journal of Marketing, 1996,60(4): 31-46.

[14]Steenkamp,J.E.M.,Batra,R.,Alden,D.L. How Perceived Brand Globalness Creates Brand Value[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2001,34(1): 53-65.

[14]Fishbein, M., Ajzen, I. Belief, Attitude, Intention, and Behavior: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Research[M]. MA: Addison-Wesley,1975.214.

[18]Jeesun,K., Sylvia,M. C. O. Comparative Effects ofOrganization-Public Relationships and Product-Related Attributes on Brand Attitude[J].Journal of Marketing Communications, 2005,11(3): 145-170.

[15]李东进,吴波,武瑞娟.中国消费者购买意向模型 [J].管理世界,2009, (1):121-129.

海外代购论文范文2

摘要:2007年金融危机的爆发,掀起了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浪潮,尽管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动因美好,实际结果却不尽如人意,成功率仅三成。研究我国企业海外并购风险管理对指导我们企业成功参与海外经营至关重要,本文以时间为线索,梳理了不同阶段我国企业海外并购风险管理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海外并购;风险管理;文献综述

1.绪论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海外并购已成为企业拓宽市场参与国际竞争的有效途径,而发达国家企业因市场成熟更早的参与跨国并购活动,有关国际化经营、海外并购风险的研究也更深入和微观。我国自上世纪90年代起海外并购活动趋于频繁,有关海外并购风险管理的研究逐渐成熟,整体看来海外并购风险管理研究从时间序列上看分为三个阶段。

2.第一阶段

第一阶段从1921年到1970年,这一阶段产生了风险管理的概念、性质、内容,且提出了专门的风险管理职能的观点。1921年美国芝加哥学派的创始人Knight在其发表的《风险、不确定性及利润》一书中认为风险是由不确定性因素的大小和收益函数的性质所导致的损失,并指出风险是一种可以测定概率的不确定性事情。所罗门.许布纳于 1930年在美国管理协会发起的一项保险问题会议上首次提出风险管理一词。1937年Coase从动因的角度提出了交易费用理论,认为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间进行纵向并购的目的在于实现市场交易的内部化,减少贸易中高昂的交易成本,从而降低交易费用。1956 年的《哈佛商学评论》出现了风险管理的最早文章,拉赛尔.加拉尔建议进一步扩大风险经理人的权限,在企业中应该有专人负责管理风险的全职风险管理者,他们不仅要被动、消极地转嫁的保险功能,还要具有把潜在风险转化、提升为积极因素的事前风险管理功能。Tobin于1969年阐述了著名的价值低估理论,他认为并购公司在利用自身信息优势的情况下认为被并购目标存在市场价值被低估的情况时,就会倾向将其并购并等待升值。

3.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从上世纪7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风险管理发展迅速;随着海外并购活动在全球范围内延伸,海外并购的风险管理理论也出现较大的突破。20世纪80年代初各主要发达国家经济的稳步增长和企业并购经验的成熟,海外并购成为一些大型企业进行争夺市场、获取资源和布局全球经营网络的有效手段。海外并购风险也来源于风险和海外并购等理论的结合,是对外直接投资风险的延展。1987年Porter以及1990Chakrabarti等人通过调查发现,并购企业在经营四年后普遍出现业绩下滑的现象,多半数的并购并没有取得预期效果。1992年Anderson认为,随着跨国公司将更多资源投放于海外市场,其市场开拓和竞争能力不断增强,从而引发风险也不断提高;1992年开始研究者们开始了定性分析以外的定量分析,试图通过引入计量模型,客观的评估并控制风险。1992年Hwang量化测度了一些并购活动的政治风险;之后学者们对具体的指标因子与体系进行了研究,1992年Mille尝试构建了一个能调节多维度问题的国际风险模型 (PEU模型),通过向相关从业人员发放风险感知调查问卷的方法评测评风险,他在1993年设计了包含35个问题的问卷对拉美六国的企业做了评测;1996年BroutherS、Werner等学者基于PEU模型对荷兰448家企业进行了调查,并修订了新的PEUZ模型,他们将环境不确定性分为政府政策、宏观经济、资源和基础设施、产品市场和需求、竞争等5个方面的不确定性。

4.第三阶段

第三阶段为上世纪 90 年代后,风险管理有了新发展,HaimeS于2007年提出了利用等级全息建模(HHM)的思想进行多层次识别风险的理念,使人们可以全方位地认识各种潜在的风险,并介绍了进行风险过滤的八重法则;2009年JohaathanMun等对各种海外并购的风险进行了蒙特卡罗模拟试验,通过设计风险模拟软件对风险进行量化分析,为测度海外并购的风险提供了一种有价值的参考方法。

同时在我国提倡“走出去”的大时代背景下,逐渐有部分企业走出国门收购海外企业,参与跨国经营,然而我国企业并购海外企业的战绩却不尽如人意,屡屡受挫。国内的研究者在借鉴外国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开始探讨我国资源型企业海外并购的风险识别与控制措施。

2004年叶建木、王洪运指出跨国并购会形成一条风险链,贯穿于并购决策、融资支付及整合三个阶段,分别是决策风险、融资风险和整合风险。海外并购企业首先要支付并购费用,接着是目标企业的买价,最后是增量投入资金,资金的使用贯穿始末,而且只有量的要求和结构上的要求同时得到满足,才能避免风险的发生。2006年汤谷良、胡佳超主要是从财务视角来分析海外并购风险。分为四类:并购动机风险、融资风险、业绩规划风险和制度风险。在每一类风险中都结合典型的海外并购案例进行具体分析,并且结合数据,从财务能力和管控制度等方面入手透视财务风险。2009年林源指出在中国海外并购20多年的历史中,道路异常艰辛,主要是面临很多风险,必须加以管控进行规避。海外并购所面临的风险,可以从宏观、微观两个层次分析,分为外部环境风险和企业内部风险,前者有国家风险、法律风险、利率、汇率风险和产业风险;后者包括决策风险、融资风险和整合风险。最后强调企业和政府两个层面都要着手构建海外并购风险管控体系来防范这些风险。2010年李杰指出海外并购的主要风险有政治法律风险、财务风险、经营风险、并购整合风险。其中,财务风险集中体现在并购支付方式与融资方式的选择两个环节。企业应遵循资金成本最小化和风险最低化的原则,选择合理的对价方式,实施并购支付对价。同时,并购企业要根据自身获得流动性的能力,对并购支付方式进行合理设计,满足收购双方的需要,降低并购成本和风险。2010年郭雪平指出在面对海外并购的严酷现实的同时要正视面临的风险:法律风险、财务风险、市场风险、认识风险、机会风险、运营风险、客户风险、战略风险等。在诸多风险中,作者强调最突出的是法律风险,详细论述了法律风险在各个阶段的表现,像信息披露风险、法律专业化操作风险、融资风险、财务风险和反收购风险等都有所体现,最终提出对策。李玉梅、桑百川于2010年指出后金融危机时期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特点表现为在规模、并购主体、动因、领域和并购区域的变化,海外并购面临的风险主要有政治风险、法律风险、财务风险和整合风险。尽管国内学者在风险识别与风险指标体系的构建的研究上已比较成熟但是在风险的测评与应对措施上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5.结论

总体而言,现阶段风险管理的研究冲破原有理论对风险的狭隘理解和认识,进入整体化风险管理阶段,把风险看做一个整体来研究解决的是风险对企业的整体影响,是站在整个公司角度的风险管理,也称为全面风险管理,主要关注风险的对冲目的以及对整个公司价值的影响和作用,从而引出了风险管理理论发展的最新方向。其核心思想是:公司的风险来自很多方面,最终是所有风险联合对公司产生影响,公司只有从整体角度进行的风险管理才最有效。风险管理既包括了针对各个风险因子的风险管理活动,又开始从整个组织机构战略管理的角度,将各个风险因子整合在一起,从而进行全面风险管理活动。(作者单位:贵州大学管理学院)

基金项目:本课题得到贵州大学创新基金(编号:研人文2013021)支助

参考文献:

[1]黄昶生,王言枭.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风险与对策研究[J]. 理论探讨. 2011(05) :12-16.

海外代购论文范文3

关键词:商业银行;海外并购;目标银行;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 F83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14-0096-03

一、文献回顾

Weston(2006)对企业并购理论进行研究,将并购的动因总结为七个方面:效率理论、市场势力理论、自由现金流量假说、理论、信息信号理论、避税理论和再分配理论;而将有关并购效应归纳为经营协同效应、财务协同效应、市场份额效应及企业发展动机。他的关于目标企业选择的理论的研究,主要有交易成本论、范围经济论、价值低估论、风险分散论、市场势力论和企业优势共享理论。

胥朝阳(2005)构建了一个包含企业并购风险管理目标、并购风险管理活动和并购风险管理手段的企业并购风险管理框架认为,认为企业并购风险管理流程应以制定并购战略、识别并购风险、度量并购风险和防范并购风险为主线,并以并购风险价值最大化为目标,以适宜的风险文化与制度为保障。

付婷婷(2007)根据并购方的利益取向,主要从财务经济状况、产品市场需求状况、发展环境、技术进步潜力和组织管理状况这五个方面来评价备选目标企业,并运用了多目标决策工具――逼近理想解排序法来构建选优决策理论模型。

二、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存在的问题

(一)银行体制与国际银行业有差距

我国银行体制,如统计方法、会计核算方法、资产负债表及财务报表的形式等方面与国际规则不同,这使其在其他国家开设机构时审批困难。即使得到批准,组建过程也会由于财会准则不一致而增加成本。而且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尚未真正建立起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管理制度。

目前,我国实行银行、保险和证券分业经营、分业监管体系,不利于提高国际竞争力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金融监管以行政命令为主,缺乏法律约束,这些都阻碍我国商业银行发展。

(二)并购失败率高

我国商业银行的海外并购规模逐步扩大,但过去几十年并购成功的案例不到50%,海外并购成功率只有33%;2008年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金额达1 400亿元,损失却为2 000亿元。

因为并购受到政府阻止,并购完成后管理、文化差异巨大无法整合导致并购失败。例如,2007年,中司出资100亿美元投资黑石集团和摩根士丹利,账面浮亏30亿美元;2008年,中国平安保险投资240亿元收购比利时富通投资50%股权,浮亏168亿元。尽管五大国有控股银行资本规模大,但是涉及海外盈利状况却不好,如海外业务较多的中国银行其2010年海外机构的收入占比低于2009年。

(三)并购准备不充分

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是近20年才开始的,经验少,并购失败的原因多是准备不足。一些银行的资金规模小、管理实力不足,盲目并购,而并购目标银行不符合今后发展;一些银行对目标银行没有进行尽职调查,东道国与我国的法律、文化、市场环境差异较大,风险评估不到位,增加了并购的不确定性;一些银行面对环境复杂、投入较大资金的海外并购,没有聘请专业中介机构。

(四)选择的目标银行有误

虽然我国商业银行的海外经营业务有所增长,海外并购规模也日益变大,但所选择的目标银行不符合今后发展战略。表现在我国商业银行虽然海外机构众多,但盈利状况不好,没解决银行国际资产的扩大和在世界范围内服务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等问题,没有形成金融、实体产业、贸易互补的效应。并且其所经营的业务层次也比较低,仅是为国内企业和本国跨国公司提供一般金融服务,如贸易贷款、国际结算等传统业务,并没有开展特色业务,这使得并购本身失去了意义。有些并购银行的企业文化与我国相去甚远,并购后我国商业银行很难进行整合。

(五)估值不准确造成并购资金压力巨大

制造业发展情况,石油、黄金等大宗商品的价格趋势,影响着世界的经济发展速度,而世界经济情况极大影响着海外并购成本。次贷危机导致世界经济衰退,外国银行遇到了经营困境。而我国商业银行在次贷危机中影响很少,我国商业银行,如工商银行即加快海外并购。随着世界经济日趋平稳,各国的金融市场开始繁荣,全球金融市场的资金逐渐增加,外国银行的估值也同时增加。但世界经济仍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这些又为估值增加了难度。

三、海外并购目标银行风险分析

(一)海外并购目标银行风险特点

1.受目标区域选择风险的影响

目标区域选择风险是一个涉及银行在目标区域受到的由于目标区域的政治、经济、社会、金融、技术等外部条件的变化影响其经营的风险。不同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需要分析评估的目标区域选择风险也有所差异,影响目标区域风险的因素也容易发生变化。目标区域风险可以因为领导人选举和国家政策的变动,如国有化措施、法律规范、税收政策、行政管制措施等而发生改变。并购后银行可能由于当地政治、经济不稳定、法律不健全、国际支付能力低、信用意识淡薄等原因,造成向当地政府或企业、个人所贷的款项无法收回而造成本金损失。目标区域选择风险是一种长期风险的系统风险,是并购银行无法控制的,也很难进行准确、及时的分析评价。

2.风险容易隐藏

除了目标区域选择这一系统风险外,由于信息不对称及各国不同的会计准则,导致目标银行自身的风险也容易隐藏。在海外并购中,并购的银行很难从不同会计准则的目标银行财务信息中了解真实的业绩状况。没有可以作为参考的真实数据,运用科学的估值方法所计算出的结果也是错误的,对目标银行的财务分析都是没有意义的。任何一家银行都存在不良资产,财务结构会被出色的财务技巧修饰,不良债务也就被隐藏起来。

(二)海外并购目标银行风险识别

1.政治风险

政治风险是指,由于政府行为对外国银行并购活动的限制,带来损失的可能性。政治风险是银行海外并购过程中的核心风险,是商业银行在本国经营过程中无须考虑的风险因素。政治风险可以分为并购阻止、限制性政策和财产剥夺三类。当地政府会以保护本国金融安全、防止形成垄断等理由阻止外国银行并购当地银行。国外和本国双重政治环境对其产生影响:一方面,国外政府为了防止外国银行对当地经济资源形成的垄断,出台相应的限制性政策设置障碍,例如限制外国银行的持股比例、限制并购政策性银行、限制并购完成后银行的经营活动;另一方面,国内政府不支持海外并购。

2.估值风险

找到并购银行与目标银行意见一致的价格及支付方式,是并购谈判中核心问题,也是成败的关键。估值风险是指,并购银行乐观估计目标银行的资产价值、获利能力,致使的成本增加的风险。由于并购银行对并购环境及目标银行的情况不能准确了解,信息不对称问题存在整个并购过程,获得信息的渠道少,真假难辨,因此,判断其资产价值、盈利能力水平也是不正确的,估值风险也是巨大的。

尤其是目标银行的无形资产价值不能用数字准确表示,相关的估值模型很少,而且各种估价体系本身存在偏差,所使用的估值方法及原则也各不相同,因此估计的结果和现实有很大的距离。不同公司价值评价体系其会计准则也有所区别,使并购银行不能做出准确的财务分析。目标银行还可能存在认定、处理困难,并不表现在资产负债表中的数额巨大的不良贷款,或有负债等隐藏起来的问题。

3.整合风险

海外并购的整合风险指的是并购银行在取得经营控制权后,两家银行后续的融合管理中由于经营管理理念、企业文化等问题的不确定产生的风险。两家银行相互融合成为新银行,需要很长时间的磨合。海外并购整合风险主要包括文化整合风险、管理整合风险、资源整合风险、业务整合的风险。

并购是一个极为烦琐的战略经营行为,面临风险和问题也极为复杂,以上仅仅是具代表性的风险。政治风险是受目标银行所在的区域的政府政策变化、市场环境等因素影响的风险,是并购过程中贯穿始终、无法规避的风险,只能通过事先考虑各种因素,降低风险发生时的损失。而整合风险是并购交易达成后,并购银行和目标银行不同的管理方式、企业文化不一致造成损失,需要并购完成后并购银行形成原高级管理者安排、管理模式、企业文化整合等一系列的解决方案。

四、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目标银行风险管理对策

(一)选择适合我国商业银行并购的区域

按照银行全球化发展的动因,银行将在具有比较优势的目标市场发展国际业务,从而提高银行的总体市值。我国商业银行扩展海外机构时,要考虑其在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优劣势,对相关风险、成本综合比较分析后,决定是直接建立海外分行,还是并购当地银行,以低成本、低风险为目标,实现全球金融网络最优化。中国商业银行在选择并购区域时,要以香港、新加坡作为海外并购的基地,以日本、韩国作为目前进行海外并购的重点,以欧美地区为重心,关注世界新兴市场。

(二)根据自身优势选择目标银行

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是一种具有极大战略意义的投资方式,可以占据国际发展的有利地位,在短时期内迅速扩大规模,取得全球金融市场份额,提高自身竞争力;同样,也可以分散在我国经营中的风险,转移危机,改变以存贷利率差为主要利润来源的现状,寻求扩大利润来源范围。

近十年来,我国商业银行通过加强与国内外科研机构的研究、开发等合作,同时引入具有先进技术、先进经营发展模式、优秀管理体制的战略合作伙伴,让其参与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或联合并购创办金融机构。例如,中国建设银行引入美国银行、高盛集团为战略投资者,学习其先进的经营、投资、风险等管理方法,经营能力、对外投资能力大幅提高。我国商业银行发展具有较好的内部环境,我国的储蓄率较高,商业银行拥有其他国家银行所没有的稳定资金来源,拥有大量的外汇储备来支付海外投资,我国政府也支持其进行海外并购,这些都是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发展的优势。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在海外并购中要发挥自身的优势,通过制定一个明确的战略发展策略,恰当选择目标银行,进一步提高我国商业银行在全球银行业的地位,为我国企业全球化发展服务。

(三)改善信息不对称的情况

正如前文所分析的,估值风险主要来自于信息不对称中的知识不对称,即并购银行永远无法完全了解目标银行,是并购风险产生的根本原因。对于并购银行来说,确定目标银行,改善信息不对称的根本途径是拓宽信息渠道和方法,对目标银行风险进行系统的分析。在信息收集过程中,不仅仅要关注银行内部的信息、资产负债情况等,还要特别关注目标银行外部的信息、如其他注意事项,寻找隐藏信息;还要时刻关注目标银行的市场环境变化,加强政府信息的收集。

并购银行可以聘请并购专业机构进行并购的详细策划,进行并购的可行性分析,分析目标区域环境和目标银行的战略价值、经营能力及资金情况等,预测目标银行未来现金流及发展情况,对未来收益做出合理预期。以此为数据基础,对风险、性质不同的资产、负债分类,运用适当估值模型方法做相应估计。同时,并购银行还可以聘请海外并购业中经验丰富的中介服务机构、CPA事务所、国际律师事务所,扩大信息来源范围,证实关键信息的真实性,在委托协议中加入补偿条款,弥补增加的成本。

(四)建立风险监督机制

现代跨国银行在全球化经营管理中所有有效分析的方法,都是值得我国商业银行全球化发展中学习、借鉴的。对风险信息及时获取、快速反应,能使银行高级管理者及时发现和预测对本行经营造成不利影响的内部及外部因素,如海外分支机构所在国政局变化、经济周期的波动、金融产品的变化等。通过交流、沟通内部控制信息,建立一个多层次的沟通内部网络,实现部门与部门之间、分支行之间的有效沟通,全面、准确分析现有的风险,并迅速发现、解决新的风险。

参考文献:

[1] J. Fred Weston , Mark L. Mitchell , J. Harold Mulheim. Takeovers , Restructuring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M].2006:67-70.

[2] Sreedhar T. Bharath , Guojun Wu. Long-run volatility and risk around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J].Forthcoming Paper.2005,(1):23-26.

[3] Craig Furfine ,Richard J. Rosen.Merger and risk[J].FRB of Chicago Working Paper,2006,(9):32-37.

[4] 叶厚元,邓明然.企业跨国并购风险传导的因素及特征分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6,(9):72-75.

[5] 张桂玲,王林江.并购中目标企业选择决策:基于AHP的分析[J].财会月刊(综合),2009,(1):45-50.

海外代购论文范文4

[关键词]资源型企业;海外并购;影响因素

[DOI]1013939/jcnkizgsc201550223

1引言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强和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布局调整、产权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调整为并购重组带来巨大的推动力,中国在14年以后并购再次进入强势和爆发阶段崛起。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企业共发生了1929起并购,同比增长566%;并购交易金额为11849亿美元,同比增长271%。其中,国内并购、海外并购和外资并购的案例数分别为1737起、152起和40起,并购金额分别约为8132亿美元、324亿美元和47亿美元。

总体来看,中国的并购重组已经经历过两次浪潮,资源类的并购一直是重头戏。新的并购浪潮中如何让资源类的海外并购更加顺利,哪些因素会显著影响其并购绩效,这些问题仍然是我国企业海外并购必须要正视的问题,国内的学者也对此有诸多研究探讨,但多以并购动机、并购方式为切入点,定量研究较少,且至今未有一致的结论。因此,本文将对2009―2011年发生的资源型并购进行实证研究分析,以期能为解决上述问题尽绵薄之力。

2文献综述及假设

对中国上市公司海外并购绩效影响因素进行理论分析,分别对应企业规模、并购交易规模、自由现金流。

万丛颖、郭进(2009)认为,企业规模对并购绩效的影响作用主要体现在短期内,并且这种影响是负向的,长期来看却并不存在显著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小规模企业能得到的额外收益将逐渐降低。因此,进一步验证企业规模与并购绩效的关系是有必要的,得出假设H1。

H1:基于以上分析,本文认为:企业自身规模与企业并购绩效呈正相关。

赫纳特和里德(Hennart,Reddy 1997)认为,随着被并购规模的扩大,并购方希望通过海外并购获取的资源越难以剥离和吸收,并购后的整合难度越高,从而不利于并购企业绩效的提升。基于上述分析,提出假设H2。

H2:基于以上分析,本文认为:并购交易规模与企业并购绩效呈负相关。

在企业进行跨国并购时需要考虑到这一重要因素,并购企业的流动资金越多,进行跨国并购后的绩效提高也就越大(吴晓梅,2012),基于上述分析,提出假设H3。

H3:基于以上分析,本文认为:企业自由现金流与并购绩效呈正相关。

3研究设计

31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为探究相关关系,本文选取2009―2011年沪深两市A股中国资源型企业为研究对象,同时剔除金融类企业,ST与*ST企业,数据缺失及明显异常企业,按此方法,最终挑选出30 家样本公司,本文所有数据均来自国泰安CSMAR数据库,并经过手工整理与计算汇总得到。研究中使用Eviews60以及Excel作为统计软件。

32变量设计

将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的指标净资产收益率(ROE)设定为因变量,取并购当年的净资产收益率,解释变量企业规模(Size)、自由现金流(FCF)、交易价格(Price)分别取并购当年年初的总资产的自然对数、自由现金流与总资产的比值、并购交易价格的自然对数。控制变量为资本结构(Lev)和控制权主体(Wedge),Wedge为虚拟变量,当企业为国有企业时取1,否则取0;Lev取当年年初的资产负债率。

33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估计

本次研究以盈利能力的净资产收益率指标代表企业的财务绩效,据此建立如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ROE=α+β1 Size+β2 Price+β3 FCF+β4 Lev+β5+Wedge+β6Size*Price+ε。其中,α、β1-β7 为常数项,ε为自由扰动项。

4实证结果分析

41描述性统计分析

数据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显示,ROE的平均值为0124427,表明样本公司的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1244%。size的最大值为1167717。其他各个变量的标准误差都不大,表明样本数据比较集中,具有较好的代表性。但由于版面有限,此结果不详细列示。

42相关性检验

用Eviews60对各变量之间的相关性进行检验,检验结果如下。

从表2中,可以发现企业自身规模size的t值显著大于1703,系数为负这说明呈显著负相关。并购交易价格都达到了001的显著性水平(自由度为27,t值等于2473时显著性水平为001),这说明并购绩效的提高与交易价格两者呈显著负相关关系。

5结论与启示

本文在已有文献的指引下,得到相关结论:对海外并购财务绩效影响比较显著的财务因素是交易价格、企业规模以及二者的交叉乘积(即共同影响),交易价格越高,花费的公司资金也就越多,越不利于提高并购绩效。企业规模越大,在短期内不利于并购方与被并购方的整体融合,以致并购当年绩效下降。自由现金流对并购绩效有正的影响,但影响不显著。

根据以上研究结果,资源型企业在海外并购活动中应该注意:①选择合理的融资渠道。企业应当在不影响国内正常运营的前提下,积极拓展融资渠道,在获得国家与社会支持的同时积极寻求国外资金的帮助,从而减轻国内企业资金周转的压力,为企业顺利开展海外并购打下基础;②做好并购的整合工作。企业并购前一定要认真思考自己是否真的具备对目标企业的整合能力,并购后要努力促进多元文化融合,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企业制度和文化的求同存异,稳住员工的心态,实现平稳过渡以获得协同效应。

参考文献:

[1]吴晓梅我国上市公司跨国并购绩效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济南:山东财经大学,2012

[2]余燕妮企业并购绩效及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D].长春:吉林大学,2012

[3]蓝庆新近年来我国资源类企业海外并购问题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1(8):154-165

[4]顾露露,Robert Reed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失败了吗[J].经济研究,2011(7):116-129

[5]周新军,王敏石油企业海外并购绩效评价及并购新趋势[J].当代经济管理,2010(9):59-65.

[6]余鹏翼,王满四国内上市公司跨国并购绩效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2014(3):64-70,96

海外代购论文范文5

论文关键词:海外并购,财务绩效,EVA分析,杜邦分析

 

一、引言

自上世纪80年代末起,逐渐发展壮大的中国企业踏上了海外并购之路。而以加入世贸组织为契机我国掀起了一股海外并购的热潮,一批实力雄厚的企业纷纷在海外寻求并购目标。中石油中海油的频繁出手,联想拿下IBM的PC业务,工商银行巨额收购南非标准银行股份等案例成了国际金融界被经常谈起的话题[2]。

金融危机以来,鼓励中国企业出海抄底的声音一直不绝于耳,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步伐也在不断加快。IT是技术进步最快的行业,企业的并购和重组成为发展的重要途径,跨国并购更是频频发生。本文以京东方并购韩国现代TFT-LCD业务为例[3]进行分析,通过EVA分析对并购绩效进行评价并辅之以杜邦分析方法深入挖掘其原因,从实证角度论证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是否真正创造价值,对我国IT企业海外扩张战略提供借鉴。

二、相关文献综述

Anand和Delios(2002)结合OIL的分析范式指出投资者自身的核心优势资源和东道国的目标资源性质,决定了跨国并购创造价值的可行性。Aulakh和Kotabe(1997)认为,企业在国外市场经营和整合资源的能力受其组织结构、历史经验及目标资源的技术特征等因素制约,这些内生因素对于以跨国并购方式进入海外市场后对本国母公司及海外子公司的绩效有重要影响。Kim和Hwang(1992);Hennart和Reddy(1997)从文化差异论角度进行分析指出,在跨国并购整合过程中,并购双方要合理应对民族文化差异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双重文化差异增大了并购整合的难度,并购双方很容易出现彼此不信任、缺乏合作的情况,这将制约资源转移的效果和效率,限制目标公司财务绩效的提升。

国内外很多学者从实证角度考察并购绩效。Mueller(1980)对1962年至1972年不同国家的兼并研究表明,法国、荷兰及瑞士企业兼并后盈利能力下降企业管理论文,而英国企业的样本则优于对照组。Peer(1950),Ryden和Edberg(1980)等人认为并购后企业的利润减少,而Baldwin(1995),Ikeda和Doi(1983)和Gugler等人(2003)的研究表明企业并购后利润增加。李东富(2005)、李祥艳(2006)认为并购后中期企业财务绩效下降,长期利润增加。王燕锋(2007)则对TCL的海外并购进行了实证研究,分角度剖析了TCL海外并购失败的原因。王海(2007)对联想并购IBM的PC业务前后的研究发现,双方博弈的结果是联想明显处于劣势。

由于上述研究存在着诸多不足,如对中国当前背景分析缺乏代表性和EVA分析方法的缺失,本文主要针对个体案例进行EVA和杜邦分析来评价并购对股东价值产生的影响。

三、本文方法设计

研究公司财务绩效的方法主要有平均股价研究法、积累平均收益率分析法、事件研究法、会计研究法及个案研究法。考虑到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尚处于起步阶段,案例个数及其并购前后的财务经营绩效数据都很有限,我们采用个案分析法,配以会计研究法下的EVA分析和杜邦分析法进行有针对性的客观深入地研究。个案研究法是指对某一个体、某一群体或某一组织在较长时间里连续进行调查,从而研究其行为发展变化的全过程。其突出优点是客观具体深入。通过对单个公司并购行为引起的财务绩效变化的分析,深入挖掘并购给公司经营带来的变化及可能的原因,排除多个样本研究中成功与失败案例互相影响引致并购的结果被夸大或缩小的情况,从而得出对于单个公司比较准确的并购绩效判断(李东富2005)。且对于企业决策者和股东,借鉴其他相似公司并购前后业绩变化状况及具体原因,从而完善自身的并购战略显得非常重要。

(一)经济增加值

经济增加值(Economic Value Added, EVA)也称经济利润,与基于会计指标的传统业绩评价指标相比,EVA是衡量企业价值和财富创造更加有效的度量标准。从数量角度说,EVA等于税后净营业利润减去债务和股本成本,是所有成本扣除后的剩余收入,反映了一个公司在经济意义上而非会计意义上是否盈利;营运的真实情况及股东价值的创造和毁损程度论文参考文献格式。EVA的具体应用公式如下:

EVA=NOPAT-WACC×A

=EBIT×(1-t)-WACC×A

WACC=D×Rd×(1-t)/A+E×Re/A

其中:EVA为经济增加值;NOPAT为税后净营业利润;WACC为加权平均资本成本;A为总资产;EBIT为息税前收益;t为所得税率; Rd为债务资本成本;E为权益资本;D为负债。权益资本成本Re可进一步通过资本资产定价(CAPM)模型计算得出,即Re = Rf +β ×(Rm - Rf ),其中Rf 为无风险收益率,Rm 为市场平均回报率,Rm - Rf 即为市场平均风险溢价,β系数反映该公司股票相对于整个市场的系统风险。

(二)杜邦分析法

杜邦分析法是一种从财务角度评价企业绩效的一种经典方法。其基本思想是将企业净资产收益率逐级分解为多项财务比率乘积,有助于深入分析比较企业经营业绩。其最显著的特点是将若干个用以评价企业经营效率和财务状况的比率按其内在联系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指标体系,并最终通过权益收益率来综合反映。

权益净利率=(净利润÷销售收入)×(销售收入÷总资产)

×(总资产÷股东权益)

=销售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权益乘数

下面我们主要通过因素分析法——连环替代法来进行分析[4]。连环替代法是指确定因素影响,并按照一定的替换顺序逐个因素替换,计算出各个因素对综合性经济指标变动程序的一种计算方法。利用因素替换找出影响分析对象变动的因素及程度,是对传统静态杜邦分析的进一步发展。方法如下:

设F=A×B×C

基数(本分析中设2000年为基数)F0=A0×B0×C0

实际F1=A1×B1×C1

基数: F0=A0×B0×C0………………(1)

置换因素A:A1×B0×C0…………………(2)

置换因素B:A1×B1×C0…………………(3)

置换因素C:A1×B1×C1…………………(4)

其中:(2)-(1)为A因素变动对F指标的影响;(3)-(2)为B因素变动对F指标的影响;(4)-(3)为C因素变动对F指标的影响。F表示净资产收益率;A表示主营业务利润率;B表示总资产周转率;C表示权益乘数。

四、案例实证研究

2003年2 月12日,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宣布公司以3.8亿美元成功收购韩国现代显示技术株式会社(HYDIS)TFT-LCD(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件)业务。京东方成为中国第一家拥有TFT-LCD核心技术与业务的企业。液晶行业是一个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市场风险较大,且国内的TFT-LCD产业在当时刚刚起步,技术尚不成熟,因此京东方希望通过并购韩国现代显示技术株式会社(后者因深陷财务困境,急于出售其资产)的TFT-LCD业务达到技术和产品升级的目的。

为了剔除行业经营周期性因素可能对结果产生系统性偏差,更准确地反映京东方并购案对其绩效的影响,本文选择并购当年总资产规模与京东方接近的同方股份和行业均值作为参照。[5]

(一)EVA分析:

由于京东方于2001年1月上市,EVA分析法选择并购前2年至并购后5年进行分析,即t∈[-2,5]。本文选择可比企业同方股份及行业EVA值(依据行业中值的各项指标计算得出的)进行比较分析。两企业的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及行业均值的各项指标均来源于Wind资讯。Re计算模型中的Rf采用国家当年发行的5年期凭证式国债年平均收益率,Rm - Rf根据美国标准普尔500家股票的回报率相对于1926—1992年长期政府债券收益率的长期集合平均溢价在5%—6%之间企业管理论文,我们取其平均值5.5%为市场平均风险溢价, β可通过Wind数据库计算得出,Rd采用中国人民银行3-5期贷款基本利率[6]。

在此基础上,为了更深入揭示企业的竞争优势,对EVA进一步分解,分为生产经营活动产生的EVA、投资活动产生的EVA、运用债务杠杆产生的EVA、其他活动产生的EVA。四部分的计算公式如下:

生产经营活动产生的EVA =营业利润+财务费用 - 生产经营资金×权益资本成本率;投资活动产生的EVA , 即投资收益- (短期投资+ 长期投资)×权益资本成本率;运用债务杠杆产生的EVA , 即(短期债务+长期债务) × (权益资本成本率- 债务资本成本率);其它活动产生的EVA , 即补贴收入+ 营业外收支净额- 所得税费用。

图一显示,在分析期内,全体EVA均呈现负值,电子元件行业利润空间较小,行业风险较大。并购前京东方的EVA略低于行业均值和同方股份的EVA,并购当年位于二者之间,但是并购后第一年开始京东方的EVA值大幅下降,下降速度远超过同方股份和行业均值的降幅,仅仅在2007年有所反弹[7],2008年又下降,说明并购并没有增加京东方企业的整体价值,却损害了投资者的价值,并且并购使其风险加大,具有不确定性。

表一:EVA细分情况

 

生产经营活动产生的EVA

投资活动产生的EVA

运用债务杠杆产生的EVA

其他活动产生的EVA

年份

京东方

同方股份

京东方

同方股份

京东方

同方股份

京东方

同方股份

2001年

-15618.7

-5278.1

-10254.7

-2261.8

4754.9

2776.5

-192.0

-4131.5

2002年

-26974.1

-21083.0

-845.8

-2896.3

11288.2

3770.9

-4151.1

-1214.3

2003年

-21942.3

-38182.7

-12639.8

-2803.6

31107.1

7797.6

-3336.0

-3318.8

2004年

-150577.7

-45726.5

6455.9

-9239.3

46443.7

13230.1

381.2

-3212.6

2005年

-292988.0

-60163.5

-14684.2

-4453.6

77942.5

13246.5

-1301.9

-1009.8

2006年

-391415.8

-71395.3

106277.9

-7163.7

44626.2

15771.8

11524.8

2221.7

2007年

-1650.2

-72552.5

-19660.3

2271.2

19618.8

15267.9

30258.8

-1876.1

2008年

-215708.4

-135690.9

-25284.3

-6054.7

23522.9

23550.8

海外代购论文范文6

关键词:涉外 居间式代购合同 式代购合同

一、海外代购合同概述

据《2015年度中国电子商务市场数据监测报告》显示,2015年跨境电商的交易规模为5.4万亿,同比增长28.6%。交易规模模式结构为跨境电商B2B交易占比88.5%,跨境电商B2C交易占比11.5%。这一组数据表明,我国对外国商品的需求量正在以非常快的速度进行增长,因此,在交易中产生的越来越多的问题则亟待解决。

(一)海外代购合同定义

海外代购与生活息息相关,但是学理界与法律也并未对此统一定论。我国《合同法》将合同定义为“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同时该法将合同形式规定为“书面形式、口头形式和其他形式”。因此,海外代购合同是一种具备合同成立要件的一种无名合同。本文所讨论的海外代购合同是指双方当事人通过数据交换的形式达成协议并含涉外因素的电子合同。

(二)海外代购合同特征

1、合同主体虚拟化

海外代购合同具备电子合同固有的特点即双方当事人虚拟化,交易双方通过数据交换的形式订立合同细节。双方当事人彼此之间向对方呈现的是其在网络上的虚拟代号,不表明其真实身份信息。

2、成本低廉交易快捷

合同当事人及商品具有涉外性,如果买方亲自购买,一方面需要办理如签证等一系列冗杂手续,产生大量的时间成本,而另一方面也会产生大量交通成本,增加了买方负担,因此并不适合非企业买家操作。而海外代购行为则有效的解决了这些问题。位于国内的买家可以将商品信息通知卖家,由卖家安排中间程序,买家只需要支付报酬即可收货。而卖家此时所收取的金钱定然远远少于买家亲自购买带来的成本。

除此之外,一个卖家可以同时和多个买家联系,从而节约了双方当事人的时间,加快交易速度,提高商品流转效率。并且卖家对于海外购物的流程比私人操作更专业,更迅速,也能减少不必要麻烦。

3、合同形式固定

在实际操作中,海外代购合同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私人代购,买卖双方口头约定意思一致合同即成立。而另一种形式则是电子格式合同,双方通过交易平台进行交易,彼此权利义务商品信息均已预设,买方同意预设内容即可点击“购买”,卖方即安排商品的运输。

4、合同具有涉外因素

在海外代购合同中,合同的标的物与买方处于不同的国家。因此,在这一过程中存在许多国内代购合同所不存在的特点。第一,关于税收问题,他国产品以合法渠道进入我国时,必须依照我国的海关规定缴纳相应的关税,并且关税的费用包含在代购合同之中,这是国内购物所没有的一项单独收费项目。第二,商品的种类有限。不同国家对商品出入境规定异同。例如我国海关根据《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和《野生动物保护法》、《海关法》、《濒危野生动植物进出口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邮寄、携带、托运野生动植物及其制品出入国境,必须持国家濒危物种进出口管理办公室开具的濒危物种进出口证明书。而普通公民办理这些手续耗时耗力,易因为莫名原因被扣押在海关,轻则失财,重则触犯刑法。

二、海外代购合同分类

传统的涉外买卖合同是买家与卖家存在直接的法律关系,不存在中间人,即B2B模式和C2C模式,而海外代购合同的模式则是B2C2C、C2C2C。

(一)居间式代购合同

代购人自己并没有取得商品所有权,而是对产品负责推广,消费者有购买意向,则由上游经营者直接向消费者发货,该代购人获得事先约定的收益。在这种情况下,代购人、上游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实际上构成显名的委托关系,即由上游经营者委托该代购人推销商品,由该经营者以其上游经营者之名义与消费者签订合同,并由上游经营者履行合同义务、承担合同责任。实践中,经营者作为人的情形较易引致消费纠纷。该代购人作为居间人,与上游经营者之间签有居间合同,并约定消费合同的主义务由被人承担。而在具体交易时,由于一直是由该代购人出面,买方易误将该经营者当成合同的对方当事人而要求其承担合同责任,从而引发纠纷。

(二)转售式代购合同

转售式代购,是指代购人在已经取得商品所有权,并使商品处于实际支配中的情况下,将商品的信息陈列于自己开设的电子商铺上,供消费者购买的一种B2C2C模式下的海外代购方式。在这种模式下存在两个相互独立的法律关系。一是代购人与海外的商品所有人之间订立的买卖合同关系,另一个则是代购人与实际买家之间的商品买卖关系。而实际上这就是一种转售式代购合同的表现形式。实际买受人与实际商品销售人并不存在直接的法律关系。

(三)式代购合同

式代购合同(C2C2C模式)是海外代购这一行为中最早出现的交易形式。人接受被人委托,利用自己的便利条件到海外购买商品,并通过海外直邮或者随身携带回国的方式将商品交付给被人,在此过程中,被人可以有偿也可以无偿,以当事人约定为准。

(四)代购网站模式

在中国电子商务协会制定的《网络交易平台服务规范》中,将网络交易平台定义为“为各类网络交易提供网络空间以及技术和交易服务的计算机网络系统。”以及“从事网络交易平台运营和网络交易主体提供交易服务的法人。”

在实践中,交易平台有两种形式,第一种是以淘宝为代表的C2C模式,其作为一种提供交易的平台,其并不接触商品,而是由平台中的私人店主与买方进行交易,网站只负责为私人店主和买家提供交易机会。另一种是B2C模式,如顺风优选等正规的国际网络代购网站作为代购者,实际购买者通过该网站与实际销售者订立电子格式合同来完成交易。由于这些网站的代购业务是以正规的国际邮递系统为基础进行交易,入境时也已按照规定缴纳了相关税款,与国外商品价格相比较优势较小,主要是缓解国内货源种类稀缺问题,且相关交易程序合理"纠纷解决机制较为完善,合同相关法律问题大多能妥善处理。

三、合同成立的认定标准

(一)电子合同交易双方身份的确认

电子合同中存在当事人权利义务能力的认定问题。但是由于其虚拟化特征,这种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很难确定。但是在实践中,合同签订时的环境让买家有理由相信对方有权订立合同的,那么这就是一个没有瑕疵的合同。

另外,还有一种订立方式是“电子人”。我国合同法承认电子人的法律地位,并将之视为自动售货机一类的电子系统。其代替卖家在不方便的情况下与买方订立合同。而买方也有理由相信其所订立的合同是有效的。

(二)海外代购合同合同成立时间

对于即时对话的要约而言,根据我国法律规定,“要约自到达受要约人时生效”。因此对方当事人收到承诺时合同即成立,成立即生效。

对于非实时要约而言,根据我国《电子签名法》规定:“数据电文进入发件人控制之外的某个信息系统的时间,视为该数据电文的发送时间。未指定特定系统的,数据电文进入收件人的任何系统的首次时间,视为该数据电文的接收时间。”

四、海外代购合同中产生的争议及解决

(一)合同当事人不明确

由于买卖双方在洽谈合同内容时并没有面对面,因此,买家并不能够具体确认交易对方的状况。如交易对方是否为本人,交易中是否出于自愿等。因此,当卖方以订立时己方当事人并不适格而试图解除合同时,买方的权益将受到损害,此时就易发生争议。

在传统合同中,卖家以《合同法》第九条为由申请解除合同的,理应解除合同。但是事实上,由于是电子交易,不能苛刻的要求买方能够确认对方当事人的实际状况,而也不应当赋予其这一项义务,这种风险是电子合同所不能避免的。但是,可以通过有效的方式尽可能减少这种情况发生。代购网站在允许商家注册的时候要求其提供真实有效的身份证明则能够减少买方的风险。以淘宝网为例,淘宝网目前对于进驻的商家要求其不仅提供身份证号码,还要求其依照网站的要求做出相应的手势进行拍照上传,或者持有本人身份证拍照上传。这一方式就能够在发生纠纷的时候找到相应的责任人,避免买方损害无人承担责任的情况。而电子人作为卖方的“代言人”,其做出的一切行为都是完全收到买方的指示,因此,它所作出的行为均应由卖家负责。

(二)电子数据错误

电子数据错误包含两种形式,一是在选择商品时,对商品的数量价格等因人为原因而产生错误;第二种则是交易平台本身的数据错误。由于电子数据的特殊性,信息交换迅速,错误很难及时被发现,因此也不可避免的导致纠纷产生。

美国《统一计算机信息交易法》规定:“在自动化交易中,消费者不受那些自身无意接受而是由于电子错误而导致的电子信息的约束。”从这一规定中不难看出,美国的立法是偏向于弱势群体――消费者的,买方并不为电子数据错误买单。而从我国近年来针对电子错误的处理方式来看,我国认可的处理方式则是卖方是否认可,即卖家是否发货。如2014年当当网举办“当当亲子团好书好礼小时抢购”图书促销活动,经营者因人为发生的电子错误,造成网络上的部分图书价格极低,而单方取消消费者的订单并且拒绝发货,导致全国众多消费者集体实名维权。而法院最终对受理的六个订单作出认定:据查实,有两个订单所构成的合同,并未由当当网确认发货,故这两份合同并未成立。而确认发货的订单所构成的合同,经双方当事人确认,己经成立,当当网要求以重大误解为由撤销合同,没有事实和法律依据,法院不予支持。而海外代购合同在电子数据错误的情况下同样可以适用这一处理方式。

(三)运输保管费用负担

在实践中可能出现这种情况,卖方发货后,买方迟迟收不到货,最后查询物流信息后发现该产品因其他原因滞留在中转处,那么,因为滞留产生的仓储保管费或者商品的毁损灭失应当如何处理呢?个人认为,在这种情况下,根据合同的相对性,因滞留产生的后果,若非基于买方的责任,卖方应担责。而卖方则可据物流公司存在过失而向物流公司追偿。

参考文献:

[1]《2015年度中国电子商务市场数据监测报告》核心数据-搜狐 http:///20160519/n450392103.shtml

[2]张军.职业私人代海外代购的法律属性及立法规制[J].法制与经济,2014(1)

[3]石娟.网上购物格式条款法律问题探析[D].上海:上海大学,2014

[4]石婷婷.网上购物合同法律问题研究[D].山西:山西大学,2011

[5]何雅丽.电子合同订立的法律问题研究[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13

海外代购论文范文7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corporate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in the global scope can be described in an endless stream, the economic competition between the parties is also growing. Based on this, this paper makes an analysis of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of enterprise merger and acquisition, analyzes the causes of M & A, and reviews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progress of the two time periods from 2002 to 2008 and 2008 to the present. At last, the author summarizes and puts forward some relevant suggestions on the basis of the existing research.

Key words: merger and acquisition; research; motivation

一、引言

198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勒曾指出:美国几乎没有一家大型企业是简单仅靠内部积累成长起来的,所有大企业都经历过某种程度、某种方式的并购成长过程[3][1]。在全球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强的今天,企业之间的经济竞争不断加剧,他们往往通过并购来占领更大市场份额、整合资源、提升自身竞争力。

随着新一轮并购浪潮的出现,越来越多的混合多元并购和大规模跨国并购方兴未艾。尤其是 2008 年金融危机以后,中国企业掀起了风起云涌的的跨国并购,“以弱并强”的案例更是屡见不鲜,如:吉利并购沃尔沃、四川汉龙收购Sundance Resources等。这对中国企业“走出去”是一个绝佳的契机,更是在全球化趋势中把握主动竞争地位的绝佳机遇。

二、企业并购动因

(一)西方学者对跨国并购一般动因的理论研究总结

在西方经济学理论中,研究企业并购的理论很多,多数学者均认为并购是多种动因综合推动、动态平衡的结果。西方学者针对性地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理论主要包括:规模经济理论、多元化经营理论、交易费用理论、市场势力理论、和资源基础理论等[2]。

(二)当代跨国并购动因的发展

随着中国加入WTO,紧接着2003年全球掀起第6次并购浪潮,我国公司海外并购蓬勃发展,一些学者结合案例研究总结出了我国企业的海外并购动因。归纳总结之后,窃以为我国企业海外并购动因按照时间段可划分为分为2002年-2008年以及2008年至今,在这两个个时间段的并购动因是有所差异的。

1.2002至2008年的并购动因

由于外国学者的理论发展已在20世纪90年代趋于成熟,所以在此主要介绍我国学者的研究成果,2002年-2008年,由于并购数量稀少,缺乏案例,文献也相应较少,中国学者在这一段时间中主要沿袭西方理论对我国企业并购的动因进行总结,但总结相对松散,鲜有高论,属于幼稚的探索时期。如:叶勤(2002),刘磊(2004)着重指出实现借壳上市是企业并购动因的重要组成部分。于兆吉(2002)的观点是许多企业并购的原因其实是掺杂政府的意志,而并非出于真正的市场原因;由于我国刚刚进入WTO,他认为我国企业并购的动机还处于萌芽阶段的较低层次,并购追逐小利,距离并购的最高层次归核化并购(围绕核心竞争力进行相关并购)还有很远的距离。谢亚涛(2003)将中国企业并购的直接动因可以归结为:完全由政府推动下的并购、扩大市场份额、获取资源、获取更多市场机会以及合法避税的需要[4]。刘磊(2004)提到企业由于战略的不同,并购的动因相应出现差异,并认为企业并购的直接动因其一是包括最大化现有股东持有股权的市场价值;其二是最大化现有管理者的财富。实现这两个目的的一般动因在于获取战略机会、降低企业经营风险、共享经验实现互补、实现借壳上市、降低进入新行业和市场的障碍;实现这两个目的的财务动因归纳包括:避税因素、筹资因素、投机因素、企业增值因素。艾青,向正军(2004)依据西方学者的理论将并购动因归纳为五点:价值低估理论、财务协同理论、资产组合理论、市场势力理论、效率理论(并购其他企业从而实现“管理的溢出”产生“1+1>2”的效益);他们认为并购活动是企业内因外因的相互作用下产生和发展的,并购是市场竞争的最高形式,企业并购的最根本动因是实现利润最大化。杨晓嘉和陈收(2005)站在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的角度,运用多目标优化理论,将并购动机归结为促进融资功能;维护信誉;争取领导宠信稳固个人地位的动机;改善竞争优势;分散风险维护投资安全;规模经济等。

2.2008年至今的并购动因

这一时期明显体现出两个最主要的新的并购动因――主要都和当前经济的大环境有关。从国际方面来讲,欧美国家依然未能挣脱经济危机的泥沼,企业经营困难、资产大幅缩水,因而需要我国公司并购摆脱困境,实现技术产能转化升级;从我国国内来看,由于我国近年来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可是过多地消耗了本国资源,因而要“走出去”与外国公司合作获取其他国家战略性资源。

2008年以后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欧美国家经济不景气的大环境下,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数量逐年攀升,并购总额在世界跨国并购总额中显得尤其耀眼,体现出诸多新动因。董庆辉(2010),杨洁、高丽红(2011),杨波、魏馨(2013),李志斌(2013),周君明(2014),徐传谌(2015),张文佳(2015)均认为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动因主要包括获取战略性自然资源(石油、铁、铝),获取先进研发技术,获取优质资产和品牌,拓展海外市场这几个动因。而董庆辉(2010)、周君明(2014)、徐传谌(2015)从经济意义层面进行分析认为金融危机使外国经济持续走软,企业经营困难、资产价值大幅缩水,并购不但可以解决被并购企业的燃眉之急,也可以节省我国企业的收购成本,是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绝佳时机,收双赢之效。但杨洁、高丽红(2011)着重强调规避贸易壁垒这一动因,我国企业通过并购国外当地企业,就可以顺理成章地利用原产地规则,取之于当地,销之于当地,就可有效规避贸易壁垒,从而直接进入国际市场,实现达到开辟新市场的目的[5]。相应的杨波、魏馨(2013)结合当前的国际经济环境提出两个的观点:从币值上来看,近年来人民币不断升值,使中国企业并购海外企业的实际成本下降,为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提供了资金基础;从政策方面看,我国政府为了更合理地使用日益增长的巨额外汇储备,放松了外汇管制,并积极支持企业实施海外并购战略,因此使得企业海外并购政策环境日趋宽松。崔瑾(2011)将企业并购的动机按一般动因和政府动因分为两类,他依然持传统观点认为有一般动因包括:发挥协同效应,提高竞争优势;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经济效益;获取避税优势,降低成本;买壳上市;购买被低估的资产,转卖获利益;以多元化发展的方式,以降低风险等几个动因。苏敬勤?p陈静(2012)从东西方的并购动机对比入手得出了中国企业强调获取外部知识产权、管理经验、技术、品牌和销售渠道等资源。程达军(2013)则另辟蹊径对海外并购中的民族主义动机做了重点分析,并深刻阐述了其严重性。并购完成之后,民族主义依然可能对并购企业的经营施加影响,致使企业退出当地的市场。胡宏雁(2014)则在诸位学者的基础上指出探索当前的新动因:以知识产权为导向的跨国并购动因。

三、结论

综上,企业并购是一种复杂的经济现象,它既是企业通过并购实现扩张的一种方式,也是对外直接投资的一种重要形式。20世纪60年代国外学者已对企业并购行为开展了研究,在80、90年代相关理论已较为成熟,国内学者基本是在国外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补充和发展。

作者总结动因研究文献发现:国内文献刊登期刊绝大部分都是非核心期刊,只有4.39%左右的文献出自核心期刊,而由CSSCI收录的文献更是屈指可数,一方面说明这一研究方向缺乏高质量的文献,另一方面则反映出目前国内学者和期刊对这领域研究的重视程度略显不够;在研究方法上,绝大部分的学者都运用了规范研究的方法,以理论结合实际的基础上进行描述,并提出自己的观点。近年来,案例分析以及实证研究方法已为多数学者所采用,使得文献更具说服力。综述形式的研究也仅仅对并购动因进行了比较松散的总结,多数文章缺乏层次感。

海外代购论文范文8

这一天,海关总署的《关于调整进出境个人邮递物品管理措施有关事宜的公告》,规定邮递物品进口税费免征额度由此前的500元统一降至50元。也就是说。此前超过500元才需要交税的商品,如今只要超过50元,就需交关税。

新规定出台后,网络海外代购迅速掀起一波涨价狂潮,受影响的商品主要包含了化妆品、奢侈品箱包、珠宝手表及烟酒等。税率分别从10%~50%不等。

国内外差价达四成

海外代购的市场空间不言而喻。“网络代购”简单说,就是消费者在网上挑好了某款特定的商品后,由代购商帮他们从国外买回来。在关税调整之前,一个新款LV包包可以节省近4000元。一瓶倩碧乳液可以便宜四成。

“几乎所有的外国顶级名牌,国外的价格比国内专卖店要便宜30%以上。”淘宝网上的代购商表示。一款国内专柜售价750元的品牌香水,在国外大概60美元,约合410元人民币就能买到;一条李维斯牛仔裤,国内600元,国外价格也就100多元。

海外代购自去年以来,发展非常迅猛。在百度输入“代购网”,很快搜出几千条记录。

据了解。目前的境外代购分为专业国际代购网站和个人代购网店两种。前者通常是与国外网上购物网站联系组成一个大的网络,而后者大多是与境外供货商或者合作的朋友联系,将买到的商品寄回国内。

在此次关税上涨事件之前,中国海关对于旅客携带或邮寄的个人物品一直都要收税,不过此前的免税门槛较低:港、澳地区400元,其他国家500元。现在这门槛一下子降到50元,于是,邮寄两瓶香水就要收税了。

海外代购物品中,化妆品一直是“大头”。据海关总署2007年的《入境旅客行李物品和个人邮递物品完税价格表》,按此规定,乳液、化妆品、粉底的完税价都是每件100元,按照50%的税率计算,单件物品的税额就达50元。这样一来,对于代购潮人来讲,需要支付运费、关税及代购佣金,三项算下来,国内的购买者可能需要支付近百元的各类费用。

以香水为例,以前寄10瓶香水都可以免税。现在两瓶就要收50元。10瓶的税额就达500元,再加上约140元的运费,买家代购的成本要高出15%左右,其中的差价少了,有谁还愿意选择有风险的代购?估计新规定实施后,很多小代购商都不会再做了。

此外,免税额度降低带来的另一个问题就是海关对个人邮寄监察力度加大,必然对小型包裹也进行查验。海关的严查必然让代购店主“损失惨重”。与此同时,各大海外代购B2C网站也在暗中提价,以填补“税变”带来的损失。

最终,羊毛出在羊身上,代购产品的价格由此水涨船高。

网络代购的省钱之道

“这次海关新出的规定对部分高端奢侈品的影响并不大。”一代购网工作人员张小姐表示。按照新规定,从港、澳以外的境外地区购买单价超过1000元的物品,免税额从500元降到了50元,差额450元;港澳地区差额则为350元。数百元差额对于价格数千元甚至上万元的奢侈品来讲,买家比较容易接受。

不过。大家从国外买东西。图的就是物美价廉,关税上涨,意味着花的钱比过去多了,因此代购卖家和买家也纷纷寻找应对之策。

李小姐3年前入门代购。淘宝、QQ、论坛,结识过的代购卖家有数十家。据她介绍。代购的费用组成通常是:美国商品价格+美国消费税+10%代购费+国际运费+国内运费。现在增加了关税。不同的商品关税标准不同,以化妆品的税率最高,为50%,服装税率为20%,食品税率为10%,这是一笔不小的费用。有的代购商会给老客户一些优惠,代购费的标准降到6%~8%。她以自己的经验向大家介绍如何在代购中省钱:

1 美国消费税:这是美国当地对购买商品征收的消费税,3%~9%不等,对于一些高价值的奢侈品来说,这也是笔不小的数目,大家可以在代购前询问卖家是否可以在免税州代购或者可以避掉消费税。

2 10%代购费:卖家辛苦代购,收取一定的代购费无可厚非,但是有的卖家是可以免代购费的!因为他们长期代购。已经和国外的经销商达成了协议,可以拿到商品原价的7~9折。节约了成本,为了吸引客户,就打出了“免代购费”的名号。当然人家还是要赚钱,只要对我们买家来说实惠就OK了。

3 国内运费:大部分的卖家都是先把东西运到国内。再从国内分发给各个买家,所以必定会产生国内的运费。注意,有的代购是可以美国直送到家的,而且收货的速度快了近三分之一。看着包裹上的国际快递单号,马上就放心了自己购买的商品是正品,谁会把假货运到美国再寄回来?

谨防“李鬼”牟取暴利

不过,在这场关税风暴中,也有浑水摸鱼的“李鬼”可能是受益者。

网友“摩天之鹰”在某论坛述说了自己的遭遇:他曾被外派到韩国两年,看到国内网站韩国化妆品受到女孩子追捧,遂产生了韩国品牌的想法。但经过一番调查,他不得不放弃这一生财之道。

该网友介绍,他走访各地商和威海方面的物流公司了解到,国内网站上不少标称韩国正品的化妆品其实是国内生产的,是高仿产品。在一些真正通过邮递渠道进货的卖家大呼成本增加、销售价格会上涨时,这些“李鬼”们也在造声势。

“政策调整之后。销售高仿商品的商家随行就市调价,其利润反而会上涨。”“摩天之鹰”表示。这些经营高仿品的卖家为了让顾客相信其商品的真实性。在此时是不会靠超低价格留住订单的。据介绍,海外代购商品比国内低40%是比较合理的价格。

代购价格上涨,令买家和代购者郁闷不已。不过,律师指出,对于买家来说,需要关注的不仅仅是价格,海外代购背后隐藏的法律风险其实更值得注意。

海外代购的法律关系中,一般涉及三个主体:买家。即实际购买人;代购人,即名义购买人;商品出卖人。

代购的整个过程实际上包含着两个法律关系:一是实际购买人和名义购买人之间的委托合同关系,委托的内容是购买指定的商品:二是名义购买人和商品出卖人之间的买卖合同关系。

我国民法对此也有一种特殊的制度设计,称为“隐名”。在一般的关系中,人要以被人的名义从事法律行为,而隐名中人一般以自己的名义从事法律行为。

律师还表示,熟人海外代购在代购中存在的风险最小,但仍有可能面临如下问题:

如果指示不清,买到的商品不符合要求,根据制度,实际购买人只能自己承担损失。且不能直接去要求海外的零售商退货,因为其不是买卖合同的直接相对人;如果买的商品存在质量瑕疵,甚至对使用者造成损害,实际购买人想对海外零售商诉求赔偿,存在两大障碍,即法律的适用和合同的相对性。

海外代购论文范文9

关键词:并购动因 困境 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三次企业并购的热潮。在2000年之后,我国企业的海外并购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规模急速扩张,并购势头强劲,持续时间长。2007年,内国企业海外并购热潮达到最高点,并购总额达186.69亿美元。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海外并购的发生数量。2009年以来,我国企业海外并购活动持续集中在能源、矿业及公用事业三大行业。一路走来,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进程并不顺利,并购屡屡失败的惨痛教训也很多,但对于海外并购市场,中国具有收购意愿和实力的企业还在前赴后继。

一、中国企业积极涉足海外并购的动因

(一)海外并购是中国经济崛起的必然结果

长期以来,中国以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由于政治稳定,投资回报好,吸引大量外资来华。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由资本输入国向资本输出国转化将成为必然趋势。而中国企业经过多年成长之后实力大增,急需开拓海外市场。而通过海外并购可以绕过贸易壁垒,进入国际市场,获得国外企业的核心技术、销售网络、品牌和人力资源,实现企业低成本、低风险的扩张和多元化经营,提高市场占有率,更好的参与国际竞争。

(二)全球金融危机为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提供了机遇

金融危机导致部分海外企业经营困难,资产价值大幅缩水。为缓解资金短缺,迫不得已大量出售资产,出现了购买的绝好机会。实行海外并购,可以大大节省收购成本,并为企业积累海外并购的宝贵经验,即使失败所交学费也较少。同时"后危机"时代,国外相关政府部门对我国企业的监管和审查相对放松,国外媒体舆论负面报道相对减少,从而减少了海外并购的政治和隐性成本。

(三)政府鼓励支持中国企业海外并购

2009年以来,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鼓励和促进企业对外投资。2009年3月政府实施了新的《境外投资管理办法》;有关部门制定了多项支持政策,涉及财税、金融、保险、外汇和出入境等诸多方面,同时鼓励各类金融机构积极为企业参与海外并购提供信贷支持和金融服务;政府充分发挥双边经贸机制和双边投资保护协定的作用,为企业的海外合法权益提供保障;政府组织企业参加贸易投资促进团赴海外开展研讨、洽谈和项目对接活动,为企业开展对外投资搭建平台。

(四)海外并购是中国企业更好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资源需求增长与自身资源相对贫乏的矛盾比较突出,尤其是基于知识的战略资源,如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人才和品牌等。长期以来,大多数中国企业走的是粗放式的发展模式,依靠低劳工成本、高资源投入和高环境污染代价,占据着产业链底部利润最微薄的加工制造环节。中国企业处在全球产业链的低端,在与欧美企业的全球博弈中始终处于劣势地位。海外并购是我们获取产业发展和提升所需的管理经验、人才、技术、品牌和渠道的有效方法,是中国企业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二、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困境分析

(一)海外反对中国企业并购声浪高涨

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特别是国有企业在自然资源领域的并购,在全球激起了异乎寻常的反对声浪。由于参与海外并购的企业大多是大中型国有企业,并购的领域又以自然资源为主,让被并购国人担心一场摄取本国资源的行动正在进行,甚至怀疑中国政府幕后插手并购。海外一些政客、政党及社会团体,出于意识形态的差异甚至是对中国经济快速成长的敌视,通过各种途径向本国政府施加压力,对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一概持反对态度。而一些中国企业把国内经营模式照搬到国外,精简裁员、学走技术、转移工厂……落人以口实。

(二)中国企业缺乏清晰的并购战略

很多中国企业在"走出去"时没有很清晰的并购战略,是被"市场低价"吸引,抱着"抄底"的心态,而不是出于企业战略发展的考虑。对所购资产是否有价值较少思考;对其价格走势较少预测,自身定位不清,战略方向不明,对并购风险的认识不足,不能专注于自身主业,忽视自身在新行业中的实力与经营能力,在跨行业的经营管理中不能实现有效地协同,整合乏力,享受不到并购后的规模经济效益,对并购企业的控制乏力,从而给企业带来极大风险。

(三)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面临种种法律风险

在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过程中,法律环境的复杂性、博弈对手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本性、文化的多样性与非共容性等因素,都使中国企业在跨国并购过程中面临复杂的法律风险。如:市场准入风险、选择收购对象的决策风险、法律专业化操作的风险、工会与劳工组织的风险、资产评估风险。财务系统不匹配风险、投资回报预测假设条件存在缺陷、税收及其他未登记风险、资产的定价、融资成本等财务风险、企业文化融合风险、法人治理结构、企业知识产权保护、企业合同管理、企业经营、税收等方面的风险。而企业在走出去时对这些风险往往估计不足,缺乏应对措施。

(四)中国企业陷入文化整合困境

中国企业与目标企业之间,由于存在地区、规模、历史传统、信仰和伦理道德等方面的差异,难免在企业文化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性。从而带来基本信念、道德标准、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和管理制度、经营哲学、经营战略、价值取向,以及由此体现的企业员工的共同追求、共同意志和共同情感等各方面的冲突。它们的影响是全方位、全过程的,特别是对跨国、跨地区、跨行业的企业并购,以上冲突显得更加明显,从而影响到并购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五)资本市场不成熟制约企业海外并购

海外并购涉及资金额度大,离不开资本市场的支持。我国现行的企业海外并购活动受到国内贷款额度的限制与审批限制,使不少企业坐失并购良机。资本市场结构也不完善,债券市场、场外市场发展滞后。国有企业拥有在资本市场上优先获得融资的权利,而大量有活力的本土民营企业不能进入资本市场。证券市场的国际化程度也仅停留在国际证券市场筹资上,难以为中国企业海外并购解决融资问题并提供完善的服务。

三、促进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对策选择

"互利共赢,和谐发展"是海外并购必须坚持的基本理念;跟踪研究,准确评估,知己知彼,慎谋善断,是海外并购成功的关键;促进多元文化融合,坚持管理创新,是企业持续发展的推动力;一支高素质的、经验丰富的并购和运营团队是开展海外并购工作的基础;国家强大的政治经济实力及政府的全力支持是海外并购成功的前提。

(一)中国企业应不断提高自身能力

要提高并购的成功率,首先是完善产权明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做好企业产权界定,对国家资产、企业资产和地方资产划分归属,在清理界定的前提下进行产权登记,为建设企业产权制度创造前提条件;要健全企业的管理机构和资产经营。要建立健全企业并购风险管理体系。一般应构建三个层次的风险管理机构,即股东会及董事会、总经理办公会、并购项目工作组。并购管理制度应包括并购工作流程、并购分析报告内容规范及并购活动中相关规定等。

中国企业应注重提高自身的整合能力。并购整合不仅涉及到资产、人员、战略等方面的组合,还涉及到文化的整合,最关键的是文化整合。文化整合的内容主要是在并购双方创造一种和谐轻松的气氛,促进双方员工的有效沟通与充分信任,减少并购给员工带来的心理冲击,创立一种双方都能认同和接纳的企业文化。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广泛宣传企业价值观。有目的地进行文化培训,以加强人们对不同企业文化的反应和适应能力,促进不同企业文化背景的员工之问的沟通与理解,维持并购后企业内部良好稳定的人际关系,保持企业内部信息流的畅通,从而加强团队协作精神与公司凝聚力,以期实现相互理解、沟通和企业文化的真正融合。

(二)中国企业应从战略高度思考并购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必须有清晰的战略思考,要研究并购后能否产生协同效应。并购不仅仅是产品、市场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也是战略布局。降低成本、获取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培育知名品牌以及开发和获取能源、原材料等资源,必须成为企业对外并购所关注的重要目标。很多企业的并购往往更过于看重规模的扩大,对通过并购来强化核心竞争力这一并购的真正目标缺乏认识,从而使一些企业并购徒有"大"的外表,单纯提高产业集中度对于掌握定价权和话语权并没有太多的帮助,在"做大"中突出"做强"应成为我国企业经营的新理念。企业只有把并购和企业的自身有机成长结合起来,加快在技术、品牌、管理等方面的发展,把自己做大做强,走内涵式发展之路,才能在并购中占据优势,才能在海外并购中走得更远。

(三)拟订并购规划,审慎选择目标企业

并购企业要在自我评估及对备选目标企业基本情况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进行并购的依据性分析和可行性论证,并在分析并购所能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基础上选择目标企业。不仅要看到目标企业良好发展前景的一面,更应关注其负面信息,如负债情况、财务报表真实情况、表内表外资产情况、有无诉讼、抵押担保情况等,还应对目标企业的资产利用价值、富余人员、市场占有率和开拓能力等方面尽可能地了解和合理评估,减少信息不对称;对并购对象的选择一定要做深入的调查与仔细的研究,挑选出符合并购双方长远的利益,能够使中国企业提高自身技术水平与综合竞争力的并购对象,尽可能避免购并无关产业或关联度不大的企业,尽可能不要进入增长慢的产业,尽可能并购市场份额高的公司。

(四)充分发挥中介机构的作用,保证并购方案的合理性

并购是一项复杂而专业性又很强的工作,需要各方面专家和机构发挥作用,如执业律师、注册会计师、评估师以及熟悉国家产业政策并具备资本运营实际操作经验的投资银行机构等。这些人士提供的专业调查和咨询意见是防范风险的重要保障,特别是律师的工作,专门从事并购法律事务的律师,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交易的顺利进行,而且对并购双方减少交易风险也会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包括律师的尽职调查、律师对交易中合法性的审查、起草相对完备的法律文书、提供法律意见、参与谈判等。

(五)运用公关手段为海外并购营造有利的环境

海外并购是多方面活动的综合体,公关手段必不可少。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去",如何应对一些外媒的负面报道,已经成为中国企业面临的严峻挑战,也直接关系到中国的国家形象。企业需要开展有效的公关活动,最大限度地获得海外政客及媒体的支持,化解在海外并购中可能出现的舆论偏见和政治阻力。学会应对舆论、争取主动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中国企业需要适应,更要敢于在与其相关的事件发生时有意识地与海外媒体沟通,主动传播信息。

(六)加强政府的管理和服务功能

海外代购论文范文10

关键词:战略转型;海外并购;品牌价值;规模效应;整合

一、引言

汽车产业作为国家的支柱产业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汽车制造业每增值一元钱,其上游产业增值0.6元,下游产业增值2.67元。发改委宣称,中国与汽车产业相关的就业人数已经占到了中国就业总人数的六分之一。随着中国汽车工业的强大,中国汽车企业走向海外已成趋势,在“十二五”期间汽车出口,海外建厂,跨国兼并,将成为中国汽车企业的重要战略行为,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中国汽车工业面临着国际性的战略转折机遇,一些国外企业资产严重贬值,这对中国企业家以低价进行并购是个绝好机会。欧美企业和相关政府部门为筹集资金都放松了对中国企业的监管和审查,减少了跨境并购的政治障碍和隐性成本,吉利正是掌握了政策优势并抓准了这次机遇,并购沃尔沃,完成其战略转型的重要一步。

二、国际化经营的研究

对企业国际化经营(国际化战略)的研究兴起于19世纪70年代。

1.以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为体系的研究

(1)垄断优势理论

该理论的假设前提是不完全竞争市场;代表人物为海默、金德尔伯格;主要观点是不完全竞争市场是企业对外投资的决定因素。

(2)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该理论的假设前提为不完全竞争市场,代表人物是弗农,主要观点为跨国公司根据本国情况以及产品所处的阶段进行对外直接投资。

(3)边际产业扩张理论

该理论前提假设为国际分工原理,代表人物是小岛清,主要观点是对外接投资应从投资国已经或即将陷入比较劣势的产业,即边际产业依次进行。

(4)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

该理论代表人物是坎特维尔和托兰惕诺,主要观点是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和地理分布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变化的,并且可以预测。随着技术积累固有能量的扩展,对外投资逐步转向技术依赖型发展。

2.国内理论研究概述

20世纪90代中期以后,随者中国企业对外开放的快速发展,国内开始出现一些将跨国经营理论、战略、方法与中国企业跨国经营实际活动结合起来研究的成果:北京大学厉以宁、曹凤岐等人提出了要对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理论和方法展开研究的建议;华南理工陈剑分析了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中人力整合失败的各种原因,并提出整合对策;复旦大学薛求知对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中的知识获取进行研究;四川大学李胤龙运用企业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来构建跨文化管理中文化整合的框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许晶晶对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风险与防范进行了探析;中国人民银行郑州培训学院王勇提出建立企业海外并购的国家战略;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原磊对国际金融危机下的中国企业并购行为进行了研究;国外的研究针对的是发达成熟的市场经济环境,与我国的现实有一定距离。国内学者也鲜有涉及企业跨国并购的战略转型问题,研究重心仍然停留在“出售型”跨国并购,大多是从宏观层面来认识和分析的,微观层面的实证研究不足,尤其是对我国企业“购入型”跨国并购更是很少涉及,这也是本文的价值所在。

三、吉利并购沃尔沃:吉利战略转型的重要举措

1.从低成本战略到技术创新战略

吉利将通过沃尔沃拥有其关键技术和知识产权的所有权,只要吉利并购沃尔沃后可以有效地进行技术重组,那么这会很大程度上缩短吉利的研发周期,促进产品的更新换代,并且沃尔沃的优秀研发团队与科创精神也将成为吉利持续创新的有力支持。吉利集团应积极利用技术研发优势,将新能源汽车研究推广作为未来战略制高点来全力发展。

2.实现规模经济效应

目前,世界汽车产业格局是“6+x”为主导的竞争格局,跨国汽车巨头“6+x”的汽车产销量占全球总量的90%。相比之下,中国汽车产业的生产集中度很低。另外,我国汽车产量总规模很大,但单一企业规模却相对较小,导致中国汽车行业竞争过度,无法体现规模经济的优势。规模经济的来源主要是成本的下降以及市场支配力的增强,吉利紧抓政策利好的机会,不失时机的并购沃尔沃,在总产销量方面都有较大的提升,向着规模经济又迈进了一大步。

3.实施国际化战略

(1)全球范围的并购

作为国内汽车企业的代表,吉利一直没有放弃打造世界级企业的努力:吉利汽车与英国汽车制造商锰铜公司合资成立了上海英伦帝华;吉利宣布收购了全球第二大自动变速器制造企业澳大利亚DSI公司,掌握了DSI公司的核心技术、研发人才和相关设备。如今,吉利对沃尔沃的并购让全世界认识了吉利,也认识了中国汽车制造商,成功提高了企业知名度。

(2)自主品牌价值的提升

据估计沃尔沃的品牌价值接近百亿美元,吉利收购沃尔沃之后,从品牌美誉度上来讲,对吉利现有的产品是一个无形的提升。而且,沃尔沃的安全性能,先进的技术和高质量的生产线更有助于吉利摆脱其廉价路线,不仅能将吉利逐渐送上一线品牌,而且可以帮助吉利打开整个欧洲市场,持续壮大吉利的力量。再者,吉利与沃尔沃的市场细分不同,这样不仅不会形成内部竞争,反而更有利于吉利集团丰富品牌内涵,完善品牌结构。

四、吉利并购面临的挑战

1.战略目标可能达不到

(1)现如今人们越来越警惕汽车产业所造成的环境危害,节能减排的呼声越来越高,新环保法规的不断出台,汽车排放标准的逐步加严,能源资源的枯竭都在要求汽车制造商尽快研发与投产符合环保概念汽车的。虽然沃尔沃有世界领先的安全技术,但在概念车、节能、环保方面比起丰田、福特、大众等企业沃尔沃和吉利的成绩并不十分突出,沃尔沃在新能源技术方面并没有取得世界领先的地位,并购之后,吉利造最安全最节能最环保的好车的战略目标很有可能达不到。

(2)2009年吉利在国内的市场占有率为2.41%,沃尔沃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为0.16%,没有任何数据可以让我们预期吉利集团在沃尔沃加入后的市场占有率会有比较大的提高。

2.整合乏力

(1)业务整合

沃尔沃是拥有百年历史的世界汽车十大品牌之一,以豪华高端舒适著称;吉利是靠平民路线起家的低端品牌,消费人群多为普通老百姓,面对差别如此悬殊的两个品牌及这背后庞大复杂的业务链、价值链,吉利集团究竟应该如何整合,将是管理层面对的最大挑战。

(2)文化整合

每一家企业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必须了解到这种特异性,以便有效地进行合并后的管理。另一方面,吉利与沃尔沃的产

品定位及目标人群相去甚远,要短期想达到完全的文化统一是不太可能的。但完全的分离战略也是不可行的,因为对于同一企业的管理人员来说,很难完全不干预被并购的企业。况且,沃尔沃目前并不是个盈利的品牌,坚持其独立运作无法扭转亏损局面,甚至会把吉利拖垮。一项调查显示:只有15%的并购公司允许被并购公司继续作为独立的实体存在。因此,把握分离的程度还需吉利在实践中一步步摸索。

3.吉利并购沃尔沃后所面临的风险

对于本案例,虽说目前吉利对沃尔沃的并购已经取得了成功,但在未来营运的道路上仍潜伏着很大风险。如何筹措后续资本,整合与布局全球的研发供应链以及客户渠道,融合两国、两企业间巨大的文化差异,同欧洲强势的工会相处,保持沃尔沃品牌不被稀释?吉利是否有足够的管理及技术水平提升品牌价值?如何在保持沃尔沃欧洲市场的基础上继续开发新兴市场……都将是吉利不得不仔细推究的问题。

五、吉利海外并购对中国企业战略转型的启示

面对微妙的政治影响,强硬不近人情的工会,来不及熟悉的法律法规,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技术陷阱和垃圾资产,软环境,软实力的打造乏力以及文化冲突等等一系列陷阱冲突,当前吉利面临的曾经也是众多中国企业面临的问题。

中国企业在打造全球品牌,创出自己的全球化道路时,是否只有加强制造与营销这一条道路可走?中国国情是否只能孕育以贸易为本的中国式全球化道路?中国企业是否能出现潜心努力在技术研发和形象研发,管理研发等方面确立全球品牌的佼佼者?问题有待政府的解决,更值得广大中国企业主,企业管理层的深刻思考。

海外代购论文范文11

众所周知,2005年的6月23日到8月2日,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控股的在香港上市的中海油有限公司发起了收购美国的优尼科公司的战役。由于这次收购涉及到标的185亿美金,是中国企业规模最大的一次收购活动,因而受到广泛关注。一时间,在中国、美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强烈反响。尽管这次收购因各种原因最终没有成交,但作为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主管主办的中国海洋石油报,在这个被业界称之为“惊天大收购”过程中的作为,在一个重大事件中所发挥的作用、所承担的责任是值得总结的。

一、事情的由来

在谈到这个问题之前,有必要回顾一下收购优尼科事件的情况。2005年上半年,中海油决定收购美国优尼科石油公司。由于中海油有限公司是在香港和纽约上市的公众公司,必须按照相应的信息披露规则行事,收购初期相当低调。中国海洋石油报也未做任何报道。企业以极其慎重的态度,聘请了世界上最负盛名的投资银行、咨询公司和律师事务所对项目作了全面分析,并对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制定了应对措施。

这里要说一下为什么要收购优尼科。首先,是国家的能源需求。从2004年开始,我国的能源供应出现了紧张情况,影响了我国的经济发展。而作为能源公司的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它所承担的责任,要求其必须得加快发展。而拓宽自己的发展领域,在全球范围内寻求更多的能源资源和发展机会,则是其现实的选择。在这样的环境下,收购优尼科也就在情理当中了。其次,是企业发展的需要。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自1982年成立之后,一直在进行着对外合作,也一直在向着国际化一流的能源公司的目标迈进。而对国际化公司来说,当然不能仅限于在国内发展,应该在世界各地都有自己的经营。美国的优尼科公司是一家国际化的公司。如果我们能够完成收购的话,从某种角度上讲,就会缩短我国企业国际化的路程。再次,是储量增长的需要。无论是搞海洋石油还是陆上石油,最终要为国家和社会贡献油气资源。而优尼科的储量跟海洋石油总公司现有的储量基本相当,如并购成功,会使中海油的石油储量增加了近一倍。而且,优尼科的储量当中,有大量的天然气资源。并且,这些天然气资源主要分布在亚洲地区,距中国很近。如果收购成功的话,会为我们提供比较清洁的能源――天然气。

此外,优尼科本身也有几个值得我们关注的特点。一是它的深水勘探技术是全世界最好的。中海油走过了20多年的路程,要进一步向深水领域发展的话,需要这个领域的技术。二是人才。一个公司要在国际化方面取得成效,就需要有世界眼光的人才。优尼科作为一个跨国公司,它有一大批优秀的国际化人才。就美国本土来说,有3000多人。中海油曾承诺,如果收购成功,将把优尼科的这部分人全部留下。

二、对否定意见的引导:做大事业要有怀

在当时,国内对这件事情非常不理解。不仅老百姓不理解,就是公司内部的员工也不是很理解。大家都觉得风险太大。人们心存各种疑问。诸如中海油拿出185亿美金是否值得、企业能否承受得了,能否经营得下去等等。而媒体此时也大加炒作,包括互联网上,报道铺天盖地,有的人干脆说中海油是败家子,花老百姓的血汗钱去买一个即将倒闭的美国石油公司等等。

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作为总公司党组机关报的中国海洋石油报,履行了自己的职责。按照公司党组的要求,报纸做了两次重要的报道。第一次是在6月27日公司宣布收购优尼科的时候,中国海洋石油报用两个版的篇幅来报道这件事情。头条消息是“我们已做好了准备”,另发消息“中海油提出全现金并购优尼科”,解释性报道“合情合理的并购”,配发社论“做大事业要有怀”。二版是五篇深度报道,同时还刊发的相关的背景资料,包括优尼科的情况、一般收购应该经过的步骤、为什么要收购等等。这些文章详细地向读者说明了并购的重要意义及合理性,展示了海油人走向世界要做大事业的怀。

三、退出收购的宣传:一盘没有下完的棋

另外一次是在中海油退出收购的时候。在收购优尼科的过程中,公司竞争对手是一家美国著名的石油公司。为了展开竞争,它使用了非商业化的手段,主要是动用了它的政治资源,使美国国会通过了法案,使得中海油的收购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公司考虑,在这样的一种氛围当中,继续进行并购弊大于利,不会取得好的效果。于是在慎重的权衡之后决定退出并购。中国海洋石油报做了1.5个版的报道,头版头条消息《中海油退出优尼科并购战》,言论《坚定地走出去》表明了中国海油建设国际一流能源公司的信心。二版是专版“谁动了美国的‘奶酪’”,通过《海外并购:一盘没有下完的棋》等一组文章,对并购的失利原因进行剖析,把事实真相公之于众。

中国海洋石油报这些相关文章发表后,不少媒体或转载文章,或引用观点,逐渐使事实真相的报道成为主流,那些由于不明真相产生的负面舆论基本消失。原先国外有舆论认为,作为国家公司的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对优尼科的收购是一种政府行为。但是,在公司宣布退出并购之后,这种议论自然也就平息了。大家认识到,这实际上是一种企业行为。中国海洋石油报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公司树立良好企业形象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在企业内部,中国海洋石油报也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报道适时地对企业员工的认识进行了引导。报社人员周末加班赶编稿件,没有人叫苦叫累。由于我们的报纸在公司内覆盖面广,员工看到报纸上的相关内容之后,逐渐消除了心中的疑虑。由原来的担心和不解转变为赞同和支持。但是,中国海洋石油报的任务并未因收购的终止而结束。

四、两次宣传 观念提升

反思中海油并购案,有几点值得我们欣慰。在中国海洋石油报的后续报道中,我们也针对这几方面作了相关的报道和说明。一是在中海油收购优尼科的40多天时间里,在香港和美国上市的中海油的股票市值上升了30%,由原来的220亿美金增加到300亿美金。这充分显示出,在这次收购过程中,虽然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成功,却使中海油得到了国际市场的进一步认可。这提升了公司的市场价值。二是公司获得了很好的广告效应。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全球各大媒体几乎都曾把中海油收购优尼科作为头版头条。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连续好几期都是关于中海油收购优尼科的报道。这从另外的角度提升了中海油的知名度。三是锻炼了队伍。在这次并购当中,中海油的这支领导团队得到了锻炼。大家充分认识到中国的能源企业走国际化道路的复杂和艰难程度。但是,经过这次未成功的并购,对中海油来说,更坚定了其走出去的信心。

中国海洋石油报两次成功的宣传,引导人们思想观念的一次又一次提升。唯物辩证法中否定之否定的哲学原理在这里得到了体现。中海油的员工冲破了固有的思想牢笼,以更大的胸怀气魄面对的世界,面对今后的挑战。

传播专家告诉我们,当危机爆发的时候,企业必须在最短时间做出最快的反应,才能掌握主动权。如果你不主动去填补信息真空,流言和小道消息就会泛滥,不利的舆论会给你带来更大的损害。

只有企业报才能成为企业真正的新闻代言人,在企业遇到危机时代表企业说出事件的本质,以此去影响公众、引导舆论,使负面的、消极的公众反应和社会舆论转化为正面的、积极的公众反应和社会舆论,并使观望怀疑者消除疑虑,成为企业的忠实支持者,帮助企业化解危机,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海外代购论文范文12

据说,许多发达国家的经济中心,越来越多地见到中国老板的身影,他们手握巨资,盯着那些在危机下艰难度日的外国企业准备出手。据权威部门的初步统计,在全球直接投资锐减的2009年,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却达到创纪录高度,仅非金融直接投资就达420亿美元,其中约45%是海外并购。岁末年初,回望2009,在全球经济都处于金融危机之中的灰暗底色下,中国经济可说是少有的亮色之一;而在中国经济总体复杂困难的大格局下,企业走出去进行跨国投资、收购兼并,又可说是特别突出的亮点之一。

然而,略去表面的浮华和热闹,冷静地看待中国企业走出去进行海外并购与投资,我们发现,事情并不像表面所看到的那么简单,那么清晰,那么乐观,那么众口一词。事实上,仅仅两年前,“中国企业是否应该走出去”都还是理论界、学术界、政府部门以及企业家们争议不断的话题。许多研究者质疑中国企业的竞争力以及海外投资的能力和基础:现有海外投资理论不支持中国企业大规模走出去的行为;实践中也确有不少企业在海外投资上碰得头破血流,赚钱者不多,亏损的不少。虽然这两年发生的金融危机使世界经济格局发生很大变化,中国地位不断上升,但是,是不是这两年的变化就已经使中国企业发生根本改变,从不具备跨国经营能力到拥有跨国经营能力,从弱势国际竞争地位变为强势竞争地位呢?发达国家资产确实比前些年前便宜了,但是不是便宜到只要买下就赚钱,可以大举收购呢?

诚然,任何新鲜事物,总会有争议和歧见,不能因为有争议、有歧见就裹足不前,无限期等待,以致坐失良机。很多问题,特别是现实问题,仅仅坐而论道地争来争去不可能有什么结果,只有实践,才能给出正确的结论。如果要等到完全清楚了再行动,恐怕今天也不会有一家中国企业走出海外。在这个问题上,“摸着石头过河”的中国改革思想恐怕也是必要的原则。然而,另一方面,也应当看到,纵然不可能将所有问题弄清之后再行动,但将基本的原则搞清,将已有定论、可能弄清的问题弄清,对行动做出规划,谋定而后动,也是必要的行为准则。否则,不顾任何既有的理论和原则,盲目妄动,轻率行事,必定如“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有可能撞大运似地侥幸成功,也可能落水毙命,输得血本无归。中国企业走出去问题,我觉得正应当这样看待。

1企业跨国经营的传统理论在发展中国家的困境与演变

企业走出去到海外投资设厂进行跨国经营并不是什么新鲜事,最晚在19世纪中叶就有了资本主义国家大公司、大企业到海外投资经营的情况。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跨国大公司已系统性地展开国际投资与跨国经营活动,诸如联合利华、雀巢、西门子、福特、通用等大企业以及花旗、汇丰等大银行,都是跨国经营的先行者。除了发达国家之间的相互投资,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投资也不少见。我们都熟悉,上世纪的二三十年代,花旗、汇丰等大银行就占据着上海外滩最显赫的位置,美孚石油、通用电气等业早早就进入中国市场。不过,二战前虽然大公司的海外投资已广泛存在,但跨国公司海外投资的真正发展成为一种全球现象,还是二次大战以后的事。对企业海外投资的理论解释——跨国经营理论——也是二次大战以后才出现的。

对于跨国公司海外投资的经典理论解释从美国经济学家海默开始。1960年,海默(S.H.Hymer)完成其博士论文《国内厂商的国际化经营:对外直接投资研究》。在该著作中,海默研究了1914~1956年美国企业的对外投资,他发现,美国企业对外投资以直接投资为主,投资集中于西欧国家的某些特定行业(机械、电子、钢铁、化工),对利率变化不敏感。

这些现象不可能用国际金融学中传统的利率差理论做出满意解释。面对这一现象,海默另辟蹊径,以控制而不是利率差解释直接资本流动,从而突破传统的资本流动理论;以不完全竞争假定代替完全竞争假定,从而在方法论上也做出突破。海默认为,美国企业之所以有必要、有可能大举对外投资,乃是因为它们在无形资产(技术、品牌、专利、管理经验等)以及规模经济方面具有垄断性优势,为了在更大范围内利用垄断优势同时保持对优势的控制,企业便以对外直接投资的形式进行跨国经营,通过垄断优势的内部转让达到盈利和控制的目的。

在海默垄断优势理论后面的另一种重要的跨国经营理论是内部化理论,该理论由英国里丁大学的巴克莱(P.J.Buckley)和卡森(M.C.Casson)两位教授提出。他们直接承接海默垄断优势理论的思想:如果企业的海外投资起源于其垄断优势,那么,企业为什么不直接将垄断优势这一核心资产拿到市场上出售(外部化),而一定要在海外建立企业进行内部转让(内部化)呢?

巴克莱和卡森认为,企业之所以选择垄断优势的内部转让,并为此进行海外投资和跨国经营,原因在于内部化的交易成本低于外部市场交易的成本,内部化更有效率。特别是,巴克莱和卡森认为,与跨国公司垄断优势有关的资产大多是无形资产和知识资源,这些无形资产和知识资源由于具有共享性、非标准化、泄密风险等特点,其交易成本更高,基本上无法以可接受的成本实现外部化,因而只能通过内部交易在企业内使用。这一内部化过程当然不一定跨越国界,但内部化过程的不断发展最终将使企业跨越国界,成为跨国经营企业。

邓宁的“三优势理论”被称为跨国公司与跨国经营的通论,在学术界广受好评。而他关于对外投资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的研究,使其对外投资理论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建立起某种联系。不过,总起来看,邓宁理论的核心思想仍然是海默的垄断优势思想。也就是说,邓宁的理论仍然未能超出垄断优势引致跨国投资的基本思想。至于对外投资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则更多的是一种经验总结,算不得理论探索。所以,在我们看来,企业跨国经营的全部经典理论中,垄断优势的思想实际上是贯穿始终的核心概念,是第一关键词。

以垄断优势为核心的各种传统跨国经营理论,适合于解释发达国家的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因为,以美、欧、日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企业的对外投资,恰恰是基于其在技术、品牌、管理经验、营销技巧以及规模经济等方面的优势而展开的。这种从具有优势国家(企业)向劣势国家(企业)的投资,我们一般称为“下行投资”。

显然,技术地方化理论与小规模技术理论一样,都强调发展中国家企业对外投资时的相对优势或比较优势。这些理论,就其思维逻辑而言,都仍未超出垄断优势的范畴。

20世纪90年代以后,发展中国家企业的对外投资和跨国公司进一步发展,其发展速度和规模也远远超过80年代,形成发展中国家企业对外投资的潮流。不仅原来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具有相对优势的亚洲四小龙等大举对外投资,其他更广泛的发展中国家也加入到对外投资大军之中。

基于这种现实,对发展中国家相对落后企业对外投资行为的理论解释也迅速发展,出现许多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见解。这些最新理论解释中,比较重要的包括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两阶段模式、学习模型与策略竞争理论等。

2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现实模式与理论困惑

通过对企业国际化经营理论的简要梳理,不难发现,对于像中国这样较低收入水平但是又具有“大国效应”的发展中国家来说,企业走出去跨国投资的基础和逻辑尚不十分清楚。或可说,中国企业走出去进行跨国投资和国际经营的动因并非能单一解释的,而是多样化的、综合的、复杂的。简单而言,有两种可能的基础:一是利用大国效应形成的相对比较优势到其他发展中国家投资经营;二是通过到发达国家的投资与并购,学习、获取和创造垄断优势。

当然,现实中的情况总是比理论所表达的逻辑复杂得多,丰富得多,特别是对于中国这一规模巨大、特色鲜明、文化深厚并且发展不平衡的国度来说。很多一般原理,特别是基于西方文化和西方经验总结出的原理,到了中国就会发生变化,就会衍生出其“中国版本”。这正应了那句名言:“理论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树常青”。由此观之,必须看到,迄今为止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路程远比上述理论所阐释的逻辑复杂、曲折和丰富多彩,许多都超出既有理论逻辑的路径。这一方面有可能使中国企业走出因为缺乏理论支撑而成为盲动的困境,另一方面也有可能使既有的跨国投资理论,包括发展中国家的跨国投资理论,获得更多新思想和新元素,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普适性。

为了获得这种理论上的思考,我们还是先看看中国企业走出去与的历史与路径。

实际上,中国企业零星的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最早可追溯到改革开放初期的1979年。当时,北京的友谊商业服务公司(北京友谊商店)与日本东京丸一商事株式会社在东京合资开办“京和股份有限公司”,建立中国第一家海外合资企业,拉开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跨国经营的序幕。不过,该企业属于商业企业,主要经营一些中国民族特色商品,与一般意义的国际化经营仍有差异。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全球资产价格的暴跌和发达国家经济的危机为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创造了难得一遇的机会和条件,这一年,也恰恰是中国企业大规模海外并购的高峰之年。2009年,这一趋势继续发展,2009年初的两个月时间,中国海外并购已有22起,涉及金额超过200亿美元,是历史同期的最高水平。2009年2月以后,发生的海外并购又有:湖南华菱钢铁集团收购世界第四大铁矿石供应商FMG17.34%的股权,成为它的第二大股东;鞍钢入股澳洲矿企Gindalbie;中国五矿集团以13.86亿美元100%收购澳大利亚OZ公司主要资产;吉利收购全球第二大自动变速器制造企业澳大利亚DSI公司;中石油完成对新加坡石油公司45.51%股份收购;中石化收购Addax石油公司,总价达82.7亿加元(合72.4亿美元),创中企海外并购新纪录;苏宁电器注资控股日本老字号电器连锁企业Laox公司,成为第一家收购日本上市公司的中国企业;腾中重工收购悍马;广州健升贸易有限公司和卡丹路公司以总价2亿欧元收购法国皮尔·卡丹公司在华成衣和衣饰业务,如此等等。

从上面所描述的并不全面的图景也很容易看出,包括跨国并购在内的中国企业走出去对外投资确实已经进入到一个全新的阶段。这个阶段来得有点出人意料地快,甚至让人有点措手不及,连走出去的企业也没想到一下子就出现这么好的机会和条件,就被逼到前台,想不出头都不行。所谓时势造英雄。从理论上说,中国经济的超常规发展使中国的人均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已经达到邓宁所说的对外投资加速发展的阶段(如果考虑到中国人民币汇率某种程度的低估,中国的人均美元收入水平会更高些)。从现实来看,中国经济所面临的生产能力过剩、国内发展一般加工制造业环境的日渐紧张、国家外汇储备的日益累积需要出路、中国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参与全球竞争的需要等等因素决定中国企业走出去将会是一个大趋势。

不过,现在也不晚。如有的研究者所说,中国企业走出去跨国并购与投资刚刚进入大规模发展初期,如果现在能对相关问题进行认真思考和研究,仍然可以对未来的对外投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而对于这些问题的思考,没有什么捷径,其基础仍然是对基本理论的认识、对基本理论的发展,以及从基本理论看待我们的现实。这一点不能回避。

3三种目的、三种类型: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新逻辑

如果按照经典的跨国公司理论,中国企业尚不具备大规模对外投资的基础和条件,因为中国企业缺乏对外投资所依赖的核心优势。然而,这些经典理论都产生于全球化之前,其现实经济背景与今天是显著不同的。在门户顿开的全球化时代,企业所面对的经营环境和国际竞争环境已经全然不同,传统理论中“逐渐积累垄断优势——形成垄断优势——利用垄断优势——开展对外投资”的理论逻辑一定程度上应该被超越,也可以被超越,中国企业可以依据一种新的思维和逻辑做出对外投资以及跨国经营的选择。但是,这一新的思维逻辑是什么呢?

第一种,以获取国际资源、原料等为目的的投资。

中国的国际加工制造中心地位使中国成为全世界的供应者,为全世界生产,因而也就不可能仅仅依靠中国的资源和原料,而要使用全世界的资源。何况,中国本身的资源禀赋决定即使我们想依靠自己也不可得。这样,中国就必须通过贸易和投资等多种方式争取稳定的国际资源,特别是那些对经济发展具有关键作用而中国又缺乏的石油、矿石、天然气、木材等战略资源。为保证稳定的资源来源,中国在这些战略领域的投资甚至可以较少考虑短期经济因素:投资的资金回报是否合适,收购的价格是否偏高,这些都成为第二位的问题。因为,如果失去了对资源来源的控制,就将受制于人,经济利益也就将成为奢谈。

第二种,以获取垄断优势与核心竞争力为目的的投资与并购。这类投资以跨国并购形式的投资为主,主要在发达国家展开,理论上大致可以为前述国际投资新理论所解释。

对于中国企业来说,通过收购国外企业已有的无形资产来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或许比自己创造出知名品牌、技术更容易,不失为一种捷径。比如,直接收购皮尔·卡丹品牌和工艺,或许比国内企业花很多年时间和资源创造的杉杉西服、七匹狼更有效率。据此,我们认为,此类收购行为未来仍会是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和对外投资的一种重要类型。但是,这里有几个因素应当充分认识。其一,西方企业之所以愿意将其多年经营的品牌等出让,肯定是这些品牌已经过了黄金期,或者不再适合目前的市场。真正高端品牌和优质资产,是不会允许出售的。也就是说,我们获得的品牌等资产,在多大程度上是具有长期价值的资产,需要考虑。其二,除了如危机时期之类的特殊时期外,中国企业收购这些品牌的代价和条件必须充分认识。也就是说,获取这些品牌、技术等无形资产与付出的收购对价相比,是否合算,要经过认真的价值评估。其三,更重要的是,一旦完成了收购,我们的企业成为这些品牌的所有者,如果不能维持和发展品牌的价值,持续地进行产品创新,这些品牌的价值将很快被耗散并最终被淘汰,企业仍然是一无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