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海外工程论文

海外工程论文

时间:2023-02-12 22:18:32

海外工程论文

海外工程论文范文1

1.1社会安定海外石油项目所在国家大多数是亚非拉的第三世界国家,由于贫穷落后,居民文化程度低,财富分配不均,高度依赖石油经济,基础设施差,导致政局动荡、社会动乱,恐怖袭击、绑架劫持,甚至武装冲突、战争时有发生。因而这些国家的不同程度的政治、宗教和社会治安问题,制约了石油项目正常运转,给海外工作人员带来极大的身心压力。有些国家政府和人民对中国形象和中国企业的认识不足,有时因为宣传不到位、当地某些居心叵测的人士鼓噪与西方敌对媒体的宣传,加之某些极端组织因为中国在国际社会的举动产生仇恨,极易出现对中资企业和中国人的误解现象,将中国人列为袭击对象。同时针对某些突发状况,由于中资企业处置不力,导致针对中资企业和中国人的社区/部落干扰、刑事犯罪及其他排华的时有发生。尽管某些国家和中国保持良好的国家关系,但由于企业竞争对手和西方某些险恶国家的邪恶行为,导致一部分人民对中资企业和中国人埋下仇恨的种子。此外,当地国家广泛存在的宗教、民族矛盾,使得当地部落和民族在争夺传统地盘过程中,将油区视为自己的领地,有时为了转移注意力、达到某些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将石油资源和工程项目视为竞争砝码,采用残酷手段达到政治目的。因此,我国石油企业拥有的油气资源和石油工程项目难免会沦为当地部落政治斗争的“牺牲品”。2013年1月16日发生在阿尔及利亚Inamenas天然气田的恐怖袭击,导致来自10个国家的40人丧命,而发生袭击的地方距离中国石化扎尔则油田作业现场仅有几公里。2013年9月21日,发生在肯尼亚内罗毕西门购物中心的恐怖袭击事件造成至少67人遇难。

1.2自然灾害由于历史原因,我国海外的石油项目一般地处自然环境恶劣的地区,面临气象灾害、地质灾害(如地震灾害)、海洋灾害以及其他恶劣环境。高温、高寒、高原,沙漠、沼泽、热带雨林等特殊地理环境,给现场作业人员、设备带来极大考验,甚至威胁人员生命安全。在中东的沙特、科威特、阿联酋、伊朗和伊拉克等国家,富含丰富的石油资源,为热带沙漠气候,常年气候恶劣,沙尘暴、雷击较为常见。南美巴西、阿根廷、玻利维亚、智利等国家富含丰富石油资源,平均海拔较高,地震频繁、火山多,降水量大,厄尔尼诺现象易引发的气候变化和洪水灾害。广袤的非洲大陆,以热带气候为主,拥有撒哈拉沙漠,埃塞俄比亚高原、东非高原和裂谷,刚果盆地,尼日利亚沼泽,气象条件复杂,泥石流、滑坡、地震、沙尘暴、雷击是常见的气象地质灾害。此外,部分国家和地区的高森林火灾险情、常年的生物灾害也给石油项目带来严重威胁。

1.3公共卫生贫穷落后的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多数自然环境恶劣,加之医务人员严重短缺、医疗设施条件有限、分布不均衡,导致各类传染病肆虐,给工作人员的生命健康带来极大威胁。同时,食物消毒不彻底、饮用水短缺或受到污染以及工作生活环境的不洁,给病菌、病毒传染带来传播的方式。一些广泛存在的地方病,地球化学性地方病、自然疫源性地方病、与特定生产生活方式有关的地方病及病因未明的地方病,也会给人员的生命健康带来威胁。此外,动物疫情(禽流感、口蹄疫及疯牛病等)导致的变异病毒易传染给作业人员。一旦染上,很难得到及时救治,待转移到国内或者其他国家医疗条件好的医院,极可能错过宝贵的治疗机会。对尼日利亚而言,由于基础设施差,缺乏清洁水源,各类传染病肆虐,常见传染病为疟疾、鼠疫、霍乱、艾滋病、麻疹、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乙型脑炎、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黄热病和拉沙热。赴该国工作的人员需要提前接种十几种疫苗,给人员的身体带来一定伤害,且注射的疫苗并不足以抵抗所有病菌和病毒的入侵。

1.4事故灾难石油项目一般地处炎热沙漠深处、泥泞的沼泽地带或贫瘠的戈壁等地,恶劣的自然环境,一方面影响生产、施工正常进行,另一方面给现场设备和生活补给带来极大困难。恶劣条件下工作,各类设备、仪器承受着高温、风沙、低温、潮湿、干燥等各种挑战,严重影响设备的稳定性,造成设备损坏程度高。现场人员在恶劣环境下长时间、大负荷工作,缺乏足够营养和心里压力未能排解,极易造成人员情绪不稳定,为安全生产埋下隐患。恶劣环境下工作,人员控制情绪和对设备的操控能力会发生巨大变化,稍有不慎,极易发生各类事故,如交通事故、火灾事故、环境事故和生产事故。不仅会造成执行项目的中方人员身体受到伤害,甚至死亡,而且会引起当地雇员受伤、死亡。此类事故发生后,一旦处理不当,当地雇员会集中闹事,罢工,甚至攻击中方人员,给现场安全带来一定隐患。境外机构和项目现场周围一旦突然发生由电、火天然气引起的爆炸,甚至发生危险化学品泄漏,会对中方人员生命造成极大威胁。

1.5综合管理管理失误指管理者在实施管理行为过程中共管理环节或管理者个人管理决策偏离或背离管理目标的一种行为表现。管理失误是管理者在组织内实施管理行为过程中,管理者决策或行动偏离管理目标的表现。管理失误行为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个体性致错因素导致的管理失误;一类是集合性致错因素导致的管理失误。受当地法律、运营成本等制约,境外机构须雇佣大量当地雇员,这些雇员接受文化教育水平参差不齐,尤其现场雇员人员,素质普遍不高,对设备的操控能力有限。一方面,工作中由于文化差异导致的沟通不畅,中方员工态度不够和蔼,外籍员工犯错误受到批评后心怀不满,易导致中方员工与外籍员工存在矛盾;另一方面,外籍员工对薪酬待遇、食宿存在看法,或者工资未能按时结算等此类问题出现,若不能及时处理,极易导致发生,给项目带来公共安全风险。因此,管理决策不仅影响运行项目的收益,而且对当地雇员、周围社区对企业形象产生影响,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境外机构中方人员的人身安全和设备财产安全。

2建立风险预警方法

2.1建立预警指标参照国内外其他领域相关指标评价体系,综合考虑现阶段海外石油工程项目公共安全风险的特点,建立公共安全风险预警指标框架指标

2.2计算指标权重并标准化根据层次分析法,以对公共安全事故发生、发展影响的程度作为指标严重度值,分别对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进行分析计算,确定各因子权重。采用特征根法求解线性方程确定权重,并进行一致性检验。各矩阵一致性比率均满足一致性要求。对权重进行标准化,分别得到一级指标权重、二级指标对一级指标的权重,得到海外石油工程公共安全风险各预警指标的权重。

2.3建立预警评判集将预警级别分为五个等级(危险级别依次降低),即评判集为:V={V1,V2,…,V5}={红色预警,橙色预警,黄色预警,蓝色预警,白色预警}。并赋值:红色预警(30),橙色预警(45),黄色预警60),蓝色预警(75),白色预警(90)。

2.4确定应用步骤

1)确定分析对象和预警时间点。选取某国家或者地区和其某个未来时间为分析对象和预警时间点。

2)收集情报和确定预警专家库。广泛收集如政府通告、使馆通告、新闻媒体、合作伙伴、社区团体和组织、国际SOS救援中心等相关国际组织和其他渠道获得的信息等情报。选取一定数量在分析对象工作过的管理人员、技术专家和员工作为预警专家,将收集到的情报进行加工处理。

3)确定预警指标的模糊隶属度和模糊计算。根据模糊综合评判,各专家依照预警评判集对各个预警指标的模糊隶属度进行打分,模糊计算并归一化,采用加权平均法公式计算。

4)取得预警等级及指令。将计算数值与评判集比对,确定预警等级,并预警指令。

3实例应用

选取非洲某国为研究对象,采用公共安全预警风险方法,研究该国公共安全风险状态。选取2014年4月17日为预警时间点(该国总统大选),在该时间点前广泛收集各类公共安全风险相关情报,选取10名在该国工作五年以上的项目管理人员、技术专家和员工为专家库人员,根据情报进行打分、确定模糊隶属度,依照预警方法的权重,模糊计算并归一化:B=(0.1281,0.1829,0.2828,0.2730,0.1332)。采用加权平均法公式计算,V=61.5045,即该国风险为“黄色风险”。在预警时间点前“黄色预警”指令,结合编制的应急预案,安排应急工作。结果表明:与该国2014年4月17日情况进行比对,发现预警等级与实际情况非常吻合。

4结语

通过对海外石油工程公共安全风险分析研究,建立风险预警方法,得到如下结论:

1)海外石油工程公共安全风险因素复杂,全面分析海外石油工程公共安全风险,利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判,建立具有针对性的海外石油工程公共安全风险预警方法。

海外工程论文范文2

随着经营区域的拓展,出现了各分公司所需资源不能供给这一矛盾,使工程建设陷入困境。在如此艰难的困境中,中石油经过多方面考虑,创造性地提出了“区域化管理”这一新的管理举措:将管理部门分为分公司和区域项目部两部分,在确保有效工程实施的前提下,下放管理权力。职能划分方面,分公司宏观调控所有苏丹地区的工程项目,区域项目部则保证各项目的顺利完成。管理体制方面,分公司对项目部实施直线式管理和项目经营责任考核制,在项目部内实行矩阵式管理模式。

二、区域化管理的创新之处

1.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在保障公司高效运营的前提下,区域化管理使人力资源得到最优的配置,让公司快速发展。首先,区域化管理减少了分告诉对职能人员的需要,优化人力资源的设置。其次,区域化管理把一部分原属于分公司的职能人员分配到项目部门,从而增强了项目部门的执行力。

2.降低工程承包风险

区域化管理降低了海外石油工程承包的风险,由于管理层和项目执行层的单独工作,有效地提高了管理层预料回避风险的能力,减少了一些重大损失,使工程的营业额大幅度提升。

3.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

基于我国海外石油工程建设在苏丹地区的发展水平,区域化管理能更好地促进管理水平的提升。管理权力的下放,使项目执行层能更好地执行公司任务,保证工程成功地实施。区域化管理最大限度地优化人力资源,实现工程收益的最大化。

4.提高生产效率,扩大了生产份额

下面,我们对比一下海外石油工程建设在不同管理制度下的业绩。1998-2003年,在单体项目制的管理下,年均营业收入52221万元人民币,同行业市场占有率40%。2004-2006年,在群体项目制的管理下,年均营业收入有较大提高,达到了93060万元人民币,同行业市场占有率稍微提高,达40%。自从2007年实施区域项目制以来,年均营业收入大幅度提高,达到167020万元人民币,市场占有率也显著提高,高达65%。

三、区域化管理的实践

区域化管理,不光是改革传统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机制,更改进了传统的管理理念,从而使工程建设中一些棘手的问题得以解决。其中以下几个方面尤为突出。

1.引入可控成本

可控成本的引入,在项目成本方面,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大作用。在海外石油工程建设中,如何将项目资金划分到具体的工程项目中,是一个棘手的问题。比如,有很多项目在同一地区进行,这种情况下,涉及到管理费用,人员费用等多种费用,具体应该给每个工程项目的费用,就很难划分了。还有一点,在海外石油工程中,项目经理没有权利决定购买什么样的材料,而仅仅是被告知一声。可控资本的引入,恰恰解决了这个难题。可控资本的实践,使项目经理有了一部分可自己决定的资金,而后通过对这部分可控资金的考核,继而考核项目经理或者项目团队的能力,从而真实地反映出该项目的绩效。

2.促进绩效指标的合理设定

区域化管理,对于绩效指标的合理设置,具有激励和约束作用。绩效考核是工程管理中的主要环节。绩效评估应包括基本指标,次要指标和附加参考指标。目标成本,质量,安全等因素构成基本指标。如何利用组织资源能力,如何组建高效工程团队,客户满意等因素构成次要指标。项目难度,工作环境,项目规模等构成附加参考指标。通过对以上指标的综合评定,可以对工程项目经理或工程项目团队进行有效的评价,按照相应的标准,进行奖罚,从而激励员工发奋努力。

3.加强项目经理负责制

通过重新定位组织,进而强化了项目经理负责制。项目实施的关键点是项目经理在区域化管理模式中如何定位。在这种模式下。项目经理不光可以向区域经理汇报,也可以向分公司总经理汇报。

四、结论

海外工程论文范文3

关键词:国际工程企业 海外市场进入模式 影响因素

一、引 言

2008年的次贷危机使全球经济陷入低迷状态,但其对国际工程企业开拓海外市场,投标国际工程的行为并未产生太大影响。2008年国际市场最大225家承包商的总营业额由2007年的3102.5亿美元增加到3900.1亿美元,增长率达25.7%,同时海外市场的平均盈利率由2007年的8.0%增加到了8.2%。上述数据说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和国际建筑市场的巨大前景,依然吸引了众多国际工程企业参与到海外经营的行列中去。

国际工程企业在拓展海外市场时,不仅需要经过详细的考察和审慎的决策来确定目标市场,更要重视市场进人模式的选择。市场进入模式将直接影响国际工程企业进入海外市场后的经营活动以及资源投入程度,关系企业在该市场上的项目建设绩效,甚至影响企业在该市场寻求长远发展时的经营业绩。市场进入模式选择得当,国际工程企业将能够顺利绕过目标国的进入障碍,更有效地进行海外市场的拓展和渗透;选择不当,就会导致国际工程企业未来的一系列损失和国际化战略的整体挫败。因此,研究国际工程企业海外市场进入模式的选择影响因素,对于帮助国际工程企业正确选择海外市场进入模式,提升国际工程企业在海外市场上的经营业绩具有重要作用。

二、国际市场进入模式相关理论综述

(一)市场进入模式理论概述

1.市场进入模式的定义及分类

一般将“市场进入模式”视为企业的一种制度安排。企业将自身拥有的各项资源,包括产品、技术、人员、经验等,通过不同的方式(非股权式、股权式等)转移到目标国家(地区)市场,从而积极地开展跨国经营。市场进入模式一般包括非投资模式和投资模式两类,每一类又可细分为若干种子类。针对一般行业的海外市场进入模式分类如图1所示。

2.市场进入模式的内在属性

市场进入模式的内在属性包括资源承诺、控制程度、风险水平和灵活性四个方面。这四种属性不是完全一致,跨国企业需要从中进行权衡,在各属性间寻找满意的均衡点。

(1)资源承诺

资源承诺与跨国企业的海外市场进入深度密切相关。进入深度越深,资源承诺越高。贸易出口式、合同契约式、合资企业、独资企业的资源承诺逐级递增。

(2)控制程度

控制程度是指跨国企业对海外市场上的组织机构的各项资源及活动进行决策、管理和监督的程度。一般而言,贸易出口、合同契约式以及新设独资企业的控制程度依次增强。

(3)风险水平

跨国企业进军海外市场过程中可能面临经营风险、合约风险和传播风险等。贸易出口或新建独资企业的经营风险较小;采用合同契约式或合资经营时,合约风险和传播风险较大。

(4)灵活度

灵活度是指当外部投资环境或企业内部结构发生变化时,跨国企业迅速作出反应,积极应对甚至退出目标国市场的能力。资源承诺度将直接影响企业战略转变的灵活度。

(二)国际市场进入模式选择理论概述

1.影响市场进入模式选择的主要因素

跨国企业在选择海外市场进入模式时,除了深入透彻地了解各类市场进入模式本身之外,还需要综合考虑众多其他因素。有学者如sauvant认为市场规模、文化差距、政府法规、服务业的竞争优势、产业集中度及企业规模和增长也是市场进入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

张一驰、欧怡对近三十年的相关市场进人模式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后,获得了较完整的市场进入模式选择影响因素框架,如表1所示。

2.现有国际市场进入模式选择理论的比较

近三十年来,学者们在现有关于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研究理论基础上不断深入,逐渐形成关于海外市场进入模式的五种分析框架:渐进的市场进入模式、修正的交易理论方法、Dunning的折衷框架、组织能力观点和决策过程框架。各类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其缺陷见表2。

三、国际工程企业海外市场进入模式及其特点

现有的市场进入模式选择理论的研究对象大多是针对制造业和个别服务业的跨国企业,对其他行业企业研究不多。因此,在分析国际工程企业海外市场进入模式选择问题时,必须以上述研究成果为理论基础,考虑国际工程承包行业的特殊性,结合国际工程企业的项目特性进行具体分析。

(一)国际工程企业海外市场进入模式的定义

按照市场进入模式是企业的制度性安排的定义思路,本文认为,国际工程企业的海外市场进入模式是企业将自身拥有的人员、资金、技术、管理理念及其他资源等适时恰当地输出到目标国市场,从而在该市场从事以国际工程承包为主的经营活动,为企业带来国际收益,提升核心竞争力和企业品牌的一种制度性安排。

(二)国际工程企业常用的海外市场进入模式

国际工程企业提供的产品是具有一次性、独特性和渐进明晰性的工程项目,这一产品的特殊性使得贸易出口式进入在国际工程承包领域甚少使用。另外,国际工程企业提供的用于营造项目过程的各种建设管理服务,具有知识密集性,这使得合同契约式以及合资、独资等形式在国际工程承包领域也都有具体的表现形式。本文以国际工程企业进入海外市场的案例为基础,梳理了国际工程企业常用的海外市场进入模式,如图2所示。

(三)国际工程企业常用海外市场进入模式的特点

通过不同进入模式间的对比分析,可以进一步说明国际工程企业常用的海外市场进入模式的特点,有助于国际工程企业在具体决策时选择,如表3所示。

其中,短期/长期是按照进入目标国市场后国际工程企业的本地化经营程度和组织结构延续性进行划分;契约/投资是以国际工程企业在海外市场是否有资产性投资行为为划分依据;竞争/合作则是从国际工程企业与当地公司或其他进入者之间关系的角度进行划分;营利/辅助是按照为国际工程企业带来盈利的直接效应划分。

四、国际工程企业海外市场进入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框架

进入模式内在属性是国际工

程企业选择海外市场进入模式时需要首先掌握的前提内容,企业自身能力因素是决定海外市场进入模式适用性的基础,对目标国市场状况的了解和分析有助于正确选择进入模式,此外,还需要考虑外部环境的影响。按照主体、客体与环境的三维系统分析方法,可以构建如图3所示的影响因素框架。

(一)国际工程企业自身能力因素

国际工程企业作为选择海外市场进入模式的主体,必须对自身的能力因素有较清晰的认识,了解企业的竞争优势与各种市场进入模式之间的匹配度,从中长期和动态角度综合考虑,正确定位,谨慎选择,从而获得满意的国际化经营效果。

1.企业规模

国际工程企业的规模作为企业资源能力的外在表现之一,反映了企业的资金实力、管理水平以及技术状况,是企业能否开拓海外市场的前提。K.F.Winsted通过对700家国际工程企业进行调查,发现国际工程企业规模与其对外投资意愿之间呈正相关关系。Chuan Chen从1992-2001年间的历年全球最大225家承包商中抽取522家进行分析,结论是规模越大的国际工程企业越倾向于采用资源承诺度高的长期性进人模式,以获取较高的持久收益。

2.企业的国际经验

现有研究认为,国际经验不足的跨国企业为了降低投资风险,更倾向于选择资源承诺度低的模式,如合资方式等。随着海外市场经营管理经验的积累,企业在目标国市场建立独资企业,获取高额回报的可能性也相应增加。在工程承包领域,国际工程企业的项目管理经验越多,与目标国市场上的项目各参与方的关系越融洽,越倾向于采用控制度高、投资性强的进入模式,在维持企业特有优势的基础上,不断巩固企业在该市场建立起来的品牌和形象,提升企业的盈利能力,加强综合竞争实力。

3.企业的技术能力

一般认为,国际工程企业的技术能力对海外市场进入模式选择的影响体现在技术知识水平以及技术知识的隐含性两个维度上。当国际工程蕴含的技术含量高时,国际工程企业倾向于选择高控制度的进入模式,通过对技术的严格控制获取竞争优势。国际工程企业的专有技术中包含的隐含性成分越多,该技术优势通过内部化进行转移和利用的价值就越大,因此企业更倾向于采取投资式的进入,以维持企业对该优势的掌控权。

4.企业战略需求

国际工程企业实施国际化经营的终极目标在于实现企业全球市场经营的总价值最大化,而不是单个市场上的得失,因此国际工程企业在选择海外市场进入模式时,必须考虑企业的战略需求,重视企业战略的长期影响,明确对单个市场而言最优的进入模式未必是实现企业全球化进程的全局最优结果。

(二)目标国市场因素

国际工程企业选择海外市场进入模式时,不仅要了解企业自身的发展状况,还需要对目标国市场进行考察和调研,明确目标国市场的发展潜力、竞争激烈程度。生产要素条件以及市场进入壁垒的大小,比照企业的全球化发展进程,做出恰当选择。

1.目标国市场规模与成长性

当期规模大、成长空间多、发展速度快的海外工程市场,基于投资的长期性进入模式能够为国际工程企业营造显著的规模效应,有利于降低间接成本,提高企业在该市场上的利润率和经营表现;相反,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市场处于停滞不前的饱和状态,甚至开始走向衰退,则国际工程企业自然倾向于减少资源投入,采取短期的模式进入。

2.目标国市场竞争状况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那些能够为项目业主提供全面、广泛且优质服务的国际工程企业更易赢得项目,成功进入市场。为了在竞争中胜出,越来越多的国际工程企业倾向寻找合作伙伴,采用项目联营体、战略联盟、合资企业等合作性进入模式,以实现资源和优势互补,共同开发海外市场。合作性进入不但可以提高国际工程企业为项目业主服务的实力,还能有效减少市场竞争者数量,降低竞争强度,提高项目的中标率。

3.目标国市场进入壁垒

一般说来,当目标国市场的进入壁垒很难跨越时,国际工程企业对于资源承诺高的进入模式往往采取谨慎态度。但是,只要国际工程企业成功突破了这一障碍,进入壁垒就成为国际工程企业在目标国市场上选择长期经营,避开激烈竞争的有利保障。因此,国际工程企业应当积极采取措施努力化解进入壁垒,使之成为屏蔽竞争对手的有力途径。

4.目标国市场生产要素条件

国际工程项目的建设和实施需要运用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国际工程企业能否在目标国市场上高效率、低成本地获得这些资源,将极大地影响进入模式的选择。如果目标国市场的生产要素资源充足,则国际工程企业在该市场长期经营的意愿将更加强烈;反之,生产要素条件不足,专业服务商的能力有限,当地劳动力成本高昂,机具设备、工程材料等需要从其他地区市场进行采购和调配时,国际工程企业更倾向于选择短期的契约式进入。

(三)国际工程企业的外部环境因素

按照主体、客体与环境的三维系统思想,国际工程企业选择海外市场进入模式时,除了要对企业自身及目标国市场状况进行分析外,还必须考虑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对决策的影响。国际工程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包括三个方面:母国国内环境、目标国投资环境以及母国与目标国的关系。

1.母国国内市场与政策环境

当母国市场的发展规模很大,企业具有较大增长空间时,国际工程企业往往更关注国内的发展,对于开拓海外市场的意愿不是十分强烈,多半以短期的项目运作方式在海外市场进行经营。当母国市场已经接近饱和,或者竞争太过激烈的时候,国际工程企业进入海外市场的意愿则明显提高,并倾向于采用长期进人模式获得持久发展。

由于国际工程企业承揽国际工程,能够为母国政府带来大量的外汇收入,并拉动相关产品和行业的出口,因此各国政府往往出台政策鼓励国际工程企业走出国门,跻身国际竞争。在这样的背景下,国际工程企业更多地会选择投资性进入模式。如若母国政府限制企业的对外投资,则企业只能选择短期的契约性进入,依靠项目运作带来海外收益。

2.目标国投资环境

目标国的投资环境主要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法律环境以及自然环境等。目标国的投资环境越险恶,国际工程企业在目标国市场上执行项目或经营企业的风险就越大,企业获得稳定现金流和良好经营绩效的可能性就越小。这些不利情况将极大地降低国际工程企业进行持续投资的信心,因此国际工程企业越倾向于采用短期的契约性进入模式,一旦发生状况,能够较快撤回母国市场,或转投其他国家(地区)市场,减少企业的损失。

3.母国与目标国的关系

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使得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贸易联系日趋增多,这为国际工程企业广泛搜集目标国的市场信息提供了便利。母国与目标国问的长期友好外交、贸易联系将帮助企业跨越市场进入障碍,获得稳定投资环境,为国际工程企业在目标国市场获得项目和长期经营提供便利。

另外,国际工程企业在开拓海外市场过程中,必然面临不同礼会文化的冲击。母国与目标国之间的文化距离越大,企业对海外投资的准确估价越困难。为避免失败,企业往往采取谨慎态度,降低在目标国市场的资源投入力度,采取与当地企业合作,利用当地企业与目标国政府、同行业竞争者以及供应商等的良好关系来开拓市场。

海外工程论文范文4

一、研究背景

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带动了经济持续增长,促进了社会全面进步,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暴雨积涝灾害。从古至今,暴雨积涝灾害一直是人类难以解决的问题。

近几年,中国的暴雨洪涝灾害愈发严重:“20XX年7月12日,哈尔滨多处上演‘水漫金山’”、“2012年7月21日,北京遭遇特大暴雨,导致严重内涝”、“2011年6月18日,到武汉看海”、“2008年深圳6.13特大暴雨”……数量之多,不胜枚举,这些新闻无不说明暴雨洪涝已成为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大多城市的通病。暴雨积涝灾害对城市水利、农业、交通、工业等方面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不可估量,同时通过人口死亡、疫病爆发等问题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造成的自然资源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程度更是难以估计。

造成城市暴雨积涝灾害的原因主要有气候和城市建设两方面的原因。从气候角度来说,由于全球气候变暖,水循环产生变化,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导致城市出现暴雨积涝灾害;从城市建设角度来说,主要是城市建筑和硬化面积过大,植被覆盖率过低或者遭到破坏,城市的吸水、存水能力差,其次是排水设施的排水能力不足、重建轻管。

目前,城市针对暴雨积涝灾害采取的工程性措施主要有修建蓄水池、增加排水泵站、加大排水管径、在线蓄水等,这些措施需要占用大量的城市地下空间,投资大,维护困难,废弃后无法回收利用,会产生大量固体废弃物,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其他措施如增加绿化面积也会引起城市用地紧张等问题,浪费城市空间资源。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应用现状

LID技术于1990年末发源于美国马里兰州的王子县、西雅图和波特兰,是由马里兰州环境资源署首次提出。之后经过20多年的发展,LID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广泛应用。在美国,LID设施的应用还形成了绿色道路、绿色社区等理论和方法;在澳大利亚,LID的应用称为水敏感城市设计;在英国,LID技术应用于城市排水系统,形成了可持续城市排雨水系统;在加拿大,LID和场地设计相结合,形成最优场地设计、保护性设计等;在新西兰的应用称为低影响城市设计与开发。

随着对国内雨水问题的重视,雨水方面的研究和应用也逐渐多起来,LID在国内已有10年的研究和实践,于2012年形成了“海绵城市”.

2012年4月中国北京大学在《2012低碳城市与区域发展科技论坛》中首次提出“海绵城市”一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于20XX年2月17日发表的《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20XX年工作要点》中首次提出海绵城市的概念,20XX年10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出台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

2017年4月2日,国家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宣布了海绵城市建设试点:西咸新区、武汉、重庆、贵安新区、遂宁、南宁、常德、鹤壁、济南、萍乡、厦门、池州、嘉兴、镇江、白城、迁安16个城市。

三、研究目标及意义

鉴于传统城市普遍存在的暴雨积涝灾害和道路排水问题,而国内的海绵城市和LID发展和研究较为薄弱,因此,对于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道路进行系统化设计研究很有必要。本研究主要通过对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的整理与分析,探讨海绵城市与LID、海绵城市道路与LID的关系,采用文献调研的方法系统地对城市道路进行了LID设施的选择及其组合优化设计;针对案例进行实地调查,探讨LID在海绵城市道路中如何应用。

论文的研究目标是建立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道路系统设计的基本理论框架,研究其具体的设计方案和技术。

论文的研究意义:为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道路系统设计提供借鉴和参考,对解决城市雨水问题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四、研究内容

论文的研究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

1)研究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道路系统,分析其与LID的关系及对LID设施的选择。

2)构建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道路系统规划和设计的完整体系,从路网规划和道路设计两个层面进行具体研究。其中,道路设计重点研究停车场和广场的LID设施组合优化设计,道路与红线外用地衔接中重点研究建筑、小区的优化设计。

3)将研究的设计理论成果应用于商洛城市道路系统,并通过SWMM模型进行模拟评价。

五、提纲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暴雨积涝灾害频发

1.1.2 传统城市道路排水存在的问题

1.1.3 LID与海绵城市理念的提出

1.2 相关理论的概念

1.2.1 海绵城市概念

1.2.2 LID概念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应用现状

1.3.1 国外研究应用现状

1.3.2 国内研究应用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的不足

1.4 研究目标、意义、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目标及意义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1.5 论文创新点和技术路线

1.5.1 论文创新点

1.5.2 技术路线

第2章 海绵城市与LID

2.1 海绵城市与LID概述

2.1.1 海绵城市-LID

2.1.2 海绵城市与相关理论的联系与区别

2.2 海绵城市与LID

2.2.1 海绵城市与LID的关系

2.2.2 LID设施的选择原则

2.3 海绵城市道路系统与LID

2.3.1 海绵城市道路系统

2.3.2 海绵城市道路系统与LID的关系

2.3.3 LID技术设施选择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海绵城市道路系统规划与设计体系

3.1 海绵城市道路系统规划与设计体系框架

3.2 海绵城市路网规划

3.2.1 影响因素

3.2.2 规划思路

3.2.3 规划原则

3.3 海绵城市道路设计思路

3.3.1 海绵城市道路设计思路

3.3.2 海绵城市道路设计注意事项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LID的海绵城市道路设计

4.1 海绵城市道路与传统城市道路的区别

4.2 海绵城市道路的LID设施组合优化设计

4.2.1 机动车道和公交专用道

4.2.2 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

4.2.3 路缘石、雨水。和路肩边沟

4.2.4 道路绿带

4.2.5 停车场

4.2.6 广场

4.2.7 高架桥、立交桥

4.3 海绵城市道路与红线外用地的衔接设计

4.3.1 道路与建筑、小区衔接优化设计

4.3.2 道路与城市绿地衔接设计

4.3.3 道路与城市水系衔接设计

4.4 海绵城市道路横断面布置型式设计

4.4.1 单幅路

4.4.2 两幅路

4.4.3 三幅路

4.4.4 四幅路

4.4.5 特殊形式断面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商洛市海绵城市道路系统设计应用研究

5.1 商洛市概况分析

5.2 海绵城市路网规划

5.2.1 商洛市现状路网分析及存在问题研究

5.2.2 商洛市排洪防涝、水系和绿地现状及存在问题

5.2.3 商洛市海绵城市路网规划

5.3 海绵城市道路设计

5.3.1 商鞅大道地理位置

5.3.2 商鞅大道现状分析

5.3.3 基于LID的商鞅大道横断面设计

5.3.4 商鞅大道公共停车场设计

5.3.5 丹江立交平面设计

5.3.6 商鞅大道综合设计

5.4 商鞅大道设计效果模拟评价

5.4.1 SWMM模型介绍

5.4.2 获取基本数据

5.4.3 开发前场地模拟

5.4.4 传统城市道路模拟

5.4.5 海绵城市道路模拟

5.4.6 三种情景模拟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六、研究方法

论文釆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献调研法、实地调查法、SWMM模型法等。

1)文献调研法论文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调研、对SEA Street等案例的研究,总结LID设施在城市道路中的应用情况。

2)实地调查法论文通过实地调查收集商洛市的路网、道路、绿地系统、水系、降雨等相关资料,为海绵城市理论的实例研究做铺垫。

3)SWMM模型法论文采用SWMM模型对城市道路设计后的雨水径流控制效果进行了评价。

七、进度安排

20XX年11月01日-11月07日 论文选题、

20XX年11月08日-11月20日 初步收集毕业论文相关材料,填写《任务书》

20XX年11月26日-11月30日 进一步熟悉毕业论文资料,撰写开题报告

20XX年12月10日-12月19日 确定并上交开题报告

20XX年01月04日-02月15日 完成毕业论文初稿,上交指导老师

20XX年02月16日-02月20日 完成论文修改工作

20XX年02月21日-03月20日 定稿、打印、装订

20XX年03月21日-04月10日 论文答辩

八、参考文献

[1]汪慧贞,李宪法。北京城区雨水径流的污染及控制[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2,02:16-18.

[2]张新会。城市雨水利用的意义[J].内蒙古水利, 2011 (1): 115-116.

[3]徐振强。中国特色海绵城市的政策沿革与地方实践[J].上海城市管理,2017,01:49-54.

[4]张旺,庞靖鹏。海绵城市建设应作为新时期城市治水的重要内容[J].水利发展研究,20XX,09:5-7.

[5]《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实施[J].城市规划通讯,20XX,21:8.

[6]Metropolitan Service District ( Or.)。Green streets : innovative solutions for stormwaterand stream crossings[M].Portland,OR :Metro,2002.

[7]Water Sensitive Urban Design Research Group.Water sensitive residential design : aninvestigation into its purpose and potential in the Perth Metropolitan region[M].Leederville,WA : Western Australian Water Resources Council,1990: 1-20.

[8] Planning Services,Scottish Government.Planning and Sustainable Urban DrainageSystems[R].Planning Advice Note 61,2001

[9]Center for Watershed Protection.Better Site Design: A Handbook for ChangingDevelopment Rules in Your Community[R] .Prepared for: the Site PlanningRoundtable.Ellicott City,MD :The Center,1998.

[10]Delaware Department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Control,Dover,DE; andBrandywine Conservancy,Chadds Ford,PA.Conservation Design for Stormwater Management[R].September 1997.http: / / www.dnrec.state.de.us / DNREC2000 /Divisions /Soil/Stormwater / New /Delaware_CD_Manual.pdf

[11]Marjorie van Roon and Henri van Roon.Low Impact Urban Design and Development:the big picture[M].New Zealand: Land care Research Science Series,2009,(37):1-63.

[12]张伟,车伍,王建龙,等。利用绿色基础设施控制城市雨水径流。中国给水排水,2011,27(4):22-27

[13]DEBUSK K M,WYNN T M.Storm-water bioretention for runoff quality and quantitymitigation[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2011,137(9) :800-808.

[14]COLLINS K A,HUNT W F,HATHAWAY J M.Hydrologic comparison off ourtypes of permeable pavement and Standard Asphalt in Eastern North Carolina[J].Journal ofHydrologic Engineering,2008,12(13): 1146-1157.

[15]DREELIN E A,FOWLERL,RONALD CARROLL.A test of porous pavementeffectiveness on clay soils during natural storm events[J].Water Research,2006,40: 799-805.

[16]REEVES E.Performance and condition of biofilters in the Pacific North-west Center for Watershed Protection[R].Center for Watershed Protection,Ellicott City MD,2000.

[17]杨桦。浅析低影响开发理论体系及其在北京的应用[D].北京林业大学,20XX.

[18]马克·路易斯,克里斯·宾利,谭佩文。新西兰低影响雨水体系设计[J].中国园林,2013,01:23-29.

[19]白志远。以建设“海绵型城市”改善城市排水及生态环境的探索[J].中国建设信息,20XX,13:76-77.

[20]何卫华,车伍,杨正,李世奇,吕放放。城市绿色道路及雨洪控制利用策略研究[J].给水排水,2012,09:42-47.

[21]唐绍杰,翟艳云,容义平。深圳市光明新区门户区--市政道路低冲击开发设计实践[J].建设科技,2010,13:47-55.

[22]吕放放。杭州城区雨洪控制利用及道路应用研究[D].北京建筑工程学院,2010.

[23]马敏杰,姚敏,李英豪,奈超。昆明市市政道路雨水资源化利用的研究[J].林业建设,2011,05:49-52.

[24]刘国茂。城市道路与路面雨水利用的探讨[J].城市道桥与防洪,2005,04:63-65+146.

[25]张崇厚,高晓磊。中国北方城市道路横断面的生态设计[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6:794-797.

[26]李海燕,罗艳红,张悦。 LID措施在道路雨水利用工程中的应用[J].节水灌溉,2013,11:44-49.

[27]陈宏亮。基于低影响开发的城市道路雨水系统衔接关系研究[D].北京建筑大学,2013.

海外工程论文范文5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培养;教材改革;海洋工程;工文交融

作者简介:刘珍(1982-),女,山东阳谷人,江苏科技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讲师;嵇春艳(1976-),女,山东青岛人,江苏科技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教授。(江苏 镇江 212003)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科技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2011年质量工程课题立项建设精品教材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7-0129-02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方案”是江苏科技大学2011年为迎接国家海洋工程装备大发展而新增的本科专业培养计划。该“培养方案”旨在培养德、智、体等诸多方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广,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具备现代海洋工程装备设计、研究、建造的基本技能和管理基础知识,具备计算机编程及应用能力的专业型人才。学生应不断追求新知识,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1]

尽管20世纪初就开始有工程师从事海洋工程应用工作,但海洋工程学科一直到20世纪60年代末才出现在一些大学内,所以,海洋工程教育相对来说是很新的领域。探索水下环境、发展近海石油及天然气工业、海岸保护和港口的扩展推动了海洋工程的发展。1947年在美国墨西哥湾建成第一座钢结构平台,从此海洋平台经历了从固定式平台到深海spar平台的演化,而目前所能达到的开采水域也超过了3000m。海洋平台结构复杂、体积庞大、造价昂贵,与陆地结构相比,它所处的环境条件十分复杂且恶劣,承受着多种随时间和空间变化的随机荷载。海洋平台装备更新发展迅速,目前主要的发展趋势是大型化、深水化、信息化。以往的教材鲜少对深水中的海洋平台设备和系统进行阐述,无法满足学生学习海洋工程装备最新进展的需求。为此,学校重点编写了海洋工程装备设计与制造的核心理论课程的教材――《海洋平台设备与系统》。本教材的编写以满足“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方案”专业学生的学习为目标,涉及培养目标的变化、课程政策的调整、课程结构的改革,而且增加了生产实践环节。

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将是本次课程改革在实施过程中的标志性体现,即“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科学素质和创新精神为宗旨,紧密围绕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培养人才,注重建设与改革相结合、注重理论与实验相结合、注重课内教学与开放教学相结合、注重教学与工程实践相结合、注重考核与培养目标相结合”。对于大学生的素质结构应如何与课程改革结合等问题的研究似乎还缺少深入,导致素质教育实践者在认识上存在一定误区,实践中仍有失偏颇。[2]通过开展实验教学和实践活动,学校应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提高解决科学问题、技术问题和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拔尖人才。对于那些基于海洋工程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上发展起来的高科学技术和前沿领域,教材着重从基础层面上去寻找和分析它们的根,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基础论的重要性。在高等教育这个环境,对当代大学生的培养目标需要做一些相对深入的分析和思考。[3]

一、培养目标的变化

教材旨在满足海洋工程专业的特色培养,以海洋工程装备设计或制造管理型工程师培养为重点,以工程执业的基本资质为导向,借鉴国外优秀工程师培养的先进经验,探索并形成具有“工文交融”特色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以“工程教育”为重点,建立“工程”与“管理”、“工程”与“技术”相融通的课程体系,树立“现代工程师”的人才培养观念。专业建设目标明确,特色显著,要在海洋工程先进制造技术、先进管理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海洋工程结构力学性能、水动力学性能等方面形成显著的特色和优势。培养出具备健全人格、能力突出,具有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背景,具有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卓越工程师;要求学生具备海洋工程装备设计与制造特色,满足海洋工程领域对高层次复合型专业人才的需要。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学生们应基础扎实、视野开阔、发展潜力大、创新意识强、工程素养突出、综合素质优秀,掌握海洋工程装备设计基础理论与海洋工程装备现场制造的专门知识和关键技术。

本科阶段采取校企联合培养的“3+1”模式,3年在学校学习,累计1年在企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创设校内学科导师加校外工程导师的“本科双导师”制来配合完成人才培养。实施“双导师”制专业的所有学生均按专业和兴趣组成学生团队,导师为团队建立档案和能力培养计划,通过实践项目来组织实施。使学生有兴趣、有研究、有实践地学习专业领域的知识,并逐步系统地增长工程实践能力、项目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课程政策和结构的调整

在专业教育基础上,培养学生建立海洋工程的整体知识框架,了解海洋工程装备设计、制造流程,掌握其中的关键技术,形成专业知识复合,逐步形成从平台总体设计、结构设计、生产设计到海上项目运行控制、运营管理整个过程的系统性、综合性和创造性的思维品质,以及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教程第一章综合介绍了海洋工程装备概念及体系,总结了目前为止世界上主要海洋工程产品产业链的发展历程及发展方向。世界海洋工程装备正在向大型化、深水化、多样化和信息化等趋势发展。我国在海洋工程技术方面特别是深海装备领域与世界先进国家仍存在一定差距,密切跟踪国际深海海洋工程装备技术的发展现状及趋势是我国大力发展海洋开发事业必须先期进行的工作。学生必须首先了解国内及国际海洋工程整体发展现状,才能从实际出发攻克国内各项空白的海洋工程关键技术。教材从第二章到第七章详细讲述了包括固定式海洋平台和浮式海洋平台等各种先进工程装备的组成和特点,使学生掌握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工艺和流程的基本原理、方法。最后一章以一个浮动半潜式平台为例,详细介绍了半潜式平台水动力性能试验。半潜式平台是目前世界上深水海洋环境中应用最好的一款平台,是我国海洋事业进军深海的主要发展方向,所以针对该平台的水动力性能测试专门设置了一章试验课,使同学们充分了解模型试验的目标平台、环境条件与数值计算理论,还对目前海洋工程中应用较多的SESAM软件进行了详细介绍。此试验在江苏科技大学实验室进行,学校实验室是江苏省船舶先进设计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具有行业公共服务平台“江苏省船舶先进制造技术中心”和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江苏省船舶数字化设计制造技术中心”。实验中心拥有大型拖曳水池、风浪流综合试验池、波浪水槽等重型实验设施和目前国内外先进的海洋工程专用软件SESAM、ANSYS、CAD/CAM等软件系统,完全能够满足本章的软件教学和试验教学任务。

为了配合教材正文,在每章中还插入一定数量的专题,介绍海洋工程前沿的知识和海洋动力学的新成果的短文,同时还列出有价值的参考文献,用于开扩学生的视野,了解当代海洋动力学家的思想。针对目前学生对理论理解能力和对现象的解释能力差这一实际问题,对教材中习题作相应改革,增大了习题量和信息量。习题分A、B、C三大类,其中A类题属于理论分析题,用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B类题属于基本训练,题中含有丰富的海洋动力学及海洋工程类知识,用于帮助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C类题属于综合性应用题,用于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让学生在知识、素质和能力等方面都得到培养。

三、生产实践环节

为了实现上述培养目标的变化,还增添了生产实践环节。江苏科技大学与国内知名海洋工程企业签订了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开展产学研联合办学,拥有多个海洋工程的实习基地,完全能够满足本科教学需要。学校先后与海军政治部、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中国舰船研究院等单位建立了全面的合作关系。同时为了拓展合作领域、满足对海洋工程方向人才培养的需要,学校与国内知名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企业南通中远船务工程有限公司、江苏熔盛重工有限公司、烟台莱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等签订了全面的战略合作协议,多个海洋工程方向的实习基地,为海洋工程方向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宝贵的资源条件。

本专业学生在企业阶段主要学习海洋工程结构物制造技术、海洋工程项目管理与控制、海洋工程技术前沿等结合企业实践的基本知识,接受企业的认知实习、生产实习及平台总体设计、企业海工项目实践及海上项目组织管理的基本能力培养,使得学生具有海洋工程领域企业实践经验,掌握海洋工程装备项目设计、建造流程中的关键技术,具备团队合作精神,特别是在海洋工程装备规划设计、海洋工程装备制造项目管理与控制工作中具有协调、管理、竞争与合作的能力。学生能够在团队中发挥积极作用,能够使用合适的管理体系,形成管理计划和预算,组织人力和资源来确保工作进度,能够胜任海洋工程装备设计及制造项目中的关键岗位,能够成为具有适应海洋工程领域发展需要的高端性的卓越工程师及精英人才。

四、教材改革的目标

通过教学和实践环节的学习,学生具有建立海洋工程装备结构的数学和物理模型的能力,得到海洋工程强度问题分析的训练;具有海洋工程装备设计形式选型和论证的能力,结合实际工程需求及海洋环境可独立完成海洋工程装备设计形式选型及论证的全过程工作;具有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及软件解决海洋工程装备设计及制造过程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包括计算、计算机辅助设计、信息管理、模拟仿真等;具有可以应用各种手段获取资料、信息,跟踪本领域最新技术发展趋势,能够收集、分析、判断及选择国内外相关技术信息的能力。

本课程教材的改革,培养本科生具有不断获取知识,紧密追踪学科与技术发展动态的能力。通过深入海洋工程装备设计及制造企业工程实践,创造性地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技术和现代工程工具,分析海洋工程装备制造项目实际应用问题。初步具备工程应用能力,具有至少1年的工程实践经历,能综合处理工程现场问题。同学们在将来的工作中,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能力,并在建立海洋工程装备结构的数学和物理模型、海洋工程装备设计形式选型和论证、海洋工程装备初步设计、海洋工程装备强度分析与计算、海洋工程装备制造项目管理与控制、解决海洋工程装备设计及制造过程中实际问题等环节中得以体现。

参考文献:

[1]钟志光.论大学生的培养目标[J].娄底师专学报,1988,(1).

[2]宋素芬.大学生素质结构与工科课程改革[J].嘉兴学院学报,

海外工程论文范文6

关键词 卓越工程师培养;海洋工程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22-0153-02

党的十提出的“海洋强国战略”掀开了我国海洋事业发展的新篇章。主席多次强调要求“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推动海洋强国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海洋工程与技术专业肩负着为祖国提供海洋事业发展的人才和技术支撑的重要使命,是发展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支撑。目前,我国海洋工程方兴未艾,在世界领域的分工还处于低端,在技术、人才方面与其他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海洋工程与技术人才的创新能力亟待加强[1]。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作为一所服务于船舶工业、海洋开发、海洋装备的行业特色型高校,江苏科技大学响应教育部提出的“卓越计划”,获教育部批准,率先在国内增设海洋工程与技术卓越计划专业。该专业旨在培养具备海洋科学的基本知识及海洋高新技术开发研究的能力,从事海洋高科技、海洋资源开发及海洋工程的高级专门人才。

经过几年的发展,海洋工程与技术卓越计划专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但由于还处于早期的探索阶段,实践教学仍达不到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要求。如何按照“卓越工程教育培养计划”进行实践教学改革,已成为江苏科技大学乃至工科院校刻不容缓的工作。本文以海洋强国战略为目标,针对海洋工程与技术卓越工程师培养过程中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寻有效的改革措施,从而改革创新人才教育理念,拓展实践教学的功能,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

1 海洋工程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分析

教学内容更新不及时,教学方法还需进一步完善 江苏科技大学海洋工程与技术卓越计划专业是为培养从事海洋设计与技术开发的高层次专门人才而设置的,要求多学科和跨学科的交叉和互融。该专业课程由通识教育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独立设置实践教学环节组成。而目前教学内容中各门课程的综合和整合还不够。2013年该专业修订的培养方案中,针对原有的课程体系的设置进行了一些修改,但只是在顺序上进行了部分调整,理论教学内容上并无太大的变化;部分课程教学内容老化,更新不及时,教学内容中缺乏工程案例和最新的前沿成果;课堂上过于依赖多媒体,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交互式的讨论环境,理论教学过程与卓越工程师培养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从而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师资力量薄弱,教师缺乏工程实践经验 江苏科技大学海洋工程与技术卓越计划专业是2010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任课教师大多数是近几年新引进的博士。他们虽具有较强的理论知识,但工程实践经验较少,课堂教学中缺乏相应的工程实例指导。由于高校普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走上课堂为学生授课的教师趋向高学历、年轻化,而真正具有工程经验的教授却很少走上讲堂。目前,江苏科技大学海洋工程与技术专业师资力量相对较薄弱,专业任课教师趋向年轻化,且女教师占很大比例。由于学生基数大,学生到企业上课或者外出实习时,缺乏相应的教师资源,不利于学生外出实践的管理。

企业参与不积极,学生实践缺少考核机制 由于企业没有法定的育人义务,且存在安全和保密的问题,加之学生短期实践并不能给公司利益带来实质性的提高,企业一般不愿意接受学生现场实践,学生真正参与工程实践项目的更是少之又少。怎样调动企业参与“卓越计划”的积极性,是国家和学校在政策和制度建设上亟待解决的问题。此外,实习阶段缺乏有效的考核机制,学生实习过程走马观花、实践环节流于形式,普遍反应“认识实习不够全面,生产实习不够深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有效的激发,实践应用的效果不明显。

2 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海洋工程与技术实践教学体系探索

改进教学方法,建立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是实现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的平台,也是落实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的载体。教师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可以驱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生由过去被动接受式学习转向积极探究式学习[2]。实践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应重视共同开发具有实践性、设计性、创新性、综合性和先进性的课程,并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避免以往重教学轻实践、重课内轻课外、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使理论课程成为实践课程的基础,实践课程成为理论课程的延伸。建立以“工程教育”为重点,“工程”与“管理”、“工程”与“技术”相通,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的海洋工程与技术课程体系。目前,江苏科技大学海洋工程与技术专业的工程认知实践与企业认知实习、生产实习、海洋平台结构物制图训练、海洋平台总体设计、海洋平台结构物设计、海洋平台生产设计、企业海工项目实践及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是在企业进行或以企业为主进行的教学活动。学生通过以上实践环节的锻炼,工程素养和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扩大高水平工程教师队伍,加强双导师合作机制建设 建设一支胜任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海洋工程与技术专业教师队伍是“卓越计划”成功的保证。稳定一支高水平有活力的师资队伍和加速优化培养优秀中青年人才的成长,关系到学科能否经久不衰[3]。高校要创新教师培养模式,强化教师教学实践能力训练。

一方面,加大教师的引进聘任和在职培养。在招聘海洋工程与技术专业教师时,除了评估应聘者的研究水平和工程实践经历外,还要考虑他们的工程能力。其次,鼓舞和激励专职青年教师到海工类企业挂职锻炼,参与企业生产、设计、研发、管理等实际工作,提高专职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开发能力和工程技术创新能力。

另一方面,建立高校专职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的双导师合作机制,健全双导师交流畅通机制[4],强化学生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高校应定期举办海工企业技术讲座,邀请企业导师进校,为学生讲授生产实践案例,开阔学生视野。同时,提供校内外导师沟通平台,加强彼此交流,解决学生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改革设计内容和模式,强化毕业设计(论文)应用性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为学生创新意识、工程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保障。课程设计是综合性很强的实践教学环节。高校可聘请海工设计院工程师参与课程设计,并结合生产实例讲解有关设计规范、制图标准,通过最新理念的传授,使学生真正接触到实际项目,使理论问题与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毕业设计(论文)是高校实践教学最重要的环节,也是学生四年学习的总结与检阅。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应将导师的横向课题和纵向课题相结合,突出实用性和实践性。让学生真正参与实际研究或工程项目,从而得到全面的锻炼和提高。

出台激励政策,强化校企共同改革实践教学 “卓越计划”的实施遵循“行业指导、校企合作”的原则,并将企业的参与作为实施的前提条件。只有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的过程,才能造就标准的卓越工程师。校企共同改革可以弥补过去仅由高校教师单方面进行实践教学改革存在的不足。国家和高校应出台有效的激励措施,鼓励企业参与卓越计划,使企业与高校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培养卓越人才。校企共同制订海洋工程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实施实践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使实践教学改革更加适合海洋工程与技术卓越工程师培养的需求。以此建立以海洋工程装备设计或制造项目管理型工程师培养为重点,以工程执业的基本资质为导向,以强化学生的基本工程素质与能力、工程设计能力、项目实施及工程管理能力、综合实践与创新能力等四大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海洋工程与技术的卓越工程师实践教学体系,培养面向海洋、面向生产一线的高级海洋工程与技术人才。

3 结语

江苏科技大学通过参与“卓越计划”,积极与长江三角洲地带的海工企业进行深入沟通,建立合作关系,以培养满足“海洋强国战略”需求的高素质实用型人才。今后将继续通过创新工作方式,整合实践资源,做好基地建设,强化实践锻炼,切实保证实践教学效果,以实现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从而提高学生的工程素质,增加学生的就业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王颖,韩光,张英香.深海海洋工程装备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J].舰船科学技术,2010,32(10):108-113.

[2]王瑛,李福华.关于“卓越教师计划”实施的思考:基于若干所高等院校“卓越教师计划”实施情况分析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3(4):26-28.

海外工程论文范文7

自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海外建设项目就已经不是新鲜事。在对海外项目建设党务工作开展的具体特点展开阐述之前,首先需要对长期以来海外项目建设过程中党务工作开展的一些心得体会进行论述。撇开其他的一些细节不谈,在海外项目建设的过程中,有三个原则是必须遵循和注意的。

1.尊重海外建设项目的特殊性。就海外项目建设来说,与国内项目建设相比,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特殊性。从前文的相关内容中我们已经了解到,海外项目建设可能会涉及到政治领域内的一些敏感话题,而且政治只是一个领域而已。因此,在海外项目建设党建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应切记不要将海外建设项目的具体的内容以党的名义召开相应的会议,并且也不宜向公众展示党建工作以及党组织的具体情况。从过去党建工作开展的经验教训来看,还应注意,在海外项目建设党建工作开展的过程中,相应党务工作的负责人不应以负责人的姿态去接受一些外国媒体的采访,进而避免一些由舆论引起的国家之间的误会。

2.重视程度的到位。除了上文提到的尊重海外建设项目的特殊性之外,在海外项目建设中党建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还应落实到位相应的重视程度。任何事情一旦上升到政治层面都会变得棘手,所谓“涉外无小事”,海外项目建设党建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应对相应党务工作的组织人员以及干事进行良好的涉外教育,从而有效避免冲突和官司。

3.安保工作的有效实施。就海外项目建设来说,人员工作的安全工作必然要放在所有工作的第一位。如果在海外项目建设过程中出现了人员安全事故,处理起来都会比在国内复杂得多,而且难度系数也较大,周期也会比较长,不仅给员工本人和家庭带去沉重的负担,还会给企业带去不可估量的损失。

二、海外项目建设党建工作开展的具体特点

从上文的相关阐述中,我们已经大致了解到海外项目建设党建工作开展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循的几点原则,那么在这几点原则的基础上,海外项目建设中的党建工作究竟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和性质呢?

1.社会形态差异。所谓海外项目建设是指将所有的设施建设转移到国外。这样必然面临着一个最直接的问题,那就是社会形态与社会制度的差异。因此在海外建设项目党务工作开展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到不同社会形态之间的差异,并且党建工作组织者在办理签证时,有的国家最好不要涉及到党内职务以及政治面貌这一部分,可以为今后党建工作的有效开展省去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2.条件艰苦。就海外项目建设党务工作的开展来说,面临的是不同的环境,不同的人群,并且远离家乡和亲人,因此就施工人员而言,他们不管是在心理上还是在生理上,波动和反映都会比较强烈。除了环境的艰苦之外,语言障碍、工作环境的恶劣,也给海外项目建设施工人员带去了极大的压力。

3.压力巨大。就海外项目施工建设而言,一旦跨越国境,那么代表的已经不再简单的是公司的形象,而是作为中国公司去与东道国打交道,员工在施工过程中的行为也不再单纯的是个人的行为,而是作为中国公民形象出现在项目实施国。因此,从事海外项目建设工作的员工们承担的工作压力和思想压力都要远远大于国内项目建设。

4.合同规格严格。由于社会制度和体制的区别,每个国家采用的设计以及施工标准,有可能都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在技术施工层面的要求较高,对于合同规格的管理要求也相对于较严格,在具体施工过程中,对施工人员以及技术人员的具体操作规范要求也会相对较为严格。

三、如何有效构建符合海外项目建设特征的党建机制

通过上文的相关论述,我们已经大致了解到海外项目建设工作的具体的特点以及党建工作开展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一些基本事项。那么在具体工作开展过程中,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来采取措施,构建有效的海外项目建设党建工作机制呢?

1.班子建设的有效实施,发挥龙头的积极作用。就海外项目建设党建工作的有效开展来说,各级领导班子是工作开展的关键角色,领导、组织阶层的有效引导,对于党建机制的有效构建来说,发挥着直观重要的引领作用。因此,在海外项目建设过程中党建机制的构建中,应积极进行班子建设,发挥龙头的积极作用,将祖国以及企业的荣誉进行有效的结合,团结所有的力量展开有效的协调行动,争取做到目标认识的统一以及行动的协调一致。紧紧围绕海外项目建设工作的中心以及目标展开党务建设工作,推动实际建设的质量和效率。

2.政治以及思想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加强政治思想教育,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思想认识,对海外项目建设党建工作的有效开展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来说,不仅是提升海外项目建设党建工作开展的有效基础,同时也是稳定队伍根基的基本力量。因此,在海外项目建设党务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坚持开展“爱党、爱国、爱企业”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升所有人员组织的政治认识以及觉悟,对于提高党建工作效率来说,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

3.多种活动载体的有效运用,发挥全面保障作用。除了上文提到的两项重要措施之外,海外项目建设党建工作的有效开展,还应对多种活动载体进行有效的运用,比如可以围绕具体的施工以及生产,积极地开展一些党内活动,为具体施工生产的过程提供有效的服务;除此之外,还可以设置一些有效的奖惩措施,以团队合作的形式为主,比赛看哪个小组任务完成的效率最快,质量最高。通过这些活动形式,不仅能丰富施工人员在海外项目建设过程中的生活形态,同时还能有效团结人员组织的力量,为海外项目建设的有效进行提供必要的保障。除此之外,在海外项目建设党务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还应充分发挥企业领导的重要组织作用和引导作用,在群众宣传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应先对企业领导的思想进行有效的教育,从而充分发挥领导层面在海外建设项目党建工作中的支柱作用。优秀的企业领导总是能发挥向心力作用,如果高层能够树立正确的思想,必然会影响基层员工的思想状态,因此,就海外项目党建工作的有效开展来说,还应注意方法的有效运用。

海外工程论文范文8

>> 创新群众工作方式 凝心聚力谋发展 统战工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凝心聚力 用中国梦凝心聚力?为中国梦团结奋斗 凝心聚力 迎难而上 凝心·聚力·前行 凝心聚力前行 凝心聚力 拼搏进 努力建设新农村秀美家园 凝心聚力 开拓创新 努力把会越办越好 凝心聚力 奋勇拼搏 努力维护社会治安大局稳定 凝心聚力 真抓实干努力推进“四个交通”建设 凝心聚力 继续前进 为建设世界纺织强国而努力奋斗 凝心聚力 勇于担当努力实现政府职能转变新常态 凝心聚力 不辱使命 努力开创白族学会工作新局面 理解语言,品味语言 凝心聚力谋发展 倾情农信谱华章 凝心聚力 共救震灾 凝心聚力 克难攻坚 人文管理 凝心聚力 凝心聚力创和谐 凝心聚力谋发展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经济法律 > 用海外乐于接受方式易于理解语言 努力做增信释疑凝心聚力桥梁纽带 用海外乐于接受方式易于理解语言 努力做增信释疑凝心聚力桥梁纽带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本刊编辑部")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首届海外华文新媒体高峰论坛暨人民日报海外版创刊30 周年座谈会现场。徐烨/摄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近日就人民日报海外版创刊30周年作出重要批示,充分肯定人民日报海外版30年来取得的成就,对进一步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提出明确要求和殷切期望。

在批示中指出,30年来,人民日报海外版积极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宣介中国发展变化,在外宣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希望人民日报海外版以创刊30年为起点,总结经验、发挥优势、锐意创新,用海外读者乐于接受的方式、易于理解的语言,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努力成为增信释疑、凝心聚力的桥梁纽带。

华人华侨的“家书”,海外学子的“家园”,人民日报海外版自1985年创刊以来,坚持以服务党和国家中心工作、服务改革开放发展大局、服务中外文化交流合作为己任,搭建传播平台,展示中国变化,传播中国立场,弘扬中华文化,为海外6000万华人华侨、500万中国留学生和7000万学习中文的外国人提供“精致、定制、雅致”的信息服务,目前已形成“一报一网一端”的立体化、国际化、分众化传播格局,报纸发行60万份,遍布86个国家和地区;海外网聚合50多家海外华文网站,日均页面浏览量达到1300万;“海客”移动客户端用户超过250万。

首届海外华文新媒体高峰论坛暨

人民日报海外版创刊三十周年座谈会在京举行 左:人民日报社社长杨振武在开幕式上发表讲话。陈斌/摄

右:人民日报社社长杨振武(右一),人民日报社总编辑李宝善(右二),人民日报社编委、人民日报海外版总编辑张德修(右三)与前来参加论坛的嘉宾握手。陈斌/摄

擦亮中国“窗口”,架设沟通“桥梁”。首届海外华文新媒体高峰论坛暨人民日报海外版创刊30周年座谈会5月21日在人民日报社举行。来自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400位海外华文新媒体负责人、知名侨领和华文读者欢聚一堂,表达对人民日报海外版30岁生日的衷心祝福,畅谈海外华文媒体未来发展的美好愿景。

人民日报社社长杨振武在主旨演讲中说,就人民日报海外版创刊30周年作出重要批示,这是党中央对海外版30年来所取得成就的最高肯定和褒奖,是对海外版发展的亲切关怀和鼓励,对人民日报社和人民日报海外版工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他说,对一个人来说,三十而立,确定人生目标和方向;对一张报纸来说,30年正奋进在前进的路上。在新媒体时代,海外版要与全球华文媒体一道,共创事业、共享价值、共同发展。

副部长、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蒋建国,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党组书记、第一副院长叶小文,国务院侨办主任裘援平,中国侨联主席林军,国家网信办副主任彭波,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副主任李亚飞等,在讲话中也充分肯定人民日报海外版30年取得的成就。蒋建国希望人民日报海外版统筹海内海外、网上网下,展示中国巨大变化,抒发中华文化情怀,为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做出新贡献。叶小文称赞人民日报海外版影响半径越伸越长,画出中国外宣越来越大的“同心圆”。裘援平祝愿人民日报海外版把海外了解中国、中国了解世界的重要窗口擦得更亮。林军寄语人民日报海外版继续成为国家对外宣传的重要平台和全球华文媒体的中流砥柱。

会上,人民日报社总编辑李宝善宣读了和刘云山、刘奇葆的重要批示,人民日报社编委、海外版总编辑张德修主持会议。

在首届海外华文新媒体高峰论坛暨人民日报海外版创刊30周年座谈会上的致辞

积极向世界介绍中国

副部长、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 蒋建国

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中国与世界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中国需要更多地了解世界,世界也需要更多地了解中国,外宣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

希望人民日报海外版认真学习领会、贯彻落实和云山、奇葆同志重要批示精神,服务党和国家外宣工作大局,坚持国家站位、全球视野,统筹海内海外,统筹网上网下,统筹当前长远,努力建设全球一流的海外华文媒体,为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作出更大贡献。

近年来,海外华文媒体快速发展,日益成为联结海外华侨华人和祖国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希望与会海外华文媒体以此次论坛为契机,加强探讨,深入交流,推动发展,更好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向世界介绍客观真实的中国,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识和理解,为加强中国与世界的良性互动、实现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中国梦发挥积极作用。

海外版30年,同心圆越画越大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党组书记、第一副院长 叶小文

很高兴参加这个热烈而简朴的人民日报海外版的生日座谈会。今天各报都在报道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总书记在谈到做好统战工作要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的关系时,有个很生动贴切的比喻:只要我们把政治底线这个圆心固守住,包容的多样性半径越长,画出的同心圆就越大。

我想,这个道理,与对外传播中国形象的工作也是相通的。人民日报海外版就有这个本事,圆心固如磐石,半径越拉越长,同心圆越画越大。

30年来,这个越拉越长的半径,是善于以海外读者乐于接受的方式、易于理解的语言,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这个有效的、神奇的、了不起的半径,是“30年来,人民日报海外版积极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宣介中国发展变化”,是海外版所建构的中国与世界“增信释疑、凝心聚力的桥梁纽带”。

“望海楼”上观沧海 “侠客岛”上敢发声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副主任 彭波

近年来,人民日报海外版积极把握世界传媒发展大势,不断推进数字化转型建设工程,拓展移动多媒体传播形式:2012年,海外网正式上线,经过3年多的发展,现在已经发展成为特色鲜明、内容丰富、深受欢迎的网络媒体。2010年,海外版与意大利天天电讯公司合作,共同在亚平宁半岛推出了《人民日报海外版》意大利手机报。这是中国主流媒体首次在欧洲推出手机报。与此同时,海外版锐意进取,不仅推出了“望海楼”等知名时评专栏,还创办了“侠客岛”和“学习小组”等在民间舆论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微信公众账号,积极传播党和政府声音,面对社会热点和重大事件,敢于发声、充满朝气,实现了既能在“望海楼”上坐观沧海,又能在“侠客岛”上意气风发,更能以网言网语汇集四方人士共聚“学习小组”的新媒体蓬勃发展格局。

推动海内外华媒合作发展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主任 裘援平

30年来,作为面向海外华侨华人、留学生及各国中文读者的中央媒体,人民日报海外版坚持服务海内外读者,以独特的风格、语言和方式,传播中国声音,讲述中国故事,反映侨胞心声,成为海外了解中国、中国了解世界的重要窗口。我们对人民日报海外版取得的成就表示衷心的祝贺,对人民日报海外版给予国家侨务事业的大力支持表示诚挚的感谢!

要充分认识海外华文媒体具有促进海外华人社会发展和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双重功能,中国国内媒体应该担当起民族复兴的历史责任,在“走出去”过程中关心中华民族海外分支的生存发展,以扶持、引领、合作而非竞争、并购、替代途径,通过提供中国资讯产品、扶持网络化建设、协助从业人员培训、开展多媒体合作、增强造血功能等方式,带动海外华文媒体在新一轮媒体技术变革中发展壮大,共同构建起海内外联动互补的全球华文媒体繁荣发展大格局。

新时代呼唤新媒体

中国侨联主席 林军

当今世界,6000多万海外华侨华人遍布全球近200个国家和地区,他们是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力量、展示中国形象的重要载体、促进中外友好的重要使者。联通中国梦与世界梦,推进“一带一路”等重大战略,营造良好的周边和外部环境,维护国家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离不开海外侨胞的积极参与,也离不开海内外华文媒体的大力推动。

今天,我们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代呼唤新媒体,新常态孕育新规则,新理念推动新发展。中国侨联将同大家一道,为推进海外华文新媒体的发展尽自己的绵薄之力。我们相信,人民日报海外版事业一定会常做常新、越办越好,在全球华文媒体中继续发挥建设者、担当者和引领者的作用。我们也相信,以首届海外华文新媒体高峰论坛为契机,全球华文新媒体一定会达成新的更广泛的团结,越来越具吸引力,为传播中国声音、营造良好的海外舆论环境、发展对我友好的力量发挥更大的作用。

汇聚华媒力量 做好涉台报道

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副主任 李亚飞

人民日报海外版创办30年来,担负起向港澳台和海外华人社会传递信息、促进交流沟通的责任。30年来,海外版不断发展壮大,构建起拥有报纸、网络、移动终端等多种媒体形态的现代传播体系,辐射面拓展,影响力增强,成为国家对外报道的重要阵地和世界了解中国的独特窗口。

海外工程论文范文9

关键词:国际人才;比较心理;滨海新区;激励

中图分类号:F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2)04-0144-03

2006年5月天津滨海新区被批准为全国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环渤海区域随之成为我国继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后经济发展的“第三极”。随着滨海新区的持续快速发展,国际人才的吸引和保留问题越来越突出的成为制约滨海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如何通过对国际人才的了解,进一步完善滨海新区国际人才激励模式,是滨海“引得来、用得好、留得住”国际人才的有效保障。

一、“比较心理”牵动滨海国际人才激励效能

(一)滨海新区国际人才的定义

国际人才作为拉动区域甚至国际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已经越来越多地被国内外学者所重视,对其概念的界定也是层出不穷。黄湘闽(2011)认为国际人才是具有国际道德与职业操守,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技能,通晓国际惯例和规则,能够在跨文化环境中进行创造性劳动,为社会和全人类的文明建设做出积极贡献的人。魏华颖(2011)给出界定,她认为:国际人才是具有国际化视野、知识能力与国际接轨(根据国际先进经验和最新成果不断更新),具有经济全球化所要求的核心能力的人才。

滨海新区国际人才是以滨海新区作为大背景的国际人才。他们不但具备普通国际人才的特征、学识、见解、团队协作能力和领军人才的潜质,还必须符合滨海新区发展的需要,能结合自己的专业和研究状况为滨海新区各产业的发展献计献策,并随滨海新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而更新自身能力。

(二)国际人才“比较心理”界定

公平理论指出,员工总是会不自觉地与他人进行比较。“比较心理”则是从员工追求公平感的心理学角度引申而来的,指的是员工不自觉地将自身所处的工作环境、获得的工作报酬、福利待遇、职业发展等条件与自我及外界进行比较,从而影响员工工作情绪和工作成果的一种心理现象。在企业的薪酬设计中,薪酬的公平性是一个必须考虑的因素,所谓“不患寡,而患不均”,员工之间总不免相互比较,跟自己同等级比较、不同等级比较、跟外界同业者比较。随着理论的发展和经济形势的变化,员工追求的公平性已不单单体现在薪酬一个方面。特别是国际人才,与一般人才比起来,存在着其特有的“比较心理”,主要体现在:充分自主的环境条件、“安身立命”的生活保障、交流畅通的人际关系、备受尊重的权利及荣誉和高度顺畅的职业发展五个方面。

(三)“比较心理”强化激励作用

1.“比较心理”是公平理论的现实体现

1965年美国心理学家约翰·斯塔希·亚当斯(John StaceyAdams)提出了公平理论(又称社会比较理论)。该理论认为员工受激励的程度来源于其对自己和参照对象的报酬和投入比例的主观比较的感觉。追求公平感的人们总会凭借比较心理,将自己所具备的工作条件与他人进行比较,而比较的结果也会大大的影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果。对员工“比较心理”的掌控和调节恰恰是如何运用公平理论实施激励的关键。

2.“比较心理”是激励滨海国际人才的依据

“比较心理”是滨海新区国际人才“公平感”的体现。通过对工作、生活等方面的适应,滨海新区国际人才会不自觉的产生“比较心理”。对这些“比较心理”的了解和满足,正是对他们进行激励方案设计的重要依据。

3.激励效应通过“比较心理”反馈

“比较心理”体现出的“公平感”影响国际人才在工作中的动机和行为,所以激励效应的好坏最终可以通过“比较心理”反馈在国际人才的工作中。通过这种反馈,发掘国际人才心理需求的变化,从而不断调整激励措施,完成滨海新区国际人才激励系统的良性循环。

二、滨海新区国际人才激励现状及问题

(一)滨海新区国际人才激励现状

1.政策层面

滨海新区对国际人才的需求可谓“如饥似渴”。一直以来,新区不断加大紧缺人才引进力度,瞄准优势支柱产业及新兴优势产业,把高端国际人才作为人才工作的重中之重。2011年,《滨海新区加快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暂行办法》等政策出台,实施海外引智工程;继设立了“滨海新区重大人才工程专项资金”之后,新区又出台了《天津市滨海新区人才发展基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及实施细则、建立了多元化人才评价机制的收入分配政策和高技能人才的分配激励机制等;实行天津滨海高新区管委会、试点企业和高新技术人才达成的约定股权激励,以股权的形式拉动滨海新区国际人才的动力;出台《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以“孵化器+转化基地+产业化基地”的载体建设模式,依托天津滨海新区支柱产业,全力打造科技“小巨人”创新创业领航区。在人才服务层面,对各工程引进并经认定的领军人才给予一次性购房补助100万元,对其他高层次人才给予相应的安家费资助;每年新增保障性住房中安排一定比例优先供给各工程人才;对工程引进的人才及其配偶和子女可按有关规定落户滨海新区;建立高层次人才休假疗养制度等。实施多项人才保障政策,满足高端人才的生活要求。

海外工程论文范文10

关键词:职业用途英语;课程设计;建筑专业英语

一中国建筑企业海外工程现状

由于国内建筑市场的日趋饱和以及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影响,中国建筑企业逐渐走出国门,纷纷成立国际工程事业部,经营领域包括基础设施、高档酒店、住宅项目、体育馆、写字楼、机场等,业务范围主要有经援项目、国际工程承包、劳务输出三个板块,承建或参建了埃塞俄比亚特克泽水电站工程、土耳其高速铁路工程、俄罗斯联邦大厦工程、波罗的海明珠工程、毛里求斯拉姆古兰国际机场和巴哈马大型海岛度假村项目等大型海外工程项目,地域涉及俄罗斯、中东欧、中美及南美、非洲和东南亚市场,对海外工程建筑人才、市场营销和项目管理人才的需求大增。

二EOP理论指导对高职建筑专业英语课程设计的重要意义

职业用途英语(EOP)(EnglishforOccupationalPurpose)是专门用途英语(ESP)的一个分支。职业用途英语更注重专业英语的特定职业用途,更能满足了行业企业对专业知识和英语能力的要求,是高职专业英语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工程事业部承担着中国建筑企业海外市场开拓、海外项目实施以及海外业务综合管理的职责。随着中国建筑企业的海外承建参建项目的增多,对海外工程建筑人才、市场营销和项目管理人才的需求也日趋增大。因此,在职业用途英语EOP理论的指导下培养特定职业用途的海外工程建筑人才,高职建筑专业英语的课程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三EOP理论指导下的高职建筑专业英语课程设计

(一)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高职建筑专业英语课程设计在人才培养方案、教材开发、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评价、教学内容与模式等方面都存在诸多问题。例如: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主体主要是高职院校教师,缺乏行业企业专家的意见;本科教材难度大且实用性不强,适用于高职学生的教材可选择性太小;双师型教师匮乏,英语专业教师和建筑类专业教师无法顺利对接;教学评价主体和形式单一,以笔试为主的教学评价方式不能很好地选拔复合型专业人才;教学内容陈旧,过于强调理论和语言学习,严重缺乏实用性;教学模式单一,局限于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理论教学。

(二)解决方案

职业性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立足之本。高职建筑专业英语课程设计应充分体现职业性这一特点,在职业用途英语EOP理论的指导下,从人才培养方案、教材开发、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评价、教学内容与模式等方面突出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对传统的课程设计进行根本性的改革。

1.人才培养方案。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建筑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时设置中,必修课只有《大学英语》(基础英语),选修课也多是《英语视听说》、《英文影视欣赏》、《英语四六级考级》等兴趣类英语课程,职业英语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因此,首先应进行充分市场调研,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邀请行业专家进行人才培养方案和课时设置的意见修改。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邀请亲身参加过大型海外工程项目建设的毕业生到校讲座,使得建筑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时设置具有更强的行业特色和职业针对性。

2.教材开发。无论是本科教材还是高职教材,其内容板块主要是是建筑设计和工程专业内容,教材内容单一,实用性差。高职院校建筑类专业教研室应组织英语专业、建筑专业教师和行业专家一起编写适合本职业院校学生水平和需求的校本教材并试用一年后出版,每次再版前必须进行不少于20%的内容修改。教材应突出行业英语口语的训练,在每个单元插入施工现场实用英语口语,介绍在国际工程中常用的短语和句子,增加国际工程招标投标、物资采购、安全与环保、分包与劳务、工期、质量和费用管理、索赔与争端等方面的信函写作。教材附录应附有国际工程合同管理常用的各类文件范例,如投标函、建筑投标合同、各类保函等,并给出3-5个国际工程合同管理案例以方便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3.师资队伍建设。首先,加强在职教师队伍建设,高职建筑专业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真正的“双师”,教师不仅要熟悉建筑专业知识,掌握建筑专业职业岗位的操作技能,还必须有一定的英语语言基础。因此,要整合英语教师和建筑专业教师的优势,实施一课双师制度,即英语教师和建筑专业教师合作教学,根据上课内容进行主讲教师和助教的身份确认,实现英语教师和建筑专业教师的资源优势互补。同时,引入有建筑行业工作经历背景的外教进入课堂,加大英语源语言的输入。同时,引入建筑类行业企业人员,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保障教学质量。一方面,邀请海外建筑行业专家进行讲座;另一方面,邀请亲身参加过大型海外工程项目建设的毕业生走进课堂,与学生进行互动交谈,为学生答疑解惑。

4.教学评价。首先,实现考核内容职业用途化。以建筑行业企业工作任务为内容,增加职业能力考核,改变传统的平时成绩+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的卷面考试形式,将考核内容细分成不同的工作任务,每个工作任务都设计成听说读写译五部分,进行考核。其次,实现课程考核形式多样化。不再以卷面考试作为考核的唯一形式。利用互联网平台,实现平时作业网络提交,在规定期限内学生在网络上互评,每份作业由至少5位同学进行打分,最后由教师在网络上公布答案。另外,加大对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考核,通过小组讨论、做报告、案例分析、谈判和PPT演示等形式,由外教、中教和学生对口语交际能力进行评价。再次,实现考核主体多元化。增加第三方机构为考核评价主体,制作标准统一的评价表,可以将期末考核的地点通过互联网的与海外工地联系起来,由行业企业专家对学生的职业能力进行评估,再结合英语教师、建筑专业教师、外教以及学生自评、互评的综合评分进行最终学期成绩的认定,形成英语教师、建筑专业教师、外教、行业企业专家、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第三方机构等共同组成的考核主体体系。

5.教学内容与模式。传统的教学内容主要是阅读,教学内容的改革应注重听说读写译五种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听说写三种能力的培养。听说能力的训练主要是施工现场实用英语口语和国际工程合同管理案例的小组讨论,写作训练主要是国际工程招标投标、物资采购、安全与环保、分包与劳务、工期、质量和费用管理、索赔与争端等方面的信函写作以及国际工程合同管理常用的各类文件写作,如投标函、建筑投标合同和各类保函等。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互联网和信息化技术的优势,利用校内外师资力量,构建数字化的高职建筑专业英语资源库,拓展学生的课外自学资源库。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引入仿真的职场环境,利用项目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和情景教学法等,让学生熟练掌握技能。例如建筑工程合约商务谈判教学中,将学生分为3-5人的小组,每两个小组进行承包方和发包方的谈判仿真练习。教师将谈判背景资料发给每个小组,让学生利用互联网和图书馆资源进行工程管理和合约法规等知识的搜集和整理,小组内部进行分工合作,在谈判前对技术合理性以及经济可行性等进行分析和策划,分析谈判重、难点和谈判双方的优劣势,拟定谈判初步方案,合理利用各种谈判技巧,运用正确的语言表达方式,取得谈判的成功。教师对每个小组进行考核打分,小组间进行互评,综合教师和学生互评的结果记入学生的平时成绩。

四结语

高职教育的成功,是依靠先进的教学理论的指导。高职建筑专业英语课程设计的改革已经迫在眉睫,如何培养高质量的复合型海外工程建筑人才和项目管理人才成为当今高职院校建筑专业教研室的高难课题,笔者认为EOP职业用途英语理论的指导意义重大,高职院校应从人才培养方案、教材开发、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评价、教学内容与模式等方面进行探索改革,实现高职建筑专业英语课程设计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倪宇红.高职院校英语教学EOP转向及其影响因素探究[J].外语界,2013(4).

[2]顾婧.EOP模式下建筑英语教学与海外工程建筑人才培养[J].学园,2013(25).

[3]蒋春霞.建筑工程专业英语[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2.

[4]刘晓毅.高职院校英语教学EOP转向及其路径构建[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5(12).

[5]陈柯妮.高职英语教学职业化的理论探讨与实践[J].广州职业教育论坛,2012,(10).

海外工程论文范文11

[关键词]土木工程 教学内容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TU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14-0079-03

我国土木工程建设有着飞快的进步,房地产产业和住宅的大发展、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网的迅猛兴起,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实力。城市建设中的基坑开挖不仅越来越深,而且开挖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越发敏感;全国30多座城市已建或在建地铁,大冶露天铁矿开采的边坡高度达到800多米,海底隧道、煤矿开采的深度最深达到1000多米。同时,近些年我国工程建设中事故频发,如杭州风情大道地铁基坑倒塌事故、上海莲花河畔景苑7#楼倾倒事故、青岛输油管道爆炸事件。因此,我国对工程建设场地选址及场地内地质条件要求越来越高,水文与工程地质工作是土木工程建设重要的、不可缺少的基础工作。

1998年教育部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将原来的结构、桥梁、道路、岩土、矿井建设、城镇建设等8个专业合并为土木工程专业,成为一个宽口径的大专业土木工程,具有内涵广泛、支系众多、科目复杂的特点,涵盖领域极为广泛,对学科全貌充分认识与把握,以期培养出的学生“理论基础扎实,专业知识面广,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并有较强的科技运用、推广、转换能力”。[1] [2]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涵盖工业与民用建筑、交通土建、地下工程、岩土工程、市政工程、水利水电工程及国防工程等广泛领域。[3] [4] [5]通过对土木工程概论课程的学习,对刚进入大学的水文与工程地质专业学生以后从事土木工程相关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管理等领域从事技术或管理工作有个较为全面的认识。

一、水文与地质专业对土木工程的重要性

资源开发和基础建设在国民经济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道路桥梁建设、煤矿资源调查等项目开展初期和建设过程中都必须对工程地质自然灾害、水文与工程地质条件、不良地质现象及工程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进行评价和调查。资源开发利用、基础设施建设造成的水文与工程地质条件的恶化,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造成极大的影响,如采矿导致的地面沉降、人工开挖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尾矿库对地下水的污染、水库蓄水诱发区域性地震,特别是近年来由于经济发展导致的全国大范围的雾霾天气。故此在各类地质环境评价、资源开发利用以及地基基础工程建设等过程中,不仅需要从业人员懂得水文与工程地质专业知识,而且会科学管理各种工程。但从现实情况来看,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普遍不足。

水文与工程地质的毕业生,既有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宽广的专业知识,又有较强的实践技能,可在大型工矿企业、城市、城镇从事给排水、地下水及区域环境评价等方面从事水文地质调查工作,也可在有关部门从事飞机场、港口、海岸带海洋环境、铁路、公路、隧道、水库等土木工程方面的工程地质勘查工作。

二、土木工程概论课程的特点

(一)涵盖内容全面

本课程包括材料力学和结构概念、建筑工程类型及施工工艺、飞机场工程的选址及建设、地下工程类型及施工工艺、桥梁工程的类型及施工工艺、道路工程的选线及种类、铁路工程、海口工程、给排水工程、海洋工程、土木工程中的灾害等内容,其中不仅涉及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土力学、钢筋混凝土结构等力学内容,还涉及规划、施工及监理方面的内容,因此学好这门课程,对于刚跨进高等学校大门的水文与工程地质专业的学生而言,理解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意义重大。

(二)发展变化快

土木工程虽然是一门古老的学科,但其领域随相关学科的发展、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的需要而不断深化、不断拓展。

(三)应用性广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我国对能源需求越来越大,高层及超高层建筑越来越多,建筑基础形式多以桩基础等深基础为主,这不仅要求水文与工程地质专业毕业生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同时又为毕业生就业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三、土木工程概论课程存在的不足

(一)教材内容的滞后

土木工程建设种类、规模发展日新月异,由于时效性,教材不可能及时反映土木工程的变化,已淘汰的施工工艺技术甚至还有可能在现有的教材中出现。

(二)课堂教学方式不丰富

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涉及的工程种类多、工程性很强。现代多媒体的运用相较于传统的黑板教学而言,能够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在很短的时间内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涉及高层建筑、桥梁、隧道等工程的施工工艺的流程、各种施工机械的操作过程,学生如不到工地现场则不能很好地掌握关键施工技术,这就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牢靠。

(三)教学素材收集难

由于土木工程涉及交通、土建、港口、海洋等方面,其覆盖面相当广泛,要收集各种工程的典型性素材有相当的难度。

四、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教学改革

(一)精选教学内容

土木工程概论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开拓学生土木工程的视野、培养学生土木工程的意识、激发学生持久的学习动力。因此在讲课时可选择生动宏伟的建设场景和案例,如上海中心基坑施工、广州东塔基坑施工、三峡大坝工程、港珠澳大桥建设及世界各地的海底隧道工程等,以此来让学生建立土木工程的整体和发展思维,从而提高他们学习后续课程的兴趣和质量。同时,在教学中将学生带到实际工程现场,进行现场教学,让学生提前接触生产实际,掌握一些现场施工的知识,为他们走向工作岗位奠定坚实基础。

(二)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

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各种如桥梁类型、隧道类型、飞机场形式等可以用静态多媒体直观、形象地展现出来,以此提高学生对工程的直观认识,加深学生的理论知识,以较少的教学时间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土木工程概论内容丰富多彩,为避免课程内容变得枯燥无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应仅仅以静态图片的形式向学生讲解土木工程的有关概念、理论,这样易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课间播放一些隧道施工、深基坑维护施工的教学短片,如人工挖孔桩、港珠澳大桥施工录像、广州东塔的施工动画、管桩打入施工过程、双排桩施工过程、锚杆支护施工过程、越江隧道施工动画、边坡加固施工过程。通过教学录像的播放,让学生掌握各种土木工程的施工方法。

(三)穿插专题讲座

为了让学生了解土木工程的最新发展状况,针对新近的一些深大基坑工程、桥梁工程及土木工程方面的试验平台做专题讲座,如上海莲花河畔景苑7#楼倾倒事故分析、上海中心深基坑支护工程、港珠澳大桥施工、国内外离心机试验、动态空心圆柱剪切试验等。随着城镇化的进展,近年来淮南新建了一批深基坑工程、桥梁工程、隧道工程。在教学过程中,邀请现场技术人员到课堂上来给学生做讲座,如进行过“搅拌桩维护施工”、“地下连续墙施工”、“拉森板桩维护施工”、“地下空间施工”、“打入桩施工”等专题讲座。专题讲座不仅充实了教学内容、开拓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能引导学生从事土木工程的就业方向。

(四)知名人物及实验平台介绍

为增加水文与工程地质专业学生对国内外高校土木工程专业的认识及针对部分学生今后考研的情况,教师在讲解到各种土木工程时,可穿插些相关的历史人物、当代知名学者及国内的一些重点实验室的介绍。如讲到桥梁工程时,可讲一讲茅以升事迹、卢沟桥事件、国内外知名高校桥梁工程专业的知名学者及同济大学的桥梁结构抗风技术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讲到地下工程时,可介绍同济大学岩土及地下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离心机试验机、动态空心圆柱剪切仪;讲到铁路工程时,可介绍一下中国首位铁路工程师詹天佑、同济大学的道路与交通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讲建筑工程时,可说一说建筑大师贝聿铭的杰出成就等;讲到土木工程灾害时,可介绍同济大学的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

(五)新近知名土木工程建筑介绍

国内外的知名建筑发展日新月异,现有的教材很难跟上其发展变化。因此,在讲授土木工程概论时,应介绍国内外最新的土木工程建设进展,以增加本课程的时效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讲土木工程材料时,可穿插装修材料的最新发展状况;讲高层建筑时,可介绍国内正在建设的摩天大厦,如上海中心大厦;讲桥梁工程时,可穿插东海大桥、杭州湾大桥的建设情况;讲高铁建设工程时,可结合京福高铁来讲;讲水利工程时,可以介绍一下我国西南地区正在建设的水电站,如向家坝水电站、白鹤滩水电站以及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等“三江”水电基地。通过讲解一些知名重大工程建设的情况,可以拉近水文与工程地质专业学生与土木工程之间的距离,以此激发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兴趣。

(六)授课教师的优选与培养

土木工程概论涉及现有的各种工程,要求授课教师不仅要具有宽广的知识面,而且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为此要选具有丰富科研经历的教师授课本门课程。近年来,由于高等学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和高校教师数量的不足,尤其是有一批青年教师缺乏实践经验,致使土木工程概论的教学存在一些问题。因此,不仅要求有经验的教师对年轻教师进行传、帮、带,鼓励年轻教师参与相关研究课题中,而且为了掌握土木工程的最新进展,年轻教师要经常参加国内外的相关学术会议,在寒暑假期间,尽量去工地实习、锻炼,掌握现场施工的细节,不断更新土木工程概论的教学内容。

五、结论

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教学改革可起到几点作用:1.提高学生学习土木工程概论课程的兴趣、效率,激发了水文与工程地质专业学生将来从事土木工程建设的热情。2.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土木工程概论课程的重要性,加深理解水文工程地质对各类工程的影响,以及各类工程与水文工程地质间的相互作用与关系。3.提高了学生在土木工程建设中,保护水文与工程地质环境的自觉性,能够让学生认识并分析不良水文与工程地质条件,并能针对具体问题提出处理措施。

[ 注 释 ]

[1] 傅光耀.关于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工程方向教学改革的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01(1):25-26.

[2] 王清标,初明祥,胡永强.大土木背景下《土木工程概论》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4):75-77.

[3] 王琰,周戒.对现代土木工程专业教育的几点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03(3):12-14.

海外工程论文范文12

摘要:以涉海类专业海洋地质野外实习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实习教学内容、实习教学方法与学生管理等方面的问题,以期通过野外地质实习,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促进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观察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及吃苦耐劳的作风,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海洋地质;实习;体制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6-0121-02

中共十提出要建设海洋强国,海洋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是高校和科研院所的重要使命。海洋地质实习是继海洋地质学理论课之后的一门重要实践课,一般也是海洋类专业必修课程之一。上海海洋大学自2015年面向本科生开始开设关于海洋技术专业的海洋地质实习。为培养出基础知识扎实、专业知识丰富的海洋科学类毕业生,该实习秉承坚持实践教学的作风,形成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相结合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教学体系。

海洋地质实习是海洋技术专业在校期间的非常重要的一门实习课程,该课程将课堂理论的海洋地质知识和野外海洋地质现象联系起来,为后继的学习或者工作打下坚实基础,通过连续几年的理论教学和室内实验,基本已经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实践教师资力量。本文将对海洋地质实习有关的教学内容、教学队伍、教学方法和学生管理等方面进行介绍和探讨。

一、实习内容

作为海洋地质理论的后续课程,海洋地质实习安排时间紧跟理论课程,这样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又能够理论联系实习,教学和实习不会脱节,衔接性好。由于我校海洋技术专业不同于其他兄弟学校的类似专业,针对我校海技专业没有专门开设r石矿物学方面的课程,而是在海洋地质理论课学习过程中补充的,故海洋地质路线的设计,既要考虑到学生地质知识的薄弱,又要考虑专业的需求。针对此情况及实习时间设计了几条实习路线[1-3]:

1.岩石矿物学基础。上海地质科普馆陈列了大量且典型的岩石、矿物、和化石标本,我们将其作为实习的第一方面的内容。主要涉及对矿物岩石以及常见的地质地貌知识的再学习和巩固,例如对常见矿物的认识,常见的岩石类型以及矿物组成的认识,对我国常见的地形地貌的认识以及成因分析等;

2.现代海岸带我校靠近东海,关于海岸带的实习很方便,主要内容包括:海岸带的分带、波浪的观察、潮汐的分析、海岸带的生物等的观察与统计;

3.海洋地质作用。该实习内容观测的路线选在嵊泗列岛,可以观察到丰富多产海蚀地貌、不同其次的岩浆入侵、不同地质作用形成的沙滩、波痕和泥沙的搬运等内容。

二、实习教学队伍

教师队伍的建设是决定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目前已经形成了一支关于海洋地质类课程的老中青搭配的特色教学研究队伍。海洋地质实习有关教师非常重视实践教学,课题组老师多次到走访勘察可能的实习地点,最终确定实习路线,初步完成野外实习讲义,并在后继的实习过程中不断优化实习路线、丰富实习内容。

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实习课程的教学不同于理论课程的教学,理论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和概念,而野外实习要对野外发现的现象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讲授给学生。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系统地掌握实习区域地质演化史,而且要具备相当丰富的理论知识。除了上述这些方面的要求,合适的教学方法也是十分必要的。

1.对比教学。对比教学就是运用对照的手法确定事物异同关系的思维教学方法[4],野外对比教学不但要有十分丰富的专业知识,而且要举一反三,把某些相似的野外地质现象拿出来让学生对比,总结异同,使学生能够在明确一种野外地质现象的同时,也能联系到别的内容,熟练掌握相关的内容,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如同是海岸带的沙滩,但沙滩的轮廓外形有不同,当然其地质成因也不同,但是相同的是形成机理,即都是泥沙的运动的产物。对比式的野外教学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又能帮助学生牢固掌握基本理论知识,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同时还能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让整个野外实习教学不至于枯燥无味。正所谓“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2.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在野外实习教学过程中十分受用,不管在东海岸带如崇明岛亦或是在嵊泗,野外地质作用的结果十分明显,例如有规模比较大的潮沟、十分明显的潮涨潮落的分带特征和岩浆不同期次的入侵等地质现象。如何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复杂的地质地貌特征并分析其成因以及演化史是实践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例如在嵊泗的基湖沙滩,可以看到被后期切穿的岩脉入侵现象,这个岩浆多期次入侵的重要证据,多数学生能够分清楚岩浆大致经历了几次入侵,但是为什么入侵则很少有学生能解释,其实嵊泗这边的岩石破碎程度严重,主要是受到了剪应力作用的结果,也说明在岩浆成岩之后大地构造运动剧烈,在这个基础上再让学生考虑岩浆侵入则迎刃而解。再遇到类似的地质现象学生就能回答出来,其他类似的地质现象也会多了一个解可以考虑。

3.室内室外互补式教学。结合野外的教学特点,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单单依靠上面的教学方法,有时候室内的“注入式”教学也是十分必要的。例如罗盘的使用,野外地图的识别、方向的识别等等,这些基本的内容就要在室内详细讲解,要让每个学生都能熟练使用,在野外教学过程中,根据室内的知识结合野外的实际情况进行野外地质数据的测量就变得容易多了。在野外实习之前,提前告知学生实习路线、地点,以及一些典型地质现象,让学生用学过的理论知识先进行解释。野外实习过程中,学生能对观察到的现象对号入座,并结合带队老师的授课情况,针对某种地质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得到更大的收获。

四、野外实习的学生管理

对于学生管理而言,野外实习和校内教学明显不同,在学校相对好管理,野外实习环境恶劣,生活艰苦,并且实习时间长,且大部分都是住宿在外,如何引导学生在艰苦的野外实习中保持高涨的热情、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心态十分重要。

在野外实习出发之前非常有必要召开一次全体动员大会,不但要让学生在野外实习教学内容让引起重视,而且要对学生生活进行着重强调。海洋地质实习一般在7月初开始,时值夏季,海边特别热,也很潮湿,紫外线强,故要强调让学生带好比较的防护用品例如防晒霜,同时出野外比较容易受轻伤,故常用的一些创可贴和其他药物也必备,除此之外,要带好长袖衣裤、帽子以及防蚊虫叮咬的常用药物。野外实习要发扬不怕吃苦的精神,老师是实习的主体之一,要当好表率,不搞特殊,和学生同吃同住,给学生做好榜样,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艰苦朴素和吃苦耐劳的作风。当然野外实习比较单调,在实习过程中可以安排一些简单的文娱活动来缓解实习带来的疲劳。

在注意学生的衣食住行之外,学生安全可要重视,故本课程要求学生分组每组设置正副组长各一名对组员进行组织管理,禁止学生单独行动,实行严格的考勤制度,出发前各组点名,组长负责各组的安全事宜,到观察点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集中观察,回到实习地也要及时清点人数。组长制可在实习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不但学生的安全得到了保证,教师的负担也相对减轻不少。

五、结论

野外实习相对室内教学存在一些问题,安全方面需要特别重视,学生相对自由,管理工作有难度,野外很多十分典型的地质现象被划分到风景区,实习路线也会产生门票费用、实习条件艰苦、枯燥等等问题。总之要圆满的完成野外海洋地质实习,除了在实习过程中加强管理而且要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做到师生齐心外,还需要得到有关景区工作人员的配合和理解,另一方面,前期的准备工作亦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梁娟,桂峰.“海洋地质学”课程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探索[J].科技文汇,2015,(下旬刊).

[2]温孝胜.海洋地质学的发展现状与未来展望[J].海洋通报,2000,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