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生命与非生命的区别

生命与非生命的区别

时间:2023-10-08 10:23:51

生命与非生命的区别

生命与非生命的区别范文1

关键词:广西左右江 红色革命歌曲 地方民歌融合

一、广西左右江地区红色革命歌曲综述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在建军初期,对演唱革命歌曲宣传革命思想就非常重视,各个根据地都有高唱革命歌曲优良传统,以演唱革命歌曲宣传工作逐渐成为根据地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重要宣传手段,在当时革命歌曲极度盛行。广西左右江革命根据地的军事力量主要由红七军、红八军组成,红七军在右江地区,红八军在左江地区,总计约2万人。广西左右江革命根据,其地理位置在我国偏远的地带――西南边疆地区,它是中国共产党在少数民族地区建立的重要革命根据地,广西左右江红色革命歌曲的产生与发展与中央革命苏区的音乐文化活动有着密切关系。在当时,革命歌曲又与当地土生土长的地方民歌相溶,对两者一起进行研究,既能真正了解当时广西左右江革命根据地的音乐活动,又对现今民族音乐演唱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二、广西左右江地区地方民歌综述

广西左右江地区的民歌相当多,通过多年的发展与创新,形成了代表地方特点的多种演唱形式,如:那坡黑衣壮民歌:是黑衣壮历代传唱的民歌,并被誉为“广西民族音乐富矿”和壮族民歌的“活化石”。排歌:壮族的一种民歌体,它流行在右江河流域的广西百色田东县平马镇、祥周镇等镇,以田东县义圩镇为其中心地带,著名的壮族传统长篇排歌“欢岸”保存得最为完整。壮族嘹歌:它是著名的壮族长篇古歌,经过当地人民长期的口头传诵后,以古壮字记录下来形成相对比较规范的歌曲集。德保壮族山歌:以合唱为主的演唱形式,其中对歌、盘歌在大众场合都是以合唱形式来表现,一般是以四至六人一组,高低两个声部。左江壮族民歌:分为唱诗、童谣、山歌等种类,每种山歌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韵律,这些当地民歌的演唱形式,深刻体现了广西左右江地区丰富的民族音乐资源。

三、两者之间融合的原因

(一)领导人带动

壮家最伟大的歌手――韦拔群,他把革命歌曲与革命道义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无论在家乡还是在军队,到哪里都特别注意利用当地人民群众熟知与喜爱的当地民歌进行革命的宣传活动, 在创作时他非常注意创新意识,首先通过在开会之前先编好新创作的地方民歌, 再选择合适的人进行现场演唱, 很容易吸引当地的群众, 为宣传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他创编了大量以地方民歌为素材的革命歌曲,让壮族山歌宣传革命思想,与农民能起到共鸣,比如通过壮族嘹歌、德保山歌等形式填词,并创新改编的革命歌曲,其文辞对当地民众来说非常熟悉,歌曲的内容也联系到宣传革命,影响极为深远。在左右江革命根据地建立以后,地方革命领导人也逐渐意识到,地方山歌不仅是当地民众的生活娱乐的一部分,对于发动当地群众参加革命的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在大型歌咏活动时非常重视组织与安排融入当地民歌的演唱形式。如时任右江地区的革命领导人邓小平,在革命宣传的开会前后,亲自了解地方民族歌曲与革命宣传结合的新创作的歌曲,现场倾听当地民间歌手来演唱,并指导当地有文化的人要结合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通过日常生活的素材为内容编写地方民歌的教材。

(二)政府组织与安排

广西左右江革命根据地的宣传队和演唱队,在政府的组织与安排下,通过演唱当地民众耳熟能详的地方山歌和粤曲等形式,大力开展各种当地民众熟知的政治文化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既能宣传我党的革命思想,又能丰富当地人民群众的社会文化生活。由当地革命政府组织专门的宣传人员组成的宣传队,通过一定的培训与锻炼,选派优秀的人员下到各乡、村、圩场,进行革命的宣传,他们通过教唱这些新创作的革命歌曲,调动当地民众的学习积极性,为革命的宣传提供有利支持。在农民运动的开展过程中, 各级苏维埃政府对如何运用传统民歌曲调非常重视,通过取材当地的民歌曲调再填上新的宣传革命的歌词,宣传革命精神, 发动当地民众积极参加革命活动。还有农民运动讲习所,在宣传革命时,对融入地方民歌编写也非常的重视,甚至作为是一门必学课程来安排, 每个学员不仅是作为山歌的传唱者, 还要教唱与编写革命山歌。右江革命根据地也非常重视地方民歌的运用,在革命宣传活动中开展普及音乐教育活动与宣传活动, 通过积极倡导与鼓励运用地方歌谣,根据这些内容编写民族音乐类的教材, 把歌曲作为重要的革命宣传工具。

(三)民间自发

广西左右江流域的当地民众素来就喜爱演唱本土的山歌,他们通过演唱山歌歌颂美好的生活,随之演唱人数的扩大,逐渐形成了自发的、大型的歌圩。其创作与传唱成员有革命领导者、壮家歌手、普通文艺工作者、甚至一般的农民群众,他们都对山歌为基础的革命创作歌曲非常的喜爱。当地广大群众为适应革命的需要,创作了大量反映当地民众的革命山歌。这类革命歌曲通过地方民歌的曲调,内容加上当地人民的生产与生活中,体现了军民一家亲和血溶于水的军民情感,这种以地方素材为依托的创作歌曲受到当地民众的高度的喜爱与欢迎,在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一人唱过万人传的景象。如:革命根据地的妇女宣传队队员自发到左右江地区,开展革命歌曲的传唱活动,通过传唱活动宣传救国救民与妇女翻身解放的思想。有史料记载:当时一些知名的地方民歌手,不仅在本地方进行革命歌曲的传唱活动,甚至也曾在南宁演唱过本地方的山歌,其目的是揭露谄害革命党人和他们的腐败行径,唤起他们反对,赢得了南宁民众的支持。红七军第三纵队在进行革命宣传的活动中,每到一处都进行了革命歌曲的演唱与对歌,注意利用当地大的歌圩演唱来进行宣传革命思想,特别是根据地方民歌改编的革命歌曲引来了数万群众踊跃前来观看,起到了较好的宣传效果。其中,号召与发动乡镇学校能够创作与演唱地方民歌的教师和歌手,带动地方民众进行革命的宣传活动,对革命歌曲与当地民歌的融合也有着重要作用。

四、结语

广西左右江地区的人民自古能歌善唱, 演唱的民歌形式也多样化。在革命的音乐活动中,革命工作者和歌手在演唱与创作时结合当地民俗的特点, 通过取材当地人民的方言, 以演唱与创作记载的形式, 将左右江地区群众的民歌进行改编,再通过利用地方少数民族特有的表现手法,结合革命歌曲的要求,进行一定的创新,使能够受地方大众喜爱、又易于传唱的革命歌曲空前繁荣,为左右江地区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基金项目:

本文为2013年广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名称:《广西左右江红色革命歌曲的保护与研究》,项目编号:SK13LX540。

参考文献:

[1]覃剑萍.韦拔群开创新民歌[J].文史春秋,2001,(01).

生命与非生命的区别范文2

人类预期寿命的延长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一大标志,是人类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的产物。

2013年5月,世界卫生组织的《2013年世界卫生统计报告》对2011年世界各国人口的预期寿命进行了统计,结果显示:世界上人均寿命最高的国家为日本、圣马力诺和瑞士三国,均已达到83岁;其次为澳大利亚、冰岛、芬兰、以色列和新加坡,人均寿命达到了80岁。报告还显示,中国2011年的人均寿命为76岁,高于同等发展水平的国家和一些欧洲国家,但是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影响各国人均寿命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政府用于公共健康方面的财政投入以及国内社会和政治稳定水平等因素都密切相关,此外还受到不同地区人口及不同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的影响。例如,相比于欧美人,亚洲人(特别是东亚人)的生活方式要健康得多。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亚洲的韩国、日本和新加坡等国家的人均寿命都已经超过了80岁,而美国的人均寿命只有79岁。在这里除了经济发展水平之外,更多的原因恐怕在于生活方式。以日本为例,该国人的饮食以新鲜的蔬菜、米饭和鱼为主,特别是鱼类,它在日本人的饮食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鱼类含有丰富的脂肪酸,有助于将血压维持在正常的水平,并且可以降低中风和心脏病的发病率。在日本,肥胖症患者仅占总人口数量的3.1%,而美国的肥胖症人口则占到了总人口的33.9%。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当前人均寿命低于60岁的国家基本上都是处于非洲地区的较为落后的国家,包括尼日利亚(53岁)、尼日尔(56岁)、索马里(50岁)、斯威士兰(50岁)、乌干达(56岁)、赞比亚(55岁)和津巴布韦(54岁)、中非共和国(48岁)和刚果民主共和国(49岁)等等。这些都是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的国家,为全球低收入国家,能够用于维护国民健康和提高医疗水平的资源自然十分有限。同时,其中很多国家还饱受战乱之苦,这也影响了国民的寿命。

以中非共和国为例,2011年全国人均预期寿命只有48岁,是全球所有国家当中人均寿命最低的。该国曾经长期为法国的殖民地,在1958年取得独立,但是独立后政局不稳,经历了多次。

多年的政治动荡和战乱使这个处于非洲中部的内陆国家饱受创伤,也严重影响了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根据联合国的统计,中非共和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在2012年为22.17亿美元,排名世界第164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有462美元,属于世界最不发达国家;医疗卫生条件也十分落后,全国仅有医疗机构768个,卫生从业人员3314人,平均每1.25万人才拥有一名医生,1075人才占有一张病床;此外,这里还是艾滋病的高发地区,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人数已超过总人口的10%,居世界第十位,而全国总人口仅仅480万。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人均预期寿命较高的地区是美洲、欧洲和西太平洋地区,均为76岁,而最低的则是非洲地区,仅为56岁,二者刚好相差20岁。这主要是因为当今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大都集中在美洲、欧洲和西太平洋地区,这些地区的人口的生活水平相对较高,医疗条件也相对较好;而非洲地区相比之下则要逊色许多。

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除少数最不发达国家之外,大部分国家的人均预期寿命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例如,中国在1990年时的人均预期寿命是69岁,而到2011年则增加到76岁,美国则由75岁提高至79岁。另外,巴西的人均预期寿命从1990年的67岁增加至74岁,印度则从58岁增加到65岁,均增加了7岁;韩国则从72岁增加至81岁,增加了9岁。这都证明了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国民的人均预期寿命也会增加。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2011年低收入国家的人均寿命为56岁,中低收入国家为66岁,中高收入国家为76岁,而高收入国家则为80岁。因此,随着国民收入的增加,一个国家的人均预期寿命也会增加。从历史上看,人均预期寿命不断增加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根据一项统计,在新石器时代,当时人类的平均寿命只有20岁,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则为28岁。英国在20世纪早期的人均寿命为30~45岁,而现在则达到了80岁。就中国而言,根据推算,东汉时期我国的人均寿命仅为22岁,唐朝时增加到27岁,清朝时则达到了33岁。1949年新中国成立伊始,由于多年的战乱等原因,中国人的人均寿命也仅有35岁左右。到1957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达到58岁左右,1976年则达到65岁,之后更在逐步平稳增加。

同时,科技水平特别是医学水平的发展也是推动人均预期寿命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正如牛痘疫苗的出现使人类灭绝了天花病毒一样,人类在医学方面的每一个进步都促进了人类寿命的延长。在当代,对人类健康贡献最大的就是青霉素的发明。1928年,英国人弗来明首先发现了青霉素,这是人类发现的第一种抗生素。20世纪40年代之后,青霉素开始大量应用于临床,拯救了不计其数的生命。20世纪可以说是人类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一个世纪,在这100年当中,人类的医疗科技水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这也推动了人类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

生命与非生命的区别范文3

    一、乡村未动:中央苏区早期的革命情形

    早在建党之初,长江中游的赣鄱大地就显示出不是革命的首选之地。中共意识到“南昌青年团麻木不仁的居多,我们现在除了设法使他们渐渐地发生觉悟和感觉到社会的缺陷引他到改造的途上外,别的什么重大的责任都不希望他们现在去担负。”[1](P14)但是,一旦涉及到自己的切身利益之时,青年学生的斗争激情也是很明显的。如1925年成立的江西高校毕业考试委员会,当年未见实行,到1926年春,主管部门则通令各校,凡当年各校之举行毕业者,须受该会严格之试验,试题由该会代出,各校须将一年内所受之课程先行报去,试验有一科不及格者,不得毕业。这一举措与赣地团员学生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各地学生纷纷起来表示不满,正所谓“南地学生素向沉寂,各种政治社会运动,都很难引起其加入,惟关于此种切身利益的考试问题,则甚为注意。”[1](P415)总之,“江西是小农经济社会,在北伐军未入赣以前,党的组织不过是一研究式的团体,纯以感情结合,多系知识分子。”[2](P158)但也不是说,完全没有革命的积极性。

    1926年10月17日,中共在上海召开江浙区各地代表会议,讨论暴动计划,陈独秀致训令于各省于1927年党的五大之前增加党员数计划,最高的是两广10000人,其次为江浙和湖南为7000人,江西是2000人,而福建与安徽是500人,仅多于云贵(200人)[3](P78-79)。由此可以看出,江西并不是革命的首选之地。有关江西的革命情形,1959年陈毅在接受江西省中共党史研究人员的采访时说:“当时红军人生地不熟,常常找不到向导,真是有些寂寞之感。……当时一般群众不太愿意给我们带路,我们也不敢随便找人当向导。”[4](P52)毛泽东在1929年3月20日写给中央的报告中也提到:“沿途都是无党无群众的地方,追兵5团紧蹑其后,反动民团助长声威,是为我军最困苦的时候。

    对于农民运动也是迟迟不能走向正轨。革命分子赵醒侬在九江游庐山,附带调查脚夫工会情形,旨在发动当地百姓起来革命,结果并不是所想的那样,在报告中不得不说:“庐山脚夫大半是附近农夫,夏天抬轿和挑担,其余的时间都是回家种田去了,并且生活费甚低,每日进款夏秋间很丰,他们并不想团结,勉强去组织他们是徒劳无益。”[1](P16)农民的生活状况与革命积极性可想而知。而对农民的散漫、很难组织起来的情形,时任吉安特支书记的郭化非则说:“(农民)住居散漫,工作时间太多,日间差不多没有一时休息,夜间又睡眠得早,因之,宣传与训练很难接受。我们到他们的作业场中(菜园)去演说,聆者很少,每次至多不过10余人”[1](P272)。

    九江地处长江口岸多脚夫、搬运,被中共认为是搞工运的理想城市,但同样是让革命党人一筹莫展。中共党人道,“这次日清码头工人大罢工,办理算是有点秩序,结果仍归失败,其中的缺点,不外乎没有相当的训练。九江这个码头,××称通商的口岸。其实学界与商界,都顽固得很,你就叫破了喉咙,想他们出来援助,也是不行的。他们抱定了宗旨,不问外面的是和非。”[1](P100-101)这主要是因为在江西的很多地区,民众的生活水平还是可以的。如在江西修水,中共所依靠的农村工人诸如“手工业工人如缝工、铁匠、木匠,隋性特别比他处不同(如工作时间每天不过八小时,每人做衣一件还做不成,须要工钱五角吃主人的饭……)职工运动,殊毫无效。”[6](P89)面对中共党人的革命主张,市民们也只说:“他们的主张固然好,但是如何得成功。”[7](P204)

    江西这种“落后”的革命情形在党的相关文件中也多次提到。1927年11月30日,在《江西省委致中央信》中提到:“中央负责同志大都认为目前江西革命是没有多大办法与希望的,因为江西民众非常沉闷,这是在中央最近的通讯及其他决议中可以看得出来的,料想与中央对于江西工作亦未必重视。”[8](P44)在1929年12月12日的《江西省委报告》中再次说到“江西过去为一般人所轻视,认为在革命战线上是永久落伍的省份。”[8](P56)特别是在“文化落后的赣南,一般人的政治意识都是异常浅薄,同时党的工作,又只刚复开始,故党的政治宣传,不但未能深入群众,简直可以说是没有,因此,我们要使赣南民众有很明确的政治意识,很坚决的要求,非特别加紧目前的政治宣传与煽动不可。”[8](P32)赣南革命形势的落后,也正因为如此,中共中央早期在江西革命的线路一再强调是“应注重从吉安经南昌至九江一线”[9](P461)的北上线路。而且对朱毛红军“擅自”向赣南方向活动的行为一再提出严厉的批评。如在1928年10月2日的《中央致江西省信》和1928年11月6日的《中央巡视员贺昌给龚楚兄转玉阶润之及四军军委信》中都先后重申:“关于四军的活动范围,中央历次决定须在赣西和湘南,往赣南实为死路”[10](P3)、“向赣南去的战略,中央坚决反对,因为赣南群众与党的基础都非常薄弱。”[10](P394)

    二、组织乏力:中央苏区的早期革命生态

    1.革命同志的数量、社会构成与活动情形

    中共革命初期的经验让革命者认为,想求革命的信念能为多数农民所了解,除了在学生中努力制造宣传人才外,没有更好的方法。这首先是因为在革命群体中,学生、知识分子占了绝对的优势。如1923年南昌地方团员共21人,其中“学生团员12人:王立生、冰冰、丁潜、刘五郎、汪群、陈之琦、王朝瑾、汪伟、曾弘毅、何桢、方志敏、崔豪;小学教师2人:刘修竹、刘拜农;商伙5人:陈日光、周一尘、易虚、赵醒农、赵履和;工人1人:郭炳生;女子1人:许若兰。”[1](P6)这种知识分子团员的成分是越来越加大了,到1925年8月更是占了绝对优势,南昌地委团员总数是52人(女3人),其中“工一,学四(十)九,店员二。”[1](P184)到1925年11月,总数55人,其中“工人一人,农人一人,妇女五人,店员一人,学生四十六人,教员一人。”[1](P243)在近3个月的时间里,团员数增加了3人,但仍然是学生占了绝大部分。在1926年7月的中共中央扩大会议上,统计全国党员是11257人左右,而江西只有区区105人[11](P84)。到本年度底,直属中央党部的江西党员人数也是在500人上下。

    从上面的粗略的统计表中,我们可以看到见江西党部的组织现象之一斑,党的基础,是建筑在农民参与之上,各级指导机关还多是知识分子支撑着。同时,党的同志与民众之间的联系非常的脆弱,从党的同志来说,“江西地委原本很弱,不能了解当地政治状况,不知如何计划进行,党与群众几乎尚无关系。”[11](P86)1926年底,江西农运同志不下30余人,在北伐未到江西之前,有县农会7个,区会28个,乡会120个,会员6172人,但很少有党员同志在内,完全是农民自动的起来[11](P144)。而另一方面又是发展革命同志的窘迫,从当时的九江领导人的报告中可以看出,他们试探性的提出来:“从前我们吸收同志是很紧的,现在采取宽点的办法,只要不怕的人就拉进来,不晓得有什么妨碍不?”[1](P259)另外,这种党组织在这些地方开展工作的能力也非常有限。到后来江西省委还是指出:“(九江)县委要想办法打入群众中去,尽可能的找到职业,省委不是要你们放弃工作去自己找饭碗,而是要你们找得职业使工作更深入群众,这自然不是一天二天做得到的,但是要你们坚决朝着这个方向走,至少要做到半数县委不领党的生活费,这自然不是单为着节省经济起见。”[7](P183)1927年2月23日,方志敏《在江西第一次全省农民代表大会上的会务总报告》中,江西省农民协会总共不下三十万,所列的15个县的农民协会会员数中,赣南仅兴国有1500人[12](P62),是最少的一个。

    鉴于以上情形,中央要求江西省委也是:“应毫不顾的去做,能做多少就做多少,能拿几天的政权就拿几天的政权。”[13](P9)在赣南,党组织状况更是不如人意。1928年1月18日,中共江西省委王××作《关于江西组织的谈话》,“报告1928年1月江西全省的党员情况:共有党员的4000人左右,……全省各县党组织和党员的情况为:南康临时县委30人;崇义特支10人;信丰特支5人;于都临时县委30人;赣州临时县委68人;兴国特支10人。”[13](P31)赣南总共153人,仅占全省的3.8%,而赣西地区党员在3000人左右。而且,赣南地区的党组织还经常受到国民党的破坏。如1928年3月,中共赣南特委和中共赣州县委机关被国民党驻赣州的独立第七师破坏。包括赣南特委书记曾延生和前赣西南特委书记宛希俨在内的12人被捕牺牲。同年,寻乌暴动领导人刘维锷、潘丽牺牲。1929年1月,赣南特委书记汪群被害于赣州城内卫府里。就是在1932年底,党的同志还向中央提出:“此地动员工作在粉碎防御路线,情形异常差,党团以及群众完全太平保守,没有特别紧张和以前不同……”[14]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之初,江西特别是赣南,革命同志中党员数量之少,构成成分单一,革命能力非常有限,是其革命深入发展的主要困境所在。

    2.党的经费情况

    当时革命经费的短缺,从许多方面都可以看出:

生命与非生命的区别范文4

摘 要:发端并繁荣于西方的自尊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虽然己经日益成为中国心理学研究的热点并已取得相当丰硕的成果,但由于缺乏对自尊内在本性的反思,自尊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远离了本土文化和人们的现实生活,致使自尊的研究过程及成果仍然外在于人的现实生活世界,没有完整地呈现出自尊对于人生命本质和生活状态的核心作用,更没有建立通过自尊意识的成熟改变人生命质量的现实途径。因此,本文力图采用求“根”问“质”的独特视角,从人的生命性出发来理解自尊的内在规定性及自尊对于人究竟具有什么意义这一问题,把自尊的本质界说为“人通过对象而实现的自我保护的精神欲求”。

关键词:自尊;自我保护;生命需要

人为什么要有自尊,自尊是不是每一个人都有?自尊是怎样产生的?笔者认为,只有明确自尊的起源,才能理解自尊的本质及对于人的意义,而只有从人的生命本性出发才能揭示自尊的起源问题。自尊源于包括人在内的一切生命的本质,维护和保存自己。自我保护的形式,从总体说有物的和精神的两种。自尊是自我保护的精神欲求,是人所特有的。因此自尊起源于人保护自我存在的特殊形式,包括自尊的生理机源和心理诉求,生理机体的兴奋和满足状态时自尊存在的物质前提,人独特的心理诉求则形成了自尊内在的人性内涵。

一、 自尊起源的逻辑起点

自尊起源的逻辑起点在于生命的本质,即维护和保存自我,斯宾诺莎在《伦理学》中提出了这样的命题:“每个人自在的事物莫不努力保持其存在”。“一物竭力保持其存在的努力不是别的,即是那物的现实本质”。“竭力保持其存在的努力,并不包含任何确定的时间,而是包含不确定的时间”。被罗素誉为本世纪法国最伟大哲学家的柏格森用另一种方式表达了类似的观点,认为生命的本质就是“绵延”,“是入侵将来和在前进中扩展的过去的持续推进”,[1]即自我创造。自然科学尤其是生物学等生命科学研究证明,包括人在内的一切生命的本质在于维护和保存自己,达尔文早在1859年就指物种是“通过自然选择或者说生物在求生中适者生存的形式”[2]进化的,不仅各个从简单到复杂物种间的进化是物种延续自身的结果,一个物种的改变都是维持自身存在的智慧。总之,自尊出自于人的生命本性,是维护和保存自我存在的生命欲求。自尊源于人试图保存自我的生命需要,这种需要是包括一切生命在内在的永恒的限制本质。

二、 人的精神的自身保护

人的生理本能表现了个体自我的保护的心理倾向,但人与其他一切生命的区别在于人的自我保护不仅来源于生命需要,还来源于人特有的精神需要,这种精神需要是由人脑赋予的主观加工意识和能动建构的能力,他使由此获得了人自身的独特性而最终与其他动物区别开来。近代数理科学家帕斯卡尔论证了精神世界所赋予人的伟大:”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用不着整个宇宙都拿起武器来才能毁灭他;一口气、一滴水就是以致他死命了。然而,纵使宇宙毁灭了他,人却仍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东西高贵的多,因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对他所具有的优势,而宇宙对此却是一无所知。因而,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3]自尊不是一切生命自我保护的常有方式,它是人所特有的,包括人脑思维的基本成分如认知判断、情感体验和意向调控,反映着个体自我保护的主动性和主观性。精神的自我保护把人同其他维持和延续自我的生命方式最终区别开来,创造着生生不息的社会文化和人类文明,也在社会发展和文化润泽中促进人生命的成长,人因此享受着生命的丰富性并拥有了“万物灵长”的高贵。

三、 产生自尊的两个生命前提

作为人特定的心理现象,自尊并非人自然的产物,只是当人作为人而存在的时候,即只有当人作为关系性存在的时候,人才拥有自尊。人在生命初始是以本能反应外界环境的。在它的世界中没有自己也没有他人,更没有自己与别人的区别,因此也就没有自尊。随着认知能力的不断发展,个体的社会认知能力也开始出现(如依恋等),其最初表现是在意熟悉的人(抚养者,主要是母亲)对自己的态度,并根据环境及人的状况表现自我的情绪体验。对于个人整个生命历程而言,这就是最简单、原始的自我保护,意味着个体自尊的萌生。由此可见,自尊形成于“我”与“非我”意识的建立,即个体能够稳定区别自己与世界的不同,并因这种区别而产生情绪反映和行为变化。一旦个体确证了自己周围世界的不同,人就开始以所有努力企图弥合这种由意识造成的不和谐;然而人只能部分地消除“我”与“非我”的冲突,于是人注定要陷入永不停息的自我确证之中。自我确证的实质是人追问自我存在意义的过程,无论其形式如何,“人是这样的一种动物,他们毕生都在努力使自己相信其存在不是荒谬的”,[4]他们毕生都在确证自我的合理性与价值性。在整个人类的社会生活中,自尊构成个体人格的核心,是个体生命存在状态的机源。由于自尊的存在,人作为个体其存在才可能具有价值性和意义性,人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自尊的这种特性又源于人另一个生命的前提:只要活着,个体的人总要面临挫折和死亡,任何人都无法逃避。挫折来源于外界,他人他物与自我产生的冲突有时被个体体验为某些特定的伤害,挫折是对个体生命存在的暂时否定;死亡来自个体本身自然,是对每一个个体都必然存在但又不明确何时存在的“永久否定”。挫折和死亡都是对生命的否定,由于不能实现生命的永恒存在,人就只能以自尊的方式保存它自己,这种努力便是它真正的本质,人企图永远保存自己体现了一切生命的本性,它形成了以自我认可为中心的人的整个实践过程和结果,形成了人最丰富生动的社会生活。叔本华认为,所有的生命都只能是悲剧的,因为万事万物均受自然法则的支配。自然的法则只是我们在自己的意念冲动中最直接感受的力、物质、残忍、无目的和或多或少的无方向,自然萌发出自身无数个体的显现,随后又不留任何痕迹地将它们重新聚合起来,一切存在者无不归属于这个永恒轮回的过程。(作者单位: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伯格森:《创造进化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0页。

[2] 威尔・杜兰特:《:探索的思想》,[M].,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

生命与非生命的区别范文5

关键词:“自为”生命;非平衡态;消费符号;虚拟经济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8-0086-02

一、人的“自为”生命存在的“非平衡态”

在地球上,无生命的存在处于普遍的联系(系统)之中,它们依照各自原有的性质在彼此的相互作用中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但这一切都是在随机联系中实现的,并不具有特定的和稳固的对象性关系。只有在生命出现以后,生物和环境之间才建立起稳定的“对象性关系”,从而把事物的联系引向了内在化和有机化。从生物学的意义看,“生命”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动物奔波一生只有两件大事:(1)填饱肚皮――保持生命;(2)传种接代――延续生命。这种生命为人与动物所共有,它是我们通常所理解“生命”。这种生命的根本特点是:由自然给予,服从自然的法则,与肉身结为体,作为种性同等存在于一切个体身上。动物是完全受生命本能(物种规定)支配的,动物属于它的生命,与它的生命直接同一。动物生命的本性其实就在维持这个“生命本能需要”自身的平衡态循环。

人则不同。人不满足于生命支配的本能生活,人要规划自己的人生、创造自己的价值,这说明人作为人已超越了“本能生命”的局限,要去追求高于生命、具有永恒意义的东西,这才所以称之为“人”。当然,人也来自于自然,是从“非人”生成为人的。然而人的本性又不同于物性,超然于物性之上。这就是说,人与物,本性上既相联通、又有着根本性的区别。这里体现的实质就是对物的超越性,这个“超越性”正是属于“人性”的特质。我们理解人性的主要难点和关键也就在:要理解人的超越本质――就必须找出能够联结而又区别二者本性的那个关节点!这个关节点是什么呢?是人的“自为生命”!人类生命通过“生产劳动”而自我超越,从本能生命发展为“自主“生命。马克思说:“可以根据意识、宗教或随便别的什么来区别人和动物。――当人们自己开始生产他们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时候,他们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1]。

为什么人类能够产生独特的“劳动实践”呢?“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2]推动人进行劳动的内在动力正是人的需要及满足。需要是任何生命体都具有的,而劳动却是人所独具的活动方式。需要是劳动成为人的一般本质的深层原因。对此,英国学者莱斯利・史蒂文斯评价道:“关于人性,马克思似乎至少是准备作出一般的概括,这就是,人是能动的、生产性存在,人用生产其生存手段的事实,使自身与动物区别开来。人自然是为了生存而劳动。”[3]正是通过生产人类自己所必需的生活资料时,人类根本改变了自己生命与环境的天然关系:(1)生命由原来依赖环境的生存方式,变成依赖自身活动的生存方式;(2)生命原来属于它的环境的组成部分,对人的创造活动来说,环境现在变成被改造的对象,反而成为人的生命的组成部分(人的无机的身体)。从这一意义可以说,人通过劳动实践创造出自己的自为生命。

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强调:“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然的关系。”[4]人类正是通过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满足自己的需要,随着需要的不断满足以及为满足需求而创造出新的工具,又会引发进一步的需求。所谓人的“自为生命”活动,就是从需要到需要的满足并产生新的需要,再到新的需要的满足。这是这样一种连续不断、循环往复的持续发展过程,使人的需要处于动态的“非平衡态”,也可以把它们看做人性不断发展完善的阶段。人类初期力量十分软弱的状态下,这时个人完全附属于他所生活的群体,没有独立性的;与此相适应,人们也没有形成与人群相分化的“我”的观念。随着机器生产、商品贸易的发展,人们的交往联系日益扩大,这时个人才有可能形成为独立的主体,自主的“我”才有可能成立。

二、“非平衡态”的人类“欲望”在当下的彰显

人类的“自为生命”活动在当下何如呢?可以说,是从需要到需要的满足并产生新的欲望,再到新的欲望的满足。这是这样一种连续不断、循环往复的持续发展过程,人的欲望处于动态的“非平衡态”。而所谓“次级按揭贷款”,就是贷给个人信用记录低于一定级别的人以谋求更高的利息进而增加银行收入。为了规避风险并摆脱“巴塞尔协议”对银行资本的限制,美国的这些银行把放出的贷款进行分类归集并打包出售给一些非银行类金融机构(例如SIV/SPV等),SIV再将这些贷款在市场上抵押发行证券(其投资者们遍及全球)。通过这样一系列行为,银行和SIV同时得到了一笔“无风险”的佣金(手续费)。金融机构们(作为中介人的高官、高管们)追逐利润(佣金)的不懈努力使金融市场贷款规模迅速扩张,高风险的按揭贷款产业链应运而生。但由于美国房地产市场泡沫严重,美联储连续17次的加息又导致“次级贷”所有人还款困难,“次级抵押市场”的很多借款人无法“按期偿还借款”的“马太效应”顷刻爆发:以“次级抵押贷款”为基础的按揭贷款金融衍生品大幅度缩水,而证券持有者们的抢兑使金融市场流动性出现匮乏,金融危机因此爆发并借助因特网的全球链接在世界四处肆虐。

可见,我们不得不审视我们今天所面对的时代,特别是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欧美各国。人类当下的“自为生命”存在与“钱生钱”的货币经济(金融经济)在当代社会的现代联姻:“电子货币”时代的“符号经济”登场了。凭借互联网的联姻,资本在全球滚动升值,人类“钱生钱的物欲”在货币经济(金融经济)中肆虐。“物欲”的生命意志在普通大众身上得到了贴切表述,物欲的“权力意志”更是在华尔街的高官、高管们,也在全球精英们身上得到了充分表达。人类的超越欲望在“消费符号”上凝结――货币符号把人和自然界的现实的本质力量变成纯抽象的观念,并且逐渐主体化和神灵化,它引领人们从“虚拟实在”走向“幻象世界”[5]。全球化的“虚拟经济”通过电子媒介、数字符号已经把人类彻底围困,人类被自己的无穷欲望所困扰。譬如:欧美各国已经步入到消费社会并发展到符号经济时代(物欲“拟像化”为符号)。尤其在美国:穷人消费的是“次贷”;中产阶级消费的是“品味”;富有阶层消费的是“意境”。也就是说,美国人消费的是“超现实的拟像”,因为不管是“次贷”、“品味”还是“意境”都只是“符号”而已。囿于虚拟业务中“无限的”的利润空间潜力,美国的银行和各级金融中介机构把大量增发的美元做虚拟业务,诸如次级贷款和由按揭所支撑的证券以及其他所谓创新的不断增加。

为此,我们要仔细审查至今被欧美各国奉为圭臬的“理性”。马克斯・韦伯认真考察了理性与现代性社会的具体关联。他发现:现代性进程其实不过是一个社会逐渐理性化的过程[6]。而在理性的“类型”上,欧洲的理性化过程特别偏重“经济理性”的扩展,这种经济理性的行为,倾向于精确的计算以何种有效的手段才能达成目的,也就是讲求效率和效果的做事方法。这种经济理性响应康德在“一切社会事务中运用理性”的号召,从而在社会领域里也成为最高的价值评判标准,欧美主要发达国家理性化生活态度和理性化社会形态由此形成。囿于逐渐增多的财富充分表征了人欲壑难填的欲望,“理性”逐步演化为“效率”,即经济理性,也是近代人生命欲望的表达。近代人的“理性”在一切社会事务中的运用促成了理性化的社会生活态度,于是“理性”成为“秩序”,理性化的资本主义社会形态更是充分表征了人类生命欲望的四处涌动。遍及欧美的理性主义不过是表征了当下人类生存的欲望渴求,而“理性经济人”只是表述了人的“物欲理性”而已。现代性“囚笼”正是其后果,正像马克斯・韦伯所揭示:巴呵斯特牧师所顾虑的“可以随时脱下的单薄的外套”已经魔化为“像钢一般坚硬的牢笼”[6]!

正像亚当・斯密所预料:“人们总是对自己有过于乐观的期望”。人的欲望作为一种既不满足又不停止的冲动,要求人从自身存在本质即欲望之中解放出来,而当下的生命欲望依附于现代的科技创新而在社会四处肆虐。我们不得不重新考量理性当下的“理性”制度:不仅是国际金融体制,各国的金融体制本身的变革也势在必行。BBC援引法国总统萨科齐的话说,“欧盟27国都支持‘根本改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这两个当前最重要的金融机构,以实现走向‘一种新的资本主义’”[7]。实际上,发展中国家更是美国“权利意志”欲望体现的西方金融体制的受害者。世界各国要审慎认识西方发达国家“权利意志”欲望和发展中国家“生命意志”欲望的表达,以便探寻当下合理性的世界经济发展模式,我们必须在全球范围内寻求人类“本能欲望”与“理性判断”的相对动态平衡。“然而控制不可能是中性的,它必定与某种价值判断有关,这就不可避免地引出了‘目的’这一概念,而对社会经济系统进行干预,则离不开‘合目的控制’”[8]。为此,必须从全球市场、制度、系统上做根本的改革,否则犹如海上台风、飓风一样的金融风暴难免给世界各国造成灾害。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莱斯利・史蒂文斯.人性七论[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张雄.货币幻象马克思的历史哲学解读[J].中国社会科学,2004,(4).

[6]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生命与非生命的区别范文6

关键词: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地区差异;非参数检验

一、引言

“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是人口统计学中衡量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指标。虽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GDP一直都保持着世界前列的增长速度,但是中国的人口预期寿命仍然处在世界中等水平。根据CIA《世界概况》对2008年世界各地人口预期寿命的列表,被调查的221个国家和地区中,中国排在第103位,人均预期寿命是72.88岁,排名第一的是中国的澳门特别行政区,人均预期寿命达84.33岁,而人均预期寿命最长的国家是日本为82.07岁。根据2000年的全国人口统计调查数据,东中西部地区的平均寿命差异比较明显。其中东部地区平均寿命为73.816岁,中部地区为71.23岁,西部地区为67.99岁(见表1)。

针对预期寿命地区差异,从20世纪80年代就不断有学者在研究,但是之前主要是以描述性统计研究方法为主,通过地区预期寿命数值的对比,来说明地区的差异性。笔者认为在差异较明显的地区之间可以使用这种方法,但是在数值相差不大的情况下,则容易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本文尝试采用非参数统计中的Kruskal-Wallis多样本检验法来验证地区差异性。

针对预期寿命地区差异的影响因素,国内学者也曾使用过各种分析方法,比较典型的有:马淑銮(1989)在《影响预期寿命因素的分析》一文中采用的通径分析法;陈崇国等(1997)在《人口平均寿命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采用的多元统计分析的因子分析法;鲁小波等(2007)在《中国各省人均寿命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采用的简单相关系数法。对比各种方法的优劣势,本文决定采用Spearman秩相关系数,一方面简明直接,可以避免通径分析法的模型构造和选择问题,另一方面又可以排除量纲对结论的影响。

二、研究方法

本节主要介绍文章中用到的两种非参数检验方法。

(一)Kruskal-Wallis多样本检验法

设有k个连续型的随机变量总体:X1,X2,…Xk。xi1,xi2,…xini是来自第i个总体Xi的样本,其容量为ni,i=1,2,…,k。总的样本容量为N=Σni。假设这k个随机变量总体的形状相同,只可能存在位置参数的不同。引入检验统计量H=SSB。其中SSB=Σni[E(Ri)-E(R)]2=Σni[E(Ri)-(N+1)/2]2。

原假设H0:θ1=θ2=…=θk;备择假设H1:θ1,θ2,…θk不全都相等。

若H的检验P值≥0.05,不能拒绝原假设,即认为k个总体服从相同分布;若H的检验P值≤0.05,拒绝原假设,即认为k个总体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性。

(二)Spearman秩相关系数

记xi在{x1,x2,…,xn}中的秩为Ri,yi在{y1,y2,…,yn}中的秩为Qi,i=1,2,…,n。构造一个新的成对数据(R1Q1),(R2Q2),…,(RnQn);显然,当g(.)为严格单调上升函数时,(x1y1),(x2y2),…,(xnyn)与(g(x1)y1),(g(x2)y2),…,(g(xn)yn)的秩相关系数相等,所以秩相关系数可以描述两个变量的广义相关关系。

引入检验统计量秩相关系数rs=,其中E(R)=ΣRi/n=(n+1)/2,E(Q)=ΣQi/n=(n+1)/2;由于Σ(Ri-E(R))=Σ(Qi-E(Q))2=n(n2-1)/12,化简得rs=。

原假设H0:X和Y相互独立;备择假设 H1:X和Y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

若rs的检验P值≥0.05,不能拒绝原假设,即认为X和Y相互独立;若rs的检验P值≤0.05,拒绝原假设,即认为X和Y之间存在显著地相关关系,参考文献见王静龙等编著的《非参数统计分析》(2006)。

三、实证分析

(一)地区差异的非参数检验结果及分析

我国每10年一次进行预期寿命的统计调查,本文采用最近一次也就是2000年的调查数据作为分析对象,利用Kruskal-Wallis多样本检验法进行分析。

利用表1的数据,将东中西部看作三个总体,按照秩进行重新排列,计算SSB和H检验统计量,结果如表2所示。

根据以上结果,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东中西部的平均预期寿命存在显著的差异性;从三者的中位数可以看出,这种差异性呈现为从东部,中部到西部的逐级递减的关系。

(二)人口预期寿命的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预期寿命的因素错综复杂,主要可分为两类:人类生物学因素;社会经济因素。考虑到本文研究的是国内各个地区之间的差异性,同一个国家的人群,人类生物学因素一般不会存在很大的差别,因此本文主要从社会经济因素进行分析。社会经济因素中影响寿命的主要因素有以下五种:

1、生活水平。医学显示,人类的身体健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良好的饮食习惯和合理的膳食结构。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方面的支出也会随之增加,对提高人们的健康状况有很大的帮助。鉴于此,本文引入“个人可支配收入”作为“生活水平”的衡量指标。

2、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建国初期我国的平均预期寿命只有35岁左右,现在很多非洲国家平均预期寿命仍然停留在30岁左右,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医疗卫生条件差,导致很多传染性疾病不能得到很好的控制,从而影响了人口的寿命。鉴于此,本文引入“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和“每千人口医疗机构床位数”作为“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衡量指标。

3、人口受教育水平。人口的受教育程度高,人们的知识面倾向于更广,对于各种因素对身体健康的影响认识会更加深刻,这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人口的期望寿命。鉴于此,本文引入“平均受教育年限”作为“人口受教育水平”的衡量指标。(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是指6岁以上公民的平均受教育时间。计算公式为C=U×a+H×b+M×c+L×d+I×e。其中,U、H、M、L、I分别代表具有占被考察范围6岁及以上总人口的比重,a、b、c、d、e分别代表具有大专以上、高中、初中、小学、文盲和半文盲人口平均接受教育年数,根据我国历史和现行教育制度并兼顾地区差异,通常取:a=15,b=11,c=8,d=5,e=1。)

4、生活环境质量水平。随着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很多城市绿地锐减,甚至工业废水废气污染严重。人们的生活水平是提高了,但是生活环境的质量却有下降的趋势,这是随着社会发展出现的影响人们生活质量,从而可能影响预期寿命的因素。本文引入“各地区城市绿地和园林面积”作为“生活环境质量水平”的衡量指标。

5、家庭生活水平。随着现代人生活观念和家庭理念的变化,家庭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过去老年人倾向于和子女一起生活共度晚年,而现在很多年轻人都在外地工作,大部分和父母处于两地分居状态,因此出现了如“留守老人”等新名词。那么,这种家庭结构的变化,对预期寿命的是否会有影响,会有怎样的影响呢?鉴于此,本文引入“家庭规模”即“平均每户家庭人口数”作为“家庭生活水平”的衡量指标。

利用表3的数据,令变量X=“平均预期寿命”,Y1=“个人可支配收入”,Y2=“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Y3=“每千人口医疗机构床位数”,Y4=“平均受教育年限”,Y5=“各地区城市绿地和园林面积”,Y6=“家庭规模”。依次做X对Y1、Y2、Y3、Y4、Y5、Y6的秩相关系数计算,结果如表4所示。

根据以上分析结果,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和本文选取的五种经济社会因素都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其中“个人可支配收入”,“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每千人口医疗机构床位数”,“平均受教育年限”,“各地区城市绿地和园林面积”这五个指标的值越大,则“平均预期寿命”越长;而“家庭规模”也就是平均每户的人口数的值越大,“平均预期寿命”越短。

(三)总结和建议

总结上节的实证结果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国内东中西部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级差非常大,发展严重失衡。东部地区的人口预期寿命已经达到了世界的中上水平,少部分地区已经达到了发达国家的水平;而中西部地区,尤其是、青海等地理经济条件比较差的地区,则停滞在世界中下水平。

2、社会经济众多影响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因素中,生活水平、医疗卫生水平、受教育水平、生活环境以及家庭环境这五种因素对人口预期寿命的影响尤为明显。同样,地区的人口预期寿命的高低也反过来反映了该地区以上五种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水平。

3、家庭规模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新出现的影响预期寿命的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家庭规模和人口寿命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即家庭规模越小,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越长。可能有以下两点原因:首先,现代社会高昂的教育和生活成本,导致抚养子女的成本也很高昂,所以子女少的父母经济和精神压力相对较小,预期寿命相对较长;其次,现代相对完善的医疗保障体制和较高的养老福利水平,促使城市的老年人和子女分开居住,减少了两代人之间不同观念所导致的摩擦,这也意味着一种新的养老模式的成形。

针对以上的总结,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生活水平方面。针对国内的低收入人群,提高人均预期寿命的当务之急就是发展经济,增加收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尤其是中西部地区,政府应该致力于扶贫致富的经济发展,着力于弱势群体和低收入群体,这对人均预期寿命的提高将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2、医疗卫生方面。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对于医疗卫生事业,国家可以考虑着力改善。在城市,进一步推广社区医疗保险等保障措施,减少百姓在看病买药方面的经济负担;在农村,尤其是西部边远地区,有必要完善乡镇医疗站,卫生所等基础医疗体系的建设,进一步推广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3、人口受教育水平方面。研究发现,基础教育对于提高预期寿命的效应要高于高等教育。对此,中西部地区的地方政府,有必要着力提高基础教育的普及程度。

4、生活环境方面。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环境渐渐地成为影响平均预期寿命的一个新的重要因素,尤其是东部工业发达地区,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政府和企业都要注意对比经济和环境的成本产出效应,从长远的角度考虑政策的取舍。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现代社会的人口流动越来越自由,地区之间、国家之间的移民现象越来越普遍。很大部分高收入群体倾向于把“人均预期寿命”作为移入地的选择标准,这背后其实隐含着其对于当地的整体居民生活水平和受教育水平,医疗卫生体制,自然环境等的选择。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各地政府采取措施提高当地的预期人口寿命,一方面可以提高当地居民的幸福指数,另一方面也可以以此吸引高资质的人群流入居住,提高人口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王静龙,梁小筠.非参数统计分析[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马淑銮.影响预期寿命因素分析[J].人口研究,1989(3).

3、钱建明,凌莉.预期寿命影响因素分析法――通径分析[J].中国卫生统计,1990(3).

4、陈崇国,周天枢,陈桂冬.人口平均寿命影响因素分析[J].数理医药学杂志,1997(1).

生命与非生命的区别范文7

关键词:物联网;射频识别技术;标签;大容量;无源

中图分类号:TN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302(2011)02-0079-03

0 引言

RFID是一种无线识别和数据获取技术,RFID标签以其可远距离读取而倍受关注,因而是物联网应用的关键技术之一。有关RFID的新技术和新产品不断涌现,例如被动、半被动、主动的电子标签芯片。最近更是不断有各种无源大容量RFID芯片推出,使各种应用解决方案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到目前为止,大多数厂商还只能提供容量仅比传统纯EPC标签多数百位的产品,只有少数厂商可以提供有较大内存容量的RFID芯片。富士通公司推出的无源RFID芯片MB97R8030可以兼容EPCglo―bal C1G2,该芯片扩展了EPC功能,用户能访问存储2K bytes容量的信息。除射频接口外,MB97R8030还增加了SPI接口模式以供用户选用。本文主要介绍射频模式下的MB97R8030功能及应用方法。

1 引脚功能

MB97R8030引脚排列如图1所示。该芯片为16脚TSSOP封装,宽度4.40 mm,长度4.96 mm,厚度不超过1.20 mm,其引脚功能列于表1。

2 内部结构及工作原理

MB97R8030芯片的射频接口与EPCglobal C1G2Ver.1.2.0兼容,包括整流器、时钟产生、电源、电源控制及调制与解调电路。通过片上SPI接口可以访问片内用户存储区,此时需外接VDD供电,包括I/O控制、命令解释、FRAM访问控制及数据转换电路。

图2所示是MB97R8030的内部结构图,其中的控制模块包括I/O控制、命令解释、FRAM访问控制及防冲突机制等。

射频通信模式下,MB97R8030支持EPCglobalC1G2 Ver.1.2.0协议中定义的基本命令及可选命令,此外,还有ChgAreaGroupPwd和ReadLock两个自定义的命令。其中BlockWrite和BlockErase两个命令与EPC CIG2标准稍有差别。命令及其代码见表2所列。

从逻辑上可将标签存储器分为五个区,这五个存储区为保留内存(Reserved)、电子产品代码区(EPC)、标签标识区(TID)、用户区(User)和系统区(System),其中系统区仅供SPI使用。每个存储器区的逻辑地址都从00H开始。通常用EBV-8格式表示存储数据,在一个逻辑存储区中的操作不应访问另一存储体内的存储位置。

存储区容量及分布见表3,访问命令有:R:READ,W:WRITE,S:SELECT,L:Lock,BPL:BlockPer―maloek,BLW:BlockWrite,BLE:BloekErase。

3 特性分析

MB97R8030工作在UHF频段,其读写距离较长;采用EPCglobal CIG2协议作为空中接口,该协议作为全球性标准(IS018000―6C)已迅速得到普及。

MB97R8030采用FRAM作为存储器,与传统的基于E。PROM的RFID芯片相比,FRAM RFID芯片的优点,一是FRAM写入速度是E2PROM的25倍,而且FRAM存储器读数据与写数据的速度是一样的,由于速度快且功耗低,FRAM存储器非常适合用来制作大容量RFID芯片;二是FRAM读写次数几乎不受限制,这一特点非常适用于RFID应用领域,因为RFID标签经常需要反复读写;三是FRAM在经过放射线照射后数据仍可保存,这使其能适应更加恶劣的环境。

MB97R8030主要特性如下:

MB97R8030的读写速度较快,读写器到标签的速率为26.7~128 kb/s,标签到读写器的速率为40~640 kb/s;

用户存储区以块(16字节)为单位进行写保护,以区(256字节)为单位进行读保护;

可以通过SPI访问用户区数据;

带有2Kb/s非易失性高速可读/写FRAM存储器,用户区有1664字节;

访问次数可达101。次;

数据保存时间可超过10年。

4 典型应用

射频识别标签的存储容量一般在2 Kb以内,典型的标签数据容量为64 B、128 B、1 KB和2 KB,通常认为更多的存储容量并没有太大的意义。但是随着RFID产品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展,各种新兴的应用对大容量RFID标签提出了需求。另外,有源标签体积大、造价高、电池需要维护,不适合小型化,这也促使无源标签迅速发展。UHF频段860~930MH无源标签造价低廉,最小识别距离在3~8m,是一个被大家看好的发展方向,无源标签的典型应用为车辆识别、人员身份识别和仓储物流等。

基于MB97R8030的RFID标签工作于UHF频段,用户区有1664字节可以利用,除了可以用作身份识别外,还可以像“档案”一样记录各种人员信息、生产现场的信息,以及像汽车、家电等寿命周期内使用和维护信息等,可用以代替纸质的记录媒介。本文以住院病人信息卡和维修履历本为例,介绍如何构成基于RFID的信息管理系统。

(1)住院病人信息卡

医院目前的HIS系统中,已经对每一位挂号病人进行基本信息录入,但是这些信息并不是时时跟着病人走的,只有医护人员到办公区域的电脑终端前才能查到病人的准确信息。现在的病人信息卡只是一张纸片,记录病人少量的信息。当医院采用RFID系统后,每位住院的病人都将拥有一个采用RFID技术的信息卡,信息卡可以做成各种样式,如腕带、胸牌等等,可以存储病人的相关信息。图3所示是基于RFID的住院病人管理系统结构图。

从图3可以看出,医院服务器上存储着病人最终完整的病历,每个病区医生的RFID手持机上也可以存储所负责病人的相关病历,通过手持机可以准确读出病人的相关信息,并且也可以写入相应信息,例如:病人是否对某种药物过敏,今天是否已经打过针、是否已经吃过药等等,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了医院管理病人的效率。RFID技术可以完全代替现有病床前的病人信息卡,通过RFID信息卡,医护人员就可以随时随地掌握每一位病人的准确信息。

(2)维修履历簿

把基于MB97R8030的大容量无源RFID标签安装在汽车、洗衣机、冰箱、彩电等物品上,可作为基于RFID的维修履历簿。维修人员将以往写在纸上或是各公司自己的数据库进行零散管理的维修信息,都可以通过手持RFID读写器记录到标签中,由此防止了各种维修信息的丢失,提高了维修信息的正确性和完整性,提升了工作效率和维修质量。基于RFID的维修信息管理系统具有以下特点:

系统能自动识别带有RFID标签的物品,物品身份;

物品的维修信息保存在RFID标签中,可以通过读写器进行读/写;

即使在无网络连接的状态下,也可以通过手持读写器读出物品的维修维护信息,了解物品的状态,从而使各个领域的维修信息管理趋向标准化。

必要时,也可以通过手持机采集RFID标签中的维修信息,通过网络与维修信息管理系统相连,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产品的问题所在,从而提高产品的性能和质量。

生命与非生命的区别范文8

一、“条例”“规定”“办法”间的区别

“条例”与“规定”和“办法”相比,主要特点是所涉及事物和问题的性质更重要,范围比较宽;内容高度概括;有效的时间与空间范围广阔,稳定性强;对制定与机关的地位有较严格限制,如行政系统只有国务院有权使用,“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不得称“条例”(见1987年4月21日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暂行条例》)党的系统也只限“用于党的中央组织制定规范党组织的工作、活动和党员行为的规章制度”(见1996年5月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中国共产党机关公文处理条例》);一般属于“自主的”规范性公文,即自身即可创造新的规则。

“规定”的特点是使用范围广泛,对制定和机关的地位无严格限制;所涉及事物和问题不如条例重大,范围相对窄一些;内容详尽具体,针对性强;一般既可是“自主的”规范性公文,也可以是“补充的”规范性公文(内容为依法或根据授权补充其他规范性公文的内容,对其加以细化和完善),也可以是“执行的”规范性公文(直接为有效执行其他规范性公文而制定,自身不创造新的规则,只是对这些公文在何种情况下适用做出具体规定,对有关概念和问题做出精细的解释说明)。但从实际使用情况看,规定更适合作为“自主的”和“补充的”规范性公文。

“办法”比“规定”所涉及的事物和问题的规模要更小一些,性质也相对轻一些;针对性更强,内容也更加详尽、具体而精细,更重直接的可操作性;除了一部分为“自主的”公文外,大部为“执行的”规范性公文,如各种“实施办法”即均具备这种性质。

二、“决定”与“命令”的区别

“决定”与“命令”的不同点主要在:在使用权限方面“命令”非常严格,只有明确规定的机关可以使用,“决定”则可较普遍地使用;在适用的事务方面,“命令”涉及的是特定的具体事务,“决定”则既涉及这类事务也涉及一部分非特定的具有普遍性的反复发生的事务,公文本身也反复适用,即具有规范性公文的一些特点;在表达方面,“命令”高度简洁,只表达作者的意志和要求,“决定”则既表达意志、要求,又阐发一定的道理,交代执行方面的要求,指明界定有关事物的标准等。

三、“指示”与“命令”的区别

“指示”与“命令”的不同主要在:“指示”的使用权限规定没有“命令”严格,上级机关对下级机关均可下达“指示”;在效用方面,“命令”对受文者来说必须无条件坚决执行,“指示”有时则在必须无条件执行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允许受文者根据实际情况相对灵活地处置具体事务;在表达方面“命令”只表达作者的意志和要求,“指示”则既表达作者意志,又注意阐发道理,指出具体任务、具体规则,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法途径,还注意说明有关事物间的界限等。

四、“指示”与“决定”的区别

与“决定”相比,“指示”涉及的事物和更加具体和特定;其作用的范围也是特定的,不如“决定”那样更具普遍性,有效期限也比“决定”相对短一些;“指示”的比“决定”精细具体,更强调可操作性、可执行性;“决定”对受文者来说是必须无条件坚决执行的,“指示”则在必须无条件坚决执行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允许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置具体问题,甚至变通执行某些具体要求。

五、“通知”与“命令”“决定”“指示”的区别

与“命令”“决定”“指示”相比,“通知”的用途更加广泛,但权威性明显要弱一些,自身一般不创设新的规则,只是依法或根据上级要求向受文者转达上级机关的指示精神并予以具体化(这也正是代替“指示”用于布置工作,交代政策的通知所以必须不厌其烦地指明“根据------的指示精神------”的原因),告知应知或应办的事项,使一部分公文完成升格(批转)、生效()扩展有效范围(转发)的程序。

六、“批复”与“指示”(或指示性通知)的区别

“批复”实际上是一种被动的“指示”在基本性?上与“指示”没有什么不同。二者之间的差别只在于:“批复”内容的针对性更强,事物和问题以及所涉及的人员更加特定,更加具体,问题也比较专指单一;“批复”只用于回复请示的机关,一般不像“指示”那样具备普发性。

七、“通报”与“通知”的区别

“通报”与“通知”的不同点主要在:“通报”不是像“通知”那样以具体的任务、详细的规范化要求和有关规则来指导和推动工作,而是用典型事例、有关情况来传达意图,启发有关人员,指导有关方面的工作行为;有关执行方面的要求也比“通知”要原则,甚至不涉及直接具体的执行要求;发送范围广泛,一般情况下,均直接下达给广泛范围内的各级各类工作人员。

八、“通报”与“处分决定”的区别

“通报”与“处分决定”有很大不同,首先是制发公文的目的不同,“通报”是为了教育当事人更是为了教育更多的人,指导和推动有关工作;“处分决定”则主要是为了正式确认有关的错误事实和合法有效的处分意见。其次,对象不同,“通报”的对象必须是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处分决定”则是针对所有需给予处分的人及事。再次,内容性质不同,“通报”介绍说明错误事实时概括而原则,以能引出结论为度,“处分决定”中的这部分内容则具体而微;“通报”中常需有要求其他有关人员记取教训,采取有关措施的基本要求,“处分决定”则无此类内容,“处分决定”中必须有明确的纪律处分意见,“通报”则不一定有。最后,发送范围不同,“通报”发送范围广泛 ,“处分决定”则一般只与当事人及有关方面见面,很少普发。

九、“通告”与“公告”的区别

“通告”与“公告”的不同点主要在:“通告”仅对国内公布,其告知和约束的对象是作者统辖范围内的公民及有关的外籍人士,“公告”则对国内国外公布,其告知的对象极广泛;“公告”的事项更加重大,应具备使世人知晓的意义,“通告”则不限于此类性质的内容;“公告”的作者地位大都较高,“通告”则没有此限;“公告”主要是重要消息,除特例外不涉及强制性的执行要求,“通告”中则常涉及有关人员的应遵事项,有具体细致的行为规范和对公文具体如何遵守的要求。

十、“通告”与“命令”“指示”“通知”的区别

“通告”与“命令”“指示”“通知”的差别主要在于:“通告”不涉及任何秘密;直接公开,即制成之后直接公之于众,而不像一部分“命令”“指示”“通知”那样,尽管最终也公开,但首先需按组织系统或专业系统逐层下达;“通告”的内容比“命令”细致具体,在文种使用上不像“命令”那样需受严格的权限限制;“通告”提出的规范是公民的行为规范,一般不像“指示”和“通知”那样涉及贯彻执行公文的要求,而主要提出公民应当遵守的具体事项;“通告”可依法自创有关规则,“通知”则主要是转达上级的指示精神并使之具体化。

十一、“通告”与规范性公文的区别

“通告”的一部分也具有一定的规定性,但它却与规范性公文有很大不同:“通告”所涉及的主要是公民个人的行为规范,规范性公文则不限于此;“通知”中的规则更带有政策性而非规范性,因而稳定性不如规范性公文;“通告”的内容详尽具体,有一部分用于解释说明、阐发道理、叙述有关事实过程,指明有关事物间的界限、例举有关情况的成分,而这些成分在规范性公文中一般没有;“通告”效力的存在依赖于作者自身的法定管辖权,对在辖区内的公民有强制约束力;“通告”的生效程序比规范性公文简单,机关的法定责任者签发即生效,不必依靠制发“命令”“通知”等完成其公布过程;“通告”的传递形式也比较简便和多样,张贴、广播、刊载等形式均可保证其有效。

十二、“请示”与“报告”的区别

“请示”与“报告”的不同主要在:“请示”用于对上级机关有所呈请的情况下,可向其请求下达指示,请求其允许“自己”去做某一件事情,“报告”则用于汇报、反映情况、或提出建议、答复询问,不能带有“呈请”事项;“请示”能强制对方复文,“报告”则不能,上级对“报告”可以复文,也可以不复文;“请示”必须是形成于事情发生之前,“报告”则可根据情况,既可在事前,也可以在事后或事情进行当中形成。

十三、“请示”与“议案”的区别

“请示”与“议案”在基本性?上是相近或相同的,但也有一些区别:“议案”的作者是被严格限定的,受文者也是非常专指的,作为行政公文的“议案”的作者须是各级人民政府,受文者只能是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请示”则可用于同一组织系统或专业系统的任何下级机关对上级机关有所呈请;“议案”所关涉的事项是提请国家权力机关审议的重大事项,“请示”所涉及的事项则不仅仅是重大事项;在效用上,“请示”可以强制对方回复意见表明态度,但内容并不能强制执行,“议案”则在经审议通过后,具有约束力.要求有关机关或人员认真遵照执行。

十四、“会议纪要”与“决定”的区别

“会议纪要”与“会议决定”(决议)之间有如下不同:“会议纪要”一般不能独立对外发出,往往需要以“通知”等指明有效执行的范围与要求等,“决定”则可独立发出;“会议纪要”所记载的是会议的情况和议定事项,不一定必须如决定那样只针对重要重大事项;“会议纪要”不仅仅只反映议定的事项,“决定”则必须是完全确定的决策而不必反映其他意见;“会议纪要”中的议定事项是有关与会各方确立的意见,只要有一方反对即不成立,“决定”的内容则可根据有关会议规则由与会者中的多数人确认并通过即为有效,产生法定效力;在表达方面,“会议纪要”需综合反映会议的全面情况,对有关意见和观点进行阐述,“决定”则一般无这些内容。

生命与非生命的区别范文9

2.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是封建社会(或殖民地)内部成长起来的资本主义生产力与旧的封建(或殖民制度)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的必然结果。资产阶级革命只有一个任务,就是扫除、摈弃并破坏旧制度下的一切桎梏,确立资产阶级统治地位,发展资本主义,完成这个任务,就完成了它所做的一切。但是,一切腐朽、反动势力不会轻易退出历史舞台,因而这场革命充满了曲折、艰辛与反复。新事物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方向,充满着蓬勃生机,战胜旧事物是历史的必然。

3.世界近代史上,欧美主要国家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虽然各有特点,但总的说来,大致可以归纳为四类,即:通过国内资产阶级革命,战胜旧的封建势力,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如英、法等国;通过独立战争,打碎殖民枷锁,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如美国;通过资产阶级改革,扫除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的障碍,如俄国和日本;通过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结束四分五裂状态,完成国家统一,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如德国和意大利。

4.发生在手工工场时期的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是领导阶级。资产阶级是当时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只有资产阶级具有经济、政治和思想上的力量,能够去制定反封建的纲领,提出明确的斗争口号,并以此去领导革命。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既是为了自身的利益,也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下层群众的要求。当时的劳动群众主要有农民、手工业者和城市平民。农民人数最多,但是农民显然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在革命中,当资产阶级提出反封建的纲领和土地法时,农民追随资产阶级参加革命,农民斗争便成了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手工工场工人不是近代意义的产业工人,他们大多拥有简单的生产工具,因此手工工场工人也还不具备工人阶级的政治特点。尽管他们与先进的生产方式相联系,但还不是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城市平民大多数是小资产阶级群众,包括小业主、小商贩、小作坊主、帮工、学徒、个体工匠等等。他们也深受封建税收的盘剥,在城市中易于接受先进思想,同农民一样具有自发的反封建性。城市平民很自然地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主力军,在革命进程的每一关键时刻,广大人民群众都挺身而出,挽救或推动革命。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在法国大革命中得到充分的显示。然而广大城乡劳动群众的主力军作用是在资产阶级提出的纲领、口号下进行的,有的是在资产阶级的直接发动与领导下进行的。当时人民的范畴,无论从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划分,还是以革命与反革命区别,资产阶级都应属人民中的一部分。如果以经济地位划分才有资产阶级与下层劳动群众的区别。

5.在世界近代史上,资产阶级对广大工农群众的政治态度先后发生过三次大的变化。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到19世纪初,法国大革命最终结束,资本主义尚处在初步发展阶段,资产阶级力量弱小,还无力单独进行反封建(或反殖民)斗争。因此主要借助广大工农群众的反封建积极性来达到夺取政权,建立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的目的。19世纪30年代开始到1871年前夕,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和完成,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直接对立的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工业革命后,资本家主要从工人身上榨取最大限度的利润,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1825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又加剧了这一矛盾。因此,资产阶级一方面继续依靠工农群众力量进行反封建斗争,另一方面开始以暴力镇压工人罢工斗争,表明资产阶级开始走向政治反动。19世纪70年代后,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已经完成,资产阶级统治地位也在全世界确立起来了,资产阶级力量大大增强。为了维护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利益,对无产阶级革命实行残酷镇压。1871年法国资产阶级镇压巴黎公社,表明资产阶级政治上的全面反动。

6.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和资本日益集中,垄断组织产生,这是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在起作用,是生产力发展造成的结果。其直接原因就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正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促使生产规模迅速扩大,资本日益集中,造成了垄断组织的出现。垄断组织实际是一种新出现的经济联合体,一种超大型企业。它的形成毕竟是竞争的结果,它的形成过程,也是先进改造落后的过程,有积极意义,比起独家生产确有更大优越性,更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而且垄断组织的形成是生产力有了更大发展的反映,尽管垄断引起了某种停滞和腐朽的趋向,19世纪后30年连续发生了5次世界性经济危机。但它也预示了社会生产力还会有更惊人的发展。垄断组织是资本家阶级为适应生产力发展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垄断组织的发展,成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全部社会经济生活的基础,促使“自由”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的过渡。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英、法、德、俄、日等国家进入垄断阶段。垄断组织的出现,促使各国社会政治生活中发生重大演变,政党政治越来越在各国社会政治生活中扮演主要角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发展表现为两种不同的趋势:美、英、法等国资产阶级民主制度较为充分发展,德、俄、日等国封建专制色彩较浓。在帝国主义时代,国家不干涉资本家事务的原则在垄断组织统治加强的条件下已不适用。30年代,罗斯福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生活,在一定时期内,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增长。70年代后,西方国家发生了两次严重的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经济陷入“滞胀”状态,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生产的促进作用减弱。

7.资本主义发展和繁荣,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决定的。概括地讲,主要有以下四点:(1)资本主义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在确立之后,立即显示了其先进性(前提);(2)欧美出现“和平”时期,既没有发生大规模的国际战争,也没有出现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资产阶级政府可以集中力量从事经济活动(环境);(3)科学技术进步,促进了生产力发展;(4)对本国人民的剥削和对亚非拉的掠夺。在近现代历史上,资本主义发展出现过两次高峰,一次是19世纪70年代后的40多年间,一次是本世纪50年代初至70年代初。两次世界大战后,尽管某些帝国主义国家遭到不同程度的削弱,但资本主义世界在整体上却增强了力量,资本主义也继续显示出其强大的活力。

8.现代资本主义的两重趋势是本世纪历史发展的特点之一:(1)发展与腐朽两重趋势,以发展为主。(2)垄断与竞争交替运行和日趋完善。(3)经济发展与改革调整相辅相成。(4)失衡发展与互相依存同在。(5)社会经济现代化与部分居民贫困化共生。

9.1969年以来,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处于新的调整时期;出现了滞胀经济为突出表现的结构性经济危机,并对世界经济产生重大影响;西方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强,西方经济区域化、一体化趋势也有新的发展,70年代以来另一个世界经济格局变化的事件,是世界经济的重大西洋的两大洋经济的发展,逐渐向重太平洋经济倾斜。90年代雅尔塔体系解体后国际经济关系正在酝酿新的组合,人们正密切注视着它对西方经济和整个经济带来的深远影响。

1.近代民族独立运动兴起阶段(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自近代伊始,欧美资本主义列强和封建国家不断地进行侵略和扩张,把亚、非、美许多国家和地区变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这些国家和地区的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日益尖锐化。早在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前,葡、西、荷、英、法等国殖民者就先后侵入亚、非、美一些国家和地区,这些国家和地区成为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残暴掠夺对象。沙俄则大肆向西伯利亚扩张,触角伸向中国。英、法资产阶级革命后,各国更加强了对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掠夺,而沙俄则先后侵占了中国15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亚、非、美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人民被屠杀,财富被掠夺,生产遭破坏;因而终断了独立发展的进程。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民族和人民陆续展开反压迫反奴役的斗争。列宁指出:“一切民族压迫都势必引起一切反抗趋势,都是民族起义。”这些起义也包含人民的反封建斗争。从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期达到巨大规模。在此期间,先后爆发了北美独立战争、拉美民族独立革命和亚洲革命风暴。在欧洲也发生了反抗拿破仑帝国统治和奴役的民族大起义和东南欧民族起义。其中,凡是发生在19世纪初期及其以前的民族起义均取得了胜利。这些民族起义有力地打击了殖民侵略者和封建势力,为以后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近代民族独立运动第二阶段(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促进了以亚洲的觉醒为主要标志的民族解放运动高潮的到来,其根源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和人民同帝国主义矛盾的不断加深。19世纪70年代后,随着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加强了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倾销商品,掠夺原料,而且把资本输入殖民地半殖民地(20世纪初最显著),结果进一步破坏了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自然经济,妨碍了这些国家和地区民族工业的正常发展,培植和加强了封建买办势力。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掠夺和封建统治者的横征暴敛,使广大农民、手工业者以及其他下层群众纷纷破产,人民普遍处于沉重的灾难中。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争夺殖民地的剧烈冲突和战争,使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深受其害。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同帝国主义的矛盾加深了,反帝斗争加强了。19世纪末,朝鲜、越南、菲律宾、中国、古巴、埃及、苏丹、埃塞俄比亚和西南非洲等国家和地区,不断爆发起义,反对帝国主义的掠夺和瓜分。参加起义的基本群众是农民和手工业者,一些国家的资产阶级和部分贵族甚至国王也参加了运动。在1905年俄国革命的影响下,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进一步高涨,亚洲人民迅速发动起义,1905~1911年爆发伊朗资产阶级革命,1908~1909年爆发土耳其资产阶级革命,1911年中国爆发辛亥革命,1905~1908年印度发生全国性反英运动。民族解放运动力量,猛烈地冲击了帝国主义体系。但是,这些革命运动没有真正解决资产阶级革命的基本问题——土地问题,也没有完成反帝任务,因而是半途而废,基本失败了。这些国家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资产阶级比较软弱,无产阶级的力量也不够强大,封建统治者、买办势力同帝国主义的紧密勾结和联合镇压等原因,导致这些革命运动不能获得成功。但是,亚洲的觉醒促进了1910~1917年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又激励了欧洲无产阶级反对资本主义的革命斗争。亚、非、拉美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和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的斗争,削弱了帝国主义体系,震撼了帝国主义统治基础。

3.现代史第一时期特征(1917~1945):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各国社会经济和阶级关系的深刻变化,以及战后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导致了1918~1923年民族解放斗争的新高潮,而十月革命的影响,赋予了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以新纪元的含义。一方面,十月革命帮助了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创立无产阶级政党准备了条件。亚非拉一些国家的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马克思主义和本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在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亚、非、拉美地区的一些国家产生了共产党,这就使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面目为之一新,使民族解放与阶级解放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另一方面,由于一战期间,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本主义也得到了发展,民族资产阶级要求控制本国市场,参加国家管理,摆脱帝国主义的束缚,因此,在一些亚、非、拉美国家,资产阶级民族主义政党和组织的活动发展了。这样,根据阶级力量对等情况,有些国家,如中国,无产阶级不但成立了自己的政党,而且比较快地掌握了民族民主革命的领导权,走上了工人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但是大多数殖民地国家,虽然有的也产生了共产党,并积极投入反帝反封建斗争,但作为全民族的民族解放运动还处在民族资产阶级及其政党和组织的领导和影响之下,如1919~1922年印度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1919~1922年土耳其凯末尔革命,1919年埃及“华夫脱”影响下的埃及独立运动等便是这样。1929年爆发了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帝国主义国家尤其是德、意、日等法西斯国家,竭力把危机转嫁给殖民地半殖民地。因此,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人民与法西斯国家的矛盾特别尖锐。在共产国际“七大”反法西斯政策策略推动下,一些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共产党倡导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组织,把民族解放运动与反法西斯斗争密切结合,使这一时期的民族解放运动持续发展并出现了新的特点——既是被压迫民族的民族解放战争,又是反法西斯侵略的战争。同时期,西班牙也发生了类似革命。

4.现代史第二时期(1945年二战结束后至今):反法西斯的“二战”的胜利,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事业开辟了更为广阔、更加现实的道路,因为帝国主义势力削弱,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人民民族意识增强。而且,亚、非、拉美地区是当代世界各种矛盾集中的地区,是帝国主义统治最薄弱的地区,是二战后直接打击帝国主义的世界革命风暴的主要地区。因此,在二战后,以民族民主革命为主要内容的革命烽火燃遍了整个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民主革命,继一战和十月革命后,又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这个阶段的重要标志是中国革命的胜利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从根本上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极大地推动着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民主革命不仅普遍高涨起来,而且大多数先后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胜利。民族民主革命运动不仅在无产阶级通过它的先锋队共产党领导下取得胜利,而且在民族资产阶级领导下也取得了胜利,前者建立的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后者建立的是民族独立的资本主义国家。这些胜利,宣告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相继在亚洲、拉美和非洲最终崩溃了。殖民体系的彻底瓦解,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协作,开始改变超级大国任意摆布世界命运的状况。第三世界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也在加剧。新兴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共同的普遍性问题:①摆脱贫困;②实现真正的民族独立和政治民主化;③摆脱霸权影响,建立公正的国际政治和经济新秩序。

1.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心的转移。国际共运有高潮也有低潮,呈波浪式前进、曲折的发展,主旋律基本不变。每一次高潮都前进一步,取得高出以往的新成就。但在每一次低潮和高潮之间,运动的中心都有变化。就其过程有以下四次转移:①19世纪前期以英国为中心。主要事件有工人捣毁机器厂房、宪章运动等。②19世纪30年代到1871年以法国为中心。主要事件有两次里昂工人起义、二月革命、六月起义、第一国际成立、巴黎公社等。③巴黎公社失败后国际共运中心转移到德国。主要事件有:德国是马克思主义的故乡、1869年德国无产阶级在世界上第一个建立了自己的政党——社会民主工党、国会选举获得50万张选票12个议席,取得反对“非常法”胜利、1893年议会选举得到178万张选票44个议席。④19世纪末国际共运中心又转移到了俄国。主要事件有列宁主义的诞生、1905年革命、二月革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共产国际成立、苏联建成社会主义等。

2.国际无产阶级革命斗争按其斗争水平大体可以分为两大阶段。巴黎公社以前,以自发的、暴力手段为主。19世纪70年代以前,第一次工业革命是机器生产刚“取代手工劳动,在生产方面存在着许多旧的痕迹,资本家仍以剥削绝对剩余价值为主”。而在工业革命中刚产生的工人阶级,还没有认识到自己受苦受难的根源,误认为机器使用导致贫困,他们以捣毁机器厂房的手段反对资产阶级,摆脱贫困。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工人阶级不断成熟、觉悟不断提高,对资本主义的认识逐渐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斗争矛头也开始指向资本主义制度本身。英国宪章运动是“世界上第一次广泛的、真正群众性的、政治性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巴黎工人六月起义“是现代社会中两大对立阶级间第一次伟大战斗,这是为保存或消灭资产阶级制度而进行的战斗”;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为夺取政权而进行的战斗。巴公社以后国际工人运动进入到了真正意义上的自觉斗争阶段,“到处都在形成根本上是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政党”,工人阶级理论、文化素质提高,工人运动更具有理论性、组织性,充分利用合法地位而以合法斗争、经济斗争为主。到20世纪以后,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发动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辟了人类历史新纪元。从此以后,各国共产党走十月革命的道路,国际无产阶级革命斗争迅速发展,并走向胜利。

生命与非生命的区别范文10

各实验省区的试卷命制在内容、形式和结构上虽略有差别,但在如何有效达成考试目的、提高高考的信度和效度、控制考试误差、树立高考的公信力等目标上是一致的。本文就高考政治试卷命制应如何构建合理的试卷结构系统,如何选择科学有效的内容要素a及如何确立明确可行的目标要素等几个角度,阐述说明了一份好的高考政治试卷应具备的要素。

试卷;结构系统;内容要素;目标要素

从2009年起,福建省开始全面的高考自主命题。每年高考过后,人们总会对高考试卷作各种各样的评价。那么,一份好的高考政治试卷应具备哪些要素呢?

一、构建科学合理的试卷结构系统

试卷的测试内容、能力目标、题型结构、分值分布、全卷的难度及答题的时限标准等要素共同构成试卷结构系统。其中,试卷的测试内容及其要达到的能力目标是主体要素,而试卷的题型、时限、长度、分值分布则是依附试卷的要素。以下从题型、长度和分值三大要素分析如何构建科学合理的试卷结构系统。

1.题型要素规范合理

我省的高考政治学科考试常用题型有第I卷的选择题和第II卷的非选择题。其中,选择题采用的都是单项选择题,但单项选择题中的组合型选择题,实质就是一种多项选择题或不定项选择题。非选择题一般包括简答题、判断评析题、辨析题、分析说明题、论述题和综合探究题等题型。2009年至2013年,我省高考政治学科组合选择题在选择题中的比重约占25%-35%,组合选择题的比重控制比较恰当。组合选择题的特性让学生猜测答题的份量偏大,不利于区分度的量化,因此,适度控制组合型选择题,提高四选一的单选选择题的命题质量,有利于考查学生分析判断、综合探究等能力,有利于提高试卷的区分度。

2.长度要素科学适度

测验长度是指构成一份试卷的试题数量。我省高考的文综试卷中,政治、历史、地理三个学科的总题量见 表1:

三个学科的作答时限是150分钟,每个学科的平均时限为50分钟。在高度紧张的考场中,考生要在指定的时限完成作答任务,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就理论而言,试卷长度越长越好。试卷长度越长,表明其测试的内容越多,越能考查被测试者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越有利于提高区分度。然而,试卷长度要素又受制于考试时间、试卷难度、考生应考心理等多种因素,试卷题量不可能无限增加,因此,试卷的长度要素一定要充分考虑时间限制。如果一味地增加测试长度,忽视考生作答时所需要的阅读时差和思考时间,反而不利于提高考试的信度。结合我省的高考文综试卷命题及考生作答实际情况,我省的高考文综试卷的测试长度总体控制较好。一般说来,高考文综试卷的阅读量以7800~9000字之间为宜,其中政治学科整卷的阅读量以2600~3000字之间为宜。

3.分值要素分布有序

各自主命题的实验省区的高考文综卷的学科排序结构及相应的分值是有所区别的。我省高考文综试卷的三个学科每科的分值都是100分,整份试卷300分。政治高考试卷在命制中,应充分考虑到各知识模块的分值比例,我省高考文综试卷学科排序是地理、历史和政治,各学科中的分值分布情况如表2:

其中,政治学科题型所占分值分布见表3:

政治试卷中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中各题分数的布局应满足其内容、能力、题型与难度状况的要求。如:政治学科第II卷非选择题(选修部分)分为两个小题,其中第一小题难度不高,属比较容易的送分题,约3-4分,这和政治学科在整份试卷中排序最后和学生答题时限紧张有关。选修部分的分值分布是比较科学的,也具有一定的人性化。

二、选择科学有效的内容要素

高考政治的内容要素的选择,主要是依据《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考试大纲》及我省对应学科《考试说明》所规定的每模块、各章节的考试要求。高考政治的命题,首先应依据《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确定试卷的整体框架结构。

1.严格遵循命题依据

《课程标准》、《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是高考命题的重要依据,而依据《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进一步修编的我省《考试说明》,对我省高考文综试卷中的政治学科部分考查的各模块、各章节内容构成比例、考核内容、分值分布、难度值等都作了相关的规定。《课程标准》、《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涉及内容较多,可以以我省《考试说明》为重要依据,因为《考试说明》本身就是依据国家《考试大纲》修编的。我们知道,要在一套试卷中考查教材所有的知识点是不可能的。因此在命制试卷时要充分考虑各知识模块之间的分值比例关系,而且应当考核学科的主干知识,这一点在我省的高考政治试卷中贯彻落实得很好。高考政治内容要素及占试卷总分比例见表4:

注:我省可依据实际情况,在《考试说明》中对必修或选修模块的比例进行适度调整,各模块的所占的分值是有弹性的。

2.积累来源广泛的命题素材

新课程强调生活化和学生的自主体验,而来源广泛的命题素材恰好能为一份好试卷营造成多维的情境提供材料支撑。我们知道,知识体系之间是可以相互融合的,且任何一个学科又都有自己的学科特色。命题者要善于发现命题的素材资源,平时要不断积累命题素材,在命制试卷时能将它们转化融入到试卷之中。命题素材料可涉及到自然科学的医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也可涉及到人文科学中的艺术、漫画、体育、建筑、古典文学等,还可结合国内国际时政大事。

3.创设丰富多彩的素材呈现形式

丰富多彩的呈现形式有助于提高整份试卷的美观度,减少学生阅读疲劳,也有利于考查学生的多种能力,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实现考试目的。应该说,试卷材料的呈现形式越是多样化,所发挥的检测功能就越全面。我省高考政治试题中的选择题和非选择题素材呈现有文字描述、情境对话、图片、古诗词、名人名言、漫画、引用经典、表格数据、数学曲线图等呈现形式,选择的素材呈现形式丰富多彩、适度新颖,既提高整份试卷的美观度,使学生轻松阅读,减少阅读疲劳,同时也考查了学生多种能力。

4.制订简练科学的参考答案、评分标准

一份好的高考政治试卷,必须要有既规范具体又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才能为评卷教师提供统一的指导,以减少评分误差。参考答案要力求简洁精练,又切中要害,不拖泥带水、面面俱到;同时,一份好的高考政治试卷在参考答案上要鼓励学生能有所探究,有创新。

三、确立明确可行的目标要素

考试是目的性很强的一项活动,因此,判断一份高考政治试卷优劣的重要标准还要是看它是否确立了明确可行的目标要素。

1.有明确的考核目标。为了保证高考考核目标的落实,在命制试卷之前,关键是严格制订双向细目表来规范命题,避免主观随意性和经验化处理。其中,所考核的知识内容要具有代表性,突出重要的主干知识点。要做到各模块知识权重宜与教学时数的比重相适应,做到点面结合;赋予各模块知识的相应题量和分数必须合理,并选择合适的题型呈现出来,主客观题由于考查的侧重点不同,在搭配上也要讲究。

《考试大纲》和我省的《考试说明》规定了学科能力的考核等级层次划分的标准。从高考命题的技术看,主观题的分类标准不应该侧重于题型,而应该是能力目标。参照我省《考试说明》的四种能力要求,这四种能力分别是“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述事物与论证和探讨问题”。根据“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这一要求,应对新课程高考政治能力目标层次的分值比例做一个恰当的分割,以使命题时便于试卷质量控制和评价操作,力争基础性和能力性的有机统一。

2.有严谨的科学性。一份好的政治试卷本身还应该确保科学无误,这样才能对测量产生最基本的公信力和积极影响,这也命题者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命题的科学性指的是试题的内容要呈现基础的科学知识,要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正确的逻辑思维,确保表述准确无误,素材来源真实可靠、有据可查,观念上体现时代的特征等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坚持命题的科学性 原则。

3.有正确的价值取向。评价一套高考试卷质量如何的首要标准是试卷是否具有鲜明、正确的价值取向;是否有利于引导学生积极乐观,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是否与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保持一致。具体地说,一份试卷的价值取向应当与本学科课程标准所追求的价值观保持一致。一份好的高考政治试卷必须蕴含高远立意,彰显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现育人功能。这也就是命题必须遵循的思想性原则。

4.有较好的效度、信度、难度和区分度。效度是指本次考试与考试目标的相关程度,即考试内容、形式、结果对考试目标的体现情况,其实质是指测量的准确程度。信度则是指测量结果与测量目标是否有较好的一致性,也指本次考试成绩与以往等价考试成绩的相关程度,即考试成绩的稳定性和可信性,是否具有可信度。一般地说,效度与信度是成正比的关系。难度即试题的难易程度,不同类型的考试所需要的试题难度是不同的。选拔性的高考试卷难度一般控制在0.5至0.6之间,而政治学科的高考试题难度控制在0.6左右是比较理想的。区分度是指对不同水平学生的鉴别程度。一般说来,中等难度的试卷区分度最高,太难和太容易的试题是没有多少区分度的。只有控制好难度,才能达到有效的区分度。一份好的高考政治试卷,这四个指标必须是协调统 一的。

生命与非生命的区别范文11

[关键词]资源丰裕度;经济增长;非线性模型;区域差异

[中图分类号]F062.1[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9-3729.2015.06.018

资源丰裕度是指某经济体拥有自然资源的丰富程度。传统观点认为,丰富的资源是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有人将这种观点称为“资源祝福论”。1990年代,有学者提出“资源诅咒论”,认为丰富的自然资源不一定促进经济增长,反而可能阻碍经济增长[1]。Sachs等[2-5]对资源诅咒命题进行了实证检验,用95个发展中国家的截面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发现自然资源出口占GDP的比重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性,即资源诅咒命题在发展中国家层面上成立。已有研究不仅关注国家层面的资源诅咒问题,也将研究视角投向一国内部,当然也有不少学者把目光投向中国。

徐康宁较早地将资源诅咒研究引入中国,研究资源诅咒命题在中国大陆是否成立,以及资源诅咒的传播途径。徐康宁等[6-7]认为,中国的区域经济增长在长周期上存在资源诅咒效应,并运用中国省级面板数据,以“经济增长率”为因变量,以“采掘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各行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和“采掘业从业人员占各行业从业人员总数的比重”为自变量,对资源诅咒命题进行了实证检验,发现此命题在中国内部的地区层面成立,多数省份丰裕的自然资源并未成为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反而制约经济增长。胡援成等[8]以“人均GDP增长率”为因变量,以“采掘业基本建设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为自变量,证实我国省际层面存在资源诅咒效应。邵帅等[9]研究中国西部地区的资源诅咒问题,以“人均GDP增长率”为因变量,以“能源开发强度”为自变量,面板数据模型结果显示,资源诅咒命题在中国西部地区成立。刘红梅等[10]以“人均GDP增长率”为因变量,用“农业虚拟水产量占GDP的比重”衡量农业虚拟水资源丰裕度,发现农业虚拟水“资源诅咒”命题在中国成立。邵帅[11]利用中国28个地级煤炭城市1997―2007年的面板数据,以“人均GDP增长率”为因变量,以“采矿业从业人数占全部从业人数的比重”为自变量,发现煤炭资源的开发束缚了煤炭城市的经济增长,即产生了资源诅咒效应。

当然,也有一些研究成果不支持资源诅咒命题。Rui等[12]使用1997―2005年间95个市的数据,以“GDP增长率”为因变量,以“采矿业就业人数占当地人口的比重”作为表征资源丰裕度的自变量,结果显示:资源诅咒命题在中国大陆不成立。方颖等[13]使用横截面模型研究95个市的数据,以“采掘业从业人员占当地人口的比重”表征资源丰裕度为自变量,以“2006年人均GDP”为因变量,发现资源诅咒命题在中国城市层面上不成立。

还有研究认为,在不同条件下,资源丰裕度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存在差异,有时资源诅咒与资源祝福是并存的。胡华[14]发现,在东北地区,资源诅咒命题成立;在华南、西北、西南、华东地区,资源祝福命题成立。胡华[15-16]还发现,即使在同一经济体内,资源丰裕度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也并非一成不变,资源的价格波动会导致此关系发生变化,交替出现资源诅咒与资源祝福现象。李伟军等[17]选用中国 1999―2011年30个省级样本对中国资源诅咒假说的门槛效应进行实证检验,发现中西部地区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较高,其经济增长路径符合资源诅咒假说;而东部地区的资源依赖度不高,增长路径不符合资源诅咒假说条件。邵帅等[18]运用1998―2010年中国市级面板数据,借助动态、静态面板数据模型等,发现资源丰裕度与经济增长呈现“倒U型”的关系,即资源诅咒与资源祝福并存。

综观上述文献,研究方法大多相同。第一,选取人均GDP、人均实际GDP、人均地区经济增长率、人均地区消费收入增长率等经济增长指标作为因变量;第二,选取某地区采掘业产值占当地GDP的比重、某地区采掘业就业人数占当地就业人口比重、某地区采掘业基建投资占当地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等来表征资源丰裕度;第三,选取制造业投资、对外依存度、人力资本投入、腐败程度等指标作为控制变量;第四,构建面板数据模型或截面数据模型进行回归分析,模型左边是经济增长变量,模型右边先加入资源丰裕程度变量,有些文献还加入了资源丰裕程度变量的平方项或立方项,然后逐一加入控制变量,形成多个线性回归模型;第五,分析各模型中资源丰裕度变量拟合系数的变化情况。若此拟合系数在大多数模型中是负值,且能通过显著性检验,则资源诅咒命题成立,否则,资源诅咒命题不成立。若加入了资源丰裕度变量的平方项或立方项,还需检验其平方项、立方项的显著性,当平方项的拟合系数小于0,且能通过显著性检验,并且立方项的拟合系数不能通过显著性检验时,资源丰裕度与经济增长之间呈现“倒U型”关系,即资源诅咒与资源祝福并存。

相似的研究方法有助于寻找已有研究的不足。第一,所选模型大多是线性回归模型,包括横截面模型、时间序列模型、面板数据模型,而线性回归模型的可决系数偏小,如邵帅等[9]的静态面板数据模型的可决系数介于0.5~0.7之间;刘红梅等[10]的空间递归面板数据模型的可决系数介于0.06~0.18之间;邵帅[11]的静态面板数据模型的可决系数介于07~08之间;方颖等[13]的截面数据模型的可决系数介于0.0006~0.62之间;邵帅等[18]的多种模型中,系统GMM模型的可决系数达到0.9以上,但此模型可决系数的意义值得商榷,其他模型的可决系数都在0.2~0.6之间。第二,当自变量中加入资源丰裕度变量平方项或立方项时,会出现多重共线性问题,但已有研究没有对此进行修正。第三,已有文献提出可运用产业多元化策略来解决资源诅咒问题,但缺乏实证研究分析究竟何种产业较资源产业更有利于经济增长。因此,本文拟采用对数指数模型等方法研究资源丰裕度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分析非线性模型优于线性模型的原因,并解决多重共线性问题,比较各地各行业对经济增长促进作用的差异,为一些有识者所建议的产业多元化策略提出更为具体的措施。

郑 州 轻 工 业 学 院 学 报 ( 社 会 科 学 版 )2015年第6期胡华:资源丰裕度与经济增长的非线性关系研究一、模型建立与变量设定

1.模型建立

动态面板数据模型无法通过过度识别检验,因而本文使用4个静态面板数据模型和4个非线性模型。

4个静态面板数据模型如下:Yi,t=c0+c1Ni,t+c2Zi,t+ξi+μi,t①

Yi,t=c0+c1Ni,t+c2Ni,t2+c3Zi,t+

ξi+μi,t②

Yi,t=c0+c1Ni,t+c2Ni,t2+c3Ni,t3+

c4Zi,t+ξi+μi,t③

Yi,t=c0+c1Ni,t+c2Ni,t2+c3Ni,t3+

c4Ni,t4+c5Zi,t+ξi+μi,t④4个非线性模型如下:

指数模型:Yi,t=c0×c1Ni,t+μi,t⑤

幂函数模型:Yi,t=c0×Ni,tc1+μi,t⑥

Logistic模型:Yi,t=2000/(1+ec0+c1×Ni,tc1⑦

对数指数模型:ln(Yi,t)=c0×c1ln(Ni,t)+μi,t⑧

模型①~④是在Sachs等[2]的截面数据模型基础上改进而来的。静态面板数据模型中,被解释变量Y代表经济增长变量,选用“人均实际GDP”表征此变量;N是资源丰裕度变量(以下简称“资源变量”),用“采掘业(采矿业)就业人员占当地人口的比重”表征;N2、N3、N4分别是资源变量的平方项、立方项、4次方项;Z是控制变量集,以表征对因变量产生影响的其他因素;i是自然数,代表不同的省、直辖市、自治区截面单位,t代表年份,c0是常数项,c1、c2、c3、c4、c5是系数向量。ξi表示“个体效应”因素,若ξi只随个体变化而不随时间变化,静态面板数据模型应设定为个体固定效应模型;若ξi反映了不随时间变化的不可观测随机信息的效应,静态面板数据模型应设定为个体随机效应模型。μi,t是随机扰动项。自变量中加入资源变量的平方项、立方项、4次方项,有助于检验经济增长变量与资源变量间是否存在非线性关系,当c2、c3、c4显著不为零时,两者存在非线性关系。

模型⑤~⑧是4种非线性模型。其中,模型⑤是指数模型,当c0显著不等于0,且c1显著不等于0或1时,资源变量与经济增长间存在非线性关系;模型⑥是幂函数模型,当c0、c1显著不等于0或1时,资源变量与经济增长间存在非线性关系;模型⑦是Logistic模型,当c1显著不等于0时,资源变量与经济增长间存在非线性关系;模型⑧是对数指数模型,当c0显著不等于0,且c1显著不等0或1时,资源变量与经济增长间存在非线性关系。

2.变量设定

本文选用“人均实际GDP”作为被解释变量Y。“人均GDP”等于各年各地区GDP除以相应人口数;运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剔除物价波动对人均GDP的影响,可获得人均实际GDP。

选取“采掘业(采矿业)就业人员占当地人口比重”(N)作为资源要素丰裕度的表征变量,但存在一个问题:1997―2004年和2005年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的从业人员分类存在差异,1997―2004年,资源开发相关的就业人员被称为采掘业就业人员;而2005年后,与资源开发相关的就业人员被称为采矿业就业人员,采掘业与采矿业的主要成分相同,都包括石油开采、天然气开采、煤炭开采,以及其他矿产开采等。两者差别在于:采掘业包括自来水等非矿石资源的开发利用,而采矿业不包括这些内容。但观察“采掘业从业人员占当地人口的比重”与“采矿业从业人员占当地人口的比重”则发现,两者不存在明显的差异,如北京市2004年“采掘业从业人员占当地人口的比重”是0.188%,2005年“采矿业从业人员占当地人口的比重”是0.191%。因此,本文对这两个比重不加区别地使用。

本文所选控制变量包括:第一,人口密度变量(P),等于“每平方公里人数”;第二,就业变量(J),用“各行业从业人员总数占当地人口的比重”表征;第三,城市化程度变量(City),用“市辖区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表征。

上述变量使用的数据是中国大陆285个地级以上城市的市级面板数据,来自2005―2013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剔除数据不连续的巢湖市、三沙市、毕节市、铜仁市和数据缺失严重的拉萨市。即使如此,其他城市仍有一些变量值缺失,因此所采用的市级面板数据并非平衡面板数据。各变量的含义、均值、标准差等详见表1。

二、面板数据模型的估计与多重共线性问题1.静态面板数据模型结果及检验

下面运用静态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回归,7个回归模型的因变量都是“人均实际GDP”,回归模型I只有一个解释变量N,在此基础上,依次加入N2、N3、N4、人口密度变量(P)、就业变量(J)、城市化程度变量

表1变量的设定及含义等的描述

变量含 义样本均值标准差最小值最大值Y人均实际GDP 2 533213.542170.234 20.770 381 349.443N采掘业(采矿业)就业人员占当地人口的比重2 6680.008 490.020 060.000 010.319 01N2N的平方项2 6680.000 470.003 310.000 000.101 76N3N的立方项2 6680.000 060.000 810.000 000.032 46N4N的4次方项2 6680.000 010.000 230.000 000.010 36P每平方公里人数2 596415.490318.311 44.700 002 661.540J各行业从业人员总数占当地人口的比重2 8480.104 530.091 920.023 450.984 36City市辖区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2 7150.306 720.195 470.034 120.986 11注:数据由Stata 12.0软件计算得来。

(City),形成回归模型II-VII。如表2所示,所有7个模型都是固定效应模型。确定使用固定或随机效应模型前,运用似然比检验对混合面板数据模型与个体随机效应模型进行比较,此检验的原假设是“静态面板数据模型的个体效应的方差等于零”,7个模型的检验结果均显示,原假设成立的概率都低于10%,因此固定效应模型更优。为甄别固定效应模型与随机效应模型的优劣,对其进行Hausman检验,其原假设是“个体固定效应模型与个体随机效应模型的拟合系数不存在系统性的差异”,结果显示,7个模型都适用固定效应模型。回归结果显示,N的拟合系数都大于零,且能通过显著性检验;N2的拟合系数都小于零,N3的拟合系数都大于零,N4的拟合系数都小于零,部分模型中,N2、N3、N4的拟合系数能通过显著性检验。这表明资源变量与经济增长间存在非线性关系。图1是“人均实际GDP”与N、N2、N3、N4模型曲线图。

3个控制变量的拟合系数都是正值,且能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人口密度增加、就业岗位增加、城市化推进都有利于经济增长。自变量P(每平方公里人数)同因变量之间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且能通过1%的显著性检验,原因是人口密度增加,有利于细化专业分工,提高生产效率,从而提高人均实际GDP。变量J(各行业从业人员总数占当地人口的比重)的拟合系数是正值,且能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新增就业可以提高人均实际GDP,原因是新增就业将增加人均收入,收入水平提高会促进消费,新增消费则以乘数作用于GDP,促进人均实际GDP提高。变量City(市辖区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的拟合系数是正值,且能通过显著性检验,原因在于:扩大的城市规模将吸引更多流动资源进入,有助于促进经济增长。静态面板数据模型的最大缺点是可决系数较小,组内R2都低于0.1。

2.静态面板数据模型的多重共线性问题

静态面板数据模型的多重共线性问题主要源于资源变量及其分别与平方项、立方项、4次方项之间的线性关系。如表3所示,模型Ⅰ是随机效应模型,模型 Ⅱ、Ⅲ 是固定效应模型,因变量分别是N2、N3、N4,自变量都是N。使用现有模型前,已运用似然比检验对混合面板数据模型与个体随机效应模型进行比较,并使用Hausman检验甄别固定效应模型与随机效应模型的优劣。3个模型的多重共线性检验结果显示,N与N2之间存在很强的正相关性,N与N3、N与N4间也存在较强的正相关性,这导致表2中模型 Ⅱ~Ⅶ 出现多重共线性问题。要检验经济增长与资源变量间的非线性关系,还需采用非线性模型进行估计。

应模型注:1.因变量都是Y;2.括号内数值是t检验值;3.#、*、**、***分别表示拟合系数能通过15%、10%、5%、1%的显著性检验;4.数据由Stata 12.0软件计算得来。

图1人均实际GDP与资源变量(N)的一次方、

二次方、三次方、四次方模型曲线图

表3N、N2、N3、N4的多重共线性检验

变量模型Ⅰ模型Ⅱ模型ⅢN0.143***

(55.42)0.032 3***

(24.54)0.009 18***

(18.97)截距项-0.000 731***

(-7.52)-0.000 221***

(-15.03)-0.000 068 2***

(-12.65)样本数2 3692 3692 369组内R20.5270.2240.147模型类型随机效应模型固定效应模型固定效应模型注:1.括号内数值是t检验值;2.#、*、**、***分别表示拟合系数能通过15%、10%、5%、1%的显著性检验;3.数据由Stata 120软件计算得来。

三、非线性模型的估计

1.全国的非线性回归模型结果

运用非线性最小二乘法,对式⑤⑥⑦⑧进行估计,结果如表4所示。⑤式中,c0显著不等于0,且c1显著不等于0或1。⑥式中,c0、c1显著不等于0或1。⑦式中,c1显著不等于0。⑧式中,c0显著不等于0,c1显著不等于0或1。上述拟合系数的估计结果显示,资源变量与经济增长变量间存在非线性相关关系。比较4种非线性模型的可决系数发现,对数指数模型的调整后R2是0980,明显高于其他非线性模型的调整后R2。上述非线性函数的关系如图2所示,当N处于0.000 1(最小值)与 0319 01(最大值)间时,Y都是N的单调增函数,不存在“先增后减”或“先减后增”的趋势。因此,从中国大陆宏观层面上来看,发展采掘业有利于经济增长。

2.各区域的非线性回归模型结果

如表4所示,⑧式的可决系数明显高于其他模型的可决系数,因此,运用此模型可分析中国各区域内资源变量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模型结果如表5所示,所有拟合系数都能通过1%的显著性检验,

(675.44)观察值数2 3692 3692 3692 369R20.6380.6190.6380.980调整后R20.6380.6180.6380.980注:1.⑤~⑦中,因变量是“人均实际GDP”,自变量是“采掘业或采矿业就业人员占当地人口的比重”;⑧中,因变量是“人均实际GDP的自然对数”,自变量是“采掘业或采矿业就业人员占当地人口比重的自然对数”。2.拟合系数都能通过1%的显著性检验,括号内数值是t检验值。3.数据由Stata 120软件计算得来。

图2人均实际GDP与⑤~⑧模型曲线图说明在中国各区域内,资源变量与经济增长之间都存在非线性关系。当c0>1,且c1>1时,人均实际GDP是资源变量的单调增函数,资源祝福命题成立;当c0>1,且c1

将中国大陆划分为东、中、西三大区域,用上述模型对其分别进行研究后发现,资源诅咒命题在东部地区成立,资源祝福命题在中、西部地区成立。在中、西部地区中,西部地区的两个拟合系数大于中部地区的相应值,说明资源产业对西部经济的促进作用大于对中部经济的促进作用。

将中国大陆划分为华北等7个小区域发现,资源诅咒命题在华东、华南地区成立,而资源祝福命题在华北、东北、华中、西北、西南地区成立。西北地区的两个拟合系数都大于其他地区的相应值,说明资源产业对西北等欠发达地区经济的促进作用大于对其他地区经济的促进作用。

在京津冀、长三角、西三角三区域,资源诅咒命题在长三角区域成立,资源祝福命题在其他两区域成立。京津冀地区的两个拟合系数都大于其他两地区的相应值,说明资源产业发展更有利于促进该地区的经济增长。表5中国各区域的非线性回归模型结果

变量全国东部中部西部华北东北华东华南华中西北西南京津冀长三角西三角c05.254

R20.9800.9880.9880.9750.9870.9870.9830.9820.9890.9740.9800.9890.9900.976注:1.所用模型是⑧,其中,Y是“人均实际GDP”,N是“采掘业或采矿业就业人员占当地人口的比重”。上述拟合系数都能通过1%的显著性检验,括号内数值是t检验值。2.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西部地区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广西、内蒙古;华北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东、内蒙古;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华东地区包括江苏、安徽、江西、浙江、福建、上海;华南地区包括广东、广西、海南;华中地区包括湖北、湖南、河南;西北地区包括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古;西南地区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广西;京津冀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长三角地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西三角地区包括陕西、四川、重庆。3.数据由Stata 12.0软件计算得来。

四、各行业比较分析

将⑧式中的N(采掘业或采矿业就业人员占当地人口的比重)先后分别替换为其他行业(农林牧渔业、制造业、电煤气水供应业、建筑业、交通仓储邮电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零售贸易业、住宿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业服务业、科技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业、卫生社保和社会福利业、文体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的就业人员占当地人口的比重,可得一系列关于某行业就业人员占当地人口比重与人均实际GDP的对数指数模型。由于一些变量缺乏2012年的数据,因此我们使用2004―2011年的数据进行非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见表6和表

表6各行业对数指数模型中的c0值

产业全国东部中部西部华北东北华东华南华中西北西南京津冀长三角西三角农林牧渔业4.75.24.65.25.74.54.14.63.95.14.37.04.24.1制造业7.37.26.77.07.37.17.57.06.77.16.47.98.05.9

电煤气水供应业9.28.87.99.510.27.810.214.47.39.08.926.813.38.0建筑业7.47.56.87.06.87.77.67.67.37.66.38.27.06.2交通仓储邮电业8.38.16.78.67.46.79.28.47.78.87.58.18.87.8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10.59.08.813.28.89.513.410.19.114.89.18.111.210.7批发零售贸易业8.18.66.38.56.56.48.38.47.09.56.77.99.56.5住宿餐饮业8.28.16.98.08.16.78.87.68.69.16.58.19.27.0金融业12.810.811.813.611.317.815.210.712.315.511.611.012.110.9房地产业8.68.17.78.37.88.99.58.08.29.07.27.89.57.4租赁和商业服务业8.17.86.58.27.26.78.38.57.49.36.47.58.46.5科技地质勘查业8.68.48.38.57.99.110.79.28.48.47.67.69.57.1水利环境公共设施管理业10.08.88.511.411.68.012.99.711.813.19.011.612.08.4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7.57.76.48.07.16.18.38.87.57.37.57.48.86.8教育业17.215.812.816.814.411.830.621.918.517.511.013.720.69.0卫生社保和社会福利业18.013.716.621.715.217.621.014.822.225.815.912.316.718.6文体娱乐业9.69.28.39.99.28.111.99.79.811.28.18.612.39.4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12.110.910.413.313.09.716.212.014.123.58.013.313.67.7采掘业5.25.45.45.65.55.34.84.35.45.94.86.15.25.0注:1.所用模型是⑧,其中,Y代表人均实际GDP,N代表“某行业就业人员占当地人口的比重”。上述拟合系数都能通过1%的显著性检验,调整后的R2都大于0.96。2.数据由Stata 12.0软件计算得来。

7。表6中数字都是对数指数模型(ln(Yi,t)=c0×c1ln(Ni,t)+μi,t)中的c0,全国范围内农林牧渔业的c0是4.7;表7中数字都是c1,全国范围内农林牧渔业的c1是0.99,则“农林牧渔业就业人员占当地人口的比重”与“人均实际GDP”的对数指数模型是ln(Yi,t)=4.7×099ln(Ni,t)。表8是各行业就业人员占当地人口比重的均值,全国范围内,农林牧渔业就业人员占当地人口比重的均值是0.02‰,将其代入上式,可得人均实际GDP的估计值是150元,其他情况以此类推,由此可得表9。表9中的第1列按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列,150元名列第10位,用“10”代替“150”,其他情况以此类推,并按照表9第1列的从大到小顺序排列,即可得到表10。

摆脱资源诅咒困境、提高经济增速的方法之一是产业多元化,表10为产业多元化战略提供了实证依据。由表10可得到如下启示:第一,在各行业中,采掘业对各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处于中等水平,按照各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排序,全部19个产业中,采掘业位列9~13位,因此正确实施产业多元化战略有利于经济增长。第二,产业多元化战略应重点发展7项产业,即卫生社保和社会福利业、电煤气水供应业、文体娱乐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房地产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住宿餐饮业。上述7项产业对各区域经济的贡献都高于采掘业的贡献,因此优先发展这些产业,引导采掘业就业人口进入上述7项产业,将有利于经济增长。第三,一些产业不宜替代采掘业,包括交通仓储邮电业、农林牧渔业、租赁和商业服务业、科技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公共设施管理业、建筑业、批发零售贸易业、金融业、制造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教育业,原因在于:上述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没有明显高于采掘业的贡献。第四,各产业排名的区域间差异较小,观察任意一个行业便可发现,区域间行业排名没有发生太大变化,如卫生社保和社会福利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都处于1~3位,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教育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分别处于18、19位。

五、结论

本研究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资源丰裕度与经济增长间存在非线性关系

基于2004―2012中国市级面板数据,本文考察了资源丰裕度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采用面板数据模型、非线性模型研究发现,非线性模型的可决系数更高,对数指数模型调整后可决系数都超过096,说明资源变量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

2.资源诅咒与资源祝福并存

基于对数指数模型,发现资源诅咒命题在宏观中国大陆地区不成立。将中国大陆分为东、中、西三大区域发现,资源诅咒命题在东部地区成立。将中国大陆分为华北等7个小区域发现,资源诅咒命题在华东、华南地区成立。在京津冀、长三角、西三角三区域,资源诅咒命题在长三角地区成立;在其他区域,资源祝福命题成立;较其他区域而言,在西北地区、京津冀地区,发展资源产业更有利于经济增长。

3.产业多元化战略应立足于发展7项产业

卫生社保和社会福利业、电煤气水供应业、文体娱乐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房地产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住宿餐饮业对各区域经济的贡献都高于采掘业的贡献,因此优先发展这些产业,适当引导采掘业就业人口进入这些产业,将有利于经济增长。而交通仓储邮电业、农林牧渔业、租赁和商业服务业、科技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公共设施管理业、建筑业、批发零售贸易业、金融业、制造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教育业不宜替代采掘业,其原因在于,这些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没有明显高于采掘业的贡献。

4.各产业对经济贡献排名的区域间差异较小

观察任意一个行业发现,区域间行业排名没有发生太大变化,如卫生社保和社会福利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都处于1~3位,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教育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分别处于18、19位。限于篇幅,不再讨论各行业对经济增长贡献差异的经济学原因,以后的研究可针对此问题进行专门讨论。

[参考文献]

[1]AUTY R M.Sustaining development in mineral economies:the resource curse thesis[M].London:Routledge,1993.

[2]SACHS J D,WARNER A M.Natural resource abundance and economic growth[J].Papers,1996(4):496.

[3]SACHS J D,WARNER A M.Fundamental sources of longrun growth[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7(2):184.

[4]SACHS J D,WARNER A M.Natural resource intensity and economic growth[R].NBER Working paper,1995.

[5]SACHS J D,WARNER A M.Natural resource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the curse of natural resources[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2001(5):827.

[6]徐康宁,韩剑.中国区域经济的“资源诅咒”效应:地区差距的另一种解释[J].经济学家,2005(6):96.

[7]徐康宁,王剑.自然资源丰裕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的研究[J].经济研究,2006(1):78.

[8]胡援成,肖德勇.经济发展门槛与自然资源诅咒――基于我国省际层面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7(4):15.

[9]邵帅,齐中英.西部地区的能源开发与经济增长――基于“资源诅咒”假说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08(4):147.

[10]刘红梅,李国军,王克强.中国农业虚拟水“资源诅咒”效应检验: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9(9):76.

[11]邵帅.煤炭资源开发对中国煤炭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资源诅咒学说的经验研究[J].财经研究,2010(3):90.

[12]RUI Fan,YING Fang,S Y Park.Resource abundance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J].China economic review,2012(3):704.

[13]方颖,纪b,赵扬.中国是否存在“资源诅咒”[J].世界经济,2011(4):144.

[14]胡华.资源诅咒命题在中国各区域成立吗――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2(3):84.

[15]胡华.资源诅咒命题与中国大陆――基于市级面板数据的回归分析[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12

[16]胡华.资源诅咒命题在中国大陆是否成立――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回归分析[J].现代财经,2013(3):24.

生命与非生命的区别范文12

作为《源流》杂志的特约记者,我深深地感到,做好老区宣传工作,对于促进革命老区建设至关重要。而要做好新时期老区宣传工作,首先要知老区、懂老区、爱老区。回顾近年来自己探索与实践老区宣传工作的经历,我深深体会到“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

满情真情是做好老区宣传工作的前提

南雄是原中央苏区县。我生于南雄老区这片热土,从小就听长辈讲南雄老区的故事。其中有同志曾四次到南雄,并亲自指挥了著名的“水口战役”等,传颂于南雄乡间的领导的三年游击战并写下了著名的诗篇《梅岭三章》也发生在南雄。正是较多地了解南雄老区的革命历史,和通过阅读中国现代革命史,让我更加全面地了解土地革命、抗日战争的血与火的历史,特别是近几年来我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南雄老区工作,使我对革命老区在中国革命斗争史上所起到的重要作用的认识更加深刻,对革命老区更加热爱,对老区人民的感情也越来越深。正是这种发自内心的对革命老区和老区人民的深厚感情,激励着我积极参与到老区宣传工作中。

认真履职是做好老区宣传工作的基础

南雄有208个行政村,90%以上是革命老区。老区工作要做好,更要宣传得好,让更多的人了解老区、认识老区,支持老区的发展。2010年,担任新闻秘书以来,我就暗下决心,一定要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发挥自己的优势和写作等方面的特长,为宣传老区多做一些工作,不辜负组织的安排和期望。正是“为老区建设鼓与呼”这份责任的驱动,使我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老区宣传工作中。与此同时,我也为我市老促会会长朱雄、常务副会长林树雄等领导情系老区、敬业奉献、创新开拓的精神所感染,感受到做好老区宣传工作,对于促进老区经济发展、老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改善以及老区和谐稳定所起的作用,不可低估。我深刻体会到,只有带着感情走基层,加大老区民生报道分量,增强采写老区群众故事力度,才能更好地服务老区人民,才能出精品。

领导重视是做好老区宣传工作的保障

今年四月,谢总带领《源流》杂志社的记者们走进南雄老区,为我们推出了主题为“中央苏区县南雄”的系列报道,对南雄老区的革命历史、老区建设和发展作了全面报道,不仅有效地宣传了南雄老区和老区工作,而且激发了老区人民建设老区的热情和干劲,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对南雄老区工作的关注与支持。这也让我深刻地体会到,做好老区宣传工作,营造“老区优先”的舆论氛围,对于促进革命老区建设,作用确实非常重要。另一方面,我市也非常重视老区宣传工作,朱雄、林树雄两位会长把南雄的“笔杆子”集中起来组建了通讯员队伍,并经常召开老区宣传工作座谈会,交流经验,对年度优秀通讯员进行表彰奖励。我感到,老区宣传工作,绝不是一种“虚功”,而是一项实打实的工作,它对于弘扬老区光荣革命传统,展示老区良好精神风貌,激发老区人民建设老区的热情,唤起社会各界关心和支持老区建设的责任感,都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的。

常言道,有付出,就有所得;有耕耘,就有收获。通过近几年来在老区宣传工作方面的探索与实践,我不仅得到了锻炼,而且参与老区宣传工作的热情也越来越高。今年,我被《源流》杂志评为优秀特约记者。成绩的取得,得益于《源流》杂志领导的热情指导,也得益于南雄老区工作卓有成效的开展。作为一名党的新闻宣传工作者,我为自己能给老区宣传工作干点事,为促进老区建设出点力而感到欣慰和自豪。我将一如既往地关注和参与老区宣传工作,更加热情地为促进老区建设与发展鼓与呼,在老区宣传工作中力争有新作为,为促进老区建设做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