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生命与健康教育

生命与健康教育

时间:2023-07-27 16:22:41

生命与健康教育

生命与健康教育范文1

〔关键词〕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3)14-0004-03

近年来,中小学兴起了生命教育的热潮。开展生命教育,甚至被视为学校教育革新的标志。原本以心理健康教育为特色的一些学校,误以为心理健康教育已经落后了,转而扛起了生命教育的大旗。到底应该如何看待生命教育?应该怎样理顺现行的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的关系?这就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一、生命教育的机遇与困惑

(一)生命教育的机遇

生命教育有两种渊源:一者源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1979年建立的“预防药物滥用、暴力与艾滋病”的生命教育中心,侧重健康教育和生存技能教育;二者源于美国20世纪50年代兴起的死亡教育,侧重“为死所作的准备教育”。我国尤其台湾的生命教育与后者一脉相承,旨在通过教育,让青少年从小形成正确的生老病死的观念,以正确的态度和顽强的意志保护生命并追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当前生命教育的功能已经由预防自杀、降低自杀率,扩展到对生命价值、人生意义、人际关系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探讨,以构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融的社会为目标。

生命教育突破了传统对死亡相关话题的禁忌,对青少年珍爱自己和尊重他人生命,激扬生命价值,实现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生命教育的兴起,为与之密切相关的德育、心理健康教育、健康教育、安全教育等提供了新的理念和契机。

(二)生命教育的困惑

生命教育的出发点和理念非常好,得到了广泛的积极响应。但由于其外延过于宽泛,在学校里落实起来非常困难。如台湾生命教育的主题包括人际关系、伦理、生死学、宗教、殡葬礼仪五大项,后来又将情绪教育和性别平等教育纳入其中。这些内容涉及多个层面多门学科,操作难度很大。

有大陆学者提出了这样的生命教育体系:“树立生命意识的教育理念,保护生命存在的生存技能,洋溢生命情怀的心理健康,充满生命活力的高效课堂,激发生命潜能的学习方式,融入生命关怀的民主管理,尊重生命伦理的德育方法,展现生命意义的阅读写作,提升生命质量的专业发展,促进生命发展的多元评价”。这种说法语言优美,内容系统,但体系庞大,让生命教育无所不包,却又使学校难于着手,乃至化于无形。缺乏具体的内容和实施模式,只会让生命教育停留在抽象的口号上。

(三)生命教育的具体化

近些年来,我国出现了素质教育、生本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多种教育理念,每种理念的推行都是全方位、渗透式的。每个学校都有比较成熟的教育思想、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如今,生命教育的推行,是否又需要推倒一切,对现行的学校的管理和教学体系进行彻底的变革?抑或只需要对现有的教育体系作一些修正和改良?

我们认为,生命教育的推行有两种方式:一是变革式,二是改良式。

变革式的生命教育需要树立专门的生命教育理念,推行生命教育管理模式,开设生命教育课程,建设专门的生命教育师资队伍,进行各学科的生命教育渗透,开展生命教育式的教学评价改革。这种方式牵涉面极广,工作量浩大,与现有教育体系和模式的整合难度非常大。这种模式的实施主体是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如果没有教育行政资源的强力推动,很难实施和推广。

改良式的生命教育是指在现有学校管理和教学体系下,增加生命教育元素,把生命教育的核心内容具体化到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健康教育和安全教育等相关课程中去。这种模式不需要耗费专门的教育行政资源,不需要承担变革的系统风险,只需要相关课程的教师去丰富和调整原有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即可达到生命教育的效果。这种模式的实施主体是科任教师,只需教师个人接受生命教育的理念和训练即可实施,可行性强,覆盖面广。因此,采取这种改良的模式对大多数学校来说,生命教育不是雪中送炭,而是锦上添花。

二、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一)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

生命教育,是一种通过增加与生命相关的教育内容,帮助学生认识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创造生命价值,以促进生命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活动。

生命教育的理论基础包括生命哲学、存在主义哲学、人本主义心理学和生命伦理学。其价值追求为生命的全面发展、自由发展和终身发展。学校生命教育的内容一般包括生与死、身与心、健康与疾病、生存与发展等维度。教学效果体现于珍爱生命、尊重生命、身心健康、潜能发展等方面。以台湾为例,生命教育的核心内涵包括“一个理念、两个方向、三大目标、四个向度、五种取向”。详见表1。

从内涵来看,生命教育包含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其五种取向之一,在其方向、目标和向度中也包含心理健康教育的诸多内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本身就是生命教育的一种实践形式,心理健康教育是生命教育一种载体。但如果仅仅从如此宽泛的角度来看生命教育,生命教育就失去了其实体性,会化于无形。

其实,从概念的角度看,心理健康教育也可以包含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活动。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体验生命意义,实现生命的潜能,提高幸福感。从这个角度看,生命教育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部分内容。如有学者说:“在有些语境下,生命教育包含心理健康教育;在另一些语境下,心理健康教育又包含生命教育。”

(二)心理健康教育对生命教育的承载,生命教育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提升

自1999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以来,我国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2002年教育部印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进一步推动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规范和普及。相比于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无论在教学体系、教学管理还是师资建设方面都要更加成熟。所以,我们认为,用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去承载生命教育,用生命教育理念去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有效的实践途径。

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侧重于学习心理、情绪管理、个性培养、环境适应、人际交往等主题,较注重心理问题的辅导和行为的训练,追求短期行为效果,显得微观、近视和务实;而对于人生态度、生命意义、自杀生死等厚重而深刻的主题往往不敢触碰,甚至讳莫如深。对此,生命教育能给心理健康教育带来提升。把生命教育融于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学生体悟生命的意义,学会感恩,学会生涯规划与目标管理,学会对生命的尊重,懂得活在当下、珍惜拥有。

三、生命教育理念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一)体现生命关怀的教学内容

将生命教育融入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应该在心理健康教育的传统主题,如兴趣培养、思维训练、能力培养、潜能开发、情感培养、意志锻炼、性格优化和社会适应性培养等内容的基础上增加生死教育的内容。

生死教育是生命教育的核心。生的教育内容包括:生存的技能,生涯规划,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死亡教育内容包括:了解死及濒死的过程,死的尊严,面对死亡的恐惧与不安,自杀及预防,病情告知与心灵呵护,临终关怀,安乐死,器官捐赠,葬礼与殡葬管理,死亡的哲学思考。这些内容都是当前心理健康教育中严重欠缺的。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引入这些内容,以科学的生命知识和真理为依托,能涵育学生的生命情怀。

如叔本华所说:“死亡是给予哲学灵感的守护神和美神。所有的宗教和哲学体系,主要以帮助人们培养反省的理性,作为对死亡观念的解毒剂。”生死属于终极关怀的课题,旨在确立生命的意义与方向,有助于人类共性的潜能,如友爱、合作、求知、审美、创造的实现。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弗兰克的意义疗法认为,心理健康的根本基础是体验到生命的意义。人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思考生命意义的自由,追寻意义的意志。而面对死亡,开展生死教育,是认识与体验生命意义最有效的途径。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当前中小学的很多生命教育课混淆了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内容。把生命教育上成了普通的心理课。如2012年在广东省教育学会生命教育专业委员会首界研讨会上,有两所学校展示了生命教育课。其中一所学校讲的是爱的传递,另一所学校强调的是挫折教育。两者都没有把握住生命教育的核心,也就是与生死有关的主题,而偏离到了一般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题上。这样的生命教育就失去了自己的特色和存在价值。

(二)以活动为载体的体验式教学方法

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多种多样,通常以课堂教学为主,通过学科渗透融入各科教学,并辅之以社会实践活动。生命教育理念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核心是以活动为载体的体验式教学。

体验式教学通过创设各种活动情境,让学生通过自身的体验去体悟生命与周围世界的关系,并通过多种体验渠道发挥自己的潜力,以求充分发展。体验式教学是一种以理性为指导、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教学。辛继湘指出,体验教学过程本身就是生命意义的发生、创造与凝聚的过程,是生命力量的呈现与发展的过程,是主体对于生命内涵的体验与超越,而不只是认识周围世界的过程。

活动情景的创设可以采取多种途径,如用实物演示情境,设置必要的背景;用音乐背景下特有的感人语言,展现鲜明的形象;用图画将文本中用语言描写的情境再现出来,把课外内容形象化;用表演创设情境,让学生担任角色,真切感受文本的内容。例如有人通过模拟棺材、模拟追悼会的方式开展生命教育理念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情境感极强,学生体验极其深刻。

此外,也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志愿服务类活动,如到福利院、孤儿院做义工,体验对生命的珍爱和尊重。也可以开展参观类活动,如参观烈士陵园、殡仪馆等场所,让学生懂得要珍惜生命。还可以参观看守所、戒毒所或观看一些预防艾滋病的展览,以增强学生的自我防范意识,使他们懂得维护生命的健康与尊严。

(三)注重生命发展的教学评价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测试和突发事件的发生率进行评估。把生命教育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有助于学生认识生命的可贵性、脆弱性、韧性,以及生命的情感性和意义性,同时会带来很多深层次的效果,无法简单地用心理测验进行评估。

如生命教育带来的价值追寻和意义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领会生命的真谛,提升幸福感。生命教育也会促进感恩教育的效果,从而使学生更懂得珍惜拥有。死亡教育,能使学生直面生死议题,去除心理禁忌,看淡生死,从而摆脱死亡焦虑,降低抑郁和恐慌。生命教育也可能带来与认知方式、应对方式和心理弹性方面的改善,让学生更懂得学会放下、活在当下。

我们认为,可以通过建立学生生命成长档案的方式对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效果进行评估。生命成长档案可以包括学生的基本信息,如智力、个性、心理健康状况、学习状况、社会性发展状况、个人成就、个人作品、自传、行为观察记录等内容。运用心理测验和问卷可以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潜能发展情况,也可以了解其幸福感、感恩等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效果。通过对其自传的分析和日常关键事件的记录,则可以了解其价值观和生命意义观的发展状况。这种心理学化的评价模式,有助于生命教育效果的量化评估。

总之,生命教育不能停留在宽泛的口号上,不能纠结于抽象的概念辨析中,关键在于推行。把生命教育融入现行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是开展生命教育的一种有效而低代价的途径。心理健康教育是生命教育的载体,生命教育为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深度发展的生机。

参考文献:

[1]解如华.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加强生命教育的构想[J].教育探索,2011(11):129-130.

[2]单常艳,王俊光.高校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建构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22(9).

[3]刘慧,近十年我国生命教育的回顾与展望[J].思想理论教育,2010(20).

[4]左敏,浅析大学生生命教育———从心理健康教育到生命教育[J].当代教育论坛,2009(8上).

[5]葛缨.关注生命形态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校园心理.2009(12).

[6]张美云.生命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探究[D].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原理博士论文,2006.

生命与健康教育范文2

“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次也不善于度过。”近年来,大学生漠视生命、践踏生命的现象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刘海洋事件、马加爵事件、药家鑫事件、复旦投毒案,既让人痛心,又发人深省。让我们不得不再一次把目光投向对生命和生命教育的认识。

生命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教育是建立在学生个体生命基础上的活动,教育活动应当关注学生个体的生命。教育专家肖川教授认为:“生命教育首先要培植学生生命质量与生命尊严的意识并将其作为自觉的价值追求;其次才是创造美好人生的知识和技能,使他们有能力以充满自信的理性力量和充满热情的道德良心去创造自己满意的人生。”由此可见,生命教育是教育的本质所在,也是教育追求的最高境界,生命教育应当成为以人为本的重要教育理念。

1 生命教育的内涵

关于生命教育的内涵,研究者多数从“生命哲学”、“道德教育”、“价值哲学”等哲学角度和教育的本质为出发点阐述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北京师范大学肖川[1]教授认为,生命教育应当包含三个层次:(1)生命教育是教育的价值追求,不仅要对学生的升学考试负责,更要对学生一生的生命质量负责,要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2)生命教育是教育的存在型态,生命教育就是为了生命主体的自由和幸福所进行的生命化的教育;(3)生命教育作为教育的实践领域,有明确的价值追求又包括重要的主题和领域。

首都师范大学儿童生命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刘慧[2]教授认为,生命教育是一个多元的集合概念,它包括多个维度与层次;生命教育是以生命为基点,借助生命资源,唤醒、培养人们的生命意识与生命智慧,引导人们追求生命价值,活出生命意义的活动。

生命教育,顾名思义,即是关于生命的教育。人的生命最重要的特点是社会性,所以在生命教育中必须着重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情操和正确的生命价值观,以建构良好的人际和社会的关系,来获得人生的快乐与幸福。教育不仅仅要让受教育者掌握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受教育者提升生命质量和价值,尊重个体生命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创造学习者积极的学习与生活体验。生命教育是教育的价值追求,它的本质是通过对生命本身的关注,倡导认识生命的本质、珍惜生命、敬重生命,感恩生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唤起对生命的热爱,提升生命的质量和生命尊严。

2 生命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两者的涵义不同决定了他们有着不同的教育内容。生命教育侧重于对生命本质以及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认识,包涵对生命价值的思考,通过教育引导人们尊重、热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掌握与他人相处的方法以及爱惜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方法。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个体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运用心理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对教育对象心理的各层面施加积极的影响,以促进其心理发展与适应、维护其心理健康的教育实践活动。

通过生命教育,可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实际生活中建立良好的品德,预防因忽视生命的存在与价值引起的一系列心理异常问题。但是当异常心理问题出现时,心理健康教育显然更胜一筹。通过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掌握心理调适的技巧,还可以通过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等途径去解决心理异常问题。

加强生命教育知识的学习有助于大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机制,预防心理障碍和行为异常等心理危机的发生。王丽敏[3]等人的《生命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的效果研究》一文指出,生命教育在转变大学生对生命态度方面不但具有积极的作用,而且还能降低对应激源、应激反应的感受程度和改善抑郁症状。

3 加强生命教育,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当前大学生在承受各方面压力的同时在追求精神价值迷失了自我。因此,加强生命教育势在必行。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生命教育有机结合的有效途径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教育教学中开设生命教育课程。生命教育不等同于知识教育,不能用简单的知识掌握为单一的目标评价机制,而是在成长过程中个体有关生命体验与价值感的形成与培养,它是衡量个体社会化的判断标准;作为学校教育机构应当开设相应的课程,积极创建让学生参与的教育教学情景。在大学生中开展生命教育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促进其形成健康的心理机制。目前有关生命教育的专家积极倡导在学校教育中开设“生命教育”课程,并正在进行课程教材的开发、课程内容的编写以及师资队伍的培训等一系列配套设施的规范。我们相信不久的将来,生命教育课程终将会走入中小学生和大学生的讲堂。

第二,利用团体心理辅导为载体创新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团体辅导主要体现在它针对性强,能够经过前期的测试、筛选,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类,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其次,我们可以通过游戏或角色扮演等喜闻乐见的形式,使全体学生参与其中,在参与的过程中通过成员间的相互影响,体验生命的美好,增加生命教育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对于心理疾病起到预防作用,更好的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生命与健康教育范文3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生命教育;途径;融合

一、引言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我国高校普通本专科及研究生在校人数逐年上升。至2012年底,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普通高校在校学生为2500多万人。如此庞大的社会群体中,既有目标明确、生活有序的努力奋斗者,也有生命价值迷惘、人生方向模糊的颓废堕落者。“郁闷”、“无聊”、“纠结”成为一些大学生的口头禅,他们或信奉及时行乐,或沉迷网络游戏,或深陷感情纠葛。屡见不鲜的“自闭”、“自残”、“自杀”、“暴力”现象让人触目惊心,药家鑫案、南航大学刺杀同学案及南昌航空大学腐尸案等典型案例令人扼腕叹息。为什么被誉为象牙塔的大学校园一次次沦为极端事件的“温床”?现代化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物质享受,精神和心理同样面临着强烈的震撼和冲击。社会竞争的不断加剧和快节奏生活,导致人的精神紧张、心理失衡、行为乖张。尤其是我国社会转型进程中的人们更容易受到来自社会阶层分化压力的困扰,产生剥夺感、挫败感和不公正感等负面情绪。大学生作为最易感受社会变革的一个特殊群体,更是不可避免的受到社会转型带来的冲击,考验着他们的社会生存能力,从而引发了一系列问题,但综合而言是对生命问题的拷问。大学生活中,人文关怀缺失,大学生逐渐被日益浮躁攀比的社会生态“物化”、被趋向功利实用的高等教育“异化”,导致其对生命尊严、人生价值和生活意义的重新审视。若这种审视采取积极取向时,就会促进大学生克服心理障碍,积极面对困难,而采取消极取向时,必然带来诸如网瘾、吸毒、伤害等严重的社会心理问题。他们鄙视生命存在、无视生命价值、践踏生命尊严的不良行径,实际上是个体内在心理异化外部环境,又将内在的扭曲变态心理外化为异常的极端行为的过程。

二、现实关照: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生命教育审视

生命教育是一种唤醒心灵、人文与精神并重的全人教育。大学生心理问题,是大学生生命中生理、心理、社会性以及精神性等生命层面的一个反映。要深层研究并准确把握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影响因素、产生机制和解决路径,就需要从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整体性与系统性来剖析。这样才能够从生命教育的本源上,预防与矫治大学生常见的异常心理,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与健康水平。

(一) 生命价值认知模糊,自我意识偏差严重

由于受社会竞争压力的影响,当代大学生较之以往,生命存在意识更加强烈,更加强调自我生命的价值。他们对自我生命的关注远远高于对他人生命的关注,主要表现在利益面前的拜金行为、名利面前的功利思想、缺乏目标的短视思维和娱乐至死的享乐主义。马斯洛的生命需求理论认为:“人的生命价值不仅仅体现为自我需要的满足,更体现为创造社会价值。”目前,我国当代大学生绝大部分坚持和践行“造就他人、成就自我”的价值观,在生活和学习中追求自我理想建立在国家需要的基础上,个人价值建立在国家利益的基础上。然而,却也有数量不少的大学生,推崇利己主义和个人主义,沉湎于优越的家庭背景,追求奢华生活,荒废学业,过度娱乐,为了个人的利益甚至不惜践踏他人和集体的利益。还有部分学生在生存压力的挤压下丧失信心,无意思考人生理想、人生目的、人生信仰等深层次的价值问题,而是把时间和精力更多聚焦到物质生活的满足,忽略内在精神世界的提升。没有思考,就没有未来。这就导致部分学生不懂得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辩证统一的关系,表现在现实中就是凡事从自我出发,不考虑外界感受和需要,对所作所为的社会后果、家庭后果思考不足;不容易赢得信任和支持,导致自我意识出现偏差。

(二)生命责任意识淡漠,人际关系冲突增多

生命责任意识要求大学生在社会交往中,既珍惜自己的生命,也尊重他人的生命,做到不随意践踏与伤害自己与他人的生命;还要学会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对自己所处组织及社会负责,能够处理好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及恋爱关系等各种人际关系。个体只有培养出强烈的生命责任意识,并作为自己生命的内在动力,才能在人际交往中赢得尊重与信任。但部分学生因为蝇头小利,对同学讽刺挖苦、谩骂冷落、甚至大打出手。近年暴露的马加爵杀人案、复旦投毒案等极端事例显示了大学生对生命的漠视与残暴,缺乏对生命的基本尊重与关爱,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代大学生生命责任意识的缺失与淡漠,关照了大学校园人际关系紧张的一个客观现实。究其原因,从自身来看,生活压力、考试失败及情感纠葛往往是导致大学生冷漠无情的罪魁祸首;从社会来看,社会环境恶劣、家庭教养方式失当等种种消极因素亦是主要原因;从学校教育来看,心理健康教育、生命教育的实效没有得到有效发挥也是大学生生命责任意识淡漠的一个主要原因。

(三)生命理想信念缺失,心理危机事件突出

由于缺乏对自我生命价值和生命意义的深层理解,现在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感到思想空虚迷茫,丧失了人生理想和目标追求。一方面觉得人生理想渺茫,遥不可及,另一方面觉得读书未必能改变自己的未来生活。正是这种对于生命价值和人生理想的质疑态度,让一些大学生无所适从,使他们处于空虚、迷茫、无聊等消极心理状态,激发不出生命的热情。再加上,进入大学后,父母的管束不再严格,大学环境的相对宽松,学习生活的自由支配,使大学生突然有了海阔天空的感觉。这种在自我管理能力不强情况下的自由,让不少大学生盲目放松与放纵,知难而退,自甘堕落,以游戏、享乐和恋爱来逃避现实。

三、教育反思: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的整合不足

缓解学生心理压力、解决学生生命困顿、维护学生心理健康迫切需要生命教育。我国大部分高校目前的心理健康教育,虽然开始融入了生命教育的板块,但由于缺乏足够重视和开展融合教育较晚,缺乏足够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无论是在教育形式、教育内容,还是在教育策略方面都存在不少突出问题。突出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视形式表面完美,忽视内容实效作用

近年来,面对我国大学生群体极端事件的高发态势,我国政府对大学生心理问题和生命意识教育高度重视。《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等多项纲领性文件的颁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各地高校也纷纷建立心理咨询室、生命教育研究机构;配备专职教师,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和生命教育课程,一时间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但由于起步较晚,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不仅缺乏科学、有效的教育实现方案,而且还存在不重实效、盲目跟风的情况。热热烈烈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往往形成于纸上,张贴在墙上,实践在嘴上,成为应付上级检查的一种形式,并不具备根本上的教育实效。

(二)重视知识外在传授,忽视个体内在体验

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在哲学上存在共通性,关注的对象都是心理健康、生命成长与生命发展。这就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生命教育具有个体性、复杂性和长期性的特点,不仅教育成果在短时间内很难体现,而且由于生命个体、心理个体的单一性、差异性,如果只强调规律性和模式化的教育方式,往往就会形成重知识传授,漠视生命存在和个体生命成长规律的局面,导致整个教育生态的失衡,不但不能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和生命成长中人生困惑,还可能成为心理困扰和生命困顿的诱因。纵观大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教育方法与其他学科课程毫无二致,常采用全体学生上大课的方式进行。从心理学个体独特性和差异性的特征来看,由于每个学生的成长背景和生命体验不尽相同,所以,不可能存在所有学生都面临同样的心理问题和人生困惑。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用同样的教育方法去解决不同的心理健康问题,显然是行不通的。心理转化是一个复杂的生命体验过程,教育中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用笼统的说教代替真正的生命体验,怎么可能形成真正的“转变”?

(三)重视心理常规疏导,忽视生命深层关怀

“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是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4]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其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于人类生存意义的哲学思考。就高校心理健康和生命教育而言,其主要目的就是传授给学生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观,解决人的心理困惑,满足生命需求,发挥生命创造潜能,提升生命价值。目前,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以研究学生心理的规律性和发展性为主要内容,利用人格心理学等分析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类心理问题及其表现、诱发心理问题的原因及调试的方法,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适应环境,及时对可能发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必要的预防,增强心理健康自我教育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提升心理自我教育能力。而关于生活幸福感的培养,人生意义的正确引导,生命价值感的思考与树立等生命教育主题关注相对较少,即便有所涉及也是深度和广度不够。关于死亡哲学、死亡过程等死亡教育方面的内容更是基本没有。

四、改善途径:融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

面对大学生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的心理问题和生命问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有机融合,形成形式的整合和内容的提升是新时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出发点与归宿相同,都是为了教育大学生更加珍惜自己与他人的生命,并提供和建立一些必要的心理危机防备措施和预防机制,保证大学生健康成长。然而生命教育更具本原性,其教育的方式也更具有根本性与长效性。为此,借鉴与运用生命教育的方式,不仅是防治大学生常见的异常心理的根本措施和有效方法,也为拓展与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措施,开辟了一条新的思路与途径,这将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统性、全面性与实效性。要实现这种跨越,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着力培养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专业队伍

梅耶(D.J.Mayer)指出,学校、教师在学生的情绪智力的培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潜移默化的榜样效用。面对当代大学生日趋严重的心理困顿和生命困顿问题,高校需要大力培养既有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水平又有生命教育意识的教师队伍。从当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师资构成看,表现出多学科交叉的现实情况,一些师资既存在着心理学、教育学、医学背景,也存在思想政治教育背景。造成这种多学科背景碰撞与融合的复杂师资局面,一般源于队伍建设滞后、规范化不足,但也同时折射出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发展融合的趋势所在。从教育实效来看,正是由于专业师资队伍的匮乏和规范化不足,我国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出现两头忙、两头乱的局面。不仅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得不到到根本改善,生命教育的纵深发展也勉为其难。因此,基于这种形式,高校要整合专兼职教师资源,做到重视教师专业理论和技能培训,提高教育理念、心理品质、工作方法、教学能力等专业素质,注重心理学、医学、社会学、哲学、生命教育等知识训练,使其成为兼通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的“专业化”教师。建立起专业背景广、理论基础深、实践经验丰富的优秀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工作团队,以合作、交流、互助的工作方式提升生命教育的水平和教育质量。

(二)有机融合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课程体系

德国教育学家博尔诺夫认为: “只要人生存下去,就必然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危机或遭遇。”[1]随着我国社会转型的不断深化,愈演愈烈的市场竞争、越来越复杂的人际关系、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等等,无不在加重人们的心理负担。高校应努力将生命教育纳入心理健康教育,建立融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为一体的课程体系,通过教育传授给学生应对心理危机和人生困惑的方法和技能。[2]按照 “为何而活”和“如何生活”两个方向系列课程,解决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迷茫问题,建设以提升生命认识,培养生命发展能力为内容的课程体系。以生命教育为主线,将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系统地串联起来。针对生命教育中的人际、爱情、生涯规划、感恩教育、自我价值、自我成长等主题开展群体学习活动,授课过程注重启发诱导,注重学生主体参与,实施案例分析、互动讨论、角色扮演、行为训练、情感分享等多种方法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方式;课堂活动的点滴间渗透着生命教育的意义,也让学生在感悟中提高生命认识,培养热爱生命的良好态度。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心理情景剧、心理素质拓展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课堂,让学生体会人生的喜怒哀乐,感受社会和交际中道德行为准则,获得生命价值思辨,学会坚韧、宽容、奉献的心理品格,在面临心理困境时能自我调适,领悟生命的真谛,学会珍爱生命。

(三)积极创新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工作机制

高校要将生命教育贯穿心理健康教育的始终,着眼于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的生命成长及发展困惑,致力于从知、情、意、行各方面全方位加强大学生生命教育,提升大学生生命教育的质量与实效,促进大学生对生命价值的认识,学会珍惜和珍重自己与他人的生命。坚持做到以课程教学作为促进大学生生命认识的主要渠道,以心理咨询作为解决大学生生命困扰的基本途径,以心理文化活动作为激发生命潜能的重要载体,以社团实践活动作为提升大学生生命价值的实践环节,以心理危机预防及干预作为保护生命安全的重要手段,从而构建成熟、完备、有效、关怀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融合体系。

具体在实践中,第一,注重心理健康“体验教育”,导引大学生加深生命认知。通过创新教育途径,突出“体验教育”的主体地位,用生动的“体验教育”促进学生对生命的感知,引导学生理解生命真谛、感受生命真实、提升生命情感并促进生命发展。第二,不断整合教育资源,创立具有人文关怀、生命特色的心理教育模式,激发大学生强烈的生命情感。通过经典导读、影音播放和专题讲座等方式,加深学生对生命的宏观与微观认识。宏观认识突出生命的来源与进化,微观认识着重自身生命的孕育与成长,从而领悟生命的不易与宝贵。第三,不断拓展心理健康教育领域,彰显大学生的生命价值。不拘泥于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方法,要注重发挥生命教育的优势与特色。把现代生命教育的理念与方式纳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当中,渗透生命价值和人生信仰等方面的内容。进一步丰富与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层次,从本源上预防与矫治大学生常见的异常心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培养执着坚定、高尚的生命信仰。最后,要构建全员参与的心理危机预防干预机制,守护生命。制定危机干预制度,学校的各级组织明确自身职责;完善心理健康防护网络,全面掌控学生思想及心理动态;建立心理排查制度,发现个体及群体的生活困难及生命隐患,要及时进行专业的心理疏导与干预,快速解决危害生命的危机事件,保证学生生命安全。

五、结语

尼采曾说:“人唯有找到生存的理由,才能承受任何境遇。”这个理由,就是人生的目标或生命存在的价值。当前,我国很大一部分大学生正是由于不能正确诠释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人存在的价值,产生诸多心理问题,不仅不懂得珍惜生命,主动承担生命责任,而且一旦面临挫折与危机,则无法摆正心态,出现消极情绪,不思进取,游戏人生,甚至于情绪失控,通过极端手段伤害自己,或者伤害他人,给社会、给家庭带来严重危机。面对现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应积极探索有效的融合途径,借鉴彼此的优势理论、教育资源和教育方法,形成有机整体和教育合力,打造具有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社会观的新时期人才。

参考文献:

生命与健康教育范文4

【关键词】生命 健康 课程 实践

生命健康教育最早源于20 世纪初在西方兴起的死亡学和之后发展起来的死亡教育、生死教育。美国的杰・唐纳・华特士是第一位倡导生命教育的人。2002 年8 月, 生命教育被英国政府纳入国家和学校的正规教育,课程在国家正式课程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成为英国重要的教育改革政策。21 世纪后,西方的教育改革中,越来越多的学者感到教育应当尊重生命、关爱生命, 学者们纷纷进行了一系列生命教育的相关研究。我国近年许多学者和学校也已经开始关注这一问题, 逐步认识到生命教 育的重要性。2003 年4 月8 日, 我国湖北省召开了“防止高校学生自杀专题会议”;2004 年 4 月在杭州召开“教师、课程与人格建构研讨会”, 来自北京、上海、南京、杭州、香港、台湾等地的 40 多位专家、教授呼吁,必须重视校园“生命健康”教 育理念;2006 年 12 月28 日由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主办, 教育部、司法部、和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等联合支持的以“优化社会环境与青少年健康成长”为主题的“第二届中华青少年生命教育论坛”在北京举办,来自全国的代表和北大、清华、人大在内的67 所学校的专家及教育人士参与探讨了生命教育在中国的现状及必要性,以及如何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生命教育体系等问题。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江西省7所普通大学的大一学生,专业不限,班级随机抽样。其中有男生589人,女生725人。

1.2研究方法

(1)文献法:收集国内外有关生命健康教育及其课程研究的文献,以此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

(2)调查研究法:调查大学生生命健康意识和行为现状,进行大学生生命健康意识及行为实践的比较分析和研究。

(3)对照组研究:选择不同学校,专业不限,班级随机抽样,进行生命健康教育课堂教学、实训、生活实践的对照组班级,进行分析、研究。

(4)归纳整理法。对材料去伪存真,边实践、探索,边总结、调整,获得对生命健康教育规律性的认识。

2 结果

2.1在江西省大学一年级学生中开设生命健康教育课程构建研究,并把生命健康教育全面结合在学校的专业教育全过程中。在大学教学课程计划中,研究并建设性的开设生命健康教育,求生训练实践课程,组织学生进行模拟危险情景下的求生训练活动实践;研究学校生命健康教育与相关学科学习的有机结合的效果,并进行交流和提升。研究结果显示:(1)大学生开设生命健康教育课程,并通过校外活动、班级活动、社团活动等举办生命健康教育的专题讲座及相关活动,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2)教师对学生有针对性的进行生命健康教育的咨询和辅导的策略或方法,有利于教师建立学校和家庭的生命健康教育沟通渠道和学生的生命健康档案,可达到优化家庭教育环境,随时关注学生生命健康意识的效果;(3)开展以学校社团、班级等为单位的生命健康教育为主题的游戏活动、求生训练活动,在大学校园开展“生命健康教育文化”,利用校园板报、广播、征文比赛、小品演出等进行大学生生命健康教育,各校的评估结果显示效果很好,大学生生命健康意识大大增强,“爱我,爱生命,爱学习,爱生活”成为研究基地大学生的新风尚。

2.2本研究成果:形成了大学特色的生命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在大学试点开设了大学生生命健康教育课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和经验。本研究开设大学生生命健康教育课程,从一个比较显性的方面形成了我省大学生生命健康教育的主要特色。通过生命健康教育,初步实现了我省大学生生命健康意识的升华,大学生生命健康文化的认同和生命健康理念的内化。完成的适合大学生生命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能初步实现高校大学生生命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和实践训练课程的开设,促进大学生掌握必要的求生知识,建立正确的生命健康观,增强自我保健的能力和心理健康。

2.3研究效益:(1)本课题实现构建大学生生命健康教育课程,提升大学生生命健康教育理念。(2)本课题大学生开设生命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对开设大学生生命健康教育课程,指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人生的价值,生命的价值,理解生活的真正意义,实现大学生整体生命健康意识的升华具有重要的作用。(3)本课题构建生命健康教育课程创新实践课平台,激活学生探索性学习和个性化发展的潜能,为高校生命健康教育注入新的教学模式。

3 讨论

大学生生命健康教育研究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开发生命健康教育的社会物质资源和精神资源。在生命健康教育过程中的文化认同性问题上的解决和生命健康人格内化过程中的评价问题的解决。本研究就如何运用校外生命健康教育资源加强学校生命健康教育理念,引领大学生对生命健康教育学习的深层次探索有一定的意义。

本课题以构建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相结合的大学生生命健康教育课程为特点,探索了认知、体验与实践为一体的模式;以教师关注生命健康的实际行为来带动学生的生命健康教育实践活动,注重建立学校与家庭的生命健康教育沟通渠道,优化家庭教育环境;把生命健康教育课程与大学生所学的相关学科教育进行有机结合;重视研究生命健康教育的课外训练实践等。本研究成果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将运用于生命健康教育教学活动中,会对高校开展生命健康教育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江伟,张韵君.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综述[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6

[2]马金娟.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必要性[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1,03

[3]叶华松.大学生生命教育[J].教育,2011,23

[4]蒋强军,梁文慧,林莉,韦静,周建平,闫娟.高校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现状和途径研究[J].皖西学院学报;2011,03

[5]刘杰.高校开展生命教育的新视角[J].教育评论,2011,03

生命与健康教育范文5

〔关键词〕健康行为;培育促进;生命成长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3)14-0014-03

一、问题的提出

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是学校和班级教育的应有之义。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世界卫生组织(WHO)西太区在《健康新地平线》文件中更是强调:“在迎接21世纪挑战的时候,两个中心尤为重要,健康促进和健康保护。健康促进是指与家庭、社区和国家一起采取一些措施,鼓励健康的行为,增强人们自己改进和处理自己的健康问题的能力。”“健康第一”“健康行为”“健康促进”成了当今促进生命成长的重要理念与行动追求。

目前,学校健康促进的研究与实践在世界各地不断发展,以健康促进生命的发展得到了应有的重视。世界卫生组织就十分强调健康促进学校(health promotion schools)。WHO西太区在其《健康新地平线》文件“生命的准备”和“生命的保护”中就积极倡导“不仅确保儿童生存,而且提供尽可能好的支持,以便在增进健康的环境中培养健康的行为”。以健康促进学校的发展,以健康的行为促进生命的成长正是教育的本质与使命。诚然,人最本质的是生命,而健康是生命之源,在教育追寻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的现代教育中,培育学生健康的行为习惯显得十分迫切与重要。

然而,在学校教育中,尤其在班级教育中,在“以德育为首”的理念指导下,培育学生健康的行为习惯常常偏重于育德导行方面,学生的身心培育常常处于从属地位或者停留于口号、形式。“身心”健康是美德承载之绿舟,以“健康第一”和“健康促进”为指导和行动,在教育中大力培育健康(尤其是身心健康)行为,将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生命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二、健康行为促进儿童生命成长的内涵与诉求

1.健康、健康行为、健康促进的界定

《辞海》中指出,“健康”是人体各器官系统发育良好、功能正常、体质健壮、精力充沛,并具有健全的身心和社会适应能力的状态,通常用人体测量、体格检查、各种生理和心理指标来衡量。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健康是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三个方面全部良好的一种状况,而不仅仅是指没有生病或者体质健壮。

“健康行为(healthbehavior)”是指人体在身体、心理、社会各方面都处于良好状态时的行为表现。在心理学上泛指有机体外现的活动、动作、运动、反应或行动。

“健康促进”在《辞海》中意指在健康教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旨在提高自我保健意识,降低健康危险因素,以达到尽可能高的健康水平和良好生产力状态的过程。

2.健康行为促进生命成长的基本诉求

生命的成长需要健康行为的呵护。健康的行为及其培育应该具备以下特征。第一,对健康的系统性理解。完整的健康应是包含健康的身体、健康的心理、健康的社会(人际)环境等多方面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集合体。第二,学校培育学生健康的行为不可能一蹴而就,健康行为的养成是一个渐变的动态过程。第三,健康行为的培育需要参与人员的多层次性,不仅是学生自身,还应包括学校领导、教职工、家长以及社区等,需要构建健康教育与支持的合力。第四,健康行为的培养措施是全方位的,学生主动参与,学校改善物质环境、营造积极氛围、开设相关课程,家庭积极介入,社区积极帮助,以满足学生的健康需求。

3.儿童健康行为习惯养成的意义

健康行为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成长。儿童时期是生命成长的黄金期,儿童期个体在身体发育、群体生活等方面的特点,决定了他们是健康教育的最佳目标人群。在此时期培育他们健康的行为,追求积极、阳光的生活方式,必将影响其终身发展。世界卫生组织在推进学校健康促进行动中,就一再强调:“在校学生正值成长发育阶段,是能够养成健康的习惯和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健康促进容易对在校学生起作用,而且对他们进行健康促进教育是具有低投入高效益特点的;他们能够作为改变现状的力量,来改善他们的家庭和社会的健康状况。”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是生命勃发和精神发育的最佳时期,学校教育应该为儿童生命提供一个健康成长的平台。

三、健康行为促进生命成长的培育模式探索

班集体如何促使学生养成健康的行为方式,从而有效地促进生命的成长,达到健康促进的目的?健康促进理论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支持,其主要内容有:建立健康的管理策略和模式;创造支持性环境;提高参与意识和技能等。在学生健康行为习惯的培育与促进中,探索一种可操作、有实效的培育模式是十分必要的。基于健康行为促进生命成长的基本诉求与特征,我们构建了一个“生态型发展式的健康行为培育模式”,其基本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生态型发展式健康行为培育模式图

此模式的基本特征是:第一,遵循了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培养学校、家庭、社区等共同发挥作用的理念;第二,吸收教育生态学的理念,充分关注到作为社会生态系统之一的教育;第三,学生的健康行为培育处于一个开放的状态,体现了培养的多元性、丰富性、主体性和发展性。此模式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通过学校、班级、家长、社区的积极影响,通过树立健康促进理念推进健康项目训练,培育健康行为塑造健康生态文化,营造健康心理构建健康环境,最终促进生命体的健康发展。

四、培养健康行为,促进生命成长的实施路径

班级是学生健康行为养成的最佳场所,班级教育为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平台。然而,学生健康行为的养成与培育是一个颇为复杂的系统工程,WHO就健康促进提出了六个方面的内容,即学校健康政策、学校健康教育、学校社会环境、社区关系、个人健康技能和学校卫生服务。在班级心理健康教育中可以借鉴这些内容,在具体运作中,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树立“健康第一”观念,优化健康养成环境

1.观念是行为的先导。始终坚持“健康第一”的思想,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在教育教学中把培养健康行为、促进学生生命成长作为教育生活的第一要义和重要使命,并将之作为生活的任务贯彻到学生整个成长过程之中。

2.营造健康促进发展环境。班级存在于学校,学校健康的环境文化是激发和促进学生参加健康活动、主动培养健康意识、树立正确的健康信念、形成良好的健康行为和习惯的外部环境。(1)完善物质建设,为培养健康行为提供物质保障。我校创建了舞蹈室、少先队活动室、科技园、快乐体育园等近三十个学生活动场室、园区,增添运动设施,优化健体资源,营造健康氛围,提供活动空间。同时还把风雨球场命名为“君健楼”,寓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勉励学生自然运动,刚强劲健,力求自我进步,刚毅坚卓,发愤图强,永不停息。教室、食堂、场室、照明通风、垃圾处理、安全防护等都按照健康标准设置与匹配。(2)创设人文环境场。为培育完整的、有教养的人,学校以“德、孝、公、信、为、笃、学、勤、思、精”为内容培育具有传统精神和现代品位的时代勇者、仁者,为班级营造了一个独具文化韵味和心理健康吸纳的“磁场”。(3)营造学校和班级的人际环境场。建立催人奋发、和谐和乐、互尊互爱、尊重团结的人际环境,形成高雅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着重在五个方面加以重视:学校校风对学生和教职员工的心理和社会需求发挥支持作用;创造一个相互关心、信任和友好的学校环境并吸引学生关注和参与;学校和班级给有困难的学生提供适当支持与帮助;学校和班级提供一个使所有学生都受到重视和尊重的环境;学校以及班级关注家长对学生的健康需求。(4)营造宣传环境场。利用墙报、专栏、液晶显示屏等开展健康宣传。这些环境文化的营造和优化措施有利于让班级学生从中呼吸到身心健康的新鲜空气,在优美的物质环境和优质的心理环境的双重熏陶下,班集体和学生的心理机能以及健康行为将受到潜移默化的自然教化。

(二)建立健康行为习惯养成服务、预警及评价机制

1.建立健康促进领导小组。班级成立健康促进委员会,其成员包括班主任、科任教师、学生一部、家长委员会、社区及共建单位人员、志愿者等,对班级健康政策、环境以及学生健康优良的行为习惯养成进行规划、指导、服务与推进。以建立“建设联盟共同体”促进班级健康教育的立体开展。

2.完善学校健康服务体系。班级要努力依靠学校的力量,学校要努力给班级提供发展条件。一方面,加强健康行为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信念,掌握适合自己的健康行为养成方式,逐步形成良好的健康行为和习惯。另一方面,学校联动家长、卫生部门、社区做好学生健康监测、健康检查、健康预警、丰富健身场所、建立健康行为成长档案等工作,了解学生健康行为和习惯,多管齐下,共同保护,引领学生走向健康之路。

3.做好学生健康体质检测。严格按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进行健康体质检测。在探究和实践的基础上我校建立“三维”(身体、心理、社会适应能力)健康测评标准,从体质、体能、体格等方面进行设计,内容主要是:(1)身体健康(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运动素质等);(2)心理健康(积极心态、良好的情感、多元智能、自我认同、自控能力等);(3)社会适应(和谐人际关系、团队精神、道德品质、意志行为等)。

(三)推进健康教育,优化课程活动

1.整合健康教育内容和资源,全面推进健康教育。以《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为指南,以促进健康为核心,以培养青少年的健康意识、提高学生的健康素质作为教育目标,切实落实五个领域(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疾病预防、心理健康、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安全应急与避险)内容,实施小学三级水平,引领学生“培养健康意识与公共卫生意识,掌握必要的健康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自觉地采纳和保持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减少或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为一生的健康奠定坚实的基础。”切实“坚持健康知识传授与健康技能传授并重原则;健康知识和技能传授呈螺旋式递进原则;健康知识传授、健康意识与健康行为形成相统一原则;健康教育理论知识和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原则”。同时把健康行为教育与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卫生教育、生理教育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发挥整体教育效应。

2.重视活动的开展,以活动为抓手,寓教于乐,让健康行为教育与活动共在。一方面,可以结合班级开展喜闻乐见的体验活动;另一方面,可以结合学校的传统文化(活动),让健康教育融入学校的教育活动之中。如我校是一个传统文化很浓厚的学校,蕴涵着丰富的健康教育资源,“传承传统文化,德行智趣共生”是我校的办学特色,可以藉由校园活动文化的力量在传统文化活动和优势项目建设中渗透健康教育。

3.加强校内外闲暇活动的设计与开展。持之以恒开展“两课三操”、大课间、“三棋”活动,促进学生生命健康成长。优化学生的闲暇活动,指导学生开展有益身心发展的课外体育活动,指导家长开展家庭体育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以此提高班级的健康行为,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四)建设心理健康教育的三个层面,提升班级健康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健康心理和行为的发展

1.个性心理层。个体存在于班级之中。个体健康水平是班级健康的核心。在班级健康教育中主要从生命个性的角度,去关照富有倾向性的个性心理特征,对待不同的心理问题要采取“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方式,直面个体的不同需要和不同层次,张扬其生命个性。

2.班级心理层。班级心理的优化是班级整体行为提升的重要途径。在班级中要善于构建一个自主管理、自主教育、自主监督、自主发展、合作和谐,具有群体意识、民主意识、学习意识、团结意识的生态型班集体,创设健康浓厚的班级文化,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达成班级群体永褒积极进取、合作互动、健康成长的心理状态。

3.校园心理层。校园心理是班级心理成熟的条件。校园应该成为班级心理释放和心理吸纳的“心理广场”。构建学习、创造型校园,让心灵沐浴书香,让学生亲历实践,在灵动的学习和活动中,提升校园心理境界,给班级和学生释放心理困惑和形成健康心理创设美好的空间,营造高品位的氛围,催生班级健康行为。

主要参考文献

[1]尚大光.有效学校健康促进模式[J].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2]赵彩凤.有效学校健康促进模式研究[J].教学与管理,2007,(10).

[3]吕姿之.学校健康促进[J].中国健康教育,2003,(9).

生命与健康教育范文6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目标定位;新趋势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遵循“面向全体”原则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形式,是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为一体的校本课程。该课程旨在使学生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和心理危机预防意识,掌握并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培养自我认知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切实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要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应有的作用,明确的课程目标定位是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充分发挥作用的重要条件和前提。

一、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目标定位

一般认为,学校心理键康教育的目标可分为三个层次:治疗性的、预防性的、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认识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应以预防性和发展性的目标为主。是因为我们面对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积极向上的、活泼可爱的、心理正常、健康的学生。当然,治疗性的目标毕竟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之一,这就要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老师懂得一些精神医学知识,能鉴别出极少数学生是否真正产生了某种心理疾病。如真正出现了心理疾病与障碍需要与医学模式配合或依靠医学模式进行及时的治疗与补救。但这一目标不能做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所以,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应以预防性和发展性的目标为主。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遵循“面向全体”原则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形式,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目标定位也必然遵循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定位即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主要目标应以预防性和发展性的目标为主。扩展到具体目标为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强调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发展他们的心理机能,开发他们的内在潜力,促进心理全面的发展。

同时,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强调教育发展的模式,应具有四个方面的主要特点:(1)以积极向上的中学生为其主要对象;(2)强调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强调个人的力量和价值;(3)根据学生的心理困惑,及时对他们提供有效的帮助,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质量;(4)教会他们模仿某些策略和新的行为,最大限度地发展他们的心理机能,促进内在潜力的开发,加速实现学生个体的社会化。

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目标体系:三维目标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也有其自身的目标三维体系,即认知目标、情感目标、能力目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三维目标和一般学校课程的三维目标是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联系在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三维目标和一般课程的三维目标是有机统一,不可分割的,并且三维目标的每一部分之间也是紧密相连的,如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目标既体现着对基础心理知识的认知又体现着对心理调节方法的认知,同时也包括参与者对认知对象态度的转变过程;区别在于,心理健康活动课的设计和实施中认知和能力被区分为独立的两个方面,认知是能力的基础,但认知的地位与能力养成相比又处于相对次要的地位,能力的养成过程本身体现了过程和方法的统一,情感作为认知和能力养成的中介是认知的基础又在强化和加深着学生的认知;从三者的地位来看,认知、情感和能力是不断递进的关系。

(1)认知目标。认知即是学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通过一定的方式能够形成或澄清对某一问题或生活事件的正确认识。认知目标就是指学生在课程实施中所要形成的或经过打乱、整理而重新形成的对某一问题的认识目标,这一目标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是有助于个体积极、健康体验形成的,也是符合个体成长和发展规律的,能够促进个体的健康发展和成长的目标。

这一目标的实现要通过学生的讨论、交流,教师的引导启发逐步形成或得以澄清,在学生的心目中逐步得以确立和强化并能够促进学生的发展。

(2)情感目标。情感即个体在活动参与中的内心体验和感受,是由于活动或事件的发生而在个体心理上引起的内心反应和情绪体验变化。情感目标即通过一定活动要实现的,在活动过程中通过一定行为方式引起的,个体对某一事件或行为的积极或消极反应,从而引起个体在面对某一问题或行为时做出积极主动的行为或者消极、抵制行为的目标。

(3)能力目标。能力即一个人在从事某件事时能够完成一定任务或目标的力量。能力目标既个体在面对生活中的某些事件时,能够有效应对或处理此类事件或问题的能力标准。这是心理健康教育课实施和开展的重要指向,也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培养目标。

三、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目标新趋向:关注生命全程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应该探讨人类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品质,为其一生的幸福奠定基础。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要关怀学生生命全程。

其一,心理辅导要融入生命教育的元素。教育的价值在于促进人的健康成长,而健康的价值在于提升人的生命意义与境界。从这个意义上讲,关怀生命是现代教育的核心价值。人的身体、心理与精神境界紧密相连,构成一个完整的生命体。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活技能和生命质量的一种教育活动。虽然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最终目标是一致的,即让每个学生身心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充满生命活力、生活幸福。

其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要吸收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不仅要解决学生在成长中的困惑,还要培养和开发学生在今后生活道路中应该具备的积极的心理潜质。积极心理学重视人性的积极方面,强调心理学应该更多地研究人的积极心理品质与潜能,人的许多心理品质是先天与后天的合金,个人与环境的互动对于个体的心理发展影响重大。这给我们的启发是,学生的许多积极心理潜质可以通过学习、生活实践而得以开发和培养。

在明确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目标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运用心理训练、问题辨析、情境设计、角色扮演、游戏辅导、心理知识讲座等形式,普及心理健康科学常识,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必将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02年8月颁布.

[2]广东省教育厅:《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范(试行)》等四个工作规范文件.

[3]谌业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四川省凉山州教育科学研究所.

生命与健康教育范文7

关键词:生命安全教育;体育课堂教学;高职学生;《体育与健康》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生存环境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威胁人类生命安全的因素也日益增多,主要表现在车祸、火灾、踩踏、暴力、溺水、校园安全事故以及地震、台风、泥石流、洪水等所造成的伤亡损害上,因此,生命安全正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学生时代是学习安全防范技能的最佳时期,学校应该成为生命安全教育的首要场所。如何从生命安全教育角度出发,提升学生的生命安全意识,掌握有关生命安全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学会生存,学会保护生命,提高应对危机、避免灾难的能力,已成为教育专家及学校师生员工共同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试图通过生命安全教育融入体育课堂教学的探究来展开相关问题的讨论,分析目前高职体育课堂教学中实施生命安全教育的现状,阐述高职体育课堂教学渗透生命安全教育的意义与内容,探究两者有机融合的途径,以期能为高职体育课堂介入生命安全教育的实践提供理论指导,为其他高校生命安全教育的开展提供借鉴,为更多的研究者提供素材。

1国内外对生命安全教育问题的重视

1.1国外对生命安全教育问题的重视

在生命安全教育进入学校体育教学这一问题上,国外一些发达国家作了大胆的探索和尝试。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于1968年首次提出了生命安全教育理论思想,著作有《生命教育》。美国中小学开设了一门《健康与幸福》的生命教育必修课。从文献资料分析,美国的安全教育专家对生命安全教育目标的研究,多基于对威胁学生生命安全的因素进行,如提高认识、个人技巧、行为改善等,以其达到认识危险、评估危险、避免危险的能力。俄罗斯学校体育课程分设体育与生命安全基础两门课程,体育课程包含了身体发展、运动技能、卫生、意志、心理的身体调节方法等内容,生命安全基础课程则包括了自然灾难、交通事故、意外伤害等预防与处理等内容,课程的主要目标在于培养学生认识危险的能力,学会在出现危险时进行自救、互救的方法。

1.2国内对生命安全教育问题的重视

我国对生命安全教育研究较早的是江苏省和上海市的学者,但总体情况还是滞后,仍处于缺位和起步状态。我国的生命安全教育内容过于偏重认知教育,缺乏实践锻炼,学者也主要侧重于校园安全制度的建设、生命安全意识的树立、生命安全知识技能传授等方面的研究,结合学科教学开展生命安全教育的实践不多。国内对于高职《体育与健康》课程与生命安全教育如何结合的研究与实践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教学模式,缺乏两者相结合的策略方法。当然,随着生命安全教育受到的关注度逐渐上升,研究成果也逐渐增多。

2高职《体育与健康》课程与生命安全教育的关联性

2.1生命安全教育的意义

生命安全教育是指针对遭遇突发性事件、灾害性事件时所表现出来的应急、应变能力的教育,是提高自我保护、安全防卫、法制观念、健康心理和抵御违法犯罪等能力的教育。生命安全教育涉及生活、生命、生存等各个方面,学校的生命安全教育可使学生感悟到生命的有限性、唯一性,从而思考在人生实践中实现其生命价值。

2.2高职体育健康第一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以身体锻炼为主要手段,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发展学生体育能力为出发点,以增进大学生身心健康为目的,以体育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学习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的公共体育必修课。

2.3体育与健康和生命安全教育目标一致

高职《体育与健康》课程在课程定位与指导思想上和生命安全教育目标是一致的,以身体锻炼为主的高职体育与健康课程与生命安全教育的结合有其优越性,生命安全教育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的渗透是预防安全事故发生的重要途径,两者有机融合是大学生获得生命安全基本技能、基础知识、良好习惯的有效方法。

2.4生命安全教育体现了现代教育的现实需求

生命安全教育自身的价值迎合了现代教育的发展理念,生命安全教育是学生发展的诉求,体育课程的特殊性能更好地实践生命教育。高职体育课堂教学中实施生命安全教育,拓宽了体育教学功能,对当前和未来的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平安校园建设具有现实意义。

3高职《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中渗透生命安全教育的意义

3.1生命安全教育的时代性、紧迫性和创新性

生命安全教育和高职体育课堂教学的结合,紧扣当今社会自然环境日益恶化和不稳定因素逐渐增多的大背景,切合学校的生命安全教育急需完善的现状,具有很强的时代性、紧迫性和创新性。实施生命安全与体育教学相结合的教育是对学生安全知识、安全技能掌握和安全素养提高的养成教育,是在校大学生走向社会的必要准备。

3.2《体育与健康》课程为生命安全教育搭建平台

高职《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特殊性,能更好地实践生命安全教育。通过搭建生命安全教育与高职体育课堂教学有机融合的平台,使高职体育课程能够更好地和高职学生的职业特点和需要紧密的结合,提高学生的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提升学生岗位迁移能力、应激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3.3激发学生对生命安全教育的学习兴趣

通过审视生命安全教育的内涵,找到适合生命安全教育的课程内容与相应的载体,把生命安全教育渗透到高职体育课堂教学当中,在现有的教学内容中引入互动性强、形式多样的项目载体,实现生命安全教育在运动中、在项目内容中完成,激发学生对生命安全教育的学习兴趣,提高生命安全的意识和技能,最终实现体育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

4生命安全教育与高职《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融合的途径

4.1融入生命安全教育的高职体育课堂教学内容

4.1.1身体安全教育

在高职体育课堂教学中通过对学生进行运动安全、运动损伤、急救等专业知识的理论和实践培训,使学生理解各种危险的发生原因及防范处置方法,储备身体安全应急避险知识,熟悉自救、互救措施,并将安全知识践行于日常生活之中。

4.1.2公共事件安全教育

通过灾害的逃生技能教育、自救互助教育等,使学生了解各种自然灾害知识和安全准则,理解采取安全行动的意义,端正敬畏生命、珍惜生命的态度,锻炼对自然灾害、交通事故等伤害事故的预防和处理。

4.1.3心理安全教育

通过对学生进行珍爱生命的安全教育、心理疏导与预防教育等主题教育,营造学生相互间信任、尊重、关心的氛围,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掌握调适心理状态的方法,使学生感受到学校对他们的关心和期望,从而得到心理上的安全感,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4.2生命安全教育与高职《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融合的途径

4.2.1教学目标制定

教学目标应从培养社会安全责任感、学会运动安全技能、了解法律法规常识、掌握心理安全知识、具备自救自护能力、保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等几个方面制订。

4.2.2教学内容选择

如选择安全救护、防身术、定向越野、拓展训练等运动项目,擒拿格斗、走跑攀爬等身体素质练习,紧急疏导、灾害自救互助、伤害应急处理等实战演习进行教学。

4.2.3教学形式设计

通过现有高职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各种选项课,渗透体育运动的安全意识、知识和技能,分阶段、分批进行授课,或者在全校开设大学生集中式生命安全教育课。

4.2.4加大科研力度,提升教师素质

生命安全教育融入高职体育课堂教学,要求教师掌握大量的专项技能以外的知识,很多教学内容需要教师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学习掌握,努力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业务素质与科学研究能力,并将获得的知识通过有效的途径传授给学生。

4.2.5改革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

传统的体育教学过程注重运动技能的传授,而生命安全教育融入体育课堂教学需要在一定的运动技能课教学中穿插一些安全教育内容,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创新教学模式。如果教学内容为遭遇突发事件的逃生练习,教学中可根据不同险情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即应用运动处方教学、团队教学、分层教学等教学方法。如果安全教育内容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过程需融入主题教育,通过学生活动体验、分享回顾、教师引导来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5结论

明确生命安全教育融入体育课堂教学的教学目标,使生命安全教育成为体育课程教学的一部分,提升体育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教书育人的实效。论证生命安全教育的理论基础,充实体育课堂教学中渗透生命安全教育的内容,搭建生命安全教育路径,积累体育课程改革经验,使体育课堂教学成为生命安全教育的载体。培育校园生命安全文化,建立长效机制,开发高职体育课堂教学中实施生命安全教育的教材,发挥两者有机融合的优势。

作者:卓贤迪 单位: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曹湘.生命安全教育初探.体育世界.学术[J].2011,(1).

[2]马忠利.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增设生命安全教育方向的思考[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1,(6).

[3]王晓萍.大学生生命安全和生命安全教育现状分析[J].黑河学刊,2011,(1).

生命与健康教育范文8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生命教育;积极发展模式

一、引言生

命教育是一个新开拓的研究领域,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育人过程中的具体化和实践化。生命教育既是教育的逻辑起点,又是教育的最高目的,它将成为21世纪教育改革的重要取向。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新趋向显示,心理问题不仅仅是理想和现实矛盾导致的心理冲突,或是成长过程中形成的人格障碍,还会是涉及到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核心问题的缺失,以及由此导致的生命活力和生存意义的缺失。本文探讨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发展模式,即从生命教育的视角出发,以培养核心素养为目标,以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为根本,选择贯通知、情、意、行的教学内容,创设参与、体验、成长式的健康教育活动和情境,构建尊重生命规律,促进心理健康发展的立体化的实践教育模式,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减少或避免心理问题的发生。

二、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新趋

向调查和研究显示,当代大学生心理危机除具有传统特点以外,还出现了更为复杂和微妙的现象,一是北京大学徐凯文老师提出的“空心病”①,二是北京大学中文系钱理群教授命名的“精致的利己主义”倾向②。

(一)徐凯文提出的“空心病”现象徐凯文梳理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发展脉络:早期来访者大多是神经症水平的问题;近些年更多的是人格障碍水平的个案;而最近三年出现了精神障碍患者,比强迫症、神经症障碍以及人格障碍更加复杂,甚至让人感到束手无策———这就是“空心病”。“空心病”是一个比较形象的说法,或可称其为“价值观缺陷所致心理障碍”。“空心病”的主要表现为:

(1)情绪低迷,兴趣淡漠,但是在智力、性格、为人处事等方面与其他人没有明显差别,甚至非常优秀。症状上较为符合抑郁症诊断。

(2)孤独感和无意义感强烈,不知道活着的价值和意义,多年来就是为了追求出色的成就而拼搏,并以此为唯一的支撑。甚至当这些东西都得到的时候,内心还是空落落的,出现强烈的无意义感。

(3)人际关系良好,但协调人际关系中的一切都是为了别人而做,而且做得非常辛苦,感觉疲惫不堪。

(4)对生物治疗不敏感。常规的用于治疗抑郁症的药物以及生物疗法对他们都没有效果。

(5)有强烈的自杀意念。这种自杀意念并不是由现实中的困难、痛苦和挫折引起,而是由于缺乏生活的意义和价值感,缺乏人生信仰和生活目标。

“空心病”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功利的应试教育。在这种教育体制和考试机制下,所有师生和家长都只关心分数,学生也完全被训练成分数的奴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活着,只知道高的分数可能获得奖赏,获得成就感,获得别人不能得到的东西。学生不仅在承受压力,而且其价值观也被扭曲、被功利化,生命的活力和张力被封杀,自我的需求被压抑。

(二)钱理群提出的“精致的利己主义”

钱理群提出的“精致的利己主义”倾向在大学生身上普遍存在,成为影响他们提升素养、塑造健康人格的瓶颈和障碍。“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是指经过精心打扮甚至伪装的‘利己主义者’。精致指的是对生活有着自己的追求,不是一味地追求物质价值,有自己的生活品味的一群人;利己主义者就是一切活动都以利己主义为核心的人。高智商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最大特征。造成‘利己主义者’的原因可以追溯到孩子出生之始,经幼儿园、小学、中学不断强化,大学阶段不过使其越加‘精致’而已。”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养成是长时间、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家长的个性特征、贫穷狭隘的家庭环境或过于溺爱的家教方式,是造成“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家庭原因。家庭是子女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性格特点和个性特征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及行为。无论贫穷或富裕,农村或城市,家长自私自利的生活方式都将使子女过分注重个人利益。此外,贫苦的生活环境或过于溺爱的家教方式,生活资源的稀缺或资源的独占等,也会使孩子产生习惯化的自私心理。

其次,“唯分数论”是造成“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教育原因。中国的现实是人口众多,教育资源相对短缺或不平衡。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优势,从孩子进幼儿园,到小学、中学,再到大学,无论家长还是教师一直都在强调分数。拿到高分似乎就赢得了一切,人们意识中以为上学的高分数直接影响着毕业后的好工作,最终影响着人生的成功。为了拿到高分数,学生可以不择手段,可以盘活各种资源,可以不惜一切代价,显现出较高的智商和情商。

这就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典型表现。第三,唯利是图的大环境是造成“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社会原因。社会环境中,为一己私利而导致的医患纠纷、食品安全、诚信危机、道德困惑等现象不断出现。高校环境中,教师为自身发展热衷于报课题、申经费,对本是主业的教学工作精力投入不足现象,是现成版的“利己主义”教材。大学生作为社会人不可能不受影响。“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其问题的要害,就在于没有信仰,没有超越一己私利的大关怀、大悲悯,缺乏责任感和担当意识,必然将个人的私欲作为唯一的追求和目标。

如果说“空心病”是自我的迷失,那么“精致的利己主义”就是对社会的迷失,无论哪种迷失都将导致个体人生价值和生命意义的缺失,结果或伤害个体,或危及社会。当前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普遍化、复杂化态势,说明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有所调整和改变。审视生命教育,探讨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将其有机地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在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方面无疑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发展模式构建

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发展模式,就是从生命教育的视角出发,探寻生命本质,激发生命活力,丰富生命体验,塑造核心素养,实现生命价值。这需要融汇课上课下、校园内外、时间空间等全方位资源,打造立体多维的框架。

(一)以培养科学生命观为导向,确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科学的生命观唤起积极的心理,而积极的心理是核心素养的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则以核心素养为中心。近期,国际范围内都在关注培养人才的核心素养问题①②。2014年,教育部发文提出,要“组织研究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2016年11月6日,清华大学心理系主任彭凯平教授在第十五届明德论坛上提出“核心素养的本质就是积极教育”的理念。对大学生实施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培养核心素养的具体化、实践化,教育目标的确定则以核心素养为基础和框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③由此,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即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围绕“三大要素”和“六大素养”确定塑造健全人格和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目标。

(二)以激发生命活力为主线,选择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发展模式,旨在以生命教育为线索,以核心素养为框架,选择激发生命活力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为此,在传统、常规教学的基础上,笔者带领研究团队选择了与核心素养中“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大核心要素有关联的三个代表性课程———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生命教育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公选课,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发展模式的创新和课程改革尝试。第一,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针对大学生入学之后出现的目标缺失、动机乏力和生命困顿现象,为在校大学生开设《生命导航———心理学视角下生命解读》选修课。通过认识生命之贵、体验生命之美、跨越生命之痛、引爆生命行动力四个专题,帮助学生寻找自我,尊重、规划自我,实现自主发展。第二,开设“生命教育”课程。借助分析教育之异化现象、解读生命教育的内涵和原则、性健康教育、死亡教育等专题,引导学生一方面在发现自我、尊重自我的过程中接纳个体自我,另一方面在帮助他人、服务社会的过程中找到社会自我。通过个体自我与社会自我的相互融合,践行社会参与,实现自身价值。第三,开设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课程———“茶与茶文化”。通过介绍中国茶史、普及茶的基本知识、了解茶与身心健康的关系、展示茶叶的冲泡技艺等专题,宏观上使学生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产生民族自豪感,微观上促进学生思考人生,自我完善,并且在操作中让学生感悟那种崇尚自然之精神、待客之道及文明礼仪等。

(三)以互动体验为主要方式,改革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种成长课,互动体验是其主要方式。首先,课上专题授课,师生互动。老师简要解读基本理念和规律,更多时间以学生展示、分享、体验与表达等方式进行。授课环节使学生对自我、他人、社会和生命理念的认知有所改变,丰富初步的情感体验。其次,课下参观体验、调查研究。通过参观茶楼、殡仪馆,对社会群体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获得直接经验,充实内心体验。“生命教育”课外体验课———“殡仪馆里的死亡教育”是一个集中体现。在殡仪馆里看到无人认领的死刑犯的骨灰,学生们认识到“路是自己走的,只有自己才能选择死后骨灰的存放方式。那就是好好做人,做好人,做令人尊敬的人,做服务他人的人”。体验式、分享式、成长式的教育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触动和震撼。第三,借助校内社团、校外社会实践活动,以情境教育入手,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心灵协会”社团,利用心理学专业优势组织策划相关活动,让学生们在体验分享中解疑释惑,化解交往、恋爱、生涯规划中的矛盾和冲突,并学会沟通与合作。“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团队以心理学、学前教育、教育学专业为依托,在全国心理学家大会、老年人心理疗愈、社区亲子教育、留守儿童、特殊儿童教育等领域开展专业型志愿服务。团队项目实施三年,学生专业水平和工作能力有所提高,学生专业认可度和自身价值感得到强化,增强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互动体验式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的“三观”在知、情、意、行的相通相融中得到了塑造和固化。

(四)以全程式一体化为统领,构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立体途径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是核心素养的培育过程,融汇了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元素,是一种全人教育。全人教育需要汇聚学校资源,整合不同岗位、不同角色的教职员工统一思想、统一意识,在生命教育理念下,全力以赴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具有人性化的同一性的教育元素,并以此与培养“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相衔接。笔者以高校基层教学单位为平台探讨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立体途径。

1.强化管理,完善制度,制定规划,实现管理育人

强化管理是保障。通过建立组织机构,分解目标,责任到人,加强督促和检查等措施,确保实效。完善制度是根本。建立工作规程、明确导师职责,并与评优、考核挂钩,保证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制定规划是前提。针对大学四年中入学适应阶段、发展方向分化阶段、充实提高阶段和学用结合的冲刺阶段,制定相应规划。①管理育人环节旨在帮助学生明确人生目标、规划学习生涯、利用各种资源、实现生命价值。

2.发挥教师专业优势,实现教书育人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塑造

更多体现为专业能力的培养,并由专业教师来完成,他们在入学教育、课堂教学分类指导以及实践能力培养等方面具有独到作用。任课教师的入学专业教育突出专业性,帮助学生熟悉培养方案,介绍课程内容、作用及专业地位,巩固专业思想。实施课堂教学分类指导是因材施教的具体体现。首先,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特长和职业倾向。其次,帮助考研和就业学生各自完成六个明确,从而有的放矢地规划好学习、实践、社团活动等。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专业老师的重心。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大赛、完成毕业论文、毕业实习等环节,帮助学生实现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化。②教书育人环节,助推学生形成专业实践能力,使核心素养落地生根,彰显生命的张力与活力。

3.突出辅导员功能,实现服务育人

辅导员作为生活导师,在入学教育、生活指导、综合测评、社团活动等方面应给予学生帮助,对他们思想、品行、人格的成长与发展进行指导。辅导员老师在入学教育环节,重在帮助学生熟悉新环境,明确学生守则,组织其活动,缓解其孤独与陌生,增加安全感。生活指导方面,应把握学生信息,关注特殊群体,营造温馨和谐的班风。综合测评工作,要发扬民主,深入调查,细致组织,贯彻公正、公开、公平的原则,弘扬正能量,塑造学生积极的“三观”。社团活动个性化指导,应帮助学生了解社团、自己、未来,选择适合自己的成长路径,提高有效性。服务育人环节辅导员应该成为学生成长发展中的重要人物,传递正能量,激发积极情感,培养学生良好品行和健康人格,强化人生信仰和生命的意义。

四、结语

生命与健康教育范文9

一、三生教育的基本内涵

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生存教育是帮助学生学习生存知识,掌握生存技能,保护生存环境,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树立正确的生存观念,使学生在知识层面上把握生存规律,在意识层面上强化生存意志,在实践层面上提高生存技能。生活教育是帮助学生了解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实践生活过程,获得生活体验,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念,确立正确的生活目标,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幸福生活,低碳生活,健康生活,高品质生活。三生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健康成长,着力于开启学生的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实现新时期大学生人才培养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切入点[1]。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实施三生教育的意义

(一)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针对日益突出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各高校均采取了相关措施,如建立心理咨询中心、对新生进行心理普查、开展心理健康月活动、设心理委员等,为处于困惑中的同学们排忧解惑。然而,目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大多是从心理学角度提出解决方案的,且侧重于心理危机的“补救性”教育。事实上,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有其特殊性,绝不仅仅是纯心理问题,更多的是成长过程中家庭、经济、社会、政治、文化、传统等对大学生的作用产生的矛盾交错,需要从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伦理学、心理学等综合的角度对心理健康教育重新构建[2]。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也应是以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为主、治疗为辅的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3]。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实施“三生教育”的意义

三生教育关注个体在生命、生存、生活过程中怎样珍爱生命、和谐生存、快乐生活,解决个体生命认识、生存状态、生活质量等问题,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源头、归属和目的。实践证明,大学生所有地心理问题最后都归结为生命、生存、生活的问题。三生教育从人生的起点上逐步构建个体成长的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可能性和现实性,是学生品德培养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着力点,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我们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这样他们才会珍爱生命,才会有生存的动力,才会有生活的热情。如果每个学生都能正确地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学会生存、享受生活,就不会有太多的心理危机发生。

三、“三生教育”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实施途径

(一)新生入学教育中开展三生教育

大一是大学的伊始,对于崭新的大学生活,大一新生主要面临的是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遇到的适应性问题,这些问题对其心理健康有重大影响。因此,在大学的开端就要对大一新生开展三生教育,且应侧重于生活教育,通过举办“生命、生存、生活”讲座、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体育活动、做职业规划、志愿服务等活动,帮助大学生学习生命知识,树立生存意识,丰富生活体验,学会正确的生活比较和生活选择,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二)大学生就业教育中开展三生教育

对于大三、大四的学生,择业过程也是心理问题容易爆发的阶段,面对考研与就业的选择、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面试受挫的压抑,很容易迷失方向,表现出迷茫、焦虑、自卑、逃避等心理特征。此时开展三生教育,尤其要侧重于生存教育,告诉学生想在社会上安身立命,就必须有一技之长。要珍惜学习机会,努力学习相关专业课程,积极参加社会调查、实习实训等活动来体验社会生存;积极参加模拟面试、求职技巧讲座等活动,培养人际交往能力,为就业储备能力素质,同时提高耐挫力、情绪调控能力和坚韧力等良好的心理素质,为就业做好心理准备。

(三)暑期社会实践中开展三生教育

积极开展社会实践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大学生社会实践与三生教育的目标相一致,通过大学生在寒暑假走出校园,了解与服务社会,并在这种真实的社会体验中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高校要加大力度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建设,积极开发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资源,争取多方支持,依托社会力量,建立一批“三生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基地,与志愿服务、社会调查、实习培训等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完善实践育人机制。

(四)校园文化活动中开展“三生教育”

将文化艺术节、学术科技节、运动会等校园文化活动与“三生教育”结合起来,将收到更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如通过观看励志人物视频、读名人传记、观看纪录片等形式从生命的诞生、成长、存在、价值等维度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学生通过安全知识竞赛、参加消防演练、运动会等学习生存知识,掌握生存技能,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树立正确生存观念;通过开展五星级宿舍评选、校园歌手大赛、器乐大赛等知晓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获得生活体验,树立正确生活观念。

生命与健康教育范文10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局限

(一)教育范围与程度不能兼顾

目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面向正常大学生和少数心理障碍学生的教育和治疗。发展教育采用心理健康课与宣传活动方式帮助大学生解决成长问题,通过心理消除心理疾患。发展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强调心理潜能开发和人格完善,学会应对生活压力的策略和能力;矫正治疗注重学生个体的具体问题分析,深入学生内心,消除心理障碍。然而,矫正治疗的是少数,影响程度停留在浅层。需要探索一种新的模式取二者之长补其短。

(二)对生命教育的误解

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探讨主题多为自我意识、人际关系、心理障碍等,只在涉及自杀预防问题才会面对“生与死”的主题;不胜枚举的大学生自杀事件发生后才感慨生命意识的薄弱。事实上,生命教育本应是所有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

(三)教育方式有待创新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一般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种课程体系来构建。基本上是以心理学知识体系为线索,注重学科逻辑结构,兼顾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容易与高校现行的学科教育相沟通为教育者接纳[1](P72)。但心理健康教育不单是心理学知识普及,在心理上需要因人而异,学术式的学习只是理论知识,心理健康教育更注重知识应用。

二、引入体验式生命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一)必要性

当代大学生更注重个体性,自我意识强,追求自我表现。因此,说教式教育会引起大学生反感和抵触。

心理健康教育更注重学生情绪和情感体验,从生命意义的角度去帮助学生看待和理解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教育学生知道生命可贵,爱惜生命;教育学生在尊重别人生命的同时学会宽容。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只能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事倍功半。

(二)可能性

体验式生命教育具有其理论基础。《孔子家语》中说:“不观高崖,何以知颠坠之患?不临深渊,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巨海,何以知风波之恶?”美国心理学家杜威(John Dewey)提出体验式学习论,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在做中学,经验加反思。罗杰斯(Carl Rogers)则提出了体验式学习的4个特征:个性化参与,学习动机内发,学习者自我评价,对学习者产生渗透性影响,优势在于有直接经验和情感体验。库伯(David Kolb)提出体验式学习循环:从具体体验,到反思性观察,再到抽象理解,最后主动实验,循环往复。其中伴随有情节记忆和情绪记忆,学习效果更佳。而且实用智力和默会知识,例如理解力、领悟力、判断力、创造力等,都是从直接经验中获得的。

体验式生命教育具有其实践基础。1934年哈恩(Kurt Hahn)在英国创办了用来训练年轻海员在海上的生存能力和海船触礁后的生存技巧的外展训练学校,提高了海员的生存率[2](P9)。后来体验式训练的对象扩展到军人、学生、工商人员等,训练目标扩展到心理训练、人格训练、管理训练等。体验式教育模式在中小学教育中运用广泛,例如快乐教学、成功教学法等。

三、体验式生命教育的概念

(一)体验式生命教育的涵义

体验式生命教育,是指教育者以生命教育的目的、生命教育的内容为依据,运用体验式教育的思路和方法,设置相应的活动或情境,让学生自主体验、积极探索,通过学生全面、多样的主体实践活动,焕发出生命教育的生机与活力,并促进学生真正的认识生命、珍惜生命、感悟生命、提升生命价值的一种教育模式。

(二)体验式生命教育的模型

结合库伯(David Kolb)的体验式学习循环,推衍出适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体验式生命教育模型,其步骤如下:

1.具体体验。要求教育双方都了解大学生日常心理现象、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教育者结合大学生的实际,以理论知识为基础,创设有针对性、启发性、开放性的教学情境。受教育者在教师的引导下完全投入到实际体验活动中,充分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扮演导演角色,指导感受和发现。此环节可采用模拟演示、角色扮演、案例分析、实地考察、亲身体验等形式。

2.观察反思。体验式生命教育强调的不仅仅是体验本身,而是通过体验活动形成受教育者自己的认识和看法、感受和领悟。此环节可采用小组或集体讨论等形式。

3.抽象归纳。体验者在自己的感性认识、观察分析基础之上抽象出合乎逻辑的概念和理论,从而实现对体验的超越,完成知识的内化和重建。

4.主动实验。体验者在新的环境中运用先前总结出来的理论去解决问题、作出决策,并对其效果加以验证。毕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不是单纯地传授给学生一些心理学常识,更多地是希望学生能够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积极生活的心态。

整个体验式生命教育过程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遵循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亲历性、情感性、反思性、缄默性等原则。

四、体验式生命教育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实践

亲身体验法。大学新生都会在入校伊始出现不适反应,心理健康教育就应适时推出“大学生适应不良”这个主题,以大学新生的亲身体会为基础,掌握适应方法。

角色扮演法。对“珍惜生命”、“亲子关系”的主题,可以由大学生扮演父亲或者母亲角色,在一定的时间段内负责照顾“孩子”——一枚生鸡蛋,尽可能地保证它的完整,并主动为之赋予意义。通过角色扮演,使大学生感受到为人父母需要付出的心血,同时也感受到生命成长的不易。

实地考察法。去医院、工厂、企业、矿井、农田等实地考察,了解实际工作状态,使职业生涯规划就不再是纸上谈兵,使未来的生活变得形象生动。

案例分析法。大学生该不该谈恋爱?为什么要谈恋爱?怎么谈恋爱?失恋了怎么办?能不能同居?这些都是年轻大学生们关心的问题,为澄清大学生对感情的困惑和迷茫,可以以大学生恋爱的典型案例引发他们对正确恋爱观的思考。

当然,高校心理健康体验式生命教育方式还很多,可结合应用。总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可视听与体验的机会,将心理学知识还原到日常生活中,激发学生主动感知思考与验证,深入学生内心,激发潜能、健全人格,真正实现其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参 考文献:

[1]屈正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分类探析[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1).

[2]大卫·库伯.体验学习:让体验成为学习和发展的源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

生命与健康教育范文11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意义;思路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2-0125-02

一、生命教育的内涵及其意义

所谓生命教育,就是以人的生命为核心,以教育手段,倡导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爱护生命、享受生命、超越生命的一种提升生命质量、获得生命价值的教育活动。

生命教育对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

1.生命教育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条件

加强大学生生命教育,促使其身体健康和安全,促进其身心和谐是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这是因为生命教育依据生命的特征,遵循生命发展的原则,以学生自身潜在的生命基质为基础,通过优良的教育方式,唤醒生命意识,启迪精神世界,开发生命潜能,提升生命质量,丰富生命价值,实现生命的整体性发展。

2.生命教育是构建和谐校园和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大学生的生命健康与安全涉及每个家庭的幸福,关系到学校和社会的稳定。但是,目前部分大学生生命意识淡薄,生命价值迷失,缺乏生命责任感和生命健康与安全的科学防范知识,致使他们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和危机的能力不足,意外事故频发。仅2011年2~7月全国大学生登山被困遇险事件就连续发生10余起;或者轻视生命,自杀现象异常严重,据2009年上海市教育主管部门统计,上海当年大学生自杀死亡人数占非正常死亡人数的80%;或者漠视生命、残害生命、甚至践踏生命,一系列校园伤害等危及学生生命安全的恶性案件接连不断,如2004年云南大学“马加爵案”、2010年西安音乐学院“药家鑫”案和河北传媒学院“李启铭案”等,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所有这些,不仅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了严重的损失,而且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和谐校园的目标背道而驰。痛定思痛,使我们认识到,对生命教育的缺失是教育的的悲哀,对生命的漠视是教育的失职和不幸。

3.生命教育是对高等教育内容体系的重要完善和补充

受应试教育和现代社会“科学化、技术化”教育价值观的影响,目前高校教育“功利化”和“工具化”倾向明显。湖南师范大学周庆元教授认为,近现代教育的深刻危机在于它已经抛弃了它的本真性,而成为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工具或手段。教育根本不被认为是人类生存的基本实践活动,而仅仅被理解为达到现实功用的一种有效手段。面对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很多高校把就业作为学校育人的终极目的,课堂教学仍以知识、技能传授为主,课外的各类活动也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为主。整个高等教育体系缺乏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容,缺乏明晰的、正确面对生命的教育,学生对生命的死亡缺乏认识、理解和接受;学生对生命的价值、意义思考得少,对“人是什么?人为什么活着?人怎样才能活得更有意义?”等重大问题深感困惑。对此,鲁洁教授也曾进行了深刻剖析与批判,认为近一个多世纪以来的教育的主要宗旨只是教人去追逐、适应、认识、掌握、发展这个外在目标,放弃了对学生进行‘为何而生’的教育,仅仅致力于传授‘何以为生’的知识和本领。

4.生命教育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终身教育的重要载体

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社会物质与精神失衡现象日益严重,在现代文明生活的外表下还存在着生存危机和许多丑恶的社会现象。例如,自然资源枯竭、全球气候变暖、自然灾害频发、生存环境日益恶化;青少年热衷于“死亡游戏”、吸毒成瘾,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实用主义泛滥;由于缺乏健康的性教育和性引导,大学生婚前同居导致人流等随意处置生命的现象频频出现。所有这些都是缺乏生命意识的体现,也是大学生缺乏终极信仰和关爱情怀的体现。因此,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生命教育。

二、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思路

叶澜教授指出,人的生命性是教育的基石,生命是教育学思考的原点。在一定意义上说,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

1.教育理念人本化

生命教育是一种以生命为本位的教育,高校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生命教育理念,要改变以往科学至上、技术至上的教育价值取向,把生命教育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将其纳入学校教育计划。

以人为本的生命教育理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着眼于全体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为其终身幸福奠定基础;二是着眼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为提升其生存能力和生命质量奠定基础;三是着眼于学生建立与自我、与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关系,为营造健康和谐的生命环境奠定基础。

2.教育内容系统化

(1)加强生命意识教育。引导学生掌握生命知识,唤醒生命意识,让学生意识到生命的唯一性和不可逆性,意识到生命的短暂与脆弱。进而促使学生尊重生命、珍爱生命,形成正确的生命态度和生命意识,树立正确的生死观。

(2)加强生命安全和生命健康教育。教给学生各种生存的知识和处理危机的方法,提高他们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安全意识和生命安全观;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疏导和危机干预,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和行为习惯,培养健全人格,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培育“生命至上、健康第一”的生命健康观。

(3)加强生命情感教育。要在学生的心灵播下爱的种子,培养他们美好的情感。让学生意识到生命的可贵,懂得尊重和珍惜生命,进而提升生命意志力。要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自身的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促进生命和谐。

(4)加强生命价值教育。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的价值首先在于生命的存在,在此基础上才能提升和发展生命;懂得人的存在,不仅是物质的存在,更是社会的存在,人的生命除了自然性,还具有社会性和超越性。引导学生客观认识自己、科学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坚定信念,树立崇高理想,以此更好地发展生命,不断提高生命的责任感和意义感。

3.教育途径多样化

(1)通过课堂教学强化生命教育。当前,我国大陆多数高校尚未对大学生开设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仅通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等涉及生命意义、价值、健康和安全的教育。因此,我们不仅要以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个主渠道为基础,加强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而且还要通过其他课程强化对学生的生命教育,形成系统的生命认知。如在自然科学课程教学中讲解生命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在哲学中讲解生命的元认知和物质基础;在社会学中讲解生命从属于社会的本质

属性;在心理学中讲解物质生命机体的有限性和精神(心理)成长的无限性;在伦理学中讨论生命存在的伦理(道德)意义与价值存在等,使课堂教学成为生命教育的主渠道,不断通过课堂教学强化生命教育意识,使学生获得有关生命的知识,深刻认识生命、理解生命,并努力使学生对生命的认知内化为实现生命价值的积极行为。

(2)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渗透生命教育。大学生渴望了解社会、接触社会、热衷于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和课外活动。我们可以根据他们这一特点,并结合其生活经验、成长需要和社会实际,充分利用形式多样的课外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实施生命教育。如通过鼓励、组织学生到社区、到边远山区参加扶贫济困、法律知识宣传、义务家教等社会公益活动,到地震灾区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使学生在奉献爱心、服务社会和他人的过程中体悟生命、感受生命,正确认识生命的本质,体验生命的价值,进而学会欣赏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同时,联系学生可能遇到的不良诱惑、潜在危险、非法侵害等,通过逃生、救护演练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自我安全防护和自救的技能。

(3)通过校园文化活动进行生命教育。良好的高校校园文化对陶冶学生的心灵有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对大学生的意志磨炼和人格塑造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校园文化活动可以促进高校生命教育更好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和贴近学生,能够不断提高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学校要以丰富多彩、行之有效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平台,努力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展现美好青春生命的舞台。如组织各类文化艺术体育活动,既能锻炼大学生的体魄,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团结互助的意识,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实现生命的和谐,又能使大学生感到身心愉悦,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从而为大学生个体生命的全面和谐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过举办一些关于生命安全与健康的讲座,增强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通过开展预防艾滋病、远离等主题校园文化教育活动,增强保护生命的意识,形成对生命关怀的教育氛围。

4.教育要素综合化

首先,社会环境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大环境,为大学生的生存和生活提供舞台,是最好的生命教材和生命教育课堂。因此,要努力为大学生创造健康的生活环境和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要在全社会为学生营造珍惜生命、关爱生命的社会氛围,将生命教育融入环境保护、法制宣传、义务服务等社会工作之中,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唤起每位社会成员对个体生命的关注。

其次,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教育是个人健康成长的基础。实际上,家庭日常的生活时时处处都蕴藏着生命教育的因素。家长不仅要关注和满足学生的物质需要,而且要关注学生的精神需要。既要帮助学生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又要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帮助学生直面人生,快乐成长。

生命与健康教育范文12

2021年中学生“5·25”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根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提出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自我意识、情绪调适、人际交往和升学就业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扰或问题。因此,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为进一步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升我校中学生心理健康素养,根据桂教思政[2021]9号《自治区教育厅关于开展2021年全区大中小学生“5·25”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活动的通知》文件精神,经研究,我校决定开展2021年中学生“5·25”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活动。

二、活动主题

百年党史育新人,奋发图强赋“心”篇

三、活动目的

以中学生心理危机干预预防工作为主线,开展我校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学生热爱生命、自强不息、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与爱党爱国思想道德素质协调发展。

四、组织安排

1.活动组长:

2.活动副组长:

3.活动策划与筹备:

4.活动评委组:

5.活动后勤工作组:

6.摄影组:

五、活动时间

2021年5月25日起至本学期末

六、活动对象

七年级、八年级全体学生

七、活动内容

1.全面开展生命教育主题班会。我校结合实际,以班级为单位全面开展生命教育主题班会。通过生命教育主题班会,积极引导学生分享、总结对生命意义的体会和成长感悟,使学生正确认识生命,懂得生命的可贵,珍惜生命。教会学生如何建设和提升自己的生命意义,实现生命的价值,让每一个生命变得更有意义。

2.制作心理危机应对图文小贴士。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指导学生制作心理危机应对图文小贴士。将优秀作品通过校园网、微信公众号、班级QQ群等向学生和家长推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心理危机,提升应对心理危机的能力,营造健康向上、自强不息的校园心理氛围。

3.举办“护蛋行动”活动。以规定的材料制作保护鸡蛋的装置,将其从固定高度自由坠落而使鸡蛋不破碎,以此加强学生动手的能力和从中感悟生命的脆弱。

八、活动流程

1.2021年5月25日中学生“5·25”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启动仪式。

2.2021年5月25日全面开展生命教育主题班会。

3.2021年5月25日-6月15日以学校为单位制作心理危机应对图文小贴士。

4.2021年6月8日举行“护蛋行动”成果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