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青少年人工智能课程

青少年人工智能课程

时间:2023-08-24 17:18:32

青少年人工智能课程

青少年人工智能课程范文1

论文摘要:教学活动不仅需要教师具有教学理论智慧,更应具有教学实践智慧。教学实践智慧是指教师在理解和把握教学本质和规律的基础上,通过长期对具体教学情境和教学事件的关注、体验、感悟、反思和探究,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时课堂进行创造性驾驭,对教学情境高度敏锐,并能够灵活应对的一种综合能力。研究教师的教学实践智慧不仅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也是加速青年教饰自身发展的需要。文章在探寻青年教师教学实践智慧缺失原因的基础上,提出如何培育教师的教学实践智慧。

教学是一种动态的、复杂的、情境的、个体的活动,客观上要求教师不仅具有教学理论智慧,更应具有教学实践智慧。教学实践智慧是指教师在理解和把握教学本质和规律的基础上,通过长期对具体教学情境和教学事件的关注、体验、感悟、反思和探究,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课堂进行创造性驾驭,对教学情境高度敏锐,并能够灵活应对的一种综合能力。

教学实践智慧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和核心条件,它影响着教师对教学理论知识的学习与运用,支配着教师的日常教学行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教学能力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他所具有的教学实珍智慧的多少及其运用情况。本文试图在探寻青年教师教学实践智慧缺失原因的基础上,提出如何形成教学实践智慧.以期青年教师更好更快地成长。

一、青年教师教学实践智粗缺失的原因

1.职前教师教育课程及实践训练少。

师范院校毕业的青年教师,原来学习的教师教育课程也少,多为《教育学》、《心理学》,而且实践训练的时间短。如许多高校《教育学》、《心理学》课程为54学时(每周3学时),少的只有36学时(每周2学时),教育实践课程的学时也很少,一般仅为8周。这么少的学时怎能使学生掌握教育教学工作所必需的心理学理论和教育教学实际应用的能力呢,在教师教育较为完善的国家,教师教育课程是不容忽视的。美国,心理学一般都在9个学分(162课时)左右,师资培训课程中有大约一个学期的时间集中用于教学实践,而且平常也有很多走进课堂、与学生相处的机会。我国教师教育课程门类少,教学实践训练时间短,课程教学理论性强。可以想象,这样的课程设置对后续的教育教学技能和教育实践能力的形成都难以起到应有的指导和支撑作用,更谈不上形成教学实践智慧。

2.教师入职培训存在缺陷。

教师岗前培训(人职培训)是新补充的教师任教前的职前培训,是一种初步的师范性质的适应性培训。它对新教师转变角色,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思想,更好地履行教师岗位职责,完善综合素质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是教师成长与发展的“第一步”。从目前的培训看,存在一定的缺陷:

一是培训内容不全面。现在的教师岗前培训仅限于教育法规、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和教师职业道德四门课程,内容不全面。而美国新教师的培训要求为:增加新教师对教学神圣职责的认识;探究和发展新教师的知识技能、表现和操作能力、研究能力;通过他们对职业的奉献,挖掘科研潜力;体现对所奉献职业的快乐和追求。二是培训过程缺少实践性。表现为缺少实践性知识的讲授和实践技能的训练。培训人数多,培训内容不能结合各专业具体教学的要求,教师也不进行实践技能方面的训练,因此对青年教师教育教学技能的提高作用不大。

3.职后继续教育中过于注重学历学位,忽视教学实戏智慧。

教学实践智慧是教师理论智慧、工作热情和教学经验等因素的综合。青年教师考虑较多的是学历学位提升,外出进修读研的人数多,而在目前的函授教育中,教育理论类的课程很少(教育学专业除外),而且在三年学习中几乎没有教学实习。由于忽视“校本培训”,忽视教师的课堂行动研究,结果是理论水平、研究能力有了较大提高,而教学实践能力几乎没有多大长进,这不利于教师教学实践智慧的综合提高。

4.来自教师个人的原因。

许多青年教师在工作之初,非教学工作时间偏多。有的担任班主任,有的兼任辅导员,有的要协助实验室管理,有时还要完成领导布置的其他工作。这些工作让青年教师付出了许多时间,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的研究时间,客观上也延缓了教学实践智慧的形成。从主观上看,由于部分青年教师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或存在着专业知识的偏差,或主体意识不强,进取心减弱,教学能力提高较慢。

二、青年教师教学实践智慈的培育

1.改革教师教育。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师教育的目标偏重于培养学科专家型的教师,课程体系呈现单一纵深发展型,没有体现教学工作的专业特点。从教师教学实践智慧看,需要做到以下方面:

(1)调整课程结构。目前的课程结构中,课程比例失调,教育理论课时偏少,必修课比例较大,选修课比例偏少,教育学科课程的地位不高,教学实施常流于形式。针对目前课程存在的问题,应进行改革,把课程置于整个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中进行设计和规划,在保证稳定性、继承性的同时,增加前沿性知识;在保证课程系统性、完整性的同时,增加专题性、操作性课程。

(2)强化实践性课程。实践性课程是教师培养中的关键部分,它为教师的专业发展莫定基础。但是,目前的实践活动存在着问题,如教育见习实习时间短,实习基地少,指导力量明显不够等。因此,要延长教育见习实习的时间,增加次数;建立高校与中小学的伙伴关系,为学生提供类似于临床医学的教学实践情境。

(3)整合课程内容。由于学科发展的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学科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综合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教师教育课程要体现这一要求。一是学科专业课程与教育专业课程的整合,使学科课程统一于实际的教学情境;二是加强教育专业课程本身的内在整合;三是加强综合课程,开设一定数量的融合课程、广域课程等,提供系列化的研究性课程。

(4)完善教师继续教育。教师的专业成长是贯穿子职前和职后全过程的,教师继续教育不单是提高学历,更重要的是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着眼,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加速教师的自我成长,确保继续教育的质量,把培训与教育教学、科研活动紧密结合。要更新继续教育的观念,重视继续教育的理论探讨,建立适当的评价体系,提高继续教育的实效性。

2.形成专业自我。

专业自我是教师个体对自我从事工作的感受、接纳和肯定的心理倾向。库姆斯(Combs)在20世纪60年代出版的《教师的专业教育》中提出:“一个好的教师首先是一个人,是一个有独特的人格的人,是一个知道运用‘自我’作为有效工具进行教学的人。”高自我的教师倾向于以积极的方式看待自己,能够准确地、现实地领悟他们自己和所处的世界,对他人有深刻的认同感,具有自我满足感、自我信赖感、自我价值感。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是教师专业自我形成的过程。研究表明,具有强烈的专业自我的教师常常具有自觉的职业规划意识。当教师了解了自己的教学水平,认识到自己教学发展的优势和不足时,才能做出合理的发展规划,并对未来的发展规划做出适当的调整。在规划、调整、发展中逐步形成教学实践智慧。

3.加速自我更新,做成人学习者。

美国学者舒尔曼(Shulman;L.S.)认为,教师的知识掌握包括七大类:教材内容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课程知识;与内容相关的教学法知识;关于学生及其特点的知识;教育环境的知识;有关教育目的、宗旨、价值的知识;哲学与历史背景的知识。教师显然和这一要求有很大的差距,客观上要求“自我更新”,加强自身学习。教师要确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把自己始终看作是一个学习者,是一个研究者,向书本学习、向他人学习、向实践学习。

4.将教学成长过程作为反思的对象。

经常性、有针对性的甚至是系统性的反思能形成教师的创造精神,增强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青年教师要以自己的教育实践活动为对象,对自己的行为、决策、理念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回顾、分析、评价,评判教学活动的得失,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习惯,以积极的心态来审视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在不断的反思中提高自己、完善自我,促进教学的成长与发展。反思是教师自主意识的表现,是教师独立于外在压力,制定适合自己的发展目标、计划,如需要学习哪些内容、如何学习及何时学习等,而且有意愿和能力将所订目标和计划付诸实施。这样不断回顾自己的成长过程,对自己的教学发展作出诊断,并寻求新的更好的发展策略。

5.主动争取外援,加强与专家教师的交流。

青少年人工智能课程范文2

关健词:青少年;人格缺失;健康人格培养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1-0247-02

青少年学生能否健康成长关乎国家的前途、民族的未来。近年来,由于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的不利因素以及青少年学生自身的原因,导致青少年人格障碍问题越来越严重,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时常发生,性质越来越严重,影响越来越恶劣,引起整个社会的强烈反响和高度关注。因此着力养成青少年学生的健全的人格使他们健康成长,显得越来越迫切。

一、青少年人格缺失的现象

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复兴都离不开他们的努力与拼搏。孩子的心灵本是纯真无邪的,但随着接触社会,童心却受到玷污,诚信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得匮乏,尽管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取得新的进展,但青少年礼仪修养的现状却不容乐观,与礼仪相悖的现象日益严重,如无视课堂秩序、旷课、迟到、早退、课堂上随便说话、接发短信、沉迷网络、迷失自我等,这些行为都严重地影响到了他们的健康成长,导致他们学业荒废,精神萎靡,人际关系紧张,心理脆弱,适应力差。青少年是由小学、初中、高中一步步成长起来的,家庭、学校和社会在引导他们从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等方面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二、青少年人格缺失的原因

1.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养成的影响。家长的教育引导以及为孩子设计合理的人生目标是必要的,只是在目标的设计和实现过程上是否遵循科学、合情合理,是否从孩子的智能、心理等承受力的实际出发的。但是,不少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很高,甚至为了自己的面子或寄希望于孩子来实现自己未能实现的理想,而给孩子以重压,不顾及孩子的实际发展情况,导致孩子不堪重负,或逆来顺受,人格奴化;或逆反而致暴力倾向;或对生活厌倦失去信心……由此造成青少年学生心理、性格等方面的偏向。在父母的严厉管教下,也曾使许多孩子迷途知返,使许多有志青年成为国家有用之才,使一个个家庭和乐安康。但当父母家庭的期望转化为孩子必须达到的,却超出孩子的体力、智力等能力所能承受的现实目标时,必然使青少年的身心受到巨大压力和伤害,这不仅无益于青少年学生获得适合其身心发展的正常的知识、技能,更扭曲了其人格,阻碍人格的健全发展。

2.学校环境对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养成的影响。重视学生智能培养,这是教育思想史上的一大进步,是为未来社会培养“英才”、“通才”、高智能人才的必要措施。但单方面地强调智能培养,忽视人格塑造和全面素质训练,这就必然导致青少年畸形发展,最终使培养的人才“高智能、低素养”,与社会所需人才完全“错位”。现实教育实践中,有一种普遍的错误倾向,就是把学校教育“窄化”为智育,又把智育“残缩”为分数,许多工作方式明显地表现出以下缺陷:重智能、轻人格;重书本知识的学习,轻特长、志趣发展;重接受和记诵学习,轻人际交往与信息交流方面的学习;重埋头苦读,轻愉快巧学等。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也常把高分数作为评价学生优良的唯一标准,忽视对其人格作出评价。往往一些高智能、高分数的学生在人格上这样或那样的缺陷由于智能的光环作用而不易被发现,以致未能得到及时的教育和矫正。

3.青少年学生人格障碍问题的社会原因和现实原因。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总是和一定的社会关系联系在一起的,决定了人是环境的产物。当今社会,科技飞速发展,市场经济高度发达,一方面它们促进了人类理想人格的总体进步,另一方面也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使青少年道德意识在困惑迷茫之中步入了误区,失去了自我。

三、对青少年进行健全的人格教育的对策

优良人格的建塑和养成,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复杂工程,需要学校、家长、社会和个体的多方配合、共同努力。

1.重视学校教育,为青少年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我们要发挥好教材中许多健全人格养成的实例的教育作用,撷取现实中的典型事例,以健全的人格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要尊重学生,在影响孩子的内心世界时不应挫伤他们心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人的自尊心。要给学生以能支撑人生自信风帆的信任和赞美。强化价值观、道德观的教育,加强班级道德训练,增强凝聚力,激发主人翁意识,培养团结、友善、勤勉、认真负责的品质。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感染力,开展文化活动,以优秀文化感染人;加强心理健康课程的教育,进行心理咨询,举办心理讲座等,使他们学会正确地观察、分析和理解客观事物与社会现象,学会以冷静、稳妥、积极的态度审视人生、认识环境和对待生活。

2.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构建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健全人格的长效机制。社会是个大课堂,不仅应当成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更应当在探索和完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长效机制上下工夫。一直以来,人们总把学生的人格养成看成是学校教育的任务,而忽视家庭、社会在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健全人格中的地位和作用,使学校单兵作战,协调不一,而且学校在人格教育观上与家庭、社会的价值观不相一致的情况时有发生,导致青少年产生许多人格问题和心理冲突。家庭、学校、社会是诸多因素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一个有机整体,因此要重视家庭教育,搞好人生启蒙;重视社会关爱,把关爱作为一种责任,家校携手,全力共建,形成合力,统一标准和价值观,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健全人格。德是人才的灵魂,具备了德性,人才能真正为国家、为人民作出贡献,才能发挥潜能,磨炼砥砺,真正成才。

参考文献:

[1]马勇琼.青少年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J].社会纵横,2004,(4).

[2]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3]孙英.青年学生的人格障碍与健全人格的塑造[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9(3).

青少年人工智能课程范文3

【关键词】青年骨干教师;非智力素质;智力素质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10-0068-02

基金项目:本文系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中俄边境高校经管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JG2013010441)

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的重要意义

邓小平同志曾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师资队伍建设是决定学校教学、科研、学术水平的关键,关系到学校的兴衰成败,关系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对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有助于提高骨干教师的岗位适应性,起到示范作用,吸引和保留优秀人才,激励年轻人共同合作,形成组织氛围,有利于建立一支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实现后备人才的储备。

目前中俄边境高校经管类专业高职称教师人数少,青年教师人数比重大。作为教学、科研中坚力量的青年教师,人均任课门数均超过3门,许多教师承担着教学、科研、学生管理、教师管理的多重任务。针对中俄边境高校经管类专业青年骨干教师教学、科研现状,有效选拔、培养青年骨干教师,提升青年骨干教师智力、非智力素质,从教师个人、专业角度制定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策略,为服务国际经济与贸易、会计学、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提升学科建设核心竞争力提供人才培养支撑。

二、经管类专业青年教师发展现状

目前经管系专任教师为30人,其中青年教师为19人,硕士19人,博士0人,在这只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队伍中,青年教师平均年龄为29岁,副高职称以上人员人数为0人,教师专业方向“科班”人数较少,专业师生比例为1:45.1,学术骨干1人,青年科研拔尖人才1人,教学骨干3人,参与院级精品课《微观经济学》建设的教师4人,参与部级课题1项,主持省(厅)级课题3项,参与省(厅)级课题2项,主持校级课题17项,指导学生课题4项,出版教材(著作)7部,发表核心论文6篇,申报校级4A网络课程4门,获得省级以上教学科研成果奖8项,获得专利6项。多名教师获得校级优秀教师、师德师风先进个人、三育人、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在学校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优质课评比过程中荣获二等奖2人,三等奖2人,优秀奖2人,课件大赛优秀奖1人。所有的19位青年教师均有担任班主任、辅导员的经历,在教学过程中抓“七率”,即课堂出勤率、课程及格率、外语四六级通过率、学士学位授予率、各级各类证书获取率、就业率、考试违纪率。

三、经管类专业青年教师发展现状分析

高校教师是文化知识的传递者,教育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领导者,智力资源的开发者,心理健康的指导者,社会要求的体现者,应具备非智力素质和智力素质。

(一)非智力素质

1.师德素质

经管类专业青年骨干教师要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乐于奉献,注重团队合作,拥有大局意识,与人为善,能淡定对待名利得失,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但是,部分经管类专业青年教师只教书不育人,重分数、轻德育,敬业、勤业不够,责任感不强,团队协作意识弱,存在个人与集体利益的矛盾。

2.心理素质

经管类专业青年骨干教师要能胜任多重角色,在教学、科研、学生管理等多重职责压力下,要能正确的决策、取舍,能够制定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具有坚定的职业信念,能够持之以恒的完成各项任务。目前,经管类专业青年教师晋职竞争压力大,由于学生多、教师少,很多青年教师连续4-5个学期接新课,教学压力较大,同时承担着科研、学生管理、教学管理的多重任务,心理潜能的激发受限。

3.身体素质

经管类专业青年教师要勤于锻炼身体,保持良好的健康状态,保证在高强度的任务下,具有充沛的体能。现今,经管类专业部分青年教师存在着腰椎、颈椎、脚部韧带、咽部疼痛、静脉曲张等多种疾病,迫切需要教师能够在完成教学、科研任务的同时进行自我保健,从而实现职业可持续发展。

4.情商素质

经管类专业青年教师处事要灵活与原则统一,具有上佳的团队协作意识,懂得换位思考,互助合作。目前,经管类专业青年教师多集中在27-32岁之间,随着阅历和教龄、工龄的增长,逐渐走向人格成熟,能够淡定的处理应激事件,泰然进退。

(二)智力素质

1.教学技能

经管类专业青年教师要具有一定的教学基本功,具有语言表达能力,能够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互动,能够合理的使用板书和多媒体技术服务教学实践,掌握科学、实用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熟悉教育、教学规律。经管类专业青年教师相关课程的特色实用课件研发少,部分教师板书不够规范,与学生互动少,缺乏教育学、统计学专业知识的实践应用。

2.科研技能

经管类专业青年教师要具备一定的信息检索能力,能够提炼、整合科研前沿观点,形成自己观点;能够举办学术报告、进行学术交流;能够阅读外文文献,应用统计软件进行定量、定性分析;能够参与和主持各类课题。经管类专业教师教学任务相对繁重,科研精力少,论文质量不高,外文阅读能力弱,不能有效应用统计软件进行定量、定性分析,很多教师学术交流机会和培训机会少,科研激励制度不够完善。

3.实践应用能力

经管类专业青年教师要具有双师型职业资格,具备与企业、政府、高校、研究机构的公关、交流能力。经管类专业教师具有双师型职业资格教师人数较少,由于教学和科研等因素,没有将教师派往企业、政府进行实践应用培训,教师自身也没有进行各项职业资格证书的报考。

四、经管类青年骨干教师培养策略

(一)加强师德建设,塑造教师人格魅力

要完善体制、建章立制、宣传教育、活动推进、典型引领。成立领导小组、工作小组,制定相关师德评价机制。采取一票否决制,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进行教学、科研的监督。通过党支部会议等形式加强师德教育。确立青年教师师德教育的目标、内容、途径、方法、管理、评价等体系。开展文化活动,搭建平台,宣传教师典型。

要树立师德是“盐”,学校是“缸”,引导教师像腌萝卜一样腌制学生的心灵,使其热爱教师事业、热爱学生、学德高尚,精益求精,形成独特人格,以全人格吸引学生的关注度,提升教学、科研的美誉度。

(二)优化师徒结对,以老带新

随着新进教师的增多,对于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要动态化,这就要求对年轻教师要建立以老带新的导师制度。

师徒结对要双向选择,要体现层次性、发展性,要强化对指导教师的培训,从指导方式上要集体导引和首席导引相结合,要重视指导过程管理,通过过程管理,赋予师徒高尚的情操、精湛的技艺、科学的研究精神,实现自我发展、自我追求。

通过建立档案袋制度,明确青年教师职业发展计划,了解其教学、科研、培训的历程。通过师徒工作常规制度,从上课、听课、评课、理论学习四方面提升青年骨干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通过师徒结对考核、激励制度,树立师徒典型,使名师出高徒,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三)营造成才环境,树立科学沟通观念

要为青年骨干教师想点子、加票子、给帽子、寻路子、压担子,在政治上信任,在思想上信任,学习上帮助,工作上放手,生活上关心。

从育人环境上,要以教学优先,完善教学的硬件设施建设,扩充图书资料的数量,提升图书资料的质量。从工作环境上,要崇尚学术多元化,改善办公条件,提供培训机会。从生活环境上,要解决青年教师的后顾之忧。从职业培训上,要投入资金,建立培训制度。

从领导管理角度,要激发领导沟通力,实求影响力、深求认同感、内求共鸣感、外求共同点,加强实质、思想、情感、信息的沟通,用沟通亲和力感召青年骨干教师,使其成为专业建设的肱骨之才。

(四)开展文体活动,增进青年教师交流

身体是职业发展的可持续发展之源动力,工会要适时的举办一些文体活动,例如“野游”、“新年晚会”等,通过举办活动,提升教师的身体素质,增长艺术才干,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加强青年教师间的沟通,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生活。通过活动,使青年教师结识朋友,增长见识,拓宽视野,放松心情,交流感情。

(五)提升教师心理承受能力,锻造幸福职业生涯规划

亚里士多德说:“生命的本质在于追求快乐,使得生命快乐的途径有两条,第一,发现使得你快乐的时光,增加它。第二,发现使得你不快乐的时光,减少它。”

对于青年教师的职业心理压力,要采用时间遗忘法、换位思考法、淡化功利法、顺其自然法、环境调节法、音乐疗法等,提高心理体质,将心理压力控制到适当的水平,使压力的程度与个人生活和工作相协调。

青年骨干教师要充分认识自己,客观分析环境,科学确定目标,正确确立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并运用适当的方法,采用有效措施,克服生涯道路困难,排除障碍,反思昨天,努力做好今天,科学规划明天,获得事业成功。

(六)提升教师业务素质,实现可持续发展

对于专业技能,青年骨干教师要先精通后更新,要逐步的完善知识结构。此外,青年骨干教师要拓展兴趣爱好,增加图书涉猎,加强实践培训,满足学生求知欲。

在教学设计中,要注意课堂的应变性,学生感知的直觉性,语言表述的巧妙性,教学互动的幽默性。在备课中要增强人文、时事、新闻知识的搜集和运用,在上课中要引导学生形成敏锐的观察力、正确的判断力、客观的分析综合能力、丰富的想像力,教学语言要如闻其声,肢体语言要如见其形、如临其境,教态要自然、亲切、大方、保持微笑,有效的驾驭教材和课堂,将“一杯水”变成“一桶水”,将“一桶水”变成“长流水”。

五、结论

青年骨干教师是中俄边境高校经管类专业高素质、高智能、高增值性的人力资源,要发挥这种特殊人力资源的生物“活性”,发挥生命最佳时限,促进知识循环再生,提高教师自我培养的主观能动性,创造社会价值,中俄边境高校经管专业领导层有必要挖掘青年骨干教师的潜能,锻造其专业核心素质。

综上所述,要有效培养青年骨干教师,要充分的使青年教师扬长避短,锻造个人独特气质。第一,要有独创的教育理念。第二,要有深刻、广博的教育智慧,从方法上讲要能启发学生,有教学机智。第三,要爱业、敬业、献业,对待学生要坦诚、公正、民主、宽容、严格,在教学时要把握重难点,深入浅出、因材施教,能充分应用网络资源,在教育改革中大胆创新。第四,要保持良好的身体健康状态,保持情绪健康,坚忍不拔,劳逸结合,加强锻炼,调控身心,与人为善,形成健康人格。

从师生关系角度,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沟通学生、民主平等、欣赏学生、宽容学生、发展学生,促进师生和谐。在把握师生关系的基础上,审慎看待入职关键见习时间,以赛课关键事件作为学习同行的有效手段,以导师为关键人物进行教学指导和引领,以专业关键书籍为自修对象,最终形成独特的青年骨干教师个体。

参考文献:

[1]周玲.科研工作视野下的青年骨干教师培养方略.教学与管理[J].2010,(10):24-25

[2]袁丽君.论高校青年教师的基本素质及其培养途径.吉首大学学报[J].2003,(12):124-126

[3]池志伟.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中应重点解决的五大问题.理工高教研究[J].2007,(2):36-38

[4]李国武.高校青年教师培养工作的调查与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学报[J].2006,(7):219-224

[5]黄快生.基于人本思想的高职院校青年骨干教师忠诚度培养研究.管理研究[J].2011,(11):20-21

[6]钟会影.导师制对促进青年教师成长的实践与认识.石油教育[J].2009,(6):80-82

青少年人工智能课程范文4

关键词:智能电网信息工程;教学团队;实践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1-0017-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1.008

智能电网信息工程专业是依据国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而开设的新专业。如何把握该专业的特点来建设专业教学团队,也是目前拥有该专业的高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专业特点与团队建设思路

智能电网信息工程专业旨在培养具有扎实专业理论和技能,兼具较强电气工程和信息工程的综合素质,掌握电力系统通信技术、信息采集和处理的基本理论与技术,熟悉电力系统生产运行的规律与特点、智能电网的发展动态,可以在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电气系统领域从事生产制造、工程设计、系统分析、技术开发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其专业的特点在于以强电(电气工程)为主, 以弱电(信息工程)为辅,强弱电相结合构造一个智能化的电网系统。

南京邮电大学智能电网信息工程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以专业特色为基础,以专业强弱电核心课程及相关专业课为平台,搭建教学团队框架结构。目前已组建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计算机控制与信息通信、电力电子与新能源发电三个教学团队。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教学团队主要完成电力系统分析、智能输配电技术、电力系统自动化、继电保护原理、电气设备、智能电表与用户需求管理等课程的教学。计算机控制与信息通信教学团队主要完成通信原理、嵌入式系统及其应用、智能电网信息安全技术、DSP技术及其应用、计算机控制技术、计算机网络等课程的教学。电力电子与新能源发电教学团队主要完成电力电子技术、新能源发电技术、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电气控制与可编程控制器等课程的教学。专业三个团队共拥有专任教师22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8人,讲师9人,所有专任教师均具有博士学历,职称分布也较为合理。

二、团队建设方案

(一)培育团队带头人,引领团队前进

教学团队带头人统管团队的各项事务,在教学模式改革、团队工作计划制订、内部经费使用、考核与评价成员等方面均具有相当的自。

本专业团队带头人的培育采用外部引进和内部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外部引进可以快速有效地获得团队带头人。学校目前对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大力支持,出台了非常有吸引力的优惠政策。内部培养虽然速度较慢,但培养出的团队带头人,对我校本专业的现状更为了解,更容易对现有的不足提出改进措施。目前我校智能电网信息工程专业已拥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领衔的,三级教授和四级教授分工合作的,具有国际化视野、教学和科研水平较高的团队带头人队伍。

(二)加强青年骨干教师培养

青年骨干教师是发挥团队作用的核心力量。本专业教学团队中的青年骨干教师采取以下培养措施:(1)新进校的青年教师必须参加学校组织的新教师岗前培训主要对师德师风、学校教育规章制度、教育教学技巧及PPT制作等方面进行初步培训。(2)实施助教制度,新进的博士教师虽然不需要经历助教职称阶段,但必须跟随资深主讲教师听课学习一年才有资格独立讲课。学院对助教一年的新教师组织试讲听课,试讲合格者才允许独立授课。(3)团队教师每两周进行一次教学例会,交流教学及科研方面的心得体会。例会内容形式多样,如先进经验报告交流、集体备课、青年教师一对一帮扶等。(4)团队对青年教师定期进行听课和评课活动,同时以座谈会和问卷调查等方式获得学生反馈意见,及时掌握青年教师的教学现状,促进其教学质量的提高。(5)鼓励青年教师出国进修。团队支持教师积极申报国家、江苏省和学校的出国留学基金,去国外著名高校做访问学者,学习先进教学科研经验,拓宽教学科研眼界。(6)鼓励申报各级教改课题,申报精品课程建设、申报优秀教材建设,申报教学名师、教学标兵,积极推动一切与课程相关的关键项目改革。

(三)依托专业实验平台,进行科研反哺教学

目前智能电网信息工程专业已建成的实验平台有:部级“网络与控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省级“智能电网信息工程综合训练中心”和“电机与电气控制系统实验室”。另外还有“新能源发电实验室”等6个校级课程实验室。

团队积极引导并鼓励团队教师进实验室,熟悉最新的实验设备,优化原有实验内容,适当减少演示性、验证性实验项目,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保证了实践教学质量和水平。同时结合教师个人研究方向的需要,努力开发新型实用的实验项目,例如将光伏发电中最大功率点跟踪控制的科研成果引入实验,增加了实验结果的对比性,使学生能清楚地认识到不同控制方法的优缺点。

三、团队建设成果

经过近5年的团队建设,团队教师整体素质得到了明显提升,教学成果丰硕。两名教师获得“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计划”。《学做合一、研创结合,自动化创新人才“闭环”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和《基于问题设计型引导式教育,构建嵌入式系统实践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两个项目获得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两名教师获得校授课大赛一等奖,一名教师获校教学标兵称号。电机学和电力电子技术两门课程获校精品课程。中国电力出版社出版十三五规划教材一本“新能源发电与控制技术”。智能电网信息工程专业获批“江苏省十二五重点建设专业”,该专业的学士学位授予权也于2015年顺利获批。

四、结语

南京邮电大学智能电网信息工程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是提高该专业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团队建设依据智能电网信息工程专业的特点,紧紧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开展实施。经过5年的发展,在师资队伍、课程建设、实践教学和教学改革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为团队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孙莉莉,雷永锋,幸晋渝. 电气信息类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与实践[J]. 科技视界,2012(28):63-64.

[2] 冯林,于丽英. 电气信息类创新教育系列课程教学团队的建设与实践[J]. 中国电力教育,2011(199):159-160.

青少年人工智能课程范文5

几年来,在深化素质教育,推进新课改的进程中,学校一步一个脚印,逐步确立了以“多元智能、全面发展、个性飞扬”为办学特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做到素质教育项目化、项目教育优质化、优质教育常态化,从而使教育教学质量逐年提高。

一、开发多元智能,构建课程改革特色学校

1、审时度势,科学决策

美国哈佛大学的霍华德?加德纳教授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恰好是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引导教师角色、教与学方式的变革。因此,陶西平说:“多元智能理论是素质教育的最好诠释”。

学校领导班子在校长的带领下广征博采,去粗取精,决定在实验小学以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作为行动指导,创建多元智能特色学校,并确立以此为校本研究课题。

2、健全组织形成网络

学校首先建立以校长为组长的特色研究小组,制定详细方案,层层落实,分工负责。采取三步走:一是边论证、边学习、边实施;二是边实施、边总结、边展示;三是边总结、边丰富、边创新。

3、深入学习夯实基础转变观念

创建学习型组织,推动课改特色研究,本着学习一理解一践行一提升一再学习的思路螺旋上升,我们号召全体领导、教师采用以下形式,学习多元智能及素质教育的理论与方法。

①自我学习,读书摘记

②校本培训,全体提高

③实践反思,撰写随笔

④校长指路,专家讲座

有人说:一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我们学校校长不仅亲自给教师做讲座,还请吴澜、郑重、王德衍、金英、赵国利等专家到校给教师、学生、家长做精彩的讲座,通过这些活动,使领导和教师清晰的明白:学校要对每个学生的认知特点给予充分的理解,使之得到最好的发展。

二、实施多元智能特色,项目全活动多,效果显著

1、制定实施方案,明确实施步骤、方法和方式。

2、开发校本课程整合地方课程上好国家课程

①实验小学教师在高质高效完成国家课程任务的同时,结合我校的实际,丰富了校本课程资源,编写了具有我们学校特色的多元智能校本教材1874q6类。

②科学整合建构特色实施有序

语言智能(语文)――成语接龙背诵弟子规(地方)

经典诗文配画(美术)(音乐)

视觉空间智能(美术)――绘画设计(科学)摄影

(综合实践)

数理逻辑智能(数学)――生活数学计算

(语言智能一语文)

音乐智能(音乐)一―葫芦丝演奏(校本)

自然观察智能(科学)――科普知识(综合实践)

自我认知智能(品生等各个学科)―德育教育

人际交往智能(地方等各个学科)――德育教育

3、以课堂教学为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本教研活动,为培养多元智能型教师搭建平台,使教师专业水平迅速提高是校本教研工作的中心任务,同时也是实现多元智能特色教育的关键。因此实验小学通过学中研、研中训等系列教研活动,彰显多元智能视野下的教师教有特点。

系列活动之一:AA公开课、天天公开课

活动流程

①制定方案,目标明确。

②专家引领、骨干名师示范

③大教研,小组典研,同伴互助

④公开汇报,人人达标

系列活动之二:主题研讨丰富多彩

主题1:走进新课改,实施新课程说课标展示活动

走进新课改,实施新课程说课展示活动

青蓝工程传帮带拜师活动

实施新课标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展示研讨会

自我反思,同伴互助教研展示活动

沙龙对话式教研展示活动

新课程改革成果展示活动

主题2:深化课改

实验小学高效课堂教学系列活动一

说教材大赛

深化课程改革教学观摩活动

实验小学高效课堂教学系列活动一

青年教师汇报课活动

高效课堂教学成果展示活动

系列活动之三:赛中提高、异彩纷呈

一赛:三笔字、简笔画

二赛:板书设计

三赛:现场说课

四赛:教学设计

五赛:课程标准

六赛:课堂教学

七赛:课件制作

通过以上这些活动,实验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有了显著变化,以传授知识为中心转向以促进人的发展为中心。方法上以灌输、授、受的方式转向自主、合作、参与、交流、探讨的方法上来。特点上由为教而学转向为学而教。过程上由注重结论转向注重过程。对象上由关注部分人转向关注每个人。效果上由注重记忆、复述量的多少转向质疑、表述质的高低。教材上由教教材转向用教材教。评价上由强调教为主的单向交流转向学为主的综合信息交流。

三、以科研项目为引领,促进多元智能特色发展

经过三年多的探索、研究、实践,《多元智能理论视野下的特色学校创建》从校本研究课题到省级研究课题又被推送成为部级重点科研课题,并荣获了部级一等奖;2012年又确立了《小学生多元智能培养研究》部级课题,从2013年开始实验小学又开始用大课题引领小课题,让多元智能特色项目遍地开花。

四、开发多元智能结硕果,特色发展见成效

1、学校再创佳绩

2012年学校又被评为首届中国当代特色学校、全国教育科研先进集体、辽宁省首届2+1项目先进学校、辽宁省民族团结教育先进集体辽宁省家长学校示范校、铁岭市特色学校。

2、教师专业发展

先后11人被评为省骨干教师、11人评为市骨干教师、4A评为市学科带头人、10A评为市教学能手、9人评为市教学新秀。全校部级优秀课5节、省优秀课45节。撰写市级以上优秀论文315篇,公开发表文章近20余篇。

3、学生多元成功

上学期,133名学生参加国际美术大奖赛,获特金奖15名、金奖22名、银奖38名、铜奖37名。有5名学生参加第十七届全国“威盛中国芯”计算机大赛,在辽宁赛区,谢羽洋同学获一等奖,程新宇获二等奖,曹卜凡获三等奖,朱子睿、宋佳兴获优秀奖。

崔天琪在“外研杯”第六届全国青少年英语口语大赛辽宁赛区中获铜奖,韩诗琪在铁岭赛区获优秀奖。

青少年人工智能课程范文6

关键词:机器人教育 现状 问题 思考

一、机器人教育现状分析

在我国,机器人教育作为教学内容进入中小学还处于起步阶段,方兴未艾。2001年,在北京召开了“关注中国未来的竞争力——儿童数字化启蒙”研讨会,会议认为,将数字信息技术介入到传统的幼教方式中去,利用有效的手段与工具对儿童进行数字化启蒙,关系到儿童未来的成长和中国未来的竞争力。2004年,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中小学程序设计与机器人教学研讨会。在各种研讨会兴起的时候,机器人教育也逐渐引起重视。2000年,北京景山学校将机器人教育以科研课题的方式纳入到信息技术课程中,在国内率先开展了中小学智能机器人课程教学。但是研究性课程的课时比较少,学生一切从零开始学习,要想真正达到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是很困难的。因此,作为研究性课程的机器人教育整体效果不十分理想。我国教育部于2003年4月正式颁布《普通高中技术课程(实验)》,首次在“信息技术”科目中设立“人工智能初步”选修模块和新增加的通用技术课程中设立了“简易机器人制作”选修模块,从而迈出了我国高中阶段开展人工智能教育的第一步,这也意味着我国的人工智能教育在大众化、普及化层面上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然而把智能机器人作为信息技术课、通用技术课列入学校的课程体系,对全体学生进行机器人基础知识的普及教育还处于编写教材、设置课程的起步阶段。学者张剑平指出,国内多数的学校主要还是以课外活动、各种兴趣班、培训班的形式开展机器人教学。通常的做法是由学校购买若干套机器人器材,由信息技术课程教师或综合实践课程教师进行指导,组织学生进行机器人组装、编程的实践活动,然后参加一些相关的机器人竞赛。以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郭善渡老师、北京景山学校沙有威老师等为代表的大批一线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围绕机器人竞赛、机器人与技术教育,机器人与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等问题展开了应用研究,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成果。但这些研究成果往往比较零散,重复,缺乏科学系统的课程建设研究。

二、对当前中小学开展机器人教学优点

近年来我国的机器人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教育机器人逐步成为中小学技术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的良好载体。教育机器人与学科教育相结合,可以帮助科学、数学、力学等等学科的教学,在国内已经有学者提出机器人与理科教学整合的想法。机器人教育引入校园,对学生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获益。

其一,丰富学科生活,培养动手能力。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的青少年自己动手制作玩具及科学模具的能力日益降低,创造发明的意念也渐呈弱化趋势。所有令他们爱不释手的玩具均是玩具商生产出来的,亦即是需用钱买来的。长此以往,将使未来中国少年儿童的求生能力、自我创造能力不断减低、变弱,这对于一个民族的科学发展是十分不利的。自我组装、制造机器人不但会提升青少年的科学兴趣,同时也会从小培养学生养成凡事自己动手的良好生活习惯。

其二,锻炼意志品质,培养团队精神。机器人制作涉及相关领域多种门类的专门知识,青少年必须广泛涉猎,持之以恒,才能有所成就。机器人的制作过程,正是锻炼意志、培养坚韧品质的过程。机器人制作一般都以二人、三人或一个团队的形式进行,群策群力、共同作业,就像体育比赛中的接力赛一样,缺一不可,整体的实力远超出个人的能力的发挥。

其三,激发创新精神,培养科学兴趣。人们一直在思考和探索如何开发青少年智力的问题。参与机器人制作,能使学生自小就对科学产生兴趣,获得科普知识,同时也将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

三、推进机器人教育的思考

在基础教育领域,教育机器人应该和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 结合。例如,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可以将研究机器人与“综合实践活 动”有机结合;在高中阶段,可以将教育机器人与“人工智能初步” “算法与程序设计” “简易机器人制作” “电子控制技术”等技术类课 程进行结合,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开设 “人工智能与机器人” 校本课程。 事实上, 教育机器人所体现的知识的综合性使它不仅能成为信息技术 教育的载体,也可以成为信息技术与中小学课程整合的载体。在高等 学校中开展智能机器人学科教学,进行多层次的机器人教育,既可以普及机器人知识,加强机器人专业建设, 也可提高机器人的应用水平。应当在 教师教育相关的专业,例如教育技术学、信息技术教育专业 中开设与人工智能、机器人教育相关的课程。各种形式的机器人竞赛 是全球范围内教育机器人应用的重要形式之一,目前这些机器人竞赛 大都集中在诸如灭火、迷宫、足球等等竞技类项目上。要注重通过此 类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协作能力和技能,为此需要关注竞赛项的 创新性。例如,竞赛项目的设计可以更加关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的结合点。

总之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机器人的出现为创新素质教育提供 了一个崭新的平台, 信息技术教育未来发展的趋势必然是向机器人教育重心转移目。开展机器人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逻辑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对科学的钻研精神,对机器人教育的教学 体系进行研究,使机器人教学完善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剑平,.机器人教育:现状、问题与推进策略【I】 .中国电化教育.2006.(12)

青少年人工智能课程范文7

关键词:发展心理学 形式运算 抽象思维 数学教学 

数学教学的根本目的是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然而,根据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人类在不同年龄阶段,其占主导地位的思维模式和认知能力是十分不同的。初中阶段的青少年,与其他阶段的心理发展状况相比,有着其特殊的心智(心理与认知)结构。教育工作者在了解初中生心智结构的基础上,不但能顺利地开展数学教学,而且能通过适当的数学教学设计,促进初中生心智能力的成长和成熟。 

一、教育与青少年心智能力之间的辩证关系 

1.教育要适应青少年心理发展阶段及其认知特质 

教育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工作者是否尊重青少年心理发展阶段及其认知特质。在青少年不同的心理发展阶段,其心理发育特征和认知特质是不同的,教育工作者要对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状况有一定的把握,把握的好坏直接决定着教育效果的好坏。实验证明,在青少年某种心理发展特征即将出现的前一段时间,引导和启发的效果最好。所以,这就对教育工作者的课堂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不但要符合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而且要对他们的心智能力形成适度挑战,这样才可以更加有效地提高教育效果,促进青少年心智能力的发展。教育对于青少年的心智能力状况不仅仅是如何适应的问题,而且是如何积极地促进和引导的问题。 

2.教育促进初中生心智发展的功能 

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是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但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和促进他们心智能力的发展。苏联著名心理学家利维·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阐释了教育能够促进青少年心智发展的问题。“最近发展区”指的是一种人类心理发展的差异,即学生在成人的帮助下所达到的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水平,同在没有成人帮助下相比较,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异。这个差异实际上就是由教育带来的发展,被称为“人为的发展”。 

所谓“人为的发展”,就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价值所在,它证明了教师在学生的心智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学生心智能力的发展不是一个自然而然的、不需要任何助力的过程,而教师的辅助能够对学生的已有心智能力提出一定的挑战,并引导他们积极寻找应对挑战的方式。这对于促进学生的心智能力迈向更高的台阶,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初中生所处的心理发展阶段及其认知特质 

1.皮亚杰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 Piaget)按照主体适应环境的方式,把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在感知运动阶段(0~2岁),儿童通过感知运动方式来认知外界,协调并适应外部环境;在前运算阶段(2~6岁、7岁),儿童开始具有表象思维的能力,并能够使用符号;在具体运算阶段(7~11岁、12岁)儿童能够获得稳定的概念,可以进行一定的逻辑运算,具有了可逆性思维;在形式运算阶段(11岁、12~14岁、15岁),青少年的思维能够摆脱具体内容,提出假设,借助演绎推理、归纳推理解决抽象问题,其智力活动达到抽象逻辑思维阶段。11岁、12~14岁、15岁,基本上就是初中生所处的年龄阶段。也就是说,初中生的思维能力和心智水平,基本上处在“形式运算阶段”(“形式运思期阶段”)。这个阶段的特点是,思维在脱离对具体事物感知的情况下,能够进行抽象的形式推理。当然,这种抽象能力还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即还处于“经验型抽象思维”阶段。“经验型抽象思维”是相对于“理论型抽象思维”而言的,是抽象思维中相对较低阶段的思维能力,它更多地依赖于形象思维的支撑。 

2.初中生心理发展所处阶段及其认知特质 

既然初中生基本处在“形式运算阶段”,那么这个阶段到底是一种什么情况呢?皮亚杰引用现代代数中的“四变换群”和“格”的逻辑结构,刻画了“形式运算”图式。所谓四变换群(INRC group),指的是一种整体结构形式,可以有四个基本变换:正面或肯定、反面或否定、相互、相关。每一个正面运算,从分类上必对应逆反运算。四变换群可以穷尽命题的各种关系。所谓格(lattice),就是在四个变换群的基础上,通过集合论(set theory)的“并集”(A并B)和“交集”(A或B)而组合起来的命题组合系统。对于11~15岁的青少年来说,虽然他们还没有意识到这些变换组合系统,但他们已经能够运用组合、包含、比例、排除等形式运算结构来解决所面临的逻辑课题了。 

青少年(包括初中生和高中生)的思维能力发展非常快,他们的抽象思维逐步处于优势地位。当然,这里的“优势”,并不是说初中生只有抽象思维,而是说在思维的具体成分和抽象成分的统一关系中,抽象成分日益占主要地位,与此同时,随着抽象思维的发展,具体思维也会得到不断的充实和改造。但少年期(初中生)和青年初期(高中生)的思维还是有所区别的。在初中生的思维中,抽象逻辑思维虽然开始占据优势地位,但在很大的程度上尚处于经验型阶段,他们的抽象思维需要感性经验的支持。而高中生的抽象思维,则处于理论型阶段,他们已经能够运用抽象的理论来分析各种具体事实了,从而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 

三、针对初中生心理发展阶段及其认知特质的初中数学教学 

1.初中数学教学的双重任务 

了解初中生的心理发展阶段与认知特质,对于初中数学教学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我们要尊重初中生的心理,在教材选择、课堂设计和授课方式等各个环节,都要做到有的放矢,追求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另一方面,我们有责任引导学生的心智能力朝着正确的、健康的方向发展。所以,初中数学的教学任务是双重的,不但要在尊重学生心智能力的基础上传授知识,而且要通过传授知识来引导学生心智能力的发展。 2.初中数学教学的具体实施 

(1)通过适当引导,从形象思维上升到抽象思维 

由于初中生的抽象思维还属于经验型的,即还是一种“经验型抽象思维”,尤其对于初一学生来说,在脱离具体实物的情况下,让他们去了解数学中抽象的概念、法则、公式、运算等,是有一定难度的。这时,教师就要充分尊重初中生抽象思维需要直接的感性经验支持这一特点,来有效地组织教学。这是初中数学教学的第一方面要求,即尊重学生心智能力现实的要求。 

例如,在讲授“数轴”内容时,教师可以将温度计、标尺和秤杆等实物带到课堂。因为学生对这些实物是有感性经验的,在这些感性经验的基础上,教师就可以对“数轴”进行抽象,并总结出数轴的三个基本要素:第一,数轴必须有一个原点;第二,数轴必须有一个正方向,数轴上数量的增减方向是固定的;第三,数轴必须有一个统一的度量单位(单位长度)。然后,再给出完全抽象的数轴定义就顺理成章了,即“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数轴。”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对温度计、标尺和秤杆这些具体缩减物的感性认知,就能够较容易地掌握“直线”和“数轴”这类抽象的概念了。 

(2)通过探究式学习,将抽象思维再运用到具体实物中去 

在课堂上,通过从具体到抽象的教学过程,初中生初步获得了某种抽象思维能力。但这种能力还不十分稳定,或者说,它还没有真正成为初中生的一种自身能力。能力是能够在实践中运用,并改造现实的力量。就像大家常说的“纸上得来终觉浅”,这种抽象能力的巩固,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积极地进行探究式学习,用习得的抽象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只有经过这个“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过程,课堂习得的抽象知识才能真正转换为一种内在能力。这是初中数学教学的第二方面要求,即引导学生心智能健康发展的要求。 

例如,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开展探究式学习:某超市打出了打折优惠的广告,购买西瓜、苹果有以下两种优惠方法:(1)买一送一(即买一个西瓜送一个苹果);(2)打九折(即按购买总价的90%付款),但前提是要购买3个以上西瓜。这两种方法有区别吗?到底哪一种更便宜呢? 

这仿佛是一道二选一的选择题,但教师的目的是让学生将现实生活问题与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函数关系)联系起来进行思考。假定每个西瓜30元,每个苹果5元,教师要求学生对这个问题进行讨论和分析:假定你要买4个西瓜,那么买几个苹果最合算呢? 

解:当然苹果不少于4个。设买苹果x个付款y元,x>3,且x为自然数。 

用第一种方法付款: 

y1=4×30+(x-4)×5=5x+100; 

用第二种方法付款: 

y2=(30×4+5x)×90%=4.5x+108; 

比较y1与y2的大小: 

设d=y1-y2=(5x+100)-(4.5x+108)=0.5x-8。 

讨论: 

①当d>0时,0.5x-8>0,即x>16; 

②当d=0时,x=16; 

③当d<0时,x<16。 

所以,当买的苹果多于16个时,方法二省钱;正好买16个苹果时,两种方法所需付款钱数一样;当买的苹果为4~16个时,方法一省钱。 

学生在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中,使得他们所习得的抽象思维能力在各种现实情况中得到了应用,这个应用过程的结束,就是他们抽象思维能力的真正养成。同时,在现实生活中运用抽象数学知识,也有利于他们养成透过事物表面现象来认识其实质的习惯。 

参考文献 

青少年人工智能课程范文8

 

一、应试教育的利弊与分析

 

应试教育是学校一切工作都围绕着升学率、择优率而开展的各类教育教学活动。其特点是突出重视教育知识的灌输和结论的掌握,以及应试能力的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评价都唯提高升学率马首是瞻。应试教育的政策选择和日臻完善的实施策略,的确提高了升学率和择优率,的确促使有幸进入重点小学的多数学生又进入了重点中学和高等院校。应试教育的有效性进一步强化了应试教育的策略推行。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特别是改革开放和实行市场经济后,应试教育不断得到强化和检验,从一定意义上讲,已经形成了一种无形的应试教育制度。

 

应试教育是对公平竞争和遵守规则的解析,它对于广泛地、公平地选拔人才是有着积极作用的。特别是在我国教育资源不足和教育经费紧运行的状态下,还需要以应试教育作为手段,作为衡量学生掌握知识和具备的才能的一个标准,如果没有这种升学率的追求,就不能激发人的进取心,上一级学校招生就不可能有较大范围地比较与择优,社会也不能得到众多的优秀人才。但是,将手段作为目标,以规则代替目的,应试教育的流弊必然会日益暴露出来,从宏观和微观分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损害了我国持续发展的教育体系。

 

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下文简称《纲要》),为跨世纪的中国教育描绘了一幅令人振奋的前景。《纲要》指出:“我国教育发展的总目标是:全民教育水平有明显提高;城乡劳动者的职前、职后教育有较大的发展;各类专门人才的拥有量基本满足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面向21世纪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当我们用跨世纪的眼光回顾和展望我国城市的基础教育时,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偏颇的应试教育在损害着我国持续发展的教育体系。

 

持续和发展是紧密相连的,它是不断提高人民受教育水平的、满足当代人教育需求的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教育需求能力的、满足一个地区人群教育需求又不损害别的地区人群教育需求能力的发展。这就是持续发展的教育体系。而应试教育以追求升学率为目的,不能使合理的教育分流制度得以建立,使教育结构和教育体系的调整也遇到了极大阻力。例如中专改大专、大专改本科、学院改大学的盲目攀高升格之风盛行,而最需要发展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至今仍是步履艰难,为良性有序发展的教育体系设置了人为的障碍。以应试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唯一目的,就会忽视了社会经济多部门发展对多层次人才的需求。社会公众对学校、老师施加的升学压力,对学生日益增高的期望值,迫使基础教育同高一级学校对口,最终结果必然导致阻碍持续发展的教育体系。

 

2.违背了青少年的成长规律,损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现代心理科学研究证实,一个人在幼年时期的心理状态,对他的一生影响很大,他幼年时心理所受到的压力,将伴随他的一生。而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单纯强调教师在课堂上的单向灌输,学生紧张的学习,频繁的考试,过量的书面作业,这些精神负担加在一起不仅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束缚了他们健康的个性发展,有的学生甚至出现了厌学和弃学的现象。学生从基础教育的初始小学阶段,心灵上就背上了升学这个沉重的十字架,在升学的独木桥上拚博着,一但落下水来,便会悲观失望,甚至失去生活信心,少数人由此产生了对抗心理,玩世不恭,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3.我们经过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必然会产生严重的缺陷,学生善读书,不善思考。

 

因为应试教育是以达到提高升学率为目的的,只注重抓考分,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只按升学考试的科目开设课程,只按考试的要求组织学生死记硬背,忽视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开发,只能导致学生智力和创造力的枯竭。

 

发展教育、重视教育从领导到社会各界公众早已形成共识。如何办好教育事业?众说纷纭:学校的生源、师资的培养、教学质量的提高、设备的完善和更新、经费的增加和管理水平的提高都是办好学校的重要条件。但更重要的,笔者认为首先应该选择正确的教育发展方向,一定要切切实实的走素质教育、全面育人的道路,正如《纲要》指出的:“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的确应该这样,如果我们不转变应试教育的办学思想,我们就要犯历史性错误,对不起子孙后代。

 

二、素质教育的思路与途径

 

素质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个人先天具有的解剖生理特点,它是通过遗传获得,又称禀赋,二是指一般人或某种专门人才的基本品质。素质教育就是学校一切工作都围绕着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而开展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和育人模式。

 

素质教育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综合教育。它包括智力、道德、体格和审美教育等,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几方面都得到发展。它是一个传授知识的智力教育,又是一个以基本素质和能力的全面发展的非智力因素教育。它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特别是在创造性思维与方法的训练上,在创新意识和创造力的强调和培养上,造就复合型人才。素质教育是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为提高非智力因素创造了条件,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又促进了智力教育上升到了更高的层次,两者是相互作用、互相转化的共有关系。素质教育使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情感的陶冶和意志的锻炼有机地结合起来。

 

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核心内容,是提高中华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我们每个人生下来都是一个自然的人,要想成为一个有用的社会人,就得接受教育。人类社会只有不断地继承和发展前人创造的文明成果,才能得到持续地进步和向前发展,这种继承和发展的过程,同样离不开教育。人的教育是从初始的基础教育开始的,它是人生之本,民族之本,国家之本,更是教育之本。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在这个系统中高等教育万众瞩目,大学文凭倍受青睐,但是,教育的产出,教育的成果不是院校,不是大学文凭,而是全民族素质的整体提高。所以,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基础教育是国民教育的基石,在教育工程中它无疑是奠基工程。

 

素质教育符合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应试教育是社会从外部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违背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甚至是阻碍他们的成长和发展,而素质教育符合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重要的原因他是由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过程中所演化出来的,是青少年发展的内在要求。这种青少年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什么呢?瑞士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J·皮亚杰做了一系列儿童智力发展的实验,他研究证实了儿童的智力是从实践即感知运动的智力,经过具体运算,发展到形成抽象的运算。他指出:“儿童在实践智力水平上理解不了象空间、因果关系等现象,除非把那些现象同化于他的运动性活动中,而做到了这一点之后,儿童反过来,就调节那些同他的图式以适应具体的外界情况。”他又指出:“智力是一种适应的过程;适应要使事物同化于主体、象互补的调节过程所做的那样”。或者我们把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的要求展开来说:他们具有求知欲,喜欢从事于探索与创造的活动;他们的智力发展从不知到知,从少知到多知;他们愿意在集体中生活、游戏和学习,愿意为大家做事情;他们喜欢游戏,喜欢各种各样的运动,喜欢创作和艺术……而德、智、体、美、劳互相渗透、相互联系的全面素质教育,恰恰是从片面到全面、从具体的思维到抽象的思维,从事物的现象到事物的本质的教育过程,它是按照青少年的心理结构和他们不同的发展阶段,而发展的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

 

素质教育取代应试教育是一个较长的转变过程。不仅要完成教育思想的转变,还要做许多具体的工作,研究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新的问题,实施与素质教育相配套的教育政策,并进一步调整教育结构。笔者仅仅从微观上谈一点认识。

 

首先我们如何看待和改革考试制度。素质教育不排除必要的考试,但其作用只能是作为一种检查手段,并且肯定它在选拔人才、巩固学生所学知识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但是考试方式和命题思想的改革势在必行,它应该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发展而不与之相背离。

 

其次,要建立健全一套科学的教师工作评估标准。坚教师工作的评估不唯“分”、不唯“率”,主要评价教师育人的指导思想,育人的意识与措施,育人的过程,全面地全过程地综合评估教师、奖励教师。

 

第三,以点带面,促进整体优化。只有抓好搞好典型点的工作,总结实施素质教育的成功经验,通过指导推广经验,从而推进整体优化。

 

第四,开设特长培训课,并使之做到系统化、正规化、制度化。主要体现在“五有”上:有合格的专业教师;有固定的课程计划作保证;有统一的培训时间;有严密的教学计划;有严格的考核制度。特长课培训不仅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还注重学生的个性特长发展。它是创造性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和体现。素质教育是全面育人、全面发展的阳关大道,我们应该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三、“五一小学”坚持素质教育、全面育人的实践

 

“北京市海淀区五一小学”建于1954年5月1日,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的干部子女寄宿制小学。现有教师80人,在校生1427人,33个教学班,学校占地面积5.2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68万平方米,体育场地0.5万平方米。学校成立42年来,重视全面发展、全面育人,已形成教育教学的良性循环,树立了较高的教师道德风范,培养了良好的校风校纪。我们的办学目标是“全面育人、全员育人、全面发展、办有特色”,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和谐发展。努力创办出“育园、学园、乐园、花园”四园学校。

 

1.培育“四有”的育园

 

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从抓好学生的行为规范、文明守纪和劳动教育入手,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德育主渠道作用,力求做到“有意、有机、有序、有情”寓德育于各科教学之中。教师在各科写教案、课堂练习、习题设计中,有明确的德育意识,使德育内容有机地渗透到知识的载体中,让学生潜移墨化中精神得到升华,教师针对学生特点,循序渐进,并在教学过程中倾注自己的情感,使德育功能有效地发挥出来。还组织“雏鹰行动”、挫折夏令营教育等各种形式的活动,促进了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形成。

 

2.传授知识的学园

 

我校成立了教学科研室,使教学科研相结合,走教学工作科学化之路,学校以“传授方法、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目标,积极推行“快乐教育”,各学科都进行了以优化课堂教学为核心的教学改革实验,使学生自始至终保持良好的求知欲望。学校还把提高全体教师素质作为开展“快乐教育”的重要环节,精心选拔、培养骨干教师,形成老中青三结合的骨干教师梯队,采取多种形式的业务培训,使学校教育质量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近年来,在全国小学生作文竞赛、奥林匹克数学竞赛、北京市作文比赛、数学迎春杯比赛中,我校共有52名同学分获全国、北京市、海淀区的一、二、三等奖。六年级毕业生考入本区和外区重点中学的优秀率达到47.2%。

 

3.培养兴趣、发展个性的乐园

 

学校以多姿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着重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兴趣爱好,成立了“七色光鼓号队”、“银帆钢琴管弦乐团”、“书法班”、“舞蹈班”、“合唱队”、“体育队”、“美术班”,开展了文学、数学、计算机五大类几十个课外兴趣活动小组,通过校和年级组两个层次开展活动,学生根据各自的爱好和特长,自由选择活动项目。学校的第二课堂活动趋向制度化、规范化,形成了校、年级、班级的三结合课外活动网络。校园里的歌声、乐声此起彼伏,绘画、舞蹈、小制作使人目不暇接,增进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培养了他们的创造力和创造精神。

 

4.陶冶情操的花园

 

学校把教育育人,环境育人紧密结合起来,将校园建成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青的园林式学校。学校还投资几十万元用于校容、校貌建设,精心设计建造了名人画廊……进入“五一小学”校园,师生们就会领略到大自然的魅力。挺拔向上的雪松,舒枝展叶的龙爪槐,几百颗苹果树、桃树、梨树、大叶杨和马尾松,还有那应季的迎春、月季、丁香、海棠……步入校园犹如进入百花园,沐浴着美的神韵,令人心旷神怡。

 

辛勤的耕耘,必然有丰盛的收获。近年来“五一小学”获得北京市、海淀区颁发的包括“美育先进校”、“全面育人先进校”等各种奖励近30项,我校同时被列入北京市“中小学教育现代化工程试点校”,我校和中央教育电视台联合举办了面向全国招生的全日制小学现代足球集训班,由北京体育师院的专家执教,课程全部电视实录向全国500所小学播放。这些对我们来说既是荣誉,更是鼓励和鞭策。我们要沿着素质教育、全面育人的方向,脚踏实地的走下去,我们要再创辉煌,为我国教育事业的现代化,写下光辉的篇章。

青少年人工智能课程范文9

一、本课题研究中有关概念的界定

1、青少年期 从国内外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历史看,对于青少年期的划分,存在着诸如生物学的、认知的、情感的、教育的以及法律的等多种青少年期的界定标准。尽管各种界定标准不同,但青少年期的起止时间也比较接近。我国发展心理学界一般把青少年期界定为十一二岁至十七八岁这个年龄段,大致属于未成年期,界于小学高年级至中学教育阶段。

2、青少年异常心理和行为 指的是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由于受生理、心理、家庭、社会、教育等多方面不良因素影响而导致出现的某些超出常规,偏离或违背社会道德、纪律规范和法律规范的心理和行为。

这些异常心理和行为从程度来分,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心理和行为习惯不良程度较弱而无恶劣影响的,例如: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定、基础知识薄弱、学习方法不当、学习习惯不良、文化成绩较差、自信缺乏、敏感多疑、人际交往障碍、考试焦虑、冲动易怒、粗口骂人等。在中小学生中出现这第一类异常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学生通常占问题学生的大多数。

第二类是心理和行为不良程度更重,影响恶劣的,例如:上网成瘾、叛逆对抗、逃学弃学、自卑抑郁、自闭恐惧、有自杀倾向、早恋或早期、嗜烟酗酒、冷漠亲情、打架斗殴、欺凌弱小、懒惰散漫、撒谎耍赖、考试作弊、攀比炫耀、自控力差、结友不良、夜不归宿、偷窃、、吸食、身陷不良团伙不能自拔等。出现这第二类比较严重异常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学生虽然所占比例不多,但对其本人、家庭以及社会的伤害和危害则是十分严重的。

3、特别规范教育 指的是在基础教育学校常规教育的基础上开展的,结合对青少年的一般教育方法而又与之有所区别,对症施教,因势利导,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特别规范性质的、针对具体不同的异常心理和行为有效实施的教育方法和教育行为。

青少年期是人一生中身体、心理、智力和人格发育和发展的黄金时期,是人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期;同时,也是一个人生理、心理、思维、智力、行为变化极大,面临多种危机的时期。少量青少年因为年纪轻、经验少、分辨能力差等主客观原因,对各方面不良风气无法有效抵御,出现了一些异常的心理和行为,从而使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受到较严重的障碍和挫折。当前,出现以上异常心理和行为问题的人员和性质呈愈趋严重的态势,成为教育工作必须加紧研究解决的紧迫的重要问题,

二、广西青少年学生异常心理和行为问题及缘因

课题组根据课题研究计划,编制了测量量表《青少年异常心理问题调查问卷》,组织开展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所得情况如下。

1、青少年学生存在异常心理和行为问题的情况

调查结果表明,43.6%的学生认为身边的青少年存在异常心理或行为问题。

困扰青少年学生的首要问题是“学习问题”,40.2%的学生觉得“学习压力大”,13.2%的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53.6%的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或“感觉前途迷茫”。

其次存在的问题在“自我适应”、“人际关系”及“情感意志”方面,42.8%的学生自我适应能力差,68.4%的学生不懂得或不善于正确处理人际关系,17.5%的学生情感意志较薄弱。

不良心理问题较多表现为:22.5%的学生“情绪不稳定”,11.3%的学生“敏感多疑”,10.3%的学生存在“自卑心理”。

不良行为问题较多表现为:8.5%的学生“懒惰散漫”,6.4%的学生“粗口骂人”,5.5%的学生“撒谎耍赖”。

2、青少年异常心理和行为问题的缘因

导致青少年异常心理和行为问题的缘因有多方面,内因是青少年生理、心理发展的因素,重要外因包括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及社会因素等。

青少年生理、心理发展的因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青少年期是人的青春期,青春期青少年的身体虽已发育成熟,但在智慧、认识、情绪调控、社会经验等方面,仍延续儿童不成熟的水准,其在心理能力方面的发展(如记忆、判断、推理及学业成绩),与身体的发展不相平衡。青春期也称为“心理上的‘断乳期''”,青少年心理上的“断乳”也是一种危机,会给他们带来心理的不适和不安,使之经历情绪上的骚动与混乱。

在心理发展上,青少年情感丰富、强烈,但欠成熟稳定,容易冲动失衡。思维活跃,精力充沛,兴趣广泛,爱玩好动,广交朋友,但容易受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意志逐步发展确立,具有一定的自觉性、坚持性、果断性、自制性,但还不完善,不稳定,行动上具有盲目性和冲动性。智力发展日趋成熟,但认识事物还缺乏全面性,不够稳定成熟。

在人格发展上,青少年的人格表现出狂飙激进、行为偏激,变幻躁动、爱走极端,闭锁文饰、“神秘莫测”的特点。幼稚偏狭、行为过激、缺乏自制,成为青少年成长和发展中的常态现象。

在家庭因素方面,有的家长不懂教育方法,与子女沟通不良;有的家庭存在家庭暴力和体罚责骂现象;有的家长亲情淡漠,对子女漠不关心;一些学生从未感受到来自家庭的温暖。

在学校因素方面,有的教师教学方法陈旧低效,师生关系僵化,致成学生学习压力大,无心向学,甚至厌学、逃学。

在社会因素方面,“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包括黄赌毒、暴力、沉迷网络游戏等”是影响青少年出现异常心理和行为问题的重要原因。

三、在基础教育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策略

(一)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和管理

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一个方面。积极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培训,列入当地和学校师资培训计划以及在职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系列,为教师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提供必要的条件。根据本地和学校教育教学实际,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时间。统筹安排中小学专职心理辅导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到对学校的督导评估之中,加强对教师和心理咨询人员的管理,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

(二)学校要全面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建立相关工作体制和工作机制。

1、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逐步建立在校长领导下,以班主任和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专职心理辅导教师的编制可从学校总编制中统筹解决。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可聘请一定数量的兼职教师或心理咨询人员。

根据学校教育教学实际,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时间,课时可在地方课程或学校课程时间中安排。

学校在校本教研制度建设中,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教研活动和课题研究,强调集体备课,统一做好安排。要以学生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需要为主线,通过教研和科研活动,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难点,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科研先行,通过带课题培训与合作研究等方式,推广优秀科研成果。建设一支自身心理健康、懂得心理学专业知识、掌握心理辅导技能和心理训练方法的教师队伍。

2、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之中。

要创设符合心理健康教育所要求的物质环境、人际环境、心理环境。寻找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机,注重发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人格魅力和为人师表的作用,建立起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班级、团队活动和班主任工作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要具备爱心、尊重、指导、研究、成功等必备教学素养,在教育教学中,要用科学知识调整自己心态,使自己始终处于积极乐观、平和稳定、身心健康的状态,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绪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每一位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要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以较强的心理调节能力、先进的教学观和学生观来对学生进行正确指导,用健康的人格、美好的心灵去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灵。要改革和优化教育教学方法,融洽师生关系,对学生尤其是出现异常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学生要多一点呵护、多一点宽容、多一份热情,在一视同仁的基础上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创设一个使学生心情愉快的学习生活环境。

3、采用多种途径和方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1)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多种多样。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在小学可以以游戏和活动为主,营造乐学、合群的良好氛围;初中以活动和体验为主,在做好心理品质教育的同时,要突出品格修养的教育;高中以体验和调适为主,并提倡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服务的紧密配合。

(2)开设心理健康选修课、活动课或专题讲座。包括心理训练、问题辨析、情境设计、角色扮演、游戏辅导、心理知识讲座等,旨在普及心理健康科学常识,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注意防止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化的倾向。

(3)进行个别咨询与辅导。开设心理咨询室(或心理辅导室)、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和热线信箱,还有网上咨询等,建立心理辅导系统。教师和学生通过一对一的沟通方式进行个别辅导,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给予直接的指导,排解心理困扰,并对有关的心理行为问题进行诊断、矫治。建立健全学生心理档案,促进学生管理的科学化。对于极个别有严重心理疾病的学生,能够及时识别并转介到医学心理诊治部门。

(三)积极开通学校与家庭同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改善和优化家庭教育环境。

学校要综合利用各种有利因素,如通过家长会、家长座谈会、家长学校、举办家庭教育讲座等方式,指导家长转变教子观念,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注重自身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营造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以家长的理想、追求、品格和行为影响孩子。

社会、学校和教师对“留守少儿”、“离异家庭”、“隔代教育”、“孤儿、弃儿”等“问题家庭”的学生更要予以特别关注、关心,采取有效举措,帮助他们克服和矫正因家庭的不良影响而引起的心理和行为问题。

(四)实行传媒过滤,推进社会环境综合治理。

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特别是青少年喜爱的电影、影视和网络游戏。有关部门有责任对大众传媒进行必要的过滤,选择一些适合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影视作品,依法取缔一些非法的网吧,严厉打击暴力、色情、和等,实行社会环境综合治理。

通过以上各个层面的工作,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全社会通力合作,不懈努力,就可以促使广大青少年学生全面提高心理素质,达到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际关系适应的心理健康标准,极大地预防和矫正青少年学生的异常心理和行为。

四、针对少量青少年异常心理和行为开展特别规范教育

长期的教育实践说明,由于自身、家庭、社会和教育等多方面原因,毕竟有少量青少年学生不可避免地出现比较严重的异常心理和行为问题。

基于这种情况,各地建立了一批专门以异常心理和行为问题青少年为教育对象的教育机构和学校。如:北京东方励志教育中心(广西玉林市南方文武学校)、广东省肇庆市正德青少年教育基地、湖南省长沙市塑才青少年心理辅导学校 、北京的纽特思特(中国)家庭教育支持机构等。

这些学校实行具有一定强制性的全封闭的特别规范教育,结合实际,对症施教,因势利导,创建出各具特色的比较适宜有效的教学方法或教育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和教育效益,形成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这些各具特色的教学方法或教育模式,影响较好的如:北京东方励志教育中心(广西玉林市南方文武学校)创建的“GXL”(即“感化、行知、乐学”)教育方法;广东肇庆正德青少年教育基地实行的“六位一体”教育模式;湖南长沙塑才青少年心理辅导学校采用的“七位一体”教学模式;纽特思特(中国)家庭教育支持机构创立的体验式家庭教育课程等。

以上多种先进教学方法或教育模式通常具有以下一些共同特点:

1、实行全封闭、准军事化教育形式,隔断不良干扰,进行强制和诱导,促使学员规范行为习惯,矫正不良行为。

2、强化心理辅导,从感化入手,实行意志体能训练和素质拓展训练,促使学员经历艰苦磨练,坚强心智毅力,健全人格发展。

青少年人工智能课程范文10

随着国家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实施,我国中小学机器人教育有了较快发展,其教育价值已逐步获得社会的认可,特别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为中小学机器人教育的普及开展提供了新的契机。最近,创客空间与创客教育备受社会各界关注,其基本内容也是围绕机器人的设计与创作展开的,这为中小学机器人教育提供了新的发展平台和外在动力。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机器人教育是今天科技教育、创新教育、创客教育的鼻祖,它与三模(车模、航模、船模)一起,在过去的十余年里成就了大陆校外特色教育的半壁江山,也最先引进了大批量的相关赛事。中国青少年在这些竞赛中所取得的骄人成绩不仅为祖国争了光,也让世界领略到了中国青少年素质教育的水平;即便是校外众多面向中小学生的培训机构,也赢得了焦虑的家长们的认可,成为家长们在学业功课之外舍得投入的选择之一。即使到了多元教育大发展的今天,机器人教育不仅仍然被定位为创客教育的基本三件套(编程、3D打印和机器人)之一,而且就创客元素的综合体现,创客思维的全面架构,以及创客课程和创客课程资源的多元化而言,它都立于编程与3D打印之首,成为最熟悉又最具有挑战性的项目!

然而,我们尝试通过七个纬度来揭示机器人教育的现状及其短板(需要声明的是,本篇引用的有关调研数据,将以《中国机器人教育蓝皮书》的形式正式向外,这里只是引出某些相关的议论,下同)。

1.就机器人校内课程而言,作为一种具有鲜明时代色彩和技术特点的教育模块,以课程为载体开展机器人普及教育的进展如何?面临何种困难?为了获得一手数据,我们主要围绕机器人教学的现状、教师对机器人教学的认知两个方面展开调研,具体内容涉及教师的基本情况、教师对机器人进课堂的态度、机器人教学的基本情况、学生对机器人的态度、教师对所用机器人的态度,以及对中小学机器人进课堂的意见和建议。

调研结果显示,在机器人走进学校这么多年后,机器人课程走进课堂却成了一种期待。机器人教育是否应该以课程的形式开设,以便让广大学生都有学习的机会?或者机器人教育是否应该进入课堂?来自教师们的呼声表明,认为每位学生都有必要(或非常必要)学习机器人课程的教师占被调查教师总数的83.8%;然而,我们不该为此高兴得太早,因为调研样本均来自正在从事机器人教育的一线师资人群,所以比重数据难免耐人寻味。综观大家的担心不外乎是担心机器人进课堂的可行性。一方面,在影响机器人进课堂的主要障碍中,认为机器人价格高的教师有79.5%,接下来是缺乏国家政策和课程标准,占到51.4%;在机器人课程的开设方式方面,68.6%的教师认为应该以选修课的方式开设,只有29.5%的教师认为应该以必修课的方式开设;34.8%的从业教师认为校领导对此不够重视或不重视;等等。另一方面,教师们普遍反映机器人教学缺乏积淀,虽有尝试但尚待规范和改进,主要涉及教材、教学方法、小组规模和教学评价,尤其是在使用了统一采购的教材后,有26.8%的教师反映,所谓统一采购的教材多是机器人厂家编写的类似产品说明书式的教材,缺乏精心的设计,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课堂教材。显然,这是缺乏课程标准的一种必然反应。

2.针对社会较为聚焦的机器人竞赛话题,RoboCup青少年机器人世界杯中国组委会主席李实博士曾经这样总结到:“经过长达十年左右的发展,机器人竞赛的状态已经和其他传统竞赛完全一样了,主要特点:是注重成绩,忽视过程;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商业气息过浓,比赛被公司所操纵。”

的确,由于商业功利的驱动,使得原本充满活力的机器人教育,异变成某种交易。竞赛这一本应是最佳的创新平台,却被锦标主义所蒙蔽,在竞赛现场,我们不止一次地观察到有不少只会按动机器人的开关键,其他一概不知的“按键学生”。然而,要是一味把板子打在商业公司的介入上,我们反倒觉得有欠公允,因为我们不能忽略一个事实:各类教育机器人公司的产品,大多数都是从早期设计和开发教育机器人,逐步发展到竞赛机器人,经过策划、设计、组织赛事这样一步一步走过来的。利益驱使的作用力方向一定不是厂家(赛事组织方)一厢情愿的事情,来自家长的要挟、来自学校采购的前提条件、来自相关部门对锦标的过于看重,甚至于成绩对学生升学的影响,都构成了赛事市场混乱的影响因子综合体,其结果可想而知。

同样,我们无法苟同李实博士关于“我国的机器人教育,是完全脱胎于机器人竞赛”的说法。我国中小学机器人教育的实践可以追溯到2000年,当时北京市景山学校以科研课题的形式将机器人教育纳入到信息技术课程中,在国内率先开展了中小学机器人课程教学。2001年,上海市西南位育中学、卢湾高级中学等学校开始以校本课程的形式进行机器人普及教育的探索和尝试。我们只能说,在星火燎原之后,国内基础教育领域有关机器人教育的现状是,竞赛模式或兴趣小组模式依然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这多少辜负了当前这样一个绝好的时机。让我们欣慰的是,同样是竞赛,正有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真正的国际项目正在被引进到国内,他们先进的竞赛设计理念,正在影响着真正的国内赛事组织机构的办赛思想,反倒是一些原本就是“伪国际”的赛事,因为与海外合作者的利益纠葛而掉头不易。

3.我们认可在机器人教育领域,校外相关培训机构风生水起的现象客观存在。调查发现,目前全国约有一万家机器人培训机构。数据表明,2011年至2016年期间,“机器人培训”媒体搜索指数在2015年曾经达到峰值,但进入2016年以后,这个数值明显被“创客教育”的风头所压制,进入到第四季度,这样的指数变化又有峰回路转的迹象……

我们注意到,相关认证考级机构的数量在今年有较大增长,但全国尚没有一个得到市场公认的考级体系。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类考级体系:全国青少年机器人等级考试、山东省机器人等级考试、2016年全国青少年机器人等级考试、2016年WTRA国际青少年机器人等级考试、全国青少年机器人技术等级考试和LUPA青少年机器人创客培训等级。

再从机构的全国分布规律来看,明显呈现出东部、中部、西部三级递减的差异度。其中,上海、江苏的占有率最高,北京、浙江、广东等地紧随其后,而辽宁、河南、湖南,以及随后的黑龙江、河北、山西、四川、贵州、湖北、福建等地彼此分布均匀。

在“与公办学校合作联手”的相关调查中,接近60%的机构已经达成合作,还有超过30%的机构正在着手合作,只有8%的机构表示“难以合作”。多数厂商已经在和公办学校合作推广自己的产品,每年也在积极参与政府或公办学校的招标活动,参与的招标金额多在50万元以内。如此高的达成度直接得益于越来越多的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松绑,以及“向社会购买服务”政策的推出。

培训机构的连锁规模,往往决定了其生存质量和品牌效益,因此,机构学校数量的多少往往左右着机构的活力。从数据上看,拥有10家以上分校规模的机构约占调查样本的6%,5~10家规模的约在11%左右,3~4家分校业态的比例在28%,其余55%的机构属于新办(1~2家)。并且我们注意到,大区域覆盖的机构少之又少;这种规模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或反映出)现阶段教育培训机构整体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关于“机构办学最大难点”的调研结果似乎也印证了以上判断,数据表明,难易程度依次递减的原因分别是招生难、教师教学水平低、活动器材贵、课程与器材配套不理想等。

4.再来梳理一番统领机器人教育的业务条块这根暗线。

首先是政策层面的导向。2001年,教育部对以“分数论英雄”的高考制度改革,实行高校自主招生试点,包括北大、清华、人大等名校在内的80多所高校拥有自主招生权,纷纷青睐有科技创新潜质的学生;2002年,出版了《信息技术-智能机器人》小学、初中、高中版,以及华东师范大学著名教授编写了《小学信息科技》《初中信息科技》教材,首次在中国把机器人教育编入到中小学课程中;2006年,《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正式;2012年,《服务机器人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正式;2013年,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共同《关于组织实施2013年智能制造装备发展专项的通知》;2014 年,北京市海淀区拥有“2014小升初特长生招生计划”的16所招收科技特长生的学校中,有13所均显示招收机器人专业;2015年3月,国务院总理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上提出中国制造2025规划;2016年,关于创客教育的两个大文件,一个来自教育部,一个来自国务院,其主要任务都是深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发展,从服务教育教学拓展为服务育人全过程。

其次是鼓励多元介入方面。刚刚三审通过的《民办教育促进法》(修正案)就明确允许民办教育可以以经营性模式介入培训领域;而上海等地陆续出台的鼓励学校向社会(当然也包括机构和企业)购买服务的政策,还有北京等地把有关学生素质教育的社会实践大门向社会开放,形成了全社会共营、共赢的局面。

5.再来看看作为机器人教育重要推手之一的器材厂商。

首先,从机构器材使用品种分布情况来看,我们发现,市场占有率最高的是“乐高”(当然也包括了众多“仿乐高”“类乐高”市场),约占到了近50%的份额,然后“乐博士”与“韩瑞”平分秋色,余下来依次递减的产品分别是“中鸣”“慧鱼”“未来伙伴”等。

在教具市场份额占比分析中,“乐高”所占比重最高,为27.53%,“乐博士”约为18%,“韩瑞”接近14%,“优必选”接近7%,而LASY、趣星人等众多开源教具在市场的占有率达到了接近35%的响应度。群雄争霸或者百花齐放的局面正在形成。另外,数据也表明,2016年的器材教具需求周期呈现出与学校学期(假期)分布同振的态势,值得注意的是,截止到今年9月的统计,其最高峰值出现在8月份(约百万规模),而9月份也并未随着开学而明显下跌;在利益方面,产品面向主要地区分布,除了上海的数值明显偏高外,北京、江苏、深圳、山东等地区的发货量几乎旗鼓相当。

其次,从产品年产值考核来看,超过2000万元的约占17%,1000万元~2000万元之间的约为17%,但半数的企业规模在100万元以下(以上数值与产品是不是独立产权,还是属于代工、贴牌有关)。产品销售难度原因依次为渠道拓宽力度不够、课程研发与配套不及时(尽管课程配套率达到了60%)、同行价格竞争激烈等。

6.对家长的调研数据也不容忽视。产品面向客户群体年龄表明,6~12岁是热衷机器人教育的主力军,而3~6岁的接触比例也接近20%,反倒是15岁以上的群体响应度表现不尽如人意,还不足10%。与之有着明显联动作用的另一组“校外培训家庭决策人”数据显示,父母在决定孩子报班的过程中起着绝对重要的作用(约占到了95%),其中母亲与父亲的决定比例,出乎意料地呈现出接近3∶1的局面,母亲的决定因素是不是影响家庭决策的因素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固有的男性偏爱机器机械的思维定势正被显示数据所挑战,却是不争的事实。另外,我们遗憾地发现,在所有决策人群中,家庭都几乎忽略了来自学校和教师的导向和建议,这不得不让人深思。所幸的是,在“希望孩子接受机器人培训后,哪些方面能力得以提高”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动手能力、编程能力、表达能力和管理能力都成为家长报班的初始动机(另一项调查也显示了类似的结果,“锻炼能力”成了第一选择,然后是“放松为主,顺便锻炼能力”,选择“帮助学习”的家长也不在少数,而“参加竞赛有助于升学”的比重反倒是有限)。这表明,至少在子女的学前阶段和小学阶段,家长还是比较理智的,心中非常明白机器人教育的内涵与外涵覆盖是当今不多的素质教育、素养教育、成长教育的上佳选择之一。只不过,受到学业压力的影响,约有42%的家长止步于初中之前的相关学习,好在只投入1~2年就浅尝辄止的比例只有14%,而在高中之前的比重约为26%,高中阶段的选择人群比重继续降低至18%。

如同我们预期的一样,在已经从事机器人教育的教师群体中,有93.1%的教师认为学生对机器人感兴趣。学生喜欢上机器人课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61.1%的教师认为学生喜欢的是编写程序与调试机器人,51.4%的教师认为学生更喜欢探究机器人的硬件组装,44.4%的教师认为学生喜欢探究机器人的功能,29.2%的教师认为学生喜欢创造有智能的人造物。当然,机器人教育涉及多门学科知识,侧重于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因此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充满挑战性。

7.最后,我们环顾一番国内外锁定精英取向的机器人高端教育。

有这样几条主线在提醒我们国际机器人教育的发展趋势:1992年开始,美国政府有关部门在全国高中生中推行“感知和认知移动机器人”计划;1994年麻省理工学院(MIT)设立了“设计和建造LEGO机器人”课程(Martin);1998年英国开始尝试在小学生中开设机器人课堂;2001年以色列开设了高中机器人教育课程;2006年智利研究应用在大学中引进机器人教育;2009年第国际机器人展览会在日本召开;2010年韩国将服务类机器人技术列为未来国家发展的十大“发动机”产业;2011年,奥巴马宣布启动《先进制造伙伴计划》,提出通过发展工业机器人提振美国制造业;2013年自动化和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可以承担美国47%的工作岗位;2014年全球工业机器人销售额约为95亿美元,其中在亚洲的销量占到三分之二;2015年,升级版Atlas面世,最先进的机器人诞生;2016年世界机器人大会在北京召开。

在国际上比较热门的竞赛赛事,如RoboCup Junior(机器人青少年世界杯)、APRC(亚太青少年机器人竞赛)、机器人教育与竞赛基金会举办的VEX机器人竞赛、CARC(China Adolescent Robotics Competition)中国青少年机器人竞赛、FIRST LEGO League(FIRST机构与乐高集团组成的一个联盟组织)、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Robocon)等中,大陆团队或学校均有涉猎。

我们正巧遇成长的机遇

说到这里,机器人教育的真正价值究竟在哪里呢?或者说我们应该将学生往哪个方向引导呢?对此,我们的指导思想和看法是:

首先,必须重新定义机器人教育,细分在体制内的校内、校外,社会层面的培训机构等不同的定位、边界和优势。社会都认可机器人教育是一个极佳的科学研究平台,蕴含了丰富的科学价值,在机器人平台上进行各种科学研究,特别是在数学和计算机科学领域,可以涉猎非常广泛和深入;对于青少年来说,机器人教育应尽量深入挖掘机器人平台的科学价值,让中小学生在机器人平台上完成科学任务,这样不仅能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更能培养他们的科学研究能力,提升他们的科学计算与理解能力。这既是对我国现有教育现状的尊重,又契合了近年来各教育主管部门对多元教育力量整合的号召,更因应了国际通行的施力于青少年成长不同作用点位的优势和所长设计。

其次,机器人必须要与时俱进,我们不能满足于机器人对青少年所具有的吸引力。至少就目前的运作模式来说,机器人教育与十年之前刚刚兴起之时的表征形式没有大幅度升级;与日新月异的机器人产业发展相比,机器人教育的模式、教学风格,乃至机器人品种的变形等都缺少系统的规划和求新求变的开发,以至于机器人在内行看来,在曾经经历过的父母看来,在坚守教育行业的教师们看来,都显得单薄。大家心里都在思考:为什么不能在机器人平台上加载更多的教育目标呢?未来机器人教育的发展,能不能让学生享受到机器人教育的真正乐趣,体悟到机器人教育特有的教育价值?

最后有必要强调的是,在创客教育、STEAM教育、做中学、个性化教育等各路纷呈的情势下,怎样去凸显机器人教育在其中所具有的复合效应,特别是有没有可能动一动学科教材的奶酪,全新建构起以机器人教育为引领的学科成长模式、大学科综合教研模式、PBL项目解构模式的校内课程支撑系统,或是高起点地开发设计出以机器人综合实验为抓手的学科融合试验平台、学生潜力(能力)体验和展示平台等,这些将有助于打造出一个与新教改相匹配的深度学习生态。

好在我们现在处于机器人教育发展的最好时机,拥有着太多直接或间接的“尚方宝剑”,也取得了来自校内外、社会上下,乃至国内、国际各方面的理解、支持和援手。

1.机器人教育得到了来自包括教育部、中央电化教育馆、科委科协、相关产业部等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在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将“人工智能初步”和“简易机器人制作”作为选修模块加以规定,对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教育的普及和推广具有明确的导向作用;教育部新制定的《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也提到“收集资料,了解机器人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的要求。在今年10月刚刚结束的第二届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得到国家授权的中国陶行知研究会新成立的校园文化专委会就授命承办了大会期间的机器人教育专题论坛;中国机器人教育联盟也在10月成立了“国际机器人教育(中国)研究院”;而北京师范大学智慧学习研究院正式了《2016全球教育机器人发展白皮书》,这是全球首次由教育权威机构针对教育机器人领域的白皮书;去年以来,但凡论及创客教育、STEM教育的正式文件,都并列地把机器人教育列入其中。

2.机器人实验室项目作为实施机器人教育课程的重要配套,很早就被列入教育部装备中心(现称教育部教育装备与发展中心)的目录,始终是各地学校创建创新实验室的优选项目。而教育部教育装备研究与发展中心定点帮扶宁洱已经三年,以消除素质型贫困、开发人力资源示范区为目标,把对滇西连片贫困地区的教育扶贫列为中心的重要工作,坚持问题导向、创新扶贫的工作方式,以科技支持、智力帮扶、项目支撑、人才培养为重点进行帮扶,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有效提升了当地的办学条件和教育教学水平。还有西部欠发达地区(如甘肃),也早在2005年就向全省中小学校发出了《关于选拔教师参加机器人比赛培训》的通知、江西省于都县等戴帽地区教育局也在2012年开始筹建机器人创新实验室……

3.2016年1月21日,由教育部组织召开的《机器人学中小学课程教学指南》专家论证会在北京成功举行,所有专家一致同意由教育部在全国学校范围内颁布《机器人学中小学课程教学指南》。该会议为今后全国中小学校开展机器人基础教育提供了教学规范、教学标准、教学大纲等,也为验证广大青少年的动手动脑能力提供了检验标准。2013年,教育部正式批准成立了全国学校体育机器人联盟,随后国家体育总局加以借鉴,总结了国际机器人运动的先进经验、先进理念,并将机器人运动纳入国家体育运动项目,制定了《中国素质体育机器人运动通用竞赛规则》,该规则在全国范围内颁布实施,标志着机器人运动的各级各类赛事在中国举办有了法律规范。

青少年人工智能课程范文11

时光匆匆转眼2天的共青团干部培训班已经结束,但给予我的学习教育和思想洗礼才刚刚开始:袁教授的授课让我对于“中国梦”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他从追梦、解梦和圆梦深入浅出的给大家阐述了中国梦的由来、内涵和意义,坚定了投入祖国伟大复兴事业的信心;黄老师的授课又从全新的角度分析中国周边的局势和采取的方式,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让我们认清了形式,明确了方向,更加珍惜中国梦的实现历程;陆书记的调研报告,又让我对于共青团工作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要了解青年、切近青年、服务青年、凝聚青年,最终推动广大青年都积极的投身中国梦的实现过程中,做一名追梦的青年。

青年应该勇于放飞梦想,追逐梦想。周总理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和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等启示我们:年轻人绝不能缺少梦想。梦想是什么?就是有目标。我一直相信,目标比努力更重要。有个故事是这么说的:有个人好不容易揽到了一个工程,他便加班加点、认认真真的施工。完工后,不但没赚到钱,还挨了一顿揍。什么原因?人家让他挖一口井,他把图纸看倒了,盖了个烟囱。“磨刀不误砍柴工。”没有明确目标、找不准方向,就急于出发、急于求成,最终的结果很有可能就是南辕北辙,无功而返。我们伟大的中国梦也是有具体目标的,作为青年一代的我们,是实现目标的生力军,所以我们应该追梦,但更要正确的追梦。

“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当我们坚定了信念,明确了目标后,就要勇敢地踏出第一步,并为之而不懈努力。《中国合伙人》里面的男一号成东青说,“我不知道成功的公式,但是我知道当你在梦想前进的道路上感到了曲折,那么你已经走在了成功的笔直的大道上。”他就是这样为了梦想而不断追求和努力的,所以他成功了。我们祖国的中国梦目前也遇到了很多的困难,这反而说明复兴之路正在脚下,作为青年一代的我们更应该学会全面观察、综合分析、动态把握、辩证思考和冷静判断我们已经有的,正在努力的和需要争取的。这样我们的目标才能实现,我们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追梦青年。

青春是一首歌,因为她的炫美和激情。所以作为追梦的青年,我们还要有继承和创新,既要把前辈的优良传承下去,又要创新青年的特色,展现青春的智慧;我们还要有服务意识,不光是服务别的青年还应该服务老年人和青少年,体现青年的责任担当意识;我们还要学会做枢纽,()承上启下,扶老携幼,紧密联系党的中心工作又要踏踏实实做好一线工作;我们还要对人温暖可亲,这是一种态度,也是青年人胸怀的体现;我们还要紧密联系群众,让别人“触手可及”,做关键时候靠得住,紧急关头找得到,需要时刻想得起的青年。而我们作为团干部更应该有这样的眼界,看到这些,做到这些,这样才是合格的追梦青年。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有梦则民族有望,少年追梦则国家昌盛”。青年梦既是个人梦,也是强国梦。记住主席在“五四”讲话中对于我们青年的寄语和希望。树立正确的目标;克服不断出现的困难;发挥青春的智慧,才能为实现“中国梦”发挥生力军作用,实现理想,成就人生,用“青年梦”托起“中国梦”。

我是一名追梦的青年团干部,有梦所以不断追求,青春所以干劲十足。

青少年人工智能课程范文12

对于当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问题,素质教育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李岚清关于“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的思想明确了艺术教育对加强素质教育的意义。而艺术教育中,美术教育又是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美术教育对促进青少年素质开展的作用也备受关注。科学准确地开展美术教育工作,让其真正成为素质教育的有力推手,使美育成为启迪学生心智、培养学生爱心的园地,这是美术教学的未来趋势,更是在青少年阶段全面科学开展美术教育的意义之所在。

一、培养青少年鉴赏力和创造力

有些教师认为上美术课是很轻松的,主要是展示作品,然后让学生按照这些作品进行模仿创作,其实这种“认为”是片面的,是对美术课目的没有深刻的认识。《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在前言中明确指出,要通过美术课程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在前言中同样明确指出,美术课程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具有积极作用,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提高感受美、辨别美的能力。作为美术教师,只有认清教育的方向和目的,才能体会肩负着的使命与责任;自觉地用美术教育目的来规范具体的教学工作,指导美术教学的改革与教学科研,才能正确培养青少年鉴赏力和创造力,促进青少年的素质开发。

美术教育目的并不一定是要培养专业的美术家,通过美育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格素质,这也是一般的基础教育所无法达到的效果。它对学生的认知、观察、想象、审美、鉴赏等方面都能够起到促进作用。通过感知美术的“美”来发掘生活中的“美”,培养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通过学习美术史可以使学生了解中华优秀的民族艺术、文化传统及其国外的优秀艺术成果,提高文化艺术素养,增强爱国主义精神。

二、陶冶青少年情操,提高自我控制力

美术教育对提高青少年的乐观情绪也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它能够诱发青少年的求知欲,“美”的产生是物化于人的感觉器官所引起的,学生之所以产生美的感觉,与他们的心理活动有关,而青少年的美术教育则可以调动这种求知动机。美术教育是一种愉快教育,我们追求的是“寓教于乐”,让青少年沉醉在美的世界中。

美术教育还能够强化青少年的意志力和自我控制力。意志力既包括了一个人的信心,也包括了决心和恒心。一幅优秀的美术作品没有一定的定力和耐心,是很难将作品进行到最后的。而一旦把心灵安静下来,用心创作出满意的作品,便会带来极大的身心满足和坚定信念。通过一件件作品的诞生,无形中提高了青少年的自我控制能力和自我欣赏能力,养成做事专注的好习惯。

三、辩善恶知美丑,提高综合素养

美术教育还能够促进青少年的智力发育,在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中包含了许多知识教育,在美术课程体系中包括了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等。良好的美术教育也是开发右脑的最佳学科。能发展右脑的感知能力,与人类认知特点、心理发展特点相吻合;能够丰富记忆的表象,培养青少年的的动手和实践能力。让他们懂得分辨善与恶,美与丑。以此来激发创造灵感和智力思维的提高。

随着现今社会的进步及人们对高质量生活水平的追求,美学与人们日常生产、生活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审美不仅具有精神价值,而且作为人们物质生活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越来越具有实用价值。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的衣食住行用等已远远不满足于只求温饱和实用方便,追求美已成为人们体现文化素养、表现生活情趣的重要方面。

青少年正处于人生的发展阶段,较容易接受各种教育影响,可塑性极强。要善于抓住这一有利的人生阶段,强化美术教育,培育学生的人格和心灵,引导他们用正确的观点看待事物,用正确的审美标准约束自己的言行,善于发现生活的美好,从而热爱生活并不断去创造自己美好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