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青少年儿童素质教育

青少年儿童素质教育

时间:2023-08-02 17:16:10

青少年儿童素质教育

青少年儿童素质教育范文1

关键词:青少年儿童;体质健康;健康管理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3-0187-02

体质是身体的质量,反映人生命存在的状况,它是人的生命活动和学习工作能力的物质基础。体质健康是指理想的体质状态,是人整体健康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国民的体质健康,除先天遗传因素外,还受生物因素、行为因素、环境因素及卫生服务因素的影响。随着人类的环境条件,尤其是公共环境的改善,行为因素已超过卫生服务、生物因素、环境因素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首要因素。国内外的相关研究也显示近年来青少年儿童体质下降是多种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行为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是青少年儿童体质下降的核心因素。针对人们行为和生活方式因素,近年来健康管理理论与实践迅速发展。基于行为和生活方式进行的健康管理关注个体的生活方式、行为可能带来什么健康风险,通过对健康或预防疾病有益的行为塑造方法,帮助个体建立最佳的健康行为来减少健康风险因素。健康管理是对个体或群体的健康进行全面监测、分析、评估、提供健康咨询和指导及对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干预的全过程,旨在调动个人及集体的积极性,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以达到最佳的健康效果。青少年儿童的健康管理虽没有明确提出这样的名称,但实际上一直是学校卫生工作的基本内容之一,整个工作过程都是以预防医学的理论为指导。青少年儿童健康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通过抽样健康监测或全员的健康体检掌握青少年群体的健康状况变化趋势,并为其建立健康档案,为制订改善其健康状况的政策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针对青少年儿童的体质健康检查和健康检查结果做出科学的评价,结合青少年的健康特点或亚健康状态,对青少年儿童的常见疾病或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制订预防和矫治工作计划。根据青少年儿童时期鲜明的年龄特征及影响健康的相关因素,针对学生个体或群体的不健康生活方式进行干预、矫治和管理。青少年的健康问题得到各国政府的普遍重视,为提高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培养其健康生活方式,各国积极推动青少年参加体育活动、健康教育等干预性活动。特别是美国和日本在这方面,取得了很好成绩,许多举措十分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日本青少年儿童的健康管理

日本青少年的健康管理与日本公民的健康管理服务系统是分不开的,在日本家庭普遍都享有健康管理机构的保健医生长期跟踪服务,为家庭建立健康档案,负责家庭的健康管理,孩子作为家庭中的一员也享有健康管理服务。

1.日本青少年儿童健康体检。学生在入学时都会进行健康体检并存有档案。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日本对青少年儿童的健康管理观念有所转变,不仅只是对其进行体检、档案管理和在校期间的健康管理,还要让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形成良好健康动机的转变;由原来考虑青少年健康促进等问题仅仅只是个人努力的问题,到同时还要考虑与之相联系的周围环境(学校、家庭、社会)的影响等方面的转变。日本儿童青少年的健康管理只是其全国公民健康管理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校期间的健康管理也只是其一生中的健康管理的一部分,日本更强调的是“一生”管理的持续性和完整性。

2.日本青少年儿童体质健康监测。日本在明治12年(1879)就对部分学生进行了身体活动能力的调查。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国民的身心健康也受到影响。日本政府对儿童、青少年的体质健康予以极大的关注。1963年文部省在对6~9岁学生颁布了《小学低、中年级运动能力测验实施要案》,在长达40年的体质监测中,测试人群不断扩大,内容也再不断修订和完善。

3.日本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分析与评估。日本测试指标始终随学校体育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国民体育观念的转变而不断的修正、完善。日本学校中的每一位学生都有一个体质备忘录,包括身高、体重等各项基本信息以及参考模型,以供学生即时进行身体锻炼。

4.日本儿童青少年儿童健康干预。第一次国民健康运动(1978~1988年):提出“健康一生”的理念,推进强调营养、运动、休息等健康三要素的健康促进事业,此次运动以营养为重点。在建立从婴幼儿到老年人的健康检查和保健指导体制的基础上继续使体制得到充实。2000年3月31日,日本厚生省给各都道府县政府下发了有关“健康日本21世纪”国民健康运动的文件,标志着日本从2000年到2010年为期10年的第3次国民健康运动的正式开始。“健康日本21世纪”计划是针对日本社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从预防保健入手提出的一个全民健康计划,共包括营养与饮食、身体活动与运动、休息与心理健康、控制吸烟、控制饮酒、牙齿保健、糖尿病预防、循环系统疾病预防、癌症预防等九大类目标值体系。其中每一部分都对儿童青少年有单独和明确的目标值。同时日本计划从2007年至2016年10年间,实施“新健康开拓战略”。该战略认为,从小到大保持经常性的运动,计划试图帮助国民实现“运动一生”的生活方式。为了培养儿童游玩和运动的习惯,日本政府计划继续充实体育课堂和课外体育小组的活动,并呼吁国民重视提高儿童身体素质。

二、美国青少年儿童健康管理

在美国拥有医疗保险者的比例,1997年时65岁以下的比例为83%,2010年的目标值为100%;拥有一项特定长期医疗保健服务者的比例,1998年该数值为87%,2010年的目标值96%。青少年儿童一方面有来自全国性质的健康管理,同时还有针对在校学生的体质健康监测、指标评价和健康教育等的群体干预计划。

1.美国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监测。美国大多数州有法律规定学生入学及转学均需进行体检,在小学入学时要求提供预防接种证书。1861年,美国医学博士希契科克在担任学生健康指导员时,开始了对所有学生进行学生的身高、体重、长度、围度、肺活量及一些肌力指标的年周期性测量。1956年,美国健康、体育、娱乐、舞蹈联盟(AAHPERD)制定了5~12年级学生体育及格测验标准。1958年,全国50个州都进行《青少年身体素质测验》,并于1975年修改了测验内容和标准,公布了美国《青少年身体素质测验标准》。从1965年至今,美国基本上每10年进行一次全国性青少年体质普查。

2.美国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分析与评估。1980年AAHPERD首先开发了“与健康相关的体质测验”(Health Related Physical Fitness Test)。1985年AAHPERD对测验进行了进一步的修订完善,并将该测验命名为“最佳身体测验”(Physical Test)。包括两个分测验,即“与健康相关的体质测验”和“与运动相关的体质测验”。把提高运动成绩不可缺少的各种身体素质称为运动素质或运动员素质(包括灵敏、平衡、协调、速度、爆发力、反应时),把增进健康和预防某些疾病有特殊作用的素质叫作健康素质(包括心肺耐力、肌肉力量∕肌肉耐力、人体成分、柔韧性)。从美国比较普遍使用的体质健康测试方法来看,所选择的指标都与人体健康有关,可以归纳为心肺功能、肌肉力量与耐力、身体柔韧性和身体成分四方面。美国家庭大都有一个“儿童健康年计划”,即不管孩子是否生病,家长每年带领孩子去儿科诊所进行一次体格检查。通常儿科医生会向父母询问一些孩子的“生活习惯”(如睡眠、体育锻炼、看电视、个人卫生等),然后根据这些情况,有针对性地指出孩子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

3.美国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干预计划。美国“健康公民”计划项目由美国联邦卫生和社会服务部牵头,与地方政府、社区和民间及专业组织合作,每十年更新一次,计划、执行、评价,循环反复,旨在不断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以“健康公民2010”计划为例,其愿景是“健康社区、健康公民”,旨在提高个人、社区及整个国家的健康水平。“健康公民2010”计划对促进青少年健康、安全和福利非常关键。在健康公民2010的467个指标中,有107个指标与青少年相关。而且不同的部门或组织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订出各自的健康目标,如“健康学生2010年”“健康社区2010年”等。全国性质的公民干预计划积极实施的同时,教育界也做出了巨大努力,在学校积极的实施促进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干预计划。美国学校健康促进体系是由美国疾病防治中心、各州为核心的一个健康体系。它由健康教育、体育、健康服务、营养服务、咨询与心理及社会服务、学校健康环境、学校员工健康促进和家庭与社区的参与组成。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体育界提出终身化、个性化、健康体适能的教育计划。青少年健康体适能计划的提出,得到很好地开发和推广,其中较有代表性的如“SPARK”和“CATCH”等健康关联体育教育计划,“FITNESS FOR LIFE”等健康概念学习计划,及“FITNESS GRAM”“PHYSICAL BEST”等身体健康素质监测计划。如今美国的学生健身体育教育已成为世界学校体育课程教育的主要发展模式。目前美国的学校健康教育工作正围绕着协作性学校健康计划(Coordinated School Health Program)而展开。协作性学校健康计划在政府的组织参与下,强调通过学校、家长和学校所在社区所有成员的共同努力,给学生提供完整的积极的经验和知识结构。其具体的组成部分包括:全面的学校健康教育、健康的学校环境、学校卫生服务、体质教育(体育)、营养服务、咨询和社会服务、社区和家庭参与、对员工和职员的健康促进八方面。协作性学校健康计划把所有有利于发展和促进儿童青少年健康的各种因素组织联系起来,形成广泛的合作,这种合作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以持续性的方式进行的。它的实施内容是全方位的,要全面影响学校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于儿童青少年的学习和生活之中。

三、对我国青少年儿童体质健康管理的思考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青少年儿童健康体检与体质监测日益成熟,青少年儿童体质健康分析与评估不断完善,但青少年儿童体质健康的促进还缺少整体规划,尚未形成多部门有机联合的综合性体系。相关部门在对青少年健康促进的协作上配合不足,尚未形成合力与长效机制。目前,我国对青少年儿童体质健康的干预还主要集中在群体的控制和干预,对个体的以终身健康素养提高为目标的个性化的指导还不足。并且我国青少年学生健康管理需要得到政策、人力、经费等多方面的支持和帮助,建立起以学校为核心,联合家庭、社区、卫生服务等机构、在社会环境和政策支持下的青少年儿童群体和个体的体质健康及其相关行为等危险因素监测、体质与健康分析与评估、体质健康及其相关行为干预和促进的综合性的监测、评估、干预、反馈的管理和促进体系。

参考文献:

[1]杨贵仁.学生体质健康泛教育论[D].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2000.

[2]孙爱萍.健康管理实用技术[M].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9.

[3]季成叶.《儿童少年卫生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94-117.

[4]尹小俭,王树明等.日本儿童青少年的健康研究课题及健康促进[J].现代预防医学,2009,36(7).

[5]蔡睿,王欢等.中日国民体质联合报告[J].体育科学,2008,28(12).

[6]叶旭军,李鲁等.日本面向21世纪的健康促进计划[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1,17(5).

[7]仇建生.中美体育测量发展比较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6(6).

[8]林静.美国体质研究发展的若干问题讨论[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7,12(3).

青少年儿童素质教育范文2

【关键词】:青少年儿童诚信 社会 家庭 学校 诚信教育 说谎

诚信自古被奉为中华民族做人之根本。在诚信已经成为顽疾的今天,加强青少年儿童的诚信教育意义深远。学校、家庭这两个青少年儿童生活和学习的重要场所,做好诚信教育责无旁贷。道德是和谐社会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行为规范和准则;它源于人们的物质生活中的社会交际活动,是人们在和谐社会生活中自发形成的。诚信则是基础的道德规范。[1]为了让学生成为社会德才兼备的人才,我们就必须从小教育学生诚信,而现今的诚信教育存在很多问题,学校教师不能以身作则;家长素质还有待提高;家长和教师缺乏沟通,不能使教育达到最佳效果,等等。面对孩子的说谎行为,我们应反思,分析其说谎原因,采取针对性措施,矫正其说谎与行为,强化其诚实信行为。

一、 环境对青少年儿童诚信的影响

任何优良品德和行为的养成,或者不良道德品质、行为习惯的形成,都受到环境的熏陶与感染。青少年儿童也是社会的人,其诚信方面出现的不良现象,必然是社会综合影响的产物。下面从三方面进行分析。

(一)社会对青少年儿童诚信的影响

在我国的基础教育中,一直存在重学校、家庭而轻社会的误区,不少人固执地认为,教育孩子,应该是老师和父母的事。但是,现在困扰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诸多问题,例如孩子们在学校思想道德建设不能在假期中得到有效延续、甚至被破坏的现象,恰恰不是学校和家庭的教育能够解决的。学校5个月的优质教育积累,如果在暑假2个月碰到不良社会环境,顿如春雪消融,转眼即逝,令老师、家长痛惜不已。

我国自开始建立社会主义时常经济体制以来,经济发展驶入了快车道。成就巨大,世所瞩目。但是,由于搞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是前所未有的创举,遇到的困难之大是可想而知的。在经济领域,当前的一个严重问题,是假冒伪劣和欺诈行为十分猖獗。甚至连统计、审计、财会和合同,也出现了严重的欺诈现象。可以说,假冒伪劣和欺诈以遍及当今经济领域的各个角落。

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与现象严重影响了社会的信誉,假冒伪劣产品也大大危害了人们的利益,这也为青少年儿童接触不良风气提供契机,使其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和道德规范,影响其良好人格的形成。

(二)家庭教育的影响

教育学上有个“5+2=0”的理论,大意是说周末2天家庭教育的失败,足以抵消学生在校5天学习所得。比如,孩子在学校听老师的话刻苦学习,回到家来,父母却在麻将桌上喷着酒气说:“读书有个屁用!” 当然,这样的父母现在越来越少了,家庭教育越来越多地成为学校教育的有效延续。

家庭是青少年儿童最早接受教育的环境,因此它对青少年儿童的成长至关重要。一般,家长只重视孩子的智商,而忽视了其做人这一根本问题。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也是潜移默化的。父母良好的言谈举止将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父母的言谈举止总是深深地烙在孩子的头脑中,有意无意地在孩子的行为中表现出来。尤其是,父母不要随意许诺,对孩子的承诺要兑现;对孩子的要求要实事求是,符合孩子自身的实际能力。

(三)学校教育的不良影响

由于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青少年儿童的“诚信”意识正受到冲击和挑战。在现实生活中学生撒谎、抄袭作业、考试作弊等等不诚实的现象,虽然问题表现在学生身上,根源却在教育上。学校教育是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但如果某些学校和教师在进行诚信教育的同时,违反诚信这一原则:上级来检查,学校会交代好学生该如何做,说是为了学校的荣誉着想;某些教师开公开课前要把课堂演习几遍,说是为了班级能给听课老师留下个好印象等等。

这种教育脱离了教育的目标与宗旨,能把诚信教育开展得很好么?教育教的不仅是知识,还要帮助学生实现思想上的转变,从不良到规范,从不成熟到完善。学生接受的只不过是诚信的理论教育,并不能把诚信表现在日常行为中。

教育不仅要教给学生诚信的理论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将认知转化为行为的能力。认知和行为是两种水平。因此,诚信教育不能是空喊口号。如果我们希望学生真心对待诚信,接受诚信的道德价值取向,那么学校教育本身就应当是诚信的。身教重于言教,教师要做诚信的表率,学校和教师只有从自身做起,以自己的一言一行履行诚信,给学生营造一种诚信的氛围,为学生树立一个诚信的榜样。

另外,诚信作为一种道德价值取向,是引导学生完成接受诚信的道德价值过程,前提是满足学生内在的道德需要。只有充分发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通过学生主动参与、认同和体验诚信教育的全过程,才能达到从知到行的德育目标。诚信教育从知到行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知、情、意、行的德育过程,教师要恪守诚信的最低道德原则,以自身行为传递给学生正当的认识,也要善于捕捉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细节每个和两难问题随机进行教育。

环境的不良影响则导致青少年儿童产生说谎行为;当然,环境对青少年儿童诚信的养成也有正面影响,规范青少年儿童的道德准则和行为习惯,引导青少年儿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环境的影响要通过青少年儿童的内心起作用,通过行为表现出来。下面我们对青少年儿童说谎心理进行分析。

二、 青少年儿童说谎心理分析

卢梭认为,一旦青少年儿童进入成人的道德世界,就等于向他们打开了罪恶 的大门。欺骗和撒谎的行为将随着社会习俗和义务而同时产生。可见,说谎并非青少年儿童的天性,当他们为他们应该承担的事感到痛苦时,他们不得不说谎来逃避和掩饰。[2]青少年

儿童说谎大多都出于以下几种原因: 还是有必要的。

5. 给孩子的错误处罚要适当

当发现孩子说了谎,父母和教师要冷静地考虑孩子为何说谎,然后再教育孩子,。在气头上教育孩子,父母往往脾气暴躁,引起孩子的抵触情绪,教育效果甚低,甚至是相反的。不要对孩子太严厉,要耐心地向孩子指明错在何处,如何改正错误。对于主动承认错误的孩子,要减轻惩罚,告诉他这是他主动承认错误的结果;对于不主动承认错误的孩子,要加重惩罚,并告诉他,他还多犯了一个错误——说谎。

6.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

家庭是孩子接受教育最早的地方,社会是进行公民道德教育的大课堂。当前,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家长必须提高自己的素质。家庭作为直接影响孩子的一个庞大群体,对孩子各方面的素质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在学校受系统的教育;社会是个大染缸。教师和家长要经常联系,及时了解孩子在家里的情况,这样有利于教师即使地判断学生的表现是否诚实,减少给孩子说谎的机会;教师要教育学生正确认知目前社会存在的不良现象,自觉抵制社会的不良影响。

家庭、学校、社会在公民道德教育方面各有侧重,各有特点,但又相互衔接,是密不可分的统一体,只有三者紧密结合起来,互相配合,相互促进,诚信教育才能得到实效。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真善美是做人的至高境界,诚信是公民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一切良好道德品质都必然建立在诚信基础之上。诚信是孩子成长的路标,是道德之基石,立人之根本。

教师和家长一定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及时判断掌握青少年儿童的说谎动态,并运用好的疏导技术对青少年儿童进行教育,在青少年儿童不诚实行为处于萌芽状态时进行诚实心理的培养,促使青少年儿童逐步养成表里如意,言行一致的良好品质,为未来输送具有健康人格的合格公民打下坚实基础,让每个孩子拥有人生道路上必须的“诚实”这张通行证。

1. 青少年儿童因想象而说谎

曾经有人指出,早在青少年儿童十九个月大的时候,大人们就开始在他们身上发现言语性欺骗行为。而心理学研究表明,1-3岁的青少年儿童往往分不清想象与现实的差别,说话时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甚至夸大其词。这段期间,青少年儿童的言语性欺骗行为是青少年儿童对现实的想象或者遗忘。[3]对此父母可不必过于在意,只要指明其不对,在青少年儿童能够理解的前提下,尽可能帮助他们把希望、想象和现实分开,这样有助于孩子认知能力的发展,切不可粗暴的训斥,或把它归结为道德问题,否则会使孩子感到惊慌失措。

2. 青少年儿童因害怕训斥、打骂,逃避责任、推卸责任而说谎

青少年儿童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感觉很好奇,尤其是家里买回的东西,非要亲自动手拿一拿,仔细看一看,往往不小心就会摔坏东西。这时由于青少年儿童内心紧张而产生恐惧心理,害怕受到父母的训斥和打骂,而不知不觉地开始说谎。父母发现其说谎后,要搞清基本事实,给孩子说话的机会,严肃并耐心地对待孩子进行批评教育,指出说谎是一种恶劣的行为,让其知道说谎的危害。

3. 青少年儿童为了满足虚荣心而说谎

学校中青少年儿童攀比现象比较严重,学生们相互吹嘘自己的东西如何如何好。有学生捡了东西交公,受到老师的表扬,有的学生也想得到老师的表扬,就把自己的东西交给老师谎称是捡到的。对于此,教师和家长要谨慎、耐心地教育孩子,告诉他们做人要实事求是,得到老师表扬的方式有很多,比如同学有困难的时候主动帮助别人;爱护公物;讲究礼貌等等。让学生明白,只有真诚才能得到别人的夸奖。

4. 青少年儿童为了掩饰自己而说谎

我们可以发现,某些青少年儿童在学习中有不懂装懂的现象。在同一个学习集体中,青少年儿童们都希望和别人一样出色,因此就算遇到不懂的地方也不敢问,怕被同学瞧不起,受到集体的排挤。教师要了解青少年儿童的性格特点,主动关心帮助他们,告诉他们,学习中遇到不懂的就要问,问同学问老师,没有人会因此而嘲笑他,反而会毫不犹豫的帮助他。只有帮助他们克服了心理障碍,此现象才能得到实质性的解决。

5. 青少年儿童因为模仿而说谎

青少年儿童的心智发展尚未健全,他们还不能形成自己的道德判断标准,往往是根据成人的行为进行判断。他们的模仿力很强,父母和教师某些无意间的行为举止可能就被青少年儿童习得,在他以后的行为中表现出来。譬如,父母不想见某位客人,可能会对孩子说:“某某人来,就说妈妈(爸爸)不在家。”还有些小学教师喜欢吓唬学生,因为这对孩子颇为有效。这些不经意的行为都可能“教会”孩子说谎,这就要求父母和教师在孩子面前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给孩子一个正确的榜样。

青少年儿童能否养成诚实守信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是多方面因素影响的结果。诚信教育是寓于生活,而非脱离青少年儿童的生活细节和身边小事的一味讲大道理的教育。我们只有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让青少年儿童感受诚信,这样开展的诚信教育才是最有效的。

三、 青少年儿童说谎行为的矫正

1. 教师和家长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要教育孩子诚信,首先教师和家长必须是诚信之人,言必行,行必果。英国作家说过,播种行为,可以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可以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可以收获命运。对教师和家长而言,这种播种就是育人。在我们的每一件大小事情上,每一个行为举止上,每一个脸色上,都要让学生感受诚信,学做诚信之人。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孩子思想与品德都未定型的时候,家长、教师的行为会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这就要求教师和家长加强其自身修养。

教师还可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有助于诚信培养的书籍,指导孩子经常阅读,让他们了解大人物诚信品德的形成过程和高尚品德对人生的重要作用,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开阔他们的思想境界,激发他们培养诚信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2. 及时教育

青少年儿童说谎要及时教育。那种对青少年儿童说谎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不加批评指正,以为孩子说谎的态度是十分有害的,这其实是纵容。当孩子出现一些欺骗和虚伪的苗头时,就要及时抓紧批评教育,千万不能掉以轻心。古话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要让孩子明辨是非,要让他们知道诚实是人生的一张通行证。

学校可严格按照《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执行,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从不说谎,不抄作业等最基本的行为规范抓起,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同时,尽可能多的学生创造实践活动。如果课余时间到社会义务劳动,为贫困学生募捐,开展有关诚信教育的主题活动。让学生在这些行为训练和实践活动中体会诚信的必要性,主动争做诚信之人。

3. 给孩子足够的尊重

一般说来,凡是受到家人的尊重,并能够随意发泄自己牢骚的孩子,一般都比较诚实;相反,在父母严格管教下的孩子对父母有较少的亲近感,而有较多的恐惧感,他们常常为了逃避责骂而说谎。当发现孩子不诚实时,不一定非要追问个水落石出,不一定非得让孩子承认自己说了谎,尤其是当着客人的面,孩子的同伴更是如此,否则会造成“顽抗到底”,或虽然承认了错,但自尊心大受伤害。5岁的孩子道德已逐渐形成,其谎言如果被揭穿,会感到羞耻与罪恶。

如果发现孩子有说谎的行为,不要当众揭发他、批评他,可以把他悄悄地叫到一边,单独跟他谈话,一是指出他说谎的,大人已知道了实情;二,告诉他这次给他一次改正的机会,不会当众揭发批评;三,阐明说谎和欺骗的危害性,同时警告他,下不为例;四,相信他今后会做得更好。

青少年儿童素质教育范文3

一、人的早期心智发展

1.儿童期的心智

学龄儿童与更小的幼儿相比,心智特征有明显的差异。学龄前的幼儿思维热衷于幻象,进行有限的尝试,他们的语言类似隐喻,极易产生联想。但是到了8、9岁时,他们会产生明显的变化,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小学低年级儿童思维以具体形象为特点,到了小学中、高年级,抽象逻辑思维逐渐发展,他们已经能在客体现象以及形状或空间位置变化的情况下,在思维中保持事物数量或物质的不变性,从而产生“守恒”的概念。儿童在解决一些概念性问题时更多的是采取求实的、具体的途径,他们往往紧紧地抱住觉察到的现实不放,而对可能性考虑得很少,在判断推理某种现象时也多采取经验归纳法而少假设推理,他们得出结论往往是从自己已有的经验出发,而较少能脱离具体经验,这种能力到后期——小学高年级开始有了转变。在童年这一时期,儿童想掌握自身文化和业余爱好;想准确地运用语言而不是仅仅通过比喻;想画出像照片一样清晰的美术作品,而不满足于幻象和抽象的绘画。在衣着、行为举止、游戏、思想感情、道德规范和其他与文化有关的活动中,他们都希望遵守一定的准则,不能容忍偏差。所以这一时期的教育要考虑到儿童的情感和注意力的因素。儿童入学后的前几年,是掌握文化符号系统的重要时期。儿童一般不能独自掌握这些符号系统,这就是7岁左右的儿童要上学的原因。现在人们已经认识到,儿童对符号系统的学习比原先想象的要困难得多,因为儿童不可能在知识真空的情况下掌握符号系统。相反,这种教育必须建立在儿童学龄前形成的“常识”和理解力的基础上,并与之相联系。如音乐符号系统必须与儿童对音乐的直觉或图解式认识相联系;水墨画符号系统必须与儿童对水墨画的情感记忆或图解式体验相关联;科学概念必须与儿童关于物质、时间的常识或情感理解相联系。想实现这些联系,儿童就面临严峻的挑战。儿童期的儿童渴望掌握某些特殊的技能,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如临摹水墨画、表演舞蹈、演奏乐器等。所有的儿童都渴望尝试这些寓教于乐的活动,并获得鼓励和有趣的知识,其中擅长的儿童可以进一步在这个领域中探索和学习。然而,试图使儿童学会所有的艺术形式和运动种类,实现全部的学习获得,往往可能造成儿童学习多而不精。

2.青少年时期的知识综合

青春期少年的心智与儿童的心智相比,至少有三个变化:首先心智的范畴变得更加开阔,青少年的情感和智力不仅仅限于家庭,而是更广大的世界。其次心智程度变得更高级,青少年能够以更加抽象的思维方式推理、思考,提出假设和理论。再者是心智水平变得更加深入。青少年更加持续地探索自己的生活,比几年前更加全面地对待自己的感觉和愿望。在当前的文化背景下,青春期是接受高中和大学教育的时期,也是增加专业知识的时期。这个年龄阶段的青少年正通过范围更广阔的活动确定自己的人生坐标,所以此时心智更成熟,观察更仔细,空间感更强,并且同时继续接触广泛的绘画语言、主题,这对于心智发展是很重要的。在14岁到20岁之间的青少年教育,应该更加重视全部知识的综合,包括科学、技术、艺术与人文学科等。此外,教育课程也应关注伦理道德、时事政治、社区与全世界的问题,教育者还应该鼓励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课题或专题项目,以使他们获得更广泛的经验,培养他们多方面的想象力。

二、美术教育方式

1.素质教育和专门化教育

少儿美术教育应该是一定的素质教育和专门化教育的结合。在对儿童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同时,也应该让他们有机会在绘画领域获取一定程度的技能。10岁的儿童可以选择绘画艺术课程以利于身心的健康,以及情感与学习的结合。专门化教育和素质化教育相结合的意义是:其一,以日常教学活动为基础,可以让少年儿童尽早了解专业的意义,掌握专业内容和专业技巧,如练习、实践、培养兴趣爱好、与同一领域内的其他人交流互动。因为这样的学习效率比较高,一般人都喜欢快速入门,而不喜欢长期师徒式的学习。其二,这样与今后事业发展有更加直接的关系。一个人如果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就可以获得很大程度的满足感,为社会做出贡献并实现自己的价值。如果儿童在早期教育时充分接触各种领域和智能,就有利于集中注意力,发展兴趣爱好。专业的分化无需定量配置,生动有趣、灵活自然的教学可以使人在早期的学习过程中获得美好、愉悦的情感体验。在专业化的初期,都应该有一段相对无序的发展时期,教师此时可以广泛试验各种符号系统和媒介的可能性,并让儿童自由自在地参与其中,从而获得情感上的愉悦体验。当儿童在某领域初步入门后,开始以较为个性化、较为自信的方式处理教学媒介和工具时,教师应再加强情感和专业深度的结合。对于儿童要做的任何事情,教师都没有必要提出唯一的正确答案或指定某一方式,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儿童大约已经能够做出无穷多的假设,强调不同的绘画方法和多元化的艺术学习是十分重要的。当然,童年中期的美术教育,将会对青少年期的美术学习产生一定的影响。人生的第3个7年,应该和出生的前几年一样,教师鼓励他们进行较广范围的探索,而将较小范围专业知识的掌握暂时放在一边,还应鼓励他们把各项活动与美术学习联系起来,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应用在课外。

2.师徒式和博物馆式的教育

培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是少儿教育的目标。教师应该用更灵活的教学模式提高少儿美术教育质量,或者借助高新技术促进少儿学习美术。有两种教学方式能比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一种是师徒式教育,另一种是借助非常现代化的儿童博物馆、科学博物馆或发明探测中心进行教育。在师徒式美术教育中包含多方面的学习目标,如艺术活动、需要反复练习肢体灵活性的活动等,这些活动与行业的符号学应用能力有关。师徒式学习模式的教学双方是年龄不同的学生和该领域的专家。作为师徒美术学习的一部分,学生要应用各种学习工具。在师徒式美术教育中,大多数的学习和评估都以合作的方式完成,即学生一起工作,完成需要具有不同程度的技能的一组人才能完成的任务,这些人的技能是互补的。在儿童博物馆中,学生可以应用交互绘画的启发式和开放式的学习方法。借助儿童博物馆式教育需要与师徒式教育的严谨、规范和纪律相结合,教师可以考虑将博物馆的氛围、师徒学习方式以及寓教于乐的游戏的长处等方面融入家庭、学校等教育环境。结语美术教育要在承认个人兴趣和天分之间寻求某种协调。从心智发展理论来看,教育者需要观察、分析儿童不同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的心智特征,从而提供相应的绘画教育。运用这样差异化的教育方法,儿童美术教学会更加有效,并且能充分调动儿童学习的积极性。

作者:胡馨月刘行严赵虎单位:武汉工程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青少年儿童素质教育范文4

来,我局根据市妇儿工委文件精神及责任分解内容,结合本局实际,围绕《市妇女发展纲要》、《市儿童发展纲要》精神,扎实开展工作,达到终期目标。现将-期间实施“两纲”终期评估报告如下:

一、主要目标完成情况

(一)广播电视在农村的覆盖情况

从1998年我市光纤电视发展以来,我市农村广播电视发展迅速,随着广播电视事业的不断发展,全市现有农村广播124个点、广播喇叭3800余只,覆盖率全市124个行政村,覆盖率达100%,光纤电视用户10万余户,村通率达90%,为大众媒体传播有益于妇女儿童权益保护和儿童健康成长的社会文化信息搭建起了传输平台。

(二)广播电视宣传情况

以来,随着宣传队伍的不断壮大、设备的不断更新,加上对妇女儿童工作的重视不断加深,在全年的新闻中,对妇女儿童工作的宣传,占新闻总量比例逐年增加。随着事业的发展,宣传用设备也逐步从模拟式向数字式转换,提升了节目的收视效果。也为我局传播有益于妇女儿童权益保护和儿童健康成长的社会文化信息提供了硬件设施保障。据统计—,广播电视共编播“两纲”和相应的法律法规的稿件600篇,被上级采用30篇;同时加大妇女儿童广播电视作品的创作力度,据统计—共制作相关广播电视作品10件,全部获奖。

二、基本做法

(一)加强领导,确保“两纲”宣传工作有序地进行。

为保证“两纲”宣传工作的顺利实施,我局结合系统实际,成立了由分管副局长、总编室主任、新闻部主任、工会主席为成员的“两纲”宣传工作领导小组,并确定总编室主任为联络员,明确职责,责任到人,把“两纲”宣传工作摆上日常宣传工作的“盘子”,确保了“两纲”宣传工作顺利进行。

(二)发挥“喉舌”功能,加大“两纲”宣传力度。

为大力宣传“两纲”的文件精神,为“两纲”的顺利实施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我局广播与电视两大宣传媒体,同期开设了《两纲宣传专栏》,并实行“三优”原则即采访优先、编稿优先、录音优先,加大对“两纲”及其相应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

1、建立健全妇女儿童事业宣传工作机制

妇女是党执政的重要群众基础,儿童是党长期执政的希望。妇女儿童事业关系国家命运和民族前途。妇女儿童发展状况,标志着一个国家或地区文明进步的程度。做好妇女儿童工作,对于全区政治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妇女发展纲要》《儿童发展纲要》颁布实施以来,我局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把做好妇女儿童宣传工作作为重要职责,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明确了分管领导和有关科室的责任,纳入了整体宣传计划,制定了具体的工作措施。部署妇女儿童宣传工作任务,提出具体要求,保证了妇女儿童宣传工作的顺利进行。

2、牢牢把握妇女儿童宣传工作的正确导向

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宣传基调鲜明。采用多种形式,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妇女观,宣传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儿童优先原则,宣传党和政府关于妇女儿童工作的方针政策,宣传妇女儿童纲要的目标、内容和任务,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关心、支持和参与妇女儿童事业发展。严格遵守宣传纪律。从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出发,将性别平等意识纳入宣传工作,坚持对妇女儿童工作的正面宣传,对各类作品、影视片、广告实行严格把关,严格检查,坚决杜绝贬低和侮辱妇女形象的现象,坚决摈弃不利于儿童健康成长的暴力、凶杀、色情等内容,净化了儿童成长环境。

3、营造妇女儿童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

积极发挥媒体优势,采取多种形式,营造妇女儿童发展的良好社会舆论氛围。

一是做好重大节庆活动的宣传。抓住“三八”、“六一”等妇女儿童重大节日,对全市各种纪念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报道,宣传推广了一批妇女工作先进典型,取得了良好的社会舆论效果。

二是做好重要会议的宣传。做好妇女儿童重要会议的报道,是宣传妇女儿童工作和政策,营造有利于妇女儿童发展舆论氛围的重要途径。对有关妇女儿童工作的重要会议,我们高度重视,“两台”记者做了大量及时深入的宣传报道。全面、准确、及时地报道了各项重要议程和重要活动,营造了隆重热烈的会议氛围,扩大了妇女儿童事业的影响,得到了市领导及社会各界的普遍好评。

三是做好日常宣传和对上宣传工作。我们围绕妇女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认真做好日常宣传工作,做到集中宣传有高潮、经常宣传不断线。在电台开设少儿节目《七色童年》、电视台开设专栏节目《校园》,并在《新闻时间》播(发)了一大批质量高、影响大、效果好的新闻稿件,宣传优秀妇女典型、帮助下岗女工再就业、实施春蕾计划、建设文明家庭等。在做好日常宣传的同时,加大了外宣工作力度。积极向市级以上电视台、电台送稿,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为妇女儿童事业的全面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四是开展弘扬时代精神活动宣传。在全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中,对未成年人作好思想道德建设教育宣传;开展星级户“文明户、五好家庭、文明市民、文明好少年、好媳妇、好婆婆”评选等活动宣传,大力倡导以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鼓励妇女成为有理想、 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和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新女性。通过宣传,使“诚信、和谐、务实、争先”的新时代精神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成为广大妇女自强自立和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新的精神动力。

(三)夯实广电基础,构建儿童良好的文化环境。

为进一步加强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为儿童提供更多更优秀的广播电视节目。来,我局共投入10余万元,完成了二项基础工程:一是市电视台开播中央少儿频道,并把少儿频道的落地做为验收“村村通广播电视”的一项指标。目前我市城区及124个行政村,均能收看到中央少儿频道。二是增设两套互动点播频道,并对点播内容进行改版,增加少儿节目的播出量,丰富节目内容。三是购置《闪闪红星》、《鸡毛线》、《红孩子》、《平原游击队》等百部少儿优秀影片,每月安排2部在市电视台播出。据统计,—共播出近240多片。

截止底,我县广播人口覆盖率达100%,电视人口覆盖率达100%。

(四)开展“创先争优”,深化活动的内涵。

为深化“妇女发展纲要”活动的内涵,我局根据“纲要”的内容,结合系统实际,在女同志较多的科室,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取得明显著成效。

三、几点工作评估。

(一)关于创造有利于妇女全面发展的社会文化环境的工作评估。

总体评估:市广播电视台能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大力宣传“妇女发展纲要”内容和相应的法律法规,达到终期的宣传效果。

主要措施:主要采取“三优”的原则,即“妇女发展纲要”的新闻优先采访、优先编稿、优先录音,增加新闻的时效性。

建议:市妇联及有关部门与市广播电视办广播电视专题,进一步增加“妇女发展纲要”新闻稿件的播出量,提高稿件的质量。

(二)关于妇女儿童节目制作和播出情况的工作评估。

总体评估:市广播电视台能充分利用现有的人、财、物,年创作1—2部的妇女儿童题材的广播电视作品送省市参评,并在市广播电视台展播,成绩显著。

主要措施:主要采取抽掉业务骨干,组成创作小组。挖掘相应的题材,集中一段时间进行创作。

建议:市妇联、关工委等部门,加强与市广播电视台的联系,积极提供优秀的题材,拨补部分创作经费,联合创作更多更优秀的作品,争取在省市台展播。

二〇一〇年十月三十日

-------------

市教育局实施-市妇女儿童发展纲要终期评估报告

,市人民政府颁布了《市妇女发展规划纲要(-)》和《市儿童发展规划纲要(-)》。多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市政府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的指导下,市教育局通过不懈的努力,不断强化妇女、儿童工作,妇女科学文化素质有了较大提高,儿童工作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在这十年里,我市一市三县全面落实“两基”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内涵质量不断提高,促使我市妇女儿童教育事业有了明显发展。

一、全面规划,分步实施,基本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1997年,我市“两基”工作顺利通过省政府验收,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取得阶段性成果。实现“两基”,最大限度的保证适龄儿童接受九年义务教育,为妇女儿童提供了平等受教育的权利,也为整体提高国民素质奠定了基础。实现“两基”以后,市教育局按照“全面推进、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的原则,积极进取,实事求是,切实落实基础教育在教育发展中“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巩固“普九”成果,提高“普九”内涵质量,把做好儿童工作作为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并把《市儿童发展规划纲要(-)》中监测要求与“两基”监测结合在一起。目前,我市已高标准地完成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任务,推进了中小学教育现代化进程,建成了一批现代化窗口学校;初步构建了素质教育实施体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基本达到了“四高”(普及程度高、师资合格率高、经费投入高、教育质量高)和“四化”(学校布局合理化、办学条件标准化、内部管理规范化、教学手段现代化)标准,使我市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程度、师资水平、办学条件、教育质量等方面得到巩固和提高。

二、积极创建示范学校,提高我市基础教育内涵质量

我市实现“两基”以后,如何提高基础教育的内涵,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市教育局一手抓薄弱学校建设,一手抓示范学校创建,是一个很好的创举,能够有效的使我市基础教育的工作重心从数量的普及向质量的提高转变,实现规模、质量和效益的统一,从而全面提升基础教育的内涵质量。由于创建了示范中小学,全面提升了基础教育质量。到目前为止,我市已有51所省市级特色示范中小学(幼儿园),其中省级示范性高中为10所。

三、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妇女儿童受教育程度明显提高

我市于秋季启动了基础教育新课程实验工作,几年来的学习与实践,我们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摆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切实抓紧抓好,使我市基础教育改革实践取得了初步成效,素质教育的实施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妇女儿童受教育程度得到明显提高。

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我们还组织各校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首先做好军训工作,对所有高一新生、初一新生均要求进行短期军事培训,以增强学生的国防意识和纪律观念,受到良好效果。其次,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活动,学生到工厂、到农村、到军事院校等地进行参观和调查,写出调查报告,以此让学生更多地了解社会、关注社会,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再次,积极开展“手拉手”活动,要求市区学校与农村学校结对子,学生手拉手,从教学的、物质的、情感的等方面相互交流和帮助,增进了解,共同提高。

四、真心关爱儿童,大力推进留守儿童之家建设

农村留守儿童之家建设被列为安徽省的民生工程,市教育局也一直把关爱留守儿童工作作为自己的一项重要职责,从开始,我市就已经启动留守儿童的关爱工程,目前,我市已经建成校内留守儿童之家437家。

今年,市教育局成立制定出《中小学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方案》,加强领导,大力宣传,争取社会支持,形成合力,为“留守儿童”营造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成长环境,不断提高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的水平和成效。

截止至今年十月底,我市校内留守儿童之家基本做到了“六个一”, 即:一间不少于20平方米的房间;一块写有“留守儿童之家”的牌子;一些学习用的桌凳,一套电教设备(电脑、电话或电视、电话),一定数量的图书和文体活动器材,一位专(兼)职人员管理。部分有条件的学校还进行了“爱心场地”的建设。目前437个留守儿童之家中,有125家接收了模式一(电脑+电话)项目设备,312家接收了模式二设备(电视机+电话机+图书),所有项目学校的配套设施得到了落实并发挥作用,为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了必要的方便。

全市开办留守儿童之家的学校都能够以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团队、班级组织为骨干,紧扣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思想主旋律,围绕“关爱、责任、诚实、诚信”等基础道德规范,按照“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原则,开展丰富多彩、学生乐于参加的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培养留守儿童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和积极向上精神,引导留守儿童树立远大理想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针对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的留守儿童,教师着重开设心理生理教育课,大力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开展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独立生活教育和体谅父母教育等,使留守儿童感到备受关爱,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与幸福,消除不良情感体验,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五、优化校内外环境,加强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我市教育系统大力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发挥共青团和少先队作用,进一步加强与街道、社区的联系,加强对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建立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和社区委员会,鼓励和调动社会各界参与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热情,营造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教育环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认真组织学习贯彻新修订的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通过开展市级先进班集体、先进团支部、文明礼仪班、“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共青团员的评选、表彰,通过榜样示范,加强对中小学生的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和思想品德、全面发展观教育。

2、组织全市中小学生参加了“改陋习、树新风”、举办了“拒绝、珍爱生命”板报展、在青少年学生中倡导文明新风。

3、积极倡导网络文明,拓宽网络德育。

当今社会,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正迅猛发展,对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为正确引导学生,我们一方面组织全市中小学生参加了“拒绝网吧、文明上网”签名活动,另一方面要求有条件的学校建立校园网,利用校园网建立论坛、信箱、网页等,拓展学校德育的新空间,引导学生远离不健康的网吧,培养学生正确的网络道德。

4、贯彻落实《未成年人保护法》、《未成年人保护条例》为重点,开展青少年权益保护工作。全市各校普遍进行了法制教育,建立完善了法制副校长工作机制,举办了法制教育课、讲座等,增强了学生的法制观念和依法自我保护的意识。

5、积极构建社会、学校、家庭三结合教育网络,加强协调、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

我们经常与宣传部门联系,为学生提供健康有益的精神产品,以创建“安全文明校园”为抓手,促进校园周边环境的治理,各学校进一步加强与社区、街道、学生家庭的联系,建立了社区委员会、家长委员会,形成社会、学校之间良性互动,建立健全了社会、学校、家庭的立体德育工作网络。各学校充分发挥关工委的作用,通过举办家长学校,举行家教系列讲座,创办《家教报》等,指导家庭教育的科学方法,传播先进家庭教育经验,指导家庭树立正确的亲子观、育人观、共同发展观,研究时展给家庭教育提出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积极引导家庭教育健康发展。

六、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展示当代儿童精神风貌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构建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发展的工作机制,培养和展示学生个性特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中学生团校、业余党校建设,通过举办团课、党课,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加强共青团、少先队组织自身建设,积极发挥共青团员、少先队员在青少年学生中的先进带头作用。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浓郁的育人环境。

各学校都建立了宣传栏、读报栏、广播站等宣传阵地,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弘扬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普遍重视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班级形成具有特色、人性化的布置,体现时时、处处育人,营造了浓郁的育人环境。各学校普遍举办了形成届次的科技文化艺术节,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展示学生才华,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以“五一”、“六一”、“五四”、“七一”等各种重大纪念日为契机,通过举办18岁成人宣誓仪式、祭扫烈士陵园、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观看爱国主义影片等活动,在青少年学生中开展爱国主义、弘扬民族精神和革命传统的宣传教育。“六一”期间,市教育局、市文化局联合开展了迎“六一”市少儿书画比赛、市少儿朗诵比赛,“讲文明,树诚信”征文比赛,三项活动,将全市青少年儿童“六一”活动推向高潮。

4、开展青少年科技活动,带动青少年科技创新创造活动,树立科学理念。青少年科技活动有利于培养青少年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顽强、坚韧的意志。我市青少年科技活动以较好的工作基础,连续十几年获奖面和获奖层次在全省均名列第一。二中学生的作品《地区天井湖银鱼生态状况调查》,在美国底特律举办的第五十一届国际青少年科学和工程大赛上荣获二等奖,这是中国参赛项目获得的最高奖。二中学生陈鑫设计制作的《防冻水表》获得全国青少年发明创造一等奖。二中学生黄蓉在第十九 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以设计制作《重力驱动式旱冰鞋》项目,获得一等奖。

青少年儿童素质教育范文5

主题词:探索校外教育新途径

“社会弱势群体是一个在社会资源分配上具有经济利益的贫困性、生活质量低层次性和承受力的脆弱性的特殊社会群体”。那么少年儿童弱势群体从总体上来说,主要可以认为:一是家庭贫困少年儿童;二是残疾少年儿童;三是流动少年儿童,主要指青年农民工子女;四是家庭失效少年儿童,主要包括孤儿、生活在单亲家庭、家庭暴力以及家庭重组中受到冷落、虐待的少年儿童;五是游民少年儿童,主要包括失学少年儿童、入狱、待业、失业家庭的少年儿童。

弱势少年儿童因父母的监管教育和亲情的双重缺失,普遍存在心理障碍:残疾儿童的自弃、低沉心理;单亲、留守儿童的自闭、孤独心理;贫困儿童的自卑、失衡心理;问题儿童的自私、逆反心理,这些心理障碍严重影响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对他们实施心灵关爱,驱散他们心理上的阴影是我们校外教育任务之一。少年儿童弱势群体在享受义务教育方面享受到了国家的关注,在享受校外教育方面由于处于弱势地位,基本没有接受校外教育,从而影响其文化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发展,也损伤了教育公平的实现。

一、文化活动进校园、兴趣小组进课堂

校外教育针对少年儿童弱势群体接受校外教育困难的现状,选派校外教育骨干教师通过“送教上门”、“流动少年宫”的形式,定期到打工子弟学校、特教学校、福利院及薄弱学校,拓展双方合作内容与形式,把先进的艺术教育理念、教学形式带给师生,做到优势教育资源共享。这样既能让敏感的弱势儿童感受到社会的温暖,还可以挖掘他们的潜能,鼓舞起特长发展的自信,培养起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2008年北京市少年宫学员在“和谐、爱、坚强”活动中向汶川地震灾区的学生送去祝福卡和玩具;2009年北京市少年宫学员在城乡手拉手公益活动中走进河北杨家桥打工子弟学校;同年藏族子弟走进北京少年科技馆;书法组的学员坚持每年送春联下乡。2010年3月北京市少年宫金鹏科技团分团在北京市唯一一所专门为农民工子女创办的中学――蒲公英中学启动了“城市乡村手拉手”公益活动,并和分布在各区县的打工子弟学校及边远农村校建立了长期合作机制。同时,少年宫积极组织教师走近弱势群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并为社会公益及教育公平,贡献应尽的力量。他们利用自身的优势,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办法,与湖北省巴东县建立了贫困山区“手拉手”长期协作关系。北京市少年宫的教师从教学理念、教学艺术、教学设计、教学语言、教学风格,进行了传授与指导。课后进行了座谈,座谈内容涵盖科技、校外活动指导、兴趣小组活动辅导、活动案例分析、活动教材选编等,解答了教师教学中的困惑与难题。通过这种“手拉手”协作活动,优势互补的工作关系,达到了资源共享、互助互学、共同进步的目的,开辟了校外教育的新的领域与途径。起到了引领、示范、指导作用。

二、同享关爱快乐成长

体恤和关爱弱势少年儿童是社会的责任,更是每个人的责任。校外教育可充分运用科技、艺术、文化和体育方面的优势,融德育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之中,以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少年宫的学员走出宫门,深入社区、乡村、街道,与弱势少年儿童接触、交流,既能够帮助弱势少年儿童,还能达到实践育人的功能,以培养孩子们的健康人格。2008年7月北京市少年宫到房山区福利院组织了“我们拥有同一个家”爱心手拉手美术交流活动,活动主题是:关爱弱势群体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学会体恤关爱他人奉献爱心,健康成长做社会有用的人。活动中少年宫的学生与福利院的学生2+1组成兄弟小组、姐妹小组,由少年宫的学生充当哥哥姐姐的角色,学会运用所学的色彩知识,互帮互学,共同创新,共同绘制卡通石膏像;参观福利院学生学习和生活场所;共进午餐;和充气福娃做游戏;照“全家福”等活动。手绘过程中,学生们不仅了解了色彩知识,著名卡通形象的创作背景,掌握色彩搭配及调色、水粉手绘技巧,也培养了学生们搜集资料、动手制作能力;团结协作、互帮互助和社会活动能力。更重要的是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让少年宫的学生们走出校园,接触社会,接触残疾儿童,体验了多元立体的生活和美术学习,培养了爱心意识、合作精神,学会了体恤关爱他人。让福利院的孩子们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这些活动都渗透着校外教育对弱势少年儿童的关心和重视,把校外教育特点与多元化教育理念的有机结合,公益性校外教育与公益福利事业的有机结合,尝试了素质教育的新途径。

三、同在蓝天下,爱心欢乐营

把弱势少年儿童请进少年宫集中培训和活动,免费参加兴趣小组,学习一门艺术特长,是素质教育的又一新途径。北京市少年宫利用每年的“六一”、寒假、暑假,选一些弱势少年儿童走进少年宫,参加免费冬(夏)令营,使他们在欢乐营中,感受到政府、社会的温暖关怀,享受到同样精彩的童年。北京市少年宫和北京市各儿童福利院建立联系网,将校外教育走进儿童福利院的同时,也让这个特殊的儿童群体同样享有走进校外艺术殿堂的权利。从2007年至2011年“六一”国际儿童节,几次专场邀请打工子弟的孩子和残疾孩子到市少年宫进行游园活动,开放了部分艺术课堂。游园活动中学生们互助互爱、相互勉励、共同倡议:共建和谐校园、共建和谐北京。2009年8月11-13日北京市少年宫美术部实施了关爱弱势群体,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爱心活动。邀请北京太阳村服刑人员的孩子到少年宫联谊,免费为他们做“我梦中的艺术殿堂”公益性艺术培训。太阳村的学生与少年宫的学生一起参加不同门类的艺术培训;参观少年宫各兴趣小组的活动情况;筛选学生作品,印制教育教学成果学生作品集。活动后,通过自评、互评、采访,反馈,太阳村师生一致认为:拉近了学生之间的距离。在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社会交往能力,增强自信心,克服自卑心理,塑造健全人格,做社会有用的人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由此可见作为少年儿童素质教育重要教育基地的校外教育,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活动势在必行。以它特有的魅力,在社会上引起了关注,也倍受老师和孩子们的青睐。

关注少年儿童弱势群体的爱心活动是一项长期的资源共享公益活动。需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校外教育紧密配合,形成合力,齐抓共管,营造立体的教育氛围,才能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孩子是一个家庭的希望,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少年强则国家强,少年兴则民族兴。关爱他们就是关注我们的明天,关注我们的希望。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肩负的神圣使命和时代责任。我们的工作将始终以“为了一切孩子,一切为了孩子”为出发点,充分体现校外教育工作的公益性与全面性。让祖国的花朵共享一片蓝天的目标必将实现。

参考文献

[1]陆士祯 宣飞霞《关于中国社会城市青少年弱势群体问题的研究》

青少年儿童素质教育范文6

【关键词】 青少年 心理障碍 增长趋势

当前,社会正处在一个信息发达、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个体面临很大的生存压力,人们多年来形成的稳定生活模式不断受到冲击,这给人们身心健康带来威胁。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也是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时期,他们求知欲望和模仿能力均较强;自制力及分辨能力差,当碰到困难时,不懂得运用缓冲应激来释放情绪,久而久之就会引起心理疾病,因此开展青少年心理障碍讨论显得尤为必要。

1 青少年心理障碍的特点

青少年心理障碍的特点是指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差异,人与人之间在认识及判断客观事物时基本倾向会有差异,差异的核心是世界观、人生观的不同,其次是兴趣爱好的不同。人们在判断客观事物时,心理特征不同,即在能力、气质、性格等方面会有差异。

2 青少年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

2.1 大众传媒 指以报刊、图书、影视广播、网络等现代工具,面向大众的信息沟通方式。在现代社会中,大众传媒是十分重要的社会化手段。影视、音像、广播报纸杂志,特别是国际互联网迅速向人们提供大量各种信息,使人们开阔视野,学到新的知识与规范、角色评价、价值标准、行为规范等。对个体的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特别是互联网对人们的社会影响较大。[1]

2.2 家庭氛围 是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一大因素,良好的家庭氛围可促进孩子健康成长。调查显示,青少年抑郁症的发生与孩子失去关爱,有强烈精神压力未能及时获得排解有密切关系。患上心理疾病的青少年长大后,常缺乏对他人的人情关怀和对家庭社会的责任感。[2]有关青少年心理障碍的危险因素,许多学者研究认为,家庭关系不融洽、父母离异、不良的教育方式、居住地区社会风气恶劣是引发青少年心理障碍的主要因素。[3~5]

一位心理保健专家指出,由于城市住宅的封闭状态,现代儿童除在课堂外,几乎处于与世隔绝状态,他们无共同的游戏,集体的娱乐。同时,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导致许多家长与孩子缺少交流和沟通。不少现代儿童内心孤寂,其心灵健康容易受到损害,久而久之,甚至会患上儿童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福建省某心理卫生中心心理咨询挂号人次数字统计,见表1。表1 心理咨询挂号人次统计表1数字显示,所有到心理卫生中心就诊者,均存在心理障碍及精神疾病。通过对门诊人次调查,患有心理障碍、抑郁症的儿童当中,有78%的儿童是单亲或父母不在身边的家庭。根据统计学相关分析,儿童患心理障碍及抑郁症与有缺陷家庭的关系呈正相关。

2.3 教育体制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将近30年教育模式是影响青少年心理危机重要原因之一,学校过高追求升学率,在校生教育过分强调智育,忽略或淡化人性教育,人文关怀未得到有效发展。[6]

3 青少年心理障碍发展趋势

根据中国部分地区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推测目前至少有1亿人患有各种精神障碍疾病,精神疾病已成为中国严重的疾病负担。主要表现为偏执,交往障碍、抑郁、情绪波动、躯体症状,过于敏感,其中有一半需要心理卫生干预。福建省某精神专科医院门诊挂号人次数字统计,见表2。表2 门诊挂号人次统计 图1显示儿童、青少年精神专科门诊挂号人次每年均递增,显示青少年心理障碍有增长趋势。如以这种速度继续发展,我国本世纪末将有>60%儿童青少年存在心理疾病,因而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4 几点建议

4.1 教育机制改革 需对近30年来的教育体制加以总结和研究,并提出具体完善措施。进入20世纪后,国家先后提出了实施科技兴国战略和建立创新体系,但在教育体制改革的推进上,始终未走出旧的教育体系,在教育宏观管理上,未建立起一套有效的管理机制,故应针对基础教育,应用教育和教育创新的特点建立起有效的管理机制和运用机制。充分重视基础教育,应用教育和教育创新,培养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一代青少年。

教育是一种终极关怀,建立科学的教育观不容忽视,教育本质是人的成长,教育学首先是一种人文主义哲学,教育是一种智慧,建立科学的教育观比掌握任何一种教育技术均重要。要转变中国旧的教育理念,确立新的教育理念系统:即养成教育、和谐教育、自我教育、尊重教育、启发教育、生命教育、重视实践和效果,善待并协助从儿童的个性开始,才是打造他们未来核心竞争力的唯一出路。

4.2 家庭父母 童年期是社会化的关键时期,个体出生起就在家庭中获得一定地位。家庭在社会化中地位独特作用突出。家庭是儿童最早接受社会化的地方,而父母就是社会化的最初媒介,也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对每一个人来讲,客观现实的认识常是从家庭的生活、家长的言行举止开始。父母的教养状态及教养方式,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儿童的语言、情感、角色、经验知识,技能与规范方面均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综上所述,调整青少年心理状态,使他们以最佳状态对待人生和世界,这不仅要老师的引导,社会关心,父母从小言传身教。不仅需要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还需要教会青少年心理调适的方法,使他们在遇到困难、挫折或自认为处在人生的低谷时能够很好地疏导自己,平稳地度过生命中各种困难时期,健康积极,乐观向上地生活成长。青少年是未来的希望,只有培养出心理、身体均健康的年青一代,祖国才有希望。

【参考文献】

1 张劲松,许积德.青少年早期气质问卷—修订版的修订与应用.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22(6):440~441.

2 黎雪梅.暴力犯罪的人格障碍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22(7):547~549.

3 张志雄.儿童心理卫生的有关因素初探.临床精神医学杂志,1997,7(6):359.

4 尤三力,吴佩芳,俞琳,等.深圳地区少儿行为问题影响因素初步分析.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8,12(3):163.

5 蔡小兰.少年儿童心理障碍病因分析.健康心理学杂志,1998,6(4):361.

青少年儿童素质教育范文7

关键词: 青少年 心理障碍 增长趋势

当前,社会正处在一个信息发达、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个体面临很大的生存压力,人们多年来形成的稳定生活模式不断受到冲击,这给人们身心健康带来威胁。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也是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时期,他们求知欲望和模仿能力均较强;自制力及分辨能力差,当碰到困难时,不懂得运用缓冲应激来释放情绪,久而久之就会引起心理疾病,因此开展青少年心理障碍讨论显得尤为必要。

    1  青少年心理障碍的特点

    青少年心理障碍的特点是指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差异,人与人之间在认识及判断客观事物时基本倾向会有差异,差异的核心是世界观、人生观的不同,其次是兴趣爱好的不同。人们在判断客观事物时,心理特征不同,即在能力、气质、性格等方面会有差异。

    2  青少年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

    2.1  大众传媒  指以报刊、图书、影视广播、网络等现代工具,面向大众的信息沟通方式。在现代社会中,大众传媒是十分重要的社会化手段。影视、音像、广播报纸杂志,特别是国际互联网迅速向人们提供大量各种信息,使人们开阔视野,学到新的知识与规范、角色评价、价值标准、行为规范等。对个体的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特别是互联网对人们的社会影响较大。[1]

    2.2  家庭氛围  是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一大因素,良好的家庭氛围可促进孩子健康成长。调查显示,青少年抑郁症的发生与孩子失去关爱,有强烈精神压力未能及时获得排解有密切关系。患上心理疾病的青少年长大后,常缺乏对他人的人情关怀和对家庭社会的责任感。[2]有关青少年心理障碍的危险因素,许多学者研究认为,家庭关系不融洽、父母离异、不良的教育方式、居住地区社会风气恶劣是引发青少年心理障碍的主要因素。[3~5]

    一位心理保健专家指出,由于城市住宅的封闭状态,现代儿童除在课堂外,几乎处于与世隔绝状态,他们无共同的游戏,集体的娱乐。同时,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导致许多家长与孩子缺少交流和沟通。不少现代儿童内心孤寂,其心灵健康容易受到损害,久而久之,甚至会患上儿童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福建省某心理卫生中心心理咨询挂号人次数字统计,见表1。表1  心理咨询挂号人次统计表1数字显示,所有到心理卫生中心就诊者,均存在心理障碍及精神疾病。通过对门诊人次调查,患有心理障碍、抑郁症的儿童当中,有78%的儿童是单亲或父母不在身边的家庭。根据统计学相关分析,儿童患心理障碍及抑郁症与有缺陷家庭的关系呈正相关。

    2.3  教育体制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将近30年教育模式是影响青少年心理危机重要原因之一,学校过高追求升学率,在校生教育过分强调智育,忽略或淡化人性教育,人文关怀未得到有效发展。[6]

    3  青少年心理障碍发展趋势

    根据中国部分地区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推测目前至少有1亿人患有各种精神障碍疾病,精神疾病已成为中国严重的疾病负担。主要表现为偏执,交往障碍、抑郁、情绪波动、躯体症状,过于敏感,其中有一半需要心理卫生干预。福建省某精神专科医院门诊挂号人次数字统计,见表2。表2  门诊挂号人次统计 图1显示儿童、青少年精神专科门诊挂号人次每年均递增,显示青少年心理障碍有增长趋势。如以这种速度继续发展,我国本世纪末将有>60%儿童青少年存在心理疾病,因而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4  几点建议

    4.1  教育机制改革  需对近30年来的教育体制加以总结和研究,并提出具体完善措施。进入20世纪后,国家先后提出了实施科技兴国战略和建立创新体系,但在教育体制改革的推进上,始终未走出旧的教育体系,在教育宏观管理上,未建立起一套有效的管理机制,故应针对基础教育,应用教育和教育创新的特点建立起有效的管理机制和运用机制。充分重视基础教育,应用教育和教育创新,培养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一代青少年。

    教育是一种终极关怀,建立科学的教育观不容忽视,教育本质是人的成长,教育学首先是一种人文主义哲学,教育是一种智慧,建立科学的教育观比掌握任何一种教育技术均重要。要转变中国旧的教育理念,确立新的教育理念系统:即养成教育、和谐教育、自我教育、尊重教育、启发教育、生命教育、重视实践和效果,善待并协助从儿童的个性开始,才是打造他们未来核心竞争力的唯一出路。

    4.2  家庭父母  童年期是社会化的关键时期,个体出生起就在家庭中获得一定地位。家庭在社会化中地位独特作用突出。家庭是儿童最早接受社会化的地方,而父母就是社会化的最初媒介,也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对每一个人来讲,客观现实的认识常是从家庭的生活、家长的言行举止开始。父母的教养状态及教养方式,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儿童的语言、情感、角色、经验知识,技能与规范方面均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综上所述,调整青少年心理状态,使他们以最佳状态对待人生和世界,这不仅要老师的引导,社会关心,父母从小言传身教。不仅需要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还需要教会青少年心理调适的方法,使他们在遇到困难、挫折或自认为处在人生的低谷时能够很好地疏导自己,平稳地度过生命中各种困难时期,健康积极,乐观向上地生活成长。青少年是未来的希望,只有培养出心理、身体均健康的年青一代,祖国才有希望。

【参考文献】

  1 张劲松,许积德.青少年早期气质问卷—修订版的修订与应用.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22(6):440~441.

2 黎雪梅.暴力犯罪的人格障碍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22(7):547~549.

青少年儿童素质教育范文8

校外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儿童科技教育方面,校外机构应该发挥促进助推作用。2016年颁布的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提出了“十三五”时期要重点“实施青少年科W素质行动”,其措施里提出,“大力开展校内外结合的科技教育活动。充分发挥非正规教育的促进作用,推动建立校内与校外、正规与非正规相结合的科技教育体系。”

在开展科技教育方面,校外机构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专门的青少年科技活动场所,如青少年科技馆、青少年科技活动指导站、少年科技活动站、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等,开设多领域、多学科的活动课程,组织开展科普展览、科技竞赛、创新大赛等。另一类是综合性的青少年科技活动场所,如少年宫、青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等机构的科技部门,举办个别科技培训项目,如乐高、机器人、自然百科等。

校外机构开展科技活动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不同类型机构开展科技教育的情况不均衡。专门的青少年科技活动场所有着较好的师资队伍和教学规划,能够发挥科技活动阵地和辐射指导学校科技教育的作用。而综合性青少年科技活动场所长期以来以艺术教育为特色,受到科技教育专业性强和教师缺乏的影响,科技活动数量和科技培训项目较少。二是科技活动过分关注科学知识传授或技能训练。一些科普展览仍然是以科学知识内容为主,参与性、互动性、体验性不强。一些科技竞赛以获取比赛成绩为目的,注重技能训练和结果,缺乏提升青少年科学素养的内容。三是一些校外教育人员缺乏科技专业背景,缺乏有效的专业教学技能,对组织科技教育活动没有信心。

当前,儿童科学素养的培养越来越受到国家、社会和家庭的重视。国家赋予校外机构的职能,儿童和家长对校外机构的期待,校外机构开放自主的特点,以及深化教育服务供给侧改革的需求,要求校外机构在科技教育方面有所作为。

具体该怎么做?我有如下建议。一要争取政府政策和资金支持。二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理念新、专业好、动手能力强的科技教师。三要将科技教育目标定位为提升儿童的科学素养,培养“有科学素养的人”,而不仅是“掌握科学知识”的人。四要更深刻地关注科学探究,注重基于问题的学习,注重过程的学习。五要关注儿童的学习特点和年龄特点,设计适合的科技教育内容,突出实践性、自主性、参与性特征,最大限度地培养、满足、发展青少年个体的兴趣爱好、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六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与高校科研机构、科技场馆、创新科技企业携手,贴近现实生活,关注科学前沿,到这些资源单位去学习,吸纳科技行家里手到校外机构来指导。七要加强校外机构之间的交流,特别是发挥专门校外科技活动场所的作用,总结经验,形成模式,向其他校外机构输出经验和模式。

青少年儿童素质教育范文9

以青少年儿童独特的解剖生理学知识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结合卫生保健教师的工作实际,逐步建立起符合卫生教育学人才培养目标的人体解剖生理学全新的现场教学法。现场教学法对加强学生表面解剖学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现场教学法;人体解剖生理学;卫生教育学

卫生教育学专业是一个全新的复合型专业,它将医学教育和师范教育结合在一起,培养具备教育学、心理学、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管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校卫生教育专门人才。本专业毕业的学生将在中小学、幼儿园对师生开展学校卫生教育与管理、健康促进、疾病预防与控制、心理辅导等工作。人体解剖生理学是卫生教育学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涉及解剖学、组织学、胚胎学、生理学和细胞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了解人体解剖结构的基础上,掌握人体的生理功能及其活动规律,为学习后续医学相关课程打下基础[1]。在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我们根据卫生教育学专业的学科特点及专业培养方向,引入了现场教学法。所谓现场教学,就是带学生到幼儿园、中小学和儿童医院,现场进行人体解剖生理学教学工作。该教学方法以青少年儿童独特的解剖生理学知识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结合卫生保健教师的工作实际进行现场教学,是一种极好的教学补充形式,现介绍如下。

1现场教学法的具体实施

1.1现场教学法中的现场

包括中小学、幼儿园、儿童游乐中心、医院的儿科病房等多种场合。

1.2现场教学的实施过程

在每次去现场前,要求学生预习好本次课的内容,教师向相关教学网站或微信群里本次课的教学目的和要求、视频、参考资料以及相关测试题目等。如首先录制体检相关视频,要求学生在去现场前将视频内的查体方法熟练掌握。在教学现场,由教师先示范体检一名青少年儿童,再由学生开始自主查体活动。活动结束,要求学生完成相应的测试题目[2]。

1.3现场教学内容

包括体格检查、儿科病房见习、青少年儿童活动场地的观察和评估等。

1.3.1体格检查对青少年儿童进行体格检查是现场教学的一项主要内容,对正常和患病儿童都应该进行。体检的内容包括身高、坐高、体重、胸围、腰围、臀围、腹部皮褶厚度、脉搏、血压、肺活量、视力、体温测量等;身体形态发育是否正常,如有无脊柱异常弯曲、有无扁平足、身材的比例是否符合该年龄段青少年儿童生长发育特点等;身体能否保持正常的姿势,如坐姿、站姿等;身体有无疾病和缺陷,如龋齿、斜视、弱视、近视、佝偻病、肥胖、贫血等。在体检时要注意青少年儿童的特点,如青少年儿童的脉搏很容易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而不稳定,如哭闹、进餐、发热、运动等都会影响脉搏的快慢。因此,测量脉搏应在青少年儿童安静时进行。体检的仪器包括身高体重测量仪、血压计、视力表、色盲本、听诊器、便携式X光机等常规体检设备。

1.3.2儿科病房见习病房见习包括病史询问、病历阅读、治疗流程(含静脉注射、手术等)的观摩等。在病房见习可以通过对患病儿童的查体、病史询问和病历阅读,加深对人体解剖生理学课本知识的理解。如通过观察发生龋齿的乳牙来理解儿童因牙釉质薄,牙本质较松脆,易生龋齿的现象;通过观摩激光治疗近视眼的手术来掌握眼球壁及其内容物的形态结构和功能;通过观摩包皮过长和包皮环切术,来加深学生对包皮和包皮系带的理解等。

1.3.3青少年儿童活动场地的观察和评估对青少年儿童活动场地进行观察和评估,从而理解照明、空气质量、卫生状况等因素对青少年儿童身体形态和功能的影响。观察青少年儿童活动室窗户和门的大小、朝向,室内墙壁、桌椅、家具等的色彩,照明用灯泡的功率,青少年儿童书籍中字迹、图案的大小、颜色,从而对青少年儿童活动室采光和照明情况做出评估;询问保育员和护士室内通风换气情况、室内空气净化器的选用和配置、课外活动的时间等,评价青少年儿童活动室空气质量是否达标;观察和询问学校的厕所、便盆等是否每天消毒;检查青少年儿童的床和凳子的软硬程度,评价学校课桌椅功能、尺寸是否与青少年儿童年龄、身材合适,从而评估青少年儿童活动室负责人对儿童骨骼的保健情况。

1.4现场教学的方法

1.4.1校验标准值法我们把3至18岁青少年儿童的解剖生理学各项指标分年龄段制成表,这些指标包括身高、体重、头围、胸围、心率、肺活量、体质指数等。将此表随身携带,便于随时随地对照,判断和分析所观察的对象各项指标是否正常。

1.4.2对比法将3种对比法始终贯穿于现场教学的全过程:比较不同年龄组青少年儿童的各种解剖生理学指标;比较青少年儿童与成人的各种解剖生理学指标;比较患病儿童与健康儿童的解剖生理学指标。

1.4.3示范法对每次测量的目标和任务做简要描述后,教师在现场做具体示范,以现场的青少年儿童为教学素材,以明确本次课的流程、内容和最终的成功标准,这是每次现场教学的必要环节,一般在最开始进行;在现场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随时抽取表现优秀的学生给全班做示范,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自我学习和相互学习意识,提高学习兴趣。

1.4.4采用多种活泼的形式进行现场宣讲根据卫生教育学专业学生将来要走上讲台的工作特点,我们有意识地让学生在现场教学中通过小讲座和舞台剧等多种活泼生动的形式进行现场宣讲,以巩固学生的人体解剖生理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讲课的基本素质。如让学生教授青少年儿童保护牙齿和眼睛的歌诀、开设健康小讲堂等[3]。

2运用现场教学法的注意事项

2.1每次现场教学都要有教学目标

如消化系统的现场教学,就应该紧紧围绕消化系统的解剖生理学特点,采用多种现场教学手段和方法,加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除了检查牙齿、口腔,触摸腹部和询问饮食、大便等情况外,还可以利用教授幼儿园小朋友唱刷牙歌和不挑食歌等方式来加强相关理论知识的掌握。将理论知识与现场情境实现无缝对接,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2每次现场教学都要精心准备

现场教学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为现场的联系、时间安排、场地选择、人员布置、仪器设备的携带和测量方式方法的选择等都要教师提前全面考虑,特别要考虑被测试青少年儿童的配合度问题,要提前指导学生学习一些沟通技巧。同时,学生也在帮助教师现场教学的准备工作中提高了协作和实际工作能力。

2.3教师对现场教学要及时干预和引导

对于测量出现偏差和无法胜任现场工作的学生,教师除了要安排其他学生帮助外,还要注意引导,及时纠正学生错误的认识和操作。每完成一个教学知识点,教师便引导学生自己归纳总结,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梳理和归纳能力,又可以加深、巩固学生对解剖生理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2.4教师要注意全体学生的表现,关注不愿主动参与的学生

现场教学绝不是任由学生自由发挥,而要最大限度地调动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要全面监控现场教学的内容、进度和效果,要特别注意内向、胆小学生的表现,必要时可把这些学生和积极主动的学生分在一个组里,为他们创造现场成功完成教学任务的条件,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和兴趣,以达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2.5教师要培养学生沟通交流的技巧

教师要教育学生应当以朋友的身份与青少年儿童交流情感和看法,虚心征求和倾听他们的意见。要求学生“蹲下来与青少年儿童说话”,培养沟通交流技能。教育学生观察儿科医生是如何查体和问诊的,这对学生的现场测量工作有极大的帮助,也可以增强他们积极参与现场教学的信心。

2.6现场教学不可完全取代课堂教学

现场教学只是课堂教学的一种辅助教学形式,切不可完全取代课堂教学,因为系统的理论知识、标本的观察和触摸、动物实验早已被证明是教授人体解剖生理学的有效方式,在传统教学方式的基础上适当开展现场教学活动,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现场教学法在卫生教育学专业人体解剖生理学教学中应用的优势

3.1加强了表面解剖学的知识掌握,使学生进一步熟悉了表面触摸和测量的技术方法

卫生教育学专业学生将来工作要接触的对象是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青少年儿童,在实际工作中经常要对青少年儿童进行表面观察和触摸。人体解剖生理学的现场教学要将活体作为重点,凡是青少年儿童特征性的表面解剖标志必须会在活体上辨认。通过有效运用“望、摸、量、画”等方法,要求学生不仅能画出和找出体表标志和投影线,还能描述人体表面重要的解剖结构。通过触摸重要的体表标志,如胸骨角、肋弓和穿内脏绘图背心等方法,大大加强了学生对表面解剖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4]。

3.2提升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导地位

学生全程参与了现场教学的器材等准备工作,特别是通过对现场教学活动的提前计划和讨论以及教学过程中充当“小教师”角色,使得学生主动积极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了培养,主体地位得到了体现,综合素质也得到了提高,极大地提高和加强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主人翁意识。

3.3提高了学生的表达和沟通能力

在整个现场教学过程中,学生必须和教师、受测对象、幼儿园或小学教师以及医院医生和护士等方方面面的人打交道,与成年人的沟通比较容易实现,而和青少年儿童的交流有时比较困难。因为学生将来的工作就是要和青少年儿童打交道,所以,一旦他们明确了沟通的重要性,都能主动积极地去和青少年儿童沟通。绝大多数学生反映,通过现场教学,他们有当教师的感觉,表达能力明显提高。

3.4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

现场教学任务的完成,需要集体的配合,“单打独斗式”的传统学习方法在现场活动中行不通。所以,现场的体检和宣讲等一系列活动不仅增进了学生之间的了解和感情,培养了合作互助的精神,而且让学生感受到了集体的温暖,分享了宝贵的学习经验,增强了凝聚力,也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5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和创新运用知识的能力

现场教学摒弃了传统教学中“哑巴学习”和“被动学习”的模式,把学生推到了开口和动手才能完成学习任务的境地,让那些课堂上从不积极参与讨论、从不认真思考的学生为了完成任务,不得不练习相关测量方法,校对测量仪器,解决测量中存在的问题,同时还常常不得不面对实验或沟通失败时的心理压力。这些都倒逼着学生加强与教师、同学和现场测试对象的合作和交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开动脑筋,改进方法,提高解决问题以及创新运用各学科知识的综合能力[5]。

4结语

综上所述,以体格检查为主要内容的针对卫生教育学专业学生的人体解剖生理学现场教学法在提高学生表达和沟通能力、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创新运用知识的能力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在现场教学过程中,师生沟通与交流加强,教学相长,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提高了教学效果和教学水平。因此,现场教学法值得在卫生教育学专业中推广应用。

作者:赵珠峰 单位:上海杉达学院

参考文献:

[1]左明雪.人体解剖生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2]孙权,李宇,郑岩,等.系统解剖学实验课三段序贯式教学模式的应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5,13(4):109-110.

[3]左丹,李十月.儿童少年卫生学现场实习教学的体会[J].医学教育探索,2008,7(7):696-697.

青少年儿童素质教育范文10

(4)少吃油炸、含糖过多、过咸的零食

经常吃油炸的零食易导致儿童肥胖:含糖过多的零食容易引起龋齿;常吃含盐高的零食会增加患高血压的危险。应注意引导他们少吃此类零食。

(5)多喝白开水,少喝含糖饮料

含糖饮料含有较多的能量,经常饮用容易引起儿童超重和肥胖,并可腐蚀牙齿。应引导学龄前儿童少喝含糖饮料,多喝白开水。

(6)吃零食前要洗手,吃完零食要漱口

吃零食时应注意卫生,养成吃零食前洗手的好习惯。吃完零食后要漱口或刷牙,以防发生龋齿。

(7)注意零食的食用安全,避免豆类、坚果类等零食呛入气管

选择零食时要注意零食的性状,其大小、硬度和形状等应符合学龄前儿童的生理特点,食用时要注意安全,防止由于食物呛入呼吸道引起的危险。如吃烤豆、花生米、瓜子和核桃等零食,应在家长的看护和指导下进食,切忌一边玩耍一边吃,或在孩子哭闹时给予零食。

2. 6岁~12岁儿童

6岁~12岁的儿童体格与智力发育快速,运动能力、自主性、独立性增强,可接受和理解食物与健康的相关知识。由于他们更多时间是在学校,所以教师和家长有责任教导和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零食应是合理膳食的组成部分,不要仅从口味和喜好选择零食

正餐是儿童青少年营养的主要来源,当正餐未能满足其营养需要时,可以选择适量零食作为补充。要重视零食的营养价值,不要仅按口味和喜好来选择零食。

选择新鲜、易消化的零食,多选奶类、水果类、蔬菜类和坚果类的食物。

奶类零食富含丰富优质蛋白质和钙,水果、蔬菜、坚果类零食含有多种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有利于儿童的正常的生长发育。

学习、了解不同零食的营养特点,

不要盲目跟随广告选择零食

家长和教师应该利用各种机会教育和指导儿童认识各种零食的营养特点,培养儿童建立正确的饮食观念。同时还应教育儿童不要盲目跟随广告选择零食,减少某些不良食品广告的负面影响。

吃零食的时间不要离正餐太近,每天吃零食一般不超过3次

儿童吃零食应和正餐间隔1.5至2小时。睡前半小时不宜吃零食。吃零食的次数不宜过多,每天最好不超过3次。

每次吃零食应适量,避免在玩耍时吃零食

儿童吃零食不宜太多,可以在学习间歇、运动后吃少量零食来缓解饥饿感。儿童在玩耍时吃零食往往不注意卫生和安全,同时会在不经意间吃得过多,从而影响正餐的进食量。

少吃油炸、含糖过多、过咸的零食

儿童对于零食的喜好往往偏重于口感和味道,油炸、甜腻、咸味重的零食对于孩子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但油炸食品含有较多的脂肪,多吃会增加能量的摄入,从而增加超重、肥胖的危险;含糖过多的零食残留口中会增加患龋齿的危险;吃咸味重的零食会增加成年后患高血压的危险。

养成多喝白开水的习惯,少喝含糖饮料

含糖饮料含有较多的能量,经常饮用容易引起儿童超重和肥胖,并可腐蚀牙齿。应引导儿童少喝含糖饮料,多喝白开水。

注意饮食卫生及口腔清洁,少吃街头食品

6岁~12岁儿童比较好动,活动玩耍较多,往往不注意卫生。应适当帮助他们养成吃东西前先洗手的习惯,避免病从口入。吃完零食后,应及时漱口或刷牙,预防龋齿、街头食品往往卫生状况较差、没有质量保证,可能会引起食物中毒或胃肠道传染病。因此应尽量购买正规厂家生产的食品。

3. 13岁~17岁儿童青少年

13岁~17岁儿童青少年处于青春期发育阶段,是体格和智力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行为和生活方式形成的重要时期。儿童青少年由于生长速度加快,活动量大,对能量和各种营养素的需要增加,应给予充分关注。此时儿童青少年对食物选择的自主性、独立性更强。家长和教师应及时予以正确引导,使其掌握营养与健康相关知识,合理选择零食。

(1)零食应是合理膳食的组成部分,不要仅从口味和喜好选择零食

零食可以是日常膳食的组成部分,但不能代替正餐。只有保持每日膳食合理、平衡,才可以满足13岁~17岁儿童青少年的营养需要,并促进正常的生长发育。另外,选择零食不能只凭儿童青少年的个人口味和喜好,营养价值和是否有利于健康才是需要首先考虑的。

(2)多选奶类、水果类、蔬菜类、坚果类等新鲜事物

奶类食物富含优质蛋白质和钙,水果类、蔬菜类食物含有多种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坚果还含有较多的能量、蛋白质,适当选择有利于青少年的身体健康。

(3)认识零食的营养特点,学会选择和购买有益健康的零食

可以作为零食的食物很多,不同的零食有不同的营养优势,要学会根据自己的营养需求和膳食情况选择适宜的零食。应购买由正规厂家生产的零食;购买有包装的食品时要查看生产日期和保质期,尽量选购有食品质量安全“QS”标示的食品。

(4)根据运动或学习需要,在正餐之间吃适量零食,但每天食用不要太频繁

在两次正餐之间可吃一些零食,作为饥饿时的补充。儿童青少年可根据运动量适当补充一些零食。但每天吃零食的次数不应超过3次,每次吃零食的量不宜过多,不以影响正餐的食欲和食量为原则。

(5)在休闲聚会、看电视等情况下,警惕无意识地过量食入零食

儿童青少年在休息闲暇、聚会聊天、上网、看电视、看电影时,往往会不经意间摄入过量零食,影响正餐的食用。建议食用零食要有计划,预先准备少量或者小包装的零食,避免无意识间食用过量。

(6)少吃油炸、含糖过多、过咸的零食

油炸零食会提供较高能量,长期食用可增加脂肪的摄入;含糖过多零食容易引起龋齿;若零食中食盐和味精的含量较高,易引发高血压。因此建议少吃油炸、含糖过多、过咸的零食。

(7)少喝含糖饮料,不喝含酒精饮料

含糖饮料如碳酸饮料、果味饮料等含糖分,有较高能量,长期或过量饮用会增加患龋齿、超重与肥胖等危险。含酒精饮料对儿童青少年的心、脑、肺、肾等器官都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还会影响记忆力和学习成绩,因此儿童青少年不应喝含酒精饮料。

(8)不要以吃零食的方式来减肥

一些儿童青少年尤其是女孩往往为了减肥而盲目节食,不吃或少吃正餐,饿时就吃零食充饥,长期如此会引起营养不平衡、新陈代谢紊乱、抵抗力下降等问题,影响儿童青少年正常的身心发育。

(9)注意食品卫生和口腔卫生,少吃街头食品

青少年儿童素质教育范文11

关键词:小学教育;科技教育;素质教育

目前国际经济和科技竞争日趋激烈,各个国家都会面临各种新的挑战,这些挑战归根结底都与各个国家的国民教育密切相关。小学生是国家的未来,面对科技的快速发展和激烈的国际竞争,他们能否适应新的挑战是关系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大事。因此开展少年儿童科技教育,应培养少年儿童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一、小学教育的发展现状要求

传统的小学教育往往忽视学生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能力的培养,不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导致学生重知识、轻能力,重识记、轻实践,重模仿、轻创造,重答案,轻探索等,这与素质教育的要求是相悖的。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科技教育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最重要的教育过程、教育途径和教育方法。科技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实施科技教育就是要从培养科技创新精神入手,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为核心,带动学生整体素质的自主构建和协调发展。从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帮助学生树立乐于探究、敢于实践的精神,这是学校教育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型人才方面肩负的特别使命。培养少年儿童的科技素质是顺应时代的发展,是面对全球的现代科技革命的历史性抉择。因此,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教育应在承认教育的继承功能的同时,强调学生的创新和发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培养综合性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对小学教育的影响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社会中各产业部门,对其从业人员的科技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人们会学习,能创造,可以灵活解决问题,能熟练掌握操作技术等。这样的人才都是需要依靠教育的培养才能获得的,一旦教育脱离为现实社会培养合格人才的根本目标时,培养出来的缺乏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和技能的人是很难适应现代生活的,因此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培养综合型、创新型人才。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要想实现科教兴国,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也必须“从娃娃抓起”。所以小学教育不仅要教给学生具体的科学知识,更要注重对学生科学的研究方法与探究精神的培养,探究是连接教学与科学的桥梁,是创新意识的灵魂。通过引导学生的探究活动,可以使学生掌握思维的策略与技能,减少对知识细节的硬性记忆。只有这样,我们的基础教育才能真正培养出适应新世纪的创新型、综合型人才。

三、抓好青少年儿童的科技教育是促进科技进步的奠基工程

青少年儿童正处在快速增长知识的特殊时期,同时也正处在智力开发阶段,对新事物最敏感,也最容易接受新知识。教育则要抓住青少年儿童学习的黄金时期,从小对学生实施科技教育,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参与科技活动、实践创造的信心和兴趣,还能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在科技教育中挖掘学生的潜能,尽可能使每个孩子都能得到充分发展,为学生的优化成长奠定基础。青少年儿童在学生时代养成了勇于创新、敢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将来必然会在社会上、工作中传承并发扬这种精神,为我国的科技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进而推动整个社会的科技进步,因此可以说抓好青少年儿童的科技教育是促进科技进步的奠基工程。

四、大力开展科技教育,旨在培养少年儿童的科学素质

对青少年进行科技教育,其目的不只是让学生制作出科技作品,或是在科学竞技比赛中获得名次,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科技技能和创造能力,这才是完整的科学素质。所谓科学素质,是指从小养成的、不断发展的、最基本的但又是终身起作用的科学素养和心理品质。因为一个人的科学素养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只有从小抓好学生的科技教育,才能增长他们的科技知识,培养他们的科技素养,在科技教育活动的过程中逐渐养成一种习惯,形成一种意识,培养一种精神,能使一个人终生受益。学校可以引导学生广泛接触社会、大自然,感受科学的伟大,主动探索科学的奥秘。还可以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和爱好,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让学生从知、情、意、行等各方面都得到锻炼和提高,培养良好的科学素质。这不正是社会的需要,教育的根本目的吗?

提及教育,小学教育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能为人的一生打下全面的、坚实的基础。在新时代背景和发展形势下,开展青少年科技教育,培养青少年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因此,在少年儿童中大力开展科技教育,利在国家,利在社会,功在千秋,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徐跃.小学教学现状与改革方向[J].消费导刊,2007(4).

青少年儿童素质教育范文12

关键词:青少年 生理特点 赛事设置 身体影响

1.青少年生长发育特点

生长发育是有阶段性和程序性的连续过程,习惯上将儿童少年的生长发育过程划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婴儿期:从出生到1岁,幼儿期:1―3岁,学龄前期:3―7岁,童年(学龄)期:6、7岁―11、12岁,青春发育期:约10―20岁(一般女孩比男孩早两年),青年期:约18―25岁。

各个年龄段间顺序衔接,前一阶段的发育为后一阶段奠定必要的基础;任何阶段的发育受到阻碍,都将对后一阶段产生不良影响。

生长发育速度呈波浪式,身体各部的生长速度亦不均等。从胎儿到成年,全身大多数器官系统有数次生长突增高峰:胎儿期和青春发育初期。由于身体各部的生长速度不同,其最终的增长幅度也不一样:头颅增一倍,躯干增两倍,上肢增三倍,下肢增四倍。

各系统的生长发育不平衡,但统一协调。一般来说,神经系统发育较早,生殖系统发育较晚,而淋巴系统在青春期可达成人的两倍。各系统的发育并非孤立地进行,而是相互影响、相互适应。

2.现有青少年赛事配制

由于我国实行三级训练体制,在北方地区由市业余体校、省体校、体工队等三个大环节构成,在部分南方地区由学校进行业余训练,通过学校向省、市运动队输送。国内赛事也分为少年乙组、少年甲组、青年联赛、CBA联赛。在教育系统中分为小学组、初中组、高中组、大学组。

以华东地区为例,由于该地区学校体育较为发达,地区存在体校与学校共同培养的现象。华东地区每年都有省、市级别的青少年篮球赛事,小到小学,大到高校。小学生组别参赛的年龄不做具体要求,报名条件只要求为小学生。

3.讨论

综上所述,青少年有其自身的生长发育特点,在运动训练学中也系统地阐述了青少年儿童发育特点及在运动训练中的规律,并且大致将青少年训练过程归纳为三个阶段:(1)儿童时期的基础训练,(2)少年时期的提高阶段,(3)青年时期的成熟阶段。只有通过这三个阶段的系统训练才能进入运动技能,使身体素质竞技状态达到个人的最高水平。

但通过对华东地区的篮球赛事设置来看,很多小学阶段的小运动员从3、4年级便开始参加正式规格的篮球比赛,也就是在这种体制下很多小运动员从1年级便开始跟随小学教练参加专项化训练,并进行针对性很强的力量素质、速度耐力练习和弹跳方面的训练。

比赛对运动员在身体、年龄、智力等方面有很高的要求,所以小学阶段的学生并不具备参与正式规格篮球比赛的能力。

4.结论

根据青少年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及运动训练规律不难看出,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属于童年期,其身心发育水平还远远不能适应篮球运动快速、灵活、对抗强等专项特点。为比赛,小年龄运动员较早地进行身体训练,大量的训练课为比赛而服务,使训练课过于专项化。由于少年儿童的发育水平低下,各身体机能素质发展不均衡,造成以下几类结果:

4.1身体伤病及关节损伤。

4.2在发育不完全情况下过早技术定型,影响今后的训练水平。

4.3比赛的巨大压力对儿童的身心造成损害。

4.4过早地进行专项化训练严重影响到青少年生活学习环境,阻碍小运动员的文化素质的提高。

4.5在运动成绩的驱使下,基层教练员大面积选材进行专项化训练,不正确的训练方法手段和训练思路造成了大量篮球后备力量的人才浪费。

5.建议

5.1对现行儿童组赛制进行改革,制定符合青少年生长发育特点的赛制,将娱乐、健身、基础技能训练的内容融入竞赛中。

5.2加强基层教练员的业务培训,使基层教练员掌握更多的科学训练方法,以便指导青少年的训练工作。

5.3改善对基层教练员的岗位评定标准,将输送运动员、培养运动员作为评定工作业绩的重要指标。

5.4增加篮球运动竞赛项目,以单项技术为比赛项目,并以年龄段为划分标准设置项目,使竞赛为训练而服务。

参考文献:

[1]对我国青少年篮球运动员培养的探讨.

[2]对我国青少年篮球运动员训练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