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数字经济内涵

数字经济内涵

时间:2023-06-13 16:26:21

数字经济内涵

数字经济内涵范文1

关键词:数字城市;数字化建设;策略

一、引言

数字城市是继1998年美国副总统戈尔提出的“数字地球”概念基础之上提出的,是数字地球的具体演绎和体现。数字城市建设是我们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以及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的重要抓手。国内“数字城市”建设正如火如荼,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厦门、大连、青岛、邯郸、常州、扬州、中山等市均已出台“数字城市”建设规划,并在加紧实施。目前,全国已有50个城市开始进行“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试点建设,许多城市已建成基于三维地理信息的虚拟城市网站在线运行平台。到2015年,我国将基本完成全国地级以上城市的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

当前,西部中小城市的数字化建设可以说还是一个概念,但西部中小城市数字化是数字中国的组成部分;西部中小城市数字化是加强西部中小城市建设、管理和服务的有效手段;西部中小城市数字化是中小城市竞争力和城市地位提升的战略举措;西部中小城市数字化是加速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效手段。为此,本文就以四川达州的数字化建设为例,在厘清数字城市的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剖析了西部中小城市数字化建设的瓶颈,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以期为西部中小城市的数字化提供智力支持。

二、数字城市的涵义

(一)数字城市的内涵

数字城市是传统城市在当今高新技术背景下的功能深化与质的升华,是其发展的新阶段。广义的数字城市即城市信息化,是指通过建设宽带多媒体信息网络、地理信息系统等基础设施平台,整合城市信息资源,实现城市经济信息化,建立城市电子政府、电子商务企业、电子社区,并通过发展信息家电、远程教育、网上医疗,建立信息化社区。狭义的数字城市是指利用数字城市的理论,基于3S(GPS、GIS、RS)、网络、数据仓库、知识挖掘、科学计算、可视化与虚拟仿真等关键技术,深入开发和应用空间信息资源,建设服务于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和管理,服务于政府、企业、公众,服务于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系统。其本质是建设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并在此基础上深度开发和整合应用各种信息资源。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对数字城市的内涵作一个较为全面的理解:首先,数字城市是一种高新技术背景下建设与管理城市的新战略,城市的概念必然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而发展。数字城市是一种科学理念和制胜策略,具有客观性和必然性。其次,数字城市是一套城市基础设施,这包括空间数据基础设施、网络基础设施、应用与服务基础设施。

(二)数字城市的外延

从数字城市的内涵上我们不难推出数字城市的外延。数字城市不仅包括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生活和数字政府、数字企业、数字社区、数字家庭等,还包括数字地籍、数字规划、数字水利、数字交通、数字电力、数字通讯、数字旅游、数字生态、数字抗灾、数字商务和数字金融等的数字化。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城市设施的数字化。在统一的标准与规范基础上,实现设施的数字化,这些设施包括:城市基础设施――建筑设施、管线设施、环境设施;交通设施――地面交通、地下交通、空中交通;金融业――银行、保险、交易所;文教卫生――教育、科研、医疗卫生、博物馆、科技馆、运动场、体育馆,名胜古迹;安全保卫――消防、公安、环保;政府管理――各级政府、税务、户籍管理与房地产;城市规划与管理――背景数据(地质、地貌、气象,水文及自然灾害等)、城市监测、城市规划。

2、城市网络化。三网连接:电话网、有线电视网与Internet,三网实现互联互通;通过网络将分散的分布式数据库、信息系统连接起来,建立互操作平台;建立数据仓库与交换中心、数据处理平台、多种数据的融合与立体表达、虚拟技术的数据共享平台。

3、城市智能化。电子商务:网上贸易、虚拟商场、网上市场管理;电子金融:网上银行、网上股市、网上期货、网上保险;网上教育:虚拟教室、虚拟试验、虚拟图书馆;网上医院:网上健康咨询、网上会诊、网上护理;网上政务:网上会议等。

三、达州数字化建设的主要瓶颈

近年来,西部中小城市信息化有所进步,但总体水平与“数字城市”建设的要求、与现代化城市管理水平的要求还有差距,就达州而言,影响数字化城市建设的瓶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政府层面看,数字资源缺乏统一规划,现有数字资源有待整合

城市数字化是个超级系统,信息量巨大且来自众多部门,整合的任务极为繁重,而且软件、设备、人才、服务一样不能少。但在实践中,涉及城市管理领域的相关部门都在各自进行信息化建设,特别是市政、交通、公安部门,建设了大量面向行业主管部门的纵向信息系统,这些信息化项目都是由部门自主决策,各部门之间缺乏综合协调,造成各个信息系统之间相对独立,缺乏基本的共享机制和信息交换平台。这种情况一方面是由现行的城市管理体制造成的;另一方面也因为到目前为止,我们相关城市仍然没有一个全面的、先进的、可行的、涵盖整个城市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总体方案。

(二)从部门层面看,城市管理部门信息化建设存在发展不平衡、资金得不到保障、信息技术人才缺乏等现实问题

现实中,城市管理部门机关的信息化水平普遍较高,基层信息化水平普遍较低,而且各个部门间还存在不平衡。大部分部门没有或只有十分有限的信息化专项经费,而信息化建设除了项目实施时的一次性投入外,还有系统日常的管理和维护、二次开发、人员培训、设备更新和添加等,都需要一定的经费,因此政府的投入和支持是决定性因素。再者,信息化系统需要人去操作,需要一个很好的人机之间的对话机制,需要一个较长的磨合过程,而此方面相关部门的人才明显不足,专业人才的缺乏也影响了部门信息化的水平。

(三)从效果层面看,还存在“重建设,轻应用”、“重规模,轻绩效”的现象

“数字城市”绝不仅是通讯网络等硬件建设,而是要利用信息数字和信息系统为社会服务。实践中有的单位用巨额投入建立品种繁多的各类信息化系统,但是众多功能被闲置,实际使用功能很单一,信息化的效应远远没有发挥出来。

(四)从技术层面看,数据技术管理系统存在一定的漏洞

数据问题是当前数字城市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是:数据陈旧匿乏、缺乏标准规范、管理封闭混乱。数据存储、传输、处理技术发展滞后,数据商业化、市场化、产业化步履艰难。

四、达州数字化建设策略

(一)建设原则

西部中小城市数字化建设要突出系统建设的要求,坚持统一领导、统筹规划、先易后难、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分步实施、注重实效。正确处理需要和可能的关系、近期和远期的关系、信息共享和系统安全的关系、技术先进性和技术成熟性的关系,具体实施建设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1、系统性原则。在建立“数字达州”时,必须从系统的角度出发,综合分析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2、标准性原则。系统设计必须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包括统一标准的空间基础平台和数据交换格式,并尽量与国际标准兼容。

3、先进性原则。系统所有组成要素均应充分地考虑其技术的先进性,只有将当今最先进的技术和实际应用相结合,才能获得最大的系统性能和效益。

4、安全性原则。在确保系统网络环境中单个设备稳定、可靠运行的前提下,还需要考虑软硬件系统整体的容错能力、安全性及稳定性,使系统出现问题和故障时能迅速地修复。

5、实用性和可扩展性原则。本着实用的原则,尽量选择扩展性良好的计算机系统和网络系统;应用系统设计也应采用开放式的体系结构,为今后系统应用的扩展和系统升级提供必要的接口。

(二)建设策略

1、协调管理。“数字达州”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搞好组织协调管理是实现“数字达州”的关键环节,组织协调管理的核心问题是网络资源共享和数据资源共享,这也就是为什么美国政府在1993年和1994年需要克林顿总统签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建设”的法令,其基本目的是有效地协调解决网络资源共享和数据资源共享问题。

“数字达州”建设不能仅依靠某一个行政部门来组织协调,为了有效地协调建设“数字达州”,应在市政府领导下,设立信息化办公室,并由市长或主管副市长任办公室主任,设立行政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组成的工作班子,制定”数字达州”的发展纲要以及资源共享的政策与标准,解决各自为政,互相封锁等问题。使“数字达州”在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健康发展。

2、基础先行。建立“数字达州”首先要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包括网络建设和基础空间数据的生产,这两项可以齐头并进,因为基础空间数据的生产过程是一个既费钱又费时的过程。要先下大力气尽快完成城市各种比例尺的空间数据的生产,并建立数据更新的机制,保持数据的现时性和权威性。

3、企业行为。中国已进入市场经济时代,IT产业又是一个发展非常迅速的产业,只靠政府行为很难保证“数字达州”快速健康地发展。在筹划“数字达州”时应考虑引入企业行为。市政府需要一定的经费投入,市政府的经费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公共信息平台和公用信息数据,如城市的基础数字地图数据的生产费用,这种数据成本高,生产周期长,属于社会公益数据,需要政府投入。二是控股公司,政府作为投资方参股,由公司来运作“数字达州”涉及到的一些大型工程,这种工程投资大,经济效益也高,如建立城市实时交通信息系统,它既是城市发展迫切需要,投资也大。若城市的每台车都配备有这样的系统,经济效益也是十分可观的。

4、自我发展。虽然“数字达州”由政府牵头,但是持续发展要靠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支持,就是说要创造一个有效的机制和环境,能让承担建设“数字达州”的企事业单位从中受益,获得明显的经济效益,使自身不断发展。要充分吸收我国网站公司发展的经验教训,既要有效控制不要一哄而上,又要引导企业不要一味烧钱,要想法让企业赚到钱。政府在“数字达州”的建设中也要从中受益,这种受益除了加快城市发展的社会效益以外,政府也可能得到直接经济效益,将收益增加的部分用于“数字城市”的再发展,即可形成自我发展的机制。

5、先易后难。“数字达州”确实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目前许多城市都在地理信息系统建设方面投入了大量经费,但是社会经济效益并不明显。作为政府部门,要充分估计到“数字达州”建设的复杂程度和周期。建设“数字达州”时要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先建立那些并不复杂、经济效益明显的系统。

参考文献:

1、熊永柱.建设“数字梅州”的战略思考[J].嘉应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09(12).

2、李德仁.数字地球与3S技术[J].中国测绘,2003(2).

3、陈伟.制约我国数字化城市建设的主要因素与应对对策[J].商业经济,2009(10).

4、李研,李明山.关于我省数字化城市建设的几点思考[J].信息技术,2008(1).

数字经济内涵范文2

创意产业的内涵

创意产业的概念最早出现在1998年出台的《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中,该文件明确提出,“所谓创意产业,就是指那些从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分中获取发展动力的企业,以及那些通过对知识产权开发可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

据此可以知道,所谓创意产业,就是将抽象的文化直接转化为具有高度经济价值的“精致产业”。换言之,这就是要将知识的原创性与变化性融入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化之中,使它与经济结合起来,发挥出产业的功能。显然,这是一种使知识与智能创造产值的过程。

创意产业可以定义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意性内容密集型产业,它有以下三方面含义。创意产业来自创造力和智力财产,因此又称作智力财产产业;创意产业来自技术、经济和文化的交融,因此创意产业又称为内容密集型产业;创意产业为创意人群发展创造力提供了根本的文化环境,因此又往往与文化产业概念交互使用。

创意产业的范围基本上包括视觉艺术(绘画、摄影、广告、雕塑、建筑)、表演艺术(戏剧、歌剧、音乐、舞蹈)、广播媒体(录音制品、电影、电视、网络)、大众娱乐(工艺、时尚、玩具、游戏)、平面媒体(报纸、书籍、杂志)和软件开发(设计、应用、智能工具)等。

创意产业的共同特征是具有知识产权或版权,通过版权运作,即通过各种传播途径产生的品牌效应,使作品的文化因素与商业因素对接起来,将作品巨大的无形价值转变成产品丰厚的经济利益。产业化发展和运作,有两个因素不可或缺,一是科技进步,二是资本经营。根据《文化及相关产业指标体系框架》的界定,创意产业层以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为主的行业为文化产业核心层,以网络、旅游、休闲娱乐、经纪、广告会展等为主的新兴文化服务业为文化产业层,以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生产和销售为主的行业为文化产业相关层。

数字媒体是创意产业的发动机

人类社会经历了以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经济,以服务业为主的商业经济,以知识服务为主的智能经济,发展到了今天的以文化艺术为主的创意经济。同时,文化的发展也经历了传统的精英文化、商业的流行文化过渡到了产业文化、内容产业和创意产业。产业的文化化和文化的产业化成为我们新经济时代的特征。创意产业已成为其他产业的核心,而新兴的数字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代表了数字化环境中产生的信息与传播的所有形式,它作为21世纪最先进生产力之一,已经成为解决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桎梏的关键。以IT技术和CG技术为核心的数字媒体就像是创意产业的发动机,极大地推动了创意产业的发展。

创意产业本质上是以创意和知识为核心的产业。除了因高新技术而诞生的新兴产业外,创意产业中的大多数产业早已有之,只是在新的历史背景下,这些产业所共同拥有的特性得到政府和企业、社会的格外关注,而被集合在一起重新命名。因高新技术而诞生的新兴产业,最重要的就是数字媒体。

在欧盟“INFO2000计划”中,把内容产业(Content Industry)的主体定义为“那些制造、开发、包装和销售信息产品及其服务的产业”。内容产业的范围包括各种媒介上所传播的印刷品内容(报纸、书籍、杂志等),音响电子出版物内容(联机数据库、音响制品服务、电子游戏等)、音像传播内容(电视、录像、广播和影院)、用以消费的各种软件等。这与1997年颁布的“北美产业分类标准(NA―ICS)”中信息产业的范围基本吻合。

文化产品的核心价值是其产品具有的精神内涵,即内容。形式各异、内涵多样的文化产品因其内容而有价值,因此也可以称之为内容产品。近年来,信息技术在内容产品生产、传播和消费上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内容产品的生产能力,形成了数字内容产业,引领着当代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趋势。这种内容产业以创意为动力,将各种“文化资源”与最新数字技术相结合,建立了新的生产和消费方式,产生了新的产业群落,培育出新的消费人群,并以高端技术带动传统产业实现数字化更新换代,创造出了惊人的经济社会价值,已逐步成为当代社会发展中的主流产业,赋予了创意产业的时代内涵。由此可以看出,数字媒体在创意产业中占据着主要和重要的地位。

数字媒体是创意产业的内容和渠道

创意产业是立足于“内容”和“渠道”两个方面。以丰富的数字艺术为表现形态的数字内容是数字媒体的血液,我们有必要深入了解数字媒体发展对推进创意产业发展所起的至关重要的作用。

动画领跑创意产业。目前,动漫产业已形成了庞大的消费市场和产业集群经济。全球形成了美日韩三足鼎立的动漫市场格局。在动漫领域创造着巨大的价值,全球计算机动画市场保持稳步增长,行业统计从1997年157亿美元增长到2001年354亿美元。按照国际惯例,播映与衍生产品的收入比例为1 3(美国为1 4),2004年全球数字动漫产业产值达2228亿美金,动画片衍生产品市场超过5000亿美元。我国根据国家广电总局的规定,每个电视台每天必须播出10分钟以上的动画片(省台要求30分钟以上),其中60%必须是国产片。到今年年底,全国总共会有47个省市少儿频道和13个卡通卫视频道开播,原创动画的节目需求量迅速增长,动画节目的需求量一年将达到100万分钟。如果制作成本按1.5万元/分钟计算(中央台的制作费已达3.364万元/分钟,国际通常平均制作费仅中期即可达1.2万美元/分钟),播映与衍生产品的收入比例按照1 3计算,打入国际市场的国产电视动画片按l/3计算(国内、外播出价格按1 4计算),中国动画业将为GDP增加100亿-150亿元的制作产值、300亿-450亿元的衍生产品收入,以及150亿元的国际播出收入。

按照“动漫生产播出衍生产品开发收益再生产”的动漫产业所独有的盈利模式。动漫产业不仅代表了数字网络技术发展的新方向,更对服装、文具、玩具、食品等关联产业的发展具有强烈的牵引作用,同时成为创意产业的领跑者。

影视后期飞速发展。目前在美国,通常每部电影的特技制作约占总成本的10%,按美国年产量约500部电影折算为30亿美元。另一方面,从票房来看,美国每年排名在前十几位的电影几乎都是大量采用了电脑特技。如《泰坦尼克号》,它的全球总利润已经超过了19亿美元,同时获得过14项奥斯卡奖。在中国,张艺谋的巨作《英雄》耗资3亿元人民币,其中一半是用于后期制作,达到了全球1.8亿美元的票房奇迹,无论从艺术水准上还是从商业意义上讲,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商业电影越来越依靠特殊视觉效果赢得观众,数字镜头比例越来越重,在世界影坛,一种被称为“数字中间片”(Digital Intermediate,简称DI)的电影中间环节技术越来越备受瞩目。它正在改变电影业,而在若干年后,它可能会发展成为电影业的一种必备技术。

电脑网络游戏潜力巨大。全球电脑网络游戏行业年销售额已超过好莱坞的全年收入。网络游戏已经显示了成为一个巨大的新兴产业的潜力。据国外有关统计,仅仅2002年,世界网络游戏的产值就突破了60亿美元。选择上网娱乐游戏的人群所占互联网人群的比例超过30%,而一些发达国家甚至超过60%。

在中国,巨大网络游戏消费已经成为业界共识。根据CNNIC 2005年7月的统计,中国上网用户总数已突破1亿(1.03亿),其中一半以上网民使用宽带。用户最常用的网络服务中,选择“网上游戏”的占23.4%,全年用户购买网络游戏虚拟物品的市场销售总额约为80亿元。2002年年底,中国网络游戏产生10亿元人民币的市场规模,并以每年近50%的速度快速增长。中国网络游戏市场规模在2004年为24.7亿元人民币,对通信业务收入的直接贡献是150.7亿元,对IT产业的直接贡献是63.7亿元,对媒体及传统出版业的直接贡献是35.8亿元。预计2009年中国网络游戏出版市场销售收入将达到109.6亿元,2004年到2009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34.7%。

商业广告形式多样。广告是震撼力非常强的视觉艺术产品,包括电视广告、网络广告、纸品广告、赠品广告、路牌广告等。通过深入挖掘数字技术的表现力,靠对受众心理的深入研究,对艺术的把握和技术的发挥,采用影像渲染、Flas、艺术设计等手段,以达到宣传企业,增强品牌知名度,最终提高经济效益。美国将数字技术应用在传媒上只不过10到15年时间,但发展势头十分迅猛。中国的广告市场发展讯猛,而且市场对质量要求和数量需求会越来越大。

移动娱乐新品倍出。移动娱乐包括利用移动通信来传播和交流音乐、影视、多媒体短信和互动游戏等。中国移动娱乐的市场爆发力不可忽视,中国已有3亿手机用户,它意味着将成为全球最大手机娱乐市场。手机本身具有永远在线、用户随身携带、忙里偷闲的特点,手机电视、手机电影、手机游戏随着3G即第三代无线通信技术的普及将产生巨大的内容需求,数字技术的发展对数字内容的跟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手机电影这一新的数字娱乐形态的出现,必然要求和带来一套新的创作和思维方法,新的题材和表现风格,新的技术和规范标准、第四代无线通信技术和高清小屏幕的发展使人们能享受到具有电影效果的互动游戏。“手游”以移动运营商为产业龙头、手机生产制造商为终端、无线增值内容服务商为提供者,建立起一条成熟的产业链。中国手机短信市场有世界最成功的盈利模式,每年有上百亿的收入,这从央视的春晚和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观众投票可见一斑,市场发展空间广阔。

数字电视空间无限。数字电视,是拍摄、编辑、制作、播出、传输、接收等电视信号播出和接收的全过程都使用数字技术。从影视传播的技术手段上来看,三网并线已逐步成为现实,网络电视是不远的将来能影响到千家万户老百姓日常生活的一项新的技术,它正在悄然地改变家庭中的视觉质量,由传统的模拟信号电视过渡到数字高清晰度电视。

中国在以计算机图形图像为科学基础的影视、音像、动画、游戏、广告、交互式新媒体、网络和移动通信等数字媒体应用中有着巨大的市场和发展空间,在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起着重要和关键的作用,并且创意产业在全球的迅猛发展给我们民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外强的压力和市场的驱动,势必要求数字媒体发展具有合理的管理分工模式,发行渠道畅通,各环节有机配合,人力资源充沛,形成产业链,这样才可能真正推动创意产业在中国的蓬勃发展。

数字经济内涵范文3

关键词:数字内容产业 三网融合 发展思路

20世纪90年代以来,网络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广泛普及,推动了经济社会领域的深刻变革,重塑了全球经济竞争格局。作为具有后发优势的新兴产业,数字内容产业集内容服务、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于一体,交叉于文化产业、信息产业与现代服务业之中。基于数字内容产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要的牵引作用,各国和地区大都制定了有关战略规划引导和促进对策。为了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产业竞争力,国务院于2014年2月26日印发了《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10号),要求加快数字内容产业发展,明确提出要推动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生产、传播、消费的数字化、网络化进程,强化文化对信息产业的内容支撑、创意和设计提升,加快培育双向深度融合的新型业态。数字内容产业尽管是新兴产业、朝阳产业,发展前景必然是美好的,但三网融合背景下的数字内容产业发展的研究成果还不多,其发展中经常出现的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急需加以关注和开展研究。

数字内容产业内涵界定

数字内容产业(Digital Content Industry),是指运用信息技术来制作数字化产品或服务的产业,强调数字技术在传统内容产业的应用及其带来的新特性,其核心是基于数字化内容的产品化和服务化。

数字内容产业的概念最早来源于国外。1995年,西方七国信息会议首次提出“内容产业”概念(Content Industry)。1996年,欧盟在《信息社会2000计划》中提出了“数字内容产业”的概念。1998年,由英国多个政府部门和产业界代表组成的创意产业工作组提出的《创意产业专题报告》,首次提出创意产业(Creative Industries)的概念。2002年,爱尔兰政府出台的《爱尔兰数字内容产业发展战略》将数字内容产业定义为创建、设计、管理和销售数字产品和服务以及为上述活动提供技术支持的产业。

数字内容产业的概念在中国提出较晚。2003年,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出现数字内容产业的提法。2004年,中国台湾把数字内容产业称之为“数位内容产业”,并在《2004台湾数位内容产业白皮书》中将数位内容产业定义为:“将图像、文字、影像、语音等内容,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数字化并加以整合运用的产品或服务。”2006年,“数字内容产业”首次在部级文件――国务院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正式出现。此后,“数字内容产业”频繁出现在各类政策文件中,如《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信息产业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和2020年中长期规划纲要》、《文化建设“十一五”规划》、《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等。2011年3月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数字内容产业”仍然被列入其中。2012年国家统计局公布新修订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统计标准中,也新增加了文化新业态部分,主要包括数字内容服务中的数字动漫制作和游戏设计制作,以及其他增值电信服务。2014年2月26日印发的《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10号),明确要求加快数字内容产业发展。

为了促进数字内容产业的迅速发展,不同国家、地区和组织都从各自的角度对其内涵进行了阐释,相继提出了各种概念。如美国称之为“版权业”,经合组织(OECD)称之为“内容产业”,欧盟称之为“数字内容产业”,英国称之为“创意产业”,日本称之为“内容产业”,澳大利亚称之为“创造性产业”,韩国称之为“文化内容产业”。然而,随着技术和产业的发展,数字内容产业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深入和扩展,其内涵界定目前还没有形成共识。

由于各国产业划分体系及分类标准有所不同,尽管尚未有统一、明确的概念和内涵界定,但有一点得到共识,即数字内容产业萌发源于信息产业,是信息产业的衍生产业,是信息化、数字化产业的总和,以内容为核心,信息或数字为纽带,强调不同产业间数字产品的交叉和融合,涵盖了诸多传统产业的延伸发展内容,属于新兴产业。

由于信息技术的变化以及自身的不断发展,数字内容产业所涵盖的领域也是不断变化。欧盟在《信息社会2000计划》中指出,数字内容产业包括各种媒介印刷品(书报杂志等)、电子出版物(联机数据库、音像服务、光盘服务和游戏软件等)和音像传播(影视、录像和广播等)等多个领域。英国的创意产业包含广告、建筑、艺术及古董市场、工艺、设计、流行设计与时尚、电影与录像带、休闲软件游戏、音乐、表演艺术、出版、软件与计算机服务业、电视与广播等十三个领域。中国台湾把数字内容产业分为数字影音应用、电脑动画、数字游戏、行动应用服务、数字学习、数字出版典藏、内容软件、网络服务和数字艺术产业等八类内容。

数字内容产业涵盖范围非常广泛,如果把所有关联行业都纳入其中并不合适,何况各国都有自己特定的产业分类体系,尚未形成全球统一的产业分类体系。根据中国信息产业的发展现状,参照国内外有关分类,有必要对数字内容产业涉及领域进行适当精简,以便突出产业核心体系。基于上述考虑,本文以内容特征作为分类依据,将数字内容产业分为数字出版、数字视听、数字学习和数字娱乐四大类(见表1)。

“三网融合”的发展进程

所谓“三网融合”,是指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在演进过程中,相互渗透,互相兼容,技术功能趋于一致,业务范围趋于相同,并逐步整合成为统一的信息通信网络,能为用户提供语音、数据和视频等全方位的综合服务。

“三网融合”,最早的目的是通过集约化建设,节约社会资源,从而实现物理融合,因而称之为“三网合一”。随着理念的不断发展,“三网融合”取代了“三网合一”,不仅是物理上融合,而且实现了业务应用上的融合,即在同一个网络上,可以同时开展语音、数据和视频等多种不同的业务,在网络层上实现互联互通,业务层上互相渗透。

“三网融合”在国外起步较早。世界各国陆续出台相应的政策促进了三网融合,美国、日本、英国、法国等发达国家在三网融合的发展方面都已取得重大突破。美国出台的《1996年电信法案》,允许长话、市话、广播、有线电视、影视服务等业务互相渗透,也允许各类电信运营者互相参股,创造了自由竞争的法律环境,为三网融合扫清了法律障碍。日本政府通过新的《信息通信法》草案,统一了与通信和广电相关的《电波法》、《广播法》、《电气通信事业法》等9部现行法律,同时政府为了防止任何企业利用自有资源搞业务垄断也加强了监管,从而创造出一个通信、广电相关企业都能自由参与竞争的环境。英国于2003年成立了新的通信业管理机构,融合了原有电信、电视、广播、无线通信等多个管理机构的职能,促进了三网融合的产业发展。法国三网融合的发展较快,电信和广播电视彼此是对称开放的,预计2014年将有50%以上的家庭选择三网融合的服务。目前,随着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融合的日益加强,三网融合已经成为现代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

中国对“三网融合”的探索始于20世纪末。1998年社会各界对“三网融合”展开了大讨论,2001年通过的“十五计划纲要”首次明确提出“三网融合”概念,2010年国务院下发了经过近20稿修改的《推进三网融合总体方案》,明确了三网融合的时间表。此后国务院办公厅在两年间先后公布了54个试点城市名单,“上海模式”“武汉模式”等各种试点次第涌现,全国的网络基础建设也有相当进展。201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在全国推行三网融合。除了上述广电、电信、互联网等力量逐鹿三网融合之外,诸如国家电网、物联网、家电及诸多企业也纷纷从各自发展的角度出发,通过技术研发、业务创新等措施,以多样化形式切入到我国三网融合的试点工作中。

中国三网融合试点工作已有四年有余,在过去四年多的试点工作中,广电、电信、互联网等行业及领域发生了巨变。从全局来看,三网融合试点工作之所以能取得一定成绩,关键在于与三网融合、信息消费、宽带中国等部级相关扶持政策的助推。除此之外,一些地方政府等也出台了适合于本地区的三网融合相关配套政策。

然而就整体而言,我国“三网融合”的发展,面临的不仅有技术难关的解决,还面临利益方的多方博弈,最大障碍就是体制障碍。具体来说,我国三网融合存在以下特点:一是我国三网融合刚刚起步,除了技术和市场因素外,管理体制上各自为政,政府监管权分割,部门多头介入;二是电信和广电领域的法规和部门规章相互独立,形成进入壁垒,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效力有待协调;三是广电、电信等部门体制改革进程的不同步,严重影响了业务的推进。

“三网融合”与数字内容产业发展

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的“三网融合”,不仅是将现有网络资源有效整合、互联互通,而且将极大拓宽数字内容产业的传播渠道,刺激数字内容产业的市场需求,推进数字内容产业的升级。

三网融合将拓宽数字内容产业的传播渠道。随着三网融合步伐的加快,将加速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宽带网络覆盖范围,推动数字终端设备数量增长,快速普及数字技术。内容提供商在三网融合之前的产业链中,往往受制于分销渠道,而融合之后则改变了对传统的内容单向传输渠道的依赖。举例而言,电视剧制片商以往只能将版权出售给电视台,而三网融合后将增加互联网、手机等更多的渠道和终端。传播渠道的拓宽,为中国数字内容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强有力的渠道基础。

三网融合将刺激数字内容产业的市场需求。在网络大规模建设、运营商广泛介入、终端迅速普及的背景下,更多新媒体形态、更多的受众资源不断涌现,对内容的需求将迅速提高。从整体上来看,我国已经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固话、移动和互联网用户群,电视、电脑、移动电话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主要电子媒体,构成了一个覆盖多种消费人群的终端体系,提升了用户对数字内容服务的接受程度、应用水平以及消费能力。就以出版行业而言,传统出版物由于受市场需求约束,出版物的出版数量少、成本高、渠道单一,而三网融合后的电子出版物,尽管局部地区市场需求量不高,但分散在各地的用户需求经网络平台聚集起来,因而市场需求数量剧增。更多新媒体形态的出现,也使内容提供商受益于渠道多样化,在产业链中的话语权不断提升。市场需求的强劲,为中国数字内容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强有力的市场基础。

三网融合将推进数字内容产业的升级。三网融合的最终目标是促进产业繁荣发展,而技术和应用是推动融合的手段。数字内容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支撑。伴随着国家信息化建设进程加快,数据传输网络资源得到不断丰富,接入方式也日趋多样化,视讯技术飞速发展,各方运营主体都在技术和应用方面做着全媒体、全渠道、全终端的渗透。三网融合促进了数字内容产业的“升级改造”,一是催生了新兴的内容产业发展,二是推动了传统内容产业的改造。在三网融合的背景下,这种“升级改造”。将带动整条产业链的发展,包括内容提供商、服务提供商、运营商以及光纤通讯设备制造商均将受益,特别是内容服务商将成为市场主导,受益最大。事实上,三网融合下的数字内容产业是一个大的产业集群,涉及多个细分行业,包括生产、交易、传输、技术支持、服务支持等多个环节,有传统的,也有新兴的均需重新架构,进而形成新的产业版图。

我国数字内容产业发展思路

以产业发展的视角来看,三网融合下的数字内容产业具体方式和形态将由商业实践过程的诸多因素决定。数字内容产业的发展,在创造有价值的内容、加强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完善监管体制、加强数字版权保护的基础上,必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快专业人才培养。

创造有价值的内容。对于数字内容产业而言,内容提供是数字内容产业基本价值链的顶端,在任何情况下都是控制整个数字内容产业价值链的关键环节,其主要增值部分就在其原创性的知识含量中。尽管数字内容产业高度依赖于技术基础设施,非常容易受到技术变革的影响,但是拥有知识产权的内容始终是数字内容产业的核心。要发展我国数字内容产业,仍然要强调内容为核心的理念,创造有价值的内容。

加强政策扶持力度。任何产业的发展,最初总是离不开政策扶持。因此,我国数字内容产业的发展,必须强化政策扶持力度。一是降低准入门槛,允许并鼓励各类社会资本通过多种途径进入数字内容产业。二是加大金融支持,鼓励金融机构以低息、无息贷款等方式加大对数字内容产业企业的资金支持,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发行企业债券。三是落实税收政策,通过适宜的税收减免等措施,充分发挥税收政策在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等方面的职能作用。四是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鼓励通信、广电、互联网企业进行更多的合作,探索新的产业模式及合作模式,构建新型的产业生态链。

不断完善监管体制。数字内容产业包含数字内容产品生产、交易、传输、技术支持、服务支持等多个环节,是一个庞大的产业集群,需要政府部门从宏观上加以协同管理和正确引导,坚持统筹规划、统一标准、条块协调、整合发展、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原则,改善目前条块分割、职能交叉、管理不到位的局面,从而更好地推动产业发展。政府在改进文化市场监管与文化安全管制的同时,要承认网络与技术的中立,应允许运营商自行选择相应的网络传播内容。

加强数字版权保护。在网络环境下,我国数字内容产业交易规则正在建立之中,知识产权保护措施缺失严重,数字版权侵权盗版问题严重,极大地影响整个数字内容产业链的良性发展。知识产权是数字内容产业的生命线。数字内容产业发展离不开严格的、健全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环境。因此,应该以加强数字版权保护为主,完善网络环境下数据库保护、虚拟财产保护和著作权保护等法律法规,规范数字内容经营者的行为,加大数字知识产权保护的执法力度,严厉打击侵权盗版以及网络上恶意侵犯他人利益等违法违规行为,减少消费者被侵害的危险,抵制不良倾向,为数字内容产业的成长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市场机制是推进三网融合下数字内容产业发展的基础。数字内容产业作为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有很大不同,有其独有的发展特点和发展规律,技术更新换代快,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因此需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注重优化政策环境,激发市场主体积极性。数字内容产业真正做大做强,必须实现各方力量的有效互补,形成一定产业集中度和规模效应,如建立数字内容产业基地和园区,集成产业链并实现延伸拓展,才能不断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一味依赖政府力量,只能搞低水平重复布局。政府只能帮助数字内容产业在发展初期克服市场化瓶颈,搭建共性技术的公共供给平台。数字内容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市场利益的驱动,应鼓励竞争,鼓励多种形式并存,在良性市场秩序下实现自由竞争。

加快专业人才培养。数字内容产业的发展,人才是关键。数字内容产业由于价值链较长,产业环境复杂,需要有大量复合型和多元化人才的参与,保障产业健康和快速发展。但是,当前数字内容产业专业人才供给的缺口呈现出逐渐扩大的趋势,严重制约数字内容产业价值链的建设。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很多国家着力进行数字内容人才建设,例如韩国政府就建立了培养数字内容专业人才的较为完整的教育体系,包括从职业教育到大学教育等各个教育层次。我国也要借鉴国外的经验,加大数字内容产业人才培养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充分利用高校院所和社会培训机构的师资力量、教学设施等优势资源,加快培养数字内容产业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斌,蔡宏波.数字内容产业的内涵、界定及其国际比较[J].财贸经济,2010(2)

2.李本乾等.三网融合背景下推进上海数字内容产业发展的对策研究[J].科学发展,2012(6)

3.罗海蛟等.上海数字内容产业预测与分析[J].中国信息界,2010(Z1)

4.山红梅,邹佳利.数字内容产业在我国发展面临的困境及对策研究[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12(2)

5.王志东,汪霏霏.“三网融合”对山东省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及对策[J].理论学习,2010(5)

6.罗海蛟.发展数字内容产业是部级的战略决策[J].中国信息界,2010(3)

7.周志平.我国数字内容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J].改革与战略,2014(3)

8.王风云,牛盼强.甘肃数字内容产业发展政策研究[J].甘肃社会科学,2013(5)

9.金业阳.数字内容产业价值链关键环节影响因素与对策研究[J].深圳大学学报(社科版),2013(5).

10.黄德俊.“钻石模型”视角下我国数字内容产业发展途径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3(17)

11.相丽玲,刘红丽.数字内容产业的演化路径及研究评价[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2(7)

12.吴琳琳.两岸数字内容产业发展与合作探析[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

13.迪莉娅.我国数字内容产业集群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1(6)

14.杨海平.数字内容产业运作机理与商业模式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0(23)

15.刘用,杨梅,靳玲.重视新兴业态优势发展数字内容产业―成都数字内容产业的发展环境与创新空间[J].经济体制改革,2010(6)

16.王薇.三网融合背景下的下一代内容[J].现代传播,2010(5)

17.曹三省,等.三网融合进展与技术演进趋势分析[J].现代传播,2010(5)

数字经济内涵范文4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文化创意产业在全球的兴起,纽约、伦敦、巴黎、法兰克福这些原本就富有文化活力的城市率先体会到文化创意产业的魅力,成为全球最著名的“创意之都”。作为世界上第一个以国家政策推动创意产业发展的国家,英国在1997年成立了“创意产业特别工作小组”,大力推进英国创意产业的发展。英国建立的许多创意园区,以“集群效应”为主,通过组合各种文化创意企业,形成相互聚合、渗透激活的“引爆效果”,使本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得到很大发展。到2000年,创意产业已成为英国产值居第二位的行业,占GDP的7.9%,仅次于金融服务业。

在亚洲,新加坡政府也在2000年推出自己的跨世纪文化发展战略,开始加大对文化领域投入,2002年又公布了《创意产业发展战略》,以推动文化产业为主体的创意产业发展。新加坡政府希望到2012年创意产业的增加值能提高到6%,并树立起“新亚洲创意中心”的声誉。

近年来,韩国成立了文化产业振兴院,发掘各种类型的文化内容,如动画、漫画、移动内容、音像等,从这些内容的策划到制作、流通、吸引投资及出口,提供全面服务。韩国还在文化产业振兴院孵化本部大楼的七、八、九楼安排了企业孵化器,通过风险资金间接安置了80余家小企业进行孵化。

从全球范围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具有各式各样的模式,具有市场与政府、公共力量相结合的特点。

“创意产业”还是舶来品

说到创意,不能不让我们想到深圳创维集团。创维集团成立于1988年,经过近20年奋斗,创维已成长为蜚声国际的中国家电巨子,2006年集团年销售额达125.6亿港元,出口额持续9年居全国领先行列,成功挺进世界彩电十大品牌之列,成为中国电子百强名列第16位的优秀企业。作为连续六年深圳市纳税大户,截至2006年度,已累计向国家缴纳各项税金超过30亿余元,累计向社会各界捐助8000多万元,扶持500多家配套企业,解决约10万人就业。曾几何时,创维集团董事局主席黄宏生说:“我给自己的企业取了个响亮的名字叫‘创维’,意思是‘创造新思维’。”

时至今日,创造新思维的提法并没有过时,而且越发显得具体和深刻。科技创新已行走很多年了,当下的自主创新更是我们要牢记的,必须矢志不渝。如今的科技已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环境的问题如影随形,全世界也不断在寻找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国家经济再次腾飞。于是,实现科技的多元化战略,把科技“双刃剑”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寻求新的科技产业增长点便成为必须。

创意产业的概念最早出现在1998年出台的《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中,文件明确提出,“所谓创意产业,是指从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分中获取发展动力的企业,以及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可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创意产业具有三大特色:第一,文化创意产业活动会在生产过程中运用某种形式的“创意”;第二,文化创意产业活动被视为与象征意义的产生与沟通有关;第三,文化创意产业的产品至少有可能是某种形式的“智能财产权”。据此可以知道,所谓文化创意产业,就是要将抽象的文化直接转化为具有高度经济价值的“精致产业”。换言之,这就是要将知识的原创性与变化性融入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化中,使之与经济结合起来,发挥出产业功能。显然,这是一种使知识与智能创造产值的过程。

文化创意产业(Cultural-and-Creative-Industries)与创意产业(Cultur-Industry),无论是内涵还是外延都极为相近。国际上比较通行的提法是创意产业。英国最早提出创意产业,这一概念影响了欧洲、美洲、亚洲等许多有意发展创意产业的国家,在短短几年内迅速地被全球接受,略作调整后采用。上海也接受了这一提法,出台了“十一五”期间《上海创意产业发展重点指南》。而采用文化创意产业的地区除了北京外,目前还只有台湾和香港。香港最初使用的是创意产业,在2005年将其改称为文化创意创业。

英国的创意产业包括13个行业:广告、建筑、艺术及古董市场、工艺、设计、流行设计与时尚、电影与录像带、休闲软件游戏、音乐、表演艺术、出版、软件与计算机服务业、电视与广播。美国也将创意产业分为6类:文化艺术、音乐唱片、出版业、影视业、传媒业、网络服务业。新加坡将创意产业分为3大类13个行业。第1类艺术与文化:摄影、表演及视觉艺术、艺术品与古董买卖、手工艺品;第2类设计:软件设计、广告设计、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平面产品及服装设计;第3类媒体:出版、广播、数字媒体、电影。

我国台湾创意产业也包括相类似的13个产业:视觉艺术产业、音乐与表演艺术产业、文化展演设施产业、工艺产业、电影产业、广播电视产业、出版产业、广告产业、设计产业、数字休闲娱乐产业、设计品牌时尚产业、创意生活产业、建筑设计产业。2002年,台湾借鉴英国创意产业发展经验,提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将其定义为源自于创意或文化累积,透过智慧财产的形式与运用,具有创造财富与就业机会潜力,并促进整体生活提升之行业。

“文化”与“创意”不分家

实质上,文化产业的概念是创意产业的前身。

我国文化产业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反映了我国文化发展的特殊背景和发展中的阶段性特征。20世纪40年代国外就提出了文化产业范畴,但由于各国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状况差异大,作为产业分类概念,文化产业没有统一内涵标准。我国根据实际情况,将文化产业界定为“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根据上述界定,2004年4月1日国家统计局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中将文化产业分为三个层面。一是文化产业核心层,包括新闻服务;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文化艺术服务。二是文化产业层,包括网络文化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其他文化服务。三是相关文化产业层,包括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销售。

与文化创意产业相比,我国文化产业内涵界定的角度不同。我国文化产业主要从产出的角度、从所提供的产品及服务的精神文化性质着眼,只要是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产业,都是文化产业。而文化创意产业,除了服务于个人的精神文化消费需求外,还服务于生产领域提升产品附加值、经济发展中提升产业结构的要求,明显突出“生产业”的性质。

上世纪90年代初,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又郑重提出了文化产业(Culture-Industry)的概念。

几年后,英国首相布莱尔又提出Creativ-Industry的新概念。直译为创造型产业,新加坡开始译成创意产业,甚为确切。英国的创意产业特别工作组给“创意产业”(Creative Industry)做出了如下定义:创意产业就是源于个人创意、技巧和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而形成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

文化产业更为广泛;文化创意产业又高于传统文化产业。创意不是对传统文化的简单复制,而是依靠创意人才的智慧、灵感和想象力,借助于高科技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再创造、再提高,它是文化产业中真正创造巨额价值的部分。

文化产业是在全球化的消费社会背景中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产业,被公认为“21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的朝阳产业”或“黄金产业”。

一直以来,文化产业作为我国的薄弱产业,一方面受制于文化本身的特征;另一方面我国传统的观点认为文化本身就是一个领域,它不与经济直接挂钩。有文化界名人一直称道,文化不能被称之为产业化,就像教育不能产业化一样,文化要远离市场经济的影响。否则,文化会带上商业化的特征,迷失在荒原。前些年周汝昌先生提出了一种说法:《红楼梦》的研究是不能被普及的,这项研究不是任何人都适合,有些人却因此而成名。其义在说明学术研究可能走失了方向。在此,我们不去深入探讨。而随着我国多年来的积极进取和默默追寻,我国的文化产业的现状是:出现了勃勃生机,也越发和世界文化产业发展先进国家接轨。

从外延来看,我国的文化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外延比较接近,与英国等国家和地区的创意产业相比较,主要差别有三点:一是英国等国家和地区的创意产业包括整个设计业,而我国的文化产业则在设计业方面只包括“工艺美术设计服务,美术图案设计服务,展台设计服务,其他与文化有关的设计服务”,而不包括“工业产品设计服务,包装装潢设计服务,模型设计服务,其他专业设计服务”;二是英国等国家和地区的创意产业不包括旅游业,而我国的文化产业则在“文化休闲娱乐服务”中包括“旅游文化服务”;三是我国文化产业的“相关文化服务”中还包括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

数字内容产业是创意产业的新内涵

创意产业发展到今天,已具有了新特征,数字内容产业赋予了创意产业新的内涵。

创意产业本质上是以创意和知识为核心的产业。除了因高新技术而诞生的新兴产业外,创意产业中的大多数产业早已有之,只是在新的历史背景下,这些产业所共同拥有的特性得到政府和企业、社会的格外关注,而被集合在一起重新命名。因高新技术而诞生的新兴产业,最重要的就是数字内容产业。

在欧盟“INFO2000计划”中,把内容产业(Content Industry)的主体定义为“那些制造、开发、包装和销售信息产品及其服务的产业”。内容产业的范围包括各种媒介上所传播的印刷品内容(报纸、书籍、杂志等),音响电子出版物内容(联机数据库、音响制品服务、电子游戏等)、音像传播内容(电视、录像、广播和影院)、用以消费的各种软件等。这与1997年颁布的“北美产业分类标准(NA-ICS)”中信息产业的范围基本吻合。

文化产品的核心价值是其产品具有的精神内涵,即内容。形式各异、内涵多样的文化产品因其内容而有价值,因此也可以称之为内容产品。近年来,信息技术在内容产品生产、传播和消费上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内容产品的生产能力,形成了数字内容产业,引领着当代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趋势。这种内容产业以创意为动力,将各种“文化资源”与最新数字技术相结合,融会重铸,建立了新的生产和消费方式,产生了新的产业群落,培育出新的消费人群,并以高端技术带动传统产业实现数字化更新换代,创造出了惊人的经济社会价值,已逐步成为当代社会发展中的主流产业,赋予了文化创意产业时代内涵,而此时的文化创意概念才真正走向大融合。

创意产业是知识经济的优化模式

数字经济内涵范文5

关键词: 数词 汉俄 跨文化差异

当人类思维发展到一定阶段,为了满足社会劳动生产的需要,就产生了数。从本质上讲,数字本身不具有任何神秘色彩和神秘力量,数词就是表示数目的词:一,二,三,四,五,六,七,十,百,千,万等,它的基本功能就是计数,表示事物的数量关系[1]。但在万物有灵论的影响作用下,数词这一简单的计数符号,逐渐成了数的灵物崇拜象征,赋予了它许多非数量意义的内在涵义,使得许多数字在言语交际中远远超出了自身的数量意义。

数字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它是各民族文化乃至人类文明的基础之一。数字文化现象或数字的语义内涵,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外国,都是一个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的课题,因为它的文化内涵很丰富,涉及面广,民族差异大,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发展、充实、更新。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国际间交往不断加深,跨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数字文化加以挖掘和研究,可以帮助人们克服语言交际中的障碍,增进友谊与合作,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随着中俄两国共同发展繁荣的深入,中俄两国的文化差异研究愈显重要。本文介绍了汉俄两个民族数词的基本概况,分析了数词的文化内涵,进行了对比研究,以揭示其产生的原因。

一、数词在俄汉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义内涵分析

1.俄语数词文化内涵分析

在俄罗斯文化和历史上,数词有自己的特殊位置。俄罗斯人偏爱数字“3”,而且喜欢3的倍数。在俄罗斯的童话故事、谚语、俗语、民间叙事诗中,可以找到大量佐证,3表示多数,30或300则表示多数的极限,0年表示“长久”意思,往往会在“30”之后再加上“3”,即33年,普希金的童话《渔夫和金鱼的故事》就是典型的一例:从前有个老头,和他的老太婆,在蔚蓝色的大海边,同住在一所破旧的小泥舍里,整整过了三十又三年。

在俄罗斯,还有一个吉利的数字“7”。它象征着诚信创造。相当数量的俄语成语、谚语、俗语和固定词组中都有7。例如:Семь раз отмерь―один раз отрежь.三思而后行(量七次,剪一次)。Семеро одного не ждут.少数应该服从多数(七人不能老等一个人)。[3]

俄罗斯文化中两个数字最不被喜欢,“666”和“13”。西方人都忌讳13,传耶稣在13号星期五遇难;在最后的晚餐中,耶稣与12门徒一起,人数为13,而门徒犹大出卖了耶稣。从此数字13便成为不吉利的数字。

俄罗斯人不喜欢的另外一个数字“666”。这个迷信跟基督教有关。“666”的不受欢迎程度不逊于“13”。在圣经里,数词666提到三次。在新约全书里,666是世界末日兽的号,是撒旦的数号。基督教认为圣经的反基督者是带666的世界末日兽,所以过去,人们根据666寻找反基督者。

2.汉语数词文化内涵分析

数词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比西方国家大。汉语中,3是一个极为活跃的数字,往往表示许多、很多、极多。如:“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唐诗数量很大,取三百首精华,应该说与中国人传统偏爱“三”有关。3还具有限度、极端或极少的意义。如:“事不过三”,“三生有幸”等。“三”是尊贵而成功之数,传统观念认为“3”表示天、地、人,无比尊贵。[2]

汉族文化中的“八”是吉利的数字。“八”与“发”同音。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喜欢通过这样的谐音联想,把自己的美好愿望和期盼转移到这样一个音同或音近的词身上,这在中国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例如: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就是在2008年8月8日晚上8时举行,这传承了中国吉利的数词文化。还有表示吉利的数词“六”和“九”。中国古代思想家认为,宇宙间一切事物都是互相对立依存的,称为阴阳,“六”是“阴”,“九”是“阳”,是一切事物运动变化的根源。

中国人民忌讳的数词是“四”和“七”。在一些方言区内,“四”与“死”谐音,而中国自古以来就忌讳说“死”,所以忌讳说“四”。医院不设4号病房,甚至电话号码、车牌号码都不愿带4。另外,佛教认为,人死后又转生,七天为一期,七天不成,到第七个七天,一定转生,逝者的家属则在七七四十九天“烧七”或“斋七”,举行超度祭典。所以“七”也与“死”有关,人们会有所避讳。

三、汉俄数词文化内涵异同分析

汉俄两个民族对数词的偏爱与禁忌有相同的地方,但也有许多不同之处。俄汉两民族都十分偏爱数字3,俄罗斯人最忌讳数字13和666,汉族人最忌讳数字4和7。俄汉两民族对数词独特的迷信和看法,从根上分析,是因为两个民族语言文化的截然不同形成的,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文字起源不同

俄语起源于斯拉夫语族的东斯拉夫语支,受到了希腊字符和拉丁字符的直接影响。汉字是自然形态(图画)演变而来的,从接绳记事演变成的刻削符号记事,再系统化成为汉字。文字的差异形成了这两民族的思维方式的根本不同,数字的感知取向就大相径庭。

2.历史文化来源不同

俄罗斯人偏爱、忌讳数字与希腊和基督教文化关系密切;如:俄罗斯人偏爱数字“7”,认为天堂分为七层,神秘而神圣。《圣经》里这个数字也频繁出现,上帝用六天时间创造世界,第七天是休息日;汉人偏爱、忌讳数字受道教和佛教思想的影响。如:中国人喜欢“九”,天有九层,九重天是天的最高处,演化出神圣之意。“九”也是龙形的图腾化文字,阳数。[4]

3.谐音异义词的影响不同

汉语偏爱、忌讳数字与其谐音异义词有关,如:9代表长久,4代表死亡,而俄语数词的发音(声音或字符)对数词语义内涵没有大的影响。俄语中数词的结构与发音独特,不容易形成谐音,即使罕有谐音,其意义也没有任何联系。

4.日常的生活方式不同

中国人受到儒家和阴阳学说的影响,把对称作为人们审美的一种价值取向,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所表现。比如,“两只鸳鸯”的刺绣,“双喜”的剪纸,门前的狮子雕塑也是“两尊”。生活中的俄罗斯人喜欢奇数。古代俄罗斯时人死后,把三根蜡烛放在头上旁边,驱走恶魔。生日或者节日时,俄罗斯人喜欢送7枝花,代表好运。出差或者去旅游时,住在酒店的7号房间,等待的一定是好运和幸福。俄罗斯人不太喜欢偶数,认为偶数带来困扰,偶数花数,只在葬礼上或纪念死去的人时使用。

四、结语

上面仅列举了交际中数字文化的极小一部分,但它足以表明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存在数字文化,存在许多神妙数字,而且它们都有远古的历史。它们或表示祸福凶吉,或有某种寓意,或象征某种事物,或体现某种情感,由于不同的国家与民族对数字有着不同的偏爱与厌恶,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慎重运用数字就显得十分重要。掌握不同民族的数字文化,可以帮助人们克服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心理障碍,促进相互沟通,使交际更顺利,人际关系更和谐。因此,对各民族数字文化的研究有重要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现代汉语词典[M].商务印书馆,2002.

[2]张清常.汉语的15个数字[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0,4.

数字经济内涵范文6

[关键词] 中华老字号品牌、创新发展、品牌研究

中华老字号是中华商业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国名牌经济的重要力量,具有很强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其生产与发展凝聚了几代民族企业家的艰辛和传奇,发展历史大多可以追溯到两个世纪。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这些老字号品牌除了少数部分仍然保持着活力外,绝大多数已经从市场上消失。由于越来越多的外国品牌进入国内市场,以及国产新品牌的诞生,给消费者带来了许多新产品、新观念、更多的选择机会,也给中华老字号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经营困境。据统计,1993年以来国家有关部门认定的1600多家中华老字号中,现在勉强维持现状的占70%;长期亏损、面临倒闭、破产的占20%;生产经营有一定规模、效益好的只有10%左右。造成这种局面主要是由于中华老字号忽视对品牌文化的建设。

所以,重振中华老字号品牌,不仅是保护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同时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增强国民经济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最早对老字号品牌进行研究的是奥美广告公司(Ogilvy&Mather)的Berry。他在1988年首先提出了强势品牌的八点好处,以及对老字号品牌进行活化的七个步骤。之后,Aaker在1991年提出了对老字号品牌进行活化的方法。随后, Donna和Kapferer分别在1992年提出了老字号品牌活化的要点,以及重命名的四种方法。2000年以后,是国外研究的高峰期,并且涌现了大量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品牌重建、品牌活化和品牌退役。

国内学者对中国老字号品牌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餐饮和医药行业。

对于餐饮业老字号的研究,学者李明武(2001)将中西餐饮业老字号进行对比,并通过总结西式快餐的成功经验,得出了以下结论:餐饮文化要改变,求快才能赢得市场;饮食行业要革命,工业化生产是大趋势;标准化的经营是餐饮业创名牌的有效方法;特许连锁经营,指导和管理是关键;重视员工培训,建立激励机制。2004年,学者刘辉分析了中国餐饮业老字号的现状,指出中国老字号的发展应该走品牌战略之路,利用无形资产促进老字号的发展。同年,黄欣通过对全聚德、马兰拉面、肯德基的对比实证分析,指出老字号餐饮业在特许经营的过程中应注意文化、关键技术、标准化等问题。

与餐饮业相比,对于医药行业老字号的研究相对较少。著名医药产业观察者韦绍锋(2005)认为医药行业老字号应采用“四品营销”,即品牌营销、品质营销、品种营销和品貌营销。具有多年医药市场运作经验的黄纯贤(2005)则利用SWOT分析矩阵,指出中国医药行业老字号的发展应采取整合营销策略。

二、老字号品牌存在的问题

我国老字号企业大部分存在运转困难、效益低下的现实。目前,像北京同仁堂、六必居酱园、全聚德烤鸭店等经营有方的老字号品牌已属凤毛麟角。当前,中华老字号企业的品牌文化存在如下主要问题:

1.缺乏良好的品牌运作

市场经济是一种资源配置经济,企业良好的品牌形象可以吸引众多的投资者、合作者,从而使企业经营规模、资产实力、市场竞争力等诸方面迅速扩大,达到规模经济效应。我国老字号品牌中许多具有良好的知名度、美誉度,单纯就国内市场看,是一个容量大、稳定性强、具备可经营性的市场。然而,就目前我国老字号企业的经营情况看,品牌效应发挥有限,品牌运作存在严重缺位。

许多中华老字号企业的员工培养模式仍沿用师傅传徒弟,没有系统、科学的培训手段,直接影响中华老字号企业的发展壮大。在经营方式上,许多中华老字号企业还没有形成利用法律来维护产品质量和商业秘密的理念。特别是靠手工操作和独特工艺和口味的企业,更多的强调“继承传统”和保持“传统特色”。为保证产品质量,保护“祖传秘方”,经营者信奉着“只此一家,别无分店”的经营思想。错误地认为开分店就会导致产品质量难以控制,假冒产品就会出现,就会危及产品的名声。

2.品牌文化创新不足

许多中华老字号企业对时代的发展变化考虑不足,对消费者的喜好和消费观念的变化研究不够。只固守产品的传统特色,使得产品陈旧、品种单一,造成产品滞销、门庭冷落。

品牌代表利益认知、情感属性、文化传统和个性形象等价值观念。一个不断发展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品牌才具有持久的生命力。“老”是一种资本, 有时也会成为突破的束缚。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 老字号企业在经营中恪守古训、信守商业道德的同时, 要对品牌文化进行不断创新, 着力将产品之“优”化为市场之“势”,优势并举, 形成规模优势, 从而不断树立新商誉,努力重振雄风, 不断擦亮“ 老字号”。然而, 能像同仁堂抱着“ 同修仁德, 济世养生” 的堂训, 而又不断进行创新, 满足目标市场消费者需求的我国老字号品牌少之又少, 许多老字号品牌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没有什么变化, 故步自封、因循守旧, 没有创新意识。

3.缺乏品牌维护

中国市场的造假行为历来较猖獗,不法分子往往利用老字号的招牌,仿造产品牟取暴利。大量假货充斥市场,使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度降低。同时假冒产品还分羹老字号的品牌资产,致使老字号的品牌形象严重受损。如制假“王麻子”的厂家多达几十家,年产量万把,是真“王麻子”年产量的近倍。由于调查取证困难、处罚力度不够以及存在地方保护和部门保护,“假冒伪劣”长期充斥市场且愈演愈烈。如果老字号不在品牌维护重点环节上投入力量,那么其市场迟早会被这些造假者蚕食,从而严重影响品牌的形象。

老字号企业产品品质的滑坡也导致了品牌形象的下降。一些老字号企业换了新的经营者, 将原来独特的质量体系打破,以至于消费者以为老字号不如从前了。更有甚者,像南京冠生园,不珍惜自己的良好声誉,以次充好,以假乱真,最后砸了自己的招牌, 自毁老字号。

4.品牌传播乏力

许多中华老字号企业对品牌宣传的力度不够或侧重点不准确,宣传的途径过少。长期以来,老字号一直借助口头传播建立声誉, 这种传播方式在当今信息社会制约着老字号品牌传播的速度和广度。普遍存在以“老”自居、“皇帝的女儿不愁嫁”、“酒香不怕巷子深”、“百年品牌已深入人心”等保守思想,忽视通过广告、公关活动、公益事业等多种途径对品牌进行主动宣传。而更依赖于一些老消费者的口碑传播,如此方式限制了传播的速度和广度,降低了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同时,许多老字号品牌定位不准确,传播中重在宣传其“传统特色”,没有时代色彩;重在宣传其“古老文化”,拒绝现代文化的融入;导致不能吸引当今消费者的关注。

5.缺乏合理的品牌延伸

品牌延伸是品牌管理中颇具争议的一个问题,尽管如此,被誉为“ 金字招牌”的知名老字号仍应利用已有的品牌资产,不失时机地实施品牌延伸,借以增加利润增长点,做大市场“ 蛋糕”。

当然,品牌延伸应选择正确的方向。1995年,王麻子剪刀厂与北京市文教器材厂等毫不相干的十几个厂子合并成立王麻子工贸集团,并重新注册了王麻子商标,这是王麻子品牌延伸和盲目扩张的一大败笔。

6.品牌价值提升不足

老字号面对新的市场竞争,需要对品牌价值进行提升,在品牌的内涵和外延方面下工夫。如云南蒙自“过桥米线”,通过讲述“过桥米线”的故事和与少数民族文化的结合吸引和留住消费者,并使更多的消费者对其产生兴趣。

三、老字号品牌的创新发展

时代的发展要求老字号企业在传承其传统的同时还应适应经济的进步,故步自封,倚老卖老已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创新品牌也应渗透到老字号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老字号优势在一个“老”字,劣势也在一个“老”字。因此,要辩证地看待“老”字,要在“新”字上做文章。

1.品牌理念创新

一个致力于品牌运营的中华老字号企业, 必须努力消除品牌理念缺失的情况,需要进一步了解自己悠久的历史及其沉淀下的文化特征, 深入地挖掘自身的文化底蕴, 将这种文化与品牌观念相结合,并将这种品牌理念有效地融入到企业理念中去, 通过理念不断提升企业品牌。

“品牌的一半是文化”。由于品牌具有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使得人们信仰品牌。中华老字号都是经历过少则几十年多则百年以上的沧桑历程,是具有顽强生命力和广泛群众基础的。然而在以品牌竞争为主的经济时代,许多中华老字号企业的经营纷纷遭遇滑铁卢,但是也有一些中华老字号企业由于能够在继承优良传统文化的同时不断对品牌文化注入新的内涵,企业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因此,不断创新品牌文化对中华老字号企业的振兴且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华老字号企业在传承传统文化精华的同时,必须吸收具有时代特征的积极文化元素。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兼容并蓄,形成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融合的品牌文化。让品牌文化成为中华老字号历久弥新、保值增值的法宝,成为中华老字号深入人心的魅力所在。

2.促进老字号年轻化

老字号已老为自豪。正是由于“老”,才使他们缺乏创新精神,倚老卖老,市场表现出一副老态龙钟的形象。当我们喝可口可乐和雀巢咖啡的时候,没人会觉得他们有一百多岁,这就是中外老字号的根本区别。

老字号应该忘掉自己的年龄,时刻保持年轻的心态,这是向现代品牌转换的关键。因此,要积极推广“老字号年轻化”工程,到达老字号理念年轻化、体制年轻化、经营方式和服务方式年轻化。当有一天老字号真正忘掉了自己的年龄,赢得了更多的青年顾客,老字号在现代品牌道路上才能有新的生命。当然,强调老字号年轻化,并不是完全丢掉传统。在老字号年轻化过程中,坚守的是品牌的文化内涵,改变的是品牌经营思想和经营方式。

3.变革营销方式

老字号企业实现品牌转换,必须转换传统的营销方式。有人把北京祥之首的瑞蚨祥与世界零售巨头沃尔玛做过一个比较。瑞蚨祥有百年历史,起家于繁华的大栅栏,最繁盛时期有30多家店铺,但今日只有一店且门庭冷落。沃尔玛只有几十年历史,起家于只有6000人口的阿肯色州的一个小镇,如今却有400多家店铺,销售额超过2800亿美元。据说当初沃尔玛创立的灵感来自于瑞蚨祥,他们发展的共同理念是诚信、质量和低价。但由于采用不同的营销方式,现在两家的发展规模和品牌效应出现了天壤之别。

实现现代营销方式,尤其是连锁经营方式,是老字号现代化品牌道路上的必然选择。目前,北京商业领域老字号中采取连锁经营模式的已达42%,这部分企业的营业额增长率为85.9%,高于商业领域来自好的平均水平。

在市场上同质化产品越来越多的今天,中华老字号企业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企业之间的竞争就是品牌的竞争。因此,中华老字号在产品价格、渠道等方面不存在优势的情况下,必须重视品牌的创新建设,借助品牌创造财富,在市场竞争中获胜。

参考文献:

[1]周文一:中华老字号企业再创辉煌的发展之路[J].上海商业, 2009,(01)

[2]吴水龙 黄小宁 周运锦:“老字号”品牌资产的激活:机理与路径[J].现代管理科学, 2009,(04)

[3]杨 勇:老字号品牌可持续发展问题探讨[J].商业时代, 2008,(03)

数字经济内涵范文7

关键词:财政风险涵义 财政风险分类 评价方法 未来方向

美国次贷危机和欧债危机的爆发提醒人们风险在经济中是时刻存在的,对风险认识和管理的不当会引发极为严重的后果。这两次危机的背后都有着政府财政的身影,将国家爆发的这些危机称为政府财政风险的爆发也不为过。处于转型期的我国不仅面临着市场经济国家所具有的财政风险,还具有处于转型期的特点。这一状况为财政风险的管理和研究都提出了挑战。为了更好地对我国的财政风险进行研究,对我国现有财政风险研究的成果进行整理便显得很必要。

财政风险的涵义

关于财政风险的涵义,理论界能达成一致的观点便是财政运行出现坏结果的可能性。学者们在论述的时候所选择的侧重点和对风险边界理解的不同便出现了形态各异的财政风险定义。已有成果大多从广义和狭义的角度对财政风险涵义进行划分,狭义的财政风险是从财政自身角度来考察,是指政府资不抵债或无力偿付到期债务,不能维持正常机构运行的风险,是从财政本身出发进行阐释,指的是政府财政入不敷出、预算赤字巨大、国家债务剧增、全部或部分国家债券停止兑付的可能性(张明喜、丛树海,2009);广义的财政风险则从政府是社会风险的承担者的视角出发,认为凡是最终需要由政府承担的风险都可以称之为财政风险,包括经济方面的风险和自然灾害、政治、社会不稳定等非经济方面的风险(施青军,2000),指的是来自经济、自然、社会和政治等方方面面的不利因素致使国家财政、银行信用和货币流通出现混乱和动荡的可能性(丛树海,2005)。这种划分方法能够涵盖所有的财政风险,却不能更深层次地对财政风险进行揭示,缺少原因和结果间的逻辑联系。

从产生财政风险的原因和结果的视角出发对现有的关于财政风险涵义的观点进行归类。根据学者们在给财政风险下定义时是侧重对风险产生原因进行解释还是侧重于论述风险的表现,将财政风险的定义分为原因导向型和结果导向型。

(一)原因导向型

从财政风险产生原因的视角对财政风险的定义进行阐述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从财政制度缺陷和经济因素的不确定性出发,代表性的观点如下:财政风险是指国家在组织财政收入和安排财政支出过程中,由于财政制度和财政手段本身的缺陷以及各种经济因素的不确定性造成损失和困难的可能性(吴厚德,2001)。另一类则是侧重于从财政收支不确定性来进行分析:就财政风险而言,它是指财政所面临的减收、增支以及由此引起财政危机的可能性(施青军,2000)。孙国相(2001)认为,所谓财政风险主要是由于财政收入增长的惰性和财政支出增长的刚性以及两者合力所形成的财政困难,并可能引发的财政危机的一种状况。

事实上,这两种视角是统一的,财政收支的不确定性是制度和经济环境不确定性的表现。财政风险是指与财政有关的经济危险,是国家在组织收入和安排支出过程中,由于财政制度和财政手段本身的缺陷以及多种经济因素的不确定性,造成财政损失、困难以及财政政策目标难以实现的可能性。

(二)结果导向型

结果导向型的财政风险定义方式也可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从政府不能履行职责的可能性出发:财政风险是财政不能提供足够的财力,致使政府无法实现其职能的可能性(邢俊英,2000;武彦民,2003)。进一步讲,刘尚希(2003)认为财政风险指政府拥有的公共资源不足以履行其应承担的支出责任和义务,以至于经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受到损害的一种可能性。

另一种观点是从财政运行爆发危机的可能性出发,认为所谓财政风险是指存在爆发财政危机的隐患或可能性(杨小军,1999;许涤龙,2007)。具体而言,财政风险是指财政面临支付危机的可能性,集中表现为赤字和债务的膨胀,当这种膨胀超越一国经济和社会承受力时,将演变成财政危机,并由此引发一国经济、政治的全面危机和社会动荡(丛明、何哲一,2001)。

事实上,这两种视角也是统一的,爆发危机的表现是政府不能够履行其责任和义务,政府不能够履行其责任和义务时便会引发其他危机。从这个角度出发,财政风险可定义为未来政府在管理、调控、服务公共事务中出现支付危机的前奏反映,即在未来某时点政府拥有的公共资源不足以履行其应承担的支出责任和义务,以致于经济、政治、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受到损害的一种可能性(单大栋等,2005)。

财政风险的类型

(一)按照产生原因分类

按照财政风险的狭义和广义定义,可以将财政风险按照内外因的角度来划分。外生性风险是指源于财政系统外部各种不利因素引发的风险,如经济运行因素、政治因素、自然因素、技术因素等导致的财政资源浪费或效率下降的风险;内生性风险则是指源于财政系统内部各种不利因素引发的风险,该风险导致财政资源浪费或效率下降。与外生性财政风险相比,内生性财政风险更容易控制,内生性财政风险包括收入方面的财政风险、支出方面的财政风险、公共投资的财政风险、预算赤字的财政风险、国债管理的财政风险、财政的公共风险、财政的制度风险、财政的系统风险、官员道德风险与职业能力风险(张志超,2004)。

(二)按照表现形式分类

1.根据财政风险在财政运行的具体环节划分。从财政运行的级次来看,财政风险可分为中央财政风险和地方财政风险。地方财政风险又可细分为省财政风险、省辖市财政风险、县财政风险和乡镇财政风险(高志立等,2001)。从财政运行各环节的具体表现来看,财政风险可分为收入风险、支出风险、赤字风险和债务风险。具体来说,收支矛盾突出、财政功能弱化,适应不了快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财政收入的增长滞后于经济增长,财政的聚财功能日趋衰弱,预算内财政总规模相对萎缩,出现了“两个比重”不断下降的不良态势;收支矛盾日趋突出,债务规模迅速膨胀,偿债负担越来越重;政府部门分配秩序混乱,预算外收入侵蚀税基问题相当严重,直接影响了政府职能的正常发挥(孙国相,2001)。

2.按照财政风险矩阵来划分。很多学者在分析财政风险时按照世界银行提出的财政风险矩阵展开。如刘尚希、赵全厚(2002)在分析财政风险时便依照财政风险矩阵来展开。将我国财政风险分为直接负债:国债、欠发工资而形成的债务、粮食收购和流通中的亏损挂帐、乡镇财政债务;隐性的直接负债:养老保险基金债务、失业救济的负担也不断加重;显性的或有负债:其他公共部门的债务、国债投资项目的配套资金;隐性的或有负债: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国有企业未弥补亏损、对供销社系统及农村合作基金会的援助。唐龙生(2001)从中央政府借款、地方政府借款、国有企业借款的角度对财政风险进行三个层次的划分。这种划分方式与财政风险矩阵的划分是相似的。

事实上,按照原因来划分和按照表现来划分本质上并没有区别,只不过是根据分析问题的需要而使得分析的侧重点不同。从财政风险原因的视角入手并提出对策的的分析方式一般是按照财政风险产生的原因来划分的;在分析财政风险的结果,并对财政风险状况进行评价的时候一般会从表现的角度来划分。

财政风险的评价

(一)直观分析

直观分析主要是通过分析政府的债务规模对财政风险进行评价。这种分析主要采用国债依存度、赤字率、债务率等指标来进行衡量,采用财政风险矩阵的分析也属于此类。童本立和王美涵(2002)对我国的赤字规模进行了分析。马拴友(2001)对我国公共部门可持续赤字水平进行测算。陈共(2003)对我国的直接显性债务、直接隐性债务、或有显性债务、或有隐性债务进行分析。

有一些学者认识到仅仅考察政府的债务不能够很好的对财政风险进行考察,还需要结合政府的资产来分析,由此提出了应用公共部门资产负债表评估财政的可持续性(张春霖,2000;丛树海、郑春荣,2002)。刘尚希、赵全厚(2002)亦对政府直接负债和政府或有负债进行测算。但是,从广义上来说,财政风险显然不仅仅是财政部门本身的风险,还包括政府应该承担的社会的经济、自然等风险,因此对财政风险分析时也应该将范围扩大。刘尚希(2003)提出了评估财政风险应从两个方面入手:政府拥有的公共资源、政府应承担的公共支出责任和义务。单大栋等(2005)沿着刘尚希的思路,认为一方面政府拥有的资产不尽如人意,另一方面政府承担的负担较重。

(二)建立财政风险评估模型

建立模型法是通过借鉴国际上的已有模型或者借鉴其他学科风险评估的模型,选择相应的指标计算我国的财政风险,对我国的财政状况进行预警。

一些学者采用层次分析法,将财政风险或影响因素进行层次划分,再对各部分赋予不同的权重,计算出我国的财政风险状况(欧林宏,2003;张振川,2004;马恩涛,2007)。这些学者研究中的区别在于对风险分类和风险影响因素的确定,但是基本结论都表明我国财政风险呈不断扩大的趋势。还有一些学者在使用风险模型时,更加偏重对财政风险的预警,所以这部分研究被称为财政风险的预警研究。如顾海兵(1993)、长春税务学院“中国财政监测预警系统研究”课题组(1999)、米建国等(1999)都对中国财政风险的预警方法的选择和指标的选取做出了研究。

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逐渐使用了更加科学、更加先进的风险测量工具对我国财政风险进行预警,如张明喜(2009)构建了基于神经网络的财政风险预警系统,对我国财政风险进行分析。

结论

总体而言,我国财政风险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显著的成果,在对财政风险的定义、分类、评价方面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但是,相关数据的缺乏却阻碍该领域研究的继续深入。数据的缺失或者不易获得,使得在研究中要对一些重要的数据进行主观的估计或者舍弃一些重要的研究项目,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结果的差别。例如,在指数预警方法下预警指标的选取中舍去一些重要的财政风险指标,如社会保障基金缺口、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债务的结构风险指标、使用风险指标等;也有一些被选取指标的统计资料没有反映指标内涵的全部内容,如财政赤字统计就没能反映一些以财政欠账、挂账以及预征税款等形式的隐性赤字(丛树海、李生祥,2004)。由于数据的缺乏,使得一些指标很不准确,而一些项目根本没办法进行评价(刘尚希,2005)。

数据是财政风险研究的基础。数据的缺乏严重阻碍了我国财政风险研究的进展,对那些没有数据支撑的财政风险要么不能进行定量研究,要么需要估计相关数据,导致结论失真。缺少相应的数据,对财政风险的定量研究便会成为空中楼阁,所得出的结论自然不具有稳定性,同时也不能为财政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因此,未来对财政风险研究的重点之一应该是体现在数据提供上,对财政风险研究和管理中需要什么样的数据,如何改进这些数据的核算和统计方法等问题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刘尚希.财政风险:一个分析框架[J].经济研究,2003(5)

2.吴俊培,张斌.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建构中的财政风险[J].财贸经济,2012(1)

3.郭玉清.逾期债务、风险状况与中国财政安全―兼论中国财政风险预警与控制理论框架的构建[J].经济研究,2011(8)

数字经济内涵范文8

关键词:绿色设计理念;食品包装设计;绿色设计方法

1 绿色设计理念概述

1.1 绿色设计的概念

绿色设计强调环保与视觉冲突、理念内涵的完美统一。在设计之初,制定出预期指标,所要面对的目标群体,根据不同的目标群体制作不同的方案。环保,就是指设计之初的环境材料控制与设计之后的环保预防措施,这两方面是绿色设计的核心与关键。我们无法强调设计对环境的丝毫不影响,但必须通过测试是环境污染效果降到最低,对人类没有强烈的危害。我们通过最简单的原材料,最核心的设计理念使设计出来产品适合目标群体的口味。

1.2 绿色食品包装的内涵与必要性

绿色食品包装强调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高三重特性。但同时还包括对人体生理、心理结构没有副作用。能够在第一次用完之后经过降解程序再回收利用,对第二次利用没有副作用,还可以保护生态环境,能够有效的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功效。绿色食品包装在讲究环境效益的同时也需要设计的可视性强,对产品的宣传效果明显,反映出产品的经济社会价值。

绿色食品包装的必要性:绿色设计应该渗透在设计领域的每一个方面才能凸显其社会经济价值。绿色食品包装是产品绿色设计观念发展趋势的需要。在目前,社会一直在肯定绿色食品对人体的营养价值,但是我们需要更多的人明白,缺少绿色食品包装的产品就不是真正意义的绿色产品。

2 绿色设计理念在绿色食品包装设计中的体现

2.1 绿色设计理念在食品包装材料中的体现

绿色食品包装首先强调正确的包装材料。正确的包装材料主要是指在材料的生产、使用、报废、回收处理再利用过程中,能够节约资源和能源,保护环境,实现社会经济效益的可持续发展。绿色设计理念强调环保与设计效果的完美结合,一方面选材环保可回收利用,另一方面设计出的产品内涵深刻,能够满足大众的需求。把绿色设计理念与绿色食品包装材料相结合,能够创造出再生循环利用率高、食品卫生有保障、设计意义独到的绿色食品包装,获取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2.2 绿色设计理念在食品包装造型中的体现

食品包装强调造型与设计理念的统一。造型主要是通过材料与包装的结构来支撑与组合完成。在材料选取上,绿色设计主要采取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经济效益大的原材料。而食品包装的结构主要根据食品特定的功能选取特定的包装样式与形态。选择适当的包装容器形态。通过材料与包装结构的合理协调,构成了包装的强大阵容,合理的包装形态结构。完善的指导理念是包装绿色化的必然要求。

绿色设计的基本理念包括包装品的基本功能的保存、包装设计的艺术特色的渲染。包装容器的保护性、方便性、视觉性和工艺性等功能性要素决定了设计的成败。绿色设计理念要求包装设计在满足功能性和艺术性等基本需求的同时,体现简约设计思想和人文关怀理念。简约设计是直接从物质角度考虑的绿色食品包装设计思想,简洁而不简单,能够折射出设计者思考问题的方式。而人文关怀则偏重于体现非物质化绿色食品包装设计理念,给人一种以人文本的情感关怀,给物质世界以强烈的精神感知,体验人类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追求。

2.3 绿色设计理念在食品包装色彩中的体现

绿色设计理念不仅强调产品包装显现绿色气息,更要求其充分反映人类的需求。消费者需要什么样的食品,需要什么样的包装,需要看到什么样的情感内涵。这就是一个“以人为本”理念的体现。

一方面,包装色彩充分照顾大众的情感倾向。以消费者的需求为重点,通过调查包装设计的食品面对的受众,找出适合受众的情感色彩,不去过分追求色彩的绚丽与华美,关键在于色彩给人的舒适、愉悦、安全之感。只有平和的颜色方案才不至于给大多受众造成审美上的疲劳,也不会引起过多的社会争议。

另一方面,包装色彩设计要标新立异、大胆创新,从多种途径提炼更多的色彩,发掘更多的色彩表现方式,充分重视绿色设计的内涵,体现绿色设计的可持续发展性。

(1)色彩选用准确,以少胜多。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各种产品的市场竞争日益体现出其多样化的宣传方式,多样化的广告策略等等。然而有些商家在这方面并不能把握一个。国内外的包装品调查中发现,无论我们用什么样的宣传方式吸引人的眼球,最值得推荐的便是广告以及包装品用色的基本趋势在于简洁明了。一种好的包装设计品,吸引人眼球的关键不在于色彩的鲜艳、色彩效果的优劣程度,而在于颜色的选取数量,颜色的搭配与组合的合理性。绿色包装设计理念推崇色彩单纯化,好的设计用三色、两色甚至一色的变化就足以获得美好的视觉效果,发挥以一当十的作用。

(2)合理运用色彩对比,使包装醒目而不花哨。

美国著名设计家华尔特斯特恩在其《包装的力量》一书中说:“包装所具有的力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色彩如何调和及对比。在商店里要活泼而抢眼。买回家以后要柔和而不刺眼。”这段话很精辟地概括了色彩对比与调和在包装设计中的不可忽视的作用。包装色彩的表现手法是多种多样的,其中应用最多的是色彩对比。通过色相对比、明度对比、纯度对比、冷暖对比、面积对比和综合对比这六种类型的对比,它们使色彩各自的特征更明显,效果更佳。但是过分的或者不适当的颜色对比容易让人感觉不适,就似炎热的夏天让人受到大红色的刺激,让人心情烦躁不安。

2.4 食品包装文字中的绿色设计理念

文字作为一种特殊的表现符号,在人类的发展史上展现着独特的价值。它能够很真实的反映某一项设计理念也能很成功的吸引消费者对产品的追求,它甚至比图案、色彩对包装的表现力更加强势。包装上的文字是商品与消费者交流的基本要素,是包装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兼有装饰和表现商品特性两大功能。

通常,包装文字设计分为两类:一是文字商标、品名文字的设计;二是商品包装上必须标明的内容文字,如:特征、成分、用途、用法、标准、重量、容量、数量、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厂址、电话、注意事项等。同时要注意文字的视觉传达效果的表达,不同的环境,不同的问题,采用不同的文字字体,不同的编排方式。 

作者所认为的现代包装的设计领域对文字的处理方式大概可以有这么几种:①字形的变体修饰。采用艺术化的手法,通过对文字的形象进行设计,可以从背景、效果等方面让整个图片突现文字本身,让文字所要表达的含义更直接的显现。②象征化手法形成标示系统。主要表现方法在于,根据设计的对象所要表达的内涵或者设计对象的厂家的形象,把字体象征化,反映某种特殊的意义。此方法类似于企业形象识别系统中VI标示的设计。③联想创造设计。就像中国古代象形文字的出现一样,它是根据一些事物的表象创造出某个生字,然后一直沿用至今。我们可以抛弃某个字现在本身的含义,然后镂空我们的思维,根据我们需要表达的涵义对文字进行联想创造性的设计。这几种方式可以同时存在,也可以分开存在于我们的设计视角中。

其实就作者个人而言,文字的设计是设计领域中最能引发我们思考与完善的部分。在绿色设计理念的贯穿我们当代设计领域的当代,如果我们能让文字充分显现其强大的内在涵养、内在表现性,让消费者从文字中体味到一种绿色的人文关怀。同时与设计者对食品包装上的文字与整体包装的效果有一个强烈的共鸣感,舒适、惬意,那么绿色理念设计所要追求的可持续发展便前景可观了。

3 绿色食品包装的评价体系

我们对预期方案设定的目标是否达标,我们所要的预期效果是否达到,绿色设计实施之后目标群体对设计效果的作出如何的评价,专家学者对于绿色设计的评估与改进潜力的分析等是我们在绿色设计过程中所要关心的问题。

我们一般把常用指标评价体系中的评价手段归纳为技术性指标和经济性指标两大部分。通过对方案实施手段进行技术评价,对方案产生的效果进行经济评价,最终确定该方案的在大范围内是否可行。对于本文所阐述的绿色设计理念,由于其特殊性,我们可以扩加另外一种评价指标,那就是环境评价指标,这项指标与技术性指标、经济性指标构成了绿色设计评价体系。在对绿色食品包装的设计中,我们一方面看我们的设计手段,设计是否创新,设计的理念是否突出;另一方面看设计出来的包装是否具有社会经济效益,节省经济成本,更为重要的还包括该设计是否符合国际环保标准,是否有利于节约资源,以最低的能源损耗创造出最有利于产品销售的包装成品,以小到大,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4 结束语

绿色设计方式作为一种对社会环保具有良好效益的设计方法,在目前已被世界各国普遍认同,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为企业形象的创造、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本优势,利用先进的技术与手段采取高校与国家研究基金会相结合的手段对该设计方式进行研究、创造、应用,将会对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创造出不可估量的作用。绿色设计理念在食品包装上的应用将充分展现绿色设计的强大绿色功效和环保效益,通过赏心悦目的食品包装展现清新舒适的人本原则,将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完美结合,将是我们绿色设计理念最需要表达的观点。当然,作为新的设计方法,在理论上还有所欠缺,在实践上更是困难重重,但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强烈需求必然会得到学术界与企业界的鼎力支持。

参考文献

[1]刘志峰,光复.绿色设计[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

数字经济内涵范文9

关键词:数字城市; 城市可持续性发展; 协调性; 可变性

中图分类号:TU984.1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在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的转型中,计算机和通讯技术发展为核心的信息技术革命促使全球迅速迈向信息社会。城市作为全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数字城市概念的提出,就是人们在信息时代认识和把握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发展前景的崭新探索。数字城市建设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相互关系,越来越多的受到人们的关注,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发展前景的崭新探索,使人们越来越多的探求数字城市和城市持续性发展的相互关系。

1 数字城市与城市持续性发展

1. 1 数字城市

数字城市作为数字地球在城市区域的具体化和扩展,现已成为各国社会和政府关注的焦点。关于数字城市的研究,国内外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尚处在探索阶段。数字城市源于数字地球的战略构想。自从1998 年,时任美国副总统的戈尔首次提出了“数字地球”的概念以来。在国内“, 数字北京”、 “数字武汉”、“数字辽宁”等发展计划也纷纷出台。到2002 年,我国668 个城市中已有120 个建立了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并有40个大中城市启动了数字城市的规划建设工作,根据我国学术界的综合,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数字城市的内涵应该是城市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数字化工程、城市3S 应用和城市整体信息化的有机综合,最终形成智能、敏捷的城市数字神经系统

运用数字地球的关键技术,如数据挖掘、知识提取和虚拟现实技术,实现城市中广泛的、多源的空间信息的有效集成和管理。数字政府、数字企业、数字社区、数字家庭等子系统,其实质是城市的数字化、信息化和虚拟化。数字城市提供给公众和企业的将不仅是虚拟的用户界面,以实现所谓的“数字生存”,更重要的是它将辅助政府制定城市管理的综合决策,如城市规划,市政运作,社区管理和紧急事故响应等,实现城市的综合管理和可持续发展。数字城市的框架基础含三项内容:一是信息基础设施,包括高速宽带网络、计算机服务系统和网络交换系统;二是数据,特别是空间数据。因为人类生活和生产的信息有80 %与空间数据有关。海量数据是数字城市运行的基本元素,离开数据,信息基础设施就成为虚有其表的空架子;三是人,管理数字城市和使用数字城市的人。建设高度发达的城市数字神经系统和数字文明,将从根本上变革城市的生活、工作和交流方式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推动社会进步。

1.2 城市可持续发展

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功能、城市能源的利用效率,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和城市生态质量,其核心是协调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其中,社会发展是目的,经济发展是基础,而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可持续发展在城市框架下加以讨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从资源角度看,是一个城市不断追求其内在的自然潜力得以实现的过程,从而达到资源的保护、再生和开发的平衡;从环境角度看,强调利用环境生态规律来解决城市环境问题;从社会角度来看,城市可持续发展追求经济开发和环境保护的平衡,实现社会各地区、各阶层的环境资源共享,社会发展以富有生机、稳定和公平为标志,从而减少贫困和犯罪等。《21 世纪议程》关于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总目标是:改善城市社会、经济环境和所有人的生活质量和工作环境。《中国21 世纪议程》也提出我国可持续发展城市目标,即建设成规划布局合理、配套设施齐全、有利工作、方便生活,住区环境清洁、优美、安静,居住条件舒适的城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大大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城市的快速和持续增长,提高了城市的国际竞争力,从而促进了经济增长,使城市发展走向良性循环。

2 数字城市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协调性

数字城市指的是信息化城市,是现实城市的虚拟对照体,是对实体城市的数字化重现和认识。它具有城市地理、资源、环境、人口、经济等复杂系统的数字化,网络化虚拟仿真、优化决策支持和可视化表现等强大的功能。可持续发展对应的是现实世界,尤其是人类居住的实体城市。如何解决城市在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协调发展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在数字城市的建立过程中,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始终贯穿其中,两个领域相互渗透、相互作用通过实体城市紧密联系在一起。

2. 1 数字城市建设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新兴动力

数字城市建设是遥感、计算机、空间技术、通信等信息技术的综合运用,体现了当今最先进的生产力, 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新兴动力。数字城市正是知识经济、信息经济和网络经济等新的经济模式在城市的具体体现,数字城市运用高科技手段,实现城市的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和虚拟化。数字城市可以通过仿真技术和预测模型较准确地预测城市的未来发展。由于城市地域的广阔性和城市发展的不可重复性,许多不可能实际进行的发展实验,可以在数字城市的虚拟实验室中,通过仿真技术和虚拟模型来完成。例如城市经济发展仿真模型、城市社会发展仿真模型、城市生态环境虚拟模型、城市设计虚拟模型等等。在数字城市的各种信息系统中,本身就包含了决策支持系统。数字城市的决策模型可以在众多的决策方案中,选择实现城市决策的最优化。

2. 2 城市可持续发展是数字城市建设的坚实基础

城市可持续发展为数字城市建设提供最基础的支持。一个城市如果不能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城市就会陷于停滞状态,从而使数字城市建设失去实体基础和动力来源。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将为数字城市建设提供强大的资源保障。首先,城市丰富的智力资源和技术力量是数字城市建设的强大人力资本和智力支持。目前,我国推行数字城市战略的不少中心城市,相继开展的“人才高地”建设,就是出于这样的战略考虑。其次,数字城市战略需要大量的投资,这只有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方可顺利实施,一个没有经济发展潜力的城市是不可能支撑数字城市的建设的。再次,高度文明、稳定、进步的社会,生态平衡、环境优化、美化的城市,是数字城市建立和健康运行的环境基础。

3 数字城市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可变性

3. 1 城市发展的部分旧有动力失效,可引发可持续发展危机

传统工业社会的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及其管理模式,在现代城市的发展中,曾经发挥过巨大的推动作用,在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转型中,这些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已经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工业社会“规模即实力”的论断在信息时代变得不那么准确,一些曾在城市发展中起过支撑作用的大型企业,由于不能实现信息化转型而丧失竞争力,一些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也会因为落后于信息化的时代步伐而陷于边缘化状态。这种“信息差距”现象导致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危机,表现为信息化对工业化的明显冲击。这种冲击对目前仍以工业化为主导的发展中国家,影响尤为严重。由于城市经济从规模经济向速度经济转化,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向科技密集型产业转化,城市人口的显形失业和隐形失业都会相对上升,部分产业甚至会出现严重的失业问题,从而导致社会的“信息贫困”现象。动摇社会的稳定,影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由“信息差距”和“信息贫困”造成的“信息化鸿沟”,将进一步扩大发达国与发展中国家、富人和穷人的现有差距,造成更大程度的发展失衡,从而广泛影响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

3. 2 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停滞将导致数字城市建设丧失根基

数字城市作为人类城市的崭新形态,它本身就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阶段性现象。因此,它不可能脱离城市实体的可持续发展这样一个现实基础。一个毫无生机的城市是不可能建成所谓数字城市的,一个生态灾难严重的城市即使实现了数字化,对于人类来说也毫无意义。如果数字城市的盲目建设导致对城市社会的严重冲击,造成所谓断裂性发展,从而中断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机过程,这将是数字城市的最大悲剧。所以,是推动还是阻滞城市发展可持续性,就成为衡量数字城市建设的一个根本标准。离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数字城市建设就失去了实际依托,丧失了根基,成为真正的“数字泡沫”,毫无现实意义。

4 结束语

数字城市是信息时代的产物,其强大的影响力决定着城市发展的前景。它将积极推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但也会带来一些冲击和负面影响。克服这些冲击,将开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局面,完善数字城市的研究工作和建设工作。在我国,数字城市刚刚起步,前进的道路上遇到的困难会有很多,但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数字城市是时代的选择,是历史的必然,是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我们必须迎难而上。我只是对数字城市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相互关系的肤浅分析,更深入系统的研究需要大家的进一步努力。

参考文献:

[1] 李新,程国栋. 空间内插方法比较〔J〕. 地球科学进展,2000 ,15

数字经济内涵范文10

原始凭证是具有法律效力的证明文件,是进行会计核算的重要原始依据。原始凭证的填制必须符合下列基本要求:

(1)记录真实。必须实事求是地填写经济业务,原始凭证上填制的日期、业务内容、数量、金额等必须与实际情况完全符合,确保凭证内容真实可靠。

(2)内容完整。原始凭证必须按规定的格式和内容逐项填写齐全,同时必须由经办业务的部门和人员签字盖章,对凭证的真实性和正确性负完全的责任。

(3)填制及时。应当根据经济业务的执行和完成情况及时填制原始凭证。

(4)书写清楚。原始凭证上的文字和数字都要认真填好,要求字迹清楚,易于辨认,不得任意涂改、刮擦或挖补。一般凭证如果发现错误,应当按规定方法更正。而有关现金、银行存款收支业务的凭证,如果填写错误,不能在凭证上更正,应加盖“作废”戳记,重新填写,以免错收错付。

2.如何审核原始凭证?

审核原始凭证是会计核算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是国家赋予财会人员的监督权限。只有经审核无误后的原始凭证,才能作为编制记账凭证和登记明细分类账的依据。会计人员主要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对原始凭证进行审核:

(1)审核原始凭证的合法性、合理性。即以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法令、制度和计划、合同等为依据,审核原始凭证所反映的经济业务是否合理合法,有无违反财经制度规定,是否按计划预算办事,是否按成本开支范围办事,是否贯彻专款专用原则,有无贪污盗窃、虚报冒领、伪造凭证等违纪行为。

(2)审查原始凭证的完整性、正确性。即审查原始凭证的内容和填制手续是否符合规定的要求。首先应审核原始凭证是否具备作为合法凭证所必须具备的基本内容;其次审核原始凭证上有关数量、单价、金额是否正确无误。

3.原始凭证中容易出现的错误与舞弊主要有哪些?

原始凭证中容易出现的错误与舞弊主要有:

(1)内容记载含糊不清,或故意掩盖事情真象,进行贪污作弊。

(2)单位台头不是本单位。

(3)数量、单价与金额不符。

(4)无收款单位签章。

(5)开具阴阳发票,进行贪污作弊。

(6)在整理和粘贴原始凭证过程中进行作弊。例如:利用单位原始凭证粘贴、整理不规范的弱点,在进行粘贴、整理时,采用移花接木的手法,故意将个别原始凭证抽出,等以后再重复报销;或在汇总原始凭证金额时,故意多汇或少汇,达到贪污其差额的目的。

(7)模仿领导笔迹签字冒领。

(8)涂改原始凭证上的时间、数量、单价、金额,或添加内容和金额。

4.对于各种有问题的原始凭证如何处理?

在审核原始凭证的过程中,会计人员要认真执行《会计法》所赋予的职责、权限,坚持制度、坚持原则。对违反国家规定的收支,超过计划、预算或者超过规定标准的各项支出,违反制度规定的预付款项,非法出售材料、物资,任意出借、变卖、报废和处理财产物资,以及不按国家关于成本开支范围和费用划分的规定乱挤乱摊生产成本的凭证,会计人员应拒绝办理。对于内容不完全、手续不完备、数字有差错的凭证,会计人员应予以退回,要求经办人补办手续或进行更正。对于伪造或涂改等弄虚作假、严重违法的原始凭证,会计人员在拒绝办理的同时,应当予以扣留,并及时向单位主管或上经主管报告,请求查明原因,追究当事人的责任。5.如何填制记账凭证?

会计人员填制记账凭证要严格按照规定的格式和内容进行,除必须做到记录真实、内容完整、填制及时、书写清楚之外,还必须符合下列要求:

(1)“摘要”栏是对经济业务内容的简要说明,要求文字说明要简炼、概括,以满足登记账簿的要求。

(2)应当根据经济业务的内容,按照会计制度的规定,确定应借应贷的账户。账户使用必须正确,不得任意改变、简化会计账户的名称,有关的二级或明细账户要填写齐全。

(3)记账凭证中,应借、应贷的账户必须保持清晰的对应关系。

(4)一张记账凭证填制完毕,应按所使用的记账方法,加计合计数,以检查对应账户的平衡关系。

(5)记账凭证必须连续编号,以便考查且避免凭证散失。

(6)每张记账凭证都要注明附件张数,以便于日后查对。

6.如何对记账凭证进行编号?

所有记账凭证必须分类顺序编号,并填写在编号栏内。

如果记账凭证是采用收款凭证、付款凭证和转账凭证编制的,一般按照如下编号:

现收01现收02……

现付01现付02……

银收01银收02……

银付01银付02……

转01转02……依此类推。

若遇较为复杂的经济业务需编两张以上记账凭证时,可用编分号的方式表示,假如第8笔转账业务需要编三张记账凭证,则其编号依次为.

7.如何审核记账凭证?

所有填制好的记账凭证,都必须经过其他会计人员认真的审核。在审核记账凭证的过程中,如发现记账凭证填制有误,应当按照规定的方法及时加以更正。只有经过审核无误后的记账凭证,才能作为登记账簿的依据。记账凭证的审核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记账凭证是否附有原始凭证,记账凭证的经济内容是否与所附原始凭证的内容相同。

(2)应借应贷的会计账户(包括二级或明细账户)对应关系是否清晰、金额是否正确。

(3)记账凭证中的项目是否填制完整,摘要是否清楚,有关人员的签章是否齐全。

8.记账凭证中容易出现的错误与舞弊主要有哪些?记账凭证中容易出现的错误与舞弊主要有:

(1)会计账户运用错误。

(2)合计金额计算错误。

(3)记账凭证与所附原始凭证单据不符。

(4)在汇总凭证中进行作弊。例如,在汇总若干费用报销单据时,故意多汇总,使付款凭证上的金额大于所附原始凭证的合计金额,以达到贪污其差额的目的。又如,在汇总若干张收款原始凭证时,故意少汇总,使收款凭证上的金额小于所附原始凭证的实际金额,以达到贪污其差额的目的。

(5)记账凭证中的“摘要”失真,编造虚假记账凭证。

9.什么是凭证传递?凭证传递应注意哪些事项?

会计凭证的传递,是指会计凭证从填制或取得时起,经审核、记账到装订保管的全过程。各单位在制定会计凭证的传递程序,规定其传递时间时,通常要考虑以下两点内容:

(1)根据各单位经济业务的特点、企业内部机构组织、人员分工情况,以及经营管理的需要,从完善内部牵制制度的角度出发,规定各种会计凭证的联次及其流程,使经办业务的部门及其人员及时办理各种凭证手续,既符合内部牵制原则,又提高工作效率。

(2)根据有关部门和人员办理经济业务的必要时间,同相关部门和人员协商制定会计凭证在各经办环节的停留时间,以便合理确定办理经济业务的最佳时间,及时所映、记录经济业务的发生和完成情况。

10.会计凭证中对数字的书写有什么要求?

依据财政部制定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要求,填制会计凭证,字迹必须清晰、工整,并符合下列要求:

(1)阿拉伯数字应一个一个地写,阿拉伯金额数字前应当书写货币币种符号(如人民币符号“¥”)或者货币名称简写和币种符号。币种符号与阿拉伯金额数字之间不得留有空白。凡在阿拉伯金额数字前面写有币种符号的,数字后面不再写货币单位(如人民币“元”)。

(2)所有以元为单位(其他货币种类为货币基本单位,下同)的阿拉伯数字,除表示单价等情况外,一律在元位小数点后填写到角分,无角分的,角、分位可写“00”或符号“——”,有角无分的,分位应写“0”,不得用符号“——”代替。

(3)汉字大写金额数字,一律用正楷或行书书写,如零、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佰、仟、万、亿、等易于辩认、不易涂改的字样,不得用0、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或另、毛等简化字代替,不得任意自造简化字。

(4)大写金额数字到元或角为止的,在“元”或“角”之后应写“整”或“正”字;大写金额数字有分的,分字后面不写“整”字。

(5)大写金额数字前未印有货币名称的,应当加填货币名称(如“人民币”三字),货币名称与金额数字之间不得留有空白。

(6)阿拉伯金额数字中间有“0”时,大写金额要写“零”字,如人民币101.50元,汉字大写金额应写成壹佰零壹元伍角整。阿拉伯金额数字中间连续有几个“0”时,汉字大写金额中可以只写一个“零”字,如¥1004.56,汉字大写金额应写成壹仟零肆元伍角陆分。阿拉伯金额数字元位为“0”,或数字中间连续有几个“0”,元位也是“0”,但角位不是“0”时,汉字大写金额可只写一个“零”字,也可不写“零”字。如¥1680.32,汉字大写应写成人民币壹仟陆佰捌拾元叁角贰分。又如¥1600.32,汉字大写应写成人民币壹仟陆佰元叁角贰分,或人民币壹仟陆佰元零叁角贰分。

11.如何根据会计业务的特点书写“摘要”?

会计凭证中有关经济业务的内容摘要必须真实。在填写“摘要”时,既要简明,又要全面、清楚,应以说明问题为主。写物要有品名、数量、单价;写事要有过程;银行结算凭证,要注明支票号码、去向;送存款项,要注明现金、支票、汇票等。遇有冲转业务,不应只写冲转,应写明冲转某年、某月、某日、某项经济业务和凭证号码,也不能只写对方账户。要求“摘要”能够正确地、完整地反映经济活动和资金变化的来龙去脉,切忌含糊不清。

12.启用账簿有哪些基本要求?

为了保证会计账簿记录的合法性和资料的完整性,明确记账责任,会计人员在启用账簿时,要填写账簿启用表(即“经管人员一览表”,见表3-1)。账簿启用表的填写要求是:

(1)填写启用日期和启用账簿的起止页数。如启用的是订本式账簿,起止页数已经印好不需再填;启用活页式账簿,起止页数可等到装订成册时再填。

(2)填写记账人员姓名和会计主管人员姓名并加盖印章,以示慎重和负责。

(3)加盖单位财务公章,以示严肃。

(4)当记账人员或会计主管人员工作变动时,应办好账簿移交手续,并在启用表上明确记录交接日期及接办人、监交人的姓名,并加盖公章。

表3-1经管人员一览表

单位名称全宗号

账簿名称目录号

账簿页数自第页起至第页止共页案宗号

盒号

使用日期自年月日至年月日保管期限

单位领导人签章会计主管人员签章

经管人员职别姓名接管日期签章移交日期签章

年月日年月日

年月日年月日

13.登记账簿有哪些基本要求?

为了保证账簿记录、成本计算和会计报表不出现差错,登记账簿必须根据审核无误的记账凭证进行。登记账簿的基本要求是:

(1)内容准确完整。登记会计账簿时,应当将会计凭证日期、编号、业务内容摘要、金额和其他有关资料逐项计入账内,做到数字准确、摘要清楚、登记及时、字迹工整。对于每一项会计事项,一方面要计入有关的总账,另一方面要计入该总账所属的明细账。账簿记录中的日期,应该填写记账凭证上的日期;以自制的原始凭证(如收料单、领料单等)作为记账依据的,账簿记录中的日期应按有关自制凭证上的日期填列。此外,负责登记账簿的会计人员,在登记账簿前,应对已经专门复核人员审查过的记账凭证再复核一遍,这是岗位责任制和内部牵制制度的要求。如果记账人员对记账凭证中的某些问题弄不明白,可以向填制记账凭证的人员或其他人员请教;如果认为记账凭证的处理有错误,可暂停登记,及时向会计主管人员反映,由其作出更改或照登的决定。在任何情况下,凡不兼任填制记账凭证工作的记账人员都不得自行更改记账凭证。

(2)登记账簿要及时。登记账簿的间隔时间应该多长,没有统一的规定,这要看本单位所采用的具体会计核算形式而定。总的来说是越短越好。一般情况下,总账可以三五天登记一次;明细账的登记时间间隔要短于总账,日记账和债权债务明细账一般一天就要登记一次。现金、银行存款日记账,应根据收、付款记账凭证,随时按照业务发生顺序逐笔登记,每日终了应结出余额。经管现金和银行存款日记账的专门人员,必须每日掌握银行存款和现金的实有数,谨防开出空头支票和影响经营活动的正常用款。

(3)注明记账符号。登记完毕后,要在记账凭证上签名或者盖章,并注明已经登账的符号,表示已经记账。在记账凭证上设有专门的栏目应注明记账的符号,以免发生重记或漏记。

(4)书写留空。账簿中书写的文字和数字上面要留有适当空格,不要写满格,一般应占格距的1/2.这样,在一旦发生登记错误时,能比较容易地进行更正。同时也方便查账工作。

(5)正常记账使用蓝黑墨水。登记账簿要用蓝黑墨水或者碳素墨水书写,不得使用圆珠笔(银行的复写账簿除外)或者铅笔书写。在会计上,数字的颜色是重要的语素之一,它同数字和文字一起传达出会计信息,书写墨水的颜色用错了,其导致的概念混乱不亚于数字和文字的错误。

(6)特殊记账使用红墨水。对在登记账簿中使用红色墨水的问题,依据财政部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规定,下列情况,可以用红色墨水记账:①按照红字冲账的记账凭证,冲销错误记录;②在不设借贷等栏的多栏式账页中,登记减少数;③在三栏式账户的余额栏前,如未印明余额方向的,在余额栏内登记负数余额;④根据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规定可以用红字登记的其他会计记录。

(7)顺序连续登记。各种账簿应按页次顺序连续登记,不得跳行、隔页。如果发生跳行、隔页,应当将空行、空页划线注销,或者注明“此行空白”、“此页空白”字样,并由记账人员签名或者盖章。这对避免在账簿登记中可能出现的漏洞,是十分必要的防范措施。

(8)结出余额。凡需要结出余额的账户,结出余额后,应当在“借或贷”等栏内写明“借”或者“贷”等字样。没有余额的账户,应当在“借或贷”等栏内写“平”字,并在余额栏内用“0”表示。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必须逐日结出余额。一般说来,对于没有余额的账户,在余额栏内标注的“0”应当放在“元”位。

(9)过次承前。每一账页登记完毕结转下页时,应当结出本页合计数及余额,写在本页最后一行和下页第一行有关栏内,并在摘要栏内注明“过次页”和“承前页”字样;也可以将本页合计数及金额只写在下页第一行有关栏内,并在摘要栏内注明“承前页”字样。也就是说,“过次页”和“承前页”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在本页最后一行内结出发生额合计数及余额,然后过次页并在次页第一行承前页;二是只在次页第一行承前页写出发生额合计数及余额,不在上页最后一行结出发生额合计数及余额后过次页。

财政部《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还对“过次页”的本页合计数的结计方法,根据不同需要作了规定:

第一,对需要结计本月发生额的账户,结计“过次页”的本页合计数应当为自本月初起至本页末止的发生额合计数。这样做,便于根据“过次页”的合计数,随时了解本月初到本页末止的发生额,也便于月末结账时,加计“本月合计”数。

第二,对需要结计本年累计发生额的账户,结计“过次页”的本页合计数应当为自年初起至本页末止的累计数,这样做,便于根据“过次页”的合计数,随时了解本年初到本页末止的累计发生额,也便于年终结账时,加计“本年累计”数。

第三,对既不需要结计本月发生额也不需要结计本年累计发生额的账户,可以只将每页末的余额结转次页,如某些材料明细账户就没有必要将每页的发生额结转次页。

(10)定期打印。对于实行会计电算化的单位,财政部《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还提出了打印上的要求:“实行会计电算化的单位,总账和明细账应当定期打印”:“发生收款和付款业务的,在输入收款凭证和付款凭证的当天必须打印出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并与库存现金核对无误。”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在以机器或其他磁性介质储存的状态下,各种资料或数据的直观性不强,而且信息处理的过程不明,不便于进行某些会计操作和进行内部或外部审计,对会计信息的安全和完整也不利。

14.发现记账错误时如何处理?

由于各种原因的存在,在制证、记账、编表的过程中往往会发生一些错误。发现记账错误时,根据账簿错误的具体情况,可采取三种不同的更正方法:

(1)画线更正法。凡在结账前发现账簿记录中文字或数字错误时,可采用此法。更正时,在账簿中错误文字或数字上划一红线,以示注销。划线时,要划去错误数字的整个数码,不能只划去其中个别数码。然后,在红线上方空白处填写正确的文字或数字,并由更正人员在更正处旁边盖章以示负责。

(2)红字更正法。当记账凭证中使用会计账户错误,或借贷方向错误,或金额记录错误,并且已经登计入账从而造成账簿记录错误的情况下,可采用此法。更正时,首先,填制一张内容与错误凭证完全相同而金额是红字的记账凭证,在摘要栏内注明“更正××号凭证错误”,并据以用红字金额登计入账,冲销原有的记录;然后,再用蓝字填制一份符合经济业务内容的记账凭证,并据以登计入账。

(3)补充登记法。记账以后,虽然记账凭证中应借、应贷账户没有错误,但所填金额小于应填金额时,可采用此法。更正时,按照正确数字与错误数字之间的差额,用蓝字填制一张记账凭证,并据以登计入账。这样,就补记了少记的数字,使全部金额符合实际。采用此法时,须在补充记账凭证的摘要栏内注明补充哪个月的哪一号记账凭证。

15.什么是单式记账?

单式记账是一种比较简单、不完整的记账方法。其特点是:对发生的每一笔经济业务只在一个账户中进行登记,各账户之间没有严密的对应关系,账户记录也不可能相互平衡。由于这种方法没有全面反映资金运动的来龙去脉,也不便于检查账户记录的正确性和完整性,目前,很少有单位采用这种记账方法。

16.什么是复式记账?

复式记账是从单式记账法发展起来的一种比较完善的记账方法。与单式记账法相比较,其主要特点是:对每项经济业务都以相等的金额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互联系的账户中进行记录(即作双重记录,这也是这一记账法被称为“复式”的由来);各账户之间客观上存在对应关系,对账户记录的结果可以进行试算平衡。复式记账法较好地体现了资金运动的内在规律,能够全面地、系统地反映资金增减变动的来龙去脉及经营成果,并有助于检查账户处理和保证账簿记录结果的正确性。在我国,复式记账曾有借贷记账法、增减记账法、收付记账法三种,但现在规定使用的只有借贷记账法一种。

复式簿记的演变,从它的萌芽到接近于完备形式,大约经历了300年左右(13世纪初至15世纪末)。这一演变过程都发生在中世纪的意大利商业城市(如威尼斯、热那亚等城市)。当时,地中海沿岸某些城市的商业和手工业发展很快,出现了马克思所说的“资本主义生产的最初萌芽”。发达的商品经济,特别是地中海沿岸某些城市中十分活跃的商业(包括海上贸易)和银钱兑换业,都迫切要求从簿记中获得有关经济往来和经营成果的重要信息。经过一段孕育时期以后,簿记的方法终于取得了重大突破,科学的复式簿记法在意大利诞生了。这一演变过程大体上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1)佛罗伦萨式——复式簿记的萌芽阶段(1211—1340年)。这一阶段以1211年佛罗伦萨银行家采用的簿记为代表(这是目前保存的意大利最古老的会计账簿,现收藏于佛罗伦萨梅迪奇。拉乌莱芝纳图书馆)。其主要特点是:

记账方法——转账;

记账对象——仅限于债权债务人(人名账户);

记录形式——叙述式(借贷上下连续登记)。

(2)热那亚式——复式簿记的改良阶段(1340一1494年)。这一阶段以1340年热那亚市政厅的总账为代表(这是会计界公认的世界上最早的一册明显具备复式记账所有特征的会计记录,现收藏于热那亚古文化馆)。其主要特点是:

记账方法——复式;

记账对象——除债权债务(人名账户)外,还包括商品、现金(物名账户);

记录形式——左借右贷账户对照式(两侧型账户)。

(3)威尼斯式——复式簿记的完备阶段(1494一1854年)。这一阶段以1494年卢卡。帕乔利(LucaPacioli)著名的《算术、几何、比及比例概要》一书的正式出版为代表。本书的出版,使得复式簿记的优点及方法很快为世人所认识,并广为流传,因而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标志着现代会计的开始。至1854年,爱丁堡注册会计师协会的出现,会计正式成为一门独立的职业。其主要特点是:

记账方法——复式;

记账对象——除债权、债务、现金(人名账户与物名账户)外,还包括了损益与资本(损益账户与资本账户);

记录形式——账户式。

17.什么是借贷记账法?借贷记账法下的记账符号有什么涵义?

借贷记账法是复式记账法的一种。它是以“借”、“贷”为记账符号,以“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会计等式为理论依据,以“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为记账规则的一种科学复式记账法。

借贷记账法以“借”、“贷”二字作为记账符号,并不是“纯粹的”、“抽象的”记账符号,而是具有深刻经济内涵的科学的记账符号。从字面涵义上看,“借”、“贷”二字的确是历史的产物,其最初的涵义同债权和债务有关。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借贷记账法得到广泛的运用,记账对象不再局限于债权、债务关系,而是扩大到要记录财产物资增减变化和计算经营损益。原来仅限于记录债权、债务关系的“借”、“贷”二字已不能概括经济活动的全部内容。它表示的内容应该包括全部经济活动资金运动变化的来龙去脉,它们逐渐失去了原来字面上的涵义,并在原来涵义的基础上进一步升华,获得了新的经济涵义:

第一,代表账户中两个固定的部位。一切账户,均需设置两个部位记录某一具体经济事项数量上的增减变化(来龙去脉),账户的左方一律称为借方,账户的右方一律称为贷方。

第二,具有一定的确切的深刻的经济涵义。“贷”字表示资金运动的“起点”(出发点),即表示会计主体所拥有的资金(某一具体财产物资的货币表现)的“来龙”(资金从哪里来):“借”字表示资金运动的“驻点”(即短暂停留点,因资金运动在理论上没有终点),即表示会计主体所拥有的资金的“去脉”(资金的用途、去向或存在形态)。这是由资金运动的内在本质决定的。会计既然要全面反映与揭示会计主体的资金运动,在记账方法上就必须体现资金运动的本质要求。18.借贷记账法的基本规则是什么?

记账规则是记录、登记各类经济业务的科学法则。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是“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

19.什么是会计分录?会计分录与记账凭证有什么不同?

会计分录是指经济业务发生时,按照记账规则的要求,确定并列示应借应贷账户的名称及其金额的一种简明记录。会计分录的格式和要求是:先借后贷;借和贷要分行写,并且文字和金额的数字都应错开;在一借多贷或一贷多借的情况下,要求借方或贷方的文字和金额数字必须对齐。

会计分录不同于记账凭证,记账凭证要求要素齐全,并有严格的审核与编制程序,而会计分录则只是表明记账凭证中应借应贷的账户与金额,是记账凭证的最简化形式。会计分录通常只是为了讲解方便而出现在书本之中,在会计实务中是很少出现会计分录的。

20.什么是平行登记?

平行登记,即是将同一笔经济业务,一方面计入总账账户,另一方面也同样计入其所属的明细账账户。但对无明细账户的,不必要在总账外再设明细账,避免重复登记。

21.什么是试算平衡?

试算平衡,就是指利用“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平衡原理,按照记账规则的要求,通过汇总、计算和比较,来检查会计账户处理和账簿记录的正确性、完整性的一种方法。22.什么是对账?对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对账是指为了保证账簿记录的正确性而进行的有关账项的核对工作。包括:

(1)账证核对。它是指账簿记录与记账凭证及其所附原始凭证的核对。

(2)账账核对。它是指不同账簿记录之间的核对。主要核对:

所有总账账户借方发生额合计与贷方发生额合计是否相符;

所有总账账户借方余额合计与贷方余额合计是否相符;

有关总账账户余额与其所属明细分类账余额合计是否相符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的余额与其总账余额是否相符;

(3)账实核对。它是指各项财产物资账面余额与实有数额之间的核对。主要核对:

现金日记账账面余额与库存现金数额是否相符;

银行存款日记账账面余额与银行对账单的余额是否相符;

各项财产物资明细账余额与财产物资的实有数额是否相符;

有关债权债务明细账账面余额与对方单位的账面记录是否相相符等。

23.账实不符如何处理?

造成账实不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财产物资保管过程中发生的自然损耗;财产收发过程中由于计量或检验不准,造成多收或少收的差错;由于管理不善、制度不严造成的财产损坏、丢失、被盗;在账簿记录中发生的重记、漏记、错记;由于有关凭证未到,形成未达账项,造成结算双方账务不符,以及发生意外灾害等。根据以上情况,主要进行以下处理:

(1)现金日记账账面余额与库存现金数额不相符采用实地盘点的方法来确定库存现金的实存数,然后再与现金日记账的账面余额核对,以查明账实是否相符及盈亏情况。现金清查后应填写“现金盘点报告表”并据以调整现金日记账的账面记录。

(2)银行存款日记账账面余额与银行对账单的余额不相符通过与开户银行转来的对账单进行核对,来查明银行存款的实有数额。银行存款日记账与开户银行转来的对账单不一致的原因有两个方面:

一是双方或一方记账有错误;

二是存在未达账项。对于未达账项,应通过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进行调整。

数字经济内涵范文11

关键词:“理性人”;理性人;约束集合;经济自由主义

中图分类号:D0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5-0003-03

一、“理性人”假设与理性人假设

(一)“理性人”假设与理性人假设的内涵

“理性人”(“经济人”)假设是西方主流经济学的最基本假设。一般来说,所谓的“理性人”假设的内涵有:(1)完整性。理性人了解自己的偏好,对自己所要达到的目的具有明确的认识,对于经济生活中的任何变动,都能做出独立的选择。(2)有理性地选择。其经济行为都是有意识的和理性的,不存在经验型和随机型的决策。(3)消费观。消费者追求满足最大化,生产要素所有者追求收入最大化,生产者追求利润最大化,政府追求目标决策最优化。(4)传递性。各种生产资源可以自由地、不需要任何成本地在部门之间、地区之间流动。

从“完整性”来看,在现实世界中,人类社会生活是复杂多变的,约束人行为选择的条件也是复杂多变的,人无法能够真正做到不受任何干扰而做出独立的选择。从”有理性地选择”来看,在现实世界中,人们在选择商品的时候往往会出现习惯性消费行为,而不去讨论哪一个商品更具有性价比,这显然是经验型的决策。从“自利原则”来看,在现实世界中,尤其是在一次选择过程中,当人们有一些特殊目的的时候,当事人可以选择并不是效用最大化的商品。从“传递性”来看,在现实世界中,这个假设显然是不符合实际的,无形资产的流动尚且需要成本,更何况有形资产的流动。

综合上述分析,西方主流经济学中的“理性人”假设只能是一个假设,在这样的一个基本假设上建立的经济学大厦更多是理想上的空中楼阁,而非现实中的东方明珠。换句话说,这样的经济学大厦像是一个表达人们总的选择的一个函数求了一个极限,如完全竞争市场假设与现实情况,均可作为一个参照系来分析经济问题,但却不能如实的反映经济实际,除非使用实证分析的手段。更进一步,现在的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理论部分外洽效果较差,存在随时被整合或修改的可能性。

要想具备现实解释力,或者理论外洽,就必须把假设二字去除,这是一个繁琐的思考过程。因为,去掉假设就意味着理论的重造或证明。在科学的进步史上,假设二字的去除方法无非以下两种:① (1)提出假设,经过严密的论证发现假设项属实,去掉假设二字。(2)提出假设,经过严密的论证发现,假设只在一定范围内属实,之后提出假设属实的范围,从而在这一范围内去掉假设二字。如果本文按照第一条道路进行研究分析,那么是肯定走不通的,因为“理性人”假设的内涵现实世界并不具备。同时,我们必须注意到,正因为“理性人”假设的内涵每一条都是不符合实际的,因此也无法在一定范围内成立,除非这一范围是理想情况下。基于此,就意味着要想去掉假设二字,必须对原先假设的内涵进行重构,使其要不属实,要不在一定范围内属实。

正如上文所说,现在赋予“理性人”假设全新的内涵:人们在面临选择时,通过分析自身现在具备的各项约束条件来进行最优的选择。同时,我们称具备这一新内涵的假设为理性人假设。显然,这个新的内涵是本文的研究基础。

(二)“理性人”假设与理性人假设的异同

通过比较两个假设的内涵,我们知道,“理性人”假设的体现的是无限理性,而理性人假设体现的是有限理性。前者是因为人的选择不必受到任何约束,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做出最优的选择,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就会出现“利己”思想并潜移默化的影响人走向自私自利,这是经济学作为意识形态组成部分对另一意识形态组成部分——价值观的错误扭曲,这说明“理性人”假设带有意识形态的色彩。可以说,前者的约束条件是静止不变的,因为任何的条件变化并不影响最优的选择。后者是因为人的选择要受到选择时自身各项约束条件的约束,在这些约束条件下做出最优的选择,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人们为了优化自身的约束条件,使得约束条件有利于自身未来的选择,因而人们会出现“利他”思想并潜移默化的影响人走向大公无私,这是经济学作为意识形态组成部分对另一意识形态组成部分——价值观的正确促进,这说明理性人假设同样带有意识形态色彩。可以说,后者的约束条件是运动变化的,因为任何的条件变化都将影响最优的选择。

二、理性人的现实依据、证明与哲学依据

(一)人与物

至于讨论人与物的不同,是因为这一点将是下一部分“一个实验”的重要理论依据,对理性人的现实依据提出具有关键意义。人与物都是物质世界的一部分,两者最大的区别就是人具备意识,而物不具备。两者的不同可以由意识的发展过程来很好的说明。

无机界没有感觉,它只具有物理的和化学的反映。这是一种同感觉相类似的反映特性。因为一切物质都是处在同周围事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之中,当某种物体受到外物作用时,就要发生相应的变化,以某种特殊状态反映外界作用的性质和特点。在无机界,如物体的热胀冷缩、铁因氧化而生锈等等物理、化学变化,就是它所具有的一种反映特性。

随着无机物在一定条件下向有机物的转化,随着有生命物质的出现,就产生了生物体的原始的反映形式,即刺激感应性。这是生物体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保持机体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维持自身的存在而产生的反映形式。如植物的根总是向着有水分的泥土里伸展,变形虫有趋利避害的向性运动等等,这种反映形式包含了感觉的萌芽。

生物机体的进化发展,在一定阶段上出现了感觉细胞,生物反映形式就从刺激感应性发展为感觉。低等动物发展为高等动物,生物体的各种组织也越来越专门化,形成各种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产生了把各种感觉综合起来反映的能力。神经系统的逐步发展,出现了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系统,而脑就是神经系统的调节中心。有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刺激所作的有规律的反应,叫做反射。反射有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刺激物直接引起的反射,它是动物对外部环境本能的反应。条件反射是刺激物的信号引起的反射,它是动物个体生活过程中适应环境变化,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反应。动物借助于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便能够更好地适应复杂多变的客观环境而获得生存和发展。在感觉和反射活动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高等动物的心理。高等动物心理能够把各种感觉器官的感觉能力联系起来,形成对客观外界的统一的反映。这种反映形式已具有初步的分析综合能力,是意识的萌芽。当然,这与人类的意识还有本质的区别。

动物界的漫长发展,出现了古猿,其中的一支进化为人类。随着从猿到人的转变,产生了复杂的、完善的人脑,出现了以抽象思维为标志的人类意识。这是一种全新的反映形式,是自然物质发展史上一个伟大的飞跃。

谈到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这里的物不仅仅包括没有生命的物质还应该包括有生命的动物。物是不会选择的,而有机生命除了人类以外只能做出非理性范畴的选择,况且由于动物的选择不是经济学所研究的人类的选择,在经济学上没有必要讨论。而人类恰恰会充分发挥自身的意识主观能动性,来进行丰富多变的选择。人类的选择过程同样将在“一个实验”中得到展示。

(二)一个实验

关于如何去除理性人假设中假设二字,我们可以参照上文提出的两个研究道路。顺序是先“人与物”后“一个实验”,如果“人与物”成立了,则“一个实验”的过程就省掉了,反之亦然。如果都不成立,这说明赋予理性人假设的新内涵有问题。

开始我们的实验:

首先我们需要准备一个Iphone5和一张百元大钞,现在我们假定被实验对象(人)处于怒不可遏的状态,他必须从这一系列选择中进行选择:① (1)损毁Iphone5和百元大钞;(2)损毁Iphone5;(3)损毁百元大钞;(4)都不损毁。我们可以在任一人类群体内进行实验,并可以相信他们的选择一定是多种多样的。经济学是关于选择的学问,那么就需要解释为什么这些人在面对给出的“同样”的约束条件时候得出的选择不一样。经过分析不难发现,其实他们面对的并不是相同的约束条件。例如,小明选择损毁百元大钞来展示自身的愤怒。当你去询问他为什么损毁百元大钞而不损毁Iphone5的时候,他通常会回答因为Iphone5太贵,损毁了的话成本太高,如果都不损毁,他自己的怒气又无法释放。当他这么说的时候,他和别人的约束条件显然不一样了,因为他加入了一个“成本比较”和一个“必须发泄”的约束条件。这当然不是这个游戏最先给出的,这是小明自己给出的,并且在加入这两个约束条件后小明得出的选择是最优的。这个实验揭示了一个问题,尽管人们面临“同样”的假设,但由于他们在选择之前加入或者减除了一个或者多个约束条件(尽管他们没有意识到),从而使得他们的选择不同,同时,这些选择在每个人的最终约束条件集合中是最优的。

现实世界中的选择要比这个小小的案例复杂许多,在此我们加入一些内容来体现人们的最优选择。

假设人的理性程度可以划分,先不论这个假设是否成立,同时,必须意识到这个假设是很严苛的,并且与理性人假设相违背。我们将人的理性程度这样分类:完全理性和非完全理性,后者包括介于完全理性和完全非理性之间和完全非理性两种情况。当人是完全理性的时候他会选择两者都不损毁;② 当人是完全非理性的时候,他会选择两者都损毁;当人介于完全理性和完全非理性之间且靠近完全理性的时候,他会选择只损毁百元大钞;当人介于完全理性和完全非理性之间且靠近完全非理性的时候,他会选择只损毁Iphone5;当人介于完全理性和完全非理性正中间时,他会选择损毁Iphone5或者百元大钞,这视他潜在地将哪一个约束条件加入了约束集合。当然,这个结论需要一个潜在的条件支撑:除了和物同样的选择这一选择外,人们在作出选择的时候总会加入或者减除一定数量的约束条件。这个潜在条件是存在的。所谓的和物同样的选择是两者都不损毁,因为物没有意识,它必然不会加入或者减除一定数量的约束条件,人如果做出这一选择,同样可以像物那样不加入或者减除约束条件,如昏迷不醒的人来进行选择。当然,在两者都不损毁这一选择下,人通过同时加入和减除约束条件也是可以得出的,但这加入的部分和减除的部分带来的作用相互抵消了,表面上看没有加入或者减除约束条件,实则不然。于是,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推论,面对选择时,人加入和减除一定数量的约束条件所带来的作用不能相互抵消(即这一作用不平衡),那么他不能做出和物一样的选择。

上文提到,这样的理性划分和理性人假设是矛盾的(因理性人假设不认可存在非理性的人),但在这样一个苛刻的前提下,同时,就算我们承认这样的分法正确,我们仍然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理性人假设可以把假设二字去除,即人是理性人,只不过人是在不同变化的约束条件下进行理性选择(最优选择)的。这个实验当然具备可重复性。同样的,我们可以说,人都是有限理性的,反映到现实中,这意味着人们的选择可能要受到政治状况、时代特征、经济条件、家庭关系、社会道德等的条件约束。

(三)“人”与“众”

我们应认识到,人类目前将科学大概分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者最大的差别是一个没有人的参与,一个有人的充分参与。但是(自然+人)科学社会科学,只有(自然+众)科学=社会科学。这是因为,意识是社会的产物,只有社会人具备意识,单个的人不经历社会生产活动,无法产生独立的意识,只能像猿人那样属于动物的范畴,不具备意识的主观能动性。我们必须清晰的认识到,理性人只有在人类社会才会成立,脱离了这个重要条件,人是理性人这一命题就无从谈起。①同时,“众”告诉我们判断或者认识一个人的选择的关键是搞清楚这个人周边可以加入或减除其约束集的因素或变量,相信这会成为经济学选择理论的一个研究方向。

三、对经济自由主义思想的批判

通过“一个实验”我们得出一个基本结论,如果经济社会是发展的(即人们做出了在不同岗位劳动的选择,②亦即人们没有做出与物相同的选择),那么人们的选择一定是多样的。必须注意到,他们的选择总是会伴随着加入或者减除一定的数量的约束条件。如果我们把人类社会人们的可加入或者可减除的约束条件集合到一起的话,从广义上看就是这个世界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集合,从狭义上看就是政府给予人们的选择空间,包括制度性的和非制度性③的,例如法律、政策、条例、风俗、道德等。规范出两个定义,可以使得对本文的理解更为轻松。宽松性政府行为指政府制定较为宽松的法律、便捷有效率的制度、宽松的政策环境等,这意味着人们可选择的约束条件集合的扩大;相反的即是紧缩性政府行为,这意味着人们可选择的约束条件集合的缩减。

数字经济内涵范文12

(一)数字化林业的概念。所谓的数字化林业要有开放而且完善的应用与共享的集成。数字林业化是指将林业系统的各部门、各行业以及各个领域的信息都通过数字化以及计算机处理的模式,通过利用网络进行传输,以最大限度地集成和利用各类的信息源,同时快速、完整地提供各种信息服务,以实现林业企业系统内部以及各部门之间及或者与其他部门行业之间经济、管理等信息的互通与共享,为林业体系的发展和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二)建设数字化林业的内涵。数字林业化的建设内涵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涵义:第一是基于3S(即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以及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的各类林业信息的数字化;第二是对这些数字信息进行储存、处理、传输以及应用;第三是林业部门政务也要靠信息化的来实现。三个方面互相联系,相互促进。

二、现阶段数字化林业建设的现状

(一)计算机普及率及技术应用都影响了数字林业的基础性建设。就目前的现状来看,我国的数字化林业的建设中存在着计算机普及率与应用水平都亟待提高的问题,我国的林业系统由我国的国情所决定,然而当前我国的计算机普及率相对较低,而计算机的应用水平也不够高。此外目前的林业各部门,在资源规划和调查方面,3S系统的应用比较多,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由于各类仪器以及信息处理软件的自身精度等原因,有一些数据还需要做更进一步的分析。

(二)数字林业化信息数据库的建设尚不充分。现阶段我国的数字化林业信息数据库的建设尚不充分,林业系统的各部门对信息资源的价值还没有得到充分地认识,并没有好好地对数据库进行有效的挖掘和利用。要通过数字林业化建立起统一的信息服务和基础性的设施,以建设、挖掘并充分利用林业系统的信息资源已经势在必行。

(三)各类信息处理以及应用的软件亟待开发。目前我国的自主开发较高水平的应用软件比较有限,软件业发展与其他行业的发展水平不够平衡,林业数字化的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开发和建设良好的信息处理软件。现阶段我国所开发的软件很多都是低水平的重复性开发,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没有得到很好发挥作用。我国林业系统内部的各部门应该联合科研院所,以实现技术性的互补,开发出适合林业行业所应用的较高水平的信息处理以及应用的软件。

三、数字林业在建设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要做好建设规划,避免资源浪费。在进行数字化建设的过程中,首先要做好建设的规划,避免盲目的跟风而造成资源的浪费。林业数字化的建设是一个长期而巨大的系统工程,如果仅仅配备了一些相应的设备或者只是开发出几个信息处理的软件,是无法解决工作的。因此各个林业单位和部门要在国家宏观政策的指导下,结合本部门的实际情况和发展的策略,来做好长期的规划,按部就班而踏踏实实地做好准备的工作,不能盲目跟进而造成资源的闲置和投资的浪费。要考虑单位的实际财力和技术水平添置各类设备。

(二)要从建设的实际出发,避免以偏概全。数字林业化建设和发展离不开丰富而准确的数据源以及高效的信息传输网络,这是有效推动林业以及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有效的工具。事实上,数据源的真实准确性和传输的及时性以及数据处理的可靠性是林业数字化建设的主要条件,因此在实际的应用时,要注意三者之间的精度以及可靠的程度,避免以偏概全,或者完全将电脑所处理过的结论认为是完全正确的,要从建设的实际处理,注意不断改进和增强数字化管理的作用。

(三)要从企业的长远观点出发,以保证林业企业的发展。数字林业化的建设工作要具有连贯性以及持续性,在建设中应当以人才的培养为根本,而形成建设的梯队,遵循数字化建设的原则,要经过合理的规划和长期的坚持来保证林业企业的发展和进步。在数字化林业的建设中,要科学的分析林业发展所面临的各种多样化的需要,同时通过深入的科学研究进行实践的总结,揭示出全局性、根本性和关键性的科学规律,从企业的长远的指导思想和战略重点出发,并付之于实践,改变以往的经营理念和方法,进行合理的利用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