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数字乡村存在的问题

数字乡村存在的问题

时间:2023-06-15 17:27:44

数字乡村存在的问题

数字乡村存在的问题范文1

【关键词】数字电视;农村乡镇;维护;对策

广播电视数字化,是我国实现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信息化的关键环节之一。2000年后,我国对有线电视进行了数字化的改造,有线模拟电视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并且有线数字电视在农村居民生活中得到逐渐普及。另外,我国推进数字电视的普及过程已经结束了局部试点的普及状态,数字电视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地普及起来。近年来,数字电视从城市到乡镇的推广目标正逐渐实现。但同时农村乡镇数字电视故障维护问题也成为了阻碍我国农村乡镇数字化电视的推动和发展的一大障碍。

一、农村乡镇数字电视发展现状

乡镇数字电视是目前在乡镇中最有用的传达方式,伴随着数字电视业的发展,数字电视用户逐年递加。然而在农村乡镇中,现有的数字电视网络信号传输质量差,信号的稳定性欠好,信号传输网络安全性较差,投诉意见增多,维修强度加大。数字电视中频道的次数已不能达到用户的满意需求,若对数字电视缺少正常的维修保护,将影响居民的正常收视。因而,在面临向农村乡镇普及数字电视的施行中,其间存在一些无法解决的难题,如何处置这些难题,对数字电视技术人员分析数字电视故障原因与扫除的能力要求显得尤为重要。

二、数字电视维护中的典型故障成因分析

(一)音频故障

音频故障主要包括:交流声干扰及无声音。

交流声干扰主要表现在液晶电视机上,一般因用户内部接地线工艺不规范引起,出现这种故障时,可通过增加厂方提供的滤波器或拆除用户面板内的接地线加以解决。

无声音是数字电视常见的一种故障现象,一般由以下原因造成:

a.音频插孔坏。

b.音视频线损坏。

c.用户收看的声道选择错误。

(二)图像故障――无图像

无图像是数字电视最常见故障,一般由以下原因造成:

a.用户线插错或未插。有线电视输出信号需连接到数字电视机顶盒的“有线输人”插孔,如用户线插错或未插会时会显示“信号中断或无信号”。

b.音视频接线插错或音视频插孔损坏。数字电视机顶盒的音视频线应正确连接到电视机的音视频输人插孔,否则电视画面将出现蓝屏或黑屏。

c.用户不会开或开错视频信号。收看数字电视时,应将电视机调到准确的AV或HDMI状态。如果调到TV或其他AV、HDMI状态,电视画面将显示雪花或蓝屏。

d.用户接收端信号电平太低或无信号。在载噪比,误码率正常的情况下,机顶盒输人电平在45一75dB范围内,才可正常收看数字电视节目。

(三)图像故障――马赛克

马赛克现象是数字电视特有的故障现象,一般由以下原因造成:

a.输入信号故障。输人信号电平低于40dB或者高于80dB,均会出现马赛克现象。

b.室内排线故障。室内排线不良,会引起线路阻抗失配,这种情况大多因各电视接口的线路没有用分支器分配直接并线造成。质量伪劣的分配器或F头制作工艺粗糙,也会引起马赛克现象。

c.用户线故障。当用户选用的用户线为伪劣产品时,由于其屏蔽性及抗干扰能力差,就会引发马赛克现象。另外,如果用户头制作不规范,未按标准施工,也会出现马赛克现象。

d.机顶盒故障。当输人信号电平、误码率、载噪比均正常时,如果数字电视出现马赛克现象,一般由机顶盒故障引起,应及时送厂方维修。

(四)其他故障

数字电视的其他故障主要包括:

a.死机或分屏。主要是由于用户机顶盒处于常开状态,只要将机顶盒电源关闭后再打开即可。

b.声音太小,图像不清嘟网纹、噪点等)。当机顶盒出现质量问题时,就会出现这些问题。

c.机顶盒电源闪烁或者无电源显示。一般由于机顶盒电源损坏造成。

d.遥控器无法遥控数字电视。如果是遥控器出现问题应更换遥控器,如果是机顶盒的故障,应维修机顶盒。

除了以上故障之外,光链路、主干网、分配网等各环节出现问题均会引起数字电视的收看故障。

三、农村乡镇数字电视故障维护存在的难题

农村乡镇数字电视故障维修难题也成为了农村乡镇有线数字电视推行和发展中面临的一大难题,而纵观农村乡镇数字电视毛病维修的现状,也存在着不少难题亟待解决。

(一)数字电视维护后续资金不足

数字电视是一个技术含量高、投入资金多,但收效慢的工业。网络触及面广,涵盖了规模大。可是,其后台的前端机房、路由交流设备、机顶盒和光缆杆线以及光纤接纳等设备的完善都需求投入巨额资金,特别是将光缆从城市衔接到城镇,然后从城镇衔接到农村乡镇,然后由村完成各个组的衔接,都需求许多资金的投入,而农村乡镇数字电视毛病也存在许多相对杂乱的难题,维护起来也不那么简单,不论是数字电视体系的任何一项出了毛病都需求消耗相当的人力和财力。而资金投入的力度不足也致使了数字电视维护必定存在艰难和空白。

(二)有关方针与法规亟需完善

关于农村乡镇数字电视毛病维护的后期费用难题和有关职责难题都没有清晰的有关规则。作为新生事物的数字电视,其发展与推行得到了国家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可是有关方针与法规的拟定和公布却没有跟上农村乡镇数字电视发展展的脚步,致使在农村乡镇电视出现故障需求维护时存在许多漏洞和问题。

(三)中国广电网络人才稀缺

伴随着中国广电工作的发展强大,由于薪酬难题以及农村乡镇生活,很难引入专业人才,致使县级以下无法装备必要的专业人才,特别是网络计划和网络管理以及光缆资本等高档专业人才稀缺。农村乡镇地区通常经济、科技都不发达,关于新式的数字电视故障维护缺少专业的人才,呈现有关毛病维护难题时,很难找到适宜的维护人员及时处置的难题。

四、减轻农村乡镇数字电视故障维护难题的主张

(一)加大资金投入

就政府而言,应当加大对农村乡镇数字电视毛病维护的资金投入,让广大农村乡镇在享用数字电视带来的五光十色的节目时也可以享用到出色的故障维护服务。在农村乡镇居民安装数字电视后,也能保证其后期养护中及时完美,降低数字电视故障出现的几率,降低因数字电视故障不能及时维护给农村乡镇居民带来的不便利。在遇到数字电视毛病时可以及时的进行维护而不被资金不足而困惑。

(二)完善相关职责制度

应当依据实际状况完善有关法律法规,清晰农村乡镇数字电视故障维护的职责和义务,便于在出现故障时可以得到及时正确的处置,防止各有关单位之间彼此推卸职责,,让农村乡镇居民吃亏。这样一来,在数字电视出现故障时,农村乡镇居民也晓得可以找谁处置难题了。

(三)引入更多维修人才

科技的发展离不开人才,推行高新科技的数字电视就有必要培育有关的人才以应对可能出现的难题,并及时处置难题。就数字电视的发展状况来看,有必要加大对数字电视故障维护人才的培育。对相关人才进行有关的培训辅导活动,培养有关维护人员,以便应对农村乡镇数字电视故障维护难题。

结论

有线电视的前驱光线传输,无方向传输,目标好、可靠性好,运用也便利,且服务有保证。新科技快速发展前进,电子测量、计算机的快速发展,替代了维修人员许多的繁琐工作,而且仅仅依靠通过实践,检修积累经验等传统方法已不能满足农村乡镇数字电视故障的需求。本文针对农村乡镇数字电视故障维护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期更一步发展科技, 充分发挥电视广播的优势,丰富广大农村乡镇居民的生活。

参考文献:

[1]欧凌辉.农村有线电视网络信号保障问题[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13).

[2]费国权.农村有线电视网络的建设和管理[J].中国有线电视.2011(08).

[3]陈正岳.乡镇有线电视网络维护探讨[J].科技资讯.2009(03).

数字乡村存在的问题范文2

“五不清”问题的主要原因是:

1、会计基础工作薄弱。目前村级会计基础工作差,具体表现在:一是帐簿设置不规范。“糊涂帐”、“流水帐”、“包包帐”较多,核算乱;二是原始凭证不规范。白条抵库现象严重,签字手续不全,自批自报、自买自报等现象时常存在;三是报表不齐。有相当部分乡镇企业有年报无季报或有月报无年报;有的报表数字是根据上级下达的计划和任务倒算出来的,采取“统计加估计”的方式上报的,结果造成会计信息严重失真;四是会计档案不全,有些凭证、帐簿、报表没有及时分类归档保留,一两年就遗失了。

2、管理体制不明。目前在村级财务管理权问题上一直意见不一致,客观上存在着乡村两级财务由乡级农经站,乡级财政所或乡镇企业局两线管理,造成了机构重叠,人员冗多,管理职权、范围不明确。

3、财会人员素质不高。据调查,目前村乡财会人员普遍年龄老化,文化程度低,大多数没有经过专门培训。

4、对管理者制约不严。不少乡村领导不熟悉财会知识,“外行”管“内行”现象履见不鲜;而且有的乡村领导财经法纪观念淡薄,有章不循,有法不依,个人说了算,长官意识严重。

5、财务监督不力。不少乡镇很少对村级财务进行定期审计,没有监督机制,没有审计组织机构,缺乏民主理财和群众监督意识。

农村财务管理不仅是一项经济工作,同时也是一项严肃的政治工作,是农村基层组织、思想、政权建设的需要。由于目前村级财务管理中存在着“五不清”问题,造成了目前村级经济的重大损失,影响了村里工作的正常运转,使得村党支部缺乏号召力和凝聚力,各种公益事业难以兴办,所以完善村级财务管理、财务审计、民主理财制度在当前是刻不容缓。为此笔者建议:

1、围绕“统”字,加强财务规范化管理。首先要统一思想,规范监督程序;二是统一帐、表、册、据,规范会计操作程序;三是统一审批手续,规范支出管理;四是统一业务培训,规范交接手续;五是统一档案专柜,规范财务资料。为此,乡镇领导必须提高对村级财务重要性的认识,加强领导、强化管理,使之逐步纳入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2、强化“责”字,加强会计资料管理。村级财务档案是记录和反映村级业务的重要证据,是村级财会的信息载体,因而必须要管理好财务档案。首先是对会计凭证、帐簿、报表以及其它会计资料进行全面清理,逐月逐年装订成册,立卷归档;二是要专人保管,专柜专地存放;三是对会计档案存档、移交、查阅,要建立存、交、查登记簿,完善手续,明确责任,避免资料的丢失。

3、明确“章”字,建立健全约束机制。建章立制是村级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当前要解决村级财务混乱状况,最迫切的任务是在一定区域内制定一套统一的,切实可行的财务规章制度。为此,首先要建立村级财务跟踪审计制度,尤其是不相容职务控制制度,设立主办与出纳会计,实行帐款分开;三是建立“一支笔”审批制度,控制多头批款,多头报销现象。

4、着力“训”字,努力提高业务素质。财会人员是村乡里的“内当家”,一定要有全局观念和法制观念,要有较高政治觉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为此,各级领导应重视对村级财会人员的培养,定期进行业务培训,争取尽快地把国家改革的有关政策和新的财税制度,贯彻落实到乡村一级;同时乡村也要建立会计人员认证上岗制度,即要求会计人员必须上岗,按照其资格证的级次,持证应聘相应岗位之职。

5、注重“稳”字,保持财会队伍稳定。多年来财会人员队伍不稳定问题一直困绕着农村财务管理工作,要改变这种现状,有必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稳定的会计队伍。因此,首先应健全财会人员任免制度。凡经群众推荐,村委会上报,乡镇考核合格,应由乡镇会计管理站审批并统一颁发聘书;二是建立财务人员人事管理制度。对村级财会人员的配备、考核、聘任以及劳动报酬、岗位责任制等均作出明确规定,不经乡主管部门批准,不得任意调换和聘任财会人员;三是对乡村财会人员进行全面清查,建立会计人员档案管理网络,以便储备和统一调配整个乡镇的会计人员。

6、突出“严”字,定期开展财务审计。针对一些乡镇存在的财务不民主,帐目不分开等问题必须建立一整套监督机制,强化内部约束和外部监控制度。因此,首先县、乡两级应尽快建立健全农村审计组织,配备一定数量的专职审计人员,对村级财务实行定期审计、专项重点审计和不定期抽样审计相结合的审计制度,努力做到“民主评议,逐月定审,季度复审”,及时发现问题,就地解决;二是逐步建立乡村会计报表必须经会计师审签有效制度。由社会专业机制根据“两法”、“两则”等法规,配合政府财税的工作来行使社会监督职能,从而形成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的良好社会氛围。

7、坚持“明”字,真正做到民主理财。农村财务能否如实向群众分开公布,能否接受群众的监督,事关重大,它不仅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而且关系到整个农村的稳定,因而农村必须要实行财务分开,进行民主理财。对财务公开的时间、内容、地点,管理及效益要进行逐一规范。时间上要定期公开;地点应设在住户集中,位置显眼,群众易看到的地方;公布时,所有的帐目必须都是上级审计部门审计合格的;公布后,要广泛征求群众意见,接受群众的建议。对群众反映强烈的,要本着实事求是,对党和人民群众负责的态度,对财务公开中揭发出来的违反财经纪律的现象,要在群众进行民主评议的基础上,该纠正的纠正,该查处的一查到底。

数字乡村存在的问题范文3

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强调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动经济与社会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特点和规律的科学把握,是当前指导我们开展各项工作的根本指针。牢固树立和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最根本的就是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发展。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筹城乡发展作为科学发展观中的 “五个统筹”之首,在推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中无疑更具有全局性和基础性的意义。要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当务之急就是要通过加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消除城乡差距,率先走出一条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业反哺农业、城乡互动发展的新路子。大力推进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加强农村广播电视工作,推动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对农广播电视的服务水平,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听广播看电视的基本需求。

广电局根据《**县第一批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实施方案》(吉学组发〔20xx〕3号)的安排,以及对广电事业进行深入调研并帮助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要求,于4月7日至10日,围绕“如何提升广播电视节目质量、提高公共服务能力”方面进行了调研,调研方式采取现场考察、与乡镇干部职工座谈、个人群众深度访谈及对相关材料分析等方式。现将调研报告汇报如下。

一、广播电视概况及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现状

**县电视转播台,始建于1983年,当年11月开通试播,位于县城东南方山梁上。发射塔高116.7米,为边宽1米拉线式轻型调频电视塔。台内设卫星地面站4座,分别收转134º卫星和105.5º卫星广播电视节目。

**县有线电视台,始建于1995年,并与当年8月开通试播,20xx年进行光缆改造,现为光缆,电缆混合(hfc)网络,前端光缆传输为18芯+18芯+4芯。光接收机以下为电缆网入户。现开通26套电视节目,拥有2680户用户。设有卫星地面接收站三座,分别接收亚太1a(134º)卫星和亚洲3s(105.5º)卫星。

1992年起,在原有的6个乡级广播放大站的基础上,陆续在喀尔交乡、托斯特乡、别斯铁列克乡、恰勒什海乡和**镇设立了5个乡(镇)广播站,设站功率为10-50瓦,隶属于乡(镇)政府管理。现有50瓦电视发射机一部、30瓦发射机2部、10瓦电视发射机4部、30瓦调频广播发射机2部、10瓦调频广播发射机4部,这部分广播电视设备都是“西新工程”乡乡通广播电视配发的设备。20xx年后各乡广播无线发射机相继停播,改为有线电视传输覆盖,5个乡(镇)均建有前端设备,传输8-10套不等的电视节目。20xx年启动的“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在5个村安装了有线电视3+1系统,在6个行政村安装了1+1无线广播电视发射系统,20xx年村村通工程在2个村安装了4+2无线广播发射系统。

二、存在的问题

**县广播电视近年来发展较快,取得了显著成绩,覆盖全县的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初步形成。但是也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其中最薄弱的环节和最突出的问题是城乡极不协调,城市广播电视已逐步进入现代化阶段,而农村广播电视还处在落后的初级阶段。**县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主要特点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其主要矛盾和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基础设施薄弱

由于投入严重不足,各乡镇、村广播电视硬件设施落后。基本上没有专用机房、设备急需更新和维修、没有办公室、办公经费没有保证。大部分村村通站点设在村民家中,乡镇广播站没有机房或把地下室作为机房。机房简陋、阴暗潮湿,条件差,需要新建,1992年以后配置的电视发射机已陈旧老化,未得到更新。因缺乏维护经费和技术人员,大部分乡镇广播站不能保证正常转播。

(二)无线电视覆盖滑坡严重。

无线覆盖是广播电视提供公共服务的基本手段,是党和政府为人民群众提供文化服务的重要载体。由于我县为山区、丘陵地带,地形复杂,县电视转播台信号覆盖范围有限,而各乡镇广播站的电视发射机,由于经费不足,无力支付最基本的电费和维护经费,已经基本处于停播的状态,目前只有**镇的4+2发射机在工作,直接影响了中央和自治区节目的转播覆盖,无线电视覆盖滑坡已成为**县目前广播电视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

(三)“村村通”工程起点低,存在覆盖盲区和返盲问题。

由于受经费限制,投入少,起点低,“村村通”工程开始是每个村只能收听 收看到一套广播和一套电视,后来是4+2模式,这与县城居民能收听到多套广播、看上数十套乃至上百套的电视形成鲜明的反差,这种低水平的公共服务已经不能满足农牧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此外,“村村通”(指农牧民群众自筹有线系统)由于缺乏正常的维护经费,线路损坏严重,塔斯特村、章阿托干村的有线电视系统已经处于瘫痪状态,出现“返盲”现象。

(四)体制不顺,运转困难。

1990年11月,新疆贯彻国家人事部和原广播电影电视部《关于颁发<乡、镇广播电视站人员编制标准(试行)>的通知》(人地编发【1990】5号),全面实行县(市)广播电视主管部门与乡镇党委政府双重领导,以乡镇党委政府领导为主的管理体制。

20xx年6月25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下发了《关于乡镇党政机构改革的实施意见》(新党发【20xx】16号),《实施意见》第四条中“其他如农机、农技、畜牧、兽医、文化、广播等涉农和为基层服务的机构,原则上都要下放到乡镇管理”。根据《实施意见》,一些以县直接管理的乡镇广播电视管理体系,又演变回乡镇管理的体制。县(市)广播电视局对乡镇广播电视站的管理权仅局限于业务指导和技术维护,乡镇党委政府对乡镇广播电视站的宣传和人财物事进行具体管理。

**县在“块块”管理体制运行中,乡镇财政困难,无力支持乡镇广播站的事业建设和维护经费,农村广播在低层次上运作,延缓农村广播的发展。乡镇“块块”管理,乡镇广播站工作人员普遍不能做到专人专用,影响广播的不间断播出和安全播出。“块块”管理的乡镇站,人员编制不足,年龄结构老化,文化素质偏低,新鲜血液得不到补充。条块分割,无统一规划,无统一技术标准,无统一网络,不利于构建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

(五)队伍素质不高,不能适应广播电视发展的需要。

由于人员编制属于乡镇,因此,广播电视局并未把乡镇人员素质培训纳入自己的计划,而乡镇党委、政府又无能力和经费培训其广播站人员,造成维护技术水平落后、工作人员素质差的后果。

乡镇广播站工作人员普遍不能做到专人专用,影响广播的不间断和安全播出,我们在乡里调研时发现,各乡镇机房没有专人值机,大部分工作人员身兼数职,承担着乡镇其他的工作,农忙季节脱离了广播工作岗位,严重影响了广播站的日常宣传和维护工作,同时也给安全播出留下了隐患。

三、提高农村广播公共服务发展对策

为了解决以上突出矛盾和问题,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水平,我们提出以下发展对策。

(一)坚持“以人为本”原则。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是“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既是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也是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更是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最终目的。因此,推进农村广播电视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关注最广大农牧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满足广大农牧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建设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是一件惠及全县农牧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大事,也是农牧民群众盼望已久的民心工程。

(二)抓住“村村通”契机,尽快改善农村广电事业现状。

“村村通”工作是广播电视服务“三农”的重中之重的工作,是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国家新一轮“村村通”的目标是在“十一五”期间实现20户以上自然村村村通广播电视。今年,我县有1352套数字直播卫星接受设施安装和51套“大喇叭”设施安装任务。完成好这项任务,将从根本上改变我县农村广播电视事业落后面貌。

(三)实施县乡联网工程,缩小城乡广播电视差距。

由于我县为山区、丘陵地带,地形复杂,而居民多居住在低洼地带(山沟内),广播电视有效覆盖难度较大。采用单一方式无法实现全面覆盖,必须采用多种技术方式,结合农村经济和自然条件的实际,可采用的方式有有线电视光缆联网、mmds、地面卫星接收小前端和无线覆盖相结合的方式。在人口相对集中或离乡、镇光缆干线较近的地方,采用有线电视光缆联网的方式到行政村和自然村;在边远农村、村落分散和人口较少的区域,尤其是牧业村,采用mmds覆盖,作为光缆有线传输覆盖的延伸和补充;对光缆延伸不到、无线覆盖不好的边远自然村,采用卫星接收小前端新建独立网的方式解决。目前县乡有线电视联网工程正在实施过程中,采用租用光缆的方式,将目前自办的25套有线电视节目和116套数字电视节目传送至5个乡镇,利用乡镇现有网络传送至用户端,使乡镇有线电视用户可以收看到与城镇居民同等的电视节目,同时将本县自办的节目用无线发射的方式发射,使有线传输覆盖无法达到的地方也可以收看到本县的电视节目。工程实施完毕后,将使广大农村群众与城镇居民共同公平分享广播电视资源。在有线电视网络传送中多使用先进的光纤技术,既能够满足群众看好电视,还能将广播信号和电视信号共缆传送,为乡级广播站节省大量费用。

(四)推行县乡广电垂直管理,建立“村村通”长效机制。

国家广电总局在广播影视改革工作实施方案(广发〔20xx〕27号文件)中明确要求:“要逐步理顺县乡广播电视事业体制,推进县乡广播电视的垂直管理。”乡镇广电站队伍的建设是农村广播电视事业建设、管理的极为重要的环节。为完善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稳定乡镇广播站队伍,要尽快推行县广电局对乡镇广播站的垂直管理,落实服务机构和维护人员,保障维护经费。县乡广电垂直管理体制有利于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有利于整合开发农村广播电视资源;有利于不断提升农村广播电视服务工作水平;有利于防范和遏止不法分子破坏和插播。特别是发展农村有线电视,建立“村村通”长效机制,县乡垂直管理体制有决定性作用,能够解决各乡各镇各管一片网的分割问题,解决规划、建设、营运、服务缺乏统一性、规范性问题。

(五)加快有线数字电视的发展步伐,丰富节目内容。

数字电视是数字化信息技术革命的产物。采用数字电视技术不仅使各种电视设备获得比原有模拟设备更高的技术性能,而且还具有模拟技术无法实现的新功能。一是数字技术使节目的收看质量更加清晰;二是数字技术使频道资源大幅增加;三是数字技术使有线电视服务更加周到;四是数字技术使有线电视提供海量互动信息。20xx年8月起,通过租用光缆的方式,数字电视信号已经传送至我县,通过实施县乡联网工程,采用数模混传的方式,可将数字电视信号转送至各乡(镇),这样乡(镇)的有线电视用户在装备机顶盒后,即可看到数字电视节目。目前在数字电视推广安装中还存在两个问题,一是由于目前机顶盒的价格较高,农牧民的购买能力有限,大范围推广数字电视的难度还比较大,在地区的其他县市中,基本上是采用由县财政出资购买机顶盒,免费发放给农户的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二是5个乡镇现有的有线电视网络还不能完全满足数字电视信号传输的要求,需要投入资金进行升级改造,可以采取县、乡财政投入一部分,有线电视网络中心投入一部分,在预收一部分线路维护费的办法来解决改造资金不足的问题。

(六)政府主导是城乡广播电视和谐发展的根本保障。

国务院要求:“以政府为主导,加强领导、统筹协调、加大投入、强力推进,不断提高农村广播电视基本服务水平”(国办发〔20xx〕79号)。建立农村广播电视服务机构,建立“村村通”长效机制,单靠广电部门难以完成任务,需要财政、人事、税务和农、林、水、电等部门的支持配合,需要建立党委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密切配合的工作协调机制。只有在党委、政府领导下,才能按中央要求把缩小城乡差距、构建和谐广电工作“纳入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纳入公共财政支出预算,纳入扶贫攻坚计划,纳入干部考核的内容”。因此,始终坚持政府主导是发展农村广播电视,实现城乡广播电视长期协调、和谐发展的根本保障。

(七)加强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队伍建设

数字乡村存在的问题范文4

关键词:村级财务;存在的问题;采取的措施和对策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4-0-01

乡村会计工作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地位越来越重要,作用也越来越大。但是目前一些地方村级财务账目及管理异常混乱,集中表现为“五不清”,即一是会计账册混乱不清,财务收支公开不够明朗,监督机制不够完善;二是专项收支不清;三是集体资产管理不善;四是村级集体收入算不清;五是村与队、户账不清。

一、“五不清”问题的主要原因

1.会计基础工作薄弱。村级会计基础工作差,具体表现在:一是账簿设置不规范。“糊涂账”、“流水账”、“包包账”较多,核算乱;二是原始凭证不规范。白条抵库现象严重,签字手续不全,自批自报、自买自报等现象时常存在;三是会计档案不全,有些凭证、账簿、报表没有及时分类归档保留,一两年就遗失了。

2.管理体制不明。目前在村级财务管理权限问题上一直意见不一致,客观上存在着乡村两级财务由乡级农经站、乡级财政所两线管理,造成了机构重叠,人员众多,管理职权、范围不明确,责权划分不清。

3.财会人员素质不高。据调查,目前村财会人员普遍年龄老化,文化程度水平偏低,大多数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即使相关部门组织定期培训,在村委会的换届选举时,很少有人能够连任。由此,周而复始,导致村级财务就象“扶不上墙的烂泥巴”。

4.对管理者制约不严。不少村级领导不熟悉财会知识,“外行”管“内行”现象屡见不鲜;而且有的村级领导财经法纪观念淡薄,有章不循,有法不依。即使组织培训有的也是“这个耳朵听,那个耳朵冒”起不了多大作用。

5.财务监督不力。不少乡镇很少对村级财务进行定期审计,没有监督机制,没有审计组织机构,缺乏民主理财和群众监督意识。由于一些村级领导者、老百姓对各项规章制度不明晰,即使乡镇组织审计组进行监督审计,他们也对乡镇级的处理不认可。

二、采取的措施和对策

1.围绕“统”字,加强财务规范化管理。首先要统一思想,规范监督程序;二是统一账、表、册、据,规范会计操作程序;三是统一审批手续,规范支出管理;四是统一业务培训,规范交接手续;五是统一档案专柜,规范财务资料。使之逐步纳入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2.强化“责”字,加强会计资料管理。村级财务档案是记录和反映村级业务的重要证据,是村级财会的信息载体,因而必须要管理好财务档案。首先是对会计凭证、账簿、报表以及其他会计资料进行全面清理,逐月逐年装订成册,立卷归档;二是要专人保管,专柜专地存放;三是对会计档案存档、移交、查阅,要建立存、交、查登记簿,完善手续,明确责任,避免资料的丢失。

3.明确“章”字,建立健全约束机制。建立一套统一的,切实可行的财务规章制度。首先要建立村级财务跟踪审计制度,尤其是不相容职务控制制度,设立主办与出纳会计,实行账款分开;其次是建立“一支笔”审批制度,控制多头批款,多头报销现象。

4.着力“训”字,努力提高业务素质。财会人员是村乡里的“内当家”,一定要有全局观念和法制观念,要有较高政治觉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5.注重“稳”字,保持财会队伍稳定。多年来财会人员队伍不稳定问题一直围绕着农村财务管理工作,要改变这种现状,有必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稳定的会计队伍。因此,应健全财会人员任免制度。不经乡主管部门批准,不得任意调换和聘任财会人员。

6.突出“严”字,定期开展财务审计。县、乡镇两级应建立健全农村审计组织,配备一定数量的专职审计人员,对村级财务实行定期审计、专项重点审计和不定期抽样审计相结合的审计制度,努力做到“民主定义,逐月定审,季度复审”,及时发现问题,就地解决。

7.坚持“明”字,真正做到民主理财。农村必须要实行财务公开,进行民主理财。对财务公开的时间、内容、地点,管理及效益要进行逐一规范。对群众反映强烈的,要本着实事求是,对党和人民群众负责的态度,对财务公开中揭发出来的违反财经纪律的现象,要在群众进行民主评议的基础上,该纠正的纠正,该查出的一查到底。

8.力求“实”字,完善乡镇会计管理站。进一步充实和完善乡镇农业经营管理站,实行村级会计制。具体做法是:

(1)乡镇农经管理站全面推行“管理权在乡,所有权在村,村报账,想核算”的大财务管理会计核算模式。

(2)村集体提经济组织要成立“两会”,即“经济理事会”和“经济监事会”。经济理事会主任由村委会主任兼职,设报账员一人,负责村级财务管理工作。经济监事会主任由村党支部书记兼任,成员由村纪检委员、民主理财小组长组成,负责监督村级经济运转。

(3)村级要成立民主理财审核小组,要有威信、办事公道、坚持原则的成员组成,并经过村民大会选举产生,村委会成员及其亲属不得担任民族理财小组成员。

(4)由乡镇政府成立会计中心,选派农经站政治素质过硬、业务精通并具有“会计从业资格证”的人员担任会计,并持证上岗。

(5)村里只设一本现金日记账、一本银行存款日记账和留有规定数额的备用金,由报账员掌管。总账、明细账、记账凭证一律由中心代管。

(6)村里要建立固定的财务公开栏,会计将上报的全部经济业务张榜公开,公开内容要按有关规定具体、详细,增强财务管理的透明度,接受群众的监督。

参考文献:

[1]孟笑扬.村级财务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06).

[2]浅议如何完善村级财务管理.豆丁网.

数字乡村存在的问题范文5

关键词:村落学校;乡土中国;离土中国;农村学校布局

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离土中国”逐渐替代“乡土中国”成为中国农村当下最显著的事实。伴随而来的是中国农村自然村落的迅速消减和村落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化。由此,村落学校也“被”置于这种新的历史处境的挑战中,因为文字下乡、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而迅速诞生,又因为离土中国而被迅速撤并。这浓缩了村落学校的多舛命运和农村教育发展的艰难。这种局面需要从教育体制外寻求支持,同时也需要教育体制通过内部适时改革担当起应有的社会文化责任。

一、从乡土中国到离土中国:村落学校历史处境的变迁

这里所谓村落学校,就是指那些坐落在村落中的学校,本文所指主要是小学(村级小学),也包括部分初级中学。而所谓的“村落”,是指在农业社会里,由于地缘的关系,把许多个家庭、家族组合到一起,形成一个个具有一定规模的社会生活群体。它主要指的是一个社区概念,强调的是一定社区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这里所说的“村落”不包括高度工商业化的某些农村社区,如沿海小企业发达的农村新镇。村落学校的命运与中国乡村社会的变迁紧密相连。

(一)乡土中国:“文字下乡”与村落学校的兴盛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生育制度》中指出:“中国社会从基层上看上去是乡土性。在这基层上,有语言而无文字。不论在空间和时间的格局上,这种乡土社会,在面对面的亲密接触中,在反复地在同一生活定型中生活的人们,并不是愚到字都不认得,而是没有用字来帮助他们在生活中的需要。”在他看来,乡土社会是一个用不着文字、面对面的甚至连语言有时候都显得多余的社群。由此,“乡土中国”经费先生提出和界定,得到越来越多社会学者的认同,并成为村落学校兴起的最初背景。

乡土中国的传统乡村社会在自身结构的调试过程中酝酿一套自给的意义系统和价值体系,借以维系村民生活和村落运转。“世代继替”“差序格局”“礼俗秩序”便是村落意义系统的行动逻辑。乡土中国田园式悠闲的村落生活与文字的疏离,不利于整个民族现代化素质的提高,而现代化则是社会进步的客观需要。乡土中国的改造就成为时代使命,“文字下乡”便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文化主题,村落学校由此开始大量诞生。

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文字下乡”始于清末新学的创设。这种学校教育以前所未有的普遍性姿态试图渗透到包括村落在内的所有社会成员当中。这被费孝通概括为“文字下乡”的渗透过程在中国始自19世纪晚期的新学运动,一直延续到20世纪末21世纪初中国政府的“双基”工程,历经一百余年的时间,虽然期间经历种种艰辛和磨难,但现代性教育往下渗透的客观总趋势没变。大体上说,这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合流的“文字下乡”进程,是外来殖民宗教势力、国家政府力量以及民间社会力量磨合、博弈互动下的产物。120世纪90年代后期,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掀起了新的兴学热潮,“普九”运动规模可谓史无前例。无论是20世纪初的“新学运动”,还是20世纪末的“普九”运动,都是主要以政府行为改造乡村社会的教育行动,特别在1949年以后,教育在村落的扩充表现得更纯粹。历经百余年,村落学校终于坐落在乡土社会那并不富裕的土地上。

(二)离土中国:村落学校不得不应对的事实

20世纪80年代开启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农村经济改革,加速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工业的快速崛起促使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地从村落向小城镇和城市流动。总体上看,农村劳动力流动表现出三个特点,即规模大,务工以第二、三产业为主,举家且长期脱离农业生产。这致使乡村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从1978年的82.08%下降到55.1%。

如今,工业化的成果迅速转换成为生产力,日益改变着传统乡土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城市文化的诸多要素正以突飞猛进之势冲击着乡村生活,同时,农村经济结构和人口结构的变迁,促使“离土又离乡”的农民工总量不断上升。中国社会国民经济结构由以农业为主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转型,社会结构从“乡土”到“离土”演变。因此,“乡土中国”逐渐被“现代化”吸引,

“离土”成为这个时代乡村社会转型的主旋律。

“离土中国”之下,村落学校遭遇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其建设发展面临着许多现实问题。这些问题也许只是过程性的,在笔者看来,更可能是中国农村教育质量提升的一次新的历史机遇。

二、“离土”的连锁后果:村落学校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民离土:村落学校不得不由“校”变“点”。但学校整体转型困难

我国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后,人口出生率大幅度下降,适龄儿童数量不断减少,加上农村劳动力的大量举家流动,使得适龄儿童数量减少幅度更大,而且导致村落学校的在学儿童数量极不稳定,学生“流失”(包括辍学、转学、退学、弃学等)严重,在经济欠发达的边远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尤甚。这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村落学校在按学生人数拨款办学的制度下已经无法正常按“校”办学。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一般都变“校”为“教学点”,缩减教师规模,减少教育经费投入。这样带来的问题是,原来的学校管理方式、教育教学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适应困难但又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培训,加上资源的有限性,又无法留住高水平的教师坚守村落“教学点”,教学质量呈直线下滑之势。如此,“教学点”就日渐失去了对家长及其孩子的吸引力,继续“流失”也就在所难免。如此的不良循环,村落学校只能面临“撤点”的唯一结果,也就意味着它在一个自然村落里的终结。

为应对儿童数量锐减、部分学校资源浪费、教育投入效率不高等问题,我国农村教育应集中资源办学,实施农村中小学校布局调整,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其主要的措施就是采取撤点并校,建立中心校或寄宿制学校。

数字乡村存在的问题范文6

关键词:金融科技;普惠金融;乡村振兴

一、引言

乡村振兴是党中央扶贫攻坚成果的延伸,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意义。金融科技的发展为支撑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提供了新的有效路径。2021年,人民银行衡水市中心支行(以下简称“人行衡水中支”)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部署,引导辖区金融机构推进乡村金融科技布局,在支持普惠金融、精准助农和农业现代化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取得较好成效。

二、夯实金融科技根基,助推乡村振兴落地

人行衡水中支立足辖区“三农”工作实际,聚焦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充分依托和发挥金融机构的数字化能力,积极构建金融科技支持乡村振兴的底层数字基础,为乡村振兴注入“金融活水”。

(一)统筹谋划,健全组织和协同工作机制

一是建立工作机制,成立由科技、货币信贷、支付结算等部门组成的联合工作专班,建立全市银行业“横向协作+纵向推动”的机制,强化各单位、各部门条块联动,压实责任。二是完善任务清单,依据人民银行石家庄中心支行《冀兴行动工作方案》编制任务分解表,明确4个方面的13项工作任务。三是落实例会制度,组织召开全市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工作座谈会,要求各金融机构以党建为统领,以人民为中心,加大涉农金融科技创新项目投入应用,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承载力和农村居民获得感。

(二)强化调研,积极挖掘和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一是深入农村做好专项调研,派工作组多次赴县域、乡镇了解金融机构推进金融科技支持乡村振兴工作情况,持续加强政策传导和工作指导。二是及时挖掘金融机构品牌亮点、创新体制机制、树立典型、以点带面,引导全行业高效推进。三是紧抓金融科技发展机遇,鼓励金融机构创新服务模式,努力打造线上线下融合、平等开放共享的数字化农村普惠金融服务体系,助力实现衡水地区农业农村现代化。

(三)拓展场景,加速数字金融在农村普及应用

一是加强货币政策工具运用,将“冀兴行动”方案与金融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地方金融改革措施相结合,鼓励扩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贷投放,为乡村振兴提供金融支持。二是拓展数字化成果的涉农金融应用场景,鼓励金融机构在依法合规、做好风险防范的前提下,借助金融科技手段优化风险管控和定价模型,提高客户识别能力,为新型农业主体提供小额、便捷的线上金融产品和服务。三是面向农村广泛开展金融科技知识普及,借助科技活动周、质量月、网络安全宣传周等活动契机,组织开展金融科技下乡宣传,在内容和渠道上深入农村、贴近农民,帮助农村居民建立金融科技思维、提升新业务风险辨识能力。

三、推进金融创新应用,注入乡村发展动能

高质量推进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离不开金融机构的主体作用。在人行衡水中支的推动下,全市金融机构对标政策指引和任务清单,积极探索新技术融入农村金融的供给实践,因地制宜构建多途径、立体化的乡村金融服务渠道,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发展动能。

(一)优化业务布局,提升农村数字金融服务能力

相较于城市,“村小量多”是衡水市农村地区的特点,金融服务难以及时、广泛地触达农村客户群体。为改善和提高农村数字普惠金融服务质量,金融机构着力推进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点和涉农金融App品牌建设。例如,衡水银行积极发展助农取款业务,截至目前共设立助农取款服务点101家,覆盖衡水11个县区、48个乡镇、101个村庄,助力完善全市乡村金融服务建设。浦发银行衡水分行利用掌上银行App、“浦惠到家”、智能收台等帮助农民客户销售农副产品,多途径辐射和支持乡村经济发展。同时,各金融机构还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金融科技下乡宣传活动,如建设银行衡水分行通过线上“建行大学”“裕农通”公众号和线下“裕农学堂”等方式开展一系列惠民宣传,覆盖农村居民累计达5万余人次,得到了群众的广泛赞誉。

(二)丰富供给模式,提高惠农服务科技应用水平

针对农业贷款难、农村金融服务薄弱等痛点,金融机构探索将信息技术与惠农服务融合,积极打造线上线下双渠道畅通、金融科技与供应链融通的涉农服务新体系。例如,农业银行衡水分行制订了《对公客户“链式营销”工作推进方案》,以推广线上“保理e融”产品为抓手,搭建“贯穿式”供应链金融服务链条,为安平丝网、景县橡塑、冀州医疗器械等上下游企业提供线上融资服务。衡水市农村信用社不断丰富涉农支小信贷产品,创新小贷产品39种,其中“农信e生活”平台设置了物流服务、直播带货等功能,在线上为农民搭建农特产品销售、特惠商品购买等服务渠道,实现“让农产品进城,让好商品下乡”。

(三)延伸服务触角,增强农村公共服务便利程度

当前,农村地区社会保障、日常缴费等公共服务发展仍较滞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乡村振兴的推进步伐。为加快弥补公共服务短板,金融机构借助金融科技手段为农村居民提供与社保相关联的金融服务,丰富农村缴费模式,扩大农村金融科技覆盖面。例如,衡水银行以社保卡为载体,建立农村居民社保“一卡通”服务模式,组织支行服务人员入村为村民集中办理社保卡发放、金融功能激活等业务。建设银行衡水分行依托“裕农通”服务点推进“助农取款+”服务,通过移动支付手段在服务点叠加提供社保缴费、生活缴费、学校教育、政务服务等服务,累计为农村居民办理各类缴费10万余笔,有效解决了农村地区“跑腿缴费”“人工代缴”等问题。

(四)促进数据应用,筑实农村信用体系信息支撑

针对农户、农企资金需求较小、服务需求较大等特点,涉农金融机构借助信息技术对农户、农企相关金融信息进行业务供需分析,促进数据信息应用,疏通供需不匹配的服务“堵点”。例如,枣强农商银行积极推进新型营销模式,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研发上线“智慧微贷”系统,将“惠农贷”等涉农贷款产品线上线下融合,实现服务智能化和管理敏捷化,累计在枣强县农村地区完成授信244笔,发放金额超1亿元。全市农村信用社积极打造“双基”共建农村信用工程特色金融品牌,通过加强与地方政府联动,以推进整村授信为抓手,巩固建档成果,提高农户评级授信和用信比例,累计完成整村授信952个,农户授信、用信比例分别达到74.8%、34.1%。

四、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面临的问题

在推进衡水市金融支持乡村振兴落地过程中发现,当前农村金融科技发展还面临一些瓶颈,金融科技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的赋能作用还有待增强。

(一)农村金融科技服务“半径”仍有限

农村地区金融科技服务主要集中在助农取款服务点,以传统线下金融业务为主,线上金融产品、服务较少,金融与科技的融合度较低。目前,涉农金融产品仍然承袭传统的抵押担保贷款理念,对农业经营主体的抵质押物创新力度不足,产品和服务单一,在供应链金融等领域应用较少,缺少具有针对性的乡村振兴特色金融产品。部分金融科技产品与农村电商平台、第三方支付机构等的粘连度较低,针对农户、农企等经营主体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数据彼此割裂,尚未形成完整的数据链条,金融科技助力延伸金融服务“半径”的优势还未能有效发挥。

(二)农村金融“数字鸿沟”问题凸显

农村地区低学历、低收入、中老年人等群体占比较高,因其理解能力弱、接受度低、适应性慢,在运用智能技术方面存在困难,不能充分享受智能化金融服务带来的便利,“数字鸿沟”问题日益凸显。同时,作为北方农业大省,河北省整体发展水平落后于其他发达省份,而衡水地区又是省内经济总量规模较小、发展较慢的地级市,农村人口占比较高,老龄化问题严重,这些因素又进一步拉大了“鸿沟”。如何缩小“鸿沟”,使金融科技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赋能抓手,成为今后金融业发展需要直面的问题。

(三)“三农”领域金融科技人才短缺

金融科技创新和应用需要依靠既懂技术、又懂金融业务的复合型人才的支持。目前,一些金融机构虽然正在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和金融科技人才储备,但受限于经济水平、工作条件、薪酬待遇等因素,贴近“三农”一线的区县、乡镇基层分支机构缺乏相关人才。同时,部分涉农法人金融机构存在科技人才培养机制不革新、智力支持基础薄弱、金融创新动能不足等现象,导致在涉农创新产品研发、大数据建模分析、金融服务优化等方面仍有缺口,不能满足乡村振兴对金融科技的赋能需求。

五、加强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思路建议

人民银行等金融管理部门应从加强政策引导、行业指导、工作督导等方面入手,鼓励支持金融机构持续的加强在乡村振兴领域的金融科技布局,发挥好政策工具作用,积极破解新时期农村金融发展瓶颈,不断提升农村金融科技产用对接和覆盖普及水平。

(一)强化技术驱动和融合推广

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鼓励金融机构打破传统金融服务模式局限,将信息技术有效嵌入基础性金融服务之中,为农村地区提供更加便捷、体验更好的智能金融服务,提高数字普惠金融的覆盖广度和深度。引导金融机构深化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在涉农信贷领域的应用,推动农户、农企贷款发放批量化和标准化,促进农村金融降本增效。

(二)强化宣传引导和应用研究

一是借助传统和新兴媒体广泛宣传金融科技在乡村振兴中的赋能作用和已有成效,定期总结推广好经验、好做法。二是指导金融机构加强“三农”领域金融科技应用研究,不断开拓金融科技视野,深挖符合乡村特点的应用场景。三是鼓励金融机构加强金融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健全及革新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打造既懂业务又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队伍,为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

(三)强化创新监管和考核运用

数字乡村存在的问题范文7

关键词:数字化成长;农村;城镇化

中图分类号:F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2)04-0113-04

“十二五”规划纲要确立了推进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战略目标,吹响了我国农村向城镇化发展全面进军的冲锋号。而在当今信息时代,城镇化建设的目标定位必须将信息化作为其主体内涵,推进它的途径抉择也必须是信息化发展的路子。由此在当前我国城乡间存在严重数字鸿沟的情况下,通过数字化成长引领农村城镇化发展就成了必然的战略抉择,非如此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农村在各方面相对落后的面貌。

一、当今时代城镇化的本质内涵是信息化,推进城镇化的目标是构建信息化的城镇

在以信息经济为主导的时代大环境下,所谓城镇化就是以信息化、知识化为本质内涵的城市化。正如美国著名经济与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所指出的,“信息时代引入了一种新都市形式,即信息化城市。”按照他的信息经济理论,信息时代的城市和城镇的特性应该是:其一是建立在知识基础之上的,其二是围绕网络组织起来,其三是部分地由流动的空间组成的。他所说的这样的城市、城镇,不是以往概念上的仅以一种形式而存在,而主要表现为一个社会经济运作的信息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以网络为特征的信息流动空间取代了原来的城市地域空间。由此,推进城镇化的目标,就是要构建以知识经济为内涵、围绕网络形式组织起来的社会经济结构,亦即信息化的城市结构模式。具体到当前我国农村推进城镇化的要求,就是除让一部分农民进城工作而转为大中城市的居民外,大部分农民要就地向县城或附近城镇聚集,来建设以上所说以信息化为主体支撑的,并与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相结合起来的小型化的城镇群体。例如江苏省张家港那样的城镇群体,除其结构规模小于大中城市外,其构成模式基本是按照信息化的小城市样式,以知识、数字、科技为内在支撑、围绕数字网络形式组织起来的。又如河南省新乡县的刘庄、龙泉镇和小冀镇京华社区,它们在通过数字化成长之路使农村向城镇化发展方面,做了许多积极的探索,为我国广大农村面向城镇化发展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二、“鸿沟”阻碍农村面向城镇化发展,数字化成长是跨越它的必由之路

(一)我国城乡间存在严重阻碍农村面向城镇化发展的数字鸿沟

城乡数字鸿沟是指农村居民同城市居民间在拥有信息技术、信息能力和开发利用信息资源方面存在的差距。根据国家有关信息部门在四年前的调查,我国农村信息技术综合指数仅为城市的35%,其中城市居民固定电话普及率是农村居民的162%,移动电话普及率是农村的2.5倍,城市居民家庭计算机拥有量是农村的16倍,城市网民普及率是农村网民普及率的6.5倍。这种城乡数字鸿沟,是城乡间在技术、知识、经济、社会等多层面上存在信息差异的综合反映。从技术层面看,它是信息通信技术不均衡扩散在城乡间引发的技术鸿沟;从知识层面上看,它是城乡间在获取和利用信息、知识方面存在巨大差距而表现的知识鸿沟;从经济层面看,它是城乡经济水平的不平衡在网络经济发展中所反映出的经济鸿沟,并能够导致城乡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扩大。这种由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应用的差异引发的城乡在技术层面、知识层面、经济层面、社会层面所形成的多层面的“鸿沟”,在很大程度上隔断和割裂开了城乡间的信息沟通和经济联系,显示出了乡村与城市间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上存在的巨大差距及其形成差距的根本动因,严重阻碍了农村面向城镇化发展的步伐。

(二)数字化成长是农村跨越“鸿沟”、面向城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对作为不同主体之间信息差异的数字鸿沟的填补、消除,必然要求通过数字技术的发展和数字含量的繁衍增殖来实现,即必然要求通过数字化成长的方式来实现。而数字化作为信息化的内涵体现,实现它的技术与量能的增长又必须建立在信息化发展的基础上。这就是说,只有通过信息化发展搭建数字化成长之桥,才能够使农村得以用之来跨越城乡间的数字鸿沟而实现城镇化发展。另从信息化作为城镇化本质内涵的界定看,它也必然导致农村推进城镇化的途径抉择也只能是走信息化发展的道路。这是因为在此情况下,一方面,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差距主要表现为信息化的差异,信息化的差异只能通过信息化发展的方式来消除;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这种信息差异又是造成整个城乡间一切差距的根本原因之所在。由于城乡间对信息、知识获取和利用条件、能力在很大程度上的不对称,就造成了其在经济发展、文化进步以至人们的收入、消费上的巨大差距。因此,从根源上消除整个城乡差别也就必须通过信息化发展的途径。

三、推进农村数字化成长、跨越城乡数字鸿沟应采取的战略举措

(一)要把信息化发展放在整个农村经济建设的首要地位来抓

信息化发展作为数字化成长的先决条件和根本推动力,只有在它大力推进的情况下,才能够大幅度地提升整个农村经济的知识化、数字化水平,使农村从根本上快速拉近与城市之间的现代化水平差距。因而,当前必须将信息化发展作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着力点,要尽最大努力、采用多方面措施尽快推进它的发展。为此而要在农村的经济建设中做到,建设其信息高速公路要更重于建设一般的公路、铁路,推进其信息化手段的运用要更重于推广机械化农器具的使用,建设其信息数据库、知识库、智能库要更重于建设粮仓、水库,开发利用其信息资源要更重于开发利用其地上地下的物质资源。

数字乡村存在的问题范文8

近几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乡镇财源建设步伐有所加快,但远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一是没有明确的发展思路,尤其在市场形势发生变化后,乡镇无所适从。如永顺龙家寨镇,"八五"期间乡镇企业比较红火,财政收入上得较快,总收入突破了100万元大关,近年由于乡镇企业不景气,到1999年时,乡镇总收入只有89万元。

二是没有明确的规划。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各乡镇的工作是上头布置检查什么就搞什么,很难做到按规划办事。即使少数有财源建设规划的,因投入等问题,也只停留在口头上,没有真正落到实处。

三是没有得力的措施。乡镇财源建设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仅靠财政部门的力量难以搞好,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配合。目前,我州乡镇企业不大景气,支柱产业很难形成,部分乡镇财源税源萎缩。

四是没有明确的筹资渠道。没有投入,就没有产出。乡镇财源建设是一项投入较大的工程,资金需求量"大,而乡镇筹措资金的能力十分有限。我州在财政对乡镇的支出中,98%用于个人和保运转,其中:68%用于个人部分,30%用于公用经费,只有2%用于其他。可想而知,财政用于农村生产的资金微乎其微。乡镇农村信用社的资金规模小,商业银行实行资产比例贷款后,其手续十分繁杂,乡镇一级很难拿到贷款,因此,乡镇财源建设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问题二:乡镇财政管理体制偏紧,创税制体制未落到实处

以湘西州为例。目前我州普遍实行"超收分成、短收分担、分级包干"体制,从执行的情况来看:

一是体制不稳定。各县在确定乡镇体制时原规定一定3年(或5年),但由于县级财政困难,实际几乎每年都在调整乡镇基数,尤其是永顺、花垣、保靖几个贫困县,一年调整一次基数,大大超过乡镇的承受能力。

二是超收分成比例过高,乡镇可得财力小。目前我州乡镇超收分成大部分按ZH或3:7分成,而对烟叶特产税等大宗收入又实行单项分成。保靖县对迁陵镇1997年起基数2:8分成,1998年起基数4:6分成,1999年起基数又实行单项分成,致使乡镇可得财力小。

三是分成款难到位,挫伤了乡镇的积极性。尚未建立国库的乡镇,实行收入上解、支出下拨、年终结算。但从实施的结果看,到2000年4月底止,龙山县拖欠乡镇分成款380万元;永顺县1997年乡镇超收分成款仍未到位,1998年的尚欠44万元,1999年的尚欠12万元。花垣县1999年乡镇分成收入114·5万元,年底结算时,县政府决定只拿出的万元兑现乡镇超收分成,其余的54·5万元一笔勾销。

四是体制不规范。部分县没有按分税制要求分税分级,收入范围划分不清,财权、事权不明确,责任不到位。

五是收入基数偏高。全州各县市在确定乡镇基数时,普遍采取以前3年实际完成教为基数,再确定一个递增比例。现行增长比例最低为5%,最高达20%,过高的比例,抑制了乡镇培植财源的积极性。

总之,从体制上说,各县都抠得太紧,挖得太苦,乡镇没有奔头,好差一个样,致使部分乡镇领导对财源建设和收入征管抓得不紧,挫伤了乡镇理财积极性。

问题三:农村税收征自求·付费轻键十分产宦

1、转引、买卖税收行为屡禁不止。垂直管理的征收机关表按经济区域(行政)设立征管机构,辖几个乡镇的税收征管,形成了转引、买卖税收的"空间"。而乡镇政府为了确保基数,确保任务,亦采取"协税"、"引税"的形式招揽税收。这样,将税收作为了一种"商品"不仅使预算内资金转化为预算外,形成"小金库",而且扰乱了征管秩序,严重破坏了政府问的分配关系。

2、征管环境差,征管手段弱。农业税制远远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形势,可操作性不强,农业税"有税无地、有地无税"现象普遍,造成上清下不清,特产税据实征收不到位。征管办法滞后,仍以行政推动为主,没有上路稽查的权力。州、县市出台减免税政策多,涉及征管的所有税种,造成相邻县(市)、乡镇之间征收政策不一。纳税意识淡薄,依法治税难,集中表现在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征管上,此二税涉及千家万户,税额小,纳税人明拖暗拉,提高了征收成本。如砍戎镇一户茶农欠特产税"80元,几道程序下来,花去了1亿多元,最后卜强制执行也难到位,征收机关承受不起。如此造成欠税越积越大、越积越多、越积越广。

3、垫交税敌现象较为普遍。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日先垫后补。乡镇为完成均街入库目标,在收入没有实现的持况下暂肘垫交]年底再补。二日长期垫交。农业税空挂"越来越多,乡镇为保基教年年垫交。资金来源一是挪用预算外资金等各项暂存款垫交,二是借贷敌垫交。垫交税款问题不容忽视,首先是税收政策法规不允许;其次是虚增财政收入,掩盖矛盾,为领导决策提供不真实情况;再次是新增了乡镇债务。

4·费大于税,费重税轻。费大于税主要表现为农村教育费附加和村提留乡统尊大于农业税。团结镇农业税只有24万元,而教育费附加达纳万元;龙潭镇教育费附加20万元,加上村提留乡统筹8万元,比农业税多6万元。这种情况,各县都很严重。在征收过程中,部门的费易收咱家的税难征。社嬉坡乡199年200m3的木材采伐指标,"一金两奸能全额收足,而木材特产税收到不足2Om。

5、税收征管权、责脱节。实行分税制后乡镇政府应该是财权与事权统一,但国、地税收征管权力在主管部门,权、责脱节,这种矛盾的一个突出表现即税收的大士流失。同村乡镇政府和财政不清楚自己的家底,收与不收、收多收少,全凭国、地税县局一张报表,乡镇财政总预算会计没有国、地税收入账。体制基教与收入任务也不相符,财政体制基教仅仅是对乡镇政府的一个空头指标,征收机关只认上级部门的分配任务。例如:技箕乡

地税基数为6.7万元,而地税任务只有3.2万元,齐抓共管实为一句空话。

6财源匮乏,税源枯竭。多数乡镇没有支柱财源,税源不稳固,收入波动大。

问题四:乡镇赤字负债量,债务风险已转化为财政风险

据统计,到1999年底,全州乡镇财政赤字负债5143万元,其中:赤字1255万元,负债3888万元。就全州而言,三年

消赤五年偿还债务的目标任务十分艰巨,困难重重。

问题五:乡镇财政管理函待加强

数字乡村存在的问题范文9

关键词:城乡 数字阅读 现状 差异 成因

中图分类号:G2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1-0049-02

信息社会,数字阅读的触角已经伸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使我们的信息获取方式由单一的纸质阅读逐渐向数字化转移。然而,自数字阅读产生到发展至今,由于城乡间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均衡,以及城乡居民间数字信息获取意识、学习意识、信息素养等存在的差距,使城乡数字阅读鸿沟显现。笔者以吉林市为例,选取吉林市市区、永吉县、蛟河市、舒兰市和桦甸市5个区域作为调研点,在这些调研地点随机发放调查问卷,对数字阅读发展现状进行调查。在五个调研区域共发放调查问卷2000份,现场及后期收回有效调查问卷593份,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以准确找到城乡居民数字阅读差异。

一、吉林市城乡数字阅读发展现状

(一)城乡间数字阅读鸿沟并非臆测而是现实

城乡间数字阅读发展现状确实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城乡数字阅读鸿沟问题并没有随着智能手机和家庭电脑的普及而得到解决,无论是从数字阅读目的、数字阅读时间,数字阅读方式角度进行分析,还是从数字阅读内容来综合考量居民数字信息素养,都可见乡镇居民与城市居民存在一定的差距。

(二)城乡居民对数字阅读了解和接受程度存在差距

城市居民利用数字阅读的频率明显高于乡镇居民,近40%的受访城市居民每天都进行数字阅读,从不使用数字阅读的城市居民仅约为8%,并且几乎没有性别差异。受访的乡镇居民每天都进行数字阅读仅约为10%,并且性别差异较大,女性乡镇居民利用数字阅读明显低于男性居民。

(三)城乡居民数字阅读目的存在明显差异

超过一半的乡镇居民进行数字阅读的目的为娱乐,利用数字阅读进行学习的居民不足2%,城市居民利用数字阅读学习的比例稍高,为13.7%。可见,在乡镇地区,通过推广数字阅读提升居民文化素养的工作亟需继续加强。

(四)城乡居民进行数字阅读的方式几近一致

当前,利用电脑和手机进行数字阅读仍为阅读方式的主流,乡镇居民利用手机进行数字阅读比例高于城市居民,手持阅读器市场仍未打开。

(五)城乡居民数字阅读的内容有所不同

城市居民数字阅读内容分布更均衡,在普遍倾向休闲娱乐数字资源的同时,兼顾知识类数字信息内容,符合社会人员知识结构分布。乡镇居民数字内容仍以娱乐、购物、休闲为主,知识性数字信息利用较差,这与乡镇居民知识结构有关,如不改善,不利于提升乡镇居民文化水平。

(六)城乡居民数字阅读深度存在明显差异

城市居民利用数字阅读获取的信息不仅仅为大众新闻消息和娱乐影音资料,还有部分居民读电子图书馆、查阅电子期刊。这一类数字信息资源即为数字阅读的优质资源,民众能够从中获取经过深加工的知识信息。乡镇居民数字阅读多为浅阅读,仅仅是浏览式、消遣式阅读,并没有真正发现和利用数字阅读为信息社会所带来的巨大知识价值。

二、城乡数字阅读鸿沟成因分析

(一)城乡文化需求程度不同,乡镇居民更倾向于满足个人物质需求

由于乡镇经济发展滞后于城市经济发展,使得大部分乡镇居民始终将物质需求作为经济投入的首要目标,文化需求处在边缘需求的地位。随着乡镇经济发展提速,乡镇居民也逐渐脱离经济束缚,物质需求基本能够得到满足,但文化需求还处在发展初期甚至萌芽阶段。这既是现实条件使然,也是一种惯性,需要逐步改善。

(二)城乡文化消费理念不同,乡镇居民不愿进行数字阅读资金投入

数字阅读是伴随着数字技术发展而形成和发展的,数字阅读离不开硬件设备,不论电脑、手机,亦或是手持阅读器等,都需要资金购买。即使智能手机已经开始走平价路线,能够被乡镇居民所接受,但因受版权、数据加工、资源管理等因素的影响,很大一部分数字阅读产品是需要付费购买的。手机阅读数字信息,也涉及到流量资费等问题。因此在乡镇居民文化消费理念尚且薄弱的现状下,更不愿在数字阅读上投入资金。

(三)城乡文化消费喜好不同,乡镇居民更倾向于被动接受文化消费

在乡镇,特别是农村,受到社会环境、居住环境、工作时间地点、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农村居民形成了有别于城市居民的独特的文化休闲方式,文化消费喜好不同。有学者统计发现,乡镇居民更倾向于被动地接受文化消费,而非主动参与,数字阅读就如同买书看报一样,需要居民主动选择挑选,设置下载,不符合乡镇居民被动接受文化消费的消费习惯。

(四)城乡居民年龄结构不同,乡镇居民对新兴文化产品接受能力弱

从人口年龄区域分布特征来看,城市居民老年人所占比例要低于乡镇居民老年人所占比例。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村中青年居民投身城市务工,农村常住居民中老年人及儿童比例增加,这为在乡镇数字阅读推广带来阻力。乡镇居民除了不愿、不想接受新兴文化产品,同时也确实缺乏接受新兴文化产品的能力,这是制约乡镇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五)城乡居民受教育程度不同,乡镇居民数字阅读意愿和能力不足

城乡居民由于受教育程度存在显著差异,个人终身学习的主观态度和能力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获取数字信息,并不仅仅为了休闲娱乐;数字阅读也不仅仅是浏览花边新闻,为了茶余饭后增加谈资,而是学习新技能,收获新知识,开

括视野了解世界的一种态度和学习惯性。受教育程度的影响,城乡居民的这种学习惯性和学习能力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差距。

(六)城乡文化推广机构建设情况不同,乡镇居民缺乏数字阅读的引领

伴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发展,乡镇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逐年增加,但仍旧与城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存在很大的差距。乡镇图书馆成为带动当地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成为乡镇居民主动获取知识的首选之地,然而由于图书馆建设经费投入所限,乡镇图书馆所采购的数字信息资源种类有限,并且在本不充足的采购经费中再划拨采购如阅报机、移动手机图书馆系统等资源更是很难实现。另一方面,数字阅读的推广工作需要图书馆花费大量人力、财力、时间去展开工作,乡镇图书馆也缺少开展这项工作的人才资源。因此,乡镇数字阅读推广工作亟需大力加强,真正发挥文化中心的阅读引领作用还需要逐渐探索开展。

参考文献:

[1]李怡梅,肖雨滋等.我国公共图书馆数字阅读推广现状及思考[J].图书馆,2015.

数字乡村存在的问题范文10

一、怎样看待这次农村土地政策落实监督检查工作。

(一)要明确检查的内容。农村土地政策主要分两个方面:

一是农村土地承包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制度等。主要有:

1、《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

2、《江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办法》;

3、农业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管理办法》;

4、农业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

5、《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的有关条款;

6、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县委县政府一系列文件通知等。

二是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制度等。主要有: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

3、《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4、《江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

5、各级党委政府的一系列文件通知等。

鉴于我省近年来已经多次开展了土地管理执法专项检查,去年还专门开展了土地管理年活动,所以,省里对本次农村土地政策落实情况检查偏重于农村土地承包政策的落实。

(二)要认识检查的重要性。记住4句话:

1、农村土地实行家庭承包经营,是党在农村一系列政策的基石。

2、农村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写入了《宪法》。

3、农民对承包的土地拥有长期而有保障的使用权,写入了《农村土地承包法》。

4、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属于用益物权,写入了《物权法》(第三编第十一章)。

各级党政干部特别是农村基层工作人员,要脚踏实地、不折不扣地抓好农村土地承包政策落实。能否贯彻落实好这些政策,是我们执政能力高低的根本标志。

二、当前我县农村土地政策落实的基本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我县的农村第一轮土地承包从1981年开始、到1982年基本承包到户,根据当时中央的规定,承包期为15年,到1997年底时全部到期。1998年,我县根据中央及省、市要求,全面开展了二轮延包工作。由于当时农民承担的正常税费任务较高,种田效益不是很理想,使得年轻人大都外出务工去了,那时候群众的种田积极性一度进入低潮,很多农户不肯来领全省统一样式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导致5.49万份权证的大多数沉积在村委会发不出去。99年以后的几年间一直到20__年,县里针对发证不到位的情况,一直在开展后续扫尾工作。通过几年的努力,基本上将二轮延包权证发到了农民手上。20__年,《农村土地承包法》正式实施,根据法律的规定,发包方应与承包方签订书面承包合同,我县又全面开展了合同补签工作,当年共补签合同5.4万份。20__年9月,省政府针对我市一些地方证书发放不到位的情况,决定在全省全面开展换发全国统一样式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工作。我县从20__年3月全面启动了这项工作,并通过了20__年3月市政府组织的检查验收。到去年底,全县发证率达到91.6%,略低于全市的平均发证率。

从总体上来说,我县的农村土地承包政策落实是好的,也得到了市政府检查组和市农业局的肯定。当然,实际工作中也还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是这次检查的重点:

一是换发证工作还未全面完成。从各乡镇去年上报的农村土地突出问题专项治理情况表来看,除4个乡镇换发证工作全面完成外,其他乡镇都或多或少没有把权证发放到户,其中发证率在95%以上的乡镇2个,发证率在90%~95%之间的乡镇1个,发证率在85%~89%之间的乡镇1个,发证率在75%~79%之间的乡镇1个,发证率低于50%的乡镇1个。当然,这还是各乡镇主动上报的数字,实际发证率恐怕还要更低。这个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那些没有发出去的权证基本上还积压在村组干部手上,不发出去的原因各异,如城郊、乡村结合部,已经或即将规划征地的地方,乡、村怕发证后加大征地难度,根本就没有开展换证工作;有的因发生土地承包纠纷,理不清、说不明,干脆就整村延缓发证;有的因村规民约违反法律政策规定,村民有赞成的也有反对的,相互争执不下,理论不出结果,也就暂停发证,如此等等。

二是土地承包合同没有全面签订到户。对土地承包合同,我们有规定,凡是20__年已经补签到户,村组留底并保存完整的地方,20__年换证时可以不再重新签订承包合同。但是,如果20__年没有补签到户,或者村组虽补签了承包合同但没有留底的,一定要重新签订合同。从各乡镇去年上报的农村土地突出问题专项治理情况表来看,土地承包合同签订率达到了99.8%,这项工作表面上看起来还理想,不过,从我们调查掌握的实际情况看,并没有这么乐观。有不少村组,03年的合同不见了,没有留好底,这次又没有与农户补签。

三是有的乡、村经营权证、承包合同和表册填写不规范。有的权证上没有填写总的承包面积及地块数,有的权证没有把田块的四至界址写清楚,有的权证没有把承包共有人写上去,有的权证没有盖“换证”章,有的权证承包期限填写不足或超过30年,有的证书、合同上的面积、地块与摸底调查底册不相符,有的承包合同没有农户本人签字,有的分户登记表中的合同编码、权证编码、农户年龄没有填写,有的分户登记表用铅笔填写等。

四是有的乡镇录入电脑的信息与农户承包合同上的数字不一致,或者与表册数据不一致,或者与农户的实际承包情况不一致,甚至互不一致;有的乡镇出现漏输现象等。

五是随意调整土地的现象时有发生。法律规定,不得在承包期内调整或收回农民的承包地。有的村组以承包户个别成员户口变动、农户外出打工或农户迁入小城镇为由收回承包地;有的村组以所谓人地矛盾突出,群众要求等为由,3年一小调,5年一大调,违反中央在承包期内“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原则;有的村组签订协议,以农民死亡、出嫁为由收回承包地承包给新增人口,由此引发矛

盾纠纷;有的村组以农户子女上大学为由收回其子女承包地用于出租等等,对于此类问题,上级要求全部依法回归到1998年二轮延包时的状态,以后农户承包土地的所有变化只能作为土地流转来进行,并且规范和完善流转手续。六是土地流转不够规范。多数农户只履行口头协议不按格式文本签订土地流转合同,有的主体不合法,由村组代签,有的流转时限超过剩余承包期限,有的合同条款(尤其是价格)显然有失公平,有的是以规模经营、招商引资为由强迫农户流转,有的流转收益被乡村截留。

七是农村土地征占管理不够规范。有的土地被事实征占了,但是没有依法办理征占手续;有的已经办了征占土地的合法手续,但是补偿标准过低;有的征地补偿费被截留、挪用或人为延迟发放等。

八是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查处属地管理责任落实不够到位。有的乡、村没有设立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接待处理机构,临时指派,责任性不强;有的乡、村调解纠纷只重情理不顾法理,造成纠纷久拖不决;有的乡、村属地管理责任落实不严,有意回避问题,将矛盾上交,酿成更大范围的混乱,造成恶劣影响等。

九是农村土地承包档案管理不够规范。有的乡、村没有建立健全档案保管制度,有的乡、村没有指定专人负责档案保管,有的乡镇资料未装订成册,有的乡、村土地承包相关文件、农户合同、登记簿、方案、表册、基础数据库等资料不完整齐全,有的乡、村没有设专柜或专室保管档案等。

三、如何开展好这次农村土地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

根据省、市、县的统一安排,监督检查工作从3月份开始至8月底结束。共分以下四个阶段:

(一)动员部署、学习培训阶段。要注意做好以下事项:

1、成立领导机构。成立土地政策落实情况指导组,这个组一般由乡镇农业服务中心牵头,要明确人员和分工,落实工作场所和经费。因涉及其他部门,还要抽调相关部门人员参加。

2、制订工作方案。方案要越细越好,要明确此次监督检查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和检查范围、内容、时间、方法步骤及工作要求,落实工作责任。

3、召开动员会,办好培训班。动员会一定要让村主要领导参加,村主要领导不重视,工作就难落实。培训班让具体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员参加,要全面学习农村土地承包法律、政策,还要手把手地教村里的工作人员怎么填报各种表格。

(二)摸清底数、自查自纠阶段(5月10日前)。这是最重要的一个阶段,这次监督检查有没有成效,主要看这个阶段工作是不是抓好了落实。主要的工作是:各乡镇组织以村为单位(有条件的可以组为单位),对照上述问题进行自查自纠,对自查中发现存在问题的,涉及哪些农户,面积有多少,要逐个登记造册,然后对照政策,进行限期销号整改。检查、整改的情况如实填列在《自查自纠登记表》上,按时间要求逐级汇总上报。

要注意做好以下事项:

1、要把工作任务落实到人。乡镇要明确人员包村包点,村级要明确村干部包组包户。

2、要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和督查顺序。什么时间之前要完成基本情况清查,什么时间之前要对清查出的问题整改到位,什么时候对各村开展督查指导,乡、村两级要谋划安排好,不要到时手忙脚乱。

3、要结合农村土地问题抓好整改指导。问题是政策不落实的具体和集中反映,各乡镇要对近几年来的土地问题进行一次全面清理,结合反映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对村组进行督促检查,尤其是上级转办的件,这次一定要按政策全面整改纠正到位。

4、要及时督促各村上报自查自纠情况表及填报说明,对各种表格和文字资料进行审核汇总,按时上报。

(三)交叉检查、督促整改阶段(7月底前)。要注意做好以下事项:

1、5月中旬前各乡镇组织人员对各村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交叉检查。6月上旬县里组织人员对各乡镇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交叉检查。交叉检查人员从各村、各乡镇、各相关单位具体从事了此项工作的人员中抽调。交叉检查时,要重点对近年来发生了征地情况,土地集中连片流转面积较大(尤其是搞开发的),以及有问题的地方、城郊和乡村结合部等进行检查。

2、加强对督促整改的跟踪问效。对检查出来的问题要认真研究,并逐项提出处理意见(不是自查自纠时的处理意见),对一般性的问题要责成有关村组和部门及时纠正处理,限期整改到位;对顶风违纪、查出问题不及时纠正、弄虚作假的,要从严从重处理,并对典型案件公开曝光,扩大警示效果。

3、以扎实的工作作风和明显的工作成效迎接市里7月份组织的县与县之间的交叉检查。

(四)总结评估、深化提高阶段(8月底前)。注意做好以下事项:

1、进行工作总结。对今年农村土地政策落实监督检查工作开展的情况进行总结。

数字乡村存在的问题范文11

农村财务问题历来是农村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也是事关农村稳定的大问题,解决好这一问题是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随着我区“村财乡管”村财务管理模式运行,乡镇在村级集体资产所有权、经营决策权、资金使用权、财务审批权不变的情况下,受村集体经济组织或村民委员会委托,由乡镇经管站村级会计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村账乡管几年的历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与弊端。

一、村财乡管存在的问题

一是乡镇经管站代记账人员在村财乡管的过程中,没有立足所在村实际,不了解村全面情况,只是按票据记账,而对村里发生的需记账的事项没有要据相关票据记账,常常造成账实不符现象。

二是乡镇经管站的管理经费无正常渠道,主要靠收取村级财务审计费和记账服务费来维持运转,在加强村级财务管理中不敢坚持原则,怕得罪村干部断了自己的财路,造成违纪违规现象,坐收坐支现象严重,大多数村把收入花掉后再到管理中心报账,管理中心只是将收支整理后分类记账、编报表,成了村里的记账员,财务管理职能严重弱化。

三是由于村干更换频繁造成会计人员也更换频繁,会计人员交接不及时、不合规,造成离任几年后不交账也无法审核,村级无证上岗的会计就更多了,会计基础工作很不规范。

四是乡镇经管站业务力量参差不齐。实施村账乡管,主要工作靠乡镇经管站人员来做,经管站人员的业务水平是搞好村账乡管的关键。既需有统揽全乡财务的行政人才,又要有精通业务的会计人才,而目前一部分镇经管站人才很难齐全,多数乡镇经管人员长期以来缺乏培训,业务素质低下。且经管站人员有限,由于他们人员少,业务素质不高,如无会计证上岗现象仍然存在,这必然造成会计业务操作不规范,而且一个人管几个村的账,多有力不从心之举。

五是村级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乱收乱支现象仍然时有发生,如乱发乱补现象无法杜绝,白条列收列支现象在村级财务管理中常常发生,原始凭证审核审批不规范,记账不日清月结、报表不及时。

六是监督机制不健全。村财乡管的实行,虽然一定程度减轻了农村会计的负担,规范了农村财务管理,提高了村账的质量,为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了一系列好处。但与此同时也产生了新的问题,村级财务归乡镇统一管理的过程中会出现乡镇政府挪用挤站村级经费的问题。

二、村财乡管模式对策研究

一是加强村级各种原始凭证的真实性合法性。村集体各项支出要取得真实合法的原始凭证,经手人、证明人及审批人签字齐全,以带税章的票据为准,财会人员要按财务制度严格审核,凡不符合规定或手续不完备的支出,会计人员有权拒付并退回,严禁村干部用打白条的手段挪用公款。村集体资金应详细记载并纳入账内核算,由出纳员保管或委托金融机构代管,其它人员不得存放。任何人不得擅自用村集体资金为个人或外单位担保、抵押。

二是乡村财务管理必须财政所统一进行管理,实行收支两条线,有利于防止乡村财务管理各自为政,政出多门而造成的混乱。成立会计核算中心负责乡村财务会计工作;分户核算则是指在各单位分别承担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的条件下,分别核算各单位财务收支。

三是要加强经管及村内会计人员的业务培训与辅导。为提高培训质量,要加强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继续实行登记管理制度,经培训合格的人员,由财政和人事部门分别在继续教育证书上对会计人员接受继续教育情况进行备案登记,并建立会计人员业务、诚信档案,作为财政和人事部门对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人员实施监督、检查的依据。

四是由乡财政归口管理村级财务、涉及到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变动、涉及到农经部门的部门利益,如果乡村财务归口乡村乡财政管理,那么经管站部分职能须调整,随之就有人员的去留;部门阻力很大。如果经管站这项职能与财政所的职能合并,人员可部分分流到财政所,专职负责农村财务管理、阻力会减小,成功希望比较大。

数字乡村存在的问题范文12

一、原因分析

在换届前后走访过程中,广大群众对村干部的反映总体较好,许多村干部为农村做了大量的实事、好事,为农村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新时期下,部分村干部也存在作风焕散,干事缺乏热情、得过且过的现象,深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济待遇低。农村干部难以管理,工作缺乏热情,关键问题在于农村干部的待遇过低。就以我县为例,我县农村干部月平均工资200元,高的300元,最低的只有150元(一些村由于职数超编,误工补贴村干部平分)。这种偏低的待遇和农村干部所承担的繁重的工作任务很不相称,致使村干部岗位缺乏吸引力。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调动不起来,许多工作重心难以下沉到村,工作落实不到实处。有些村干部笑谈:一个月就这么点工资,连自己抽烟都不够。

(二)政治待遇没“名份”。村干部属于基层群众村民自治体系,不属于国家干部序列,不具有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身份。很多村干部因此产生了工资待遇低,政治地位低,没“名份”、没干头、没盼头,干好干坏一个样的消极思想,工作热情不高、干劲不足,干部队伍缺乏生机与活力。

(三)村级经济薄弱。我县大部分村,由于缺乏地域优势和产业优势,村内没有企业,农业收入又不多,村委会没有经济来源,收入几乎为零。村委会破旧不堪,很多村干部为村里办事还要自己掏钱、贴钱感到困倦,想为村里办点实事也只能靠政府扶持,缺资金、条件差,严重影响了村干部的工作热情。

(四)村支两委班子不和谐。在村委会换届选举中,对候选人资格目前没有严格的条件限制,也缺乏规范性的制度,致使个别素质低、品德差,目的动机不纯的人通过不正当手段,挤进了村干部队伍,给村级班子的先进性造成了十分不利的影响。那些通过不正当手段进入村支两委班子的人,一味只为自己谋私利,不为百姓干好事、干实事,严重影响和破坏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造成了十分不好的影响。

二、对策思考

要改变村干部组织涣散,做事缺乏热情的局面,我们认为,要从调动个体的积极性入手,解决普遍存在的问题,建立健全制度,夯实基层组织基础。

(一)落实经济待遇。目前,我县村干部工资是由省里配套,再由县财政统发,但所发金额较少,加上其他因数,工资收入远远不能满足农村干部工作、生活的需要。

1、壮大村级经济。发展村域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保持农村稳定,搞好村干部管理的关键和核心。村域经济的多少直接影响了村级管理活动的难易和村干部工作的积极性。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村”作为一个基本经济单位的属性越来越突出,所以发展集体经济和公益事业,改变农村滞后面貌是调动村干部努力积极工作的关键一环。

2、改革工资发放模式。目前我县村干部的工资是有财政预算,在年底的时候由乡镇统一发给村委会,再由村委会发到各个村干部手中。在这种发放的方式中,存在很多管理上的漏洞,导致年底的时候,由于一些村没有完成乡镇布置的报刊等任务,一些乡镇直接从村干部的工资中扣除,由此一些村干部敢怒不敢言,挫伤了村干部工作的积极性。建议模仿干部工资发放的方式,直接由银行按月或季度统发。

3、结合实际,落实湘发[20__]10号文件精神。为了贯彻落实省委文件精神,我县靖发[20__]8号文件规定,我县村干部配备职数的原则是:1000人以下的村3名,1000---20__人的4人,20__人以上的5人。今年全县各乡镇村支两委换届的时候,均严格按照文件精神进行了落实。但在实际工作中又有出入。如1000人以下的村只配备职数3人。在村民委员会选举过程中存在一种特殊情况,选上村委的三人不一定都是党员,也就无法实现交叉任职,出现了超过职数的情况。乡镇(管委会)为了确保工作的开展,只有在核定工资的基础上,由村自行解决(所有村干部平分工资)。目前全县各乡镇均存在这种情况,为了充分调动村干部的积极性,财政在对这种情况应结合实际进行解决。

4、规范村级财务管理。

村务公开已经成为农村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为了给群众一个明白,还村干部一个清白,建议村级集体收入全部纳入乡镇财政所设立的村级专用账户,实行“村财乡管村用”制度,一村一帐,由乡财政所统一管理。严禁村设立帐外帐、小金库。村所有支出程序按照怀化市村党组织工作暂行规定》严格办理。财务事项发生时,经手人必须取得有效原始凭证,注明用途并签字(盖章),交村民民主理财小组组长签字(盖章),报村党组织书记、村民委员会主任审批同意并签字(盖章)后,由会计人员审核记帐。较大支出由村“两委会议”集体研究决定,上报乡镇党委审批,严格管理控制村级财政收支。对个别集体经济好的村,在县财政统发村干部基本工资的基础上,可以探索由乡镇发放绩效工资,形成“基本工资+考核工资+奖励工资”的工资发放机制。

5、探索建立养老

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在村域经济较好的村尝试建立村干部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在村域经济较好的村,可以为村干部办理养老保险,费用由县、乡、个人三方出资相结合共同承担;对55岁以上的村主要干部,在符合县委发放困难生活补助的同时,探索退休后发放退休补助金,费用由县、乡、村按比例负担。

(二)提高政治待遇。

1、村官县管。建立村级干部档案,参照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管理,给村干部一个“名分”。可以尝试村干部由县委组织部归口统管,由组织部成立相关的农村干部管理办公室,让农村干部填写干部履历表,建立干部档案,以乡为单位一人一档。在管理上则参照国家公务员管理方式,每年由组织部牵头,由乡镇组织对村干部进行评议。评议结果、目标考核及奖惩情况随时归档保存,作为选拔任用奖惩的主要依据。积极落实湘发[20__]10号文件精神,从村干部里定向招考国家公务员。

2、密切联系。相关部门应加大和农村干部、农村基层党员的紧密联系,多开展相关业务培训,注意对村级干部的组织教育。利用业余党校或以会代训的方式,对村干部进行党建培训;采用专题辅导、观看录像等形式将村干部组织起来,相互交流、增进感情,提高村干部的工作热情。针对现在农村还普遍存在党代表不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有地位的想法,逐步探索党代表发挥作用的途径,增强党组织的内聚力。

3、人文关怀。村干部待遇低,工作任务重,各部门要采取多种形式探望、慰问农村干部,表达党组织对他们的关怀。多跟他们交流思想,鼓励他们搞好工作,增强他们的工作责任感和职业感,鼓励他们找准人生坐标,认清自我,把农村作为其实现人生价值的广阔舞台,让他们切身感受到组织对他们的关怀。

(三)建立健全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