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数字医学教育

数字医学教育

时间:2023-06-07 09:31:59

数字医学教育

数字医学教育范文1

【关键词】医学院校;数字化校园;物联网

1 医学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存在的问题及需求

目前我区的医学教育信息化已经在各方面取得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但其使用效率、应用效果及投资效益与人们的预期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在医学信息化初级阶段,学校以及相关医院非常注重硬件的投入和建设,很少注意到医学资源的建设信息化进程中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现象比较突出,缺乏标准化、规范化和兼容性,而且资源分散,难以共享,加上分散孤立的现代远程教育点、校园网、局域网以及各自为阵的多媒体资源等,形成一个个“资源孤岛”、“信息孤岛”,信息资源难以共享。如何消除孤岛现象,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避免重复开发,节省人力、财力,是需要解决的课题。国家医改方案明确提出大力发展面向中西部,并提出资源整合、统一高效、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的建设原则。

服务社会是高校的一项重要职能。宁夏医科大学拥有10所附属医院、12所教学医院、90余实习医院和实践教学基地,如何将优质的医学资源更好地服务社会,一直是宁夏医科大学的努力方向。近年来,宁夏医科大学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着力加强教育资源与教学平台建设,构建国内领先、西部一流的网络体系。宁夏医科大学数字化校园的建设理念核心是提供应用与服务,平台以服务总线为核心的服务支撑方式,共同构成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的内容。

宁夏医科大学结合教学实际设计、开发网络教学资源,利用虚拟存储技术建构智能化教学,实现网络教学资源共享,伴随着校园网硬件建设的同时,网络资源建设及应用平台建设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实现了软硬件同步发展的需求。

目前由于社会对医护人员的素质要求的提高,医务人员对继续教育的需求明显增加,参加各类在职教育的各级医护人员人数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同时由于医院工作的特殊性,医护人员往往无法抽出一个有规律的时间参加系统的学习,远程医学教育由于其自身的特点无疑为医护人员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工具和环境。但由于医学教育课程信息量大,对实验和实践教学的要求高,实验教学及实习的内容较多等特点,使医学远程医学教育与其他学科远程医学教育有所不同。远程医学教育可满足学员对理论知识的学习要求。

2 宁夏医科大学数字化校园设计实现

宁夏医科大学数字化校园按“资源整合、系统集成、广泛共享、深化服务”的原则,用信息化的手段对医学信息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和战略重组,构建宁夏医科大学数字化校园,以服务全区医疗卫生单位,服务社会,作为全区卫生系统教学、科研、临床的信息资源支撑,满足医疗人员对相关文献阅读查询及其他个性化服务的需求。利用现代网络技术,以宁夏医科大学医学教育资源及网络设备为基础,以数字资源建设为核心,以软硬件平台建设为重点,充实医学数字资源库,搭建 共享平台,整合异构数字资源,建立统一的数字资源检索系统和互动数字参考咨询平台,全面提升宁夏医科大学及教学医院信息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目标是搭建一个资源丰富、结构合理、资源共享、技术手段先进、服务优质快捷的医学数字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为宁夏医科大学及各教学医院的师生提供方便快捷的医学信息资源,改变教学医院资源匮乏的现状,消除宁夏医科大学与各教学医院间获取信息资源的不平等现象,促进宁夏医科大学与各教学医院教学科研医疗水平的提高。

宁夏医科大学数字化课程平台将实现以下目标:

1)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对于提高优势医疗资源的服务范围、提高区域内医疗资源的整体配置水平、促进分级医疗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医疗资源的合理及优化区域内整体医疗资源服务质量和水平使用将产生积极有效的作用。医学院校及教学医院只有及时掌握最新的医学理论医学技术管理经验,才能提高医疗科研水平,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合格医学人才。

2)该平台从综合文献检索、个人信息服务和互动参考咨询三方面入手,以整合异构资源,建立统一检索系统为基础,以个人数字图书馆和互动数字参考咨询平台建设为方向,开展网络资源导航、数字资源统一检索、信息推送、课题查新、课题跟踪、联合参考咨询等服务项目,为学校及教学医院师生提供一站式的文献资源和服务。

3)远程医学教育功能:通过与各大医疗及教学机构医学教育资源的共享,提供远程继续医学教育、远程医学学历教育、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全科医生培训、乡村医生培训、重点专科建设等项医学培训服务。为各类医务人员、尤其是基层医务工作者提供权威的医学继续教育精品内容。

宁夏医科大学数字化校园在建设过程中,以基础平台的搭建、资源信息标准的统一为建设核心,应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进行项目实施。第一阶段建设医学资源门户平台,实现医学数字资源信息标准统一,建立统一的数据中心;第二阶段利用该平台对资源整合、采集、建立媒体库;第三阶段利用该平台优化扩展,实现远程教育和远程临床培训,支持实时交互和课件点播两种培训模式。支持课件点播服务,具备新增、删除、上传、查询等课件管理功能。

3 数字化校园设计功能实现

平台架构设计合理,考虑对于未来的发展,设计充分考虑今后扩展的要求。包括与其它应用系统之间的互联以及系统的扩容能力等,在满足现有资源系统互联的前提下,能够很好的适应未来信息系统增长的需要。在平台软设计与建设中,充分考虑系统的安全,包括数据安全、网络安全,传输安全,管理安全等。我校网络基础建设与数字化校园建设,通过有线、无线等方式建成一个高稳定性、安全性、可管理性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并覆盖校园内每个角落。我校在2011-2013年数字化校园系统应用的建设中,已经建立了共享数据库和数据交换服务平台,规范了学校的各类信息标准,实现单一数据源管理和授权访问,保证全校数据的一致性、实时性、有效性。

数字医学教育范文2

数字化医院是以实体医院为基础,以网络为载体,利用虚拟现实技术、三维技术、多媒体技术、通信技术、网络应用软件以及基于应用软件的医疗服务系统建立的,以解答与人们健康相关问题为目的的新型综合医院模式[1]。近年来,数字化医院的迅猛发展对医务工作者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而当前临床护理面临比较严峻的问题是护理人才的严重紧缺急需医学教育规模的扩大,而专业水平不高及护理理念陈旧亟待教育模式的转变[2]。目前,网络教学、虚拟现实等数字化教学已在个别院校建立了的某些医学专业或课程中进行了初步应用,已显示出其在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等方面具有优越性。

1数字化医院在我国护理教育领域中的应用现状

在医学教育中,数字化医院是基于计算机集成网络、利用新型人机交互设备介入产生的多维性、适人性、综合性网络虚拟现实建立的一种系统化医学模拟培训场所。它既实现多学科的专科性和综合性教学,使教育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又能实现院校间合作,节约和共享教学资源;作为实现院校和医院、社区之间联系与合作的虚拟平台,使学校教育和临床实践紧密结合,缩短护生向护士转变的历程,解决了护士的继续教育问题。目前,国际上大多数发达国家和地区高等教育学府,利用现代科技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建立“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医学模拟中心(Medical Simulation Center, MSC)”――即数字化医院(Digital Hospital)已成为系统性规划和建设医学模拟培训场所的主要潮流[3]。

我国在1995年启动金卫网建设,金卫网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有虚拟护理中心、虚拟医疗中心和虚拟药学中心等,人们可查询医学知识,并享受到医疗咨询服务[4]。目前国内多家院校和网站建立的虚拟医院主要提供医学信息、服务咨询、题库等服务。近来,护理教育学者尝试将数字化平台直接应用于教学过程,如第二军医大学应用CPR-D技能培训系统(专业版)开展急救技能培训及考核,并将虚拟系统和模拟人结合起来进行急救技能的单项技能训练(BLS)、团队复苏训练(ACLS);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将Blackboard数字化学习平台应用于手术护理教学[5];大连医科大学利用Uecourse平台建立《组织学与胚胎学》数字化网络教学平台[6];这些针对单项护理技能或课程的虚拟教学,提高了教学质量,培养了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复旦大学护理学院更是围绕“护理学核心课程”进行改革建立了“护理实践中心管理系统”平台(http://nursingfudaneducn)[7]。开放式护理教学模式更大程度上促进学生对护理技能的自主学习和反复学习,但是如何在实现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本土化的基础上,建设更好的适用于我国国情和发展需要的旨在提高护理人才综合素质的教育模式和教学平台仍是国内护理教育研究的焦点和改革热点。

2数字化医院护理教学平台的探索性构建

基于以上分析,本院于2012年逐步构建了初具规模的数字化模拟医院护理教学平台,并已投入使用,具体构建策略包括以下四个主要方面。

21综合课程改革当前虚拟现实模拟临床案例中专门针对护理专业的内容较少,且由于国情和习惯的不同,与我国目前临床常规用药和治疗方案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国外的教材和技术需要消化吸收后实现本土化。在广东省教育科研项目的资助和学院的全力支持下,建立以系主任为组长、护理学专业专职教师为成员的数字化医院教学平台建设小组,任务包括综合课程改革、平台建设与管理、数据库的管理与医院、师资队伍的培训等几个方面。其中,综合课程改革是以我国现有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在引进和借鉴国内外先进教学经验和课程体系设置的同时拥有临床专家和教育专家、富有丰富数字化技术和经验的同行共同参与,综合分析整合各项资料,编写出一套更适合我国当前护理人才培养的先进护理学专业教材,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数字化医院护理教学平台建设的基本方案。

22数字化医院信息平台建设为满足平时学校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要求,以及更好地实现与临床实习/工作的无缝衔接,数字化医院信息平台分为以下几个模块。

221数字化教学模块包括课堂教学PPT、精品课程、电子教材、作业、答疑、试题库、互动讨论、智能知识库以及前沿相关知识库,并具有远程功能,既可以实现学生随时性学习、连续性学习和开拓性学习,又方便与教师在网络环境中及时指导和交流。

222实验教学模块将虚拟技术和高端模拟人相连接,可以进行单项护理技能的教学,还可以对病例模拟进行仿真演练,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临床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223虚拟医院应用数字化技术建立一个类似于动画游戏的模拟真实医院和诊疗程序的虚拟医院,包括模拟不同的发病场景和完整的医院部门设置,重点突出护理专业人才所需技能,如现场急救、护理文书书写、健康评估和护理诊断、护理方案的制定和实施等。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病例进入学习,并可提供及时指导和信息反馈。

224科学研究模块连接学校图书馆电子图书数据库,方便师生进行资料的查询和利用;师生可以利用数字化平台科研成果,展示学术报告、专题讲座、专项实验和学科前沿,及时把握学科研究动态,并可进行交流与讨论,实现资源共享、取长补短、互相促进的目的。具体的构建策略如下:①充分利用学校计算机房,建成覆盖全院的网络并与因特网联通,实现本院网络中心和课室多媒体设施等的信息化建设,并可方便学生使用自己的电脑和手机等设备进行自主学习;②针对护理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和临床购买有效的、可操作的医学教学软件,实现利用理论指导、专业技能、综合素质的信息化教学,实现管理的信息化;购买和建立护理专业适用的集数字图书馆、电子文献数据库、国内外医学网站、管理用基础数据库、医疗资源库、电子病例库、考试题库等常用数据库,更方便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学习效果评价;③与专业软件公司合作,利用多媒体技术与仿真技术将与护理教学有关的文字、图片、声音、视频、动画等素材恰当地结合起来,制作成高级动画游戏进行教学,实现各种病症及治疗、护理效果的仿真再现,为学习者提供现实仿真环境、仿真病例、病情变化、紧急处理等关键技术,达到医疗护理的模拟技术操作可执行,并能通过信息反馈技术检验操作的准确性。④加强与母校和其他具有高等护理专业的院校以及实践教学基地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

23师资队伍的培养通过培训、外派学习和临床进修等多种形式加强专职教师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学习,从而掌握前沿的护理动态和临床常见病例的常规护理方案,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设立专门岗位实现专业人员对系统的维护。培训内容主要包括:信息化时代医学理论、医疗方法、多媒体应用、网络操作、系统维护等技术。成立以系主任为领导、专职教师和实验员为成员的教学小组,共同商讨确定教学方案和教学内容,并明确职责,按照内容划分版块确定总负责人和分管教师,制定教学计划和实施具体教学任务。

24相关制度的建立制定一套完善的促进数字化平台建设和维持良好运作的管理制度。例如,对专职任课教师参加培训的强制性措施,考核合格者才能进行任教;对师生积极进行数字化教学改革和积极参加资源库建设等的鼓励措施;院系对数字化平台建设和运转投入的经费保障措施等方面的制度。

数字医学教育范文3

关键词:中医;古籍;电子教材;开发

doi: 10.3969/j.issn.2095-5707.2014.01.015

The Development of Electronic Teaching Materials of Ancient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ooks

Dou Xuejun

(The Library of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andong Jinan 250355, China)

Abstract: The current teaching material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are still inadequate in inheritanc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and the transmission of information. Using Ancient TCM books as teaching materials is needed, and electronic material is a good form of the ancient original material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design scheme, auxiliary function and reference books system of electronic teaching materials of TCM, and gets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library is an ideal place for promotion of such teaching materials.

Key Words: TCM; ancient books; electronic materials; development

教材是根据课程标准(包含课程计划与教学大纲)编选的供教学用和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材料。近代以来,中医教育模式从传统的师承教育转换成院校教育,教材成为学生学习中医知识的主要渠道之一。传统教材在指导学生学习、成才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还存在一些不足,中医古籍教材应引起重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电子型(数字化)文献得到推广,中医古籍教材也面临着数字化的机遇。

1 中医教育需要古籍教材

建国以来,不同出版社对中医教材多次出版,此类教材已形成较为稳定的体系,但在中医思维方式传承和中医学信息传递等方面仍有不足之处。

1.1 中医教材应引导建立中医思维方式

中医学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其思维方式、基本理论、知识、技能都与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的西医学体系有显著的差别。在近现代的特殊历史背景下,传统文化思想逐渐被否定、丢弃,代之以西方的思想观念,形成“西学东渐”的风气。学习、借鉴西学之长应得到肯定,但片面认同西学而否定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内核,则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也为传统科技文化包括中医的传承设置了障碍。自此,西方科技文化成为评审标准,中国传统科技文化的内容被放在此标准体系中评判。因此,目前国内学生从小学到中学所获得的是现代科学技术为主的知识,潜移默化中建立起来的是符合现代科技文化观念的知识结构体系。中医高校人才培养基本是仿照西医的办学模式,缺乏学习中医药知识的传统文化背景的氛围。由此积累的知识对于学习西医知识可产生较好的迁移,而对于中医学知识迁移效果差,甚至可能形成负迁移。强化、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才能保证中医思维方式,学生在中医思维方式方面需要重新启蒙,教材应该引导学生入门,建立中医的知识结构[1-2]。如顾植山先生指出的“现在应该对近代以来以教材为代表的被异化和失真的现代中医理论体系作出反思并进行溯源归真了。”[3]

1.2 中医教材应全面传递中医学信息

现行统编中医教材用现代语言来表述,对经典进行梳理和白话文解释,这便于接受了十几年现代教育的学生理解。但白话文与文言文有较大差别,转换过程中也可能受翻译者知识结构因素的限制,不能全面、真实地传递古代中医文献中的信息。同时,当前现代科技文化观念几乎无处不在,教材编撰者如何能保证以传统思维方式还原古人思想?在“重编”过程中,如果现代科技文化观念起作用,对素材的选择、编次和解释将改变方向,教材不但无法将原著的内容准确无误地“翻译”过来,而且会异化、变味。《内经讲义》作为经典著作课程教材,虽经历了多次以及多数学者的编纂、分类、整理,但并未使学生认识到经典著作的原貌[4]。

所以,在今后一段时期内,以原著作为教材,将古籍原文全面呈现,应当是中医教育的一条可取之路。古籍教材应包括中医经典著作和历代有重要影响的中医学著作;前者如《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温病条辨》,后者如《脉经》《针灸甲乙经》《诸病源候论》《千金方》《景岳全书》《医宗金鉴》《医学三字经》《濒湖脉学》《药性歌括》《汤头歌诀》等。这些古籍既包括中医的基本理论,又包括古人的临床经验,具有不可替代性。

2 中医古籍电子教材的形式

以往推行古籍原著教材的难度很大,在载体形式方面,纸质图书存储密度低,检索功能不足。纸质文献与数字化文献相比,其存在形式与传播方式对人们获取信息有一定的制约。当前电子图书日趋成熟,为中医古籍数字化提供了契机。对中医药古代文献资源进行数字化,可提高中医药文献资源的利用程度和使用效率,使其成为中医学发展的重要动力与源泉。

2.1 电子教材的特点

知识记录在一定载体上形成文献,文献是知识存储、传递的介质。存储载体和记录技术的进步会带来知识传递、交流方式的变革。历史上造纸术和印刷术推动了人类文明进步,当前计算机技术发展带来的数字化阅读是知识传递方式的又一次变革。电子教材便是这种新技术在教育领域延伸的产物。韩国2007年开始投入20亿美元推行电子教材的试点研究,预计到2015年全面推广电子教材;日本教育部2010年投入10亿日元用于10所小学开展电子教材试验研究;2011年,我国第一次将“电子书包研发工程”列入“十二五”重大工程项目。电子教材可以向师生提供大量的文字、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信息,并有效应用网络资源。电子教材不仅可以作为课本,而且可以成为学生的整合型学习工具,是课本与多种教辅书、参考书融合的产物。电子教材节省纸张,能源消耗低,其成本将逐渐下降并低于印刷本教材[5]。在中医学领域引入电子教材,将会带来中医药知识学习、交流的变革。

2.2 中医古籍电子教材的设计

中医古籍电子教材面临保真的问题,即客观地反映古籍原貌,力求不遗漏古医籍的任何信息。要保证教材内容可靠,真实地传递其中蕴涵的知识信息[6]。

2.2.1 版式 教材的基本部分为古医籍文本内容,应选取当前公认的善本书作为底本,参考现存其他版本。在版式上可开发简体版和繁体版两种。简体版采用横排,将古籍繁体字转换为简体字,并断句加标点。繁体版采用竖排,不断句,不带标点,读者可通过点校功能进行句读。繁体版减少了繁简字体转化,可更好地传递古籍信息。从汉字演变源流角度来看,繁体字本身携带古文信息更全面。未经句读的书显然比加标点的书读得慢,山东中医药大学刘更生教授认为这正是古籍不加标点的智慧所在,读者自行断句过程中会加深对著作的理解,而且此后阅读速度会越来越快。笔者也发现,虽然翻译后的教材便于理解,但读完硕士、博士不得要领者不在少数。因此,对于三年、五年乃至更长期的读书规划,不必担心繁体版教材读得慢,相反这种教材是古代医家必修的基础。

2.2.2 辅助功能 电子教材不是纸质教材的简单搬家,它的优势集中体现在媒体表现的多样化和数字化学习资源的整合方面。中医古籍电子教材应当能提供文本、图像、声频、视频、动画等多种媒体形式,具有点校、检索、注释、笔记、书签、加高亮、复制、复读、超链接等功能。此外,电子教材还能对学习过程进行管理。

教材中除文本外,还应对相关知识点添加链接。原文中涉及的形体、器官、经络、腧穴、药物、方剂、人物、书籍等均可链接到相对应的图谱或文字注释;经典著作及其他医籍的重要部分录制原文朗读声频资料,便于学生跟读或记诵;有关生理功能、病因病机或手法操作等内容可开发视频或动画资料,以增强感性认识。

对于检索功能,可以开发词语检索和文句检索两种方式,分别检索字、词和句子的出处。检索范围可以限定为原文和注释、笔记等辅助资源。对于古籍中同义词、多义词、异形词、生僻字等较多的问题,还可以借鉴主题检索语言的方法开发语义检索之类更高级的检索形式。

2.2.3 参考书系统 为便于学习和理解古医籍文字内容和医理,需附设教参系统,主要为参考工具书、中医书目等。用于文字解释的综合工具书有:《说文解字》《康熙字典》《辞源》等;中医专科字、词典有:《简明中医字典》《实用中医字典》《中医难字字典》《中国医学大辞典》《中医大辞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中医方剂大辞典》《黄帝内经词典》等;中医书目有:《中国医籍通考》《中国医籍提要》《中医学重要著作选介》等。此外,《中国历史纪年表》《中国医史年表》《中国本草彩色图鉴》《中国历代医家传录》《中医人物词典》等亦可选用。

3 图书馆是推广中医古籍电子教材的理想场所

中医古籍电子教材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可能需要经历一定时间试用、多次改进才能达到功能完善、系统可靠的目标。当前阶段这种教材形式还不能全面普及,但需要进行适当推介,让中医院校师生了解、试用以便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这种新的教材形式,同时也能提供反馈意见以进一步完善、更新。中医古籍电子教材正式推出之时,各高校可能很难一步到位地用其替代纸质教材,学生也会持观望态度,这个阶段也需要推介。作为学校文献信息中心的图书馆,是推介中医古籍电子教材的理想场所。可以在馆内设置电子教材试用区,师生感受到这种新型教材的优势后,中医古籍电子教材的推广也会水到渠成。

学无止境,中医学的传承尚有很多问题未能解决,把中医古籍原文作为教材,可以给学生留出空间,这样形成的开放式教材更有益于学习、研究。电子教材的出现为中医古籍教材的推行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这种结合可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成果达到完好保存传统思维方式为中医学发展服务的目标。

致谢:本文撰写过程中得到刘更生教授指导,谨此致谢!

参考文献

[1]张星平.新世纪中医教材建设探析[J].上海中医药杂志, 2005,39(12):56-57.

[2]洪蕾.论中医思维在高等中医药教材建设中的体现[J].时珍国医国药,2009,20(12):3180-3181.

[3]顾植山.中医要发展教材是根本[J].中医药管理杂志, 2013,21(1):38-40.

[4]刘春援.高等中医教育教材的现状分析与改革探讨[J].中医教育,2006,25(6):69-71.

[5]袁丽娜.电子教材给高校教学改革带来的启示[J].出版参考,2012,25(24):47-48.

数字医学教育范文4

一、数字化学习环境的构建及高等医学教育资源体系的优化

目前,我国已经拥有大量开放教学资源,包括国内综合网站如国家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爱课程等;门户网站公开课如网易公开课等;综合资讯类学习资源如TED-Ed等。天津中医药大学拥有六个学科的部级精品课:针灸学国家精品课、方剂学国家精品课、中医儿科学国家精品课、中医内科学国家精品课、中药学国家精品课和临床实训国家精品课。但是如此丰富的开放教学资源却基本没有应用于日常教学当中,如何有效利用高等医学教育资源,满足学习者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有效评价、快速迁移的学习需求呢?

(一)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有效利用医学教育资源。首先要将目前建设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加以引导利用,确保学生有目的成体系的进行学习使用。教师可以将开放教育资源引入到自己的课堂教学活动之中,还可以针对知识的结构体系对课堂知识进行相关内容的延伸,向学习者进行推广,使其在课堂学习之余,进行拓展性学习,深化课堂教学。其次要积极探索和深化大学课程与教学模式的创新,引导教师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多样化利用开放教育资源。例如不少创新型教师开始尝试在教学中使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通过课前的多媒体教学资源让学生学习基础内容,在课堂中通过答疑、协作、展示等多种学习模式进行知识的操练和应用,使学习者充分了解学习内容的来源,所学知识内容如何应用,充分满足课堂教学和学生知识体系的架构。

(二)利用数字化学习环境,引导学习者个人知识体系的重新构建。对于高等医学教育的学习者而言,当前学习的知识和未来的知识应用,大多数偏向于常识性知识的积累和实践性知识的转化,学习的发生除了个人的知识建构之外,还包括社会性、互动性的知识进行内化,通过不断的接收新的知识信息,对原有的经验和知识体系进行改造和重组,从而构建新的个人知识体系。尤其是身处开放教育资源大规模涌现的时代,学习者应如何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并将其有效迁移到工作场中,显得尤为重要。所以高等医学教育中需要为学生创建友好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在使学习者准确便捷获取知识的同时,传授其获得知识的途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个人知识体系的重新构建,有助于终身学习。

二、智能终端技术为高等医学教育提供的新教学模式

智能终端技术日新月异,移动终端阅读、虚拟现实技术等发展迅猛,这些新媒体带来课程呈现方式的变革,更加侧重于知识的形成环境和建构过程,以学习者为中心,形成个人学习环境的生态系统,接下来将结合高等医学教育学科特点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医学仿真技术———增强真实学习环境人机交互新方式。增强现实(AugmentedReality,AR)是在虚拟现实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技术,是通过计算机系统提供的信息增加用户对现实世界感知的技术,将虚拟的信息应用到真实世界,并将计算机生成的虚拟物体、场景或系统提示信息叠加到真实场景中,从而实现对现实的增强[1]。利用增强现实技术的特点对教学进行优化,例如进行教学的医学专家教师可以通过虚拟眼镜观察患者,通过使用者观察点和计算机生成的虚拟物体的定位相结合,记录患者症状并分析病因病机,对诊断过程和治疗过程进行一步一步的介绍,展示实践操作的整个过程,具有实时交互性。学习者可以清楚看到真实学习环境中如何观察分析诊断,在此过程中学习者能够清晰了解他将如何实现知识获取和迁移,掌握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构建能够迅速迁移的知识体系,实现完美的人机交互。

(二)医学虚拟技术———基于游戏的学习。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reality,VR)是一种综合计算机图形技术、多媒体技术、传感器技术、人机交互技术、网络技术、立体显示技术以及仿真技术等多种技术制造逼真的人工模拟环境,并能有效的模拟人在自然环境中的各种感知系统行为的高级的人机交互技术[2]。虚拟现实技术对于医学教育中实践性很强的知识具有非常好的呈现效果,例如对于解剖模拟训练、针灸疗法等。在此基础上,加入基于游戏的学习理念,通过生动的形象和游戏关卡、通关秘籍等增强学习者的学习体验,通过团队协作解决问题等锻炼学习者操作技能的同时提高其合作能力。

三、结语

通过对高等医学教育信息技术应用现状的研究,结合当前新媒体的发展以及网络环境对教育教学的冲击,以连接主义理论为指导,提出了促进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的策略:有效利用医学教育资源,构建数字化学习环境,引导学习者个人知识体系的重新构建;通过智能终端技术为高等医学教育提供新的教学模式,为学习者提供真实知识实践环境,增强学习体验;教师点燃教育之火,关注新媒体时代教师专业发展,通过转变教学理念提高信息素养等为高等医学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作者:焦金金 张建勋 马云伟 于越 单位:天津中医药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与信息中心

数字医学教育范文5

论文关键词:信息化 现状与趋势 高等中医药院校

论文摘要:高等中医药院校信息化问题可以从各种不同的层面和角度去探索。例如,人才培养、教师队伍建设、远程教育、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校园管理信息化等。本文仅从信息技术对高等中医药院校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影响,以及由此带给高等中医药教育的变化来探讨高等中医药院校信息化的现状和未来发展可能遇到的问题。

1高等中医药院校信息化的现状

事实上,高等中医药院校信息化的发展与计算机科技的发展紧密相关,因此,分析高等中医药院校信息化的发展可以从计算机技术发展的不同阶段入手。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通常分为主机(mainframe}、个人计算机(pc)和计算机网络(computer network)3个时代,因此高等中医药院校信息化的发展同样可以分为3个阶段。

(1)主机时代:从上个世纪so一70年代起,计算机开始在高等中医药院校的教学与科研活动中扮演角色。除科学计算以外,各种计算机辅助教育软件,即cai(computer aided instruction)软件的开发先后列入一些高等中医药院校的研究计划中。不过由于当时计算机应用还不普及,过分集中的使用方式,缺乏方便的人机交互手段,以及昂贵的价格等给cai的实际应用带来诸多困难。

(2)从70年代开始,个人计算机((pc)的出现及其普及,为cai的研究、发展与应用提供了条件。80年代许多高等中医药院校建立了cai教室,学生随时可以到这类教室中通过计算机进行自学,也可在其中开展教学、辅导和培训等活动。广州中医药大学是当时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活动比较早的学校之一,有一个较大的计算机中心。在指定的计算机实验室中,可以进行不同种类课程的教学活动。比较典型的有英语语言教学,学生可以随时通过计算机终端自学不同程度的英语课程。这个时期计算机尽管在高校的许多活动中,如教学、科研、行政管理等得到一定的应用,但只是作为传统教学和管理的一种辅助手段,传统的教学和管理模式并没有受到很大的冲击,“黑板+粉笔”的传统课堂教学仍然占主导地位。

(3) 90年代计算机网络,特别是因特网的出现给高等中医药教育带来深刻的影响,高等中医药院校信息化进人一个崭新的阶段。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做出分析。

1.1传统教育模式的变革

在高等中医药院校的正规教育里,信息化使以教师为中心、面对面、“黑板+粉笔”为主导的传统教学模式受到很大的冲击。首先,信息技术进入传统的课堂,多媒体、网络等新技术手段取代了“黑板+粉笔”,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更加有效。除此之外,信息化还带来大量网络教学的新模式,如网站教学、网络辅助教学、资源型学习、兴趣学习、互动学习等。这些新的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模式相比,不仅形式新颖,还引进许多新的教学理念,如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更加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等个性化的教育方式。信息化不仅从各个方面影响了高校的正规教育,同时也使函授、业余教育等传统的远程教育,从内容和形式上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基于网络的现代远程教育正在对普及高等教育、提高国民素质以及实现终身学习等方面产生重大影响,并引起不同领域专家以及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

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大规模的信息化建设大多始于90年代,比西方发达国家起步晚了10-20年。在沿海地区和较发达的城市,高等中医药院校信息化的建设近年来有了十分迅猛的发展,信息技术已广泛地应用于高等中医药院校的教学、科研以及管理等各个领域,取得很好的效果。据报道,1999年我国仅有4所大学开始远程教育试点,在读学生最初只有7,000多名。目前已发展到67所大学,共有学生130多万名。

1.2网络化数字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利用

高等中医药院校信息化提供的另一个重要机遇是,数字教育资源的共享与利用,这一点也将会改变我国整个高等中医药教育的面貌。特别是因特网出现以后,资源共享已经国际化。从教学的角度看,通过网络的资源共享,使我们有可能学习并享用最先进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真正实现国际化的“名校名师”的教学模式。通过教学资源的共享,在较短的时间里,既可缩短我国与先进国家的差距,又可缩短我国东西部地区间的差距。从高校的科学研究,博士生与硕士生等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角度看,网上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也可以较快地缩短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因此,我国数字(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利用是高等中医药院校信息化面临的重要课题。

与发达国家相比,应该说我们是相对落后的。以数字图书馆为例,美国一个校级的图书馆一如加州数字图书馆(california digital library, cdl)就拥有3,200万项数字学术资源。我国数字资源的建设还刚刚起步,中文网上资源还十分匾乏。这些现状同样会影响到高等中医药院校的信息化建设。

1.3数字校园

信息化不仅影响到高等中医药院校的主要教学与科研活动,带来传统教学、科研的巨大变化。同时,也会给学校现行的运行体系与管理机制提出挑战,推动它们的变革。推动这种变革的动力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信息化带来传统教学、科研模式的变化,需要新的管理机制;另一个是以信息技术为手段的校务管理,也需要新的机制,即需要一个数字化的校园(digital gampus)。数字校园的建设也是高等中医药院校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高等中医药院校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信息化给高校带来的影响与变革,或者说,信息时代的高等教育是一个值得关注与探讨的深刻课题。许多专家已经认识到,信息革命将会给人类社会带来重大变革,而且中医药教育是一个重要方面。

21世纪的高等中医药教育肯定是会有巨大的变化,这一点没有异议。但它会如何变化,这又是一个难以给出明确答案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2.1教育思想与教育理念

信息革命给传统高等中医药教育思想带来巨大的冲击,那么未来高等中医药院校的任务和功能是什么需要我们进行思考。例如,如何消除教育界的“数字鸿沟”;高等中医药院校信息化是否可以给落后地区、弱势群体带来更多的和同等的教育机会;教师在未来高等中医药教育中的作用;新的教与学的关系是怎样的;学校的正规教育与面向社会的大众教育、精英教育与普及教育、学历教育与终身学习的关系等等。理顺这些问题就可明确未来高等中医药院校的任务和功能。

2.2多样化的教育模式

基于信息(特别是网络)技术产生出许多新的教育模式,传统的以课堂和教师为中心的“面对面”的教育模式受到了挑战。新的教育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灵活性与方便性,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等,但它缺少面对面的交流,新的陌生的学习环境造成的困难等不利因素。因此,未来的教育应当是多种模式并存的。

目前已提出各式各样基于网络的教育模式,如e一学习(e-learning), e一学院(e-college) , e一大学(e-;niverslty), e一学位(e-degree)等。那么,这些模式又该如何相互结合,达到优势互补、相辅相成,这也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2.3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新技术的采用

数字医学教育范文6

继续教育广义上来讲是对在职专业技术人员不断进行知识技能补充、增新、拓宽和提高的一种追加教育,其目的是通过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继续教育工作,使专业技术人员随着科学进步、技术更新不断学习新知识,提高整体素质和知识水平,造就一支技术水平高、知识结构合理,适应科技进步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技术人员队伍[1]。卫生部于1996 年颁布了《继续医学教育学分授予试行办法》,要求加强卫生技术人员的继续医学教育管理,确保每人每年完成一定的医学教育内容,以保证卫生技术人员能跟上医学知识和技术更新的步伐,不断提高医学技术水平[2]。我国在《继续医学教育规定( 试行) 》中明确指出继续医学教育的内容,主要是以现代医学科学技术发展中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为重点,加强政治思想、职业道德和医学伦理学等有关内容的教育,注意先进性、针对性和实用性,重视卫生技术人员创造力的开发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且应根据各类学科发展和社会需求,开展形式多样的继续医学教育活动。根据学习对象、学习条件、学习内容等具体情况的不同,采用培训班、进修班、研修班、学术讲座、学术会议、业务考察等短期业余学习形式,建立有计划、有组织、有考核的自学为主的继续医学教育学习方式,培养道德高尚、医术高超的现代医学技术专业人才。

但是如何开展好医学继续教育,是摆在医院管理部门面前的一道难题。首先大部分医疗工作者对继续教育认识不足,并且缺乏主动性。认为继续教育只是拿个学分,完成指标就行。其次,医院在继续教育管理上不规范,在继续教育项目开展过程中缺少相应的效果监督检查与评估,学分授予标准不一。然后工作和继续教育的时间经常冲突,无法脱产学习,学习质量得不到保障。

我院针对上述难题,提出用信息化的手段改造医院继续教育管理流程,所有学分管理都数字化、网络化管理。我院开发了医院继续教育系统,极大提高了继续的效率,使得继续教育更加合理化,科学化,信息化。普通医疗人员更加清楚了解自己的学分获取情况,科教管理部门提高了审核效率。

1 系统设计

继续教育系统主要包括学分登记模块和学分审核模块。登录系统后选择继教方式。继教方式包括继教班、科室业务学习、综述、外出进修四类,如图1。

登录继教班模块,首先选择学习类别,包括听课和讲课,然后选择继教级别,有部级,省级,市级。其中部级,省级学分属于一类学分,市级属于二类学分。然后必须填写起止日期,学习班名称,项目编号,学分和主办单位。一年内继教班一类学分最多给予10分,二类学分最多5分。

登录科室业务学习模块,需要选择学习类别,听课或者讲课。听课一次得0.2分,讲课一次得1分,一个年度科室业务学习分满分为5分,需要科室护士长登录学分审核模块审核。

登录综述模块,必须填写综述题目,字数等信息。规定2千字为2分,大于1万字为5分,满分为5分。同样护士长需要审核。

登录外出进修模块,需要选择进修时间,进修单位等信息。规定进修不得少于6个月。获得学分证后,对于一类学分给予5个学分,二类学分给予20学分。

学分规定,每年一类学分需要5-10学分,二类学分需要达到15-20学分,总分须要达到25学分。三个条件需要全部满足才能合格,缺一不可。学分不可跨年。

根据以上设计流程,我们开发的系统界面如图2所示。

数字医学教育范文7

【关键词】国家医学电子书包 混合教学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223-02

当今世界网络和数字化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引起了教育理念、教学手段和学习方式的变革,也使得教学模式呈现多样化。其中混合教学模式作为信息时代新兴模式代表,受到越来越多高校教育研究者的关注。混合教学模式本质是将传统的教学方式与网络化和数字化教学的优点相结合,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学理念。与之同时,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发展也促进了数字化资源建设的深入,电子书包等数字化资源包已成为未来教育应用的必然趋势。国家医学电子书包充分利用现代数字、网络、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深度整合了国内外医学教学优质资源,成为了信息时代新型医学数字化教材。

1.混合教学模式

1.1教学模式和信息化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指围绕着教学目标,在一定教学理论指导下,依靠教学现实条件,按照一定的操作程序来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并采用合理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对完成教学目标情况进行评价。教学模式具有指向性、操作性、完整性、稳定性、灵活性等特点。信息化教学模式是在现代化教学环境中,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支持,调动尽可能多的教学媒体、信息资源,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以此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使学生能够真正成为知识信息的主动建构者,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目前信息化教学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WebQuest教学模式、基于网络协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基于案例学习的教学模式、情境化教学模式等。

1.2 混合教学模式的内涵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混合教学模式受到人们广泛关注。混合教学模式(Blending Learning)是指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数字化学习(E?鄄Learning)的优势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具体来说,在方式上要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方式与传统教师单一讲授方式;在手段上要采用网络多媒体教学方式与传统课堂教学方式相结合;在协作上要采用学生的自主学习方式与学生之间合作学习方式相结合。混合教学模式核心内容指通过使多种学习资源、学习参与主体、学习地理时空、方式工具深度地融合,在教学过程始终贯彻互动交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知识运用能力、运用各种教学资源全面支持学生的知识建构和技能提高的一种灵活自由的教学模式。混合教学模式的方式主要有:MOOC、微课、翻转课堂等。混合教学模式的实施需要高效的工具,具有教学模拟、教学测试、教学游戏、个别授导、操作与练习、虚拟实验室等多种功能。而国家医学电子书包可很好的发挥以上绝大部分功能,因此研究基于国家医学电子书包的混合教学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2.国家医学电子书包概述

2.1 国家医学电子书包简介

国家医学电子书包(以下称电子书包),是我国第一部高等教育医学数字化规划教材,是一种教育教学应用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的产物,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的面向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服务平台。电子书包具有易于携带、灵活生动、资源丰富,并且支持移动学习和协作学习等特点,恰好满足了创新教育开展“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探究学习”的需求。电子书包创建了数字化学习环境,同时必然会改变课堂教学方式,使得教学实施、教学方式、教学环境等相应发生改变。但在实际调查中发现,部分学校没有真正理解电子书包的内涵,把电子书包单纯作为一种提供教学资源的工具,整个教学过程、教学活动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依旧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没有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在电子书包这一全新的教学环境下,如何利用数字化先进技术手段,构建与之相适合的教学模式这一问题亟待解决。

2.2国家医学电子书包的教学功能

组成结构分类:从目前使用来看,国家医学电子书包包括各种学习终端(iPAD、iPhone、PC等其他平台)、辅助教学资源以及服务平台三个部分。与其他基础教育等电子书包类似,均采用“学习终端+教育内容+服务平台”的模式。这就需要我们的开发者和使用者将他们进行有效深度融合,才能实现设计电子书包的根本目的,即不仅实现学生“身体”上的减负,更重要的是实现学生“精神”上的减负。

教学过程分类:电子书包贯穿于预习、上课、复习、测评等学习的各个环节,即包括课前预习、课堂教学和课后复习。这首先需要对课前、课中和课后的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分析,分析其在教学中分别所起的不同作用,以及师生各种教与学活动。通过调查分析优化,建立符合电子书包特点的课堂教学模式,从而全面有效支持以协作、自主、探究为中心的教学过程。

使用人员分类:

数字医学教育范文8

关键词:中医学教材 古籍用字 本科教学

中医教材中涉及大量的古籍用字,本科生多难以准确掌握其含义,进而影响教学的质量。因此,需要采取有效的方式使学生充分理解常见的古籍用字。在下列研究中,我们对本科类中医学教材中常见的古籍用字进行了统计和分析,现汇报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选择《灵枢》、《素问 》、《甲乙经》、《铜人》、《金匮要略》、《伤寒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千金翼方》等20本教材,进行古籍用字的统计和分析。

1.2 方法

将原文录入电脑,而后校对原文、筛选对应《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三本古籍中被引用原文中的古籍用字,保留兼有动词或者名词词性的形容词,得到最终版的高频古籍用字字表。

2、结果

3、讨论

中医教学是医学本科教育中的常规内容,包括临床医学五年制、中医四年制的教学中均涉及中医学的内容。中医内容博大精深、教材包罗万象,其中涉及大量的古籍用字。本科学生在进入大学前所接受的高中和初中教育,对古汉语要求的字数约在200上下,这远远不能满足中医教学的需求。如在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无法正确辨认古籍用字,就会造成对中医教材中的内容无法正确理解,进而影响教学的质量[1]。

因此,在本科学生接触和学习中医教材前,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式让其较好的辨认常用的古籍用字能够有效的提高学习效率、改善教学质量。在上述研究中,我们对本科中医学教材中古籍用字进行了统计和分析,旨在筛选出中医教材中常见的古籍用字,使学生能够及早对古籍用字有充分的认识。

本研究中,我们依据医类古籍书原文被课本引用次数的多少和篇幅的大小,以及频率统计、汇总比较,选择了20本教材,并筛选对应《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三本古籍中被引用的原文用于进行古籍用字的统计和分析。选择该三本教材的原因如下:(1)它们都来源于四大经典;(2)对初学中医者了解中医学的理法方药和哲学文化思想有十分重要的帮助[2]。通过电脑分析共得到了1186个兼有动词或者名词词性的形容词。将上述字表应用于中医学的本科教学,能够使学生在对古籍用字充分认识的基础上,更好的理解教材中的内容,具有积极的教学意义。

参考文献

数字医学教育范文9

1、医学专业教育档案的重要性

由于在医疗专业教育领域的教学过程中,所形成的医学资料不计其数,每一份医学资料对我国医学教育事业都非常重要。比如重要的医学教育档案,类似于课堂医疗事故、实践医疗记录、学术讨论会议记录、案例分析、医疗专业学院费用明细、人事任免等资料。最后就是最重要的档案材料的管理,这些资料包括在医学教育领域的新发现、国外案例的视频与论文、重大医疗事故记录等。以上医学教育过程中的档案资料对专科医学院的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2、医学专业教育档案的作用

医学专业教育档案记录了医学专科学校在进行日常管理与日常教学过程中的有价值的事情。对这些档案的分析与研究可以让医学院发现自己在教学与实践过程中的经验与不足,并根据研究结果进行改进,为教学提供科学理论的支持。再者,对医疗教学过程的完整记录,可以将医学院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基本课堂情况与专业技术掌握程度完整的分析,为教师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因材施教提供理论支持。

二、医学专科学校教学档案管理中的规范化

我国在医学专科学校的档案管理方面逐渐施行规范化管理,但是在档案管理制度完善的过程中也曾遇到了多种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对我国医疗教育事业有着重要的意义。

1、医学专科学校教学档案管理中遭遇到的问题

a)档案种类繁多由于医学专业教育机构有着不同的专业划分,师生人数众多,不同专业课程人数不一,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的档案资料的记录与管理面对着众多的困难。其中就包括日常学院管理、教学教务、学生集体突发事件、学生个人教学情况的统计,以及一些学术性讨论和教学经验的总结。其中有些工作是传统医学院校档案管理过程中所没有的,增加了档案管理的难度。b)责任心不够由于在传统档案管理过程中,很多院校负责人及管理人员对档案管理并没有高度的重视。院校负责人认为档案管理作为辅助管理部门不能为学院建设提供经济支持,所以经常忽略档案管理部门。在这种情况下很多档案管理人员认为医学院的档案管理就是简单的记录与管理,意识上的疏忽导致档案记录不全,数据资料丢失情况频发,而无人负责。c)档案管理制度不完善长期以来对医学专业教育领域档案管理的不重视,导致我国医学教育领域没有形成系统的档案管理制度,档案的记录与管理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在后期的统计与分析过程中不能提供足够的数据与理论支持。

2、医学专科学校教学档案管理工作规范化的意义

在医学专业教育领域,档案管理并不同于传统的档案管理,医学领域管理制度的完善为我国医疗事业的提供了无数合格的医疗工作者。首先档案内容的分类管理可以充分利用有限的档案管理资源,避免了统一管理过程中的资源浪费,实现科学化管理。

三、医学专业学校教学档案管理工作规范化的建议与对策

1.学习先进的档案管理方法

档案管理在管理学专业中是一门系统学科,它并不仅仅包括我们传统档案管理过程中的所有内容。在现代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为形成现代档案管理制度与方法提供了足够的技术条件。例如现代化的数字化档案管理大楼,中央式的数字化管理体系。目前此类技术很难全面的应用到医学专科学校的档案管理中,但是,这种档案管理制度是可以被借鉴应用。

2.提高学校负责人对档案管理工作的认识

由于长久以来对档案管理工作的不重视,导致许多医学专科学校主要负责人对档案管理工作疏忽,也造成了相当程度的影响。在教学中对某些医学领域的讨论中的成果的记录,应当及时记录并进行发表,这是对医学事业的贡献。但是,由于缺乏及时、全面的记录,导致这种新的理念无法在广大范围内传播,间接的造成了医学界的损失。所以,作为医学专科学校负责人,应当认识到档案记录与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这不仅仅是对学校,还对社会医疗事业都有着巨大的作用。

3.增加档案管理经费投入

在医学领域和医学专科学校负责人逐渐认识到档案记录与管理的重要性的情况下,档案记录与管理的经费投入都会逐渐的增加,进行自身管理现代化建设,医学院的数字化档案管理中心建设也就成为了可能,最终可以为我国医疗教育事业建立全国范围内的档案管理网络打下基础。

四、总结

数字医学教育范文10

关键词 数字切片;形态学教学;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24-0055-02

Advantages and Application of Digital Slices in Morphology

Teaching//ZHANG Guorong, MENG Fanjie, WANG Wenqi

Abstract Microscope and glass slices are depended in traditional morphology experimental teaching. There are many limitations. The invention of digital slices brought a new model to morphology teaching and promoted the teaching reform. This paper expounded the features, advantages and their application in morphology teaching of digital slices.

Key words Digital slices; Morphology teaching; experimental tea-ching

组织胚胎学、病理学、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等都属于医学形态学。半个多世纪以来,形态学的实验课教学模式一直是教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用显微镜观察各种切片标本[1]。多年来的教学实践,教师和学生都发现了这种教学模式的局限性。

随着现代医学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数字切片在医学形态学教学领域的运用日益普及[2]。数字切片又称虚拟切片,它是利用全自动数字切片扫描系统将玻璃切片上的所有信息全部复制下来,进行电子文档存储[3]。此数字切片拥有超大空间、超高分辨率。利用专业软件可以对图像进行不同倍率的观察,如同在显微镜下实际观察玻璃切片一样[4]。数字切片打破了传统的以物象为载体的表达方式,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进行自主学习,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必将给医学形态学教学带来深刻变革。

1 数字切片的优势

不受时空限制,利于自主学习 传统切片依赖于显微镜进行观察,教师授课、学生学习都必须在实验室进行,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数字切片替代显微镜进行切片教学。教师、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用电脑观察,使得教师备课、学生学习都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永久保存,方便归类检索 传统切片在制作和使用过程中容易破碎、褪色,标本消耗量大。尤其是一些珍贵标本取材不易,一旦破损,难以补充。数字切片可以永久保存,无需大量重复制作,节约资源。而且数字切片便于标记信息,进行分类保存,方便检索,使切片的管理更加高效便捷。

质量一致,利于考试公平 传统切片制作过程比较繁琐,不同批次的产品难以保证质量一致,切片的个体差异不利于学生实验考试的公平性。数字切片可以选取优质的玻璃切片进行扫描和制作,内容统一,不再受切片制作质量影响,方便教学,确保了考试的公正性和客观性。

便于标记,提高学习效率 传统切片在显微镜下观察,遇到典型结构,定位标记比较困难,一旦移动视野就要重新再寻找典型结构,降低了学习效率,也不利于师生之间的交流。数字切片是一个电子文档,学生在观察切片时可以把典型结构进行标记,日后需要查阅,只需单击屏幕上的典型结构快捷按钮,标记位置立即重现,非常方便学生复习,提高学习效率。

2 数字切片在形态学教学中的应用

为了充分发挥数字切片的优势,通过建立数字切片资源库,将其存储在校园网服务器中,以及显微数码互动教室的计算机中,给课堂教学、教师备课、学生自学、实验考试等带来全新的模式。

数字切片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传统的形态学实验教学模式是教师指导、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切片。学生通过对比图谱寻找典型结构,教师无法引导学生如何从整张切片中定位这些结构。教师示教只能通过大屏幕进行,但距离较远的学生观察效果较差。利用数字切片,学生可以在电脑屏幕上近距离观察编辑好的切片。教师通过缩略导航图功能,指导学生对局部典型结构进行放大和缩小,方便讲授和学习,使切片更加直观易懂,增加交流功能,提高学习效率。

利用数字切片还可以组织实验课讨论。教师对重点、难点切片配上文字问题,从教师端操作,展示在每个学生的电脑屏幕上,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教师进行总结,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数字切片在教师备课中的应用 传统教学教师备课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搜集图片和制作课件[5],而且图片仅能静态地显示某一局部,不能体现与整体的关系。数字切片资源库为教师提供了大量的教学素材,节约了搜集资料的时间。而且这些资源是动态的,可以像卫星地图一样先显示全貌,再逐步放大[6],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体会局部和整体的关系,便于理解教学内容。利用数字切片,教师的课件形式也不拘泥于PowerPoint格式,可以直接用数字切片浏览软件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切片,而且可以对数字切片进行编辑、标注和旁白,方便教学,课件制作质量显著提高。

数字切片在学生自学中的应用 传统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利用数字切片,建立大量的数字切片库,配合教学内容,教师把资源共享到校园网上,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利用电脑对知识进行预习和复习,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培养自学能力。对于疑难疑问,学生可以在网上留言,教师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解答,形成一个方便师生交流学习的第二课堂。

数字切片在实验考试中的应用 传统的形态学实验考试方式要么在显微镜下观察切片,要么教师利用大屏幕将选好的静态图片展示出来让学生辨认。但前者容易受到切片制作质量影响,切片的个体差异导致学生答题的难易程度不一致;后者则由于静态图片视野局限,显示的结构孤立,不能体现局部和整体的关系,导致理解困难。利用数字切片与显微数码互动系统结合,可以设计出新颖活泼的题型[7]。学生在互动系统的学生机独立答题,教师在教师端监测所有学生的答题过程,答题结束后学生将答案以共享文件夹的方式发送到教师机中。这样既保证了考试的公正严谨,又能够让学生自己操作,对知识的考查更加全面丰富,同时也检测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实验考核更具有科学性[8]。

3 数字切片的发展前景

数字切片给传统的形态学教学带来了全新的模式,必将全面提升我国基础医学形态学实验教学和科学研究的质量[9-10]。除了目前的应用方式以外,数字切片还为“翻转课堂”提供了可行的条件基础。由于数字切片使阅片不受时间空间限制,教师可以将与课程相关的切片和问题布置给学生,引导学生在课前完成学习,在课上由学生讲解、回答问题并进行讨论总结。数字切片存储使用方便,有利于学科之间资源的整合,尤其适用于“分系统模块教学”的模式,可以把组织胚胎学、病理学等学科有机结合起来,对知识进行无缝衔接。数字切片的使用对网络教学和远程教学也具有重要意义。此外,数字切片也为临床诊断、病理远程会诊、科学研究等提供了有效工具和交流平台[11]。

参考文献

[1]马保华,张庆莉,康敏,等.基础医学形态学实验室数字化教学切片的应用与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

30(10):120-122.

[2]秦雯,潘洪波,马韵.数字切片在病理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基础医学教育,2014,16(6):476-478.

[3]吕福东,孔贺利.数字切片的优势及在病理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科学,2013,3(23):160-161.

[4]李冬梅,姚根有,王玲玲,等.网络化数字互动实验室的构建与应用[J].现代教育技术,2009(19):318-319.

[5]帅萍,李保林,肖海,等.数字切片联合数码互动系统在病理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赣南医学院学报,2012,

32(5):734-735.

[6]叶翠芳,李和,杨世明.数字切片在形态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8,

10(4):497-499.

[7]崔洁,胡小冬,管俊昌,等.数字化实验教学系统在形态实验中心的建设与应用[J].中华全科医学,2013,11(11):

1804-1805.

[8]陈英华,董为人,俞新华,等.基于网络的数字组织切片在组织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2009,18(4):454-458.

[9]何平.建立开放式实验教学大平台的实践与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3):78-80.

[10]王进京,孙保存,赵秀兰,等.数字切片库结合网络在病理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基础医学教育,2012,14(12):

935-937.

[11]庄宝祥,王岱君,张圣明,等.数字切片在组织胚胎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

2010,19(4):405-407.

数字医学教育范文11

黄福开主编。该书为《藏医药研究丛书》之一。近二三十年来,藏医药学迅猛发展,各国藏医药学研究也蓬勃发展,成果累累。我国的藏医学研究起步虽晚,但也取得了一些令世人瞩目的成就。藏医药学发展到这一阶段,必然会要求索引性工具书的出现。该书的问世,有其积极的现实意义。书中收录1907-2001年间国内藏医药文献2000多篇,包括研究论文、图书专著、新闻报道、文献译文等多种形式的文献条目,并按著作者、作者名等编排了索引。该书为我国第一部藏医药专题目录索引,也是到目前为止国际上收录藏医药文献数量最多、索引最详细的藏医药学工具书,对于从事藏医药学、传统医学和藏学研究的工作者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书号ISBN7-80057-660-4,16开,350千字,平装定价45.00元。已由中国藏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藏学概论》

王尧著。该书是藏学研究的学术专著,全书共分8章,分别论述了藏族的语言文字、考古、历史、宗教、文学、艺术、医药、天文和历法等学术领域的主要内容及其发展过程,以及国内外学者在这些领域的研究状况和主要成果。该书内容全面系统,材料取舍合理,语言叙述清楚。着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藏学研究所取得的新的成果和学术研究水平,是其一大特色。该书既可为关心和藏族文化的读者提供一部高水平的知识读物,又可作为我国民族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开设相关课程的教材。书号ISBN7-5440-2661-2,大16开,298千字,定价17.00元。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03)第096486号。已由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

《中国藏学史》

王尧 王启龙 邓小咏著。该书是关于中国藏学研究史的一部学术史专著。书中探讨了藏学研究的学科特点、对象、范围等基本问题,将1949年前的藏学研究划分为萌芽时期(1840-1911)、创立时期(1912-1937)、艰难时期(1938-1949)发展,并在大量文献爬梳、收集的基础上,对传统藏学的相关文献以及1949年前藏学研究各个阶段的成果做了系统地整理,分门别类加以概括、介绍和评介,全面总结了1949年前中国藏学研究的学术成果。该书有利于读者了解20世纪中国学术的重要分支――藏学研究的学术发展历程,是相关研究者了解藏学研究成果的重要参考书。书号ISBN7-105-03521-8,大32开,331千字,定价28.00元。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03)第012500号。已由民族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联合出版,新华书店发行所发行。

《甘青藏边区考察记》

马鹤天著。该书为《西北行记丛萃》丛书第二辑之一。该作品年代集中于民国初至抗日战争时期,作者多为民国时期各级政府官员和科技文化教育界知名人士。该书作者早年留学日本,参加从事革命活动。官至新中国成立前(1936-1948)连任国民政府蒙藏委员会委员,著名的边疆学者和教育家,著书甚多。作者于民国二十四年任国民政府蒙藏委员会驻藏大员,适逢九世班禅流亡多年后获准返藏,即以护送班禅回藏专使行署参赞名义前往。因抗战爆发局势不稳、九世班禅圆寂,作者一路由行署参赞而代专使、复为参赞而变为护棂专使,走走停停历时3年。正是这缓慢曲折的行程使作者得以深入接触广大藏区政教军民各色人等,多方考察了沿途各民族、各部落生产生活、民情习俗、历史文化,以至山川、物产、气候等各个方面,日记累计50多万字,图片300余。故内容丰富翔实具体,可信度高,可读性强。该书内容不仅是单纯记录,而且还有对民族地区工作的思考:民族团结、提升教育水平、开发民智、消除民族隔阂、建设边疆等许多方面。该书撰就于抗日战争时期,但迟至1947年才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书号ISBN7-226-02782-8,大32开,369千字,定价26.00元。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02)第108884号。已由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的文化与宗教哲学》

乔根锁著。该书作者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从哲学的角度对藏民族的宗教文化、宗教哲学予以宏观的审视,并通过对藏汉传统文化的比较,展现了文化的独特风貌和内在的意蕴,凸显了文化及其哲学的内在结构与主要特征。该书“文化卷”中宏观地对文化的发展流变、主要特征、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做了整体把握;“哲学卷”中,以宗教文化的核心――宗教哲学为焦点,对藏传佛教的基本理论和各主要哲学流派的思想从宏观上与以分析与论证。书号ISBN7-04-014169-8,大32开,230千字,定价14.70元。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04)第008684号。已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

数字医学教育范文12

关键词:病理图像芯片;虚拟数字切片;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R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6-0205-02

病理学作为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课程,在医学人才的培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此课程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是疾病引起的形态学改变,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和实践性,所以形态实验教学是病理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传统实验教学模式以学生学习图谱、大体标本和显微镜下观察病理切片为主,鉴于各病变器官存在宏观和微观的差异,学生常常不能准确辨识出病变组织的特点;加之玻璃切片数量少且易损坏,导致学生实验中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而影响学习主动性的发挥。近年来,随着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各高校实验教学中传统的挂图、玻璃切片、显微镜等已逐步被数字化虚拟切片、显微数码互动电脑系统所代替[1,2]。我校自2010年病理实验室配备Motic显微数码互动系统,利用山东易创公司“数字切片扫描系统”制作数字化虚拟切片与病理图像芯片,创建了形态学数字化教学平台并应用于病理学实验教学,充分发挥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有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获得了良好的实验教学效果。

一、病理图像芯片的制作与应用

(一)数字化虚拟切片的制作

数字化虚拟切片是利用易创公司的全自动显微镜数字扫描系统,将整张病理玻璃切片扫描、无缝拼接,生成一张全视野的分辨率高的数字化虚拟切片[3]。自2010年本实验室已陆续将200多种典型的病理教学切片做成虚拟数字切片,建立了完整的病理学常用标本的数字切片库保存在电脑中。制作成功的数字化切片包含玻璃切片的全部信息,还可对切片的各个部位进行任意放大倍数的观察,图像清晰、结构典型、色彩真实。

(二)病理图像芯片的制作

将数字虚拟切片进一步加工与整理,如反映同一组织、器官病变的多张数字虚拟切片整合到同一目录下,相近的病变图示还可组合在同一界面,每张虚拟切片配备结构标注和相关文字解释,文字中包含疾病的发生发展、疾病的预防、临床治疗方案等,内容涉及组织胚胎学、解剖学、病理生理学、生理学、生物化学以及内、外科学等各学科多专业的知识,可设置按键的方式与图片链接,方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随时查找、解惑。之后把同一种组织器官的不同病变图像与相关解释配备导航图,打包压缩做成一套“病理图像芯片”储存在电脑中。本实验室按照不同的器官系统如肝脏、肾脏、肺部、心血管、脑神经等已制成十多套病理图像芯片储存,并建立了网络教学平台,给传统的病理学实验教学模式带来全新的变革,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实验教学。

(三)病理图像芯片的应用

利用Motic显微数码互动系统与储存的病理图像芯片相结合用于实验教学,首先由教师依据导航图带着学生讲解、观察图像,随后学生自己选择切片,进行定倍及任意倍率的放大或缩小,模拟显微镜观察模式,整张切片全视野清晰,分辨率高;还可轻松对多张切片对比与浏览多学科知识链接。学生在观察切片过程中如遇到困难,可以利用互动系统及时与教师沟通,教师也可以实时动态监控每个学生的观察内容以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指导纠正[4]。数字化虚拟切片还可依托校园网、局域网等建立网络浏览器,用户可通过网络浏览器进行切片观察,不需要安装其他软件,用鼠标操作即可选择切片任意位置,进行固定倍数或任意倍率的放大或缩小,图像清晰逼真,便于学生进行观察与交流。近年学校进行了经济与技术上的大力支持,能够全天候开放,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极大地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学习方式的需求,有利于学生课前预习及课后复习,使学习更加便利和有效。

二、病理图像芯片应用于实验教学的优势与不足

(一)具有传统玻璃切片无可比拟的优点

首先,传统的玻璃组织切片具有制作流程繁琐、典型病变标本来源少、长久保存占用空间、易褪色、学生操作中易损坏等缺点,观察中学生很难快速准确辨认病变的组织结构,影响实验的效率和质量;有的切片因为取材的原因或不同批次制作的切片在颜色或结构上表现并不一致,导致学生之间的交流出现困难而妨碍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其次,近几年学生数量增加,现有的玻璃切片尤其是一些少见、较难获得的病变标本常不能满足教学的要求,有些只能作为示教切片,限制了学生的进一步观察。而制作好的病理图像芯片具有易保存、知识信息量很大的特点,方便和丰富了教学内容,解决了以上传统实验教学模式中的弊端。

(二)数字芯片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便于接受知识、拓展知识

传统形态实验教学中,教师利用挂图或通过投影仪等方式对实验内容进行讲解,学生自己在显微镜下观察时,因每张切片不尽相同、显微镜视野的局限性、细胞切面不同导致相同病变镜下呈现出不同的形态等因素,增加了病理实验的学习难度,在有限的时间内学生很难整理出疾病形态规律,对病变图像还没有清晰的认识时,便已下课,就算想复习也没有条件,下次课又是不同的内容,上次课的镜下观察印象早已模糊。现在的数字化教学平台图像清晰规范、并把同一组织的不同病变进行归纳,学生在每次实验中都可以:①复习以前学过但现在模糊的病变;②对每一种组织可能会发生的不同病变以及同一疾病的不同时期有一个整体认识,加深对疾病演变的理解;③随时可以把不同形态的病变放在同一视野与界面进行观察,方便对比与整理。这种新的教学方式使病理学的每一次实验均升级为综合性实验,还可及时链接多学科知识,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与对医学有全面系统的认识。

(三)病理图像芯片实验教学有助于提升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传统实验教学模式中,病理学实验从属于理论教学,基本上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师讲授―学生接受”为主,学生依赖于显微镜下观察切片,在学习中处于被动地位,又因病理学内容多、器官系统头绪复杂,学时相对紧张,使得有些内容只能概要讲解,进行大致的观察与示教,教学效果受到影响;并造成师生之间互动很少、学生之间也缺乏交流,这样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开展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而当前的数字图像与显微互动系统运用于实验后,数字切片能轻松完成由低倍到高倍、由整体到局部的连续观察;并且很容易对不同的组织及同一组织的不同病变时期进行浏览对比,极大地锻炼了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亦有充足的时间引导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合作式学习及探究式学习,使学生上升到主体地位上,真正以主角身份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通过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其分析病理改变、探究疾病发展、发生及演变的能力,综合素质会不断提高,为今后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有效地解决了传统病理实验教学中的难点。

(四)病理图像芯片在教学中的不足

首先,学生在借助电脑方便观察图片的同时,对组织切片的制作、显微镜的操作等这些基本的实践训练就会减少,其动手能力、实践技能必然受到影响,因此,应适当保留部分传统的玻璃切片、大体标本的观察与制作等基本内容,强化实践教学、基本技能的培养;其次,数字化虚拟切片平台的运行中时有故障发生,如图像失真、图像信息减少、互动功能受限等,现有的病理专业技术人员很难顺利解决,需要配备专职的计算机人员或加强现有人员的培训,以维护数字化教学平台的顺利运行。相信随着数字切片库技术的不断更新、完善和网络环境的不断成熟,这些问题均会得到很好解决,使病理图像芯片在实验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结语

医学高等教育在新时期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实用等复合型的医学人才,病理学作为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勇于进行实验教学体系的创新[5]。以此为背景,现代病理学课程体系在课程的目标、内容、教学实施的方法手段和考核评价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革,这些变革需要广大教师和实验工作者必须迅速转变角色以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当前建立在信息时代基础上的数码互动系统与图像技术的运用,构建了新型师生互动型教学模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率。病理图像芯片的设计与使用进一步开发了数字切片与互动系统软件的功能,学生可直观了解不同组织之间或相同组织发生不同病变时形态的改变,具有跨章节、跨学科、综合性的特点,并注重多学科知识的融合与连贯性,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潜能的开发。

多年的实践教学使我们认识到教学的探索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不断进行改革、思考及总结,所以我们应结合当前实际条件,力求做到内容丰富且与时俱进,探索出更合理的病理实验教学模式,培养应用性、实践性强又具有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冉令杰,陆敏,郭丽梅,等.基于显微数码互动实验室的病理学教学新模式的构建[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9,(29).

[2]李涛,范好,刘芳,等.组织学虚拟数字切片的构建和应用探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8,(10).

[3]王进京,孙保存,赵秀兰,等.数字切片库结合网络在病理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基础医学教育,2012,(14).

[4]马保华,张庆莉,康敏,等.基础医学形态学实验室数字化教学切片的应用与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

[5]危晓莉,姚根有,周韧,等.病理学实验教学体系的创新[J].基础医学与临床,20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