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现代的诗歌

现代的诗歌

时间:2023-05-30 09:06:20

现代的诗歌

现代的诗歌范文1

【关键词】白话新诗运动;白话新诗;五四新文化运动

一、引言

对于“白话文”的渊源,一般可以追溯到唐代。一些敦煌史料研究者“基本承认变文是一种(白话)文学,认同变文是通俗(白话)小说的肇始”。

胡适称“由初唐到晚唐,乃是一段逐渐白话化的历史。敦煌的新史料给我添了无数的佐证。”为确立“白话文”正宗的书面语地位,他极力寻找“历史的依据”。因此,在他那里“白话文”是极为宽泛的概念,它指与“官方文学”、“庙堂文学”相对的歌谣、语录、弹唱等形式的“民间文学”、“平民文学”,“一千八百年前的时候,就有人用白话作书;一千年前,就有许多诗人用白话做诗做词了……”一言蔽之,在胡适看来,每个朝代都有“白话文”的存在,“中国文学史就是一部白话史”。周作人则认为“现在的用白话的主张也只是从明末诸人的主张内生出来的。”

二、白话文运动

胡适作为白话文运动的首倡者,他深谙思想内容与文体形式的关系,“我也知道有白话文算不得新文学,我也知道新文学必须有新思想和新精神。”但限于传统观念的漫长历史及客观条件的复杂,他强调白话文与文言间对立、分裂的一面,不遗余力地倡导“白话文”之工具性。“‘白话文学工具’是我们几个青年学生在美洲讨一年多的新发明。”

白话新诗运动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头戏,胡适就曾经提出“近几十年来西洋诗界的革命,是语言文字和文体的解放。这一次中国文学的革命运动也是先要求语言文字和文体的解放。”而诗体的大解放是新诗运动的关键:“五七言八句的律诗决不能容丰富的材料,二十八字的绝句决不能写精密的观察,长短一定的七言五言决不能委婉达出高深的理想与复杂的感情。”然而诗歌作为中国传统文学中最繁荣、最高雅、最贵族化的一个文类,让口语性白话成为现代诗歌主要语言,在审美上存在一定阻力。胡适在倡导“文学革命”的时候也清醒地指出,白话诗歌是最难的“壁垒”:“现在反对的几位朋友已承认白话可以作小说戏曲了。他们还不承认白话可以作诗。这种怀疑,不仅是对于白话诗的局部怀疑,是在还是对于白话文学的根本怀疑。在他们心里,诗与文是正宗,小说戏曲还是旁门左道。他们不承认白话可作中国文学的唯一工具。”胡适在尝试白话诗创作的初期也如此感叹白话诗的艰难:“我的《尝试集》起于民国五年七月,到民国六年九月我到北京时,已成一小册子了,这一年之中,白话诗的实验室里只有我一个人。因为没有积极的帮助,故这一年的诗,无论怎样大胆,终不能跳出旧诗的范围。”在这种情况下,西方的诗歌为他提供了借鉴的模板和参照物。因此,时期的诗歌翻译成为了中国现代诗歌形成时期的创作母体。

三、白话文运动中诗歌的翻译

以下是胡适用白话文形式翻译的外国诗歌:

(一)You will love me yet!( 伊丽莎白·芭蕾特·布朗宁)

You will love me yet! --What I can.

Tarry your loves protracted growing;

June rear’d that bunch of flowers you carry

from seeds of Aprils sowing

I plant a heartful now , some seed

At least is sure to strike.

And yield--What you will not pluck indeed

Not love , but , maybe , like.

You will look at least no loves remains,

A glares one violet

Your look ?--that pays a thousand pains

What is death? You will love me yet!

你总有爱我的一天

你总有爱我的一天,

我能等着你的爱慢慢长大。

你手里的那把花,

不也是四月下的种,

六月开的吗?

我如今种下满心房的种子,

至少有一两颗,生根发芽;

开的花你是不要采--

不是爱,也许是一点但喜欢吧。

我坟前开的那一朵紫罗兰--

爱的遗迹--你总会看它一眼;

你那一眼吗?抵得我千般苦恼了;

死算什么?

你总有爱我的一天!

全诗所体现的,是一个女子对其爱人忠贞不渝的爱以及获得真爱的决心。我们从胡适的译本中感受到布朗宁夫人炽热充沛的情感和扣人心弦的力量。尤其是结尾的一句:“死算什么?你总有爱我的一天!”将一个处在热恋中的人的倔强、坚持和无畏表现的淋漓尽致。试想假如将此诗译成文言诗,原作一气呵成的气度就会被破坏,只能是勉强达意但是学究气会很重。普通大众对诗中表达感情的共鸣将会大大降低。

(二)Over the Roofs(Sara Teasdale)

I said, "I have shut my heart,

As one shuts an open door,

That Love may starve therein

And trouble me no more."

But over the roofs there came

The wet new wind of May,

And a tune blew up from the curb

Where the street-pianos play.

My room was white with the sun

And Love cried out in me,

"I am strong, I will break your heart

Unless you set me free."

我说“我把我的心收起,

像人家把门关了,

叫‘爱情'生生地饿死,

也许不再和我为难了”

但是五月的湿风,

时时地从那屋顶上吹来;

还有那街心的琴调

一阵阵地飞来。

一屋子里都是太阳光,

这时候“爱情”有点醉了,

他说:“我是关不住的,

我要把你的心打碎了!”

以上是胡适翻译的版本,网上还有一个文言诗的版本:

既将心闭幽,情似门内囚,日久成饿殍,无计使余愁。孰料东风长,挟雨润房梁,街畔忽入耳,琴韵声悠扬。暖阳耀深闺,幽情呼欲飞,困我岂久长,奋飞将心碎!

经过对比,胡适翻译的白话诗版本在表达原诗意思上明显优于文言诗版本。全诗音韵自然,节奏流畅,立意新颖,充满美感,体现出翻译和创作的密切关联。胡适在这首诗的翻译中找到了“白话诗体的基本范式:相对工整的诗节,基本平衡的诗行,整齐匀称的节奏,规律一致的韵式”,难怪胡适自称这首译诗为中国白话诗“新诗成立的纪元”。当代学者也在考察了胡适在20世纪初的20年间的诗歌翻译后,发现胡适的译诗明显经历了“从模仿诗体到有机诗体的转变”。

例:无题

电报尾上他加了一个字,

我看了百分高兴。

树枝都像在跟着我发疯。

冻风吹来,我也不觉冷。

风呵,你尽管吹!

枯叶呵,你飞一个痛快!

我要细细的想想他,

因为他那个字是「爱!

四、小结

白话诗指和新文化运动后打破旧诗格律,不拘字句长短、用白话写的诗,也称“语体诗”、“白话韵文”。现代不多用“白话诗”这个名称,只称“诗”,把传统格律诗称为旧体诗。胡适1919年2月在《新青年》二卷六号上发表的八首白话诗,是新诗运动中出现的第一批白话新诗,他的《尝试集》(1920年),是我国第一本白话诗集.白话诗也叫“现代诗”,是诗歌的一种,与古典诗歌相对而言,一般不拘泥格式和韵律。在“新诗”成为一种大多数人接受的现代诗歌体制以来,一丝毫“我”泛滥成灾,到处是“我是”、“我像”、“我爱”、“我愤怒”、“我悲哀”之例的直白句式,在语言方面助长了滥情主义(英雄主义与感伤主义是它的两面)倾向;二是语法上受西方逻辑化修辞的影响,单复数、代词、虚词、因果词、时态词、以及形容词加主语的修辞格大量进入了诗歌,加剧了诗歌的散文化倾向。

【参考文献】

[1]胡适.胡适文集[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现代的诗歌范文2

我一直不太能欣赏现代诗歌,除一些个别的以外,说起来这倒是很无奈的事。现代诗人中我能够欣赏的也只有徐志摩、席慕容等人的诗,再有就是我偶然读过的一些无名作家的作品。对于这些诗歌作品,我是完全凭自己的感觉去喜欢与不喜欢,喜欢的我会有感知。比如我读过的一首诗《远星》,其中有几句是:梦眼莹莹伴我几度春,温柔依然是旧时的云鬓,纳凉可记得儿时的花阴,早春折梅寄与槛外人。这首诗,后来我上网查过,竟找不到这首诗,也不知是谁写的。但我觉得很有禅意、很美,很有意境。

中国有一时曾经流行过朦胧诗派。很兴盛的样子。但我却读不来。我读过致橡树、双桅船,是很有名气的诗人舒婷写的,但没有什么感觉,至今也没有记住一句。不喜欢现代的朦胧诗。但对唐诗里的朦胧,我还是非常喜欢的。白居易的花非花,雾非雾,可谓朦胧,我喜欢。李商隐的君门难进之辞,隐晦、朦胧,但我能读出清冷的美感和诗意。去图书馆读杂志那阵,我也曾翻看过诗刊,但多半我都不能欣赏,所以我很少读诗。所读的一点点,一般也都是在其它刊物上偶尔看到的。喜欢的记了下来,有的一首诗里只记下几句,说明我只喜欢这几句。而不喜欢的呢,当然也就不会有什么记忆和印象了。

泰戈尔的两本诗集放在家中很久,我也没有认真去读。2006年我去南方漫游时,随身带有泰戈尔的一本诗集。我以为泰戈尔是世界公认的大诗人,诗歌艺术不成问题,有时间应该很好地去读一番。培养一下对于现代诗歌的兴趣。但直到南方之旅回来,我也未培养起对诗歌的兴趣。那本诗集,在南方的旅馆里我也只是翻翻而已,回到家后又成了陈列品了。现在恐怕早已又蒙了一层灰尘了吧。

没办法,实在不能欣赏,我也就放弃了读现代诗歌的想法。还是读唐诗吧,唐诗是中国诗歌的高峰,数量多,艺术价值也高。爱情诗、咏史诗、田园诗、边塞诗,五花八门,一个人读一辈子也未必能读尽。对于我,在唐诗的长河里徜徉足矣。

现代的诗歌范文3

现代诗形式自由,蕴涵丰富。考查的主要是学生对诗歌主题或情感的理解归纳能力,即看看学生有没有理解全诗表达的情感,或作者阐述的某种哲理,或对社会、对人生、对历史的某种总结。

【概念阐释】

诗歌是抒情的艺术,情绪和情感

是诗的基础。与其他文体相比,现代诗更能充分地显示诗人的品格和情怀。人们常用诗歌中所表现的民族精神内涵――深沉的思想,诚实的品质,宽宏的怀抱,自然的意趣,情致婉约,风骨刚健以及操守、格调等人格魅力来抒情志,明教化,寄情思,亮才能,以默默持久的力量,改造并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净

化人们的灵魂。读诗时,把握了诗的思想感情,也就把握了诗的灵魂与命脉。现代诗歌的抒情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直抒胸臆,在诗歌中直接表现作者的情感态度;一种是间接抒情,在写人、叙事、写景、状物的过程中渗透作者的感情。

【阅读指导】

一、查背景,找意象,悟情感

诗歌是一定时代生活的反映,理解诗歌的感情不能忽略时代的特征。同一题材的作品,由于诗人的理想志趣、生

活经历、所处时代不同,也会表现出不同的情感。了解背景主要可以从诗歌所反映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写作背景入手。有人说,一般的西方的诗歌以宗教为背景,东方的诗歌以政治为背景;以

宗教为背景的诗歌具有神话色彩,以政治为背景的诗歌具有革命意义,这未免有些偏激,但也有一定道理。因此,欣赏任何一首诗歌,都要对它的作者和它所诞生的时代有一个初步的了解。鉴赏诗歌,找准了情感突破口,对诗歌主旨的把握就会更快捷,对情感美的领会就会更深刻。

意象是诗人的主观意念和外界客观物象交流的产物,是诗人为了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把客观的物象经过选择、提炼,重新组合而产生的一种含有特定意义的语言艺术形象。诗歌中,诗人不仅要用意象进行思考和感受,还要用意象进行表达。具体来说,意象就是诗歌所描绘的人、事、物、景等。有些诗,通篇都通过描绘具体鲜明的形象抒发感情;有些诗,虽然没有描绘具体形象,但能唤起读者的想象;有些诗,既描绘具体形象,又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二、抓词句,品修辞,悟情感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诗歌中的语言是诗人千锤百炼的结果。“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等都说明了这个道理。诗歌的语言是富含哲理的、含蓄隽永的、凝练深沉的、生动流畅的、形象传神的、充满情感的;诗歌往往言在此而意在彼,言有尽而意无穷,这都给诗歌的审美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所以,在诗歌的学习中应当注意对语言的品味。如著名诗人顾城在《一代人》中写道:“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全诗只有两句话,虽短小却警醒世人,表明诗人及整个时代人们的心声:渴望光明、自由与个人价值的实现,语言含蓄隽永,给人深刻启迪。

现代诗篇幅短小,内涵丰富,鉴

赏时要从诗歌表达的特点出发。现代诗的抒情常借助修辞手法来实现,常用

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反复、排比、对偶、对比等,要能准确地辨别这

些修辞,并能分析其表达作用。如冰心在《春水・三三》中写道:“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这首哲理小诗,

告诉我们要把眼界放宽、切莫孤芳自赏。孤芳自赏的含义是:比喻自命清高,自

我欣赏。很显然,在这里作者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墙角花朵的形态,可以唤起人们丰富的想象力,语言使用准确恰当、贴切生动。

三、明意境,赏技法,悟情感

诗歌的意境是指诗人在诗作中所创造的画面,这幅画面凝聚着诗人独特的情思,它是读者获得审美趣味的基石。从意境入手感悟诗歌的情感,是一个较好的方法。如胡适在新诗《鸽子》中写道:“云淡天高,好一片晚秋天气!有一群鸽子,在空中游戏。看他们,三三两两,回环来往,夷犹如意,忽地里,翻身映日,白羽衬青天,十分鲜丽!”碧蓝的天空,有鸽群飞舞,这是多么美丽的景观,诗

人抓住鸽子飞翔的动态,使诗歌具有极其亮丽的色彩之美,意境恬静优美,读后给人以审美的。这里诗人也是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自己以及几位朋友比做自由翱翔的飞鸽,从而表达了投身于新文化运动的自豪感。

诗歌中常常使用的表现技法有联想想象、用典铺垫、渲染烘托、暗示省略等,而这些表现手法也往往和修辞手法连用,在分析时要注意体会连用的好处。

【即学即练】

一、阅读下面这首现代诗,完成

题目。

春芽

李 岭

一觉醒来/伸出/稚嫩的手/抓住天边/那一弯/飘动的彩虹/穿进/用美梦磨成的针/将大地/织成锦绣

(选自《人民日报》2009年2月2日)

1.请简要概括这首诗描绘的情景和蕴涵的情感。

2.诗人发挥新奇美妙的想象,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咏物抒情。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现代诗,完成

题目。

献给老师的花束

徐 鲁

有多少欣慰,

有多少鼓励,

在我们即将毕业的时刻;

带着多少叮嘱,

带着多少期望,

您把我们一一送上人生的站台,

目送着我们各自路上远去的列车……

两行慈母泪,万缕恩师情,

您用颤抖的声音鼓励我们:

去吧――

勇敢的孩子,

向着明天,

谱写新生活的赞歌!

(选自《献给老师的花束》)

1.这首诗应用怎样的语调朗读,请选择正确的一项( )

A.急促 B.高亢

C.舒缓 D.低沉

现代的诗歌范文4

[论文摘要】自从中国现代诗歌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诞生以来,它采用了有别于古典诗歌的自由体白话新诗形式,在形式上有所革新,打破了旧体诗的种种束缚,推动了新诗的发展,由于和解放运动的影响,新诗的发展在各个时期面I临着不同的境遇。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的王国,古典诗歌曾经取得足以骄人的辉煌成绩,也发挥过积极的作用,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文坛上都占有一席之地。然而古典诗歌却在五四诗坛上面临着如何更好发展的困惑,最终被五四新运动所提倡的白话新诗所取代。新诗以崭新的形式亮相诗坛,并以强劲的气势一扫诗坛上旧体诗词固有的积习和弊端,打破了古典文言诗歌体系和古典诗歌的悠久及强大传统,使文言文话语统治权的光环失去了光彩。新文学运动先驱者发挥诗歌的启蒙功能,使诗歌走向了大众化和平民化。而新诗从诞生以来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一直在曲折中缓慢地发展,本文从新诗在各阶段的状况或地位来探究现代诗歌的现实处境。

中国现代诗歌开始于光辉的“五四”时代,随着文学革命也出现了诗歌革命,诗歌革命是文学革命的重要内容之一。《新青年》杂志于一九一八年元月号全面改用白话文,并发表白话的自由体新诗,在新文学创作上白话自由诗充当了新文学运动的~开路先锋。这是诗歌革命的新纪元,是中国文学史和诗歌史上的一件大事。诗歌革命运动在“五四”狂飘中,成为新启蒙运动的重要一冀。新诗以白话为载体,适应了政治变革的需要,也带有明显革新的性质。

基于与古典诗歌传统彻底决裂的决心,新诗运动从“诗体大解放”下手,打破了古典诗歌一统天下的局面,带来了创作观念的变革,为文坛吹来一股清新自由之风。这次运动先从胡适白话诗的“实验”开始,继而经过康白情、俞平伯、刘大白、刘半农、汪静之、冰心等人的响应和共同参与,使“五四”新诗经历了从语言形式到内容的革命过程。语言形式方面的革新表现在用人民的口语和较接近人民口语的语言来写诗;在形式方面不加粉饰,打破了已经僵死的固定格律,创造出一种富有创造性的接近群众的崭新形式的新诗,这在当时来说是了不起的。新诗经过了一场“语言革命”,确立了白话的正宗地位。由于提倡用白话写诗,可以自由抒发个人情感,不必过多考虑诗词格律的要求,这为诗人抛开旧体诗的束缚,以开放性思维进行创作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而且“五四”新文化运动也给他们提供了这种自由创作环境。由于当时大多数人都能理解和接受白话文,使诗歌不再是少数人垄断的专利品,普通人也可以尝试用白话写诗。这使自由体白话诗在新文化运动中,深受大众的欢迎,出现了几乎人人写诗的局面。诗歌革命运动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发挥了一定的战斗作用。随着整个革命运动的发展,它生动有力地反映了五四时代新主义的精神,即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精神。总而言之,新诗是“五四”革命运动的产物,也只有在五四革命运动中才能产生这样全新的,不同于以前任何历史时代的属于人民大众的诗歌。

新诗经过五四时代昙花一现的繁荣后,随着文学生存空间从狭小的校园转向更为广阔的都市社会,到30年代新诗已成为新文学中最受冷落的品种。因为30年代诗歌的许多功能逐渐被取代。现代小说和戏剧的成熟,已经使它们足以吸引大批的读者,而现代散文的成熟,也使它成为现代人情感表达的重要载体而为人们所习用。早期新诗所承担的许多文学功能逐渐被分担。从诗歌的生存环境来看,与五四时期相比,在30年代的都市环境中,文学被进一步地纳人了商业运作的进程,市场的规则越来越多地参与了作家的创作,对他们形成了无形的控制。而创作心态的浮躁不仅影响着作家在上的琢磨,也使他们更加关注如何去迎合读者市场的需要。因此,诗歌这样一种古老的文体形式,由于很难像小说那样成为“卖品”,也受到了一些曾经写诗的文人的冷落,用蒲风的话说,他们“因诗歌不能卖钱而改了路。”

由于新诗在文化市场上受到冷落,五四文坛那种几乎人人写诗的盛况不复存在,草创期的诗人大多逐渐退出了本时期诗坛。虽然这时专门诗刊众多,单是1933-1934年间出版的诗刊就有十多种,还不包括《水星》《新月》等一些综合性的刊物。而1936年全国的诗刊更达到19种之多。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专门诗刊,被作为当时诗坛空前“繁荣”的明证,但实际上,它们恰好是诗歌在文化市场上被排挤而形成的景观。由于出版社和文学杂志对诗歌的轻视,使得新诗集在出版业方面最不受欢迎,凡是单行本诗集差不多全得自费出版。在其他刊物难以接纳诗歌的情况下,诗人们要为自己的创作找寻发表的出路,又不想看人脸色做事,就只得筹集资金自办诗刊。这些诗刊虽为困窘的诗人提供了发表的园地,也对本时期的诗歌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却无法回避在都市文化市场中的现代性困境,这确实值得人深思。

[1]

新诗在这一时期主要表现为现实主义诗歌和现代派诗歌对峙的局面。忠于时代、忠于人民的真诚感情,始终是新诗主潮的宝贵品格。进步的或左翼的诗歌在的重压下曲折而蓬勃的生长和发展,是30年代新诗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现象。现实主义诗歌表现在中国诗歌会的创作上,它继续和发展了20年后期的普罗诗派的斗争精神,并接受苏联的现实主义和左翼文艺运动的影响,以注重诗歌的现实性,提倡诗歌的大众化为主旨。它继承五四以来现实主义传统,反映现实的社会和人生,从事反帝抗日和反封建的斗争。而现代派诗歌则以戴望舒为代表,强调在融合古典和现代的基础上进行诗歌创作,以意象为核论,在意象象征中含蓄地表达情感,追求婉约朦胧的美。

三新诗的第三个+年发展状况(1937-1947

1937年七七事变后,的危亡使诗人积极投身到火热的抗日救亡与民族解放运动中去,为民族解放而歌几乎成为所有诗人的共同信念。在抗战前期的几年时间里,他们以爱国主义为主题,写了大量的抗战诗歌,表现抗战初期昂奋的民族情绪和时代气氛。这些诗歌的抒清方式大多是宣言式的战斗呐喊,同时加人了大量的议论,适应了现实性、战斗性的时代要求,产生了鼓动性的效果,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为了适应诗歌宣传抗日的大众化需要,一些诗人在形式和上作了新的尝试,各类诗歌多以短诗为主,出现了诗歌创作的繁荣景象。如1938年前后在武汉、重庆等地兴起了朗诵诗运动的热潮,它采用了自由的形式,融进了戏剧中抒情独白的某些特点,深受人们的欢迎。与此同时,解放区也开展了轰轰烈烈的街头诗运动。实际上,朗诵诗和街头诗多是通俗易懂、短小精悍、押韵顺口、易写易诵的政治鼓动诗。这时,诗歌的政治功能被进一步强化,主流意识形态性强,明显表现在为抗战服务,为民族解放斗争服务。

抗战期间影响最大的现实主义诗歌流派是七月诗派,其活动贯穿于抗战时期的始终,并且延续到整个解放战争时期。七月诗派产生于中国近代以来最艰难的抗战时期。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一种“战时一战争一战地诗歌”,为中国新诗注人了新的特质。它继承并发展了新诗的现实主义传统,把政治抒情诗、中国诗歌会所形成、所倡导的革命现实主义,推向更健康、更成熟的阶段。它造就的诗人艾青、田间以及并不属于这一诗派的减克家的出现,意味着自由体新诗的成熟,树起了中国新诗发展史上的一块界碑,它促使新诗沿着民族化、大众化的道路迈进。中国新诗经过几代诗人20多年的艰苦探索,到了40年代进人了成熟的季节,在民族历史和现实的土壤中深深扎根,在多样化的融合中找到了发展现代民族诗歌的道路。

四建国十七年和文革时期的诗歌发展状况

五十年代小说在文坛上仍占中心地位。小说的艺术观念、艺术方法对诗歌有明显的渗透,诗的叙事化、情节化,要求诗也承担“反映”社会生活、“各条战线”的任务,以及运用诸如“真实反映”、“典型”等小说批评术语来品评诗歌。这时新的政治进一步强化诗歌现实政治功能和社会功能,而忽视了启蒙意识,政治抒情诗成为占据诗坛主导地位的潮流。

在50年代最初的几年中,诗人们尚在调整适应期,创作不多,由于受到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诗人们的创作仍以政治抒情诗为主,比较重要的作品是抒写开国大典的《我们最伟大的节日》(何其芳)、《新华颂》(郭沫若)、《时间开始了》(胡风)等诗,可惜在个性化的艺术表现方面均欠火候。1956年诗坛在一个比较宽松的气氛中,诗人对诗歌创作中的问题曾有所反思。在双百方针鼓舞下创作了一批敢于触及时弊、勇于表现生活矛盾的诗。但是1957年下半年的“反右派斗争”扩大化,使艾青、公木、穆旦、公刘、唐祈等一大批诗人被迫离开了诗坛,新诗的创作数量日益下降。1958年的新民歌运动受“大跃进”的影响,一味地普及诗歌的大众化,主张全民写诗,忽视了诗歌创作的独创性。这时的诗歌创作服从于政治的需要,直接表现为工农兵服务和为建设服务,变成了标语口号式的呐喊,诗的主题由赞颂新生活,转向对“继续革命”的感情和行动的宣扬,艺术性较为粗糙,经不起时间的。诗歌的想象方式和象征体系发生了变化,束缚了诗人的创作自由,出现的优秀诗歌并不多。1958年“大跃进”运动和文革时期,诗歌的发表使用赛诗会、“大字报”、“小字报”、个人传抄、朗诵等方式。总体而言,在政治运动高涨的年代,诗歌的和发表,常突破个人书写和阅读的常规,而带有更多的集体参与性质,并与表演等形式结合。这延续的是中国现代诗歌,1930年苏区的“红色歌谣”,延安和根据地的“街头诗运动”,以及40年代国统区学生运动中的“朗诵诗”。

[2]

五新时期以来的新诗发展状况

80年代初诗歌创作主要是复出诗人“归来的歌”和青年诗人的“朦胧诗”创作。这些诗大多具有一的“干预”性质,涉及的问题、表达的情绪,与社会各阶层的思考与情绪同步。这时“朦胧诗”的出现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很快引起诗坛和人们的关注,深受广大读者欢迎,以致许多青年学生纷纷模仿这种诗来。其实,朦胧诗是青年一代痛苦、迷惘、思考与追求交织而成的复杂思绪在诗歌创作上的曲折表现。80年代诗歌创作受到普遍关注,一方面是由于诗和戏剧、小说一样,在当时承担了表达社会情绪的主要“职责,.0诗歌创作在当时是在下述的层面得到肯定的:的战斗性、人民性、真实性的传统在诗歌中得到了恢复和发扬,诗奏响了向四个现代化进军的号角,唱出了人民强烈的心声,大胆地揭露了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如李瑛《一月的哀思》、艾青《在浪尖上》、雷抒雁《小草在歌唱》等体现了这种诗歌观念,在读者中产生热烈反响。诗在当时受到广泛注意的另一个原因,是诗的创作在观念和方法所表现的创新精神,在文学的诸样式中,处于引领潮流的前沿位置。并在此后的一段时间,持续表现了探索的“先锋”势头。在诗歌创作中,诗人以个性的方式再现情感真实的倾向加强了,诗歌的外在宣扬,让位于内向的思考,诗歌的重心转向了内在情绪的动态刻画,主题的确定性和思想的单一性让位于内涵的复杂性与情绪的朦胧性。

从1984年开始,随着朦胧诗的逐渐消退,一股与朦胧诗有着内在联系,又有不同的品格的新诗潮涌人诗坛,引起人们的关注,那就是新生代诗。新生代诗的作者不仅反叛当代的诗歌“传统”,而且揭起超越、反叛朦胧诗的旗帜。他们组织了名目繁多的、存在或不存在的诗歌社团,比起其他的文学样式来,新生代诗歌的“实验”要更大胆、激进;加上诗歌界由于观念等的歧异所形成的严重分裂,他们的诗一般难以得到“主流”诗界的承认,在正式报刊上发表的机会也不多。于是自编、自印诗报、诗刊、诗集是其作品“发表”的主要方式。

80年代末期社会、的转型,使诗歌在生活中的地位日见狭窄和窘迫。虽然诗歌社团或群体及自印诗歌刊物仍大量活跃在“民间”,但其分布范围和主要的运作方式,已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诗歌群体在诗歌写作的立场上,不再仅仅以一种简单的对抗意识作为动力,他们中更多的人所寻求的,是艺术精神独立的需要。

进人90年代新诗在社会文化生活中的地位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于以娱乐性文化消费为主体的大众文化的出现,使处于中心地位的纯文学一诗歌受到了很大的冲击,诗歌不再像以前那样受读者的期待和关注。新诗在整体上经历了一场阵痛与滑坡,既失去它在传统社会的中心和优越地位,也无法与大众流行文化抗衡,出现“边缘化”的趋向。但这并不意味着诗歌的存在不再必要,也并非没有复苏的可能。我们对大众文化的流行应该一分为二的看待,它虽然对新诗的发展有些不利因素,但它促使新诗做出了某些调整:它使新诗的创作开始关注当下百姓的生活和复杂情感。但是新诗在转化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诗的缺乏锻炼和思想深度,有些粗俗化;诗中的主体化意识过强,过分表现自己的欲望;题材上描写的多是非诗意的生活化,缺乏新意。这在某种程度上会造成读者疲劳和流失。

的确,在中国的传统社会中,诗歌曾经享有优越的地位。它是政治权力摧升的阶梯,也是上层人际交往的精致形式。但在新诗发生时,这个“传统社会”已经解体,诗歌原有的至尊地位和政治文化功能都已失去。可是,在现代社会中,诗歌又不能和大众传媒竞争以吸引广大消费群体。因此,现代 诗歌眼看着它被推到“新世界”的边缘而无能为力。20世纪中国的,小说自然占据主导地位,但诗歌在许多时候也有相当的重要性。到了20世纪末,情况发生明显变化,衡量文学成就所依据的成果,有几乎全部由小说承担的趋势,诗歌变得可有可无。

面对着诗歌受到的“冷遇”,我们应该认真思考新诗发展的问题。诗歌发展面临的困境在于诗歌自身和现实处境之间。诗歌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文化产物,不同于语言通俗幽默、有情节、有故事的大众文学。它的美不是流于表面的,不能给人提供直接的审美感受,而在于诗歌自身,需要深人的品味、透析。因此,新诗需要接受时间的,在的淘洗中积累精华,在批评的推动中绽放美感。诗歌的境况受当下的影响,诗歌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下降,它不再是仕途阶梯和个人教养的标志,这导致诗歌的读者和作者的大量减少。现实中狭小的读者群,也限制了诗歌的。

现代的诗歌范文5

论文关键词:哈代,现代主义,诗歌

英国19是世纪的小说家汤玛斯·哈代以其一系列“性格与环境小说”而蜚声英语文坛。因其作品的主人公几乎无一不命运悲惨,故长期以来哈代都被视为悲剧作家。但是,对于哈代是否是一个悲观主义者,评论界争论颇多。哈代本人则竭力否认自己是一个悲观主义者,在诗集《晚期和早期抒情诗》的序言《辩解》中他这样写道:“所谓悲观主义实际上只是对现实的探索,只是为了改善人们身心的第一步。……‘要改善这个世界,就得正视世道的丑恶’。也就是说,要观察现实,并在观察的过程中逐步认识现实,不加掩饰,同时着眼于争取最好的结果:简言之,即以进化向善论思想作引导。”(张中载,1987)与他的小说一样,他的诗歌亦有悲观忧郁的基调,但在他的近千首诗歌中,我们却又看到一颗为人类悲剧命运困惑不已而又执著地探求希望的心。正如哈代自己所言,诗歌是其“文学成果中更表现个人成分的部分”。(朱炯强,1994)

处于世纪之交的英国诗坛,作为英诗巅峰的浪漫主义大潮已成遥远的往事,整个英国诗坛只是在等待另一次高潮——现代主义的到来,这是英国诗歌的一个困难阶段。但是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的小说家,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从本世纪初至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的英国诗坛的空白,他就是托马斯哈代.哈代喜欢写诗,而且一直认为诗歌比小说更高雅,是所有富有想象力和感情的文学的精华所在。他从25岁就开始写诗,但无缘发表。之后哈代的小说得到评论界和读者的青睐,便致力于小说的创作,诗歌写作也因此中断。直到《德伯家的苔丝》和《无名的裘德》相继受到批评责难后,哈代放弃小说创作,重新开始写诗。

哈代生活的年代,虽然大多数英国人仍然对维多利亚“盛世”沾沾自喜,并对科技发展和工商业欣欣向荣的未来抱着盲目乐观的情绪.但是哈代却看到了问题的另一面,他担忧在物质文明日新月异的同时,人类的精神文明会日益销蚀;担忧随之而来的弱肉强食的战争以及无往而不胜的资本对农村地区的渗透会把大踏步走向现代主义社会的人类拖向深渊。

毫无疑问,哈代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冷峻观察和对自然的辩证观点,是与浪漫主义和维多利亚时代的风气颇为不同的,如果说拜伦的诗锋芒毕露,闪烁着浪漫主义的光辉,艾略特的诗深奥含蓄,展现出现代主义的特色,哈代的诗则在浪漫主义中融入现代主义情绪,是现代主义的种子在哈代式的浪漫主义土壤中萌芽的体现。以浪漫主义为基调,揉和现代主义的表现手法,便是哈代的诗风,这种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揉和产生了伟大的诗篇。在哈代关于自然的诗歌中,这首创作于19世纪最后一个黄昏的《暗夜画眉》(The Darking Thrush)似乎颇带有这种现代主义的气息:

大地那清晰的轮廓

似世纪斜倚的尸身

墓室是阴沉的天空

猎风是哀悼的挽歌

但是,在接下来的诗段中,暮气沉沉的场景中出现了充满喜悦的歌声,原来是:

一只老画眉,虚弱、憔悴又瘦小,

羽毛身体饱经风霜

就这样决定用他的灵魂

与弥散的黑暗对抗

诗作中画眉所面对的“弥散的黑暗”和济慈诗中夜莺所在的黑暗的树林类似,这沉郁的环境凸显了画眉的昂扬斗志和满怀希望,正如《夜莺颂》、《致云雀》两诗一样。诗作结尾提到画眉对希望(Hope)的希冀,更是一种“充满感伤的乐观主义阐释”。哈代是一位清醒的批判现实主义者,他强调改善世界必须要正视黑暗,这样才能找到辽救的药石。“谈谈悲观主义。我的口号是,”他这样说道,“首先正确的诊断出疾病…确定疾病的原因;然后去寻找药石,如果有药石的话。乐观主义者的口号或实践是:对实际病症闭眼不看,只是为了预防征兆而采用经验主义的万灵药”。由此可以看出,哈代的乐观与当时流行于文坛的盲目乐观是大相径庭的。一战的残酷,让他对于理性主义彻底绝望,现行的世界被打破,而新的世界尚未形成。哈代这个处于这风口浪尖上,他必须小心翼翼的前行。受到进化论思想影响的哈代依然对人类未来怀有极大地信心,他肯定了希望的存在。因此,尽管“天穹像墓室般的阴沉,大地就像斜卧的尸体”,天地之间还是出现了一只画眉鸟执著地鸣唱希望。他瘦弱、老衰,正是哈代自我形象的投射(《暗夜画眉》)。在这首诗里,我们再也看不到十九世纪浪漫派的意气风华、指点江山的豪迈气概,更多的是对现实社会问题的严肃思考。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哈代自然诗中对浪漫主义的超越和与现实主义的契合。诗人内心的挣扎、彷徨以及痛苦之中仍抓住不放的希望,都表现了哈代立在20世纪的门口辛酸回顾的同时,还有对新世纪的向往和憧憬。

在19世纪中叶,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侵入,英国农村的传统生活方式逐渐消失。新机器的引进使无数农民离开自己的家乡,流落到城镇,成为雇佣工人。农村的艰苦生活条件也使许许多多的姑娘背井离乡,到城镇里谋生,其中很多人沦为妓女。在《堕落的姑娘》(The Ruined Maid)一诗中,哈代真实地表现了她们在非人的生活环境中的沦落。在英国诗歌史上,直接以妓女为叙述对象的作品是少之又少的,而像哈代这样以一个来自农村而最终在现实的残酷逼迫下沦为妓女的农村姑娘为主角的,并给以以种正面的描写的,更是凤毛麟角。这主要是因为,在哈代笔下,普通劳动者是作为美的形象来创作的,哈代一直与他们朝夕相处,对人民有一颗仁慈的博爱之心。奥米莉亚(《堕落的姑娘》)这类已遭人世无损的姑娘在哈代笔下,依然是一个未泯灭淳朴善良天性的形象。她清醒自己美丽的外表、舒适的生活来自灵魂的堕落,她以表面的漠然来掩盖内心深处的悲哀:

“奥米莉亚,亲爱的,这可真稀罕!

谁能料到你我会见面在城关?

哪来的漂亮衣裳,阔到这个样?”——

“哦,你难道不知道我堕落了?”她讲

“你没鞋没袜离了村,一身破衣衫,

你不愿再锄草,不想再把土豆剜;

这会子你羽饰带头上,镯子戴手上!”——

“没错,堕落了就这样穿戴呀,”她讲。

在《堕落的姑娘》里,诗人用同情的目光注视着这样一群来自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否定的是促使她们堕落的社会。“《堕落的姑娘》这首叙事诗恰似一幅绘制在扇面上的《苔丝》,奥米莉亚的这份清醒,这是蛰伏在哈代心中的希望之光,他相信总有一天奥米莉亚们会像苔丝一样对社会进行强烈的反抗。”(朱黎航,1999)就诗歌本身而论,在《堕落的姑娘》一诗中,哈代呈现给我们的不仅是令人惊愕的直白,还有对资本主义金钱侵蚀灵魂地直接而无情地嘲讽和否定。资本主义兴起之后,从臭名昭著的“圈地运动”开始,它的魔爪就触及了乡村地区。对于哈代这样一位颇有乡土情结的人文主义者来说,是无法忍受自己心爱的大自然在瞬间就被轰隆隆的火车给搅乱了---真正的不速之客!在资本主义入侵乡村的时候,受破坏和侵害的群体不胜枚举,而哈代唯独选取了“堕落的姑娘”这一形象来作为自己诗歌的主角,自有其独到的视角。“哈代对于社会的深刻变化极为敏感,他哀叹旧的生活方式的消失,同情人们的心里创痛,关注人们的生存困难。”(王佐良,2006)

其实,只要略略了解一下哈代的小说作品,就不难注意到哈代对于“少女”这一形象的情有独钟,其中最有力的证据则是他创作的《德伯家的苔丝》的女主角“苔丝”这一少女形象。勤劳、美丽、单纯、善良,苔丝身上集中了所有农村女孩子应有的优点。这样的一个天使般纯洁的少女,却在资本主义大举进攻乡村地区的时候被“玷污”了,而“堕落的姑娘”一诗中的少女形象与苔丝犹如双子星座,她们各自在不同方面,不同意识中反映出资本主义在她们生活中扮演的角色。综合分析之下,哈代之所以钟情于选择描写农村女子作为自己的主角,一方面也许是哈代想从本体上对乡村的美或者说自然之美予以肯定;另一方面,从两性角度来说,女性在现实男权社会中,本就处于劣势地位,当灾难降临时,她们是最容易受到伤害的群体。

哈代从来不承认自己是个悲观主义者.他的目的并不是简单地抱怨命运的不公.而是宣扬了一种面对人生灾难时坚韧的态度。哈代诗歌是英国从浪漫主义向现代主义过渡的必然环节。在哈代诗歌中有浪漫主义的激情和对痛苦的敏锐感受,有现实主义观察残酷现实的冷峻目光,还有现代主义对人类的危机意识。作为一个在文坛最具喧哗骚动时期的创作诗人,哈代不属于任何流派。然而他的诗歌体现了从传统诗风向现代诗风的一种蜕变。他将传统的艺术手法和复杂的现代情绪和谐地揉和在了一起。确实,作为跨世纪的巨人,哈代的思想是完完全全属于新世纪的。

参考文献:

[1] Bailey,J,O.Poetry of Thomas Hardy.Michigan: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rolina Press,1970.

[2] Johnson,Trevor.“Poems about Seasons,Places and Things'’in A Critical ‘Introduction to the Poems of Thomas Hardy.New York:St.Martin’S Press

[3]韩明旭&刘丽娟,在希望与失望中纠结——读汤玛斯·哈代的《薄暮听画眉[J].时代文学(双月刊),2007(5)

[4]刘建辉,希望的呐喊者——析哈代式悲观主义[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5]屠岸,《英国历代诗歌选》,凤凰出版集团&译林出版社,2007.

[6]王诺,《欧美生态文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7]王守仁,何宁,《20世纪英国文学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8]王佐良,周玉良,《20世纪英国文学史》,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9]韦华,豪华落尽见真淳——从《黑暗中的鸫鸟》看哈代抒情诗意象的运用艺术,川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2003,(02).

[10]颜学军,论哈代的自然诗[J].外国文学评论,2002,(01)’P32-40.

[11]朱炯强,《哈代———跨世纪的文学巨人》[M],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10页

[12]诸国忠,李珠,哈代的人生理想和诗歌创作风格IJ】齐鲁学刊,2002,(06)

[13]自张中载《托马斯·哈代———思想和创作》[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7年版,168页。

现代的诗歌范文6

【关键词】高中语文 现当代诗歌 教学 问题

一、我国高中语文现当代诗歌教学存在的问题

1.现当代诗歌教学方式模糊

当前,大部分教师在现当代诗歌这一题材的知识相对欠缺,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将古代诗词与现当代诗词的教学方法相混淆,将现当代诗歌的鉴赏当作训诂,对其进行断句、解词、背景分析、主题总结。如此机械化的教学方式,很大程度上破坏了诗歌原有的优美意境,隔断了诗歌的思路、情感与韵味,不但削弱了诗歌的美感,还会磨灭学生的个性与创造性。此外,在高中当代诗歌教学过程中,课堂延伸不足,学生诵读机会较少,教学仍以应付考试为主要教学目的,多数采用串讲、串议作为主要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诗歌的写作指导。以上种种因素都会影响到学生学习诗歌的积极性,制约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2.学生阅读面过于狭窄

相对于数理化等其他主要科目,学生在语文学科的学习上花费的时间较少,更别提花在课外阅读现当代诗歌的时间了。至今,我国当代诗歌已将近有一百年的发展历史,而学生对我国近几十年的现当代诗歌的社会背景与真实面貌知之甚少,能脱口而出的现当代诗人名字的更是寥寥无几。受到学生阅读面的限制,学生的当代诗歌的知识极为匮乏,在诗歌学习过程中难以掌握到诗歌的精髓,从而浇灭了其学习当代诗歌的兴趣。仅靠课本中有限的诗歌教学是无法达到高中现当代诗歌教学目标的,不增加诗歌的阅读,何来了解诗歌?更别提热爱诗歌了。学生阅读面的狭窄,在很大程度上造成诗歌教学的不完整,必然导致高中语文教育的缺失。

3.高中语文教师专业知识欠缺

教师作为传授知识的主体,其现当代诗歌的专业知识高低不但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好坏,也关乎学生现当代诗歌知识掌握的程度。现实的情况不容乐观,受到应试教育以及高考升学率的影响,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重点并不在现当代诗歌上,不但导致教师的教参中诗歌指导教学内容的欠缺,同时也缺乏对这方面的培训,导致了高中语文教师现当代诗歌专业知识的欠缺。

二、我国高中语文现当代诗歌教学质量的措施

(一)转变现当代诗歌的教学方式

1.创设教学情境,加强学生诗歌审美体验

每首诗歌都蕴含着独特的意境,如若学生能在诗歌学习的过程中掌握到诗歌所描述的情景并展开自己丰富的想象,深入感悟诗歌表达的意境,就能更好的理解诗歌的含义。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年龄差异以及认知差异,合理的在现当代诗歌教学中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良好的教学情境中更好的感悟、体会、思考与运用知识,使得现当代诗歌教学更具实效性。

2.善用语调,强化诗歌思想情感

不同的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也各不相同,语调是表现不同情感的有效手段。教师应在诗歌的细节之处,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加强学生对诗歌语调的把握,强化对诗歌思想情感的理解,使学生更容易掌握诗歌的中心思想。

3.把握诗歌形象,充分发挥学生想象

现当代诗歌往往隐藏着作者丰富的想象,能够引起读者无限的遐想。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诗歌朗读时,应注意引导学生把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探析其深层次的思想情感,并展开自己丰富的想象,这也是全诗理解的关键所在。

(二)鼓励学生拓宽阅读面

古人有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由此可见,大量阅读能有助于人们更好的理解与学习。教材中的诗歌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而课外诗歌的阅读可以有助于丰富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诗歌写作技巧与鉴赏技巧,为更好的进行诗歌学习做好铺垫。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要教会学生品鉴诗歌的方法与技巧,带领学生真正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让学生在诗歌阅读的过程中思想得到开拓,个性得以释放。

(三)加强高中语文教师现代化诗歌专业知识建设

鉴于高中语文教师专业知识对于高中现当代诗歌教学的重要性,广大高中语文教师必须要重视起自身的专业知识建设。首先,教师应当积极转变以往不重视现代化诗歌教学的观念,只有这样,才可以在思想上形成主动提升自身诗歌专业知识的认识。其次,教师应当通过采取多种渠道主动进行自身专业知识的提升,使得教师能够积极主动的提升现当代诗歌的专业知识。最后,学校应当为提升语文教师的专业知识给予必要的支持,可以通过聘请大学教授、专家学者对教师进行培训,或者派遣教师到高等院校进修学习等方式,有效的推动高中语文教师现当代诗歌专业知识的提升,从而为推动高中语文现代化诗歌的教学质量提升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翠云、董红岩. 高中语文诗歌教学改革探研[J]. 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2).

[2] 史绍典. 物意契合,赏析意境美 ――谈谈中国现当代诗歌鉴赏(之三)[J].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高一年级),2007(03).

现代的诗歌范文7

论文摘要:庞德虽然从

众所周知,意象派代表人物庞德的诗歌跟中国古典诗歌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庞德作为意象派的首领人物,他对中国古典诗歌的认识得益于东方学家、诗人费诺罗萨(ernestfenolosa)。费诺罗萨将大量的日译汉诗译成了 英语 ,但还没来得及整理出版就去世了。当庞德得到费诺罗萨的遗稿时,他惊奇于中国人的伟大创举,宣称在中国文学里发现了“新希腊”。庞德发现中国古典诗歌与以他为首的意象派的诗学原则十分吻合,于是,意象派诗人们掀起了一场翻译、学习中国古典诗歌的热潮。

中国诗歌强调含蓄、简约、朦胧、暗示等特征,跟意象派所主张的用“具体的意象来表达、简约、浓缩是诗歌最重要的特征”的观点非常契合。中国诗歌几百年的 艺术 实践使庞德仿佛看到了一座大宝藏。在他们被过度抒情的浪漫主义诗歌折磨得极其不堪的时候,意象叠加等中国诗歌艺术原则使他们看到了诗歌的新可能。但是,如果一味强调这种继承关系,而忽略了意象派本身所具有的文化立场的话,可能是不得要领的。所以,我们在理解庞德意象派诗歌和中国古典诗歌的关系时,既要承认渊源关系的存在,更有必要阐明庞德意象派诗歌独特的现代性内涵。本文将从诗歌的技巧、内涵和诗人身份几个方面来比较庞德意象派诗歌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创造性转化,从而凸显庞德意象派诗歌的现代性特征。

技巧:现代性的想象

由于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服膺,庞德诗歌中有着大量跟中国诗歌相似的意象,这让一些人以为庞德是中国诗歌的西方传人。殊不知,即使是跟中国诗歌有着相同的意象、相近的技巧,庞德诗歌所呈现出来的现代性想象跟中国古典诗歌也是大异其趣的。

我们可以结合庞德的几首诗歌,来解读他诗歌的现代:

少女

树长进我的手心,

树叶升上我的手臂,

树在我的前胸朝下长,

树枝像手臂从我身上长出。

你是树,

你是青苔,

你是轻风吹拂的紫罗兰,

你是个孩子——这么高,

这一切,世人都看作愚行。

(赵毅衡译)

这是一首歌咏心上人的诗作,这样的诗歌中国古典诗歌中也非常多,但是却显现出非常不同的写法。中国诗歌中不乏赞美和思慕恋人的题材,但中国诗歌中抒情主体跟抒情对象之间是有距离的,主体可以沉迷膜拜,却绝对不会和叙写对象合为一体。中国诗歌物化美人的写法从屈原就开始了,所谓美人香草,是叙写者对于叙写对象的一种美好物化。后继者形容女性美如“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或“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或所谓“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悄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陌上桑》)。这些都是从外在事物跟女性的对照或女性美对男性冲击的角度来叙写的。所以只要简单对照就可以看出庞德的不同凡响,庞德的诗歌不但把“少女”物化为“树”,而且叙写者本人也成为了“树”:可以想象,当“我”爱上你——“树”的时候,我也就长成了一棵树;你是青苔,你是清风吹拂的紫罗兰,那么我 自然 也便成为青苔,成为清风吹拂的紫罗兰。

应该说,诗歌技巧的背后事实上是不同的文化想象,而正是这种文化想象使诗歌带上了不同的时代印记。中国诗歌的抒情主体基本是男性,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男性可以赞美爱慕的女性,但却不可能将自己想象成女性。众所周知,屈原开启了中国诗歌的浪漫主义传统,但是他的浪漫想象的背后却依然有着传统性别文化的制约,而庞德《少女》中的表达,其背后依托的是文艺复兴以来的泛神论和性别平权思想,泛神论使人和树之间的变换想象成为可能,而性别平权又使得“我”(男性)化身为“你”(女性)成为可能。不可想象,这样的诗歌会出现在中国的古典诗歌中,甚至在庞德所处的文化中,这种超现实想象也是被视为“愚行”的。但是,正是这种想象使得庞德诗歌的现代性彰显出来,使他的意象派和中国的古典意象之间产生了质的区别,而这种区别,构成了庞德诗歌的真正内核。我们再对庞德的《在地铁车站》和中国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进行对比阅读,看看其中的异同。

人群中出现的那些脸庞

潮湿黝黑树枝上的花瓣

——庞德《在地铁车站》

玉容寂寞泪阑干,

梨花一支春带雨

——白居易《长恨歌》

没有充分证据证明庞德的诗歌是对自居易诗句的模仿,但是我们却有充分的理由把它们放到一起比较。首先这两首诗意象构成上都是人面和花;其次写作上都避开正面描写,以花类人,达到曲径通幽的效果。诗人要写的都是“脸庞”、“玉容”所代表的人及其内心世界,而且他们都用湿漉漉的花来曲折实现。但是,庞德的诗又以通感的修辞使诗句更加饱满:诗中,跟花瓣相连的是“潮湿”、“黝黑”,当这两个让人产生不快的触觉和视觉感受的词和花瓣组接到一起的时候,它实际上为花瓣这个意象注入了相近的主观情绪。相比之下,带雨的梨花仅仅是对事物外在情状的叙写,而“潮湿黝黑”的花瓣却经历了抽象的艺术组接,将美的花和丑的感受连在一起,从而产生了艺术上的张力。众所周知,中国古典诗歌的内在原则是和谐,音韵和谐、意象之间的和谐、意象与修饰语之间的和谐皆在考虑之列。“梨花一支春带雨”非常和谐,而“潮湿黝黑”与花瓣相连则是有悖和谐的。在这里,我们清晰地看到庞德诗歌截然不同于中国古典诗歌的现代性手法以及手法背后的现代性想象。

二、内涵:现代性的焦虑

如果我们进一步对庞德的《在地铁车站》和自居易的《长恨歌》进行考察,就会发现这两首诗在主题内涵上和意趣表现上的明显不同:庞德的诗表现的是一个典型的现代化空间——地铁站,那里人流拥挤,行色匆匆,诗中的花瓣是作为没有个性的复数而存在的,诗歌表达的是人置身于现代化空间中的茫然和迷失。自居易诗中的梨花则是一枝独秀,它是一朵美丽而娇羞的花,点缀其间的雨珠只是增其妩媚。诗人借用花描摹一个落泪女子无限娇羞的容颜,表达的是一种纯粹的、古典的审美境界。虽然是同样的艺术手法,接近的意象,但是庞德诗中那种现代性的感受和白居易诗中那种纯粹的古典性都刻画着这两首诗不同的时代印记。

有学者认为:“作为 现代 诗歌的一种,庞德的意象派诗歌在意境运用上更显示出其模糊和复杂性。庞德所创造的现代意象,相对于古典意象而言,多具有含义的不定和多义性。这种不定与多义的意象体现了现代的诗歌美学观念,同时又体现了现代人内心的复杂情感和审美需求。”…事实上,多义性的确又是庞德诗歌现代性内涵的题中之义,以庞德翻译的《落叶哀蝉曲》为例,此诗原为汉武帝(刘彻)思怀李夫人所作:

罗袂兮无声,

玉墀兮尘生。

虚房冷而寂寞,

落叶依于重扃。

望彼美女兮安得,

感余心之未宁。

庞德将此诗命名为《刘彻》,译为:

绸裙的寒宰再不复闻,

灰尘飘落在宫院里,

听不到脚步声,乱叶

飞旋着,静静地堆积,

她,我心中的欢乐,睡在下面。一片潮湿的树叶粘在门槛上。

通过对比我们不难看出庞德译诗对原作的创造性改写,首先是增加意象:“一片粘在门槛上的潮湿的树叶”,此句为庞德所加,与庞德“潮湿黝黑树枝上的花瓣”有异曲同工之妙,译诗因而也就染上了浓烈的庞德色彩和多重解读的可能性;其次是视角的转换,原诗题为《落叶哀蝉曲》,而庞德则将它改为《刘彻》,并且在具体诗句中更突出个人的观看角度,如“虚房冷而寂寞/落叶依于重扃”中一般性的描述角度被转变为“听不到脚步声,乱叶/飞旋着,静静地堆积”等更富于主观内涵的表达。

三、身份:现代性的思考者

如果我们把意象派的兴盛和庞德的诗歌道路还原到具体的 历史 语境中,我们就会更加清楚他

所主张的意象派的文化意义。意象派是20世纪初最早出现的现代诗歌流派,1908~1909年形成于英国,后传人美、苏,代表人物有:休姆、庞德、艾米和叶赛宁等。意象派的产生最初是对当时诗坛文风的一种反拨。“首先,在l9世纪后期英国文坛,象征主义、唯美主义与浪漫主义结成一体,形成新浪漫主义。意象派是在其基础上演变而成的。到20世纪初,传统诗歌,尤其是浪漫主义、维多利亚诗风蜕化成无病、多愁善感和伦理说教,只是对济慈和华兹华斯模仿的模仿。庞德及其意象派提出‘反常规’、‘革新’地进行诗歌创作的主张。其次,2o世纪初柏格森热流行,这是自叔本华以来非理性主义 哲学 思想在文学界影响的延伸。意象派的开创者休姆就直接受教于柏格森。柏格森的直觉主义、生命哲学全盘为意象派所接受,成为其主要的理论依据和哲学基础。”

可以看到,庞德是在西方诗歌 发展 的脉络中,在西方复杂的哲学思潮的影响下来思考诗歌中的意象问题的,在一种不可抑制的诗歌现代性焦虑的推动下进行了他的 艺术 选择。每一个伟大的文学家都必然要面对他生存于其问的存在,诗人特殊的话语方式也正是在对存在的不断质询中确立的。庞德也一样,他对于 中国 诗歌原则的服膺并不是因为复杂精致的东方美学本身,而是中国诗学的经验提供了让他消化、吸纳自身生存经验的容器。如果中国的诗歌技巧不能服务于庞德现代性体验的表达的话,那么难以想象他会与之产生艺术共鸣。

另外,必须看到,意象派仅仅是庞德诗歌道路上的选择之一,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作为现代派诗人,庞德力图打破传统的狭隘束缚,在时间和空间上解放语言,通过诗艺的创新,以前所未有的精确性和强度向诗歌内在丰富性的边界冲击。”庞德有一首诗叫做《合同》:“我跟你订个合同——惠特曼/长久以来我憎恨你/我走向你,一个顽固父亲的孩子/现在已经长大成人了/现在我的年龄已足够交朋友了/是你砍伐了新的丛林/现在是雕刻的时候了/我们有着共同的树叶和树根/让我们之间进行交易。”这首想象奇特的诗拓宽了我们对庞德诗歌的理解:虽然庞德的意象主义是基于对浪漫主义直接抒情的拒绝而提出的。但是,他却以子辈的身份对惠特曼——这个美国浪漫主义诗歌之父提出交易合同:“是你砍伐了新的丛林/现在是雕刻的时候了。”先辈砍伐了丛林,而如今子辈可以从这里继承用于雕刻的树根,于是他们需要进行交易。这首诗显示庞德对于传统文化客观的态度,即使对待被他所反对的浪漫主义也一样。庞德的一生,各个阶段思想非常复杂,诗歌道路也丰富多彩,但他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冲击诗歌的边界,创造诗歌的无限可能性。因此,不管是以意象派取代浪漫派,还是后来选择了漩涡派而离开意象派,庞德的艺术主张不是单一不变的,他的艺术主张服务于他对生存的体验。作为诗人,意象派的技巧对他而言是阶段性的,但意象派技巧背后的对诗歌现代性的焦虑和对诗歌多样性的探索是永恒的。庞德对现代性的思考是一以贯之的,他的意象派主张却反而是阶段性的,他是诗歌现代性的思考者,而不是一个可以用意象派的标签来贴住的诗人。

现代的诗歌范文8

一、抓住现代诗歌的特点开展教学

中学语文教师必须对现代诗歌有深刻的认识,对现代诗歌的起源、发展、分类、特点都要做到心中有数。特别要注重现代诗歌的特点,要抓住现代诗歌在外形和内在精神上的独特性,并从这种特点入手,引导学生深挖诗歌的内涵特质,让学生在感受现代诗歌形式美和内涵美的基础上实现美的熏陶。现代诗歌特点较多,在此仅以现代诗歌形式的自由性特点为例来分析思考,如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一诗: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教师在讲解该诗时就要让学生抓住该诗自由(没有固定节律,不押韵)的特点,并让学生明白这样的目的和好处:没有严格的格式和韵律的限定,诗人就可以完全以自己的情绪来自由支配诗行、诗段,并且可以按自己情绪的旋律来安排诗的节奏、韵律,让诗歌的每一句都服从自己表情达意的需要。而学生在充分感受它简短而自由的句子时,也要尽量去理解作者在字里行间对土地的眷念,对祖国的挚爱。管中窥豹,在教学中怎样让诗歌的特点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以及从现代诗歌特点入手让学生抓住诗歌的形象和情感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二、借鉴古典诗歌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

现代诗歌到底怎么教学?可以借鉴古典诗歌的教学经验和方法,毕竟不管古典诗歌还是现代诗歌都是诗人表情达意的工具,万变不离其宗,这是诗歌这种抒情性文学体裁的特点决定的。

(一)“知人论世”的方法

再好的诗歌也是人写的,作者生平背景就是打开一首诗歌的“钥匙”。我们教学时一定要涉及诗人的生平思想和流派,以及作品的时代背景、写作背景。以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为例,如果学生对徐志摩的个人思想和经历、与康桥的关系都不清楚,那么不管教师在这首诗歌本身上怎么努力地教,学生理解起来也是会像隔了一层朦胧的纱。其实徐志摩本人就对自己和康桥的关系作了很好的阐述,他在《吸烟与文化》里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可见康桥经历是作者生命历程中最重要的栖息,我们教学就不得脱离诗人与康桥的关系,不能脱离徐志摩这个个体的成长路线和思想变化以及康桥对他生命的滋养。不了解徐志摩,不了解康桥,不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我们就很难对全诗有多么深刻的理解。

(二)以意逆志的方法

同古典诗歌一样,现代诗歌也多用意象来表达诗人的主观情感体验,教师在现代诗歌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把握现代诗歌的意象,从而让学生进入诗人创造的艺术境界之中,最后与诗人在情感上达到共鸣,使学生的情感体验得到丰富,实现诗歌教学目标。下面重点谈一下对现代诗歌意象教学方法的思考:

1.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建立对意象的直观感受

诗歌教学与小说、散文的教学差异性较大,诗歌本身表达情感自由,规律性的结构较少,在现代诗歌的发展的前期,诗人为了突破古代诗歌的严谨往往形式和格律都不太讲究,越往后发展,诗人借鉴古典诗歌,在音韵和形式上都取得长足进步。中学语文课文选取的现代诗歌都是成熟作家的成熟作品,朗诵起来都能朗朗上口,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反复朗诵诗歌是诗歌教学最实际和有效的手段。如在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教学中,首先教师应引导学生多次诵读,即使学生对该诗背景、作者一无所知的情况下,通过诵读也能对诗歌的情感感知一二。特别是文中那些精挑细选的意象“金柳”、“艳影”、“青荇”、“彩虹”、“云彩”、“夕阳”、“青草”、“星辉”等词语, 在初次诵读的过程中教师就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感受到康桥的美,对这首诗歌建立起美好的印象,并能够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通过想象来描绘一下自己心中的康桥会是一个怎样的地方。让学生通过联想进入诗人精神世界的画面里。

2.引导学生把握诗歌语言,通过意象感受诗歌意境

在现代诗歌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把握诗歌意象来感受诗歌文本独特的美。意象是诗人联系自我世界和外在世界之间的桥梁,学生只有通过把握意象,才能完全理解诗歌的意境,体会作者丰富的感情世界。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诗歌意象的时候,要注意全诗意象的布局,往往现代诗歌的意象不是单一的,诗人常常借助很多意象来表达情感,正是不同的意象组合成就了诗歌整体意境,学生只有进入意境,入情入境,才能完全体会诗歌的神奇曼妙。又如《再别康桥》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找出诗里的意象后,还得再次引导学生进入诗人由这些意象营造的一个爱、美、自由的意境世界,教师应带着学生逐一分析这些意象的特色,根据这些意象让学生理解诗人为何如此留恋康桥,为何如此不舍又不得不舍的惆怅和伤感,学生由意象的画面进入到诗歌意境的更高层次里,就能充分体会诗人在眼前和未来的杂糅中对人生美、自然美的眷恋和期盼。

3.引导学生强化意象概念,升华对现代诗歌思想感情的认识

现代诗歌虽然不同于古典诗歌,但也不能脱离古典诗歌的影响,在诗歌创造中往往会向古典诗歌一样将自己的情感深埋在一些意象之中,讲求一种含蓄美。由于中学生知识结构水平和认知水平的局限性,并不能轻松准确把握住诗歌的内在情感。我们以余光中《乡愁》一诗的教学为例,由于中学生缺乏实际的生活体验,已很难明白乡愁是怎样的一番滋味,于是教学中怎样引导学生把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四个意象成了教学的突破点。了解选取这些意象的原因以及它们和诗人的内在联系,与母亲的生离死别,与新娘的不能相聚,与祖国大陆的分离等等在诗人心里是怎样的一种情感,教师就从这些意象入手,不断挖掘这些意象背后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探索理解诗人心中的乡愁是怎样发展的,最后再尽量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把诗歌内化为自己情感体验的一部分,那么现代诗歌教学的意义也就显现出来了。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中学课堂诗歌教学当然还是以学生为主,教师在教学中还是充当引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从现代诗歌自身的特点出发,从诗人自身的经历和情感态度出发,去探索诗人在诗歌中的情感世界,而这个途径往往就是要紧紧抓住诗歌中的意象。意象是诗人内在情感的具体化事物,教师可以带着学生在反复诵读这些意象有关的诗句基础上,再细致地分析意象,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从而能够进入诗歌塑造的意境,最后和诗人在情感上达到一致,并最终实现在精神和情感上的丰收。

参考文献:

[1] 程丽蓉《中学语文教材分析方法与实践》,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2] 王泽龙《中国现代诗歌意象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3] 翟启明《新课标语文教学论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现代的诗歌范文9

【关键词】初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648.6 【文章标识码】C 【文章编号】1326-3587(2013)12-0049-01

在当前初中现代诗歌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师缺乏足够底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教学过程单一枯燥、课外拓展较为狭隘等方面的不足,严重制约了教学成效提升。新课程改革对初中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语文教师,应当注重改革创新,全力打造高效诗歌教学模式。

一、初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现状

1、教师文学素养较低。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部分教师对于现代诗歌缺乏足够深入的研究,阅读的诗歌作品数量有限,深入开展研究的更少,导致教师文学素养相对不足。同时,部分教师在现代诗歌教学中缺乏教学技巧,教学停留于照搬成品教案的模式,完全按照应试知识点的要求组织教学活动,没有能够让学生充分领悟诗歌的意境韵味,无法有效胜任现代诗歌教学工作。

2、学生学习兴趣不足。

在上述条件下,现代诗歌的教学课堂生动性也较为有限,学生所学习的是相关知识点等应试内容,教师通过单向讲解的方式开展语文教学,没有能够通过引领感悟的方式展示诗歌的绘画美、音乐美和想象美,导致学生在现代诗歌学习中缺乏浓厚兴趣。

3、教学过程单一枯燥。

部分教师在现代诗歌教学中,完全以单向讲授的模式组织教学活动,没有能够让学生充分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也没有能够有效开展双边互动,提高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率,导致教学活动成为了教师唱独角戏的舞台,学生反而成为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影响了教学成效提升。这种为考试而教学的片面理念,无法有效彰显现代诗歌美的因素,无法有效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鉴赏能力。

4、课外拓展较为狭隘。

部分学校的语文教师在诗歌教学中,没有能够对课堂进行延伸拓展,在各门学科课外活动开展轰轰烈烈的背景下,诗歌教学拓展却似春风不度玉门关,导致诗歌教学成效长期处于低位徘徊状态。

二、有效提升初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成效的思考

1、强化文学底蕴积累,提升教师教学驾驭能力。

教师要有一桶水才能给予学生一碗水,相对于语文教学其他方面的知识结构而言,现代诗歌方面的积累,是许多初中语文教师履职能力中的短板。为了提升教学能力,教师应当增加现代诗歌阅读量,并且深入地分析研究,对于诗歌的意境、背景、主题、结构、用词等多方面开展分析探究,多接触现代诗歌,为教学活动积淀深厚的底蕴。同时,教师还应当潜心研究现代诗歌内容的先进教学经验,可以通过听课、研讨、座谈以及上网搜索、阅读教学刊物等方式,将先进的现代诗歌教学理念、经验与自身的教学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紧密结合起来,以此提升教育教学能力。

2、引导学生感悟意境,激发学生诗歌学习兴趣。

初中生是开展现代诗歌阅读鉴赏的理想群体,他们正处于各种人生理念的成长期,要让他们感受到诗歌的意境,对他们的性情进行陶冶,品格进行熏陶,让他们更加健康地成长。教师在引导学生感悟意境的过程中,要通过多种形式的诗歌诵读让学生感悟诗歌音乐一般美的意境,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引读、师生领读、学生对读等,让他们在声情并茂的朗诵之中体会感悟诗歌的意境,并借助多媒体手段演示相关情境的画面,增强学生内心情感的共鸣度,让他们在美中阅读、感悟、享受、理解。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在意境想象之中构建诗歌的绘画美,教师可以结合多媒体手段的演示,也可以通过引导想象让学生开启思维的翅膀,从字里行间去感悟简约的词句所展示的诗歌艺术境界,从而深刻领悟诗人的情感。

3、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在现代诗歌教学中,教师要从两方面入手,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首先,教师要创设浓厚的情境,让学生的心灵进入诗歌中所描写的境界,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作者的写作背景,诗歌表现的主题以及恰当的用词,以此为切入点,出示探究题,要求学生开展分析讨论感悟研究,让学生在相互交流讨论之中深化对诗歌内容意境的理解。让学生解读诗歌的语言之美,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领略诗歌的意境,同时能够为学生提供遣词造句方面的技巧,尤其是能够指导学生立意练字、推敲词句,在深刻领悟理解意境主题的同时,提高学生的遣词造句和写作能力。另一方面,教师在引导学生感悟意境、领会技巧的同时,要鼓励学生将所学、所感、所思有效迁移运用起来,可以鼓励学生运用诗一般的语言进行仿写,在教学一种题材类型的现代诗歌之后,可以要求学生借鉴教材的写法自选题进行仿写,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

4、.注重课内外结合,打造高效诗歌教学模式。

现代的诗歌范文10

朱光潜先生在《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中说:“诗是培养趣味的最好的媒介,能欣赏诗的人们对于其他种类文学可有真确的了解,而且也决不会觉得人生是干枯的。”高中现代诗歌单元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资源。新课程标准的阅读目标中明确指出:“ 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资料。”教师在现代诗歌教学中尝试应用信息技术创设信息化环境,指导学生获取、利用信息资源,支持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的文学学习兴趣,从而优化诗歌教学效果。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掌握文学审美的能力,达到自我人格的提升与完善。以人教版高中语文现代诗歌单元为例,采用课程整合的方式,把现代信息技术与现代诗歌学习结合在一起,所设计的单元学习活动主要分为三个步骤:现代诗歌网络资源平台搭建,现代诗歌赏读,写作、展示和评价。

建立现代诗歌网络资源学习库

人教版高中语文现代诗歌单元包括《沁园春?长沙》(毛泽东)、《雨巷》(戴望舒)、《再别康桥》(徐志摩)、《大堰河——我的保姆》(艾青)四首诗歌。单元学习由探求现代诗歌艺术特色开始,让学生通过网络浏览现代诗歌的各种材料,初步了解现代诗歌的发展背景和流派。然后,利用班级自主学习的资源平台,对学生自主学习与专题研究进行指导,运用搜索引擎,获得研究参考资料,掌握信息的收集加工能力;建立一个以站内搜索为主的参考资料收集、查询系统,有效地整合网络资源,形成专题资料库。

征集学生的学习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在网络资料阅读中,针对每首诗歌提出问题,由教师汇编整理并上传到网络上。问题可以由学生选择回答,把成果到网上,供师生讨论和参观。建立网络资源平台目的是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包括依据主题和任务的需要,分析、归纳和筛选适合的资料。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辅导他们处理网络信息。比如,《再别康桥》的空两格格律形式问题,应从互联网中找到徐志摩诗歌深受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影响,而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特点就是把每一节的偶数行退后一格。

用多媒体技术呈现诗歌的戏剧化情境指导赏读

现代诗歌赏读主要是加强学生的文学感觉和想象力。对于现代诗歌的教学,教师要具备一定的诗歌史观念,教师必须跳出封闭、孤立的文本世界,运用新诗史的审美眼光重新审视现代诗歌在艺术上的种种努力和缺憾,以最大限度地避免用一般的文学性标准解读文本可能会造成的诠释过度或不足的倾向。

在这四首诗歌教学中,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无论是图片、音乐或者网页,都要基于现代诗歌赏析规律——诗歌戏剧化情境。在现代诗歌中,诗歌戏剧化情境是指诗歌戏剧性的场景常常是摄取现实经验中的几个场景,表现为或隐含故事,或造成突变,或构成对比,或是场景的象征、喻意等,其目的都是指向呈现在场景中的故事情节与人物情绪。诗里的每个场景的呈现都将人物置于戏剧性处境之中,相对客观地展现其性格与命运,让主体的情感和思想渗透在艺术的转换过程之中。戏剧化场景对诗歌表情达意起着重要的作用。

如《沁园春?长沙》中的“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虽然诗歌中的描写能够配以相应的图片来展示情境,但是要让学生具体理解,还是要从知人论世的角度讲解,指导学生从写作背景和时代特征进入赏析。

《再别康桥》的魅力在于写了一个过程性的令人震撼的场景:黄昏时“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到夜幕降临时的美丽康桥“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不可避免的离别便愈会与之产生剧烈冲突,这是一种 “美”与“美的消逝”之间的无法超越的冲突。这里暗示着一特殊场景的“时间”概念:诗人没有把离别的愁绪放到离别前的不安或离别后的追思之中来表达,而有意选择了作者离别自己心爱之地的一刹那来表现。事实上,诗人已经充分意识到了这一刹那间的戏剧性效果,因为只有此刻,离者的愁绪才会处在一种最复杂最强烈的状态。诗歌教学贵在抓住诗人情感表现的律动,播放康桥的风光图片基于教师对于景色的独到阐释。

在《大堰河——我的保姆》中,艾青成功地运用意象艺术来构造四个诗歌的戏剧场景,即思念保姆、保姆之爱、保姆之死、保姆之歌。意象场景的戏剧效果,诗人以简约的笔法选择富有意味的典型的意象显示人物内在情感,并且把诗中的人物置于戏剧性的场景中。教师提供给学生的教学图片要尽可能呈现诗歌中的意象场景,引导学生解读如何通过戏剧化情境理解诗人的情感起伏和变化。

为了增加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动手能力,《雨巷》的教学可以采用编写剧本,制作视频短片的形式。教师要指导学生运用视频制作软件、互联网等信息化手段,根据所查的诗歌背景资料,把这首诗歌编成一部电影剧本。在制作过程中,学生既可以根据特定的时代背景和人物心态,还可以给剧中人物配上适合的服装、对白、动作等,加上一些合适的人物神态和街道背景,以配合人物的不同的内心感受。

在理解诗歌内容大意以后,学生会带着初步阅读诗歌的感觉和经验进入课堂学习,教师应引导学生讨论诗歌的表现形式。诗中的戏剧性台词就是将戏剧式的对话与独白引入诗中,将情节和故事用独白的对话来构成简约的情节链,以刻划人物性格。这样,诗中的主人公“我”不再是诗人的自语,而是兼有戏剧化的角色,这个角色也就是混合型的,它甚至可以经常变换角度,又可使情节有了更强的动作性。徐志摩在《再别康桥》里的“独白”注重印象和经验的表达,戴望舒在《雨巷》中的“独白”注重情绪和气氛的烘托,艾青在《大堰河——我的保姆》以叙述的方式直抒胸臆。诗人在诗歌中采用多声部的表达方式,不仅有独白,也有相互说话与对自己说话等方式,在抒情主人公、客观叙述者或潜在抒情主体的交迭互换中,构成了一种多声部的戏剧化倾向。

现代诗歌单元的写作和评价

现代诗歌单元的写作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现代诗歌的创作,二是现代诗歌评论的写作,这样设计适合不同需求和特长的学生。让学生综合单元学习的知识和诗歌经验,以个人的观点和艺术理解写作,教师要安排学生在课上展示和汇报学习成果,并引导学生观摩和评价同学作品,最后归纳到整个单元的学习评价。网络资源平台搭建所产生的学习成果评价如下。

1.在搜集资料方面,“完成任务”是指依据阅读需要,按教师提供的网址搜集资料;“稍有成就”是指依据阅读需要,参考教师提供的网址搜集资料,并能自行补充资料;“可做示例”是指依据阅读需要及个人的兴趣,参考教师提供的网址搜集资料,并能自行补充资料。

2.在阅读和整理资料方面,“完成任务”是指依据阅读重点裁剪和编辑所搜集的资料;“稍有成就”是指依据阅读重点剪裁和编辑所搜集的资料,并加上个人的看法或感想;“可做示例”是指依据阅读重点及个人兴趣,理解所搜集的资料,用个人文字摘录,编写内容大意,并加上个人的看法或感想。

3.在诗歌阅读理解方面,“完成任务”是指理解诗的内容深意,综合所搜集的现代诗资料,能就诗里情和景的描写发表个人的读后感想;“稍有成就”是指综合所搜集的现代诗歌资料,能赏析诗的意境,抒发个人对诗的感受;“可做示例”是指综合所搜集的现代诗歌资料,以知性认识提高感性的赏读层次,从不同的角度赏析诗的意境情味,抒发个人对诗的感受。

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指出,“学生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他们对学习的对象采取研究的态度”。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现代诗歌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欲望,正如布鲁纳所认为的,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发现的过程,要求学生主动地学习, 强调要自我思考和探索事物。

参考文献

[1]袁可嘉.论新诗现代化[M].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

[2]夏玲.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构建意象形象的戏剧场景之美[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8 (10).

现代的诗歌范文11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现代诗歌一直占据着独特的地位,但由于现代诗歌内容及形式上的独特性,现代诗歌的教学一直比较令教师头疼,因为学生难以理解,体会不到诗歌表达的意境。那么,如何进行现代诗歌的教学,使学生体会现代诗歌描绘的情景呢?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教材中《种子的梦》一诗是柯岩所作,整篇诗歌内容丰富,感情细腻。以下笔者结合《种子的梦》一文的教学实际,本文由收集整理谈谈如何让学生体会诗歌创作的意境和表达的主题。

一、要多读,让学生在读中加深理解,体会诗歌内容

教师要指导学生在读中注意诗歌的停顿、节奏和韵律。如,本诗第一段是“在一个/冰冷/冰冷的/世纪,我/藏身在/褐色/褐色的/土地,像一条/小小的/沉默的/鱼,潜身在/潜身在/碧绿的/海底”。学生在读的时候要注意句子的语气、重叠,要读出节奏,通过读理解课文内容。比如“冰冷冰冷的世纪”,前面一个冰冷语气要比较轻,后面一个要加重语气,这样才会读出渐进的感觉,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只有读出感情,才会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才会感染别人。在读诗歌的过程中,还要读出一种渴望,读出一颗充满希望的种子对梦想的渴望。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理解诗歌内容,才会理解诗歌表达的意境。

二、抓住重点词语进行理解

诗歌内容精简,难以理解,在教学中,教师要逐字逐句讲解,让学生加深理解。抓住重点词语,体会诗歌的内容,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才会体会到诗歌的精妙之处。本诗歌中种子从“潜身、憩睡、思念、迎接、开花、结果”到最后“融化”在泥土中,完成了它的使命,种子经历的每个阶段都是不同的,教师必须让学生加以把握,抓住关键词语进行理解。只有抓住关键词语,学生才会准确把握全文,才会理解种子在不同时期不同的心态和成长经历,从而更好地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情境。

三、要通过比较明白各种事物表达的不同寓意

诗歌往往通过不同的事物表达不同的寓意,通过各种事物的不同来表现不同的问题,比较这些事物,学生才会发现它们不同的寓意。诗歌在一开始写了“鱼儿”,通过鱼儿与种子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写出了种子的处境。诗歌中还写了许多其他的事物,如春风、冰雪、花朵、蜜蜂、风等,通过给它们各自赋予的不同寓意,表现了种子不同的成长经历,以及在成长过程中经历的各种磨难,让学生体会到种子逐步成长时遇到的各种问题,并明白其中的寓意。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给每种事物所赋予的不同寓意,体会诗人创作诗歌的寓意,使学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四、要抓住诗歌的中心句,即所谓诗歌的“龙眼”

诗歌的题目是“种子的梦”,因此就要在“梦”上下足工夫。诗

歌从一开始就让我们看到一颗怀揣梦想的种子,藏身在褐色的土地中,蛰伏待机,逐步成长,一点一滴积攒力气冲破泥土,到长出叶子、开花、结果,它都是冲着一个梦想而去,这个梦想就是诗歌的中心句“明年的春天更加美丽”。它希望带给世界一个美丽的春天,春暖花开,开花结果,给大自然增添一份景色,教师要让学生加以体会、理解,抓住中心句理解诗歌内容,体会到种子的梦是什么,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实现自己的梦的,并且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什么。

现代的诗歌范文12

关键词:美国诗歌 荣格 集体无意识 原型

引言

20世纪,现代主义的思潮开始风行欧美,从意象派诗歌起始,美国诗歌跨越了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经历了从一元到多元的转变,多种风格和流派并存,展现了这个时代的种种矛盾和各种现象。诗人们开始更多地注重表达一种人类历史的情感和人生的追求,表现出一种强烈的返祖寻根的历史情怀。本文采用荣格的理论和原型的批评方法对美国现代主义诗歌的杰出代表进行研究,探讨原型诗歌的写作根源,对诗歌中出现的一些原型意象进行论证,解析原型和诗歌关系的内涵,帮助读者更好地把握美国现代主义诗歌的艺术特质。

一、“原型诗歌”的写作根源

原型的始祖应当归属于心理学大师荣格,他将“集体无意识”理论运用到文学作品的分析中,荣格的一生都在思索无意识和种种人生的神秘现象,他用精神病学知识来解释无意识,来思考人类的各种神秘的原型现象,试图将人们带出困惑的精神迷宫。荣格认为:集体无意识是亿万次的人的社会活动的一种心理积淀,它通过种族遗传的方式传达给个体,集体无意识同时又是一种先天的精神模式,它在很大程度上支配和规范着人的精神活动。[1]这种集体无意识现象就叫做原型,集体无意识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先验的存在,是一种人类历史文化的沉积,具有预测未来的功能,是人的先验存在的原型。因此原型应当是一种心理反映的先验形式,储存于人的大脑中的一种信息密码,作为一种生理机制遗传下来,人要认识自己的内在真实,必须要思考自己的集体无意识和原型。一定意义上讲,荣格进一步扩展了柏拉图的理念论,同时也复活了康德的“先验判断”,确定了理念的本质含义就是集体无意识或原始意象。原型具有集体的含义,具有远古的特征,对于整个民族和时代来讲是普遍的,有时我们也称原型为原始意象,荣格认为:“每一个原始意象都凝聚着一些人类心理和人类命运的因素,渗透着我们祖先历史中大致按照同样的方式无数次重复产生的欢乐和悲伤的残留物。”[2]美国现代主义诗歌中,有很多杰出的诗作堪称“原型”诗作,这个时期,人们的意识形态及审美发生了巨大转变,内心开始回归,在人类集体无意识的茫茫海底世界中,人类向往万物平静,天地之间完美和谐。诗人们的复杂情感多借助于自然元素的原型倾泻而出,诗人们主张大胆直白地吐露心声,内心深处更愿意思考自己的内在真实,思考自己的集体无意识和原型,从中得到启示,再来将自己淹没于与繁杂的外部世界的种种关系中。按照荣格的理论,“原始意象无疑表现了无意识心理内容,然而却并不是其全部内容,而仅仅是那些在一瞬间集合起来的内容,这种集合,一方面固然是无意识自发活动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意识处于某种瞬间状态的结果。”[3]这种集体无意识的本能经过诗人们艺术技巧的延伸和拓展,原型在诗作中的表现更加地真实,也更加突出了诗歌的主题本质。

二、诗歌中的各种原型解读

艾略特是美国现代主义诗人中一位震惊英美文坛的于荒原中行走的诗人,他的影响力从20年代开始到六七十年代才渐渐衰退。艾略特是一位典型的原型诗人,从代表作《荒原》到《普鲁弗洛克的情歌》《四个四重奏》《燃烧的诺顿》等作品无不体现着原型的模式。而西方现代文学中没有一首诗像《荒原》这样整整体现了一个时代,体现了整个西方文明所处的尴尬境地,《荒原》中出现了生死原型、仪式原型、水火原型等,堪称原型的经典之作。艾略特提到受人类学家弗雷泽《金枝》的影响较大,因而将生死与死而复生的仪式原型表现得最为具体。“去年你在花园里种下的尸体,开始抽芽了吗?”“你还活着?还是死了?你头脑里什么也没有?”“那个曾经活着的人现在死了,我们曾经活着现在正在死去”。[4]诗歌中体现出的这些生死观,正是以古老的祭祀仪式为原型,表达死而复生的愿望。人类学家弗雷泽在《金枝》中详细叙述了宗教仪式的源头和神的死而复生。弗雷泽认为植物是有灵魂的,在原始人的观念中,植物的枯荣象征着帝王的死亡与复活,而两性关系也常常影响着植物的荣枯,这些观点都在《荒原》中展现出来,由于渔夫王丧失了生育能力,因而他的国土变成了一片荒原,人类陷入了死亡的境地。弗雷泽在《金枝》中这样描述:男男女女都一齐纵情狂欢,太阳和大地神秘的交合就这样公开地在歌舞声中、在男男女女于树下真正进行的活动中戏剧性地体现出来。听说这宗节庆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向太阳族求得雨水,求得丰富的饮料和食品,子孙兴旺,牲育繁殖,多财多福。[5]在弗雷泽的描述中,我们看到原始人认为播种者的可以引导种子生长,启发了艾略特在《荒原》中的创作。植物的荣枯作为原型的寓意表达死亡与再生,以及国土的繁荣和衰败,在这种最初的原始情境中,集体无意识通过诗人的笔抒发出来,成就了伟大的作品,《荒原》中的再生原型是一种人类无意识的原始情结。《金枝》中描述的原始仪式和农作物的丰收,还有神的死亡和再生这些现象经过代代累积,已经成为隐藏在人类内心深处的一种集体无意识结构,符合荣格的理论。

另一位著名诗人弗罗斯特是一位典型的田园诗人,诗歌中同样也充满了很多原始的意象,弗罗斯特一生的经历比较坎坷,大器晚成,偏爱于乡村题材,在普通的生活中抒发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弗罗斯特对乡村生活的感情主要源于他的乡村生活的经历,而这些经历也奠定了他原型写作的基础。弗罗斯特的乡村生活的诗歌题材是广阔的,大地、树木、农舍、河流、老人、邻居、小草、马匹、还有苹果等等这些都是诗人建构的世界,诗人就在这样的世界中沉思。《摘苹果之后》中,摘苹果的老人在丰收的喜悦中睡去,“冬夜本来就该休息,苹果的香味使我瞌睡”,[6]《补墙》中的好邻居“墙高有睦邻”,[6]《刈草》中抒发出“事实,那是劳动所知最美的梦”[6]的感情,《没有走的路》中描绘的两条小村小路,“黄色的林子路分两股,可惜我不能两条都走”,[6]《雪夜林边驻脚》中“林子真美,幽深,乌黑,可是许诺的事还得去做”,[6]一边描绘了乡村夜景,一边阐释了人生体会。弗罗斯特笔下的世界是一幅和谐美好的画面,有劳动的场景,有乡邻之间的闲谈,夫妻之间的争吵,还有对大自然中的牧场、树林、落叶、小鸟等普通景物的描写,诗人的这些描述充满了生命力,象征着人类向自然本性的回归,散发着古老原始村庄的气息。弗罗斯特笔下的乡村世界,是人类社会共同的生活形态,在人类的潜意识中不断地体现,经过长期的文化积淀,形成了集体无意识形态,人类最初就是在这样的乡村中生活,有树木、有农舍,还有互帮互助的好邻居,人类在这样的乡村中生存、繁衍,这是一个共同的集体性的乡村。

这个时期很多诗人的诗歌中展现了用原型写作的特征,例如有土地原型,罗宾森《幽暗的远山》中“幽暗的远山映着西天的黄昏”,[6]桑德堡的《大草原》中“哦,大草原母亲,我是你的一个孩子”,[6]斯蒂文斯的《坛子的轶事》中提到的山巅和荒野,这些诗歌中出现的山脉或者荒野都属于土地的范畴,诗歌中充满了人类对土地原始的渴望,土地与人类的起源密不可分,日出日落、大地、山脉等在诗人的笔下展现了无尽的生命力,万物都在自然界中生存,这些原始的自然元素回归到了原古环境里。还有很多关于“水”的原型的诗歌,弗罗斯特的《春潭》中“这些水潭虽然深藏在树林中”,[6]威廉斯的《海边的花》中“而大海却旋转着,安详地,在茎上摇曳,像花一样”,[6]杰弗斯的《晚间退潮》中“大海很久没有这样宁静”,[6]这些诗歌中出现了众多的水意象,水和人类的生存相辅相依,人类文明的发祥地都在水边,尼罗河、爱琴海、中国的黄河、幼发拉底河等等。水埋藏在人类的内心深处,作为集体无意识的情感,诗人在诗歌中唤醒了人类对水的原始情结。这个时期很多诗人以自然景物为主题,描写了大自然的景物,赞美了大自然的美,在大自然的美中我们仿佛走进了原型的世界。

结语

美国现代主义的诗歌庞杂,众多诗人的诗歌中充满了原型的痕迹,诗人笔下的生活也许是现代的,也许是古代的,也许是跨越了时空,可是无论怎样的时代变换,这些生活代表着集体的无意识,是人类从幼年到成年的一段集体记忆,由于时间的久远,这些集体的记忆便隐藏在了无意识的茫茫大海中,诗人原型式的表达抒发的不是简单的山水和对话,而是具有原始意味的神秘色彩的人类的集体无意识形态。现代主义诗歌是美国历史上的宝贵财富,从原型的视角去研究美国现代主义诗歌,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埋藏于人类心底世界中的集体无意识,能更好地把握在20世纪这个大背景下诗人进行诗歌创作的深层理论基础,从诗歌中追寻原型、呼唤人性、回归远古生活的最初记忆,为现代人找到灵魂的栖息处和心灵的故乡。语

参考文献

[1]C.G.荣格.心理类型学[M].吴康,丁传林,赵善华译.西安:华岳文艺出版社,1989.

[2]叶舒宪.神话:原型批评[C].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3]荣格.心理学与文学[M].冯川,苏克译.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87.

[4][6]赵毅衡编译.美国现代诗选[M].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