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公文范文 现代化论文

现代化论文

时间:2022-05-02 04:46:05

现代化论文

现代化论文:现代化农村小学教育论文

1我国农村小学教育的发展现状

从我国改革开放发展至今,政府加大了对我国农村小学教育的支持力度,在政策和资金等方面都给予很大的支持,我国的农村小学教育在某种程度上也因此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培养出了众多的人才,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很大的智力支持,已经摆脱了原来农村教育落后的局面。我们从农村小学教育基础设施来看,改善了农村的校舍,使学生们学习的安全空间有了保障,维护了我国小学教育长效机制:从教学质量上看,目前已经对农村小学教师展开了专业的培训,旨在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素养;在教学经费上,我们调整了农村小学经费的分拨,加大了教育资金的投入,保障了教师的薪资待遇。在农村小学教育期间学生们的学杂费全部免除,同时对教科书也给予补助,这些已经大大地减轻农村小学生们的负担,提高了他们入学学习的积极性,也是农村小学教育改革中的一项重大胜利。

2农村小学教育面临的问题

2.1教学设施的建设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我国农村小学教学的设施存在很大不完善之处,尤其是在一些偏远的地区,这种问题表现得更为严重。有很多小学的教室存在着安全性问题,不仅如此,还存在着数量很少的问题,学生们不够用,导致多个班级学生共同拥有一间教室,教学资源非常不足。除此之外,图书馆和一些教学器材资源短缺,使学生们不能充分地运用资源来提高学习成绩。还有一些农村学校的桌椅板凳数量少,而且非常陈旧,照明条件很差,老师教学运用的主要器材还是粉笔和黑板。综上可见,目前我国农村的小学教育着实面临着困境。

2.2师资力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在教育中发挥着指引的作用。师资力量的雄厚与否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教学质量的好坏。现在我国的农村小学教育中普遍存在着一种现象,小学教师的整体年龄偏大,文化素质不高,思想观念落后。加上农村小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固守传统的教学方法,思想过于保守,只针对书本的知识作讲解,不能培养学生们开放的思维,不仅不利于学生们的全面发展,更不利于现代化人才的培养。目前在我国,由于城市小学和农村小学的工资待遇有很大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教师教学积极性的提高,还有一些老师会把对薪资待遇的不满带到课堂上,对学生教学不负责任。而有一些优秀的教师为了获得更高的薪资待遇,也纷纷到更好的学校去就职,农村学校也因此丧失了很多优秀的资源,农村的小学教育情况更加恶化,使这种现象不断地恶性循环,造成了农村小学教育发展缓慢这一现状。

2.3教学方法不科学

我国现在农村小学教学目的还是传统的应试。老师们针对考试的内容对学生们进行教育。很多的小学校仍然保持着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在讲桌前,通过口头和粉笔来教学,使一些先进的多媒体教学工具形同虚设,失去其重要的价值。学生们的学习成绩也没有改善,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也使一些学生丧失了获得更多知识的途径,这是农村小学教育的失败。目前我国小学教育中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评价主要还是通过分数来决定,这种评价标准一定程度上就不利于学生们全面素质的提高。由于老师单纯的追求高分数,使学生们的创造力得不到提高,这样非常不利于学生养成独立思考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好习惯。

3农村小学教育发展的对策

3.1农村小学教育应当面向现代化

现代化的发展需要我国的教育也要面向现代化,满足我国对现代化人才的需要,不断促进我国现代化的发展。小学阶段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在这一阶段,学生们能够养成一个好的学习习惯并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也是以后进一步学习的基础。所以我们国家无比重视小学教育,希望孩子们在起点就能打好基础。小学教育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一生的发展。农村小学教育的发展应当以面向现代化为目标,着眼于当下,展望未来。积极响应国家的政策号召,紧紧握住时代脉搏,只有做到这些,才能为我们的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让农村的孩子享受到和城市孩子同等的教育。

3.2各级政府应该加大重视力度

加强小学教育工作刻不容缓,所以各级政府要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能,准确地给自己定位,以身作则,努力完成教育发展的重任。把教育水平和政府工作人员的业绩水平紧密联系在一起,把教育水平作为对政府工作人员考核的重要指标。另外上级政府也应该建立相应配套的监督机制和绩效考核机制,对我国小学教育工作进行监督,促进我国小学教育工作的开展。

3.3不断优化我国小学教育的资源配置

目前我国一些农村小学存在很多问题,其中很主要的一点就是农村小学生使用的资源比较少,师资力量很薄弱。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整合当地的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对农村小学的布局要进行合理调整,把那些设施陈旧,生源少的学校合并到周边大的学校当中去,形成一个师资雄厚、资金充足和良好教学环境的结合。在校区得到整合之后,还要加大力度在多媒体教室和图书馆等方面的建设,力图使小学教育全方位得到提高。

3.4完善教师队伍的建设

教师队伍的素质直接影响到小学教育的质量。所以要建立一个严格的教师培训机制,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对其教学方法和理念等进行培训,通过提高教师的素养间接地提高学生们的素养。还要建立起相应的教师考核机制,提高教师们教学的积极性,运用各种方法,鼓励年轻有为的教师走进农村,为农村的小学教育注入新鲜的血液,进而提高教学质量,使农村的孩子们真正享受到更高水平的教育。

4结束语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国要想走向繁荣和富强,一定要重视对人才的培养。教育特别是小学的教育是发展的重中之重,希望有关部门要提高对此认识,使农村小学教育得到真正的发展。让农村的孩子们真正学到更多的知识,促使其健康和谐的成长,为我国的长远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作者:赵成林 单位:四平市铁东区石岭镇中心校王家沟小学

现代化论文:现代化进程中教学管理论文

一、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管理系统与高校实际情况不符

在高校教学管理中,学校相关领导对现代化信息教育管理技术比较重视,也逐渐开始关注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研发,但是由于高校教学管理系统往往由校外软件公司进行设计和开发,程序人员没有高效教学管理的经验,缺乏对管理工作的认识,在设计教学管理系统时,不能考虑到系统的全面性和实用性,使得教学管理系统与高效教学管理实际情况不符,很难适应高效教学管理的需求。

(二)落后的管理体制

传统教学管理模式中,学校教务处掌握了绝大部分的教学资源信息,导致院系二级管理存在诸多问题,直接抑制了教学信息化管理水平。在这样的条件下,学生和教师在资源调度时,流程多而复杂,使教学管理者将大量的时间浪费在重复的工作中,为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带来很多麻烦,教学管理工作陷入一种恶性循环中,大大降低了高校教学管理水平和质量。另外,各教学管理岗位相对较独立,教学资源、数据和信息没有实现共享,这些重复数据由不同管理岗位发放和使用,难以确保数据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直接阻碍了教学信息的有效处理。

二、加强现代信息技术进程中教学管理的思考

(一)更新教学管理理念

若想有效地推进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就必须转变和更新传统的教学管理理念、管理方法和内容,树立先进的现代教育理念,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实现管理理念的创新。因此学校相关管理部门应更新教学管理理论,健全教学管理制度,使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认识到现代化信息教学管理的重要性,为其创设出一个人人都会用的管理氛围,促进我国教育技术现代化的教学管理工作,实现高效、科学的教学管理目标。

(二)转变教学管理职能和制度

在传统教学管理体制中,教学基层单位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加上教务部门忙于日常事务性工作中,大大降低了教学管理质量与水平。因此,应建立以院系管理为主的教学管理体制,将教学资源、信息数据等管理权限下放到各基层中,扩大院系部教学和管理的自主权,完善相关教学管理制度,提高日常教学活动信息的反应和监控能力。通过教学管理职能的转变,教学管理部门从原来全方位、全程式计划管理转变到宏观调控上来,大大提高了教学管理水平。

(三)建立教学管理系统和信息化平台

近年来,我国高校规模不断扩大,加上计算机信息技术日新月异,高校深刻地认识到了信息化教学管理是高校发展,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和效率的必然之势。因此学校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以学校教学信息管理网站为基础,从教学信息管理平台出发,扩展应用功能,建立教学管理系统和信息化校园平台,提高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在管理方式方面,利用计算机软件处理、保存、传递等功能代替传统笔写纸记的落后管理模式。同时分配设置多级用户模板使用权限,真正实现学校和学院的二次管理,以便教师和学生能及时获取教学的动态信息。

(四)提高教学管理人员信息处理能力

在现代化高校教学管理中,教学管理人员面临着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懂信息技术和现代教育思想,还要求具备丰富的管理经验和创新能力,这是确保教学管理信息化系统正常运行的基本条件。因此学校应加强教学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抓好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定期组织他们进行系统操作、系统管理、系统维护等知识的培训,对教职工和学生进行系统操作指导,编制和印发系统使用手册,重视教学管理人才的引进,确保管理机构反应灵敏、工作高效,提高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质量与效率。

三、总结

总而言之,在教育技术现代化进程中,学校和教师应深刻地认识到教学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针对目前我国高校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学校应结合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出针对性强的措施,更新教学管理观念,完善教学管理职能和制度,建立教学管理系统和信息化平台,提高教学管理人员信息处理能力,从而确保教学管理信息化系统发挥出最大的主体性,有效地激发教师工作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我国高校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作者:濮志杰 单位:浙江传媒学院

现代化论文:现代化煤场运输销售管理论文

1“一卡通”实施的必备条件

硬件部分包括:磁卡若干;销售部配备磁卡录入系统;煤场、磅房门前各设立感应扫描装置一处,磁卡刷卡机一套;磅房电子磅。以上所有管理室电脑网络要连接,形成信息系统同步。软件部分包括:销售部录入人员责任心要强以及职业道德素质要高。

2“一卡通”实施的具体方法

“一卡通”是借鉴现代化居民小区或办公场所车辆进出自动管理模式再推广的一种设想。此方法也可以用在除煤场以外的任何销售运输管理场所。“一卡通”具体实施步骤如下所述。

1)信息录入过程。当客户与煤矿销售部、合同部签订购销合同后,客户付款后凭提货单到销售部办理“一卡通”相关手续,销售部根据合同及提货单上标明的客户名称、合同号、煤种、煤量、装卸车点、提货有效期和客户提供的下一步将进入煤场的车辆数目、车牌号、单车最高装车量等相关信息,设有专人专机分别录入到若干张磁卡中,每张卡对应一辆运输车,由客户分发给运输车辆司机单独保管。“一卡通”内的信息不重、不漏、不可随意更改。“一卡通”相当于客户出入煤场、磅房的有效的唯一凭证,也可以称为运输车辆合同期内的“临时身份证”,此卡信息有效期至提货单内标注的提货时间段。磁卡大小可如同信用卡大小,磁卡表面可印刷有煤炭企业产品简介。在本合同结束后,磁卡自动失去功效,由客户交回销售部回收,销售部通过刷卡将卡内信息导入到电脑信息化平台中,此卡便履行完本车本次信息储存任务。

2)张贴出入标志。销售部为客户分发的运输车辆辅助出入标志,要求其张贴在运输车前窗玻璃的指定位置,为下一步车辆进入煤场和磅房感应器扫描做好准备。

3)车辆进入煤场。煤场大门口设立一处感应扫描装置,当客户运输车辆驶入煤场时,车前窗上特定出入标志被第一时间扫描并传输入煤场管理室;与此同时,客户在煤场门前放置的特定机器上刷卡,该车辆进入煤场的时间和卡内事先录入的车辆信息也一并传输到煤场管理室,管理人员据卡内的录入信息装车。当客户重车驶离煤场时,装车过程的所有信息包括:运输车辆进、出入煤场时间、车号、装车人员姓名,同时写入磁卡。

4)车辆进入磅房。同进入煤场不同,当重车驶出磅房时,磁卡内写入部分增加了该车辆驶入、驶出磅房的时间、载重量、司磅员姓名也一并刷卡录入到“一卡通”中。

5)信息共享过程。销售部在上述过程中,可以足不出户,在部门电脑上仍能查看到客户车辆所有信息,包括:已拉运产品的客户单位,多少辆车、哪个车号,哪个时间进出,在哪个装车点、拉了多少吨,煤场装车员、磅房司磅员姓名,与合同要求、提货单要求相比还有多少存量、还剩多少时间期限,未拉运产品的客户信息也能一并查到。此处的信息也可实现资源共享。如若条件允许,可以和煤炭企业总公司运销系统网络实现共享和同步。

3“一卡通”实施的有利层面

1)足不出户做到心中有数。销售部或煤炭企业在网络连接状态下,足不出户就能够对客户拉运信息做到心中有数,为真实、准确、有效的运销统计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保障合同按时按量完成。由于“一卡通”根据合同、提货单对拉运量、拉运时间进行了设置,所以在提货量完成之时,该卡自动锁卡,客户不可能超量拉运。若超过提货日期,客户还未拉运,也会自动锁卡。这样可保障合同和提货单按时、按量执行,为下一步的运销工作奠定了扎实基础。

3)保障运输车辆的有序拉运。由于“一卡通”磁卡内客户进出拉运时间、数量、车号等信息的清晰明确,所以不会在客户之间或车辆运输人员中产生因谁先来、谁后到、拉了多少、过错磅、反复过磅等错误情况,也不会因为加塞、堵车现象扯皮、引起纷争。从而保障了运输过程的安全,保证了统计数据的准确无误。

4)减少相关人员监督工作量。“一卡通”只在初期给客户录入过程需要专人管理,运输车辆进出煤场和磅房期间并不需要专人监管,节省了人力,节约了时间,提高了效率。

4结束语

如今煤炭市场消费趋于理性,煤炭生产企业在寻求新的商机、开发和保持新客户的同时,一定要做好自身建设,把基础管理做到位,让更多的客户了解、认可企业。“一卡通”从煤场管理的一个小层面折射出管理可以做的更细、更现代化、更人性化、更科学化,让基础管理上台阶,吸引更多的客户与企业合作。

作者:冯俊明 韩继军 杨瑞 单位:太原煤气化股份有限公司

现代化论文:现代化经济管理论文

一、经济管理与现代化的关系

(一)经济管理现代化概念

什么是现代化?经济管理的现代化是指我们需要解决什么问题。为了更好的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经济管理现代化发展包含了模式、思维以及方法。当今社会的经济管理系统在迅速发展和完善,进而形成了现代化的经济管理,更好的满足社会经济发展要求。

(二)经济管理与现代化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呈现出民主化、网络化、人性化特点。国人已经在经济管理现代化中投入了较多注意力,主要因为经济管理现代化正在迅速发展,国民经济发展的中心便是经济管理现代化的有效实现。只有现代化推动经济管理才能达到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因此,经济管理无法脱离现代化,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经济管理现代化系统。

二、经济管理现代化的表现形式

(一)管理的艺术性特征

经济管理重点不是怎样管理,也不是如何控制经济运行,而是突出艺术性。经济管理的重点是科学规划与思考,并且采取相应措施,积极思考实际问题,寻找解决方法。

(二)管理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所有管理活动都体现出能动性与创造性,经济管理也是如此。经济管理的目标是最佳配置人力资源,实现最佳效果。在管理过程中,需要提高人的能动性,创造最大化价值。

(三)管理的民主化和专业化

经济管理人员需要具备丰富的管理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实施管理经济。另外,在管理过程中,还要体现民主精神,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实现民主化管理经济,以便达到最佳管理效果。

(四)管理的科学化与自动化

科学化要求需要我们不断吸收最先进的科技成果,提升经济管理水平。自动化则需要我们将计算机、现代通信以及自动化设备应用到实践管理中,有序控制管理活动,保证经济管理效率。

三、经济管理发展的新趋势

(一)转变管理观念

全球化趋势日益显著,这就需要企业纠正对管理观念认识不足的地方,彻底转变落后的管理理念,把现代化的经济管理理念放在首位。充分了解经济管理的重要性,完善经济管理模式,通过人性化和现代化的管理措施,最大程度发挥经济管理的能动性,促使管理突出极强的权限。利用专业化的管理人员,完善经济管理制度,逐渐接近发达国家民主化的决策模式,加强民主意识,提高管理制度的自动化水平。

(二)建构建完善的经济管理制度

管理模式取决于管理需求,要想解决传统经济管理模式问题,就需要采用科学的经济管理模式,随着迅速发展的经济,很多与这一发展趋势不适应的问题表现出来,经济管理中较为严重的问题便是缺乏人性化。目前世界正在逐步向多元化发展,经济系统也要求产生更多的创造性劳动,因此需要强调人的重要性。

(三)民主管理方式

在决策模式上科学的企业与组织是下移重心的,如此的决策模式更加容易形成优秀价值,不少优秀企业在开展任命工作时,通常利用很多时间进行研究,并且通过专业分析反复讨论确定正确与否,这样的做法是非常必要的,因为错误的任命通常需要几年时间承担这一不良结果。对于重要的经济管理决策也需体现民主化,通过全员进行表决,只有这种先进、人性化的方式,才能促使决策与全球经济发展趋势更加适应,有利于实施决策。

(四)从硬件管理向软件管理

另一种柔性化管理是将从硬件管理向软件管理作为重点,这也是人们进一步理解知识后形成的认知,如现代企事业、机关单位将财务管理软件、工资管理软件,人员管理软件等运用到经济管理手段中,使经济管理更加简便高效,大大提高了经济管理效率。这必将成为未来经济管理的重要趋势。对管理造成影响的知识经济理论有:知识已经发展成为关键的资源,逐步迈入知识经济时代。管理的中心是创新,也是目前与未来管理的主要方向;企业再造相当于发动了一场管理革命。企业未来模式便是学习型组织,企业取得胜利的重担在于全球战略。在知识经济发展时代,人们更加重视知识,随着人们理念的转变经济管理也发生了变化,在管理系统中知识的作用更加重要,并且被作为企业组织的重要资源。以人、财、物作为重点的硬件管理逐步被软件管理取代其主导位置。软件管理就是管理知识和经验,整合全部的知识经验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资源。任何一种管理制度都无法脱离大量的理论经验,在这个前提下,积极创新,企业才能健康发展。

(五)团队合作

目前社会更加重视合作的意义,不管是企业还是其他组织,要想获得长远发展,必须具备合作精神。具体表现为鼓励团队协作,构建团队鼓励制度,综合管理者与操作者的优点,加强团队自我组织管理。随着任务的出现而形成了这种团队,随着任务的改变而积极调整,团队中全部成员都最大程度贡献自己的知识技术,使其完全共享。

四、结束语

综合分析,我国要想达到现代化的经济管理目标,必须彻底改变传统模式,积极提升工作水平,并且利用与我国经济建设相适合的管理经验,鼓励使用各种科学方法,构建优秀的管理渠道,如此才能发挥经济管理作用,形成现代化的经济管理机制。

作者:汤巧丽 单位:丽水市雷博劳动事务有限公司

现代化论文:现代化大农业发展论文

1黑龙江垦区现代化大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1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需进一步提升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黑龙江垦区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农业机械化使用的空间不断扩大,发展速度不断加快。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经过了几十年漫长而曲折的发展历程,形成了相当的基础和规模,为垦区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给黑龙江垦区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经济效益。但是,其发展也存在着农机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农业机械化总体投入不足;农业机械化服务领域较窄,机制不活,服务功能不强等问题。

1.2缺乏现代农业工程技术人才

黑龙江垦区拥有大量的农机技术人才,垦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离不开他们的贡献。随着现代科学技术迅猛的发展,人才的培养正朝着终身教育的方向发展。农业机械化装备的智能监控技术、机电一体化、系统优化的决策支持、农田技术信息的智能化的采集和处理技术等的迅速发展和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发展,都要求垦区尽快培养一批能掌握先进的农业机械、标准化的农机管理和企业的经营管理等方面知识的人才。

1.3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

黑龙江垦区建立了农机社会化作业服务体系。在农机服务与经营机制上,改革了过去单一国有体制,实行了农机到户、经营到户,使家庭农场成为农机投入和经营的主体,形成了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统放结合的作业服务和经营机制。但是为农机提供油、维修服务、技术咨询、推广应用、教学培训、农机科研和农机产品营销的农机服务的体系仍不够完善;服务市场化、服务组织实体化、实体经营企业化、企业群体产业化等方面还需要不断加强。

1.4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缺少强大的优秀竞争力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垦区培植了一批部级龙头企业,但也应该看到其规模和实力与国外的农业产业化公司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80%的企业都是进行农产品初级加工,没有形成特色的农产品优势,大多只是利用垦区农产品原有的知名度,市场的拓展能力相对较差,发展比较缓慢,高附加值的农产品加工水平仍较低。

1.5农业信息服务不到位

黑龙江垦区很早就建立了“北大荒信息港”,各个管理局也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但是由于大部分的农户文化素质较低,使用网络的能力有限,因此很难利用现有的网络信息的平台获取农业生产的相关信息。

1.6科技创新能力不强

近年来,黑龙江垦区科技创新的能力不断提高,但是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具体表现为:垦区农业科技研发能力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无法取得自己独有的高水准的科技成果;垦区的科技发展不够平衡,缺少顶尖的科研工作人员;垦区科研资金的投入不足,制约着农业科技的发展。

1.7农产品市场不规范

虽然黑龙江垦区有一些优质大宗农产品品牌在全国有一定的影响,如“北大荒”肉业、“九三”牌大豆色拉油、“完达山”牌乳制品等,但从总体上看,大宗农产品品牌杂乱,真正名牌产品很少,使得黑龙江垦区农产品品牌市场混乱,每一品牌的生产规模小,带动能力弱,影响了产业的升级,削弱了垦区农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2黑龙江垦区现代化大农业发展建议

2.1推进土地流转

黑龙江垦区要以市场导向为主体。农业要发展就必须优化土地的配置,促进农业土地的集中与流转,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逐步提高土地生产效率。黑龙江垦区的土地集中与流转,必须以尊重市场的经济规律为前提,充分利用市场作用,主要是依靠经济手段和市场力量,逐步促进土地流转。建立并且完善农地流转市场,方便进行土地流转。

2.2进一步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2.2.1建立高素质农机人才队伍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水平要想达到世界农业发达国家的水平,不光要引进先进的机械设备,更重要的是建立一支能够掌握现代化农业机械技术的高素质农机人才队伍。农机队伍建设是一项长远大计,是一项根本性措施。需要对机务人员进行长期培训,达到机务人员懂得机械原理、操作规程和农艺要求,会操作、会调整、会修理、会保养的专业要求。造就一支具有文化知识、专业特长、适应垦区现代化大农业建设的职业化农机人才队伍。

2.2.2发展生态农业装备

黑龙江垦区现代化大农业的发展和垦区经济整体发展面临着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重压力,垦区农业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机械化的需求在不断扩大,主要包括安全高效施药、农产品安全生产和加工、农作物秸秆资源的综合利用、化肥深施、节水灌溉、精量半精量播种、保护性耕作等方面的农业装备。因此,黑龙江垦区要大力发展保护型耕作的少耕和免耕技术和装备、有机肥的生产与施撒技术装备、高效低毒农药和防扩散污染所用施药机械、化肥有效施用与可控缓释技术与装备、精量播种机械、节水灌溉机械和联合作业机械等,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

2.3加强农业产业化经营

2.3.1提升龙头企业的优秀竞争力

黑龙江垦区的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发展,应该依据自身的特点制定发展方向。一是要注重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引进创新型的技术人才和应用型的管理人才,应用各种激励的方式,满足人才物质和精神上的需要。二是发展企业集团。农业产业链条较长,龙头企业依据这一特性,想要以竞争优势取胜,就要重视企业集团的发展。

2.3.2建立健全利益协调机制

一是建立专业的经济合作组织来保护农民的利益。黑龙江垦区应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以民主、自愿、重视教育、盈余返还的原则,在各个农场建立经济合作组织。二是要在垦区范围之内建立各种行业协会。

2.3.3完善农业产业化人才队伍建设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的根本就是加速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只有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才能使产品具有市场竞争力,稳定农业产业化长期稳定的经营发展。垦区要加强农业生产服务,依靠社会化的服务体系推广成熟的技术。同时要保障垦区科研机构的经费投入,加大对农业科学技术的资金投入,建立报酬与贡献相结合的激励体制,促使农业科技人员全身心地投入到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多渠道、大规模地引进高水平、高素质的农业技术人才、市场营销人才、管理人才和资本运作人才,实施创新型的人才战略。加强职业技能的培训和人才的培养,建立人才培训的专项资金,提高人才团队的整体素质,为农业产业化的2.4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2.4.1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

黑龙江垦区应加大对农业科研的投入,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拨出专门的经费成立农业科研发展基金,用于农业科技的研究与推广。要走多种投资渠道相结合的道路,建立完善个体、企业、集体和国家相结合的多元化投资结构,还要全力争取外资的支持,从各个方面来提高农业科技创新投入的总水平。垦区应加强监督农业科技市场,实施规范有序的运作,并且制定相关政策来鼓励国内外先进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与推广。垦区还应加大对执法的监督力度,坚决打击和取缔农业生产和流通领域存在的农业信息技术假冒伪劣和不规范的交易行为,为农民创造一个可靠安全的农业科技成果市场。

2.4.2加强农业高新技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黑龙江垦区的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想在短期内赶超国际先进的技术水平,仅依靠垦区的自主创新难以实现。因此,垦区要以坚持自主创新为基础,以经济全球化为契机,针对农业科技的创新开展广泛的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2.5推进农产品市场规范化和优质化

2.5.1突出黑龙江垦区农产品的规模优势

黑龙江垦区粮食商品量居全国前列,大豆商品量、玉米、水稻及乳制品等产量都居于国内领先地位。应把这些主导产品和主导产业做强做大,发挥大宗农产品规模的优势,提高科技含量,促进市场化和优质化水平的提高。

2.5.2优化区域布局

黑龙江垦区发展农业的资源条件良好,玉米、水稻、大豆、马铃薯等农产品都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应当充分发挥垦区农业资源的优势,优化区域的布局,突出优势的农产品与优势的产区,形成合理科学的分工布局,培育和推动有区域优势的主导产业发展。

2.5.3加强经营机制创新

充分发挥产业化的经营组织作用应建立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上,这是现代农业发展产生的必然结果。因此,黑龙江垦区应加强农业经营形式的创新,强化农业产业经营组织对农产品的市场化和优质化的牵动作用,通过“市场+农户、公司+农户、公司+农户+合作组织”等形式,构建起农民与市场间的桥梁。与此同时,垦区还应加强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经营方式的创新,通过现代化的经营方式,提高市场的服务水平,完善产品的质量检验和监督,提高农产品市场的流通效率。

2.5.4建立品牌意识和诚信制度

诚信制度是现代社会应遵守的准则,对市场化的促进起十分重要的作用。黑龙江垦区应该在农产品的生产过程中讲求诚信,让我们的产品获得信赖,并以这种诚信作为基础,树立黑龙江垦区的大宗优势农产品品牌形象,宣传与扩大大宗的农产品市场影响,促进大宗的农产品市场的流通,最终达到提高农产品经济效益的目的。

2.6加大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财政投入

黑龙江垦区的现代化大农业发展离不开国家的政策支持和保障,这是垦区现代化大农业发展的源源动力。要求政府加强领导,协调各服务部门,加强对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引导和规划,完善政策支持体系。政府的财政投入,是垦区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最为重要的财力保障。对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进行财政投入,具有很强的生产性功能,不仅能够促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农村经济的繁荣以及农民收入的增长,而且能够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农村社区发展,缩小城乡差别,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和长远的战略意义。

3结论

农业现代化发展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中之重,不仅关系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我国现代化的进程,更关系着国家的独立和社会的稳定。因此在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问题需要高度重视并妥善解决。

作者:付晓晨 施春亮 李宁 单位: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科技情报研究所

现代化论文:现代化种子与林业技术工程论文

一、林木种子革命的发展历史

很早以前,“绿色革命”这一思想就被全世界公民所倡导,但是从其本质上来讲就是指种子革命的开端,但是绿色革命的前提是要有好的种子,也有人把它叫做“农业革命”,加之现在每个国家的人口都出现了递增的趋势,这就让粮食成了一大难题,科技要发展,时代要进步,城市的大型建筑物、企业、工厂等按照原规划的建筑起来了,这势必让城市周边及农村的耕地面积越来越少,这就提升了了人们研制和提高种子的品种和产量的意识,面对这种情况就迫切需要在有限的耕地面积里面能够获得更多更大的效益和产量,但是现在的环境日益恶化,这就不得不让人们从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出发,所以慢慢就眼花成了“绿色革命”。地球上的生态系统中最主要的因素就是森林,全世界的森林面积也是相当大的,以前的人们只知道从森林里面乱砍乱伐,以满足自己欲望,但是随着地球的灾难越来越多,很多国家都开始对森林进行了保护,已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并且还对这些树木加以保护和经营,但是在这过程中,国家政府将森林划分为两个区段来进行可持续发展,分别是生态林以及商品林,根据地理位置和条件气候的需要,将少部分的商品林用于人们迫切需要林木时用,另外的大部分林地则用来保护地球上的生态环境,防止环境的进一步恶化,这种办法和措施已经在很多国家被付诸实践,其中新西兰就是其中效果比较显著的一个国家,但是最主要的还是在种子上面,拥有良好品种的种子,树木的生长时间短,生长的树木不仅树高且魁梧的优良树木的种子,才是现在迫切需要的树木新品种,这样的种子才能为我国的现代林业做贡献。

二、林木品种的改良

(一)林木的品种一般要经过四个阶段

新品种的整个研制和培育过程是极其不易的过程,从一开始对优良种子的选择到对种子存活率的测定到种子的整个繁育和培养的过程在到最后的种子培育成功和宣传每个环节都显得极其重要,但是这个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且要用不少的时间和金钱才能完成。

(二)开发基因资源

在现在的基因资源也普遍被人们所认识和了解,每一棵树木都拥有自己的基因资源,也正因为如此,人们才能根据基因发现种子的一些特征和品种,研究新品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就需要一定的基因资源来进行诱发变种等其它一些研究,另外对于种子遗传工程这一项目的研究和探讨也是需要基因资源为基础才能完成的,研究人员收集了不同基因资源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在培育新品种的过程中,采集的基因资源要是越丰富和全面,那么研究人员将能更进一步的进行钻研,并且不是泛泛而此,针对性非常强,并且能够更好的培育出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品种,以此来提高树木的产量,解决林木资源的问题,并且基因资源不单单是现在为培育优良品种做贡献,而且在将来为研究人员研制出更能适应与社会的优良品种铺一条道路。

(三)选择育种

新品种培育过程的选择育种也是相当重要的,并且它的重要性不仅仅体现在可以培养出优良品种方面,而且绝大部分还体现在生产群体方面,这一发现对林木的品种的研究与改良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和价值,例如,在马尾松种植物中,上面的红心率较高的马尾松就比一般的马尾松的价值高出很多,这都是因为选择育种的结果,因为它能够迅速的意识到人们希望的理想型的树木的基因型,并且能够在之后的过程中顺利的进入到栽种这一过程里面。另外就是在育种过程中,不要循规蹈矩的就让一些植物按照其自身的育种本性任其发展,还可以根据一些植物父本母本的不一样选择不同的能够培育出新品种的相互繁殖和育种,有些树木的杂交过程中,不仅自身的基因特性不会变,还带有其父本母本的一些特性,这就让某些品种稀少的植物或者濒临灭绝的珍惜植物有了挽回的地步。并且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现在国家相关林业部门都相继研发出了细胞工程、不同植物的染色体工程、以及其他的一些关于植物优良育种的项目工程,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的稀有植物和新品种的开发和研制创造了条件,相信在这些新的项目工程和新技术的研制和开发中我国未来的林木业将越来越繁荣。

(四)树木的遗传的验证

前面已经提到了我国林业也研制出了很多进行优良育种的项目工程,但是在这基础上还是要考虑植物的遗传特性,虽然很多经过杂交、遗传变异等培育出了新品种,但是有些不符合植物本身的遗传特性,这就不能确定这些植物的品种是否是属于优良品种类,倘若不是优良品种就不能够被认为是良种,因为它毕竟不能够收到相关基因的遗传控制。只有育种的结果新品种经过检测适合父本母本的特性的这种植物才能为原本使用,并且以利于研究者对育种阶段进一步的探究。

(五)树木自身的良种繁育

树木除了要有一个好的育种过程,还要有一个好的繁育过程,当经过多重研究实验选择出来的优良种子后,就要进入良种繁育这一阶段了,一直到这种品种出现变化,良种繁育是培育新品种过程中的从育种阶段想最后的生产并推广过程的过渡,最容易过程至关重要,倘若这一过程失败,那么培育过程中其它过程都相当于失败了,在这环节中,倘若繁育的气候、土壤、水分等把握不好还有一些措施和方法不当都将有可能对品种繁育造成影响,让本市了优良的品种变成一些不能适应生存的劣等品种,这样之前培育新品种的目标都将功亏一篑,让林木增产的目的也是夸夸其谈,林木的良种繁育主要是良种方式,其中一种是有性繁殖,另外一种则是无性繁殖,但是有性和无性繁殖二者是有一定的关系的,后者被包括在前者里面,在现在林业的种植园存在的最严重的问题就是林木的产量不够高,自己长出来的林木与经过变异的种子的遗传基因不一样,两者的父本母本不一样,体现不出品种好这一特性,对以后木材市场有一定的影响力,在对林木的利用方面将添加一定的困难。将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二者相比,目前国家都比较偏向于无性繁殖方面,因为无性繁殖过后,下一代的分株将不会改变父本母本的遗传特性,这就可以保存原有林木的一些特性和生存方式,在遗传增益上面占据这较大的优势,但是有性繁殖相对将不能够完全做到这一点,正因如此,全球很多国家都比较看中无性繁殖带来的成就。所以在整个新品种的培育过程中可以看出我国的林木在种子方面已经在慢慢的改善的创新,已经完全摆脱了过去那种有种就种的局面,而是在向质量与产量并驾齐驱,共同进步的趋势发展。

三、生物技术与林木种子方面

(一)细胞工程

1、林木的组织培养方面

无性繁殖能够保存原有林木的遗传特性,让分株拥有与父本母本一样的特性,从另一方面同样的,用组织培养和繁殖一些林木的分株,也能够保存遗传特性,不仅如此,还具有自身的一些优良特性,首先就是可以利用组织培养出无菌苗、以及能够让培育出的新品种在进入推广阶段后的周期不会那么漫长,也可以作为保存林木自身的基因的有效措施和途径,当然它的特点远不止这些,还有很多其它有利于林木事业发展的特点。

2、原生质体方面的养育

在1960年的时侯,国外一位研究者就发现了原生质体培育方面的相关信息,这在当时是为林牧业的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后来人们通过慢慢的研究和探讨发现了二十多种林木的的原生质体,并且通过培养之后,有很大一部分都成功的诱导成了植株。这让原生质体在当时有了一定的市场价值,现在被林业的相关人员普遍使用。

3、体细胞的融合方面

在对林木进行改良这一项目工程中,体细胞的融合这一举措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这种方法与无形繁殖不一样,但是与有形繁殖之间的关系就跟组织培养与无性繁殖的关系是同样的道理,但是它比有形繁殖具备更多一些特点,就包括:首先,有形杂交的过程中大多会存在配置不亲和的现象,但是体细胞的融合可以让相互杂交的两者亲缘关系比较远,其次,不是只有两个亲本才可以相互融合,多个亲本也可以相互进行融合,最后,与无性繁殖的特性相反,可以制造出与父本母本不同的杂交品种,并且分株不会拥有与原来林木具有的遗传特性等。

4、染色体技术方面

在染色体上面主要研究的树木都是偏向于核、组、带型的研究,等于生活中常见的树木染色体技术方面主要体现在杨树等其它一些树上面,对于地域等染色体方面的研究主要表现银杏、杉树等其它一些树科类,还有其他方面的一些关于染色体技术方面的研究。这些都为以后以后珍惜植物的保护和对一些珍惜物种的新品种培育以及研究存了相关的资料。

(二)基因工程

1、DNA的分离与转导方面

在基因工程这一项目,主要研究的就是将林木中的目的基因转导进入目标林木里面,并且让其能够无误的显示出现,在很久以前,人类第一次将抗生素的基因分离出来并且成功的导入到林木的细胞题里面,首次培养出了可以存活在抗生素上的林木,从那以后就产生了转基因林木,在现在科技飞速发展的社会,转基因技术已经不足为奇了,在起上面获得辉煌成就的实例都比较多,其中就包含了抗除草剂方面的林木的转基因研制以及控制木素等事件就是成功的事迹的一部分,这些都为林业方面做了相当大的贡献。

2、构造遗传的图谱

什么是遗传图谱呢?遗传图谱是指利用人工技术这一举措来构造而完成的人工构图群体,并且采用已经被建造的相关遗传标记和基因之间的线性序列图。因为林木的育种间隔期与其它生物不一样,它的育种间隔期相当长,这就在一定范围内为细胞工程研究带来了麻烦,但是后来科技的慢慢发展,构建了同工酶标记相关的遗传图谱,一直延续到现在,遗传图谱都一直被人们所运用和注重,这一图谱的发现为以后对不知道的一些基因的了解和定位、克隆等其它研究起了铺垫作用。

3、林木的物种、以及品种的坚定

不一样的植物在基因、品种上面都不一样,不同的无性系植株之间的不一样是不可能轻而易举的坚定区别的,但是因为分子标记自身的一些特性,是不可能区分不出来的,所以就分子标记自身的特性就可以作为坚定植物的种子优良无性系的工具,另一方面,他还可以鉴定出育种过程中的一些杂交性。

4、植物基因研究的应用

林木本身就存在大量东西需要我们自己去探究,去发现,基因是研究者们研究林木的最好的证据,有很多研究者都是通过基因的研究最后走向成功的,例如,将林木中的目的基因转导进入目标林木里面,还有其他一些利用基因来研究林木的生存环境以及特性的事迹,现在对促使裸子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因等都做了相关的分析和研究,发现了促进植物生存的信使基因,林业的植物相信将会生长的越来越好。

5、植物染色体组深入探讨的应用

研究者用DNA限制酶断片进行了多次深入的研究分析和探讨,最后得出了柳杉连锁图,这一发现将在染色体组与机能方面的联系具有一定的意义。

四、结语

总而言之,种子的培育与研究对我国林业的发展里面将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将种子的培育进一步付诸实践,对林木的基因,染色体等方面都采取相当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寻找出适合林木发展的种子,让林木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上面实现高产、优产,使林木真正走向现代化,让环境与科技能够相互并存,最终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现代化论文:现代化农业引水渠工程建设论文

1现代化引水渠建设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随着我国现在水力资源的日益紧张,提高现代化引水渠的建设的质量,提高引水渠的使用效率,对现代化的农业建设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新型现代化的引水渠工程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是很大的。这些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利用现代化引水渠建设可以大力促进现代化农业经济发展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中国的广大农村中主要的经济来源还是来自于农业生产及一些相关的产业。在现在我国新的农业建设中,大量的新的农业生产技术和农业产品的出现和使用确保了国家农业经济的高速发展。但是正是这些新的农业生产技术和新型作物的出现使得农业生产中对水的利用要求越来越高。现代化的引水渠工程,在使用中既可以保证在农业生产中水在使用量上总数量的要求,又可以做到对水的使用量的精确控制,使之可以达到现代化新型农业技术和新型农业产品的要求。这就确保并促进了我国现代化农村的经济发展。

1.2现代化引水渠建设是实现农村稳定发展的保障

在中国一直有“无商不富,无农不稳”的说法。在现在的农村中,特别是在广大的西部地区,因缺水而造成的各种不稳定的因素是很多的。这些不稳定因素包括了大量的农业人口流失而形成的土地荒芜、农民之间因为抢夺水源而产生的纠纷、因为农民对保护水源的认识不足而与水利部门产生矛盾等各种问题。这些问题严重的影响着我国农村建设的稳定与发展。在利用现代化的引水渠建设工作,可以开发出更多的水源投入到农业建设中,同时还可以提高现在已开发的水源的使用率,减少水源在输送过程中的浪费问题,确保农业用水的使用量。这样就可以大大减少农村中因为水缺少的问题造成的不稳定因素,为农村的稳定发展提供保障。

1.3现代化引水渠工程是确保国家的粮食安全的保障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大量的人口在日常中需要大量的粮食供应。但是随着我国的耕地面积日益减少,粮食生产不足带来的安全问题已经出现在了每一个人的面前。如何利用好现有的耕地面积,确保粮食产量在安全线以上是国家农业建设的一项重大使命。做好水利工程建设工作,确保农业供水使用是这项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农业水利建设工作中重要的组成部份,现代化的引水渠工程可以为更多的粮食耕地提供稳定的灌溉水源,大大的提高农业生产中的粮食产量,为确保国家的粮食安全提供保障。

2在实际工作中如何做好引水渠工程建设

在现代的农业建设中,因为许多的新的农业生产技术的出现,以及农业水源使用要求的提高,农业生产中对于水利工程的建设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引水渠工程建设的实际工作中,如何更好地做好建设工作就成为了引水渠建设工作人员的研究课题。

2.1利用先进的工程技术做好引水渠建设工作

为做好现代引水渠的建设工作,提高引水渠工程的建设速度和质量,越来越多的先进的工程技术被引进到引水渠工程建设中来。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在引水渠建设中新的技术手段的应用是很广泛的。以四川地区的引水渠建设为例:四川地区地形以山地为主,地形复杂,在施工中遇到的问题是很多的。在以往的引水渠建设中,首先难以解决的是因为地形情况复杂造成的勘测难问题。但是新的GPS定位技术,加上计算机三维成像技术就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同时新的定向爆破技术、混凝土浇灌技术、水闸控制技术的等相关新技术的使用,都大大的提高了新的引水渠建设工作的建设效率和质量。

2.2加强农民在引水渠的建设管理工作的参与度

引水渠工程的建设工作是一项重要的惠农工程。在中国农村中,需要这大量的用于灌溉的小型引水渠。如果只是依靠政府和水利部门的建设效率是很低的。但是如果可以加强农民在引水渠工程建设的参与度,利用农民对农业灌溉水源的的需求,自己建设村级的小型引水渠,然后再与水利部门修建的大型引水渠连接,形成引水渠星罗密布于村间的景象。真正的将引水渠工程的作用运用于每一块需要浇灌的土地。

2.3在引水渠建设中建立更加完善的水利工程建设体系

在现代的引水渠建设工作中,除了做好引水渠本身的建设工作外,还应该在引水渠建设的上级来源和下级使用工作上加强管理,做好提高水源的使用率,减少水资源浪费的工作。这就要求我们在引水渠建设工作中必须建立更加完善的水利工程建设体系,将大型的水利工程、大型的引水渠、小型的水库、村级的引水渠等水利工程建设工作,建立统一的体质,形成“主动脉-微血管-毛细血管”一样的水利工程体系。这个体系的使用可以最大限度的提高水源的使用率,确保农业灌溉工作的顺利完成。

2.4做好引水渠工程建设完成后的善后管理工作

要提高引水渠工程在现代化农业生产中的作用,除了做好引水渠的建设工作以外,在引水渠工程建设完成后,做好其善后管理工作也是很重要的。这些管理和善后工作主要包括以下三点。一是水费的收取工作。水是一种珍贵的资源,在水的使用过程中需要农民缴纳一定的水费。这样做可以提高农民对水的珍惜程度,增加水的使用率,减少水的浪费情况。二是做好引水渠维护保养工作。引水渠工程在建设完成后,也会因为地质、气候等问题,在使用中出现一些问题,这就要求水利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引水渠日常巡视工作,发现问题及时维护保养,确保引水渠的顺利使用。三是做好水资源的保护工作。水利部门在日常工作中对于破坏引水渠工程、偷水、严重浪费水资源、污染水资源等违法行为,一定要进行严厉的打击,利用法律武器保护好水资源。

3结束语

做好农业引水渠的工程建设工作,确保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工作,是我们基层水利部门的一项重要的实际工作。做好这项工作,可以使我们的农业生产水平得到提高,确保农村的稳定发展,使国家的粮食安全得以保障。所以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应该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做好本职工作,建设好农业引水渠工程。

作者:赖兴艳 单位:都江堰人民渠第一管理处

现代化论文:现代化交通网络系统县域经济论文

1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和问题

1.1县域经济发展与发达省份差异显著

河北全省有136个县(市、自治县),县域总数在全国名列第2位。在2013年的第12届全国县域经济与县域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的排名中,排名靠前的主要是东部沿海地区,其中江苏、山东、浙江、辽宁、福建五省的县域所占数量较多。进入百强排名的县市中,江苏省25个、山东省24个、浙江省20个、辽宁省11个、福建省7个、湖南省4个、河北省3个、河南省3个、广东省2个、内蒙古自治区2个、四川省2个、陕西省2个、山西省1个、吉林省1个、安徽省1个、江西省1个、湖北省1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个。在连续12届的县域经济评比排名中,排在全国百强县前三位的分别是江苏、山东、浙江。从以上的数字明显看出,河北省与全国县域经济发展先进省份的差距非常明显。由于自然资源条件、区位条件、经济发展环境等方面的差异,从全省经济强县的分布来看,河北省仅有迁安、武安和三河位列百强县市之中。

1.2区域内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明显

河北省县域经济强县多位于交通条件优越和资源集中地区,县域经济落后的多集中分布在交通条件差、距离城市远的山区。河北省石家庄、唐山、廊坊等地区的县市在河北省县域经济20强中占据了大部分席位,这主要是由于这部分地区的地理位置较优越,县域经济发展起步比较早,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完善,获得政府大力支持,已经有了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而县域经济发展排在后面的主要分布在自然条件、地理位置、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较差的地域,如张家口、承德地区,交通的劣势对县域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不利影响,使得县域经济表现出不平衡发展。

2京津冀现代化交通网络系统建设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2.1京津冀现代化交通网络建设初具规模

公路方面,6条高速公路连接河北与北京,9条高速公路连接河北与天津,4条高速公路共同连接天津与北京。铁路方面,京冀高铁、京津城际高铁、津秦高铁促进了京津冀经济的融合和发展。京沈客专、京唐客专、京张城际已开通,津保铁路将于2014年通车,涿州-北京新机场-廊坊-北三县-首都国际机场一线的城际铁路也很快通车。高铁的快速建设,使得京津、京石、津唐、津秦、津沧等主要城市间能够实现1小时左右直达。航空方面,除了北京新机场,还有北戴河机场、承德机场、张家口机场、邢台机场在建。为了缓解北京机场的压力,增加当地的客流,天津、石家庄机场采取了“空铁联运”方式。城际轨道交通方面,北京地铁线路将修往河北一些城市,天津地铁向北京方向延伸;加快京津冀现代化智能交通网络建设,实现公交、地铁、轻轨、出租车领域“一卡通”刷卡支付。

2.2京津冀现代化交通网络对接不完善

首先是存在“断头路”,京津冀三地除部级通道外,河北与京津对接的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多处存在“断头路”,共达2300多公里,其中高速断头公路200公里,国道和省道断头路分别为700和1400公里。京昆高速只修到河北涞水,6年仍未联通北京,5条与北京对接的高速公路包括京秦、京台等未全部打通,还有23条普通干线公路没有全部通达。燕郊仅有一条102国道进出北京城区,非常拥堵,天津与石家庄之间没有高铁。断头路在河北省内有11300公里,与京津冀交通网络对接不完善,既影响了省内交通,也影响了京津冀区域一体化交通体系的形成。河北省内交通也存在一定问题,主要是“东西不畅南北不通”,各市县间的交通建设不通达,甚至需要借助北京换乘。唐山到北京、天津的客运班次多到每天几十趟,到张家口、保定、廊坊、邢台的车次每天却寥寥无几。承德唐山间至今未通火车,张家口、承德、衡水目前还未通高铁,承德-北京的需要4个半小时,张家口-北京要3个多小时,石家庄-张家口铁路至少需要7个小时,石家庄-承德至少要10个小时,交通的不便利,阻碍了张家口、承德、衡水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3现代化交通网络系统建设与县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

3.1现代化交通网络系统建设对县域经济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进入全国第12届县域经济百强县的迁安,隶属河北唐山市,位于河北省东北部,燕山南麓,滦河岸边,地处环渤海环京津发展区域,交通非常便利。武安在晋冀豫三省交界处,交通四通八达,路网纵横交错。武安市内有5条越境铁路,有18个客货混用站,309国道横穿武安市东西,邢都公路穿过南北,交通发达。三河市位于京、津交界,属于廊坊市,是县级城市中占地面积最大、行政级别最高的,西距天安门30公里,西北距首都机场25公里,南距天津125公里、东到唐山121公里,处在京、津、唐的金三角优秀。由此看出,县域经济发达的县市,其交通都很便捷,地理位置相对优越。以交通为首的公共基础设施在县域经济发展中起了极大的作用,政府投资、民间投资或是外商投资,会首先考虑企业建成投产后的运输问题,因此,交通便利地区相对容易获得投资,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推动当地县域经济的发展。

3.2交通状况不是影响县域经济发展的唯一因素

交通状况虽对县域经济的发展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是交通条件类似的县域经济水平具有明显差异,如廊坊市区中固安、大厂、香河均毗邻北京,但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很大,只有三河市进入第12届全国县域经济名单之中。这说明,随着经济的发展,除了交通状况外的其他因素,对县域经济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要想富,先修路”的观点虽对,但如何更好地利用好交通优势,是河北省发展县域经济中需要重要考虑的问题。

4加快京津冀现代化交通网络系统建设的建议

4.1推进河北省现代化交通网络系统建设

按照客运“零距离换乘”和货运“无缝隙衔接”的原则,促进河北现代化交通网络系统建设,市-县-之间,实现公共交通通达。创建便捷、高效的现代化交通网络,首先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成集高速公路、干线铁路和航空运输为一体的综合交通网络,达到县县通高速,市-县之间公路达到一级标准,县城之间及与主要县域产业园区之间公路达到二级标准,实现市域“一小时交通圈”和县市“半小时交通圈”。其次加强县级客运站场建设,达到每个县有一个二级以上客运站,每个乡(镇)具有一个三级以上等级客运站,形成市-县-乡换乘便捷的客运枢纽体系,满足客运和货运的需求。加快城市公交向周边延伸,鼓励重点乡镇发展公共交通服务,形成覆盖全面、高效环保的现代化交通网络。发展省内航空运输,特别是首都第二机场的建设,位于北京市南端大兴区与河北廊坊市交界处,机场的建设使全国各城市与河北的交通更便捷。要努力提高和完善机场基础设施,扩大航空线,根据“零距离换乘,无缝连接”的目标,连接机场和高速铁路和城市交通。发展物流业,加强物流节点与航空、铁路和公路等主要货运站场的有效对接,发展铁路运输,降低对公路的依赖,真正实现货运“无缝隙衔接”。

4.2建立京津冀现代化智能交通网络系统

逐步全面对接京津冀交通,建立智能化交通网络系统。要积极推进交通基础设施的升级改造,加强基础设施养护管理,不断提高工程的质量和耐久性;注意推广和应用先进的技术,完善交通信息,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减少对资源的占用和消耗。随着普通道路建设,已有3条高速线连接北京,天津、石家庄,环京津周边县(市、区)与京津之间至少有1条一级公路连接。在京津冀共同推进的交通网络建设中,将形成9000公里的高速公路网及主要城市的3小时公路交通圈。环绕北京的“大外环”全长约940公里的绕城公路,首都过境交通得到缓解,京张、京沈、京沪、京台、大广、京珠等高速公路连接起来,连同从北京出发向六个方向的高速路网(京承通道、京张通道、京石通道、京秦通道、京衡通道、京廊沧通道),形成“一环六射”的高速路网。要尽快打通“断头路”,加快廊坊北三县(市)与北京的交通设施网络一体化建设,加快京台高速、唐廊高速、滨石高速的建设。大力实施以路为重点的“畅通工程”,解决影响和制约我省县域经济发展的交通瓶颈问题。借助于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争取北京和天津的支持,优先加快公路网络和轻轨的建设。采取多项措施,促进津冀港口发展。加强秦皇岛港、京唐港、曹妃甸港、天津港和黄骅港之间的协同管理;推进机场与高速互联,在首都机场、北京新机场、天津机场、石家庄机场四空港为重点的机场体系基础上,建立京津冀航空、铁路、公路一体化的交通体系。

4.3借力“一小时经济圈”,构建环京津地区与其他地区不同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

建立高速、国道为主轴,以等级公路为支线,实现环京津一小时交通圈。“一小时经济圈”包括“一环六放射二航五港”。“一环”指首都经济圈环京高速走廊,“六放射”指以北京为中心向六个方向放射的运输通道;“二航”指首都国际机场和新建的北京新机场,“五港”指秦皇岛港、京唐港、曹妃甸港、天津港和黄骅港。“六放射”将打通断头路,促进多地交通对接。河北要构建环京津地区与其他地区不同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优先促进环京津的廊坊、唐山、保定的县域经济发展。保定和廊坊重点发展商贸物流;石家庄建立以医药、纺织业为主导的现代制造业基地;唐山和沧州发展滨海临港中化工业、装备制造业;秦皇岛促进旅游、休闲、度假业的发展;交通相对不太便利的张家口和承德,重点发展绿色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农副绿色产品加工。借助“一小时经济圈”,促进河北县域经济发展,努力建成特色经济走廊和经济高地。在京津冀经济圈公路交通网络的通畅后,为了使京津冀经济圈的交通网络更合理有效,在遵循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的原则下,提高高速公路、铁路、港口、民航利用效率,以京津为主轴,建立以石家庄、秦皇岛为两翼的区域路网,实现京津冀地区主要城市的2小时通达,促进各城市之间经济交流和区域合作,促进县域经济的合作与发展。

作者:张春霞 彭东华 单位:北华航天工业学院

现代化论文:农业现代化的政策性农业保险论文

1政策性农业保险实施的现实必要性

1.1我国自然灾害频发,农业损失巨大

受季风气候和全球变暖影响,我国巨灾频发,干旱、洪涝、泥石流、沙尘暴等自然灾害屡见不鲜。近10年来,我国每年因自然灾害受灾农作物面积均在200万hm2以上,占每年播种面积20%以上。据中国气象局公布的年度全国农业气象灾害评估结果统计,2013年6月下旬的高温干旱造成南方7省(市)农作物受灾802万hm2、绝收112万hm2。而2013年4月6~11日全国主要粮食及经济作物产区遭受“倒春寒”影响,据调查,仅安徽砀山受冻面积约4万hm2,砀山梨减产85%以上,全县水果直接经济损失达34亿元。深刻认识并认真分析自然灾害对农业产生的影响,利用保险的风险分散机制,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保险制度,对发展农业保险,化解灾后冲击,弥补农户损失,增加农民收入,确保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1.2农业集约化、专业化生产对农业政策性保险提出迫切需求

农业保险实施的自然基础是大规模、集约化生产,分散、零星的田地,不同的种植品种不利于农业保险费率的厘定和理赔的展开。而农业保险也是保障农业生产有序进行,促进农业向专业化、集约化发展的有效手段。中共十八大报告指出,“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又明确提出,“按照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发展要求,引导农户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和现代生产要素,加快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的出现及其向全国的扩散,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农业保险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加大农业保险支持力度。

1.3农业保险公益性特征明显,不宜由市场主导

农业受到自然环境影响很大,收益和损失都极不稳定。根据安徽大学中国三农问题研究中心在皖北实地调研,如果发生旱灾,仅抗旱每亩就要增加成本100~150元。如果自然灾害频频发生,以营利为目的商业保险公司在得不到利益,甚至亏损的情况下,很难想象他们愿意承保农业保险。由于农业保险具有明显的公共产品特征,这需要政府在农业保险政策实施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并给予参与农业保险的保险机构相应的补贴或优惠政策,以促进农业保险的发展。我国实行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实行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自主自愿和协同推进的原则,将财政手段与市场机制相结合,不仅创新了政府救灾方式,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还在确保我国粮食安全、促进我国保险业改革创新以及分散农业风险,促进农民收入可持续增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4适应国际形势,充分发挥“绿箱政策”作用

“绿箱政策”是一种世界贸易组织允许存在的补贴,这种补贴不论多少或有无,其他国家和企业均不得实施补贴立案,也不得对其征收反补贴税。我国在加入WTO之前实行的许多财政补贴及优惠措施因不符合WTO的相关规定,因而需要逐步取消,而属于“绿箱政策”范畴的农业保险恰是各国政府保护和支持农业发展的有效工具之一。农业保险的施行,不仅是现代农业管理风险的有效手段,而且还发挥着稳定国民经济的宏观作用。加入WTO后,我国农业不仅面临来自国内的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还面临来自国外的市场风险,要想使我国农业在国际市场上更具竞争力,就要充分利用“绿箱政策”,发展农业保险。

2目前农业政策性保险实施中的有关问题

尽管我国农业保险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许多经验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存在许多问题。

2.1农民自身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认识不够明确

政策性农业保险面向的主体是农户,其能否顺利进行和良好开展都将直接依赖于农户是否认同与支持。随着新型社会养老保险和新型医疗保险在农村的推广,农民尝到了保险保障的甜头,也渐渐对保险知识有了切身的了解,投保意识较过去有所增强。但是,由于政府宣传力度不够、宣传不到位等原因,部分农民对政策性保险仍重视不够。一方面,没有专人负责对政策性农业保险进行解释,农户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认识不够明确;另一方面,以往我国发生自然灾害时,农户大多依靠国家的财政拨款和社会救助,农民便形成了遭遇自然灾害时等待政府救济的依赖心理,主观方面缺少自救及对风险预防的意识。另外,有一些农民存在侥幸心理,认为自己不会遭受自然灾害以及意外事故,这不仅降低了农户参保的积极性,也严重制约着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事业的发展。

2.2高保费、低赔付以及理赔手续繁琐导致农民参保意愿不高

我国农业生产多为个体分散经营,收益极低且不稳定,农民难以承受较高的保险成本,而农业保险因其保费厘定及计算的复杂性等固有特点,使得其成本较高。一般情况下,农业保险费率与其他险种费率相比要高出十几倍,即使政府补贴费率超过50%农户仍交不起保费。有些农户坦言,相比领取赔偿金,他们更愿意替人打工来弥补受灾的损失。投保需求不足从本根上阻碍了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发展空间。较之理论上的保费精算,由人为操作的保险理赔手续也很繁琐。理赔时要多趟奔走于各种机关部门盖章、交各种证件,耗费数月也未必能拿到赔偿金。2013年7月17~23日笔者随安徽大学调研组前往皖北宿州调研,并就保险赔偿能否弥补2013年初冻灾损失与砀山县相房水果合作社负责人座谈,该负责人表示:“保费高,不是所有人都交得起,像我们种植大户还交得起,一些散户根本不愿买保险。受灾了领导要检查,专家要鉴定,等到赔偿的时候又要一趟一趟往村委会跑,折腾了十几天也没有结果,到最后几个月也拿不到赔偿金”。

2.3有关农业保险的法律法规有待进一步完善

作为一种不以盈利为目的的保险品种,农业保险对法律法规的依赖性更强,不健全的法律制度将影响农业保险正常、规范发展。2013年3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农业保险条例》明确规定我国实行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但仍存在许多需要完善健全的地方。如虽确定了政府主导地位,但没有具体规定政府的职能和作用,操作随意性大;相关细则没有出台,遇到具体问题时无法可依,土地流转后保费补贴应补贴给转出人还是转入人等均缺乏具体规定,很容易引起矛盾;没有明确相关保费精算制度,费率计算与赔付存在不合理等现象。结合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现状,建立一套健全的农业保险法规已刻不容缓。

2.4财政补贴效率不高,且有违公平

目前,我国对于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财政补贴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对保险公司或保险经营机构的经营管理费用补贴以及税收减免;二是对于农民或者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的保费补贴。一方面,对保险公司进行管理费用补贴的方式过于粗放,易造成责任不明,效率不高,难以保证补贴落到实处。另一方面,对于农户的保费补贴容易产生累退效应,导致以下2种不公平现象的产生,违背了农业保险的公益性特征:首先是区域不公,目前我国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保费的补贴比例分别是35%和25%,这忽视了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别,使得政策性农业保险在部分欠发达地区推行起来较困难,而这些地区往往是农业大省,对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有着重要意义;其次是农户之间的不公,补贴同样存在着边际收益递减效应,相对于小农经营而言,补贴大户边际收益较低,也容易产生累退效应。

2.5缺乏有效机制应对巨灾冲击

我国一直以来饱受自然灾害困扰。近十年来,我国每年因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均在1000亿元以上,2008年更是高达11752.4亿元,常年受灾人口达3亿多人次。目前,我国针对干旱、洪涝等巨灾造成的经济损失的补偿机制实行的是国家财政支持的灾后融资模式,即灾害发生后,中央和地方政府采取财政拨款等形式对灾害损失进行补偿。一方面,政府财力有限,单靠财政补贴难以弥补上千亿元的巨灾损失。2008年初的南方雪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516.5亿元,其中,财政用于救灾补偿的资金仅27.5亿元,占比仅2%。另一方面,保险公司难以承担巨灾赔付成本,多数保险产品种将巨灾列为除外责任,商业保险在巨灾补偿方面发挥的作用很小。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地震,造成直接经济损失8451亿元,其中通过保险补偿的损失仅为18.06亿元,仅相当于损失的0.21%。巨灾风险分散机制的缺失使得保险公司在经营和运作过程中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亟需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事前机制来缓解保险公司的资金压力。

2.6监管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

我国目前实施的政策性农业保险是由政府主导的,以扶持和保护我国农业为目的的公益性保险产品,具有明显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特征,这与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保险有很大差别。由于政策性农业保险和商业性保险截然不同的性质,导致了二者经营理念的不同。就商业性保险而言,监管部门要考虑保险公司的盈利,也要使被保险人的权益得到保障,尽量做到二者的利益平衡;然而,对于政策性农业保险,监管部门需要将其作为一项政策进行推动,达到政策目标是其最终目的。目前,我国的农业保险的监管部门主要是保监会,而保监会向来是针对商业性保险进行监管,监管政策性保险经验不足。同一监管部门对两种性质不同的业务,营业理念不同的保险进行监管,必将产生多方面的冲突。建立一套完整的监管体系,设立专门的监管机构对政策性农业保险进行监管非常有必要。

3促进政策性农业保险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3.1加大政策性农业保险宣传力度,转变相关认识

《农业保险条例》第三条明确规定,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实行自主自愿的原则,这表明不强制每人每户都投保,是否参保全凭个人意愿。政策的非强制性特征与农业保险的公益性特征相冲突,为进一步扩大农业保险的覆盖面积,政府在宣传方面要做足功夫。受长期以来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影响,我国农民普遍小农思想根深蒂固,不愿接受新鲜事物,一项新的政策执行起来较困难。政策性农业保险作为一项实施不久的政策,农民对其不了解,持怀疑态度是有可能的,这就需要政府部门创新宣传形式,加强关于政策性农业保险的重视程度和宣传力度。可以印发有关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小册子,通过广播、电视等方式进行宣传;还可以利用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成功试点户的亲身讲授,发挥示范带头作用,让农户看到购买保险的好处,鼓励农户购买农业保险。

3.2发展“信贷+保险”模式,填补农户资金缺口

“保险+信贷”的模式,具体来说就是以农业保险的保单向指定银行进行质押贷款,借款人投保信贷保险是取得贷款的前提条件,保险的第一收益人是银行,投保人无需另行提供抵押物或保证,借贷资金用途限定为与投保品种有关的种植或养殖活动。以安徽省合肥市长丰县的“草莓种植信贷保险”为例,该产品保险费率为6%,其中省、市、县财政各负担25%、25%、30%,农民自行承担20%,同时银行实行利率优惠,农户贷款成本总体上不高于现有的抵押贷款。自2009年开展草莓种植信贷保险以来,截至2012年已有433个农户从银行获得了超过2000万元的无担保无抵押贷款,累计赔付150万元,当地草莓种植面积扩大333.33hm2,促进农民增收6000万元以上。这种银保互动机制既解决了农户的资金需求,又盘活了保单,一旦出现巨灾或大的亏损,政府财政通过风险补偿机制对银行和保险公司进行一定的补偿,也解除了银行和保险公司的后顾之忧。

3.3完善农业保险法律法规,促进其长久发展

发展农业保险不仅需要自下而上的创新改革,更需要政府的顶层设计,统筹完善农村、土地、金融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世界上较早尝试农业保险且发展较好的国家,都无一例外先后出台过一系列法律来保证农业保险的实施。如日本的《农业灾害补偿法》、《农业协同组合法》、《农业信用担保保险法》;美国的《联邦农作物保险法》、《农作物保险改革法》、《农业风险保障法》等。《农业保险条例》的出台使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有了法律保障,但“条例”的保障作用仍不及“立法”更有说服力。我国在农业保险立法方面可以充分研究和借鉴国外经验,加快我国农业保险的立法进程,适时制订并出台《农业保险法》,并以此为基础完善与农业保险相关的法律体系,考虑制定《农业金融法》、《农业信用保障法》等法律,形成一整套完备的农业法律体系,为农业保险体制的健全提供有力保障。

3.4规范财政补贴方式,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应利用财政补贴的杠杆作用,在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的同时,落实补贴资金,规范补贴流程。其一,对经营农业保险的保险公司管理费用补贴应逐步倾斜到保费补贴及再保险上,同时增加对经营农保的保险公司的优惠政策,调动保险公司积极性。其二,政策性农业保险补贴的受益人应是正在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生产者。就农地流转而言,他应是运用转入地从事农业生产的转入方,而不是转出土地后脱离农业生产的转出农民。其三,有条件的地方政府可扩大保费补贴比例,并定期公开补贴用资金的去向。完善和优化财政补贴制度还可从下3个方面入手:首先,实行区域性补贴和差异性补贴,对于粮食主产区和关系国计民生的农作物进行重点补贴或优先补贴,并结合对于国家粮食安全的贡献,进一步增加补贴标准;其次,鼓励质量补贴,对于拥有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有机认证、绿色产品认证等的农产品实施优先补贴并相应提高补贴标准;最后,科学制定保费补贴标准,使财政补贴在发挥支持作用的同时,充分调动保险机构及农户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财政补贴的激励作用。

3.5建立巨灾基金及再保险制度,减小承保公司资金压力

农业对自然灾害的反应较其他产业敏感,尤其是面对巨灾造成的损失,仅靠财政补贴和保险赔偿难以弥补,因此有必要建立政府主导下的农业巨灾风险基金。巨灾基金来源可由政府预算、农民缴纳保费的一定比例以及保险公司的再保险费构成。该基金由专门机构集中管理使用:可对保险公司超赔部分提供一定补偿;也可为受灾农户重建生产资料提供资金;还可用于灾害的预防,如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病虫害防治等。此外,还需要建立国家补贴的再保险制度,可考虑由国家财政直接承担再保险责任,一旦发生保险公司超赔事件,超赔部分由财政承担。结合当前,可考虑由国家投资建立“中国农业再保险公司”,由国家专门部门负责其运行管理,承担国家农业再保险职能,并通过税收减免等政策鼓励有实力的大商业保险公司对农业保险进行再保险,分散承保保险公司风险。可能的话,也可考虑引进外国再保险公司,促进国内保险公司与国外有实力、有经验的大型保险公司的合作,进一步分散农业风险。

3.6明确监管责任,保证农业政策性保险健康有序运行

目前我国农业保险存在多方监管的现象,权责边界不清晰,出现问题相互推诿,利益冲突愈加凸显,为进一步促进其健康、平稳发展,建立一个专职的监管机构非常有必要。美国的农业保险制度自1938年至今有70多年的发展经验,已成为世界上运行最成功的政策性农业保险体系之一,其设立的“风险管理局”作为农业保险的监管机构,承担了保险费率的制定和批准、保费和财政补贴支出的管理、批准和支持产品以及对公司进行再保险等职责。我国可根据具体情况并结合美国农业保险发展经验成立农业保险的监督管理机构,可考虑在农业部或保监会下设“农业风险管理委员会”,具体负责农业保险的立法推动、发展规划的设计、国家补贴资金的使用和管理以及市场行为的规范。

作者:程丹 常伟 单位:安徽大学中国三农问题研究中心

现代化论文:单位现代化档案管理论文

一、建立现代化档案管理系统的优越性

1、现代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具有处理迅速、存储量大、查阅方便的特点。应用电脑文字处理软件,灵活使用表格、图形对档案分门别类,并组成档案管理系统,可以方便地查询、阅读、修改、交流和重复使用。同时,可以方便领导查阅资料,正确做出工作决策。

2、行政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工作繁琐复杂,而且具有非常严格的政策严肃性,例如:社会保险金的参保人员档案关系到社会保险者的切身利益,行政事业单位人员信息关系到每一个人的工资与退休等。这些档案的有效管理不仅需要高效率,而且需要严格规范。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管理,可以方便查阅、防止篡改、有利于保密。

3、原来的档案管理工作依靠人工操作,成本高,效率低。采用信息化管理以后,虽然对于档案员的信息化素养要求更高了,但是由于采用的电脑进行管理工作,可以精简人员编制,减少管理工作的成本。无纸化办公的实现,减少了对纸制品的消耗,对于当前提倡健康生活,低碳生活具有积极意义。

4、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将档案信息上网,这样可以让每一个档案信息人员可以通过输入自己的基本信息进行档案查阅,如工资发放情况,社保情况等,这样有利于增加政府工作透明度。所以,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客观上推动了社会的民主发展的进程。

二、行政事业单位如何提高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为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行政事业单位应尽快建立起现代化的档案管理系统,走档案管理信息化之路。笔者认为实现档案管理信息化应从以下途径进行:

1、领导重视是档案室信息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不仅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设备,而且需要引进专门的人才,同时需要在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加大建设工作的督促与制度的强化。而这些工作还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才能从设备管理、制度、人员上到位,而且档案管理的方法程序还需要社会人员的适应与接收的过程。才能真正付诸实践应用。因此,要让单位领导充分认识档案信息化的重要性,认识到档案信息化对各项事业创新与发展的重要性,把档案工作纳入主要领导的议事日程,纳入部门的考核,纳入档案人员的职责范围。

2、着力提高档案标准化、规范化水平

档案信息化系统建设的好坏的衡量标准是档案管理工作最终的标准化、规范化水平的提高程度。所以,一方面要加强档案信息管理平台的建设,管理软件不能够杂乱无章,系统要具有整体性、可操作性。同时要建立档案信息化管理的规范制度,没有制度的信息化必定是混乱的,所以要从人员的职责、操作流程、监督管理程序等各个方面进行严格把关,形成相互的监督制约机制。要建立起档案网络管理系统,实现档案的统一化管理,集中化管理,实现档案信息从接受、整理、归档、著录、存储到开发利用的现代化管理,从文件材料的产生开始,参与撰写、检索、借阅、编研等文件处理和档案管理的全过程,这样不仅使得管理规范化,而且有利于档案资源的共享。

3、加强档案管理人员素质的培养

档案信息化建设依靠的主要是高素质的档案工作人员。档案工作者不但要有强烈的事业心、职业的敏锐必性、思维的创新性和过硬的档案专业技能;还要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处理技术。而且还要具备一定的能力,即:档案信息真实性的维护能力;档案信息的获取能力;档案信息的鉴定、评估能力;档案信息的加工、提炼能力;档案信息的交流、传播能力;档案信息市场的调查、营销能力。等等。

三、结语

总之,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已经成为社会的趋势,对于档案本身、和谐社会的建设,对于低碳、环保生活方式的构建具有积极的意义,我们当前主要任务是在原有的平台上,把信息平台建设好,把档案管好,提供档案管理的水平。

现代化论文:农业现代化发展管理论文

一、新村农业试验场现代化农业管理创新的重要意义

(一)我国农业人均土地少,经营规模小以及缺乏规范种植的现状,发展现代化农业过程中管理创新,有利于解决农产品需求日益增长与农业资源制约加大的矛盾。加强新村农业试验场农民种业技术员培训,充分利用市场机制与政府推动机制,大力发展科技农业、现代化农业。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用于农业生产的耕地资源和淡水资源逐步减少。发展现代化农业过程中管理创新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途径。发展现代农业,坚持走高产、优质、高效并举之路,既可以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又可以提高农产品产量;既可以充分利用农业资源,又可以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发展现代化农业过程中管理创新是通过提高单产、节约资源提高产量和效益的,既是高产、优质农业,又是资源节约型农业。

(二)我国要解决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这始终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发展现代化农业过程中管理创新,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目标是提供足够数量的和高质量的农产品。我国的农业生产尽管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但仍然存在着突出的挑战。我国农业比较效益下降。发展现代化农业过程中管理创新,可以实现增产增效、节本增效、提质增效、提高附加值增效,这就从提高产量、降低成本、增加附加值等关键因素上促进农民增收。因此,只有发展现代农业过程中的管理作用,提高农业比较效益,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持续增收问题。

(三)发展现代化农业过程中管理创新,有利于解决保护生态环境与农业面源污染的矛盾。随着全球农业的加快发展,化肥等农业化学投入品增加,农业资源过度开发,农业面源污染严重,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影响。这就要求加快发展现代化农业,把农业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统一起来,积极发展高产优质型、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农业。

二、管理创新现代化农业的目标

随着农业国际化发展和新一轮农业科技革命推进,一些农业发达国家高效农业发展不断加快。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全球农业面临的收入与效益、供给与需求、生产与资源的矛盾凸显。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无论是地多人少的国家,还是地少人多或地人适中的国家,都把管理创新现代化农业作为重要任务,作为解决农业发展面临突出矛盾的有力措施。未来全球农业的竞争是发展高效农业的竞争,是建设、管理、创新现代化农业的竞争。新村农业试验场管理创新现代化农业的目标有以下几个方面:

1、使新村农业试验场整体农业布局得到优化

把新村农业试验场建成北京农业先进科技示范基地和培训基地,使农场整体布局得到优化。把科技园建成为部级小麦、大豆、水稻试验园,并新增5到8个小麦、大豆新品系。把试验场发展成为北京乃至全国现代科技农业的样板、休闲观光农业的样板、有机农业的样板。食品产业发展规划上,将以食品园区为平台,做大做强传统食品,做精做细特色食品,做优做长现代食品产业链,逐步建成为北京最大的食品产业基地。将依托城镇建设农副产品、农业生产资料、消费品批发交易市场,打造现代物流业。生态城镇建设将依托农场优美的生态环境、观光农业和丰富的河网化资源,大力推进城镇生态文明建设,使新村农业试验场成为区域经济中宜业宜居的新型现代生态城镇,成为北京人居住、休闲的“后花园”。

2、新村农业试验场农业资源得到科学利用

管理创新现代化农业加强农业科技培训,使得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得到提高。使农业资源和农产品综合利用水平明显提高。耕地资源和淡水资源得到有效保护,科学使用农业化学投入品,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治理。新村农业试验场的整体农业资源合理利用、循环发展,农业区域优势发挥和市场需求得到有效结合,使得整体农业布局得到优化,形成农产品进入国内外两个市场的流通营销体系和能力,以及应对农业国际化竞争和挑战的较强实力,把农业资源和农业结构调整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前提和基础。使新村农业试验场的整体农业及农产品生产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水平明显提高,形成布局合理、分工明确、特色鲜明、优势互补、发展协调的高效现代化农业。

3、新村农业试验场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

发展创新现代化农业是确保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农民持续增收的农业。确保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民收入大幅提高,是发展高效农业的主要目标,坚持把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作为发展高效农业的重要途径。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基本形成,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

4、新村农业试验场农业经济效益大幅提升

发展创新现代化农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生产经营模式。发展创新现代化农业的内涵十分丰富,包含明确的市场导向、有力的科技支撑,以及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和目标,具有鲜明的标志和特征。坚持把提高农业比较效益作为发展高效农业的优秀任务。农业比较效益低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农民持续增收动力增强。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结构升级,农民尽可能多地得到农产品加工、流通环节利润,深度开发利用农产品,提高农业比较效益。

三、管理创新现代化农业的具体做法

加快高效农业发展,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立足资源优势和国际国内市场需求,深入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不断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提高农业规模化、组织化程度,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走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效农业发展之路。新村农业试验场农业的具体做法是:

1、立足北京现有资源优势,建设新村农业试验场优势农产品产业带。

要立足北京的气候资源优势,根据新村农业试验场农业资源,优化农业区域布局,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化。要按照农业区域优势,确立当地的产业目标和主攻方向,建设优势农业产业带,提高农产品的产出率和商品率。目前,新村农业试验场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已基本形成,对农产品增产的贡献率明显提高。

2、建设、保护新村农业试验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要大规模实施土地整治,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提高耕地质量;加强农田水利和生态建设,集中建设水利骨干工程,要进一步加强建设和保护,加强水利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要建立健全种养业良种体系、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体系、动植物保护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等农业基础体系完善。

3、加快推动新村农业试验场循环农业发展

要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要循环开发利用农业资源,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综合发展种养加工业,提高农业整体产出率。要大力开发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农业技术,积极推广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相关产业链链接技术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要积极发展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的节约型农业,循环利用资源,努力提高农业投入品的利用效率。

4、加快新村农业试验场农业科技进步创新

重点推广农作物简化栽培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等先进农业科学技术。加快发展新村农业试验场的科技进步是现代化农业的优秀。要加强关键技术攻关和高新技术研究,建立农业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技术体系。要积极发展农业机械化,拓展农机作业领域。要适应农业规模化、精准化、设施化等要求,加快开发多功能、智能化、经济型农业装备设施,重点在田间作业、设施栽培、健康养殖、精深加工、储运保鲜等环节取得新进展。要重点支持生物技术、良种培育、丰产栽培、农业节水、防灾减灾等领域科技创新。

5、健全新村农业试验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建立经营性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创办各类专业服务组织,在机械化防治病虫、测土配方施肥、供种供苗、农机服务、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土地经营权合理流转等方面,推进生产产业化、经营规模化、服务社会化。为农民提供全程化、系列化服务,有效解决农村缺劳力、缺技术、缺信息的问题,建立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程化服务体系,建立队级植保机防专业队OO个、农机专业合作社6个,配备农田作业机械3000台套,同时建立肥料、农药、种子等农业生产资料专业化服务体系。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服务体系结合起来。健全新村农业试验场社会体系要求坚持高产、优质、高效并重,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大幅提高的前提下关注社会服务基础设施的建设。

6、积极发展新村农业试验场适度规模经营

要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尝试新村农业试验场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

7、培养新村农业试验场新型农民科学种田

应把依法规范、加快发展新型农民合作组织作为创新农村经营体制的战略举措,增强农民互助合作意识,切实按照“服务农民、进退自由、权利平等、管理民主”的要求,充分发挥合作社在组织农民、落实政策、对接市场等方面的作用,提倡农民科学种田,使农业的效益得到最大化。

8、加强专项农业资金管理,确保按质、按量完成

通过加强对新村农业试验场业“自筹资金”的管理,一是确保了项目投资计划的完整性,使项目的各项建设任务按时、按质、按量顺利实施,二是进一步规范了资金管理,明确了项目实施企业和农开办的权责,做到人员安全、资金安全。管理创新现代化农业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现代化农业,市场需求是发展现代化农业的巨大动力。发展现代化农业,应从国际国内两个市场需求出发,以最大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为出发点,生产适应消费者多样化、优质化需求的农产品。新村农业试验场从实际情况出发,从管理创新出发,使农场整体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现代化论文:RFID物流行业现代化市场营销论文

1.RFID系统概述

RFID技术有助于改善企业物流及供应链管理能力,因此成功的RFID技术和其它移动服务能够显著地影响企业向消费者提供产品和服务的能力。同时,RFID在其他领域也有很大的应用潜力,例如,制造、售后服务支持和整个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等。RFID系统可以用来识别各种类型的对象,例如制成品、动物以及人等。同时,RFID技术支持广泛的应用,包括:资产管理和跟踪,产品制造,客户服务,访问控制和自动支付等。每个RFID系统有不同的组成部分和定制化特征,以便支持企业特定业务流程。依据其应用的行业和企业,RFID系统可能非常复杂,具体实现也可能存在很大差别。从概念上来说,RFID系统有三个子系统组成:(1)射频(RadioFre—quency,RF)子系统。应用无线通讯技术进行识别和相关的处理,采集数据。(2)中间件(Middleware)。提供自动识别技术和应用系统软件之间的通讯接口,将RF子系统采集的数据转换成应用系统软件可以识别和利用的信息。(3)企业子系统。包括各种应用系统软件和网络基础没施,可以存储和分析采集的数据,将数据转换成为支持业务流程的有用信息。

1.1RF子系统。

RF子系统由标签和读写器组成。RFID电子标签中植有IC芯片,保存有约定格式的电子数据。在实际应用中,标签一般附着在待识别物体的表面,或者嵌入物体内部。每个标签有一个唯一的标识符,并可能具有其他功能,如存储更多数据的内存、环境传感器和安全机制等。读写器是RFID系统中优秀部件,在规定的技术条件和标准下,读写器和标签之间通过天线进行无线通信。在有效读写区域内,识别各个物体上的标签,读出标签的信息和时间。RF系统能够识别高速运动物体,同时具有抗恶劣环境、可同时识别多个对象、保密性强和标签具有可读写能力等突出特点。

1.2中间件。

RFID系统的中间件负责为企业子系统整理从RF子系统中收集的数据。从而直接支持业务流程,实现RFID硬件及应用系统之间信息的交互和管理。中间件在RFID系统中起到一个中介的作用,它屏蔽RF子系统的复杂性和实施细节,这可以让企业应用系统的开发者将精力集中在RFID数据的业务意义上,而不是复杂的无线通信。中间件的作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系统管理者用中间件监控和管理读写器。操纵和控制读写器按预定的方式工作,保证不同读写设备之间的协调配合。(2)数据过滤。中间件筛选过滤来自读写器的重复、不完整和错误数据,将真正有效数据传送给应用系统。中间件的过滤功能在大量标签非常接近、具有条件性射频环境中非常重要。RFID系统中的中间件能为企业带来如下几方面的益处:(1)实施RFID的企业,不需要进行重复代码开发便可完成RFID数据导入能够极大缩短企业实施RFID项目的周期。(2)当企业数据库或应用系统发生更改时,对于RFID项目而言,只需改变中间件的相关设置即可将RFID数据导入新的企业应用系统。(3)当RFID项目的规模扩大时,例如增加读写器的数量,或其他类型的读写器,或者新增企业仓库,只需对中间件进行相应的设置,便可完成RFID数据导入,而不必进行程序代码开发。

1.3企业子系统。

企业子系统可以存储和分析采集的数据,将数据转换成为支持业务流程的有用信息。企业子系统包括企业分析应用和网络基础设施,业分析应用由数据库、数据处理软件和Web服务组成,基于业务需求和用户指导处理中问件输出的数据,包括所支持的每个业务流程的业务逻辑。例如,RFID系统中的分析应用对物流的支持可能包括自动化库存管理、采购、运输、接受和账单等。网路基础设施使得RF子系统、中间件和企业子系统之间的相互通信成为可能,重要的网络基础设施包括网络的物理和逻辑拓扑和数据通信协议等。

2.RFID现代物流系统中的应用

在供应链运转时,企业必须实时掌握链上的商流、物流、信息和资金的流向,才能使企业实现最大的效率和效力。在物体跨组织流动过程中,采购、仓储、生产、包装、装卸、流通加工、配送、销售到服务的各个环节处于松散的状况,商流、物流、信息和资金随时间和位置的变化而变化。RFID技术可以有效解决供应链上各项业务运作资料的输入与输出、业务过程的控制与跟踪,同时实现信息的实时共享。RFID技术区别于传统条形码各项技术特征,将物料的精细化管理触角深入到物流管理每个环节,无论是质量控制、自动化管理、产品的生命周期管理,或是装箱销售、出口验证、到港分发、零售上架等各个物流环节都将带来难以置信的便利和高效。RFID技术在现代物流管理过程的应用类型包括:

(1)资产管理(AssetManagement)。

基于RFID的资产管理是指管理库存的任何可标签的物品,相比条形码技术有显著的优势。RFID系统能够几乎同时非接触识别多个物体,增加一般资产管理的速度,从而提高运营效率和效益。例如RFID可以用于智能货架和智能机柜,通过跟踪物品的进出,自动保持持续的库存物品,当库存水平低时实现自动订货。自动货架还可用于防盗,当许多高价值货物在同一时间被取走时,可以提醒工作人员或者启动摄像设备记录这一事件。

(2)跟踪(Tracking)。

跟踪用来确定一个物品的位置,更准确的说是最后一个探测到存在标签的读写器的位置。多数的跟踪应用是资产管理系统的一部分。跟踪系统需要多个读写器,中央系统可以集合和关联来自各个读写器的信息。

(3)真实性验证(AuthenticityVerification)。

在真实性验证应用中,标签提供被标签物品来源的证据,真实性验证经常和跟踪应用结合。原始来源在标签中创建一个初始交易记录,无论是在标签中还是在企业子系统的数据库中。当读写器随后通过标签查询时,就可以确定它是否来自正确的来源。对于验证系统,为了提供适当水平保险系数,通常结合加密技术和机制以防止克隆。

(4)匹配(Matching)。

在匹配应用中,两个标签物品相互比较,当一个物体之后搭配了错误的标签物品时就会触发信号。例如可以讲航空乘客和托运行李匹配,从而防止盗窃和无意的错误。

(5)流程控制(ProcessContro1)。

流程控制是指利用与标签相关的信息使得业务流程采取定制行为,通常流程控制在制造流程中可以为产品设计的变化提供便利。例如在制造工厂中,装配线上的产品框架可以贴上标签,标签带有最终产品的设计特征。在装配流程的每个位置,读写器读出标签信息并采取适当的行为,例如装配特殊的部件或者喷涂特殊颜色。在另一典型应用中,和标签相连的传感器可以测量一些环境因素,例如温度、湿度或者震动等。传感器信息可以用来做出和标签物品有关的决定,例如,易腐烂产品如果暴露在室温环境超过极限时间可能要丢弃。和上述其它应用不同,标签之外的额外信息通常与每个标签相关,从而增加了系统的复杂程度。实施组织在设计中需要考虑更多问题,例如要准确决定什么信息需要记录,如何保存这些信息,同时如何保护客户的隐私。

(6)访问控制(AccessContro1)。

访问控制系统可以自动检查个人是否授权访问某一设施或者访问某一信息系统。通常访问控制系统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在线系统。在线系统中读写器和中央计算机相连,每个识别卡属于特定个人,读写器通过中央计算机提供个人可以访问相应区域的支持。因为这一系统是联网的,中央计算机可以为每个读写器提供最新的访问控制列表。另一类是离线系统,离线系统是不联网的。

(7)自动支付(AutomatedContro1)。

RFID技术可以自动化各种财务活动,例如收费的公共交通系统、信用卡的零售支付、燃油费等。和其他支付方式相比,其最大优势在于速度和便利,当然也不需要支付者交换现金或信用卡。物流管理通常需要同时使用多种上述RFID应用类型,例如资产管理、跟踪、流程控制、真实性检验和支付系统等。物流管理系统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跨越多个组织,每个组织使用的RFID技术能和其他组织互操作。理想情况下,产品在制造流程某一阶段附上标签,因而产品在供应链每个阶段的信息都能被记录。当产品在供应链中运输到最终用户,直至售后服务.每个供应链参与者都将标签指向特定物品。另外,供应链系统还可以使用主动式标签跟踪大型对象,例如集装箱,这些集装箱上的标签能存储每个集装箱的载货单,当集装箱货物变化时载货单可以自动更新。物流RFID系统的信息收集能带来许多收益,更准确的说,跟踪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整个供应链的参与者能够实现订单速度和准确改善、自动发票和支付、减少供应短缺和库存水平、减少货物损失。此外,基于RFID物流管理能够给供应链提供更好的透明度,从而确定流程瓶颈,有针对性的召回,以及准确的市场调研等。

3.RFID、3G与现代的物流管理相结合

现代物流,是以物流企业为主体、以第三方物流配送服务为主要形式、由物流和信息流相结合的、涉及供应链全过程的体系。在信息时代,随着网络技术、电子商务、交通运输和管理的现代化,现代物流配送也将在运输网络合理化和销售网络系统化的基础上,实现整个物流系统管理的电子化及信息化,配送各环节作业的自动化和智能化,从而进入以网络技术和电子商务为代表的物流配送的新时期。最为重要的是现代物流表现为企业生产与运输一体化的供应链管理与服务,其中物流运输所需的成本、时间、安全及货物在途的状态控制是整个供应链管理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而将RFID、3G与现代的物流管理相结合,将会极大地提升各个环节的智能化水平和服务水平,势必成为21世纪现代物流发展的不可逆转的趋势。需要说明的是物流配送过程是指计划、执行与控制原材料或最终产品从产地到使用地点的实际流程。显然,货物运输路径的选择、位置的显示、仓库地址的选择等,都涉及如何处理大量的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而缩短物流时间、降低成本的问题。而GIS不仅具有对空间和属性数据采集、输入、编辑、存储、管理、空间分析、查询、输出和显示功能,而且可为系统用户进行预测、监测、规划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可见,将其和物流配送系统进行集成,可大大加强对物流过程的全面控制和管理,实现高效、高质的物流配送服务,这其中GPS和GPRS是GIS的数据源和数据链路,RFID是系统中数据载体。这个系统实现关键技术是,RFID数据和GPS数据如何通过GPRS进入GIS,以及物流OA系统和以GIS为平台物流配送监控系统多数据源通过GPRS和网络传输和多系统无缝集成,并将多源数据的无缝集成到GIS系统中是本研究的一个关键技术。另外需要解决的问题是移动定位技术。建议应采用混合定位技术作为物流移动定位的主要候选技术。LDMGIS系统的设计和研究实现为现代物流管理提供了一个科学、高效的管理和分析工具。同时LDMGIS是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子系统,为其他的子系统提供基础的地理数据,其分析结果可以直接作为决策依据。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3S(GIS、RS、GPS)技术和GPRS网络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利用网络和GIS开发辅助决策系统在物流管理领域的应用已成为一个必然的趋势,而且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系统的设计思想、体系结构和关键技术对于3G和RFID技术在物流管理系统中进一步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是系统在精确定位和数据综合集成方法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数据维护机制有待于进一步建立。

4.RFID实施的战略价值和挑战

企业在开发、采纳和实施RFID系统时,RFID技术的有效使用面对诸多挑战.诸如标准不统一、抗干扰问题、信息安全问题、成本问题以及应用环境问题,这些问题在许多文献中有详细的论述。HauL.Lee认为wal—Mart、DELL和Amazon获得竞争优势不是由于供应链更有效率,只有当供应链具有敏捷性、适应性和协作性时,才能为企业带来持续的竞争优势。RFID技术支持的物流和供应链管理战略价值的实现,依赖于对下述应用挑战的应对:

(1)实现RFID系统价值一个重要因素是与企业内外系统的集成。RFID系统和其他系统的集成面临两个问题:跨应用集成和跨平台的中间件连接。跨应用集成的程度意味着今天的系统处理RFID系统产生的庞大数据流的新的实时能力,新的信息中介基础上的系统集成和分析软件带来的四溢数据洪水成为关注的焦点。RFID影响的许多系统的遗留系统方面也需要同时解决,但没有第三方RFID中间件帮助减少基础设施转型困难,以及使新旧系统协同工作,过大的变革和更新成本将使企业难以承受。

(2)围绕RFID技术新兴能力重新设计组织流程。RFID技术的采纳和使用.对组织首要的积极影响是组织拥有丰富的与业务流程控制和完善相关信息,因此,企业如果希望充分利用RFID投资,需要提供使这些数据有意义的新的系统能力。

(3)使用以流程为中心的分析软件,将数据转化为管理上有用的信息。RFID系统产生的大量信息,信息过载又成为数据分析的机遇和挑战。研究表明,一些新的技术例如数据挖掘技术和管理大规模数据的数据仓库技术,能够帮助组织利用巨大的数据收集能力。决策科学帮助管理者了解如何做出实时决策,客户导向的RFID应用收集的数据分析产生的商业智慧可以更好的服务客户。

5.结论

尽管处于应用和推广的初级阶段,但射频识别(RFID)系统的价值已经得到零售商、制造商、医药界和政府机构的广泛认同。通过分析RFID数据,可以帮助企业减少不确定因素,提高物流和供应链运行效率,充分利用企业资源,提高客户服务水平,更全面掌握企业和供应链的运营状况。综合上述分析,RFID技术在物流和供应链领域应用具有潜在的战略价值。然而,RFID技术的有效应用也存在着极大的挑战。采纳RnD技术的企业.必须建立相关的战略规划,处理和RFID相关的组织流程的再设计和改善,集成RFID系统和企业应用系统(如供应链管理系统、ERP、运输管理系统、仓库管理系统等),集成、组织和分析RFID数据、企业内外部的供应链数据和ERP数据。

现代化论文:现代化建设档案管理论文

一、档案管理的现代化建设是信息时代的必然要求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管理信息和有效利用信息的技术已经成为衡量社会发达程度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标志。而目前档案管理却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档案管理的观念落后。在信息时代,对信息的占有成为成功与否的关键。传统的重藏轻用、封闭狭隘的发展观念已不适应信息时代的需要,没有发挥档案信息的重要作用。二是档案管理的技术滞后。尽管我国基本拥有了从事档案自动化工作的技术队伍及大批的档案管理实用系统。但是,从总体来看,尤其是在NII(信息高速公路)计划的大环境下,我国目前的档案管理在档案查询、档案对接等等方面还存在着技术落后问题。三是专业技术人员素质不高。目前,我国从事档案管理的专业技术人员素质还有待提高,应有一批既懂档案管理知识又懂计算机程序的人才从事档案管理。上述问题成为制约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档案部门作为社会信息资源服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也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档案管理的现代化建设是大势所趋、是信息时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信息时代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的措施

(一)转变档案管理观念

在信息时代,档案部门领导一方面要更新各自的知识领域,树立服务的观念及对外开放档案管理观念。根据人们对知识、信息的需求,加大信息的收集、存储、加工传输诸环节的工作力度,积极主动为社会和经济建设提供真实可靠的服务,逐步使档案工作从传统的馆藏模式向档案信息中心模式过渡。另一方面要加快管理思想现代化。在信息时代,档案工作作为一门科学,要掌握档案的规律,树立现代化意识,以科学的精神办事,才能使档案工作向现代化管理方向发展。

(二)加大档案管理硬件投入

在信息时代,无纸化办公已经成了一种必然趋势。而实现无纸化办公,最基本的条件就是硬件设施现代化。对于档案管理工作来说,电子计算机、缩微复制设备以及先进的库房设备,是实现硬件设施现代化的基本条件。目前,国内大中城市的档案部门基本上拥有了这样的现代化设施,但是,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网络管理,仅仅在几个城市、几个地区拥有这样的硬件设施是不够的,必须在全国的档案管理部门实现一种设施的同步完善,档案管理工作才能达到真正的网络互动。

(三)大力培养档案管理人才

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在档案工作的应用,要求档案工作者不仅要掌握传统的档案管理知识,而且更要努力学习和熟练掌握档案管理现代技术。如:计算机操作、数据录入、数据库管理和网络管理等基本技能。不仅要有档案管理的意识,而且更要具备开发档案信息资源,使档案转化为社会物质和精神财富,服务于现代化建设的能力。档案工作者不仅要有热爱档案管理工作的事业心,而且更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责任感、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因此,档案部门要高度重视档案人才的培养,提高档案工作者的专业技术能力和思想政治素质。

(四)推进档案管理制度建设

传统的档案立卷装订制度,不仅程序繁琐,手工劳量大,而且案卷质量因人而异。在信息系统建成后,档案的日常管理、分类、查询等工作都可以由信息系统来完成。同时,办公信息系统要求规范业务流程,如对进馆档案管理的规范要求,从接受、登记整理、分类、著录到最后归档等等一系列操作都要进行规范化的制度建设,这是信息系统建设的要求,减少了操作的随意性,也提高了管理效率。同时,要尽快完善有关法规,强化法律意识,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维护档案实体安全和内容的安全。要制定和完善网络规范和法规,对网上不法行为及不道德行为实行更有效的监督,以适应信息时代对档案管理工作的新要求。

三、结语

总之,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是档案信息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档案管理创新的重要方面。在信息时代,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信息时代对档案管理提出的客观要求。因此,档案管理部门要树立一种全新的档案管理观念,以科学发展为指导,适应形势的要求,积极推进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建设进程,把档案管理提升到一个全新的水平,以适应信息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现代化论文:现代化服装设计论文

1蒙古族服饰特征

1.1丰富性

蒙古族地域辽阔,部落众多且风俗习惯较多,服饰的种类和数量也自然很多,这些都为其民族文化多元化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因此,蒙古族是民族服饰中较为丰富多彩的民族。

1.2华贵性

蒙古族是游牧民族,在长期的游牧生活中经常会搬家,他们为了携带财产方便,会将金银珠宝等贵重首饰佩带身上,这就为服饰增添了贵气,也使得服装变得雍容华贵。

1.3文化性

蒙古族袍子上绣制的图案是具有本民族特色且能展现其独特的地理风貌、民俗习惯的各式图腾,颜色鲜艳、做工精美,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

1.4实用性

蒙古族的服饰具有较强的使用性能,袍子是蒙古族人们白天晚上常穿的服装,其在白天主要起遮体装饰作用,夜晚起着御寒作用。脚上穿的厚且结实的蒙古靴子可以避免蚊虫叮咬和被荆棘刺伤。束在袍子外面的腰带有束紧腰身、保暖御寒,保护内脏在长时间骑马颠簸中不致于受到损伤的作用。

2蒙古族服饰元素

蒙古族一个年代久远的民族,在不同历史阶段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在历史的演变中逐渐形成了专属自己的服饰特性,丰富性、华贵性、文化性、实用性和艺术性,除此外,其在款式造型、面料、镶边和绣花艺术等设计方面也有着独具一格的特色。下面主要就蒙古族服饰中这些元素进行简要分析。

2.1款式造型元素

蒙古族服饰以袍为主,其种类主要有直身、连袖、大襟、短袍和有断腰结构袍服,以及不同种类的坎肩等,这些袍和坎肩的共同点是都是H型的。其中直身袍与中国传统服饰的平面结构类似,前后片在肩袖位置处连接,袖子结构肥大,受面料条幅的限制,前后中心线是拼接而成的。蒙古袍下摆有宽松和摆量较小的两种,下摆较小直身袍为便于活动会设置下叉,断腰结构的蒙古袍下摆较为宽松,腰间有密褶,活动起来也较为方便。蒙古袍总体造型特点宽松舒适,款式特点是简洁流畅且色彩艳丽。

2.2镶边和绣花元素

镶边是蒙古族服饰中较为传统的元素,主要用来装饰领、袖、大襟、垂襟、开衩和下摆等部位,镶边面料主要有大绒、绸缎、棉布和不同种类的毛皮。乌珠穆沁袍服的镶边工艺种类繁多且色彩艳丽,因年龄而异,一般的袍服采用的是三指宽的大绒或库锦边,年龄稍大人的袍服以素雅舒适为主,常镶嵌一指宽的黑大绒或青大绒。察哈尔袍服常会在大襟、领座、领边、袖口、下摆边缘镶嵌单边,且袍身与镶边的色彩相对应,尤其是年轻女性的袍服表现得较为明显。阿鲁科尔沁皮袍上一般会镶有青色的宽边或大绒宽边,绸缎袍服上会镶库锦边。蒙古族的绣花艺术也比较独特,主要有刺绣、贴花、盘绣等,特点是色彩鲜艳对比强烈且图案装饰性比较强,一般会绣在袍子的边缘、袖口、大襟、帽子边缘和靴口处。

2.3面料

现在的蒙古族服饰中运用最多的装饰材料为库锦,其是利用聚脂薄膜和不同金属图层仿制而成的化纤面料,与传统的锦缎、皮革和棉布面料相比色彩鲜艳、物美价廉,符合现代化服装设计标准,更能满足时展需求。

3蒙古族服饰元素在现代化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民族元素在现代化服装设计中运用的例子较多,但如何将独具一格的民族元素合理地运用到现代服装中并使其与之融为一体是当代服装设计师尤为关注的问题。需要服装设计师在运用民族服饰元素过程中,对选定民族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民族心理等方面内容进行详细的了解,将民族文化内涵和服饰元素与现代化服装设计需求融汇在一起进行服装设计。

3.1蒙古族服饰元素与现代服装融合的必要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新材料的不断出现,世界服装界的设计理念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民族设计师应该借助新的设计风,在吸收和利用传统服饰的精华和先进科技技术基础上,时刻掌握时尚信息,将民族服装设计进行拓展,使蒙古族服饰鲜明的服饰特色以时尚的形式展现在世界大众眼前。下面就蒙古族服饰元素在现代化服装设计中应用优势进行分析。在继承蒙古族传统服饰元素特色的基础上,要吸收世界流行服装的设计理念,大胆地对民族服饰局部或特色元素进行夸张设计,使设计出来的服装能将蒙古族服饰简洁、大方、舒适、大气、休闲和流行的特点展现出来。如,在以蒙古族女袍子下摆元素为基础的现代化服装设计中,可以提取其连衣裙和百褶裙元素,使新设计出来的服装上部更加修身,下部更加宽松张扬,以彰显年轻人的青春活力。服装的袖口处可以结合现代化服装流行趋势对原有的袖口进行改造,贴上毛边面料或蕾丝,或对其袖口进行夸张,以显示年轻人对自由和梦想的追求。在现代化坎肩的设计中,可以在蒙古族坎肩的基础上,吸收和借鉴牛仔上衣和露脐装的特点并对其肩部进行适当的夸张,以彰显年轻人自由、洒脱、潇洒的一面。

3.2蒙古族服饰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表现

蒙古族服饰元素在现代化服装设计中运用的例子相对较少,从运用效果来看,其大体可分为三方面:一是在蒙古族传统服饰款式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制作,再融入现代化服饰款式设计元素进行造型,服装成型后人们能通过服装看出蒙古族的服饰元素;二是现代T台中夸张运用蒙古族服饰元素中艳丽的色彩,将蒙古族粗狂野性的魅力以服装的形式展现在服装中;三是将皮革服装和皮靴元素运用到服装中,使之与时尚的服饰面料混搭在一起,彰显现代服装风采。某国内服装品牌时装展示过程中,一墨绿色风衣选取的是蒙古族民族服饰中特有的腰带和盘扣元素,墨绿色丝光面料袖口、腰带和衣兜部位都绣有蒙古族特有的图腾,在彰显该款风衣端庄华丽同时,也能将蒙古族服饰的高贵典雅显露无疑。服装大师杰里米•斯科特一服装作品选取的是巴尔虎蒙古族的发饰元素作为服装设计要素,他先对原有的蒙古族发饰进行变形,然后大胆地运用蒙古族常用的红色和橙色并将其作为主色调来进行设计,使得游牧民族特有的野性得以展现的同时,也将现代化服装时尚信息展露出来。

4结束语

蒙古族服饰元素在现代化服装中的运用取得了一些成果,设计师将蒙古族独特的服饰文化与现代化服装设计手法和人们的需求结合起来,设计出来的服装一定程度上能满足人们对美和时尚的需求,也能将蒙古族特色文化间接地表现出来。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服装的需求将会更多,需要设计师们结合现时需求,从蒙古族等民族服饰中掘取更多的元素用于服装设计,将蒙古族服饰文化进一步推广开来,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蒙古族文化,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作者:王辉 单位:江西服装学院

现代化论文:企业现代化经济管理论文

一、企业现代化经济管理概述

1、企业现代化经济管理的含义。经济管理是贯穿于企业各项管理工作中的一项活动,运用现代化的手段、工具,进而达到提升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因此,企业现代化管理即是指对企业各种资源的整合,并运用现代化技术,使企业价值能够得到充分实现。企业现代化经济管理是生产经营中重要的一项管理职能,能够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同时控制成本费用。

2、企业现代化经济管理的特征。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社会形势等都对企业现代化经济管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对于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明确其特征,将更加有利于我们实现管理的高效性。特征一,关联性。所有的企业活动都是围绕着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而展开的,在经营管理的整个过程中,资源配置和管理贯穿始终,经济管理作为重要的手段对企业的管理制度落实、成本控制等有直接的影响;特征二,指导性。企业的现代化经济管理,不仅仅依赖于领导的决策,同时会结合企业财务指标、业务指标的分析,因此企业现代化经济管理对企业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具有指导性的作用;特征三,综合性。企业现代化经济管理贯穿于整个企业活动始终,这也是其综合性最大的体现。

二、企业现代化经济管理的问题

1、经济管理制度不健全。因为我国现代化企业经济管理起步相对较晚,因此很多企业没有提升对此项管理手段的重视度,经济管理制度一直流于形式,制度建设不健全且缺乏操作性。同时,经济管理制度也没有对各环节、部门、岗位的职能进行明确,存在着管理混乱的现象。另一方面,大多数企业都更加重视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注重产、购、销情况,而忽视了经济管理工作在这些环节的重要性,以至于经济管理没有落实到位,没有起到提升各部门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的目的。

2、经济管理组织落后。一方面是企业的经济管理组织模式较为单一化,还没有打破原有的直线职能制的管理形式;另一方面则是企业在开展此项管理工作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导致无法对薄弱环节和问题及时发现并管理,不利于企业经济管理组织形式的完善。

3、经济管理人员匮乏。首先是因为企业的人员流动大,一旦企业的福利待遇无法满足员工的要求,就会造成在其岗不谋其职的情况,进而导致员工流动;其次是因为企业缺乏有效的培训,另外企业的员工自主学习能力较差,也没有及时提升员工的素质和道德觉悟,导致员工的个人追求与企业经营目标不一致;最后是因为企业缺乏有效的奖惩措施,有效的激励机制才能调动企业员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企业缺乏则会导致员工缺乏热情和激情。

三、企业现代化经济管理创新措施

1、创新经济管理制度。首先创新组织结构,由直线型转为扁平状。传统的组织结构属于直线型管理,命令由上至下,管理职位代表了其权威性,管理原则则维持着整个工作链条。而在知识资源日益发展的今天,员工的积极参与,将更加有利于发挥员工主观能动性,进而促进企业信息流通,进而就能够建立结构分散、信息紧密、技术雄厚的网络型管理组织,这种管理组织由于层次的减少,而由直线型转为扁平状。其次,创新管理。扁平化的管理组织导致企业决策中心将逐渐下移,企业在日常运营过程中,面对复杂的市场环境,应对多变的经济环境,企业更需要民主化的集中,以通过集思广益的方式,实现企业决策最优化,进而帮助企业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最后,完善管理制度。加入绩效管理手段、奖惩措施等,将员工的工资与企业效益挂钩,依据绩效评估结果对员工进行相应的奖惩,提升员工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2、优化经济管理人力资源。首先,建立优秀的管理团队,由注重个人成绩转为注重集体成绩。企业的传统管理更多都注重个人业绩,大家也大多都是单打独斗,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公司也日益发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一个优秀的团队能够根据公司需求适时调整,对团队进行重组,进而实现资源互补、优势互补,进而促进企业发展。而为了能够促进企业各个成员间的合作,实现技能和知识的有效共享,通过互补、合作,团队成员之间都能够互相促进,有所进步和提升。其次,加强人本化管理。所谓的人本化管理即是指能够最大程度的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进而全心全意的投入工作,用最大的工作激情和热情为企业创造最大的价值。传统的经济管理中缺乏科学化的技术,而现代企业的经济管理已经能够实现高效率的运作,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企业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企业只有通过人本化的管理才能够进一步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因此企业要充分关注员工的心理状况、身体状况及生活状态,让员工感受家一般的温暖,感受企业对他们的关怀。因此,企业逐渐认识人本化管理理念的重要性,并将其运用于日常经营过程中。

3、借用现代化管理工作。首先,运用现代化软件管理技术。现在的软件化管理已经逐渐取代了传统的硬件化管理,硬件化管理即是指“人、财、物”,而软件化管理则是指“知识”和“经验”。更多的企业已经认识到软件化对企业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仅是实现企业有效管理的基础,同时也是促进企业健康且充满活力发展的催化剂。其次,运用有效的网络化沟通工具。进入21世纪以来,网络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企业也通过网络实现了全面的沟通和管理。

四、总结

通过网络,能够实现沟通的时效性,进而提升沟通的效率。不仅仅提升的员工之间的沟通频率,也是员工与领导之间的沟通更加顺畅,促进了企业实现人本化和民主化。而且网络化的沟通也增强了信息的传播,增加了信息共享的机会,降低了管理成本,更有效的促进企业组织管理。企业经营目标即为实现利润最大化,而经济管理作为有效且重要的管理手段,应该与企业的各项工作相结合,通过不断的调整制度、完善管理手段等,解决企业面临的问题。在企业经济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不断更新、完善,运用先进、科学且规范的模式和手段,从制度建设、员工管理、信息化使用等多方面不断优化和改进,最终达到提升企业经营效益的目的,为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升企业社会价值和优秀竞争力而努力。

作者:李迪 亢文利 单位:长春工业大学工商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