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现代中式婚礼仪式流程

现代中式婚礼仪式流程

时间:2023-05-30 09:58:10

现代中式婚礼仪式流程

第1篇

一、上古时期:

婚姻礼仪的起源在传说时代,伏羲氏创造了最早的中国婚姻礼仪。在伏羲氏时代,人们重视渔猎,结婚时,男方向女方送两张鹿皮作为“俪皮为礼”,完成仪式。进入血缘氏族社会后,逐渐有了一定程度上的婚姻关系,甚至产生不牢固的个体婚姻。随后,两性婚姻禁忌也开始被提出来。从群婚到族外婚,婚姻禁忌体现了婚姻礼仪的进步。在“俪皮之礼”之后,婚姻礼仪的形式也不断发展,伦理性特点更加明显。到了周朝,“六礼”出现。自此,中国传统的婚姻仪式形成,流传后世,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婚姻文化。

二、周制婚礼:

礼之本,敦人伦完整的婚姻嫁娶之礼分为婚前礼、正婚礼、婚后礼三部分。在中国传统婚礼习俗中,由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组成的婚前礼——“六礼”,是历代婚姻礼仪的主导,甚至影响到当代。“六礼”形成于周代,完备于汉代。纳采是整个婚姻仪式的开始,通俗而言,就是男方请媒人到女方家提亲。问名是第二步。纳采相看之后,如果双方有意,媒人再次带着礼物到女方家,询问女子的姓名、排行、出生年月日,有时候三代的情况和官职都要包括在内。问名之后,男方会请人占卜男女双方生辰八字,判断婚姻吉凶。如果得到吉兆,男方媒人要带上礼物到女方家报告结果,称为纳吉。接下来是纳征,即下聘礼。

经过了纳征,婚姻正式进入准备阶段。第五步是请期,男方定好结婚日子,到女方家征得同意。由于结婚日子素来为人们所看重,男方会请人占卜,求得吉祥的迎娶日子,派人告知女方并求得统一。前面“五礼”的参与人员是十分有限的,只在男女双方家长和媒人之间进行,而在“亲迎”的环节,缔结婚约的双方和家族中的其他成员都会到场,一起参与盛大隆重的仪式。亲迎正式向社会宣布男女双方的婚姻关系成立。亲迎礼结束后,就是正婚礼,包括沃盥、酒筵、合卺、闹房。新妇到男方家后,先净手,保持洁身,即沃盥。接下来入酒筵,也就是如今所说的喝喜酒。新人在婚筵上相对而坐,按照一定礼规食用饭菜酒食。合卺可以说是其中最有象征意义的仪式。

新妇新婿将葫芦一分为二,表示新人以体相连,婚姻将二人连在一起。新人各持一半葫芦,相对饮酒。同时,亲人表达对新人互敬互爱、白头偕老的祝福。最后一步是闹洞房。婚后礼,就是在新婚后,为了表明新妇已经正式成为夫家的一员,要进行妇见舅姑(新妇见公婆),妇馈舅姑(新妇为公婆准备孝敬酒宴),舅姑飨妇(公婆正式招待媳妇),舅飨送者、姑飨送者(公公婆婆分别招待新妇家送妇、送亲的人),回门(新妇与丈夫第一次回娘家探亲)的礼仪。经历了这些,一场婚礼才完整结束。

三、婚礼的发展:

传承与流变随着社会习俗的发展,婚礼仪式经历了从繁到简的过程。清末,西风渐进,新婚俗开始出现。男女自由恋爱、自主婚姻的现象也开始被接受。民国时期,新式婚姻和婚礼渐兴,从自由恋爱的风尚开始,影响到结婚仪式。新式婚礼中,新郎新娘在结婚典礼上互换戒指,举办仪式的地点,也由传统婚礼中在家设宴,转移到教堂、饭店或者礼堂。从新人的相识到婚礼仪式,文明婚礼更多受西方文化影响,带上了现代色彩。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发展速度变快,各种思想在人们心中碰撞,中国的传统也发生很大变化。西式婚俗影响全国,西式婚礼、中西合璧婚礼以及改良后的中式传统婚礼以各种面貌出现。到后来,现代中式婚礼形成。在主持人的组织下,新人拜堂;晚上摆喜宴,宴请客人并敬酒。喜宴结束,新人立于门口送客;整场婚礼在闹洞房后结束。

四、婚姻礼仪对社会文化的反映和呈现

婚姻是人一生中非常重要的一件事,结婚从民俗上升为仪式,在不同时期的规范和呈现跟当时的社会文化、经济条件息息相关。在原始社会,两性结合是因为生理需求,是人类作为生物发生的自然现象,体现了蒙昧时代的特点。在强调伦理和等级的封建社会,礼法束缚着人的言行和思想,未婚青年男女没有恋爱的自由和条件。即使产生了爱慕之情,若不能得到家族成员的支持和认可,也往往会造成悲剧的结局。古代男女双方婚姻关系的产生并非建立在男女之爱的基础上,充分说明婚姻是服从于家族功能需要的。在传统婚姻礼俗中可以看到,对新人的祝福是祈愿两人早生贵子、为家族繁衍和发展做贡献,而不是基于夫妇相爱。

在家族维系和生育职责面前,夫妻双方是否相互爱慕、志趣相投都不重要。男女双方的结合是为了满足家族发展的需要,这是封建宗法婚姻的目的,充分体现了封建社会的伦理意识和礼法特点。在周制婚礼中,纳采、问名、纳吉、纳征都需要媒人出面,说明了媒人的重要性。在纳吉中,男方需要通过占卜双方生辰八字来判断婚姻凶吉,可以看出浓厚的封建文化色彩。婚礼发展到后来,聘礼越重,女方身价越高,婚礼体现出经济性。在思想层面,传统婚礼体现出浓厚的家文化特点。结婚对象的选定、婚姻关系的确立需要通过一系列繁琐的仪式来完成,父母之命起主导作用,充分说明了人们对婚姻仪式的重视。在婚姻礼仪中,不乏教导新妇孝顺公婆、勤俭持家的仪式,体现了对新人的教化和培育功能。

相比之下,现代婚礼体现出更多“以人为本”的思想特点。男女双方大多通过自由恋爱结合,父母的态度较之前人开明。其次,缔结婚约更注重当事人的意向和自由,服务于个体生活质量,家族责任不再是束缚世人的铁律。“不婚主义者”、“丁克家庭”屡见不鲜,人们有更多自由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第三,封建思想的影响开始淡化。传统婚礼中,如果男女双方生辰八字不合,是不可能结为夫妇的。随着科学的发展和人们思想的开化,现代婚礼中,占卜已经不是主导习俗。第四,现代婚礼删减了传统婚礼很多繁琐的仪式。婚礼仪式可以根据情况简省和变通,一张结婚证就可以证明夫妻关系成立。

现如今,“闪婚”和“闪离”的例子屡见不鲜,人们对待婚姻的严肃和谨慎态度普遍不及从前。最后,现代婚礼弱化了仪式的教育作用。古代的礼仪,如诞生礼、成人礼、婚礼等,都具有教化和个体品德培育的功能。现代婚礼的意义更多是向社会宣告男女双方的婚姻关系,教化环节在发展过程中往往被简化或者省略。中国古代婚礼文明中一些比较有价值的思想已经没有传承下来,这是在礼仪发展过程中非常值得反思的问题。礼仪的内容和仪式是对社会文化的反应,婚姻礼仪从无到有,直至发展到今天,也充分体现了社会的进步和不同时期的文化特点。

第2篇

关键词 绍兴方言 婚俗词汇 演变原因

中图分类号:G112; H139 文献标识码:A

婚礼,是人生礼仪中最盛大的礼仪之一。随着社会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人们因各种忙碌,将婚礼仪式渐渐删繁就简。绍兴作为历史文化古城,现下的一桩婚事仍然基本保留了做媒、订婚和结婚三个阶段,但前两阶段基本流于形式,后者也已基本看不到往日习俗,日益趋向简约。结婚日期一般安排在五一、国庆、元旦或春节等节假日,有集体婚礼或旅行结婚等形式。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绍兴婚俗文化在绍兴婚俗词汇中可见一斑。在绍兴方言中,娶儿媳叫做“讨新妇”,联姻时两亲家设宴相会叫“会亲”,女方定婚叫“许”,男方定婚叫“定亲”,伴郎伴娘被统称为“傧相”等等,缤纷的方言词汇演绎着绍兴最原味的婚俗底蕴。本文在搜集绍兴城区婚俗词汇的基础上,探究其文化变迁。

1绍兴传统婚俗词汇

媒人:男女婚姻的撮合者,时下称介绍人。绍兴“无媒不成婚”之俗一直沿袭至今。做媒曾经在绍兴带有很浓的行业色彩,有不少以“媒”为业的人,靠谢媒礼维持生计。他们平常十分留意当婚男女青年的各种情况,遇到年龄、门户诸条件相当的,便开始游说双方,尽说对方的好话。巧舌如簧的媒人说得双方同意后,这桩婚事便算有了眉目。现在则趋向于“兼职”意味,媒人纯属帮忙牵线搭桥,撮合婚姻,而绝非重视谢媒礼。跑这行的以中年妇女居多,称媒婆。其中也不乏男性媒人,称为媒公。绍兴青年男女结婚,大多须有媒婆或媒公。当下自由恋爱的情人,一旦举办结婚典礼,必另请媒人(即现成媒:为自由恋爱的男女双方做媒)主婚,以表示明媒正娶。

合肖:经媒人撮合并有意相处的男女双方首先要“合肖”,即核对双方生肖是否“犯冲”,生肖不合则不能相配。如龙与虎、蛇与鼠均会发生争斗,鸡与犬、羊与鼠均属不相和,虎羊相配会“羊落虎口”,羊鼠相配会“羊鼠俱休”等等,因而忌通婚。适婚男女的年龄悬殊及属相亦有讲究。男女年龄相差六岁称“大六冲”,相差三岁称“小六冲”。“小六冲”尚可,“大六冲”则忌婚配。此外,绍兴有谚云:“男子属羊闹堂堂,女子属羊守空房”,即男子属羊命佳,女子属羊运舛。故绍兴男子多不娶属羊女子为妻,属羊女子或嫁命“硬”男子,或屈为“填房”。

合生辰八字:比较传统的绍兴人谈婚论嫁,要“合生辰八字”。这“八字”讲究的是“五行相克”,如“金克木”,“木克土”等等,一般请算命先生来合。生辰八字合,则姻缘初成,否则需经历一番波折,不合者的婚姻大多成泡影。

合姓:绍兴婚俗中还有“合姓”,同族不许通婚,同姓亦不能联姻。如金、刘两姓虽不同姓,据说金姓来自刘姓,故金、刘两姓不得通婚。又如新昌袁、吕两姓为世仇,通婚视为有违祖训,故亦不得通婚。

求帖、拜贴、允帖:男女双方若生肖和生辰八字合,姓氏没有犯忌,且均愿意结亲,即须互相送帖。订婚吉日由女方拣送,婚日则由男方择定,女方拣定吉日后,男家出“求帖”,连同“拜贴”送至女家;女家则出“允帖”,连同“拜帖”于当日带交男家。拜帖书有“全福”或“正肃”字样,落款为“忝姻年家眷愚弟鬃炊偈壮习荨薄G筇小叭!被颉罢唷弊盅猓砀健熬辞筇ㄔ省彼淖执蠛烨跻恢健T侍肭筇嗤跎细男础熬醋裉薄?男家送帖时,须随送荔枝、桂圆、核桃、红枣、莲子、松子、百子糕、榛子、桐子、青豆等“十全果”。女家循例收受礼物。

发盘:即男家送女家彩礼。女家出“允帖”后,男家开始挑选日子,奉送彩礼订婚姻。男家发盘有“头盘”、“二盘”、“三盘”之分。头盘彩礼,是指姑娘的身价钱,含有偿付女家养育费之意。女家收下彩礼,并设席款待,回赠龙糕、凤饼、袍褂料子、文房四宝、锡酒壶等物,俗称“回盘”。在礼品中,男家必备花雕酒,女家必备茶叶,故有“男酒女茶”之说。此礼仪,即“三茶六礼”。之后,男家发送二盘彩礼至女家,用于置办嫁妆。礼仪与发送头盘时大致相同,男方送红绿帖,分别是安床与合卺日辰。同时,男家须送成双“缎头”(绸布料子)、“衣折”(成衣)等彩礼。少数男家头盘、二盘同时发送,俗称“随盘进”。结婚前夕,男家送三盘彩礼,用于女家置办喜酒。女家如高堂健在,男家须送孝敬钱及礼品。花轿临门迎娶时,还须送“开门钱”、“上轿钱”等。

嫁资:男女双方定亲后,共同为婚事准备的嫁妆。男方要装饰新房,预备“迎亲”礼物,女方则要置备嫁妆。一般平民家庭的嫁妆则尽量紧跟时代,不太落后便可。如果双方皆为富家子弟,嫁妆便大有讲究,父母会置办日常起居的一切所需家具和物品作为嫁妆。现下绍兴人的结婚程序虽已简化、西化,但还有一些传统规矩在流传。比如女方嫁妆中得有子孙桶、银碗银筷、棉被等。

压箱钱:结婚时,女方家人将钱放在箱子里,新娘佩戴压箱钱进入男方的大门。根据中国传统习俗来说是一种吉祥的预兆,代表男女双方在没结婚之前就已经有了积蓄。随着时代的进步,压箱钱既有传统的说法,又赋予了新的内涵,数量上也有讲究,具体数额可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来确定,多少不限。

安床:即铺床。婚礼前选定吉日,邀请一位有儿有女的人为新人铺床,铺好棉被,预示着新人福气好。

拦门:迎亲当天,女方亲戚朋友把新郎拦在门外,经过考验才能进来。常规做法便是给拦门的人发红包,数额不限。

哭轿:在结婚当天,女方有“哭轿”之俗,除表达不舍外,还有避免新娘所产子女致哑之意。女方母亲一般坐于房内按“哭嫁调”即兴吟唱,多为劝诫、祝颂之辞。

踩麻袋:新娘穿新鞋与扎“兜脚绸”后,即不能接触地面,以免带走娘家财运。出门后要把麻袋铺在地上,新娘经过便把麻袋拿起来铺在前方,象征着以袋引代,“袋袋相传”,子孙延绵不绝。

踩红毡:新娘在跨入男家大门时脚不能直接接触地面,要顺着铺红地毯的路走,一直走到拜天地的喜堂里。因为绍兴人们认为:天有天神,地有地煞,结婚是件人生大事,如果新娘的脚与地面接触,难免会触犯地下诸神,“踩红毡”就能保证新娘不被地煞所侵犯。

回门:婚后新娘第一次回家看望父母,表达做女儿的“成家不忘父母恩”之意。此时,新女婿必须带礼物随同新娘拜望岳父岳母,这不仅仅是为了沟通两家人之间的感情,更是向他们表达感激之情。同时“回门”还表示了新婚夫妇的幸福和睦,以让女方父母放心。

2绍兴现代婚俗词汇

与传统婚俗礼仪相比,绍兴现代婚俗礼仪大为简化。传统婚礼中的做媒、订婚两个程序在现代婚礼中一般只剩一些剪影,结婚礼仪日渐趋于西方婚礼的简洁化、方便化,男女双方在恋爱的基础上走向婚姻,选择在饭店举行相对西式的现代婚礼仪式,礼仪模式较为简化、模式化。比如传统绍兴婚俗中的“合肖”,认为男女相差6岁为“大六冲”,应忌婚配,时下相差6岁的恋人照常走向婚姻殿堂,婚后生活亦其乐融融;传统的“合姓”主张同姓不能联姻,当下同姓恋人会毫无顾忌地结婚。有些同姓夫妻还会充分发挥同姓的作用,比如有一对“钱”姓夫妻给自己小孩的取名为“钱多多”,其名字来历和寓意一目了然;绍兴传统婚俗会请算命先生合生辰八字,合则姻缘初成,不合则婚姻大多成泡影。如今的年轻人基本没有这个程序,双方父母若比较迷信,也只能私下里给新人合生辰八字,其结果亦丝毫左右不了新人的婚姻。结婚时的“搜轿”、“哭轿”等,因流程的简化和西化,已基本不复存在。随着婚俗礼仪的简化,不少绍兴传统婚俗词汇渐渐退出历史舞台。

3绍兴婚俗词汇现状及原因分析

旧时的绍兴人民比较信奉神怪之说,结婚是人生头等大事之一,因而流传着很多和神怪、迷信相关的习俗,其深信程度是现在的我们远远无法比拟的,但这类词语在当今社会日益水土不服,正渐渐退出历史舞台。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是经济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导致婚俗礼仪简化。与传统绍兴相比,现代绍兴经济飞速发展,社会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人们无暇为婚礼的准备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传统婚俗礼仪无法适应现阶段社会要求的简便与快捷,现代婚俗礼仪应运而生,传统礼仪日益简化,其相应的传统方言词汇亦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

二是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和思想观念的转变导致婚俗礼仪日益简化。相较于上世纪,新世纪绍兴人民的文化水平日益提高,其文化思想、生活观念、礼仪模式发生了较大转变,绝大多数人们不再信奉婚俗传说,不再受封建迷信思想的约束,日益追求仪式的简化和西化。原来较为封建、迷信的繁冗婚俗礼仪渐渐淡出,方便快捷的仪式受到了大家的青睐。

4结语

综观绍兴婚俗礼仪,虽然当今仍保留了一些传统婚俗词汇,但其运作模式和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已悄然变迁,当下模式简便快捷,不再追随传统婚俗的繁冗。随着经济的进一步飞速发展,人们思想观念的进一步解放,日常工作生活的进一步简化、模式化,婚礼程序会否一减再减,直至忽略?虽然无人能预料,但已悄悄在上演。但人生“需要仪式感”,因为一场仪式,很多时候是给我们一个契机迎接一个全新的开始,或是郑重告知自己与一段过往的决裂。尤其是“婚礼”这一人生的重大礼仪,绝不能小觑。因为这一仪式能唤醒我们对婚姻的敬重,让我们认真告别过去,许自己一个充满希冀的开端。正如王小波所言,“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仪式感能让生活成为生活,而不是简单的生存。绍兴传统婚俗礼仪正进一步简化,但无论简化至何种程度,希望这种仪式永久存在,让伴侣们从中感受到人生关键阶段的重大洗礼,对未来生活充满敬畏和希冀。

课题项目:2012年5月绍兴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绍兴方言词汇特异性之文化研究”,(项目编号125196)。

作者简介:王丽芝(1978.7-),女,汉族,江西省安福县人,绍兴文理学院元培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

参考文献

[1] 徐杰舜.汉族民间习俗[M].北京:中心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

[2] 杨葳,杨乃浚.绍兴方言[M].绍兴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0.

[3] 龚书铎.中国近代文化概论[M].北京:中华书局,1997.

第3篇

婚礼的社会意义是什么?它具有哪些方面的作用和功能呢?

人类学家认为:婚礼是婚姻开始的社会方法。象结婚这种个人生活的重大场合,通过众多的人履行仪式而隆重地加以庆贺,这是早期社会的一个显著特点。

现在,随着社会的变化,婚礼的许多作用已被正式的社会组织,法律机构的注册登记所取代。在传统社会,婚礼的作用如同现代社会领取结婚证,以取得法律和社会的承认是一样的。

在人类社会的早期,特别是社会组织与专门机构不发达的情况下,举行有广泛见证的仪式是证明重大事件的唯一办法,这种习俗直到今天依然存在。结婚对于个人无疑是一大人生转折,婚礼是为男女双方举行的一种仪式,象征着俩人都已进入成年,标志着男女双方的关系有了重大转折,有了新的权利与义务,此后俩人之间的很多关系,如同居、、子女等都将变成合法的。对于别人和社金来说,婚礼本身就是一桩公开和公众性的事务,亲朋好友参加公开举行的婚礼,表明社会对当事人婚姻合法性的承认,也表明社会赞同这一结合,亲属们和社会因此而接受新的角色和义务,同时也伴随着新的期望。

在中国的民俗文化传统中,婚礼的真正意义在于“别男女”。《大戴礼记·盛世篇》日:“凡生于男女无别,夫妻无义,婚礼享聘者,所以别男女,明夫妻之道也,故有之欲,则饰婚礼享聘也。”在儒家看来,家庭的基础在于夫妇,而夫妻关系的确立在于婚礼。婚礼即然是人伦之本,风教之始,所以必然要有庄重而严格的程序,严其男女之别,而后才可以使夫妻关系有一个稳固的基础。

正因为婚礼担负着如此重任,所以历代对于婚礼都十分重视,有载于典籍、行于民间的所谓六礼,这就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程序分明,极为隆重。但由于时间的流逝和各地民情不同,六礼所规定的基本程序虽然人们都还遵守着,但完全意义上的六礼已在民间逐渐变得不完整了。即便是在山西这样一块不大的范围内,六礼的具体风俗在各地都有一些不大不小的差异,人们把注意力较多地集中到了结婚当天的仪式上,其余的程序渐趋淡化。

这里,我们选几则富有特色、流传颇广的习俗分述如下。

一、交杯酒与结发夫妻

“合卺”这个词对于现代人而言是陌生的。然而,新郎与新娘的“交杯酒”却是每一个结过婚或参加过婚礼的人非常熟悉的。“合卺”就是指新婚夫妻在洞房之内共饮合欢酒。卺是飘之意,把一个匏瓜剖成两个瓢,新郎新娘各拿一个,用以饮酒,就叫合卺,合卺始于周代,后代相卺用匏,而匏是苦不可食之物,用来盛酒必是苦酒。所以,夫妻共饮合卺酒,不但象征夫妻合二为一,自此已结永好,而且也含有让新娘新郎同甘共苦的深意。正如《礼记》所载:“所以合体,同尊卑,以亲之也。”

宋代以后,合卺之礼演变为新婚夫妻共饮交杯酒。《东京梦华录·娶妇》记载:新人“用两盏以彩结连之,互饮一盏,谓之交杯。饮讫,掷盏并花冠子干床下,盏一仰一合,谷云大吉,则众喜贺,然后掩帐讫。”这个仪式的象征意义是意味深长的。

用彩绸或彩纸把两个酒杯联接起来,男女相互换名,各饮一杯,象征此后夫妻便连成一体,合体为一。当然很多情况下,“惟新妇羞涩,不肯染指一尝”。(民国:《解县志》)

第4篇

关键词: 中西方婚姻习俗 共通点 特色 进化演变

婚姻习俗是文化积淀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西方婚姻习俗各自根植于其深厚的地理、自然、历史、经济土壤之中,有相似之处,同时各有特点。随着全球文明的不断碰撞与融合,中西方婚姻习俗也相互交融,呈现出共同进化演变趋势。以中西婚姻习俗为切入点,研究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与交流,是一个不错的角度。

一、中西方婚姻习俗的共通点

尽管有文化差异的存在,但中西方各国婚姻习俗有许多共通之处。首先,女儿出嫁时嫁妆都是不可或缺的。在传统中国社会,娘家会在女儿出嫁那天将准备好的陪嫁物品搬到婆家,而在传统西方社会,新娘的父母通常会送给新娘漂亮的新衣服和纺织品。但需要说明的是,嫁妆的内容是随着社会变迁而改变的。比如,当下中国社会,许多娘家会选择现金、汽车等作为陪嫁品。

其次,不管社会如何进步,中西方国家的人民都会遵守传统婚姻仪式的习俗。比如,中西方人民都在婚礼上洒些象征美好祝福的小东西,如花瓣、彩纸、稻米等。还比如,中西方婚礼中,新娘都会遮面,西方新娘是用洁白的面纱遮面,中国新娘是用红色的盖头遮面。这种装束象征着新娘的纯洁。

再次,中西方婚姻仪式中都有一个夫妻互换信物的环节。在西方,一对新人通常是交换戒指,在中国,除了交换戒指外,有的还以手表作为信物交换。这视各人喜好而定。

最后,婚礼之后都有婚宴。婚礼仪式结束后,新人的亲朋好友都会应邀赴宴。在宴会上,大家举杯畅饮,为新人送上祝福。

二、中国婚姻习俗的特色

中国传统婚姻习俗有其自身特色。首先,彩礼是必不可少的。古时,男方选定良辰吉日,带上礼金或者酒肉、绸缎等各种礼物,送到女方家作为订立婚约的彩礼。现在,彩礼通常是现金,有多有少,根据每个家庭经济状况而定。

其次,中国传统婚姻习俗不同于西方之处在新娘的着装上。在中国,传统的婚礼上新娘都是穿大红色衣服,红色象征喜庆、热闹、辟邪。在西方,新娘是穿白色婚纱,白色象征纯洁、庄严。

再次,中国传统婚姻习俗中有“三拜”仪式,即“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三拜”仪式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拜天地表达出对自然的崇敬,拜高堂表达了对父母的感恩,夫妻对拜表达了夫妻互敬互爱、举案齐眉。这三拜把婚姻生活的本质精炼地表达了出来。

最后,回门是中国传统婚姻习俗的特色。一般在婚礼后的第三天,新娘在新郎的陪伴下,带上礼品回到娘家看望父母长辈,当天再返回新家。而在西方,婚礼后,新郎新娘通常会外出蜜月旅行。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中国婚姻习俗也有些明显变化,吸取了西方的一些婚姻习俗。

三、中西方婚姻习俗的进化演变

各国文化相互影响,交融互通,婚姻习俗也有一些共通的发展趋势。(一)婚龄延迟。不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婚龄都在不断延迟。从古时的十几岁成婚,到后来的二十几岁结婚,再到现在的三十结婚,甚至更晚。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因为是社会经济发展,男女青年受教育程度提高,经济独立性增强,思想自由,事业心较强。还有一些则是因为就业压力、经济压力较大,交际圈狭窄,结婚条件尚不成熟。(二)结婚仪式由繁变简。随着生活方式的演变,生活节奏的加快,中西方结婚仪式都在向简洁方向发展,中国在这方面更明显。例如中国婚姻仪式中就省去了拜别、敬扇、过火盆等传统仪式。(三)婚礼向个性化发展。现在的新人都渴望拥有一场与众不同的、有自己独特符号的、属于自己的婚礼,婚庆市场上竞争日趋激烈,婚庆公司对婚礼的设计也煞费苦心。(四)中西方婚姻习俗交揉。比如在婚礼仪式上中国新娘穿着西方白色婚纱,在婚宴上中国新娘换上传统红色服饰;在婚礼后,新人往往去蜜月旅行而省去了回门的仪式。(五)裸婚时代到来。由于生活压力越来越大,现代人更强调婚姻的自由与独立,于是不买房、不买车、不办婚礼甚至没有结婚戒指而直接领证的裸婚出现了,并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

婚礼作为人生中的最甜蜜的喜事,也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其在习俗、程序、仪式、衣着等各个方面体现出各国文化属性。沟通、交流、互补是中西婚姻习俗的发展趋势,在这一过程中,要取长补短,与时俱进,相信经过演变改进的新的婚姻习俗更符合现代人的情感需求。

参考文献:

[1]吴斐.美国社会与文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11.

[2]鲍宗豪.婚俗与中国传统文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1.

第5篇

重拾“棚行”生意

1982年,一个外国男人要迎娶一个中国媳妇,这个男人非常崇尚中国传统文化,希望能够以一场中式传统婚礼迎娶自己的中国新娘。然而,一场正宗的中式婚礼该如何操办呢?

几经辗转,新娘家人找到了臧鸿。臧鸿是个地道的“老北京”,出身于“婚庆”世家,祖上一直居住在京城四九城里,七代都是经营专门操办红白喜事的帐棚房。从小,臧鸿就跟着长辈去新人家操办婚事。婚礼喜宴中的规矩讲究,臧鸿耳闻目睹,烂熟于心。

臧鸿应下请求,开始为这对新人筹备一场地道的中式传统婚礼。大红花轿,开道锣、开道旗、喜牌、羽扇、牛角灯、凤冠霞帔、红盖头、手牵红绸、龙凤帐、供桌、太师椅、香炉、天地神牌位……臧鸿开出一张长长的清单,找人四处置备齐全。

那日清早,八抬大轿、旗锣伞扇,一一亮开。吉时一到,臧鸿用洪钟般的声音喊出“吉―时―发―轿――”。八个轿夫抬起轿子、十二个锣鼓手开始奏响锣鼓,一场别开生面的中式婚礼就拉开了序幕。

花轿娶亲、拜天地、入洞房、三朝回门……一系列繁琐但充满庄重仪式感和喜庆氛围的婚礼流程,让新郎官大开眼界,深切地感受到了中国婚俗文化的博大精深。

这场婚礼之后,臧鸿把家族传了七代的“棚行”生意给拾了回来,来找他操办中式婚礼的人也络绎不绝。20年间,臧鸿操办的大小婚礼已有几百场,其中大半都是中式婚礼。这些具有中国情调和喜庆氛围的婚礼为臧鸿赢得了“中国民俗婚礼一代宗师”、“婚俗泰斗”等称号。

“中式传统婚礼,非常气派,为的就是讨个彩,讲的就是个面。体面可是老北京特讲究的事儿,从婚宴举办的排场就可以看出一个家族的兴衰,从婚宴的现场就可以得知双方家庭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轿子有八抬、十六抬、二十四抬,无论是多少抬大轿,在新郎出发前都要顺成一排,停在门前,用行话讲,这叫‘亮轿’,为的是显示气派,也为告知街坊邻居。”

聊起婚俗来,已80高龄的臧鸿精神头儿特足,像一本传统婚俗的活字典,讲得头头是道。“婚礼上的作揖,一定是要右手握拳,左手搭在右手之上。如果是右手搭在左手之上,则是说明家中有老人过世,在向别人报丧。在起轿娶亲前,在轿子左右射出三箭,边射箭主婚人边喊,‘一箭新娘子喜临婆家门,二箭祝新郎新娘百年好合,金玉良缘,三箭定乾坤,乾坤福寿镜,祝新郎新娘五福临门。’这就叫‘三箭定乾坤’。”

臧鸿常说,一场中式婚礼就像一堂生动的传统文化课,可以让新人学到很多。

中国婚俗文化传播者

汤永青是臧鸿的大徒弟,其嗓音高昂嘹亮,主持婚礼现场气氛喜庆热烈,有“京城金嗓”之称,在婚庆界与臧老同样享有盛誉。

出生梨园世家的汤永青从小学评剧和京剧,嗓子好、台风好。参加工作后,他就成了单位里各种活动主持的不二人选。后来,一个同事结婚,请他做婚礼主持人。他就此与婚礼主持结下了不解之缘。

因为从小学戏剧,汤永青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很深,踏上婚礼主持之路后,他迷上了传统婚礼习俗的研究。他翻阅大量典籍,将描写婚礼的文字整理成册,然后进行分析梳理,还原了汉代婚礼、唐代婚礼、清代皇帝大婚等一系列婚礼仪式的流程和习俗。

很多影视剧在演绎古代婚礼的剧集时,都会聘请汤永青去做文化顾问,喜欢表演的汤永青常常在剧中客串一个角色,过一把戏瘾。但比起演戏来说,汤永青更迷恋做婚礼策划和主持。

这些年来,他不仅为数不清的中国新人主持了喜庆的花轿婚礼,还为很多外国人操办了凤冠霞帔、点红烛、拜天地的中式婚礼。2009年,他还应北京天人配婚庆公司的邀请,策划了一场名为“梦回大清”的主题婚礼秀,一系列经过考证的仪式恰如其分地表达出了清代皇帝大婚的高贵和隆重。

“解放初,人们生活水平不高,那时候不讲究穿红戴绿的大操大办,结时都穿蓝制服、列宁装。期间,很多年轻人崇拜,结婚时特流行装军装,表达对革命的一腔热情。改革开放之后,西方文化渗入中国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于是,新娘改穿婚纱了。不过有的新人一直在说自己办的是西式婚礼,可你一敬茶,这就是中式的了。”汤永青对中国婚礼的发展进行了总结。他还说中国人的婚礼近几十年来一直处于变化之中,最近几年,有很多婚庆公司都推出了中式传统婚礼方案,其实,在费用上,中式婚礼与西式婚礼相差并不大。然而,大红花轿、凤冠霞帔、拜天地……体现的是中国的礼仪文化和民俗风格,更符合中国人的心理和文化传统。

2006年8月,在汤永青和宗少山等人的积极努力下,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婚庆文化专业委员会在北京成立了。“通过一个平台把全国从事民间婚庆工作的同仁都聚集起来,一起搜集、研究中国婚俗艺术,加强各地区之间的交流与研讨,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国婚俗文化。”该组织的宗旨也正是汤永青的心愿。

而在中国婚庆界,像臧鸿和汤永青这样的传统婚俗文化传播者,有很多。

对话

《中华手工》:传统婚俗文化最打动你的是什么?

汤永青:大红喜字、大红花轿、红蜡烛、红盖头……营造的是吉祥的喜庆氛围和中国式独有的浪漫情调。无论是婚礼上的新人,还是参加婚礼的来宾都会被这火热吉祥的红色点燃喜悦的情绪。感谢父母、答谢亲朋好友,也是中式婚礼上的一个重点,拜天地、合卺酒、敬茶等情节,常让到场的每一个人都感动至深。

《中华手工》:在你眼里,传统婚俗最大的特色和价值是什么?

汤永青:在西方,婚礼重视的是“承诺”;而中国人的婚礼围绕着“敬”和“祈”,敬天、敬地、敬长辈、敬来宾以及新人间彼此互敬,这些都体现着中国传统的儒家风尚以及人们祈福迎祥的心理。

在我看来,婚礼的目的就是通过庄重的仪式让新人在步入婚姻生活之前明确并肩负起自己在婚姻中的责任,而传统婚礼形式其实能够让新人领悟得更深。

《中华手工》:你认为我们现代人该如何汲取传统婚俗的养分?

汤永青:为了适应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很多传统婚礼中的规矩不得不简化和改良。比如:按传统,结婚的轿子不能落地,一路上无论多远都靠人力抬着,然而现在婚礼只有一天的时间,所以轿子就可以简化为只抬迎亲、娶亲的场面,中间的路程可放在汽车上,这样才能保证婚礼仪式赶在午时开始。

婚俗也要与时俱进,跟不上时代终要被淘汰。求变,改良是不得不为之的事情。我把改良后的中式婚礼叫“老式新办”。

第6篇

[关键词]延安地区;婚嫁礼俗;民俗文化

[中图分类号]K89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3)06-0111-03

我国素称“礼仪之邦”。“人的一生都要有必经的几个生活阶段,每个人的社会属性就是通过这些重要的阶段确立起来的,在各个阶段中自古以来使用一定的仪式做出表示,以便获得社会的承认和评价。在这一生中各个阶段所标志出的礼仪,就是人生仪礼。”①其中婚礼是人生中很重要的仪礼。婚礼是以本人为重心的仪礼,称为人生大礼。延安地区结婚礼在沿革传统礼仪的过程中,发生了许多因地制宜的变异。

一、延安地区结婚礼

俗语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婚姻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婚礼又被看作“礼仪之本”、“人伦之始”。男女结合必须依礼而行,达到“序人伦”、“别夫妇”的目的。“按《仪礼士婚礼》的说法,婚礼由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这六礼组成,这一模式的各个部分在民间的说法是:提亲、测八字、定亲、下聘礼、定日子、办喜事。”②

提亲:是议婚的第一阶段,其中媒人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人们认为“天上无雨不成河,地上无媒不成亲”,男女双方需要别人的介绍和撮合,才能结“秦晋之好”,也称说媒。男方托媒人到女方家说媒,介绍男方的实际情况。家长同意后,安排男女双方见面。女子有意,则给男子吃面,表示缠绕;无心,则吃鸡蛋,表示滚蛋。当双方同意后,即可准备后面的仪式。

问名:这是求婚后托请媒人问女方姓名及出生年月准备合婚的仪式。近代,纳彩求婚与问名仪式逐渐合并举行。询问女方生辰八字与男方实行合婚,以决定成婚与否、凶吉如何,这是一种占卜,由算命先生进行卜卦。这种占卜对婚姻的影响很深,迷信成分很大,大婚和命婚必须有一个相和,否则,就意味着夫妻相克,婚后不吉利。另外,男女双方很忌讳属相“犯”、“冲”,即双方属相的冲克,叫“犯月”,有“男犯妻家三十六,女犯婆家一世穷”的说法。这当然是迷信,但却拆散多少情投意合的痴情男女。随着经济的发展,由问名的生辰八字扩张到议门第、职位、财产、容貌、健康等方面的内容,加入许多社会因素,特别是讲究门当户对、门三户事、生辰相合。确定可以成婚之后,便可实行纳吉礼。

纳吉:是把问名后占卜合婚的好结果通知女方的仪式,又称为“订婚”、“定亲”,是婚礼中关键的礼仪。先选定一个良辰吉日(一般是偶数日),女方家长及近亲到男方家参加筵席,也是一个认亲的时机,男女双方互相向对方家长和亲戚敬酒认亲,喝酒的人要给即将成亲的双方红包。订婚过后,就表明婚约已定,不能轻易解除,这是一种道德上的约束。

下聘礼:和定亲同时举行,是男方向女方送彩礼的仪式,即通过这一方式给女家一定量的财物,对其损失一个劳动力加以补偿。关于彩礼的数量和内容,男女双方可以通过媒人进行磋商,依据男方的经济实力而行事。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延安地区一般以粮食为彩礼。近代,彩礼形式多样,可以给女方家以现款,并送女方戒指、首饰、衣物等。女方将彩礼中的部分或全部退回给男方,并赠给男方衣服鞋袜等作为回礼,农村最不可缺少的是鞋底和“嫁妆鞋”,表现姑娘的勤劳、聪明。人们认为,从嫁妆鞋看新娘,心灵手巧全体现在针线做工上。彩礼的多少及物品名称,多有吉祥如意之意,数目取双忌单,这是几千年来的传承。若女方家境好,也有一定量的嫁妆。但在这一仪式中,送收彩礼就使它掺入许多买卖婚姻的因素,而如果把经济价值作为婚姻的唯一目的,那么聘娶婚俗最终成为变相的买卖婚。安塞县男子娶媳妇送的彩礼就很高,一般为五六万,有的甚至高达10万。彩礼多少,往往成为嫁女的身价,因而婚礼讲排场、比阔气之风由此产生。但随着人们思想觉悟、文化素质的提高,这种现象也随社会的发展而减弱,自由恋爱、婚姻自主的观念深入人心,尤其在青年人中体现出来。

定日子:定完婚后,选择好结婚日期,备礼到女方家征得女方同意时的仪式。多用红纸笺写迎娶的日期时辰,做“请期礼书”,或口头通知协商,民间俗称“提日子”、“送日子”,礼品也从简。

办喜事:是男方迎娶新娘的仪式,实际上是婚礼的主要过程,也是正式婚礼。亲迎礼是古今婚礼中最为繁琐的仪式。结婚前一天下午,男女双方家都开始准备筵席,亲戚、朋友、庄客都来帮忙,请村中熟悉礼仪、德高望重的人作总管,大小事务统一由他安排。张贴红对联,有些还挂红灯笼,表示办喜事。第二天,才是真正的结婚日。这一天是热闹、忙碌的一天。一大早,被安排好的人手各尽其职,准备宴席。早饭一律是饸饹面和年糕,这与山西太原早饭吃饺子不同。饭后,男方的迎亲队伍就出发到女方家迎娶新娘。迎送亲的人一般是新人的婶娘、嫂子等近亲(孕妇、寡妇、重婚的女子不能去,认为孕妇和肚里的孩子长两双眼睛会冲新人;后两者,她们的婚姻不幸,遇到喜事会触景生情,影响欢乐气氛),另外还有乐队。20世纪60年代以前,新郎不亲自去迎亲,只是在家中等待,而后发展为新郎亲自带队伍到女方家迎娶。在穿着方面,20世纪八九十年代前都穿红衣服或红袍,象征着喜庆,寓意以后的日子会红红火火,吉祥如意。现代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大多数新娘都穿白色婚纱,象征纯洁无暇,这与浪漫与唯美的爱情吻合。新娘穿衣时,未婚女子不可在旁观看,否则对新娘不吉利。中午开席后,迎亲的人吃第一桌饭,正所谓“来者是客”,表示对男方的尊重,这也符合中国传统观念中的待客之道。之后,才是亲戚和庄客。延安地区农村一般是流水席,把喝喜酒叫“吃八碗”。“八碗”顾名思义就是餐桌上有八个菜,一桌坐八个人。由于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菜的种类增多,人也增至十人。在城市,一般是在酒店包席,婚礼中也出现了司仪主持,奢华程度视各家的经济条件所决定。在迎亲队伍离开前,嫁妆都要用秤仔细称一遍,意在驱除闲杂人的晦气,此时,外人不可触摸,否则对新人不吉利。新娘出家门前,吹手都要用唢呐吹三声,之后,所有的乐器奏响并伴随着鞭炮声,迎亲队伍方可带着新娘离开。每路过一个村庄都要敲敲打打,将喜悦的气氛和消息传递给路过的人们。迎亲的交通工具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很久以前是花轿,后来是新娘骑着毛驴或坐着驴拉车,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普遍用自行车,现代人都使用豪华小轿车,这些工具都要精心装点一番,可见人们生活的巨大变化。

快到男方家门口时,新人都要下车,吹手们又开始吹打,告诉人们新媳妇娶回来了。此时,有近亲家的小男孩帮着送亲者提包,可以得到红包。新郎亲朋好友组成“人墙”拦截新娘,并要求新郎背或抱着新娘入洞房。新人进洞房前,要在洞房里炸一会儿油糕,叫“炝房”,表示一个新的家庭在此开始生活;吹手首先到洞房内吹三声长号,为的是驱除窑洞内的污物和妖魔鬼怪,叫“闯帐”;在窑内撒五谷,叫“撒帐”,有驱邪、祝福日子丰足的愿望。之后,女方的弟弟辈要给洞房挂红门帘,可以获得红包,表示一个新的家庭建立,也有避邪的作用。入洞房时,门口站着“把门人”,她们之前照看洞房,防止未婚女子进入,此时要给“把门人”红包方可进入。进入洞房后,公婆首先抱着戴着帽子的枕头(像一个孩子样)并面对着一对新人说几句吉祥话,叫“抱孙子”,希望儿女能早生贵子,儿孙满堂。之后,由婶婶或婆婆拿着梳子在一对新人头上梳几下,并说几句吉祥话,比如“白头偕老”等。紧接着是吃“儿女饺子”,各吃八个,意在祈求子孙后代繁盛。炕上四个角落放着“对对核桃对对枣”,由新郎新娘争抢,谁抢得多表示以后谁在家中占上风。这些礼仪完成后又开始筵席。在餐桌上新郎向新娘的娘家人鞠躬敬酒表达谢意,叫“拜饭”。之后,在总管的安排下,送亲的人按规矩“夹饭”,一般是四个馒头或果馅、适当的现钱,这是对送亲者的酬谢。双方还要感谢媒人,媒人可以得到男方的一颗猪头、两碟馒头、烟酒等,女方的谢礼除猪头外和男方一样。在答谢媒人这一过程中,人们往往把葱插在猪头的鼻子里,并抢着把猪头挂在媒人的脖子上,让媒人献丑来取悦大家,叫“耍媒人”。最后,送亲者按原来的路返回,表示完成了送新娘的任务,对女方家长有个交代。新婚之夜,男方家要“闹洞房”,一般能和新人开玩笑的是新郎的朋友、嫂子、兄弟等同辈人,他们用各种方式来刁难新人,以此来开玩笑,愉悦大家。可以说,延安地区的婚礼自始至终都处在欢声笑语中。但“土家族女子出嫁非但不喜,反而哭泣,采用哭诉的语调,抑扬顿挫似哭似歌”。 ③

婚后第二天新郎携带新娘要回娘家,叫“回门”。之后,新娘必须在娘家住七天或八天,然后在婆家住八天或七天,叫“对七对八”。

以上是延安地区初婚女子的结婚仪式,但在传统的观念中有“好马不披二鞍,好婆姨不更二夫”、“从一而终”等观念,妇女死了丈夫,大都以守节而终,且以寡妇改嫁为耻。民国之后,婚姻自由的观念得到提倡,妇女的贞节观有所淡化,人们对改嫁的态度有所好转。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延安地区社会的进步和妇女自由解放的程度。但再婚的仪式就简单多了,一般也都草草了事,不做声张。若女方有孩子,则在媒人的见证下写一份“回书邺”,协商好女子去世后埋葬在哪里,白纸黑字,为了避免后代人为了“抢娘”而闹不愉快。如果只是男子离婚后再婚,却可以大张旗鼓办喜事,这是受封建传统中男子“三妻四妾” 观念的影响,显然是“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男女有别”等旧思想的反映。

二、延安地区婚嫁礼俗变化原因及审美意义

民俗文化是一种历史文化的沉淀过程,具有传承性和稳定性。但在继承的过程中,又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产生一定的变化。延安地区婚嫁礼俗作为中国民俗文化的一部分,也具有传承性和变异性,而变化的原因主要表现在:

首先,民风民俗变化的决定因素,是社会生产力。随着延安地区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条件的改善,人们的生活需要也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一个地区文化的产生、发展、变化都是当地人们生产和生活需求的结果。适应人民生活需求的民俗被传承,反之,则消亡。比如,婚礼中迎娶工具由传统的轿子、驴车发展到自行车再发展到现代的小轿车,都渗入了生产力的因素,体现了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表现出人们生活面貌的巨大变化,这些变化也是人们生产、生活的一种需求。

其次,社会观念的转变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延安地区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大众传媒无孔不入,人们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先进的条件从外界获得广泛的新知识,在思想上对传统观念进行了重新审视,所谓“弃其糟粕,取其精华”。同时也使人们对外界美好生活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尝试“走出去”,开拓眼界,更新观念,体验到其他一些地区婚嫁礼俗的合理性,或是对其产生一种新奇感,从而激发人们的模仿心理。这就潜移默化影响到本地区婚嫁礼仪中某些不合理的观念,实现“引进来”,从而不自觉的表现出异文化现象。比如婚礼中穿着的变化,由代表喜庆的红衣服普遍变为白色婚纱,这正是“引进来”的结果,最主要的是人们思想观念上接受,使穿婚纱成为一种流行和时尚。

同时,民俗带给人们一种便利。“生活本来是异常琐碎、复杂的,但是民俗提供的程式解放了人的大脑,所以萨姆纳说:‘如果可以在我们动手之前,我们无奈必须对所有的局面都做出判断,并不得不总是三思而后行,那么,这种沉重的负担是难以忍受的。正是习俗惯例制使我们幸免于此。’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利用习俗惯例使生活的细节得以便捷地组合,顺利地展开;民俗使人们获得一种轻松。嫁娶、丧葬,个人的智慧并不足以保证自己能安然度过,此时此刻,人们不得不求助于民俗,因为‘在体验中发展起来的民俗是应付生活中的关键时刻的便利方法’。”④延安地区婚嫁礼俗作为民俗的一部分,也可以方便人们的日常生活,给人们带来欢乐,而成为一种精神依托。

同时,民俗是民众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创造的物质文化遗产,是各种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民俗以其独特的形式结构“承载着民众的生产和生活愿望,塑造着民众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孕育着民众的品格和素质,积淀着民族的文化和创造精神”。⑤现阶段,中国社会提倡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更重要的是对人心灵与精神的关怀,满足心灵与精神方面的需求,从而建立起美好的精神家园。

延安地区婚嫁礼俗中体现着人们生活的需求,牵动着人们的心灵和精神的满足状况。婚礼是一个人的终生大事,作为男性,代表着成熟,意味着从此要承担起整个家庭的责任和义务,标志着一个人进入一种新的人生阶段,从心理上感到一种欣喜和满足,是一种精神的依归。在婚礼中撒五谷、枣、核桃等都有“早生贵子”、“儿孙满堂”的意蕴,这体现着传统观念中作为一个人的生存价值和幸福程度。另外,婚礼程序繁复,道具繁多,讲究和禁忌众多,都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可以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来观赏。因此,它们都可以满足人们的感性层面的审美需求,具有审美价值。比如婚礼中迎亲阶段热闹非凡、喜气洋洋的场面就能悦耳悦目、悦心悦意。这些仪式中娱乐鬼神的活动,现已成为一种娱乐人的活动,带给人们无穷无尽的欢乐、祝福和爱的回味。而在礼俗的各个环节中也包含了众多禁忌,它部分地表现为对一定行为所触怒鬼神的神秘恐惧、那些被经验所证实的惨痛教训,这些都是前人一代代积累起来的智慧,它们几乎都用痛苦、损失、疾病、死亡换来的。比如,婚礼中未婚女子不能进洞房,孕妇和再婚女性不能迎送人等,其背后蕴涵着深厚的意义追求,几乎都有求吉利、保平安、驱邪、祈福等内容,体现着本地人民的生活信仰和价值观念,它们满足的是人们内心深处的一种难以言明的审美需求。总之,这种审美需求不仅有来自满足人们感性层面的,也有理性层面的需求,它能激起人们创造幸福生活的信心和力量,也加强了人们之间的感情联系,更能从中感受到一种人情人性之美,对唤起人们内心的真、善、美都有重要的意义。

[注 释]

①②乌丙安:《中国民俗学》,辽宁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211页、第216页。

③彭婵:《新时期大众传媒对利川土家族婚丧民俗文化变迁的影响研究》,《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05年第5期。

第7篇

一、中国的特色婚礼

早在周朝就有婚礼“六礼”的习俗,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到后来有了“三书”,包括聘书、礼书和迎亲书。从古至今,虽然在许多朝代都有一些改动,但大致都是以“三书六礼”为主要婚礼的流程来进行的,包括现在,在我国许多地方,这些礼仪和程序都是必不可少的。就现代而言,多数是从订婚到结婚来进行操办的。

(一)订婚。订婚在我国是一个比较普遍的婚前仪式,男女双方家庭就婚姻问题进行安排商量。一般在男女双方确定恋爱关系,到了结婚的地步,由男方选定媒人和男方家人一起到女方家提亲,商量婚礼事宜。父母双方可以就彩礼、婚期、嫁妆、婚礼流程、请客名单等一些婚礼的相关事宜在订婚时商量决定。婚期要选定黄历中的良辰吉日,和男女双方八字相和的日子。男方准备的彩礼,现在多数数字吉利的钱。嫁妆由女方准备,可以是钱也可以是物,根据女方家庭情况而定。传统意义上讲,嫁妆是新娘自己的私人财产。

(二)婚礼。我国现在多数地方依然还保留着传统的婚礼流程,结婚当天早晨,男方家组织迎亲队伍,随新郎一起去女方家迎接新娘。迎亲队伍由领队、引娘、媒人、车队组成。现在接亲通常是用汽车,并且去接新娘的人数和车数都为双数,取好事成双之意。迎亲的队伍将新娘接到新郎家,新娘由伴娘搀扶下车,新娘跨过火盆进家门,代表除掉一切晦气。进家门之后是婚礼拜堂仪式,拜天地、拜父母、夫妻对拜。新娘在此时改口叫男方父母“爸、妈”。父母要准备红包给新郎新娘,祝福夫妻二人生活幸福。随后是闹洞房,婚床上放着红枣、花生、桂圆、栗子,寓意“早生贵子”。闹洞房一般由新郎新娘双方的好友戏弄新郎新娘,表示对新人的祝福。

(三)回门。回门的婚俗习惯,举行婚礼后的第三天,新娘要和新郎一起回娘家,这就是所谓的“回门”。新婚夫妇双双回门,对于女婿来说,是拜见岳父岳母,表示感谢;对于女儿,则表示虽然出嫁,但仍然记着父母,不忘养育之恩。就餐时,新娘要陪着新郎向父母、亲友和邻里敬酒,感谢大家对自己新婚的祝福。直至离开,婚礼的所有过程才算结束。

二、西方婚礼

在西方,婚礼一般都选择在春天和夏日,但要避开五月,因为西方人出于古老的迷信:五月结婚,后悔一生。西方婚礼多数是在教堂里举行的。在仪式上,新郎穿着礼服,由男宾陪同,站在圣坛前等候,新娘则身穿白色婚纱、头披白纱,伴随着“婚礼进行曲”的乐声,挽着她父亲的手臂,由女宾引导徐徐走向圣坛,后面有侍童殿后。新娘来到圣坛的前面,新郎站在她的右边,男宾则站在新郎右边稍后的地方,新娘的左边是她的父亲。伴娘及侍童们则站在这对新人的后面,由牧师举行仪式。仪式结束后新婚夫妇由至亲及主要宾客陪同进入祈祷堂,签署登记簿,礼毕,新娘挽着新郎的右臂,伴着“婚礼进行曲”步出教堂。此时,亲友向他们抛洒米粒或彩纸屑以示祝福,婚礼仪式结束。

三、中西婚礼文化差异

(一)总体形象的对比。在我国,红色象征吉祥和兴旺。在我国婚礼上,可以说红色是结婚那天主要的颜色,墙上、门上、各类物品上到处贴满了大红喜字;婚礼当天使用的蜡烛、鸡蛋、花生、红包以及新房被褥等都装饰为红色,象征了新人的幸福吉祥。而在西方,大多是以白色为主要颜色,他们把白色作为是结婚装饰色调的首选,因此,无论是在新房还是在婚礼教堂都装饰了白色系列的鲜花,给人以安静和祥的气氛;而新娘所穿的婚纱也一律是白色,身穿白色婚纱的新娘被认为是纯洁无暇的。

(二)新娘着装的比较。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新娘的传统服饰也很少见,一般是在招待宾客的时候新娘会换成红的旗袍装或是唐装,但是出席婚礼时多数为白色婚纱,但在白色的婚纱上依然会别上红色的鲜花或红绳,毕竟在我国纯白的服饰代表不吉利。新娘里面的着装依旧是大红色。在西方,关于新娘由一种不成文的规定,新娘在婚礼当天必须带有五样东西:“一样旧的,一样新的,一样借的,一样蓝的,快乐的新娘子,还有一枚六便是在鞋里。”主要寓意着新娘新郎以后的日子幸福、忠诚、富裕等。

(三)礼仪的比较。在我国,无论新郎新娘是否是自由恋爱,婚礼的全程都是由媒人参加,而且新郎要到新娘的家里去迎接新娘,阵势宏大。在婚礼过程中新人还要通过各种考验和难题才能走进结婚礼堂。我国的传统意识非常重“以天为煤地位证”,所以新人要先拜天地,以示苍天明鉴。西方文化中,宗教信仰占了很大的地位,新人选择在宁静的教堂,在墓室的主持下得到上帝的承认和祝福。他们要在庄严的气氛中互相宣誓:“从今天开始相互拥有,相互扶持,无论是好是坏,富裕或贫穷、疾病还是健康都彼此相爱、珍惜,直到死亡才能将我们分开。”并且发誓之后,新娘要抛捧花,接到捧花是好运的象征,预示着接到捧花的女孩将会下一个结婚。

四、结语

第8篇

关键词:婚庆行业;竞争;营销对策

1广州的婚庆行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概述

广州作为全国最大的服装生产批发基地,为婚纱礼服、床上用品等婚庆产品提供了广阔的资源。创业环境好,原材料集中,拥有大量经验丰富的生产技术人员,为全国最大的婚纱礼服生产基地,这些是广州婚庆市场得天独厚的传统优势。同时毗邻港澳,南靠东南亚,资讯发达,交通便利,能及时掌握潮流脉搏,使广州市婚庆行业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上左右逢源。但是,广州的婚庆行业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许多问题。

2广州市婚庆行业的营销对策

(1)产品创新,转换经营理念。

婚庆行业相对于其他传统行业来说是一个相对新兴的行业,它有着良好的前景。正因为存在如此优势的行业前景,使得越来越多的地方和投资者涌向婚庆行业,以求从中分一杯羹。所以,对于每一个婚庆服务经营者和广州整体婚庆行业,面对如此激烈的市场竞争,必须把创新产品和经营理念作为唯一的出路来考虑了。

过去传统单一分割的婚庆产品和服务必然会逐步被市场淘汰。新型的服务需要在婚庆服务过程中提供从结婚典礼策划到婚车、司仪、摄像到喜品,再到婚宴蜜月旅行安排等“一站式”全方位的婚庆礼仪服务,积极开拓婚庆产品种类,以中西式结合,新旧互补的理念,为新人提供度身定制婚庆仪式策划,为其提供各式婚庆礼仪选择。只有整合各方面的资源,才可以在竞争中保持优势,降低单位成本,增加利润。

(2)服务创新,拓宽市场。

引进新式婚庆服务,创新婚庆产品,也能打开年轻一代的婚庆市场。例如,西式婚礼以美丽浪漫著称,吸引了不少中高层消费者的目光。广州现时越来越多的新人更加重视婚礼仪式,他们也开始选择教堂婚礼、宣誓交换戒指等西方仪式。

3)打造规模优势,明确产品定位。

目前广州婚纱市场已形成了高中低档参差错落的产业布局,百利国际婚庆广场定位为“南中国最大的婚庆产品销售中心”,标志着广东婚庆产业走入品牌新时代。百利(国际)婚庆广场定位于中高档婚庆产品专营,与经营中低档婚庆产品的婚纱一条街形成对比。百利广场亦继承了婚纱一条街的优越资源,形成了强大的聚集效应,具备了提供一站式的婚庆服务和婚庆购物的实力。广场三楼的民政婚姻登记处为该定位增加了卖点。

(4)推广多样的婚庆文化,进行情感型营销。

婚庆文化是与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紧密联系的,各地的传统文化对婚庆礼仪的形式和风格都有很大程度的影响。配合现代年轻人追求新颖及复古的潮流,在婚礼之前先办一场订婚仪式,在爱情的旅程中留下更多的甜蜜回忆。抓住消费者的情感消费需求不断推广新的服务产品,直接体现了“创造需求”的价值。

情感型促销公关活动能大大促进婚庆服务的消费,为新人们度身定做个性化的婚庆模式,成为宣扬时尚健康的婚庆文化的载体。

(5)举行大型促销活动,打造销售声势。

在国内,婚礼的进行还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挑个好日子”的观念必然会使新人们挑选完婚日子无法避免产生集中期。另外,现代青年人繁忙的工作和沉重的生活压力也使婚礼这一神圣的过程受到时间段的影响。上述因素也就造成了婚庆产业的淡季旺季分别十分明显。因此把握旺季积极促销也就必不可少。长假不仅是消费黄金周,而且也是每年的婚庆消费旺季,也被誉为结婚的“温馨时节”。可针对旺季进行积极营销,配合大型公关推广活动。

第9篇

【关键词】 婚礼习俗 历史背景 文化交融

1 课题背景

婚礼是人们一生中重要的时刻,标志着新生活的开始。从古到今不论哪个国家,在什么地区,即使人们语言不同,但不无例外的都对婚礼非常重视,一场正规的成功的婚礼仪式对即将开展新生活的一家人有很重要的影响。婚礼习俗又是一种非语言文化,它对当今文化多元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步伐的日益加强,西方社会的人和事物也越来越多地走进我们的视野。

中西方婚姻文化差异大致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看,如婚礼的程序、嘉宾的邀请、喜服的颜色及样式和婚礼上播放的音乐等。然而究其原因,以宗教原因为主。很多中国人所知道的关于西方的礼仪知识是很少的一部分,因此本人选择此课题来开展对中西方国家婚礼文化差异方面的研究。

2 中西不同的婚礼礼仪形式

2.1 中国婚礼形式

传统婚礼习俗有“三书六礼”,“三跪九拜”的礼节。所谓的六礼:(1)纳采:提亲后求亲。(2)向名:求婚后准备仪式。(3)纳吉:通知女方。古代的风俗要用大雁作为订婚的信物。后来就发展成首饰,绸缎,甚至是羊猪。(4)纳征:纳吉后,送聘礼,俗称完聘或大聘,过大礼。聘礼数目取双忌单。(5)请期:选择结婚日期。(6)亲迎。在婚礼进行时也有一定的顺序,按一般的情况,在整个婚礼过程中有:祭祖、出发、燃炮、等待新郎、讨喜、拜别、出门、礼车、掷扇(象征繁荣)、燃炮、摸橘子、牵新娘、喜宴、送客、闹洞房、三朝回门。在传统婚礼上,唢呐喇叭所演奏的婚礼调子是必不可少的,同时一对新人所穿必须以红色为主,宾客所穿也尽量鲜艳,对宾客的招待也要以丰盛为主,样式要多,菜式要好。

现代的婚礼形式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一般是在教堂或酒店里,男女双方在结婚公证处领取结婚证后就是喜宴,在喜宴上新娘要轮流向客人进酒,每位客人都要喝一口新娘进的酒。喜宴结束后,大多数情侣会去度蜜月。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都体现了中国婚礼的特点:隆重,热闹,喜庆。

2.2 西方的婚礼形式

西方的婚礼是属于浪漫型的,一般有以下步骤:(1)来宾入席。(2)奏结婚进行曲。亲友点蜡烛,牧师领唱诗班进场,婚礼开始。伴郎伴娘新郎陆续进场,女方家长陪新娘进场全体起立。(3)女方家长入席。全体来宾起立,父亲把女儿交给新郎,女方家长、全体来宾就坐。(4)牧师证婚,新人宣誓。(5)互戴婚戒,宣誓。(6)献诗。来宾唱祝福歌。(7)礼成。奏乐后退场。(8)茶会或晚宴。

婚礼时有旧(Something Old)、新(Something New)、借(Something Borrowed)、蓝(Something Blue)等习俗。旧是指母亲传下来之婚纱,头饰或首饰,代表承受美好的一切;新是指朋友送的礼物如裙子,饰物,象征新的生活;借是指可向任何人借东西回来,据说从富裕亲友借来金或银放在鞋内,象征带来财运;蓝是指新娘的一些小饰物或花束用蓝色,意味着新娘的纯洁及贞洁。在结婚时新娘总要带着一方手帕,象征好运。而在婚礼典礼时,新娘总是站在新郎的左边,据说,盎格鲁撒克逊的新郎必须保护新娘子免得被别人抢走,在结婚典礼时,新郎让新娘站在自己左边,一旦情敌出现,就可以立即挥出配带于右边的剑,吓退敌人。在进行结婚晚宴时,要特别定制结婚蛋糕,根据历史记载,自罗马时代开始,婚礼上就出现结婚蛋糕了。由此可见,西方的婚俗并不比中方简洁。

3 中西方婚礼的差距产生的原因

3.1 宗教原因

中国大部分人信仰的是佛教。而西方大多数人信仰的是基督教,所以西方的婚礼是在教堂中而主婚人是神父。中国的传统婚礼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拜天地,拜完天地就算是礼成了。

3.2 历史及文化原因

在中国长久的历史中,传统文化已占领极重要的位置。儒学深深的影响着古代中国人的生活,而按部就班的婚礼正是宗法家族系统的一部分。而西方国家历史相对较短,他们的婚姻习俗则被宗教深深影响。它强调,不论男人女人都是上帝的儿子和女儿。不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使美国豁达和独立,而中国保守老式。中国人喜欢喧闹的和兴奋感,这点充分体现在中国的婚礼习俗,西方人的婚礼则比较简单。

3.3 价值取向

每一个民族都有他们特有的价值观,每一种文化的判断标准不同。在中国文化中,集体取向占据主导地位,追求个人发展被视为是一种严重的个人主义,所以中国婚姻习俗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普遍都很热闹。而西方文化则非常崇尚个人主义,"随遇而安"被看成是缺乏进取精神的表现,为社会和个人所不取,所以西方婚姻习俗都趋于简单化。

4 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和美国之间有不同的婚礼习俗。显然,婚礼习俗的多样性主要是指婚礼仪式,婚礼基调和婚宴。所有这些差异都归因于两国的独特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爱情和婚姻观念,价值观和。在信息和通信时代,婚礼习俗的多样性的碰撞与融合,是现代社会发展的结果。中国和西方的婚礼习俗的差异与融合,正是人类的发展趋势。

当今世界正在向全球化的趋势发展,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步伐日益加强,西方社会的人和事物也越来越多地走进我们的视野。在这种情况下,跨国交际日益增多,这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机会与外国人交流和接触。因为我们所面临的西方人无论是在价值观,思维方式或者是在行为规范模式方面和我们中国人是迥然不同的,所以我们应该了解这些文化背景差异下掩盖的利益差别,以免出现在交流过程产生不必要的文化冲突。

参考文献:

[1]华厚坤.试论跨文化语境下的大学英语,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年第6期.

[2]曹明逸.体验西方礼仪,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第10篇

论文摘要:婚姻乃人生大事。通过对中世纪中西方的婚姻礼仪进行比较,可以分析得出其背后不同的文化内涵。中世纪西方国家的婚姻礼仪主要受基督教思想的影响;而处于同一时期的中国,其婚姻礼仪则主要受封建传统思想尤其是儒家传统的宗法思想的影响。

中国有句俗话:“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婚姻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而婚礼作为“五礼”中的“嘉礼”,是礼的本源和发端,是人生最重要的礼仪之一,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国家,一直深受重视。然而,由于地理、民族、历史、宗教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中西方的婚礼习俗存在诸多差异。例如,西方的婚礼一般都在教堂举行且由牧师主持,然后新郎新娘相互交换结婚戒指并吟诵结婚誓言;而中国古代的婚礼多在新郎家中举行且由男方家长主婚,然后新郎新娘“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交拜”。透过这些有趣的礼仪,令人不禁发问:“为什么会有这些结婚礼仪?为什么中西方的婚礼会出现如此大的差异?”于是,以中世纪中西方的婚姻礼仪为切入口,通过比较,试图分析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从《当代国内外学者对欧洲中世纪婚姻问题的研究》一文中了解到,大约从20世纪三四十年代开始,西方社会学和人口学研究逐渐兴起,并不断开拓新的领域,大面积地涉及到婚姻与家庭问题,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重要成果。著名的人口学家杰克·古迪(Jack.Goody),就以人口学的方法,写成了《欧洲家庭和婚姻的发展》(The Development of the Family and Marriage in Europe)一书。而有关中世纪婚姻的专门化研究大约始于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迅速拓展,大量关于中世纪婚姻和家庭研究的学术期刊应运而生,有关的讲座也频频举行。其中英国“剑桥人口和社会结构史研究组”(Cambridge Group for theHistory of Popula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的动态最为活跃,该团体将中世纪婚姻作为其探讨的一个中心课题,汇集了众多来自世界各地的社会史和人口学领域的著名学者,如拉斯莱特(Laslett),瑞格莱格(Wrigleg),斯克菲尔德(Schofield),理查德·斯密斯(Richard Smith)等,取得了一批引人注目的重要成果,有力地推动了婚姻问题研究的展开。20世纪80年代以后,西方学者在这一领域中的探讨呈现出广角度与多层次的特点,有关的研究日益深入,一批著名的学者脱颖而出,一些更有分量的学术著作相继问世……中世纪的婚姻研究不仅在学术界赢得了一席之地,甚至一度成为历史学研究的“时髦”领域。

就国内来看,随着我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迅速发展及其所带来的某些婚姻观念与婚姻家庭模式的变化,随着西方新史学在我国史学界的传播,我国学者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对西欧中世纪的婚姻问题进行研讨。不过,由于我国西欧中世纪史的研究起步较晚,基础薄弱,因而专门研究中世纪婚姻的学者并不多,至今仍未有这方面的学术专著问世。一些关于西方婚姻家庭的著作的译著虽时有出版,但主要集中在人口学、社会学和法学等领域,而其中关于中世纪欧洲婚姻的论述又多采用西方人的传统观点,层次不深,论述不详,对西方有关的最新研究成果吸纳不够;学术论文的数量也相对较少。有关研究主要集中在6大问题上:1.中世纪婚姻思想的历史根源;2.男女的结婚年龄;3.教会与婚姻;4.贵族与婚姻;5.王室与婚姻;6.宗教改革与中世纪的婚姻⑴。

概括来说,对中世纪婚姻问题的研究不仅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而且也有着相当突出的现实意义,因而较早受到了西方学者们的重视,取得了不少重要的成果。相比之下,我国学者对这一领域虽然有所关注,但还缺乏深度与广度。“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为指南,对西方学者的学术成果进行批判地分析与借鉴,拓展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无疑是我国史学界所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⑵”。再者,在有关中世纪婚姻问题的研究中,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国家,似乎还没有对中西方婚姻礼仪进行专门研究的论著,而笔者又对此怀有浓厚的兴趣,所以试图通过对中世纪中西方婚姻礼仪进行比较以分析其背后各自不同的文化内涵,希望能为此方面的研究尽一份绵薄之力。

一、西方中世纪的婚姻礼仪

西方人大多信仰基督教,所以这里所说的西方中世纪婚姻礼仪主要是指西方中世纪的教会婚礼。基督教认为,婚姻是上帝所设立的,是神圣的、是庄严的、是婚姻当事人永远的约定。“伊甸园是礼堂,上帝是主礼人,亚当与夏娃结为一夫一妻,这正是基督教婚姻的根据。”⑶在4、5世纪,教会开始要求结婚的基督徒从教士那里得到婚姻祝福,教会的婚礼仪式首次形成……在以后的世纪里,教会想把婚姻以某种教会仪式标志出来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以致在11世纪末、12世纪初,完整的基督教会婚姻仪式出现了。下面是一份完整的、从11世纪起就流行于英国的婚礼仪式书,从中我们可以较为全面地了解基督教会婚姻仪式的整个过程:

新郎和新娘被领到教堂门口或教堂前面,以上帝、教士和围观的人群作证。新郎站在新娘的右手,因为女人是从亚当身上左边的肋骨制成的。(4)(对此,山东临沂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党委副书记于建波却在《西方婚礼习俗一瞥》一文中说道:“至于新娘站在新郎左边则是很有趣的说法。古时候抢婚成风,新郎用左手护住未来的新娘的同时,还必须腾出右手,用剑打败并赶走其他想抢她为妻的人。”(5))

教士开始向众人询问结婚预告:“我的兄弟们,现在我们聚集在这里,在上帝和他的天使及所有的圣徒面前,在教会面前,使两个身体结合在一起,从今以后,他们将可能成为一体,他们在上帝的信仰和法律中是两个灵魂,而最终他们可能将结合一生。因此,我以圣父、圣子和圣灵的名义向你们询问,如果你们中任何一个人知道任何一种这两个人不能合法地结合在一起的原因,请现在陈述出来……”

同样的询问也被问及新郎新娘:他们是否秘密地做过什么,是否发过什么誓言,是否知道他们之间有任何方式的联系。如果其中有任何一种障碍被陈述出来并被保证加以证实,那么婚姻就要被推迟直到事实被澄清。这种结婚预告一般要被张贴三次,在三个特定的神圣日子,每个日子间隔一星期。如果没有结婚障碍被提出,婚礼就被举行,教士向新郎问道:

“你愿意娶这位女子为妻,爱她、尊敬她、维护她、保护她,不论在健康还是生病时,都作为一个基督徒丈夫对待他的妻子那样,只要你们生活在一起?”

“我愿意。”

新娘也被问及同样的问题……

“我愿意。”

然后新娘由她的父亲或朋友给出,如果新娘是姑娘,不用把手蒙上,如果是寡妇,则要蒙上手。新郎接受她,以上帝和他自己的忠诚,当着教士的面,用自己的右手拉着新娘的右手,以现在时向新娘发誓:

“从今天起,我以你作为我的妻子,不论好、坏,不论贫、富,不论生病、健康,只有死亡才会将我们分开,让圣洁的教会作证,我发誓。”

新娘也向新郎发类似的誓:

接着,新郎把金或银和一枚戒指放在盘子或书上,由教士祝圣戒指:

“让我们祈祷,人类的创造者和保持者,精神荣耀的给予者,永久得救的赐予者,我主上帝,赐福这枚戒指,让戴上它的人以天国防卫的力量武装起来,以有利于她的得救,阿门……”

然后,教士把戒指递给新郎,新郎用右手拿着戒指,左手拉起新娘的右手,说道:“用这枚戒指我娶你为妻,我给你金、银,用我的身体尊敬你,用我世间所有的财产尊敬你。”

新郎依次把戒指戴在新娘的拇指、食指和中指上,分别说道:“以圣父(圣子,圣灵)的名义。”最后让戒指停留在第二个手指上,说道:“阿门。”因为这个手指有某种静脉,通到心脏,在它们之间,内在的感情总是鲜艳明朗,真正的银制戒指象征着这一点。然后新郎新娘低头,教士向他们祝福。

之后,所有的人都走入教堂,新人跪在祭坛前,接受教士和众人的祈祷,祈祷生活美好、后代昌盛、和平永久、相爱到老,祈祷上帝赐福荣耀给灵魂和肉体。然后新人被带入教堂内殿,做弥撒。之后,在教堂举行的婚礼仪式全部结束。

当天晚上,在新人上床后,教士还要来祝福婚床,以保护他们不受魔鬼的侵袭,教士用圣水点洒他们,给他们散播和平,然后离开……(6)

二、中世纪时期中国的婚姻礼仪

史学界传统观点认为,中世纪的分期是从公元476-1640年,约相当于中国的南北朝到明朝。根据《元代社会婚姻形态》以及《中国古代女子全书》中所载《至元婚礼》(《元婚礼贡举考》第一章)等资料的记载,婚姻六礼(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盛于周秦,代有因革损益……朱子《家礼》的“议婚”,在元朝婚制中被确立,成为订婚程序中的首项礼仪。(7)下面简单归纳我国中世纪时期的主要婚礼程序:

(一)议婚 也就是“提亲”。男方家长先派一位媒人到女方家中去求婚,称“下达”。

(二)纳采 就是男方家长向女方献礼求婚的礼仪。在征得女方的同意后,才派使者前去行纳采之礼。在“六礼”当中,纳采、问名、纳吉、请期和亲迎皆用雁作礼物。婚书是纳彩的重要仪项。男家准备好婚书,晨起,奉婚书祝告祠堂,以示祖宗后嗣香火相续,同时也期盼先祖保佑子孙婚姻圆满成功,并以之征得祖宗许可。随后,以本宗亲戚、媒氏为使者前往女家。女家父母或族长出门相迎,媒氏将婚书呈献女方主人;女方父母或族长收受婚书后,祝告于祠堂,以求祖先护佑,不忘先人赐体之功。一般官宦之家还专门躬行虔诚仪式,礼文节仪十分讲究(8)。

(三)纳币 也就是所谓的“下聘”。民间又有纳红定,吃肯酒的说法。吃肯酒即是许亲定婚,男家须向女家送纳“定婚礼物”(9)。

(四)铺房 所谓“铺房”,就是举行婚礼前夕布置装饰新房,是婚礼的序幕,通常由女方亲友进行。据文献记载,这项婚礼仪式至迟于宋代已经十分流行。明清以来,此俗一直相沿至今。(10)。

(五)亲迎 即新郎亲自到女家迎接新娘。如今所谓“婚礼”,是指结婚典礼仪式,亦即古代六礼的“亲迎”。关于这一礼仪,《仪礼·士昏礼》有详细记载。

(六)下轿利市 即新妇被迎娶至夫家后下轿、下车入门过程的祈吉庆贺活动,主要有撤谷豆、跨鞍、跨火、抱毡等。据宋高承《事物纪原》所考,撒谷豆之习始于汉代。至宋代,兼撤钱、果,如《梦梁录·嫁娶》载,新妇人门“赳择官执花斗,盛五谷豆钱彩果,望门而撤,小儿争拾之,谓之撒谷豆。”

跨鞍意在取“鞍”的谐音“平安”之“安”的口彩,据认为滥筋于北方骑猎民族。

新妇跨火,本是从火堆上跨过,始于北朝。其初始寓义,或云除秽驱邪。

抱毡,即新妇下轿后足不沾地而踏红毡人室,或以红毡裹新妇抱之进门。据考,此仪始于唐代。明外方山人《谈征·事部》:“今人娶妇,舆轿迎至大门则转毡以人,弗令履地。读白太傅〈春深娶妇家〉诗云:‘青衣转毡褥,锦绣一条斜。’则此俗唐时已然矣。(11)”

(七)拜堂 又称“拜天地”或“拜花堂”,是婚礼过程中的最重要的仪式和高潮,通常是新婚夫妇同拜天地和互拜,也就是现在在许多影视作品中可见的“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交拜”。唐封演《封氏闻见记·花烛》、清翟颧《通俗编·仪节》及赵翼《咳徐丛考·拜堂》等,多有记述,亦见于诗文等。按传统婚俗,拜堂之后即成夫妇,为社会所承认。因而,拜堂是婚礼诸仪式中的大礼。礼成之后,新人就会被送人洞房,直到这时新郎才能揭去新娘头上的喜帕。

(八)喜宴 即婚礼中的庆贺筵席,今俗称之喝喜酒。从古至今,各种喜庆活动多有酒筵相伴,一向被视为人生大礼的婚礼自不例外。

(九)坐帐 宋代称“坐虚帐”、“坐富贵”等,即迎新妇人新房。《梦梁录·嫁娶》载,新妇下轿诸利市仪式过后,“入中门,至一室中少歇,当中悬帐,谓之坐虚帐;或径迎人房室,内坐于床上,谓之坐床富贵”。

(十)撒帐 新婚夫妇交拜之后或坐帐之际,向帐内散掷金钱彩果的祈吉仪式。相传始于汉武帝时婚仪,历代相承迄今。至今仍广泛流行的以枣、栗撒帐的撒帐歌称:“一把栗子一把枣,小的跟着大的跑。”或是:“一把栗子一把枣,明年生个大胖小。”皆谐取“早立子”的口彩祈福。

(十一)合髻 又称“结发”。成婚之夕,新婚夫妇分男左女右共髻束发仪式,源自古代成年礼。合髻、结发多为新房中仪式,又出自成年礼仪式,故后世称原配夫妻为“结发夫妻”。

(十二)合卺 又称“合匏”、“合欢”、“交杯酒”等,即新婚夫妇合饮交杯酒(同心酒),象征夫妇合体相亲。其礼仪始于周代,历代相承。无论皇室贵族还是庶民百姓,行合香礼都是婚礼中除拜堂而外的又一重要仪式,故也以合香代称成婚。唐宋以来,行合誉之礼开始以杯代飘(香),因而别有“合欢杯”、“交杯酒”等说。

(十三)闹房 即“闹洞房”。

(十四)妇见舅姑

这是成婚次日或第三日新妇拜见公婆的仪式,始于周代。在古代,新妇拜舅姑是其正式为夫家宗族所接受、确认其成为本家族成员的一种庄严仪式,所以十分认真,甚至还要参拜家庙。唐朱庆徐《近试上张水部》诗,即以拜舅姑来隐寓其恭求水部员外郎张籍荐引:“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人时无?”拜见时,新娘要献枣和栗子于公公,献干肉于婆婆。

(十五)庙见 第三天,男家主人带新娘去参拜祠堂。如果结婚时舅姑已死,则在婚后三个月到祖庙去奠祭舅姑,称“庙见”。新妇只有在拜见舅姑和庙见这两项仪式完成之后,才能成为丈夫宗族中的一员,整个婚礼才算完成,否则,“女子未庙见而死,归葬于女氏之党,示未成妇也。”

(十六)回门 又称“谢门”,新婚夫妇于婚后首次至女家何安、示谢兼新婿拜认女方亲属。回门时间,或婚后三五日、一个月,因地区、时代及路途远近而异,是传统婚礼的最末一项仪式。据汉何休《春秋公羊传》记载,远在公元前770至公元前476年的春秋时期,已有此礼仪。宋代称作“拜门礼”。

三、透过中世纪中西方婚姻礼仪的比较分析其文化内涵

中世纪时期中西方的婚姻礼仪已经存在极大差异,而其最主要的原因便在于婚俗文化的根源不同。西方国家受宗教思想影响较深,尤其是基督教思想的影响;而中国古代传统婚礼的价值观念的核心是儒家传统的宗法思想,是一种“夫为妻纲”、传宗接代的庆典,婚礼格外隆重奢华,各种仪式活动也渗透着“早生儿子早得福”、“多子多孙多福寿”的宗法意识,即《礼记·昏义》所说的“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具体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中国传统的宗教仪式主要是对祖先的拜祭。祖先被视为血源之本(“祖宗,人之本也”),祖先崇拜则是为了“报本”,祖宗祭祀是传统中国家庭重要的礼仪活动,在其婚礼中也有明显体现;而西方国家崇尚基督教,其婚礼一般在教堂举行,并由教士主持,婚礼过程中贯穿着“圣父”、“圣子”、“圣灵”这“三位一体”的基督思想的传播。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中国传统婚姻的首要要求,它反映古代社会家长制度和包办婚姻的价值观,这不仅在礼俗上得到肯定,而且也在政治、法律上得到认可和巩固;西方婚礼则反映出男女双方的地位相对较平等。基督教强调男女都是上帝的儿女,男女应该平等,不存在谁服从谁的问题,所以,他们不像中世纪的中国人,只重视生男孩,而是把女孩也看成爱情的结晶,一样受到父母的疼爱。之所以称其为“相对平等”,是因为它本身也存在男女不平等的地方,例如在婚礼开始时,教士向女方问道,“你愿意以这位男子为夫,服从他、服侍他……”,而且也存在贵族和王室联姻、政治婚姻等问题,只是没有中国古代的那么明显罢了。相比之下,中国中世纪时期的婚礼所表现出来的则是极其明显的“男尊女卑”以及“男本位”思想,妇女地位低下,“三从四德”要求妇女“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可见妇女的一生都要依附于男子,服从于家族利益。在古代婚礼中,纳采、问名、纳吉,请期和亲迎皆用雁作礼物,因为雁是随阳之鸟,“妻从夫之义也”。在拜堂之前,男女双方根本“素未谋面”,反映了“男女授受不亲”的思想。再者,婚礼过程中,许多礼节都是针对女子而设定的,例如“跨鞍、跨火、抱毡”等等。

中国传统的婚俗也带有较强的封建政治文化色彩,婚姻有时甚至成为了政治结盟的手段,中国历史上的多次“和亲”,就是以婚姻作筹码,换取和平的交易,是政治支配婚姻的产物;在西方,婚姻是男女青年爱情的归宿,缔结婚姻的目的是为了让双方长相厮守,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在一起,是个人的私事,所以,西方人在选择伴侣时,注重的是感情的有无,而不是家庭的利益,家族的声望。恰恰相反的是,中国古代的婚姻是“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所以,婚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广家族、繁子孙,同时用来维护并提高家族名望及地位。由于婚姻会为家族增加一名外姓女子为成员,所以男家在选择媳妇方面特别严谨,以免有辱家声,家族娶媳妇远比个人娶妻子来得重要。婚姻被视为家庭的要事,而非个人的私事,所以男女间的爱情并不能作为婚姻的首要依据,这主要也是受宗法思想的影响。

还有婚神信仰的不同。在中国传统的婚姻观里,认为婚姻是五百年前上天注定的,是人力所不能更改的。中国古人最早的婚神是伏羲和女蜗,相传伏羲和女蜗结为夫妻而繁衍了人类,他们既是人类的始祖,又是“制嫁娶”和“置婚姻”的神仙,后世将他们奉为婚神。中国古人还相信“赤绳系足”的天命观,认为人一生下来,就被月下老人以红绳系足,姻缘早以天定。因而,尽管古代婚姻存在诸多不合理的地方,却很少有人会主动进行反抗。另外,中国古代的婚姻礼仪中也存在许多迷信的成分,例如议婚时“换八字”、撒豆以避“三煞”等等;与中国社会的祭祖祭孔风习不同,基督教是把尊奉和敬拜天主作为第一教义,这是其十戒中的第一条,舍天主不得别有拜祭之偶像。西方社会也没有祭祖习俗,也不许信众祭祖。在西方神话传说中,主持人间婚姻的爱神很多,古希腊神话中的爱神是阿芙罗狄德、维纳斯等,古罗马神话中的爱神则是维纳斯之子丘比特,丘比特手中有爱之神剑,当射出的金剑射中了青年男女的心,两人就会产生美妙的爱情,进而缔结成婚姻,但当射出的是银剑时,男女青年就不会有美满的结局。所以他们的婚姻更多的是考虑“真爱”。

此外也反映出中西方审美情趣不同。中国的婚俗崇尚喜庆、热闹,婚礼以红色为主色调。新嫁娘穿着红绣鞋,身着红嫁衣,头盖红喜帕,坐着红花轿,来到新郎家。新郎也穿着红色的礼服,并在家中则贴上红对联,挂上红喜字,欢迎新娘的到来。在中国传统婚俗中,红色不但令人感到喜气洋洋,吉祥如意,而且也预示着以后的日子会红红火火,幸福美满;西方国家的婚俗崇尚纯洁、浪漫,婚礼以白色为主色调。新娘子身穿白色婚纱,手戴白色手套,头顶白色纱巾,不但美丽端庄,而且也象征着新娘的纯洁高尚。西方人的婚礼喜欢用鲜花来装扮,很多人在婚礼鲜花的使用上,也偏爱白色,他们认为白色即纯洁无暇,又浪漫温馨,与唯美的爱情正吻合。归纳起来,西方的婚礼神圣、庄重、浪漫,而又相对简洁;中国的婚礼隆重、喜庆,然而仪式十分繁琐,并且显得铺张浪费,因而现在许多中国的年轻人都选择西方的结婚仪式。

当然,中西方的婚礼也存在相似、甚至相同之处,例如都崇尚多产等等,但由于相似成分较少,而且也不是本文主要探讨之处,这里便不赘述了。

注释:

(1)(2)石德才:《当代国内外学者对欧洲中世纪婚姻问题的研究》,《史学理论研究》2003年第1期;

(3)谢炳国:《基督教的婚姻观及其礼仪》,《中国宗教》2004年01期;

(4)(6)薄洁萍:《上帝作证——中世纪基督教文化中的婚姻》,学林出版社2005年版,第88——95页;

(5)于建波:《西方婚礼习俗一瞥》,《大学英语》2003年03期;

(7)王晓清:《元代社会婚姻形态》,武汉出版社2005年版,第11页;

(8)(9)王晓清:《元代社会婚姻形态》,武汉出版社2005年版,第14——18页;

(10)(11)曲彦斌:《中国婚礼仪式史略》,《民俗研究》2000年02期;

参考文献

(1)石德才:《当代国内外学者对欧洲中世纪婚姻问题的研究》,《史学理论研究》2003年第1期;

⑵薄洁萍:《试论中世纪基督教婚姻思想中的矛盾性》,《世界历史》1999年05期;

(3)谢炳国:《基督教的婚姻观及其礼仪》,《中国宗教》2004年01期;

(4)薄洁萍:《上帝作证——中世纪基督教文化中的婚姻》,学林出版社2005年版;

(5)于建波:《西方婚礼习俗一瞥》,《大学英语》2003年03期;

(6)王晓清:《元代社会婚姻形态》,武汉出版社2005年版;

(7)甄进忠:《中国古代婚礼浅论》,《中州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8)曲彦斌:《中国婚礼仪式史略》,《民俗研究》2000年02期;

(9)段淑萍:《中英婚俗文化及差异》,《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10)曲成志:《新娘蒙“红盖头”的传说》,《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2008-01-04 C版C2。

(11)李振林,马凯:《中国古代女子全书.女儿俗》,甘肃文化出版社2002年版;

(12)朱傑人,嚴佐之,刘永翔:《朱子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13)倪世光:《西欧中世纪骑士的生活》,河北大学出版社2004年;

(14)严昌洪:《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人民出版社2007年;

(15)费孝通:《江村农民生活及其变迁》,敦煌文艺出版社1997年;

(16)约翰:《生命之光:约翰福音》,群言出版社2005年版

(17)段塔丽:《唐代婚姻习俗与妇女地位探析》,《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18)大勇:《中国传统婚庆礼俗与当代婚礼》,《现代交际》2001年11期;

(19)刘新成:《西欧中世纪基督教婚姻观》,《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03期;

(20)刘海鸥:《天儒冲突—中西方家庭伦理的初次冲撞》,《伦理学研究》2003年第4期;

第11篇

费孝通先生曾提出,中国乡土社会是一种礼俗社会。[]在乡村社会中,礼俗是实施秩序管理的基础,而在众多礼俗中,婚嫁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农村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农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婚嫁习俗也发生了相应的变迁,其背后是农民价值观念和农村文化的变迁。笔者生长于吉林省W村,见证了十几年来W村婚嫁习俗各方面发生的变化。

一、W村传统的婚嫁习俗

W村处于东北内陆,地广人稀,自然条件较为优越,农村主要以种植业为生。十几年前外出打工的现象尚不普遍,村子较为封闭,农民整体生活水平也并不富裕。当时的婚嫁程序起于媒人介绍,媒人一般是某一方或双方父母的亲戚或朋友,俗称知根知底。男女双方及父母对媒人介绍的对象及家庭情况表示认可之后,便开始相亲。相亲一般是由女方及比较近的亲戚如叔叔、姑姑、舅舅等,在媒人的引领下去男方家里相看一番,尤其对住房等经济条件进行考察,男方也要找一些关系较近的亲属作陪。男女双方并不在相亲的时候当场表态,而是事后分别将意见转达给媒人,如果双方均表示同意,那就皆大欢喜,可以开始筹备接下来的事宜。值得注意的是,在表态的过程中,男女双方在很大程度上要听从父母甚至整个家族的意见。在农村社会中,家族关系仍在发挥着作用,因此在诸如婚配等大事中拥有一定的话语权。

相亲的下一个环节是订婚。订婚也就是将婚事定下来,男方需要送给女方一些礼金并买一些首饰和衣服,以便在订婚仪式上显得体面。订婚仪式不如结婚仪式那样隆重,但也要请一些双方的亲戚朋友,简单摆几桌酒席,热闹一番。订婚之后,婚姻既成不得毁约。如果是女方反悔,则需将男方赠送的财物悉数退回;而如果是男方反悔,便没有资格向对方索要赠送的财物,这在W村是约定俗成的规则。

彩礼是婚嫁过程的“重头戏”。彩礼是指男女双方完婚之前,由男方付给女方作为婚姻关系成立条件的财物。一般情况下,彩礼的内容和数目由女方提出要求,经媒人从中协调,最终达成双方共识。彩礼一般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为婚礼购置的家具、家电等实物,另一部分则是以现金的形式支付。十几年前的W村,经济落后,人们的观念也比较传统,彩礼钱有一部分是要给女方家长的,另一部分交给新婚夫妇,作为他们以后生活的物质基础。大多数女方家庭会在女儿出嫁时给予一定数量的陪嫁品,俗称“嫁妆”。在W村,除了少数比较富裕的家庭会为女儿额外赠送嫁妆之外,大多数的嫁妆都来自男方所送的彩礼。彩礼等事宜协商完毕,便可以开始筹备结婚仪式。结婚当天,男方会雇几台车,在天没亮的时候就从家里出发,迎娶女方。女方比较重要的亲戚朋友会陪同一起赶到男方家里参加结婚仪式,俗称“送亲”。酒席就摆在男方家院子临时搭建的大棚里,厨师和服务员皆由乡里乡亲帮忙充当,由村里威信较高的人来主持婚礼。酒席过后,女方娘家人被送回去,婚事到此完成。

二、W村婚嫁习俗的变迁

伴随农村社会的变迁,现今的W村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水平明显提高,村民生活质量逐步提升。种植业不再是唯一的谋生手段,进城打工甚至出国打工成为一种潮流。农民在农忙的时候回家种地,其余时间便在外务工,收入增多了,生活水平得以提高,在发达地区接触的新事物、新观念也逐渐改变着他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这种变化带来了W村婚嫁习俗各方面的变迁。

1.择偶方式的变迁

在十几年前的W村,男女双方的相识过程大多始于媒人介绍,由媒人进行保媒几乎成了男女双方结识并交往的唯一前提。媒人介绍之前彼此之间并不了解,而相亲也是有亲人的陪伴,并非单独接触,交往有限。从相亲到结婚,长则一年短则数月;而且在此过程中,一般只有过年过节才有相处的机会,男女双方缺乏深入了解,很难建立起爱情的基础。

而现今的W村,青年男女思想开放,自主意识觉醒,择偶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越来越多的青年开始自由恋爱,自己选择恋爱对象,到谈婚论嫁时再找“媒人”从中搓合,探听双方家长的意愿并帮助协商财礼等有关事宜,如此一来媒人的角色定位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外出打工的青年则在务工期间寻找心仪的恋爱对象,过年时带回家里见亲戚朋友,省去了媒人介绍的环节。部分青年通过网络途径进行恋爱,虽然可靠性有待考察,但也不乏成功案例。随着近年来相亲交友电视节目的兴起,吉林省电视台开办了一档专门为农村男女量身定做的相亲节目,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年男女开始了电视相亲之路,这成了一种最新潮的择偶途径。

2.择偶观念的变迁

择偶观念是一个人价值观念的重要体现,也反映了整个社会文化的价值取向。个人的择偶观念受到社会结构、社会文化和传统习俗等多方面的影响,是社会生活中各方面在个人价值观念中的体现。择偶观念的变迁,说明了社会文化的变迁,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W村的择偶标准从注重对方家庭条件逐渐转向个人的能力和品质(主要针对女方而言),不再一味只考虑男方家庭情况,更多的是对当事人的考察,对方是否具有赚钱养家的本领成为了重要择偶标准。近些年,W村的青年对择偶的地域范围开始放宽标准,通婚圈在逐渐扩大。以前婚嫁基本局限于邻村或相邻的乡镇,而今随着外出务工青年的增多,逐渐有一些男青年把外地媳妇带回家,也开始出现本村女青年远嫁的现象。另外,择偶的主导者也逐渐由父母转向青年男女自身。现在的W村,男女青年的择偶自主性增强了。虽然很多青年择偶还要依靠媒人介绍,但最终决定权已经不在父母手中,父母可以提供重要的参考意见,最终还要由男女双方本人决定。父母的思想较之以前更为开放,对自由恋爱也持更为宽容的态度,默许了孩子在择偶中的主导地位。

3.婚嫁仪式的变迁

婚嫁不仅是两个人的事,也是两个家庭姻亲关系的缔结。婚嫁在农村社会中是受到较大重视的,其特定的仪式和程序不容忽视。W村以前的婚嫁仪式分为相亲、订婚、结婚三步,而现在随着自由恋爱的发展,未经媒人介绍的则可以省略相亲的步骤,只需进行订婚和结婚两道程序,婚嫁仪式变得更为简化了。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W村近年来在婚嫁方面越来越讲究排场,“好面子”观念衍生的攀比心理导致村民在婚嫁方面的支出节节攀升。在一场婚礼中,男方家里承担主要的开销。一般来说,家里只要有男青年快到结婚年龄,父母便会着手准备建新房子或对已有的房屋进行重新修葺,以保证新婚夫妇有单独使用的房间。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装修房子已经不再像过去那么简单。不仅要实用,而且讲究美观。家具家电的档次也不断上升,彩电、洗衣机等都已成为必备品,冰箱、电脑等快速兴起,甚至有经济条件好的农户会为新婚夫妇配备小型轿车等高档消费品。随着整体经济条件的改善和物价水平的攀升,彩礼钱也呈快速上涨趋势,很多父母为了儿子结婚要花掉全部积蓄甚至举债。受到现代观念和城市婚嫁仪式的影响,青年男女在婚礼的设计中也更加追求时尚、个性。越来越多的青年在乡镇饭店中举行婚礼仪式,并请来专业的婚庆司仪主持,对婚车档次的要求也逐渐提高,讲究场面的隆重、美观,整个过程进一步增加了婚礼的开销。

三、总结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的变迁和发展逐渐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有研究者认为,受到工业化和现代文明的影响,农民不仅在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方面发生了变化,生活方式也发生了较彻底的改变。农民身上所发生的这些变化,不但将新中国成立后经过数十年努力建立起来的思想和文化范式基本瓦解,而且也将残存的以亲情和乡情为纽带的朴素的道德规范和乡村文化基本瓦解。[]但从本文叙述的W村十几年来在婚嫁习俗方面发生的变迁中我们可以看到,生产力的提高所带来的现代理念和城市文化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并重塑着村民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但并没有造成根本性的冲击和瓦解。

无可否认,随着农村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文化和农民的价值观念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受到城市的辐射和引领。尤其在改革开放后,进城务工的农民逐渐增多,农村青年在城市中接受的文化和理念不断冲击着他们原有的认知,在城市中所看到的、接触的以及电视等大众传媒所传播的生活方式都让他们对原来笃信不移的价值理念产生了质疑和困惑。他们意识到农村文化以及生活方式方面的滞后,并希望进行改变。这种试图改变的观念表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婚嫁习俗则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第12篇

通过街头访问的形式,我们邀请了50位不同年龄段的女性参与问卷讨论,并得出了统计结果。婚礼、葬礼和传统节日仪式几乎成为大家的共同答案,得到了100%的支持率。而其他较熟悉的仪式按顺序依次为订婚仪式、周岁礼、入学(毕业)典礼、企业开张仪式和成人礼。然而在传统仪式上,除了几位年龄较大的女性略微了解之外,85%的女性对传统仪式并没有明晰的概念,甚至表示:“连这个词语都没听说过。”

仪式的概念也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状态,选择传统社会行为的人占到一半一上,而不少年轻女孩则觉得仪式已经成为一种正式化的社交行为,无论是进行仪式的当事人还是观看仪式的观众,都身在其中,各有角色。然而,虽然经历的仪式都并不少,但从关注程度来讲却是“与自己相关”的仪式才会更加重视,并且60%的人并不认为自己仪式感淡漠――“该办的都在办,该参加的也在参加。”但却仅仅局限在熟悉的三大仪式:婚、丧和传统节日庆典上。

不可否认的是,对“老三项”仪式的过度重视和对传统仪式了解的贫乏,从侧面暴露出了仪式感的匮乏。对于大多数女人来说,所谓的仪式无非就是结婚时,在婚庆公司筹备下走的流程而已。“仪式教育缺乏,不了解仪式的内涵”成为投票率最高的仪式淡漠原因。

其实,女人们并不是不喜欢仪式,不注重仪式,而是不知道,除了“老三项”,还能有什么仪式。而仪式,真正能带给女人什么?

街头调查

你的生活够“仪式”么?

1.以下仪式中你最熟悉的是?(多选,请排序)

A、婚礼 B、葬礼 C、传统节日仪式 D、入学(毕业)典礼 E、成人礼 F、周岁礼 G、企业开张仪式 H、订婚仪式

2.以下几项传统仪式的具体意义你知道几个?

A、入宅 B、抓周 C、别岁 D、天香、E、守岁 F、笄礼

3.你对仪式的理解是?

A、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多为在特殊节庆或日子里举行的约定俗成的的社会行为。

B、在一定的规矩和条理内,按部就班进行的,刻意又隆重的行为。

C、偏正式化的社会行为,发展至今已经开始向商业化、社交化方向发展。

D、基本的社会行为,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它可以是刻意的策划,也可能是生活氛围中个人的生活习惯。

4.你经历的仪式多么?

A、比较少 B、偶尔经历C、经常有 D、天天都有

5.你在乎仪式么?

A、不在乎 B、看情况,是否与自己相关 C、非常重视

6.生活中是否需要更多的仪式?

A、不需要,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应付和筹划。

B、看情况吧,与自己相关的仪式会认真对待,并且认真完成。

C、当然需要,仪式是一种正面的生活方式。

7.你觉得目前人们对仪式淡漠么?若选择是,你觉得原因是什么?

A、社会节奏加快,无暇顾及。

B、仪式教育缺乏,不了解仪式的内涵。

C、仪式过于死板,只是走走过场。

D、各种仪式太多了,无暇顾及。

现代人需要仪式

德国心理学家洛蕾利斯•辛格霍夫所著的《我们为什么需要仪式》一书,无疑为女人们展示出了美轮美奂的一幕幕。她认为,在当代社会,有规律的重复且有象征意义的社会活动,不管是被叫做“庆典”或是“风俗”,其实都是仪式。除了宗教仪式,还有过渡仪式、定期仪式,以及一些更个人化的日常仪式。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里,当传统生活所带来的安逸感几乎消失殆尽时,搭建出特殊心理空间的各种仪式,是修复身心的心理治疗手段。

而香港城市大学社会科学系副教授岳晓东则进一步指出:仪式更像是一种心理暗示。正确的仪式,能够给女人带来强烈的正面能量和自信心。

仪式带给我们什么?

成长和归属

仪式标志着一个生命阶段到另一个阶段的转变,它可以是小的过渡,也可以是大的事件。无论是婴儿的洗礼、取名仪式、百岁宴、周岁庆、孩子的入学礼以及成人礼,还是我们最熟悉的婚礼,都代表着在生命的各个阶段,我们人生角色的转变。

婚礼作为女人最重视的仪式之一,抛除其越来越浮夸的表象,这个仪式代表着女人作为“妻子”的身份被得到全面的承认,代表一个女人得到了所爱男人的全面接纳和肯定。都说爱情是女人一生的事业,婚礼这个仪式,无疑巩固了女人在这份事业中的里程碑般的成果。即使不少的新人类选择淡化婚礼仪式,但却还是会小规模地举行朋友聚会,这只是仪式的方式变化,本质却是一样。同样,为孩子举行成人礼,用强有力的方式直接给孩子主观的暗示:你长大了。表面上看似形式化,但对于青春期个性十足、期望被认可的孩子而言,却有着直接而深远的意义。

疗伤大师

即使亲人离世前我们不在身边,但无论多远也要赶回家乡参加葬礼。这个悲伤的时候,仪式成为我们寄托哀思的方式。恸哭一场,留下的依然只有悲痛。而葬礼的各个仪式中不仅有对逝者生前的回顾,还有对其“离开”后的祈祷。这并不是迷信,而是世人给自己的一种心理安慰。即使你去了另外一个世界,我们依然要好好生活。葬礼,作为向逝者告别的仪式,客观上有着帮助生者抚平悲痛,继续努力生活的正面作用。以此类推,用一场仪式向难堪的过去告别,向逝去的感情告别,向陪伴了自己多年如今却已死去的宠物告别,仪式的作用不仅在于发泄痛苦,更多的在于展望未来――尤其是对生来感性的女人而言。

传递情愫

无论是举行仪式,还是参加仪式,作为一种正式的社会行为,举办人和受邀人都成为仪式中的不可取代的重要人物。举行仪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有着传递和联系感情的意义。开心时的仪式,举办人向受邀人表达喜悦和幸福,并接受亲朋好友的祝福,受邀人也在仪式的过程中感受到能够触碰自己内心情感的情愫,通过仪式这个载体释放情绪,收获感动。我们常常在别人的婚礼上感动得泣不成声,下意识地紧紧握住身边爱人的手,抑或感叹自己的情路不顺。在仪式中,每一个参与人的生活都得到了“专属”的阐释,并被赋予意义。这并非理性所为,而是发生在那些依赖直觉的仪式过程中,自然而然的感情传递和流露。

生活态度

不要再把仪式放到“规则”一样的高度,放轻松些,生活中处处都有着仪式的存在。如定期召开工作例会、做年终总结,如参加聚会时精心打扮,在特殊的氛围中合理地“扮演”好角色,维持形象,如睡前给孩子讲晚安故事,或者花不少的时间严谨地进行面部保养。这些看来个人化的琐碎生活行为,也可以是一种个性化的仪式。这样的“仪式”表现出一个女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个人形象的塑造,它并不正式,甚至过于私人化,但只要用心完成过程,便是品质生活的日常积累。

女报会客室

1、你对仪式的理解是?

邓童心:让人愉悦扮演某种“角色”的过程,在如今不仅包括个人行为,也越来越多地成为社会活动。

DTT:广义的我就不谈了,我理解的仪式类似于一种私人情结,一种莫可名状的心理暗示。比如《生活大爆炸》里谢尔顿对私人座位的笃定,或者像我认为225ML的牛奶用微波炉加热一定要设定2分50秒才是我要的最佳温度一样。“私人仪式”更像是一种偏执,毫无严谨的逻辑可言,凭空出现,奉为圭臬。

李倩:从字面上我们就能看出这个词语的“正式”,仪式一定是两个人或者更多人真正用心来完成某件事情的过程。

2、你最重视的仪式是什么?

邓童心:我不知道这算不算一种仪式,我最重视的是:成为一个幸福的母亲。因为从女人到母亲这个变化历程,只有亲身经历的人才懂得其中的严谨、认真和百感交集。另外,我比较关注的还有孩子的成人礼和结婚典礼,从某种角度来讲对孩子仪式的重视程度甚至会超过自己的,有种传承在里面吧,就像我们传统仪式传承到今天一样。

DTT:就寝之前先检查厨房的天然气总阀是否关闭,然后防盗门有没有上锁,再是将卧室的衣柜和床底分别巡视一番,再确定卧室门一定上锁,才能安然就寝。

李倩:我最重视的也是小孩的洗礼和成人礼。这两个仪式对于孩子来说,一个是生命的第一次仪式,一个是懂事的第一次,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不明白为什么“成人礼”这样最有传统意义的仪式,现在却是在国外更加风靡。

3、对于女人而言,也许仪式并没有那么复杂,或者生活中的小事都可以是仪式。我们提出一个观点:生活处处有仪式,你同意么?

邓童心:这正是女人与男人不一样的地方,也可以说女人比男人更注重仪式。比如只是简单的逛街,我们却会在镜前花一个小时穿衣打扮,这是一种个性化的、愉快的仪式。比如约好男朋友吃烛光晚餐,于是就会精心选置礼服、首饰,甚至在用餐的同时也会力求动作优雅、得体,这一切的行为甚至会有些刻意,但都是为了让言行符合当时的环境,这就是仪式。

DTT:如果将仪式细化来讲,也许它只是一套自成系统的生活规则。比如有人钱包里人民币一定是按照面值从大到小依次排放,并且一律正面朝上;或者有人过斑马线一定要确保每一步都踩在白线上。

李倩:我不太同意。我对仪式的理解一定是“正式”的,“庄重”的。既然叫做仪式,说明这件事情非常重要。而生活中比如情人节送礼物、参加派对刻意打扮的行为,我觉得只能算是“心意”的表达,不够正式。

4、仪式给女人一种怎样的能量?

邓童心:美妙的心理暗示和强大的正能量。无论是正式的仪式还是生活中的小仪式,我之所以称其为“仪式”,归根结底因为我用心地去做了,并且感受到了这样做后能得到的正面能量。在生活中多一些仪式感,这种过程能从心理、言行等多个方面潜移默化地规范你的生活,让你整个人的气场、品质和底蕴都变得厚重、光彩起来。有仪式感的女人一定是自信的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