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09:58:10
一、上古时期:
婚姻礼仪的起源在传说时代,伏羲氏创造了最早的中国婚姻礼仪。在伏羲氏时代,人们重视渔猎,结婚时,男方向女方送两张鹿皮作为“俪皮为礼”,完成仪式。进入血缘氏族社会后,逐渐有了一定程度上的婚姻关系,甚至产生不牢固的个体婚姻。随后,两性婚姻禁忌也开始被提出来。从群婚到族外婚,婚姻禁忌体现了婚姻礼仪的进步。在“俪皮之礼”之后,婚姻礼仪的形式也不断发展,伦理性特点更加明显。到了周朝,“六礼”出现。自此,中国传统的婚姻仪式形成,流传后世,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婚姻文化。
二、周制婚礼:
礼之本,敦人伦完整的婚姻嫁娶之礼分为婚前礼、正婚礼、婚后礼三部分。在中国传统婚礼习俗中,由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组成的婚前礼——“六礼”,是历代婚姻礼仪的主导,甚至影响到当代。“六礼”形成于周代,完备于汉代。纳采是整个婚姻仪式的开始,通俗而言,就是男方请媒人到女方家提亲。问名是第二步。纳采相看之后,如果双方有意,媒人再次带着礼物到女方家,询问女子的姓名、排行、出生年月日,有时候三代的情况和官职都要包括在内。问名之后,男方会请人占卜男女双方生辰八字,判断婚姻吉凶。如果得到吉兆,男方媒人要带上礼物到女方家报告结果,称为纳吉。接下来是纳征,即下聘礼。
经过了纳征,婚姻正式进入准备阶段。第五步是请期,男方定好结婚日子,到女方家征得同意。由于结婚日子素来为人们所看重,男方会请人占卜,求得吉祥的迎娶日子,派人告知女方并求得统一。前面“五礼”的参与人员是十分有限的,只在男女双方家长和媒人之间进行,而在“亲迎”的环节,缔结婚约的双方和家族中的其他成员都会到场,一起参与盛大隆重的仪式。亲迎正式向社会宣布男女双方的婚姻关系成立。亲迎礼结束后,就是正婚礼,包括沃盥、酒筵、合卺、闹房。新妇到男方家后,先净手,保持洁身,即沃盥。接下来入酒筵,也就是如今所说的喝喜酒。新人在婚筵上相对而坐,按照一定礼规食用饭菜酒食。合卺可以说是其中最有象征意义的仪式。
新妇新婿将葫芦一分为二,表示新人以体相连,婚姻将二人连在一起。新人各持一半葫芦,相对饮酒。同时,亲人表达对新人互敬互爱、白头偕老的祝福。最后一步是闹洞房。婚后礼,就是在新婚后,为了表明新妇已经正式成为夫家的一员,要进行妇见舅姑(新妇见公婆),妇馈舅姑(新妇为公婆准备孝敬酒宴),舅姑飨妇(公婆正式招待媳妇),舅飨送者、姑飨送者(公公婆婆分别招待新妇家送妇、送亲的人),回门(新妇与丈夫第一次回娘家探亲)的礼仪。经历了这些,一场婚礼才完整结束。
三、婚礼的发展:
传承与流变随着社会习俗的发展,婚礼仪式经历了从繁到简的过程。清末,西风渐进,新婚俗开始出现。男女自由恋爱、自主婚姻的现象也开始被接受。民国时期,新式婚姻和婚礼渐兴,从自由恋爱的风尚开始,影响到结婚仪式。新式婚礼中,新郎新娘在结婚典礼上互换戒指,举办仪式的地点,也由传统婚礼中在家设宴,转移到教堂、饭店或者礼堂。从新人的相识到婚礼仪式,文明婚礼更多受西方文化影响,带上了现代色彩。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发展速度变快,各种思想在人们心中碰撞,中国的传统也发生很大变化。西式婚俗影响全国,西式婚礼、中西合璧婚礼以及改良后的中式传统婚礼以各种面貌出现。到后来,现代中式婚礼形成。在主持人的组织下,新人拜堂;晚上摆喜宴,宴请客人并敬酒。喜宴结束,新人立于门口送客;整场婚礼在闹洞房后结束。
四、婚姻礼仪对社会文化的反映和呈现
婚姻是人一生中非常重要的一件事,结婚从民俗上升为仪式,在不同时期的规范和呈现跟当时的社会文化、经济条件息息相关。在原始社会,两性结合是因为生理需求,是人类作为生物发生的自然现象,体现了蒙昧时代的特点。在强调伦理和等级的封建社会,礼法束缚着人的言行和思想,未婚青年男女没有恋爱的自由和条件。即使产生了爱慕之情,若不能得到家族成员的支持和认可,也往往会造成悲剧的结局。古代男女双方婚姻关系的产生并非建立在男女之爱的基础上,充分说明婚姻是服从于家族功能需要的。在传统婚姻礼俗中可以看到,对新人的祝福是祈愿两人早生贵子、为家族繁衍和发展做贡献,而不是基于夫妇相爱。
在家族维系和生育职责面前,夫妻双方是否相互爱慕、志趣相投都不重要。男女双方的结合是为了满足家族发展的需要,这是封建宗法婚姻的目的,充分体现了封建社会的伦理意识和礼法特点。在周制婚礼中,纳采、问名、纳吉、纳征都需要媒人出面,说明了媒人的重要性。在纳吉中,男方需要通过占卜双方生辰八字来判断婚姻凶吉,可以看出浓厚的封建文化色彩。婚礼发展到后来,聘礼越重,女方身价越高,婚礼体现出经济性。在思想层面,传统婚礼体现出浓厚的家文化特点。结婚对象的选定、婚姻关系的确立需要通过一系列繁琐的仪式来完成,父母之命起主导作用,充分说明了人们对婚姻仪式的重视。在婚姻礼仪中,不乏教导新妇孝顺公婆、勤俭持家的仪式,体现了对新人的教化和培育功能。
相比之下,现代婚礼体现出更多“以人为本”的思想特点。男女双方大多通过自由恋爱结合,父母的态度较之前人开明。其次,缔结婚约更注重当事人的意向和自由,服务于个体生活质量,家族责任不再是束缚世人的铁律。“不婚主义者”、“丁克家庭”屡见不鲜,人们有更多自由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第三,封建思想的影响开始淡化。传统婚礼中,如果男女双方生辰八字不合,是不可能结为夫妇的。随着科学的发展和人们思想的开化,现代婚礼中,占卜已经不是主导习俗。第四,现代婚礼删减了传统婚礼很多繁琐的仪式。婚礼仪式可以根据情况简省和变通,一张结婚证就可以证明夫妻关系成立。
现如今,“闪婚”和“闪离”的例子屡见不鲜,人们对待婚姻的严肃和谨慎态度普遍不及从前。最后,现代婚礼弱化了仪式的教育作用。古代的礼仪,如诞生礼、成人礼、婚礼等,都具有教化和个体品德培育的功能。现代婚礼的意义更多是向社会宣告男女双方的婚姻关系,教化环节在发展过程中往往被简化或者省略。中国古代婚礼文明中一些比较有价值的思想已经没有传承下来,这是在礼仪发展过程中非常值得反思的问题。礼仪的内容和仪式是对社会文化的反应,婚姻礼仪从无到有,直至发展到今天,也充分体现了社会的进步和不同时期的文化特点。
关键词 绍兴方言 婚俗词汇 演变原因
中图分类号:G112; H139 文献标识码:A
婚礼,是人生礼仪中最盛大的礼仪之一。随着社会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人们因各种忙碌,将婚礼仪式渐渐删繁就简。绍兴作为历史文化古城,现下的一桩婚事仍然基本保留了做媒、订婚和结婚三个阶段,但前两阶段基本流于形式,后者也已基本看不到往日习俗,日益趋向简约。结婚日期一般安排在五一、国庆、元旦或春节等节假日,有集体婚礼或旅行结婚等形式。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绍兴婚俗文化在绍兴婚俗词汇中可见一斑。在绍兴方言中,娶儿媳叫做“讨新妇”,联姻时两亲家设宴相会叫“会亲”,女方定婚叫“许”,男方定婚叫“定亲”,伴郎伴娘被统称为“傧相”等等,缤纷的方言词汇演绎着绍兴最原味的婚俗底蕴。本文在搜集绍兴城区婚俗词汇的基础上,探究其文化变迁。
1绍兴传统婚俗词汇
媒人:男女婚姻的撮合者,时下称介绍人。绍兴“无媒不成婚”之俗一直沿袭至今。做媒曾经在绍兴带有很浓的行业色彩,有不少以“媒”为业的人,靠谢媒礼维持生计。他们平常十分留意当婚男女青年的各种情况,遇到年龄、门户诸条件相当的,便开始游说双方,尽说对方的好话。巧舌如簧的媒人说得双方同意后,这桩婚事便算有了眉目。现在则趋向于“兼职”意味,媒人纯属帮忙牵线搭桥,撮合婚姻,而绝非重视谢媒礼。跑这行的以中年妇女居多,称媒婆。其中也不乏男性媒人,称为媒公。绍兴青年男女结婚,大多须有媒婆或媒公。当下自由恋爱的情人,一旦举办结婚典礼,必另请媒人(即现成媒:为自由恋爱的男女双方做媒)主婚,以表示明媒正娶。
合肖:经媒人撮合并有意相处的男女双方首先要“合肖”,即核对双方生肖是否“犯冲”,生肖不合则不能相配。如龙与虎、蛇与鼠均会发生争斗,鸡与犬、羊与鼠均属不相和,虎羊相配会“羊落虎口”,羊鼠相配会“羊鼠俱休”等等,因而忌通婚。适婚男女的年龄悬殊及属相亦有讲究。男女年龄相差六岁称“大六冲”,相差三岁称“小六冲”。“小六冲”尚可,“大六冲”则忌婚配。此外,绍兴有谚云:“男子属羊闹堂堂,女子属羊守空房”,即男子属羊命佳,女子属羊运舛。故绍兴男子多不娶属羊女子为妻,属羊女子或嫁命“硬”男子,或屈为“填房”。
合生辰八字:比较传统的绍兴人谈婚论嫁,要“合生辰八字”。这“八字”讲究的是“五行相克”,如“金克木”,“木克土”等等,一般请算命先生来合。生辰八字合,则姻缘初成,否则需经历一番波折,不合者的婚姻大多成泡影。
合姓:绍兴婚俗中还有“合姓”,同族不许通婚,同姓亦不能联姻。如金、刘两姓虽不同姓,据说金姓来自刘姓,故金、刘两姓不得通婚。又如新昌袁、吕两姓为世仇,通婚视为有违祖训,故亦不得通婚。
求帖、拜贴、允帖:男女双方若生肖和生辰八字合,姓氏没有犯忌,且均愿意结亲,即须互相送帖。订婚吉日由女方拣送,婚日则由男方择定,女方拣定吉日后,男家出“求帖”,连同“拜贴”送至女家;女家则出“允帖”,连同“拜帖”于当日带交男家。拜帖书有“全福”或“正肃”字样,落款为“忝姻年家眷愚弟鬃炊偈壮习荨薄G筇小叭!被颉罢唷弊盅猓砀健熬辞筇ㄔ省彼淖执蠛烨跻恢健T侍肭筇嗤跎细男础熬醋裉薄?男家送帖时,须随送荔枝、桂圆、核桃、红枣、莲子、松子、百子糕、榛子、桐子、青豆等“十全果”。女家循例收受礼物。
发盘:即男家送女家彩礼。女家出“允帖”后,男家开始挑选日子,奉送彩礼订婚姻。男家发盘有“头盘”、“二盘”、“三盘”之分。头盘彩礼,是指姑娘的身价钱,含有偿付女家养育费之意。女家收下彩礼,并设席款待,回赠龙糕、凤饼、袍褂料子、文房四宝、锡酒壶等物,俗称“回盘”。在礼品中,男家必备花雕酒,女家必备茶叶,故有“男酒女茶”之说。此礼仪,即“三茶六礼”。之后,男家发送二盘彩礼至女家,用于置办嫁妆。礼仪与发送头盘时大致相同,男方送红绿帖,分别是安床与合卺日辰。同时,男家须送成双“缎头”(绸布料子)、“衣折”(成衣)等彩礼。少数男家头盘、二盘同时发送,俗称“随盘进”。结婚前夕,男家送三盘彩礼,用于女家置办喜酒。女家如高堂健在,男家须送孝敬钱及礼品。花轿临门迎娶时,还须送“开门钱”、“上轿钱”等。
嫁资:男女双方定亲后,共同为婚事准备的嫁妆。男方要装饰新房,预备“迎亲”礼物,女方则要置备嫁妆。一般平民家庭的嫁妆则尽量紧跟时代,不太落后便可。如果双方皆为富家子弟,嫁妆便大有讲究,父母会置办日常起居的一切所需家具和物品作为嫁妆。现下绍兴人的结婚程序虽已简化、西化,但还有一些传统规矩在流传。比如女方嫁妆中得有子孙桶、银碗银筷、棉被等。
压箱钱:结婚时,女方家人将钱放在箱子里,新娘佩戴压箱钱进入男方的大门。根据中国传统习俗来说是一种吉祥的预兆,代表男女双方在没结婚之前就已经有了积蓄。随着时代的进步,压箱钱既有传统的说法,又赋予了新的内涵,数量上也有讲究,具体数额可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来确定,多少不限。
安床:即铺床。婚礼前选定吉日,邀请一位有儿有女的人为新人铺床,铺好棉被,预示着新人福气好。
拦门:迎亲当天,女方亲戚朋友把新郎拦在门外,经过考验才能进来。常规做法便是给拦门的人发红包,数额不限。
哭轿:在结婚当天,女方有“哭轿”之俗,除表达不舍外,还有避免新娘所产子女致哑之意。女方母亲一般坐于房内按“哭嫁调”即兴吟唱,多为劝诫、祝颂之辞。
踩麻袋:新娘穿新鞋与扎“兜脚绸”后,即不能接触地面,以免带走娘家财运。出门后要把麻袋铺在地上,新娘经过便把麻袋拿起来铺在前方,象征着以袋引代,“袋袋相传”,子孙延绵不绝。
踩红毡:新娘在跨入男家大门时脚不能直接接触地面,要顺着铺红地毯的路走,一直走到拜天地的喜堂里。因为绍兴人们认为:天有天神,地有地煞,结婚是件人生大事,如果新娘的脚与地面接触,难免会触犯地下诸神,“踩红毡”就能保证新娘不被地煞所侵犯。
回门:婚后新娘第一次回家看望父母,表达做女儿的“成家不忘父母恩”之意。此时,新女婿必须带礼物随同新娘拜望岳父岳母,这不仅仅是为了沟通两家人之间的感情,更是向他们表达感激之情。同时“回门”还表示了新婚夫妇的幸福和睦,以让女方父母放心。
2绍兴现代婚俗词汇
与传统婚俗礼仪相比,绍兴现代婚俗礼仪大为简化。传统婚礼中的做媒、订婚两个程序在现代婚礼中一般只剩一些剪影,结婚礼仪日渐趋于西方婚礼的简洁化、方便化,男女双方在恋爱的基础上走向婚姻,选择在饭店举行相对西式的现代婚礼仪式,礼仪模式较为简化、模式化。比如传统绍兴婚俗中的“合肖”,认为男女相差6岁为“大六冲”,应忌婚配,时下相差6岁的恋人照常走向婚姻殿堂,婚后生活亦其乐融融;传统的“合姓”主张同姓不能联姻,当下同姓恋人会毫无顾忌地结婚。有些同姓夫妻还会充分发挥同姓的作用,比如有一对“钱”姓夫妻给自己小孩的取名为“钱多多”,其名字来历和寓意一目了然;绍兴传统婚俗会请算命先生合生辰八字,合则姻缘初成,不合则婚姻大多成泡影。如今的年轻人基本没有这个程序,双方父母若比较迷信,也只能私下里给新人合生辰八字,其结果亦丝毫左右不了新人的婚姻。结婚时的“搜轿”、“哭轿”等,因流程的简化和西化,已基本不复存在。随着婚俗礼仪的简化,不少绍兴传统婚俗词汇渐渐退出历史舞台。
3绍兴婚俗词汇现状及原因分析
旧时的绍兴人民比较信奉神怪之说,结婚是人生头等大事之一,因而流传着很多和神怪、迷信相关的习俗,其深信程度是现在的我们远远无法比拟的,但这类词语在当今社会日益水土不服,正渐渐退出历史舞台。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是经济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导致婚俗礼仪简化。与传统绍兴相比,现代绍兴经济飞速发展,社会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人们无暇为婚礼的准备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传统婚俗礼仪无法适应现阶段社会要求的简便与快捷,现代婚俗礼仪应运而生,传统礼仪日益简化,其相应的传统方言词汇亦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
二是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和思想观念的转变导致婚俗礼仪日益简化。相较于上世纪,新世纪绍兴人民的文化水平日益提高,其文化思想、生活观念、礼仪模式发生了较大转变,绝大多数人们不再信奉婚俗传说,不再受封建迷信思想的约束,日益追求仪式的简化和西化。原来较为封建、迷信的繁冗婚俗礼仪渐渐淡出,方便快捷的仪式受到了大家的青睐。
4结语
综观绍兴婚俗礼仪,虽然当今仍保留了一些传统婚俗词汇,但其运作模式和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已悄然变迁,当下模式简便快捷,不再追随传统婚俗的繁冗。随着经济的进一步飞速发展,人们思想观念的进一步解放,日常工作生活的进一步简化、模式化,婚礼程序会否一减再减,直至忽略?虽然无人能预料,但已悄悄在上演。但人生“需要仪式感”,因为一场仪式,很多时候是给我们一个契机迎接一个全新的开始,或是郑重告知自己与一段过往的决裂。尤其是“婚礼”这一人生的重大礼仪,绝不能小觑。因为这一仪式能唤醒我们对婚姻的敬重,让我们认真告别过去,许自己一个充满希冀的开端。正如王小波所言,“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仪式感能让生活成为生活,而不是简单的生存。绍兴传统婚俗礼仪正进一步简化,但无论简化至何种程度,希望这种仪式永久存在,让伴侣们从中感受到人生关键阶段的重大洗礼,对未来生活充满敬畏和希冀。
课题项目:2012年5月绍兴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绍兴方言词汇特异性之文化研究”,(项目编号125196)。
作者简介:王丽芝(1978.7-),女,汉族,江西省安福县人,绍兴文理学院元培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
参考文献
[1] 徐杰舜.汉族民间习俗[M].北京:中心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
[2] 杨葳,杨乃浚.绍兴方言[M].绍兴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0.
[3] 龚书铎.中国近代文化概论[M].北京:中华书局,1997.
婚礼的社会意义是什么?它具有哪些方面的作用和功能呢?
人类学家认为:婚礼是婚姻开始的社会方法。象结婚这种个人生活的重大场合,通过众多的人履行仪式而隆重地加以庆贺,这是早期社会的一个显著特点。
现在,随着社会的变化,婚礼的许多作用已被正式的社会组织,法律机构的注册登记所取代。在传统社会,婚礼的作用如同现代社会领取结婚证,以取得法律和社会的承认是一样的。
在人类社会的早期,特别是社会组织与专门机构不发达的情况下,举行有广泛见证的仪式是证明重大事件的唯一办法,这种习俗直到今天依然存在。结婚对于个人无疑是一大人生转折,婚礼是为男女双方举行的一种仪式,象征着俩人都已进入成年,标志着男女双方的关系有了重大转折,有了新的权利与义务,此后俩人之间的很多关系,如同居、、子女等都将变成合法的。对于别人和社金来说,婚礼本身就是一桩公开和公众性的事务,亲朋好友参加公开举行的婚礼,表明社会对当事人婚姻合法性的承认,也表明社会赞同这一结合,亲属们和社会因此而接受新的角色和义务,同时也伴随着新的期望。
在中国的民俗文化传统中,婚礼的真正意义在于“别男女”。《大戴礼记·盛世篇》日:“凡生于男女无别,夫妻无义,婚礼享聘者,所以别男女,明夫妻之道也,故有之欲,则饰婚礼享聘也。”在儒家看来,家庭的基础在于夫妇,而夫妻关系的确立在于婚礼。婚礼即然是人伦之本,风教之始,所以必然要有庄重而严格的程序,严其男女之别,而后才可以使夫妻关系有一个稳固的基础。
正因为婚礼担负着如此重任,所以历代对于婚礼都十分重视,有载于典籍、行于民间的所谓六礼,这就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程序分明,极为隆重。但由于时间的流逝和各地民情不同,六礼所规定的基本程序虽然人们都还遵守着,但完全意义上的六礼已在民间逐渐变得不完整了。即便是在山西这样一块不大的范围内,六礼的具体风俗在各地都有一些不大不小的差异,人们把注意力较多地集中到了结婚当天的仪式上,其余的程序渐趋淡化。
这里,我们选几则富有特色、流传颇广的习俗分述如下。
一、交杯酒与结发夫妻
“合卺”这个词对于现代人而言是陌生的。然而,新郎与新娘的“交杯酒”却是每一个结过婚或参加过婚礼的人非常熟悉的。“合卺”就是指新婚夫妻在洞房之内共饮合欢酒。卺是飘之意,把一个匏瓜剖成两个瓢,新郎新娘各拿一个,用以饮酒,就叫合卺,合卺始于周代,后代相卺用匏,而匏是苦不可食之物,用来盛酒必是苦酒。所以,夫妻共饮合卺酒,不但象征夫妻合二为一,自此已结永好,而且也含有让新娘新郎同甘共苦的深意。正如《礼记》所载:“所以合体,同尊卑,以亲之也。”
宋代以后,合卺之礼演变为新婚夫妻共饮交杯酒。《东京梦华录·娶妇》记载:新人“用两盏以彩结连之,互饮一盏,谓之交杯。饮讫,掷盏并花冠子干床下,盏一仰一合,谷云大吉,则众喜贺,然后掩帐讫。”这个仪式的象征意义是意味深长的。
用彩绸或彩纸把两个酒杯联接起来,男女相互换名,各饮一杯,象征此后夫妻便连成一体,合体为一。当然很多情况下,“惟新妇羞涩,不肯染指一尝”。(民国:《解县志》)
关键词: 中西方婚姻习俗 共通点 特色 进化演变
婚姻习俗是文化积淀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西方婚姻习俗各自根植于其深厚的地理、自然、历史、经济土壤之中,有相似之处,同时各有特点。随着全球文明的不断碰撞与融合,中西方婚姻习俗也相互交融,呈现出共同进化演变趋势。以中西婚姻习俗为切入点,研究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与交流,是一个不错的角度。
一、中西方婚姻习俗的共通点
尽管有文化差异的存在,但中西方各国婚姻习俗有许多共通之处。首先,女儿出嫁时嫁妆都是不可或缺的。在传统中国社会,娘家会在女儿出嫁那天将准备好的陪嫁物品搬到婆家,而在传统西方社会,新娘的父母通常会送给新娘漂亮的新衣服和纺织品。但需要说明的是,嫁妆的内容是随着社会变迁而改变的。比如,当下中国社会,许多娘家会选择现金、汽车等作为陪嫁品。
其次,不管社会如何进步,中西方国家的人民都会遵守传统婚姻仪式的习俗。比如,中西方人民都在婚礼上洒些象征美好祝福的小东西,如花瓣、彩纸、稻米等。还比如,中西方婚礼中,新娘都会遮面,西方新娘是用洁白的面纱遮面,中国新娘是用红色的盖头遮面。这种装束象征着新娘的纯洁。
再次,中西方婚姻仪式中都有一个夫妻互换信物的环节。在西方,一对新人通常是交换戒指,在中国,除了交换戒指外,有的还以手表作为信物交换。这视各人喜好而定。
最后,婚礼之后都有婚宴。婚礼仪式结束后,新人的亲朋好友都会应邀赴宴。在宴会上,大家举杯畅饮,为新人送上祝福。
二、中国婚姻习俗的特色
中国传统婚姻习俗有其自身特色。首先,彩礼是必不可少的。古时,男方选定良辰吉日,带上礼金或者酒肉、绸缎等各种礼物,送到女方家作为订立婚约的彩礼。现在,彩礼通常是现金,有多有少,根据每个家庭经济状况而定。
其次,中国传统婚姻习俗不同于西方之处在新娘的着装上。在中国,传统的婚礼上新娘都是穿大红色衣服,红色象征喜庆、热闹、辟邪。在西方,新娘是穿白色婚纱,白色象征纯洁、庄严。
再次,中国传统婚姻习俗中有“三拜”仪式,即“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三拜”仪式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拜天地表达出对自然的崇敬,拜高堂表达了对父母的感恩,夫妻对拜表达了夫妻互敬互爱、举案齐眉。这三拜把婚姻生活的本质精炼地表达了出来。
最后,回门是中国传统婚姻习俗的特色。一般在婚礼后的第三天,新娘在新郎的陪伴下,带上礼品回到娘家看望父母长辈,当天再返回新家。而在西方,婚礼后,新郎新娘通常会外出蜜月旅行。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中国婚姻习俗也有些明显变化,吸取了西方的一些婚姻习俗。
三、中西方婚姻习俗的进化演变
各国文化相互影响,交融互通,婚姻习俗也有一些共通的发展趋势。(一)婚龄延迟。不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婚龄都在不断延迟。从古时的十几岁成婚,到后来的二十几岁结婚,再到现在的三十结婚,甚至更晚。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因为是社会经济发展,男女青年受教育程度提高,经济独立性增强,思想自由,事业心较强。还有一些则是因为就业压力、经济压力较大,交际圈狭窄,结婚条件尚不成熟。(二)结婚仪式由繁变简。随着生活方式的演变,生活节奏的加快,中西方结婚仪式都在向简洁方向发展,中国在这方面更明显。例如中国婚姻仪式中就省去了拜别、敬扇、过火盆等传统仪式。(三)婚礼向个性化发展。现在的新人都渴望拥有一场与众不同的、有自己独特符号的、属于自己的婚礼,婚庆市场上竞争日趋激烈,婚庆公司对婚礼的设计也煞费苦心。(四)中西方婚姻习俗交揉。比如在婚礼仪式上中国新娘穿着西方白色婚纱,在婚宴上中国新娘换上传统红色服饰;在婚礼后,新人往往去蜜月旅行而省去了回门的仪式。(五)裸婚时代到来。由于生活压力越来越大,现代人更强调婚姻的自由与独立,于是不买房、不买车、不办婚礼甚至没有结婚戒指而直接领证的裸婚出现了,并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
婚礼作为人生中的最甜蜜的喜事,也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其在习俗、程序、仪式、衣着等各个方面体现出各国文化属性。沟通、交流、互补是中西婚姻习俗的发展趋势,在这一过程中,要取长补短,与时俱进,相信经过演变改进的新的婚姻习俗更符合现代人的情感需求。
参考文献:
[1]吴斐.美国社会与文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11.
[2]鲍宗豪.婚俗与中国传统文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1.
重拾“棚行”生意
1982年,一个外国男人要迎娶一个中国媳妇,这个男人非常崇尚中国传统文化,希望能够以一场中式传统婚礼迎娶自己的中国新娘。然而,一场正宗的中式婚礼该如何操办呢?
几经辗转,新娘家人找到了臧鸿。臧鸿是个地道的“老北京”,出身于“婚庆”世家,祖上一直居住在京城四九城里,七代都是经营专门操办红白喜事的帐棚房。从小,臧鸿就跟着长辈去新人家操办婚事。婚礼喜宴中的规矩讲究,臧鸿耳闻目睹,烂熟于心。
臧鸿应下请求,开始为这对新人筹备一场地道的中式传统婚礼。大红花轿,开道锣、开道旗、喜牌、羽扇、牛角灯、凤冠霞帔、红盖头、手牵红绸、龙凤帐、供桌、太师椅、香炉、天地神牌位……臧鸿开出一张长长的清单,找人四处置备齐全。
那日清早,八抬大轿、旗锣伞扇,一一亮开。吉时一到,臧鸿用洪钟般的声音喊出“吉―时―发―轿――”。八个轿夫抬起轿子、十二个锣鼓手开始奏响锣鼓,一场别开生面的中式婚礼就拉开了序幕。
花轿娶亲、拜天地、入洞房、三朝回门……一系列繁琐但充满庄重仪式感和喜庆氛围的婚礼流程,让新郎官大开眼界,深切地感受到了中国婚俗文化的博大精深。
这场婚礼之后,臧鸿把家族传了七代的“棚行”生意给拾了回来,来找他操办中式婚礼的人也络绎不绝。20年间,臧鸿操办的大小婚礼已有几百场,其中大半都是中式婚礼。这些具有中国情调和喜庆氛围的婚礼为臧鸿赢得了“中国民俗婚礼一代宗师”、“婚俗泰斗”等称号。
“中式传统婚礼,非常气派,为的就是讨个彩,讲的就是个面。体面可是老北京特讲究的事儿,从婚宴举办的排场就可以看出一个家族的兴衰,从婚宴的现场就可以得知双方家庭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轿子有八抬、十六抬、二十四抬,无论是多少抬大轿,在新郎出发前都要顺成一排,停在门前,用行话讲,这叫‘亮轿’,为的是显示气派,也为告知街坊邻居。”
聊起婚俗来,已80高龄的臧鸿精神头儿特足,像一本传统婚俗的活字典,讲得头头是道。“婚礼上的作揖,一定是要右手握拳,左手搭在右手之上。如果是右手搭在左手之上,则是说明家中有老人过世,在向别人报丧。在起轿娶亲前,在轿子左右射出三箭,边射箭主婚人边喊,‘一箭新娘子喜临婆家门,二箭祝新郎新娘百年好合,金玉良缘,三箭定乾坤,乾坤福寿镜,祝新郎新娘五福临门。’这就叫‘三箭定乾坤’。”
臧鸿常说,一场中式婚礼就像一堂生动的传统文化课,可以让新人学到很多。
中国婚俗文化传播者
汤永青是臧鸿的大徒弟,其嗓音高昂嘹亮,主持婚礼现场气氛喜庆热烈,有“京城金嗓”之称,在婚庆界与臧老同样享有盛誉。
出生梨园世家的汤永青从小学评剧和京剧,嗓子好、台风好。参加工作后,他就成了单位里各种活动主持的不二人选。后来,一个同事结婚,请他做婚礼主持人。他就此与婚礼主持结下了不解之缘。
因为从小学戏剧,汤永青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很深,踏上婚礼主持之路后,他迷上了传统婚礼习俗的研究。他翻阅大量典籍,将描写婚礼的文字整理成册,然后进行分析梳理,还原了汉代婚礼、唐代婚礼、清代皇帝大婚等一系列婚礼仪式的流程和习俗。
很多影视剧在演绎古代婚礼的剧集时,都会聘请汤永青去做文化顾问,喜欢表演的汤永青常常在剧中客串一个角色,过一把戏瘾。但比起演戏来说,汤永青更迷恋做婚礼策划和主持。
这些年来,他不仅为数不清的中国新人主持了喜庆的花轿婚礼,还为很多外国人操办了凤冠霞帔、点红烛、拜天地的中式婚礼。2009年,他还应北京天人配婚庆公司的邀请,策划了一场名为“梦回大清”的主题婚礼秀,一系列经过考证的仪式恰如其分地表达出了清代皇帝大婚的高贵和隆重。
“解放初,人们生活水平不高,那时候不讲究穿红戴绿的大操大办,结时都穿蓝制服、列宁装。期间,很多年轻人崇拜,结婚时特流行装军装,表达对革命的一腔热情。改革开放之后,西方文化渗入中国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于是,新娘改穿婚纱了。不过有的新人一直在说自己办的是西式婚礼,可你一敬茶,这就是中式的了。”汤永青对中国婚礼的发展进行了总结。他还说中国人的婚礼近几十年来一直处于变化之中,最近几年,有很多婚庆公司都推出了中式传统婚礼方案,其实,在费用上,中式婚礼与西式婚礼相差并不大。然而,大红花轿、凤冠霞帔、拜天地……体现的是中国的礼仪文化和民俗风格,更符合中国人的心理和文化传统。
2006年8月,在汤永青和宗少山等人的积极努力下,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婚庆文化专业委员会在北京成立了。“通过一个平台把全国从事民间婚庆工作的同仁都聚集起来,一起搜集、研究中国婚俗艺术,加强各地区之间的交流与研讨,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国婚俗文化。”该组织的宗旨也正是汤永青的心愿。
而在中国婚庆界,像臧鸿和汤永青这样的传统婚俗文化传播者,有很多。
对话
《中华手工》:传统婚俗文化最打动你的是什么?
汤永青:大红喜字、大红花轿、红蜡烛、红盖头……营造的是吉祥的喜庆氛围和中国式独有的浪漫情调。无论是婚礼上的新人,还是参加婚礼的来宾都会被这火热吉祥的红色点燃喜悦的情绪。感谢父母、答谢亲朋好友,也是中式婚礼上的一个重点,拜天地、合卺酒、敬茶等情节,常让到场的每一个人都感动至深。
《中华手工》:在你眼里,传统婚俗最大的特色和价值是什么?
汤永青:在西方,婚礼重视的是“承诺”;而中国人的婚礼围绕着“敬”和“祈”,敬天、敬地、敬长辈、敬来宾以及新人间彼此互敬,这些都体现着中国传统的儒家风尚以及人们祈福迎祥的心理。
在我看来,婚礼的目的就是通过庄重的仪式让新人在步入婚姻生活之前明确并肩负起自己在婚姻中的责任,而传统婚礼形式其实能够让新人领悟得更深。
《中华手工》:你认为我们现代人该如何汲取传统婚俗的养分?
汤永青:为了适应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很多传统婚礼中的规矩不得不简化和改良。比如:按传统,结婚的轿子不能落地,一路上无论多远都靠人力抬着,然而现在婚礼只有一天的时间,所以轿子就可以简化为只抬迎亲、娶亲的场面,中间的路程可放在汽车上,这样才能保证婚礼仪式赶在午时开始。
婚俗也要与时俱进,跟不上时代终要被淘汰。求变,改良是不得不为之的事情。我把改良后的中式婚礼叫“老式新办”。
[关键词]延安地区;婚嫁礼俗;民俗文化
[中图分类号]K89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3)06-0111-03
我国素称“礼仪之邦”。“人的一生都要有必经的几个生活阶段,每个人的社会属性就是通过这些重要的阶段确立起来的,在各个阶段中自古以来使用一定的仪式做出表示,以便获得社会的承认和评价。在这一生中各个阶段所标志出的礼仪,就是人生仪礼。”①其中婚礼是人生中很重要的仪礼。婚礼是以本人为重心的仪礼,称为人生大礼。延安地区结婚礼在沿革传统礼仪的过程中,发生了许多因地制宜的变异。
一、延安地区结婚礼
俗语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婚姻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婚礼又被看作“礼仪之本”、“人伦之始”。男女结合必须依礼而行,达到“序人伦”、“别夫妇”的目的。“按《仪礼士婚礼》的说法,婚礼由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这六礼组成,这一模式的各个部分在民间的说法是:提亲、测八字、定亲、下聘礼、定日子、办喜事。”②
提亲:是议婚的第一阶段,其中媒人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人们认为“天上无雨不成河,地上无媒不成亲”,男女双方需要别人的介绍和撮合,才能结“秦晋之好”,也称说媒。男方托媒人到女方家说媒,介绍男方的实际情况。家长同意后,安排男女双方见面。女子有意,则给男子吃面,表示缠绕;无心,则吃鸡蛋,表示滚蛋。当双方同意后,即可准备后面的仪式。
问名:这是求婚后托请媒人问女方姓名及出生年月准备合婚的仪式。近代,纳彩求婚与问名仪式逐渐合并举行。询问女方生辰八字与男方实行合婚,以决定成婚与否、凶吉如何,这是一种占卜,由算命先生进行卜卦。这种占卜对婚姻的影响很深,迷信成分很大,大婚和命婚必须有一个相和,否则,就意味着夫妻相克,婚后不吉利。另外,男女双方很忌讳属相“犯”、“冲”,即双方属相的冲克,叫“犯月”,有“男犯妻家三十六,女犯婆家一世穷”的说法。这当然是迷信,但却拆散多少情投意合的痴情男女。随着经济的发展,由问名的生辰八字扩张到议门第、职位、财产、容貌、健康等方面的内容,加入许多社会因素,特别是讲究门当户对、门三户事、生辰相合。确定可以成婚之后,便可实行纳吉礼。
纳吉:是把问名后占卜合婚的好结果通知女方的仪式,又称为“订婚”、“定亲”,是婚礼中关键的礼仪。先选定一个良辰吉日(一般是偶数日),女方家长及近亲到男方家参加筵席,也是一个认亲的时机,男女双方互相向对方家长和亲戚敬酒认亲,喝酒的人要给即将成亲的双方红包。订婚过后,就表明婚约已定,不能轻易解除,这是一种道德上的约束。
下聘礼:和定亲同时举行,是男方向女方送彩礼的仪式,即通过这一方式给女家一定量的财物,对其损失一个劳动力加以补偿。关于彩礼的数量和内容,男女双方可以通过媒人进行磋商,依据男方的经济实力而行事。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延安地区一般以粮食为彩礼。近代,彩礼形式多样,可以给女方家以现款,并送女方戒指、首饰、衣物等。女方将彩礼中的部分或全部退回给男方,并赠给男方衣服鞋袜等作为回礼,农村最不可缺少的是鞋底和“嫁妆鞋”,表现姑娘的勤劳、聪明。人们认为,从嫁妆鞋看新娘,心灵手巧全体现在针线做工上。彩礼的多少及物品名称,多有吉祥如意之意,数目取双忌单,这是几千年来的传承。若女方家境好,也有一定量的嫁妆。但在这一仪式中,送收彩礼就使它掺入许多买卖婚姻的因素,而如果把经济价值作为婚姻的唯一目的,那么聘娶婚俗最终成为变相的买卖婚。安塞县男子娶媳妇送的彩礼就很高,一般为五六万,有的甚至高达10万。彩礼多少,往往成为嫁女的身价,因而婚礼讲排场、比阔气之风由此产生。但随着人们思想觉悟、文化素质的提高,这种现象也随社会的发展而减弱,自由恋爱、婚姻自主的观念深入人心,尤其在青年人中体现出来。
定日子:定完婚后,选择好结婚日期,备礼到女方家征得女方同意时的仪式。多用红纸笺写迎娶的日期时辰,做“请期礼书”,或口头通知协商,民间俗称“提日子”、“送日子”,礼品也从简。
办喜事:是男方迎娶新娘的仪式,实际上是婚礼的主要过程,也是正式婚礼。亲迎礼是古今婚礼中最为繁琐的仪式。结婚前一天下午,男女双方家都开始准备筵席,亲戚、朋友、庄客都来帮忙,请村中熟悉礼仪、德高望重的人作总管,大小事务统一由他安排。张贴红对联,有些还挂红灯笼,表示办喜事。第二天,才是真正的结婚日。这一天是热闹、忙碌的一天。一大早,被安排好的人手各尽其职,准备宴席。早饭一律是饸饹面和年糕,这与山西太原早饭吃饺子不同。饭后,男方的迎亲队伍就出发到女方家迎娶新娘。迎送亲的人一般是新人的婶娘、嫂子等近亲(孕妇、寡妇、重婚的女子不能去,认为孕妇和肚里的孩子长两双眼睛会冲新人;后两者,她们的婚姻不幸,遇到喜事会触景生情,影响欢乐气氛),另外还有乐队。20世纪60年代以前,新郎不亲自去迎亲,只是在家中等待,而后发展为新郎亲自带队伍到女方家迎娶。在穿着方面,20世纪八九十年代前都穿红衣服或红袍,象征着喜庆,寓意以后的日子会红红火火,吉祥如意。现代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大多数新娘都穿白色婚纱,象征纯洁无暇,这与浪漫与唯美的爱情吻合。新娘穿衣时,未婚女子不可在旁观看,否则对新娘不吉利。中午开席后,迎亲的人吃第一桌饭,正所谓“来者是客”,表示对男方的尊重,这也符合中国传统观念中的待客之道。之后,才是亲戚和庄客。延安地区农村一般是流水席,把喝喜酒叫“吃八碗”。“八碗”顾名思义就是餐桌上有八个菜,一桌坐八个人。由于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菜的种类增多,人也增至十人。在城市,一般是在酒店包席,婚礼中也出现了司仪主持,奢华程度视各家的经济条件所决定。在迎亲队伍离开前,嫁妆都要用秤仔细称一遍,意在驱除闲杂人的晦气,此时,外人不可触摸,否则对新人不吉利。新娘出家门前,吹手都要用唢呐吹三声,之后,所有的乐器奏响并伴随着鞭炮声,迎亲队伍方可带着新娘离开。每路过一个村庄都要敲敲打打,将喜悦的气氛和消息传递给路过的人们。迎亲的交通工具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很久以前是花轿,后来是新娘骑着毛驴或坐着驴拉车,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普遍用自行车,现代人都使用豪华小轿车,这些工具都要精心装点一番,可见人们生活的巨大变化。
快到男方家门口时,新人都要下车,吹手们又开始吹打,告诉人们新媳妇娶回来了。此时,有近亲家的小男孩帮着送亲者提包,可以得到红包。新郎亲朋好友组成“人墙”拦截新娘,并要求新郎背或抱着新娘入洞房。新人进洞房前,要在洞房里炸一会儿油糕,叫“炝房”,表示一个新的家庭在此开始生活;吹手首先到洞房内吹三声长号,为的是驱除窑洞内的污物和妖魔鬼怪,叫“闯帐”;在窑内撒五谷,叫“撒帐”,有驱邪、祝福日子丰足的愿望。之后,女方的弟弟辈要给洞房挂红门帘,可以获得红包,表示一个新的家庭建立,也有避邪的作用。入洞房时,门口站着“把门人”,她们之前照看洞房,防止未婚女子进入,此时要给“把门人”红包方可进入。进入洞房后,公婆首先抱着戴着帽子的枕头(像一个孩子样)并面对着一对新人说几句吉祥话,叫“抱孙子”,希望儿女能早生贵子,儿孙满堂。之后,由婶婶或婆婆拿着梳子在一对新人头上梳几下,并说几句吉祥话,比如“白头偕老”等。紧接着是吃“儿女饺子”,各吃八个,意在祈求子孙后代繁盛。炕上四个角落放着“对对核桃对对枣”,由新郎新娘争抢,谁抢得多表示以后谁在家中占上风。这些礼仪完成后又开始筵席。在餐桌上新郎向新娘的娘家人鞠躬敬酒表达谢意,叫“拜饭”。之后,在总管的安排下,送亲的人按规矩“夹饭”,一般是四个馒头或果馅、适当的现钱,这是对送亲者的酬谢。双方还要感谢媒人,媒人可以得到男方的一颗猪头、两碟馒头、烟酒等,女方的谢礼除猪头外和男方一样。在答谢媒人这一过程中,人们往往把葱插在猪头的鼻子里,并抢着把猪头挂在媒人的脖子上,让媒人献丑来取悦大家,叫“耍媒人”。最后,送亲者按原来的路返回,表示完成了送新娘的任务,对女方家长有个交代。新婚之夜,男方家要“闹洞房”,一般能和新人开玩笑的是新郎的朋友、嫂子、兄弟等同辈人,他们用各种方式来刁难新人,以此来开玩笑,愉悦大家。可以说,延安地区的婚礼自始至终都处在欢声笑语中。但“土家族女子出嫁非但不喜,反而哭泣,采用哭诉的语调,抑扬顿挫似哭似歌”。 ③
婚后第二天新郎携带新娘要回娘家,叫“回门”。之后,新娘必须在娘家住七天或八天,然后在婆家住八天或七天,叫“对七对八”。
以上是延安地区初婚女子的结婚仪式,但在传统的观念中有“好马不披二鞍,好婆姨不更二夫”、“从一而终”等观念,妇女死了丈夫,大都以守节而终,且以寡妇改嫁为耻。民国之后,婚姻自由的观念得到提倡,妇女的贞节观有所淡化,人们对改嫁的态度有所好转。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延安地区社会的进步和妇女自由解放的程度。但再婚的仪式就简单多了,一般也都草草了事,不做声张。若女方有孩子,则在媒人的见证下写一份“回书邺”,协商好女子去世后埋葬在哪里,白纸黑字,为了避免后代人为了“抢娘”而闹不愉快。如果只是男子离婚后再婚,却可以大张旗鼓办喜事,这是受封建传统中男子“三妻四妾” 观念的影响,显然是“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男女有别”等旧思想的反映。
二、延安地区婚嫁礼俗变化原因及审美意义
民俗文化是一种历史文化的沉淀过程,具有传承性和稳定性。但在继承的过程中,又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产生一定的变化。延安地区婚嫁礼俗作为中国民俗文化的一部分,也具有传承性和变异性,而变化的原因主要表现在:
首先,民风民俗变化的决定因素,是社会生产力。随着延安地区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条件的改善,人们的生活需要也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一个地区文化的产生、发展、变化都是当地人们生产和生活需求的结果。适应人民生活需求的民俗被传承,反之,则消亡。比如,婚礼中迎娶工具由传统的轿子、驴车发展到自行车再发展到现代的小轿车,都渗入了生产力的因素,体现了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表现出人们生活面貌的巨大变化,这些变化也是人们生产、生活的一种需求。
其次,社会观念的转变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延安地区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大众传媒无孔不入,人们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先进的条件从外界获得广泛的新知识,在思想上对传统观念进行了重新审视,所谓“弃其糟粕,取其精华”。同时也使人们对外界美好生活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尝试“走出去”,开拓眼界,更新观念,体验到其他一些地区婚嫁礼俗的合理性,或是对其产生一种新奇感,从而激发人们的模仿心理。这就潜移默化影响到本地区婚嫁礼仪中某些不合理的观念,实现“引进来”,从而不自觉的表现出异文化现象。比如婚礼中穿着的变化,由代表喜庆的红衣服普遍变为白色婚纱,这正是“引进来”的结果,最主要的是人们思想观念上接受,使穿婚纱成为一种流行和时尚。
同时,民俗带给人们一种便利。“生活本来是异常琐碎、复杂的,但是民俗提供的程式解放了人的大脑,所以萨姆纳说:‘如果可以在我们动手之前,我们无奈必须对所有的局面都做出判断,并不得不总是三思而后行,那么,这种沉重的负担是难以忍受的。正是习俗惯例制使我们幸免于此。’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利用习俗惯例使生活的细节得以便捷地组合,顺利地展开;民俗使人们获得一种轻松。嫁娶、丧葬,个人的智慧并不足以保证自己能安然度过,此时此刻,人们不得不求助于民俗,因为‘在体验中发展起来的民俗是应付生活中的关键时刻的便利方法’。”④延安地区婚嫁礼俗作为民俗的一部分,也可以方便人们的日常生活,给人们带来欢乐,而成为一种精神依托。
同时,民俗是民众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创造的物质文化遗产,是各种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民俗以其独特的形式结构“承载着民众的生产和生活愿望,塑造着民众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孕育着民众的品格和素质,积淀着民族的文化和创造精神”。⑤现阶段,中国社会提倡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更重要的是对人心灵与精神的关怀,满足心灵与精神方面的需求,从而建立起美好的精神家园。
延安地区婚嫁礼俗中体现着人们生活的需求,牵动着人们的心灵和精神的满足状况。婚礼是一个人的终生大事,作为男性,代表着成熟,意味着从此要承担起整个家庭的责任和义务,标志着一个人进入一种新的人生阶段,从心理上感到一种欣喜和满足,是一种精神的依归。在婚礼中撒五谷、枣、核桃等都有“早生贵子”、“儿孙满堂”的意蕴,这体现着传统观念中作为一个人的生存价值和幸福程度。另外,婚礼程序繁复,道具繁多,讲究和禁忌众多,都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可以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来观赏。因此,它们都可以满足人们的感性层面的审美需求,具有审美价值。比如婚礼中迎亲阶段热闹非凡、喜气洋洋的场面就能悦耳悦目、悦心悦意。这些仪式中娱乐鬼神的活动,现已成为一种娱乐人的活动,带给人们无穷无尽的欢乐、祝福和爱的回味。而在礼俗的各个环节中也包含了众多禁忌,它部分地表现为对一定行为所触怒鬼神的神秘恐惧、那些被经验所证实的惨痛教训,这些都是前人一代代积累起来的智慧,它们几乎都用痛苦、损失、疾病、死亡换来的。比如,婚礼中未婚女子不能进洞房,孕妇和再婚女性不能迎送人等,其背后蕴涵着深厚的意义追求,几乎都有求吉利、保平安、驱邪、祈福等内容,体现着本地人民的生活信仰和价值观念,它们满足的是人们内心深处的一种难以言明的审美需求。总之,这种审美需求不仅有来自满足人们感性层面的,也有理性层面的需求,它能激起人们创造幸福生活的信心和力量,也加强了人们之间的感情联系,更能从中感受到一种人情人性之美,对唤起人们内心的真、善、美都有重要的意义。
[注 释]
①②乌丙安:《中国民俗学》,辽宁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211页、第216页。
③彭婵:《新时期大众传媒对利川土家族婚丧民俗文化变迁的影响研究》,《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05年第5期。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