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现代中药发展

现代中药发展

时间:2024-01-20 11:01:47

现代中药发展

现代中药发展范文1

但是,我国中医药现代化发展还比较落后,我国中药在国际市场上仅占13%的份额,且有逐年下降的趋势;而欧洲、日本、韩国等国家的洋中药却占到87%,几乎垄断了国际中药市场。更有甚者,近年洋中药大举进入中国,抢占国内市场,目前洋中药进口额已超过我国中药出口额。

我们国家的中药企业现在还要通过GAP认证,目前认证的企业不是很多,机会占中药企业的30%,而这些企业提出的理念多半为,“以中药产业报国”等基调高昂的口号,但是,怎么又能够实现中药企业在国际市场的主导地位,却是现在中药企业的重要课题。

1. 发展创新是中医药现代化的关键:

中医药具有双重性,一方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优秀遗产,伟大宝库,应该努力发掘,认真继承;而另一方面,中医学又是治病救人的应用科学,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一部分,因此,需要不断发展、创新,跟上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2、加大投入,改善基础条件,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的基础差,底子薄,经费短缺,设备落后,都是生产型的企业,不是研发型的企业,中药的研发工作在中国是相对比较落后的,在学术上来讲,一些靶向性用药,临床上对中药的认可都很低,一些医学专家对中药在病理的治疗上都不看好,因为他们的知识结构几乎来自日本、美国,在学派上就有很大的分歧,我们国家的中药企业是否真正的肩负起中药报国的大任,现在来看还是个未知数。

3、加速立法,健全管理体制

中药企业要加于保护自己的民族特色和市场对应链的连接工作,把法制和管理在企业和市场上建立建全。例如漳州一家企业,是以中药为主的主导产品,他的销售市场主要是东南亚市场,在东南亚市场这家企业也分到了自己的大蛋糕,但是,现在的问题出现了,原因是中药的原料国家在控制,不能够满足他的生产环节。其最大的误区就是没有自己的研发技术,如果企业自己意识到研发的重要,那么还至于怕生产的原料没有吗?

4.加强中医药队伍的建设

近年中医队伍人才流失,素质下降,特别是学科带头人和骨干力量不足,影响了医疗水平与科研水平的提高。

一些医药代表都是刚刚毕业的学生,说他们是学院派吧还不准确,说他们是实战派吧,更勉为其难,他们在市场上不能够明确的阐述其产品的属性及其功效。这样也促使客户的流失!

此外,加强人才培养,提高中医销售队伍的素质,理论加实践结合的思路,把中药企业市场做大,做强。

现代中药发展范文2

【关键词】  中医药现代化 方法论 复杂性科学 循证医学

   

2005年9月25日,在由 科技 部、农业部、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国 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与四川省政府共同主办的“第二届中医药现代化国际科技大会”上,科技部部长徐冠华说:“当前,中国政府确定了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全面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战略方针,并已将中医药现代化作为科技发展的优先领域列入了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科技部副部长刘燕华透露,这一总体思路的核心思想就是:以中医药理论传承和发展为基础,通过技术创新与多学科融合,丰富和发展中医药理论,构建适合中医药特点的研究方法体系,提高临床疗效,促进中医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必须完成的基本任务是:继承、发展、创新、国际化。

    1  中医药现代化的方法论 问题

    任何一个学科的发展首先是方法学的创新问题,中医基础理论的突破和创新首先应该以现代 哲学 为指导思想[1]。哲学的世界观主要解决世界“是什么”的问题,而方法论主要解决“怎么办”的问题。

    1.1  近现代科学方法论的发展简史      《方法论》是笛卡儿在1637年出版的著名哲学论著,对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思想观念和科学研究方法有极大的 影响 。他是典型的机械唯物主义论者,他认为数学是其他一切科学的理想和模型,提出了以数学为基础的、以演绎法为核心的方法论。在1960年以前,西方科学研究的方法,从物理机械到生命医学的研究,基本是按照笛卡儿的方法论进行的。但是后来科学家们在探求 自然 的秩序中才发现,面对无秩序的现象如大气、骚动的海洋,他们显得相当无知。这些大自然中不规则的部分,既不连续且无 规律 ,因此复杂性科学逐渐显露。1924~1928年,奥地利理论生物学家贝塔朗菲l.von多次发表文章表达一般系统论的思想,提出生物学中有机体的概念,强调必须把有机体当作一个整体或系统来研究,但他的理论直到19世纪60~70年代才受到人们的重视。后来,一些物 理学 家、生物学家和化学家还在各自的领域中沿着贝塔朗菲开创的开放系统理论深入研究一般系统论,并得到了关于复杂系统的一系列重要规律。70年代出现的混沌理论跨越了不同科学学科的界线,因为它是各种系统的宏观共相,它将天南地北各学门的思想家聚集一堂。可以说,复杂性科学在刚刚诞生的时候曾经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由于以前分散在各个领域的零散思想刚刚集合起来产生了不同思想之间的交叉、变异和涌现,因而取得了非常丰富的成果。但是在这之后的十多年期间,无论是理论还是应用方法论都没有形成更大的突破,关于复杂系统的一般理论仍然没有形成。

    1.2  中西医学方法论与近现代科学方法论的比较

    1.2.1  中医学与近现代科学方法论的比较 

《内经》确立了“以表知里,司外揣内”这一把机体作为整体在自然状态下表现出来的人体信息的方法,通过体悟、内省的思辨方式,认为脏腑概念不单纯是实体,而是一个综合机能单位,是机体调节控制系统功能在不同方面的反映。所以可以肯定的说,中医学是系统医学,与复杂性科学中的系统论、混沌、协同等不谋而合,一旦和现代科学技术结合,很可能成为世界科学发展的灵魂[2]。

    1.2.2  西医学与近现代科学方法论的比较      现代西医学是在近代科学“还原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遵循的依然是还原分析和实证推理的逻辑理性理念,最明显的就是体现在解剖学和实验研究方面。虽然现代西医学从20世纪中叶引进了系统论、信息论以及 社会 科学等方法,将分析与综合、宏观与微观、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出现了神经-内分泌学说、环境医学、身心医学、社会医学等理论与学科的建立与发展,但西医最本质的诊疗方式并没有完全跳出原先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法,过分依赖定量检测,从总体上还是偏重生物医学,从而导致医源性、药源性疾病日益增多,医疗费用越来越昂贵的现状[3]。

    1.2.3  中西医两种医学的比较与统一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西医是分别属于不同哲学方法论体系的两个方面,一个是偏重于朴素辨证唯物主义的 总结 归纳、直觉感悟方式,而另一种是偏重于机械决定论影响下的还原分析、实证主义;一个是宏观,一个是微观;一个充满混沌,一个充满秩序;一个是综合归纳,一个是分析演绎;一个从宏观角度把握上百万的物体集体行为的结果,忽略内部各因子的作用和属性,而另一个则认为可以象粒子物理那样解释物质的运动,但其实只是简单运动。由于在不同方法论的影响下,中西医两种医学分别以自己的思维方式对生命医学这门科学做了演示,揭示了不同的规律和现象,如经络学说、藏象学、解剖学、生理学、神经学说,等等。这些不同的理论分别反映着人的健康与疾病的不同现象或规律,这也正是他们的不可通约性[4]。但其实,作为一门科学的中医学和西医学,在逐渐形成一门学问的过程中,同样包括分析和综合、演绎与归纳,只是哪一种成分所占的比例多一些[5]。片面强调和夸大可通约性而忽视或否定不可通约性,或者片面强调和夸大不可通约性而忽视或否定可通约性,都是不符合实际的,都会影响对中西医结合的规律性的正确理解[4]。中西医之间那些不可通约的理论,应当各自独立地进一步发展,把所反映的现象和规律揭示清楚,达到更加成熟和完备的程度,分别作为独立的理论融合到新的统一的理论体系中[4]。协同论的创始人哈肯在阐述协同论时讲道:“我们现在好象在大山脚下从不同的两边挖一条隧道,这个大山至今把不同的学科分隔开,尤其是把‘软’科学和‘硬’科学分隔开”。

    1.3  中西医学与近现代科学理论的比较对中医药现代化的启示 

首先,中医学理论与复杂性科学中的系统论、混沌和协同等有着相似性,所以中医学在世界科学界被认同为科学的。但是由于复杂性科学虽然在起初阶段有着极大的发展,而对于认识复杂的大气的流动、骚动的海洋、深邃的大脑,科学家们还是束手无策,虽然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如关于复杂系统的建模问题等,但是没有明确的理论形成,所以就目前来说,期望通过复杂性科学理论来解释和发展中医是困难的,还有待于复杂性科学本身的发展。既然中西医两种医学的认识方法、思维方法及所揭示的现象和规律是不能相互通约的,中西医学不同表述的理论之间是难以沟通的,那么各自的理论体系是不能用来证明对方的。所以用西医理论来解释中医的正确性是牵强的,用西医模式开发中药,如青蒿素、麻黄素等,只能归属于西药的范畴,而用西医的微观指标来解释中医的证候本质、经络本质、复方中药的作用机理,由于其方法上的不统一性,认识事物的方式不同,多个部分的功能总和永远也不可能代替整体的功能,所以这种研究方法也很难有本质上的突破。例如面对证本质研究的现状,许多学者从方法论的高度指出了证本质研究的缺陷[6]。如祝世讷教授[7]以“科学史上的借鉴”为证尖锐地指出,物质现象的本质和物质现象的物质基础不是一回事,物质现象的本质不能归结为某种特异性的实物粒子,事物或现象的物质基础是指决定和呈现为该事物或现象的具体物质形态。”中医学与西医学的理论体系统一,关键是要解决两个理论体系之间的“不重叠问题”,这不可能有两个不完备的理论体系直接“相加”或“合并”来解决[8]。中西医学未来的发展将宣告中西医两种理论并存的局面的终结,但是今天,人们还无法窥见未来的终极真理[9]。

    1.4  循证医学思维在中医药领域的运用 

以上谈到的方法论主要是从哲学层次即方法论的基本层次对中医药学、西医学和现代科学方法论的阐述。而循证医学研究模式是作为中间层次的对于生命医学这一特定学科的方法学运用,可以说是从临床流行病学派生出来的,这实际仍然算是一种实证推理,只不过他所讲究的实证不再是实验室里某个可测量的指标,而是把在人体上的一种临床实践结果作为证据。它遵循的是临床上的最佳研究证据,再结合临床医生的经验和患者的个人意愿对病人进行科学诊治。它的最核心思想是遵循“最佳”医学研究的“证据”。而对于中医学来讲,目前最可靠的证据主要来自于古代 文献 和专家经验,那么中医学是要基本遵循于目前所得最佳临床证据,还是要遵循西医的临床流行病学的原则和方法来进行临床试验设计?

    卢笑晖等[10]认为,应该对中医学在实践中不计其数的临床验案归纳和提炼,主张从医学典籍、专家经验中去寻找证据,并支持进行设计合理和方式试验可靠的临床试验研究。刘保延等[11]认为,利用信息学、统计学、临床流行病学等方法,对中医临床诊疗实践中大量的诊疗信息加以管理,创建现代个体诊疗体系,是促进中医药现代化非常关键的一步。周训蓉[12]主张全面搜集整理、挖掘古代医家和现代名老中医的宝贵经验和理论,运用“以方统证”或“以证统方”的方法,对所有运用同一方 治疗 某病的医案及其相关理论进行分析归纳,然后运用数据挖掘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建立某方的系统评价体系,进而揭示方与证之间的对应关系,使中医辨证更科学、更可靠,逐步为国际医学界所公认。窦志芳等[13]认为,中医学在其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而实用的临床资料。可以尝试按照“以方统证”或“以证统方”“方证对应”的方法建立适合中医特色的系统评价理论体系。袁宗军[14]认为,将循证医学引入中医药学研究,不可能获得普遍成功。循证医学必须找到一种能客观地评价非线性研究对象的方法[15],绝不能削足适履。目前,中医药学现代化研究的方法和方向应该是,在“双符合理论”(在宏观上符合中医理论,在微观上符合西医理论)指导下,探索中医药治疗现代医学范畴内疾病的组方规律。刘建平[16]提出,循证医学在推进中医药现代化过程中的具体应用包括:在中医药临床研究中开展国际认可的、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但需要对rct进行改良,或者利用大样本的队列研究的特点,同时采用定性研究进行方法学整合,这有可能在中医疗效评价方法学上产生突破。而且非随机的观察性研究方法,包括前瞻性队列研究和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这类评价方法仍在国际上占据主导地位,这些研究能够作为干预评价的实用方法,同时其结果可为进一步的rct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和线索[17]。

    2  中医药 现代 化的 发展 方向

    2.1  建立证候诊断标准进行中医疗效评价 

    证候诊断标准与中医疗效评价这两个方面是密切相关的,但层次分明,有先有后,必须分别进行。证候诊断标准的问题未解决,疗效评价指标中体现中医特色的 内容 便不能提取出来,所谓中医疗效评价指标和 方法 的 研究 也无从谈起。所以说证候诊断标准的研究是中医临床疗效评价指标和方法研究的基本前提,亦即辨证标准搞清楚了,才可顺理成章过渡到中医疗效评价指标和方法的研究[19]。

    2.1.1  证候诊断标准的内容      证候诊断标准的规范化需要解决的问题是病证所属症状、体征的规范和疾病所属各证的规范。赖世隆等[20]探讨证候宏观诊断标准的基本框架为:对每一个证候将给出3大部分内容:一是证候规范名称;二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证候宏观诊断标准的要素,包括证候基本临床特征、定性/定位指标、指标重要性排序——权重、证候定量诊断的值;三是证候宏观诊断标准的构建。

    2.1.2  证候诊断标准的研究方法  包括临床流行病学方法、临床流行病学和 文献 研究相结合方法、文献研究方法、诊断标准与微观指标等4个方面。

    2.1.3  中医疗效评价      上面提到证候诊断标准的研究是中医临床疗效评价指标和方法研究的基本前提。若把中医疗效评价指标和方法的研究建筑在辨证规范尚不确定的基础之上,则该研究如沙中楼阁,没有根基,其结果是完全可以想象的。

    中医疗效评价方法则主要集中于引入循证医学理念和方法,采用大样本、多中心的随机对照试验作为主要手段,或者利用大样本的队列研究的特点,同时采用定性研究进行方法学整合[17],建立与传统的临床流行病学或循证医学中的随机对照试验有所不同的创新方法学模式。

    2.2  依靠中医自身 理论 和诊疗技术的提高      何裕民[21]认为,给中医立标准、立法,都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要为中医的发展提供一个宽松的氛围。从政策角度不仅要在基础研究方面舍得投入,同时在实用技术方面鼓励中医(院)大胆地深入群众。不能用西医的评判标准来评价中医,不能把所有东西纳入一个考核体系。并不是“大” 医院 才是好医院,在中医界,好的医生往往不在大医院。

贾谦[2]等认为,要提倡中医国际化,首先要注意中医药的本土化,首先要用中医药为中国人民服务,然后才是为世界人民服务。    申维玺等[22]认为,中医研究和发展应当采取两种不同方式。第一种是中医自身研究和发展的模式:中医完全可以按照自身的发展模式进行研究,这类研究以完善自身理论体系和提高疾病疗效为重点,不需要国家投入太多经费,也不需要进行很多无关的实验研究。第二种是中医理论现代化研究和发展的模式:这要用现代 科学 理论阐明中医理论中蕴藏的科学内涵,这种发展模式需要国家适当的经费投入。

    2.3  复杂性科学理论的实现 

中医学属于复杂性科学的一部分,但是关于复杂性科学的理论尚未形成。科学界普遍认为,复杂系统研究 目前 急需在具体研究领域里取得突破,科学工作者必须在具体的复杂科学问题的研究中 应用 和发展复杂系统科学的方法论,总结复杂系统运动的一般性 规律 。复杂系统科学问题与生命科学中大量的关键科学问题密切相关[23]。

    3  问题与讨论

   

综上所述,在 哲学 方法论层次上,从一开始,西方的 分析 式思维与东方的整体式思维就是并驾齐驱的,所以没有归属关系,是一个问题的两种表达方式,只能相互补充,相互提高。中医理论所提倡的整体观念、“司外揣内”的认识方法与近现代科学的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越来越具有相似性,但也只是说明在方法论上具有统一性,而在具体内容上仍期待复杂性科学自身理论的完善。西医学理论体系是建立在西方还原论基础上的,几十年的证本质的研究没有重大突破,已经说明用西医学的实验理论解释中医理论的牵强。而中医药的现代化到底该如何实现?中医人、西医同道、其他学科及不同国籍的科学家也都在积极的探索当中。说到具体学科研究的方法学,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是一种 社会 学的研究方法,这也正好迎合了生命科学具有 自然 科学和社会科学两种属性的特点,中医学本身就把人与自然、社会融为一体来考虑,所以把临床流行病学的方法作为中医药现代化的一种研究方法,不失为一种好的探索方向。

    在中医自身发展过程中,各位名老中医的成才之路大都走的是:经典医经,熟读背诵;博览诸家,触类旁通;古文功底,读书必备;恒以苦学,勤能补拙[24]。追求中医药的现代化,目前来说就是得到世界人民对中医药疗效的认可,但是我们付出大量的人力、物力对证候诊断标准的研究论证,对于中医临床医师的诊疗水平究竟有多大提高,还是应该继承名老中医的成才之路?所以有一部分中医人认为,应该提高中医临床医师的诊疗水平,促进中医在国内的成长与发展,用疗效为中医说话,中医药事业自然会得到最大的发展。

   

谈到中医药现代化,人们很容易就会想到要与国际接轨,但事实是国际上无轨可接,我们只能自己铺轨[2]。总之,中医药现代化是一个大的课题,考虑的层次要广,方法要多,需要我们长期的不懈努力和不断探索创新来解决。

【 参考 文献】

  [1]张 焱.论新技术对中医药发展的促进作用[j].吉林中医药,2007,27(9):13.

[2]贾 谦.中医战略[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7:18.

[3]金 鑫.坚持中西医结合促进中医药学现代化[j].江苏中医药,2007,39(3):911.

[4]张玉清.中西医理不可通约之反思[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7,28(12):6061.

[5]丰 哲,刘华盛,黄有荣.中西医结合是系统论与还原论统一的最佳形式[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3(1):5052.

[6]祝世讷.阴阳的本质究竟是什么[j].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96,(1):2.

[7]史仁杰.对中医“证”本质研究之我见[j].吉林中医药,2006,26(3):12.

[8]贺 燕,李玉春,于春英.中西医理论结合与统一的哲学浅析[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24(1):56.

[9]李勇华.让中西医结合成为我国的主流医学[j].2008,21(2):14.

现代中药发展范文3

1.中国医药代表的来源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医疗卫生行业作为一个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而医药代表也正是在此过程中悄然来到我们身边的。在上世纪80年代,中国的改革开放为跨国制药公司进入中国提供了有利的件,随着以西安杨森、上海施贵宝、天津史克公司为代表的合资公司率先在内创建药品生产基地,西方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市场营销经验也开始进入中国药市场,国内的医药代表于是首先在这些合资公司孕育而生。

2.中国医药代表的发展

中国医药代表的发展经历了二十多载的时间,然而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也是各有各的阶段性特点。以下是笔者根据其各个发展阶段的特点归纳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健康发展期”:医药代表的发展从1985年起,在中国以西安杨森、上海施贵宝、天津史克公司为代表的合资制药企业开始引进国外医药代表制度.并建立起自己的销售队伍。

第二阶段“活跃而又混乱期”:到了90年代末期,民营企业大量进入医药行业,竞争进一步加剧,医药代表的素质迅速“恶化”,只要能够打通医院层层关系便可担任医药代表。

第三阶段“法规制度期”:进入2000年后中国相关的机构终于意识到医药代表问题。相继推行药品投标制,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

医药代表的发展问题与中国医药经济时常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联,医药代表的规范化发展并不只是这个职业本身的要求,还是市场经济的需求。因此使中国医药代表规范化的发展起来是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3.中国医药代表现状及问题分析

近几年,我国医药市场的发展十分迅速,前景广阔,是我国国名经济中的朝阳产业,但与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医药市场相比有着十分巨大的差距。但问题不仅在于医疗体制和研发水平的落后,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缺乏有效的营销手段和高素质的医药营销人才。这些就体现出了现在中国医药代表面临的现状及问题。

3.1中国医药代表数量增长快

中国医药市场正在经历最为快速的增长,在过去10年中,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5%,2009年医药市场销售额达到310亿美元,位列全球第5,而2013年将超过670亿美元,位列全球第3。同等市场规模,需要同等的销售团队与之对应。在这种情况下,增加数量成为扩大销售额的不二法则。事实上,中国还有大量的空白区域未覆盖。

笔者对于现在高校的一些医药类专业本科毕业生也进行了一些访问和谈话。有相当一部分人体现出了以医药代表这样一个职业作为自己毕业后的发展行业。笔者对于有意愿从事医药代表这个行业的毕业生的原因也作了如下总结:

(1)从事医药代表这个行业比较锻炼人。做销售行业的人员会不断遇到困难,所以他们必须不断的克服困难,从而使自己优先于别人更快的成长。

(2)待遇相对于进工厂高,进入工厂做生产和技术人员其待遇都比较稳定,而医药代表则有可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拿到较高的奖金或提成。

(3)能够获得比较快的提升,在医药流通行业一般业绩做得好的话都会得到比较快的提升空间。

3.2中国医药代表分类

在2000年版的《中国职业分类》中,医药代表未列其中。对医药代表的类型划分目前尚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一般根据医药代表的工作方式和社会认同度,可划分为四种类型。

(1)社交专员:约占40%。这类医药代表更像专职社交公关人员,其工作方式几乎就是纯粹的社交活动,医师从他那里得到的企业及产品信息很有限。

(2)药品讲解员:约占50%。在医药市场竞争中,企业逐渐认识到要提高销量,必须通过专业化的宣传,普及产品知识,让医师更多地了解自己的产品。

(3)药品销售专家:约占8%。在市场竞争中,企业认识到销售技巧在医药代表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加强了对医药代表的专业销售技巧训练。

(4)医药顾问:约占2%。他们是专业化的医药代表,是罕见的销售精英。他们具有丰富的医药学知识和上乘的销售技巧,擅于运用市场学知识开发潜在市场,创造需求,使医师接受产品而不产生对推销的反感,在销售产品的同时,又培育了产品的支持者。

由上述分类我我们可以看出医药顾问式的专业化医药代表才是我所最需要的同时也是最缺乏的。这类优秀的医药代表的缺乏也体现出了我国制药企业中对医药代表的招聘培训中都存在一定的问题。

总结

中国医药代表面对的这些问题都是亟待解决的。既然发现了问题我们就更要冷静地科学地去解决它们。根据国外医药代表发展的状况,其实中国医药代表发展规范化还是有据可循的。但是这确实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这需要我们政府、企业、社会和医药代表自身的共同努力才能把这些问题化解掉。根据相关文献,结合国外医药代表的发展,作者提出以下发展对策。(1)推广《医药代表行为准则》(2)贯彻落实《药品流通监督管理办法》(3)制定实施医药代表注册制度

参考文献:

[1]谢勤. 我国医药代表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4.

现代中药发展范文4

【关键词】中医药;现代化;思考

【中图分类号】R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071―02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在与疾病长期斗争过程中所积累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扬中医药优势特色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以满足时展和民众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需求,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对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了“中医药现代化”的战略目标。而《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更是指出:中医药国际化的目标是要使中医药理论和实践得到国际社会的公认,使中医药服务和产品逐步进入国际医药和保健主流市场。无疑,这对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也展现出广阔而美好的前景。

1对中医药现代化内涵与方向的再认识

1.1中医药现代化的基本概念与模式

据国家科技部等部门联合制定的《中医药科技现代化发展战略》,中医药现代化就是将传统中医药的优势、特色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以适应当代社会发展需求的过程。由此中医药现代化的实质是中医药与现代化科学技术的结合、与现代学术思想的结合、与现代科学文化的结合,并借鉴国际上认可的标准和规范,让中医药更符合现代人的需要,研究开发出安全、稳定、可控的中医药。显然中医药现代化既包括行为、过程,也包括结果。目前中医药现代化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现代中医药模式;二是在西医理论指导下的化学药模式;三是在西医理论指导下的植物药(洋中医药)模式。中医药界普遍认为只有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并具备有传统中医药内涵的现代中医药模式才是真正的中医药现代化模式,实际上中医药现代化的模式并不十分重要,临床疗效是检验中医药现代化成功与否的最好标准。中医药现代化是建立在中医理论和经验的基础之上,但也离不开包括西医在内的现代科学技术的强大支持[1]。

1.2中医药现代化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2.1中医药现代化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特点的中医药理论体系反映着现代世界多种现象的本质和运动规律,经受了数千年临床实践的反复检验。因此,应当在中医药自身科学原理的基础上实现中医药现代化的目标,推动中医药现代化的进程。在中医药的研究、开发、生产与应用,中医药的基础研究、新药研究开发、中医药生产、质量控制和中医药临床应用等方面都应把握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的精髓,认真继承中医药的特色,不断强化中医药的优势,使中医药现代化始终保持正确的方向[2]。

1.2.2要正确看待中医药现代化与中医现代化之间的关系。中医与中医药是我国中医药体系中不可分割的两个组成部分,在基础理论上,两者的概念、范畴一脉相承,完全相通。辨证论治的理念最终要落实在药上,并通过临床用药来实现防病治病的目的。所以,在中医药现代化研究过程中,要始终把中医、中医药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把握其相关性,认识其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做到中医与中医药现代化同步发展。中医药现代化以中医现代化为重要前提;中医药现代化进一步促进中医现代化。

1.2.3要注意中医药知识产权的保护、注重人才的培养。目前对中医药知识产权的保护研究还很薄弱,应当参考国际上有关法规,针对中医药的特点和发展需要,制定和完善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的有关法规,普及并强化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提高专利技术水平。同时,现代化的中医药事业要有现代化的人才来实施,中医药事业的现代化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职工队伍和一大批现代化专业人才。要致力于培养新型中医药人才,确保中医药现代化开创性工作后继有人,推动中医药事业可持续发展。

1.3中医药现代化的发展方向

1.3.1形成我国科技先导型中医药产业。针对国际医药市场的发展趋势和我国中医药产业的具体实际,引导我国的中医药生产企业向科技型、规模化的方向发展,提高中医药生产企业科技水平,逐步形成若干个以科技为先导、产品为依托、有国内外市场竞争力的中医药产业集团。

1.3.2研究开发符合市场需求的中医药。应以市场为导向,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鼓励多途径、多方法的发展。复方制剂和有效成分筛选,是两条不同的研究开发思路,同样需要,也同样要促进发展。包括提高饮片质量,积极开拓和发展饮片市场;中医药复方的二次研究与开发、现代中医药新剂型研究;加强国际交流,促进中医药跨国产业集团形成等。

1.3.3建立我国中医药现代化研究开发体系。研究开发现代中医药涉及多个环节,既需要充分的基础研究工作的支持,又需要严格可行的标准规范的约束,还需要有符合标准规范的单位进行验证和评价。因此,建立符合相应要求的我国现代化中医药的研究开发体系,是中医药走向现代化、走向国际市场的基础。包括加强中医药的基础性研究、制定和完善标准规范、建设中医药管理科学化体系、建立中医药信息工程体系等[3].

2中医药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与必然性分析

2.1提出中医药现代化的时代背景

2.1.1经济全球化下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要求中医药现代化。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我国产业发展面临着激烈的挑战,同时也蕴含着发展机遇。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就药业而言,中医药是中国最具知识产权优势的产业,最有希望取得国际竞争优势。因此,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使大量的中医药、中成药产品进入国际市场,获得国际专利,从而符合我国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要求。

2.1.2人类发展观、消费观与医疗保健观的转型,要求中医药现代化。实践表明,世界需要现代化的中医药,中医药符合全球“发展观”转向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的潮流、“消费观”向重视生活质量方向发展的潮流、“医疗保健观”转向提高自身免疫力和整体医疗保健的潮流。因此,中医药成为一些国家发展的重点,它们多从国家角度提出发展战略支持中医药业发展。而我国中医药现代化发展战略的宗旨,就在于让几千年发展积累并体现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医药为全人类作出新贡献。

2.1.3绿色低碳消费与生活方式的提倡,要求中医药现代化。随着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深入人心、人们的环保意识和健康意识增强,绿色低碳消费与生活方式理念成为人们生活观的主流。尤其绿色已经成为安全健康的代名词,成为人们衡量和判别衣食住行优劣的标准;绿色概念已经成为人们生产和消费活动中必不可少的指导性原则;追求高生活质量消费成为人们选择商品的标准,绿色消费成为时尚。显然,这为中医药现代化提供了较好的环境与土壤。

2.1.4中医药所特有的活力、学科特色及文化内涵,要求中医药现代化。中医药的灵魂在其独特的先进文化,而中医药的活力在于其丰富的临床医学实践经验。在中医整体观的指导下,中医医疗保健活动遵循可持续发展模式,能够持续高质量地保证人的健康。中医整体观与现代健康观相对应,中医辩证论治的治病原则能够适应人们个性化和多样性的健康需要,重视对人体的全面调整和提高人体自身的免疫力。

2.2对中医药现代化的客观性分析

2.2.1中医药现代化是中医学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中医学不仅善于总结前人的经验,发扬自己的特色,同时也善于吸取和借鉴所在时代的先进思想和技术,不断充实发扬自己的理论和体系。如早在战国秦汉时期,中医学就吸收了包括阴阳家、道家、儒家等诸家先进的哲学思想,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梁朝时,朝鲜出产的五味子、昆布、芜荑等已为我国医生所利用;《千金要方》等书中收载了一些印度方药和治疗方法等。因此,今天中医学当更有必要学习现代科学技术成果为我所用,推动中医药现代化。

2.2.2医疗患者群的意识形态和观念的变化迫使中医药必须现代化。现代科学技术正呈加速度向前发展,新技术正猛烈冲击着人们的意识结构,尽管有一股又一股的返朴归真文化思潮,使得人们逐渐抵制有毒副作用的化学药品,信仰中医药和自身肌体的和谐。但现实更多的表现是,接受现代文化和现代科学的一些数人不信任、怀疑甚至排斥中医药,使得当前中医药的患者群呈紧缩状态。科学发展靠的是自己的生命力。中医药的生命力从何而来?就是不断地强壮自己,吸收营养,吸取现代科学技术可以利用的东西,从而把中医学丰富充实,让现代人理解接受,为中医药的发展开辟更广阔的天地[4]。

2.2.3中医药现代化能给每个中国人、乃至世界人民带来实惠。已有事实表明,提高中医水平不仅有助于保留和发展一套独特而有效的医学体系和一系列强身益寿的措施方法,而且中医药现代化后,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中医药、针灸、气功治疗的作用机制,都以现代的科学和语言加以阐明,使历史悠久的中医学具有现代科学的内涵,现代人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中医药现代化不仅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健康作出贡献,而且也能会为世界人民的健康作出贡献。中医药现代化还能带动与此相关的产业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促进世界和谐。

3 推动中医药现代化的战略措施与对策

3.1政府与科技界应积极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发展战略。首先,各级政府应尽快制定国家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发展战略,以此对中医药产业起到引导、规范、监督和服务作用。通过对重大中医药科技项目的立项,引导企业和科研单位瞄准国家目标进行技术创新。因此,建议国家在资助中医药技术项目时要有大手笔的投入和瞩目性的标志。其次,在立法、制度和市场方面,政府也要为中医药企业的发展提供权益保障、咨询与服务,特别是在建立科技成果孵化机制方面,不妨设立经纪人制度,帮助风险投资企业和中医药技术研究单位的沟通与合作。再次,对技术相对贫乏的西部地区,不但要进行资本扶持,还要在技术和人才方面予以扶持,帮助这些地区发展有植物药优势资源开发型的中医药企业。最后,科技界要充分利用国家支持和中医药企业需要的机遇,面向市场和社会,大力进行技术创新的研究与开发,为中医药企业提供技术和产品服务。当前,我国的中医药现代化技术和生物医药领域亟需创新型人才,因此创新型人才的引进和利用将成为中医药企业管理的热点。

3.2要从多角度、多层面大力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发展战略。首先,中医药现代化要求中医药观念必须创新。中医药理论博大精深,要用通俗的语言描述并使受众都能接受,非常难。而中医药的现代化相对较易,中医药现代化搞好了反过来会推动中医现代化。在创新中医药观念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传统中医药的科技含量,就能使中医药不仅站稳国内市场,而且进入国际市场。其次,中医药理论必须现代化。对于成分复杂、现代医学尚未能够完全弄清其奥秘,但屡试不爽、临床疗效确切的中草药,有必要探索建立中医药自己独特的标准,让“洋中医药”与中国中医药的标准接轨。再次,要善于保护中医药知识产权。当前我国在世界中医药市场面临的竞争形势日益激烈,为保护中医药科研单位、企业或个人研发新药的积极性,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制定了《新药保护和技术转让的规定》、卫生部了《卫生知识产权保护管理规定》,从而强化了对中医药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下一步,相关权威部门应尽快协调制定出一整套切合中医药实际情况的专利法规,防止中医药传统知识继续流失。最后,要加强组织协调。包括加强中医药发展战略和机制研究,协调相关部门和各级政府推动《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充分发挥区域资源特色和优势条件,积极支持组建以中医药现代化为目标的区域科技协作共同体;拓展国际合作方式与渠道,通过政府、国际组织、学术团体、行业协会等推进中医药国际化进程。

3.3中医药企业应在中医药现代化发展战略中发挥主导作用 。一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精心调整产品经营结构,加强创新药物的研发,尤其要重视高新技术产品的引进经营和市场推介,提高市场占有率和覆盖面。二是强化中医药企业内部管理,转变经营方式,搞好资本运营。要围绕提高企业竞争力、利润最大化、优化配置、保值增值等目标,盘活存量资产,置换不良资产,吸收优良资产,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确保市场竞争优势。三是注重市场开发,寻找新的效益增长点。市场开发能力是企业发展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寻求新的经济效益增长点是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要看到老年病用药将是今后发展的重点;妇女、儿童用药及预防性用药、保健和营养药物市场广阔,也将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四是中医药现代化与生物技术产业化相互渗透,实现双赢。要充分利用高科技园科技成果孵化器的环境和条件,培养自己的产品开发体系,提高核心竞争能力,推进产业化进程。五是创名牌效益,开拓国际市场。要用名牌优质产品引导国内产品结构调整,推动中医药产业向我国支柱型产业方向发展。六是建立规范生产和管理的标准化体系,使之成为国际传统药物研究开发的标准规范。

参考文献:

[1]王振华,中医现代化可能性的质疑[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10.

[2]刘力红,思考中医,第2版[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42.

[3]杨久炎等,中医药产业成为国家经济安全重大战略产业的战略思考与对策建议[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9年04期.

[4]张慧等,陕西中医药现代化发展探析[J],中国现代中医药,2007年07.

现代中药发展范文5

中药经历了几千年的传承,其疗效是长期临床中医学实践证明的。长期以来,中药的研究一直薄弱,这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中药的发展。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特色,中药是我国最具知识产权优势的文化,因而大力发扬中药事业是每个中药工作者的责任。中药的有效性是不言而喻的,但能用现代方法科学阐释其机理一直是个难题。因此,中药与世界药学的发展速度还存在很大差距。为此,我们提出了以组分中药来构建中药现代化的目标。

1 组分中药的概念

组分中药是以传统中药经方为基础,在中药药效组分理论指导下,针对中药复方的功能和主治得出的精简中药化学组分,简称组分中药。组分中药化学成分明确、作用机理清楚且与临床疗效吻合。组分中药的提法处于萌芽阶段,在长期的中药研究实践中张贵君教授提出了中药药效组分理论和中药组分学,在此理论指导下产生的组分中药是中药传统理论的延伸产物。

2 组分中药研究思路

组分中药研究的七个步骤:①传统标准中药的确定;②药效组分分析;③药效组分组合药理辅助验证实验;④药效组分体内代谢实验;⑤精简药效组分的等效性实验;⑥确定功能主治相同的组分中药;⑦组分中药质量标准研究。

3 中药现代化

中药现代化就是在继承中医药传统理论、技术及经验基础上的深层次发展。即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制、开发现代中药,实现能用现代科学技术阐明其药效组分和作用机理,能进行大规模生产,并能为国际市场所接受,有国际竞争力的中药制剂。

4 组分中药与中药现代化的关系

中药现代化发展的基本任务是:继承、发展、创新、国际化。即继承传统中药理论,以现代科技进行系统研究,发展中药事业,开发机理明确的创新药物,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质量标准。而组分中药正是中药现代化发展基本任务的集中体现。组分中药是在中药药效物质的起点上,研发的现代中药。组分中药可作为新药的研发方向,组分中药系统研究以传统药材为基础,以临床疗效确切的中药经方为主要研究对象,确定其针对病症的药效物质组成及比例,组分中药剔除了单味药或复方中的无效成分、毒性成分,而只保留药效成分,针对病症作用性强,机理明确,让用药的安全性更加可视化、更容易被国际接受,是一种继承并发扬中医药理论的创新中药研究模式。组分中药研究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可全面提高中药的质量,促进中药研究的良性循环和中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最终实现中药的国际化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和理论基础。组分中药是中药的精华,是现代中药的应用形式,对中药质量标准的完善具有指导性作用。中药的不同炮制品所含化学成分相同但针对病症不同,具体原因就是其各成分的比例发生了变化,也就是说中药的有效性在药效成分整体的比例关系上,而非单个成分含量的多寡。因此,中药以一种有效成分的高低来评价质量优劣是错误的,各药效成分间有一种比例关系,正是这种比例关系决定着中药的疗效。目前中药的质量标准还是一种成分的含量为指标,而组分中药的药效物质含量及比例关系可使中药质量标准向表述临床疗效特征的方向发展。例如:日本汉方药研究工作的特点是从制剂着手分析,选取制剂中的有效成分,而且是处方中两味药以上的有效成分作为指标性成分,以适当的分析方法同时测定其含量。在指标性成分选取时,比较重视这些成分的理化性质,要求满足以下特点:①溶于水;②稳定;③不因煎煮而被破坏;④不易挥发;⑤专属性强。在日本,标准煎剂的定量测定结果被规定为制剂质量的评价模式,所有的中药制剂均将与标准煎剂进行比较,其中指标性成分的含量差应在30%以内。从这个例子我们不难看出,质量标准已经走向了药效组分标准物质标识的道路。

5 组分中药在中药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

未来中药是组分中药,它是中药现代化的发展方向。依托组分中药可阐明中药作用机理不清的难题,提高中药现代化进程的速度。同时为现代化进程中新药研发和中药质量标准提供研究思路及研究路线,从而创造出容易被国际市场接受的传承中药。

现代中药发展范文6

摘要:主要从中药意识思想现代化与实践现代化两个方面对中药现代化这一问题进行阐述,以期抛砖引玉,为我国中医药现代化事业提供有益的帮助。

关键词:中药; 中药现代化

自20世纪20年代始,部分接受西方医药学的归国学者,采用现代医学的理论,对部分中药开展了现代化研究,其中陈克恢发表了中药麻黄中提取的麻黄碱具有类肾上腺素作用的论文,震撼中西医学术界,从而开创了中药现代化研究。但是,这是一条现代医学药物学研究的老路,按此思想研究中药,结果就会抛弃中医药学,而仅仅是将中药当作原料药材看待,最终导致废医存药的《废止中医案》出台。建国后,由于党与政府的高度重视,大力提倡中医药研究开发,各种研究方法、研究思路的推陈出新,使我国的中医药研究事业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进入21世纪,具有我国传统文化特点和独特优势的中医药,正面临着良好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医疗模式正由单纯的疾病治疗转向预防与保健相结合,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谱也由传变迅速的恶性传染性疾病转向影响人类身心健康的慢性疾病;人口的老龄化使一些老年性疾患的防治更为突出;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使“回归大自然”的思潮已成为一股强大的潮流;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医疗保健体系也就有更高和更多样化的要求。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国传统中药产业的众多产品不能符合国际市场的标准和要求,销售份额不足百分之十,同时还要受亚洲国家中日本、韩国、印度、泰国、马来西亚等国传统医药产品的巨大冲击。因此,中医药现代化势在必行,笔者根据从事中药研究的经验与体会,对中药研究现代化的问题提出一些观点和看法,供关心中医药事业的工作者参考与指正。

1 中药现代化的关键之处-思想意识现代化

人类历史的车轮已经驶入了21世纪,中国加入WTO以后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中医药的发展向何处去?虽然国家有关部门明确指出21世纪中医药事业发展目标在于“推进中医药的现代化”,但是澄清各种不正确思想,仍然是一个首先要解决的大问题。必须指出,中药现代化才是中医药发展的唯一正确方向。中医药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继承,不断发展的历史。没有过去的继承与发展,就没有今天的中医药;而没有今天的继承与发展,就没有中医药的未来。继承与发展就是“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过程,中医药就是在不断继承的基础上,不断丰富、不断创新、不断发展的。继承不是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发展。只继承不发展是复古、是僵化、是倒退,必然遭到历史的淘汰。继承是为了找到实现中医药现代化所必须遵循的中医药发展的自身规律,传承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发展是为了取各家所长补自己之短,才能达到现代化的目的,这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现在中医药界许多有识之士正在按照中医药的自身特点,用现代先进的方法,探讨中医药现代化的途径,也正在和已经取得一定成果。如果失去了中医药的本质特征,就失去了中医药现代化的基础。我们应该“继承不泥古,发扬不离宗”,应该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积极吸收利用一切对中医药发展有利的先进科技成果[1]。

2 中药现代化的实践方法

2.1 加强中药的物质基础研究中药的千年沿用,大都是以复方入药,用传统的中医药理论,依据“理法方药”“君臣佐使”的原则,处方配伍精当,立法严密。中药复方中必有君药存在,结合君药中药的主治功效特点以及复方的临床应用,开展中药现代化研究应是当前促使中药走出国门,面向世界的一条通路[2]。中药复方有其独特的功效表述,但其效用总是有其物质基础的,而人体-中药复方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关系又是多层次、多因果的,复方的复杂成分与机体复杂系统的相互作用表现出整体水平上的综合效应,复方的效用往往难以用复方中部分化学成分来解释,而是复杂成分通过多途径、多靶点的整合调节作用而实现的[3]。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理论、方法和手段,借鉴国际通行的医药标准和规范,研究、开发、管理和生产出安全、高效、稳定、可控的现代中药产品,提高中药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其核心内容是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现代生物学技术进一步阐明传统中药的作用机理,并且研制出适宜于临床治疗且机理明确的药物。以中药作为化合物资源,从中寻找有效成分,不仅可以阐明药物的作用机理,也使发现中药新的药理作用成为可能。应用受体、离子通道、酶等各种药物靶点,从各种中药提取的化合物中筛选出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进行组织、器官和疾病相关动物模型研究,进行药理学确证,不仅可以明确其作用机理,开发新药,而且可以大大缩短中药研究周期。通过对中药进行化学成分的分析、提纯和药理实验,明确其组成成分、结构及有效成分的作用原理,改革剂型,产生新制剂,改革工艺流程,进行合成、半合成和质量控制,对中药现代化乃至整个中医学的现代化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2.2 中西医药学理论相结合,促进中药现代化中西医医学理论体系对生命和疾病的认识是基于两种不同的世界观,其对疾病的治疗也使用不同的方法论。中医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而西医则侧重于疾病所导致的人体生理病理的变化。尽管对疾病发生发展的认识不同。但是对人体而言,都是病理状态,所以中西医治疗必有相通之处。近年来,提出了中西医相结合,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对疾病进行治疗,取得了积极的成果,也促进了中药的研究。齐欣等依据类风湿发病过程中,溶酶体中酶释放起到重要的作用,而治疗类风湿疾病常用药物水杨酸类药物是通过它们对溶酶体膜的稳定作用,从而阻止酶的释放及其产生的破坏作用,同时意识到水杨酸类偏于酸性的特点,依据中药药性学说为指导思想结合药理进行探讨,采用中药乌梅为主药,配伍藏红花、川乌等具有舒筋活络抗风湿作用的中药,对类风湿性疾病取得意想不到的治疗效果。从而提出了以酶化学思想设计中药处方的理论。我国现存的中医药典籍就有8 000余种,记载的处方60 000余首。但是传统的中药制剂不外乎膏丹丸散、汤液,而现代剂型研究的飞速发展,生物药剂学、分子药剂学的出现,对传统的中药剂型产生重大的冲击;中药生产新技术、新辅料、新工艺的研究,对提高中药制药工业的技术水平、促进中药行业的技术进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中药剂型在保持传统的丸散膏丹的基础上,发展到片剂、颗粒剂、胶囊、口服液等40多种剂型,其中包括了针剂、滴丸、气雾剂等现代剂型。二氧化碳超临界淬取等制药新技术得到了推广应用。现代生物工程技术在中药材生产中的应用取得了可喜的进展[3]。资源调查表明,现有中药资源种类就有12 000多种,已有200多种进行人工栽培。而且世界上有巨大的植物资源可以开发利用,为中医药世界范围的应用和研发提供了潜在的资源条件。但是我们也必须注意到“扬弃”的观点,传统的药材的有毒无毒认识并不适应现代社会,近年来对马兜铃肾炎、以及雷公藤的毒性反应的认识加深,就是现代医药学理论研究对传统认识的更正[4]。

2.3 利用高新技术促进中药现代化

2.3.1 利用现代高科技,优化中药材目前,中药材的品种来源复杂,如大黄,药典选用入药者有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和药用大黄三种,各地方还有不同作大黄入药者。所以采用分子生物技术对中药品种进行更深入和客观的鉴别研究,以提高药用疗效。由于DNA分子作为遗传信息的载体,具有相对稳定性,因而可以选择合适的DNA分子遗传标记技术[5],如RFLP、PAPD等方法,所得结果再结合现行的植物分类法,这种研究,对中药品种的鉴定、质量管理以及生产等均起到重要作用[6,7]。同时,近年来有关代谢途径的基因工程研究已成为热点,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我国科学家正在探索黄芪多糖和青蒿素等产量的基因工程技术研究也取得了可喜的成就。有关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提高药用植物的抗虫害能力、抗病毒能力以及抗除草剂能力均已取得了突破性的成绩,为中药质量的稳定性和控制性、基原的可靠性提供了保证,为加速中药现代化研究提供最基本的原料[8]。

2.3.2 利用现代高科技,探索中药的作用机制,促进中药现代化中药是应用于临床防病治病的传统药材。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已经不允许我们仍然停留在法象药理学的时代。这毕竟是由古人限于当时的科技水平和社会条件而得出的结论。作为生存于21世纪的我们,若仍然停留于古人的认识水平,必然被当今社会所抛弃。所以,我们必须采用现代高新科学技术,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所提供的条件,多学科交叉渗透进行中药的现代化研究。近年来,由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发现了许多致病基因,如肥胖基因、致衰老基因等,同时,利用转基因技术,复制出肥胖大鼠和早衰小鼠,利用这些转基因动物模型,进行中医药研究,能够更好的反应中药作用于人体疾病的疗效,有利于进行中药作用机理的探讨。目前,从人类基因组计划中提出了毒理基因组计划--即将人类或动物的遗传物质(主要引起疾病的遗传基因)作为探针固定在板上,即DNA芯片,然后检测药物的作用或探讨药物的作用机理[9]。中药血清药理学和中药血清化学的理论和技术的发展,使得中药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和毒理学基因组技术成为可能,一方面可以探讨中药的效用,另一方面可以进行中药效应物质的探讨和研究。

3 结语

到21世纪中叶,我国将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在这个战略目标的指引下,通过若干年的奋发努力,在不远的将来中医药现代化发展将更加辉煌。中医药学术水平大大提高,中医药理论不断丰富和完善,并有新的突破。中医医疗服务领域扩大、质量提高,通过若干年的努力,我国将形成能够满足不同人群需要的、功能完善、服务良好的中医医疗保健体系。中药产业化得以实现。一系列适应国际需求的中药创新产品将不断面市,中药企业的技术设备水平和研发能力大大提高,将会形成若干代表我国中药产业化水平和国际竞争能力的中药跨国产业集团。我国中药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将有较大的提高,真正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综合国力的提高做出较大贡献。中药现代化是一个漫长的历程,它需要多学科交叉发展,而且需要历代学者的研究沉积,作为现代社会的人们,对古人的医药学理论体系即要继承和发扬,同时也要学会用现代的科学观点看待传统医药学理论体系,也就是说,要具有扬弃的观点。促进中医药现代化,是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使我国传统医药学更好的为人类服务的需要,是使中医药走出国门,面向世界的需要。中药现代化面临着重大的机遇和挑战,对每一位中医药工作者,都有义务承担中药现代化的重任。

参考文献

[1] 李沛霖.中医药的继承、创新和现代化[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5,17(1):93.

[2] 陈 新,崔 健,张英化.从中药化学成分的变化来探讨中药配伍理论[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1998,5(3):14.

[3] 贺浪冲.现代中药物质基础研究方向探讨[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思路与方法,2004,6(2):24.

[4] 佘 靖.21世纪中医药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世界科学技术―中药现代化・专论与漫谈,2000,2(3):1.

[5] 胡世林,张宏启,甘治杰. 取消和取代关木通的商榷[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讨论与商榷,2003,5(3):69.

[6] 王健云,付 文,范亚刚.细胞与分子遗传性技术鉴定药材简介[J].中国药事,1998,12(6):377.

[7] 刘家强,王洪光.中药现代化与中药基因组学的建立[J].中医药学刊, 2004,22 (10): 1851.

现代中药发展范文7

“中医药学是我国医学科学的特色,也是我国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而且对世界文明的进步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要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推进中医药的现代化"()。推进中医药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高等中医药教育,作为继承和创新中医药事业的主导力量,在推进中医药现代化的进程中,理应承担起其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因此,在教育现代化和中医药现代化的浪潮中,高等中医药教育现代化成了不可回避的时代课题。

而如何推进高等中医药教育现代化,也许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结合多年的高校管理经验,笔者以为,要推进高等中医药教育现代化,上至政府、中至中医药院校管理者、下至教师,都有一系列的工作要做。

1离等中医药教育现代化需要政府行为及政策支持

在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明显的“政策牵引”特征,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依靠政府行政部门的评估或管理手段,必须通过立法、行政等手段确立高等教育的办学条件,制定相关的发展政策,从制度上保证高等教育的健康运行。高等中医药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具有鲜明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培养传统医学人才的优势,不仅可以为民族健康和民族繁衍及提高民族素质做出贡献,而且可以对世界文明进步和发展发挥积极作用;其培养现代中药人才的优势,不仅可以为持续发展我国中药产业,增强国际竞争力,提供人才资源的支持,而且可以在加速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以人才对科技的支待作用,不断扩大中医药在世界范围的影响,促进中医药国际市场的拓展。所有这些目标的实现,都需要作为我国中医药事业重要组成部分的高等中医药教育逐步走上现代化道路。而经费投入和宽松严谨的政策环境是高等中医药教育现代化的两个基本支撑条件。不仅政府要增加教育投入,鼓励高校贷款用于教学基本建设,而且高等教育总经费的分配应本着“教学第一需要”的精神,优先投资于学科与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技术手段建设和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等方面。中医药是我国医学科学的特色,也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国家应该为高等中医药教育的未来发展提供相应的特殊政策支持。从某种意义上讲,政策性软环境的建立,有时比经费的支持更为重要。四十多年来,高等中医药教育从体系的诞生到改革发展都始终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指导,特别是近年来,国家在中医药事业发展和中医药教育方面已经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在争取政府直接投资增长的同时,高等中医药教育自身要用足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争取政府的政策支持,获得间接的政府资助。

2高等中医药教育现代化要实现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

高等教育观念变革包括教育目的观、本质观、质量观、人才观、发展观等方面的转变。

教育目的观的现代取向高等中医药教育要由单纯重视专业知识传授向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方面发展;要由只重视课堂教学向重视科研、临床能力的培养转变;要由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向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转换;拓宽专业口径,向复合型人才培养迈进。高等中医药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造就合格的中医药人才,既需要坚实的中医药理论基础,又要熟练掌握临床才能和具有学术、科研敏感性,还应有现代医学知识。同时,中医药学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必定要满足社会医疗和人们健康保健的需要。因此,作为中医药教育主体的高等中医药院校教育一定要在满足社会服务的基础上,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2。1教育本质观的现代转换

适应社会需要,为社会发展服务是现代高等教育的本质取向和根本价值所在。作为高等中医药教育而言,它的现代本质取向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培养适应社会需要和社会发展的各级各类医药卫生人才。②进行中医中药的研究开发工作。③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

2。2教育质量观的现代转化

对于高等中医药教育而言,其产品主要包括各类各级中医药人才、中医药科技成果及相关社会服务,其中,其培养的毕业生的社会适应性是高等中医药教育质量最集中的体现。因此,高等中医药院校是否按照我国的教育方针培养人和培养的人是否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评判其质量的最核心标准,而对于具体的中医药院校来说,其培养的人才不仅需要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评判其教育质量的标准更应体现在其培养人才的特色上。因此,中医药院校只有构筑自己的办学理念,形成自己的创业文化,才能真正办出自己的特色,并且最终达到保证教育质量使“用户满意”的目的,从而真正打造出自己的品牌,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2。3人才观的现代转向

在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下,人们从生理、心理、社会三方面正确地认识健康和疾病,以整体化、社会化的观点去研究人体的健康和疾病,改变生物医学模式下“病”与“人”的分离,这样才能在生物、心理、社会三方面系统全面地培养医学人才。因此,在推进高等中医药教育现代化进程中,适应医学模式由纯生物模式向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人才观要实现现代转向,以新的医学模式为指导,坚持整体性、动态性和社会性的原则,确立现代人体观、健康观、疾病观和治疗观。

2。4与时俱进的高等教育发展观

纵观高等教育发展研究史,高等教育发展观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传统发展观、整体性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三种发展观内涵不断扩大,包容性逐步递进,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观正处在从追求数量的发展向整体性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转变过程中。因此,对高等中医药教育来说,一定要树立“一方面,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服务,另一方面,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的全面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3高等中医药教育现代化要实现办学定位的现代转换

高等中医药教育由纯单科性院校向以中医药教育为主包括多专业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研究型高等院校发展是适应国际高等教育大趋势和高等中医药院校自身规模效益的需要。在办学定位上,建设以本科教育为基础,以研究生教育为提高,以留学生教育为窗口,以成人教育为继续,以中医药教育为主体的多科性教学研究型中医药院校应成为新时期高等中医药院校发展的总体思路和方向。办学定位一定要在坚持需求原则、可能性原则、特色原则等原则的基础上,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实现办学定位的现代转换。

4高等中医药教育现代化应实现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

近代中医教育受科学主义思潮和班级授课制的影响,更多地强调书本知识的教育、学习,相对缺少学生思维的发展,临床技能的提高,科研水平的培养,而且人才培养基本上按同一尺度和同一规格进行。随着国际信息时代的到来和中医药事业的发展,社会对中医人才的要求除了仍然重视专业知识和能力外,更突出强调的是人的综合素质。这就要求高等中医药院校转变狭隘的人才教育观,树立全面质量观,拓宽专业口径,重视通才教育,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大胆积极地探索符合时代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中医药高级人才。

同时,随着人类社会迈入21世纪,疾病谱、生活方式、生态环境的改变、期望寿命的延长、人口老龄化、优生优育、科学的发展对疾病概念的新认识等,使医学模式将由注重人的躯体卫生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身体因素和其他因素并重的“生物一心理一社会一环境”医学模式,医疗服务模式也将从传统的纯治疗型向保健、预防、主动参与转变,由过去主要面向人的个体向人的群体和环境转变。医学模式的转变将对医学教育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和创新产生深刻的影响,而所有这些又必须通过人才培养模式这一中介来实现。

对于具体的每一所中医药院校来说,学校的定位不同,其培养目标也必然不同。培养目标是一个具有多层结构的系统。按学校组织结构分,有学校培养目标、院系培养目标和学科专业培养目标;按学历层次分,有专科教育培养目标、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硕士教育培养目标和博士教育培养目标;按人才类型分,有研究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实用型人才等等。与之相适应,培养目标的多样化,必然导致高等中医药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

同样,高等中医药教育办学类型的多样化以及由此带来的人才质量标准多样化也决定了高等中医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目前,大多数高等中医药院校的办学类型处于由专业性、应用型普通院校积极向专业性、教学研究型大学发展的层面,同时,又兼有高职高专教育。因此,从办学类型和人才质量标准来看,高等中医药院校处在一个多层次交叉渗透、多类型人才培养并存的阶段,加上医学模式的转变和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对人才的多样化要求,高等中医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就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各中医药院校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比如,完善学分制,实行弹性学制、主辅修和双学士学位制;实行本硕连读融通的长学年制模式或实行非医学专业本科毕业后五年制硕博连读制;“按类招生,前期趋同,后期分化”的培养模式;阶段性终身教育模式;培养全科医生等等。

总之,正如社会对人才规格要求日新月异一样,高等中医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是一个与时俱进、永无止境的过程。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检验,并且因时因地进行调整和完善,才是最终的出路。

5高等中医药教育现代化要走适度规棋效益之路

高等中医药教育要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必须走以内涵式增长为主的道路,而内涵式增长的最主要体现是质量效益型增长。高等中医药教育要努力实现规模效益,就必须遵循规模经济理论,寻求适度发展规模。实现规模增长有两种方式,一是系、专业数目的增加,二是系、专业规模的扩大,后者是内涵式增长的真实体现。对于高等中医药院校而言,小而全更是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规模小、效益低下成为制约高等中医药院校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办学规模的狭小,一方面造成目前大多数中医药院校校内教学结构(师资、经费、设施等结构)难以完善,另一方面极大地限制了中医药院校办学的规模效益。高等中医药教育无论从在籍学生总数还是在层次规模、专业规模方面,都有一个较大的发展空间。中医药院校可以通过增加学科门类来实现规模发展,提高规模效益。也可以通过提高生师比来提高物质资源利用率和人力资源(主要是师资)使用效率,实现规模效益的发展。

6高等中医药教育现代化要走结构效益之路

规模只是影响效率的众多因素之一,在投入要素相对稳定的情况下,组织结构的优化即结构效益比规模效益更能体现内涵式增长的内在要求,对于基本上依靠政策,以“短平快”方式发展起来的高等中医药教育来说,努力减小结构性浪费,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改善结构效益,从而实现高等中医药教育与社会、高等中医药院校内部的协调发展,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是其实现现代化发展的结构性保障。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矛盾依然是:高等教育机构所能提供的受教育机会不能满足公民接受高等教育的需要之间的矛盾,高等教育界“卖方市场”现象还比较突出。协调与解决这对矛盾的主要方法就是扩大供给。而扩大供给可以通过“两条腿走路”的方式:一方面,发展多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现有高等教育体制之外谋求新的生长点,即所谓外延式增长;另一方面,扩大现有高校招生规模,提高现有高校资源利用率,即所谓内涵式增长,其实就是高校内部组织结构的优化。

因此,在高等教育地方化,增强适应性和实用性的思想指导下,结合地方特色和形势,实现高等中医药院校的灵活、特色发展和组织结构的优化与多样化,是高等中医药院校实现现代化发展的现实的结构性选择。对于中医药院校而言,在各层次全日制教育之外,开展继续教育和成人教育,兴办“附属学院”和“民办二级学院”,异地设分校,这些都是实现院校结构效益的有效途径。

7高等中医药教育现代化要实现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多元、跨学科发展

大胆吸收和借鉴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成果、新进展、新理论,充分考虑反映课程现代化水平的人文社会科学、心理学、伦理学、计算机、外语、社会医学等课程的设置和安排,使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既保留传统中医药合理精华部分,又体现现代医学和其他学科发展的时代性,实现高等中医药教育课程与教学内容的综合化、多元化、边缘性、跨学科性,实现中西医学相互渗透,又兼容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是实现高等中医药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和途径,是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中医药人才的需要,也是中医药理论体系自身发展完善的内在要求。同时,对课程体系的理解和把握不能再仅仅局限于学科型课程,核心课程、活动课程、综合型课程等都各具特色和优势,所以,课程多元化还应考虑从实际出发,努力建立起最适于学习者需要的课程类型。

为了在新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取得有利地位,高等中医药教育必须改变专业设置越分越细、专业口径越来越窄、课程设置越来越多,造成学生知识面狭窄和能力较差,适应性与竞争性不强的局面。面向新世纪,人才培养已日益强调综合素质,做人、求知、办事、健身、心理素质,尤其是协作精神的培养,都需要正确融合科学教育和人文社会科学教育。

整体来讲,中医药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应坚持“有利于培养复合型中医药人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有利于学生个性和特长的拓展”。

8高等中医药教育现代化要处理好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师承教育的关系

在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中国古代社会,传播中医药学术经验和培养中医药人才的主要形式是师承教育。师承教育不仅培养了一批名医传人,而且在全行业弘扬了尊师重教、勤奋治学和乐业敬业的良好风气。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不再是医学教育的首要任务,更重要的是方法教育和创造性教育。教师的教学观念应由“继承”向“创新”转变;教学方法和手段要向现代化转变。相对于师承教育的不足而言,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为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创造了时空。但是,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也不是万能的,教育的主体永远只能是人,尤其对中医药学文化而言,经验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在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信息、网络、多媒体技术的基础上,中医药教育还必须继承、保留和发扬师承教育方式。现代教育技术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也不能只简单地看作是新型教学手段的应用的问题、方法问题,而应该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并促进医学教育思想、内容、方法和手段的变革,加速实现医学教育思想、教育体制、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技术手段和教育成果的现代化。因此,要正确看待和处理现代教育技术和师承教育方式的关系,要在充分发挥教育主体作用的前提下,实现现代教育技术与师承教育的相得益彰。

9高等中医药教育现代化必须以办学亲件现代化为物质墓础和前提

办学条件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物质基础,是教育现代化的显性标志。在推进教育现代化工程中,办学条件现代化又是突破口。因为,一是办学条件现代化目标明确,操作性强,为政府、学校和广大师生认可,容易组织实施;二是办学条件对教育教学改革起强有力的推动作用;三是能因地制宜,一步规划到位,分步组织实施;四是教育体系现代化要依据办学条件现代化建设来思考和部署。

对于高等中医药教育来说,由于其起步晚,底子薄,多年来办学条件的恶劣比其它科类院校更为明显,因此,在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高等中医药院校更应高起点地规划自己,以跨越式发展的态势不断赶超,使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办学条件得到不断改善,从而推进高等中医药教育的现代化进程。

10高等中医药教育现代化必须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管理策略和管理体制,提高管理效益

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是现代管理的新思想,许多企业实施人本管理,取得了显著绩效,人本管理逐渐成为企业界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高等中医药院校作为一个不断发展的组织,一个以培养人才为目标的特殊组织,其服务对象为活生生的人,因而更需要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和管理策略。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是有其历史和时代必然性的。首先,社会向前发展,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信息技术层出不穷,人类的生活在不断变化中。而任何高新技术都是由人创造、由人所使用并为人服务的,这反过来又对人的知识、智慧、管理才能和创造力提出更新的要求。当代和未来的科技之争,实质上就是人才之争,知识和人才将大大升值,成为社会发展的关键。同时,随着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人的地位、价值也将不断提高。因此,社会发展要求以人为中心进行管理。高等中医药院校作为社会中的一个重要组织,它的发展同样离不开人的作用。其次,人力资源开发是现代人事管理的新概念。高等中医药院校的发展离不开物质资源、信息资源和人力资源,但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人力资源。学校的管理过程是为提高教育质量服务的,是为教育培养人服务的。而教育的主要承担者是校长领导下的教师。因此,办好学校要靠教师集体的力量。也就是说,一所学校要办得成功,不仅要有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和教师队伍,而且还需要他们发挥共同合作的精神,充分发挥潜力。而所有这一切,都需要管理者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管理策略中最重要的是发挥有效的激励机制的作用,整体来说,激励的形式主要有目标激励、参与激励、经济激励、领导行为激励和支持激励等。而实行党政管理一体化和教学、学生管理一体化,科研、总务后勤产业化,管理手段网络化,管理队伍专职化等管理体制,更是提高管理效益的有效组织保证。

11高等中医药教育现代化要加强师资队伍内涵建设,树立教师新形象

教师是形成教育能力的重要因素。高等中医药院校的教师,是开展高等中医药教育活动的基本条件,是高等中医药院校人员组成的主要部分。高等中医药院校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交往等基本功能的实现都得依靠教师,一所院校的地位、影响,也主要通过教师的水平,特别是大师级学者的数量和水平来体现。因此说,师资是学校办学的主体,办好一所大学,必须加强师资管理,确立教师在办学中的主体地位。

现代中药发展范文8

关键词:大中药产业;发展思路;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F426.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17-0045-03

传统中药产业一般指药材种植加工和中药制药。进入新的世纪,中药产业链大幅度延伸,逐步发展成为涵盖中药工业、中药农业、中药商业、中药科研、中药衍生品生产的跨部门、跨层次的现代产业体系。中药产业的发展变化赋予了中药产业新的内涵,凡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以服务健康为目的的所有生产经营环节,都纳入到中药产业领域,呈现出明显的大产业化特征。针对中药产业内涵发生的变化,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李泊溪提出,现代中药产业是“以中药农业为基础、中药工业为主体、中药商业为枢纽、中药知识经济产业为动力的大中药产业”[1]。其后,张伯礼院士把“大中药产业”界定为“以中药工业为主体、中药农业为基础、中药商业为枢纽、中药知识经济产业为动力的新型产业”[2]。传统中药产业发展成为“大中药产业”,产业范围拓宽,产业规模增大,技术含量提升,产业对于社会生活以及国民经济的影响明显强化。

河南省中药产业以制药和药材种植为主要部分,中药科研产品、中药衍生产品、中药创意产品等生产环节薄弱,产业范围明显狭窄。尽管业界认为中药工业和中药农业在现代大中药产业中仍然处于主体和基础的地位,但中药工业不仅仅是制药,还包括市场正在快速扩张的中药衍生产品生产;中药农业也不再等同于以往的药材种植加工,而是各种高技术和先进管理模式被广泛使用的现代中药农业。把中药产业发展成为河南省的支柱产业,是该省中医药界的多年夙愿。在大中药产业时代,这一夙愿的实现,亟须以大中药产业理念谋划中药产业发展。

(一)河南省发展大中药产业的优势

河南省中药生产在我国具有重要地位,发展中药产业具有明显的历史优势、资源优势、科技人才优势和区位市场优势。

1.河南省中药生产历史悠久,产业基础雄厚

以河南省为中心的中原地区,是中医药的发祥地。郑州商城遗址出土的石制药臼、药杵,佐证商代河南已经出现了中药加工业。唐代河南开始人工种植药材,宋代栽培药用植物已经盛行。宋代开封开设了中国最早的官办药厂――“修合药所”。明末清初,禹州、百泉、马口山、归德四大药材集散地已经形成,至今仍在我国医药流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3]新中国成立之后,在深厚的历史积淀基础之上,借助现代技术和公有制的力量,河南省中药产业发展实现了质的飞跃,基地化生产的中药农业生产体系、现代化的中药制药生产体系、现代化的中药服务网络体系基本形成。河南省生产的宛西牌六味地黄丸、太龙牌双黄连口服液、羚锐牌通络祛痛膏等中成药名优产品,有着较好的声誉和良好的形象,在医药市场上占有较大份额。深厚的产业发展历史积淀,为大中药时代的中药产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河南省中药资源较为丰富

河南省地处南北交接之处,气候兼南北之长,适宜多种植物生长,境内药材资源丰富。第三次中药资源普查显示,河南拥有中药材品种总数2 302种[4],品种数量和储存量均处于全国前列,是全国中药材主要产区之一。悠久的中医药历史,给河南省留下了丰富的中医药文化资源。世代相传的中医药创制的传说,发生在河南省境内的河洛地区。标志着中医药理论形成的三部经典著作主要是在中原地区完成的。这片土地上名医荟萃,史传中有籍可考的全国5 000多位名医中,河南省就有912人[5]。洛阳平乐郭氏正骨、焦作四大怀药种植与炮制、辉县市百泉药会、禹州药会被列入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阳医圣祠被确定为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6]。河南省中医药文化底蕴深厚,是一片发展中医药的肥沃土壤。河南省中医药文化资源是独一无二的,不仅具有“根”的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经济、科研、教育价值。

3.具有配套的科研资源和充足的人才资源

河南省从事中药研发工作的机构有20余家,用于中药研究开发的重点实验室、检测技术平台、研究中心30多个,其中达到国内同类先进水平的7个[7],可为中药产业发展提供全面的技术支持。早在“十一五”期间,全省就拥有中医从业人员7万人以上,居全国前列[8]。河南省注重中医药教育,既有河南中医药大学等培养中医药人才的专门院校,也有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农业大学等围绕中药及其产业化设置的相应专业,为中药产业发展培养需要的各类人才。

4.河南省地理位置优越,中药商业发达,在全国享有较高地位

河南省地处中原,无论交通还是贸易,都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河南省自古就是中药材和中药产品的集散地,禹州、百泉是国内知名的传统中药交易市场,有“药不到百泉不全,药不过禹州不香”之说[9]。禹州中药材市场已发展成为全国17家标准化、规范化的部级中药材专业市场之一,位居全国17家中药材专业市场的第三位。近十几年来,河南省物流业飞速发展,间接支持了河南省中药商业的发展。目前,河南省基本建立起中药现代化信息服务网络,形成了现代化的中药市场服务体系。

(二)河南省发展大中药产业的制约因素

1.地方政策支持力度不足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实施中药产业现代化工程以来,国家层面直接针对中药产业制定的政策性文件就有6个,涉及到中医药产业的政策性文件更多,反映了国家对于中药产业发展的重视与支持。与国家层面中药产业政策暖风不断相比,河南省除了应对国家中药产业发展战略而制定出一些政策性文件外,还没有独立制定过专门针对中药产业的发展规划,也没有主动出台过支持中药产业的重大政策。

2.管理体制有待完善

中药产业的重要特征就是产业链长,关联农业、工业、商业、教育、科研、服务等多产业领域,按照归口管理方式,事实上是一个多头管理的体制。管理主体多元化容易造成管理主体不明,在具体问题上只顾眼前不顾长远,只考虑局部不考虑整体,不利于中药产业的总体规划,难以制定和落实长期发展战略。

3.产品缺少大品种、大品牌

河南省中药产品数量众多,但总体上处于产业链的低端,附加值低,竞争力弱。从当今中药产业发展的经验看,要彰显一个地方中药产业发展实力,还要靠信誉好的“大品种”、“大品牌”。河南省不缺好药材、好产品,但缺少大品种、大品牌,产品影响力不足。

4.科研力量分散,创新能力不足

中药产业最根本的还是靠不断能开发出疗效显著、质量可靠的产品,这就要充分发挥科研的作用。河南省中医药科研实力不弱,但20世纪90年代推出过一些有影响的产品后,有分量的中药新品种已经沉寂多时。究其原因,除了“研发的思路和方法存在偏差”外[10],主要是中医药科研力量分散,各科研单位各自为战,优势力量没有充分集中在一起,形成合力。

(一) 以健康为主线,升华河南省中药产业内涵,拓宽中药产业发展空间

大中药产业的灵魂是中医药文化,主题是健康,所有的产业内容都是围绕文化和健康展开的。河南省大中药产业发展以健康为主线,实现中医药文化、健康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延伸产业链,升华中药产业内涵。在巩固和壮大传统中药产业的基础上,从两个方面实现中药产业空间的拓展:一方面,利用健康需求强劲和国家重视健康服务业的有利时机,开发中药养生保健产品,培育中药健康服务业;另一方面,利用河南省丰厚的中医药文化资源,打造中医药文化产品,发展会展、创意、旅游、影视、教育、科研等产业。通过创新驱动、市场拉动、政府与社会推动,实现中药农业、中药工业、中药商业、健康产业、旅游产业、食品工业、相关服务业以及文化事业、健康事业的有机整合,构建涵盖中药农业、中药工业、中药商业、中药科研、中药文化、中药教育、中药健康等领域的完整现代产业体系。

(二)综合考量资源、技术、产业基础和市场前景,布局大中药产业发展

依据优势资源和优势技术,培育重点产品,扶持重点企业,构建“价值点”。然后连点成线,形成产业链式发展。重点规划产业基础厚实的地区,由线到面,促进产业规模集群。重视拓展以天然资源为原料的原料药、植物提取物、药物中间体、保健品、特殊化妆品、生物材料等大中药产业产品,积极探索与旅游休闲相结合的康复保健产业新业态,构筑大健康产业立体产业链群。充分发挥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中介辅助机构的多方作用,推动河南省大中药产业整体健康发展。

在具体产业布局上,巩固具有优势地位的中药农业,壮大作为中药产业主力军的中药工业,拓展中药健康产品新领域,完善大中药产业链。具体思路有以下方面。

第一,以太行山、伏牛山、大别山为中药农业重点发展区域,以四大怀药、丹参、山茱萸、白芷、白术、金银花、连翘、桔梗、柴胡、辛夷、杜仲、猫爪草等道地药材为重点品种,逐步实现药材生产基地化、饮片生产数字化,巩固河南省中药农业优势地位。

第二,以中药制药基础较好的郑州、周口、南阳、信阳地区作为河南省中药制药工业重点区域,建设产业聚集区。开发现代中药,培育年产值上10亿以上的大品种;培育中药龙头企业,发挥龙头带动和辐射作用,提升河南省中药工业水平。

第三,利用区位优势,建立中药物流中心,拓宽药品流通渠道。把禹州、辉县打造成规模大、辐射广、吸引力强的医药配送中心;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建立完善中药材供求信息网络,扩大网上交易规模,增强竞争力。

第四,在中药产业进入成熟期,传统产品市场日趋稳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正在增长扩大之中的中药衍生产品市场,应该成为重点布局的投资领域。同时,开发中医药文化产品,如建立和开发中医药文化教育基地、中医药文化园、中医药博物馆;举办中医药文化节;开办中医药电视节目;出版中医药题材出版物、影视作品,发展中药文化创意产业。

(一) 通过培育新的中药产业增长点,带动大中药产业链体系的构建

大中药产业是由中药农业、中药工业、中药商业和中药知识产业,包括以中药为原料的保健食品、日用品、化妆品、食品添加剂、中药兽药、农药、饲料添加剂,以及由中药文化衍生的会展、创意、旅游、影视、教育等产业构建的系统完整的产业链体系。规划大中药产业,是顺应中药产业发展趋势,适应市场需要的自然选择,其中关键是要通过更新发展理念,拓宽发展空间。发展大中药产业,绝对不能为“大产业”而去做“大产业”。 提出大中药产业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创造新的发展机会,开启新的经济增长点。因此,发展河南大中药产业,在策略上应通过在大产业链各个节点上培育新的产业增长点,完善大中药产业链体系。

(二)开发中药“大品种”,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本课题组在河南省中药企业调研时,企业界在回答什么核心竞争力问题时,一致认为是“产品”。查阅媒体相关报道资料发现,依靠“大品种”已经是医药产业界的共识。因此,把中药做成大产业,需要在开发“大品种”上下工夫。

目前,开发中药大品种主要集中在中成药这一块,包括名优产品的二次开发和组分中药两个方向。其实,基于大中药产业理念,着眼产业链条新的环节,更容易培育出大品种。

(三)培育龙头企业,促进产业聚集和资源优化配置

2015年“河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官网数据查询系统显示,河南省以中药材生产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中药制药、中西兼制、饮片加工、保健品、功能食品等加工企业1 400余家,其中宛西制药、羚锐制药、太龙制药等已经成为河南省乃至全国中成药知名企业,但还没有一家算得上真正的龙头企业。龙头企业资产规模大、经济效益好、带动能力强、产品具有市场竞争优势、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强,是衡量一个地区中药产业发展水平的标志。河南省中药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力量分散、产品重复、资源配置效率低、市场竞争力和抵御风险能力不强。河南省应采取“大企业上规模,小企业重特色”的总方针,发挥政府引导和市场主导两股力量的作用,培育大型中药龙头企业,形成以大企业为主导,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

(四)打造“豫药”品牌,塑造河南省大中药产业良好形象,拓展“豫药”产品市场规模

实现市场规模扩大,是大中药产业发展成败的关键。消费者印象是消费者选择产品的重要因素。河南省做强中药产业,必须塑造企业和产品良好形象。河南中药产品需要发挥河南省中药资源优势,以技术创新为驱动力,以管理创新为手段,培育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中药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打造“豫药体系”和“豫药知名品牌”,加强和深入品牌印象。“豫药”品牌不同于单个企业或单个产品品牌,它是河南省中药产业领域众多企业和产品共同形成的行业形象。通过塑造“豫药”品牌,提升河南省中药产业整体质量,实现传统中药产业向现代大中药产业的拓展。

参考文献:

[1] 李泊溪.论现代中药产业推进战略的任务[J].世界科学技术,2001,(6):7-10.

[2] 张伯礼.扶持和促进大中药产业健康发展[J].中国食品药品监管,2010,(5):8-9.

[3] 河南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河南省志医药志[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

[4] 施建勇.中药产业经济与发展[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01.

[5] 樊丹.中医中药中国行走进中原大地[N].中国中医药报,2009-10-26(001).

[6] 田文敬,牛国顺.非遗保护语境下的河南传统中医药[J].中医研究,2013,(12):1-5.

[7] 尹江勇.科技创新支撑“豫药”崛起[N].河南日报,2009-09-08(005)

[8] 梁晓.我省中医从业者数量居全国首位[N].郑州晚报,2010-02-01(002).

现代中药发展范文9

论文摘要:中医现代化并不等于“中西医结合”,而是要借鉴并超越“中西医结合”;中医现代化必须研究“知识经济”的影响与要求,最主要的是要实现现代高效的中医药教育;发展现代中医药事业必须运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适应和遵从现代科技的发展趋势,实行多学科融合,加强学科发展。

“中医现代化”的命题,本身就是一个时代性极强的产物,它同时引导和预示着中医药学的未来。人类即将进人新的世纪,我国正由计划经济体制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人类正由“工业经济”、“后工业经济”时代走向“知识经济”时代。在此形势下,进一步分析、认识中医现代化的有关问题,对于如何实现中医现代化,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中西医结合”对“中医现代化”的历史借鉴

自西学东渐,清末医家倡中西医汇通以来,“中西医结合”己百年有余。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中医必须现代化”已渐成共识。对此,国家力倡,官员论证,学者论述。显见,“中医现代化”的提出与确定,本身就蕴含了“中西医结合”并不等于“中医现代化”,“中医现代化”要借鉴并超越“中西医结合”的逻辑关系。中医现代化,就是要运用现代的科技手段与方法,使传统的中医学在保持其合理内核的基础上,通过革新,发展成为现代科技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依据唯物史观,从学科发展的内在联系与过程看,“中西医结合”作为我国近现代医学的一个分支,经过发展演变,已兼容共扬了中医学与西医学的一些长处;还由于西医(现代医学)与现代科技体系同步发展的亲缘共生关系,“中西医结合”客观上已成为传统中医学与现代科技体系之间的连结点,对二者的沟通作了有益的尝试与实践。但是,由于中西医结合至今仍无独立而系统的理论,亦未能对中医学理论构架作出全面的研究与阐释,因而只能在传统中医学与中医现代化(现代中医学)之间,起着过渡探索性的中介作用,对于实现中医现代化具有宝贵而积极的借鉴作用。

发挥并利用中西医结合的成功之处,克服或避免其现存问题,就是中医现代化应从中西医结合中借鉴的东西。第一,中医现代化必须重视同步更新观念、重建理论、革新手段、确保临床,加强人才的素质教育与培养。第二,中医现代化必须坚持中医理论体系的主体性,而不是简单地以现代科技,尤其是现代医学现有的认识和标准为评判标准。第三,中医现代化必须以发展完善中医为目的,以多学科的互补为基础。第四,协同攻关,克服小生产方式。

中西医结合的实践历程,将不同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两种科学结合,互补应用,提高了临床诊疗水平,解释了中医学的一些原理,缩短了中医与现代科技体系之间的距离。中西医结合虽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医现代化,但其在传统中医学与现代中医学之间的中介与借鉴作用,不可磨灭。

2“知识经济”呼唤现代高效的中医药教育

从科学学与未来学的角度研究“中医现代化”,必须研究“知识经济”对中医药现代化的影响与要求。最主要者,莫过于“知识经济”对中医药教育现代化的要求与影响。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将对社会领域的各个方面产生影响,尤其是对历史悠久的“工业社会”的教育模式、教育体制、教育理论产生巨大的影响。在这样一种新的经济形态中,教育被赋予了特殊的使命,成为社会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解决产业结构升级对高素质劳动者需求日益增长的矛盾的关键。毫无疑义,我们目前的中医药教育,尤其是高等中医药教育,尽管教学内容仍以传统的中医药学为主,但其教育体制的主体构架及其教学模式等,仍是“工业社会”的产物。因此,必须研究“知识经济”与中医药教育创新、教育改革的关系,探索“知识经济”对高等中医药人员“智能教育”、“终身教育”、“通才教育”、“管理教育”、“素质教育”的影响。

知识经济的第一资源是智力资源,拥有智力资源的是人才,人才来自教育。要实现“中医现代化”,第一资源同样是具有相应能力、能够满足这种需求的“人”。可以说,没有高素质的,既适应当代科学技术进步的需要,又能继承和发扬传统中医药学精髓的人才,“中医现代化”将无法实现,中医药事业无法在知识经济时展、壮大。

“知识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知识必须与社会生产结合,必须进人市场,才能产生巨大的社会推动力和社会、经济效益。按此要求,高等教育必须是一个高度开放又高度有序的系统,其体制与运行机制、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等,都必须高度“现代化”。从这个意义上说,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要实现中医药现代化,首先应当是中医药教育,尤其是高等中医药教育的现代化。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要求运用市场机制建设和发展现代中医药事业

在我们探求中医药现代化,并为之努力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来自多个方面。除了中医药学科自身的特殊性及其与现代科技体系的差异等因素之外,资金的短缺、手段的落后、力量的分散、学科的封闭、中医药产业的集约化程度较低等情况,亦是制约其发展进步的原因。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逐步建立并完善的今天,我们应当也必须运用市场机制来建设和发展现代中医药事业。

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原理来看,我国的中医药事业客观上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医药卫生事业与产业。她既是一种需要国家计划性投人、社会各方多项投人、全民共享、有一定福利性的工作,亦是一种生产力的再生产过程,具有明显的经济活动属性。

要强调指出的是:依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原理和“知识经济”的要求进行分析,现代中医药产业不仅包括了传统意义上的中药生产、加工与营销,还包括了中医医疗卫生工作、中医药科研工作以及中医药教学工作。中医药科研工作的最终目的与结果是出科研成果.这些成果只有进行转化,只有与生产活动结合,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形成具体的生产项目,,成为现代中医药产业的组成部分,才能产生实际的社会与经济效益。教育具有既是经济基础,又属上层建筑的双重属性。从其传播文化知识,培养劳动者的生产能力看,它属于生产工具,是重要的生产力要素,因而属于经济基础的范畴。从其社会功能看,它要按一定国家、一定社会制度的社会需要、要求和道德规范来培养劳动者,它的产品—劳动者具有强烈的社会性和阶级性,因而又具有意识形态的特性,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教育的最终产品是人才,人才和知识只有与市场结合,才能产生效益。因此,只有运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原理和法则来建立中医药教育产业与市场,中医药人才培养工作的社会意义和经济价值才能得到更充分的体现,亦才能更好地促进中医现代化。当然,.从教育的特殊性出发,不能简单化地照搬市场经济的运作手段与方法,而要将其原理与教育规律相结合,创造性地建立和发展中医药教育产业与市场。

建国以来,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中医药事业有了飞速的发展。但是,由于历史的和学科的原因,中医药事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及再生产的实力都不高,尤其是事业发展受资金不足的困扰较为严重。无论是中医药科研、教学单位,还是医疗卫生单位,所用现代科学仪器设备的数量与质量都不高,无形中阻碍了中医药学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发展自身的进程。我们可否考虑,加大中医药学科技成果转化为现时生产力的力度,扩大中医药产业规模,提高中医医疗卫生服务的面及数量与质量,同时增加其社会和经济效益。再将其中的相当部份资金投入该项工作,使之成为再生产的资金。若能如此,中医药产业能形成一个良性发展的再生产体系与过程,则能从根本上解决资金短缺对中医药现代化的制约。

中医药产业的建立与发展,尤其要注意不断扩大再生产与集约化生产经营。形成并保持一定规模的生产经营,运用现代化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来管理和调节其产业活动,是中医药事业现代化的基本保障与措施。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克服传统的小生产方式及其思想带来的消极影响。

4当代科学的发展趋势要求现代中医药学必须与多学科融合、加强学科发展

中医药学要现代化,必须适应和遵从现代科技的发展趋势,即:学科高度分化、高度综合,以综合为主;知识的激增与陈旧率加快;“科学一技术一生产”一体化的进程加快;信息社会化的速度加快,效用增强。要研究和适应新的“生物一心理一社会一环境”医学模式的需要。要适应和满足我国医学的新发展、社会需求及疾病谱变化的预防、诊治的需要,医学的新发展,如:宏观的社会医学与微观的分子、量子医学并存,相互促进;医学工程学的兴起与临床运用日益扩大;心身医学日趋成熟和重要。社会需求变化,如:传统的临床治疗为主。临床治疗+康复+预防+保健;个人就诊及单位的公费医疗一社区医疗体系+社区医学。新的主要疾病,如:新型传染病的出现及某些老传染病的复发,遗传性疾病、城市病、职业病、心身性疾病的激增。

中医药现代化要适应和满足以上特点与要求,必须继承和坚持传统的中医药学的合理内核,并与多学科结合与融合,加强自身的学科发展。目前,尤其要注意将自身纳人与生命科学同步发展的轨道。

现代中药发展范文10

近日,在卫计委召开的“卫生计生法治建设和执法监督有关情况会”上传出,我国首部《中医药法》的立法工作已经完成公开征求意见,国务院法制办等有关部门正在将征求意见汇总,并根据意见进一步对草案修订完善。虽然何时出台尚没有确切的时间表,但毫无疑问这意味着中医药立法工作已经走到了“最后一公里”。

可以预见,即将颁布的《中医药法》,将从多个层面对我国中药行业带来深远影响。在新的政策和法律环境下,“中药现代化和中药国际化”或将迎来与以往不一样的发展。但值得注意的是,如何实现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如何实现走出去与沉下来的平衡,仍然值得深思。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根据此前流传出来的《中医药法》征求意见稿,国家将保护传统中药加工技术和工艺,支持传统剂型中成药生产,鼓励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开发传统中成药。可以看到,国家一方面在提倡中药生产加工应继承传统,另一方面也在鼓励中药现代化。

对于前者,中医药几千年沉淀中的许多精华尚未被挖掘,同时也遗失了许多传承,因此保护传统技术工艺、生产传统剂型自然非常必要。对于后者,本报特约观察家、河南太龙药业OTC营销中心市场推广总监吴延兵表示,国家鼓励用现代技术开发传统中药,是因为相比西药,中药研发投入、创新不足的问题长期困扰行业发展,致使中医药的国际竞争力明显不如西药。因此,此举是加大扶持中药的研发力度,加大中药创新力度。

“现代工艺在传统中医药领域的应用,对于规范中药的标准,发挥中医药优势的同时又使其传承不再那么困难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报特约观察家、内蒙古康恩贝药业执行总经理刘新忠指出,事实上近年国家正大力推进中药产业现代化,利用现代科学的理念重新诠释中药,按照西药的方式生产中成药,使传统中药向现代中药转变。虽然我国的中药生产工艺有一定的进步,但离现代化医药工业优质化生产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中药产业的生产技术尚未摆脱作坊式生产的局面,缺乏科学规范的标准和质量控制手段,很难保证产品质量的均一和稳定性。传统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的生产标准不能规范、质量管理无法严格是我国中药始终饱受争议的主导原因。

那么,面对中药发展的现实难题,中药现代化是否是一剂“良药”?对此,吴延兵认为,中药的发展走现代化、标准化道路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提升中医药获得国际认可、国际竞争力的必经之路。

“中医药具有其已经形成并经受了历史检验的独特理论,如果简单的实现现代化或者标准化肯定不可取,应当是根据具体产品的特点实现传统中药和现代技术的有机融合。”刘新忠强调,中药现代化今后的发展方向,应该着重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首先政府和产业界要实实在在地实现中药制剂的标准化、规范化,保证同一品牌的中药产品具有同样的效果,这应当是中药现代化的初步目标,也是中药进入国际医药主流市场的前提。其次是要明确中药有效成分和药理作用机制,同时中医药立法一定要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和明确的目标。

吴延兵的看法或许是一个传统与现代融合的支点。他表示,中药现代化不是要搞清中药的有效物质基础,提取中药的有效成分分离出单质,再走向化学合成的道路。中药讲究配伍,而且中医讲究辨证施治。所以,这个融合点就是,必须是中医理论指导的现代化中药制剂。

走出去与沉下来的平衡

相比起中药现代化的稳步前行,近年来我国中药国际化之路走得颇为艰难。虽然我国许多中药品种已经在东南亚、非洲等国上市销售,但欧美主流市场却迟迟难以打开,以国内知名中药企业天士力为例,其早在1997年就向美国FDA提交了复方丹参滴丸以药品身份进入美国市场的申请,但到如今仍然处于三期临床研究阶段。

其实,目前已经有些国家兴起了中医药热,而中药品种走不出去的原因还在于中药的国际竞争力不强。刘新忠认为,中药的标准生产和产品质量的有效控制无法有效实现;有效成分的确定和提取纯度的控制非常困难;疾病诊治过程中中药材使用的个性化特点使其有效的传播和传承变得困难,这些都是阻碍中药品种登上国际舞台的难题。

吴延兵则指出,中药肯定可以走出去。一方面,中医药立法将提高整个行业的规范化、专业化,并在此基础上提升中医药的国际标准,让更多的国家认可中医药,接受中医药;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大力提升,中国将是国际舞台的主角之一,中国各行业的产品都将逐渐被外人接受,中药品种也不例外;而且,传统中医药的的治疗理念正逐渐为世界所接受,传统医药受到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世界范围内对中医药的需求日益增长,这为中医药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能够走出去,但能否走好却是一个未知数。在此语境下,对于中药的发展方向,是否应该先沉下来,把整个中药行业的整体水平提升上来,再去探寻国际化道路?对此,有观点认为,两者其实并不矛盾,要想我国中药具有国际竞争力,确实需要从我国中药行业本身的发展先着手,在当前基础上实现突破,提升整体水平,但同时需要进行一些国际化探索和尝试,为今后做好铺垫。

其实,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近年来国家对于中医药的日益重视,以及陆续出台的相关扶持政策,正是沉下来的一种表现。特别是中医药的立法,把中医药从行业层面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将会导致整个中药行业环境得到巨大改善,朝着更加规范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现代中药发展范文11

一直以来,中药学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发生、形成、进步和发展,历代统称“医药同源”。中药学不仅具有医学性质和自然科学属性,而且是人文与科学的统一体。中药学充分体现了东方文化的底蕴和思维,以整体观和系统论指导中药学学科的理论和实践,并以中医学独特的生理观、病理观、疾病防治观,从整体联系上把握天然化的用药取向和防治原则。中药学学科是以中药四气五味、升降浮沉、性味归经、功能主治、君臣佐使、七情和配伍组方为理论基础,具有严密的规律性;其增强药效、减少毒性、改变性味归经,形成适用辨证用药的独特技能体系,及其据证拣方、即方用药,宜丸、宜散、宜膏、宜汤、宜酒等的中药制剂,形成了丰富的中药剂型和剂型选择原则;中药道地药材的选择以及栽培技术,保证了中药材的优良品质和地区特色;中医“证”的动物模型使中药研究从经验科学走向实验科学,推进了中医药现代化。几千年来,中药学从药性理论、道地药材、加工炮制、中药制剂、配伍组方到辨证用药及临床使用评价,形成了系统完整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技术和方法,构筑了科学的中药学学科体系。中药学专业是高等中医药院校最早设置的专业,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中不断完善,不断创新,为中药学的学科发展、专业分化、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中药现代化以及中药走向世界作出了重要贡献。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中药现代化的加速,中药学学科不断分化,中药学专业结构布局呈现新的发展态势。依据国家颁布的新专业目录,不仅有中药学、中草药栽培与鉴定、中药资源与开发、中药制药等专业,还出现了与中药学相关的专业。尽管如此,中药学专业仍然是中药学类专业的母体专业,仍然是已分化出新专业的基本专业。但中药学专业与已分化出来的新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的侧重面上、在主干学科的划分上、在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的整合上、在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上等,都急需科学界定和厘清。目前中药学专业建设存在培养目标针对性不强,课程体系庞杂,知识结构零乱,社会服务面向随意性大,实践适应性差,人才培养模式定位论证不足等问题,需要结合中医药事业和中药产业的发展进行改革。中药学专业作为母体专业在面对国内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大健康产业快速发展和中药产业国际化发展的大格局下,应根据中药学的学科属性合理定位人才培养模式,遵循中药人才成长特点明晰培养过程,坚持“宽口径、厚基础、重传承、求创新”的培养要求改革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应针对社会服务面向科学定位中药学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制定中药学专业教育质量标准规范中药高等教育办学,使中药学专业教育充分发挥基础性、统领性和全局性作用,同时为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奠定基础,为其他分化专业发展提供借鉴和人才支撑。

2以服务大健康产业发展明晰中药学人才培养类型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也不断升级,在国际健康大趋势和国内生活方式、生活习惯改变的大背景下,大健康概念应运而生。国内中药企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以中草药饮料、中药日化品、中药保健品等为代表的中药衍生品行业逐步成熟,成为引领“大健康”产业壮大的中坚力量。中药衍生品进军“大健康”产业具有双重天然优势。中医讲“药食同源”,中医药理论与中华养生文化相辅相成,为中药新产品的研发和质量提供有力保障,也将进一步推动中医药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及老龄化社会到来的今天,大健康产业已成为21世纪的黄金产业,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是大健康产业发展的重要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由此,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必须依据大健康产业发展进一步明晰社会需求的各类人才类型。

2.1培养中药应用技术型人才

目前中药应用技术型人才需求量大,需求范围广。如中药农业发展需求的中药栽培技术人才;中药工业发展需求的中药加工、中药炮制、中药鉴定、中药产品包装人才;中药商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市场开发人才、中药国际营销人才;中药知识产业发展所必须的中药科技信息人才、中药外贸外语人才及熟知国际医药产业发展规划和法律法规的人才等。中药类专业教育应积极调整中药学专业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在打好宽厚基础的前提下,培养广适应、快转型的应用技术型中药人才,从而适应中药健康产业发展需要。

2.2培养中药创新型人才

我国加入WTO后,先进工业国家的技术、产品向国内的广泛渗透,为我国中医药的发展既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医药事业,使我国中药产业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有应有的地位,必须培养出一大批高素质、高层次、适应性强的中药创新人才。现代社会需要中药类人才具有扎实的中医药基础理论、熟练规范的实践实验操作能力,熟练掌握专业的思维和方法,具有能进行传承传统的中医药理论与技术和中药新药的开发与研制,能解决实际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能开展社会人文工作和解决管理过程问题等能力。中药学专业教育应把培养创新人才作为重点,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改革培养途径,强化教师的指导力量,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批判精神,营造宽松的教育教学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3培养中药国际化人才

中药学专业教育要服务于中药现代化和中药国际化发展,必须通过调整中药学专业教育计划和培养方案,以大中药为基础,以提高综合素质为目标,培养学生的中西文化交流能力和语言表达沟通能力。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打好中医药基础和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使学生中西医药贯通,实践能力强。培养学生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的能力,能用现代化学、药理学知识阐明中药作用的物质基础和机制。拓宽学生国际化视野,能够熟悉植物药国际市场开发规划,具备推进中药国际市场开发的能力。

3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改革中药人才培养模式

中药高等教育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历程,对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虽然共识大于分歧,但中药学专业教育仍然存在着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创新的争议。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对天然药物的开发研制与中药传统理论和技术在中药人才培养上的矛盾,直到现今也没有明确处理好关系,仍然在中药学专业教育计划、培养方案和课程整合以及实践教学过程中反映不一。因此中药专业人才培养应该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以中药学的学科属性为基点,尊重中药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坚持“传承有特色、创新有基础、服务有能力”的中药人才培养原则,积极改革中药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3.1传承有特色

中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坚持中医药的理论与技术的传承,这是中药学发展的根,更是中药学应用的源。几千年来形成的中药理论与技术在现代医疗实践中依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辉。尽管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先进医药技术对中药研制取得了重大进步,仍然没有打破中药学理论与技术的智库体系,仍然保持着看得见、用得上、摸得着、疗效客观的价值。中药研发的事实一再证明,中药道地药材的品质,中药制药的优质产品,中药加工炮制的精湛工艺,中药配伍组方原理,中药性味,中医“证”的动物模型和辨证用药以及中药衍生品等无不是现代中药研制的源泉。由此,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应坚持中医药特色优势,增加中药传统理论和技术教育内容,只有不脱离根本,才能使中药人才发展有后劲。

3.2创新有基础

中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注重创新能力培养。中药学创新的基础一方面是中医药文化基础,要具有深厚的东方文化底蕴和中医药思维,把握中药运用的整体联系、功能、变化的演变规律;另一方面是现代医药学基础和现代科学技术基础,特别是能利用世界上最新的高、精、尖技术为发展中药学服务。中药人才培养要实现创新有基础,最核心的问题是要解决继承与创新的关系问题,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坚持厚基础、重传承,要坚持继承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继承的反映。要通过创新能力的培养推进中药学的科学发展。

3.3服务有能力

现代中药发展范文12

关键词:现代生物技术;医药领域;应用

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急速进步,尤其是分子生物相关先进理论成果、当代先进技术不断侵入现代生物技术,全面社会需求,生物技术由高新技术代替过去传统技术俨然成为现代生物技术发展的必然。现代生物技术作为一项高新技术,其与医药领域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现代生物技术发展一方面能够促进医学基础学科发生革命性转变,一方面能够为医药工业开辟出又一片天地[1]。

1现代生物医药的重点领域

1.1肿瘤治疗

世界范围内,肿瘤死亡率在疾病死亡率中有着十分高的占比,每年各个国家用于肿瘤的治疗费用数以亿计。肿瘤属于一种多机制的复杂病症,现阶段依旧采取早期诊断、放疗、化疗等综合方式治疗,疗效并不十分客观,同时会对患者造成极大的痛苦。当前,唯有现代生物医药方可肩负起彻底攻克肿瘤的人类使命,肿瘤治疗着实进入到一个两难的局面。在对肿瘤患者机体癌细胞进行杀死时,同时会危机到患者机体的正常细胞。基于此,现代生物医学提出了导向治疗理论。导向治疗指的是借助抗体寻找靶标,就好似导弹的导航仪,于病灶中有效引入肿瘤药物,从而不至于伤及到其他正常细胞[2]。现阶段,在数百余种开发的现代生物技术药物中,存在一半被用于肿瘤治疗,对肿瘤发病机制研究、抗肿瘤新药研发及现代生物技术均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

1.2神经退行性疾病治疗

神经退行性疾病,好比小脑萎缩症、帕金森氏病、脑中风等,势必会愈来愈有赖于现代生物医药的发展。单单美国每年中风患者就超过80万,且死于中风人数达到20万,而治疗此类疾病的有效药物十分有限,特别是治疗不可逆脑损伤方面的药物更是极少,伴随神经生长因子、溶栓活性酶的开发为治疗此类病症带来了希望[3]。

1.3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

当前,现代生物医药在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诸多炎症是由机体自身免疫不足造成,好比风湿性关节炎、哮喘、皮肌炎等,全球范围内全年单单用于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费用超过千亿美元,治疗此类顽疾的高效基因药物市场前景十分可观。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艾滋病(AIDS)是属于对人类危害最大的一种病症,现阶段治疗AIDS仍旧还没有十分有效的特异性药物,但很显然,医药领域已经把攻克AIDS的希望寄托于现代生物技术。

2现代生物技术在医药领域的应用

2.1制取活性物质

在现代医药领域中,医疗环节应用的抗生素、菌体药物及酶制剂等各种类型药物,均是通过微生物发酵而成的,此类微生物发酵产物只不过是不计其数生物活性物质中的几种。一般而言,生物活性物质均是通过液体深层培养法而生成的,一些物质可发挥对生物体内酶活性予以抑制的作用,此类物质即为酶抑制剂,酶抑制剂在医药领域有着十分可观的发展潜力。在现代医药领域中,诸多生理活性物质均可借助现代生物技术得以生成。就好比,在治疗大部分关节炎过程中,体激素往往能够获得满意的疗效,体激素成分中可的松对于风湿性关节炎疗效则更为显著。而醋酸可的松属于以脱氧胆酸为生产的原料,通过32个环节的化学反应合成而来,如若借助黑根霉将黄体转换成11-a-轻基黄体酮,则能够省去多个不必要的化学合成工序,有效提升其收率[4]。

2.2开展基因治疗

自基因角度而言,基因治疗指的是将具备正常功能的基因置换或是增补到部分存在缺陷的基因中,进而实现对基因缺陷予以修复的目的。自治疗角度而言,基因治疗指的是借助导入遗传物质对病患机体细胞基因予以转变,进而实现防治疾病的目的,此种导入基因既可以是与缺陷基因有着对应功能的同源基因,又可以是与缺陷基因不存在关联的治疗基因。在应用现代生物技术开展基因治疗期间,多采用下述两种治疗方式:(1)生殖细胞基因治疗法,即借助现代生物技术对生殖细胞基因表达予以转变;(2)体细胞基因治疗法,即借助现代生物技术对体细胞基因表达予以转变。自理论角度而言,对生殖细胞缺陷予以修复,一方面能够对当代基因缺陷展开治疗,一方面能够保证基因缺陷不至于遗传到下代人细胞基因中。

2.3改进生产工艺

现如今,我国已设立了国家基因资源库、生物样本库及蛋白质库,将各式各样化学药物制剂技术、基因重组治疗性抗体、大规模培养、基因治疗等作为关键,通过一些大规模企业构建健全医产学研密切相融的新药研发体系。在应用基因工程技术改进药物生产工艺期间,其能够起到提升菌种生产性能和水平、简化工艺改善收率、优化工业生产菌种及极大降低生态污染等作用。世界范围内生物制药市场中基因工程药物已经占据很高的份额,有着高成长、不易攻破壁垒及极佳市场潜力等特点。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基因工程药物复合增速超过5层,平均毛利率高达80个百分点[5]。基因工程药物包括单抗、重组蛋白及新型疫苗等,近些年借助基因技术改进亚欧无生产工业、生成高产菌株的实例不断增多。

2.4单体克隆

单体克隆抗体一经问世,便得到医药领域专家、学者的热切关注,其不仅具备可标准化、质地均一、反应灵敏等优势特征,还能够展开大规模大批量的工业化生产。现如今,市场上已有数以百计的单抗治疗制剂、单抗诊断试剂,且还存在诸多单抗治疗制剂正在被开发。单抗偶合物能够展开机体定位诊断,有效促进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病症诊断工作的开展。单抗偶合物一方面能够促进机体肿瘤定位,一方面能够展开导向治疗,强化肿瘤治疗药物的细胞毒性功效,降低不良反应及用于杀死机体肿瘤细胞等。此外,单抗简易家庭诊断药物,好比糖尿病诊断药物、妊娠诊断药物等逐步在市场中推广,简易诊断法作为一种时展趋势将逐步由医院转至家庭。

3结束语

总而言之,现代生物技术在医药领域的广泛应用,为人类增强体质、攻克病魔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预防、诊断和治疗影响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方面也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基于此形成的生物医药产业是截至目前现代生物技术最为庞大的应用领域。

参考文献

[1]臧秀兵.浅谈生物技术在现代医药行业的应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27):32-32.

[2]黄金会,罗浩原.基于生物技术在现代医药行业的应用分析[J].生物技术世界,2015(9):155-155.

[3]王可炜,羊芳明.现代生物技术在中医药创新发展中的应用和挑战[J].按摩与康复医学(下旬刊),2011(36):34-35.

[4]高巍,刘佳.医药领域中现代生物制药技术的作用分析[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2(3):162-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