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积极心理学的意义

积极心理学的意义

时间:2024-01-20 11:01:47

积极心理学的意义

第1篇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7-0202-01

积极心理学是近些来年逐渐兴起一个全新的心理学研究领域,在吸收借鉴已有的成熟心理学研究手段的基础知识,以更加科学的检测手段、更加完善的实验手段,深入探究以美德为代表的人类积极一面,呼吁今后心理学的研究重点应该是研究人类作为智慧生物的有点,实现消极心理学向积极心理学的转化,再次基础上,不断提升人类整体的素质,提升人类的 生活质量与水平,对于人类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积极心理学的现状

心理学作为一种社会科学,从诞生之日起就背负起一种社会责任,并在自己的领域不断帮助人类,取得社会的进步、自身的发展、生活的幸福。解除人类心理上的疼痛与精神上病痛、为普通大众寻找一条通向幸福的道路、对天才的发掘是心理学的核心任务,在几百年的历史当中,心理学不断发展,不断地帮助人类获得心灵上的解脱、精神上的释放、为不同的人找到了不同的幸福生活、培养了诸多社会人才。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心理学的发展方向发生了偏离,为了抚平因战争而受伤的心灵,愈合战争的伤痕,心理学在研究的重点与实践的方向上不自觉得向前者转移,忽视了后者的要求,我们不得不承认,心理学的这种偏离对于帮助当时的人们走出战争的阴影,迅速的振作起来,鼓起生活的勇气起着重要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变化,人们不再需要心理学的这种过度的关怀,而是希望心理学能够帮助自己获得更好的生活,能够挖掘自身的能力。这种社会诉求不断强烈,心理学为了适应这一转变,开始对自身的研究领域与探究重点进行转换,将自己的研究重点与服务对象放眼于整个人类,而不是局限于一部分痛苦的人,将更多的努力放在帮助人类获得幸福生活方面。

积极心理学并不是对传统心理学的摒弃,而是对传统心理学的“扬弃”继承了传统心理学科学的研究方法与有效地测验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将这些研究方法进行创新,这使得积极心理学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并以自身符合社会需求、满足人类要求的理念与实践活动,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重视与喜爱,从而实现了积极心理学的转型。使得积极心理学更倾向于应用、更倾向于发展与进步。

二、心理学意义

可以说积极心理学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出一种人文主义的人人本思想,提倡人性的解放与回归,与传统心理学治标不治本的片面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力求回归到心理学最开始的目的与功用上,从而实现心理学在社会意义上的作用,展现出人性的真善美。积极心理学关心的重点是如何把人便成人,由一个自然人变成真真意义上的社会人,实现人的社会学价值,并且在此基础上实现人与人的和谐相处,实现人与社会的同一,人类社会经过几百万年的发展,社会模式、生活形态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我们不再像自己的祖先一样为了生存而绞尽脑汁,优越的物质生活,让我们有更多的时间、更多的条件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我们享受着舒适的生活,便捷的交通,高速的网络,但是如何才能获得一种幸福的生活,则困扰着绝大多数人,积极心理学正是力求帮助我们找到幸福的途径,完成当前心理学最为紧迫的时代使命。

三、教育学意义

积极心理学对心理学的认知提升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将促进人类的发展视为自身的终极目标,对心理学做出新的解读,认为心理学应该回答什么是人,人类追求什么的问题。新兴的积极心理学一方面反映出心理学对自身发展方向的修正,另一方面反映出时展的新要求。近些年来,教育领域开始逐渐的进行一些有益的尝试,对教学目的、教学手段进行改革,从过去那种过于重视学生的量化分数,转变为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以及完善的健康人格,在强调以积极合理的方式,既实现教学活动的目标,又能追求教育本身的价值,这种教育上的诉求逐渐与积极心理学结合起来,积极心理学提倡用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对待自己的生活与工作,将积极心理学引进到教育领域,有助于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从而引导学生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观。有助于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的健康成长。同时,积极心理学促进了教育学理论与时间的发展,将积极心理学融入到教育学之中,能够开拓教育学研究的领域,创新教育的方法与手段,更新教育学理论。保证了教育学的健康与发展,从教育层面,帮助人们寻找通向幸福的手段与途径。积极心理学对教育学产生了十分重大的影响,产生了十分积极的意义。帮助教育学不断更新自身,符合时代的要求,从而培养出社会需要的有着健全人格的全面人才。

结语

积极心理学提倡我们用一种积极的态度与生活方式来面对社会生活,解决心理难题,并对心理难题不断地做出新的解答,通过一些途径与手段,不断激发人类与生俱来的美德,不断发扬人类拥有的积极力量,使我们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之上越走越远,因此我们有必要对积极心理学进行充分的研究,探讨其在教育学与心理学上的重要作用,为人类发展做出贡献。

第2篇

关键词:积极心理;幸福感;情绪体验;心理能量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兴起于美国心理学界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以美国前心理学会主席Seligman的《积极心理学导论》为主要标志,许多心理学家开始涉足这个领域,在与消极心理学研究模式的对比中,形成了一场声势蓬勃的积极心理学运动,对教育行业和其他行业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积极心理学将研究视点转移到关注人性、社会和生活的积极面,它推动人们采用更加开放和欣赏性的视角重新认识人类心理潜能、动机和能力,以科学的方法探索人类适应复杂社会的最佳行为,关注如何系统建设人类性格力量和高尚的品德。

中学生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生活在各种信息过度传播的社会中,很容易受到各种复杂社会因素的影响,从而使他们的成长过程产生不确定性。以往学校主要关注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的少数学生,且往往是从思想政治的角度为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不当的方式可能会起到相反的效果,给学生的心理带来新的压力。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根本得不到积极的心理关注,这不利于大多数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新形势的发展要求教师必须更新观念,用新的视野审视当前学生成长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并找到合理的解决方法。积极心理的课堂应用能够帮助学生们认识自己优秀品质如同情、勇敢、聪明、耐心等,强化学生将这些能力应用在日常生活中,将外在激励转化为内在的心理能量,从而使他们的学习动机增强,更具坚持性,激发学习兴趣和成功信念,从而增加学生的内心的幸福感。

积极心理学在中学生教育过程的应用,要立足于应培养学生发现幸福、体验幸福、创造幸福的能力,使中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一、增加幸福心理教育,丰富学生的精神生命,使学生有真正的积极情绪体验

著名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教育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获得幸福,不能以任何不正当的借口牺牲这种幸福。教育过程本身不单单是知识传播的加速器,更是健全人格、精神快乐和幸福感的加速器。现在的学生在“减负”和“提升素质教育”的口号中,依然是早起晚睡,日复一日地重复单调知识的学习。他们虽然学习了大量系统的自然的知识、社会的知识,却唯独没学到关于如何关注自己心灵,自身精神健康的知识。

幸福心理教育就是要改变教育的这种现状,把丰富学生的精神生命作为核心,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中的主体作用,让教育真正触及到学生的心灵,使每个学生成为自己精神世界的主人,从而求得精神生命的升华与超越,达到善与灵魂永恒地成长。在这种状态下,学生就能感受到真正存在的价值和幸福。

二、培养中学生的积极人格,达到优化学生人格结构的目的

积极心理学在人格研究中认为,生理机制、个体行为和社会环境这三者的交互作用是形成人格的主要机制,但它更强调后天社会文化环境对人格形成的影响作用,后天获取的积极力量能帮助人们形成积极人格。在这样的理论指导下,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考虑多因素交互影响对学生人格形成的机制,分析导致学生人格缺陷的不利因素,调动和强化影响学生形成积极人格的有利因素,从而达到人格结构优化的目的。强调把增进学生的积极体验作为培养他们积极人格的主要途径,关注学生认知过程和行为过程的情绪体验,将积极体验和课堂教学形成联结,从而形成学生学习和心理成长过程的良性循环。

三、增加学生的心理团体训练课,唤起学生的幸福情感体验

情感体验是打开心灵之门的钥匙,是沟通心灵空间的桥梁,幸福情感的培养依赖于学生心灵的感悟,依赖于对幸福情感的感知方式。斯普朗格认为,教育的核心就是把人格心灵唤醒。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从生命深处唤醒学生沉睡的自我意识,将他们的创造力、价值感、生命感唤醒。在团体心理训练的体验中,学生内心深处会产生复杂的心理活动,或喜或悲、或爱或憎。有对过去生活的再认识,再体验,再反思,也有心理矛盾之间的相互激荡和冲突。通过这样的心理拓展训练,可以促进学生幸福情感的发展,增强心灵的感悟性。可以不断增强学生的情感洞察力,最终能体验和理解别人情绪表现和内心感受。逐步达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不良情感,增加自己幸福、积极的情感。学生们的积极情感增加了,消极情感也就自然而然地就减少了。

四、开展心理活动,积累学生的幸福指数

学生的群体学习是社会化过程的主要途径。他们在反复的比较中矫正自己的角色和行为,从而获得自己成长的独特方式。定期举办成长过程得与失的理性对比讨论,帮助学生明白什么对自己是最重要的东西,懂得理性地取舍,同时积极思考如何克服消极情绪,建立起良性的情绪系统。懂得自我调整,懂得珍惜,懂得放弃。

教会学生用幸福账本记录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把每天幸福的事情和痛苦的事情记录下来。如果幸福事情比难过的多,那么这一天就属于幸福的一天,反之则就是不幸福的一天。以每月为单位,对自己的账本记录进行分析讨论,如果账本上幸福的天数比不幸福的天数多,那么这个月的幸福就是盈余的,要对幸福进行梳理和总结。反之,要对消极情绪给予合理疏导。通过这样的训练活动,学生就能增加创造幸福和储存幸福的能力,获取消除消极情绪的能力和技巧,提高自己的情商。

总之,在积极心理学理论的指导下,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学会感恩,学会保护,学会回报,学会责任,学会体谅,学会友爱,学会付出,学会自信,学会赞美,学会聆听等。同时学生在活动中,增强了幸福获取能力,提升了感受幸福的层次,积累了个人幸福感指数。

参考文献:

[1] 苗元江,余嘉元.积极心理学:理念与行动[J].南京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82

[2] 任俊,叶浩生.积极人格:人格研究的新取向[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3]李广文.新时期学生积极道德人格的培育.理论与改革,2005,5.143一14

[4] 郑雪,王玲.学生幸福感及其与人格特征的关系.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3,11(2):105一107

第3篇

【关 键 词】 积极词汇;中心意义;具体意义

根据“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的教学指导思想:课堂教学应注重积极词汇(核心词汇)的掌握和应用,因为准确全面地掌握积极词汇(核心词汇)对提高在校大学生英语应试和应用能力有明显的推动作用。据初步统计,“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1-4册的课文基本覆盖了《课程要求》所规定的一般要求层次的全部词汇,并在练习中侧重对积极词汇的训练,充分体现了编者积极词汇掌握的重视。“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一册积极词汇的覆盖量是408个,第二册积极词汇的覆盖量是300个,第三册核心积极词汇的覆盖量是293个,第四册积极词汇的覆盖量是100个,“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材”从第一册至第四册的积极词汇量总计为1098个。为什么准确并全面掌握大学英语积极词汇(核心词汇)对提高在校大学生英语的应试和应用能力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呢?如果从“外语教学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在外语词汇教学中,学生对英语词汇的掌握上常常出现这样两个问题,要么只完成了对英语词汇的感知学习,即仅仅完成对单词的读音、拼写、形状的感觉登记和短时记忆的储存,但是英语词汇的掌握必须完成感知学习和深层理解学习;要么在讲解英语积极词汇的时候,顾虑到课时压缩的不利因素,为尽快完成课程教学进度,往往只简单地讲解积极词汇的具体意义,无意识的忽略了积极词汇的中心意义讲解,殊不知英语词汇中中心意义的掌握尤其重要。

从“外语教学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词汇的学习和掌握要经过三个步骤:词汇的感性认知(输入阶段),词汇的逻辑推理思维(储存阶段)和词汇中心意义的“再认和再现”(输出阶段)。换个新的解释,就是词汇的短时感觉记忆登记,词汇长时记忆储存加工,语义编码信息的提取和输出。下面我从“心理学”和“生理学”的角度解释这三个步骤的规律性。

第一:词汇的感性认知是词汇学习的第一步骤,也称“短时感觉记忆登记”,它是当学习者接触到词汇后,大脑半球皮层上形成视、听、动觉皮层区域之间足够复杂的暂时神经联系复合体活动,也是从“短时感觉记忆登记”过渡到“长时储存记忆加工提取的前提”。但是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词汇输入的“短时感觉记忆登记”仅仅是人的视觉、听觉、动觉相互配合的过程,一个感性的直觉活动,更多涉及的是人的生理活动,用比较形象的解释是:视觉登记指眼睛看到的是词汇的形状;听觉登记指耳朵听到的是词汇的读音,语调;动觉活动指讲话,朗读,默读以及书写,需要提醒的是,这个阶段的学习,学生仅仅感知了词汇的外壳。

第二:词汇的逻辑的或推理的思维是词汇学习的第二步骤,也是词汇学习比较难以完成和忽略的过程。它是超越生理,已经过渡到心理的较高水平的自觉性推理学习,它让学生感受的不仅仅是词汇语言的外壳,而是对词汇的逻辑推理思维,这个过程已涉及到词汇长时记忆的储存,词汇具体意义和中心意义的理解,逐步形成对词汇概念最本质特征总和的认知。这个过程很关键,也很有挑战性,它需要教师在课前,课中,课后在积极词汇讲解内容“多”与“少”,“点”与“面”,学生词汇练习的“精”与“泛”,“趣味性”与“实操性”的结合。凡是涉及到词汇具体意义和中心意义讲解时段也就进入了词汇掌握的关键时段,这个时段就是积极词汇逻辑推理的思维时段,它以从词汇语言的外壳感知过渡到词汇语言深层意义的理解,是相对于词汇学习的第一步骤(直觉感知活动),是比较耗时的学习时段,作为教师在这个时段务必把词汇所包含的中心意义讲透,讲全面,尤其是积极词汇。下面我举个例子来说明兼顾积极词汇中心意义和具体意义掌握的重要性。

“vehicle”具体意义包括:

1. n. a machine that is used to carry people or things,especially on the ground on the roads,including cars,buses,trucks,vans,motorcycles,bicycles,sleds,sleighs,and carriages,“cars,buses,trucks,vans,motorcycles,bicycles,sleds,sleighs,and carriages,but not trains or airplanes.”(各种交通运输工具)

Only certain motor vehicles are allowed on the express ways.

Twenty vehicles were involved in the crash on the highway;

2. n. a means of carrying or delivering something. (传播媒介或传播手段)

Rats are often a vehicle for the spread of disease.

The dramatic actress chose a comedy vehicle for the next project.

通过实例我们不难发现,综合了单词“vehicle”的两个具体意义之后,单词“vehicle”的中心意义一目了然地出现在了我们的意识里,它包含所有的交通工具,也表达一种传播媒介或传播手段。因此,教师在讲解英语积极词汇的时候,应当兼顾词汇的具体意义和中心意义。

如果从语言材料的记忆规律分析,词汇学习的第二步骤即积极词汇的逻辑的或推理的思维,词汇学习已从感觉记忆、短时记忆进入到词汇的长时记忆学习,长时记忆学习也称语义记忆学习。按照规律,进入短时记忆的信息,如不予重温,很快就会消失,况且短时记忆倾向于保持逐词内容,而长时记忆则倾向于“保持意义”,可以说这个阶段的英语词汇学习就是长时记忆中的“保持意义”加工储存阶段,它需要学生花费精力完成对词汇的中心意义(深层意义)的理解并长期以语义编码的形式储存起来,以备进入词汇学习的第三步骤,即词汇输出时能随时提取所需信息。

第三:词汇中心意义的输出—词汇学习的第三步骤。这个阶段学习的重点应该从第一步骤“词汇的感性认知”和第二步骤“词汇的逻辑推理思维”由教师承担课堂“主角”过渡到由学生承担课堂“主角”的角色转换。也就是说,前期的词汇教学重点是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吸收,中、后期的词汇教学重点是消化和输出,它是由词汇“领会式掌握”层级过渡到词汇“复用式掌握”层级。词汇“领会式掌握”层级是指学生对词汇的感知和理解,这个过程更多涉及词汇讲解、造句、浅层阅读等形式的训练;词汇“复用式掌握”层级是指在有言语信息输入的情况下“再认”某种材料,或在没有言语信息输入的情况下主动地“再现”某种材料,这个过程更多地涉及写作和深层阅读等形式的训练。从心理学角度讲,“领会式”认知学习刺激人的大脑神经末梢,“复用式”认知学习刺激人的大脑中枢神经,如果要让学生掌握积极词汇的中心意义,必须重视激活学生大脑中枢神经的“再认”和“再现”的“复用式”认知学习,即重视“积极词汇的逻辑推理思维”和“词汇中心意义输出”等环节。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安排一定数量和质量的课后阅读和写作练习,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务必注意发挥教师的监督作用,规律性地检查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情况,真正做到有始有终。

随着高校教改的逐步完善,如何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参与意识,通过兼顾学生英语知识的积累与英语知识应用的能力关注,实现提升学生的文化涵养并激发学生对差异文化的兴趣。

【参考文献】

[1] 朱纯. 外语教学心理学[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第4篇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德育;建构;教学方案

积极心理学所看重的乐观进取、积极情绪、积极意义、内在动机等要项,也正是德育教学的核心价值,通过教育的过程,让学生的生活更加丰富,展现生活的意义与价值,使每个人的社会生活能更加精彩。以下笔者提出几个德育教学可努力的方向。

1.各阶段的德育教学,应以知识的引导为主轴

德育教学以追求最好、最幸福的生活为目的,而这种生活则有赖于知识的引导与思维。诚如亚里士多德所述,靠理智引导的生活是一种最好、最幸福的生活,只有依靠人性中的理性和心智能力,才能促使人们做出正确的选择,并朝向善的目的而发展。积极心理学的意义在于尝试补充(并非取代)人类的受苦与失调情绪,使心理学对人类的经验有更完整与平衡的认识,以创造更为和谐、幸福的生活。但是,要乐观进取,获得积极情绪、积极意义及内在动机,则有待人们的知识引导,学生应利用自己的智慧,来消解语言和文化的障碍,化为成长的动力,以成就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2.德育教学课程设计,应强调各级学校的衔接与统合

德育教学课程重视人的生存、生计、生命与生活四大层面的关联,而且要从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等层级,循序渐进地学习。除了正式课程外,还须通过随机的科目整合的方式来进行教导与学习。在课程的设计上,重视各学科的统整性及与生活关联性。尤其教学的过程要以真实的问题来让学习者进行思考,并期待通过问题解决的历程,让学生去体验与感受。积极心理学家也看重这一点,强调学习者的乐观进取、积极情绪、积极意义及内在动机,由学习者去自我建构、自我引导,通过相互合作学习及脉络性学习,从体会中省思个人行为,从省思中重新诠释生活的意义与价值。

3.德育教学的议题宜多元化,以起到相互启发整合的功效

德育教学的议题要多元化及具有统整性,强调彼此的关联性与应用性,使学生习得统整性的知识,跟生活经验作适度的联结,也可有效利用网络资源,来提高其学习兴趣及知识的应用性。尤其要重视生活经验中的积极意义。在多元化与生活化的课程安排下,来引发学生关怀与认识生活的兴趣,营造有生活力的校园文化。积极心理学中的乐观进取、积极情绪、积极意义及内在动机等,均是不可或缺的元素。例如Peterson的研究就指出:乐观有助于强化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也有助于维持良好的健康习惯,可降低不良事件再次发生的概率,容易找到社会中的支持力量。诸如此类的心理感受及行为表现,均可为学校实施德育教学与学生辅导工作提供参考依据。从问题的分析转到介入问题解决,以增进学生的正常发展与心理健康。依据Beane的课程统整概要图,由主题而概念,再至活动的进行模式,应是德育教学课题可以推展的方向。

4.德育教学的实施,应着眼于培养学生挫折承受力

德育教学重视认识生活,理解生活,珍视生活,进而能体悟生活的意义与价值。在生活的长河中,不论学生处于哪个发展阶段,都可能遭遇困境,因而有需要培养其应付挫折和处理负面情绪的能力。积极心理学聚焦品格长处、积极情绪、积极环境的发展,使学生积极思维,了解生活的事实,知道自我、他人、社会及大自然的根源,有能力欣赏彼此的美与可贵,珍爱自己、尊重他人及热爱自然,强化挫折承受力,共创美好的生活。

德育教学是要辅导学生去理解“生活的艺术”。生活的艺术是人类在面对现实情境时,能把学习的潜能表现出来,并且能懂得珍视生活、关怀生活,养成灵活、创新的思维习惯,体现生活的意义与价值。学生以人文关怀的省思,探索生活的意义,培养思想情操,建立合宜的人生价值观;以良好品德,建构高尚的人格,体现生活的活力;以积极情绪和积极意义为主轴,追求幸福与快乐的人生;顺应生活的旋律,分享和感受生活的果实,体会生活的哲学与智慧。

参考文献:

[1]陈洪霞.积极心理学对心理教学的启示[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4).

第5篇

1积极功能评估的几个热点

强调人类积极品质的积极心理学的兴起为临床心理评估提出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临床心理评估对人类积极功能的测量已有很长的历史,如马斯洛提出的自我实现等等。近年来研究者对人类积极功能的测量与评估充满了热情和关注,积极心理学正式提出以后,大量积极心理品质和测量这些品质的工具被开发出来。下面简要介绍几个积极心理学研究主题和相应的评估工具。

1.1 心理幸福感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well-being,SWB)和心理幸福感(Psychologicalwell-being,PWB)有着不同的哲学取向,两者都与临床心理学相关,但以往的研究更多的关注SWB而非PWB[。SWB通常被定义为高正性情绪,低负性情绪和高生活满意度,而PWB则反映个体自我完善或成长而生的积极体验,由自主、胜任、环境控制、生活目标、和谐人际关系和个人成长六个成分组成。从积极心理学视角来看,PWB更符合其理念。对PWB的研究发现,低心理幸福感是某些精神障碍的风险因素,而提高PWB可有效减轻情感障碍的残余症状。评估PWB的经典工具是Ryff等编制的心理幸福感问卷,每个成分由14个条目测量,共84个条目,中文版有较好的信度,但结构效度不理想。

1.2 创伤后成长(PosttraumaticGrowth,PTG)

创伤后成长是临床心理学关注积极功能的另一个例子,所谓创伤后成长指的是个体在应对严重生活应激过程中所产生的积极的心理变化。传统临床心理学更多的是关注创伤给个体带来的痛苦和损伤,而PTG则看到了创伤给个体带来的积极影响。PTG是个体对创伤事件进行斗争、应对的结果,对个体发展具有积极的、建设性的功能。测量PTG的工具有多种,其中创伤成长问卷(PosttraumaticGrowthInvento-ry,PTGI)应用最为广泛aPTGI共有21个项目,包括与他人关系、新的可能性、个人力量、生活欣赏和精神改变等五个分量表。中文版在经历汶川地震初中生中具有较好信效度'

1.3 人生意义(meaninginlife)

人生意义是人们领会、理解自己生命的含义,并意识到在自己生命中的目标、任务或使命[7]。人生意义更多的是作为哲学命题来探讨,首次将其纳入心理学范畴的是心理治疗大师弗兰克尔,在其看来追寻意义(SeekingforMeaning)是人类的基本动机之一。伴随着积极心理学运动的兴起,对人生意义的研究更是出现了复兴的势头[2]。不少研究发现人生意义感在应激和抑郁间起重要的缓冲作用'

测量人生意义有很多,最常用的有生活目的测验(Pur?poseinLifeTest,PIL)和生活目标指数量表(LifeRegardIn?dex,LRI)以及近几年发展起来的生命意义问卷(MeaninginLifeQuestionnaire,MLQ)。PIL基于Frankl的生命意义概念发展出来的,用来测量个体发现生命意义和目的的程度,包括20个题目,具有较好的信度,效度不理想。LRI包含两个14个条目的分量表,分别评估个体通过有意义的人生目标来理

解自己存在的目的和考察个体意识到这个目标实现之后伴随出现的完满之感。LRI具有较好的信度区分及预测效度,但结构效度不很理想。MLQ是通过对以往存在的人生意义量表及相关概念进行整合后发展的工具。主要评估人生意义体验和人生意义寻求。前者是指个体目前所体验和知觉自己人生有意义的程度,后者指个体积极寻求人生意义或人生目标的程度。该问卷共10个条目,每个分量表5个,跨文化研究发现具有较好的信效度,中文版的信效度也很理想,与原版基本一致。

1.4 感激(Gratitude)

作为一种情感特质指个体以感恩之情认知或回应他人恩惠的一般化倾向。感恩问卷[1ff|(TheGratitudeQuestionnaire-6,GQ-6)用以测量被试在感恩倾向上的个体差异,主要涉及个体在感恩情绪体验的频度、强度和密度上的差异。7点量表的方式让被试评定,得分越高者代表其感恩倾向越高。GQ-6为单因子结构,拥有良好的信效度,与积极情绪、生活满意度、宽恕等均有显着正相关,与消极情绪有显着负相关。Adler和Fagley编制的感激问卷(TheAppreciationInventory)从八个方面来测量个体对自己所拥有事物的感激之情。该问卷包含57个条目,每个维度由5-10个条目来测量,具有不错的信效度,同时作者编制了18个条目的简式版。

1.5 宽恕(forgiveness)

在临床干预上尤其独到的作用--它能有效地解决人们的抑郁、内疚、愤怒、焦虑和恐惧等情绪问题,治疗那些在未成年时受过性虐待及无法接受父母或亲人的死亡的求治者,也有助于解决人格障碍、酗酒者家庭、婚姻关系破裂等问题,甚至还有人发现宽恕的干预可以减轻癌症患者的心理压力。测量宽恕的问卷有与侵犯有关的人际动机问卷(Tansgres-sion-RelatedInterpersonalMotivationsInventory)禾口Enright宽恕问卷(EnrightForgivenessInventory)和宽恕意愿量表(Will?ingnesstoForgiveScale)[12]。

1.6个体成长

个体成长既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关注的概念也是积极心理学强调的主题。与个体成长相关的量表有多种,下面简要介绍个人成长主动性问卷[13](Personalgrowthinitiativescale,PGIS)和好奇探索问卷[14](CuriosityandExplorationInventory,CEI)。个人成长主动性是指个体积极主动有意识的去提升和完善自己的倾向。PGIS为9个条目组成的单维度问卷,所有条目相加获得总分代表个体主动成长的程度。PGIS与心理幸福感等积极功能评估问卷显着正相关,与消极心理功能评估显着负相关,具有不错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和重测系数。CEI是个简短的问卷,只有7个条目测量2个小特质:探索(explo?ration)和全神贯注(absorption)。前者指个体对新奇事物和挑战的探索的行为方面,后者指个体做事时的专注,又称涌动(flow)。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与很多积极功能评估问卷显着相关。

1.7此时此刻

关注个体“此时此刻”或“当下”是人本主义治疗大师罗杰斯提出的重要治疗原则,也是积极心理学的关注点。个体对“此时此刻”的体验和感悟可以提高个体的心理幸福感和减少负性情绪。专注-注意-觉察量表[15](MindfulAttentionAwarenessScale,MAAS)主要测量个体对“当下”的觉察和体验,这种觉察是受个体自我调节的。该量表包含15个条目,采用6级计分,具有较好的信效度。个人真实性[16](Authen-ticity)是以人为中心概念的变式,包括三层含义:自我异化(self-alienation)指体验到的经验与真实自我的不一致;真实生活(Authenticliving)指个体的行为、体验到的情感与真实自我的统一性;接受外部影响(acceptingexternalinfluence)指个体前两个特征是否受外面的影响。个人真实性(AuthenticityInventory,AI)分别由4个条目测量上述3个概念,具有跨样本、性别和民族的不变性。自我异化与焦虑、压力显着正相关,真实生活与焦虑、压力相关不显着,而与幸福感显着正相关。

1.8测量积极功能的其他问卷

灵感包含唤起推动和超越的特性,采用灵感量表[17>(in-spirationscale)来测量。该量表包含4个条目,分别从个体体验灵感的强度和频度两个方面来测量,具有较好的信效度。

VIA长处问卷(VIAInventoryofStrengths,VIA-IS)包含240个条目,测量个体的24项长处特征,每个特征10个条目。一线希望量表(SilverLiningQuestionnaire)主要测量病人从他们疾病中看到希望及积极方面的量表。

2积极功能评估研究的未来途径

目前,各领域心理学家开发了为数众多的心理评估工具,用于临床评估的工具也非常多,如何将现存的工具运用到积极功能评估研究和实践中去,同时根据实际需要开发新的工具,我们认为可能存在如下三条途径。

第一,对已存在的涉及积极功能的临床评估工具进行整理和挖掘。例如像CES-D和STAI-类的量表既包含病理条目也包含积极功能条目,而非像BDI和SDS仅包含病理条目。过去,研究者根据传统临床心理学的观点往往使用这些工具评估人类消极品质,如焦虑、抑郁。现在,临床心理学就有可能从人类积极心理学角度来应用这类量表。

第二,将已经开发出来的积极功能评估工具引入今后的临床研究中去。吸收积极心理学所提倡的精神,在以后的临床心理学研究和实践中充分考虑人类的积极功能,将大量已存的积极功能评估工具引人今后的临床研究和实践,同时开发新的评估工具时应考虑积极功能方面。

第6篇

(一)积极心理学视角:职校生生命教育的基本内涵

1.积极心理学取向的生命教育是生命教育与积极心理学的深度融合。这种融合是源于生命教育与积极心理学在促进生命成长和发展方面共同的追求——幸福和丰盈的人生,在这一共同目标下,生命教育涵盖了更广的内容,而积极心理学提供了更有效的实现路径。2.积极心理学取向的职校生生命教育是其他取向生命教育的有益补充。积极心理学取向并不排斥健康、伦理、社会、生死等取向的生命教育内容。当下,职校生确实存在着生命意识淡薄、生命观念扭曲、生命意义虚无等问题,需要对其进行保护生命、珍惜生命、提高生存技能的教育。积极心理学取向的生命教育从积极情绪体验、积极生命品质培养、积极生命关系建构等方面入手,更能激发职校生的积极力量,满足职校生的心理需求和生命诉求。3.积极心理学取向的职校生生命教育是一种既教人“何以为生”,又教人“为何而生”的双赢教育。积极心理学在教育领域的实践表明,积极情绪能产生更为全面的注意力、更加积极的思维,积极生命品质的培养和自身突出优势的发挥能带给学生更多的成就感、意义感、幸福感,而这种幸福感、意义感反过来又能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这种双赢的教育能够更加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优势,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甚至可能带来职业学校精神面貌的彻底改变。

(二)职校生积极生命教育的核心内容

积极心理学取向的职校生生命教育更强调从积极的视角对学生进行积极力量的培养与挖掘。1.积极的生命情感教育。积极的情感是个体在内外事物的影响之下而感受到快乐的、积极向上的情绪。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积极情绪能促使个体充分发挥积极主动性,使认知更全面、准确,特别是能产生一些创造性或创新性的思想和行为,而且这些思想和行为也更容易迁移到生活的其他方面。积极情绪可以扩展并建构人的智力、社会和身体资源,积极情绪的累积可以成为人们抵抗挫折与不幸的心理资本。面对职校生积极情绪体验的严重缺乏,积极的生命情感教育迫在眉睫,这也是生命教育最有效的切入点。2.积极的生命品质教育。人性的积极品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要素,更有助于人类深刻地理解自己。长期以来,受功利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职业学校注重学生知识和技能的习得,而忽视了积极生命品质的培养与发现。积极心理学家用科学的方法归纳出各种不同文化都推崇的6种美德:智慧与知识、仁爱、正义、勇气、节制、精神卓越,并提出了拥有上述美德需要具备的创造性、勇敢、感恩等24种积极生命品质。这些积极生命品质的建构可以通过有效的教育来增强,但更为重要的是发现学生的积极品质,并在每天的生活中发挥这些品质。3.积极的生命关系教育。人的生命与周围的事物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与周遭生命、所处环境的共在。这种共在包含了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社会的多重关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的生命本质上是一种关系性的存在。积极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际关系良好的人更能积极地认识自我、接纳自我,也更愿意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快乐与幸福,倾向于为他人与社会奉献爱心,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反观当下的职校生,或多或少存在着生命关系紧张的状态。因此,对职校生进行积极的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物我关系的教育应该成为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4.积极的生命意义教育。人的一切生命活动都以价值、意义和目标作为归宿。人之为“人”的本质,应该说就是一种意义性存在、价值性实体。人的生存和生活如果失去意义的引导,成为“无意义的存在”,那就与动物没有两样,这是人们不堪忍受的。积极心理学为我们指出了一条可以实现高远目的和生命意义的可靠之路——那就是追求幸福。积极心理学大师塞利格曼指出,幸福不在遥远的未来,幸福不只是愉悦,幸福来自每一天应用你的突出优势(积极的生命品质),并将优势用于增长知识、力量和美德,使自己的人生更加丰盈蓬勃。积极的生命意义教育可以引导学生体会到生命的真正含义,进而拥有乐观幸福的人生。

(三)职校生积极生命教育的实践策略

积极心理学取向的职校生生命教育既是一种积极的生命教育理念,更是一种积极的生命教育实践。它更注重通过多样化的方式、全方位的过程、全员化的投入来改善职校生的生命状态,激发职校生的生命活力,提升职校生的生命质量。1.树立积极生命教育的现念。积极心理学取向的生命教育要求职业教育工作者改变过于关注知识技能掌握的传统理念,树立以人为本、育人至上的现代职业教育理念,不仅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更让学生活出生命的精彩。具体来说,就是要从发现、矫正学生生命问题为主导的观念,转向挖掘、培养学生积极生命力量的新理念。坚持积极的教育价值观,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无限的生命潜能,每一位学生都有属于自己的突出优势,并且可以通过发挥和加强优势,增进生命积极品质。即使面对学生出现的生命问题,教师也应该以积极的视角、发展的眼光,予以正确引导。2.开设校本化的积极生命教育模块课程。积极心理学取向的生命教育需要专门化的课程来实施与支撑。根据积极生命教育的核心内容,可开设积极情绪、积极品质、积极关系、积极意义等专题模块课程。这些课程需要职业教育工作者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对积极心理学的方法进行改造和改组,变成校本化的生命专题课程。例如,可通过每晚临睡前写下当天的三件好事、感恩、宽恕等练习,培养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通过寻找和运用自身突出优势练习,培养学生的积极品质;通过沉浸体验练习,引导学生发挥优势专注地做事情,体验成功后的满足感;通过积极主动回应练习,培养学生积极的人际交往能力;通过对不好的事情进行反驳,培养学生乐观的解释风格,形成乐观的人格;等等。这些模块课程都可以借鉴和运用积极心理学经过反复验证的各种量表,通过前后测验让学生感受积极的生命力量。3.在职校生活中全方位嵌入积极生命教育。生命教育要取得实效,还要在学校生活中进行全方位的渗透。例如,可以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从积极的角度看待各种问题,找出不好事情的积极方面,培养学生的乐观品质;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引导学生寻找自己和同学的优点,进行积极地评价;通过德育课认识生命的积极力量,讨论生命的意义,如何活出生命的精彩;通过开展各类积极生命品质最突出人物评选等校园文化活动,发挥榜样的引领与示范作用;通过开展关爱孤寡老人、关注留守儿童等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体验生命的艰辛与美好,激发积极力量。4.提升职校教师的积极生命素养。不管是开设生命教育专门课程,还是在教育教学中渗透积极生命教育,都需要教师掌握积极生命教育的理念和方法。教师自身的情绪、状态以及教学方法都能够影响学生们的整体学习氛围。因此,要激发学生的积极情绪和力量,首先要提升教师的积极生命素养。积极心理学取向的生命教育要求教师无条件地接纳学生,用欣赏的眼光和态度去发现学生积极的品质及优势。同时,也要求教师改变自己的认知风格,增强积极的情绪体验,以乐观的态度面对工作、学生和家庭,进而增强自身的积极能量。5.拓展积极生命教育的网络平台。今天的职校生置身于信息高度发达、价值多元的网络时代,网络已经成为职校生的一种生活方式。积极心理学取向的生命教育不能回避这一现状,而是要积极利用网络和信息技术的优势开展生命教育。如学校可以开通官方微博,宣传积极生命教育的理念、知识、方法;教师可以通过创建博客、微博,与学生分享生命经验与体会,坦诚地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教育管理者可以通过微博、微信向学生推送积极生命的练习方法和案例,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积极的生命教育。此外,还可以开发积极生命教育的应用软件、游戏等,引导学生在有趣的网络文化与活动氛围中进行生命教育的自我学习、体验与感悟。研究证实,在积极、和谐的氛围中,学生更有可能拥有积极的情绪和乐观向上的品质。积极心理学取向的职校生生命教育,需要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之间良性互动的教育支持与合作体系,来推动积极生命教育范式的科学建构与有效实施。

作者:郝永贞 崔景贵 单位:江苏理工学院院长办公室 江苏理工学院副校长 职业教育研究院院长

第7篇

高校当中传统的心理辅导主要强调以学生问题为中心的病理性心理辅导,积极心理学恰恰与之相反,它所提倡的是将注意力集中在培养并加强学生自身所具备的各种积极力量上,让学生通过积累或发展自己内在的积极力量将心理问题摆脱,也可以抑制学生产生心理问题。所以,通过积极心理辅导,可以使学生接受心理辅导时的积极取向增强,并着重对接受心理辅导者积极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进行了强化,逐步使心理辅导的方法与策略所具备的积极价值得到了扩展,使高校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思想品质。

二、积极心理学的概念及发展史

积极,源于拉丁语positism,有着潜在或实际的意思,此处既包含内心冲突,也包含潜在的内在能力,积极心理学是通过心理学较为完善且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对人类的潜在力量与美德等积极方面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领域的一场革命,也是人类社会发展史当中新的里程碑,它是一门从积极角度研究传统心理学研究内容的一门新兴科学。对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早在二十世纪的三十年代就有学生提出了天才和婚姻幸福感的探讨以及生活意义方面的研究。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人本主义心理学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人类潜能研究为积极心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受二战影响,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一度停止,在战争当中及战后,心理学主要的任务就是治疗战争当中的精神疾患以及治愈战争为人们带来的心理创伤,对人的心理及行为紊乱进行研究并找到治疗与缓解的具体方法。积极心理学,是可以促进心理学发展的新兴理念,它作为具有积极影响力的一门学科思想,研究高校思政教育中积极心理学的运用与实现,对于深化高校思政教育意义重大。

三、高校思政教育中积极心理学的应用策略

积极心理学,可使人们重拾积极人格力量的观点,注重个人调试心理的重要作用,通过个人积极的心理潜能,重塑积极向上的成长能力,而培育高校广大学生具有这种潜能与力量,通过简单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对于学生个体的心理咨询是不够的,因此,高校思政教育应用积极心理学必须应用有效的策略,才能真正达到思政与积极心理学的教育目的。

(一)通过积极心理测量技术深入了解高校学生的心理状况

心理测量对于认识个体心理状况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方式,也是心理辅导顺利开展最为基础性的工作。积极心理学,注重针对不同的对象编制有针对性的积极心理测量量表,并得到极为客观的筛查与评估、判断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要依据,使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大大增加,可以使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学生为本,更具针对性、更深入地开展。主观幸福感虽然是积极心理学大力倡导的一项心理测量指标。但是也强调了其他各项指标的重要作用,其中包括专注与安适、意义、人格力量等方面的测量指标及技术。针对高校学生运用积极心理学所倡导的心理测量技术,能够使高校更深入的认识并了解到学生真实的心理健康状况,并为后期的科学辅导奠定基础。

(二)优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构建积极心理学课程体系

当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就是开设积极心理学课程,全面普及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知识。从当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来看,大部分高校并未充分的重视积极心理学教育课程,也形成了一种不利于高校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局面。像美国等一些比较发达的西方国家,高校的学生非常喜欢积极心理学教育课程,而积极心理学教育也取得到非常好的教育效果,我国高校可以借鉴这些成熟的经验。我国高校构建积极心理学课程可从以下方面进行:以积极心理教育为中心,重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体系。对此,高校必须从教育形式、教材等方面着手。由于积极心理学是西方学者所提倡的一种理论、方法,我们必须将先进的积极心理学教材引进,将其内化并建设具有我国本土文化的积极心理学教材,使其适应我国高校学生的发展。而教育形式上,我们也大力提倡跨学科渗透式的教育形式,有意识的将积极心理学理论与方法渗透到高校各个学科的实践教学当中。

(三)有效运用积极心理学针对高校学生开展人生意义教育

人生意义是决定幸福感非常重要的一项因素,也是当前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高校学生产生幸福感,主要取决于下列因素:第一,学生在为自己目标而奋半的整个过程当中产生的意义感。第二,为他人奉献时形成的意义感。第三,学生个体同世界相联系时形成的意义感,为了国家与社会树立宏大的且有重大意义的个人奋斗目标,能够使人们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充分联系到一起,并逐步使学生实现人生意义。

(四)全面培养高校学生具备积极的社会心态

当前,高校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很多都是在溺爱中长大的孩子,普遍存在着自私心较强的心理,而且缺乏对他人的关爱,大多都是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宽容与感恩,抗挫能力较差,遇到问题时较容易冲动、自卑。因此,针对高校学生开展宽容与感恩教育是培育高校学生具备积极社会心态的重要措施。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研究显示,通过感恩教育可以使学生个体提高面对逆境时的适应能力,对于高校学生幸福感的提升非常有利。对高校学生的感恩心态进行培养可以从感恩沉思、感恩记录、表达感恩等行为方面着手。宽容教育同感恩教育极其相似,通过有效的宽容教育,可以减少学生之间的矛盾,从大局上来说,可以减少社会人群的怨恨情绪,有利用社会矛盾的缓解。在开展积极心理教育时,开展各种不同的宽容干预教育模式,使高校发生矛盾的学生当中的被冒犯者可以快速的从矛盾与怨恨当中平复自己的情绪,并以积极的心态宽容对方,从而拥有更加积极的生活方式,也可使高校学生逐步具备良好的社会心态,并用积极的思想与态度去面对社会生活。

(五)通过积极心理干预对高校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进行培养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心理干预,目的在于通过心理学专业知识与技术的应用,有步骤、有计划的对学生个体或整个群体的个性特征、心理活动、心理问题以及思想品质形成影响作用。高校传统的心理干预都是将问题作为中心的,大多都是以解决学生心理问题为目的进行事后干预,而心理干预工作中却将学生个体的人格品质的重要地位及作用忽视,而积极心理干预主要强调了心理干预工作中人格品质的重要作用。由于人的心理疾病主要是认识能力与爱的能力在各种不同文化条件下逐步形成个体的不同能力而导致的冲,所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将积极心理干预引入,重视心理干预过程中学生人格品质的培养与塑造,充分激发学生爱的能力与认识能力。积极干预策略主要包括:第一,针对高校学生的五阶段心理辅导,这也是积极心理治疗主要的治疗方式,治疗过程包括对有心理问题学生的观察并保持距离、深入调查、分场合加以鼓励、语言表达、扩大目标这五个阶段。此种心理辅导对于培养高校学生的认识能力与爱的能力具有一定的意义,可以促进高校学生主动激发并调动自身内在的美德与潜在的能力,使自身的积极品质与积极力量不断增强,并逐步将心理问题或者抵制心理问题产生的因素摆脱,形成积极、乐观、向上的健康的思想品质。第二,针对高校有心理问题学生的叙事心理辅导。这是积极心理治疗非常重视的一种辅导策略,通过为患者叙事故事,使其联想被大大激发,为患者提供处理问题及冲突时的补充观念及反观念,使患者能够对自己和周围的人际关系重新的审视。同时,通过叙事故事也能够在治疗者之间形成一定的认同,使积极心理治疗的效果更好也更加持久。在积极心理干预过程中,注重患者积极人格对于心理治疗的重要作用,使高校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干预的同时,逐步培养并塑造其积极的人格品质。

四、结束语

第8篇

摘 要 为了考察青少年生命意义、自我效能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采用“生命态度剖面图”量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和总体幸福感量表对426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1)生命意义、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之间互为正相关关系;(2)生命意义能够有效预测自我效能感和主观幸福感,自我效能感也能够有效预测主观幸福感;(3)自我效能感在生命意义与主观幸福感之间起着中介作用。本研究的结果表明青少年的生命意义与自我效能感均能预测主观幸福感,生命意义还可以通过自我效能感间接影响主观幸福感,开展生命意义教育是提升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生命意义;自我效能;主观幸福感;青少年

分类号 B844.2

DOI: 10.16842/ki.issn2095-5588.2016.12.005

1 引言

虽然家庭、学校和社会为青少年的学习和成长营造了良好的环境,但是青少年仍然会面临一系列的挑战,许多不利因素不仅影响了他们的学业发展,更为重要的是还会损害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诸多心理问题,甚至导致自杀行为(冉媛, 李光友, 李佩珍, 2014)。近年来,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普遍认为,对个体心理健康的评定与维护应当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着手,而不能局限于传统的精神病理学范畴(Suldo & Shaffer, 2008)。积极心理学尤其倡导心理学的积极取向,着重强调研究个体的积极心理品质,其中主观幸福感就是最为核心的部分(李金珍, 王文忠, 施建农, 2003)。主观幸福感是个体依据其主观标准对自己生活质量的整体感受和判断,具有主观性、稳定性和整体性等特性(Deiner, Suh, Lucas, & Smith, 1999),由对生活的满意、积极情感的体验和消极情感的缺乏所构成,对整体生活的满意程度越高,体验到的积极情感愈多消极情感愈少,则个体的幸福感体验愈强烈,它是衡量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的综合性心理指标。现有研究发现,主观幸福感的提升对于保护个体免受不利因素的侵害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张姝h, 林艳, 黄婷, 2013)。因此,探讨青少年的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这也一直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问题。

那么影响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因素有哪些呢?研究者们发现,生命意义可以直接预测青少年的主观幸福感及其组成部分。当前,从目的(purpose)、含义(significance)两个角度对生命意义进行界定最为普遍(张姝h, 许燕, 杨浩铿, 2010)。目的性定义认为生命意义是人们对自己生命中的目的、目标的认识和追求(弗兰克尔, 2003),而含义性定义认为生命意义指的是理解生命意味着什么或者生命的含义是什么(Baumeiste, 1991)。从生命意义的功能价值来看,它是个体幸福生活不可或缺的元素,对个人的生存至关重要,而缺乏生命意义是产生心理问题和选择自杀的重要原因,很多心理问题都源自生活的空虚感和价值观的矛盾(张姝h, 许燕, 杨浩铿, 2010)。大量横向研究发现青少年的生命意义与其主观幸福感呈正相关关系,生命意义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有效预测青少年的生活满意度、积极消极情感以及整体的主观幸福感水平,也就是说生命意义水平越高,主观幸福感也就越强(张姝h, 林艳, 黄婷, 2013; 沈清清, 蒋索, 2013)。生命意义对主观幸福感的这种预测作用还存在着跨文化的一致性(Steger, Kawabata, Shimai, & Otake, 2008)。纵向研究进一步表明,生命意义对个体的消极情感和积极事件都具有显著预测作用,具体表现为生命意义水平高的个体在6个月后所测得的抑郁状态有显著下降,而积极事件的数量则显著增加(Disabato, Kashdan, Short, & Jarden, 2016; Mascaro, & Rosen, 2005)。此外,有关生命意义的实验研究还显示,低水平生命意义的青少年倾向于对积极信息产生注意回避,而对消极信息产生注意偏向,因此越容易体验到消极情绪而较难体验到积极情绪(张姝h,许燕,2014),其主观幸福感也必定不高。最后,还有研究者开发了生命意义的团辅方案和教育课程,其研究结果证明,对青少年进行生命意义的干预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他们的心理问题和障碍,提升其幸福感指数(林艳,2015; 王杰法, 王丽, 2013; 杨盈,包陶迅,2015)。这些研究结果告诉我们,生命意义很可能是影响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研究青少年的生命意义对于了解它们的生命意义状况,进行生命意义教育,以及提升主观幸福感都有重要作用。

然而,以往研究仅仅在一定程度上考察了青少年生命意义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结果,忽略了生命意义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过程和机制。那么在它们二者之间是否存在某些中介或调解变量的作用呢?自我效能感这一心理学变量,也许能为我们进一步揭示生命意义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提供帮助。自我效能感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Bandura提出,是其社会认知理论中的核心概念,指的是一个人在进行某一活动前,对自己能否有效地做出某一行为的主观判断(Bandura, 1977)。Baumeister(1991)的生命意义理论认为,生命意义会影响个体的自我效能感,高生命意义的个体其自我效能感也高。实证研究也发现,生命意义对个体的一般自我效能感与特殊效能感都有正向预测作用(莫娟婵, 吴炜玲, 全鹏, 2013; Blackburn & Owens, 2015),生命意义水平高的大学生对现在和未来具有积极乐观的态度,这种乐观性能帮助他们在面对压力情境时相信自己有能力控制和主导生活,也容易对失败形成可控性归因,从而促进效能感的发展(Ho, Cheung, & Cheung, 2010)。除此之外,青少年的自我效能感又能有效预测其主观幸福感(窦凯, 聂衍刚, 王玉洁, 刘毅, 黎建斌, 2013; Ma, Zeng, & Ye, 2015),加之自我效能感在大学生生命意义和抑郁之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赖雪芬,2016),这些研究结果提示我们,青少年的生命意义可能通过自我效能感间接影响其主观幸福感。因此,我们假设自我效能感在青少年生命意义与主观幸福感之间起着中介作用,本研究将对它们的这种关系进行验证。

第9篇

关键词:“有意义”教育;积极人格;思维能力;团队文化

在学校的转型发展中,思想转型是首位,也是校长引领学校走向发展新常态的关键。思想转型必须先从教育最基本的问题入手,即教育究竟培养什么样的人?我们应该办怎样教育?这不仅事关学校发展新常态的方向,也是校长工作是否有意义,以及意义大小的核心问题。

“做创生意义的责任人”是我校的培养目标,提出让师生在学校生活中主动创造生命的意义,生长生命的意义,为未来走向幸福蓄积积极的能量,沉淀人生的底蕴。同时,发出号召,要做“有意义”的教育,自我拯救、自我更新、自我超越,摒弃教育功利化、工具化、概念化的倾向,建设富有生命活力的现代学校,让师生科学发展、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引领学校走向发展新常态,引领师生走出教与学的困境,让校园在师生追求和生长意义的过程中成为“人”“诗意栖居”的精神圣地。

在用“做‘有意义’的教育”的教育主张分析、统整、凝聚学校师生思想和力量后,学校需要围绕“做‘有意义’的教育”理清发展的具体路径和基本框架,概括起来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取径。

一、培育具有积极人格的“有意义”的人

德育内容多而庞杂,但归根结底无非是让学生如何做人。通过对古今中外、世界各国成功人士的成长经历的调查,最终发现具有某方面积极人格特质是他们成长的根本。因此,我校提出培育具有积极人格的“有意义”的人的德育目标,并确定从四个方面入手实施:

1.“有意义”的成长目标

学校引领学生阅读各种成功人士的传记,从传记中找到适合自己成长和发展的优秀的“人格特质”,如乐观、坚韧、果敢、善群、敏锐、创新、灵活等,确定“人格特质”目标后,请学生制定个人成长发展规划,学校根据1~9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也提出各阶段积极人格品质培养的目标和内容,如此共性与个性结合,形成学生具体的德育培养目标。班主任根据每个学生的德育培养目标,借助教育中有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不断对学生进行具有个体性、针对性的积极人格的认同强化,让学生跳出单纯用成绩评价自己的思维牢笼,每天为自己建设积极人格积累意义、生长意义。

2.“有意义”的道德生活

学校要求德育处要丰富传统德育阵地的意义和内涵,规划系统性强、富有意义的德育活动,每次活动结束后要带领师生总结、提炼自己实践的意义。同时学校建设“课程超市”,学校赋予课程以意义,让学生根据自己培育的积极人格,选择适合的课程开展社团活动,如学校的风筝、文学、抖空竹、演讲等都是可供学生选择的社团。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个体和团体心理咨询辅导活动,针对离婚家庭、网瘾等问题开展专门研究,深入挖掘学生内蓄的积极心理资源,唤醒学生每天“做最好的自己“。总之,让学生过上“有意义”的道德生活。

3.“有意义”的班主任生涯

学校引领班主任用积极的眼光发现班级管理工作滋养生命的意义,努力培育班主任“班级管理成就生命伟大”的教育情怀和职业信仰,拓展班主任更广阔的成长平台和机会,针对班级发生的具体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寻找具体解决的方法,逐渐汇编成学校具有特色的解决班级各种突发事件的“百宝囊”,让班主任告别对班级管理工作的恐惧,同时开展班主任的团队心理辅导和素质拓展活动,提升班主任的生命归属感和幸福感。

4.“有意义”的家庭教育

学校以“有意义”引导家长科学实施家庭教育为目标,提出建设“有意义”的家长学校课程,要求教师要丰富家长会的教育意义,在与家长谈话时,要注意用积极语言进行有意义的沟通,帮助家长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有意义”的家庭教育方法,学校还针对学生各阶段发展特点开展主题讲座,努力带领家长一起建设有利于学生积极成长的“有意义”的教育环境。

二、以发展思维能力为核心进行“有意义”的学与教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就有意义学习来说,我所意指的这种学习超乎了一种对事实的积累。它是一个对个体的行为、对他将来选择活动的过程、对他的态度和个性发生影响的学习。”学校根据这一指导思想,从两个方面着手实施:

1.以发展思维能力为核心,开展深度学习观下“少教多学”的课堂教育实践研究

细化新课堂标准,探索基于多元智能理论崭新的教学策略和方法,让课堂教学生动有趣、充满智慧,着力推动教师的教育行为从“如何教学生学会”向“如何教学生会学”转型,从“重知识掌握”向“重思维训练和基于学习方法的习惯养成”转型。同时,着力提升教师针对不同学生学业发展诉求,实施个性化教学的能力,细化1~9年级各阶段学生良好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目标和内容,全面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学习的能力,全面推进学生主题学习,努力培养学生优秀的思维品质和综合素质,让所有学生都能找到创生自己生命意义的支点,促进学生自由发展、个性发展、全面发展。

2.以过有情趣的教育生活为目标,引领教师进行“有意义”的教

教师工作苦、烦、累,其原因归根结底是教师把学生当做“机器”、“容器”,忽视了生命应有的本意,每天进行着简单重复的操作,找不到教育工作的意义,享受不了教育创造的冲动,体会不到“生命在场”的激情。如此每天重复着昨天的故事,怎能不倦怠疲惫?“有意义”的教就是让教师走出这个“流程”的桎梏,从狭窄的学科专业教学的“夹缝”中走出来,从灰蒙蒙的消极心境中跳出来,推倒阻碍教师慢慢欣赏教育风景的那堵思维的墙,关注学生的多元智能发展,培养学生基于学习方法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如此,教师才能教得轻松有效,学生才能学得轻松灵动,否则一味死揪、蛮干、苦干,只能牺牲师生的生命质量。总之,要让教师过富有生命情趣的“有意义”的积极生活,以引领教师进行“有意义”的教。

三、以草根研究找方法为目标建“有意义”的团队

“有意义”的教育必然是高效的“真教育”,“高效”就需要教师追求那些可以“事半功倍”的方法和智慧,这种寻找方法的过程就是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草根研究的过程,教师团队通过研究后迅速共享方法和智慧,如此教师找到的方法迅速转化为促进教育发展的现实生产力。积余学校以团队为单位,实施草根研究寻找方法的具体做法是:推进校园知识管理系统建设,针对教师“读书学习难、发表文章难、做课题难”的“三难”问题,成立学校教师发展培训中心和教育资源开发中心,专题研究并制定具有针对性和操作性强的教师培训策略和方法,帮助教师理清自己的专业成长路径,丰富知识储备,提升教师综合利用图书资源学习和研究的能力。学校将从教育的“减负增效”着手,发动教师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学习方法、课堂管理和班集体建设等方面的草根课题研究,由学科组领题,学科组长作为项目组长,针对制约本学科学生学业发展的瓶颈问题,针对影响学生学业发展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细化成一个个需要解决的小问题和小项目,发动全体教师集中力量找问题、探方法,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实现自我解放、自我更新和自我超越。

四、丰富百年积余文化意义重塑“有意义”的校园

积余学校具有百年历史文化底蕴,要让教师走进校园具有光荣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学校就必须赋予校园丰富的意义。鉴于此,学校目前正在着手做两件事:

1.让“积余文化”成为引领教师精神成长的灯塔

学校解读“积余”两字,根据《易经》中的坤卦文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丰富“积余”创办者赵子新老先生“为善”的朴素办学思想。指出“积余者”涵盖“积者”与“余者”,年青人要做“善积者”,年长者要做“善余者”,少者积跬步、老者余德馨,善积者余,善余者尊。目前学校在教师“谦和兼容、日新至善”的核心价值观基础上,正根据“勤、诚、恒、慎”校训,将“积余文化”变成师生精神共同成长的摇篮―校本课程,让师生学会正确的“积”和“余”,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2.让校园成为具有丰富意义的“文化课堂”

第10篇

【关键词】心理学理念;积极人格;小学语文;实践

学生积极人格的内涵是丰富的,对于学生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因此培养学生积极人格符合当前教育理念的发展,顺应教育形势发展的潮流。小学语文教育作为学生语文学习的最初阶段,对于学生知识水平的提升以及文学意识的养成有着导向性的意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培养学生积极人格的策略十分关键。为此,本文探究基于心理学理念下,学生积极的人格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1]。

一、学生积极人格培养的意义

(一)全面素质教育推行的体现

传统的教育理念下,教育教学中忽视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这种背景之下,对于学生的发展就产生了较大的限制性。因此为了弱化这种限制,积极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能力就提出了全面素质教育推行的策略[2]。学生积极人格的体现,就是学生在精神风貌,兴趣爱好以及品质层面上都积极向上,这正是素质教育所强调的地方。学生积极人格的培养是教育中重要的任务,其重要意义自然不言而喻。

(二)对于学生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学生积极人格的培养对于学生发展的影响是深远的,一个人的人格对于一个人的发展而言十分重要,决定一个人的品质。而积极人格包含的内涵丰富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其一,积极人格的表现了首先表现了一个积极向上的思想,这种思想使得一个在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中始终有着乐观积极的心理状态,使得其在面对困境时能积极地去尝试改变。其二,积极人格的培养过程,对于一个人众多的其他能力也会产生十分积极的影响,一个人的环境适应能力,交流与沟通能力,均在学生积极人格培养的过程进行培养。

二、心理学理念下小学语文中的人格培养策略

(一)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学的知识

心理学理念下学生积极人格的培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首要的策略就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学的知识。首先是心理学知识的应用使得老师充分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前提下,对于教学的促进意义很大,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心理学知识十分必要。其次,学生积极人格的培养,就必须要求我们要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才能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综上可见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学知识最大的目的就是了解学生[3],为之后的策略做铺垫。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学的知识,很重要的一个层面就是老师必须要加强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即学校要组织老师开展形式丰富的心理学学习活动,老师心理学知识水平的提升,会加大相对于学生的了解,对于教学将产生更大的促进意义。

(二)制定与语文教学相关的培养策略

学生积极人格的培养策略与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相结合,只有在积极人格培养的策略上发现语文学教学的特色才能体现出与语文教学向结合的意义。简单来说,学生积极人格的培养策略,必须要与语文教学深度融合,只有在深度融合的前提下,才会使得优势互补,即学生积极人格的培养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小学语文教学对于学生积极人格的培养产生有利因素。可见最为关键的部分就是,深入挖掘学生积极人格的培养策略与小学语文教学的结合点,然后进行策略的制定。

(三)反馈机制的建立在小学

语文教学中进行心理学理念下的学生积极人格的培养,总的来说是一次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尝试与创新,既然是尝试与创新,自然而然经验是十分缺乏的。那么为了是这一措施很好的实施,反馈机制的建立十分必要,所谓反馈机制,就是将积极人格的培养策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时,学生的意见与建议进行很好的收集,用于教学中各种措施的调整[4],使得各种应用措施不断地进行优化。反馈机制信息收集的形式多种多样,重点收集学生的对于教学过程的感受,充分尊重学生们对于教学的意见与建议,可以通过建议纸条的形式,也可以班会形式的讨论,也可以进行学生抽样面谈的形式。

三、结语

本文首先分析了学生积极人格养成的重要意义,基于上述基础,分析了心理学理念下学生积极人格在小学语文中的培养策略。总的来说,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发展,我们越来越认识到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性,甚至可以说,学生积极人格的培养比知识水平的提升更为重要。心理学知识在教学中将会有十分广泛的应用[5],老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加强学习,从而促进教育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慧颖.积极心理学视域下中职学生职业人格的培养[J].教育科学:全文版,2016(4):00238.

[2]张春燕.引领小学生探寻成功之路———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小学生学习品质优化研究[J].考试周刊,2016(80):47.

[3]张巧粉.让多媒体为小学语文教学增光添彩[J].学周刊c版,2014(12).

[4]周庭优.用故事为初中语文教学添彩[J].语数外学习:初中版中旬.

第11篇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前言

随着高校对素质教育的高度关注,综合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要求,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的关注也是应运而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结合,是高校进行全面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高校开展学生思想工作的一门必要课程。本文从对心理健康内涵的理解出发,探讨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以及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从而提出笔者的一些建议,希望能够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体系提出理论参考。

2.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

3.分析与讨论

3.1积极心理学概述以及研究的基本内容

3.1.1积极心理学概述

积极心理学是美国心理学界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它是利用心理学目前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和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最早提出“积极心理学”这一概念的是Seligman等人。起初心理学界对这一概念没有达成共识,更没有意识到“积极”在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重要意义。直到1996年塞利格曼上台后,“积极”一词在西方兴起一场巨大的心理学运动,“积极”这一概念才渐渐得到心理学界的明确界定。积极心理学强调对生活中积极因素的心理研究,如主观幸福感、积极的、美德等,而不把研究的重心放在消极的、失败、病态心理方面的探讨。

3.1.2积极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其重心在于考察那些可以提升生命价值的事情。人的一生常常伴有高峰和低谷,而积极心理学并不否认低谷,注重高峰,但低峰也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一部分。其基本内容包括三方面:积极的情感体验,积极人格,积极的社会制度。

3.1.3积极的情绪体验

积极情绪体验即人们体验到的积极情绪如髙兴、兴趣、自豪等惯常程度。这些积极成分能够在无形之中支配着人们的行动,提高人的品质以及知行能力,为个人的社会交往以及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增添色彩。目前,研究情绪主要包括主观幸福感、快乐,强调人要勇敢的接受过去,积极的面对现实。

3.1.4积极的人格

积极心理学对人格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个体水平上,从已有的研究来看,积极心理学研究人格的目的是唤起人类对积极力量的关注,从而形成积极的人格观。积极的人格有益于个体采取有效的策略面对困难,而乐观却能在积极人格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3.1.5积极的社会制度

积极的社会制度作为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国家、工作、家庭以及学校。积极的社会制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正如塞利格曼所说:“这些社会科学以揭示和发现所有给人生活带来困难和痛苦的制度为己任,其最大的作用莫过于帮助我们减少一些伤害我们的条件。”积极心理学对于积极的社会制度的研究在于通过自己的努力,呼吁全社会对积极科学的重视,从而建立积极、科学的社会制度。

3.2积极心理学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3.2.1有利于充分体验积极的情绪

对个体而言,情绪分为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积极情绪对个体的幸福、快乐、知足等情趣体验具有积极正面的效果,能够对不良情绪进行包容,一定的情况下还可以转换消极情绪,对特殊阶段的情绪具有一定的修复效果。相反,消极情绪对个体本事可以产生不良的影响,还可以影响到其他个体的情绪。因此可以通过增加学生对获得幸福、快乐、满足等多方面的情感体验,来提升高校大学生的心理素养。

3.2.2有利于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

大学生积极的品质包括积极的认知、情感和意志。积极的个性特征有动机、能力、性格等,培养大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以及个性特征具有重要意义。第一,积极的心理品质和个性特征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具有积极意义。首先,积极的心理品质和个性特征有助于大学生身心疾病的预防。其次,积极的心理品质和个性特征有助于大学生身心疾患的治疗。第二,积极的心理品质和个性特征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潜能。积极心理学强调个人的积极力量,挖掘大学生潜在的力量,使大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对于他们在思考和解决问题上,能够跳出常有的逻辑思维,发挥出创造性潜能具有很大的帮助。第三,积极的品质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拥有主观幸福感的人觉得生活中得一切都是积极的,他们不否认消极,但却能够在悲观中寻到乐观,在失望中感受快乐。

3.2.3有利于建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优良的人际关系与大学生心理健康之间是相辅相成的。人际关系和谐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表现形式。相反,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对人际交往可以概括成三个“有利于”。有利于人际交往的顺利进行;有利于提高个体身心健康;有利于增强自身对心理疾病的免疫力。因此,从积极心理学出发,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积极思考,培养学生较好的心理品质,从而促进大学生以及师生之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3.3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3.3.1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存在不平衡性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可分为消极目标和消极目标。前者是预防和治疗大学生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积极目标是激发大学生的潜能,培养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使大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能力。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是引导人们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掌握为人处世的基本技能;促进人格的全面发展。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目标侧重于消极目标,把解决少数大学生的心理冲突和心理障碍作为主要任务,轻预防而重治疗,从而导致心理健康课程的建设存在一定的不平衡性。

3.3.2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存在滞后性

滞后性主要是指已有信息不能及时、有效的反映市场的供需关系。心理咨询作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目前取得的成绩不可否认,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急需解决。如咨询场所欠缺;咨询人员的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欠缺;心理咨询宣传不到位等;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曾提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应该是正常人。把健康人的心理和健全人格作为研究重点,突出人的本性、价值和潜能、以及高峰体验和自我实现。

3.3.3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缺乏实践

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形成合力,只有各方面共同努力,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才可能取得成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它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实践性和实效性。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大学生最需要的课,但是,大学生最不满意的课也是心理健康教育课,这两者其实并不矛盾。需要得不到满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内容老套,形式单调,与实际相差甚远。大多数的学生没能在课程中体会到心理健康的乐趣,更不能理解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同等重要,以及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是相铺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

3.4建议与对策

3.4.1树立积极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

传统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在于消除人心理和社会的各种问题,以预防各种恶性事件为前提,并期望问题被消除的同时能给人类社会带来繁荣。当前社会,国家提倡“中国梦”,意义在于全社会的每一个成员的能够感受到国泰民安,中国梦不是少数人的梦,而是全体社会成员共同的梦。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以增进大学生的幸福感为主要目标,可以说是中国梦的表现形式。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要体现出这一主题———让学生生活更幸福,让学生过得更有意义。因此本文建议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在课程中大学生能够体会到主观幸福感。

3.4.2积极心理咨询与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相结合

高校大学生具有较高的素质,较强的理解以及接受能力,因此,采用积极的心理咨询方式来解决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更为有效。传统的心理咨询存在严重的滞后性,缺乏与家庭、社会的联系,缺乏与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的结合。因此在今后的心理咨询过程中,应该注重把握整体的观念,唯物辩证法证明世界是联系的世界,只有把社会、家庭、学校与心理咨询联系起来共同发展,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够有所成就。

3.4.3积极心理学对构建高校大学生社会支持系统的启示

长期以来,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常常将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归咎于专职教师或专职机构,缺乏主动联合家庭和社会,形成家、校、社会紧密联系、共同协作、三位一体的促进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社会支持系统。积极心理学认为学生所处的环境由家庭、学校、社会共同组成,所以创造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在于三者的共进退。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学校和家庭之间进行双剑合璧,还需要社会这个大团体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只有三者共同发挥各自的优势,才能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开疆辟土。坚持正确导向,营造积极健康的舆论氛围,是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的重要因素。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营造积极向上、健康良好的公众心态和生动和谐的社会氛围。

参考文献:

[1]周旖.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5.

[2]侯怡.积极心理学视角下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探析[J].南京农业大学.2014.1.

[3]陈伟.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与分析[J].文史博览(理论)2013.11.

[4]孟丽娟.基于积极心理学的融合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J].教学与管理,2011(30):11-14.

[5]张孝凤.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初探[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14.4.

第12篇

1 生命意义

生命意义是幸福感的一个积极的预测因素,它作为一种积极生活的状态,是指个体对生命的感受,是个体对生活的目的、方向和态度的看法(唐晓鸣,2008)。生命意义具有许多积极的功能。较高的生命意义感可以缓冲压力对生理的影响;生命意义与高自尊、控制感、外向性、有效的应对方式、生活满意感等都呈正相关。当个体存在压力与疾病的情况下,生命意义也是生理、心理健康的一个稳定的可靠的预测指标(盛正群,2007)。而生命意义的缺乏则会带来一些不利的影响。如弗兰克尔(2001)认为当个体在追寻生命意义过程中,如果遭受挫折的话,人就会产生“存在空虚病”,严重者会导致“心灵性神经官能症”。另外一些相关研究认为意义缺乏会导致物质滥用、自杀、缺乏希望、自我怀疑以及焦虑。

2 生命意义的相关研究

生命意义是身心健康的重要指标,国外一些相研究认为,生命意义与幸福感、焦虑、抑郁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生命意义存在与发现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病人的痛苦,甚至促进他们的康复。生命意义可以通过某种途径影响人的社会功能和生理机能。如Wong(1998)认为,生命意义赋予生活一种目的感、个人价值和成就感。对生命意义的体验能让人们超越消极的体验,并能提高健康、积极的生活。Jaarsma等(2007)对癌症病人的生命意义的研究发现,对生命意义的体验与心理幸福感呈显著正相关,而与焦虑、抑郁呈显著负相关。Kashdan等(2007)在好奇心与幸福感和生命意义的关系中认为好奇是获得和保持幸福感及生命意义的机制。较高的好奇心特质和特定时间的好奇状态,能够预测更多的存在的意义。

在国内,不少研究者也意识到生命意义的重要性,并做了一定的研究。盛正群(2007)在研究中发现,大学生生命意义感总体水平较好,半数以上的学生意义感较高,只有7. 42%的大学生生命意义感较低或者体验不到生命的意义。赖雪芬(2001)等对地方高校的大学生的研究却发现,调查对象的生命意义感总体处于偏低水平。另外,周娟(2008)在调查生命意义与自我和谐研究中发现,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自我的灵活性这两个变量对生命意义有预测作用。耿永红等(2008)的研究发现:自杀意念与生活意义感、消极应对、自我接纳呈显著负相关,与积极应对和自我评价呈显著正相关;生活意义感和消极应对是自杀意念形成的重要因素。

大学生在学校接受各门学科的专业教育,却缺乏生命整体的意义和生存相关的知识。根据一份针对上千名大学生的调查结果,大学生中感到“较空虚”的占到12%,感到特别空虚的也有5%(马莹,2010)。大学生让自己忙于学习、社团活动和文体娱乐活动,但莫名的空虚、惆怅和孤独感仍时有出现。他们在应对人际冲突、社会现实所带来的挫折与挑战时容易产生心理适应上的困难,虽然忙忙碌碌,却不知目标的意义何在、追求的价值何在。

3 实现生命意义的途径

Frankl提出了实现生命意义的三个基本途径:通过创造一种工作或做一件实事、通过体验某件事或遇见某个人、通过我们对于不可避免的痛苦的态度。根据Frankl提出的实现生命意义的基本途径,结合我国大学生生命意义的现状,提出以下几条培育大学生生命意义的途径。

3.1 保持创造价值的恒心

就Frankl对人生意义的看法而言,帮助别人、使人快乐、或者使周围的人感到快乐的微笑,也同样具有创造性价值。创造价值就是个体生命能给予世界的诸般大小不等的真、善、美。工作是发现生命意义的一个重要的途径,但简单的机械工作是不够的,人必须把握工作背后的意义和动机,只有这样,人才能在对工作的价值和意义的感悟中实现生命的意义,积极的、创造性的、有责任感的态度赋予工作以意义。

对于大学生来说,特别是新生,培养他们的好奇心,把握学习的意义和动机,明确他们的学习目的,确立学习的目标特别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将计划化为行动,并且能坚持下来。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一种有效的举措,在生涯规划过程中,对自己有比较清晰的认识,同时能够对未来有一个比较清晰的目标,如果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生涯规划去努力、去实行的话,有利于学生去发现学习的意义以及生活的价值。

3.2 增加爱的体验

弗兰克尔把爱从一种感情行为转化成一种有意识的行为。通过体验某种事物,如工作的本质或文化尤其可以通过爱体验某个人,实现经验性价值,从而发现生命的意义。弗兰克认为,爱是进入深人格核心的一种方法,它可以实现人的潜能,使他们理解到自己能够成为什么,应该成为什么,从而使他们原来的潜能发挥出来,爱可以让人体会到强烈的责任感,能够激发人们的创造性,在体验爱的过程中可以发现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大学教育除了知积的积累,更注重的是情感教育、人格教育。大学生活中实践活动的参与,能够培养学生广阔的人际关系,培养他们爱的能力。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学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承担责任的能力,同时能够学会与人相处的方式,培养学生爱与被爱的能力。

3.3 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弗兰克尔认为人对命运的选择完全取决于人的精神态度,即使面对无法抗拒的命运力量,人仍然可以选择自己的态度和立场,通过实现态度性价值人们可以改变自己看待事物的视角,了解对于自己而言什么是最重要的,从中获得新的认识。当人们面对苦难时,重要的是人们对于苦难采取什么样的态度,用怎样的态度来承担苦难。人的存在表面上有消极的方面,哪怕是痛苦、罪过和死亡,若以正确的立场和态度对待它,可转变成积极的东西,转变成某种成就。弗兰克尔认为许多症状都是由不良的态度导致的,通过改变态度可以使这些症状得到缓解。

大学生不管在学习还是在社会实践中,都难免会遭遇不同的挫折,这些人生的苦难不可避免,关键是以怎样的态度来看待这些苦难。培养大学生乐观、希望、爱、负责任、仁慈、宽容、友谊、同情心等积极人格特征,能够让人自身的积极的现实能力和潜在能力得到更好的发挥,创造幸福,拥有有意义的幸福人生。

3.4 加强适应性教育

加强大学生的适应性教育,就是增强大学生对自我的认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应对挫折跟困境的能力。大学生增强自我教育意识是超越空虚、形成良好个性品质的根本保证。大学生应当积极参加学校各种有益的社、团、文体活动,在活动和交往中,提高对学校和自我的正确认识,克服认知偏差,提高适应能力;合理规划自己的生活学习,养成良好的习惯,制定一些切实可行的计划,使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有条不紊,忙而不乱;学会控制和消除消极情绪,学习采取如自我宣泄、请人辅导、代偿迁移等措施加以控制和减轻心理负担;加强意志锻炼,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除了学习以外,还应培养自己的业余爱好(绘画、音乐、书法、打球等),使困扰的心充实起来。

3.5 重视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的开展,就是要培养学生尊重人的精神和对生命的敬畏之情,帮助学生建立生命与自我、生命与自然、生命与社会和谐关系,学会关心自我、关心他人、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热爱生命,提高生命质量,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谢曼盈(2003)的研究显示:生命态度倾向正向的人,生活态度满意度高、在生活适应上有较好的表现,对自己生命评价也较高,在生活态度上也较为积极,较易于和人建立长期的关系。学生若能从小开始探索与认识生命的意义,尊重与珍惜生命的价值,热爱并发展个人独特的生命过程,就会对生命更为看重,也有信心找到生命的真义,因而更能肯定自我价值与存在感,顺利度过青春风暴期,珍惜生命。

生命教育的课程主要内容包括生命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心理危机的识别、有效自助、他助与求助等。生命教育的过程可以结合生动、感性的事例,启发学生结合自身体验进行深刻思考。另外,生命教育的开展不仅包括开设生命教育课程,还必须把生命教育的理念贯穿在大学各门课程中,在讲授课程的同时,尽量帮助学生摆脱生命困顿,获得快乐与幸福成功的人生。班主任、辅导员和心理专职教师应该成为大学生生命的领航员。

4 生命意义研究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