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7 17:24:13
关键词:俄罗斯;当代油画家;实践特色;民族性;现实主义
油画艺术创作属于思想行为范畴之内,艺术思想展现了油画家的艺术创作实践特色,决定了油画作品的艺术内涵。本文对俄罗斯当代具有影响力的三位油画家:卡留塔、梅尔尼科夫、索科洛夫的艺术创作实践特色展开研究,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探索油画家艺术创作的内在精神,提炼艺术创作实践的技巧技法,以期为同行提供艺术创作时可借鉴的宝贵财富。
一、俄罗斯当代油画艺术的历史渊源
俄罗斯油画艺术的发展历史悠久,期间造就了多位享誉国际的油画大师。俄罗斯当代油画起源于古罗斯圣像画;在沙皇时期出现了古典主义与新古典主义结合的艺术创作;现实主义油画在十九世纪下半叶得到繁荣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现实主义的油画艺术得到较快的发展。俄罗斯当代油画艺术的发展由两条主线组成,一条是莫斯科地区画家展现的欧洲绘画艺术与本土化艺术的结合。一条是圣彼得堡地区画家展现的印象派绘画和现实主义艺术。世界油画艺术对俄罗斯当代油画艺术起到了良好的借鉴作用,推动了俄罗斯当代油画家艺术创作的全面发展。通过了解俄罗斯当代油画艺术的历史渊源,将帮助我们研究俄罗斯当代油画家艺术创作的实践特色。
二、俄罗斯当代油画家的艺术创作实践特色
首要特点是民族精神和人文主义精神相结合,与此同时现实主义创作精神与现代艺术创作精神相结合也是当下俄罗斯艺术创作实践的主要特色之一。下面通过对几位俄罗斯代表性油画家艺术特色的分析,可以从中挖掘出具有宝贵的学术价值的有效资源。安德烈•安德烈耶维奇•梅尔尼科夫是俄罗斯当代艺术大师,他开创了俄罗斯当代油画艺术的新格局。他的作品继承和发扬了俄罗斯现实主义油画的特点,通过传统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突显自身艺术创作的实践特色。与此同时他还有所创新与突破,在艺术创作实践中融入了现代艺术的某些创作手法。梅尔尼科夫进行油画创作的历程主要在苏联社会主义创作时期、人文关怀时期、追求艺术创作时期这三个阶段。梅尔尼科夫的艺术创作突显了现实主义的实践特色,将人性化融入创作思想中,通过写实的手法结合细腻的情感,充分展现出油画作品的艺术内涵。梅尔尼科夫的艺术创作关注自然与人性,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情境,表达出具有真善美特性的实践特色,符合当时的现实时代背景。梅尔尼科夫的油画作品实现了俄罗斯传统艺术与欧洲美学思想的巧妙融合,拓展了丰富的油画绘画语言,创作出具有主题性和象征性实践特色的作品,推动了现实主义油画艺术的蓬勃发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油画作品是《西班牙三联画》、《觉醒》等。画家将时代主题作为创作背景,通过象征性的表现手法展现画作背后蕴含的意义,在结合强烈画面感的艺术处理方法,展现作者细腻的创作情感,富有人情意味的艺术创作实践特色与观者形成了心灵的共鸣。梅尔尼科夫在这些作品中有所突破的是他将现代艺术中具有象征意味地,以及装饰意味的创作手法与现实主义写实的创作手法有机结合,使得作品具有了强烈的形式感与构成感。尤里•卡留塔是俄罗斯列宾美院当下最著名的画家之一,他的艺术创作实践特色主要表现为具备强烈兼容性的艺术语言。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卡留塔进行油画创作时对多种艺术流派的特色进行兼容并蓄,不断实现自我的完善发展。卡留塔具有强大的色彩表现力,在素描能力的支持下,充分展现出油画的绘画技巧和特点。卡留塔擅长绘画人物肖像,传承了俄罗斯现实主义的绘画精神。通过基督教的信仰在艺术创作过程中体现出尊重生命的实践特色。卡留塔的油画艺术作品展现出对人性的关怀,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我出去遛狗了》。这幅作品体现出分离派艺术特色和表现主义特色对卡留塔艺术创作实践特色的影响,梳密色彩的巧妙搭配和线条结构感的有机结合起到了强烈的装饰性作用。卡留塔在《樱桃》等作品中体现对巡回展览画派技法的应用,并突出自身特点的艺术创作实践特色。卡留塔具有兼容性的艺术创作中也结合了欧洲古典主义的油画特色,从构图到色彩设计方面充分体现出文艺复兴时期的创作实践特色,例如卡留塔的《圣母》,展现了人物的生活化创作特色。卡留塔的油画艺术创作中还蕴含了简单、隐喻的实践特色,他将作品的内心精神展现的淋漓尽致,合理的融入了形式语言的成分,通过大面积色块形成强烈对比来组织画面起到突显人物心理感受的作用。瓦西里•瓦西里耶维奇•索科洛夫是俄罗斯21世纪最著名的艺术家。他的艺术创作具有反映现实的实践特色,同时又具有极强的抒情的人文色彩。人文性是索科洛夫油画作品的主要特色。由于索科洛夫自身具有浪漫的诗人气质,在进行油画创作的过程中重视油画作品的诗意色彩。结合当时的现实背景,索科洛夫的油画艺术创作突显出崇尚美好的特色,他将对自然与生活的热爱充分展现于油画作品中,真挚的创作情怀传达出作者对家国及生命的热爱。索科洛夫的《春水》用优美的笔法和色彩展现出初春的景致,富有生机的景色使得观者从中中体会到现实的美好。索科洛夫的艺术创作具有真实的实践特色,突显了俄罗斯当代人文主义色彩。综上所述,俄罗斯当代油画家艺术创作中突显现实主义艺术创作特色,其中民族精神和人文主义精神有机结合时其创作观念的一大特色。另外现实主义特色与现代艺术有机结合也是其主要艺术实践创作的特色之一。从技法表现上来说俄罗斯艺术创作实践的特色主要呈现出扎实的造型基础、娴熟的技巧与表现性技法有机结合的特点。这些都是需要我们长期研究并学习的优质艺术资源。
作者:秦嗣英 邵佳岭 单位:黑河学院
参考文献:
关键词:浪漫型艺术;转型;美与丑;现代艺术
一、浪漫型艺术的转型
黑格尔宣布艺术在发展到浪漫型以后将走向终结。艺术有没有终结,以及如何终结曾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热烈讨论。但这只是黑格尔意义上的终结,终结只是转型的一种话语模式。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机器复制艺术的迅速增值,艺术已深入人类生活并成为人生的一部分。艺术并没有终结,却有艺术史家惊呼“艺术史终结了”。
黑格尔关于艺术发展的象征型、古典型、浪漫型三大系列的观点虽然提出了一些深刻的美学见解,但它是否符合艺术史的实际却值得怀疑。后现代艺术精神的发展,打破了历史决定论的迷梦。艺术所具有的个体创造性,使艺术充满直觉、灵感、偶然与断裂。艺术的转型不是历史的必然,恰恰是历史断裂的呈现。艺术的最高价值并没有高低之分,在艺术的类型之间也不存在孰优孰劣,只存在人的判断力的差异和个人主观兴趣的爱好。艺术史的面貌是由不同的风格组成的,风格来源于时代的精神状况和天才艺术家的独创性。这一独创性以打破旧的束缚,形成新的风格为标志。
继浪漫型艺术以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先锋艺术异军突起,逐渐成为时代的大潮。20世纪的艺术家们再也不囿于古典艺术概念的束缚,而是采取一种反传统和反常规的艺术观念,同传统的艺术背道而驰。“艺术并没有死亡。结束的只是其作为不断求新的进步过程的历史。”艺术已不纯是诗意的,艺术成了散文形式;艺术不再追求纯美而是呈现丑恶;艺术不仅表现崇高,也表现媚俗;艺术不仅表现现实,更多是表现幻想;艺术的种种悖论在现代艺术中并存。
仔细研究黑格尔以后浪漫主义艺术精神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两次大的转型:第一次转型是现代主义的,第二次是后现代主义的。
先谈第一次转型。浪漫主义精神根源于中世纪的罗曼司,在德国哲人的沉思中则纯化为一种美学原则。有人把浪漫主义概括为“现代性”的第一次自我批判。尽管法国的卢梭是浪漫主义的直接先驱,德国古典哲学却是哲学领域里的浪漫主义运动,德国人的哲性思维、宗教神秘感的情绪,天生便具有浪漫主义的气质。叔本华、尼采、狄尔泰、西美尔,在哲学和社会学中使浪漫主义得到新的表达。浪漫主义美学传统张扬这样的价值:人生应是诗意的而不是散文化的,精神生活应该以本真的情感为出发点,人应以自己的灵性作为判断事物的根据,人的直觉和信仰比起知性来,更接近人的真实。科学技术使人和自然分离,人应该与大自然相统一。浪漫主义企图拯救被工业化和数字化所淹没的人的内在灵性智慧。浪漫主义的这一特点和先锋派艺术的追求是一致的,先锋派几乎是浪漫主义美学原则发展的一个必然。英国社会学家伯尼斯·马丁教授对二战以来当代西方世界的文化艺术流变的过程做了研究,将“战后数十年的文化变革视为浪漫主义原则持续发展的产物”。他着重探讨了1960年代末期的“反文化”风潮,认为它是某种至关重要的浪漫主义价值观的突出表现,并在1970年代融入我们的文化机制中。
浪漫主义产生的直接后果就是现代主义。黑格尔说:“浪漫型艺术的真正内容是绝对的内心生活,相应的形式是精神的主体性,也即主体对自己的独立自由的认识。”朱光潜先生在翻译了黑格尔《美学》中的《浪漫型艺术的解体》后评论说:“黑格尔指出浪漫型艺术的基本出发点是主体性原则,这就导致实体性内容的放弃,主体与客体的分裂和各自独立,内容与形象的分裂,艺术的创作能力和技巧成为艺术的主要因素,为什么运用某一种内容和某一种形式,都听命于偶然和主体的任意幻想。这就是浪漫艺术解体的根本原因”。从诗学的意义上看,现代艺术推崇主体性的绝对自由的观念是浪漫型艺术精神发展的结果。
西里尔·康诺利在1965年出版的《现代运动:英国、法国和美国一百部重要作品,1880—1950》中说:“法国人是现代运动之父,这个运动慢慢移到海峡对岸,然后穿过爱尔兰海,直到美国人最后继承下来,并把他们自己的魔力、极端主义和对异常事物的趣味带人这个运动之中。”赫伯特·里德说:“我们已经看出,当代的变革有着不同的性质:它并不是暗示倒转,甚至倒退的变革,而是解体,是退化,有些人会说是崩溃。它的特点是灾难性的。”这是一个与一切传统猝然决裂的运动,欧洲人五个世纪努力的目标被公然放弃了。在这个时代产生了过去任何一个时代都没有的作品,如,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象征主义、意象主义、立体派、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的作品,这些作品以艺术家独特的感觉和情感宣泄方式,以十分怪异而又令人着迷的艺术形式,表现了一个时代和个体的全新的感觉。罗兰·巴特说:“传统的写作崩溃了,从福楼拜到今天的整个文学都成了语言的难题”。一种新的时代的异端风格,成了“想象的博物馆”,构成了文化的地震学。它记录了文学艺术和思想史上的感情变化和转移的过程。时代的更迭稍纵即逝,思想情感的变化层出不穷,历史与现实悠然脱节,传统价值瞬间崩溃,启蒙以来的理性大厦颓然倒塌,过去时代的广大领域化为一片废墟。现代主义已经形成了一种无形的社会风格。这个词语,曾被用来包括各种破坏现实主义或浪漫主义激情的运动,它与实验艺术或先锋艺术一起引起了人们的注目,成为20世纪艺术的一个中心。
一中国油画创作题材分类淡化的趋势 油画创作的题材指的是油画作品主题所用的素材,通常包括人物画、风景画和静物画等分类,其中某种分类又有着下一级更细化的分类,例如,油画人物下又分为肖像画、风俗画、历史画和宗教画等,其最初的题材分类是出于实际需要而对油画作品类型的概括。当前中国油画创作的题材分类意义逐渐被削弱,油画创作更加突出了艺术本体和艺术家个体价值,题材分类正日益被淡化。正如乔治•莫兰迪一生钟情静物题材,但却不属于传统意义上的静物画家,因为这些作品传达出的不再是静物本身,而在于那种宁静和隐秘的艺术情感,也就是说,这种审美追求已经超越了静物题材的本身。油画题材存在的意义被削弱,但题材的旧有分类依然还存在,原来那种“术业专攻”的性质和实际价值业已经荡然无存,油画题材的选取只是为了更有效地表达个人的创作观念,作为承载画家观念的载体而已。虽然时展产生诸如“红色题材”和“当代艺术”等新的说法,但这称谓并不存在任何题材分类的意义,亦非出于艺术创作专业细化的实际意义。这种对题材的弱化倾向不单缘于画面取材和内容,更多的是因为画家的创作观念性凸显超过了题材本身,而使欣赏者也无意再去刻意区分。从这种油画题材分类日渐淡化中,我们不难看出,当前中国绘画已经开始进入了油画创作观念变革的崭新时代。 从我们发现艺术终结论并不具有现实的实践意义以来,中国油画无论从创作观念上还是技法上,都取得了相当显著的成果。目前,油画题材的淡化消除了美术史上那种题材和画家的尊卑,使艺术家和其作品都有着与他者平等的社会地位和自在价值,纵使有画面素材和内容的不同,区别也只是表达艺术家自我观念的手段区别,因此,题材概念和作品内容仅作为一种是载体,区别性日渐见弱,油画艺术的文化媒介性质开始向着更利于画家创作空间的有效拓展方向发展。创作观念不再囿于旧有的题材分类意义,而是更深刻的理解为当代艺术表达观念手段的现实意义,题材是形式而不是内容,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为了达到艺术表达目的,手段的选择开始多元化和综合化。也就是说,随着人的主体性的不断拔高,各绘画题材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不乏更新和替换,在现阶段油画创作观念有了根本性的变革之后,题材的存在也正逐渐失去实质意义,这也使各种题材类型的画家身份开始隐去了其原本的意义。“传统意义上某题材方面的大师已经不再会出现了,就传统题材分类在现代艺术发展中一样,都只是艺术家彰显自我的媒介。尽管传统的题材分类并没有消失,但那些所谓的传统分类绘画作品日益成为受市场支配的大众文化,在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旁落于创造性艺术的主体价值。”当代艺术家可以把任何素材作为表达自我观念的一个手段,而且手段上也逐渐失去了选择的界限,各个绘画题材在观念上强调的是艺术家在作品中寄予的艺术观念,更加侧重的是艺术作品所具有的问题针对性和文化的影响力,但是一旦没有理解题材本质上的变化,就会引起艺术家在创作上做一些重复的徘徊。 二当前中国油画创作观念的变革 油画创作的题材更多的是具有人文之意,各种题材的油画创作中对于客观自然、绘画材质和绘画语言符号等元素的选择,都要根据艺术家的审美和创作观念的不同而按需所取,它们的目的是要表达出艺术家对自身关照和思考问题的针对性、睿智性,是对社会文化和时代精神的理解。油画创作题材的弱化,也使当前中国油画创作手法更加具有灵活性,无论是具象与抽象,还是传统与现代,原本对立的元素都允许融合在同一幅作品之中,最终都会是艺术家创作观念的物化。中国当代油画创作的这种情形,无疑受到西方艺术题材的消解、相互融合和出现综合性等特点的影响,受到西方后现代艺术观念多元化特点的影响,所有这些因素使当前中国油画的创作观念开始变革,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性。 油画在中国属于舶来品,中国油画百年发展总是无法彻底摆脱西方油画的影子,无论是从题材分类、创作材料与技法,还是创作观念上。而且,东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又使中国这种对西方油画的学习显得富有“中国特色”。19世纪末的西方现代主义的突变,使油画艺术抛开题材的局限和再现客观自然的创作观念,走向艺术形式的创造发展,在油画创作上更加凸显变革的性格。现代主义艺术不是一种具体的流派和风格,而是一种不断追求独立和革新的艺术体系的统称,现代主义油画艺术把绘画语言形式的创新作为最高价值。中国文化中缺乏长期以来以科学主义和写实主义为基础的创作观念,所以现代主义这种晦涩的转变使中国油画家显得无所适从,对那些现代主义风格的作品非常陌生,即使部分表现社会现实的现代主义油画作品也要加以语言的诠释,致使中国在一定阶段出现了对西方现代油画一味模仿,一味排斥的两个极端立场。西方这种形式与内容剥离的现代主义风格,使艺术家的创作动机和欣赏者体会出的观念之间存在极大的差异,所以现代画家常把油画称为“视觉艺术”,从而侧重于视觉的特点而非艺术表达内容本身,但是中国油画艺术家这种对于艺术观念的理解,在“形式服务和服从于内容”这种根深蒂固的认识之下,显示出一种不可思议的难度,这让中国油画艺术家很多年才明白过来,而对一些现代主义艺术大师的误读也开始逐渐得到澄清和纠正,并逐步得到更深一层的理解和认识。这种情况直接影响了中国当前的一部分油画艺术家在现代主义创作观念和创作模式下坚持自己的艺术创作思路,也构成当前以前卫性著称的当代艺术的面貌之一。 在中国油画艺术家还没来得及完全消化现代主义艺术的同时,西方现代主义艺术已经开始被逐步解构,并步入了后现代主义艺术时期,艺术创作观念开始了前所未有的变革,呈现出新的时代特点。这种艺术观念的变革,使中国油画艺术家面临着多重选择,这无疑使中国油画艺术家面临着一个更加复杂的创作观念选择和更新的时期。后现代主义艺术同现代主义艺术一样,并非是一个艺术流派,也不是一个特定和具体的绘画风格,它指的是一种兼容并蓄、多元并存的新时代的艺术现象,同时它也不是现代主义艺术的进一步发展,英文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一词中的前缀“Post-”其实很好的表现出了二者之间的区别,“Post-”前缀通常是表示“在……之后”,直译“PostmodernismArt”为“后现代主义”艺术非常容易造成一种“后现代主义艺术是现代主义艺术的一种继承和发展”的误解,但在西方美术流派的称谓中,“Post-”通常暗含“反对”之意,这同印象派“Impressionism”与后印象派“Post-impressionism”概念一样,“Post-”不仅仅表现出时间上的先后,更重于说明二者之间存在艺术主张和观念上的区别。后印象派正是在反对印象主义过于客观再现的局限性这个基础上揭竿而起,主张主观性在油画创作观念上的主导性。同样,后现代主义也正是反对现代主义的一元化发展而主张艺术的多元化和综合性。后现代主义抛开了自启蒙运动以来一直膜拜的“进步论”和“一元论”,不认为艺术史是单一的进化路线发展,更多的是具有包容性和多元化的特点,它承认文化差异和文化发展的多种可能性,甚至承认艺术的评价体系也具有多元性,因此艺术评价标准也开始模糊不清,更不消说题材的分类了,所以说当前油画题材分类被逐渐解构的背后与目前油画艺术创作的现代性和后现代性都不无关系。#p#分页标题#e# 后现代主义对“主体”和“中心”的消解,对开放性和不确定性的强调,无疑使绘画题材分类的边缘更加模糊,绘画观念和绘画意义上也出现了更多的纠结,使绘画表达的观念和意义出现虚无缥缈、晦涩难懂的状况,但这与现代主义艺术中注重形式创新的艺术观念导致的那种难以琢磨的情形还是有着根本的不同的,因为这种晦涩难懂并不一定是现代主义艺术创作本身注重形式创造的问题,而是因为存在着对艺术创作观念、价值意义和评价体系存在着根本的不同。现代主义艺术和后现代主义艺术之间存在很大的区别,但我们又不能完全排除二者之间的藕断丝连,因为后现代艺术中在反对现代主义单向、一元立场的同时,又把其油画创作模式和思路作为多维中的一个因素,对现代主义油画艺术具有一定的包容性,所以后现代艺术中又存在很多具有现代性的艺术创作形式,也就是说后现代艺术对于现代主义整体上的批判性,并不排斥继续留存某些现代主义因素,只是这时候的创作观念允许存在现代主义那种否定的立场和创作思路,但这种不可能再上升为主流意识和创作标尺了,所以我们只能说它们具有现代性,而不是之前所指的那种现代主义。 如果说当今时代东西方国家同处于后现代主义时期,那么中国油画的后现代艺术特点,其综合性和复杂性就显得更加突出了。对于西方现代艺术与后现代艺术在中国的存在状况,曾有人形象的比喻,把现代主义艺术在中国的发展比作一架迟到的班机,而后现代主义艺术则像一架早到的班机,但它们现在一起拥挤在中国这个大航空港里。这种现代性和后现代性并存的状况,使中国油画艺术家,尤其是年轻艺术家的创作观念上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心态。是坚持民族立场还是选择国际接轨,这种立场问题一再困扰当前很多的油画艺术家和艺术评论家,也带来中国油画艺术创作观念纷纭复杂与艺术创作观念模式不同。油画创作观念呈现多元性的同时,直接导致了对于中国油画艺术创作中评价尺度不一和虚无主义理念的泛滥,很难产生出满足众多口味的大师之作,其实也不单是在中国,纵使在西方画坛,与现代主义时期相比,当前也显得比较平庸,那些形式独特的惊世之作也难以产生,更鲜有独领的力量。 中国油画艺术创作观念上显示出后现代性,在重新认识到一直信奉的“进步论”荒谬性的同时,也开始考虑传统和新传统之间、东西方文化艺术之间的平等关系,并努力实现掌握本国文化和艺术上的话语权,肯定自己民族的文化和艺术价值。“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等针对“与世界接轨”的号召,也正是这种肯定民族文化和艺术价值的意识觉醒和自省的表现,同时这也是对于西方文化艺术的“拿”与“不拿”以及怎样“拿”的问题思考。其实,在油画创作观念中对于东西方文化之间的选择上,我们应该抱着一种不卑不亢的“开放”心态而视之。历史上任何时期的文艺复兴和繁荣,都是以“百花齐放”为前提的。成功的艺术作品都会沾染浓烈的时代气息,而各种创新思维和观念的艺术形式也只有在包容和被尊重的情况下,才能真正吸收新时代的基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当下油画题材的淡化倾向显现出的油画创作观念的革新,要求我们在吸收异域民族艺术营养时,不能绝对西化,作为寻求创新发展的唯一途径,把民族艺术看作是墨守成规的代表,同时在立足民族主体性时,又不能绝对地国粹化,把西方文艺解读为“文化阴谋论”,因此,中国艺术家既要坚持自由创作,也要尊重多元文化艺术形态的时代特点,这才是具有时代观念的艺术家应有的态度。
【关键词】超写实绘画;当代艺术;价值
超写实绘画是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在美国形成的一种艺术形式,其影响力波及绘画、雕塑等很多领域。超写实艺术在绘画上因其素材的收集和画面的形成多来源于照片故也有照相写生主义的说法。超写实绘画的代表性画家有查克・克洛斯、理查德・艾斯蒂斯、唐・埃迪、拉尔夫・戈因斯、罗伯特・贝希特尔等。超写实绘画在形成初期被西方一些批评家称为“极端写实主义”或“激进写实主义”。在1970年一次画展上才第一次用“照相写实主义”来命名这一画派。超写实绘画极其注重画面的真实性和绘画技巧,也使得人们较少注意其内在的思想性。从而被批评家视为是一种迎合大众口味毫无新意低俗画种,但超写实绘画却受到了大众的认可和收藏家的亲睐。超写实绘画在技法和思想上都有自己的特点,画家将要表现的对象用相机拍摄下来,以照片为表现对象,对照片进行深入的刻画,画家主张艺术要真实地再现现实。他们认为传统写实绘画,更多的还是注重人对物的关系,不放弃自己对画面的主观表现和控制。也就是说,个人的情感、背景、出身、教育等对画面的真实会产生限制,所以超写实绘画的宗旨就是表现不掺杂任何个人情感的完全客观的真实,绝对中性的表现事物的存在。情绪上带有悲观主义,着力表现现代社会的冷漠、残酷。
首先超写实绘画的出现使得之前形成的绘画与摄影的关系有所改变,打破了画家对摄影的一贯认识,即摄影只能作为绘画创作收集资料、素材的手段,虽然快捷但不能传达思想情绪,所以画家对摄影也带有一定的轻视。超写实绘画的出现其实也包含着对摄影价值的重新肯定,超写实绘画借鉴了摄影的诸多特点,形成超写实绘画的独特面貌。如苏珊・桑塔格的著作《论摄影》中写到,摄影其实是一张时间与空间的瞬间切片,这种特点也使得照片所表现出的现实与他的表现对象之间仍然存在着一段差距,其原因有很多如拍摄时的瞬间特效、摄影器材的个体特征、画面切割造成的陌生感等等。这些因素也被超写实绘画一一借鉴,从而形成了超写实绘画的独特面貌。
其次超写实绘画延续了架上绘画的传统价值体系和严谨性。超写实绘画作为一个画派不仅丰富了当代艺术的风格,更重要的它是当代艺术中坚持传统写实绘画的唯一画派。当代艺术的特点是注重个人情感的传达,和中国文人画的思想有着一定的相似性,而不注重对事物真实性的再现,超写实绘画的宗旨恰恰是对当代艺术的一种反叛。在当代艺术中不论是表现主义、抽象主义、野兽派、还是立体主义等等都是将对象变形、重组,使画面脱离真实变得没有具体形象,更为激进的如行为艺术、装置艺术、行动艺术等等甚至完全否定架上绘画,以致传统绘画走向消亡。当代艺术发展了几十年我们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其特点就是重视观念、创新而轻视再现、写实和技巧。艺术家们认为思想观念最重要,而表现真实只是工匠才干的事。由于观念至上人人都可以是艺术家,也使得一些从没有经过正规训练的机会主义者打着艺术创作之名到处坑蒙拐骗,“点子艺术”也就氤氲而生。再加上艺术商业化的影响,急功近利的浮躁之气充斥着当代艺术,使得当代艺术走向危机。超写实绘画的出现恰恰化解了这种危机,其传统的表现技巧、写实的画面正逐步把危机中的当代艺术带回架上绘画,恢复之前的价值体系。由此可见超写实绘画在当代艺术中的重要作用在于它既重新肯定了传统的写实绘画艺术,又传承文艺复兴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当代艺术的从新繁荣也起到重要作用。虽然超写实绘画没有一呼百应的群体号召力但却成为一部分老成持重艺术家的推崇理想,虽然从事超写实绘画的艺术家人数有限,但却代代星火相传,从发起出现直到今日仍然有很强生命力。它强烈的再现性和精湛的技巧始终震撼着大众,这种震撼也会一直持续下去。
纵观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的当代艺术可以发现当代艺术已经进入了后现代时期,其反映的内容更加多元不再是像现代艺术那样具有强烈的革命性、破坏性和创新性。艺术家们开始从新关注写实绘画、恢复架上绘画也成为一种潮流,一部分画家不再崇尚点子艺术和试图建立新标准,对古典技法、写实艺术更多的借鉴融合,通过不同流派的重新自由组合形成各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和画面风格,作品中可以传达各种信息,具有强烈的视觉震撼力,玩世、卡通、批判、调侃等等都反映出现代人的心理和情感特征。艺术家不再关注画派、画种,把注意力放在了自己的内心、生活、以及社会等问题上。他们的风格自由,对事物充满怀疑,也不再否定任何事与物,他们接受不确定性、无逻辑性、不关联性,注重关系而非风格,当代艺术从越界走向综合,从而打破单一走向多元。艺术家们手法多样,他们可以借鉴任何一个画家、任何一种手法,更多的强调情感表达。立体主义和冷静规整的抽象主义可以被并置,超写实艺术可以和当代艺术的手法混和使用,“大杂烩”和相互关联也就成为当代艺术的显著特点。超写实艺术因此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新一代的超写实艺术家如里让・穆克、冷军、希特、石冲等相继涌现,因为他们的画面特点和介入作品的因素体现出更多的混杂性,这里我们也许要称呼他们为“新超级写实主义”画家更为合适。由此可以看出超写实绘画在当代艺术的大背景下也在不断推进演变,反之超写实绘画也不断地影响着当代艺术。当代艺术中各种艺术形式、画面风格、应该相互学习借鉴,使艺术真正做到百花齐放,丰富我们的文化艺术事业。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通过对西方现代艺术作历时性描述来阐明:西方现代艺术在选择和改造媒介方面是在传统艺术狭义媒介的基础上,不断向广义媒介扩延的过程;同时论述艺术家在选择和改造媒介上对艺术观念建构的意义,即不断扩延的物质媒介使得艺术家的艺术观念、精神活动得以完整表达。
艺术是人类按照美的规律创造世界,同时也按照美的规律创造自身的实践活动。换言之,艺术是人们表达情感、交流思想的一种媒介。但艺术活动不仅仅是一种纯粹的精神活动,它必须通过对物质媒介的选择和改造并作用于感官来完成。因此,作为精神活动的结果——艺术作品,具有物质性。艺术活动的过程也就是精神物质化的过程。格林伯格把艺术媒介分为两类:狭义媒介和广义媒介。狭义媒介是指画布、颜料等;广义媒介包括视觉的、听觉的、触觉、嗅觉、运动、人体等。西方现代艺术,是指从塞尚等后印象主义起到20世纪60年代的波普艺术、概念艺术这一时期的艺术,这是一个艺术观念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但是一切艺术观念的发展、变化都不能离开艺术家对艺术媒介的选择和改造。从艺术的本体来看,现代艺术的发展、变化,也就是媒介从狭义到广义的扩延过程。
原始艺术在媒介的选择上和现代艺术有着相同的广阔性。原始艺术作为形成中的艺术具有两个特点:(1)原始艺术中艺术与非艺术的界线的混淆。原始社会并没有独立的艺术活动,艺术生产混同于物质生产和人口生产,或者作为其中一阶段(巫术、祭祀、记录),或者成为其中一部分(图腾、纹身、性舞)。祈求猎物、收成和人口增殖活动既是物质生产活动,也是艺术生产活动。(2)原始社会显然不存在音乐、美术、舞蹈、戏剧的分类,因此,原始艺术是一种混合状态的艺术。正因为艺术的混合状态也就使得原始人在利用媒介时处于一种生动状态。自然物、人工物品、人体本身、视觉的、听觉的、触觉的、运动的等等媒介都尽可为其所用。很显然,原始艺术在选择媒介上具有一种自发、混沌状态的广阔性。
原始艺术的混合状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而改变,艺术从功能性的实用活动中分离出来,艺术类型亦随之慢慢分化,出现了舞蹈、音乐等艺术类型,艺术进入古典艺术时期。西方绘画艺术经过埃及艺术、西腊艺术时期的更替式发展,到文艺复兴前期,终于确定了现实主义绘画传统。西方雕塑艺术也经过埃及艺术时期、西腊化艺术时期、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时期直到罗丹那个年代形成最后的现实主义高峰。这些现实主义传统的确立,也就确定了艺术媒介必须为这一传统服务。传统艺术注重再现,为达到再现目的,艺术家们就力求使媒介变得“透明”:尽可能突破艺术媒介的限制,减少观者对媒介本身的注意力。绘画媒介经历了从蛋彩到油彩的改善和发展过程。在媒介运用技法上,经过凡·埃克、鲁本斯、伦勃朗等人的不断革新,到委拉斯贵支时,古典绘画的再现技巧已臻于完善。古典艺术家注重的是再现,艺术家对物质媒介的选择和改善的出发点是为了再现艺术客体本身,其选择和改善媒介具有狭窄性特点,故其媒介的选择属于狭义媒介的范畴。生产力的发展不可否认会对艺术产生影响。18世纪摄影技术的发明,使艺术家摆脱了再现客体的重负,转而探索艺术更本质的特征,探索艺术和自然的更深层的内在关系——这是20世纪初西方艺术家普遍的思考。正如英哈德·奥斯本所说:“现代艺术的目的,不再是再现的,不再是表现媒介的透明性。而是不透明。把人们的注意力吸引到艺术的感觉性质、结构性质、各部分的关系以及制作艺术品的材料信息,即意识到媒介及其本身的物理性质上”。现代艺术这一趋势起源于印象派的直接画法,直接画法使艺术家、观者在看到画面的同时也看到了画面的颜料特质和表层的肌理等物理性质。它使画面的幻觉式的再现得到减弱,最终消除艺术的再现功能则是在立体主义的绘画中。更确切地说,拼贴的采用最终使艺术从再现中解放出来。
塞尚的移动视点的透视法通过压缩空间来构建画面的绘画影响了毕加索等立体主义者。早期立体主义的画面把同一物体的不同视点、不同角度结合起来,共同再现绘画形象。正如立体主义画家故安·格里斯所说:“一幅没有再现目的的画,在我的心目中总是一次未完成的技法练习,因为任何一幅画的唯一目的就是达到再现……”这样,早期立体主义实际上是一种不同于传统静态的再现客体的新的再现技法。早期立体主义是理性运动的知觉写实主义,这就是分析立体主义时期。创立一种新的观察、再现技法是分析立体主义的主要成就。拼贴的采用标志立体主义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综合立体主义时期,也使现代艺术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拼贴”的采用,使艺术家注意到媒介本身的物理性质,他们利用物质媒介本身的形(态)状、色彩、材质来构成画面。这样就使形状、色彩、空间、体块放弃了原来的再现功能,而利用形状、色彩、空间来构成新的纯形式的绘画。立体主义认为:“一件艺术品是一个自足的实体。它独立存在着,并不由它再现一个不同于它本身的被知觉到的现实是否成功来判断,而是一种对现实世界的补充物。”在综合立体主义时期,立体主义不再是一种再现的技法,而是一种新的纯形式的绘画。他们注重的是画面本身的结构,消除了传统绘画中的主题和内容。他们认为:“立体主义是描绘形式的一种艺术,当形式实现后,艺术便在形式中生存下去。”他们认为形式本身就是内容。艺术史学家里德肯定了这种说法:“艺术作品是形式和色彩的具体因素的结构,形式和色彩经过综合安排而赋予表现力,艺术作品的形式本身就是内容,艺术作品的任何表现力起源于形式。”。因此,西方现代艺术史也可以说是一部关于艺术形式的探索史。正是因为立体主义者选择了实物拼贴而彻底消除了绘画的再现功能,使纯形式的探索得以发展,从而为纯形式的抽象主义绘画开拓了道路。这是选择实物媒介的意义之一。
立体主义选择实物媒介的另一个意义是:否定技巧性。这是后来的艺术发展中不同于传统绘画的另一趋势。他们用真实物体来代替用颜料模仿的物体的质感。这一新颖的技法降低或否定了传统绘画的再现性技巧,使艺术家能更主动地表达出自己的艺术观念。这种对技巧的否定,也就慢慢地消除了那些将艺术作品与其他人工制品或自然物区分开来的特征。这一趋势发展到极致就是杜桑的“现成品”,再到“废品艺术”,更影响到后来的装置艺术、概念艺术、达达艺术等。在利用这种新的技法上艺术家们各取其用。毕加索主要是利用实物媒介的结构和符号功能,勃拉克则利用其物理性质上的形、色、质材的装饰性特点来构成优雅的画面。达达主义画家施威特尔在其作品里则利用其艺术材质的表现性特质制作微妙、均衡,具有审美性质的拼贴画。在波普艺术家汉密尔顿的作品《到底是什么使得今日的家庭如此不同,如此富有魅力》里,则利用实物本身的社会含义来组合画面,以此体现出他对大众文化的承认与赞赏态度。
立体主义通过选择实物媒介,消除传统绘画中的主题和内容,否定了传统绘画的技巧性,创立新的纯形式的绘画,来表现现代人的审美趣味。但是,到了达达主义时代,其代表人物法国画家马塞尔·杜桑却通过对选择“现成品”这一物质媒介来表现其反审美的目的。1917年,杜桑从一家水管装置用品店买来一只瓷制小便池,把它命名为《泉》并署名为R.mutt展出。这是杜桑最有名的一件“现成品”。1934年安德烈·布雷顿给现成品下的定义为:“通过艺术家选择被擢升为艺术作品的制造品”,杜桑选择现成品对现代艺术的意义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是杜桑选择现成品这一行为的意义;二是杜桑选择现成品这一媒介的意义。二者不能截然分开,因为无论其选择的行为还是选择的结果(选择了“现成品”这一媒介)都是为其反审美、反传统艺术,否定一切的精神活动服务的。
首先,就杜桑选择“现成品”这一行为对现代艺术的意义加以阐述。杜桑选择现成品时,是这样为其辩护的。“他(杜桑)是否用他自己的手制造了这一个喷水池并不重要,他选择了它。他取了一件平凡的生活用品,将它摆置起来。他使它在一个新的标题和观念下失去它的实用意义——他为那作品创造了一种新思想。”杜桑通过选择这一行为,表明他发现了一条最通俗、最大众化的美学原则:“选择即是(或可能是)创造”。他实际上确立了以非技术的选择为创造手段的艺术倾向,把艺术的技术性降低到零(现成品),或降到最大限度(现成品的辅助),使创造行为和创造过程有了相对的独立性。沃尔特斯托里夫也这样认为:“当杜桑在博物馆展出一只普通的小便池……有趣的不是对象本身,而是杜桑这一提交活动本身。他也正是为了提交活动本身才做这件事情的。……重要的是这一提交的姿态以及这一姿态的理由,而不是这种姿态所涉及的对象,在这种姿态中存在着一种对审美的否定。”杜桑正是通过选择“现成物品”这一极端的方式突出了创造这一“行为”。他关注的是艺术家的“行为”这种否定技术,注意“行为”的创造方式,为以后的行为艺术、概念艺术、偶发艺术、表演等艺术的发展开拓了道路。
关键词:浪漫主义 审美现代性 先锋艺术 “星星美展” “八五思潮” “八九艺术大展”
自从“八五新潮”至今的二十几年近三十年的时间里,中国的当代艺术打开中国先锋艺术的新视野,开辟了新的篇章。在这样一个思想独立、开放式的时期,很多艺术样式也如雨后春笋般的迸发出来,无论是从题材、风格还是从媒介语言上都有很多标新立异之处。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在其期间无论我们的装置、架上还是行为都有许多是“拿来主义”,都很大程度上是与西方当代艺术有相似性,但是我们只是在短短近三十年的时间里运用了大部分西方艺术的样式,而这些西方艺术样式已经在其社会中发展了百年的历史。就其发展时间跨度的不同,我们的当代艺术确实存在着许多不成熟不完善或者说是简单的“拿来主义”,但是这种许许多多的不确定正是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自身特点。
中国当代艺术在近三十年短短的时间内,就将西方一二百年的现代艺术、后现代艺术演绎了一遍。从“八五新潮”时期,表现主义、象征主义、立体主义到九十年代至新世纪的装置艺术、行为艺术、多媒体艺术、女性主义等的发生,在中国这样长期封闭、艺术为政治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大一统的文化体制下,这样大规模的集体出演的现代艺术可谓是前所未有,其突破性和跨越性在世界艺术史上也是少见的。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先锋性、前卫性仅仅是局限在中国艺术发展史上,并且在相当一段时间内,需要学习借鉴甚至重复西方现代主义发展的一部分经验。
从“八五艺术思潮”可以很明显的看到这一特点。这一时期大量的西方文学、哲学、艺术理论被翻译到国内,各类画册书籍被解禁中国的艺术家或是当时还是美院的学生已经可以接触到这样的现代艺术,涌现出一批活跃的艺术家群体,他们的作品都有类似模仿西方现代流派的痕迹,甚至在当时著名的波普艺术家劳森伯格在中国个展之后,中国很多先锋艺术家也都纷纷开始使用现成品做作品,模仿、借用、“拿来”西方现代艺术的一些表面的形式。这里所谓的“拿来”,是在中国刚刚打开国门的环境下提出的。中国本土是没有现代主义发展的脉络和根基的。五四时期曾有过短暂的现代主义发端,如林风眠的表现主义油画,庞薰带有立体主义风格的油画,但这条线索随着建国,和后来的美术教育苏化和之后的就断掉了。因此,八五时期的艺术样式是直接在中国现代艺术这块贫瘠的土地之上从西方“嫁接”过来的,既没有完备的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也没有紧密的现代主义发展史,这种“嫁接”、“拿来”仅仅是吸收了西方现代主义表面的形式、艺术的手段和一种相似的反叛精神。这是中国特有的艺术发展模式和西方有着巨大的区别。
这种“嫁接”的现代艺术以独特的姿态摆脱艺术长期以来对政治的附庸和社会主义宣传的工具作用,开始发展出艺术本体的独立性、批判性。这种“拿来主义”与中国的当下语境相结合,这种“嫁接”逐渐开始成活,形成了中国独特的社会主义当代艺术。如王广义的《系列》作品,在形式上采用了美国波普艺术的重复复制的办法,但在含义上却有一种政治调侃的意味――灰黑的色调,平面的概念化处理,鲜红的方格覆盖其上,使得伟人的形象从神圣的地位被拉到了可重复、可循环复制、毫无崇高色彩的商品。这种略带讽刺意味的政治批判,是在中国这样独特的社会语境中形成的,它是一种崇拜与幻灭,希望与失望,时尚与怀旧等各种矛盾情绪的复合,也是一种对历史境遇的反思。2 由王广义的《系列》开始,涌现出一批政治波普艺术家,并出现一股“热”,这种现象在中国当代美术史上是有转折作用的。
中国当代艺术在短短的三十年里,在其发展过程中具有前现代社会、现代社会与后现代社会交织并存的状态。中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和层出不穷的变革也是其具有区别西方当代艺术独特的一方面。就其本身这种压缩性的特质而言,吸收了太多养料,需要时间来消化吸收。还有一点我们不可否认的是,我们的当代艺术的发展与西方先锋艺术相比存在着严重的错位现象。就抽象艺术这种表现形式而言,在西方早已成为一种官方认可或者早已进入商业模式的艺术,而中国的抽象艺术对于中国的本土文化则是相对先锋化的。而正是这种复合中国先锋性的艺术反应了中国的审美现代性。欧洲艺术的发展从浪漫主义开始,这种批判和先锋性是一个前后延续的紧密过程,而中国的当代艺术则是有很多的并置或是交替现象。
中国从建国后到改革开放的三十年间,艺术一直被当做宣传社会主义艺术形态的工具,但是从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当代艺术摆脱了其对政治附庸的位置,开始对历史的反思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中国当代艺术一直在与政治的紧密交织中进行的,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化,社会结构,经济制度,体制的转型,新型思想意识思潮的形成是不可避免的,然而这种思想和文化的新形式的转变又夹杂着许多殖民文化,这又和西方几百年里逐渐形成的艺术样式和文化思想大不一样。我们的很多绘画、行为和装置都和我们以往的本土文化相差甚远,只是简单的学习利用了西方的艺术样式。毋庸置疑,在这场艺术思潮中,中国的艺术家也有很大一部分误读了西方的先锋艺术,西方从浪漫主义到先锋艺术的形成有它紧密的社会制度和经济原因在里面,从西方浪漫主义思潮到审美现代性的产物――先锋艺术的形成有它们发生发展的理由。当然中国的“八五思潮”和“八九艺术大展”近十几年间的这次思潮活动,它的产生也有它的形成原因,但就其形成轨迹来看也与西方的浪漫主义至先锋艺术的产生有很大的区别。
参考文献:
1、周宪:《激进的美学锋芒》,2003年版;
2、艾布拉姆斯:《现代主义》,1981年版;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