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图书情报论文

图书情报论文

时间:2023-03-27 16:37:47

图书情报论文

图书情报论文范文1

论文摘要:图书馆学是一门努力提高客观知识社会记忆能力的实用性科学,它的宗旨是为人们主动获取知识提供最佳工具与方法。图书情报学又是为了人类求知而建立起来的一项可持续发展的学科。图书馆情报学理论方面的深层研究,从不同的层次、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对图书馆情报学的见解,不断把图书馆情报学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体系建设推向一个新的高度。所以使得图书情报学得到可持续发展。

求知是人类的本性,主动获取知识的方式对人们具有重要意义。图书馆学是一门努力提高客观知识社会记忆能力的实用性科学,它的宗旨是为人们主动获取知识提供最佳工具与方法。图书情报学是为了人类的求知而建立起来的一项可持续发展的学科。当前情报学理论研究正在蓬勃地向前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新的发展动向和新的发展路径。国内外许多情报学家都致力于图书馆情报学理论方面的深层研究,从不同的层次、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对图书馆情报学的见解,不断把图书馆情报学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体系推向一个新的高度。本文就从图书馆情报学的形成,可持续发展和发展途径等基本理论问题做些研究和探讨。

一、图书馆情报学的形成

纵观我国图书馆情报学系统的发展历史,风风雨雨己走过了几百年。如果单从图书馆以保存文献为主要功能这一对象来说,从公元前一千多年以前就出现了最早的图书情报学系统,只是由于战乱被毁掉了,但从前人留下的史书记载可以得出这一事实确实存在过。到今天图书情报学随着当今图书馆事业的不断完善和迅猛发展,也在不断的完善和发展,成为人类社会离不开的一种文化职能机构。简言之,图书情报学就是在以图书馆为主,包括各种资料室、信息中心、情报中心、信息咨询机构、情报研究所以及培养各种图书情报人才的各大学的图书情报院系、各种类型的出版社、科研机构等当今社会主要的信息机构持续发展过程中所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其中图书馆是他们的核心和发展源。

二、图书情报学的可持续发展

图书馆情报学在当今时代是如何发展的呢?这是因为任何学科的发展都是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螺旋式上升过程。图书情报学也不例外,当学科发展过程中出现自身原有理论无法解决的新问题时,就预示着这一学科面临看重大变革。要实现这一跨越,有两个方法,一是发明新的理论方法。二是引进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在自然科学领域,往往是发现新的理论或方法,发明新的技术。在社会科学中,大多为引进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特别是自然科学中的理论、方法、技术。

过去图书馆的图书管理借阅全凭手工,费时又费力,效率低,又容易出差错。自从计算机技术被引入图书馆管理后,这一状况彻底改变。借阅管理目录查询都由计算机自动管理,效率高、差错少,使图书馆管理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变革。而现代科学的一大发展趋势是交叉综合,不仅是相似相近的学科之间进一步综合化,甚至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由于学科之间的移植而形成交叉学科。现代科学中不存在截然独立的学科。在自然学科研究中参照引入了社会科学研究中的有关研究成果,反之亦然。综合化趋势促使各个学科的研究人员不仅要了解本学科的系统理论,还要了解相关学科,交叉学科的有关理论,使其知识结构更加合理,科研能力大大提高。同时对图书馆情报学的研究、发展也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由过去的简单的文献情报学发展到当今的高科技图书情报学的综合学科,电子化、网络化、信息化代替了过去的手工操作和半机械化,填补了学科之间的鸿沟,使相近学科,甚至相差很大学科之间研究储存人类有价值的知识及先进的科学资料也能得心应手。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图书馆情报学这一学科人员素质也应相应的有较大的提高,与现代科学发展相适应,由过去的低级操作人员变为今天掌握高科技技术的高级人才,只有这样,图书馆才能更好的服务社会,才能更好的、更高速的为现代高科技的发展提供得心应手的高科技信息和高科技情报。才能将图书馆办成为人类知识的公共记忆装置;及提供客观知识服务的公共场所。

图书馆做为人类知识的公共记忆装置,那么图书情报学也在给人们提供客观知识服务的这个公共场所中对人类的发展与进步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超前的科学价值。这是因为情报学与社会、环境、经济、技术、文化、资源的协调发展是离不开的。

广域图书馆与图书情报学一体化发展是图书情报学一体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广域图书馆的基本特性包括:是介于书库与数据库之间的多维空间典藏图书馆;是介于各种馆藏内涵之间属于多元内涵与干系的图书馆;是具有执行栓释资料功能,发挥大媒体结构的复合图书馆;是继传统图书馆之后,充分提供资料、信息和知识化多频多元服务的新一代图书馆;是超越过去图书馆服务范畴,组成图书馆服务集成网络,并且创新价值的新世纪图书馆。因此,广域图书馆是集合了技术、政策、管理与经济效益于一个经营模式中的图书馆。总而言之,广域图书馆是图书馆思维与图书馆业务的大集合,也是图书情报学新拓展的坚实基础。将广域图书馆与情报学一体化发展充分发挥了“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形成了切合图书情报学一体化发展的新功能;面向社会的文化教育功能、信息和科研情报集散的枢纽功能、情报加工的增值功能及情报营销的市场功能。同时并能达到:收藏与展示相结合、收藏与研究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在当今的高科技时代持续发展。

三、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及途径

图书情报学在一体化结合的发展中,要想得到长足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把人才资源、先进技术和雄厚的经济基础做为有机的结合才能实现这一目标。面对当今科技迅猛发展,各种新技术,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主要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如何才能继续保持图书情报学科的现有地位,如何给图书情报事业未来的发展奠定一个美好的发展基础,也就是说准备让图书情报学以何种新的服务方式和发展方式面对广大读者及其新的需求,这是图书情报学面临的新课题和必须去迎接的新挑战。尤其是对于我国这种发展中的国家来说,过去的基础比较薄弱,而且各种体制、法规就不健全或者比较单一,那么这种挑战带给我们的困难就更大,尤其是与国外发达国家差距明显的时候,将以何种方式弥补上去,还能有所创新,这是我们必须思考的。未来图书情报学的发展方向具有电子化、网络化、数字化、虚拟化、集成化、智能化等几个明显的特征。

如今有人提出地球村,全球研究村等概念,也就是说到某个时候这个地球村只有一个宏观意义上的运行良好,内部协调的图书情报学系统。到那时侯,图书情报系统将在人类社会化、文明化、信息化的发展中扮演主体的角色,并且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也就是图书情报学系统一体化的发展方向。基于人们对未来地球村的构想,我们完全可以构想我们的一体化地球村图书馆。

电子化、网络化、数字化是三个重叠性很大的概念,但他们的内涵是逐步深化的,而集成化和智能化则是基于前面三个基础之上提出来的。他们都是现代信息技术的高层次的应用。当现代图书情报学系统发展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也标志着人类社会己经发展到了“地球村”时代。可是如果从发展阶段进行比较,我们的平均水平还处于半机械化、机械化时代,而国外具有先进水平的图书情报学系统正在进入电子化、网络化时代,至少与国外发达国家相差两代的发展水平。这个差距如何尽快弥补上,并且赶上发达国家的水平,我们图书情报学的发展战略的选择是相当关键的。所以要尽快赶上国外发达国家的先进水平,必须采用跨越式的和一体化、数字化、网络化的发展战略。这就是图书情报学可持续发展的先进科技保障。

在有先进生产工具的同时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是起决定作用的,我们永远要本着“以人为本”的精神。在拓展图书情报服务功能,加大情报集散能力、提高文献开发层次、增强决策咨询和情报市场营销力度等一系列工作中,人才建设是重中之重。但人才建设最核心的一点是营造人才脱颖而出的宽松环境,做到人尽其才、事业留人。对有才能的知识分子和专业人才应该优先起用和重用,让年轻图书情报学研究人员和技术人员担任咨询研究项目和技术开发项目的负责人和骨干,在实践过程得到锻炼和提高,激发青年人才求知识、钻业务、长才干的积极性。对于在图书情报学研究中做出突出成绩和贡献的人才在精神奖励的同时应给予物质重奖,只有这样才能使图书情报学有一个长足的发展和更为广泛的吸引有用人才,也只有这样才能极大的推动现代图书情报学的迅速发展也就形成了整个图书情报学腾飞的内驱力。

图书情报论文范文2

1重视图书资料的类目管理

图书馆情报资料的编目属于图书馆的重要工作,也是图书馆工作的关键。在整个图书馆情报资料的整理中,要制定与情报资料相关的媒介桥梁,采用整合资料的方式编目。整编目录的收集资料和检索资料有很重要的作用,是方便查找的一种方式,作为查阅的重要资料,其中显示出目录,提供必要的依据,也能够有效地提升工作效率,类目管理过程如图1所示。从图书编目这方面出发,是根据情报资料表面特征进行归纳分类,制定各种事项的责任版面等,对提升整体内容的特征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在分编以及归纳的过程中,要有选择性地进行分析记录,将其按照科学的方式,编制各种信息,加强图书馆整体系统的查找与检索,对保证情报工作的正常进行具有很重要作用。一般情况下,编制目录的质量,能够准确地阐述情报资料的整体,对提升编制目录的质量具有很重要的作用,编制一个高质量的目录能够起到引导阅读的作用,对宣传以及查阅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应看到,图书著录再完备、再准确,若没有把个别分散的图书著录款目用科学的方法加以系统组织,使其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则图书著录的款目便会失去其存在的意义和使用价值。但不管如何,图书著录和目录组织工作都至关重要,不可与时展相离。新的编目方式不断出现,如集中编目或者合作编目,都需要在版编目。电子计算机编目等这些编目方式有利于实行规范化和标准化,为编制机读目录打下坚实的基础,是保证图书馆正常工作的基础。

2强化情报资料的审核

图书馆中情报资料的编辑和审核属于图书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审核过程中,需要应用科学的方式,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将其中不适宜的资料信息剔除出去,以便服务于一定的科研与社会发展等科技活动。图书馆中,情报资料是有效审核的开始,也是整体编纂工作的根本。图书馆中情报资料的审核与整编工作,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加强资料的审核,能够有效增强情报资料的质量。对资料进行审核,一方面能够提升工作人员对资料的了解,在审核过程中也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从宏观的角度出发,情报资料中涉及自然学科的知识,在审核的过程中对确定情报资料属于哪个范围也有很大的帮助。随着经济的发展,情报资料对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整编与管理过程中要实施更加科学化的方式,分析其中蕴含的意识形态,对提升社会发展有很大的帮助。从我国情报资料使用价值出发,将其引入到图书馆的意识形态中,能够防止泄漏到反动的群体中,将具有参考价值的情报资料引进到其中,反映了意识形态,促进了图书馆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3结语

图书馆情报资料的整编与管理,对社会发展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从推动社会的角度出发,整编与管理图书馆的信息,能够促进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使工作技能突飞猛进,对提升国民素质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加强图书馆中情报资料的审核与管理,对提升经济发展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作者:黄玲 单位:南京工业大学

图书情报论文范文3

关键词:情报科学;载文分析;引文分析; 文献计量学

《情报科学》是教育部主管、中国科技情报学会与吉林大学共同主办,是集理论性、实践性和知识性于一体的学术性刊物,是我国情报学研究领域较具影响的专业核心期刊。先后被评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吉林省科技类一级期刊,并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等著名数据库收录。他所刊载的论文基本反映了我国情报学领域的学术水平和研究动态。本文运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选取《情报科学》2012年(1-12)期所刊载的387(书评除外)篇学术论文为研究对象,从载文及引文两个方面进行全面细致的统计分析,并从中总结一些规律和特点,为促进图书情报学科研工作者学术交流提供参考数据。

1 载文统计分析

1.1 载文量

载文量就是某种期刊在一定时期所刊载论文数量的多少,是衡量一种学术期刊吸收和传递情报能力的主要指标[1]。一般来说,反映期刊信息含量的主要指标是期刊的载文篇数、平均每期的载文量、平均每篇文章所占篇幅页数及篇密度等。统计结果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2012年《情报科学》总页数1907页,载文量为387篇,期均发文量为32.25篇,篇均页数为4.93,篇密度为0.20。以上数据表明该刊文献数量较多,文章篇幅适中,读者获取信息量相对较高,是图书情报学科研工作者学术交流的重要学术性期刊平台。

1.2 基金论文统计

基金论文的生产力是衡量一个学科科研实力的水平、科研组织能力及学科社会地位的重要标志[2]。基金论文率,即某一刊物所载的基金论文在刊载论文总量中所占的比例。基金论文率数值的大小,可直接反映刊物吸纳基金论文的能力,同时也可从侧面间接反映刊物报道本专业领域最新研究动态的能力。期刊刊载的基金论文率高,说明期刊学术水平较高,这是评价期刊和论文质量与学术水平的重要而客观的指标之一[3]。统计结果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2012年《情报科学》所载基金论文192篇,占论文总数的49.61%,在同类期刊中处于领先地位,其中国家基金论文77篇,占论文总数的19.90%,有效地保证了《情报科学》明显的创造性和较高的学术水平。

1.3 关键词

关键词是文章检索点的入口,同时也是论文论述的核心及重点,它为研究该领域的科研工作者提供检索此文献的最便捷的路径。统计结果表明该刊2012年全年标引关键词为1468个,篇均关键词3.79个。说明该刊比较注重提示论文的主题和标引深度,为用户检索利用和文献的的开发与利用提供了重要的依据。表3列出的是使用频次前十名的关键词,从表3可以看出关键词词频最高的是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这充分表明《情报科学》发表的学术论文,是以图书情报学为主的刊物。

2 引文统计分析

引文是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能表明论文的科学依据和历史背景,又能显示一个学科的发展历程以及多个学科之间在内容上的联系与区别;另外,引文也能表明作者对前人成果的尊重以及在前人的研究成果之上的提高、发展与创新[4]。由此可见,引文是衡量学术期刊信息吸收能力和相互渗透能力的重要指标。本文从引文数量、引文类型、引文语种、引文年代、引文期刊和引文专著分布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

2.1 引文量统计分析

引文量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论文作者对本学科和相关学科文献情报的了解和吸收能力。一般情况下,引文量越大,说明作者吸收文献信息的能力越强。从表4可以看出2012年《情报科学》篇均引文量13.46条,远高于我国科技期刊论文的平均引文量8.86篇[5]。这说明《情报科学》作者掌握的相关资料全面,注重科学知识的继承和发扬。

2.2 引文类型统计分析

引文类型把引文分为期刊、图书、网络、论文集、学位论文及其他(包括报纸、报告等),统计结果见表5

从表5可以看出,《情报科学》的引文主要来自期刊,占总数的68.46%,略高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数据:学者利用信息的40%一60%来源于期刊,期刊之所以成为引文中的主要情报来源,是与其出版周期短、信息量大、内容新颖、传递速度快、出版连续和检索方便等特点分不开的,今后期刊仍将是我国图书情报学研究人员获取信息的首选情报源。随着各种文献资源开放存取的不断扩大及人们对网络资源的认可,网络信息资源的重要性日益凸现,占总数的12.00%,略高于图书。这也是图书情报学科研工作者利用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逐步增强的具体体现。

2.3 引文语种统计分析

引文语种的分布是测试期刊发文作者利用国内外文献和情报吸收能力的指标。从表6可以看出,2012年《情报科学》全年引文外文文献达35.73%,说明该刊作者注重和善于吸收国外的最新研究信息,载文具有较高的信息容量。但引文语种较单一,获取英文以外的外文专业信息不足。

2.4 引文年代统计分析

对引文年代分析可反映出文献的传播利用及老化规律,从表7可以看出,2012年《情报科学》引文高峰区在09-11年,这与国际公认的科技期刊的有效利用率的高峰期是三年的观点吻合。同时普莱斯指数在50%以上,比科技期刊各学科普赖斯指数的平均值50%高[6]。说明我国图书情报学研究人员始终站在学科发展的前沿,善于吸收和消化新知识,保证了本刊知识更新的速度,同时也说明本刊是图书情报界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代表性刊物。

2.5 引文期刊统计分析

从表8可以看出,2012年《情报科学》引用21次以上的期刊有19种,引用次数合计达1255次,占总的期刊被引次数的35.19%(1255/3566),被引最多的期刊是《情报科学》,为174次,其次是《图书情报工作》、《情报理论与实践》、《情报杂志》、《中国图书馆学报》和《情报学报》,被引次数分别为165、119、105、102和94次,这六种期刊的被引次数远高于其他图书情报学刊物,说明这六种期刊是目前我国图书情报学研究人员利用的主要情报源。他们代表着我国图书情报学的研究水平和今后的发展方向,尤其是《情报科学》,被引次数最多,这肯定了其核心期刊的核心地位,同时也说明了该刊办刊比较有连续性,有自己的学术风格和专业特点。

参考文献

[1]董小燕.2003年《情报科学》载文、作者与引文的统计分析[J].情报科学,2004,22,(5):551-553.

[2]高 凡,王慧翔.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基金论文产出力调查研究与定量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04,(10):12-16

[3]夏 旭.《图书馆论坛》基金论文产出力的定量分析[J].图书馆论坛,2006,(4):40-44

[4]董文鸳,袁顺波.2002-2004年《情报科学》载文、作者与引文统计分析[J]. 情报科学,2005,(9):1348-1352

[5]赵阳.《图书情报工作》1989-1996年载文、作者和引文的统计分析与评价[J]. 图书情报工作,1998,(9):29-36

[6]王崇德.文献计量学引论[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371.

图书情报论文范文4

[关键词]网络 图书情报 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C2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0-0347-02

随着计算机化、数字化、网络化技术不断发展,知识传递更新速度越来越快,读者对信息服务质与量都有更高需求。一些图书馆所建立一些书目数据库只是将信息简单地数字化和有序化,无法根据各类读者需要组合成特定知识体系。知识仓库的出现,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由于图书馆与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相结合日益紧密,建设专业知识仓库已逐渐提到各个图书馆议事日程。在知识经济时代,为了适应读者需求,对各种外部和内部知识与信息进行数字化改造和有效管理,并建设有利于知识传播、共享和交流的知识仓库,是图书馆信息化、知识化建设当务之急。

1. 图书情报发展历程

1.1 兴盛时期 图书馆情报事业源于19世纪中期,由于科技进步、教育发展,各城市各大、中专学校图书馆也纷纷建立,从根本上冲破了封建社会藏书楼旧模式,确立了真正意义上图书馆。20世纪50年代,科技发展对图书馆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使经验图书馆学显露出严重的局限性。许多学者引入信息论及相关理论,以信息交流模式解释图书a馆活动,建立了情报学,使图书馆工作多了一些科学成分。同时出现了大量学派,发现了大量图书情报理论、基本原理和图书情报活动发展规律,世界各国图书情报学也进入了历史上最好发展时期。

1.2 缓慢时期 20世纪70年代以后,图书馆事业进入了调整时期,由于社会经济与技术种种因素使得图书事业出现了难以琢磨时期,图书情报事业研究出现了停滞不前的局面。

1.3 发展时期。20世纪末以后,信息技术发展到一个新高度,图书情报事业赖以生存与发展的信息环境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信息存储数字化与信息传递网络化以及商业化的现代信息服务体系迅速兴起。数字化网络技术发展完全动摇了传统图书馆活动的基础。但是,图书馆学理论必须考虑从基础理论与概念到应用学科,核心技术与方法整个理论体系的重新构建问题。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及信息服务增加,信息服务机构开始多样化,一批市场化运作信息服务机构应运而生。

1.4 信息化时期 信息技术革命推动了文献资源走向信息化。图书馆情报演变成了信息资源建设时期,被称为文献信息资源建设。20世纪90年代初,当世界大多数国家还在对信息记录、传播手段和方式所带来变化始料不及的时候,美国率先进入了电子图书馆研究阶段,而且还在进行大规模文献资源普查和文献资源布局的大讨论,而在讨论过程中,美国图书研究馆协会(ARL)就将成员馆资格和定级标准确定为根据其对计算机网络资源检索质量来决定,而不是图书采访质量来决定。在1991年ARL成员馆中就已经有了80%以上馆规划和实施了强调获取而不是拥有政策,服务和资金再分配,电子网络图书馆基本形成,美国最先进入电子网络图书情报时代。到1995年以后,诺大的地球一夜之间变成“地球村落”,文献资源建设理论充分占有文献资源,所不同的是文献资源建设强调了信息建设整体意识,应当说这在当时是有着重大现实意义。

2.我国网络图书情报现状与存在问题

2.1 我国网络图书情报现状

1982 年我国正式联入因特网,尤其是1995年万维网(www)出现后,海量电子信息资源犹如狂风暴雨从天而降,面对因特网上的信息海洋,图书馆进入了电子网络时代。我国网络情报发展和建设均晚于美国等发达国家,1993年我国第一次引进网络图书馆概念,开始对国外网络情报理论翻译和学习,1997年我国才开始实践。2000年起,我国网络数字图书情报研究不断走向深入,开始向技术性研究及相关领域扩展。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网络信息内容组织、存储、管理等方面,这些研究工作对我国网络情报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技术保障。

2.2 我国网络图书情报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近年来,国家支援的几个建设项目已经形成,将对我国网络情报起到主要促进作用。但是,我国网络情报建设中存在着诸多问题。

2.2.1 我国网络情报中只是侧重技术解决,相关法律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我国网络情报工作在规划上比较丰富,但尚在发展阶段,真正意义上综合应用还十分有限。因此,比较偏重于技术研究和应用,而对法律、政策问题涉及较少。

2.2.2 网络图书的理解还存在误区,国内不少建设项目把网络情报工作片面化,如网络图书情报仅仅是馆藏图书的数字化。

2.2.3 网络图书馆建设相对单一,尚有待于各方面支持与密切合作,还需要计算机界、通讯网络工程界、出版界、图书馆界以及其他方面的共同努力和协作。

2.2.4 人才、技术、合作应是网络图书建设中不可缺少的要素,我国人才短缺是一个突出问题,不仅表现为技术人才短缺,管理人才短缺,知识理论型人才也奇缺。

3.网络图书情报特点

3.1 信息检索与网络图书情报传播网络化

目前,传统网络图书情报服务受到了前所未有挑战。网络图书馆利用因特网为各类读者提供不同网络化信息服务已成为当前和未来趋势。网络图书馆信息可用超文本技术使其信息互连,把网络以目录形式组织起来。使用户更能按不同种类目录浏览。网上知名图书馆主页均有通过分类目录、目次索引提供访问。而利用传统方式查询是远远不能解决在网络图书中准确、正确查询信息问题,只能借信息检索智能化来解决。

3.2 网络图书情报信息网络化与信息存储

图书馆的基础是书刊文献信息资源,而网络情报的基础是数字信息资源。信息产业是知识经济资源。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导致了人们对信息需求量与日俱增,反之社会进步又促使信息量飞速增长,网络普及和电子出版物等新型手段使得信息和使用更加便捷。这样的形势对网络图书馆来说,信息收集费、处理费和存储费也相应不断增大。从图书存储信息度量单位由KB、MB到GB、TB至PB就是一个网络图书馆拥有海量存储好例子。从网络图书馆存储介质由传统的纸质转变为多种媒体、数字信号,可以处理多种媒体信息,如文字、声音、动画三维体、虚拟空间等。从目前常用的电子图书馆采用的文件格式有TXT、DOC、PDF、HIML、SGML、XML、WAV、GIF等。数字化资源是电子图书馆的物质基础,是图书情报学所必须具备的,包括一次文献、二次文献、三次文献。有些媒体信息仅对其数字进行处理远远不够,需要图书专业人员进行信息内容进行加工,使其之间各种关系相互勾连,读者更容易找到电子资源,信息组织形式从原来纸张的顺序,线性方式变为直接的网络方式。

3.3 网络图书情报发展与信息技术网络化。

现代信息技术是电子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等多种技术的综合,计算机技术大大提高了人类生产、加工、存储和检索信息的能力。通讯技术扩展了人类获取和传递信息的途径,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信息技术相比它对图书情报工作主要意义在于:信息记录方式不再是模式和线性,而是数字化、非线性。数字信息媒体可随机存取检索,可交互式组织再现和可快速远程传递功能等显现卓越优势。这种区别是本质的,不仅改变了信息载体表现形式和信息形成方式,决定了图书情报机构所能采取的信息工作方式。同时,极大地活跃了社会信息交流,增强了广大用户的信息需求,表现了图书馆学、情报学与现代信息技术日益紧密结合。现代信息技术与图书情报理论紧密结合,创造了交叉发展的学科优势。

4. 网络图书情报的资源与利用

4.1 互联网上丰富的信息资源

与图书馆文献资源紧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近些年来互联网发展迅速,早在2002年美国市场研究机构就了一项统计报告,全球互联网用户数量已达到7亿人。

因特网现已成为全球最大的信息资源库,根据2013年底统计,我国互联网网民6.18亿,手机网民5亿,域名总数1844万个,仅以CN结尾的总数为1083万,网站总数为320万个,在这丰富的信息资源中不乏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具有重要价值的信息资源。

4.2 互联网上的自然和社科图书、报刊资源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传统图书馆主要收藏对象――图书、期刊、报纸等文献越来越多地被搬上互联网,数字图书馆、数字化期刊群是其集中形式。

数字图书馆使信息传递交流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突破国界和语言限制。读者可不受时间、空间和文献数量限制,自由索取自己所需文献资源,除特别情况外,可以是全天候开放服务。

我国电子期刊发展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国期刊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收录国内公开出版的核心期刊与专业特色期刊的全文;《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CCND)》收录国内公开发行的各种报纸全部内容。

4.3 互联网上自然和社科灰色文献资源

互联网还蕴含着丰富的自然和社会科学研究具有重要价值的灰色文献。因特网出现后,几乎任何组织或个人都可以在网络上非正式出版文献,互联网上灰色文献越来越丰富。有大型学科综合网站,有一些专业性学术网站,还有一些科学技术普及网站,尤其是近期政府机构、教育及研究机构、学术协会等学术团体机构等等都建立了各类网站。特别是专业性学术网站,集中了很多学术性信息资源,如研究动态、专家学者、专业论坛、重要文献、组织机构、学术期刊、统计数据、法律法规、学术会议等专业信息。

学位论文、会议文献也是自然和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信息资源。近年来,一些单位开始尝试将学位论文制作成数据库在网络上,比较成功的学位论文数据库有中国期刊网的《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资源系统《中国学位论文数据库(CDMD)》等。

5.网络图书情报的发展

5.1 自动分类、自动标引技术已实际应用。

自动标引、自动分类技术研究开发历史并不短,各种实验系统不断研制出来,在许多关键技术上均有重大突破,但多年来自动标引技术是“机器鸟”,其外形很逼真,但终究飞不上蓝天。也就是说自动分类、自动标引技术还停留在实验室中。尽管如此,对自动分类、自动标引的研究却始终没有停止。随着技术发展又有了更强大需求推动力,已有迹象表明,自动分类、自动标引技术与搜索引擎技术结合将有良好前景。

5.2 规范化语言继续存在和发展。

当自然语言开始应用与检索的时候,就有人提出规范化情报检索语言寿终正寝,当网络时代到来时,特别是面对因特网海量信息。也有人提出情报检索语言将成为昨日黄花。事实上不管自然语言应用技术如何发展,规范化受控语言都会有继续存在必要和不断发展空间。面对因特网信息检索,查全率已不是有效衡量检索指标,而检索率却显得无比重要。规范化检索语言将是保证检索率的重要手段。

5.3 情报检索语言标准化、国际化。

因特网把世界各地距离缩短了,世界变成“地球村”。世界范围内信息交流和共享已经成为时尚。在这种背景下,情报检索语言标准化、国际化、兼容化日显重要,有利于消除网络信息检索障碍。尽管如此,情报检索语言国际化、兼容化取得了许多不可忽视成就与进展,但面临新技术,需要解决问题还很多。

5.4 情报检索语言电子化、网络化。

情报检索语言利用电子计算机编制与管理技术已发展成熟。如今绝大多数分类表和词表都利用计算机辅助编制,实现了编、管、用一体化。即使是传统情报检索语言都有电子版,这不仅使情报语言编制与维护工作量减少,而且更加科学,更加合理,更主要是电子版情报检索语言易于与计算机结合为一体。随着网络技术发展,情报检索语言上网已成为必然趋势。

5.5 分类语言、主题语言和自然语言将一体化。

分类语言和主题语言作为两大规范语言体系,在功能、结构上有较大差异,由于检索语言结构功能优化,分类语言和主题语言经历了一体化过程,称之为分类主题一体化。规范语言和自然语言在标引与检索中采用了两个不同方式也各有各自优缺点。实现分类号、规范化主题词和自然语言入口词汇相互转换,实现这一目标将有利于推动自动分类和自动标引技术运用。

图书情报论文范文5

[关键词] 网络环境 图书馆学 情报学 图书情报工作 发展趋势

[分类号]G250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在发展变化的,任何事物都是在发展变化的。而变化的根源在于事物的内因和外因。同样,科学的发展不仅受学科内部一些因素(内因)的影响,而且无不受到环境(外因)的影响,外因通过内因对学科产生影响。当然,图书馆学情报学也不例外。

在网络时代,知识载体多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知识的传播方式和传播渠道发生了重大变化,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受其影响,一方面,一直作为知识保存和传播中心的图书馆的核心地位开始遭到削弱并有被边缘化的危险,作为服务对象的广大读者越来越多地绕开图书馆,自行通过其他渠道去寻找自己所需各种信息和知识;另一方面,图书馆从业人员和其他文献信息工作者对自己职业的核心价值及其社会实现方式开始感到困惑,在网络时代的大环境下,他们需要对自己的工作重新审视和分析,从而给予事业和学科以正确的定位。

总之,受网络环境的影响,图书馆、图书馆学和情报学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那么,网络环境影响下的图书馆、图书馆学和情报学何去何从?它不仅是图书情报学研究者特别重视的理论问题,而且也成为业内实际工作者特别关心的实践问题。

最近由黄长著等著的《网络环境下图书情报学科与实践的发展趋势》一书试图对上述问题寻找出答案。该书重点分析了网络环境中图书馆的功能与结构变化、信息资源和知识消费行为的变化,以及网络时代图书情报学教育及学科研究的变革等几个重要的问题,同时,利用问卷调查了解了网络环境中我国图书馆和读者的变化。最后,总结了图书情报学的发展趋势,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书末还有12个与本书内容有关的重要附录。

纵观该书,有如下特色:

・思路清晰,目标明确。在网络环境下,图书情报学科挑战与机遇共存,变革与发展同在。在挑战中求生存,在变革中谋发展,是本书的基本思路。本书较深入地分析了网络环境的变化,探寻出变化的内在原因,并指出其对图书情报学发展的影响,剖析图书情报学的未来发展趋势,针对学科的变化,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本书有明确的目标,即将上述变化形势(我们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和我们所认识与感受到的学科发展趋势,提供给有关决策者、研究者和工作者,为图书情报领域的从业人员和学者提供未来工作及研究的思路,为领导机关提供决策和管理参考。

・观点新颖,研究方法科学。本书提出的许多观点,是首次在我国出现。如“未来的图书就是知识”;“未来的图书馆将选择‘第三条道路’,那就是为社会履行知识管理职能,为大众提供知识导航服务”;“图书馆学的本质就是探讨知识体系建设、持续发展和开发利用问题,这就是图书馆学的真谛”;“未来的图书馆学将融入知识管理”;应“使图书馆学正名为知识管理”;等等。本书是我国至今首部全面论述网络时代图书情报学发展趋势的专著,是国家社科基金2005年重点项目的研究成果,这些都说明了这部著作选题及内容的新颖性。本书通过大量的文献调研和数据调研,获得了有用的、可靠的资料。课题组在研究过程中把中外文献调研放在重要位置,在图书馆和读者中进行了问卷调查,对国内外图书情报学教育进行了数据搜集和分析。本书有关“附录”就是调研结果,它为本书所做的结论提供了可靠证据。这是本书为避免空谈而采用的科学的研究方法,从而增强了本书的可靠性、科学性。

・体系完整,逻辑性强。本书在对国内外图书情报实践及图书情报学学科的历史和现状进行大量调研的基础上,实事求是地分析了我国文献信息工作者面临的巨大挑战和机遇、任务和解决思路、目标和实现路径,并就一些重大问题发表了作者的看法,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以期引起业内同行专家们的进一步讨论,也为领导机关提供决策参考。本书通过大量调研,从“环境变化”情况找出存在问题,探寻“发展趋势”,提出结论和建议。环环相扣,紧密联系,前因后果,分析全面,体系完整,逻辑性强。

・集体攻关,起点高。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黄长著研究员带领6名专家学者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2005年立项的重点项目“文献信息服务在当代社会中的作用和地位”(项目批准号:05ATQ003)。课题组历时3年多完成。该书是该项目的结晶,是他们集体努力的重要成果。这一特点无疑是该书内容能够达到高水平和目前最具前沿性、先进性的基本保证。

本书作者能够客观地评价自己的成果,这在同类著作中较为少见。本书指出,由于种种客观和主观原因,本课题也存在一些局限性,主要包括:①本课题研究重点集中在图书情报领域实践及学科建设方面。②调查问卷样本较少。③本课题最终成果的名称(“文献信息服务在当代社会中的作用和地位”)不能够准确反映研究内容,所以,成果出版时根据研究内容调整了研究成果的名称。

读罢本书,笔者觉得有个问题值得商榷。本书指出,“未来的图书馆将选择‘第三条道路’,那就是为社会履行知识管理职能”,还认为“未来的图书馆学将融入知识管理”,“使图书馆学正名为知识管理”。笔者对此不敢苟同。

・学科的命名,不仅应反映所研究对象,而且应遵守约定俗成的法则。就“图书馆学”而言,施莱廷格首次提出“图书馆学”至今已有200多年,无论国内外都仍称“图书馆学”,而并非称“知识管理”。因此,“图书馆学”这一名称将来仍应沿用。

・如果因图书馆具有“知识管理”职能,就将其“正名为知识管理”,那么,其他许多研究具有知识管理职能的机构(或事物)的学问都应称作“知识管理”了。如情报机构以及为本书所称作“图书馆的替代品”的搜索引擎、门户网站、专业网站等,他们都在进行知识管理。按作者的说法,研究他们的学问都应称“知识管理”。然而,事实上并非如此。若如此,那还与“图书馆学”正名后的“知识管理”有何区别呢?

・关于以“图书馆”这种以机构命名的“图书馆学”,本书认为具有“局限性”。那么,是否具有“局限性”?请看刘国钧先生的回答。他说:“要知道,宇宙问一切客观存在的现实,一切对人们生活有影响的客观实在,哪怕是最轻微的影响,最微细的现象,都可以而且也应该成为人们认识的对象,科学研究的对象。何况客观存在上千年的图书馆“是对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文化有深刻影响的文化教育事业呢”?其实,以机构或事物命名的学科不只图书馆学,如以“博物馆”命

名的“博物馆学”,以“昆虫”命名的“昆虫学”,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本书运用推理方式说明图书馆学就是“知识管理”。作者说,因为“未来的图书就是知识”,而图书馆是管理知识(图书)的,所以研究“图书馆”的学问:图书馆学,就是“知识管理”。但我们认为,图书馆“管理知识”与“知识管理”(不论狭义的还是广义的)的概念其内涵和外延是不能等同的,前者范畴小,后者则宽泛。所以,该推理是不科学的。

・我们还可以用本书中充足的证据来上述结论:①国外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博士论文选题中:将“知识管理”归人情报学,作为情报学的一个分支学科。②我国与国外相同:即都将“知识管理”作为情报学的一个分支学科。③国内外图情专业研究生教师研究方向:将“知识管理”与图书馆学情报学分别列出。④国内外图情专业研究生课程也将“知识管理”与图书馆学情报学分别列出。

・《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报告(2009)》在“分报告七:图书馆学研究”中,吴慰慈、黄宗忠和范并思在论述“图书馆学理论体系构建”时,都只字未提“知识管理”或“信息管理”。报告中范并思认为,从1999年起,我国图书馆学“逐步深入到现代图书馆学理念与图书馆职业层面”。他预言,“到那时,我国图书馆学将真正成为现代的与国际接轨的图书馆学”。

・吴慰慈等在分析信息环境变化对图书情报学的影响时曾强调,“我们认为无论社会信息环境发生怎样的变化,图书情报机构的基本功能是不会被替代的”,“信息技术发达的信息社会一定会更加需要图书馆学情报学”。并明确指出,“发展图书馆学情报学学科体系”不能“把原有的图书馆学情报学否定掉或设法把它消融掉”。

图书情报论文范文6

Abstract: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starting from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library development, the paper analyzes the reasons why continuing education hasn't been paid much attention to and discusses the specific content of library information professionals' continuing education.

关键词:图书馆情报人员;继续教育;原因;内容

Key words: library intelligence;continuing education;reason;content

中图分类号:G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4-0145-01

0引言

随着计算机及网络通信技术等现代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需要更多的掌握图书情报专业知识和具备图书馆自动化应用能力的专业人才,因此现代图书馆工作人员必须是专业化、技能化的复合型人才。他们既是导航员又能对知识、信息进行二次、三次再加工,分流拥挤的网络流量;而且是外文信息的萃取能手,计算机病毒、黑客入侵的安全卫士。他们能在技术上防患于未然,使网络效益得到最大的发挥。这就要求图书情报人员既具有图书馆专业知识,又必须懂得一门以上其他专业知识,至少要熟练掌握英语,能从事专业知识信息开发,能通过Internet收集本学科前沿最新的科研成果,此外,信息资源管理人员需要掌握网络管理技术、数据处理软件开发、网络信息的开发利用技能以及计算机设备、声像等多媒体信息处理设备的操作技能,能通过全球信息高速公路捕获能对本馆发挥职能作用的电子信息,通过筛选、加工处理后编入网络电子文献库,供读者使用。但目前图书馆存在这样一个现实,图书情报专业的馆员少,懂外语、懂计算机的馆员更少。只靠专门引进人才,不现实,最有效的途径就是搞好图书情报人员的继续教育;有计划地、分期分批地加紧对现有在岗图书情报人员进行业务培训,使他们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自觉培养良好的现代职业修养,使他们尽快掌握自动化服务所需的新技术、新知识,全面提高现有图书情报人员的业务素质和专业水平。

目前从各图书馆发展的现状来看,继续教育的观念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其主要原因:一是单位重视程度不够,不能保证图书情报人员继续教育所需资金;二是工作人员受传统观念影响,往往把继续教育视为不正规的或非正式的教育,从而忽视或不愿接受继续教育。

综上所述,在网络时代,继续教育的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职业道德教育

图书馆作为集文化、教育、宣传和信息传播为一体的服务性机构,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窗口,作为图书馆主体的图书情报人员,必须具有过硬的思想政治素养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一方面要抓政治理论的学习,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图书情报人员的头脑,指导我们的工作,才能把握社会主义方向,才能经得起各种困难和挫折的考验;另一方面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培养爱岗敬业精神,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经得起诱惑,耐得住清贫,在精神文明建设中有所作为,发挥窗口的作用。

2专业知识教育

对图书情报人员来说,本行业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研究是永无止境的。不论何时图书情报人员都要不断地进修以接受新观念、掌握新理论。同时在实际工作中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专业知识和操作技术的结合。还要提高科研能力,能对实践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对实际工作进行总结,上升到理论高度,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对图书情报专业毕业的图书情报人员是严格意义上的继续教育对象,对他除了开展图书情报知识的继续教育外,还要开展某一学科的专业知识教育,这样才能深入细致地开展读者服务。

对非图书情报专业毕业的图书情报人员,要开展系统的图书情报知识教育,对这部分的教育可能采取两种方式:一是在工作中创造机会,让他们在图书馆的各个岗位接受锻炼,在实践中学到图书情报知识;另一种方式就是参加培训班或第二学历教育。

作为图书情报工作人员,无论他们毕业于什么专业,他们都应该对图书情报理论有一个系统的了解,同时还要掌握与工作有关的图书情报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做好本职工作,才能更好的为读者服务。

3网络知识教育

新网络形势下,图书馆的服务方式已发生了巨大变化,图书情报工作人员在以馆藏为基础做好信息服务的同时,必须有效地利用网上信息为读者服务。也就是图书情报工作人必须懂得图书情报知识和网络知识。而我们图书情报工作人员大部分网络知识比较贫乏,因此有必要开展计算机知识和网络知识培训教育,让他们掌握网上各种数据库的检索技巧,以适应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需要。

4外语知识教育

外语同计算机知识和网络知识一样,也是信息服务借助的工具,在文献信息服务中,我们不但要了解国内科技发展的状况,还要了解国外某一学科的研究现状。随着信息的网络全球化,要想及时、准确、直接地获取先进国家的最新信息,提高自身的信息能力,首先要冲破语言障碍。因此,掌握外语知识,特别是掌握已逐渐成为“世界语”的英语(计算机及网络指令都是英语),是对图书情报人员素质的一项基本要求。不仅如此,对于一些已经基本掌握外语的图书情报人员来说,还应该要求他们掌握“专业外语”。只有这样,才能更快捷地了解信息、更准确地提供服务。一个优秀的图书情报工作者必须精通一至两门外语。

5继续教育的途径

图书情报人员的继续教育,是解决图书馆人才匮乏,培养图书馆业务骨干的一个重要手段,各馆应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在实施继续教育方面采取多种措施、多种形式,如:在职学习:函授、自学考试等;脱产学习和专业进修;开办短训班和岗位培训:缺什么补什么;馆内轮岗制;开展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等。

歌德说过:今后没有任何一样东西能够学习而终身受用。我们必须每五年学习新知识,才不会被时间淘汰。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这句话早已得到验证。优秀的图书情报人员是图书馆的最重要资源和首要财富,是图书馆发展的内在动力。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图书情报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继续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知变的智慧、应变的能力和承变的勇气”,使每个图书情报人员都能成为具有创造力的复合型人才,以应付快速多变的信息需求。

参考文献:

[1]李柠,尹萍.信息时代图书馆员的继续教育[J].中国职工教育,2004(2):36-37.

图书情报论文范文7

关键词:网络计量学,文献计量学,网络资源

 

1 相关说明

本文所作统计的资料来源仅限于期刊论文和文章,不包括相关的专著或研究报告、学位论文等。

特定时期内发表的相关期刊论文和文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某个学科或主题的研究现状、所取得的成绩及发展方向。所以,本文采用关键词“网络计量学”在大型数据库(包括中国学术期刊网、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国报刊索引》等)中查找有关我国网络计量学研究方面的文献,经过合并去重后,统计出2000―2007(9)年有关网络计量学研究的相关文献共218篇。

2 统计分析

2.1 论文出处分析

本文所统计的218篇论文,分别发表在35种期刊上,其中26种为图书情报类期刊,占所发期刊总数的74.29%;9种为其他学科期刊,占所发期刊总数的25.71%。可见,网络计量学主要是我国图书情报学的研究领域,而且它在其他学科领域还未得到像文献计量学一样广泛的应用。论文大全。35种期刊中,刊载论文5篇及以上的12种刊物及其相关数据见表1。

表1 发文的期刊分布

图书情报论文范文8

关键词 传播学;图书馆学;大众传播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0)22-0005-02

诚如现代图书馆学和开山鼻祖阮岗纳赞(Shiyali R Ramamrita1892-1972)对图书馆所言,“图书馆是一个成长的有机体”。图书馆的成长,是一个不断吸收新技术、新思想、新学科的过程。产生于20世纪中叶的传播学,在经历了半个世纪的吸收与融合后,已成为图书馆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传播”是指信息在两个或以上的个人之间进行的传递,是人们进行信息交流的一种活动。相对图书馆学而言,传播学是以研究人类如何借助符号和媒介进行交流信息、沟通感情,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传播过程的科学。

传播学将人类的信息传播形式分成两种: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很显然,作为社会公益机构的知识传播媒体――图书馆,它所从事的是一种大众传播。

所谓大众传播,包括我们日常所见的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和新兴的互联网,这是一种由特定的职业人中工作者通过印刷媒介或影像、电子媒介向社会公众定期传播信息的一种信息交流活动。

1948年,被称为“传播学之父”的哈罗德・拉斯维尔,在其《传播的社会职能与结构》一文中提出了著名的研究大众传播过程的经典模式,即5W模式:什么人(who),对什么人(To whom),通过什么渠道(Through which channel),说了什么(Says what),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et)。

对照这一模式,图书馆的5W分别是: who――馆员,To whom――读者,Through which channel――流通、阅读、咨询,Says what――知识在哪里, With what effeet――传播知识。

将图书馆设计成为一个传播学的模型,是谢拉等人的杰出贡献,这对现代图书馆学的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

1 图书馆学对传播学的引进

最早而又成功地把传播学引进图书馆学的是美国当代的著名图书馆学理论家、教育家和哲学家杰西.H.谢拉(Jesse Hauk Shera,1903-1982)。上世纪60年代初,谢拉在其《社会认识论》一书中就指出,信息的交流在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的发出者、接收者、传递者和传导体是信息交流的四要素。

谢拉的图书馆学交流说集中反映在他随后的《图书馆学引论》一书中,在这一图书馆学经典奠基之作中,他认为图书馆是社会文化交流传播网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书馆的知识交流过程通常包括传递者、接收者、信息和传递媒介物四个因素,图书馆的知识传播要以信息的接收者为核心。按照谢拉观点,文献跨越时间和空间的传播是图书馆实现其情报职能的最基本的手段。传播学为谢拉的图书馆学理论注入了新的有机成分。

1982年传播学科的创始人和集大成者威尔伯・施拉姆(WilburLangSchramm,1907―1987)在其专著《传播学概论》一书中,将传播的功能外向功能和内向功能。他将“传播信息、劝说指挥、传授知识、提供娱乐”归为外向功能时,这四种功能,无一不与图书馆的基本功能相吻合。

1990年,新泽西州Rutgers大学通讯学院的Nicholas J. Belkin从认知观角度理解情报科学研究的范畴就是人类交流系统,他认为传播学是研究一个系统(信源)如何通过操纵可选择的符号去影响另一个系统(信宿),这一点,传播学的研究与情报学的研究有着相通之处。

1992年,丹麦情报学家英格沃森(Peter Ingwersen)博士撰文指出情报科学发展的一大趋势就是与传播学逐步融合。同年C.博格曼和J.施门特专门研究了情报科学与传播学的联系。他们认为,两者有共同的研究论题、共同的研究人员和正式的组织联系。

2001美国学者吕贝卡・鲁宾(Rebecca B. Rubin)在对情报学与传播学学科框架进行比较研究之后指出,传播学的基本理论焦点是意义建构,她认为传播学对意义构建的关注,引起了对于不同情境和环境中人们之间相互作用和行为等的兴趣;而在情报科学研究中,重点更多地关注于文献信息和系统及其用户的接口上。

在中国,周文骏就在1979年发表的《图书馆工作的传递作用、体会和发展》一文中指出,当着信息化社会来临的时候,人们使用图书馆,利用图书中获取各种信息,将是人类的基本生活方式……图书馆工作发展的历史,基本上是利用文献这个情报交流工具进行情报交流的历史。情报交流就是知识信息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交流。在整个情报交流系统中文献是最基本的工具,图书馆是最基本的机构。

尽管周文骏并没有明确提出图书馆的大众传播职能,但其文中充满了传播学思想。而明确这一概念的,则是图书馆学知名教授黄宗忠先生,他于1993年他所发表的《文献信息传播理论初探》一文中率先在图书馆学中引进传播学,对中国图书馆学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2 传播学对图书馆学的贡献

可以说,正是传播学的思想,将传统的的以藏为主的藏书催化为以用为主的图书馆。也正是因为有了传播学向图书馆的引进,图书馆学才被纳入信息科学。传播学理论催生了文献信息交流说――图书馆学是研究文献信息交流理论和方法的学科。

传播学的5W反映了信息交流过程中的主要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相对传统的要素说,5W使概念更为准确,框架更为清晰,结构更为合理。

传播学的引入推进了图书馆学从文献世界向信息世界的转变,改变了传统图书馆学重载体胜过重信息的习惯思维。正因为如此,谢拉才说,图书馆学已从书籍世界发展到信息世界。

传播学中的受众理论就是有关研究信息传播接受者的理论,受众理论包括:受众的目的、受众选择行为。

对于图书馆而言,受众,即读者,其利用图书馆的目的就是获取知识,认识世界;娱乐消遣满足精神、情感需要,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研究发现,读者有选择地接触某一种信息载体,且往往只选择那些能加强自己信念的信息,而拒绝那些与自己固有观点相抵触的信息。情报用户的情报需求也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社会政治、文化传统,用户本身的职业、知识素养、个人志趣及专长、好恶等。图书馆应该充分考虑这些因素,以提高信息服务质量,满足用户的需求。图书馆知识管理的目的在于实现其知识传播,研究传播路径,消除传播障碍,是实现图书馆大众知识传播的前提和保障。

3 图书馆学对传播学的贡献

即使到了网络时代,图书馆作为人类知识宝库的特质并未改变。即使有如谷歌这样的超级传媒的存在,它的学术搜索所传递的知识信息也主要来自于图书馆。

在图书馆学长期的发展历程中,文献信息处理的理论和实践早已成型为一门严谨并独立的学科,如采选、编目、分类、标引等,这些已为传播业所吸收,成为现代信息处理的科学理论。

即使是大众媒体的传播,同样离不开对知识的管理和组织。这一点表现在网络信息的传播是尤为突出。以谷歌为例,“inurl:”,“intitle:”,“filetype:”等检索指令和雅虎中的分类搜索,CNKI的聚类搜索都基于图书馆的编目、分类、主题分析等理论。

4 图书馆作为大众知识传媒的优势

图书馆作为传递文化信息的传媒,相对其它媒体,在如下几个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1)丰富的馆藏资源

图书馆是知识的海洋,丰富的馆藏文献是图书馆开展信息服务实现知识传播的基础与保障。

2)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

进入后信息时代的网络环境,信息的交流与传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网络设施的完善与否。随着云计算的出现,图书馆的网络成为国家信息基础建设的重点工程,这对实现知识传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文献信息服务的多元化

随着经济与文化的多元化,人类社会在向着多向化方面发展,读者对图书馆的需求也呈现其多元化。因此,图书馆必须研究读者,为来自社会上不同类型的信息用户提供个性化的高水平的服务。

4)信息资源利用全球化

互联网将世界变成了一个地球村,数字图书馆的发展让信息资源全球共享成为可能,传播作为图书馆的功能也将日益彰显。

此外,人力资源的专业化程度较高,图书馆作为公益事业的无功利性,都是图书馆作为大众知识媒体的强大优势。

5 结论

正是有了传播学,图书馆才不再上藏书楼。也正是有了对信息、情报、知识传播的深入研究,图书馆学才焕发了生机,图书馆事业才走出了低谷。作为图书馆人,应该时刻关注传播学的研究成果与发展动向,积极主动地从中学习和借鉴,以丰富和壮大,以成为不断生长的有机体。

参考文献

[1]周文骏.图书馆工作的传递作用、体系和发展[J].图书馆 工作与研究,1979(1).

[2]周文骏.文献交流引论[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6.

[3]孟广均.国外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进展.北京图书馆出版 社,19992.

[4]张锦.图书情报学引进传播学理论述评.情报与图书,1999 (2).

图书情报论文范文9

摘要:文章采用CNKI数据库,从载文量、作者、机构、研究层次和所属学科对国

>> 图书馆员职业素养研究进展 微信时代高校图书馆个研究 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推广研究 基于微信的图书馆信息服务研究 浅议图书馆微信 微信图书馆建设构想 高校图书馆微博和微信公众平台信息推送研究 近十年国外图书馆数字资源选择策略研究进展 近年来国外基于语义Web的数字图书馆研究进展 1996―2008年国外图书馆管理研究进展 图书馆信息不对称现象研究进展 基于文献计量的图书馆志愿者服务研究进展 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合作研究进展分析 图书馆嵌入式服务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图书馆信息服务中微信的应用研究 微信在图书馆对读者的信息服务中的应用研究 微信在图书馆服务中的应用研究 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功能设计调查研究 关于公共图书馆利用微信平台实现信息共享的研究 基于微信平台的移动图书馆服务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3]百度文库.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4年中国社交类应用用户行为研究报告[EB/OL]. http:///d_001530683.shtml.2014-09-02.

[4]朱松挺.图书馆微信应用研究论文的文献计量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4(18):125-127.

[5]马少美等.中国电子政务研究文献计量分析[J].情报科学,2009(8):1214-1218.

[6]王国华等.中国微博研究硕博学位论文文献计量分析[J].情报科学,2014(4):145-149,154.

[7]尹畅鸥.腾讯产业布局与桂林市IT产业发展[J].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2012(4):41-44.

[8]黄浩波等.微信及其在图书馆信息服务中的应用[J].图书馆学刊,2013(1):62-64.

[9]百度文库.国家安全监管总局政务微博微信运行管理办法[EB/OL]. http:///link?url=SGNfCNyglwAMWTseS 8 x 9om0hSljxsd 5 ZcsJ 3 VgQVLtLt 6 j 2 ErgUYUwNbLRV-FtKpI 4 JQ 6 N 4 CxFYsIZUB 6 WiS 7 dkkUsqIhaBST 5 KjrPSdd6e.2014-05-04.

[10]新华社.即时通信工具公众信息服务发展管理暂行规定[EB/OL].http:///zgjx/2014-08/08/c_133540919.htm.2014-08-07.

[11]刘俊婉,苏新宁.哲学研究现状:基于CSSCI的评析[J].情报科学,2006(1):52-59.

[12]沈小玲,严卫中.网络科技论文学术影响力评价指标的选择[J].图书情报工作,2013(3):69-77.

[13]罗式胜.文献计量学概论[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4:309-310.

[14]肖荣荣,刘亚丽.数字图书馆高影响力论文特征分析[J].情报科学,2014(4):44-49.

图书情报论文范文10

摘要:文章探讨高校图书馆开展文献计量服务的基础、内容、模式及业务框架,提出文献计量服务作为拓展延伸图书馆服务的新生长点,能够很好地适应当前高校及其科研工作者的需求,是图书馆转变其职能角色,构建主导型服务模式的重要途径,是实现高校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中图分类号:G25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5)03-0113-03

服务是图书馆永恒的主题,程焕文提出图书馆精神为“智慧与服务”[1]。2008年孙浩在论文《关于文献计量服务的研究》首次提出文献计量服务(Bibliometric Service)的概念以及相关理论。文献计量服务工作是促进知识生产的配套措施,是采用数学分析工具和计算机技术对各类文献计量特征进行统计分析,从而发现文献情报规律、文献管理方法以及学科发展趋势的情报服务工作,向读者和社会提供全方位的文献分布蓝图[2]。文献计量服务理念恰好符合图书馆智慧服务的精神,迎合了图书馆深层次、学科化服务的理念,作为拓展延伸高校图书馆科研支持服务的新生长点,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很好地适应当前高校及其科研工作者的信息需求,为图书馆转变职能角色以及深化学科服务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理论、方法和途径。

1开展文献计量服务工作的基础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全面的数据库资源的开发,分析型数据库也随之出现,其中比较著名的有SCI、SSCI、ESI、CSSCI、EI、Scopus、Incites等,这些数据库可以为文献计量服务提供全面而可靠的统计源,即硬件条件。文献计量服务要求图书馆员掌握一定量的数学分析工具和计算机技术方法来对各种类型的文献计量特征进行统计分析,这项工作具有很强的知识性与技术性。高校图书馆近年来引进大量高素质高水平人才,其中包含一批既具有学科背景又有图书情报专业知识的全能型馆员,虽然目前他们暂时分布在各个业务部门,但经过专业训练,就会形成一支能够开展文献计量服务的队伍,因此目前高校图书馆已经具备开展文献计量服务的技术保障与人员力量,这为文献计量服务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文献计量服务的内容

文献计量服务是使用文献计量(信息计量)分析方法和工具,通过一定的情报分析和文献数据挖掘技巧,对文献进行深层次的加工,技术含量较高,属于高层次的知识服务工作。在高校开展文献计量服务,通过对各类文献计量特征进行统计与分析,从而发现文献情报规律、文献管理方法以及学科发展趋势,达到对研究机构、科研工作者或学科科研竞争力以及学科发展态势发展状况等进行客观评估及分析[3],以评估科研绩效和检测科研发展态势,从而辅助科研管理者进行科研决策,包括学校人才的整体状况分析以及各学科师资力量的分布、科研课题的申报与奖励,科研基金分配、成果奖励、人才选拔与引进等。辅助研究者的科学研究包括分析本学科的发展态势、个人的科研业绩以及在同行中的竞争优势、研究前沿、趋势、引领学科发展等。具体可以通过对学术期刊、文献的统计分析,了解研究机构分布、学科的成长阶段判断、发展趋势预测等,以此作为评价学科发展的依据。通过对科研能力、优势学科分布、发展状况、人力资源状况、科研效率等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对学术机构进行评价。还可以通过某一著者的科研论文及专著发表情况、研究领域与专长、学术贡献、科研潜在能力等进行著者评价。文献计量服务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大型分析数据库作为依据,主要以科研论文作为学科分析与评价统计源,具体的基于论文数据平台的学科分析见表1。表1学科分析常用论文数据库平台

数据库名称评价指标评价内容评价维度ESI数据库国际论文总量排名总体科研表现国际论文总被引排名总体学科影响力学科综合实力Incites数据库WOS数据平台论文占全球的比例科研活跃度论文总被引占全球的比例科研影响力学科H指数学术综合实力学术影响力Incites数据库ESI数据库WOS数据平台篇均被引的全球均值比科研平均质量ESI高被引论文或热点论文比例科研前沿性顶级期刊论文的国际份额同行认可度基金项目的论文质量项目完成质量学术质量Incites数据库国际合作论文占全球的比例国际科研合作国际会议论文占全球的比例国际学术交流国际合作与交流WOS数据平台跨院系的合作论文比例学科交叉活跃度跨院系的合作论文的学科分布学科交叉的聚度跨院系的合作论文的期刊及被引学科交叉的质量学科交叉王芳,庞德盛,杨错:高校图书馆开展文献计量服务的探索与思考王芳,庞德盛,杨错:高校图书馆开展文献计量服务的探索与思考学校的职能部门即科研管理者和科研机构及科研工作者对文献计量服务的关注侧重点各有不同,因此文献计量服务针对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服务内容,这样服务才更合理、更具针对性。

3文献计量服务的模式

根据文献计量服务的特点,将服务模式分为两种,主动推送和用户个性化定制。主动推送就是定期通过微博、微信、图书馆主页、简报等平台主动推送服务产品,或通过培训讲座、问卷调查、读者沙龙等形式让大家充分了解图书馆馆员所做的工作及其价值,特别是工作开展初期,在用户对文献计量服务不了解的情况下,这种模式可以让用户了解文献计量服务人员所能做的科研服务内容及服务价值。图书馆可以提供个性化服务,年龄在40岁以上的副教授和教授由于在业界已经有了一定名誉和地位,可以对他们进行团队学术影响力的分析(包括团队科研成果的产出情况、被引用情况及影响力、H指数以及与其他团队合作情况进行分析),同时也关注教授个人在全球、国内、同行中的位置,如某教授本人的科研状况分析,某教授科研论文发文量和被引情况分析。而对于刚进入科研领域的年轻教师,文献计量服务就要重点关注学者个人学术影响力的分析和所在学科领域的发展态势,还可以对教师本人在本学科领域的成就和影响力进行分析评价。文献计量服务的个性化科研分析,不仅有利于挖掘学科领域中坚力量和有潜力的科研人才,还可以挖掘某一领域的知识渊源、演进脉络、热点研究等内容。通过对高校及其内部的各种计量对象进行统计分析,可以为高校管理者的科研决策提供参考。

4文献计量服务的业务框架

通过分析文献计量服务的对象、模式及核心业务流程,并将这些流程与服务业务框架有机融合在一起,初步建立起文献计量服务的业务框架。文献计量服务工作首先要确定服务对象的层次进而选择相应的服务模式,然后找出与之相匹配的服务方法,再根据文献计量服务的核心业务流程进行有效文献计量产品的创造,最后综合反馈的结果,进行数据的综合分析,形成最终的文献计量服务报告。

5讨论

5.1文献计量服务是图书馆构建主导型服务模式的途径

近年来,随着图书情报事业外部发展环境的不断变化以及图书情报学新理论、新思想的不断呈现,图情专家开始从广义的服务视角,思索探讨发挥图书情报机构的文献计量功能。高校图书馆新时期提升工作水平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就是着力强化决策服务功能,显著提升参考咨询工作水平。高校图书馆特别是研究型高校图书馆拥有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优势,又集合了专业学科馆员力量,大多具有调研课题的成功经验,完全有条件建立文献计量服务部门。图书馆应加快情报服务水平的提升,提供与教学科研相关的信息和情报研究产品,构建主导型服务模式。

5.2文献计量服务是实现高校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选择

将文献计量服务理念引入高校图书馆,更好地实现智慧服务,不仅可以提高图书馆对高校教学和科研的影响力,而且可以为图书馆寻求和发展服务新的生长点提供有力支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图书馆情报学的技术含量也相应地提高,赋予其全新内涵,可以说,加强并大力发展图书情报领域学科化服务必然成为高校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文献计量服务为高校图书馆在大学中的角色转变打开一扇新的大门,使图书馆参与到高校的科研发展、政策制定和学科引领之中,转变其在高校发展中的边缘角色。通过创新服务,真正迎合用户科研支持服务需求,探索有效的文献计量服务模式,建立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服务机制,真正实现图书馆服务的不可替代性,实现高校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5]。

5.3文献计量服务是高校发展的需要

学科建设是高等院校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的重要基础,而学科发展策略的制定首先需要对自身的学科发展情况进行客观准确的评估和分析,进而合理地完善自身的学科体系、加强重点学科的优势。国内外高校也越来越重视通过各种类型的学科评估把握自身的学科发展态势、本学科的优势和劣势、重点研究方向、资源分配方案等,从而对高校的学科发展战略提供重要依据和指导意义。通过文献计量和相关统计数据的分析能帮助科研人员很好地判断出某一学科的发展现状、发展趋势及潜力,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判断出科研人员的科研能力、学术水平及影响力。随着文献计量理论研究和应用的不断深入,适时在高校图书馆推出文献计量服务模式是一种必然趋势。在信息化大环境下,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高校图书馆必须积极分析自己的优势并加以充分利用与发挥,提升图书馆的软实力。

参考文献:

[1]程焕文.实在的图书馆精神与图书馆精神的实在――《图书馆精神》自序[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6(4):2-14.

[2]孙浩.关于文献计量服务的研究[J].现代情报,2008(6):64-66.

[3]孙玉伟,刘昌荣,朱玉强.大学图书馆文献计量服务实践探索[J].图书馆杂志,2014(1):56-61.

[4]孙玉伟.面向科研决策的信息服务框架探析[J].情报杂志,2013(6):167-171.

图书情报论文范文11

关键词:一体化管理;图书;情报档案

中图分类号:G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7-0-01

随着一体化管理在图书情报档案中的不断应用,通过一体化管理体系建立的集图书、情报、档案信息开发等服务于一体的图书情报服务体系,为用户提供了标准化、系列化、网络化的信息服务。而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管理者要立足实际,拓宽一体化管理应用新路,确保一体化管理更好地为图书情报档案服务。

一、一体化管理在图书情报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一体化管理在图书情报档案管理中要解决图书、情报、档案各自为政的问题

在一体化管理中,尽管随着一体化管理的概念的提出逐步被应用到图书情报档案管理中,但是一体化管理难免出现各自为政的现象。此时,大批图书、情报以及档案信息处于封闭的状态,不但不能有效地得到二次利用,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有的档案资料逐步失去利用价值,形成了巨大的浪费。

2.一体化管理还没能真正进入实践

尽管一体化理论如果切实运用到图书、情报、档案管理中会使这些部门直接受益,但是一体化管理模式在很多地区还处于理论层面,尚无实践应用的先例。另外,档案、图书、情报单位的管理者还没有认识到一体化管理的优势,根本不愿意进行一体化管理,这就使得一体化管理还没有真正进行实践当中。

3.一体化管理技术水平以及硬件设施还需整合优化

受经费的限制,图书、情报、档案信息管理各部门的技术水平和设备远远达不到一体化管理的整体要求,这也加大了将一体化管理应用于图书、情报、档案信息管理的技术壁垒。另外,相关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不高,业务素质亟待加强。在图书、情报、档案部门应用一体化管理需要的操作人员的能力和培训善待加强,整体素质也有待提高。

二、一体化管理在图书情报档案中应用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1.一体化管理在图书、情报、档案管理中应用的可行性

一体化管理融合了图书、情报、档案的管理体系标准,通过综合性管理,提出三者相互遵循的共同的管理标准,并通用同一套管理体系实现图书、情报、档案各项活动的有序进行,避免重复操作给各个部门带来的无序管理以及重复劳作。在这个过程中,相同功能的事物或者活动的类型化繁为简,实现了统一化、简化、协调、优化,确保各个部门能够最佳运行。在一体化管理的设计中,要遵循动态化原则、强制性原则以及人性化原则,促使每一个部门都能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使员工都能够自觉执行标准,最大程度维护图书、情报、档案各部门的利益。因此,在我国实现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是非常可行的。

2.一体化管理应用在图书情报档案管理中的实践经验

197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原先的“文件、图书和档案处”、“国际情报系统”和“国际科技情报系统”合并,合并后的部门被称为“综合情报计划处”。“综合情报计划处”的主要职能就是促进图书、情报、档案等信息系统之间的联系和合作。美国所建立的“文件、档案、情报、图书一体化”的管理模式,是美国企业信息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上述一体化管理系统,可以实现各个子系统的信息沟通和查询,从而为企业提供快捷准确的信息。其他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也都利用先进的一体化信息网络系统使国家文献信息资源的管理达到了很高的水平。随后,以中国社会科学院、农业科学院为代表的相关部门也纷纷成立了各自的“图书情报中心”。

三、建立良好的协作机制,实现图书情报档案的一体化管理

1.一体化管理可以更好地实现资源共享

社会信息的剧增,图书、情报、档案管理共同具备的属性使得三者之间的知识、社会化的信息互相转化、互相交叉。在这种情况下,一体化管理使档案、图书以及情报之间不但得到了纵向、横向的发展,而且更便于统筹管理,形成现代化网络。因此,图书、情报以及档案的管理人员开始关注一体化管理,并通过一体化管理的网状结构随时实现异地查询,实现档案、图书以及情报资源的共享。对于一体化管理在图书情报档案中的应用,应当进行客观的分析和认识,逐步落实。

2.将网络化管理应用于一体化管理

网络化管理是实现一体化管理的有效途径。通过现代电子信息技术进行图书、情报、档案信息的输入以及统计等管理,实现档案、情报、信息资料的电子化,同时采用档案资料的视听化,使档案、情报、信息资料的利用率得到提升,并实现多层次、多方位地获取信息。网络化管理下的一体化管理,方便多个部门随时调用相关信息,促使图书情报以及档案的相关资料被其他部门实时调取,并能够补充利用到本部门当中。此时,三者之间相互协调,整合后的信息可以满足读者对信息资源的不同需要。

3.以信息服务能力作为一体化管理的核心和目标

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将独立的部门整合管理,首先需要领导高度重视一体化管理的进程,从各个方面给予投入和支持;另外,要加强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工作,使工作人员能够熟练掌握图书情报以及档案部门都通过互联网连接下的一体化管理程序,并为此提供技术支持。同时,工作人员要能够随着专业技能的不断更新,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知识,具备精湛的检索技术以及相关软件的使用技能,能够使自身的素质符合一体化管理的需要。其次,图书情报档案管理人员要相互沟通,多向交流,使一体化管理真正落到实处,真正做到网络共建、资源合理共享、远程存取。在这个过程中,要采用信息网络搭建信息服务平台,使情报、信息以及档案能够通过这个平台建立统一的服务系统。

总之,只有加强对相关图书、情报、档案部门一体化管理思想的宣传和教育,才能真正整合图书、情报、档案的资源,并通过优化实现资源共享,为用户提供标准化、系列化、网络化的信息服务。

参考文献:

[1]易美.高校图书馆档案管理工作探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18).

[2]饶如明.试论图书馆业务档案规范化管理[J].中国医药指南,2008(06).

图书情报论文范文12

关键词:网络计量学,文献计量学,网络资源

 

1 相关说明

本文所作统计的资料来源仅限于期刊论文和文章,不包括相关的专著或研究报告、学位论文等。

特定时期内发表的相关期刊论文和文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某个学科或主题的研究现状、所取得的成绩及发展方向。所以,本文采用关键词“网络计量学”在大型数据库(包括中国学术期刊网、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国报刊索引》等)中查找有关我国网络计量学研究方面的文献,经过合并去重后,统计出2000—2007(9)年有关网络计量学研究的相关文献共218篇。

2 统计分析

2.1 论文出处分析

本文所统计的218篇论文,分别发表在35种期刊上,其中26种为图书情报类期刊,占所发期刊总数的74.29%;9种为其他学科期刊,占所发期刊总数的25.71%。可见,网络计量学主要是我国图书情报学的研究领域,而且它在其他学科领域还未得到像文献计量学一样广泛的应用。35种期刊中,刊载论文5篇及以上的12种刊物及其相关数据见表1。论文参考网。

表1 发文的期刊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