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图书专业论文

图书专业论文

时间:2023-03-27 16:39:42

图书专业论文

图书专业论文范文1

一、从事地方文献工作是地方公共馆的责任和义务

1.地方文献工作的概念

从广义上说,凡涉及到地方文献生产、传播和开发利用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工作,都应纳入地方文献工作的范围。如对于地方文献的考古发掘、编辑制作、出版播放、展览、保管和研究等等,都属于地方文献工作的范围。由此角度看来,地方文献事业是一项跨行业的社会事业,尤其是地方档案馆、博物馆、文物部门以及地方报刊、广播电视部门,都在不同程度地从事着地方文献工作。但是对于图书情报界来说,其狭义范围则只包括地方文献传播过程和开发利用过程中的部分环节,或者说是地方文献的情报过程。具体说,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是通过地方文献的收集、整理、典藏、流通,以及书目索引和参考咨询等工作,向社会各界提供适用的地方信息和地方史料。这实际上和一般图书馆工作的内容是完全相通的。

2.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与其他类型地方文献工作的关系

①与地方新闻出版行业的关系

地方新闻出版行业包括地方通讯社、报社、电台、电视台、杂志社、出版社等机构,它们从事地方信息的采集、加工与传播,是地方文献的生产源之一。其产品是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的原材料。在地方文献信息产生和流通的完整流程中,此二者是上下衔接的两道工序。

②与地方档案工作的关系

“档案是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及个人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具有查考利用价值的,归档集中保存起来的文件材料[2]”。所谓地方档案,不过是在档案的内容方面加以地域的限定,而这一限定与地方文献的地域限定是基本一致的。从地方文献基本概念的角度来看,地方档案当然可以归入地方文献的范畴,而且还应该是地方文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现行的档案工作,大体上分为文书档案和技术档案两大部分,与地方文献关系密切的主要是文书档案这一部分。在实际工作中,因各地都有专业的档案工作系统,他们以有关档案收缴与管理的法规为行为依据,所以地方档案的收集和保存,主要还是由这些专业档案部门来完成。

然而地方档案部门的工作重心主要侧重于生成于各级政府系统的现时档案,对于全部地方档案的收集,尤其是产生于民间的大批档案材料,和偶见于流通领域中的历史档案,则很难做到面面俱到,巨细无遗。因此,地方博物馆和地方图书馆从各自的角度去收集这类地方档案,还是大有必要的。

档案行业与图书馆行业是姊妹行业,它们同样要收集、整理、保管,并向社会提供有关的地方信息,仅仅是处理的文献形式和具体的工作手法略有不同而已,在地方文献工作的范畴内表现为分工协作的关系。

③与地方文博工作的关系

地方博物馆是陈列、研究、保藏本地方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实物以及自然标本的一种文化教育事业机构。各类博物馆根据各自不同的性质、方针、任务,有系统地陈列文物、模型、标本等展品,对人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丰富人民的科学知识和文化生活,并为促进生产、科研以及艺术创作提供资料和借鉴。

地方考古工作是通过考古发掘去发现本地方的古代遗迹和遗物,对这些实物史料进行研究,阐明本地方古代的政治经济状况和物质文化面貌,进而探讨人类社会的历史。

在地方文献工作的范畴内,地方文博机构的任务主要是收集、研究、保管和陈列那些具有文物价值的地方文献。对于文献内容的传播,只采用实物陈列的方式。其工作内容与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是一种局部交叉的关系。

④与地方社会科学情报工作的关系

广义上的地方社科情报工作需由地方档案工作、图书文献工作、专业情报工作三者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合力完成。图书馆、档案馆、情报所等社会机构都应是地方社科情报服务系统的子系统,这里所说的地方社会科学情报工作,主要指地方专业情报机构所从事的二次,三次文献的编制与报导。

地方社科研究和党政领导部门决策的需求,决定了地方情报工作必须具有地方特色。“各地区的社科机构的研究对象和各地区党政领导部门所采取的种种对策,无不受本地区的民族、政治、经济、地理、文化、人口、教育、能源、生态和历史等因素的制约,这就决定各地区的社科情报工作必须立足于对本地区的实际情况了解的基础上,研究分析出与其它地区不同的又有开发意义的问题,进行情报资料的搜集整理分析和研究,直接为社科研究服务,为当地党政领导部门的决策服务[3]”。而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社科情报工作的基础,则是收集具有地方特色的情报资料。在这一方面,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是绝对不可忽视的。

“社科情报实质上是由社会领域和学科领域里产生的两部分情报(社会情报和学术情报)构成的。[4]”。如果说专业社科情报机构是以社会科学情报(或称社科学术情报)作为主要工作对象,而图书馆、档案馆等子系统则是以社会情报(或称社科基础资料或社会动态情报)作为主要工作对象,二者的关系大部分是交叉的。

⑤与方志编修工作的关系

方志,或称地方志,是记载一定地区(或行政区划)自然和社会各个方面的历史与现状的

综合性著述。按其涉及的行政区域,可划分为全国性的总志和地区性的通志、州郡府县志和乡镇志;按其涉及的内容,可分为综合性的志书和专业性的志书。地方志是有关地方的百科全书。它“具有地方性、连续性、广泛性、资料性、可靠性等特征[5]”。实际上,方志是地方文献中的一个品种,而且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品种。但方志这种特殊的著述体材仅仅是地方文献中的一个品种,而不是全部地方文献。

方志的编修是连续的,一部方志修成,若干年后又行续修。修志时所使用的原材料完全是地方文献;可以认为,方志是按一定方式纂修起来的地方文献汇集。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者要为方志编修提供尽可能全面的原材料,然后又将新的方志收入地方文献专藏。地方文献信息在二者之间形成了一种循环往复的关系,并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增值。

小结:

以上行业的工作内容与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密切相关。然而地方文献的情报过程,亦即地方文献的采集、整序、典藏、流通,以及地方文献书目索引和参考咨询等工作,却只能由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机构独家承担,因为完成文献的情报过程是图书馆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3. 地方公共图书馆开展地方文献工作的必要性和效益前景

在图书馆系统内部,各馆的性质及其在图书馆网络中的层次各不相同,决定了各馆的社会功能不同,用户类型不同,因而信息需求也不相同。借用市场科学的观念来说明,各类型、各层次的图书馆各有其适宜的市场范围。各馆都应研究本馆的用户类型、使用目的、专业分类、情报需求类型等因素,并在此基础上确认本馆在用户心目中的特殊价值。

在地方领域内,高校图书馆、科研图书馆,以及公共图书馆以外的其他类型图书馆,受其性质与社会职能的局限,没有开展地方文献工作的社会义务。基于本馆主体用户对文献的使用目的,一般来说,也不具备相关文献资源的积累。

地方公共图书馆则不然。它的常规经费来源于本地方的财政收入;从综合文化的角度服务于本地方是它的基本社会义务;基于本馆常规用户对文献的使用目的,地方公共图书馆具备相关文献资源的积累,而这种资源积累能够相对全面地代表本地的地方文化。因而,从理论上讲,地方公共图书馆开展地方文献工作是顺理成章,无可取代的。反之,地方公共图书馆若没有开展地方文献工作,或开展不力,则可能会被地方社会认为是没有尽到应尽的社会义务。

从现实中看,地方公共图书馆开展地方文献工作具有良好的可行性和效益前景。

①各地的地方文献之间存在着明确的内容界限,对地区或国家的文献系统而言,可以各自构成特色鲜明的子系统,基本上不存在业务范围的竞争,也不存在资金的重复投入问题。地方公共馆在普通藏书、古籍、连续出版物诸领域,除具有地理位置所带来的读者优势外,并不具有任何文献资源方面的优势,而地方文献资源则是无可竞争的一号拳头产品。

②地方公共图书馆开展地方文献工作具有理想的投入产出比。与母馆需要采购的其他类型文献相比较,地方文献的数量相对较低,其中还包括相当比例的非正式出版物,所需经费只占全馆采购经费中极为有限的比例;而地方文献专藏由于系统内容方面的唯一性,对于地方公共图书馆所产生的效益,是其他类型文献系统所无法替代的。

③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和经营,地方公共图书馆的地方文献工作能够产生多种附带效应,具有良好的持续发展前景。除可针对本地、国内、国际各类用户开展传统的阅览、借阅服务,和专题咨询、定题服务以外,还可以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专题文献开发和编辑出版;建设地方信息数据库,定期情报刊物,进而通过专门的地方文献信息网页,在更广大的领域内开展地方文献事业。

④地方公共馆开展地方文献事业的过程中,会逐步培育和造就一批有关地方文献和地方文化的专家。这些人将在各类地方事务中发挥积极的作用,通过这一系列活动, 图书馆的学术形象和社会地位也会得到地方社会的进一步确认和提高。

二、公共图书馆中的地方文献业务格局

当前我国公共图书馆中地方文献事业的发展水平不一,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没有把地方文献工作正式列入本馆业务范畴和工作日程。

·开展地方文献工作,但没有设置专门的地方文献工作机构。地方文献的采访、分编、典藏和读者服务工作分别由本馆相关业务部门,或者说是地方文献工作融入了其他业务工作。

·没有地方文献工作机构。但地方文献的采访、分编、典藏工作仍由本馆相关业务部门,地方文献机构只从事辅助型(或称被动式)的书目索引工作和一部分参考咨询工作。或者说是地方文献的藏书建设与读者服务分成了两条线运行。

·没有专门的地方文献工作机构。并没有专职的地方文献业务人员,开展与地方文献事业相关的一切业务。

造成事业水平发展不一的原因,固然有对事业宏观认识上的偏差,但也有对地方文献工作的专业程度认识不足的因素存在。

1.地方文献具有独特的概念、性质、形式、作用与价值观念,这使得它在采访、分编、书目、咨询等一系列信息处理工作中,与公共图书馆的常规业务之间存在着原则差异。

①地方文献是一个独特的文献群体,它指的是“内容上带有地方性,同时具有重复使用价值的文献”[6]。只要文献具备了以上两个特征,则无论其出版地、出版期、文种、 文献形式、文献载体如何,都可纳入地方文献的范畴之内。从地方文献的内容来看,它反映的是特定地域范围内事物的客观存在,而不是人类对该事物的主观认识。它所反映的是事物的地方特性,而不是该事物超越地域范围的共性。因为一旦上升为共性,也就失去了“地方性”。

②地方文献的内容体系包括本地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各项地方事业,但这并不等同于天文学、气象学、地理学、地质学、水文学、动物学、植物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医学等诸般学科。它所容载的内容并不是学科信息,而仅仅是地方事物的客观记录,这就是地方文献的本质。

③地方文献的类型多种多样。依据各不相同的文献编纂方式及其在社会上的传播渠道,地方文献可以分为书籍、报刊、会议录、文件汇编、学位论文、科技报告、舆图、谱录、统计图表,簿记、票据、证券、画册、印谱、照片、乐谱、文告、传单、 商标

、戏剧说明书,以及地方文献专用的参考工具书等形式。从文献载体的类型划分,图书馆地方文献主要包括纸本、光化学制品和磁记录品。几乎包括了当代图书文献的所有载体类型。从文献的生产者或是文献的出版发行方式来划分,地方文献中包括公开出版物、非公开出版物和非书资料三个部分。”[7]2.概念、性质和形式决定了地方文献的作用和地方文献用户需求的特点,从而导致对专业化操作方法的需求。

①读者使用地方文献,其目的在于了解有关某类事物的地方特性,而非此类事物的共性,地方文献用户并非不去使用地方文献以外的文献资源,他尽可以在其他文献资源中获得有关事物共性的信息,而反映事物地方特性的信息却只能在地方文献中获得。

②地方文献的形式和载体多种多样,但其价值并不表现于个别的珍稀版本,而是体现为一种信息的群体优势,即内容体系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它是对特定区域内自然、社会诸般事物的历史与现状全面系统的综合纪录。由众多的文献共同反映出某一项地方事物的全部发展历史,无论是历史文献还是现实文献,无论是什么样的文种、出版地、文献形式,载体类型,它们的内容都在连绵不断的史料长河中占有固定的位置,上承前,下启后,不可缺少,也不能替换。

③地方文献的藏书建设和公共图书馆常规的藏书建设之间,在目标与模式方面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公共图书馆要在读者对象的公共性和藏书内容综合性的前提下去合理使用经费,其藏书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只是相对而言,因而漏采和误采的界限也不是十分清晰;而地方文献藏书建设则应全面反映本地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藏书建设的水平要具有权威性。在理论上,其采访对象应该是所有存世的相关文献,而不是碰得到或买得到的那部分文献,漏购现象是应该努力避免的;反之,一旦采进了非地方文献,也决不能含浑入藏。在采访方式上,公共馆大部依据征订目录,采用市场订购的方式;而依靠这种方式所能得到的地方文献,却只占地方文献生产总量的较小比例,其余部分不一定存在征订目录,所以要靠采访人员去努力访察文献的生产、流通信息,然后通过订购、采购、征集、交换,复制和纂辑等手段,个别处理。这项工作具有极强的专业性和系统性,不可能要求公共馆的常规采购人员完全掌握并代为处理。

④分编工作中,大多数公共图书馆采用《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中图法》的分类思想基于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主观认识,对于公共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及其读者的使用目的而言,其总体效果显然是利大于弊。然而地方文献的基本性质并非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主观认识,而仅仅是关于地方事物的客观描述。地方文献中不可能有哲学,以及马列主义、思想,不可能有社会科学总论和自然科学技术总论,因为这纯粹是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宏观认识,不属于某一特定地方;地方文献中不应该包括大多数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技术的基本理论以及基本方法论,因为这些内容是不同地域人们的共识,并不具有任何地域特征。使用《中图法》或其他同类的方式来类分地方文献,显然会在读者与文献之间造成明显的沟通障碍,因而是不合适的,反之,以客观存在的地方事物作为地方文献分类依据,编制出专用的地方文献分类表,应该是一种合理的选择。

⑤多数公共图书馆都是以文献形式、载体类型和文种等外部特征作为的典藏分布结构的依据。这种方式与公共图书馆的读者需求相适应,有利于藏书建设和读者服务工作的开展。但基于地方文献的整体价值和读者的需求方式,其典藏配置应尽可能采用专藏库的形式。

⑥从地方文献藏书建设工作中可以看出,它完全是一个独立于公共图书馆常规业务之外的完整子系统,至于地方文献读者服务工作,如地方文献的研究、整理与开发,专题书目与索引的编制,以及专题咨询和定题服务中所表现出的专业化倾向,就更加明显。所有的地方文献工作者,包括采访、分编、书目索引、参考咨询各个岗位的工作人员,除应具备一般的图书情报工作能力之外,还要掌握地方文献工作的理论与方法,掌握地方文献所涉及的各种专业知识,了解服务对象所从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一般方法论,这样才能站在较高的角度去收集和处理文献,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

综上所述,公共图书馆中的地方文献工作更近似于参考图书馆或研究图书馆的性质。因而,将地方文献工作完全融化在公共图书馆工作的各个部分里,不利于地方文献工作的深入开展,亦不能完成公共图书馆所应承担的地方文献情报过程这一社会责任和义务。

公共图书馆中的古籍工作要使用独特的分类、排架方式,从事专项工作的人员要接受有关古籍整理的基本训练,多数人已经从习惯的角度接受了这一事实。然而形成这一事实的根本原因却并不在于习惯,而是起因于古籍的独特内容与形式,以及读者的需求角度。从这一点出发,地方文献工作具有同等程度的专业特征,以及更加理想的开发前景。基于以上认识,地方公共图书馆应将地方文献工作作为本馆工作内容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使其得到长足的发展,并努力创造条件,逐步建立专业的地方文献工作部室,使其在业务发展上保持相对的独立性。

参考文献

1 我国地方文献领域研究综述 王锦贵,张春红 山西图书馆学报 1994(4)

2 档案管理学 陈兆俣 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0.1

3 地方所情报工作的特色 黄瑞禄 情报资料工作 1988(3)

4 中国社科学会1988年年会综述

5 方志学概论 来新夏主编 福建人民出版社, 1983.8

图书专业论文范文2

关键词:图书馆学专业 论坛 现状 展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a)-0252-01

简单来讲,图书馆学专业论坛即为运行于高速宽带互联网络上的、以规模宏大分布的、能够跨库检索之拥有庞大数字化信息资源的库群。当前,世界各地正在兴起建构图书馆学专业论坛高潮。图书馆学专业论坛已成为世界范围内高科技竞争领域中制高点,已经成为评定一个国家或地区信息基础设施水平的标志。在我国互联网络上,也先后出现了一部分图书馆学专业论坛,它们的出现对于学术交流与学科繁荣发挥了推动作用,愈来愈为图书馆界同仁引起重视。

1 图书馆学专业论坛简述

1.1 BBS概念

BBS即英文Bulletin Board System,可译为“电子布告栏系统”抑或“电子公告版系统”。其具有如下几方面功能:讨论区:用户能够选取一个或者多个自己喜欢的讨论小组,选取阅读其中自己比较热衷的内容,并且自己的观点或者阅读其他成员的相关评语、看法,此是BBS功能最大的方面。信息:可以把讨论区内任何一主题抑或任何一学科内容的所有来源信息予以集中,准允粘贴各种通知或者一些方面内容的消息、新闻。资料沟通(例如文档等)。

1.2 图书馆学专业论坛具备的特征

图书馆学专业论坛指的就是指某一部门的某一人或者群体于Intemd上开建的给用户提供图书馆学专业的有关问题自己的看法与建议开展学术传播与交流的场地。图书馆学专业论坛不仅具备BBS的功能特点,而且具备如下三方面特征:(1)讨论内容带有学术特色,大多数话题或者讨论的地方都和图书馆学专业有关;(2)相同类型的用户(网民)的比较集中,与别的BBS论坛不一样的是,用户大多数与图书馆学有关;(3)把图书馆学有关信息的传输同有机地融合一起,具备传统学术交流模式不能相对较比的优越性。

1.3 图书馆学专业论坛的意义

图书馆学专业论坛的意义重要体现三个方面:(1)推动了学术交流。图书馆学专业出版期刊的周期一般都比较长,且发行量很少,涉及面有限,研究成果只是给界内享用;(2)扩大国内外同行间的交流。专业论坛排除了时间与空间上的阻碍,是国内及至国外同行相互相互了解、交流的极为灵活的最佳经济平台;(3)推动学界批评风尚的构成。论坛是畅所欲言的地方,网民之间不仅可以互动,而且能够自由地自己的看法与建议。

2 我国图书馆学专业论坛的现状

2.1 图书馆学专业论坛简介

相对于别的学术论坛来讲,我国的图书馆学专业论坛出现的比较晚,当前发展得比较突出好的五个论坛为:(1)上网,即上海图书馆论坛,又称上图论坛;(2)学网,即《大学图书馆学报》的读者群;(3)问网,即网络图苑;(4)书网,即E线图情之E线论坛;(5)寒网,即中国图书馆学者联盟,简称寒网。

2.2 图书馆学专业论坛的比较与分析

为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上述五个图书馆学专业论坛,以促进今后我国图书馆学专业论坛的发展,结合内容设置、形式、检索模式等方面的调查对这五个图书馆学专业论坛实行比较分析。可从如下两个方面加以说明:从图书馆学理论方面就论坛版块建构、帖子内容及讨论区主题等来分析,该讨论内容基本关联到图书馆学科的相关话题。可是理论内容的含量均不同,有着一定的差别,文章、帖子质量也不统一,有的属于学术论文;有的则只是一个标题或者一句话。从图书馆新技术应用方面来分析,在五大论坛上均能够发现有关图书馆新技术运用,例如数字图书馆技术、网络资源的共建共享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包括论坛中的(特色内容、栏目的设置、管理方式、版面设计、检索方式等)。

总体来讲,当前我国图书馆学专业论坛仍处在起步阶段,存有许多的不足。具体体现于如下几个方面:(1)对论坛有所熟悉掌握的人比较有限,自然参与者比较少,讨论内容的深度与广度均达不到一定程度;(2)论坛的风格与定位不够鲜明,强化不断发展还需有一定的时间及过程;(3)论坛的版面功能构架还需进一步完善。

3 图书馆学专业论坛的展望

可归纳如下几个方面:(1)规模会不断扩大。BBS的本身优势,将引起愈来愈多的人关注重和参与进来,用户的规模将进一步扩大。而且相信必有更加多的图书馆学专业从业或爱好的人以及经营论坛的人建构更加多样的图书馆学专业论坛。所以,图书馆学专业论坛不管从参与者数量上看,或是从论坛的数量上看,其规模均会进一步扩大;(2)服务模式会多样化。当前,论坛主要是用户自发地展开问题讨论、自己的看法建议,服务模式不是太多。此外,以E-mail为发帖手段亦是论坛的一种有益补充,其可以回避论坛“灌水”现象的发生,并有利于高质量、高水准言论的凸现;(3)用户整个素质同论坛水平都会有所提升。网民为图书馆学专业论坛开展活动的主体,其会积极地参与到论坛的讨论中来,并且会逐步养成善于独自思索的习惯,及至会出现有思想深度的学术评论者;(4)讨论区会不断多元、细分化。不同的用户有不相同的要求,不一样层次的用户对学术水平的需求也不尽相同。为了适宜此需要,图书馆学专业论坛会不断对讨论区的主题实施细分,促使每个用户都可以找到自己热衷的话题领域。

4 结语

加强图书馆学专业论坛建设,关系到我国民众整体素质的提升和全面构建小康社会的目标能否变成现实。21世纪会是一个具有信息化的时代,这无疑会为图书馆学专业论坛建设带来新的挑战与机遇。我们应当自觉接受时代的挑战,进一步加大对图书馆学专业学科的研究力度,不断注入新的研究理念和研究方法,以圆满地完成时代交给我们的使命。

参考文献

[1] 赵丹.我国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建设与发展[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9).

图书专业论文范文3

论文摘要:我国图书馆学专业教育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在地域分布、管理体制、教育形式和水平层次诸方面形成了宏观性教育结构体系,在教材建设、理论研究和适应社会需求方面也取得成效。但怎样根据培养人才的智能结构来确定图书馆学教育中的核心学科层次,提高教师素质办出本专业特色,充分发挥学生个性,培养其创造能力等,均为今后需加以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我国结束,迎来科学的春天,走上改革开放道路并取得辉煌成就的二十年。其间,随着图书馆事业和图书馆学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图书馆学教育也在这一阶段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特征:

1宏观性教育结构体系形成

1.1全日制专业教育呈分布广、多层次格局。1978年以前,我国图书馆学教育专业仅有北大图书馆学系和武大图书馆学系两个办学点,1978年恢复高校统一招生后,图书馆学办学点迅速增加,并很快步入图书情报一体化,全国各省市55所普通高校的大专、本科图书馆学系大部分更名为图书情报学院、系或文献信息管理、文献情报科学院、系。据有关资料统计,截止八十年代后期,我国全日制图书情报学专业共有本科教学点37个、大专点18个、中专点23个。从四类不同的管理体制结构看,其中分别隶属国家教委(教育部)的教育点有25个;中央部、委、院的教育点12个;省、市教委(教育厅、局)31个;省、市文化厅、局的教育点10个。另外,在台湾地区则有台湾大学、师范大学、辅仁大学、淡江大学、世界新闻学院等共5个系开设了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

1978年,中央做出恢复研究生教育的决定,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和南京大学图书馆率先招收了建国后首届“目录学研究”方向硕士研究生。其后,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校相继开始招收研究生。1981年1月,国家正式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同年11月,北大和武大最早获得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建立了图书馆学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七次学位授权审核,至90年代末,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教育,已有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3个图书馆学专业博士学位授予点;同时在北京大学(与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国防科技信息中心联办)、武汉大学、南京大学(与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联办)设立情报学专业博士学位授予点;还有在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系、武汉大学图书情报学院、南开大学图书馆学情报学系、南京大学文献情报科学系等单位设立的13个图书馆学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18个情报学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南京大学文献情报系还招收双学位学生。据统计,自1981至1998年的十八年内,我国已培养出图书馆学情报学硕士生1,465名、博士生43名,他们大都成为业内骨干力量或学科带头人。

1.2成人在职业余教育发展迅速,形式多样,效果显著。我国图书馆学成人教育从80年代初如雨后春笋般地蓬勃发展起来,80年代中期达到高潮,90年代进入稳步发展时期。据统计,全国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成人教育点共50个,其中分别隶属国家教委(教育部)的教育点有15个;中央部、委、院的教育点9个;省、市教委(教育厅、局)的教育点17个;省、市文化厅、局的教育点9个。

图书馆学成人教育的形式有:进修班、训练班、研讨班、专业证书班、研究生班、函授教育、职工业余大学、夜大学、广播电视大学、成人自学考试。这些不同方式均是对正规图书馆学教育的有力补充。

图书馆学函授教育分为高等函授教育和中等函授教育两种,这是对图书馆在职干部进行不同层次和多种规格学历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高等函授教育的学制有大学三年制专科和再续修二年毕业的五年制本科。学员在修完各种规定课程,经考试合格后可取得大专或大学本科毕业证书,成绩优秀者可授予学士学位,全国共有三十多所大学开设了这样的函授班。与此类同,中等函授教育是培养图书馆在职人员中等专业水平的一种教育形式,学习期限一般是二至三年。学习期满经过考试合格者可获得图书馆学中专毕业证书。如山西、辽宁、吉林、浙江、四川、山东等省都兴办了图书馆业务函授学校,为本省各级图书馆和情报部门培养了大批初级专门人才。

图书馆职工业余大学和夜大学是国家承认大专学历的图书馆学职业教育学校,学制一般为三年,学员可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如北京图书馆职工业余大学、北京大学图书情报系夜大学、黑龙江大学图书情报学系夜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夜大学图书馆学专修科等三十余所学校。南师大图书馆学专修科自1981年成立以来,十余年间为社会培养了860名大专层次的图书情报专业人员。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设的图书馆学专业,更是一种量大面广开放式的教育形式,方法是经全国统一考试录取,学习三年,考试合格后发毕业证书,该专业首届就招生2万人。图书馆学专业自学考试主要依靠自学,按正规高校课程标准考试,考生报考的每一门课程,成绩达到相应学历单科知识水平者,发给单科合格证书,累积单科合格证书达到规定的本科要求时,发给本科毕业证书。1985年湖南省率先开办该形式教育,全国各省也随之相继开办。

专业证书班的功能有二:一是帮助不具备规定学历的工作人员申请职称;二是使非图书馆专业人员能较快适应和胜任本职工作。如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自1993年以来,与有关部门合作,连年举办全省中小学图书馆学专业证书班,已有千余名学员结业。

2教材建设与理论研究相辅相成

2.1教材建设系统配套。从建国后至结束的近三十年内,我国公开出版的图书馆学专业教材寥寥无几。自1978年国家教育部在武汉召开全国高等教育学校文科教学工作座谈会后,图书情报专业列入高等学校文科教材编选计划(1985~1990年)的有60多种。另有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和全国各高等院校自编的教材和教学资料。这些教材和教学资料有着较鲜明的特点:首先,教材在学科方面齐全并形成系列,有图书馆学系列、情报学系列、文献学系列、图书情报自动化系列等。其次,教材编写层次分明,教材品种配套齐备。既编写了专科、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教材,也出版了电大、自学考试用的系列教材。大部分课程编出了教科书、教学指导书、教学参考书及教学大纲等配套品种。第三,教材形式多种多样,不仅有教育部的选编教材,也有非选编教材;有翻译国外的教材,还有声像教材。总而言之,随着教材数量的增加,质量也在不断提高,如《图书馆学基础》、《目录学概论》、《中文工具书使用法》、《科技文献检索》等被评为1988年国家教委优秀教材。

2.2理论研究成果显著。据笔者统计,民国时期我国正式发表的图书馆方面的文章约有一千篇左右,其中有关图书馆学教育的文章约10篇左右,且多在30年表。建国后,从1950~1959年间全国共发表图书馆学教育文章24篇,内容虽涉及教学法、教材与课程设置诸方面,但学术水平含量不高,多为工作总结和体会,同时还不可避免地带有那个时代浓厚的政治色彩,如批判图书馆学教育中的资产阶级思想、教学内容要与政治运动相结合等。及至前,图书馆学教育理论研究仍以工作总结为主,并无质量上的提高。时期,我国图书馆学教育理论研究与教育实践基本处于停滞甚至倒退状态,其原因不言而喻。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图书馆学教育研究开始步入新的发展阶段。仅1978~1979年一年间就8篇,数量虽不算多,但内容涉及比较广泛,其中有四篇是介绍国外图书馆学教育的,可看出已不再是建国初期十七年的那种经验总结式或机构简介式的文章,而是在方式方法上开始着眼从理论上探讨或引进国内外图书馆学教育理论,并注意介绍一些对于国内图书馆界来说还很陌生的国外图书馆情报学教育的情况。进入80年代,我国图书馆学教育研究出现了有史以来从未有过的繁荣局面。如1980年一年发表的论文就高达30篇,相当于1950~1977年27年间所总数的80%,内容方面也更加全面。80年代的论文不仅数量增多,质量也有了大幅提高。如桑健的“国内外图书馆学教育述评”;黄宗高、张琪玉合写的“图书馆教育的回顾与展望”;李纪有的“国内图书馆学教育简论”等文章均为最高水准的学术性论文,从理论的高度并结合实际对我国的图书馆学教育进行总结与反思,回顾与展望,无疑对我国图书馆学教育的理论探讨与工作实践起到了极大的推动、启示和提高作用。应该说,八、九十年代我国图书馆学教育研究从总体上看处于蓬勃发展的良好状况,但不足之处也较为显见,主要是研究集中在宏观层面上,而对于教学法、教材、课程设置等微观方面重视不够。其原因是:①宏观研究群体包括了教学人员和广大馆员,而微观研究则需要有教学实践经验的教师才能进行,前者人数远远超过后者。②对教学质量重视不够,热衷于表面上泛泛地、粗线条地谈论图书馆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却没有真正从实践出发。③专业教师素质偏低,有较强能力从事教学研究的教师人数太少。3网络环境下发生的深刻变化

进入90年代,在信息高速公路建设的热潮中,图书馆学教育的生存发展空间亦随之发生变化。1994年以来,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建设互联网并实现了国际联网和国内互联,如中国科技网已实现了百所联网;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已覆盖了31个省市;中国金桥信息网已在24个省市建成了70多个站点;中国教育科研网到1997年9月已有我国大陆70个城市270多个接入网络。大势所趋之下,以往传统的文献信息机构——图书馆、情报所、档案馆等部门,均以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实现其信息化来替代以手工为主的服务方式。在这种新的电子信息网络与图书馆自动化发展环境之下,图书馆的作用也随之发生重大变化,即继续完成保存文化、传播知识的使命;提供网络利用的场所和网络利用的指导与培训;担当信息转接中心,为网络文献编目标引;自建数据库,信息重组和电子出版;设计信息系统;参与网络协议、标准的制定。为此,进入90年代中后期的图书馆学专业教育界已认识到:必须根据这些变化,把图书馆作用的新变化补充进教材,把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应用列入课程体系。

420年图书馆学教育历程的启示与思考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正值我国经济转型、社会转型期,计算机、多媒体与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市场经济发展带来人才竞争机制的形成,是这一时期社会的两大特点。应该说,图书馆学教育顺应历史潮流在这二十年里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也给人们留下诸多经验、教训、启示与思考。例如,在市场经济社会中,图书馆学专业教育是不是单凭增加计算机、多媒体与网络技术课程和经济学、管理学等课程,并将其列入核心课程,就算是在教育改革中取得成功?它如何在人才市场中占有相应的份额?它凭什么在专业教育中立足并给予受教育者什么样的信息结构?对此:学术界比较趋向一致的看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4.1注重学科建设,促进学术水平与教育质量的同步提高。学科建设集中反映了图书馆学教育的水平和层次,其成效主要体现在科学研究的成果和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上,唯此才能谈得上跻身于世界一流的图书馆学教育行列,而其中重要的一环是必须抓好学位点建设。学位点既是学科建设的产物,又是推动学科发展的主要动力。搞好学位授权点的建设,可获得一举两得的效果,即培养高水平人才和产出高水平成果。高水平的学位点能承担重大的科研课题,研究生正是在科学前沿探索和在参加科研课题的活动中得到培养和增长才干的。因而搞好学位授权点的工作和学科建设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至90年代末,我国图书馆学已有3个博士学位点和1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布局基本合理。因而图书馆学教育不应当追求外延和规模的扩大、也不应当把注意力放在争取上博士点和硕士点方面,而应当将教育思路从根本上转到注重学科建设、重视提高质量、走内涵发展的轨道上来。

4.2加强专业核心课程的建设。90年代末,学术界在图书馆学教育方面形成一个普遍共识是,专业教育应当顺应时代潮流——以现代信息技术为重点、管理知识为衬托、广博的科学文化与语言工具为基础、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图书馆业务知识为核心、专科领域图书馆为发展方向,从而努力办出其专业上的特色。专业教育核心课程可视为培养专业人才必备的核心学科层次的知识智能,即所谓培养人才必备的信息结构。核心课程是图书馆学专业教育在大学教育中的立足之本,也即专业教育学科定位的根本所在,它们构成专业主修课的主干课程,应是其他专业教育无法开设的课程。在经国家教委(教育部)批准确立的12门核心课程中,其内容应随着社会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和社会需求的发展而发展。比如,《图书馆学概论》应添加进网络化、信息化和数字化图书馆的内容;《目录学》可考虑写进网络信息的目录控制内容;《文献编目》则应淡化手工操作内容,强化计算机编目原理、方法和技术内容;设置连续出版物和机读文档编目为课程重点,并增加网络信息编目内容,突出“规范档”、元数据的原理编制及使用方法等等。

4.3努力提高师资水平,这是确保图书馆学教育质量的根源。正如我国科学界老前辈钱伟长先生所说:“大学教育的过程,就是要把一个需要教师帮助才能获得知识的人,培养成在他毕业后,不需要老师也能独立获得知识。有了这样的能力,将来干什么,他就能学什么,才有可能避免知识老化问题。”具体而言,一个图书馆学教育专业的教师,如果他不能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改革教学技能方法,不注意运用案例教学法、问题教学法、研究性学习与教学法等改革传统教学方法,把创造学原理方法融入课程教学之中,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话,学生是不能从他那里得到帮助的。因此,教师的学术水平和素质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培养质量。据统计,在二十年来图书馆学教育领域的核心作者中,发表文章超过三篇的仅有16位作者,他们共发表73篇论文,占图书馆学教育387篇论文的18.86%。若按文献分布定律来分析,核心作者的成果应占该领域成果总和的50%,这说明研究力量相对薄弱。再从这16位作者的本职工作来分析,其中从事图书馆学情报学教学工作的约占79%,这说明他们不仅是图书馆学教育的实践者,也是理论研究者和学科带头人,而且集中在北大、武大、华中师大等图书情报教学单位。另外,从整体上看,虽有近三百人的理论研究队伍,但研究的范围不够全面,特别是在教材建设、课程设置及如何适应社会需求方面不够广泛深入,这也是影响图书馆学教育健康发展的一个不利因素。

参考文献:

1李嘉琳.建国以来我国图书馆学教育理论与实践述评.图书馆,1992(5)

2彭斐章.新中国图书馆学教育的回眸与思考.图书情报知识,1999(4)

图书专业论文范文4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引进人才;培养

1 人才的内涵

新编《辞海》对“人才”的解释是:有才识学问的人,德才兼备的人。俞果在其《人才学基础》中指出,人才是“以主观的智能创造性地运用于实际并卓有成效者”。就图书馆而言,笔者认为:具有一定的学科背景和图书馆理论知识,熟练掌握图书馆业务技能,并能把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到图书馆服务工作的人,可称为图书馆人才。

2 高校图书馆应用型人才人才的培养和使用

随着现代高新技术在图书馆的不断深入和广泛应用,图书馆工作正朝着信息化、网络化的方向发展,图书馆各项工作都发生了很大地变化,新的业务领域不断拓展,这对图书馆员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图书馆的发展不仅仅需要图书馆专业人才,更需要具有一定其他学科背景的高层次人才,因此,近年来很多高校图书馆引进了不少博士、研究生,图书馆人员整体素质得到了很大地提高。但是很多都非图书馆专业人才,对图书馆专业知识并不是特别了解,对图书馆工作比较陌生,学图书馆专业的只通理论,缺乏实践经验。有的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缺乏管理,一般也是注重拥有人才,却不注重人才合理的开发与利用,造成学历层次高、业务能力强的优秀人才短缺且流失严重;有图书馆非常重视高层次人才,无论是专业的,还是非专业的,进馆不久就给安排到图书馆业务和技术性强的部门,图书馆学专业背景的职工,在老职工的带动下很快熟悉了工作,非图书馆专业的职工有的在老职工的带动下,加上自己的努力,并能把所学专业应用到工作中去,慢慢出熟悉了所承担的工作;有的确摸不着头脑,感到所学非所用,沉不下心,工作效率低,造成不良影响。俗话说:隔行如隔山,图书馆学毕竟是一门学科,如何将他们学到的其他专业理论应用图书馆工作中,把这些人才培养成图书馆应用型人才,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一)了解引进人才的长处和专业特点,重新“回炉再造”

图书馆要制订人才培养和使用方案,有步骤、分阶段地进行。无论是研究生,还是博士,无论是专业的,还是非专业的,进馆之后,图书馆领导都要安排他们到各部门学习和工作一个月或一学期,来提高他们的感性认识,然后根据他们的专业特长、业务掌握情况、个人兴趣和工作需要,组织他们进行图书馆理论学习,必要时派出去学习,进行具有针对性地培养,使之成为既有其他学科背景,又有图书馆理论知识和实践的图书馆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高校图书馆开展高层次和特色服务提供人才保障。如:河南大学图书馆针对计算机、文献资源采和编、科技查新以及古籍修复等岗位人员缺少的情况,一方面在馆内组织业务学习,另一方面派新进馆的和对此工作感兴趣职工到其他高校学习,规定他们学习什么,必须做什么,这些职工回来后,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都非常高,都成了图书馆工作中的骨干力量。

(二)做好“传、帮、带”,进行一对一培养

无论的在哪个工作岗位,对新进馆的职工都要做好“传、帮、带”工作,传图书馆优良的传统和工作作风,帮他们熟悉新的业务,带他们爱岗敬业,开拓进取,打造图书馆美好的未来。图书馆领导要安排有工作经验、业务能力强、爱岗敬业守规矩的老职工对他们进行一对一培养。带岗老师要让他们从一点一滴做起,一步一步逐渐深入,每一步都要要耐心细致地,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工作经验和图书馆优良的工作作风传授给他们,并让他们把自己所学专业与图书馆工作结合起来,学有所用,把他们培养成既有理论,又懂业务的图书馆应用型人才。在培养过程中,老职工要尊重他们的知识、尊重他们的人格,谨防倚老卖老,挫伤他们的积极性。

(三)做好引导工作,进一步提高引进人才的科研水平

新进馆的人员不仅学历高,专业理论水平相对也比较高,因此,图书馆在培养他们做好图书馆服务工作的同时,还要充发挥他们的专业优势,引导他们做进一步地科学研究,让他们不断实现自我价值。除了参加培训班之外,还要组建学科研究团队,组织业务沙龙,积极为他们参加一些重要的图书馆界学术会议人机会,鼓励他们撰写论文,报各层次科研课题,使他们在各自的学科领域自由发挥,不断提高他们的科研能力,提高图书馆整体科研水平。

在指导引进人才做科研时,不要限制专业范围,图书馆学从理论上是一门学科,但在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对象是学校各个学科师生,要实现高层服务,图书馆就需要有各个学科领域的专家,在职称评定时了不要把因论文属非图书馆学方面的内容的职工排除在外,否则就会打击很多在专业领域科研能力强职工的积极性,一次次受打击,慢慢工作积极性也受到影响。因此,笔者建议打破学科领域的界线,为新进人才提供晋级的机会,让他们真正实现人生价值,乐于图书馆工作,为图书馆所用。

3 加强引进人才的利用与管理

(一)建立科学的用人机制

当前,高校图书馆馆员队伍有了很大的改善,各种类型人员齐全,比例较合理,博硕研究生也逐渐增多,这就是我们人力资源的基础。但他们的积极性还未充分调动起来,个人及团队协调配合还不算完美,个人价值和整体优势远未发挥出来,人才没有得到合理分配和利用,有浪费现象,因此,高校图书馆要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竞争、择优的开放式人才选拔机制,努力创立一种使优秀青年人才,充分考虑到不同个体的特长、兴趣,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努力拓展优秀人才发挥才能和建功立业的空间,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二)建立有效的激励制度

高校图书馆建立有效激励制度,首先要建立科学的薪酬分配制度和福利制度,杜绝平均主义与随意性;其次,要建立适合组织特点的“以人为本”的组织文化,尊重馆员个人的价值取向并重视馆员的个人发展;第三,要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竞争协作、干事留人”的良好氛围。 总之,要建立必要的物质激励和科学的精神激励机制,通过物质激励、关怀激励、竞争激励、领导行为激励等多种方式,使高校图书馆员提高满意度和工作积极性。

人才是全社会发展最宝贵的资源,也是图书馆科学发展的重要前提。高校D书馆未来的发展,既需要专业人才,也需要大批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图书馆在人才紧缺的情况下,加强引进人才的培养和有效管理是当前图书馆工作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 吴涵薇,试论高校图书馆引进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文教资料[J],2011(4):194-196

图书专业论文范文5

关键词:继续教育 现状 素质 途径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12-0021-01

伴随着图书馆向信息化、电子化、网络化方向的发展,各种现代信息技术不断渗透到图书馆的各项业务管理之中。为了适应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需要,专业工作人员必须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

一、公共图书馆工作人员继续教育的现状

目前多数公共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素质水平都有待进一步提高,“今后没有任何一样东西能够学习而终生享用的”。

一是:在职教育跟不上时代的潮流,不能及时补充、更新和拓展新的知识与技能,这与图书馆的服务要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要求是相悖离的。

二是:继续教育体系不完善,偏重于理论的职业培训,缺乏层次性,可操作性差。

三是:培训形式单一,效果不@著。以课堂教学为主, 教师为中心,基本上是“填鸭”式授课,针对性差,参加培训的人员积极性不高。

四是:不重视专业人才的合理配置与培养。一些职称主管部门的负责人对图书馆战线的同志晋升职称也有偏见,以为图书馆就不需要高级专门人才。

五是:公共图书馆吸引人才的难度愈来愈大。信息业的快速发展,不断创造出新的信息职业,有着大量的人才需求。许多部门人才需求量大,待遇高,升迁机会多,工作富有创新和挑战性,比待遇一般、工作相对平淡、管理方式多年一贯制的图书馆相比,吸引力要大得多,加大了公共图书馆获得专业人才的难度。

二、公共图书馆工作人员应具备的素质

人文价值观念是图书馆职业的核心。那么,我们应该具备哪些素质,才能更好地为广大读者服务呢?才能使公共图书馆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呢?我以为应具备以下一些素质:

1.是品德修养

它的内涵,突出地表现在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理想信念等方面。作为一名图书馆工作人员,一定要有人文情怀,在工作中树立“读者至上”的观念,把搞好图书馆现代化管理与开发利用作为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具体表现, 以良好的精神风貌和主人翁的姿态投入工作。

2.是主体素质,即文化知识素养

它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基本知识一般包括:(l)图书馆学和信息学知识,这是图书馆专业人员应具备的核心知识。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图书馆能否将大量的知识信息迅速而准确地传播给读者和用户,决定于图书馆工作人员是否具备图书馆学和信息学知识。(2)科技知识,图书馆工作人员在图书馆专业的基础上,应再扼要掌握一门至几门其他学科知识,以便对书刊进行深层次地开发利用。(3)外语知识。当今一切学科,都有赖于国际间的互相交流, 作为一名图书馆的工作人员,要及时地将国外的先进技术与最新的学科知识介绍给读者,开发与揭示书刊中的丰富信息。 (4)计算机应用知识。图书馆管理工作的现代化是发展趋势,不但管理上要使用计算机,从互联网上订购索取资料,开发利用资料, 均须使用计算机,因此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是管理人员必须具备的。

而基本技能则应概括为:(1)专业动手技能。图书馆工作人员要理论联系实际,要熟练地掌握书刊的订购、登记、编目、流通、典藏等具体工作以及利用现代技术对文献资源进行检索、开发、利用等具体操作技能。 (2)有较好的自学能力。图书馆学、期刊学、计算机科学等都在不断地发展, 原来的知识远远不能适应与满足工作的需要,这就要求馆员必须不断自学,填补和更新知识,才能在图书馆功能发生转变时免遭落伍。(3)工作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直接影响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具备了基本的创新能力,在开发利用文献信息的过程中就会发挥主动性。

三、公共图书馆实施继续教育的内容、途径、措施

要从根本上改变目前公共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现状,就必须重视继续教育,加大继续教育的力度,确定继续教育的内容,落实实施这些内容的途径和措施。图书馆继续教育究竟要把握哪些内容呢?概括地说,无非是职业道德教育和专业知识的教育。

1.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

职业道德教育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它是指与图书馆的社会地位、功能、权利和义务相一致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主要体现为:热爱图书馆事业,具有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和高度责任感,对工作一丝不苟, 对业务技术精益求精。

2.专业知识教育

第一,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在职培训。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公共图书馆的专业技术人员90%以上不是图书馆学专业毕业的人才,虽然不论什么专业的人才到图书馆都不算转行,然而并非代表他就通晓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和图书馆专业知识,因为图书馆学也是一门系统的管理科学。所以图书馆要对从其它工作岗位调任的人员,进行相应的图书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在职培训。使其尽早熟悉图书馆各门专业知识,能够胜任各个岗位的工作。

第二、在职学历教育。在职学历教育主要是改变图书馆工作人员知识结构,提高学历档次的一种继续教育。尤其是在公共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当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学历不高。若要使他们的学历层次再上台阶,较好的办法就是鼓励他们自学成才,一边工作,一边接受高等教育。

第三、定向培养人才。在公共图书馆领域工作的同志都知道,图书馆队伍中毕业于图书馆专业和情报专业的大学生凤毛麟角。今天,面对图书馆管理手段计算机化、信息资源网络化、馆藏多载体化、服务信息化等现代化管理局面,需要工作人员知识专业化,更需要有高层次的知识型服务人员管理图书馆。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图书馆应该从本馆中挑选学历层次高、工作作风硬、业务能力强、热爱图书馆事业、勇于开拓进取的人进行定向培养。

歌德曾经说过:“今后没有任何一样东西能够学习而终生享用。我们必须每五年学习新知识,才不会被时间淘汰”。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新知识层出不穷的今天,这位名人的话已得到验证。要想不被时代淘汰,继续教育应始终坚持下去。今后,图书馆的服务方式将随着时代的前进,进人自动化、电子化、数字化的新纪元。公共图书馆人的价值也将更加突出。无论世界怎样变化,我们公共图书馆要做的就是培养“知变的智慧,应变的能力和承变的勇气”。

参考文献

[1]陈秀丽;苏文英;试论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A];论新时期的图书馆服务――福建省图书馆学会图书馆服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图书专业论文范文6

关键词图书资讯学 硕士教育 课程设置 台湾地区

1.引言

我国台湾地区的图书资讯学与大陆地区的图书馆学情报学同根同源,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武昌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的成立。1949年后,两岸图书资讯学发展模式各异,大陆地区参照苏联模式,而台湾地区受美国影响颇深。1955年,台湾师范大学社会教育系设立图书馆学组,标志台湾图书馆学教育的开端。通过20世纪60-70年代的经验积累,台湾的图书资讯学教育自20世纪80年代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新阶段。经过了60余年的发展,我国台湾地区图书资讯学教育具备了扎实的根基。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用户需求的变化,人们对于图书情报学教育的关注度逐渐提高。但从文献检索结果来看,国内专门研讨台湾地区图书资讯学硕士教育的文章并不多见。邱均平等从培养目标、专业设置、专业课程、师资力量、继续教育5个方面对海峡两岸的图书情报学教育现状进行了对比分析。周莉娜对台湾开设图书资讯学硕士教育的大学课程仿照美国匹兹堡大学的图书情报学课程模块设置,建立课程分类框架分析得出台湾图书资讯学硕士教育的特色及启示。张华姿从学科专业体系、课程设置、师生情况、教学设备、继续教育等方面对台湾地区图书资讯学各阶段的教育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和梳理。张云瑾介绍了台湾高等院校图书资讯学教育发展历程及现况,简析办学特色以及面临的问题。宋安莉从大学本科、硕士、博士三方面介绍了台湾地区图书资讯学教育的现状、特点以及专业课程设置情况。杨美华等从图书情报学教育的相关标准和数字学习的认证方面,探讨了台湾图书馆学课程设置的规划和教学策略的创新。从内容上看,现有的研究多偏向于对我国台湾地区图书资讯学的教育现状进行整体性概括介绍,具体涉及到硕士阶段课程设置模块分析欠缺;从时间上看,现有研究多集中于2010年之前,这对于反映当下我国台湾地区图书资讯学硕士教育的现状与动向缺乏新鲜的信息;从研究方法上看,大多数研究以文献调查法、案例分析法等定性研究为主,通过实际调研获得全面而准确数据的定量研究相对罕见。文章以我国台湾地区目前设有图书资讯学硕士教育的7所高校为调查对象,对其课程设置进行定性与定量综合分析,进一步结合师资建设、培养目标以及教学方式等对我国大陆和台湾地区展开比较分析,从而得出启示,以期为我国图书情报学硕士教育的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2.调查对象与数据搜集

通过访问我国台湾地区教育部门的官方资讯网,进入大学院校一览表及硕/博士班概况检索系统(http://ulist.moe.gov.tw/),确定台湾地区现开设图书资讯学硕士教育的7所高校系所,分别是:台湾大学图书资讯学系、政治大学图书资讯与档案学研究所、中兴大学图书资讯学研究所、台湾师范大学图书资讯学研究所、淡江大学资讯与图书馆学系、辅仁大学图书资讯学系以及世新大学资讯传播学系。调查时间上以最新的时间为准,搜集2016年我国台湾地区7所高校开设图书资讯学硕士教育的最新动态以及各校在2016年的即时官方网页信息。在数据搜集上注重数据的新颖性和权威性,以真实地反映我国台湾地区图书资讯学硕士教育的现状。

3.我国台湾地区图书资讯学硕士教育的课程设置分析

通过网络调查的方法,直接访问台湾地区拥有图书资讯学硕士招生资格的7所高校系所官方网站,获得课程设置相关数据。根据课程的不同性质,参考王知津等学者提出的我国图书情报学研究生课程分类框架体系,结合我国台湾地区课程设置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将课程归入四个一级类目,分别是:专业课、专题课、讨论课以及实习课。为使归类课程合理,对所有多元课程进行拆分,例如将多元课程“资讯搜集与组织”拆分成“资讯搜集”与“资讯组织”两个课程小类归入不同类目。

3.1专业课课程模块

通过在一级类目专业课的基础上进一步划分二级类目和三级类目,形成表1。根据表1所示内容分析我国台湾地区图书资讯学硕士教育专业课课程设置的特点。

3.1.1较重视图书资讯学基础理论与方法课程

我国台湾地区图书资讯学硕士教育把一般理论与方法的专业课设置作为培养专业人才的第一要点,主要体现在以下3点。第一,对于大学阶段非图书资讯学类专业毕业的学生要求先修部分专业课程,帮助学生获得专业核心知识,为研修更加深入的专业知识奠下基础。如:台湾大学图书资讯学系要求先修参考资源与服务、资讯搜集与组织、图书资讯学等课程;政治大学图书资讯与档案学研究所要求补修资讯征集与组织、资讯资源与服务2门课程;中兴大学图书资讯学研究所要求学习读者服务研究前应先修完参考资源与服务,学习技术服务研究前应先修完资讯搜集与组织,学习图书资讯学研究前应先修完图书资讯学导论。第二,图书资讯学专门理论类别下具体课程体现了课程设置既有广度又有深度的特性,如包括学术图书馆、大学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医学图书馆等专门理论课程,注重对特定信息机构的研究。第三,台湾地区7所图书资讯学硕士教育的高校皆开设研究方法的相关课程,且种类齐全。如包括统计方法、计量方法、质性研究、引文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研究思维的逻辑性与严谨性。

3.1.2设置了实践性强、技术性强的课程

由表1可知,7所高校系所皆开设资讯资源管理、资讯技术/系统与网络、组织/管理与环境的相关课程,且课程开设数量众多,这些课程正是图书资讯学专业领域与实践联系最为紧密的部分。如:7所高校系所共开设191门专业课课程,二级类目资讯资源管理下开设课程数量最多,共43门课程,占专业课课程总数的23%,在其资讯搜集类目下,开设的资讯资源类课程涉及到的领域V泛,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科技、生物医学、商情资源以及专利资讯等;二级类目下开设课程数量第二的为资讯技术/系统与网络类目,共41门课程,占专业课课程总数的21%,其资讯技术类课程不仅开设院校比例为100%,且包含26门相关课程,是专业课中课程开设最多的三级类目,资讯技术的掌握可以更好地促进资讯系统、资讯网络以及数字图书馆的开发与建设,促进图书资讯学的发展。此外,资讯服务业作为21世纪的热门行业,各级图书馆与资讯服务单位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之大显而易见。以三级类目资讯服务为例,其课程设置服务对象包括儿童、青少年、健康资讯、文化创意等,其服务方式既包括线上参考服务又包括线下读者服务。课程设置分类之细、程度之深、涉及之广,旨在满足社会各领域、各行业对图书资讯学专业人才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要求。

3.1.3忽略了资讯检索、素养与数字图书馆等课程

由表1可知,7所高校系所专业课设置较少的课程模块主要集中在资讯检索、资讯网络、数字图书馆、资讯素养与教育4个三级类目下。在开设院校数量上,仅有2所高校开设资讯检索类课程,而资讯网络、数字图书馆、资讯素养与教育也仅只有3所高校开设相关课程,而这些相关课程知识的培养也正是当下我国台湾地区图书资讯学硕士教育需予以重视加强的地方。其原因显而易见:首先,具备扎实有效的资讯检索能力是图书资讯学专业学生不可或缺的职业竞争力以及个人持续发展的驱动力;其次,在动态且复杂的网络环境下,资讯网络技术与网络安全对于图书资讯学高级人才教育的重要性已不容忽视;再者,只有具备高资讯素养的学生,才能更好地与资讯社会、资讯环境之间的良性互动,促进资讯社会的发展;最后,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社会大众需求的不断专深,使数字图书馆建设作为一个时代的智慧成果应运而生,成为图书资讯学发展的重大机遇与挑战。因此,台湾地区图书资讯学硕士教育向纵深方向发展必须加强以上薄弱环节的专业课程建设。

3.2专题课课程模块

专题课课程归类所参照的分类体系与专业课课程分类框架相同,台湾地区7所图书资讯学硕士教育高校的专题课课程设置如表2所示。由于专题课自身特点是对某一专门主题进行深入研究,因此,专题课数量相比于专业课明显减少,在实际分类中个别三级类目下由于未开设相关课程而没有列入表格之中。

3.2.1保持与专业课设置要点的一致性

专业课课程设置重视图书资讯学的基础理论与方法,同样这也是专题课课程设置的基本要点。如表2所示,专题课课程设置涉及到图书资讯学理论与方法、资讯资源管理、资讯用户与服务、资讯技术/系统与网络、组织/管理与环境、相关专业以及其它专业课各个方面。其中,图书资讯学理论与方法的课程开设院校的数量为7,即开设率为100%,且图书资讯学理论与方法的类目下共开设了11门专题课课程,在所有二级类目中课程开设数量最多。这两项数据从侧面反映台湾地区图书资讯学硕士教育的发展并没有忽视加强教育学生对基础理论与方法的研究理解,重在坚持图书资讯学学科专业研究的根本。如以图书资讯学专门理论为例,其专题课程就包括我国传统的目录学专题、四库学专题,以专题课课程深入的互动形式,加深学生对我国传统图书资讯学学科理论的学习兴趣与研究认识。

3.2.2设置既有深度又有代表性的专题内容

专题课是对专门主题展开深入研究,旨在加强学生的研究力度与深度,培养其能够深入研究该领域精髓部分的能力。一方面,设置具有深度的专题课程内容。如表2可见,在三级类目资讯服务下根据不同服务对象分别设置了读者资讯服务、技术资讯服务、工商资讯服务、图书馆电子资讯服务、图书馆数位典藏与服务、书目疗法等8门专题课程,强调对特定用户群的研究。另一方面,设置具有代表性的专题课程内容。由表2可知,各个二级类目下皆开设了具有代表性的专题课程,资讯技术类目下设置热门的研究领域课程,如数位学习与图书馆、人机互动等专题课程;资讯用户类目下设置代表性的多媒体读者专题、资讯使用专题以及资讯行为专题。这些专题课程设置正体现了iSchool确立的核心要素,即以“信息、技术和人”的关系为研究中心。此外,部分高校对于专题课的开设不拘一格,提供多样化的课程。体现在其不局限于本学科领域内的专题,还拓展相关学科、其他学科主题的专题研究,开设跨学科的专题内容。如档案学、出版发行、教育学等,既扩宽图书资讯学硕士的知识面,也促使学生广泛汲取各领域的知识。

3.3论课课程模块

讨论课的形式活泼生动,不刻板的追求知识点的讲解,而更多的是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思想价值的传递,培养学生的自由表述能力,激发学生的思维活跃力。7所高校的硕士讨论课与实习课的设置情况如表3所示。

讨论课课程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第一,讨论课设置范围宽、形式多。讨论课的课程设置涉及到图书资讯学理论与方法、资讯资源管理、资讯用户与服务以及组织/管理与环境四大二级类目,从对本学科基础理论的讨论到对专业技能的讨论,涉及到图书资讯学众多研究领域与热点内容。各高校讨论课的形式多样,这既能使学生们在轻松的气氛下吸收知识要点,又能鼓励他们进行思想的交流和传递,同时还能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第二,讨论课课题的设置以时下研究热点或具有争议的学术话题为主要讨论对象,如当代技术服务规范专题研讨、当代图书馆问题研讨等讨论课,激发学生密切关注专业动态,掌握最新资讯,与时俱进。

3.4实习课课程模块

在台湾地区,图书资讯学硕士教育开设的实习课,不是作为实践环节,而是纳入课程学分之中,作为课程模块中的一项内容,其实习课包含科研实习和教学实习两种类型。由表3可知,总体上台湾地区图书资讯学专门的实习课开设院校相对较少,大部分院校提供给硕士的实习类型是工作实习,但也有少量院校给学生提供了教学实习的机会。其中,工作实习以图书馆单位实习为主。在工作实习中,学校主要安排学生去各种类型的信息机构实习,如档案馆、学校图书馆媒体中心、高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以及其它的专门图书馆或信息组织机构。台湾地区图书资讯学硕士教育的各高校还比较注重学生在技术领域的实践机会,例如,学校为学生安排关于管理系统、数字图书馆等方面的实习内容。通过与校外专业单位合作开设实习课程,增进学生的实务能力。各校合作对象包括: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图书文献馆、出版社、书店、信息服务公司以及其他各类型企业、组织等。

4.我国台湾地区图书资讯学硕士教育的启示

4.1聚焦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师资国际化水平

通过调查发现,我国台湾地区7所图书资讯学硕士教育高校系所除了聘任学有专长的专任教师外,也特别聘请图书馆实务界、产业界专家以及学界名誉教授担任兼任教师,强调理论与实务并重。首先,各高校系所师资建设不仅注重师资的高素质水平,同时也重视师资学科背景的多样化。如台湾大学图书资讯学系拥有最多的专任师资,其中,教师博士学历占比100%,教师海外学历背景占比71%;辅仁大学图书资讯学系拥有最多的兼任师资,其聘用的教师专业背景涵盖图书馆学、管理学、信息科学、信息安全、多媒体技术、数字化学习、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等多样化的学科背景。其次,各高校系所师资的海外教育背景众多。如台湾地区图书资讯学硕士教育高校系所中,政治大学图书资讯与档案学研究所作为台湾地区第一所通过iSchool联盟认证的成员学校,其海外背景的教师数量最多,比例达76%;而根据大陆地区的相关统计显示,南开大学信息资源管理系的海外背景教师数量最多,但其比例仅为25%,二者相差甚大。因此,大陆地区相关高校系所应当进一步加强师资的海外背景建设,把握学科前沿、培育创新型人才、增强国际影响力。

4.2切中时代脉搏与学科特色,培育需求导向型人才

首先,从整体上看,我国大陆和台湾地区各高校系所硕士培养目标相同之处在于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设置多元的培养目标。如武汉大学硕士培养目标为:能从事图书馆学和编辑出版学教学与研究,并担负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知识管理、编辑出版发行及其他信息管理和咨询工作的高层次、宽口径、复合型专业人才;台湾师范大学硕士培养目标为:知识服务机构经营管理人才、学习资源中心经营管理人才、企业知识管理人才、数字内容管理人才以及图书资讯教学及研究人才。其次,二者不同之处在于,我国大陆地区的图书情报学硕士培养属于兼有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综合教育,如注重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强调社会主义觉悟;而我国台湾地区的高校系所中则鲜有强调通识教育,更加强调专业教育。最后,从个体上看,不同于大陆地区高校趋同化的培养目标,我国台湾地区的相关高校系所结合教师研究的细分化、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化以及本校与所在区域的发展情况,确立了各具特色的培养目标,体现出各高校不同的培育倾向与侧重点。如政治大学培养目标中强调图书资讯学与其他相关学科领域融合,培育数位资讯时代的高科技专才;中兴大学强化培育学生行政与领导能力等。

4.3注重课程设置的多样化与模块化,培养专业竞争力

我国大陆和台湾地区在硕士课程设置方面相比较主要呈现两大特点。第一,我国大陆和台湾地区图书资讯学硕士教育的专业课程内容皆设有专业必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两大模块。我国台湾地区的课程总数量最多的是辅仁大学图书资讯学系,共有73门课程,其专业选修课占总课程数量的比例达90%。据有关调查,我国大陆专业选修课比例最大的为武汉大学,比例达68%,二者相差较大;而在ischool院校中,课程总数量最多的是伊利诺伊大学,共有194门课程;选修课占总课程数量比例最高的是匹兹堡大学,共有63门课程,比例达92.6%,5所学校中比例最低的也达到77.8%。可见,同ischool院校的数据相比,大陆和台湾地区都应当丰富专业选修课程的多样化设置。第二,在课程体系规划方面,我国大陆图书情报学硕士课程相对独立,而我国台湾地区课程规划之特色在于其更加具体、详细的模块化设计,每一模块下设围绕某一主题紧密相联的若干课程,并说明该模块的核心培养目标,形成一个有机的课程体系。如台湾大学图书资讯学系的专业核心课程模块下规划资讯组织领域、资讯资源与服务领域、资讯管理领域、资讯传播科技领域以及资讯与文献学研究议题五个下属模块,五个模块下共包括50门课程供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需求进行选修,从而构建和调整个人知识结构,培育个人专业核心技能。

4.4依托“四位一体”的多元化教学方式,驱动教学全过程

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是我国大陆和台湾地区图书资讯学硕士教育的共同特点。第一,专业课程教学方面,我国大陆和台湾地区的专业课课程结构体系比较接近,但具体课程内容各有侧重。如我国台湾地区图书资讯学理论/方法与资讯技术/系统/网络二者课程数量之比例为0.75:1;根据相关调查计算得出,我国大陆地区的相应比例为1.19:1。第二,专题课程教学方面,我国台湾地区专题课结构体系同大陆相比体现了差异,我国台湾地区另外开设了组织/管理/h境、相关专业课以及其它专业课的专题课程。第三,我国台湾地区受美国教育的影响设有讨论课,而大陆则是特别设置前沿课,作为我国大陆图书情报学硕士教育特有的教学课程类型。第四,实习课程教学方面,大陆和台湾地区皆采取理论教学与实践锻炼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我国大陆自2010年起设置图书情报学专业硕士学位,以专业实践为导向,注重实践和应用,培养在专业和专门技术上受到正规训练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实行图书情报学学术型硕士和专业硕士并行培养的方式;而我国台湾地区则是主要采取加强学生实习的广度与深度的方式,如世新大学资讯传播系自2012年起与日本鹤见大学图书、档案与资讯学学系固定举办海外实习课程;同时与多家资讯传播媒体建立产学合作关系,邀请业界专才至课堂与老师共同授课交流,让同学课上即可知晓最新产业动态与技能发展。

图书专业论文范文7

论文摘要:在技术环境数字化、社会需求多元化,价值取向实用化的社会背景下,我国图书馆学教育面临着新的困境和挑战,图书馆学教育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优化课程设置,完善多层次体系,并强化图书馆职业价值观教育。

历经80多年的风雨历程,我国图书馆学教育已经形成一个具有多层次、多类型的教育体系,为社会输送了数以95-计的图书馆学专业人才.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国内的图书馆事业也焕发出勃勃生机,但我国的图书馆学教育却低迷不振,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何摆脱困境,适应社会需要并持续发展我国图书馆学教育,是每个从事图书馆工作的人需要迫切思考的课题.

1高校图书馆学教育面临的困境

伴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普及,数字时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发生了深刻变革,在技术环境数字化、社会需求多元化、价值取向实用化的社会背景下,我国图书馆学教育面临着新的困境和挑战.

1.1图书馆学专业课程设置随意混乱,跟不上数字时展步伐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从整体上看,我国图书馆处于由手工操作向自动化操作转变阶段.在这个阶段,我国图书馆学教育迅速崛起并一度辉煌,此时,图书馆学教学以培养学生采、分、编、典、流等传统图书馆工作技能,适应当时的图书馆工作为主要目标.然而,到90年代后期,信息资源迅猛激增,新的信息媒介不断出现,网络信息资源成为最主要的资源类型,网络信息技术迅速推动着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整个社会进入数字化时代.随着数字化时代的来临,社会信息量尤其是网络信息资源迅猛增长,并日益庞杂无序,数据库厂商、网络公司、企业战略管理部门等新型社会组织越来越需要信息组织与服务人才,图书馆学专业学生就业口径进一步拓宽.为此,图书馆学教育内容也处于不断调整和变革之中.1993年7月,国家教委颁布了《普通高等院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简介》(修订本),对图书馆学情报学的专业名称、学科归属作了相应的调整,正式将情报学改称信息学.调整后的专业目录,将图书馆学、信息学、档案学和图书出版发行学合并为一个学科群,称“图书信息档案学类”,归属历史学门下.1995年,国家教委主持召开了全国高校图书馆学系主任联席会议,对图书馆学专业课程问题进行了认真的交流讨论,确定了12门图书馆学核心课程:图书馆学概论、文献分类法与主题法、文献编目、文献资源建设、图书馆学原理、中国图书与图书馆史、目录学、社科文献咨询、科技文献咨询、文献管理自动化、读者研究、图书馆现代技术,并组织编写有关教学大纲,规范各院校的教学活动.1998年7月,国家教育部正式颁布实施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改变了高等学校专业划分过窄过细的状况,实现了拓宽专业口径的目标,提出了图书馆学专业本科生的业务培养要求和主要课程.然而一些学校片面理解图书馆学专业的学科价值,逐步淡化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却大量增设计算机、管理学、经济学类课程,而把图书馆学类的课程压缩到少而又少,甚至连图书馆学最核心的课程,如文献分类、编目等都被挤掉了,原有的特色和优势已荡然无存.又由于执教经济学、管理学、法律学类课程的教师原本是图书馆学专业的教师,相关专业知识积累不足,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学生学习浅尝辄止,零碎而缺乏系统,最后除了学会几个专业术语外,实际上没有学到多少有用的东西.致使所学的计算机知识浅显、庞杂,缺乏系统性,动手操作实践差,学生既不精通计算机技术,也不懂图书馆学,造成了什么都学,什么都不会的尴尬局面.而另一些学校则依然保持旧的教学模式,仍然以传统的图书馆学课程为主,增加的信息管理类课程空洞宽泛,而对新出现的图书馆在线采访、联合编目、实时咨询、数字资源等新业务、新技术却少有讲解,导致培养出的图书馆学专业学生不专业,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步伐,更不用说指导图书馆实践,相当部分学生既无法到其他行业工作,也不受图书馆界欢迎。

1.2图书馆学专业教育层次体系不尽合理,满足不了图书馆事业发展需求

社会对图书馆学人才的需求,以前主要集中于图书馆信息资源组织,传统的图书馆学教育也主要以本科教育层次为主,为图书馆等信息机构培养专门人才.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国内的图书馆事业也蒸蒸日上,蓬勃发展.在国家CALIS项目启动后近两年的时间内,相继建立了4个全国性的中心和7个地区中心,引进与开发了一大批先进的信息技术设备和大型的网络数据库,开始了大规模的联合编目和特色数据库的建设,建立了全国性的文献互借与电子资源传递系统.与此同时,中国国家图书馆亦启动了“数字图书馆工程”,揭开了图书馆界文献资源共建、共知、共享的序幕,给中国图书馆事业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图书馆事业面貌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国各地公共图书馆包括社区图书馆数量倍增,全国高校图书馆规模不断扩展壮大,图书馆基础设施不断改善,馆舍面积不断增加,馆舍扩建工程比比皆是,图书馆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各级各类图书馆及其他机构对图书馆不同层次人才需求迅猛增加,对学历层次的要求提高,但图书馆学教育却没能跟上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步伐,图书馆学专业教育层次定位还不够合理,大部分院校仍定位于为图书馆培养本科专业人才,呈现两头少中问多的局面.本科生什么都学却学无所长,面对社会需求无所适从;硕士研究生不仅规模小,培养数量少,且除在理论研究深度上有所加强外,专业技能的提高微乎其微;以培养学生实践技能为主、能够承担图书馆的实际工作的职业技术教育基本缺位,全国各地基本没招生:造成既缺乏基础扎实、知识面宽、通晓技术、能干务实、自我发展和应变能力强的一般性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更缺乏能够胜任数字环境下图书馆及其他机构深层次工作的精英人才.

1.3价值取向的变更与图书馆学毕业生就业趋向之间错位

改革开放以来,实用主义备受崇尚,而图书馆学毕业生社会地位低,经济待遇差,不仅不少学生不愿意选择图书馆学专业,一些专业教师也纷纷转业换岗,造成图书馆学专业本科生源不足、专业人才大量流失的两难局面.知识经济和信息产业的崛起,使得计算机、自动化、经济、金融、法律这些专业成为热门专业,社会对于这些专业毕业生需求旺盛,且政治地位高,福利待遇好,在高校招生并轨后,全部学生都需缴费上学,考生及家长在专业选择上,必须考虑自己的投入能有最大的产出,在选择专业上必然选择市场需求旺盛的那些专业,而图书馆学教育是针对特定机构设计的窄口径专业,毕业生就业渠道日益狭窄,社会需求不足,适应能力也差,最终使图书馆学专业生员不足,质量不优,教育规模越来越小,图书馆学教育滑坡.一些被硬性录取到图书馆学专业的学生,即使一再告诉他们,本专业的就业率如何高,就业单位如何好,他们也往往不为之心动,而是想方设法力图调换专业.调换专业失败者大多选择了双学位或辅修第二专业,其目的是跳出图书馆学专业,实现最初的追求.那些最终去图书馆工作的毕业生中,至少有一部分人是出于无奈.他们能够在职业岗位上停留多久,是一个不容乐观的未知数,而且图书馆学专业本科毕业后再报考本专业研究生者也是寥寥无几,“实用主义”价值取向与图书馆学专业就业趋向之间的矛盾导致了图书馆学教育倍受冷落的局面,短期内难以逆转。

先进的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数字化环境与信息工作手段,既为图书馆学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也对培养信息工作人员的图书馆学教育培养体系提出了挑战.社会对知识信息服务的质量要求提高,对服务内容的要求也千差万别,进而要求从业人员的职业价值观正确,知识结构合理广博,专业素质精专,图书馆学教育变革势在必行.

2图书馆学教育走出困境的对策

图书馆学教育要摆脱困境,应从自身找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笔者认为,图书馆学教育要摆脱现状,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1优化课程设置,既保持专业精华,又不断开拓创新

专业是一种社会分工行业,专业教育应该为从业人员提供相应的知识智能结构,如果专业教育开设的课程不能传授给学生从事有关职业有用的知识技能,它将被淘汰.目前高校图书馆学专业教育必须要纠正过去存在的过强的功利主义、过窄的专业设置、过弱的文化底蕴等偏向,但也不能打着培养宽口径人才的幌子,淡化专业教育,甚至砍掉文献分类、编目等图书馆学最核心的课程,使图书馆学本科教育陷入尴尬境地,致使培养出的学生丝毫没有竞争力,不再被业界需要.专业教育核心课程是专业人才所必备的核心学科层次知识智能,是图书馆学专业教育得以自立于大学教育之林的根本所在,是形成专业知识基础、支撑专业教育的主体结构的核心.国家教委批准的图书馆学专业教育的12门核心课程,是以图书馆工作业务环节为主的应用原理方法课和基础理论课,是强化学生内功的必修课,是他们从业的看家本领,必须进一步突出和强化,是绝对不能随意删减的.图书馆学课程确实需要改革,从用户角度看,应改掉那些过时的、用处不大的、空洞无物的内容,保留那些实际工作中需要的、实用的、根本性、原理性的专业精华。

现代信息技术在图书馆中的广泛应用及社会信息需求的急剧增长,使图书情报机构的工作手段和工作方法发生了改变,服务重点发生了偏移.传统的手工编目和手工检索都实行了自动化,传统的一次、二次文献服务转向了信息产品、信息咨询服务、专题研究服务等深层次的信息服务.服务重心的转移对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求也有所提高.因此专业教育在保证专业课教学的前提下,也要与时俱进,大胆改革和创新,设置信息系统设计与服务评估、信息系统与服务管理和咨询、信息组织与分析、信息检索等相关课程,增加与时代脉搏发展相一致的新技术、新知识,设置与社会实践密切联系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数字图书馆建设的相关内容,以使学生能胜任在线服务、信息咨询以及数据库建设的需要.同时,图书馆学教育应打破单一的课堂讲授的教学方式.在教育的过程中,除了课堂灌输式的讲授之外,还应结合课堂讨论、实地参观、调查实习等多种方式,使学生们真正感受现代各类型图书馆在服务方式、馆藏结构、管理模式、建筑格局、资源共享等方面的发展变化,增强感性认识,提高实践技能水平.

2.2完善多层次体系,兴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拓展研究生教育

图书馆学教育体系中有职业技术教育(大专和中专层次)、本科教育、硕士教育、博士教育,但现今图书馆本科教育逐步萎缩,图书馆高等职业教育基本缺失,研究生教育规模太小.在着力办好本科教育的同时,要尽力完善多层次教育体系,兴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拓展研究生教育.

图书馆学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以满足各级各类图书馆对图书馆学操作型专门人才的需求为培养目标的教育.从我国图书馆目前乃至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来看,仍然需要大量有较高(大专以上)文化水平,掌握图书馆学基本知识和较为熟练的图书馆工作技能的操作型专门人才,这需要通过积极兴办图书馆学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来培养.而且进入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普遍认同图书馆这个职业,在学习中一般不会存在所谓的专业思想的问题,可全身心投入学习,他们明白所学的是将来所从事职业必须掌握的专业知识.因而,图书馆学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解决了个体对受教育机会的需求与图书馆对人才的需求,能为快速发展的图书馆事业输送合格的从业者.当然,在教育的过程中除了培养学生从事图书馆工作必备的知识、技能外,也应该注意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注重培养他们的服务精神.因为他们与用户直接接触,为读者提供知识信息服务,他们的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用户对图书馆的整体感知和认可度,直接关乎图书馆的形象.

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我国虽然培养了图书馆学硕士2000余人、博士百余人,不过研究生教育规模太小,与以培养研究生为主体的英美等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随着我国图书馆向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方向发展,图书馆需要越来越多的从事知识信息管理和服务的高层次专门人才.这类人才群体需要具有不同的学科背景,具有坚实的图书馆学情报学理论素养,能熟练地掌握计算机、网络及其他信息技术,去获取、分析、评价、组织、管理知识信息和提供知识信息服务,去研究图书馆和图书馆学发展中的微观和宏观理论和实践的重大问题,培养高层次人才研究生教育应该大力发展,并逐渐使之成为我国图书馆学专业教育的重点.

图书专业论文范文8

【摘  要  题】事业改革与发展

【关  键  词】参考馆员制度/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参考服务/专业馆员

1 问题的提出

图书馆参与馆员制度首创于19世纪后期的美国。被美国图书馆界誉为美国参考工作之父的塞缪尔-斯威特-格林(Samuel  Swett  Green)于1876年提出了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的倡仪。1876年正值美国独立100周年纪念日,在费城举行纪念盛典的同时,美国图书馆界举行了图书馆大会,正式成立了美国图书馆协会。时任马萨诸塞州伍斯特公共图书馆(Worcester  Public  Library)馆长的格林先生在会上提交了《图书馆员与读者的个人关系》一文,强调了对寻求信息的读者提供个人帮助的重要性。同年,由美国联邦教育局发表了美国公共图书馆的特别报告《美国的公共图书馆》(Public  Library  i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其中指出:“公共图书馆馆员,必须了解负有传播知识之主要责任,并须认知其具有教师之权义。”也就是说,图书馆员不仅是图书文献的保存者,更是知识传播的教育者。格林的倡仪在美国图书馆界引起了广泛的共鸣。美国图书馆协会首任理事长波士顿公共图书馆馆长温莎(Justin  Winsor,1831-1897)在此后的《美国公共图书馆》一书中对参考书籍作了专门论述。1883年,美国波士顿公共图书馆开始设立了第一位全日制的参考馆员以及参考阅览室。1891年,美国图书馆杂志(American  Library  Journal)首次使用了“参考工作”(Referece  Work)一词。这样,参考服务的理念和参考馆员制度在图书馆界开始逐步地建立了起来。20世纪20年代,中国的清华大学图书馆和国立北平图书馆也先后成立了参考部和参考组。参考咨询工作在各图书馆得到了很好的开展,而与之相适应的参考馆员制度却没有得到很好的建立。尽管清华大学图书馆等建立起了学科馆员制度,上海图书馆推行了参考馆员制度,但参考馆员制度作为一项保证图书馆参考服务开展的制度而言,在中国图书馆界,无论就其广泛性、科学性、操作性以及新颖性而言,都需要进行理论的研究和实践的探索。

图书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起源于英国。1880年,英国图书馆协会年会通过了对图书馆从业人员进行专业能力考试的决定。1885年,英国图书馆协会受国家委托,举行了第一次专业考试。申请图书馆职业资格的人员必须通过英国图书馆协会所组织的考试,才能获得“协会准会员”和“协会正式会员”的资格,并获得图书馆相应从业的资格。自20世纪初开始,这种图书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开始在美国、日本、韩国等世界各国逐步建立起来。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中国图书馆人力资源建设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中国图书馆界开始将建立图书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提上了议事日程。国际图联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共图书馆宣言》在第五部分“运作与管理”中指出:“必须有效地管理公共图书馆并保持运作的专业水准”。“图书馆员是图书馆用户和馆藏资源之间的能动中介,图书馆员的专业培训和继续教育对保证服务质量至关重要。”当中国图书馆界按照中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和《公共图书馆宣言》的要求开始建立参考馆员制度和图书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时候,如何理解这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如何有机地将两者结合起来,成为我们应当思考并予以解决的问题。

2 参考馆员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图书馆参考馆员制度和图书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两种不同的专业制度,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2.1 参考馆员制度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区别

首先,图书馆参考馆员制度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性质不同。参考馆员制度是图书馆参考服务专业岗位制度,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图书馆行业的执业资格制度。参考馆员制度是图书馆从业人员在进入图书馆工作后对参考咨询工作岗位的一种追求,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一般是社会各类人员在进入图书馆工作之前对图书馆职业的一种追求;前者体现了对专业岗位的管理,后者体现了对行业准入的管理。

其次,图书馆参考馆员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目的不同。参考馆员制度是为了适应图书馆参考服务的发展,发挥图书馆和图书馆员知识导航的作用而建立起来的;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为了对图书馆行业的从业者进行准入控制、对图书馆行业从业者的技能水平和任职资格条件进行客观公正、科学规范的评价和鉴定而建立起来的。

第三,图书馆参考馆员制度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内容不同。参考馆员制度的出现源于对寻求信息的读者提供个别帮助的重要性的认识,即图书馆员从过去作为文献的保管者发展成为读者所需信息的主动提供者。美国图书馆协会参考及成人服务部曾经为参考馆员制定了一套准则,可以分为直接服务与间接服务两大类。其中直接服务包括参考服务或情报信息服务,即向需要情报信息的用户提供个别帮助;对如何使用图书馆及其文献的正式和非正式的指导。间接服务包括帮助读者使用大量的情报资料、资料的选择、馆际互借等。这些准则显然与职业资格证书的标准和要求有所不同。如英国当年曾经推行过申请图书馆员资格的三种考试,即初步考试、中间考试和最终考试。其中初步考试内容为英国文学史以及图书馆管理、分类编目、工具书使用法等;中间考试科目有图书馆的组织、行政、财务、法规、建筑、设备、目录、分类、书目、采购、文学史以及两门外语;最终考试内容有阐述图书馆的组织管理总论,撰写有关公共图书馆、学校图书馆或专业图书馆的组织管理问题的论文。最终考试科目还包括书目史、古文书学、高等分类法等。以上这些都是图书馆事业较为发达和图书馆制度较为成熟的英国和美国较早的一些标准和要求。随着21世纪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图书馆参考馆员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标准和要求都应该有一些新的变化。

2.2 参考馆员制度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联系

首先,参考馆员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都体现了图书馆工作的专业化水准和专业化要求。由国际图联公共图书馆专业委员会工作小组编写的《公共图书馆发展指南》(2001年)中对合格的图书馆员提出了专业的要求:“合格馆员是指专业图书馆馆员,他们已经修完图书信息学本科或研究生课程。专业图书馆馆员应当能够设计、规划、组织、实施、管理并评估图书信息服务工作和制度,以便满足社区图书信息服务用户的需求。这些工作包括馆藏建设、馆藏资源的整理与利用、为用户查找和利用信息提供辅导和帮助,以及系统开发,以方便使用图书馆资源。合格馆员应当定期联络本社区的成员。为了充分发挥作用,拥有特殊专业技能的合格馆员,如儿童馆员、信息专业人员和参考馆员等应成为专业队伍的一部分。”显然,要成为以上所谈到的合格馆员,必须经过图书馆专业的职业资格的考试;而参考馆员作为合格馆员的一部分必须拥有图书馆专业的特殊专业技能,如分析社区的资源与信息需求、使用适当的资料解答信息和参考咨询问题、建立和维护数据库,满足图书馆及其用户的需求、制定采购政策和馆藏体系、跟踪图书信息服务,包括相关技术的发展等。可见,无论是参考馆员制度,还是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在图书馆专业化水准方面有其共同和相联系的方面。

其次,参考馆员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都是图书馆人力资源建设的有力助手。参考馆员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都是组织图书馆并保持其运作的专业水准的有效机制。通过这两种制度的实施,将逐渐改变图书馆工作缺乏专业要求的现状,也将逐渐改变图书馆人力资源建设中专业人员与非专业人员一般不加区分的管理模式。参考馆员制度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尽管在内容上有所区别,但都将成为促进图书馆员不断学习、不断进取、在专业生涯上进行自我设计的激励机制。由于中国众多图书馆都尚未建立起以上两项制度,所以这两项制度的施行,也将对现有全国至少数十万的图书馆工作者的创造力、潜力和学习力是一个很好的开发和推动。

第三,参考馆员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都是提高图书馆服务质量的制度保证。图书馆服务质量离不开书(各类文献资源)、物(各类设施建筑)、人(馆长与馆员)三大要素,其中人起着核心的主导作用。在图书馆中要倡导以读者为本的服务理念,但是为了做到这一点,首先必须树立以图书馆员为本的理念并加以实施。否则,以读者为本往往只是写在书上、挂在墙上、讲在嘴上的一句空洞的口号,而不能真正化为广大图书馆工作者的使命感和价值观。20世纪90年代初期世界企业管理界提出的“员工第一”、“顾客第二”正是从这一视角提出的新颖管理理念,值得图书馆界加以学习和借鉴。如果一个图书馆能够将参考馆员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真正施行的话,可以肯定,这个馆的读者服务质量一定会有明显的改观并有长期的制度保证。因此,正是需要通过以图书馆员为本的管理理念,才能实现以读者为本的服务效果。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3 参考馆员制度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结合的途径与方法

参考馆员制度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如何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是当前及今后图书馆管理中需要加以解决的一个实践问题。笔者以为可以通过以下三种途径与方法来加以有机地结合。

3.1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应成为参考馆员制度的基础

《公共图书馆服务发展指南》在论述到“人力资源”时,认为公共图书馆的员工可以分为4-5类,即合格馆员、图书馆助理、专业技术员工、辅助员工以及一些国家设立的图书馆技术人员或辅助专业人员。以上4-5类图书馆员工按照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要求而言,主要是合格馆员、图书馆助理、图书馆技术人员或辅助专业人员这3类人员需要进行相应的资格考试;而这些资格考试为通过考试的图书馆员工成为参考馆员奠定了一定的专业基础。如某位大学毕业生在进入图书馆工作时进行了职业资格考试,通过后成为图书馆的一名图书馆助理,从事日常的图书流通和业务工作,经过若干年的工作实践,他就可以竞争参考馆员的岗位,而此前的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及以后的工作经验为其提供了很好的专业和实践的基础。

3.2 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的内容应与参考馆员的要求建立内在的专业联系

参考馆员制度是图书馆服务的核心制度,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图书馆功能的拓展,图书馆将成为以知识导航为核心的信息枢纽,而参考馆员的知识导航作用在服务中越来越重要。服务主导型已经并将继续成为图书馆管理的重要理念。因此,当我们建立起面向知识导航服务的复合型图书馆的参考馆员制度的时候,应当在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中为参考馆员制度的建立构建起内在的专业联系。图书馆的合格馆员为图书馆的专业人员,其中包括参考馆员。作为参考馆员,需要具备承担许多具体的专业工作的能力。在《公共图书馆服务发展指南》中曾对合格馆员提出了19项职责:分析社区的资源与信息需求;制订和实施发展服务工作的政策;规划公众服务措施并参与提供服务;获取和提供信息;使用适当的资料解答信息和参考咨询问题;协助用户使用图书馆资源和信息;制订服务措施,满足如儿童等特殊群体的需求;建立和维护数据库,满足图书馆及其用户的需求;设计图书信息服务工作和制度,满足公众的需求;制订采购政策和馆藏体系;管理图书信息系统;分编图书馆资料;宣传图书馆的服务;评估图书馆的服务措施和制度并衡量其实际效果;选择、评估、管理以及培训员工;经费预算;制订工作规划;参与新图书馆、重新装修图书馆和流动图书馆的设计和布局;跟踪图书信息服务,包括相关技术的发展。以上19项内容虽然不是一个参考馆员都必须掌握的技能和业务工作,但在职业资格考试中可以将以上内容融入其中,以便让职业准入为参考馆员的培育建立某种专业联系。

3.3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可以与参考馆员制度实现部分的融合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虽然是一种职业的准入控制,但就准入的对象而言则是千差万别。如世界有的国家实行资格准入的学历制,即毕业于图书馆学专业并获得相应专业学位的人员即可获得职业认证。如在中国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图书馆学专业毕业的硕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可以通过职业资格考试后直接进入助理参考馆员的行列。这样应使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与参考馆员制度实现一定程度的交叉,使两者实现部分的融合。这将使这两种原本有所区别而又有所联系的制度更紧密地结合起来,成为前后相续、互为补充、内在联系、有所融合的图书馆专业管理和人才资源建设的制度。

收稿日期:2003-04-13

【参考文献】

1 [美]W-A卡茨著、戴隆基等译.参考工作导论——基本参考工具书.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6:4

2 戚志芬.参考工作与参考工具书.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8:1-2

3 郑恒雄.中文参考资料序.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2:序三

4 杨威理.西方图书馆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207-213

图书专业论文范文9

一、继续教育的必要性

我国图书馆工作人员大都是图书馆学专业、社科专业、科技专业、外语专业人才等构成。许多工作人员知识结构比较单一,对新时期的到来缺乏知识技能的准备,与经济、技术飞速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图书馆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已成为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1.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需要。图书馆已由传统的收藏和加工为主的第二代图书馆转向以情报传递、情报服务为主的第三代图书馆。图书馆作为信息中心,需要努力开发馆藏文献、信息资源,为教学、科研提供信息。情报信息咨询服务、专题服务、定题服务、跟踪服务、文献查新服务等,逐步成为图书馆开发和服务的重点。随着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就连多年从事图书情报的专业人员也要不断地、及时地吸收新知识,掌握新方法新技术,使之成为多面人才。2.图书馆员的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在知识不断更新和逐步老化的当代,即使取得了大专以上学历,掌握了许多知识,如果不进行继续教育,及时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就会落后于时代。而对高中专生,还要进行许多知识培训,才能使其适应工作。国外对图书馆员的要求很高,担任图书馆员一般要有双学位。在美国,图书馆员一般由学习不同专业且大学毕业,然后再学习2年图书情报专门知识的人来担任,而我国图书馆员的素质较低。要提高图书馆员的整体素质,就必须对图书馆员实施继续教育。3.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随着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在图书馆工作各个领域的逐步开发和应用,及“信息高速公路”的建立,使每个图书馆员都面临新的挑战。图书馆传统的专业技能已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图书馆员任重而道远,因而每个图书馆员在整个职业生涯过程中都需要接受继续教育。

二、继续教育的内容

1.政治思想、职业道德教育。应把图书馆员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列入继续教育的内容,以往容易忽视这点。图书馆需要大批热爱自己事业、乐于奉献的专业人才。因此,应当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帮助图书馆员提高认识,可结合馆内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政治工作和各类有益于职业道德和人生观教育的活动,鼓励工作人员安心本职工作,热爱图书馆事业,做一名合格的图书馆员。2.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作为图书馆员都应不同程度地掌握图书情报专业方面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即:图书馆概论、图书分类、中西文编目、文献学、目录学、工具书使用方法、读者工作、期刊工作、情报学概论、文献检索等。还需要掌握一定的外语知识。应把提高汉语(包括现代汉语、古汉语)知识水平的教育作为提高图书馆系统信息输出能力的重要内容加以重视。一方面,能够将图书馆学、情报学的研究成果用学术论文的形式迅速表达出来;另一方面,除了用书目、索引,文摘输出信息外,还可用综述、评述等较高层次的形式输出信息,增加图书馆输出信息的价值。3.电子计算机等现代化知识、技能。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促使传统的图书馆逐步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化设备和现代化管理水平的信息中心。电子计算机及现代通讯技术将是完成信息收集、加工、存贮、检索和传递等工作的主要手段,这些变化要求图书馆人员逐步从传统的手工工作手段和技能向现代化工作方法和技能转变。进行电子计算机和通讯技术方面的再教育,培养出一大批既懂图书馆业务,又懂电子计算机的专业人才,图书馆才能完成这个转变。

三、继续教育的方式

1.自学。图书馆员继续教育应提倡自学为主。自学不受过多因素限制,而且针对性强。图书馆员利用图书馆藏书丰富这一优势,根据自己的文化程度、专业基础及所从事的岗位,有目的、有计划、有选择地进行学习,为适应现代图书馆的各项工作打好坚实的理论基础。2.集体学习。有计划地安排集体学习时间。学习图书馆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也可请有经验的专家、教师讲课或请本馆或外馆工作人员介绍先进的工作经验。3.参观其它图书馆。组织图书馆员到各地参观学习,实地考察,学习兄弟馆的先进经验,取人之长,补已之短。

总之,能够促进人们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继续教育的本身是强化图书馆功能的重要环节,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必要条件,但要量力而行,讲求实效,不可一窝蜂,一刀切,要有目标、有选择、有重点,因人而宜,以工作需要为出发点。

综上所述,搞好图书馆人员继续教育工作,是以加快图书馆从传统向现代化过渡的进程,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对文献信息资料的需要为目的。这在现阶段的经济改革和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既开创了图书馆服务的新局面,又使图书馆在社会上更好地发挥了作用,使图书馆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建设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因此,通过各种方法途径,对图书馆人员进行多方面的继续教育,是把整个图书馆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适应时代改革与进步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王洪滨:《图书馆人员的继续教育》。

[2]李 红:《论图书馆员继续教育》。

图书专业论文范文10

[论文摘要]基于油田图书馆知识资源的分布状况,了解油田图书馆所处的网络环境,针对油田图书馆科研读者的需求,设计知识资源管理系统的基本框架并阐释各功能模块的运行模式。

石油勘探开发是高科技、高风险、高投入的知识密集型行业。随着知识成为企业资本和最重要的生产要素,石油企业在战略中重视并研究自己的知识管理已成为必然。目前国际上许多油气公司都在积极探索,寻求实施知识管理的办法,试图形成一套完整的知识管理体系,以提高勘探开发决策水平,减小风险,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从而提高企业的生存和竞争能力,增强企业实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江汉油田勘探开发业务的开展基于现有的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搭建一个网络环境下开放的分布式知识共享平台,整合现有的文献信息资源,构建知识资源的管理系统,促进相同区域和不同区域之间的知识交叉共享,引进外部的知识,对提高整个油田的创新能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1油田图书馆知识资源分布状态

油田图书馆现有的知识资源由两部分组成:即纸本文献资料和数字信息资源。

1.1图书馆馆藏纸本文献资料

截至2007年底,油田图书馆馆藏图书158,890册;各类期刊现、过刊53,000多册,以石油地质类图书和期刊为主馆藏。日常业务由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ILASII)运行。

ILASII系统不包含了传统的图书馆自动化业务,而且设计了征订订购系统、联机编目系统、专项服务系统、电子阅览室系统、预约/预借/闭架借书系统、联合目录管理系统、期刊目次管理系统、网上流通系统、我的图书馆等等,形成了一个大的系统家族。

1.2图书馆数字资源

采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让数字化文献在网络上传播、安全共享,对油田图书馆带来了很深远的影响。主要数字资源包括自建电子期刊、自建数据库、引进数据库和因特网上的公共数字资源:

1.2.1自建电子期刊

三新科技信息网于2001年9月25日正式开通。从2002年3月开始每周都有新信息上网。现已累计报道文献量达到900篇、330万字。其主要栏目有:①腾飞进军号:刊登有关领导的讲话和指示;②科技新视野:主要登载当今世界“三新”技术的最新动向和原始研究论文:③神州嘹望塔:主要登载国内油田、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的研究成果及动向;④江汉科技城:报道江汉油田在勘探、开发和科研攻关等方面的进展情况;⑤网上读书城:登载《江汉石油科技》和《国外油气地质信息》的摘要供读者查阅;⑥创新金点子:选择性地刊登一些有关“三新”技术方面的读者来信或论文。

1.2.2自建数据库

《江汉油田科技成果数据库》是由研究院开发建没的二次文献型数据库,是江汉油田图书馆文献、技术档案等信息部门以及各二级厂处、科研单位了解我局科技成果、开展科研工作、成果查新、信息检索的必用工具。

《江汉油田科技成果数据库》收录了1973年至2005年江汉油田的科技成果,专业范围包括石油地质与勘探、石油物探、测井、钻井、油气田开发与开采、油气田建设工程、机械设备与自动化、油气田环保与综合利用等专业。约220万字。

该数据库的检索路径有分类检索:主要按石油地质、石油物探、钻井工程、测录井工程、油气田开发、地面建设、计算机应用、油盐化工等类别;关键词检索、课题完成人姓名检索以及综合性检索等检索方式。

该数据库目前链接于江汉油田局域网可供8000多个用户直接查询。

1.2.3引进数据库

江汉油田图书馆引进了《中国石油文摘数据库》、《国外石油文献数据库》和《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等12个数据库。

①中国知网

江汉油田图书馆购买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有关本行业的理工A、理工B两专辑。开通了镜像站,月访问量约15000次,下载5000篇,该网信息量大,资料更新快,资料比较齐全,给科研人员的科研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方便,现在已成为科研人员的主要文献资料获取方式。

②万方学位论文数据库

江汉油田图书馆引进的第一个镜像资源,该馆根据油田科研生产的实际需求引进了理学和工业技术分类中的石油、天然气工业及地球科学。它的引进,填补了油田在学位论文信息方面的空白,给科研工作者的科研工作又提供了一个强大的技术支撑。经过几年的运行,科研工作者对它的普遍反映是文章专业性、可参考能力强,由于它是作为一个镜像资源,所以它的访问速度也相当地快。访问量累计已达236030次,累计下载53600篇。

③《中外石油文献数据库》

该数据库包括《中国石油文献数据库》和《国外石油文献数据库》,是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开发建设的综合性、二次文献型数据库。

两库分别收录了中文期刊256种,外文期刊近200种(包括,英、俄、日、法、德等语种)。此外,还收录了会议论文、科研成果报告、学位论文、考察报告、技术讲座总结、专利、技术标准和科技图书等多种类型的中、外文文献。两库收录石油文献的专业范围包括石油地质与勘探、石油物探、测井、钻井、油气田开发与开采、油气田建设工程、海上油气勘探与开发、油气加工、油气储运、机械设备与自动化、油气田环保与综合利用以及石油工业经济和企业管理等石油工业12个专业大类。

④《美国石油文摘数据库》

该数据库由Tulsa(美国塔尔萨)大学编辑出版,是一个查找石油勘探开发有关文献和专利最权威的英文数据库,收录的文献包括:地质、地球化学、地球物理、钻井、油气开采、油藏工程和开采方法、管道及储运、生态学和污染、替代燃料和能源、辅助工艺和其他矿产品等。

⑤《中国科技成果数据库》

该数据库始建于1986年,是国家科技部指定的新技术、新成果查新数据库。数据主要来源于历年各省、市、部委鉴定后上报国家科技部的科技成果及星火科技成果。其收录成果范围有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新设计、涉及化工、生物、医药、机械、电子、农林、能源、轻纺、建筑、交通、矿冶等十几个专业领域。《中国科技成果数据库》数据的准确性、详实性已使其成为国内最具权威性的技术成果数据库。

1.2.4因特网上的公共数字资源

因特网上的公共数字资源可免费获取,根据油田科研生产需要,主要以专利文献数据库为主:

①《中国专利数据库》

该数据库记录了1985年实施专利法以来的全部中国专利文献的全文,面向公众提供免费专利检索服务和全文提供服务。提供检索的内容包括中国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相关说明书、附图、权利要求书的摘要与全文。

②《美国专利数据库》

该数据库由美国专利与商标局提供,可以检索并浏览美国专利全文。收录了1790年至今的美国专利,1790至1975年的专利只能通过专利号和现行美国专利分类号进行检索,1976年至今的专利可以通过多个检索人口进行检索。

③《欧洲专利数据库》

该数据库是由欧洲专利组织(EPO)及其成员国的专利局提供的,可以免费检索。在数据库中可以查到文摘、著录信息和说明书全文的国家有:欧洲专利组织(EPO)、法国、德国、瑞士、英国、美国、专利合作条约组织(EPO。可以查到文摘和著录信息的国家有:中国、日本。仅可以查到专利文献著录信息的国家有澳大利亚、俄罗斯、香港、印度、爱尔兰、奥地利、比利时、巴西、保加利亚、加拿大、古巴、丹麦、埃及、埃拉、非洲地区知识产权组织、欧亚专利局(EurasianPatentOffice)等。检索结果记录中可以得到的项目内容:发明名称、专利号、公开日期、发明人、申请人、申请号、优先权号、国际专利分类号、欧洲专利分类号、等同专利号、权力要求项、专利说明书全文、专利附图等。

从以上分析可知,油田图书馆知识资源比较丰富。但各模块分别链接于江汉油田局域网,向油田读者提供初级服务,尚未构建统一的服务平台,知识化服务体系尚未建立。

2江汉油田图书馆知识管理系统的构建

根据笔者对油田图书馆部分科研读者所作的调查表明:科研读者目前利用图书馆文献资源的途径以局域网下载资料为主。到馆借阅逐渐递减;现有的电子资源能满足大部分的科研工作基本需要,但个性化和针对性的数宅资源还不能满足需要;大部分读者希望建立门户网站,提供简便检索方法,让读者自由使用电子资源。由此本文提出了江汉油田图书馆知识资源管理系统的构建方案:

2.1门户网站系统

江汉油田图书馆门户网站是在网上访问图书馆知识资源的入口点。主要任务为:

信息。包括新闻公告、专题资源、新书推荐、专题服务、读者指南、下载浏览器、FAQ等。这些栏目具有动态更新的特点,属于图书馆日常业务工作范畴,需要进行授权管理,规范数据加工过程与数据格式,及时、及时更新。这些栏目的实现是通过图书馆网站的功能来完成的。

系统嵌入。如电子资源、馆藏检索、咨询台、馆际互借与原文传递、站内导航等,各栏目分别由一个个功能独立的应用系统支持,构成了图书馆数字服务平台。这些子系统的建设可以引进第三方成熟产品,也可以自主开发。在建设过程中,网站系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可以实现对这些栏目的创建、修改、删除等管理操作,以便支持这些功能。

2.2电子图书库

江汉油田图书馆目前尚没有图书数据库。为了满足油田广大员工对电子图书的需求,目前急需建设一个能够与已建资源相互补充的电子图书库。由于之前的期刊、论文等资源相对比较专业,所以此项目需建设一个集石化、采矿、工业技术图书及综合社科类图书资源为一体的综合性图书数据库。

江汉油田电子图书数据库的读者定位为江汉油田的内部员工,所有江汉油田的员工将可以通过江汉油田内部局域网或互联网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访问江汉油田的电子图书数据库。超级秘书网

为了能够使得电子图书数据库与传统纸书起到相互补充、相互带动的作用,江汉油田的电子图书数据库需要与现有的纸书管理自动化系统实现无缝连接。通过纸质书系统与电子书系统的互联和互检,读者将能够从纸书图书馆到电子图书馆进行自由的切换访问并获取相应的借阅、查询等服务。

电子图书库应该具备资源管理、系统管理、用户管理等主体功能,为了能够及时监控电子图书的借阅、流通和使用情况,电子图书库的管理平台需要提供相关统计功能,并能定期生产统计报告,以方便图书馆迅速了解图书借阅情况,并调整相应服务策略或进行相关决策。

用户管理方面需要实现两者管理方式,lP范围用户管理和非IP范围用户管理。资源管理方面可以设置相关的检索方式,读者可以通过系统检索电子图书,实现简单检索、模糊检索、全文检索、分类导航等多种检索方式,无论是从书号、书名、作者还是图书类别或图书内容等都可以实现查询。为了能够保证广大江汉油田员工能够第一时间获得更多好书和新书,电子图书库的图书资源需能够定期更新,更新后的资源能迅速上架。

图书专业论文范文11

关键词:本科毕业论文 图书资料 服务工作

大学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是整个大学阶段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最重要的一门课程考试。实质上,当今的大学毕业生,不仅必须完成毕业论文,还面临着教育实习和寻找工作等诸多挑战。因此,为了使他们能够顺利地完成学业,作为高校的图书管理人员,有义务给毕业生的论文写作提供力所能及的图书资料服务工作。现以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从三个方面进行探析。

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在大学本科的第四学年即第七个学期开始不久,就要进行毕业论文的准备,面临着毕业

论文的开题报告。这时候,学生们普遍存在着一种畏惧的心理,呈现出一种迷茫的状态。因为在以往学习的过程中,都是老师在课堂上传授知识,学生基本上处于一个被动学习和记忆知识进行考试的过程,而毕业论文的写作是对他们一次真正的实践上的考验,是一次完全由自己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考试,老师不再给其命题,而是鼓励他们到学校图书馆查找图书资料,确定毕业论文的题目。因此,图书管理人员在这个时刻必须担当起应有的责任,发挥特有的作用。图书管理人员可以在以下方面有所作为。第一,应该主动地提供一些有关毕业论文的指导书籍,使学生明白毕业论文的一些基本问题和应注意的基本事项,帮助他们克服心理上的不适应。现今,在图书馆中,这个方面的图书一般都能找到,主要有:董华编著的《大学毕业论文写作指导》(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和武德春编著的《毕业论文写作教程》(人民交通出版社,2002年版)。这些书籍对毕业论文的性质、作用、特点和类型等基本问题都有较好的阐述。第二,帮助学生确定写作的选题。这时候,主要是根据学生的专业和兴趣,帮助他们查找的需要图书资料。一个专业优秀的毕业生必然要了解该领域在当今学术界的发展态势,能够捕捉到有价值的信息,从而进行研究和写作。就汉语言文学专业而言,它是一个比较普遍而又在学术领域日新月异的专业。学生要想获得一个有价值的研究选题,除了平时知识的积累,还必须知道了解学术研究态势的诀窍。这个时候的权威杂志,就是很好的指路明灯。例如,语言学方面的《中国语文》、《古代汉语》,文学方面的《文学评论》、《文艺研究》等杂志上所刊载的论文,往往反映了一个时期研究态势,特别是最近几年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的文章也能很好地反映研究的热点。当然作为一个本科学生而言,不可能一味地要求去赶时髦和跟风,他们对研究现状的把握能力毕竟有限,只要自己感兴趣和有心得,任何领域的课题都是可以研究的,但我们也必须有一个基本的要求,就是同一学校同一专业的毕业生,避免选用同一个题目。作为图书管理人员,应该作生活的有心人,把自己学校以往的毕业论文的题目进行一个统计,将之公布出来,一方面,可以给学生的选题以启示,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地避免题目的雷同。

学生通过开题报告之后,就进入了图书资料的查找阶段。这是文献查阅能力的大检验。学生会发现,以前在课堂上学习的文献知识在理论上偏多,不一定实用,我们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指导和服务:

第一,是图书馆库存的报刊杂志。现在,在一般本科大学,所拥有的报刊杂志多达数百种,毕业生必须根据自己的专业和毕业论文的选题进行适当选择。就汉语言文学专业而言,可以鼓励学生查找最近几年的人大复印资料库的目录,把与自己写作论题相关的论题集中起来,然后根据目录所交代的杂志名称和出版年代、刊期等,在报刊阅览室中逐一查找原始资料。对于新订阅的杂志,也要引导学生有计划地取舍,不要过分贪多求全,免得到时会陷入资料的海洋中而无法综合归纳。对于重点本科大学的学报,特别是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杂志要多加留意,使自己以后的论文的引文具有权威性,同时也增加了正确度。

第二,是库存的书籍。在图书馆查找到所需要的书籍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它需要图书资料分类方面的专业知识。我们不可能要求学生完全具备这方面的知识,但我们所能作的工作也有很多。一方面,可以告知论文写作者基本的图书分类知识,另一方面根据学生毕业论文的题目,图书管理人员可以直接帮助学生留意相关方面的书籍,向他们推荐。由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殊性,古代文献较多,现今的学生面对着古代典籍,往往不知道怎样动手,因此关于各种查阅方法还需要对他们进行有计划的讲解和培训。

第三,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我们必须看到,古人皓首穷经,毕其一生所收集的资料有可能赶不上当今利用电脑技术在几天甚至几个小时所搜寻的资料,因此,必须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对于本科学生的毕业论文而言,主要可利用中国期刊网,通过输入恰当的关键词,就可以及时地收集到所需要的期刊和文章。特别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而言,浩如烟海的古代文献典籍,如《四库全书》、《四库丛刊》、《国学宝典》等已经通过电子扫描,制成了可以进行检索的磁盘,现在键盘轻轻一点,就能找到所需要的信息,给我们的科研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方便。问题是要告知学生如何使用电脑和怎样多方位的输入关键词。

图书专业论文范文12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继续教育;有效途径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5月17日

高校图书馆馆员的继续教育是指高校图书馆为了使在职工作人员适应工作的需要,而进行的知识深化、更新、补缺等教育,就是旨在增强图书馆馆员的适应性和发挥其创造性能力的在职教育,将其一次性教育改变为不断更新知识的终身教育。这种教育在美国、德国、法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早已经实施,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更没有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地推行。笔者认为,应当将高校图书馆馆员继续教育这一重要课题作为一个既带战略性又有现实意义的大事情去做。

一、高校图书馆馆员继续教育的必要性

1、图书馆馆员继续教育是事业发展的需要。知识经济、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图书馆事业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时期。首先,知识和信息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最强大动力,作为以储存和传播文化知识为己任的图书馆,将责无旁贷地担负起越来越重要的社会角色。其次,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网络信息的迅速增加,建设一个服务信息化、馆藏多媒体化、信息资源共享网络化、管理手段计算机化的数字化图书馆已经成为许多图书馆建设和发展的主要目标。这就要求图书馆馆员不仅要具有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自动化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还必须具备基于网络开展深层次图书馆信息服务的能力。

2、图书馆馆员继续教育是时代高速发展的需要。由于高新科技产品已经在图书馆日常工作中广泛应用,所以就要求图书馆馆员既要有图书馆学知识,又要懂得计算机方面的相关知识,掌握自动化、网络化的文献信息服务知识,以及与工作相关的技术性能、操作技能及其标准与规范。笔者认为,衡量现代化图书馆的标志,已经不仅仅是图书馆规模的大小和藏书量的多少,更为重要的是实现管理水平的科学化、服务手段的现代化、人员素质的专业化。因此,有必要在图书馆馆员中开展继续教育,组织馆员认真学习专业知识、科学知识现代化的高新技术,加速知识的更新补缺,才能有效地保证图书馆各项业务工作的顺利开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为读者提供优质服务,使服务水平得到快速提高。

3、高校图书馆馆员继续教育是自身发展的需要。高校图书馆馆员应具备图书馆本身的专业知识外,还需要有其他各学科专业知识。作为沟通图书馆所藏文献和读者之间的桥梁,图书馆学专业毕业的人员需要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以适应为教学、科研开展的各类参考咨询、文献检索、情报服务、编写书刊目录、主题索引等工作;其他专业毕业人员需要补缺有关图书馆学、情报学理论和图书馆实际工作技能,并在实践中逐步成为各学科文献的专家。只有这样,才可以把各学科的专业知识运用于图书馆学、情报学方面的研究,以及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使图书馆的各项工作步入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

二、高校图书馆馆员继续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学习。对图书馆馆员继续教育,国家应从政策法规上做出统一规定,在教育经费投入、学员时间保障、结业资格认可等方面做出明确的规定,使继续教育有法可依,促进我国图书馆继续教育工作的正规化、制度化发展。

2、建立激励机制,将继续教育与定岗定编挂钩。继续教育是提高图书馆馆员学历、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的一种手段与途径。它必须与图书馆馆员的职业资格、岗位认证、职称评定相统一,从而调动图书馆馆员参加继续教育的积极性,进一步推动继续教育工作的深入发展。

3、集中培训,定期交流。邀请专家为本馆工作人员作报告、讲座,这种法式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和借鉴性。而这种方法关键在于制度化,列入每年的工作计划,而不是可有可无或者心血来潮。同时,由于图书馆工作人员较多,业务集中,因而可以举行馆内学习交流会。交流的内容很广泛,可以是工作中的新问题、新情况,也可以是各自工作的心得以及经验进行交流,更可以撰写学术论文展开研讨。这既有利于培育馆内良好的学术气氛,加强馆员的敬业精神,又可以促进馆员间的工作交流,达到继续教育的目的。

总之,高校图书馆馆员继续教育的对象,在年龄、文化程度、工作性质上都有很大差异。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与数字化技术快速发展时代,也是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料发展变革的关键时期。随着网络的发展,计算机技术的日新月异,读者的层次、需求也开始多样化、复杂化。因此,高校图书馆馆员唯有不断充实知识、学习新技能,才能满足读者的要求,才能适应图书馆自身以及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周亚雄.论21世纪高校图书馆馆员的继续教育.图书馆论坛,2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