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公文范文 图书馆论文

图书馆论文

时间:2022-04-10 11:20:09

图书馆论文

图书馆论文:学院图书馆低碳经济论文

一、迁安学院图书馆建设现状分析

(一)能源消耗较大

迁安学院图书馆作为一个新建的专科院校图书馆,在近几年的建设中,水、电等能源浪费巨大。图书、期刊阅览室、走廊、厕所等地方经常出现长明灯的现象,卫生间内水龙头失修,水流哗哗。工作人员的电脑、打印机等办公设备一整天都不关闭,打印纸浪费严重,无论冬天、夏天,空调从早上一直开到晚上下班。尤其是夏天和冬天的用电高峰,平均每天用电4000多元。诸如此类现象,使图书馆能源严重浪费。

(二)资源浪费严重

1、文献资源浪费严重

迁安学院是迁安市人民政府和河北联合大学合作共建的一所以工科为主的专科院校,迁安市人民政府负责学院基本建设的经费,图书馆的图书采购的经费也包括在内。每次新书采购经费的报批都要经过学院、市教育局、市政府领导的层层审批,拖延时间较长,等到审批通过了,再买到的所谓的新书已经变成了过时的旧书,采购了不符合专业要求、时效性差、品味低的图书。另外,市政府为了节约经费,每次的图书采购都采用最低价中标,致使多年的库存、廉价的、不符合读者需求的图书进入图书馆。读者想看的书找不到,看到的都是一些旧的、过时的书籍,这种情况造成了大量的文献资源闲置、浪费,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同时还造成了物力、人力、财力的浪费。

2、人员过剩专业人才匮乏

迁安学院图书馆作为正在建设中的图书馆,他的管理和服务都没有步入正轨。只要是学历满足一定的要求,再有一定的社会关系,人员的进入是很随意的。仅2013年一年,馆内新进入的人员就达到四个,他们的专业都与图书馆专业无关。大量的闲散人员都塞进了图书馆,造成了非专业人才大量超编,专业人员严重缺乏。

二、低碳经济视角下图书馆建设措施

(一)提高低碳意识,促进节能减排

迁安学院图书馆作为新建的图书馆,在每年的新生入馆教育中向读者宣传一种低碳的理念,营造一种低碳的氛围,让每一位进入迁安学院的学生在消费行为和观念上加强低碳理念的培养、教育。作为图书馆的馆员,也要具备低碳的责任感,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比如,在办公室采用无纸化办公,需要打印的尽量都双面打印,把废旧的硒鼓集中收起,交给专业人员进行环保处理。下班后及时关闭、电脑主机和显示器,这样做不但可以省电还可以减少碳的排放。注意节约用水,发现漏水现象及时处理或报后勤检修。在照明节能方面,选取优质的灯管,做到人走灯灭,减少浪费。

(二)加强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

迁安学院作为正在建设中的图书馆,图书的文献资源不全面,审批的时间较长、是我们要克服的难题,我们要及时的与学院领导、市教育局的领导沟通,保证图书的时效性,让学生们能真正的看到好书,看到对自己有帮助的书。对于废旧的报纸、期刊,可以在图书馆设立专门的书架,作为过刊的存放处。挑出若干类对大多数学生有用的期刊,比如:文学、社科、计算机、英语等大类,把过刊按照日期进行装订,方便学生借阅。定期举办图书漂流活动,学生可以把自己闲置的图书馆捐给图书馆,图书馆人员分类整理后统一上架。读者评借阅证把期刊、学生捐赠图书借走,在指定的时间内借阅,并及时交回。推广数字化低碳阅读模式,购买多台读报机、期刊阅览的设备,对于一些流行的报纸、期刊就以精美的电子版的形式呈现,这样可以降低图书馆经费开支,节约成本,减少浪费。

(三)建立低碳的读书环境

迁安学院的学生人数没有达到标准,目前开放两个阅览室,以节约成本、生态环保为目的,为读者提供一个健康、节能、舒适、环保的读书环境。在室内设计上,尽可能利用自然采光,可以开窗通风,在取暖和制冷上,设定一个标准的温度,达到标准就会自然的停止运行。在较热和较冷的环境下,用厚重的窗帘可以阻断夏季强烈的紫外线和热量的进入,冬季可以减少室内热量的散失,这样不仅可以降低能耗,也可以减少碳的排放量。在阅览室内,可以种一些绿色植物,夏天可以摆一些天竺葵,七里香等有特殊气味的植物,达到驱蚊的目的。还可以摆放一些有利于甲醛吸附的绿萝、吊兰等植物,或种植一些乔木植物,可以分解阅览室内打印机、复印机等排放的有害气体,也可以加强二氧化碳的吸收。种植这些环保的植物,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阅读环境,体现低碳理念。

作者:段珊 单位:河北联合大学迁安学院

图书馆论文:高校图书馆资源整合知识管理论文

一、高校图书馆知识资源整合的意义

1.知识资源整合是高校图书馆实现

知识共享、进行知识服务的有效途径图书馆知识资源整合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知识获取与交流的全新平台。新世纪以来,与知识有关的社会变迁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1)知识经济的兴起。人们越来越多地通过知识和科学技术来聚集社会财富,附加在产品上的个人知识增加了产品的价值,同时也全面提升了具有现代知识资源的人的价值,用户需要通过不断学习来吸收新的知识并将之运用到学习、工作中。

(2)知识需求的高涨。知识产业的兴起对员工的自身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要求,社会大众对自身知识权益的需求也推进了构建知识战略体系的大潮。

(3)知识技术的保障。以知识单元及其链接为研发对象,以高速发展的互联网为支撑平台,与知识相关的各项技术手段正在社会各个方面迅猛发展,为知识资源的整合与利用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2.高校图书馆知识资源整合的现实意义

高校图书馆通过知识资源整合,可以将各种层次的知识资源进行类聚和重组,整合成一个全新的有机整体,使零散、单一的知识资源经过整合提升形成新的知识体系。可以从根本上消除高校图书馆知识资源的异构性,还可以对图书馆员的日常业务活动提供良好资源保障,为读者的学习、工作、科研提供全新的知识服务,使高校图书馆实现明晰化、实用化和制度化的知识共享,促进知识创新。

(1)消除异构知识资源之间沟通的障碍,使读者获得高质量、可信赖的资源,拥有统一的读者检索和浏览界面,提高了资源检索效率和使用率。

(2)促进了高校图书馆知识资源的增值,引导知识共享与创新,保持了学科知识体系的完整性。通过系统内知识资源的整合、系统内拥有知识的人的整合以及拥有知识的人与系统资源的整合,实现系统内知识的无缝连接,形成组织知识资源,并通过相应的知识共享机制,实现知识资源的效用最大化。

(3)通过信息订制与信息推送功能,满足读者多元化、个性化的知识需求。了解读者对书刊、电子资源的需求以及研究课题的进展情况,定期进行读者调查征求其对图书馆的需求意见与建议。

(4)有利于图书馆业务各方面的数字统计(访问量、使用率、下载数量等),实时指导图书馆各环节(文献保障、参考咨询)的运作。辅助建设高校教学参考系统,建设基于学科馆员制度的专家库,为图书馆知识管理系统的构建以及图书馆知识门户中心研究提供支持。

(5)以知识交流活动为中心的高校图书馆资源整合可以极大地提高知识获取效率,增强高校的科研能力与创新能力,最终实现知识服务功能,对提升高校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二、高校图书馆资源整合的策略

1.分析图书馆知识资源的构成和需求

进行知识资源整合之前,首先需要详细分析图书馆所拥有的知识资源以及以后需要补充的知识资源,包括全馆的通用知识资源、各业务部门的通用知识资源以及读者、馆员、专家的特殊知识资源,还包括这些知识资源的类型及其存储方式等,以此清晰地划分整个知识库的内容结构,进而合理地设计数据结构,完善知识库的结构规划。通过分析馆内知识资源构成与需求,还可以明确高校图书馆的部门及岗位职责,系统规划业务流程中各个部门的参与和协作,促进馆员绩效评价工作的进展。

2.知识分类标准的规划与设计

在分析图书馆知识资源构成和需求的基础上,还需要进一步划分这些知识资源的专业类别,进行专业知识以及知识要素类别的细化分类。可以以通用的资源分类标准为基础,根据学校的学科设置以及馆藏特色资源分布来规划和设计图书馆知识分类体系。在知识分类体系规划过程中,需要对馆藏体系中的隐性知识进行有效识别,选取相应的策略进行显性化。隐性知识显性化是图书馆实施(隐性)资源整合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整合馆藏知识资源必不可少的步骤。

3.规划、开发图书馆知识管理系统

通过分析馆藏知识资源的构成和需求以及细化的知识分类体系,在构建知识管理系统时需要强调其通用性与个性化。为了实现系统的通用性,需要提供大众化的软件功能,而不必特定部门和业务岗位都要提供专门系统功能,通过系统定制等管理设置功能来实现细化软件的差异性。系统的个性化就要求设计系统时需首先分析所有使用者的通用需求以及个性化需求,使读者可以对知识管理系统以及知识库进行“个性化定制”,最终满足各部门和业务岗位的工作、学习需求。系统应该具有安全、易用、灵活、开放、友好的特点,以保证读者对知识资源的充分利用,推动馆内知识共享与创新。

4.设立知识主管,进行知识库的查询与维护

为了保证知识管理系统的日常运作以及知识资源整合工作的有效实施,图书馆需要设立知识主管,其主要职能包括:收集图书馆的通用知识资源以及环境资源,了解本馆的信息、知识需求;促进图书馆建立信任合作、经验互享、支持学习以及支持创新的工作环境,并对馆藏知识资源进行整理以及分类储存;保证知识库设施的正常运行;协助解决特定部门和人员的个性化知识需求,并根据读者反馈和发展需要,不断完善系统的内容与功能;推动图书馆知识管理与知识创新。

5.运作知识交流平台,推动学习型组织文化建设

知识交流平台是进一步开发图书馆知识资源价值的有力工具,通过平台读者可以获得更具指导意义的知识资源,也是图书馆构建学习型组织文化的重要手段。在资源整合的过程中,图书馆可以积极创建协作学习型组织,努力分享读者、馆员的专业技能和研究成果,通过发表学术论文、举办讲座等多种方式来鼓励馆员继续学习;馆员可以通过在线论坛以及个人博客空间发表自己工作、学习经验和心得,并通过平台进行交流、探讨;通过在线留言系统,实时解答读者提出的各种问题,并将之存储在后台数据库中,以便于大家实时查询、长期利用。

6.构建基于知识管理的参考咨询服务机制

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和参考咨询服务有很多契合点,它们的主要目的都是进行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以知识服务为导向的高校图书馆,决不能无视知识管理的存在,要以知识创新为原动力,将知识管理的思想贯穿于参考咨询服务工作中,充分利用现有信息技术和图书馆(参考咨询)馆员的业务技能,将人脑中的潜在(隐性)知识资源显性化,全面整合高校图书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实现馆藏知识资源的价值,推进高校图书馆信息及知识服务的全面开展。

作者:徐梦琪 丁浩 单位:上海理工大学

图书馆论文:以读者为本理念下图书馆管理论文

一、以读者为本的图书馆管理理念的内涵

以读者为本的图书馆管理理念的精神主要指的是图书馆的管理人员要加强与读者之间的沟通,及时的了解读者的需求与不满,从而不断的进行工作改进,已能够更好的适应读者的需求的一种新型的管理方式。

二、目前图书馆管理流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受到管理条件及外在环境的影响,目前我国的很多图书馆管理还存在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不利于图书馆自身的发展,而且还会对读者产生一定的影响,总的来说这些问题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图书馆管理条例人性化意识淡薄,管理缺乏人文艺术。

通过实际调查发现,现在很多的图书馆在人性化管理方面存在着很大的不足,如没有制定完善的服务标准,这样对图书馆管理人员的服务水平就不能够进行有效的约束,还有一些图书馆的处罚条例太过于苛刻,超出了结束期限的读者会受到比较严重的处罚,甚至是将名单进行公布,这就使读者产生很大的怨言,也损害了图书馆的形象。人性化的管理条例是保证图书馆正常运行的重要制度措施。

(二)图书馆管理理念落后,管理水平不足。

由于长期受到传统的经营理念的影响,很多的图书馆的现行管理理念还是比较的落后的,管理的手段与方法不能够与时俱进,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了图书馆管理水平的提升,例如现在的很多的图书馆还是以图书馆为中心开展工作,没能够认识到读者的重要作用,缺乏与读者之间的有效互动交流,长此以往这就会使图书馆的管理背离读者的需求,引起广大读者的不满。

(三)图书馆管理的信息化水平比较的低,智能化发展不健全。

在实际的调查中发现,很多的图书馆在管理的过程中都过度的重视硬件方面的建设,忽视了对软件的改进,致使现在的图书馆在信息管理水平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影响到了图书馆的整体管理效率,同时也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了图书馆的管理效率,造成网上借阅服务难以开展,管理工作麻烦增多。

三、以读者为本的图书馆管理流程优化的建议

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不断提高,消费者对感官的享受更加的重视,图书馆的管理人员必须要摒弃传统的管理理念,树立以读者为本的新型管理理念,积极的优化图书馆的管理流程,从而有效的提高读者对图书馆的满意度。

(一)制定人性化的图书馆管理条例。

人性化的管理条例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准备,一是要制定严格的内部条例,使管理人员照章办事,减少服务散漫现象的发生;二是制定人性化的处罚条例,不能一味的惩罚犯了错误的管理者和读者,也不能忽视他们的错误,而是要结合他们的利益与图书馆的利益饿基础上制定人性化的处罚条例。

(二)树立现代化的图书馆管理理念。

随着时代的发展,图书馆的管理理念也必须要进行充分的完善,图书馆要经常的与读者进行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需求与意愿,从而在实际的工作中进行改进,不断的降低读者对图书馆的不满情绪,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提高图书馆的管理水平,提高读者对图书馆的满意度。

(三)加强信息化建设。

现代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图书馆必须要进一步的加强对各种信息软件的应用管理,根据读者的需求完善图书信息库,完善读者信息,从而更好的为读者提供更优的服务,提高图书馆的管理效率,让广大的读者都对图书馆的服务满意。

(四)提高服务质量。

高质量、高品质的服务是提高读者满意度的基础,图书馆必须要在这方面加强管理,定期的对管理者进行业务培训,是每一个管理者都树立起“读者之上”的服务理念,端正他们的服务态度,耐心的为广大的读者解答问题,最大限度的满足读者的要求,从而真正的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质量。

四、结语

以读者为本的管理模式市图书馆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以读者为先,才能真正的降低读者的不满情绪,提高读者的满意度,改进图书馆的工作水平,为广大的读者提供一个舒适、安逸的阅读环境,提高图书馆的管理水平。

作者:张静 单位:河南水利与环境职业学院图书馆

图书馆论文:网络时代大学图书馆管理论文

1大学图书馆的特征

1.1精神文明代表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变革中,任何一个时期或地区的文化发展程度的代表都是当时所在地的最高学府.而这种学府的图书馆则是学府中精神文化的集大成之所.这里聚集着人类各个领域中的精神探索的精髓.无论是自然科学方面,还是人文科学领域,还是经济社会等具体学科,每一方面的研究成果都会在这里被展示,被保存,被后人传承并发展.

1.2学术领域服务针对性强

大学图书馆的建设初衷就是为了给大学开发本院校本学科的学术进展而提供信息平台.这也是在网络时代背景下图书馆的主要作用之一.学术提高和学科专业化一直以来都是大学所最重视的工作.因为大学的主要学科的发展程度将会决定国家或地区,在这个学术领域里的教学质量,甚至决定了国家或地区在某一行业中的科技含量所能达到的最大值.所以,在图书馆的管理中.必须按照学术开展的角度来管理文献信息.从而使信息的存储、搜索、调取、返回都信息化.组织图书馆数据信息的工作中,必须根据有利于学术发展的原则对相关科技资源信息做出整理.研究设立专业数据库.把同本院校主力学科有关的重点文献作为重点,来创立图书馆信息库.要首要安排同学院学术领域领先的科学方面的有关资料.通过这样的做法,提高学术研究水平,让大学图书馆达到设立其的根本目的.

1.3传播职能

大学图书馆作为高校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天职就是教书育人.所以大学图书馆的一个重要的特征是它具备传播知识的功能.为了充分实现这个职能,大学图书馆在建设和管理当中,就要考虑怎样才能同传播知识,传授科学这个本职目的结合的更好.就应该考虑怎样才能有利于学校主力专业的学科发展.只有把大学的图书馆在辅助传播知识的作用发挥充分,才能更好的为大学的教育工作服务.

1.4资源平台特征

人类社会在对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领域中的探索学习获得了越来越广阔的成果.人类的精神文化层面的知识越来越丰富.人生短暂白驹过隙,全面的学习人类知识在目前看来对大多数人而已已经变成了奢望.只能是术业有专攻,按照自己的意愿去选择自己学习的知识领域.所以,让来访者可以便捷的找到适合自己意愿的学科知识,在浩如烟海的知识信息库中寻找自己想要的材料,这就是大学图书馆的必须能够解决的问题.

1.5数字化趋势

网络时代已经来临.由于网络时代的传媒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的寻找和信息的深度于广度都有了巨大的提高.大学图书馆作为信息采集平台的作用受到了网络资源的冲击.面临着较大的挑战.同时,也迎来了凤凰涅槃的机遇.许多文化学术资源脱离了纸质媒介的束缚.大学图书馆传播知识的途径也更加趋向数字化.以数字化信息的存储和调用作为主要途径了.这让文献信息的传播更加的具有共享性.

2网络传媒时代大学图书馆的变化

网络传媒社会背景中,网络数据传输与共享变成了知识科技信息的存储交流的方式.大学的图书馆也是如此.图书馆的知识资源主要由通过网络平台实现共享.所以,在当今的网络信息爆炸的年代,如果想发挥和展示图书馆的作用.就一定要大力推进图书馆资源数据化、现代化、信息化.建设符合网络时代背景的大学图书馆.

2.1采集知识资源数据化

在网络传媒社会环境中,大学图书馆越来越倾向使用多媒体方式和信息资源共享方式来管理文献资料.这样做就使非常多的资料保留在占地不多的空间,比如数据平台之中.这就建立了拥有很多资源可供服务的数据图书馆.这大大提高了文献的检索速度.让来访者可以有效提高查阅文献的效率.而且,这样做还可以对门类数据资源进行集中归类.大大改善了图书馆数据资料的提供水平.

2.2数据存储介质种类增加

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门类知识信息空前膨胀.以往的书本等传播媒介已经适应不了日新月异的海量增加的信息.网络时代的到来和计算机等数据化存储介质的应用技术的提高为这类问题的解决提供了现实条件.存储介质从软盘、优盘、光盘、硬盘不断进化.现在更进一步出现了云存储.这让电子出版得到了广泛的普及.也提高了知识信息的存储效率和可靠程度.

2.3信息平台提供交流多元化

以往的大学的图书馆的工作就是非常机械的把文献资料进行出借和归还.附带给予一个阅读的空间.这样的操作模式显得呆板、而且查阅资料的时候显然是非常迟缓、浪费时间的.这样的运行方式很不容易让图书馆体现其真正价值.由于现在对于文件信息传输的需求越来越大.图书馆就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利用数据库和信息检索模式,提供给用户可以交流资源的平台.并且可以通过电邮、云存储、云下载等新方式进行交流.这样才能够体现图书馆数据信息资源的优势,提高服务的效率.

3网络信息化背景下大学图书馆的运行创新

大学的图书馆的重要意义无需赘述.它即代表了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的精神文化领域建设的成就,也反映了国家地区对于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更能够反映出一国一地的科学技术进步程度.做好网络信息化背景下的大学图书馆的运行创新工作对于国家加快推进大学教学质量和国家科研项目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为了使大学图书馆可以在建设中适应网络时代的节奏,我认为应该可以考虑从多个角度对运行做出调整改进.

3.1换对来访者提供资源的方式

大学图书馆能否面对市场环境下网络信息的挑战,关键在于图书馆的思想意识能否及时转变.如果想在竞争中取胜,就必须做出服务理念的升级.在网络时代背景下,图书馆来访者往往可以随意的检索他们需要的信息.如果大学图书馆的员工还仍然认为资源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自己是有决定权的,那显然是过时落伍的思维模式.图书馆的员工要把服务意识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才可以应对市场的挑战和网络的冲击.

3.2不断创新服务手段

在图书馆服务工作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拓创新,实现服务的个性化、专业化.在图书馆工作实践中,可以采取下列措施:首先,可以在图书馆网站主页提供馆藏书目检索、个人借还书信息查询、各种数据库检索方法介绍、设置读者留言板等.其次,可以开通数字图书馆远程访问系统,使读者在校园网以外能够利用远程服务有效使用图书馆的电子资源,进一步拓展图书馆的服务空间.

作者:陈晓曦 单位:福州大学至诚学院

图书馆论文:云计算背景下图书馆管理论文

一、云计算技术的概念及技术运用的主要特点

(一)数据的体量巨大,存储体积大。

现在运用的云计算技术它的存储设备已经由原来的TB级别的技术上升到了PB级别的技术,这种技术的主要特点就是存储的空间体积更加的大,云计算技术通过存储设备级别的提升,也大大的提高了其自身可存储的数据的体量。

(二)数据的种类繁多。

一般应用云计算技术的领域都是涉及到这个领域的各个不同方面的数据,对于这种数据若是通过传统的方式进行整合处理,其工作量巨大,且分析的有效性有待考量,而通过云计算技术就可以实现对同一领域的不同数据的有效整合,分析出切实有效的数据。

(三)数据的处理速度快。

云计算技术将各个方面的数据进行搜集,通过后台操作,可以实现一秒处理这样的高效率运行,极大的提高的数据的处理速度,实现了现代管理的效率化运行。

二、目前图书馆管理在云计算背景下面临的挑战

随着云计算技术的广泛应用,在现代化图书馆管理模式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云计算技术的特点有效的解决了传统人工管理存在的工作量大、数据计算难度大等突出的问题,大大的提高了图书馆管理工作的效率,但是由于技术能力、设备水平及人员素质等方面的影响,云计算在现代化的图书馆管理中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其面临的挑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云计算技术的发展使图书馆管理面临着大量的人才缺口。

云计算技术是一种高端的数字化技术,对其的操作需要具有一定水平的技术人员,但是目前大多数的图书馆管理人员一般都是市场雇佣员工,他们的知识水平和技术能力都不太高,对于现代化的数字技术存在着一定的盲区,不能够有效的操作现代技术设备,使云计算技术在图书馆管理中的应用面临很大的阻碍。

(二)云计算技术的发展使图书馆管理面临着巨大的硬件、软件建设资本投入。

云计算是现代计算技术的又一次腾飞,其具有着存储数据大、处理速度快等优势,目前现在图书馆中应用的计算机等一系列的硬件软件的功能都不能适应云计算的要求,为了有效的扩大云计算技术在图书馆管理中的应用就必须要对现代的设备进行更新换代,引进适宜的、先进的现代化的云计算处理设备。

(三)云计算技术的发展使图书馆管理面临着一定的安全问题的挑战。

目前大多数的图书馆应用的还是传统的计算机处理管理模式,对于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没有形成一定的保护措施,这使大多数的图书馆经常会发生一些数据遗失或被盗等问题,随着云计算技术的投入应用,图书馆管理的安全性就会有一个质的提高,各项数据统一管理、集中处理,大大的降低了数据流失的可能性。

三、完善图书馆管理过程中的云计算技术支持措施

为了有效的提高图书馆管理技术的水平,我们目前大多数的图书馆管理者都在逐步的加强云计算技术在管理过程中的应用范围,总的来说云计算技术对于完善图书馆管理水平的支持主要是包括基础服务层、数据分析层和终端层这三个技术平台,为了能够使云计算技术更好的适应现代化图书馆管理的要求,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的发展来加强技术的支持:

(一)基础服务层。

这是数据的分析层和终端的层的基础设施,它的主要目的是利用现有的云计算技术,对涉及的不同的类型的数据进行整合分析,同时对异构的数据进行存储,从而保障数据的安全、稳定。在图书馆管理过程中,我们首先就应该加强对这一技术的发展,大大的扩大数据的数量,把一些图书馆中的信息转换成电子数据信息,从而上传到存储设备中,加大基础服务层的信息量。

(二)数据分析层。

这一层面的技术主要是结合着服务层面存储的数据和图书馆管理的实际需求,利用数据分析功能和数据的挖掘技术,对所存储的信息进行处理、分析,从而产生切实有效的决策或者是判断数据,实现数字化的图书馆管理水平。这一层面技术的保障工作就是我们必须要不断地对图书馆管理的实际需求进行调查更新,从而使数据分析的依据更加的切实有效。

(三)终端层。

终端层主要是将数据分析层传输回的数据分析结果到云终端之上,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要求,提供不同的分析结果从而使服务对象能够更加容易的使用和理解,准确的找到与需求相对应的功能入口。

四、结语

随着科技的发展进步,云计算技术在现代图书馆管理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大大的提高了现代管理的效率和水平,节省了极大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支出,是现代数字化图书馆发展的重要部分。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我们还要加大云计算技术的应用范围,不断的加大资金投入,提高设备水平。

作者:张静 单位:河南水利与环境职业学院图书馆

图书馆论文:公共图书馆社会危机管理论文

1图书馆讲座减少公共危机的信息不对称

1.1公共危机的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asymmetricinformation)是指事件发生过程中,各人掌握的信息不同。在事件的发生或者处理过程中,部分群体拥有其他群体无法拥有的秘密信息,即造成信息的不对称。在危机发生过程中,政府优先拥有公开信息和秘密信息,而公众只拥有公共信息时,信息不对称就形成了。公共危机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包括两个方面:(1)政府、组织有条件掌握比较全面的资料,因此拥有比民众更多的信息。在危机事件中,政府、组织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不能或者未能及时将较秘密的信息与公众分享,由于信息稀缺而造成的信息不对称;(2)民众接触的信息多而杂乱,准确性低,大量不权威、不准确的信息充斥其中,误导民众,并引起新一轮的恐慌,这是由于信息过剩而造成的信息不对称。在2003年的“非典”事件早期阶段,政府缺乏有效通报制度,媒体又普遍保持沉默,公众则极力打探事实。在正面的、有效的信息缺失的情况下,各种不实、夸大、扭曲的信息顺利占领了信息传播领域,一时之间关于“非典一夜致命”“南方某城疫情大爆发”等信息充斥于街头巷尾。群众对疫情缺乏客观正面的了解,产生恐慌情绪。在危机状态下,政府与公众沟通不顺畅,可能导致信息缺失或者传递受阻,也可能导致虚假信息泛滥。无论是何种情形,都势必会加重处于危机当中的公众的恐慌心理,引起过激反应,使危机恶化,引发更深度的动荡和危害。

1.2公共领域是消除危机中信息不对称的重要阵地

根据哈贝马斯的理论,政府和民众分属于两个领域,公共领域则是介于以社会公众为代表的私人领域和以政府为代表的国家权利领域之间的空间和时间。公共领域可以说是政府和社会民众交流信息、沟通和协作的平台。在这个领域,公民可以讨论、了解、分析公共事务,形成舆论意见,与国家以公共权力形式进行对话,共同追求社会的最大福祉和公共利益最优化。公共领域是消除危机过程中政府与民众由于信息传递缺位、沟通不顺畅而造成的信息不对称现象的重要阵地。在危机处理过程中,国家权力领域承担着危机管理者的责任,必须有效地预防、回应、化解和消除各种危机。私人领域作为危机的承受者,也是危机管理的积极参与者。但是由于双方的信息掌握不同步,管理危机的角度和立场并不一致,在危机管理过程中,政府与公众的互动和合作常会产生阻隔。公共领域的作用,正是为两个领域的代表———政府和社会公众的沟通和对话提供了空间和时间。有别于国家权力领域的危机主要管理者和私人领域的危机管理参与者的角色,公共领域在危机管理的过程中,首先承担着协调沟通消除误解的重任,在危机管理过程中,为国家权力领域和私人领域提供了沟通的空间,平衡两个领域的冲突,消除因信息不对称而带来的误解。其次,公共领域凭借其巨大的影响力,为危机预防、危机对抗、后危机管理等方面普及重要有效的信息起着重要的辅助管理作用。再次,与国家权力领域的直接干预不同,公共领域在危机管理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是间接而缓慢的。

1.3具备公共领域性的图书馆讲座在消除危机信息不对称方面的作用

首先,公共领域的参与者是具有平等性和广泛性的所有人,公共图书馆讲座面向社会大众,每一次讲座参与者群体的形成都是随机和偶然的,他们出于对同一个公共话题的关注而聚集在一起。参与个体存在着年龄、职业、教育层次、地域背景的差别,持有不同的观念。这些广泛来自社会各个阶层的个体,因为对同一个话题的关注和兴趣而聚集起来,平等地参与到讲座中来。其次,公共领域是能够保障参与者充分沟通的媒介,图书馆讲座也是一个能够为参与者提供充分沟通的良好媒介。每一个参与者共同关注的话题,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讨论,每一个参与者都能够就话题进行讨论,交流心得和看法。再次,公共领域的功能是监督国家行政执行职能,并影响国家的公共决策,将参与者的讨论整合成有效的建议,促进公共权力的管理合理化。公共图书馆讲座是这样一个窗口,透过这个窗口,社会公众可以了解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意图和目标,体现了社会成员对公共行政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参与者对话题的讨论和共识,也可以通过图书馆讲座这一途径反馈给权力领域,促进国家权力执行的合理化。最后,公共领域的参与者可以对具有普遍利益的问题进行自由开放的讨论,形成公众舆论导向。讲座的参与者可以就普遍关注的话题进行自由开放的讨论,并形成舆论。随着公共图书讲座规模不断扩大,影响日益深入,这种形成于公共平台的舆论导向的传递和反馈途径日益顺畅。综上所述,公共图书馆讲座是公共领域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公共领域参与危机管理的方式表现在:为政府和民众的信息交流和沟通协调提供了一个适合的平台。公共图书馆讲座在危机管理中起着协调作用,并为社会危机管理中的两个重要参与者———政府权力机构和社会公众提供了对话的空间。一是公共图书馆讲座面向公众,公益讲座关注整个社会各个阶层的利益,协调平和各个阶层的矛盾;图书馆讲座具有城市再教育职能,肩负传播先进文化、弘扬正确道德观的责任,从根本上提高公众的辨识能力,帮助公众对泛滥的信息进行筛选判别。二是公共图书馆的文化类讲座,强调不同地域、人群、种族之间的文化信息交流,如广州图书馆的多元文化系列讲座,就给了公众一个机会了解不同的文化、风俗人情。使来自不同信仰、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和信仰,能够和谐共处,互相尊重,避免由于了解不全面而带来的地域和信仰冲突。三是公共图书馆讲座的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变。除传统的公共性文化宣传讲座能够传播危机的预防、抵御知识,发动公众力量共同预防和抵御危机外,辩论型、对话型、公共文化沙龙等新颖的讲座形式更能让公众个体参与到危机的预防、对抗、管理总结中来,每一个参与的个人都有机会发出声音和反馈看法。公共图书馆讲座则成为公共舆论导向行程的平台,并着力于把这个平台上来自公众最真实的声音传递和反馈出去,使政府机关能够第一时间了解民众的想法和需求。

2图书馆讲座的社会危机管理实践

2.1公共图书馆讲座在社会危机管理各个阶段中的作用

政府是公共危机管理的主角,承担着危机预警、危机处理、危机善后等重要工作。图书馆讲座起到的是一种辅助作用,为危机预警提供一个宣传平台,及时、准确、客观地向公众公布危机信息,消除公众的误解和恐慌心理。危机的发展过程可以分为预警期(事前)、爆发期(事中)、平稳期(事后)三个阶段。不同阶段,公共图书馆讲座的责任各有不同。在危机潜伏的事前阶段,公共图书馆讲座的主旨是未雨绸缪,宣传可能发生的危机,呼吁各方面通力合作,建立健全危机预警与管理体制,宣传危机的危害性,让公众对危机有深刻的认识,提高危机防范意识,传播宣传各类危机预防知识和应急预案,提高读者危机自救水平。如2013年5月10日晚,广东佛山市图书馆的南风讲坛与佛山市地震局承办了一场名为“地震科普知识”公益讲座,邀请专家为公众讲解地震原理、地震的预报和预警、地震避险等知识。2011年6月12日,上海嘉定区图书馆的“嘉图百姓”讲座,请消防安全专家举办了一场普及消防安全知识讲座。以上两种讲座,都属于危机预警型讲座。在危机爆发的事中阶段,公共图书馆讲座的任务是密切关注危机管理进展,及时向读者传播准确的危机信息,解读危机本质,消除或缓解读者的担忧情绪。如在禽流感的高发阶段,重庆图书馆“重图讲座”邀请专家支招如何预防H7N9禽流感,讲座嘉宾结合实例,为听众解释了什么是禽流感病毒,宣传了正确的禽流感预防和治疗知识。在危机的爆发阶段,特别是“非典”等公共卫生事件爆发阶段,人群密集的传统讲座形式,可能并不利于隔绝病毒的传播,控制疫情。2003年“非典”爆发期间,上海图书馆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把讲座放在网络上进行,在网络平台上推出的“相约健康”讲座,每天吸引了2000多读者听讲。在危机结束后,协助安抚公众情绪,总结危机管理经验,提供一个开放的平台,反馈公众的对危机管理的意见和看法,是公共图书馆讲座的任务。2008年8月23日,在汶川地震发生后不久,合肥市少儿图书馆举行了“少年儿童突发事件应急知识讲座———地震专题”讲座,除讲授地震知识外,还教孩子们识别地震的征兆,掌握避震的方法。2013年5月12日,重庆图书馆邀请在雅安抗震救灾归来的消防官兵,为广大市民举办了专题讲座。这两场讲座,都是危机结束后的公共图书馆讲座,目的在于总结危机中的经验和教训,为公众传授危机应对策略。

2.2公共图书馆讲座针对不同类型危机事件的应对策略

危机事件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四种类型,针对不同危机类型的图书馆讲座的侧重点各有不同。针对无法避免的突发自然灾害事件,公共图书馆讲座的内容应是注重普及自然灾害知识,提高公众对此类危机事件的认识,普及危机应对方法,提高读者的危机自救能力,尽量降低在自然灾害危机中的伤亡和损失。这一类型的讲座都是事前未雨绸缪型和事后的总结型,总结是为了更好地预防下一次。像火灾等事故灾难,则是可以通过防范来避免。针对安全事故的讲座,除了普及逃生和救助方法,要重点强调事故的防范方法,普及安全知识,提高公众的警惕性,尽量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这种类型的讲座,多在事前进行预警,事后进行总结,杜绝事故再次发生。针对“非典”“禽流感”等公共卫生事件,公共图书馆公益讲座的重点是如实反映事件进展或情况,消除公众的疑虑和恐慌,避免公众恐慌加大卫生事件的严重性,同时,邀请权威专家,宣传流行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方法,普及卫生信息,协助将卫生事件保持在可控范围内。由于新型流行疾病引起的公共卫生事件都是突如其来的,无法在事前开展针对性的预防讲座,只能在事件发生后进行良性干预,在事后进行总结。另外,在“非典”“禽流感”高发期,人群密集的活动可能会引起流行疾病的传播和蔓延,公共图书馆讲座可以采用比较灵活的形式,如上文所述的网络讲座形式,就是一次效果良好的尝试。对于牵涉面广、危害性大、错杂复杂的社会安全事件,公共图书馆讲座能够发挥的作用是,在事前进行有效的预防,或在事后进行总结分析。如广州图书馆的多元文化讲座,旨在尊重文化风俗的差异性,促进文化交往和交流,给公众一个机会了解不同的民族文化、国家风俗,增强认同感,从而促进民族、国家甚至世界的和谐。2009年8月1日,上海图书馆“世界与上海系列”讲座之《国际反恐合作与“东突”问题”》则是对国际关系热点、对“东突”问题进行正确的解读和分析,并引导公众进行探讨。另一方面,公共图书馆讲座关注公益,从公众利益出发,做好就业、劳动及福利保障等主题讲座,让公众了解社会福利,并反馈公众对现有社会福利的看法和意见,为国家和政府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收集意见和材料。以上各种类型的讲座,都可以从根源上缓解或消除冲突,避免社会安全事件的发生。

3结语

公共图书馆讲座作为公共领域参与社会危机管理的重要途径,能够减少危机状态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它的作用是:(1)在危机过程中协调促进公众个体和政府权力机关的沟通,促进两者间的信息有效传递。(2)发挥城市教室的职能,普及正确权威的知识,端正公众对危机的认识,使群众因了解而卸下恐慌心理。(3)对危机进行总结分析,给予民众一个开放的讨论空间,保持渠道畅通,有效地反馈社会各个阶段的危机管理经验和意见,保存危机管理中的有效信息,为对抗同类型的危机积累经验。随着公共图书馆讲座事业的日渐发展和成熟,其在社会危机管理中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

作者:肖秉杰 单位:广州图书馆

图书馆论文:图书馆流通馆员情绪管理论文

1情绪管理模式及数学模型

1.1情绪管理模式

流通馆员情绪管理模式是指流通馆员在为读者服务的过程中,有意识地针对自己的情绪进行管理,进而恰当地表现出高校图书馆及读者所期望的情绪行为的过程。流通馆员的情绪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特征:(1)情绪表现属于过程行为,在流通服务过程中完成;(2)馆员情绪能影响读者的情绪、态度、认知和行为;(3)流通馆员的情绪具有可控性、传染性和塑造性;(4)遵循服务人员的情绪的表现规则。

1.2情绪管理的数学模型

通过上述理解,文中定义个人的情绪为变量,这个变量以及其变化遵守一个高度的非线性系统,但此系统易受到各种刺激并产生各种观念,这个过程定义为外力。情绪和外力之间构成了一个典型的非线性系统。绝大多数的状况下,这些非线性系统将会产生混沌现象。最简单的混沌———达芬(duff-ing)振子的轨迹图。处于轨道上的每个点都是情绪在某些时刻的数学表现。x轴上两个中心点(1,0)和(-1,0)则可以形象为两种不同的情绪稳定状态。正常情况下,如果外力没有受到刺激产生新的观念:即系统没有耗散(系统能量未衰减)的话,个人的情绪状态将保持原有的固定环形轨道运行,受到外力作用之后,个人的情绪状态将形成另一个环形轨道,直到轨道接近中间原点;这个点具有非常强的不稳定性,即一点作用力,就可以使得情绪转移到另一个情绪状态,并且维持轨道运行,直到有另外一个外力促使情绪继续转移,并回到原来状态的周围。事实上,流通馆员的情绪绝对不会只有两种状态,情绪所形成的系统也绝对没有达芬系统这么简单。然而即便如此,我们亦可借助于非线性动力系统与混沌的一些规律来理解流通馆员的情绪。这样一来很容易理解,如没有外界刺激就不会产生不同观念,情绪就不会产生变化。

2流通馆员情绪的影响因素

Strazdins提出,影响情绪工作的显著因素有6个:社会地位、家务劳动的分配、组织气氛和奖励机制、角色期望的要求和人际交往频率、角色特征显著性、人格和技巧。具体到图书馆流通馆员中,对情绪产生影响的外力(刺激、观念)分为自身因素和外在影响。其中,外在影响主要包括社会因素、组织因素及读者因素。

2.1自身因素

自身因素是影响流通馆员情绪系统的最主要因素。包括性别、年龄、性格、工作经验、工作态度、个人价值观、职业观等。目前,国内流通馆员队伍中女性多于男性,女性流通馆员存在的先天优越性(例如耐心、社交能力、整理能力、声线等)比男性更合适其岗位。同时,流通馆员普遍临近更年期(如温州大学、丽水学院图书馆、南昌大学等),这个时期情绪易变动,也使他们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并且工作经验丰富的流通馆员比工作经验较少的馆员更易调控自己的情绪;工作积极的流通馆员比工作倦怠的馆员更能高效工作;热爱流通服务工作的馆员比不热爱的馆员更能够进入积极的情绪劳动状态;态度端正的流通馆员比消极的馆员更易融入服务工作中。

2.2社会因素

(1)不招待见和不被理解。社会上很多人一直存在误解,认为图书馆员工作就是清闲的借还,缺乏高知识水平(整体水平及素质不高),不可能开展高质量、高水平的服务。另有些人选择不去图书馆,保持着不需要你们,你们的设立毫无意义的观点。这些观点直接导致流通馆员在社会上感到地位低人一等,自卑、压抑和毫无荣誉感,对流通工作产生极其消极的影响。(2)低于教师岗位的不公待遇。在高校内,作为教辅单位的图书馆,馆员和教师若同样的职称,教师的绩效系数毫无理由就是比你高。这种付出与回报的不公平让高校馆员情绪低落且产生抱怨,进而工作消极。

2.3组织因素

高校图书馆各部门设置岗位有异,工作强度和任务量存在差异,各部门工作性质和氛围也不同,这些差异可能会促进或妨碍馆员的情绪表现。例如,在资源建设部与信息咨询部,这些部门的工作更易受到领导的关心与重视。相比较流通部,因为工作单调枯燥、技术含量相对较低,再加上在大数据时代,数字化的各类资源应用指数倍增,流通借阅量又逐年下降,这些方面特别容易造成员工的消极情绪。而流通部的情绪劳动在日常工作中占重要地位,流通馆员直接服务读者,他们情绪劳动的好坏直接影响读者对图书馆的满意度。

2.4读者因素

高校流通馆员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在校学生,除了他们还有本校教师,还有可能会存在一些社会人员。在校学生的生活背景、阅历、情绪以及他们对流通馆员的认知等都存在差异。且大部分人对流通馆员的角色期望相比其它社会角色越来越高。并且,在一般的高校图书馆服务中,馆员的服务态度被投诉率相比其他部门要高。这是因为,流通馆员接触读者的频率比较高,情绪劳动工作也越多。

3流通馆员有效管理情绪的必要性

美国学者Ashforth&Humphrey认为情绪劳动与服务接触中,服务员系代表组织面对顾客、服务过程必须面对面互动,服务接触具有变动性(dynamic)与突发性(emergent)、抽象性质的服务让顾客不易评断其质量的好坏。陈永愉博士在其博士毕业论文中,研究论证了情绪劳动深受潜意识(观念)的影响,情绪劳动中的深层情绪伪装及基本情绪表达与互动和服务质量正相关。由此可见,适当的情绪管理对提升高校流通馆员乃至整个高校图书馆服务质量是有必要的。

3.1提高服务质量的需要

流通馆员为学校师生及社会人士提供最基础的书刊整理、借阅服务,是图书馆与读者沟通的信道。正因如此,流通馆员与读者之间的情绪互动是其服务提供的必要内容。读者对流通服务质量的评价中,除了包括享受到的服务“结果”,还包括感受到的服务“过程”。正如前面阐述的流通馆员情绪表现的第一个特征,在这个过程中,读者所感受到的与流通馆员之间除了语言、肢体、肢体语言等方面的行为互动外,还包括流通馆员的亲切微笑、愉快语气、耐心热忱等因素。换言之,即使馆员为读者完成了服务,但是在服务进行的过程中,情绪没有表现到位,那么,读者依旧会感到服务的质量不高,可以说,这是一次不成功的服务。可见,流通馆员的情绪劳动决定了图书馆流通服务的质量。

3.2提高读者满意度的需要

以读者为导向服务的流通馆员除了建立和谐的馆员读者关系外,还要兼顾读者对高校图书馆的感知价值,提高读者对图书馆的满意度。流通馆员与读者之间的情感互动,影响着读者对高校图书馆服务质量的感知价值和满意度。当流通馆员以良好的情绪为用户服务时,绝大多数读者也会以友好的情绪作为回应;而当流通馆员表现出冷漠态度或者不理睬的情绪时,即使完成了服务过程,绝大多数读者还会感到不满意,对图书馆的感知价值存在偏见。在读者被服务的过程中,图书馆流通部的服务氛围及流通馆员的情绪表现等因素都会影响着读者对服务质量的价值感知。因此,对流通馆员的情绪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4流通馆员有效情绪管理的对策

情绪管理只有一条规则:当人的观念正确的时候,人的情绪就稳定在一定的轨道运行。人是观念的高级动物,观念改变,态度就改变,信念也会同步改变,然后情绪就会不一样。事件的发生是不容易控制的,然而观念是可以自由调整的。为了有效做好流通馆员的情绪管理,提升高校图书馆流通部乃至全馆的服务质量,笔者在此提出两点建议。

4.1稳健自我情绪系统

情绪系统并非先天存在,而是个人后天与外力不断交互时自我反省、自我变化的产物。从系统角度判断,一个系统是否稳定,在于系统结构是否合理和系统是否具有自我调控能力。作为流通馆员,在不断的情绪劳动中,其情绪波动的自动控制机制的建立是非常重要的。情商高手具备超强的自我情绪管理能力,包括自我觉察和自我管理两方面。图书馆流通馆员稳健的情绪系统应该可以分为:真实表现积极情绪、假装表现积极情绪、压抑消极情绪。围绕以上三种情况,在日常工作中,流通馆员会经常对自己的行为做一个反省,如果反省后发现情绪不对,应该作出调整,回归正确的情绪轨道。情绪可以管理,就是因为人可以方便地调节、整理、改变、控制自己的想法。所以一个人能够管理好个人的情绪,最有效地办法,就是时刻调整自己的观念,而不要总是把希望寄托在他人身上或者老怨天尤人,也不要不切实际地希望环境会发生改变,中国文化中的“面壁思过”是最恰当的阐释了。

4.2降低外力的干扰强度

具有很高人文素养的人不容易发生情绪波动,尤其是心平如水的儒家大师。机理在于,通过学习和思考,能够化解外力带来的干扰。情绪的产生是人们对于外力作用的理解,若人们有了正确理解,外力对于情绪的影响就可以降低,甚至没有影响。流通馆员可通过以下行为,尝试降低外力的干扰强度:(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职业道德观;(2)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3)增强团队意识等。图书馆领导应该认识到情绪管理在图书馆工作的重要性,学会处理员工的情绪,把情绪管理融入馆的工作管理中,真正发挥它的作用,学会营造团结奋进、积极向上的流通环境。Strazdins认为,当情绪工作受到重视和奖励时,员工会认为付出情绪劳动与工作绩效和奖励呈正比,就会受到驱动而付出更多的情绪劳动,即图书馆也可以通过评估、激励、培训等方式来管理馆员的情绪。

作者:邵显都 单位:丽水学院图书馆

图书馆论文:优化图书馆知识经济论文

1现代图书馆的建设要求

现代图书馆的建设是利用现代化技术建立的图书馆网络组织,改变了图书馆的传统服务方式,促使图书馆尽快加入信息网络,为知识经济服务。在知识经济时代对现代图书馆的建设要求是要建立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数字化图书馆,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优化对信息资源的组织管理。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与手段,为图书馆的资源整序提供新型服务。建立网络检索知识信息库,扩大图书馆作为知识载体的储存量,在知识经济时代图书馆要寻找新的定位为人们的知识储备的增加做贡献。

2知识经济时代图书馆发展要求

2.1加快数字图书馆的建设

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是以媒介为载体的图书馆文献检索方式,通过网络资源对知识进行搜集,有的放矢地对纷繁复杂的各种载体文献进行筛选,建立起与用户群知识需求相适应的资源保障体系,简化广大知识需求者查找文献资料的流程,意在利用极少时间找到需求者所需要的数据资料。增加图书馆的知识储备容量,扩大资源的搜索范围。运用高新技术手段对现代化图书馆进行建设,实现图书馆的自动化、网络化、信息化,数字化。在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数字化图书馆能够有效的弥补纸质媒介的不足,节省了树木资源,促进了知识的快速传播,是传统图书馆向现代化多功能、数字图书馆转变的重要代表方式之一。

2.2建立网络个人数字图书馆

在图书馆进行阅读的方式主要是以借阅方式进行的,对知识的复习和巩固相对较为困难,建立个人网络数字图书馆能够有效地弥补这方面的不足。个人网络图书馆的建立能够有效地帮助借阅者巩固和复习知识,个人网络数字图书馆针对具体用户的具体需求提供知识服务,保障对用户的了解和联系,为用户的整个学习过程提供全面的跟踪服务。同时,在个人网络图书馆中可以针对不同的文章进行标注,读者可以自由的写下关于所读作品的心得体会,这方面是在图书馆的纸质媒介不能做到的,可以在个人电子文档上进行总结,其优势明显的高于纸质书籍。

2.3加快对图书馆管理人才的培养

随着传统图书馆到现代图书馆模式的转变,对图书馆管理人员也有了不同于传统图书馆的新要求。图书馆人员应当以他们的知识而不是以他们的工具为特色。因此,就是要求图书馆管理人员拥有广博的知识作为依托,对现代化的技术数字网络有充分的操作能力,这样在为进入图书馆的读者进行服务的时候可以有效地运用网络资源进行指导。广博的知识也能为阅读人员提供学术研究上的便利,现代化的图书馆对图书馆管理人员的要求也就是希望能够通过图书馆管理人员的自学以及相关学术团体的培训来提高管理人员的知识技能,熟练地掌握数字网络图书馆的使用方法,更好的促进现代化的图书馆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和找到图书馆的新定位。

2.4优化图书馆的管理结构

图书馆作为方便人们日常学习和补充自身能量,提高知识水平的场所,其管理结构也是要更加符合当代社会的发展需要,要为大多数在图书馆获取知识的人群提供便利。所以,图书馆的管理结构不应该过于复杂,要进行重新定位和优化,合理的对图书馆所需要的岗位和人员数量进行调查,根据岗位所需和工作量的大小合理的安排岗位人员,充分保障人才的合理利用。

3知识经济时代图书馆重新定位

3.1树立终身学习的图书馆学习理念

图书馆作为人们获取知识的殿堂,要有良好的学习氛围,为广大的读者提供终身学习的学习理念,将图书馆的学习资源具体化,要逐步由向读者提供书刊等实物服务转向以专题、知识单元为基础的服务;以馆藏为基础的服务转向以获取资源为基础的服务,本着求变、求新的心态,根据实际情况创造性地搜集、选择、分析利用各种知识,创造性地设计、组织、安排和协调图书馆的服务工作和产品形态,满足更多人的学习所需,利用多媒体等数字电子技术搜集网络知识资源,从全球性知识海洋中获取最有用的知识,以最快的速度把实用的知识产品提供给对口的用户,为人们的日常学习提供最大的生活便利。

3.2知识经济时代图书馆的重新定位

知识时代是用知识获取财富和利益的最佳途径,作为知识有效的搜集和阅览机构的图书馆要依托当前科学技术先进成果,利用现代高新的信息技术为广大的用户提供高智能的服务。与时代接轨,找到建造现代化的图书馆与当前社会发展你的新接口,了解当前广大知识获取的主要途径,有效的利用网络更新知识储存体系,实现网络知识获取途径与纸质媒介双重发展的渠道,做到优势互补,利用知识储备推动知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在新的形势下打造富有时代特征的现代化图书馆,找到图书馆作为为广大读者服务的新定位。图书馆作为人们学习知识的主要机构部门,是推动知识经济发展和提升国民整体素质的有力保证,加快现代化图书馆的建设对满足新时期人们知识需求具有重要作用。先进的图书馆知识学习系统对提高国民的求知积极性也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图书馆在发展过程中,要紧随知识经济发展潮流,促进图书馆事业的繁荣与发展,在竞争越发展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新定位。

作者:原妍婷 单位:牡丹江市图书馆

图书馆论文:图书馆学本土化中西文化论文

1梁启超的中西文化观

梁启超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根底,并较早接触了西方文化,形成了与国粹派和“西化派”不同的中西文化观。他自开始就“一面爱重国粹,一面仍欢受新学”,主张中西兼顾,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反对全盘西化。早在1896年他就已明确指出“舍西学而言中学者,其中学必为无用;舍中学而言西学者,其西学必为无本”。之后其“远法商周之旧制,近采泰西之新政”的主张贯穿于一生。梁启超是非常尊重传统文化的,即使在流亡日本乃至游历欧美期间,随着对西方文化的广泛接触,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种种弊端,也仍未将其放弃。对于传统文化的优秀部分,他认为“发挥之光大之,继长而增高之,吾辈之责也……”,强调中国人学习西方文化不能“复生出一种崇拜外人蔑视本族之奴隶性”。他把弘扬传统文化的重任寄托在中国青年身上,希望中国青年“人人存一个尊重爱护本国文化的诚意”;甚至告诫中国留学生:“诸君须要牢牢记着:你不是美国学生,是中国留学生。如何才配叫做中国留学生,请你自己打主意罢。”认为中国人学习西方不能忘记根本,不能丢弃传统。这样的见地在当时实属难能可贵。对于如何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梁启超主张要向西方学习,用西方的理论与方法对中国传统文化加以整理和改造。他说,对于本国文化“要用那西洋人研究学问的方法去研究他,得他的真相”。“要发挥我们的文化,非借他们(西洋)的文化做途径不可,因为他们的研究方法,实在精密”。具体来说,就是通过“淬厉其所本有”和“采补其所本无”使中西文化达到融会贯通,综合创新。在具体对待中西文化的态度上,梁启超主张要有批判精神,要追求独立自主的学问———“不为古人所欺,不为世法所挠”。他曾大呼:“第一,勿为中国旧学之奴隶;第二,勿为西人新学之奴隶。我有耳目,我物我格;我有心思,我理我穷。”一战后,梁启超赴欧考察,进一步认识到西方文化虽有其先进性和优越性,但也非尽善尽美,于是更加坚定了他这样的认识:“中国旧思想的束缚固然不受,西洋新思想的束缚也是不受。一种学说到眼前,才要虚心研究,放胆批评。……研究只管研究,盲从却不可盲从。”正是基于强烈的文化自觉意识,梁启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固然守旧落后,需用先进的西方文化加以改造,但西方文化有其特有的土壤,不能完全适应于中国国情,故主张学习西方必须从国情出发,要“通习中国之情势政俗”,避免“行之而不知其本”现象的发生;也只有如此,才能对于“西人之制度,何者可行于中国,何者不可行于中国,何者宜缓,何者宜急”,做到成竹在胸,而不会对西方文化亦步亦趋。这反映出他理性、求真和务实的一面。梁启超所主张的中西文化结合,并非简单拼凑,其目的是在吸收融合的基础上创造出一种富有本土特色的新文化。“吾中国不受外学则已,苟既受之,则必能尽吸其所长以自营养,而且变其质,神其用,别造成一种我国之新文明,青青于蓝,冰寒于水”。又说:“把自己的文化综合起来,还拿别人的补助他,叫他起一种化合作用,成了一个新文化系统;……把这新系统往外扩充,叫人类全体都得着他的好处。”由此可见梁启超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和世界眼光,在他看来,学习西方不仅仅是为了救国救民,更因中国传统文化有其优势和长处,只要通过与世界先进文化相互吸收、融合,就会使之得以复兴、弘扬,最终达到惠及世界的目的。概之,梁启超的中西文化观,充满着强烈的文化自觉和自信,蕴含着现代化和本土化并举的理念,这在当时是极具前瞻性和深刻性的。必须指出的是,这种中西融合、熔铸创新的文化观,也深刻反映在图书馆学领域,成为图书馆学本土化理念的根源。

2图书馆学本土化理念

1925年6月,中华图书馆协会在北京成立,梁启超在会上发表演说,独具慧眼地指出了当时我国图书馆界存在的弊端和问题,提出了建设“中国的图书馆学”的号召,成为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堪称我国图书馆学史上一篇重要文献。而此文献恰是梁启超运用其中西文化观来阐述图书馆学问题,喊出了当时勃兴的图书馆运动中早已萌发的需要本土化的强烈心声。其本土化理念,集中表现在对大规模建设公共图书馆的理性态度和倡导“中国的图书馆学”的建设两方面。

2.1公共图书馆建设之“暂缓论”

梁启超一方面承认公共图书馆对公共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群众图书馆(或称公共图书馆)对于现代文化关系之重大,最显著的成例就是美国,我们相信中国将来的图书馆事业也要和美国走同一的路径才能够发挥图书馆的最大功用,”认为中国将来也要走“美国式”的大力发展公共图书馆的道路;另一方面却不赞成照搬美国的做法,反对现阶段在中国大量扩建公共图书馆。他说:“鲍博士到中国以来,在各地方,在北京,曾有多次演说,极力提倡群众图书馆———或称公共图书馆的事业及其管理方法等项,大旨在设法令全国大多数人能够享受图书馆的利益,与及设法令国内多数图书馆,对于贮书借书等项力求改良便利,这些都是美国‘图书馆学’里头多年的重大问题,经许多讨论,许多试验,得有最良成绩……但以中国现在情形论,是否应从扩充群众图书馆下手,我以为很是一个问题。”梁启超的这段话有一历史背景。即1925年,是中国“新图书馆运动”如火如荼的一年。“新图书馆运动”的宗旨之一,就是在全国各地建立新式公共图书馆。而“中华图书馆协会”这一专业学术团体的成立,标示着“新图书馆运动”趋向高潮,加之与会的成员大都主张扩建公共图书馆,更有两位参加者即美国图书馆学家韦棣华和鲍士伟博士,他们是美国图书馆协会派出的用庚子赔款建设公共图书馆项目的直接推手。因此说,梁启超的演讲是在“新图书馆运动”扩建公共图书馆的背景下进行的。然而他却逆流而动,唱起了反调,认为中国当前不适合大量扩建公共图书馆。这种胆识便是从他一贯的中西文化观而来的。他从当时中国的实情出发,给出了反对的理由:第一就“读者”来说,在中国,除了中学以上在校学生和各学校教师、各类专家学者等极少数有读书能力和读书需求的人外,社会上其他的上至官员、商人,下至社会地位低下的小贩、差役,乃至大量妇女儿童等等,均缺乏读书的能力和兴趣,因此根本没有一定要设立图书馆的需要和欲望。诚然,当时“中国人不识字的,总计起来占百分之八十……就是这识字的,或许能够看看书,然决没有真正的读书欲”。梁启超对此了然于心。第二就“读物”来说,在图书馆藏书中,除了施公案、天雨花等此类的旧书和礼拜六等此类的定期出版物受到一般群众的欢迎外,西文书和浩如烟海的中国旧书无几人能读,适合群众阅读的有趣且有益的图书极其缺乏。梁启超因此说:“事实既已如此,所以据我的愚见,以为:美国式的群众图书馆,我们虽不妨悬为将来目的,但在今日若专向这条路发展,我敢说:他的成绩,只是和前清末年各地方所办的‘阅书报社’一样,白费钱,白费力,于社会文化无丝毫影响。”梁启超认为中国有自己的特殊现状,即缺乏大量有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的读者,也缺少相关的适宜读物,再加上缺乏管理人才,“贸贸然东设一馆,西设一馆”,除只会浪费资金外,其收效甚微。为了不重蹈清末“阅书报社式”群众图书馆之覆辙,不能一味照搬美国大规模扩建公共图书馆的做法,这可以作为中国以后的发展目标,但现下应暂缓一缓,应放一放,而当务之急是利用有限的资金和人才,有选择地在适当城市建立一个适合学术研究的模范图书馆,“与其贪多骛广,闹得量多而质坏,不如聚精会神,将‘一个’模范馆先行办好,不愁将来不会分枝发展”。梁启超想集中极其有限的财力和人力,先建设一个具有示范性质的图书馆,然后引领和推动我国图书馆事业的良性发展。他这种从中国现状和实际需求为出发点,以期将“钱花在刀刃上”的精神,就是他强烈的本土化理念的体现。

2.2倡导建设“中国的图书馆学”

出于对我国图书馆事业冷静、深刻的认识和思考,梁启超不但给当时公共图书馆建设热潮泼了冷水,而且还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建设“中国的图书馆学”的号召,倡导图书馆学的本土化。众所周知,中国现代化的图书馆完全是“舶来品”,由之而来的图书馆学从一开始就出现了“水土不服”现象,最突出的问题就是西方的分类法和编目法无法适应卷帙浩繁的中国古籍,所以在图书馆学现代化的同时迫切需要本土化。其时早已有不少有识之士大力倡导并积极开展图书分类和编目的本土化探索,如沈祖荣、杜定友、洪有丰、查修等。而梁启超以他当时的地位和影响,在这样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会上明确倡导图书馆学本土化,说出了图书馆人的心声,因此影响极为深远。他坚持运用中西文化观来解读图书馆学,认为:“学问无国界,……图书馆学的原则是世界共通的,中国诚不能有所立异,但中国书籍的历史甚长,书籍的性质极复杂,和近世欧美书籍有许多不相同之点,我们应用现代图书馆学的原则去整理他,也要很费心裁,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从事整理之人,须要对中国的目录学(广义的)和现代的图书馆学都有充分智识,且有神明变化之,庶几有功。这种学问,非经许多专门家继续的研究不可,研究的结果,一定能在图书馆学里头成为一独立学科无疑,所以我们可以叫他做‘中国的图书馆学’。”而且主张“这种事业是要中国人做的,外国学者无论学问如何渊博,决不能代庖”。他自信地指出,中国之前虽无“图书馆学”这个词,但图书馆学的历史却很早也很发达,自刘向、刘歆、荀勖及郑樵至近代的章学诚等,不仅对目录学有着各自精到的见解,还留下如各史之艺文经籍志、书目提要学、各种公家或私人之藏书目录及目录学专家的题跋和札记等,这些都是中国特有的极丰富的图书馆学材料和研究方法,只要用西方图书馆学原理加以改造,就一定能建设出“中国的图书馆学”来。然后他又用极富远见的眼光审视这种富有本土特质的图书馆学,以为它“不但为中国学术界开出新发展的途径;无论何国的图书馆关于中国书的部分,都能享受我们所建设的成绩,凡属研究中国文化的人,都可以免除许多困难。所以这种工作,可以名为世界文化工作之一部”。在梁启超看来,经过了本土化而建立的“中国的图书馆学”,必定能屹立于世界图书馆学之林,进而造福世界图书馆学。以梁启超的睿智,不难看出要建设“中国的图书馆学”,当务之急便是要“培养图书馆管理人才”,而人才的培养又与他主张建立的模范图书馆密切相关。在此学术研究型的模范图书馆内,附设有相应的图书馆专门学校,使学生在学习现代图书馆学理论的同时,能进行扎实有效的专业实习;并强调这个图书馆专门学校所负的重任,就是培养能将西方现代图书馆学的原理和方法与中国传统目录学等学术相结合的人才,从而开展“中国的图书馆学”的建设。他们不仅有普通的图书馆学专业知识,而且还能成为“中国的图书馆学”的发源地,因为以后可以依靠这些人培养、带动更多的中西兼容的专才充实到图书馆学本土化的队伍中来。这种从实情出发,本着节约和高效的目的,将图书馆学教育与建设“中国的图书馆学”相结合的一举两得之法,也是梁启超的本土化创举。梁启超还针对当时最棘手的图书分类和编目问题如何本土化发表了看法。他强调衡量一种分类法的标准有两个:一是要“科学的”(最少也要近于科学的);二是要将古籍和新书囊括无遗。这种认识源于他的分类编目实践,认为中国旧有的四部分类法极不科学,无法容纳新学书籍;而引进的西方分类法又不能充分容纳中国古籍,所以亟需发明一种适合中国图书馆实情的新型分类法。对于编目,他认为在确定好分类法以后,不能简单采用外国通行的方法加以套用就算完毕。因为中国书籍性质杂芜,“到底哪部书应归哪类,试随举十部书,大概总有四五部要发生问题,非用极麻烦工夫将逐部内容审查清楚之后,不能归类,而且越审查越觉其所跨之类甚多,任归何类,皆有偏枯不适之处”。因此主张运用古人在文献著录中常见的“互见”和“裁篇别出”这两个虽然繁难却极其重要的方法加以解决。总之,梁启超主张整理中国书籍不能简单照抄现代西方图书馆学的方法,一定要将其理论与中国传统目录学相结合,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图书分类及编目学,此见解实属精审。概之,梁启超运用中西文化观阐释图书馆学,认为不能全然照搬西方图书馆的实践经验,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来掌握图书馆建设过程的轻重缓急;通过继承和挖掘中国优秀的图书馆学遗产来努力建设“中国的图书馆学”,这样不仅能解决当下图书馆存在的问题,而且最终会使中国图书馆学走向世界。

3余论与反思

如何学习西方现代图书馆学,如何对待我国传统的图书馆思想和实践,如何把握两者间的关系,这是自近代以来中国图书馆建设者就面临的一个时代课题。梁启超以互补发展、融合创新的中西文化观和与之一脉相承的图书馆学本土化理念,给我们指明了方向:中国图书馆学的发展,不能与我国优秀的古代图书馆学思想和实践割裂开来;在引进西方现代图书馆学理论技术的同时,要有批判精神,要顾及中国社会现实和社会需要,如此才能做到学术独立和自主,并建设出富有原创性的“中国的图书馆学”,这是我国图书馆学的唯一出路。然而,经过近百年的发展,距离梁启超心目中“中国的图书馆学”的建设仍任重道远,以至上世纪末吴慰慈教授又发出了“图书馆学学科建设要本土化”的呼吁。若以梁启超的主张衡量今天我国的图书馆学研究,表面上可谓一派繁荣,但学理性问题的研究少之又少。至于中国传统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古籍整理等方面的内容更是少得可怜,或“被作为珍玩,局限在文史考证的水平上自娱自乐”,更奢谈图书馆学的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了。另一方面,正如梁启超认为的,中国学界缺乏“自由独立,不傍门户,不拾唾余之气概”,使得图书馆学研究“始终处于不断跟踪与追随国外的发展水平的被动状态”,缺乏学术自觉意识,尤其缺乏对西方图书馆学的反省批判意识,而以译介西方学术,炒作新概念、新理论、新工具为荣,这与梁启超的学术主张相去甚远。百年前他就表达了关于学术独立自主的真知灼见,具体到实践当中就是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要考虑到中国社会现状和图书馆实情。比如他在译介和运用西方学术时,总会以西方为参照自觉联想到中国情形、中国现状,通过联系中国本土的需要自觉进行话语转换,从而为中国以后的发展考虑,体现出接地气、讲实际的特点。而今的图书馆学研究至少在联系实际方面仍有待加强。例如我国高校普遍建立的“模数式”图书馆所实行的藏、借、阅、习一体化的全方位开放服务管理模式,是与西方国家之国民高度的规则意识和文明借阅习惯,以及馆员强烈的服务意识和责任感相适应的,如此才能使这种模式发挥最大效益。然而这种全方位开放模式在我国引进后,因未与中国现状做很好对接,特别是没有针对国人较为缺乏的规则意识和服务意识做有效改进,许多图书馆仍沿袭陈旧的管理制度和方法,于是问题不少,比如“在馆”图书的遗失问题———读者为寻一本显示“在馆”的图书而屡屡不得,成为各馆普遍存在的现象。这便是照搬国外,未能有效进行本土化的教训之一。总之,我国现代图书馆学研究和实践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如上述提到的照搬照抄,不顾及图书馆实情和现状,过度技术化和工具化,忽视人文关怀等等。产生这些问题的深层原因在于当今学人片面的中西文化观。而要解决此问题,得先扭转对中西文化的态度,确立起码的文化自信,否则一切无从谈起。在此意义上,梁启超的中西文化观及其图书馆学本土化理念,至今仍有指导意义。

作者:刘应芳 单位:浙江师范大学图书馆

图书馆论文:高校图书馆资源共享网络信息论文

1构建高校特色化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重要作用

构建高校特色化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具有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促进高校图书馆藏特色化建设.互联网盛行时代,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已屡见不鲜,对馆藏特色化要求更趋紧迫,特色成为构建高校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要素之一.当然,每个院校所设立的学术研究方向的侧重点各有差异,使得各院校具备自身特色化馆藏特色,重点发展自身特色化信息资源正是为了向读者提供所期待的图书优质服务.可见,图书馆特色化成为彰显图书馆自身价值与馆藏品牌的决定性因素,迫使当前高校图书馆努力构建特色化网络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优化图书馆馆藏资源共享建设.其二,为了提高自身竞争力.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腾飞与互联网的普及,现代化网络图书馆已逐步取代传统的图书馆,读者不再仅仅是学生与教职员工,而是趋向于多元化群体,使得其传统地位受到严重的威胁.在此环境下,要想提高图书馆的竞争力,必须从传统的图书馆运营模式中转变,走特色化路线,因此,高校图书馆可以利用现代特色化科研技术的优势,优化自身的馆藏信息资源,构建具有特色的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为读者提供特色优质化的图书服务.我们应当顾全大局,拓展服务范围,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其三,提供科学有效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高校图书馆建设与发展应当适应现代化学科与科研的需要,根据其科研方向拟定信息资源建设方案,形成具有高校自身特色的学科与馆藏体系,以提供科学有效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从我国当前高等教育发展形势来看,学科建设是高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学科建设需要图书馆特色信息资源的融合,推动高校整体发展.当然,在此之前需要根据高校的学科特点加以分析,整合信息资源后进行明确的馆藏定位,以特色化学科与传统馆藏融合为基础,发展科学合理的特色化馆藏资源建设体系,为更多的读者提供服务,实现图书网络信息资源共享.

2建设高校共享图书馆信息资源的主要特点

建设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之前,应当了解其特点,才能使构建定位更明确,构建框架更合理,更符合构建特色化网络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要求.高校图书馆作为图书信息建设的提供者,建设网络信息资源时,应当具备准确性、特色化、学术性及易检索性等特点.具体而言:其一是准确性,图书信息资源作为为读者提供的服务产品,应当保证信息的准确性.通常情况下需要提供准确的数据信息,保持认真负责的态度筛选史料,及时更新原始信息,以满足读者现时需要,保证高校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正常运行.其二是特色化.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加强了网络化进程,为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带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通过长时间的积累,各高校已形成自身特色化优势,每个院校都设立了特色专业或热门专业,以吸收更多的莘莘学子来校就读.基于此,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应当充分利用高校特色化学科的优势,对特色内容进行网络技术处理,整合各类学科有效资源,实现网络信息资源共享,以提高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利用率.其三是学术性.高校图书馆作为科研服务机构,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建设高校共享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应当以学生、教职员工及社会读者为服务对象,围绕高校特色图书信息资源建设,及时获取各学科的最新学术成果,充分利用网络及其他途径了解国内外学者、专家的研究动态,及时搜集最新学术性信息,为读者提供优质的科研服务.其四是易检索性.高校图书馆应自建符合学校要求的数据库,而数字化图书馆涵盖的内容广泛,不可能在主页全部列出,读者要查阅所需的信息资源,离不开检索工具,这就要求高校图书馆在开发或构建时应设立检索范围,整合有效信息进行分类.读者在需要时,可输入关键字点击检索工具,即可进入文献信息页面进行查阅、下载或购买.当然,对于优秀的检索工具,其检索能力与质量应当符合反应快、途径多、易于操作及关键字相关率高等要求,为读者提供快捷、准确率高、易检索的优质服务.我们应当遵循其准确性、特色化、学术性及易检索性等特点,建设读者满意的高校图书馆特色网络信息资源平台,为读者提供优质的特色化图书馆网络信息服务.

3明确构建高校图书馆特色网络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目标与定位

构建高校图书馆特色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时,应当明确其目标与定位.其建设目标旨在整合具有结构化的资源系统,构建统一的访问站点与检索通道,以集成化学习、研究、论坛及管理为一体的网络信息资源服务中心,为读者提供高效的易检索服务.针对构建高校图书馆特色化网络信息资源的定位,应当根据高校各学科的特色发挥共享平台的优势,过于追求全面或完整,便会适得其反,不易于实现资源共享,反而制约高校图书馆的发展.所以,要想在现代竞争激烈的网络图书馆界获得一定地位,高校图书馆应当立足于特色化馆藏资源、行业与先进技术,充分发挥特色化优势,全力打造富有现代个性的网络信息资源共享平台.

4构建高校图书馆特色网络信息资源共享平台

构建高校图书馆特色网络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主要从资源整合、技术处理及信息推广三方面进行具体分析:其一,高校图书馆特色网络信息资源整合工作不容忽视.特色网络信息资源整合作为建设共享平台的重要步骤,在遵循读者与网络信息资源建设原则的同时还要注重与高校特色化实践教学相结合,以保证高校科研建设的可持续性.一般而言,高校图书馆特色网络信息资源整合包括学校内图书馆藏专业化信息资源与社会各单位馆藏资源两个方面.前者,其服务对象为学校内部信息资源整合,涵盖高校各学科纸质与电子图书信息资源整合分类,统一建设检索共享平台;后者,其服务对象为社会成员,其馆藏资源涉及面广泛,高校图书馆与社会各单位馆藏资源相互结合,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互通资源整合,实现资源共享最大化.其二,针对构建高校图书馆特色网络信息技术基础架构,先进技术的应用必不可少.如客户端的开发技术、数据库的开发技术以及Web数据检索查询技术等,以实现各个相互独立、分散数据库的整合以及应用系统的整合,形成一个跨库检索平台.又如限制用户浏览或检索及信息可构建用户注册平台等.其三,构建高校图书馆特色网络信息推广服务至关重要.构建的目的旨在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的职能,为读者提供特色的信息资源服务,加大图书服务活动的宣传力度.一般而言,各大高校图书馆在当前竞争激烈的环境下都争相采用各种手段来提高其竞争力.为了更好地实现图书网络信息资源共享,图书馆可采用网站、QQ、MSN、微博、微信及其他推广渠道提升图书信息资源建设的知名度,增加其点击率、浏览量及注册率,以提高资源利用率.此外,高校图书馆采用先进的技术为读者提供使用说明与视频演示,便于新注册的用户操作,引导读者能快速地自主利用特色信息资源.针对学科特色馆藏资源,可根据其学科特点及读者需求深入开展短信推送及定题服务活动等.对于老顾客,充分利用短信平台为其推送最新图书信息;针对新开发用户,可利用网络平台、读者浏览中心、老客户论坛,与通信移动终端运营商进行合作等途径推送图书信息;针对高校图书馆的重点学科信息资源,可根据进展与预期科研需要主动推送读者.同时,高校图书馆特色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提供个人中心平台,方便读者管理个人资源信息,图书馆可根据用户的信息资源使用情况与个人填写信息,推送相关图书或定制内容,从而提高特色馆藏信息资源利用率,为读者提供满意的图书信息.

5结语

总而言之,构建高校特色化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具有重要作用,旨在促进高校图书馆藏特色化建设,为了提高自身竞争力,提供科学有效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且具有学术性、准确性、易检索性、特色化等主要特点.基于此,我们要明确其开发的目标与定位,从资源整合、技术处理及信息推广三方面构建高校图书馆特色网络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充分利用高校网络信息资源,进一步优化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

作者:张小松 单位:菏泽学院图书馆

图书馆论文:图书馆信息服务通信技术论文

一、新通信技术环境下图书馆信息服务提升中存在的问题

1.利用新媒体进行图书馆信息服务较为滞后

在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活动中,新媒体具有很大的优势和发展空间,但目前我国图书馆利用新媒体进行信息服务呈现出整体性不高的状况,一部分图书馆仍然延续着传统的图书馆信息服务方式,没有随着相关技术的发展和用户需求变化而改进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方式。然而一些建设水平较高的图书馆已经开始尝试利用新媒体来促进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水平,但仍然处于单一的、初步的尝试阶段。

2.信息服务人才短缺

传统图书馆和新技术的结合,使得图书馆复杂信息服务的馆员的知识素养和能力都受到冲击,信息服务范围的拓展、信息服务层次的提高,需要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然而大多数图书馆现有馆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参差不齐,高学历、高技能、使读者充分信任的复合型人才短缺,这也使得先进的图书馆管理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理念难以实施,造成图书馆信息服务相关工作的滞后。

3.图书馆信息资源合作共享不足

我国图书馆信息资源合作共享经过长时间的努力探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然而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内容往往是复杂的、零散的、差异的,因为用户对信息的需求差异性大,有的要求是国外最新的研究成果,有的是在专业分类上十分细化的学科或者领域。在这种情况下,任何图书馆的信息资源都是有限的,这一要想满足用户日益增长的信息服务需求,就需要更高水平的图书馆信息资源合作整合。

4.专业人员服务能力有待改进

随着我国计算机普及率和使用率的不断攀升,图书馆自动化和网络化的管理模式已大势所趋,这就要求图书馆专业人员不但要具备丰富的学科知识和专业知识,还应有对信息的分析和甄别能力,从而更好地为每一位读者眼务。但当下图书馆的专业人员并不完全符合相关的要求。如自身文化修养和素质普遍有待提升。图书馆的专业人员大部分存在学历起点较低、高学历和专业化人员较少,高素质、专业化的图书情报管理人员也不会选择从事图书管理工作。加之,当下的图书馆工作人员知识修养本身海有待提高,除了在学校里学得的文化、科学知识外,很少有人具备其他学科方面的专长;网络运用和计算机操作水平还不够熟练,很多人还在继续的学习和改进之中,现代化的图书馆应从实际出发,利用先进的设备,重点发展计算机管理兼顾光学技术和声像技术的应用。要使计算机娴熟运用和图书管理工作有机的结合起来,既要掌握计算机的操作规程和技巧,又要掌握信息查询工具,而不是一知半解。

5.管理模式有待完善

图书馆的作用和功能是为人们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并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学习需求。就图书馆本身来说,服务读者,联系读者,吸引读者,努力提高馆藏的利用率,最大限度地挖掘图书馆的潜能,这是其重要的职能范畴。而当下的图书馆管理过程中,由于主观上缺少深层次、高质量的服务意识,客观上缺少现代化的硬件设施,致使图书馆至今还停留在被动的提供资料和借阅模式等被动式服务层面上,又由于沿袭传统的做法较多,使之处于一种被动的发展模式之中。没有主动地为社会上的其它读者服务,没有充分发挥图书馆的作用。

二、新通信技术环境下进一步图书馆信息服务提升的措施

1.提高图书馆员的专业化素质

新技术环境下,信息服务设备的更新、信息服务环境的改变、用户信息服务需求的多样化要求图书馆员的专业素养随之提高,既要懂图书馆原理、日常图书馆管理、更要懂信息技术以及新媒体信息传播的特点和特征。图书馆员专业素质和服务素养直接影响了图书馆信息服务的质量,提高图书馆员特别是参考馆员的职业素养和专业化素质是图书馆信息服务发展的重要一环。一方面,图书馆应增强职业价值和薪酬待遇的吸引力,将一些学历高、技术强、年轻化的人才吸引到图书馆的管理队伍中来。另一方面,图书馆要积极展开针对现有馆员的专业知识素质的培养,同时也要建立完整完善的馆员管理和考核机制,注重对相关人员进行职业培训。

2.树立“以读者为本的”服务理念

当前新媒体环境下的图书馆信息传播模式,图书馆应该围绕读者的需求,树立以读者为根本的服务理念,利用新技术的服务平台以及媒介融合,实现纸质资源、电子资源和网络资源利用最大化,为用户提供更主动、更便利、更快捷、更友好和人性化的服务方式。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新媒体在图书馆的发展和应用,现代图书馆应该摒弃“图书馆管理图书”和“中藏轻用”的传统观念,改变以读者前来找资源、咨询问题为读者服务的被动服务意识为主动为不同需求的读者提供相关服务,主动挖掘潜在读者,为潜在读者提供相关咨询和信息,将潜在读者转变为用户资源。

3.优化信息资源结构,实现资源共享

由于图书馆的存在,人类社会对信息的收集和整理成为一种公共行为,同时也为人类历史文化的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在社会信息化和信息社会化的发展过程中,图书馆的各项职能需要得到创新和强化。从早期的图书馆对纸质文献的保存到目前的网络信息服务,因此在新技术环境下,图书馆的信息资源结构整合和信息资源的结构优化,实现资源共享显得尤其重要。随着计算机网络、移动无线网络、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的发展和普及,信息的传播载体、信息传播模式、数据的采集和整合也随之出现新的变化,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从专注于基于纸质文献到数字电子资源建设。

4.搭建图书馆的网络实时交流平台

图书馆可以利用移动搜索工具与互联网融合,为移动图书馆用户随时随地提高信息检索服务,可以利用即时交流工具,通过网络为读者解难答疑,可以通过搭建各种讨论组,解决难题,可以通过图书馆之间的馆际互借、馆际联网和数据库资源的共享,从而不断扩充信息资源,可以通过社交网站,划分不同的兴趣组,为用户提供相关信息资源。

5.开拓灵活的服务方式

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信息服务业的广泛兴起,图书馆不再拥信息的独家性和优越性,这种传统的服务方式已遭遇空前的压力。目前人们把信息作为一种经济资源已形成共识,要利用联合办馆、网上信息、馆际互借等办法来缓解供求不足的矛盾,也可改变服务方式,变封闭型为开放型,面向社会,扩大读者范围,进行丰富多彩的服务,在此基础上,不仅是图书馆可持续发展,同时也充分发挥其情报职能,并更好的为不同人群提供服务。

作者:陈其翠 单位:中共白银市委党校

图书馆论文:师范院校图书馆基础教育论文

1师范院校图书馆服务基础教育的必要性

1.1学校特色发展和图书馆自身发展的要求

师范院校图书馆有丰富的馆藏资源,许多图书馆经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文献资源的收集和积累,在教师教育、中国传统文化、基础学科、教育技术及信息技术等方面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是其他图书馆所无法相比的。师范院校图书馆服务基础教育既是实现自身价值的关键所在,也是师范院校坚持教师教育特色发展的需要。图书馆要打破传统的封闭瓶颈,不仅对高校师生开放,还为广大基础教育师生读者提供高质量服务,就必须要加强自身的资源建设,创新对外服务方式,加强学科馆员的建设,提升馆员素养和服务水平,这将极大地促进图书馆自身的发展,扩大社会影响力。

1.2基础教育教师对教育信息资源的迫切要求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基础教育教师对教育信息资源有着迫切的需要。究其原因:①因为学校教育提倡以生为本,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研究性教学模式,教师要加强对生生之间与师生之间相互关系、课堂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等方面的研究,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改革和教学设计,必然需要大量的教育信息资源。②教师新准入制度的实施和基础教育改革发展,要求教师要终身学习促进自身专业化发展,这也需要大量相应的教育信息资源。③信息技术和教育融合的快速推进,对教育理念和教育教学模式都产生了极大的冲击,计算机辅助教学、网络教学、远程教学、MOOC、微课及翻转课堂等新的教学模式深受广大师生喜爱,极大地激励了教师对教育信息资源的迫切需求。师范院校图书馆有非常丰富的教育信息资源和专门从事教育信息服务的人员,能较好地满足他们对教育信息资源的迫切需求。

2师范院校图书馆提高服务基础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

2.1科学配置馆藏,优化教师教育特色资源库和相关信息资源库

2.1.1大力建设教师教育特色文献资源库,改善馆藏结构。

①通过各种途径全力收集兄弟院校、研究院所在教师教育方面的研究成果,丰富馆藏资源。如通过收集教育报刊、大学学报、国外原版报刊等纸质期刊和非纸质的电子期刊、光盘数据库等。②全力收集本校和本地区基础教育学校研究成果,建设特色资源。③结合学校自身特色和优势,大力建设服务基础教育教师培养、培训的专业教学资源库。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该校已建成“学前教育、初等教育”资料库,藏书3.5万余册,藏有湖北省教育厅指定的基础教育方面所有的教材、教参、教案、课件等,还有与之相配套的磁带、光盘、挂图等教学用具及部分教师教育资料。目前,学校以省信息化建设项目为平台,以部级教师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为契机,大力推进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

2.1.2组织开发和构建基础教育课件资源库和优秀案例库。

当前,国内面向中小学教师,为师范生教学实习服务的课件特色资源库和优秀案例库较少。但师范类各专业学生学习和实习期间对课件和基础教育优秀案例的需求是很大的,图书馆针对实习生建设课件资源库是十分有必要的。师范院校图书馆课件资源库的构建,可以组织相关教授、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按照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立足于基础教育教材,收集制作教学PPT、设计教学课件和一线的优秀教学案例等,以满足教师课改、师范院校学生实习的需要,基础教育课件和优秀案例资源库的开发和构建,促进了图书馆数字化的进程。

2.1.3注重建设中国传统文化、自然科学基础等资源库。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发出了要加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呼唤,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明确提出了要使学生具有较高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要充分利用学校博物馆、校史馆、图书馆、档案馆等,结合校史、院史、学科史和人物史的挖掘、整理和研究,发挥其独特的文化育人作用。科学素质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甚大,公民科学素质水平低下,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瓶颈之一。完善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教育,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加强科学教育研究,优化整合各种教育培训资源等是全民科学素质行动的重要举措。在中国传统文化、自然科学基础方面,无论是教学、研究及信息资源,师范院校经过较长时期的积累,比其他高校有着自身优势和特色。但在服务基础教育,促进素质教育的功能与作用方面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师范院校图书馆必须将原有资源进行优化,进一步加强相关信息资源的建设,充分发挥其在地方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中的作用,切实提升师范院校为地方基础教育服务的实效。

2.2加强教师教育学科馆员队伍建设,提供优质服务

教师教育学科馆员是掌握一定的教师教育专业学科的基本知识,并精通专业情报知识,拥有丰富的图书馆理论与实践经验,能为教师教育学科提供高层次的文献信息服务的图书馆员。第一,他们必须积极主动地与对口学科教师、学生、主管教学科研的院系领导、学术带头人、院系资料室人员建立经常性的联系,同时还要理解与跟踪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加强与基础教育师生的联系,了解他们对文献的需求状况,收集院系推荐书目给采购人员当好参谋,为特色馆藏建设提供依据。第二,要在教师教育专题检索与定题跟踪、文献信息进行深层次开发利用、信息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开展课题查新、学科导航服务,掌握相关教学科研情况和发展动态,为师生完成课题研究提供信息保障。第三,要尽可能地融入到教师教育科研活动中,成为科研团队中的一员,发挥信息管理专家的作用。第四,创新服务方式,通过信函、电话、QQ、电子邮件等多种方式对用户的咨询实行跟进式服务,从根本上实现图书馆的特色服务。作为一种创新服务模式,国内高校图书馆纷纷设立学科馆员,开展对口学科文献服务,然而大多数院校在具体实施中停留于表面。师范院校图书馆要为基础教育提供优质服务,必须加强教师教育学科馆员队伍建设。

2.3重视文献信息检索课,促进师范生信息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为大学生开设文献信息检索课,在我国已有近30多年的历史。但是,长期以来,文献信息检索课程的教学效果却不尽人意,常常被设置为选修课或者不被重视。随着信息技术和教育融合的快速发展,文献信息检索对师范院校学生未来工作的极其重要。文献信息检索课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除了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讲授基本的信息检索理论外,重点是提高学生通过信息查找,获取知识和信息技能,对师范生日常学习、撰写毕业论文、课程设计与课件制作等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他们作为基础教育的教师专业化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必须重视文献信息检索课程教学,切实促进师范生信息素质的提高。

2.4与中小学建立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

2.4.1定期对中小学图书馆(室)管理人员进行专业培训。

据调查,我国许多中小学图书馆(室),特别是乡镇级的中小学图书馆(室),缺乏专业的管理人员,不能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中小学图书馆馆员,平时参加图书馆专业方面培训的机会很少,师范院校图书馆有义务承担起对地方中小学图书馆馆员的培训工作,重点讲授图书购置、整理排架、信息检索、用户服务等方面的知识,指导他们从本校的教学出发,掌握本校师生对图书的需求,根据实际情况购置并利用图书,以满足教学的需要,服务基础教育的发展。

2.4.2通过各种渠道,为基础教育教师提供文献资源服务。

①捐书赠书。可以弥补中小学图书室馆藏不足,也可实现资源的再次利用。②对中小学教师办理图书借阅证,对社会开放,实现资源共享。③加强与中小学之间教学活动的联系。利用学生实习、教师下基层挂职锻炼等时机,深入了解中小学教师在教学活动、科研立项等方面对文献资源的需求情况,使师范院校图书资源更加合理配置,以便为基础教育教师提供更好的文献资源服务。

2.4.3对在职基础教育教师进行信息基本知识和技术的培训。

在职的中小学教师要想适应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必须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吸收新的知识,掌握新的教学技术,以适应信息时代的教育。目前,如何提高信息技术在教学工作中的应用,充分利用教师教育方面的信息资源,是广大中小学教师共同面临的现实问题。为此,师范院校图书馆应发挥自己和学校的整体人才优势,协调和组织人力,根据当地基础教育发展的实际,承担培训地方基础教育教师教育信息技术及其应用的工作,组织编写中小学信息技术及应用教材,推进地方中、小学信息教育的发展,促进基础教育教师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提升他们的教学水平和质量。

2.4.4共建共享素质教育特色资源,提高基础教育

学校优质资源的利用率。目前,许多中小学、幼儿园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进行了较长时间的实践和探索,逐步形成了较好的经验,积累了较丰富的特色资源,有力地推进了学校的特色建设和发展。但因种种原因,这些特色资源还不很完善,缺乏系统性,师范院校图书馆应和高等院校紧密合作,发挥高校的研究和资源优势,将特色资源系统化,形成优质的特色资源,通过师范院校图书馆这个平台,共享特色资源。

2.5盘活特色馆藏资源,以“国培”为契机服务基础教育教师

从2010年6月,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实施“中小学教师部级培训计划”,2013年10月,教育部又《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意见指出:到2017年年底完成全国1,000多万中小学(含幼儿园)教师新一轮提升培训,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学科教学能力和专业自主发展能力。“国培”计划为师范院校图书馆为基础教育教师服务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作为师范院校,大多都承担有“国培”任务,国培学员大多是农村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来自农村或者偏远地区,教育教学资源匮乏,图书馆就成为他们汲取知识的“第二课堂”和获取教育教学研究资源的重要场所。①应根据“国培”计划实施情况,依托该校图书馆拥有的特色馆藏资源,利用晚上时间开放“学前教育、初等教育特色资料库”,为“国培”学员提供开放式阅读,使之能够在课余时间获取更多的专业方面的知识,也使得各种教学资源库发挥应有的作用。②利用图书馆的高中级专业技术人才为“国培”学员提供高质量的、可利用的网络信息资源导航服务和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参考咨询服务,使许多学员既学会如何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的技能,又较高质量地完成在“国培”期间的研修任务。

3结语

基础教育在提高全民族素质和人才强国战略中起着奠基性作用,是全社会的共同事业。师范院校图书馆更要审时度势,积极行动起来,充分认识师范院校图书馆的社会职能以及服务基础教育必要性和重要性,积极发挥馆藏资源和信息人才的优势,通过多种有效的途径为地方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服务,促进地方基础教育事业取得更加辉煌的成绩。

作者:张红 单位: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

图书馆论文:图书馆人性化管理论文

1什么是人性化管理

1.1真正理解人性化管理的内涵

有人认为,图书馆的管理过分强调人性化而忽视了制度化的管理是导致管理缺陷的主要原因,其实这是没有真正理解人性化管理的内涵,人性化管理不是人情化管理,更不是不要制度化管理。传统的管理和服务方式,并不因为他传统而缺乏科学性,或者应当被淘汰。传统的管理和服务方式,自从图书馆产生那天开始一直沿用到今天,仍然具有极强的生命力,说明他在图书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当中,有很大的可取性,发挥了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深深地被广大的读者所接受,为图书馆事业的繁荣和进步起到了决定性和历史性的作用,应当批判性地保留和取舍,扬长避短,继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他好的一面和不足的一面,传统的管理和服务更注重制度,而对人性化重视不够,以致管理和服务不尽人意,强调人性化绝不是不要制度化。人性化强调人是第一位的,制度化是规范管理和服务,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缺少人性化的管理,常常使管理者和被服务者之间发生矛盾和冲突,从而影响了管理者自身的形象,损害了被服务者的利益,这在各行各业都屡见不鲜。我们不妨从以下具体例子看看人性化管理的重要性。据一则报道说,某市公交站台为防止流浪汉过夜而把站台的座椅制成弧形,一坐上去身体不由自主的往下滑,身体稍微胖一点的,坐着半个屁股都“悬”在椅子外面,椅子完全只是一个“支撑点”。群众反映,椅子的斜面太陡,屁股待不住,“椅子不留人”。设想一下,如果有关部门能把这椅子造的再宽一点,再舒适一点,再人性化一点,那些流浪汉和候车的乘客不就可以在此休息一下吗?流浪汉和公交车乘客大多是普通百姓,社会地位相对比较低,但绝不能因为这些人社会地位低而无视他们的存在,每一个成员都是这个社会的一分子,他们的存在对整个社会的安定和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关部门,有关领导,有关设计人员你们不妨设身处地地体验一下平民的生活,体验一下你们的“杰作”。这样的座椅不能不让亲身坐过的人和看到这则报道的广大民众心寒。这种杰作除了与政府有关部门和领导缺少群众观念有关,也与制度缺少人性化,管理缺少人性化有着直接的关系,更与当下党的群众路线教育背道而驰。

1.2人性化缺失的原因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令人不快的事情?是制度不全?管理不到位?我们到任何一个部门,各种规章制度都会醒目地挂在单位的显著位置,无论政府也好,企事业单位也好,都是这样。归根结底就是缺少人性化的东西。

1.2.1某些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缺失

事实上,某些政府机关“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已是个多年的老病。为了治理此问题,各地整治办法层出不穷,政风行风评议开展了一轮又一轮,但问题依然得不到真正地解决,有些问题媒体不曝光就没人管,有的甚至曝光,解决也是做表面文章。

1.2.2社会道德底线下降,文明程度在下滑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服务社会,服务大众是所有行业的共识,尤其是共产党领导下,更是强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然而由于社会的腐败现象,吃、拿、卡、要之风猖獗,导致社会风气每况愈下。

1.2.3人们的思想意识中人性化的缺失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但一切向钱看,给好处就办,不给好处就不办的现象可以说是存在的。社会风气的变坏,人们头脑中的服务意识,尤其是人性化服务的意识就会逐渐变淡,甚至丧失殆尽。

2图书馆的人性化管理

2.1环境的人性化

良好的阅览环境是图书馆人性化管理的物质基础,现代图书馆的建设,更加注重环境的人性化,宽敞明亮、开放式的阅览大厅,配上舒适的沙发座椅,冬暖夏凉的空调给读者提供了优越的学习和读书的环境,更能激发人们学习求知的欲望。盲文版读物的增设和盲道的建设,给盲人朋友到图书馆读书阅览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这是人性化管理的良好体现,体现了人性的关怀。

2.2管理的人性化

过去图书馆的借阅方式是读者凭证在图书管理员的监督管理之下,查阅、借阅,既浪费人力,又给读者在时间和空间上带来很多不便。读者与图书管理者之间仿佛监督与被监督的敌对关系,管理者工作劳累、紧张,而读者在被监督下,在狭小的借阅空间里草草完成借阅,虽不能说紧张,但至少给人劳累和不快的感觉。现在大多数图书馆基本上采取“超级市场的管理模式”,图书馆给读者提供宽敞明亮的借阅环境,在“无人监督”环境下,充分信任读者使其自由自在的在书海里畅游,既享受文化的滋养,又能在舒适的桌椅上享受美妙的人文关怀,管理者起到的只是服务,而不是监督。这样的服务既给读者节省时间,又方便快捷,提高图书馆的工作效率,是一种双赢服务。

2.3服务的人性化

礼貌用语、微笑服务、热情周到,既提高了服务者与被服务者之间的和谐气氛,又拉近了读者与馆员之间的距离,充分尊重读者的人格,提高了服务质量,同时也给整个社会的和谐,在文化阵地上创造了坚实的条件,可谓双赢战略。

2.4图书馆的人性化管理和服务

图书馆是个文化阵地,是服务与民众和社会的窗口单位,服务的好坏和服务效率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人性化管理和服务的实质就在于人是第一位的,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是管理和服务的宗旨,把这种尊重和关爱落实到制度中的每一个细节,真正做到充分尊重人、信任人、爱护人、激励人。一句温暖的问候,一张微笑的笑脸,一个善意的解答应当成为每一位馆员所应具备的最起码的素质,只有这样,图书馆才能真正发挥它在整个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应起的文化基地的作用。图书馆与馆员之间也离不开人性化的东西,领导应充分关怀馆员的工作和生活,理解他们的辛苦,关心他们的生活,为广大馆员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馆员应当积极工作,服从指挥,理解领导的意图,在团结与和谐的气氛中工作,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广大馆员怀着饱满的热情和最佳精神状态投入到工作中去,最大程度地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提高整个图书馆的工作效率,服务于整个社会。

作者:刘铁臣 单位:东北石油大学图书馆

图书馆论文:移动信息高校图书馆管理论文

1国内高校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模式

1.1SMS移动信息服务模式

所谓SMS移动服务模式,可以简称为短信服务模式,主要是基于手机传统的短信功能,来实现向读者提供图书馆信息服务,所实现的信息服务功能主要是移动查询图书信息、图书预约、图书续借及图书催还等。由于该种服务模式比较容易在图书馆原有管理服务平台上实现,因此是国内高校应用最多的移动信息服务模式。

1.2WAP移动信息服务模式

2006年6月,我国高校图书馆第一家手机图书馆在湖南理工学院开通,其主要是基于手机的WAP服务,高校图书馆通过建立单独的WAP服务站,利用手机的WAP功能向师生提供移动信息服务。WAP移动信息服务模式可以实现以下图书馆功能,如图书的查询、预约和续借、馆藏图书排行、新书查询、可以收藏检索图书的“我的图书馆”、图书到期提醒、催还图书等功能。该种服务模式基本实现了高校图书馆图书管理的在线操作。

1.3电子图书借阅服务模式

所谓电子图书借阅服务模式,主要是指高校图书馆在现有信息化水平条件下,借助于市场上流行的电子阅读软件、设备,向学生提供“电子图书借阅服务”。但前提条件是,需要高校图书馆事先将纸质图书转换或者制成数字、电子格式,并预先存入到数字图书馆数据库中。高校师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数据库中查找、借阅所需图书。同高校图书馆的纸质书外借相似,电子书借阅也是有一定期限的,目的就是要学生抓紧时间阅读、学习,而不是“只借不看”。

1.4移动参考咨询服务模式

移动参考咨询服务模式是一种较新的服务模式,其主要基于现代化的社交媒体、电子设备实现。完成图书借阅的图书管理员和师生双方是基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设备,通过微博、微信、QQ、Twitter、Facebook等即时通讯社交网络软件进行交流与服务的。

2基于移动信息服务的高校图书管理措施与建议

2.1提升资源质量,积极拓展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

从以上我国高校图书馆所采用的移动信息服务模式就可以看出,我国高校图书馆所提供的移动服务内容、形式还较为单一,多数高校的移动信息服务只是单向的给予师生短信提醒、信息公告,或者在线获得馆藏信息、进行目录搜索等服务,还不能满足师生的深层次需要。要想满足师生的深层次需要,除了要打通技术上的瓶颈外,最重要的是还需提升图书资源质量。不论何时,好的资源质量都是好的服务的基础。另外,有必要积极拓展高校图书馆的移动信息服务内容,采用多种形式向师生提供信息服务,如增加数据库交互检索功能、语音导引服务功能、音频讲座服务内容及移动阅读服务内容等。时机条件成熟时,可以考虑向师生提供“个性化服务”的方向发展。

2.2注重多方合作,联合向师生提供移动信息服务

就高校图书馆向师生提供移动信息服务而言,短期内高校图书馆还能够满足师生的需求,但是随着高校图书馆的向社会开放,读书类型、需求也变得多种多样,这时仅凭高校图书馆一家满足社会所有读者的需求就十分因难了。目前,国内高校图书馆所购买的网络期刊、数据库等基本还没有推出移动版,还不能完全支持馆藏图书的在线、移动阅读,归其原因在于缺乏技术支持。因此,高校图书馆有必要考虑与数据库出版商、期刊出版机构、相关信息技术公司等进行联合合作,共同开发与推广高校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相信依托高校图书馆这一巨大、海量的信息资源库,高校图书馆、数据库出版商、期刊出版机构及相应信息技术公司等,在移动信息服务这一新兴领域必将大有作为。

2.3关注现代技术发展,强化高校移动图书馆建设

高校图书馆在移动信息服务上已经进行了大胆探索,但是离建成真正的数字化移动图书馆还相差很远,有必要积极借助于现代技术发展,强化高校移动图书馆建设。提高高校图书馆对各类移动终端设备的支持水平,提高对各种智能终端操作系统、软件的兼容性,保证移动终端与高校图书馆系统的连通性、稳定性。在高校移动图书馆建设过程中,注意对信息资源进行深加工,大胆进行WLAN覆盖和移动网络覆盖的基础上,建立符合移动信息服务标准的数据库,向师生及社会需求人员提供权威、可靠的导航及信息服务。总之,要加强图书馆数字资源在智能移动平台上的整合,打造统一的高校图书检索平台和移动信息服务体系,将高校图书馆真正建成一个“会移动”的图书馆,向师生及社会需求人员提供更好的移动信息服务。

作者:刘明星 单位: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

图书馆论文:潜规则图书馆管理论文

一、图书馆管理工作中潜规则的特征

(一)目标制定中的虚假形式。

在对图书馆干部考核的过程中,只重视对工作业绩的考核,而且由于图书馆任职期限的限制,大部分图书馆馆长在制定图书馆发展任务时,形成了一种跟风或是攀比的决策思维。图书馆在评比实力时主要的标准不是服务质量和水平,而是图书馆的藏书量以及文献拥有量的多少。部分图书馆忽略了对基本的资源建设以及读者普物水平和质量上的建设,而去过分的追求一些虚假名声,从而脱离了实际的需要。在对图书馆进行建设的过程中,一味追寻建设世界上一流的图书馆,忽略对图书馆本身的实际需要以及建设能力的考虑,同时,在建设的过程中对图书馆发展规律没有进行充分考虑,而是以上级领导的政绩作为取向。

(二)政策执行中缺乏有效管理。

部分图书馆馆长对政治制度在表面上是十分推崇的,甚至还在不断的补充和完善,但是在维护、执行相关的规章制度时,往往没有按照制定的标准进行。图书馆相关领导干部在对制度的践行方面,存在较多的问题。制度的制定很大程度上就是一项表面工程,对制度中有利于自己发展方面就大力的宣传、执行,而对于不利于自身权利行使的部分,就故意对其忽略或是矫正变通。

(三)管理方式上存在缺陷。

在图书馆行政文化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存在这样的现象:图书馆工作人员常常会将新上任的领导与前任领导进行比较,对其工作水平和能力的评价主要依据能否提出图书馆新型发展战略。新上任的领导往往为了树立政绩,做好带头作用,会不顾实际需要制定出一些不切实际或是不能落实的管理方式或是管理政策。

二、图书馆管理中潜规则存在的不利影响

(一)破坏图书馆管理制度。

在图书馆管理人员的行为选择上,图书馆的规章制度对其具有一定约束力以及正确的行为导向能力,同时对图书馆管理人员在职业素质和职业精神等方面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正式制度代表公平性、公正性、有效性以及科学性,它的制定代表了大多数人的利益,图书馆全体人员自觉遵守规章制度能够正常维护图书馆的管理秩序,而潜规则的存在则打破了这种秩序。潜规则的存在和被利用往往是因为各种复杂的人情关系,它代表的是一小部分人利益。图书馆管理人员在进行图书馆管理过程中,往往自身拥有一部分的权利,这些权利本来应该服务于全体的员工,但是却被用来构建部分人情网络。同时,还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的人才选拔制度,一些有能力的干部不予以重视,不仅影响图书馆内部人员之间的和谐,同时,还会给公权力的正常运行带来危害。图书馆管理中还存在着利益团体,有着相同利益的员工或是领导层组成自己的利益圈,在这种情况下,图书馆规章制度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公开、沟通以及信任。领导阶级在管理中,常常按照自身的意愿进行管理,刻意或是不自觉忽略制度的重要性。如果管理人员按照自身的想法对图书馆进行管理,不仅会破坏图书馆的制度和目标,同时还不利于图书馆内部人员的和谐发展,从而引发职工之间不正当的竞争关系。

(二)造成制度意识的缺失。

潜规则是对制度规则体系的一种反向操作,不仅削减了正式制度的执行力度,同时也降低了正式制度的影响力。潜规则通常会对正式的规章制度进行曲解或是变通,致使正式的规章制度或是政策难以进行实施。潜规则的盛行加重了正式制度的推行和落实,当图书馆出台一项新的政策措施时,图书馆的管理人员在第一时间想的并不是如何实施,而是想着如何绕过去为自己谋福利。潜规则在削弱正式制度权威的同时,还造成多规则治理混乱管理的局面。下层管理人员在管理过程中,会对管理层的心思进行揣摩,不能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进行管理。还会造成图书馆工作人员对正式规章制度的不重视,在实际工作中常常出现违章的现象。潜规则的发展会使制定的规章制度与实际规则之间形成较大区别,如果不加以解决,不仅会造成正式规则体系成为一个空架子,而且还会从根本上削减正式制度的执行力度,从而使图书馆管理人员管理意识淡薄。

(三)影响管理人员与工作人员的关系。

图书馆工作人员对潜规则的熟视无睹,并不是代表工作人员对其的认同,而是因为无法对这种现象进行改变。图书馆中存在潜规则,本身就是对图书馆工作人员利益的一种威胁。潜规则的存在,容易导致员工缺乏归属感和认同感,致使工作人员很难将自己的前途与图书馆联系起来,同时还会对图书馆以后的发展方向不予以关注。图书馆中潜规则的弊端必定会渗透在图书馆的建设以及管理中。潜规则的存在不仅会造成图书馆工作人员业务能力和水平直线下降,还会导致图书馆在发展过程中业务和行政权力发生变化。

三、图书馆管理中潜规则治理对策

(一)制定和完善人才选用制度。

图书馆本身就是一个文化学术研究与交流机构,而不是行政机构,因此,在对图书馆潜规则进行治理的过程中,首先要将其内部的组织结构以及人事制度进行转变,同时还要确保图书馆拥有独立的人事权。图书馆进行人事改革前提就是要让图书馆拥有自主的办馆权,从而保证图书馆能够按其发展规律进行建造。因此,首先需要建立和完善图书馆管理人员的选拔制度,将选拔过程公开,做到公平、公正。同时在选拔的过程中,可以组织一个选拔小组,主要由专业、高素质图书馆工作人员以及重要的管理人士等,并要求每一个参加图书馆馆长选拔人员针对图书馆中实际存在的问题拟定一个相应的解决方案,通过这些要求,为图书馆选出一个热爱图书馆事业以及高素质、高专业精神且具有服务意识的人才。提高图书馆行政管理人员的服务性以及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创造性,这两个方面是图书馆进行人事改革中最基本的目的。在制定合理的管理规范之前,应该要满足以下四点要求:1、在人事管理观念上,运用科学有效的人事管理理念,改变现有的、不利于发展的人事管理模式;2、按照相应的需求进行岗位设置,同时还需要对图书馆工作人员的选拔上做好严格选用工作。在招聘时,除了要对专业知识和技术的把关,同时还要对其进行全方位的考察,主要的考察方向有职业态度、服务意识、管理能力等方面;3、在绩效考核上,建立公正的绩效考核制度实现对图书馆的民主化管理以及推进满意型服务;4、在分配激励方面,要坚持一定的原则,分配机制以及奖惩体系的建立需要与能力、绩效相适应,实现薪酬制度的合理化。除此之外,从基础工作人员开始,改善图书馆人员的人际关系,并且对新加入的图书馆工作人员进行合理、有效的安置,通过在实际的工作中能够对原有的工作人员产生一定民主意识的影响。同时,还要优化图书馆的管理环境,对其中一些过分拥有权力欲且有不良情绪的馆员及时进行处理。

(二)完善高层管理人员职业态度。

图书馆存在管理潜规则现象主要是由中高层管理人员引起的,因此,相应的解决方法也需要从这方面进行,主要有三个方面:1、国家需要建立相关的组织培训机构,主要针对高层领导人的职业伦理道德教育进行定期的培训,同时,还要求图书馆高层管理人员定期或是不定期的参加实际管理工作,对其考核制度可以通过图书馆工作人员以及读者主要针对其服务态度、服务技能以及职业热情等方面进行全方位评价,让高层管理人员的工作受到民意监督;2、建立和完善管理责任制度,针对不同部门、不同职责进行相应的管理,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各个部门不能够互相干涉,但可以进行互相监督和评价;3、加大对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主要针对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或是不良的管理行为,推动图书馆管理工作往更好的方向发展。

(三)完善行政监督体系。

现行体制下,图书馆馆长的权利是受相关部门上级领导限制的,因而很难进行民主管理。要改变图书馆现有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模式,实现民主化、人本化改革,尤其是要加强民主意识以及强化服务意识,保证图书馆在进行日常管理工作的同时能够实现自由、民主。因此,为了实现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主体地位,也要将图书馆的组织结构进行改革,把重构学术组织作为改革的主要内容,使图书馆工作人员享有参加决策和管理的基本权利,同时还可以成立相应的行使权力组织,主要承担图书馆的学术评价会议、工作监督、制定发展规划、职务聘任等方面的职责。建立民主监督制度,将管理人员的权利处于工作人员和群众的监督之下,加强对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的建设,同时还可以赋予其相应的决策权和否决权。除此之外,还要将校务制度公开,建立图书馆工作人员参与图书馆管理制度。在这些制度的完善下,图书馆功能发生转变,不仅为图书馆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途径,而且还能将图书馆利益进行最大限度的优化。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分析了图书馆在管理过程中出现的潜规则现象,并针对存在的现象对其原因、特征、不良的影响以及相应的管理对策进行分析。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现行的图书馆存在的潜规则问题,并不是某个人或是某一个单独图书馆的问题,而是现行制度和体制的问题。笔者希望更多的专业人士能投入到该课题研究中,针对文中存在的不足,提出指正建议,为提高我国图书馆管理工作做出重要的贡献。

作者:李肖瑞 单位: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