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双语培训毕业总结

双语培训毕业总结

时间:2022-07-07 12:58:38

双语培训毕业总结

双语培训毕业总结范文1

关键词:基础 师资结构 教学方法 教材 双语教学 信息技术 商务文化意识

加人世贸组织之后,我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合作和双向投资与日俱增,社会对j懂英语、懂商务、会文秘、会财会等的综合性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而纵观现今的商务英语教学,特别是高职高专的商务英语教学,·其现状可以说是令人担忧的,笔者先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下高职商务英语教学和就业的现状。

1、学生方面

高职的学生英语基础普遍较差,有很多同学是被迫或者是没有选择余地的情况下选择了商务英语专业,接触到专业以后觉得很乏力,学习积极性不高,这种情况必然会导致就业困难,不对口就业等问题,而到了工作中,很多英语不错的毕业生几乎对所在企业的情况和产品没有任何认识,更谈不上对外商务交流了,明显逊色于受过本专业训练并具有一定英语能力的毕业生。现在,就业市场一些企业在招聘外贸工作人员时,明确提出外贸专业毕业生免谈,只要本专业(如机电,纺织,化工)且具有良好英语能力(cet4)的毕业生。这就说明企业现在需要的是对本行业知识和情况熟悉的贸易人才。企业对既有一般贸易知识、又懂英语的复合性人才需求已大不如前,现在企业所希望的人才不仅要有贸易知识、懂英语,而且还要了解本行业产品和情况。

2、教师方面

“双师”素质教师偏少,专业教师来源渠道单一。《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对“双师”素质教师的合格标谁要求是: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要达到50%。但调查统汁,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仅占教师总数的29%,而且大学毕业直接任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师占86.5%,而从企业调入的所占比例为7.4%,且师范毕业生达54%,这与社会需要的那种既有渊博的理论基础知识又有丰富实践工作经验的“双师”素质教师差距较大。

教学方法单一:高职高专的商务英语教学中存在着不少弊端,以教师为中心单向传授知识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独立性,忽视了学生自学能力和主动思维能力的培养,对专业课实行单一的母语教学方法,使学生不能把经贸知识和英语知识融合为一体,不能运用地道的英文来表达所学的专业知识,简单,落后的教学效果,重视理论忽视实践的教学方法,不能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造成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

那么针对以上的种种问题,我们能不能有一些解决的措施和方法呢,接着,笔者就对这说说自己的一些想法和建议。

2.1畅通“双师”培养途径.优化“双师”结构

大胆放手教师到一线行业积累工作经验,让教师实现从教书匠到行业师傅的转变。而根据教学实际,在教师培养形式上可以分散培训与集中培训相结合、项目培训与长期培训相结合、岗前培训和在职培训相结合、校内培训与校外培训相结合等,使教师在系统不间断地学习过程中,逐步提高个人的信息素养,学习与实践结合,做教学治理信息化建设的践行者。同时启动激励制度,鼓励教师通过行业实践及培训提升自己的知识技能,提高教学能力,从而胜任专业核心课教学。

2 .2丰富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即巩固教学效果

2.2.1合理使用任务型教学法

在任务型教学法中,教师将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个具体的,与学生未来工作息息相关的语言任务,自始至终引导学生通过完成特定的任务活动来学习语言和获取相应的知识经验,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能够学以致用,有充分了解了商务英语课程的教学特色,将能力培养放在首位,才能切实达满足社会的需求,很好的完成任务,在社会强烈的竞争中立足。而具体到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传授必要的语言和专业知识,还应培养学生的社会文化能力,让他们深刻理解中西文化传统的差异。课堂内容结合真实的语言材料(authentic materials),向学生讲解西方国家中称呼语、介绍、访问、宴请、告别等社会交往的文化因素,潜移默化中帮学生提高语言形式的正确性,重视语言应用的得体性,从而逐步获得跨文化的敏感性。

2.2.2实行双语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nb

sp; 为了使学生能够将专业知识和英语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能够用熟练的英语表达专业术语和专业内容,笔者建议对商务英语的相关专业课,如国际贸易实务、市场营销等课程采用双语教学法,双语教学可以打破传统单一的母语教学法,使汉英语言一体化,实现了汉英两种语言信息的转移,使学生能够用较为流畅的英语参加商务谈判等活动,能够阅读专业英文报刊、杂志,能够较准确地捕捉信息,能够借助工具书笔译专业文章等,能够用英文写作一般商务书信,从而为学生毕业后的谋职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当然这种教学法要求师生有一定的英文水平,考虑到高职高专学生的英文水平问题,在开始实行双语教学时,以汉语为主,英语为辅,然后逐步扩大英语讲授的比例。

2.2.3在商务英语课程教学中导入先进的信息技术

多媒体等手段不仅能使教学方法多样化,更能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教材的内容可以使固定的,但是因特网上的信息却是时刻在变化着,如果任课的教师能够紧密地结合行业,把行业的最新讯息传达给学生,如今天的美元汇率等,并把这些最新的数据与课堂作业相结合,那么学生能学到的就不仅仅限于书本和课堂中了,此外充分利用现代化的通讯手段,让专家通过视频给学生们上课,这既打破了时空的限制,而且也能给学生一个直观的认识,丰富教师的教学。

双语培训毕业总结范文2

【关键词】 双语;幼教;人才培养;

一、双语幼教人才培养的目标

当前,幼儿双语教学正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进行,但当前我国的双语幼教人才却是极度地匮乏,现有的双语幼教人才素质也相对较低。因此,培养优秀的双语幼教人才具有身份重要的作用。在培养合格双语幼教人才的过程中应当达到以下几方面的目标:

(一)培养目标

针对当前学前双语教育的实际情况以及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双语幼教人才在培养过程中应当达到以下目标: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既具有一定的英语表达和应用能力,又具备幼儿教育的专业技能,能够胜任幼儿双语教学活动的新师资。

(二)素质及能力要求

以培养目标为指导,在双语幼教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应当注意以下几方面素质的培养:

1、高尚的师德。教师工作具有较强的示范性,尤其是对于处于学前阶段的幼儿,教师的一言一行会对其将来的人生带来极大的影响,因此,双语幼教应当做到为人师表,以高尚的使得为学生们树立典范。

2、科学的幼儿双语教育观念。一名合格的双语幼教应当明白幼儿双语教育的目的和意义,一幼儿母语教育为基础进行双语教育,同时通过科学、生动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幼儿初步了解和感受不同语言的魅力,为将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渊博的知识和技能。作为一名教师,理论知识和教学技能是其重要素养,一名合格的双语幼教一方面,应该掌握一定的英语知识和教育理论、掌握有扎实的听说读写英语语言的基本功和对英语的实际运用能力,以及多元化的文化基础知识;另一方面,双语幼教还应当具备双语的运用能力、教学内容的整合能力、教育环境的创设能力、教学组织能力以及科研和反思能力等多方面的技能。

二、双语幼教人才的培养路径

(一)职前培训

要对双语幼教展开之前培训首先要清楚当前我国双语幼教的主要来源,针对其不同的来源,在之前通过不同的培训方法对教师进行培训。当前,我国的双语幼教主要由双语幼教专业、英语专业以及幼教专业三种专业的毕业生组成,在这三种专业的毕业生正式成为一名双语幼教之前应当针对其自身的特点对其进行针对性的培训,具体如下:

1、英语幼教专业毕业生。

此类教师在入职前,包括其在校期间的学习阶段,应从几下几方面对其进行培养:第一,完善的课程设置。在校期间学习的课程设置是否合理对于该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否成为一名合格的双语幼教具有十分重大的影响。因此,在对其培训过程中,除《幼儿教育学》、《幼儿园活动设计》以及《幼儿园管理》等基本的幼儿教育理论课程外,还应当增设《幼儿园双语教育》、《幼儿英语》应专业课程,当前,设置此类课程的前提是要编制相应的《幼儿英语》、《幼儿园儿童英语歌曲》等专业的教材。这样就会使得该毕业生在掌握基本幼儿教育理论的同时,也掌握扎实的英语知识和双语教育理论,为其以后的工作打下基础;第二,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该专业的学生除理论知识的学习外,教师还应当经常组织他们观摩优秀的幼儿园双语教学课程,制定合理的观摩计划并将其制度化,由教师亲自带领学生过去听课及讨论,观摩回校后应积极对此次活动进行评析,将课堂所学理论知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此外,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设立模拟幼儿双语教学课堂,有条件的话也可以与当地双语幼儿园联系,组织学生进园试讲,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切实提高自己的幼儿双语教育能力。

2、英语专业毕业生。

此类教师主要为来自于各综合性大学、师范大学以及专科院校的英语专业毕业生,他们掌握有扎实的英语理论知识及具有良好的英语实践技能,但在幼儿教育的相关理论和实践方面缺乏经验。因此,此类毕业生在正式成为一名双语幼教之前,应当加强专业的业务培训,双语幼儿园的管理者可以立足于本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帮助此类教师将强幼儿教育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及现代教育技术的训练。此外,幼儿园还可以根据该教师和幼儿园的实际,通过师徒结对的方式加强对该教师的业务训练。

3、幼儿教育专业毕业生。

此类教师多来与师范类院校的幼儿教育专业,在幼儿教育理论和实践方面经验颇丰,但其英语表达和运用能力却极为匮乏。因此,此类毕业生在正式成为一名双语幼教之前应当加强对少儿英语知识的学习,通过补习英语知识、英语口语结对训练等方式提升自己的英语表达和运用能力。

(二)双语幼教资格证制度

以上三类教师在正式成为一名双语幼教之前都应当通过国家统一的双语幼教考试,因为幼儿双语教育是幼儿步入社会的第一步,稍有不慎就会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尤其是英语教育,如果教师的发音不准确,就会对幼儿产生终身的影响。因此,在正式成为一名双语幼教之前,应当通过国家统一组织的考试、持证上岗,考试内容应该包括笔试和口试两部分的内容。此外,当今社会日新月异,知识更新换代快,因此,还应当制定该资格证书的有效期,督促教师定期更新自己的知识,始终保持学习的动力。唯有如此,才能保障双语幼教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不至于误人子弟。此外,与之配套的,也应当对双语幼儿园实行审批制度,制定严格的考核标准和指标体系,对不合格的幼儿园坚决取缔,保证其不会成为个别人群盈利的工具,保证教学质量。

(三)在职培训

教师在经历了职前培训,并取得了专业的从业资格证书后,就可以进入双语幼儿园从事实际的教学工作了,但这并不意味着培训工作就可以结束,在职培训对双语幼儿教师也是十分重要的,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在本园范围内,定期组织双语幼教之间进行课堂观摩活动,如组织双语幼教的听课、评课制度。在此类活动过程中,有利于彼此了解其他教师的教学方法,此外,在给其他教师评课的过程中,该幼教也会自觉地反思自身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并进行深刻的反省,取长补短,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技能,提升幼儿双语教学的质量。

2、组织不同幼儿园之间的听课、研讨、进修活动,如组织教师到其他优秀幼儿园进行听课,吸取他们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还可以联系本地区的幼儿园,组织相关的幼儿双语教学研讨会,是教师们在相互交流之中不断成长。此外,也可以组织本校幼儿教师与其他幼儿园的教师相互进修,担任“访问学者”,有条件的,也可以将本园教师送往国外培训。

3、积极开展园内、地区等不同级别的幼儿双语教育知识和技能培训活动。当今社会,知识日新月异,双语幼教必须定期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理论知识和教学技能。因此,这就需要幼儿园以及该地区的相关部门定期组织学习班、培训活动,学习的内容应该涵盖教育理论、英语知识技能以及教学方法等各个层面,唯有如此,才能保持双语幼教的知识和综合素养,逐步提升双语幼教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为幼儿的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梁志.学前教育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 于茵.浅谈幼儿园双语教师的培养.学周刊,2008(6)

[3] 段士爱,张.幼儿双语教学现状及分析.课程教育研究,2012(36)

双语培训毕业总结范文3

[论文摘要]:为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和用人单位的满意度,我院航海技术专业在如何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模式上开展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在课程体系设置,“双证型”人才培养和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作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并取得了较好的进展。

高职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就业岗位需要的综合能力和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培养具备就业岗位所要求的应用型人才。我院航海技术专业对以就业为导向、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做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较好的进展,本文将从课程体系设置,“双证型”人才培养和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等方面探讨我院航海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以就业为导向,设置航海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航海技术专业办学规模逐年扩大,办学水平逐步提高,办学质量稳步提升,这与航海技术专业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航运业所需要的高级技能型人才为依据的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是分不开的。

1、课程设置模块化。

根据《stcw78/95公约》和高等航海职业技术教育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思想,科学地设置课程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在教学计划中使学生较早介入专业知识,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始终贯穿培养职业能力,坚持“适应岗位需求,整体优化”原则,以培养学生适任能力为主线,按照船舶各功能(船舶作业与船员管理功能、航行功能、货物装卸与积载功能、船舶应急、船舶通信功能等)设置课程,打破原有的课程体系,使课程设置趋于模块化。

2、突出实践教学环节。

依据教学计划中的专业能力项目要求,重点突出本专业的实践课程体系,在实践教学中,围绕海员职业素质的要求对实践教学环节进行合理安排,形成系统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除实验、实训课等教学活动外,还包括现场教学、参观以及各种类型的课程设计、综合实训课、专项技能实训、认识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环节。通过实践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够把课程内容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在后续的专业综合实训课中,依据岗位职责进行实际岗位实训,加强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达到航海职业技术教育培养航运一线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3.英语教学以培养应用能力为主导。

英语应用能力是高等航海技术专业人才重要的能力之一,目前也是高职航海技术专业学生的软肋所在。英语的听说能力是英语应用能力中的核心能力,学生虽然通过了国家海事局规定的适任证书考前英语听力的评估,但是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还低于适任外派的要求。为了加强对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计划中一方面增加英语教学时数在总教学时数中的比例,另一方面增加英语听力与会话训练的课时在英语教学时数中的比例,适当降低英语阅读课时的比例[1]。

二、以就业为导向,实施“双证型”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教育的本质是培养高技能人才,航海技术专业学生毕业必须使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大专毕业证)的同时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三副适任证书),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和岗位适应力。我院航海技术专业实施“双证型”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和考核评价上融入“三副”岗位适任标准,实现三个“一致”,即课程设置、课程标准与三副考试标准相一致,技能训练项目及标准与“三副”适任评估标准相一致,专业训练项目及标准与“三副”要求相一致[2]。

三、实行校企合作,推进“订单型”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应该是全方位的合作。高等航海技术专业职业技术教育与行业的联系,应不仅仅停留在企业提供实训场所、参与指导实训的层面上,学校要采取多种形式,引导管理人员和教师深入研究高职教育教学,在更深层次上去理解产教结合产学合作的意义,不断拓宽合作的领域,使产学结合渗透到教育全过程,校企合作在教育各方面得到全方位的体现,建立校企利益的共同体,力争通过合作实现学校、企业与社会的“多赢”[3]。

1、紧密依托企业,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双师型”教师具有多层含义,面向学生是教师,面向企业员工是培训师,面向企业生产经营是工程师。要使教师具备“双师”素质,就要建立教师能深入企业一线从事技术和管理工作的机制,营造教师形成“双师型”人才的氛围和条件。我院航海技术专业依安徽远洋运输有限公司,建立校企师资互聘机制。学院教师到公司实践,到船上顶岗锻炼,公司的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则承担学院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的授课以及学院在专业、课程设置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学院与企业的紧密结合,走开放办学之路,不仅加快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也对学院产学研一体化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2、与企业共同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所谓“订单型”培养,就是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瞄准人才市场需求,主动根据用人单位需求进行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与方法方面的调整,适应企业技术岗位对技术、工艺、技能性专门人才的需求,使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很快进入角色,适应职业环境。我院航海技术专业在如何培养“订单式”人才方面主要作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跟踪企业,吸收行业专家,编写适合行业、企业发展需要的教材;(2)根据企业岗位工作需要进行教学内容改革,培养的学生具有岗位针对性、技术先进性、职业技能性、素质综合性等特点;(3)进行教学方法改革,采用教学与企业培训结合模式,以及各种仿真教学手段;(4)建立弹性学制的灵活教学管理制度。我院航海技术专业已连续多年与安徽远洋运输有限公司合作实施“订单型”人才培养模式,为该公司输送了大批优秀技术人才。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能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和用人企业的满意度,真正实现了学校与企业的“双赢”。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职类航海专业学生培养以就业为导向,建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切实可行的,是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必由之路。我院通过大胆实践,不断探索,努力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具有较强的适岗能力、较强服务意识以及具有较强吃苦耐劳精神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龚少军.高职航海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研究与实践[j] .教育与职业.2007(14)

双语培训毕业总结范文4

关键词: 少儿英语培训 商务英语专业 校企合作

随着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深入,国际交流日益频繁,社会竞争更趋激烈,越来越多的父母认识到英语对于孩子未来的重要性。家长们唯恐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纷纷给孩子报班,以期培养孩子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正是基于这种市场需求,少儿英语培训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抢占市场份额不断扩张,虽然各机构的广告宣传都很打动人,但教学质量其实良莠不齐,而决定少儿英语教学质量的关键是培训机构中的师资。事实上,许多号称加盟全球著名英语教育机构的分支培训学校无论是软硬件设置还是教学质量都和总部相去甚远,充其量不过是挂羊头卖狗肉。

一、少儿英语培训机构的师资现状

由于目前各高校并没有设立针对少儿英语教育的专业,因此少儿英语培训机构的教师学历背景均有很大的差异。归纳起来,少儿英语培训行业的师资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退休的英语教师发挥余热,第二类是兼职的各个高校的教师,第三类是高校英语专业的本科生或研究生。第一类教师虽有较多的英语教学经验,但很多人学英语本身就是半路出家,语音更是不敢恭维,既不是美音,又不是英音,分明是自创的夹杂音,且因为多年来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授课方式不够灵活,较难创造出活跃的授课气氛,由于年龄的原因,普遍容易和学生产生代沟,因此已经逐渐淡出了少儿英语培训市场。第二类兼职教师由于各自本身的背景不同,有来自高职的、一般本科的,也有来自重点高校的,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很难把控。第三类教师普遍年轻充满朝气,易于和学生沟通,科班出身,是培训机构最渴望招揽的,一来招收全职教师比兼职教师的成本要低很多,二来全职教师的排课时间也较灵活,可以更好地服务客户。但这一群体如果是重点高校英语专业毕业的本科生或研究生,往往只把少儿英语培训教师作为一个过渡职业,只待一有机会就另攀高枝,而培训机构是追求回报的赢利型机构,培训教师的成本都是算入运营成本的,绝不会把投资浪费在不稳定的员工身上,更不愿整天提心吊胆,生怕培养成本变成沉没成本,如此一来便形成恶性循环。这类教师感到企业不重视他们,在少儿英语培训机构得不到规范的培训,与自身的职业规划不符,于是此类教师离职率长期偏高,严重影响教学质量的稳定。高职类的英语专业毕业生倒是非常愿意来少儿英语培训机构就业,但是其本身不高的语言水平局限其职业发展性,多数只能负责客服或者课程推广之类的工作。需知良好的师资是一家培训机构最终能否走上良性发展轨道的关键,没有稳定的高质量师资令少儿英语培训机构的管理者倍感头疼。

二、应用型本科商务英语专业发展现状

应用型本科商务英语专业以往的专业发展方向主要是引导学生向经贸方向发展,比如笔者所在的浙江树人大学地处杭州,江浙沪素来以活跃的外向型经济而著称,往年商务英语专业的毕业生有相当一部分去江浙沪二三线城市的小公司或工厂就业,但现如今的外贸业利润下降,受经济形势影响,以往大量接收商务英语毕业生的小型外贸公司和民营企业都在实行人员紧缩战略,需求远不像以前那样大,且应用型本科商务英语专业的毕业生要面临与国际贸易专业的毕业生竞争业务员助理之类的初级岗。高校曾鼓励商务英语专业的毕业生回浙江下面的三线城市考中小学或职业学校的公办教师,但学生并非师范毕业,其语言能力在与重点高校的英语专业学生竞争中并无优势,最后能如愿的实属凤毛麟角。在这种形势下,应用型本科商务英语专业的毕业生变得高不成低不就,如若固守成规,就业面势必日渐狭窄。为了应对这一挑战,应用型本科商务英语专业一直试图调整专业方向来改善职业走向定位不清这一问题,比如向涉外旅游、会展等靠拢,但面临许多现实困难。如国家在教学政策上有严格的规定,商务英语的专业方向是不能与其他专业相同的,盲目转向会使得商务英语专业的毕业生出现语言能力不过关,职业能力无法与旅游管理和会展专业的毕业生相抗衡,最终进入死胡同,这样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要寻觅新的职业方向就显得更困难。

三、应用型本科商务英语专业与少儿英语培训机构师资的相关性

在上述背景下,应用型本科商务英语专业与少儿英语培训机构在先天条件上可谓一拍即合。首先,应用型本科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与前三类师资相比有独特的优势,虽然这些学生自身的语言水平不如重点高校英语专业毕业的本科生或研究生,但其英语水平胜任少儿英语教师已是绰绰有余了,在授课方式和与学生的交流方面,应用型本科的毕业生更趋灵活,年轻的形象深受少儿的欢迎。另外,因为学历背景相对简单,应用型本科的毕业生就业后对培训机构即公司的忠诚度相对较高,有利于解决培训机构师资流动性强这一突出问题。

四、应用型本科商务英语专业与少儿英语培训机构的校企合作

既然应用型本科商务英语专业渴求帮毕业生找到新的就业方向,而少儿英语培训机构又难觅合适的教师,为各取所需实现双赢双方,开展校企合作就顺理成章,可是合作的模式等问题还是值得细究的。

现在的人才培养模式都是为市场需求服务的,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应用型本科商务英语专业的培养计划和课程设置都要做出适当的调整,目标是最终建立一整套完善的少儿英语教育的人才培养机制,使得学生在就业时与培训机构零距离对接,学生实现就业,机构反馈满意。在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时,机构与高校应明确各自的责任,机构是高校的校外实践基地,负责提供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实习的场地和指导教师,而高校应当与少儿英语培训机构合作进行科研,帮助机构解决实际运行时的一些教学难题,派专人负责学生的校外实习,对学生的教学和生活等实行全方位的监管,并时刻与培训机构保持顺畅的沟通。双方要定期开会,就人才培养计划等进行商讨,就合作中出现的问题深入交流并提出解决方案,以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经过充分的市场调研并征求机构的意见,培养计划基本成型。

本科的前两年,教师要引导学生将主要精力花在夯实语言基本功上,对听说读写各方面进行强化训练,尤其是以往不被重视的语音要下大工夫。很多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不遗余力地做各种专业四级考试和专业八级考试的习题以便刷高应试分数,认为取得专业证书就是获取就业的保障,根本不肯花时间练口语,更别说逐个单词进行纠音。这显然是一种误解,证书在就业时固然有一定的作用,但想应聘成功少儿英语培训教师,没有良好的语音和听说能力几乎是不可能的。现在的家长对子女教育都十分重视,带孩子参加少儿英语培训都是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的,相应地对培训教师的要求会提高,他们非常在意中方教师的语音是否标准,说的是英音还是美音,英语口语是够流利,外教是否来自英语是母语的国家,外教语音是否纯正,是否有相关的少儿英语教学经验等,害怕中外教的不标准语音会对自己孩子造成不良的影响,不愿自己的孩子学的是哑巴英语,只懂读写不会听说。正因为少儿对声音很敏感,在英语启蒙阶段的语音就是对教师单纯的模仿,所以少儿英语机构招聘教师的首道门槛就是必须语音正确无误,否则纵然手持专八证书也是无法闯过面试关的。同时为了满足市场多元化的需求,高校要开设如英美文化、儿童英语文学、儿童英语戏剧等课程,据少儿英语培训机构反映,家长对培训课程的要求已经不仅仅停留在语言学习层面,希望通过培训机构的学习,孩子不仅能提高英语语言技能,还能相应地提升英语的人文素养,了解英美文化,并亲身参与文化体验活动,为长大留学时更快地融入英语文化氛围打下坚实的基础。这就要求少儿英语教师熟悉英美各种节日习俗等,有跨文化教学的意识,在教学环节中设计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感知异国文化的活动。既然是向教学转向,应用型本科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必须加入一定量的教育心理学、儿童行为学等知识,并在课内开展教学技能培训,反复向学生强调少儿群体的特殊性,必须有足够的爱心和耐心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突发状况,也可组织学生试讲,使学生掌握撰写少儿英语教案等基本技能,导入、课文展开、重点答疑等各环节要条理清晰,或者干脆组织学生在后两年考教学资格证。各课程的考核方式并不一定要采取传统的笔试形式,可以增大口语比重,或者让学生备课后当场演示,教师作为考官打分进行实战模拟。课余学生还可学唱脍炙人口的儿童英文歌曲,观看经典的英语原版动画片,练习惟妙惟肖地讲解儿童英文故事,学着编排儿童英语舞台剧,凡此种种,都是为了将来更好地吸引少儿这个群体,授课方式上可以更形象生动,毕竟少儿有独特的身心发展规律,他们有强烈的好奇心,卓越的模仿能力,但厌烦重复机械的记忆,如果对少儿使用成人化的教学模式,不断让他们背诵记忆单词词组句型等,只会扼杀他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最终使少儿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要让学生在有目的的交际活动中自然而然地获得运用语言的能力,采取交际化的授课方式就需要上述多种手段的配合使用,需要少儿英语教师多才多艺。但这并不等同于培养幼儿教师,因为少儿英语培训教师的工作远比幼师复杂,它是必须建立在英语的专业素质基础上的,而幼师对外语能力没有高要求。另外,从某种意义上讲,少儿英语培训机构需要的不仅是教学过硬的老师,更希望找到留得住学生有课程推广意识的老师。此外,担任少儿英语培训机构的中方教师需要和外教沟通,帮助其克服中西文化差异,以期在教学中与之默契配合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需要和特殊年龄段的学生沟通,掌握他们的喜好,了解他们的课堂感受,需要和家长交流,向家长阐述自己的教学理念,寻求家长的支持,以期达到家长的教学期望值,许多时候甚至要充当外教和家长之间的桥梁,这些无不对培训教师的沟通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应付如此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绝不轻松。高校在课堂教学和课外生活中要开展一些活动如英语辩论比赛、英语角,为学生创造机会当展会志愿者等,锻炼学生的沟通能力,以便日后胜任工作。

除了校内的配合工作外,校外到企业内实习是校企合作能否成功的重要一环。学生在前两年的暑假可以申请在少儿英语培训机构当助教或者客服,熟悉机构的整体运作,了解企业的文化,后两年学习了专业课程后,申请当初级班的教师,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培训机构对人才的要求,对比自身找出缺陷取长补短,使回校后的学习更有的放矢。另外,寒暑假是所有少儿培训机构的高峰时段,学生的实习可以使培训机构不必再社会上招募无任何相关经验的暑期临时工,对机构来说,节约了金钱和时间成本,教学质量又有一定的保证。通过对实习学生的考量和观察,培训机构能提前锁定合适的人才,而学生因为做充分的就业准备,可能尚未毕业就已经和培训机构达成就业意向。即使不能如愿提前就业,学生再去类似机构应聘也会更从容,有丰富实习经验的简历无疑会更吸引其他机构的目光。高校通过学生的实习和企业的反馈不断总结经验,修改培养计划,塑造出更快适应少儿英语培训市场的人才。

双语培训毕业总结范文5

关键词:涉外工程;交通工程国际班;双语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2-0146-02

在国家“走出去”战略驱动下,我国海外工程投资额和新签合同额逐年攀升。2013年,我国共完成海外工程额1370亿美元,同比增长18%,新签合同额1720亿美元,同比增长10%。我国企业的海外扩张急需既懂专业知识,又具备英语环境下从事相关工作能力的双语复合型人才。长安大学公路学院已于2008年起开始招收“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国际班)”。为进一步促进国家“走出去”战略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行业的落实,我院于2014年新设了“交通工程(国际班)”专业,并于同年招生两个班共计68名学生。本文将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团队建设及专业特色培养环节等方面介绍该专业开设两年以来的人才培养实践,并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一、培养目标

与其他开设交通工程专业的高校不同,长安大学交通工程(国际班)是为适应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行业海外扩张需求而精心打造的创新型专业方向。在学生培养方面,既要强化英语学习,又要夯实学生的交通工程专业知识功底,并通过增加与国际工程相关的特色课程(外资贷款项目建设管理实务、国际工程应用写作、国际交流实践课程等),最终培养学生成为“中国公司的国际工程专家”和“外国公司的中国项目专家”。

二、课程设置

该专业涉及课程可分为四类: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环节,总学分173个,总学时达到2566。具体学时分配见表1。

在公共基础课中,除了工科学生必备的综合英语、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及土木工程制图等基础课程外,还增加了英语高级口语(60学时)、国际工程应用写作(双语,60学时)及工程美学导论(30学时)等特色课程,力求在大一时夯实学生的英语基础,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做好准备。在专业基础课中,增加了特色课程外资贷款项目建设管理实务(双语,60学时)。该课程由具有丰富外资贷款项目管理经验的资深教师授课,使学生对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以及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贷款项目的建设程序和管理惯例有充分了解,掌握项目管理过程中必需的实务技能。所有专业课程均使用双语授课,作业以及考试均以全英文方式进行。在教材选择上,广泛使用国内出版的优秀双语教材及英文原版教材,同时结合任课教师编写的案列分析,使学生尽可能多地掌握与国际工程实践接轨的实用技能和专业知识。此外,除了交通工程专业必学的交通工程学、交通规划、交通设计等课程外,还将公路学院的王牌课程桥梁工程和隧道工程等列为必修课,以解决交通工程专业略有些“偏软”的问题,使学生未来的就业面更广[1]。本专业尤其重视学生的实践环节,每门专业课均安排了至少一周时间的课程设计或实习,使学生在工程实践中进一步深化对专业知识的理解。

三、教学团队建设

国内推行双语教学最大的困难之一是教学团队建设。合格的双语课程授课教师既要有扎实的英语功底,又要掌握双语教学的特点,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工程实践经验。交通工程(国际班)的教学团队主要包含三部分教师。

1.有海外留学背景的青年教师。为支撑国际班的教学工作,长安大学公路学院自2008年起成立了“创新性人才教育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并于同年开始引进海归博士,专门负责国际班的双语教学工作。截止到2016年,中心共引进来自美国、英国、新加坡、新西兰及日本等海外名校的博士20余名,专业涵盖道路工程、桥梁工程、交通工程、工程管理及统计学等,主要负责公路学院“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国际班)”专业和“交通工程(国际班)”专业的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他们的加入有力地保障了双语授课的顺利开展,同时可以将海外最新的专业知识和研究方向第一时间介绍给学生,培养学生国际化的思考方式。

2.经过双语教学培训的骨干教师30余名。为进一步充实教学团队,公路学院遴选了30余名教学成果突出的骨干教师分批次前往香港理工大学接受双语授课技能的培训。通过直接进入课堂听课、接受香港理工大学教师培训指导等方式,强化英语教学能力,并全面深入地学习双语授课技能,打造独具特色的双语教学平台。

3.海外名校特聘教授。除以上教师外,本专业还聘请了三位已在海外名校取得“终身教授”职位的著名学者为特聘教授,包括美国佐治亚理工大学的蔡宜长教授(“长江学者”讲座教授)、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的张占民教授(陕西省“百人计划”特聘教授)以及美国密歇根理工大学的尤占平教授(“长江学者”教授),全面推行国际化教育。

四、专业特色培养环节

为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双语教学成果,交通工程(国际班)设立了两个有专业特色的培养环节:全浸入式英语夏令营和全英文毕业设计/论文。

1.全浸入式英语夏令营。全浸入式英语夏令营由长安大学、香港理工大学于2012年共同发起,每年暑假举办,为期两周。截止到2015年,已成功举办过三届,累计培训学生近400人。每年的夏令营均邀请30名左右的国际志愿者师生(志愿者来自香港理工大学、英国考文垂大学、牛津大学等知名学府),在长安大学本部校区开展封闭式全英文环境下的口语培训、主题讨论与演讲、话剧培训与表演、主题观摩等互动式英语教学活动。通过这些活动,锻炼了学生的英语应用与表达能力,加深了学生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了解,进一步拓展了学生的国际视野,以满足公路交通行业持续增长的国际化人才培养要求。

2.全英文毕业设计/论文。作为双语教学的延续及双语教学成果的检验,大四下学期的全英文毕业设计/论文是学生实践环节的重头戏。一般在大四上学期结束前一周举行毕业设计动员大会,同时给每位学生发放由导师编写的毕业设计任务书;大四下学期开学第二周学生应提交毕业设计开题报告,并由导师评分,提出修改意见。学生每两周应提交双周备忘录并交由导师签字,总结这两周的工作进展,并对下两周工作做出规划。一般在4月下旬或5月上旬举行预答辩,检验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完成情况,并由答辩小组进行打分。学生应在6月初提交毕业论文初稿,由各评审小组进行审核,6月中旬举行正式毕业答辩。毕业答辩不合格的学生,将参与6月下旬的补充答辩。学生若选择做设计类课题,应提交20000字以上的全英文设计说明和不少于20张设计图纸;若选择做论文类课题,应提交30000字以上全英文论文和由导师指定的20张工程样图。每位学生的论文均应在Turnitin批改系统中做重复率检验和语法检查,整体重复率高于30%视为不合格。

五、问题探讨

经过近8年“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国际班)”和近2年“交通工程(国际班)”的人才培养实践,笔者认为我院双语教学仍存在一些问题。(1)缺少与双语教学模式相适应的优秀教材。一方面,目前仍有不少双语课程缺乏合适的英文教材。虽然原版英文教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这一问题,但全面采用原版英文教材会给学生带来较大的经济压力,也不符合我国的教学特点和教学要求[2]。另一方面,本专业开设的一些特色课程目前并无对应教材,例如外资贷款项目建设管理实务。为解决这一问题,中心已从去年开始组织优秀教师编写符合我国双语教学实际需求的英文教材,第一批教材有望于明年正式投入使用。(2)双语课程体系有待完善。本专业多门双语课程开设时间并不长,与课程本身配套的双语PPT、英文习题集、英文试题库、课程录像等仍不完善。此外,在目前国内多所高校开始尝试在线课程的情况下,本专业也应尽快组织骨干教师,将部分精品双语课程制作成在线课程,一方面有助于学生课后进一步巩固学习效果,另一方面也可以加强本专业的行业影响力,促进专业发展。

师资力量仍有待加强。本专业授课教师以海归博士为主。这些青年教师专业能力突出、英文基础扎实、责任心强,但毕竟缺乏足够的教学经验,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双语教学的效果。针对这一问题,中心从去年年初开始,搭建教学平台,加大了海归青年教师与教学经验丰富的资深教授之间的联系,针对每门课程组织教学小组,力求尽快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双语培训毕业总结范文6

关键词: 五年制高职双外语教学教学课改

打破传统模式,以市场就业为导向,我校针对五年制大专生群体,在花大力气培养其专业技能的同时,大胆而创新性地以校内专业教材校改的形式,对其实施专业技能配套的对口专业英语、日语双语种特色教学模式,目的在于放眼利用地区优势中关于苏、锡、常高新技术产业区对口人才紧缺这一资源优势,开阔性地培养先进欧美日外

资企业急需的复合型人才,帮助学生成功就业。通过多次实践证明,我校的该教学创新模式意义重大。

1.我校对五年制大专生群体实施双外语教学改革的背景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经济全球化和世界一体化的进程的日益加强,急需一批既懂外语又有专业知识的高素质人才。通过长期的观察研究和学生就业情况的分析总结,我校领导找到了增强我校应届毕业生成功就业的突破点。分析指出,当今社会比较普遍的现象是高校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高素质毕业生对社会的经济发展来讲,固然有不可或缺的地位,但此类大学毕业生,往往存在文化教育素质水平较高,但是技术性动手能力差强人意的缺憾。尤其是近几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常遭遇“滑铁卢”,“毕业=失业”现象十分突出。从社会学和劳动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其内在原因,可以归为我国本科毕业生的供给量过快,虽未达到过剩,但从需求来看,本科毕业生的劳动力市场吸收能力已经很有限。实际上,整个劳动力市场的吞容量并不小,提供的就业岗位不少,就单以与我校有着长期毕业生就业合作,并且坚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并举的无锡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例,该区提供的就业机会就多达10万,其中欧美、日资企业提供的岗位占相当大比重。和应届本科毕业生在这些领域求职多次碰壁而归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拥有专业知识的我校专科毕业生,却能在新区众多就业岗位的推荐上占领优势。而我校最终能成功推荐毕业生入主新区工业园的事实证明,复合型技能人才更多地成为了人才需求重点,毕业生想成功地入主新区职场,除了有过硬的专业技能型知识外,具备其他一些相关技能,比如说专业性语言能力通关,才能为就业“筹码”锦上添花。

语言不仅是人思维的基本工具,在实践中,它更多地成为了一种知识、思想和文化的载体。高校高等教育把语言学作为重要课程来学习,已可以充分证明语言掌握能力的重要性。而我校看准了大学本科毕业生大多只求过语言等级而死背单词语法,对工作中真正需要接触运用和掌握的专业性对口语言能力却相当欠缺的普遍现象,以此作为突破口,在我校加强实施专业性语言教学,增加专科毕业生的就业武器。长期以来,我校通过开设日、英等多语种教学,并以教材校内专业校改的形式,使之与本校的特色专业技能学习相结合,实施配套教学。最终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打好牢固基础,成功地帮助广大毕业生在就业场上立于不败之地。在此可以说明的是,在苏锡常的新兴工业园区,不仅有欧美企业,还有众多日资企业,在日资企业中,中高层管理人员和核心技术人员多为日籍,很多技术资料、文件也为日文,如果学生仅仅懂得英文,那么在没有翻译的情况下与日方人员进行现场交流就是难题,下发的资料也无法阅读了解。而我校相关专业毕业学生不但成功地掌握了英语沟通能力,而且有一定的日语阅读、会话能力,可以直接与日方人员沟通,提高工作效率,从而为自身发展带来更大的上升空间,所以学校决定在五年制高职中开展专业性日语英语知识双教学模式,其目的和成效是显而易见的。

2.我校实施双外语教学改革的其他优势

(1)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通过试行双外语教学,学生首先对英语、日语的学习产生了兴趣,都自觉利用起课上的授课间隙和课后自修自习的时间来学习。更好的现象是课后大多数学生会在课后用所学知识开展简单的会话交流,以此巩固所学,并现学现用。调查结果解释了这一现象,95%以上的学生均认为双外语教学对自身发展有好处,而该想法成为了其自主自觉自助学习的动力来源。通过意见反馈,对于英语、日语结合的教学法,学生评价较高。学期结束时,95%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语言水平有较大的提高,对自己的学习和未来就业信心倍增。

(2)进一步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

双外语教学本身就为教师提出了新挑战,无论年龄大小,不具备一定的实力难以胜任该工作。所以,开展双语教学也极大地调动了教师学习的积极性,我校多名教师自觉参加相关培训,认真备课、写教案、制作多媒体课件。

(3)开发和完善了教学课件,帮助学校建立新的考核标准。

目前,在大专教学实践中,还没有一套成熟、适用的教材。我校对此自编了一套与专业技能知识相配套的语言学习教材,制作了相关课程的教案,并不断在实际应用中加以改进。

同时,为评价双外语教学成效,我校相应地改革了以往的考核标准,无论对教师还是学生,在考核中都加入了双外语教学的内容。

3.教改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障碍

(1)缺乏交流环境。

因为非母语环境,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在日语、英语口语教学中应增加语言知识的内涵和外延,培养学生语言输入的自主意识和通过各种渠道以各种方式获得语言知识的能力。不能因为缺乏真实的交际环境和意图,而使学生不开口,造成教师唱“独角戏”的局面,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2)使用范围有限。

日语是小语种,不是日常交流的语言工具,所以日语的使用范围相当有限。交际机会少就成了学生学习中必然会遇到的栅栏,仅通过激发学生欲望,活跃课堂气氛,并不能真正帮助学生克服日语语序和英语、中文不一致的困难,更多的需要教师采用扩大知识等途径,传授必要的课内外专业技术知识词汇,才能为其后的毕业就业创造更多机会。

(3)重视程度须再加强。

外语教学要培养的不是书面型人才,而更多的应是交际型人才,口语课应该是一门重要的课程。但我校的双外语课程设置都是以精读为主,口语为辅,口语课时安排较少,而且仅在3、4年级开设,时间紧凑。由于口语课课时分配少,学生练习口语的机会就少,这对学生用日语的交际能力和水平造成直接影响。

(4)教学方法陈旧。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传统教学法就是老师讲、学生听,教师注重语言知识的传授和语言结构的分析,通常是先输入词汇、句型、语法、表达方法,然后反复跟读、模仿、背诵。这种训练在教学初可以起到打基础的作用,但因教学内容缺乏实际情景与真实性,学生能写不能说,忽视了外语教学的特色,很难真正起到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作用。对学习能力的调查发现,在传统的死记硬背教学下,25%的学生感到学起来比较轻松,55%的学生觉得学起来会有负担,20%的学生表示学起来较有困难。

4.可待解决的方法

(1)定向培养法。

以往专科毕业生在校期间偏重专业技能知识培养,辅以普通高校的“学科”教育,接受的是名副其实的“粗略概括式”本科教育。直接导致毕业面临就业时专科学生和本科学生相比,光有动手能力,语言、文化等后备力量欠缺,就业能力不足,难以符合企业要求。通过教育计划定向,我校职业教育意在使学生获得在某一特定职业或某类职业中工作所需的实用技术、专门技能、外语语言能力和态度。按企业所需岗位设专业,以职业能力要求设置专业课程和专业性外语语种培训,强调针对性与实用性。举例来说,我校开设的专门针对机械图纸类的专业日语和专业英语教学,成果就十分明显,校内从国外引入的先进技术设备操作上接触到的日英操作规则和提示,学生皆可以自行掌握。而从已经在厂工作和实习的学生处得到的信息反馈亦是如此,掌握语言给他们带来的直接好处是省去了四处打听,以及和外商领导鸡同鸭讲的麻烦,同时也能给自己的形象加不少分。

(2)多媒体教学法。

开设视听课,通过电视录像给学生传递生动的语言信息和语言环境,让学生进入特定的语言环境。口语与视听相结合的外语教学手段具有传统的口语课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它不仅使学生能亲耳听到人们在特定场合进行的言语交际,还能亲眼看到他们进行的各种具有某种文化特征的非言语交际,以及各种不同的交际背景。运用和扩展通过视听接受的语言,从而达到掌握和运用语言的目的。建议的做法,可以在英、日语言学习有了一定根基的基础上,在课上增加情境教学,让学生模拟工厂同事交流、模拟面试问答等从而提高外语学习效果,增加学生就业筹码。

(3)及时反馈学生信息。

强化双语教学效果,不能仅仅局限在课堂之上,而要全方位地拓展教学空间,组织学生开展相关技能训练结合语言环境培养的课外活动,定期以个别座谈的形式,反馈有关信息,传授学习方法,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调整课堂的教学进度。

5.结语

专科生在我国接受的一般是高等职业教育,这种教育以传授技术知识为主,注重手工技能,高等职业教育属于职业性教育,以高技能人才为培养目标。我校针对本地区性资源优势中外企公司的强大劳动力、吸收力及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情况,通过长期的教学课改,培养出了一批批学生,他们能凭借其综合能力在生产和服务等工作领域走在前沿,能熟练掌握专门知识技术,具备精湛的操作技能,并在工作实践中能够运用自身的语言能力解决关键技术和工艺的操作性难题。从长期的实践来看,我校这方面的成果是显而易见的,但是配套专业技能展开的专业双外语教学课改这个课题,我们还要边学习、边实践、边研究、边交流,及时总结经验改进不足,它是一个认识和再认识的过程,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努力。

参考文献:

[1]蒋祖康.第二语言习得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双语培训毕业总结范文7

[关键词]高考改革 英语专业师范生 就业

[作者简介]许立红(1966- ),女,四川成都人,成都大学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化、小学英语教育以及翻译理论与实践。(四川 成都 610016)

[中图分类号]G6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4-0186-02

我国高考改革历来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对社会各方影响深远。作为中国基础教育的指挥棒,高考的细微变化,牵一发而动全局,也影响着师范英语专业学生的就业形势。

一、新一轮高考英语考试改革

在教育部出台的《关于2013年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意见》(2013年1月)文件指导下,2013年年底以来,全国各省陆续出台了高考改革新方案,这些省份不约而同地把重点集中在英语考试改革上,根据现有已公布的消息,高考英语改革主要分为三个方向:一是不再考英语,如在江苏,英语考试将退出高考舞台,开始实行一年两考,不再计入总分,而是以等级形式计入高考成绩;二是仍保留英语考试且分值不变,只对考试题型进行调整;三是降低英语分值,尤以北京的政策为风向标。北京市教委的《2014―2016年高考高招改革框架方案》(征求意见稿)中指出,将降低英语学科分数在高考招生中的权重,实行社会化考试,一年两考。学生可多次参加,按最好成绩计入高考总分,成绩3年内有效。英语分数从150分调整为100分,比过去减少50分。

这些改革措施体现了三大目标价值取向:

第一,减轻学生负担。高考英语改革,就是要通过试卷结构调整和试卷分值的变化及招生方式的更加合理化,给全社会释放一个明确的信号,让全社会从关键性的考试变化中看到此次改革的决心和目标,从而建立家长、孩子以及教师的信心,在各个环节为孩子松绑,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让学生去学习真正感兴趣的内容,也为家长减轻精神压力和经济负担。

第二,应试英语向应用英语转型。改革开放以来,为适应学习西方文化和先进技术的需要,“英语热”一浪高过一浪,英语承载了过多的选拔功能,不是出于真实的需要,而是为了考试和选拔而学英语,这也带来了许多不必要的资源消耗。这次高考改革的一个方向就是要降低英语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让英语回归到一种 “有用的语言工具”的本质,让真正有需要的人去专业学习,允许大多数人只是基本了解,这才是外语教育的应有定位。而应用英语就是要将关注点从单词、句型向口语、听力等技能学习向综合素质教育转移,某种程度上这也加强了英语教学。

第三,考试社会化,一年多考。外语不再参与统一高考,而是由学生自主选择考试时间和次数,增强学生的选择权,并使外语成绩的表达和使用更加趋于科学、合理。从世界很多国家的情况来看,政府退出考试行业,转由中介机构来经营,已成为一个大趋势。考试正在进入市场化、产业化、民间化和多元化阶段。同时,考试社会化还能在高考和高中教育之间建立一道屏障,使高中教育不致过多受高考干扰,消弭择校的不良之风和应试教育流毒存在的土壤,素质教育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二、高考英语考试改革对师范英语专业学生就业的影响

(一)对用人单位的影响

1.高中学校将减少招聘英语老师。由于英语分值降低,一些高中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完全可能降低对英语的重视程度,也可能会压缩英语课的课时,甚至出现不教、少教的现象。现有英语教师有富余,将面临转岗、下岗,有的高中学校可能会暂停或中止新进英语老师的用人计划。实行社会化考试后,一年多考,学生可以在高一到高三的任何一年参加英语考试,高中第二和第三年的教师就有可能失业。

2.社会培训机构对英语培训人才的需求可能变化不大。针对新高考改革,社会培训机构会调整培训项目,如增加语文培训的项目。除少数省份以外,大多数省份仍然把英语作为三大必考主科之一,考试培训需求应该变化不大,随之对师范英语专业毕业生的需求计划也不会大起大落。

3.社会考试机构会增加招聘人数。从现实来看,高考英语考试社会化可能仍会交由原来的考试中心或考试研究院来承担,这些机构由于考试业务增加,需要招收更多的英语人才。

(二)对高师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课程体系与能力训练内容及方式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高考英语考试改革将带来高中,甚至整个基础教育体系学校英语教学方式的变革,聋哑式英语将不复存在,这对高师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都提出了全新的要求,直接影响着高师英语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更带来专业能力训练内容以及方式的改革,高师人才培养将重点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不适应社会需要的毕业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更加无所适从。

三、应对策略

近年来,我国进入了大学毕业生高峰期,就业率一直不尽如人意。面对着用人单位可能的大幅缩减用人计划,师范类院校以及英语专业毕业生未雨绸缪,积极寻求应对之策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分类培养,重点打造精品英语教育专业

为了解决就业市场对教育人员需求量减少的问题,高师院校可以在高年级按照学生就业意向和个人兴趣,分别开设不同方向的选修课程,分班分层次进行教学。虽然英语教育专业的目标定位是教育领域,但是在供大于求的现实中,应适当拓宽毕业生的就业面,培养一专多能或多专多能的英语复合型人才。对于愿意从事教师职业的学生,专门开设教育课程,打造精品师范教育班级;对于希望从事其他行业的学生,开设与英语相关的选修课程,如商务英语、秘书英语、外贸英语或法律英语等,为学生广开就业门路创造便利条件。

(二)重视实践性课程,强化实习实训力度

高师院校的定位,虽然在形式上不是职业技术类院校,但是在理念上应该借鉴职业技术类院校的办学方式,更注重实践性,培养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和教学能力。对于将从事英语教学工作的学生班级,应把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落实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构建高素质应用人才的全程实践教学体系,安排1~4学期进行教学见习,学生提早进入角色关注阶段,通过观摩了解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安排第5学期进行综合实习,该阶段主要是学生的主体性实践,进行教材研究,说课和试讲锻炼,进入专业角色体验阶段;第6学期开设教学技能实训与检测课程,学生进入专业角色训练阶段;第7学期进行毕业实习,这一阶段是专业角色更新阶段,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全面体验如何应用教育教学理论,通过反思获得成长。

(三)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提高学生教学能力的指导和培养

高师院校的“双师型”教师指的是既能胜任大学教学也能胜任中小学教学的教师,其目的是使大学教师通过中小学教学的实践,能够更好地指导大学生在中小学工作。目前,高校的很多教师在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工作,他们除了教授相关的理论课程之外,大多不了解中小学的教育教学以及改革情况,造成了大学课堂教学与中小学的教育改革脱节,大学教师所讲授的高深理论不能很好地解决中小学实践中的难题。为此,高师院校应创造条件使更多的教师常规性地进入中小学,参与中小学的教育教学与教研科研工作,成为基础教育的内行,熟悉中小学的教育教学工作,成为合格的“双师型”教师,这样才可能有能力指导与训练大学生具备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能力。因此,培养一支数量大、质量高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就业能力具有不可或缺的现实意义。

(四)更新就业理念,提高就业核心竞争力

1.端正心态,转变就业理念。师范院校应鼓励学生端正心态,改变就业理念。目前,一线城市的教师需求基本趋于饱和,相比之下,二、三线城市和西部地区却面临师资匮乏的境况。大学生降低要求到二、三线城市或西部农村地区就业可以避免“毕业即失业”的情况,同时也能为国家英语教育做出贡献。

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理念,把第一职业作为选择理想职业的必要过程,关注第一职业对自己职业发展的磨炼并进行反思,降低第一次就业的难度,获得择业的资本,为未来发展打下基础。另外,毕业生还应摒弃眼高手低、盲目攀比的就业观念,破除旧的世俗偏见,多渠道就业。

2.培养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高师院校英语专业的学生必须了解就业的现实情况,清楚社会对英语人才的要求,分析自己的学识和个性特点,提前做好职业规划,在高年级就选定专业方向,并按照职业规划进行相应的理论学习和实践能力培养。如希望从事商业工作的学生可以选择商务类的选修课程,拓展知识面,成为英语类复合型人才;希望从事教育工作的学生应该在学校的见习、实习活动之外,利用假期,主动参加相关的教学活动,如做家教或代课,争取到培训机构实践等。除此之外,还应注重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和综合业务能力,如心理素质、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班级管理能力、少先队活动的组织能力和双语教学能力等。

(五)搭建订单式培养渠道,按需培养英语人才

1.搭建订单式人才培养渠道,与用人单位无缝对接。可以借鉴经济领域人才培养的模式,与相关用人单位特别是培训机构,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第一种方式,与各类用人单位合作,建立大量的实习基地,使学生有机会从入学伊始便到用人单位观摩,逐渐担任班主任,直至登上讲台,在此期间有机会熟悉用人单位的工作环境、职场文化,体验不同岗位的要求。等到毕业之时,基本上能够胜任该单位的工作要求。第二种方式是与用人单位签订用工协议,用人单位参与讨论师范院校的课程设置,明确提出用人标准和技能要求,师范院校据此定向培养学生。

2.针对需要,加强对学生专业成长指导。指导教师向学生介绍学科专业的特点、行业发展动态、社会需求及就业新形式,在特殊时期多与在校学生沟通,帮助学生排解忧虑,进行心理抚慰。

3.开展有效的面试指导。目前,用人单位在招聘时,除了书面考试之外,还会安排面试、说课或试讲类考核。大学生对于书面考试比较擅长,面试环节等往往比较薄弱。师范院校应多创造条件,提供模拟面试场景,开展有效的面试指导,帮助学生克服怯场和恐惧心理,取得良好的面试效果。

不论就业形势如何严峻,就业前景始终都是由人才培养质量即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决定的。这就需要高师英语专业的办学主管部门和学生能够真正认清形势,调整办学与发展目标,根据专业性质和自身特点,结合社会需求,确定适合的就业目标并为之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高东洋.从师范类英语专业毕业生现状看英语专业教学改革[J].淮坊学院学报,2006(7).

双语培训毕业总结范文8

努力实践科学发展观 做好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工作

[摘 要]本文根据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和实际情况, 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角度, 阐述了大力推进高职教育教学改革, 特别是高职院校实行产学研相结合的具体做法。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高职院校 产学研结合

一、树立科学发展观, 大力推进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十一五”规划建议最鲜明的特点。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现代化建设始终要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 也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始终要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广大教育工作者要进一步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 不断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 把科学发展观贯穿到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全过程, 落实到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不断改进工作的思路、重点和措施, 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十五”期间, 在科教兴国战略的有力推动下, 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2005 年, 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校生总规模超过2300 万人,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1% , 进入国际公认的大众化发展阶段。2006 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报名人数多达950 万名, 全国高校招生计划为530 万, 创下了新的历史记录。高等职业教育得到高度重视, 招生规模超过本科。国务院先后两次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 明确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发展职业教育对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促进就业再就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至关重要。我们必须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加快建设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满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需要的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概括起来应首先做好以下几点:第一、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形成多元化办学格局。高职院校不能脱离行业和企业孤立地办学, 企业和行业也需要高职院校提供智力和技术方面的支持。高职院校要面向市场, 充分发挥企业和行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 推动高职院校办学体制改革与创新。第二、以就业为导向, 提高高职院校办学水平和质量。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 紧密结合生产服务一线对人才的要求, 使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教材、学习安排等适应企业和社会的需求。第三、深化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 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突出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抓好以敬业和诚信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 推进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第四、积极探索进行深层次的产学结合, 实行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 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开展“订单式”培养, 建立学生顶岗实习制度, 加快建立弹性学习制度, 积极完善学分制。

二、落实科学发展观, 推进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工作产学研结合是高职院校改革和发展的必由之路。实行产学研结合, 推进科技创新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使命, 是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内在需要, 也是办好高等职业教育的正确途径。产学研结合促进了学校和企业在教学、科研及生产方面的紧密合作, 有利于双方在互利互惠原则基础上, 优势互补, 共同发展。实行产学研结合, 能充分利用企业在人力、物力资源方面的优势, 优化育人过程, 提高教育质量。产学研结合是培养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反映了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产学研结合还是解决制约高职院校发展中不利因素的根本措施。目前高职院校发展中普遍存在着资金投入不足, 办学场所设施缺乏, 教师队伍素质不高,“双师型”教师匮乏, 缺少稳定的实训基地, 人才培养模式和手段落后, 教育质量不高, 毕业生就业困难等问题。实行产学研结合, 学校可以充分利用企业的生产车间、经营场地和生产设备对学生开展生产实习教学。教师也可以到企业进行专业实践, 直接参与到企业的技术攻关或产品研发中, 极大地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实行产学研结合, 使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过程中, 促进了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 有效地提高了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是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问题。产学研合作可以使企业直接了解毕业生的思想品德、业务能力状况, 技能好、敬业的学生容易实现“预就业”, 有利于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学生由于普遍在技术技能和职业素质方面得到提高, 无形中提高了就业竞争力。高职院校只有加强与企业的合作, 才能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 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 企业只有参与学校人才培养过程,才能有效地实现与学校教育的对接, 获得适合自己需要的高素质的人才。校企双方共同的需求, 是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的动力源泉。双方通过协议的形式, 建立起相互依存, 共同发展的合作关系, 达到“双赢”的目的。针对行业特点, 我们学校最近几年就“2+ 1”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这是一种双向参与, 分段培养的教育模式, 即在三年的教学中, 两年时间在校内学习, 一年时间在企业进行实习锻炼。校内教学以理论学习为主, 并辅之以必要的实验、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 学生在企业的一年实习时间以顶岗实习为主, 同时学习部分专业课, 并努力结合生产实际选择毕业设计题目, 并在学校、企业指导老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我们认为这种模式是建设类高职院校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建立产学研结合的互动机制和运行机制。所谓互动机制, 就是要充分调动校企双方合作办学的积极性, 建立起以“互利互惠, 优势互补, 利益共享, 风险共担”为基础的, 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所谓运行机制, 就是要建立起保证学校教学科研活动和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顺畅、有效运转的机制, 将教学、科研、生产有机地结合起来。校企合作双方要认真签定合作办学协议, 制定必要的规章制度。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及相关责任, 保证产学研合作教育健康、有序的进行。深化教学改革, 构建适应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根据行业发展和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 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 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搞好课程开发,完善实践性教学环节, 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的教育资源, 加强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坚持“双证书”制度, 积极探索专业教学与职业资格鉴定相衔接的教学模式, 形成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的运行机制, 构筑产学研结合培养人才的操作平台。三、实践科学发展观, 将产学研结合工作做出特色1、产学研结合的形式成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聘请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参加专业设计, 校、企共同根据行业标准或行业要求, 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和人才培养目标。比如机电工程系就积极主动咨询各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专家, 对2005 级各专业教学计划重新制定和调整, 力图使调整后的教学计划能更符合社会和企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学院利用自身的技术力量和教学条件解决企业的技术难题, 开发新产品、新技术, 培训企业员工, 并依靠企业的有利条件建设专业校外实训基地, 让学生到企业顶岗训练, 使学生提前进入就业环境, 提高了学生的就业适应性和职业素质, 有效地缩短适应就业岗位的时间, 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同时也积极创造条件, 让教师去企业、科研机构锻炼。有条件的教师可以直接考取注册工程师(如结构师、建筑师、设备师)等, 此外教师也可以同时申报教师系列和工程系列的职称, 促进教师“双师型”素质整体结构的全面提高与优化。近几年我系分别派遣多名教师专职到设计部门及生产第一线挂职锻炼, 既提高了教师的业务素质和实际工作水平, 又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目前我系“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已达64%。2、实施“双证书”培养制度在产学结合教育中, 全面实行“双证书”制度教育, 尤其重视对学生实操技能水平的考核。机电工程系要求学生除参加学校统一组织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证书、英语应用能力考试、计算机应用等级证书考试、计算机辅助设计绘图员证(中级) 考试外, 还积极在学生中开展多种技能等级证书的培训和考核工作, 比如电工、施工员、材料员, 安全员等技能等级证书, 参加考证的学生一证拥有率达100% , 有的学生甚至考取3 到4 个技能等级证, 这就极大增强了我系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至2006 年7 月中旬止,我系2006 届毕业生就业率已达90% , 在全校名利前茅, 同时也为学校今后的发展, 扩大学校的知名度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3、通过实验室、实训场“固本强基”的建设, 为教学、科研、生产服务打下良好的基础近年来, 我系从各专业的培养目标考虑, 根据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中不同企业的现状以及我校的实际情况, 各专业校内实训基地与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并举, 建立并健全一批与工程实际紧密结合, 职业技能培训功能强, 高新技术应用功能强, 仿真学生毕业后顶岗工作实际环境, 与工程实际结合紧密并可承担相应的生产任务、科研项目的教学实训基地。我系“建筑电气技术与设备”专业2006 年获得学院批准正式成为校级示范性试点专业, 与该专业相关的实训基地在近几年精心建设的基础上, 又有了较大的发展, 无论在实验室、实训场的种类、环境、规模以及设备等方面, 均发生了质的飞跃。目前, 我系共拥有学院污水处理厂、环境监测实验室、水力学实验室、电工、电子实验室、电仪、电拖实验室、计算机控制实训室、楼宇智能化技术实训室、电子技术应用实训室、钳工实训室、电工考试实训室、给排水实训室以及多个语言实验室和计算机室等。这些实验室、实训场的设计已经基本上可以全部满足我系各专业校内各种实验、实训的要求。为了增强我系实验室, 实训场为科研、生产、工程实际服务的功能, 我系改变过去实验室, 实训场建设资金分散使用, 设备购买不分重点, 全面开花的思想, 而是经论证, 选准“突破口”, 以项目建设为目标, 集中资金将项目一个一个建设好。我系确定环境监测实验室、学院污水处理厂、楼宇智能化技术实训室和给排水实训室作为重点的建设项目, 基本上按一年完成一个项目的思路, 使这几个实验室、实训场的环境、规模、设备上了一个更高的档次。现在的学院污水处理厂设备总投资为43 万多元, 通过实训使学生熟悉整个污水厂的水处理流程, 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污水厂的运行操作能力, 具有能真正承担起污水厂的运行管理工作的能力。电工考证实训室可作为建筑设备、楼宇智能化、物业管理等相关专业学生进行电机控制线路安装调试实训、常用照明线路安装实训、低压电气设备安装、运行与维修的操作技能实训。实训室根据国家职业技能(电工) 鉴定的有关要求, 具备维修电工职业资格等级考证的培训和鉴定考核。通过专业实训, 使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电气设备线路安装和故障维修实践能力、技术协调能力等方面都有一定的提高, 并可通过专业等级考核, 获取相关的电工职业资格证书, 为学生毕业后能更快适应技术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4、遵循互惠互利原则, 主动出击, 寻求与科研, 企业单位的真诚合作根据人才培养的要求, 我系近年与多家企业、公司展开了多方面的合作, 相继与广州市番禺区东涌工业污水处理站、广州沃华消防工程有限公司、东莞市长盛环保服务有限公司、斯比泰(深圳) 电子有限公司、广东省阳江市建安集团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深圳市鸿讯网络工程有限公司、广东省建筑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天河软件园IDC 项目部多家相关单位共建多个校外实训教学基地, 寻求与科研、设计, 生产单位的全面合作, 真正使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鲜明的产学结合的特色。5、积极探索校企合作进行毕业设计、现场教学等教学工作我系近两年对毕业设计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了全面的改革,突出产学结合, 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目前我系毕业设计主要采取以下两种方式:(1) 部分学生在校参加常规的毕业设计, 设计课题全部采用本系教师完成的规划设计项目, 通常每个毕业班不少于3 个课题, 每个老师指导的学生人数控制在15 人左右。(2) 对于落实了用人单位的学生, 学生到用人单位毕业实习并完成毕业设计。我系要求用人单位指派校外指导老师对学生实施指导, 鼓励学生针对用人单位或者实习单位的实际工作进行毕业设计, 整个毕业设计过程实行以企业指导为主, 学校指导为辅的机制。并坚持毕业答辩安排在校内进行, 以保证毕业答辩的质量。通过这种改革, 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绩, 主要体现在毕业设计题目多样化, 丰富了毕业设计的内容, 特别是与学生毕业实践内容紧密联系起来, 针对性强, 大大提高了学生现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当今世界, 人力资源越来越成为国际竞争格局中的关键性、战略性资源, 教育水平的高低越来越成为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党的十六大精神,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坚决贯彻“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方针, 进一步推进“十一五”时期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1 ]陈至立. 开创“十一五”教育新局面.《中国教育报》, 2006年1 月5 日[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国教育“十五”发展情况和“十一五”工作思路. 2006 年2 月28[ 3 ]周济. 产学研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周济部长在第一次全国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 4 ]周济. 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 总结“十五”教育工作推进“十一五”教育发展, 周济在教育部2006 年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05 年12 月24 日

双语培训毕业总结范文9

(一)具备良好双语技能的学前教师严重匮乏

在当今时代,虽然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但学前教育毕业生却仍然十分抢手,尤其是双语方向的毕业生,就业前景更加广阔。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发展,人们对学前的双语教育期望越来越高,奠定了民办双语幼儿教育的社会基础。在这些综合因素的促进下,民办双语幼儿教育蓬勃兴起,大大满足了广大家长对早期双语教育的需求。然而,与其配套的、具备良好双语技能的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却严重缺乏,不能满足当前教育市场的需求。据调查数据显示,约占72%以上的幼儿园要求应聘毕业生具备良好的汉语和英语技能,从而能较好地开展双语教学。目前,一些幼儿园的双语教师不是外籍就是外聘英语教师,而另外一些幼儿园的双语教师则是幼教专业或英语专业的毕业生。虽然幼教专业毕业的双语教师具备一定幼教基础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但他们的英语语言能力较差。特别是英语语音和口语方面存在发音不准、语言不规范等现象,很难用流利的英语组织幼儿活动,由此营造的语言学习氛围对幼儿今后的学习可能会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反观幼儿园的外籍和外聘英语教师,虽然他们具备良好的英语技能,语音也标准,但是他们不熟悉幼教知识以及幼儿教育的规律和特点,把英语作为一门学科来讲,不能体现出双语教育的特点也达不到双语教育的标准,进而与幼儿双语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最终目标不相匹配。对于这些社会教育现状,檀东榕在语言社会学调查研究中就指出:由于缺乏合格的双语教师,在幼儿教育实践中,双语教学的目标难以较好地实现,究其原因,不完善的幼儿教师培养体制首当其冲。这一理论在刘翊的相关研究中也得到了很好的印证:合格的双语师资短缺成为制约双语教学发展的主要因素,师资问题是开设学前双语教育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探索一种有效的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双语教师的培养模式,为我国培养大量高素质的学前双语教师,以满足市场需求已迫在眉睫。

(二)学前教育双语教学资源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由于我国的学前双语教育起步较晚,因此在教学资源上,缺乏合适的双语教材和配套的媒体资源。如今国家对学前教学资源还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使得国内双语教材的质量参差不齐,存在着数量少、随意性大、语言使用不规范等问题。还有一些高职学校的学前英语教材是选用大学本科教材,其难度与内容不适合高职学前教育学生,更缺乏系统性,根本不能满足学前教育市场的需求。优质教学资源是确保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目前高职学前双语教育教学中,与文本材料配套的现代媒体辅助资源比较缺乏。基于网络的多媒体一体化设计的资源刚刚起步,还不能满足快速发展的学前教育市场。

(三)学前教育双语教师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学前教育双语教师的质量和素质培养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和教育界的重视。就学前双语教师综合素质培养最应注重的问题,很多幼儿园给出了同样的反馈内容在专业素质方面很多幼儿园都提出了“具备良好的幼师专业基本功,扎实的幼教专业知识,熟知幼儿发育特点,了解幼儿心理和充分掌握幼儿发展规律”等要求。同时,73%的幼儿园强调双语教师应具备“扎实的英语基础。首先应该注重幼儿教师的口语发音的培养,因为孩子的第一任英语教师太重要了;其次是注重幼儿英语游戏设计能力的培养,应了解中西文化差异”,“还应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良好的教学技能,擅长教案设计,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让孩子在学中玩,玩中学”等。众所周知,一个合格标准的双语老师一方面要了解幼儿的身心发展及特点,另一方面还要能够流利地使用双语对幼儿的日常生活作息、游戏和其他相关活动进行有序组织,还要合理地满足幼儿各种需求。双语教师的专业素质一直是业界学者探讨的问题,沈雪梅、赵放“合格的学前双语教师应具备科学正确的学前双语教育理念、多重的专业知识结构、较强的学前双语教育教学能力”。任环在文章中提到学前双语教师首先要熟知幼儿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能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发展状况制定教育计划,选择教育内容,能采用生动活泼的教育方式组织活动,并通过双语教育活动促进儿童素质的全面发展;二要具有扎实的语言基础,语言规范,语音标准且具有丰富的词汇等。邓敏认为双语教师的专业素质是在一般学科教师的专业素质基础上,要求具有较高的英语水平、双语教学能力和双语教育创新能力等。综上所述,只有拥有崇高的师德和较强的两种语言的语用能力,双语教育内容的整合能力、组织能力和教育环境的创设能力,才能胜任学前双语教师的工作,成为高素质的学前双语教师。

(四)学前教育双语教师订单式培养的质量还需加强

订单培养学前教育双语教师,这种以幼儿园对人才需求为基准的模式,可以使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进而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此外教师团队的重组,聘请幼儿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老师授课,实现了幼儿园需求与学生培养的无缝对接。在调研时发现,一些订单式培养的学前教育毕业生,到幼儿园工作后,无法达到工作岗位标准的要求,无法真正实现“零过渡期”。“而校园合作”在一些学校只是停留在形式上。学校的教师不能到幼儿园一线体验学习,了解行业要求,而幼儿园具有丰富经验的教师也不能到学校亲临指导,致使教学与实践相脱节,无法实现幼儿园需求与学生培养的无缝对接,增强学生的职业技能,更不能确保教学质量。

二、学前教育双语教师的培养策略

(一)制定科学的、切实可行的学前教育专业(双语方向)培养方案

首先,依据克拉申(Krashen)二语习得理论和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Gardner's multiple intelli-gence theory),对学前教育专业(双语方向)的培养方案、教学策略,课程教材和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系统地分析和研究。本着实用、够用的原则,制定出以“学生为中心的”切实可行的学前教育(双语方向)培养方案。该方案突出道德教育,开设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并结合专题报告,师德讲坛,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使他们树立爱岗敬业的品德,成为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较高的综合素养的学前双语教师。根据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并依据教育目标和幼儿园双语教育需要(拥有良好的中文及英语两种语言的运用能力),在培养方案中,加设《英语语音》、《学前英语》、《英语口语》、《幼儿英语视听说》、《英美文化入门》等英语基础课程。特别要加强语音的学习和训练,因为语音的学习和训练是未来双语教师教学的基础。通过以上基础课程的学习和训练,提高学生的英语技能。与此同时,扩展选修课程的内容,使他们成为能适应城乡各类幼儿园双语教育需要,熟练运用汉语和英语进行保育和教育的幼教工作者。除此之外,设置《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中外儿童文学赏析》等专业课程为双语授课模式。众所周知,外语教育是双语教育的基础。反过来双语教育又是外语教育在其他学科教学领域里的延伸。如果没有双语教育,单靠外语教育也很难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外语的能力。在该专业设置中首次引入专业课程进行双语授课的模式,目的是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双语教学环境,在学习专业的同时,提高他们的双语综合运用能力。使之成为真正的幼儿园双语教师,进而凸显本专业的特色,增强其市场竞争力。

(二)创建多元化“快乐学习”教学策略,夯实学生的英语基础技能

基于二语习得理论中关于语言输入、语言输出和情感因素,探索轻松愉快地学习和掌握第二语言的途径和教学方法,激发学前专业学生对双语教育的兴趣,发展他们双语交际技能,提高双语教学的质量。与此同时,通过对学生智能优势和弱势考查,找到适合学生个体的课堂教学方法,从一些直观性和趣味性的教学手段入手,开展有效的语言能力训练。最终使学生能够充分享受学习的过程,在获得快乐的同时掌握丰富的英语词汇、英语儿歌、以及相关的专业术语,提高他们的英语口语、英语儿歌和英语故事等英语语言技能。良好的校园英语学习氛围也是影响双语学习的关键因素。应在良好的氛围中,将双语学习融于课堂内外和游戏之中。利用网络教学平台的优势,创建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英语角和学生学习小组,定期组织专题活动,提高学生的听说和口语能力。通过一些游戏和与外教的互动活动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从中体验英语学习的快乐。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英语技能大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提高他们运用英语的综合能力。

(三)探索开发微课程和精品教材

探索开发学前教育多媒体一体化设计的网络课程,注重体现双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性。并结合“泛在学习理论”,把教学中的重、难点融合在精致有趣的微课程中,帮助学生掌握和理解所学知识,增强他们的学习自主性。这一教学思路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也确保了教育应有的教学质量。作为良好教育的基础,合适的双语教材占据着重要地位。而目前我国双语教材还不能满足学前教育市场的需求。为了更好地弥补这些不足,应结合实际教学,根据不同层次学前教育专业特点,与幼儿园一线教师一同开发课程教材,实现校园合作,并将幼儿园实际教学中的新思路、新知识、新方法反映到教材中去,从而增强教材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四)实现开放教育和学前教育资源的共享

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的优势,建设开放性的学习资源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地进行自主学习。把开放教育资源的建设、探索和学前教学资源建设相结合,实现资源共享。同时,鼓励学生进行web-based自主学习,在体验网络学习的过程中逐步提高他们终身学习的能力。最终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在线资源,教师灵活开展实时和非实时在线教学交互活动的目标。

(五)加强教育教学实践

高职院校人才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通过多途径多渠道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把校内教学实践与校外实践相结合,丰富课堂教学实践。把讲座、研讨、辅导、试教等融入到教学实践中,使学生做到学一点,练一点,掌握一点。同时,加强与订单培养幼儿园的密切合作,使之成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让学生可以随时进行专业见习、实习以及毕业前的顶岗实习,进而全面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订单式培养不但可以使校内的实践教学与校外实训相结合,还可以强化实践教学,加强技能训练。岗前实习和顶岗实习等教育实践活动既能使学生对幼儿更加了解和熟悉,也有助于巩固学生的专业理论、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使之能尽早胜任未来的工作。

(六)构建“多元智能”评价方式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探索课堂内外和校内外相结合的、丰富多样的形成性考核方式和科学多样、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终结性考核评价体系。从培养目标出发,加大形成性考核的比例,注重学习过程的监督;根据双语课程性质的特点,采取灵活多样、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能力的终结性考核方式,使考试从“知识型考核”过渡到“能力型考核”,把考核重点放在“理解型”、“应用型”、“能力型”和“创新性型”等综合能力方面,促使学生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能力”的提高上;使考试更加贴近职业、贴近岗位,真正体现本专业的特色。

(七)提升教师教学、科研和教育反思的综合能力

教育实践能力、教育研究能力和教育反思能力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三种重要能力,这三方面能力的发展和提高也是教师专业化水平的重要体现。培养优质毕业生的关键是强大的师资队伍。因此师资队伍的建设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双语方向)来说是基本建设之一。教师应力争把实践教学和科研相结合,及时对双语教学的实践进行研究、探索和归纳,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一定的创新和改进。通过实践经验的积累和已有经验的总结和反思,使教师从经验型教师转变为研究型教师,锤炼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借助订单培养合作,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鼓励教师到订单培养幼儿园进行实践学习,提升他们的双师素质。

三、结语

双语培训毕业总结范文10

关键词:双师型英语教师;业务素质;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一、英语教师业务素质的现状

1.教学观念不新

目前,高职英语教师队伍多是由应届本科生或研究生组成,这些从普通高校毕业后直接进入高职院校工作的教师教学经历几乎为空白,英语教师们的职业教育理念的社会适应性不强,创新性也不够。

2.教学任务重、科研压力大

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学力量来自于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两个队伍。其中,专职英语教师隶属于所在高职院校,他们更多地承担了n程建设的各项工作。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与教科研工作的水平是密切相关的,英语教师需要把教学与科研有效地结合起来,以科研促进教学,以教学促进发展。但是,目前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师的教学任务普遍比较繁重,工作量大,对科研工作的投入明显不足。

3.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许多英语教师没有在政府、企事业单位的一线工作经历,缺乏实践经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缺乏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4.职业归属感缺失

当前,许多高职英语教师对自身的职业发展焦虑与担忧,缺乏职业归属感。职业归属感的缺失也易导致职业倦怠感的产生,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队伍的稳定性,成为制约教师队伍素质发展的关键因素。

教育部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中指出,合格的高职院校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双师素质的教师应占比达到50%,优秀高职院校的双师素质教师占比应达到70%以上。

二、提高双师型英语教师业务素质的主要对策

1.岗前培训

通过岗前培训,教师及时地学习有关文件精神,准确把握课程理念、目标和内容,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研究英语教学的规律,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的需要以及当地客观条件,积极地和有创造性地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岗前培训,教师了解教学工作的总体目标,结合教学内容,计划好适合学情的教学活动。

2.进修培训

双师型英语教师需要建立学习发展观。研究表明,热爱教学、热爱教师职业、有使命感、喜欢英语等是教师学习与发展的内在动力。高职院校应有计划地安排英语教师参加短期或长期的进修培训,在提高教师个人业务能力的同时,更好地培养教师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3.注重学术梯队建设

学术梯队建设是建设双师型英语教师队伍的重要一环。要想提升高校学术梯队建设的整体优势,不仅要关注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的培养,更要注重中青年学术骨干尤其是英语教学科研人员的培养。因此,高职院校学术梯队的建设应处理好“学术带头人”和“团队”这两个不同梯队的辩证关系。注重学术梯队建设,能更好地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不断提高和促进教师队伍健康发展。

4.大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我们教育的对象是具有不同特点的学生,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队伍是培养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引导者、解惑者,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师应具备广博的专业知识面和较强的岗位实践能力。高职院校有关职能部门应采取具体措施来推动英语教师的职业发展,对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英语教师应积极鼓励,有计划地安排英语教师参与访问实践项目,为英语教师去与学校合作的企业实践积极创造条件。通过实践,英语教师可以将职业英语与高职英语教学有效结合起来。

总之,高职院校应该在实践的基础上,依据自身院校的实际情况,探索出适合自身院校英语教师队伍发展的合理培养模式。高职院校应高度重视提高高职院校英语教师的综合素质,实现双师型高素质英语教师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双语培训毕业总结范文11

一、引言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教育部,2011)提出坚持育人为本、实践取向、终身学习理念,将教师教育课程分为三大目标领域:教育信念与责任、教育知识与能力、教育实践与体验,确立了三级教师教育的六大学习领域,其中小学教师教育六大学习领域为:儿童发展与学习、小学教育基础、小学学科教育与活动指导、心理健康与道德教育、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教育实践。这些学习领域和相应的课程模块,基本克服了学科化、学术化、理论化倾向,实现了教师教育课程的专业化、职业化、实践化,将会引起教师教育领域的深刻变化。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及其实施意见明确规定教育实践课程不少于一个学期。笔者负责的2006年全国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资助金项目课题——“合格的小学英语教师所具备的素质与培养”(课题编号JJWYYB20060730)的研究过程中,我们调整了初等教育(英语方向)专业的课程体系,精简理论课程的学时,增加英语教学基本功的实践学时,比如在已经开设的小学英语教学法的基础上增设了小学英语歌曲教唱、简笔画与道具制作、课件制作等课程,以培养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简笔画设计和道具制作能力。 二、小学英语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模式 我们构建“课训一体、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有针对性地采取“课堂教学、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践”互相交替的教学模式,把课程教学从教室延伸到实训室,延伸到校外的实际工作岗位,极大地提高了v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为学生就业后尽快适应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发展以“教学技能细化”为特色的教学模式。以教学技能为发展重点,将突破口设立在教学技能的分层训练上。第一学年安排为期一周的实习,让学生体验工作岗位的具体要求;在第二学年开设英文书法、教师英语口语、课件制作、小学英语教材分析与设计、微格教学等多项细化技能的课程和课程实训。微格教室和教学观察室为学生提供仿真的环境,进行英语教学微技能的训练,学生不用在很短的时间内去掌握非常复杂的教学法和教学手段,而是分项学习,学习的时间更加充沛,实践运用的机会更多,这样既减少了难度,又保证了教学容量;技能内容够用为度,务实且有新意;把握重要知识点,训练有弹性。经过几年的实践,证明了细化技能教学的确对学生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提高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小学英语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具体实施 (一)课训一体,能力逐步提升 只有通过学习与研究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并用以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我们的小学英语教学才能更加规范化、合理化和现代化,广大的英语教育者才能在遵循小学英语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发挥巨大的潜能和创造力,保证教学质量(罗丹,2002)。我们以“小学英语教育行业发展”为指引点,以教学为着力点,以实训为落脚点,注重行业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开展合作研究,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构建能力逐步提升的实践训练体系。以覆盖全省各个地市实训基地网络为基础,从认知实习到专业实习,再到顶岗实习,从见习观摩与教育调查到专业实践,再到毕业实践,课程与实训互相促进,“小步递进专项训练”与专业综合实践打牢小学英语教育基础知识,建构实践能力,保障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到位。学生的三年学习时期由在校学习专业知识、课程实训、认知实习、校内专项实训、专业实习、校外顶岗实习等主要实践环节交替进行构成,切实做到校内理论学习、项目仿真演练和校外实习的有机衔接与融通,做到教、学、做合一,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我们有针对性地采取“学用结合,学以致用,项目引导,课堂与基地一条龙”的教学模式把课程教学从教室延伸到实训室,延伸到校外的实际工作岗位,极大程度地提高了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为学生就业后尽快适应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校校合作,课堂无缝对接 我们与漳州市实验小学等多所小学签订了校外实训基地协议书,与漳州双语实验学校签订了“订单式”人才培养协议书,每年集中安排学生到各小学进行实习,各小学为我们提供实习场所及优秀教师作为实践指导教师和兼职教师,同时,我们与各小学在课程开发、教材编写、课题研究等方面长期合作。如与漳州双语实验学校共同开发教材《多媒体辅助小学英语教学》并共同研发课题“合格的小学英语教师所具备的素质与培养”。我们针对岗位能力每学期组织校内专项技能实训,校外实践安排了认知实习、专业实习和顶岗实习等一系列的教学实践环节。在从模拟到真实的小学课堂环境中,通过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交替扮演学生角色和教师角色,交替进行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的技能演练与实习,学院微格实训模拟课堂与小学专业实习、顶岗实习真实课堂的成功对接。 (三)实训课程、项目的开发与设计 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应以就业岗位群对知识能力的要求来确定,教学内容要及时反映社会经济发展和本专业的最新研究成果(董大奎,2004),基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及实践教学的要求,以及职业岗位工作综合职业能力分析。我们的实训是按照以能力为本、以就业为导向、工学结合的总体要求,突出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涉及职业岗位所需专业课程,有英语语音、板书、简笔画、英语课堂口语、教案编写等英语教学微技能的分项实训,还有认知实习、小学英语课堂模拟、专业实习和顶岗实习等综合实训项目(见表1)。实训的总体特点是以职业岗位任务实践练习为主线的项目驱动。实践体系的主要特色表现在注重职业能力培养,教学与就业岗位零距离,提出“语言实训、教学技能实训和综合实践”这一具有高职特色的渐进式实践结构,搭建了由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室、微格教室和教学观察室以及校外实习基地三大平台组成的实践教学硬件平台,开发了具有高职外语师范专业特色的小学英语教材分析与设计、微格教学、教师英语口语、英文歌曲教唱、简笔画与道具制作等实践课程,形成了相对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无论是语言实训、教学技能实训还是综合实训均瞄准就业岗位,进行有的放矢的实践。使学生的主要技能能够在循环中得到强化和提升。我们还增加课程实训和专项实训的时间。每学期安排一至两周的校内外实训,让学生将课堂所学与实践相结合,在具体工作中获得切身体验,增长经验,为今后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毕业论文提前到第五学期,与专业实习同步进行,让学生结合工作实际,边工作边撰写毕业论文。因此第六学期顶岗实习的时间增加到18周,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岗位上检验自己三年的学业收获。#p#分页标题#e# 四、结语 通过实践教学的改革,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专门技术能力达到就业的职业岗位要求,毕业生就业率高,如2009年的就业率为94.35%。历届毕业生广泛分布在公办小学、幼儿园、民办学校、培训机构的英语教学岗位,为福建的教育和经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以问卷和访谈的形式开展了对历届毕业生的跟踪调查。调查显示,用人单位普遍反映我专业毕业生职业素质好、综合素质高、事业心和业务能力强,对于我校实践教学改革给予了较高的评价。

双语培训毕业总结范文12

1.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

1.1根据区域旅游、酒店和会展行业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紧密围绕社会需求,培养的学生主要面向旅行社、酒店和会展等企业,具体岗位工作有:旅行社的计划与外联、接待、旅游产品营销和导游服务,酒店的前厅接待、客房服务、餐饮服务和酒店营销等。基于以上岗位需求,本专业制定了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即以订单培养为切入点,强化旅游服务与营销技能培养,培养符合区域旅游、会展行业需求,适应生产、经营和服务等一线需要,具有良好职业道德、高雅文化素养、高水平旅游、旅游服务与营销技能的人才。

1.2根据企业岗位需要设置专业课程体系,突出核心课程

本专业与省市旅游局、外经贸委、广之旅、碧桂园凤凰酒店、文化假日酒店等单位密切合作,参照旅游、会展行业企业职业岗位任职要求,引入行业技术标准,以培养学生职业综合能力为出发点和归宿点,融入理论知识、职业能力和素质素养,构建以核心课程为核心的专业课程体系。因此,在课程设置中应培养学生良好人文素养、创新精神,通晓旅行社、酒店和会展服务方面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素养,较熟练掌握旅游服务和营销的专业技术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创新能力等。

1.3根据岗位工作技能需要设置工作任务,突出课程实践教学

设置工作任务的指导思想,是把企业岗位所需工作技能具体分解为很多独立的工作内容,每完成一个工作内容,相当于完成一个工作任务,整合各项任务直至培养学生从事岗位工作的实际技能,掌握职业岗位范围要求的业务技能、沟通能力。实践教学包括课程教学实训、课程观摩、课程专业技能实训、毕业实习等必备教学环节,实践教学学时比例不得低于总学时的40%。

1.4将“双证制”纳入课程体系中,增强学生在社会的竞争力

专业应将专业职业技能要求融入课程体系中,推行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证书相结合的“双证制”。即要求学生在完成学历教育,获取毕业证书的同时,也应取得国家旅游局或旅游行业认证的专业职业资格证书,如酒店前厅客房服务员证、导游证、调酒师、咖啡师、茶艺师等。学生通过学生各种实践技能的实训及职业资格证书,有利于持多证走向企业工作岗位,增强就业的竞争力。

2.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

在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中,结合以上基本思路,以构建能力为本位的课程教学体系为核心,以培养专业职业能力为主线进行设计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素质素养结构。

2.1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结构体系的构建

设计四大课程模块:基本素质与能力模块、职业素质与专项技能模块、专业素质与技术应用模块、素质拓展模块,使学生具备以下方面的能力。

(1)基本素质与能力模块

通过学习,学生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素质素养与政治思想素质,达到良好的身体素质与运动技能;具有一定的心理分析、调适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较好的表达能力与思维能力;具有安全与环保意识、计算机及网络应用能力。

(2)职业素质与专项技能模块

通过学习,使学生应具备一定的商务策划能力、旅游从业素质与公关能力、管理素质与基层行政管理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应用文写作能力、英语听说能力、公关能力、营销能力。

(3)职业岗位能力模块

通过学习,学生应具备旅行社经营与管理能力、导游英语交际能力、导游带团、讲解与应变能力、计划调度与外联能力、旅游线路策划规划和产品设计能力、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能力、餐饮服务与销售技能、会议、宴会的策划与管理能力、酒店英语交际能力、康乐服务与管理能力、调酒与酒吧管理能力、旅游市场调查与市场预测能力、旅游酒店营销策划能力、旅游促销能力、旅游公关能力。

(4)素质拓展模块

通过校(院)级任选选课及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及鉴定,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素质拓展能力,包括旅游软件操作、旅游文化认知、旅游创业、旅游摄影等能力。

2.2建立以理论、实践教学体系为主线的课程教学体系

(1)理论教学体系

①公共必修课大学生职业生涯与就业指导、入学教育、职业形象设计与训练、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廉政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育、国学精粹、经济数学、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应用写作、环境保护概论(公选)、社交与职业礼仪(公选)、摄影技术(公选)、演讲与口才(公选)、网页制作、广告设计、校园文化活动。

②专业必修平台课。现代管理方法*、统计、市场营销、旅游概论*、旅游心理调适技能*、旅游英语*、旅游礼仪*、会展旅游策划与组织*、旅游资源与开发*、旅行社经营与管理、酒店管理。

③专业必修方向课

a旅行社经营与管理:导游英语听说实训*、导游基础知识*、导游实务与技巧*、旅行社计调与外联实务、旅游规划与产品设计*、旅游政策与法规*、旅游营销策划。

b酒店管理:酒店英语听说实训*、前厅管理*、客房管理*、餐饮服务技能*、会议与宴会的策划与管理*、酒吧实务与酒水调制、酒店配餐技巧。

c旅游与酒店营销:酒店英语听说实训*、旅游市场调查*、旅游促销实务*、旅游营销策划*、旅游公关实务*、热点旅游线路与广东特色旅游资源讲座、前厅管理。

④专业选修课。中国旅游地理、旅游文化、旅游软件应用、旅游创业、旅游摄影、导游职业道德与职业生涯规划、客源国概况、旅游应用文写作、旅游景区管理。

(2)实践教学体系

①基本能力及技能:围绕基础性课堂教学开展计算机基础实训、电子商务与网络实训、岗位认知见习等;

②专业能力及技能:围绕专业性课堂教学实训开展旅行社经营管理实训、导游带团实训、酒水调制实训、餐饮服务技能实训、前厅与客房服务技能实训、旅游营销实训等课程实训;

③综合能力及技能:围绕顶岗实习、毕业实习开展旅行社、酒店和会展服务、经营与管理综合实践能力及技能实训。

3.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保障和实施

高等职业教育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成功与否,除了课程设置要围绕社会需求、岗位需要、学生学习可持续性等,还应充分考虑实施课程教学体系所具备的硬件和软件环境,在实习(训)基地、“双师素质”型教师队伍和教材的建设、开发等方面的建设尤为重要。

3.1校内外实训基地是确保课程实习(训)环节高质量完成的根本保障

高职高专实训基地是高等职业教育中对学生实施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的必备条件,也是高等职业教育办出特色、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性条件[2]。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教学必须通过在校内实习基地进行大量校内实训和校外见习、实习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素养、职业能力。因此,本专业通过校企合作共建一批“四位一体”的实训实习基地。与广之旅、文化假日酒店等龙头企业共建“3+5+19”(3个校内软件实训室,5个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19个校外实习基地)个以“服务+营销”为核心技能,融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咨询服务功能“四位一体”的生产性共享实训平台,保证了大量实践教学技能性课程的需要。

3.2“双师素质”型师资队伍建设是课程教学实施的基本前提

“双师素质”型教师主要指既具有较深的专业理论知识,又具备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或从业职业能力的教师。“双师素质”型师资队伍建设,不能单纯依赖于人才的引进,更要通过继续教育、培训等方式提高现有教师的学历层次和知识结构,或者从旅游企业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管理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本专业构建了“双向流动、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专任教师下企业挂职,行业专家进课堂。聘请一批旅游行业精英为兼职教师,建立兼职教师库,形成了专业能力强、行业影响力大、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近5年来培养专业带头人2名;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8名;聘请旅游行业专家5人,行业技术骨干与能工巧匠5人,客座教授2人, 兼职教师21名,专兼教师比不低于14:21。

3.3工学结合的教材建设和开发是课程教学实施的重要依托

应突出高职教育的特点,专业课程教材采用工学结合的教材与自编教材。在征订的教材中主要是选订高职高专面向21世纪课程等系列教材,以保证教材的权威性,同时选用学院教师主编与参编实用性强的正式出版教材。教材建设和开发应围绕校企合作,从单一学校主体转向学校与行业、企业相结合,积极争取行业企业专家参与开发与设计专业课程,使其成为课程建设、开发的重要主体,实施教材开发主体的多元化。本专业积极进行校企联合开发基于旅游企业行业和岗位需求的工学结合教材,以行业和岗位需求作为课程改革的依据和出发点,先后开发《旅游规划原理》、《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导游实务与技巧》、《客房服务与管理》等教材,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职业技能的综合培养,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