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双语故事

双语故事

时间:2023-05-30 10:37:20

双语故事

双语故事范文1

小企鹅 去 温暖 的 国度 喽!

在上一集中,怕冷的平平拿着行李勇敢地迈出了家门,他跳上了一条破破烂烂的小船。外面真冷,平平哆嗦地蜷着身体,睡着了……

The owner of the boat is John. John went to warm countries in the south to sell fish. The next morning John was surprised to see Pingping on his boat.

约翰是这条小船的主人,他要划着船去南方温暖的国家卖鱼。第二天早上,约翰发现平平在他的小船里,他很吃惊。

"What are you doing here?"

“你在这干什么呢?”

"Please take me to a country in the south."

“请带我去南方的国家吧!”

"No,Penguins that live in cold weather can't go there."

“不行,生活在寒冷气候的企鹅是不能去那里的。”

"But I want to go to a warm country."

“但我想去一个温暖的国家。"

Pingping left for a country in the south with John.

于是,平平就和约翰一起出发去南方的一个国家。

A few months later,they arrived in a southern country.

几个月后,他们来到了一个南方的国家。

"It's so warm. I think I can take off my scarf."

天暖和了,我现在能摘掉围巾了。

Pingping left John to look around the country.

平平离开了约翰去参观这个新国家。

Pingping was tired and he fell asleep in a garden. The garden belonged to Tom's family.

平平太累了,于是很快就在一个花园里睡熟了。这个花园是汤姆家的。

"Mommy, it's a penguin!"

“妈妈,有只小企鹅!”

Tom's family was surprised and came out to the garden.

汤姆一家感到非常奇怪,都来到花园里。

"Where are you from? What's your name?"

“你从哪来的?你叫什么名字?”

"I'm Pingping from the South Pole."

“我是从南极来的企鹅平平。”

"Tom's family took Pingping inside."

汤姆的家人把平平带回了家。

"Let's live together."

“我们一起住吧!”

"Pingping lived happily with Tom family."

双语故事范文2

【关键词】双关语 会话含义 语用机制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9-0061-03

【Abstract】It is commonly acknowledged that language has a function of “one can mean more than one says” and that puns in Chinese could convey more information than what is said. As to these phenomena, the author chooses puns in Chinese as a studying point to discover its pragmatic mechanism on the basis of Grice’s the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theory.

【Key words】Puns in Chinese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Pragmatic mechanism

汉语双关语大体上分为三类:谐音双关、语义双关和混合双关。谐音双关是指利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条件构成的双关语。语义双关是指利用词语或句子的多义性构成的双关语。混合双关就是谐音双关和语义双关结合起来使用,在一个词语或句子中既有谐音双关又有语义双关。

目前,对双关语(以下本文中所提及的双关语均指汉语双关语)的研究已经涉及到很多领域。这些对双关语的研究大多都关注双关语的分类、基本特征、修辞功能、理论理据以及双关语的表达效果等。虽然也有一些学者基于会话含义理论对双关语进行探索,但是他们的目的并不在于探究双关语的语用机制,而只是简单地讨论了某类双关语的含义,比如广告双关语等。

与格赖斯的“非自然意义理论”一样,汉语双关语也同样与语境关系密切。为了探究双关语的语用机制,本文所采用的双关语语料均发生在交际语境中。基于格赖斯的会话含义理论,本文所研究的双关语的会话含义也被划分为三类:第一类,说话人没有违反合作原则的任何准则却传达了会话含义。第二类,说话人在说话时不得不违反某一项准则却是为了遵守另一准则而由此传达了某种会话含义。第三类,说话人故意不遵守某项合作准则而传达了会话含义。根据不同的语境,上述三类会话含义被逐一推理得出后,双关语的语用机制也随之得出。

一、双关语的会话含义

1.说话人遵守了合作原则的任何准则传达了会话含义,只是说话人在传达会话含义的过程中遵守各项准则的程度不同。

例如,如今要强借房租一年,所有百姓们都把“崇祯”读作“重征”。(姚雪垠《李自成》)[5]

“重征”“崇祯”是谐音双关。说话人没有违反任何准则,但是说话人更突出地遵守了质的准则:首先,所说的话包含了当前交谈目的所需要的信息(遵守了量的准则);其次,所说的话与事实一致(遵守了质的准则),皇帝想用暴力征收一年的房税,因此百姓都称这种行为叫“重征”;再者,“崇祯”跟“重征”在音和意上相关,也就是说,“崇祯”想要“重征”(遵守了相关准则);最后,说话人清楚明白地说出了要说的话,不晦涩、不产生歧义(遵守了方式准则)。根据常规思考,当读者看到这样的话语,他们很容易地能了解到皇帝想用暴力征收一年的房税这样的表面意义。然后,根据“重征”和“崇祯”的音似,读者可以把重征的事实和重征的实施者崇祯联系在一起。最后,与含义语境联系:对百姓来说,采用暴力重征一年的房税是不公平的。由此,双关语的含义被推导出:百姓痛恨采用暴力多征收一年的房税,因此,百姓们痛恨崇祯,把他的名字说成“重征”。

2.说话人在说话时不得不违反某一项准则却是为了遵守另一准则而由此传达了某种会话含义

例如,韩信曰:“善。先生相寡人何如?”对曰:“愿少间。”信曰:“左右去矣。”通曰:“相君之面,不过封侯;相君之背,贵乃不可言。”(《史记•淮阴侯列传》)[6]

说话人蒯通违反了量的准则的第一条次准则,即:所说的话应包含为当前交谈目的所需要的信息。他看了韩信的后背但是并没有说出韩信最终将会是多么的富有和强大,但是他所说的话却是为了遵守质的准则的第二条次准则,即:不要说缺乏足够证据的话,因为他没有足够的证据来证明韩信将来会有多么的富有和强大。根据蒯通所说的话,听话人很容易能知道蒯通是一个算命先生,他善于观察别人的外表进而预言将来的事情,但是当联想到韩信当时的社会地位进而联想到“背―背叛”时,很明显,听话人也能很容易知道蒯通同时也是一名说客。再加之当时二人说话时的神秘环境即:房间里只有他们二人。最终,听话人韩信很容易能明白蒯通的意思:他在游说韩信背叛自己的主子,背叛之后当自己成了主子就会无比的富有和强大。这是一个谐音双关。

3.说话人故意不遵守某项合作准则而传达了会话含义

(1)说话人故意违反量的准则

首先,说话人故意违反量的准则的第一条次准则:所说的话应包含为当前交谈目的所需要的信息。例如:

这一年,经他亲自指导的二十亩棉花,平均亩产皮棉一百四十六斤,开创了这个大队的丰产新纪录。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惊奇。事情终于让那些迫害吴吉昌的人知道了。他们立即召开大会,说吴吉昌到别队去搞科研,是阶级斗争的新动向!又强令吴吉昌到瓜园“立功赎罪”,永远不准他再进棉花地。

但是,瓜蔓真能把吴吉昌拴住吗?

(穆青《为了的嘱托――记农民科学家吴吉昌》)[4]

这是一个语义双关。对于读者来说,在文章的最后一句,说话人即作者没有清楚地给出一个结果反而以一个疑问句结束全文,表面上作者是在问瓜蔓真能把吴吉昌拴住吗,事实上,根据当时的社会政治背景,“瓜蔓”指的是当时迫害吴吉昌的人,他们阻挠吴吉昌完成交给的培育棉花新品种的任务。读者从最后这个不太明确的疑问句结尾可以明白:瓜蔓不可能妨碍吴吉昌完成任务,真正阻碍吴吉昌完成任务的人是那些迫害他的人。

其次,说话人故意违反量的准则的第二条次准则:所说的话不应包含多于需要的信息。例如:

1949年4月,共产党同在北平拟定国内和平协定之后,刘裴问会不会打麻将,毛说:“晓得些。”刘又问:“您爱清一色呢,还是喜欢打平和?”毛笑着说:“平和,平和,只要和了就行。”[10]

在这段对话中,的最后一句话包含了多于所需要的信息。对于一般的选择疑问句,回答者只需要选其一回答即可,但是却在选择项后面多给出了一些信息。这一问一答构成了双关语。表面上看,说话双方(刘裴,)在谈论打麻将的事,“清一色”、“平和”是赢牌的两种形式,而喜欢以平和的方式赢牌。国共停战协议签订以后,共产党是否实行统一战线这是一个政治问题。“清一色”、“平和”被当前的政治问题赋予了新的意义。在这种政治前提下,刘裴所说的“清一色”即意味着“共产党”,而“平和”意味着“统一战线――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在文中很巧妙地表达了他的统一战线的思想。

(2)说话人故意违反质的准则

首先,说话人故意违反质的准则的第一条次准则:不要说自知是虚假的话。例如:

他纵论了地质时代中的世界地质发展形势。他严厉批判了传统地质学。这篇严密的地质科学论文结尾处,李四光写着:

“这样,我们的结论是,随着地球旋转加快,亚洲站住了,东非西欧破裂了,美洲落伍了!”

惊人的科学预见!它和成群的海鸥一起,尾随着这艘货轮,飞翔起来了。

(徐迟《地质之光》)[9]

根据地理学,如果地球是在快速运转的话,那么地球的任一部分是不可能完全停下来的。虽然在特殊的地理现象中亚洲板块可能静止下来,但亚洲是不可能停止的。爱国学者李四光在新中国刚刚取得胜利之时藐视反动派,表面上,他在谈论地理现象,实际上,他说的是中国革命的胜利正在影响世界形势。在这段文字当中,如果考虑不到所暗含的背景信息即新中国刚刚成立,那么,双关语所暗含的意义就不太容易推导出。作为新中国的一名成员,说话人是在庆祝中国革命的胜利,作为一名爱国者,他为新中国成为世界形势中一支力量而高兴。

其次,说话人故意违反质的准则的第二条次准则:不要说缺乏足够证据的话。例如:

他(指)却笑着说:“没关系!吃点墨水好哇,我肚子里的‘墨水’还太少呢!”(小学语文《吃墨水》)

伟大领袖在中学时的一天,因为学习过于集中,误把墨水当作芝麻酱给吃掉了。他却很幽默地说自己肚子里的墨水太少(缺乏足够证据)吃点没关系。传统上,“墨水”具有“科学知识”的意义。那么爱学习,事实上,他所说的肚子里墨水太少指的是嫌自己的科学知识匮乏之意。

(3)说话人故意违反相关准则即所说的话不相关

双关语的特点是包含了表里两层含义,因此,在这部分所举的例子当中即使说话人表面地违反了相关准则,事实上,他只是某种程度地违反了相关准则,也就是说,说话人完全违反相关准则的双关语是很少的,这是由双关语的特性决定的。例如,一则民间故事:

明朝程敏政自幼聪颖,十岁时即以神童荐至京师,当朝宰相李贤时闻其名,一见大喜,有意选为东床,乃指桌上果品说,“因荷而得藕”。程即答,“有杏不须梅”。

这段会话中的双关语是一副很好的对联,从表面上看,对联的两句话意义互不相关,因为“荷”、“杏”、“梅”是三种不同的东西。当考虑到谐音双关的时候,“荷”与“何”,“藕”与“偶”,“杏”与“幸”,“梅”与“媒”相关,所以,这副对联就变成了:

李贤问:“因何而得偶?”

程敏政答:“有幸不须媒。”

表面上,程敏政所回答的不是李贤所想要的答案,事实上,程敏政机警巧妙地回答了李贤的问题,这与当时的场合恰到好处。程敏政和李贤彼此心知肚明。

(4)说话人故意违反方式准则:清楚明白地说出要说的话

在这部分里有很多双关语的例子,有的说话人话语故意晦涩难懂,有的则导致歧义。例如:

周冲:你(指周萍)不知道母亲病了吗?

周蘩漪:你哥哥怎会把我的病放在心上?(曹禺《雷雨》)

在这段对话中,周蘩漪当着儿子周冲的面不能直接说出自己和周平的暧昧关系,所以,她说的“病”表面上指的是“身体上的病痛”,通过她的话,看似她在责怪周平不知道关心她的病情,事实上,她指的是“心病”,她是通过这句话告诉周平她有多爱周平,在周平不关心她的时候她是多么地痛苦。也就是说,这例双关语的表面意义是给周冲听的,真正的含义只有周平才能听懂。

二、双关语的语用机制

首先,双关语为交际者提供至少两层信息:表层信息和暗含信息。表层信息不是交际者的真正意图,它只是用来表达暗含信息的手段。从这点来讲,交际中的双关语违反了合作原则。事实上,交际者的真正意图是传达双关语的暗含信息,也就是本文中所指的双关语的会话含义,进而实现成功的交际。所以,交际中的双关语又遵守合作原则。

其次,在交际中,双关语的解码过程是这样的:说话者在合作的前提下,存在着两种情况:一种是说话人遵守了合作原则及其准则。另一种是说话人在交际中故意违反合作原则中的某项准则。在第一种情况中,双关语的双重信息均出现在会话中。听者通过习惯性思考可以了解双关语的表层含意。然后通过双关词或双关句,听者把明暗两层信息联系在一起,再根据暗含语境的提示即可推导出说话人所表达的会话含义。在这种情况下,听者易于推导出双关语的会话含义。在第二种情况中,说话人故意在明说的层面上违反合作原则的某项准则。所以说话人所说的话语超越了习惯上的说法,并且只为听者提供了这样的表层信息。从这些表层信息中,听者只能得到与之相关的、与习惯说法不一致的表层含意。由于说话人所说话语与习惯的不一致,听者只有通过双关词或双关句的引导去考虑双关语所处的暗含语境。了解了暗含语境,双关语的暗含信息便随之清晰,由此可得双关语的会话含义。在这种情况下,双关语的会话含义并不是很容易就能推导出的。

最后,说话人在交际过程中违反合作原则及其准则,这是为了适应交际环境的需要。暗含信息通过表层信息才能实现,这也是为了适应交际环境。同时,暗含信息的实现也离不开社会及文化因素。只有在交际环境中,才能解读出双关语的含义。

参考文献

1 Grice, H. P., Studies in the Way of Words[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2

2 曹 禺.曹禺戏剧集•家[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85

3 姜望琪.语用学理论及应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4 李庆荣.现代实用汉语修辞[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254

5 李亚舟、李定坤.汉英辞格对比研究简编[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498

6 钱 进.新世纪的修辞学[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372

7 索振羽.语用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8 田本相.曹禺剧作论[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

双语故事范文3

关键词 莎士比亚 戏中戏 双行诗体 白话诗译 卞之琳式

作为戏剧诗人,莎士比亚在现代中国享有极崇高的地位。王青指出,1856年,继慕维廉(William Muirhead)编译的《大英国志》(TheHistory of England by Thomas Milner)提及莎士比亚后,谢卫楼(D・Z・ Sheffield)、艾约瑟(Joseph Edkins)、李提摩太(Timothy Richard)、李思・伦白・约翰(John Lambert Rees)也分别提及莎士比亚。1903年、1904年中国出现了兰姆姐弟合写的莎士比亚戏剧故事的两种文言译本。1921年田汉翻译了《哈孟雷特》,此后,曹未风、朱生豪、孙大雨分别翻译了莎士比亚悲剧,这些早期译本直接影响了卞之琳的诗译,卞之琳的莎士比亚悲剧诗译是一次成功的白话诗体移译尝试。卞之琳提倡以诗译诗,他以学者的严谨,主要追求莎士比亚戏剧中各种诗体的普通规则和格律形态,刻意移植、亦步亦趋、刻意求似,然而,英汉悬殊,这只是一种白话诗歌移译的理想,依然是可争议的翻译原则。

一、莎士比亚戏剧中的戏中戏

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戏剧包含了多种异质的或者杂糅的戏剧成分,例如希腊罗马古典戏剧,中世纪宗教剧和民间戏剧,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西班牙、法国、德国的戏剧,东方故事(例如《驯悍记》中捉弄斯赖的故事)等等,戏中戏(Play within a play)是一个重要的戏剧手法,也许“戏中戏”更适宜容纳异质的或者杂糅的戏剧成分。基德《西班牙悲剧》(The Spanish Tragedy by Thomas Kyd, 1587)首次运用了戏中戏,基德失传的悲剧《哈姆雷特》(Ur-Hamlet)也使用了这一戏剧手法。莎士比亚在《驯悍记》(The Taming of the Shrew)、《仲夏夜之梦》(A Midsummer Night's Dream)、《爱的徒劳》(Love's Labour's Lost)、《哈姆雷特》(Hamlet the Prince of Denmark)分别使用了“戏中戏”,也就是说,莎士比亚明显地偏爱“戏中戏”,并熟练地掌握了这一戏剧手法。

早期喜剧《驯悍记》中交织着三个故事,戏中戏是驯悍妇的故事,这是一个流传民间的古老故事。戏中戏的剧词有散文、素体诗、双行诗体,整个喜剧,诗句僵硬造作,双关语运用过多。

《爱的徒劳》中的戏中戏名为《九大伟人》(The Nine Worthies),另外还有一出宫廷的假面舞剧,戏中戏的剧词主要是押韵的双行诗体,值得指出的是,喜剧《爱的徒劳》包含数首十四行诗,有批评家认为,这一喜剧剧词较多模仿约翰・李利的绮丽体(Euphuism),并对此有嘲讽意味。

《仲夏夜之梦》中的戏中戏《最可悲的喜剧,以及皮拉摩斯和提斯柏的最残酷的死》(The most lamentable comedy and mostcruel death of Pyramus and Thisbe)取材于奥维德《变形记》(Ovid's Metamorphoses),戏中戏还包含一个希腊神仙剧,戏中戏的剧词有散文、素体诗、双行诗体,仙王、仙后、仙女、女王、公爵等人物对白则采用押韵的双行诗体(rhyming couplets),另外,六行诗节和八行诗节也运用了双行诗体。

《哈姆雷特》悲剧包含两个戏中戏片段,一个是取材于维吉尔《伊尼阿德》的史诗悲剧,这仅仅是一个剧中演员诵读的片段;一个名为《捕鼠机》(即“贡扎果谋杀案”),这是一个被改编的历史悲剧(tragical-historical play),哈姆雷特参与改编戏中戏,并借此证实宫廷的谋杀真相,在哈姆雷特看来,这是一个机关。然而,取材于维吉尔《伊尼阿德》的史诗悲剧片段使用了抑扬格五音步诗体,不押韵;名为《捕鼠机》的历史悲剧片段却使用了英雄双行诗体。

一方面,莎士比亚使用“戏中戏”戏剧手法(像双关语一样)表现出一个人物逐渐成熟的过程,在戏剧观念上最后走向调和。从“驯悍妇”的故事到“贡扎果谋杀案”,戏中戏也从勉强而生硬的嵌入走到了融入与亲和,在悲剧《哈姆雷特》和喜剧《爱的徒劳》之间,不是戏剧上模仿的真实与虚构的对立,而是“戏中戏”戏剧手法的两种不同效果,即轻松谐趣的效果和严肃净化的效果,即故事叙述内部的“讲故事”或者“假想的形式”,“戏中戏”属于叙述技巧的元素,呈现“一个虚构,一个激情的梦”。

另一方面,莎士比亚的戏中戏普遍使用了双行诗体。在文体上,英语双行诗体有极高的地位;拉丁古典文学和意大利、法国文艺复兴诗歌影响并革新了英语双行诗体。英语双行诗体有七种形态:一般的双行诗体、英雄双行诗体(Heroic Couplet)、短双行诗体(Short Couplet)、不齐双行诗体(Split Couplet)、斯克尔顿双行诗体(Skeltonic Couplet)又名训诫诗和简易诗双行诗体(Didactic or Primer Couplet)、哀歌体双行诗(Elegiac Couplet)、亚历山大双行诗体(Alexandrine Couplet)。双行诗体还用于意大利式的三行诗节(Terza Rima)和八行诗节(Ottava Rima),斯克尔顿双行诗体还见于两音步四行诗节(Dimeter Quatrain),英雄双行诗体还见于英雄四行诗节(Heroic Sestet)、英语十四行诗(如莎士比亚)。一般的,英雄双行诗体运用于英雄史诗和英雄诗剧,一般有较严整的韵式。

二、卞之琳移译《哈姆雷特》中的戏中戏

在翻译莎士比亚四种悲剧时,卞之琳指出:“《哈姆雷特》戏中戏的台词用双行一韵体(中文里或称‘偶韵体’或称‘随韵体’,各剧每场终了一语或数语、格言、警句、在一种特殊心情中说的片断,往往也用双行一韵体)穿插到剧中的民歌片断、小曲、打油诗等等,自有各种不同的格律,用韵也有不同的变化。译文中诗体与散文体的分配,都照原样,诗体中各种变化,也力求相应。”在莎士比亚悲剧中,每场结束语、格言、警句采用双行诗体(一般是抑扬格五音步),表明双行诗体依然是正式的、严肃的、高等风格的诗体,莎士比亚比较严格地沿袭传统的双行诗通行诗体,较少变化。在强调正式的、严肃的、高等的风格时,莎士比亚也使用双行诗体来表达庄重的情感和极严肃的思想。

关于莎士比亚悲剧诗译的方法,卞之琳指出:“剧词诗体部分一律等行翻译,甚至尽可能作对行安排,以保持原文跨行与行中大顿的效果。原文中有些地方一行只是两‘音步’或三‘音步’的,也译成短行。所根据原文版本,分行偶有不同,酌量采用。译文有时不得已把原短行译成整行,有时也不得已多译出一行,只是偶然。原文本有几个并列的形容词、名词之类,按照国外莎士比亚译者的习惯,根据译文要求(主要是格律要求),在译文中酌量融汇成一两个或删去一两个。这些出格与原文不能完全保持一致处,脚注中不一一注出。总之。原文处处行随意转,译文也应尽可能亦步亦趋,不但在内容上而且在形式上尽可能传出原来的意味。”

以下移录取材维吉尔《伊尼阿德》的史诗悲剧中的两节剧诗,卞之琳在译注中写道:“以下几段剧词,一般学者倾向于认为出于莎士比亚自作,模拟早期同代剧作家风格,与本剧正文风格成鲜明对照,以符合‘戏中戏’的要求。词句上史诗气重,戏剧性少,正因为如此,才与正文分得清,加重全剧的戏剧性。”其一:

这一罗马题材(维吉尔)的英雄诗剧需要史诗式的崇高风格,卞之琳刻意的亦步亦趋、等行翻译,基本上保持了原文跨行与行中大顿。译诗每行五音步,11-14字,在细节上多模仿原诗。也许由于白话新诗尚未树立鲜明的史诗风格,在卞之琳的白话译诗中,史诗诗行与悲剧中的素体诗在效果上完全近似,略无差异,风格混同。其二:

除末行,卞之琳的译诗每行五音步,11-15字,基本上实现了等行翻译和对行安排。“But if the gods themselves did see her then”(如果天上的众神当时也在旁/亲见她),是一个跨行的成功例句。然而,偶尔有对原诗词语的严格仿译,几近矫揉,这些欧化语例用法(“泡瞎眼睛的热泪”、“火一样燃烧的天眼睛”)明显偏离了汉语白话的习惯与规范。

以下移录历史悲剧《捕鼠机》中伶后的对白,卞之琳在译注中写道:“莎士比亚显然为了使戏中戏的诗句与《哈姆雷特》剧本本文的诗句,对照鲜明,不易互相混淆,正如第二幕引词中用史诗风格,在这里一直到戏中戏终了,用双行押韵办法,而且使字句俗滥……”卞之琳对译诗有更详细的说明:“在戏中戏里为了显出与本戏截然区分,就故意用陈腔滥调……我在译文里索性更把它庸俗化一点,中国旧曲化一点。”

此节双行诗体表现为严肃的史诗风格,抑扬格五音步,押同韵或者相似韵。双行诗体在英语悲剧的传统中属于高等风格,并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只是为了沿用与模仿传统悲剧,而且,在莎士比亚同时代,双行诗体依然是悲剧的通行表达形式,莎士比亚使用双行诗体既没有模仿嘲讽(或者反讽)的意味,也不是有意庸俗化。卞之琳白话译诗每行五音步,11-13字,卞之琳所采取的是汉化改写,有意追求遣词造句上的庸俗化(近似“打油诗”),在理解和效果上,与原诗差异较大。

以下移录历史悲剧《捕鼠机》伶王的对白,这节诗也是双行诗体,抑扬格五音步,有较严格的韵式,卞之琳在译注中指出:“这段话原文也与戏中戏里其他对白部分风格稍有不同。”

卞之琳的白话译诗每行五音步,11-14字,原诗175-6与177-8两个双行诗体单位的语义连贯被减弱,偶尔有对原诗词语的严格仿译,却近似矫揉;行中停顿,尤其是史诗风格,都未能在白话译诗中细致复制。

也许,在白话新诗中并没有双行诗体这一韵律形式,像没有素体诗一样,也不可确信应该树立一种白话新诗的双行诗体,对莎士比亚悲剧“戏中戏”和双行诗体的移译依然是一种需要探索的诗歌尝试,而风格的移译一直是诗歌翻译中最有争议的方面,“戏中戏”显然具有主要由双行诗体所标识的区别性风格,这是不可忽视的文体上的价值。

三、结语

伊丽莎白时代主要是一个革新和重构英语戏剧规范的时代,莎士比亚戏剧的“戏中戏”是一个被突出的、多次使用的戏剧叙事手法,莎士比亚运用“戏中戏”这一戏剧技巧是一个不断成熟的过程,而且“戏中戏”的剧词主要是文体地位极高的双行诗体,这表明莎士比亚较大遵从了英语戏剧的传统惯例,容纳新确立的(悲剧)经典传统。由于莎士比亚新评论的强势介入,卞之琳显然误解了“戏中戏”所采用的双行诗体,卞之琳诗译的庸俗化策略在根本上消除了悲剧原诗的风格,需要进一步尝试、探索、发展和完善的白话及白话新诗,在根本上,局限了“戏中戏”及其所使用的双行诗体对等汉译,尤其是诗体移译。可以说,白话新诗的空间与白话的柔韧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英语双行诗的成熟诗译。

参考文献:

[1]王青.目的语文化语境对翻译的影响――莎士比亚作品在中国的早期译介[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2006(4):70-73

[2]孙柏.丑角的复活――对西方戏剧文化的价值重估,南京:学林出版社.2002:326-39

[3]卞之琳译.译本说明[M].莎士比亚悲剧四种.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4-5

[4]卞之琳译.莎士比亚悲剧四种[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71

双语故事范文4

关键词:插图;语境;故事教学

译林版《英语》,编者按照活动板块的结构形式将每个单元分为七个板块:Story Time、Fun Time、Cartoon Time、Letter\Sound Time、Song\Rhyme Time、Checkout Time、Ticking Time。从单元安排的顺序而言,Story Time排在首位,可见其地位的重要性,从学生学习的情况而言,Story Time以文字与图画相结合的绘本形式深受学生的喜爱,学习兴趣浓厚。但是,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绝大多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味地追求对文本材料的理解,让学生反复地读文字材料,让学生机械地操练目标句型。长此以往,学生对故事板块整体情境的把握会受影响,学生对于重难点的掌握也会模糊,进而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会降低、英语学习效率也会降低。如何利用插图优化Story Time板块的教学成为摆在英语教师面前一个新课题。

利用插图,了解人物信息

和语文学科一样,英语故事教学也遵循故事的六个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与结果。绝大多数教师在处理故事板块的教学时,喜欢让学生先整体观看故事的flash,然后根据故事提出问题:How many people are there in the story? Who are they? Where are they?这些问题的回答其实可以不用观看flash,只需借助故事中的插图就可以进行回答。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关注故事所提供的插图信息,帮助学生提升观察图片的能力。

例如:教学三年级上册unit8 Happy New Year的Story Time时,笔者在进入文本之前向学生呈现故事板块的第一幅挂图,然后就图片给学生提出了如下的问题:Who can you see in the picture? 学生很快就给出了答案:I can see Mike,Helen and Uncle John。由此可见,这样的故事文本,学生通过故事插图就能很快获知故事中的人物信息,而不需要费尽心思地要求学生观看卡通视频后再回答这样的问题。这种以观看插图寻找故事人物信息的导入方式,既直观又直接,学生τ谖侍獾睦斫庥牖卮鹨蚕缘酶为清晰、简明,也为后续的故事学习直接打开思维之门。

利用插图,了解单词信息

现在常见的文本新单词的处理方式是教师在导入环节利用自身的信息因素将新的单词呈现给学生,想以此扫清学生在后续自读文本时的障碍。所以,很多教师就会放大量的精力放在新单词的情境创设上,进而会舍弃文本已有的真实情境。长此以往,学生的新单词猜测能力与文本自主阅读能力会受到影响,得不到提高。因此,在教授文本中的新单词时,文本插图也给我们提供了真实而有效地情境。在给学生呈现新的目标时,可以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插图,将目标词汇与插图中的事物直接联系,进而帮助他们提升用英语做事的思维能力。

例如:教学四年级上册unit7 How Much? 的Story Time时,笔者在就直接利用故事的第二幅插图,呈现与操练本单元的目标词汇与重难点。出示挂图之后,笔者提问:Who can you see in the picture? What do they have? 在师生你问我答的过程中,笔者借助图片中的物品信息,让学生直观的接触目标词汇:an umbrella, a fan, shoes, socks,也让学生直观地接触了文本情境“义卖”。所以,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应该充分关注插图的具体性,指导学生有效地建立生词与事物表象的联系。

利用插图,理解语言情境

语言只有在合适的语境中才能显示它的价值,但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由于他们处于英语学习的起始阶段,词汇量的积累相对而言较少,文本教材中所呈现的语言也是相对简单的。故事板块的呈现也是直接进入对话环节,缺少相应背景知识的铺垫,有时候会让学生觉得故事发生得很突然,于是文本插图就为学生提供了背景补充说明的作用。

例如:教学四年级上册unit5 Our New Home的Story Time时,为了烘托故事的背景,进入文本之前,笔者向学生呈现了本版块的第一幅的插图,让学生明了苏海与苏阳正在搬家的情境,正是由于有了搬家的情境才会出现文本中找东西的场景,进而呈现本单元的目标词汇与句型:skirts, bag, white cap,Where’s…? Where are…?再如四年级上册unit7 How Much? 的Story Time时正是由于插图中为我们清晰的指出“义卖”的背景,所以文本中出现一双鞋5元,一双袜子4元这种便宜于常规的价格是合理的。义卖也是一种买卖行为,所以就自然的引出本单元的目标句型:How much is it? How much are they?教材利用插图为学生直观地呈现了语言产生与语言使用的真实情境。语言学家指出:语言意义的产生和理解无法脱离具体的语境,语言有了语境才能有意义,语境有了语言才能更丰厚。

双语故事范文5

通过多年教学经验的总结和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归纳出小

学英语故事教学方法的“三要”,即要与日常生活相结合、要紧扣学生的最爱、要融入深刻的道理,做好这三个方面,才能实现小学英语故事教学的成功。

一、把握好内容,要与日常生活相结合

在选择英语故事的时候,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时要侧重于与日常生活有效地结合起来,这样的故事听起来更引人入胜、讲起来更容易明白、教起来更容易记住,日常生活中选择的范畴还是比较宽泛的,比如,学生日常的活动、家庭中日常的活动、班级和学校的一些活动,都可以融入英语故事中来。例如,讲述故事《今天是我的生日》,这个选题更容易吸引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在听英语故事的时候,每一位学生都会紧扣耳际,仔细听的同时还会全神贯注地去记忆,有用心表达自己生日的冲动感,这就是英语故事《今天是我的生日》的教学成功之处。

二、掌控好节点,要紧扣学生的最爱

大多数小学英语故事教学都会让学生感觉枯燥或者乏味,这时教师就要想方设法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作用,适时地、恰到好

处地插入学生喜欢的故事,甚至是最爱的故事。学生喜欢的故事有很多,在神话故事方面有《白雪公主》《哪吒闹海》等,在小动物故事方面有《丑小鸭》《狼和小羊》等,这些都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可以把学生从枯燥和乏味中解脱出来。例如,在讲述故事《粪堆里的小鸟》的时候,学生会随着教师抑扬顿挫的英语表达,融入有趣有益的故事中去,并且通过半懂不懂的英语表达,使英语学习情趣空前高涨。A little bird fly to south for the winter. It was very cold,almost frozen bird. Hence,fly to a large space,after a cow there,in a pile of cow dung upon the bird,frozen bird lying on the dunghill,feel very warm,gradually recovered,it is warm and comfortable lying,and soon began to sing songs,a passing wildcat hear voices,see,follow the voice,wildcats quickly found lying on the dunghill,bird,pull it out.

三、调整好节奏,要融入深刻的道理

在小学英语故事教学中,也存在一个较高的学习境界,就是通过英语故事达到“一子双效”的作用,一个是提高英语学习兴趣,另一个是告诉学生做人做事的道理,这时就需要教师成功地把握好

教学节奏。例如,讲述故事《刻舟求剑》,既融入了英语学习内容,又要通过故事解读告诉学生们个中深含的寓意和道理。A man from the state of Chu was taking a boat across a river when he dropped his sword into the water carelessly. Immediately he made a mark on the side of the boat where the sword dropped,hoping to find it later. When the boat stopped moving,he went into the water to search for his sword at the place where he had marked the boat. As we know,the boat had moved but the sword had not. Isn’t this a very foolish way to look for a sword?最后,一语双效地告诉学生:船继续行驶,而宝剑却不会再移动。像他这样去找剑,真是太愚蠢可笑了。

总而言之,在未来的小学英语故事教学过程中,就是要有声有色、有板有眼、有规有矩地抓好相关教学,笔者认为始终不变的,也是需要进一步提升的,就是要把握好故事内容、掌控好故事节点、调整好故事节奏,推进小学英语故事教学迈上新台阶,促进小学英语教学取得新成效。

双语故事范文6

[关键词] 合作原则;故意违反;典型对白;“冯氏幽默”

言语幽默研究是一门跨门类、跨学科的课题。在心理学、社会学等领域,许多学者已经进行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研究。在语言学界,对言语幽默的研究同样也是百花盛开,学者们从语义等不同的角度对它进行了详细而有趣的探讨,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语用学方面,还未对言语幽默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在言语幽默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本文试图运用格赖斯的会话合作原则,以冯小刚电影《非诚勿扰Ⅱ》中的典型对话为例,分析故意违反会话合作原则所产生的幽默效果。

一、合作原则与幽默的产生

1967年美国语言学家、哲学家格赖斯首次提出“合作原则”。他认为人们在进行言语交际时是互相合作的,谈话双方都希望能互相理解,相互配合。为了使交际顺利进行,双方必须遵守一定的原则,即“合作原则”。合作原则涵盖如下内容:(1)量准则:所说的话应包含交谈目的所需要的信息;所说的话不应超出所需要的信息。(2)质准则:努力使说的话真实,即不要说自知是虚假的话;不要说缺乏足够证据的话。(3)关系准则:要有关联。(4)方式准则:要清楚明白:避免晦涩;避免歧义;简练;井井有条。

要使对话顺利进行,交际双方都要试图遵守合作原则,这是交际的理想状态,而在实际交谈中,谈话双方由于个体的差异,说话人可能会因为某些现实需要故意违反一些准则,当听话人意识到说话人有意违反一些准则时,听话人就会结合具体语境去推断说话人的意图,而幽默往往会在这种意料不到的会话含义中产生。(何兆熊,1999)

二、《非诚勿扰Ⅱ》中的“冯氏幽默”

与《非诚勿扰》相比较,《非诚勿扰Ⅱ》中的故事情节更为连贯和完整。《非诚勿扰Ⅱ》讲述的是秦奋和梁笑笑之间的爱情故事的延续:两人从北海道回来后,笑笑对方先生死心,在秦奋的不懈追求下,梁笑笑答应先住在一起试婚。但是通过一段时间的试婚,梁笑笑感觉自己对秦奋其实只是一种感激,自己并不真正爱他。秦奋非常伤心,两人于是渐行渐远。秦奋回到北京后,作为一家电视台的主持人,与轩轩搭档。秦奋好友、节目制作人李香山患上癌症,在秦奋的主持下,好友们在他生前搞了一场“人生告别会”,这让笑笑和秦奋感受颇多。于是两人再次牵手。《非诚勿扰Ⅱ》中的“冯氏幽默”继续保持着京味儿调侃的基调,与《非诚勿扰》相比较平添了许多人生的感悟。《非诚勿扰Ⅱ》通过夸张、反讽、错位、陌生化、揶揄、戏拟式模拟等手段,充分展现了爱和死这两个主题,通过秦奋和笑笑的试婚生活和李香山的人生告别会,将“冯氏幽默”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合作原则对《非诚勿扰Ⅱ》中“冯氏幽默”的阐释制造幽默有很多途径,如搞怪的动作、夸张的表情、荒诞的语言等,这里主要研究的是言语带来的幽默。言语幽默是一种极其普遍的语言现象,也是一门独特的语言艺术,下文将对《非诚勿扰Ⅱ》如何通过违反合作原则来制造“冯氏幽默”进行剖析。

(一)对量的准则的故意违反

根据量的准则,所说的话提供的信息,与交际目的相适应,既不超出也不少于交际目的的需要。 对量的准则的违反情况有两种:

1.所说的话没有满际所需要的信息量

下面是《非诚勿扰Ⅱ》中的一段经典对白:

一女:企鹅宝宝,终于有救了。

李香山:别着急,北极一时半会儿融化不了,就是融化了,企鹅宝宝也会没事的。

一女:怎么会没事呢?

李香山:我能问你一个问题吗?北极熊为什么不吃企鹅宝宝呢?

一女:是。好像没有听说有吃过啊!为什么呢?

李香山:是啊!为什么呢?

一女:你知道吗?北极熊为什么不吃企鹅宝宝呢?

秦奋:因为企鹅宝宝生活在南极,它跟北极熊见不着面。

一女:你们好讨厌啊!

量的准则第一点要求:所说的话应包含交谈目的所需要的信息。而在此对白中,李香山说“就是融化了,企鹅宝宝也会没事的”,但是为什么会没事,他并没有提供足够必要的信息,而是进一步以问题设置悬念,“北极熊为什么不吃企鹅宝宝呢?”让观众认为北极熊是有可能吃企鹅的,只是它因为某种原因没吃企鹅,从而造成误导。然后通过秦奋之口从容地给出答案,“因为企鹅宝宝生活在南极,它跟北极熊见不着面”。李香山故意先不提供足量信息,等到成功地将对方误导之后,再补充提供剩下的信息量,形成误导前后巨大的反差,从而产生令人捧腹大笑的幽默效果。

2.所说的话超出了交际目的所需的信息量

下面是《非诚勿扰Ⅱ》中秦奋在长城向梁笑笑求婚的一段经典对白:

笑笑:你起来,你实在点行吗?

秦奋:你答应我,咱俩先结了,以后后悔再说以后的。

笑笑:你想清楚了,结了我可是不离的。

秦奋:你要离,我就接孟姜女的班,把剩下的那点长城也哭塌了,没你我活不了。

这段对白中,秦奋其实就是想表达自己对笑笑深深的爱慕之情,用简单的两个字“不离”,就行了,而秦奋却选择将一个简单的意思复杂化,提供了比所要求的信息(“不离”)更复杂的话语信息,从而更好地表达出自己对梁笑笑的倾慕之情,观众也会为秦奋的幽默而大笑不止。

从上面的经典对白可以看出,说话一方故意违反量的准则,提供超过另一方所需要的信息量,以表达自己的想法,看似多此一举,实则富有深意,幽默往往也在提供复杂信息量的同时悄然产生。

(二)对质的准则的故意违反

质的准则要求,说话双方要努力说真话。包括不说自知是虚假的话;不说缺乏足够证据的话。下面分两种情况对质准则的故意违反进行解释。

1.说自知是虚假的话

下面是《非诚勿扰Ⅱ》中李香山“人生告别会”上的一段经典对白:

香山:下辈子要是有人无端地冲你笑,走过来说喜欢你,记住,那就是我。

轩轩:那好,总要有个暗号,下辈子喜欢我的人太多了,那怎么办?

香山:暗号,谁在前世约了你。

轩轩:那就这么定了。

这段对白中,说话双方都违反了质的准则的第一点(不要说自知是虚假的话)。说话双方都故意说虚假的话,虚构下辈子的一个场景,从而引发了观众的笑声。

上面的经典对白告诉我们,说话双方故意说自知是虚假的话,可以达到幽他一默的目的。

2.说缺乏足够证据的话

下面是《非诚勿扰Ⅱ》中的一段经典对白:

香山:我也不认为奢侈就是高级,我也最恨至尊、帝王、皇家。我爷爷就是辛亥革命打响第二枪的人,但是你得在商言商啊,要不你就别拿人家钱,拿了钱还骂钱,那叫不义。同意我这观点吗?哥哥。

秦奋:打响第二枪的是谁呀?

香山:行行行,咱不往下讨论,搁置争议。

这段对白的幽默在于“我爷爷就是辛亥革命打响第二枪的人”。李香山很明显说的是缺乏证据的话,谁是辛亥革命打响第二枪的人这一点无从考证,而秦奋的故意反问,让李香山尴尬万分,更让人笑不可支。

上文的经典对白说明,说话一方故意说一些缺乏足够证据的话,同时对方通过自己的语境知识,也完全能够意识到,这些话其实是故意编造出来的谎言而已,以极度的夸张制造出了贻笑大方的幽默效果。

3.对关系准则的故意违反

关系准则要求交际双方要说与话题相关的话。然而,在实际的语言交流中,经常会出现,一方不愿对另一方提出的话题做出直接性的肯定或否定的回答,而采用迂回的方式,这种回答看似文不对题,实际上已经迂回地告诉了对方自己的答案。

下面是《非诚勿扰Ⅱ》中笑笑准备离开家去出席天使在艾美决赛之前的一段经典对白:

秦奋:你真打算去凑这热闹?

笑笑:我就是一俗人!

从上文的经典对白可以看出,说话一方故意违反关系准则,迂回回答,看似文不对题,实则富有深意,听者产生意想不到的感觉,幽默也在答非所问的语句中悄然产生。

4.对方式准则的故意违反

方式准则要求说话要清楚明白:避免晦涩;避免歧义;要简练;要井井有条。对方式准则的故意违反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幽默效果。

下面是《非诚勿扰Ⅱ》中梁笑笑和秦奋在李香山芒果离婚典礼上的一段经典对白:

笑笑:你那么急着娶我,是不是也惦记着早结早离啊!

秦奋:我是打算跟你一条道走到黑的。

上面的经典对白说明,有时候说话一方故意违反方式准则,会增强语言效果,更能成功地实现交际,幽默也在对方式准则的故意违反中悄然产生。

四、结 语

在实际会话中,人们常常出于特殊需要,故意违反合作原则。当人们故意违反合作原则时,并非是不合作,而是为了表达一种言外之意,而幽默也时常在这时产生。通过对《非诚勿扰Ⅱ》中经典语言的分析,可以更好地品味“冯氏幽默”带来的快乐,进一步提高我们的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1] Grice P.Logic and Conversation[M].P Cole,J Morgan(eds.).New York:Academic Press,1967:41-58.

[2] 何兆雄.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3] 姜望琪.当代语用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4] 尤碧珍,郑 艳.违反会话合作原则所表达出的语用意义――从《呼啸山庄》看会话合作原则的违反[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7(01).

[5] 俞晓丽.从会话合作原则看《白象似的群山》中的人物关系[J].考试周刊,2007(39).

[6] 韦小敏.违反合作原则的会话含义[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7(01).

[7] 万文龙.《非诚勿扰》中“冯氏幽默”的关联阐释[J].电影文学,2011(02).

双语故事范文7

把爱大声说出来

故事只是一对母子睡前的谈话,但是它们用最平实的语言,大胆地将自己对对方的爱表现出来。儿子与书中的小兔子一样,总喜欢和别人比较,当儿子大声并且认真地告诉我“妈妈,我爱你”时,我都会回应他:“我更爱你!”

如此一来,儿子就更希望自己的爱能胜过我。“我爱你这么多!”儿子把手臂张开得不能再张开。

但我有双更长的手臂,张开来一比:“可是,我爱你这么多。”

每次儿子都会想尽办法用各种方式来描述自己的爱意,直到他累得在我的怀中睡着了。

用肢体比喻爱

在反复的故事模拟中,我开始对故事进行拓展应用。

早晨,与儿子一边说故事一边演故事,效果甚好:学小兔子一样,双臂伸展、上举、双脚跳跃,这都是最基础的肢体训练,这样一早起来的精神就变得不一样了;晚饭后,又重复这些动作,或者增加一些难度。

在我给他讲故事的时候,见到书中的小兔子扯着妈妈的耳朵,他也会扯着我的耳朵,并且把我紧紧抱一下,再亲一下我的脸。说晚安的时候,儿子会以期待的目光望着我,我会在他的额头亲一下,他又会紧紧地抱着我,回亲我。

爱的故事接龙

沿着故事的思路做接龙,也是顺理成章的亲子游戏。

当儿子读到“月亮”的时候,思绪瞬间就拉伸到了他酷爱的天文学上,他会说:“我爱你妈妈,一直到金星那么远。”

我就会捂着鼻子说:“金星上的空气真不新鲜,但是妈妈实在太爱你了,所以爱你一直到水星那么远。”

儿子也不甘示弱,说:“我爱你,像冬天的围脖,给你送去温暖……”

双语故事范文8

缓慢而快乐的成长

湖北省枣阳市熊集中学 颖子

看到这个题目,让我又回想起我的同学冬瓜。他个子矮,似乎总也长不高,真是那种生长缓慢的人,但他很快乐。

这外号源于他那冬瓜式的身材。他上身圆圆实实,两条腿又特短特粗,所以大家叫他冬瓜,特别是姚小夭,总爱这么突然地叫他,但他一点也不生气,有时还搞笑地调侃自己。(怎样“叫他”,他怎样“调侃”自己,应有具体的故事细节叙述,应用鲜活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是我们写作中常出现的问题,泛泛而谈,把原本生动鲜活的故事写得枯燥乏味。“叫他”与“调侃”一句,我们不妨改一下:他站在生物园那片藤子的时候,姚小夭她们便会大声喊过来:“哇塞,好大的冬瓜耶!”这位冬瓜先生似乎回过神来,冲着大家做呆立冬瓜状。这就增加情节的现场感与故事的生动性。)

据青蛙爆料说,冬瓜家里还有一个老冬瓜。他老爸也五大三粗。有其父必有其子,一个模子刻出来的。说这些话,冬瓜先生在那边搭腔,都怨我爸,不知道还长得高长不高,一脸的沮丧。旁边的姚小夭便会过来鼓励他:“长得缓慢,但很快乐,这不很好吗?”

那些日子,我们都不知不觉地长大,我们长得老高了,而冬瓜同学呢,还是那么高,真是不长个儿啊!(我们长高而冬瓜不长个儿应通过具体细节来表现,空洞的语言不能给读者 “老高”与“还那么高”的具体印象。)

姚小夭常说,冬瓜同学虽长得缓慢,但脾气好,是我们大家的开心果。譬如体育课上跳山羊,姚小夭一个箭步,“嗖”的一声站在对面的皮垫子上。轮到冬瓜了,大家都看戏似的涌过来,只见他一下子骑在山羊上,脸怔得通红。大家那个笑啊,而我们的这位同学,还骑在上面不肯下来,一副得意的样子。(此段文字问题同上,应采用有效的描写方法和生动的语言把这个细节故事的生趣突显出来。)

不知不觉中,我们就到了毕业的时候。

合唱的歌曲选了学习委员莫贝贝的那首获奖的小诗,由教音乐的小胡子老师谱曲。教唱、排练一切顺利,最后在选定指挥时大家却犯了愁。大家觉得做指挥的总是张牙舞爪,像个小丑。音乐委员姚小夭在教室里喊了一遍又一遍,苦苦哀求,就是没有应声。最后是冬瓜同学报了名,大家一阵大笑,随即也就这么定了。

几次排练之后,大家就形成了默契。这一天,我们全班四十八位同学站在了那个渴望着又厌恶着的舞台,男生们一色的黑西服黑西裤,打着红领带,女生们还穿了黑裙子,打了蓝领结。冬瓜站在一个高独凳上,双手合十慢慢分开,歌声便被他从双掌中放出。那旋律美妙而动听,那歌词真挚而感人!(歌的旋律会引领读者进入故事的情感氛围,让读者的心与作者、与故事中的人物一起律动,这是文章情感的迸发点和出彩点,所以不能回避,歌词的内容应展示出来。引用歌词或自编歌词要紧扣题目,紧扣主题,要能以短诗模式打动人、感染人。)

这让我们想到往事,想到亲爱的老师,我们就要长大了,就要告别这曾经让我们恼着的现在又依依不舍的学校,我们的心里都很难受。(此段抒情很好,配合了歌的旋律而放飞思想。但与主题游离,不妨这样改一下:“怎么不是呢,亲爱的老师,我们愈长大愈害怕,愈长大愈多了压力与烦恼,愈长大愈少了自由和快乐,我们多想呆在童年永不长大!”这样就与文章内容相扣。)

冬瓜先生双臂翻动着,翻动着。(怎样“翻动着”呢,应用形象的语言表述出来,譬如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富有情感的语句,富有表现力的修辞等。我们这样改一下:冬瓜先生那壮实的双臂轻轻地翻动,如一只海鸥,慢慢地腾起,盘旋,又慢慢地朝着蔚蓝的远空飞去。语言就生动多了。)

慢慢地,冬瓜先生双手合十停在半空,歌声戛然而止。台下掌声如雷鸣一般,显然观众们也被感动了。大家跑过来围着冬瓜,抱成一团,哭成一团。

(文章至此结束,给人含义未申的感觉。应有收束故事的文字,且点明中心,与题目、开头呼应。)

【升格探究】

原文通过一个叫冬瓜的同学表现缓慢但快乐成长的主题,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点:一是对表现冬瓜这个人物起穿针引线作用的故事细节平淡空泛,缺乏现场感与故事味,淡化了冬瓜这个人物“缓慢而快乐成长”的形象。二是毕业合唱部分,应把“歌”或像歌一样的岁月故事包括歌词内容完整详实地展示出来,不能回避;且歌词与其后的抒情议论游离,削弱了文章的感染力。三是文章语言不够鲜活,泛泛而叙,缺乏文学味与表现力。

【升格展示】

缓慢而快乐的成长

湖北省枣阳市熊集中学 颖子

看到这个题目,又回想起一个曾被叫作“冬瓜”的同学。

这个雅号源于他那冬瓜式的身材,上身圆圆实实,两腿特短特粗。站在生物园那片藤子的时候,姚小夭她们便会大声喊过来:“哇塞,好大的冬瓜耶!”而我们的这位冬瓜先生呢,回过神来,便会冲着大家做呆立冬瓜状。

据青蛙爆料,冬瓜家里还有一个老冬瓜,有其父必有其子,一个模子刻出来的。说这些话,冬瓜同学会在那边搭腔,都怨我爸,不知道是否还能长高,一脸的沮丧。旁边的姚小夭便会过来拍拍他的肩膀:“哎哎哎,小样,长得缓慢,但很乐观,这不是很好吗?”

那些日子,我们的衣服换了一荏又一荏,我的那件漂亮的石榴裙连最小的表妹也扣不上后背的钮扣,而冬瓜同学呢,似乎真得吃了称砣,一天天落在我们的眼皮底下。

正如姚小夭所说,冬瓜的确是大家的开心果。譬如体育课跳山羊,轮到冬瓜了,只见他搓了搓手,圆圆的身影朝山羊滚去,双手一按羊背,“嚓”的一下骑在山羊上。大家那个笑啊,而这老先生呢,骑着山羊两条腿悠闲地晃荡,在那儿傻乐!

不知不觉中,我们就到了唱骊歌的时候。合唱的歌曲选了学习委员莫贝贝那首获奖的小诗,由教音乐的小胡子老师谱曲。教唱、排练一切顺利,最后在选定指挥时大家却犯了愁。按青蛙的说法,指挥总要张牙舞爪,像个小丑。音乐委员姚小夭真的急了,砸着桌子拱手喊着:“拜托,拜托,哪位大侠能报名做这个大指挥……”最后是冬瓜同学的头慢慢地从讲桌处冒出来,大家一阵大笑,随即也就这么定了。

这一天,我们全班四十八位同学站在了那个渴望着又抗拒着的舞台。冬瓜站在一个高独凳上,合十的双手慢慢分开,歌声便被从他双掌中飘出:

成长啊,总也搞不懂的话题

为什么渴望着长大,又那么害怕

多想永远是个孩子

无忧无虑地拥着童话

怎么不是呢,亲爱的老师,我们愈长大愈害怕,愈长大愈多了压力与烦恼,愈长大愈少了自由和快乐,我们多想呆在童年永不长大!冬瓜同学那壮实的双臂轻轻地翻动,如一只海鸥,慢慢地腾起,盘旋,又慢慢地朝着蔚蓝的远空飞去。

成长啊,总也搞不懂的话题

我们缓慢缓慢地成长

我们有着快乐快乐的童趣

这点点滴滴,永不褪色的记忆

一幕幕往事仿佛又凝聚在舞台的上空,歌声牵动我们曾经真挚的情感。冬瓜的手放在高处开始疾速地挥动,我们的声音陡然高亢,响彻云霄:

成长啊,总也搞不懂的话题

但不管有多少风雨

缓慢而快乐地成长

永远是我们,青春中永驻的旋律

是啊,正如冬瓜同学一样,缓慢而快乐地成长,从不刻意从不菲薄,就这样顺其自然,多好!

慢慢地,在我们反复吟唱“永远是我们,青春中永驻的旋律”中,冬瓜先生双手合十停在半空,歌声戛然而止,台下掌声如雷。大家跑过来围着冬瓜,抱成一团,哭成一团。

以后再也没有见到亲爱的冬瓜同学。他应长高了吧,但他那缓慢而快乐的身姿,就这样生生地留存在我们的记忆里。

【升格点评】

文章围绕冬瓜同学特别是以毕业合唱为故事重点,为我们编织了一个感人的成长故事。冬瓜“吃了秤砣” 似的缓慢成长,但他拥有善良、包容、直面生活的快乐的心,成了我们生命中“永不褪色的记忆”。文章在众多的故事碎片中,进入合唱主体。有了之前的这些细节做基础,读者更易理解毕业歌要表达的主题,这样,歌词所反映的内容与每段歌后的抒情议论,就给我们内心打上深深的印迹,给读者凄美难忘的印象。

【升格指津】

比较修改文与原文,要写好这类“成长”主题的作文,我们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以一个或几个人物为重点,精心择取成长中的碎片细节,编织成一个完整流畅的故事。如本文写了一位个矮腿粗叫冬瓜的同学的一段成长历程。在这个历程中一定有许许多多的小故事,但我们必须围绕缓慢而快乐地成长这个中心来选材。文章首先选取了生物园地藤子中立着冬瓜和跳山羊两个片断,写出冬瓜的形象和好脾气,为后文毕业合唱这个高潮蓄势。生物园的趣事还插叙了青蛙的爆料,交待了冬瓜的遗传因素,使写作的笔触更加深入;随之用“正如姚小夭所说”一转,自然过渡到跳山羊事件,然后又来了一段成长中衣服个子的概写,蓄势已足,自然转入“不知不觉中,我们就到了唱骊歌的时候了”,自然导入毕业合唱的精彩部分,故事的连接顺畅得体。

双语故事范文9

关键词:比翼鸟 连理枝 特点 流变

引言:

典故是人们在对世界的认知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语言形式,在历代的使用中,典故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形成多种典形。在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成为千古传诵的佳话。“比翼鸟”起初常单独使用,后与“连理枝”合用为“比翼连理”,借比翼鸟的双宿双飞和连理枝的交错盘绕,形容男女情投意合,恩爱不离。本文初探“比翼鸟”和“连理枝”在唐代的使用情况及合典现象。

一、“比翼鸟”的使用情况

(一)“比翼鸟”溯源

“比翼鸟”其字面意义是传说中的一种鸟,文字记载最早出现在先秦时代。《尔雅・释地》:“东方有比目鱼焉。不比不行。其名谓之鲽。南方有比翼鸟焉。不比不飞。其名谓之鹣鹣。”《史记・封禅书》:“西海致七翼之。” 司马贞索隐:“《山海经》云:‘ 崇吾之山有鸟,如,一翼一目,相得乃飞,名曰。’”“比翼鸟”是指雌鸟雄鸟总是在一起飞翔,古代诗文中常以其比喻恩爱夫妻。

(二)“比翼鸟”特点

1.形式特点

从形式上看,“比翼鸟”形式较稳固。通过搜集资料,“比翼鸟”在唐代的使用数量不多,以白居易的《长恨歌》最为著名。

《长恨传》: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全唐诗・第八六七卷 新林驿女吟示欧阳训生飞虫》:

月明阶悄悄,影只腰身小。谁是翔人,愿为比翼鸟。

2.内容特点

“比翼鸟”借用雄鸟雌鸟齐飞来比喻夫妻间的深情厚意,亦可以用来形容男女间休戚与共,相伴相依。

南北朝《文选卷第二十》:

山川阻且远,别促会日长。愿为比翼鸟,施翮起高翔。

明代《关汉卿戏曲集・钱大尹智宠谢天香》:

你则道凤台空锁镜。我将那鸾胶续断弦。我怎肯分开比翼鸟。

清代《国色天香・第二卷 刘生觅莲记(下)》:

昨宵好合情多少,洞房自有蓬莱岛。交颈鸳鸯比翼鸟,乐事应浓愁应扫。

通过查找汉藉全文检索系统第三版,发现“比翼鸟”一词在唐以前使用较少,唐之后在各种文体中可以看见“比翼鸟”,但多半是形容双宿双飞。

(三)“比翼鸟”流变

“比翼鸟”最先出现在先秦诗文中,到南北朝时“比翼双飞”首次出现。

《玉台新咏・卷三 陆机拟古七首 拟西北有高楼》:

不怨伫立久,但愿歌者欢。思驾归鸿羽,比翼双飞翰。

从“比翼鸟”到成语“比翼双飞”主要是词语侧重点发生了变化,“比翼鸟”是指传说中的一种鸟,“比翼”形容鸟的翅膀,而“比翼双飞”具有形象色彩,描写出“比翼鸟”飞翔的动态美。“比翼双飞”自产生以来一直为世人所爱,清朝使用最多,沿用至今。

《列朝诗集・闰集第四》:

比翼双飞宿上林,流苏掩映合欢衾。香奁赋就怜苏蕙,织出回文寄锦心。

二、“连理枝”使用情况

(一)“连理枝”溯源

典故“连理枝”有两则传说,主人公都是韩凭和妻子。相传战国时宋廉王夺了韩凭的妻子,韩凭自杀,其妻跳台而死。两人坟墓各生梓树一棵,根和枝都交错在一起,一对鸳鸯在树上交颈悲鸣,人称之为连理树。

另一说作韩朋,妻被夺后,被派筑青陵台,即死于其地,其妻来视,跳入墓不复见。由此而生了化蝶之说。晋干宝《搜神记》卷十一、《敦煌变文集・韩朋赋》、《古诗源・鸟鹊歌》都有相关记载。《警世通言・乐小舍拚生觅偶》:“儿呵!你生前不得吹箫侣,谁知你死后方成连理枝。”

(二)“连理枝”典形分析

“连理枝”从产生以来出现了二十余种典形,隋唐五代典形数量最多,如“连理枝”“连理树”“连理木”“连理”“连枝树”“韩蝶”“韩凭双扇”“韩凭舞羽”“青陵台”“青陵粉蝶”。可以将它们分为事物、人物、时地三大类。

其一,事物类。在“连理枝”中,首要事物是“连理树”,扩散为它的枝、叶等。“连理”二字是一个语素,有很强的粘着能力,众多典形由此派生出来。

郑畋《全唐诗・第五五七卷・麦穗两岐》:

史册书堪重,丹青画更宜。愿依连理树,俱作万年枝。

和凝《全唐诗・第七三五卷・宫词百首》:

嘉瑞忽逢连理木,一时跪拜贺文明。

鲍溶《全唐诗・第二三卷・琴曲歌辞・蔡氏五弄・秋思二首》:

燕歌易水怨,剑舞蛟龙腥。风折连枝树,水翻无蒂萍。

其二,人物类。韩凭或作韩朋及其妻是此典故的主要人物,因而衍生出多个与此人物相关的典形,如“韩蝶”“韩凭双扇”“韩凭舞羽”。

李商隐《全唐诗・第五三九卷》:

韩蝶翻罗幕,曹蝇拂绮窗。斗鸡回玉勒,融麝暖金。

温庭筠《全唐诗・第五七六卷・会昌丙寅丰岁歌》:

新姑车右及门柱,粉项韩凭双扇中。

王初《全唐诗・第四九一卷・青帝》:

韩凭舞羽身犹在,素女商弦调未残。

其三,时地类。“连理枝”典故另一说中记载故事的发生地即为青陵台,“青陵台”“青陵粉蝶”等典形油然而生。

《李义山诗集・卷一》:

青陵台畔日光斜,万古贞魂倚暮霞。

青陵粉蝶休离恨,长定相逢二月中。

(三)“连理枝”典义分析

1.典义形成背景

“连理枝”的典故有两个传说,一则是生了相思之树,一则是化了相思之蝶。在古代,由于社会环境的束缚,有情人难以终成眷属,所以人们常用连理枝、蝴蝶等意象喻指无缘结合的男女,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古代神话传说中有许多化蝶的故事。如“庄周化蝶”,《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梁祝化蝶”,讲述的是梁山伯与祝英台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

2.典义初探

“连理枝”典故主要是人们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希望爱情像连理树一样缠绵、深厚。连理枝的交错盘绕,生生不息,是典故最基本的意义。

《全唐词・和凝》:

迎得郎来入绣闱,语相思,连理枝。

王维有诗曰:“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可见,红豆、罗帕、玉佩等都是古代定情信物。而盟誓在男女爱情中意义深刻,辛弃疾《南乡子・赠枝》:“别泪没些些,海誓山盟总是赊。”在隋唐五代时,“连理枝”既是男女盟誓场所,也是男女爱情的见证。

《全唐诗・第八二卷・韩襄客》:

连理枝前同设誓,丁香树下共论心。

“连理枝”和其它的典故连用时,表现的是脆弱、柔软的特点。

鲍溶《全唐诗・第二三卷 琴曲歌辞・蔡氏五弄・秋思二首》:

燕歌易水怨,剑舞蛟龙腥。风折连枝树,水翻无蒂萍。

三、“比翼连理”的使用情况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一句将“比翼鸟”和“连理枝”两种富含相思意味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此后常被文人骚客连用来描写男女之间的深情厚意。此种现象可以归纳为合典,而“比翼鸟”和“连理枝”属于相异事物的典故合用。在“比翼鸟”和“连理枝”产生之初及其后来若干年,人们只是将它们作为一种情感寄托单独使用。

孟郊《孟东野集・卷三・感兴上》:

昔为连理枝,今为断弦声。连理时所重,断弦今所轻。

隋唐五代时,随着白居易一曲《长恨歌》,“比翼鸟”和“连理枝”从此常在同一首诗中出现。元代,更生了“比翼鸟连理枝”这样的典形。

《全元散曲・兰楚芳》:

我索痛惜轻怜,常则是比翼鸟连理枝双飞燕,蜜和酥分外相偏。

明清以来,讲究书写方便、韵律和谐,将其合并为“比翼连理”。

明代《石匮书后集卷第三十二》:

则与彼情深伉俪而愿为之比翼连理者,不更难之难哉!

清代《北游录记咏上 艳歌何尝行》:

有时而冻。比翼连理。我心敢控。渭不泾浊。石不羽轻。精诚贯彻。

结语:

这篇论文初步探讨了“比翼鸟”和“连理枝”两个词语在隋唐五代的使用情况,简要论述了它们产生的源头及特点。从源头、典形、典义三方面对“比翼鸟”“连理枝”进行分析。最后,探讨“比翼连理”在后代的使用情况。

参考文献:

[1] 方仁福.典故大词典[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

[2] 汉语大词典2.0版9(电子版).

[3] 汉籍全文检索系统第三版.

双语故事范文10

双语课程的教学和学习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最重要的是解决语言问题,提高自身的语言能力,学校的外教为我们建立了良好的桥梁,相互之间的交流可以纠正自己的语言语调,用最简单的英语口语表达出明确意思。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每一个音乐片段中给学生体验、实践、和练习的机会。在这几年的双语音乐教学中我获得了许多地感受,研究探索发现了许多问题和经验。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音乐教学的愉悦性是审美教育发生情感体验和优化效应的心理机制。当学生处于愉悦状态的时候,最有利形成优势兴奋中心,使‘学习是一种艰苦劳动’披上一层乐于主动接受的色彩。”可见,优美的视觉环境和美好的艺术氛围是将学生引进音乐殿堂。双语音乐更是应该这样,首先,动听的音乐让学生一进入课堂就能感受到,将孩子们带入美好的音乐殿堂,从最简单的肢体语言动作让学生了解老师的意思,例如:“Fly”,学生一起做动作,在过程中了解老师的口令,如:“Drinkwater please”,”shake your wings”,”turn a round”,学生很有兴趣的学习并理解了老师的意思。鼓励学生是非常重要的,学生的表现欲望是老师不断挖掘赞美出来的,我经常将“Good job”,“Smart girl”等语言让学生更愉悦的表现自己,上课时常用的口语可以辅助学生加速英语思维的形成,如:“Put up your hands”等,简单的英文歌曲更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如:“Head,shoulders,ness,and toes”,让学生进行游戏“Point”,孩子们兴趣高涨,在快乐中掌握了许多英语单词,英语思维得到了拓展和锻炼。兴趣的培养和提高是不容忽视的。

运用多媒体,创设活动情景,激发学生的热情。在学中给学生出示优美的画面,故事情景,加入一些动画效果,如:给出几条节奏旋律,学生听辨,给出标志性的鼓励图标,将学生带入音乐快乐的田地,利于了学生的理解,加强了视觉效果,突出了直观性教学,留下许多教学痕迹,增强了学生学习双语音乐课的兴趣。

多重复、多输出。在教授音乐知识等内容时,每节课不时地去复习,让学生锻炼着去读、说,语言在不断重复中输出,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轻松的记住了双语音乐知识,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怎么会不喜欢呢?

多设问,多激励。设疑地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说的一个有效方法,音乐的教学中有许多小动物的歌曲,可以给学生进行猜谜的方式然学生描述小动物的身体颜色,特点、特征,这样容易调动学生说的兴趣,课堂气氛也较好。我会常说“Good idea! Wonderful!当学生在语言上有困难时,我会鼓励他的大胆的说”Chinese ok! Don’t be nervous!学生在这种引导、激励、和谐的气氛中,学生乐于表现自我,从而喜欢用英语很自然的进行双语音乐的学习。

设问应精巧易懂。在教学中老师用身体语言加入较简单的英语口语,学生很容易接受老师提出的问题,小小的乐理知识当学生不明白时,可以加入汉语给学生明确的提示,双语教学就是英语与汉语的结合。

二、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

音乐是一门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学科,在课堂教学中我尝试增加许多动手的活动,让学生自主制作简单乐器、律动操、做头饰,这些可以让学生有足够的创造空间,发挥孩子们的想象力,音乐可以使人处于愉快的情绪中,有利于孩子们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创造存在于每项音乐活动中,存在于音乐的体验表达中。

1、“有趣的声音世界”中的用“声音编织故事”,突破了孩子们音乐创造能力受音乐知识与技能约束的局限,将声音、想象、创造、表演融为一体,在这堂课中,学生们运用手边的乐器。自制乐器,完全的自由设计自我音乐空间,特们关注到自己周围的生活环境,发现并倾听生活中最寻常的声音,创造出最妙的音乐学生们开心地为自己的音乐创造配上好听的英文名字,让自己的创造思维无限开拓。

2、叙述故事创设情景

达尔克有句名言:“对音乐的理解,与其说是一种智力的过程,不如说是情感的过程。”每一首乐曲都会有一个美妙的情感故事相对应,课上,我搜集很对素材讲给学生们听,用肢体、形象、甚至做许多手工作品给学生们更完整地展现故事,让他们去了解,更让学生也去充分发乎个人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去复述表演让学生针对歌词进行情感处理,体会歌词内涵,有这样一个情感理解、交融的过程,学习的氛围既轻松又愉快。

双语故事范文11

[关键词]东乡族;民间故事;民俗文化

[中图分类号]K892.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115(2009)14-0043-03

东乡族是甘肃省特有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因东乡族全民信仰伊斯兰教而曾被与回族混为一谈,又因其语言近半与蒙古语相近而曾被称为“回”、“东乡土人”,历代官方一直没有承认东乡族是一个独立的民族。直到1950年,新中国政府设立东乡族自治县,东乡族从此成为我国少数民族大家庭中的一份子。

由于历史的原因,文献资料对东乡族的记载凤毛麟角,所以,民众口耳相传、世代沿袭的民间口头文学成为认识和研究东乡族人民生产状况、生活习俗以及思想情感的一笔珍贵资料。在东乡族形式多样的民间口头文学作品中,尤以民间故事题材广泛、内容丰富。

一、东乡族民间故事的题材内容

东乡族民间故事大多是民众在封建社会制度下集体创作而成,带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反映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蕴涵着深刻的思想内容。

(一)反抗封建统治阶级压迫

东乡族形成于元末明初,由于元代的民族政策,回族人的地位一般都高于汉族,所以,东乡地区的社会较为稳定。从清初到新中国成立以前,清政府的封建统治和政府的反动政策使东乡族人民深受统治阶级的镇压和迫害。东乡族的民间故事从普通民众生活的角度出发,深刻地揭露官僚地主阶级的贪婪和对人民的剥削和压迫,体现了人民群众积极反抗、顽强抗争的精神。其中较有影响的作品有《三个县的衙役》、《新媳妇驱鬼》、《尕孙子》、《背地的故事》、《俄晃祖哈》,还有“玉斯哈的故事”系列中的《三不做》、《打饿虫》、《怜悯》、《撒谎》、《二两银子的工钱》等。

(二)爱情故事

这类故事主要通过描写青年男女曲折的爱情,表现东乡族青年美好的爱情观和对幸福生活的憧憬。这类作品有《双双金鸟》、《蛤蟆姑娘》、《白羽飞衣》、《挡羊娃和牡丹花》、《沙郎哥》等。如《双双金鸟》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勤劳的青年洒力海在放羊时认识了漂亮的姑娘索菲亚,他们约定每天在山岗上相会。有一天,索菲亚没有如约而来,洒力海被告知原来是黑鹰地主绑走了他的心上人,洒力海在昂唐本驻(金鸟)的帮助下救出了索菲亚,他们在一起过了330天幸福的日子,但最后还是被发现了,黑鹰地主火烧牛星山,洒力海和索菲亚化作一对灿烂夺目的昂唐本驻飞向天空。

(三)山川风物传说

代表性的作品有《璐妇人斩蟒》、《赤孜拉妩滩》、《称够湾的传说》、《勒退夫斩妖龙》、《九泄和龙宫窝的故事》等。如《璐妇人斩蟒》讲述了东乡族迎婚曲“哈利”的来历;《赤孜拉妩滩》讲述了赤孜和拉妩与毛速木恶魑(妖怪)斗争的故事,不仅描写了男女主人公的美好爱情,也赞扬了他们为当地百姓除害不惜牺牲自己的精神;《葡萄山与高陵峙》在讲述洮河两岸山川由来的同时,也蕴涵了东乡族与汉族人民的深厚感情。这些故事表面上是对地方山川风物来历的解释,实际上则表现了东乡族人民对家乡的热爱以及生活中的各种感受、观念和愿望。

(四)以动物为主人公的寓言故事

东乡族的寓言故事大多是动物寓言,表现的是民众在生活中的感悟和总结出的经验、教训和哲理,体现某种道德观念或行为准则。如《虚荣的喜鹊》告诉人们贪图虚荣只会害了自己,所以做任何事都要脚踏实地;《麻囊与霍霍兔》、《何了和地达达》告诫人们要提高警惕,不要被别人的花言巧语所蒙蔽。《可恶的地狗》、《猫和狗的古经》、《牛心洞里的白鸽子》、《老虎和兔子》等故事则从各个侧面揭示了不同的哲理,寓意深刻,给人们以不同的启迪。

二、东乡族民间故事的艺术特征

东乡族民间故事不仅具有民间故事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紧密结合的普遍特征,也因其独有的民族语言而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艺术特色。

(一)理想与现实结合

任何民族的民间故事中都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成分,这也是民间故事有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特点,东乡族民间故事自然也不例外。阶级斗争是东乡族民间故事中的常见话题,故事中的财主、富汉或仗势欺人,或强抢民女,或千方百计克扣工人工钱,这些情节无一不是封建社会现实的反映,但故事的结局往往都是地主阶级被聪明机智的劳动人民所愚弄和惩罚。这样的结局实际上并不符合生活逻辑,处于弱势的劳动人民面对强大的封建势力,被剥削被压迫的现实很难改变,民间故事的结局却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民众改善自己生活状况的愿望和他们惩恶扬善的心理要求。

另外,像《挡羊娃与牡丹花》中牡丹花变成的漂亮姑娘趁放羊娃不在时为他打扫房间,烧火做饭;《后阿娜的心肠》中主人公被同父异母的弟弟推入井中不但没死反而听到了一段神奇的对话,他按照对话的内容去做,不仅帮助巴彦(财主)找到水源,挖出了金子,还收获了美好爱情,而狠心的后娘和弟弟最终受到了应有的惩罚;《孤儿与后娘》中神奇的老汉、《咯日――八石》中神奇的碌碡等这些幻想性较强的故事反映了社会中长期存在的人性善恶、嫌贫爱富、社会不公等现象。故事中贫穷的男主人公勤劳勇敢,美丽的女主人公温柔善良,这些都是民众心目中美好形象的代表。而他们的美好爱情与奇妙的遭遇也是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发生的,民众常把他们对弱者的同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反映和投射到民间故事中。

(二)语言特征

东乡族民间故事的语言通俗易懂,既没有光彩照人的词句,也没运用太多的修辞,即使把它讲给一个白丁,他也会听得明明白白。但不管是曲折的情节、各色的人物形象,还是丰富的思想感情、朴素无华的语言,都可以将其表现得详尽透彻。口语化是东乡族民间故事的一个显著的特点。例如:

后阿娘听的牙痒痒哩,手都攥出水来了。她狠狠地对自己的尕娃说:“阿妈的心头肉肉,崩心烦,没个啥!他的悄悄事咱们也明白了,没怕的!明个儿阿妈把你也搡到那井里去,你听听神仙们的说话,也能就成这么富哩!”(《后阿娜的心肠》)

不料乡爷也动气了,骂得更凶了:“你是个吃屎的憨娃娃吗,玉斯哈是个‘古当赤’,他的话你就当真了?”(玉斯哈系列之《撒谎》)

蛤蟆姑娘长大了,阿达、阿娜想一定要给她挑个称心如意的好女婿。

阿达说:“姑娘莫嫁给有钱汉,有钱汉的心肠是铁石蛋。”

阿娜说:“穷汉姑娘嫁穷汉,和和气气赛蜜甜。”(《蛤蟆姑娘》)

这些语言简洁、凝炼、新鲜,生活气息浓厚,不但群众熟悉,而且有很强的表现力。

(三)女性形象突出

东乡族大部分爱情故事的女主角都是忠于爱情、不畏强权、视金钱权势如粪土的贤良女子,而智勇双全的女性形象则给人留下了更为深刻的印象。比如《新媳妇驱鬼》的女主人公胡菲叶利用汤瓶扮成筛淌(妖魔)吓唬地主,不仅救出了被关押的丈夫,还帮长工们讨回了工钱;《璐妇人斩蟒》中为夫报仇的璐妇人最为机智勇敢,她揭了无人敢揭的榜文,带领他人制服了万恶的蟒精,最后还继承了土司之位且深受百姓爱戴。民间故事中塑造了忠贞、机智、勇敢的女性形象,歌颂了她们的美好品德和敢于同恶势力做斗争的精神,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东乡族妇女的社会地位,同时也体现了东乡族民众进步的思想和观念。

三、东乡族民间故事中的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包罗万象,民间故事只是民俗文化中很小的一部分,一些民俗文化也往往通过民间故事来表现和传承。仔细挖掘东乡族民间故事可以挖掘出不少独具民族特色的民俗文化。

(一)语言民俗

东乡族民众主要的交际用语是东乡语和汉语,在个别较为偏僻封闭的村落不会说汉语的人很多,尤其是妇女和儿童。所以,民间故事在传承中势必保留了独特的民族语言。在已经整理出版的东乡族民间故事里,一些特定的称谓或说法也都以民族语言的形式保留下来。如最常见的“阿达”(父亲)、“阿娜”(母亲)、“妮哈”(女儿);如“古经”并不是指经文,在东乡语中是故事、经验的意思;在《新媳妇驱鬼》中老头号准备给自己的大儿子娶媳妇,“他从兰朱巴咋雇来了木匠,从果朱巴咋叫来了泥水匠”,这里的 “兰朱巴咋”和“果朱巴咋”在东乡语中分别指的是兰州城和临夏城。

此外,在东乡语汇中还有不少阿拉伯语、波斯语借词,这些在民间故事中也随处可见。除民俗语言外,民间故事中还多次出现民间谚语、“花儿”体民歌等民间文学体裁,对民间故事所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物质民俗

《三姐妹》故事中曾提到母亲回娘家带了油香和一只鸡,大姐姐骗妖怪说要让二妹妹去取油琼锅馍……这里便隐含了东乡族的饮食、礼仪文化。东乡族自治县位于甘肃中部的干旱地区,耕地主要是山地,粮食作物有小麦、青稞、土豆、豆子等,所以日常饮食以面食、土豆为主。故事里提到的“油琼锅馍”是种特制锅烧烤的烙馍,“油香”是一种油炸食品,也是东乡族待客送礼的食物,而且东乡族还养一种称之为玄鸡的鸡,且喜拿玄鸡作礼物。

同时,在这个故事中也谈到了东乡族妇女的传统服饰。假扮母亲的毛速木恶魑骗孩子们开门时被识破,三姐妹分别描述了母亲的装扮“黑布包头插玉簪”、“身穿夹袄翡翠绿”、“褐黄裤子扎宽宽西裤”。东乡族妇女的服饰在上世纪30年代以前较为艳丽,上衣领圈、袖口都有绣花,下穿套裤,用飘带束住脚管,受伊斯兰文化的影响,妇女一般都戴盖头。

就生产方式而言,东乡族形成之初重视手工业、畜牧业,善经商,轻视农业。从明清两代开始,汉族传统的农耕经济影响逐步扩大,最后形成以农业为主的生产方式。仔细阅读就不难发现这些生产方式的影子。在机智人物玉斯哈的故事中常出现“脚户”、“杭其赤”之类的词,这些是对那些从事商业、手工业的人的专有称呼。研究东乡族的历史可以知道,明代曾在河州设立“茶马司”、“番丁”等商业机构,从事长途贩运的脚户(即马帮)人数众多。“赤”在东乡语中是匠人的意思,类似的还有免古赤(银匠)、妥木赤(铁匠)、伊哈赤(钉碗匠)、坎池赤(麻织匠)等,这些与东乡族的先民“撒尔塔人”也有一定的关系。

(三)社会、精神民俗

东乡族全民信仰伊斯兰教,所以,其民俗文化也深受伊斯兰文化的影响,这一点在民间故事中也有所体现。例如《新媳妇驱鬼》中胡菲叶用的汤瓶是一种尖顶、壶嘴弯曲的器皿,是穆斯林洗“小净”时用的水壶,它同吊罐(洗“大净”时用的器皿)一样至今都是东乡族民众日常生活的必备物;《三姐妹》提到“隔壁的奶奶家做洒大哈”,“洒达哈”是一种追念亡人的仪式,在做“洒达哈”时要宰羊宰鸡,炸油饼子给邻人舍散……民间故事中涉及的婚丧嫁娶、民间禁忌等都表现着鲜明的宗教色彩和民族特色。

东乡族民间故事的产生和传承有其独特的文化土壤,它既受伊斯兰文化和汉族儒家文化的双重影响,又有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融合,对东乡族民间故事的研究有利于进一步深化对该民族历史和文化的认知。另一方面,东乡族民间故事所反映的内容和思想感情与临近地区和民族的民间故事有相似之处,而且我国民间故事中的“狼外婆型”、“田螺姑娘型”、“神奇助手型”、“神奇宝物型”、“动物对话型”、“长工型”等一些经典的故事类型在东乡族民间故事中都可以找到相关的异文或变文,这也是我国民间故事类型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笔宝贵资料。

[参考文献]

[1]马自祥,马兆熙.东乡族文化形态与古籍文存[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9.

[2]马自祥.东乡族[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7.

[3]郝苏民主编.东乡族民间故事集[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1.

[4]郝苏民主编.丝路走廊的报告:甘青特有民族文化形态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

双语故事范文12

环境:营造English的快乐氛围

晋三小是一所朝气蓬勃、文化氛围浓郁的花园式学校,始建于1958年,2003年更为现名。在全区教育的特色大布局中,学校对校园环境作了全面改造,营造出了“校园、乐园、花园”的境界。

踏进晋三小这个“花园”,从大门口,到楼梯,到走廊,处处都能见到英语格言,仿佛走进一所外语学校。这是学校持之以恒营造学习英语快乐氛围的绝招之一。

校长姚俊忠说,英语教育是离不开环境的。在创建英语特色教育学校中,学校做足文章,让每一面墙、每一件物、每一句口号、每一个标记都充满快乐的English。

学校大操场四周的文化墙是学校校园环境建设的一大亮点。操场东、西、北三面围墙上的图案为学生喜闻乐见的体育运动、课间生活、寓言故事,并配有英语介绍。走进校园,映入眼帘的是双语“校训”和双语“学风”:校内还设有欢迎牌、指示牌等双语标识:在学校的各个角落都能看到老师们设计的英汉双语格言与警句;在“英语长廊”中,老师们还用双语介绍了“晋三小校训”“晋三小学风”“学校文明用语”“科学家简介”“中西方重要节日”等。随处可见的英语,让学生们浸润在英语的环境中,感受着英语学习的快乐。

在晋三小,每个班级门上均设有双语班牌、双语警句和格言,这些双语警句、格言定时更换。有些班级还自编了双语故事、双语班级墙报。班内墙报每月更换,内容丰富、图文并茂。每一间教室,都是一个小小的英语天地。

语境:活跃English的快乐元素

在用着方块字、说着普通话的国度,如何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学校在创造英语语境上颇下工夫。

“The philosopMes of Shanghai Expo are munication,togetherness and cooperation.”在主席台上红衣女孩大声的领读下,操场上的全校师生也跟着高声朗读这句上海世博会的理念:理解、沟通、欢聚、合作。朗读5分钟后,课间操开始。

这是晋三小开展“每日一句英语”活动的一幕。在晋三小,每日做操前五分钟,由英语教师事先教会一位学生,然后由这位“小老师”组织全校师生每天学习一句日常英语。“小老师”认真教学,学生们学得积极。每日一句英语,持之以恒。就连没有开设英语课的一、二年级的小同学也劲头十足,熟练掌握了一些常用英语。

2005年3月,学校开展了省级实验课题《铁路与英语》,使用的是教师们自己编写的校本双语教材。教材在帮助学生了解机车发展史、机车提速、如何识别车次、买票等铁路知识的同时,又让学生熟悉了相关的英语表达。教材图文并茂,色彩鲜艳,语言平实生动,受到广大师生的喜爱,也获得同行的深度认可。

学校广播“每周一歌”播放英语歌曲,一首英语歌曲连续播放一周,目的是让学生耳熟能详,熟练到能够脱口而出。同时,通过校园英语广播站,播报校内外新闻。内容包括校园新闻、英语歌曲、日常会话、英语谚语、英语故事等等。浓浓的英语氛围,提高了学生的英语听力水平。

情境:扩展English的快乐空间

组织一些有意思的英语活动,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对提高听说读写能力,帮助很大。学校赵凌凰老师是省中小学中青年教学学科带头人、市小学英语名师工作室成员,她一直致力于扩展英语学习的快乐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