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双语教学工作计划

双语教学工作计划

时间:2022-08-22 22:38:48

双语教学工作计划

双语教学工作计划范文1

以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重要思想为指导,积极推进双语教育实验,丰富学校教育内涵,探索行之有效的双语教育模式,使我校双语教学水平得到显著提高,使学生在学习母语阶段充分接受英语熏陶,为将来成长成为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交往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

二、 工作目标:

根据《无锡市教育局关于推进双语教育实验的指导意见》,精心组织,扎实推进双语教育工作。围绕学校双语教学实验方案进行双语教学的探索。拓宽双语课程设置,改善双语学习环境,,探索双语教学模式,形成具有校本特色的双语教育体系。

本学年内,要充分重视双语实验学校创建工作,完善双语教育环境,开设好实验课程,在“健康教育”、“牛津1A口语交际”及其他学科渗透等方面进行实验,初步形成校本特色的双语教育模式;同时着重培养一支专兼结合、富有双语教育能力的教师队伍。并通过双语教学的实施,提高学生英语口语能力、英语交往能力、英语应用能力。

三、工作要求:

2006——2007第一学期

1、统一思想认识。从行政人员到英语教师、双语教师直到全校教师学习关于双语教育的理论和市教师局关于推进双语教育实验的指导意见,统一思想认识,提高积极参与双语教育的自觉性,了解双语教育的基础知识和本校开展双语教育实验的规划。

2、选派教师参加双语教育实验的培训。

3、选定双语教育实验的学科、年级、教材。营造双语教学氛围。

4、成立校双语教育实验领导小组和教学研究小组。

5、在小学一年级开设英语口语交际课、在小学三年级开设双语健康教育课。以这二个年级为先行实验,定期开展研究活动,探索双语教育模式。

6、利用新加坡英华学校来校华文浸濡契机,进行双语交流活动。

2006——2007第二学期

1、进一步改进双语教育实验环境,优化师资配备。

2、积极开发双语教育资源,创新双语教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大力加强

化建设,初步形成校本双语教育特色。

3、探索双语教育质量评估标准和办法,制订有关学科的《双语课堂教学评价表》并试行评估。

4、将原有五月份英语艺术周活动优化为“双语文化艺术周”活动。

5、开展一次区级以上的“双语研究展示课活动”。

6、举办英语教师和双语课教师教学设计和课件制作比赛。

主要措施

1、狠抓双语教学的常规管理

以教学过程管理为着力点,定期抽查双语教师的教学“六认真”工作,深入学生、班级,及时掌握双语教学动态,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双语教学工作正常、规范、有效进行。

2、加强双语师资队伍建设

经常性地组织双语教师进行校本培训,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学习双语教学常用方法,使教师逐步从“经验型”向“学习型”、“研究型”转化。

加强教研组建设。教研组要重视双语教师教学,进行互动的随堂听课和专题教研活动,使双语教师的教学能力有一个质的提高。

3、每学期安排双语教学研究课展示活动。

4.优化环境建设: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电视开展双语学习活动,开展双语小报比赛、双语黑板报比赛、双语橱窗展示等活动,营造好英语学习的软环境。

具体工作:

2006年九月份:

1、制订实验计划,成立校双语教育实验领导小组和教学研究小组。

2、进行双语校本培训和校外培训,为双语教学提供保证。

3、学科双语教师与英语专业教师“结对子”。

2006年十月份:

1、着重进行双语环境布置。

2、双语学科听课调研活动。

3、双语教师继续校本培训。

2006年十一月份:

双语教学工作计划范文2

二〇一三年三月十五日

现将县教育事业发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县教育基本情况

全县现有各级各类学校373所(其中:学前双语幼儿园162所,小学160所,初级中学31所,普通高中2所,完全中学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3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2所,教师进修学校、职工学校各1所);在校在园学生152719人(其中:在园幼儿23050人,小学生78559人,初中生39930人,普通高中在校生7623人,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3557人);现有教职工10368名(其中:幼儿园919名,小学4852名,初中4031名,普通高中481名,中等职业教育85名)。全县有农牧民文化技术学校29所。

二、教育事业发展情况

(一)全力抓好教育园区建设,高起点推进教育发展。立足县情,按照“县城和佰什坎特镇办高中、乡镇办初中、乡村办小学、重点村办幼儿园”的资源优化战略,科学调整农村中小学校布局,全力做好三大教学园区建设。目前,城南教学园区内第六幼儿园、第三小学、第七中学、特殊教育学校、盲人学校和第一职业学校食堂、宿舍均于完成建设任务;城南实验高中正在基础施工阶段,,我县将重点实施城南教学园区配套设施建设项目,确保园区内各学校秋季学期投入使用。河东教学园区已完成规划设计,园区内佰什坎特镇高中已进入基础施工阶段。城北教学园区已启动资源整合,即将实施普通高中改扩建项目,其中第一中学、第三中学为建设项目,网通中学为2014年项目。

(二)抢抓机遇,加快推进高中阶段教育发展。

1、高位推进普通高中新建项目。县高度重视新建普通高中项目建设,专门成立由县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单位和乡镇主要领导为成员的普通高中建设项目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做好项目立项、土地划拨、资金筹措、施工监督等工作,县领导亲自挂帅督促工程进展。县“人多地少”,人均耕地仅2.2亩,我们克服困难,想方设法为新建普通高中项目划拨建设用地400余亩。为确保佰什坎特镇高中项目顺利实施,累计搬迁农户20户,补偿林木30000余棵,补偿青苗300多亩,改迁110千伏、35千伏高压线各一条,各类经费投入累计一千余万元。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相关部门、广大干部群众的支持配合下,县新建普通高中项目进展顺利,成为喀什地区新建普通高中项目第一个破土动工的县。

目前,城南实验高中项目中男生宿舍楼基础已完工,女生宿舍楼、食堂、教学楼正在基础施工阶段。佰什坎特镇高中项目中两栋宿舍楼主体已完工;综合楼、教学楼、艺术楼、图书楼及后勤楼正在基础施工阶段。我县将进一步细化工作方案,落实工作责任,严格工作时限,严把工程质量,加快工程进度,确保新建高中学校秋季如期完工、实现招生。

综合考虑我县普通高中教育实际,经过深入调研,初步拟定了两所新建普通高中的招生计划,其中城南实验高中作为一所定位为“双语”教育的高中学校,将主要面向全县各初级中学、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初三“双语”毕业班招生,9月计划招收1300名高一新生(规划在校生3800人);佰什坎特镇高中将主要招收叶尔羌河以东的佰什坎特镇等7个乡镇的初级中学、九年一贯制学校初三应届毕业生,计划招收1000名高一新生(规划在校生3000人)。预计秋季,我县普通高中将招收新生4250人(不含内高班计划输送学生数),入学率将达到30.64%,较提高10个百分点。

根据我县高中师资现状,为满足城南、佰什坎特镇高中9月开学招生时的教师配备需求,我县及时做好短缺教师补充计划,按照普通高中教育师生比测算(根据新政办发[]103号文件精神,按1:12的师生比测算),大约需增补192名专任教师。经初步研究,我县计划通过两种途径解决新建高中学校的师资配置:一是申请通过自治区教师招录的方式每年补充一部分。需招录140人;二是从县内具备相应资质条件的在编在岗教师中通过选拔考试调整补充52人。

2、积极实施中职教育建设项目。抢抓国家、自治区对南疆三地州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实行免费的有利时机,争取将县职业高中列入“南疆三地州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普及工程建设项目”,进行异地改扩建,在自治区、地区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落实负责领导、责任单位、协助单位,加快第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建设。目前,第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食堂、宿舍已完工,教学楼正在基础施工阶段,预计8月底完工。我县及早着手、提前谋划,按照职业教育师生比例,及时做好短缺教师补充计划和专业课程设置,秋季学期计划招生1500人。预计秋季,全县将输送中职学生4750人,入学率将达到34.24%,较提高10个百分点。全县高中阶段入学率将达到66.7%,较提高20个百分点。

(三)重视学段衔接,稳步推进双语教育。加大幼儿园教育教学管理督查指导力度,规范办园行为。加快实施农村双语幼儿园建设项目,农村双语幼儿园建设项目全部完成,农村适龄幼儿入园率达86.1%。统筹整合双语师资力量,通过内部调剂、大学生顶岗实习、双语骨干教师下乡支教等措施,优先满足小学一年级双语教学师资需求,确保双语教育幼小衔接比例从的27%提高到目前的85%;小学双语班学生整体升入初中双语班,衔接比例100%。充分考虑师资队伍和学校实际,因地制宜选择双语教育模式,不断提高我县双语教育普及率,双语教育少数民族中小学生比例28%。把普及双语教育与提高双语教育质量紧密结合起来,加大调研力度,定期调研各基层学校双语教学推行情况,规范双语教育教学行为,大力提高教学质量。组织全县中小学双语教学研讨会、双语教学能手选拔赛、学前双语教育优质课评选活动,筹备举办县第三届少儿双语艺术节、县首届学前双语教师风采大赛,大力营造学习双语的浓厚氛围。

(四)充分利用各类资源,大力开展双语师资培养培训。根据我县双语教育发展需求和双语师资现状,充分利用各种资源,积极开展双语师资培养培训。以上海市援建的县图文信息中心(教师培训中心)为依托,借助于包括本县、喀什地区、自治区和上海市的教育专家、教学名师和教学能手在内的培训师资团队,举办全县中小学双语骨干教师一年制培训班,五年为一个培训周期,每年培训250人,计划培训1250名双语骨干教师,通过系统培训,使全县双语骨干教师综合素质整体提升,!在双语教学岗位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同时,计划每年选派40名双语骨干教师赴上海培训,20名骨干教师参加新疆中学少数民族双语骨干教师赴内地参训项目,60名骨干教师参加自治区中小学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培训工程。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每年可以培训双语骨干教师370人。

此外,我县面向汉语水平不达标的中小学教师,利用寒暑假期持续举办汉语强化培训班,每年可以培训1000人左右,通过汉语强化培训,逐步提高全县中小学校少数民族教师的汉语水平。积极开展校(园)本培训,利用远程教育网络、光碟等现代教学媒体,以现有民考汉教师、双语骨干教师作为指导教师,集中进行汉语基础知识学习,如每日一句、集体备课、运用智能语音教具系统进行口语练习等,并通过远程教育和教学光碟等手段对教师进行培训。

(五)积极促进特殊教育发展。县特殊教育学校、盲人学校均于完成建设任务,目前正在进行场地平整,将于9月投入使用,主要面向全县6-15周岁的残疾儿童招生。为满足特殊教育学校、盲人学校9月开学招生时的教师配备需求,我县及早谋划,早在特教学校、盲人学校项目立项后,就通过从县内具备相应资质和条件的在编在岗教师中选拔、人才引进等方式,为特教学校、盲人学校配备了33名教师(其中14人系特教专业毕业人才引进大学生,其余19名调整补充教师曾经参加“自治区新建和改扩建特殊教育学校岗前培训班”)。根据《自治区特殊教育学校教职员编制标准暂行办法》(新机编办[]199号)文件精神,特殊教育学校按在校生300人的规模,盲人教育学校(九年制教育)按在校生180人的规模,以每班10名学生、1:4的班师比测算,结合现有教师数,9月特殊教育学校计划招生74人(规划在校生300人),盲人学校计划招生12人(规划在校生180人)。

按照远期在校生规模测算,特殊教育学校需教师120人,盲人学校需教师72人,共需教师192人,目前有33人,仍需补充159人。经初步研究,我县计划通过两种途径解决特教学校、盲人学校的师资配置:一是申请通过自治区教师招录的方式每年补充一部分;二是通过人才引进方式补充。

截止目前,自治区为我县特教学校、盲人学校配备的价值160万元的专项设备已经配送我县,自治区薄弱学校改造计划下拨的价值100万元的设备90%已配送我县,剩余课桌椅、床及食堂用具等正在陆续发货中,因目前学校仍在进行场地平整,而且特教设备必须专业人员安装调试,因此所有设备均按照要求“不启封存放”,待学校建设完工并验收合格后,将聘请有关专家就学校设备安装进行规划,并及早联系设备供货公司前来安装调试、开展相关培训,确保设备充分发挥使用效益。

三、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编制严重不足,师资严重短缺:

1、新建学校急需增补编制、补充人员。

一是按照班均“两教一保”测算,县第六幼儿园计划开设12个班,需核定编制36名;第七幼儿园(位于托木吾斯塘乡新建富民安居点)计划开设12个班,需核定编制36名。

二是按照1:12的师生比测算,新建高中学校秋季开学后缺编192个,按照远期在校生规模测算,共需增加编制567个。其中:城南实验高中规划在校生3800人,需核编317个;佰什坎特镇高中规划在校生3000人,需核编250个。

三是特殊教育学校和盲人学校共需核定编制192个。根据《新机编办[]199号文件,特殊教育学校按在校生300人的规模,以每班10名学生、1:4的班师比测算,需核编120个。盲人教育学校(九年制教育)按在校生180人的规模,以每班10名学生、1:4的班师比测算,需核编72个。

四是职业教育共需增加编制372个。其中:职业高中(第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规划在校生4200名学生,按照(新机编办[]22号)文件精神,中等职业学校商贸、财经、综合类标准学生数3001-5000的员生比1:15测算,需核定编制280个,现有137个编制,还需增加143个编制。职业技能培训中心(第二职业技术学校)规划在校生4500人,按1:15比例测算,需核定编制300个,现有71个编制,还需增加229个编制。

2、学前教育师资严重短缺。我县有双语幼儿园164所(其中2所国家项目幼儿园24个班将于今年3月底投入使用),752个班,现有学前双语教师919名,社会公益性岗位临聘保育员113名、保安84名。按照班均“两教一保”的配备比例测算,目前我县仍短缺学前双语教师585名,保育员645名;根据教育部《幼儿园教职工配备标准(暂行)》(教师[]1号)文件和我县实际,需配备炊事员385名(县直每所6名,乡镇中心幼儿园每所3名,村级每所2名),保健医生164名(园均1名),幼儿园保安670名(县直每所6名,乡镇及村级每所4名)。

双语教学工作计划范文3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双语教学;机械原理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6-0191-02

一、前言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于2010年提出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的重大改革项目。武汉理工大学成为全国61所首批实施该计划的高校之一。该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机械原理”课程是我校机械工程类及其相近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课程,具有严密的理论性、逻辑性与系统性,强调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与基本方法,更紧密结合机械工程实际,研究机械工程技术的理论分析、技术设计的共性问题。依据“卓越计划”,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的目标,我国工程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为重视工程人才培养国际化。开展双语教学(本文指英语和汉语)就是为了顺应时代的要求,提高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它是培养具有国际合作意识、国际交流与竞争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因此,针对“机械原理”等工科专业基础课程,适时开展应用性较强的双语教学模式,有其必要性和紧迫性。

二、教材选用

为了保证双语教学模式的顺利进行,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选择好的教材是前提和基础。在比较了国内出版发行的若干有关机械原理的双语教材后,选用了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由Robert L.Norton编著的《机械原理》。此本教材的原版是美国工科大学流行通用的机械设计教材中有关机械原理部分的影印版,其基本内容与原版相差无几,为了方便中国学生学习,在各章末尾的简注中对与我国叙述不同的内容或术语作了简注并在附录提供了中英文术语对照表。因此,这本英文原版教材既体现了机械原理教学内容的国际化风格,又通过注释和附录等方式方便了中国学生的学习和使用,不失为在国内开展机械原理双语教学的优秀教材。但是,机械原理双语教学采用英文原版教材,在使用上仍然要注意两大问题。一是与国内通用教材的教学内容、体系和结构存在很大差异,二是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规范存在不同。因此,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对教学内容做适当增减。具体来说,在该教材的使用上保留了“Chapter 1 Introduction”(绪论)、“Chapter 2 Kinematics Fundamentals”(运动学基础)中有关机构自由度、机构的组成等内容、“Chapter 8 Cam Design”(凸轮设计)、“Chapter 9 Gear Trains”(轮系:该章节实际包含了齿轮的基本理论和轮系的知识)、“Chapter 11 Balancing”;整合了“Chapter 2 Kinematics Fundamentals”(运动学基础)、“Chapter 3 Graphical Linkage Synthesis”(连杆机构图解法设计)、“Chapter 4 Position Analysis”(位置分析)、“Chapter 5 Analytical Linkage Synthesis”(连杆机构解析法设计)中有关连杆机构的基本理论和图解法、解析法两种设计方法;整合了“Chapter 4 Position Analysis”(位置分析)、“Chapter 6 Velocity Analysis”(速度分析)、“Chapter 7 Acceleration Analysis”(加速度分析)的部分适用于本科阶段学习的内容作为机构运动分析的教学;采用了“Chapter 10 Dynamic Force Analysis”(动力学分析)中有关机构受力分析和速度波动与调节的部分内容,并对机构受力分析中有关摩擦力的部分做了适当的补充。除此之外,另外编写了有关机械效率和自锁的双语教学讲义作为选用教材的补充。在使用原版教材中,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规范不同的位置,应该尤其给学生注明国内实际应用的标准和规范,以免学生发生混淆。

三、课件编排

双语教学模式主要分为三种:(1)沉浸型双语教学模式(immersion bilingual education),即在课堂上全部使用外文教学;(2)过渡型双语教学模式(transitional bilingual education),即在课堂上根据学生英语能力情况按照适度的双语比例进行教学。第一种课堂全英语的教学模式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教师的英语水平都有相当高的要求。对于我校国际合作教育项目的本科生,这些学生在国内接受1~2年的基础理论课程学习,再继续到欧美大学进行专业课学习。这些学生在机械原理开课之前已经进行了英语的强化训练,并且为了他们以后能够更好地适应国外学习,我们选择具有英美国家留学背景的教师对他们开展全英语课堂的教学模式。对于其他机械类普通本科生,我们采用第二种过渡型的双语教学模式。对于重要的概念、重要的理论、重要方法第一遍采用英语阐述,再用中文进行重复和强调。但无论是哪种双语教学的模式,编排的多媒体课件都是全英文形式的。机械原理是机械类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在此之前,学生对机构、机器以及一些抽象的理论等没有具体的概念,因此,通过动画、录像的形式向学生演示,可以很好的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另外,在双语教学过程中,多媒体课件也是辅助学生听、学的重要手段。尤其是一些专有名词的英文释义,在多媒体课件上要准确、精炼的表达出来,帮助学生达到记忆的效果。

四、课程组织

“卓越工程师计划”着重指出要培养创新型、应用型的工程技术人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切不可照本宣科,理论脱离实际,这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大忌。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以致用,而不是仅仅学会求解题目、应付考试。在这种情况下,仅仅课堂讲授是不够的,还需要其他教学环节进行补充。我们借鉴国外教学模式,在第一次课讲绪论时,就给学生动画演示一个复杂机构设计的实例,告诉学生学完这门课程后,应该达到的水平。然后以4~5人为一组进行分组,给每一组一个机构设计的题目(project),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课程的学习。等到课程结束时,组织学生进行一次项目演示(presentation)。每个小组自制英文PPT,派一名代表用英语的形式向大家宣讲项目的设计结果,并欢迎其他同学用英语提问和交流。通过多次实践,这个英语演示的环节是学生最受欢迎的,学生非常踊跃的在这个过程中展示自己的设计、表达自己的思想甚至是通过质疑的方式进行深度的思考。通过项目演示的环节,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针对性的和教师讨论,实践了理论知识,并且锻炼了创新能力,十分切合“卓越工程师计划”对学生的培养要求。另外,用英语的形式进行项目演示,巩固了双语教学过程中的专业词汇,也给学生提供了一次提高口语的实战机会。除此之外,我们在每一章节结束后都要安排一次讨论式的习题课,通过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自己求解问题,真正把课堂内容转化成自己掌握的知识。

五、课程考核及其效果

由于平时的作业题和习题课采用的都是全英文的题目,因此课程的期末考试也可以采用全英文的试卷。通过平时的训练,大部分学生已经适应了英文题目的形式,对于少数英语能力较差的学生,允许查阅辞典。从考试结果来看,双语教学的班级和非双语教学的班级成绩并没有明显的区别,说明双语教学这种形式并没有影响到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实现了教学与语言能力培养的双重目标,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六、结论

机械原理课程双语教学在我校的机械类专业(机械工程、车辆工程、材料成型)已经实施了一段时间。从教学效果来看,双语教学的模式,使学生在掌握专业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开拓了专业视野、提高了专业英语的能力。在教学环节中引入的项目演示环节,锻炼和提高了学生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这种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实践为“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后继专业理论与实践培养环节打好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其他工程类专业基础课程适应“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教学改革提供借鉴经验。

参考文献:

[1]郑晓雯.机械原理课程双语教学的研究与探索[J].高教论坛,2007,(2):95-84.

[2]李琳,张铁,李杞仪.机械原理双语教学方法的探讨[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176-179.

[3]韩建友.机械原理双语教学教材建设[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275-277.

[4]李琳,张铁,潘健怡,李祀仪.机械原理双语教学课件的设计与制作[J].高教探索,2007,(6):149-151.

双语教学工作计划范文4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是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等战略部署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而实施的高等教育重大计划。卓越计划的目标是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实施“卓越计划”的专业包括传统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专业。

软件产业作为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在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推动社会发展信息化的进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软件产业的快速发展,引发了对软件人才的大量需求。为此应准确把握“卓越计划”的内涵要求,为国家培养适应产业和企业需求的卓越软件工程师。

一、“卓越计划”的内涵要求

概括说来,“卓越计划”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突出对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二是强调校企联合,要求行业、企业深度参与高级技术人才的培养过程;三是更加明确高等教育应主动服务国家战略要求、主动服务行业企业需求的导向[1]。由此“卓越计划”的内涵要求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1.大力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形式

应依据“卓越计划”培养标准,遵本文由收集整理循工程的集成与创新的特征,以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大力加强对跨专业、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积极践行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案例的学习等多种研究性学习方法,加强学生创新能力训练,确保“真刀真枪”做毕业设计。

2.创立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

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机制的内涵是共同制定培养目标、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本科及以上层次学生要有一年左右的时间在企业学习,学习企业的先进技术和先进的企业文化,深入开展工程实践活动,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工程开发,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

3.建设高水平工程教育师资队伍

实施“卓越计划”的高校要建设一支具有一定工程经历的高水平专、兼职教师队伍。专职教师要具备工程实践经历,其中部分教师要具备一定年限的企业工作经历。学校要有计划地选送教师到企业工程岗位工作1~2年,积累工程实践经验。要从企业聘请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教学任务;或担任本科生、研究生的联合导师,承担培养学生、指导毕业设计等任务。改革教师职务聘任、考核和培训制度,对工程类学科专业教师的职务聘任与考核,应从侧重评价理论研究和为主,转向评价工程项目设计、专利、产学合作和技术服务等方面为主。

4.积极推进卓越计划学生的国际化培养

实施“卓越计划”的高校要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工程教育资源和高水平的工程教师,要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国际交流、到海外企业实习,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流、合作的能力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支持教师参与高水平的中外合作工程教育项目,鼓励有条件参与的高校使用多语种培养熟悉外国文化、法律和标准的国际化工程师。积极采取措施招收更多的外国留学生来华接受工程教育[2]。

二、基于“卓越计划”的软件人才培养的措施

1.科学论证,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保证人才培养规格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3]。早在建院之初,学院就对高校软件人才培养的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市场需求等方面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社会调查和分析。通过分析发现,一方面软件企业招聘不到合适的软件人才;另一方面,很多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却又找不到工作。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高校培养的毕业生与企业需要的人才在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

在总结传统it人才培养经验的基础上,参照企业对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的要求,学院提出“培养实用性、复合型、国际化的高级软件人才”的目标,重点培养学生的“六种能力”和“三种精神”。 “六种能力”是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组织协调的能力、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科学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三种精神”是指创新精神、团队精神和敬业精神。

2.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科学制订人才培养方案

为了培养适应企业需求的实用性高级软件人才,学校建立了企业人才需求征集制度,通过院企座谈、走访企业、函发需求征询单等方式,广泛征集企业对软件人才的需求信息。根据企业和领域的需求,遵循先进性、灵活性、复合性、工程性、创新性等原则,科学制订了符合现代软件产业发展需要的软件人才培养方案。2003年,学院从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引进了软件工程ssd系列10门课程,该系列课程采用了国际开发案例,突破了原有的软件教学模式,注重软件开发实践。学院将ssd系列课程与现有课程体系进行了整合,构建了与国际接轨的课程体系,使学生不出国门就能学习和掌握世界最先进的计算机知识与技能。

此外,学校还进行了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构建了“611”教学模式,即本科生在校四年中,有6个学期安排课程教学,1个学期开展技术实训,1个学期进行毕业设计,从而保证学生在就业洽谈会和毕业设计前就已具备了良好的工程开发能力与经验。

3.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了“四位一体”的工程实践教育体系

学校除了建立领导听课、教学督导、教学信息员、网上评价系统和书面评价卡相结合的教学质量评价等制度外,还独创并实施了企业需求征集制度、实习基地遴选与评价制度、毕业生质量评价制度和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卡制度等,为实用性软件人才的培养提供了质量保障。

转贴于

实践是工程的灵魂和根本[4]。实践教学是软件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的关键所在。为此我们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了包括课程实验、程序实践、项目实训和企业实习在内的“四位一体”的多层次工程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课程实验是对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情况的实际检测,注重对学生进行基本能力拓展训练。课程实验在满足实验大纲的基本要求的前提下,还设置了一些可供选择的实验题目,着力于对学生的个性化培养。

程序实践是有关程序设计的基本技能训练,学校制订了“层次化、阶梯式、重能力”的程序实践方案,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软件开发能力、项目开发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构建了“bdp”程序实践三阶段训练模式,其中b代表系统编程基础训练阶段(bts),d代表系统开发技术训练阶段(dts),p代表项目开发训练阶段(pts),以培养优秀的软件人才。

项目实训是对企业真实项目的模拟开发。学校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实际项目模拟开发训练,让他们感受真实的软件开发过程,通过对“8个全真”(全真的企业机构、全真的开发环境、全真的项目案例、全真的开发过程、全真的团队关系、全真的工作压力 、全真的管理制度、全真的绩效奖惩)的体验和对“6个步骤”(项目熟悉和环境准备、项目分析设计与文档编写、项目代码编写、项目测试、项目交付、项目总结)的实际操作,全面提升学生的“六种能力”。

企业实习是在企业实际工作中进行实战演练。为此我们对原有毕业设计模式进行了大胆改革,要求学生结合企业实际工作项目进行毕业设计,通过实施双导师制、实习双选、前期培训、过程管理、规范答辩、实习基地评价等环节,确保实习的效果和质量。

4.“技术+双外语”,提升国际竞争力

大力推进双语教学,强调“双语教”和“双语学”,充分保证双语教学的效果。一方面对任课教师提出用英文讲解、用英文命题、用英文回答学生问题的“三英”规范;另一方面,对学生提出用英文做作业、用英文回答问题、用英文答卷的“三英”要求,在“双语教”和“双语学”的良好氛围中,达到提高学生专业英语应用能力的目的。目前,我院有超过70%的专业课使用外文优秀原版教材并实施了双语教学,每年有近10%的学生用英文撰写毕业论文和进行答辩。

应特别指出的是,“双语教学”应以正常的英语课教学为基础。“双语教学”和“英语教学”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英语教学水平越高,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越强,双语教学的效果就会越好。因此,在积极实施“双语教学”的同时,要确保正常“英语教学”不断线,在开设大学英语的同时,还开设了it职业英语,toefl、gre辅导课程等,为学生营造英语学习的良好氛围,强化英语学习的连贯性。

在强化“英语教学”和实施“双语教学”的同时,我们结合区域特色和市场需求,开展了既懂英语、又懂日语或韩语的“双外语”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每届学生中除30人左右学习韩语外,其余学生都学习日语。通过四个学期的强化训练,大多数学生能达到日语三级水平,还有部分学生能达到日语二级水平。

“技术+双外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提高了学生的国际竞争力。目前,学院已经成为培养面向日本、韩国软件企业和外包企业的优秀软件人才教育基地。

5.校企互动开放办学,搭建人才培养平台

双语教学工作计划范文5

【关键词】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发展现状;对策探析

【中图分类号】G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7)05-0091-04

新中国成立68年来,新疆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落实党的民族教育政策,努力发展少数民族教育事业,取得了亘古未有的巨大成就。本文试以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以下简称新疆双语教育)为例,就整个双语教育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属于正规、主流的双语教育形态的学校双语教育问题进行阐述。

一、新疆双语教育的发展历程

新疆双语教育,是少数民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形式,对提高少数民族群众科学文化水平,促进就业,推动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增强各民族大团结,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始终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 多年来,在党的民族政策指导下,新疆双语教育随着全区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繁荣而有了长足的发展,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萌芽起步阶段(20世纪50年代)

新中国成立之初,新疆的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文化教育十分落后,加之新疆又是多民族聚居地,有维吾尔、汉、哈萨克等13个主要的世居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疆总人口的一多半。为了提高少数民族的整体素质,密切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各项事业发展,实施双语教育势在必行。因此早在1950年5月,新疆省人民政府便发出《关于目前新疆教育改革的指示》,要求各个学校的“汉族班选修俄文或维文,维文班选修国文或俄文”,这是新疆双语教育工作的萌芽。1964年,自治区政府批准了自治区教育厅的报告,决定在认真总结乌鲁木齐市五中和新疆大学附中试办初中汉语强化班的经验的基础上,从当年9月起,将开办自治区汉语文教学实验班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到新疆大学附中、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六中、喀什地区二中和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二中等4所中学的10个教学班。1965年,乌鲁木齐市六中和新疆大学附中又分别招收了两个学制增加一年的初中汉语教学试验班,成为全疆最早开办的双语教学试验班。但这种主要用于强化汉语,并在一年后全部课程用汉语授课的双语教学实验,因受“”的冲击而夭折。

1978年,自治区党委、政府决定:民族小学自三年级起开设汉语课,到1995年,高中毕业生要达到“民汉兼通”。为了充分调动全疆少数民族中小学生学习、掌握本民族语言和汉语的积极性,大力推动双语教学工作的开展,自治区政府批准了由自治区教育厅起草的《1980年自治区招生工作的补充规定》,该《规定》要求:“参加汉文统考和民族文字统考的维、哈、蒙、柯等民族学生,降低录取分数线。”这成为自治区高校招生工作中的一条重要原则,被坚持至今。

(二)实验探索阶段(20世纪90年代-2003年)

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对提高少数民族教育质量、培养少数民族双语人才提出了迫切要求。为此,在全区各地少数民族中小学进行双语教学改革实验的基础上,自治区教委于1991年4月选定伊宁市一中、哈密地区一中等10所民族中学(民汉合校)作为全区“民汉兼通”的试点学校。次年,按照自治区政府关于开展双语授课实验工作的要求,自治区教委安排在乌鲁木齐、吐鲁番和塔城三市共招收3个班100名学生,进行这项实验。后又在克拉玛依市、昌吉回族自治州、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等地相继开展了每年招收一个双语授课班的实验工作。少数民族中小学双语教育实验工作得到了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自治区政府办公厅于1996年下发了《转发自治区教委〈关于进一步做好民族中学部分学科汉语授课“民汉兼通”工作几点意见〉的通知》,明确这项实验的目的是“加快‘民汉兼通’的步伐,尽快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和理科水平,”并就实现该目标所涉及的教师、教材、引入汉语时间、考试等内容提出了具体要求。为了落实《通知》精神,自治区教委于1997年7月25日制定并下发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少数民族中学双语授课实验方案(试行)》,对双语教学班的实验目标、开办条件、招生办法、经费来源、课程设置、师资配备、实验管理以及办学绩效评估等诸多方面做出明确的规定,从而将全区双语教学实验工作逐步纳入规范化、科学化管理。各地、州(市)教育行政部门先后成立双语教学领导小组,推动了全区双语教学实验工作的深入开展。

同时,自治区教育厅于1998-2003年间,先后三次召开全区双语教学工作会议,认真总结经验,大力引导推广,部署教学工作,有力的促进了双语教育工作。至2002年末,全区各地共有105所学校开办了294个双语班,在读学生达13733人[1](P.68)。

(三)快速发展阶段(2004年至今)

2004年3月,自治区党委、政府下发了《关于大力推进双语教学的决定》,明确了双语教学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确定了少数民族中小学逐步过渡到用汉语授课,同时加授母语的双语教学模式;提出了推进少数民族中小学双语教学的方案,少数民族学生高中毕业达到“民汉兼通”的目标;决定实施民汉合校工程。该决定成为21世纪推进双语教育工作的行动纲领,得到了全区广大少数民族干部群众的衷心拥护和大力支持。在2010年5月17-19日召_的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新疆双语教育被提升为国家战略。次年3月,为贯彻落实教育部等十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推进新疆双语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自治区政府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少数民族学前和中小学双语教育发展规划(2010-2020)》,进一步明确了新时期双语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提出和完善了实现规划目标的主要措施、保障机制,从而使双语教育工作走上稳步实施、有效推进的轨道。按照该《发展规划》,到2020年实现全区中小学少数民族学生双语教育全面普及,并积极探索,不断推进,构建起各学段相互衔接、各学科相互渗透的具有新疆特色的双语教育体系。

与此同时,自治区党委、政府高瞻远瞩,于2005年7月印发了《关于加强少数民族学前“双语”教育的意见》,确立了双语教育从幼儿抓起的工作思路。自治区还设立专项资金,大力扶持农村双语幼儿园建设,使新疆学前双语教育得到快速发展,为全面促进双语教育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据统计,2014年全区学前到高中阶段(含职业高中)少数民族双语班和民考汉学生达200.83万人,占幼儿园和中小学少数民族在校学生的74.55%。其中学前三年少数民族双语班和民考汉幼儿5O.8万人,占学前三年少数民族适龄幼儿数的63.11%;中小学(含职业高中)少数民族双语班和民考汉学生150.03万人,占中小学少数民族在校学生的68.66%[2]。新疆双语教育工作呈现出有序推进、快速发展的良好局面。

二、新疆双语教育发展的现状和成就

经过数十年努力,新疆双语教育取得了以下成就:

(一)形成了全社会重视、热爱双语教育的氛围

长期以来,新疆双语教育得到了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国家和自治区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规章制度,并投入了大量的人、财、物力,全区各级党委、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都将双语教育纳入规划和工作计划中予以落实、加强,为繁荣发展双语教育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全区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积极进行全面规划、分类指导和分步实施,推动了双语教育的巨大发展,受到了各族群众的欢迎,营造了全社会重视、热爱双语教育的氛围。

(二)加大投入,改善办学条件

一是实施少数民族双语幼儿园建设工程。在2008-2012年间共投资50.69亿元(国家40.2亿元、自治区配套10.49亿元),其中在喀什、和田、克孜勒苏、阿克苏、伊犁、塔城、阿勒泰七地州所属县(市)以及托克逊、吐鲁番、伊吾、巴里坤、木垒、温泉、若羌、尉犁、和静九个贫困县(市)投入20.95亿元,建双语幼儿园2237所,2012年率先普及学前两年双语教育;投入学前双语教育发展保障资金29.74亿元,用于农村双语幼儿园幼儿伙食补助、公用经费、免费教材、配套设备、临时聘请学前双语教师工资等。2011-~2012年,国家又安排1.67亿元专项资金,支持乌(鲁木齐)昌(吉)地区建设62所双语幼儿园。这些经费的投入大大改善了全疆学前双语幼儿园的办学条件,大幅提升了普及率和免费受教育面。据统计,至2012年9月,全区学前三年接受双语教育的少数民族幼儿达42.61万人,占少数民族适龄幼儿数的92.03%。[3]

二是实施农村双语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民汉合校普通高中建设项目、农村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工程等重大项目。国家和自治区共投资约15亿元[1](P.73),改、扩建了中小学校舍、活动场所和教师住房,使办学条件大为改善。

三是实施全区中小学双语现代远程教育建设计划。国家设专项资金5.78亿元,支持新疆双语学校建设854个计算机教室和4.07万个班的“班班通”教室[1](P.74),丰富了教学手段,实现了现代远程教育。

(三)多措并举,提高教育质量

一是完善章制度,规范教学管理。2009年以来,先后制订了各学段双语教育的指导纲要、课程设置方案、课程标准等一系列政策文件,逐步建立起较为完整的教育教学管理体系。

二是加大双语教师的培养、培训和招聘力度,保障双语教学工作需求。从2003年起,率先实施了《国家支援新疆汉语教师工作方案》和“新疆中小学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培训工程”等重点双语师资培训项目,国家和自治区累计投入培训资金3.48亿元,并安排1.97万名在职少数民族教师参加全国、自治区的一年或两年制培训。这些经过培训的教师大都成为双语教育的骨干力量,促进了由单一制语言教学向双语教学的转型。从2006年到2013年5月,全区先后招聘中小学双语特岗教师3.7万名、双语幼儿园教师1.5634万名、中小学双语教师1.1018万名。在对新聘双语教师加强岗前培训的同时,又采取集中加远程同步直播的方式组织双语幼儿园园长进行专门培训。另外,自治区还制定了乡村双语幼儿园教师配备标准,规定农村双语幼儿园按1园5个班7人配备教师;2011年,自治区党委、政府决定,按照按需补充的原则补充双语教师,可以不受编制限制。上述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效,据统计,至2012年末,全区学前和中小学在岗双语教师已达7.63万名,其中少数民族教师6.66万人,比2008年(2.48万人)增长了168.55%。

2007年,自治区又启动了实施农村中小学“双语”教师特培计划,疆内师范院校以“免费、特培、定向就业”的方式,招录优秀学子就读,毕业后充实到乡村学校担任双语教师。至2011年、2012年,分别招收双语特培生4619人、定向培养免费生3155人。[1](P.81-82)与此同时,这些师范院校还大力推进教学改革,既有效提高了师范生的双语教育能力,又初步建立起双语教师培养的工作机制,为基层中小学提供了大批的双语教师。

三是统编教材,规范教学。自治区启动了双语教育教材编修工作,从2013年10月起,由人民教育出版社与新疆教育出版社合作新编的人教版《语文》(新疆专用)及修编的普通班和双语班《汉语》教材,已在全疆各个小学起始年级开始投入使用。

四是加强学前,夯实基础。全区各地十分重视狠抓学前双语教育,,将民汉合园工作纳入中小学布局调整中统筹安排,不断创新幼儿园办园模式,努力改善双语幼儿园办园条件,积极探索学前双语教育的有效途径和办法,切实加强幼儿园双语师资队伍建设。

五是加强教学指导,科学引导双语教学。开展双语教学专家赴基层指导教学,定期开展教材教法培训,通过远程同步直播示范课活动培训双语教师。

六是建立督导评估制度,促进双语教育工作走上科学发展轨道。调整双语教育招生考试政策,制定双语教育评估指标体系,实施双语教育质量监测,完善双语实名制系统,督促双语教育质量的提升。

七是加强双语教育研究,积极探索有效推进双语教育之路。成立双语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和双语教育研究会,启动双语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使双语教育研究初见成效,许多科研成果已成为教育行政决策的依据。

八是大力营造激励少年儿童努力学习双语的社会环境。从2006年起,每3年举办一届全区少儿双语口语大赛,迄今已办了四届,共有近180万名各族小选手参赛。

(四)积极探索,大胆创新,以多样化的教学丰富了双语教学实践

全区各地教育部门深入研究探索适合本地的双语教学和管理模式,形成了两种主要的双语教学模式:一是部分课程(主要是理科各课程)用汉语授课,其他各科仍用民语授课;二是全部课程用汉语授课,加授民语文课。还有一种过渡式双语教育模式,仅在锡伯族双语教学、内地新疆高中班和疆内初中班实行。它是以少数民族语为基础,在小学低年级段使用本民族语教学,同时也实施汉语教学,到中高年级段全部使用汉语授课。

同时,各地还因地制宜,不断探索双语教学模式改革。为了提高双语教学效果,自治区许多少数民族中小学已开始尝试运用制作课件、幻灯片、教具等网络技术和现代教育手段,并实现优质双语教学资源共享。在实验的基础上,自治区教育厅积极推进光盘授课教学,利用乌鲁木齐优质的教学资源、先进的教学理念、科学的教学方法,采取学前、小学汉语课的课堂实录方式,制作教学实录光盘,发放给各农牧区学校,以指导、推进当地的教学改革。

(五)初步构建了从学前至大学的双语教育体系

从20世纪50年代起,新疆的部分大学特别是理工科、医科大学首先实行了用汉语授课。近年来,综合性大学、师范院校、农业院校、财经院校包括职业技术院校都开始将部分课程或全部课程用汉语授课,率先在高等教育领域实现了双语教学。

始于1992 年的中学双语授课实验班,经过长期实践,已形成了部分课程(主要是理科各课程)用汉语授课和全部课程用汉语授课加授民语文两种模式。这两种模式现已延伸到小学和学前阶段,初步构建起从学前至大学比较完整的双语教育体系。

三、新疆双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多年来,新疆双语教育事业虽然有了较大发展,但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也不可小觑,主要表现在:一是随着双语教育的迅猛推进、双语班学生数量剧增,致使合格的双语教师匮乏,不得不向社会招收大量的双语代课教师,据统计,2013年全区中小学双语代课教师占双语教师总数的9%[4],因而导致教育教学质量偏低;二是双语教育各要素相互脱节,不能有效衔接,协同发展。

笔者认为只有积极采取以下措施,方能使上述问题和困难得到有效化解。

(一)双管齐下,培养优先

双语教师是双语教育中的核心关键要素,其作用至关重要。为此,一方面在培养学前和中小学双语教师的过程中,首先应加强疆内各师范院校的双语学科建设,特别是要针对双语教师培养制定出长远的发展规划、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或引进等方面的有效措施,切实增强其双语教学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其次要严把招生入口关,积极采取优惠政策,确保将优秀高中毕业生招入师范院校双语教育专业就读。另一方面,为了确保双语教师的培训质量,首先要在培训计划、课程设置、培训方法等方面科学规划、精心设计,努力做到以语言和专业培训为基础,适当延长见习实践期,突出狠抓授课能力培养;其次是改进培训方式,采取“走出去学习”与“请进来指导”相结合、集中培训与跟踪指导相结合、研究交流与实际考察相结合等多种方式,加大双语教师队伍的培训力度;第三是对骨干教师、青年教师、新教师按照不同层次,开展不同内容的培训。

(二)结合实际,因地制宜

双语教育作为当代少数民族教育领域的新生事物,只能在实验中不断总结经验,在探索中求得完善发展。在2015年8月18日第六次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议上所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中,提出了“科学稳妥推行双语教育”的方针,要求“依据法律,遵循规律,结合实H,坚定不移地推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确保少数民族学生基本掌握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基础薄弱地区,以民汉双语兼通为基本目标,建立健全从学前到中小学各阶段有效衔接,教学模式与学生学习能力相适应,师资队伍、教学资源满足需要的双语教学体系。”这无疑是新疆双语教育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根本原则和指导方针。

首先,必须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严格遵循双语教育规律。新疆双语教育牵涉方方面面,要素环节众多,必须科学规划、统筹部署、有序推进,才能得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必须改变过去那种倒逼式的发展模式,坚持以夯实幼教为基础,以加强中小学为中心,努力做到各个学段紧密衔接,各种要素相互配套,形成科学完善的教学体系。

其次,鉴于新疆地域辽阔、民族众多、语言使用情况复杂,加之各民族历史、生活环境、人口数量和有无文字等因素各异的实际情况,发展新疆双语教育事业必须始终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区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绝对不能在教学模式上强求整齐划一,在教学工作上讲究同步推进,而应该允许有差异、有特点。

参考文献:

[1]方晓华,付东明.双语教师教育研究[M].北京:北京 语言大学出版社,2014.

[2]葛丰交.新疆少数民族教育事业60年发展与进步 [J].民族工作研究,2015,(6).

双语教学工作计划范文6

一、“双语”培训工作的目的和意义

少数民族地区汉族干部学习少数民族语言,少数民族干部学习汉语,是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和进步的重要举措,也是事关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大事。开展乡干部“双语”培训工作,就是要通过“双语”学习,使少数民族干部能识读 汉语资料,便于各族干部群众之间相互开展交流、增加沟通,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促进农村社会稳定,加快我县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促进各项工作的落实。

二、“双语”培训的目标任务

“双语”学习培训以乡镇机关站所少数民族干部为重点。培训时间从20__年11月份开始,拟定一次培训时间为两个月左右,今后每年,通过“双语”培训,使乡镇机关站所少数民族干部具备基本的“双语”能力,能阅读通俗的汉文资料。

三、“双语”培训的主要措施及步骤

(一) 运用多种培训方式,灵活组织培训。

主要采取脱产培训并结合自学方式进行。

脱产培训:主要针对乡镇机关站所的干部,参加县组织部按计划安排到我县委党校的“双语”培训班学习。

自学:针对所有乡镇干部。我校对参加学习的干部学习 “双语”提出具体要求,规定学习内容和要达到的效果,并把学习效果作为干部考核的内容。

四、培训效果的考核

为确保学习培训效果,建立健全乡镇机关站所“双语”学习考核制度。培训班结业前,都要进行考试,检验学习效果。为切实促进乡干部学习“双语”的积极性, “双语”考核不合格者,并进行补学补考。

五、有关要求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县委党校把“双语”学习培训工作纳入干部教育培训重要内容,与其他工作同要求,同部署,同落实。统一思想,提高对抓好“双语”培训工作必要性、重要性的认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科学发展观,把“双语”教育培训工作摆在重要的工作日程。每期培训班都要派专人负责组织和管理,使培训学习能够严格纪律、有序进行。

2、精心组织,统筹安排。要按照我校的培训计划,抓好每一期的培训工作。充分考虑站所干部的工作具体情况,力求做到统一规划,合理设置班次,形成有效的培训机制。

3、结合实际、注重实效。要结合实际工作,加强对培训需求的分析,根据地委党校“双语”培训的经验,科学设置培训内容,为学员量身制订《汉语口语教程》《基础汉语》教材,来完善课程安排,根据参训人员的接受能力及特点,突出针对性,并且安排我校汉语教师及拟聘我县有双语经验翻译给“双语”班上课,积极开展“双语”实用性教学,同时,把“双语”培训同考试相结合,在“双语”培训学习上,做到有考勤、有制度、有计划。学习结束时,严格进行闭卷和会话测试,增强培训的实效性。

双语教学工作计划范文7

论文摘要:“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对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根据调查研究和借鉴全球工程教育卓越计划,提出为适应“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的要求,工科青年教师需在实践教学能力、双语教学能力和工程教育研究能力等方面不断改善与提高。

国家教育部于2009年决定实施的“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是为顺应国际发展趋势;适应国家工业、企业需求;增强我国核心竞争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培养各类型工程师的重要决策。江苏大学作为以工为主的省属重点大学,是该计划的首批申请并获准实施的院校之一。其初步实施方案中论及了师资的建设工作,特别是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与培训,以满足“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对师资的要求。因此,对工科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也是该计划研究中的应有之义。

无独有偶,笔者在参与本课题研究前,还有幸参与了由原江南大学党委书记张大良教授主持的“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现状分析与培养提高措施研究”课题。该课题由江南大学、江苏大学、南通大学3校合作,对全国30所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现状进行调研。笔者所在课题组对南京理工大学、南京邮电大学、河北经贸大学、集美大学、陕西理工学院、兰州理工大学、南京工业大学、中北大学、江苏大学等10所工科或以工为主的高校青年教师共发放问卷1 200份,共筛选出从事工程教育的教师答卷464份,对其进行了统计分析,以此来了解工科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现状。

基于以上两课题的相关性,笔者旨在借助后一课题的问卷统计分析,来探讨“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中工科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与提高问题。

一、“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对青年教师的要求

“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是正在制定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刚要》中的重要内容。该计划要解决的重点问题是:企业一方面抱怨工科大学毕业生工程实践能力弱化、不适应企业要求等问题;另一方面又不愿意接受大学生实习,不愿意参与工程师培养。而由于国情、教育发展历程的不同,各国的工程教育都呈现出不同的模式。同时,由于适应环境的不同,别国的教育模式也不能完全为我国所用。因此,本计划旨在与发达国家的工程教育相比较,不断开拓创新,走出一条独具中国模式的工程教育之路。

从以上内容可见,要培养出我国的卓越工程师,对青年教师而言,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是其首当其冲必不可少的能力。工程的实践性首先要求工科学生必须具备较高的实际动手能力,能够进行实践操作。而工科作为一门创造新事物的学科,创新能力又是新世纪工程师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同时,由于国情及相关环境的不同,新世纪的工程师就必须要敢于摆脱陈旧思想和模式的束缚与阻碍,要在本国的基础上,结合国际先进理念与模式,开拓创新,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工程教育之路。

二、类似计划的经验借鉴一全球工程教育卓越计划

德国国际汽车制造商,大陆公司(Continental AG)早在多年前设立了一个以促进全球工程教育和培养年轻工程师为宗旨的研究项目:全球工程教育卓越计划,并成立了“八校项目联盟”。该联盟由6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8所大学学者组成,研究内容包括对全球工程教育的评价、工程教育的需求和挑战,明确培养未来工程师的关键因素。这8所大学分别是:瑞士苏黎世理工学院,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中国上海交通大学,德国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中国清华大学,巴西圣堡罗大学,日本东京大学。

1.全球工程教育卓越计划成果

2006年11月8日一10日,德国大陆公司在法兰克福举行了“全球工程教育卓越计划”(GlobalEngineering Excellence ,GEE),研究成果仪式。经过一年多的共同研究,该联盟提出了三个观点,总结归纳如下:(1)工程师将在应对可持续发展、国际安全等全球性问题的挑战中扮演重要角色。(2)工程实践正在全球化,工程师需要在国际范围内开展广泛合作。高等学校的工科培养计划也未具体落实,学生未能在全球范围得到实践锻炼。工程教育还没有在世界范围为全球经济的发展提供合格的工程师。(3)要培养全球化的工程师,需要政府、工业界、学术界以及与工程相关的组织共同合作,尤其是工业界在全球范围内为工科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工程教育研究的全球化也迫在眉睫。

2.全球工程教育卓越计划的特点

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国际卓越工程师教育的突出特点在于:(1)企业在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企业牵头、组织下,各高校结成联盟,强强合作,充分发挥优势互补原则,将优秀高校的优秀师资作用得到最大化发挥。(2)多方参与教育模式。参与工程教育的主体不仅仅局限于工程领域。在对各自国家、地区的历史、社会、经济等进行全面研究、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卓越工程师教育的模式。

3.我国工程教育国际化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工科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要求

通过与联盟提出的观点的对照,我们可以认识到,我国工程教育在国际化过程中,还存有一定困难,这主要体现在:(1)教材的统一性。若没有与国际基本一致的学科教材,就没有参与国际讨论的基础。(2)外语能力。这包括了基本外语的教学和专业外语的教学工作。基本的外语教学属于公共外语教学的范畴,而专业外语则是工科教师的教学任务。这就对工科教师,尤其是对外语能力相对较好的青年教师的双语教学能力提出了严格的要求。(3)国外经历。不仅要有国外学习的经验,能够熟悉国外工程教育的体系和模式;还要有国外工作的经验,需要有广泛的国际交际面,能够提供在宽广的全球范围内进行锻炼实践的机会。(4)工程教育研究。青年教师由于科研压力,普遍都较轻视教学,用于教学研究的时间与精力就比较少。同时,由于缺乏出国进修等机会,对国外的研究就更少。

基于以上四点,也从一个侧面给工科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双语教学能力。青年教师一方面在基础教育时所受的英语学习条件就要优于中、老年教师,有着较好的基本功。同时,在后天学习中,由于时间、精力以及日常琐事的干扰,中、老年教师即便是进行培训也要比青年教师略逊一筹。所以,双语教学能力是工科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2)国外留学、工作经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就要对国际有所了解。要能够吸收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来改造我国工程教育中陈旧、落后的部分,不断推陈出新,常变常新。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多引进具有国外学习、工作经历的工程人才,为我国工程教育献技献策,优化我国的工程教育模式。而在这一点上,青年教师不言而喻地要占绝对优势。这是高校在招聘时优先考虑的因素之一。(3)工程教育研究能力。众所周知,青年教师由于各方面压力,普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对教学工作尚且马虎应付,更别说是进行教育研究了。因此,这也是对青年教师提出的一个挑战。

三、工科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现状分析

针对以上我们论及的工科青年教师应有的几项教学能力,我们从464名工科青年教师的问卷调查中找到了相应的统计数据。

1.实践能力

这与问卷中“您目前在提高教学能力过程中遇到的最主要的困难是”一题相对应。统计结果如下:18. 8%的青年教师认为自己在提高教学能力过程中遇到的主要困难是理论研究功底不够,可能是由于没有师范教育背景所致;有44. 4%的青年教师认为最主要的困难是实践经验少、实际操作能力弱,这是目前工科青年教师在教学上最大的缺陷和困难;有25. 2%的青年教师认为是学校教学氛围不够,可能是由于近年来许多高校在职称评定中一直追求科研硬指标,忽视教学软指标,使得青年教师认为学校在教学方面的氛围不够。

2.双语教学能力

这与问卷中“您能用双语教学吗?”一题相对应。统计结果如下:13. 6%的青年教师在课堂上能够进行全部双语教学,有37. 0%的青年教师认为自己能够部分做到双语教学。全部或部分双语教学的青年教师比例达到了一半以上,这表明近年来随着青年教师学历层次和专业技术职务的提高,英语交流能力也不断提升,对课堂教学中引人双语教学有很大推动。另外,有24. 8%的青年教师认为自己只能会一点双语教学,24. 6%的青年教师认为自己目前英语交流能力无法达到双语教学。这从另一面表明,目前工科青年教师的双语教学能力仍有待提高。

3.工程教育研究能力

这在问卷中涉及四题,相应题目及调查结果分别如下:(l)“您所在系(部、教研室)开展教学法研讨等教学研究活动的情况”,统计结果如下:青年教师所在系(部、教研室)定期开展教学法研讨的占31. 800,不定期开展的占39. 400,偶尔为之的占19.6%,几乎不开展的占9.2%0(2)“您是否经常从事教学研究,撰写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论文”,统计结果如下:经常从事教学研究、撰写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论文的青年教师所占比例为10.000,撰写过一些的青年教师占40. 600,不常写的青年教师占33.800,几乎不写的青年教师占15.400。学校应制订相应政策加大对教学研究的投人,激励青年教师从事教学方面的研究,从而提高教学能力。(3)“您主持或参加的教研教改项目已达到哪一层次”统计结果如下:有3. 6%的青年教师主持或参加过部级项目,12. 8%的青年教师主持或参加过省部级项目,36. 4%的青年教师主持或参加过校级项目,其余46. 4%的青年教师没有参加过任何教研教改项目。这一问题值得我们深思,我们应该加强舆论宣传和政策导向,同时在学校教改立项时可以设立青年教师教改专项等措施进行鼓励。(4)“您认为经常性地参加教学研究对于提高您的教学能力”统计结果如下:87. 6%的青年教师认为经常性地参加教学研究对于自身教学能力的提高有一定的帮助,其中,认为帮助很大的占31.300,而认为没有帮助的仅占1.800。这说明绝大多数青年教师非常认可参加教学研究可以提高自身教学能力,因此管理者应加强这方面的引导和鼓励,尽可能创造条件。

四、工科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建议

根据以上统计结果可见,目前工科青年教师在上述几方面的教学能力都不容乐观,值得关注与重视。鉴于此,我们对工科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和培训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1.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要依靠政府力量的支持

多数青年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其实践经验缺乏是自然的现象。当前,我们在将青年教师放到企业中去挂职锻炼、聘请企业工程师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等工作中遇到很多困难。这主要与我们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中没有及时建立起相应的机制有关。现在,“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作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刚要》中的重要内容,显然是政府的宏观调控功能得到了发挥,通过政府的引导,企业参与到学校工程师人才培养的计划中,必将会有一个稳定、有序的空间与环境,一直以来所说的“官、产、学、研”结合才真正落实到实处。而由政府牵头,多方合作的工程教育模式也将成为我国工程教育的一大独特之处。

2.双语教学能力的培养,要重视专业英语的教学

一方面,要加强青年教师基础英语的培训与提高,提升其英语实际的口头表达与交流能力。另一方面,更要重视相关的专业英语的培训,使其掌握本专业基本的专业术语与概念,能够基本读懂专业内的外文资料,能够从事基本的国际研究,了解国际上本行业的同步发展现状与趋势,将本专业的教学与国际接轨。

3.工程教育研究能力的培养,要立足教学工作为基础

双语教学工作计划范文8

为了贯彻落实《*市迎世博文明行动计划》,提高学生普通话和英语会话的能力,树立并逐步增强“加强语言学习,营造良好的世博会语言服务环境”的自觉意识。根据通知精神和要求,结合学校语言文字工作实际,结合学校“温馨教育”工程,引导学生了解世博、参与世博、服务世博。

二、总体目标

1、营造“迎世博,学双语”的氛围,让学生了解世博。

2、每位学生参与《*市民迎世博学双语普及读本》的学习与训练。

三、主要工作

(一)*8年——宣传年

1、成立“迎世博,学双语”活动领导小组

学校将根据实际,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分管教导、推普组长、英语教研组长、英语骨干教师为组员的领导小组。

2、制定“迎世博,学双语”三年活动计划

学校将把学双语活动纳入语言文字工作之中,按照《通知》的要求,认真部署,制定三年工作计划,明确工作目标,落实措施要求。

3、营造“迎世博,学双语”的宣传环境

学校将结合工作实际,结合学校“温馨教育”特色工作,充分利用各种宣传阵地,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宣传活动,扩大世博会的影响力,努力营造出迎世博的宣传环境。

4、学习《*市民迎世博学双语普及读本》

学校将为每个班级征订一本《*市民迎世博学双语普及读本》,然后充分利用各种宣传阵地学习《*市民迎世博学双语普及读本》。

5、举行温馨教室、温馨组室创建活动

今年,学校将开展“温馨教室、温馨组室”的创建活动。

(二)*9年——深化年

1、学习《*市民迎世博学双语普及读本》。

学校将继续组织学生进行《*市民迎世博学双语普及读本》的学习与培训,努力形成全员参与的学习氛围。

2、开展“迎世博”双语技能比赛。

学校将组织中高年级学生进行“迎世博”双语技能比赛。

3、扩大“迎世博,学双语”的宣传力度。

学校将把双语学习纳入推普宣传周活动、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创建活动以及“温馨教育”工程的实施之中,提高学生了解世博、参与世博、服务世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组织开展“世博知识”网上竞答活动。

5、推进“迎世博、学双语”的工作进程。

学校将加强“迎世博、学双语”的工作统筹协调,切实提高学双语活动的工作质量。同时将会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把学双语活动进一步引向深入。另外,学校还将定期上报学双语活动的进展情况。

6、举行主题班队会观摩活动。

组织每位班主任进行主题为迎世博的班队会观摩比赛。

(三)2010年——展示年

1、开展“文明在我口中”的主题班(队)会展示活动。

双语教学工作计划范文9

1.1有利于与世界先进水平保持同步目前世界上先进的地理信息系统理论和技术通常以英语,特别是国际主流GIS软件多为英文操作界面,开发和设计语言也多基于英语设计。我国国土资源科学领域内的土地信息获取、处理、分析、管理以及相关科学研究等领域均需要GIS技术与软件平台的支持和相应的国际交流合作。采用双语教学有利于减小因引进和翻译作品出现的时滞效应,尽可能在国土资源信息相关领域与世界保持同步[1]。

1.2提高学生国际化视野与就业竞争能力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诸多课程包括地籍管理、土地利用规划、不动产价格评估等均需要GIS技术的支持。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土地及不动产信息技术服务机构的专业化与国际化发展趋势不断加快,一些著名的土地及不动产信息技术服务公司与学会也开始注重业务国际化合作与拓展[1-2]。用人单位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更强调专业知识与外语应用能力的结合,开展地理信息系统双语教学在提高学生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同时,也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外语应用能力,并提升了国际化视野与就业竞争能力。

1.3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开展双语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英文文献阅读能力,引导学生直接查阅和引用国外原版著作,把握国际最新研究热点和趋势,激发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热情;提高学生英文版本地学软件平台的应用能力,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2地理信息系统双语教学的组织

经过多年的学科与专业建设,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逐步形成了“以工为体、以管为用”的土地工程技术培养特色,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特别强调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并加强了地学信息采集、处理以及知识发现相关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教学比重[1]。其中,地理信息系统领域共开设地理信息系统、高级GIS软件应用两门课程。同时在地籍测量、地理信息系统、土地利用规划课程实习中实施了链式实践教学模式,即在上述3门课程实习中尽量保持实习研究区域和软件平台的一致性,有效的提高了实践教学的效果。近年来江苏师范大学不断通过各种方式鼓励老师海外进修,进一步提高了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特别是促进了双语教学的师资力量建设工作。在此背景下,我们首先开设了地理信息系统的双语教学工作,并结合专业特色和学生特点制订了详细的教学方案。

2.1教学内容组织与安排考虑到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用人单位的技能需求,重点加强了基本理论知识的教学,同时强调基本动手能力的培养(表1)。对于地理信息系统的深度应用教学,通过高级GIS软件应用课程实现。在上述两门课程结束后,通过地理信息系统综合实习进一步巩固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2.2教材选用和建设根据双语教学的特点,兼顾学生英语水平,以学生专业知识技能掌握要求为依据,我们选用美国爱达荷大学地理系张康聪(Kang-tsungChang)教授原著并陈健飞教授等译编的《地理信息系统导论》中文导读作为主要教学教材。该教材作为GIS入门的精品教材,具有通俗易懂、概念与实践并行的特点,一直受到世界相关专业师生与学者的欢迎[1]。在教学文件设计中,充分考虑到我校该专业学生的接受能力,以该教材为纲结合美国田纳西大学地理系教学课件基本内容进行了重新设计,实现在吸收国外最新教学成果的基础上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实验课程材料编写中,改变以往以中文指导书为主体的做法,根据最新版本的GIS英文软件,修订完成英文为主体的实验指导书并添加了部分中文注释,实现了理论教学材料、实践教学材料以及GIS英文软件平台的一体化整合。在完成GIS基本实验的基础上,重点突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GIS应用需求。如对于土地信息数据库的结构设计与数据处理、基于GIS的土地利用规划修编等内容均作为单独的实验内容加以安排。

2.3教学模式设计具体教学过程主要包括课前预习、课堂理论教学、课后作业、实验教学等环节。在课前预习中,首先教师提前对下一节课讲授的有关内容进行简单的介绍,明确教学内容的难点和重点,引导学生对讲授的英文章节进行提前阅读,熟悉涉及的专业术语和关键词。为后续课堂教学打好基础。课堂理论教学则从基本的概念入手,通过核心词汇逐步向词组以及语句扩展,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与理解能力,加深对专业知识的把握。在讲解理论以及相关原理时,尽量通过实例教学的方式,结合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应用需求,将抽象的概念和模型用简明的图、表以及实体表示。对于学生不易掌握的部分,通过英文介绍、中文解释的模式,加深学生的理解。此外,通过教师演示部分模型和概念在GIS软件平台中的应用和实现,使学生更加直观的认识和熟悉相关知识,促进对理论知识体系的理解和把握。以链式教学模式为指导设计实验教学环节,把数字测图实习、地籍测量与管理实习、地理信息系统实习、土地利用规划实习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尽量保持实习平台和实习数据的一致性,促进学生对专业实践技能的系统性认知和把握。数字测图实习和地籍测量与管理实习时均选用同一测区进行,并使用AutoCad平台和CASS环境开展实习工作;地理信息系统实习则使用ArcGIS平台并以前述两个实习环节数据为基础,要求学生完成数据编辑、入库、拓扑错误检查以及空间分析等工作;土地利用规划学实习以地理信息系统实习数据库成果为基础,仍然应用ArcGIS平台进行规划设计工作。注重采用最新版本的ArcGIS英文平台作为学生的实验软件,同时编写英文为主体的实验指导书。学生在实验环节应用英文软件平台,增强了学生学习地理信息系统英文专业词汇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同时进一步强化学生记忆相关专业词汇。针对每堂课的重点布置课后作业。课后作业在辅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的同时,也可检验学生的掌握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针对个体差异、课堂接受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给予单独辅导。

3成效与问题

3.1成效

3.1.1学生实践技能有明显提升通过新版英文GIS软件平台和英文教材进行理论和实践教学工作,强化了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有机整合,改变了过去利用中文教材和中文版本GIS软件教学中部分术语存在差别的问题,有利于学生及时掌握GIS软件的最新功能;链式实践教学模式的应用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应用GIS软件平台解决相关专业问题的能力,学生实践技能有明显提升。

3.1.2英语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有所提高双语教学中理论与实践教学均以英文为主体开展,学生能够原汁原味的理解和掌握相关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实现GIS英文软件平台的无障碍应用,提高了学生运用英文进行专业交流学习能力,英语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均有所提高。

3.1.3教师整体水平和教学能力明显提高以双语教学改革为契机,结合学校师资海外培训支持政策,鼓励教师通过海外研修的方式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和双语教学能力,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大大提升。目前学院已有30%以上的教师具有1a及以上海外研修经历,教师学术水平和双语教学能力明显提高,提高了整体教学质量和水平。

3.2问题分析

3.2.1双语教师师资力量有限由于双语教学中采用英文原版教材,对教师的英文读写能力以及口语表达能力均有较高的要求。尽管我校该专业教师的博士化率达到70%以上,但是双语教学中能够取得明显效果的均为拥有较长时间(尤其1a以上)海外访学经历的教师,该部分教师所占比重目前依然较少,在进行双语课程教学师资安排时面临较大的困难。

3.2.2学生英语基础限制目前,我校学生英语水平具有词汇掌握能力相对较强、听说能力相对较差的特点,甚至阅读理解能力也需要加强。学生英文水平的参差不齐也导致教师难以把握双语教学的进度,导致部分学生能够接受,但也有部分学生反映学习难度较大,影响了整体教学效果。

3.2.3国外原版教材信息量相对较大,影响了学习积极性由于课程计划设置中教学时数主要根据教学的内容和难度确定,不能因学生学习英语提供更多的学时。而国外原版教材信息量较大、专业术语多,要求学生利用更多的课外时间来进行学习,这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对策与建议

4.1加大双语课程教学师资培养与引进力度采用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的模式,重点引进具有海外学习背景的高水平人才充实到师资队伍中,同时通过访问交流、海外进修、双语课程海外培训等模式提高现有教师双语教学能力。逐步提高双语教学教师的比重。通过制定配套政策,在职称评聘、评奖评优等环节鼓励教师参与双语教学工作,提高积极性。

4.2针对学生英文水平不同,推行分层次教学模式打破以往传统的按年级组织课堂教学模式,在地理信息系统双语课程教学中推行完全学分制。通过开设不同英文水平的GIS双语课程,由学生根据自身英语能力选择确定,以便集中英文水平相当的学生开展双语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4.3进一步优化实践教学环节设计在链式实践教学模式的指导下,进一步研究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地理信息系统的具体应用领域,对相关实践教学内容和重点进行科学优化,促使学生在掌握GIS基本理论和应用技能的基础上,强化面向土地资源领域的应用,促进双语教学中基础理论、基本技能与专业应用的有机结合。

4.4加强教学材料建设针对学生英文水平,制定有针对性的地理信息系统双语课程教学计划和大纲,通过采用国外原版教材结合课程教学计划要求,明确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目标。并有针对性的分层次编写教案、课件以及实验指导书,起到教学协调、相互促进的效果。

5结语

双语教学工作计划范文10

关键词:培养;少数民族;双语教师;管理策略

我国大多数少数民族目前还存在着以本民族语言为交流工具的现象,推进少数民族语言与汉语两种语言的教学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一方面有利于保存和传承少数民族的文化,另一方面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但少数民族双语教学还存在着许多问题,缺乏科学的教学课程标准和主动性和教学具体要求,教材编写水平的落后,以及最为重要的双语教师师资力量的严重缺乏且存在整体素质不高、分布不均[1],再加上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无法调动起来,双语教学的实行推广显得格外苍白无力。

一、注重培训双语人才

要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学的发展,培养大批双语教师显得尤为重要,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对于其管理和培养策略应该做到明确。

(一)建立双语培训管理体系

对于双语教师的培养,首先应该建立相关的双语培训管理体系以及管理机构[2],对此进行规范指导,以确保双语培训模式的良性运行。对于双语培训管理体系的构建,要做到系统指挥与信息反馈相促进、相结合。对于系统指挥需要成立相关引导部门,对教师培养进行管理、监督、指导,并及时收集学员反馈的信息,对此进行分析和总结,得出相关可行性的建议。对于反馈系统,则要求在培训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注重信息的反馈采集,以研究分析用于对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进行调控和不断优化。

(二)常规管理中的应对策略

熟知常规管理中的应对策略,有利于帮助稳定双语教师培训的良好运行,双语教学中主要以教学和教师两个为基本点,要确保双语教学的核心地位的同时,对双语教师进行严格的考察审核,并建立相关奖赏惩罚制度,对于优秀的工作人员进行表彰,以表示出对于双语教师的认可和尊重。

1、坚持双语教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3]。坚持双语教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有利于教学工作展开和推行,在管理工作中给予管理者导向作用,才不至于误入弯道而多走路。坚持双语教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对于教师本人有引导作用,有利于双语教师明确自身教学的目的,教学的意义以及理念,做到更好的自我约束以及教授学识。坚持双语教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能让学生学习的意志更为强烈,以保障双语教学工作的积极开展。

2、完善双语教师考核制度。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师的审核方式不标准规范,教师无论工作态度如何,工作效果怎样,都无法得到相应的回报,工作与收获不成正比,导致了双语教师的工作怠慢。在此我们应该重新建立考核制度,在完善规范现有考核制度的同时,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在职双语教师进行教学评估和教学水平考核,并以此作为薪酬调整的标准,借以促进双语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与此同时,要建立明确的赏罚制度,要对于优秀的双语教学工作者要给予表彰鼓励,以提高双语教师自身的自豪感和民族优越感,进而推动双语教师队伍的不断扩建和稳定发展。

3、双语教师社会地位的提高。教师这个职业本身要求具有责任感、事业心以及献身民族事业、培养祖国下一代的良好品质,双语教学中由于对双语教师的重视度和认知度不够,其地位尚处于社会低端,因此全社会应该重视双语教师这一职位,要肯定他们崇高的教学精神,努力为他们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三)教师素质的培养

对于现有的在职双语教师的培训,着重于对其素质的提高进行培训,并及时灌输最新的知识技能。首先作为双语教师的教师本身应该对自己制定严格的要求,做到对工作的负责,教学态度的端正以及思想上的极度端正。在对双语教师的素质进行严格考核评估的同时,要求其采用先进的、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在确保自身教学状态良好的同时,在课堂上也应该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教师学习策略的训练与培养

对于目前仍处于接受教育培训的未入职教师,应该着重培训他们自身学习双语的策略以及教学策略[4]。

1、构建语言学习策略。在语言学习上,主要是少数民族教师对于汉语的学习以及汉族教师对于少数民族语言的学习和认知。在培训中,应该积极引导培训人员根据自身条件构建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以达到快速学习语言的目的。

2、明确学习目标。阶段分明的目标计划有利于培训人员快速掌握教学的每一个知识点,这样的学习策略运用在实际教学中也是可以取得良好效果的,有利于提高学习的效率。

3、教师分类培养。不同的教师受到语言影响的程度不同,对语言的认知亦不相同,因此在实际培训中,应该对接受培训的教师进行类别处理对待,并分别对其进行学习策略指导,以达到培训的优化目的。

二、国家政策鼓励

少数民族地区的双语教学,在内要求少数民族当地相关政府部门和教育部门自主加强对双语教学人才的培养,在外要努力吸引大批人才到偏远地区中去,到基层中去,以支援双语教学工作,这就需要我们的政府部门依照相关国家政策,制定并实行一系列有利于双语教师的优惠政策。

1、提高本地现有双语教师的工薪福利,提高双语教师的社会地位,加大对双语教学的教育资金投入,采用优劣分化对教师进行筛选淘汰,教学工作中表现良好的教师可适时提拔,并依据个人意愿考核能否改换工作地点。以此积极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2、国家西部支援计划,鼓励民族大学的双语教学人才到基层中去。双语教学地区地处偏远,经济较为落后,基础设施较差,对于人才的吸引力几乎没有。国家应该出台相关政策,进一步优化西部支援计划中的相关政策,鼓励人才到基层去支援。同时,少数民族当地政府可以主动出击,通过与高校毕业生签订短期服务的协议,将人才留在本地;在大学教育中,我们还可以通过相关奖学金优惠政策,鼓励人才到偏远地方去;另外扩大研究生教育规模,以考研福利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前往基层教育等。

实行少数民族双语教学,培养双语教师是一个系统且复杂的工程,需要国家、社会、学校以及学生各方面的努力配合,才有利于维护民族的团结和社会的稳定。

参考文献

[1] 朱崇先,双语现象与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体制和教学模式,民族教育研究,2003年第6期

[2] 柳慧,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双语教育师资问题及对策,《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08年第9期

双语教学工作计划范文11

关键词:高校;专业课程;双语教学;面向对象程序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9-0212-02

在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对高新技术领域的信息技术等专业更要先行一步。同时,河南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入围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我校在卓越计划实施过程中的重要培养目标之一是强调学生国际化视野及国际化适应能力,计科专业卓越班在专业课程内容设计上,更加注重学生英语运用能力的培养。本文以笔者在计科卓越班所开设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为例,探讨研究在大学专业课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实施方法。

一、在高校进行双语教学是必要的

目前,有许多学者对双语教学提出诸多质疑。有学者认为学生的英语水平有限,在双语教学中怎么能把专业知识学好?如果先入为主地认为学生用母语学习专业知识比用双语学习更易接受,也许在短期内看是这样的。但是长远来看,高等教育需要培养学生具有追踪国际最先进科技文献的能力,要有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向同行展示的能力,更要有进行专业性国际技术交流的能力。所以,在高校中开设双语教学是必要的。当然,专业不同、各高校自身的实际情况不同,双语教学理念不应该有统一的模式。

二、专业课双语教学的实施

专业课的双语教学除了受到师资水平、学生语言水平、教学模式等方面的影响之外,课程的设置、教材的选用和教学中灵活的英汉应用比例是直接影响双语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

1.合理的课程选择――双语教学顺利开展的基础。(1)避免在低年级开设专业基础课的双语教学。专业基础课对专业内的其他课程来讲具有基石作用,这类课程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到后续的专业课是否能正常进行。所以专业基础课要以学生尽可能掌握为前提,不能盲目选择进行双语教学。尽管我们认为双语课的开设能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专业知识、具备跟踪最新知识的能力,但是培养这些技能是要有计划进行的,不能本末倒置。(2)避免开设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如果专业课程理论性较强,势必会牵涉到大量的英文论述和表达,学生就会陷入大量的英语语法和词汇的理解中。什么样的专业课程适合作为双语讲授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被选为计算机专业的双语教学课程,主要基于下面几点考虑:首先,该课程并不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它的掌握对后续计算机专业课的学习并不像《C语言程序设计基础》一样有直接的影响,毕竟在后续课程中大部分算法的实现还是用面向过程的C语言来实现的。其次,该课程不是专业理论课程。它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学习理论的同时需要大量编程验证。而程序设计语言不分国界,所以实践部分的学习是没有英汉语言之分的。不管是用C++完成的面向对象程序,还是用C完成的面向过程程序,归根结底所有函数的实现都是结构化的程序设计。C语言中基本编程能力的培养也为本课程的双语学习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2.谨慎的教材选择――提高双语教学质量的有效保证。只有英文原版教材才能够用地道的纯正英语陈述科学知识。教材的选择要符合专业教学大纲和培养方案的要求,教材内容的针对性、难易程度、适用性和规范性都不容忽视。我们选用《Small C++ How to Program》英语原版教材,主要有下面几个特点:(1)教材中对面向对象的三大基本特性――类、继承、多态的概念描述非常清晰易懂。所有特性在一个案例中滚雪球般逐渐加入,从而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方法。(2)该教材是《C++ How to Program》的精简版,包含了该课程所要求的所有相关内容。这样不仅降低了学生购买教材的费用,如有进一步需要还可以参考完整版教材,从而保证学习内容是连贯的。(3)教材中没有繁杂语法的实例。在简单的实例中体现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主要特征,防止学生陷入复杂的语法现象,干扰主要学习目标。(4)该教材有标准的中文对照版。我们从来不认为双语教学就要禁止学生参考中文资料。学生可以根据需要参考各类资料,排除理解障碍,从而不会影响整个课程进度。(5)配套的实验资源科学、完备,包括实验前的预习题目、实验后的巩固题目。实验内容与课本后的习题或书中的例子紧密相关,从而激发学生的编程兴趣。专业不同,课程不同,选择教材有不同的考虑。这里我们仅以这门课为例,讨论在教材选择中的一些基本原则:符合本专业的教学规划和要求;反映本专业领域的新进展;简明、清晰、有条理;英文原版教材首选。以笔者的经验,如果没有合适的教材,不如放弃双语教学。好的教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保证,对双语课程更是如此。

3.灵活的英汉应用比例――打造高效课堂的有力保障。在双语教学中,英语和汉语所占的比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鉴于目前大多数学生的读写能力往往高于听说能力,在教材和课件环节,我们用全英来强化双语教学的目标。在作业和实验环节,除了用英文描述设计任务之外,其实英文负担并不重。高级语言是没有国界之分的,大家都使用相同的高级语言进行程序设计。由于多数学生的听说能力相对不高,在课堂讲授环节,根据授课内容、学生反馈等灵活调整英汉比例。我们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英文讲授比例。教材基本上分三大块:C++过程化编程、C++基于对象编程、C++面向对象编程。过程化编程部分主要介绍C++中一些常用的语法现象,由于学生已系统学习过C语言程序设计,所以这部分课堂上英语讲授比例较高,大致在80%左右。课堂提问与讨论也鼓励大家尽量说英文。C++基于对象编程和面向对象编程对学生来讲是全新的概念,在这一部分会降低课堂讲授的英文比例,大致在50%左右,甚至更低。在重点、难点环节,我们更多地用汉语来讲解。双语教学的前提应该是以掌握专业技术技能为首要,一味地追求全英文讲授势必会降低教学质量。经过多年实践,学生也比较认同这样的讲授方式。

当前大学双语教育确实存在很多问题,但是不能否认双语教育在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人才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双语教学的开展必须以科学的态度从实际出发,合理地选择课程,谨慎地选择教材,研究和探索符合实际情况的教学模式与方法,这样才能极大地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使教学更好地适应新世纪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鲁靖,邓晶.高校专业课程实施双语教学的质疑[J].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2005,(2):55-57.

[2]H.M.Deitel,P.J.Deitel.Small C++ How to Program[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双语教学工作计划范文12

摘 要:少数民族学生的双语学习,主要在学校完成,而小学是语言学习的重要时期。小学生正处于语言习得的关键期,双语教学要符合语言自然习得规律;针对民族小学双语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找到解决方案,充分发挥教师的导向作用。

关键词:提高 双语 教学质量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的国家, 五十五个少数民族中,有五十三个民族有自己的语言。我国《宪法》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但随着社会经济和计算机科技以及通讯、媒体等的迅速发展,对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有了更高的要求。少数民族只有掌握和使用好国家通用的汉语,才能更好地参与到国家的文化和经济建设中来。

双语教学,指的是用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语,通过学习科目知识来达到掌握该语言的目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双语”教学是指少数民族学校使用少数民族语言和汉语言组织教学的一种教学形式。由于经济发展、教育基础和语言环境的差异,决定了新疆“双语”教学模式的多样化。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一是母语授课、加授汉语的教学模式;二是汉语授课、加授母语的教学模式;三是部分课程使用母语授课、部分课程使用汉语授课,其中以少数民族中小学数、理、化等课程使用汉语授课,其它课程使用母语授课的教学模式居多。

双语教学在我国历史悠久,早在洋务运动时期,我国就出现了采用双语教学的军事学校。民―汉双语作为双语教育下的一个分支,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却不够成熟。少数民族的汉语教学是在少数民族学校里有计划地开设汉语文课程,以达到少数民族学生自由运用汉语进行口语和书面交际的程度。

从某种意义上讲,与其说是各级党政在引导推进“双语”教学,不如说是老百姓在推动“双语”教学,这种无形的助推力量,已经成为各级党委、政府、教育部门和学校推进“双语”教学工作的强大支撑和坚强后盾。因此,大力推进中小学“双语”教学是顺应民意的重大战略决策。毋庸置疑,推进“双语”教学是提高少数民族教育质量、提升各民族综合素质的重要举措,是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的历史选择,是广大人民群众融入现代社会生活的客观现实需要,也是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共同繁荣必由之路。

推进“双语”教学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既要充分认识推进“双语”教学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又要善于突出重点,抓住根本,寻求新的突破。我们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双语”教学工作必须“从小抓起”,从语言学习的黄金时期抓起。经验证明,发展学前教育对巩固提高“普九”水平,发展各类教育,构筑终身教育体系,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和先导性的作用。60年代以来,脑科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方面众多的研究成果揭示了早期教育在人一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它所产生的强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科学的早期教育不仅有利于开发婴幼儿的学习潜能,而且能促进处境不利的幼儿较好地适应小学以后的学习,使辍学率下降,就业率提高,有利于社会消除贫困。通过学前教育激发这些儿童巨大的学习潜能,特别是学好汉语,将极大地提高教育水平和国民整体素质,对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同样,“双语”教师是推进“双语”教学的中坚力量,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没有高素质的“双语”教师队伍,就不可能有高水平的“双语”教学,因此,深入解决好“双语”师资问题,已成为教育工作的中心任务。

在日常教学中要求教师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反思。

总而言之,“双语”教学工作是一项长期工作,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努力,既要增强推进“双语”教学工作的紧迫感、责任感,又要分类指导,循序渐进。各级政府将担负起对“双语”教学的领导责任,坚持“分区规划、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因地制宜”的原则,统筹规划好本地区的“双语”教学工作,既要开拓创新,探索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又要实事求是,注重实效。推进“双语”教学是一项战略任务,既要从现在做起,加大推动力度,又要树立长期作战思想。从现阶段抓起,把“双语”教学延伸到各个学段,逐步扎实地推进双语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