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乡村旅游市场

乡村旅游市场

时间:2023-02-10 06:55:24

乡村旅游市场

乡村旅游市场范文1

[关键词] 乡村旅游 市场营销 现状 创新

一、乡村旅游的发展历程

乡村旅游起源于19世纪中期的欧洲,被普遍认为是一种阻止农业衰退和增加农村收入的有效手段而在全世界各地迅速推广。1863年,托马斯•库克组织了到瑞士乡村的第一个包价旅游团。1865年,意大利“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的成立标志着现代乡村旅游的诞生。20世纪60年代以来乡村旅游快速发展,在欧美国家己经成熟发展为规模巨大的产业。进入20世纪90年代,在世界旅游组织和其他国际组织的大力推动下,乡村旅游作为生态旅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开始向发展中国家推广。目前,乡村旅游己成为现代世界旅游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前景。

我国的现代乡村旅游起步较晚,20世纪50年代开始萌芽,20世纪80年代末期才逐渐兴盛起来。伴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置身激烈竞争旋涡中的人的精神不堪重负,人们的呼吸急促、心跳加快,甚至崩溃。在这样的情况下,远离城市、远离污染、远离竞争、回归自然、寻找休闲的生活方式便成为人们生活的急切需求,愈来愈多的城里人到乡村去寻找属于自己的“世外桃源”。1998年,我国国家旅游局推出“吃农家饭、住农家院、做农家活、看农家景”,全国各地掀起了一股乡村旅游的热浪。21世纪初,国家旅游局又推出各主题年活动,乡村旅游也得到了大力发展,出现了一大批具有鲜明乡土特色和时代特点的乡村旅游地与乡村旅游区。正是因为乡村旅游对于繁荣乡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就业等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所以乡村旅游的发展已经引起了国内外旅游界和学术界的高度关注。2006年中国乡村旅游的主题口号是“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2007年的口号是和谐城乡游,这些都大大地推进了乡村游,己经渐渐成为旅游业的新亮点。

二、我国乡村旅游市场营销现状

1.产品开发项目单一、城市化、粗放型经营

目前,我国乡村旅游的主体方式是观光旅游,丰富的农业旅游资源未得到充分的开发与利用,对其深度的挖掘不够,使活动形式过于单调,落入了“春季赏花、秋季摘果”程式化活动中。由于乡村旅游供给尚处于卖方市场阶段,导致乡村旅游开发者片面追求效益,不顾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过分依赖非自然的技术手段,大兴土木使其城市化、人工化,从而失去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忽视游客的满意度、旅游形象塑造和长远发展设计,缺乏创新设计和文化品位的乡村旅游产品,损害了游客的旅游感受和乡村旅游的形象,从而大大影响了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2.采用低价的产品渗透价格

我国的乡村旅游在知名度、资金实力方面相对于风景名胜区都处于弱势,目前,我国开发的乡村旅游多是处于城市近郊或者景区(点)附近,其客源以城市周末、节假日休闲度假游客为主,家庭出游的比例大,主要出游形式为散客旅游,需求弹性大,对价格敏感性较强,所以在价格方面以低价为主,采取慢速渗透策略。

3.营销意识不强,营销手段落后

我国乡村旅游目前的销售尚不成体系,农户的自我销售意识不强,我国不少地方现在仍存在着“先等当地旅游发展起来,再拿钱来宣传促销旅游”的落后观念,难以引起人们特别留意,更不用说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预定和销售系统了。由于没有形成有序的横向和纵向的网络体系,使开发乡村旅游的地区与当地或周边大城市的旅行社、附近的知名景区(点)联系不密切,没有形成整体营销。很多地方的乡村旅游经营者和从业人员以当地农民为主,文化水平较低,缺乏先进的营销知识,致使乡村旅游营销缺乏系统性,营销方式毫无新意。目前,我国乡村旅游的经营者多依靠传统方式招徕游客,采用最多的宣传促销手段是发传单或发名片。有少数经营者在互联网上设立了宣传网页,取得了一定的营销效果,但由于网页的知名度有限,再加上信息量少、功能简单等原因,还无法对乡村旅游形成强有力的支撑。这就使得乡村旅游的经营者和旅游者双双蒙受效率损失。

三、营销创新是实现乡村旅游发展的必然选择

1.激烈的市场竞争

随着激烈的市场竞争,旅游市场越来越细分化,旅行社经营进入微利时代。面对微利,使旅游促销更加专业,原来促销是单打独斗,各唱各的曲,各拉各的调。现在是集中促销,既节省成本,又容易出效果。从目前来看,进入到营销主导时代的我国乡村旅游业必须用科学、先进的旅游市场营销来武装自己,把现代先进的旅游市场营销理念引进中国乡村旅游事业。

2.绿色营销的市场需要

农村是受污染和被破坏较轻的地方,恰是人们向往“绿色”的最好去处。现在中央全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而乡村旅游正是这个精神的强大推动力。耕地广阔,提供纯天然无污染的绿色食品。环境优美,一些乡村处在山区里,远离现代的污染,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乡村开展绿色营销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生态优势、可持续发展优势。

3.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可持续发展是指一种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乡村旅游的发展要走新路,就是要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必须改变先污染后治理的被动局面,必须在加快发展中坚定地走生态经济、和谐发展之路。这就要求企业放弃传统的工业时代营销做法,实行“洁净化”生产,探索新的营销方式,即进行营销创新。

四、乡村旅游市场营销创新

1.乡村旅游市场营销观念创新

观念创新是乡村旅游市场营销的先导。 2l世纪的我国乡村旅游市场应追求与21世纪相适应的新营销观念:(1)乡村旅游营销的亲情观。亲情的乡村旅游营销观念强调把游客当“朋友”或“亲人”,通过“农家乐”的形式,吃农家饭,住农家,参加农活劳动建立一种新型的亲情关系。;(2)乡村旅游营销的知识观。乡村旅游应当集学习知识、考察、娱乐于一体,对游客起着拓宽视野和增长见识的作用,尤其对于青少年学生,知识的乡村旅游为游客提供了一种深入了解农村、农业和农民的途径。(3)乡村旅游营销的绿色观。绿色营销观念强调经营者在营销活动中要把市场需求与环境保护有机的结合起来,大力开发绿色产品,尽量减少乃至消除环境污染所造成的危害。要努力探索发展旅游与保护生态环境之间的内在规律,杜绝破坏性开发。

2.乡村旅游产品创新

全力打造富有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是发展乡村旅游的第一要务。旅游资源的同质化,导致旅游产品的同类化现象普遍。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愈是乡土的愈是有个性,愈是本土的愈有特色。因此,对乡村旅游产品开发时,应更多地糅入地域的乡村民俗、怀旧的节事、农事农活、家乡菜等乡土化的素材。在实施产品策略时,必须采用新思路、新方法, 提升产品的质量。

3.体验营销

旅游业的本质是出售体验和旅游经历,乡村旅游者期待的是不仅能观光,而且能有乡村生活的经历。如“做一天茶农”、“当一天农民”。因此,乡村旅游产品在设计时要注重体验、度假、休闲等生活元素的摄入。实现乡村旅游的体验营销,应该从主题提炼、体验线索设计、场景设计、体验氛围营造、活动策划和体验过程等方面入手。其中,主题是体验的基础和灵魂,主题鲜明的旅游产品能充分调动消费者的感觉器官,使之留下难忘的经历,强化旅游体验;活动是主题的载体,没有好的活动项目的支撑,美好的体验只能成为泡影;在主题鲜明、活动丰富的基础上,对乡村旅游产品的场景、氛围等细节加以强化,才能让游客的美好体验成为现实。

4.口碑营销

乡村旅游口碑营销是指乡村旅游产品供给方或经营者运用各种有效手段,引发顾客对该乡村旅游产品的品质、服务及企业形象的谈论和交流,并激励顾客自发地向其周边人群介绍和推荐的旅游市场营销方式。 正所谓“金奖银奖不如客户的夸奖,金杯银杯不如客户的口碑”。(1)“员工和顾客是上帝”,“先有员工的满意,才有顾客的满意”。一线员工与游客接触的时间最多,也最了解游客的需求,他们的服务态度、服务知识和服务技能直接影响到游客的体验和感受。因此,要使员工向游客提供满意的服务,旅游企业就必须首先把员工当作自己的顾客,搞好内部营销,使员工掌握必要的服务知识和服务技能,为游客提供优质的服务。要对员工进行口碑传播培训,使之掌握口碑营销技巧;要注重收集口碑传播信息资料,整理成《口碑传播信息手册》,并不断更新,使员工有信息可传播,有标准可参照。 (2)创新“4C”道路。20世纪80年代,美国企业营销专家劳特朋(Lauterbore)针对4P理论存在的问题,提出营销的4c理论,4c即Consumer(消费者)、Cost(成本)、Convenience(便利)和Communication(沟通)。4C理论的关键在于真正重视消费者的行为反应。4C理论的提出,使市场营销从过去的“消费者请注意”的模式(4P)转变为“请注意消费者”的模式(4C)。当旅游者感知的产品或服务的质量超过其心理预期时,旅游者就会主动成为该产品和服务的正面口碑传播者。旅游者满意程度越高,其口碑传播的积极性越强。反之,当旅游者感受到的产品质量或服务品质远低于心理预期,则可能引发负面口碑。

5.网络营销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信息的网络化,旅游业与互联网的结合使乡村旅游网络营销成为了可能。互联网是一个规模巨大的信息和服务资源。可以说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在全世界范围内的人们可以互通信息,交流思想,又可以获得各个方面的知识、经验和信息。目前有些地方的乡村旅游还是“羞羞答答的玫瑰静悄悄地开”,仅仅靠“回头客”及口碑传播,影响小,见效慢。所以应该利用互联网发展乡村旅游,也可以建设地方性的乡村旅游网站,真正实现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

[1]李国振:旅游营销管理[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

[2]刘志远 林云:旅游营销策略[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1

[3]高谋洲 李红岩:我国乡村旅游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商业研究,2006 (21)

[4]杨达源等:乡村旅游开发理论与实践[F].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5]李丹:乡村旅游开发中的营销行为[J].发展研究,2006(9);

乡村旅游市场范文2

关键词:乡村旅游;乡村旅游市场营销;营销策略

1乡村旅游发展概况

目前对乡村旅游的概念并没有达成共识,各国学者对其的界定也各有差异。1997年世界旅游组织将乡村旅游的概念定义为:乡村旅游是指旅游者在乡村(通常是偏远地区的传统乡村)及其附近逗留、学习、体验乡村生活方式的活动[1]。我国旅游学者对其界定为: 是以乡野农村的风光和活动为吸引物、以都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满足旅游者娱乐、求知和回归自然等方面需求为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乡村旅游是以乡村社区为活动场所,以乡村独特的生产形态、生活风情和田园风光为对象的一种旅游类型[2].因此可以看出,乡村旅游是依托农业这个大环境,将农村生活、农业生产融为一体并进行旅游开发的。乡村旅游一般以城市周边的农村自然景观和田园特色风光为主体,以城市居民为客体,以为城市居民提供古老乡村劳作体验、了解当地风土人情为目的。因此乡村旅游被称为人类回归自然的最佳方式之一。

    在我国,乡村旅游是在满足了市场多元化及农村经济产业结构亟需调整的要求下应运而生并蓬勃发展的。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能够改变我国农村经济结构单一的情况,而且能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当地经济收入,从而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双赢,促进我国农村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乡村旅游的特点

作者简介:刘麦,(1985— ),女,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旅游管理09级研究生,主要从事旅游资源经济研究。

2.1 乡村旅游以农家乐和农村观光的形式为主

乡村旅游主要为旅游者提供一种回归自然的体验,其通过提供特色农家旅馆、农家菜肴、农家生产劳作等一些列能够享受农村的旅游活动,使得旅游者能够体验当地的民俗风情并采购特色农产品。这种农务采摘旅游能够推进乡村旅游的健康长久发展。

2.1 在开发层次上处于低水平的开发阶段

在我国,近几年乡村旅游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由于经历的时间较短,对其的开发仍处于较低的水平,还没有转变传统粗放的开发模式,切没有明确的主导方向。

2.2 主要分在景区边缘地区、老少边穷地区、都是郊区

在这些地区具有丰富的自然景观、人文生态景观及原始的乡情习俗,构成一个个特色浓郁,且带有极强的文化与生态色彩的乡村旅游地,这些能够为乡村旅游所提供丰富的旅游资源,是的乡村旅游的内容和形式多样化。

3乡村旅游市场营销存在的问题

3.1 产品开发项目缺乏弹性,开发项目单一,粗放式经营管理

目前我国乡村旅游以观光旅游和农村自然景观为主,其农业旅游资源非常丰富,虽然现阶段对其开发的旅游产品和内容名目众多,但是都没能充分的开发利用这些丰富的农业旅游资源, 没有充分挖掘其价值。开发项目单一,切没有深度和特色支撑。一些开发者局限于眼前的利益,对产品进行不合理和过度开发,造成环境破坏、影响当地文化等问题。存在对产品开发并运作期间管理混乱的问题,部分管理人员对乡村旅游的认识不够,不能及时的解决突发问题,更有部分开发管理人员过分的追求效益,忽视旅游者的差异需求和满意度,产品缺乏创新,形象设计意识不强。造成乡村旅游产品种类单一,管理形式粗放。

3.2 价格水平不高

乡村旅游由于其本身的特点要求,一般对其的开发都处于城市郊区或者景点附近,依靠城市辐射或者景点辐射得到客源,所以在价格方面大多较低,以吸引游客。乡村旅游以农村景观为主,其资金投入势力和政府支持强度相对于风景名胜区较弱,其主要吸引周边城市周末、节假日休闲度假的出游的居民,这些居民出游的弹性较大,对价格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因此带来的经济效益较少,因此在“薄利多销”意识的促使下,对乡村旅游的营销采用低价策略。合理的低价策略能够增加经济效益,但是过度的地价营销会导致乡村旅游经营的恶性循环。

3.3 营销意识不强,营销手段落后

我国乡村旅游的销售没有统一的标准和体系,个体农民营销意识薄弱,地方政府依然采取先发展当地旅游再营销促销旅游的策略,严重阻碍了乡村旅游的发展。在产品促销方面,轻促销或者无促销是乡村旅游的普遍现象,缺乏市场经营理念和市场开拓意识,只局限于简单的“住农家、吃农菜、干农活”的层次,对产品的研发、包装、市场销售等方面没有创新意识。在营销手段方面,旅行社是基本的销售方式,但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提高和网民用户的增加,网络销售越来越受到重视,然而在乡村旅游营销方面,仍然选择单一的旅行社销售,忽视网络销售。

3.4 旅游基础设施过于简单

乡村旅游以农村旅游为主体,绝大部分旅游的选址在农村,并且很多旅游活动是在农村居民的家中进行,因此对旅游设施的建设还不完善,对设施的日常的修建和维护没有标准化、规范化。农村居民因不能提供旅游设施建设所需要的强大资金,使得旅游场地设备的简陋和不完备,从而不能使用先进或者统一的旅游设备,满足旅游者对旅游活动所依托旅游设备的需要,从而减少游客量。

4 乡村旅游市场营销策略

4.1 乡村旅游市场营销观念的创新

观念创新是乡村旅游市场营销的先导。然而营销意识的淡薄和营销理念的落后严重制约了乡村旅游的发展。乡村旅游必须在传统营销模式的创新中转变观念、更新策略,才能顺利地完成市场升级。乡村旅游的市场营销观念必须与时俱进,必须与现阶段的旅游市场需求相适应,必须满足目前旅游者对乡村旅游的需求,必须首先在市场环境的大背景下进行营销观念的改革。传统的乡村旅游市场营销未能深入挖掘乡村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不能满足多层次游客尤其是青少年和儿童求知、求真、求趣的需要,学习别人的先进管理经验的要求不强烈。因此必须转变传统的营销意识,必须将体验经济理念融入旅游市场营销观念中。乡村旅游不仅要通过让游客感受 “亲情”从而建立感情,还要具有旅游的知识观,能够拓宽游客的视野和增加知识 积累,还要在经营乡村旅游的同时保护环境,将绿色营销观念深入到乡村旅游市场,从而协调旅游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

4.2 加强乡村旅游市场营销的宣传促销

旅游宣传是扩大影响,提高知名度,促进旅游产品销售的主要形式和手段。乡村旅游要保持不断扩大的客源市场,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进行全方位,多形式的乡村旅游宣传促销活动。乡村旅游市场营销的渠道多种多样,如积极如积极参与全国性或区域性的旅游促销会议,通过展览宣传促销;编印旅游手册、乡村旅游公园简介,导游图等刊物宣传;制作旅游纪念品,如风光明信片、T 恤衫、等;与各大旅行社及宾馆联营,让利依靠他们帮助促销;制作旅游标示牌,门票宣传等。提高乡村旅游地整体旅游形象质量和知名度,除对旅游产品整体成功的宣传促销外,还应维护旅游产品的整套形象,保护旅游产品的质量,要以实见闻,而不能让旅客扫兴而归。

4.2开发特色浓郁、高品位的乡村旅游产品

乡村旅游产品由核心部分、外形部分和延伸部分三个部分构成。各个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并融合为一体组成旅游产品。优秀的旅游产品能够极大的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特色的旅游产品是吸引国内外游客高档次的旅游项目,因此必须全面的打造富有特色的优秀乡村旅游产品。加大对旅游产品研发、包装等的创新,使得旅游产品差异化,并根据当地的特地因地制宜打造有当地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在开发乡村旅游产品时,应该极力的增加具有地域风土人情、感人故事、农事农活等能展现本地区魅力的旅游活动,在实施产品策略时,必须采用新思路、新方法,以提升产品的质量。另外,在开发乡村旅游产品时应尽量保持旅游资源的原始性和真实性。具体表现在不仅保持大自然的原生韵味,而且保护当地特有的传统文化,避免因开发造成文化污染,避免把城市现代化建筑、设施移置到乡村景区。旅游接待设施也应该与当地自然及文化协调,保证当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提供原汁原味的“真品”和“精品”给游客。但这并不是说阻止乡村进步,阻止当地发展经济,而是实现旅游与经济发展二者的最佳结合。

4.3  乡村旅游市场的细分,准确定位目标市场

乡村旅游市场的具体场所主要是在城市郊区或者景点附近,这些地区必须具有回归自然、享受自然的自然资源,城市或者景点附近的居民会利用节假日体验乡村旅游产品。但是由于各个乡村旅游产品所处于的地理位置、区位环境、资源条件、产品种类及知名度都不同,因此在选择具体的目标市场也是不同的,所能应用的组合战略和营销策略也不尽相同。因此各产品在确定目标市场时,必须根据自己的特点来确定客源市场。所选细分的市场必须符合市场营销主体的经营目标、产品形象等。否则,便会造成资源的浪费。

4.4 加强乡村旅游的管理,明确管理模式

乡村旅游的发展需要专业的管理知识。乡村旅游具有旅游业的所有特性,从属于服务行业,旅游产品和旅游服务在一定程度上不能进行量化和标准化,因此地方政府必须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进行统一的管理和协调,并为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指明方向。地方政府可以组织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增加其对乡村旅游的认识,提高其自身的业务知识、服务意识和管理理念,在充分认识旅游产品整体性的基础上,协调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乡村旅游的价值。为了促进乡村旅游更健康的发展,政府还必须制定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严惩一切恶意或坏旅游环境或者旅游活动的行为,规范当地旅游市场的秩序,从而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并使得其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乡村旅游市场范文3

摘要:乡村旅游是以农村地区为特色,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以旅游资源为依托,以旅游活动为内容,促进农村发展的社会活动,所以构建乡村旅游市场营销模式是提高乡村旅游竞争力,实现乡村旅游发展的必然选择。但是目前对乡村旅游的开发还没有统一的体系和标准,其营销模式也没有系统的规划,因此本文通过探讨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营销现状及问题,分析了乡村旅游市场营销发展趋势,提出了营销模式构建策略。 

 

关键词: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市场营销 营销策略 

 

一、乡村旅游发展概况 

 

目前对乡村旅游的概念并没有达成共识,各国学者对其的界定也各有差异。1997年世界旅游组织将乡村旅游的概念定义为:乡村旅游是指旅游者在乡村(通常是偏远地区的传统乡村)及其附近逗留、学习、体验乡村生活方式的活动。我国旅游学者对其界定为:是以乡野农村的风光和活动为吸引物、以都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满足旅游者娱乐、求知和回归自然等方面需求为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乡村旅游是以乡村社区为活动场所,以乡村独特的生产形态、生活风情和田园风光为对象的一种旅游类型。因此可以看出,乡村旅游是依托农业这个大环境,将农村生活、农业生产融为一体并进行旅游开发的。乡村旅游一般以城市周边的农村自然景观和田园特色风光为主体,以城市居民为客体,以为城市居民提供古老乡村劳作体验、了解当地风土人情为目的。因此乡村旅游被称为人类回归自然的最佳方式之一。 

在我国,乡村旅游是在满足了市场多元化及农村经济产业结构亟需调整的要求下应运而生并蓬勃发展的。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能够改变我国农村经济结构单一的情况,而且能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当地经济收入,从而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双赢,促进我国农村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乡村旅游的特点 

 

1、乡村旅游以农家乐和农村观光的形式为主 

乡村旅游主要为旅游者提供一种回归自然的体验,其通过提供特色农家旅馆、农家菜肴、农家生产劳作等一系列能够享受农村的旅游活动,使得旅游者能够体验当地的民俗风情并采购特色农产品。这种农务采摘旅游能够推进乡村旅游的健康长久发展。 

 

2、在开发层次上处于低水平的开发阶段 

在我国,近几年乡村旅游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由于经历的时间较短,对其的开发仍处于较低的水平,还没有转变传统粗放的开发模式,切没有明确的主导方向。 

 

3、主要分在景区边缘地区、老少边穷地区、都是郊区 

在这些地区具有丰富的自然景观、人文生态景观及原始的乡情习俗,构成一个个特色浓郁,且带有极强的文化与生态色彩的乡村旅游地,这些能够为乡村旅游所提供丰富的旅游资源,是的乡村旅游的内容和形式多样化。 

 

三、乡村旅游市场营销存在的问题 

 

1、产品开发项目缺乏弹性,开发项目单一,粗放式经营管理 

目前我国乡村旅游以观光旅游和农村自然景观为主,其农业旅游资源非常丰富,虽然现阶段对其开发的旅游产品和内容名目众多,但是都没能充分的开发利用这些丰富的农业旅游资源,没有充分挖掘其价值。开发项目单一,切没有深度和特色支撑。一些开发者局限于眼前的利益,对产品进行不合理和过度开发,造成环境破坏、影响当地文化等问题。存在对产品开发并运作期间管理混乱的问题,部分管理人员对乡村旅游的认识不够,不能及时的解决突发问题,更有部分开发管理人员过分的追求效益,忽视旅游者的差异需求和满意度,产品缺乏创新,形象设计意识不强。造成乡村旅游产品种类单一,管理形式粗放。 

 

2、价格水平不高 

乡村旅游由于其本身的特点要求,一般对其的开发都处于城市郊区或者景点附近,依靠城市辐射或者景点辐射得到客源,所以在价格方面大多较低,以吸引游客。乡村旅游以农村景观为主,其资金投入势力和政府支持强度相对于风景名胜区较弱,其主要吸引周边城市周末、节假日休闲度假的出游的居民,这些居民出游的弹性较大,对价格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因此带来的经济效益较少,因此在“薄利多销”意识的促使下,对乡村旅游的营销采用低价策略。合理的低价策略能够增加经济效益,但是过度的地价营销会导致乡村旅游经营的恶性循环。 

 

3、营销意识不

[1] [2] [3] 

文章屋在线编辑整理本文。

强,营销手段落后 

我国乡村旅游的销售没有统一的标准和体系,个体农民营销意识薄弱,地方政府依然采取先发展当地旅游再营销促销旅游的策略,严重阻碍了乡村旅游的发展。在产品促销方面,轻促销或者无促销是乡村旅游的普遍现象,缺乏市场经营理念和市场开拓意识,只局限于简单的“住农家、吃农菜、干农活”的层次,对产品的研发、包装、市场销售等方面没有创新意识。在营销手段方面,旅行社是基本的销售方式,但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提高和网民用户的增加,网络销售越来越受到重视,然而在乡村旅游营销方面,仍然选择单一的旅行社销售,忽视网络销售。

、旅游基础设施过于简单 

乡村旅游以农村旅游为主体,绝大部分旅游的选址在农村,并且很多旅游活动是在农村居民的家中进行,因此对旅游设施的建设还不完善,对设施的日常的修建和维护没有标准化、规范化。农村居民因不能提供旅游设施建设所需要的强大资金,使得旅游场地设备的简陋和不完备,从而不能使用先进或者统一的旅游设备,满足旅游者对旅游活动所依托旅游设备的需要,从而减少游客量。 

四、乡村旅游市场营销策略 

 

、乡村旅游市场营销观念的创新 

观念创新是乡村旅游市场营销的先导。然而营销意识的淡薄和营销理念的落后严重制约了乡村旅游的发展。乡村旅游必须在传统营销模式的创新中转变观念、更新策略,才能顺利地完成市场升级。乡村旅游的市场营销观念必须与时俱进,必须与现阶段的旅游市场需求相适应,必须满足目前旅游者对乡村旅游的需求,必须首先在市场环境的大背景下进行营销观念的改革。传统的乡村旅游市场营销未能深入挖掘乡村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不能满足多层次游客尤其是青少年和儿童求知、求真、求趣的需要,学习别人的先进管理经验的要求不强烈。因此必须转变传统的营销意识,必须将体验经济理念融入旅游市场营销观念中。乡村旅游不仅要通过让游客感受“亲情”从而建立感情,还要具有旅游的知识观,能够拓宽游客的视野和增加知识积累,还要在经营乡村旅游的同时保护环境,将绿色营销观念深入到乡村旅游市场,从而协调旅游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 

 

、加强乡村旅游市场营销的宣传促销 

旅游宣传是扩大影响,提高知名度,促进旅游产品销售的主要形式和手段。乡村旅游要保持不断扩大的客源市场,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进行全方位,多形式的乡村旅游宣传促销活动。乡村旅游市场营销的渠道多种多样,如积极如积极参与全国性或区域性的旅游促销会议,通过展览宣传促销;编印旅游手册、乡村旅游公园简介,导游图等刊物宣传;制作旅游纪念品,如风光明信片、T恤衫等;与各大旅行社及宾馆联营,让利依靠他们帮助促销;制作旅游标示牌,门票宣传等。提高乡村旅游地整体旅游形象质量和知名度,除对旅游产品整体成功的宣传促销外,还应维护旅游产品的整套形象,保护旅游产品的质量,要以实见闻,而不能让旅客扫兴而归。 

 

、开发特色浓郁、高品位的乡村旅游产品 

乡村旅游产品由核心部分、外形部分和延伸部分三个部分构成。各个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并融合为一体组成旅游产品。优秀的旅游产品能够极大的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特色的旅游产品是吸引国内外游客高档次的旅游项目,因此必须全面的打造富有特色的优秀乡村旅游产品。加大对旅游产品研发、包装等的创新,使得旅游产品差异化,并根据当地的特地因地制宜打造有当地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在开发乡村旅游产品时,应该极力的增加具有地域风土人情、感人故事、农事农活等能展现本地区魅力的旅游活动,在实施产品策略时,必须采用新思路、新方法,以提升产品的质量。另外,在开发乡村旅游产品时应尽量保持旅游资源的原始性和真实性。具体表现在不仅保持大自然的原生韵味,而且保护当地特有的传统文化,避免因开发造成文化污染,避免把城市现代化建筑、设施移置到乡村景区。旅游接待设施也应该与当地自然及文化协调,保证当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提供原汁原味的“真品”和“精品”给游客。但这并不是说阻止乡村进步,阻止当地发展经济,而是实现旅游与经济发展二者的最佳结合。 

 

、乡村旅游市场的细分,准确定位目标市场 

乡村旅游市场范文4

摘要:乡村旅游是以农村地区为特色,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以旅游资源为依托,以旅游活动为内容,促进农村发展的社会活动,所以构建乡村旅游市场营销模式是提高乡村旅游竞争力,实现乡村旅游发展的必然选择。但是目前对乡村旅游的开发还没有统一的体系和标准,其营销模式也没有系统的规划,因此本文通过探讨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营销现状及问题,分析了乡村旅游市场营销发展趋势,提出了营销模式构建策略。 

 

关键词: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市场营销 营销策略 

 

一、乡村旅游发展概况 

 

目前对乡村旅游的概念并没有达成共识,各国学者对其的界定也各有差异。1997年世界旅游组织将乡村旅游的概念定义为:乡村旅游是指旅游者在乡村(通常是偏远地区的传统乡村)及其附近逗留、学习、体验乡村生活方式的活动。我国旅游学者对其界定为:是以乡野农村的风光和活动为吸引物、以都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满足旅游者娱乐、求知和回归自然等方面需求为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乡村旅游是以乡村社区为活动场所,以乡村独特的生产形态、生活风情和田园风光为对象的一种旅游类型。因此可以看出,乡村旅游是依托农业这个大环境,将农村生活、农业生产融为一体并进行旅游开发的。乡村旅游一般以城市周边的农村自然景观和田园特色风光为主体,以城市居民为客体,以为城市居民提供古老乡村劳作体验、了解当地风土人情为目的。因此乡村旅游被称为人类回归自然的最佳方式之一。 

在我国,乡村旅游是在满足了市场多元化及农村经济产业结构亟需调整的要求下应运而生并蓬勃发展的。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能够改变我国农村经济结构单一的情况,而且能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当地经济收入,从而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双赢,促进我国农村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乡村旅游的特点 

 

1、乡村旅游以农家乐和农村观光的形式为主 

乡村旅游主要为旅游者提供一种回归自然的体验,其通过提供特色农家旅馆、农家菜肴、农家生产劳作等一系列能够享受农村的旅游活动,使得旅游者能够体验当地的民俗风情并采购特色农产品。这种农务采摘旅游能够推进乡村旅游的健康长久发展。 

 

2、在开发层次上处于低水平的开发阶段 

在我国,近几年乡村旅游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由于经历的时间较短,对其的开发仍处于较低的水平,还没有转变传统粗放的开发模式,切没有明确的主导方向。 

 

3、主要分在景区边缘地区、老少边穷地区、都是郊区 

在这些地区具有丰富的自然景观、人文生态景观及原始的乡情习俗,构成一个个特色浓郁,且带有极强的文化与生态色彩的乡村旅游地,这些能够为乡村旅游所提供丰富的旅游资源,是的乡村旅游的内容和形式多样化。 

 

三、乡村旅游市场营销存在的问题 

 

1、产品开发项目缺乏弹性,开发项目单一,粗放式经营管理 

目前我国乡村旅游以观光旅游和农村自然景观为主,其农业旅游资源非常丰富,虽然现阶段对其开发的旅游产品和内容名目众多,但是都没能充分的开发利用这些丰富的农业旅游资源,没有充分挖掘其价值。开发项目单一,切没有深度和特色支撑。一些开发者局限于眼前的利益,对产品进行不合理和过度开发,造成环境破坏、影响当地文化等问题。存在对产品开发并运作期间管理混乱的问题,部分管理人员对乡村旅游的认识不够,不能及时的解决突发问题,更有部分开发管理人员过分的追求效益,忽视旅游者的差异需求和满意度,产品缺乏创新,形象设计意识不强。造成乡村旅游产品种类单一,管理形式粗放。 

 

2、价格水平不高 

乡村旅游由于其本身的特点要求,一般对其的开发都处于城市郊区或者景点附近,依靠城市辐射或者景点辐射得到客源,所以在价格方面大多较低,以吸引游客。乡村旅游以农村景观为主,其资金投入势力和政府支持强度相对于风景名胜区较弱,其主要吸引周边城市周末、节假日休闲度假的出游的居民,这些居民出游的弹性较大,对价格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因此带来的经济效益较少,因此在“薄利多销”意识的促使下,对乡村旅游的营销采用低价策略。合理的低价策略能够增加经济效益,但是过度的地价营销会导致乡村旅游经营的恶性循环。 

乡村旅游市场范文5

考虑到调查的针对性,在市区发放问卷时先作了口头咨询。为保证调查的广泛性和代表性,笔者在呼和浩特市的居民生活区、公园、学校附近、如意广场和新华广场等不同场所、不同地点、不同时段,针对不同的人群,陆续发放调查问卷500份,收回468份有效问卷,有效率为93.6%。

一、调查数据统计与分析

(一)居民基本特征

1.调查显示,从性别比例构成看,其中男性253人,占54.05%;女性215人,占45.95%。男性稍微多于女性,性别比例比较均衡。

2.在年龄结构中,21-30岁,31-40岁,41-50岁,51-60岁,分别占17.3%,26.8%,25.5%,13.7%。20岁以下和60岁以上的人则较少,分别是7.8%和8.9%。 调查结果显示,呼和浩特市乡村旅游的主要客源年龄以中青年为主。

3.文化程度方面,初中或以下占1.1%;高中占8.6%;大专23.2%;本科50.7%;研究生16.4%。调查说明,在乡村旅游中文化程度较高的人明显多于文化程度较低的人。

4.职业构成方面,学生占15.6%;教师19.5%;公务员和企事业人员占23.6%;商业服务人员16.7%;个体和自由职业者占17.3%;工人5.5%;离退休者占1.8%。失业和无业者为0%。调查说明,呼和浩特市乡村旅的客源市场基本上是以公职人员、教师、自由职业者和学生为主体。

(二)旅游需求特征

1.认知途径

调查显示,居民了解乡村旅游的途径,38%的人是通过朋友介绍了解的,其它了解途径依次是电视21.77%、网络15.68%、报刊杂志8.95%、宣传册8.12%,最后是旅行社7.93%。这也说明在呼和浩特市乡村旅游的营销宣传中,游客口碑的宣传作用很太重要,从另一个方面也揭示了乡村旅游开发必须重视游客经历对潜在市场的作用。

2.出游形式

在出游形式上,与家人一起出游的占38.5%,与亲朋好友出游的46.8%,独自游的7.3%,单位组织的占4.9%,跟团的2.5%。可以看出,呼和浩特市居民在乡村旅游出游的形式中注重亲情,更愿意和家人或朋友一起出游。

3.出游时间

在出游的时间上,62.2%的人愿意在周末双休日出游,28.3%的人选择在节日期间出游,9.5%的人选择在自己额外的假期出游;出游停留的时间上,选择1日游、2 日游(住1宿)、3日游(住2宿)的分别占 66.2%、30.2%、3.6%;在季节上,选择秋天出游的较多,有41.2%;春夏居中为20.9%、36.7%,冬天最少,为1.2%。表明呼和浩特市居民喜欢利用双休日和节假日去乡村旅游,但不愿意停留时间太长;出游季节的选择上受当地气候特征影响明显,呼和浩特市地区春寒料峭,风沙较大,冬天寒冷,夏、秋才是最美的季节。

4.出游方式

调查显示,呼和浩特市居民出游以自驾车为主,占81%;自行车占8% ,公交车占6%,摩托车占3%,出租车1%。

5.乘车出游距离

在乘车出游距离上,38.5%的游客倾向于1-2小时,36.3%的游客倾向于1小时之内,17.1%的游客倾向于2-3小时, 8.1%的游客倾向于3-4小时。调查说明,呼和浩特市居民乡村旅游出游距离基本以中短距离为主,居民乡村旅游的理想距离围绕1-2小时车距双向递减,集中度明显。其中又以40公里左右的距离出游意愿最强烈。这个距离是当天能够轻松往返的距离,而且已经走出了城市郊区, 因而最受欢迎。

6.旅游动机

呼和浩特市居民出游的动机,观赏田园风光、游山玩水的占 58.1%,休闲放松的有27.3%,体验乡村生活、了解民风民俗文化的为7%,康体健身活动的是4.6%,怀旧、探亲访友的是3%。

调查显示,呼和浩特市居民乡村旅游的主要动机,是为了亲近大自然,感受大自然,远离城市,放松身心。

7.影响出游的因素

居民的出游,往往是综合因素促成的,这些因素既有居民出游的动机偏好等推力,也有外在的拉力,如景区的吸引力等。调查显示,呼和浩特市居民的出游受外在拉力影响的大小是不同的,40.6%的居民认为道路的可达性是重要的,景区吸引力占37.2%,景区环境卫生是8.1%,景区饮食质量是7.2%,景区服务水平是6.9%。可见,呼和浩特市居民对通往景区道路的可达性很看重。可达性无非是道路的远近和好坏问题,过远的景区自然会影响人们对景区的选择,同样,无路可通或道路崎岖也是居民出游受阻的重要因素。

8.景点光顾率

旅游者对某一景点的光顾,可以反映出该景点的综合吸引力。为此,笔者从不同角度、不同区位选择了呼和浩特市十个最有代表性的景点作为选项,来调查呼和浩特市居民对某些景点的光顾率。本题是多项选择题。调查显示,呼和浩特市居民光顾率最高的是呼和浩特市周边景点,但因景点距离远近、知名度大小及可入性的难易等不同,不同景点的光顾率有很大不同。光顾率最高的是半亩地莜面大王,占95%,其他依次为乌素图森林公园占88%,哈素海度假村为75%、哈得门森林公园是68%、小井沟生态园占65%,南山生态园占45%,敕勒川人家为30%、一遛弯旅游区是25%,五道沟农家乐是18%、老牛湾为16%。

半亩地农家乐在呼和浩特市通往武川的呼武公路的5公里处,有山有水,环境优美,以武川特产莜面餐饮为主要品牌,呼和浩特市居民来往方便,所以光顾率高。五道沟农家乐在武川,离城约30公里,它的来客主要是参观完哈德门森林公园顺便来游览就餐的,呼和浩特市居民专程前来光顾的人数较少。

老牛湾在清水河南端,距离市区130公里左右,开发的时间短,知名度不大,虽然景区有独特之处,市民的光顾率却最低。哈素海在呼和浩特市西,距市区70公里左右,处在呼包二市之间,呼包高速和110国道可直达景区,而且开发较早,知名度也较大,虽然在近年来开发建设缓慢,但光顾这里的游客仍然很多。这些现象说明,受客源随距离增大而衰减规律的影响,呼和浩特市周边的景区景点光顾率较高,随空间距离的增大,光顾率出现衰减趋势。但旅游地等级层次与知名度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在很大程度上,会与距离衰减规律共同作用,影响旅游者目的地的选择行为。

(三)体验和期望

1.旅游满意度

乡村旅游者的满意程度会影响旅游者的重游率,也会影响对该旅游地的口碑宣传。乡村旅游者旅游体验大于旅游期望就会产生满意,反之,就会产生不满意,当二者相等时,就会认为乡村旅游地一般。本调查问卷为有针对性地调查城市居民乡村旅游的满意度,设置了“旅游产品”、“服务”、“饮食”、“住宿”“娱乐设施”与“总体感受”六个项目,每个项目有“满意”、“一般”、“不满意”三个等级。调查结果如下表:

统计结果,游客对餐饮的满意度较高,“满意”率是46.6%,其次是娱乐设施、旅游产品、住宿和服务,满意率分别是36.2%和34.8%,33.1%与31.8%。居民中“不满意”的住宿占19.3%,服务占18.7%,旅游产品占17.4%,娱乐设施占14.7%,餐饮占13.6%。在“总体感觉”上,满意的占35.7%,一般的占40.2%,不满意的占24.1%。也就是说,大多数的游客对呼和浩特市乡村旅游的感觉是一般的,这说明呼和浩特市乡村旅游的开发和建设在很多方面还存在差距,远没有达到人们期待的局面,需要在整体上加以改善和提高。只有这样,才能使乡村旅游者有满意的乡村旅游体验,才能更好地满足乡村旅游者多方面的需求。

2.居民对景点类型的期望

呼和浩特市居民对乡村旅游景点开发类型的期望,调查显现,认为呼和浩特市乡村旅游应开发生态旅游的占35.5%,休闲度假区的占32.8%,农业观光的占20.5%,文化古迹旅游景点的有11.9%,其他的占4.7%。可见,大部分呼和浩特市居民期望开发建设生态旅游景点和休闲度假区。

二、调查结果的总结

总结这次调查结果,呼和浩特市乡村旅游市场需求有以下特征:呼和浩特市居民对乡村旅游的认可程度较高,市场潜力巨大;职业较稳定、学历中等偏上的中青年是最主要的游客;出游动机以休闲观光旅游为主;出游信息主要来自朋友和同事的口碑宣传;出游形式以家庭和亲朋好友结伴出游为主;自驾车出游是首选;出游时间上多集中在夏季秋季,以一日游为主,行车距离在一小时左右;影响出游的最大因素是通往景区道路的可达性;居民光顾率最高的是呼和浩特市周边景点,而且,光顾率随空间距离的增大而出现衰减趋势。呼和浩特市居民的乡村旅游虽然受到距离衰减规律的影响,但这一影响并非是绝对的,景区的综合吸引力对居民乡村旅游的影响也是巨大的。人们期望呼和浩特市乡村旅游应该大力开发建设生态旅游景点和休闲度假区。呼和浩特市乡村旅游的开发和建设在很多方面还存在差距,远没有达到人们期待的局面,需要在整体上加以改善和提高,只有这样,才能使乡村旅游者有满意的乡村旅游体验,才能更好地满足乡村旅游者多方面的需求。

三、调查结果的启示

通过对呼和浩特市乡村旅游市场需求的调查,获得以下启示:

1.发展乡村旅游的根本在于乡村性。乡村的田园风光和幽静清新的环境是对城市居民最有吸引力的因素,呼和浩特市乡村旅游的开发必须确保乡村旅游的乡村性特点,才能保持对城市游客持久的吸引力。

2.呼和浩特市乡村旅游的开发必须依托一定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这样才能对城市居民形成较大的吸引力,否则很难取得良好的效果。

3.呼和浩特市乡村旅游开发中,要在保持乡村氛围的同时,必须改变乡村环境中脏乱差的面貌,提高综合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在乡村旅游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的建设中,也需要尽可能满足城市游客对方便舒适的和卫生的要求。

4.呼和浩特市乡村旅游的游客基本是呼和浩特市的居民,这就决定了乡村地区发展旅游必须以呼和浩特市为依托,具有较好的地理区位。一般情况下,以距离城市40至80公里的乡村地区较为理想。距离城市更远的乡村,除非具有对城市居民有特别吸引力的旅游资源,否则,不适宜发展乡村旅游。

5.乡村旅游也包含了城市居民对乡村生活的体验。只有当地居民参与到乡村旅游的开发决策和经营活动中,旅游经营成为当地居民生产生活中的一部分,游客才能体验到真实的乡村生活。因此,呼和浩特市乡村旅游开发经营过程中,必须把当地社区居民的参与作为重要的和优先考虑的方面。

6.通往景区景点道路的可达性,直接影响着旅游者的旅游行为。所以,城市到乡村旅游区的便捷的交通条件是乡村旅游开发的基本要求。

7.从游客需求变化来看,随着旅游产业进一步深度发展以及游客旅游次数增多,游客注重的游览内容逐渐从景区观光体验向全过程体验转变,游客在整个游览过程中除了关注景区是否有特色和吸引力之外,对交通、景区、住宿、餐饮、购物、卫生、安全等等多方面都提出了更高要求,追求的是全过程体验,在整个游览行程中任何环节出了问题,游客的满意度就会大打折扣。这里就有旅游要素空间布局优化的问题,如何打造与景区等级相配套的服务设施,如何优化组合各类旅游要素,如何发挥所有旅游要素的综合效率和效益,这都是乡村旅游开发中的重要的现实问题。

乡村旅游市场范文6

【关键词】乡村旅游 市场需求 客源市场

一、成都乡村旅游市场发展背景

乡村旅游作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异军突起,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特别是作为“中国农家乐发源地”的成都经过近10年的发展,成都近郊以“农家乐”为代表的乡村旅游无论在发展水平、规模、经济总量增长以及发展方向等方面都居全国领先地位。据统计,成都市所辖的19个区(市)县的“农家乐”达5000家以上,年接待游客2000万人次以上。仅2005年,成都市乡村旅游共接待游客2038万人次,实现接待收入7.3亿元,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实现收入16.3亿元。全市乡村旅游直接吸纳农村就业人员7.8万人,带动相关就业39万人,其中80%以上来自农村剩余劳动力。

二、成都乡村旅游市场分类及特点

根据成都乡村旅游的实践,主要呈现出三种类型的乡村旅游类型:都市郊区型、景区周边型和独立资源型。其中以成都市锦江区三圣花乡“五朵金花”、郫县友爱镇农科村为代表的都市郊区型是目前发展最为普遍、最快、比较成熟的乡村旅游类型。

1、都市郊区型资源特点

所谓都市郊区型乡村旅游是指依托大城市的市场发展起来的乡村旅游类型。一般位于城市游憩带(城乡结合部),这是目前我国比较普遍、比较成熟、市场潜力较大、效益较好的一种类型,它主要是充分利用都市郊区相对城区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独特的人文环境,地缘区位优势和便利的交通条件而发展起来的。

(1)区位条件优越(见图1)

此类乡村旅游主要位于城市郊区、城乡结合部,依托乡村差异性的资源和对城市市场的相邻关系发展起来。如AAAA级乡村旅游风景区三圣花乡位于成都市区东南郊,由二环路成龙路口出发沿成龙路仅有5公里。北湖风景区乡村旅游地处成都市北郊风景区,东接龙青环线、西至三环路、南临成渝铁路,北靠成绵高速,横跨龙青路。龙泉花果山省级风景名胜区位于成都市龙泉驿区境内,距成都15公里。经过近十年的发展,成都乡村旅游已经形成了城东、城西、城南、城北环城乡村休闲旅游带,主要集中在距市中心仅十几公里主要交通干线和支线公路的两侧。

(2)交通便利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时间观念的增强,旅游目的地距旅游客源地的距离和时间成为影响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通常在距离市中心1-2个小时车程的地带乡村旅游的成功概率最高。成都近郊乡村旅游一般交通方式灵活多样、方便便宜。游客一般可以通过乘车、驾车、骑车、步行等多种方式达到,游客一般可以当天往返。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和私家车的增多,这种地处城市近郊的“地利”对于乡村游而言,亦是一个决定性因素。

(3)自然生态环境良好

成都乡村旅游生态环境良好,如成都市郫县农科村是“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地处部级生态示范区和中国盆景之乡的核心地带,是成都市农家乐旅游的发源地。农科村以农村独特的田园风光为依托,以绿色生态休闲为主题的农家园林型乡村旅游。游人既可观竹林茅舍或林木葱绿的美景,又可从事一些参与性较强的农事活动,尽领山乡绿野风情。又如龙泉驿乡村旅游区,位于成都东门外龙泉驿区,是成都市的花木、水果生产基地,以水蜜桃为主导农业产品,现已形成了以成片花园果园为依托,以赏花摘果、园艺习作为主题的花果观赏型乡村旅游类型。

2、景区周边型资源特点

所谓景区周边型乡村旅游是指依托著名景区的辐射作用开始展示特色,提供初级服务启动乡村旅游。在发展初期,通常作为景区景观的配角,依靠旅游者对自然风景观光之余,对周围村庄和田园风光、民俗文化、农家生活的观光游赏。

随着市场需求层次的逐步提高,此类产品开始渐渐成熟,成为相对独立的旅游目的地的旅游产品。成都以远郊区都江堰的青城后山等自然风景区、彭州市的银厂沟、洛带乡村古镇、平乐乡村古镇等为代表。在景区附近的低档次农家旅舍受到中低收入游客的欢迎。成都景区周边型乡村旅游资源主要特点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依托大型景区的辐射效应

根据依托的资源的不同,又可以分为依托著名自然景观或者人文景观的乡村旅游资源和依托景区周边村落或古镇形成的古镇乡村旅游资源。前者以青城后山等自然风景区、彭州市的银厂沟、鄱阳湖旅游景区、崇州九龙沟等为代表,后者以成都周边黄龙溪古镇、洛带古镇、平乐古镇等为代表。一般大型景区的服务都要辐射较大区域。景区周边的农民可以通过旅游住宿、餐饮、购物及配套服务,拉动农副产品、土特产品的销售,促进乡村旅游及社区经济发展。以2006年十一黄金周景区周边的乡村旅游为例:黄龙溪古镇接待游人4.2万人次,洛带古镇接待游人6万人次;平乐古镇接待游人4.04万人次,九龙沟接待游人0.7万人次;青城山乡村旅游接待游人1.7万人次,古堰景区接待游人2.55万人次。

(2)与景区形成资源、功能互补

在景区景点优势明显但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旅游接待能力不足的情况下,景区周边的农家乐一方面可以缓解了接待压力,减少旅游景区建设资金投入,另一方面又满足了旅游消费的需求,拉近了城市与农村的距离,扩大和提升旅游景区的接待服务功能,并形成具有特色的旅游配套服务。如都江堰市虹口乡位于四川省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名城都江堰西北部,是我国西部唯一紧靠特大城市的部级自然保护区。虹口乡依托特色农业和生态旅游业推出了漂流、速滑、登山等特色项目,与景区形成鲜明的资源、功能互补。游客既可在外山体验高尔夫,也可在虹口漂流、探险;既可在宝瓶口下听涛声、品夜啤;也可在后山、虹口等处的农家小院内尝豆花。2001年至2005年,虹口乡年接待游客均在40万人次以上,每年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000余万元。

(3)与景区资源联动开发,可逐步转化为独立资源型

景区周边型乡村旅游资源可依托景区景点的优势,借助“农家乐”这一载体,吸引外来游客,把农业产品和农业生态旅游“捆绑”推销。依托景区开发的同时,结合自身特色,最终成为相对独立型的乡村旅游地。如距成都约50公里的都江堰市青城山镇每年夏天都会迎来了前来消夏避暑、度假休闲、疗养保健的近2000名成都老人,凭借独特的地理和环境条件,使这里形成了成都市内老人到近郊农村养老的独特风景――“养老部落”。据有关部门初步估算,到成都周边居住的老人最多时,达到近4万人。

3、独立资源型资源特点

独立资源型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可能位于都市郊区地带或著名景区周边地区,有的是可以成为专门的旅游产品,也有的位置与风景区不远而成为有关风景旅游线路的延伸与扩展。但与上述两种类型的旅游目的地一个显著的区别就是本身的内在旅游吸引力。这种吸引力可以通过假设证明来检验:即假设周边地区没有大、中城市或知名景区,该乡村旅游目的地是否可以继续存在和发展。我国很多的历史文化名村就是这种类型的旅游目的地。

成都独立资源型的乡村旅游类型的旅游吸引物普遍带有都市化的倾向,游客们在乡村中享受到的是都市现代化的高档、豪华服务。或者是由景区依托转变为相对独立的旅游资源。一般是在原有农家乐基础上,选择较高档次、富有个性特色的乡野庄园进行升级改版而成的乡村酒店、星级农家乐、度假中心。前者的代表为“百花园”乡村酒店、双流县新皇城休闲中心。后者的代表为青城后山龙溪苑乡村度假中心。成都独立资源型乡村旅游资源主要特点表现为以下几点。

(1)资源特色鲜明,旅游吸引力强大

独立型的乡村旅游资源往往需要依靠自身较为突出的特色化主题才能吸引大众游客的青睐。如郫县推出的乡村酒店各具特色:“听江蒲”以接待作家艺术家为主,会所文化个性鲜明;“中化盆景园”着重展示的是川派盆景文化;“鹿野苑”则以别致的建筑风格和佛学文化见长,以展示南方丝绸之路内容的石刻为主题;“沈园”的园艺布局整体大气,大中套小,若干精致小景的组合,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园艺氛围;“梦桐泉”注重运动休闲,利用其现有水面,构筑其水上活动的特殊文化色彩;“和镜山庄”的建筑风格属日本庭园式,它精致的环境构置,折射出浓郁的东洋文化色彩。

(2)城市化倾向明显

独立资源型乡村旅游吸引物的吸引要素普遍带有都市化的倾向,拥有现代化的娱乐设施、生活设施,游客们在乡村中即可享受到的是都市现代化的高档、豪华服务。如“百花园”乡村酒店包括住宿区、会议中心、接待大厅、员工休息区、食堂、停车场及娱乐设施,共占地133.8亩。生活设施、娱乐设施齐全:住宿区由19栋四合院组成,共有客房、套房147间。每栋约400平方米,6-7间客房、一间套房,配备独立的厨房、会客室和会议室等。会议中心包括600平方米的宴会厅,以及能容纳300人的多功能会议厅和四个小型会议室。

三、成都乡村旅游市场客源市场分析

1、都市郊区型乡村旅游客源市场特点

都市郊区型乡村旅游客源市场主要是都市里的居民和在都市中居住的境外人士,客源市场主要定位于城市居民休闲的“后花园”,而不是主要依托国际市场;依赖本地区市场多于依赖外地市场。开发主要针对各级各类城市居民周末休闲度假和回归自然的旅游需求,能够在较短的时间(一般应在一小时内,最长不超过二小时左右)到达是其基本前提。都市郊区型乡村旅游主要客源市场以双休日城市家庭为主要客源市场;客源市场相对稳定;重游率较高,易形成忠诚客户。抽样调查显示,仅以成都市区从业人员和退休人员(共计200万人以上),人均每年光顾“农家乐”4.09次计算,其客源多达900万人次/年,这是成都乡村旅游的一级客源市场。

2、景区周边型乡村旅游客源市场特点

此类乡村旅游市场成功的关键在于景区资源的品级及交通条件。资源品级越高,开发价值越大;交通条件越好,投资成本越低,进入性越强,越接近市场。根据景区周边的乡村旅游资源对景区的依赖程度,又呈现不同的客源市场特点。主要依托著名风景名胜区(或村寨)周围发展起来的,其客源市场主要是来自全国各地甚至海外的到景区的观光客,其特点是初游率高、重游率低,不易形成忠诚客户,是典型的观光旅游,游客的停留时间也较短。这种类型的旅游目的地实质上是一种“搭便车”式的旅游开发模式,借助相邻著名景区的知名度,开发差异性的旅游产品。以昆明石林旅游风景区旁边的五棵树村,大理蝴蝶泉边的周村,西双版纳的曼景兰村,德宏瑞丽的大等喊村为代表。另一种景区周边型的乡村旅游市场主要带有独立资源型的特点。游客由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过渡。如距离成都不远的峨眉山、青城山、天台山等景区凭借独特的风景、凉爽的气候、幽静的环境、宜人的景色成为成都市民消夏避暑的好地方。客源市场呈现出以中老年旅游者为主,停留时间长,以避暑休闲度假为主的特征。

3、独立资源型乡村旅游客源市场特点

独立资源型产品要素主要是休闲。由于其主要特点在于资源吸引力的相对独立性,因此其客源市场也可呈现出不同的需求类型。其可能由景区或都市郊区演变而成的相对独立的乡村旅游地。如以虹口乡为代表的运动休闲型。都江堰虹口乡近年来积极推进观光型旅游向度假型、运动型、体验型旅游转变。游客不仅可以领略美丽如画的峡谷风光,而且还可以参加攀岩、速降、溪降、速滑等户外运动项目。

综上所述,成都乡村旅游开发,资源是基础,市场是导向。近几年,成都市根据客源市场的消费观念、方式与习惯结合城郊不同区位、乡村不同产业特色,提出了全市乡村旅游区域特色发展规划,逐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区域乡村旅游发展格局。随着旅游业的成熟和游客消费层次的提高,游客参与观光旅游的初级阶段已经逐渐被度假旅游、休闲旅游、体验型旅游等较高层次的旅游活动所取代。

而且,就景观规模和可看性而言,观光旅游不是乡村旅游的优势,因此应该突出成都市近郊乡村旅游的优势,大力发展多种类型的休闲度假旅游,增加活动内容,在平原区、丘陵区、湖泊区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开展赏花、农事体验、历史古迹欣赏、爬山、森林浴、露营、野炊、垂钓、划船、摄影、避暑等休闲度假活动,使各类型的乡村旅游协调发展,为成都市“休闲之都”的称号增添新的内涵。

(注:本文为2007年成都市文化事业建设项目,批准编号:07005)

【参考文献】

[1] 刘裕国、陈尚宣:旅游收入占农民年纯收入的三成,成都发展乡村旅游打好“特色”牌[N].人民日报,2006-11-26.

[2] 何景明:城市郊区乡村旅游发展影响因素研究――以成都农家乐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6(6).

[3] 四川在线 黄金周尾声,成都周边文化乡村古镇旅游成热点[N].天府早报,2006-10-8.

[4] 都江堰江堰市虹口乡信息中心 虹口乡简介[EB/OL]..

乡村旅游市场范文7

关键词: 秦皇岛 点―轴旅游 空间结构 特征 发展策略

秦皇岛是一座历史名城,悠久的文化历久弥香,自然资源得天独厚,乡村民风淳朴,风景自然而秀美,交通便利,通讯设施齐备。多年来,秦皇岛在倾力打造旅游名城的进程中,形成了以金沙碧海为主题,历史文化为背景,自然资源为主,人文景观与乡村生态为辅的点-轴旅游空间结构特征。

一、历史积淀

秦皇岛是我国唯一的以帝王名字命名的城市,下辖三区四县,即海港区、山海关区、北戴河区,昌黎县、抚宁县、青龙县和卢龙县。海港区内建有秦皇求仙入海处公园,记载了秦始皇入海求仙的历史传说;坐落在山海关区内的老龙头是我国明代长城遗址,由于该遗址是万里长城的起点,因而具有重要的历史与旅游价值,秦皇岛共有长城245千米,18个关口,77座烽火台,385个敌台。同时山海关区内的姜女庙、姜女坟传载了孟姜女哭倒长城的千古佳话;北戴河区建有奥林匹克大道公园,这份体育文化遗产向人们昭示着秦皇岛的体育旅游已拥有了历史的积淀。昌黎县境内建有纪念馆,这里是开展我党革命教育的红色旅游景点。

二、自然资源

秦皇岛具有海域、湿地、山、林、草、鸟等多种自然资源。海岸线全长126千米,海岸多为沙质和基岩构成。鱼类44种,海洋生物超过500种。滨海旅游景点有老龙头、天下第一关,海上运动中心、新奥海底世界、鸽子窝、别墅区、仙螺岛、南戴河等;秦皇岛湿地与山林是我国北方候鸟主要栖息地之一,有鸟类30目61科409种;山岳风景区有长寿山、角山、祖山、背牛顶、天马山、碣石山等,其中柳江盆地、祖山等是典型地层剖面科学考察地。

三、乡村风光

秦皇岛目前已向游客开放的乡村旅游景点有7处之多,按其基本属性划分可分为两种。一种为农业观光园;另一种为乡村自然风光。坐落在北戴河区的集发生态观光园和山海关区的望峪山庄是农业观光园的典型代表。昌黎县的葡萄沟、卢龙的鲍子沟、青龙的花果山、抚宁的董家口长城和板厂峪均具有良好的乡村自然风光。以上7处景点景色各异,特点突出。集发生态观光园既可观光,亦可采摘,无土栽培的瓜果蔬菜吸引了无数的游客光顾。在冬季,集发滑雪场将其参与演绎得淋漓尽致。望峪山庄山岭迭起,草木旺盛,尤其在夏末秋初时节,万亩樱桃采摘园成为山海关区农业旅游的特色之一。葡萄沟和鲍子沟盛产玫瑰香、巨峰葡萄和提子,同时高产葡萄酒,由于秦皇岛地处北纬39°24’―40°37’,属温湿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因而该酒葡萄酿造的葡萄酒口感香醇,知名度享誉国内外。故此两沟的葡萄采摘成为秦皇岛乃至外地游客秋季乡村旅游的极佳场所。花果山青石板路盘山而上,村民牵引毛驴载游客一路寻山顶瀑布而去,客至山顶,潭上瀑下席地而坐,手持碎石磕开榛子,水声、清风、满口榛香。董家口和板厂峪兼有乡村风光和长城古迹,板厂峪长城内发现了与临潼兵马俑同等价值的明代长城砖窑群遗址。

四、空间结构特征

秦皇岛的旅游景点成两条束状分布。一条位于秦皇岛东部海岸线,该沿线上的旅游景观主要包括三大类,其一是以碧海金沙为主题的参与性旅游景点;其二是长城入海处和名人古迹;其三是主题公园及人文景观。另一条位于秦皇岛北部山区的长城古迹及乡村生态旅游线路,该线路拥有山地、丘陵、盆地、平原等地貌,同时山岳之间有古长城穿越,并有多处山庄景点坐落于此。

交通是秦皇岛旅游发展的主要因素。京哈、大秦、京秦三大铁路干线、京哈高速京沈段、102、205国道均穿越秦皇岛,秦皇岛除青龙县外其他三区、三县均分布在铁路、公路轴线上。这使秦皇岛旅游线路畅通便捷,集散自如,易于高流量游客进出。

海岸发展轴是秦皇岛旅游发展的核心,秦皇岛自潮间带深入陆上分布着三区、三县,集中了秦皇岛政治、经济、文化、旅游的主体,因而秦皇岛具有典型的海岸发展轴特点。

五、发展策略

强化秦皇岛旅游的点―轴旅游空间发展结构,大力开发、建设轴线上的旅游景点,完善配套设施,提高服务质量,打造旅游精品。

消除各旅游点之间的交通瓶颈现象,尤其是青龙县山区交通将会是秦皇岛整体区域发展平衡的隐患。利用河北省村村通公路的基础设施,搭建起景点与交通主动脉的顺畅绿色通道。

树立京、津、唐大旅游圈的观念,利用周边直辖市及省内经济基础雄厚的城市居民收入好,出游率高的特点,打造三位一体的旅游发展观念。

保护旅游资源,走长期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避免短期效应和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紧紧围绕碧海的主题,大力开发海上、海岸及生态旅游项目,打造参与性、趣味性强的旅游产品。

参考文献:

[1]何静.秦皇岛乡村旅游开发模式与对策研究[J].今日财富,2010,2.

[2]刘春玲,刘言,许凤莲等.秦皇岛市旅游资源评价及空间结构研究[J].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6.

[3]河北省经济年鉴[R].2000.

乡村旅游市场范文8

[关键词]中心城市;乡村旅游;开发策略

中心城市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社会经济活动处于重要地位、具有综合功能或多种主导功能并发挥枢纽作用的城市。按其影响范围大小,分为全国性、区域性和地方性等不同等级。

乡村旅游开发是中心城市旅游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行政区划的中心城市一般都存在城市与农村并存的二元结构,许多中心城市都涵盖了大面积的城郊地区,不少中心城市的城郊面积甚至大大超过了中心城市主城区。从地域上看,中心城市的城市郊区是城市地域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假日经济的启动,旅游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专线旅游不断减少,短线旅游和城市周边旅游日益增加。在这种背景下,中心城市的乡村旅游迅速发展起来。本文以地方性中心城市的乡村旅游开发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地方性中心城市乡村旅游特征的基础上,探讨地方性中心城市的乡村旅游开发策略。

一、地方性中心城市乡村旅游特征

(一)资源特征

1 圈层分布。地方性中心城市的乡村旅游资源呈现出圈层状的特征。一般由近郊非典型乡村旅游资源带、中郊典型乡村旅游资源带和远郊生态型乡村旅游资源带3个圈层组成。(1)近郊非典型乡村旅游资源带。近郊为紧邻城市市区的城乡结合部,既有城市设施和城市景观的延伸,也有交错分布的农村田园,呈半乡村景观。这个区域的乡村农业生产资源大多是以时令果蔬、花卉、苗木和药材等经济作物和农副产品加工为特色,这些经济作物的物产以及形成这些物产的条件和生产过程所具有的景观环境,构成了以经济物产资源为主的、城乡气息交融的非典型乡村旅游资源。(2)中郊典型乡村旅游资源带。离城市稍远的“中郊”以乡村田园的农耕风貌为特色,以农民生产劳作和生活场景为主,形成优美的乡村田园农耕景观。田园风光结合乡村聚落、乡村民俗和人文风貌,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及乡村生活的独特魅力。中郊乡村所具有的农耕文化和生活方式,通常是乡村旅游发展中开发利用最普遍的资源,也是最典型的乡村旅游资源。(3)远郊生态型乡村旅游资源带。在这一区域中,乡村旅游资源与大面积的山林、河和湖等自然资源相结合,并与颇具特色的乡村社区生活方式构成乡村旅游资源。远郊生态型乡村旅游资源的特点是乡村性和生态性互相交织。

2 同一圈层的乡村旅游资源差异不明显,呈现同质化的趋势。由于中心城市涵盖的城郊,在同一圈层中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环境十分相似,乡村旅游资源的生成条件大体一致,乡村旅游资源类型大致相同,本身没有太大的差异,呈现出外部相似的宏观特征和资源同质化的趋势。

(二)市场特征

中心城市既是旅游客源地又是旅游目的地。中心城市的乡村旅游客源主要来自中心城市主城区的本地居民以及外地中心城市来的游客。

1 本地居民客源市场。中心城市基础设施较好,通常与城郊地区有通达的公路和便捷的班车往来,游客乘车方便,旅途时间短,城市居民周末出游具有便利的条件。中心城市的本地居民客源覆盖面很广,既包含城市里先富起来的一小部分高消费人群,也包含普通工薪阶层、离退休职工和学生等,尤以后者为众。旅游方式以散客和家庭式出游为主,团队旅游较少。旅游时间以一日游为主,过夜游客较少,其中假日客源最多,无明显淡旺季。由于距离近和交通方便,属大众化消费,重游率较高。

2 外地游客客源市场。外地游客是中心城市乡村旅游的潜在市场。中心城市作为旅游目的地和旅游集散地,外地客源市场充足。同时,许多中心城市还是优秀旅游城市,每年有数以百千万计的外地客源。中心城市的光环效应会辐射到城郊的乡村旅游,中心城市巨大的客源优势也会影响城郊的乡村旅游,并由此促进乡村旅游发展。一般情况下,早期吸引外地游客的是少数典型的乡村旅游地,随着中心城市乡村旅游的不断开发,中心城市的溢出效应愈渐明显,中心城市逐步成为城郊乡村旅游游客的中转站和疏散地。

(三)产品特征

与其它旅游产品相比,乡村旅游产品的主要特征是其所具有的乡村性和复合性。从乡村性特征来看,当前一部分乡村旅游产生于城市近郊,展示的是现代农村、农业的风貌,如农业高科技园游览等,但乡村旅游的主流产品仍然是具有原生态的乡村旅游产品。实践证明,成功的乡村旅游产品总是充满着浓厚的乡村性。从复合性特征来看,乡村旅游产品实现了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使农业资源由单一功能向多功能转化。它将农事活动、自然风光、科技示范、休闲娱乐和环境保护等融为一体,生态、生产和生活相结合,实现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优势互补,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合社会效益三统一,是现代旅游业和农业实现双赢、共同发展的一个重要成果。从产品开发的角度来看,一般旅游产品开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而乡村旅游走的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和“示范点”示范相结合的道路。自2001年推荐国家工农业旅游示范候选点以来,各地都很注意示范点的建设,许多地方性中心城市在乡村旅游的开发中也都设有乡村旅游“示范点”。

由于各种原因,中心城市的乡村旅游产品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地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 同质化倾向。由于乡村旅游是资源依托型的旅游产品,乡村旅游资源的同质化必然会影响乡村旅游产品的同质化,加上乡村旅游产品多为初级产品和服务,乡村旅游同质化相对比较严重,表现为产品定位模糊,有雷同趋向;活动内容简单,项目互相模仿;主题形象不鲜明,缺少营销策划;缺乏创新性的经营理念等。乡村旅游产品同质化的原因除了资源同质化、产品初级化以外,还与乡村旅游的开发道路有关。在资源同质、文化同源和地理位置邻近的背景下,首个开发成功的乡村旅游产品,在示范中树立起了榜样,但也有一些地方盲目仿效和跟风,乡村旅游产品的同质化现象由此加剧。

2 质量参差不齐。相比较而言,乡村旅游发展时间较短,乡村旅游所依托的旅游地一般地处经济欠发达的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加上乡村一般缺乏发展旅游所需的现代服务业人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乡村旅游服务的质量。乡村旅游点大多面临着开发和保护不力、管理和服务水平落后等诸多问题。但是也有一些乡村旅游点,尤其是政府扶植的示范点发展迅速,在短时间内就开发了成效显著的旅游产品。例如,2009年厦

门市市、区两级政府投入了1200万元建设乡村旅游示范点,致力于乡村旅游示范点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平台构建、环境综合治理、人员培训及宣传促销等。乡村旅游示范点五峰村于2009年6月28日正式启动,截至2010年2月,共接待游客9.2万人次,总收入达2000多万元,农民的直接收入达270多万元,同比增长480%,带动了五峰村周边劳动力107人就业,远远走在了同类旅游产品的前面。

3 空间分布以点状、轴带状不连续分布。许多中心城市的乡村旅游点,尤其是小规模的“农家乐”大多是自发形成的。它们在空间上以点状分布为特征,散落于各处。若有聚集,则大多与资源的自然禀赋有关,或者与交通线路相联系,在这种状况下,乡村旅游地就呈轴带状不连续分布,乡村旅游活动大多数以—地游或—线游(尤其是—地游)为主。

三、地方性中心城市乡村旅游开发和发展策略

(一)打造差异化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

充分利用各圈层资源的不同特色打造不同的乡村旅游产品,而对同一圈层的同质化旅游资源则要针对不同的目标市场错位开发,使各产品之间、各产品线之间存在横向或纵向的互补关系,而非同质关系。打造差异化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首先要以科学的市场分析、资源调查以及合理的产品定位为基础,对开发地和开发项目进行开发适宜性评价,排除掉不适宜开发的项目。为了避免开发者盲目逐利或跟风开发某一种产品,可以采取一些措施进行引导,如对有特色的产品提供优惠政策和专业支持渠道等。此外,制定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根据地域分布特点的不同,对乡村旅游的类型、结构和规模进行统一合理布局力避乡村旅游“一窝蜂”发展。在旅游产品和项目的设计开发中,要充分考虑客源市场需求的多元化,分别向不同的客源市场推出不同类型的旅游产品,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的顾客价值和顾客满意度、忠诚度,总体上提高乡村旅游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二)构建环城游憩带

乡村旅游点主要分布在城郊,与其它景点一起环城形成不规则的游憩带,环城游憩带的形成与建设已经引起国内外许多中心城市的关注,但对大多数地方性中心城市而言,环城游憩带尚处于发展初期。

环城游憩带的建设可以将中心城市的乡村旅游开发置于整个区域中心城市的发展背景上统筹考虑,使乡村旅游产品更好地与主城区目标客源市场的需求对接,在充分满足目标客源市场需求的同时,合理分工协作,打造差异化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使各个乡村旅游点充分发挥乡村旅游效用,分享乡村旅游带来的效益。

构建环城游憩带首先要将环城游憩带的规划纳入到城市旅游发展规划中,安排专项资金用于环城游憩带的规划和建设。通过环城游憩带的规划,以项目和资金两个手段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在统筹考虑的基础上确定开发重点,并在资金、土地、配套设施建设、宣传促销和乡村旅游人力资源开发等方面,给予扶持。在此基础上,依据区域开发理论,优化乡村旅游的空间结构,实行“以重点景点为依托的据点式开发和以点穿线的开发相结合”,即以具有一定发展条件的重点旅游点为基础,建设和开发形成中心城市环城游憩带的旅游经济增长点,然后逐级扩散,开发次一级旅游区域,最终形成环城游憩带空间结构优化的点轴系统。

环城游憩带的构建在提升乡村旅游产品的同时,对城乡旅游一体化和提高区域中心城市的旅游综合竞争力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是通过环城游憩带的构建,不但可以满足中心城市居民及中心城市游客的旅游需求,而且还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减轻城市中心旅游热点的环境压力。二是环城游游憩带的构建可以与城市旅游相辅相成,提升中心城市作为旅游目的地的整体形象。三是环城游憩带上的各个片区根据自身资源的特点,区分不同的细分市场,进行差异化定位,采取不同的营销策略,形成差异化的旅游产品,可以进一步完善中心城市的旅游产品体系。

(三)推行乡村旅游标准化

标准化的思想是对基础标准、硬件设施、功能布局、安全卫生、生态保护和服务质量等方面作出明确的规定和要求,既可以维护乡村旅游者的利益,也可以规范乡村旅游经营者的行为,还可以有效解决乡村旅游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2004年,上海市率先了《农家乐旅游服务质量等级划分》,而后不少省市也相继出台有关规范,对经营“农家乐”和发展乡村旅游等提出明确的经营管理和服务质量要求,这些标准的制定和完善在实践中有力地推进了乡村旅游的发展。2007年7月1日开始实施的商务部《农家乐经营服务规范》,更是促使乡村旅游的管理深度得到有效拓展。但从总体上看,乡村旅游标准的针对性、体系化还必须加强,而且标准的颁布多用于衡量,指导作用尚未得到很好的发挥。

中心城市的乡村旅游要执行和参照执行各种乡村旅游的标准和规范,并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要求和实施方案。制定新标准前应进行调研,广泛听取意见,并且要提高标准的可操作性,在实践检验中不断修订完善。

做好乡村旅游标准化的实施与推行。大力加强对乡村社区的标准化宣传教育,发挥乡村旅游标准化先发地区和优秀经营户的示范效应,对乡村旅游标准化实施动态管理,大力推动优秀旅游乡村的发展,注重乡村社区的参与,加强参与人员的培训与管理等。通过乡村旅游标准化的实施,不断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的质量。

(四)发挥中心城市主导功能城乡统筹发展

地方性中心城市在区域旅游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主导作用。地方性中心城市往往既是区域旅游目的地,又是区域旅游客源地和旅游集散地,它承担着区域旅游经济的组织和协调活动。因此,应发挥中心城市主导功能,城乡统筹发展乡村旅游。

1 城乡旅游产品互补。市场需求多样化是当前旅游发展的一种趋势。旅游地为满足市场需求,必须开发出多样化的旅游产品。城乡旅游资源的差异性导致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旅游产品各具特色,要在乡村旅游产品差异化的基础上,进一步规划、打造城乡互补的区域旅游产品体系,满足不同类旅游者的需求和同类旅游者的不同层次需求。

2 城乡客源市场的互补与共享。城市乡村旅游目的地的一级客源市场为中心城市居民,二级客源市场可以是来自中心城市旅游的分流客源。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部分农村居民利用农闲时节,到邻近的中心城市旅游,构成城市旅游客源。鉴于此,要发挥中心城市的主导作用,促进城乡旅游市场的共同繁荣。另外,从大区域来看,城市旅游与乡村旅游同属中心城市旅游,可以构成一个整体。因此,应进行整体营销,进行统一的形象定位,共同开发中心城市以外的客源市场。

3 共享中心城市的旅游业资源。在城乡统筹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中,可通过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和产业发展理念,统筹区域规划,整合资源,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建设旅游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平台、环境综合治理、人员培训及宣传促销等,以促使乡村旅游的发展共享中心城市的旅游业资源,最终实现城乡旅游共同发展,提升整个区域的旅游发展水平。

注释:

①葛全胜、吴殿延《西部旅游开发战略的初步探讨》,载于《经济研究参考》2002年第81期第21至28页。

[参考文献]

[1]何景明,关于“乡村旅游”概念的探讨[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5):125-128

[2]孟明浩,顾晓艳,近年来国内关于城郊旅游开发研究综述[j]旅游学刊,2002,(6):71-75

[3]王林,喻考鹏,城市化进程中的城郊旅游研究u]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3,(6):113-116

乡村旅游市场范文9

【关键词】 乡村旅游 营销 武汉市远城区

一、武汉市远城区乡村旅游发展概况

1、武汉市远城区乡村旅游资源基本情况

武汉地处东经113°41'-115°05',北纬29°58'-31°22',位于江汉平原东部,是湖北省的省会城市。武汉坐落于长江和汉水的交汇处,二水将武汉一分为三,市区由汉口、汉阳和武昌组成,俗称“武汉三镇”。目前武汉市13个市辖区中,有主城区7个,远城区6个:东西湖区,江夏区,黄陂区,蔡甸区,汉南区,新洲区。这6个远城区拥有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和广阔的市场空间。武汉远城区乡村旅游资源主要有黄陂区的木兰山、木兰湖、木兰天池、古门山庄、清凉寨、木兰草原和刘家山;蔡甸区的大好河山景区;新洲区的道观河;汉南区的五湖湿地以及星罗棋布的农庄、果园、茶园等。农业生产活动也是乡村旅游的重要资源。农业作为武汉远城区最基础的产业,资源禀赋丰富,水产、畜禽产品、蔬菜、水果均已形成较大的生产规模。如黄陂区的武湖农场、新洲区的双柳养殖基地以及以“春桃、夏榴、秋桂、冬梅”四季花卉为主题的“四季吉祥”的生态文明农村社区和休闲旅游观光带等等,都为开发乡村旅游产品提供了十分有利的基础和条件。

2、武汉市远城区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武汉市远城区乡村旅游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经达到了一定的规模,建立了较完善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初步形成了以“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为主体的相关产业作支撑的具有一定规模和水平的旅游产业体系。现有三星级休闲山庄22家、二星级休闲山庄27家、一星级休闲山庄8家、休闲农舍62家。其中,巨龙湖生态农庄、古龙山庄等被授予三星级休闲山庄称号;石榴红村、刘家山村、爽心苑等被授予乡村休闲游示范村称号;木兰天池、农耕年华、凤翔岛度假村等被授予全市乡村旅游示范单位。湖北省现代农业展示中心、武汉佳海农耕年华农业风情园、武汉市东西湖慈惠街四季吉祥景区、武汉和平农业公社、金龙水寨生态家园入选湖北省首批休闲农业示范点。

“十一五”期间,武汉市乡村旅游经营单位由600家发展到1024家,增长87.3%;从业人员由1.2万人增加到1.6万人,增长33.3%;旅游综合收入由7.1亿元增加到18亿元,增长154%。“十二五”规划中武汉将重点打造三大乡村旅游板块,到2015年,力争年接待游客1500万人次以上,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5亿元。

二、武汉远城区乡村旅游消费需求分析

1、武汉远城区乡村旅游市场的主体分析

政府、旅游企业、游客是拉动武汉远城区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也是武汉远城区乡村旅游市场的三大主体。长期以来,武汉远城区乡村旅游企业相对来说较分散,聚集性不强,乡村旅游企业普遍较小,无法形成规模化经营,相对于广东、四川等旅游大省来说,武汉远城区乡村旅游的企业实力还比较弱小,无法与大型的旅游企业相抗衡。其次,武汉市政府对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视程度不够,对于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倾斜力度不够大。

强者生存弱者灭亡是市场竞争的基本法则,那么,如何发展壮大武汉的乡村旅游经济呢?首先,对于旅游企业来说,要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的法则。扩大对外开放,突破行业、地域和历史的局限,积极吸引境外知名旅游企业集团参与武汉远城区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与整合。旅游企业的兼并重组是旅游企业做大做强的捷径之一,政府应当引导和推动旅游企业优化资产组合,通过资产重组、品牌输出、连锁经营等渠道将企业做大做强。其次,政府应当加大对乡村旅游产业的财政、金融以及政策方面的支持力度,如支持省内旅行社在省外重点客源地设立分支机构,对于入选十佳乡村旅游景区、十佳星级休闲山庄、十佳乡村旅馆等给予重点支持。再次,要推动各种旅游项目和体验性乡村旅游,增加促销模式和促销形式,合理定价以吸引更多的周边城市的游客来旅游。

2、武汉远城区乡村旅游的市场细分

市场细分是指根据消费者需求的差异性,把一个整体市场划分为若干个分市场的过程。根据乡村旅游市场的发展趋势和武汉市乡村旅游资源、产品的特点,可以将目标市场分成三类。

(1)观光、休闲市场——城市一般居民,低端消费市场。以武汉市居民、武汉在校大学生群体以及城区流动人口为核心,以农家乐、观光农业区、休闲山庄和近郊村寨为重点,人均消费约为50元/日,平均停留天数1天。

(2)度假、修养、疗养市场——城市中档消费群体。以武汉市中高收入居民和城区流动人口以及南昌、长沙、重庆为核心,以湖泊、森林公园区,和民族村寨为重点,依托温和的气候、平原生态和农耕环境,开发度假市场。人均日消费100-200元,平均停留天数1—2天。

(3)文化体验市场——高、中端游客。以境内外对旅游的功能有深度理解和需求的人群,对乡村旅游、生态旅游、文化旅游有特殊兴趣的游客和追求特殊旅游的深度体验的游客为核心,以特色民族村寨为重点,依托环江风景带和江汉平原生态环境,开发乡村民族文化体验市场。人均日消费300元左右,平均停留天数2—3天。

三、武汉远城区乡村旅游市场定位分析

通过分析实地调查的数据资料,我们得出目前武汉远城区乡村旅游的客户主要集中在中青年群体,主要以学生,国家机关公务人员和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居多,出游形式比较集中于结伴聚众和家庭温馨之旅,交通工具主要是自驾车,公交和地铁。客源地域结构呈现近域性特征,游者主要来自本市、本省、和周边省份如湖南和江西等。

1、以武汉市本地客源市场为主体

武汉的乡村旅游应以武汉市本地客源市场为主体,重点依托武汉三镇客源市场,大力开拓长江沿岸城市的客源市场,积极引导周边省份和城市的客源市场,努力发展国内其他地区的潜在市场。

2、以乡村文化体验休闲市场为发展方向

从乡村旅游者的行为因素来细分,武汉远城区乡村旅游应以乡村观光市场和农耕劳作参与市场为基础,重点发展乡村休闲度假市场和乡村文化体验市场。对于武汉乡村旅游的产品设计来说,要在对乡村观光产品和农耕参与产品加以完善的基础上,重点深入延伸发展武汉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产品以及乡村旅游参与性强、体验性强的旅游产品。紧扣“观光+生态休闲+文化体验+劳作参与=乡村旅游”这一乡村旅游产品的精髓,打造集观光、参与体验、文化渲染于一体的综合产品体系,以满足消费者不同的层次需求。

四、武汉市远城区乡村旅游营销对策

1、武汉远城区乡村旅游的产品策略

厌倦了城市的喧嚣与繁忙的人们,渴望远离都市的繁华,到宁静的小乡村去享受大自然馈赠的清新空气与淳朴而令人心情愉悦的田园生活。开发乡村旅游产品一定要突出乡村旅游的乡村性,要将现代文化与农耕文化结合起来,并且要有所突破,有所创新。

有旅游者就一定会有汽车,而为了不让完全现代元素的汽车破坏了乡村景区的整体古典美,我们可以搭建一些稻草棚或者麦秸垛作为隐形的停车位,这样一来,既解决了游客的停车之忧,又给乡村增添了一道自然之景。同样,加油站,汽修站,便利店等都可以采取类似的改造措施。

乡村旅馆可吸取现代旅馆的管理方式及内部设施,但外形要做得具有乡村特色,比如要有瓜棚小院,要有篱笆围栏等。整齐而又复古的篱笆院等等都会让游客更加贴近自然,融入自然,让游客时时刻刻感受到回归大自然的安逸与快乐。乡村旅馆的待客之道也要体现出淳朴民情。

乡间饭店不论从装修上还是菜谱以及服务上,都应该与城市饭店有所区别,既要有“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的诗情画意,又要有“故人俱鸡酒,邀我至田家”的洒脱不羁。可以设置农村化的菜谱如叫花鸡、外婆下饭菜等。也可以让客人自主下厨现采现烹,吃到自己煮的真正的柴火饭。

2、武汉远城区乡村旅游价格策略

合理的价格决定着旅游者购买的意愿,是旅游经营者和旅游消费者双方是否交换成功、旅游产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否能够实现的重要因素。价格策略是指企业通过对顾客需求的估量和成本分析,选择一种能吸引顾客、实现市场营销组合的策略。影响定价策略的因素包括供给和需求以及竞争对手的定价。因此,武汉乡村旅游产品的种类、档次水平、市场份额、产品的价格弹性以及其他地区类似产品的价格水平都是定价过程中所不能忽视的重要依据。武汉远城区乡村旅游产品的定价决策应该是以游客为导向,分析潜在游客的需求、并采取迎合消费者心理的定价策略和方法。武汉市的乡村旅游产品可以采用价值导向和心里导向定价法,在了解游客对竞争产品的价值和价格以及不同类型游客群体对同一旅游产品的价值认定基础上,根据游客对产品的认知价格来定价。

(1)季节性差别定价。季节性差别主要是对在旅游淡季购买旅游产品的游客给予价格上的优惠。旅游产品有旺季和淡季之分,乡村旅游也一样,一般来说,春夏季为乡村旅游的旺季,秋冬季则为淡季。所以根据旺季和淡季制定两种不同的价格,如淡季定价比旺季偏低,淡季可以给予顾客更多的折扣,或则开展特价大酬宾活动等,以此来吸引游客,在一定程度上保持整年旅游需求的稳定性。

(2)游客类型差别定价。不同的顾客群体对产品的价格有不同的心理反馈,对产品或服务也有不同的价格期望。在对武汉市乡村旅游产品进行定价时,必须针对不同的顾客群体,准确地判断出游客类型,进行差别定价。比如:给团体游客或者预约客户予相应的优惠,学生凭学生证享受折扣优惠,老年人持老年证享受折扣优惠,针对不同经济基础的游客制定不同级别的优惠套餐等。

3、武汉远城区乡村旅游的分销策略

旅游产品的分销渠道主要是旅游社和大型旅游网站,旅行社拥有大量的客源,是旅游产品销售的最佳渠道。如武汉的九峰山深林公园目前就需要与其中间商即周围的大型酒店或者旅社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好良好的合作关系,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的方法,邀请中间商免费来景区考察体验,得到中间商的肯定,使其愿意为景区做宣传,愿意与景区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准确定位,然后制定合理的价格,对旅游中间商经销不同数量的旅游产品实行不同比例的价格折扣。争取能尽快打开市场,从而能推动景区的快速发展。

武汉市乡村旅游产品还可以直接提供给游客一些小物件,借助社区宣传栏和楼宇电梯的海报、展板流动展示,把旅游宣传册、DVD等旅游促销品投放入户,或者通过电子邮件和电话直接将旅游目的地的相关信息传递给游客。通过免费向公众发放旅游纪念品、文化衫、景区宣传册和景区地图等来达到宣传和吸引游客的目的。要充分利用网络技术等新兴的手段进行营销手段上的创新。

4、武汉远城区乡村旅游促销策略

旅游促销的实质就是要实现旅游营销者与旅游产品潜在购买者之间的信息沟通,而如何实现乡村旅游景区与旅游者之间有效的信息沟通是乡村旅游景区营销的难点。促销的目的是引发并刺激潜在旅游消费者产生购买行为。所以只有通过大力度的广泛的宣传与推广,才能将武汉的乡村旅游产品展现在现有顾客和潜在顾客的面前,只有通过各种途径并有新意地向顾客宣传武汉的乡村旅游,才有机会激发潜在消费者的消费欲望。

对于武汉本地市民,可以对其开展“爱我大武汉,游我武汉乡”活动,激发人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并对拥有武汉一卡通的游客在景区住宿等方面给予一定额度的优惠。在传统节庆期间,可在乡村旅游网站上向武汉市民发放“电子优惠券”。对于非武汉本地客源主体,可以在周边地区设立一定比例的服务宣传站点,例如在周边城市客流量较大的景区发放武汉远城区乡村旅游的宣传册、旅游图、明信片,给予游客“游两天送一天”、“多游多送”、“规定期间内住宿餐饮相应折扣”等各项优惠活动,积极宣传专属武汉风格的乡村旅游。其次,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在交通、出游上为游客提供便利和优惠。也可以学习国外一些城市的做法,通过酒店宾馆、交通窗口、会议中心等地,向来武汉旅游的外地游客,免费发放“武汉乡村旅游卡”,凭卡消费可以在部分乡村旅游地享受一定的优惠折扣。

(注:本文属2011年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基金项目,项目编号为2011jyte029。)

【参考文献】

[1] 朱习芳:武汉打造三大乡村旅游板块,5年内旅游收入可达35亿[DB/OL].荆楚网站,2010-12-18.

[2] 李云:苏州市乡村旅游市场营销策略研究[D].苏州大学,2009(8).

[3] 果文力、邓少初:浅析乡村旅游市场营销策略[J].中国集体经济,2012(1).

[4] 韩丽、段致辉:“乡村旅游开发初探[J].地城研究与开发,2000(4).

乡村旅游市场范文10

关键词:乡村旅游;地方政府行为;乡村治理;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D03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14)04-0087-04

中国乡村社会正经历着由传统社会管制向现代社会管理及后现代化社会治理转型之中。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为推动乡村传统社会管制向现代社会管理及后现代化社会治理转型提供了方向和选择。乡村旅游发展作为推动乡村治理重构的内驱动力及加快城乡一体化、促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探索乡村旅游发展中地方政府行为治理现代化,必将为推动乡村生态型区域治理、加快后现代化乡村治理转型、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思考。

一、乡村旅游治理基础:地方政府行为治理主体现代化

地方政府行为治理以治理主体现代化为基础。治理主体是由政府行为中具体的个体或群体构成,突出表现为治理中的领导实体。但是,治理中的个体、群体或领导实体并不等于政府行为治理主体,只有通过程序化的政府组织才构成政府行为治理主体,治理主体现代化必定是“政府组织这个治理主体逐渐向组织结构科学化、组织功能专门化、组织程序高效化及组织规范优质化的转换过程”[1]。实现乡村旅游发展中政府行为治理主体现代化,需着力推动地方政府组织优化、结构序化。

要推动乡村旅游管理职权分化。地方政府旅游管理职权分化,在整体上有横向与纵向之分,横向平衡分化要求地方政府将部分旅游管理职权逐步向市场及社会分化,既要在治理模式中保留政府主导因素,又要在公民社会培育中增强市场主体及社会功能。伴随乡村市场主体扩大,乡村居民参与性增强及社会组织化程度提高,由政府推动型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将逐渐过渡为市场推动+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乡村旅游治理模式,加快构建多元共治乡村旅游发展格局是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如图所示)。

乡村旅游发展需体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基本原则,要从自身资源特色出发,坚持以乡村旅游市场需求为导向,促进乡村旅游与乡村市场有效对接,地方政府旨在履行好乡村旅游协调、立法、规划等职能,维护乡村旅游市场,引导社会参与,促进有序竞争。纵向层级分化即推进上下级政府的职权分化,逐步将乡村旅游发展权限还权于基层治理单位,推动乡村旅游生态型区域治理。美国、加拿大、英国、奥地利等国家,在乡村旅游发展初期赋予乡镇政府和基层自治单位更多乡村旅游发展职能,极大提高乡镇、村社参与乡村旅游开发与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乡村旅游活动场所是在乡村社会,广大乡村社会集聚着大量旅游资源及内生发展力量,乡村旅游发展必将催化着乡村治理重构,重构后的乡村治理又持续推动着乡村旅游发展。让乡村旅游发展回归于基层治理本真、还原于基层自治单位及村社共同体运作是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催化乡村治理重构的现实选择。

要优化乡村旅游机构职能设置。治理理论认为,良好的治理状态即“善治”要求国家权力向市场及社会回归,但这种回归并不是政府与市场及社会的零和博弈,而是力图在动态合作中共享公共资源的权力分配[2]。从而指出了政府组织需要通过创新形式构建多元主体的协作关系,优化多样功能的职能设置,促进政府行为治理多元主体并存、多样功能发挥。在乡村旅游不同发展阶段及条件背景中,要着力推动科学化机构设置及专业化职能分工。当前,随着乡村旅游市场化、社会化推进,有必要在政府与市场、政府与旅游企业之间培育一个专门服务于乡村旅游发展的半官方组织,充当发展乡村旅游业的筹资机构、技术咨询机构、信贷服务机构、土地开发与销售机构。20世纪60年代后期,韩国的“观光公社”、墨西哥的“福纳多”等乡村旅游发展半官方服务组织,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克服了乡村旅游业发展中的重重困难,为本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在政府与市场、政府与旅游企业之间培育和扶持专门服务于乡村旅游发展的半官方机构,有利于加快社会资本集聚,多渠道筹集乡村旅游发展资金,促进乡村旅游转型升级。应用所筹集资金对购买土地进行开发,通过变生地为熟地,使交通等条件便利后销售给旅游开发商或旅游企业,对于培育乡村旅游市场主体,拓展乡村旅游发展空间,强化地方政府公共服务及社会治理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二、乡村旅游治理支撑:地方政府行为治理技术现代化

地方政府行为治理以治理技术现代化为支撑。就历史发展观而言,乡村社会变迁不是单纯生产力直线发展所致,而是由乡村社会有机体的网格化多向作用所为。但是,网格化作用不是直接发生,而是以相应行为技术为支撑。乡村旅游作为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要素、乡村治理重构的内驱动力,需通过相应行为技术打破乡村治理的封闭性,促进人口与资本流动,逐步将乡村经济整合到国家经济共同体中,加快推动以地缘亲缘关系为特征、村民身份为基础的传统乡村治理向以开放为特征,以公民身份为基础的现代乡村治理转型。

要推动乡村旅游服务人才现代化。生态现代化理论认为,现代化是一种发展状态、文化转型、价值提升,现代化的核心在于人的现代化,包括人的生活、素质及社会关系现代化。追求乡村旅游经济有效、代际公平、环境友好型现代化发展,人既是实践主体,也是价值主体,更是终极目的,推动人的思想观念、能力素质、行为方式、社会关系现代化是加快乡村旅游服务人才现代化的根本。为此,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必须有一个更快的知识及技能积累率,知识技能的应用和推广是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因子。地方政府应积极参与到乡村旅游知识生产和扩散及人力资本的积累中来,推动地方政府行为治理技术现代化。当前,要积极推进寓管理于服务的乡村旅游管理服务架构,加快高、中、初级和乡村旅游在职教育培训体系形成,切实提高乡村旅游企业和乡村居民的服务能力和治理水平。要有计划针对乡村旅游部门管理人员,旅游饭店、旅行社和部门经理等管理人员开展职业经理人培训,在更高层面促进乡村旅游发展中经理人职业化及职业化经理人形成。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乡村居民的参与面不断扩大,在各大景区家家开饭店、户户设旅馆成为一大趋势,“野导”拉客、居民宰客是景区的一大弊端,加大乡村旅游服务培训力度,规范乡村旅游服务行为势在必行。

要推动乡村旅游形象导向现代化。随着乡村治理变革,乡村旅游发展正经历着由资源导向到市场导向再到形象导向转变,乡村旅游形象是“旅游者对旅游地综合性、概括性的认识和印象,是公众对旅游地所有产品、服务设施的综合感知”[3]。乡村旅游形象导向关键在于地方政府行为技术现代化,核心在于旅游产品的设计和推广,重点在于代表性理念、行为、景观、氛围等形象设计,切实把握活动性、舒适性、人文性、现代性乡村治理需求。首先,要以自身资源为基础做好形象定位。乡村旅游资源决定乡村旅游形象,乡村旅游形象持续影响着乡村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乡村旅游形象作为自然资源条件状态下的主观能动性产物,更加尊重自然与文化的异质性,倡导人们在认识自然、保护自然、享受自然中促进旅游促销。其次,要以乡村旅游市场为导向开展形象推广。要在市场经济大背景中发展乡村旅游市场,充分体现乡村旅游市场主体性、地域差异化、经营分散性、形象整体性等特点。如我国香港特区坚持市场经济发展浪潮中开展旅游促销,欧美地区也采用传统的东方宣传色彩开拓乡村旅游市场。再次,要以乡村意境营造为内涵促进形象提升。意境形象体验是人在感知基础上通过情感、想象、理解等审美活动获得的内在美,乡村意境是乡村地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种生产生活要素积累和沉淀[4]。乡村旅游形象导向现代化,要围绕独特性理念、行为、景观、氛围等形象设计,通过表演性、民俗性、群众性、参与性乡村旅游活动开展,有效促进乡村旅游地情景交融、意境提升。

三、乡村旅游治理条件:地方政府行为治理环境现代化

地方政府行为治理是以治理环境现代化为条件。伴随着传统社会管制向现代社会管理及后现代化社会治理转型,行政生态必然向生态行政嬗变,推动生态型区域治理是乡村旅游发展的价值及目标追求。地方政府行为治理环境现代化,要着力推动政府的目标政策、法规体制、机构职能、能力建设、文化理念等诸方面生态化。

要实现自然环境现代化。生态行政学认为,行政系统应积极主动适应于保护资源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需要,而不是设法改造自然生态系统以适应公共行政改革与发展的需要。自然行政环境现代化过程本质上是一个高度体现人类归属性生态价值进程、旨在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乡村共同体代际公平与可持续发展。当前,乡村旅游发展在“反现代化”行为条件下,往往导致生态环境破坏而增加社会成本,滥建房屋、大兴土木、游人过多、土地流失等,难免导致植被和自然环境遭受破坏,带来外部不经济性影响。为消除或弱化乡村旅游发展中外部不经济性,地方政府必须充分发挥生态型区域治理现代化张力。要统一规划、提升地方政府环保立法的预见能力,对潜在的生态资源预先立法保护,建立景区卫生环保体系,提升地方政府环保工作能力,建立环境监控机制,防范乡村环境恶化,回应村民抵制情绪。乡村旅游作为乡村经济重要因子,旅游经济的发展必然会促进人口与资本的流动,人口与资本的流动必然会要求加快乡村治理格局提升。当前,迫切需要将地方政府生态管理职能进一步将环保职能延伸到村屯,强化乡村旅游生态教育,倡导健康文明旅游行为,加快确立生态效益型价值理念,斧正传统生态行为,切实使生态环境保护成为村民和游客自觉行为。

要实现人造环境现代化。人造行政环境现代化体现价值与规范的统一,社会动员性及同化性凸显生态型区域治理现代性或后现代性张力。根据美国著名行政学家弗雷德・W・里格斯(FredW・Rjggs)关于“非均衡政体”棱柱社会认识,在未完全商品化、社会化、市场化,各种政治的、社会的、宗教的及个人地位等因素仍然强烈影响的“集市――有限市场”型社会里,沟通网直接影响一个社会的“动员性”和“同化性”,利用现代技术推进人造行政环境现代化势在必行。广大乡村社会是熟人社会或半熟人社会,是一个由多元公共空间缔造的集合体,乡村旅游经济体现为“集市――有限市场”型经济结构,家族背景、宗族势力、裙带关系、社会威望、、地缘亲缘等因素无不影响着地方政府行政行为及履职功能发挥,推进乡村旅游行政环境优化、促进生态行政能量交换平衡是实现人造行政环境现代化必然选择。要建立勤廉监督机制,规范乡村旅游市场,勤廉监督是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的有效途径,规范乡村旅游市场旨在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由政府主导型向市场导向型嬗变,最大限度防止乡村旅游中公共权力腐败及市场失灵。当前,需要将家庭旅馆、家庭饭店、村社导游纳入规范化管理范畴,避免拉客、宰客、市场混乱等现象发生。如日本政府为推进乡村旅游饭店业规范化、国际化发展,分别于1948年和1949年制定了《旅馆业法》和《旅游旅馆促进法》,使本国旅馆、饭店进入规范化管理。要健全保障机制,促进村民有序参与,参与性是治理变革的内在要求,居民参与乡村旅游发展合乎目的性及规律性的统一。当前,需要加快制定乡村居民从事乡村旅游经营活动的法规性文件,从法规上引导乡村居民有序参与乡村旅游发展中来。要建立乡村旅游发展合作共赢机制,西方多数国家如1992年美国的“理解备忘录”、1995年芬兰的乡村政策委员会,通过成立乡村居民、与政府主管部门和乡村旅游企业的联席会会议制度,在更高层面推进乡村居民、政府、旅游企业的互惠共赢。要强化设施服务,促进农村社区化发展,基础设施服务建设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基本要求,乡村社区化是城乡一体化的必然选择,乡村旅游地基础设施服务建设必须以社区理念来打造,通过乡村社区化治理模式促进乡村旅游经济市场化、社会化发展。要推动区域联合发展,实施文化治村,“治理是一个权力运行多向度的,包括横向互动和上下互动的管理过程”[5],“政府间的横向合作普遍促进相关区域内基础设施等公共产品的改善,从而使相关地区的整体效应得到提高”[6]。地方政府在乡村旅游发展目标认同基础上应着力建立良好的府际关系,着眼强化“心治”模式,推动乡村社会政治符号系统形成。通过协商合作、联合行动、人文化成等项目载体推进,加快推动乡村旅游发展中区域生态型公共治理。早在20世纪30年代,一代教育宗师宴阳初先生就提出“文化治村”思想,强调以文艺教育救“愚”,以生计教育救“穷”,以卫生教育救“弱”,以公民教育救“私”。乡村旅游发展要始终伴随乡村文化及乡村社会政治符号系统建设有序推进。要做好乡村旅游地文化体系梳理,努力寻找乡村精神文化主线,充分挖掘民俗文化内涵,促进乡村文脉提升;要加快构建廉洁高效乡村行政文化,促进乡村旅游发展中服务性、民主性、公正性、有效性、责任性、创新性、法治性行政文化理念形成;要努力营造和谐、健康的乡村旅游文化,突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引领,以“礼、读、耕”文化建设为导向,赋予乡村旅游发展及乡村文化建设全新内涵,增强地方政府行为治理现代化张力。

参考文献:

[1]刘 丹,等.政府行为论――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功能研究[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8:296.

[2]高秉雄,张江涛.公共治理:理论缘起与模式变迁[J].社会主义研究.2010(6):110.

[3]匡 林.旅游业政府主导型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224.

[4]刘 娟,钟 伟.乡村旅游地形象塑造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5):9.

乡村旅游市场范文11

关键词:欧美国家 ;乡村旅游; 特征

中图分类号:F5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7)06-0134-02

欧美国家乡村旅游的发展大多数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到80年代,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到90年代,进入成熟发展时期。而到20世纪与21世纪之交,其乡村旅游更呈现出持续发展的强劲势头。乡村旅游已成为当代欧美国家的主要旅游形式之一。如2003年,美国去农场度假的有1 800万人次;法国的乡村旅游收入达100亿法郎,占该国当年旅游总收入的1/4。

欧美国家乡村旅游从产生到现在已有近50年的发展历史,经历了从起步、发展,到相对成熟的一个较为完整的过程。其乡村旅游的发展,呈现出许多基本特征。其乡村旅游发展上所呈现出的基本特征,对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1.旅游景点的经营特征

1.1 私营化

欧美国家的乡村旅游大多是在私营农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其农场主同时也是旅游业经营者;其乡村旅游景点的经营则为家庭私营。在美国这样的“度假农庄”吸引了大批游客前往度假。他们可以住在农家与农场主人一起生活。游客在观光度假之余,亦能尽情欣赏田园风光,体验农家生活,亲身参与农场生产活动。度假农庄的民宿房舍大多利用农家空出来的房间或农舍稍加改建整理而开放经营。

1.2 小型化

欧美国家乡村旅游的基本经营单位,大多数为一个农场或一个家庭。这种小型化的经营特征,既符合其乡村旅游是在家庭农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历史,同时也恰好迎合了旅游市场的需求。英国开展乡村旅游的农场就是如此。从旅游开发经营的面积看,虽然各个家庭农场的面积大小各异,但是,旅游者在其中活动的空间却都不大。政府为了防止农庄走上商业化经营,规定农庄了的民宿床位,一般为2~6个房间,可提供4~15个床位,低于这个限度可以享有免税优惠。从所雇佣的旅游从业者看,开展乡村旅游的农场,其农场主平均雇佣全日制的旅游从业者大多数只有10名左右,农场主化在旅游上的投资,大多数平均也只有5万英镑左右。由此可见,其旅游经营规模是很有限的。

1.3 兼营化

欧美国家的农场主,大都是一方面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开展多种经营,另一方面在开展乡村旅游经营时依托农业生产的支撑。在他们看来,乡村旅游与农业生产密切结合,不可分离,彼此双赢,和谐共进;即使是乡村旅游的收入远远大于农业生产的收入,也不可对农业生产轻视、懈怠、甚至放弃,相反,要真真实实进行,一丝不苟经营;否则,如果将农业生产表演化,那就势必失去乡村旅游的原汁原味,削弱乡村旅游对外来游人的应有魅力。

1.4 分散化

欧美国家庞大的乡村旅游需求市场与小型化的乡村旅游经营规模,必然导致乡村旅游多点式、分散化的发展格局。近年来,欧美国家乡村旅游分散布局表现十分明显。到2006年底,法国推出的“农庄旅游”,全国有1.6万户农家建设了家庭旅馆,开展旅游接待;意大利开展的“绿色乡村旅游”,其农庄已有6 500家;巴西有5 000家农场旅馆;美国仅纽约就有1 500家开展乡村旅游的农场,而夏威夷州则多达5 500个农场。众多的乡村旅游景点分散吸引了庞大的乡村旅游群体,在满足旅游市场需求的同时,又保证了农场的旅游产品质量不会因游人的过度集中而受损。这种多点分散、小型化的布局是旅游市场需求的必然产物。

2.旅游产品的类型特征

2.1 观光参与性产品

乡村的观光参与性旅游产品,是近几年来随着旅游市场的需求而产生出来的旅游产品。乡村旅游观光有两层含义。其一是观赏整体农村的自然风光,接触大自然,欣赏大自然,体验大自然,回归大自然;其二是观赏乡村的生产方式、生活习俗和田园风光,这种产品是绝大多数乡村旅游产品经营者都自然或不自然地为外来旅游者提供的产品。为了更好地观赏乡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农场主往往有意将一些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呈现出来,让旅游者参与进去,借以延长旅游者的滞留时间,增加旅游业的经济收入。夏威夷的农场主就将自家咖啡加工的全过程有计划地展示给旅游者,并让有兴趣参与咖啡加工的旅游者当一回咖啡加工工人。一些地方在开展乡村旅游时十分注重这种参与性旅游活动。在秋收季节,或果实采摘季节,旅行社组织城市居民到乡村去参加生产劳动。有的城市居民甚至到乡村租种耕地,全过程地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和农业经营活动。而农场主则成了旅游者的田园看护人。针对旅游市场的这种需求变化,许多农场都纷纷推出旅游者可以参与、能够参与和乐于参与的游览项目,如家畜家禽饲养、成熟果实采摘、秋季庄稼收割和捕鱼生产活动……此举,既可延长旅游者的滞留时间,又能增加农场主的经济效益。

2.2 娱乐休闲型产品

农场为了更好地满足旅游者追新猎奇、求乐求知、求健求美等需求,往往开展多种形式的娱乐休闲活动。美国许多农场就举办西红柿节、甜洋葱节、土豆装袋节等活动。而更多的农场则因地制宜,相继推出骑马、乘马拉车、雪橇、滑翔、登山、漂流、徒步、钓鱼等活动。还有的农场请专家将玉米地种植设计成迷宫形式,推出玉米地迷宫游览活动,给旅游者带来了极大的乐趣。因场制宜地推出娱乐休闲型旅游产品,虽然有的已超出了乡村旅游范围,但是这种扩展对乡村旅游的发展却十分有益。这不仅拓展了乡村旅游的项目产品,而且避免了农场资源的闲置浪费。

2.3 住宿餐饮服务产品

为旅游者提供住宿和餐饮服务,既是乡村旅游服务中最基本的服务,也是开展乡村旅游的最重要服务项目,更是能否接待旅游者和接待多少旅游者的最基本的条件保证。而且,这往往是欧美各国衡量其乡村旅游发展水平的最重要的标准。目前为旅游者提供住宿和餐饮服务的农场旅馆,巴西有5000家,意大利有6500家,法国有16000家。这些农场旅馆为旅游者提供的旅馆及床位是当地的风格,为旅游者提供的饮食是当地风味,使当地乡村旅游的特色得到了充分展示。

2.4 旅游购品

欧美各国各个农场在开发乡村旅游时往往推出一些旅游购品以满足旅游者购物需求,并借此推销农副产品,以从中获取更多的收益。这些旅游购品,首先是农场出产的农产品和农副产品。如蔬菜、瓜果、粮食、咖啡、干酪、奶油等土特产品。其次是农场推出一些编织等手工艺品和旅游纪念品。这些旅游购品销售收入往往是全部乡村旅游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夏威夷来自农副产品的直接销售收入竟占其乡村旅游总产值的1/3。在一般情况下,外来旅游者在同类产品中更愿意从农场直接购买。特别愿意购买自己直接从农场亲手采摘的蔬菜水果和农场当面加工的奶油、咖啡及从农场酒窖中取出的葡萄酒等。

3.旅游市场的取向特征

3.1 本地化

在欧美乡村旅游市场中,本地旅游者在旅游者总人次中往往占七成以上。在英国,这些本地旅游者从居住地到旅居地为2~3小时车程之内;在西班牙,这些本地旅游者从居住地到旅居地为100~200公里范围内。产生这种格局的原因有二:其一是乡村旅游景点众多,广泛分布在各个地区,人们对乡村旅游景点有较大的选择余地;其二是乡村旅游者对乡村旅游景点的选择性并不很强,只要有较好的环境、和谐的氛围、相应情境,就可满足游客需求,他们不会对具体内容过分苛求,也就无需跨区旅游。

3.2 城市化

欧美国家的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大都在70%以上。城市人口既是国家人口的主体,又是国家旅游人口的主体,更是乡村旅游市场的主体。乡村旅游市场正是立足城市人口的旅游需求而产生的。繁忙的工作生活压迫着城市居民的神经,他们更加向往重返没有城市污染和工业污染的大自然,向往能使人耳目一新的异域环境,这就构成了城市居民进行乡村旅游的主要动机。有的城市居民甚至在乡村拥有一块土地,每年用于度假之用。

3.3 家庭化

据英国一些农场的旅游景点调查分析结果表明,以家庭为组织形式的乡村旅游客人占景点旅游者总数的40%左右。由此可见家庭游客的比重是比较大的。在欧美国家,近距离经常性地利用双休日进行以家庭为组织形式的自驾车旅游也是较普遍一种的形式。乡村旅游也是如此。乡村旅游中的观光、休闲和参与性旅游更是如此。

3.4 学生化

学生是乡村旅游的重要群体。其主要原因是,城市学生需要学习知识,认识自然,了解社会,特别需要了解和认识农村、农业和农民。针对这种情况,学校或旅行社便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开展乡村旅游。农场也针对学生旅游市场需求,开发乡村旅游产品。德国、法国等许多开展乡村旅游的农场都开设农业课堂。生长在城市的学生对农村、农业和农民完全陌生。他们有着追新猎奇、求乐求知的迫切需求和强烈愿望。因此,乡村旅游的学生市场有着巨大潜力。

参考文献:

[1](英) 约翰・斯沃布鲁克.景点开发与管理[M].张文译.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2]郑本法.新农村建设与旅游业发展[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007,(4).

[3](美) 弗雷德・波塞尔曼.弯路的代价――世界旅游业回眸[M].陈烨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乡村旅游市场范文12

在大众休闲、产业融合、“互联网+”、生态文明、跨区域联合等新的背景下,传统的观光游已经满足不了游客的需求,旅游业亟需转型升级。石林旅游发展优势明显,在当前旅游大形势下,只有巩固发展观光旅游,大力开发民族文化资源,加快推进休闲度假、生态科普、乡村旅游建设,积极开拓市场,才能有力促进石林旅游的转型升级,实现石林全域旅游的快速发展。本文将从乡村旅游经济发展视角,探讨石林发展乡村旅游经济的现状、问题和对策。

一、石林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截至2016年底,石林已经拥有7个阿诗玛民族文化旅游生态试点村、34家乡村旅游经营点、观光果园13个,主要分布在石林至乃古石林公路沿线。以果品为主,兼观花赏叶,树种有甜柿、红梨、油桃、杨梅、布朗李等。初步形成了生态休闲、参与体验、科技教育、民俗体验、文化休闲、农家乐等乡村旅游类型,培育了以龙居园“农家乐”为代表的一大批乡村旅游点,乡村旅游发展迅速。

按照乡村旅游特点来分,旅游点中乡村民俗点9个,乡村休闲游点11个,乡村历史遗址和遗迹5个,乡村地文水文景观点3个,农业产业化与产业庄园点2个,乡村购物旅游点2个,乡村园林旅游点13个,现代新农村点2个,乡村康体疗养点2个,乡村传统农业点6个,乡村红色旅游点4个,乡村美食旅游6个。“十二五”期间,石林全县旅游综合收入143.01亿元,年平均28.6亿元;其中乡村旅游年均收入超过了4000万元,成为石林旅游经济新的增长点。

二、石林乡村旅游的特征及乡村旅游经济SWOT分析

(一)石林乡村旅游的特征

v观石林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具备三个特征:第一,乡村旅游者以大众型为主。来石林旅游的游客大多数以家庭为单位,中青年旅游者居多,职业方面以企业员工、学生、公务员等为主,出游者收入以中高收入群体为主,出游时间以周末和假期居多。第二,乡村旅游者以近域性为主。从客源地看,游客大部分来自云南省内,例如曲靖、红河等周边地区,以及离云南省较近的浙江、广东等省外地区,,有少部分来自国外的民族文化考察专业人员。第三,消费者行为特征明显。以乡村观光旅游、乡村传统文化考察和乡村风味品尝为主,自驾游的出游方式较多,家人、亲朋一起出游的占较大比重,游玩逗留时间一般为短期(一日游),平均消费水平较低。

(二)石林发展乡村旅游经济的SWOT分析

SWOT分析就是从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等四个方面,综合分析石林发展乡村旅游经济的条件。

优势方面,石林具有世界自然遗产的圈内优势,同时离省会昆明很近,具备良好的交通优势。此外,石林的乡村旅游产品契合消费潮流。劣势方面,石林基础建设相对薄弱,有待完善;乡村旅游产品同质化,缺乏鲜明独特的旅游形象;旅游开发资金严重缺乏,乡村旅游开发资金以政府筹资为主,融资渠道狭窄;生态文明程度低,环境保护机制缺乏。机遇方面,国家正在加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之昆明市正在倡导旅游二次创业,这为石林进一步发展乡村旅游和生态旅游带来了良好机遇。威胁方面,石林首先面临着省内外其他旅游地的激烈竞争,其次面临着旅游要素不全的威胁,对石林旅游的快速发展产生了制约;最后,生态环境保护和旅游资源开发问题,同样是石林发展乡村旅游的重大威胁。

三、石林发展乡村旅游经济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的稳定发展,石林乡村旅游近年来发展迅速,推动了石林旅游经济的持续发展,成了石林旅游经济一个新的增长点。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石林乡村旅游经济发展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下面进行具体分析。

(一)旅游开发资金匮乏,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石林县属于彝族自治县,很多乡村还处于贫穷状态,经济发展落后,无法依靠自身力量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目前,乡村旅游开发资金以政府筹集资金为主,尚未引入有效的市场机制,因而资金来源渠道狭窄,所能筹集的乡村旅游开发资金匮乏,制约了石林乡村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

从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平来看,也有待进一步提高。由于缺乏科学的乡村旅游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乡村旅游发展的需求,道路、停车、娱乐、购物等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影响了游客的数量。加之乡村旅游服务队伍中大多为农民,缺乏系统的服务和管理培训,导致乡村旅游服务水平较低。

石林县乡村旅游业发展处于起步阶段,缺乏合理规划。从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看,乡村道路路况较差、停车难以满足需求、厕所卫生较差、公共设施严重不足;从乡村旅游服务支撑看,农家乐、客房等设施简陋,卫生状况不好,加之服务员多为村民,因而礼仪、态度等参差不齐,服务质量较低。

(二)乡村旅游产品同质化严重,品牌效应不明显

目前,石林乡村旅游产品中,观光型乡村旅游产品居多,休闲、专项类乡村旅游产品明显不足,局限于果园采摘、农家乐、渔家乐方面。尤其对传统文化特别是非物质文化资源挖掘不足,多为古镇古村及古建筑景观观光,而反映石林乡村生产、乡村生活、乡土民俗以及以彝族文化为底蕴的民族生活、刺绣文化、民间音乐、传统艺术、传统工具、民风民俗等非物质文化资源乡村旅游产品较少。

由于乡村旅游分布较散,乡村旅游的品牌效益不强。石林乡村旅游开发点多面广,不同乡村旅游点之间比较分散且缺乏紧密联系,景点之间线路缺乏合理规划,游客安排不能实现统筹和协调,和城市景区(点)更缺乏有机联系。加上宣传力度不大,石林乡村旅游市场知名度不高。

(三)旅游要素不全,生态文明程度低

吃、住、行、游、购、娱是旅游六要素,缺少任何一个要素都会对旅游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目前石林乡村旅游业还处于起步阶段,不仅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公共设施简陋、设备不足,部分农家乐客房、餐厅、茶楼等卫生状况和设施条件较差,而且缺乏综合性的大型购物场所,娱乐场所匮乏,不能满足多层次游客尤其是青少年儿童求知、求真、求趣的需要。

石林乡村旅游生态文明程度低,环境保护机制不健全。农民由于缺乏环保意识随地堆放农业、生活废弃物,污水随意排放、厕所设施简陋,导致石林乡村旅游存在生活污水、固体废物问题十分严重,农村旅游景区污染问题不容忽视。

四、石林发展乡村旅游经济的对策

旅游转型期,石林要依托其区位、资源等优势,充分利用旅游业二次创业、国家加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等外部机遇,努力克服内部劣势和外部威胁,推动石林乡村旅游经济的持续发展。

(一)完善资金支持,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石林县应加大对乡村旅游的资金扶持,多渠道多方式筹集乡村旅游发展资金。除了加强政府的资金支持外,还要重视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建立多元化的乡村旅游投资与经营机制。通过制定吸引工商资本、民营资本参与乡村旅游建设的优惠措施,引导社会公众参与乡村旅游投资建设的积极性,鼓励多种参与建设的方式,例如参股、独资等等;同时,鼓励乡村旅游点周边村民以土地、房屋等方式投资入股参与建设,实现石林乡村旅游的多元化投融资模式,确保筹集更多的乡村旅游发展资金。

石林还应加大对乡村旅游基础设施项目资金补助力度,夯实旅游基础设施。结合各个乡村旅游点基础设施建设实际,采取不同的扶持措施,加快乡村道路、卫生、环境设施改善建设,推广农村安全饮水和能源改造工程,同时逐渐推进购物场所和娱乐场所(设施)建设。在此基础上,建立乡村旅游发展的服务体系,协调相关部门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全方位服务,加强对乡村旅游从业者的培训和教育,努力提高乡村旅游服务水平。

(二)开发特色乡村旅游产品,加强市场营销和宣传工作

乡村特色旅游产品开发方面,石林县首先要引导和发展农家乐、乡村观光、农业旅游园、现代新农村以及乡村自我发展等乡村旅游产品,增强乡村旅游的体验性,完善农田景色观赏、农活体验、垂钓、野味餐饮、住宿、游乐等旅游服务项目,大力发展都市农庄。其次,加快休闲度假型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力度。加快建设乃古石林现代农业休闲区、大叠水乡村旅游度假区、大力发展乡村俱乐部、乡村康体养身、乡村生态、乡村度假村、企业庄园、产业庄园等乡村休闲旅游产品,形成能适应不同市场需求的石林乡村休闲度假的产品体系。再次,注重民族文化体验型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借助阿诗玛文化,发展古镇古村、主题文化村、乡村博物馆和乡村书画、民间戏曲、民间音乐、民间游戏、传统节日、民风民俗等乡村民俗旅游活动,使石林的乡村成为阿诗玛文化体验的大观园和活化石。最后,根据消费层次进行市场细分,根据市场细分结果开发多种形式的乡村旅游客源市场。例如通过乡村旅游精品路线的打造,推进多条线路的乡村观光游、生态游、度假游等,突出石林乡村旅游产品的特色,提高乡村旅游产品品牌知名度。

此外,加强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市场营销和宣传工作,通过乡村旅游信息化服务平台的建立,广泛利用网站、媒体、会议、节庆、合作组织等宣传媒介,加对石林乡村旅游市场的宣传推广,提高石林乡村旅游市场和乡村旅游产品的知名度。

(三)培育旅游业发展要素,重视生态环保

石林乡村旅游要在稳步推进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前提下,不断完善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传统要素,新建和完善餐饮店、宾馆旅社、购物超市、娱乐场所,同时优化旅行车服务,方便游客出行。重视对旅游服务业的监督和管理,规范市场秩序,提高乡村旅游的服务水平和质量,提高旅游知名度。

石林县还要高度重视乡村旅游的生态环保问题,努力改善乡村旅游生态文明程度。为此,石林要积极整治农村生态环境,强化农民环保意识,引导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行为习惯;健全环境保护机制,建立污水排放、垃圾堆放等办法以及奖惩制度。通过乡村旅游环境的优化,不断提高乡村旅游生态文明。

五、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