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乡村产业发展的典型案例

乡村产业发展的典型案例

时间:2023-07-27 16:24:07

乡村产业发展的典型案例

乡村产业发展的典型案例范文1

近年来,浙江省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卓有成效,特色乡村、美丽乡村、民宿经济一直走在全国前头。浙江省财政厅总结试点经验,梳理出了浙江村级集体经济十大发展模式及经验典型案例。这10种模式是:资源开发型、物业经营型、资产盘活型、资本运营型、基金运作型、村庄经营型、产业发展型、生产服务型、村落建设型、土地股份合作型。有些值得借鉴参考。

近年来,浙江省深入开展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工作,积极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实现方式,取得显著成效。

近日,浙江省财政厅总结试点经验,梳理出了浙江村级集体经济十大发展模式及经验典型案例,并对外公布,以期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资源开发型

凭借土地、山水、田园等特色自然资源,开发增收项目,实现村级集体经济稳定增长。

【典型案例】

开化县长虹乡霞川村大石龙水电站增效扩容技改项目

霞川村由原霞坞、河滩村调整新设,地处开化县西部边陲,毗邻江西省婺源县江湾镇东头村。由于位置偏远、交通不便、地寡林茂,霞川村村集体无经营性收入,全村70%以上的青壮年外出务工,是十里八乡“有名”的经济薄弱村。

为增强村级集体经济的“造血”功能,近年来,霞川村积极探索实践多元化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有效途径,将目光瞄准了村里现有资源——大石龙水电站。水电站建于上世纪70年代,前几年因机器老化故障、承包到期无人维护等原因关停,2017年大石龙水电站增效扩容技改项目列入省级扶持村集体经济发展试点,总投资近300万元。经过规范化、专业化的设计建设,大石龙水电站发电机顺利完成改造,发电能力可达320千瓦,于2018年正式投入运行并成功并网发电。

大石龙水电站通过增效扩容技改,每年为村集体带来40万-60万元的稳定收入,使霞川村一举摘掉了集体经济薄弱村的“帽子”。同时,霞川村的水能资源得到充分有效利用,有力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和村民生产生活条件,实现了农村水电持续健康发展。

物业经营型

引导、扶持村集体利用集体所有的非农建设用地或村留用地,兴建标准厂房、专业市场、仓储设施、职工生活服务设施等,通过物业租赁经营等方式,增加村集体收入。

【典型案例】

缙云县溶江乡洪坑桥村农贸市场迁建工程

洪坑桥村位于缙云县东部,距县城16公里,是溶江乡政府所在地。按照当地习俗,每逢农历“一”“六”是溶江乡的集市,由于无固定经营场所,集市时马路沿边摆满摊位,被称为“马路市场”。至今,“马路市场”已存在30多年,交通安全、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每年需花费维护成本近10万元。

为彻底取缔以路代市、占道经营的“马路市场”,溶江乡政府、村两委积极谋划洪坑桥村农贸市场迁建工程,按照缙云县南乡最大农贸市场、茶叶交易中心的目标定位,安排建设用地8亩,新建一个停车场、摊位、公厕、水电设施等基础设施完备的农贸市场。项目总投资180万元,其中省级扶持村级集体经济试点资金128万元,地方财政资金10万元,村级自筹42万元。

经过溶江乡政府、村两委和当地村民的共同努力,2018年,历时5个月的新农贸市场顺利建成并投入使用,共有200余名摊位业主入驻新农贸市场,实现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近28万元。此外,通过收取集市临时摊位租金、茶叶交易场地租金、夜宵摊租金等方式,新农贸市场为洪坑桥村村集体经济输入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

资产盘活型

对村集体闲置的会堂、厂房、祠堂和废弃学校等设施,通过公开拍卖、租赁、承包经营、股份合作等多种方式进行盘活,增加村集体收入。

【典型案例】

东阳市六石街道张麻车小区文化创客项目

六石街道张麻车小区现有村民165户、586人,多次获得“东阳市五好(示范)农村党支部”“六石街道招商引资先进村”等荣誉称号。

六石街道张麻车小区文化创客项目总投资425万元,其中财政补助200万元,村级自筹225万元。项目利用小区及周边闲置房屋、厂房、老电影院等资源,委托公司统一管理、统一设计、统一施工,以美化提升村居环境为基础,着力打造独具特色的休闲文化旅游街区。小区按照“修旧如旧”理念对原有建筑进行修整加固,并在此基础上融入虚实互动3D视觉墙绘,将泥墙、赤膊墙和水泥墙装扮成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显著提升道路两侧及周边的村居环境和商业品位,提高街区房屋总体租金水平。同时,小区引进专业文创公司,策划打造青年创客社区,发展集娱乐、休闲、办公于一体的轻奢众创社区,助力青年创业创新,实现居民小区和创客社区辐射互动。

项目建成后,张麻车小区从一个老旧街区蜕变成为集文化、休闲、创业于一体的优选之地。通过游客观光、餐饮、商铺出租、承接影视剧拍摄等方式,实现年营业收入30多万元,有力带动第三产业发展,帮助村民就业、增收。

资本运营型

将村集体历年积累的资金、土地补偿费等货币资产,通过参股经营等方式转为经营资本,获取股金、利息和资产增值等资本运营收入。

【典型案例】

金华市婺城区:集体经济发展小微企业创业园项目

婺城区西南山区是省内典型的饮用水源涵养功能区,有5座中型水库,是百万市民的“大水缸”。为更好保护饮用水源,关停了周边的民宿、农家乐、乡村旅游等经营项目,导致部分村集体“返薄”。

饮用水源涵养功能区行政村以“飞地”形式参与婺城区村级集体经济产业园项目,推进饮用水源涵养功能区村级集体抱团致富。项目总投资1.28亿元,其中,国有资本6000万元,村级入股6800万元,涉及参股村85个。为降低经济薄弱村参与项目的融资成本,村级入股的资金中包含省级试点资金1350万元和区财政配套补助1350万元。同时,婺城区政府与当地农商银行联合推出金融消薄产品——“乡村振兴·富村贷”,经济薄弱村可按3.625‰的月息享受基准贷款利率,额度最高可达50万元;此外,对参与集体经济发展项目的经济薄弱村,给予70%的贷款贴息。产业园重点发展汽摩配产业,委托第三方运营团队开展厂房出租、小微企业入驻、基础设施维护、消防安全等日常经营管理。

“飞地抱团”项目形式,打破了地域、资源限制,让更多行政村得以参与。园区建成后,可供10个左右汽摩配小微企业入驻,每年可产生租赁收入约1000万元,减除税费、运营成本等必要开支后,85个参股村平均每村每年可获得经营性收入5万元以上。

基金运作型

利用各级财政扶持资金和村级自筹资金组建发展集体经济基金池,由政府国资公司负责运作,营利收入返还给纳入扶持范围的经济薄弱村。

【典型案例】

三门县:基金式扶持为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添砖加瓦

三门县的经济薄弱村数量多、资源匮乏,主要通过异地建造或购置物业来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为加快经济薄弱村脱困转化,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三门县探索推行基金式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模式,确保村集体获得稳定收益。

通过省以上财政补助资金1500万元、县级配套资金200万元、村集体自筹资金设立基金,由三门县农村综合改革领导小组管理,用于扶持经相关部门确认的经济薄弱村。基金运作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对于目前无自主发展项目的经济薄弱村,经有关部门确定列入三门县村级经济发展有限公司股东的,基金暂存该公司,公司再将资金委贷给县国投公司,国投公司给付的利息收入每年以股东红利方式拔付给股东,作为经济薄弱村的经营收入;二是对于列入基金式扶持的经济薄弱村,有较为成熟的发展村集体经济项目的,经有关部门审核同意,可退回其投资款,专项用于项目建设。

基金设立6年以来,共取得利息收入近1100万元,支付扶持村分红1025万元,消除了38个无区位优势、无资源优势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薄弱村,村集体每年至少有5万元的稳定收入。

村庄经营型

充分利用美丽乡村建设成果,大力发展美丽经济,拓展集体经济发展空间,打造村域景区、农家乐、民宿经济等,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典型案例】

桐庐县:莪山畲族乡新丰村“空心村”二次创业试点项目

桐庐县莪山畲族乡是杭州市唯一的少数民族乡,新丰村戴家山自然村是一个位于海拔600米高山上的偏远畲族小山村。由于地处偏远,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戴家山自然村的青壮年基本都外出务工,常住人口多为空巢老人,一度陷入“空心村”困境。

新丰村戴家山自然村环境幽静,大气负氧离子充沛,有千年古树群、万亩竹海和畲族风情,非常适合发展休闲旅游业。为盘活村集体闲置资源,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戴家山自然村通过统一收储、统一招商的方式经营开发特色民宿,以1.5亩集体留用地入股,由企业出资新建4幢民宿,村集体固定分红30年、保底300万元,每年可直接增加村级集体收入10万元。为增强企业投资的热情和积极性,村集体还与企业签订了500万元风险共担协议,明确对不可抗力致使企业遭受损失的,由村企共担风险。

此外,村集体还投资建成了村旅游集散中心、民宿住宿服务中心、会议活动场所、停车场等功能区,有偿为戴家山民宿提供配套服务,助力其可持续健康发展。

目前,除集体留用地入股每年可保底分红10万元以外,村旅游集散中心、民宿住宿服务中心、会议活动场所等每年可创收50万元左右,为戴家山自然村集体经济注入了新鲜“血液”,使这个沉寂的小山村迸发出全新的生命力和朝气。

产业发展型

把加快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与推进农业两区建设、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相结合,与块状经济发展相结合,在促进产业发展中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

【典型案例】

台州市黄岩区:高桥街道下浦郑村米面产业发展项目

高桥街道下浦郑村位于高桥街道东北面,全村共有393户、1265名村民。下浦郑村制作米面已有100多年历史,米面口感爽滑、米香浓郁,销售量占台州市米面市场份额的60%以上。下浦郑村的米面产业以低、小、散加工作坊为主,整体加工程度不高,生产设备及技术落后,品牌、质量效益不强,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为助推下浦郑村米面产业转型升级,高桥街道借助省级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项目,通过资源整合、产研结合、农旅融合三股合力打造集生产加工、参观体验与三产融合于一体的特色农副产品加工示范高地。项目按照一堂一坊一园一区一馆(文化礼堂、制作工坊、米面公园、体验区、展示馆)的规划,兴建占地1500多平方米的特色米面产业园区,内设10个生产车间,统一配置米面加工设备,建造废水处理设施,全面杜绝米面加工废水入河,保护村庄环境。

园区顺利建成后,先后有十余家米面加工作坊入驻,通过共享厂房、设备、水电等,实现米面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同时,通过塑造米面生产基地、米面文化展示馆、米面文化节等米面主题文化,推动农旅深度融合,以米面产业发展带动村级集体经济增收。

随着下浦郑村米面产业规模化进一步成型,米面文化节等活动吸引游客1.3万人次,新增经济效益400万元,实现了米面产业和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振兴。

生产服务型

围绕村域产业化经营,创办多种形式的村级经营性服务实体,为农户提供生产资料、农业机械、病虫害防治、技术咨询等服务,或开展联结龙头企业和农户的中介服务,或兴办农产品等专业批发市场,通过开展购销服务增加村集体收入。

【典型案例】

桐乡市:梧桐街道安乐村村领办劳务专业合作社及建造配套设施项目

桐乡市梧桐街道安乐村位于城郊结合部,区域面积5.5平方公里,现有农户808户,户籍人口3000余人,新居民约2.3万人。村内房产出租现象十分普遍,大量新居民涌入村中,环境卫生脏、乱、差问题较为突出。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环境卫生和管理问题,安乐村以省财政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工作为契机,成立劳务专业合作社,提供卫生保洁、绿化养护等服务。劳务专业合作社注册资金359万元,村合作社投资71.8万元,占股20%。

项目总投资702.8万元,由村合作社建造一幢8间四层楼的生产管理用房,占地面积约6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800平方米,同时购买相应机械设备,建造配套设施。劳务专业合作社采用企业化管理模式,实行“路长制”与“河长制”包干,明确每位保洁员的责任区域和工作要求,实现村内自我保洁、自我管理。

自2018年起,村合作社按市场价格将建好的管理用房租赁给劳务专业合作社,累计收益116.48万元;劳务专业合作社通过承接物业管理、小区道路保洁、绿化养护等服务,实现年创收200万元。如今的安乐村,村居环境干净、整洁、优美,村级集体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取得了民生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村落建设型

以历史文化村落、中心村建设为载体,通过保护开发、宅基地整理复垦等途径,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

【典型案例】

庆元县:长砻村扶持集体经济试点项目

庆元县淤上乡长砻村,东接五里根生态自然保护区,四季分明、气候适宜,生态环境优越,入选省历史文化保护村落重点村。

为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长砻村充分利用闲置农房、闲置土地等资源,通过土地民宿入股、保底分红、集体提成等方式,引导和组织村民合理流转土地、联办产业基地。

省财政安排200万元专项补助扶持长砻村村集体经济发展,长砻村将其中的150万元用于修缮民宿,按古村落标准重新规划管理,再承租给公司经营,每年收取15万元租金;剩余的50万元用于向村民流转25亩土地,承租给长砻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该公司共流转全村1000多亩土地,与村集体合作发展乡村旅游、现代农业和其他产业,头三年村民按每亩300元收取土地租金,随后每年递增。此外,村民还可在该公司从事蓝莓种植、管理与采摘等工作,最多每年可获得4万余元收入。

据统计,项目实施第一年,长砻村村集体经济收入达26.5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46万元,较试点前分别增长137%、8%。目前,长砻村共有3幢古村落民宿、床位15张;1个大型蓝莓基地,年产量达3万多斤,可为村里创收约15万元。

土地股份合作型

通过村集体领办土地股份合作社,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着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实现土地经营收益最大化。

【典型案例】

衢州市衢江区:莲花镇扶持村级集体经济试点项目

莲花镇为省级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强镇,是衢江区的主要粮食生产区之一,下辖23个行政村,全镇农作物播种面积6.8万亩,土地流转率达50%以上。莲花镇扶持村级集体经济试点项目惠及下辖的10个行政村、1.92万人。

乡村产业发展的典型案例范文2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模式;研究

   abstract:since 2005 party\’s 16 fifth plenary session proposed that the building of socialism new countryside,the socialism new rural reconstructionhas developed around the country.many places have made the good progress in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in the basis of summaring and inducing the regionalconstruction experience,the mentality and the idea,the academic circle has launched the research to china new rural reconstruction patterns,and obtains the richfruit.this article carries in these research combs the summary,thought:first,this kind of pattern research has the positive sense in the new rural reconstructiontheory instruction aspect,but should study the misunderstanding which possibly vigilantly brings;second,new rural reconstruction pattern research not“new”,must keep pace with the times carries out the thorough patterns research..

keywords:new-countryside construction;patterns;research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建设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目标要求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自此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多位一体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式在全国范围内拉开序幕。全国各地相应中央要求,积极开展新农村建设。不少地方在新农村建设中,结合自身实际,创新理念思路,走出自己的一条建设之路,并取得良好成绩。自新农村提出伊始,有关于新农村建设的研究就成为学术界的研究热点和重点。研究包括新农村建设理论(郭杰忠、黎康,2006)、新农村建设思路(林毅夫,2009)、新农村建设路径选择(林祥松、罗海平,2006)、新农村建设模式(胡玮,2007)、新农村建设评价体系(邱小华,2006)和国外新型农村建设经验研究(蒋建忠,2006)。其中,新农村建设模式研究在总结和归纳各地建设经验、思路和理念的基础上提炼出新农村建设的典型模式,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以地域为划分标准的模式总结;二、以产业为划分标准的模式总结;三、多维度结合的划分标准的模式总结。

    一、以地域为划分标准的模式总结此种模式总结多是新农村建设模式研究的早期阶段,直接取自成功案例的地方政府材料的居多。

    在此类研究中,温立新的研究比较成体系。他在《国内外新农村建设现状的分析》一文中,总结以往研究指出六种新农村建设模式分别为浙江模式、赣州模式、遵义模式、湛江模式、云浮模式、德庆模式。其中,比较突出的模式有:浙江模式是沿海发达地区典型的政府推动的模式。其主要做法:一是统筹城乡规划和管理;二是统筹城乡农村社会公共事业发展;三是统筹城乡体制改革。赣州模式是我国中部地区较早由政府发动的新农村建设典型模式,是政府推动与农民自愿相结合的典型模式。其主要做法:一是以村镇规划为龙头,开展新村镇建设。二是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发展新产业。立足资源优势,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基地带农户,“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格局。三是以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为依托,培育新农民。四是以农业产业化为动力,组建新经济组织。五是以创建文明村镇为先导,塑造新风貌。六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创建一个好班子。遵义模式是我国西部贫困地区开展新农村建设的典型,是农民自发建设的典型模式。贵州遵义市创建“四在农家”活动,成效十分显著。“富在农家”,“学在农家”,“乐在农家”,“美在农家”。

    二、以产业为划分标准的模式总结学者胡玮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模式的探讨》中认为共有11个关键因素决定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模式,其中的“能人’夕、人才、土地、劳力和资金等问题,是相对重要的因素。他以典型案例为切入点,总结了7种中国新农村建设起步阶段典型的发展模式,分别为:工业企业带动型发展模式、商业贸易带动型发展模式、特色农业带动型发展模式、旅游休闲产业带动型发展模式、劳务输出带动型发展模式、小城镇建设带动型发展模式和生态农业带动型发展模式。其中比较瞩目的模式有:工业企业带动型发展模式是指根据乡村自身的基础和条件,适应市场需要,以创办和发展乡村工业企业为导向,推进农村经济由农业主导型向工业主导型转变;通过村办企业的长期性、系统性运营,可以整合农村的土地资源和人力资源,增强工业对农业的拉动力,促进乡村经济效益快步增长,以华西村为典型案例。但受到地域、机遇综合运营管理等的关键因素制约,模式借鉴实施时需慎重。以河南太平村为典型案例。工业企业带动型发展模式是取得公认成绩的模式,而劳务输出带动型发展模式则是中国现实中最普遍最常见的模式,又与中国流动人口问题相关,所以备受瞩目。

    三、多维度结合的划分标准的模式总结这种模式终结试图将地域与产业结合起来,所以多采用了两级或多级分类。

    其中典型研究为刘庆华在《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模式研究》中采用两级分类将新农村建设模式进行总结。他先以发展程度和经济主体为划分标准,划分为经济发达模式、经济相对发达模式、发展中农村模式、经济相对落后农村模式和经济落后农村模式五种,在发展中农村模式中划分为江西赣州模式和现代农业带动模式两种;在经济相对落后农村模式下划分为劳务经济带动型发展模和生态农业模式两种;在经济落后农村模式下划分为生态畜牧业带动模式、生态旅游业发展带动模式和特色产业发展带动模式三种。

    共总结了十二中模式。但在实质的展开中不论是案例还是展开逻辑都和上一种以产业为划分标准的模式总结有所雷同。这一种模式总结凭空加了一级分类标准,反而显的凌乱,抽象程度不高。

    在对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模式研究进行梳理了后,笔者认为:(一)这种模式研究在新农村建设理论指导方面具有积极意义,但应警惕研究可能带来的误解国家发改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课题组在《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若干问题的研究》的主报告中将我国新农村建设步骤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一、试点总结阶段(2006~2007年),二、推广普及阶段(2008~2010年),三、完善提升阶段(2011~2020年)。将研究时间对照会发现,新农村建设模式研究大部分集中于新农村建设的第二阶段。第二阶段由中央、地方政府在认真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基层参与组织实施,采取由点到面由少到多的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普及新农村建设。可以看出这一阶段正式新农村建设在试点建设后,有点到面的阶段。各级政府都在积极思考和寻找一种适合当地发展的模式,人们迫切希望获得一种可供参考的成熟范式,以期在最短的时间收到最满意的效果。所以,适时阶段的建设模式的总结和研究对各地新农村结建设都有积极地借鉴和指导意义。但几乎所有的模式研究者都提出,要应警惕研究可能带来的误解。模式具有其典型性和特殊性。在实际借鉴中,需吃透模式,从自身实际出发,努力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建设模式。

    (二)新农村建设模式研究不“新”,必须与时俱进地开展深入的模式研究新农村建设模式研究虽然以新农村为名,以新农村为研究对象,但从研究内容来看,所有的

研究所涉及的模式都不是在新农村建设开展以来出现的新现象新模式。比如,以华西村为代表的工业企业带动型发展模式。能走上这一模式的农村从改革开放伊始,甚至在新中国建设伊始就积累了相当的基础,通过抓住机遇、能人带领,走上这一被认为最成功的模式。其他模式都或多或少的在新农村建设之前就形成了。所以有关新农村建设模式总结的研究从研究内容上讲都不“新”,被称为中国农村发展模式或许更适合些。有些研究意识到这一点,所以将研究命名为“新农村建设启动模式”或是“起步阶段模式”等等。这固然与新农村建设开始时间不算长、积累的经验不多、研究资料有限有关。模式研究对于进一步开展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所以务必应深入实际,关注新现象,与时俱进地开展研究,总结新模式。为新农村建设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郭杰忠,黎康.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理论研究综述.江西社会学,2006(6).

[2]国家发改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课题组.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若干问题的研究——主报告.经济研究参考,2006(50).

[3]江苏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会.全面把握新农村建设的五大目标要求.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6(3).

[4]胡玮.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模式的探讨.硕士学位论文,2007-5-15.

[5]姜作培,陈峰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6(5).

乡村产业发展的典型案例范文3

【关键词】大连市 乡村旅游 发展研究

一、大连金州新区向应街道乡村旅游的典型案例分析

(一)案例简介

(二)主要做法

一是充分发挥自然资源的优势。“紫云花汐”薰衣草花田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可以说是向应街道发挥自身自然、环境资源优势的典范。项目位于小黑山这一部级水源涵养区的脚下,小黑山嶙峋的怪石,茂密的丛林,幽深的溪水成为薰衣草花田天然的背景,为项目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薰衣草花田顺山势而上,与小黑上融于一体,增强自然天成的感觉,是项目成功的重要原因。

二是政府大力支持。向应街道乃至金州新区,在“紫云花汐”薰衣草庄园的引进、建设和运营过程中都给与了大力的支持,从前期的规划设计、土地流转等,向应街道都积极参与,加强引导和扶持。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向应街道积极争取上级政策,利用“百里香径”、“青山生态系统”等绿化项目工程,完善项目周边的配套设施,修建观光路3.5公里,植树绿化3000余亩,为项目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三是加强宣传策划。一方面利用传统媒体,与电视台合作,录制宣传片,在黄金时间进行滚动播放。与广播电台合作,开展系列访谈活动。在高速路口、火车站等人流密集领域设置广告牌和指示牌等进行高密度的广告宣传。另一方面利用好新媒体,建立自己的微信平台、网页等新媒体,加大宣传力度。第三,加强了与旅行社、婚庆公司以及摄影协会等社会团体的合作,开展“摄影大赛”、“爱情宣誓”等节庆活动,营造旅游氛围,增强吸引力。

(三)存在的问题

一是服务人员的专业性不强。特别是解说员,由于工作人员流动性大,企业培训跟不上等原因,对薰衣草相关知识的掌握非常少,不能满足游客对一些科普知识了解的需要。

二是服务产品比较单一。目前“紫云花汐”薰衣草花田主要是以薰衣草大地景观的观赏为主,产业链条比较短,一些薰衣草精油等的薰衣草衍生产品的开发利用程度还不够。

三是环境保护意识不强。项目在发展过程层中,受利益驱动,管理上比较粗放,一些基础设施配套不健全,特别是卫生等方面,产生垃圾不能及时处理,游客破坏花草树木现象时有发生,对生态坏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

二、大连金州新区向应街道乡村旅游的发展对策

一是推进旅游与文化的深度融合。深入研究和挖掘向应街道丰富的人文、历史和浓郁的满族文化,以文化搭台,特色唱戏,实现旅游与文化的深度融合发展。充分考虑区位条件、投入能力、自然生态、民俗文化、市场容量等因素,做到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合理布局,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形成品牌和和持色。同时,加强对资源的综合开发力度,丰富旅游产品的内容和形势,打破旅游季节性强的束缚,增强旅游的游客参与性和互动性,增强吸引力。

乡村产业发展的典型案例范文4

——XX县信息进村入户工作典型经验

XX县农业农村局

(2019年3月26日)

2015年,XX县被列入第二批全国信息进村入户试点县、全省8个试点县之后,按照“需求导向、因地制宜、政企合作、机制创新”总体思路,立足实际,开拓创新,试点工作取得较大成效,作为全省利用益农信息社平台发展农产品电商上行成效显著的典型在全国农业农村电子商务工作会议上做典型交流,作为全县特色工作之一在全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现场推进会议上作典型交流,作为信息进村入户试点工作在全省数字农业培训班上做典型经验交流。一是覆盖广。在全县22个乡镇设立236个村级简易信息服务站与45个标准型信息服务站,在省级示范社与龙头企业设立5个专业型信息服务站,覆盖全县所有村(社区)的所有群众,实现了群众不出村就可以了解三农政策信息、展示销售农产品和享受各类便民服务。二是平台好。开通“XX县三农通”综合服务网站、微信公众平台、广电网络电视首页,建立XX县三农通运营中心,实现电脑、电视、手机三屏操作,逐步培育成为区域信息服务品牌,有效满足不同群体的多样化需求。三是效益佳。目前,全县农村电子商务涵盖XX县芦柑、佛手茶、蔬菜、笋干、面线等特色产品50类500多种,产品销售全国各大城市,尤其是XX县芦柑、XX县佛手远销国外,2018年网络销售额达XX亿元。四是典型靓。在试点过程中,涌现出一批示范典型,如XX村益农信息社在2018年首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上展示整省推进示范成效,XX村信息服务站被评为农业部全国百佳益农信息社,XX村信息服务站XXX被评为全国信息进村入户村级信息员典型案例。

一、狠抓“七个一”,确保有序实施

从组织领导、工作方案、项目运营、服务平台、工作队伍和服务保障等六方面发力,确保各项试点工作有序推进。一是成立一个领导机构。为确保把信息进村入户打造成为“互联网+”行动在农村落地的示范工程,2016年3月成立以县长为组长的XX县信息进村入户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工作职责与任务分工,为项目顺利实施奠定良好基础。二是制定一套工作方案。结合实际,2016年3月制定下发工作方案《XX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XX县信息进村入户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为信息进村入户试点工作顺利推进提供有力的保障。三是确定一个项目运营商。经过多方研究与商讨,确定了项目运营商,2016年4月签订运营协议、6月签订补充协议,2017年12月签订再补充协议。四是开发一批服务平台。建立XX县三农通运营中心,2016年6月开发“XX县三农通”综合服务平台,开通“XX县三农通”微信公众平台,2016年8月开发广电网络电视的“XX县三农通”首页,根据工作需要及时调整充实、完善平台服务功能。五是筛选一批信息站与信息员。2016年3月起,逐一调查筛选具备“有场所、有人员、有设备(电脑与电视)、有宽带”条件、人流相对集中的站点,至2016年7月确定村级标准型信息服务站45个、专业型信息服务站5个、简易型信息服务站236个;挑选“有文化、懂信息、能服务、会经营”、能熟练使用计算机等办公设备和互联网、有“责任心、沟通能力强、服务态度好”的信息服务站信息员50名。六是遴选一批服务商。积极与平安保险、移动、电信、邮政、农信社等多家服务商洽谈合作事宜,按照优中选优的原则,目前已精心筛选经济实力雄厚、技术力量强大的平安保险公司作为服务商,还有多家服务商正在进一步接洽。七是打通最后一公里。依托“智慧党建+”云平台,开发建设了包括美丽乡村、阳光在线、便民服务、远程教育等四大版块的平台,将农业政务、农技服务信息、农产品商务、信息进村入户等内容通过电视送入农户家中,在全县所有美丽乡村的党员用户开通美丽乡村云平台互动功能;目前,全县已开通该平台服务的农村党员超过1万户以上,切切实实地推进农业农村信息进村入户。

二、狠抓“四提供”,推广三农服务

1、提供公益服务。积极推广“电话、电脑、手机”三位一体的“12316”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协助村民下载手机客户端,通过软件向专家咨询,共享了全省专家和政策、基地、品牌、市场、服务等资源,病虫纺治、农业技术、特色农业等服务,协助农民解决农业生产中遇到的困难,通过网络就能获得专家远程视频服务、农业技术培训、查寻农业政策、农业咨询、生产技术等信息,累计提供各类公益服务XX万人次,实现了群众不出村就可以了解三农政策信息、展示销售农产品和享受各类服务。

2、提供便民服务。为村民提供代缴通信费用,代办金融小贷、保险、票务、医疗挂号、社保、民政福利、惠民补贴查询、法律咨询等各类便民服务,累计提供各类全民服务金额XX万元,逐步培育成为区域信息服务品牌,有效满足不同群体的多样化需求。

3、提供电商服务。提供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休闲农业及生活用品等代购服务;主动联系村民,成立乡村特色合作社,整合县里、村里的特色产品进行统一的推广和宣传,主动了解相关的生产经营情况及市场供求信息,并做好信息采集上传到三农信息平台,帮助村民在网上销售农副产品,提供物流代办等服务,累计销售农副产品XXX万元以上,增加村民经济收入。

4、提供培训体验。开展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产品培训,提供农业信息技术和产品体验,向村民传授网购和开设网店的经验、技巧,已累计组织各类培训50场次以上、受训3000人次以上。

三、狠抓“多平台”,创新运营机制

乡村产业发展的典型案例范文5

不久前,农业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宣传推介全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典型案例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对全国18个“一县一业”类发展典型、11个“一园一业”类发展典型、105个“一企一业”类发展典型集中进行宣传推介。希望各案例实施主体主动作为、积极示范,加快推动我国农产品加工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加工业发展壮大

“现代农业是以满足营养健康需求为目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农产品加工、保鲜、物流等为主体,相关服务业为支撑的全产业链新型农业业态。其本质是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生产方式就是产业化。”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全国主食加工产业科技创新联盟理事长戴小枫如是说。

在他看来,现代农业绝对不是养猪种白菜,而是一个工业的概念。现代农业把村民变成市民、把农民变成工人、把农村变成城镇,农产品加工业及其产业链(群)既是一个桥梁,也是一个主体。

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农产品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20.28万亿元,占制造业比例的19.4%,与农业产值之比达到2.2�U1,成为国民经济基础性、战略性支柱产业。

2017年4月,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和农业品牌创建推进工作会提出,到2020年,加工业与农业产值提高到2.4�U1,加工转化率提高到68%;到2025年,加工转化率达到75%,结构布局进一步优化、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基本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农产品加工业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历史必然,是关乎实现‘四化’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及亿万民众福祉的大事情。”戴小�魉怠�

《通知》推介的发展典型呈现出产业规模大、农民就业增收多、产业链条长、农业功能范围广、品牌影响力大等5个特点。这些案例在打造全产业链、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做法经验值得参考借鉴。

例如,广东新会陈皮有柑普茶、陈皮酒等100多个产品,首创了“陈皮银行”“果树众筹”等陈皮金融模式;浙江常山油茶加工产值4亿元,旅游产值6亿元,芳村森林小镇等油茶旅游体验中心促进了“产文景旅”相互融合,实现了“卖油”向“卖游”转变。

这些发展典型体现了农产品加工业从数量增长向质量提升转变、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从分散布局向集群发展转变的发展要求,有利于示范带动农产品加工业整体质量效益的快速提升。

一县一业:中国大蒜之乡

“世界大蒜看中国,中国大蒜看金乡”,山东省金乡县有“中国大蒜之乡”的美誉。这也是农业部推介的一个“一县一业”发展典型。

“一县一业”典型主要是聚焦某一类农产品,实行全产业链整体推进方式,加工环节吃干榨净,加工产品经过物流配送和流通系统进行销售和消费,已经打造出了有影响的区域品牌,并能够与休闲旅游、餐饮体验、电子商务和其他服务业交叉融合,形成产城融合更加紧密、更加协调的发展格局。

金乡县大蒜种植面积70万亩以上,销售收入占农民总收入的72%,占种植业总产值的75%;拥有大蒜贮藏加工企业1720多家,其中有自营进口权企业340家,2016年出口额超100万美元的企业75家。大蒜产业常年用工5.6万人,实现工资性收入6亿元。

全县恒温库贮藏能力200余万吨,年加工能力80万吨以上,有蒜油、蒜粉、蒜蓉、发酵黑蒜、硒蒜胶囊、大蒜多糖等深加工产品40多种;出口量占全国同类产品出口总量的70%以上,产品出口到198个国家和地区,出口创汇达5.34亿美元。

据山东农业大学园艺学院蔬菜学系主任刘世琦教授介绍,大蒜产业健康发展促进了加工出口企业兴旺发达,有力地带动了广大农民就业和脱贫增收。目前,保鲜大蒜和脱水大蒜是我国大蒜出口的“主力军”。

“我国大蒜出口结构正在逐步优化。”刘世琦希望继续发挥大蒜的产地优势,提高产品质量,争取能够让产地决定市场,使我国大蒜价好量多,为大蒜种植、储存、加工贸易等各环节从业人员带来丰厚的利润。

大蒜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支撑引领以及产学研的联合共进。刘世琦除了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民科学种蒜,培训农民及农技人员2.67万人之外,还于2010年发起成立了山东省大蒜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组织全省大蒜产业科研专家及贮藏加工龙头企业开展科研攻关和产业自律。

“大蒜产业目前缺乏多元化的产品和多元化的市场。大蒜产品畅销的根源在于其十分重要的保健作用,所以作为原料和初级产品的蒜头贸易不是产业的真正出路,应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加强深加工产品的研究与开发,这是规避价格风险、保证大蒜产业发展的主要途径。”刘世琦建议。

一企一业一园一业

“一企一业”典型主要是统筹协调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加工,从农业源头做起,涵盖了种养、投入品使用、初加工、精深加工、主食加工、综合利用、物流销售、品牌推广等全过程,实现从田间到餐桌多环节有机融合,形成了产业链竞争优势。

曾获1915年万国国际博览会金奖的沁州黄小米,在2016年3月又被国家质检总局列为山西省的第一个国家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沁州黄小米驰名中外,且成为强县富民、带动区域经济的支柱产业,离不开山西沁州黄小米(集团)有限公司的精心营造。

该公司是以“沁州”牌沁州黄小米为基础产业,以小米深加工为主导方向,集良种繁育、基地种植、科研开发、产品加工、市场营销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化企业,发展沁州黄绿色、有机标准化基地6万亩,年产优质沁州黄谷子1万多吨,带动2万多农户,户均收入4800元。

山西沁州黄小米(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石耀武表示,经过长期探索,公司制定了一整套科学规范的沁州黄谷子种植、管理、收购、加工标准体系,严格执行绿色、有机种植标准,实行360°全程质量监控管理,保证了“沁州”牌小米卓越的品质。

公司不仅长期与农业科研院校合作,选育了“沁黄2号”等优良品种,还推出了沁州黄绿色有机小米系列产品、三甄谷味杂粮系列产品、谷之爱婴幼儿和中老年营养小米粉系列产品。在石耀武看来,中国驰名商标――“沁州”牌小米已成为中国小米的领导品牌和山西省一张响当当的名片。

“一园一业”典型主要是通过政策集成、要素集聚和企业集中,打造了特色优势加工产业集群,促进了加工企业与上下游各类市场主体首尾相连、前后衔接、集聚发展,形成“原料基地+加工园区+服务网络”一体化发展格局。

乡村产业发展的典型案例范文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经历了发展最快速和竞争最激烈的历史时期,其间一些城市成功崛起,另一些城市却在相对衰退。我国城市间竞争力差异的合理解释,除了客观环境的区别,就是战略应对的不同。未来我国城市将面临更为激烈的竞争,制定更为合适的战略,是城市竞争制胜的关键。课题组运用规范的方法,解剖我国城市竞争和发展的生动实践。这些案例具体涉及提升城市竞争力的战略原则、政策导向和管理措施等方面。

“统筹城乡发展,引导集中聚集”是指在促进城乡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制定城乡彼此不同而又相互促进的任务,通过建立城乡一体的管理体制、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通过支持农村发展和设计城乡双赢市场机制,通过集中聚集和集约发展,促进城乡协调、健康、快速和可持续发展,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

一、根据城乡不同条件,确定城乡不同任务

将整个辖区分为中心城区、县城及重点镇和农村三个层次,根据不同条件和统筹要求,分别制定既彼此不同又相互促进的发展措施。(1)优化主城区的环境。在主城区着力优化其创新环境、人居环境、创业环境,壮大、优化和提升中心区的高科技和现代服务业,提高城市的吸引和创造力,增强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和带动力。(2)发展县城和重点镇。集中扶持、着力加强县城和重点镇建设,提高城镇的承载能力,加快构建联结全市农村的城镇体系。通过城镇完善的基础设施以及生产和生活服务体系,加快产业、要素和人口的聚集,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疏解中心区的拥挤,带动农村地区发展。(3)实施农村“三项工程”。充分发挥农村地区的比较优势,实施了农业产业化工程、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在少部分相对落后的山丘区,组织实施“新村扶贫工程”和“帮扶促变工程”,在基础设施、发展项目、资金投入、困难群众住房等方面给予倾斜。在农村城市化过程中重视处理经济和农村环境协调发展,实施农村环境建设工程。

二、打破城乡长期分割,实行城乡一体发展

(1)城乡管理体制一体。建立城乡一体的规划管理体制,强化农村规划管理,加快实现城乡规划编制管理,实施管理、监督管理满覆盖。建立城乡一体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建立城乡一体的管理体系,调整各级政府部门的内设机构和行政职能,工作向农村延伸、投入向农村倾斜,重心向农村下移。(2)公共服务一体。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城乡一体的教育制度。建立覆盖城乡的应急指挥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信息网络体系和医疗救助体系,提高城乡公共安全保障水平。(3)城乡基础设施一体。为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产业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建设,实现村村通水泥或沥青路。农民新居工程、城镇化推进工程、农产品流通设施工程、农村教育医疗卫生和疾病预防设施工程建设全面铺开。按照“延伸、共享、服务”原则,构建农村信息服务体系。

三、促进城市反哺农村,探索城乡双赢机制

(1)以城带乡。通过发展中心区、县城和重点镇经济和产业,转移和吸纳农村劳动力,对扩大农副产品的市场规模,提高农民的收入,带动农村产业和带动乡村经济发展。(2)以城援乡。调整市、县、乡三级财政支出结构,改进财政管理方式,加大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支出比重,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和领域,加大市级财政对困难区县的转移支付力度,初步建立起农村公共财政体制框架。全面落实农业税全免,粮食直补和农机购置补贴政策。(3)城乡双赢。在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城市和农村互相支持共同发展的案例有许多,其中以土地整理最为典型。城市化发展需要大量土地,而国家政策对建设用地额度由一定的限制,通过占补均衡和土地整理机制,不仅解决了城市工业建设用地指标,提高了农村地区土地整体价值和产出效益,有利于农村产业化的发展。土地整理过程中的占补平衡,实现了多方共赢的机制。

四、实施“三个集中”,推动集中聚集

(1)工业向园区集中。采取多种手段,积极引导企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通过产业的集中,推进传统生产向现代生产的转变,实施工业集中发展,遏制了工业污染,降低了治污成本,促进了清洁生产,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企业和关、停、并、转、迁排污企业。(2)人口向城镇集中。根据宜聚则聚、宜散则散的原则,对重点规划区内的建设用地,按照城市居住小区标准统一规划建设新式农民社区,实行农民集中安居,水、电、气、通讯等基础设施和配套建设全面到位。(3)土地向业主集中。在土地所有权不变的原则下,让那些懂技术、会管理、会经营的农业大户从农民手中租种土地,使土地成片,实现规模种植,实现农业的产业化。农民的土地经营权让渡采取了多种方式,其中以经营权入股方式较为典型。

城乡统筹不是城乡目标、任务和措施的一致性,而是要根据城乡不同条件,制定城乡彼此不同但又相互促进的任务和措施。城乡统筹首先必须打破城乡制度、管理、服务和基础设施的分割,实现城乡的平等,让城乡相互分享外部经济成为可能。同时,政府必须弥补市场不足,支持农村发展;积极利用市场机制,城乡双赢。由我国的国情所决定,城乡发展必须注意节约资源土地,实施集中聚集,集约发展

乡村产业发展的典型案例范文7

一、美丽乡村建设概况

承德市美丽乡村建设围绕“12925”主要目标,以“六改六建”为主要内容,制定了“四新”推广方案,形成美丽乡村建设的浓厚氛围。以七家镇茅荆坝乡和新杖子乡两个典型片区为例,七家镇茅荆坝乡作为承德市隆华县热河皇家温泉美丽乡村片区,结合该区域特色农产品的单式、复式产业链的深度开发,使其成为承德美丽乡村建设的典范。承德市新杖子通过“一村一策”的实施,有效依托果品产业、生态环境、自然景观、交通区位、特色文化等独特优势,打造出以“京郊花果山、祈福养生地”为主题特色项目,确定了“一心一带四板块”的布局,打造出4A级“京郊花果小镇”。承德市美丽乡村建设,通过两个典型片区的深入分析可见一斑,但是,美丽乡村建设一直在路上,面对建设过程中的产业升级、资源开发、政策保障等问题成为承德市美丽乡村建设新的研究课题。

二、a业支撑瓶颈分析

(一)美丽乡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性有赖于产业的转型升级

承德市美丽乡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性有赖于产业的转型升级。一方面,承德美丽乡村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解决建设资金投入问题,不能仅靠政府补贴和企业反哺,必须构建乡村财源基础,而财源基础的根本在产业;另一方面,承德美丽乡村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让农民更好分享改革开放成果,产业发展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从而更好地为美丽乡村建设争取民意支持,农民的支持是确保美丽乡村建设持久深入的内在动力。

(二)美丽乡村建设缺少产业联动

产业建设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是一项系统工程,在规划设计、建设实施与提升阶段均应高度重视其核心地位和作用。例如,在规划阶段应积极借鉴先进地区经验,建设实施中应该注重特色产业的培养 ,在产业提升阶段更要注重一二三产业联动,充分发挥产业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核心作用促进承德美丽乡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三)政府对乡村产业建设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有待加强

目前,承德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高,医疗、教育、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还相对滞后,政府大力的政策支持和大量的资金投入是解决以上问题的关键。但是,从国家层面到社会层面,专项资金的投入还远远不能解决目前乡村产业建设的问题,承德市能争取到并加以整合、捆绑的项目和资金也不是很多。面对财政紧张、配套困难、资金不足成为制约承德市美丽乡村建设中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产业支撑对策及建议

(一)产业转型升级

首先,以优化结构为主,挖潜提升种植业。切实打破地域界限和乡村限制,建立“一片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布局。其次,明确各产业发展方向,坚持走“小规模、大群体”的发展路子,以标准化生产推动品牌建设,并加大对品牌产品的宣传力度。再次,以创新机制为主,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把生态保护与经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

(二)一二三产业联动

坚持以农为本的发展战略,跨二进三,实现“三农”跨越式发展。围绕承德市生态牧场、有机蔬菜、食用菌、中药材、绿色林果、淡水养殖等各个特色产区进行深入开发,大力发展二三产业,真正做到了农业“接二连三”,一二三产联动。同时,深入挖掘各县区地域文化,立足于文化消费的民族性、生态性和专业性,并通过不断挖掘与传承,打造体现承德文化特色的书画村、满族文化村、生态屋、野生博物馆等各具魅力的文化景观和文化现象。

(三)强化政府对乡村产业建设的支持与引导

政府对乡村产业建设的支持与引导对全市产业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政府要对全市产业发展格局进行整体的部署与安排,并能够因地制宜地做好产业规划与指导。其次,政府应该尽快出台乡村产业培育与发展专项计划,成立乡村产业培育专项基金,制定相应的推进措施和税收信贷政策,引导资源更多流向乡村。最后,政府应加大对各区域产业培育与发展方面的考核力度,并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考核方案及奖惩措施,努力调动基层领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充分发挥旅游业的产业支撑作用

旅游业作为承德市的支柱产业,在支撑美丽乡村建设中拥有其他产业无法比拟的优势和作用。一方面,要发挥旅游业的带动作用,使其发挥其综合性强、关联度大、产业链长的优势,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旅游消费是一个集“食、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综合性消费活动,这些在居民消费需求中占有重要地位。旅游消费形式多种多样,能够满足各种消费人群的需求,使其发挥“一业兴”带动“百业兴”的作用。

(五)准确把握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契机

乡村产业发展的典型案例范文8

【关键词】特色型 文化礼堂 建设思考

荀子说:“国之命在于礼”。一个国家的兴衰是构建在社会整体的相互关系之上的,文化根源和道德品质观念直接影响着这一关系。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而民族文化根基中的传统道德观念却受到撕裂。因此,急需我们重新挖掘“礼”在社会理念和国人伦理中的基础,并且发展出“现代之礼”。由此层面上看,文化礼堂的建设不仅仅是建造一个空间场所,也是重寻农村基层文化生活精神内涵的过程。

建设文化礼堂是要给村庄建设一个精神文化地标。要实现社会关系的认知、挖掘和重塑,传承民族文化脉络的根基,农村文化礼堂的建设任重道远。如何建造文化礼堂这一精神家园的守望地,塑造出不同特征的、活态的文化记忆,本文作者将对主持设计的三个文化礼堂做典型案例分析。

一、 温岭市大溪镇桥里村文化礼堂建设案例――弃用村部的转型再生

在这一案例里,采用了创新演绎,梳理发展“现代之礼”的地域性的文化策略。在空间上恢复传统民居的院落格局,形成一院三楼的空间组织方式。将现有菜场改造成一个院式,内有文化小广场、文化长廊。三楼分别为现有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改造的礼堂、改造的陈列馆和农家书屋。在建筑形制上巧借传统元素,营造乡土特色,使弃用村部转型再生,形成开放式的公共文化活动场所。

大溪镇桥里村文化礼堂建设原场地由三幢独立建筑、两面围墙构成。这三幢建筑分别建造于上世纪60、70、80年代。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旁边有一处弃用的村委老楼和戏台。正对大门的是一处木构戏台,后面是一座两层楼的木构建筑,同时兼做后台。改造后戏台及后台的功能不变,并且配备灯光和演出设备,使其不仅满足传统戏曲演出的功能,同时还能具备放映电影、举办各种仪式等功能。后台的两层木构建筑,原来除了演出时做后台,平时是被闲置的。修缮改造后,一层为桥里村历史陈列馆,二层为农家书屋。文化礼堂就安置在东北角的一座两层砖混结构的建筑二层。文化长廊是文化礼堂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南侧墙面就成了最佳展示面。结合长廊展示点增设休闲景观长廊,丰富了该场所的服务层次,为村民提供更多的休闲空间。

二、温岭市新河镇下张村文化礼堂建设案例――提炼产业文化符号和元素

在这一案例里,项目的优势是新河镇下张村文化礼堂利用新建村部大楼的六层空间改造,建筑新基础条件较好,内部空间可塑性大。但是该村经济发达,历史的乡土风貌特色遗存甚少。设计者采用了活化市场文化历史,梳理发展“现代之礼”的产业文化背景的文化策略。把空间主要分为四个功能区:文化序廊、文化礼堂、农家书屋、下张钢材市场陈列馆。

钢铁市场是下张村的支柱产业,也是台州地区市场文化的发源地。将钢材市场的历史与发展搬入礼堂边的陈列馆,让人们了解市场的发展历史,也为钢材市场未来的发展提供展陈空间。“敲糖换铁”的记录片在展厅内播放,还原了台州地区市场文化相成的历史原貌。把仅存的一位仍从事“敲糖换铁”职业的老人请到展厅内演示“敲糖换铁”的传统吆喝,活化这段快要被人遗忘的传统民间文化。为突出文化礼堂的重要性,在户外设置由集装箱改造而成的文化序廊,廊内展示下张村的历史概况、文化阵地分布图、文化礼堂建设概况及文化礼堂空间分布示意图。展墙、展架、展台、座椅,展厅空间的这些构成部分全部使用钢铁市场中常见的钢板、钢构件、旧油桶组合设计,并用废旧钢材创作出独特的公共艺术雕塑。通过提炼产业文化符号和元素,打造开放式的市场文化。农家书屋兼作书法习堂,发扬耕读精神,让文化传播到基层大众中去。

三、温岭市横峰街道后洋村文化礼堂建设案例――融合乡土文化与历史空间遗存

横峰街道后洋村村庄人口规模较大,群众文化活动开展基础好,村干部建设文化活动场所愿望强烈。但是传统淡化,传统礼仪消逝,宗法制度、族群文化缺失,使得文化拾遗任务艰巨。设计者通过梳理、恢复、营造中国传统礼制,着力反映村民崇尚德、艺、孝,挖掘“现代之礼”的传统性。空间上合理利用现有条件,整合已建文化项目差异性定位,保护和改建乡土建筑“关庙堂”,突出“蔡氏宗祠”传统文化。

位于村口的关庙堂建于建国初期,屋顶和建筑结构都是传统工艺做法,是村民过年祭拜关帝的地方。在村民的极力保护下,免于被拆除的命运。此次设计通过重新定义“关庙堂”的功能属性,使其可以再生成为“关庙堂德艺馆”。以“义”字为缘起,强化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并以“百善孝为先”为灵魂,将关庙堂大殿改造为“道德讲堂”,不定期开设道德宣讲会。“看戏”是乡土休闲文化不可缺少的活动,关庙堂内的“永乐青台”一直承担这个功能,并会延续和扩大,例如增设放电影、新人仪式等功能。

文保单位“蔡家祠堂”再生利用为“蔡氏民俗馆――宗族文化教育基地”。该祠堂为清代建筑,也是宗族礼制的活化石。此处建筑的规划保留了正厅明间的蔡氏先贤泥像,并在东西墙壁展示蔡氏宗族谱系;东侧明次间和厢房改成莞渭民俗展厅,展示该地区农耕记忆,内容包括种子、农具、传统食品、传统制作蓑衣的技艺、乡风民俗等;西侧明次间保留原有居住功能;西厢房改为蔡氏人文纪念展厅;台门东侧房间改为接待室;台门西侧房间改为管理用房;入口对面一侧增设照壁,将蔡氏祖训刻写在照壁上。突出本地古村落的宗族文化竞争力,提倡“百事孝为先”,形成文化工程示范点。恢复记忆、恢复乡愁,尊重并保留原有生活态,为注入“现代之礼”留足空间,达到“融合乡土文化与历史空间遗存、再现中国传统礼制”的场所设计目的。

四、结语

乡村产业发展的典型案例范文9

关键词:无资源乡镇 农村 农民 经济 发展

中图分类号:F2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02-0023-02

一、基本情况

无资源乡镇农村地区,是指没有煤炭开采资源的乡镇农村地区,也包括虽在乡镇辖区拥有资源却被大型企业垄断、对乡镇没有直接贡献的农村地区,具体该区划的乡镇和名目似待商榷。

华亭县大部分乡镇,属于传统的农业乡镇。乡域内基础设施完善,通村道路基本能满足群众出行需求,大都实现了出行公交化、饮水自来化的目标。目前,许多无资源乡镇农村地区,其经济以发展核桃种植、肉牛养殖、蔬菜种植等为主,产业刚刚起步,产业增收占农民人均纯收入不明显。耕作人数减少,务工人数增多,整体收入偏下。

二、几点思考

1.生产习惯和生活质量

因为便利,笔者特意走访了几家农户,他们都属于无资源乡镇农村地区,都坐落在半山区,现拣具有典型性的几家简要列举如下,仅供参考。

案例一(单纯务农的):

家庭:全部人口均为农村户籍,吃住在农村(农村新房);

户主文化程度或技能:小学;

人口:5人,1个老人、2个大人、2个孩子;

家庭资产经营状况:土地、牲畜等完全由夫妻劳作经营;

主要经济来源:耕种;

年收入:约7000元;

子女教育:一子一女,大儿子务农,间或打工;小女儿在民办职业院校毕业后在南方打工;

文化活动:看电视;

基本生活:仅能维持吃穿,通水电;就医虽有农合,但仍拖落;

长远或人生打算:子婚女嫁;

案例二(就近务工的):

家庭:2个大人为农村户籍、2个孩子为城镇户籍,吃住有时在城市(城里有房)、有时在农村(农村新房);

户主文化程度或技能:初中,曾有医师资格证并经营一诊所,实行合作医疗后另寻出路、息医就煤;

人口:6人,2个老人、2个大人、2个孩子;

家庭资产经营状况:土地、牲畜等主要由老人劳作经营,儿女间或帮忙;

主要经济来源:中年男子(即户主)在煤矿干农协工,薪酬所得;

年收入:约4万元;

子女教育:一子在东华小学上学且学习良好,另一子尚未到入学年龄;

文化:看电视,订杂志;

基本生活:吃穿可以保障;比较注重就医;

长远或人生打算:教育2个孩子进入重点大学;

案例三(参与产业的):

家庭:全部人口均为农村户籍,吃住在农村(农村新房);

户主文化程度或技能:初中;

人口:5人,1个老人、2个大人、1个孩子;

家庭资产经营状况:土地、牲畜等完全由夫妻劳作经营;

主要经济来源:耕种及种植烤烟、核桃收入;

年收入:15000元;

子女教育:1个孩子出外打工;

文化活动:看电视;

基本生活:维持吃穿,通水电;就医虽有农合,但仍拖落;

长远或人生打算:孩子结婚。

2.以谁为重点

最近五年来,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是巨大的,但是,在一些无资源乡镇农村地区,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囿于各种主、客观原因还停留在过去“只管劳作、不问发展”的模式中,好多地方,实行的是“抓典型撇角角、抓表面略实际”的管理,沿大道的新农村建设、成气候的产业搞得可以,但没有也无法整体规划。没有正确的思路,也就很难解读和贯彻县上的决策部署,“只顾跟着走、不太想问题”,虽然表面红红火火,但是农民怨天尤人、远不满意。当然,这里面有收入差距拉大的问题,有农民自身的问题,有许许多多问题,但我们的努力似乎不尽人意。在口号响亮的产业、日渐热门的务工和苦苦坚守的耕作中,究竟谁最重要呢?零散而原始的耕作肯定没有希望,务工实惠且最能解决眼前问题,产业虽好但收效慢、不稳定,农民也无所适从,自然奔向务工——这一方式易于理解地符合“付出-收获”的思路,能简单、快速、可靠地获得金钱。

农民可以只考虑个人的光阴,党委和政府虽不参与具体生产,却必须替他们的长远进行规划;因为个人的生产和发展是暂时的(不长远)、无序的(无组织),他们只需对自己负责,党委和政府却需要对所有人负责、对国家负责。想从贫瘠的土地上获得更大产出,在山区和半山区似不可能;出卖廉价劳动力,随着年龄的增大和教育的撂荒,也没有多大前途;只有产业,不拘于土地和劳动力、且收益比单纯务农和零散打工大,能够不断发展不断收益,可以一试。所以说,无资源乡镇农村地区的发展,产业是重点,这也是无资源乡镇农村地区生产方式的唯一出路。

3.方向

农村的发展,从根本上说,不依赖于政府的宏观调控,不依赖于群体的主观意愿,而是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出现的市场需求变化;农村的发展,现在是产业,将来是商业,中间是各种生产方式都有的过度和探索。在这其中,党委和政府可以汇集各种优势资源(比如政策、技术、思想、执行力等),是唯一能够也应该对农村发展有所引导和帮助的。当大部分劳动力从旧有模式中解放出来之后,当广义上的劳动工具(所有器械和使劳动对象发生改变的技术)极大改善之后,当农民对劳动对象的要求也不再是小块田地,而是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的经营,这也是我县及周边县区、抑或西北大部分农村地区农业发展的方向。

4.无资源乡镇农村地区发展建议

乡村产业发展的典型案例范文10

群众路线是党的基本政治观点和根本工作路线。近年来,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根据遂昌山区工作特点。积极探索和实践新时期党的群众路线,不断提高群众工作能力,全面提升党员干部领导科学发展的水平,扎实推进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科学跨越。

坚持以愿景为引导。指引群众的发展方向。愿景是人们为之奋斗希望达到的图景,是激励行动的力量。作为地方党委政府,首先要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当地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将未来的发展愿景告诉群众,将今后的发展蓝图描绘给群众,为其指明方向,让其看到希望。才能得到更多群众的理解和支持。立足遂昌县情实际,顺应发展潮流。提出“经营山水、统筹城乡。全面建设长三角休闲旅游名城”发展战略。明确在“十二五”期间将基本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基本建成宜居宜业宜游的长三角休闲旅游名城。建设全省乃至长三角区域乡村休闲旅游的引领区、生态富民的示范区和科学跨越的先行区的发展愿景,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将愿景分解落实到专项规划中,落实到年度目标中,落实到具体项目中,脚踏实地,步步为营,积小胜为大胜,让愿景逐步变为现实。同时,也让广大干部群众深刻认识到。作为欠发达山区和生态屏障地区。要与全省同步基本实现现代化和全面小康目标,任务更加艰巨。责任更加重大,必须自我加压,负重拼搏,只有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才能实现弯道赶超、科学跨越。实践证明,以发展愿景为引导,干部群众加快发展的信心就会更加坚定,创业的热情和积极性就会更加高涨。

坚持以理念为引领,凝聚群众的发展合力。理念是创新发展的根本,作为党委政府。必须要有超前的理念,想在群众前头。做到群众心头。在新山区发展实践中。遂昌始终坚持以理念的创新来引领群众解放思想,凝聚发展合力。立足自身的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县里提出了“大气包容、追求卓越、精品精致、善作善成”的工作理念,并坚定不移地将这一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着眼于生态文明建设,率先提出打造“中国洁净乡村”的目标,提出实施浙江省最大的“森林保护计划”和“四位二体”的河道管理新机制,不断夯实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着眼于经济转型升级的推进,提出“立足小山村、发展大产业”的思路。积极探索“以乡村休闲旅游为引领、一二三产统筹协调发展”的新山区发展模式,全面构建以乡村休闲旅游业、原生态精品农业和低碳生态工业为主体的山区生态产业集群,并总结提炼了以工商资本引领、乡村级组织为保障、农户经营为基础的“三位一体”农村产业培育模式,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着眼于城乡统筹的推进。启动实施农村“1351”工程和“六城联创”活动,统筹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着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实践证明,这些理念和思路符合遂昌现阶段的发展特点,提升了广大群众的眼界和胸怀,提升了广大干部服务山区发展的能力和本领,在全县上下形成广泛的共识。成为新山区发展强大的引擎和动力。

坚持以典型为抓手,为群众树立发展的标杆。典型是引领发展的抓手,是推进工作最有效的手段。近年来,遂昌县坚持以小见大、以点带面的工作方法,培育了大田、银都、珠村畈、红星坪等一批乡村休闲旅游业的典型,打造了黄泥岭土鸡、金竹山茶油、建洋原生态米、七山头猪等一批原生态精品农业的样本,以此推动城乡经济的快速发展。一是注重从身边寻找典型。通过总结提炼珠村畈村打造“中国最洁净村庄”的做法,引领带动了全县建设“中国洁净乡村”的行动;通过发掘红星坪村以村规民约保护森林资源的典型,推动了全县民间生态保护的热潮,进一步提升了干部群众发现优势、创造优势的积极性。二是注重培育扶持典型。党委政府深刻认识到典型是有生命的,这种生命也是有限的,对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中的好做法。及时给予引导挟持。对于实践中遇到的困难积极主动介入,不让典型在疏忽中埋没流失。精心培育了大田、银都村等典型,使其最终成为乡村休闲旅游产业的领头羊。三是注重宣传推广典型。发现典型不是目的,对于成熟的典型个案,党委政府及时进行宣传推广,使典型可信、可亲、可学。同时每年都在全县上下举行典型案例大讨论活动,不断提高先进典型的知晓率,真正用典型来说话,用典型来引路,为广大干部群众树立了发展的标杆。

坚持以利益为激励。激发群众的创业热情。发展的最终目的是让群众取得实实在在的利益,作为欠发达山区县,群众要求增收致富的愿望更为迫切’。遂昌县始终坚持“全民参与、惠及全民”的理念。将产业培育作为重中之重,千方百计增加群众收入。县里将乡村休闲旅游作为战略性产业,统筹推进原生态精品农业、生态工业协调发展。“十一五”期间全县累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8.4亿元。乡村休闲旅游已经成为带动群众致富的民生产业、幸福产业。同时,大力培育原生态精品农业,使遂昌农产品竞争力迅速提升,并直接对接高端市场,土鸡、土猪、有机鱼等原生态农产品价格比普通同类农产品翻了一番,高山蔬菜价格平均提高两成以上。农业发展效益全面提升,老百姓尝到了发展精品农业的甜头。对于乡村休闲产业暂时不能辐射带动的区域,以及库区、下山搬迁安置小区和低收入农户集中村等,大力发展特色来料加工业,让两万余人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凭借着转型升级的历史机遇,坚守着环境友好型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一批高污染的投资项目被拒之门外,而环保型富有竞争力的项目得到精心呵护,2010年全县工业产值首次突破百亿。广大群众想发展、谋发展、促发展的信心和热情大大提升,“十一五”期间,遂昌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连续五年超过全省增幅,特别是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增幅达13.3%,低收入农户比重明显下降。

坚持以文化为载体,营造群众工作的良好氛围。坚持以文化品位来塑造形象、以文化氛围来凝聚人心、以文化活动来富裕群众,对于新时期做好群众工作意义重大。着眼于打造区域特色的行政文化,遂昌提出“大气包容、追求卓越、精品精致、善作善成”的工作理念,开辟了“文化养廉”专线,打造了“勤廉遂昌”品牌,通过文化的力量鼓舞干部群众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工作热情,努力培育团结协作、合心合力、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着眼于打造区域特色的人文环境,不断提升乡村文化、社区文化、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内涵,开展“微笑遂昌”文明养成、环境改善、志愿服务、公共秩序维护、服务水平提升和创新发现等六大行动,提出“不让一位游客在遂昌受委屈”的郑重承诺,着力打造“仙县遂昌,来

了都说好”的口碑,让各地游客亲身感受到遂昌温馨的人文环境,使县域形象、信誉和品牌得到质的提升。着眼于打造区域特色的群众文化,持续深入举办各类群众性文化节庆活动,形成了以浙江省重点扶持的文化节庆活动――汤显祖文化节为龙头,金竹山茶油开榨节、高坪杜鹃节、北界红提节等20多个节庆活动为支撑的特色乡村文化品牌,以文化展示区域形象。以文化促进文明交融,实现了“让游客乐在其中、让群众富在其中”的目标。

坚持以情感为纽带,夯实群众工作的基础。感情是拉近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粘合剂,是检验党群干群关系的试金石,只有带着对群众的感情去做工作,理解群众、体贴群众,才能得到群众的真心配合。在行政村规模调整、生态林业建设等工作中,县里反复征求群众意见。充分尊重群众意愿,设身处地为群众考虑谋划,把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充分调动起来,让广大群众以主人翁的姿态全力支持、积极参与进来,形成了广泛的民意基础,圆满完成这些事关农村长远发展的大事。特别是村规模调整工作,虽然涉及面广、难度大、责任重,但由于前期群众工作做细、做实、做到位。从试点到全县完成只用了短短2个多月时间。去年以来,遂昌还组织开展了“问计于基层、提能在一线”为主题的蹲点调研破解难题活动,全县千余名干部进村驻企蹲点,以群众的利益诉求为第一信号,解决一大批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实践证明,只要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带着真感情去倾听群众的呼声,带着真感情去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带着真感情去引领群众发展经济,就能用热情带动群众,用真情赢得民心。

坚持以法规为约束。守住群众工作的底线。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离开了原则和制度,就无法取信于民。一方面,坚持用法规引导群众。当前,征地拆迁是最敏感的工作,遂昌县在科学制定征迁政策的基础上,在政策执行环节不随意开口子,不无原则让步、迁就和妥协,做到合法合规、公开透明,杜绝“暗箱操作”,接受群众监督,消除了群众的猜疑心态,使征迁工作逐渐从党委政府的决策上升为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同,彻底打开了产业发展的空间。另一方面,坚持用制度激励干部。政府把依法行政体现到工作的各个方面,贯穿到每项工作的各个环节,把干部的权力置于群众监督之下,切实推进行政问责,以“法治”推动“善治”,使党委政府的形象和威信得到提升。针对部分党员干部宗旨意识淡化、工作激情不足的现状,全面实施领导干部年度实事考核制度,对工作精神不振、工作作风懒散、综合考核排名末位的领导干部安排进“领导干部能力提升培训班”,树立了“干好干坏不一样,治庸治懒动真格”的导向。同时,针对中层干部工作效率不高、主动服务意识不强、发展意识淡薄等“中梗阻”现象,开展了“深化执行力”专项行动和“中层干部大家评”活动,形成了“你追我赶、争先恐后”的干事氛围。让“作风优良者”引领政风民风,打造了一支敢于负责、勇于担当的新山区干部队伍,使基层组织的战斗力和党委政府的执政能力显著提升。

坚持以民生改善为落脚点,将发展的成果惠及人民群众。发展永远是手段,惠民才是根本目的,只有将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老百姓,才能实现真正的科学发展。遂昌县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解决民生问题视作党委政府最大的政治责任,深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力促进城乡和区域的统筹协调发展。全面启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成功走出了一条符合遂昌实际、富有遂昌特色的县乡村一体化新乡村医改路子:围绕办人民满意教育,开展了农村教育布局调整工作,基本实现了“中学集聚县城,小学集中乡镇”的目标;实施两期乌溪江库区困难群众脱贫致富工程,让11000多人走出库区,初步实现了从贫困集中地区到生态经济先行区的转型:扎实推进生态环境的保护优化,遂昌生态环境质量继续保持全省领先:社会管理新机制加速建立,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率显著提升。同时,就业、社保、文化等民生社会事业加速发展。更多的群众更快更好地享受到社会发展成果,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大幅攀升。创造更加美好生活的信念更加坚定,遂昌正步入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快车道。

(作者系遂昌县委书记)

乡村产业发展的典型案例范文11

“三类村”建设工程,就是根据现实基础和客观条件,把全乡12个行政村的乡村振兴建设,按照合理比例划分为达标村、先进村、标兵村三个类型来推进,利用3年时间集中攻坚突出短板,实现乡村面貌大变样、农民生活大提升。

一、总体要求

(一)建设思路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聚焦提升农村整体面貌阶段性目标,集中攻坚卫生整治、基础设施、产业发展、乡村治理四个方面突出短板,实行政府主导、村级主责、农民参与、部门包保、社会支持推进机制,继续发扬脱贫攻坚精神,组织镇村干部和群众实干苦干3年,实现乡村面貌大变样、农民生活大提升,努力让全镇广大农民过上更加美好的日子。

(二)基本原则

镇村联动,村级主责。上下齐抓共管,形成合力。镇里负责总体统筹推进,重点抓好谋划设计、督促检查、考核验收。镇党委和政府承担建设主体责任,组织村级具体实施推进。

聚焦重点,分类推进。着眼补齐现阶段农村突出短板,集中攻坚卫生整治、基础设施、产业发展、乡村治理四个方面,分类别、分领域探索可行路径和多元建设模式。

规划先行,要素配套。充分考虑各村自然条件、经济基础等差异,区别制定各类村建设规划,配套落实财力物力等要素。既要量力而行,又要尽力而为,杜绝形式主义,严控脱离实际的举债建设。

全程监管,质量为重。建立健全全程考核机制,科学评价和验收每年度建设任务和每项工程质量,确保“三类村”建设工程充分体现高质量发展理念,真正成为一项民心工程、德政工程。

(三)建设目标

“三类村”建设工程,利用3年时间集中攻坚。从2020年初全面启动,至2022年底全面验收。分类确定建设标准,按年滚动推进,全程对标对表考核。通过点上不断突破,推进面上整体跃升,进而实现乡村面貌大变样、农民生活大提升的阶段性目标。

标兵村。3年创建1个,占行政村总量8%左右。其中,2021年完成1个。主要选择综合发展水平走在前列和脱贫攻坚取得突出成效的行政村,以打造全面小康标杆村和乡村振兴示范村为核心,通过抓提升、上水平,实现生产生活生态协调振兴。

先进村。3年创建7个,占行政村总量58%。其中,2020年完成2个,2021年完成2个,2022年完成3个。主要针对资源禀赋、发展基础、后劲潜力比较好的行政村,以完善基础设施为核心,通过抓硬件、攻弱项,实现基础设施基本配套。

达标村。3年创建4个,占行政村总量33%左右。其中,2020年完成2个,2021年完成1个,2022年完成1个。主要针对基础比较薄弱、发展相对滞后、内生动力不足的行政村,以彻底改变脏乱差面貌为核心,通过抓“六清”、补短板,实现村屯常年干净整洁。

二、重点任务

(一)标兵村

1.卫生整治。建立长效保洁机制,做到有队伍、有设备、有经费、有监督、有评比、有奖罚,屯内屯外没有卫生死角,实现村屯卫生常年干净整洁。全村农户无害化厕所改造完成85%以上。

2.基础设施。

(1)村内道路。所有自然屯之间主路全部硬化,实现屯屯通;所有自然屯内主路、干路、巷路全部硬化,实现户户通。

(2)排水渠系。各自然屯内可根据实际需要,规划建设排水渠系,主渠、干渠标准样式统一。

(3)院墙大门。每个自然屯都进行统一规划,实现农户院落整齐划一;每条街上的农户院墙、大门标准样式统一。

(4)路灯亮化。所有自然屯内主路两侧、广场周围全部安装路灯。

(5)村屯绿化。所有自然屯内主路、干路、巷路两侧全部栽树绿化;所有农户大门前、院墙边全部栽花种草;村部、广场周围绿化美化具有景观效果。

3.产业发展。特色主导产业基本形成产业链模式,村民能够从中实现多环节就业、多元化创收;高标准农田、现代种养园区、产地初加工、休闲农业等某方面取得突出成效,对当地现代农业发展起到示范带动作用;庭院经济形成“一村一品”格局,统一推行绿色有机生产标准,打造出1个区域知名品牌。

4.乡村治理。村党支部有凝聚力和战斗力,战斗堡垒作用成效突出;村内政务严格执行“四议两公开”制度,村务监督机制健全规范;村部必须高标准实现村级组织规范化服务“六星一网”工程各项要求;村规民约健全并有效执行,村民自治走向制度化、规范化;村集体年经营性收入30万元以上;全村文明家庭、最美家庭等各类典型农户比例达到50%以上,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符合“五有”标准,全年开展活动不少于24次。

(二)先进村

1.卫生整治。建立长效保洁机制,做到有队伍、有设备、有经费、有监督、有评比、有奖罚,屯内屯外没有卫生死角,实现村屯卫生常年干净整洁。有“厕所革命”任务的村,农户无害化厕所改造完成85%以上。

2.基础设施。

(1)村内道路。所有自然屯内主路、干路全部硬化;巷路砂石铺垫平整。

(2)排水渠系。各自然屯内可根据实际需要,规划建设排水渠系,主渠标准样式统一。

(3)路灯亮化。村部所在自然屯主路两侧安装路灯。

(4)院墙大门。各自然屯每条街上的农户院落整齐一致;主路、干路两侧农户的院墙、大门率先达到标准样式统一。

(5)绿化美化。所有自然屯内主路、干路两侧栽树绿化;主路、干路两侧的农户大门前、院墙边栽花种草;村部、广场周围绿化美化。

3.产业发展。优势主导产业基本形成“一村一品”格局,与域内外龙头企业有效对接合作;以抗旱为主等生产设施显著改善,基本实现旱涝保收;至少创建1户规范运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经营组织化、规范化水平不断提高;庭院经济实现全覆盖,基本实现定单生产模式。

4.乡村治理。村两委班子和谐有战斗力,落实上级决策成效明显;村内公共服务设施基本配套,村级政务全面落实“四议两公开”;村规民约建立并规范执行,能够有效推进村民自治;村集体年经营性收入10万元以上;全村文明家庭、最美家庭等各类典型农户比例达到30%以上,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符合“五有”标准,全年开展活动不少于18次。

(三)达标村

1.卫生整治。建立长效保洁机制,做到有队伍、有设备、有经费、有监督、有评比、有奖罚,屯内屯外没有卫生死角,实现村屯卫生常年干净整洁。有“厕所革命”任务的村,农户无害化厕所改造完成85%以上。

2.基础设施。

(1)村内道路。所有自然屯内主路实现硬化;干路、巷路砂石铺垫平整,保证群众日常出行顺畅。

(2)排水渠系。各自然屯可根据实际需要,规划建设简易成型排水渠系,保证雨水及时排出屯外。

(3)院墙大门。所有自然屯农户的院墙完好整齐、大门端正整洁,保证院内没有废弃建筑物。

(4)绿化美化。所有自然屯内主路、干路两侧栽树绿化,保证成活率达98%以上。

3.乡村治理。村两委班子和谐稳定,能够落实上级各项决策部署;村级政务全面落实“四议两公开”,村规民约建立并有效执行;村集体年经营性收入5万元以上;全村文明家庭、最美家庭等各类典型农户比例达到20%以上,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符合“五有”标准,全年开展活动不少于12次。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镇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承担日常工作。镇党政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是具体责任人。各村各部门要主动认领任务,制定具体工作方案,形成分线作战、合力推进的工作体系。

(二)落实建设计划。按照“三类村”建设标准,细化出每个年度的任务单、时间表、路线图。标兵村在选点布局上,优先考虑公路铁路沿线、旅游景区的行政村。加强“三类村”工程档案管理,逐步纳入农业大数据信息平台。

乡村产业发展的典型案例范文12

[关键词]商业寿险公司;“两乡”市场;农民保险需求;跨越式发展;营销服务

《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对保险业的改革发展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推出了一系列创新举措。尤其是将“三农”保险作为支农方式的创新,纳入了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商业寿险公司必须积极开拓乡镇、乡村(以下简称“两乡”)保险市场,在不断满足农民保险保障需求的进程中,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把开拓“两乡”保险市场提到商业寿险公司发展战略的高度来认识

(一)开拓“两乡”保险市场是商业寿险公司的社会责任

《若干意见》明确指出,“保险是社会经济平稳运行的重要手段,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管理的重要方式”。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目标,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点。保监会吴定富主席指出,发展农村保险是保险业支持“三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需要。开拓“两乡”市场,发展农村寿险,不仅可以解决农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和因病返贫问题,而且可以解决农民因意外事故带来的社会稳定问题,有利于提高党和政府的威信,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为此,商业寿险公司要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把贯彻落实中央的“三农”政策,推动农村保险业务发展作为当前的核心工作之一,为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开拓“两乡”保险市场是商业寿险公司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

以河南省为例,全省近亿人口中,近7000万人在农村,这是商业寿险公司业务发展的不竭之源。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国家一系列支持农村经济发展,以及免除农业税、农民子女学费等减负富民政策的落实到位,农村居民购买保险的能力稳步增长。农民生老病死等人身风险都由自己承担,农村保险业务潜力巨大。农村保险既是商业寿险公司业务发展新的增长点,也是保险业做大做强、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随着开拓“两乡”保险市场策略的逐步到位,各项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农村业务增长潜力肯定会进一步得到释放。

(三)商业寿险公司开拓“两乡”保险市场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经过多年的发展,商业寿险公司已经在县域建立起独特的业务优势,一是同地方政府的良好关系,在农村农民中的良好信誉,为商业寿险公司推动农村寿险业务发展创造了条件。二是在县域建立起了比较完备的销售服务网络,为商业寿险公司向农村居民提供方便快捷的保险服务提供了支撑平台。三是培养了一支熟悉农村保险市场的销售队伍,为商业寿险公司在农村地区开展业务奠定了人力基础。

二、把“两乡”营销服务部作为商业寿险公司基础工程来建设

(一)要实施两个策略

一是城镇拉动策略。目前寿险营销在大中城市和县(市)城区的发展已趋于成熟和稳定,步入相对规范化的轨道,广大农村因网点建设和规范管理等方面不到位而相对滞后。抢占“两乡”要依托城市带动农村营销服务部建设,以充分发挥城镇的拉动和辐射作用。首先,要选择距城镇近的、经济基础好的、人口相对集中的乡镇建点,利用城镇现成的职场、组训和骨干等软硬件设备,为新建立的农村营销乡站服务,实行资源共享。其次,要从城区选拔优秀骨干到乡村任职,把现成的经营理念、管理办法和工作经验带到农村乡站。这样使新建乡站开始就有一个好的运作模式。第三,要采取对口帮扶,把节余的费用支持新建乡站,通过一定时间的相应扶持,使新建乡站集聚费用,按规范化标准稳步建站,做到内容和形式一致,更好地服务于农村业务发展。

二是梯度开发策略。梯度开发,就是根据各个地区不同的经济状况分别不同类型分步建站设点。在经济发达、人口相对集中的大中城市郊县地区,力争尽快做到每个乡镇都按规范化标准建立营销服务部。对经济相对较发达,人口又相对集中的县市,可对现有的销售网点情况进行全面梳理和整顿;对管理规范、绩效良好的按规范化的要求进行完善;如果乡站分布不均,则要选点新建,尽可能地增加覆盖面。对经济相对落后,又偏远的乡镇,要有选择的建站,对已有的站要摸底排查,该整合的要整合,以达到提升一批、整合一批、新增一批,形成标杆带动、整体推进的新格局。

(二)强化三个支撑

一是选好一个经理。营销服务部经理是一个部的“中枢神经”,是公司各项决策的具体组织者和执行者。选好一个经理,则可以使一个网点从无到有,由弱到强。选经理首先要选组织管理能力强、思想道德水准高、业务素质好且有群众威望的人;其次要年富力强,有一定的从业经历和带“兵”经验;第三是熟悉并热爱农村寿险营销工作。选拔既可采取内部竞争、外部选聘、培训育成的措施,也可从城区及其他乡镇营销服务部选调,一定要选准,绝不能滥竽充数。

二是配好一个组训。组训是营销服务部的“灵魂”,是一个团队的辅导员。要把责任心强、文化水平高、有进取精神,而且会授课、会组织、会展业、精通业务的人员选配到乡镇营销服务部作组训。在乡镇暂无人选的情况下,可以采取以城带乡的办法,从城区营销部选拔优秀的组训充实到乡镇营销服务部,进行传帮带。

三是建好一支队伍。有队伍才能有业务,这是寿险营销的性质所决定的。对于农村而言更是如此,乡镇网点建起来后,要抓好持续有效增员。首先要根据农村人员结构状况、文化程度,把享有较高威望的村干部、乡镇机构精简下来的人员和说话办事让农民信服的医生、民办教师招进来;其次要招收农村银行邮政协储人员、企业下岗职工;再就是要招收高中毕业且出外打工回乡人员,做到选准一个招收一个,提高人员的留存率,避免大进大出带来的负面效应。

(三)坚持三个原则

一是坚持合理布局的原则。在广大农村设立乡镇营销服务部既要考虑人口密度,又要考虑农民收入水平,进行合理布局,按照“市场有需求,经营有效益,客户有能力,管理跟得上”的基本要求,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坚决避免“一哄而起”的盲目行为。在经济发达、业务有基础的乡镇要尽快按标准化要求建立;对不甚发达的地区,经过科学测算,可以先把网点设立在人口集中、交通便利、经济相对繁荣、业务发展有潜力的中心乡镇。在中心乡镇的周边乡镇,根据业务发展情况,可以考虑设立营销支部或销售人员工作室。

二是坚持软件和硬件建设并重的原则。建设乡镇营销服务部,一方面要扩充队伍,抓业务打基础,上规模求发展,使网点具备一定的业务规模、队伍规模和创费能力,做到以费养站。另一方面要按规范化标准逐步改善办公条件,配齐硬件设备,树立公司的良好形象,增强农民朋友对公司的信任感和对投保资金的安全感。在软件建设上乡镇营销服务部必须借鉴城区营销服务部的模式,根据队伍规模、业务量大小配备适量的内勤队伍,并进行严格的岗前培训。实践证明,拥有一支素质较高的服务保障队伍,是乡站稳步发展的必要条件。好的会计、出纳能保证保费安全,保单单证管理规范,津贴和佣金发放及时,使一线展业人员满意;好的组训能正确宣导推动业务,组织晨会和员工培训,并能陪同拜访客户,为一线展业人员及时充电加油;售后人员负责孤儿保单的服务及在职业务员的续期收费,可以保证网点高效运转,极大地减轻营销员传递手续之苦,体现内勤服务外勤、全员服务客户的经营思想。这样一个软件和硬件并重的乡镇营销服务部必然有发展后劲,将成为联系一方群众、服务一方经济、稳定一方社会的“桥头堡”。

三是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商业寿险公司在广大农村建立营销服务部的目的之一,在于通过为农民提供保险服务,实现业务发展和经营效益;目的之二就是贯彻落实党的“三农”政策,承担社会责任,实现社会效益。可以说没有社会效益,保险业发展就失去了社会基础,得不到公众的认可,路只会越来越窄。只有在实现自身经济效益的同时,又为政府分忧,为农民群众解难,才能最终实现“客户有实惠、公司有利润、社会更和谐”的多赢局面。抢占“两乡”必须要确保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具体讲,就是既能实现自身的经济效益,又能为政府分忧、为农民解难;既能解决当前农民最为需要的医疗保险,也要在养老、子女教育和意外伤害保险等方面下功夫,避免“短腿”现象。

三、把“两乡”业务视为商业寿险公司业务发展的重点来推动

(一)宣传发动

农村地区大多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广大农民居住分散,风险意识淡薄,对保险知识知之甚少。《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将保险教育纳入中小学课程,发挥新闻媒体的正面宣传和引导作用,普及保险知识,提高全民风险和保险意识”。按照保监会关于保险宣传“三进入”的要求,掀起保险宣传的高潮。尤其在农村,要做到进村入户、入心、入脑。在宣传形式上要多样化,在宣传内容上要通俗化,在宣传范围上要广泛化。要结合农村特点,通过各种行之有效和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选择贴近农民、简单明了的内容,发挥营销员口口相传的威力,进行广泛宣传。要特别注重理赔案例的宣传,凡遇保障金额大、社会影响大的理赔案例,都要尽可能地组织理赔现场会,让农民群众亲眼目睹参加保险的好处,从而提高公司乃至全行业在广大农民中的信誉度和美誉度,激发投保的积极性。

(二)典型带动

在倡导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的同时,要注意发现典型,培养典型,宣传典型,学习典型。首先要注重典型的广泛性,把一些具有时代特色、有创造性、有代表性的各类典型单位和典型个人树为榜样,进行有目的的培养和总结。其次是加大对典型的宣传力度,使每个团体、每个人、每个渠道、每项工作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学习和效仿的榜样。第三就是营造学习先进典型的良好氛围,自觉用典型单位的先进经验指导工作,用典型人物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激励斗志,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良好局面。

(三)政策推动

一是找政府要政策。主动向地方政府汇报,积极宣传经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寿险业的参与,寿险业的发展也离不开各级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理念,使各级政府明白开办农民寿险,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作用,争取有关政策的支持。发展中遇到困难和问题,需要政府出面解决的,应及时反映。如在开办农村医疗险和农民工意外伤害险的过程中,要争取政府补贴和税惠政策等,以保证农村业务的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