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经济的快速发展

经济的快速发展

时间:2023-07-27 16:24:08

经济的快速发展

经济的快速发展范文1

“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与其他国家相比主要是发展背景不同”

人民论坛:经过20多年高速增长期以后,我国已经进入了较快的平稳发展阶段。从国际化视野来看,您认为我国经济发展呈现出怎样的阶段性特征,处于什么样的发展时期?和曾经经历过类似发展阶段的国家相比,有哪些共同的特征,又有哪些独特的特征?

马 克:关于我国目前处于什么样的发展时期,不同的角度可以有不同的表述。但从国际比较的角度看,我认同“工业化发展中后期”的说法。按照经济发展水平衡量,大体相当于人均GDP1000-3000美元的阶段。这一阶段的一般特征是:产业结构、经济结构乃至社会结构剧烈变动,就业增长压力凸显,重化工业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收入分配差距问题突出,公共服务需求快速增长,等等。从2003年开始,按汇率折算的我国人均GDP已经超过1000美元。而如果按购买力平价计算,我国人均GDP达到这一水平的时间可能大大提前。也就是说,上述一些特征在世纪之交都已经明显出现,并在其后得到强化。

从我国的具体情况来看,与其他国家不同的地方主要是发展的背景不同。一是与市场经济“自然”演进的国家不同,我国是通过改革开放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中进入这一阶段的,体制性因素的影响非常重要。二是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对各种要素整合具有深刻影响,城市化进程所面临的矛盾与挑战有明显的特殊性。三是全球化的资源配置与整合与其他国家在相同阶段所遇到的情况不可同日而语,国内发展与国际经济走势相互影响和渗透力大大超过从前。这些不同的背景,使我国这一阶段的发展既充满机遇,也面临重大挑战。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国内外对中国经济走势判断上的许多分歧中观察到,对不同角度侧重,就会得出不同的判断。重要的是客观面对,具体分析。

“中国不会出现复制那场金融危机中其他国家的现象”

人民论坛:您如何看待目前中国的投资热,如股票热、房地产热?在当前投资需求增长强劲的情况下,我国的宏观经济面临着怎样的新局面?对比10年前的亚洲金融危机,我们目前亟待吸取的经验教训是什么?

马 克:中国目前投资增长强劲,本质上是经济发展阶段的反映。城市化进程、产业结构演进以及国际分工的深化,必然带来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基础产业投资增长。可以说,在相当一段时期内,投资增长依然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体制性因素,我国的投资增长依然具有较强的政府主导特征(特别是地方政府),部分约束机制主要来自行政层面而非市场,由此往往造成市场信号的扭曲和投资波动过大,造成“重复建设”和浪费。

至于股票热与房地产热,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投资热。近年来股票投资大幅增长与资本市场发展特别是股权分置改革以及整体经济密切相关,也与居民投资渠道有限以及负利率有关。如果从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比例看,从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看,我国的股票市场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房地产热更加不是简单的投资热,特别是住房投资,最终是以住房消费为基础的,在城市化和消费升级的背景下,住房需求增长的格局短期内不会改变。这是就所谓股票热和房地产热的客观基础角度的看法,但是对短期过度投机现象的发生必须保持警惕,特别是在球流动性过剩的背景下,尤其应加强、完善包括市场交易、监管机制在内的整体市场机制。

在全球流动性过剩的背景下,人们往往愿意提到10年前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特别是当一些似曾相识的类似现象发生时。但我个人认为中国不会出现复制那场金融危机中其他国家的现象,东南亚金融危机表面上是国际游资冲击所致,实际上根源于相关国家的经济结构失衡。我国的城市化进程远未结束,这与日本、韩国等国家的情况不同;与此相联系的是我国经济发展具有强大的内需市场支撑,这与其他东亚、东南亚国家过分依赖外需不同。当然,我国经济结构特别是体制结构依然存在许多缺陷,但与10年前相比,情况有了很大改善。十六大以来,经济的协调发展受到政府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宏观调控体系日趋完善。只要这种改善能够持续下去,我们就会不断增强抵御外部危机影响的能力。

“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伴随温和通胀应该是一种正常现象”

人民论坛:据中国国家统计局11月13日公布的消息,1―10月累计,我国CPI(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4.4%,10月居民消费价格水平(CPI)同比增长6.5%,原因是什么?国家统计局等机构的数据显示,近期我国商品价格已经出现回落的趋势,您认为这种趋势是否会持续下去,为什么?

马 克:我个人认为,本轮物价上涨是一种经济周期现象。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伴随温和通胀应该是一种正常现象。特殊的因素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种要素价格(包括劳动力价格)具有了全球配置意义,要素的国际价格比较会对国内价格走势带来较以往更大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要警惕国际因素突变可能引发的通胀加剧,另一方面要注意提高中低收入群体抵抗温和通胀的能力。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将成为新阶段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

人民论坛:1994―2004年的这个10年是中国的经济增长由原来的以国内消费需求增长拉动为主逐步转变成以投资需求增长拉动为主的新的阶段。从这个转变的原因分析中,对当前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向有怎样的启示?

马 克:这10年投资增长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主要与消费结构升级处于酝酿、准备阶段有关。在这一阶段的后期,大体在2002左右,以住房、汽车以及以电子通讯为代表的新型家电消费逐步成为新的消费热点,并在2004年以后快速增长。经过这一阶段的增长,有三个现象或矛盾日益突出:一个是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这是相当部分居民没有或很有限地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并对消费结构升级、消费需求增长产生一定抑制作用;另一个是以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为代表公共服务需求增长与供给体系滞后矛盾,进一步削弱了居民分享经济增长成果;三是资源瓶颈和资源浪费问题突出,环保压力凸显,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引起广泛关注。这也就是现阶段我国经济增长存在的三个突出的矛盾和问题。我个人认为,十六大提出全面小康目标以及其后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等一系列发展方针,就是深刻总结历史经验提出来的,并标志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将成为新阶段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

“离开一定的体制和机制,任何良好的愿望都难以落到实处”

经济的快速发展范文2

关键词:贵州;经济发展;分析;思路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10月14日

一、贵州省经济发展的特殊困难

贵州省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质地貌的影响,省内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一直都存在特殊困难,与东部发达城市的发展和建设相比落后了8年,与西部其他城市相比也落后4年,现在与全国的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越拉越大。贵州省的经济发展中存在着许多矛盾,既有发展的困难也有发展的优势,既有发展的局限性也有发展的极大空间。

(一)困难与优势

1、困难分析。目前贵州发展的主要困难在于:第一,交通等基础设施薄弱。贵州省是内陆省份,独有的喀斯特地形地貌造就了 “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的自然环境,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在这里显得十分困难,特别是边远地区的基础设施更是落后,无法满足生产生活的需要。第二,工程性缺水严重。贵州省的水资源和水产资源都十分丰富,但是却出现工程性缺水的难题,喀斯特熔岩性地貌特征决定了贵州独有的梯田农业的灌溉困难、地表水和地下水中大量的石灰岩溶解,使得有的地区居民的生活用水也不能得到保证。第三,文化教育落后、人口素质偏低。第四次人口普查贵州省有3,798万人,其中农村人口有2,662.78万人,占总人口的70.1%,农村特别是偏远农村孩子的上学条件还是十分有限的。一是学校的教学条件有限,有的学校一个老师要上几门课程,有的学校根本无法吸引正规毕业的老师,因而无法得到正常的学习和教育;二是交通、经济等因素的制约,让农村的孩子求学难、上学难,坐吊索去读书、步行几小时去读书、饥寒交迫去读书的比比皆是,有的孩子不得不早早放弃读书,外出打工,养家糊口。第四,农业生产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环境脆弱。贵州省的农业生产用地多就山势而定,梯田农业随地可见,这就使得贵州省不能像平原地区那样使用各种农机具,这里的农业生产基本全靠人工完成。贵州省的石漠化现象严重,植被不能及时得到有效保护,水土流失,生态环境在当地人的乱砍、乱开、乱用下遭到破坏,而且是不可修复性的破坏。

2、优势分析。第一,贵州省拥有重要的区位条件,贵州东邻湖南;北邻重庆、四川;西邻云南;南邻广西。处在“近海、近江、近边”的大西南心脏地带,是大西南通向华南、东南亚、南亚的西南出海出境重要通道和陆路交通枢纽,历为“大西南之奥区”,其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第二,贵州省的能源矿产资源富集,是中国的矿产资源大省,已发现的矿产资源多达110多种,其中42种矿产的保有储量排名中国前十名,22种矿产列第一至第三位,其中煤、磷、汞、铝土矿、锰、锑、金、重晶石、硫铁矿、水泥与砖瓦原料以及各种用途的白云岩、砂岩、石灰岩等优势明显,在中国占有重要地位;第三,文化旅游开发潜力大,贵州省有“公园省”之称,省内处处是风光、处处是景区,特别是红色文化和民族文化为背景的旅游,如遵义会议会址、瓮安猴场会址、安顺的屯堡文化、黔西南的千户苗寨、侗乡侗寨等景点,更是贵州独有的特色;第四,生物多样性良好,贵州省已查明的野生植物有3,800余种,包括药用植物、经济植物和珍稀植物,特别是苗药等民族用药广泛,已发现的野生动物和珍稀动物有535种,黔金丝猴、华南虎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占全国同类动物的13%;另外,贵州还有丰富的渔业资源。

(二)经济的局限与开发的潜力分析

第一,农业产业结构单一,城乡差距大。农业产业主要以种植业和家庭式禽蓄养殖为主,小规模的个体经济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很多地区没有支柱产业,农民思想僵化,难以形成多元化、现代化、产业化的结构模式。“三农”问题在贵州尤为突出,农民留在农村找不到更好的出路,城乡差距不断扩大,农业基础地位薄弱,文化、教育落后,农产品市场不健全。农产品基本都以原始状态进入市场,且以家庭式贩卖为主,难以形成农产品的加工和深加工产业,因而造成农民收入少的问题。2005年贵州省农民人年纯收入为1,887元,2006年为1,985元,2007年为2,374元,2008年为2,792元,2009年为3,005元,2010年为3,472元,省内在岗职工的平均工资2005年是农民收入的7.64倍,2006年是8.47倍,2007年是8.70倍,2008年是8.81倍,2009年是9.39倍,2010年是9.06倍,可见城乡差距在不断拉大。2010年我国人均月收入为4,134元,联全国公布的72个国家的人均月收入为9,327元(不包括非洲等世界最贫穷的地区),相比之下,贵州省的农民收入极低下。各年的恩格尔系数基本在50%以上,农民的生活水平还十分低下,有的地区、有的家庭还不能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

第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滞后,对贵州省的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力度不够,特别是农村人口的医疗、生活保障更是不足。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贵州省共3,474.65万人,其中城镇居民1,174.78万人,占33.8%,乡村居民2,299.87万人,占66.2%。2010年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257.31万人,参保职工190.29万人,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为293.52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为152.48万人,工伤参保人数为162.18万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为164.30万人。从2009年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施以来,贵州省农村的参保人数与城镇居民相比要少得多,2005年城镇居民的人均医疗保健支出为403.23元,农村居民为71.79元,2006年城镇居民为329.77元,农村居民为76.76元,2007年城镇居民为354.52元,农村居民为79.31元,2008年城镇居民为471.59元,农村居民为96.58元,2009年城镇居民为535.43元,参加新农村医疗保险后为133.15元,2010年城镇居民为546.84元,农村居民为178.07元。相形之下,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意识必须加强,社会保障力度还须加大。

二、促进贵州经济稳步快速发展的新思路

(一)社会管理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想要经济快速、稳步发展,应先建立积极的社会管理体系。随着市场经济、全球化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城市化的进程,社会日趋复杂,这样复杂的情况是我们前所未见的,必然需要一套能适应这些情况的机制。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是如何整合现有的资源、治理和协调各方关系来应对这复杂的局面。积极的社会管理应该是以主动的变革和创新为手段,改善现状,建立更合理、更优异的社会目标,而不是为了维持现状而被动、消极地预防。现在我们的根本任务是建立一套社会目标体系和指标来衡量社会的变化,以达到根本改善社会、推动社会进步的目标。现在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有了这样的体系和指标,比如现在经常讲的幸福指数,广东省早在别的地方还在规划怎么改革的时候就提出了“幸福广东”的目标,之后北京提出“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的口号,重庆提出要成为“居民幸福感最强的地区”,等等。现在通常都在网络上公布各地区居民的幸福指数调查,这都是在建立适合这个社会的目标体系。但还不完善,我们的体系特别是指标应该更完整而且全面,涉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可以包括社会保障(特别是农村、农民、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医疗保障、教育保障、生活保障、工资保障、经济补贴保障、生产安全保障、生产销售保障等各保障体系指标;包括建立合理的就业机制、创建优良的就业环境及机会,同时也要将就业者的基本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纳入社会发展的体系和指标;包括创建优良的就学体系,特别是建立改善农村幼儿及适龄儿童就读难、远条件的各种指标;包括改善乡村教师、民办教师的生活、物质条件,形成能吸引高学历毕业生自愿主动到偏远地区服务的体系及指标,等等。

另外,我们还要树立一种社会的生态意识。所谓的社会生态,首先是能给更多的人提供生存的机会;其次要求每一个人都要平等地遵守社会的生活秩序,建立一个有秩序、有原则、有目标的社会;再次能给人以安全感,建立人们公平正义的思想和理念。不管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不管是城市居民还是农村居民都是平等的。现在我们的社会正进入一种怪圈,即社会发展了,经济大幅增长了,但贫富差距却更大了,社会的犯罪率上升了,犯罪情节更严重了,人们的幸福感减弱了,就业形势更加严峻了,特别是穷人,想找一个能多赚点钱的工作更难了,背井离乡的人更多了,“空巢”问题越来越严重了等等,从而导致我们的社会更加消极了。我们需要的就是要改变这种消极的社会形态为一种积极的、进步的、有序的社会形态。

(二)建设有贵州特色的文化旅游产业链。贵州省是一个有着丰富旅游资源的省份,2005年贵州省有森林公园50个,其中国家极森林公园19个,省级森林公园23个;2010年森林公园增加到70个,其中部级森林公园21个,省级森林公园31个,森林公园面积达25.4万公顷。“公园省”的称号并非浪得虚名,处处是公园,处处是风景是贵州的特点。但是,贵州省的旅游产业却极为薄弱。贵州省旅游业的发展势态与周边省、地区相比差距极大。论红色旅游,贵州省的发展不如井冈山、延安;论城市旅游,不如重庆、凤凰;论民族旅游,不如大理、丽江;论景区旅游,不如泰山、黄山,等等。但贵州省的旅游却能集红色旅游、城市旅游、民族旅游、景区旅游、生态旅游、农业旅游于一身,这就是贵州省的特色。2012年中央二号文件《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贵州省要大力发展文化和旅游产业,把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成为支柱产业。依托贵州多民族文化资源,建设一批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特色文化产业群。”另外,还指出:“着力打造一批精品旅游线路。建设黄果树、荔波、梵净山、雷公山等精品景区,培育‘爽爽贵阳’、‘梵天净土’、‘水墨金州’、‘凉都六盘水’等一批旅游休闲度假胜地。加强遵义、镇远、习水、青岩、西江等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建设。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加强以遵义会议纪念体系为重点的经典景区建设。”

现在贵州省面对着一个良好的很有潜力的旅游市场,即在国家的大力促进下,特别是“十一长假”、“过年长假”的出台以及增加的清明、中秋、端午等假期,其目的就是给人们创造更多出行的机会、刺激消费的机会。2005年到贵州省内各景区旅游的游客为3,127.08万人次,2006年有4,747.89万人次,2007年有6,262.89万人次,2008年有8,190.23万人次,2009年有10,439.95万人次,2010年有12,913.02万人次,五年间接待的游客增长了312.94%。2012年国庆长假七天内贵州省各景区就接待游客2,327万人次。市场上的需求已经产生,现在需要的是按照市场的需求来供给。旅游供给涉及很多的产业和部门,如农业、交通运输业、批发零售业、酒店业、餐饮业、通讯业、安保业等行业,是一个产业链集合体,也是带动旅游区周边经济发展的中间力量。要发展旅游业就必须使产业链内的各个个体共同发展,其中一个环节落后或者失败将会导致整个产业链条的断裂。另外,我们必须创建能满足消费者需要的各条旅游路线,带动各地区旅游业的共同发展。依托红色旅游,大力建设和挖掘民族旅游潜力,把农业旅游和生态旅游的特色发展起来,抓住现代人追求休闲、追求时尚、追求安逸的心理,加强城市建设,建设出具有贵州少数民族特色的城市旅游体系,将贵州真正在旅游中推销出去。

(三)农业、工业、旅游业共同发展。让工业、旅游业为农业插上腾飞的翅膀,让农业为工业和旅游业创造机会和条件。贵州省的农业一直都存在产业结构单一、发展落后、自己自足、农村人口流动大及技术、思想封闭的特征,“三农”问题、“留守”问题在这里极为突出。贵州省是一个农业人口集中的地区,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66.2%,农业的发展很大程度地影响了贵州省的经济发展步伐。目前来看,贵州省的农业发展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农业生产环境和制度局限,难以形成生产规模。贵州省多以坡耕地、喀斯特地型为主,人均耕地面积极小。据调查,贵州省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8亩,且土地质量差,不利于农业耕种。再加上中国农业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将土地分配到各家各户,将农民家庭的生产经营完全分开。这种环境和分散经营的局面使得大型农机具在贵州省完全没有用武之地,农业生产全靠粗犷型刀耕火种的模式,想要扩大产量、扩大规模很难。第二,青壮劳动力外流。改革开放以来,劳动力流动已经是我们国家发展的特色,特别是贵州的一些贫困地区,很多年轻人放弃读书的机会到外省谋求出路。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结果,全省在外的流动人口有744.44万人,占总人口的21.42%,2000~2010年十年间,贵州省常住人口增幅极小,大多数地区都出现不同程度的负增长,导致大量的儿童和老人留在家中,承担起农业体力劳动的重任。第三,农村知识结构低下,技术推广难。农村特别是偏远地区还存在着求学难的问题,由于家庭经济问题,有的孩子不得不早早离开家外出打工维持生计。另外,由于生活条件恶劣,很多地方没有专科毕业的老师,这都是农村知识结构低下的原因。因此,技术推广、产品推广在这里难上加难。第四,农民思想僵化,不愿尝试新鲜事物。其实在农民手中有很多技术,这是他们的劳动结晶,但是在贵州省农民都不愿意将自己的技术公布于众,更不要说带领大家一起致富。所谓“独木不成林,独家不成市”,纵观我们看到的农村致富经,都离不开一个领头的人或企业将技术传播出去,带领周边的群众共同致富,“领头羊”给大家带来福音的同时也得到实惠,扩大了家庭式生产的规模,建立属于自己的市场。贵州省内的农民之所以不愿意传播自己的技术,是因为受市场的狭隘、市场需求的局限。公布技术意味着扩大竞争、分割市场,这对家庭生产经营是不利的。第五,政府扶持不足,农民难以形成信任。农民思想僵化的原因之二就是政府扶持不足,很多农产品的生产只是昙花一现。有的地方有政府扶持项目,但没有技术支撑,加上之后的销售环节脱节,产品滞销或产品价格太低,使农民收入减少或没有收入,从而造成对新项目失去信心。比如,1990年左右瓮安县政府引进烤烟种植项目,在乡下大量种植,但是种植技术和烘烤技术不足,烤烟质量达不到国家的收购标准,收购价格低糜,一亩烤烟的收入仅能达到1,000元左右,不足2,000元,几年后产量有所提高,收购价格更是有所下降,无法提高收入,当地农民失去了信心,从而放弃了种植。有的地方农民自己引进新技术,却得不到技术上的指导,政策上的支持,导致农民对新技术、新产品失去信心。如独山葡萄园十年前引入嫁接提子技术,刚开始没有技术,没有政府支持和补助,期初两年投资10余万元引进技术,但三年没有挂果,果农损失惨重,后到外地学习技术并自己改进技术,近几年初见成效。如果我们的农民有政府的大力扶持,哪会走那么多弯路。第六,贵州省有其特色产业,如茶叶、中草药材;民族特色产品,如苗药、地方特色蔬菜、瓜果及各地土地特产等。

要改变贵州省农业经济发展的弊端,建立一个良好的产业结构,就必须扩大生产规模,光靠农产品生产和家庭式销售模式的发展是不行的。我们必须建立一个新型农业、工业、旅游业共同发展的产业链条。据新华网长沙《科学发展看湖南:新型工业化不等于农业“边缘化”》报道,2006年湖南省“将新型工业化作为富民强省的第一推动力”。以新型工业化理念办现代农业,带动农业信息化和现代化的发展;以新型工业化突出技术科学进步和推进产业结构优化的特点,促进农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化;新型工业化提出资本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的调整,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和人力资源优化并举,实现了民间技能的集中和农业适度规模经济的目标,大量转移农村劳动力,解决了农民就业问题,也提高了劳动生产率。2012年继《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若干意见》之后,贵州省还提出了“工业强省战略”。我们也应该建立适合贵州省经济发展的产业链,把各相关的产业、企业、农户、农场、甚至村落、乡、镇、县、市全布集合起来,树立起共同进步的理念,改变原来的“各自为营”的局面。同时,借助旅游发展的强劲态势将农业——工业——旅游业的产业链发展壮大,再以农户——农场(或合作社)——企业——市场的产供销关系为依托,解决“三农问题”。创建品牌的同时也保护品牌。我们现在说创建品牌很重要,但看看经济发展的历史,我们创建了很多品牌,比如茶叶、农副产品,但是好景不长很多品牌前几年还能创造经济收益,过不了几年就从市场上消失了,比如20世纪八十年代出现的“安顺茶叶”现象,造假行为的结果是至今贵州人都用“茶叶”这个名词来替代假货、劣质货品的称呼,所以我们要树立创建品牌的意识,更要树立保护品牌的意识。当然,我们还需要积极的、大力的宏观支持、技术支持、各种行政手段的支持,最终的目的是解决贵州省内经济水平低下、收入水平低下、就业出路差、市场空间狭小的问题。

(四)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以确保各产业的快速发展,促进社会经济的共同进步。基础设施建设是一切的保障,不管是哪一个行业都离不开基础设施建设。贵州省1978年基本建设投资为8.81亿元,更新改造投资0.86亿元,2000年基本建设投资151.89亿元,更新改造投资93.57亿元,2010年基本建设投资达到1,588.05亿元,更新改造投资为468.95亿元。1978年到2010年贵州省基本建设投资平均增长速度为16.4%,更新改造的平均增长速度为27.0%。2000年到2010年基本建设投资平均增长速度为22.2%,更新改造的平均增长速度为16.2%。可见,贵州省对于基础设施建设越来越重视,已经认识到基础设施建设是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增强社会竞争力、扩大各产业市场、促进生产建设的有力保障。国务院下发西部地区的宏观经济发展政策,各地区都借着这个春风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大力发展经济,在“以帮代扶”政策下,将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结成帮扶对子,吸收内地投资,建设新型工业园区,促进农产品的深加工,促进新型工业的发展。贵州省等很多自然条件恶劣的地区还推出了“生态移民工程”,将石漠化严重的或生态环境条件恶劣地区的居民迁出生源地。贵州省预计到2020年完成200万户的迁移,总投资达1,600亿元。发展的同时保证安全、保证提高居民的生活条件、保证政策达到预期的目标等等,都离不开基础设施的建设。另外,贵州要发展特色产业、特色旅游都离不开基础设施建设。1999年10月3日,贵州省兴义地区著名景区马岭河峡谷旅游缆车坠毁,造成14人死亡,24人受伤的重大事故。造成这一事故的原因就是旅游基础设施投入不足。贵州省的特色产品走不出大山,这里的大好风景宣传不出去,都跟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有关,所以还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主要参考文献:

[1]李英勤.区域合作与分工.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12.

[2]孙立平.走向积极的社会管理.社会学研究,2011.4.

[3]周雪梨.国内红色旅游开发探析.赤峰学院学报,第28卷第7期下,2012.7.

[4]余凤龙,陆林.红公旅游开发的问题诊断及对策——兼论井冈山红色旅游开发的启示.旅游学刊,2005.4.

经济的快速发展范文3

关键词:经济 中国模式

一、中国模式

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我国经济以年均8.1%的增长率主导了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经济革命。

国家统计局报告指出,到2009年,我国累计国内生产总值335353亿元,其中第一产业35477亿元,第二产业156958亿元,第三产业142918亿元。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由1952年的679亿元上升到2009年的335353亿元,经济总量增加885倍。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在世界上的排位由微不足道上升到2009年的第3位,取得的成就引起全球的关注。其中,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由1950年的11.3亿美元增加到2009年的22073亿美元(比2008年进出口贸易总额25616亿美元下降13.9%),对外贸易增长了2266倍。如今,我国的对外贸易从封闭半封闭走向了全方位开放,并取得了惊人的成绩。1952年我国外汇储备只有1.39亿美元,2009年则上升到了23992亿美元,我国由长期以来的外汇短缺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外汇储备大国。

中国的高增长率与以美国为主导的西方经济的发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中国经济以远远高于美国GDP(1.3%)的速度快速增长。特别是金融危机的蔓延越发暴露出西方经济模式的种种缺陷,包括美国在内的人们不得不承认,这次危机是美国发展模式导致的后果,并且这种发展模式还会引发越来越多的问题。许多国家想寻求新的发展模式来摆脱经济危机的束缚,中国经济取得的成绩使中国模式再度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

“中国模式”特指中国经济模式。2004年5月,美国《时代》周刊高级编辑,美国投资银行高盛公司资深顾问乔舒亚·库珀·雷默在英国外交政策中心发表的一份题为《北京共识》的研究报告指出,中国通过艰苦努力、主动创新和大胆实践、独立自主摸索出了一个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模式,即坚决进行革新和实验(如中国经济特区);积极维护国家边境和利益(台湾问题);以及不断精心积累具有不对称力量的工具(如2万亿美元外汇储备)在保持独立的同时实现增长。他把这一模式称为“北京共识”,国内学者称其为“中国模式”,或曰:“中国道路”。

“北京共识”的提出无疑是西方世界对中国崛起的一种回应,许多国家更青睐于“北京共识”而不是“华盛顿共识”。一是以华盛顿为主要的新自由主义造成重灾区和“中国奇迹”的出现形成鲜明对比,使得人们更加关注“中国模式”。华盛顿主张私有化、自由化的经济发展道路,结果在东欧、拉美和亚洲造成了三个重灾区,特别是随着这次华尔街金融风暴肆虐全球,人们在深刻反思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同时,不由得把目光纷纷投向蓬勃发展的社会主义中国。

二、中国模式的特点

中国模式表现在方方面面,其核心是中国特有的政治经济模式。这两方面互相关联,互相强化。中国的成就是因为这个模式,而这个模式中的很多因素如果失去平衡,又可导致模式的危机和衰落。

(一)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在经济方面,中国是混合经济模式。在这个模式里,国有部门和非国有部门、政府与市场要保持平衡。一旦失去平衡,危机就会接踵而至。从历史上看,私有经济或者民营经济在中国一直是存在着的,但中国不适宜走西方的私有化经济。中国的经济只有一部分是私有化,全面的国有化和全面的私有化都不是中国经济的常态,混合经济结构才是中国经济的常态。

中国的经济模式是在改革“斯大林模式”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中国模式”也可以说是中国改革和发展的模式,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可概括为四个层面:

第一、从所有制角度来看,我们是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同时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这是经济模式的第一层面。

第二、从分配角度来看,我们是实行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市场型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这样一个分配模式。这种分配方式是由我国的经济制度决定的。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既体现社会主义性质,又与我国当前的具体国情相联系。

第三、从资源配置或者说经济调节模式来看,是实行市场调节为基础、国家调节为主导这样一种双重调节模式。简单来说,就是国家主导型的市场经济模式,即国家调节为主导、市场调节为基础。

第四、从统筹国内外市场来看,即从对外开放这个角度来讲,就是要建立一种中国自力更生为主导、同时又是全方位开放的模式,可以简称自立主导型全方位开放模式。

(二)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发展既明显不同于过去的传统政治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更不同于西方的政治模式;相反,中国正在形成一种别具特色的政治模式,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中国的政治模式有五大特点:1.政治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2.政治发展领导核心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执政。3.政治发展的经济基础是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4.政治发展的最佳路径是选择从发展基层民主开始的。5.政治发展的优先秩序是必须首先搞好党内民主建设。

三、“中国模式”取得成功的原因

中国模式的主要组成部分主要有四点:实行共产党领导;国家资本主义;循序渐进的改革策略;面向国际贸易和外国投资的对外开放政策。

首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模式生存和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推动民主体制发展的进程中始终扮演核心角色。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团结协作、肝胆相照、同舟共济、荣辱与共。政府的宏观调控始终引领我国经济发展的方向,而高度的行政管理体制下,官员由公正、普遍的考试制度选拔而非世袭或门第操纵,有着极高的素质,这就决定了国家领导力量的先进性。

第二,经济上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即“国家资本主义”是一种国家政权对经济具有决定性影响力的经济体制,主要通过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外资企业进行合作,而国家政权则通过对其进行规范和“提出建议”介入经济。

主要表现在:1、始终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同时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2、坚持市场化,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3、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行国有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股份制,鼓励企业上市,通过发行股票,建立企业内部组织结构。

经济的快速发展范文4

>> 新媒体环境下新疆生态环境保护的报道分析 基于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下的林业经济发展浅析 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分析研究 金融危机下的生态环境保护 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浅析生态环境保护与幸福经济发展的关系 红山湖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思考 生态环境保护下的体育产业的发展研究 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分析 浅析新疆干旱区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新形势下的生态环境保护策略分析 新疆地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调控 论发展循环经济与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海南农村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 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 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林业经济发展 经济林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探究 安徽省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关系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艺术 > 新疆经济快速发展下的生态环境保护报道分析 新疆经济快速发展下的生态环境保护报道分析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常盼 刘红")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新时期以来,尤其是中共中央第一次新疆工作座谈会以来,新疆经济得到快速的发展,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但同时生态环境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若新疆经济要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第一位。但新闻媒体是否及时准确的报道了新疆生态环境状况及问题,这直接影响到人们对新疆经济快速发展中生态环境保护的认知。分析新疆日报近几年有关新疆经济快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报道的议程设置,提出相关的建议,从而有利于促进新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经济快速发展;生态环境保护;议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2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5)04-0011-02

一、研究的问题与意义

2010年召开的中共中央第一次新疆工作座谈会,做出了推进新疆快速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部署,新疆进入了大建设、大开放、大发展的黄金时期。国家总理在中共中央第二次新疆座谈会中指出,做好新疆工作,要更加重视保护环境,而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确保到2020年新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基本实现。国家对新疆重点建设项目计划安排360项,预期投资3750亿元[1],为新疆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对此,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指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积极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生态环境保护是新疆经济发展不可动摇的底线。那么,经济的快速发展给新疆生态环境造成了什么影响?

新疆深居欧亚大陆腹地,是一个典型的内陆干旱区,干旱的气候条件是新疆水资源总量匮乏、生态环境脆弱的根本原因,也是影响新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基本因素。这首先表现在人口快速增长对水资源的压力。从1990年至2013年,新疆人口年均增长23.4%[1],大大高于全国年均增长0.57%的水平[2]。为满足新增人口生存需求和经济活动,不断新辟或扩展绿洲面积的同时,也改变着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加剧了下游绿洲区域和局部的生态环境恶化。其次,新疆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化发展模式,消耗了大量的自然资源。近几年煤炭和石油是新疆主要的能源消耗,消耗量达总能源消耗量的80%,并在一定程度上严重污染环境。最后,城镇化产生的大量污染物,如废水、废气、固体垃圾等,严重影响了绿洲生态,加之绿洲生态环境具有脆弱性、难恢复性等特点,使以盐渍荒漠化和沙质荒漠化为主导的土地荒漠化成为长期以来制约新疆经济发展的次生环境因素。这些年国家与自治区政府也加大了保护生态环境的力度,生态环境虽有局部改善,但绿洲恶化未得到遏制和扭转。上述因素导致新疆环境支持系统以及可持续发展总体能力比较低[3]。

媒介时代,人们依赖大众传媒了解社会发展及环境变化,《新疆日报》是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员会机关报,是新疆最具权威的报纸,其对生态环境报道具有舆论方向标的作用,系统分析这方面报道是否准确、全面反映了新疆生态环境状况与问题,以强化主流媒体的导向作用。

二、研究理论与方法

论文以“议程设置功能”理论分析《新疆日报》要闻版有关生态环境报道。“议程设置功能”是美国传播学家M.E,麦库姆斯和D.L.肖于1972年在《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提出。麦库姆斯和肖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4]。本文以对《新疆日报》要闻版及有关生态环境保护新闻对报道体裁、报道形式、报道倾向性、版面位置等类目的定量分析,并对比经济新闻,归纳该报在生态环境保护新闻方面议程设置特点。

对2012-1-1至2013-12-30《新疆日报》要闻版采用间隔抽样的1073个样本。这个时期,中共中央第一次新疆座谈会与中央政府及兄弟省全方位援助,突出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新疆日报》要闻版每日一期,每期有1~3个版面。要闻版是对新疆每日重要事件的报道,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在其议程中是如何设置的,是否基本反映了现实,会直接影响受众对环境问题的议程设置。

三、样本分析

1.要闻版议题类型与数量分布

经过抽样的1073个样本,其中X代表样本数量,具体单位为篇,F(%)为其所占的半分比,具体分析如下。

要闻版新闻议题有8类:政治、经济、环境、文化、民生、社会、科技以及其他。按数量排序依次为:社会、政治、文化、经济、民生、其他、科技、环境。在1073个样本中,环境新闻36篇,F(%)为3%。而经济、政治、社会新闻分别是环境新闻的近2、7、13倍。

经济与环境是新疆快速发展中的一对基本矛盾,那么,在经济报道中是否兼顾到环境问题了呢?数据显示,经济议题报道中57%是纯经济新闻;以经济为主涉及生态环境保护新闻仅占9%。而环境新闻中21%是纯生态环境新闻,以生态环境保护为主涉及到经济的新闻占13%。两项数据对比说明经济发展议题的重要性先于环境保护。即使自治区政府提出了“生态立区”的概念,经济发展仍然排在生态环境保护之前。

上述分析表明,社会新闻是《新疆日报》要闻版的第一议题,其次是政治新闻,最后是环境新闻。“议程设置功能”认为大众传播作为“大事”加以报道的问题,同样也作为“大事”反映在公众的意识当中,传媒给予的强调越多,公众对该问题的重视程度也就越高。显而易见,《新疆日报》要闻版新闻的议程设置,把受众的注意力更多地引向社会、政治与经济方面。

2.《新疆日报》要闻版新闻议题显著性分析

媒体议程设置“显著性模式”指“媒介对少数议题的突出强调,会引起公众对这些议题的突出重视。[5]”报纸主要通过报道体裁与形式突出强调某个议题。

报道体裁是指信息呈现的外在形式。在整个要闻版新闻当中,报道体裁数量排序为:消息、通讯、其他、评论。X为713、225、90、45篇,F(%)为67%、21%、8%、4%。消息依然是《新疆日报》发挥环境监测即告知功能的主要新闻样式。

在各类议题中,使用消息与评论最多的是社会议题,其次是政治议题。消息也是《新疆日报》环境新闻体裁的主角,虽然评论使用较少,仅2篇,但在评论排序上在民生新闻之前。消息形式简单,通俗易懂,更能够让受众了解一件事情的来龙去脉,从而引起受众的忧患意识。但是,评论过少,不能代表媒体发声,同时在很大程度上不能起到舆论导向的作用。

报道形式是指新闻呈现的方式,《新疆日报》要闻版报道形式顺序为纯文字、文字加图片、图片加文字、纯图片。X为735、122、110、106篇,F(%)为69%、11%、11%、10%。数据显示,这符合报纸特点,但同时新闻的视觉吸引力就比较弱。图片加文字或文字加图片形式会使整篇文章报道更形象、具体,增加版面活力,从而吸引读者对该议题的注意力。

与其它议题相比,环境新闻报道形式使用最多的是纯文字形式,是其他三种形式总和的2倍多。

要闻版环境新闻报道倾向分析,目的在于研究《新疆日报》生态环境保护新闻报道的理念和价值取向。要闻版环境新闻样本36篇,正面报道23篇,F(%)为63.89%,中立报道13篇,F(%)为36.11%,负面报道0篇。由此可见,《新疆日报》环境新闻以成就报道为主。

综合报道体裁与形式分析,《新疆日报》要闻版议题的显著性排序为:社会、政治、文化、经济、民生、环境。

单独对环境新闻倾向性的分析说明,环境议题正面报道高于负面与中立的倾向性,既模糊了现实中环境恶化的严重程度,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受众对环境的认知视野。

3.《新疆日报》要闻版新闻议题优先顺序分析

“传媒对一系列议题按照一定的优先顺序所给予的不同程度的报道,会影响公众对这些议题的重要性顺序所做出的判断。[5]”报纸版面位置的重要程度依次为:左上>中间>右上>右下>左下。归纳要闻版各类议题在不同版面位置出现的频度,基本可以判断议题的重要顺序。因为每篇新闻的长短不一,以其主要部分所在位置归位。

版面位置顺序为中间、左上、左下、右下置、右上,X为438、235、159、153、88篇,F(%)为41%、22%、15%、14%、8%。左上:政治、社会、经济、民生、文化、环境,科技并列;左下:政治、社会、科技、新闻、民生、文化、环境;中间:社会、文化、政治、经济、民生、环境、科技;右上:社会、政治、经济、民生与文化并列、环境、科技;右下:社会、文化、政治、环境、经济与民生并列,科技。

环境新闻在左上位置有4篇,左下位置4篇,中间位置10篇,右上位置3篇,右下位置15篇。

综合之,《新疆日报》要闻版议题优先报道的还是政治、其次为社会,第三是经济,其余议题顺序略有变化,而环境议题基本在最后,不过在右下位置略靠前,排在第四。

4.结论

《新疆日报》的“议程设置”更多的着重点放在了社会、政治、经济方面,作为另外一个在广度与复杂性上可以跟经济议题同等重要的环境议题,在议题的显著性与优先顺序方面均大大逊色于前者。并且更多选择有成就及与百姓日常生活有关内容报道,很少触及更深层次的环境问题。

四、建 议

经济的快速发展范文5

关键词:水利经济;水利建设;快速发展;措施

很多人知道,水利建设在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中,属于不可或缺的内容,是国家水利事业发展中的重要部分。除此之外,水利经济的发展,能够推动水土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应用,提高国家水利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还能够提升国际综合实力,但是不能否认的是,在水利经济发展的进程上,还存在着技术不完善等一系列问题,与西方发达国家进行对比,依然有着很大的差距。文章主要对我国水利经济发展进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分析,并且针对怎样促进水利经济发展上,给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和建议。

1 水利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水利经济属于国家经济发展中,一项不合或缺的内容,水利经济一共包括两个部分,分别是水利基础产业以及水利基础设计,发展水利经济,不仅能够实现水利资源的有效配置,还能够很大程度上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 。

在十报告中,政府已经给出了水利经济建设的主要目标,将水利经济建设的任务提升日程。鉴于此,可以说,水利经济的发展,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上的重要性,由此,需要国家相关部门对水利经济发展予以高度关注,分析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且针对问题的解决给出具体可行的建议和措施,为水利经济的有效发展提供保障。

2 发展中的问题

在我国做出改革开放这一伟大决策之后,水利经济的发展便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尤其是在最近的几年中,水利经济建设取得一系列明显的成果,不管是在水利建设的规模上还是在水利设备的研发和使用方面,均有所成就,这些成就是被广大社会群众和相关部门所认可的,但是,我们不能否认的是,在水利经济建设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发现其中主要的问题如下所示 :

(一)水利企业数量较多,企业实力不强

很多人知道,国内水利经济的发展速度比较快,水利企业在最近的几年中,其数量得到大幅度提升,但是其发展规模上,总体来说还是比较小的,鉴于此,在某些问题的处理以及项目的建设上,不能够有效的针对水利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解决。除此之外,很多水利企业在发展程度上存在明显差别,发展局面呈现混乱的状态,尤其是无序竞争屡禁不止,促使各种社会资源在利用上不合理,这些问题均阻滞了水利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

(二)水利经济发展资金不足

从本质上分析,水利经济发展属于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内容。因为国家经济发展在政策上存在不合理的地方,促使树立经济发展制度上也存在着缺陷,尤其是国家在水利经济发展上,没有给出有效可行的财政政策支持。除此之外,因为国家在水利经济发展上的政策编制以及相关发展资金下发方面上,与西方国家相比,存在明显的滞后性,因此促使水利经济发展与当下实施的政策不相符合,再加上政府部门给予的发展资金迟迟得不到落实,因此给树立经济的基础设施建设带来困难。

(三)水利经济管理水平较低且人才缺乏

在国家经济建设中,水利经济属于一项庞杂的工程,该工程在施工流程上,必然存在很多问题,其管理上也困难重重,需要具备一定管理知识的人员来进行监管,保证水利经济项目在建设上得到顺利开展。但是纵观当下某些企业内部,可以发现,水利企业人员在岗位职责上存在明显的混乱,每个部门中的责任和权利得不到落实,在问题上,每个部门无法积极承担责任,促使问题得不到及时的解决而进一步扩展。除此之外,当下水利企业部门中的管理人员在思想上得不到更新,其管理模式依然是传统的管理模式,无法与当下的经济发展状态相适应,并且其掌握的管理知识落后,其整体素质比较低下,这成为阻滞水利建设事业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的重要因素。

3 解决措施

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水利建设属于一项重要的任务。为了能够为水利经济发展提供一个有效的空间,需要针对当下存在的问题给出相应建议,本文所给出的建议主要如下所示:

(一)政府加强政策支持

因为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其中水利经济发展属于不可或缺的内容,因此国家政府部门应该在水利经济的发展上,给出政策支持。第一,政府部门需要加大对水利经济建设的投资力度,不管是什么类型的经济,只要想实现有效的发展,均离不开大量的资金支持,假如发展上得不到有效的资金保障,其水利经济的发展便的不到开展,鉴于此,需要政府在财政方面给予有效的支持,才能够为水利基础建设提供有效空间。第二,政府还需要通过各种渠道来扶持水利企业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需要针对那些具备一定发展规模的水利企业或者有着一定发展潜力的树立企业,提供政策性支持,比如给予税收方面的优惠等,对于发展规模较小的企业,政府可以通过合并的措施来壮大企业的发展规模。

(二)加强对水利经济专门人才的培养

要想解决水利经济人才方面匮乏的问题,进一步提高水利经济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和管理水平,可以通过两个方式。第一个方式是引进国外优秀管理人员。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当下的水利经济发展依然存在很多不足,鉴于此需要我们积极引入国外人力资源和其它先进管理技术和管理理念,来为我国的水利经济发展提供支持。第二个方式是加大对国内水利建设人才培养工作的力度。通过定期和不定期的专业知识培训,来对当下管理人员的知识进行更新,进一步提升他们的整体素质,改变其管理理念等。

(三)加强水利企业自身的管理与发展

水利经济的有效发展,从微观层面上分析,离不开企业自身的管理。鉴于此,水利企业需要站在自身的发展角度上,编制出与当下时期相适应的发展战略目标,来指导水土资源的有效开发和使用。除此之外,企业还需要提高在水利管理方面的技术层次,进一步对每个部门中责任和权利予以落实,将责任和权利具体到每个工作人员的身上,构建起企业当代管理制度。

(四)强化水利经济财务管理制度

在灌区管理上,需要建立起更加系统的财务管理制度,进一步提高灌区的财务管理质量。当下,灌区水利经济财务管理制度是"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统一核算盈亏,统一对外"的理念来实施。以目标管理方式来管理水利单位,定额上交,超收分成。从短期来看,能够有利十统一调度、平衡收支,但是从长远的生产发展大局来看,还有待通过改革来完善财务管理机制。所以,要对(局)处各单位留成的收入部分,让他们自己来规范财务行为,对各单位的有效资金进行严格的监督检查,规范资金的各种使用行为,贯彻党的十对水利建设提出的总体目标。

4 结语

综上所述,水利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突出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为了解决水利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我们要不断加强措施,创新思路和力一法,竭力推动水利经济的快速发展,进一步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与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张国权,黄朋燕.关于水利经济利一学发展的思考[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3,(9):115-116.

经济的快速发展范文6

[关键词] 农村经济合作组织 管理 策略

[中图分类号] F3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8-0024-02

我国土地辽阔,有着大量的农村地区和农业生产者,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会直接关系到我国总体的经济发展。所以,我们要加强农村经济管理,全面发展农村经济。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就是指农业生产者在同类农产品的产业链上形成的合作组织,是农村经济的主要经营模式。它将农民作为主体,并随着社会改革不断完善管理模式。下面我们进行具体的介绍。

一、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分类

1.协会型

经济合作组织会受到多方面的国家政策影响,加入组织时交一定的费用,这样的组织只是社团型组织,并不是实体经济,可以判定为协会型。这种组织类型实行农村集体经济领头、产销一条龙合作和专业化生产方式。协会的作用就是帮助协商解决生产和销售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2.股份合作型

组织成员缴纳股金,这种农村合作组织是实体经济,叫做股份合作型。合作社型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是当前的主要形式,能够为组织成员提供服务,提高组织成员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在促进我国总体经济的发展。股份合作式是通过股东合作进行民主管理,生产经营中的风险由所有成员共同承担,按照每位股东的股份分配,获得的利润分红同样也按照股份分配。

3.龙头企业带动型

每个农村地区一般都会有当地的龙头企业,这样的企业有较好的市场优势,具备较充足的资金和生产技术。龙头企业提供其生产经营的优势,综合当地的土地、劳动力的管理优势而形成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就是龙头企业带动型。龙头企业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一方面是对于原料基地进行稳定,一方面也是为了带动家乡经济发展,给予成本、订单等方面的优惠。

4.农民经纪人牵动型

在一些经济发展速度较慢,人才和资金都比较缺乏的地区,着重培养出优秀的农村经济人,由他们引领当地人民培育当地市场,将本地的特产作为其代表进行大力发展,提高当地经济发展水平。

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性质

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最基本特征就是将农民当做主体,农民组织成立、农民管理、农民获得效益,农民个人通过集体合作经营提升合作组织的市场竞争力,达到个人难以达成的生产经营规模。

现今的经济合作组织管理中结合了自由和民主的两种原则。组织成员加入遵循自愿的原则,而在生产经营中需要做出战略决策的时候则要通过组织成员集体投票决定,真正实现了每个成员之间都是平等的利益共享,风险共同承担。

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首要目标是经济效益,另外还有多个次要目标。经济合作组织在参与市场竞争的时候要整合劳动力和原材料资源,从而增强竞争力,全面提升经济效益。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有限,各个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尤其是基层人民的社会福利问题。我国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我国的农业生产改变了原有的经营模式,社会组织功能也收到了影响。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作为一种较新的经济组织能够引导农业生产、调控资源信息,促进优化配置,提高市场竞争力。

三、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不足之处

1.规模小,覆盖面低

由于我国的农村地区的环境、资金、技术、信息等条件的限制,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比较缓慢,规模和覆盖面都比较小,实力不强,也没有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从而组织受到狠多发展限制。

2.没有严格的法律证明

目前,很多组织没有在正规途径中获得具有法律效应的法人资格,从而组织的经营管理也没有得到法律保护。农村中的专业合作从而无法打破大宗农产品的垄断,杜绝了这类产品的购销。

3.组织内部管理制度不完善

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制度,没有会员产权制度、没有严密的决策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经营管理制度不严格,生产经营也缺乏规范性。

4.缺乏农民利益保护

有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并没有专门考虑组织成员的根本利益,也没有进行紧密的经济合作,合作只停留在共同生产,没能引入到市场竞争中来。另外,还有些组织只关注其核心成员的利益,忽视了成员。

四、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战略

1.加强对于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

农村的经济发展建设中,应将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作为核心,为农民提供各方面的生产服务,实行全体成员的利益共享和风险共同承担。

2.尊重农民自己的意愿

农民加入合作组织要遵循自愿的原则,加入后也要实行农民自己治理,坚持农民承办,农民管理和农民自身受益的理念,全面向大众服务。

3.制定相关扶持政策

组织应该在经济上保证独立自主,各级政府机关都要给予其扶持。例如:为组织引入先进的生产设备、对工作人员进行相关培训、对产品进行促销、对发展状况较差的组织进行适当的补贴。

4.制定相关法律法规

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主要还是要为其成员提供服务。组织与成员间的交易并不是为了盈利,组织有了盈余后要留下一些作为公共资金,其他的就参照交易额进行分配。制定相关法规的时候要明确规定法人的财产关系,法人与政府间的关系和政府的相关扶持政策。

5.税收方面

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自产自销其产品,要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进行免税处理,例如:生产中对于技术工人免征个人所得税。

6.设立行业协会

专门的农产品生产加工等行业可以成立相关行业协会,也算成是组织中的一种,可以享受政府的相关扶持政策。另外,走有关部门的法律程序时也能适当的简化程序,减免管家税收。

7.农业生产用地审批管理

一些需要土地但不用建设永久性建筑物的农业生产类型,包括:花卉、渔业、畜牧业等,可以减免农用地转用审批,并加强临时用地的管理工作。

结语

我国拥有着大量的农村地区和农民,所以加强农村经济管理是我国当前应当注重的一环。农村生产经营中比较重要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需要加强管理,全面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佘燕,郑府相,杨军.加强对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管理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J].贵州气象,2006(S1).

经济的快速发展范文7

[关键词] 加工贸易外向型经济国际化

海关总署统计司的数据表明:2008年我国进出口总额25616亿美圆,湖南进出口总额125.06亿美圆(全国排名21位),湖南进出口只占到全国的0.49%。多年来湖南的对外经济贸易尽管和自己比有进步,但在全国的地位总是在20名左右徘徊,这和湖南在全国的综合实力排名是不相符的。如何发展湖南的外向型经济,笔者认为:以发展加工贸易,来带动湖南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加工贸易俗称“两头在外”的贸易,即原材料、零部件、元器件、包装物料、辅助材料等从境外进口,在境内加工后,成品运往境外的贸易。加工贸易通常有两种形式: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 加工贸易两头在外,同国际投资及国际贸易紧密相联,体现了商品和资本交换的国际化。加工贸易交易方式灵活、生产经营成本低、资金流转快、汇率风险低,大力发展加工贸易,对扩大对外贸易、平衡国际收支,改造民族工业、推进工业化进程,扩大社会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意义重大。东亚四小龙、墨西哥等许多国家和地区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推动本地区工业化的进程中,往往优先选择发展加工贸易作为突破口,并最终实现了经济起飞。

21世纪,我国成为世界上外商投资的热点地区,外商直接投资的迅速增长推动了加工贸易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上升。2008年我国进出口总额25616亿美圆.其中加工贸易10535.9亿美圆,占进出口总值的41.13%,对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湖南作为一个的农业大省,在市场、资源、交通等诸多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发展加工贸易符合湖南情,面对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利用国家给予的优惠政策,实现湖南省委省政府的”弯道超车”战略构想,大力发展加工贸易应成为湖南对外贸易工作的优先选择。

一、发展加工贸易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趋势

加工贸易是伴随着社会分工的产生而产生的,并且随着经济全球化、产品专业化的发展而不断得到发展壮大,企业规模越大,产品分工就越细,带动的加工贸易就越大。生产力的发展、流通的扩大和跨国公司的兴起,使国际贸易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由过去直接出口本国资源产品的方式,逐渐向加工贸易出口方式转变。加工贸易在充分发挥各国比较优势、推动技术进步、促进产业升级的同时,已成为吸引外资和扩大出口的重要途径。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通过发展加工贸易,积极参与国际分工,有效地发挥了自身的比较优势,促进了本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据世界银行预测,在未来10年间,世界贸易将以4%的速度增长,比世界经济3%的增长速度要快1个百分点,世界贸易规模的扩大将直接推动加工贸易的发展。

1.生产的国际化对加工贸易的积极影响

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生产的国际化,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的迅速发展,使生产国际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企业及行业间贸易越来越多、越来越重要。跨国公司根据其经营战略和各地区生产要素的区位优势,利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有利条件,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分工,组织生产活动,使同一产品成为不同国家(地区)共同生产的产品;或者组织一些国家的企业集团实行专业化生产分工,互相供应零部件。联合国贸发会的分析表明,跨国公司正日益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从社会分工的发展进程看,国际分工目前已从垂直分工发展到水平分工,从整体分工发展到零部件分工,从工序分工发展到工位分工,实现了车间与流水线的国际化。美国波音747喷气机是在8个国家的1600个大型企业、1.5万个中小型企业的协作中生产出来的。因此,加工贸易已被越来越多地广泛采用,从而成为跨国公司和其他企业降低成本、扩大市场占有率、促进技术进步、提高国际竞争力的有效手段。

2.市场的国际化使加工贸易更加方便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使世界交通变得更加快捷;电信、通讯为核心的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为国际间贸易带来极大的便利;近年来电子商务的兴起,更加缩短了交易的时间和距离,使商务谈判面对面进行,商务往来在瞬间完成;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使各国的市场开放程度进一步加大,商品交换活动不断向世界范围扩大等。新的贸易方式不断产生和发展,推动了市场的国际化,加工贸易就是在这种形势下迅速发展起来的。通过加工贸易,使商品拥有了成本优势,增强了开拓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3.资本的国际化直接推动了加工贸易的发展

生产国际化和市场国际化必然引起资本国际化,尤其是一批跨国银行以及跨国公司在资本融通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海外投资活动不断扩大,国际资本的流动量迅速增加。美国、英国、法国和德国、荷兰、西班牙、瑞典等成为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的主要国家。但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投资的势头大大增强,外国直接投资占发展中国家资本总流量的比例越来越高。世界各国之间在资金、技术等方面的依存度越来越高,据调查,到目前为止,美国制造业投资有20%在境外,产量约20%也是在国外生产的。不难想象,在今后的几年中,世界上许多国家也会更多地通过海外投资扩大在国外生产的比例,以充分利用本国的技术和资金优势开发相对落后的地区市场,或以相对优势开拓发达国家市场。因此,随着国际直接投资的增大,加工贸易将获得更加有利的发展机遇。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对跨国公司投资最具吸引力的国家之一,跨国公司对华投资增长迅速,世界500强企业中已经全数到中国”报到”。

4.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的调整为加工贸易提供了发展空间

受新经济和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世界各国掀起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浪潮,加快对传统工业的技术改造,发展本国落后产业的对外转移,为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壮大开辟道路。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发达国家由于本国生产和出口的成本增加,不得不放弃部分劳动密集型产品和高耗能工业品的生产及出口,并设法将之转移到劳动力比较便宜、资源比较丰富但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进行生产。这使得以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和进出口为主要内容的加工贸易能够在发展中国家得以发展壮大。目前,香港制造业的80%以上已迁移到内地,台湾制造业77%的企业已经在大陆进行投资生产。

加工贸易对促进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韩国、墨西哥等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崛起,大部分都是从发展加工贸易起步的。台湾的信息产业和半导体产业、深圳的计算机产业、广东的家电产业等也是由加工贸易起家,通过产业导向,逐步形成世界上重要的生产基地。目前,台湾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工业占制造业的比重已超过60%,成为世界上重要的加工生产基地,半导体集成电路生产技术已接近和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信息产业已成为台湾省第一大出口产业。深圳的计算机配套工厂已发展到1,500多家,年配套能力达2,000万台以上。

二、加工贸易―湖南对外贸易的突破口

1.发展加工贸易是湖南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1)发展加工贸易,拉动经济增长。需求是经济增长的动力,没有需求拉动,经济保持长久增长是不可能的。这几年,湖南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是政策导向的作用,其中扩大内需政策起了关键作用。然而,由于湖南经济发展水平不高,购买力不强,居民增收特别是农民增收难度较大,使进一步扩大内需受到一定限制;同时,投资需求受到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政策的局限,加上湖南处于中部,仅依靠地方有限的投资难以对经济增长起到永久性的拉动。因此,开拓国际市场,扩大出口规模当成为今后一段时期湖南经济增长的首选模式之一。湖南的出口规模偏小,一个重要原因是加工贸易发展落后。2008年,全国加工贸易进出口占全部进出口贸易总额的41.1%,湖南这一比重只有9.05%。

(2)发展加工贸易,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广东省是开展加工贸易最早、规模最大的地区,也是加工贸易发展最快、最成功的地区。改革开放初期,广东电子工业在全国同行中排第八位,1991年以后跃居全国第一位,十几年的高速发展主要得益于港澳加工装配业的转移。可以看出,加工贸易对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产品结构的升级换代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湖南是一个农业大省,现代工业体系还不完备,整体抗风险能力偏弱。湖南资源型产业比重比较大,钢铁、有色地位突出,而且其产品高端的比重小,这正是受金融危机冲击最大的。因此,湖南需要加快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需要加快经济全球化步伐。然而,这一切仅靠湖南自身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来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提高湖南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而这正是加工贸易的特点和优势所在。

(3)发展加工贸易,实现充分就业。从加工贸易的发展规律来看,加工贸易发展初期,主要是以初级产品的简单加工为主,面对的是纺织、服装、鞋帽等劳动密集性产业。湖南是劳动力资源大省,有1200万外出务工人员,去年返乡的已达90多万人,预计今年可能达到30%至40%,约280至300万人。今年高校毕业生需要就业36万人,去年毕业未就业的有6万余人,几个因素叠加对就业形成了空前压力。因此,发展加工贸易是解决就业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

(4)发展加工贸易,形成产业集群,带动相关产业发展。集群效应是工业化进程中的一种趋势,产业集群作为一种社会化大生产的组织形态,已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持续发展的核心增长极。湖南的工程机械制造已具有一定的出口规模,、三一重工、山河智能三家上市公司年进出口额均达1亿美元以上。三家的上市市值超过其余全国同行业市值之和。具有很强的经济实力,湖南在去年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立足湖南机械产业已经形成的良好基础,抓住当前的良好时机,全力打造世界机械产业之都的构想。因此,发展加工贸易,形成产业集群,立足湖南辐射全国,能带动湖南外向型经济的快速发展。

2.湖南具有发展加工贸易的潜力与优势

加工贸易的发展过程实质上是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在国际市场的重新优化组合的过程,表现为资本的流动。而生产的本质决定了资本总是流向比较效益高、利润丰厚的地方。因此,发展加工贸易需要具备一定条件。概括来讲,这些条件包括:经济全球化、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资源、国家政策和外贸体制、地理环境,以及信息、服务等其他因素。在这一点上,湖南具有发展加工贸易的潜力和比较优势。

(1)湖南发展加工贸易的比较优势。一是具有较为丰富的经济资源和人力资源。湖南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储量居全国第一;部级名胜景区:张家界、莨山、韶山、花明楼等享誉海内外。湖南是劳动力资源大省,2007年末,湖南户籍人口总数达到6805.70万人,常住人口为635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619.93万人,乡村人口4148.17万人。二是工业体系较为完善,已初步形成以冶金、机械、电子、食品、能源、建材等工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体系,建立起了具有一定基础的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部门。但经济技术发展总体水平低,非常适宜于开展加工贸易。三是具有潜力巨大的消费市场,2007年底湖南总人口已发展到6805.7万人;2008年湖南GDP11156.64亿元。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35.42亿元。四是具有发展加工贸易的比价优势。如:建筑用地价格、工人工资水平、水、电、气等各种消费价格在全国居于中下游水平。

(2)湖南发展加工贸易的地理及交通优势。湖南位于我国东南腹地,长江中游,是连接东部沿海省与西部内陆省的桥梁地带。北接湖北、东接江西,南与广西、广东为邻,西和贵州、重庆接壤;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自古是商家必争之地。全省土地面积 21.18万平方公里。因大部份地区在洞庭湖之南,故名“湖南”。又以省内最大河流为湘江,而简称“湘”。湖南交通便利,是全国重要的陆路交通枢纽之一。

航空:湖南的航空以长沙为中心,长沙黄花国际机场有多个航班飞往国内外各大城市,另外三个民用机场,分别是张家界机场、常德机场和芷江机场。

铁路:湖南的铁路网较为发达,有京广、浙赣、湘桂、湘黔、枝柳五条铁路干线贯穿全省,全省各旅游城市或地区基本有铁路通达。

公路:全省的公路通车里程达6万多公里,106、107、207、209、319、320、322等国道经过湖南境内,各旅游城市和风景区之间都通班车。

水运:省内湘、资、沅、澧四水均可通航。长沙、衡阳、株洲、湘潭、邵阳、怀化、常德、岳阳等城市,高速公路遍布全省各地,“三横、五纵、四通道”高速公路网络初步形成,优越的位置,便利的交通为发展加工贸易创造了条件。

(3)湖南发展加工贸易的政策优势。为鼓励和扶持加工贸易的开展,国家按照国际通行的做法,对开展加工贸易的企业,在吸引外资、税收、外汇管理、金融、审批等方面实行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如:对加工贸易商品,除个别商品外,大多数商品没有许可证配额限制,同时对加工贸易项下进口的料件实行"免、抵、退"政策等。

在国家政策的基础上,湖南推出了一系列招商引资新举措,在吸引外来投资方面出台了更为优惠的政策。这些政策包括:除国家明令禁止的领域外,所有领域一律向境内、外客商开放;鼓励外商嫁接、改造国有企业;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引进外资发展。进一步下放审批权限,简化审批手续;凡属湖南审批权限的外商直接投资项目,一律取消项目建议书审批;非限制类项目取消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批;限制类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实行备案制;工商登记时暂不要求提交其他前置性许可和审批;外资投资企业年检免除一切费用,对连续3年以上无违法、违纪行为、经营情况良好的外资企业免予年检;外资企业在湘除继续执行现有优惠政策外,免征市政建设配套费、增容费、水资源费、绿化费等,免收购置生产经营用房的交易手续费等。

在加快引进外资的同时,湖南积极鼓励省外企业通过联合、兼并、租赁、参股、控股等形式参与湖南企业的改组改造,建立生产、加工基地等。规定对引进省外资金兴办的企业,在土地使用、规费减免、奖励等方面享有与外商投资企业同样待遇等。

(4)湖南发展加工贸易的环境优势。在当前国内外吸引外资的激烈竞争的市场形势下,国际资本的流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地区的综合投资环境。和其他地区相比,湖南的环境优势主要表现在政策、投资、经营、消费、生活和文化等几个方面。由于综合环境日益向好,外商企业比较满意,因此,在未来三年内,有多家外商投资企业有增加投资、扩大规模的愿望。

(5)湖南具有发展加工贸易的潜力。如前所述,加工贸易是湖南发展外向型经济中的薄弱环节,无论在对外经济贸易中所占的比重,还是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湖南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是明显的,与湖南经济大省的地位是不相称的。差距就是动力,湖南各级党政领导和有关方面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2008年12月22日,在湖南经济工作政府会议上,研究部署对外开放工作,确定立足湖南机械产业已经形成的良好基础,抓住当前的良好时机,全力打造世界机械产业之都的构想,把开放带动作为加快湖南发展的主战略,出台优惠政策,制定积极措施,这些政策和措施为湖南加工贸易的长远发展打下了基础。除此之外,同沿海地区相比,湖南发展加工贸易存在着许多比较优势,如:优越的区位优势、廉价的资源优势、广阔的市场潜力、巨大的辐射能力、优美的环境、优惠的政策以及全省上下对外开放的决心等,如果这些比较优势能够得到充分发挥,必将促进湖南加工贸易的蓬勃发展,从而缩小和全国平均水平、发达省区间的距离,增强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3.发展加工贸易是湖南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必然选择

在湖南的进出口贸易中,主要以一般贸易为主。2008年,一般贸易占全部出口贸易的89.43%,加工贸易仅占9.04%,加工贸易所占比重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2个百分点,发展明显滞后。从对外经济贸易发展的规律看,发达国家加工贸易在进出口中所占的比重低,发展中国家加工贸易在进出口所占比重高,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经济越发达,加工贸易在进出口所占比重则呈下降态势。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加工贸易占进出口的比重呈逐年增长态势,1980年为5.7%,1990年为38.3%,1998年为53.4%,2008年为41.13%。湖南目前正处于加工贸易的初始阶段,加工贸易逐年增长是必然趋势。从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对进出口贸易的支持程度看,湖南经济基础和技术水平最近几年有很大的发展,但和沿海地区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许多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的竞争力不强,而一般贸易对本地区经济竞争力具有较高的依存度,一般贸易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对经济技术、产品竞争力、市场开拓的要求较高,边际成本较大,就湖南目前经济基础而论,扩大一般贸易的出口规模决非易事,易货贸易、转口贸易等其他贸易方式又为湖南所处的地理位置的制约,不可能得到很大发展;相对而言,加工贸易对经济和市场环境的要求较低,市场风险较小。因此,在进出口贸易中优先发展加工贸易,符合湖南省情。

在2008年在湖南年初遭遇百年罕见的冰灾及国际金融危机的不良大环境下,湖南的生产总值达到11156.64亿元,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全国排名第八位),对六千五百万湖南人民来说是十分令人鼓舞的,如果能够借助发展加工贸易来带动湖南外向型经济的快速增长,加快科技进步与科技创新,创造新的就业机会,促进湖南富民强省战略的落实,努力探索创建“两型”社会,湖南的明天会更好!

参考文献:

[1]湖南全力打造世界机械之都.中国日报,2008.12.28

[2]中国统计信息网.2008年国民生产总值统计

[3]海关总署海关统计.2008年进出口统计数据

[4]湖南省永州市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发展纪实.中国经济时报, 2008.7.17

经济的快速发展范文8

关键词:金融;经济发展;科学经济管理;地方金融;积极作用

中图分类号: F7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7)02-57-2

0 引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各个地方的经济得到稳定的发展,但是在其发展的过程中,由于没有将经济管理理念应用到实际工作中,使其在实际发展中未能达到良好的效果。在经济和文化一体化的发展下,众多民营企业的兴起和经营,为殷实经济结构做出重要的贡献。但是在近几年的发展中,地方国有和民营企业兴办的数量越来越多,金融体制逐步完善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科学经济管理方面的指导,未能辅助地方金融和经济的提升。因此,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本次课题进行分析和探究。

1 科学经济管理和地方金融发展现状简述

1.1 科学经济管理的主要内涵

在经济学领域中,主要是对稀缺的资源进行的优化配置,在管理学的范畴中,主要的是研究管理活动、过程和基本规律,进而来解决社会组织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一些管理类的问题,以便提出指导实践的优化策略。而经济管理主要是对社会经济行为活动合理组织与合理调节的规律进行分析探究,其主要包含两大方面:一方面宏观的经济管理,指的是国家对自身国民经济系统与社会经济行为活动的控制、监督、指导以及调节等;另一方面是微观的经济管理,指的是各类企业、个体劳动者以及合作经济组织在实际中的经营管理。从广义的角度而言,经济管理属于综合型的应用性学科,其融合了多种学科的知识,注重从实践经验与可行性方面进行研究。掌握和探究现代企业和金融领域中涉及到的经济管理的基本理论,为现今金融和经济市场提出更优化的发展策略。

1.2 地方金融发展现状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下,地方金融产业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其金融业法人单位的数量逐渐上升,主要分布在货币金融服务、保险行业、资本市场服务以及其他金融业行业中,其中资本市场服务类法人主体相对较多。以我省A为例,资本市场服务有123家,而货币型金融服务有47家。所有地方金融领域从业人员有10243人,其中货币金融服务业占比最高,小额信贷、保险、民间投资、证券经纪机构数量虽多,但从业人员占比低于地方银行业。通过对国内众多区域金融领域发展的调查和了解,总结出地方经济在发展中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融资途径相对较少;二是资本市场发展相对缓慢,三是重点产业的金融服务功能相对较弱,这样的状况严重制约了地方政府金融行业的发展。

2 科学经济管理对地方金融发展的作用

基于科学经济管理中涵盖科学的经济管理发展理念,能为地方金融领域的发展提供众多经济管理发展策略,其产生的主要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促进地方融资模式的创新发展

由于地方政府在开展自身金融经济活动时,更多的是信贷融资为主要的发展形式,科学经济管理,能指导地方金融机构积极的和全国银行总行开展合作性的交流,逐渐扩大对地方信贷投放与资金配置,进而充分的利用金融市场化制造出改革的契机,并充分的发挥市场机制主导的作用,提高对资源高效的配置,这样的管理方式能鼓励地区银行机构和外界展开全方位的合作,使用各种金融商品招商引资,在严格控制潜在金融风险的基础之上,开展新型的金融融资活动。在众多地方金融领域中,资本市场的发展对金融业具有深远的影响,在科学经济管理下,能强化地方金融业和区域以外社会组织的证券交易合作,以便促进地区内符合条件的企业在上市之后的融资与再融资,大力推行区域集优债务融资,通过的中小企业在私募券发行与政府债发行的试点工作中,做好企业债券和发行的工作,通过银行和证券发行的方式,促进地方融资模式的创新发展,从这一角度而言,科学经济管理对地方金融业的融资途径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2.2 加快地方资本市场的繁荣发展

在科学经济理念的指导下,能使地方金融领域在原有期权和期货的交易基础之上,参与交易活动的主体对象进行扩展,这样不仅能实现金融产业和大宗商品在场内平台上进行交易,土地、能源以及知识产权也能在这样的平台上进行交易,在实际的操作中,科学经济管理能根据地方实际的地理和人文环境,将特色商品作为新兴的经济交易标的。在期货市场中还能开展合约买卖和套期保值,有效地规避了现货市场中潜在的风险。此外,应将股权交易市场视为资本市场中核心的部分,在股权交易所中完成公司和企业制改造的条件上提升其自身的功能,将其打造成主要以资本要素为属性的金融综合交易平台,进而提升地方金融业中资本市场的广度发展。从这一角度而言,科学经济管理对地方金融业资本市场的繁荣发展起到促进的作用。

2.3 提升地方重点产业的金融服务功能

在现今国内众多地区均有属于自身特色的商品,尤其在旅游业迅速发展下,地区经济得到很大的提升,这样的环境为地方金融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在科学经济管理理念下,充分的利用地方市场在全国经济市场的优势,完善机构和组织的培育,对金融和经济政策进行创新,营造良好的金融发展环境,进而重点突出以财富管理为主要工作内容的高端金融业务,这样才能更好的吸引国内外投资理财机构与金融机构组织的聚集,更多的投资引入到地方金融领域中。

2.4 创设地方健康的金融发展环境

由于金融业是建立在风险和经济收益基础之上的,为了推动地方金融行业的快速发展,在实际的工作中,应为其创设一个良好和健康的金融发展环境。而科学经济管理的应用,能实现这样的目标。这是由于科学经济管理理念能将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涉及到的众多的领域和知识进行综合,并能为金融行业的监管部门提供成熟的监管制度和经验。例如,能建立健全金融领域中的竞争激励和监督机制、优化金融发展信用环境、强化金融机构对经营风险的控制能力等,其中对金融活动中潜在的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能在很大程度上保障参与金融交易主体对象的利益,进而为整个地区金融行业的稳定发展起到促进和保障的作用。

3 结论

通过本文的论述得知,地方金融是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和壮大地方金融产业,在其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难题,这些难题严重的制约地方金融业的进步和发展。将科学经济管理理念应用到地方金融领域发展中,能起到促进地方融资模式的创新发展、加快地方资本市场的繁荣发展、提升地方重点产业的金融服务功能、创设地方健康的金融发展环境等作用,望此次的研究内容能为现今地方金融领域的发展提供可行性建议,加速地方金融领域的全面发展。

参 考 文 献

[1] 本刊编辑部.金融改革发展建言录――两会经济金融界部分代表委员谈金融[J].中国金融,2015(06):21-46.

[2] 李娓娜.科学理念下的建筑企业经济管理新思想[J].现代经济信息,2014(07):312.

[3] 周春喜,黄星澍.地方金融的监管逻辑及规范路径[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14(05):86-94.

[4] 商文瑜.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同业业务快速发展的风险及对策[J].西部金融,2014(06):62-63.

[5] 张卫国,任燕燕,侯永建.地方政府投资行为对经济长期增长的影响――来自中国经济转型的证据[J].中国工业经济,2010(08).

经济的快速发展范文9

[关键词] 市政管理 数字化网格化 市政管理满意度 市政管理效率

一、前言

数字化管理是建立在现代计算机、通讯、网络与人工智能等高端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针对管理工作的具体行为来开展管理的组织、协调、指挥与控制等活动,从而辅助传统管理手段来实施管理的现代方式。城市的数字化管理,就是将城市的管理活动放置在计算机网络平台上,将城市的信息数字化,将具体的管理行为转化为可传递的数字化手段,实现管理的可计算性,从而解决传统城市管理活动中的各种难以实现的问题,提升城市的现代化水平。

二、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的构成

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首先要具备对城市网络覆盖范围内的数据采集系统,借助无线装置与网络信息传递功能来实现远程化的监控。 结合GPS定位系统将城市划分为管理辖区 ,城市管理的监督员只需要在自己的管理终端将管区内的巡查结果上传到城市管理系统中,,完成整个城市管理的数据统计,将图像、文本等资料汇总起来构成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的基本框架。而管理中心的终端通常采用大型的城市全景电子屏幕,能够直观的显示管理人员上报的各地区的情况与详细的信息,便于中心调度各部门进行协同工作。

三、城市数字化管理的运行效果

随着城市管理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数字化管理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在一些启用数字化管理较早的城市,管理系统日趋完善,有效地促进了城市各类市政设施管理水平的提高。首先,数字化管理有利于及时发现市政管理中的问题,并在第一时间反馈至管理中心,及时发现并反馈,大大提高了城市管理问题的解决响应时间。在北京等试点城市,通过数字化管理,可以使市政问题的主动发现率达到90%以上。其次,实施数字化管理后,对原有的市政管理工作效率有明显的提高。可以是城市管理问题限时解决,并细化责任到人,通过现场监督员的确认,使管理指挥中心的决策更加有效,同时对市政设施的养护和损坏上报也提供了更加直接化的工作途径。

四、借鉴数字化城市管理应当注意的问题

1.明确实施数字化网格化城市成管理的意义

数字化城市管理,是一种提高市政管理服务的手段,是为了提高市政管理的实效性与公众的满意度而开发的信息化管理手段。尽管实施数字化城市管理,仅仅是为管理者提供了大量的数据基础,而管理决策的产生仍然依赖与人为的决定,因此,要充分考虑到市民的需求,结合反馈信息来处理问题。数字化管理因需要投入大量的软、硬件设备,建立初期成本投入较大,应当纳入市政管理的总体支出,用于对原有市政管理系统的升级。此外,数字化城市管理的根本意义,是提高政府实施管理的工作效率,因此,本着高效、准确的原则来构建城市的数字化管理系统,也是提升服务性政府工作职能的重要手段之一。

2.正确处理好数字化管理与原有的市政管理体系之间的关系

原有的市政管理体系,注重法令法规的建立,以刚性约束来实施城市管理,力求实现管理的专业化,并使政府的管理建立在行政基础上,与“依法治国”的总体要求一致,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城市管理的效果,降低了市政管理问题的发生率。但不可否认,传统的市政管理体系,也存在很多不足,在实施管理的过程中表现出力不从心的局面。数字化管理的出现,首先,缓解了市政管理的人员问题,以较少的人力投入实现了监控区域的扩大,减轻了原有管理体系中管理人员的工作压力。其次,数字化管理更好的诠释了管理“以人为本”的思想,将问题置于全局之中,使管理中心可以做出较为全局性的决策,避免了传统管理体系中就问题解决,忽视全局的工作疏漏。此外,数字化管理相对减轻了原有的管理体系在法令法规、政府职能等方面的压力,使数字化管理与传统的管理体系能够互为工作补充,提高了市政管理工作的完善性。随着数字化技术手段的不断进步,市政管理的工作效率将会持续提升,同时对问题的发生也能够形成很好的遏制。

五、结语

由此看来,数字化城市管理,不但是信息化技术进步的产物,同样也是城市管理需求的产物,是针对城市管理的实际问题而出现的一种高效的工作手段。数字化管理的实施,可以为市民提供更加便捷的生活环境,也可以实现城市的长效发展,提高政府工作的效率,加强与市民的管理沟通,将城市管理更加立体化、真实化,有利于市政管理工作的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 周承娟:公共财政基本框架研究[J].江苏社会科学.2009:23-24

经济的快速发展范文10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发2号文件精神,积极争取公安部对我省公安工作的大力支持和帮助,2月23日至24日,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公安厅长崔亚东同志带领公安厅常务副厅长王泽洪、厅党委委员、政治部主任温贵钦及公安厅相关部门、遵义市、遵义县公安局负责同志一行18人,赴京向国务委员、公安部部长孟建柱汇报了贵州省公安机关贯彻落实国发2号文件的有关情况,转达了战书、克志同志对建柱同志的问候,专程向公安部党委汇报了请求帮助支持解决的困难和问题。

建柱同志高度重视国发2号文件的贯彻落实,于2月23日、24日在贵州省公安厅有关请示、报告上分别作出批示,指示尽力支持贵州经济社会和公安工作的快速发展

建柱亲切会见亚东同志一行,就贯彻落实国发2号文件和支持贵州公安工作作了重要指示。

2月24日11:30,孟建柱同志百忙之中在公安部淳亲王府会见、宴请了亚东同志一行并与大家亲切座谈,听取了亚东同志关于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和公安工作情况的简要汇报,并作了重要讲话建柱同志高度赞扬了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指出,近年来,在战书书记、克志省长的带领下,贵州各族干部群众大力发扬“不怕困难、艰苦奋斗、攻坚克难、永不退缩”的贵州精神,自力更生,奋力拼搏,经济社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一是思路清晰。贵州省委、省政府发展把改革开放的先进经验同贵州实际很好地结合起来,走出了一条符合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科学的道路;二是工作力度大。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发展经济,全省工业园区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固定资产投入的力度在贵州历史上都是空前的;三是作风实在。贵州干部的作风起了很大的变化,为群众解决了很多实际困难、办了很多实事,把为人民服务真正落到了实处。事实证明,贵州能保持如此好的发展势头,同省委、省政府认真落实中央要求、狠抓落实是分不开的,贵州省委、省政府的思路是完全正确的,措施是有力的。请向战书书记、克志省长转达公安部党委的亲切问候,对贵州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表示衷心的祝贺!

建柱同志充分肯定了近年来贵州公安工作取得的成效,指出,亚东同志到贵州后,把一些好的工作理念和工作经验带到贵州,贵州省公安机关的工作做得是好的,适应了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好形势。同时,贵州公安在工作实践中创造了一些先进的做法和经验。虽然贵州经济基础较为薄弱,但是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贵州公安创新思维、自力更生,保持了高昂的斗志和良好的精神状态,在抓“三项重点工作”和“三项建设”上面有了很大的进步,在维护国家安全、确保社会稳定、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能力上有了很大的提高,有力地保障和促进了全省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在社会管理创新上,创造了瓮安由大乱到大治的“瓮安经验”、禁毒社区戒毒社区康复“阳光工程”建设等经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全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贵州公安基层基础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如全警配发单警装备、遵义的“五小工程”等做法,都充分体现了贵州公安扎实的工作作风和民警良好的精神面貌,希望继续保持和发扬。

建柱同志要求,公安部党委和各业务局一定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发2号文件精神,积极协调国家有关部委,尽最大努力支持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加大对贵州公安的帮助和支持力度,尽快出台专门支持贵州公安事业发展的文件,最大限度地帮助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促进贵州公安早日实现“跨入全国先进行列”的目标。

公安部常务副部长杨焕宁、副部长黄明等领导参加了会见。焕宁同志对贵州公安工作提出了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差在人的方面。人是最不容易改变的,差在民警的素质能力方面,民警的能力素质较低,要注重普通民警的教育培训,要通过培训来提高民警的整体素质。二是差在信息化方面。其他东西都是附着在这上面的,要形成浓烈的信息化学习氛围和环境,通过提高信息化能力来提高队伍的战斗力。

2月24日下午,厅党委委员、政治部主任温贵钦带领先关部门负责人到公安部政治部,就警力编制、教育训练等需要公安部政治部帮助解决的问题和困难进行了汇报。公安部党委委员、政治部主任蔡安季召集公安部政治部人训局、现役办等部门领导同志,认真听取我厅情况汇报。蔡安季指出,对贵州省厅提请部政治部帮助解决的问题,要按照“宁快不要慢,宁高不要低,宁多不要少,宁增不要减”的原则,在部政治部的权限范围内予以大力支持。相关部门要本着积极支持的态度,提出具体意见,有的问题纳入公安部出台的支持贵州公安事业发展文件予以解决,有的问题个别解决

公安部召开专题会议听取贵州公安工作情况汇报,研究帮助解决困难问题的措施。2月24日上午,受建柱同志委托,公安部副部长黄明同志主持召开专题会,专题听取我厅关于贯彻落实国发2号文件精神、请求公安部促进贵州公安工作发展的情况汇报,公安部政治部、办公厅、刑侦、行技、网监、禁毒、现役办等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汇报会。崔亚东同志代表贵州省公安厅党委从贵州经济社会和公安工作发展、省委、省政府、公安部党委对贵州公安的支持、形势问题等方面作了汇报,重点就我厅请求解决的10个方面47项政策、资金、项目等困难问题作了详细汇报。在认真听取亚东同志情况汇报后,黄明同志作了讲话,指出,公安部要认真学习国务院2号文件,充分认识到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若干意见的重要性,从全国的发展战略、从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高度上来认识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从维护全国大局稳定、确保贵州的改革发展稳定高度上来认识促进贵州公安工作发展进步的重要意义,全力支持贵州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的发展。黄明同志要求。一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国务院2号文件精神上来,统一到建柱同志对贵州公安工作的高度重视上来,统一到建柱同志对贵州的批示上来、多次的指示上来,全力支持贵州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的发展,最大限度帮助贵州公安机关解决实际问题和困难。二要认真研究,加强对接,加强沟通协商。对于贵州省厅提出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公安部各单位与贵州省公安厅进行磋商,分门别类、分别对接,加强磋商、沟通,提出意见,尽最大的努力给予关心和支持。贵州人均GDP是全国最低的省,困难较多。但贵州在历史上是作了巨大贡献的,如没有遵义会议,哪来共产党和今天的发展,哪来中国的解放,在国家的整个发展战略上、在资源上也作了巨大的贡献,所以说我们要全力支持贵州发展。三要加强调查研究,尽快出台支持贵州公安发展进步的专门文件。公安部办公厅要认真汇总吸收各家意见,专题向建柱、焕宁同志报告,尽可能形成一个公安部支持贵州公安工作、队伍发展进步的意见,作为贯彻国务院2号文件的具体措施和对贵州公安近年来工作的肯定,最大限度帮助和促进贵州公安早日“跨入全国先进行列”。

公安部各业务局表示以更大的力度支持帮扶贵州公安工作。2月24日下午,受亚东同志委托,我厅党委副书记、常务副厅长王泽洪、厅党委委员、政治部主任温贵钦带领厅属有关部门负责人分别到公安部有关业务局对接协调,深入交换意见。公安部各部门表示,贵州是少数民族地区和边远贫困地区,加大对贵州公安工作的支持,是贯彻落实国发2号文件的要求,是义不容辞的责任,表示将以更大的力度支持贵州公安机关发展。同时,对我厅下一步如何做好相关工作提出了很多宝贵意见和建议。来源:贵州省公安厅(编辑/王巧英)

经济的快速发展范文11

1我国物流运输行业的特征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物流运输技术、规模等都得到了较快发展,相关的管理制度、理念也更现代化,尤其是将互联网技术和物流运输有效结合起来,使物流运输行业的服务水平得到了有效提高,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但相比较于西方发达国家来说,我国的物流运输行业还处于现代物流的初步发展阶段,主要以“小、多、散”为主,还缺乏大规模的现代化物流运输企业。近几年,我国加快了物流运输行业的改革,使其得到快速发展,并呈现出独特的发展特征。

第一,物流运输行业在我国社会经济组成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环节,也是我国政府非常重视的行业之一,已被我国老百姓称为“金饭碗行业”。

第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物流行业也充分利用现代互联网技术,有效提高了物流运输行业的服务水平和技术水平。

第三,网点遍布我国各个乡镇。我国物流行业已经由初期的城市发展到现代的各个乡镇,甚至有些农村也已经有物流网点,极大地满足了我国人们购物、运输和快递等方面的需求。第四,区域范围化。我国的物流呈现出一定的区域范围化,即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环渤海以及泛珠三角等一些区域经济与物流紧密结合,使得物流运输行业呈现出一定的区域范围化特征。

2物流运输与区域经济关系的分析

2.1物流运输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物流运输行业的快速发展逐渐改善着经济产业结构、增长方式等,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第一,对于区域经济来说,其主要是将商业、物流等各个经济活动有效联系在一起,成为一种规模化的生产模式。一方面,物流运输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能有效降低各商业活动运输的成本,当前我国的物流基本上都是通过各个网点和节点有效联系在一起的,形成了非常复杂而又紧密的联系网,能在最大程度上提高物流的运输效率,进而降低区域经济活动的投资成本,这对改变区域经济增长方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随着物流运输行业的快速发展,物流相关的各个合作伙伴间的联系也更加频繁,能在一定程度降低相应的交易费用。由此可见,物流运输行业的快速发展,在改变区域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各个合作伙伴之间交流、降低企业投资成本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第二,随着物流运输行业的快速发展,我国物流企业的资产、规模以及综合实力开始逐渐提升,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区域经济朝着专业化、现代化的方向健康发展。另外,物流运输行业作为服务性行业,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我国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这有利于优化我国区域经济结构。

2.2区域经济对物流运输行业发展的影响区域经济对物流运输行业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就目前实际情况来看,区域经济中心是城市商品交换的中心,其在人才、技术等方面有着巨大优势,且经济发展也较快,在区域化经济发展过程中,会减少城市周边地区的资源配置不对称,以及经济产业结构不合理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力物流运输行业的快速发展。由此可见,区域经济一体化为物流运输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动力,有利于物流运输行业的快速发展。第二,近几年,随着我国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其向外辐射的能力越来越强,进一步加快了区域经济周围地区经济的发展,在向外辐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商品、资源的流通,对物流的需求将越来越大。另外,随着区域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经济结构也日趋完善,这为物流运输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3结语

经济的快速发展范文12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决定2010年全区不再追求GDP增速全国第一,目的是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留出空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把主要精力集中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上,不再追求GDP增速全国第一,这是自治区党委、政府发展思路和价值追求的又一重大转变。我们为不再追求GDP增速全国第一叫好!这个决定对于坚持富民与强区并重的方针,推动我区真正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具有现实和深远的重大意义。

一、这是一次思想的解放

如果说我区GDP增速连续8年位居全国第一是一个奇迹,那么,本世纪初以来具备了创造这个奇迹的所有条件,从而使其成为历史必然。如果因为增速第一而在思想上背个包袱,一味追求增速第一,骑虎难下,想的做的都是GDP增速,唯恐掉下来影响政绩,那不仅是思想方法、思维方式的片面性,在行为方式上也导致顾不了经济增长的结构、质量和效益,顾不了保障和改善民生,顾不了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到头来,经济增长与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不协调,收入差距日趋扩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改善缓慢。长此以往,不啻是对思想的禁锢、行动的制约,更会影响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不再追求GDP增速第一,首先是思想的解放,有利于把思想认识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来,把精力集中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上来,集中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来。

二、这是发展理念的转变

发展理念有传统发展理念与科学发展理念之分。2007年11月,总书记考察我区时特别强调,一定要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来抓,着力推动经济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转变,切实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追求GDP增速第一,是传统发展理念指导下的粗放型经济增长、片面追求经济增长。不再追求GDP增速第一,不是不要速度,而是要与结构、质量、效益相协调的速度,清洁生产、循环利用、集约增长的速度;不是不要发展,而是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发展成果由各族人民共享的发展。我区欠发达的基本区情和发展不足的主要矛盾,要求我们在抓发展上不能有丝毫动摇,不能有半点松懈。

三、这是发展模式的创新

追求GDP增速第一,主要是依靠粗放增长模式。笔者在《奋力走进前列――内蒙古现象研究》一书中根据近年我区经济运行的特征,对经济超常速增长的政府主导型、投资拉动型、资源支撑型、机遇牵动型四种模式作了详尽的分析,并指出只有深入了解内蒙古经济超常速增长的模式,才能更准确地认识和把握“内蒙古现象”。不再追求GDP增速第一,就要创新发展模式,形成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工业带动向依靠农牧业、工业、服务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矿产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的发展模式;形成有利于加快推进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推进自主创新,加快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加快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加快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发展模式。

四、这是干部考核评价制度的改善

各级干部是推动我们事业发展的中坚,干部考核评价制度是调动干部积极性的指挥棒。追求GDP增速全国第一,在干部考核中以GDP为导向,以GDP增速论优劣,使得干部为GDP增速疲于奔命,压得一些基础和条件差的地方喘不过气来;有些地方什么项目能做大GDP就上什么项目,全然不顾先进落后、能耗污染;有的干部GDP增速上不去就干预统计数据,玩数字游戏,等等。不再追求GDP增速第一,是对干部考核内容的调整和完善,是干部考核评价制度的重大改革,将直接引导各级领导班子、领导干部更加注重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谋划发展,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作为最大的政绩,坚持富民与强区并重,强化富民指标,像抓强区指标那样抓富民指标,取得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实际成效。

追求GDP增速全国第一,本质上是发展思路的“快”字当头,而不是“好”字当头。很多事情往往并不在于怎么说,而在于怎么做。2006年,总书记就强调要把发展思路从“又快又好”调整为“又好又快”。不再追求GDP增速全国第一,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重要目标,这标志着我区真正要“好”字当头、好中求快了。

(作者系原内蒙古党委副秘书长、内蒙古党委政研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