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中外文化

中外文化

时间:2022-03-18 19:14:28

中外文化

中外文化范文1

一天前,Katalin Bogyay 还在大会发言中强调:“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信仰都有不同,必须互相尊重,才能更和睦相处。”来自澳洲的净宗学院院长徐业鸿教授,则在发言中引用英国历史哲学家汤恩比的一句话,“解决21世纪的社会问题,需要中国孔孟学说与大乘佛法”。

中华文化在海外的境遇到底怎样?这成为采访的重心。

当北极熊遇到猎犬

当一只北极熊遇到一条猎犬,会发生什么故事?我们看到一张图片,图片上猎犬用前肢搂着北极熊的脖子,北极熊则把头歪向一侧,好像生怕因为自己体积太大,而弄伤了猎犬。这张照片,是摄影师在北极跟踪了一星期才拍到的,他发现北极熊和猎犬就像好朋友一样,经常在一起玩耍。

“任何物种都有善意的种子,不仅是人类。他们不是生来就冲突,他们也会分享友谊,和睦相处。我的母亲是中国人,父亲是印度人,祖母是天主教徒,我自己是伊斯兰教徒,现在为中国的佛学教育部门工作,我真的很开心。”当汉尼夫在大会发言中,展示那张照片,并说出这句话时,听众席响起一片掌声。

汉尼夫,是澳洲净宗学院多元文化部的负责人。净宗学院成立于2002年,创办者是来自台湾的徐业鸿教授,学院坐落在澳洲昆士兰省的图文巴,诣在弘扬孔孟之学与大乘佛法。

到图文巴之前,汉尼夫是新加坡政府的公务员,主要工作是协调各宗教之间关系,化解冲突。2009年,汉尼夫受净宗学院之邀,辞去新加坡的工作,到图文巴开展新的多元文化交流与协作。

图文巴是一个别具特色的城市,居民来自世界各地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常住人口虽然只有十多万人,却有八十多个民族,一百多种语言,他们有着不同的血统与文化、不同的风俗习惯与。

汉尼夫至今记得第一次去图文巴的印象:生活在那里的人很闭塞,只有你先伸出手,对方才会跟你握手,他们不会主动跟别人交流。

在图文巴工作两年多的汉尼夫收获颇丰。他告诉本刊记者,他所在的部门,每周六都举行“温馨晚宴”,当地不同种族、文化、宗教的人士,都可以自愿来参加。他们的温馨晚宴吸引了很多以前不善交际的本地人。

今年3月的第二周,汉尼夫在周二的时候临时决定,当周周六的温馨晚宴要编排一场文艺演出,为此汉尼夫打电话给当地的居民。在当地,如果有人很仓促地发出邀请,对方一般都会说,“没有时间”。但是,汉尼夫却没有遭到拒绝。那个周六的晚上,节目丰富多彩,有土著歌舞,也有年轻女士们的合唱团,以往只有一百人左右温馨晚宴,当晚来了大约400人。

汉尼夫还告诉本刊记者,就在两周前,有一位当地警署的高级官员也主动来参加晚宴,他还带来了一个蛋糕,分给大家吃。令汉尼夫都感到意外的是,蛋糕是那个警官亲手制作的!

我没有笑话他

5月25日,会议结束的当晚,宋宝兰女士作为参会者,承担了一些主办方志愿者的工作,忙前忙后,大约到了晚上九点的时候,等宾客散尽,她才坐下来吃饭。

她是华裔马来西亚人,上世纪30年代,她的父辈为了避开中国的战乱,到南洋谋生,来到马来西亚,本希望挣到钱后可以回家,但是之后的战乱加上政治运动,让他们再也没有回到家乡,只好留在了马来西亚。

宋宝兰是第二代移民,她在马来西亚出生,但说一口流利的汉语,年过中年的她短发齐耳,穿一套深色制服,态度干练又温和。她现为马来西亚的中华文化教育中心专职教师。

中华文化教育中心是2009年在马来西亚政府注册的教育机构,主要面对小学生,在学校之外,教授伦理道德补习课。对此课程感兴趣的家长,会带着孩子前来,每星期一次课,每次一个半小时。

宋宝兰教课的课本是《弟子规》。《弟子规》是中国古代教育孩子的启蒙课本,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正如它的总叙中所说:“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弟子规》列述了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行为规范。宋宝兰告诉本刊记者,教育中心选择《弟子规》作为教材,为了熏陶孩子,化解冲突,培养他们与别人团结合作的能力。

教育中心在课下,让家长把观察到的学生的言行记录下来,然后与中心的教师沟通。家长们会带来各种各样的信息,通常是琐碎的事情,但给了教育中心老师们很大的鼓励。

有一位家长告诉宋宝兰,当她的孩子经过他以前经常去玩的一家网吧门口时,低下头,走过去,然后跟妈妈说,“斗闹场,绝勿近”。还有的家长告诉宋宝兰,他的孩子在学校拿着一支已经用得很短的铅笔写字时,其他同学笑话他,“你家里这么穷,连铅笔也买不起。”他的孩子说道:“要节俭,不浪费。”

宋宝兰告诉本刊记者,马来西亚是个宽容的地方,作为移民,他们保留了自己中文的名字和语言,虽然她没有系统地学习过中国传统文化,但是中华文明的根在家庭教育中传承了下来。

“我父亲是客家人,他从小教育我们‘宁可人负我,切勿我负人。’‘不做亏心事,半夜不怕鬼叫门。’‘年轻人要有骨气,不能有傲气,要自强不息。’我的父亲虽然文化不深,也很少说话,但他说的都是传统文化。”

在到教育中心做教师之前,宋宝兰在马来西亚的一家广播电台做播音员,为了来这里,她辞掉了播音员的工作。

“马来西亚本地人为棕色人种,中国人的眼睛和皮肤跟他们都不一样。以前,讲到自己是中国人很没有自信,因为会被认为吵闹、没有礼貌、落后,所以,华裔都很想学英语。但是,即使学了英语,染头发,甚至戴有颜色的隐形眼镜,在别人眼里,我们永远都是黄皮肤的华人。没有自己的文化,自己就没有根,会被人看不起。”宋宝兰说。

“但当我们越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越有自信,因为老祖宗原来有如此灿烂的文化,在国外的年轻人学汉语,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将来肯定有出路。”宋宝兰说她将来还会深入学习《论语》《中庸》《老子》等。

马来西亚是伊斯兰教国家,马来西亚本地人一出生,自然而然就成为伊斯兰教徒。在这样的一个国家,教授中华传统文化,会不会受到抵制呢?

“当然不会。”宋宝兰回答说,“《弟子规》中所讲的道理,不是中国人独有的,它是所有文化和民族的人共同的理想和追求。其实,《可兰经》和《圣经》中都有类似的内容,只是比较零散,比如,伊斯兰教教导信徒不能对父母大喊大叫,在父母面前走过要低头弯腰,而《弟子规》把它浓缩在很短的篇幅中,把做人的抽象道理,具体为家庭中的仪轨。”

中外文化范文2

关键词:文化外交;软实力;发展

一、文化外交的重要性

中国作为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文化是我国的一个重要特征。从早期夏商西周的文字青铜器,到春秋两汉时期的百家争鸣,到文化巅峰的唐宋时期,逐渐的转向了元明清的衰落,再到如今的文化再次繁荣,可以说中国的文化就是一部跌宕起伏的史诗。作为有着这么悠久文化历史的国家,在文化外交发展这一软实力上,不断地发挥自己的优势,改变着我们的国家,改变着其他的国家,同样的也在改变着世界。

1.覆盖范围广泛。悠久的历史造就的我们国家的文化有着很强的覆盖性。不论你是喜欢诗词歌赋,还是喜欢刀枪剑戟,不论你喜欢的是人生的哲理名言,还是喜欢阅读众圣的经典著作。可以说中国的文化既博大又精深。适合各个阶层,各个年龄段的人学习,休闲。因此通过文化的延展性,配合因地制宜的宣传来扩大我国的外交事业,可以相对容易的打开市场。形成影响。是促进外交的法宝之一,也是宣传我们国家的较好的手段。

2.影响时间长。文化对于外交的影响速度较慢,不是一朝一夕能看到效果的。但是文化外交的影响时间也是较之于经济外交、政治外交等有着更长远的作用效果。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因此可以说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在很多领域的文化都有着极深的积淀,对于别国的影响实在潜移默化中让他们对于中国有认同感,增加对中国的好感。这种好感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认同,所以不但其影响范围广大,而且深入人心,影响时间长远。

而文化外交可以说是在外交手段中直接影响最小,但是覆盖范围最广,影响时间最为久远的。

3.影响方向不受拘束。当今的世界,和平与发展才是主题。因此维护国家利益的方式不再是单纯的军事力量与军备竞赛,综合国力成为了衡量一个国家强大的重要因素。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缺一不可。但是除去文化以外,其余几项外交策略都会有相对局限的发展方向。或者只对局部的人有影响,或者只对一个方向的行业有影响。但是文化外交的影响方向不收拘束,可以是高层次与高层次,低层次与低层次的平行传递,也可以是由高到低的顺向传递,甚至由低层次影响高层次的逆向传递。文化外交的影响方向不受约束,这就导致了可以从多个方向同时着手,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能保证国与国之间更快的建立起密切的关系。

4.文化外交是其他传统外交的有益补充。传统外交通常是指由政府官员和外交机关代表国家进行的访问、谈判、交涉、缔结条约、发出外交文件、参加国际会议和国际组织等对外交往活动。这些活动所涉及的范围多为政治、军事、经济领域,其主要目的在于维护本国的国家利益。

而进入20世纪之后,各国重视起了文化外交,因其独特的优势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青睐。西方许多政治家、外交家越来越认识到文化交往活动在维护国家长远利益方面所起的作用。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文化外交甚至成为了各国外交政策的第三、第四方面。

二、文化外交的方式

实施文化外交的途径和方式取决于应用于外交的文化内容。文化外交的方式不是一成不变的,首先取决于文化内容。曾经文化内容的核心是文学、艺术。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富有高科技含量、具有更强视角效果的现代媒体也是文化外交的新宠。

随着文化内容的多样性,文化外交的方式也变得多种多样,根据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外交策略成为了必然。文化外交的方式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官方层面的文化外交。政府既是文化外交政策的制定者,也是文化外交项目的具体施行者。商谈和签订文化协定、组建和参加国际文化组织、召开和参加国际文化会议,以及各种文化代表团的互访等都离不开政府的直接参与。比较流行的政府层面的文化外交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区域型的亚欧会议、上海合作组织、中非合作论坛机制等等。

2.教育文化交流活动。教育是文化传播最传统的途径,但也是最稳定的途径。大部分的传播方式都是口口相传。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教育的传播方式从面对面发展到了远隔千山万水依然可以教与学。但是教育作为文化外交的本质是不会变的。

3.多边文化交流。多变文化交流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将成为新世纪我国对外文化战略的主要手段。通过多边文化交流,我们可以在很短时间内多交朋友,扩大影响。因此,要继续积极参加多边文化外交活动,尤其是要注意在联合国及其他国际和区域性组织中发挥作用。

三、文化外交的注意事项

文化外交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文化外交是建立在整体实力基础上的外交方针,不可过分依赖甚至完全的依赖文化外交。必须在政治经济整体实力的基础上才能通过文化外交迅速的打开市场,并在整体的外交活动中占据主动。开展文化外交更是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反对文化霸权。我们要掌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发扬我国的传统文化,但是不可以进行文化称霸。并且坚决的反对所有国家的文化霸权。反对文化霸权是我国的一贯政策。我们坚持文化多样性,强调多种文化的和平相处。而文化霸权则试图以某种形式的文化来代替丰富多彩的世界,这是违逆历史潮流的行为,必将受到各国人民的谴责。

2.坚持相互借鉴,优势互补。十七大报告指出“文化上应相互借鉴,共同繁荣,而不应排斥其他民族的文化”。这是发展的大势所趋,独立的优势永远不可能违逆人民的力量,各国的文化都有着隶属于各自国家的优势跟局限性。我们应该学习彼此文化中的优点,弥补自身的缺点,追求共同发展与繁荣,这样才能将国家的文化发扬光大,构建和谐美好的国际文化新秩序。

3.坚持文化自信,摒弃糟粕文化。文化的交流是相互的。我国的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而且其兼容性极强,对于外来文化的吸收能力同样出色。但是这明显的文化优势在如今知识大爆炸的全球文化大浪潮中成为了缺陷。越来越多的人在国外文化的洗礼下逐渐忘记了我国的优势文化,这不但影响了我国文化的传承,更可能影响我国人民群众文化的独立性,甚至会影响思想的独立性。我们的人民必须要对我国的传统文化有自信心,坚持中国传统文化不动摇,发扬我国传统文化。政府更应该做到摒弃糟粕文化,做好过滤的工作,让人们接触到相对健康的优势文化,更好的吸收外来文化。

总结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思想,用文化作为外交的一种手段是世界经过几百年实践出来的结果,把握好文化外交就相当于掌握了一道门,是国家与国家之间链接的纽带。然而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不同国家的文化传播很可能会造成思想上的差异,如何运用好这把双刃剑是一门大学问。

文化强国不等于政治经济的强国,在外交时要时刻警醒,文化外交只是一种外交手段,可以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但是在双方对等的情况下却不可能是压在孙悟空身上的五指山,只有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综合国力的提升才可能造就一个大国。毕竟“弱国无外交”。(作者单位:牡丹江师范学院)

指导教师:董一冰

参考文献:

[1] 罗建波:《构建中国崛起的对外文化战略》,载《现代国际关系》2006年第03期

中外文化范文3

中国巨大的文化市场正迅速发展,其诱人利润的空间吸引着海外资本一一外资对中国文化市场的“攻势”已经在沿海城市天津、上海、深圳悄然启动了!

有关专家指出,外资的进入,相比“第一战场”(以制造业为主),“第二战场”(以服务业为主)的状况更加令人不安。因此,北京奥运会举办前夕的2007年,将是中国文化产业界演出排练的最关键年份,也是中国文化产业创新的一次历史性契机。

事实上,与其他许多国家和地区一样,中国文化产业主管部门已经着手应对海外资金的涌入。文化部部长助理丁伟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不拒绝海外资本的推动,但它选择的将是一条中国特色之路:中国将不断完善文化产业发展的法律、产业体制框架、投融资、税收、出口政策等环节,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功能。

外资将补充文化产业

中国拥有五千多年的深厚历史文化背景,从初开到现在的21世纪,中国文化都深受外国人士向往和爱慕。可是,中国文化产业的总产值,远逊于只有200多年历史的美国。

据估计,目前美国的电影及音乐媒体行业已成为美国第二大的出口板块,而美国统计局资料显示,每年全球收益超过559亿美元(约4472亿元人民币)。反之,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电影市场,各项收益于2006年是41亿元人民币,是前者的0.省略收购户外媒体公司股权以搭建户外广告业务平台,收购《电脑报》的部分广告和发行业务进军大众传媒领域,就是典型的案例。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入,中国文化产业海外融资的沉寂状态正在被打破,这主要是由于: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方兴未艾,仍将吸引海外资本的投资热情。据估计,2007年中国文化消费的潜在需求将达到5500亿元人民币。如此巨大的文化消费需求孕育着广阔的商业机会。例如,数字电视、数字传媒、数字游戏等,正在成为文化产业的生力军。中国数字电视市场的正式启动,而数字电视业务发展空间将十分广阔,但前期也需要相当的资金投入。

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需要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文化产业发展取决于文化产业政策,而文化投融资政策应是文化产业政策的核心内容。诚然,文化产业是一个内涵非常广阔的概念,既包括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发行、娱乐、广告等行业,也包括文艺演出、博物馆、图书馆等,因此也应当建立多元化的融资体系与之相适应。

对于图书馆等公益性行业或者涉及国家文化和信息安全的行业,国家财政应当成为主要的资金来源;对于电视广告、娱乐、报刊发行等行业,则应当由市场来取代行政化的资源配置。因此,发展壮大文化产业,要逐步形成以财政资金为引导、以企业投入为基础、以国有资本和社会资本共为主体、以股市融资和海外资金为补充的多元化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

中国文化产业体制改革正在不断深入。中国文化产业体制改革的步伐正在不断加快。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已经拉开序幕,国务院颁发的《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中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定(试行)》在文化投融资政策方面取得了重大的突破,鼓励各类社会资本对文化产业进行投资经营。

外资渗透文化产业

近年来,外资对中国的资本处女地――文化产业领域蠢蠢欲动。据了解,外资潜入中国文化产业的方式无非就三种:一种是积极接洽要改制的国资文化企业,争取在适当的时机收购;二是与一些谋求发展的国资或民资企业组建合资公司,在中国发展;三就是巧立名目,用自己的方式获得某些特批,抓住一些法律灰色领域,先做了再说。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曾经下发《关于新华书店发行集团股份制改造的若干意见》,要求新华书店积极推进股份制改造,以应对未来图书市场竞争格局。

于是,谋购各地新华书店一直是香港和黄旗下TOM集团的重要战略。TOM集团曾找过浙江新华发行集团商谈入股事宜。但是浙江新华发行集团坚持控股权,双方因控股问题陷入停顿。

然而,TOM集团即使不再坚持控股,还是出现惨败的现象。如上海新华发行集团公开挂牌转让49%股权,TOM集团是最早提出竞标意向的外资企业之一。上海新华发行集团最后把49%的股份出售给国营企业上海绿地集团。

对新华书店关注近2年的TOM集团,最近似乎对新华书店已偃旗息鼓。不过它在竞投上海新华发行集团失利的同时,以1000万美元的代价收购了华谊兄弟35%股权。而华谊兄弟是目前我国内地最大的电影制作公司之一,占中国本地制作总产量近1/3。

TOM集团对新华书店的收购计划受阻,从而转向先入股民营电影公司,进而也在慢慢渗透入中国文化领域。

通过与国内相关企业的合资与合作,进而渗透中国文化产业,最典型案例是华纳兄弟。不久前,华纳兄弟国际影院公司、家乐福与成都财富中心正式签约,在成都开设一家投资超过2000万元的影院。

据介绍,影视制作的盈利点重要是三个节点:一个是制作,一个是发行,另一个就是终端影院。通过与国内相关企业的合资与合作,除了政策严禁的发行院线,华纳已经自上而下组建了自己的体系。

华纳在上海的总部已有包括家庭娱乐、电影发行、影院部门、电视发行等各个细分部门,几乎五脏俱全,显示出了对中国市场的巨大野心。

业内人士称,国内政策松到哪,国际影视巨鳄就把业务拓展到哪,一旦政策放开,它在各地的投资就能立刻串联起来,从制作、发行到放映都有一个自己的系统。

不久前,上海出现了一本新的时尚杂志《VOGUE》,这本杂志的出版人是康泰纳仕国际公司,其领导者是美国大名鼎鼎的纽豪斯家族,该家族有着百年传媒家族史。尽管在这本杂志的版权页上写着人民画报社和康泰纳仕国际公司出版,但是,所有对于这本杂志的宣传都是康泰纳仕国际公司主导,这也显示了他们在这本杂志出版中所占据的自由空间。

事实上,几乎进入大家眼帘的时尚杂志都是以合作出版的形式出现,这和一些图书的策划有些类似。

业内人士表示,很多畅销书事实上都是由民营公司策划,然后向出版社“买断”书号,最后自己或者通过合作的出版社发行。而通常一本书的最终出版需要三审,形式上民营公司把握前两关,最后一关交给出版社,出版社通过了就可以用出版社的书号发行了。出版图书都是文化公司自己做,最后一关所谓给出版社把关基本是形式上的。

据称,这种被禁止但是已经广为流传的形式已经盛行多年,像“穷爸爸、富爸爸”系列、“奶酪”系列都属于这个范畴。而这些民营文化公司的背后,也难保没有外资的投入。而这种渠道已经是变相地进入了出版行业,只是以做策划的文化公司、“合作出版”等名义合法化了。

在发行领域,除了TOM集团一直在竞购全国改制中的新华书店的股份,贝塔斯曼以网上书店的形式迅速在中国发展壮大。去年5月24日,它与辽宁出版集团一起投资成立了辽宁贝塔斯曼图书发行有限公司,按照该集团提供的新闻稿,它是我国加入WTO后,首批履行规范的审批程序后,第一家完全由国有资本与外资共同组建的图书发行公司。

而贝塔斯曼通过合资合作的方式,取得了进入中国图书分销市场的批发许可证。同业人员因认为其获得的应该只是部分地区的批发许可,所以对它的影响表示保留。但是贝塔斯曼得到的是全国总发权。而按照入世承诺,外资拥有总发行权的时间应该是2006年12月1日。

外资遭遇“本土狼”挑战

在外资巨头向中国市场高歌猛进的同时,民间传媒公司也不甘寂寞。近年来,民营资本不仅热衷于在电影、电视节目制作,而且在广告、有线电视网络等领域大力布局,并积极筹划通过多种方式上市。目前,光线传播、唐龙国际和星美传媒等民营资本在传媒领域中的投资链条已经日趋成熟,民营资本将会在节目制作、产品销售等领域占据一席之地甚至是较大市场份额。

据称,中国传媒产业中民营经济的力量,长期以来总是在资本、政策和传统势力的三座大山夹缝下寻找生存的空间。但是,这一局面将很可能因政策的利好而成为历史。

不久前,新华社全文播发了《国务院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简称《决定》),为民营传媒业的下一步全面、持续、稳定和加快发展送上了一颗定心丸。在这份《决定》中,国务院明确提出要鼓励民营资本进入文艺表演、电影电视剧制作发行等文化产业,支持民营资本参与部分国有文化单位的股份制改造。

有关专家表示,民营资本进入传媒业有着几大优势:1、灵活的体制。民营传媒有灵活的体制,注定了它在意识形态上不会受到太多的干预和限制,会有自己足够的发展空间。2、市场化动作。以观众为需求,以市场为导向,民营传媒企业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来进行运作。3、运营模式已现雏形。经过几年的市场洗礼,不服水土规模较小的民营传媒企业已经被淘汰,集各类服务为一体,民营传媒集团运营模式初现。

有研究表明,在其他条件给定的情况下,人们更倾向于消费本土文化或是与本土文化接近的产品。在进入中国的同时,外资不仅会遇到语言的天然屏障,还有适应本土文化的一个过程。而传统的国有资本在传媒领域目前虽然还是老大,但因其体制原因,在接受新事物和适应市场、快速灵活等方面都很欠缺。

例如,在新技术平台发展的背景下,星美、光线等民营传媒资本越来越看重网络电视、手机增值等业务的市场价值,并且率先在“电信+传媒”方面作出尝试。而这方面的尝试,国有体制下很难做到。

就在国务院对民营传媒业利好《决定》几乎同时,由文化部联合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等五部门共同公布《关于文化领域引进外资的若干意见》的文件,其中对外资可以进入的文化产业和“”作出明确规定,被允许的行业包括报刊分销行业、影院建设等,而此前在国内已被允许开放的电视、电影内容制作行业却被划入。

此前,国家广电总局连续公布的43号令和44号令曾被业界视为对外资进入中国电影电视业亮起了绿灯。其中43号令开放了电影制作业,允许外资在中国合资建立电影制作公司,而44号令则首次允许外资以持股49%的比例在国内合资组建电视节目制作公司。

当时,维亚康姆、华纳等国际影视巨头曾为这一开放的举动兴奋不已。不过,这种鼓励态度随后出现变化,国家广电总局先是表明外资在华设立合资影视公司仅限一家,刚刚公布的《关于文化领域引进外资的若干意见》又明确对此前已开放的两个领域打上“禁止”印。

事实上,民营资本和外资在电影产业领域的双重进入,使得中国电影市场的竞争格局逐步形成。从电影院线这一渠道的发展来看,外资虽然一直在从事国内的影院改建计划,但在院线组建的问题上,外资始终没获得批准,而民营资本在影院建设方面攻城略地。

民营资本与外资,大家都对投资电影院线兴趣浓厚,各自在跑马圈地。但是,从产业安全来看,外资一旦控制了电影播出的渠道――院线,也就意味着其电影产品到达观众已经畅通无阻。而对于电影这一意识形态性质的文化产品,国家有关部门对其监管的难度将大大提高。

中外文化范文4

【关键词】中医文化 对外教育 比较 氛围

近年来,中医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许多外国学生远渡重洋,来中国学习中医。中国人民第二军医大学外训系自1961年开始承担医学援外培训任务,是目前全军唯一的军事医学外军留学生培训基地。五十二年来,我系共培训中医学专业留学生近一百五十名,分别来自德国、奥地利、白俄罗斯、斯洛伐克、日本、朝鲜、柬埔寨、越南、哈萨克斯坦、南非、古巴、埃及、乌干达、津巴布韦等国。这些留学生中大部分接受一年或两年制教育,也有部分以短期学习为主,分别学习中医中药、针灸、推拿等课程。

我系接收的中医专业留学生,无论是汉文化圈的近邻,还是大洋彼岸的远朋,初来乍到中国,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留学生最多的疑问就是:中国人看病时更倾向于选择中医还是西医?中国人自己相不相信中医的疗效?大部分留学生都没有找中医看过病,也没有吃过中草药,所以他们缺乏对中医的直接感官认识,理性认识也就无从谈起,缺乏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润,中医对留学生来说是很难接受的。从小接受西医思维教育,他们当中普遍存在中医及中国传统文化理解障碍。因此,文化因素对中医对外教育来说至关重要。中医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最系统,使用最广泛的传统医学。要学好中医,需要有一定的中国传统文化基本功底。

1 中西医传统文化的比较

西医的学术结构起源于古希腊和罗马早期,是以西方文化为源头。西方文化侧重于斗争,把征服自然置于首位,西医注重和疾病作斗争,通过不同方法去消灭和清除病原体。西医学术体系的主要指导方法是传统的还原论,偏重结构、局部、静态分析,建立在构造型自然观基础之上。西医将去除局部病灶为首要任务,在此理论基础上将病与病人分割开来,在“理性”背景之下,大胆解剖人体结构,对人体外形和内部从宏观到微观的各个方面可视性结构进行精细的观察和测量,然后通过理性的逻辑推理形成结论。

中医学以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国古代哲学为理论基础,阐释生命现象,揭示人体生理病理及诊疗规律。中国传统文化主张顺应自然,强调和谐,中医学注重顺应自然以养生,与自然相和谐以防病,讲求天人合一,调整阴阳平衡,视人为核心,崇尚以人为本。中医文化兼收并蓄,贯通古今,融合了儒、释、道等中国传统经典观点,同时借鉴了诸子百家合理内涵,吸取了自然、天文、历法、数学等社会自然科学知识,兼具人文、自然等多方面特性。无论是作为病理学、生理学基础的藏象学说、经络学说,还是作为诊断学、治疗学基础的四诊、八纲、证候、本标、正邪等学说,中医整体的各个学说是由思维形式的模型法如阴阳模型、五行模型等所贯穿。中医以为,和宇宙万物一样,人体也充满着“阴阳”对立统一关系。五行模型中,五行以五脏的配属为中心,纳入五体、五声、五志、五官、五时、五方、五化、五色、五味等,解释人本身的整体性和人与自然的统一性。然而西医虽以古希腊、罗马文化为基础,也有朴素辩证唯物观的烙印,但文艺复兴之后却受机械唯物论和形而上学思想的影响走上孤立、静态、结构、微观的实验医学道路。

鉴于中西医的差异,教学过程中有必要对文化背景知识进行阐述和介绍。例如,在介绍中医“气”这一概念时,首先应当解释“气”这一概念,它原本归于中国古典哲学,频繁见诸先秦诸子百家的经典中:“元气”(《春秋繁露》)、“气化”(《庄子》)等。随后中医学领域引入了此概念,用以表示生命的基础,不仅指人呼吸的气体等,还指人生命的活力。人的生命因气而活着,决定生命的是一个气脉流动的整体。在此基础上,“气”的含义又有了进一步的引申和发展:用来指代“功能”,如“胃气”; 表示药物属性,如中药“四气”;概括疾病发展的某一个阶段,如温病学中的“气分”。通过分析“气”的文化背景,学生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对于“气”这样文化内涵丰富的术语。

2 中西医思维文化的比较

各个民族有各自所独有的思想文化,不同的思想文化影响着相异民族的思维方式。中西医学各自迥异的渊源和特点充分显示它们的发展深刻地受到各自民族思维方式的影响,或是各自不同的思想文化的影响。中医学的理论体系渗透了汉民族的思维方式:整体思维、辨证思维及悟性思维;然而西医学则体现了客观、精细、科学的西方客体思维、理性思维、科学求实的思维方式。

2.1中医学的整体思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思维方式的根基和精髓,整体思维是古代中国具备的特殊的思维形式,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异于西方文化的一个关键因素。整体思维即以整体性的视角观察事物。世界上的任何事物皆不会孤立存在,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形成一个整体。而且这个整体是本原的、先天的、不可分解。由整体分化出的个体则是后天的、继生的,整体产生和决定着部分,部分影响着整体; 新事物是由个体之间内部矛盾的相互作用产生,不是外力的创造;整体与个体,个体与个体之间是靠着气的运化相互联系在一起的。中医学认为,人体内脏、体表、组织、器官之间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与此同时四时气候、地土方宜、环境等因素如果发生变化,人体生理、病理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既强调人体内部的协调、完整性,也重视人体和外界环境的统一性。 中医开方遣药不是针对疾病的局部,而是重点从整体上调节人体机能,恢复阴阳整体平衡,认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西医所认可的是欧洲的传统思想文化,从而形成还原论思维方式。认为本原粒子是人的健康与疾病的根本实质和最终成因,只有分解、还原到微观的物质颗粒,才能说明健康与疾病的本质和终极原因。西方文化强调逻辑思维、分析思维,使其注重个体。根据分析思维,对象被分解为各个部分来研究,这样部分、个体就被突出并置于首要位置。逻辑思维重视分解、分析,也就是把事物由整体分解成各个部分,然后对各部分加以研究。在定性与定量分析中,逻辑思维更强调定量分析,注重于对事物进行量化研究。西方文化在这种量化研究下便带有精确性、严密性、惟一性、缜密性。

2.2中医学的“取象比类”思维。中医学的发展成形取决于形象思维,用“取象比类”的方法,将人体与自然和谐统一,例如五行概念,它将自然界五音、五色、五时、五方、五味与人体五体、五窍、五脏、五志等依照取象的方式形成独特的以五脏为中心的大五行体系。中医各科广泛地应用形象思维,在辨证论治的各个环节,形象思维的踪迹处处可见。某些记载如《内经・痿论》中“肺热者色白而毛败,心热者色赤而络脉溢,肝热者色苍而爪枯,脾热者色黄而肉蠕动,肾热者色黑而齿槁”,生动说明了辨证论治中“取象比类”方法的应用。中医学中阴阳五行、四气五味及整体观、辩证观、功能观等都以取类比象为基础。采用形象思维的方式描述人的平脉、病脉和死脉等脉象,把脉寄富于具体的形象之中: 正常的脾脉,和柔相济,和缓犹如鸡足落地; 有病的脾脉,充盈而频数,急疾如同鸡举足; 脾的死脉,呈坚硬锐利之状,就像乌鸦的嘴,鸟的爪子一样; 又像屋漏一样点滴不断,像水流一样去而不返。在写这段话的医家头脑中,脾脉的不同表现,是与具体的物象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与中医不同,看待人体及疾病时,西医采用还原主义,认为如机械一样,人体是由各种部件组成(器官、组织、细胞) ,疾病必须有“形”(病灶) 可循,然后用相应的物质(营养素、化学物及工具) 去修补这些部件。近代以后,西医在获取事实方面越来越偏重实验,运用观察为主要借助于仪器的间接观察;而中医基本没有近代科学意义上的实验,观察则也全部依赖于直接观察,同时,中医还运用某些非理性方法来获取事实;在整理事实方面,西医强调逻辑思维方法,而中医注重非逻辑思维;在形成理论方面,西医采取公理化方法,而中医则采取思维模型方法。

在对比中西文化背景后,中西文化的差异即展示在留学生的面前,与此同时,将中西医联系起来,阐述两者差异,强调中医的学科长处和思维特色。经过这样的学习后,留学生会对两种文化尤其是中西医两者思维方式等方面有所了解,明白了其不同的特质。再进行中医课程的学习时,明显更容易理解和掌握中医的思维方式和特点,很少产生疑惑,对于提高留学生学习中医的效果有着显著的作用。

3 营造中国文化氛围

营造中国文化的氛围,留学生置身其中时能够被一种浓郁的中国文化气息所感染,经过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领略中医药理论的精髓,在对中医药理论的学习过程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笔者认为,文化氛围的营造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术氛围。从各种类型的人文图书期刊和中医药相关专业的学术杂志和网站上摘抄一些内容,提供有关文献书目,播放相关视频,引导其有目的性地学习中国文化。管理者可陆续组织一些学术讲座和交流活动,邀请中国专家教授或学生和留学生进行交流,使留学生在人文和专业知识的氛围中不断地受到熏陶。第二,语言氛围。以我系为例,留学生入学后第一个月接受适应期教育期间,我系开设了生活汉语课,教授日常生活交流必需的简单汉语,鼓励他们走出校门,和中国当地居民进行大胆沟通,在最快的时间内了解中国,融入中国。第三,传统节日氛围。留学生在华生活学习期间,要经历我国的各种节假日。通过对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的介绍,让留学生了解传统中华文化。在这些节日期间,可以通过参观旅游让留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风俗和国情,更增添了学好中医的兴趣[5]。第四,生活氛围。留学生如果有慢性病或偶尔身体不适,管理者可建议其前往中医科就诊,服用中药调理或接受针灸推拿疗法。在亲身体验中医药的神奇疗效后,他们就是中医学最有说服力的代言人。

通过中医文化传播及中医文化教学,以文化带动中医药对外教育的发展,促进中医药在世界的推广,使留学生真正学到中医中药的精髓,服务于世界人民,把中医文化的种子洒向世界各地,中医文化才可能长盛不衰,中医才能实现伟大的复兴!

【参考文献】

[1]增. 弘扬祖国医学,搞好中医外教[J]. 医学教育探索,2006,5 (9):810-811.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中药新药治疗中风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3:10-14.

[3]唐乾利. 中西医学的本质差异及方法论比较探析[J]. 大众科技,2008( 2) : 135-136.

[4]陈明华. 试论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医学伦理思想的影响[J]. 医学与哲学,2008,29(4):50-51

[5]顾家柱. 保证教育质量是留学生教育的生命线[J]. 中医教育,1996,15(3):15-16.

中外文化范文5

关键词:中国 古代建筑 外国建筑 色彩 文化

1、中国古代建筑色彩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色彩文化的起源也非常早。

中国传统建筑在传统建筑色彩的进程很少发生间断,表现出稳定的传承性。但每一个朝代的更替都会带来材料、技术、文化审美的变化,正是这些不同性最终形成了华夏民族绚丽多姿、独树一帜的建筑色彩。

从原始社会初期到旧石器时代后期,人们的居住形态由穴居发展成为了简单的房屋,建筑色彩以自然的建筑材料的色彩为主,采用了黄土、褐土、红土、木材和干草之类为基准色调。

夏朝和商朝时期,开始修建宫室、台榭。建筑的形式已经初具规模,而且已经在木质雕刻的表面施以颜色。

两汉时期的封建经济比较昌盛,西汉都城长安,修建的大量园林和宫殿,规模宏大,色彩的使用也非常丰富。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文化不断地渗入我国,所以这一时期主要的建筑表现在寺庙与石窟。颜色以红土为主调,配以石青、石绿、朱砂、银朱、黑白等,对比鲜明,效果强烈。

隋唐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封建社会经济最繁荣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古代建筑非常成熟,建筑装饰以及色彩都有着巨大的发展,在唐代柱、枋、上色彩画主要运用青绿色、黄色,还有蓝色。

宋、辽、金时期,宋朝在建筑色彩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屋顶部分不再使用橙黄色的琉璃瓦,而是大量采用青绿色的琉璃瓦。

元、明、清时期在建筑方面继承宋代的建筑传统,在屋顶上还是大量使用琉璃瓦,但是琉璃瓦的颜色十分丰富。墙面用红色抹灰,还采用了琉璃砖。这样从整体来看建筑的外部色彩就回显得对比鲜明,效果强烈。

在我国古代,建筑的规模、形式、色彩的使用都有着严格的限定,一般而言,皇家使用的色彩,对老百姓而言就是禁忌的颜色。如,北京的故宫和四合院建筑,故宫的色彩富丽堂皇,而民间的四合院却是以灰色为主。这样的限定虽然不能让民间的色彩尽情发挥,但是从积极的方面来看,却控制了大环境色彩的整体协调。而且由于建筑材料多数为就地取材,所以色彩地域性特点非常明显。

2、 国外建筑色彩现况

色彩的延续性可以一直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古埃及时期天然材料和涂料色彩的使用是源于一种自发的状态。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现代材料和涂料的种类日益丰富,在材料、技术的标准化进程的影响下,地方特色的材料渐渐退出建筑市场,同时新结构与新建筑形式大量涌现,这些都对原有的城市色彩体系造成了巨大的冲击,甚至产生“色彩污染”的问题。

1800-1850 年间,意大利都灵市政府在当地建筑师协会的建议下,委托该组织负责对全程色彩进行全面规划与设计。在当年规划都灵城色彩的规划过程中,不仅注意了城市建筑与街道、广场的色彩风格统一,主要街道和广场的颜色设计也极为细致、丰富。在都灵的旧城复建中,以色彩作为规划手段的做法给人们以启发,成为城市色彩规划的开端。

1961 年,欧洲兴起了清洁建筑运动。这项运动开始于巴黎,由法国文化部部长安德烈马尔罗发起,对城市建筑的外墙面进行清洁,把它们恢复到石材表面的自然外貌。

20世纪 70 年代,“国际色彩顾问协会”IACC 主席法兰克・马汉克先生在他的《色彩,环境和人的反应》一书中提出“色彩体验金字塔”的概念,强调“看见”色彩的过程不是一个简单的视觉过程,而是一个复杂的体验过程,即对色彩刺激的生理反应潜在无意识有意识的象征和联想文化影响和独特风格时尚、潮流和风格的影响个人体验,从这个由初级到高级的金字塔系列我们可清晰地把握影响人们色彩心理的脉络,即经过生理反应到心理反应,再到文化影响。

20 世纪 70 年代,日本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建设规模不断扩张,也出现了城市色彩“乱”“俗”,随心所欲的现象。1970~1972 年期间,日本色彩规划中心针对城市环境的总体景观色彩加以研究,同时为日本的城市管理部门制定了“城市色彩实施法令”。

这些例证表明:国外发达国家己把城市建筑色彩纳入整个城市规划,并把这种可持续性发展方式看成是一种社会责任,导入先进色彩理念,消除城市发展中带来的色彩污染和色彩趋同现象。

3、 中外建筑的区别

首先,从建筑用料上有很大的区别。中国古代建筑多选用木料材质来修葺宫殿,木料的优点是可塑性比较高,但是缺点是易燃易腐蚀不宜长久的使用,所以现如今保存下来的宫殿屈指可数。而西方建筑用料多用石材,所以能够更好的历经风雨,至今仍有很多上千年的宫殿保存的很完整。

其次,从体量造型上看,中国古代建筑由于选用木料,木结构为梁架组合,能够很好的运用曲线折角等造型形体,如飞檐。而西方古建筑由于用料的限制在建筑造型上多用基础几何形体构成。

在色彩上,中国古代建筑特别是宫廷建筑的色彩往往跟统治者的喜好有着很直接的关联。以明清时期为例,为了显示至高无上的皇权建筑色彩绚丽多姿、金碧辉煌,而民间则以灰色为主,以此来凸显皇家的尊贵。而西方古建筑,用料多为石材,所以很多时候是以石料本身的色彩为主色调只是为了打破这种单调,而采用以几何线条作为装饰和点缀。

4、外国建筑对中国近现代建筑的影响与启示

西方列强来入侵中国的同时,也带来了西方帝国主义的思想文化以及社会意识,在这时期,对我国的建筑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我国近现代建筑从技术、思想等多个方面模仿和借鉴同时又结合自身的文化特征,从而掀起了我国近现代建筑的篇章。

回顾西方建筑思潮对我国近代建筑的影响,我们可以得到一些思考和启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文化融合趋势的推动下,中外建筑必然会朝着统一的方向发展。但是建筑的现代化不但包括科学技术的现代化,还应该包括思想文化的现代化,一些落后的建筑思维束缚着我们的思想,妨碍着建筑的现代化。但建筑的现代化不等于“西化”,“西化”并不会必然地导致“民族性”和“地方性”的消失,相反,世界建筑的潮流越来越强调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发展“民族性”和“地方性”,未来文明与传统生活方式是可以和谐共存的。 所以在求同存异的环境下,各个国家和民族的优秀建筑文化的精髓都会得到更为妥善的保护和传播。所以我们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应该鼓励创新,中国建筑需要创新来改变当代建筑艺术的颓势,只有创新才能使我国建筑更富有生命力。 (作者单位:四川美术学院)

参考资料:

[1]张为诚,沐小虎 主编,建筑色彩设计. 同济大学出版社.

[2]陈飞虎 主编, 建筑色彩学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美] 哈罗德・林顿(HaroldLinton) 著 谢洁,张根林 译,建筑色彩:建筑室内和城市空间的设计.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4]顾馥保 主编,中国现代建筑100年.中国计划出版社.

中外文化范文6

关键词:文化适应;文化导入;文化定型

中图分类号:G40-05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06)09-0074-03

一、文化导入的理论依据

在外语学习中,社会文化因素对学习者及其学习效果的影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国内外不少学者从这一角度出发研究外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并构建了各种理论。其中很具影响力的是Schumann提出的文化适应模式(acculturationmodel)。Schumann将社会文化因素视为一个具有因果关系的变量,认为二语习得者对目的语文化的适应融合程度决定着二语习得的成败。文化适应模式理论受到研究者的关注,因为它有助于我们理解跨文化交际的心理过程和二语习得中社会文化因素。

文化适应是跨文化交际领域中一个探讨较多的概念,它是“对一种新文化的适应过程”[1],是对“新文化的思想、信仰和感情系统及其交际系统的理解过程”[2],是“学习者与目的语社团的社会和心理结合”[3]。Schumann认为导致文化适应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二语习得者和目的语使用者之间的社会距离和心理距离。

社会距离指一个人感到自己的社会地位与另一个人的社会地位相同或不同。群体之间或社团之间的社会距离影响着他们之间的交流,还会影响一个群体学习另一个群体的语言方式。社会距离由许多因素决定,如:1)社会显性,指在政治、经济、文化、技术领域里,学习者社团与目的语社团的地位是平等的,不是一方优于另一方的;2)结合方式,指学习者社团是被目的语社团同化,还是保留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或是既适应目的语文化,又在自己的生活圈子里沿袭自己的文化方式;3)封闭性,指学习者社团与目的语社团被各自的学校、教堂、医院等社会设施隔离的程度;4)凝聚性,指学习者社团以圈内交往还是圈际交往为主;5)学习者社团规模的大小;6)文化和谐性,指两社团文化是相近还是相异;7)社团的态度,指两社团对彼此所持的态度是肯定的还是否定的;8)打算居留时限,指学习者社团打算在目的语社区居留时间的长短。

心理距离指学习者个人对目的语及其社团的总体心理感受,影响它的因素有:1)语言震惊,指学习者在使用目的语时所体验的困惑和恐惧;2)文化震惊,指学习者在接触一种新文化时所产生的焦虑和失落感;3)动机,指学习者学习目的语的目的以及为达到该目的而做出的努力;4)自我渗透,指学习者的语言自我塑性和僵化程度。

二、文化导入

1.文化导入的必要性

在社会距离和心理距离中,Schumann都强调了社会文化背景知识这一影响外语学习的重要因素。“学习外语是一个心理过程,是人们内心世界的一个变化发展过程”,“学习外语还是不同文化系统沟通融合的过程,是不同的价值观念体系、思维方式、情感方式和语言方式的碰撞、理解、吸收和融合的过程”[4]。而文化知识和文化适应能力是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海姆斯提出的交际能力的四个重要参数――合语法性、适宜性、得体性和实际操作性,其中适宜性和得体性的实质就是语言使用者的社会文化能力。一个人如果不具备某语言社团的文化背景知识是不能与该社团的人顺利地进行语言交际的。语言交际能力实际上是获得进一步的文化知识的必要前提和手段。外语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得进一步学习外族文化的能力。要消除外语学习者与目的语社团之间存在的社会距离和心理距离,即消除由于缺乏社会文化背景知识而造成的心理障碍,就应该把文化融入教学,提高学习者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2.文化导入的主要内容

知识中心模式是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模式之一,目前在我国的外语教学中占主导地位。“跨文化交际能力主要是如何在目的文化情境中适宜地使用目的语的知识,因此跨文化交际能力也可称为目的语社会文化能力。由此视角来看,跨文化交际能力突出了交际能力的核心部分,即有关谈话规则和适宜性的知识。下面的公式可以概括这种观点。跨文化交际能力(目的语社会文化能力)=目的语适宜性=目的文化知识”[5]。知识中心模式强调文化知识的传授和测试,即文化导入。根据这一概念,文化似乎是某种外在的物质存在,需要被人为地导入语言教学之中。陈光磊先生主张在外语教学中移入与目的语语义、语用相关的文化内容,它包括以下内容:1)一个民族文化有的事物和特有的概念在词汇与语义上的呈现;2)不同语言中指称意义或语面意义相同的词语在文化上可能有不同的内涵意义;3)词语在文化含义上的不等值性;4)不同文化对同一对象所作的概念划分的差别在词语及语义上的显示;5)体现一定文化内容的定型的习惯用语,主要包括成语、歇后语、俗语、谚语、格言等。

3.文化导入的局限

知识中心模式的文化导入集中于认识层面。在课程设置、课堂教学和测试等各个教学环节都易于操作,但往往灌输性强,启发性弱,学习者本人缺乏切身的体验。另外,这一模式难以处理文化的多元性、发展性,所传授的文化知识往往流于文化定型。

三、文化定型的建立与打破

Dodd(1991)提出,成功的跨文化交际与三个因素紧密相关:第一,情感因素,指拥有积极的态度,包括自我肯定、自尊意识、信赖、安全感等。第二,认知因素,指跨文化接触中的感知与认识,包括期望、定型观念、不确定感等。第三,操作因素,指所采取的行为与交际技巧,包括言语与非言语技巧。作为认知因素之一的定型观念是一种后天习得的行为,它指人们在跨文化交际研究或跨文化交往中对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和国家成员的笼统的、简单的看法。文化定型对跨文化交际影响很大,有积极的作用,也有消极的影响。文化定型被认为是人类应付复杂的外部世界时不得不采用的一种基本认知策略[6]。

1.文化定型的建立

定型最早时由Lippman作为消极概念使用的,他认为定型是错误的、非理性的。但更多的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定型是一个中性概念,是一种不可避免的、合理的认知心理过程。文化定型是贯穿群体之间实际差异的结果或媒体、学校、家长、同辈群体等社会影响的结果[7]。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必须要了解目的语文化,因为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文化习得主要来自于家庭、学校、朋友以及大众媒体。我们对一个群体有一个统一的认识,人们会采取更为简单的方式来概括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这样的概括有一定的真实性和合理性,这样的定型可以帮助我们加快信息加工过程。人们对于客观世界存在的事物和现象的认知总是建立在“假设证伪否定假设建立新的假设再证伪再假设直至逼近真理”[8]。为了更好地理解各国不同的文化和进行跨文化交际,我们必须建立一些文化定型来概括文化差异。只有给某种文化贴上了标签,找出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才有可能进一步了解其他民族的特点,加速信息处理,加强跨文化间的交流。比如我们了解美国人交谈时一般不会问对方的年龄、收入、婚姻状况等问题。在文化学习过程中,如果不建立这样的一些定型,没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就根本无法了解和认识异国文化。

2.文化定型的弊端

(1)夸大群体差异,忽略个体差异

文化定型往往是将群体的文化特征强加在个体身上,给交际者带来困惑,妨碍对他民族文化有更深的了解,甚至形成偏见。其极端形式是,群体之间完全不等,群体内部的个体完全相等,也就是:中国人甲=中国人乙=中国人丙;美国人A=美国人B=美国人C[9]。定型思维顽固的人常以群体的概括取代对个体的具体观察、分析和判断,常给人贴上固定的标签,比如:凡是英国人一律保守,凡是犹太人一律精明、勤奋,凡是法国人一律浪漫等。

(2)产生种族中心言语及偏见言谈

在所有的定型观念中,种族定型观念对跨文化交际产生的负面影响是最大的。种族定型观念导致种族偏见,在跨文化交际中产生一种种族中心言语及偏见言谈,最终造成跨文化交际距离或交际中断。种族中心言语源于种族中心主义意识,种族中心主义者在跨文化交际中用自己群体文化的准则、社会规范、行为方式来解释和评判其他文化群体的行为,总是认为自己的群体优于其他群体,自己群体的价值具有普遍性,适应于任何人,否定其他群体价值观念,并与其他群体保持一定的距离,在跨文化交际中便产生了种族中心言语及偏见言谈,用特有的语速、语调及用词以表示与其他群体的社会距离。

(3)忽略文化的动态多变性

文化不是静止的、一成不变的。随着历史的变迁,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交往模式都在发生变化,我们必须关注这些变化,否则我们先前形成的一些正确的观点和概念就会变成一种文化定型,影响我们成功的交际。文化定型是用静止的眼光看待发展变化中的人和事物,高一虹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跨越”与“超越”》一文中举过这样的例子。《讲给年轻人听的东方故事》(YoungPeople'sStoryoftheOrient)是20世纪60年代的文化教科书,其目的是让英语国家的年轻人了解“东方文化”或“东方人”的特征。文化的不断发展变化以及文化内部亚文化的多样性,使任何有关“A文化如何如何”、“B文化如何如何”都难以称为正确的概括。有关中国物质贫困的描述,如果说在20世纪60年代不失为典型特征的话,在21世纪的今天则早已过时了。美国文化也是如此。美国是一个由多文化群体组成的社会,多元文化群体并存,文化内容丰富复杂,美国人曾经用“大熔炉”(meltingpot)来比喻他们的多元文化社会,而现在他们用更为恰当的“色拉盘”(agardensalad)来比喻自己的文化。我们平常所指的美国文化只是针对某一文化层面的,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偏概全的,忽略了文化动态的多变性和复杂性。

3.文化定型的打破

在承认文化定型存在的基础上,我们应大胆而谨慎地建立定型,进而向定型挑战。

(1)注意个体之间的差异

在对不同文化差异进行概括或同目的语社团进行跨文化交际时,我们应对可能具有的文化偏见保持清醒的意识,警觉那些整齐划一、忽视个性的文化定型,注意个体之间的差异,充分意识到定型给人们带来的认识上的局限性。

(2)保留独立探索的空间

在讨论问题时,应介绍尽可能多的观点和看法以及研究的方法。对于同一问题的研究,用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材料和不同的对象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不同的、甚至是完全相反的观点可以刺激人的思维,以便独立探索。介绍研究方法可以帮助学习者掌握评价标准和分析手段,甚至可以鼓励他们自己做一下文化对比研究,从而更多地意识到文化的异同,更坦然地接受差异。

(3)采取宽容的态度

在跨文化交际中,,对其他文化应该采取尊重和宽容的态度。要更多地与有不同文化的人接触,广泛地了解他们的思想和生活,尊重对方的习俗,与对方建立平等的关系,尽量改变已经形成的偏见,克服种族中心意识,避免在交际中因为定型而带来的负面影响。

四、结语

living(1986)指出,设有文化,我们不能观察,有了文化,我们却永远都是盲人。在文化导入过程中,在文化意识没有被充分唤醒的情况下,对文化特征的过分强调可能会使学习者误以为这些特征就是事实本身,从而在交际过程中生搬硬套,忽略个体特征。这样,以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为目的的教学,所建立的不是沟通不同文化之间的桥,而是阻碍文化交流的墙。而建立定型又是必要酌,不是一开始就应该避免定型,关键是如何向定型挑战,拆墙搭桥,解决定型的建立与打破这一矛盾。

参考文献:

[1]Brown,H.PrinciplesofLanguageLearningandTeaching[M].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 Hall,1980.

[2]Ellis,R.Understanding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Press,1985.

[3]Schumann,J.The Acculturation Model for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in R.Gingras(ed.)[C].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Artington,VA:Center for Applied Linguistics,1978.

[4]黄晓红.外语学习心理和心理训练[J].厦门大学学报,1992(1).

[5]高一虹.距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跨越”与“超越”[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10).

[6]胡文仲,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7]文卫平.跨文化交际中的定型观念[J].外语教学,2002(3).

中外文化范文7

关键词:企业文化;企业竞争力;标准化;以人为本

如何提高企业竞争力是企业发展的核心问题,先进的企业文化和良好的企业形象是提升企业无形资产竞争力的重要来源。当前,企业文化在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中的作用逐渐被强化,企业竞争力的提高与企业文化发展相辅相成趋势日益明显。因此,要保持企业持久的竞争力,需实施企业文化发展战略,促进企业发展。

一、美国、日本、印度企业文化的特点

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优秀企业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即它们都具有自身的核心价值观,有独特的企业文化。近年来,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迅速,涌现出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其中,与传统文化相融合、独具魅力的印度企业文化独树一帜。

(一)美国

美国的跨国企业在全球最多且最具竞争力,而每个成功的企业背后都有一个优秀的管理团队,他们创造出适合企业发展、能持续提高企业竞争力的企业文化。美国的企业文化重视个人价值实现。如,苹果电脑公司认为,应开发每个员工智慧的潜力,寻找他们思维的闪光点。“人人参与”、“群言堂”的企业文化,使企业不断开发出具有轰动效应的新产品。在个人价值实现的过程中,也推动了企业整体的发展。美国的企业文化提倡奉献和竞争。企业员工只有具有奉献精神才能真正将个人发展和企业整体利益结合起来,全心全意为企业服务。企业员工只有展开竞争才能有效益、出成果、出人才。同时,美国企业又非常重视为员工搭建良性竞争的平台,充分发掘他们的潜力。提倡创新和利益共享是美国企业文化的另一特点。美国的IT公司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他们秉承创新、激励创新的传统,使公司的产品始终走在世界前列。在利益共享方面,美国许多企业实行股份制,给员工配股,提高他们在企业的地位,增强他们对企业的归属感。

(二)日本

日本企业特别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其企业文化的特点主要有:一是企业文化的核心是“和魂洋才”。“和魂”指日本的民族精神,“洋才”指欧美的技术。“和魂”和“洋才”结合,成为日本近代企业家经营活动的指导思想。二是家族主义是企业文化的显著特色。家族主义把家庭的伦理道德转移到企业中,企业的管理活动都是为保持集团这个大家庭的协调,维护大家庭的利益,充分发挥大家庭的力量。家族主义观念在企业中表现为团队精神,提倡和谐的人际关系。因此,“和为贵”的思想是日本企业文化的核心。三是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是以人为中心,多方面协调企业的生产关系,缓和劳资矛盾,将企业发展成为一个命运共同体,实现劳资和谐,提高员工的主体意识。

(三)印度

印度的企业文化主要表现为家族文化、精英文化、信用文化、人本文化和行业文化。印度人民党政府前任财政部长亚什万特·辛哈曾说:“印度有三种经济,一种是信息技术推动的新经济,一种是砖瓦泥匠代表的旧经济,还有一种就是老牛车代表的更加陈旧的经济。”无论哪种经济都是私营企业占多数,家族企业多,但他们又不迷信家族接班制度,如果家族培养不出精英,可将产业交给家族外的精英来处理。家族文化和精英文化的优势互补保证企业发展的持续性。印度企业认为信用是企业生存的根本,信用不仅体现在同其他企业的交往中,同时在员工待遇上也讲求信用,严格遵守员工合同,为员工谋求利益,听取并采纳员工意见,这是印度企业中的人本文化。印度企业广泛加入行业协会,团结一致,注重在行业中提高自身的知名度。另外,行业规范严谨,重视企业的社会效应,提倡回报社会并以此提高企业的荣誉。

(四)美国、日本和印度企业文化的共同特点

首先,他们的文化都根植于本国优秀的文化传统。美国一向崇尚个人主义。因此,企业文化将实现个人价值放在首位,重视发掘员工价值,人尽其才,扩大员工的发展空间。而日本和印度的企业文化家族观念较重,他们将家族主义融入企业管理中,成为一种文化,这降低了管理难度,保证企业策略的一致性。其次,这些国家的优秀企业无不将回报社会视为己任。企业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是社会生活中的一份子,企业只有在社会的支持下才能长期盈利、获得发展。同时,企业在奉献社会的过程中又提高了自身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也将得到社会更大的支持。企业与社会间的良性互动,既有利于企业,又造福于社会。最后,这三国的企业文化都重视提高员工的归属感,提倡员工对企业的荣誉感。只有这样,员工才能甘心为企业奉献并在工作中找到乐趣。

二、中国企业文化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企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随着企业的生存环境由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转向市场经济体制,从工厂制转向公司制,我国企业竞争也从产品竞争和服务竞争转向深层次的文化竞争,企业在探索中不断发展壮大。但同时也应注意到,与许多国际知名企业相比,我国绝大多数企业在文化建设方面还存在明显不足。

(一)企业文化建设重形式、轻内涵

目前,我国许多企业都有自己的企业文化,但这些“企业文化”往往只是名义上的口号,并没有真正植入到企业的日常经营和决策中,没有真正形成企业特色。如,有的企业虽然打着“务实、责任”的口号,但员工工作不严谨、消极怠工,有的员工不爱惜公司财物,没有责任心。究其原因在于企业文化只流于形式,没有真正深入员工的心里。另外,我国一些企业的所谓“文化”过于追求形式,不切实际,广大员工不能理解,奋斗目标不切实际,这样的企业文化就失去了原有的意义。

(二)企业文化建设缺少创新

企业文化理论源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加入WTO后,许多西方国家的管理理论被我国企业采用,而我国部分企业纷纷模仿西方国家管理模式,不顾企业自身生存环境,全盘照搬西方模式,结果忽视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事实上,这样的管理理念并不利于我国企业发展,因为企业文化是基于民族文化的根基之上,我们所吸收的文化必须与我国企业文化相融合,否则就会“水土不服”。文化差异是企业发挥自身优势的条件,失去这个差异就等于削弱企业的竞争优势,这对企业发展不利。因此,我国企业一定不能照搬西方企业文化理念,应根据实际情况,加以创新,确定适合企业发展的企业文化建设目标。

(三)企业文化建设存在政治化倾向

在计划经济时代,企业的管理者是党组织,企业文化建设也基本上等同于思想政治建设。虽然改革开放已三十年,国家也在大力推行政企分开,转贴于 但从思想政治着手建设企业文化的意识仍存在,带有浓重政治色彩的企业文化建设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三、构建有中国特色企业文化的对策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许多优秀的文化传统需要认真发掘,融入到我国企业文化中。企业应看清自身的特点,根据实际情况构建企业文化,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打造良好的“软件”设施。

(一)秉承传统,构建个性鲜明的企业文化

美国、日本、印度的企业文化都是在本国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任何企业都不能脱离国家的传统文化。因此,企业文化建设要结合本国社会文化传统。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灿烂的民族文化是我们取之不竭的精神财富,传统文化中的信义应成为企业活动的准则。而儒家思想中的“家国天下”也可解读为:企业承载国家经济建设的重任,应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努力回报社会,为国家做贡献,国家强大企业才有坚实的后盾。如,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将《论语》、《孙子兵法》、《道德经》中的传统文化思想融入到企业文化建设中,提出带有浓郁传统文化气息的企业文化:“管理无小事”、“人人是人才,赛马不相马”、“日事日毕,日清日新”。他倡导的企业精神是:“追求卓越,永不满足”,并追求“敬业报国”的信念。这些与我国优秀文化结合的海尔文化创造出令世界震惊的海尔业绩。目前,海尔模式已被写入哈佛大学MBA课程,成为中国型企业文化的典范。

(二)企业文化建设的标准化与人性化相结合

人性化是强调企业管理者通过道德修养感化职工,领导以身作则,将道德观念融入到员工的评判标准中。标准化指企业建立完整的规章制度。完善的制度可以保证员工明确职责,提高工作的目的性。但一些企业常常将二者割裂开或将二者对立起来。实际上只有标准化和人性化相结合,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的积极性。过于强调人性化,忽略制度建设,会导致工作懈怠、管理无方,往往会忽视员工的工作能力;反之,只强调标准化建设,不注重员工思想道德建设,不体谅员工,就会使管理过于形式化,企业也就失去持续上升的动力。以海信集团为例,该企业是从十几人的手工作坊发展成为大型电子信息企业集团,海信集团的企业文化是“敬人为先、创新为魂、质量是根、情感管理”。海信集团建立完整的激励机制、明确的奖惩制度,并要求人人遵守。同时海信的企业文化倡导人和人之间的情感关怀,有浓厚的人情味,让很多员工对海信都不忍割舍、放弃高报酬的其他工作机会。海信将标准化与人性化完美结合在一起,员工人人争先,在把握创新和质量两个关口后,企业得以快速发展。

(三)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的企业文化

中外文化范文8

一、华裔美国文学的历史脉络

华裔美国文学主要经历了开创、发展和繁荣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也反映了华裔美国文学作家的发展历史。

(一)开创阶段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期,受华人移民浪潮影响,反映美国华人所受歧视和排斥的抗议书、请愿书等成为华裔美国文学的主要形式,这些文章虽然数量较少、形式较为松散、内容单一、文学性不强,但它的出现既为美国华裔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调,也为其发展创造了“争取身份认同”的母题[4],因而,这一阶段是华裔美国文学的萌芽和开创阶段。《吃碗茶》《华女阿五》等作品突出了作品的族裔性,成为这一时期的文学代表作。

(二)发展阶段20世纪中期至70年代是华裔美国文学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华裔美国文学作品虽然也体现出鲜明的族裔性,但较之第一阶段其族裔特色有所弱化。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反映的多是华裔社会身份和文化认同方面的问题,突出了中美文化冲突和碰撞的自传性题材和主题。与开创阶段相比,此阶段的美国华裔作家虽然深受父辈和华裔特殊身份的影响,但他们自幼生长在美国社会环境中,接受的是纯粹的美国教育和文化。这一时期虽然只经历了短暂的20年,但也产生了《父与子》《喜福会》等影响广泛的作品。此外,华裔作家赵建秀通过文学作品努力改变美国人心目中刻板的、被扭曲的中国人形象,为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三)繁荣阶段20世纪70年代,以女作家汤亭亭发表的《女勇士》为标志,华裔美国文学进入百花齐放的繁荣阶段。与第一代、第二代美国华裔作家相比,这一代美国华裔作家受种族解放运动和华人地位提高的影响,华裔美国人的身份认同感得到大幅度提升,他们不仅受父辈影响较少,对“中国”的认识较为模糊,而且完全地融入美国社会,成为地道的美国人。因而,这一时期,华裔美国文学作品的题材和体裁更加丰富多样,作品中主人公的华裔身份逐渐变得模糊,作品的族裔特色继续弱化。这一阶段不仅涌现出许多著名的华裔作家,而且产生了许多颇具影响的作品,如任碧莲的《典型美国人》、汤亭亭的《女勇士》与《龙年》、赵建秀的《中国佬》等。

二、华裔美国文学作品中的中国文化

作为美国土生土长的华人后裔,他们深受美国社会和文化环境的影响,这使得他们无法像父辈那样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全面的认识;作为华人后裔,他们在家庭中接受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父辈或祖辈们对往事的追忆和讲述又使他们不可避免地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正如著名女作家谭恩美所言:他们既是中国人,也是美国人,因而他们作品中所展现的文化是中美文化的杂糅。

(一)20世纪80年代之前,华裔美国文学作品中中国文化的在场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对华夏儿女的影响极为深远,许多海外华人不仅在生活中力图保持中国传统文化,而且非常重视对子女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这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强大的凝聚力。此外,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国传统的风俗习惯和传统观念不仅对华裔文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也为华裔作家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源泉。从华裔美国文学的开创到20世纪70年代华裔美国文学的形成,中国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华裔美国作家的文学作品中真实纯粹地存在着。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华裔对中国的认知不仅体现在华裔美国文学作品中,而且影响着华裔作家对中国的认识和中美关系。如由赵建秀等人编著的TheAiiieeeee!主要收录了一些集中反映亚裔美国人在美国社会中所受的歧视、迫害和反抗的经典文学作品,在这部著作中,编者们认为美国社会实际上是亚裔文化的殖民地,亚裔文学作品从本质上来看是殖民主义的文学。赵建秀等人认为,华裔作家应保持传统的中国文化和超然独立的愿望,应着重表现华裔的真实生活和感受,表现华裔摆脱美国主流文化的文化殖民。虽然80年代之前,华裔作家曾就中国文化传统的“真伪”进行过论战,但对中国文化资源的依赖和改造以实现在美国语境中建构文化身份诉求的目的却是相同的。如对中国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和文学人物的改写是汤亭亭重要的写作手法,她对中国文化中花木兰形象的改写为华裔女性塑造了女性主义传统;赵建秀对中国文化中关羽形象的再造则为华裔男性梳理出一个英雄主义的传统;在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作品中,中国文化的在场性得到了延续。

(二)20世纪80年代之后,华裔美国文学作品中中国文化的缺席和流变20世纪80年代以来,受后现代和后殖民理论的冲击,华裔美国文学作品的族裔性日渐式微,坚持母体文化的主流话语逐渐呈现出淡化和消解的趋势。20世纪70年代,美国盛行以“去中心化”和“解构”为特点的“后理论”,受这种理论和亚裔大量涌入的影响,传统单一的华裔社区逐步被差异性、混合性和多样性的多元化社区所瓦解和取代。离散的、疆界固定的华裔身份认知的观点受到批评,一些新崛起的华裔作家尝试着探索一种流动不拘的、摆脱族裔符号和疆界的身份,追求个体的自由,这不仅造成了这一时期华裔美国文学作品中没有纯粹的中国文化元素,造成了中国文化缺席的状态,一些看似中国文化的元素,实质上是由美国文化构成的;而且使得中国文化成为一种流动的变体,使中国文化的疆界、母体文化被转化混合成其他文化,解构了华裔美国文学中的中国文化元素。如在华裔美国作家任碧莲的作品中,这种文化消解、转化和混合的现象表现得尤为明显。在其代表作Who’sIrish?中对族裔特性的坚持不仅打破了华裔美国作家的刻板形象,本质化了华裔美国人,而且压制了族裔个体寻求自由身份的渴望,主张少数族裔属性的流变,质疑和解构本质化的文化身份,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变动不拘的后现代身份。

对于身处第三境地的华裔作家来说,远离祖国文化,寄居在宿主文化中的他们被剥夺了自己的文化和历史。为摆脱这种尴尬的、刻板的边缘人形象,恢复自己应有的身份,许多华裔美国作家不得不采取一种折中的妥协的“商榷”方法来处理族裔文化与宿主文化之间的关系,这种方式是少数族裔作家谋求生存的共同手段。20世纪后期的移民文学往往被认为是一种后殖民文学,这种文学不仅冲击着写作,使文学变得世界化,而且使族裔作家不再成为局限于民族和国界的人。具有杂交性和混杂性的华裔美国文学作品不仅带来了文化的转移和重叠,引起了人物精神和心理的痛苦和分裂,而且反映了处于中美文化之间华裔的艰难抉择。华裔美国文学作品中的文化是华裔在美国语境下对中国文化的再创造,这种文化既非绝对的中国文化,也非绝对的美国文化。为了迎合西方读者的阅读心理和习惯,在主流文学中站稳脚跟,华裔作家不得不利用中国文化、美国读者能够接受的方式和话语来讲述中国人特有的生活方式和传统文化。尽管华裔作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描述和宣传是无意识的,但在客观上却引起了西方读者和学者对中国文化、历史的好奇与兴趣,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弘扬中国文化的作用。而对于华裔作家来说,处于中美两种文化边缘和临界点的他们,只有不刻意逃避自己的民族属性和文化根源,才能使他们更好地融入美国主流社会和文化中,才能使其作品体现出浓郁的东方国度的色彩和洋溢着时尚现代的美国味。

作者:曹洁萍单位: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中外文化范文9

关键词: 篮球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 国际化

1.引言

任何文化现象都是在社会交往中产生和形成的。一个社会的信息来源越多,与外界的交往越频繁,发展的速度就越快。在现代社会中,由于世界各个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等联系日益密切,各国之间的文化传播和交往也越来越频繁。跨民族、跨地区的文化传播与交融已经成为人类进步、文明的一个标志。篮球运动发展至今,已经从过去单纯的竞技游戏转变为目前集政治影响力、经济生产力、社会亲和力、文化传播力为一体的新型文化载体,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篮球运动国际化已经成为了一种新的发展趋势。

2005年篮管中心主任李元伟在CBA联赛工作会议上总结了中国篮球发展缓慢的原因,他认为中国篮球缺乏与世界的交流是造成目前中国篮球落后的主要原因。表面上看,中国球员的国际化程度制约了球队竞技实力在短时间内的提高,进一步分析认为,篮球文化的落后是阻碍我国男篮运动去的实质性突破的关键所在。篮球文化是篮球运动的“魂”,“没有文化的篮球是缺少底蕴及没有内涵和品位的篮球;没有文化的篮球也一定是缺乏动力、魅力、竞争力的篮球”。如何正确塑造我国篮球运动的“魂”,塑造有中国特色的篮球文化,是摆在篮球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2.篮球文化的释义

文化,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结构。体育文化是文化的分支,在具有体育本质特征的同时,还具有文化的属性。一般认为:体育文化是一种不以人的体育行为为特征的社会现象,从中表现人的体育观、体育价值观、体育行为准则、体育道德等在内的社会意识形态及反映这一形态的体育方式、民族风俗、心理特征、审美情趣的观念,具有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成分。

篮球文化是在体育文化概念基础上,并且是它的子概念。篮球文化是从文化的角度审视篮球运动的发展。作为篮球运动的“魂”,篮球文化对于篮球运动的影响可想而知,可以说“没有篮球文化就没有篮球运动的正常发展”。在此基础上,我们认为篮球文化是指观赏和参与篮球运动的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制度化凝结,是篮球运动的知识、技能、习俗和制度的总称。其核心是篮球价值观的群体共识,其实质是篮球运动的“化人”和“人化”。由于世界各国地域、民族、传统、习俗不同,政治、竞技、制度不同,价值观念、生活观念不同,形成了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篮球文化。国际篮球文化在实践过程中,均呈现出篮球本体内容,形式具有各自的民族、地域乃至个体和整体上的差异性。因此,篮球文化是世界各地域人群,通过参与篮球活动,围绕本体特征不断总结、创新、发展形成的各种有形与无形的、物质与精神的内容与形式方法的总称。

3.我国传统文化对我国篮球文化的影响

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发展史的文明古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从未间断过文化传承的国家,有着悠久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体育属大文化的范畴,并且逐步获得了社会的承认,是具有独立意义和价值的文化。篮球文化作为体育文化的亚文化,必然受到社会大文化的影响。我国篮球既然是在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因此必然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我们应该用辩证的眼光看待这些影响,这样才能够在我国传统文化影响下更好地构建我国的篮球文化,实现篮球文化的国际化发展。

3.1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文化

在中国悠久的文化史上,儒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流思想。儒家文化中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就是“天人合一”,这种思想强调了人对自然的顺应、协调和感恩,导致了个体自由和主体性的不发达,压抑了个性自由和个性的创造性,反映到篮球运动中,表现为个性独立的缺乏和创新精神的缺失。篮球比赛瞬息万变,应变和创新是制胜的重要条件。面对复杂多变的局面,我国球员往往不会审时度势、随机应变,出现惊慌失措、束手无策的情况,造成了比赛陷于被动甚至是比赛的失利。

儒家文化中的“中庸”、“礼让”、“和谐”的思想,形成了中国人注重节制个人情感、欲望,为人庄重、谨慎,追求和谐、平稳,反对固执一端、偏激片面的中庸的文化性格。“尚和”的思维方式忽视了适度“竞争”在平衡自我与群我关系中的重要作用,不能激发中国人产生自由竞争的意识和冒险精神,使我国篮球运动员在比赛中缺乏竞争意识和冒险精神,只注重道德上的感化对手,而忽视了力量上的征服,缺乏攻击的力度。“急功近利”,“好高骛远”也都是缺乏冒险精神的体现。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正是由于中国人缺乏冒险精神,“稳”字当头,才不至于在比赛中犯“左倾”主义错误,“急于冒进”,从而心态失衡,输掉比赛。

3.2中国传统思想中的封建文化

我国拥有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历史,这在世界其他任何一个国家历史中都不曾有过,可以说我国的封建文化是独一无二的。这种社会制度导致了人们排斥外来事物,对待外来文化无论先进与否一概否决或者接收甚少。联系到篮球文化的构建,可以认识到,我国在接受国外先进的篮球文化方面做得并不够,并不能像国外民族那样快速或是自愿地接收,这也造成我国篮球文化的落后,以及构建的缓慢。

天子如父,臣卿如子,忠孝相通,亦即所谓的“家国同构”现象。中国传统的封建意识形态重视社会阶级结构的连贯交织、互动统一的体系,家是国的微缩,国是家的放大,以家庭和国家之间、伦理和政治之间的双向运动为机制。联系到我国的篮球运动,则可以理解为国家篮球管理中心与各地方篮球管理中心、各地方篮球俱乐部的关系上。在我国特殊的国情下,篮球的管理体制复杂,牵扯的利益关系难辨。因此,篮球文化的构建并不能得到统一、顺利的发展。

4.我国篮球文化国际化过程中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辩证关系

关于什么是国际化,学术界对此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就本意而言,“国际”是指国与国之间,指超越国家界限;“国际性”指超越国家界限的内在属性;“国际化”则指意图超与国家界限的各种运动。我认为,所谓篮球文化国际化指的是篮球运动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不断走向世界,汲取世界其他先进文化的动态过程和趋势。这其中存在着文化冲突和文化适应,其实质和目的是更好地促进我国篮球运动健康、快速发展。

我国篮球文化的国际化,必然会引发我国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冲突”,因为两种文化由相互隔绝到相互接触、交流,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就文化本身而言,是文化发展多样化过程中的必要和特殊的形式,对促进人类体育文化的发展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冲突并不意味着非要你死我活,虽然哲学思想差异很大,但在篮球运动领域却有着许多共同的追求,因此形成了内涵相近而外延各异的中国篮球文化与世界其他先进的篮球文化。这就是它们之间能够共存的基础,也使它们之间有了更多相互融合、交流、互动的机会。冲突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已成为事实的冲突面前或不知不觉或无所事事。我国篮球运动中的传统文化思想根深蒂固,应该处理好我国传统文化与世界外来的先进文化冲突与共存的关系,并以此为起点,确定我国篮球文化的国际化发展目标,全力打造富于中国特色的篮球文化。

5.结语

无论篮球文化的构建是立足本土化还是国际化,我们都应该首先确立一个宗旨,那就是“以人为本”,因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和谐进步是发展篮球运动的根本目的,离开这一本质目的,篮球运动的发展就会发生本质变化,脱离正确发展的轨道。因此,这一时期,我国篮球文化国际化必须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宗旨上。在对待传统文化对我国篮球运动的影响问题上,应运用辩证统一的整体观分析问题,既要发扬传统文化中对我国篮球运动有利的方面,如“不急于冒进”、“实用精神”、“稳稳当当”、“学次中保持谦虚谨慎的作风”等,又要摒弃不利于我国篮球运动的文化方面,如“好高骛远”、“急功近利”、“心理依赖”、“缺乏竞争意识和冒险精神”、“排斥外来先进事物”等,运用互补观来对待我国篮球本土文化与国际上先进的篮球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善于吸收他人的精华,“博采众长,融会贯通”是实现我国篮球文化国际化构建总的指导思想。

参考文献:

[1]张建业,王明献.民族传统体育国际化的思考.体育文化导刊,2004,8:47-49.

[2]李元伟.在“篮球文化论坛”上的讲话[Z].2005:1-5.

[3]李向前,王岗.从阿根廷篮球崛起看篮球文化融合的重要性[J].体育文化导刊,2006,10:74-76.

[4]刘玉林.现代篮球运动研究[J].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1:278-279.

中外文化范文10

关键词:对外汉语 中外文化 对比 教学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升高和中国文化的广泛传播,汉语研究越来越成为国内外专家学者所关注的热点,这同时也是现阶段对外汉语教学的一大背景。为了开展好对外汉语教学,一方面要对外汉语教师掌握语言教学的方方面面,一方面要求对外汉语教师要关注文化教育的对外汉语教学理念,充分明确语言、文化相互间的关系,重视自身综合文化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因而,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融入跨文化意识变得十分迫切。由此可见,对中外文化对比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开展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著名语言学家古德诺夫曾提到,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这一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与语言相互间持有整体、部分的关系,作为文化的一部分,语言的主要表现是学习了解文化的重要工具,人们在学习、运用语言过程中可汲取各式各样的文化。由此表明,语言、文化相互间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容,文化通过语言得以呈现,语言受文化所决定。

二、中外文化对比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意义

2.1概念意义的区别

对于英语、汉语而言,两者众多词语对译时通常可运用同一词汇,然而,这些相同词汇的概念意义却不尽相同。例如在英语、汉语词汇中,均存在“龙”这个词汇,在两种文化背景下,它均为神话故事中的一种动物。然而在英语中,“dragon”被人们认为是一种会喷火、无比凶残的怪物,象征着灾难;在汉语中,“龙”这是象征九五之尊的神奇动物。因而,在中国,有“龙的传人”、“望子成龙”等说法。又如英语、汉语中的“intellectual”和“知识分子”,前者表示的是具备极高学术造诣的人,后者则表示的是具备一定文化水平、从事脑力劳动的人。在英语、汉语中还存在很多这样的词汇,它们往往拥有相一致的概念,然而具体到概念意义则不尽相同。

2.2相关词语的空缺

受历史文化差异影响,使得汉语中大量词语在其他语言中难以找到与之相对应的的词语,例如一些与中国文化相关的词语,诸如天台、朝服、顶戴、兵马俑等;相关古语词语,诸如鼎、缶、矛等;汉语中有大量成语典故,它们的文化内涵难以简单释义,自然在其他语言中更缺乏相对应的词语,诸如画蛇添足、掩耳盗铃、闻鸡起舞、守株待兔、买椟还珠等;汉语中还有大量歇后语,诸如外甥打灯笼――照旧(舅)、小葱拌豆腐――一清(青)二白、孔夫子搬家――净是书(输)、孩子的脊梁――小人之背(辈)等,牵涉各种汉语的谐音词语,用其他语言对译起来难度很大。

2.3联想意义的不同

“借物喻人”是中国长期以来的一大文化传统,众多事物凭借其相关特性,被赋予对应的精神、意义。所以,汉语中存在大量该类被赋予了文化内涵的词汇,如被赋予“自强不息,顶天立地”精神的竹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荷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的梅花等,在汉语文化中极为常见。这一系列联想意义会极大程度影响汉语留学生对汉语词汇的了解及跨文化交际,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当加以重视。

三、中外文化对比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全面对外汉语教学在时展新形势下,要紧随社会发展脚步,强化改革创新,在先进教学理念的支持下逐步强化中外文化对比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合理应用,如何进一步促进对外汉语教学有序开展可以从以下相关内容着手:

3.1在对外汉语口语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通常而言,口语教学是第二语言教学的第一步。在初级汉语学习阶段,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尤为关键,由此要求教师在对外汉语口语教学一开始,要注重合理引入文化因素,调动起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也为后续深层次教学奠定良好基础。

以谐音词汇教学为例,谐音指的是依托汉语词语的音同或者音似特征,由一个词语联想到另外的相关词语。谐音取义既是汉语的一种修辞手段,也是汉语民俗文化的一大特征。谐音取义的特殊语言交际形式,显现了汉族人民趋吉避凶,重委婉含蓄,避讳正面冲突的文化心态。谐音词汇教学应当结合学生汉语水平实际情况开展教学。

对于初级阶段学生而言,谐音词汇教学应匹配学生汉语水平引入相应包含的文化。例如,在初级口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简单引导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进行讨论,向学生发问:1)中国有哪些节日?2)在这些节日里,中国人都是怎么庆祝的?3)在中国节日庆祝过程中,有什么让你印象深刻的瞬间?在问题1中,学生普遍会回答春节、中秋节、清明节等节日,教师可对学生回答予以补充,并对某些重要节日做简单介绍,如春节,它类似于西方国家的圣诞节,全球众多国家大都有庆祝新年的节日,不过与中国庆祝方式存在一定区别。在问题2中,初级汉语水平学生通常仅可说出简单的几个词汇,如春节,学生会提到贴春联、发红包、拜年等词汇;中秋节,学生会提到赏月、吃月饼、团圆等词汇。教师可汇总学生说出的众多词汇,连词成句,利用简单的词句对相关节日进行介绍。在问题3中,大部分学生一般会答不上来,但一些在中国过过春节的学生,则会纳闷为何家家户户会将“福”字倒着贴。针对学生的这一疑问,教师便可向学生讲述,“福”字倒着贴即为“福到了”的意思,“到”和“倒”互为谐音,汉语中时常会借助谐音词汇来表达美好的祝愿。在初级口语教学期间,教师主要可采取诱导手段,对学生开展谐音词汇教学。

在中高级口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选取探讨方式对谐音词汇开展教学,向学生发问:1)中国人为何选手机号码或车牌时通常不选“4”?2)为何向男女朋友送礼物时不宜送伞?3)请就中国谐音现象,列举一些例子。中高级汉语水平学生对中国文化已有一定认识,他们通常都明白为什么不选“4”,但并不明白为何中国人如此忌讳死亡,此时教师便可引导学生对中国人生死观念展开探讨。学生也明白“伞”与“散”互为谐音,意为分散、分开。最后,教师可让学生说出自己日常遇见的谐音现象,诸如“鸭梨山大”是什么意思,“果酱”是什么意思,“围脖”是什么意思等,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相互分享自身成果,最后再对学生所提到的谐音词汇进行比较分析,防止学生混淆。

3.2在对外汉语阅读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中外文化对比在对外汉语阅读教学中的实践应用,一方面可有助于学生了解h语相关文化背景,一方面可有助于学生学习到更纯正的汉语。在对外汉语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重视向学生教授汉语的文化背景,特别是文化词汇的理解,从而防止由于中外文化差异而导致的理解偏差。文化词汇指的是包含文化内涵的词语,对于汉语阅读的学习,倘若难以对词汇文化内涵形成有效认识,则无法真正意义上掌握词汇表达的含义。

以彭志平先生编著的《汉语阅读教程》中《京剧脸谱》为例,在该篇讲述中国戏曲艺术的文章中,包含了大量文化词汇,部分词汇理解难度大,在阅读理解前教师应当对相关影响阅读理解的生词进行着重教授。如戏剧、忠勇、奸诈、图案、写意、淋漓尽致等词汇,其中,戏剧、忠勇、奸诈、图案在其他语言中均有相对应的词汇,理解难度不大。然而写意、淋漓尽致此类词汇对于学生来说则较难理解,在向学生解释“写意”过程中,教师可引入中国画、西洋画,通过让学生对中国画的“写意”与西洋画的“写生”进行比较,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写意”强调的是生态的表现及创作者情趣的抒发。在向学生解释“淋漓尽致”时,教师可利用脸谱反映的人物性格来进行教授。向学生讲述京剧脸谱中多种不同色彩代表的人物性格,如红色代表忠勇侠义,通常为好人;白色代表阴险狡诈;紫色代表刚正威武;绿色代表勇猛莽撞等。一般的色彩,学生理解起来难度不大,然而在京剧脸谱中,色彩对应的人物性格则不易理解,这也与中国人对色彩的认识密切关联。在对色彩开展教授过程中,教师可引入与色彩相关的中国传统,帮助学生理解各种色彩对应表示的人物性格。教师可首先向学生发问,中国历史、神话传说中有哪些具备脸谱性格的人物,教师再进行举例。如,红色脸谱的代表人物有关羽;白色脸谱的代表人物有曹操;黑色脸谱的代表人物有包公等。

对于中高级汉语水平学生而言,对中国文化已有一定认识。通过对各种色彩对应人物性格的介绍,教师便可选取京剧片段开展教学,强化学生对京剧脸谱色彩的有效理解。进一步再向学生提问:1)京剧脸谱有何作用?2)脸谱和中国画有何共同之处?3)列举中国历史人物、神话传说人物,及他们在脸谱中对应何种色彩。色彩与人物性格、脸谱图案与中国画均有着紧密的联系,对中国画的认识可极大程度地影响学生对脸谱的理解。通过对阅读理解题的回答,进一步强化学生对京剧脸谱的有效认识。

四、结束语

中外文化范文11

关键词:跨国经营;企业文化;二元组织文化;跨文化管理

一、跨国经营中二元组织文化的形成及其危害性

1.文化与企业文化是管理范畴。在中国“文化”一词产生时就是一个管理的范畴,“观文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也就是说,将一个人群的行为本质展示出来是为了“化成天下”,是用人的本质整合成组织行为并实现组织的整体生存、发展。与“文化”相对应的则是“文明”,“文明”是测量“文化”的尺度,它反映人的本质特征在“化成天下”时的历史发展水平或人类的进化水平。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组织的文化,是指在长期的生存和发展中所形成的、为本组织所特有的、且为组织多数成员认同的价值观、道德观等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及其在组织活动中的反映。企业文化存在于组织活动背后,并对“化成”组织行为起着重要的本源作用,即通过共同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规范实现为员工的行为互动,也约束和规范着每个成员的组织行为。

2.跨国经营导致二元组织文化的形成。跨国经营企业的经营管理环境与员工构成,决定了它要在两种管理文化、文明的基础上整合成一个企业的管理过程。跨国经营企业的管理过程同一般的企业管理过程一样,都需要一个统一的管理体制和行为规范;需要一个统一的宗旨、信念、经营哲学;需要一个一元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作为一个管理范畴,它是通过其包涵的道德观、价值观和行为规则“化成”企业员工的行为互动和组织行为。当不同本源的文化在某一企业组织内处于交遇状态时,它们通过各自的价值观、行为准则分别化成不同的行为互动,也就形成了不同的管理过程。跨国经营企业中,当来自不同国家的员工分别按照他们本国文化和环境的经验来整合各自的行为时,企业内部就必然形成两种组织行为和二元的企业文化,而两种组织行为和二元的企业文化无法形成一个统一的企业管理过程。所以在跨国经营中,当两种本源文化和文明被人为地组合在一个组织中,不同的文化主体在行为互动中所遵循的不同的行为规则就必然形成组织文化的“二元组织文化”形态或“二元企业文化”。

3.二元组织文化对跨国经营的危害。企业跨国经营的开端,企业具有明显二元组织文化的特点,而二元企业文化必然无法使企业达成统一的管理过程。具体体现在:

二元组织文化的存在,使企业无法达成统一的战略。企业在跨国经营之前所形成的战略无法在跨国经营的新的环境中实施,这是由于企业现行的二元组织文化使员工无法在价值观、道德观等方面形成共识,使企业丧失了共同的经营理念,因此既不能贯彻原来的经营宗旨,又不能达成新的统一的经营哲学。

二元组织文化的存在,导致员工失去了共同的经营宗旨,也就无法使全体员工形成共同的企业信念和准则;一旦企业失去了统一的信念和准则,也就无法“化成”企业的组织行为,无法凝聚员工的行为取向并实现员工的行为互动,无法整合出企业的经营目标和战略发展方向。

二元组织文化的存在,形成企业事实上的两套信念和行为准则,必然导致员工无法共同遵守原来的规章制度,使企业的规章制度名存实亡。企业规章制度的破裂,其危害小时,也会造成企业的内耗增加,管理成本上升,管理效率降低;危害大时,甚至会使无序的组织行为发展为混乱,致使组织结构破裂、企业解体。

二、跨国经营消除二元文化的有效措施是跨文化管理

1.跨文化管理的界定。跨国经营中必须消除二元组织文化,在跨国企业中实行跨文化管理则是唯一有效的对策。中外许多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跨文化管理的概念。国外学者认为,跨文化管理比较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下的组织行为,并试图找出理解和改善来自不同国家和文化的同事、管理人员、行政人员、客户、供应商和合作伙伴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工作效率。它可以用来解释世界各地的人们在组织中的行为,并指导人们与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一起工作。国内学者认为,跨文化是指具有两种及其以上不同文化背景的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跨文化管理是指与企业有关的不同文化群体在交互作用过程中出现矛盾和冲突时,在企业管理的各个职能、方面中加入对应文化整合措施,有效地解决这种矛盾和冲突,从而高效地实现企业管理。也有学者将跨文化管理定义为管理者在不同的文化里,有效地协同不同文化对组织行为的影响,有效地与来自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良好的沟通。

这些概念总体来说没有追寻到二元组织文化的本源文化,没有追寻到跨国企业中“矛盾和冲突”行为背后的文化要素,而是将重点放在如何消除员工的行为矛盾和冲突上,只是试图通过各种硬性的手段措施来消除员工之间(因文化差异而形成)的行为冲突,没从深入到文化本源进行跨文化管理。

鉴此,本文将跨文化管理界定为一个企业文化塑造和战略管理的过程,它并不是要消除两种截然不同的本源文化的客观差异,而是要在企业的战略管理和企业文化塑造的过程中形成一个新的企业文化,以取代企业跨国经营时形成的二元组织文化,使二元组织文化逐渐淡化和新企业文化不断成长的跨文化管理过程。

2.跨文化管理的实施。首先,实现跨文化管理要从企业跨国经营后的战略转型开始,新的跨国经营战略的形成必须以所有员工共同的价值观、道德观为基础,逐渐形成蕴涵二元文化的经营哲学,进而树立起企业统一的使命、宗旨。一方面,价值观、道德观是提供员工行为动力、行为取向、约束和收敛员工行为的基础,通过寻找共同的价值观、道德观并使全体员工达成最基本认同,才能使员工的行为互动形成最基本的组织行为;另一方面,价值观、道德观上的认同使得企业宗旨、使命、愿景逐渐形成,员工在战略管理过程中,在新企业文化的成长中,逐渐明确了企业存在的意义、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而树立起来的企业宗旨、使命、信念、准则不仅使员工逐渐淡化了二元本源文化的差异,而且在共同利益的前提下也逐渐形成了统一的组织行为规范。跨文化管理的第一步,正是在企业战略转型重塑企业文化的战略管理入手,首先使全体员工在经营哲学上达成共识和认同。第二,在战略管理的基础上,将已经达成的共识和认同不断实现为企业的组织行为。以员工的认同与共识为内在核心,以企业的组织结构为形式,让全体员工在共同的社会实践中将共识和认同从行为的背后淡出前台,并使之先成为员工行为互动的约定俗成,后成为员工行为互动的行为准则,最终使蕴含在员工头脑中的新文化转变成企业新的行为规范、新的形象和新的组织行为。上述过程中,一方面,企业的组织结构(通过岗位关系和组织行为联系)使员工在共同利益的前提下,依照企业的宗旨、信念和准则(共识和认同)不断地进行着组织行为互动;另一方面,企业通过组织员工开展各种活动,包括文化、体育活动等,可以增加员工间更广泛文化空间的沟通交流,增加共识,拉进彼此间的心理距离,从而形成更广泛文化空间的行为互动。第三,将稳定的组织行为中可以固化的约定俗成、行为准则,通过民主形式,建立新的管理体制与规章制度。一旦约定俗成、行为准则被提炼成规范化、程序化的企业管理体制和制度,也就把企业的经营哲学变成了可以指导实践的经营程序、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管理体制的完善,不仅能够深化发展企业的经营哲学,也使企业的使命、宗旨和员工的经营理念、觉悟都随之得到了加强和完善。

跨文化管理实质上是战略管理和企业文化塑造的过程,因此也必然是一个循环往复的渐进过程。通过战略的转型,全体员工在新的战略目标和企业经营宗旨下达成认同、共识,塑造出新的企业文化内核;行为背后的文化的改变必将推动企业行为的整合,并形成新的员工行为互动和新的组织行为;新的行为准则及其组织行为,又将沉淀为企业新的规章制度;新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则会进一步完善企业战略和企业文化。这个“战略认同—行为互动—制度创新”的循环过程——跨文化管理模式,最终会使跨国经营企业摆脱二元文化的困扰,会使其二元文化在上述的循环中不断淡化、变小;而能够融合两种本源文化的新企业文化便随之生长壮大。

参考文献:

中外文化范文12

【论文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文化贸易已经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国际贸易体系中,文化产品及服务的贸易额正在逐年增长,但在进出口总额中,仍显得微不足道。为此,笔者认为,我国对外文化贸易逆差的主要原因在于:对祖国的传统文化重视不够;没有把传统文化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结合,传播中华精神;政府没有积极推动对外文化贸易发展的有力措施。为此,积极推动我国对外文化贸易的发展,笔者提出如下对策建议:借鉴他国的经验;全方位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和贸易活动;积极培育有特色的跨国文化集团;投资建设海外文化产业基地。 【论文关键词】国际 对外文化贸易 经济全球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文化贸易已经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总体上看,国际贸易的形式分为两种: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按照日内瓦WTO统计和信息系统提供的文献,国际服务贸易分类表中全球的服务部门可以分为11个大类142个服务项目。其中第10个大类为娱乐、文化与体育服务,包括娱乐服务(含剧场、乐队与杂技表演等);新闻机构;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及其他文化服务、体育及其他娱乐服务。此外还包括商品服务F类别中的印刷、出版及通信服务,D类别中的视听服务,如电影与录像带的生产与批发,电影放映,无线电视与电视、录音等。在WTO组织成员之间的谈判和协议中,文化的引进和输出不仅仅作为一种文化交流活动,而且是国际贸易的一个重要而且特殊的组成部分,因此理所当然地被纳入了许多国家对外贸易的战略研究视野。 国际上一些贸易研究机构和专家,把文化贸易分为硬件贸易和软件贸易。一般来说,硬件是指用来生产、储存、传播文化内容的器物工具和物态载体,如摄影器材、视听设备、影视器材、舞美设备、游戏和娱乐器材、艺术创造和表达的工具等。软件则指文化内容和文化服务,包括广播电视节目、电影动画片和故事片、印刷品、出版物、视听艺术、表演艺术、载有文化艺术内容的光盘、视盘和多媒体、娱乐、会展等。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资料,过去20年间,全球文化贸易总额一直在持续增长。但是,这些贸易绝大部分在少数发达国家之间进行。多年来,日本、美国、德国和英国是世界上主要的文化贸易出口国,占全球文化贸易出口额的一半以上,而文化贸易的进口额也高度集中在美国、德国、英国和法国,占全球文化贸易进口额的一半左右。 一、我国对外文化贸易发展的现状 据我国商务部2008年5月的《2007年度中国文化产品及服务进出口状况年度报告》数据,2007年我国核心文化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为129.2亿美元,核心文化服务进出口为37.2亿美元。而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7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2.6%,总量大概在6412亿元(约878亿美元),当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为21738.3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12180.1亿美元)。2009年5月,商务部了《文化产品及服务进出口状况年度报告(2009)》,2008年中国核心文化产品进出口规模稳步扩大,进出口总额比上年同期增长22.6%,达158.4亿美元。其中进口略有下降。在跨境文化服务贸易方面,2008年文化服务进出口同比增长29.5%,达到48.16亿美元。综合以上数据可见,我国对外文化贸易只占据文化产业整体相当小的部分;在我国国际贸易体系中,文化产品及服务的贸易额正逐年递增,但在进出口总额中仍显得微不足道。 另据联合国五大机构于2008年出版的《2008创意经济报告》显示,从1996年到2005年,中国创意产品出口额从184.28亿美元增长到613.6亿美元,2005年中国已经占据创意产品全球出口市场18.29%的份额,成为全球创意产品的第一生产国和出口国。然而,通过对具体出口行业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国的创意产业出口主要集中在文化产品制造,如工艺品加工、设计产品加工等,而核心的版权内容产品输出仍然不足,尤其是视听内容产品及版权贸易还相当匮乏。2000年到2005年,中国版权和许可证费出口额从8000万美元增加到1.57亿美元,增长96%;同期,中国的版权和许可证费进口额从12.81亿美元增长到53.21亿美元,增长315%。2005年中国的版权和许可证进、出口额之比为33.9:1,是典型的版权贸易逆差国。 2005年后至今,我国对外文化贸易逆差的状况依然不容乐观,以新闻出版总署自2005年起连续4年的《全国新闻出版业基本情况》统计数据为例:图书、 报纸、期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等核心文化产品的贸易额逆差逐年扩大(2005年14853.16万美元,2006年上升到17256.39万美元,2007年跃升到21477.73万美元,2008年更上升至25029.64万美元);版权进出口比例在2005-2007三年间有所降低(2005年7.18:1;2006年6.02:1;2007年4.28:1),但2008年却相反上升至6.91:1。 综上可见,我国目前仍处于文化产业全球分工链的低端位置,具有中国主流价值和现念的核心文化产品在国际文化贸易中总量仍然很小。 二、我国对外文化贸易逆差的原因分析 1.对祖国传统文化重视不够 西方国家有现代民主,可是其宗教思想却从来就没有中断过,这就保证了其文化的延续性。而我国,由于把1840年以后中华民族所受的屈辱及国家的落后都归罪于传统封建文化的积淀,于是,“倒掉洗澡水,把孩子也倒掉了”。结果是韩国人申请了端午祭,我们才酸涩地觉得它是我们的财富;中国年轻人日益隆重地过起了西方情人节,我们才宣传起中国的七夕节;外国快餐在中国攻城掠地,我们才鼓吹起中式快餐的好处。可以看出,我们自己都不重视自己的传统文化了,还谈什么扩大文化产品的出口?反观其他国家,它们却非常重视保护自己的文化元素和文化产品。WTO多哈回合谈判中止的原因很多,其中有一个原因:在服务贸易自由化谈判中,法国等国提出了“文化产品例外”原则,即文化产品不能实施贸易自由化,这与美国的意愿相左,从而导致此谈判破裂。可以看出,即使是在西方国家内部,尽管有相同的意识形态、价值观,但在维护民族文化的纯洁性和延续性上,西方国家仍然是态度鲜明、立场坚定的。 2.没有把传统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传播中华精神 中华文化元素是由显性因素和隐性因素两部分构成。显性因素,如文学艺术、经史典籍、民族服饰、历史遗迹、节日风俗、书法篆刻,乃至于中国结、奥运吉祥物福娃,甚至一把纸扇、一撮茶叶,等等;而隐性因素是那种支撑我们中华民族发展到今天、并使中华文明成为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的精神、气质、品格和风骨。在对外文化贸易中,我们要求通过将显性的中华文化产品推向世界,并在此基础上,向世界传播中华精神。显然,隐性因素更加重要,因为其一旦被外国人所接受,则会加速显性文化产品乃至于普通货物的对外贸易。 然而,由于对传统文化的不重视,以及中国传统观念认为文化就是文化,做生意就是做生意,中国人很少想到去卖文化。结果出现了一种令人尴尬而又可怕的事情:花木兰是中国的,但美国却把它拍成了电影,除赚了3亿美元的票房收入,更将花木兰变成了美国品牌;三国演义是中国的,但在网络游戏中,却被日本开发成游戏软件,成了日本品牌。 3.政府没有积极推动对外文化贸易发展的有力措施 应当说我国有关政府部门已经在思考如何促进中国的文化产品走出国门了。2011年7月文化部与商务部及海关总署联合下发了《关于促进国产音像制品出口的通知》,2005年初文化部发出了《关于促进商业演出展览、文化产品出口的通知》等。但是这些政策都缺少实质性的支持,如税收问题、投资优惠等。特别是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风险都大大高于普通商品,生产的周期也大大长于普通商品,如何给予扶持,没有明确的、切实可行的措施。 三、积极推动我国对外文化贸易的发展 1.借鉴他国经验,合理规划我国对外文化贸易发展格局 1929年后,美国控制电影产业的大财团通过收购企业和控制发行渠道,逐渐建成有效的全球制片发行体系,为好莱坞电影继续走向世界打造了坚实基础。通过跨国文化公司、占据市场份额90%以上的影视产品及影视音乐版权贸易等,美国文化和价值观走向全球,大大拓展了话语权。 韩国在金融风暴后对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尤其注重文化创意产品的国际市场拓展。其基本战略路径是瞄准国际市场,将中国和日本等国为重点出口对象的东亚地区作为登陆世界市场舞台的台阶。通过针对亚洲、美洲等地区的区域差异开发针对性产品;挖掘品牌对韩国形象和韩国文化产业的市场效应;在文化出口地区建立“前沿据点”,通过前沿据点开展区域市场调查、研发和宣传;积极开展跨国合作,集中资金支持重点出口项目等具体措施,分地区、分阶段占领国外市场,有效地推动了韩国游戏等文化产业的发展。 现阶段的中国与当时的美、韩具体国情差异较大,不可盲目模仿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文化产业的国际化发展是国家文化实力被世界承认的必由之路。可以说,目前中国内地的文化产业只是存量,而作为我国文化产业增量的外向型文化产业,发展力度明显不足。中国可借鉴国外成功模式,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以文化产业国际化战略,实现新时代的文化突围。 2.全方位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和贸易活动 例如参照世界文化论坛、全球文化论坛、国际文化和发展大会等全球性文化交流平台的运作方式,吸纳国际文化基金等国际性文化基金会的资金资助,并力争形成长效机制,进一步强化“中国注意力”的影响。为进一步扩大中国文化的影响力,争取中国文化话语权,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促进与文化相关的各项事业和产业快速发展,提升我国国家形象,增强整体竞争力,还应当积极打造更高规格、更有全球影响力的文化交流平台,从而形成定期的、具有深远影响的文化交流机制。 此外还需加快中国海外文化中心、孔子学院等对外文化交流机构的投资建设,以此为载体推进汉语教育事业及中国文化传播;拓展交流合作领域,鼓励人民团体、民间组织、民营企业和个人从事对外文化交流以淡化其政治色彩,简化程序,为民间力量参与对外文化交流提供便捷通道。 3.积极培育有特色的跨国文化集团 深圳华强集团就是跨国文化集团的优秀代表之一,其在海外投资兴建文化科技主题公园,是国内文化产业出口非常值得借鉴的成功案例。继在第四届深圳文博会上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科技主题公园输出到伊朗后,2009年5月18日签定投资的南非主题公园被誉为“中国迪斯尼”,这是中国向非洲出口的首个大型文化产业项目。这种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高技术含量以及含有中国文化的主题公园,大量地输出到国外,不仅可以获得可观的经济回报,还能够积极推进世界范围内的文化交流与合作。 与此类似,国内市场稳定且发展潜力较大的企业可通过直接投资或注资海外文化企业、建立文化产品的国际营销网络等,以多元化渠道进入国际文化市场;中小文化企业则应根据自身实力,以合作出口、积极参与国际性文化展销等方式,适当寻求国际合作。同时还应利用金融危机背景下海外人才回流的有利时机,发挥其国际化背景的优势,尤其是借助高端投资人才的国际化操作经验,破除海外市场迷雾,为文化产品服务“走出去”助力。 4.投建海外文化产业基地 文化产业作为一种产业,只有在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相对成熟的运作机制以及优秀创意人才集聚等等的前提下才会迸发出产业自身所具有的巨大价值。而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导致海外投资成本大幅下降,为中国出海建立文化产业基地或产业集聚区,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中国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长期以来存在着实力弱小、经验不足、不熟悉国外投资环境等现实障碍,单独出海往往面临巨大的投资风险。因此,中小企业在有经济实力较强、国际贸易经验较足的大型企业带动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以合作参股方式在海外形成产业集聚,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投资方式。 而中国目前尚未出现较为成熟的海外文化产业集聚区,因此,也可借鉴类似经贸合作区、工业园的成功模式,直接在海外建立文化产业基地。充分利用国外较低的发展要素成本、丰富的文化资源,或是相对宽松的文化市场机制等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各种外部条件,推动各层次文化企业走出去,发展壮大我国的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