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文化事业

文化事业

时间:2022-07-02 01:59:39

文化事业

文化事业范文1

在运用故事传导企业文化要素的时候,首先需要回答以下几个问题:故事从哪里来、故事有哪些要素、故事由谁讲、故事如何讲、故事的要点。

故事从那里来

故事最好来自企业内部,最好就是受众身边的人和事情,故事的主角最好是公司的员工。故事离受众越近,主角越是为受众所熟悉,其影响力和感染力就越强。比如在玫琳凯公司里盛传的关于首席经销商的故事:

某知名首席(讲述者及受众都是该首席的伙伴),曾穷得可能任何人都会觉得可怕,甚至绝望。刚被她的前夫抛弃,一个弃妇,又没有什么收入,在加盟玫琳凯之前,每天只花3块钱。

刚开始加入玫琳凯时,羞涩的她逢人就低头,一说话就脸红。但她非常勤奋,每天早上8点出门,晚上9点才回家,吃饭经常是随便凑合。她规定自己,每天不面谈10个陌生人,不递出100张名片,坚决不收工。

可是现在呢?她在城里有一套豪宅,开着玫琳凯奖励的粉红轿车。更让人羡慕的是,当年她是被男人抛弃了,今天她“娶了”一个男博士。

故事有哪些要素

作为企业文化的载体,绝对不要为了故事而讲故事,故事本身需要涵盖丰富的企业文化要素。如玫琳凯倡导“信念第一、家庭第二、事业第三”的生活优先次序,这种倡导可以在任何有玫琳凯人集会的地方见到。比如上文提到的某首席进入玫琳凯之后,不但事业有成,而且家庭生活从无到有,美满幸福(例如上例中里用了“娶”而不是“嫁”,而且强调对方是博士)。

直销本身是一件艰辛的工作,但故事并没有直接提出来,而是用间接的方式委婉地表达(超长的工作时间和超强的工作强度),并给出了解决的途径。确实,对于大多数人而言,羞涩且不主动和人打交道的能力是常态。“但没关系,首席当时也是这样,我好像不比首席当年差”。“克服困难、努力、付出越多收获越多”。

故事内含的文化要素,除企业所倡导的独特的理念和信仰外,还应该包括完成任务所必须具备的态度和价值观,努力、热情和坚忍等。

故事出谁将

有了内涵丰富的故事,还需要讲出来。讲故事的可以是人,也可以是各种各样的媒体,如报纸、电视和网络等。

一般来说,企业家尤其是企业创始人是企业文化的主要策源地。很多企业创始人的思想结晶,经由市场竞争和后续加工之后,一些成功的做人做事的方法便沉淀为企业的智慧,成为企业文化要素。因此,成功的企业往往伴随影响力极强的企业家,直销企业尤其如此,许多企业创始人本身就是优秀演讲者。通过演讲,他们将自己的价值观渗透到企业各个层面。

如果故事能由独立的第三方讲出来,传播效果可能更佳。如借助报纸、电视和网络报道集中发放,只要故事让人觉得自然,不引起反感,通常影响力会更深更广。第三方的独立性越强,品牌影响力越大,信誉越好,效果越佳。

比如由媒体传播的海尔砸冰箱的故事:

当海尔还是一家小冰箱厂时,张瑞敏因为质量问题,砸了一批质量不合格的冰箱。当时,整个家电市场处于供不应求的短缺状态,砸冰箱而不是返厂维修,显得那么不近乎人情,似乎也没有道理。然而,冰箱确实砸了。不但砸了,而且砸出了满城风雨,砸得沸沸扬扬,砸上了媒体,砸进了每个海尔人的心里,也砸出了消费者对海尔的信赖。

故事如何讲

故事可以通过正式渠道和非正式渠道传递。正式场合讲故事,可以事先设定,容易控制;非正式渠道的故事不太好控制,但影响力却不容忽视。

正式渠道,可以是每天晨会上企业家富有影响力的简短演讲,也可以正式到专业培训。

因此,故事往往和企业培训联系在一起,借助各种培训,故事的效果得以发挥。企业文化要想取得良好的推广,必须辅之于完善的企业内训系统,包括专业的企业文化培训。通过企业文化培训,一方面,培养企业文化内训师,让更多的人理解企业文化,解释企业文化,诠释故事;另一方面,利用故事和其他工具直接传递企业文化要素。目前,成功的各大直销巨头如此,传统企业更是发展到成立各自的大学,如IBM大学。

故事要点

企业文化中的故事,至少包含3个要点:

故事的真实性

故事反映企业员工真实的工作和生活,是真实的故事。一旦受众怀疑故事的真实性,甚至根本认为那就是假的,那这样的故事即使有再多的企业文化要素,也不能讲,否则会适得其反。当然,真实的故事并不排斥加工,真实的故事通过适度的润色,会更加生动而富有感染力。

故事的典型性

典型的故事要给人以震撼,让人回味,发人深思,同时故事内含企业想要表达的价值观。直销里,抢线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这种不道德的“人才竞争”好比传统行业内的“串货”,很难控制。然而,立新世纪何伦因抢线被开,一时间立新世纪沸沸扬扬,谈抢线而色变。斩大将可以立威,斩大将以表明公司的价值取向。

故事的实时性

文化事业范文2

(一)文化事业管理专业培养要求与社会需求存在矛盾近些年,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日益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文化事业管理专业也随之受到追捧。在发展繁荣的背景下,文化事业管理专业的开设日益普遍。教育管理逐渐走向科学化与日益趋增的社会需求推动因素,还不乏许多高校不顾自身条件、一哄而上办热门专业的利益驱动。高速增长的态势并没有带来相应的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反而是严重滑坡。在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以及课程设置等关键方面,文化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从总体上趋同,既缺乏个性,又缺乏层次,更缺乏学校特色。

(二)文化事业管理专业作为新兴专业有其自身的缺陷文化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尚处于探索和构建之中,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缺乏系统性、科学性的理论支撑,教学管理方面包括实践教学的动力不足、实践教学的目标模糊、实践教学的内容缺乏合理、实践教学的组织和实施不到位、实践教学的控制子系统不完善、实践教学的保障条件不充分等等。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和创新力度不够,实践教学管理模式单一,成为高等院校文化事业管理专业教育发展的迫切要求和攻坚重点。高校没有充分立足我国文化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管理实际,从综合、整体层面对实践教学管理模式进行不断完善,不利于文化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构筑多元要素整合的实践教学管理模式的必要性

按照高等教育的规律和特点而言,对于文化事业管理专业高等院校实施教学改革的重点就是要适应社会的需求,针对目前信息化、实用化和网络化的需求,制定教育改革管理方案,将重点转移到培养具有现代知识技能的复合人才上来,即能够利用文化事业管理专业的理论知识,结合现代化的工具和手段,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整合能力的综合性文化管理应用型人才。

(一)有利于依据社会发展需求制定人才培养目标近些年,我国文化事业管理专业的大体状况是:专业设置涵盖面广泛,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从事企业及非赢利组织管理工作或理论研究、教学工作的综合型人才。由于社会对于文化管理类人才的需求以及需求结构都出现了新的变化,因此,地方院校适应新形势。适时构建多元要素整合模式有利于进行文化事业管理专业内容要素、学科体系和专业结构、课程体系与优质的教学团队等建设。另一方面,有利于培育目标的重构,立足地方、服务地方、依托地方,在学科建设方面,注重寻求自身的学科相对优势与地方特色文化交叉点,实现学科与地方独特的自然、人文资源之间的结合,突出比较优势,有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以满足社会对各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二)有利于引入社会资源提升本专业的办学水平目前,我国已进入文化产品消费大幅度攀升和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阶段。同时,“十二五”规划以来我国各地高校纷纷实践摸索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构建多元要素整合模式对于科学系统地开展和搞好文化事业管理教学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实践教学模式提倡高校建立优良的实践实训基地,有效地帮助学生及时掌握文化管理专业相关知识,增强实际工作能力,以此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互相渗透和有机结合,改善学生的学习效果。另一方面,实践教学管理模式有利于实行开放式办学,不断加强学校与社会资源之间的联系。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学生参加公益性文化事业与经营性文化事业管理实践的新模式,坚持与企事业单位合作,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新思路。我国高校积极改革创新,拓宽教学资源渠道,引入社会资源参与实践教学优秀的实践经验,是与其经济发展和社会模式相适应的。

三、构建多元要素整合的实践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

文化事业管理专业特征要求我们必须根据学校实际需求和自身综合实力达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完美结合。课堂理论教学是基础,实践环节是实现该专业教学目标的必要条件,创新设计实践课的教学环节,实现实践教学系列化科学化,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文化事业管理专业教育的需要。

(一)明确一条主线教、学、做、评一体化,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教、学、做、评如何形成完整的系统,“教”就是如何做到知识传输注重前沿性、实用性、广泛性。“学”就是如何结合心理规律,注重增强学习动力,形成创新性学习习惯。“做”研究的是如何以做来带动学习,注重贯彻教和学的目的性,符合定性定量要求。“评”研究的是如何注重细致规范,形成良好的反馈机制,反过来支持教、学、做。

(二)注意三个要素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整合的社会资源三要素的内涵界定和关系梳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需要研究四种途径:教育环境营造,师资队伍打造,教师职责界定,教师激励机制。学生主体地位要求通过考评激励增强其动力,注重思维方式的启发,加强自我管理能力,提高自学能力。建立实践活动社会参与机制,通过利益机制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实践课教学活动,在学校平台上有效整合各种教学资源。

(三)把握三个关键教学改革,创新型学习,实践教学系列化的有机结合。教学改革研究是在厘清文化事业管理专业自身特点的基础上,把握思路,抓住矛盾,设计高效实践体系,加大实践能力培养的力度;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结构的分析、疑难问题的解决。创新型学习要研究新的教学环境、了解学生特点、研究新的教育方法;研究如何打开文化事业管理专业学生思维格局,形成良好心智模式;研究学生情商与智商的统一问题,设计“知”“思”协调机制。实践教学系列化研究是指开辟多种实践渠道,设计全程实践模式,专业实践教学系列化,将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环节、课外实践、专业见习实习、假期实践、其他专业素质拓展等多个实践环节整合起来,形成系统方案。

文化事业范文3

企业故事是诠释和传播企业文化理念的有效途径,企业文化的传承和扩散需要借助一定的故事。掌握用故事推广企业文化的方法,并在管理中充分运用企业文化故事,实现文化理念的有效传播是推动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之一。我国一些优秀企业在近年迅速崛起的关键在于营造了独特的、能发挥潜能空间的企业文化,并善于将企业文化理念以故事化的方式呈现和传播,为企业文化落地提供了有效的平台。用故事反映真实企业,改变员工态度,诠释企业理念,促进文化管理,引导和规范员工言行,是这些优秀企业文化建设的一大特色。

界 定

什么是故事?故事通常是指具有连贯性、富有吸引力、能感染人的真实的或虚构的作为讲述对象的事情。它具有丰满的人物形象、引人的故事情节、深刻的社会问题三个必备要素。

而企业故事作为企业文化的一种存在和传播形式,通常是一段关于企业成员在某一特定时间对某一特定环境或事物的具体反映和叙述。

企业的发展历史总是由事件构成的,其文化也因故事而生成。可以说,故事是企业文化必不可少的、重要的文化元素,是对企业文化理念的有效诠释。我们对那些耳熟能详的企业,几乎在脑海中都有一些清晰或模糊或完整或片段的故事。正是这些也许早已隐退到记忆深处的故事,让我们对企业有了或多或少的了解,形成了企业的印记。比如,当提到海尔的企业文化时,我们会自然而然地想起“砸电冰箱”、“吃休克鱼”等故事,而提到松下企业文化时,则会想起“水库理论”这类鲜明而生动的故事。

有人说:“小企业做事,大企业做人,优秀的企业做文化,卓越的企业讲故事。”企业文化的建设和传播是一个长期而曲折的过程。任何文化的传承和扩散都需要借助一定的故事,通过故事来展现和宣扬其文化内核与价值观念。企业故事是企业文化迅速崛起、持续发展、常变常青的有效形式。它可以提高企业文化的内聚力和外发力,提高企业文化的内外传播率和文化认同率,实现企业文化的名牌效应。

但至今仍有一些企业高管对“讲故事”颇为不屑:认为讲故事是孩儿他妈、幼儿园老师的事?管理者也学这小儿科有些离谱?企业是用产品、用技术、用利润说话,用不着讲那些虚头巴脑的东西;有的还认为管理者应该讲大道理、大战略,讲最时髦的管理理论,最新鲜的管理案例,所以在企业宣传中,一些大道理只能是套话连篇,令人乏味,那些离员工遥不可及的理念、与管理实际格格不入的案例,只能让员工更加疏远,对本企业的文化更加模糊、陌生。反倒是那些不起眼的平凡小“故事”,却可行可效,令人难忘,深受启迪。

我国经济管理前辈、首任中国企业家协会会长袁宝华主张:“企业家应该学会用讲故事的办法,向职工传递自己的经营理念,以达到‘上下同心者胜’的目的。”这句话精辟地指出了企业家在新时代里管理企业的基本方法。因为故事能够改变我们思考、行动以及感受的方式。尤其是高管们,能够运用一个好的故事所产生的影响力来影响和激励他们的团队达到新的高度。毫无疑问——故事可以是非常有力的领导工具,许多顶尖CEO如张瑞敏、任正非、柳传志、马云、史玉柱、王石等,都是讲述企业故事的高手,他们运用故事去阐明自己的观点、营销自己的看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性 质

企业故事必须有企业高管和普通员工参与的人物形象;由创业者的创业运筹、企业的发展变革创新构成的故事的跌宕情节;包含艰苦奋斗的生产作风、团结友善的合作精神、任人唯贤的人才战略、开拓创新的发展思维、顾客之上的服务理念等在内的故事所蕴含的主题思想和价值意图。要成功地从企业平常的人与事中甄别和提炼出所需的企业故事,就必须分析企业故事的性质,这是正确认识和有效运用企业故事的“不二法门”。

真实性 企业故事反映企业员工真实的工作和生活,真实性是企业故事魅力及生命力的来源。一旦受众怀疑故事的真实性,那这样的故事即使有再多的企业文化要素,也不能讲述,否则会适得其反。当然,真实的故事并不排斥加工,通过适度的润色,会更加生动而富有感染力。一般说来,企业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都是可以考证的,即便是寓意类故事,其故事诞生的背景、最初讲述者的身份、故事内容同企业的关联等要素也是有据可查的。

典型性 并非在本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所有人和事都可以被纳入企业故事的范畴,同样,并非其他企业的经典故事也可以被移植到本企业。不同的企业文化演绎不同的故事,不同故事根据具体的场合和人物会产生不同的风格。因而,本企业特殊的发展阶段、企业文化的具体定位、特定的社会背景和时代主题等决定了企业故事必须具有典型性,必须体现本企业的特色。典型的故事要给人以震撼,发人深思,同时故事内含企业想要表达的价值观,如比尔?休利特与门的故事告诉所有惠普人,惠普是重视“互信”的企业。

亲和性 企业故事不仅具有趣味性,通俗易懂,有人物、有情节,情理交融,绘声绘色、娓娓道来,令人感慨、耐人寻味,故事人物来自于不同的层面,代表不同的层次,就发生在企业员工的身边,极具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这表明企业文化的弘扬是不分职位高低的,无论哪一层级的员工都可以做出符合企业文化的行为。“情定法拉”这个凄美的故事,让无数消费者为之动容且对它情有独钟,同样会影响所有的员工,使员工对企业文化产生亲切感和认同感。

实时性 陈旧过期的故事难免让人觉得老调重谈,味同嚼醋,或者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但这并不意味着老故事都无效,时隔多年,海尔砸冰箱的故事至今仍具有相当的影响力。典型的故事存在于企业内部,并且仍将发生,需要不断收集以丰富。

延传性 不能延传的故事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企业故事。有40多年历史的耐克公司自成立至今仍然沿用一个故事来激励全体员工。那就是已故公司创始人之一贝尔?鲍尔曼发明胶浆鞋底跑鞋的故事:一天早晨,他在家里吃早餐,见妻子正在使用的蛋饼饼铛烫手,突然萌发一个把胶浆注入到饼铛把儿里以防烫手的主意,付诸实践以后效果很好。他把这个创意进一步发挥,导致了耐克公司著名的胶浆鞋底跑鞋的诞生。

功 能

企业故事既是企业文化的主体构成要素,又是企业文化得以传播的重要载体之一。企业的发展历程就是故事不断演绎的过程。企业故事在企业文化缔造过程中,担任“缔造、诠释、传播、教育”的综合角色。企业故事在企业文化传承和发散中具有以下功能:

诠释标志 通过故事来诠释、标识企业文化。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是对企业文化的最好诠释。联想副总裁杜建华“热脸贴冷屁股”的故事、一位营销员“一杯水解决一次官司”的故事,清晰地解释了联想集团核心价值观中“服务客户”的理念;耐克的CEO奈特、可口可乐前CEO郭思达,都是擅讲故事的企业领袖。耐克公司甚至在20多年前就设立了正式的“讲故事”计划,每个新员工必须要听一小时的公司故事。

传播催化 故事使企业文化延绵生发、丰裕成熟。如员工故事是丰富企业文化内容的重要来源。写进《红蜻蜓企业文化手册》中的一个小故事引起全体员工对企业产品质量管理理念的关注,作为其“只有好质量,才有好市场”质量理念的案例支撑。员工以自身的经历参与到企业文化的塑造中来,增加了员工对本企业文化的认同感和责任感。可见,将员工故事纳入企业文化的“熔炉”中,是企业文化的塑造、传播、内化的过程。

共同进化 每个员工在进入企业时,都已拥有较为成熟和稳固的世界观、价值观。要保持员工与企业价值观的一致和忠诚,须经过其个人价值观与企业价值观之间的磨合。而主导磨合过程的原则是员工与企业价值观的共同进化,至少是员工对企业基本理念的认同。企业对员工的同化也不是单一灌输的。两者之间的互动可以通过企业故事来展现和证实重要的价值观与行为规范,这样才会加快员工对企业使命、价值观的认同内化。

信息交流 不同的企业具有不同的文化氛围。新员工想融入企业组织,不但要了解企业制度、价值观和管理理念等显性文化,还必须掌握其中的隐性信息和游戏规则。通过故事的方式来告诉新员工企业中曾发生的事情,以消除员工的焦虑感,引导其顺利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员工间通过企业故事的形式来沟通交流思想,从而协调彼此思想行为的步调,达到认识的一致性。

榜样教育 就是以榜样的力量来激励员工,发挥典型人物故事作为企业文化建设载体的功能。企业典型人物的故事必须真实可靠,故事主角不能凭空编造,而是普通员工中产生;要赋予故事以情感,素材定位准确;要有象征物。以鲍尔曼做鞋底的故事为例,戏剧化的情节加上主人公就足以在企业打动人心,而已经成为产品的"鸡蛋饼鞋底"就是象征物。

树立形象 企业故事是一种比广告高明许多倍的传播形式,特别是传奇、生动、有趣的品牌故事时常能够把品牌从冰冷的物质世界带到一个生动的情感领域,从而不知不觉地实现了企业传播品牌内涵、文化、价值,俘虏消费者的营销目的,从而有效地树立起优美的企业形象。

分 类

企业故事形式多样,不同故事表达不同的主题思想和价值意图,不同故事依场合、人物思维的差异而展现不同的风格。企业故事最好笔调幽默,语言短小精悍,寓意深刻,听来有趣,想起有味,能够入耳入脑。总的来说企业故事大致可以分为这样几类:

创业类 这类故事以创业为主题,以创业历程为线索,以创业精神为颂扬的实质,告诉人们创业不易。几乎任何一个知名企业都有一个创业的故事,还往往被赋予了一些传奇色彩,如在李嘉诚的故事中,可以看到一个年轻人如何一步一步成长,从做塑料到地产,到全面进军各个产业。我们从他的身上寻找的,不仅是白手起家到成为首富的商业智慧,还有其与香港一起沉浮,历经艰险而仍具坚韧的精神力量。

经营类 讲述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所经历的风风雨雨:如何闯荡市场并获成功;如何与竞争对手周旋;如何筹措资金和规避风险;新产品如何开发成功;如何赢得顾客或消费者的信赖和支持;如何运筹广告策略,使得市场做出积极反应等等。整个故事或描述企业人的经营智慧和胆识,或描述失败和挫折时的痛苦教训。

管理类 主要叙述企业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怎样处理各项管理制度和规定与人际关系的矛盾,如何体现管理者和员工的管理认识和管理能力,以及企业员工对待工作认真负责、精益求精等。描述的大多数是员工身边的切身体会到的事例,通过讲述他们生活上、工作上的细小事情来间接宣扬一种严格执行管理制度的制度文化。

变革类 讲述的是本企业创业发展的故事。即企业在面对新形势、新环境和内外压力和各种矛盾的情况下,是如何顺应时展,克服来自企业内外部的种种困扰羁绊,大胆进行艰难改革,赢得企业变革的成功,推动企业持续发展的典型事迹,它不仅让企业员工敬业爱岗,弘扬改革创新、与时俱进的精神,还能让员工产生自豪感和凝聚力,进一步成为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

寓言类 寓言是经过群众性常年筛选锤炼的古今中外的精辟故事,一般来自哲学、心理学、宗教或社会流传的民间故事,它比现实故事更具有情节简单、哲理深刻、叙述生动而有典型意义的特征。也有企业高管或员工自编的具有哲理或其他启发性的故事,以表达管理理念和知识。宣讲这些与管理有关的寓言故事,通常比书本和课堂灌输更具实效性。

载 体

企业故事不一定总由企业单独来讲,它可以由媒体及其他人共同来讲。而在这个过程中,企业提供的是一些核心素材或者一个由头。在故事中,企业可能是主角,也可能是配角,但无论是主角还是配角,只要“表现”有特色,都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企业故事常用的载体讲法如下:

广告 这是常用的讲法,只要看看电视屏幕,就会发现有太多企业讲述着形形美梦成真、至真至纯的故事。这种讲法的优点是可不完全拘泥于事实,在主要事实真实的基础上,可虚拟一些场景、角色,使故事更具有吸引力。其缺点一来多少会有些假,二则难免有些单薄。

举行活动 这也是一些企业常采用的办法。如“某某车飞越某某处”,海尔小小神童洗衣机上市前征求读者的建议,等等。这种讲法的优点是有可能引起轰动效应,缺点是耗资较大。另外,如果讲不好,也许落得听者寥寥。

新闻报道 此法是最常见也是最少出彩的。问题在于新闻报道多是企业接受媒体采访后由记者讲述的。由于多数企业对传播学缺少了解,更愿自说自话,结果一两个小时采访下来,多是空话、套话连篇,而真正鲜活、生动、具有特色的元素却未讲出来,再加一些记者敬业精神欠缺、专业技能不高,写出的文章大多是宣传味太重,除被报道对象外,外界人很少看。企业只要像站在受众的角度来审视企业,情况就会大为改观。

影视、网、书 如果故事能由独立的第三方讲出来,传播效果可能更佳。如借助网络、报纸、电视和报道集中发放,只要故事让人觉得自然,不引起反感,通常影响力会更深更广。因为第三方的独立性越强,品牌影响力越大,信誉越好,效果越佳。比如由电影传播海尔的《首席执行官》,王石的自传《道路与梦想》等等。

演 绎

在塑造和传播企业文化的过程中,怎样有效发挥企业故事的功能,使之成为企业理念内化的“阐释者”,企业精神生成的“教化者”,企业形象推广的“宣传者”,企业历史延传的“见证者”,是每个企业及管理者必须掌握的必修课之一。笔者认为企业故事的演绎不妨分为下面几步进行:

纳入教培 将形象的企业故事带入课堂可以增进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归属感和工作满意度。因此,要发挥企业故事在企业文化中的传承功能,可以借助各种培训,使故事的效果得以发挥。国外许多知名企业用类似方法培训经理人和员工,国内一些企业大学无不都用讲故事的办法来教学。耐克的教育总管通常被称为“首席故事官”,专门负责讲故事培训员工。通过讲故事,震撼员工心灵,鼓舞员工奋进,将员工从现在带向所期望的未来;员工通过故事明白企业文化,主动为企业创造更多的财富,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现身说法 如今“讲故事”已成为人们相互之间沟通交流与知识传播的基本途径和办法。为强化企业故事的教育引导功能,将企业故事中的人物为员工现身说法,这样可以起到“身教”的作用,弥补“言传”的不足。同时,为了使员工能够领悟企业故事的精髓,还可采用案例模拟的手法,让员工模拟身临故事情节之中,通过自我选择、分析、决定、反省的过程,领会故事主人翁行为的意义,提高自身解决类似问题的能力。

挖掘征集 征集挖掘本企业的故事,建立起具有本企业特色的“故事库”,需要企业员工共同参与,这是开发企业文化资源的有效方法。在企业故事的构建过程中,员工可以依据其自身不同的性格特征和特殊职位选择不同角色。如创造性、活跃性较强的员工适合充当故事创造者的角色;创造性强、活跃性弱的员工适合充当故事分析者的角色;创造性弱、活跃性强的员工适合充当故事传播者的角色;而创造性、活跃性都弱的员工则适合成为故事必不可少的听众。另外可设立专门的奖励标准和办法,将员工对企业故事建设的贡献和工作绩效挂钩,如各种创意奖金或荣誉称号等,既可以提高员工创作企业故事的积极性,又可以增加员工对企业文化发展的责任感和自豪感。

有效诠释 对企业故事进行有效诠释,提炼升华的重要方法就是故事理念化,理念故事化。也就是要将企业所倡导的文化理念和文化精神融入故事情节中,通过发生在企业里的人、事、物的经验、事迹,或引用寓言故事来具体化与形象化,使员工从这些故事里,理解本企业文化的内涵与意义,明确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从而实现文化的自觉。一般企业文化建设比较优秀的企业,都会将企业文化故事化、形象化、实例化、通俗化、趣味化,运用能够代表企业文化“精神内核”的具体故事来教化员工。韦尔奇、松下、海尔、华为等名企的故事,都是理念故事化、故事理念化的典范。

文化事业范文4

一、实施项目投入工程,保障文化事业发展

1、2014年度县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文化事业投入201万元;

2、设立了文化事业发展基金200万元。

二、实施文化设施建设工程,夯实公共文化阵地

1、县文化馆申报成国家一级文化馆、县图书馆申报成国家二级图书馆,客家博物院申报成国家二级博物馆

2、县18个乡镇建成了符合标准的乡镇综合文化站,并对10个文化站进行了价值100万元的设备配置;

3、各行政村都建有村级农家书屋,2014年更新了33个农家书屋。

三、实施文化活动建设工程,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1、县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各乡镇综合文化站都实行了免费开放工作;县里建有公共文化资源共享工程支中心,村里建有公共文化资源共享工程村级站点;全年开展了教育培训、讲座、展览、咨询等活动86场,社会反响好;

2、开展了农村文化“三项”活动,2014年送戏下乡演出97场,放映电影4452场,乡镇自办文体活动124场;

3、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制订了2014年群众文化活动年度计划;按计划举办了樱花节等大型文化活动24场;

4、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全面落实了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有保护范围、有保护标志、有记录档案、文物保管等基础工作。2014年文物安全无事故;建立了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和传承机制;推进了东河戏申报部级非遗名录工作;现有省级非遗项目3个,市级6个,县级27个;

5、推进全民阅读活动,2014年,利用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开展了“让我们在阅读中一起成长”活动,开展了“送书进社区”、“送书进校园”等现场读书活动。

四、实施文化项目生产工程,打造文化艺术精品

1、文化产品创作生产设立了创作扶持专项资金10万元,并对全县重点文化产品进行了资助;

2、建立文化产品评价机制:建立了对获得省级以上文化产品奖项的奖励制度;开展了文化产品评优活动;

3、提升文化产品的社会影响力:2014年县文化产品在参加省、市级赛事活动中获得奖项:创作歌曲《山里的太阳》获得《心声》歌刊2014年全国歌曲大赛二等奖,县文化馆参加全市第四届二胡大赛获得一等奖,并在省市平台上公开展演。

五、实施文化市场平安工程,繁荣文化市场

1、制订了《打击非法卫星地面接收设施专项治理行动实施方案》,成立了专项治理行动工作领导小组,专项治理行动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2、制订了2014年“扫黄打非”行动方案,开展了“净网”、“清源”、“秋风”三次专项行动实施方案;

3、打击侵害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专项行动,工作有方案有文件,完成了机关软件正版化,有工作文件。对县印刷复印企业、出版物市场、学校、音像制品销售市场,开展了执法检查,查办侵权盗版案件;

4、组建了文化市场稽查大队,文化市场执法办案程序合法,执法文书制作规范,案卷归档齐整;

6、文物执法处罚有案卷和执法巡查记录档案,2014年国保、省保单位未发生安全责任事故。

六、实施人才素质工程,加强文化队伍建设

1、2014年文化队伍建设,制订了培训计划,按计划实施了文化干部、专业技术人才培训;

文化事业范文5

一、事业单位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硬实力”,也包括“软实力”,因此国家在重视“硬实力”建设的同时,也要同样重视看不见的“软实力”的建设。笔者认为,一个单位同样是这个道理,既要重视“硬实力”建设,也不能忽视“软实力”的建设。事业单位的企业文化是指事业单位在长期的事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发展理念、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等要素的综合规范总和。首先,加强事业单位的企业文化建设,有利于提升管理水平。因为加强事业单位的企业文化建设,可以增强凝聚力,单位凝聚力增强了,提升管理水平也就少了阻力;其次,加强事业单位的企业文化建设,对构建和谐单位有着重要的作用。因为企业文化是单位在长期的事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发展理念、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等,并被员工所认同,加强事业单位的企业文化建设,可以提升单位整体素质水平,单位整体素质水平提高了,构建和谐单位就少了杂音;再次,加强事业单位的企业文化建设,有利于提高单位竞争力。在市场经济形势下,事业单位也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加强事业单位的企业文化建设,培育特色文化,实施科技创新、品牌战略,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这些都有利于提高单位竞争力。

二、当前事业单位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观念陈旧,企业文化意识不强。长期以来,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事业单位的管理方式、运行机制、人才配置、人员流动、分配收入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观念陈旧、企业文化意识不强、运行机制僵化、管理方式低下等。思想观念决定行为模式,不少事业单位忽视企业文化建设,过于关注单位的综合考核、任务的完成情况、甚至经济效益的增长,既没有构建满足市场经济要求发展的文化建设工作机制,也没有结合自身实际发展情况制定出积极的文化建设规划;既没有设置企业文化建设的专门机构,也没有配备专门的人员,使企业文化的建设长期处于被动状态。

(二)缺乏创新意识,使企业文化建设处于被动状态。一是有的事业单位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只停留在口头上、汇报上和书面总结上,形式主义严重;二是有的事业单位在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手段、形式、载体上都比较单一,工作表面化和局部化的现象比较严重;三是有的事业单位在加强企业文化的机制、规划、制度、系统等方面缺乏深入研究,使企业文化建设缺乏机制的支撑;四是有的事业单位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缺乏创新意识,缺乏典型实事和文化的提炼、总结及传播,不能通过核心价值体系去塑造、引导、激励和熏陶员工,充分体现出单位的特色文化。

三、加强事业单位企业文化建设的举措

(一)转变观念,提高企业文化意识。首先,我们要转变观念。转变观念很重要,因为观念影响行动。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企业文化建设对事业单位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企业文化建设是事业单位保持长久发展,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也是事业单位在实现经济价值的同时,担当社会责任乃至给予员工精神家园的重要体现;其次,我们要提高企业文化意识。在市场经济形势下,我们要增强职工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危机感,同时我们还要进一步增强员工的竞争意识和市场意识,实现经营理念和培育企业文化精神的互相结合。加强事业单位企业文化建设,要制定企业文化建设的工作目标,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容要进行科学的规划和设计,并确定企业文化建设努力发展的方向,要设置企业文化建设的专门机构,配备专门的工作人员,明确企业文化建设人员的工作职责,保证文化建设的有序开展和进行。

(二)注重创新,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针对一些事业单位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只停留在口头上、汇报上和书面总结上以及手段、形式、载体上都比较单一,工作表面化和局部化的现象,我们要注重创新,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在企业文化建设规模、方式方法、操作步骤上不脱离实际,不照搬照套。一是要挖掘职工的潜能,发挥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将人的精神因素与能动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二是要丰富载体,文化建设要与本单位的职能结合起来,注重文化建设的实效性;三是要注重典型实事和文化的提炼、总结及传播,大力宣传核心价值观,通过核心价值体系去塑造、引导、激励和熏陶员工,充分体现出单位的特色文化。

(三)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市场经济形势下事业单位的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与事业单位的各个环节和每个员工都密切相关,因此我们要坚持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精神。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我们要做到:单位要构建满足市场经济要求发展的文化建设工作机制;要制定结合自身实际发展情况的文化建设规划;要设置文化建设专门的机构;要建设一支企业文化建设队伍;要有一个“单位精神”;要办一个单位内部刊物;要有一些文化建设宣传橱窗或宣传栏;要有可供员工休闲娱乐的文体活动场所。我们只有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地做好这些具体工作,事业单位的企业文化建设才能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作者:赵亮吕健肾单位:南阳市水利建筑勘测设计院

文化事业范文6

(一)办好大型文化活动,打造优秀文化品牌,进一步提升现代化大都市的文化影响力

办好*民俗文化节、第十三届*国际艺术博览会、*上海互办演出月系列活动。策划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系列文艺展演;继续举办“关爱下一代”―*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免费演出、大学生戏剧节等文化活动。争取在文学创作、话剧、粤剧、芭蕾、广东音乐、木偶、杂技等各艺术门类推出精品。推动各艺术单位创作一批反映我市改革开放成果的现实题材的文艺作品。

(二)以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为重点,提高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

进一步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文艺下乡、展览下乡和图书下乡;实施“2131工程”,在各镇(街)全面铺开公益性数字电影放映;以全省文化馆(站)的评估定级为契机,推进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布局合理、设施先进、功能完善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巩固广播电视“村村通”成果,完善广播电视公共服体系。

(三)保护文化遗产,整合历史文化资源,进一步彰显历史文化名城风采

深人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建立科学规范的文化遗产保护管理体系,形成预防与监督并重的科学工作机制。推进文化遗产普查和申报工作。继续做好南越国遗迹和遗产、海上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完成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建立*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库和数据库。加强博物馆建设,提升展示服务水平,推出一批重点展览。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馆藏文物保护。进一步推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示范单位建设。

(四)推进文化设施建设工程,按时优质完成各项目,夯实现代化大都市的文化硬件基础

创新文化设施建设机制,充分发挥市文化设施联席会议制度、重点设施建设绿色通道、项目代建制等制度优势,加快推进文化设施项目建设。重点推进*歌剧院、*新图书馆、*沙河顶艺术苑、*文化中心(太古汇)、南越王博物馆整治工程等项目建设;开展南越王宫博物馆建设前期工作。落实《*市“农家书屋”(社区书屋)工程实施意见》,做好“农家书屋”工程试点工作。开展数字电视多功能业务(视频点播、付费频道、高清频道)和移动电视、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等新技术试验工作。推进*数字电视的产业化发展和全市网络资源整合。

(五)发展文化品牌,构建繁荣健康的文化市场服务体系

完善文化产业政策,为文化企业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平等竞争机会。打造一批有影响的文化产业聚集带,做大做强文化品牌。积极扶持和引导国家、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发展,推出一批“文化产业园区”。举办“金龙奖”、穗港澳动漫展等大型活动,大力发展网游动漫产业。组建多语种审读人才库,建立境外来(进)料加工印件问题样书资料室和行政审批资料存档室。组织各种法规和业务培训,提高行业的整体素质和专业水平。

文化事业范文7

摘 要:在国家体制的文化建设中,商业性质的文化和非营利性质的文化在欧美国家是非常清楚地进行着区分的,其文化市场也得以良好地运行。与此不同,中国文化市场的有关部门却没有搞清非营利的文化事业和商业性的文化产业管理之间的界限,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界限不清也存在诸多弊端。所以,我们有必要借鉴欧美文化市场清晰区分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区分不同文化组织的经济构成的经验,以进一步促进我国文化的发展。

关键词:文化建设;文化发展;文化产业;文化事业;文化市场;界限区分;中西差异;文化体制;比较

中图分类号:G1文献标识码:A

2008年金融危机的时候,不少国家都采取了拨巨款刺激经济的方案,中国政府投入了四万亿。我提议也应考虑到文化项目,有些经济学家不解,他们不知道,文化必须有经济的扶植,又可以反过来帮助经济。那些经济学家大多很相信美国模式,我这个建议也是借鉴了美国的经验。但说起美国的文化艺术,人们往往只想到百老汇和好莱坞的商业艺术,很少去注意、甚至完全不了解那里的非营利性文艺;其实对我们这个在理论上坚持以公益文化为主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来说,后者有更多的值得借鉴的经验。我们先看一个例子,再来看一个理论。

美国是西方大国中唯一不设文化部的,仅有一个艺术基金会,其预算还不如国防部下属的军乐队的经费;政府的文化支出在总预算中的比重几等于零,那里的文化主要靠商业和民间捐助这两大块支撑。但在美国历史上,有一次联邦政府出资搞了文化项目,那是在大萧条的1930年代。为什么平时不管文化,大萧条反倒要管呢?因为失业人群里有工人也有艺术家,平时政府可以不管文化,但在经济困难的时候就必须帮一下,拨款搞一个“联邦戏剧项目”。这钱并不是白给的救济款,是让艺术家编节目到社区、学校去演出。大萧条时全国人民情绪低落,政府也需要支持更多的社区文化来鼓舞人心。“联邦戏剧项目”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在不同的州维持了5-7年,后来经济情况好转,不再需要就结束了。

关于文化支撑经济的理论来自著名的《第三次浪潮》的作者阿尔文·托夫勒,这位未来学家在更早的一本《未来的冲击》里,就讲到三次浪潮之后的第四次:第一次、第二次是农业和工业,第三次是信息业——和服务业结合在一起,那以后就是“体验业”。托夫勒早在1970年就已经看到人类社会的发展会从肠胃经济——填饱肚子的实体经济,转向一种心理经济,创造虚拟、体验的东西。他这本书里提到人类最古老的体验业是妓院——不为生儿育女,只要一种虚拟的体验;其实还有一个最古老的体验业是剧院,戏里演的悲欢离合都是虚拟的。肠胃经济或称实体经济有一个特点,产品的需求是有限的,不管是吃、穿、住、行,车和房都会饱和。现在中国有些地方还很贫穷,但是大城市里物质饱和的迹象已经出现。于是,体验业这种不制造实物产品、也不制造实物浪费的行业就成了经济的重要成分了。早在金融危机以前,托夫勒就给了我们一个新的思路,经济的下一步发展未必是生产更多的食物、更多的衣服、更多的住宅、更多的汽车。肠胃经济制造业的产品在大城市很快会接近极限,不能再多发展了。当然在中西部地区和农村是另外一个情况,而就中国很多大城市来说,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的重心应该逐渐转向体验业。服务业、信息业、体验业,这三个名词在托夫勒的理论当中代表着最后两个浪潮。事实上信息业中的内容部分也就是体验业,信息业和体验业是融为一体的,电影、电视都在通过电子网络传播。但是信息产业仅仅是技术,只是把传递的速度加快了,速度越快就需要越多的内容,而内容就是文化产品,属于体验业的范畴。我们现在这方面做得还很不够,体验业的文化产品进一步发展的空间非常大。具体怎么做呢?这要从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两个方面来看。

对于商业性质的文化和非营利性质的文化,我们国内很长一段时间里是混在一起说的,在十六大召开以来,中国一直用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这两个说法来区分商业性文化和非营利性文化。后两个名词是发达国家的对应说法:commercial arts和non-profit arts。这两者的区别很关键,现在我们虽然提出了区分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但很多剧院的演出还是分不清是营利性的还是非营利性的,投入的钱说不清是投资还是赞助。比如领导跟某企业说,我们要搞一个很重要的演出,请你帮帮忙“投点钱”。这是将来有可能分红的投资,还是给了你就算了?如果是政府主持的公益演出,就不能叫投资,那是赞助。这在欧美就非常清楚,做账和查账的方法完全不一样。例如纽约百老汇现有30多个剧院的演出全都是商业性的,投资可能有回报。如果一个剧目能像创记录的《猫》一样演20年,这个剧团就能存在20年,也可能演了一个星期就关门,所有成员解散,这就是商业性剧团,完全根据剧目的市场来定。百老汇的每一分钱都是投资,一出戏往往是多方“融资”的结果,赚了钱就要分红,不赚钱就算投资失败。事实上百老汇要想赚钱非常难,使个新剧目里面一般八九个是亏本的,只有一二个可能赚钱,但是一旦赚钱了往往就赚很多。这跟一般的制造业的投资很不一样,成功与否事先极难估计。戏剧的成功是不能简单复制的,比如《猫》获得了成功,再做一个《狗》行吗?肯定不行。艺术产品能不能盈利、能不能收回成本,这是几乎没法预计的。在这种情况下商业艺术怎么搞呢?百老汇要最大限度地规避风险,只能谨慎,不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一下投资太多。事实上全纽约每天演出的100个左右的剧场可以分成三大类,在百老汇之外还有两个类型的剧院,一个叫外百老汇,一个叫外外百老汇,大多是非营利性的,在那里找钱叫“筹款”,就是争取赞助,戏的票价也便宜很多。非营利性的剧院在美国政府获得的赞助微乎其微,但美国有大量的私人以及基金会,会给好的剧团赞助,完全不用回报。可能在说明书上写一下赞助者的名字,或者某个墙上刻一下,仅此而已。外外百老汇是档次最低规模最小的,最小的剧院才二三十个座位,最大的外外也只有二百座,不可能挣钱。到三四百个座位就算是外百老汇。现在很多戏剧都先到外外百老汇试演,卖座好的话,可能换一批更贵一点的明星演员,做更大的布景,挪到外百老汇。如果还是一票难求,再搬到百老汇去。这样就不会一下子损失太多。

比较一下中国的情况,政府制作的演出都是一下就规模很大,那些大制作的制作人还都喜欢在媒体吹自己投资多少,好像读者看到投资越多就越愿意买票。其实现在有几个读者还相信报纸对文艺作品的宣传?而且,常常是投资越多越说明失败,一个戏只能演这么几场,还敢说投了多少钱多了不起!还有一种怪现象,声称只演了三四场就已经收回成本。就是去问全世界最懂得剧场管理的美国人和英国人,也没人敢说这样的大话。就是像百老汇和伦敦西头的“四大音乐剧”这样的剧,推出一个新作也要先演上整整一年,每周八场,演过400多场以后才能收回成本,以后才开始盈利。这是因为百老汇的票价事实上很低,大约才相当于纽约人平均工资的3%-4%。他们知道舞台演出必须薄利多销细水长流,要让来看戏的人越多越好。而中国的舞台演出论质量好的实在不多,居然还有勇气卖高国百老汇好几倍的票价,到底能卖掉几张呢?不知道他们的账是怎么做的。

其实中国绝大多数的演艺院团应该被定义为非营利性的,因为长期靠政府补贴,政府养文艺团体当然不应该要回报。可奇怪的是,一方面政府每年花这么多钱来养着这些团体,另一方面还要通过税务局向他们收税。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总经理一直在呼吁取消这个税。在发达国家,非营利性的文化艺术机构有两个好处。一个是你可以拿补贴和赞助,拿了不用还,如果有了盈余也不可以分掉,必须投入下一个演出。还有一点就是不收税,给赞助的人还可以因此而减免税。外国第一代大企业家如福特、洛克菲勒、卡耐基等人,在退休临死前把很多钱拿出来办起了基金会,他们知道把太多钱给子女不好,再加上国家的高额遗产税和非营利性组织的捐赠减免税法都在鼓励富豪捐钱做基金会。最近比尔·盖茨又创造了一个新的模式,还在壮年就辞去原职,全身心投入基金会的工作。之所以美国政府不设文化部,几乎不拨钱给文化,原因之一就是知道有很多企业家和老百姓愿意出钱支持文化艺术。美国的私人基金会非常发达,而中国所有的基金会都由政府直接管,如上海有一个文化发展基金会,做了不少事情,但是钱还是从国家那里来的,私人的还是没有。现在也有不少企业家在赞助文艺,常常是一高兴拍脑袋吃顿饭,或者打个电话就拿出多少钱,靠这样的赞助剧团没法做长期计划。中国已经到了有一批第一代创业者要考虑退休以后怎么处理亿万家财的时候了,如果有相关的税法鼓励他们捐款成立基金会,他们会愿意的,这样对文化发展会很有好处,可以让搞文化的人做长期有序的计划。

文化事业范文8

一、重视基层文化。树立精品意识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物质财富的日渐丰厚,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日益增长,他们渴望看到一批艺术品种和艺术风格多样的精品力作。在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需要文艺繁荣,而精品力作是文艺繁荣的时代标志。

谁也不会否认,树立精品战略意识是抓好当前文化工作的中心环节。但作为面向基层的县(市)级文化部门是否也要抓精品力作呢?答案是肯定的。抓精品力作不仅仅是高层次文化部门或是少数几个大腕艺术家的事,而是一个从上到下、上下结合的系统的工程。

二、抓好精品力作。繁荣文化事业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创作要求,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当然,没有任何一个文化部门,没有任何一个艺术团体或艺术工作者本人,不愿意出精品力作的。但仅有良好的主观愿望还不行,要出精品力作,也不是有关部门简单地号召一下,作一下动员,或是开几个座谈会就能解决问题的。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一系列具体措施,才能抓出精品力作。

(1)抓好普及与提高

一说抓精品力作,有些人就往往把眼睛盯着本地区少数几个尖子,在他们身上打主意,其实不然。我们固然要充分发挥尖子人材的作用,但这还远远不够,我们不能忘记“量”与“质”的关系。没有数量就没有质量,这实际上就是普及与提高的关系。提高是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而普及则要在提高的指导下普及。这里所说的普及,是指县(市)级文化部门必须充分发挥县(市)文化馆、乡镇文化站以及社会上创好者的作用,通过他们去工厂、学校、农村、社区等最基层的单位感悟生活、提炼生活。发动并组织艺术创作沙龙、举办各类艺术创作培训班,挖掘他们的潜能,使之创作出一批好的或比较好的作品。所说的提高,正是在这基础上,在这些好的或比较好的作品中筛选出精品力作的“萌芽”。以便进一步加以发现人材,培养人材。这一点十分重要。

(2)组织文化工作者深入生活

社会生活是文艺创作的唯一源泉,在精品文艺创作上,要努力做到三个坚持:坚持创作的生活源泉性、坚持创作的艺术审美性、坚持创作的社会实践性。因此,县(市)级文化部门一定要组织基层文化工作者深入生活,积极鼓励并创造条件为他们深入生活提供创作实践机会。文化工作者要坚持深入生活、深入群众,采取多种形式的采风活动和文艺演出、展览,从中激发出创作热情,充分认识文艺工作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的重大意义。这里需要着重指出的是,在组织他们深入生活时,一定要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去发现、挖掘具有本地区特色的艺术创作素材。别林斯基说:民族的也就是国际的。我们也可以说,具有本地区地方特色的也就是民族的,进而也就是国际的。把握好这一点,就有可能出精品。

(3)举办创作沙龙,激发创作热情

文化事业范文9

企业文化是社会经济发展中一定阶段、率先针对企业的文化建设、企业员工的精神培养、提高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团结力、凝聚力等提出了新型理论,对于更好的指导企业的进步和发展有重要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企业文化应用的范围已经得到了拓展、事业单位、科学研究单位、其它的生产运行部门等都可以应用企业文化理论提高自身的发展潜力、提高在社会、在市场中的影响力,实现自身的效益和价值。因此,本文主要是针对事业单位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方法、意义进行分析和研究。

一、事业单位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方法

(一)转变思想观念提高企业文化建设的意识

我国众多的事业单位需要积极转变固有的观念,深刻的意识到进行企业文化建设对于单位未来发展的重要意义,使得它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进行多样化活动的开展,使得事业单位的企业文化建设水平获得提高。除此之外,事业单位中的员工需要具有良好的使命感、责任感、观念感,积极投身到企业文化建设中,提升事业单位的凝聚力,提高企业文化建设效率。

(二)应用好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提高企业文化建设水平

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对于企业文化建设也具有促进作用。具体来讲,我们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一,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对于企业文化的传承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事业单位的员工是企业文化的学习者与传播者。而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点就在于对于员工的素质与精神进行全面的提高。因此,优质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开展,可以使员工以更加饱满的素质和精神状态进行企业文化的学习、传播、践行工作。第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对于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比如: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包括对于员工的文化培训工作、技能培训工作、薪酬福利管理工作等内容。而对于这些内容的工作进行全面管理、有利于解决员工在实际工作中面临的一些困难,提升员工对于事业单位的认同感。第三,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可以对于企业文化建设工作进行必要的补充与完善。在事业单位进行必要的企业文化建设中,难免会出现一些不足与缺陷,而相应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可以对于这一方面的不足进行补充与完善工作。第四,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可以对于企业文化建设工作进行创新。比如:通过优质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可以激发员工的创造力、扩展事业单位的市场空间与范围、树立起良好的信誉与形象,保障其科学、健康、有序的发展和进步。

(三)持之以恒构建具有特色的文化

事业单位需要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具有持之以恒的精神、通过众多特色文化活动的开展提高企业文化建设的质量和水平,更好促进事业单位发展。具体来讲,第一,锲而不舍、持之以恒。企业文化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众多活动的开展,需要在长时间的文化积淀下塑造企业特色的文化环境、独立自主的精神、事业单位员工良好的服务意识和管理水平。因此,无论是对于事业单位还是对于员工来讲,需要锲而不舍的坚持,在良好工作机制、文化建设机制、员工培养机制等的运行下渐渐会形成独特的企业文化。第二,需要进行良好培养资源的应用。比如:需要对于众多企业文化培养的经典案例进行学习,结合本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进行多样化活动的开展,应用多样化的载体进行丰富,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培养环境。

二、事业单位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意义

事业单位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来讲,第一,企业文化是事业单位拥有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提升其在市场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二,企业文化可以为事业单位的发展提供导航。良好的企业文化就是事业单位发展的一盏明灯,可以照清其未来发展的道路。第三,企业文化是事业单位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使得其员工在良好的企业文化精神影响下具有良好的工作能力和服务意识,有利于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充分的按照学习到的企业文化内容来进行管理与经营,使得事业单位的发展具有强大的精神动力。第四,企业文化可以充分的展示出事业单位的信誉和形象,使其在市场环境中获得良好的效益和价值。

文化事业范文10

—××*电业局申报“全区企业文化建设先进单位”事迹材料

××*电业局是隶属于××*电力(集团)公司的国有中型供电企业,肩负着*市境内7个旗(县、区)6.4万平方公里的工农牧业生产和176万城乡人民的生活供用电重任。现有职工2984人,下设职能部室14个,直供、生产及关联二级单位12个,同时代管××、××、××、××、××等5个旗(县、农垦区)的农电企业。企业拥有220千伏变电站7座,110千伏变电站21座,35千伏变电站46座,总容量为2506兆伏安;11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1727.84公里;固定资产××亿元,地区最高供电负荷××兆瓦,2005年全局售电量突破××亿千瓦时大关。多年来,我局在抓好企业经济效益和电力改革发展的同时,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全面落实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努力培育和构建具有××电力特色的企业文化,通过大胆探索和创新管理模式,把企业文化建设活动融于生产、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充分发挥了企业文化在管理中的约束功能,使企业在安全生产、电网建设、供售电量、队伍建设、优质服务、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均取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并先后荣获“国家一流供电企业”、“[本文转载自[全国文明单位”、“国家电网公司双文明单位”、“全国安康杯竞赛优胜企业”、“全国职工安全生产教育工作先进单位”、“××*自治区‘五一’劳动奖状”等荣誉称号。

一、把握内涵,正确定位,高度重视和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是凝聚职工思想、提高职工素质、展现企业形象、扩大企业社会影响的有效途径和根本保证,对于促进企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建设高标准的“一强三优”现代化供电企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多年来,我局各级领导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坚持把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做为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来抓,并建立健全了以局党委书记、局长任组长的企业文化建设组织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制定了企业文化建设五年规划和年度工作实施方案,并把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纳入到了年度方针目标管理考核中。同时在多年的管理实践中,我们总结提炼出了富有时代特征的“团结、敬业、务实、创新”的*电企业精神,不仅体现出了我局鲜明的企业个性,也反映出了我局职工的共同信念和价值观,使广大职工从中获得了一种团结向上的精神力量,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进而产生了创新、高效的工作热情,在这种精神的感召和指引下,推动我局不断进步,迈上一个又一个新的台阶。近年来,我们还按照××电力(集团)公司企业形象战略的总体部署,全面导入实施cis(企业形象识别)系统工程,使企业形象识别系统得到统一规范,使我局从标志、职工整体精神风貌、服务用语及服务流程等方面都以崭新的形象出现在公众面前。

二、突出以人为本,大力推进企业安全文化建设

安全是电力企业的生命,而职工的安全文化素养、岗位的安全文化追求、企业的安全文化氛围是供电企业安全生产的可靠保证。为了在企业内部营造“安全第一、关爱生命”的思想氛围,使广大职工自身的安全管理、安全防范、安全操作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我局结合供电企业生产特点,以实现人的价值、保护人的生命安全与健康为宗旨,提出了“像关心自己兄弟姊妹和亲人一样来关心职工安全”的理念,努力构建“电网安全、职工安全、企业稳定、社会和谐”四为一体的企业安全文化。一是推进了企业安全文化理念建设。在职工中积极倡导“关爱企业、关爱他人、关爱自己、关爱家庭、关爱社会”的良好风尚,大力宣传内蒙古电力公司“享受工作、保证完成任务、追求卓越”的核心价值观,通过深入开展“安康杯”竞赛、“安全生产月”活动,营造安全氛围,充分阐释安全文化,大力传播安全文化,系统灌输安全文化,使广大职工从根本上提高了安全认识,实现了从“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我会安全”的转变,不断提高了企业安全生产水平。二是推进企业安全文化的制度建设。建设以人为本的安全生产机制和规章制度体系,构筑和完善以安全性评价动态管理及安全生产健康环境质量体系为中心的安全生产保障体系、监督体系和制度体系,将各项生产、技术、经营、管理活动,按照标准化理论和方法,分专业、分岗位编制作业指导书和执行作业指导书,并在全局全面推行现场标准化作业,深化现场作业标准化指导书的应用,有系统、有计划地加强电网薄弱环节整改工作力度,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全面提高了现场作业工作安全水平和工作质量,夯实了电网的安全基础。三是推进企业安全文化的行为建设。以倡导安全文化建设、普及安全文化知识为重点,从提高一线职工安全自防自保意识和业务素质入手,强化职工安全培训,定期组织职工学习安全法律法规常识、安全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广泛开展职工业务技能和安全技能培训,在生产运行人员中全面推行岗位资格准入制度,努力提高职工自身业务技术素质和安全防护能力,每年都要在“春秋”查期间统一组织职工参加安规考试,并规定凡安规考试成绩低于90分的,一律不得上岗工作,增强了职工按规律办事、按制度办事的自觉性,将遵章守纪化为职工的自觉行动。

三、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努力打造学习型企业

高素质的职工队伍是推动企业健康快速发展的基础。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的挑战,从2002年开始,我局深入开展了“打造学习型企业,创建学习型班组、争做学习型职工,全面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活动,大力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将职工素质工程融入企业总体发展战略之中。一是重点抓好各级领导和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理论修养、道德修养和业务修养的学习,努力提高党员干部队伍的素质。定期对党员干部进行轮训,充分发挥各级领导干部和共产党员在创建学习型企业中的示范、带头作用。二是把生产技能等级培训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推行职业资格证制度,加强技师、高级技师的培训、考评及评定推荐工作,为生产一线人员构建一条由初级工到高级工,从技师到高级技师的成才通道。三是创造条件加强职工的后续教育和学历教育,改善职工的专业知识结构,提高职工队伍的科学文化素质。我们采用企校共建联合办学的方法,先后与华北电力大学、北方交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天津大学等高等院校联合开办了十几个专业的专、本科及研究生班。目前,全局参加硕士研究生学习的职工30人,其中获得硕士学位3人;博士研究生学习的职工3人;参加本科学习360人,专科学习120人,有223名职工已拿到了毕业证书。四是紧紧围绕安全生产,强化生产现场培训,提高一线职工的现场实际操作技能。根据全局电网规模不断扩大,高电压等级电器设备迅猛增长的趋势,把职工教育工作的重心放到现场培训上,本着“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积极开展生产一线在岗人员的现场培训,有效的提高了职工的技术水平。五是开通了网上校园。充分利用局域网资源和计算机普及的便利条件,投资近30万元建设了巴彦淖尔电业局教育培训网,创办了职工网上“学习园地”,分岗位、分专业制作了网络学习课件和题库,为广大干部职工搭建了一个先进快捷、全面系统的学习课堂。六是引入竞争机制,实行末位淘汰。从2005年开始,我局全面启动了变电运行岗位的机制改革,对变电运行人员每季度进行一次综合考评,每次确定3-5名人员作为待岗对象,进行离岗培训,参与下次岗位竞争,极大地促进了运行人员刻苦学习业务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以职业道德建设为抓手,着力构建规范的服务文化

供电企业的工作是服务性工作,而优质的服务是社会的需求,只有将“服务”作为一种文化来建设,才能使优质服务工作长兴不衰。为此我局把构建规范的服务文化做为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并以诚信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为主线,着力在在企业中建设厚重的服务文化。从2003年开始,我们一年确定一个主题,先后组织开展了“明礼诚信”、“敬业奉献”、“团结友善”、“勤俭自强”、“爱国守法”等主题教育活动,今年上半年我们又深入开展了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引导职工树立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强化服务意识,规范服务行为。一是以“一高、两严、一恒”(即:“营业人员整体素质要高,严格要求、严格管理,持之以恒、常抓不懈”)为目标,继续深入开展“供电规范化服务达标竞赛”活动。截止2004年,全局69个农村供电所按期全部建成了文明示范窗口。二是充分发挥好“95598”服务热线、供电营业窗口、紧急故障报修服务等服务窗口的连心桥作用,大力推进“真诚服务”和“蒙电服务进万家”工程,在各窗口单位深入开展了行风建设“零”投诉、业务报装“零”差错;安全生产“零”事故、电费回收“零”欠费、廉政建设“零”违纪的优质服务“五零”竞赛活动,制定了客户服务闭环考核办法,严格落实国网公司推出的服务行为“十个不准”、“三公”调度十项措施、“供电服务十项承诺”的有关规定,要求工作人员对客户的报装接电、设备抢修、事故处理、业务咨询、举报投诉限时进行处理和答复,对超过考核时间要求的部门(单位)和人员,按照月度经济责任考核,并在网上进行通报。通过考核,极大地提高了部门和职工对客户的服务效率和质量。三是完善服务功能,进一加强客户服务系统的建设。先后投资1000多万元建设了两期营销信息系统工程,实现了市局--各供电局---基层所站信息数据的实时传输,并与中行、建行、农行、工行等四大银行实行数据联网和代收电费,极大地方便了客户查询和缴费。四是充分发挥典型模范的带动和引导作用。为了提高窗口人员优质服务水平,结合市委开展“优化环境”和创建“四型”企业活动的要求,我局在窗口单位和全局深入开展了“树社会服务形象,做电业服务明星”与“十佳爱岗敬业职工”评比表彰活动,经过各基层单位评比推荐和局党委考核,去年全局有20名同志分别被授予“服务明星”和“十佳爱岗敬业职工”称号。五是通过认真践行“社会承诺制”、公开客户投诉电话、定期召开客户座谈会等形式,切实解决了行业中在文明言行、服务质量、电费电价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并利用局域网设立了行风建设警示台,贯彻落实行风建设预警制度等具体措施,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防止大的行风事件的发生。行风评议连续四年取得了全市公共事业服务类行业第一的好成绩。

典型是一面旗帜,是一种精神力量。多年来,我局十分注重发挥先进典型对群众的示范引导作用。为了营造劳动光荣、劳动伟大的氛围,我们还认真从一线职工中抓好各级劳模的选树工作,2005年,我局有1名职工被授予“内蒙古自治区劳动模范”,6名职工被授予“巴彦淖尔市劳动模范”,1名职工被授予“内蒙古电力(集团)公司劳动模范”这些先进模范人物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中坚力量,集中体现了企业的价值观,也折射出××人勇于拼搏,求学上进的精神风貌。

五、以职工文化艺术节为载体,不断丰富职工群众的文化生活

近年来,随着电业职工整体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职工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和层次也越来越高。为此,我局坚持把职工文体活动作为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丰富的文体活动为突破口,增强企业凝聚力,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从1995年到2002年我们累计投资近130万元,先后在全局(含基层单位)建立了1个职工文体活动中心,1座职工室内网球馆,7片室外网球场,2个门球场,13个乒乓球室,为我局广泛持久的开展各类文体活动创造了必要的物质基础,有力的促进了群众健身运动的普及和开展。同时我们还每2年举办一届职工文化艺术节,并以此为载体,形成了以全市电力系统网职工乒乓球赛、职工网球赛、职工足球赛、老年门球赛及职工美术、书法、摄影、才艺大赛等为主要内容的系列活动,使职工在参与的过程中获得最大程度的精神文化享受和心理满足,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使企业文化深入到职工的思想、意识中去,也把职工引导到企业所确定的经营目标和文化态势上来。

文化事业范文11

“高价文化消费”的背后

最近,在我国文化消费领域,一些商家旨在吸人眼球,炒作市场,哄抬票价的事件在全国各地文化市场屡屡上演:天价票的某相声专场;票价高达8000多元的二人转演出;令人望而却步的万元奢华图书;斥巨资打造的“黄金剧场”……这股不正常的文化消费奢华之风,引人深思――畸高的文化消费与现阶段普通大众的正常收入远远背离的原因何在?本应该大力发展的公益性文化事业为何渐成弱势?一位业内人士揭示内幕时称,原为公益性的文化事业单位由于经费不足,逐渐进入经营领域,服务行为出现了日益市场化的倾向,提高了服务的门槛,原本一些应该面向大众的公益性的文化服务,成了少数人的“文化享受”。

的确,近几年来,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已成为广泛共识,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朝阳产业”,文化产业被各地政府部门所重视,言必称市场,行必求经济效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向纵深发展的今天,这本无可厚非。但是,文化产品毕竟与其他消费品不同,它的最终结果是要让最广大的人民享受文化成果。随着文化产业的日渐推进,文化市场的不断延伸,文化产品渐渐列入普通大众的消费日程。看电影、观演出、买图书等,已成为人民文化生活消费的常态,然而,由于我国文化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公益性文化事业还不能满足公众迅速增长的文化需求,于是在短期内出现了一些问题。

面对高速发展的文化市场,公民的文化权利实现上渐渐出现了巨大的“缺口”。我省情况也不容乐观。比如,由于书价过高,很多老百姓买不起图书;由于一些商业文化演出门票价格畸高,使多数百姓无缘观看等。另外,一些农村和偏远山区、经济欠发达地区,群众文化生活相当贫乏。城市文化生活虽然比较丰富,但也很不平均,一部分高收入者享受着各种高水准的文化消费,而低收入家庭、困难家庭的文化生活相对贫乏。进城务工的农民工们,其文化需求更是很难得到满足。

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的政策,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环境。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

众所周知,公益性文化事业以公益性职能为主,主要是满足广大公众的公共需求,提供公共服务。因此,在运作方式和资金来源上,与经营性文化产业有一定的区别。但公益性与经营性不是截然分开和根本对立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在涵盖领域上几乎重合,这就说明,在一定经济社会条件下它们应该是共同发展、和谐统一的。从当今发展趋势来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市场机制在经济发展中调节作用的增大,国家纯公益性的职能在不断调整和缩小,市场对文化资源的配置和调节作用范围与力度不断扩大。这种趋势提醒我们,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建设和发展不仅不能忽视,而且应该更加重视。

多措并举推动公益性文化事业繁荣

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根本途径,在于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当前,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鼓励全社会积极参与,加快建设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目前,我省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较严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尚未完善,尽管90%以上的县建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和乡镇综合文化站,但利用管理的情况却不尽如人意。

现在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城市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相对不足,人民文化权益得不到较高程度满足;农村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相对薄弱,农村公共文化设施规模和数量上都相对不足。尤其是在农村,一些健康、文明的公共文化形式日渐式微,这相当危险。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努力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推动公益性文化事业繁荣。

首先,要继续加大国家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在城市,要加大对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群艺馆建设的投入,加强社区和居民小区文化设施建设,满足广大群众就近参加文化活动的需要。在农村,要加强乡镇文化站和村文化室的建设。扶持对优秀民间艺术的保护工作,特别要扶持老少边穷地区的文化发展。 “十五”期间全国文化事业经费达到495.22亿元,国家对公共文化投入的增长速度已经超过了GDP的增长速度。但是,资金投入不足仍然是当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瓶颈。从我省情况看,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欠账严重,文化建设政策保障、经费保障机制尚未健全。因此,要继续落实对文化建设的扶持政策,加大财政经常性投入,从而使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所需的资金得到稳定的保障。要进一步改进投入方式,采取建立基金、政府采购、项目补贴、定向资助、贷款贴息等办法,不断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其次,要着力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我省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扶持和发展了一批农村文化大院、农民小剧团和农家书屋等农民自办文化组织,全省文化大院已发展到2000多个,质量逐步提高。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部门推动的“文化资源信息共享工程”、“村村通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农家书屋工程”等,在丰富农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总的看来,农村地区文化条件和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仍然是需要我们关注的重点。今后,新增文化、教育等方面的经费主要应向农村地区倾斜,加大力度改善农村特别是偏远山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条件,切实解决农民群众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收听广播收看电视难的问题。

第三,公益性文化事业也要以改革为动力,增强发展活力。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应该是开放和共享,而不是计划和分配。要采取多种形式面向群众,根据群众的要求来改进服务,通过内容、形式的创新来改进服务,通过文化设施的共享共用来改进服务,坚持在发展中搞活,在搞活中发展,不断提高为群众服务的水平。要大力提倡艺术院团、文化工作者下基层、下厂矿、下农村,为广大基层群众送去精神食粮。从保证文化财富分配的公平出发,政府主管部门应该在抑制演出市场的高票价和娱乐市场的豪华、奢侈之风等方面有更多的作为,让普通大众也能消费得起。

总之,抓好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就是要以增加投入、改善服务为重点,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把为全社会提供更多的公共文化服务作为目标,努力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文化事业范文12

[关键词]文博事业 文化产业 互动 发展和变革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13-0328-02

博物馆是以实物为媒介的历史文化信息传播机构,是一个国家、民族或地区传承和保护历史文化、展示人类历史文明进程的载体和桥梁,是向世人展现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结晶的窗口;不仅是人们了解当地历史文化、启迪人们心智的教育场所和一种特殊的旅游或文化(产业)资源,也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形象的文化代表。

文化产业是指利用文化资源赋予文化内涵,按照资本经营管理的行业。是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和博物馆公益事业两者共同构成了文化建设的内容。作为公益事业的博物馆又对文化产业的各个领域产生着巨大的影响,二者相互作用,密不可分。

在党的十提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从而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而要提升国家的整体实力、展示大国的气度和风范,除了经济实力的强硬,往往离不开文化软实力的竞争。

一、经济与文化、文博产业的互动关系。

经济与文化事业、文博事业,是从物质与精神两个方面的结合与互动。从持续和发展的角度看,经济与文化,产业与文化是无法分离的。文化发展必须以经济为基础,文化产业是通过经济方式和市场渠道提供文化消费服务,利用市场经济条件繁荣文化,满足人民群众多层面的文化需求。

而经济发展则更需要文化支持。文博事业与教育事业、图书馆事业等文化事业一样,是公益性和公共性的社会保障性文化教育服务事业,其事业的发展依托于当地文化的历史性、民族性的沉淀,这种独特性优势是其它发展形态所不具备的。通过文博事业的总结、归纳和创新,将本地文化多元丰富的独特性,改造、提高和创新,从悠久和丰厚的传统文化中获取创造新的智慧、力量与灵感,让文化创意在企业建设和企业结构中发挥重要作用,让历史、民族文化的积累为现实的经济注入活力,为当下的产品增加文化内涵,增加附加值,让文化因素在经济竞争中大显身手。形成经济文化一体发展的竞争优势。

文博事业所特有民族的、传统的文化特征,既可以提升文化品位,又可拉动文化消费率。从产品创意、设计、到产品加工、流通消费,都可以是对文化的深度提炼和艺术加工,以此来实现产品的价值。以民族文化对内的根底性、灵魂性,调动和激发大众的需求,让文化以产业、产品的方式走出去,增加产品的附加值,进入当地人们的日常消费活动中,成为人们的主动消费对象,扩大国内市场;并最终形成文化特有的传播渠道和竞争优势,以民族文化对外的新异性、吸引性、互补性,提升产品竞争力,开拓国外市场。

二、文化产业与文博事业落后的原因分析

文博事业在文化产业发展中具有独特的地位与独特的优势。但是其丰富的文化资源,文化资源中的优质资源,还未转化成产业优势、文化产品优势,更未转化成文化产业市场优势,如传统手工艺产品的特点显示出古老、固执、朴实,但难以行成产业化和市场化运作成分。现存的地方文化,由于观念上的差异和审美观的不同,也就很难同步进入工业化进程,大多数仍然是单一贫乏的发展,甚至还面临着无人继承和失传的尴尬局面。如贵州是民族特色产品:蜡染、银饰、绣片等,只是一个特色产品而已,没有将深厚的贵州文化内涵体现出来,更没有形成完整产业链的发展趋势。

文化产业落后,文化产品缺乏竞争力,核心的问题是文化产业、文化产品缺少文化之魂,只是一味的继承传统,没有将厚重的历史积淀体现出来,同时也忽略了当今社会人们对物质和精神追求的时代性特征。文博事业中蕴藏着丰厚而有价值的文化资源,这是最独特且不可代替的资源优势,这也是文博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市场优势的最主要的部分,但其产品内容却表现出贫乏、单一的生存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任何形式,任何高科技手段都挽救不了缺乏竞争力危局。文化产业当然需要插上高科技的翅膀遨游世界,然而,科学技术只是手段和工具,起到关键作用的,实现商品价值的,最终靠的还是创意和内容。文化产业是最富创造性的产业,而内容是原创性中的决定性要素,只有从自己独有的民族,地方特色的文化积累中发掘内涵,转化为文化契机,创新文化产品,从而形成文化产业,不仅带动自身文化的不断发展,也带动对所有产业的文化影响。

贵州具有多民族、多文化的地域特点,由于历史原因,造就了 “十里不同天”的自然地理分散,“百里不同俗”文化地理的切割,文化底蕴也就显得更加的丰厚多彩,博物馆需要担当起充分提供丰富厚重的优质资源,并将其归纳总结,将民族特色、民族风格更好的整合和发扬,形成文化事业体系,寻找不断发展的方向和契机,把握更多的发展机遇和迎接更多的挑战。

三、文化产业与文博事业的发展前景

1、打破传统运作模式

目前,不少博物馆仍然固守旧有思路,只重展览,忽视休闲娱乐功能。有些游客在参观展览中易产生疲劳感,需要一定的场所和方式加以舒缓。努力把博物馆建成集参观、餐饮、购物、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文化活动场所,满足游客多方面的需求,不仅是我们的重要职责,也是营造文化氛围的重要组成部分。博物馆应从自身实际出发,在不影响博物馆参观环境和总体功能发挥的情况下,可以开设茶座、咖啡吧和快餐店以及画廊、文博书店等,有条件的还可以举办一些小型乐舞演艺活动。通过增加文化休闲服务,利用电子、网络等科技手段提升群众对文化的兴趣,并将休闲娱乐和文化相融为一体。

同时博物馆还可以利用自身的资源,如专业人员和丰富的实物藏品,举办一些文物鉴赏培训、讲座以及相关咨询活动,既可普及历史文物知识,满足民间收藏爱好者的需要,提升整个社会的文化学习氛围,同时又能提升社会的文化影响力,并获得一定经济效益。

2、文化产业运作方式的变革

文博事业为社会为公众作好公益的同时,也需要发展自身的文化产业,研究和开发自己的文化产品。博物馆是一个主要以实物为媒介的历史文化信息的传播机构,以其陈列展览为主要传播模式。文化遗产展示、博物馆展览,就是最好的文化产品,但陈列展览这种传播模式也有一定的局限性,陈列的文物是历史文化信息的载体,不能用于交换,受传者只能到现场来体验和感受,致使受传者的范围较小,仅以文物陈列与观众对话也往往太过单一、乏味。若将文化产业的方式引进博物馆的传播活动中,从建筑、藏品中选择、抽象出某些文化艺术、工艺元素创造出既有历史传统意味又具时尚性的艺术品、纪念品等,形成一种文化商品的传播模式,作为辅助手段,弥补陈列展览模式之不足。并作为历史文化信息的载体,进入流通领域,从观众被动的接受展品参观到主动的选择自己喜欢的文化产品,让参观者的主置由被动变为主动。同时通过交换伴随着人们走出馆门,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使文化传播活动在馆外继续延伸,使受传播者的范围不断扩大。而文化商品作为历史文化信息的载体,可以尽量减少文物的出库率,提高文物的利用率,大量采取复制手段和发挥电子及网络等高新传播技术的作用,开创博物馆历史文化传播的新局面,让文化商品成为文化思想的一个有力传播渠道。

还可以通过将博物馆观念融合于旅游的观念之中,以本地特有的文化背景,如:以红色文化民族资源为代表的特色文化产品,吸引更多的人来旅游,将贵州文化红色性,民族多彩性等独特的一面展示给世人,从而将旅游与文化遗产、文化产品真正建立起良性互动的关系。这样一来,通过文化拉动本地经济,增加就业率和当地的财政收入,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完善和持续。形成“结合、联手、共建、互赢”的局面。我们的博物馆,我们的文化遗产,以这样的方式进入公众的生活之中,在公众的生活中流动,其博物馆文化的传播和影响,当然就得到非常有效的提高、深入与扩展。

四、建立长效机制,实现双赢

胡总书记在 “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在前进的道路上,我们要继续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面对当今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重要因素的新形势,我们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着眼于提高民族素质和塑造高尚人格,以更大的力度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让人民共享文化成果。

贵州省“十二五”规划中也曾提出,要积极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

无论从理论和实践的层面思考,还是从社会发展及经济效益的角度出发,文博事业与文化产业均密不可分。文化产业需要文博事业资源支撑与直接介入,而文化产业也为文博事业提供了一个新的展示平台;文化产业要瞄准文博事业积极地挖掘,文博事业要面向文化产业主动地提供,从而形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双赢局面。以新的体制机制打通、组织、调动、整合多方面的资源,打通相互阻隔的瓶颈,优势互补,形成规模效应,文化产业才能做大做强。

文化影响所有的经济行为,文化渗透在各种产业之中。事实上,世界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新格局、新形势对文化有了更自觉、更直接的要求,也为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新的机遇。让做企业的人懂得文化,让做文化的人懂得企业;让企业人参与文化,让文化人参与企业,应该成为常态。

作为博物馆文化事业的管理者和工作者,利用博物馆文化资源特色的优势,在提高当地市民综合素质和道德水平的同时,培育文化消费市场的形成、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成为了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这是保护我们优秀历史文化传统的责任和要求。另一方面也是应对文化市场,发展博物馆事业的要求。

创新文博事业的体制机制,深入挖掘与博物馆藏品和展览内容相关的传统文化元素,创新设计出丰富多彩的博物馆文化产品,拓展和延伸博物馆的教育、传播和服务功能,使博物馆的工作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博物馆文化产业发展所应坚持的一个重要思想。博物馆将通过自身的发展适应、引导文化消费市场形成,顺应文化发展的潮流,并在文化潮流中扮演领头羊的角色,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发挥重要而必不可少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文博事业与文化产业.李文儒.《新华文摘》2010年,19期.

[2] 博物馆发展文化产业之我见 赵冬菊《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3] 试论对博物馆发展文化产业的认识.曾红玲《大众文艺(理论)》2009年18期.

[4]总书记七一讲话全文.

[5]在党的十八届一中全会上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