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居民消费

居民消费

时间:2022-05-19 04:32:02

居民消费

居民消费范文1

关键词财政农业支出;实证分析;农民消费

一、引言

从“全面小康”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的推进可以看出,国家非常重视农村、农业、农民相关问题。新农村建设是在新形式下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农村经济增长和农民收入消费水平的提高不仅影响整个宏观经济的增长,更关系着和谐社会和小康目标的实现。因此,政府应不断加大财政对农业的投入,改善财政支出结构,制定有效的财政支农政策,以多种方式支持粮食生产,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民消费能力。我们在贯彻财政支农政策和评价财政支农效率的时候,需要弄清楚财政农业支出和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之间的关系,由此为人们提供理论基础,并提出政策建议。

由于近几年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增长低迷和消费能力偏低的情况,国内不同的学者和研究结构提出多种观点。薛誉华(2002)通过分析我国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超缓的原因,认为提高广大农民文化知识水平、发展规模农业是增加农民收入、促进消费的根本所在。李长英(2004)通过基准垄断模型及其扩展模型的分析,认为鼓励国外和城市企业向农村直接投资是提高农民消费能力的有效途径。孙伟艳等(2004)通过分析农业产业化的组织形式、特点及作用,得出了农业产业化经营不仅是农业经营体制的创新,也是农民增收的有效组织形式的结论。宋元梁(2005)通过建立动态计量经济模型分析城镇化与农民收入进而消费增长的关系,认为加速城镇化建设是持续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江勇(2006)在其文章中指出,农业农村经济整处在新的结构调整,加快发展时期,发展劳务经济也具备一定的优势,因此可以通过发展劳务经济来解决农村富余人员,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民消费。本文结合当前的国家农业政策,专门从分析财政对农业的支出与农民消费水平的关系入手,以新的视角讨论新农村建设中政府对农业财政支出是增加农民收入消费的有效途径。

二、建立模型的理论依据

根据各种消费能理论,建立消费函数的一般形式为ct=a0+a1yt+a2ct-1+a3yt-1①

其中,ct、ct-1在这里分别代表农村居民t期和t-1期的消费,yt、yt-1分别表示t期和t-1的农村居民收入,此式子说明人们当期的消费不仅与当期的收入有关,还受到前期收入、前期消费水平等因素的影响,符合消费理论的观点。然而yt-1与ct-1之间呈现高度的相关性(凯恩斯的消费理论指出:当期的消费主要取决于当期的收入),即解释变量之间存在多重共线性。因此,我们建立模型的时候首先要合并高都相关的解释变量从而减少解释变量的个数,达到消除多重共线性的目的。

另外,我们还必须知道政府对农业的支出与农民收入之间的关系。凯恩斯的乘数理论表明,当政府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扩大政府支出,便能够增加社会需求水平,成倍的刺激居民消费和国民经济。同样的,在农业经济中,政府投资兴建农村道路等基础设施为农产品的运输和销售提供了便利和可能,优化了农民交易的交易条件,从而提高了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也促进了消费。也就是说政府财政支出的增加导致农村居民消费同方向增加,属于正向的效应。我们可以从关于乘数的数量关系式来得出财政农业支出与农村居民收入之间的关系:yt-yt-1=d0(gt-gt-1)所以,yt=(gt-gt-1)+yt-1②

其中,gt、gt-1分别表示t期和t-1期政府财政农业支出,d0为财政支出的乘数,我们将②代入①式中得到下面的式子:ct=a0+a1{(gt-gt-1)+yt-1}+a2ct-1+a3yt-1,把gt-gt-1用gt来表示,即gt为模型的另一解释变量,合并yt-1与ct-1得到:ct=b0+b1gt+b2ct-1③

三、财政农业支出对农民消费的实证分析

(一)数据的收集

根据我国财政体制的改革及其现状以及数据的可取性,我们选取了1986年至2005年的数据为样本,使用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决算数据)作为我国农业财政支出(g)的度量指标。用国民经济核算中农民的最终消费项下的农村居民消费(以当前的消费水平)作为农村居民消费项(c)的度量指标。

(二)检验分析

1.模型参数估计

我们在进行计量经济模型分析的时候将把③改写成标准的计量经济模型为ct=b0+b1gt+b2ct-1+t④

其中,t为随即误差项,并且假设随机误差项符合经典假设条件,在回归的过程中,我们由于选择了ct-1解释变量消除自相关性,再利用函数D(G)从而计算出gt,并利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对④式进行回归分析。在这个公式中,我们最为关心的就是gt的系数b1的值,即政府财政支出的变动对农民消费的作用。利用Eviews3.1软件进行回归得到的结果写成标准形式为:

ct=1480.580+6.00536gt+0.90254ct-1

t=(2.439922)(3.353716)(20.83622)

R2=0.970158R2=0.966427DW=1.5445F=260.0744

其中括号内数字代表为对应的t值。

2.经济意义检验

从上面可以看出,b1=6.00536大于0,表明随着政府农业投入的变动增加,农民的消费随着增加,这是符合经济意义的。而b2=0.90254大于0,说明前一期的消费水平(包括前期收入、财产等在内的因素)对本期消费的综合影响是正的,这在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函数中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影响因素,也符合经济意义。

3.统计检验

整个模型的拟合优度很好,R2为0.970158,表明被解释变量中有97.0158℅由模型中的2个变量来解释,同时,由于n=20,k=2,查F分布表,得到临界值:F0.05(2,17)=3.59,又F=260.0744>3.59=F0.05(2,17),所以在显著性水平为0.05的情况下,回归模型从总体上说是显著的。再有c、gt和ct-1的t绝对值均大于2,查t分布表可知对应于0.05的显著性水平,这些值都是显著的,或者根据t统计量伴随的概率p值也可以看出,分别为0.0267、0.0040和0.0000均小于0.05,所以模型中每一个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都有显著的影响作用。

由于模型中含有滞后的被解释变量ct-1,属于自回归模型,所以转换成Durhin检验的h值检验法。根据Eview3.1软件输出结果中计算h==1.038,取a=0.05时,h=1.038<1.96=Z0.025,所以模型不存在一阶自相关性(这样ct-1也自然与t不相关),经偏相关系数检验和BG检验,表明也不存在高阶自相关性。

此外,gt和ct-1的相关系数为0.267855,说明模型中解释变量之间并不存在多重共线性,并且2个解释变量的方差膨胀因子VIF值均较小(远小于10)。由于在模型检验中加入了权术变量,从而消除了原本存在的异方差性,所以我们可以说此模型通过了全部的检验。

4.模型的经济分析

从模拟结果可以看出,由于b1为6.00536,说明当其他条件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政府财政农业支出的变动对农村居民的消费有成倍的正比关系,即政府对农业财政支出的变动每增加1亿元,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就同方向增加6.00536亿元。这是我们在进行财政支农的时候最为关心的数据,也是我们在制定支出政策时的依据。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农村居民当期的消费还受到前一期综合因素的影响,并且也是显著的,因为上期消费的总体水平每变动一个单位,本期消费就将同方向变动0.90254个单位,也就是说如果上期消费每增加1亿元,当期消费将增加0.90254亿元。从数据表格和模型的定量检验都表明,财政对农业的支出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农村居民的消费,它的乘数效应确实能够对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起到很大的挤进作用,能够进一步扩大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国家政府应该认识到加大财政农业支出的必要性,扩大支出进而提高农民收入,最终达到刺激消费大幅提高的目的。只有政府当局努力完成此项任务,我们才能达到全面小康,和谐社会才能实现。

四、政策建议

由此可见,国家应该努力增加农业的财政支出,加大对农村基本公共物品的提供,尤其是农村教育、环境保护、医疗卫生和养老保险等公共物品的供给,保证农民增收的基本生产和生活条件。还要调整财政支农支出的内部结构,将有限的财政支农资金安排在“刀刃”上,注重资金的使用效益,比如提供农民急需的大型水利灌溉设施、大型农用固定资产、良种的培育、主要的农产品基地和全国性的市场信息,来增强农业市场的竞争力和直接改善农业生产的条件。并且还应加快城乡互动发展,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改善农民市场交易的外部条件,更好的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参考文献

[1]赵卫亚.计量经济学教程[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古扎拉蒂.计量经济学[M].中译本,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3]薛誉华.试析我国农民收入现状及增收措施[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7).

[4]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居民消费范文2

关键词:居民消费水平;影响因素;计量分析

一、引言

居民消费水平是指一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平均享用的生活消费的产品的数量与质量,或全体消费者按人均物质与文化需要获得满足的程度。也指某一消费者及其家庭在某一时期所获得的消费对象的数量与质量,从效用的角度考虑也指某一消费者及其家庭某个时期的生活消费需要获得满足的程度。消费问题在微观经济学的研究中是至关重要的。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甘肃省的居民生活水平也有明显的提高。但由于甘肃地处西北,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自然环境恶劣,而且运输成本过高,导致甘肃居民消费水平低于全国水平。同时,甘肃省出现了物价高而收入低的现象。

通过查阅资料可以看出,以往的许多研究都着重于收入与居民消费水平的关系,并且都是考察全国范围内,少有地区性的研究。同时也没有考虑到其他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虽然收入很重要,但收入因素不能完全决定消费水平。不同的区域结合其自身的产业和自然特征可能有不同的影响因素。本文从甘肃省自身的特点出发,进行包括收入在内的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的因素分析。

二、消费水平影响因素选择

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因素会影响消费水平。例如收入水平、家庭年龄构成、消费者偏好、富人的示范效应等。结合甘肃省的实际情况与样本数据的随机性,选择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可支配收入,居民储蓄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作为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的因素。

通过统计研究发现,地区生产总值是体现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情况的最佳指标。如果一省的地区生产总值高,说明该地区经济发展良好,综合实力强。反之,如果一省的地区生产总值低,则说明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综合实力较弱。甘肃省由于自然条件较为恶劣,工业发展缓慢,其地区生产总值从全国来看是较低的。众所周知,影响消费水平较关键的一个因素就是收入水平。而分析甘肃省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可以排除税收等其他因素的干扰,更好地体现收入对消费水平的影响,拟合现实消费函数。另外,甘肃省作为中国西北欠发达省份,居民倾向于更多的的储蓄而不是投资。甘肃省居民有较强的储蓄意识。所以将居民储蓄这一指标引入对消费水平的分析是很有必要的。最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反映居民所购买的消费品价格和服务项目价格变动的相对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可以观察和分析消费品价格和服务项目价格变动对居民收入的影响,从而导致居民消费水平的差异化。

综上所述,选择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可支配收入,居民储蓄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作为分析甘肃省居民消费水平的指标。

三、数据收集与模型建立

考虑到样本的可收集性,下面选取甘肃省1998-2014年的指标数据作为样本,数据来源为国家统计局。具体数据见表1。

根据实际情况分析和经济理论可以知道,甘肃省居民消费水平Y作为被解释变量,与地区生产总值X1,人均可支配收入X2,居民储蓄X3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X4有关。除此之外,被解释变量还受一些其他变量与随机因素影响,将其他变量与随机因素的影响归于随机变量μ中。对模型进行回归分析,使模型更具有可操作性。

应用Eviews软件的OLS法估计模型参数,得到如图1的分析结果:

得待估计的回归方程为:

Y=-1683.74+0.7638X1+0.0112X2+0.6922X3+22.290X4

R2=0.998 F=1795.124 DW=1.0116

四、模型检验

(一)拟合优度检验

由图1可知样本可决系数R2=0.998

修正后的样本可决系数为R-2=0.997

结果说明样本具有很好的拟合优度,样本回归方程较好的拟合了样本观测值。

(二)F检验

原假设为H0:β1=β2=β3=β4=0

对立假设为H1:至少有一个β不为0

由图1可知F=1795.124,设显著性水平为α=0.05,查表得F0.05(4.15)=3.06,1795.124>3.06,所以拒绝原假设,回归方程显著。即甘肃省居民消费水平与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可支配收入,居民储蓄与居民消费物价指数存在显著线性相关。

(三)t检验

从t检验的结果可以看出,当显著性水平设为0.05时,只有X1和X3存在较高的显著性,而X2与X4则没有。这说明X2与X4可能存在多重共线性。因此,地区生产总值与居民储蓄对甘肃省居民消费水平存在显著影响。

五、结束语

根据以上计量分析,可以看出影响甘肃省居民消费水平的主要因素是地区生产总值和居民储蓄。所以,要提高甘肃省的居民消费水平,就要从这两个因素入手。

地区生产总值是影响甘肃省居民消费总值的主要因素。甘肃省的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由于地理位置偏僻,自然条件恶劣,甘肃省可以发展的产业不多,农业与工业发展都无法赶超内陆地区。服务业就更加落后。要提高甘肃省的地区生产总值,就要发展与甘肃省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的产业,比如金川的镍矿产业就是一个很好地例子。只有产业发展有较大的提高,才能提高甘肃的收入水平,进一步促进消费。地区生产总值的提高意味着地区经济实力的增强。只有提高了甘肃省的经济实力,增加居民收入,自然就会更好的促进消费,优化居民消费结构,更好的提升居民消费水平。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勤俭节约,精打细算,量入为出的优良传统。在经济落后的地方尤其如此。甘肃省经济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经济欠发达的地区的居民这种观念就更加根深蒂固。所以,在对甘肃省居民消费水平的分析中,居民储蓄的影响是不能忽视的。这与甘肃省尤其是省内农村居民的消费观念有很大关系。农村居民更加勤俭节约,更重视储蓄的重要性,相应的用于消费的支出就非常有限。而对于城镇居民,消费倾向不稳定,投资通道狭窄是影响储蓄的关键原因。对多数城镇居民来说,储蓄依然具有刚性。所以,要提高居民消费水平,关键在于转变消费观念,扩大投资通道。通过不同的手段扩大消费需求,才能进一步扩大消费规模,达到提高居民消费水平的目的。

最后,居民消费物价指数也是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因素之一。虽然不显著,但物价稳定,限制过度的通货膨胀是提高居民消费水平的环境保证。物价的过快增长会对居民消费产生负面影响,并且对低收入家庭的影响较大,不利于扩大消费规模。当出现物价过快上涨对低收入群体影响较大时,需要政府适时采取措施,调整社会保障措施,发放补助等,确保低收入群体的生活水平不会降低。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

参考文献:

[1] 蔡德容,吴琴琴,万建.我国居民平均消费倾向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消费经济,2009(03).

[2] 郝卉.居民消费水平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J].经济纵横,2011(08).

居民消费范文3

    2009年,经过不懈的努力,我国实现了保证经济增长的目标,但我们也清楚地认识到单纯依靠投资难以实现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消费的滞后,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而我国居民当前的消费状况与其消费观念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一、现阶段我国居民消费的消费观念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国家经济基础薄弱,物质上长时间处于相对短缺的状态,居民消费受到严重制约,中国社会传统的重积累、倡节约的消费观念没有得到根本改观。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开始逐渐抛弃了自然经济模式下自给自足的消费观念,代之以量入为出、注重消费效益,强调消费带来的精神满足等新型消费观念。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住房、通信及电子产品、节假日消费及旅游、文化教育、汽车等逐渐成为市场消费热点,信贷消费、理性消费、个性消费等消费形式也开始在人们的消费行为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也就形成了当前中国居民西方消费主义与东方重积累思想并重的有中国特色的消费观念。

    二、现阶段消费观念的成因

    1.中国传统文化及伦理价值对国内居民消费观念具有深远的影响。我国传统社会商品经济不发达,小农经济是社会的主要经济形式,经济发展和社会生产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大。不稳定的生存状态使我们的先人养成了勤俭持家的习惯,进而形成了以节俭为核心的消费观念。在现实生活中,这一习惯转化为人们日常的消费倾向,如重勤俭、轻生活;重储蓄,轻消费,满足于简单的物质供给,轻视甚或羞于精神消费等。此外,中国传统的伦理价值也与西方国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中国的父母认为自己对子女将来的幸福具有无可推卸的责任,宁可自己省吃俭用,也要努力保证子女过上最好的生活,“前人种树,后人乘凉”是大多中国父母的消费心态。因此,国内居民在子女的生活、教育甚至婚嫁等方面的消费上往往不惜血本。这种对伦理亲情的崇尚,也使国人十分注重为子孙积累财富。

    2.外部环境变化的冲击是形成当前居民消费观念的主因。消费观念的形成既是民族文化长期积淀的结果,又是社会现实的直接反映。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居民的收入得到显着提高,消费水平也日益提升,消费结构也得到了明显改善。随着改革的逐渐深入,职业的“铁饭碗”被打破、公费医疗制度消失、住房商品化提速等现实问题又唤醒了人们的风险意识,特别社会保障制度的滞后及房价的居高不下让越来越多的人感到未来的不确定。虽然信贷消费的理念已被很多人接受,但大多数人的消费观念趋于理性,更认同量力而行、有计划甚至略有盈余的消费方式。

    3.受教育程度、收入高低、地域差异等个人因素也在消费观念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影响居民个人消费观念的因素包括收入、年龄、性别、地域环境、受教育程度等。受教育程度对个人消费观念的影响最大。一般来说,受教育的程度越高,接受新鲜事务的速度越快,在消费观念上也越前卫。地域环境对个人消费观念的影响可以从两个角度入手分析:一是籍贯,表现为个人受传统文化和家庭环境的影响,这种影响是形成个人消费观念的基础;二是居住地,表现为从众心理对个人消费观念的改造,这种影响是区域性消费观念形成的关键,甚至会从根本上改变个人消费观念。

    三、转变消费观念,刺激消费的途径

    目前我国居民的消费观念对其日常消费行为、消费心理和消费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也制约着内需的扩大和经济的增长。因此,转变国内居民的消费观念势在必行。考虑到当前的经济社会环境,转变居民消费观念、刺激消费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加强引导,树立健康、科学的全民消费观念。美国次贷危机的巨大破坏力表明,西方国家以消费为主的经济增长模式负效应突出,也不适合我国当前的国情。虽然我国居民也逐步接受信贷消费,但在国际金融危机阴霾未退、全球气候问题凸显的当今社会,我们应提倡树立健康、科学的消费观念,即(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2)避免盲从,理性消费;(3)保护环境,绿色消费。这种观念也符合我国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总体思想。

    2.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其消费能力,同时着力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我国居民收入比重大大低于国际平均水平,且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这些都制约了居民消费能力提升。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我国政府推出一系列刺激消费的政策,如汽车消费税优惠、家电下乡、农机下乡等。但扩大居民消费,仅靠政策刺激还不行,必须从根本上提高中低收入者的收入,特别是实现农民的增收,才能形成人数众多的、稳定的消费主体。此外,调节收入差距、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等措施也能促进居民消费意愿的提升。

    3.大力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推动商业保险市场的发展。不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加重了居民对失业、医疗、养老等问题的担忧,使其更倾向于采用储蓄等方式以应对将来的不确定因素。因此,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居民的保障水平,有利于形成健康的消费观念。但人口增长减缓、人口老龄化等问题也给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带来很大压力,单纯依靠政府投入的全民性社会保障制度显然不能满足社会长远需要。商业保险市场的发展既能有效缓解社会保障制度的压力,又能起到推动居民消费的作用,可作为扩大居民消费的重要手段。

    4.抑制房价的快速增长。近几年,房价持续走高,带动了人们的购房消费,但也抑制了其他方面的消费,从而降低了整个社会的消费率。从国际上看,居民购房实际上是一种投资行为,是在透支今后数年的消费能力。从我国国情来看,居民购买自住型房屋有利于推动消费发展,但过高的房价使很多人不仅要花掉多年的积蓄,而且还要背上巨额贷款债务,这就导致居民在其他消费需求方面的支付能力被大大削弱。而且过高的房价也推动了投机性购房行为,进而助长了房价的提高。因此,抑制房价的快速增长是解决消费问题的关键因素之一。

居民消费范文4

1、普通居民的消费率的提升是提高我国国内最终消费率的关键。

一般来讲,我国国内消费包括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现阶段提高普通居民的消费率是提高国内消费率的关键。这是因为对于政府消费,由于固定资产对GDP的贡献已经超过50%,政府消费的潜力不大。此外,占社会人口少数的富裕人由于有资本优势,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占有消费的优势和先机,国内消费已经或接近饱和,这些从逐年增多的境外消费可以看出来。反观普通居民,无论在生活增值消费上还是纯消费上,都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普通居民占社会人口的80%以上,普通居民的消费率提高了,我国国内消费率也就提高了。普通居民的消费率的提升是提高我国国内最终消费率的关键。

2、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是提高国内消费率的保障。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的《2005年社会蓝皮书》中的调查显示,子女教育费用、养老、住房排在居民总消费的前三位;另据《2005年中国居民生活质量指数研究报告》,在我国普通居民消费中,教育和医疗占用了全部消费的约三分之一(表一)。中国人民银行2004

年第四季度关于“储蓄目的”的调查也显示,居民储蓄的目的前三位依次是:教育费、养老、买房装修③。由于我国在教育和医疗等方面的投入不够,使相应的费用由老百姓自己负担。富裕的人无所谓,而对于本来就不富有的普通居民来讲,却是很大的负担。根据央视国际的资料显示,我国有40%-50%农村家庭因为子女的教育费用而贫困,20%的城镇家庭因家有病人而贫困。据万事达卡国际组织与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联合的“中国消费条件模型和消费条件指数”年度报告显示,在收入不变的情况下,通过改善其他与收入无关的消费条件,国民整体消费水平就可实现40%的提升④。近几年来,国家虽然采取了许多方法刺激国内消费,但效果甚微。其根本原因在于老百姓消费不起。住房、教育、医疗等费用几乎占用了普通居民的全部积蓄。医疗费用高是社会普遍现象,普通百姓几乎是小病不敢看,大病不能看。而住房问题也几乎成了城镇居民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教育费用的提高更是几乎占用了普通家庭的全部积蓄。所以,必须首先加大对社会福利的投资力度,并建立行之有效的社会监督机制,减少普通居民在住房、医疗及教育上的花费,唯有如此,人们才可以安心的使用自己在银行中的存款,从而扩大国内消费。

3、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是有效带动居民消费的动力。

影响居民消费的直接原因是收入。长期以来,普通劳动者,特别是农民工的工资待遇涨幅不大。而带动消费的,不是少数的富人,普通劳动者才是消费大军。提高普通劳动者的薪资水平,是带动国内消费,促进经发展的另一关键。

据统计,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农村依然停留在90年代的水平,此外,由于农业生产资料和日常消费品价格上涨,农民增产不增收,一直是个严重问题。而农民工长期不加薪,也是农村居民收入不高的主绕原因。据统计,在经济发达的珠三角,农民工工资20年增长幅度不到70元。在广大农村,象洗衣机这样的节省劳动力的普通家电还不普及,更不用说城里人说的冰箱、电扇、微波炉、煤气等家居用品。农村的消费空间很大,但是,没有钱,拿什么去消费?提高广大农民和农民工的收入问题是拉动农村消费的动力。对于普通城镇居民,虽然有最低生活保障和纳入社会统筹的医疗、养老基金,相对于农村要好一些。但是,根据《变革时代经济形式与分析报告》(中国国民经济研究院),改革二十年来,我国劳动力成本几乎没有增加,收入不高对于城镇居民来说也是制约消费的主要因素。近几年的国有企业和政府机关的“瘦身运动”,越来越多的人面临失业的危机,而社会上的就业机会少,同时,越来越昂贵的医疗、教育费用和住房价格,持续上涨的物价,对未来的不可预测性,普通居民已经不敢消费了。固然,低工资可以容纳较多的就业,但是,持续的低工资,不但影响了普通居民的正常生活和消费,而且还会加大社会贫富差距,成为社会不稳定的潜在因素。提高普通居民的收入,是创建和谐社会的关键,也是拉动我国国内消费的关键。

4、居民投资环境的改善是提高居民投资消费的必要条件。

居民的另一个消费是投资消费。即,利用社会资源进行创业,普通居民的投资消费一般以小微型企业为主。从市场经济各国的经验和普遍情况来看,一般有65—80%的劳动力在中小企业、微型企业和自由职业领域就业;在发达国家中,每千人中有40—55个微型和中小企业,每个微型和中小企业平均就业人数约为9—15人。而我国目前只有54%的劳动力在自由职业、微型企业、中小企业中就业,城镇每千人中微型和中小企业数量只有13个,由此可以看出我国普通居民的投资消费潜力很大。为什么没有这么多的投资消费呢?除了资金问题,投资环境也是影响普通居民投资的重要因素。投资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居民的投资。据人民网消息,霍英东先生斥资30亿,投资广东南沙湾,竟然被刁难10年。霍英东先生是全国政协委员,香港著名商人,而广东省是全国发达的省份之一,在观念和制度上都较内地新。但仍然会有这中情况发生,而且长达十年,那么普通居民投资的难度可想而知。改善投资环境,是提高居民投资消费的必要条件。

居民消费范文5

1.1消费价格

价格对消费结构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消费价格总水平的变化意味着消费者可支配的货币能够购买到的消费品的数量和质量的变化,这就促使消费者在消费和储蓄之间以及各种金融资产之间做出重新选择,从而使消费结构发生变化[2]。消费品之间的比价变化也会影响人们的消费结构。一般来说,生活必需品的需求价格弹性较小;而一些高档奢侈品的需求价格弹性较大。正因为各种消费品的需求价格弹性不同,所以它们之间的比价变化会影响人们对不同消费品的需求量,进而影响消费结构。

1.2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决定产品结构,决定消费结构,是影响消费结构的又一个重要因素。首先,消费资料主要来源于第一、三产业及第二产业中的轻工业,它们的发展状况及在整个产业体系构成中的比重直接决定了广大居民的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其次,三次产业内部的结构变化对消费结构的影响。三次产业内部结构的变化直接决定了居民消费的具体品种,反映了消费结构微观层次的变化。如第一产业内部种植业、畜牧业的结构,对人们食物消费结构中的粮食、水果、肉蛋奶的消费有直接的影响。

1.3消费倾向

消费结构和储蓄之间也是有着密切的关系的。虽然近年来镇江城市居民消费倾向(消费性支出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稳定在63%左右,但边际消费倾向呈现出较大差异。

2镇江市居民消费结构实证分析

2.1恩格尔系数分析

恩格尔系数是指用于食物的消费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例。2012年镇江城市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为39.3%,比2000年的42.7%下降了3.4个百分点。按照恩格尔系数划分贫富的标准,镇江城市居民已处于相对富裕阶段。但是恩格尔系数的下降不仅源于人均收入水平的迅速上升和生活水平的急剧提高,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居民消费观念的多元转变。因此从总体上讲,镇江城市居民生活仍处于小康阶段,正在逐渐走向富裕。

2.2边际消费倾向分析

2012年镇江城市居民总体的边际消费倾向为0.413,这说明在新增可支配收入中,41.3%用于了生活消费。其中,食品、教育文化娱乐与其他商品和服务的边际消费倾向最高,分别达到0.077、0.070和0.098。城市居民在基本的生活满足后,更加注重饮食的丰富化和科学化,教育的多样化和层次化,旅游和美容等成了城市居民十分热衷的消费项目。由于国家住房调控等政策的实施,居民在居住需求方面的意愿降低,居住的边际消费倾向仅为0.009。

3镇江城市居民消费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随着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镇江经济运行逐步从生产主导型转变为消费主导型。市场化程度越高,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牵动作用就越大,其规模、结构和增长速度,是制约经济增长的主要条件之一。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对经济的发展起到助推器的作用。从基本生活消费为主的初级阶段到以家用电器及耐用品等向高档化方向发展的第二次、三次消费阶段的升级,对电子、钢铁、机械制造等行业产生强大的驱动力,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4镇江市经济增长对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分析

经济增长对消费结构传递机制可以归纳为经济增长居民收入水平提高消费需求增加消费结构改变经济进一步增长,具体如下:

4.1经济发展推动消费增长

由于资料的限制,消费对经济的贡献可用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率来代替。2008年至2012年期间,镇江市地区生产总值由1491.83亿元增长至2630.42亿元,四年间增长了76.3%;而相对应的,镇江城乡居民收入四年间分别增长了54.7%和66.8%,城乡居民消费性支出增长了51.6%和60.0%。随着经济的增长,居民消费(收入)也有了较快增长。

4.2消费的商品化和市场化程度促进经济增长

一方面,不同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卖方市场,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买方市场,供过于求,消费者的需求导向决定着市场的发展导向,消费品的商品化和市场化程度大大提高,另一方面货币分配形式增强了消费的选择性和自主性,拓宽了消费渠道。

4.3以智能化为特征的信息产品引导消费,实现质的飞跃

近年来,信息产品进入家庭,无论是从数量扩张和质量提升都达到相当高的速率。移动电话、家用电脑等拥有量成倍增长。十年来,城市居民家庭彩电拥有量增长49.0%、照相机增长22.0%、摄像机拥有量增长3.7倍;移动电话增长3.7倍,家用电脑增幅达到7.4倍。消费产品的智能化、网络化和数字化也预示着未来居民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5实现居民消费结构合理化的基本对策

消费结构的合理化作为一个动态的运行发展过程,客观上存在着一些标准来帮助人们判别消费结构是否已趋于合理。这些标准主要包括生理标准(保证劳动力的再生产)、经济标准(消费结构应与生产力水平、生产能力、资源承载能力和经济承受能力相适应)和社会标准(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等。

5.1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千方百计提高镇江居民的收入水平,尽快扭转镇江居民收入水平长期低于苏南地区平均水平被动局面,不仅可以有效地促进区域消费水平的提升,而且还能启动目前较为低迷的消费市场。因此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加居民收入,将对消费需求的回升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从而促进镇江居民的生活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结构升级步伐的不断加快。

5.2积极调整产业结构

多年来,镇江凭借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自然禀赋,坚持错位发展,扬优求特,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现阶段,镇江应当做好以下几方面文章。一是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二是建设好协作配套园区。按照发展壮大产业链、加速培育产业集群的整体思路,培育一批竞争力强、带动作用大的优势骨干企业。三是以发展现代农业为重点,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5.3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改善消费环境

居民消费范文6

个税自1799年诞生于英国以来,逐渐发展为世界各个国家的主体税种,也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1980年9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税法》正式颁布,同时,个税起征点定为800元。随着中国人民生活水平和工资的提高,2005年国家将起征点提升至1600元,2007年起征点更是提升至2000元,2011年9月,我国个税起征点再次提升至前所未有的3500元,个税起征点在短短几年间即实现了三级跳。从国家对个税起征点的调整来看,主要遵循以下三个原则:一是以城镇居民收支水平为基础,兼顾地区性差异;二是起征点的确定与城镇居民住房、教育等相结合,最大限度保证对居民的生活无重大影响,至少不是负影响;三是起征点的几次提高也是为了促进居民的消费水平,中国居民不像美国居民等发达国家超前消费,与之相反,中国公民收入多用于储蓄,随着起征点的提高,将会拉动内需,刺激消费。

2个税起征点提高与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关系

个税起征点的提高自然意味着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而收入或者说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是消费的最重要因素,当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提高时,其消费也会随之增加。那么我们这里先定义一个机会收入,机会收入完全是因为个税起征点调整后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并不包括因其他原因而引起的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变化。机会收入是指个税起征点调整后居民的应纳税额和起征点未调整时的应纳税额之间的差额。我国历次的个税起征点调整都是针对工资薪金收入扣除相关合理费用后的调整。同时在2011年个税起征点的调整过程中将9级超额累进税率变为7级超额累进税率,这使得不同收入者纳税所对应的纳税级距也发生了变化。我们以级距点为例进行分析,原先的3500元在调整后不再征收个税,即相应的机会收入为125元,这完全是由于个税起征点调整后产生的居民机会收入。同理可得在8000元、9000元、10000元这三个级距点机会收入会达到峰值的480元,之后逐渐降低,到达38600元时,机会收入变为0,之后机会收入开始为负。居民的收入与机会收入之间大致呈“倒U形”关系,即低收入阶层的机会收入也比较少,达到8000~10000元的中等收入阶层,机会收入达到了峰值,之后在高收入阶层中,逐渐变为0,并开始逐渐变为负数,这个时候,国家对于贫富差距的调整政策显现出来,收入越多,所征收的税也越多。同时,也有学者指出,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与收入水平也大致呈“倒U形”的关系,即中等阶层的边际消费倾向比较高,而处于两边的低收入和高收入阶层边际倾向比较低。这主要是由于高收入阶层消费倾向趋于饱和,机会收入的增加和减少对于他们的影响不大,所以他们的边际倾向变化幅度不大。与此相同,对于低收入家庭,虽然个税起征点的调整使得他们的机会收入增加,但是这些还不足以使他们有较大的消费倾向,也只能产生有限的幅度变化。

3个税起征点的调整影响上海市居民消费

3.1个税免征额调整影响上海市居民消费水平(绝对数量上)

上海市居民2010年家庭人均消费支出如表1所示。从绝对数量上来看,2011年中高收入户的消费支出出现了大幅度上升,增加了3614元,到2012年这种趋势放缓,只比2010年增加2802元,显然,个税起征点的调整对于中高收入户的影响较大,消费支出出现了跨越式上升,其他收入水平的居民消费也有不同程度的上升。这其中,高收入户的增加量不是很大,只有653元,可见这次调整的影响对于高收入户的影响很小,他们的消费情况基本趋于饱和,等到2012年时,他们适应了起征点变化的影响,消费支出又进一步增加。中低收入户、中等收入户和中高收入户在2012年消费支出都有不同程度的回落,起征点调整由此的影响可见一斑。对于低收入户来说,这几年的消费支出一直呈现上升趋势。

3.2个税免征额调整影响上海市居民消费水平(相对数量上)

从相对数量上来看,低收入和高收入户一直是增长的,而对于中等收入户(包括中低收入户、中等收入户和中高收入户)的影响却是一样的。在个税起征点调整的当年,刺激性消费的支出比较大,而次年当居民适应了这种变化,慢慢地消费放缓,虽然相比于2010年的消费量是增加的,但较2011年来说环比增长跌破100%,即消费支出下降,如表4所示。

3.3个税免征额调整影响上海市居民消费结构

消费结构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人们(包括各种不同类型的消费者和社会集团)在消费过程中所消费的各种不同类型的消费资料(包括劳务)的比例关系,有实物和价值两种表现形式。实物形式指人们在消费中,消费了一些什么样的消费资料,以及它们各自的数量。价值形式指货币表示的人们在消费过程中消费的各种不同类型的消费资料的比例关系。上海市统计局根据居民的消费内容来划分居民消费结构,同时对于居民的收入又进行了更细节性的划分,分为三大类、五小类,分别是低收入、中低收入、中等收入、中高收入和高收入;消费支出分为八类,分别是食品支出、衣着支出、家庭设备用品和服务支出、医疗保健支出、交通和通信支出、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居住支出、其他商品和服务支出。众所周知,食品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例即为恩格尔系数,低收入和中低收入的恩格尔系数较大,反之,高收入人群的恩格尔系数较小。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的支出在人们的消费支出中所占比重正逐步缩小,而高收入居民的基础物质消费基本已达到饱和,中低收入居民才是这部分收入的主力军。个税免征额的调整恰好使得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增加,在消费方面也更具灵活性,实现了其他各消费支出的同步增长,改变了居民以食物支出为主的消费结构。

4结语

居民消费范文7

一、传统家电增长迅速,消费档次逐步升级

家庭耐用品的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传统的三大件“彩电、冰箱、洗衣机”在数量增加的同时,档次升级更快。时尚、新颖的产品吸引了更多的消费者。特别是近年来,许多城镇居民住进了新房,居住条件得到很大的改善,促进了彩电、冰箱等家电产品的更新换代。带有多功能、安全环保、数码电子技术的新产品逐渐替代老产品,如液晶彩电、绿色环保冰箱、全自动洗衣机等成为人们居家的新宠,消费档次不断升级。年末,市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拥有彩电115.46台、洗衣机94.6台、冰箱94.64台。

二、住房消费带动明显,高档家电日益增加

年末,全市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32.97平方米,比20xx年末增加0.43平方米。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的改善,促进了彩电、空调等家电产品的更新换代,带动了家庭设施消费。城镇居民家庭空调和热水器的百户拥有量从20xx年末的124.25台和67.67台增加到年末的140.54台和79.47台,分别增长了13.1%和17.4%。

三、交通方式日趋多元,交通工具升级换代

随着城镇居民生活节奏的加快,交通工具日渐向现代化、多样化方向发展。电动车以其方便快捷、价格适中、绿色环保等优点,日渐成为城镇居民主要的代步工具,越来越受到百姓的青睐。一些富裕市民拥有汽车也从梦想变为了现实。资料显示:年末,城镇居民家庭百户拥有助力车34.21辆,家用汽车也从少到多,年末达到16.3辆,比20xx年增长90.9%,市民在“行”的消费上又迈上了新台阶。

四、通信消费发展迅猛,家用电脑更加普及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通信基础设施体系的日益完善,通信设备的款式不断翻新,功能日益完善,各种功能齐全的移动电话带着时尚气息走进人们的生活。年末,城镇居民家庭百户拥有移动电话188.78部,比20xx年末增加了14.76部,增长8.5%。“上网”不再是一种时髦,家用电脑作为现代家庭文明的一种时尚,越来越多的城镇居民通过电脑进入精彩纷呈的网络世界。年末,每百户家庭拥有计算机76.44台,其中:接入互联网的计算机为64.6台。大多数人享受到了高科技现代化工具带来的方便和快捷。

五、新兴厨具倍受青睐,小型家电发展迅猛

城镇居民由住房条件改善引发的“厨房革命”方兴未艾,越来越多款式新颖、快捷卫生、省时省力的电气化厨具不断进入百姓家庭。年城镇居民家庭微波炉的百户拥有量为53.85台,比上年增长13.9%。消毒碗柜和洗碗机的百户拥有量分别为9.53台和0.33台,新兴厨具的应用使城镇居民的家务负担有所减轻,生活质量有了明显的改善和提高。

居民消费范文8

逾六成居民最爱看电视、上网

在对“以下文化休闲消费形式中,您更喜欢?”这一问题的回答中,“看电视”以62.6%的支持率位居第一,“上网”则以61.5鬈紧随其后。47.5%的受访者选择“阅读书报杂志”,“看电影”和“旅行”亦获得了接近四成的支持率。调查结果表明,相较于其它文化休闲方式,电视和网络在居民日常生活中的优势地位较为明显。北京市统计局今年3月的《北京市居民时间利用情况调查报告》中称,看电视和上网占用了北京城乡居民主要的业余时间。值得关注的是,在大城市高收入年轻人群受访者中,“上网”的支持率超过八成。天津市社科院、上海复旦大学等单位近年亦有类似实证研究,表明大学生、年轻白领群体对网络的高度依赖。

调查结果凸显了电视、互联网作为居民主要文化休闲活动的强大吸引力和生命力。《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中进一步加强了对电视、互联网等产业领域工作的部署,可以预见,电视、互联网在未来将实现更紧密的整合、更大的发展。但同时,此结果也折射出我国民众的文化消闲形式还较为单调。中国人民大学陈力丹教授认为,电视、互联网之所以在居民文化休闲生活中占据优势地位,与我国文化产业结构尚不完善、现阶段能够提供的多样化选择十分有限不无关系。调查结果显示,城乡居民普遍有较为充裕的文化休闲时间可供支配,由此显见,更多的文化休闲形式进入日常生活是民众必然的期待。提供更加多样化、个性化的文化消费产品,让居民的公共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是文化产业整体升级、全面振兴过程中所不可或缺的。

多一些“身边的图书馆”

在回答“以下选项中,您认为哪些文化消费场所应当加强建设?”时,73.9%的受访者认为应着重加强“书店、图书馆、社区讲座场所”建设,超过排名第二的“剧院、音乐厅、娱乐场所”近二十个百分点;而对于“以下选项中,哪些场所是利用率不高,群众参与热情一般的?”这一问题,选择“书店、图书馆、社区讲座场所”的仅两成多。我们特别注意到,对于以上两个问题的回答,各地区、各行业、各个收入群体的结果较为一致。

在电视、互联网大行其道的今日,为何居民仍如此向往图书馆?国家行政学院图书馆馆长江东认为,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人民群众对知识的需求与日俱增,作为传统公共文化场所,图书馆能够给人们精神世界带来的静谧、深邃体验是无法取代的。对于调查结果,江东馆长提出,民众可能对“身边的图书馆”抱有更多的期待。对于大多数民众而言,高耸的楼宇、庞大的藏书量的意义有限,但是民众也许更加盼望在单位、社区等日常生活区域周边有一家方便、安静的图书馆,它的规模不需要太大,但更加便捷,这将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滋养民众的文化生活。调查结果显示,45.9%的受访者对“(日常生活圈)周边能找到更多合适的文化设施或场所”怀有极大期待,书店、图书馆、社区讲座场所等在未来的发展方向,也许是更多地走进民众的日常生活、来到每一位居民的身边。

你愿意花多少钱去看场电影?

在选择阻碍自身“进行文化产品消费的主要因素”时,61.4%的受访者认为“生活压力大,文化消费过于昂贵”是最大障碍;选择“工作或学习任务重,没有时间”和“周边缺乏合适的文化设施或场所”的分别占49.4%和55.3%;仅10.4%的受访者选择了“确实没什么兴趣”。由此可见,居民对于文化生活的兴趣和动力毋庸置疑,但各种文化消费产品的价格是影响文化消费的主要制约因素。

在被问及“一部您想看的电影,在票价不高于多少时,您会接受买票去电影院看?”时,54.3%的受访者选择“30元”,24.1%的受访者选择“50元”,9.4%的受访者选择“80元”,选择高于80元的受访者寥寥。同样的问题,当问题中的目标消费品变成“一本您非常喜欢的书”,“一场您很想看的文艺演出”时,多数受访者的选择亦集中于较低价位。可见,民众对于文化消费产品价位的心理预期不高。这一方面由当前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现状决定,另一方面,价格低廉、功能强劲、内容丰富的互联网进一步降低了民众对其它文化消费品的心理预期价位。在被问及对文化产业未来发展的期待时,52.5%的受访者表示最希望“电影票、演出票、书价等能再低一些”。《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中强调要培育中国文化产业的骨干企业、大集团,进而形成的规模化效应自然会带动文化消费品价格走低,无疑将助益国内文化产业和文化消费品市场进一步繁荣。

文化消费地区差异现状亟待改善

居民消费范文9

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饮料消费开始成为居民消费的一个热点。目前的饮料消费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品种不断翻新,品牌不断涌现,饮料消费市场成为典型的买方市场,人们的选择范围越来越大。

前一段时间,零点调查与分析公司进行了一次饮料消费调查。调查主要在北京、上海两大城市进行,两城市成功样本均为518个,共1036个。

碳酸饮料当家

调查结果显示,消费者购买饮料时在类型选择方面存在着地区、性别、年龄上的差异。但相同的是,北京人和上海人均将碳酸类饮料作为饮料的首选,而且上海人对碳酸饮料的偏好表现得更加明显,比例比北京高出近10个百分点,北京、上海分别为39.9%和49%。两地次选饮品均为矿泉水和纯净水;对于纯果汁饮料,北京人显然比上海人有更浓厚的兴趣,比例分别为5.5%和1.7%。

从性别角度看,喜欢碳酸饮料、奶类饮料以及茶饮料的女性比别性多,而喜欢矿泉水和纯净水的男性比女性多。从年龄上看,喜欢碳酸类饮料的人的比例随年龄的上升而下降,60岁以上的人对茶饮料的兴趣比其他年龄段的人多。

品牌认知度各异

第一类:碳酸饮料

在北京,可口可乐独领风骚,高居综合提及率排名榜首,为85.9%;雪碧位居第二,综合提及率为41.7%;而芬达、健力宝、百事可乐、美年达的综合提及率分别为:19.8%、15.6%、13.5%、12.0%。

与北京人不同的是,上海人似乎并没有特别偏受哪一种饮料,可口可乐、百事可乐、雪碧三分天下,共执牛耳,综合提及率分别为:71.4%、64.3%、55.6%;另外,七喜、美年达、芬达也有一定的知名度。

第二类:矿泉水、纯净水

在北京,乐百氏、娃哈哈位居前茅。综合提及率分别为:61.5%、51.3%;可赛牌也有一定的认知度;另外,崂山、九龙山、获特满、天赐庄、农夫山泉也为一部分北京人所了解。

大上海,农夫山泉、正广和、碧纯三分天下,综合提及率分别为:57.3%、53.5%、41.3%;获特满有一定的知名度;娃哈哈、乐百氏、屈臣仅为一小部分人知晓。可以看出,北京和上海的矿泉水、纯净水市场几乎被完全不同的品牌所瓜分,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

第三类:纯正果汁

在北京,汇源果汁的认知度排名第一,综合提及率为48.0%,都乐居第二,为20.0%,大湖、华旗、福运全、茹梦紧随其后,为:8%、8%、4%、4%。

在上海,都乐的认知度排名第一,综合提及率为62.5%,大湖、三得利并列第二,为25%,汇源为4%。

第四类:果味饮料

在北京,统一品牌有一定的认知度,为5.9%,其它品牌认知度比较分散。

在上海,佳得乐为第一,综合提及率为26.1%,麒麟居第二,为17.4%,统一居第三,为4.3%。

看来,上海有自己的果味饮料品牌,北京在这方面较为欠缺。

第五类:茶饮料

在北京,统一、康师傅、旭日升、雪人冰茶排在前四位,综合提及率分别为:66.7%、50.0%、11.1%和5.6%。

在上海,排在前两名的是统一和康师傅,综合提及率分别为55%和45%。

第六类:奶类饮料

在北京,卡夫居榜首,综合提及率为30.8%,谁能敌、帕玛拉特并列第二,均为3.8%。

在上海,江明牌一枝独秀,综合提及率为81.8%,可以看出,上海人更青睐本地产品。

与矿泉水、纯净水饮料市场相似,北京和上海奶类饮料的主导品牌也是大相径庭。

居民消费范文10

论文关键词:居民消费需求,居民平均收入,税制改革

一、我国消费需求的现状

(一)消费需求受到投资需求的严重挤压

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作为国内需求的两大支柱,一定程度上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一笔资金用于投资的同时却不能用于消费。尽管投资可使建筑业建材、工程机械等行业工资增长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投资对消费的挤压程度,但这不会使二者此消彼长的局面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这种情况愈演愈烈。

表1GDP、消费及投资的增长状况(单位:亿元)

年份

1995年

1996年

1997年

1998年

1999年

GDP

60794

71177

78973

84402

89677

消费

28369

33955

36921

39229

41920

投资

25470

28784

29968

31314

32951

年份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GDP

99215

109655

120333

135823

159878

消费

45854

49213

52571

56834

63833

投资

34842

39769

45565

55963

69168

年份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GDP

183217

211923

257306

300670

335353

消费

71217

80476

93602

108392

125343

投资

80646

94402

110919

居民消费范文11

论文关键词:关,键,词,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居民收入

重庆直辖以后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同时农村居民消费增长缓慢导致城乡消费差距不断扩大,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明显减弱。由于农村人口占全市较大比重,挖掘农村居民消费潜力,开拓农村市场,促进农村居民消费和结构升级,将极大地带动重庆经济增长。

一、重庆农村居民消费现状及特点

西部大开发和鼓励农业政策促进了重庆农村经济的发展,生产规模和生产效率有了明显提高,农村居民收入不断增长,消费水平也逐渐上升。1998-2008年农村居民消费总额从333.41亿元增至581.91亿元,提高74.53%;人均生活消费从1417.08元上升至2008年的2884.92元,年平均增长7.37%,剔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长5.8%。但与重庆城镇居民相比,农村消费水平明显滞后,在消费层次上相差两个等级。2008年重庆农村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73.8%,而消费总额却只占居民总消费的20.9%,农村消费明显乏力。

(一)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偏低,增长缓慢

重庆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不仅远远低于重庆城镇居民,也低于全国农村人均水平(见表1)。重庆农村与全国农村人均之比从1997年的1.26:1下降至2008年的0.79:1(全国人均为1);与重庆城镇人均之比从1997年的0.29:1进一步下降为2008年的0.24:1(城镇人均为1),农村人均消费还不及城镇的1/4,而这种显著落后的差距还有逐渐扩大的趋势。就是与西部省份相比,2008年重庆农村居民人均消费居四川、云南、陕西、青海和宁夏五省之后,也处于较落后水平。

表1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单位:元

年份

全国农村居民

重庆城镇居民

重庆农村居民

1998

1128.16

4894.54

1417.08

1999

1144.61

5352.44

1388.64

2000

1284.74

5475.17

1395.53

2001

1364.08

5765.07

1475.16

2002

1541.83

6360.2

1497.72

2003

1656.32

7118.06

1583.31

2004

1842.75

7973.05

1853.94

2005

2231.14

8623.29

2142.12

2006

2533.91

9398.69

2205.21

2007

2970.65

9890.31

2526.7

2008

3660.68

居民消费范文12

关键词:消费结构;农村居民;消费特征

从支出的角度来看,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然而,多年来,中国经济主要依靠投资拉动,消费的拉动作用较小。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迅速演变成一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实体经济受到严重影响,主要发达国家经济相继陷入衰退,大部分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在出口受到极大影响的情况下,中国政府适时提出了增加投资和拉动消费的保增长目标,把扩大内需放在重要的战略地位考虑。但是,由于城乡分割发展的二元经济所形成的城乡居民在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教育卫生等方面的巨大差异,使得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低下,农村消费市场长期 “启而不动”,成为困扰中国经济发展的难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选择农村居民消费进行研究,通过分析消费结构,得出农村居民的消费特征,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促进农村居民消费、开启农村消费市场的措施。在进行实证分析时,本文选取河南省的数据作为样本。河南省是中国第一人口大省,乡村人口众多,启动其消费水平成为河南省成功拉动内需的关键所在。

一、农村居民消费现状

2009年底,河南省总人口规模达到9 967万,其中,乡村人口高达6 609万,所占比重高达62.3%。但从其消费规模来看,2009年农村居民最终消费支出仅为2 106.9亿元,所占比重仅为33.72%,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对比为3.4(农村居民=1),农村居民消费低下问题十分严重。根据城乡居民消费支出时间序列年度数据可知:除了1995—1997年之间城乡居民消费支出差距在3.0之下之外,1990—2009年的其他年份,河南省城乡居民消费支出差距均在3.0之上,并且在2000年之后,二者的差距呈现上升的趋势,保持在3.5左右的水平。

从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来看,总收入水平较低,特别是工资性收入过低,是引起农村居民消费低下的主要原因。2000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2 726元,其中,来自于家庭经营收入的就有2 134元,来自于工资性收入的仅有474元,所占比重仅为17.4%;2009年,这种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6 414元,来自于工资性收入的只有1 622元,所占比重仅提高到25.3%,年均增幅不到1%。

为了进一步揭示收入水平对消费水平的影响,本文对二者的关系进行了回归分析。回归模型所用数据来自于《河南统计年鉴2010年》的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和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时间区间为1980—2009年共计三十年的跨度。根据回归系数选择滞后阶数,可以得到如下回归结果:

Yt = 37.361 + 0.405*Xt + 0.343*Yt-1

(2.690) (7.529) (4.744)

回归方程中,Yt和Yt-1分别代表农村居民家庭当期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和滞后一期人均生活消费支出,Xt代表农村居民家庭当期人均纯收入。回归系数显著不为零,表明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对消费支出具有显著影响,且消费支出受到上期消费水平的影响。

从总体上看,河南省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低下,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农村居民收入较低。近年来,中国三农问题凸显,其中,农民增收困难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和消费增长的重要因素。

二、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演变特征

在考察消费总体水平的基础上,为了全面把握河南省农村居民消费特点,仍需进一步分析其消费结构。2000—2009年,河南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呈现如下特点:

(一)恩格尔系数不断下降

2000—2009年,河南省农村居民食品消费人均支出由654元上升到1 220元,绝对数呈现上升态势,但从结构来看,食品消费所占比重逐渐下降,由2000年的49.71%下降到2009年的36.02%。恩格尔系数的逐渐下降,反映了农村居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同时,农村居民食品消费更加注重营养,膳食结构更加趋于合理。从食品消费结构来看,农村居民人均粮食消费量由2000年的257.63公斤下降到2009年的194.44公斤,而蛋类及蛋制品和奶和奶制品人均消费量则分别由2000年的9.73公斤、0.14公斤上升到2009年的10.57公斤、2.15公斤。在食品消费结构中,肉禽及制品人均消费量出现了下降,由2000年的12.35公斤下降

[1] [2] [3] 

到年的.公斤,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年以后,肉禽及制品价格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上涨,引起了其消费量下降,作为其替代品,蛋类及蛋制品消费量出现了增加。

(二)居住消费持续上升

—年,河南省农村居民居住消费人均支出由元上升到元,成为仅次于食品消费的农村居民第二大类消费支出,其所占比重快速上升,由年的.%上升到年的.%。造成居住消费持续上升的原因在于购房和建房支出快速上涨,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农村居民的日常消费产生挤压和抑制效应,成为制约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提高的,也会影响到国家扩大内需、扩大消费政策的实际效果。

(三)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稍微增加

从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消费支出的绝对数值来看,农村居民消费支出逐渐增加,但从比例上看,这两项支出的比重并没有发生较大变化,其比重仍大致保持在%~%水平之间。从家庭耐用消费品来看,—年,河南省农村居民百户洗衣机拥有量由.台增加到.台,电冰箱拥有量由.台增加到.台,空调器拥有量由.台增加到.台,彩色电视机拥有量由.台增加到.台。由此可见,农村居民耐用消费品继续升级,家庭主要耐用品拥有量出现较大幅度上升。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家庭主要耐用品价格的持续走低,家庭主要耐用品已由奢侈品成为农村居民的必需品;二是家电下乡等惠农政策的实施,使农村居民消费耐用消费品的能力得以提升。

(四)交通、通讯和医疗保健快速增加

无论是绝对数还是比重,农村居民的交通、通讯和医疗保健消费支出均出现了快速增加。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居民对交通和通讯的需求增加,现代化的交通和通讯工具快速增加。—年,河南省农村居民百户自行车拥有量由.辆下降到.辆,取而代之的是生活用汽车拥有量由年的.辆增加到年的.辆,摩托车拥有量由.辆增加到.辆,移动电话拥有量由.部增加到.部。另外,随着近年来农村医疗保险的逐渐普及,农村居民医疗保健消费支出迅速增加,其绝对支出金额由年的元增加到年的元,比重也由.%增加到.%。但与城镇居民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年河南省城镇居民医疗保健支出为.元,比农村居民多出多元。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逐渐深入,这种巨大的差距有望得到改善。

     (五)文化、教育、娱乐用品及服务消费支出比重下降

随着农村居民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精神文化需求应逐渐提高。但从河南省农村居民文化、教育、娱乐用品及服务消费支出的绝对金额来看,由元增加元,增加绝对金额有限;从比重来看,则由.%下降到.%,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由此可见,物质生活的提高并没有带来农村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成为制约新农村建设的制约因素。造成比重下降的一个可能原因是,年月日开始实施的九年义务教育使农村居民教育支出下降,减轻了农民负担。但结合数据分析可知:—年,农村居民文化、教育、娱乐用品及服务消费支出由元增加到元,增加元,年均增加元;—年,由元增加到元,增加元,年均增加.元;二者并没有表现出显著差异。由此可见,教育支出下降并不能解释农村居民文化、教育、娱乐用品及服务消费支出比重的下降。

三、提升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措施

消费结构的演变特征表明:河南省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主要表现为恩格尔系数不断下降,食品膳食结构更加趋于合理;消费品继续升级,家庭主要耐用品拥有量出现较大幅度上升;交通、通讯和医疗保健快速增加,但与城镇居民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农村居民居住消费持续上升,成为仅次于食品消费的第二大类消费支出,这会对农村居民的日常消费产生挤压和抑制效应;物质生活的提高并没有带来农村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成为制约新农村建设的制约因素。根据以上研究结论,本文提出如下提升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具体措施。

(一)增加农村居民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