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供电专业技术工作总结

供电专业技术工作总结

时间:2022-04-05 02:39:29

供电专业技术工作总结

供电专业技术工作总结范文1

专家人才考评管理的背景

人才队伍建设及管理历来是公司发展的核心工作内容,为了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工作,公司密切结合企业自身实际,为员工成长开辟新的通道,促进人力资源转化为人才资源,人才资源转化为智力资本,实现“人才强企”的战略目标,研究成立了电力技术院。

电力技术院的宗旨是为了培养选拔适应公司发展的经营管理、专业管理、技术管理、生产技能四支高素质人才队伍,充分发挥专家作用,提高公司经营管理、专业管理、技术管理和生产技能水平;推动公司人才队伍建设和科技进步,引领公司管理创新,开辟员工成长新途径,为公司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主要做法

电力技术院将传统的经营管理、专业技术和生产操作“三支人才队伍”细化为经营管理、专业管理、技术管理、生产技能“四支人才队伍”。专家考核是专家管理的重要内容,有效的专家考核机制是专家管理体系不可缺少的一环,同时也是专家选拔与任用能够做到“任人唯贤”的客观保障。专家考核制度作为人才管理的有效手段及措施,通过应用科学的方法,对专家日常活动进行客观、全面、量化的考核和评估,对专家作用发挥的四个平台及本岗位工作业绩等情况进行评价。

内部专家考核由专家所在单位、专业组及电力技术院三级共同完成。考核内容注重考核专家实际工作业绩、贡献及日常专家作用的发挥,旨在督促、激励专家立足岗位、深入钻研业务,在本岗位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提高为公司发展建言献策的积极性和热情,促进内部专家队伍的建设及管理,促进人才队伍的建设。同时,通过不断完善内部专家考核制度,逐渐使其与公司现有绩效考核制度挂钩,刺激薪酬制度改革,改变电力企业吃“大锅饭”的现状。并以考核机制为导向,引领公司各项业务的整体进步,促进人才与企业的全面和谐发展。

专家三级考核的不同职责和内容

在遵循考核内容指标化、考核方式阶段化、考核管理制度化、考核结果公开化的基本原则下,为了更加全面、客观的对内部专家总体情况进行考评,考核工作由专家所在单位、专业组和电力技术院三级共同完成。

(1)专家所在单位。负责对廊坊公司内部专家日常工作情况进行考核。考核内容包含:①工作作风:包括遵守职业道德、廉洁自律情况、主动性、协调性、责任意识;②专业能力:对本岗位或本专业疑难问题的处理和解决情况;③担任兼职教师,传授知识,对本专业或工种人才的培养;④以师徒制、导师制形式,对年轻员工的传、帮、带情况;⑤培训教材的编写和使用;⑥有关规章制度的编写。

(2)专业组。负责考核内部专家参与专业项目和专家组织活动的积极性、参与程度,解决问题情况,就专业工作提出专家建议等情况。主要考核:①通过网上学术交流平台提出专业观点、积累经验的介绍及发表相关专业文章情况;②在网上学术交流平台答复疑难问题情况;③参与内部专家例会情况;④在专题研讨活动中提出对本专业、工种整体进步起到促进作用的看法或观点。

(3)电力技术院。负责汇总内部专家参加公司及以上组织的各项活动情况,根据考核结果督促专家充分发挥作用,提出专家年度业绩奖励建议。考核内容包括:技能竞赛、比武、普(调)考中取得的名次;有关活动中担任教练或评委;在一定级别刊物上;科技进步评选及推广应用;获得国家专利情况;QC成果的评选;工作业绩入选典型经验库;管理创新评选;“五小”创新创效评选等。

不同阶段考核流程

内部专家考核工作自聘任次月起开始进行,分为季度考核、半年度考核和年度考核。季度考核、半年度考核结果分合格与不合格两个等级,年度考核结果分优秀、良好、基本称职、不称职四个等级。

(1)季度考核及流程。内部专家季度考核目的是调动专家积极性,督促专家更好地履行岗位职责,更多地参与到专业活动中去。季度考核由专家所在单位实施,考核结果采用百分制,其中70-100分为合格,0-69分为不合格。所有季度考核情况均留电力技术院备案并以此作为年度考核的依据之一。

专家所在单位考核流程如下:①个人上报:专家对应考核项目撰写不少于500字的个人业绩简要总结,于考核月份的25号前上报所在单位。②专家所在单位:负责汇总本单位专家业绩总结,对应专家日常履职情况,在《季度考核表(一)》上填写考核分数及单位考核意见,单位负责人签字盖章,于考核月份的27号前上报电力技术院。③电力技术院:汇总专家所在单位季度考核结果,并在网上进行公示。

(2)半年度考核及流程。半年度考核由专业组实施,考核结果采用百分制,其中70-100分为合格,0-69分为不合格。所有半年度考核情况均留电力技术院备案并以此作为年度考核的依据之一。

专业组考核流程如下:①专业组:专业组长负责对半年来专家参与专业项目和专家组织活动情况进行审查及考核,在《季度考核表(二)》上填写考核分数及专业组考核意见,组长签字后于考核月份的29号前上报电力技术院。②电力技术院:汇总专业组考核结果,并在网上进行公示。

(3)年度考核及流程。年度考核工作由内部专家所在单位、专业组、电力技术院共同完成。年度考核不仅是对专家一年来作用发挥情况的总体审核和评价,更是对专家在本岗位、本专业做出更大贡献的激励。考核结果作为年度业绩奖励及今后申报公司内部专家的重要依据。年度考核根据4个不同的专业系列以及不同的考核部门,共编写了9个与之对应的《专家年度考核明细表》,每个表中对不同系列在各考核项目的评分各有侧重。

专家年度考核流程如下:①个人上报:专家对应考核项目,提交年度工作业绩有效证明材料,于1号前上报所在单位。②专家所在单位:汇总专家年度考核上报材料,在《年度考核明细表(一)》上填写考核分数及单位考核意见,并结合考核分数对专家进行本单位总体排序,单位负责人签字盖章,于5号前上报电力技术院。③专业组:专业组长负责对专家一年来参与专业项目和专家组织活动等情况进行审查及考核,在《年度考核明细表(二)》上填写考核分数及专业组考核意见,组长签字后于5号前上报电力技术院。④电力技术院:汇总专家所在单位、专业组考核材料,结合各类专家发挥作用情况,在《年度考核明细表(三)》上填写考核分数及技术院考核意见。

科学合理划分年度考核结果

(1)年度考核结果为优秀和良好的,须同时具备两个基本条件:①专家的单位年度考核名次位于所在单位考核人数的前60%。②专家的专业组年度考核分数不低于专业组年度考核总分的50%。

(2)达到上述基本条件外,专家的技术院年度考核分数排名在其所在系列的前20%的视年度考核结果为优秀。专家的技术院年度考核分数排名在其所在系列的前21%-50%的视年度考核结果为良好。

(3)专家一年内有以下情况之一的,视年度考核为不称职:①在专家例会上发表观点少于两次;②在网上学术交流平台上投稿少于两篇;③未参加任何专业研讨或技术交流活动;④专家所在单位季度考核结果有两次不合格;⑤专家年度单位考核分数低于单位年度考核总分的20%;⑥专家年度专业组考核分数低于专业组年度考核总分的20%;⑦造成《国家电网公司安全事故调查规程》中六级事件的责任人或主要责任人。

依据考核结果,严格严肃执行奖惩

(1)专家年度考核结果为优秀的,一次性发放年度专家津贴的100%作为年度业绩奖励。

(2)专家年度考核结果为良好的,一次性发放年度专家津贴的80%作为年度业绩奖励。

(3)专家年度考核为基本称职的,次年仍可聘任,不享受专家年度业绩奖励。

(4)专家年度考核为不称职的,取消专家称号、停发相应专家津贴,同时不能参加下一届专家的申报和选拔。

(5)专家考核年度内跨系列岗位调动的,保留专家称号,停发相应专家津贴。

(6)专家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予以解聘,并不再享受专家津贴及业绩奖励:专家所在单位季度考核结果连续两次不合格;触犯国家法律,危害国家利益、公司利益的行为;聘任期满;劳动关系脱离电力技术院内部专家选拔范围;造成《国家电网公司安全事故调查规程》中五级及以上事件的责任人或主要责任人。

专家人才考评管理实施后产生的效果

廊坊电力技术院经过近两年来内部专家考核工作的持续开展,通过运用崭新的考核机制,促使各专业骨干人才立足本岗,奋发进取,努力钻研,带动本专业共同进步,在激发员工潜能、拓宽员工成长通道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积极作用。

提高了各专业人员的积极性

廊坊供电公司内部专家考核机制,通过对4个专业系列16个专业组不同阶段、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多方位考核,调动了各专业领域专家的积极性、主动性。作为本专业的技术骨干,责任感更加强烈和明确,面临本专业出现的技术难题,各专家充分发挥技术带头人的作用,带领本专业人员,刻苦钻研,既提高了自身技术水平,同时也带动了整个专业技术水平的提高。

促进了员工立足岗位成才

通过考核的激励机制,促使专家在本岗位努力创新,开拓进取,切实履行专家的职责,在经验传授、学术交流、创新应用、“五新”学习等方面,发挥了专家的作用,改变了以前“只会闷头工作,不注重提炼总结”的面貌,积极参加公司及以上组织的各项活动,在国网公司、冀北公司及廊坊公司均取得了不少骄人成绩,为廊坊公司争得了荣誉。如由人力资源专业的专家主持的《应用智能视频监控技术创新工程监理现场管控模式》创新成果,荣获2012年全国电力行业企业和国家电网公司管理创新成果二等奖;由行政与党务专业的专家带领本部门,在2012年度全国电力行业优秀电视片评比中获得一等奖的好成绩;《研究检验CT二次回路开路风险新方法》、《缩短负荷拉路时间》、《电表箱防盗接地极》等QC成果分别获得全国电力行业级和优秀QC成果奖。

引领廊坊公司各项事业进步

供电专业技术工作总结范文2

摘要:随着电力工业的发展和铁路供电的重要性,供用电技术专业的人才需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本文详细阐述了吉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供用电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以及取得的成果。

关键词:供用电技术;实践教学;专业改革

一、根据岗位需求,确定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通过企业调研,实地走访校企合作单位,确定本专业的职业领域和职业岗位,针对供用电技术专业岗位(群)要求,确定本专业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以此来确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供用电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主要面向供用电设备安装调试,供用电系统设计、运行、维护、技术改造及工矿企业、民用建筑电气设备和控制设备的运行、检修和管理等工作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

二、供用电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

(1)进一步突出职业岗位针对性。根据专业特点,本专业教师和校企合作单位一起开发符合岗位特点的项目式教材,将工作任务引入到课程开发和教学的全过程,以工作任务为导向,在学习中完成项目,实现了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培养出符合企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2)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发展道路。目前,我院供电专业已和多家企业签署了校企合作协议。到企业聘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人员到学校上实训课,增强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增强专业的核心竞争力。(3)实现“双证融合”。大力推行“双证书”培养制度,通过建立本专业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和鉴定的教学环节,使毕业生不仅取得学历教育毕业证书,还至少获得一项本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

三、供用电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1)课程整合优化。根据电力行业及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特点,将原有培养模式中《微机继电保护》课程改成了《电力系统远动》,并将《工厂供电》、《电力设备运行与维护》、《变配电二次》课程的学时进行了优化。增大了实训比例,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主要从事电力网和变配电站电气设备运行、检修、管理及用电检查、电能计量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2)培养模式的确立。围绕一个中心: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为中心。实现两个突破:突破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分段实施的界限;突破原有课程理论授课模式,实施新的课程体系。坚持三个不松懈:计算机训练不松懈、英语训练不松懈、实践操作能力训练不松懈。实现四个扩大:知识面的扩大、适应能力要素的扩大、综合能力的扩大、就业领域扩大。(3)实践教学模式。1)三线实践教学体系。即实验―实习―设计三条线。2)三层次实践教学体系。即职业基础实践―职业技能实践―工程实践三层次。(4)实践教学体系的具体实施。

四、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成效

(1)学生的基本技能掌握良好。近年来该专业的学生在掌握本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训、英语证书、高级维修电工证、高级电力线路工证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2)毕业生的满意度。2014年2015年曾连续两年以问卷的形式向用人单位及学生本人进行了跟踪调查,通过数据的统计分析,将问卷中反映的问题总结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学校在专业知识的传授、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方面,同学们和用人单位还是满意的。

结论:今年是十三五规划的第一年,我们将进一步以专业教学改革为契机,不断深化专业教学改革,不断探索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突出职业岗位的针对性,坚持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道路,不断培养出契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供电专业技术工作总结范文3

电力企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它需要职工有良好的自身能力和心理素质,因此我不断学习各种技能,努力学习和掌握电力系统运行方式及其特点,了解全地区的配电网运行情况,同时能根据各类电气设备的需要,掌握相关的电工基础、电工材料、高压工程技术专业知识,能根据现场电气设备运行情况选择最佳运行方式及经济运行方法,根据实际运行经验,正确处理电气系统的设备故障以及系统突发性事故,初步了解班组管理和生产技术管理的基本常识,进一步加强自己的业务水平。

一、学习生产运行专业知识,提高岗位劳动技能

从2003年参加工作伊始,我发现学校里学到的专业知识同生产实际有很大的不同和差距。为此我努力学习生产运行专业知识,努力提高自己的岗位劳动技能,在短短的一年内,我主动吸收老师傅们的工作经验,虚心向他们请教工作中的技术问题,并通过自己的努力,迅速掌握了变电运行的生产程序及各种一、二次设备的规范、参数。2005年在师傅的带领下,本人参加了群科变6S管理模式的推行,通过学习新的管理模式,使我的各项技能水平得到了新的提高。同时还参加了群科变QC的制作,系统的学习了设备点检的方式,明白了设备点检的重要性。2006年我被选派参加了省公司变电运行专业技术培训,通过培训使我的专业技术水平得到了质的提高。2007年我又参加了电力培训中心的仿真系统的培训,收获很大,系统的掌握了电力系统运行工作的全部内容。同年参加黄化公司的员工技能大赛获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绩,同时代表黄化公司参加省公司的技术比武大赛,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同时我利用自己所掌握的CAD知识绘制变电工区所有站点直流系统所用系统图纸,使我系统的掌握了变电站所用电直流系统的功能及运行维护方法。2008年我被任命为公伯峡变电站安全员,在新的工作岗位上我又意识到了自己安全管理方面知识的欠缺,于是不断的学习安全管理方面的知识,使自己很快的进入了角色。同年参加公伯峡变电站综自改造工程从开工到验收全过程参与,使自己从中学到了很多的专业知识。2008年12月省公司为了解放变电运行人员,设立操作队。我被任命为110kV循化操作队技安员,在新的运行模式下,我不断的探索安全管理方面的新知识,用知识来武装自己,在安全管理方面没有出过一丝差错。2009年我被任命为循化操作队队长,在这个班组长的工作岗位上我感受到了压力,于是我更加孜孜不断的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技术素质,先后编制了循化操作队运行规程、循化操作队事故预案、循化操作队典型两票。

二、努力学习新知识,用知识武装自己

在完成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我还不断学习新知识,努力丰富自己积极参加各种活动。从2003年起获得的奖项有

2003年获得国家电网公司优秀农村电工称号

2006年获得青海省电力公司青年网页设计大赛二等奖

2006年获得黄化公司安全知识竞赛最佳选手

2007年获得黄化供电公司变电运行技术比武第三名

2007年获得黄化公司QC比赛优胜奖

2009年获得黄化供电公司变电运行技术比武第五名

2009年获得黄化供电公司变电运行工区操作能手

2009年获得黄化供电公司变电运行工区先进个人

供电专业技术工作总结范文4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2-0032-02

随着电力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国家电网公司提出了加快推进“两个转变”、建设统一坚强智能电网、实施人财物集约化管理和信息化建设、实行主多分开等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改革与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而繁重,迫切需要一大批“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职工群众信得过”的复合型管理人才和“理论精、操作行”的技能人才作为支撑。然而,由于历史遗留问题,供电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还需要继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加强人才培养体系结构建设的研究与开发,为供电行业新的腾飞提供坚实的保障。

一、供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人力资源结构性失衡,人才资源规划有待进一步提高

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和谐社会的构建、党和政府的重视,供电企业越来越被赋予更多的社会责任,社会和客户对电网企业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势必需要一些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和一线服务生产人员。然而,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加上原有电力行业本身的垄断地位、市场化程度低、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相对落后等因素的制约导致人力资源整体结构性供需失衡、人才资源规划不足。

2.一线生产人员储备培养不足,结构性缺员问题凸显

近年来,供电企业新进员工数量较少且多为高校毕业生,实习一段时间后大部分流向管理层,同时由于女性员工不能登高作业、年龄超过45岁的员工不能爬杆作业等电力行业生产特性及用工特点,导致生产岗位断层明显,人员结构老龄化,缺乏懂技术、有经验的青年员工,部分岗位结构性缺员较为严重。

3.人才队伍没有形成规模,人才培养机制还不完善

(1)培训实效性不强。为了提高职工素质,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近几年供电企业投入不少培训资金,主要通过技能鉴定、专业培训、后续学历学习等形式来提高广大职工的理论素养和操作技能,但是部分职工更多地关注理论灌输及考试结果,业务水平却没有提高,造成培训效果往往达不到预期目标。

(2)复合型人才缺  第一论文 网乏。供电企业内部市场化程度较低,人员流动较少,缺少多样化实践锻炼的机会,员工的应变能力和适应能力不强,缺少综合素质强、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过硬的复合型人才,这不仅降低了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人员配置效率,也阻碍了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

4.在人才培养方面缺乏总体规划和长远观念

一些企业在人才的使用和培养上普遍存在着重使用、轻培养的倾向,缺乏总体规划和长远开发人才资源的意识,人为地造成了人才资源的浪费。

二、具体举措与实施过程

怀柔供电公司隶属于北京市电力公司,成立于1958年,公司现有职工263人,其中全民员工233人,集体员工30人,劳务派遣员工395人;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职工197人,专业技术人员128人,获得高级以上职业资格的职工181人。

近年来,怀柔供电公司为不断加强员工队伍建设,关注一线员工职业发展,搭建员工岗位成长平台,引导员工在职业发展中实现技术成才、岗位成才,提出了以强化职工学习意识、提高应用能力、开拓创新思维为主旨,围绕“学习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全面实施“人才培育工程”的工作思路,在职工队伍中广泛开展“树发展理念,强自身素质”主题教育活动,使人才培养工作具有总结经验、创新思路、承上启下的特殊意义。

1.培养目标

基于不同类型人才的结构及特征,以专业培训为基础,构建职工广泛的知识储备和综合理论能力,为职工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以能力培养为重点,构建职工应用知识和技术解决生产、服务、管理等方面问题的实践能力;以创新引导为方向,构建职工创造事物、改造事物及对新思想、新设备、新技术的研究与发明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职业素质提升为关键,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高尚的精神追求、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文明的行为举止。通过对学习能力、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全面培养最终达到职工队伍职业素质的全面提升。

2.实施内容与过程

(1)创新培训工作模式,营造自主学习氛围,全面培育“学习型”人才。“学习型”人才是指面对工作中出现的新环境、新设备、新工艺的不断变化,能够与时俱进地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以适应工作需要的人才。

近年来,怀柔供电公司不断加大内部培训的密度和力度,积极探索培训创新模式,结合基层实际,围绕如何在员工队伍中培养造就人才、实现人才综合开发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研工作,提出了立足本职岗位、以实际工作需求为导向的“四式”培训法,即:集中式、班组式、交叉式、互助式。集中式:按照各专业课题、项目,集中统一组织专业培训班;班组式:以班组为单位,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实时、实地进行培训;交叉式:有针对性地组织生产部门人员进行岗位交叉培训;互助式:成立学习小组,通过“交流、研讨、互学”模式,组织员工进行互助学习。

除了以班组形式开展的自主培训外,公司以实际需求为导向,组织了大量有针对性的专业培训,如:开展站队级干部管理学系列培训课程;开展新员工野外体验式拓展训练;举办优质服务、企业文化、心理健康、法律知识等内容丰富的培训班;同时不断拓展外培渠道,与华北电力大学联合举办了在职本科班、研究生班,鼓励员工后续学历教  第一论文 网育,为强化员工学习意识、全面培育“学习型”人才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加强岗位技术应用,提高实际操作能力,重点培育“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够准确、熟练地将已经掌握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日常工作中、主要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或专业岗位人才。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更强调与一线生产实际工作的结合。为全面促进公司一线员工对专业技术技能的实际应用,公司先后对实操培训基地 、多功能教室进行了重新装修和改造,并组织了为期半个月的技能比武大练兵活动。训练内容包括12m电杆安装抱担、配电变压器绝缘电阻测量、变压器停送电操作、装表接电等项目。来自公司输变电、配电、营销、供电所等相关专业的213名一线职工参与其中,和本专业技术骨干同场竞技比武,有效提高了员工的专业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

充分利用党政工团培育青年的途径,积极拓宽青年人才培养的渠道,针对青年员工理论知识丰富但缺乏实际操作经验的问题,公司采取“压担子,促成长”的培养方式,借助重大工程项目和重要技术岗位对青年员工进行了实践锻炼,给他们压担子、交重任,面向基层和生产第一线,注重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使青年员工快速成长、成才。

(3)基层创新,促进职工创新思维,精心培育“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是指基础理论扎实、专业知识丰富及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对公司乃至社会发展有创造性贡献的人才。

怀柔供电公司采用经验交流、合理化建议等方式积极开展互动式、开放式的技术改造,结合QC创新创效活动、技术攻关和“五小”发明创造等活动加强理论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培养职工用创新思维的方式相互启发、相互促进地开展工作、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达到提高员工创新能力、促进技术革新及科技创新项目成型的目的。

2011年,怀柔供电公司成立了以输变电技术专家——陈保华命名的创新工作室,集合了公司生产一线包括输变电工区、配电工区、调度所、计量中心、电费结算中心等部门的多名技术骨干,积极开展技术攻关。一线职工在日常工作中偶然萌发的小革新、小发明、小建议都可以通过创新工作小组对其进行实践验证、修正完善,并最终形成创新成果。

三、实施成效

1.储备了持续发展的人才力量

通过有计划、有目标、分层次地在生产实践中不断培养各类人才,以达到各类人才队伍的协调发展。目前怀柔供电公司共有294人获得了高级工职业证书,76人获得了中级工职业证书,以高级技术人员为代表的人才队伍已成为保持公司发展的一支重要骨干力量,为增强企业竞争力注入了强大动力。

2.促进了员工职业素质提升

公司已先后培训各类管理和技术人才达420余人,15%的基层员工实现了职业晋升,33%的基层员工实现了技术技能晋  第一论文 网级,50%的基层员工实现了职业培训晋级,基层员工职业素质得到了大幅提升。员工在北京市及上级单位组织的职工技能大赛和专业调考中多次获得优异成绩。

3.开拓了职工集体创新思路

创新工作室自成立以来为广大基层职工提供了建设思路,因地制宜,结合专业特点和班组建设情况,在共同解决生产难题的同时不断总结、归纳,提升了创新能力,产生了巨大的群体效应。据统计,创新工作室围绕企业生产、安全、经营、管理上的重点和难点,共完成了科技论文9篇、科技项目1个、群众创新成果2项,在为职工解决了工作中的难题的同时,也为企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4.缓解了公司结构性缺员问题

随着生产设备综合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电网建设任务的加重,输变电工区出现了输电专业和变电检修专业在岗人数比定员人数少的结构性缺员问题。通过结合生产现场作业进行的检修带运行实地教学,使运行人员逐步掌握了检修技能,检修人员对设备运行也更为熟悉,改变了以往运行和检修分开的管理模式。以往变电设备一旦出现缺陷,就会出现运行人员不会处理而检修人员在各变电站之间疲于奔波的局面。

四、结束语

队伍建设是供电企业发展的关键所在,员工素质和能力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发展。“学习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结构建设是怀柔供电公司在实施“人才培育工程”过程中的有益探索。通过“学习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梯级开发和培育最大程度地培养了职工自主学习能力、实际操作技能和技术创新才能,提升了职工队伍的综合素质,增强了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凝聚力,提高了公司的生产效益和服务质量,推动了企业朝着更加长远的战略目标发展。

参考文献:

供电专业技术工作总结范文5

一、学习生产运行专业知识,提高岗位劳动技能

从XX年参加工作,领导为了让我尽快转变角色,熟悉工作环境,适应生产要求,我先后被分配至供电公司下属的草市供电所和霞流供电所从事线路架设和检修、抄表核收等工作。

工作伊始,我发现学校里学到的专业知识同生产实际有很大的不同和差距。为此我努力学习生产运行专业知识,努力提高自己的岗位劳动技能,在短短的一年内,我主动吸收老师傅们的工作经验,虚心向他们请教工作中的技术问题,并通过自己的努力,迅速掌握了配电线路的设计规范和施工验收规范等。在霞流镇街道城网改造和霞流镇堰霞村农网改造中,承担了勘测设计和现场施工管理工作。期间多次代表##县电力局参加比赛并取得佳绩:在XX年5月代表##县电力局在衡阳电业局举办的农村电工岗位知识及技能竞赛中获得个人笔试第一名,团体第三名;6月代表##县电力局在衡阳电业局举办的安全生产知识竞赛中获得团体第四名。

二、从事施工设计和技术管理工作

XX年10月来到广东汕尾供电局下属的汇能电力设计有限公司工作,担任变配电设计专责。工作期间,接触和熟悉了大量的中压电力产品,如sc系列干变,10kv电缆分支箱,负荷开关柜,断路器柜,主持设计了汕尾市汕马公路电缆改造工程,多处10kv配电工程,多处10kv电缆、架空线路设计,多处用户配电报装工程等。熟悉kyn28-12型中置开关柜;hxgn型负荷开关柜等较多类型高低压配电柜,动力箱,自动控制电路的一、二次设计。

     XX年10月来到广东佛山供电局下属的佛山市创辉电力工程有限公司工作,担任经营部主管。在工作时(用合作伙伴佛山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资质),积极配合供电部门给用户提供安全经济的供电方案,非常熟悉10/0.4kv变配电设计,配电房设计,主持了多个陶瓷、轧钢厂等大型用户的供电设计;主持了禅城区南庄镇首个超大型住宅小区万科地产“佛山万科城”项目的配电规划设计(用电总容量超3万kva)和一期用电设计.(用电容量超5000kva);主持承担了广东电网公司佛山供电局委托的配电网规划、新建配网、民心农网、大修技改等勘测设计、概预算编制、决算方面的工作,其务实的工作态度和扎实的专业水平深受主业同事的好评。XX.3-XX.9年公司委派至惠州市任项目经理,顺利完成XX年年惠州市惠城区新建配网的勘测设计任务;XX.9-XX年.3年公司委派至中山市任项目经理,顺利完成XX年年中山市6个乡镇的民心农网、大修技改勘测设计任务。熟练运用autocad、word、excel等工具软件,深厚的计算机技术基础。熟悉电力安装预算定额,熟练运用安装预算软件,熟练运用天正电气软件。参与佛山供电局组织编写的《佛山地区10kv配网工程典型设计》中架空线路部分、变配电部分的图纸设计。

三、努力学习新知识,用知识武装自己

XX年年10月回到##县电力局电网改造办公室工作,恰逢百年一遇的冰灾,在此期间主要从事物资计划编制、工程量核查、图纸核对、工程结算编制等工作。2009年从事58个农改村的图纸出版、材料计划编制、工程设计变更、 竣工验收、工程结算编制等工作,在市局农电设计组农村电网改造设计过程中出现的变压器设计容量偏小、主回路出线偏小、变压器负荷分配不均匀、变压器选址不佳等问题上,积极沟通,友好协商,使目前开工的农改村都较能满足相关的电力技术规范要求。并在2009年5月代表##县电力局在##县举办的安全生产与工伤保险知识竞赛中获得团体第一名;8月代表##电力公司在衡阳电业局举办的反营销服务违章知识比赛中获得团体三等奖。

在几年的工作生涯中,我常常感觉到自己电力基础知识的薄弱和知识面的狭窄,所以我在工作之余自学了电力行业的多种规程规范和教材,如《10kv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 》,《城市中低压配电网改造技术导则》,《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供配电技术》,《35-110kv输电线路设计》等,并在XX年年参加了##工程学院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专业的函授学习,以便不断学习新知识,努力丰富自己和充实自己。

供电专业技术工作总结范文6

关键词:新模式;新员工;培训;供电企业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1-00-01

为了适应电网的高速发展,加快人才强企战略实施进程,国内各供电企业根据每年人才需求计划招聘优秀大学应届毕业生入企,优化调整企业的青年人才队伍结构,为企业的发展储备优势智力资源。然而,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电网新技术不断发展,供电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每年引进的新员工数量也不断攀升,如何快速有效提升新员工的专业技术水平和实际操作技能水平一直是供电企业人力资源开发领域探讨的课题。

2011年以来,珠海供电局在认真总结以往新员工培训经验的基础上,对新员工的培养模式进行了新的尝试和探索。一切都是围绕着怎样才能用最短的时间,让我们的新员工成长成才,成为企业发展所需要的思考者与践行者。下面以珠海供电局为例,探讨新员工培养新模式在供电企业人才培养中的意义,并为供电企业的实践应用提供参考意见。

一、“轮岗”不是走过场

近两年,珠海供电局组织全体新员分组到输电、变电、计量、区局等单位的生产一线班组进行轮岗实习。轮岗期满后即安排新员工到定向单位进行为期半年的预备岗位见习,直至转正。珠海供电局新员工轮岗实习制度改变了往年见习部门即定岗部门的做法,轮岗的目的,在于让新员工对主要生产、营销单位的基本概况、工作职责、生产流程以及单位之间的业务关系等有全面的了解认识,培养新员工换位思考的意识和大局观。

二、预备岗见习实行“双向选择”

轮岗期满后,珠海供电局人力资源部组织新员工填报预备岗位见习意向,并对其个人发展设想进行问卷调查。结合新员工的轮岗培训情况、个人特质及人力资源实际情况,经用人部门与新员工“双向选择”,人力资源部总体平衡,报局长批准后确定新员工的预备岗位实习单位。实习单位的安排在组织需要的范围内充分尊重了基层和新员工个人意见,有效地调动了双方在培训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用人部门为争取到“好苗子”必须重视培训工作,重视为每位轮岗见习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机会和营造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另一方面,新员工为争取留在心目中理想的单位和岗位,必须在培训过程中增强学习的主动性,以优异的表现获得相关部门的关注和认可。“双向选择”机制的引入有效地促进了培训中“施者”、“受者”的投入度,从而保证了培训质量的提升。

三、“双导师制”助力新员工全面发展

珠海供电局在新员工预备岗位见习期内,为新员工指定技能导师和专业技术导师,分别与新员工签订师徒公约,拟定师徒培训计划,并按培训计划实施。

技能导师由见习生所在部门选定,挑选新员工所在班组业务骨干担任,主要负责业务技能、安全知识等的传授与辅导;专业技术导师由人力资源部在全局范围内挑选一定数量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专业技术导师库,供见习生选择,主要负责指导新员工专业技术论文写作,同时关注新员工思想,引导和帮助其成长。

珠海供电局技能导师师资库140人,专业技术导师师资库90人,经安排共有81名技能导师、71名专业技术导师参与了2011年70名新员工的培训工作。该举措是在原有师徒制基础上的改进,增加了专业技术导师这一角色,将导师的角色进行了更加细致的分工,既传承了重视岗位技能培训的传统又兼顾了专业技术研究能力的培养,更加注重新员工的全面发展。“双导师”制的推行在让新员工得到了更多优秀导师的指导,对培养其多视角的工作思路,形成良好的学习和工作习惯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四、转正考核力度大

“转正答辩只是走过场,不用担心。”过往,不少新员工会存在这样的侥幸心理。2012年以来,珠海供电局继续加大新员工转正考核力度,将考核分为在见习部门考核、局集中考核两个层面实施,从新员工的实习表现、业务知识、实操技能、专业技术水平等四个模块分别进行考核,各占10%、20%、30%、40%的权重,其中若有一个模块不通过,则不能通过转正考核。专业技术考核由局集中统考,采用集中答辩形式进行,按专业类别成立若干考核组,由局领导或副总工担任组长主持考核,相关部门负责人和专业人员参与,全面了解新员工对本专业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安全知识的掌握情况。

2012年珠海供电局应办理转正毕业生70人,9人考核结果为优秀,3人不合格需延长实习期,其余58人合格。通过严格考核,约束新员工主动学习,适应岗位要求,激励先进,鞭策后进。

五、定期回顾,持续指导

珠海供电局非常重视新员工培训过程的指导、考核和监督反馈。做到每一个培训阶段都有培训计划可依,培训结束均须进行严格的考核。组织2011届新员工见习期间开展3次大型座谈及6次问卷调查,组织2012届新员工每三周开展新员工论坛,促进新老员工沟通交流。通过收集到的新员工意见,站在新员工的立场督促有关单位不断改进培训方式方法,在新员工中营造积极进取的氛围,并且让员工时刻感受到来自企业的关爱与支持。

供电专业技术工作总结范文7

关键词:供电企业;人力管理;问题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供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人力资源结构性失衡

电力是带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工具,供电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越来越重,社会和客户对电网企业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势必需要一些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和一线服务生产人员。然而,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因素,和原有电力行业自身的垄断地位、市场化程度低、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相对落后等因素的制约,造成人力资源整体结构性供需失衡、人才资源规划存在问题。

2.一线人才储备不足,缺员明显

目前,供电企业新进员工数量较少且多为高校毕业生,实习一段时间后大部分流向管理层,同时由于女性员工不能登高作业、年龄超过45岁的员工不能爬杆作业等电力行业生产特性及用工特点的限制,导致生产岗位断层明显,人员结构老龄化,缺乏懂技术、有经验的青年员工,部分岗位结构性缺员较为严重。

3.人才队伍没有形成规模,人才培养机制尚不完善

(1)培训实效性不强。为了提高职工素质,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近几年供电企业投入不少培训资金,主要通过技能鉴定、专业培训、后续学历学习等形式来提高广大职工的理论素养和操作技能,但是部分职工更多地关注理论灌输及考试结果,业务水平却没有提高,造成培训效果往往达不到预期目标。

(2)复合型人才缺乏。供电企业内部市场化程度较低,人员流动较少,缺少多样化实践锻炼的机会,员工的应变能力和适应能力不强,缺少综合素质强、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过硬的复合型人才,这不仅降低了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人员配置效率,也阻碍了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

4.在人才培养方面缺乏总体规划和长远观念

一些企业在人才的使用和培养上普遍存在着重使用、轻培养的倾向,缺乏总体规划和长远开发人才资源的意识,人为地造成了人才资源的浪费。

5.公司内部人才比例及人才当量密度普遍偏低

以某公司为例,截止到2013年4月公司员工总数为199人,结合最高学历、技能等级、专业技术职称等参数取其最高值,人次当量密度折算系数整体分布情况为:1.2的系数合计9人,占总人数的4.5%;1的系数合计80人,占总人数的40.2%;0.8的系数合计96人,占总人数的48.24%;0.6的系数合计8人,占总人数的4.02%;0.4的系数合计1人,占总人数的0.5%;无折算系数合计5人,占总人数的2.5%;人才比例折算系数整体分布情况为:1的系数合计25人,占总人数的12.56%;0.8的系数合计47人,占总人数的23.61%;0.6的系数合计60人,占总人数的30.15%;无系数合计67人,占总人数的33.67%。

综合分析可见,该公司人才当量密度及人才当量密度增长率、人才比例偏低的主要原因是中间学历(专科)人员较多,年龄结构较平均(40岁左右),由此也导致人才当量密度增浮较小员工本人提升文化、技能水平的积极性较低。而该公司学历和技能较低人员主要集中在近几年即将退休的员工,动员和鼓励去参加继续教育和培训难度较大;二是学历为大专的员工平均年龄也在40岁左右,存在得过且过的思想,学习的主动性较差,对公司统一安排的技能培训和鉴定不重视。

二、具体举措与实施过程

以某公司为例,为不断加强员工队伍建设,关注一线员工职业发展,搭建员工岗位成长平台,引导员工在职业发展中实现技术成才、岗位成才,提出了以强化职工学习意识、提高应用能力、开拓创新思维为主旨,围绕“学习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全面实施“人才培育工程”的工作思路,在职工队伍中广泛开展“树发展理念,强自身素质”主题教育活动,使人才培养工作具有总结经验、创新思路、承上启下的特殊意义。

1.培养目标

基于不同类型人才的结构及特征,以专业培训为基础,构建职工广泛的知识储备和综合理论能力,为职工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以能力培养为重点,构建职工应用知识和技术解决生产、服务、管理等方面问题的实践能力;以创新引导为方向,构建职工创造事物、改造事物及对新思想、新设备、新技术的研究与发明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职业素质提升为关键,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高尚的精神追求、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文明的行为举止。通过对学习能力、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全面培养最终达到职工队伍职业素质的全面提升。

2.实施内容与过程

(1)创新培训工作模式,营造自主学习氛围,全面培育“学习型”人才。“学习型”人才是指面对工作中出现的新环境、新设备、新工艺的不断变化,能够与时俱进地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以适应工作需要的人才。

近年来,某公司不断加大内部培训的密度和力度,积极探索培训创新模式,结合基层实际,围绕如何在员工队伍中培养造就人才、实现人才综合开发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研工作,提出了立足本职岗位、以实际工作需求为导向的“四式”培训法,即:集中式、班组式、交叉式、互助式。集中式:按照各专业课题、项目,集中统一组织专业培训班;班组式:以班组为单位,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实时、实地进行培训;交叉式:有针对性地组织生产部门人员进行岗位交叉培训;互助式:成立学习小组,通过“交流、研讨、互学”模式,组织员工进行互助学习。

除了以班组形式开展的自主培训外,还以实际需求为导向,组织了大量有针对性的专业培训,如:开展站队级干部管理学系列培训课程;开展新员工野外体验式拓展训练;举办优质服务、企业文化、心理健康、法律知识等内容丰富的培训班;同时不断拓展外培渠道,可与某些电力大学联合举办在职本科班、研究生班,鼓励员工后续学历教育,为强化员工学习意识、全面培育“学习型”人才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加强岗位技术应用,提高实际操作能力,重点培育“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够准确、熟练地将已经掌握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日常工作中、主要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或专业岗位人才。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更强调与一线生产实际工作的结合。提升实操培训基地、多功能教室硬件质量,经常组织各种技能竞赛活动。充分利用党政工团培育青年的途径,积极拓宽青年人才培养的渠道,针对青年员工理论知识丰富但缺乏实际操作经验的问题,采取“压担子,促成长”的培养方式,借助重大工程项目和重要技术岗位对青年员工进行了实践锻炼,面向基层和生产第一线,注重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使青年员工快速成长、成才。

(3)基层创新,促进职工创新思维,精心培育“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是指基础理论扎实、专业知识丰富及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对公司乃至社会发展有创造性贡献的人才。

采用经验交流、合理化建议等方式积极开展互动式、开放式的技术改造,结合QC创新创效活动、技术攻关和“五小”发明创造等活动加强理论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培养职工用创新思维的方式相互启发、相互促进地开展工作、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达到提高员工创新能力、促进技术革新及科技创新项目成型的目的。

三、实施成效

1.储备了持续发展的人才力量

通过有计划、有目标、分层次地在生产实践中不断培养各类人才,以达到各类人才队伍的协调发展。以高级技术人员为代表的人才队伍,是保持公司发展的一支重要骨干力量,为增强企业竞争力注入了强大动力。

2.开拓了职工集体创新思路

根据情况,可以成立创新工作室为广大基层职工提供了建设思路,因地制宜,结合专业特点和班组建设情况,在共同解决生产难题的同时不断总结、归纳,提升了创新能力,且能产生巨大的群体效应。

3.缓解了公司结构性缺员问题

随着生产设备综合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电网建设任务的加重,输变电工区出现了输电专业和变电检修专业在岗人数比定员人数少的结构性缺员问题。通过结合生产现场作业进行的检修带运行实地教学,使运行人员逐步掌握了检修技能,检修人员对设备运行也更为熟悉,改变了以往运行和检修分开的管理模式。以往变电设备一旦出现缺陷,就会出现运行人员不会处理而检修人员在各变电站之间疲于奔波的局面。

供电专业技术工作总结范文8

关键词:技能骨干;培训;山区供电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26-0089-02

韶关供电局电力管辖范围含三区八县,在广东电网是县级供电局最多的地市局。近年来公司大力推行一体化管理,通过两年的时间,全面实施了县级供电局的“一体化”管理,迅速把县级供电局的电网规划与建设、安全生产、经营管理、供电服务等综合水平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但目前韶关各县级供电局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各县局管理理念和方式存在较大的差异,员工知识滞后的现象比较突出,管理水平不高,管理执行不到位,管理效果不佳。二是人员结构不合理、整体素质偏低。在年龄结构上,县局35岁以下员工占33.6%,35~45岁员工占42%,45~55岁员工占20.6%,55岁以上员工占3.8%。在学历结构上,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员工占2.5%,大、中专及职校类学历占35.8%,高中及以下学历占61.7%。在专业技术职称结构上,8个县级供电局拥有专业技术职称总人数仅占8个县级供电局总人数的17.8%,其中高级工人数占职称总人数的0.2%,中级工占13.3%,初级工占86.5%。三是技术骨干缺乏、生产管理流程不规范。电力行业属于典型的技术密集型企业,但在基层供电局,技术硬、素质高的生产技能骨干队伍缺乏,技术管理也存在不规范的现象。[1,2]

要实现韶关电网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达到广东电网公司一体化要求,需要一支高素质的基层生产技能骨干队伍。加强技能人才队伍梯队建设,培养一批技术硬、素质高的生产技能骨干队伍,在生产过程中发挥技术带头人的作用刻不容缓。

一、课题的提出

针对县级供电局的这些问题,必须大力加强基层教育培训工作,重点提升技术骨干的综合素质与业务能力,发挥技术骨干的“传、帮、带”作用,带动县级供电局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加快县级供电局的一体化管理进程。基于此,研究一套系统的、针对性强的生产技能骨干培养模式很有必要。这种培养模式不仅要能满足县级供电局战略发展对人才的发展需要,同时还要能满足各岗位技术技能提升的需要,促进个人发展。决定开展针对生产技能骨干培养的“火种计划”课题研究,并将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确定为通过调研分析、方案制定、试点培训、评估总结,形成《生产技能骨干培训实施方案》,通过系统化、差异化的培训提高一线核心岗位技术技能骨干的理论水平、技能水平、管理能力,巩固电气设备故障分析、处理能力,提升创新能力。最后组织推广实施,以指导县级供电局生产岗位技术技能骨干培训工作的开展,充分发挥生产技能骨干的带头作用。

二、“火种计划”具体内容

1.“火种计划”课题的内涵

火种计划”课题的内涵可简单概括为“一个依托,两个结合,三个转化,四个模块”。“一个依托”即依托市供电局丰富的教育培训资源、人才培养方面的经验及班站管理资源。“两个结合”即培训需求与培训方案,培训师资的紧密结合,理论学习与技能实习、实践的紧密结合。“三个转化”即把经验转化为教材,把现场转化为课堂,把骨干转化为老师。“四个模块”即理论学习、技能学习、跟班实习、实践反馈四个模块,全面覆盖理论、实操技能与现场管理。

2.“火种计划”的具体做法

为确保培养方案的可行性,将“火种计划”分为试点、初步推广和全面推广三个阶段,即在实施过程中按照“调研诊断―方案设计―培训实施―跟踪辅导―阶段评估”五个步骤实施。

(1)试点阶段。韶关供电局的生产技能骨干培训以变电运行、送电线路工种为试点,逐步推广到各专业(工种)。8县级供电局分别推荐变电运行工种与送电线路工种思想素质好、技术过硬、有一定能力的技术技能骨干共16人(每个工种每县级供电局1人)参加试点培训班。按照集中培训(共3周)、跟班实习(共1个月)、实践反馈(共5个月)等阶段进行历时7个月的培训。采取一对一师带徒形式,传授教练技术,使生产技能人员达到更高等次的技能水平(如中级工提升至高级工,高级工提升至技师水平等)。

(2)初步推广阶段。除继续开展变电运行工种外,还相继开展了配电线路、抄核收工种等其他工种的生产骨干培训班。8县级供电局分别推荐变电运行工种、配电线路、抄核收工种的技术技能骨干共48人(每个工种每县级供电局2人)参加试点培训班。培训班在原有的基础上更加强化“一对一”的指导环节。在实践反馈推广应用阶段要求采取市局指导人定时上门“一对一”进行辅导。如:县局变电站与市局就近的变电站结成对子,市局培训指导人每周一次上门现场指导。现场指导首先要保证最迫切需要改进的方面得到及时指导,再逐步铺开延伸到其他细节。点面结合,确保现场指导不走过场。同时培训内容也有所改进,更加注重日常工作流程及实用性,体现了“培训与使用并重,培训是为了使用”的原则。

(3)全面推广阶段。在初步推广的基础上,继续开展通信、信息、继保、检修等生产骨干的培训,并计划用2~3年的时间全面展开其他工种的生产管理骨干培训。

(4)五个步骤的工作。一是对县级供电局一线员工的培训需求以及迫切需要解决的培训短板进行摸底,掌握县级供电局一线核心岗位技术骨干的培训现状与培训需求。二是根据调研结果,制订具体培训实施方案,包括内容、教材、时间、计划人数、跟班实习地点、考核方式、培训评估方式,对每一培训模块的培训内容进行细化。按照培训方案实施培训,开展5天的理论培训和10天的技能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学习常用理论知识与应用基础知识、设备新技术、现场技术规程、安全生产技术与标准操作流程等。采取一对一师带徒的方式开展实习与实践,首先在相应部门班组跟班实习1个月,对有关标准规范与实际操作流程进行实际操作;之后安排学员返回本工作岗位,进行实践与应用推广(为期5个月),并做好全过程的反馈记录,最终形成一份实践学习报告。在每个阶段及每个培训模块都进行跟踪记录,根据学员学习期间课程知识掌握程度、实习计划完成情况及实践反馈效果对试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以评估促转化。

三、试点实施

根据课题组前期确定的开展流程,即“调研诊断―方案设计―培训实施―跟踪辅导―阶段评估”五个阶段,选择了变电运行、送电线路两个重要工种开展试点工作。

第一,课题组通过访谈、座谈、现场观察等调研方式,掌握了在县级供电局中对两个工种一线核心岗位技术骨干的培训现状与培训需求。

第二,课题组对调研收集到的需求进行梳理、归纳,制定了两个工种生产技能骨干的针对性培训实施方案。在培训实施方案中,明确了各模块培训内容与学时(见表1)。

表1 培训安排表

培训模块 培训内容 培训学时

理论课程 本专业相关的电工基础知识;专业理论知识;现场规程;标准规范;规章制度 (30个学时)

技能课程 本专业相关基本业务技能;实操标准动作;规范化流程;安全工器具应用 (60个学时)

跟班实习 班组管理及5I班站标准化设置;工作流程;业务技能实操;提交实习报告 1个月

实践反馈 推广与应用所学规范化操作流程;记录应用过程中出现的差异与问题并及时反馈;接受效果监督与技术指导;形成心得体会并总结完善 5个月

第三,集中培训主要由5天的理论培训和10天的技能培训构成。理论培训模块采用集中授课形式,授课教师通过PPT、录像演示、现场案例教学对学员进行培训,抓住重点对日常工作涉及到的理论知识进行梳理。技能培训模块则是由授课教师围绕日常核心工作对学员进行实际应用培训。

集中培训完成后安排学员在市局相应部门班组跟班实习1个月,按既定的实习计划对照所学专业有关标准规范与实际操作流程进行实际操作,形成实习报告。跟班实习阶段采取“一对一”师带徒的方式,以学习班站的管理模式为主线,系统性地学习班站标准化管理、风险管理体系等。通过跟班学习,学员对设备、技术管理和安全管理的方法和相关执行标准有了更新、更高的认识。

第四,学员回到本身工作岗位进行实践,安排学员在市局跟班实习时的师傅跟踪辅导,并做好反馈记录;学员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所学知识以点带面进行推广,跟班实习师傅则继续担任学员的指导人,对学员在基层班组的推广执行情况进行质量追踪,督促学员真正发挥核心岗位技术技能骨干的作用。

实践反馈阶段使骨干的技术管理能力及教练技术得到了提高,通过推广以点带面,学员所在班组人员的实际操作技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提升了标准流程的掌握能力、设备故障分析排除能力、应急抢修能力,最终达到了“找出短板形成方案、指导意见修改落实、滚动修改充分完善、自我评估形成最终解决方案”的目的。

四、达到的成效与问题总结

1.实践成果

“火种计划”为基层班站生产技能骨干厘清了班站核心业务,通过以点带面、高效传递,全面提升了班站员工执行核心业务的能力。通过多工种、多班次的“火种计划”生产技能骨干培训班,成功地将市局先进的专业技能、规范的管理流程全面复制到县级供电局生产班组,推进了班站规范化、一体化管理,有利于实现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成果在县供电局基层生产班站的执行落地。

(1)个人绩效得到提高。学员以学习班站的管理模式为主线,系统地、有针对性地学习班站标准化管理体系、风险管理体系。通过跟班学习,学员对设备、技术管理和安全管理的方法以及相关标准执行有了更新、更高的认识。通过培训,学员的技能水平、管理水平普遍得到提高。同时,作为教练的生产骨干学员,通过在推广应用阶段不断给本班班员的讲解传授,沟通互动,其教练技术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3,4]

(2)组织绩效得到提高。通过以点带面的推广,学员所在班组人员的实际操作技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班站工作效率随之得到了提高。管理方面变化显著,学员所在班站的面貌焕然一新,变化非常明显。县局班组开始以工作历为平台开展日常工作,班组日常管理、工器具定置工作已规范完善。

(3)员工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火种计划”的实施使班组焕发出一种强大的动力,一方面生产技能骨干通过集中培训全面系统地掌握了与本专业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操技巧,同时在“一对一”跟班实习与返岗实践的过程中进一步将课堂所学知识转化为实操技能,学员获得了成就感与自豪感;另一方面,学员在返岗实践的过程中,通过以点带面,为所在班组树立了标杆,带动了班组其他员工的积极参与和投入,激励其他员工积极调整工作状态,从思想上、心态上、行动上实现了良好转变。

(4)建立了创新性、成熟的基层生产骨干培养模式。传统的课堂集中培训,培训方式单一,学员多处于“课堂学,课后忘”的学习状态,学习效果难以评估。“火种计划”在集中培训的基础上,创新性提出“一对一跟班实习”“行动学习―返岗实践”的培训方式,不仅可以有效促进课堂知识在实践中检验、应用和转化,更重要的是,学员在返岗实践的过程中,能将转化的知识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传播给班组其他员工,产生辐射效应。“火种计划”经过试点和推广,其操作模式已基本成熟,完善了技能人员的教育培训模式,有利于进一步总结提炼模式及经验,应用推广到一线技能人员培训。可以预见,运用该培养模式将在各个工种培养出一批技能骨干,形成“燎原”之势,加速了县级供电局一体化进程。

(5)获得可供借鉴的实践方案。学员在返岗实践过程中实施的行动学习,为所在班站存在的最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短板)提出了解决方案。这些解决方案包括问题的现实状况、与理想状态的差异、解决措施、能够达到的目标等模块,这些解决方案也为其他班组提供了借鉴和帮助。

2.问题总结与解决

(1)生产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度仍有欠缺。市局的一些制度在县局不能完全执行,一些好的管理方法未能在县局得到使用。针对这一问题,一方面韶关供电局加强管理制度在县局的宣贯,敦促县局积极改进和调整;另一方面项目实施的过程应灵活机动,对符合县局发展利益但与项目本身推广的管理方法相冲突的情况,应适当调整项目内容。

(2)学员的重视程度不同,造成培训效果有差异。虽然有些班站的硬件条件较好,但培训成果推广应用的程度不高,这与学员的重视程度有很大的关联。针对这一问题,应借助视频、短信、内部论坛、海报等多样化方式加强对项目的推广和宣传,营造项目氛围,引发学员重视;另外,应加强对学员的考核与评估,树立典型,促使学员充分重视项目内容。

总之,开展“火种计划”课题研究对县级供电局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以及生产岗位技术技能骨干培训工作的开展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和示范效益。今后将不遗余力地推进该项目的完善、应用与推广,不断提高县级供电局的管理水平,实现市县局管理的“一体化”。

参考文献:

[1]加里・德斯勒.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2]翟淑萍.国有企业员工培训分析[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02.

供电专业技术工作总结范文9

为了进一步总结中央企业职工创新工作情况,研究推广央企职工创新成果的新思路、新模式,3月13日至17日,国资委群工局与中国发明协会组成调研组赴南方电网广西公司开展调研座谈活动。

调研组一行由群工局工会处副处长贺建飞带队,群工局工会处吴月华、中国发明协会朱汉夫及南方电网公司工会权益保障部部长刘文权等一同调研。调研组一行在广西电网公司召开了座谈会,走访了贵港供电局、崇左供电局、百色供电局等职工创新工作各具特色的基层单位。

广西电网公司董事、党组成员、纪检组长、工会主席瞿佳兵和工会副主席苏宏羽出席座谈会并介绍了公司开展职工技术创新工作情况,广西电网公司是南方电网全资子公司,员工5.1万人,下辖22家分公司,44家县级供电企业,资产总额511亿元,年售电量933亿千瓦时(度),主营业务收入超过500亿元。广西电网公司工会成立于2005年9月,与广西电力工会合署办公。2005年以来,有6人获得全国劳模称号,18人获得广西劳模称号,15人获得南方电网公司劳模称号,5人获得中央企业技术能手称号,9人获得全国电力行业技术能手称号,15人获得广西技术能手称号。广西电网公司职工创新工作有两大亮点:一是试点建立“技术标兵创新工作室”和“劳模创新工作室”,挖掘职工中的“绝招”、“绝技”、“绝活”,以师徒结对、传帮带的方式,总结推广先进操作方法;二是不定期举办青工“五小成果”(小发明、小革新、小改造、小设计、小建议)评比活动、现场召开青工创新成果会、举行五小成果巡展,及时把获奖的成果推荐给业务部门推广应用。近两年来,评出职工创新成果282项,其中一等奖29项、二等奖46项、三等奖65项、优秀奖142项,产生经济效益超过700万元。

广西电网公司各单位职工技术创新工作也很有特点。南宁市供电局在22个基层单位设专题开展“员工论坛”、“创新论坛”、“管理论坛”,围绕“如何防止外力破坏”、“如何消除设备隐患”等25个专题开展讨论,挖掘职工创新成果,并组织推广应用。2011年在南宁市总工会指导下,首设“技术标兵创新工作室”和“劳动模范创新工作室”,先后投入220万元为创新工作室添设备、改建培训场地,激发了技术标兵和劳模的创新热情,在工作中发挥能动性、创造性,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贵港供电局每年都会组织各部门申报技改、创新课题,聘请QC(质量控制)专家进行指导,生技部、企管部跟踪每个项目小组的进度,及时发现问题并提供支持,每年召开QC成果评审会暨会;围绕重点工程、重点施工项目和生产实际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组织职工开展技术攻关、技术改进,优化施工方案降低施工成本等。崇左金马变电站班组共11名员工(2名研究生、7名大学生、2名大专生),负责5个变电站的巡检和运行维护,探索出“行政班+备班”值班模式。百色供电局借助集团整体的职工创新工作体系和成功模式,快速提升了职工创新意识和创新水平,涌现出央企劳模黄战英等一批创新标兵。

据南方电网集团工会职工权益部刘文权部长介绍,南方电网今年将建设50个创新工作室示范点,年底将评选出十大优秀创新工作室,以此全面推动职工经济技术创新工作。

供电专业技术工作总结范文10

[关键字]煤矿企业 供电系统 可靠性研究

[中图分类号] TM611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2-215-1

近些年,我国的煤矿产业发展迅速,但是煤矿的供电系统仍然存在着漏电保护系统不可靠,配电运行状态无法监测、无法定位事故发生点以及出现事故时无法及时的恢复供电等问题。众所周之,煤矿供电系统将关系到煤矿的通风、排水等多个方面,这些都对煤矿供电系统的可靠性提出更高的要求,本文就探讨了如何才能提高煤矿供电系统的可靠性。

为了提高煤矿供电系统的安全性与可靠性,结合配电系统的运行技术,恰当运用电力系统的自动化处理技术,调整电气系统的运行方式,分析煤矿作业的具体情况,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提高煤矿供电系统可靠性的实施方案。

1 高压综合保护升级改造

大多数煤矿所采用的高压综合保护装置其性能较差,采用零序电流法进行监测漏电的装置抗干扰能力较差,经常会出现跳闸或是误动作,这就会对煤矿的安全生产造成很大的影响。将高压综合保护装置进行升级,就是使用性能较高的保护装置,而监测漏电装置也会采用零序电流与功率监测相结合的方法,不但抗干扰能力较强,并且还可以通过网络与计算机相连,使煤矿监测实现自动化。

2 报警监测系统的使用

由于煤矿的挖掘是越来越深的,因此,对于井下瓦斯的抽取,或通风排水等都提出了更多的要求。然而,在矿井的低压环境下,电力系统的使用监测水平较低,局面发生风扇停转,或其他设备长时间停止运作的情况,会对井下作业环境产生很大的影响,埋下了安全隐患。针对这种情况,可以结合计算机网络建立起覆盖全面的、立体式的报警与监测系统,将传感器和监测设备安放到矿井的每一个角落,不留死角,对矿井的作业环境进行实时监测,一旦出现非正常状况,监测系统立即会通过网络将这一信息传送到监控室,既节省了监控室的工作人员下井查看的时间与精力,更改善了井下监控效果。通过监测与报警系统可以采用结构简单、价格低廉的单片机,这种装置监测效果好,技术要求低,且易于实现。

3 母线电流分流

由于井下作业的深度越来越深,而设备的投入也越来越大,因此,很多煤矿的总供电负荷会越来越大,现有的供电状况已经无法满足了生产的需要,使母线的负荷也越来越大,如果一条线路出现断电情况,就会对给联络开关带来更大的压力,也会矿井下供电系统带来更大的损害。因此,可以将母线的电流进行分流,在两个高爆开关之间增加高压启动开关,这样就可以将母线的电流分开,平衡整个供电系统电流,有效的降低安全隐患发生率。

4 对井下风机进行改造

对井下风机进行改造主要是对专用变压器、专用开关与专用线路这三个专用线路进行改造,我国相关管理规定要求煤矿必须具备一条线路是专门负责"三专"供电的。很多矿井的专用风机实现了"三专"供电,而备用风机与监测设备没有使用"三专"供电,而专用风机在发生断电情况后,备用风机却易出现过流故障,由于监测设备也会出现用电的停止,这就使井下环境监测出现了空白时间段,如果在这个时间段出现影响安全的事故出现,工作人员无法第一时间获取信息。对井下风机用电进行改造是指对整个矿井的用电进行优化与调整,增加变压器的数量,配备更多的馈电开关,无论是专用风机与备用风机都使用专用电路,而监测设备也要与动力电源进行分离。这就有效的预防了由于动力电源断电而监测系统无法正常运行的情况,保障了供电系统的安全性与连续性。

5 安全技术管理

安全技术管理主要是针对一些自然灾害发生的情况,尤其是一些雷雨天气,当雷电释放的一瞬间,供电系统会出现失压现象时,井下供电系统依然可以保持正常的电力供应的安全连续。针对这种情况,可以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安全管理:第一,对风机专用变压器的控制开关进行管理,如果其具有延迟功能,可以将其低压保护定为"开"状态,将欠压延时设定为2秒。第二,将矿井下变电所总进线开关、联络开关、馈出电源线的控制开关,将其综合保护的"低压保护"设计为"关"状态,或者是将去除这些开关的欠压释放保护。第三,重要的控制开关应具有欠压释放保护,例如高压电动机、变电站供电等。这些安全技术管理虽然是针对不经常发生的雷雨天气,但是这也是十分必要的,安全生产重于泰山,不能麻痹大意,这也是井下供电系统安全可靠性的重要方面。

6 工作面的不间断排水

随着工作面的深入挖掘,地质环境会变得特别复杂,地下岩层的含水量会明显增加,更深的挖掘一个工作面,就会有更多的水涌出来,大多数煤矿都是使用排水设备伴随着工作的深入进行排水工作,但是由于排水设备是与动力电源结合在一起使用的。根据我国煤矿生产的相关管理规定,工作面在掘进的过程中,必须做到全面停电,停电时间达到30分钟后,才可以恢复供电,而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停电到人员的撤离,再到人员的再到到岗,至少需要1个小时的时间,在这1个小时的时间里,排水系统也由于停电无法进行运转,因此,会使井下工作层被淹没的情况,这会给矿井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克服这个难题的重点在于当电力供应停止时,排水系统仍要保持正常的工作状态,那么,建议使用风泵排水装置,利用压风管路中的压力启动风泵,供电恢复后再启用电力排水泵,这样就可以保持工作层的排水不间断。

由于供电系统会对煤矿的安全生产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煤矿供电系统可靠性是一个值得不断深入研究的课题。除了上面提到的几个方面的提高可靠性的技术外,还有气动冲击钻技术的应用,还可以通过多做试验,来总结供电系统可靠性的经验,并指导可靠性研究的进行。

参考文献

[1]刘国彬,景秀成,马怀利.煤矿供电系统整体降损节电技术研究[J].山东煤炭科技.2012(6).

[2]郭海丽.浅谈煤矿供电系统设计[J].科技致富向导.2012(35).

[3]李永刚.煤炭企业电力系统节能减耗探讨[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12(22).

供电专业技术工作总结范文11

目前在上海各高校的电子商务专业的课程设置中,主要是有两大类型的课程:技术类与商务类。根据调查统计,商务类课程占所有课程总数的46.77%,其代表性课程包括:市场营销、财务/会计、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经济学、商务沟通等。技术类课程占所有课程总数的53.23%,其代表性课程包括:计算机网络、程序语言(如C++/Java技术)、电子商务系统的分析与设计、数据库设计和实施、Web开发等。这两大类课程相差仅5.56%,由此表明,总体来看,上海各个高校在复合型人才的理解上基本趋于一致,都是力求商务与技术并重。其次,各高校所开设的各课程“在所开课程中的百分比”都很接近,差异性不明显,这说明各高校的电子商务课程设置特色不突出。

2、企业电子商务应用及电子商务人才需求现状

2.1电子商务应用现状

(1)企业电子商务运作方式在所调查企业中,除了互联网企业本身就是电子商务以外,96%的大企业自建企业商务网站开展贸易活动,89%的中小企业选择通过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开展电子商务,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平台能为中小企业提供低成本、专业化的电子商务应用服务,有利于中小企业提高效率、扩展市场,它已成为中小企业应用电子商务的最主要的模式。13%的企业虽然尚未开展电子商务贸易,但其中有98%希望通过网络开展贸易活动。(2)企业应用电子商务的目的和作用企业应用电子商务所发挥的作用日趋明显,其中,37%的企业应用电子商务主要解决商业信息及管理和技术咨询,33%的企业是改善客户服务,13%的是用于解决贸易中介及商品集中采购,15%的是帮助企业建立自己的网站并管理,此外,还包括解决政府信息及指导、物流配送、网上支付信用监督、网上投标及拍卖管理等。另外企业开展电子商务的目的中,有36%的企业是为了密切与供应商、分销商、客户的协调,27%的是降低运作成本,24%是开展新业务,13%是为了保证新市场产品质量和交货期。(3)企业电子商务的运作程度企业通过电子手段开展商贸活动的运作程度,体现为企业凭借电子商务手段进行交易的渗透程度。具体分为:在网上信息、网上订单、在线合同及在线支付。从调查的企业来看,有31%的企业实现了电子支付,22%的大宗商品电子交易,19%的电子合同,17%的数字认证,11%的是在线拍卖、中介服务和网络商品交易中心。(4)企业电子商务实施效果企业电子商务实施效果通常从三个方面考虑:管理维度、经济维度与社会影响维度。考虑到评价的可操作性,一般侧重于经济维度。调查统计显示,绝大多数企业使用电子商务后,业务范围扩大,总营业额得到了提高。中小企业变化较大,营业额提高10%—30%。说明,企业电子商务实施均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2企业电子商务人才需求情况

(1)人才需求来源调查表明,87%的企业对电子商务专业人才有需求,但是已有此类人才的企业只有79%,且这79%的企业表示还希望招聘更多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可见企业有大量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需求。其中选择依托社会的人才市场招聘到适合本企业的电子商务人才的企业占最大比重(96%),其他诸如在企业内部培养员工、招聘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和引进其他企业人才所占的比例相当,分别为(65%、54%和48%)。由此可见,对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尚有一定需求。(2)人才需求分布情况统计数据表明,有68%的企业已经设置电子商务相关岗位,30%的企业虽然尚未设置此类岗位,但表示以后会考虑增设。其中企业最迫切需求的电子商务岗位分为以下三类:①网络营销类岗位。其中包括市场调研、产品在线推广、信息采集、销售、服务、市场策划与推广、物流配送等人才。②电子商务技术类岗位。包括系统规划人才、网站建设人才,如商务平台建设、网页设计、网站美工、编程开发人员。③电子商务管理策划类岗位,其中包括高级管理人才和业务管理人才,如电子商务规划与管理、电子商务运营策划。把第一类的营销类也归入商务管理类,进行统计分析,统计数据表明技术类岗位占60%,而管理类则40%。技术类岗位可以进一步细分为编程(28%),网络管理(12%),网络系统(12%),网络数据库(7%),和技术支持(1%);管理岗位包括电子商务顾问(19%),电子商务管理策划(12%),电子商务分析师(8%),和其他(1%)(如技术规划,人力资源)。(3)企业对电子商务人才的知识结构及技能要求目前,我国社会对电子商务人才需求的主体是企业。据调查,企业对电子商务专业人员的知识结构要求上注重于技术与商务并重(72.4%),在能力素质方面用人单位普遍青睐综合素质高的工作人员(60.3%),但在专业素质与工作态度上,更侧重于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29.3%比19.0%)。对于电子商务管理类人才的技能要求一般分为两类:一般管理技能和电子商务的具体管理技能。一般管理技能,基本上类似于传统的管理技能。例如自我激励与决策能力、较强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技能、在技术工作和非技术工作上的沟通能力、培养和激励工作人员的能力、同时协调和管理多个项目等。电子商务的具体管理技能包括:基于Web应用的ERP,CRM,SCM和EAI的整合能力(10%),项目管理和分析技能(14%),垂直化网络行业中所需的管理技能(4%)和网络营销管理(4%)。电子商务人才最需要的技术技能包括:高级程序员(企业资源规划,客户关系管理,供应链管理,企业应用集成)(12%);网络系统专业知识(12%);网络管理(12%);Web编程(9%),以及移动网络工程师(6%)。(4)企业对电子商务人才的综合性要求企业对电子商务人才的综合性有很高的要求。对于技术型人才,它要求有包括程序设计、网络技术、网站设计、美术设计、安全、系统规划等知识,又要求了解商务流程,顾客心理和客户服务等。技术型人才要求有扎实的计算机根底,但考虑到最终设计的系统是为解决企业的管理和业务服务,又需要分析企业的客户需求,因此该类人才还应对企业的流程,管理需求及消费者心理有一定了解,而这将已成为电子商务人才的特色所在。而商务型人才在传统商业活动中都有雏形,不同之处是他们是网络虚拟市场的使用者和服务者,一方面要求他们是管理和营销的高手,同时也熟悉网络虚拟市场下新的经济规律;另一方面也要求他们掌握控制网络和电子商务平台的基本操作。至于综合管理人才则难以直接从学校培养,而是市场磨练的产物。(5)企业对高校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的基本评价企业对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的大学生的看法也层出不穷。比较有代表性的看法是认为专业毕业生仅有书本知识,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其次是知识结构不合理,没有反映出业界的发展现实;第三,职业定位不清晰,知识宽而不精;只有极少部分企业认为,高校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能够胜任较高级的工作,表现出专业的水平。

3、差距分析及对策建议

3.1差距分析

对来自高校与企业的调研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如下:高校所设的技术类课程占所有课程总数的52.33%,商务类课程占所有课程总数的46.77%,虽然可以证明上海高校对电子商务技术类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要高于商务类人才的培养,但是依然无法适应企业市场需求,因为由调查统计数据显示,企业所需电子商务技术类岗位占60%,而管理类岗位则占40%。两组数据看似差距不大,但如果对应于各种不同的岗位设置,就可以发现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上的不足。(1)管理类技能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在企业所设的电子商务岗位调查中,行业顾问有很高的需求。这一岗位需要拥有基于Web应用的企业资源规划(ERP)、客户关系管理(CRM)、供应链管理(SCM)和企业应用集成(EAI)的整合技能。然而,高校所设的电子商务管理和分析的技能培养课程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因为关于ERP系统、关于CRM、关于SCM以及关于EAI的课程,分别只有1个、1个、3个和0个。在企业所需电子商务人才的管理技能中,项目管理和分析技能占了14%,而在电子商务课程设置中,关于电子商务管理和发展的技能的课程占11%,不过这包括电子商务技术类课程中有关管理内容的5%。网络营销管理技能占4%对于此类设置的课程有4%。由此可见电子商务专业在管理类技能培养上基本能够适应市场需求。但是只有极少数的电子商务课程专门针对垂直化行业(4%的工作职位),因此在这里存在着巨大的差距。(2)前沿技术课程缺乏高级程序员(企业资源规划,客户关系管理,供应链管理,企业应用集成)的需求为12%,然而,如前文所述,只有3个课程关于供应链管理,只有1个课程主要侧重于ERP系统,关于EAI的课程为0个。网络系统专员的技能需求为12%,而关于此技能的课程设置有10%,并没有很大的差距。网络运行和管理的技能需求占12%,Web程序员的技能需求占9%,由统计发现,高校缺乏诸如DCOM,CORBA,SOAP等专业应用工具的课程,这是一个差距。最后移动网络工程师的技能需求占了6%,但是只有极少数开设无线技术方面的课程,这也是一个很大的差距。

3.2对策建议

供电专业技术工作总结范文12

【关键词】农电技术 管理模式 创新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国家政府的政策支持,农村的生产生活也愈加的现代化和信息化,对于电力的需求也愈加的增多,其供电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显得愈加的主要。但在目前我国农电的管理模式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具有滞后性,难以适应农村的用电需求。因此,需要推进电力技术信息化的创新发展,促进供电质量安全和稳定,提升其安全性,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1 应用责任制的管理机制促进农电信息化建设的创新

应用责任制的管理机制,能够有效激发管理者的积极性。供电企业应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在促进管理技术提升的同时,促进供电企业管理方式多元化的应用。首先所制定的措施需要对年度农电的管理工作及任务,提出明确的要求,确保其准确性和及时性。并将年度工作重点进行专业的分解。在整体规划的基础上,对农电管理工作进行具体的分配和管理,并进行同步检查、同步部署和同步考核,及时发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责任体质中有待完善的地方。

其次,由于农村的具体情况较为复杂 ,差异性较大,因此,在进行相应的工作部署和考核时,需要综合当地的具体情况,进行农电技术标准化管理模式的检查和考核。针对特殊的情况,制定出详细的管理方案,促使其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针对性。可应用对口专业的方式,进行有重点、有比较、有计划和有步骤的对点帮助和支持。针对特殊情况,需要区别对待、分类指导,促进县域供电企业管理水平的切实提升。

最后,需要强化农电技术管理模式的责任追究制,可应用为农电技术管理专门设置的绩效考核三级管理控制机制,增进县域供电企业,以及整体供电企业间的绩效考核的相关性,便于对比分析,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促使农电技术的管理工作,能够得到具体的落实。此外,还需要结合农电技术管理的合作机制,进行较好的协调管理,将农电的综合管理作为基础管理,规范农电技术管理体制。结合农电管理技术相关研讨会的召开,以及进行必要的现场检查,通过检查结果,促进责任制管理体制的创新发展。

2 提升农电基础设施水平

农电技术的提升,以及基础设施设备的完善,能够有效的促进我国农电技术管理水平模式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首先,供电企业应提供相应的财力和物力支持,促进农电设施设备的更新设置,同时对管理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管理。在年初召开的会议中,需要明确农电技术管理的重要性,以及必要遵守的行为规范、所需达到的目标。同时对管理人员实绩效考核制度,将其工作质量和其薪资待遇相联系,增强县级领导者的工作积极性,提高执行力。在合适的激励机制下,促进管理水平的提升。

在日常的工作管理中,需要加强对县级管理者的农电技术管理,进行不定时的抽查,确保工作目标能够得到具体的落实,督促具体管理措施的落实,将专项检查和日常检查相结合,对农电管理工作作出总体的评价。同时,供电企业需要加强对农电管理者的工作指导,应用其新进技术和管理模式,针对于农电技术管理中的薄弱环节,以及对基础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必要的指导和培训。让县级供电企业的管理人员进行专业化的技术和管理培训,结合供电企业的人才优势,促进对县级供电企业人员的培养。此外,应加强供电企业的信息化管理,以此在每月均可对县级供电的标准化资料进行远程管理。

3 加强农网改造

加强农村总体电力建设水平的提升,能够有效的减少电力故障的发生,减少供电设施设备的损坏,为此,需要对农村电网改造。为确保电网改造的成果,首先需要成立以局长、分管领导和供电所负责人组成的农网改造升级小组,对农网升级改造的整个过程进行组织、领导、协调和控制,并提供必要的技术人员支持,监督和检查具体改造的全过程;其次,还需要建立资金管理组、综合协调组、资金管理组、安全监督组和物资管理组等,对电网改造工作进行全面的管理和控制,处理改造过程出现的各类问题,改变农网改造经常存在的混乱情况,确保改造质量,并且在实时监督中,为改建后的规范管理提供参考;最后各地方政府也需要形成由县、乡和存三级组成的工作小组,具体负责电网改造事宜,切实对电网改造中遇到的需要征地、拆迁和赔偿方面的问题进行处理,协调,取得村民的理解,为后续工作的展开提供保障。

4 建立健全的工作机制

在电网改造后的管理和日常工作的管理中,故障检修和排查属于常规的工作。因此,需要县级供电企业制定相应的规范化措施,对县级供电企业进行必要的指导。并处理专门的管理小组,对具体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及时发现在管理中却在的管理缺陷。还可应用培训会、现场会的方式,加强各排查治理负责人之间的交流学习,确保排查工作能够得到具体的落实,并且在技术层级和对突发事件的处理方面,能够得到较好的应急措施保障。经过整改和培训后,还需要组织专门的技术人员进行检查和监督,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专业性的意见,在此过程中,促进地方电力管理者的学习。此外,还需明确管理者的岗位职责,防止岗位混乱的情况发生。

综上所述,加强农电技术管理措施的创新,能够有效的加强县域的经济发展,并且能够有效促进电网改造的升级,同时对于新农村的发展也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但在管理模式的创新过程中,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创新,并且需要严谨科学的创新理念与之相结合。以此提升农电的供电可靠性,促进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杨甲一,赵鑫.电业管理中的窃电问题和应对措施[J].神州(下旬刊),2010(12).

[2]罗林生.农村电网节电技术分析[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09).

[3]白亚乡,胡玉才,刘滨疆.现代静电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J].当代农机,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