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科技人才年度工作计划

科技人才年度工作计划

时间:2022-05-03 01:08:53

科技人才年度工作计划

科技人才年度工作计划范文1

市科技局上半年科技工作总结2015上半年,我市科技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科技厅的精心指导下,围绕全市强工兴城、推进沿江开放开发,致力做好农村科技进步与创新,推进科技成果转化,进一步加强综合计划管理,积极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各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一)以培育高新技术企业与产业基地为重点,深入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对外科技交流合作

抓好国家玻璃纤维及复合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等科技创新基地建设,会同庐山区玻纤基地参加科技部对基地建设整改工作答辩,与庐山区有关部门商榷拟在庐山生态工业园挂牌**国家玻璃纤维及复合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修改完善恒盛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申报国家科技孵化器材料,并与省科技厅、科技部进行工作沟通汇报。向省、市人民政府申请共青城市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积极为园区打造科技创新平台,指导共青城市园区4家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组织推荐金淞电器公司申报了省工业支撑科技计划项目。筹划向省科技厅申报武宁节能灯产业基地,对武宁节能灯产业基地进行了调研。

推荐江西制氧机有限公司等7家企业申报省年度第一批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其中:制氧机有限公司、诺贝尔陶瓷有限公司、恒通自动控制器有限公司、白莲钢质制品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通过了公示,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工作取得进展。

(二)以申报科技项目为重点,深入开展综合计划工作

一是培育创新型企业工作取得进展。*雷迪、巨石公司、同方电子、朝阳机械、山水光电等5家科技型企业经过市科技局的积极培育,已通过省工信委、省科技厅、省国资委、省总工会四家认定的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使我市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达到12家。

三是积极进行部级项目实施监理。会同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印发关于印发《市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科技计划项目实施及其经费管理使用情况监督检查方案》的通知完成山水光电、奥盛、绿野食品等三家企业分别承担的多业务接入平台MSAP、高性能预应力镀锌钢丝的研发以及野生坚果剥壳机的研制与产业化三个部级科技人员服务企业行动计划的验收工作;完成山水光电、仙客来、泛美亚、富通化工4家企业承担的的20xx年度部级创新基金项目监理验收工作。

四是服务领导工作调研。积极做好省科技厅副巡视员黄烈之一行来浔调研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服务工作,认真编印市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工作简报2期,及时报道九江市实施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工作动态。

五是认真完成有关科技统计年报。根据科技部年的科技统计工作部署,对我市年度地方财政科技拨款、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等进行了年度统计,上报了年度科技统计报表。根据军分区国动委的要求,保质保量完成了我市个县的科技资源潜力调查统计工作。

六是积极参与双百双千人才评选工作。根据市委办公厅印发的《市双百双千人才工程实施意见》的通知精神,会同市人保局草拟九江市双百双千人才工程第一批人选创新组评审工作方案,制定出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领军人才培育计划、人文社科人才计划、高端人才聚集计划、高端柔性特聘人才计划以及实用人才发展计划中的技能人才评审标准,并对上述6类参评人才进行了初审。

科技人才年度工作计划范文2

长江大旗广揽人才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实施9年来,促进了一系列重要科研成果的产生,培养和造就了一批活跃在国际学术前沿的学科领军人物,已成为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高层次人才计划。实践证明,“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的实施,对于我国的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这是国务委员陈至立在2006年度长江学者受聘仪式暨颁奖典礼上对“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的高度评价。

1998年至2006年,共有110所高校聘任了1 1 08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14位专家学者获得“长江学者成就奖”。一大批长江学者已经成为许多学科领域的领军人物,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截至2006年,有24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或中国工程院院士;有57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担任“973”计划首席科学家;有30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取得的39项重大成果分别入选“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以及“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有175项由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主持或作为主要完成人参加的科研成果获得了国家三大科技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70位长江学者指导的88名博士研究生获得了“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

长江精神引领学者

自从2005年度受聘仪式上部分长江学者发出“严谨治学立身,自主创新报国”的倡议,“心系祖国、自觉奉献,求真务实、严谨治学,勇于创新、追求卓越,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团结协作、共同发展”的精神就成为引领学者的时代风范。

“长江学者成就奖”一等奖获得者张亚平说:“至高的荣誉应归功于国家对我的教育和培养。我将和在座同仁一起,以‘严谨治学立身,自主创新报国’为己任,胸怀民族振兴伟业,高举自主创新大旗,倾注自己的全部智慧,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勇攀科学高峰,努力培养青年人才,为我国的科教事业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清华大学特聘教授冯铃(曾在新加坡、荷兰和香港特区工作)说:“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不仅为我们海外华人学者报效祖国架起了坚实桥梁,而且也向世界传递出我国国民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讯号和华夏儿女同心同德、复兴民族的坚强决心。我深深感到只有将个人的事业与祖国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获得最大的成就感与幸福感。我为自己的回国抉择倍感自豪,并且坚定了用知识回报祖国的决心。”

长江理念推动改革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的实施,有力地推动了高校人事制度改革,促进了高校国际合作与交流,带动了地方和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

其制度内涵包括的“按需设岗,公开招聘、竞争上岗、合同管理”和“以岗定薪,优劳优酬”的理念,已经成为高校用人和分配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长江学者充分发挥与海外学术界联系广泛的优势,通过主持或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参与国际科技合作、联合培养青年教师与学生等多种方式,积极拓展国内高校参与国际合作与交流的空间和渠道。

复旦大学是“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的受益单位之一,该校校长王生洪(留学美国)说:“在这一计划带动下,我校于2000年实施了校内的人事制度改革,初步建立起了符合我国特点和国际惯例的人才开放、流动、评估、竞争的机制。一大批优秀人才的加盟,对优化我校教师队伍结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评审专家代表、南京大学闵乃本院士(留学日本)说:“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实施9年来,群星璀璨、硕果纷呈,为高校高层次人才培养开辟了一种全新的模式。”

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的带动下,“珠江学者计划”、“闽江学者计划”、“天府学者计划”等一批人才计划相继实施,许多高校也实施了一批相应的人才计划。一个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和充分发挥作用的环境氛围正在高校逐渐形成。

长江计划不断完善

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后,教育部高度重视高等学校人才工作,实施了“高等学校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作为“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的核心内容,“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也在总结以往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方法,改进完善。

2004年,教育部加大“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实施力度,特别是增加讲座教授招聘数量;将实施范围扩大到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强化长江学者岗位与科技创新平台、重点研究基地的紧密结合,积极探索“学科带头人+创新团队”的人才组织新模式。

科技人才年度工作计划范文3

关键词:科技创新;科技创新体系;人才队伍

科技创新人才是科技发展的第一资源和,是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辽宁始终坚持科技计划工作与人才队伍建设相结合,做到科技计划不仅要出成果,更要出人才。更要了解我省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队伍现状和发挥作用情况,找出存在的问题和差距,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对助力创新型辽宁建设,助力辽宁老工业基地的新一轮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一、辽宁科技创新体系构成概述

科技创新调控系统的主体是政府部门,其职责是营造好的环境,做好宏观规划和战略规划。对于基础性、公益性的创新研究提供基础设施和资金支持,对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农村科技培训、农村环境保护、实用技术推广给予财力、物力支撑,给科技创新体系完善以政策支持。科技研发体系包括研发主体、研发主体协同机制、研发支持与激励机制、研发与推广衔接机制。辽宁科技研发体系建设,要以“四化”同步、城乡共同繁荣为出发点,研发大中小微企业和乡村当前发展需要的实用技术,突破各类研究机构各自为政的局面,整合研发力量,共享信息资源,避免重复研究造成的浪费。鼓励产学研合作,即在以企业为主体,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在风险共担、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机制下开展技术转让、委托开发、合作开发、共建研发机构和研发平台、组建产学研创新联盟、建立产学研示范基地和大学生创业实习基地等合作,政府应给予资金支持。

二、辽宁科技创新人才队伍现状及问题

(一)辽宁科技创新人才队伍现状

2015年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辽宁省将继续把培养人才贯穿于科技创新全过程,一是着力强化创新人才基础工作。详细掌握科技创新发展重点领域的人才队伍基本情况,以及创新人才成长规律和发展趋势,研究提出科技创新人才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明确职责,突出重点。二是加大创新人才培养引进力度。依托重大专项、平台建设、博士科研启动基金和自然科学基金计划,重点遴选科技创新杰出人才、科技创新团队和青年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全面落实国家“”、“特支计划”、“推进计划”以及辽宁省“双千计划”,启动实施“十百千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工程”,继续组织好大连海外学习创业周活动。三是完善项目人才互动机制。健全完善《省科技厅推进科技创新人才工作实施意见》,围绕构建“4+1”链式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和产业项目平台人才基地“五位一体”科技资金配置模式,进一步健全工作体系,不断促进科技计划和人才工作的深度结合,形成人才带项目、项目育人才的互动机制。四是加强科技创新人才服务工作。逐步建立科技创新人才服务队伍,注重强化人才工作调研,积极学习先进省份经验,做好人才工作战略研究,建立动态管理的科技创新人才库,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科技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和动态考评机制等。截止2015年,辽宁省新增工程院院士3名,总数达到54名;积极组织实施了博士科研启动基金计划和省自然科学基金联合试点,培养具有较高科研能力的创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712名;引进海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61名,切实为辽宁科技创新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二)辽宁科技创新人才队伍问题

目前,辽宁省没有专门的职能部门管理科技人才,一方面使得科技人才的管理政出多门,缺乏系统性,未能形成明显的人才管理集聚效应;另一方面也使得项目、人才、基地三位一体的科技人才培养模式并未真正建立起来。集聚科技创新人才的载体相对薄弱,辽宁重点名校较少,重点实验室等创新活动的基础条件较为薄弱,难以吸引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二是企业创新能力不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较少,民营企业发展速度又慢于南方部分省市,技术人员缺少施展才华的舞台;三是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水平较低,吸纳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的能力较弱;四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缺少留住人才的事业和环境。辽宁是重工业省份,第二产业较为发达,而一、三产业发展相对较慢,这两个产业科技人才的比重也就明显偏低。三是科技人才政策缺失,现有政策落实不到位。部分高校的专业设置内容与人才培养模式难以满足我省重点产业发展的需要,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工程与制药、新材料、新能源等重点产业人才培养数量不足,处于紧缺状态。

三、辽宁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分析

不断加大对各类研发中心、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和科技创业9呼化器的资助力度,努力打造一批国际国内一流的技术转移中心、高新技术研发中心、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和战略新兴产业的孵化基地,促进高层次人才集聚。加快完善期权、技术入股、股权、分红权等多种形式的激励机制,鼓励科研机构和高校科技人员积极从事职务发明创造。发挥研究型大学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学科建设,增加急需的专业学位类别。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制定鼓励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政策,建立企校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促进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建立政策评估机制,及时了解政策执行和实施效果。积极配合科技部实施国家科技人才推进计划;积极配合省委组织部,依托各类创新平台,扎实做好“辽宁”的评审和推荐等工作;继续实施自然科学基金计划和博士科研启动基金计划,努力搭建结构合理的科技人才梯队。不断完善科技人员到农村和农村龙头企业服务的政策措施,创新科技特派的工作模式;继续扩大农业特色产业示范基地的建设数量,真正形成一支“不走的”科技特派团;继续实施“农民技术员培养工程”,为学员毕业后管理企业和开展创业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科技人才年度工作计划范文4

一是积极向上申报项目

先后推荐申报部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1项、国家火炬计划项目1项、省级科技项目35项,目前已获批省科技支撑农业类和社会发展类项目各1项,有富民强县和中小企业创新资金6个项目已获公示。

二是加快培育科技型企业

今年以来组织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家、市高新技术企业11家,上半年有3家企业已获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公示,下半年有3家企业已经通过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初审;申报省高新技术产品13件、市高新技术产品27件,获批省高新技术产品4个。

三是加快企业研发机构建设

申报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省研究生工作站1家、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2家,目前已获批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7家,1家省研究生工作站已公示。

四是深入开展产学研对接活动

联系东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大学、常州大学、省农科院、上海海洋大学、东华大学等高校院所,与我县企业对接开展产学研活动,共达成产学研合作协议45项,共同实施科技计划项目35项。

五是大力引进科技创新人才

大力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组织7家企业申报省“博士集聚计划”。今年我县获批的1名省“双创计划”引进人才由科技局牵头对接,有3人获批省“博士集聚计划”。

六是大力推进知识产权工作

深入到企业中开展宣传培训活动,为企业申请专利提供“保姆式”服务,上半年共申报专利394项,获专利授权208项,企业专利申请、授权数量及质量较往年均有大幅增长。

七是认真开展防震减灾工作

认真开展防震减灾宣传,加强重岗宽频带数字地震台网建设,地震强震台建设项目已获国家地震局批准,台网监测设备将由国家地震局统一组织配备安装,我县的地震监测水平将进一步提升。

八是扎实开展招商引资工作

我局现有开工项目1个、在谈项目3个。在建项目明宏机械科技有限公司计划投资3000万元,主要生产空压机等,目前一个厂房正在建设。在谈项目3个,一是农机项目,一个是LED项目,一个是小家电项目。

主要措施有:

1、强化外引内培,不断壮大高新技术产业

一方面,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重点引进一批科技含量较高、发展质态较好、产业带动能力较强的科技型企业,斯迪克新型材料、首义薄膜、格立特电子、宝时达动力、艾格森机床、聚德纺织等企业的成功引进,使我县初步形成了以薄膜新材料、电子、机械、纺织为主导的产业格局,迅速壮大了我县高新技术产业总量。另一方面,内部挖潜,鼓励创新,在传统行业和已落户企业中重点培养一批创新实力较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业化程度较高的高新技术企业,一批企业通过技术改造、产学研合作实现了产业的优化调整。通过外引内培,我县高新技术产业增长迅速,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2、强化平台建设,不断优化创新发展环境

一是加强园区载体建设。把省级经济开发区、常泗工业园、机械零部件产业园等园区作为创新发展的主战场,持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提升园区承载能力,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良好环境。二是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机械产品检测中心、水生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为机械制造业、水产业提供了便捷的检测服务。今年我县将重点探索产业研究院的建设,正在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协商共建电子产业研究院事宜。三是加强企业研发机构建设。鼓励规模以上企业设立研发机构,首义薄膜的研发机构获批创建“省高性能抗菌防腐薄膜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永达电源、六鑫洁净材料2家企业的研发机构通过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验收,丰收种业获批省研究生工作站,有17家企业研发机构获批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2家企业获得市企业技术中心。

3、强化人才作用,不断提升创新发展核心能力

一是首次引进科技镇长团。经过积极争取,今年我县首次引进科技镇长团,由省农委一名副处长任团长、副县长,7个省内外高校的博士为成员。二是大力实施人才计划。深入推进“大湖英才”集聚计划,先后在省内外高校组织10场次人才招聘会,引进本科以上人才526人,把2013年作为“产业人才突破年”,制定出台了《县高层次产业人才引进三年计划》,围绕重点主导产业征集人才需求,编制人才计划,动员和带领重点企业外出招才引智,先后引进国家“”专家2人,获批省“双创计划”2人、省“博士集聚计划”3人、市领军人才集聚计划8人。三是开展产学研合作。通过科技镇长团和合作专家的牵线搭桥,我县先后与东华大学、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建立了校地合作关系,正在与南京农业大学、省林科院洽谈建立校地合作关系,有50余家企业与高校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

4、强化政策引导,不断激发企业创新发展活力

一是完善县内政策。出台了《工业经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意见》、《扶持工业企业发展十八条意见》等政策文件,提出了一系列鼓励企业科技创新、技术改造的奖补措施,对企业创新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二是充分利用市级政策。以创新券兑现工作为抓手,引导企业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先后获批兑现101.4万元。三是积极争取省级以上政策。在科技计划项目方面,今年共获批国家星火计划3项、省富民强县项目4项、省中小企业创新资金项目2项、科技支撑农业类项目1项、社会发展类项目1项,获批资金251万元;在技改项目方面,实施了16个省市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在节能与循环经济项目方面共完成5项,淘汰高耗能设备206台套,计划实施清洁生产审核企业2家,计划实施能源审计企业1家。

科技人才年度工作计划范文5

[关键词]科技计划;科技计划管理;改进建议

[中图分类号]F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09)08-0029-03

[基金项目]河北省科技计划项目“河北省十五科技计划评估”(批准号:06457265);河北省专家出国培训项目资助

[作者简介]余迎新,河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科技计划管理;李子彪,河北工业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创新管理;胡宝民,河北工业大学教授、博导,研究方向为技术管理。(天津 300130)

一、国外科技计划的特点

国外的科技计划一般实施决策、管理、咨询与评价相互分离的计划运行模式,即由政府各部门进行科技计划的决策,由各部门委托下属科研机构进行项目的管理,社会相关组织共同参与计划项目的咨询和评价。

科技计划的制定在许多国家已形成较为规范的程序,并有相应的咨询审议机构。在美国,每个领域、部门、科研机构都有十分详尽的计划,科技研究和发展计划的编制通常采用兰德公司上世纪60年代提出的规划、计划和预算一体化的编制方法;在日本,科学技术会议以回答总理大臣咨询的方式提出科技发展大纲,各科技主管部门采用向科学技术会议或本部门技术会议咨询的方式,制定出本部门的重大科技发展计划,一些依法设立的审议会、委员会等机构持续开展科学技术调查与技术预测、分析与评价,为科技计划的制定提供依据。

发达国家一般都有不同层次的制定和实施科技研究开发计划的机构。在日本,以研究开发为主要目标的计划,由政府直接管理,或委托部门技术会议、国立科研机构管理;以技术应用和再开发为主要目标的计划,主要委托有关民间机构管理。在美国,一些跨部门的计划一般由国家科技委员会成立由国家科技顾问牵头、合作各方首脑联合组成的高级领导小组制定政策,并进行协调;高级领导小组下设计划工作小组,负责制定计划、预算、执行计划和具体的协调工作。

在科技计划具体实施过程中,项目管理呈现多样化,依据计划项目的领域、性质不同,由相应的部门与机构,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对于基础研究计划和基础性的应用研究计划,一般采取专家管理模式;对于涉及经济发展的技术开发计划,多采用部门与专家相结合或部门、专家与产业界结合的管理模式。例如:美国的“人类基因研究计划”和日本的“创造性科学技术推进计划”属基础研究开发计划,采用的是专家管理模式;韩国的G7计划属技术开发计划,其管理模式则是部门和专家相结合。

在资助模式方面,基础性研究计划主要依靠政府投入,如日本脑科学研究计划。高技术计划多采取政府匹配资金的模式,如美国先进技术计划项目政府资助低于项目研发总投资的50%;日本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划各项目中政府拨款仅占40%;英国大型战略计划一般也采用政府、学术界和企业合作方式,政府与企业各自承担50%。再有,刺激民间科研投资的积极性。是国外高技术产业计划的一大特点。政府所采取与企业分担经费的办法,既有利于国家的发展,又使企业自身获益。

在执行模式方面,不同性质项目选择不同执行机构。基础研究类项目主要由政府部门下属实验室和高校执行;而技术开发与推广类项目,多通过有关部门与企业签订合同来委托公司承担,或由政府实验室与公司签订合作研究开发协议来共同承担。

在计划评价方面,各国一般都有专职机构负责计划的审议与评价,以美国为例,国会审议办公室负责人负责计划的审计;白宫管理与预算局和国会评价办公室负责计划项目的可行性评价;各执行机构负责年度项目的自评价。评价方法同样因为计划项目性质的不同而各异。例如,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应用研究项目有严格的验收程序;而政府对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资助计划评价方式则相对简单,基本上不搞定量评估,而采取模糊定性的方式,以专家判断其是否“成功”为标准。

通过对各国科技计划决策、管理、咨询和评价等分析,国外科技计划具有如下特点:

1.国家科技计划都是专项领域计划,战略目标突出。在美国,每个计划又可分为若干专项子计划,每个子计划有明确的领域、目标技术或目标产品。这既保证了计划边界清晰,减少了计划之间的重复和交叉,又确保了计划实施效果与目标的高度统一。综合性战略计划不是单纯的项目计划,而是以项目为主,兼有基地建设、人才培养、技术推广、信息网络建设和相关政策法规制定与实施的有机整体。

2.国家科技计划一般通过立法或制度化方式确立,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和阶段性。而且关于科技有关的立法,包括科技发展战略的拟订与修订,都集中在国家这一层面上,当然,地方也可以制定一些促进地方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政策法规。

3.计划以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为总目标。计划充分反映了本阶段经济与科技发展的状况,是政府为实现国家目标进行干预的有效手段,是构建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的有利措施和方法。计划内容成体系,大部分以国家优先领域专项计划实施,计划内容包括研究开发、基地建设、人才培养、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等。

4.计划项目根据目标、性质、对象不同,采取不同的管理模式。对于基础研究计划和基础性的应用研究计划,一般采取专家管理模式;对于涉及经济发展的技术开发计划,多采用部门与专家相结合,或部门、专家与产业界相结合的管理模式。计划的决策、实施、管理、评价之间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机制。

5.计划中政府投资的份额,依计划性质设定。体现国家意志,关系到国家安全和长远发展的重大前瞻性、公益性基础类研究计划,以政府投资为主;与产业、经济发展息息相关的高新技术、前沿技术和核心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类计划,以政府引导资金的方式,刺激社会资金的广泛投入。

6.研究开发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基本相同或相似。即由独立的研究机构(包括国立科研机构)、大学、企业、社会化的科技中介机构等组成,而且,分工较为明确,一般来说,大学的科研机构以基础研究为主,独立科研机构以应用研究为主,企业科研机构以技术开发和技术推广为主,社会科技中介机构则主要从事技术服务和技术咨询活动,以促进技术的转移。

二、我国科技计划的不足

1.科技投入低,特别是对应用基础研究。科技投入严重不足是一个全国性的问题,据统计,2003年至2005年,我国的R&D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分别为1.13%、1.23%、1.33%。而2005年,美国为2.6%,日本为3.1%。科技投入

低是影响科技计划实施和实施效果的重要因素,据“八五”科技攻关计划的抽样调查,在未完成的项目中,有28%左右停滞或拖期的项目是由于经费不足而引起的,在未应用的成果中,有33%的成果也是由于经费不足所造成的。

2.缺乏整体战略和目标。我国有一些科技计划缺乏围绕某一个产业进行研究发展的战略思路。现有的科技计划大多是通过“自下向上”的机制制定的,即由基层科学家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特长提出重要题目,再汇总、平衡,特别是各区域的地方科技计划。这种做法缺乏战略目标,缺乏前瞻性研究,缺乏科技规划的指导。各个计划之间缺乏集成,重点不突出。

3.条块分割,设置存在交叉,没有形成整体效应和规模效应。现有的科技计划体系中,部分国家科技计划与省市科技计划重合,缺乏总体的指导思想和设计框架,各个计划之间交叉重复,计划内部重视单个项目,忽略了发展战略、配套政策、能力和体系建设等关联行动,使得现有的科技计划体系缺乏整体性和规模性。

4.地方科技计划制定缺乏地方特色。长期以来,我国地方科技计划或者是国家科技计划体系的翻版缩影,或者是较少地依据本地区的资源、科技能力和科技需求来考虑本地区的独有特点以确定地方科技计划体系,地方科技计划缺乏明确的地区发展目标定位。随着社会的发展,全国各行政区域的经济表现出越来越多的特色性和差异性,专精于某一产业形成产业群的区域往往能表现出其显著的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力,但作为支撑经济发展,提升产业结构的科技却经常没有表现出其应有的区域差异和特色,区域系统不完善。相反,从计划的设置、项目经费的投入到科技计划的管理很多是相同的,缺乏针对区域经济特色和差异的科技服务体系。

5.计划目标、重点多年一贯制,难以跟上实际需要和时代需求,影响计划实施效果。许多科技计划出台时,由于种种原因,出台时间仓促,比较重视当时的需求和目标,但随着经济、社会对科技发展的需求不断深入,原有计划目标重点任务没有及时调整,影响了科技计划的实际效果和作用,也影响了政府配置社会资源的实效。

6.科技计划含基地建设,但未与人才、优先资助领域相结合。科技大部分以国家优先领域专项计划实施,计划内容包括研究开发、基地建设、人才培养、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等。在5项与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相关的科技计划中,其中2项与基地建设相关,即重点实验室和大科学工程。其余不论是指令性还是指导性计划,大都采取单一的项目资助模式,如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资助的项目中,也不匹配设备设施费。

与一些国家计划相比,我国科技计划在人才培养和教育方面所发挥的作用远远不够,如目前的研究生教育经费由国家教育部统管,不论从投入数量还是投入方式上,都远远不能满足需求,严重影响培养研究生的质量。研究生始终是科研中最宝贵的人才资源之一,许多非常重要的研究工作都出现在博士论文中,而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却基本没有参与这方面的工作。

7.“产学研”研究开发机制未真正形成,企业无法成为创新主体。我国现行的科技计划基本没有考虑到构建有利于企业、公共研究机构、大学之间研究与开发合作的制度及其环境,而只是通过项目方式给企业以过高的R&D补贴。企业本身的R&D投资不足,这可按照国际通行的衡量标准,即企业R&D支出占GDP的比重比较,如在1988年只占O.32%,不及同期的OECD成员国平均水平的25%。科技计划在资助阶段上主要集中于科技成果的商品化,这就导致了企业R&D缺乏激励机制,是企业不能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我国科技计划管理进一步改进的措施

1.加大科技投入,加速形成多元投入体系。“十五”期间科技活动经费虽然一直呈现上升的趋势,但是同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相比较还远远不够,科技活动经费(R&D)占GDP的比重呈下降趋势。企业R&D投入虽然已经占到R&D投入的一半以上,已经成为了创新的主体,但是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同时企业R&D投入到创新性科研行为的数量相对较少,严重阻碍了产业的发展后劲。科研经费由多家管理,造成资金使用效率不高,难以形成合力。今后这一局面应该得到改善。

坚持多渠道、多元化的科技投入体系,动员各级、各部门、各方面的力量,建立起以企业为科技投入主体、以政府财政投入为引导、多种投入方式并存的科技投入体系,同时提高科技资金的使用效率,发挥科技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巨大作用。

2.加强科技管理,提高科技管理能力。“十五”期间科技体制已经经历了比较大的变化,但还需加强管理,提高科技管理人员的素质,提高科技立项、成果评定和科技奖励工作的透明度,提高办事效率,促进科技系统行风建设。科技项目实施的管理力度有待加强,资金使用效率有待提高。基础设施建设尚待完善,重点实验室、中试基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文献资源中心、科技成果转化平台还难以满足科技发展的需求。加强科技体制改革,完善科技管理体系,提高科技工作的规范化水平,提高科技工作的效率,促进科技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水平的提高。全面落实“人才、专利、标准”三大战略,推进重大科技专项工作。完善科技评价体系,提高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是当务之急。

3.规划、集成科技计划项目,加强国家和区域创新系统建设。首先,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社会公益科学的研究和基础科学研究,重视产业共性技术的研究工作,为产业发展和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充足的技术储备和人才培养。其次,加强科技中介建设,为技术转化搭建一个交流通畅的平台,同时加强整个交流平台的管理工作,提高买卖双方的彼此信任度,从而达到交易顺畅、降低交易成本的目的。加强大型科技设施、科学数据和科技文献库、自然科技资源库、交互网络科技中心建设,以及重点实验室、中试基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文献资源中心、科技成果转化等平台建设,为区域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创新环境,为创新体系建设做好谋划。

4.重视人才、技术战略,提升创新能力。加强人才引进、培养,尤其是与国家和区域经济和科技发展密切相关的行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采取相应的政策引导,不拘一格引进人才。加强创新文化建设,提高人民对于科学技术作用的认识,使科技对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深入人心,保障科技推广工作的顺利实施。积极引导和支持原始性创新活动,鼓励企业、高校、科研院所进行原始性创新。

5.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使科技成果有效、快速转化。产学研合作机制有待提高,高校、科研院所研究重点与产业发展相悖的现象还比较普遍,科研成果束之高阁的现象也屡见不鲜。加大科技成果的转化力度,促进产学研结合,推动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不断展开,使得产学研三方达到共赢。

参考文献:

[1]宋海峰.地方政府科技计划管理及实例研究[D].天津:河北工业大学.2005.

[2]陈峻锐,苏竣,林淼.美国先进技术计划(ATP)管理模式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2,(6).

[3]陈宏愚,白希贤,著.地方科技管理新论[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

[4] 左瑜,吴来,王琼.科技创新体系的中外比较研究[D].北京:机械科学研究院,2000.

[5]康涛.日本地方政府的计划管理及借鉴思考[J].环球经济,1999,(4).

科技人才年度工作计划范文6

印度政府历来重视科学技术研究,将科技发展视为其提升军事实力和经济实力的主要手段。建国以来,印度政府先后四个标志性的科技发展文件,《科技政策决议》(1958年)、《技术政策声明》(1983年)、《新技术政策声明》(1993年)和《科学技术政策》(2004)。以此来支持和指导本国科技发展。为贯彻科技政策,印度政府各部门按照国家或本部门的需要,在空间技术、核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重点领域制定相应“天文卫星计划”““无人月球探测计划”““一体化导弹发展计划”““生物信息研究计划”““信息技术发展计划”等具体发展计划,配合印度科技强国战略的实施。

科技人力资源开发在印度则居于战略地位。《印度科学报告》指出:科技人力资源是技术进步、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环境友好之间的重要桥梁,是人力资源的重要部分。为实现其科技强国目标,印度建立起系统的科技人力资源开发体系。

2.印度的科技人力资源开发体系

根据印度国家应用经济委员会《全国科技调査》(2004)所提供的数据,印度根据教育资格定义的科技人力资源多达4020万,占社会劳动力总量的11.0%;根据从事职业定义的科技人力资源为2680万,占社会劳动力总量的7.3%。印度的科技人力资源开发体系主要由义务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等组成,且各具特色:

2.1义务教育阶段:启蒙性科技教育

落实义务教育是印度开发其科技人力资源的基础性工作。印度义务教育阶段在校人数1.88亿人,占全部受教育人口的77.4%。2006年印度提出希望2010年人学率达到100%。印度的科技教育始于小学阶段,2010年4月1日,印度《儿童免费义务教育权利法》正式生效。为培养学生计量和科学意识,印度要求小学生必须记住1x1到22x22的乘法口诀,在全国2500多所中学开设电脑课,要求小学生学会使用鼠标、键盘、打印机和掌握光驱、调制解调器等,要求初中学生必须学会如何使用教育软件、电子邮件和利用网络资源的方法,要求高中学生学会利用电脑收集整理数据、图形处理和基础软件制作。

2.2高等教育:理工科为主导

印度政府注重高等教育,其高等教育规模与质量居世界前列。印度现有国立大学250多所,各种公立学院1万多所,私立理工学院1100多所,高等教育的人学率约为11%,属于精英教育。2010年7月24日印度总统帕提尔女士表示,教育是印度最优先发展的产业,印度将大力提升高等教育,使高等教育覆盖率提高到30%,在校人数从1400万提高4000万人。

理工学科在印度高等教育中占据主导地位。建国后,印度仿照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建立起6所“印度理工学院”(nT),在全国所有邦设立印度信息技术学院,专门培养高水平信息技术人才。目前,印度自然科学、工程学、医学、农学在校生年增长率高于其他学科'。

2.3职业教育体系:技能之上

印度职业教育具有普通教育职业化特点。1978年印度政府开始实施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的“10+2”的职业教育方案,即在前10年对中小学生着重进行普通教育,后两年分别设立两套课程,一套帮助学生到高等院校继续深造,另一套帮助学生进行职业教育培训[5]。在印度,有6700所学校实施“10+2”职业教育方案。为保证职业教育质量,印度政府围绕农业、商业、工程技术、健康与Pam医疗服务、家政科学与人文等六大学科门类提供150多门优质课程。

印度职业教育主要由三类学校承担:以实施职业教育为主的工业训练学校、以实施技术教育为主的多科技术学校、以实施就业为导向的技术高中。工业训练学校主要培养熟练工人与手工艺人,多科技术学校主要培养技术员,技术高中则相当于我国的职业高中。1968年印度《国家教育政策》中提出,至少50%的学生应该接受职业教育。

2.4继续教育体系:多措并举、灵活多样

为跟上技术进步步伐,印度重视继续教育和再培训。例如,印度针对国民文盲人数众多的现实,实施“黑板行动”、“大众半文盲行动计划”、“农村半文盲计划”开展扫盲运动;为加快技术工人培养,印度制定《学徒法》,在大中型企业实行学徒制;为培养高级技工,印度实施高级职业培训计划和针对特殊人群的培训计划;为培养软件人才,印度鼓励软件产业公司独立办学或与高校联合办学,支持在印跨国公司和本土企业实施员工培训计划。在印度,政府各部都建立起技术培训学校或技术培训中心,对本领域的工作人员进行技术和管理知识培训[6]。

3.印度科技人力资源开发体系建设的经验

根据《人力资源强国报告》,印度人力资源竞争力总体排名世界第54位,虽远落后于中国(第19位),[7]但其科技人力资源开发却富有特色。印度科技人力资源开发体系建设的经验主要表现为:

1.1 政府高度重视与支持

印度将科技人力资源是视为技术进步、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环境友好之间的重要桥梁予以重点开发。印度政府承诺,政府信守支持基础科学、应用研究和人才建设的承诺;保证在大学和科技体系中加强科学基础设施;保证支持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增加对科学前沿研究的资助;保证科研机构的自主性、减少行政干预;保证科技保障体系和为科研人员创造更多的研究机会'基于此,印度先后出台《国家教育政策和实施规戈IJ》、《学徒法》、《印度大学拨款委员会法》等系列文件法律,规范国家办学行为。

3.2重点支持国家战略产业

软件技术、空间技术、核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产业是印度重点发展产业,印度科技人力资源开发的重点也集中在这些等领域。科技人力资源开发与国家重点发展产业的高度契合,既成就了“印度硅谷”更为印度战略性支柱产业赢得了发展潜力。同时,富足的科技人力资源使印度成为软件及金融技术人员的“输出国”以软件业为例,印度每年大约培养出10万名工程师,其中5万~6万就业于美国,美国每年发放的H~B1签证中,印度占了44%。

3.3质量为重,强调工程应用

印度的高等教育质量深受国际社会称道,德里大学、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大学、国际大学、孟买大学、亚格拉大学享誉世界。庞大的高等教育体系和众多一流大学为印度科学技术发展培养大批高级人才,从而使印度成为世界科技人力资源大国。良好的英语语言能力、数学计算能力和计算机应用与开发能力使印度籍工程师、教师、医生和劳工在国际上职业评价良好。据麦肯锡报告,印度学生胜任外企工作的比率为25%,而我国仅为10%。

3.4心态开放,国际化培养

印度科技人力资源开发的国际化主要表现为:首先,培养过程与国际接轨。除保留其本土的语言文字、历史等专业之外,印度其他专业在师资配备、课程设置、教材选用上,与欧美国家保持一致[1°]。其次,向外国投资者和世界顶尖大学开放其高等教育产业,允许哈佛、斯坦福和耶鲁等顶尖大学进人印度,帮助印度本土企业的管理者和员工提升素质。第三,视海外人才为本国“智囊银行”既允许其科技人才对外移民,更鼓励其回国创业。印度的研究所或大学,其科研人员中有近30%甚至50%的教授是从发达国家取得博士学位后回国服务的[11]。

4.印度科技人力资源开发经验对中国的启示

截止2012年底,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超过6000万人,居世界首位。作为人力资源开发体系的核心内容——中国的义务教育、民族教育、特殊教育和高等教育也取得卓越成就,但人才培养改革的呼声仍此起彼伏。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虽然印度科技人力资源的整体规模尚不及中国,但其巨大成就仍值得我们学习。

4.1充分发挥教育对科技人力资源开发的基础性工作

教育投人是支撑国家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投资,我国国家教育投人与经济增长速度则长期失衡,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长期徘徊在3%左右(印度为6%,我国2012年达到4%),人力资源开发战略负债运行。因此,必须切实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所提出的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达到4%的目标,调动全社会办教育积极性,扩大社会资源进人教育途径,多渠道增加教

4.2 高度重视人才培养质量

2013年我国高等教育毛人学率达到30%,但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高等院校屈指可数。因此,必须实施“以质图强”战略,提高教育质量、提高学习质量和民族素质[13]。这要求要通过实施有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重点学科计划和协同创新计划,加强重点实验室建设,启动高水平师资培养计划,建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和国际教育质量评价标准,增强我国高等教育的全球竞争力和人才培养能力。

4.3将工程教育至于更加突出的地位

我国现行教育重基础知识,重考试分数,重学术型,轻技能型,学生记忆能力强,实践能力弱,模仿能力强,创新能力弱,这使构建创新型国家所需要的创新型、技能型人才不足。因此,必须加强人才发展统筹规划和分类指导,转变人才培养模式,高度重视技术创新人才、工程技术人才、产业实用专业技术人才开发。

科技人才年度工作计划范文7

1科技产业发展的战略和方向

1.1中小企业是台湾发展高新科技产业的主力改善中小企业的产业结构是台湾当局一向关注的重点,表现在重视中小企业研究开发、促进产业升级上。台湾经济部为协助中小企业技术升级,并促使所属机构的研发方向及成果能与产业界紧密结合,特制定“经济部所属事业协助中小企业推动研究发展计划”,为迎接即将来临的创造性时代铺平道路。另外,经济部中小企业处积极促进中小企业在技术开发、创业投资、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合作,协助他们进行新产品开发活动,使中小企业进行联合行销、联合投资、联合研发,实现资源共享。台湾本岛依据“二大、二高、二低”六大原则,即市场潜力大、产业关联性大、附加价值高、技术层次高、污染程度低、能源依存性低等,确定了通讯、信息、消费性电子、半导体、精密机械与自动化、航天、高级材料、特用化学品与制药、医疗保健、污染防治等为十大新兴产业,作为中小企业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1.2确定重点发展的高科技产业为紧跟世界科技发展的新形势,参照国际重要产业技术领域,选定了20世纪末、21世纪初重点发展的四大高尖端技术,以此领导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一是信息技术,主要制定和实施资讯通讯基础建设计划,这个庞大的计划将耗资上百亿元新台币,预计用6年时间来完成;二是电子技术,这一领域将来的两大发展趋势是加速电子技术的产业化过程及加速发展半导体技术,力争在技术和产业化方面形成新的实力;三是生物技术,将其定为21世纪重点发展的技术,特制定了生物发展计划,重点实施;四是航天技术,台湾在21世纪将把航天工业作为维系其经济增长和科技升级的重点技术。

在台湾,高技术产业已经有了一个坚固的基础,私人部门在发展和获得关键技术方面已经发挥带头作用。然而,在那些市场潜力较弱、私人部门投资意愿较低的领域,政府将在开发关键产品和技术方面发挥领导作用,而且设法刺激私人部门的参与。

1.3促进传统产业技术向科技产业转型制造业一直是台湾经济发展的领导部门,也是台湾经济增长的原动力。但近年来由于台湾本土工业用地价格偏高且取得困难,劳动成本高涨,传统产业技术提升面临瓶颈,使得传统产业的产值及出口量均减少,传统产业日渐衰退,逐渐失去发展优势,迫使其政府推动传统产业技术的升级并保证其向科技产业转型已是不可逆转的趋势。为此,台湾制定了传统产业的转型目标——走向高科技化。在1995年规划制造业21世纪的发展方向时,台湾工业局针对传统产业进行了筛选,选出了34项有发展潜力的传统产业,决定用3年时间,每年完成11项传统产业的技术升级。在策略上加强对其资金和技术的投入力度,并由科研单位协作和辅导,帮助其克服技术升级的瓶颈。

台湾政府为提升其竞争力,于1995年提出把台湾发展成为“亚太营运中心”的构想,内容涵盖生产制造、货物与旅客转运、专业服务等三大类经济活动。其中,生产制造部分是以高附加价值、高科技产业为核心的。作为“亚太制造中心”重点发展方向的高科技产业,除了资讯、半导体和通讯科技产业等新兴支柱产业外,台湾经济部又锁定了24项高科技产业作为当前重点发展的产业。

近年来,由于信息化时代的来临,科技与知识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台湾当局根据经建会的评估,将在21世纪积极发展个人服务业、金融及保险等工商服务业、通信服务业、航天、制药、计算机与通讯等高科技工业,以及汽车、化学等中高科技工业为主的产业。

1.4兴办科技园和智能工业园区开辟特定区域,集中发展高尖端科技,营造高新技术健康成长的环境,是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必由之路,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20世纪70年代后西方发达国家的普遍做法。科学园区和智能工业园区是发展高科技产业的摇篮。

1995年,台湾经济部计划在未来10年内在全岛各地兴建20-30个智能工业园区,每年开发2~3个。园区规划为9种类型:科学园区3个、科技工业园区2个、软件科学园区3个、航天工业园区2个、机械工业园区1个、生物技术园区1个、中山科学园区3个、创业者园区1个、研究园区1个。

台湾高科技的发展是以发展科学园区为先导的。台湾当局在已筹建若干个科学园区基础上,现已规划了台湾的“新科技园区蓝图”,主要建立三大类型的工业区:a.科学工业园区。在北部扩建新竹科学工业园区;在南部台南建立第二个科学园区,使其成为发展生物技术、精密仪器及航天即自动化零件等的专业区。b.软件工业区。北、中、南各一个,北部在台北市南港,已进入建设阶段;中部在台中;南部在高雄,现已进入规划阶段。c.科技工业区。着重在生产上应用实用科技知识。

1.5实施南北两地产业均衡发展新竹工业园区成立20多年,发展十分迅速,截至1998年年底,新竹园区内已有272家公司设立,整体营业额4550亿元,增长率13.8%,成为高科技产业最密集的地方。鉴于台湾新竹科学园区成立十几年来成效显着,国科会于1995年通过了新的“新竹科学园区发展计划”。该计划的宗旨是要在21世纪将新竹科学园区建成国际科技重镇,进而使台湾成为“亚太科技营运中心”,以此奠定台湾的经济实力。计划的主要目标是大力加强相关科技建设,改善科技产业投资条件,以扩大新竹地区科技产业规模,增强其研究功能,强化科技城的科技实力和竞争力,加速台湾高科技产业的大型化和国际步伐,进而向“亚太高科技营运中心”迈进。

鉴于目前台湾南北经济和科技发展的不平衡及北强南弱的情况,台湾当局于1997年作出重大战略部署——在台南建设第二个科学园区,并将其作为迈向21世纪的重要工程。其目标是将其建成继新竹科学园区之后的台湾第二大科技重镇及带动南部科技产业发展的重要科技基地。该园区内主要发展微电子精密机械、半导体和生物科技产业,并分别开辟了“微电子精密机械”、“半导体”以及“农业生物技术”等三大产业的专业区。

科学园区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台湾高尖端科技研究的发展。继1997年初台湾当局提出“科技岛”的方针,1998年做出到2010年台湾科技与科技产业发展方向的具体规划,在其措施中将发展各类科技园区作为建设科技岛的主要骨架:一是继续推动科学工业园区的建设,发展各类卫星园区,研究未来新科学工业园区的措施;二是开发各类智能型园区,同时鼓励民间开发各类园区。

2科技产业发展的重要措施

台湾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加速发展科技产业、加快发展高科技产业,这是台湾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为此,台湾当局采取了一系列推动科技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2.1加大科技投入,研发经费稳步增长研究与发展经费是反映一个国家科技实力的重要指标,又是提高国家综合国力和竞争力的重要基础。从世界范围来看,台湾的研发经费绝对值、相对值偏低。1995年台湾研发总经费约为45.8亿美元,与世界各国相比,是荷兰1994年71.9亿美元与瑞典1995年74.6亿美元的六成左右;不到韩国1994年98.2亿美元的一半。以R&D/GDP的比值来看,1995年台湾为1.78%,1999年为1.97%;发达国家经济规模较大者如美国、日本在80年代中期R&D投资占GDP比值就已达2.5%以上(见表1)。

表1R&D经费占GDP的比重国际比较

年代1995199619971998

中国大陆0.60.60.640.69

中国台湾1.781.81.881.97

美国2.612.672.712.79

德国2.312.32.312.33

加拿大1.581.61.61.6

意大利1.011.021.081.11

丹麦1.912.012.032.06

芬兰2.352.592.782.92

韩国2.682.792.89

——资料来源:InternationalTechnologyIndicatorsDatabase,March1999,CHIResearchInc.USA

鉴于此,台湾在跨世纪发展科技的战略中,加大了科技的投入。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鼓励民间产业增加对研究发展的投入。根据台湾1989~1998年资料来看,其研发经费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在十年间增长三倍,而且占岛内生产总值的比率也由1.39%提高为1.98(见表2)。其中,政府的研发经费比率自1992年起逐年下降,民间则逐年上升,可见台湾企业重视研发。这主要是由于台湾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a.继续推动研发投资抵减优惠,鼓励民间企业从事研发工作及成立独立的研发部门;b.开放政府科技项目计划,由民间执行或由民间企业以适当比例出资方式参与;c.政府在财团法人研究机构建立开放实验室制度、实验工厂或孵化中心,或者扶助工业区成立研究发展专业区,协助企业研发。

表2历年台湾研究发展经费单位:百万元新台币%

研究发展经费政府投入民间投入研究发展经

年代费占国民所

合计增长率经费比率经费比率得之比值

19895478925.02612747.692866252.311.39

19907154830.63277245.803877654.201.66

19918176514.34257452.073919147.931.70

19929482816.04950952.214531947.791.78

19931036179.35129249.505232550.501.75

199411468210.75528648.215939651.791.77

19951250319.05582844.656920355.351.78

199613795510.35887442.687908157.321.80

199715632113.36375540.789256659.221.88

199817705413.36938339.1910767160.811.98

——资料来源:“行政院国科会”,《中华民国科学技术统计要览》,1999年

二是大幅提高政府科技预算。1997年6月颁布的《台湾科技白皮书》规定重大公共工程建设、空气污染防治等费用要编列一定比例的科技研发经费;保留国营事业民营化或成立衍生公司所获得的一部分收益及其它缴付款财源,捐助“国家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以支持相关高科技研发。自1997年度起,台湾经济部决定大幅扩充科技专案规模,将未来五年内的预算增长率定为18.6%。台

湾行政院核定的1997年度的科技专案计划通过了76项科技专案,其全部预算总经费为132亿元新台币,比1995年度增加了10.5%。

2.2积极引进科技人才,形成高科技发展的智力群体近年来,随着世界新技术革命的发展,台湾经济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其唯一的出路便是发展高技术产业,由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知识密集型产业,实现产业升级。这就需要大量的高科技人才。而台湾长期以来,由于实行倾斜的科技政策——重工业企业、轻大专院校,造成了科技人才严重匮乏的局面,尤其是高科技人才更是奇缺。加上自1962年台湾当局修订了《国外留学规程》后,留学人员大增,但从1950年到1983年的33年间,回来者仅占留学人员总数的13.7%。可见,台湾的人才外流问题是相当严重的。为此,台湾当局越来越认识到吸引海外人才回台的重要性,采取了多种措施促进海外人才回归,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其主要做法如下:

一是制定《加强培育及延揽高级科技人才方案》。为高级科技人才不足的问题,台湾在1983年3月就颁布了《加强培育及延揽高级科技人才方案》。以两年为期推行若干措施,争取在短期内获得一些成效,并制定中长期计划,从制度及法令的改进出发,以求奠定良好基础。《人才方案》以培育岛内人才与引进海外人才并重,主要集中加强岛内人才的培育。在引进海外人才方面,《人才方案》同台湾后来采取的一些措施相比,只是一个初步的、原则性的方案。但其重要作用在于,《人才方案》反映了台湾当局对引进高科技人才的共识,并且第一次以科技政策的方式颁布,可以说是台湾80年代人才回流的起点。

二是制定《加强运用高级科技人才方案》。台湾“行政院”科技顾问组1995年完成了《加强运用高级科技人才方案》,该方案以三年为期,每年增加引进海外资深专业人士350名,每年增聘具有适当经验的博士级研究员250名,共计600名,以加强台湾的产业研究开发工作。《方案》最为核心和根本的是强化研究开发,改善研究开发环境。a.强化民间企业的研究开发工作。包括继续推动振兴经济方案中的“延揽海外产业技术人才”至民间企业,允许民间研究开发单位承接当局科技项目和获得相关产业技术研究开发基金补助等等。b.设立产业研究开发基金,增设研究开发机构。如设立财团法人产业研究开发基金,加强整体研究资源投入及高级科技人才的延聘,利用财税及补助措施,鼓励企业增设研究开发单位加强研究开发投资,增强聘用高级科技人才的意愿。c.建立人才库,鼓励聘用高级人才。同时继续推动产学合作计划,建立工业合作研究开发体系,鼓励大学等研究机构加强与产业界合作,鼓励高级人才到企业服务或创业。

三是积极引进海外产业专家。鉴于资深产业专家对台湾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台当局核定的《振兴经济方案》将“加强人力的规划运用”列项,责成有关单位配合,办理扩大引进海外产业技术人才返台服务工作;制定了《协助台湾民营企业引进海外产业专家返台服务暂行作业要点》,已于1995年7月1日开始实施,以期达到台湾产业升级与人才培育的最终目的,决定以提供资金补助的方式,不惜重金引进海外产业专家。

四是成立“杰出人才基金会”和“贝尔人俱乐部”。“杰出人才基金会”是由著名化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央研究院”院长李远哲教授发起的,于1994年11月下旬正式成立。该基金会的目的在于以民间资源招聘国际水准的学术人才回台长期参加研究工作。“贝尔人俱乐部”是以曾在美国贝尔实验室工作过的返台科学家为主组织成立的。俱乐部的主要任务是资助台湾厂商、学校、研究单位招聘美国高科技人才。计划在几年内,以韩国为榜样,引进1000名“贝尔人”到台湾。

经过几年的努力,台湾研究发展人力资源指标都得到了持续的增长。1999年三者的总数为136323人,比1990年增加81.23%,这使得台湾每万名劳动人口中研究人力达到91.7,比1990年的54.7人增加37人。1999年每万名劳动人口中研究人数为40.3人,比1990年的22.6人增加17.7人。1999年台湾研究人员人数为88708人,占研究发展人力的65.07%;技术人员人数为31674人,占23.23%,支持人员占11.7%。

2.3整合研发资源,发挥大学力量整合研究资源以达成协同效应,而且调动大学的R&D资源。“国科会”将在预算分配和资源整合中扮演关键性角色,此外有成立机构的特别委员会以在政府部门之间及政府与私人部门之间整合资源。大学和学术界的研究资源被充分调动以适应政府和工业界的需要。具体做法如下:

一是政策的形成及协调。a.加强“国科会委员会”功能。凡科技政策的拟定、科技资源整合及分配原则、重点科技发展策略及重大科技计划的审议等均由国科会委员会作出决议后报行政院审批,并作为年度科技预算审核依据。b.成立科技预算控管小组,一方面确保政府科技预算稳定增长,另一方面监督重大科技预算的有效运用。c.建立行政部门与立法部门的协调机制,每年度在科技预算提出前,就整体年度科技预算需求与科技政策重点向立法院作出一份综合分析与陈述,增进沟通管道,寻求立法部门对科技发展的支持。

二是整合大学与产业间资源。充分发挥大学、国家实验室及中央研究院资源,鼓励大学成立“产业与大学合作研究中心”,吸引企业主以会员赞助方式加入,提业与大学直接合作的机制。

三是改进科技计划审议及绩效评估机制。a.建立科技中程计划预算制度,加强计划审议、评估。b.改进研发成果的评估标准,加强学术研究成果品质的评价,明确应用与技术研究发展的预期产出,定期公布重大计划的评价结果,并将评估结果作为以后计划审查的重要考虑因素。c.慎选课题,整合上、中、下游的科技研发资源,规划推动国家型科技计划。

2.4加强科研基础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的研发环境发展科技必须有良好的科研设施和研发环境。为适应科技研究的新形势和新需要,建造高性能、高效率的大型科研设施来推动和促进台湾的科技发展,这也是台湾发展科技的重要战略之一。

一是积极推动电信自由化,加速网络建设,与亚太各国及世界各洲直接联机;以优势的技术、高品质的服务及开放性的市场环境来吸引国际网络业者(ISP)及大型网络用户。

二是推动“电信国家型科技计划”,结合产、官、学、研共同研究,发展网络及无线通讯等先进技术。

三是实施“资讯通讯基础计划”。该计划是台湾近年来实施的一项庞大的资讯通讯工程。其发展目标是:实现提供多媒体交换、影像会议和远距离管理等多项及时资讯服务,并建立一个资讯、媒体、企业产品和服务相结合的电子市场,加强资讯发展,并为创造商机服务。

四是通过“科技项目计划”、“新产品开发奖励措施”、“产学合作计划”及“电信国家型科技计划”等多重管道,研究发展计算机、通讯及民用电子及多媒体等关键性技术,奠定网际网络多媒体相关产业发展的基石。

【参考文献】

1国家科学委员会.台湾科学技术白皮书.1996

2国家科学委员会.台湾科学技术统计要览.1999

3朱付元、丁厚德一.台湾科技资源配置的特点与机制及其借鉴意义.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0;(5)

4李正风.台湾科技政策的发展及其新趋向,清华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

5赵海波.台湾科技产业政策调整及其在东亚金融危机中的表现.云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4)

6王有康.产业研究发展政策之检讨与评估.台湾经济金融月刊,1998;(5)

7孙克难.产业发展、政府介入与产业升级条例之归宿.财税研究,1998;(11)

科技人才年度工作计划范文8

“2008年,我们组织受理全国1594个依托单位提出的各类申请83877项,申请总量比上年增长17.6%;统筹部署研究项目、人才项目和环境条件项目3个系列的资助格局,择优资助了全国982个依托单位的各类项目17283项,金额63.09亿元。”

2009年3月24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第六届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在京举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中科院院士陈宜瑜以《努力开创科学基金事业科学发展新局面》为题作了工作报告。陈宜瑜说,2008年是科学基金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一年。

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继续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贯彻实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简称《条例》)的前提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不断提高了管理工作水平。

2008年,科学基金工作在以下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扎实开展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科学发展思路进一步明确;推动学科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资助格局得到优化;积极发挥导向作用,战略领域部署得到加强;大力实施科技人才战略,人才资助体系不断完善;完善联合资助机制,服务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能力不断增强;贯彻实施《条例》,依法管理水平逐步提高,加强专家系统建设,评审和咨询机制逐步完善;拓展和深化国际合作,实质性合作研究稳步推进;加强审计监督,科研诚信建设进一步加强;加强内部管理和机关建设,服务保障能力不断提升。

作为自主创新的助推剂,科学基金催生了一大批创新成果。在2008年度科技奖励中,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王忠诚院士、徐光宪院士和他们的研究团队多次获得科学基金的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奖授奖项目共34项,全部得到过科学基金的有力支持;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的所有授奖项目、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和一等奖的大部分授奖项目,研究工作也都得到过科学基金的长期资助。

有关科学基金今后一段时期的发展思路和工作设想,陈宜瑜提出了3个“必须”:做好科学基金工作,必须深刻认识加强基础研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必须切实增强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必须不断提升统筹资助部署的战略性和前瞻性。

而统筹安排资助计划,提高科学基金资助效益则成为2009年科学基金的工作重点。这一年中,国家财政预算投入科学基金约64亿元,根据国家财政预算制度改革和基础研究发展需要,拟安排年度资助计划70亿元左右。

70个亿怎么用?用在哪?陈宜瑜指出了几项重点资助工作:

1.促进学科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稳步提高面上项目资助强度,围绕优先领域加强重点项目资助工作。

2.加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领域战略部署,及时加大对农业、生命健康、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科学和公共安全等方面科学研究的支持力度。

3.强化重大项目,重大研究计划的顶层设计,积极发挥战略导向作用,为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提供知识储备和科技支撑。

4.完善联合资助机制,充分发挥科学基金的战略引导作用,推进实施大科学装置联合基金等工作。

5.加强创新人才资助工作,继续扩大青年科学基金资助规模,加大地区科学基金资助力度,充分发挥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培养高层次科技人才的示范作用,稳定支持创新研究群体,培育创新团队。

6.大力开展国际合作,进一步提升战略型合作水平,实施外国青年学者研究基金,架设中外青年友谊与合作的桥梁,继续推进与美、日、韩、德、英、法,俄以及欧盟等的实质性合作,探索、拓展和深化与其他国家科学基金组织和国际组织的合作关系。

同时,科学基金还要启动“十二五”战略研究,科学筹划未来发展;加强资助成果与绩效管理,探索绩效评估工作;推进规章制度建设,不断提高资助管理水平;加强和改进审计监督工作,推动科学道德建设;加强机关建设和队伍建设,提高服务效能等各方面的工作。

繁荣基础研究,推动自主创新,为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是科学基金工作的重要职责和光荣使命。让我们不断开创科学基金事业科学发展新局面,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科学基金重任在肩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仍在不断蔓延和加深。知识和科技成为被寄予厚望的应对金融危机冲击的重要力量。近日,陈宜瑜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即指出,历史经验表明,重大的经济危机时期往往催生重大科技创新,而重大科技成果也往往推动世界经济走向复苏与繁荣。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前后问世的科学技术,成为日后以电子、航空航天和核能为标志的第三次技术革命的基础。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互联网信息技术革命,也造就了世界经济新一轮繁荣。

常人一般会忽略科学基金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联系,其实,科学基金一直关注着经济社会的需求。作为支持基础研究的主渠道之一,在国家创新体系总体布局中,科学基金承担的是支持学科均衡协调发展的重任。

另外,在国家经济社会和安全有重大需求的时候,科学基金都会及时启动响应机制,适时安排一批应急研究项目。2008年,面对突如其来的冰冻雨雪灾害和特大地震灾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运用战略调控经费,适时安排应急研究项目。围绕国家奥运战略需求,科学基金亦资助了众多研究项目,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

依靠科学家的群体智慧,科学基金将经济社会和科技的战略需求转化和凝练为具有基础性、前瞻性和战略性的科学问题,进行顶层设计,通过重大项目以及重大研究计划。引导科学家在事关国家经济社会和科技长远发展的战略领域开展创新研究。据了解,仅在“十一五”规划期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就要启动32个重大项目和12项重大研究计划。其中,重大研究计划还是属于较新的项目类型,投入力度较大,在“十一五”期间平均资助强度要达到1.5亿元。

陈宜瑜说,为了应对当前经济危机,我国正加快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特别是希望能够在多个重大专项取得突破,为我国经济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现在,国家更加关注科技创新。科学基金在为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科技计划提供大量优秀人才和项目储备的同时,要更加重视超前部署,更侧重基础,更侧重人才培养。

这其中明确了一点,即经济危机的冲击再大,科学基金也应“不为所动”。当前,大量科技资源投向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等热点领域,在这个“节骨眼儿”上,科学基金不能在侧重基础、侧重人才的资助政策上发生大的改变,仍然应该准确把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支持基础研究、坚持自由探索、发挥导向作用的战略定位,全面落实尊重科学、发扬民主、提倡竞争、促进合作、激励创新,引领未来的工作方针,继续加强对基础研究支持的稳定

性和力度,以保证各个学科的均衡稳定发展。

随着研究项目、人才项目、环境条件项目3个资助系列调整的完成,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格局日益优化。按照控制规模、提高强度的原则,科学基金2008年安排资助面上项目8924项,金额约29亿元,平均资助强度为32.35万元/项。比上年同比增长3万元/项,对解决科学家开展研究需要多头申请科研经费的问题又前进了一大步。

科学基金要打造“人才品牌”

培养创新人才,蓄积后备人才,稳定青年人才,扶植地区人才,造就拔尖人才,培育创新团队……人才,一直是科学基金的“金字招牌”。

据了解,为积极适应我国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快速发展的需要,科学基金将青年基金与地区基金纳入到人才项目系列。2008年,人才项目体系安排资助约18亿元,积极适应了我国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快速发展的需要。按照稳定资助强度、适度扩大资助规模的原则,资助青年科学基金项目4757项,比上年增加43%,资助金额9.4亿元,资助率超过22%。这让更多的年轻科研人员刚刚走上科研道路时,能够走得更稳更好。着眼于促进区域科技协调发展、推动科学基础薄弱地区人才培养工作,资助地区科学基金项目674项,金额1.7亿元。这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科研人员能够更安心地留在当地从事科研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2009年,甘肃省也将被纳入地区基金的资助范围。

当前,为了吸引高端人才回国,国家制定了一系列人才引进计划。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在设立之初,主要也是为了吸引海外人才回国服务,如今已经成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一个品资助项目。“为了保证‘杰青’的质量,我们不会对一个业已形成特色的资助项目轻易进行改动。”陈宜瑜说。

2008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着力造就和培养创新拔尖人才,资助180人(含外籍),金额3.5亿元;另外加强了团队培育,促进协作创新,新启动创新研究群体28个,资助金额1.39亿元。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国家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基础研究条件不断改善并日趋成熟,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与国际学术界的交往也日趋紧密,已经具备了接纳国外学者长期来华进行学术研究的能力。2008年,“外国青年学者研究基金”也在筹划中出炉,无疑顺应了当前科学研究国际化的趋势和国内外科技界的需求,也契合了中央政府大力吸引海外人才的精神。

“外国青年学者研究基金”目前已正式启动,该基金将采取中国科学院和教育部推荐人选、个人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组织评审的方式予以实施,拟资助50位外国青年学者,资助总经费为1000万元人民币。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相关负责人指出,鼓励国外青年学者来华参与国内学术研究,不仅可以让他们加深对中国科研状况的了解,推进学术研究的进程,并与国内研究人员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而且有利于外国年轻科研人员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接触和深入了解,对于培养未来与我国密切开展科技合作的骨干力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一项着眼于未来的战略举措。

科学基金将合作进行到底

4月16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合作开展“2011-2020年我国学科发展战略研究”协议签字仪式在京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科院院长路甬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陈宜瑜出席仪式。双方签署了合作协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与中科院联合开展战略研究,可谓强强联合,此举能充分发挥中国科学院院士群体作为国家最高学术咨询团体的重要作用,全面筹划未来,推动我国学科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

科技人才年度工作计划范文9

全方位落实创新驱动相关政策,打造“机遇之地”

“十二五”期间,南京市聚焦“人才第一资源、教育第一基础、科技第一生产力、创新第一驱动力”,重点打造“中国人才与创业创新名城”,浦口是最重要载体之一,聚集了诸多创新发展的要素平台。浦口现有大学12所,在校师生超过12万人,有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3个,各类研究院所160个,为区域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人力资源和雄厚的智力支持。

浦口区抢抓南京发展的第三次重大机遇,紧紧围绕建设“高新浦口”、打造江北高科技发展中心的目标,凝聚思想共识,明确工作路径,将“人才引领、科技创业”、“制度先试、园区先行”作为转型发展的工作导向和关键抓手,促使创新驱动战略落到实处。

自2011年南京市委聚焦“四个第一”、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以来,浦口区委在全市率先组建“四个第一”办公室,常态化、系统化推进全区科技创业创新工作。围绕人才引进、教育培训、创业创新、载体建设等重点工作,结合“十二五”时期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根据创新驱动战略的要素特征,最大限度地全面整合市、区“四个第一”政策资源,将市1+8系列文件、软件名城政策和区里前期出台的实施意见、实施细则进行了全面梳理,并结合浦口实际进行了相应调整和创新,归纳整理出台了42条政策,分为创业创新建设平台、人才引进、公共服务平台、入驻企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企业上市、推进保障八个方面的扶持政策。同时,结合工作实际,制定出台了11个聚焦“四个第一”政策配套实施细则,目前正加快研究扶持创业创新建设平台实施细则、科技九条政策配套实施细则和浦口区“653”人才计划。

高品质搭建创新创业一流平台,建设高端“特区”

浦口区创新创业载体众多,拥有国家首批高新技术开发区南京高新区、部级园区南京海峡两岸科技工业园、部级南京软件园、全市重点创新平台紫金(浦口、高新)科技创业特别社区等创新创业载体。

2011年7月15日,浦口区委率先在南京市组建紫金(浦口)科技创业特别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和建设指挥部。特别社区位于纬七路南京长江隧道出口附近,规划面积3.2平方公里,紧邻浦口新城核心区和江浦老城区。依托江北新城开发建设成果,特别社区内目前已建成东华路、外江路、西华路等10条道路,干线路网已基本形成,交通十分便捷,与河西新城隔江相望,与江心洲智慧岛比邻而居。距南京主城10分钟车程,距高铁南京南站20分钟车程,距南京禄口国际机场30分钟车程。再加上生活及商业配套便利,区域环境优良、空气清新、水系发达,地块可用空间及升值潜力巨大,是浦口最佳的创新创业沃土。浦口区委书记成玉祥说,“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支持科技创新创业,我们就是要有‘舍得’的眼光和决心,为高层次人才提供创新创业最优质的环境”。

特区已注册资金2亿元成立了“南京紫金(浦口)科技创业特别社区建设发展有限公司”。“通过5到10年时间,特区将通过活组织、活功能、活空间的布局思路和高强度、高效率、高保障支撑措施,最终把特区共同打造为‘宜业、宜资、宜居’之城。”浦口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特区指挥长赵德本如是说。

特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及城市设计已委托深圳蕾奥城市规划设计院和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制订,将孵化办公、中试基地、金融服务、培训教育、商业娱乐、酒店公寓等功能集中,充分发挥规划设计对科技创新以及人才引进培养的推动作用。今年将开工建设两幢总投资5个亿、10万平方米的创业大厦、科技孵化器大楼和人才公寓,力争2012年开工建设面积达20万平方米。

与此同时,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工作紧锣密鼓地展开。2011年,与深圳富满电子、中国安防投资、美国日出科技等3家企业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签单达50多亿元。今年上半年,天津大学昕天卫光电科技已与特区签订正式协议,共建光电产学研基地,4家企业签订正式协议。目前,由中科院院士、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黄维和天津大学教授、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刘铁根牵头的光纤传感研发团队,上海建桥学院信息技术学院院长刘锦高带领的三维立体成像研发团队等,都与紫金(浦口)科技创业特别社区建立了合作关系。

大规模实施人才创业工程,抢抓“第一资源”

“要把浦口打造成创业者的乐土、创新者的乐园”。今年浦口区人大、政协两会明确提出,要以创业创新为主线,聚合资源要素,增强科学发展动力,把浦口打造成勤劳者能致富、创业者能发家、创新者能圆梦的“机遇之地”。未来几年,浦口将大规模实施人才创业工程,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以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为目标,强化对创业各环节的服务,为各类人才创业提供条件,充分调动人才创业积极性。

浦口区把人才工作作为“一号工程”,专门成立了浦口·高新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深入整合浦口区、高新区人才资源,完善浦口板块人才工作的体制机制。成立浦口区人才工作办公室和人才服务中心,负责创业人才集聚工作。编制实施“浦口653人才引进计划”,力争“十二五”时期,引进领军型科技创业人才600名,培养科技创业家50名,集聚创业人才30名,区内创业、就业大学生超过15万人。建立人才优先投入的长效机制,每年设立1亿元人才专项资金。通过专项引才计划,浦口区将进一步形成“政策洼地”,以有力的投入加大对高端人才的吸引,促进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的集聚。

截至目前,浦口区成功申报并入选“”特聘专家2名,位列全市前列(全市共11名),共集聚“”、“双创计划”和“321计划”等高层次人才68名。目前开工建设人才公寓24万平方米,已封顶近10万平方米;“十二五”期间,全区人才公寓建设面积将达80万平方米以上。

科技人才年度工作计划范文10

[关键词]马来西亚;黑龙江省;人才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95-3283(2014)02-0106-02

一、马来西亚与黑龙江省基本情况比较

马来西亚位于东南亚马来半岛南部,以自然资源丰富著称,除拥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外,锡的储藏量居世界第二,铁、金、钨、锰等矿产也较丰富,同时也是世界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12个国家之一,橡胶、棕油和胡椒的产量和出口量居世界前列,其中,棕油产量居世界首位。

马来西亚国土面积约33万平方公里,是黑龙江省的73%,人口约3000万,是黑龙江省的76%。其中以马来人、华人、印度人为主,分别占总人口的68.3%、23.8%和7.1%。

作为中国耕地面积最大的省份并位于世界著名的三大黑土带之一,黑龙江省人均耕地面积居全国第一位,同时也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粮食生产能力居全国首位。黑龙江省还是矿产资源大省,其中,石油、天然气、铀、煤、铁等已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矿产。森林覆盖率高达45.7%。从人口城市化水平看,马来西亚城市人口比重较大,超过72%,比黑龙江省56%的城市水平高出16个百分点。从产业发展来看,马来西亚近年来侧重第三产业的发展,服务行业的人口比重比黑龙江省高16%。黑龙江省一直以发展重工业为主,第二产业占GDP比重高出马来西亚6个百分点。2012年马来西亚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黑龙江省的2倍。从三大产业就业比例来看,马来西亚第三产业占60%,黑龙江省第二、第三产业均占45%左右。

从经费投入上来看,2011年黑龙江省的研究与开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高出马来西亚2个百分点,而公共教育经费却不到马来西亚的一半。

二、马来西亚的人才战略

马来西亚从1957年独立以来,经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现已成为亚洲地区引人注目的新兴工业国家,经济保持高速增长。其出台的一系列人才政策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将人力资源开发作为国家重要战略

技术工人和专业人才缺乏曾是马来西亚经济发展面临的严重挑战。20世纪90年代以来,马来西亚政府将人力资源开发规划提升到了国家战略高度,并采取推进职业教育产业化,强制性推进企业对在职员工的培训,承认私立大学学历,实施“开放大学”和“双联分院”,扩大理工科学生比例等一系列的措施,在促进人才发展、改善人才结构上发挥了积极作用。

2.高度重视人才的储备与培养

2009年,马来西亚政府安排大笔财政资金用以培养本国科技人才和吸引国外人才。还将高校拔款额度提高到近35亿美元,用以购置先进科研设备,提高科研水平和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除在财政上予以扶持外,还制定相应倾斜政策,为社会各界人士提供接受更高层次教育的机会。同时简化高科技人才的签证程序,缩短技术移民办理手续周期,这些都为马来西亚人才的储备和引进提供了政策保障。

3.实施了国家人才回流计划

人才流失一直是困扰马来西亚经济发展的问题。为了吸引大批专业人才回国发展,2011年,马来西亚政府启动了“国家人才回流计划”,总拔款额度高达6500万林吉特(约合2036万美元),尽最大努力将在外国工作的马籍专业人才吸引回到国内。计划实施以来,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共吸引2105名各行业精英回国从业,而且人数还在不断增加,华裔比列最大,超过60%。

4.国家人才培育方案(NTEP)

这是一个为期12个月的见习方案,主要针对电子电器行业,以提高专业人才可用性为目的。这项方案为拥有一或两年工作经验的工程系毕业生以及希望提升技能的人提供就业、科研和创新的机会,这项培育方案2011年开始实施,有效调动了电子行业人才的积极性,促进了行业的快速发展。

三、马来西亚人才战略对黑龙江省的启示

近年来,黑龙江省高度重视人才建设,特别是2010年召开全省人才工作会议以后,人才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在《黑龙江省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未来十几年,黑龙江省人才事业发展以培养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统筹兼顾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借鉴马来西亚在人才建设方面的经验,提出黑龙江省人才发展的三点建议:

1.建立教育投入保障机制 , 加大教育投入

虽然黑龙江省各类各级院校已具备一定办学规模,基础设施也逐步改善,但在科研、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以及对作出突出贡献优秀人才进行奖励方面,政府投入资金还不足。应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财政资金应首先保障教育投入,保证财政预算支出中教育拨款比例。具体实施中,应建立合理的奖学金制度,降低高等教育门槛,鼓励发明和创新,应有计划地输送优秀人才去国外进修,为黑龙江省培养和储备高端人才。

2.重点培养高技能蓝领人才

黑龙江省有普通高等院校78所,教师4.5万人,2011年招收大学生19.9万人,毕业生人数有19.6万人。黑龙江省要借鉴马来西亚人才发展的经验,在适当注重教育规模的同时,树立市场人才观,应抓好社会最亟须人才的培养,如第三产业人才以及拥有高级技能的蓝领人才。引导学生要针对自身的特点去选择发展方向。黑龙江省重工业发达,缺乏技术工人。应在人才的政策导向上适度侧重,尽快解决管理型人才多、技术工人少特别是高技能人才少的现状。

3.实施科技创新人才战略

马来西亚通过大力扶植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不断推出优惠政策吸引和积累了丰富的高科技创新人才。黑龙江省应把握好创新和人才这两个关键点,实施科技创新人才战略,塔建平台,改善环境,大力营造自主创新的社会氛围,完善鼓励创新人才向企业流动的政策,为企业积累基础型人才。通过培养、吸引黑龙江经济发展亟须的创新科技人才。深入贯彻落实《黑龙江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发挥高层次人才作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意见》等政策,消除高科技创新人才的后顾之忧,切实尊重科技人才的创造性劳动,建立与其实际贡献项匹配的利益分配关系。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科学技术部.2012中国科技统计年鉴[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2]黑龙江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黑龙江调查总队.黑龙江统计年鉴2012[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3]广西社会科学院,广西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中国-东盟 2012[M].广西:线装书局,2012.

[4]马来西亚统计署.马来西亚统计年鉴2011[Z].2012.

[5]王天策.马来西亚科技政策研究[D].广西大学,2012.

[6]第九马来西亚计划[EB/OL].南博网,http:///special/9th/.

科技人才年度工作计划范文11

未来的创新者来自今天的青年研究人员,他们肩负着未来科技创新和发展的历史使命。只有那些能够在职业生涯的初期顺利确定研究方向、形成独立的研究能力并且富于创造精神的青年人,才能够真正成长为卓越的研究者。

科学计量学研究曾基于对诺贝尔奖得主的创造年龄统计得出以下结果,杰出科学家做出重大贡献的最佳年龄在25至45岁之间,而其最佳峰值年龄为37岁左右。这在某种程度上表明,为青年研究人员提供有效的支持和引导,让他们顺利度过职业生涯的初期阶段,迅速成长为一线的独立研究人员,成为创新型人才,是科技人才培养的关键。

青年人才培养成效显著

近30年来,我国青年人才培养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1985年,国家科委、教育部、中科院在广泛吸收留学回国博士以及专家学者的意见,借鉴国外博士后制度和培养年轻高层次人才经验的基础上,向国务院报送了《关于试办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报告》并获批准。至此,博士后制度在我国正式确立。此后,又通过一系列文件,逐步完善博士后制度,形成了突破传统人事管理体制在户籍、人事关系、职称评定、人员编制、学科交叉等多方面的限制,保证青年研究人员顺畅流动的新机制。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起,我国博士后制度稳步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在培养好、使用好人才的同时,为我国吸引、稳定和储备了许多高层次青年人才,成为我国培养青年人才的一个重要手段。截至2010年底,全国累计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已达8万多人,其中有不少人已经成长为我国教育、科研领域的高水平学术带头人,为我国科技和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博士后制度快速发展的同时,中科院为加快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步伐,建设高水平人才队伍,解决当时面临的人才断层问题,于1993年提出了“百人计划”。当时的计划是,在20世纪的最后几年中,以每人200万元的资助力度面向国内外招聘100位青年研究人员,将其培养成为各领域的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该计划是中科院重要的人才工作计划,也是我国最早启动的青年优秀人才培养和吸引计划。之后,随着知识创新工程的启动,“百人计划”历经数次调整,从制度上得到了完善,规模上也有了大幅扩充。截至2011年底,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共计2237人,其中绝大多数为40岁以下的海内外优秀青年学者,有不少目前已经成为德才兼备的优秀学科带头人和科技管理人才。

继中科院“百人计划”之后,人事部在1995年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实施了培养造就年轻学术技术带头人的专项计划——“百千万人才工程”,加强中国跨世纪优秀青年人才培养,并确立了培养的目标,到2010年,培养造就数百名具有世界科技前沿水平的杰出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和理论家;数千名具有国内领先水平,在各学科、各技术领域有较高学术技术造诣的带头人;数万名在各学科领域里成绩显著、起骨干作用、具有发展潜能的优秀年轻人才。同时,教育部也设立了一些基金,如高校青年教师基金、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等,培养了一些青年教师骨干。

在实施这些计划的同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也设立了博士后基金、青年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处在博士后阶段以及已经取得一定成就的青年研究人员,以促进青年科学技术人才的成长。2012年,为进一步完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人才资助体系,在青年科学基金和杰出青年基金之间形成有效衔接,基金委又设立了“优秀青年科学基金”,专门支持具备5至10年的科研经历并取得一定科研成就的青年科学技术人员,在科研第一线自主选择研究方向开展基础研究。

通过一系列青年人才培养计划以及国家基金委的青年人才资助项目,我国的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培养瓶颈亟待突破

历经近30年的发展,我国的青年人才培养工作已经形成了一条规范化的轨道。然而,目前我国青年人才培养仍然面临一些十分严峻的问题。

其一,针对博士后的资助渠道单一,资助强度偏低,博士后的待遇缺乏竞争力。博士后基金是当前我国唯一一个为博士后提供科研资助的基金,从1987年到2010年,已累计为23914名博士后提供了5.57661亿元人民币和235.66万美元资助。但每个人的资助额度却并不高:面上项目的资助强度划分为5万元和3万元两档,如果在站期间取得重大科研成果和研究能力突出,则可以获得特别资助,资助额度为一次性给予10万元。就是这样微薄的资助,也仍有2/3的申请者无法得到。另外,从薪资收入来说,我国博士后的待遇也远远不及欧美发达国家,这导致很多优秀的博士去国外从事博士后研究。反观美、日等国家,针对博士后的经费资助途径不仅多样,还同时为博士后设立了一些科研经费等,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在美国,针对博士后的资助有三大类型的资金来源:一是博士后奖学金,属于全国性的竞争性资金;二是联邦政府的培训拨款,主要是由国立卫生研究院等政府机构通过给部分高水平的大学和系拨款,为这些专业领域提供培训博士后的资助;研究拨款或合同是大多数博士后的主要经费来源,主要是大学教授在取得政府或企业的研究项目和合同项目后,在项目中为博士后提供资助。而在日本,学术振兴会设立的“特别研究员制度”不仅为博士后提供每月20至39万日元的“研究奖励金”,还有每年150万日元的“科研补助金”配套经费。还有一些国家,如加拿大近年来为吸引来自全世界的青年优秀人才,在2010年推出了班廷博士后奖学金,希望通过为每位入选者提供每年7万加元的资助,使之成为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博士后项目。

其二,资金来源单一,强度不足,使得很多处于职业生涯早期的青年科技人才得不到应有的资助。在许多发达国家,早已形成了覆盖从博士后到独立、再到独立初期的职业生涯各阶段的青年人才资助体系。在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下设了CAREER计划、国防部设立了青年研究人员计划、能源部下设了杰出青年研究人员计划、国立卫生研究院下设了独立之路计划、独立科学家奖以及尽早独立奖等,促进获得博士学位的青年人才尽快成长。在澳大利亚,研究理事会通过发现项目计划资助处于职业生涯早期阶段的科学家;通过新研究人员基金,为那些重新回到研究岗位或从海外归来的健康医学领域研究人员提供资助;国家健康医学研究理事会为获得博士学位2年以上、7年以下的研究人员提供职业发展基金;超级科学奖学金为国内外最优秀的职业早期研究人员提供资助;“未来奖学金计划”为处于职业生涯中期的、卓越的澳大利亚国内以及国外的科学家提供为期4年的资助。完善的资助体系为青年科学家在不同阶段的职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助,在培养青年人才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尽管我国于2012年推出了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弥补了基金委青年人才培养资助体系中从博士后到独立研究员的中间环节,使我国青年人才培养工作初步形成了从博士后基金—青年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的一条链模式。然而,由于资助模式与资金渠道单一,能够拿来分配的资源仍然非常有限。目前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青年人才资助链上,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覆盖面最广,主要对象是35岁以下的具有独立科研能力的青年人,研究期限3年。但2010年的资助率和资助强度也仅达到了23.02%和19.71万元/项。

其三,我国青年研究者在职业发展初期不易得到来自成熟研究者的有力的学术引导。且不说我国博士培养系统每年都在制造不那么合格的博士,即使是优秀的青年人,他们也需要在职业生涯初期接受继续教育尤其来自一流学者的引导。事实上,只有在一流的学术传统下才能成批地培养出一流人才。然而,我国现阶段尚缺乏良好的学术传统和学术氛围,缺乏既卓越不凡又甘愿做人梯的优秀学者和大师。现行资助体制只考虑了资助青年人才的问题,却没有考虑在资助的同时给予青年人才以充分学术引导的问题。在缺乏学术引导的情形下,过早的独立或许反而会令青年研究者失去明师。

青年人才培养的策略建议

随着知识社会化水平的不断推进以及经济多元化的深入发展,培养和造就大批能够创造新的知识、生产高附加值的产品、开拓新的产业领域的杰出青年人才已经成为我国当前一项非常紧迫的任务。

要进一步完善从博士后到独立研究员的各个阶段的资助体系,为处在职业发展初期乃至中期的青年研究人员提供必要的扶持。从博士后基金到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的一条链资助模式虽已初步形成,但还需要不断完善,要使4个基金形成彼此接力,并围绕明确而一致的培养目标形成合力。此外,还应考虑设立一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博士后项目。

科技人才年度工作计划范文12

1 科技产业发展的战略和方向

1.1 中小企业是台湾发展高新科技产业的主力 改善中小企业的产业结构是台湾当局一向关注的重点,表现在重视中小企业研究开发、促进产业升级上。台湾经济部为协助中小企业技术升级,并促使所属机构的研发方向及成果能与产业界紧密结合,特制定“经济部所属事业协助中小企业推动研究发展计划”,为迎接即将来临的创造性时代铺平道路。另外,经济部中小企业处积极促进中小企业在技术开发、创业投资、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合作,协助他们进行新产品开发活动,使中小企业进行联合行销、联合投资、联合研发,实现资源共享。台湾本岛依据“二大、二高、二低”六大原则,即市场潜力大、产业关联性大、附加价值高、技术层次高、污染程度低、能源依存性低等,确定了通讯、信息、消费性电子、半导体、精密机械与自动化、航天、高级材料、特用化学品与制药、医疗保健、污染防治等为十大新兴产业,作为中小企业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1.2 确定重点发展的高科技产业 为紧跟世界科技发展的新形势,参照国际重要产业技术领域,选定了20世纪末、21世纪初重点发展的四大高尖端技术,以此领导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一是信息技术,主要制定和实施资讯通讯基础建设计划,这个庞大的计划将耗资上百亿元新台币,预计用6年时间来完成;二是电子技术,这一领域将来的两大发展趋势是加速电子技术的产业化过程及加速发展半导体技术,力争在技术和产业化方面形成新的实力;三是生物技术,将其定为21世纪重点发展的技术,特制定了生物发展计划,重点实施;四是航天技术,台湾在21世纪将把航天工业作为维系其经济增长和科技升级的重点技术。

在台湾,高技术产业已经有了一个坚固的基础,私人部门在发展和获得关键技术方面已经发挥带头作用。然而,在那些市场潜力较弱、私人部门投资意愿较低的领域,政府将在开发关键产品和技术方面发挥领导作用,而且设法刺激私人部门的参与。

1.3 促进传统产业技术向科技产业转型 制造业一直是台湾经济发展的领导部门,也是台湾经济增长的原动力。但近年来由于台湾本土工业用地价格偏高且取得困难,劳动成本高涨,传统产业技术提升面临瓶颈,使得传统产业的产值及出口量均减少,传统产业日渐衰退,逐渐失去发展优势,迫使其政府推动传统产业技术的升级并保证其向科技产业转型已是不可逆转的趋势。为此,台湾制定了传统产业的转型目标——走向高科技化。在1995年规划制造业21世纪的发展方向时,台湾工业局针对传统产业进行了筛选,选出了34项有发展潜力的传统产业,决定用3年时间,每年完成11项传统产业的技术升级。在策略上加强对其资金和技术的投入力度,并由科研单位协作和辅导,帮助其克服技术升级的瓶颈。

台湾政府为提升其竞争力,于1995年提出把台湾发展成为“亚太营运中心”的构想,内容涵盖生产制造、货物与旅客转运、专业服务等三大类经济活动。其中,生产制造部分是以高附加价值、高科技产业为核心的。作为“亚太制造中心”重点发展方向的高科技产业,除了资讯、半导体和通讯科技产业等新兴支柱产业外,台湾经济部又锁定了24项高科技产业作为当前重点发展的产业。

近年来,由于信息化时代的来临,科技与知识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台湾当局根据经建会的评估,将在21世纪积极发展个人服务业、金融及保险等工商服务业、通信服务业、航天、制药、计算机与通讯等高科技工业,以及汽车、化学等中高科技工业为主的产业。

1.4 兴办科技园和智能工业园区 开辟特定区域,集中发展高尖端科技,营造高新技术健康成长的环境,是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必由之路,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20世纪70年代后西方发达国家的普遍做法。科学园区和智能工业园区是发展高科技产业的摇篮。

1995年,台湾经济部计划在未来10年内在全岛各地兴建20-30个智能工业园区,每年开发2~3个。园区规划为9种类型:科学园区3个、科技工业园区2个、软件科学园区3个、航天工业园区2个、机械工业园区1个、生物技术园区1个、中山科学园区3个、创业者园区1个、研究园区1个。

台湾高科技的发展是以发展科学园区为先导的。台湾当局在已筹建若干个科学园区基础上,现已规划了台湾的“新科技园区蓝图”,主要建立三大类型的工业区:a.科学工业园区。在北部扩建新竹科学工业园区;在南部台南建立第二个科学园区,使其成为发展生物技术、精密仪器及航天即自动化零件等的专业区。b.软件工业区。北、中、南各一个,北部在台北市南港,已进入建设阶段;中部在台中;南部在高雄,现已进入规划阶段。c.科技工业区。着重在生产上应用实用科技知识。

1.5 实施南北两地产业均衡发展 新竹工业园区成立20多年,发展十分迅速,截至1998年年底,新竹园区内已有272家公司设立,整体营业额4550亿元,增长率13.8%,成为高科技产业最密集的地方。鉴于台湾新竹科学园区成立十几年来成效显着,台湾行政院国科会于1995年通过了新的“新竹科学园区发展计划”。该计划的宗旨是要在21世纪将新竹科学园区建成国际科技重镇,进而使台湾成为“亚太科技营运中心”,以此奠定台湾的经济实力。计划的主要目标是大力加强相关科技建设,改善科技产业投资条件,以扩大新竹地区科技产业规模,增强其研究功能,强化科技城的科技实力和竞争力,加速台湾高科技产业的大型化和国际步伐,进而向“亚太高科技营运中心”迈进。

鉴于目前台湾南北经济和科技发展的不平衡及北强南弱的情况,台湾当局于1997年作出重大战略部署——在台南建设第二个科学园区,并将其作为迈向21世纪的重要工程。其目标是将其建成继新竹科学园区之后的台湾第二大科技重镇及带动南部科技产业发展的重要科技基地。该园区内主要发展微电子精密机械、半导体和生物科技产业,并分别开辟了“微电子精密机械”、“半导体”以及“农业生物技术”等三大产业的专业区。

科学园区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台湾高尖端科技研究的发展。继1997年初台湾当局提出“科技岛”的方针,1998年做出到2010年台湾科技与科技产业发展方向的具体规划,在其措施中将发展各类科技园区作为建设科技岛的主要骨架:一是继续推动科学工业园区的建设,发展各类卫星园区,研究未来新科学工业园区的措施;二是开发各类智能型园区,同时鼓励民间开发各类园区。

2 科技产业发展的重要措施

台湾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加速发展科技产业、加快发展高科技产业,这是台湾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为此,台湾当局采取了一系列推动科技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2.1 加大科技投入,研发经费稳步增长 研究与发展经费是反映一个国家科技实力的重要指标,又是提高国家综合国力和竞争力的重要基础。从世界范围来看,台湾的研发经费绝对值、相对值偏低。1995年台湾研发总经费约为45.8亿美元,与世界各国相比,是荷兰1994年71.9亿美元与瑞典1995年74.6亿美元的六成左右;不到韩国1994年98.2亿美元的一半。以R&D/GDP的比值来看,1995年台湾为1.78%,1999年为1.97%;发达国家经济规模较大者如美国、日本在80年代中期R&D投资占GDP比值就已达2.5%以上(见表1)。

表1 R&D经费占GDP的比重国际比较  

年代

  1995

  1996

1997

1998

中国大陆

  0.6

0.6

  0.64

0.69

中国台湾

  1.78

  1.8

  1.88

1.97

美国

  2.61

  2.67

2.71

2.79

德国

  2.31

  2.3

  2.31

2.33

加拿大

  1.58

  1.6

  1.6

  1.6

意大利

  1.01

  1.02

1.08

1.11

丹麦

  1.91

  2.01

2.03

2.06

芬兰

  2.35

  2.59

2.78

2.92

韩国

  2.68

  2.79

2.89

——资料来源: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Indicators  Database,March  1999,CHI  Research  Inc.USA

鉴于此,台湾在跨世纪发展科技的战略中,加大了科技的投入。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鼓励民间产业增加对研究发展的投入。根据台湾1989~1998年资料来看,其研发经费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在十年间增长三倍,而且占岛内生产总值的比率也由1.39%提高为1.98(见表2)。其中,政府的研发经费比率自1992年起逐年下降,民间则逐年上升,可见台湾企业重视研发。这主要是由于台湾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a.继续推动研发投资抵减优惠,鼓励民间企业从事研发工作及成立独立的研发部门;b.开放政府科技项目计划,由民间执行或由民间企业以适当比例出资方式参与;c.政府在财团法人研究机构建立开放实验室制度、实验工厂或孵化中心,或者扶助工业区成立研究发展专业区,协助企业研发。

表2 历年台湾研究发展经费 单位:百万元新台币 %  

研究发展经费

政府投入

  民间投入

  研究发展经

年代

费占国民所

合计   增长率   经费   比率

经费   比率   得之比值

1989

54789   25.0   26127 47.69   28662 52.31

  1.39

1990

71548   30.6   32772 45.80   38776 54.20

  1.66

1991

81765   14.3   42574 52.07   39191 47.93

  1.70

1992

94828   16.0   49509 52.21   45319 47.79

  1.78

1993   103617

9.3   51292 49.50   52325 50.50

  1.75

1994   114682   10.7   55286 48.21   59396 51.79

  1.77

1995   125031

9.0   55828 44.65   69203 55.35

  1.78

1996   137955   10.3   58874 42.68   79081 57.32

  1.80

1997   156321   13.3   63755 40.78   92566 59.22

  1.88

1998   177054   13.3   69383 39.19 107671 60.81

  1.98

——资料来源:“行政院国科会”,《中华民国科学技术统计要览》,1999年

二是大幅提高政府科技预算。1997年6月颁布的《台湾科技白皮书》规定重大公共工程建设、空气污染防治等费用要编列一定比例的科技研发经费;保留国营事业民营化或成立衍生公司所获得的一部分收益及其它缴付款财源,捐助“国家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以支持相关高科技研发。自1997年度起,台湾经济部决定大幅扩充科技专案规模,将未来五年内的预算增长率定为18.6%。台湾行政院核定的1997年度的科技专案计划通过了76项科技专案,其全部预算总经费为132亿元新台币,比1995年度增加了10.5%。

2.2 积极引进科技人才,形成高科技发展的智力群体 近年来,随着世界新技术革命的发展,台湾经济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其唯一的出路便是发展高技术产业,由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知识密集型产业,实现产业升级。这就需要大量的高科技人才。而台湾长期以来,由于实行倾斜的科技政策——重工业企业、轻大专院校,造成了科技人才严重匮乏的局面,尤其是高科技人才更是奇缺。加上自1962年台湾当局修订了《国外留学规程》后,留学人员大增,但从1950年到1983年的33年间,回来者仅占留学人员总数的13.7%。可见,台湾的人才外流问题是相当严重的。为此,台湾当局越来越认识到吸引海外人才回台的重要性,采取了多种措施促进海外人才回归,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其主要做法如下:

一是制定《加强培育及延揽高级科技人才方案》。为解决台湾高级科技人才不足的问题,台湾在1983年3月就颁布了《加强培育及延揽高级科技人才方案》。以两年为期推行若干措施,争取在短期内获得一些成效,并制定中长期计划,从制度及法令的改进出发,以求奠定良好基础。《人才方案》以培育岛内人才与引进海外人才并重,主要集中加强岛内人才的培育。在引进海外人才方面,《人才方案》同台湾后来采取的一些措施相比,只是一个初步的、原则性的方案。但其重要作用在于,《人才方案》反映了台湾当局对引进高科技人才的共识,并且第一次以科技政策的方式颁布,可以说是台湾80年代人才回流的起点。

二是制定《加强运用高级科技人才方案》。台湾“行政院”科技顾问组1995年完成了《加强运用高级科技人才方案》,该方案以三年为期,每年增加引进海外资深专业人士350名,每年增聘具有适当经验的博士级研究员250名,共计600名,以加强台湾的产业研究开发工作。《方案》最为核心和根本的是强化研究开发,改善研究开发环境。a.强化民间企业的研究开发工作。包括继续推动振兴经济方案中的“延揽海外产业技术人才”至民间企业,允许民间研究开发单位承接当局科技项目和获得相关产业技术研究开发基金补助等等。b.设立产业研究开发基金,增设研究开发机构。如设立财团法人产业研究开发基金,加强整体研究资源投入及高级科技人才的延聘,利用财税及补助措施,鼓励企业增设研究开发单位加强研究开发投资,增强聘用高级科技人才的意愿。c.建立人才库,鼓励聘用高级人才。同时继续推动产学合作计划,建立工业合作研究开发体系,鼓励大学等研究机构加强与产业界合作,鼓励高级人才到企业服务或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