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情感化设计论文

情感化设计论文

时间:2022-12-07 11:56:01

情感化设计论文

情感化设计论文范文1

一、咖啡馆情感化设计的含义与原则

情感来源于感觉,情感的目标就是认知世界。情感空间是由内部空间环境与外部空间环境结合形成,空间的情感化由空间使用功能决定,咖啡馆是公共休闲空间,内部功能涵盖了消费、社交等行为,从而确定了空间热情、奔放兼具温柔恬静、积极向上的情感,除了打动人心也能给人以内心启发,这样的空间才具备灵气和生命力。咖啡馆空间之中可以唤起人类共鸣的材料应该具备强烈的触觉感,世界知名建筑空间之所以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其构成及装饰材料的质感占据了重要部分。无论传统或现代材料的运用,都应与特定空间场所所处环境及其特定的时代背景相结合,结合各种感知方式,从而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氛围,体会到空间所要传递的信息,这就是情感化设计的重点所在。

二、咖啡馆情感化设计的方法

随着现今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方面的需求也水涨船高,咖啡馆作为人们休闲娱乐的主要场所,在提供功能性同时从各方面着手,发展其空间与人的融洽相处。市场上的咖啡店越来越多,分布也越来越广,无论是品牌连锁还是私人个性化经营,都开始向人文情感化的设计方向发展,所以如何把握具体应用成为当前设计的主要方式。

1.重视室内空间与自然的相互融合

咖啡馆虽然划为公共空间,但考虑顾客人群的需求,多将内部设置从私密环境,光照较差,结合灯光布置的同时可以考虑引入自然光。自然光通过墙体的窗户或者各种开洞照射进室内,形成形状大小不一的光斑,结合多彩的窗户玻璃,使空间内的色调更为活跃,同时结合丰富的光影效果,对空间情感塑造有一定作用,能将室内空间构成关系阐述的更加流畅。同时也应引入自然通风,传统咖啡馆空间封闭,阻隔了自然环境中空气的自然流通,导致室内空气浑浊,在花极大代价引入新风系统等人工空气循环的同时,在设计之初调研所在地的气候环境及风向,考虑自然风的流动设置对流风口,提高空气循环效率同时也能达到低能耗现代设计标准,使得室内空间贴近于自然空气环境,符合情感塑造的要求。

2.重视室内空间的色彩表现

咖啡馆空间情感化设计的深入与否与色彩运用有着直接关系,通过色彩原理的引申及运用,可以设计出不同的效果来吸引人群。对于室内色彩的运用,如果可以与周边环境形成鲜明对比,那这样的色调关系极其容易吸引顾客的注意力和好奇心,增加人群光顾的机率。色彩的得当使用更可以突出气氛。寻常咖啡馆的色调多为暗淡厚重,可以在背景处采用明快的色块,通过强烈的对比,将顾客的注意力吸引到室内的视觉中心;大面积小色块的拼接,可以将空间环境进行切割,中和单调的空间感,使得室内空间充满活力;各种色调的陈设品、饮料等也能起到较好的衬托效果,通过灯光的照射,将产品的质感进行烘托,极易抓住顾客的好奇心。所以,良好的色彩表现对咖啡馆的情感化设计有着重要作用。

3.重视空间内部的装饰

咖啡馆空间组合形式比较丰富,其使用性又赋予空间各种功能,人群消费习惯同时也影响内部的设置,所以通过家具等与人群息息相关的软装饰,能丰富空间效果,提高装饰水平。室内家具的运用比较灵活,咖啡馆内的沙发、吧台椅等家具可以使用皮质或布艺材质,增加座垫厚度提高舒适性,座套最好可以随季节变化更换,冬季采用毛制或绒布,夏季可采用棉麻质地;在色调上可以采用与环境相统一的颜色,再零星插入对比色强的桌面,这样的选择在为顾客提供更为舒适的消费感受同时又能美化空间。其他软装元素如窗帘的运用也能提高空间情感化,半透光纱织窗帘提供足够光照同时也能从质地上满足人们内心柔软的需求;陈设品可采用透明或亮面材质,结合一定粗糙质感的器皿,通过光照方式进行处理,将各种肌理表现出来;墙面背景进行软硬包的处理以满足空间的不同要求,装饰画的形式也丰富多样,可以通过咖啡馆空间的需求进行挑选。

三、材料运用对咖啡馆情感化设计的影响

咖啡馆情感化设计也与适合的装饰材料息息相关,装饰材料的质感美、色彩美和性能美是能为人所感知的,作为室内空间设计的重要载体,装饰材料可以创造出独特的空间艺术效果、提高室内空间风格品味,各种材料相互运用就是为了达到美化视觉和触觉的最终目的。对于装饰材料的熟练运用也是设计师所必备的技能:

1.石材石材是人类最早使用的建筑装饰材料,其历史几乎与人类建筑历史等长。石材的基本质感非常明显,符合人们心理上持久、稳固、厚重、坚定等审美品质,石材的质地从毛石的自然狂放、粗犷野性再到抛光石材板面的光洁细腻、雍容华贵,其表层质感变化多样。不同的石材又能展现出不不同的视觉特性,其丰富的肌理、纹样、色泽,再通过不同加工手段能表现出从粗糙到光亮的不同面貌,同时石材坚固、冷峻的触觉特性也能表现其重量感,具备较高的强度。在现代建筑中,石材虽然在结构上让位于各种新兴的建筑材料,但是在建筑外部和室内空间中,石材仍然承担着重要的角色。咖啡馆内石材多运用于地面及个别立面背景的装饰,通过其独有的质感和人们情感产生共鸣。

2.木材木材作为一种古老的建筑装饰材料,主要以木构架和装饰的形式作为东方古代传统建筑的结构方法和使用材料,从而创造了独特的建筑文化。而在当今建筑、装饰尤其是室内空间的运用方面,木材依然展现出强大持久的生命力,其独有的生物特性给人们带来了自然、亲切、温馨的心理感受。其视觉特性展现出来的是一种由浅黄到深棕色的不同色阶的温暖色调和自然肌理。木材温和、硬度适中、重量较轻的触觉特性,使其适合加工成各种形状。所以,木材也是我们最常用的室内装饰材料。而在咖啡馆空间中木材的运用非常广泛,无论用作空间框架的搭建还是墙体的肌理质感表现,均能达到较好的装饰效果,温润的物理特性方便人们与之直接接触。

3.金属金属的应用,使得人类建筑空间脱离了传统天然材料的制约,进入了工业化生产阶段。而金属材质坚硬、牢固,易于加工成各种形态,从视觉上能体现挺拔、平整、光洁或斑驳等各种效果,从触觉上可以体验到坚硬、重量、冰凉、光滑和粗糙等各种感受。金属结构框架能展现材料本身的结构美,也能出现在空间内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现代风格的咖啡馆设计就能引入金属材质作为点缀,体现其工业化质感,彰显现代特征。

4.玻璃玻璃材质清澈透明,给人的心理感受能有一种神秘变幻的效果。其视觉特征有透明和半透明的、有彩色或无色的、有的晶莹剔透、有的诗意朦胧。从触觉上可以体会到光滑、平整、精确、坚硬等。玻璃在咖啡馆室内空间中的运用比较广泛,常常出现在特殊地面、墙面和柱面造型、各种门窗、隔断、隔墙以及其它需要明亮、透明、变幻、清澈的部位,由于玻璃能衔接室内外空间,所以它对于人们情感引导也有一定作用。

四、结束语

情感化设计论文范文2

关键词:学生公寓;居住空间;行为;心理;情感化

大学生的起居生活在都在学生公寓进行的,当然不止起居,它还是学生之间情感交流、提高工作学习效率的依附场所。所以基于学生公寓的空间设计相对于其他会有不同的特殊的情感需求,空间功能布局更趋于人性化。

一、大学生公寓居住空间设计的现状

1.建筑形式及内部功能布局单一:着眼全国高校公寓建筑,基本都是一种模式复制下来,其内部各类使用空间功能不完善,进而大学生之间的学习、交流、储存、个人空间也不完善,嘈杂拥挤的居住空间环境很难满足当代各专业学生多方面的情感需求。

2.整体空间布局不适用:上下布局,即学生全部在上铺休息,生活设施等都放置在下铺,下面的书桌、书柜、衣柜等功能设置能够满足的学生的基本生活需求,但是上铺由于距离墙顶较近,学生在铺设被褥等极为不便,所以怎样人性化的考虑这种使用关系我么应当考虑的。空间纵向布局,动静皆宜,空间较为开敞,学生休息学习互不干扰;缺点是学生缺乏私密性的领域,集体共占整个公共休息空间。如果横向布局,优点是学习区域不仅光线好,剩余的空间还可作为研讨、相互交流和娱乐等集体性活动的地方;不足之处是两个床铺之间的空间较紧密,储藏空间严重缺乏,学生生活起居等行为受到一定的影响。

二、国内大学生对公寓居住空间设计的情感需求

1.大学生特殊的生活方式

多数大学生是第一次融入集体独立的生活。这种生活方式决定了在进行大学生公寓空间设计的时候考虑到结合他们的情感,进而有方向、有指示的完善他们目前的居住环境。“如果没有另外一些兴奋点让他们从这些个人忧虑当中排解出来,仅靠心理辅导是作用不大的。这个公共生活的欠缺如果继续存在的话,会有不好的影响。”所以当代大学生的课下生活应该是丰富的、多彩的,充满一种大学生应该具备的“青春精神”。从客观上看,大学生活中,学生需要按照学校的相关条例去进行时间上的安排,上课学习与休息、娱乐的时间也具有一定的规律;从主观上看,当然也不排除一些时间是由自己支配和把握的,从而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当代大学生应当具备独立学习思考的能力、独立处理事务的能力,以及社会交流与人建立沟通的能力等。所以大学生的行为方式按行为科学来分析,有以下四个主要特征:(1)规律性与多样性大学生除了学习之外,学生公寓是重要的课余生活区域。学习、休息、集体活动等均在生活区内进行。大学生的生活有其规律性,学习与起居的时间学校是有明确规定的。同时,大学生活也是丰富而多姿多彩的。所以学生需求的多样化导致行为的多样化。然而这就要求提供多种设施与这些行为活动相适应,为丰富多彩的活动创造可能。(2)集体性与私密性大学生不仅在指定的教室进行集体学习及研讨,在日常生活中,集体的生活对学生全方位兴趣的培养起重要作用。“我们可以发现,今天的社会非常注重团队精神,不要说公司,就是在大学你搞研究,都是形成各种各样的团队。有些人很有天分,但是他不善于与别人交流,也就不善于与别人合作,这就无法担当大任。”因此,学生公寓的设计要创造多种层次的集体交往空间,考虑到当代大学生的集体需求。虽然大学生活中应注重集体协作精神,但是大部分时间是靠个人支配的,需要有私密的空间进行独立思考及钻研。我们比较常见的在学生公寓中学生安装布帘的现象映衬了私密空间设置的必要性。

2.大学生在公寓空间中的心理特点分析

根据马斯洛的人的需要与心理发展的理论,“需要的层次越高就越涉及他人与社会。”大学生这个时期的心理特点主要表现:自我意识逐步成熟:“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处于青年期的大学生随着自身身心的发展,他们不愿因循守旧,勇于变革创新。大学阶段是大学生建构自身知识体系和人格发展的关键时期,其旺盛的精力和敏锐的洞察能力为他们学习新知识提供了有利条件;注重社会交往: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18-25岁是容易接受别人亲密关系的时期。所以这一阶段是大学生进行周边关系交往的最佳时期。

三、大学生公寓情感化设计体现

1.适宜大学生生活交流的空间布局以及功能分区

大学生在居住空间内进行的多样化的基本活动也就体现了着他们居住空间布局的灵活性以及多样化,需要满足不同的使用功能,从大的方面来说要具有较开放的集体公共空间和较为私密的个人空间,创造出动静皆宜的空间。从使用的频率基本上来说包括休息空间、集体学习空间、娱乐空间、个人生活空间(储藏空间等)和生活辅助空间(包括阳台和通道等)。为了更有效地充分利用有限的空间,它们当中可以有重叠和穿插。

2.情感化空间设计考虑婚姻情况

2004年教育部了新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在校大学生只要符合我国《婚姻法》规定的结婚条件即可结婚。因此,学校应考虑已婚在校大学生在使用学生公寓空间功能布局上和其他学生的不同,适当为已婚学生公寓进行人性化设计,例如增添一些必要的生活空间以及必要的生活设施,例如厨房等空间以方便已婚学生生活的需要。“已婚和未婚的学生分开居住,便于校方后勤管理,也是人性化制度的体现。”

3.情感化空间设计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

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情感化的居住空间设计,理工科专业和艺术专业的性格各异,这就要求我们挖掘他们各专业的兴趣点,在居住空间设计的色彩以及功能布局、家具配备上都体现他们之间的差异,能够满足他们对自己起居空间的基本需求。可以适当考虑不同专业的学生在住宿分配上能够科学的分配一起,例如,环境艺术设计的学生和视觉传达的学生如果能在一起生活学习、一起交流,便于这种多学科进行交叉性学习,更利于学生的全面综合发展。总结通过对大学生公寓环境,生理和心理,行为不同方面的影响,考虑大学生的行为模式特性,讲究多样性和创新性,以及人性化进行方案的设计。

作者:秦方 郜四勤 单位:郑州轻工业学院

参考文献:

[1]曲毅,我国高校学生公寓居住空间适应性设计分析[D],山西:太原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13.

情感化设计论文范文3

1.1适度的性感

弗洛依德认为本能是人的精神活动最根本的能量来源,是推动个体行为的内在动力。而性本能是本能中最重要、最活跃的因素,是本能情感的主要源动力。现实中,社会文化道德规范使性本能被压抑,但并未使其减弱或消失,外界足够的刺激便可将其唤醒并产生相应情感。广告中使用一定量的性感元素来刺激消费者感官,可以使广告和消费者之间产生积极的化学反应,有效激发消费者本能情感。Triumph内衣商业广告,见图1。画面中没有的性感美女,甚至没有完整的人体形象。设计师只是用简洁的曲线勾勒了女性的局部特征轮廓,但在“完形压强”的作用下,受众会积极地对缺失部分进行补充和想象,最终头脑中出现鲜活曼妙的女性身姿,并由此获得更独特的情感体验和快乐满足。同样的手法在奔驰S-class汽车广告中也有运用,见图2。这则广告旨于表现产品独有的八气囊安全保障,但设计师没有采用传统的技术语言进行说明,而是从感性角度着手,利用女性与气囊在形象与意义上的相关性,引发消费者对舒适和安全的联想[4]。可见,性感元素在广告作品中应该是一个引子,吸引观者的注意,并促使其主观投入。不同的受众最终由差异化的经验和理解获得不同的自我情感体验。

1.2足够的炫示性

信息膨胀的消费时代,各类广告无处不在。这时只有足够独特的设计构思才能刺激消费者的好奇心,满足其审美求异的心理,进而驱动和激发消费者本我情感,促进广告信息的有效传达。所以,足够的炫示性成为商业广告设计成功的关键,通过炫示性的塑造与传达广告设计也逐渐成为创造商品价值的重要环节[5]。这里的炫示性除了形式的新颖独特外,还包含概念内涵上的“显眼”。如动感地带广告中提出的“我的地盘我做主”就明确地表现出对个性、激情的炫示与张扬,充分地迎合了其目标群体年轻人的情感需求。苹果IPOD系列广告对此也有明显的体现,见图3。广告反常规地放弃对产品细节的展示,转而表现使用者藉由产品而获得的享受音乐的状态,角度独特。广告中各类舞者的动感表现唤醒了人们的热情,也激发了人们对音乐、对快乐的情感追求。同时,画面利用各种对比因素来刺激感官、吸引注意。如亮彩色背景与闻乐起舞的黑色剪影人物、黑色剪影人物与白色“小方块”及飘逸的耳机线之间的对比等。除此之外,色彩的强烈对比与产品细节的模糊处理也有效激发了消费者的好奇心,吸引其进一步关注或消费。

1.3负面情感的处理

通过良好的形式或情境设计来激发消费者幸福、快乐、舒适等正面情感是商业广告常采用的手法,对消费行为也有较积极的刺激作用。但适时将一定量的负面情感引入广告也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因为负面情感较之正面情感有着更强的动机力量,会驱使人想要尽快地脱离或改变现有状态,需求更强烈,情感驱动力更强[6]。Pony运动鞋的商业广告,见图4,呈现的就是一种“痛苦”感,从身体的“痛苦”到心理的痛苦与不适。消费者面对这样的画面,会受到强烈的感官刺激,似乎自己已感觉到脚部的疼痛。这种不适的负面情感会产生强烈驱动力来寻找改变,广告也随之道出主题,“选择Pony,选择舒适”[7]。这样一个简单的广告画面其实就是实现了消费者从负面情感获取到释放,进而体验正面情感的过程,比起直接的正面情感体验,能量积聚更迅速,动力更强。此外,广告设计中将正负面因素并置也是一种不错的处理方式。如在减肥用品广告中利用减肥前后体型或服装尺码的夸张对比,使消费者产生并放大对肥胖的“焦虑”感,进而产生相应的消费行为。

2理解层面的情感化设计

理解层面的情感主要受社会文化的影响和制约,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对各类价值的判断、态度及选择,是一种超我状态的情感。这种情感具有感性特征,现实消费中,消费者时常忽略事物本来的物质特性,而更倾向其符号性意义;这种情感又是一种理性的情感,一种反思层面的情感,它建立在消费者对事物内涵、价值、象征等复杂因素的综合理解基础上,与消费者个体的知识经验密切相关。设计师常通过营造特定的文化意境,设计特定的文字或图形符号吸引消费者关注、理解并消费,而消费者在解读和消费符号的过程中也获取了独特的精神。

2.1植入恰当的文化符号

消费社会是一个符号消费的时代,商品的差别化在功能商品向符号商品的转化过程中产生。消费者借由差别化的商品消费来体现自身与他人及环境的多维关系和价值。商业广告也逐渐从着重宣传物的实用价值向重视表现其符号价值转变,常通过植入恰当的文化符号来传递产品信息、建构品牌形象及使用情境。这些符号可能是文字、图像或是色彩,其意义是在社会文化环境中逐渐被塑造出来的,以消费者的思考和理解为基础。设计时,设计师将一定的意义符号化。一般来说,这种意义是符合社会文化价值观念的,是正面的,与超我追求一致的。实际消费中,消费者依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对广告中的符号进行反向意义解读,当二者基本匹配时,消费者便与设计师在情感上获得了共鸣,信息也实现了有效传播。李宁“东方的,看我的”系列广告就采用了“太极”、“水墨”等典型中国文化符号,营造出了独特的文化意境,既强调了品牌属性也暗含了做有中国特色的优秀品牌的目标。中国消费者有相应的文化背景,对此可以顺畅解读。解读过程中消费者爱国热情、道德感等超我情感被激发,良好的品牌记忆也随之形成。福特汽车也曾在广告中给福特车穿上唐装,旨在通过唐装这个代表性的符号来表达对中国文化的尊重,打动消费者。可见,植入恰当的文化符号可以引起受众思考,引发丰富的情感体验,起到事半功倍的诉求效果。

2.2体现参照群体的支持性特点

所谓参照群体,指的是个体在形成其购买或消费决策时,用以作参照、比较的个人或群体。参照群体可分为渴望群体、规避群体和成员群体三个群体:渴望群体是指个体想要成为其成员的群体;规避群体是指个体想与之划清界限的群体;成员群体是指个体是其成员的群体[8]。从某种意义上说,消费社会中消费者对参照群体的关注度远超过自身。他们会不自觉地内化或参照群体所具有的信念和价值观,从而将其行为方式、消费建议作为有价值的信息源。所以,参照群体对社会文化涵义的形成与传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商业广告中对参照群体的支持性特点进行合理的体现会对消费行为构成明显的引导,消费者也会在参照相应群体的过程中,获得自我及同类群体的认同,从而引发其理想化的情绪满足。名人及各领域的专家常被大众选择作为渴望群体。消费者期望通过与其消费同样的物以获得相同的价值表现或生活体验,如拥有一样的美貌、成就、身份地位或健康无忧的生活等。所以商业广告中渴望群体的价值表现可以对消费者形成强大的情感驱动,产生良好的商业效益。但实际操作中应注意名人特征与品牌文化内涵的匹配度,同时,不能滥用名人或伪专家做虚假广告,以免引发公众信任危机。普通人叙述型广告也是一种情感化设计思路。广告中普通消费者即成员群体的情感呈现可以使广告更贴近现实生活,也更容易唤起消费者的情感认同。而规避群体特征常以间接的方式在广告中出现,起到反衬的作用。

3结语

情感化设计论文范文4

关键词:商品;包装;情感化设计

在当代包装设计领域中,商品包装的情感化设计就像一把金钥匙,对于打开经济市场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商品包装的情感化设计水平高低逐渐成为了一个衡量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标准,在信息时代不断发展更新的今天,要求设计作品也要不断的更新与发展,所以这在对于设计师的要求方面,融入情感化的设计思维是非常关键的。构成商品包装的要素有很多,比如说,包装的色彩、材料、造型、形式、画面图形装饰、包装的功能性等。在对商品的包装注入情感之后,设计师就要考虑包装的情感化的各个方面,从而使受众者在于物品的情感互动中产生共鸣。

一、包装的色彩方面

(一)色彩对于商品包装的重要性

商品包装设计的色彩情感化主要就是对色彩的研究和运用。在超市的货架上,各种各样的商品包装都有着各种各样的色彩,或者是由不同的色彩所组成的。在我的市场调查中,绝大多数人都说,能够吸引自己的就是商品包装的色彩。人都是视觉动物,看到什么就是什么。对于商品包装,人们最直接看到的就是它的颜色。

(二)包装的色彩情感化

色彩是商品与消费者相互沟通的第一触发点。包装的色彩情感化,就是要将情感注入到包装的色彩设计中。比如赤色属于红色系,不仅包含热烈的红色,还有冷静的紫红和令人敬畏的深红;自古以崇尚黄色的中国人,更是认为黄色为身份尊贵的象征;而青色不仅代表青花瓷,也表现了文人的品格和儒雅等。也比如,电子产品一般都是黑、白以及金属色;家具一般都是白色以及木头的颜色;服装有很多种色彩的选择,但是最多的还是黑色和白色;食物的颜色更是各种各样的,丰富多彩的。

二、包装的图形装饰方面

(一)图形装饰的重要性

人们从图形装饰就能够直观的看到此商品的各种信息。也就是说,包装上的图案就能够直接告诉消费者这个商品是什么。而装饰纹样的主要功能就是提高商品包装的美观程度和丰富程度,所以,它在商品的包装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包装的图形情感化

要将商品包装上的图形装饰进行情感化,就要把消费者喜欢的、欣赏的图形表现出来。比如说传统的民间艺术,是民间艺人智慧的结晶,是一种极其民俗、贴近生活的艺术。将插画、剪纸、皮影等图形运用于包装中,比如在端午节、中秋节、春节时,各种节日产品琳琅满目,总体都给人营造一种喜庆热闹的气氛,这些礼品、年货包装多采用传统吉祥的图形元素,多运用传统的黑白红金这几种颜色,既时尚又传统。

三、包装的材料方面

(一)商品包装的材料

包装离不开材料,任何包装都是由各种不同的材料制作而成的。常见的材料有玻璃、塑料、纸等。这些材料的运用也是根据各种商品的各种特点来制定的。比如,饮料的包装大部分都是塑料瓶,因为饮料是液体,所以需要可以装液体的材料。还有饮料本身成本较低,塑料的成本就比较低,而且轻便、方便携带。又比如,女性用的护肤品、化妆品等,这些商品的包装材料一般都是玻璃容器。另外,电子产品的包装都是纸盒。因为纸盒体积感比较强,造型多种多样,可以对电子产品起到保护作用。这样看来,任何商品的包装的材料都有最合适自己的。

(二)包装的材料情感化

商品包装的材料有很多种,但是我们最常见的就是塑料制品的包装了。虽然塑料的成本低、方便携带,是最污染环境的材料。这样看来,即使塑料有它的优点,但是它的缺点远远大于优点,而且它的缺点是能够威胁到环境的。所谓商品包装的材料情感化,简言之,就是要提倡“绿色包装”。所以,纸质包装和玻璃制品,这两种材料就是最环保的、也是最常见的。

四、包装的形式方面

(一)商品包装的形式

形式,顾名思义,就是形状和样式。根据商品的不同特性,商品包装的形式也多种多样。既有单独的,也有组合的。比如最常见的奶制品,有单独一瓶酸奶的包装样式,也有好多个酸奶组合的包装,它们的包装风格一致,但是样式却各不相同。这就是商品包装的形式。我们常见的包装形状就是长方体,因为长方体造型简单、符合大众的审美观。还有一些特殊形状的包装,例如,孩子们最喜欢吃的果冻,有很多种口味。那么,它们的包装就是根据果冻的不同口味而制定的形状。还有,孩子们喜欢吃的糖,也有很多种口味。它的包装也是根据糖的不同口味而制定的形状。

(二)包装的形式情感化

商品包装的形式情感化,就是包装的形状及样式要满足人们对此商品的想象。各式各样的包装能赋予商品更多的情感,从而帮助消费者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五、结语

如今,包装设计变得国际化,各国的包装在细节上都有侧重点和主题,我们只有了解其深刻的内涵,并结合现代设计理念进行再创造,才能创作出具有情感化的包装设计商品。因此,在包装设计过程中我们要满足消费者对商品的审美要求,吸引消费者的购买力,让消费者更多的投入到消费商品中,这样才能算是成功的商品包装。

作者:咸宇 单位:山西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陶蕊.《产品设计在生活中的情感表达》.《财富与管理》,2010年5期.

情感化设计论文范文5

1.1生态文化的内容

生态文化的内容由价值观及方法论组成。西方生态价值观主要通过伦理和美学表现出来,它在历史上的主要形态有:古代的自然神崇拜,启蒙运动时期卢梭回归自然的理想,19世纪浪漫主义伦理观,19、20世纪环保主义运动中梭罗、利奥波德等人的生态意识,20世纪存在论、环境伦理学,以伯林特“身体化美学”,卡尔松“肯定美学”为代表的环境美学等。相关方法论的发展则历经了从理性主义、经验主义到现象学、结构主义、格式塔心理学美学、系统论等的演变,体现着西方文化中思维从主客二分到整体观照的历史进程。现代生态哲学的方法论则是整体观和系统论,强调事物间的普遍关联和整体意义。生态文化在东方的主要表现为释、道、儒三家的生态智慧、伦理思想和处世原则。

1.2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的生态文化

艺术设计教育中的生态文化既包括生态文化的一般理论,如观念和方法,也包括其在设计学中的渗透和延续,如生态设计哲学。在环境艺术设计领域,它体现为中西古代建筑朴素的适应性设计思想、西方浪漫主义园林设计思想、西方工艺美术运动时期自然意识、有机建筑理论、舒尔茨“场所”理论及建筑现象学等。除此之外,它还包括当代绿色设计的各种技术策略。

2生态文化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

2.1课程组织原则

2.1.1情感与生成

生态文化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情感教育,它根植于对自然及自然个体的尊重和爱。然而,人对自然的情感生成却不是植入式的,而是一种天性的恢复。生态知觉理论认为,人类对孕育自身生命的自然具有天生的亲和性,因为自然在人类进化过程中于其心灵深处留下了痕迹。这种天性的唤醒则要通过教化,正如杜威指出,教育可以无目的,教育是生长,除了谋生的工具价值外,还有内在价值———使学生了解到事实、观念、原则和意义。这种教化意味着人面向自然的知识获取、思考、体验,在树立生态价值观的过程中逐步复苏对自然的感情,形成高尚的对万物的情操。而艺术设计专业的生态文化教育就是基于情感的生成,是由价值、情操向方法、技能的自然生长。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生态文化教学的课程组织则应该适应这种基于情感的模式。依据情感发展的阶段,课程体系可分为三个依次发展的集群:理论课、综合课、实践课。理论课讲意义与价值,是情感的形成;综合课从理论过渡到方法论,是情感的深化;实践课是价值、意义、方法、实践的结合,情感臻于成熟,并通过方法、技能获得自由表达。

2.1.2系统、有机生态文化相关各门课程的编排应组成有机系统,彼此既各有侧重,又互相补充、呼应。

2.2课程设置与编排

生态文化课程体系的组建一方面利用旧有的课程———在教学大纲中提出体现生态文化的新要求,将生态性内容嵌入到旧有课程中;一方面又设置新的生态文化课程,将生态文化内容自始至终贯穿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本科四年的学习进程中。全部课程按生态性内容的集中程度分为核心、渗透、外延三个部分,体现出循序渐进、横向关联、由本至末的特点。核心课程指在旧有体系中新设置独立的“生态文化概论”课,教授生态伦理、生态美学、生态方法论的历史及理论。这门课作为基础理论课对生态文化作出全面阐述,深入哲学层面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存在的意义、本质,对中西方生态文化理论来龙去脉作出详尽阐述,使之成为生态情感教育的核心和统领,是学习者树立生态价值观的关键课程。渗透课程指“生态文化概论”的前期和后续课程,即被渗透了生态文化内容的铺垫和提高课程。前期课程依次有作为理论课的“中外美术史”、“艺术设计概论”、“中外建筑史”。“美术史”从艺术角度看人性与自然。艺术作为自然之镜,反映人性如何看世界,于是有艺术从模仿自然到写意、抽象、表现的发展过程;在与艺术的互动中,“优美”、“如画”、“崇高”进入自然审美的范畴;风景画的发展同样暗中投射出人与自然的关系。“艺术设计概论”阐述设计中所凝集的科技、经济、文化与自然的关系:技术是对自然的逼迫地解蔽;消费主义将自然物化;文化与自然结盟,产生“场所感”。“建筑史”中,自然与文化并列为研究建筑的两大主线。三门课程的生态线索由核心课程“生态文化概论”收束,作为基础理论的总结和深化,同时启发下一阶段的内容:渗透型课程的综合和实践课。综合课包括“艺术考察”、“室内设计初步”、“建筑初步”、“环境行为学”等,是理论到实践的过渡。“艺术考察”要求研究人、自然、文化、建筑的关系,对世界进行直接观察、体验。“室内设计初步”中,材质和装饰是实现室内自然化氛围的重要手段;基于现象学的格式塔心理学美学体现了环境设计的整体观;室内通风的质量取决于合理的内部空间建构。“建筑初步”中的生态内容主要有建筑对自然、文化的适应性原则,光、热、风等自然因素对建筑的影响。“环境行为学”课程凸显了建筑现象学———“场所”理论在发现环境特征方面的作用。实践课是对生态文化的设计体验,包括“室内设计”、“园林景观设计”、“环境规划设计”等专业课程。生态情感由设计实践得到深化,设计的生态向度成为自觉。外延课程针对部分学生的提高要求,它包括各类选修项目,如“大师作品研究”,对经典作品中的生态性元素进行分析;“建筑环境学”,关注建筑如何技术性地应对环境;“生态建筑研究”介绍生态建筑的历史及发展现状。外延项目还包括课外的设计竞赛、生态小发明、毕业设计中的生态性选题等。

3生态文化教学的实施

生态文化教学依靠“情境式”教学法来实施。生态文化的显性形式表现为知识、概念、文本等符号体系,是理性的;而生态文化教育却要求在学习者心中激发出一种深沉的对生命与存在之爱,是感性的。这就决定了这种教学不可能简单地依靠知识灌输来实现,而是要让知识融化于某种充满感化力的情境之中,让学习者自己去寻找、发现、体验、思考,建构意义,生成情操。在具体教学中,可采用形象还原、文化情境、文本研讨、野外采风、设计实践等方法。

3.1形象还原

指在理论课教学中,通过多媒体手段将抽象的知识、概念转化为可感可视的形象。如通过洛兰的绘画展现“如画”般的自然美,通过揭示美术作品中基督教象征性自然与文艺复兴写实性自然的差异,让学习者理解自然观的时代差异。利用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园林设计曲折宏伟的平面图、绘画、实景照片,来辅助讲解“崇高”、“野趣”等审美范畴。而瓦尔登湖的实地美景无疑将促进学生对梭罗同名作品的解读。

3.2文化情境

布克哈特说,“历史生活以一千种形式滚滚向前,错综复杂”。生态文化领域的任何现象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当时的政治、经济、宗教、制度、艺术、军事、自然等事件缠绕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生活存在的本身。依照系统论的观点,只有将事物置于其所在的整体中,以联系的观点来看待,才更有可能接近事实真相。因此,对某一时期生态意识的考察,就应该从同一时代的美术、文学、设计、建筑等各个视角来进行。所以,从英国诗人华兹华斯“真善美来自微贱的田园生活”的论断中,我们仿佛又可以看到莫里斯对传统手工艺与自然材质的推崇,理解他乌托邦式的艺术救世的梦想。

3.3文本研讨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的获得不是被动灌输而来,而应通过学习者的主动建构,即学习者将被传输的知识重新加以解释,与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建立新的理解。文本研讨即意味着对知识的积极思考,在思维的碰撞中发现新的意义。如研读卡尔松的《环境美学》,讨论他的“自然全美”的肯定美学观念,并由此再引出对园林艺术手法的思考:根据卡尔松的观点,中国古典园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是否具有局限性?

3.4野外采风

在摄影及艺术考察课程中,直接观照自然与世界,发现生活的点滴之美。

3.5设计实践

在设计亲历过程中,让情感亲密地渗透到方法和技巧中,让设计的生态向度成为自觉。

4结语

情感化设计论文范文6

关键词:情感化;品牌形象;设计

品牌形象设计,是指企业品牌视觉形象设计,简单称为形象设计,是一种宣传品牌价值和品牌信息的宣传手段。形象设计是给予消费者的第一印象,起初只停留在符号的形式上。而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导致经济消费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也带来了深刻的社会变革。人们对物质要求的提升,使品牌形象设计包含的层面也愈来愈多和饱满。今天的品牌形象设计不仅是一种视觉上的美的享受,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愉悦。它要向人们传递的即为一种生活方式,包含物质的使用,更包含精神的体验。在产品逐渐同质化的今天,产品的物理特性大同小异,唯有通过情感和精神层面的满足,才能唤起消费者的共鸣。

1 品牌形象的意义

在产品纷繁的现代社会,新旧产品的交替速度非常快。如何才能适应高速发展的现代经济市场是每个企业都面临的严峻考验。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好的品牌形象设计将有助于企业与消费者之间形成无形的纽带,扎根市场地位,稳固其在消费者心中的份额,同时也是企业迈向世界品牌的前提条件。品牌形象的设计,不论是中国企业还是外国企业,都要正视其重要程度。品牌形象的良好树立,除了具备品牌文化的根基外,还应具备受众的认可与支持。

2 品牌形象设计的现状

品牌形象设计由于存在商业目的,很多设计者把品牌纯粹包装成为适合商业竞争的手段,一味只考虑视觉上的出众与稀奇,造成华而不实、空泛无实质的形象呈现。这样的形象设计,往往只能如昙花一现。目前很多企业的形象设计,往往是设计师的个人创作,没有围绕以品牌的内涵与价值为创作主体,只是单纯地以吸引消费者眼球为设计目的,缺乏品牌情感化介入以及文化渗透。

3 品牌形象设计的情感化融入

3.1 何为情感化设计

唐纳德・诺曼在《情感化设计》(Emotional Design)一书中讲到,情感化设计即为三个层面:本能(Visceral)水平、行为(Behavioral)水平和反思(Reflective)水平。本能水平是消费者对产品外形的第一印象,即观察和理解,形象如果贴切消费者的思维,则能引起关注、喜欢甚至是接受。行为水平讲究的是产品的易用性和可用性,应考虑一定的人体工学设计。反思水平与产品的意义相关,同时受到环境、文化、身份、认同等的影响,较复杂且变化也较快。这一层次,事实上与顾客长期感受有关,需要建立品牌或者产品长期的价值。书中阐述了情感在设计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强调从这三个层面进行产品创新设计,将可能引起消费的惊喜,产生购买冲动。[1]

3.2 情感化设计的特点

1986年美国诺曼和德拉泊出版《以用户为中心的系统设计》,这本书在美国首次提出“以用户为中心”的计算机人机界面的设计。主张设计应将重点放于用户,即“以人为本”。任何设计都应该遵循“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而人最大的特征即为情感化,设计者应从心理学的方向探索消费者的真正需求,研究消费者的日常行为、思维。在探索情感化设计中提升品牌的形象设计。

3.3 情感化设计融入品牌形象

情感化设计可以给产品带来增值的效用,正确运用好这一设计方式可以为树立企业良好的品牌形象以及产品形象,为占据市场份额,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带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产品与消费者之间运用设计师的智慧创造一种情感的桥梁,以适应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并以人为出发点,综合思考人――产品――环境的关系,是身处高速发展的时代应具备的探索性研究。

情感设计不是简单置入,不是孤立的。[2]情感化设计离不开消费者与物之间的交互行为,在交互中形成体验感受,升华到一种情感交流。具备情感化的产品,除了发挥其功效外,最重要地是为消费者带来精神上的愉悦享受,此时它不单单是一件产品或某一个器物,它已上升到一种文化的交融。例如,中国博大精深的茶道、茶具的使用、品茶的过程,已不是简单的解渴行为,更多的是人们通过这些器物以及特有的使用方式,使人建立一种情愫,体会文化的同时交流情感。

3.4 现代设计的情感化趋势

现代的情感化设计更加注重消费者的内心需求和感受。从某种程度上讲,是从以产品功能为中心转变为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并且也将是今后设计的重要发展方向。研究消费者的心理、情感、需求等方面,通过设计转化和体现出来。在设计中,融入故事、材质、色彩、光影等各种载体来体现情感化的元素和理念,让消费者直观地感受到产品的与众不同。但另一方面,当我们在追求情感化设计、用户感受地的同时,不能忽视产品本身的功能和质量等问题,要在设计中把握一个合理的度,适当地融入其中,融入少则不能满足消费者的精神需求和情感化体验;融入过多易出现本末倒置的现象,如过度追求产品的精神层面而忽视设计本身。

对情感化设计的研究,还应该注重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剖析。然而,由于从事设计的设计师们不具备相应的心理学知识,就不能很好地应用到实践中来,对消费者没有正确了解并深入研究进行设计。

4 品牌形象设计的发展趋势

情感化设计是当代设计的发展趋势,品牌形象应融入情感化设计。品牌形象设计的意义与作用,是牵制企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唯有具备情感化设计的品牌形象设计,才能使产品或服务与消费者之间形成情感的纽带,才能形成对品牌的认知,培养对品牌的忠诚度。消费者的情感认同才是企业的终极目标与生存之道。

参考文献:

[1] 丁俊武,杨东涛,曹亚东,王林.情感化设计的主要理论――方法及研究趋势[J].南京:工程设计学报,2010.

[2] 刘碧霞.论情感设计在商业性设计中的运用[J].艺术科技,2015.

[3] 宋明亮.情感化设计理论指导下的日用品设计研究[D].无锡:江南大学,2006.

[4] 唐纳德・诺曼.情感化设计[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

[5] 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

情感化设计论文范文7

关 键 词:情感 情绪 情感设计 书籍设计

被人们视为“精神食粮”书籍,在市场经济环境中,本质上就是一件商品。和其他商品一样,书籍的设计和出版也是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为目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对商品的消费需求已经由低层次的实用功能的满足转向更高层次的情感满足。对于这种消费心理的变化,心理学家认为消费者的决策既基于理性思考,也受到情感制约,在物质丰富和商品同质化现象严重的消费市场中,消费者进行购买的判断不再单凭对功能的追求,情感因素在商品竞争激烈的环境中逐渐展现其独特的重要性,成为了提高消费水准的深层动机。

另一方面,在当今任何事物都以技术手段去量化的高科技时代,人类的生活方式逐渐抽象化和机械化,从而导致了情感缺失的问题。因为,信息时代的情感往往由理性导向,而由思想引起的情感远比因感受而引发的情感更为普遍,这导致了人们的感受力逐渐迟钝化。随着信息时展,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式的发生了转变,但同时也在心理上产生了一对矛盾,即对数字技术和高科技成果所带来便利性和高效率逐渐产生依赖的同时,也更加渴望人类最朴素、最直接、最生动的情感体验。长久以来,纸质书籍作为传播知识和文明的重要媒介,能在向读者传递知识的同时带给人特殊的情感体验,这种情感体验存在于图书的挑选、翻看、购买和阅读等一系列体验过程中。这一系列感觉、情绪和心境是真实和深刻的,它能让人们从中感受到自我的存在,并在体验过程中激发对知识更进一步的渴求。这正是其他传播媒介和高科技手段所不能比拟的。在新兴事物层出不穷的信息社会,只有强化纸质书籍的这种独特的魅力,才能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

然而,目前国内市场上的书籍设计却依旧存在着与发展要求脱节的问题。例如,国内书籍设计作品在国内外大赛中屡获佳绩,但在图书市场中销量并不佳;一些从国外引进版权的图书,同样的内容,但在设计形式上苍白乏味,缺乏吸引力;粗制滥造的书籍设计在图书市场中随处可见……

基于经济的发展,时代的要求和书籍设计当前存在的问题,我们希望通过研究书籍设计中的情感因素,讨论情感设计理论介入书籍设计理论和实践的具体方面,从新的视角重新审视设计在提升书籍价值中的潜力。

一、情感设计的内容

2004年美国心理学家唐纳德·A·诺曼出版了一本以他的核心观点命名的书籍——《情感设计》(Emotional Design),他在书中提出了这样一种观点:“一件产品的成功与否,设计的情感也许比实用因素更为关键。于是,他从心理学的理论出发进行试验,并提供了很多产品设计方面的实际案例来具体论证其观点。诺曼凭借着心理学的学术背景和产品设计方面的实践经验,提出了“情感设计”这个概念。之后,他深入发展这个概念,形成一个核心的框架,称为“情感设计的三个层次”,即本能层次、行为层次和反思层次。每个层次上的情感设计的要求是不同的,具体来说,本能层次的设计,聚焦的是物品外观,使用者通过感官觉知对象的最基本和最直接的效果;行为层次的设计关注物品使用过程中的愉悦感和效率,它强调实际的效用问题,这往往涉及到人的行为以及与物品之间的物理关系问题;反思层次的设计关注由物品所引发的人的意识层面的功能。在这个层面上,对人来说,物品不仅仅象征物质上的拥有,还赋予更深层次的意义。与前两个层次不同的是,反思层次比较容易受到使用者社会背景、文化传统、地域风俗、受教育程度等综合的影响。

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讲,书籍也是产品,它同样受到消费市场的制约,受到消费者需求转变的影响。在感性消费的时代,我们不得不思索设计如何创造书籍的情感价值,提升读者的情感体验等一系列问题。情感设计理论无疑为我们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法提供了重要线索,无论从设计要素、设计观念、设计标准,还是设计方法,情感设计的介入对书籍设计理论和实践的进步将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二、情感设计介入书籍的设计观念和评价标准

(一)介入书籍整体设计观

书籍设计的观念随着时代的要求应运而生的。20世纪30年代“装帧”一词由日本引入到中国,用“装帧”一词来命名书籍的制作加工过程,即由纸张折叠后成一“帧”,然后用线将多个“帧”串联装订起来。这个时期注重的是书籍最基本的功能:供携带阅读和对书籍的保护。建国初期,邱陵老师提出了“书籍艺术设计”的概念,从名称的变化中,明显能发现艺术性成为了时代对书籍新的要求。20世纪末,国内设计师们提出了“书籍设计”的新概念,这个概念主张的是将书籍从狭义的,附属于艺术的设计观念中独立出来,倡导以信息传递为主导,流程整体化的设计观念。

当前,消费市场的需求转变为感性消费,而书籍作为商品不免也受到市场环境影响。读者不再满足于书籍所带来的理性的、知识或信息层面的内容,而要求书籍提供更多情感方面的体验,这就需要情感设计概念的介入。情感设计的介入为书籍整体设计观提供了新的维度,这是时代的要求。

当前的书籍整体设计观念是以信息传递为核心,构成了“信息——设计师——读者”这样的一个线性的单向的过程,读者处在整个过程的最末端,被动的接受信息。而在当今的互联网信息时代,非线性的信息组织和传播结构成为主流,读者不再满足于被动的接受,而主张积极的参与,在书籍设计中,这种参与主要体现为情感的参与。因此,读者的情感因素成为了书籍设计的重要部分。情感设计概念的介入促使书籍整体设计观变的更加丰富和完整,它进一步提升为由“读者、作者、设计者”三个维度组成的交叉的,循环的,全方位的整体观念。

(二)介入书籍设计作品的评价标准

设计作品的质量往往取决于其评判的标准,而不同的时代,标准是不同的。莱比锡“世界最美的书”的称号被视为书籍设计的最高等级的荣誉,它严格遵照着这样的评选基准:1)能将书籍内容主题准确地传达给读者。2)强调超越、有创造性。3)注重印刷、装订的品质。其中第一、三点强调书籍最原始的基本功能够的实现,第二点是最为核心的,也是最难量化的。怎么才算是超越和创新呢我们认为,它所指的超越是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是强调与读者情感层面的沟通,这应该是对书籍设计作品的最高要求。

那么,从情感设计的角度,如何判断什么是好的作品呢?我们通过分析情感设计的三层次理论发现,以层次而非以种类来划分,其原因在于,种类是样样都不同的,而层次却是高层次中包含了低层次的特性的,换言之,情感设计的三个层次是渐进累积的关系。本能层次所获得的情感并没有在行为层次中消失,反思层次又包含了本能层次和行为层次所获得的情感。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反思层次是最高的情感设计层次,它包括了所有的层次,也超越了所有的层次。好的作品应该超越反思层次,这就是书籍设计作品的最高要求。

三、情感设计介入书籍的设计要素和设计方法

书籍中情感设计的使命是通过设计建立起作者与读者沟通的情感桥梁,达到思想和心灵的共鸣。这需要设计者能创造性的采取设计符号的迂回,以能指的穿插、文字的编排、视觉线的贯穿等各种手段来完成价值的生成。在这个过程中,书籍情感设计的层次不同,所发挥作用的主导要素也有不同的侧重,例如有些书籍形态另类大胆,色彩绚丽夸张,而另一些书籍则追求文人般的书卷气质,还有一些书籍强调人性化的阅读方式……。由此,我们可以认为情感设计概念向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重新审视书籍中的设计要素,分析这些要素的特征成为了首要的任务。

(一)形式层(本能层次)

书籍的形式层是以吸引读者注意力为目的,它强调是生理层面的感受,例如色彩鲜艳的视觉感受、纸张表面粗糙肌理的触感,大开本书籍的庞大体量感等等。这些感受往往是先于意识和思维的,它们综合形成了读者对书籍的初步印象。与这些感受相对应的主要是书籍的外部形态,它包括书籍开本、装订结构、视觉图像、色彩、材质等设计要素。

形式层是书籍设计最初级的一个层次,因为它所引起的反应是生物性的。而这个层次的难点在于生物性反应的个体差异很大。举例来说,书籍中色彩明快鲜艳的图形对于儿童来讲特别有吸引力,而对于一些年龄稍大点的读者来说是起不了太大的作用的;惊悚类主题的书籍设计中,深沉的暗色基调对追求恐惧所带来的愉悦感的读者来说是充满魅力的,但对于另一些人,可能会招致厌恶感。于是,在书籍的情感设计中,形式层的效果是有限制的,不能单凭这个层次决定设计效果,而需要往更高层次寻求帮助。

(二)功能层(行为层次):保护功能、阅读功能

功能层在书籍的情感设计中主要起到提升阅读体验的作用。阅读体验包含了多方面的内容,如书本形态的易用性(针对翻阅行为)、文字的易读性、文章内部逻辑结构的视觉呈现效果和阅读的趣味性等等。

这一层次的设计往往需要关注读者的阅读行为习惯。具体举例来说,袖珍的口袋书是针对读者便于携带、随时可读的行为需求而设计的,轻质的纸张,袖珍的开本非常适合读者携带,也便于单手翻阅查看,充分体现了便利的特性;又比如,菜谱类书籍,在装订形式上采用线圈装订的方法,是考虑到读者能够把书籍平铺摆放在厨房的操作台面上,边看边学习操作的阅读习惯。这种以行为主导的设计考量能够为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乐趣,促使读者对书籍产生依赖感,进而推动对知识的有效吸收。

此外,文章内部的逻辑结构的呈现问题也是提高阅读效能的很重要的一个设计方面,相比之下,这个环节的设计更为隐性,需要更加细致和专业设计素养。在功能层面,书籍设计的视觉形式就是引导读者阅读最好的催化剂。一些文字信息量大的书籍,其内部的主题构架往往比较复杂,但又绝非单纯的信息集合体,而是有主有次,脉络清晰,逻辑严谨的整体。因此,我们需要创造一种视觉动线,通过调整字体、字号、行距、字距和版心的位置制造微妙的视觉流程,让文章的各个部分有序的连结起来。这种设计是在潜移默化当中对读者产生影响的,使读者感到阅读的舒适感。

(三)意味层(反思层次)

意味层使读者产生更深度的意识和情感,也只有在这个层次才能体验到思想和情感的完全交融。因为根据情感设计理论,在较低的本能层次和行为层次,仅仅包含感情,没有诠释或意识,诠释、理解和推理来自反思层次。

书籍设计的意味层面关注与读者情感记忆相关的部分,此时的书籍已经不再单纯为了阅读和传播知识,书籍原本的符号含义在一定的情境下被扩大了。对于某些读者来说是书籍更是一件纪念品,保存了与读者相关的某段记忆或某份情感;又或者,对于另一些读者来说,限量版书籍的收藏价值远远高于其内容的思想价值。在这个层面,考虑读者文化差异、教育背景、生活经历等多方面的背景是设计的前提,更重要的是需要预设某种情境和气氛。著名的设计师何见平先生曾设计了一本国外设计工作室作品集,名为《Small Studio》。书籍的切口处采用洗背工艺处理,纸张边缘呈现毛糙的锯齿纹理。在阅读过程中,会有细小的纸屑掉下来,落在书桌,甚至粘到衣服上面。一开始,会感到这些纸屑很惹人厌,因为极难处理,每次翻阅过后,白色的纸屑又散落得到处都是,但细想一下书名,就会明白设计师所要传达的涵义:书中所介绍的那些小型工作室就像那些掉落的纸屑一样虽小但却极具顽强的生命力。设计师正是通过如此巧妙的构思,精心制造了一个与读者互动的情境,引导读者去思考其中的深层的意义。

四、结语

书籍设计实践活动需要理论的支撑和指明方向,而书籍设计的理论需要根据时代的要求不断地从其他学科中汲取养分来丰富自身。思考书籍设计中的情感因素与情感设计的问题不是唯一的但却是解决当今书籍设计问题的重要切入点与最有效的途径。

参考文献

[1] [美]唐纳德·A·诺曼著;何笑梅,欧秋杏译:《设计心理学3——情感设计》,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年。

情感化设计论文范文8

论文摘要:随着物质资料的极大丰富,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人们对精神上满足感的需求也变的愈加紧迫。情感作为人与人交流的重要通道,在各种艺术和文学形式中都得到了最广泛的研究和讨论,同时,也引发了对产品设计的再度思考:现代产品设计应当是一种关乎情感的活动,而不是发展初期简单的物质造型过程,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物质情感化的过程。当代的设计师们应当在设计中充分考虑到情感因素的影响,把握情感定位,关注设计沟通环节。

引言

人所属的社会群体是富有情感的,这样的特性决定了人们在进行各种活动的时候,就必须会受到这样或那样的情感影响。在面对选择产品的问题上,同样存在着这样的现象。人们往往对一件物品情有独钟、爱不释手,有的人可以表明各种理由,有的人却无法具体说出喜爱的原因,不论是哪种状态,却都能说明一个问题:人与物品之间已经产生了情感上的某种共鸣,这才是人们对之一见钟情的根本原因。而人们对产品的要求也不仅仅停留在物质的表层,情感上的深层诉求更显得至关重要。

1 产品设计中的情感因素

产品设计是一种由多重相关的要素构成的系统过程。从产品的诞生到消亡即从成品到废品的整个产品的生命周期来看,产品设计活动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受到多种要素的影响,在实践中,往往是通过调整各个环节要素来达到最终目的的。这其中的要素就包括功能、结构要素、人因要素、形态要素、色彩要素、环境要素等等,而其中人因要素则是我们要加以强调和重视的部分。人因要素的目的就是在于实现产品与人的身心之间的最好的匹配关系。所以,情感因素作为人与产品心灵上的沟通桥梁尤其应该加强重视和研究。

生活中我们所认识的情感指的是人的各种感情及情趣,更多强调的是人的感受,是一种表层的现象。而实际上,就产品设计而言,一件在情感上打动人的成功作品,往往是设计师自觉地将优良的审美情趣及真实感受融入设计的过程,最终追求的是设计师注入的和用户接收到的信息,在情感上得到的共鸣,即价值观上的认同。在这个层面上理解,情感是同人的社会性需要相关联的态度体验,人的情感如此复杂多样,但其核心内容可以概括为价值,所以情感的判别其实与价值观的树立紧密相连。也就是说,我们这里谈及到的情感绝不仅仅是感情信息的表达,更重要的则是深层意义上的认知,是遵从设计价值观而进行的活动,这种设计观的认同必须贴近现实社会,应该是一种责任,体现的是为客户负责,为市场经济行为负责。

由此可见,在产品设计中,情感定位的环节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发于根基,伴随整个设计过程,之后体现在成品中,将在与用户的交流中产生某种心灵上的冲击,直到购买行为的发生,最终形成市场的运作。

2 产品设计中的情感体现

纵观整个产品设计的发展,我们不难看出不论在哪个阶段,产品的设计中都不缺乏情感的表达,同样不缺乏对各个时期风格喜好的拥戴者。但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认知的进步,人们开始审视自己过去的脚步,却发现,在某些时期,人们对产品的情感需求是缺乏理性约束的,然而,庆幸的是,理性的思考方式及设计态度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对设计中的深层情感问题的探究也渐渐成为了必不可少的环节。

2.1 产品设计观念的演进

产品设计中情感因素被愈加关注,首先就可以从观念上的完善得以体现。理论思想是具有结论性及指导性的,因此,每一个微小概念的提出都能反映出一个阶段对事物的理解程度,我们也试着通过这样的方式来了解情感设计融入产品设计的渗透过程。

2.1.1 “以人为本”的设计宗旨

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道主义思想体系。提倡关怀人、重视人、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对现代的产品设计而言,以人为本的思想核心指的就是在设计过程中,协调产品-社会-环境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目的就是为了给人类自身创造良好的生存条件和发展环境。然而,这个简单的道理,曾一再被模糊和曲解。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内,人们的各种行为活动都是尊循以科学技术为手段,以征服自然为目的,以物质财富的增长为动力的传统发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人们在试图征服自然的同时,往往成为了被自然惩罚的对象。机器大工业时代的工业产品就是个极典型的例子,他们的出现满足了人们的物质需求,可带给人们更多的是情感上的失落和生活环境的重创。一再被自然警告后,人们开始意识到以人为本的真谛在于对人性的真正关怀,人们开始挖掘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而产品设计中对产品情感化的追求以及对产品人性化的强调在以人为本的宗旨下顺理成章。而人-社会-环境的和谐关系在产品设计中也可以被理解为人-产品-情感的和谐关系。材料环保,工艺简捷,形态美观,制作精良的产品才是人们真正从心理上接受的。

2.1.2 价值观的思想基础

其次,价值观的强调也推动了人们对于情感的认知。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期,设计过程被看作是一个艺术过程,艺术家的审美代替了更多人的选择,往往用户只能是被动接受。这样的结果,使得产品和用户之间的距离越加疏远,人们甚至感受不到产品带来的任何功能以外的享受。人们内心的感受也因此变得麻木起来。随着市场运作方式的改变,用户的思想更加主动的参与到了设计过程,设计者不再是艺术家,专业的设计师应当调和各种设计因素的影响。好的设计追求的是价值观的认同,思想的共鸣,情感的触动。设计有关情感的思考也就孕育在价值观树立的沃土里。

2.1.3 地域性民族文化的重视

另外,设计中对地域性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扬同样体现了人们对于情感的关注。设计不再追求批量化、标准化所带来的单一审美,而是趋于多元化的考虑。设计中的情感需求渐渐被意识到是多向的。地域性差别,名族文化的沉积以及习俗、惯例都在设计中得以讨论和探究。最终,能体现名族特性和个性的产品才是设计的成功范例。这都是对设计中情感注重的佐证。现代的产品设计,让人们意识到产品与人之间的交流关系,设计的重点也放在如何定位用户对象的情感需求以及如何表达这种情感上,设计中对于情感因素各种形式的考虑也变的比任何时候都更加周全。

2.2现代产品设计新思想的探究

如果说设计理论的完善意味着人们对于设计的重新思考,那么新的设计类型的诞生则是从实践出发的最实际需求及最直接反应的体现。越来越多有关于情感的问题被提到设计的过程中来,于是人因设计、界面设计、交互设计、无障碍设计等等一系列关乎交流和情感的设计思考方式被越来越多地加以重视和研究,并最终应用到设计生产过程中。产品设计与各类心理学、社会学等关乎人性特点研究的学科之间的协作研究也成为了指导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结论

无论是从纵向的产品设计发展概况来看,还是从横向的现代产品设计的现状及各学科之间的关系来看,情感设计无疑已经成为了当下设计中最为热门的话题之一。人们渐渐意识到产品设计过程中,设计师对产品灵魂的赋予过程是至关重要的。这里的灵魂指的就是产品所表达出的,能与用户产生交流的情感。换句话说,现代产品设计应当是一种关乎情感的规划活动,不再是发展初期简单的物质造型的过程。它的整个设计过程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一个物质情感化的过程。当代的设计师们也应当在设计中充分考虑到情感因素的影响,把握情感定位,设计出真正能与人沟通的产品。在现代这样一个物欲横流、信息更迭迅速的时代里,由于情感上的严重缺失感,人们对于情感上满足感的需求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显得急迫。设计师将面临更多的挑战和责任,设计在很好的满足功能,为人服务的基础上,更加被期待的就是情感的回归。

参考文献

[1]DONALDA.NORMAN.情感化设计.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5.

情感化设计论文范文9

【关键词】 多感知;用户体验;情感化设计

在这个设计已经成为连接技术和艺术桥梁的时代,人们对产品的要求也日渐提高,产品不仅要满足物质的需求,更要能够抚慰人的心灵,体现情感的需求,成为体现自我价值的标志。好的设计正如诺曼所定义的:“所有伟大的设计都在艺术美、可靠性、安全性、易用性、成本和功能之间寻求平衡与和谐。[1]”情感化设计即在这个呼唤人性、肯定自我、重视个人情感需求、寻求各因素平衡的背景下正式出场。它要求在设计中关注产品的情感,通过情感化设计来缩短产品与人的距离,增加产品亲和力,提高产品的可用性和人对产品的爱用性,使得人机之间呈现一种和谐状态。从人的情感需求出发,设计一些可以激发其内心愉悦的情感体验的设计,正是产品设计的精髓所在。本文即从多感知用户体验的角度出发,对情感化设计的设计因素和方法进行制约因素方面的研究,以提高产品的可用性,更好地满足用户的情感体验。

一、现状与趋势

1、多感知用户体验

用户体验即人们对于使用或期望使用的产品、系统或者服务的认知印象和回应,[2]而这些认知印象和回应都主要依靠用户的感知觉来体现。感知觉,是人脑对当前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属性反映。[3]多感知系统,即感知觉的集合,包括一般感知、复杂感知、错觉和幻觉(如图1所示)。在产品设计中,多感知系统主要通过外部感觉如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和复杂感知的社会知觉的综合作用来影响设计。

2、情感化设计

情感化设计,是指以人与物的情感交流为目的的创作行为活动。[4]主要是“以用户为中心”,关注人们对物质和精神的需求而进行的设计。在国外,来自工业设计领域的情感化设计有以下三种理论方法非常显著:Desmet的产品情感模型,[5]主要研究产品设计以及产品所引发的情感反应之间的关系;感性工学(Kansi Engineering),主要研究通过“将人的情感反应与认知以工学的方法得以量化并转移为具体的设计元素”来设计符合使用者感官及心理需求的产品,旨在捕捉产品使用者对于产品的情感评价;[6]美国Donald A. Norman的情感化理论,将情感化设计分为本能层、行为层和反思层,以各层面的情感分别涵盖了设计的外形、实用性以及为用户带来的深层次感受。

二、情感化设计特征参数模型建立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论[7],结合用户的生理、心理、情感等特征,建立产品的情感化需求层次,应用诺曼的情感化设计层次理论,即本能层、行为层、反思层,分析各需求与层次之间的对应关系,并剖析各层次中包含相关的设计种类、关注重点、所涉及的多感知系统因素、相关的设计要素、所对应的用户体验层次和最终体现出的用户体验结果,从而建立起情感化设计体验模型,如图2所示。

在本能层,用户通过感官体验得到设计信息,应用多感知系统中的一般感知,如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肤觉等外部知觉,在设计中能涉及到的要素有造型、色彩、材质、工艺,主要通过语意设计、造型设计、色彩设计、材质设计来表现。在这一层,主要满足用户的生理需求,即情感化设计需求模型中的感觉需求,对应多感知用户体验层次塔的感官层,使用户达到即刻的情感效果,对产品产生审美层面的体验结果。

在行为层,用户主要通过操作体验和精神体验得到设计信息,这一层最为复杂。用户在操作使用产品的过程中得到不同体验的升华,是产品显性表现向产品内在价值转化的重要一层,多感知系统的一般感知和复杂感知都会用到,如外部感觉、内部知觉、物体知觉等,主要通过系统化设计、功能设计、可用性设计、人性化设计来表现。在这一层,主要满足情感化设计需求模型中的交互需求和情感需求,对应多感知用户体验层次塔的行为层和精神层,主要记录用户使用产品的行为体验和心理感受,对产品产生可用性、易用性、有趣性、愉悦性等层面的体验结果。

在反思层,用户主要通过范围体验和价值体验得到设计信息,这一层属于应用产品后的评价层,用户在使用产品之后产生全框架性的对产品的总结性体验和自我价值是否实现的体验,是进行产品评价和反思的重要一层。多感知系统中的复杂感知在这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物体知觉和社会知觉等,主要通过人文关怀设计、文化设计、通用性设计、绿色设计等来表现。在这一层,主要满足情感化设计需求模型中的社会需求和自我需求,对应多感知用户体验层次塔的结构层和自我层,主要记录用户对产品结构、范围和意义的感受和评价,对产品产生价值性、创造力、满意度、结构合理性等层面的体验结果。

根据以上的综合分析,建立情感化设计特征参数模型,应用此模型可根据体验结果进行情感化设计中各对应设计要素的提取,以辅助设计师进行设计创新。

第一,观察并记录用户在使用产品过程中的全部行为以及操作产品产生的各种体验,通过归纳分类,将体验陈述提取为用户需求,进行用户需求陈述。第二,根据上面的情感化设计体验模型,将需求陈述分别归类入情感化设计需求层次塔、用户体验层次塔和情感化设计层次塔中,得到若要满足某条用户需求将会满足情感化设计的哪类需求、使用户完成哪一层的用户体验,以及对应满足情感化设计的哪一层。第三,提取不同需求中所涉及的多感知系统中的感知因子f, 利用LIKERT五级量表(非常不同意为 1,不同意为2,一般为 3,同意为 4,非常同意为 5)统计需求值A,最终结果可描述椋

(1)

式中:i――打分者编号,i=1,2,…,m;

j――产品样本编号,j=1,2,…,n;

aij――第i个用户对第j个产品样本与自身需求的同意度打分。

分别计算出第j个产品样本的均值和标准差σ:

根据莱依达准则,对的产品样本予以剔除。

将计算出的需求值按大小顺序排列,得到需求的重要性级别排序。提取不同需求中所涉及的多感知系统中的感知因子f,同样应用LIKERT五级量表根据式(1)~式(3)统计计算出不同感知因子对各需求产生制约的因子值b,然后根据因子值计算出因子系数θ,其计算公式如下:

(4)

按照因子系数高低将感知因子排序,得到各感知因子对该需求的制约程度高低。第四,分析要满足每一个需求所涉及的设计因素,如造型、色彩、材质等,剖析影响情感化设计的各种设计因素并编码作为设计参数形成参数库,每一个设计因素都对应着一个参数集,可在设计中提供多种选择。第五,不同的设计因素将对应着不同的用户体验结果,将可能的用户体验结果都列举陈述,如令人满意,令人愉悦,易于学习等,形成体验结果参数库。由此建立情感化设计特征模型。如图3所示。

假设要设计出符合某个体验结果的产品,只需给出体验结果关键词,即可通过此模型提取相关的设计因素和对应的因素特征,根据多感知因子的因子系数权衡某需求和设计因素的重要性,有重点地进行情感化设计的创新,提高用户体验满意度,注重用户情感诉求。

三、结论

为进一步辅助设计师进行注重情感体验的情感化设计,文中从多感知系统制约下的用户体验角度出发,研究情感化设计与其关系,建立情感化设计体验模型。剖析多感知因子、用户体验和情感化设计层次与设计因素的制约关系,建立设计要素情感特征库,从而构建情感化设计特征模型。

【参考文献】

[1] S群,杜丹.轿车内饰软装产品情感化设计[J].工业设计,2012(2).

[2] 卞亚见.基于用户体验的互联网产品界面设计研究[J]. 才智, 2013(2)267―268.

[3] 刘静,孙向红.什么决定着用户对产品的完整体验[J].心理科学进展,2011.19(1)94―106.

[4] 张桃.情感化因素在当代产品设计中的地位及应用探析[J].现代装饰(理论), 2015(2).

[5] Trevor van Gorp ,Edie Adams.情感与设计[M]. 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4.

[6] 周美玉, 李倩. 神经网络在产品感性设计中的应用[J]. 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4)509―513.

[7] 柳沙著, 设计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6.

情感化设计论文范文10

为了培养师范生的信息技术技能与信息化教学能力,西北师范大学从2009年开始对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进行全新的改革,将其分解为“教师信息技术基础”和“信息化教学”两门必修课程。教学资源从单一的文本教材充实为以文本教材、光盘教材和网络课程为资源的立体化教材;教学内容从单一的总结性理论阐述扩充为具有丰富案例支撑的技能体系与方法体系;教学方法从单一的传统讲授转变为现代教育教学理念指导下的多样的信息化教学方法;教学环境从传统的普通教室改变为多媒体网络教室;教学评价从单一的终结性期末笔试改进为客观题和主观题结合、过程性作品和终结性考评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经过两年的实践,从各方面的调研结果显示教改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在“信息化教学”这门课程的教学中,由于师范生没有教学经历,学生很难与教师达成共同经验,难以真正领会信息化教学的各种方法及其应用。

对于即将成为教师的师范生而言,“信息化教学”课程不仅具有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运用价值,还应具有信息化教学示范性的特点。那么如何使“信息化教学”的课堂体现信息化教学的理念?如何突显信息化教学方法的实践价值?如何使“信息化教学”的学习更易让学生理解和应用?如何在教学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充分利用开发的立体化教材资源使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基于两年的实践,笔者认为体验教学理论在“信息化教学”课堂教学中的恰当运用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一、体验教学理论的内涵

体验教学是在教学中教师积极创设各种情境,引导学生由被动到主动、由依赖到自主、由接受性到创造性地对教育情境进行体验,并且在体验中学会避免、战胜和转化消极的情感和错误认识,发展、享受和利用积极的情感与正确的认识,使学生充分感受蕴藏于教学活动中的欢乐和愉悦,从而达到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目的。

体验教学的教育哲学及理论架构是整合教育家杜威的“在做中学”、社会心理学家大卫·库伯的“体验式学习圈”、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以及其他学者的理论而形成的学习框架。体验教学注重为学生提供真实或模拟的情境和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参与来获得个人的经验、感受并进行交流和分享,然后通过反思、总结并提升为理论或成果,最后将理论或成果应用到实践中。

在教学中,体验是一个过程,是学生亲身经历某一活动或情境的过程,是形成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产生新行动、新选择的过程,是学生心灵与外部世界沟通的一种张力。在体验中,学生主要通过感知、想象、移情、深思、感悟等多种心理活动的交融、撞击,激活已有认知,产生新的认知并内化为自我的感悟,再使感悟上升为个性化的知识经验。体验既是一种活动的过程,也是活动的结果。

二、基于体验教学理论的“信息化教学”教学活动的设计

体验是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经验和情感,是个体不可替代的意义建构的学习活动。“信息化教学”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进行学科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能力,即学生领会信息化教学方法并学会运用,涉及演播教学、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信息技术支持的探究学习、信息技术支持的自主学习、基于概念图的教学等常用的信息化教学方法与模式。将体验教学理论的思想和理念渗透到“信息化教学”课堂教学中,可将教学过程设计为体验感觉阶段、体验知觉阶段、体验内化阶段和体验应用阶段。学生通过这四个阶段的活动,对信息化教学方法的理解和应用逐步达到明晰。

(一)体验感觉阶段的活动设计——在角色中感知方法

体验感觉阶段是学生亲身经历情境或活动,亲身感受扮演角色的过程。学习信息化教学方法时学生首先要在教师的引领下转变自身角色,从学科教师的角度阅读立体化教材资源中提供的案例与教学视频录像,比较这种信息化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方法的异同,思考这种信息化教学方法的特点。这样的活动设计,学生不仅整体感知了信息化教学方法,而且在角色扮演中突显了主体地位。

比如演播教学法的教学资源中提供了语文学科案例“看云识天气”、历史学科案例“青铜器和甲骨文”、生物学科案例“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等不同学科的文字教案、电子教案及教学视频录像。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选择自己所学专业的学科教学案例,如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选择语文案例“看云识天气”,然后进行角色扮演,以语文任课教师的身份阅读“看云识天气”课文原文,观摩课堂视频录像并思考“这节课的教学环节、教

学媒体的呈现形式及媒体作用”等问题,并将自己的见解与小组其他语文“教师”分享,初步整体感知演播教学法。

这一阶段学生的核心任务是感知角色,教师的任务是创设情境。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转换角色——学科教师、转变身份——任课教师,带着“这节课我来教学”的任务和思考去观摩视频录像,否则学生会以学习者的角度去观看案例。由于知识内容在中学已经学过,学生根本不会有兴趣来观看整堂课,教学目标很难达成,即便案例设计得再有典型代表性也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

(二)体验知觉阶段的活动设计——在方法中感悟方法

体验知觉阶段是对感觉阶段中获得的信息进行加工(编码、储存、记忆、操作)和解释(抽象、概括),形成概念或教学理念的认知过程。这个阶段是体验教学理论应用于“信息化教学”的核心阶段,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学生通过教师的示范来感悟信息化教学方法,即学习哪种信息化教学方法,教师就用这种教学方法进行课堂教学。这样的活动设计教师不仅示范了信息化教学方法的运用,而且体现了信息化教学理念的特色。

学习演播教学法时,教师可以运用演播教学法开展课堂教学。例如教学“演播教学的功能和应用方式”时,常见的演播教学方式有演播—讲解、演播—讨论、演播—操作及演播—设疑等,教师可以运用不同的演播方式讲解相应的“演播方式教学内容”。学习“演播—讲解”的方式时,教师用“演播—讲解”的方式讲解内容让学生体会;学习“演播—讨论”方式时,教师可以结合播放的案例,以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并让学生体验;学习演播教学的功能时,用“演播—设疑”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视频案例中的不同功能,学生既可以体会演播教学的不同功能,又可以体验到“演播—设疑”方式的具体应用。

学习协作学习时,教师可以利用不同的协作学习形式开展课堂教学。例如设计辩论活动“协作学习的利与弊”,既让学生理解了协作学习的内涵,又体会了辩论这种协作学习的基本形式;设计分组讨论“协作小组的基本结构”的活动,既让学生理解了协作小组的不同结构,又体会了如何开展小组讨论以及如何在协作活动中进行问题分解。

学习探究学习时,教师可以设计探究学习活动开展课堂教学。例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个webquest活动,学生通过活动的参与来体会信息技术支持的探究学习这种信息化教学方法。webquest一般都由引言、任务、资源、过程、评价和结论六个模块组成。引言模块可以设计成真实的问题情境,比如中学教师请求帮助的电子邮件,请求大家帮助设计信息技术支持的探究学习方案。任务模块可以设计为分析型任务和设计型任务的综合,具体任务是为了及时给中学教师回信,引导学生分析“信息技术支持的探究学习有哪些主要模式,各模式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有哪些,如何设计这些不同的探究学习模式”等问题,然后分组选题并选择某一探究模式完成教学设计方案。资源主要是课程提供的立体化教材资源及因特网络资源。过程设计为小组分工、收集资料、汇总资料、完成作品等活动。评价可以从资料的收集、内容的分析、方案的设计及团队的协作等方面进行组内和组间的过程性评价。结论可以引导学生总结、分析这节课的教学方法,是webquest活动设计的点睛之笔,一定要引导学生感悟出活动设计的方法是webquest。另外,webquest活动的任务设计一定要结合学生所学专业,比如英语专业的学生设计任务的选题可以是广告英语的特点、中西文化差异探讨、圣诞节在中国、为什么“新概念”在英语教学中长盛不衰等,物理学专业的学生设计任务的选题可以是凸透镜成像规律、卫星发射基地的选址、从“石油文明”到“核文明”等。 学习基于概念图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设计“回顾复习已学信息化教学方法”的活动来开展教学,学生既可以梳理已学信息化教学方法知识,又可以体会基于概念图的教学方法。

这一阶段教师的核心任务是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设计恰当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方法的感知中悟出方法的应用。“信息化教学”文本教材对所涉及的各种信息化教学方法的内涵、特征、功能、基本环节等相关内容都作了概述性的介绍,呈现形式多是文字性的描述,教学时如果教师采用ppt辅助讲解的方式,学生很难领会信息化教学方法的真谛,在设计实践活动时也难以灵活运用。

(三)体验内化阶段的活动设计——在评说中内化方法

体验内化阶段是将知觉阶段认知的结果(概念、观念)与个体原有的认知结构建立内在的联系(同化、顺应),内化为行为准则的建构过程。这个阶段从三个方面完成信息化教学方法理念的内化。首先,学生通过研读教学设计方案、分析设计环节来内化;其次,学生通过阅读教师的说课稿、理解设计意图来内化;最后,学生通过再次观摩案例视频录像、依据评价量规评说教师对具体方法的运用情况来内化。这样的活动设计不仅体现了学生分析、评价问题的综合能力,而且体现了现代教学理念的

评价观。

比如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演播教学方法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研读课程资源中提供的“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方案,分析教学环节的设计、演播教学的应用时机、媒体的应用形式、情境的创设与应用等,进一步理解演播教学方法;接下来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方案的设计者——任课教师的说课稿,分析具体知识点运用演播教学的设计意图,更进一步内化演播教学方法;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自主观摩这节课的视频录像,观察任课教师运用演播教学的组织过程,之后借助课程资源中提供的演播教学评价量规,分小组评说这节课,深入内化演播教学方法。

(四)体验应用阶段的活动设计——在作品中应用方法

体验应用阶段是对已形成认知结构的结果进行检索、提取和使用,并对内化的行为准则通过外在行为进行呈现的过程。这个阶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所学学科选择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参阅案例设计一个信息化教学设计包件,并在小组或全班学生面前进行说课。这一过程既有学生信息技术运用能力的呈现,又有信息化教学方法的体现;既有学科知识的显现,又有教学组织能力的表现,这是对信息化教学法知识、信息化学科知识及学科教学法知识的综合运用与融合,是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最高要求。这样的活动设计不仅体现了学生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的创新能力,而且体现了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

在作品完成的过程中通过选题、设计、说课使学生亲身体验到信息化教学方法的应用过程,体会到方法的应用要领,体味到方法的应用优势,也会提高学生主动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的积极性。

三、设计“信息化教学”教学活动应注意的问题

(一)必须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教学有法

教学有法,在“信息化教学”的课堂教学中必须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因为“信息化教学”是“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核心必修课,这门课程的核心目标是理解信息化教学方法及其应用,主要教学内容是各种信息化教学方法的介绍,那么课堂教学方法应该且必须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这样的课堂教学对于职前师范生不仅具有很强的示范性和说服性,而且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并运用各种信息化教学方法。

(二)灵活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教无定法

教无定法,在“信息化教学”的课堂教学中要灵活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因为基于体验教学理论的课堂教学活动设计尽管有它的优势,但未必对每位任课教师都适宜,也未必每种信息化教学方法的知识内容都适宜让学生体验学习。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分析具体的教学内容,依据教学目标并结合教学对象的特点,灵活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

(三)综合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贵在得法

贵在得法,在“信息化教学”的课堂教学中要综合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因为任何一种信息化教学方法都有优势与不足,任课教师可以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这样可以弥补某种单一教学方法的不足。例如可以在信息技术支持的探究学习活动中设计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活动,只要教学设计的选题得当、活动得法、组织得体,也能很好地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渗透现代教学理念,促进学生对信息化教学方法知识的主动建构。

情感化设计论文范文11

一、国画意境论和图形设计的概况

1.国画意境论的概况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中,国画是中国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它具有多样的品种、丰富的形式与独特的风格,在中国和世界美术史上都是珍贵的财富。国画的精髓便是其意境,国画意境是指画家在作画过程中,通过对事物的观察与认识,将自身的思想与感情融入到其画作中,进而形成了一种艺术境界。在画作中体现了画家的情感、思想、愿望与心志等,让画作呈现出情与景的交融,体现出生动之美,结合了虚与实、有与无等,同时国画中蕴含着空白美学、气韵美学与笔墨美学等。在提倡民族艺术传承的今天,国画意境论决定了中国传统艺术形式的美学本质。

2.图形设计的概况

图形通过视觉及其生动的、具体的形象,从而实现信息的传递与交流,是一种视觉符号,它在平面设计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现代图形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其一,设计的目的,通过设计要实现信息的传递,传递信息是图形设计中最为基础的要求,也是其根本原则,因此要保证信息的完整性;其二,设计的语言,设计的语言不仅包括信息,还包括感官艺术;其三,设计的形式,要保证其具有多元化、多样化与符号化;其四,设计的理念,其理念要不断创新,使其设计具有个性化与独特化,从而满足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同时要保证其设计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使其能够通过生产,从而创造一定的社会价值。图形设计作为文化符号中的一种,虽然在形式方面与国画有所不同,但仍需关注意境的问题。当代图形设计要根据国画意境论与图形意境论,对其进行灵活的运用,才能保证其设计具有中国特色。

二、国画意境论对中国当代图形设计的影响

国画意境论是作者通过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在作画过程中将自身的情感融入其中从而形成的具有民族特色、具有中国韵味的国画。在画作中展现了景的美与情的真,将景与情进行了高效的融合,从而显现出了中国国画艺术的精髓,体现了意境美。随着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增强,在文化方面世界各国在不断交流与融合,中国设计受到了巨大的影响,面对着不同的国际元素,在学习与借鉴的过程中,逐渐失去了自身的、独特的魅力,即:民族美、中国韵。中国设计师逐渐注意到,在世界的舞台上,要保持自身的特点与魅力,所谓“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才能在设计界独树一帜。当代中国图形设计要保持其传统的特点,使其设计的图形具有一定的意境,因此,要对国画意境论进行深入的研究,并在设计作品中不断尝试,将传统美与现代感进行有效的结合。中国设计师,要对客观事物进行全面的观察与认识,并在设计中融入其感情,使其作品富有活力与生机。当代图形设计中运用国画意境论,其创作过程中要坚持结合意境与形象,坚持融合情与景,坚持结合虚与实。图形是意境的重要载体,通过具体的图形让人们感知其中的意境;设计师在图形设计中要注意意境的创设,将图形的相关元素进行组合与排列,从而刺激欣赏者的情感,在意境中生成形象。融合情景,便是通过图形传递设计者的情感,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师要明确其创作的意图,从而选择适合的图形开展其创作,不仅要使其达到传递信息的作用,还要让其具有一定的实用性。结合虚实是创造意境最为重要的法则,在图形设计过程中要注重对图形的布局,突显象的实质;同时设计师要对接受的对象进行选择,使其意境符合对象的心理需求,还能够体现设计师的审美观念。当代图形设计中运用国画意境论,其创作的主要途径有构图、笔墨与气韵,通过三者的有效结合,从而体现图形的意境。国画的构图形式是通过画面结构来体现意境之美的,主要的构图方法有散点透视与空白处理,在图形设计中将二者进行有效的运用,将使其具有浓厚中国绘画艺术美感、东方传统意境与哲学韵味,同时还使其具有极强的现代感;笔墨在意境创造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墨色的变化,使画面具有丰富多彩的效果,在设计中运用笔墨,将使其设计更加简洁、丰富、大气,同时通过笔墨营造出的不同意境,将带来人们强烈的视觉冲击。

三、总结

综上所述,国画意境论对当代中国图形设计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图形设计中运用国画意境论,将使当代的图形设计具有民族特色与传统韵味,又不失时代感,才能提升其国际的影响力,满足现代人的视觉需求,从而让人们易于接受,并在世界设计史上留下辉煌的印记。

作者:王倩 单位:河南理工大学万方科技学院

情感化设计论文范文12

关键词:时尚文化;服装设计;相互影响

中图分类号:J5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8-0087-01

一、引言

当前世界范围内,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建设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人们在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同时,对时尚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服饰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笔者结合工作实际,就时尚文化与服装设计这一重要议题展开讨论,重点介绍了时尚文化概论相关概念,分析了时尚文化与服装设计之间的共同性,并讨论了时尚文化与服装设计之间的相互影响,以期得出时尚文化与服装设计在文化方面、设计方面、灵感方面相互契合之处。

二、时尚文化概论

艺术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充分迎合了人们在审美情趣上的要求,在精神世界上的诉求以及情感方面的需求,充分体现了文化的相关内涵,因而具有很大的影响力。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社会生活中积累的民众内部非正常行为的集合叫做时尚,时尚这一概念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分配方式,生产关系,以及物质财富以及精神财富的变化而变化。一般来说,时尚文化是社会一小部分人(潮人、艺术家、非主流人群以及歌星、影星等社会知名人物)所创造和倡导的,迅速通过现代媒体的传播为社会大众所接受的现象。时尚涉及到生活的很多方面,比如说在情感方面、行为方式方面、生活方式方面等。从某种角度看,时尚文化是当下最为流行的文化的精髓部分,能够得到社会大众的普遍认可,换句话说,时尚是当前社会风尚中的乡里巴人部分,不是艺术家所匿藏的阳春白雪。时尚文化能够将社会大众,特别是年轻人在思维方式方面、情感方面以及心理方面联系更为紧密。

三、时尚文化与服装设计的共同性

(一)商业性

无论任何文化元素都需要必要的市场操作才能体现文化本身的商业价值,时尚文化也是如此。在当前市场经济充分发达的今天,众多的文化形式都需要通过各种文化衍生品实现商业价值的获取,而这些文化衍生商品由于有各种文化的嵌入,更能够满足社会大众在物质层面、精神层面、在情感方面的需求,从而激发了消费者的消费欲望,促进了商品的销售,而商品的销售又推动了文化元素在社会更为深入的推广。

(二)时效性

时尚文化没有所谓的“保质期”,它在一定时期内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但是很快就会被新的时尚元素所取代。服饰也是如此,具有很强的时效性。流行元素,时尚文化在服饰上的体现就是新颖元素的不断加入,老旧概念的迅速消亡。

(三)群体性

时尚文化具有着很强的群体性,能够很好地被人们所接受,进而不断被传播。社会群体的划分有很多角度,但是从文化取向角度出发,人们可以被分为很多群体。一旦新的时尚文化出现,按照对新的时尚文化接纳程度来看,可以将社会人群分为各种不同的群体。从时尚文化接纳程度来看,对时尚文化接纳程度最高的是女性群体和青年群体,这个两个人群也是时尚文化的支持者,是时尚文化产业的忠实支持者和消费者。

四、时尚文化与服装设计的相互影响

(一)时尚文化催生这服装设计的风格定位

某个特定时期某个特定社会范围内,服装的设计理念、设计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时尚文化的影响。从本质上说,这是由于这一时期内设计师本身会受到周围环境时尚文化的影响,会将时尚元素融入自己的设计中来;另外一方面,只有符合当前时尚文化风格的服饰产品才会受到社会大众的欢迎。

(二)服装设计引领这时尚文化的潮流

当前社会,生活节奏很快,而服装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消耗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现代服饰更大程度上是满足人们对美的需求,而不局限于服装本身的功能层面。而后现代美学学者认为,现代商品的销售在实现商品最基本的功能以外,更多的是体现商品与相关文化的契合点。所以,当前流行的服饰在很大程度上让人们了解了蕴含在服饰中的流行文化元素,促进了时尚文化的普及,也改变了流行文化的进程。

五、结语

在当下,越来越多的流行元素、时尚元素被设计师融入到服装的设计中去,为人们设计出很多富有时代感、艺术感的服装服饰;而另外一方面,很多由于服装服饰积极的渲染和流行作用,很多时尚文化得以更为快速的传播,影响着整个社会,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作者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就时尚文化与服装设计这一重要议题展开讨论,分析了时尚文化概论相关概念,分析时尚文化与服装设计的共同性,最后讨论时尚文化与服装设计的相互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