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青少年普法教育案例

青少年普法教育案例

时间:2023-10-26 11:30:00

青少年普法教育案例

青少年普法教育案例范文1

培训课程设计和培训主要方式

在培训方案的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基地根据在职教师职后教育的特点,坚持以现代培训理念为指导,突出先进性、实践性与实效性,着眼于科技教育理论与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

依据教师专业发展理论,针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科技教师设计分层递进的培训方案:有的着眼于高端人才培养需求,重点培养和打造基础教育的领军人才,带动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提升;有的旨在培养坚持一线教育教学工作的骨干教师,有效促进基层教师队伍的健康成长;有的针对在校大学生,为科技教育培养新一代青少年科技辅导员。

在培训实施过程中,依托天津师大教师教育中心实验室与中小学、青少年宫、科技场馆等实践基地积极开展培训活动。在培训中采用“参与式”培训模式,强调问题情景下的深入学习,使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专家讲座、案例分析、师生研讨、调查研究、参观学习等,最大限度地调动学员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使学员在学习中积极思考,获得最佳学习效果。

培训环境

“全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培训基地”坐落在天津师范大学新校区,依托天津师范大学教学资源,环境优越、功能现代,有多功能报告厅、多媒体网络教室、图书馆、实验室等,为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培训创造了良好的硬件条件。

培训案例大学生科普志愿者培训

培训方案设计的指导思想

采用参与式培训模式,大学生科普志愿者在导师指导下自主开发设计并实施的科普实践活动。

基于实验与实践基地的培训。

培训主要课程

青少年科学普及活动概述

课程说明:本课程主要介绍青少年科学普及活动的目标、原则、内容、途径、模式、类型和方法,使科普志愿者(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后备力量)具有从理论高度把握科学普及教育实践的能力。

教学方法:讲授、案例教学。

优秀青少年科学普及活动案例评析

课程说明:本课程以我国科学普及教育改革中优秀的活动实例为案例,以“解读”的形式回答学生关注的问题,如什么是青少年科学普及活动指导方案的设计,青少年科学普及活动指导方案的设计原则,青少年科学普及活动指导方案设计的一般过程,青少年科学普及活动指导方案的一般格式等。教师指导学生总结优秀案例成功的经验,达到使学生初步了解青少年科学普及活动指导方案基本知识的目的。

教学方法:本课程包括讲授、案例分析、师生研讨等方式。

利用科技场馆进行科学普及教育

科技场馆是对青少年进行科学普及教育的重要场所,是青少年科技教育的重要教学资源。培训学员通过参观、研讨,学习如何利用科技场馆教学资源进行科学普及教育的方法。

教学方法:听取天津科技馆专家讲座,小组到天津科技馆实地参观、考察,学习研讨如何利用科技场馆对青少年进行科学普及教育。

天津中学科技教育理念、活动设计与实施

中小学是实施青少年科学普及教育的主阵地,本讲座对天津中学的科普教育先进经验进行了梳理,希望大学生科普志愿者从中汲取营养,能够站在较高的视角审视青少年科学普及活动。

讲座主要内容:

四个基本理念:“向生活学习”、“自主学习和发展”、“基于问题的学习”、“在活动体验中成长”。

目标系统:建立了以有责任感、会自主学习、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会交往等12个基本目标为核心的目标系统。

内容体系:设计了“主题—专题—问题—课题”四题递进的课程内容体系。

学习策略:形成了情境中学、体验中学、探索中学、交往中学、反思中学,五个学习策略。

基本做法:形成了“深度交谈、个别化指导”、“成果交流展示”、“出版研究成果集”、“高年级

转贴于

学生做低年级学生的小导师”等彰显课程育人价值的六种基本做法。

评价方式:建立了“即时评价”、“成果作品评价”、“综合表现评价”课程学习的三种基本评价方式。

科技活动指导方案设计

在一线教师的指导下,从中小学科技教育实践基地的实际教育环境中选取活动主题,大学生科普志愿者分小组研究制订科技教育方案。

实践教学

参与培训的大学生科普志愿者的收获

本次科普活动让我们感受到作为一名未来的小学科学教师,无论是专业知识还是实践能力都有待提高……同时也要深深地思考对于科学教育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更好。

我们有过争论、有过困惑……活动结束我依然在反思,在这次活动中,我是否太过强势,是否应该让组员们发挥更多?是否限制了组内同学个性、优势的发挥?我们认识到在活动前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是必要的。如果有下一次活动,我相信,我们能做得更好。

作为指导者的我们,更是感受到了与同学们一起学习、一起制作的乐趣,遇到一个个小问题,一起讨论解决,一起收获辛劳的成果。之前紧张的情绪也在和学生的交流中消失,尤其是当他们亲切地叫我们“老师”时,心里更是觉得暖暖的。

我们作为未来的科学老师应学会如何与孩子沟通,并且我们有责任去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开发他们的智力,使小学生成为有创新精神、敢于挑战的新一代的青年。

2012年培训计划

“天文科学课程”培训班时间:2012年4月18-20日

培训对象:中小学科技教师(青少年科技辅导员)100人(其中全国各地区科技辅导员50名、天津市科技辅导员50名)。

“青少年科技实践活动方案设计与实施”培训班

时间:2012年10月下旬,计划5天。

培训对象:青少年科技辅导员150人。

培训团队

杨宝忠:天津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教授,初等教育学院院长,天津师范大学初等教育研究所所长,天津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实验中心主任。中国教师教育学会小学教师教育委员会副会长,中国教育学会初等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理事。

石增 :天津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美术学硕士点学科带头人,原教学院长。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水彩艺术委员会委员,天津美术家协会水彩艺术委员会主任、水彩专业委员会会长。

杨书远:天津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副教授,原科学教育系主任。天津市教育学会小学科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天津市“未来教育家工程”基地实践领衔专家;天津市“265农村骨干教师培养工程”小学科学课题指导专家。

张兆瑞:天津市和平区青少年宫副主任,中学高级教师。天津美术家协会少儿艺委会副主任,全国校外教育书画名师,天津市教育学会中小学美术教学研究会特聘专家,天津市和平区首席美术教师。

青少年普法教育案例范文2

关键词:青少年;违法犯罪;法制教育;举措

中图分类号:C91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3-0087-02

在搜索引擎中搜索“青少年犯罪”可以查看到许多相关的新闻,近年来愈发突出的青少年犯罪问题着实让人头痛。1997-2013 年全国人民法院刑事案件中青少年犯罪状况统计表显示,1997年青少年犯罪人数达1992万人,2008年青少年犯罪人数升至322万人,增长了617%。[1]如此快速的增长不仅给社会安全带来极大的威胁,而且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因此加强法制教育是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重要举措。

一、我国青少年违法犯罪特点

1.青少年拉帮结伙共同犯罪,具黑社会组织性质

青少年犯罪的一大特点就是团伙作案[2],因为年龄小依赖性较强多半都是由年龄稍大的孩子做头领。对于个人犯罪他们还是心存胆怯的,毕竟自己思想和体力都相对有限不足以威慑他人,但是对于团体在一起是便充分体现出人多力量大的优势,一人领导众人响应。据不完全统计未成年人重复犯罪率为1693%[3]。

2.青少年犯罪作案不计后果,手段残忍凶暴

青少年是长身体的重要时期,心浮气躁情绪起伏较大,由于思想方面相对不成熟,容易被不良风气影响产生极端心理。青少年犯罪案件一般都带有一定疯狂的行为、思想,手段极其残忍,对于受害人毫无怜悯之心,完全不在乎犯罪给自己、社会造成的恶劣后果。

3.冲动犯罪,犯案目的简单

青少年一般指14到25岁的人,而在此期间的青少年正是自尊心和欲望强烈体现的年纪,由于社会经验少思想单纯,面对非难或者诱惑自控力度小,易造成冲动犯罪。

二、当前我国青少年法制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不足

1.法制教育推广对青少年覆盖面不全

法制教育已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学校里青少年会对法律有所了解,形成自己的认知约束自身行为,但是法制教育对于校外的青少年的教育却是力不从心。虽然中国推广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但仍旧有许多青少年早早从学校辍学在社会上游荡,年幼的他们正值学习、完善自己的阶段,在没有良好的学习、法制监督的情况下,他们就像一块干海绵,在社会的海洋里吸收一切好的坏的。由于对法律认知的缺失,缺少分辨善恶的能力,做起事情来自然考虑不足,往往不计后果只顾一时痛快,结果断送自己大好的未来。

2.对青少年法制教育的教育方法、教授内容略显枯燥与实际脱节

法制道德教育滞后,中国的应试教育体系往往忽视对于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学校、家长和学生重视主要课程的教育学习,并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提高学校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升学率,对于法制教育的发展和推广重视不足,在校生对法律认知不全面。当前的法制教育形式基本都是通过教师讲授的形式教给学生,教师主要以课本的讲授为主向学生科普法律知识。不仅达不到普及法律知识的作用,还让学生产生了消极心理。除了课堂上的教授,在校学生们鲜有接触法律知识的机会,这也导致学生对法律知识了解片面。[4]

3.家庭忽视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

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港湾,家长则是青少年成长中重要的老师,家长对于孩子的影响非常巨大。家长对法律法规的淡漠,体现在父母自身行为不良,对孩子也会造成不好的影响。一些家长对孩子宠爱有加,竭尽所能地保护自己的孩子,久而久之孩子养成傲娇、蛮横无理的性格,无视社会道德和法律。一些成长在贫困家庭或者单亲家庭的孩子,性格发展方面也会有所缺失。大多数青少年罪犯都具有类似的特点,学习成绩不好,家长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或者单亲家庭的孩子,除了教师没有人监管学生的学习和平时的生活,由于学习差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对老师和同学产生距离感,不愿意向他们敞开心扉,这也造成这些孩子面对诱惑或者挫折不知所措无处求助,发展成一步错步步错的局面。

三、如何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

1.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宣传和普及

宣传法制教育增强青少年对法律的认识,抵抗不良诱惑。作为祖国未来发展中流砥柱的当代青少年,他们的成长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为了保证青少年健康快乐的成长,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不仅要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还要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现在的青少年思维活跃,容易接受新的事物,法制教育的宣传可以多种途径让青少年了解法律知识,认识到违法犯罪的严重,立志做严于律己、思想成熟的好青年。[5]

校园、街道张贴悬挂宣传海报,图片、文字相结合吸引青少年;很多的青少年喜欢一些文学读物例如《读者》,刊物里也可以介绍一些法律知识以及普法小故事,凭借刊物的读者群体和有趣生动的故事,青少年们可以在快乐的阅读中学习到相关的法律知识。而且在宣传法律知识的同时,也要让青少年认识到触犯了法律将会受到严酷的处罚,让他们对法律产生敬畏之心,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避免违法犯罪。网络的快速发展也影响着青少年的成长,青少年们上网主要就是打游戏、看小说、看影视等娱乐活动,我们可以通过网络便捷地向青少年宣传法律知识,让他们意识到网络世界的虚无缥缈,面对信息纷杂的网络时刻保持清醒不受人蛊惑。

2.完善教育内容,加强培养青少年的法制观念

课堂内的法制教育应更多样化,教育方法可以稍加调整,教师应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在介绍法律知识的同时,联系到相关的实际案例帮助同学们理解,还可以进行小组讨论,同学将身边或者听说的事例讲出来大家一起分析,不仅丰富了课堂气氛,而且帮助大家将理论知识和实际问题相结合,更好地掌握和理解。学校也可以多举办一些普法活动,例如听普法讲座、看普法电影宣传片、参加普法知识竞猜、辩论等,不仅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而且更有效地宣传了法制教育的重要,让同学们积极参与其中,在教师的引领下通过自己的理解形成正确的认知。

完善教授内容,法律教育的课本应定期更新内容,主体教育内容和法律知识为中心进行拓展,内容可以添加更多的实际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案例多为近些年发生的比较典型的犯罪事件,要对学生们起到威慑的作用,从多方面论述违法犯罪将给社会、给自己、给受害人带来的众多负面影响;亦要宣传一些遵纪守法的好人好事,与犯罪事件形成对比,加大学生的感受落差,让青少年对违法犯罪说不。

3.突出家庭教育在青少年法制教育中的作用

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影响非常重要,家长要抓住孩子健康成长的黄金期,让孩子拥有健全的心智、理智的思想。爱自己的孩子没有错,但是不能盲目的溺爱,自身遵纪守法的同时督促孩子形成正确的法律认知。身为家长要做孩子良好的榜样,身体力行才是最好的老师,在孩子有违法的苗头时及时发现制止。重视对“预警学生”的引导,“预警学生”指的就是在学校犯过错误表现不好的孩子,在学校不仅要加强对他们的开导教育,作为家长更要有忧患意识,应该花更多的时间和孩子沟通交流,关心他们帮助他们从阴影中走出来,乐观地面对今后的学习生活。家长也要时刻关注学生在校期间的表现,多和老师沟通,双方一起努力避免孩子误入歧途。

四、结语

青少年的学习虽然重要,但是学校和家长不能因此而忽视对孩子的法制教育,当前触目惊心的青少年犯罪事件说明我国对于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发展仍旧任重道远。通过介绍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列举了一些我国对青少年法制教育中存在的不足,最后论述了如何加强法制教育以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只有让青少年真正了解法律、认知法律,才能让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参考文献:

[1]徐伟.我国青少年犯罪的统计分析及其预防对策――基于1997―2013 年的统计数据[J].青年探索,2015(06):46-48.

[2]谢建社,刘念,谢宇.青少年犯罪的时空分析-来自广东省未成年人管教所的调查[J].中国人口科学,2014(03):115-125.

[3]熊谋林,胡瑶,张琪,马丽源,代亮亮.青少年越轨、犯罪与“社会一体化”预防理念[J].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2015(01):38-57.

青少年普法教育案例范文3

一、主要任务

(一)弘扬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深入贯彻落实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将学习宣传宪法摆在首要位置,推进法治教育与德治教育紧密结合,营造浓厚的法治文化氛围,增强新形势下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的渗透力、感染力和影响力,促进青少年学生法治信仰的养成。

(二)破解法治宣传教育现实问题,聚焦当前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存在的短板,着力破解“教育内容针对性不强,方式方法呆板单一,青少年兴趣不高;缺少统筹协调,无法形成工作合力;宣传活动缺乏制度化、常态化,难以做到持续、持久”等现实问题,通过健全工作机制、开展法治课题研究、组建专业志愿者队伍等措施,着力提升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实效。

(三)推进法治宣传教育内涵和形式创新,准确把握新形势下法治宣传教育内涵的深刻变化,在理念上实现由普及知识到培育法治思维、培植公民意识的转变,在方式上实现由被动式灌输到主动式启发的转变,在普法载体上实现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变,在内涵上实现由知识向文化的转变。

二、重点工作

(一)健全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工作体系

1.建立市县两级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联席会议制度

联席会议由教育行政部门主管副职任召集人,联席会议的组成人员为法院、检察院、公安局、司法局、普法办等部门主管领导。成员实行继任制,因换届、调任等原因离开的成员其继任人自然成为联席会议成员。联席会议每半年召开一次,主要任务: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推进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分析研判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研究制定年度和不同阶段法治宣传教育要点和计划,确定重要节点活动安排;对预防青少年犯罪、校园欺凌、校园暴力等工作进行阶段性评估并制订有针对性的工作方案;协调、督促各部门履行职责, 对青少年法治教育做好指导、监督、协调、组织。

2.健全校园法治工作体系

全市各级各类学校要按照上级有关要求,切实保证工作机构“三有”:有主管校级领导,有专门工作机构,有专门工作人员;法治教育“四落实”:依据《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运用好《石家庄市青少年法治读本》,落实课时、教材、师资、经费。

3.充分发挥兼职法律工作者作用

全市各级各类学校要在实现“一校一法律顾问、一校一法治(兼职)副校长”的基础上,积极搭建平台、畅通渠道,充分发挥好法律顾问、法治(兼职)副校长作用。公检法司等部门要协助学校配齐、配强法律顾问、法治(兼职)副校长,并会同学校做好法律顾问、法治(兼职)副校长履职情况的监督考核。

(二)开展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课题研究

1.研发学校法律风险体检指标体系

由河北圣佑律师事务所为课题组召集人,针对学校教育教学、财务管理、人事管理、师生安全等环节进行法律风险研判,研发法律风险体检表。由各学校对照风险体检表查找法律风险点,并在专业人士指导下,逐项制订改进措施,推动学校管理精细化、法治化、科学化,从根源上提升学校依法办学水平。

2.研发石家庄市青少年学生法治素养评价体系

由河北zd职业学院科研处、石家庄市智诚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为课题召集人,针对不同学段、不同地域、不同类别学校学生不同特点,科学设置测评指标体系,对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状况、规则意识、自护能力、公民意识等进行科学量化分析,查找不同类别青少年法治素养短板,为有针对性地开展“精准普法、预防性普法”提供数据支撑。

3.研发系列法治课程、活动模板

由全国普法万里行校园工作委员会河北委员会、市青少年社会综合实践学校为课题召集人,为市县两级法治教育基地、各级各类学校研发系列法治课程、活动模板,通过角色扮演、情节重现、案例模拟等形式,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法治探究,提高参与兴趣和活动实效。

4.进行青少年违法犯罪、校园欺凌、校园暴力专题调研

由河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科研处、河北冰溶律师事务所为课题召集人,对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例、侵害青少年权益案例进行剖析,探究根源,提出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有效措施。

上述课题由召集人负责联合相关部门专业人员、律师、教师等各方面力量组建公益团队,通过走访、座谈、问卷、案例分析等形式开展课题研究。按照2018年年底前有初步成果、2019年7月底前完成的原则,各课题组自主确定结题时间。各相关部门、各学校要积极配合课题组工作,协助课题组做好组织座谈、样本分析、案例提供等方面工作。由市教育局负责,组建课题协调办公室,负责课题组与有关部门的协调沟通、组织各级各类学校配合课题研究等事项。各课题组要明确专人作为联络员,负责与课题协调办公室的联系并及时向课题协调办公室反馈工作进度和需要协调解决的问题。

(三)组建志愿者队伍

依托法官、检察官、律师等专业法律工作者,法律专业在读大学生,从事法学教育和研究的教师以及现有法律专业志愿者队伍,市级首批组建若干法律志愿者服务团队,深入到全市各学校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活动:

1.木兰有约,由市司法局牵头协调,成员由女法官协会、女检察官协会、市律师协会女律师工作委员会会员组成。

2.法官志愿者,由市法院牵头,组织全市法官利用业务专长经常性开展志愿服务。

3.律师志愿者,由市司法局协调,以“律师进学校”公益律师团队为基础,进一步充实扩大律师队伍,组建律师志愿者队伍。

4.红色基因代代传,由全国普法万里行校园工作委员会河北委员会协调组建,成员由离退休老干部、老年法律工作者组成。

5.普法精英汇,由河北省教育捐助爱心联合会协调组建,成员由专业法律工作者、法律专业在校学生等组成。

在首批志愿者团队全面开展志愿服务的基础上,市级将继续鼓励、支持各方面公益力量组建志愿者团队,汇聚爱心,助力青少年健康成长。市教育局、市法院、市检察院、市公安局、市司法局、市普法办通过联席会议、专题调度等形式,做好志愿者队伍进学校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组织协调、宣传发动等各项工作。在此基础上,探索建立志愿者进校园统筹规划工作机制,科学制订志愿者进校园的年度活动纲要、时间安排及宣传重点,避免志愿者服务因缺乏统筹出现“碎片化”倾向。各县(市、区)相关部门也要积极协调各方面力量,组建法律志愿服务团队,为区域内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提供专业支撑。

青少年普法教育案例范文4

教育领域是全面依法治国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二五”期间,甘肃省教育系统在推进依法治教,促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六五”普法工作顺利实施

自2011年以来,全省教育系统全面贯彻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规划纲要确定的目标任务,按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要求,认真贯彻落实甘肃省委省政府和教育部的有关规划、意见等,广泛深入地开展了青少年学生、教育行政干部和教师的法制宣传教育,大力推进依法行政、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工作,坚持品德教育与法治教育并重、法治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全面完成了“六五”普法规划确定的阶段性目标和任务。

“十二五”期间,省教育厅制定下发了《全省教育系统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六个五年规划》《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全省教师普法工作的通知》《关于在全省教育系统开展教师“普法知识竞赛”活动的通知》等,并不断完善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制度,坚持把法治教育同政治理论学习相结合、同教育行政管理的常规业务相结合、同行政机关作风建设相结合,认真学习教育相关法律法规,切实提高领导干部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

为了在全社会营造法制宣传教育的氛围,切实提高教育系统干部和广大师生的法治意识,省教育厅积极会同省依法治省办等有关部门,坚持利用每年的全国法制宣传日、综治宣传日、禁毒宣传日、世界环境日等活动契机,充分调动教育系统的资源优势,积极组织广大干部、学校师生走上街头、深入社区、散发宣传资料,开展法律法规知识宣传和咨询活动。

2011年至2015年主要集中宣传了《甘肃省义务教育条例》、《甘肃省语言文字条例》和《中小学安全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使教育法治宣传教育活动深入基层。

此外,2013年,省教育厅联合省司法厅在全省中小学组织开展了“唱响法制歌曲 创建和谐校园”主题活动,2014年,开展了以“弘扬宪法精神,构建和谐校园”为主题的学习宣传活动。

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以来,全省教育系统累计印发宣传材料1000多万份,制作法治宣传条幅100多万余幅,宣传板、宣传栏100万余块。

为将法治宣传教育进一步向社会延伸,不断提高全社会的法治意识,省教育厅还加强与省电视台的合作,专门开辟了《教育在线》专题栏目,并积极利用《甘肃法制报》《未来导报》《甘肃教育》等报刊进行教育法律法规及政策的宣传。同时,组织开展了“百名法学家百场报告会”活动。

过去的五年,我省坚持以创建“平安校园”为载体,坚持以预防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为重点,坚持贴近青少年学习生活实际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基本形成了由党委、政府领导,人大、政协监督,职能部门组织实施,学校、家庭、社会积极参与的青少年法治教育格局,学校为主、家庭参与、辐射社会的“三位一体”青少年法制教育机制逐步完善。

全省各级各类学校普遍成立了法治教育领导小组,落实了法治教育的专(兼)职干部,聘请了法治副校长、辅导员, 利用“国旗下的讲话”、团队日、主体班会等活动,深入开展法治教育,普及法律知识。通过举办家长学校、家长培训班、家长接待日等活动,组织家长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对学生家长进行法治教育。

同时,扎实开展“法律进校园”活动,充分发挥法治教育的课堂主渠道作用,确保学校法治教育教材、课时、师资、经费的“四落实”。坚持把学生的法治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坚持法治教育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与德育教育相结合、与依法治校相结合,将法治教育课列入学校教学计划,积极开展法治教育实践活动,以《道路交通安全法》《未成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实用性法律为教育内容,通过普法宣传、维权讲座、模拟法庭、主题班会(团课)、专题演讲、图片展览、法制手抄报、文艺演出、现身说法、宣传板报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增强青少年学生学法的主动性,培养青少年学生守法的良好行为习惯。

为全面推进依法治教、依法治校,进一步提高全省各级各类学校教师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和运用法律维护师生权益、服务教育事业发展的能力水平,省教育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全省教师普法工作的通知》,组织人员专门制作了《校园法制教育》系列讲座网络课件,面向全省中小学校长、教师进行系列法制培训。组织开展“学法懂法守法,做合格人民教师”学习教育活动,不断提高教师法律素质。

全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坚持做好教师法治教育、培训工作,把法治教育融入教师职前培养、准入、职后培训和管理的全过程。同时,全省教育系统深入开展师德师风建设专题教育活动,把师德师风情况作为教师年度考核、评优、晋级的重要依据。

“十二五”期间,我省积极创新法制宣传教育载体,全省教育行政部门与各级政法部门密切配合,以青少年维权岗、活动中心、警示教育基地、模拟法庭等法制教育阵地为依托,定期组织广大青少年学生到少年法庭、少年犯管教所、看守所、戒毒所、劳教所等单位观摩体验,接受直观、形象的“现身说法”、“以案说法”教育。各级各类学校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种青少年教育基地、活动营地、青少年活动中心及校外教育阵地,积极探索符合青少年生理、心理特点的教育形式,通过参观法律知识图片展,学习法律书籍,观看法制录像等经常性的法制教育活动,不断扩大宣传教育规模,达到了以法育人的目的。

教育立法执法工作取得新进展

教育立法是教育普法、落实依法行政,促进依法治教的基础性工作。

五年来,省教育厅坚持教育普法与立法相结合,促进教育法律法规体系进一步健全。积极配合省政府法制办、省人大论证完善《甘肃省义务教育条例》和《甘肃省国家语言文字条例》草案,提请省政府印发了《甘肃省校车安全管理办法》。《甘肃省义务教育条例》《甘肃省国家语言文字条例》两部地方性法规于2011年9月、11月分别经省人大第十一届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和第二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于2012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

为全面落实教育行政执法工作,2011年,省教育厅围绕两基国检工作,加大义务教育执法检查力度。2012年,对各地开展省政府为民办实事、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和县级政府教育工作进行全面督查。2013年,配合省人大在全省范围内对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甘肃省义务教育条例》实施情况进行了全面检查。2015年,配合全国人大和省人大对职业教育法的贯彻落实情况进行了全面执法检查,并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教育法律一揽子修订调研工作。

根据省政府建立法治政府和建立健全行政执法责任制的精神和要求,甘肃省教育厅制定了《行政执法责任制实施方案》,从指导思想、目标要求、主要任务、组织保障等几个方面提出具体的实施意见。组织人员对现行有效的教育法律、法规和规章进行了全面的梳理,明确了执法依据,并逐级分解,确定了具体实施的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的执法责任,建立健全了《甘肃省教育厅法律法规学习、宣传、培训制度》《甘肃省教育厅行政执法岗位责任制》等10项制度,并加强监督和考核。2014年,根据《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第四轮持证执法工作的通知》精神和要求,省教育厅为厅机关全体干部配发了《甘肃省行政执法人员综合法律知识考试复纲》,组织学习培训并参加由省政府法制办组织的专项考试,完成了信息采集工作,并向省政府法制办申办了行政执法主体资格证、行政执法监督证、行政执法证,保证了厅机关全体干部持证执法。

“六五”普法期间,全省还将教育乱收费治理工作纳入教育督导政府考核重要指标,不断加大教育违法案件查处力度。

教育行政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

“十二五”期间,我省教育行政管理水平有了显著提高。省教育厅制定印发了《法制工作规则》,明确了法制工作范围、管理体制、法规规章草案的制定程序、规范性文件的制定备案制度、厅机关学法制度等,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了法制工作程序;各地教育行政部门不断健全完善法律顾问制度;各级各类学校积极聘请法治副校长、辅导员等。

为了加强对教育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的领导,确保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顺利进行,省教育厅专门成立了厅长担任组长,主管副厅长为副组长,各处室负责人为主要成员的省教育厅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加强对教育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领导和协调。

在前几次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基础上,省教育厅对教育行政审批项目从设立依据、办理要件、办理程序、时限、审批机关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清理。对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优化和再造审批流程,实行“三减一压缩”措施,即减程序、减环节,减要件,压缩审批时限,提高行政审批效率,提升行政效能。在严格执行法定审批时限的基础上,合理压缩办理时限,并强化行政审批事项后续监管,完善电子政务和电子监察系统,运用电子监察手段,进一步加大行政审批行为监督。

青少年普法教育案例范文5

遵循邓小平“法制教育要从娃娃抓起”的指示,根据“五五”普法规划和建立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青少年法制教育网络的要求,周口市川汇区司法局紧密结合本地实际,认真把握青少年法制教育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充分利用本系统的人力、物力资源,切实加强青少年校外法制教育阵地建设,努力推进法律知识教育和法治实践教育相结合,探索出了社区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的新机制、新途径。

一、全力推进法律进校园工作,营建青少年法制教育的政法单位联动机制

周口市川汇区司法局在“五五”普法规划实施之初就面向未来,坚持以提高学校法制化管理水平为目标,以提高青少年法律素质为重点,启动了法律进校园系统工程。先是协同区政法委从区直政法单位精选89名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工作经验丰富,热心法制教育的公、检、法、司干警,担任全区104所中小学校兼职法制副校长。然后组织全区百名兼职法制副校长进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未成年人权益保护法》等相关法律知识的培训学习。进一步提高了兼职法制副校长的法律水平,使全区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做到了有的放矢。为了使学校法制教育紧贴法制教育纲要。组织法制副校长针对目前校园中存在的问题和学生对法律知识的认识误区进行调研,然后认真编写法制讲稿。依法治区办公室统一对法理逻辑严紧、生动活泼、以案说法的讲稿收集整理,然后打印成册,分发给法制副校长讲课使用,做到了法制教学的规范性、针对性。法制校长根据法制教育纲要要求,结合全区打击“两抢一盗”专项斗争活动,适时对青少年学生开展法制教育,使广大师生掌握并了解开展打击“两抢一盗”专项斗争的重要意义,积极检举揭发犯罪线索。为了给学校营造良好的周边环境。法制副校长在进行法制教育的同时,每月到学校了解校园周边环境的治理,发现问题及时与有关部门协调处理,有效预防和遏制不法事件的发生,教育师生树立依法维权意识,推进了学校依法治理工作的开展。

据统计,一年来,全区政法干警在中小学作法制报告258场次,受教育师生达13余万人次。为学校解决周边治安问题拆除黑网吧6处,捣毁黄色录像厅2处,治安处罚破坏学校教学秩序4例,为未成年人提供法律援助6例,有效保护了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营造了良好的政法联动教育机制。

二、切实加强社区“五个一”工程,推行青少年法制教育的社区与学校互动机制

社区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场所,加强社区青少年法制教育阵地建设尤为重要。为此,川汇区司法局以服务社区建设,规范社区管理,参与社区服务,保障社区稳定为目的,以提高街道社区居民法律素质为核心,以社区青少年法制教育为重点,全力构建社区法制教育“五个一”工程。一是在每个社区街头显著位置设置一个法制宣传栏,将与居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定期载入专栏,结合具体事例以案说法,让社区居民、放学回家的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明法知理。二是在每个社区建立一个法律图书室,配置一定法律书籍,免费向居民和青少年学生开放,使社区居民养成遇事问法。解决问题靠法的习惯。三是在每个社区公示一部法律服务联系电话,为社区居民提供预约法律服务,社区居民一旦发生涉法涉诉问题,由街道法律服务工作者及时登门解决。四是建立一套学法制度。定期上法制课。在每个社区中开办社区居民法制学校,或在社区学校开办家长法制学校,开设家长法制教育课堂。由兼职法制副校长利用学校假日定期组织学生家长或社区居民上法制课或由家长学校组织学生家长共同探讨教育学生健康成长的方法,促进社区、学校、家长互动,共同致力于青少年法制教育。目前永光社区在周口七中开办的家长学校已取得积极的效果,深受社区居民好评。五是在每个社区建立一支法制教育志愿者队伍,以人民调解委员会,组成社区普法网络,通过发放法制宣传页、法律服务卡、公布法律服务电话、服务联系方式等方法途径,向社区居民提供法律咨询、民间纠纷调解等便捷及时的法律服务,并在寒暑假期间组织青少年学生学习法律知识,提高青少年的法律意识。通过“五个一”工程的构建,建立起川汇区“社区、学校、家长”互动的青少年法制教育机制。

三、聚合司法行政工作资源,打造青少年法制教育的司法系统滚动机制

为把青少年法制教育纵向到底、横向到边落到实处,川汇区司法局积极聚合本系统人力物力资源,依托乡办司法所、法律服务所、社区民调会、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组织,多措并举积极开展青少年法制教育。一是组织乡、办司法所依据乡、办法制教育规划,定期到社区、学校督导青少年法制教育纲要的落实情况,督促社区各学校青少年法制教育“教材、计划、课时”三落实。二是定期组织律师、街道法律服务所、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利用全国中小学安全教育日,12.4全国法制宣传日、六一儿童节、法制宣传月深入社区进行集中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定期在社区开办青少年法制专题讲座,组织学生家长与青少年学生共同学法,通过以案说法,提高未成年学生的学法兴趣。三是依托社区人民调解员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当社区居民邻里之间因宅基地、赡养、劳务发生纠纷、人民调解员组织调解时,可以让纠纷双方家庭的学生参加,让学生在明法析理,案情劝勉中既充当角色调处矛盾又受到法制教育。如陈州社区在调处一宗婆姐弟媳争房产案时,中学生孟娜参与调解,做母亲的思想工作。使争斗在亲情中平息的情况就很耐人寻味。四是依托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组织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乡办两劳帮教组织将社区两劳回归人员因何走向犯罪,如何改造自新,重返社会的经历整理成以案说法的小册子,在社区法制学校内向青少年学生和学生家长讲述,或者让回头浪子以身说法,让青少年学生从最直接,最现实的身边违法犯罪的事例中直接受到警示教育。通过以上整合司法资源,整体滚动实施的全方位法制教育的措施,置身打造了青少年法制教育的司法机制。

青少年普法教育案例范文6

    XX年12月17日,xx省高级人民法院终级审理了一起关于青少年犯罪的上诉案件:原公诉机关:xx省镇江市人民检察院,上诉人(原审被告人)一:xxx,男,1983年9月出生,汉,初中文化,个体理发,xx省淮安建淮乡八关村陈元组20号。 上诉人二:xxx,男, 1986年12月出生,汉,小学文化,无业,住淮安城东乡红桥村九组9号。 上诉人三:谷雷,男,1987年4月生,汉,初中文化,无业,住淮安市淮城镇闸北村。XX年5月5日下午6时许,陈、李、谷三人窜至镇江市双井路天然游戏室,将被害人张溯(男,1991年1月生)骗至镇江市大禹山山坡上,对张采用言语威胁、打嘴巴等方法逼问出张母家的电话号码,xxx先后三次打电话给张母,要张母交钱赎人,遭拒绝后,三人轮流卡扼张,致其窒息死亡。后三人被公安机关抓获,提起公诉。镇江市中院在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的情况下,判决xxx犯绑架罪,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xxx、谷雷犯罪时未满18周岁,依法予以减轻处罚。判决李有期徒刑15年,谷雷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没收个人全部财产。后xxx不服,提起上诉,高院驳回上诉,维护原判。 我们在看这则案例的时候,不禁为三个青少年深感婉惜(其中二个还是未成年人),同时,我们又不得不面对一个日渐严峻的事实,青少年犯罪在我国正日呈上升,加强预防挽救青少年犯罪这项工作已刻不容缓。据溧水县检察院的一份统计数据表明:XX年~XX年溧水县检察院批准逮捕未成年人犯罪案件54起57人,起诉54件57人。 通过案例和数据,笔者认为青少年犯罪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     1、从犯罪的类型看,侵财和暴力案件突出。许多犯罪案件告诉我们,由于青少年为了玩乐需要钱财,实施盗窃、绑架、抢劫,甚至将被害人杀害。 年份 犯罪人数 盗窃 抢劫 故意伤害 xx 其它 XX 18 7 8 2 1 XX 12 6 1 2 3 XX 3 0 1 2 XX 24 6 14 2 2     ①盗窃现象增多。由于一些青少年缺乏正确的思想认识,从开始的小偷小摸发展到入室、撬门盗窃等多种手段,盗窃的财物数额极大,其行为已构成了对社会的危害性,致使走上犯罪。我县青少年盗窃犯罪仍排在犯罪前列。     ②抢劫犯罪严重。从县检察院的数据看,抢劫犯罪占青少年犯罪主要地位,人数最多,发案率较高。从案件上看,由于钱财问题,实施抢劫,抢劫中并运用绑架的暴力手段,走上犯罪。     ③故意伤害犯罪。一是在校期间与同学为一些小事发生争吵,由于思想单纯、幼稚,力求报仇实施殴打,造成伤害。同时,为了哥们意气,捏造事端,故意伤害等行为。     ④xx犯罪也不断发生。由于缺乏正确的引导,使意志不坚强青少年,产生了性冲动,因而导致xx。     2、从犯罪的形式看,团伙性犯罪案件时有发生。溧水县检察院统计数据表明,57次犯罪案件中,共同犯罪案件3件,占犯罪案总数的5.2%。     3、从犯罪的年龄看,16—18岁的青少年呈上升趋势。 年份 犯罪数 14~16岁 16~18岁 学生 犯罪率  % 01 18 2 16 6 6.7 02 12 0 12 3 7.0 03 3 0 3 0 2.8 04 24 0 24 5 13.0     4、从犯罪的现象看,缺乏教育而闲事青少年居增。     ①自身文化素质低,法制意识淡薄。     ②家庭因素影响,尤其是离异家庭、单亲家庭,据统计父母离异家庭子女犯罪率是健全家庭的4.2倍。     ③在校学习成绩较差,不求上进,又不守纪守法的青少年,很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④社会环境能诱惑青少年犯罪。由于青少年模仿性强,非法网吧、毒品、金钱、黄碟、恐怖片等不良教育引发了青少年犯罪。     整治和预防青少年犯罪的途径:     xx指出:“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的文化知识教育,而且要切实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要经常地在学生中开展纪律法制教育,增强他们的纪律法制观念,使他们懂得遵纪守法的道理”。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需要各部门齐抓共管,使青少年的教育融入社会,形成社会共识。从而有效地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的犯罪行为,全面提高青少年的素质。     一、以学校教育为主阵地,培养合格学生。     学校是教育青少年的重要场所,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观,提出“教好每一个学生,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教育成才的观念”。提高教育水平,培养“德、智、体”的合格学生。通过学、讲、记、考,抓好学生的规范条文,行为养成。教育中要区别对象,分明层次,做到有的放矢。坚持从学生行为习惯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入手,养成自尊自爱、真诚友爱、尊敬师长、团结同学、诚实谦虚的优秀学生;养成举止文明、遵纪守法、遵守公共秩序和交通秩序的良好习惯。坚持从抓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抓手,抓好典型,树好榜样。克服重智较德和重智较体。开展适应青少年“比学赶超”活动,提高学生的趣味性、积极性,培养青少年的综合智能;加强体育锻炼,开展有益的文娱活动,增强体质,培养为祖国建功立业的好苗子,茁壮成长。坚持从学生的点滴抓起,爱护公物,参加劳动,保护环境,开展勤劳俭朴、不铺张浪费的教育活动。                                     二、以社会教育为主格局,净化成长空间。     机关、团体、政法部门、关心下一代委员会和社会各界等单位形成社会教育主框架和重要体系,发动和依靠各界对青少年的成长进行关心。开展报告会:一是对现行政策和社会发展史进行教育,二是向为革命而奋斗牺牲的英雄学习,组织青少年去烈士墓缅怀先烈,去革命历史展览馆参观学习。三是进行警民共建、军民共建、建立法制副校长制度。四是开展走出去请进来教育,组织去~所参观,请监狱警察和少年犯来学校为学生讲犯罪的经历,告知学生、提醒学生要守纪守法。通过少年犯现身说法,使学生从小处做起,严格要求自己,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还邀请老红军、老干部、老战士和优秀少先队员、优秀积极分子给学生讲解做人、做事、做合格学生的教育。五是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全面发展的~人。 注重加强社会环境特别是学校周边的整治,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经常组织教育、公安、司法、文化、城建、工商等部门协同行动,集中对学校附近的文化娱乐场所和学校门前的书报摊点进行全面治理,取缔学校门前200米内开设的游戏室、网吧、歌舞厅和录像厅,文化部门不定期开展扫黄打非活动。有效地净化学校和社会环境。     三、以法制教育为主内容,严把预防关。     邓小平同志说过,法制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加强中小学生法制教育,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是普法教育和依法治国的基础工程。为此,做好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工作,开辟法制宣传教育阵地,设立普法橱窗、法制展板、普法宣传牌;开播“法制天地”、“法制园地”、“法制长廊”、“法制漫画”、“法治现场”等形式,对青少年进行多类型、多内容的法制宣传教育,同时针对青少年学生思想活跃、活泼的特点、爱好、兴趣,开展喜闻乐见的法制教育。开展创建青少年维权岗活动,组织普法讲师团为学生举行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讲座,指导各学校制定严禁体罚学生等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保障制度。帮助青少年,时刻提醒青少年,树立正气,改掉恶习,分清“真、善、美”,提高思想认识,在直观现实的法制娱乐中得到教育,受到启发。     四、以家庭教育为主渠道,养成良好习惯。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的好坏是影响其子女是否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当今的独生子女时代,孩子娇生惯养,容易进入误区,走上邪道。因此,青少年的家庭教育至关重要。一是父母要潜移默化地做好孩子的表率,事事做出样子,处处做好楷模;二是要从点滴养成孩子的良好生活、学习习惯;三是家长要引导孩子,关心孩子,与孩子多沟通、多交流、多贴近,使孩子有一个健康、安全、和谐、幸福的环境;四是建立“家长学校”,使家长能走到一起进行交流,共同探讨教育孩子的方法,向家长宣传教育孩子的正确途径,教育家长做一个合格的监护人,也编写或提供《家庭教育成功案例》进行正面引导和推广。形成学校、家庭紧密配合的良好局面。     五、以创新形式为主突破,形成新亮点。     面对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有针对性和有效性地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要不断地创新机制,改进教育方法。一是推进新颖性。青少年思想活跃,善于求新。各项教育活动必须顺应形势发展,以满足青少年特点的需求,把各项活动开展为具有时代特征、具有成长空间、具有生活特色,以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培养青少年浓厚的兴趣。     二是开展直观性。在青少年中要不断开展不仅能听到、看到更能直接亲身参与其中的形象直观生动的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宣传教育活动。组织青少年参加法制小记者,参加法院少年庭审旁听,到少管所听少年犯现身说“法”、举办法制夏令营,随公安110出警和新闻110采访,辨别是非,分清真假,了解真理、情理、法理。同时开展“模拟法庭”教育,让青少年自己扮演“法官和当事人”,在法制实践中提高青少年素养。     三是面对现实性。提高青少年参加法制教育的兴趣,必须紧密结合学生的现实思想,运用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案例,深入浅出,以案说法,以法治理,以德育人,把法与德、纪讲到青少年的心里去,使青少年产生共鸣。通过开展做合格青少年为主题班会,“美与丑”辩论会和“立志成才”演讲会以及举行成人宣誓仪式、知识竞赛、图片展览、法制讲座活动,提高青少年的吸引力、感召力。

青少年普法教育案例范文7

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制度 1、贯彻落实国省市综治委关于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的部署,将预青工作列入学校重要议事日程,做到“年有计划、月有中心、周有重点”。 2、成立校长支书“挂帅”的预青工作领导小组,建立“校长室——职能部门——班主任”三级联动、“学校——家庭——社会”多方配合的防范工作机制;坚持例会制度,交流信息、研究对策、布置工作、树立典型、推广经验。 3、落实目标责任,建立考评机制,将预青工作纳入部门与班主任工作目标责任范围,鉴定责任状,并与部门年度考核、班主任月津贴直接挂钩。 4、执行教育部《中小学法制教育大纲》,将法制教育纳入课程计划,渗透到学科教学之中,发挥课堂的法制教育主渠道作用。 5、结合“四五普法”,积极组织形式多样的讲座、培训、竞赛活动,对青少年进行“两法一条例”的教育,帮助青少年学生牢固树立遵纪守法的思想防线。 6、经常性地开展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规范和矫治学生不良行为,组织远离“黄赌毒”、告别“三室三厅”法制实践活动。 7、聘请法制辅导员或法制副校长,定期来校举办法制报告会,针对青少年的特点,以案例说法理,给青少年学生敲警钟,做到防微杜渐。 8、落实帮教措施,开放“一助一”、“多助一”结对帮扶,做好单亲家庭、后进和困难学生的教育引导转化工作。 9、开展青少年自我保护教育,向青少年普及防范侵害原自护知识,提高青少年防范侵害能力及对违法犯罪自我防范。 10、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室,提高学生的心理知识,矫正学生心理误区,化解学生的心理矛盾,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心态。 11、净化、优化校园教育环境,配合相关部门开展校园周边治安环境专项治理,清除校园周围治安隐患。 12、定期召开学生家长会,建立“家教联系卡”,及时报道有关情况;举办“家长学校”,提高家长教育和监护能力。

青少年普法教育案例范文8

但随着整个社会开放程度越来越高,竞争的日益激烈,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青少年生理发育的超前和心理成熟的滞后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再加上各种消极因素和不良环境的影响,我国青少年违法犯罪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比例上都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青少年违法犯罪日渐突出。调查表明,青少年犯罪已占整个刑事犯罪70%以上。这给社会、家庭和青少年自己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和巨大的不幸,也对实施以法治国的战略目标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为此,加强对青少年法制教育就显得特别重要和迫切。

1.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现状分析

1.1违法犯罪的低龄化趋势。根据有关部门资料表明,现在我国

青少年犯罪的高峰期已经从八年前的17岁下降到现在的巧岁,18岁以下的犯罪比10年前增加了一倍。14岁—25岁青少年占社会总人口的24.38%,而这一年龄段在在押犯中所占的比例却高达35.15%,后者比前者高出11个百分点。20世纪oo年代以来,全国约有2.5亿学生,其中犯罪青少年约占青少年总数的万分之六。大城市更高,达到万分之二十点六;青少年犯罪中未成年人就占到30%左右,全国每年查获的未成年人罪犯有巧万人,其中有半数以上是在校生和辍学不久的流失生;青少年犯罪初始年龄比20世纪70年代提前了2一3岁,这说明未成年人犯罪数占青少年犯罪数中的比例很高,年龄呈现出低龄化的趋势。

1.2作案的团伙化倾向。青少年往往是在同龄朋友不良行为的影响下,结成非正式群体,如果没有受到外界的干预,就有可能逐渐演变成犯罪团伙,走上犯罪道路。青少年犯罪时,由于年龄低又从体力上很难单独一人实施犯罪,他们三五成群更容易结成犯罪团伙,或为女同学争霸群欧,或大肆敲诈同龄或低龄人的钱财。青少年的模仿心理,使他们更易受武侠小说、警匪片的影响,崇尚江湖义气的哥们,进而模仿江湖派组织,渐向黑社会发展。现今的青少年犯罪,已从过去的盗窃、伤害、诈骗、抢劫发展到绑架、杀人、贩毒等等,犯罪类型越来越广。刑法第十七条款定的犯罪已几乎全部涉及。

1.3作案手段的残忍化。又由于青少年情绪容易受具体情景的激发,对行为的自控能力差,对新颖、刺激的东西充满好奇,往往使他们作案起来不论手段、不计后果、特别残忍。在某报纸上曾刊登过一则消息,一名14岁的学生,将同班女同学骗到家中,实施了,并杀害后分尸。在四川某县,三个中学生为了锻炼自己的胆量而杀害无辜,并碎尸食肉。

1.4作案的智能化。随着科技的发展,青少年在犯罪方式和方法上越来越呈现出智能化倾向。利用计算机、通讯工具、网络实施偷窃,贪污、诈骗、传播污秽物品等犯罪的案件不断上升。某银行分理处微机记录员,利用工作之便,在微机内做假帐,贪污102000元;某中学生马某,出于好奇,4次扮演“黑客”,登录江西省中国公用多媒体信息网,导致多媒体信息网系统瘫痪。

普通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学生学习负担重。学校对学生的评价机制严重片面,甚至极端,使一些在学习成绩上不理想的学生被打人另册。围绕升学率这个中心,忽视了思想教育、青春期教育、心理教育和法制教育。甚至严重的把学生的业余活动时间都剥夺了,造成学生厌学、逃学、辍学,过早地浪迹社会,最终走向违法犯罪之路。

2.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分析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既有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客观因素,又有青少年自身生理、心理方面的主观因素。

2.1造成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客观因素。

首先,是家庭教育不良造成的。有些家庭成员品位低下,更有甚至把、漂娟、吸毒当作时髦,结果成为子女效仿的对象;有的家长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从不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有些家长只从物质上大量满足孩子的要求,却忽略与孩子交流和精神需求;有些家长,对子女实施高压政策,家庭缺乏民主,使青少年从小形成冷漠,强化“自我中心”和逆反心理,当个人需求不能满足或遭受挫折时,“自我中心”或逆反心理,极易由仇恨家庭转向的道路。

其次,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造成的。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市场经济中的不良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特别是一些不良的音响制品、污秽书刊、黑网吧、黑游戏厅、实行非法活动的发廊、美容场所;等等不良社会环境,被一些生理、思想和心理尚未成熟又缺乏自控能力和是非识别能力的青少年所接受、效仿、甚至追求。

第三,学校教育严重偏差和滞后造成的。

2.2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主观因素。

从主观上看青少年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人生观和世界观逐步形成的时期。由于物质条件的进步,现在的青少年发育普遍提前,生理的早熟已经不是个别现象,但他们虽然个头长高了,体格变大了,大脑皮层和神经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这就决定青少年虽然精力充沛,但理智缺乏,遇到不良引导时容易感情冲动。这一时期由于思想上趋于成熟,敏感好奇,富于想象,喜欢模仿,但辨别能力差,以致在追求新奇刺激面前,极易受不良影响而导致违法犯罪。另一方面,青少年这一阶段会遇到人生许多重大问题,如升学、就业、恋爱、人际沟通障碍等等。青少年时期是欲求最多、矛盾最复杂的时期。由于生理、心理发展的不平衡造成巨大的内心冲突,再在不良情绪和不良环境的刺激下,就容易以歪曲的方式来发泄内心的不满。

3.目前我国青少年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

第一,全社会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认识不够而较窄。其主要是:一谈到教育,就认为完全是学校的事情。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就认为是单一的犯罪理论教育,忽略了民事、经济和行政等方面的基础法制教育。殊不知,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除了犯罪理论教育,还应该包括民事类、行政类、经济类等基础性的法律教育。现阶段关于青少年法制教育的网络建设、专项经费等难以落实到位,齐抓共管及有效保障机制尚未建立,更重要的是社会还没有营造一个有利于青少年法制教育的良好环境。

第二、学校对青少年法制教育的片面性。目前学校中存在一种片面的想法:即总以为学校的主要任务是传授文化知识,让学生学习成绩搞好了就是成功的教育。只要是学生在校的时间里不出问题,课余时间出事是家长的事情。一旦学生出了严重的事情,家庭与学校之间互相推卸责任。许多学校在青少年法制教育上力度不够,仅限于课堂教学、法制报告等蜻蜓点水式教育,没有进行综合性、深人的普及性的推广,没有取得很好的实际效果。绝大多数地方,仅把法制教育依靠学校的政治课来解决。

第三,家庭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的残缺:家长对子女进行法制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有许多家长不懂法,自己是法盲。大多数家长只要子女学习成绩好,至于思想品德、心理成长和行为规范出点事都认为是小事。一旦子女出了大事,教育方法简单粗暴,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形成消极情绪,造成孩子凡事以自我为中心,心胸狭窄,好逸恶劳,任性执拗,缺乏责任感,自控能力差的不良习惯。

第四,青少年自身对法制教育不重视:有些青少年认为自己没有必要进行法制教育,自己只要不做害人的事情,只要不偷不抢就不会违法。由于这种思想存在,对法制教育不感兴趣,甚至有逆反心理,造成法律意识淡薄,法制观念差,自我保护意识不强,自己受到侵害或做了违法犯罪侵害他人的事,都不知道自己已经触犯了法律,还显得很无所不为。

4.青少年法制教育的几点思考

青少年法制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通力合作,紧密配合,共同努力,形成社会、学校、家庭、青少年自身四位一体教育网络的新格局,才能真正对症下药,综合治理青少年违法犯罪。

第一,加强立法、执法和普法教育,为青少年法制教育提供广阔天地和健康向上的环境〕不良的社会环境尤其是“三室一厅”、网吧对青少年的影响有目共睹。这就需要我们首先从立法和执法上下功夫,可以通过《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强制性规定一些娱乐场所不许对未成年人开放,违者要受法律制裁。对青少年免费开放一些纪念馆、烈士陵园、博物馆、科学宫等场所。对一些电影、电视应分清级别,严格管理。政法部门要加强对涉案危害青少年案件的查处力度,对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案件要从严查处,绝不姑息。对于违反规定的违法经营一律坚决取缔,还青少年一个洁净的空间。另一方面,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对青少年法制教育。例如,各级学联、共青团组织、妇联、关心青少年协会、工读学校、青少年犯罪研究团体、教育组织,以及基层政权组织和大量的社会工作者,都是青少年法制教育的不可缺少的力量,他们在自己的领域内,对青少年法制教育可以起积极的作用。各级政府和法制宣传部门要把青少年法制教育作为“四五”普法的中重之重,加大宣传力度,加强队伍建设,认真做好失足青少年和刑释青少年的安置帮教工作,开展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法律实践活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齐抓共管。建立社区法制教育中心和社区青少年心理咨询服务中心,来纠正青少年心理障碍,帮助缓解青少年心理矛盾,使他们健康成长。这对青少年不良行为的矫治和青少年违法犯罪防治有着重要的作用。

第二,家庭教育至关重要。随着青少年年龄的增加和独立意向的增强,他们更早地跨人社会生活,更多地受到社会上的其他人的影响,父母对他们的影响力会逐渐减弱。但是,应当看到,父母对青少年仍然有着相当大的影响力,特别是青少年在社会生活中遭受到重大挫折之后,父母对他们的影响力会显著增强。

家庭成员是青少年法制教育的重要力量。家长是孩子的第一老师,又是孩子的监护人,许多青少年走上犯罪是受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

家长要做到不要娇纵孩子,不要一味迁就孩子,要有意识地进行挫折耐受力教育。家长要学习和懂得一些心理学知识和法律知识,对子女存在的生理、心理和行为规范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沟通和指导。家长更要守法,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积极向上的家庭氛围。家长要经常与子女所在学校联系,了解孩子在校各方面表现和交友情况,把握孩子思想脉搏,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青少年法制教育离不开家庭成员的大力支持。

第三,学校是法制教育的主阵地。学校是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系统教育的地方,随着青少年年龄的增长,学校成为青少年花费时间最多、接受影响最大的社会化机构。对于青少年来说,学校的影响作用在许多方面都超出了家庭,而学校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教师施加的,因此,教师的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的重要力量。从以往的情况来看,学校教师用大部分精力从事智育活动,对德育、体育、美育等重视不够,以至使学生的发展不平衡,许多学生的文化学习成绩比较突出,但是德育、体育、美育等方面的表现不太好。同时,在“升学率”的压力之下,教师对学校的纪律、社会心理气氛、学生中出现的不良行为等,缺乏应有的关注和正确的措施,助长了不良行为的滋生和发展。因此,学校教师不但应该重视文化教育,而且也应该关心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发展,积极发挥示范和指导作用,帮助青少年学生克服不良行为,顺利地适应社会生活。学校教育必须努力提高青少年的全面素质。

要转变教育观念,特别是对学生的评价不要从单方面的学习成绩作为衡量一个学生好坏的标准。不要随便开除学生,必须尊重未成年人的受教育权。学校教育中必须把青春期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摆到相当重要的位置。要配备专职法制教育人员,如果由政治老师担任,也应该先培训后上岗。也可以聘请一些从事法律工作的人员来担任法制教育兼职老师,通过他们接触处理的案例较多的有利条件,使课堂生动有说服力,使学生感兴趣,从而容易达到有效的教育效果。法制教育内容要多样化,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要适合青少年学生的特点,深人浅出,生动活泼。通过校园网、校园电视台、广播站、图片、模拟法庭,开展辩论赛、演讲、知识竞赛、文艺小品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多渠道的,寓教寓乐的、喜闻乐见的法制教育实践活动,来激发和提高青少年法制教育的兴趣。学校还必须制订校园安全条例,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青少年普法教育案例范文9

2011年12月7~8日,由中国科协科普部主办,中国科协科普活动中心、广西科技馆承办的“科普场馆类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经验交流会”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召开。会议围绕科普教育基地资源包的设计开发、常设展览开展科学教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科普教育新模式等主题进行经验交流和研讨。中国科协科普部副部长高勘、科普活动中心副主任单长勇、广西科协副主席朱东等领导出席会议。来自全国28个省市的190余名科普场馆类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代表参加了会议。

中国科协科普部副部长高勘在会上表示,2011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1-2015年)》(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提出了“十二五”时期科普工作的具体目标和任务。要充分认识制定《实施方案》的重要意义,认真领会核心内容,明确科普教育基地定位,认真落实《实施方案》相关任务,加强宣传交流、不断提升科普服务能力。科普是全社会的工作,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正是社会力量中重要的一环,担负着开展社会性、群众性、经常性科普活动的重要任务,潜在的社会价值无法估量,需要大家共同发掘。

会议邀请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常务副理事长牛灵江、中国科普研究所所长任福君、大连团市委书记赵宏等5位专家就科普场馆类科普教育基地做了主题报告。牛灵江从广西科技馆科普活动资源包为例谈起,介绍了如何设计开发科普活动资源包。通过分析了解科普活动的教育特点、科普活动资源包的构成、特点等方面,讲解科普活动资源包的设计开发及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任福君通过科普基础设施的界定、发展现状及面临的挑战等方面介绍了我国科普基础设施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大连团市委书记赵宏结合实际工作,详细介绍了如何设计受欢迎、有实效的活动。广西科技馆馆长梁春花以广西科技馆青少年科学工作室为例,介绍了创新科普教育活动的实践与探索。东南大学学习科学研究中心副教授叶兆宁就为什么要在科学教育中关注大概念进行报告。5位专家充分利用多媒体介绍,通俗易懂,精彩迭出,受到与会代表的热烈欢迎。

会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中国铁道博物馆、厦门科技馆等7位科协领导和科普教育基地负责人作了典型发言,分别介绍了发挥资源优势,探索适应多元化的科普平台、火车探秘――中国铁道博物馆少儿探究式科普教育实践、科普活动开展的几点体会、创新管理,全面提高为科普教育基地服务的能力等。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介绍了如何立足丰富的标本资源,发挥优势,建独具特色的精品科普基地。他们在对昆虫博物馆、蝴蝶园、植物馆、动物馆、土壤博物馆等场馆不断补充实物,更新馆藏的同时还组织进行教授与观众面对面,开展内容丰富的专题讲座活动,并与中学联手年年举办生物科技夏令营,实现双赢。铁道博物馆通过对探秘火车主题活动的案例分析,全面剖析了活动的背景、设计方案、目标、活动过程等并通过实景照片等方式展示了活动的效果。

会议还组织了分组讨论,与会代表分别就科普场馆常设展览开展科学教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如何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校外活动场所科普教育新模式等方面开展了热烈讨论,提出了很多建设性意见。会后,参会代表参观了广西科技馆等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据介绍,今年中国科协按照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类别共召开四次经验交流会。本次会议是继科研院所类、生产设施类与其他类、社会公共场所类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经验交流会后召开的第四次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经验交流会。

(青少年科技中心)

青少年普法教育案例范文10

1.我国特殊青少年的职业教育

国内对于特殊青少年的职业教育没有统一的定义,本文所指的特殊青少年职业教育指的是狭义的特殊青少年,即聋、盲等感官、智力、肢体残疾等青少年在校期间接受的职业教育,包括劳动技术教育、普通职业教育和专门职业教育。

2.不同类型特殊青少年职业教育研究文献综评

对于特殊青少年的职业教育研究,主要集中于视障、听障和智障青少年,对其他特殊青少年(如:学习障碍、自闭症、情绪行为障碍青少年)的职业教育研究少。

许多研究者在研究时将特殊青少年职业教育界定为三类残疾青少年职业教育,例如:由赵树铎主持的教育部重点研究课题:“三类残疾青少年劳动技术与职业教育问题研究”、“三类残疾青少年劳动技术教育与就业状况的典型调查”;全国教育科学规划“九五”期间教育部重点科研项目:“三类残疾青少年劳动技术教育与职业教育问题研究”。

还有一些学者,其研究命题是残疾人职业教育,但在实际论述中主要指的是视障、听障和智障青少年的职业教育。例如:刘全礼的《试论我国残疾青少年的职业教育》及余敦清的《试论残疾人的职业教育》。无论他们使用的是“残疾青少年”还是“残疾人”,在实际的研究和论述中,实际上都指的是视障、智障和听障青少年的职业教育。

研究者对三类(听障、视障和智障)特殊青少年的职业教育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但是无论是国家课题还是地区课题,研究都仅局限于三类主要的特殊青少年,并没有涉及其他类型特殊青少年的职业教育。

3.特殊青少年职业教育相关课程研究文献综评

对于特殊青少年职业教育的相关课程方面,国内的研究较多,主要的研究集中于探索不同的课程模式和研究具体的课程设置。

在这两个主要的方面中,根据职业教育模式的不同,我国特殊青少年职业教育的课程分为“准备式课程模式”和“支持式课程模式”。根据职业教育阶段的不同,分为“劳动技术课程”、“普通职业教育课程”及“专门的职业教育课程”。

许家成指出,“准备式”课程设置模式受“准备式”职业教育模式的影响,需要采用分科课程设置。准备式职业教育课程采用了“教学大纲—教材—教学活动”的基本形式;“支持性”课程设置和“支持性职业教育模式”是密不可分的,要采用综合性开放课程。支持式职业教育课程的表达过程相对复杂。在职业陶冶课程阶段,它可以采用“课程纲要—教学目标—评量—个别教育计划”的方式。在职业训练阶段,可以采用“环境分析—教学目标—评量—个别教育计划”的方式来表达职业训练课程[2]。

夏峰等认为:“支持式课程的基本课程结构分为通用基础课程、专业技术课程、岗位体验课程、人与社会课程,此外还有灵活的、具有高整合度的单元主题课程。”[3]

根据特殊青少年职业教育的不同阶段,特殊青少年职业教育课程的设置分为“劳动技术课程”、“普通职业教育课程”及“专门的职业教育课程”。

赵树铎在《盲、聋、启智学校劳动技术与职业教育问题研究方案》中指出,这三类特殊青少年的劳动与技术教育划分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阶段。合理地安排实施自我服务、家务劳动、公益劳动、简单生产劳动、社会适应与职业技术教育这六方面的内容,是特教学校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的基础[4]。

从他的研究中可以看出,职业教育的内容随年级的升高而变化。他还提出开设普通职业教育课,主张我国盲、聋、弱智青少年、青少年,通过普通职业教育的过渡,达到人格全面发展,提高其社会适应性和就业率[5]。

赵树铎将“普通职业教育”称为“一般职业教育”或“职业和技术教育的入门教育”,它是指“在普通中小学中,为使学生了解劳动世界,帮助学生选择合适职业和使学生具有初步的职业素养而进行的职业知识和技能教育”[6]。

罗美洁在研究中提出了基础职业教育课程的概念,这一概念和赵树铎的普通职业技术教育相似[7]。

综观已有研究,有以下几点值得思考:(1)国内对于特殊青少年职业教育课程方面做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基础;(2)但是目前的研究只关注了三类主要特殊青少年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在今后,研究的范围还应扩大;(3)由于我国地域广阔,经济、教育等各方面发展不平衡,因此,对于特殊青少年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应该充分考虑地区因素,大力开发校本课程和人本课程,真正促进特殊青少年的发展。

4.特殊青少年职业教育模式研究文献综评

关于特殊青少年职业教育模式方面的研究,我国主要有准备式职业教育模式和支持式职业教育模式。

许家成对这两种主要的模式做了具体的研究。他指出:“准备式职业教育是指在学校教育阶段为残疾人就业提供知识、技能,培养职业个性(工作人格和工作能力),毕业以后,残疾人根据所学,在社会帮助或照顾下,寻求和维持就业机会(庇护性就业)。这是目前我国残疾人就业采取的主要方式。”[8]“支持式职业教育是指根据市场需求,首先开拓就业机会,再根据工作条件和残疾人自身特点的匹配程度,为残疾人提供密集性训练,现场辅导和跟踪支持,其最核心的观念就是在竞争性的条件下,通过各种支持帮助残疾人就业。”[9]

刘全礼曾提出了五种特殊青少年职业教育模式:庇护性训练模式、工作—学习方案模式、职业训练中心模式、在职训练模式及合作训练模式。[10]通过文献研究发现,国内的研究者基本上持“准备式”和“支持式”这两种特殊青少年职业教育模式的观点,在实际的特殊青少年职业教育中,也大多采用这两种职业教育模式。

5.特殊青少年职业教育立法研究文献综评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开始关注残疾人职业教育立法问题,综合已有的研究发现,对于残疾青少年职业教育立法研究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对我国残疾人职业教育相关法律内容的研究,我国残疾人教育立法的缺陷与建构的研究。

研究发现我国现行关于残疾人职业教育立法已初具规模、初成体系。但是这些法案只有宏观的规定,没有具体的实施方案,也无违反后的相关惩戒条款,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缺乏专门性和系统性,这不利于法律的施行。

刘全礼曾把我国特殊教育法律方面的问题总结为三个方面:法律不全、无良法可依和执法不严。中国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中,对于特殊教育对象的术语使用混乱。[11]

在《我国残疾人职业教育立法的缺陷与建构》一文中,阮李全和刘敏总结了我国残疾人职业教育立法的缺陷:残疾人职业教育法律体系不完备、结构不协调;残疾人职业教育立法缺失其特有原则和制度;残疾人职业教育法律规范立法技术落后。根据这些问题,他们提出了残疾人职业教育法律制度建构的具体对策。[12]

综合上述研究,有以下几点值得思考:(1)对于残疾青少年职业教育立法方面已经有了一些研究,但研究并不多;(2)研究中术语使用仍然混乱,有的使用“特殊青少年”,有的使用 “残疾人”,这表明,有关概念还需进一步明确;(3)我国没有独立的残疾青少年职业教育法案,有关的规定都是从《教育法》、《职业教育法》、《残疾人就业条例》、《残疾人教育法》等法律中提取出来的,这表明我国需要构建残疾青少年职业教育法律体系。

青少年普法教育案例范文11

关键词:未成年人犯罪成因对策

未成年人犯罪是指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实施了依法应受刑罚惩罚的危害社会的行为。近年来,我市未成年人犯罪日益突出,虽然经过多次“严打”,社会风气和治安秩序有了明显好转,各种犯罪出现下降趋势,但未成年犯罪的数量和比率却急剧增长,犯罪年龄相对提前,而且蔓延快,作案手段凶狠,团伙作案突出,反复性强,重新犯罪率高,危害严重,已成为当前刑事犯罪活动中的热点问题,而且在社会上已造成严重危害,对当前社会的稳定构成了威胁,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我们应该看到,未成年人是二十一世纪希望所在,也是关系到国家前途、民族兴衰、事业成败、危及千秋的重大问题。如何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一直是党和政府关心的重大问题。因此,研究未成年人犯罪的成因与对策,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维护国家政治稳定和社会治安秩序,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结合我市实际,就全市近三年来发生的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及特点

(一)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

自改革开发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但是随之也产生了一些问题,例如,不健康思潮的侵袭、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的社会其他领域的制度尚未确立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导致了80年代以来未成年人犯罪数量的激增,统计数据表明,80年代以来,未成年人在全部刑事案例中的比例基本呈上升趋势:1980年为61.2%、1981年为63.3%、1982年为65.9%、1983年为67%、1984年为63.3%1985年为71.3%1986年为72.5%1987年为74.4%、1988年为75.7%、1989年为74.1%。①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国家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对策的生效,未成年人犯罪在全部刑事案件中所占的比例有下降之势,但从总体上看,比例仍很高。其中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案件中青少年所占的比重一直仍在55%以上。据人民法院的统计资料:1990年,全国各级人民法院宣判刑事犯罪者为580272人,其中未成年人罪犯占57.31%,人数达332528人;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案件中,犯罪分子占271529人,占犯罪总数的46.79%,其中未成年人犯罪人数为165143人所占比重为60.82%,而未成年人犯罪中,严重破坏社会治安的犯罪分子所占比例为49.66%②1991年,全国各级人民法院宣判的刑事犯罪中,未成年人所占比例为52.88%;其中,未成年人犯罪者在严重破坏社会治安的刑事案件中,所占的比例为57.58%,而严重破坏社会治安的刑事案件的未成年人犯罪占犯罪总数的52.48%;③1992年,未成年人罪犯在严重破坏社会治安的犯罪分子中所占的比例为56.13%,而严重破坏社会治安的刑事案件中的未成年人罪犯占青少年罪犯总数的54.79%。1994年未成年人罪犯在整个刑事犯罪作案人员中所占的比例为49.12%;未成年人在严重破坏社会治安的犯罪分子中所占的比例为54.94%,而严重破坏社会治安的刑事案件中未成年人罪犯占青少年罪犯总数的56.7%。④从以上数字看,90年代前五年的未成年人犯罪情况总的来说呈现下降趋势,但是,未成年人犯罪中,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罪犯所占的比重却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这充分表明,当前未成年人犯罪的性质日趋恶化,危害日益严重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社会治安最严重的问题。

(二)我国青少年犯罪的特点

(1)从犯罪类型来看,侵财类案件比例高。在2002-2004年抓获的未成年人刑事犯罪人员中,抢劫、抢夺、盗窃等侵财类案件达556人,占全部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人员的81.7%。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大多以钱财为目的,他们主要采取入室盗窃、抢劫、“擂肥”等方式,以居住地附近的商业场所、居民住宅、熟人、同学等为作案目标,且一旦得手,行为还具有连续性,所得赃款主要挥霍于网吧、游戏厅或同学、朋友间摆阔等。

(2)从作案手段来看,日趋成人化。青少年犯罪大多由成年的惯犯、累犯“传授经验”或“亲自指挥”,实施犯罪多采取比较隐蔽的方法,作案前精心预谋,作案时分工配合,作案后毁灭证据,逃避追捕,与成人犯罪手段几近相同,也呈现出连续性、偶合性和残忍性的特点。如2004年4月上旬,犯罪嫌疑人袁某(男,16岁)、陈某(男,16岁)、廖某(男,16岁)采用租“面的”、持刀抢劫司机财物办法疯狂作案8起,其犯罪手段、作案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超过了成年人犯罪。

(3)从犯罪的性质来看,恶性案件时有上升,重大犯罪比例逐年增长。未成年人情感极易冲动,表现欲望强烈,有些未成年人为在同伙中立威,在犯罪时往往走极端,手段残忍,不思后果,社会影响恶劣。侵财、暴力性犯罪极为突出,其中盗窃、抢劫犯罪始终高居未成年人犯罪的前位。近三年来我市未成年人犯罪中盗窃、抢劫分别占未成年人犯罪总人数的57.8%、19.2%。另外,杀人、伤害、等暴力案件在青少年犯罪中屡见不鲜,2002年至2004年三类案件在未成年人年犯罪总人数中分别占6.5%、6.6%、6.7%,呈逐年上升趋势。

(4)从作案形式来看,成团伙化较多。近三年来,我市未成年人以团伙形式的较多。青少年由于受自身的生理、心理条件和生活阅历限制,为了实现犯罪目的,或是形成稳定的团伙(团伙成员多是居住在同一区域的同龄人,或同学、朋友),或是临时起意共同犯罪或傍倚成年犯罪,他们相互利用,随机组合,规模不断扩大。这种团伙犯罪,其犯罪的能量较大,活动范围较广,社会破坏力相对较强,蔓延速度快,社会危害性极大。如我市马作村无业青年党某(男,16岁)、郭某(男,15岁)、程某(男,15岁)等7人长期结为固定团伙,自2002年10月至2003年2月先后作案18起,盗窃铝合金价值3万余元。

(5)从作案动机来看,突发性较强。由于青少年的思想观念还不成熟,理性思维正处于形成的起步阶段,自制力差,逞强好胜心强,加之容易受“哥儿们义气”等社会庸俗观念的影响,稍有诱因,便容易偏激、冲动,对行为不计后果,产生突发性、偶然性的违法犯罪。如2002年11月2日下午,我市焦南一中学生袁某(男,16岁)在市区某网吧玩时与史某(男,17岁)因一点小事发生纠纷,袁某突然从腰间拔出匕首将史某刺两刀致重伤。

(6)从犯罪反弹性来看,具有一定的反复性。在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中,相当一部分在教育和惩戒处理后,由于受到社会的歧视,得不到相应的教育,易于产生悲观失望心理,稍有诱因,便又重新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同时,现行法律体制本着挽救青少年的宗旨,对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惩戒处理相对较轻,少部分违法犯罪青少年对此产生了错误认识,认为即使再次犯罪也不会受到重处,从而重新走上犯罪道路。如我市青年郭某(男,17岁,父母在外打工),2002年因盗窃曾被公安机关行政拘留9日。郭回家后,由于父母不在身边,无人管教,遂与社会闲散人员袁某(男,18岁)、“卷毛”等人混在一起,重新走上犯罪道路。郭等人自2003年元月份多次在市区撬门入室实施盗窃。

二、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主要原因

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社会问题,既有主观认识上的过错,又有客观环境的影响;既有共性,也有个性;既有普遍性,也有特殊性,主要有家庭、学校、社会和个人等方面的因素。

(一)家庭教育的不完善和教育方法失当是未成年犯罪的最主要诱因。一是家庭教育不力,缺乏对孩子正确的引导。父母忽视对子女的教育,要么溺爱,要么放任,要么是粗暴管教,放任型家庭使青少年缺乏家庭的温暖和必要的管束,容易受到不良诱惑;溺爱型家庭容易使孩子任性娇纵、我行我素;粗暴型家庭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或者自暴自弃。这种缺乏对孩子的管教和引导,促成孩子不良习惯的养成。二是家庭结构失衡,家庭不和睦。家庭是每个人的生活起点,对每个人的身体发育、知识取得和道德品质的陶冶都起着重要作用。父母的离异,破坏了家庭的完整性和稳定性,对儿女缺少和管教,削弱了家庭对子女受教育的职能,这就不同程度地使他们的人格和行为发生了扭曲。司法实践证明,残缺不全家庭子女的违法犯罪是正常家庭的二倍。三是家庭缺乏正确的引导。有的家长迫于生存压力,忙于工作,无暇照顾好自己的子女,没有履行好监护职责,不能及时发现和教育纠正子女的不良行为,甚至对子女的越轨行为即便是有所觉察也放任不管,导致子女放任自流,一步步地滑向违法犯罪的深渊。四是家庭成员的不良影响。一些家长把自己不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带入家庭生活,自身言行不端、品行不正、素质低下影响了孩子的言行,对子女的成长产生误导。更有甚者公然唆使子女违法犯罪。

(二)学校教育和管理存在着漏洞是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诱因。学校的教育方式是否妥当对未成年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学校教育和管理不擅也成为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重要原因。一是学校教育体制不完善。由于受传统的教育体制与管理方式的影响,有的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心理素质的培养,忽视了对“双差生”耐心帮助,使这部分学生产生自暴自弃、悲观失望和抵触情绪,甚至“破罐子破摔”心理,继而走出校门,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二是学校管理不善、法制教育弱化。学校管理不够完善,法制教育达不到预期目的,使一些未成年人产生厌学心理,长期流散于社会,受社会风气侵蚀,又无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对外界不良因素,缺乏识别能力和抵制能力,自觉不自觉地陷入歧途,堕入犯罪深渊。有的学校自身学风不正,对学生逃学、抽烟、酗酒、打架斗殴、拉帮结伙等不良风气不管不教,使学校的不良风气盛行,导致学生素质低下,交叉感染。

(三)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是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外因。青少年是最单纯、最脆弱的群体,他们思想免疫能力差,容易形成思想混乱、认识错位、政治动摇的倾向,甚至追求西方的自由化,醉心于享乐,出现意识。不少未成年人的消极思想观点、行为方式都是受到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所交朋友的的影响。一是在市场经济建设中,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不良风气的影响,加之社会腐败现象存在和蔓延,对青少年起着耳濡目染的不可低估的毒化作用,歪曲了部分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追求个人利益和奢侈生活成了他们的人生目标。二是受社会文化不良因素影响。当前,由于文化市场管理失范,监督管理不严,以宣扬色情、暴力为主的书籍、电子图书、影视剧、网络充斥市场。特别是电子游戏厅和网吧,使得一些青少年为了上网、玩游戏而不惜铤而走险,抢劫、盗窃、打架斗殴案件时有发生。经初步统计,在所有未成年人犯罪中,有半数以上是以上网、玩游戏开始走上犯罪道路的。三是社会流动性大,控制功能弱化。人口流动量日益增大,人户分离,人动户不动的情况大量存在。这种人户分离的情况无疑给未成年人的帮教和管控造成管理上的失控。公安机关现有的户口登记管理模式,只适应静态人口的管理,对未入户人员的信息无法掌握,造成对有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失控漏管,无法开展帮教。四是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案件的处理方法简单也是一个因素。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后,一些办案单位往往以初犯、偶犯或者因盗窃数额较小、或者是犯罪情节轻微或者因年龄较小而被教育释放,交由监护人管教,但由于监护人的管教不力,导致未成年人重新犯罪,形成一种“捉放曹”的局面。

(四)自身潜在意识的影响和法律意识的缺乏是青少年犯罪的直接原因。一是缺乏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青少年处于人生发育阶段,无论是在生理发育还是在心理素质方面均未成熟定型,缺乏辨别是非、支配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思想和行为往往带有片面性、盲目性和冲动性,他们的可塑性很大,但由于学校、家庭、社会缺乏有效的引导,使部分未成年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扭曲、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变成危害社会的犯罪团体。二是胆大妄为、不计后果。他们精力旺盛、好动,但理性意志薄弱,逞强好胜心切,容易偏激,冲动起来不计后果。分辨是非能力差,有的青少年潜意识中存在不良因素,稍有诱因或教唆,便走向犯罪。三是法律意识浅薄。青少年的辨别是非能力弱,社会阅历浅,他们之中大多数人法律意识淡薄和贫乏,对法律法规一知半解或是根本不懂,加之他们的情感具有不稳定性和强烈的冲动性,在作案之前及作案过程中难以自我控制,经常失去理智,很难考虑到所作所为的社会危害性和作案之后可能受到的法律制裁。

(五)法律规范不完善,预防职责分工不明确也影响至未成年犯罪。这一司法原因是值得关注的,如《公安机关办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案件的规定》从需要或能够追究犯罪的未成年人法律责任的角度,明确规定了应立案的6类案件。除此之外,其它一般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尚游离于国家法律控制的范围之外,无法管束。其次,预防职责分工不明确,未成年人在置于法律惩罚和法律制止之外的行为,究竟由谁主管,建立何种综合教育管理系统,任务不明,分工不清。尤其是国家、社会、学校、家庭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由谁来处置?办理的程序和调解处罚的幅度,标准不明,操作性不强。同时对犯罪的未成年人处理,过于强调教育、挽救,在从轻、减轻不处理之后,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对未成年人的帮教转化等预防措施跟不上,致使部分未成年人作案频率高,恶性循环反复大。

三、遏制和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对策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是社会的“综合症”,预防青少年犯罪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依靠全社会的力量进行综合治理。

(一)构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司法预防体系,严把法治关。一是完善青少年刑事法律制度,构建统一的、自成体系的青少年犯罪法典。二是成立专门青少年犯罪侦查、审查、审判机构,由专人负责办理青少年刑事案件。三是对青少年犯罪要贯彻特殊的刑事政策,即对青少年扩大缓刑适用范围、放宽减刑和假释条件,对服刑的青少年实行与成年人分开关押、改造,避免“交叉感染”。四是对青少年犯罪予以刑事处罚、关押或服刑的,做好帮教工作,减少重新犯罪率。

(二)大力加强法制宣传,提高未成年人的法律观念。要根据当代青少年学习各种知识的现代化途径不断增多、社会知识传播手段呈现扩散性的特点,积极利用各种合法有效的传媒工具,采取生动活泼的形式,深入宣传社会主义法制,培养其法制观念,提高其自控能力。公安、司法机关可以在中小学开设法制课,由公安、司法机关选派人员协助学校把学习有关法律、法规纳人对未成年人的法制、安全教育计划中,采取多种方式,教育学生知法、懂法、守法,提高学生的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深入开展普法宣传,加强对《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普法学习,把有关青少年保护和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措施落到实处,形成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氛围。

(三)公安机关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净化社会环境。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提供适合其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控制各种可能影响、诱导其违法犯罪产生动机、决定及实施犯罪行为的环境。一是在加强日常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同时,公安机关必须严厉打击教唆、胁迫、引诱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行为,或者为未成年人实施违法犯罪行为提供方便、条件的违法犯罪活动。二是公安机关应与有关部门配合,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加大“打黄扫非”工作力度,坚决杜绝不健康的读物、音像制品或者电子出版物流入社会,毒害青少年;要大力加强对营业性歌舞厅、电子游戏室、“网吧”及其他相关场所的治安管理,严厉查处违法违规经营活动。三是公安机关要深入查禁“黄、赌、毒、娼”等社会丑恶现象,坚决切断青少年与一切不良诱因的联系,净化育人环境,最大程度地减少社会丑恶现象对未成年人的危害,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条件。

(四)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案件的处理上要强调社会效益。对涉及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案件,既要发挥公安部门职能作用,加大对未成年人犯罪的侦破查处力度,又要按照“教育、感化、挽救”相结合的方针,根据其生理、心理的特点,分析其违法犯罪的原因,做出恰如其分的处理。并及时与学校、家庭取得联系,及时开展拦头帮教,消除其违法犯罪苗头。

青少年普法教育案例范文12

【关键词】科技创新教育;教材;创新技法;创新能力;教材编写大纲

1. 前言 科技创新已成为21世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导为量。新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特别是高新技术的不断创新和产业化,将对全球化的竞争,对世界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产生更加深刻而巨大的影响。对我国来说,在科学技术和高新产业方面与先进国家的差距是明显的。我国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和复杂的国际政治斗争中取得主动,要维护国家的独立和安全,要使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要改善人民生活,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都必须大力发展科技,加强科技创新和创新教育。特别是我国历史上长期以来的封建文化传统和习惯,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创新的发展,虽然经解放后半个世纪的建设,已有巨大改观,但科学技术仍明显落后于先进国家,这正是加强创新教育迫切性的最主要原因。

我国的创新教育起步晚,发展比较缓慢。调查表明,我国青少年普遍缺乏创造力,只有近15%的青少年具有初步创造力特征。创造力特征是指三项基本能力:探索能力、与新事物相关的想象力和收集信息的能力。有关分析认为,过于严谨、思维定式、从众心理、信息饱和是创造性思维的四种主要障碍。这四种障碍在多数青少年头脑中普遍存在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一倾向将日益增强。由于中小学长期以来是以“应试教育”为中心,各科教育互相割裂,学生的创造力受到很大限制。因此,加强科技创新教育已是刻不容缓。

如何加强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以应对时代的挑战,是摆在所有中小学校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要深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应努力增强青少年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教育发展,把科技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固本强基工程。科技创新教育的号角吹的越来越响亮,全国各中、小学都对此有了一定的了解和实施,但适合中学生的科技创新教育的教材甚少,一些书籍在理论上谈的多,实实在在能实施的少。在中学中开展科技创新教育,迫切需要一本浅显易懂、内容具体、容易推广并具有思维启发性的优秀教材。所以,对科技创新教育教材建设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及价值。

山西省忻州师范学院附属中学是一所由山西省教育厅直管的完全中学,学校领导对科技创新教育非常重视,在2006年国务院颁布《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之后就提出了将科技创新教育作为学校的办学特色的目标。现在,我们忻州师范学院附属中学已经是“山西省科技教育基地学校”,“中国青少年科学素质教育提升研究”的实验校,而且中高考的升学率也是名列前茅。开展科技创新教育课程建设和开发适合中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的教材,早已是想要尽早完成的一项重要工作。我们组织了我校的一批省级优秀科技教师,组成科技创新教育教材研究小组,从2010年就开始了这项研究。到目前为止,我们完成了“如何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的研究并制定了“科技创新教育教材的编写大纲”。

2. 程序与方法

2.1 查阅资料,学习讨论,提高认识,统一思想。课题组成员分头查阅资料,然后组织学习,并分析中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和发展趋势,审视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结合我校开展科技创新教育的初期实践进行讨论,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经过学习讨论,并结合中学生的年龄和知识水平,我们认为,科技创新的教育理论对中学生来说深奥难懂,给中学生讲逆向思维、发散思维、集中思维和辩证思维的含义和作用等,估计是起不到多少作用,应多以案例分析和实例训练相结合的形式开展教育较为实用,效果也应不错。不过还应进行试验后才可确定。

2.2 拟定方案,分组实验,观察效果。(1)分实验小组。选一个学生素质和学生学习成绩中等的班级作为实验班,将实验班的学生按性别、学习成绩、实验课表现和任课教师评价等为参考,平均分为五个组,每个组约10~12人,每个组所教的科技创新技法和拟实现的目标一致,但采用的方法和教学材料内容不同。

(2)各组的教学内容与方法。第一组先讲创新理论,如什么是逆向思维?逆向思维的作用是什么?在科技创新中会产生什么效果等等。在此基础上再讲述相关案例,进行案例分析。这些案例是可以用于教学的典型的科技创新的成功案例,可以是以往本校学生的创新项目,也可以是校外的。然后,设计一些实例,让同学们进行模拟案例进行创新技法训练。这些实例可以是以前有人做过的,也可以是以前还没有人做过的,可以是一件实物,也可以是一种自然现象。在完成前面教学内容后,在一个设定的现场进行实习,实习内容从选定课题到设计方案,从完成研究到撰写研究报告等。

第二组不讲创新理论,而是根据要培训的创新技法讲述案例并进行案例分析,接下来进行实例训练,最后完成现场实习。与第一组相比少了创新理论的讲述,其余都一样。

第三组先讲创新理论,而后案例分析,最后现场实习。与第一组相比少了实例训练,其余都一样。

第四组先讲创新理论,而后实例训练,最后现场实习。与第一组相比少了案例分析,其余都一样。

第五组只讲案例分析,然后就是现场实习。

(3)实验效果的观察与评价。从现场实习情况评估各组的教学效果和科学素质的提升情况。最后,再从参加省市科技创新大赛获奖情况来评价实验班和其他班级的科技创新能力,以及评价实验班各组的科技创新能力,并由此试验情况确定科技创新教育教材的编写大纲。

3. 结果

3.1 实验班的选定。高中部61班的学生素质和学生学习成绩在所在年级都是处于中等水平,选为实验班。

3.2 分组情况。将实验班的学生按性别、学习成绩、实验课表现和任课教师评价等为参考,平均分为五个组,每个组约12人。具体分组情况如下:

第一组:赵斌、王一冰、李文杰、涛、冯子林、张浩宇、王婷、王一鸣、张宇婷、王成、郑娜、张毅博

第二组:智峥、乔子钊、周泽华、韩琛、袁龙、孟晓敏、杨洋、苏欣、李艳、张家宇、卢宇、王文炳

第三组:曲效鹏、邸吉廷、樊高宇、翟燕兰、刘柄宏、温雨雁、刘未未、李超、李美霞、张梁、高艳梅、刘昭融

第四组:李磊、唐晓燕、王晋、张小燕、程慧泽、李倩、赵卓慧、王旭锋、郝晓宇、刘琪、王琪淼、张哲源

第五组:李文才、段雨彤、冀拓、郭兰英、王斌、李肖君、申燕、武世雄、高源远、段成刚、武敏、郝国祺

3.3 考察结果。按照(2)的程序与方法,进行了设问法、列举法、自然现象探求法等创新技法的训练,并进行了查阅资料和撰写研究报告的指导,然后在校园内、实验室、超市等地现场实习,最后依据(3)对各组进行了考察,结果是第一组和第二组各项指标考察结果相当,都比较好;第三组、第四组和第五组相当,但成绩次于第一组和第二组。

在忻州市和山西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实验班61班的同学们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其中第二组的智峥等八位同学的项目《大豆、豌豆、大米、小米中皂苷含量比较》荣获忻州市一等奖、山西省一等奖、全国三等奖,乔子钊同学的项目《冬季积冰鞋底防滑措施研究》荣获忻州市一等奖,韩琛同学与第三组的翟燕兰同学的项目《机械能守恒条件研究》荣获忻州市一等奖,李艳同学的项目《金山铺香瓜甜的原因》荣获忻州市二等奖。第一组的王一冰等八位同学的项目《加杨叶落叶前后黄酮含量研究》荣获忻州市一等奖、山西省二等奖,冯子林同学的项目《平抛实验装置的一种设计》荣获忻州市一等奖,张毅博同学的项目《原平市农村小学办学现状的调查与研究》荣获忻州市一等奖。第四组的唐晓燕和程惠泽同学的项目《垃圾优化处理方案研究》荣获忻州市二等奖。第五组的郭兰英同学的项目《关于超市检票合理性的调查研究》荣获忻州市一等奖、山西省三等奖。第四组的张小燕同学、第三组的邸吉庭同学和第一组的王婷同学的项目《龙爪槐落叶前后总黄酮含量研究》荣获忻州市一等奖、山西省二等奖。实验班61班全班的获奖数量占全校的60%以上,获一等奖项目数占全校的90%以上。

4. 结论 通过以上一系列分组实验研究,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4.1 在中学进行科技创新教育不需要对创新理论详细讲解和深入研究,讲与不讲效果不明显,若讲还需占用时间,所以应取消。

4.2 在中学进行科技创新教育采用案例分析和实例训练相结合的办法效果最好。

4.3 创新理论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创新理论和实例训练相结合或只进行案例分析的效果不如前两者,但也比不进行任何训练要好的多。

5. 分析与讨论

5.1 创新理论对中学生来说有点深奥,所以只做简单的介绍即可,再说,由于高考压力很大,开展科技创新教育占用时间太多会遇到很大的阻力,反而得不偿失,所以在编写教材时应尽量避开。

5.2 既然案例分析和实例训练相结合的办法最好,在编写教材时应基本上采用这种编写思路。不过在案例和实例的选择上要达到精选。

6. 研究成果――科技创新教育教材编写大纲 经过以上所述研究,我们初步确立了如下科技创新教育教材的编写大纲。

6.1 课程的性质与任务。科技创新教育是独立于现有文化课教学,又建立在研究性学习和通用技术课程之上的一门学校自主发展的校本课程,任务是培养和提高中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和科技创新能力,使中学生的素质教育得到再提升。

本教材将主要内容分为三部分:一、关于“中学生科技创新意识的培养及品质的塑造”的教学内容;二、关于“中学生科技创新技能的训练”的教学内容;三、关于“中学生科研报告及科技论文的写作”的教学内容。

本教材既可以作为科学素质教育的教材使用,也可以作为学生的课外读物,还可以作为中学教育教学的教师参考书。

6.2 教材编写指导思想。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中学生的科技素质,培养科学创新精神,紧紧围绕学校工作目标,以实践育人为基本途径,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作为工作根本。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创新意识的新世纪合格人才。为学生提供展示个性的平台,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科学的兴趣和能力,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勇敢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从而促进学校的科技创新教育工作。本教材每一部分都力求做到浅显易懂,回避深奥的教育学理论,尽量以案例或实例启发和训练学生,使学生从中获得尽可能多的益处。以落实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为根本,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技创新能力为重点。

6.3 教材编写原则。以体现时代性,实用性为原则。不追求科技创新教育的理论深度和探讨,力求浅显易懂,实用高效,学生喜欢,教师好用。以案例分析,实例训练,现场应用为主要内容。体现鲜明的创新意识和和创新观念,使学生从中获得尽可能多的益处。

6.4 编写目录。

第一章 中学生科技创新意识的培养及创新品质的塑造

§1.1 敏锐的洞察力,善于从生活中发现创新素材能力的培养

案例1,案例2,案例3.分析,感悟。

实例素材1,实例素材2,实例素材3.尝试,体验。

自我训练。

§1.2敢于开辟新径,大胆探索的勇气培养

案例1,案例2,案例3.分析,感悟。

实例素材1,实例素材2,实例素材3.尝试,体验。

自我训练。

§1.3正确的创新动机,强烈责任感的培养

国内外科技发展水平和科技创新教育的对比,形势教育。

§1.4谦虚谨慎,合作精神的培养

案例1,案例2,案例3.分析,感悟。

实例素材1,实例素材2,实例素材3.尝试,体验。

自我训练。

第二章 中学生科技创新技能的训练

§2.1设问法案例及技能训练

案例1,案例2,案例3.分析,感悟。

实例素材1,实例素材2,实例素材3.尝试,体验。

自我训练。

§2.2组合法案例及技能训练

案例1,案例2,案例3.分析,感悟。

实例素材1,实例素材2,实例素材3.尝试,体验。

自我训练。

§2.3置换法案例及技能训练

案例1,案例2,案例3.分析,感悟。

实例素材1,实例素材2,实例素材3.尝试,体验。

自我训练。

§2.4移植法案例技及能训练

案例1,案例2,案例3.分析,感悟。

实例素材1,实例素材2,实例素材3.尝试,体验。

自我训练。

§2.5自然现象规律案例及技能训练

案例1,案例2,案例3.分析,感悟。

实例素材1,实例素材2,实例素材3.尝试,体验。

自我训练。

§2.6列举法案例及技能训练

案例1,案例2,案例3.分析,感悟。

实例素材1,实例素材2,实例素材3.尝试,体验。

自我训练。

§2.7现明法案例及技能训练

案例1,案例2,案例3.分析,感悟。

实例素材1,实例素材2,实例素材3.尝试,体验。

自我训练。

第三章 中学生科研报告及科技论文的写作

§3.1科研报告及科技论文的格式

案例1,案例2,案例3.分析,感悟。

实例素材1,实例素材2,实例素材3.尝试,体验。

自我训练。

§3.2科研报告及科技论文前言的写作

案例1,案例2,案例3.分析,感悟。

实例素材1,实例素材2,实例素材3.尝试,体验。

自我训练。

§3.3科研报告及科技论文正文的写作

案例1,案例2,案例3.分析,感悟。

实例素材1,实例素材2,实例素材3.尝试,体验。

自我训练。

§3.4科研报告及科技论文摘要的写作

案例1,案例2,案例3.分析,感悟。

实例素材1,实例素材2,实例素材3.尝试,体验。

自我训练。

§3.5科研报告及科技论文图标和表格的制作

案例1,案例2,案例3.分析,感悟。

实例素材1,实例素材2,实例素材3.尝试,体验。

自我训练。

§3.6科研报告及科技论文参考文献的标注及写作

案例1,案例2,案例3.分析,感悟。

实例素材1,实例素材2,实例素材3.尝试,体验。

自我训练。

说明:教材中所选案例和实例素材部分来自我校2006年以来的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作品和机器人大赛机器人创意作品(见附件1),剩余部分选自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奖作品和机器人大赛创意作品。

7. 展望 目前,我们这项研究已经被列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BHA100068)“中国青少年科学素质教育提升研究”的子课题,不久将会完成教材的编写工作。

参考文献

[1] 陆久广. 实施科技教育战略推进科技校园建设[J]. 中国科技教育. 2013,4:6-7

[2] 张英光. 关于科学教育的若干思考[J]. 中国科技教育. 2012,1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