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家庭美术教育的方法

家庭美术教育的方法

时间:2023-10-26 11:30:00

家庭美术教育的方法

家庭美术教育的方法范文1

美育,又可以称为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人类自身完善发展的终极目标。美育要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艺术美以及自然美和社会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来进行。它如同德育、智育一样,主要涉及人的精神生活。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强大的源泉。”幼儿美育的重要任务是:教给儿童通过观察周围世界的美好、人际关系的美好而看到精神的高尚、人性善良和诚挚,并且在此基础上确立自己的美好品质。十八世纪的德国启蒙运动时期美学家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筒》中指出:“从美的事物中找到美,这就是美育的任务。”

幼儿园的美育

幼儿园是幼儿走出家庭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是幼儿发育成长和接受美的熏陶和教育的园地。因此,幼儿园要创设优美的育人环境氛围,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到美育的熏陶感染。这是对幼儿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幼儿园美育的特点是由幼儿教师通过生动、具体的美感形象进行教育。这种教育不是靠枯燥的说教,而是通过幼儿一日生活中的各个具体环节再加上教师言行仪态的人格魅力,来感染幼儿,营造优美舒适的幼儿园美育环境,使幼儿的思想情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美的熏陶。幼儿园的环境应做到整洁化、绿化环保、艺术化、儿童化、成为花园式的乐园。幼儿园各种活动区的设置和装饰,力求给孩子们大显身手,展示和创造美的空间。在幼儿展示的同时可以考虑家长参与,做亲子活动的预想设计效果会更好。幼儿时期是早期美育的一个关键阶段。

家庭中的美育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对孩子影响最深的人,也就是说父母对孩子的审美影响是经常的、牢固的、潜移默化的。父母是孩子最亲近的人,打交道最多的人,孩子在父母眼里就是他们的整个世界,孩子在父母的心中就是整个宇宙。家长的脾气性格、文化修养、道德观念、行为方式,对孩子影响也是潜移默化的。历史上许多伟大的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政治家之所以成才,大都与他们的幼儿时期家庭美育有密切关系。鲁迅早在幼年时期,就在其祖父的影响下熟读了白居易、陆游、李白等人的诗歌和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和《千家诗》。《颜氏家训》是我国美育史上第一部系统论述家庭教育的专著。它论述了家庭美育对一个人一生作为的影响。家庭美育涉及范围很广,家庭环境的优美;家庭成员间的和谐美;家长的语言美;家长的服饰美;家庭的文艺作品的美;家庭艺术欣赏的美等等。幼儿的家庭美育是美育体系的一部分,它是根据幼儿身心的特点,利用家庭美的事物和丰富的家庭审美活动来培养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的家庭审美教育。对幼儿实行家庭美育,可以促进幼儿的审美智力发展,训练他们的审美思维,启发他们的审美想象力,从审美活动中学到审美知识,开阔审美眼界。因此,家庭美育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

家园合作美育

在幼儿生活阶段,幼儿园、家庭是最主要的两个场所。在教育的衔接和延续特性的生活背景下,家庭与幼儿园之间的审美教育合作,能够实现家庭美育与幼儿园美育力量的有机统一,让幼儿在家庭和幼儿园之间的生活学习衔接更好,为幼儿构建起一个良好的审美教育的学习生活环境。这样不仅能够提升幼儿美育的良好效果,还能保证幼儿在家庭、在幼儿园都保持同一种审美教育状态,为幼儿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审美教育条件。幼儿园教师与家长作为教育者,都是对孩子实施审美教育促进幼儿健康发展的主导者,密切教师与家长审美教育联系,在合作中不断更新审美教育观念,在沟通中互相切磋审美教育方法,形成审美教育合力,逐步实现家园审美教育目标的一致、审美教育环境的一致、审美教育方法的一致,使幼儿园里的美育教育效果延伸到家庭教育,使之牢固有效,亩使幼儿健康快乐成长。相对而言,家长们都会关心孩子在幼儿园接受审美教育的一点一滴,但由于条件所限,无法深入了解,也就无法理解幼儿园工作中审美教育的一些内容,从而不能很好地巩固幼儿美育的效果,无法形成深远的审美教育意义。在全面开展幼儿美育的需要前提下,幼儿园要请家长走进幼儿园,参与幼儿在幼儿园开展的美育活动,参与孩子们接触美、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全过程,并愉悦地欣赏孩子们展示美的美好过程。幼儿园可以安排亲子游园审美活动,家长跟班观摩审美活动,家长开放日审美活动,亲子审美创作活动。让家长参与幼儿园审美环境布置,审美活动区的装饰。让孩子感受到家长为他们的成长和审美教育做出的努力,让孩子们懂得并学会感恩。这种活动从而也能激发和保持家长参与审美教育的积极性。

结束语

法国雕塑家罗丹说:生活当中到处都有美,只是我们的眼睛缺少发现。美在幼儿教育当中是无处不在的,我们家园合作可以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多渠道全方位的对幼儿进行审美教育。家园审美教育合作使幼儿的生活学习成为幼儿美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作者单位:辽宁省昌图县七家子镇中心小学幼儿园)

家庭美术教育的方法范文2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人教”,这种以家庭关系为本位的社会生活形态,造成了中国传统教育以重视家庭美育为核心的特色。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颜氏家训》,至近代的《曾国藩家书》、《毛氏家训》,还有曾经打动无数人心弦的《傅雷家书》,都对家庭美育有着极大的重视。然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家庭美育已经被涂抹上商品经济的功利色彩,而要建立和谐社会,离不开文化素质的提高和人格精神的完善,这正是提倡家庭美育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宗法 家庭 美育

国学大师钱穆曾明确地指出,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本质上是一种“人教”文化,这是很有见地的,也是十分精辟的。因为在夏、商以前,中华文化属于原始巫鬼文化;而白周以后,则是起始于父系氏族社会、形成于商末、发展于周代的宗法文化。此种以血缘为纽带,以宗族为核心,以家庭为基础,以维护父权、族权为其特征而形成起来的文化体系,经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孟(子)的继承和发展,便形成了以孔子和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到了汉代,由于最高统治者独尊儒术,儒家文化因此得以高度的继承和发展,并代代相传而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时期占统治地位的文化。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道家文化,虽然也有其自身的发展历程和鼎盛时期,而实质上则是宗法文化的一个分支。至于佛教文化,自汉末传入我国后就与儒家和道家文化即宗法文化相融合,而且也正是在这种融和的过程中才得以立足和发展。可见,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宗法文化,它不仅渗透在中国古代的哲学、宗教、伦理、文学艺术等意识形态领域内,而且也表现在中国古代的经济、政治、军事以及教育等社会生活中。

众所周知,宗法制社会是由父系家族构成的,宗法关系首先是家族关系,以家族为本位。以家族为本位进一步具体化,即以“家”为本位。孟子云:“积家而成国”,“国之本在家”,说的就是这层意思。在中国古代,国家是家庭的放大,人伦关系在本质上也不外是家庭伦理关系,如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五伦中,父子、夫妇、兄弟三伦是关于家的伦,君臣一伦是父子伦的仿效,朋友一伦则是兄弟伦的类推。而在经济上,也是以一家一户的个体经济为主,因此家庭生活也就成了宗法制社会生活的主要形态。以“家”为本位再进一步具体化,就是以个人的治理为本位,而个人的治理又是以格物、致知为其前提的,故儒家经典《大学》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于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就成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准则。儒家的“仁学”(先秦)、“性学”(两汉)、“心学”(宋元明清)如此,道家的“尊生”、“贵己”、“无为而治”的学说也是如此。“释”家虽主张出世,但自从在中国扎根之后,也一变而富有人世生活的情调,其所倡导的“在家即佛”、“悟道成佛”、“万法尽在自心中”,也是以个人的修身养性为前提。

由于宗法制社会是以“家”为本位的,“国之本在家”,因此,注重家庭教育或家庭美育,也就成了我国传统教育(美育)的显著特色。如现今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胎教”,在中国则已是古已有之的事。据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完备的家教经典《颜氏家训》记载:“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书之玉版,藏诸金匮。”即建议把这种眼不见恶事,耳不听乱语,只听讲究礼仪的音乐,只吃美好的食品的胎教方法,要写在玉片上,珍藏起来,世代相传。至于对子女进行美育,更是历朝历代为人父、为人母们――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极为关注之事。据文献记载,楚庄王时,贤大夫申叔时有一段论傅太子之道,其曰:“教之春秋,而为之耸善而抑恶,以戒劝其心:教之世。而为之昭明德而废幽昏焉,以休惧其动,教之《诗》,而为之导广显德,以耀其志;教之礼,使知上下之则:教之乐,以疏其秽而镇其浮;教之令,使访物官:教之语,使明其德,而知先王之务用明德于民也,教之故志,使知废兴者而戒惧焉;教之训典,使知族类,行比义焉。”其意是说:教之记载天时人事的历史典籍,使其懂得褒善贬恶的道理,以劝其心;教之先王世系谱牒,是为了使他知晓有德之人为何显名、而无德之人何以被废弃的原由;教之诗,是为了显扬美德、耀明他的心志;教之礼,是使他知道上下尊卑的差别;教之乐,其目的在于疏散他的污秽之气与镇住他的轻浮之气;教之先王的法令,是让他了解百官的职事;教之治国的名言警语,是为了使他光大美德,而以先王之德行来教化人民:教之史书,使其明白兴衰成败的规律而得以戒惧;教之先王的训典,是为了让他懂得若要世族兴旺发达,其行为必须合乎道义。其后,孔子是时作为一介平民,对其子女的教育也是无微不至的。在他看来,“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是进行美育的关键所在,故而,对其子女的诗、礼、乐教育更是无时无刻不关怀备至。据《论语》载:一次“鲤(孔子之子)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朱也。’曰:‘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曰,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

事实上,中国之所以称之为文明古国,之所以称之为礼仪之邦,是与从古至今注重家庭教(美)育密切相关的。与华夏文明相辉映、以家庭教(美)育为其核心的历史文献,自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颜氏家训》以来,至近代的《曾国藩家书》、《毛氏家训》……可以说历朝历代从未间断。近代著名教育家、美学家蔡元培认为,家庭美育、学校美育、社会美育是实施美育不可或缺的三条途径,要做到彻底的美育,必须从人类的最早一步“胎儿”实行,这“虽不能溢出范围,推到优生学:但至少也要从胎教起点……要从公立的胎教院与育婴院着手。”主张孩子生下来后,把婴儿交给保姆,送到与胎教院联合在一起的育婴院扶养,在保姆的照顾下,让孩子从成人的言语动作、态度衣饰等方面受到教育:到了3岁,上幼稚园。在美感有一定的发展后,上舞蹈、唱歌、手工课,哪怕是计算、说话,也要从排列上、音调上迎合他们的美感。不可用枯燥的算法与语法。并指出,胎教院与育婴院的环境必须精心策划,布置要十分讲究,而“在这些公立机关未成立之前,若能在家庭里面,按照上列的条件小小布置,也可承认为家庭美育了。”可见,我国历代先贤、哲人、美学家、教育家以及有识之士,对家庭教(美)育都是极为重视的,这是我国优秀文化传统的一种生动体现。

这种对家庭美育的重视还可以从风靡一时的《傅雷家书》中得到体现,这本曾经荣 获“全国首届优秀青年读物”(1986年)奖,至今还在再版的家庭教育经典,其核心部分就是美育。傅雷的家庭美育基本原则就是“做人”。他曾明确地指出:“教育的最终目的,即培养完善的人。”并说:“吾教育之原则,素来主张先为人,次为艺术家,再为音乐家。”并且认为,“修养是整个的、全面的:不仅在于音乐,特别在于做人――不是狭义的做人,而是包括对世界、对政局的看法和态度。”现实的人与智能机器人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他是一个有知识、有文化、有道德的社会成员。一个学者或专家,如果没有明确的世界观,没有坚定的信仰,没有良好的品德修养,没有高雅的审美情操,不仅在事业上很难有多大的成就,就是成为一个健全的人也是有困难的。这正是傅雷一再强调“先为人,次为艺术家,再为音乐家”的原因。

当然,这并不是说,外国人、西方人就不重视家庭教(美)育,尽管其历史文献不如我国的那样悠久、丰富、深广,但对家庭美育的重视程度也是有目共睹的。就以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来说,他曾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认为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1、家庭;2、学校;3、儿童所在的集体;4、儿童本人;5、书籍;6、偶然出现的因素。从排列顺序上看,家庭被列在首位,可见在这位教育学家心中。家庭在塑造儿童的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他看来,家庭是儿童接触社会的开始,在孩子一生中,家庭教育有早期性、基础性、持续性、终生性、及时性、随时性等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所不可比拟的优势。

近些年来,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把美育正式列入《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美育在全民教育中的重要性,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已在社会各界达成了共识。然而,在众多关于美育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操作中,基本上是围绕着学校的或社会的美育进行,对家庭美育的相关问题涉及甚少,以至于使家庭美育常常误入歧途。然而,就当前素质教育的现状来看,如何在家庭美育中实施素质教育,倒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研究的重要课题。

当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竞争的激烈,对知识、技术和能力的要求也就愈来愈来高,这就导致在家庭美育中的素质教育呈现出极为矛盾的状态:从总体上讲,是忽视素质教育:从具体来看,是扭曲素质教育。这一方面表现为。不少家长把子女能否升入大学看成是子女是否成材的惟一标准,因而只注重其智力开发、文化学习,而忽视其道德的修养和能力的培育:另一方面,拼命让孩子去学音乐、学绘画、学钢琴、学舞蹈……将素质教育扭曲为技能教育。因此,不少家长整天对孩子灌输的是急功近利的思想,成名成家的教育,缺少思想道德、文化修养、身心素质的人文关怀。如当孩子们被强迫学习一些文化课、技能课时,尽管孩子满心不愿,甚至涕泪交加,而父母在一旁要么满面堆笑,一连串的许诺利诱:要么怒目而视,大声呵斥。在此之下,也许孩子的文化知识或艺术技能是提高了,而出现更多的则是孩子对外部环境认知的缺乏和不适应,那些在家庭教育中被断裂和缺失的东西,势必斑斑驳驳地映射在孩子的成长历程上,一旦有所触发,就会在一定在程度上左右着他的命运,甚至终使其生命之船“触礁”。社会上屡见不鲜日益增多的种种青少年犯罪,既是偶然的,却又有其必然性,是当今教育畸形发展所开出的“恶之花”。不健全的心理状态,漠然的生命意识,偏离的价值观,必然导致人格的低下和人性的丧失。日本著名学者池田大作也指出:“‘现代化’的时代之波,在物质上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却在精神上造成了空虚和格调低下的现象。……由于‘现代化’把重点放在大量的物质生产、提高效率及合理分配上,所以,物质生活虽然得到提高,但为追求物质文明而牺牲精神文明,出现精神生活贫困化。”

因此,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家庭美育的重视,其对素质教育放在核心地位的强调,这对我们的启迪,可以说是既深刻又是全方位的。建立健康和谐的家庭关系,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具有完善的人格精神,是实施家庭美育的关键。党中央提出建立和谐社会,不仅适应了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生活的愿望,同时也为审美教育,尤其是家庭美育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是我们民族的希望,把家庭美育认真而科学地开展起来,是建立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这正是在教育日益功利化的时代重提家庭美育的重要意义所在。

家庭美术教育的方法范文3

关键词:维吾尔族;家庭教育;教育路径

民族文化传承维吾尔族家庭教育是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为根本目标的,是一种艰辛和伟大的艺术。维吾尔族家庭教育没有框架的束缚,没有统一的标准,适应性强,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民族不同的文化背景导致家庭教育内容、方式不同,家庭教育具有很强的适应性,时代特征和人们价值观的变化对家庭教育的内容产生一定的变化。因为落后的文化素质,现阶段教育目的是提高生存能力和教孩子怎么生活。维吾尔族家庭教育在家中发生,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一些互动,家庭教育既包括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又包括孩子对父母的教育。

一、维吾尔族家庭教育的内容

随着伊斯兰教传入维吾尔族社会,维吾尔族家庭教育内容与宗教文化紧密联系。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文化也丰富了维吾尔族家庭教育的内容,可以说伊斯兰文化、民族文化及现代文化共同造就了现在的维吾尔族家庭教育的内容。维吾尔族家庭教育的内容包括伦理道德、生产和生活、民族艺术和审美教育等。

1.道德教育与伊斯兰文化教育

道德是人最基本的一种品质。道德教育的核心是做好事①。在维吾尔社会,道德修养高低是衡量一个孩子是否有教养的重要标志。在人的行为表现中,可以看出这个人是不是有良好的道德行为。道德教育深受伊斯兰文化的影响,伦理道德主要表现在尊老爱幼、孝顺父母、社会责任感、节约、勤劳等方面。尊老爱幼,勤劳美善是每个民族非常传统的美德。尊老爱幼的美德在家庭教育中主要是以以身作则和劝说的形式展开的。父母在家里教导孩子要有礼貌,要尊老爱幼,看到孩子不好的行为,要及时跟他们说这种行为是不对的,及时改正。孝顺父母是维吾尔族家庭教育中非常重要的内容,穆斯林有句话说“天堂在母亲脚下”,每个穆斯林最大的愿望是死后能够去天堂,而“天堂在母亲脚下”足以说明孝顺母亲的重要性。如果母亲对子女的行为不满意,这在教义中就是非常大的罪过,没有得到母亲认可的人是无法进天堂的。我们对父母好,子女也会对我们好,维吾尔族有种说法是“你在这辈子打了父亲,你孩子必定会打你”,这是一种有因必有果的表现。孝顺还表现在对社会的责任感,我们都生活在社会群体当中,我们应该为社会作出贡献,维吾尔族家庭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从中可以看出孩子未来对社会的作用在家庭教育中是非常重要的。节约和爱惜食物也是一种美德,伊斯兰教禁止浪费,因此在家庭教育中每一餐父母都要求孩子不能浪费。维吾尔族有种说法“如果踩地上的囊的脆片,人会变瞎”,这表示不珍惜食物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因此,无论在什么地方,如果有食物脆片在地上,维吾尔人肯定就会把它捡起来,放在别人踩不到的地方。维吾尔人在吃、用方面非常节约。“人活的时候浪费的很多食物、生活用品等,死后必定会付出相应的代价”,这是长辈对晚辈的一种教育。勤劳也是一种美德。维吾尔族有360种手工技艺,这些技艺通过家庭教育传授给下一代②。劳动是强大的教育力量③。在劳动过程中,既要培养孩子爱劳动的道德修养,又要锻炼身体,在力量和能力上得到发展。勤劳是长辈对女孩子的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女性必须会做饭、会家务,出嫁之前长辈会教她们做家务,不会做家务对维吾尔族女性而言是一件不好的事情。

2.生产、生活教育

维吾尔族有独特的经济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决定家庭教育的内容。比如非常有名的和田地毯和田玉、核桃、红枣,库尔勒的香梨,哈密的红枣、哈密瓜、刺绣、织布(Atlas)等。南疆地区是维吾尔族集中的地方,其中农民比较多,这种特殊的人口性质决定了他们的生产方式。孩子从小看父母做这些农活,等到适当的年龄,就开始帮父母分担家里的活,跟着父母织地毯、捡核桃、捡红枣、学刺绣等,这种特殊生产方式决定这些地区家庭教育的内容。生活方面主要是饮食和服饰方面的习俗,因为信仰伊斯兰教的原因,父母监督和指导孩子的饮食和穿着。维吾尔族不能吃非清真的事物。饮食教育主要指能吃什么,不能吃什么,吃饭的时候注意什么等方面的教育。在饮食方面,不是所有肉类都是清真的,清真的肉是按照伊斯兰教的教义宰杀的牛肉、羊肉等穆斯林能吃的肉类④。因此,父母、长辈在家庭教育中,每天提醒他们都不能吃非清真食物。酒类是伊斯兰教禁止的,因此父母教育孩子不能喝酒。吃饭之前,一定要说“以真主的名义开始”,餐后要接杜阿宜,感赞真主的慈悯,感谢真主赐予的食物。维吾尔族家庭教育具有非常强烈的性别色彩,这个在服饰方面尤其突出。颜色上,女生穿鲜艳的衣服,男生穿暗色的衣服,穿着打扮上,女孩子不能穿太过暴露,紧身或透明的衣服。不同的场合,穿不同的衣服,葬礼上女孩子一定要戴头巾,穿长袖的衣服。过节要穿新的衣服,有种说法是“过节的时候一定要穿新的衣服,哪怕挂着一根新的针也算,这是对节日的尊重”,这个是对节日的一种尊重。维吾尔族有独特的服饰文化,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在穿着上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有些女生穿着非常西方化,穿短的、薄的,而且透明的衣服,这是无论在宗教或者习俗里都是不允许的。在这种西方文化占据优势的时代,我们不应该忘记我们是维吾尔族,要铭记我们的文化习俗,尊重民族文化。

3.民族艺术和审美教育

维吾尔族民间艺术包括歌舞、戏曲、相声、话剧、刺绣、编织、雕刻、建筑艺术等⑤。孩子接触民间艺术的第一场所是家庭⑥。孩子在家庭生活中,看到家里的雕刻食品、乐器、挂毯、刺绣工艺品等,从小就培养艺术敏感性及独特的审美。维吾尔族有丰富的歌舞资源,像十二木卡姆、刀郎舞是最典型的、历史悠久的民间艺术,孩子从很小开始就接触歌舞。刺绣类型很多,每个地方的刺绣都有自己的特点,刺绣的用途很多,帽子上、衣服上、结婚时的枕头、被子上都有刺绣,手工刺绣非常珍贵,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人们用机器来刺绣,这个大大满足了人们的需求。维吾尔族的编织技术也有很长的历史,在编织技术方面最突出的是和田的地毯,和田地毯类型多样,维吾尔族人非常喜欢地毯,只要有条件的家庭,在墙上、地上就可以看到地毯。莎车的刀也非常有名,在手柄和刀刃上都可以看到各种样式,家里装修的时候,也会看到民族风味的一些木雕、石雕等。

二、家庭教育的方式

1.以身作则式家庭教育

环境对孩子的教育有很大影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非常好地形容了环境对人的影响。孩子无时无刻不在模仿父母,父母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首先自己要成为自己那样的人,因此教育孩子的时候要注意言行举止,以身作则式的家庭教育作用于儿童时期。

2.劝说式的家庭教育

有关劝说的书籍、童话故事、寓言、诗歌、谚语有很多,说明维吾尔族人重视劝说式的家庭教育,内容主要是道德、智慧、科学,珍惜幸福的生活,珍惜时间,不要过多吃喝,要有羞耻心,要慷慨,警惕嫉妒、说三道四的行为,成为有用的人等。这些文学作品为劝说式的家庭教育带来丰富的资源。

三、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时代的主流在影响着家庭教育的内容,现代学校以传递主流文化为主,父母的观念也在变化,父母对主流文化的重视程度已经远远超过传统文化的传递。现阶段家庭教育存在一些问题。

1.家庭教育的内容以主流文化为主

随着时代的变化,家庭教育的内容也有所变化。学校教育提倡的是主流文化的传授,非主流文化面临着同化或者消失,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家庭教育的责任变得重大,可是时代也影响着长辈的观念,因此家庭教育传递文化的功能在减弱,时代提倡主流文化,父母提倡主流文化,民族文化的传递和发展受到限制。

2.家庭教育内容上城乡差异大

经济结构和经济水平对家庭教育的内容有不可忽视的影响,甚至可以说经济结构在某种程度上决定家庭教育的内容。以农业为主的农村地区,父母教给孩子的是农业上的技能。经济发达的城市地区父母教给孩子各种现代化的知识,以纺织业为主的地区教给孩子的是纺织方面的技术。父母生活背景对孩子的影响很大。

四、结语

维吾尔族家庭教育的内容很多,维吾尔族家庭教育是维吾尔族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也是最贴近生活的一种教育形式。现阶段学校教育主要传递主流文化,忽略民族文化,在这种教育背景下,家庭教育就成了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对培养民族意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艾娣雅•买买提.文化与自然:维吾尔传统生态伦理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03.

[2]胡继渊.家庭教育的任务及内容[J].上海教育科研,1994(09).

[3]亚尔买买提•塔伊尔.维吾尔族子女教育[M].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2001(4).

家庭美术教育的方法范文4

关键词:生活元素;小学美术;精彩课堂

知识来源于生活,不论是抽象的数理化,还是感性的语文、音乐、美术等,都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将生活元素引入小学美术课堂中,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美术的乐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符合素质发展的需要。那么在教学中该如何整合生活中的元素,构建小学美术精彩课堂呢?笔者根据自己的一些教学经验,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美术教学时,整合生活元素,离不开对生活情境的创设,学生通过接触一些生活化的元素,走进美术课堂,激发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和新知识的探究欲望。

例如,在学习《团包纸工》之前,可能班上的小学生都会觉得皱纸过于平凡,和美术毫不沾边,不过是一张毫无用处的废纸,但是在课前教师就可以运用皱纸,团一团、包一包,做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小动物给学生观摩一下。小学生观看了教师演示出的纸工效果,感受到纸工的魅力,可能也会想要自己动手尝试。教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后,就可以进入正式的课堂学习,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已有的一些生活经验,自己尝试着做一些生活中常见的自己喜欢的动物。手工课上,教师不再像过去一样,只是简单地演示制作方法,而是鼓励学生动手,这种自己动手的快乐是其他人无法体会到的。

再如,《陶泥的世界》一课,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可能只会在课堂上演示陶泥的制作方法,为了学生的安全着想,教师可能不会让学生真正地和泥塑接触。教师的想法虽然是好的,但是在无形中拉h了学生与美术的距离。其实,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挖黏土或者是带学生去陶泥坊里参观,近距离地观察一下,陶艺工人是如何工作的,通过实地探索,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到美术与生活的关联性,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实践中学以致用,拓展应用美术的魅力

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就是在生活或是其他方面应用自己学过的知识,如果学习的知识不能做到学以致用,那么即使学习再多的知识都是毫无用处的。新课程改革之后,人们的教育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素质教育大力推行,课本教材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以美术为例,教材编写者将许多小学生可能会感兴趣的内容编写到教材中,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必须要转变自己的教学方法,利用好教材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以致用,拓展美术学习的魅力。

比如,学校里需要评选文明班级,教师就可以安排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用自己学过的美术知识将教室布置得更加美丽,为文明班级的评选加分。班上的学生集体荣誉感强,集思广益,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做出了精致的黑板报,剪出了漂亮的窗花……学生运用自己学过的知识自己动手使教室的环境变得更好。再如,在母亲节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运用自己学过的设计贺卡的知识,自己设计一张贺卡给母亲做礼物。生活中涉及的美术知识数不胜数,教师在教学时要学会观察生活,引导学生将他们在课堂上学过的一些美术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来,拓展美术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联系家庭生活,延伸美术课堂

小学生的生活学习场所较为简单,除了学校就是家庭。目前,开始注重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对孩子艺术的熏陶和培养,但是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许多学生还是以学习文化知识为主,大部分学校一周只有1~2节美术课,课程开设得过少,对于教师的教学势必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并且有些美术内容在学生具体操作的时候,还有一定的难度,学生知识的掌握效果可能也不佳。

家庭教育,可能是小学生除了学校教育以外,最重要的一种教育方式了,而且家庭的生活氛围浓。教师在教学时,就可以利用家庭教育的特点,延伸美术课堂,使学生更好地学习。比如,教师在讲解了《我设计的服装》一课时,在课堂上短短的45分钟,显然是无法让学生独立自主地设计一套服装的。但是教师可以将美术课堂延伸,让班上的学生回家之后和父母一起动脑思考,设计一套具有特色的服装出来。让家庭生活与美术课堂教学联系起来,不仅可以巩固学生学习的美术知识,而且可以加强孩子与父母的联系,使家庭关系更加融洽。

总之,生活中处处皆是学问,在生活中美术知识更是无处不在,栩栩如生的剪纸,憨态可掬的泥塑,这些都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极为常见的事物,也是美术的一部分。教师在教学时要学会挖掘生活中的元素,通过学生已有的一些生活经验,让他们学会发现身边的美术,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

家庭美术教育的方法范文5

    一、让“感悟”体验

    “传统”是保留艺术性的传承所谓感悟,即是无需法则等抽象理解上的直觉感受和体会。在这个阶段,表象上是完全的涂鸦,实质上是视角、表达方式的启蒙,是对笔、纸、墨、水等工具、材料性能的开放式体验。这种体验,看似放任自由,实际上是老师有意安排下的过程。对笔墨的浓淡、粗细、强弱、长短,在这时完成是真实心理的反映,没有任何符号化、程式化训练的局限与束缚。这也是说,要让笔纸水墨成为他们意识的自然延伸。在循序渐进的课程上,我们认为,孩子们的学习过程就是历时性地再现前人的经历。因此,这种“创新”的方式本身就是建立在美术史的“传统”之上。对于知识从零开始的儿童,选择与之相应的人类早期美术门类(以中国书法绘画为例),并加以适当的因材施教的方法,他们便欣喜地开始了“人类美术”的第一步。在课程进展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是价值评判。价值评判的失误对教育的影响是致命的。儿童自身并不知道他们的作为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无善无恶心之体”,告诉他们好或不好的,往往是有“善恶”观的我们。儿童的作品如果有令我们惊讶之处,他们对此却并不讶异,因为他们处于“自然境界”,而不是“天地境界”。因此,感悟过程中,对孩子们作品应如何评价,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施教者用善恶概念去灌输或打击了正在某一良好感悟阶段儿童的美术行为,将对儿童阶段的艺术天性———这一原生态的艺术能量产生误导、打击或是扼杀。因此,感悟传统的教学理念也就是“道法乎天”“以史为鉴”,看似新奇,实质上其始终在传统之中,并未越雷池半步。艺术教育除了要对美术发展和艺术精神加以重视外,不能忽略掉教育的接受者“孩子”的特点。教育对象的特点不被忽略,美术教育才能保证其艺术性,而非技术性。

    二、书画同源在儿童传统美术教学中的意义和具体实施

    书画同源。中国画“写意”的要点,在于形象以外的抽象表现。“写”比起“画”来,不求细节的真实,而求性情意气的传达。孩子的作画过程往往是天生的“写意”,而非“写真”,他们是通过笔墨来表达自己的喜乐。所以无论书法或是绘画,在这时都是写意画。孩子们作画的旨趣不在于呈现完美的形象,也不是有意地夸张扭曲造型,他们只是在要求画面能顺从他们个人独有的观感和笔势律动的要求罢了。我们或许可以说这就是传统中国画的“画如其人”。许多儿童水墨画在追求物形和水墨效果中,忽视了用笔的法度,使笔法正轨消弭于物形的轮廓和水墨的渗化中,殊不知笔法是传统书画的精神和灵魂。“书画同源”的画字训练,其着眼点正是放在渐被人们淡忘的笔法上,以图从书画最基本的形象环节恢复中国画的笔法基础。培养孩子对甲骨、钟鼎、石刻书法的感情,是要加深其理解、记忆,养成以金石书法为坐标的审美眼光,用之审视古今绘画流派的笔墨质量。中国古代的视觉造型形式,一种是书写、铭文和符号,另一种是图画、纹饰和雕塑。我们的教学是让孩子关注介于两者之间又与两者互有重叠的视觉造型———“图形文字”。弥漫着无穷魅力的几千年前的图形文字是远古时代宗教信仰、礼乐制度、艺术风尚的载体,也是几千年史前文化孕育、积淀、发展、创新的结晶。它既有延续性,又有灵活性和感性的外观,这些正符合孩子的视角和兴趣。孩子的画是无法复制的,甚至他们自己都无法复制自己,因为这些画都是特定的时空里,有意无意娓娓道出的真实和自然。好的儿童画是“超再现艺术”,它们是反装饰和反写实的,孩子自身所特有的质朴、纯真、率意、自然等艺术气质会自然而然地展现在作品中,这些气质是无法由后天学习苦练能得到的。因此,保护这些特质并将他们与传统经典艺术相融通(因为这些气质也是真正优秀传统的气质),是我们所要关注的课题。通俗地讲,作为授方,我们应该在最好的时机把握最好的火候,而不是适得其反地用工艺去模仿手艺。孩子画画不是根据记忆中的形象,而是在他们看来被认为是主要的特征,是应该画出来的东西。作为外形的线是最显着的,看得最清楚,所以孩子们的作品往往着重线条,忽略墨色变化。我们正以此来培养他们对线条(及用笔)的审美能力和表现能力。孩子们作品的透视因素是把各个部位用巧妙的方法拼凑起来,这种画法利用了特定时刻的目视印象,却不管各种特征能否同时看到。他们的这种透视方法和传统的中国画的散点透视是如此的相似。

    三、社会多元文化对儿童传统美术教学的影响

    我们看到,在孩子们的艺术中存在两种元素,一种是给人以艺术的享受,另一种是形式本身具有某种含义,这些随意挥洒的点线虽然并不一定表现具体的对象,但有时是代表较为抽象的思维。正因为学校美术教育的展开无法完善化进行,因此,家庭文化背景此时显得十分重要,可以说是教育的一部分。而社会文化背景也应发挥其积极的现实作用,纳入到美术教育中来。真正的教育本就是多元化影响下的教育,教师之外,家长、社会背景对孩子们的影响其实至深。在孩子们恣意挥洒他们的天性才能时,往往吸引家长驻足观看,此时,需要家长不能以成人的习惯审美条框加以评判或是误导,会与老师的教育相矛盾。一旦家长融合其间,就给予了孩子宽松的发展空间。此外,家庭不同的文化背景,也是孩子们在课后得以交流的基础。家庭文化背景的特点是单元不可替代与复制,其优点是个体差异,其缺点是不具备社会化意义,但就文化本身的多元而言,这又是其优势。当今中国家庭文化背景的构成,与三十年前的差异已经非常之大。学历、经济、观念均有所提高,因此,在这个大趋势下,家庭文化背景、家长观念对美术教育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我们经常看到美术类招生考试的火热,实质隐藏着许多家庭文化观念的影响。家长的决策、观念和选择是早期对孩子的决定性影响。家庭之外,丰富的社会文化资源也应该成为美术教育的组成部分。博物馆、风景区、古迹、园林、名人故居、书店、民俗民艺等等,这些公共文化资源都应成为校外的课堂,在美术教育中,让孩子们从小从历史和自然、人文中不经意地发现到与课堂知识相对应的内容,让他们能发现美,欣赏美,认识到美术就在身边。而深藏在城市的各个地方的艺术家、艺人,也是孩子们应该接触的大善知识。这有助于孩子开阔各艺术门类的眼界,观察艺术家的创作和生活,学会初步的交流,这些都有助于广阔的艺术视野和艺术活动习惯的养成。因此,我们认为,以感悟传统作为美术教育新的契机,综合课堂上的个性化引导、家庭不同文化背景的熏陶、社会文化资源的滋养,组成多元化的美术教育模式,将是中国美术传统获得真正传承的可贵探索。

家庭美术教育的方法范文6

关键词:美国;家庭教育指导;家庭教育指导师;启智方案;实践基础

中图分类号:G40―05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4)08―143-02

美国家庭教育指导师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目前,家庭教育指导师这一职业在美国正以破竹之势迅猛发展,其家庭教育指导师的各项法律政策,运行机制、评价体系、操作规程都在日趋成熟、完善。了解美国家庭教育指导师的历史沿革与发展轨迹对规范我国家庭教育指导师市场,普及我国民众对这一新兴职业的认知,加强政府对其支持与管理,促进我国家庭教育指导师职业合法地位的迅速确立都有着很好的借鉴作用。

一、美国教育行政体制及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美国教育行政体制简介

美国的教育行政是典型的“地方分权制”,管理教育事业的责任主要不在联邦政府,而是根据宪法“保留条款”即美国宪法修正案第十条的规定“本宪法所未授予合众国或未禁止各州行使之权力,皆有各州或人民保留之”,保留给各州和人民,形成以州为主体的,联邦、州、地方共同负责的教育管理体制。联邦具有广泛影响,州负有主要责任,地方承担具体责任,是美国教育行政的最大特点。对于很多教育问题,联邦教育部都没有统一规定,而是允许各州、地方根据当地特点具体部署和实施。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1.家庭教育指导。对于家庭教育指导这一概念,我国和美国教育界比较公认的看法是:由家庭外的社会组织及机构组织的,以儿童家长为主要对象,以提高家长的教育素质、改善其教育行为为直接目标,以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成长为目的的一种教育过程。由于家庭教育指导的主要对象是作为儿童家长的成人,指导一般在家长工作之余的时间内进行,指导是为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成分的家庭教育服务的,因此,我们把家庭教育指导看作一种带有示范性的、业余的成人教育。

2.家庭教育指导师。关于家庭教育指导师的工作,美联邦教育部只是宏观调控,各州负有主要责任。因此,美国各州家庭教育指导师的名称有所不同,应用较广泛的是“parent educator”,也有的州用“family education instruc―tor'’、“parent coach"或"faroily education consultant"表示,这些名称只是叫法上略有不同,意义却相差无几,在本研究中均采用"parent educator"这一名称。并且,各州家庭教育指导师的具体含义、工作内容、工作方法等都不完全相同。笔者通过对美国各州家庭教育指导师定义的分析、提炼和总结,将美国家庭教育指导师的概念界定如下:经过权威机构严格培训,有深厚的文化背景、丰富的实践经验、高尚的职业道德、敏锐的反应能力,向家长宣传正确的家教理念和生活态度,能运用家庭教育指导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体系,对求助家长的家庭教育问题答疑解惑,提供指导和帮助,从而提高其家庭教育能力、满足其家庭教育需求的专业人员。

二、美国家庭教育指导师的历史沿革

(一)美国家庭教育指导师产生的实践基础

美国一贯重视家庭教育。很早之前,就有许多政府开创或民间设立的,旨在帮助家长提高教养素质和养育水平的“父母帮扶组织”(Parents Support Groups)等机构或组-织;密歇根州的“佩里学前儿童父母教育机构”成立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专门为贫穷家庭和少数民族家庭的父母提供家教帮助,该组织中每位工作人员专门负责4 5个家庭,每周至少对所负责的家庭进行一次家访,及时与父母交流孩子学习、生活等情况,对父母教养孩子的方式做出指导;美联邦于1965年发起了“启智方案”(Project Head Start)教育活动,号召并鼓励各州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在美国引起了极大轰动;在“启智方案”教育活动的号召下,卡罗莱纳州兴起了“初学工程”,专门为从出生到5岁的低收人家庭儿童在语言学习方面的难题为父母答疑解惑;芝加哥的“亲子中心”(Child Parent Center,简称CPC)创立于1967年,也是美国一个非常有影响力的家庭教育指导组织,主要为贫穷、移民、单亲等弱势家庭提供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该中心派专人负责管理家长档案,要求家长每周抽出半天时间参与该中心活动,在游戏、讲座等活动中提高家长角色意识和家教水平;新泽西州的“父母学习日”则主要帮助本州有智障、残疾儿童的特殊家庭,在活动中开设很多针对特殊儿童父母的专门课程,在残疾儿童语言、社交、学习能力等提高方面发挥很大作用,也增强了父母们培育孩子成才的信心,提高了他们教养特殊子女的技能。明尼苏达州的“早期儿童家庭教育计划”(Early Childhood Family Education Programme,简称ECFE)成立于1975年,多次组织育儿研讨小组、家访、家庭教育讲座、育儿论坛等多项活动H J,这一计划硕果累累,迅速受到其他各州的效仿和呼应。

(二)美国家庭教育指导师的发展轨迹

1.家庭教育指导师的产生。从20世纪50年代起,美国各州、各市地甚至各个社区都在开展轰轰烈烈的家庭教育指导活动。1965年,美国国会通过“经济机会法”,要求全面掀起“启智方案”(Project Head Start)教育活动,为贫困家庭提供服务。“启智方案”活动的教师多为志愿人员H J,其活动内容主要由以下四个部分组成:(1)为儿童治病;(2)为贫困家庭父母提供家庭教育方法指导;(3)塑造儿童健康心理;(4)帮助父母为孩子进入小学做好策划和准备M J。据调查统计,20世纪70年代以来,参加“启智方案”的家庭,儿童认知发展的标准分数,几乎是1965―1969年参加“启智方案”家庭的儿童的两倍_0。这些都说明了“启智方案”教育活动对家长的教养素质有极大的提升作用,对儿童的全面发展有良好的促进功能。

“启智方案”的家庭教育指导成果日益显著,美国社会各阶层家庭希望得到专业的家庭教育指导的呼声日益高涨。但是,无论是“父母帮扶组织”还是“父母学习日”,抑或“启智方案”,这些活动均属自发活动或志愿行为,没有形成统一组织,缺乏专业指导,欠缺科学管理,家庭教育指导活动迫切需要在政府的强力支持下,在一大批专业人士的带动下科学而快速地发展。于是,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几个教育事业发达的州率先试行“家庭教育指导师”这一新职业,开始了培养大批理论精深、技能纯熟、充满爱心、乐于奉献的专业家庭教育工作者的尝试,一时之间,各州争相效仿,家庭教育指导师在美国迅速普及。

2.家庭教育指导师的发展和繁荣。美国家庭教育指导师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其出现以美国民间轰轰烈烈的家庭教育指导活动为基础,其迅速普及和蓬勃发展受美国20世纪80年代初实施的“家长教师计划”(Parentsas Teachers Program,简称PAT)¨0的强力推动。美国PAT计划是美国政府倡导的全国性家长教育普及项目,它依据世界最新大脑研究成果,认为人生的前3―5年的家庭教育非常重要,对儿童以后语言的学习、智力的发展、志趣的培养、社交的训练等方面有深刻的影响;认为父母是孩子的启蒙教师和对身教师,对孩子的一生影响最大、最长久。所以,应全面提高父母的养育知识和综合素质,促进下一代的健康成长、成才。该计划建议美国所有与教育有关的部门和机构、单位聘请家庭教育指导师,指导师通过对本单位员工进行家访、为员工开办讲座、举办论坛、开设网站、出版刊物等方式普及家庭教育指导的基本知识,对身为家长的员工们家庭教育方面的疑难问题进行指导和帮助。

PAT的一项研究显示,在该计划中接受家庭教育指导师指导的家庭的孩子,随机抽取一个实验组与对照组做比较,在所有重要的方面――语言、问题解决能力、身心健康指标、智力技能、与别人的关系以及信心――PAT样组中孩子的得分高出对照组很多。无数的调查与实践也证明,家庭教育指导师对美国家庭教育质量的提升和教育研究的深化及扩展做出了很大贡献,是美国人口素质提升和社会和谐中的重要促进力量。

美国各州都设有家庭教育指导师协会或PAT项目各州分币目部,负责本州家庭教育指导师的培训、资格认证、督导、考核、发展规划等专门工作。在PAT国家计划的推动、联邦教育部的重视和各州家庭教育指导师负责部门的努力下,有关美国家庭教育指导师方方面面的工作迅速发展、快速提高、日益完善,家庭教育指导师在美国已成为一个备受推崇、泽被后世甚至惠及全球的职业,这支光荣的队伍人员数量日益庞大,服务范围也更加深广,扩展到美国家庭生活的各个领域,为美国家庭的幸福、社会的稳定做出卓越贡献,也是美国教育大厦建设中功勋卓著的生力军。

参考文献:

[1]李洪曾.近年我国学前家庭教育的指导与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2004(6):11―14.

[2][4]http://.

[3][5][6][7]霍力岩.学前比较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32,84,32,32―33.

[8]Andy Tompkins.Application packet for Parent asTeachers Program[R].2005-05-01.

[9][新西兰]戈登・德莱顿,[美]珍妮特・沃斯.学习的革命――通向21世纪的个人护照[M].顾瑞荣,译.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上海三联书店,1997:235―237.

家庭美术教育的方法范文7

幼儿园美育本身是隐性的,它融合在幼儿园教育整体之中。幼儿园的艺术教育最能发挥美育功能,也是比较容易把握的。关于幼儿园艺术教育的冷静思考大多停留在专家层面,并没有真正落实到多数幼儿园的教育实践中。纵观当前的幼儿园艺术教育,仍以技能学习为主,美育功能明显缺失。幼儿园艺术教育如何还原其审美教育功能,是摆在幼儿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很多问题需要我们思考和矫正。简单来说,可以尝试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一、让美育功能利用环境作用于幼儿,并渗透在日常教育教学的各个层面

艺术审美活动本身是来自生活又还原于生活的,因此幼儿园艺术教育的审美功能就不能仅仅体现在集体艺术教育活动之中,必须强调为幼儿创设充满情感的审美环境。艺术熏陶是美育的重要途径,人有与生俱来的审美追求,都说幼儿是天才的画家和音乐家,我们在幼儿园中经常有这样的感受,只是现行的课程体系将很多隐性的教育物化,从而使艺术教育中的审美功能逐渐弱化。幼儿在艺术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对美的天然趋向性,本身是一种人的成长性需要的表现,它源自天然,更是一种伴随人一生的心理需求。幼儿在艺术活动中所追求的不是任何外在的功利性的东西,而是活动本身所带来的满足。基于这些,幼儿园必须将审美吸引和审美感动贯穿于艺术教育始终。这就要求教师善于营造和谐、优美的环境,并将艺术教育整合在日常教育教学中。举例来说,如尽量使用优美的教学语言,可以是一些形容词,也可以是谜语、儿歌、诗歌、童话等,这些语言形式的作用在于能够帮助幼儿进行形象加工,把外在的形象进一步加工成完整的、鲜明的、深刻的听觉表象、视觉表象和运动觉表象,同时还应调动幼儿的审美情感,在与幼儿的交往中注重感染幼儿心灵,尽量设计能给幼儿带来愉悦心情和审美体验的活动,多给幼儿创造亲近大自然和参观博物馆等的机会,教室可以根据活动时间与内容的不同,经常配合相应的背景音乐等。很多简单的方法只要稍加利用,便能发挥其美育功能,摒弃只有进行舞蹈、美术等教学活动时才是进行艺术教育的错误思想,学会在日常教育教学的各个层面渗透和开展艺术教育,营造艺术审美氛围。此外,要注意避免单纯的技能、技巧训练和思想内容说教,应在艺术活动中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艺术活动。幼儿经常在画画的时候背诵儿歌、唱歌或自言自语,说明幼儿的审美感知过程是多种感官参与的结果。因此,幼儿园的艺术教育应让幼儿多通道参与,看看、说说、做做、玩玩、画画等多种活动自主参与,不但有助于美育,还有助于幼儿注意力的持续和兴趣的保持。

二、充分利用地域环境优势,在家园共育中强化美育功能

黑河地处中俄边境,两国的文化交融由来已久,利用好地域环境的优势进行美育是一条重要途径。在这方面,俄罗斯幼儿园和家庭教育方面的经验值得借鉴。首先,俄罗斯的幼儿园在组织幼儿表演活动中的一些做法与我们有所不同,他们在组织类似表演活动时,一般是在幼儿自愿的前提下全员参与的,并不注重幼儿动作的整齐划一,更多关注的是幼儿的感受,以及参与态度和参与过程,审美意识的培养渗透在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其次,俄罗斯家庭教育中的礼仪教育和艺术教育也是比较突出的,特别是在生活细节中体现的审美教育更加值得借鉴。为此,我们应该努力帮助和引导家长与幼儿园教育保持一致,在家庭教育中关注美育,如注重培养幼儿正确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点,鼓励和支持幼儿积极参加各种活动,掌握各种技能,在生活中引导幼儿发现美,经常带幼儿体验大自然,在大自然中观察美,在文字艺术中吸收美,在生活中学习评价美,帮助幼儿从身边的一切美好事物中感悟和体验美。其实,更重要的是在家庭生活中注重艺术熏陶,无论是家庭环境的布置还是家长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都应该格外注意,尽量让幼儿生活在整洁美观、舒适安全的环境中,家长个人也应克服自身不足,尽量展示给幼儿积极向上、开朗乐观的正面形象,潜移默化地帮助幼儿养成一定的审美习惯,让生活本身发挥其美育功能。

艺术教育的核心是审美教育,所以幼儿园的艺术教育实践活动必须具有能使幼儿获得审美愉悦的特质。作为幼儿教师,应该让美育功能利用环境作用于幼儿,并渗透在日常教育教学的各个层面,还要在家园共育中强化美育功能,让幼儿在幼儿园艺术教育中注重体验和感悟,给幼儿更多自然释放、自主表现的机会,这是今后幼儿园艺术教育努力的方向。

家庭美术教育的方法范文8

【关键词】幼儿美术;家庭教育

家庭是幼儿受教育的初始环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理应从小就为孩子们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幼儿美术教育也应该从家庭教育开始,从小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开发幼儿的创造力,发挥出家庭对幼儿美术的良性影响。

一、幼儿美术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观念出现偏差

大多数家长认为,孩子只有画得细致画得精确才是画得好,才算是具有美术天赋,如果不会画、画得乱七八糟,就可以不用再学习美术了。这是一种错误的教育观念。幼儿美术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们通过对艺术的接触和认识,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欣赏力和审美能力,使他们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创造出具有自己思想的作品。美术作为艺术的一种,它的表现形式也不局限于绘画,还包括很多民间艺术形式,像剪纸、泥工等等,幼儿对绘画不感兴趣不代表不喜欢其他的内容,只要他们愿意尝试,就会有不同的收获。

(二)认识的偏差

每个幼儿在发展过程当中都要经历涂鸦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中他们会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进行绘画,起初这样的涂鸦是无意识的,仅仅是随性而起,用来抒发自己的一种情绪,比如吃到自己喜欢的食物、看到自己喜欢的人之后的喜悦的心情,又比如处于一个陌生的环境、看到身边的人发生争吵的恐惧的情绪,都会不自觉地画出来。到后期涂鸦会逐渐发展成有意识的行为,他们会对线条、色彩产生浓厚的兴趣,并用来记录他们印象很深的时刻。家长由于看不懂或者不关注孩子们绘画的内容,仅仅因为他们把家里画得乱七八糟,就对幼儿的涂鸦行为给予制止甚至斥责,这会对孩子们的身心发展产生严重的影响。如果家长冷静下来认真观察、学会欣赏孩子的作品,往往更容易了解幼儿的内心世界,有利于与孩子的沟通和交流。基于此,家长最好的方式是和孩子一起进行涂鸦创作,增加亲子互动,鼓励孩子手脑的发展。

(三)作品评价不恰当

有的家长害怕打击孩子绘画的信心,无论孩子画成什么样子都说“你画得真好”“你画得真漂亮”,适当的赞扬和鼓励对于孩子的内心发展是应当的,但是这样简单的评价并不能够真正帮助幼儿的成长,还容易使幼儿丧失对美术的分辨能力,导致审美能力出现偏差,因此,家长的评价也极为重要。作为幼儿的家长,不仅要在孩子作画时给予肯定和赞扬,也要在适当的时候对他们画得不好或者不知道怎么画的时候及时指点和点拨,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孩子绘画的兴趣,也能够真正提高他们的绘画能力。

(四)过于重视绘画的数量

熟能生巧是很多家长的观点,他们普遍认为,画得不好是因为画得太少,多画点技能自然就会提高。实际上,我们的美术教育的对象是幼儿,他们比起机械重复绘画,更喜欢自由、喜欢游戏,一直趴在桌子上绘画很容易导致他们丧失学习美术的兴趣,反而会收到相反的效果。家长应该带着孩子多多接触大自然,扩大他们的视野和眼界,增加他们的生活经验,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收获更多的绘画素材,培养他们的L画欲望。另一方面,要多带他们欣赏名家名画,带他们看一些画展,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他们就有了努力的方向,自发地向优秀作品靠拢。

(五)家长过于积极

幼儿美术往往要在家长的陪伴下进行,在画画过程中端茶倒水、拿笔拿纸,结束后帮忙收拾工具。这是个很不好的做法。家长需要培养幼儿良好的创作习惯,只需要在适当的时候给予一定的提醒。

二、正确的方法

(一)培养孩子的观察力

父母要更多地带着孩子一起到大自然,给予他们观察美、感受美的机会。在大自然当中,幼儿能够体会到各种事物的线条、形状、颜色等,在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加上听觉、触觉和嗅觉的多重感受,丰富了幼儿的体验,使他们自发地想要把内心的情感通过画笔表现出来。

(二)手脑结合

幼儿美术不是只有绘画,还包括折纸、剪纸、粘贴、泥工等需要幼儿动手制作的内容,家长要多多关注这些美术形式,陪着孩子一起动手制作,锻炼幼儿的协调性和灵活性,做到手和脑的配合使用。

(三)阅读绘本

家长应该多多带领幼儿阅读优秀作品和书籍,绘本就是非常好的读物,在绘本中存在着丰富多彩的世界,各种各样的知识,同时绘本的作品大多是著名的插画大师,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不仅能够培养幼儿的欣赏能力,还能够培养幼儿良好的阅读兴趣。

(四)合理评价

对于没有信心的幼儿,父母应当尽量多的赞美和鼓励,增加他们创作的动力;对于绘画技术非常好的幼儿,家长要适时给予点拨和启发,激发他们的思维和创造力,富于作品自己的思想。幼儿美术是创造美的活动,幼儿能够从其中感受到愉悦和美。

参考文献:

家庭美术教育的方法范文9

关键词:家庭学校;人的全面发展;学校教育;道德教育

“技术时代”开端于17世纪的英国产业革命,是以科技迅速发展为标志的人类社会发展时期。海德格尔之所以在其后期著作中经常提到“技术时代”,主要是基于这一时代既是人类社会生活水平的空前提升时期,但同时又是其遭遇诸多始料不及的技术负面影响的历史阶段。诚如哲学家汉斯・约纳斯指出的那样:“现代技术已经具有超越一切已知的甚至曾经梦想的人类力量。它是一种超越物质、超越人类生命以及超越人本身的力量,并以加速度的步伐持续增长。”随之而来的是,人类在不知不觉中已进入到不同程度的信息化社会。这种不可阻挡的信息化社会背景,加剧了以美国为代表的世界很多国家家庭学校的增多,似有赶超传统学校之势。这种现象,究竟意味什么?家庭学校是否会越来越普遍,甚至有朝一日取代学校教育?这个问题果真只是一个改变学习地点的问题吗?从本质上来看,这个问题绝不是一个改变学习地点的问题,而是“学校教育是否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的问题。也就是说,如果学校教育拥有家庭学校无法完成的功能的话,学校教育依旧势必占据主要教育场域;反之,学校教育必然走向消亡。那么,学校教育究竟是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功能?

一、为何一些学生选择在家学习

显而易见,信息化社会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是电脑及网络的普及。伴随网络学习系统愈加发达,越来越多的学生可以便捷通过网络课程在家学习,足不出户地获取到他们想要的任何知识和信息。慕课的迅猛发展,便是有力明证。从这一意义上说,作为一种学习样态,家庭学校确实能够更好满足学生灵活性和独立性的学习需要。特别是当越来越多丰富多彩网络课程的学习过程被设置为趣味横生的互动游戏,由此,家庭学校便更能吸引众多学生积极、主动、愉悦地开展学习活动。家庭学校将学习地点从学校转换到家庭,在整个教育发展过程中是不容忽视的重大变化。当然,导致这种变化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一方面来源于技术时代信息化社会的重要背景,而另一方面,也与当下学校教育存在非人性化、过度体系化、与社会生活脱节等众多弊端不无关系,诸如此类的负面影响也导致了很多美国学者对于“学校消亡论”的坚定支持。总之,在技术时代信息化社会中,貌似学生的正常学习活动,已经不再完全需要学校。

二、学生是否真的不再需要学校

事实上,这个问题主要取决于,相比学校教育,家庭学校是否能够培养更多全面发展的学生。换言之,如果家庭学校能够肩负起培养更多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使命,学校教育自然会相形见绌。那么,何谓人的全面发展?按照马克思的理论,“人的全面发展”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由此,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综合过程,体现在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其中任何一个因素的独立发展,都不是全面发展。基于此,反观家庭学校,鉴于其学习环境中时空的有限性与成员的局限性,事实上,它只能满足学生获取知识和搜寻信息的需要,充其量仅是对学生的智力发展能够起到一定作用。而一定程度的智力发展,也只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部分而已,绝非全部。显然,家庭学校的最大优越性,在于学生可以不必每天遵守既定时间表在学校环境下进行学习等活动,而是可以自由选择学习时间、决定学习地点。但与此同时,这也意味着,当学生进行学习时,除了生硬的电脑为伴之外,几乎没有更多其他社会成员与之进行必要的真实交流。因此,家庭学校除了对学生智力发展能够起到有限的一点作用之外,事实上,对于学生实现全面发展而言,是无济于事的。尤为严重的是,对于学生全面发展来说更为重要的道德、身体、审美、劳动等方面教育将在家庭学校的教育过程中被无意忽视。显然,这并不是学生全面发展以及全面发展教育的应有目标。

三、学校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

必须看到,在技术时代信息化社会中,学校教育中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获取知识等传统功能正在发生弱化和萎缩。最强有力的证明,莫过于“教师权威下降”这一不容忽视的事实。无疑,在技术时代信息化社会中,网络中有太多知识和信息随处可寻,教师不再是知识和信息的唯一来源,无以高高在上。对学生而言,哪怕没有教师的课堂教学和指导帮助,独立完成知识、信息的获取和学习,也可能是一件非常轻松和简单的事情。因此,教师权威下降,便是一种必然。但是,学校是一个既包括显性事物、又包括隐性事物、逐步刺激学生成长和成熟的综合场域。学校教育本身的功能呈现多样化,除了传统中主要的发展学生的智力方面外,更为关键的,还体现在发展学生的道德、身体和审美等方面。学校教育的这些功能对于更多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言,是其独有,家庭学校不可替代。因此,即使学校的确不是学生为未来完满生活做准备的唯一场所,但它却是其进入成人社会生活前非常必要的训练场所。在这一意义上,学校是学生社会化的重要设置,更是其实现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关键场域。换言之,在一定程度上,诸如学生智力发展等学校教育的显,或许已经不再能如传统中那样显著,但是,诸如学生道德、身体和审美等方面发展的学校教育的隐,必然在技术时代信息化社会中得到前所未有的彰显和加强。

有目共睹,“立德树人”已被确立为教育根本任务。党的十报告明确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仅指明了今后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而且表明了党和国家发展教育的基本立场。的确,学生道德发展一直是其全面发展的重中之重。因此,在技术时代信息化社会,学校应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核心价值融入德育过程,而这一过程是家庭学校无法充分承担的,为学校独有,具不可替代性。

家庭美术教育的方法范文10

当今许多年轻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美术方面的才能,能够涂涂抹抹,写写画画,甚至长大后能成名成家。这种愿望是好的。然而一个孩子有无美术才能,能否沿着正确轨道发展,因素是很多的,除了遗传因素外,很重要还取决于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因素的影响,以及个人的兴趣和主观努力。所谓美术才能指儿童对形象中的线条、明暗、结构、色彩等方面而引起情绪变化的感受,并具有美术某一方面的特殊才能如绘画、泥塑、雕刻、折叠等。那么怎样及早地发现孩子的美术能力,并及时加以培养和教育呢?(一)儿童美术才能与本身素质儿童美术才能受遗传素质的影响,这种影响,早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就已决定了。笔者曾先后调查了20多户有艺术能力的家庭,发现他们的子女48%有艺术能力,而75户无艺术能力的家庭,其子女只有20%有艺术能力。从这里可以看出,遗传素质仅仅为儿童美术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但美术才能的形成必须通过环境和教育的良好影响,所以我们及时发现和培养儿童美术能力非常重要。一般说来,具有美术才能的孩子,往往早期就有显露。3~4岁时,其美术才能表现为:1.求知欲望强,好动好问,兴趣广泛,尤喜爱涂涂沫沫。2.视觉感受和辩别能力较强、能分辩各种颜色、线条曲直、方圆等。3.观察事物较全面、细致、准确。4.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发现这一苗头时,家长就应紧紧抓住这关键期加以培养。一般说来人的大脑神经细胞有各自的发育关键期,一旦错过,再刺激,再教育收效也会较差。研究表明:2~3岁是儿童视觉感受能力发展的关键期,为了促进儿童的视觉感官的发展,首先要训练孩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如分辩物体的大小、方圆、厚薄、曲直、颜色等。其次,给孩子提供机会,参加各种活动,鼓励他们看一看、闻一闻、摸一摸、画一画等,使孩子善于从比较中区别事物,找出特点变化规律。最后,还应帮助孩子掌握观察方法,按正确顺序从多种角度观察事物,充分发展孩子的感知功能,使孩子认识世界、感知世界。(二)儿童美术才能与家庭教育环境美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是儿童美术才能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早期教育尤为显著。意大利艺术巨匠达·芬奇、拉斐尔等之所以成为世界著名大师,是与他们从小受过良好的美术教育分不开的。俗语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从一些美术家的家庭教育环境的影响来看,他们的家长都具有以下特点:1.较高的美术素养和良好的文化修养;2.重视早期美术熏陶和教育;3.善于言传身教;4.注意孩子性格及品德的修养;5.尽力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6.寻求造诣较高的教师并注意与其配合。(三)儿童美术才能与好教师的作用古人说: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教师的教育在儿童美术能力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一定的主导作用,并影响和决定了儿童美术才能的发展。有人统计,儿童美术教育中的智力开发取决于接受教育的年龄:从2—4岁开始训练受教育的人91%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4—6岁为84%;7—9岁为40%,14岁后才开始训练的只占7.2%。由此可见,良好的有系统的对儿童进行美术教育,可以促使儿童美术才能的发展。所以为了培养孩子的美术才能,家长必须一开始就应为孩子找一位好教师;即有丰富的美术教育经验和方法,相应的知识及传授这些知识的能力;循循善诱的态度;良好的仪表和美好的品行;有幽默感和广泛的兴趣和爱好。通过以上诸因素的分析,笔者认为在儿童美术才能形成的全部过程中,遗传素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及个人的主观努力是一个有机的不可分割的整体,缺一不可。同时这些因素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相互促进,相互补充。我们希望更多的家长为孩子的未来着想,努力去寻求发现,并点燃孩子们美术才能的火花,使之放热发光。

家庭美术教育的方法范文11

关键词:中职学生;家庭教育;问题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1-0256-02

由于中职学校的招生条件较宽,多是被中考、高考淘汰的素质相对低一些的学生,甚至有些学生初中未毕业就提前离开学校。青春期是人生中“狂风暴雨”的时期,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正处于心理断乳阶段,而中职生由于其成长历程中的成功体验较少,在这一时期的问题更加复杂多样。著名心理专家郝滨曾说过:家庭教育是人生整个教育的基础和起点。确实,家庭教育是对人的一生影响最深的一种教育,它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着一个人人生目标的实现。

一、目前中职学生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家庭结构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家庭教育不当的问题。根据相关的调查结果来分析,我国家庭教育中的教育期望、教育情感、教育方法、教育环境等方面出现了很多较为严重的问题。这些问题分别表现在不同的方面,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家庭人际关系发生变化及新时代的“小皇帝”、“小公主”的产生。过多的宠爱、纵容造成了孩子懒惰、意志力较差、不善于思考和学习、缺少独立性、过多地依赖父母等不良习惯。家长对子女的成才期望过高,妨碍了子女个性的全面发展。

二、中职学生家庭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1.制度原因。选拔和用人制度的价值取向误导家庭教育。现今中国通过选拔人才的主要方式是高考。然而高考的弊端也一目了然,无论说考试的形式还是高考的内容,都出现了较多的问题,诸如形式单一、呆板、抑制了学生的自由创造力及缺乏科学性等。虽然从2014年1月福建省高考开始实行春季高职招考和夏季的普通高考,这对中职学生升入高校深造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就业压力困难重重,结果是无数的家长们开始向名牌大学进军。同时,社会上的管理体制和用人等方面不尽合理,学历水平已经成为衡量学生能力的唯一方式,学历、文凭已经成为一个人前进路上的决定性因素。这种不合理的认知和现实最终让社会、学校、家庭等多方面出现了很多问题。

2.家庭原因。家长素质低下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来源于思想方面。父母用打骂的方法教育孩子,是受传统教子观念影响的结果。“棍棒底下出孝子”、“树不修不成料,儿不打不成才”、“舍不得重打,上房揭瓦;捶捶打打,出匹良马”……是许多家庭世代相传的“教子经验”。二是自身经验的局限性。很多家长按照自己长辈教育自己的方式来教育自己的孩子。三是知识、观念无法跟上时代的脚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革新,人们的观念也必须要跟上时代的脚步才能够得以更好的前行,但是现实是孩子掌握的知识的能力比家长要更迅速。但是家长还是按照自己的知识体系来教导自己的孩子,却早己被孩子不屑一顾,无法收到良好的效果和效益。中国经济变革造成了家庭的急剧变化,单亲家庭的日益增多说明了这个问题。单亲家长必须要承受更多的压力,他们不仅仅要照顾子女和父辈们,同时更要努力工作来缓解经济压力,这种匆忙的生活最终导致了孩子缺少关怀和理解的现象,家长和孩子之间疏于沟通,造成了很多的问题。导致孩子在身心等诸多方面受到创伤,出现了人格不健全或心理扭曲的后果,在缺乏亲情的环境中,孩子容易变得更加自私自利,缺少关心别人的情怀,还很容易走向极端,不利于健全人格的培养和塑造。

3.社会原因。生活方式的改变。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很多程度上导致了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传统的生活被颠覆,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这就造成家庭成员忙于自己的事情,缺少彼此间的交流和沟通,很少有互相闲聊的机会;孩子们要学习,去应付各种考试。总而言之,这些巨大的变革最终导致了家庭隔膜的产生。迅猛的信息设备的冲击。随着信息技术的革新和发展,人们的生活和学习被这种信息设备所取代,很多孩子成了“手机迷”、“电脑迷”。在家庭中,家长已经不是青少年儿童道德的教育者和熏陶者。孩子们对网络充满了好奇,通过网络可以迅速了解社会的各类信息,扩大了其视野和知识面,他们对家长们“老生常谈”的东西感到很反感,以致产生抵触情绪;加上网络中存在各种各样丰富的信息,通过较为灵活、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对孩子们进行教育,相比之下更有教育的优势。然而,青少年儿童从电子媒介中也学会了许多他们这个年龄段无需懂得的东西。青少年在网络面前往往会丧失自我约束能力,加上道德、法律意识较为淡薄,在网络这个虚拟的环境中往往掌控不好自己,容易做出不道德、不合法律的事情。

三、中职学生家庭教育的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中国社会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而影响了家庭的各个方面。为教育好下一代,也为担负着培养数以亿计高素质劳动者的中职教育,针对目前中职学生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提出加强中职学生家庭教育的几点意见。

1.提高认识,更新观念,树立全新的育人观。提高认识。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和终身教师,对孩子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第一,家长是家庭教育的核心力量。家长素质的高低在很大意义上决定了家庭教育观念的好坏、先进与否,同时也影响了孩子的素质。素质较高的家长会培养子女的自觉性,通过正确的教育方法和教育艺术,妥善解决和处理教育孩子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第二,素质较高的家长本身就是一种教育资源,对孩子具有示范作用。更新观念。每个人一生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难。每个家长都愿意看到自己的孩子能够独立、勇敢地面对外界社会的风雨。不管如何,家长不可能永远为孩子处理一切事情,必须要让他们独立地去生活和学习,提高个人的能力。所以家长们必须要充分地了解孩子的特点、特征和未来的理想,必要的时候可以为他们指出未来的道路,但是不能够帮助他们去走。新时期家长的角色要由对孩子遮风避雨的保护角色改变为培育孩子的辅助角色和助力的提供者,使家长们自己现有的知识、能力、家庭环境成为培育孩子的肥沃土壤,可以让孩子们在这片土壤中自由呼吸、良性发展,并健康成长。家长要懂得放手,让他们独立地面对一切;还要多与他们进行交流,让他们明确自己的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提高个人的承受能力。家长还可积极鼓励孩子参加社会公益劳动、演讲合唱等文体活动等,不让他(她)成为“小皇帝”、“小公主”,使他们在活动中锻炼成长。

家庭美术教育的方法范文12

关键词:美国;家庭学校;教育学依据

作者:王丽月

美国是世界上初等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之一,家庭学校教育便是起源于17~19世纪,再兴起于20世纪50、60年代的美国。在家庭学校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教育学若干思潮为美国家庭学校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总结起来,这一时期的教育思想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一、新自由主义教育观

受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潮影响的新自由主义教育观,其核心思想是把市场竞争机制引入教育领域,反对国家对教育领域的干预和包揽,主张改造公立学校,发挥教育私有或民营的作用。80年代初,一系列科学研究结果和调查报告触发了美国公众对公立学校的激烈指责:“我们社会的教育基础,在平庸主义的浪潮中不断被磨蚀,这将威胁到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希望。”1983年,美国联邦教育部发表了题为《国家处在危险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报告,主张对现有教育制度进行改革,其中的主要措施就是通过教育分权、择校运动和公立教育私营化等进行“教育重建”,将市场的竞争机制引入教育领域。

新自由主义指导下的教育观主张追求公立学校私营化、家长自由择校的目标,打破公立教育管理体制,并将顾客选择理念引入课程设计,增强地方和学校课程开发自主权,这些都无疑为“磁石学校”“家庭学校”“特许学校”及“教育券”等多种教育制度的试行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

二、反文化左翼教育思潮

波士顿教育家约翰·霍尔特(JohnHolt)被认为是世界上对家庭学校教育影响较大的教育家之一。1964年,霍尔特出版了他的首部著作《孩子是如何失败的》(HowChildrenFail),三年后,霍尔特出版了另一本书《孩子是如何学习的》(HowChildrenLearn)。在这两本书中,霍尔特指出在校学生在学习上的失败不是由于学校不尽力,而是由于学校本身的原因。此外,他还对儿童的学习程序,以及学校在这一过程中失职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由此他认为最文明的方式就是让孩子在家中接受教育,完全脱离学校。

1980年,霍尔特又补充道:“我想澄清的是我并没有把家庭学校作为某种解决学校弊端的方法。我认为家庭是探索世界合适的起点,而探索世界就是所谓的学习和教育。不论学校有多么好,家庭也仍然是最好的起点。”

霍尔特的一生为倡导和巩固新兴的家庭学校运动付出了不懈努力,其教育观点被概括为“unschooling”。由于霍尔特思想中包含着激进的反文化的因素,因而他的理论被看作是反文化左翼教育思潮的代表。

三、宗教右翼教育思潮

几乎同时,在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教育专家雷·莫尔(RayMoore)和多萝西·莫尔(DorothyMoore)开始对快速发展的早期儿童教育运动的学术有效性进行研究。

这项研究包括了对其他学者的独立研究,也包括了对超过800份关于早期儿童教育和儿童身心发展的调查的研究。在进行了数项研究,特别是将其中20个高年级学生与新入学的学生进行比较研究后,莫尔夫妇得出了如下结论:“多动症、近视和识字困难等发展问题是过早地使儿童神经机制与心理承受过重的持续性的学术活动的结果,如阅读、写作等。”

他们早期的观点显示,多年来在家庭中与家长互动而形成的情感上的联系和发展对儿童的成长有着重要而长期的影响。但这一过程随着儿童提早入学而被破坏。因此,他们主张大多数儿童最好呆在家里。他们还认为,8~12岁之前的正规学校教育不但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对儿童带来不利的影响,尤其是对男孩而言(因为男孩晚熟)。莫尔夫妇将他们的发现公之于众,即正规的学校教育损害了儿童的学习成绩、社交能力、精神甚至生理方面的发展。他们主张身心健全的儿童在8~10岁之前都不应该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严重的残疾和智力低下的儿童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