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家庭作业论文

家庭作业论文

时间:2023-01-14 16:44:31

家庭作业论文

家庭作业论文范文1

一、构建和谐、文明的校园环境,创设德育教育氛围

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和生活的智慧,锻炼和培养学生道德生成的自觉性、习惯性,构建德育教育的有效环境,我校始终把“崇德尚学,有声人生”作为自己的办学理念,充分利用墙壁文化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爱科学”的四有新人,引导学生从小养成文明、礼貌、互助合作、尊老爱幼、团结友善,热爱劳动、热爱生活,使学生在欣赏图画的过程中受到教育,挖掘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走廊文化设置《弟子规》《三字经》便于学生诵读;名人故事时刻感染和熏陶着幼小的心灵,激发学生学习先贤憧憬未来;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充分发挥班主任教师的智慧设置文化园地、生活园地、图书角、展示台等活动板块。留给学生自由发展展示自我的舞台。让学生像小鸟一样在环境优美、温馨和谐的校园生活中,汲取营养,自由飞翔、快乐成长。

二、小学德育教育方法的探讨

2010年开始,我校就开始探究小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的方法,坚持以人为本,德育教育优先,全面发展的基本原则,针对学生年龄的特点,采取布置“家庭生活作业”为基本内容的探求方法。家庭生活作业不同于家庭作业,重在生活与实践。在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的同时,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得到教育。它的基本特征具有导向性、针对性、教育性、长期性、实践性和可操控性。各年龄段身体发展、心理发展、认知水平不同,所以我们要求“家庭生活作业”一定要适合每个学龄段分层布置。我们为学生设置了《课外生活作业记录卡》,卡中内容体现在六个方面:1.生活作业的内容;2.完成时段;3.生活作业完成的过程;4.我的收获;5.家长评价;6.教师评价。一、二年级教师布置,学生完成,通过定期召开班级生活会,邀请家长参加的方式让学生汇报自己在实践中收获的快乐。三至六年级学生按照教师布置的生活作业内容自己填写记录卡。另外,学校给教师配发《家庭生活作业记录本》,让教师记录填写每次布置作业的时间、内容、目标、学生完成的时限,教师检查跟踪记录,阶段性总结。教师要及时收集学生《课外生活作业记录卡》,归档整理,载入学生成长记录袋,再在总结反思过程撰写德育教育论文。学校对“家庭生活作业”落实情况进行督促检查,期中、期末进行总结,并对教师学生事迹突出的给予表彰奖励,学生奖设金卡、银卡、铜卡三个奖项。几年来的探索和实践,让我们的学生收获了很多。在完成“家庭生活作业”的过程中,通过给爸爸妈妈洗脚,给爷爷奶奶端饭、倒水,学生学会了感恩;通过洗手绢、叠被子、洗碗活动,学会了生活自理,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动手完成;通过捡纸屑、清理街头小广告活动,树立了保护环境意识;通过洗脸、刷牙,学生知道了讲究卫生的重要性;公交车上主动给老、幼、病、残、孕乘客让座,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高尚品德,唤起了人与人的友善;学种花、学种菜、饲养一种小动物活动,学生学到了种植和养殖的知识;通过开展公益实践活动,学生主动为灾区的小朋友捐出纸和笔,礼物虽小可彰显了学生的爱心;读一本好书、看一部电影,给同学讲一个故事和童话,培养学生渴求知识,明辨是非的能力;参观革命圣地、祭扫革命烈士陵墓,点燃了学生爱国的激情,诸多事例证明了我们布置“家庭生活作业”的有效性。

三、结语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全社会共同的事业。我们开展布置“家庭生活作业”的探索,来唤起社会家庭、家庭对儿童养成教育的责任,改变过去“育在家庭,教在学校”的观念。学校教育作为培养人的主阵地,影响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探索适合儿童道德品质生成的方法,任重而道远,我们将勇于担当,不断探索。

作者:张会恩 单位:河北省石家庄市鹿泉区上庄镇钟家庄小学

家庭作业论文范文2

关键词:家庭治疗;本土化;整合模式;家庭治疗观

中图分类号:C913.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1-0048-02

家庭治疗是将家庭作为整体,从系统的、动态视角看待家庭成员的心理问题,通过改变家庭成员围绕症状所展现出来的交往方式,从而达到治疗症状的一种治疗理论和治疗方式[1]。随着我国社会结构转型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中国家庭在结构、功能、观念及家庭关系等方面与传统观念激烈碰撞,由家庭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层出不穷,这些问题对个人、家庭和社会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已引起整个社会的广泛关注,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各种家庭治疗模式引进、应用和研究都得到了实质性地进展,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家庭治疗理论在国内的发展

(一)家庭治疗理论的引进与吸收

家庭治疗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国内学者在研究各种家庭治疗模式的同时,也关注到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家庭治疗理论的质疑与挑战,综合起来,家庭治疗出现的新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从家庭所处的社会背景出发看待家庭问题。从20世纪80年代起,通过不断对治疗中的文化问题进行反思,家庭治疗师意识到每个家庭都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拥有属于家庭内部的特有文化。开始尝试运用多元文化心理学理论,将家庭文化与社会变迁、时代演进相统一,关注民族、宗教、教育水平和社会阶层及性取向等更为广泛的文化背景对家庭成员行为影响,着重解决家庭治疗实践中遇到的文化差异性问题。

二是重新审视家庭性别角色造成的刻板思维。家庭治疗创立之初是以欧美白人男性的视角了解和处理问题的,女性主义认为这忽视了社会因素对家庭中角色预期影响,在性别角色社会化过程中,男性与女性存在差异与权力不平等,以性别定义的家庭功能蓝图是对女性的一种潜意识偏见。女性主义提出应遏制“谴责母亲”现象的扩大[2],家庭治疗师不应带着其预期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进入家庭,主张用社会性别的视角看待家庭问题,提倡把赋予权力和平等作为治疗目标。

三是从家庭内部寻找改变的力量。社会建构主义强调建构者的经验、主观结构对知识的理解和解释。此理论认为家庭治疗师所找到的“症状”背后本质的原因实际上是其自身的一种心理建构,同时对治疗师以“专家”身份进入家庭,指导家庭改变的理念提出质疑。建构主义下的家庭治疗应该是合作形式的,治疗师要帮助来访者了解其内在信念的起源,引导其重新构建自身的问题,而不应强迫来访者做出改变,只有通过双方分享意见和彼此尊重对方的观点,治疗任务才能顺利完成。

四是家庭治疗理论与实践趋向整合式发展。20世纪90年代后,西方家庭治疗各流派间的界限逐渐被打破,家庭治疗师逐渐意识到没有任何一种方法可以保证在所有的临床治疗中都是有效的,所以整合模式成为家庭治疗发展的新趋势。家庭治疗的整合包括三个层次:(1)对整合性理论的构建;(2)技巧层次上的整合;(3)对促成疗效的共同因素的综合[3]。整合模式具有综合性和灵活性,治疗过程中治疗师能够提高对家庭结构和家庭关系的洞察力,在治疗的理论和方法上也更具有广阔的选择空间。

(二)家庭治疗理论本土化探索

家庭治疗理论引入中国后,国内学者对家庭治疗的跨文化适应性进行了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中国在家庭概念、结构、沟通等特征及常出现的家庭问题与西方社会存在着很大差异,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以社会为取向、以家庭为本位、以仁爱为核心,这一文化精神使中国传统家庭普遍具有家族自豪感、孝亲意识、鼓励大家庭、敬奉祖宗等特点[4]。目前,家庭治疗理论在中国本土化工作面临三方面困难。

一是介入问题家庭困难。中国家庭普遍不欢迎外人介入家庭事务和家庭生活,即使看到家庭成员表现出病症,一般认为只需要对患病者本人施治即可,家庭中的其他成员不必参与其中。但基于系统观的家庭治疗需要将一起生活的子女、配偶、兄弟姐妹、父母、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等家庭成员都纳入到治疗范围内,因此,既要尊重又要打破患者家庭的传统与习惯,让家庭成员积极参与到治疗活动中,这是家庭治疗时介入到问题家庭要面对的难题。

二是获取有价值信息困难。全面准确及时获取来访者家庭信息是开展家庭治疗的基础,中国家庭普遍认为“家丑不可外扬”,在自我保护的潜意识影响下,不愿意将家庭内部的事情暴露在陌生人面前,面对治疗师想要深入了解家庭状况的做法持有强烈的排斥心理,另一方面,暴露家庭中的隐私,可能会使问题变得更复杂,家庭成员出于担心,一般都缄默其口,因此,获取来访家庭的有效信息对于治疗师来讲是一项挑战。

三是开展积极治疗活动困难。与西方强调个人独立,重视个人感受的文化不同,中国家庭更多体现出集体主义思想,权威观念更重,家长会把自身的价值观强加于晚辈,家庭成员之间并不是以相互独立的关系存在,即使家庭成员成年,甚至有了后代,家庭成员间依然保持紧密。同时,在个人成长过程中,习惯了忽视和压抑个人感受,不主动表达,而治疗活动需要案主以更为自我的方式说明事实,同时说出包括负面的一些感受,这不仅会与其自身的价值观相矛盾,也会使其他家庭成员感到危机,因而对开展治疗活动形成阻力,影响治疗效果。

总之,家庭治疗本土化是一个漫长、复杂的过程,在临床实践中需要不断总结,找到本土化立足点,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断吸取国人能够广泛接受的文化思想并将其与家庭治疗进行有机结合,这会是家庭治疗中国化的重要途径。

(三)家庭治疗理论的实践应用

20世纪80年代末,中德第一期家庭治疗培训班在昆明举办,主要开展了系统式家庭治疗模式的理论和技术培训,其理念对中国传统的精神病学界产生了强烈冲击。随后更加深入的培训和更加广泛的国际交流陆续展开,这些培训与交流培养出了中国最早的一批家庭治疗师,他们陆续在医院、学校和精神卫生机构中大力推广和实践着所学的理论和技术。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国内家庭治疗培训不断完善,不仅注重专业师资培训内容的宏观性与通识性,也开办了一些强调临床务实能力的精深性培训课程,从而不断提升治疗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了专业教师的实务及督导水平,促进了国内家庭治疗业的发展。

二、国内家庭治疗的务实

当前,结合我国在家庭治疗理论和实践方面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三方面促进家庭治疗在中国的发展。

(一)家庭治疗模式的整合发展

目前,整合不同的家庭治疗模式已经成为西方家庭治疗界的一种普遍趋势,这一观点也得到国内学者的一致认同。结构式家庭治疗关注整个家庭的结构,家庭成员是否扮演适合自身的角色与地位,保持良好的沟通、相互支持与配合,共同维持一个家庭模式的正常运转。这些思想同样符合中国人对和谐家庭生活的诉求。因此,建立以结构式家庭治疗模式为主,其他模式为辅的整合式家庭治疗模式是发展的趋势。

一是治疗理念的整合。在家庭治疗过程中,咨询者要时刻以来访家庭为重,以问题呈现的现象为先,以家庭特点为主,避免将自身的理论背景放在第一位,禁锢于某一种家庭治疗理论和技术框架。针对中国家庭的代际间界限不明显的特点,对模糊不清的界限进行澄清或打破家庭已僵化的界限,同时也可以加入萨提亚家庭治疗理念,发挥家庭自身的能量,促使家庭内部结构发生转变,这既符合中国家庭中的集体主义观念,又避免打破“家人一体”信念系统,形成治疗阻抗。

二是治疗技术的整合。在充分运用加入、实际演出、建立界限、隐喻、空间改变和矛盾处置等结构式家庭治疗技术基础上,适当采用系统式家庭治疗中的循环提问,萨提亚的家庭雕塑、家庭重建等技术,将结构式家庭治疗和个体心理治疗进行有机整合,弥补家庭治疗只关注家庭整体结构,而对个体内心世界、情感变化缺乏了解的不足,可采用个体心理治疗的技术,如精神分析、行为主义和人本主义等疗法,重点解决问题或症状比较严重的个体,进而促进整个家庭问题或症状的解决和消除。

三是治疗师角色的整合。家庭治疗师在治疗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非常重要,在治疗过程中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转换自身的态度,既要融入家庭中,又要与家庭成员保持一定的距离。中国家庭注重隐私,不习惯在外人面前暴露家庭问题,治疗师应以协助者的姿态介入家庭,通过观察了解来访家庭的结构、特点和问题。针对中国家庭信任权威的特点,治疗师以专家的身份澄清家庭问题的症结所在,制定治疗方案,在某个家庭成员产生情绪抗拒时,给予精神上的鼓励和支持,避免不良情绪在整个家庭中蔓延,保证整个治疗计划顺利进行。

(二)结合国情,建立本土化家庭治疗观

从文化观讲,家庭治疗是帮助家庭在变化的文化环境中寻求可以遵循的方向,以促进全部家庭成员得到最好的适应与和谐。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开展家庭治疗,不仅要整合西方各种家庭治疗模式,更要深入挖掘它们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契合点,建立适合中国文化、家庭特点和价值观念的“中国”家庭治疗模式是家庭治疗本土化工作的当务之急。中医文化与家庭治疗之间在追求个人与家庭和谐、统一方面存在比较显著的相似之处,因此,可以以中医文化为基础建立中国本土化的家庭治疗观,将传统中医文化融入家庭治疗实践中。

一是以“整体观”思想促使来访家庭配合治疗。中医学将人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个体不但要保持其内部的协调,更要保持其与外界环境的统一。家庭能够帮助个体完成最初社会化,是影响其达到内外协调统一的重要场所。治疗师可以利用“整体观”思想向来访家庭说明个人与家庭是相对独立又紧密相连的两个有机整体,家庭成员之间的良好互动是保证个体与家庭健康发展的前提,将这种思想贯穿整个治疗过程,不但可以消除家庭成员将责任归咎于他人的想法,还可以促使来访家庭积极配合完成治疗。

二是以“阴阳平衡”思想厘清家庭内部成员关系。厘清错综复杂的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是开展家庭治疗的第一步。中医用阴阳学说阐释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归纳药性,用以指导临床辨证论治,并将“阴阳平衡”视为人体健康的标志。家庭治疗师可采用“阴阳学说理论”对家庭成员进行划分,如将家庭中性格较为开朗,处于家庭支配地位的人称为“阳”,反之为“阴”,厘清来访家庭内部成员之间阴阳关系和互动倾向,促使他们协调关系,达到“阴阳平衡”,恢复家庭正常功能目的。

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中国家庭治疗界要深入挖掘中医药文化精髓,将以人为本、医乃仁术、调和致中及五行生克等中医理念与西方家庭治疗理论与技术融合,促进家庭治疗本土化发展。

(三)开展家庭治疗培训,扩大应用范围

当前,家庭治疗已成为国内心理治疗领域一个研究热点,各种模式的家庭治疗培训班陆续开设,培养了一大批教学、科研和临床理论与实践工作者。结合当前我国家庭治疗发展,建议家庭治疗培训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开展和完善。

一是开展后现代主义整合式家庭治疗综合培训。在培训中融入后现代主义思想和理念,在系统讲解一种家庭治疗模式同时,结合我国国情和中国传统文化特点和家庭问题发展趋势,介绍其他家庭治疗模式的特点,综合共同点,辨证施治,合力公关,学科、思想与方法整合,有利于心理服务工作者结合中国实际掌握家庭治疗最新成果,解决实际问题。

二是开展符合中国国情的家庭治疗培训。在社会转型,传统家庭发生剧烈变化的时代,家庭及成员出现的各种各样问题表现在家庭,根源在社会,实质受中国文化影响,因此,国外理论引入中国必须进行本土化改造,不然就会水土不服或事与愿违。要了解家庭治疗理论学术精华和产生的时代背景,了解中国家庭问题的文化根源,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家庭治疗理论,洋为中用,中为实用。

三是开展与专业督导相结合的培训。专业督导是保证家庭治疗培训质量的前提和基础,是开展家庭治疗工作专业化、科学化和规范化的必要条件,将治疗师在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作为培训内容和案例要点,有助于治疗师掌握专业技能和适合本土化的理论应用,结合理论与实际,专业督导才会收到实效。

三、结语

国内关于家庭治疗的研究与应用刚刚起步,但已经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活力,如何有效运用家庭治疗方法介入中国传统文化下形形的家庭,促进家庭和谐,社会安定和百姓幸福是现阶段家庭治疗工作者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家庭治疗工作不仅需要学习西方的先进理论与技术,还应对其进行本土化研究和实用改造,以期创建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家庭治疗理论体系和操作模式。可以说,建设具有中国文化底色的家庭治疗模式是我国家庭治疗工作者奋斗的目标和前行的动力。

参考文献:

[1]李彩娜,赵然.家庭治疗[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17-22.

[2]汪新建.西方女性主义思潮对家庭治疗的冲击和影响[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79-83.

家庭作业论文范文3

〔关键词〕家庭资本;就业意愿;社会资本

中图分类号:f2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096(2012)06-0042-06

一、问题的提出

在当今日益艰难的大学生就业市场中,由于机会不均、聘用标准不一、薪酬不等,大学生尤其是女大学生的求职之路仍然倍感艰辛。对于导致大学生求职难的原因已经有不少学者在探讨,这些学者大多是从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视角来分析。然而,也有学者则从家庭因素的视角来探讨这类问题。例如,李黎明等[1]通过2006年西部三所高校(西安交通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兰州大学)大学生的就业行为调查数据发现,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父母职业、地位、学历)对子女职业获得具有显著影响作用。此外,郑洁[2]发现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越高的大学毕业生更有可能选择继续学习深造以推迟就业,且求职更有信心,初次就业落实单位的概率高。在家庭因素对就业意愿的影响问题上,高耀等[3]发现家庭的经济状况和母亲职业对大学生到西部、基层及艰苦地区就业意愿没有显著影响,而父亲职业对此则存在显著的负向影响。具体而言,父亲职业等级越高,其子女越不愿意到西部、基层及艰苦地区就业。

从理论层面来分析,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就业意愿的影响状况可用费孝通的“差序格局”思想观点来解释。 一方面,“以‘己’为中心形成的社会关系,一圈一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4]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就是这种以差序方式建构的社会关系,离自己这个圆心越近,道德性和工具性责任越重。基于中国人“差序格局”的人际关系社会结构,反映出中国人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中国人普遍认为“子女的幸福就是自己的幸福”。因此,在残酷的就业竞争中,当机会和资源短缺时,中国的传统文化一定会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是中国人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来解决就业这样牵动亿万家庭幸福的重大问题。目前,中国社会里的人是以自己的血缘关系来考虑就业资源配置的人。因此,中国人只会为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人的命运而忙碌。另一方面,在机会和资源短缺的社会环境背景下,从代际流动是否能够向上流动的视角来分析,家庭的内部条件即父母的职业、受教育程度都会对代际流动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这不是以子女的意志为转移的。父母把稀缺的社会资源传递给子女的“努力最大化”行为,成为代际流动能够向上流动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在供不应求的就业市场中,家庭因素能成为获得体面工作这一稀缺资源的决定性因素。

然而,以往的研究并没有关注到以下问题:不同类型、不同性别的高校大学生的就业意愿与其家庭因素之间有何关系?不同类型高校的女大学生和男大学生受家庭因素影响的差异表现何在?这些是本文需要论述的问题。在中国日益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市场中,从大学生家庭因素的视角分析其就业意愿,对于分析他们的就业意愿和发展等问题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设计

本文通过费孝通的“差序格局”理论,并从代际传递效应在“差序格局”中以血缘作为纽带的理论观点,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成因及相关政策研究”东北财经大学课题组实地调研的2 079份第一手有效数据,主要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来检验假设,从而得出家庭因素的差异会影响不同类型的高校大学生,尤其是女大学生的就业意愿的结论。

本文把大学生的家庭因素作为影响大学生就业意愿的自变量,大学生就业意愿则为因变量。其中考察的自变量包括家庭人口构成、父母的受教育程度、职位状况、家庭年收入水平、亲属的社会地位。通过数据解释这些主要的家庭因素指标与大学生就业意愿之间的关系。

数据源自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成因及相关政策研究”东北财经大学

课题组于2011年4—5月在辽宁省大连市各高校中,随机抽取四所不同类型的高校进行的“大连地区本科生状况进行的问卷调查”。被调查的高校分别为大连理工大学、东北财经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和大连大学。其问卷内容包括个人基本情况、所学专业、学习成绩、社团活动参与状况、父母的职业、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家庭的年收入状况、亲属的社会资源拥有状况等。学生年级分布以大三学生为主。调查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 200份,实际收回问卷2 158份。经过逻辑检验和缺失数据处理,实际用于分析的有效样本为2 079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6.3%。

本文运用spss16.0进行相关计量分析,主要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来检验假设。具体来说,分别以被调查者是否为独生子女、父母的职位、父母的学历、家庭年收入、亲属担任处级或经理级以上职位作为分组变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这些家庭资本与大学生就业意愿之间的相关性。由于实证研究的数据调查显示,大连市四所高校的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意愿集中在考研和出国深造这两种选择中,因此,本文所有表格都是针对这两种选择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此外,本文还运用这种方法来分析独生子女的身份是否会对大学生就业意愿产生影响。

本文把家庭因素分为家庭人口结构、父母的职位状况、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家庭经济状况、亲属的社会地位五类,通过对辽宁省大连市四所高校进行问卷调查,探讨不同类型高校大学生的就业意愿与其家庭因素之间的关系。本文总体研究假设是家庭因素对不同性别、不同类型的高校大学生的就业意愿有显著影响,具体分为五个小假设。

假设1:独生子女对不同类型的高校大学生就业意愿有显著影响。

假设2:父母的职位对不同类型的高校大学生就业意愿有显著影响。

假设3: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对不同类型的高校大学生就业意愿有显著影响。

假设4:家庭经济状况对不同类型的高校大学生就业意愿有显著影响。

假设5:亲属的社会地位对不同类型的高校大学生就业意愿有显著影响。

三、实证检验为了节省篇幅,本文的实证检验结果中均删减了group statistics 表格,读者如感兴趣可与作者联系。

家庭作业论文范文4

关键词:工作―家庭平衡问题;企业制度;制度安排

人们的两大支撑点就是工作和家庭,生活的基点就是家庭,工作的主要动力也是家庭。绩效激励额主要目的就是将员工的组织承诺和忠诚度进行强调,但是企业对于员工的家庭责任和制度安排不够重视,员工的家庭责任问题不够重视,中国的企业员工受到很大的工作压力、工作和家庭的冲突,这就需要对于员工的工作―家庭需要进行平衡,从而塑造出良好的劳动关系。

一、工作―家庭平衡问题与企业制度的讨论

企业对于工作―家庭平衡问题与企业制度并没有给予重视,员工对于工作―家庭平衡缺乏一定的权力感,他们没有认为工作―家庭平衡是自己的问题,缺乏共享信念,那么相关的制度设计就会缺乏思想认证。

通过相关的调查,利用弹性工作制度只是将工作―家庭之间的冲突进行减弱。弹性工作制度是家庭的需要,从而对于工作来说也比较方便。利用弹性工作制可以将员工的满意度直接进行提高,将工作压力近些年构建地,避免产生离职意向。但是员工的旷工率并不能由此得到降低,利用弹性工作制,可以将中间变量家庭给予间接的影响,政府应该为人民的家庭照顾提供更多的福利,承担更多的公共制度。

利用经理支持也无法将二者的冲突进行减轻,经理支持和工作―家庭冲突具有密切的关系,经理支持可以将工作满意度进行提高,从而将离职意向进行减弱,但是工作压力和矿工率缺乏得到减轻。我国的经理支持是不一致的,也是不够稳定的,属于一种有效的非正式制度,可以将工作压力直接增强,并且利用两类冲突,将工作满意度进行提高。

二、政策建议

(一)我国需要设计出良好的家庭福利供给制度

政府需要加大力度宣传工作―家庭平衡观念。将企业家庭伦理的理论问题进行解决。将企业家庭伦理的边界进行明确,使其不断发展,成为管理实践的成熟理论,增强员工的应得权力感。如果对于应得权力感遭到违背,那么就会改变诱发行为。培养重视家庭责任的社会价值观,使社会政策变得的有效性得到保证。员工个体应该将家庭责任当成工作的负担,多久自身工作满意度造成影响,家庭责任应该比工作责任要高。政府需要不断引导员工对于家庭责任给予重视,对于宏观文化结构造成影响。社会规则和价值观的演进是比较缓慢的,要树立更好的生活的理念,生活并不是为了工作。

政府需要为全社会提供家庭照顾的福利制度,主要由政府对于福利供给进行承担。企业需要对于家庭责任的复杂程度进行减轻,从而对于工作―家庭冲突进行预测,将员工家庭负担进行减轻,使工作的满意度得到提高,将组织绩效得到有效的提高,使工作压力得到有效地减轻,使员工自身的生活满意度得到提高。以此家庭照顾福利作为一项社会政策是非常有效的。政府扮演的是监督者的身份,对于休假制度和岗位安排进行明确的规定,并且提供具体的法律补救路径。

(二)企业以家庭伦理责任制度工作核心

企业需要充分利用企业家庭伦理理论,使其作为管理哲学对企业的工作―家庭平衡管理形成指导,和其他的理论和管理哲学具有一定的区别,实现工作―家庭平衡制度,需要改造组织的挂历哲学,从而对于企业的愿景进行重新界定,在企业发展战略当中融入家庭理论责任,企业需要建立良好的企业问题,使员工照顾家庭可以具备支持性的环境。管理者需要以员工家庭人伦为基础,将内部员工之间的社会关系进行优化,从而培养出和谐的人际关系,这样才会获得员工的有组织绩效。

(三)培育工作―家庭平衡的合法性

工作―家庭平衡制度需要成立合法性的机制,这样其他的组织才可以利用这项制度对于企业的行为观念进行规范,利用组织,将社会地位得到提高,并且获得承认。使组织之间可以实现资源交往。反之就会引起社会的公愤,对于今后的发展造成一定的阻碍。利用效率机制,可以对于资源进行有效的分配,对其合法性给予保证。合法性压力和效率是存在一定矛盾的,那么就无法实施平等制度,使其成为象征性的内容,组织内部就会利用非正式的规范,对于员工的工作―家庭平衡给予约束,因此需要利用组织和组织之前形成的依赖性,从而将工作―家庭平衡制度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

结束语

对于工作―家庭平衡理论的概念进行归纳,但是没有界定这个理论的边界,需要加大力度进行研究,并且在研究框架当中加入家庭生活满意度和企业绩效等各种各样的变量,其基础就是报告的实际数据,在研究的过程中也要考虑实际发生的离职率、矿工率以及生产率等各个方面的数据。使工作―家庭平衡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促进我国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永强,赵曙明.工作-家庭无边界情境下企业管理制度效率的概念框架[J].当代财经,2016,11:69-78.

[2]薛庆会,徐玲,赵瑞美.人力资源管理柔性视角下工作家庭平衡策略的实践及⑹[J].企业活力,2010,05:60-64.

家庭作业论文范文5

【关键词】高职家政专业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4-0040-03

一、高职家政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背景和意义

(一)国家高度重视家庭服务业

在我国人口老龄化、家庭小型化不断加快的新形势下,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的途径之一是必须大力发展家庭服务业。为此,2010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发展家庭服务业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将家庭服务业经营管理和专业人员纳入国家专业技术人才中长期规划并抓好落实。支持高等院校和技工院校开设家庭服务业相关专业,培养从事家庭服务的经营管理人才和中高级专业人才。国家的高度重视使我国家庭服务业迎来重要的“黄金战略机遇期”,也为高职家政专业的发展提供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二)课程体系的建设为高职家政专业课程教学提供指导

课程体系是组织教学活动的最主要依据,关系着培养目标的实现,决定了教学活动的成败。因此,科学课程体系的构建是高职家政专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家政人才的必然要求。从 1988 年我国第一所家政专业职业学校武汉现代家政学校( 武汉家政职业学院的前身) 的成立,到2012年38所职业院校家政专业的开办,职业院校的家政专业经历了一段艰难而曲折的发展路程。目前,虽然一些职业高校抓住机遇迅速开设了家政专业,然而,其课程体系建设正处于探索阶段,尚未形成较为公认的课程体系。

二、高职家政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目标与思路

(一)建设目标

培养面向家政服务员、家庭护理员、家庭管家、营养管理员、家庭早教师等一线岗位,拥护四项基本原则,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身心健康,掌握家政工作必备的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具有现代家庭服务和管理理念,具备岗位任职要求必备的专门理论知识,熟练掌握岗位服务技能,适应现代家政服务业需要的可持续发展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建设思路

高职家政专业课程建设应遵循职业教育教学发展规律,坚持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职业岗位需要为目标,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理念,体现先进性、突出实用性、强调针对性、兼顾可持续发展性,即对专业进行定位的基础上,根据行业需求分析岗位,提炼岗位作务所需技能,遵循学生个性发展选择模块化课程体系,即:“多层次、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体系。

三、基于岗位设置的高职家政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一)高职家政专业岗位定位

根据社会需求的层次性,家政专业人才规格大致可以分为理论研究型、技能应用型,根据对应职业,可以分为创业管理型、教学咨询型、实用操作型。理论研究型人才属于硕士、博士阶段的培养对象,高职层次的人才规格设定为实用操作型比较切合现实。根据对接产业、面向未来,高端引导和突出特色的原则,高职家政专业的岗位群主要包括九大岗位:家政服务员、养老护理员、家政企业管理师、公共营养师、家庭管家早教师、育婴师、病患陪护员和涉外家政服务员。与岗位相关的专业方向则为家政服务、老年服务与管理、家政企业管理、家庭营养管理、家庭事务管理、家庭早教、母婴护理、病患陪护和涉外家政(如表1)。

表1 高职家政专业岗位定位

编号 专业方向 岗位名称 编号 专业方向 岗位名称

1 家政服务 家政服务员 6 家庭早教 早教师

2 老年服务与管理 养老护理员 7 母婴护理 育婴师

3 家政企业管理 家政企业管理师 8 病患陪护 病患陪护员

4 家庭营养管理 公共营养师 9 涉外家政 涉外家政服务员

5 家庭事务管理 家庭管家

(二)高职家政专业课程结构

根据家政服务业行业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以及高职学生的知识基础情况,结合家政技术相关职业资格标准构建了高职家政专业课程结构,主要包括公共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模块技能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和专业实践课程五大部分。

1、公共通识课程

公共通识课程包括由国家指定统一开设的课程,也包括学校根据自身办学定位确定的具有学校特色的素质教育课程。一般包括思想素质课程、身体素质课程、职业素质、文化素质课程和社会交往素质。这个课程的主要任务是育人,家政专业的公共通识课程还要重视学生文化素养与家政基本职业素质培养,让学生爱岗敬业,诚实有信,注重效率,具有良好的服务意识和强烈的工作责任感。如《大学语文》课程,内容上应突出口头表达能力,《大学体育》课程应以形体训练、家庭养生保健为主要教学内容。

2、专业平台课程

专业平台课程是坚持实用、够用、管用的原则针对学科门类开设的旨在奠定基础的课程,如:家政学概论、家庭服务礼仪、家庭服务法法规等。这个课程主要的要让学生掌握有关家政学科的原理和熟悉家政行业相关政策与法规,并且把这些知识应用到本专业中,培养他们在将来的职业生涯中能够理解、适应并推动该专业的变革与发展。

3、模块技能课程

公共通识课程和专业平台课程是每个学生都要学习的课程。为了对职业岗位技能进行针对性的培养,学生必须从九个专业方向中选择一个进行学习,即有九个“活模块”供学生选择(如表2)。每一个“活模块”都对应着一种家政职业岗位,依据其职业能力确定其核心系列课程。

表2基于“活模块”的高职家政专业方向技能课程表

4、专业选修课程

选修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地家政市场需求和学校的教学条件在学生已选的九个活模块之外开设1-2个专业方向,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满足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

5、专业实践课程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的最有效手段。根据家政行业的人才的要求,家政专科专业必须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高职家政专业课程中,应设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行三年全程贯穿,按阶段逐步深化,实践环节所占比例至少应达二分之一。高职家政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与理论配套的课内实训、课程实习、专业认识实习和专业综合实习、学生顶岗学习、毕业论文的设计与撰写等多种形式相结合。通过实践性教学,一方面使学生的家政理论知识得到及时消化,另一方面使学生能尽早实现与家政实际工作的同步,能提前体验实际工作的需要,实现“零距离”就业的目标。高职家政专业实践教学中,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的各种条件,使学生尽可能在真实的环境中去完成实训实践,通过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等为学生的实践学习提供充足的保障。

四、实施高职家政专业课程体系应注意的问题

(一)开发教材中,注重课程内容与家政服务职业标准对接

由于家政专业起步较晚,目前尚缺乏比较系统的教材。因此,在实施高职家政专业课程体系的过程中,家政专业老师首先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工学结合的校本教材。在对家政职业岗位充分调查与研讨的基础上,通过职业分析,梳理出构成家政服务职业的主要活动内容,分辨出支撑该职业的知识与技能,确定相近社会职业的技能知识联结点,使教材内容紧紧围绕职业岗位、生产实践的需要。在开发高职家政教材过程中,要让家政企业参与相关课程教学大纲,使家政企业用人标准,家政专业的课程教学大纲与相应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规范相互结合、相互渗透。

(二)教学过程中,注重文化素质与家政专业技能相对接

家政服务的工作环境在家庭,属于高接触劳动职业,要求家政从业人员要有高尚的人品、较高的情商、得体的礼仪以及得体的交往能力,同时不宁自信、整洁、勤快和热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强调在家政相关理论知识的习得过程中,有针对性的把家政服务业职业资格证书所需要的专业技能渗透于其中,而且要对高职学生进行社会文化、人生哲理等方面的文化熏陶,使他们能够较好的认识自我、关注他人,充满人文关怀。

(三)实践教学中,注重家政理论与企业实践相对接

高职家政人才培养必须突出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实施“教、学、做”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校内实训与实际家政员职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使之更贴近家政类工作的真实环境。要教室建设成为相似或等同于企业一线生产机构,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工作环境,实施“校中企”的实训模式。同时,学院与家政企业共建“企中校”,让学生在公司顶岗实践,在真正的工作环境中学习,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实现学生到毕业离校时可以一脚跨出校门直接踏上工作岗位。

(四)教学评价中,注重课程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相对接

家政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不能是单纯的知识教育,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在于运用, 考核目的不仅考察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程度,也需要检验学生融会贯通所学知识分析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操作能力,如果采用期末一次性考核决定的考评方法,学生肯定只重视书本理论,轻视实践应用,没有办法达到家政技能的教学目标,因此要改革教学评价,采取理论考试与实训相结合,并构建职业技能评价体系。在教学考核过程中,与职业技能相关课程侧重应用考试和操作考试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加家政师、养老护理员、早教师、育婴师、公共营养师等资格考试。此外,在平时的家政课程学习中,教师引导学生全面、直观、正面的进行相互评价。在评价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通过自我反思和相互评价了解自己的不足和优势,别人的优点和特长,以评价促进学习,从学生的角度发现问题以及提出整改意见。最后教师对学生操作结果进行综合评价,并对项目用到的知识加以梳理。教师在评价时不仅要指出问题所在,并给出具体改进的建议等,让学生可进一步改进,从而提高家政知识的综合掌握。

参考文献:

[1]胡艺华.我国家政学学科发展的回顾与展望[N].湖南日报,2012 年4 月15 日第 003 版

[2]闫文晟.我国家政职业教育发展出路探究[J].成人教育,2012,12

[3]东升,高长江.高职院校与家政企业打造高质量家政人才的创新思路[J].继续教育,2012,03

家庭作业论文范文6

各位执委:

我代表市妇联常委会,向十二届三次执委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年主要工作回顾

××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支持下,全市各级妇联组织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和市委九届九次、十次全会精神,以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全面履行妇联职能,团结带领广大妇女为大连的振兴发展做出了贡献。市妇联荣获辽宁省唯一的全国妇联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市、首届全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贡献奖集体、辽宁省妇女工作突出业绩奖、大连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优秀组织奖等二十四项全国、省、市级荣誉称号,大连市政府被评为“全国实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先进集体”。

(一)引领妇女参与老基地振兴和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统筹推进了城乡妇女发展。以“双学双比”、“巾帼建功”活动为载体,大力实施巾帼科技致富、巾帼网上致富及巾帼创业与再就业“百千万”工程,强化培训和服务,妇女参与经济发展成效显著。一是帮助农村妇女增收致富。落实《关于开展促进农村妇女增收致富活动的实施方案》,组织开展巾帼农业专家团送科技下乡等多种形式的培训,提高了妇女增收致富的能力;加强巾帼科技示范基地建设,“一户一策”研究妇女增收办法,以农村妇女经济合作组织为依托,多渠道为妇女发展庭院经济提供服务;积极引导农村妇女剩余劳动力实现就业转移。一年来,各级妇联共举办科技培训班余期,培训妇女万人次(其中电脑网络知识培训班期,培训妇女人次);新增“双学双比”科技示范基地个、巾帼网上培训基地个、妇女专业协会个、女经纪人组织个、资产在万元以上的女龙头企业个,选树农村妇女增收致富带头人名;争取农村小额贷款多万元,提供项目多个,引领万名农村妇女劳动力参与发展庭院经济,实现年人均收入元以上;安置农村妇女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万人次。“巾帼网上致富工程”在市直机关争创“双最佳”活动中获得“最佳服务成果”奖。市妇联被评为大连市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先进集体。二是推动失业妇女就业与再就业。加大了对失业妇女的培训力度,实施了社区就业行动计划,多渠道安置妇女就业;成立了大连市妇联妇女创业指导中心和创业指导顾问团,举办了妇女创业与就业用工洽谈会,争取省、市再就业资金和小额贷款支持,引导妇女打造“妇连”家政、“小乔”床品、“巧媳妇”创业广场等创业品牌,推动妇女实现“创业式”就业。全年举办就业技能培训班期,培训妇女人次,树立妇女创业带头人名;争取各种再就业资金万元,实名制安置妇女就业人次。三是深化“巾帼文明示范岗”创建活动。出台《大连市“巾帼文明示范岗”创建活动管理办法》,举办“巾帼文明示范岗”负责人培训班,加强了活动的规范管理;召开“巾帼建功”工作暨先进典型事迹报告会,评选表彰了个“巾帼文明示范岗”、名巾帼建功标兵,编写《巾帼风采》一书,扩大了活动影响;在口岸系统和民营企业中开展了“巾帼文明示范岗”创建活动,拓展了活动领域。

(二)宣传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推动了“两个规划”的贯彻实施。抓住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召开十周年和我国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提出十周年的有利契机,打造活动载体,强化舆论宣传,促进了两性和谐发展和“两个规划”的贯彻实施。一是成功举办了纪念“北京”系列活动。开展了“促进男女平等、构建和谐社会”主题宣传日活动,编印了《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学习读本》,在局处级领导干部培训班上开设了专题讲座,主办了“女性与和谐社会”大连女性论坛、“和谐婚姻与社会和谐”婚姻论谈周,制作播发了公益广告,隆重召开了大连市纪念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召开暨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提出十周年会议。二是加大了妇女典型的宣传力度。推荐戚秀玉当选第五届中国十大女杰,人、个单位获辽宁省“三八”红旗手(集体)称号;联合半岛晨报成功举办了“年,她们奉献大连”十佳优秀女性评选,活动吸引了万多名市民的踊跃参与,扩大了妇女典型的社会影响;全年在中央、省、市各大媒体及网站刊发我市女性新闻消息余篇次,并从中选取多篇结集成《,大连妇女发展新闻记录》,以新闻的视角集中展示了我市妇女发展和妇联工作的创新成果。三是有力推动了“两个规划”的贯彻实施。配合市人大常委会对《大连市妇女发展规划(~年)》实施中期情况进行了调查、视察和审议,代市政府撰写了向市人大常委会所作的《关于〈大连市妇女发展规划(~××年)〉实施情况的工作报告》,接受了市政府的工作督查;对“两个规划”重、难点指标进行摸底调查,制定了中期监测评估方案,完善了指标体系建设;向市人大、市政协提出议案和提案,推动建立了抢救高危贫困孕产妇专项资金及抢救危重儿童绿色通道;加强了女性人才库建设,向组织部门推荐优秀女干部下派基层锻炼,与市委组织部联合举办了为期一个月的处级女干部培训班,将妇联干部培训纳入党校培训计划,推动了妇女参政议政能力的提高。

(三)优化妇女儿童发展环境,促进了维权工作的创新发展。认真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大力实施“维权行动计划”,实现源头维权、个案维权、社会化维权和实事化维权。一是拓宽了渠道。在全国省会以外城市中第一个开通了妇女维权公益服务热线和妇联玫琳凯反家庭暴力热线,成立了大连市妇女法律帮助中心和反家庭暴力医救中心,接待来信、来访、来电件,协调有关部门处理疑难问题件。二是创新了活动载体。开展了“三八”妇女维权周、创建“零家庭暴力示范社区(村)”和“不让进我家”万名妇女签名等活动,命名表彰了个“零家庭暴力示范社区(村)”,确保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中该项指标的不超标。全国妇联在大连召开了“零家庭暴力示范社区”经验交流会,推广了我市的经验。三是加强了源头维权。提出《关于加大女职工劳动保护力度》等建议、提案件,对《妇女权益保障法》的修改提出了项立法建议,其中项与全国《妇女权益保障法》修正案草案十大亮点相吻合;实现了妇联干部由人民法院特邀陪审员向人民陪审员的过渡,各区(市)县人大批准名妇联干部成为人民陪审员。四是加大了为贫困妇女儿童办实事的力度。与市慈善总会联合设立并启动了首期万元的“特困母亲救助基金项目”,制定了《大连市特困母亲救助基金管理办法》,首批向名特困母亲发放救助金万元,建立了个特困母亲帮扶档案,结帮扶对子对,送脱贫项目个,提供资金援助万元,安置特困母亲就业人次;与尊荣汽车贸易公司联合设立了儿童安全乘车基金,与市慈善总会联合设立了蓓蕾生命互助救援基金,深化“春蕾助学”行动,开展了“爱心关注孤残儿童”系列活动,组织多名城市寄养儿童和家长参加了“爱心家庭一日游”活动,为名农村家庭寄养儿童送去常用药品价值万多元;协调卫生、妇幼保健部门减免费用为名下岗失业和外来务工女性进行了妇科病普查及孕产妇接生。一年来,市妇联整合社会资源价值多万元,为妇女办好事、实事项。

(四)认真做好“家”字文章,提高了女性素质和家庭文明程度。发挥妇联组织在家庭领域的工作优势,广泛开展各类特色家庭创评活动,以家庭文明促进城市文明及和谐社会建设。一是深化了学习型家庭创评活动。制定下发了《大连市学习型家庭创建活动五年规划(~年)》,与市创建学习型城市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召开了大连市创建学习型家庭总结表彰暨首场事迹报告会,举办了“书香飘万家”学习型家庭才艺展演,相关工作经验在《中国妇运》、《学习型城市》、《大连宣传工作》上刊发,并被收录《建设学习型城市》一书。全市已涌现出各级各类学习型家庭多户。二是积极参与了创建文明城市活动。深化“五好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和家庭美德工程,开展了“做文明女性、建文明家庭、争创全国首批文明城市”宣传实践、大连女性时代精神大讨论及创建“绿色家庭”、“节约型家庭”等活动,为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做出了贡献。三是加强了家庭教育工作。起草了《关于深入开展“争做合格家长、培养合格人才”家庭教育实践活动的实施意见》和《大连市社区家长学校工作指导意见》,举办了系列家庭教育专场报告会,建立了大连市家庭教育网站,编印了《教育参考》、《家教指南》等种家教教材,与大连日报心理咨询师协会联合开办了“家教与孩子一起成长”专栏,全方位推进家庭教育工作。市妇联在全省家庭教育工作会议上作了经验介绍。四是稳步推进了家庭助廉工作。制定了《大连市妇联关于开展家庭助廉教育工作的意见》,开展了家庭助廉格言征集、家庭助廉知识竞赛等反腐倡廉宣传教育活动,启动了家庭助廉读书活动,与市纪委联合开展了××年度“双廉”典型评选表彰活动。市妇联在全市廉政文化建设专题研讨会上作了大会交流,获大连市反腐倡廉宣传教育突出贡献奖。

(五)扎实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促进了妇联组织能力建设。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为契机,启动了“能力建设年”活动,夯实了妇联工作组织基础。一是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取得明显成果。按照中央、省、市委的要求和部署,认真搞好学习动员,广泛征求意见,深刻剖析问题,切实加强整改,研究提出了妇联系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具体要求,增强了党员干部的党性观念和宗旨意识,推动了妇联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活动期间,先后两次召开了女村官座谈会,在市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协调相关部门投资近千万元解决了女村官提出的饮水难、行路难等问题,并使个村实现了扶贫对口帮、个村被列为市级绿化村。在先进性教育活动群众满意度测评中,对市妇联的满意率和基本满意率达到了百分之百。二是妇联组织能力建设进一步增强。制定了《关于开展“妇联能力建设年”活动实施方案》,开办了各类妇女论坛,召开了全市妇联组织能力建设现场会,开展了“大连市妇女工作创新奖”评选活动,项基层妇联工作获得了创新奖,提高了妇联组织和妇联干部的“双五能力”;扩大了新经济领域妇女组织的组建率,建立了妇女代表联系制、妇联执委工作制、团体会员联系制等工作制度,创新发展了妇女组织与广大妇女互动合作的工作机制;协助中国女企业家协会成功举办了“女企业家与振兴老基地”研讨会,扩大了“女教授林”的规模,活跃了横向联谊组织工作。全年举办妇联干部培训班期,培训妇女干部人次。市妇联在全省市、区(市)县妇联主席工作会议上全面介绍了我市加强妇联组织能力建设的经验。三是妇女理论研究取得新进展。加强了妇女理论研究阵地建设,开展妇女理论研究课题招标立项,确立了个立项课题,并已全部结题。市妇联完成了《大连市特困母亲调查》、《大连市妇女思想状况调查报告》等多篇调研论文,篇论文分获辽宁省妇女理论研究、婚姻与家庭理论研讨、家庭教育理论研讨和大连市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理论研讨等论文评比的各个奖项;在《中国妇运》等省级以上报刊发表工作经验和理论研讨文章余篇,编印市《妇女工作信息》期,向上级妇联及市委报送信息余篇次,信息采用量位居全省妇联系统第一名,信息工作获市委系统先进单位称号。

工会女职工委员会等团体会员和机关事业单位妇委会,紧紧围绕大连振兴发展大局,以提高妇女素质、维护妇女权益为己任,大力实施女职工素质提升工程,开展岗位建功活动,为促进妇女发展、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各级妇联组织积极开展民间外交,组织妇女干部和女村官赴北欧、日本、港澳地区参观考察,接待了韩国首尔市政府妇女代表团及日本北九州市、青森市妇女访问团等国内外妇女组织,进一步拓展了大连妇女与国内外妇女的交流渠道,扩大了大连及大连女性的对外影响。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全国妇联主席顾秀莲,全国妇联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黄晴宜等五位全国妇联领导和省妇联主要领导先后来大连指导妇女工作,称赞大连妇女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

刚刚过去的××年,是大连市妇女工作品牌更精、实事更多、成果更大、影响更广、创新发展更快的一年。总结一年来的工作,主要特点是:创新思维科学谋划,立足长远健全机制,整合资源联动发展,强化服务注重实效。我市妇女工作的进步和发展,离不开各级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离不开各位执委及全市妇女工作者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在此,我代表市妇联常委会,向一贯重视妇女发展的各级领导、社会各界有识之士、各位执委及全市妇女工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在深化改革的新形势下,农村妇女增收致富的步伐还需要加快,妇女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女性整体素质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宣传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力度还要加大,对新时期妇女儿童发展中一些深层次问题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妇联组织的能力与履行职能的要求还有差距。这些问题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研究,努力解决和改进。版权所有

二、××年重点工作安排

××年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全面推进大连振兴发展的关键之年,也是努力开创我市妇女工作新局面的重要一年。各级妇联要把学习贯彻五中全会精神、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政治任务,贯穿于促进妇女事业发展的全过程,体现在妇联工作的各方面,用创新的理念、创新的思路、创新的举措推动解决妇女发展中的问题,引领全市广大妇女为实现大连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而不懈努力。

××年全会工作的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市委九届十一次全会精神,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妇联工作全局,树立“用创新激发活力、用维权促进公平、用服务凝聚人心、用协调整合资源、用发展扩大影响”的工作理念,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突出“两个重点”,抓好“三个推进”,努力开创我市妇女工作新局面。

(一)以组织妇女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重点,统筹促进城乡妇女发展。按照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努力构建“城乡互动、统筹发展、共同进步”的妇女发展新格局。一要引导妇女全面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年,市妇联将在深入基层开展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妇联组织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召开全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动员暨“双学双比”工作会议,表彰一批农村增收致富典型;与市林业局联合启动农村妇女增收致富绿化家园项目。重点抓好“三个体系”建设:完善基层三级培训教育网络体系,抓好农村妇女增收致富观念教育,加大科技培训、网上培训和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力度,年内妇女科技培训万人次,妇女电脑网络知识培训万人次,妇女剩余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万人次;建立项目推介体系,引导农村妇女做强做大庭院经济项目,以龙头产业为牵动,引导妇女发展农业产业化项目及特色项目,拓展新的致富领域;构建科技示范体系,建设一批层次高、规模大的“双学双比”精品科技示范基地和“三八”绿色示范基地,培养一批妇女龙头企业和妇女科技致富带头人,提高农村妇女组织化程度,带动更多的农村妇女实现创业与再就业。广泛组织妇女参与农村文化建设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倡导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开展“富裕在农家、美德在农家、和谐在农家”主题实践活动,探索农村妇女增收致富“整村推进”试点工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贡献。二要进一步促进妇女就业和再就业。针对失业妇女的实际需求,大力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和创业指导,打造家政服务培训品牌,年内培训妇女万人次以上;大力宣传和推动落实国家积极的就业政策,深入实施妇女创业与再就业“百千万”工程和巾帼社区服务工程,争取省、市巾帼再就业资金支持,举办下岗失业妇女再就业洽谈会,为妇女创业与再就业提供服务;加大对创业典型的宣传力度,引导妇女树立品牌意识,以示范作用和品牌效应带动妇女创业和就业。三要搭建女职工建功立业的平台。以“巾帼文明示范岗”创建活动为载体,激励女职工学习掌握各种新知识、新技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引导高新产业女职工开展科技攻关,积极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不断丰富“巾帼文明示范岗”的内涵;推动在更多行业开展“巾帼文明示范岗”创评活动,不断扩大活动的覆盖面。市妇联将联合市知识产权局抓住第六个世界知识产权日的有利契机,开展“振兴老工业基地巾帼发明奖”及“节能技术创新奖”评选活动。

(二)以法制宣传为重点,切实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年,是全国妇联确定的妇联系统“法制宣传年”,也是“五五”普法规划实施的开局之年。各级妇联要抓住新修订的《妇女权益保障法》和《辽宁省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规定》实施的有利契机,进一步加大法制宣传、源头维权和社会监督力度,依法维护妇女儿童权益,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一要加大法制宣传力度。启动“法制宣传年”活动,制定全市妇联系统“五五”普法规划,举办《妇女权益保障法》、《婚姻法》、《辽宁省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规定》学习培训班,开展“三八”妇女维权周主题活动,召开全市维权工作会议,表彰维权工作先进典型,进一步提高执法人员依法保障妇女权益的主体责任意识,提高各级妇联干部依法代表和维护妇女权益的工作水平,提高广大妇女群众遵纪守法、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综合能力。二要加大源头参与力度。进一步发挥女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人民陪审员的作用,积极探索建立妇联代表妇女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长效机制;抓住未成年人保护法修改的契机,围绕完善家庭保护和开展家庭教育等内容进行立法调研,提出修改建议;协助做好《辽宁省实施〈妇女权益保障法〉办版权所有法》的修改工作。三要进一步推动“两个规划”的贯彻落实。全面贯彻落实全国、省妇女儿童工作会议精神,推动将“两个规划”纳入各级政府“十一五”规划的目标体系,促进妇女儿童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召开全市妇女儿童工作会议,做好“两个规划”中期监测评估工作,形成评估报告,接受辽宁省、国务院妇儿工委的检查验收;抓住各区市县委换届的有利时机,积极推荐优秀女干部,主动配合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做好培养选拔女干部、发展女党员工作。四要深化“妇女儿童维权行动”。发挥妇女法律帮助中心等机构的职能作用,加强维权网络建设,抓好工作,推动查处侵害妇女儿童权益的重大案件;深化“零家庭暴力示范社区(村)”创建活动,建立反家庭暴力长效机制;组织妇女参与禁毒及艾滋病防治等工作,广泛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为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作贡献;关注弱势女性群体,以项目扶贫、开发式扶贫为主要方式,为特困妇女儿童多办好事、实事。市妇联将运用特困母亲救助基金、儿童安全乘车基金、蓓蕾生命互助救援基金等项目,大力开展救助行动。

(三)积极创建“和谐家庭”,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巩固五好文明家庭及学习型家庭、廉洁家庭等特色家庭创建成果,积极创建“和谐家庭”,促进和谐社区、和谐村镇建设,构筑和谐社会基础。一要统筹整合各类家庭创建活动。把“和谐家庭”建设作为新时期文明家庭创建的重点,深化学习型家庭、绿色家庭、廉洁家庭、节约型家庭和平安家庭等各类家庭创建活动,整体推进“美德在家庭”活动;要切实加强领导,统一研究部署、统一实施考核,真正实现在载体上抓融合、在资源上抓整合、在工作上抓联合,引导广大妇女和家庭以德治家、文明立家、平安保家、节约持家、和谐兴家。二要打造特色家庭工作品牌。贯彻实施《大连市创建学习型家庭五年规划》,深化家庭文化建设,选树、宣传十类学习型家庭典型,增强家庭成员学习新知识、适应新时代的能力;探索建立家庭助廉教育长效机制,开展创建“廉洁家庭”承诺活动及新时期“廉洁家庭”具体标准、行为规范大讨论,制定新时期“廉洁家庭”行为公约,大力推进“廉洁家庭”创建活动;开展“平安家庭”创建活动,建立一批“平安家庭”示范点,引导妇女和家庭参与平安社会建设;围绕发展循环经济,积极倡导绿色消费,增强广大家庭成员的环保意识和节约观念,开展节约型家庭、绿色家庭创建活动,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贡献。三要加强“和谐家庭”建设的理论研究。深入开展“和谐家庭”相关理论的探讨和调查研究,用超前的理念,推动和谐家庭建设的持续健康发展。

(四)加强宣传思想工作,推进妇女儿童思想道德建设。以理想信念和思想道德教育为重点,创新教育载体,优化教育方式,进一步加强妇女思想政治工作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一要加强妇女思想政治工作。积极参与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在广大妇女中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道德支撑;继续开展百万妇女学习奉献活动,增强广大妇女扶贫济困、关注弱势、奉献他人、回报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强妇女理论研究,不断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二要深化“双合格”家庭教育宣传实践活动。成立大连市家庭教育指导委员会,建立家教指导中心、家庭教育基地及专家顾问团队,制定《大连市家庭教育“十一五”计划》,召开大连市家庭教育工作会议,开展和谐家庭教育工程试点工作,努力构建家庭、学校、社会相结合的家庭教育网络,全面推进“双合格”家庭教育活动,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三要加大宣传工作力度。开展纪念市妇联成立六十周年系列活动,评选表彰大连市第十届“十大女杰”、“三八”红旗手(集体)等先进典型,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主流媒体的作用,广泛宣传妇女典型的先进事迹,提高妇女发展的社会关注率和妇联工作的公众知晓率,构建“大宣传”格局,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妇女、关心妇女工作的良好舆论氛围。

(五)巩固扩大先进性教育成果,推进妇联组织自身建设。健全党员“长期受教育、永葆先进性”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加强妇联组织和妇联干部“双五能力”建设,不断提高组织妇女、宣传妇女、教育妇女、服务妇女的本领,切实做好党的妇女群众工作。一要加强妇联基层组织建设。抓住正在全市农村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有利契机,进一步推进妇联基层组织建设;加强党政机关、科教文卫等事业单位妇委会及团体会员、联谊会等组织建设,不断夯实妇联工作基础;继续深化“妇代会协会研究会”的工作模式,积极探索在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和流动妇女中建立妇女组织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提高各界别、各行业从业妇女的组织化程度;开展“三级五好”创建活动,努力把妇联组织建设成为组织健全、覆盖广泛、充满活力、服务高效的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组织。年内将组建女医务工作者和女科技工作者联谊会,并适时召开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会议。二要加强妇联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按照“政治坚定,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廉政、团结协作”的要求,推动各级妇联班子建设;健全妇联干部教育培训机制,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培养一支德才兼备、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创新意识强的妇联干部队伍;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发扬创新进取精神,探索创新工作方法,增强引领广大妇女积极投身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责任感、使命感,坚持以人为本,维护妇女利益,努力为基层开展工作争取政策、搭建平台、创造条件,把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体现在各项工作中,多为妇女群众办好事、做实事、解难事,积极促进社会和谐。三要创新妇联组织工作机制。加强与人大女代表、政协女委员的联系,认真落实妇女代表联系制度、执委工作制度和团体会员联系制度,开展“最佳提案(建议)”和“先进执委”评选活动,多渠道促进妇女工作;健全科学的工作评价机制,以妇女群众的受益程度、社会各界的参与程度、党委政府的满意程度作为重要标准,检验妇联组织在参与妇女儿童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中“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实际效果;开展“妇女工作创新奖”、“特殊贡献奖”创评活动,促进新时期妇女工作的创新发展。

家庭作业论文范文7

关键词:家庭资本;大学生就业;社会支持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6-0086-03

就业是每个大学生人生发展的重要抉择,大学生的就业走向又与家庭社会稳定、高校人才培养、国家可持续发展都息息相关。高校扩招使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十分严峻,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随着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的不断深入,国内学术界开始关注“社会资本与大学生就业关系”这一论题,并从多个视角探讨社会资

本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及其开发利用问题。正如相关学者指出:“社会资本对个人职业地位的获得起着重要作用,其影响甚至超过教育等其他人力资本因素”。对于刚步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其社会资本主要来源于家庭,所以围绕“家庭资本”与大学生就业相关的各种问题交织演变成新的社会热点,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

一、基本概念的界定

家庭资本的概念脱胎于社会资本理论。现代意义上的社会资本理论概念的首次提出是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其含义为根植于社会关系和社会网络中的资源。首次对社会资本概念进行系统研究的是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他认为,所谓的社会资本,是实际或潜在的资源的集合体,而这些资源或实或虚地存在于人际生活的网络体系中,已成为大众所知的一种体制化的关系网络;美国社会学家詹姆斯・科尔曼(James Coleman,1988)以微观和宏观的联结为切入点对社会资本作了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认为其目的在于研究社会结构,把社会结构资源作为个人拥有的资本财产。

家庭资本成为一种影响人们行动的资本,是因为它能够为个人的行动提供各种有用的资源。对于大学生个体来说,家庭资本是一种他们可以随时调用而引入到职业活动中去的资源。因此,家庭资本可以近似理解为家庭社会背景,是能够为高校学生利用以便实现某些“工具性目的(就业)”的家庭背景。具体包括家庭社会资本、家庭经济资本、家庭文化资本三个方面。

二、家庭资本在大学生就业中的作用背景

1.家庭资本的基本情况。家庭资本包括家庭社会资本、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家庭社会资本主要体现在社会关系和人际网络的数量和质量、父母工作单位、职业层级等方面,家庭经济资本主要体现在家庭经济状况、家庭年收入、家庭中经济能力强的亲朋好友等方面,家庭文化资本主要体现在父母文化程度、家庭教育方式等方面。

2.家庭资本作用背景。中国社会文化传统的特殊性决定了家庭对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地位。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个人对家庭、集体利益的服从,重视人际关系和权力等级,社会关系在资源配置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社会资本是无形的,家庭及其关系网络是它的载体,以家庭为核心载体的社会资本代代延续,并在广度和深度上不断地扩展。对于初次就业的大学生而言,在走出校园前所拥有的社会资本主要还是来自于家庭,它是大学生利用社会资本的第一目标。

在我国现阶段,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在机会和资源短缺的社会环境背景下,从代际流动是否能够向上流动的视角来分析,家庭资本即家庭的经济条件、父母的职业、受教育程度都会对代际流动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这不是以子女的意志为转移的。父母把稀缺的社会资源传递给子女的“努力最大化”行为,成为代际流动能够向上流动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现实情况下,家庭资本能成为获得体面工作这一稀缺资源的决定性因素。

三、家庭资本在大学生就业中的社会支持作用

除了依靠大学生自身努力找工作外,学校、政府和社会也采取了很多的就业促进措施,但在整体社会需求不旺和庞大的毕业生数量面前,作用有限,于是家庭在大学生求职中的砝码加重。

1.家庭社会资本帮助大学生获取就业信息,取得更好的就业机会。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家庭社会资本对于个体就业的意义是重大的,翟学伟指出人们可以通过复杂的社会交往活动,借用自己关系网络及其中的“日常权威”来获得就业信息、机会及个人地位的提升。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社会资本有助于解决劳动力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促进信息流动,帮助个人获得就业的信息。对于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来说,家庭社会资本的重要性主要在于提供信息,一些就业岗位信息往往通过熟人关系网络来传播,家庭社会资本丰富的大学生往往能通过社会关系摄取这种信息,特别是父亲的职业地位越高,越容易接触到社会地位较高的关系,所托关系人的社会地位越高对毕业生求职过程中获取信息所起的作用也越大。

大学生就业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取得就业机会,如果得不到就业机会,再优秀的大学毕业生也只能待业。在大学毕业生找工作时,像家人、亲戚这样强关系的运用能推荐大学生就业,拓展就业渠道。家庭关系网络中有一位或几位成员拥有丰富的社会资源,他就又可能利用与这些成员的特殊性关系而获得合适的就业机会。

2.家庭经济资本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可靠的经济后援,降低失业风险。目前,大学生毕业时主要面临三条出路:就业、继续上学(包括在国内和国外上研究生),在前两条路都走不通的情况下,只能决定继续考研或在失业状态下维持生活。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毕业生由于没有经济负担和生活压力,毕业后选择就业的可能性更小,选择继续学习深造的可能性更大。其中,家庭收入越高,越不愿意直接就业;他们很可能在毕业后决定在国内或国外继续学习而不急于就业。这里,我们可以认为,积累了一定家庭经济资本的家庭有能力为子女继续求学提供稳定的经济资助,使毕业生作出推迟就业的选择。

家庭经济条件相对较差的毕业生往往积极寻找工作,他们的家长希望子女能尽早独立以减轻家庭负担,对子女就业单位要求相对不高。这部分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危机意识较强,对自己就业的定位相对较低,倾向于收入一般、风险较小的职业选择,如党政机关、学校、科研部门等。而对于家庭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大学毕业生而言,由于家庭为其提供可靠的经济后援,他们选择的面更宽广,他们更倾向于相对收入较高、风险较大的“外企”、“高新技术企业”,毕业生会拥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失业的风险较小,当然不愁找不到好工作。

3.家庭文化资本帮助大学生提高就业选择的针对性。父母受教育程度越高,子女的就业落实率从总体上看也越高。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约认为,高等教育实际上是传播一种中产阶级的文化,如果父母受过高等教育,他们潜移默化的影响便会成为促使子女这种文化并在现有的教育系统中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作为一名90后大学生的家长,2013年笔者经历了自己孩子大学毕业找工作的历程,同时也了解到周围同事以及亲朋好友子女大学毕业后的去向情况。高校老师的子女,由于其父母学历都很高,有的又在大学当教授,子女从小便接受了家庭这种文化影响和熏陶,家长对他们的期望很高,他们自己的定位也很高,高校子女大学毕业后大多选择在国内或国外读研究生。因此,高校家庭的文化资本实际上作为一种间接的影响,体现在对子女的职业选择上。

除此之外,父母学历较高的大学毕业生,其父母的社会经验比较丰富,对各种职业性质了解比较多,这类大学毕业生利用这些现成的条件,既省时又省钱,他们更愿意接受家庭的就业安排。而且,随着父母学历的提高,愿意的人越多。

众所周知,社会流动有一种显规则:教育给人获得好职位提供必需的文化资本,有了好职位就会有高收入,高收入是保证高质量生活的重要因素,也是进入富裕阶层的经济资本,同时对子女进行家庭教育、参与学校活动、激发子女求学动机以及捕获并判别有关学校、教师、教育活动、就业机会的信息等方面均有影响,并间接地影响子女的职业选择。

四、结论

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有多种因素发挥重要作用,而家庭作为社会生活的载体,所辐射的范围又覆盖了子女的职业选择。其中,家庭作用就是不可忽视的一种。家庭资本是大学生社会资本的重要内容,尤其对大学生初次就业发挥着积极的社会支持作用。除了帮助大学生获取就业信息,取得更好的就业机会;家庭经济资本提供强大的物质支持,做坚强的经济后盾;家庭文化资本帮助大学生提高就业选择的针对性。

参考文献:

[1]张良红.家庭对大学生就业观的影响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0,(33).

[2]潘国锋.家庭资本对大学生就业实现影响的实证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3,(24).

[3]尹艳群.浅析家庭在大学生就业中的社会支持作用[J].华章,2011,(12).

[4]翟学伟.人情、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78:227-236.

家庭作业论文范文8

1.提供公共教育服务是政府的基本职能

当今社会,教育作为世界各国公认的公共物品或准公务用品,关系到各国人口素质的整体提高及国家发展,应由国家承担教育资源配置的主要责任。政府作为公共教育服务的最佳提供者,提供优质的公共教育服务就成为其基本职能之一。家庭教育指导作为公共教育服务的一部分,也已被纳入我国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因此,政府应为家庭教育指导在完善规章制度、健全组织结构、合理配置资源、整合全社会力量等方面提供必要支持。

2.家庭教育指导具有重要性

优良的家庭教育能够使人拥有健康的心理,从而使人具有获得幸福的能力,从这个意义而言,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乃至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基础,只有充分发挥家庭与家庭教育的核心作用,才能真正实现个体、家庭、学校与社会的和谐发展。随着时代的进步、我国科学文化水平的发展、人口素质的普遍提高,作为家庭教育的主体之一,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在教育孩子之前需先接受教育,接受专门的家庭教育指导已成为他们的迫切需求。此外,由于家长的文化层次不同,其文化素养、道德修养及育人观念、教育方法等方面仍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家庭教育存在着诸多问题,亟待家庭教育指导的介入。由于对个人、家庭及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都有不可忽视的价值,家庭教育指导逐渐成为新趋势,是世界各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课题。

3.目前我国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

家庭教育指导作为一项社会公共事业,在我国的发展正处于初期阶段。在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就指导的实施者而言,由于我国鲜少有高校专门设置家庭教育指导相关专业、国家未针对家庭教育指导师出台资格认定制度、其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不多等原因,以致家庭教育指导人员不足以及专业水准偏低,并由此带来了指导的内容及形式相对单一的问题,如未能就家长日益增多的“个别特殊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而就解决“相应年龄段家庭教育的易发问题”的指导较多等问题;“家庭访问”和“个别咨询”等个性化指导方式欠缺;就指导的渠道而言,各级学校组织形成了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指导的垄断格局,社区、政府等指导渠道不够畅通。作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最佳提供者和职能承担者,政府能够也有责任在机构设置、专职人员配备、专业人员培养、保障工作经费、法律法规制订等方面解决以上问题,从而推动其走上法制化、科学化的发展道路。

二、政府支持家庭教育指导中存在的问题

1.保障性政策有待出台

自2007年起,我国针对促进家庭教育及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相继出台了《全国家庭教育工作“十一五”规划》、《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等,在最新颁布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中,“儿童与社会环境”部分提出家庭教育的工作目标是:“适应城乡发展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儿童家长素质提升,家庭教育水平提高”,并指出策略措施是“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纳入城乡公共服务体系。普遍建立各级家庭教育指导机构,90%的城市社区和80%的行政村建立家长学校或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点”。国家七部委颁布的《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11-2015年)》更将目标具体化,在高度、广度、深度上较以往的规划都有了实质性的进步。尽管如此,在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机构所能参照的以上政策中,更多的是对指导服务的对象、目标、内容等指导服务标准、指导服务的实施主体和职责和指导服务组织管理协调机构及其职能的规定;而对指导人员队伍的资质与培养,监督制度,经费、设施、场所保障制度,指导服务机构的准入制度等方面的规定则较少。在当前的家庭教育指导政策中,主管部门的缺失和缺乏必要的保障性政策是较为突出的问题。

2.行政监管有待加强

完善而高效的执行机构是家庭教育指导相关政策落实的有力保障,家庭教育指导需要完备的负责统筹监管的领导机构,并由幼儿园、学校、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等实体为公众提供具体的服务。其中,统筹全局的领导机构是重中之重。《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提出“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纳入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基于城乡公共服务体系的建立应由政府完成,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的构建也同样是政府职能,应由政府进行规划和投入,购买相应服务等。在2012年《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11-2015年)》保障措施中则提出:“健全家庭教育工作领导管理体制,积极推进建立由各级党政领导牵头负责,妇联、教育、文明办、卫生、民政、人口计生、关工委等有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协调领导体制”。但就目前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各省虽都建有家庭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等协调机构,但真正负责该事务的基本为妇联领导,日常工作机构设在妇联,业务工作也主要由妇联负责,政府部门在其中发挥的作用还十分有限。而妇联作为社会群众团体,由于人力、财力、协调能力等方面的先天缺陷,要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诸多困难。如所设专门负责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人员较少;下拨经费有限进而导致组织活动受限;在对家庭指导工作进行全面监管和系统规划方面,难以协调其他行政部门通力协作,导致有些人群重复接受教育而有些人群却被忽视的情况。

3.政府投入经费不足

总体而言,家庭教育工作经费逐步落实,绝大多数省妇联家庭教育工作经费已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并为之设立了专项经费。但据相关调查,尽管如此,除上海外其他省人均家庭教育经费投入仍不足一元;从基层经费来源看,需要自筹的经费接近所有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经费的六成;从经费的涨幅来看,很多地区的机构经费没有增长。这严重阻碍了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有效开展。此外,政府在专门从事家庭教育研究和人才培养的机构所投入的经费缺乏,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理论人才不足、研究力量薄弱、实证研究困乏、科学化水平不高、研究成果不多、学科建设和理论建构亟待完善、从业人员匮乏及素质偏低等制约家庭教育指导事业快速、良性发展的问题。

4.管理人员配备不足、政府参与从业人员的培训不足

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开展在我国尚属初级阶段,所以存在管理机构中专业、专职人员配备不足,且以从事该专业时间不长的新人居多的问题,这是制约家庭教育指导事业发展的突出问题之一。此外,专业化的家庭教育人才培养离不开政府支持。参与家庭教育指导管理及从业人员的培训工作,是政府支持家庭教育指导事业的表现之一。然而目前从管理及从业人员构成来看,虽然基本形成了一支以机构内兼职为主、有较好学历背景的年轻队伍,但从人才培养途径来看,从业者多以自学及参加科研机构、民办教育机构举办的短期培训班为主,而由政府投入经费及组织的培训较少,即政府参与度不足。

三、家庭教育指导政府支持的策略

1.政策支持

科学化、法制化是家庭教育指导发展的内在需求和必然趋势。政府应积极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进行法制调研,促进家庭教育和家庭教育指导的相关政策法规逐渐完善,使各个层面职责的划分、工作的开展都有法可依。首先,强化政府在整个家庭教育工作中的职责,对相关部门的责任、权力和利益要作出明确规定。其次,使家长切实承担起教育子女的责任,并提高其教育能力和法律意识。再次,给予一定政策倾斜,调动更多社会组织及资源积极投入家庭教育指导领域。通过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以形成完整的法规体系作为保障,尤其是应尽快出台对人员资质及培训、指导服务标准及考核、机构准入、经费投入及保障等方面的政策,在使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内容、方法和途径等得到广泛社会认同的基础上,确保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贯彻实施和良性发展。其中,家庭教育指导师资格证制度应尽快建立。规范的家庭教育指导与咨询必须经过长期系统培训,通过职业等级资格认证认定其为专业性强、社会地位高的职业可从根本上保障家庭教育指导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是对该行业健康、高水平发展的制度保障,对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开展有重要意义。

2.行政支持

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纳入城乡公共服务体系的关键在于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作为一种公共服务事业来开展,并且深刻认同其主体为政府。这需要政府不仅要推进家庭教育立法、完善政策,更要为其提供行政上的支持,积极落实相关规定,为城乡家庭提供普惠性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首先,建立合理的管理体制。建立自上而下、覆盖方方面面的、整合社会各种资源的组织管理体系,包括工作运行机制、监督考评机制、受众反馈机制,理顺供给机制,以发挥政府、市场、社会的共同力量,以建立起富有成效的符合各地实际的家庭教育服务网络,推进家庭教育事业发展。其次,加强督导及监管。建立完善的评价考核体系,确保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包括政府加强经费管理,建立科学化、精细化的经费管理体制,科学编制预算,提高经费利用效率;加强对家庭教育指导资格及家庭教育指导师队伍的有效监管,可定期对家庭教育指导师进行考核、评估,举办继续教育培训班、研讨班、专家讲座等。这些政府工作将会有效促进家庭教育指导师的专业化发展。

3.经济支持

我国家庭教育工作“五年规划”中明确规定:“将家庭教育工作经费和事业发展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并逐年有所提高;每年有家庭教育工作专项经费;多渠道筹集家庭教育资金。”这要求各级政府首先要在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统筹各项收入的基础上,把家庭教育作为财政支出重点领域予以保障,即积极落实经费政策;以此为前提,鼓励和引导企业、民间团体、慈善机构、基金会等社会力量捐资、出资创办各类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机构,即多渠道筹措经费;允许对一些服务项目适当收费,用以支持公益项目发展,即引入市场参与调节。而对于广大边远贫困地区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事业,中央财政应给予重点支持。此外,鉴于学术机构和人才培养机构对于推动家庭教育服务事业的重要性,建议政府重视对其加大经费投入,保证其相对充足的研究经费,调动其积极参与家庭教育事务的积极性,使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利用丰富资源,加快课程建设,参与家庭教育师资及工作人员的培训,协助政府研究、规划及开展家庭教育,编写家庭教育相关书籍以供社会各界参考等。

4.人员支持

家庭教育指导要实现专业化发展,必须依靠大量专业人才的培养。因此,在政府层面,要注重管理队伍与专业队伍建设,提高人员专业素质。在管理队伍建设上,适当增加管理人员数量,并逐步做到定编、定岗,保障家庭教育指导工作顺利开展。在专业队伍建设上,政府牵头搭建专业人才培训正规化平台。包括依托并支持高校建立与家庭教育指导相关的独立院系及课程体系,开展集中教学和科研,培养兼具专业知识与人文精神的专业人才;吸引并整合具有较强专业知识基础的志愿者等民间力量从事家庭教育指导的研究和教学等。形成高效培训体系,通过研修培训、学术交流等方式,提高家庭教育指导机构教师专业水准和指导能力。不论是管理人员还是专业人员,都需要通过学习形成对我国家庭教育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现代化家庭教育理念、儿童生理心理发展基本理论、家庭教育基本理论、家庭教育指导与咨询方法等方面的系统认识。

5.舆论支持

家庭作业论文范文9

论文摘要:高校学生既是社会的一员,又是家庭的一员,出了学校后还将从事某种职业。因此,高校应加强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以及家庭美德的教育。这样才能培养出为社会所需的高素质人才。

一、高校强化对大学生进行“三种道德规范”教育的必要性

从书本定义上讲?道德是由一定社会经济关系所决定的、以善恶标准评价的、依靠人们内心信念、社会舆论和传统习惯来维系的?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原则和规范总和。但是?道德不是一层不变的单一概念。因为随着历史的变迁?人类的社会生活已经衍变成了家庭生活、职业生活和公共生活三大领域。为了适应这一变化?也就相继产生了家庭道德、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这三种道德规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分别简述之。

1.大学生应具备最基本的社会公道

社会公德是公民在社会交往与社会生活中应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它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广泛性、现实性和可操作性。马克思称社会公德是“简单的道德和正义的准则”。社会公德是一个社会精神文明的综合指标?也是社会道德的支柱?极大地有利于培养高等学校“四有”新人。换言之.社会公德既具有共同性、群众性?又具有时代性、历史传承性。

客观地讲?在今天?多数大学生具备基本的社会公德。例如?在图书馆自习时大多数学生懂得安静、不防碍他人正常学习?懂得爱护图书资料;在食堂用餐时?懂得依次排队、礼让师长;在考试时?反对弄虚作假、企图舞弊过关?提倡公平竞争;在社会生活中是非分明、敢于和歪风邪气做斗争……这些现象令人欣慰。但在另一方面?与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也有极少数大学生缺乏基本的道德公德。如?在考试时寻找“”。在公共场合言行古怪?甚至违法乱纪?极大地败坏了当代大学生良好的道德形象。如果我们不能对上述现象果断做出科学对策?将使社会对整个大学生群体的道德认同感下降?后果堪优。

2.大学生有必要接受一定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初步的职业道德意识

大学生虽然还没出社会.似乎还谈不上什么职业道德?但是?大学生很快会进人社会而融人某一职业中?我们高校完全有必要对大学生进行宏观的初步的职业道德教育?目的是培养他们初步的Y,业道德意识?明白不论从事什么职业都应当具有基本的职业道德?这样有利于学生进人社会后自觉地按职业道德行事。

职业道德是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业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随着现代社会分工的发展和专业化程度的增强?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整个社会对从业人员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纪律以及职业作风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凡是走上工作岗位的公民?都将面临职业道德的约束。只有遵守职业道德?才能促进工作效率的提高?才能使生产力得以迅速发展?从而带动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高校学生总会步人社会?因此职业道德建设十分必要。对大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其意义在于为将来就业做好准备。为此?我们必须对大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意识的培养?要鼓励大学生在校期间积极参加集体活动、社会活动?以从中培养其职业道德意识。我们在德育实践中发现?在校期间担任过学生干部职务或从事过社团活动的大学生?他们在就业后所显现的职业道德素质一般较高。

3.大学生应具备基本的家庭道德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在当今中国?无论是社会还是农村?无论家长所能提供的物质条件是好是坏?大学生都是一个家庭的希望?他们在各自家庭中处于实际的核心地位。从读小学开始到读完大学?每个家庭所提供给大学生的经济支持和精神动力是无法计量的。目前?有些过分溺爱孩子?一味满足其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过分的宠爱?使少数大学生家庭观念淡薄?回到家中总以“英雄”自居?不尊敬父母、长辈?不愿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不能为家庭分忧?自私自利……这是极其有害的!古往今来?中国人都讲究“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主张“孝顺父母”、“家庭和睦”?这与世界文明的前进潮流也是一致的。因此?高校德育应针对少数大学生家庭观念淡薄的现象?及时加强家庭美德教育?帮助他们摆正其在各自家庭中的位置?明白自己在家庭中应发挥的作用?理解家长的辛苦?懂得孝敬父母、长辈。

二、高校强化对大学生进行“三种道德规范”的内容与方法

高校在加强社会公德建设方面?应立足以下几点:(1)高校应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讲文明、树新风’?活动?教育学生树立“遵章守纪为荣、违章违纪为耻’?的观念?把“遵章守纪”这一外在要求变为大学生自己的自觉行为习惯。目前?大力整顿高校的学风、考风?严肃处理违纪学生?就是一种有效的公德教育。(2)高校应把道德教育与法律知识灌输有机地统一起来。在现代社会?法律与道德是维护社会秩序正常运行的两把不可缺少的“神剑”?如果把所有的道德问题都交给法律去解决?将会使人们忽视道德教育的重要作用。故而只有把道德教育和法律结心起来?才能彰显道德的威力。(3)必须重视“小事”上的公德教育。若放纵某些大学生在“小事”上的缺点,将会使他们的行为习惯恶性发展,等到出现大问题时再想扭转局面,恐怕不是易事。目前,少数学生恶意破坏教室、宿舍、图书馆以及校园的公共设施,其初衷或许仅仅是好玩,他们未必意识到其行为的危害性。但一些学校对此现象重视不够,没有对相关学生进行批评、教育,而是派后勤职工把受损的公共设施修好了事。其结果必然是,公共设施继续被破坏,而那些大学生的公德意识也将继续丧失,并有可能从量变发展到质变。这种现象不能不引起人们的重视。

在职业道德方面,对当代大学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教育:(1)通过德育课、就业指导课,培养职业道德意识观念,为他们日后顺利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因为人只有确立了相应的职业道德意识观念,才能培养起职业情感、树立起职业理想,也才能做到忠于职守、热爱本职工作。(2)引导大学生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社会主义大学培养的是服务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等领域的高级人力资源。目前,少数大学生在就业问题上,几乎不考虑社会的利益,单纯追求就业环境和经济报酬的最优化,怕吃苦,这是需要纠正的。同时,我们也可喜地看到,也有不少大学毕业生不计名利报酬,立志西部、扎根艰苦行业,这是值得高校德育界大书特书的。(3)聘请企事业单位的优秀工作者向大学生进行爱岗就业的报告,以此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此夕卜还可以通过假期社会实践、“两课”实践等丰富多彩的德育形式,对大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

家庭作业论文范文10

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家庭对大学生的精英期望观导致的家庭对大学生就业的高期望是限制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并且其影响日趋严重。

作为家庭未来和肩负着家庭殷切期望的大学生,在学校这个进入社会的跳板上,经过几年的学习,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年轻人思想活跃,对新事物容易接受,他们信息接受能力快,应变能力强,对教育的发展形势和就业形势都有全面、冷静、客观的认识,就业观念变的理性和现实。开始接受市场经济的选择,能够顺应大势,面对就业日趋理性,就业期望下移。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家长的传统精英期望、对大学生就业的高期望与大学生就业观下移的矛盾对大学生就业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一、理论解释

(一)文化堕距

美国社会学家威廉・奥格本(W・Fogburn)的文化堕距理论认为,由相互依赖的各部分所组成的文化在发生变迁时,各部分变迁的速度是不一致的,有的部分变化快,有的部分变化慢,结果造成各部分之间的不平衡、差距、错位,由此造成社会问题。文化堕距同时也导致了家庭和学生之间的代差。社会变化越迅速、越深刻,世代之间的代差越深越宽。家庭对学生的精英期望、对大学生就业的高期望与大学生回归理性,就业期望下移之间的矛盾正是家庭和学生观念发展不同步、不平衡、错位,产生代差的结果。这种不平衡和错位对大学生就业形成了一种思想上的阻碍作用。这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实现大众化的社会心理成本之一,需要社会大众慢慢的适应。

(二)社会分层理论视角

意大利社会学家帕雷托的精英理论认为社会结构的存在是普遍和永恒的,但并不意味着上层和下层成员的社会地位是凝固不变的。现代社会建立在创新、竞争、变革的基础上,因而现代社会不存在终身制或世袭制。精英概念是在天生能力基础上提出来的,表示那些具有特殊才能,在某一方面或活动领域具有杰出能力的成员。阶级的稳定性被精英循环所打破,那些天赋很高的杰出人物可以通过后天努力晋升到社会上层,而那些出生于上层的人则可能因为天赋不够或不够努力而跌落到下层,形成新的分层。现代社会分层标准主要分为两类,一是以外显地位为划分标准,例如人们的职业。另一种是以潜在地位为标准,包括人们的收入、教育程度、权力等。随着社会的发展,身份、家庭出身、亲属关系等先赋角色对社会地位所起作用逐渐式微,而直接影响着人的能力、知识、技术、趣味、价值观的后天的受教育水平和程度在人们的社会分层方面起的作用越来越大,成为分层结构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教育程度全面地、持续地影响人的一生,它是获得好的收入,好的职业乃至权力的便利途径。

在我国,正是基于上述原因,大多数家庭都希望通过使子女接受高等教育,获得高的社会地位。在中上阶层家庭中,由于父母,亲戚朋友受过高等教育者相对较多,职业相对较好使得他们有一种优越感,并力图使子女也维持这种优势,获得较好的收入和较优的职业,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对于中下阶层的家庭而言,则是有意识地培养子女读书,大力支持子女的读书事业,希望子女通过教育水平的提高来获得身份和地位,获得向上流动的机会。家庭对子女的精英期望,潜移默化于学生心中,成为他们奋斗的目标。毕业时,一方面,就业形势严峻,学生的就业期望下移,另一方面,背负着家庭的殷切期望,大学毕业生处于两难境地。

(三)家庭与个人关系的视角

家庭作为个人社会化的第一站,为个人以后的社会化奠定了基础,其结果将影响个人的一生。家庭环境因素对个人的观念、心理和行为习惯会发生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家庭的阶级、宗教、父母的收入、生活方式、思想观念都对个人,尤其是作为家庭未来希望的子女的行为规范、心理特征、价值观念产生重大影响。传统中国家庭里,个人作为家庭的一分子,首先要为家庭服务,先家庭而后个人,个人也自觉不自觉地将家庭的目标期望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置身于这种文化氛围里,在家庭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大学生无形中就被赋予了一种改变家庭社会地位的使命。可以说,大学生就业的选择不仅仅是个人的决策问题,而是整个家庭在所处的社会经济条件和地位上的一种集体决策。在家庭精英期望强大的压力作用下,大学生很容易屈从于家庭的选择,从而在职业选择面前徘徊犹豫。

二、结论及建议

精英教育的观念在家庭中根深蒂固,严重滞后于教育和就业发展的形势,对大学生就业产生了不利影响。对此,应该主要做好如下几方面工作:

(一)加强家庭与学生、学校之间的交流互动

通过各种途径加强高校、学生、家庭三方的交流互动,努力改变家庭就业观念,实现家庭就业观念与教育大势同步发展,与学生就业观念全面接轨。增进了解,统一思想,形成良性互动的局面,促进大学生就业。

(二)继续加强对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引导工作,加大就业工作力度

家庭作业论文范文11

一、个人理财概念的界定

国内外关于个人理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财需求和理财供给两方面,并以此为基础从理财市场、理财产品、理财行业、理财规制等不同视角研究个人理财。

国内外对个人理财概念的界定基本上都认为是对客户一生不同阶段所提供的全方位的金融服务,而主要的争议则更多的体现在具体的业务范围上。国内的研究一般以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05年颁布的《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为标准,该办法对个人理财业务的定义如下:个人理财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为个人客户提供的财务分析,投资顾问等专业化访问,已经商业银行以特定目标客户或客户群为对象,推介销售投资产品,理财计划,并代客户进行投资操作或资产管理的业务活动。

二、X效率理论分析个人理财业务

X效率理论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已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该理论是作为新古典经济理论的对立物而出现的,后者以家庭和企业为研究对象,视企业为“黑箱”。并假设企业是根据生产函数和成本函数进行生产的,企业的目的是实现利润的最大化,而企业内部不存在低效率,仅承认市场出现的低效率。但由于该假设条件与现实不符,莱宾斯坦、弗朗茨等学者在半微微经济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心理学,博弈论等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X效率理论。该理论认为低效率现象不仅存在于企业内部,表现在生产领域中,而且也存在于家庭内部,表现在消费领域中。

X效率理论是以X效率概念为核心的经济理论体系,它通过对最基本的经济单位、个人及其行为的分析,对企业、家庭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行为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在考察个人行为的过程中,莱宾斯坦提出了选择理性理论,“全权委托理论”偏好原理和个人努力均衡,这三者构成了X效率理论的三大理论支柱。

下面我们从以下几个角度说明把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看作一个整体,并对其做X效率分析具备理论支持。

(一)X效率理论的研究对象

该理论是以个人为基本研究单位的经济理论,莱宾斯坦的观点是:基本的决策和行为单位是个人,而不是由个人组成的家庭或企业;把针对个人的行为假设简单地套用于家庭和企业的作法是不合适的;要正确地理解和说明作为“分子”的家庭和企业的行为,就必须先分析作为“原于”的个人的行为;X效率理论的任务,就是通过对作为基本决策单他的个人的行为的考察,分析和研究由个人组成的更大的经济单位如企业、家庭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活动。

由于X效率理论是微微经济学理论,因此只要是由个人所组成的一个整体都可以根据X效率理论先研究个人行为,再研究这个整体。因此,无论是把银行作为一个整体,还是把银行个人理财业务作为一个整体来做X效率研究,从这个角度来分析理论上都是可行的。

(二)X效率理论的基本假设条件

第一,只有个人才有思想感情和行动,因此,恰当的研究单位应该是个人,而不是由个人组成的企业和家庭。

第二,由于个人具有双重个性,因此,个人行为既包括理性因素,也包括非理性因素。

第三,作为人的雇员和作为委托人的企业主,在目标和利益上并不总是一致的。

第四,个人并不只是对环境的变化做出相应的反应,相反,个人的行为常常具有受习惯影响的惯性特征。

第五,劳动合同是不完全的,雇员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选择努力水平的自由。

用X效率去分析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并不违背该理论的假设条件,从这个角度我们也得到了理论支持。

(三)X效率理论的研究方法

X效率理论认为经济理论的解释力是第一位的,而预测力是第二位的。与之相应的,X效率的研究方法有以下三个突出特点:

个人主义方法论。所谓方法论上的个人主义是指:最恰当或最有效的社会科学认识来自对个体现象或过程的研究。莱宾斯坦认为是个人而不是家庭或企业是基本的决策和行为单位,家庭和企业的目标及行为只有通过对个人行为及其相互关系的分析,才能得到合理的解释。

博弈论方法。在博弈过程中,如果双方都选择了最大化策略,就会导致囚徒困境结果,这能说明企业或家庭内部X低效率的形成,因此,X效率理论在考察企业或家庭的人际关系时充分运用了博弈论方法。

心理学方法。个人行为是要受到心理因素支配的,可以运用心理学方法分析个人选择理性的程度及惯性区域的形成。

无论是莱宾斯坦用X效率理论研究家庭、企业和宏观国民经济,还是我们用X效率研究银行或银行的某一业务,在整体的研究思路上都借用了这些研究方法。

三、相关研究的综述

目前国内外针对银行业的X效率研究大部分都是把银行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效率分析,对银行某一单个业务进行效率分析的文献极少,较具代表性的是Francis X.Favre,Patrick T.Hack和Larry W.Hunter(2001)的《黑箱揭秘:是什么影响银行的效率》中专门对银行业零售业务做了X效率分析,并分析了影响效率的因素;Athanassopoulos D.A,Sotiriou C.A和Stavros A.Zenios(1999)的《对银行分支机构效率差异的国内外比较》一文中把银行分支机构作为效率的研究对象,通过比较英国、德国和塞浦路斯的银行分支的效率,为分支机构效率的改进提供一些引导。在国内,王晓芳,曹志鹏和张欣(2008)运用DEA模型对全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直属分行做了效率分析,并认为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的经济效率较低,产出增长还主要依靠营业费用和人力等投入品的外延式增长,其效率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而且风险因素对银行经济效率有明显影响;顾乾屏,姜彦福和孙晓昆(2008)运用超效率数据包络分析(SE-DEA)模型通过对2005年中国30个省、30个省会城市、260多个地级市及该区域某商业银行分支机构效率的分析来评价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相对效率,进而构建了一种两维(区域层次和管理目标)效率评价系统。

四、结论

家庭作业论文范文12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人口迁移日趋活跃,迁移的规模数以亿记,人口迁移的流向主要是中、西部地区人口向东部沿海地区的集中化迁移流动。中国的人口迁移改变了中国的各地区经济社会结构,对迁入地和迁出地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人口迁移有很多种类,类似于参军、求学、乡城迁移等等。本文主要讨论的是乡城迁移(也就是农民工迁移),中国人“家”的观念非常牢固,许多重要的个人行为受到是家庭的影响,所以本文主要想讨论家庭因素在个人迁移决策中的影响。

关键词:家庭 乡城迁移 动机

作者简介:张芝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84年12月,联系单位:安徽大学龙河校区

一、影响人口迁移的动机

在影响人口迁移的动机方面西方的迁移理论都做了详细的分析,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一)、迁移的经济动机视角

持这一视角的学者认为乡城迁移的主要目的是获得“经济净所得”的增加,他们在一系列的实证研究中证明经济动机在劳动力迁移中的重要地位。

(二)、迁移的非经济视角

持这一视角的学者认为一些社会、文化方面的因素在迁移决策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如泽林斯基在1970年指出一些国家的乡城迁移是由于对城市生活偏好导致的,R.J.梅等强调生活方式偏好是发展中国家乡城迁移的主要动机,并提出“亮光假说”,用亮光来比喻城市多彩的生活方式,并与迁移者转变生活方式的意愿相联系。还有一些研究者认为乡城迁移和流动主要是由于农村缺乏向上流动的机会。

二、个人决策VS家庭决策

经典的人口迁移理论认为, 人口迁移决策是由独立的个人为达到“个人预期利益最大化”而做出的,但自1980年代以来,新迁移经济学对经典人口迁移理论的许多假设条件与结论发起了挑战。这种理论认为,人口迁移的决策并不是由独立的个人做出的,而是由相关的更大单位,特别是家族或家庭来共同做出的。国内研究者在具体研究中基本上借鉴西方传统的乡城迁移理论并考虑中国的具体国情。一些学者认为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决策是将个人利益最大化与家庭利益最大化联系在一起,同时以获取经济收入为最直接目的。

在个人决策还是家庭决策方面,我更倾向于个人决策,我认为人口迁移决策是由独立的个人做出,但受到家庭或家族影响。和西方国家强调个人独立自由不同,受传统儒家文化影响,中国人“家”的观念非常牢固,许多重要的个人行为受到是家庭的影响,迁移的目的不是追求个人的效用最大化,这一点可以从相关的调查可以看出,在调查农民工工资花费中,大部分迁移者选择将大部分工资寄回家了,迁移者表现出强烈的利他性。一部分季节性

务工者就是将家庭收益和个人收益结合起来考虑了。

三、家庭因素在个人迁移决策中的影响

不同的家庭因素对迁移的决策影响力是不同,影响不同阶段迁移阶段的家庭因素也是不一样的,因此在具体分析家庭因素在个人迁移决策中的影响,可以将迁移过程分成几个阶段,具体考察不同家庭因素对不同阶段迁移决策产生的影响。我将迁移的阶段分为三个阶段:迁移的决策、迁移的目的地选择(包括职业选择)、返迁方面。接下来就具体分析影响不同迁移阶段的家庭因素。

(一) 、迁移决策阶段

1、家庭规模

周皓在“中国人口迁移的家庭化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 一文中分析了家庭特征对于个人迁移的影响,指出:家庭户规模对于个体的人口迁移行为是正向的刺激作用,当家庭户规模越大,那么,家庭内劳动力数量就有可能更多,劳动力人数的增多会刺激着个体的人口迁移。2、代际关系

户内是否有老年人与是否有子女这两个变量对于人口迁移的影响起到了阻碍作用。从家庭功能来看,赡养老年人与抚育子女都是最主要的家庭功能之一。因此,如果家庭内有老年人或子女的话,这种阻碍作用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3、家庭或家族中有没有人外

家庭或家族中如果有人在外也会对个人迁移有刺激作用,个人会更倾向于迁出。在乡城迁移的类型中,有一种是为了家庭团聚而发生的迁移,这一类型迁移的动机就属于这一因素。

4、人均播种面积

王国辉做的10村调查中显示,农户家庭中从未外出打工的原因排在前两位的分别是承包地没有人耕种、家里人需要照顾,可见承包地没有人耕种也会对对个人迁移决策产生影响。此外,一些研究发现人均播种面积也于个人迁移相关。

(二)、迁移的目的地选择、职业选择

中国劳动力市场的特点是政府正规就业介绍渠道少、社会资本在就业中的作用突出。在外来人员到城市获得就业机会的方式方面,亲戚的帮忙、本村打工者介绍占一大部分,可见家庭、家族在就业行业上也有影响。在迁移目的地选择方面,如果家庭、家族或本村中有人在外,个人会倾向于选择同一地方或相近地点。有些村庄有很多出国务工人员,而其他的村庄也许一个没有。

(三)、返迁方面

王国辉做的10村调查中显示,阻碍迁移者成为市民的几个要素中涉及家庭的有:住房、子女费用高、缺少社会保障等。

1、家庭承包地

许多研究发现,乡城迁移人口不在城市定居的一个影响因素是不愿放弃农村的承包地,这与土地的经济保障作用有关,自古“有恒产者有恒心”。

2、婚姻状况

从婚姻状况来看,返迁人口中未婚的比例相对较低。赵耀辉(2001)的研究表明,返迁行为的目的主要是由于长期的两地分居而渴望家族团圆,而并不是为了找一份收入较好的工作。这从一方面说明已婚者由于受家庭因素的影响而更容易返迁。

3、家庭规模

周皓和梁在在“中国的返迁人口: 基于五普数据的分析”一文中研究发现家庭户中是否有老人,家庭户中是否有14岁以下的小孩,以及家庭户规模这三个因素于返迁决策有显著影响。

4、家庭中是否有人需要照顾

家庭户中是否有老年人和是否有14岁以下的小孩这两个家庭因素,可以部分地反映家庭的生活状况。阻碍农民成为市民的障碍中有子女教育费用高、整个家庭迁入城市成本高等。古语有云:父母在,不远行。此乃孝道。尽管时过境迁,但这种传统思想还是根深蒂固的。如果家庭户中有老人,那么,返迁的人口可能会为了照顾老人而返迁。

参考文献:

[1] 王国辉 《基于农户净收益最大化的中国乡城迁移研究》

[2]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3] 周浩 “中国人口迁移的家庭化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

[4] 人口研究2004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