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

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

时间:2023-10-05 15:56:25

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

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范文1

【关键词】文化基因 红色基因 传承 规律性

【中图分类号】G0 【文献标识码】A

2014年12月,在视察机关时提出:“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①红色基因属于一种文化基因,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时期形成的具有无产阶级性质的文化基因。本文尝试用文化基因的相关理论,对红色基因做出学理上的分析,厘清红色基因的基本面貌和本质特征,探索红色基因传承的基本规律,以期对红色基因有一个全面深刻的了解,为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借鉴。

文化基因的理论

“文化基因”一词最早由英国学者查理德・道金斯提出,他在《自私的基因》一书中用“谜米”解释文化传承中的基本单元,提出了“文化基因”的概念。之后,苏珊・布莱克摩尔在《谜米机器》一书中,阐释了文化基因作为一种复制因子在功能、内容、作用等多方面的性能特征。谜米学者认为,人类的一切学习其实都是模仿,当你模仿别人的时候,必然有某种东西从别人身上传递到你身上,这种在人与人之间传递的东西,就是谜米。②对于“谜米”的定义,《牛津英文字典》解释为:“文化的一种要素,可设想为一种非基因手段的复制。”

中国学者对于文化基因的理解,主要从哲学、文化史学以及文化人类学等角度作出阐释。有学者将其定义为:“决定文化系统传承与变化的基本因子、基本要素。”③还有学者认为它是“那些对民族的文化和历史发展产生过深远影响的心理底层结构和思维方式。”④毕文波认为:“内在于各种文化现象中,并且具有在时间和空间上得以传承和展开能力的基本理念和基本精神,以及具有这种能力的文化表达或者表现形式的基本风格,叫做‘文化基因’。”⑤赵传海认为“文化基因是可以被复制的鲜活的文化传统和可能复活的传统文化的思想因子。”⑥

综上所述,文化基因是隐藏在各类文化现象内部,决定文化系统本性和发展走向的基本因子,是对民族文化和历史发展产生过深远影响的文化传统、价值理念、基本精神、文化心理与思维方式等观念和精神形态的总和。文化基因一旦产生后,经过实践的验证,如果确有价值,它就具有了一定的生命力,会成为文化传统而被继承、延续和保留下来。经过一定时间的积淀,这些文化基因就形成了体现民族文化传统、文化心理与思维方式的独特的文化特征。

红色基因的基本内涵和特征

“红色基因”一词,是近期多次提到的一个概念。2013年2月,在视察时首次提到“红色基因”一词:“要发扬红色资源优势,深入进行党史军史和优良传统教育,把红色基因一代代传下去”。2014年,他在新疆、福建、南京等地视察时指出:“要把红色基因融入官兵血脉,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把理想信念的火种、红色传统的基因一代代传下去”。继承红色基因,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成为当前党和军队建设的重要内容。

红色基因的内涵。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在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辉煌灿烂的红色文化。红色文化内涵丰富,形态多样,可以分为物态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在红色文化的诸多现象中,存在着某种内在的规定性,规定了红色文化的根本性质和发展方向,构成了中国共产党独特的文化传统和文化本质,这就是红色基因。红色基因是“党在长期奋斗中锤炼的先进本质、思想路线、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⑦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将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因子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子相结合而形成极具中国特色的基本文化单元。

红色基因是红色文化的遗传密码,主要由四个基本要素构成:第一,先进的无产阶级思想理论。具体体现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与之一脉相承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包括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第二,伟大的民族精神和革命精神。具体体现为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和“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无产阶级革命精神;第三,无产阶级的价值观。具体体现为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价值目标、以人为本的价值追求、集体主义的价值原则等;第四,优良的传统作风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具体体现为“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判”的优良传统作风和“忠诚、奉献、公正、诚信”等高尚的道德品质。这四个方面构成了红色基因的基本框架,成为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文化的独特的文化特质,是中国共产党传家、立业、取胜的精神法宝和动力源泉。如今,红色基因已经深深地融入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脉之中,成为中国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精神要素,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文化基因构成。

红色基因的特征。红色基因作为一种文化基因,除了具有文化基因的一般特征外,还具有自身的根本特征。

第一,无产阶级性。红色文化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无产阶级斗争实践中产生的文化类型,必然具有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立场和本质特征,天然地具有无产阶级性质。红色基因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以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为最高价值目标,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价值追求,以集体主义为价值原则,这些是无产阶级政治思想的灵魂,规定着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前进方向,也是社会主义文化不同于其他文化的根本特质。

第二,民族性。任何一种文化和文明都具有积累性和继承性的特点,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文明史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光辉灿烂的文化传统和文化基因,成为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是中国人坚持精神独立性的文化根基。红色基因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继承、弘扬和创新发展,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整体性的特点,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已经成为红色基因的有机组成部分。

第三,科学性。红色基因始终贯穿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和方法,坚持实事求是、理论与实践相一致的理论品质和科学精神,正确认识和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红色基因的科学性表现为先进性、实践批判性和创新性。先进性是指红色基因坚持以先进的思想理论为指导,始终走在时代、民族、社会前沿,自觉与腐朽落后的文化基因相对立,从而具备先进性和前瞻性;实践批判性是指红色基因坚持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践的科学精神,在实践运动中检验自己和发展自己,实现自我纠错和自我批判;创新性是指红色基因能够以开放的结构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换,根据时代环境的变化,不断发展完善,始终保持生机与活力。

红色基因的传承

文化传承的一个基本规律就是文化的继承性和变异性。继承性与变异性是文化基因的基本特征之一,二者之间相互依存,共同作用,构成了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继承是前提和基础,没有继承性就没有变异性产生的基础;变异是条件,没有变异性,继承性也就失去了生存的活力。二者构成矛盾统一体,普遍存在于文化发展的过程中,遗传性规定了文化的根本性质和发展方向,变异性则推动着文化不断向前发展。红色基因的传承也要遵循这一基本规律,坚持红色基因的继承性与变异性的统一,加强红色文化传播,发挥红色文化场的积极引导作用。同时,还要谨防红色基因的“退化与突变”,保证红色基因的无产阶级性质和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坚持红色基因的继承性与变异性的统一,体现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统一。马克思说:“人们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条件下创造。一切已死的先辈们的传统,像梦靥一样纠缠着活人的头脑”。⑧正是由于文化传统和文化基因的遗传作用,世界上才形成了多姿多彩、各具特色的文化类型。同时,文化基因又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人类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人类交往范围的不断扩大、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愈加频繁以及人类自我发展的需求,是促成文化变革创新的根源。文化基因具备自组织功能和环境适应性,能够根据时代和环境的变化,不断的修正、调整和强化自我,文化基因的变异能够不断优化文化基因的内涵和外延,促进文化的创新发展。

近代中国,随着封建社会生产方式的瓦解,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以及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中华传统文化开始向现代转型。中华文化基因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基础上,抛弃其中腐朽落后的文化因子,主动选择与马克思主义文化基因相结合,产生了一种崭新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因子―红色基因,实现了中华传统文化向社会主义新文化的转型。红色基因的形成正是中华传统文化基因继承与变异的产物。新的历史时期,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的思想文化交流与碰撞愈加激烈。要实现中华文明的崛起,确保社会主义文化的主导地位,必须充分发挥红色基因的精神指引作用,实现红色基因的传承与创新。在红色基因传承的过程中,要正确认识继承性与变异性的辩证统一关系,既要坚持继承红色基因的无产阶级性质和民族性,不断加强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确保社会主义文化的健康发展;又要坚持红色基因的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以开放、包容的姿态积极吸收其他思想文化中的精华,不断丰富红色基因的内涵和外延,提升红色基因的创新能力,使其在新时期焕发新的生命力和活力,让红色基因世世代代传承下去,不断发扬光大。

学习党史、国史,加强红色文化传播,发挥红色文化场的积极引导作用。红色基因的传承需要构建共同的红色文化环境,加强红色文化传播,发挥文化场的引导作用。首先,学习党史、国史,加强红色历史教育。红色基因是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学习党史、国史是实现红色基因传承的最好方式。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国革命是最好的营养剂”;其次,加强红色文化传播,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发挥主流媒体的正面引导作用;最后,充分发挥英雄模范和先进典型人物的示范带头作用,营造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在革命和建设时期涌现出了一大批英雄模范人物,如、刘胡兰、雷锋、焦裕禄、孔繁森等,英雄模范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体现者和引领者,彰显了红色基因的“遗传密码”。

谨惕红色基因“退化与突变”,保证红色基因的无产阶级性质和社会主义方向。文化基因的变异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向上的正向变异即基因的进化,基因正向变异能够形成新的文化基因组合,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变化,有利于文化的发展;另一种是向下的负向变异即基因的退化,基因负向变异发生时不利于文化的发展,有可能导致文化的衰退或死亡。我们要努力推动红色基因的“正向变异”,防范“负向变异”,始终坚持继承红色基因的无产阶级性质,增强红色文化自信,警惕在新的环境下,发生红色基因“退化和突变”的现象。

一方面,我们要谨防“红色基因退化”的危险,激活红色基因,保持生机与活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思想文化日趋多元化,一些党员干部出现理想信念模糊、价值观扭曲、艰苦奋斗精神淡化、精神基因退化的趋向。面对新时期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只有激活红色基因,以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为思想指引,以革命精神和革命传统作风为行动指南,并使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提高党的战斗力,增强党的免疫力,自觉抵御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和消极腐败的危险,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

另一方面,要谨防红色基因在新的环境下发生“基因突变”,防止“左倾”和“右倾”错误思潮对红色基因的破坏。红色基因形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革命年代,革命与战争是时代的主题,红色基因是以革命为中心的文化。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以“革命、斗争”为标志的革命文化要实现其向“崇高、奋斗、理想信念”的红色文化的现代性话语转换。当前我们重提“激活红色基因”,并非号召大家重回那个阶级斗争的年代,而是重新挖掘红色文化的现代价值,从红色基因中汲取思想智慧和精神力量,把党的优良传统作风与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相结合,让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彰显出新的时代价值。

因此,在继承红色基因的过程中,要注意时代的变化,坚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反对教条主义和思想僵化,防范类似的“左倾”错误思潮的破坏。同时,我们还要警惕西方敌对势力打着文化交流的幌子,将带有特定目的的文化因子输入中国,破坏社会主义文化基因,对我国民众进行思想文化的渗透、诱导,最终达到和平演变的目的。因此,对于西方外来文化基因我们应该做出理性评估,批判地吸收和借鉴,坚持红色基因的无产阶级性质和社会主义方向,维护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安全,防范“右倾”错误思潮的破坏,防止红色基因发生“突变”,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性质的文化基因。

(作者为南昌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江西警察学院思政部讲师)

【注释】

①:“贯彻全军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扎实推进依法治军从严治军”,《人民日报》,2014年12月14日。

②[英]苏珊・布莱克摩尔:《谜米机器―文化之社会传递过程的“基因学”》,高申春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

③王东:“中华文明的五次辉煌与文化基因中的五大核心理念”,《河北学刊》,2003年第5期。

④刘长林:《中国系统思维―文化基因透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

⑤毕文波:“当代中国新文化基因若干问题思考提纲”,《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

⑥赵传海:“论文化基因及其社会功能”,《河南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

⑦强卫:“激活红色基因焕发生机活力―学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求是》,2014年第18期。

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范文2

关键词:青少年;舞蹈教学;红色文化

中图分类号:J7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7—0142—01

一、遵义在中国革命中的特殊地位和意义

1935年1月在贵州遵义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是挽救党的生死存亡危机的一次重要会议。对于新时期的青少年舞蹈教学来说,在其中渗透进红色文化教育,使他们正确认识和了解遵义会议的精神,发扬党在革命战争时期的光荣革命传统,为中国的复兴而不断奋斗,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遵义会议精神,教育着青少年要坚持崇高的理想不动摇,要始终坚持不懈的为现实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奋斗。

二、红色文化对新时代青少年的思想教育意义和作用

1.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情感。红色文化是我们中国特有的精神财富,是青少年必须继承和弘扬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青少年舞蹈教学中渗透红色文化教育,树立起青少年正确的人生理想,有利于营造良好的革命传统氛围,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培养新时期的青少年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接班人和建设者。

2.有利于继承和发扬优良的革命传统精神。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广大青少年不应该忘记。通过在舞蹈教学中,加入红色舞蹈剧目,让青少年在舞蹈中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使他们能够正确认识到艰苦奋斗是我们的精神财富。红色经典舞蹈所呈现出来的积极的影响,有利于青少年继承、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可以磨练青少年坚强意志,还可以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能力。

3.有利于加强青少年对历史的认知。教师通过积极挖掘红色经典舞蹈艺术的精华,引导学生从优秀的红色经典舞蹈剧目中吸取营养来加深青少年对革命历史的认知,用红色舞蹈作品来深入推进青少年的理想建设,一定能对当代的青少年产生广泛而深远的积极影响。

4.有利于传达红色文化的积极价值观。红色经典舞蹈作品的创作表现了我们民族时代的变迁、革命人的理想。将红色文化以舞蹈教学的形式表现出来,让青少年从舞蹈中感受红色经典文化,学习红色文化,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

三、在青少年舞蹈教学中如何进行红色文化传承

1.教师在舞蹈教学中加入红色舞蹈剧目,联系青少年实际,通过排练、演出,将红色文化根植到他们的灵魂深处。我们以红色舞蹈剧目《红色少年》为例。全剧以舞蹈语汇展现我党富有代表性的儿童英雄以及儿童故事歌曲,整个剧目不但富有童趣性、思想性,还将民族的传统美德、追求真理与光明的精神境界结合起来传递给孩子们。当孩子们在演出的时候,通过舞蹈艺术的展现使他们受到革命传统文化教育,这种积极的影响也将会传承到他们未来的成长当中去。

2.加深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识,在舞蹈中深化对红色文化的体会。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红色文化教育的日益重视,在青少年的舞蹈教学中融入红色文化,让青少年在舞蹈中接受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营造浓厚的学习红色文化氛围,潜移默化的加深青少年对红色文化的认识。教师在舞蹈教学的过程中,先让学生深入了解红色经典舞蹈的艺术背景,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教导学生通过红色经典艺术的舞蹈美呈现革命历史,通过舞蹈的视觉、听觉、语言的美感,让跳舞的学生身临其境,充分体会舞蹈艺术的巨大魅力,陶冶广大学生的高尚情操,锻炼学生的坚强意志。

3.利用红色经典舞蹈教学树立青少年的崇高追求,培养他们做对国家有用的人。教师以红色舞蹈教学激发学生自我超越的意识,让学生通过舞蹈产生共鸣,通过对舞蹈的学习感受红色经典艺术的美,并促进青少年树立崇高的追求,培养他们做一个勇担社会责任,激励他们成为对国家对人民有用的人才。

4.开展丰富的文娱活动,促进红色经典舞蹈艺术在青少年中的传播。在校园中开展红色经典文化的宣传普及,通过舞蹈的形式表现红色经典艺术作品,展现红色舞蹈剧目的艺术美,激发广大青少年对红色文化的学习热情,促进红色文化在青少年中的传播和影响,弘扬革命传统美德,丰富青少年的思想政治素养,增强红色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力和感染力。

四、结束语

总之,在青少年的舞蹈教学中渗透进红色文化因素,通过红色经典舞蹈艺术的感染,加深青少年对历史的认识,提升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教师通过红色经典舞蹈教学,不断陶冶青少年的高尚情操,鼓励他们做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接班人,为了中国的伟大复兴和崛起不断奋斗。

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范文3

在多元文化融生碰撞的文化潮流中,红色文化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与价值。依托红色文化的传承、发展与创新,是培育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路径与重要形式。近些年来,红色文化不断升温,红色文化热潮已经成为我国精神文化领域的独特风景,表现为红色短信越传越广,红色旅游越走越宽,红色歌曲越唱越响,红色影视催人奋发昂扬。可以说,红色文化是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向实践转化的重要资源与有效载体。而以红色文化为载体推广传播中国共产党人的核心价值观一直是我们党的一贯传统与政治优势。

一、红色文化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质资源和有效载体

红色文化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凝聚而成的宝贵精神财富。红色文化是指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党的领导下由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一种文化类型,它是物质文化(如革命遗址、旧址等)、制度文化(如革命纲领、路线等)和精神文化(如革命精神、道德、传统等)三者的有机统一体。具体而言,红色文化中的物质文化包括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遗址、遗物、纪念物等;制度文化是指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革命理论、纲领、路线、方针、政策等;精神文化则是指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革命精神、革命道德、优秀传统等。红色文化资源即红色文化物质形态的客观存在以及体现红色文化内涵的非物质存在(或精神存在)。红色文化是中国先进文化的有机构成,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脉相承,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了优质资源,是我们开展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和优秀载体。在今天文化多元化的时代,依托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培育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模式和现实路径。

(一)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关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与灵魂,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集中概括与高度凝练,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凸显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体现了国家、社会和个人价值追求的统一,是人民群众高度认同的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更是兴国之魂、民族精神之钙和文化软实力。红色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源头与文化母体,红色文化是内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及核心价值观的文化体系。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深度融汇、高度契合,二者都具有先进性和民族性等共同特质。二者的内在关系表现为:第一,红色文化蕴涵并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的核心价值观。红色文化蕴含着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和共产主义理想,彰显着开拓进取、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的时代精神,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度契合与内在一致的。红色文化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与坚定信仰,印证着共产党人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民主、社会和谐的理想不懈奋斗与使命担当,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的价值追求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内容一脉相承。第二,红色文化作为老一辈中国共产党人留存于世的一种宝贵的精神文化资源,凸显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魂魄与价值追求,彰显着中国共产党人勇于牺牲和无私奉献的群体品格。共产党人对人民自由解放和以人为本目标的追求与奋斗,对社会公平正义的崇尚与维护,对法治社会的倡扬与践行,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即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目标内在统一。第三红色文化蕴含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政治情怀,特别是共产党人先进性与纯洁性的行为示范,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即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弘扬与践行。同时,共产党人的核心价值观既内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高于核心价值观。第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引领文化前行,统摄当今红色文化的建设与发展,也贯穿着红色文化在新的时代传承创新的整个过程。培育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红色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与重要目标。第五,红色文化是培育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党员干部三严三实两学一做教育实践活动的有效形式、人民群众爱国主义与革命传统教育的优秀资源以及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与三观培养的天然平台。红色文化有利于提升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政治认同,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引导公民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培育良好的道德风尚。弘扬红色文化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二)红色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势与特点

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思想内涵与核心精神方面具有高度契合性、一致性与融通性。红色文化具有重要的政治价值、经济价值、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等,具有培育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势与特色。第一,红色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利条件与独特优势表现在:红色文化具有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濡化功能,在党的历史上有良好传统与成功经验,有契合时代的要求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的需要;红色文化是具有深厚历史底蕴、民族特性、契合大众文化心理与精神需求的文化;红色文化是有广泛社会群众基础的文化,兼具大众文化的特性,它是接受者众、传播面广、渗透性强的主流文化;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形式多样,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质资源、良好载体和重要平台;红色文化具有娱乐消费的功能,兼有隐形教育的特性,能丰富和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传承红色文化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目的趋同,价值重叠,功能耦合。第二,红色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特点表现在:一是直接性与显性效应,即具有将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植入红色文化的主题中而直接对人们进行灌输的渗透力;二是间接性与隐性效应,红色文化的思想精神本身内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们通过红色文化主题的文艺表演、旅游观光、娱乐休闲、文化消费等形式实现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精神的认同内化。

二、以红色文化创新为依托有效培育与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强调指出: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红色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源头,红色文化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重要成果与文化结晶,也是培育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资源与良好载体,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媒介、桥梁与纽带。传承与创新红色文化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践行的有效路径和重要形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及与推广有利于促进红色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赋予红色文化新的时代内涵与特征,二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视角来看,不断推进红色文化的整体创新是有效培育和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这些创新包括:培育红色文化的创新思维与意识,激发创新动力;创新红色文化内涵和表现形式,打造红色文化精品;加强红色资源整合,创新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模式;创新红色文化传播机制与方式,丰富载体渠道;多形式、广覆盖开展红色文化活动,重视隐性教育。

(一)注重培育红色文化的创新思维与意识,激发创新动力

红色文化是中国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文化创新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重要内容。创新红色文化首要是注重培养红色文化的创新思维与意识。随着时代的发展及社会的转型,人们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正发生着变化,对红色文化的认知也有了新的理解与多维的审视,当下,一元思维、革命文化思维已渐行渐远,而具有时代特征与全新视域的新的思维、意识已嵌入红色文化的认知体系,成为红色文化创新的内在要求,其中最核心的当是对红色文化的创新思维、意识、观念的转换与重构,如以多元的视野来审视红色文化的主题变换,以历史演进的维度来探寻红色文化的内涵延伸,以更宏阔的视域来考察红色文化的生态环境变化。从这一思维与意识出发,我们可以发现红色文化的核心内涵与精神意蕴具有时代的超越性与发展空间的广阔性,并有利于发掘出红色文化的时代精神与当代意蕴,正确认识与把握红色文化的历史人文价值、艺术审美价值、经济价值、精神教育价值等。运用红色文化的新思维全面发掘红色文化的传统精神宝库,深度提炼红色文化中的当代红色基因、红色谱系、红色元素、红色主题以及现代红色精神,准确把握与深入拓展红色文化中的新意境与新内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和新的文化生态环境中,红色文化也需要新的话语表达、价值建构、意蕴阐释、内涵拓展,也就是说,红色文化需要新的思维、新的面貌与新的精神气质。同时,创新红色文化的思维与意识观念必须建立在及时反映时代变幻与社会变迁、关切人民大众的切实利益与现实需要的基点之上,如此,红色文化才能回应社会的变化与人民大众在当下的精神需要,在推动时代的前行中焕发出蓬勃而持久的生命活力。

(二)创新红色文化的内涵和表现形式,打造红色文化精品

红色文化展现了中国革命的风雨历程与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革命传统与民族风骨,彰显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爱国情感、价值取向和道德追求。在新的时代,应该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以关注人民群众的现实需要为切入点,以实现人们群众的根本利益与公民权利为价值追求,梳理、探寻、提炼红色文化的时代内涵,高度凝练、概括红色文化所蕴含的核心价值与观念,在不断创新红色文化的内涵与时代意蕴中把握红色文化的思想精髓与精神走向。在红色文化的内涵中,张扬人的个性,关注人的价值及其实现,倡导高尚道德与人文关怀,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性、能动性,践行为人民服务的政治伦理主题,弘扬改革创新精神,培育社会团结、合作、诚信、友善,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等,都应构成现时代红色文化的鲜明主题与深厚内涵。

增强红色文化的吸引力,关键在于创新形式,让红色文化加入更多的时尚元素,更有时代气息,必须立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现实需要,努力建设高品质的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开发丰富多样的红色文化产品。各种文艺形式以全新的视角重构红色历史,重建关于战争和英雄的民族记忆,以更加贴近现代生活、更加符合人性深度的立场对红色文化进行崭新的表达[1],从而更好地回应时代变化与社会转型带来的社会大众情感与心理的嬗变,契合社会精神领域的新气象,既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新需要,赢得广大群众的认同与喜爱,又有效地倡扬红色文化及其精神,彰显红色文化新的生命活力。

打造红色文化精品是红色文化创新的内在要求。要更好地发掘运用红色文化资源,制作弘扬红色文化的歌曲、影视剧、电脑游戏、网站,出版红色文化书籍,创作红色文化题材艺术作品,用红色文化产品来丰富文化市场,让红色文化娱乐消费成为人们的精神生活方式。第一,要在相关财政经费中对红色文化题材剧目给予适当倾斜,积极开发红色影视业,创新艺术形式,采用能够生动体现红色文化精神与内涵的、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表现手段,引导群众的红色文化兴趣,培育大众的红色文化情结,使广大群众在红色文化精品的熏陶中受到革命传统教育。第二,要实施红色文化精品工程,鼓励创作红色文化精品力作,打造红色文化的新的经典作品,塑造社会大众喜爱的、具有亲和力的红色人物形象,让红色文化作品与人物立足于现实的土壤,彰显时代特性,展现当代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与道德追求,使红色文化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注入不竭的精神动力与思想源泉。第三,要净化红色文化的生态环境,自觉抵制文化领域中的三俗现象,以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红色文化引领大众文化的走向,不断提升大众文化的内在品质。不断挖掘红色文化的丰厚资源,为红色文化的创新、发展与传播创造好的文化生态与人文环境。

(三)加强红色资源整合,创新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模式

红色文化不仅是宝贵的政治、教育资源,更是得天独厚的物质资源、经济资源、社会资源。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今天,以红色文化为主要资源与核心要素的文化产业大有可为,前景广阔。为此,必须加强红色资源整合,创新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模式,构建红色文化产业发展新模式。第一,坚持可持续开发的原则。克服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盲目的甚至破坏性的开发,避免造成对物质形态资源的损毁与破坏,开发不能以破坏文物资源为代价,不能造成这一资源的形态变化与价值流失,坚持有效保护、科学开发和实现永续利用、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同时不能一味强调保护至上,而限制红色资源的开发利用。因为红色文化资源只有经过开发才能成为现实的红色文化,对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也有利于文化的活化与传承。第二,坚持系统化开发的原则。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整体、系统开发,实现有序、合理、高效开发利用,反对从众媚俗的心态和经济至上的作法,抵制无序开发、低效开发、庸俗化开发以及短期开发等行为,保持其系统性与长效性,发挥整体效应。第三,坚持立体动态开发模式与思路。不仅要充分开发利用红色文化资源,还要把与红色资源相伴生的其他资源如绿色资源、古色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实现立体开发与动态开发,将静态性状的红色资源转换为活化动态的红色文化产品,拓展、创新一体化开发的新思路。第四,坚持综合开发的原则。全面规划,统筹兼顾,实现红色文化资源的优势互补、有效整合与综合利用,构建布局科学合理、产业链条完善、适宜市场运行的新型红色文化产业体系。具体而言,就是要以红色文化资源整合为基础,以红色文化产业属性分类为前提,科学构建红色文化开发、红色精神产品研制、红色文化媒体传播、红色基地观光旅游四大产业支撑体系[2]。

全国各地推出的红色文化旅游及其精品线路受到广大群众的青睐与追捧,红色旅游成为旅游项目的热点与亮点,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与良好的社会效益。新型红色旅游产品的开发和推出,已成为许多革命老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把红色文化资源、绿色生态资源、历史人文古迹结合起来,实施红、绿、古相结合的立体化开发模式,既能借助于旅游观光实现红色文化资源的思想道德教育功能,也有利于把红色文化资源转变为经济资源,推动革命老区的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近年来,许多地区大力挖掘、开发红色文化资源,积极发展红色旅游,精心推出红色影视作品,鼓励人们创作、传递红色短信,获得了社会的广泛参与和响应。政府要积极引导、扶持和鼓励红色文化创新,为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各种支持。其一,政府应在政策与资金上加大对红色文化产业特别是红色旅游业的扶持,通过对红色基地进行统筹规划,开发出多样化的红色文化旅游娱乐消费形态,提升红色旅游基地的自然景观层次与人文氛围,实现红色文化与现代大众消费娱乐文化的对接,实现革命传统教育与休闲娱乐旅游的有机结合。其二,鼓励社会组织、民间力量参与到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保护及开发利用中来,参与到红色文化产业与产品的投入和创造中来,激发民营企业投资红色文化产业的积极性。其三,注重建设红色文化产业基地,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红色文化产业,延伸产业链,培育红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红色文化产品和红色文化品牌,壮大我国红色文化产业的规模。

(四)创新红色文化传播机制与方式,丰富载体,拓宽渠道

文化的创新力决定其传播力,而传播力又决定着文化的影响力。因此,扩大红色文化的影响力与渗透性,需要拓宽和创新红色文化传播途径,创新红色文化的传播机制与传播方式,扩大红色文化传播的信息量,增强红色文化传播的穿透力,丰富传播载体,拓宽渗透渠道。

积极探索依托红色文化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长效机制,不断创新和完善红色文化教育传播的体制机制,这包括红色文化作品创作体制机制、推广与传播机制、效果反馈机制。创新红色文化创作的体制机制,加大对红色文化创作的投入,鼓励多层次社会主体和力量创作红色文化作品,推动红色文化创作主体的大众化。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养红色文化创新人才队伍,吸引更多人才积极参与红色文化艺术作品与产品的创作。红色文化的传播与渗透,一定要摒弃强行灌输和枯燥宣传,从人们的心理需求、情感需要及认知共性出发,以鲜活的事实、生动的材料、丰富多样的形式传播红色文化,使群众自觉认同、接受并主动受到思想熏陶与精神陶冶,不断创新红色文化的渗透与融入机制。民族化语言和通俗化表达是红色文化大众化的重要条件,要运用多种艺术表现形式来传播红色文化;重视机构建设,建立红色文化传播的网络化机构。建立红色文化传播效果与反馈机制,实现红色文化传播主体的大众化,强化红色文化的传播效果,充分贯彻通俗化与艺术化的方针;以红色文化引领大众文化的健康发展,实现红色文化对于社会大众的隐性教育功能。树立红色文化的世界营销国际传播观念,红色文化也需要包装与营销。具体说应立足于文化全球化的时代潮流,从国际传播的视角推进红色文化与世界其他各种文化的沟通与交流,增强红色文化的开放性与渗透性,加强红色文化产品的输出,并以此彰显红色文化的先进性与核心价值,扩大中国红色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提升中华文化的软实力与竞争力。

随着网络社会的普及,充分利用网络等新媒体是当代思想文化传播的一大特点。同样,红色文化的发展、传播也需要充分利用新媒体,着力构建红色文化网络宣传和教育平台,建立立体化的红色文化传播网络。打造红色文化主题网站,如中国红色旅游网中国红歌在线红色故事在读红色人物传奇等,开辟红色文化专栏、专题,为群众拓宽接受红色文化的新渠道;丰富传播载体,利用手机、微博传递红段子,推动红段子的快速流行,如制作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网络游戏、网络视频、网络音乐和播客,或以红色文化题材为原型创作网络文学,或组织宣传、文化、教育等部门的专职人员撰写博客、微客等,以营造具有浓厚红色氛围的网络文化[3]。特别是以手机作为新媒体传播红色文化,向用户提供便捷的阅读形式和传递内容丰富、意蕴深厚的红色文化及其精神,打造中国红色文化阅读第一门户,无疑是红色文化在传播方式上的一大创新。要摈弃把红色文化作为商业促销的噱头,造成传播的庸俗化。由于市场经济发展中商业利益的驱使,往往导致红色文化的宏大主题在很大程度上被世俗的功利需求所消解。当代各种形式的红歌会运用市场化的营销手段,进行新的包装、元素组合与再创造,把优秀的红色文化以人民群众喜爱的唱红歌表演活动呈现出来,用大众喜闻乐见的歌唱形式来宣传红色精神。创新红色文化的展示方式,各种红色展馆也能成为留住红色记忆的有效载体,如以井冈山为代表的许多革命老区建立红色文化展示场馆,运用高科技现代化设备,精心利用舞美技术、三维造型和声、光、电等技术手段生动再现红色历史、革命故事与英雄事迹,给观众以强烈的视觉、听觉、触觉冲击力和感染力,彰显了红色经典、现代表述的开发展示理念。

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范文4

【关键词】双语境;红色文化;传承

一、红色文化传承的现实意义

红色文化的传承任重而道远,在当代,不仅仅要对现代人进行红色文化思想教育,更应该赋予红色文化以时代精神,以创新思维去让民众获得更大的共鸣,让红色文化转变为物质力量,筑根于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中。红色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各高校借助当地红色文化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红色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红色文化意识,增进学生爱国情怀。红色文化蕴含的理想信念为大学生在各种引诱面前指明方向,提升明辨是非的能力。红色文化所寄予的价值意蕴引领青年学子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核就是传承先烈的坚强意志,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心,把自己培养成热爱社会主义,立志为中华民族复兴的接班人。新时期,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宣传中国红色文化是英语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相融合的有效途径,是帮助大学生培养爱国激情、坚定文化自信、提升人文素养的有力抓手。《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明确指出,“大学英语教学应主动融入学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使之在高等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发挥重要作用。”高校教育的根本是教书育人。育人需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引领。红色文化是课程思政的精髓,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奋斗精神、团结精神、创新精神和拼搏精神。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战场,应该努力推动思政教育与专业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实现学生专业知识和政治意识同步提升的育人成效。因而,需要在专业课中有机融入红色文化,共同构建育人大格局。

二、“双语境”下红色文化传承策略

在当代,单一的中文模式不能在最大程度上使得红色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双语境”模式的提出符合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审美选择,利用这种模式手段可更加高效地进行红色文化的传承,拓展红色文化传播的途径,提高其国际影响力,并逐步将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融入当代国人的意识理念和实践之中,真正实现红色文化传承的意义。

(一)用“双语境”模式传承红色文化的必要性

在新时期,有效利用双语模式对于红色文化的传承是十分有必要的。传统的单一教学已经无法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大学生的认同感和参与度,而这种“双语境”模式能够激发学生双语学习兴趣,能够与学生产生共鸣并满足学生学习特点和需求。通过本土和国际化接轨的方式,在红色文化传统传播方式中注入新的时代血液,更好地将红色文化与国际社会接轨,提升其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其实,利用双语境模式推动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因素和思维模式是密切相关的。1984年9月,教育部首次把英语纳为高考项目,自此以来国人对于英语学习的重要性便大幅增加。英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便不断以高速高质量发展着,因此跟紧时代潮流,融入国际社会是多年以来我国外交政策的重要目标,学习英语也成为判定学生文化修养的重要标准之一。从发展的眼光来看,将英语融入红色文化的传承之中是大势所趋,我国学生的英语水平普遍提升了,其思维模式也逐渐中西合璧了,学生们或许更乐于用双语境模式来欣赏或评析中国传统文化,也就包括了重要的红色文化。用双语境思维去发掘红色文化新的意义内涵与文化价值,利用西方的文化环境包装中国的本土文化,会使红色文化更具时代价值、研究价值和精神价值。用英语传播中国红色文化,不仅彰显了当代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更使他们乐于接受这种传播方式,提升认同感的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参与度与时代认同感。“双语境”模式的形成与传播也是不无溯源的。比如在公元742年间,就有鉴真东渡的历史渊源。鉴真通过将本民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交融的情况下,利用双语境模式,使得当时的人们耳濡目染,了解并学习了我国的佛教文化,使得佛学在日本流传下来,在促进了世界各地文化的传承与传播的同时,也使得世界更加紧密联系,文化相互碰撞融合,日益成为一个整体。这对于当时的世界来说是一个伟大的尝试与举措,时至今日,仍然具有深刻的历史借鉴意义。反观近代,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过程中,更是彰显了“双语境”模式对于红色文化传播的重要促进作用。早在1919年的新文化运动之前,我国便踊跃出一大批学习马克思主义的伟大的无产阶级者,当时我国的无产阶级力量还很薄弱,封建顽固势力嚣张肆虐,无产阶级要想在这样一个艰难的时代里萌芽生根,就只能通过多种语言之间的融合,将其翻译成中文,方便中国读者阅读学习,也使得更多的年轻人投入到无产阶级事业之中,并将马克思主义与当时我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并最终获得了革命的胜利。传统的单一教学已经无法再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大学生的认同感和参与度,而这种“双语境”模式能够激发学生双语学习兴趣,能够与学生产生共鸣并满足学生学习特点和需求。外语学习在当代已融入学生及各界社会人士的生活与方方面面,因此,双语境的使用会使得红色文化在保留其固有价值的同时进行“增值”,大学生们普遍接受,并且会以双语使用而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的认同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策略。红色文化作为中国本土的优秀传统文化,利用中英文双语境这种“中西结合”的方式向大学生传播红色文化,会比单一使用中文推进传播的方式效率更高。这种推动手段既是时代进步的一种体现,也符合当代大学生独特的社会心理特征,是大学生能够真正接受并且具有实际价值意义的一种方法。红色文化作为中国本土的优秀传统文化,利用中英文双语境的方式向大学生传播红色文化,会比单一使用中文推进传播的方式效率更高。这种推动手段既是时代进步的一种体现,也符合当代大学生独特的社会心理特征,是大学生能够真正接受并且具有实际价值的一种方法。“双语境”传承的模式,兼具刚性和柔性,有力克服了不同语种之间的障碍,促进了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碰撞,在不同的文化之中寻求他们的类似之处,推动了多种文化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领域之间的合作交流,以此来获得当代大学生的认可。由以上种种可明显映射出双语境的多种优势,即将语言的使用融入文化传承,相辅相成,随机应变,以争取获得最大程度上的传承效率,具有宝贵的应用价值。

(二)高校传承策略的研究

在用“双语境”模式传承红色文化这一策略的提出下,推行的方式与手段无疑成了重中之重,而高校作为荷载祖国未来血液的机构,就是这一构想提出后首先要尝试推行的试验点,在高校推行“双语境”模式具有良好的示范作用,更具代表性。

三、传承

(一)针对如何在高校推行“双语境”

传承红色文化这一要点,首先,学校领导重视。学校领导应当肩负一定责任感,积极引导和组织在校学生投入到“双语境”模式的设计规划当中,力求做到规范严谨,且具有一定创新性和实践性,不能纸上谈兵,要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去,转化为实际力量,并且真正做到心中有“传承”二字,不能仅仅当作一个任务来完成,敷衍了事,甚至偷工减料,只做到所谓的“面子工程”,要坚决反对这种行为,领导班子要首先从思想态度上端正自己的行为,实施者才会更加高效地执行。本校处于革命老区城市,拥有新四军纪念馆、多处烈士纪念地和革命纪念地等诸多丰厚的红色文化资源,因此盐工十分重视红色文化的开发以及保护工作。对于“双语”传播红色文化方面,首先,社会各界可以共同创建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在活动过程中利用双语模式对红色文化的传播进行讲解,以此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高校可以通过与当地革命纪念馆、博物馆等共同建立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实践教学基地,对学生进行红色文化的传播与熏陶。高校通过组织学生到当地实践地点开展红色文化相关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获得亲身体验感,更加直观地感受红色文化,并且在实践基地向导的指引下,能够自发地对红色文化进行双语传播,用多种语言翻译革命历史、革命故事等,也可以用外语翻唱红色歌曲、观看双语字幕的红等等。这些举措,既激发了大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提高了思政教育的高效性和实用性,使红色文化不再仅仅拘泥于书本教育,真正用实践去启发和引导学生,使学生对红色文化的教育更具认同感和使命感,增强传承的观念。其次,学校应该大力推动推行方式的多样性与高效性。比如有些革命老区的学校便会组织在校生深入革命基地,去当地考察红色文化,更加近距离地了解红色文化的历史和意义价值,以求培养学生对红色文化的了解度,并更加尊重红色文化。特别是外语成绩优异的同学也可以在一些红色文化历史博物馆里面向在校生或者外国友人进行中外双语的讲解,做到“双语境”传播红色文化,以达到更好地传承红色文化的目的。在公共场所展开宣讲会也是如今许多高校推行的一种方式。通过大学生进行论坛讲座中双语传播红色文化的相关历史知识,也使得社会各界人士都有了逐步深入了解红色文化的机会,对于学生个人而言,这不仅能充分彰显他们的外语能力,更能通过这种方式锻炼自己的外语能力,获得满足感的同时也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红色文化,激起许多学生内心的共鸣,也使得红色文化的传承更具效率。此外,中外互译的文本也是传播红色文化的重要手段,早在近代便是通过这样的方式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而在当代,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通过翻译来实现世界各地文化的交流已经习以为常。高校可以通过时下流行的电子书模式使得红色文化在网络范围也进行传播,这样不仅紧紧跟随时代潮流,也在无形中获得了更多的红色文化的读者,逐步提升红色文化的影响力。传统纸质书籍也同样不失为一种选择,电子书籍和传统书籍相辅相成,会最大程度上促进红色文化的传播,而中外互译的方式也是当代大学生更为喜好与偏向的选择。与此同时,高校可以通过创办中外合作班,与旅游企业校企合作的方式,以此来培养红色文化传播的人才。通过组织本校外语专业的学生或者其他专业外语水平较好的学生到爱国主义实践基地进行研修和学习,利用外语对红色文化的教学资源项目以及红色旅游项目等进行翻译,用外语对外国友人进行介绍宣传,也可以开展红色文化的表演,利用双语模式进行歌唱、影视等方面的宣传。在传播红色文化的过程中,大学生提高了自身的思想境界,也激发了自觉学习和继承红色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热情。高校在推行“双语境”模式的同时要兼具创新性和高效性,力求在最大程度上使得红色文化的传承在融入时代精神的同时具有高效性,即符合当代人的审美偏向和价值选择。

(二)社会层面的传承策略

针对红色文化的双语境传承,社会相关部门也应加强落实一系列举措。如一些革命老区特别推出的红色旅游景区,在做到传承本地红色文化的同时,也带动了当地经济效益的发展,并且吸引着全国各地或者是全世界的游客来此了解当地的红色革命文化,借助双语境模式的帮助,受众群体也逐渐年轻化和国际化,对于红色文化的世代传承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红色产业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是更好地传承红色文化的重要举措。多年来,广电总局积极倡导创作以红色文化背景为基础的文化作品,通过一系列红色主题的歌曲、电影、电视剧、话剧等表演形式,以更加直观的方式引导着年轻人的红色文化思维。与此同时,通过把文化作品与双语境模式结合的方式,使得红色文化更具国际化,在逐步取得国际范围内的传播度的同时,也培养了社会各界人士双语境思维的发展,以不同的文化视角来理解并传播红色文化,是新时代思维发展的表现,具有进步性和积极意义。通过当代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文化传播方式,通过荧幕的呈现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年轻一代人的价值观。创新是强大的生产力与驱动力,在当代中国,把创新精神融入红色文化的传承势在必行。通过创新应用VR、AR等技术,使得红色文化的传承更富有时代精神,利用“两微一端”的平台,让红色文化的传播方式更加多元化科技化,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红色文化需求,紧跟新时展要求,符合新时代的审美观念和思维方式,为红色文化融入新鲜血液。在当代倡导“双语境”模式传承红色文化正是因为能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才会越来越被更多的高校推崇和执行,是符合时代特征的一种明智选择。通过红色文化的传承,培养红色精神,训练他们艰苦朴素的精神,学生愈发感受到了学习各种文化知识包括外语学习的重要性。只有不断地通过学习提升自己多方面的能力与知识,才能为自己以后走向社会打下基础,才能够在自己成为社会的一名工作者之后,规范自己的职业操守,成为一个更加优秀的社会人士,这对我国社会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有重要作用。除此之外,红色文化的传承发展同时也会带动一定红色产业的兴起,对于红色产业,人民群众会更具认同感。从长远来看,这些产业的发展对于推动我国的经济发展,提高我国的经济生产效益发展也是十分有利的,对于社会发展也具有一定促进作用。“双语境”模式的推行能有效地将教育、社会与经济三者有机统一起来,以求获得最大的社会效益,能够有效将红色文化和大学生思政教育紧密联系起来,为大学生德育思政教育开创新的途径,与此同时做到对红色文化的更好的传承,是极具意义价值的。

参考文献:

[1]任晓丽.高校红色经典教育的价值及其实现[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1.

[2]梁文化.左右江革命根据地红色歌谣[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9.

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范文5

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意义重大,目前传承开发大别山红色文化资源的研究较少,将大别山红色文化资源与语文课堂教学结合起来的研究文献更是少之又少,本文旨在传承和发展大别山区红色文化资源的同时,将大别山区红色文化资源有目的性的运用到大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

1红色资源在大学语文中开发与利用的背景

1.1高校重视公共课课程改革

大学语文作为非中文专业的一门公共基础课,越来越受到国家、社会、学校的关注,近年来,大学语文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不容置疑,承担着培养大学生文化艺术素养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双向义务,越来越多的学校以及学校在校教师,投入到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工作中,认为传统的大学语文课堂已经不能满足现如今的大学语文教学目标。为此,我们可以顺应高校公共课课程改革热潮,尽大可能的发挥大别山区红色文化资源在大学语文课堂上的作用,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

1.2国家重视革命传统教育

革命传统精神是我们无数中华儿女所特有的精神财富,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称。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的提高,当代大学生贪图享乐,不愿吃苦的作风日益滋长,因此加强革命传统教育非常具有现实意义。例如现如今很多纪念馆都采用了现代信息手段,让学生置身其中,感受当年革命先烈们英勇奋战的战斗场面,能够感同身受,比较容易认可这些精神,从而养成艰苦朴素,踏实求学的传统意识。1.3红色资源是优秀的教育资源红色资源是优秀的大学语文教育资源。第一,大学语文旨在培养学生文学艺术修养和传统文化素养,而红色资源中包含了非常丰富的人文精神,能对学生产生正面的影响。第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包含革命传统文化。把红色资源纳入语文课程中,有利于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第三,可为大学语文教学注入新鲜的血液,大学语文的课堂组织形式往往是传统的讲授法,红色资源为教师展开各式各样的语文实践课提供保障。例如可带领学生参观位于信阳市的鄂豫皖革命苏区博物馆,让学生边玩边学,寓教于乐。

2开发与利用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研究大别山区红色资源在大学语文教学的应用,应该找到当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为大别山区红色文化资源进一步开发利用打下基础。首先,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和走访当地学校老师和学生,来了解目前大别山区红色文化资源在大学语文课程中的利用情况,其次,依据调查数据,客观分析现阶段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大别山红色文化的利用情况,最后分析得出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2.1红色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现状调查

2.1.1红色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调查分析(教师篇)(1)红色调查内容、对象、方法、时间调查内容;教师对开发利用红色资源的态度;教师使用红色资源的情况调查对象:大别山区大学语文老师20人调查方法:问卷法及访谈法调查时间:2019年2月28日(2)问卷调查结果及数据分析图2.1语文教师对开发利用红色资源的态度差异图2.1显示,大别山区大部分大学语文教师在“大别山红色旅游资源是否有必要开发利用”的问题上的看法是一致的,80%的大学语文教师认为有必要,20%的大学语文教师认为有非常必要。2.1.2红色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调查分析(学生篇)(1)调查内容、对象、方法、时间调查内容:学生对红色资源的需求态度;学生对地方课程的参与意愿调查对象:信阳农林学院在校学生245人调查方法:问卷法及访谈法调查时间:2019年2月28日(2)问卷调查结果及数据分析图2.2显示,大别山区大部分在校大学生在“大别山红色旅游资源是否有必要开发利用”的问题上的看法存在差异,64.1%的大学生认为有必要,8.6%的大学生认为非常必要,20%的大学生认为不知道是否有必要,7.3%的大学生认为没有必要开发利用大别山区红色旅游资源。图2.3显示,大别山区大部分在校大学生在“那你认为你有开发利用大别山红色旅游资源文化的潜力吗”这个的问题上的看法存在差异,39.6%的大学生表示有开发潜力,11.8%的大学生认为没有开发潜力,35.5%的大学生表示具有一定的开发潜力,另外13.1%的大学生表示并不知道是否具备开发潜力。图2.4显示,大别山区大部分在校大学生在“你喜欢大别山红色旅游资源吗?”这个的问题上的看法存在差异,14.7%的大学生表示非常喜欢,53.5%的大学生表示喜欢,还有28.2%的大学生表示具有一点喜欢,另外3.7%的大学生表示并不喜欢大别山红色旅游资源。从总体数据来看,大部分学生还是有兴趣参与到红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去的。

2.2红色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中存在的问題

研究与开发大别山红色文化资源成为地方高校语文的重要内容势在必行,可是却缺乏系统性的研究团队,使得无法从纵向和深入推广此项研究。虽然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高校语文老师觉得有必要或者非常必要研究和开发大别山红色旅游资源作为高校语文的课程内容,但是由于高校老师力量薄弱,无法将这一想法事实推广,大部分老师无法成为大别山红色文化研究的主体。大学语文作为非中文专业的一门公共基础课,越来越多的高校大学生要学习大学语文这门课,虽然问卷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表示对大别山红色文化资源感兴趣,但是有小部分学生并不想了解大别山红色文化资源,加之学习大学语文的学生大多数为理科背景,对于人文历史了解甚少,不了解就无法感兴趣,还有部分学生由于学习专业课程花费时间较多,无法系统而深入的完成大别山红色文化资源的课程研究。从和教师们的访谈中可以看出,课程的实施主体语文教师查阅资料时主要依靠的是上网查找相关资料,可是通过搜集整理而得出的结果并不准确,存在无法验证其真假的现象。现如今,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让很多老师无法脱离网络世界而组织教学内容与活动,地方语文课程资源开发还是需要每位教师实实在在的从身边入手,去调查研究才能开发出真实可信的资源。

3大别山区红色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途径

3.1提高教师的地域性红色文化素养

信阳地处河南省最南端,只有四所本科院校,与本省其他兄弟院校虽交往甚密,却也没有地理优势,相对闭塞,导致部分教师观念陈旧,教学方法落后,创造意识薄弱。教师可充分利用一些高校培训交流机会,拓展见识,丰富自身的红色文化底蕴,也可利用课余时间走访周边,了解熟知我们周边的红色文化,提高自身的红色文化素养。

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范文6

(一)传统课程弘扬红色文化有待加强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中强调,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基本载体。而传播学专业课程作为重要的人文社会学科,有必要在课程教学中结合专业知识教育,培养学生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而红色文化作为植根于中华民族价值观念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无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然而,目前我国高校的新闻传播学课程设置中,大部分高校的新闻传播学课程教学仍是保留传统的培养模式与教学评价,在培养模式上延续传统教学模式的知识“硬背”与“灌输”,依然还是教师单向进行知识输出的教学场域,普遍存在着形式单一、内容枯燥、教育关系不平衡等情况。这些问题长久以来,不利于让学生更主动地学习和接收红色文化的熏陶。因此,对高校新闻传播学课程教育模式的要求应当是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自然地吸收红色文化,培育出能够弘扬红色文化的新闻专业人才,才不会令红色文化的光辉在专业教学的课堂上黯淡失色。

(二)专业教育运用红色资源不充分

党的十八大以来,高度重视红色文化,在讲话中曾多次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高校只有将专业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相结合,才能顺应时展潮流。充分利用红色资源融入专业思政课程的教学中,才能坚定落实“把红色资源利用好”的重要指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历史纪念馆等红色资源遍布全国,各地红色文化研究方面和教育散见于党史学会、文化旅游局、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部门等,并没有形成完整的红色文化“图谱”。

高校在开展教学实施的计划较为随意和零散,并未形成具有系统性、长效性的综合培养方案。上述情况直接导致高校在试图运用红色资源融入专业思政课实践教学时,还仅仅处于探索阶段,陷入效率低、进程慢、解决难的尴尬处境。

传播学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也面临相似情况,其中最明显的表现之一为红色教育基地利用率不高,新闻传播学课程的教学地点主要集中在课堂,然而红色旧址遗迹、纪念馆、纪念碑、烈士陵园、英雄故居等,都是蕴藏着丰富红色文化和精神的地方。可是高校在传播学课程思政的教学过程中,未能更用心地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这对于学生来说无疑只是“走马观花”,缺乏在红色教育基地中深入实践和亲身体验,也将会影响学生直观感受红色文化的效果。“文化这东西,它不是词藻华丽的修饰,更不是要炫耀你的学问,而是一种丰富灵魂的方式,得来实在不易。”文化的产生和形成来之不易,对人的影响不滞于一朝一夕。所以要不断加强高校整合和运用红色文化资源贯穿在专业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全过程,把红色文化作为推进各高校课程思政的重要教学资源并加以灵活运用。

(三)红色文化教学理论与实践结合不紧密

当前高校都在积极地尝试新闻传播专业教育体系的实践与创新,而新闻教育永恒不变的价值体现在,要培养怀有人文之爱、追求真理和正义之心,向公众提供信息服务、阐释变动之意义、助益社会良好沟通的人才。红色文化能更好地激发新时代青年的家国情怀与民族认同感,红色文化为新时代青年的政治理想、价值取向、家国情怀及社会责任意识等着色,符合新闻传播学专业立足于培养德才兼备的专业人才的培养理念。

“没有生活作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作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作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红色文化教学理论和实践脱节,学生必然只是成为单纯“道德教科书”的搬运机器,红色文化中蕴含的优良美德、奋斗精神等等,也将在人们无法更贴近和全面地了解下逐步失去学习兴趣。

二、红色文化融入传播学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一)国家巩固意识形态的必然要求

在党的报告中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新闻教育的课程理论与实践都应明确学生是参与意义建构和学习信息加工的主动者。现有传统课程的教学方法限制了学生自主性,在现行高等教育中,大部分课程的教育方法为依赖教师、形式单一、强制性的外部灌输方法,学生则始终处于一种被动接受地位,形成了“我说你听,我打你通,以观念说教、行为约束、思想灌输为特征的单向教育模式”。

传播学课程思政中融入红色文化助推教学方法的革新,红色育人将要求课堂构建互动性强、更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坚定新时代大学生要牢记使命和担当,为实现伟大的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而发奋学习,只有如此才能符合国家对于建设教育强国的要求。

(二)传统新闻传播学课程教学改革创新的有效手段

伴随着全球化的浪潮迅猛奔涌而来,中国传播学界一些人士曾寄希望于对西方理论的援用、消化、摄取,这容易造成西方理论“东西相异”的橘枳效应。将源自西方的传播理论知识移植至中国,跨语境的理论旅行虽然使中国传播理论资源快速繁殖,但去语境化的移植过程导致理论缺乏“在场”感。在这样的社会环境和学科背景下,中西文化理论思潮交汇频繁。大学生不免受到西方各种思潮的影响,难免会不易于中国本土化理论的形成,不利于国家巩固意识形态阵地。新闻传播学的学科发展必须牢记“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嘱托。新闻传播学思政课有必要培养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将红色文化作为思想依托,培养学生能够保持客观、理性的认知。将红色文化融入新闻传播学思政课,跳脱封闭且狭隘的理论牢笼,去涵养和着力引导学生面对专业问题转向立足于中国本土化背景的逻辑思考。红色文化不仅仅传递一种文化信息,更重要的是发挥着文化育人的作用。

三、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的实践方法

(一)整合红色资源,增强高校实践育人能力

大学作为育人的摇篮,《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有关“大学”的词条所示高校应具备的基本职能:“大学基本的传统职能仍需保持不变,也就是仍要使学生能够从文化遗产中获取知识,以助力他们实现自己的理智和创造能力,激励他们蜕变为讲人道、富有责任感的人。”注重以人为本,培养学生在优秀文化中汲取养分,从而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成为一个德智兼备的人才。这是高校始终都需坚持的人才培育目标。而红色文化留存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毋庸置疑,高校在课程教学中培养具有传承红色文化的优秀人才,应是每一个高校对于学生基本的素养要求。

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必须要“坚持保护利用、普及弘扬并重”。在课程实践中,整合且利用高校所在地的红色文化资源,将在地特色的红色文化的学习融入专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在教学形式的创新方面立足校园,鼓励学生参与且举办红色文化影片集体观影评鉴或是作品展览、竞赛等大型红色文化活动,可聘请从事新闻采写及撰述红色文化相关著作的教授学者来当选评委并举行小型的学术沙龙。结合新闻传播学科特色将红色文化资源引进高校,浓郁学校红色文化氛围。也可将刻板的教学课堂变更为校外红色文化基地、烈士纪念堂等等,可以通过布置采访红色文化基地和纪念堂的工作人员或要求记录和拍摄当日的见闻所感。组织宣传相关社会活动,以此加强学生互动性,增强学生的学习记忆。实现学习模式和教学形式的多样、活泼且富有新鲜感。这些创新的教学形式不仅能引发学生中在实践环节加入对中国历史、革命史的讨论,也同样唤醒学生们的红色基因。红色基因作为革命精神和先进文化的传承,深深根植于中国人民的骨骼血脉。有助于在认识历史脉络的基础上,加深对于中国革命和建设伟大历程的记忆,促使学生贴近红色文化,体会其中艰苦奋斗,不忘初心的积极力量。课程思政作为高校实施教育的重要环节,整合红色资源引入高校课程教学,加快了对在地红色文化进行有效整合的全过程,将分散的文化资源整合成可供利用的教育素材发展在地文化产业。扶持了栽培“传承红色基因”的应用型技术人才目标,同时为未来在地红色文化产业的人才需要做好储备。

(二)结合传播学科特色,打造特色教育实践平台

中国红色故事刻画了中国革命血与火的历程,记载了中国发展从落后到强盛的辉煌留存了中国人的宝贵品德。将中国故事传遍祖国大地,登上国际的舞台,是作为新闻传播学科的高校学生,紧紧跟随“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时代要求和最终目标。讲好红色故事,就是讲好中国故事。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在这样的背景下,需要培育一大批适应媒体深度融合和行业创新发展,能够讲好红色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优秀新闻传播后备人才,切实担负起讲好红色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重要职责。所以当前在新媒体融合发展的背景下,结合新闻传播学科特色,融入红色文化贯穿课程实践,打造具有红色文化的特色实践教学平台,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作为媒体内容创作生产的依据和标准。

课程教学可以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导向,以“新媒体(媒介)-内容(信息)-传播”为逻辑,将红色文化融于新闻传播实务教学是解决“融入路径”的方法,即在具体的操作方法上探寻红色文化植入“应用场景”。既立足课堂,也要走出课堂。既注重理论教学,又要重视实践教学。以科普红色文化、弘扬红色文化、保护红色文化为实践指向,以短视频、公众号、电商直播等策划、制作、运营为实践实体。在课程内容上要求运用新媒体进行互动直播,将红色文化主动融入学科内容建设,指导学生讲好红色精神故事,吸引大众主动领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红色文化。积极主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正能量。在课程空间上探究创新实践校企合作模式,将企业先进的技术和经验迁进校园,成立工作坊或实训基地让学生亲自参与和负责,将新闻传播学科所学的技术和红色文化做深度融合。共建具备学科特色的红色文化传播平台。通过创新教学互动手段,实现了课堂时间、空间和内容多立体、多维度的扩展,培养学生稳固红色文化知识的同时为红色文化的普及奉献力量。由此打造融媒体技术应用于红色文化传播实践教学的经典案例,建立打造新闻传播学学科优势基础上的红色文化教学传播平台,红色文化的融入促使知识性与实践性相结合共建新闻传播领域教育合作新生态。

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范文7

关键词:红色革命文化;部队;精神底蕴

前言:

自对外开放深入实施后,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均取得空前的发展。在政治方面,我党始终遵循人民当家做主的理念。在经济方面,从计划经济体制逐渐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在文化方面,了解和传承红色文化,培养民众优秀的精神文化底蕴。在当前我国红色革命文化发展的现状而言,仍有不少地区部队在发展中,缺乏对红色革命文化的传承。本文在研究中通过对红色革命文化在部队发展的意义和措施分析,能够为日后提升部队红色文化精神底蕴,奠定坚实的基础,具有现实的研究价值与意义。

一、红色革命文化在部队中的发展意义

(一)强化部队发展的作风

红色革命文化在部队中的发展,具有较为普遍的意义。首先体现为,红色革命文化的传承,能够有效强化部队发展的作风。通过对部队工作的分析,能够明确加强部队作风的建设,是部队生活的重点内容。而在建设部队作风时,应崇恩结合当时环境下的新形势,将优秀革命文化精神加以传承和发扬,自觉学习红色革命文化精神,弘扬艰苦奋斗的优秀传统精神。通过对红色革命文化的学习与传承,能够使人民军队始终保持坚定的革命意志,坚持特立独行的作风,从而为其树立良好的部队作风,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激发部队创新的精神力量

红色革命文化在部队中的发展意义,也体现为其能够激发部队创新的精神力量[1]。根据对红色革命文化的分析,能够明确红色革命文化是物质、精神和制度三种文化的结合体,在发展中主要是以马克思主义为基本原理,充分与我国当时的发展国情相结合,坚持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以此形成的优秀文化。如此优秀的红色革命文化传承,能够充分实现对正确政治方向的把握,通过坚韧意志力实现对部队精神的创新。由此,进一步促进红色革命文化在部队中的发展。

二、红色革命文化厚植部队发展精神底蕴的措施

(一)加强红色革命文化教育的灌输

红色革命文化在在部队中的发展,应充分加强对红色革命文化教育的灌输。根据对红色革命文化的深入分析,能够明确红色革命文化具有比较鲜明的文化特色,浓厚的文化内涵。从知识教育角度实现对红色革命文化的传承,能够使部队的干部从理论角度,实现对红色革命文化的理解,为其日后传承红色革命文化,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加强红色革命文化教育时,要充分加大历史知识的宣传,加强对特有、独特优秀文化精神的学习[2]。从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角度,实现对红色革命文化氛围的创设,从而实现对红色资源的挖掘,以此丰富部队发展的精神底蕴。

(二)提高改革创新的鲜明导向

在部队发展过程中,从红色革命文化角度,提高改革创新的鲜明导向,是尤为重要的[3]。通过对现阶段我国社会发展形态和时展要求的了解,对红色革命文化和优秀传统加以明确,并赋予其创新性的时代内涵,提高红色革命文化精神的时代感召能力。在提高改革创新鲜明导向时,可以针对当前部队干部的特点,从创新的角度出发,采用动漫视频、主题晚会和演讲辩论等形式,使红色革命文化和传统优秀文化,以鲜活生动的形式出现,使部队干部能够在精神文化的氛围中,得到耳濡目染的熏陶,从而实现对红色革命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学习。此外,在红色革命文化传承时,部队干部也可以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提高红色革命优秀文化的宣传力度,使红色革命文化的氛围贯穿整个部队,继而为提高军队正能量,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创建实践砥砺的有效平台

根据对红色革命文化的了解,明确其在传承过程中,必须拥有良好和稳定的平台,才能够为其文化的广泛传承,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创建实践砥砺的有效平台时,应充分结合当前部队的发展情况,创设相对稳定的红色革命文化平台,从而使部队官兵能够在红色革命文化的氛围中,感悟到传统优秀文化的真谛,实现对其自身思想境界的升华。同时,在创建实践砥砺有效平台时,要充分注重对环境的熏陶,提高时代的同步开展能力,创设与部队相符合的红色革命文化活动,并精心制作与红色革命文化精神的标语,使部队官兵能够实现对红色革命文化的学习。

结语:

在当前新时展进程中,虽然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我国民众的思想觉悟得到明显的提升。在此新的发展环境下,红色革命文化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从某种角度而言,红色文化是物质、精神和制度三种文化的统一结合体,包含了不同时期的精神文化,具有一定历史性的同时,也具有与时俱进的特性。并本文在研究中,主要是从加强红色革命文化教育的灌输、提高改革创新的鲜明导向、创建实践砥砺的有效平台等方面,展开对红色革命文化在丰富部队发展精神底蕴的措施研究。

参考文献:

[1]俏那澹周禹.浅谈红色文化的产生及概念界定[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6,01(05):106-108.

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范文8

红色基因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体现着一种革命精神的传承,历久弥新,引领未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传承红色基因心得体会优秀范文,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传承红色基因心得体会范文

总有一种精神,让我们泪流满面,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执着坚守。强调,红色基因要代代传承。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经历了多少坎坷,创造了多少奇迹,要让后代牢记,不忘初心,永远不可迷失了方向和道路。

主席对红色故事如数家珍,强调铭记光辉历史,传承红色基因,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红色基因体现了共产党人的身份自信和使命担当。

党的刚刚闭幕,主席便带领新一届政治局常委瞻仰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和浙江嘉兴南湖红船,回顾建党历史,重温入党誓词。

红色基因伴随共产主义的传播以及中国共产党人的诞生而产生。正义的战场战斗中,铸就红色基因的鲜红血色;艰苦的长征路,锤炼了红色基因的顽强生命力;前进的革命道路上,强大了红色基因的抗御能力。不断成熟的革命历史过程中,红色基因得到了锤炼和强化。不论生存环境怎么险恶,不论前进的道路有多艰难。勇往直前是共产党人红色基因不断强大的精神气魄。

红色基因发源于共产党人的坚定信仰。“弄清楚从哪儿来”需要重温红色经典,“弄清楚往哪儿去”需要勇于担当使命。在全体党员中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之际,作为党员干部重温红色故事,感悟红色精神,对于传承红色基因,牢记初心使命具有重要意义。

奋斗的青春最美丽,年经党员干部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传承红色基因,牢记初心使命,时刻牢记党的性质宗旨,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与时俱进,提高判断形势、维护稳定的能力,在谋求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中奉献青春热血。

对党和人民的忠诚、永不叛党是每个党员必须要做到的,讲忠诚,就要用实际行动传承红色基因。铭记历史、砥砺奋进,从先辈手中接过的历史接力棒,肩负起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任。这,就是我们的初心所在、使命所系。

传承红色基因心得体会范文

红色基因产生于井冈山、古田、遵义、延安以及西柏坡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既是我们党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所在,也是我们不断增强“四个自信”的底气所在,已经成为了激励近14亿中华儿女不断奋进、砥砺前行的精神力量。2018年3月8日,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红色基因就是要传承。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经历了多少坎坷,创造了多少奇迹,要让后代牢记,我们要不忘初心,永远不可迷失了方向和道路。

传承红色基因,牢记初心使命,既是当前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也是开创新时代各项工作新局面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我们要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认认真真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学原著悟原理,推动思想学习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实里走。通过红色教育重温历史,让思想接受先辈鲜血的洗礼,缅怀先烈,饮水思源,切实增强学习教育针对性、实效性和感染力,引导党员干部发扬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红军长征精神,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没有完成不了的任务。新时代新气象,深感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作为新时代党员干部,只有保持只争朝夕、奋发有为的奋斗姿态和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斗争精神,才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才能倍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才能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永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传承红色基因,牢记初心使命。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坚持思想建党、理论强党,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要不断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巩固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要发扬忠诚、干净、担当的优良作风,勇担职责使命,焕发干事创业精气神,理论学习有收获、思想政治受洗礼、干事创业敢担当、为民服务解难题、清正廉洁作表率,把“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变成现实的战略之举。传承红色基因,牢记初心使命。要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契机,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按照“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的总要求,从光荣的革命传统中汲取营养,把红色基因融入血脉,坚定理想信念,大力弘扬勇往直前、攻坚克难的奋斗精神,找准工作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为建设美丽中国、共圆复兴梦想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动力,努力创造出无愧于历史、时代和人民的新业绩。

传承红色基因心得体会范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的根与魂,红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底色,红色文化则是当代中国文化的价值核心和精神主体。红色文化主要由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成。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的伟大斗争中凝聚积累形成了革命文化。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新时期,党又领导人民在继承和弘扬革命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充满活力且与时俱进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丰富并发展了红色文化的内涵。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若能很好地加以开发利用,将会使其在统一战线思想宣传工作更大限度地发挥以文化人、立德树人的积极作用,从而聚人心,成合力,实现最广泛的团结。

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范文9

论文摘要:中国传统民居是劳动人民在与自然共生共存的生活中提炼创造的,在此过程中,结合不同地区的传统文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创造出了无数优秀的民居建筑。如何传承这些民居建筑中的优秀文化,在现代环境设计中更好地服务于当今社会,是设计师应注重研究的领域和课题。本文以闽南民居的研究为着眼点,阐述学习传承传统民居的意义。

1引言

在当今国际经济、文化日趋一体化的大背景下,现代环境艺术中的建筑、景观、室内设计亦越来越呈现出一种趋同化的趋势。如何在规划中更好地保护与传承本土传统民居优秀的特色,并结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设计体现出具有本地特色的城市景观显得特别重要。做为一个环境艺术的学习和研究者,在本土传统民居面对现代化的冲击显得日渐式微而感到遗憾的同时,深感有责任就此课题进行探讨。

2闽南红砖传统民居的解读

单德启在他的《人与环境一一中国传统民居聚落基本理论与实践的探索》一文中,用英文中的“本土的”(vernacular),“传统住宅”(traditional rcsidcnce),“没有建筑师的建筑”(archetecture without archtect),对“传统乡土民居”的含义进行l}释。n]现仅以笔者当下生于斯长于斯的闽南民居为例,就其内部空间形态、外观特征、色彩特征、装饰符号、文化特点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从中探讨其对于今天的环境艺术设计工作的重要性。[z]闽南红砖民居通常指的是用本地特制的红砖结合本地石材和工艺、融合了中原文化及闽南海洋文化的精神而建造的大膺a "詹”是闽南方言,就是通常所说的“房屋”。

1 .1闽南红砖民居的空间构成形式

闽南红砖民居一般为单层,其布局以中轴线分布;呈“向心围合式“;左右对称排列;多层次进深。正中间有天井,中设厅堂,一般摆放祖宗神位,前设石煌,两边为厢房,左为大。在闽南方言里,几进一般也称作“几落”,如“三落大膺”的说法,指的即是三进的大詹。

1 .2闽南红砖民居的色彩分析

1.2.1主色调

闽南红砖民居以红色为主色调。究其心理及传统因素,红色是中国传统象征意义文化中举足轻重的色彩,红色在几千年的中原传统文化中,象征喜庆、顺利、成功或受人重视、欢迎。“闽南红”呈现的便是一种带有喜庆的红色,它代表了闽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乐观向上,奋发图强的生活态度,使闽南人对传统文化中代表喜庆、吉祥和朝气的红色情有独钟,并将红色作为建筑主色调延用至今。

1.2.2辅色调

闽南红砖民居中的白石、青石、原木色及饰作的辅助色,与砖红主色调相辅相成。可以说,闽南红砖民居的色彩搭配无论从建筑本身,还是置于在自然的大环境中,都显得既端庄典雅又活泼灵动。

总之,蓝天白云之下、青山绿水之间那一栋栋具有典型的闽南特色的红砖民居,犹如中国传统青绿山水画中一枚枚朱砂色的印鉴,它与环境显得统一而又有变化。

1.2.3闽南红砖民居的装饰符号

闽南红砖民居不仅远观起来赏心悦目,近看局部装饰的符号设计亦别具一格。

a、装饰符号的位置:屋脊、墙面、悬梁、柱子、门窗、斗拱等;b、装饰符号的制作方式为:石雕、砖雕、木雕、灰塑、剪贴、拼凑等;c、装饰符号的题材:吉祥纹样、神话教化、诗词楹联等。这些装饰符号的灵活运用结合民居建筑的材料与工艺,使之无不充分显示营造者的匠心和艺术造诣及文化品位,亦成就了闽南民居独特的魅力。 1.2.4闽南红砖民居的文化

闽南上承古闽越的积淀、下启汉族及西域的交流、再融合东南亚、伊斯兰和西方建筑的影响,在文化面貌上呈多元化的状态。今天,闽南传统红砖民居独特的外观是在闽南地域文化的浸染下逐渐形成的,她受多元文化的影响,在造型式样上处处以装饰视觉元素体现建筑与文化不可分割的关联性。

2传统民居传承之意义

2.1传统民居传承之重要性

弗.赖特曾说:“唯一真正的文化是土生土长的文化”由此可见,其对于本土建筑文化的认识是相当深刻的。传统民居是本民族人民智慧浓缩的结晶,它必然有着我们能够“古为今用”的有益成份。但是,令人深感遗憾的是,今天现代化的民居建筑的大量涌现及外来文化的冲击,各地的民居逐步被所谓异彩纷呈的各色建筑、貌似多元的审美追求的建筑所代替。这表面看是“现代化”的体现,但也是对传统文化传承的缺失,亦反映出民族自信心的缺失;从另一个侧面看何尝不是现代对传统的蚕食与否定,或本土文化对外来文化的让位?如果说房子塌了,可以重建,但一个民族的精神垮了,要重铸又谈何容易?建筑是表现民族精神的一种主要的形式,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可以说亦是民族精神的外化。因此,更好地保护与传承传统民居的优秀文化,是一个民族自信的重要体现,也是一个民族对历史的尊重。

2.2传统民居传承之紧迫性

2.2.1外来因素导致传统民居加速消逝

当今,大量优秀的传统民居,正由干经济加速度增长、生活习俗的变革而快速消失。所以,民居的保护与传承已刻不容缓。早在建国初期,梁思成、林徽音夫妇就曾为了老北京的旧城保护问题竭尽全力、四处奔走。他们的方案是保留老城,将现代化的建设计划移到旁边的城市去;保留城墙,并在上面做出一些景观、休闲娱乐区域,这样人们既可以边饮茶,边徜徉在古城墙上,看老北京、看众生相,试想那是何等的享受!当梁氏夫妇看到古城墙被拆时,不禁痛哭涕零道:“每拆一块砖,都是在剥我的皮啊!”据说苏州郊区著名的水乡一一周庄之所以今天能够留存下来,也多亏已故艺术家陈逸飞先生当时四处呼吁奔走,今天才能依然存在于我们的视线之内。

2.2.2内在因素造成传统民居传承的紧迫性

古民居本身因年代久远及建筑材料的限制,导致古民居保护与传承问题的刻不容缓。我国古民居多为砖、土、木结构,因年代久远、凤吹日晒,老化程度加剧及资金匾乏,更加深了这种紧迫性的程度。

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范文10

进行了全面的介绍。

平面设计;传统;美术色彩

【中图分类号】U212.3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2)12-0032-02

在世界整体信息化、全球化的潮流下,设计的民族风格和人文特色在多元化发展中备受重视,我们可以感受出现代平面设计所显示的人文本土意识的回归,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统美术色彩,其独具特色的赋色体系应用于平面设中,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中国传统美术色彩特征的分析,探索平面设计理念与传统美术色彩语言相互沟通的途径,从而拓展平面设计的新领域[1]。

1中国传统美术的色彩特征

1.1主观性色彩特征倾向: 中国的传统美术色彩,是根据古老的五色观内涵进行组织搭配的,根据需要去突出某一色的主旋律,以达到审美和生存上的追求。它不同于西方色彩美学,从固有色到条件色,也不同于宫廷画、文人画的淡雅超俗。中国的传统美术色彩,是意念造型的自由理想色,以能激扬感官亢奋作为根据,带有原始的自然的印记。如在老百姓中间广为流传的“红红绿绿,图个吉利”这句话,就道出了整个传统美术的色彩特征。“图个吉利”呈现的是用色彩的主观性,这是传统文化观念导致的审美观念;“红红绿绿”呈现的是色彩的视觉观感,是一种很乐观的视觉心理反映,同时也具有吉祥、喜庆的象征性。

1.2地域性色彩特征倾向: 中国传统美术色彩的形成不是孤立的,它必然受到风俗习惯、历史传统的影响以及地域差异的制约,所以我们要考虑不同的时代和地域,不同的民族和习俗,以及不同的审美观与喜好。俗话说“十里不同俗”,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东南西北的地理、气候、环境、物产差异极大,文化形态的发展也千差万别,所以产生的传统美术色彩也丰富多彩。以年画为例,我国民间年画由于社会和各民族群众的需求不同,各地区的风俗习惯不同,各地的年画便有不同的色彩形式[2]。

1.3象征性色彩特征倾向: 所谓“象征”,就是用以代表、体现、表示某种事物的一种物体或符号。在我国历史上色彩的象征性有着自己的传统,色彩不仅是一种视觉的、感性的知觉形式,更是一种观念性的阐释和象征性的比附。色彩在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文化观,不同的文化观对色彩所具有的象征意义有着较为不同的看法。比如黄色,在东方人眼里代表着尊贵,而在西方基督教那里则认为它是耻辱的象征。西方的婚俗中崇尚白色,如白色的婚纱,白色象征了纯洁的爱情,但在中国却是一种惨淡悲哀的景象。色彩的这种象征意义被纳入包罗万象的中国古代宇宙论的框架中,与传统的价值观、哲学思想、等级意识、宗法观念、伦理道德有着密切的联系,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内涵[3]。

2中国传统美术色彩的装饰性及其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早在先秦时期,韩非子就提出“礼为情貌者饰”,指出人的性情正是约束人的社会规范。色彩作为传统美术的要素之一,通过秩序化、规律化、程式化、理想化的特性,来传情达意。其装饰性不仅体现出美术创作者的精神追求,而且体现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也体现出古代人类的审美思想。这种装饰性经过历史的发展与演化,形成了一定的规律。传统美术色彩的装饰性体现在美术作品中,即色彩关系的适宜、形式化。中国传传统美术色彩的装饰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2.1色彩鲜明、纯度较高: 受传统五色观念的影响,正色在传统色彩体系中具有较高的地位,我国自商周时期就形成崇尚纯色的传统,色彩随时展而丰富,但祟尚纯色的传统没有改变,传统美术色彩的装饰性主要体现为色彩的纯度较高,多选用鲜艳明亮的色彩,而且色彩关系多为补色关系。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关系。

2.2色彩丰富、对比统一: 中国传统美术作品的色彩搭配既要追求对比性,又要追求和谐性,首先,通过“退晕”和“对晕”手法的使用,对美术作品的色彩进行转换,明代织锦口诀“水红、银红配大红,玉白、古月配宝蓝”流传至今,通过“退晕”手法的使用,色彩更加柔和、艳丽,通过调和降低了对比度,色彩关系趋向和谐。其次,受到佛教绘画的影响,传统美术作品使用黑色、白色、金色、银色作为间隔色,用以调和对比强烈的色彩,整个画面色彩艳丽、华贵。这种色彩搭配方法在现代平面设计尤其是在包装及书籍装帧中广泛应用。

2.3简练概括、以少胜多: 在现代视觉传达中,作品的色彩优于形而首先被人感知,设计色彩如果具各了纯度高、对比强烈、简练概括的特性,就会在纷繁的色彩中引起观者的重视,产生共鸣。因此,将传统美术色彩的装饰特性用于现代平面设计,使得现代平面设计在色彩上既体现出装饰性,又体现出传统的文化意味。

3中国传统美术色彩的程式化及其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中国美术色彩在应用的过程中形成了程式化的趋向,色彩的程式化不仅体现色彩所象征意义的程式化,也体现为色彩搭配关系的程式化。传统美术作品的色彩与作品相互配合,在最大程度上体现出作品的涵义,作品的色彩关系不是随意的搭配,而是经过历史的演化积累下来的配色经验。

首先,纯色之间的搭配:中国是一个尚红的民族,红色与黑色的搭配由来已久,原始社会的彩陶、汉代的漆器、传统的年画,红色与黑色在视觉上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

其次,补色之间的搭配:在现代色彩学中,红色和绿色是互补色,中国古代就有红色与绿色相配寓意吉祥的传统,在传统文化中,形成了红色与绿色相配的习惯,“要喜气,红兼绿”。红色与绿色并置时,产生强烈的对比效果。

4结论

总之,中国传统美术色彩表现语言极为丰富且独具特色,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是现代平面设计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我们只有怀着一种诚恳的心态,认真仔细的研究并挖掘中国传统美术的色彩之精髓,大胆的吸收借鉴它们的艺术表现手法,我们便可以创造出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审美特点的现代设计作品。然而中国传统美术色彩文化与平面设计的结合,成熟的运用还需要我们长期的不断思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高明醒.中国民间美术造型丰富的民俗文化[M].社科纵横,2006

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范文11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和现代信息传媒技术的迅速发展,文化多元的态势给高校的德育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重大影响。尽管多元文化满足了大学生求新求变的文化需求,拓展了大学生的文化视野,丰富了校园生活。然而,多元文化使得大学生在进行文化选择时模棱两可,影响着对本国文化的认同和选择,影响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这种现象不同程度地反映了当前高校德育存在的一些问题。

1.偏重理想化目标,忽略现实的需求

德育目标是高校德育工作的根本,它规定了高校德育的工作方向,是评估高校德育工作的尺度。高校德育目标设定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将直接影响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高等教育应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不仅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而且关系到高校能否为国家经济的繁荣和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高校德育目标应能够反映和体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需要、符合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规律,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创新性和自我发展的协调性。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在德育目标定位上较为强调方向性、政治性,缺乏层次性与基础性;高校德育工作者重视学生远大理想的树立,忽略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内在需求;重视学生的思想平稳,忽略学生的个人利益和主体需要;脱离社会生活的德育目标,学生无法正确理解,更难以从内心予以接受。面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施,学生只是简单地理解和记忆各种道德要求,大而空的德育目标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使高校德育出现了学校重视而学生轻视、学校落实而学生落虚现象,最终影响了德育的实效性。

2.偏重理论的灌输,缺乏文化的熏陶

高校实施德育的目的是要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和认识能力。当前不少大学生在专业知识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却忽视了道德品质方面的修养,不少人缺乏基本的社会责任感,造成知识渊博但素质修养缺乏的巨大反差。目前高校德育主要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在课堂中,教育的手段偏重于理论的说教,教学内容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缺乏说服力,尤其是课堂和课余时间缺乏师生间的双向交流,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缺乏思想上、心理上的沟通交流,学生容易产生逆反心理。高校德育往往采用单向灌输方式,老师讲、学生听,既没有认真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也缺乏让受教育者的积极参与。另外,高校德育过于注重理论的灌输,缺乏文化的熏陶和支撑,德育容易成为空洞说教。

3.偏重课堂的学习,缺乏道德的实践

德育内容的科学、系统与否,直接影响德育目标的实现。传统的高校德育内容主要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法制教育及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教育,不难发现这些内容的单一,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存在一定的距离,不利于学生的成长进步和认同。当今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化,面对各种思想观念的交汇、价值观念多元化的现实,客观上要求德育内容应该与时俱进,不断丰富,能够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以增强其针对性,提高其实效性。可实际上高校德育对自身内容更新的幅度和速度却常常滞后于社会现实的变化。同时,文化的多元导致学生容易迷失前行的方向,文化滋养的缺失容易导致学生缺乏对祖国文化的认同。德育的性质决定了高校的德育内容应该根据教育对象思想品德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点进行选择,并随着时展而不断充实调整。思想品德教育的意义和价值,是要通过相应的道德行为予以体现。道德行为是人们思想品德最重要的标志,当代大学生对理论的学习往往仅停留在知识层面,存在知行脱节现象,践行能力普遍较差。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使当代大学生既具有世界意识,又拥有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既懂得保持本民族价值规范体系,又能汲取世界优秀文化营养,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教育课题。

二、红色文化教育应成为新时期高校德育的必要内容

大学教育的灵魂是思想,思想的动力来源于文化和传统。我国的传统文化经过数千年的传承,这种文化积淀已深深融进中华民族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中,特别是渗透到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外来文化的纷纷涌入使得文化的“西化”、“洋化”异常活跃,当大学生从外来文化产品中获得精神愉快的同时,一体化意识容易逐渐削弱他们的民族认同感、消解民族身份,隐匿在物质产品中的西方意识形态会慢慢侵蚀大学生的心灵,从而加剧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危机。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弱化,势必影响到未来中国的发展。红色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在文化多元的时代背景下,加强红色文化教育,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的回归、提升文化自觉应成为大学教育的必要内容。

1.红色文化教育有助于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是国家前进的精神动力,信仰的真空状态无论是对个人还是社会而言都是不利的。一个民族的辉煌不仅仅是靠经济、政治、生活水平的发达,最终要靠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复兴,要靠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发展。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灵魂,它能塑造民族的品格和风貌,增强民族凝聚力、向心力。民族精神的培育与弘扬应成为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大学生肩负着国家的希望和重托,他们的理想信念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生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红色文化,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其重要的内涵之一,无论是八一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还是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坚定信念都是共同拥有的内涵。革命年代每个共产党员入党的时候,心目中就悬着为当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而奋斗和为将来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而奋斗这样的明确的目标。正因为如此,即便斗争环境极其艰苦与危险,共产党人依然以革命的乐观主义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浴血奋战、流血牺牲。我国正处在文化多元化、价值观多元化的历史时期,红色文化不仅传承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积淀而成的优秀传统文化,还汇聚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不但可以净化人们的心灵、激发奋发向上的斗志,还能培育大学生奋发进取、健康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坚定的信念。

2.红色文化教育有助于培育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共同进取的精神源泉。在新的历史时期,要让民族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真正融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只有继承民族文化的优秀遗产,才能使我国的文化建设有民族根基。随着外来文化的不断涌入,大众文化的蓬勃兴起,其独特的价值追求和文化理念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大学生,其中一些消极的因素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容易产生负面影响,比如,一些大学生的国家意识较为淡漠;不少大学生滋生了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以及极端个人主义的错误观念;受西方价值观的影响,一些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有功利化、世俗化的倾向。要消除这些负面影响,仅靠管理是不够的,必须从思想的角度来澄清认识。可通过加强红色文化教育,以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武装大学生的头脑。红色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精神的感人史实是高校德育的最佳载体,不仅可以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其他文化,还可以唤醒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激发大学生爱国热情和情感,树立报效祖国的目标追求。

3.红色文化教育有助于塑造大学生的时代形象

大学生形象不仅包括精气神等意志品质也包括言谈举止等外在形象,良好的大学生形象是无形的财富和力量。随着高校扩招而带来的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加的现实,公众对大学生的整体形象的认可度出现下滑的现象,这不仅与大学生群体的社会信任度、社会对大学生群体的期望值、大学生整体素质的建设等问题直接关联,更反映出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面对文化多元化的成长环境,大学生理想价值追求呈现多元化和功利化倾向,出现为人处世急功近利、社会公德和诚信丧失、自我意识膨胀等有损大学生形象的现象。如何塑造大学生的崭新形象?“大学之道,在明明德。”通过高校德育,大学生需要充分认识自己的历史使命,不断提升自身道德修养,杜绝肤浅与浮躁,强化主体道德意识,在价值观多元化的时代,能够根据自我与社会的双向选择,鉴别和选择正确的价值观并从内心认同。红色文化资源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教育内容,其中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坚定信念、忠于理想的价值观和无私奉献、勇于牺牲的精神等既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具有良好的道德示范作用。红色文化教育将以其强烈的时代感、地域感和直观性让大学生身心受到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的感染和熏陶,培养他们的政治热情、社会责任感和锐意进取的精神和诚实守信的品质,唤醒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树立良好的道德信念,提升道德境界和社会责任感,塑造健康的人格,以此塑造大学生的崭新形象。

三、加强高校红色文化教育的途径

文化多元的当今世界必然导致价值观多元。高校德育如何适应多元文化的世纪、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作为高校德育目标成为高校必须面对的课题。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从实际出发,认真研究当前我国学校德育存在的问题,为培养具有文化认同和自觉传承民族文化的大学生寻求有效的途径。

1.以红色文化为主线营造高校德育氛围

如何让德育的内容、观点、要求汇聚成熏陶学生的德育氛围呢?中国传统文化通过长期历史过程中积淀而成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伦理规范、行为处事、审美情趣、风尚习俗等等,成为一种“遗传文化”,已经内化为人们的一种文化心理和性格,成为影响人们的思想行为和日常生活的强大力量,构成了中国社会的文化背景,这是中国国情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置身在这种文化背景之下的大学生应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现实承受者,其思想意识自然会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其中绝大部分是间接地、不知不觉地接受的。同理,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生长的红色文化继承和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时俱进地成为传统文化发展创新的成果,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学生如果置身于红色文化浸染的校园,所听、所看、所思、所想都聚集在红色文化这一焦点上,自觉不自觉地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红色文化教育资源,紧扣红色文化资源的实质,将其整合成优秀革命传统和时代精神有机统一的教育资源,用优秀历史文化遗产净化大学生的思想,能够有效为高校德育奠定优秀文化根基。

2.将历史教育作为高校传播红色文化的重要渠道

每一个民族的时代文化都有自己的源与流,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每一代都在继承前一代的历史文化中加以发展。历史教育在强化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和培育民族精神与民族凝聚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学生如果对祖国的历史缺乏正确的认知,就无法找到文化的自信。没有文化之根的民族是可悲的;但是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却不知道继承和发扬之,使它成为民族奋进的思想基础的民族,则更为可悲。所以,高校的历史教育在今天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历史和文化是共生的。2013年7月11日,同志在西柏坡调研时谈到,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多重温这些伟大历史,心中就会增加很多正能量。历史教育是以人类历史文化的丰厚营养来促使人的智慧、情感和人格不断得到发展、完善和升华,以促进人的生命整体不断获得发展为根本追求的学科教育。高校应该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通过教师的讲述和引导及历史遗迹遗址的参观,让大学生们了解祖国发展的脉络,尤其是近百年来为了争取独立、自由、人民解放而进行不懈奋斗的历程。龚自珍曾说:“灭人治国,必先去其史”,历史记忆和历史体验是树立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认同传统文化的主要途径。在当今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是极为重要的,高校应充分发挥历史教师的作用,将红色文化教育纳入教学体系中,通过面向全校开设具有红色文化特色的历史课程,把革命历史和红色文化教育内容体系相融通,挖掘出红色文化教育的价值和育人价值,充分发挥历史教育在高校传播红色文化的主渠道作用。

3.以红色文化教育打造独具魅力的高校校园文化

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范文12

[关键词]中央苏区;红色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策略

[DOI]10.13939/ki.zgsc.2016.42.052

红色文化是中央苏区最具优势的特色文化资源。然而,长期以来开发模式较为单一,形成以红色旅游开发为主的路径依赖,红色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较为滞后。以策略带动和进一步完善红色文化创意开发,与同志强{的“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1]相吻合。

文化创意产业是以知识产权为核心资产的产业门类,被誉为21世纪最有发展前途的产业之一。主要包括演艺娱乐、数字动漫、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广告、旅游休闲、工艺美术、商务会展等行业和领域。[2]结合当下的技术、经济和政策背景,中央苏区的红色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可以在创新、项目和政策驱动方面予以借力,获得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1 以创新为产业增速

传承是红色文化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创新则为其注入不竭的动力。中央苏区红色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需要以 “红色文化+科技”为驱动,以红色文化的“历史性+时代性”为核心,在文化产品的创意创新上不止步,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1.1 做好红色文化和科技的结合

中共十报告指出: “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3]中央苏区红色文化产品也应利用当下信息技术优化红色产品的内容与表现力,在文化业态创新上有所作为。瑞金策划的“共和国摇篮”实景演出,基于数字化技术,将红色文化的深刻内涵成功地“外化”。

当下尤其要顺应互联网传播移动化、社交化、视频化的趋势,积极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发展红色手游、红色动漫、红色数字出版等。从对红色文化低附加值的传统开发模式,转向生产高附加值的产品。在江西赣州建立的红色动漫城,也正是以“红色文化资源”为主线,以“创意”为核心,开发出红色动漫图书、电影、电视、音像制品等。其中,推出的《漫画红都》作品,系我国第一部表现“红都――瑞金”1929年至1934年革命历史题材的叙事漫画,成功入选了2015年文化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动漫扶持计划”。[4]

1.2 做好红色文化历史性和时代性的结合

随着时代变迁和媒体传播环境的变化,普通消费者在文化产品上的审美旨趣、评价标准都发生了较为深刻的变化。中央苏区红色文化创意产业要获得长足发展,也要做好红色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加法。准确地发掘优秀革命传统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契合点,要让红色文化保持原有的文化特质的同时,与21世纪的当代文化相融合,这样的文化产品才具有现实的影响力和市场号召力。近年推出的歌舞剧《八子参军》,在传统赣南采茶戏的基础上,又成功融入歌、舞、光、电等现代表现形式,该舞剧在全国总共进行了上百场演出。

在做好时代性的结合上,还可以创新编排红色芭蕾舞剧,拍摄红色历史微电影等,进一步挖掘红色文化创意创新的空间。以江西卫视举办的《红歌会》为例,随着节目的热播,红歌唱响江西,也红遍了大江南北。在产业链条的开发上,正是充分利用了红色文化资源,在红色文化中融入了时代元素,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 以项目带动产业发展

中央苏区红色文化创意产业要实现大发展、大繁荣,可以夯实项目抓手,以项目发挥集聚生产要素,促进产业升级的效用。尤其要遵循以现代科技为支撑,品牌为重点,促进中央苏区红色文化创意产业向高端化、数字化、集群化方向发展的原则。

《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把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建设成为红色文化传承创新区”。在这一政策指引下,赣州精心打造中国(瑞金)红色文化影视基地、红色文化艺术村等30多个项目,红色文化产业产值每年以20%的速度增长;瑞金在成立红色影视基地之余,开发“共和国摇篮雕塑园”等文化产业项目130多个。[5]

在中央苏区红色文化创意项目的规划、实施和推介上,更应注重重点项目的带动作用。相对于中小项目,重点项目投资额度大、涉及面广、影响深远,对红色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具有较强带动作用,也可以起到优化产业结构的功效。政府可以向社会各界征集文化产业项目,并在后期做好跟踪管理并提供动态服务。赣州红色文化创意产业园项目是美国福雷斯科技公司与赣州市共同运作的红色动漫及服务外包项目。现园区已集聚近15家企业,并被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认定为“省级服务外包示范园区”,有效带动赣州经济结构调整。

3 以政策做好产业驱动

与其他文化产品相比,红色文化产品的特色鲜明,其公共产品属性尤为突出。政府适当的干预和政策保障,可以以较低成本有效地实现公共政策目标。因此,相应的政策设计和政策驱动,可以体现对中央苏区特色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和培育的导向,并且在政策红利上促进红色创意产业的加速发展。

当下,中央苏区红色文化产业仍尚处产业导入期,因此建立系统的政策驱动机制,涵盖土地供给、资金投入、人才引进和培养、财税优惠等层面,有利于促进整个产业的进一步繁荣发展。2015年5月,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印发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行动计划的通知》(赣府厅发〔2015〕24号),就江西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做出了专项规划。在中央苏区红色文化产业的政策规划中,也应有意识就提高国有文化集团的产业竞争力,做大做强动漫产业、数字出版,积极培育新型产业形态等做出部署。

文化创意产业在江西省被纳入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6]2013 年 12 月 30 日,江西省人民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若干政策措施》,相关条款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文化创意产业领域,甚至鼓励境外投资者在法律和政策允许范围内投资文化创意产业。在经济政策方面,还可以专门设立中央苏区红色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基金,通过直接的贴息贷款等有利政策,扶持其发展。同时完善配套专项的财税减免政策,降低开发机构的投资成本和风险,也可以进一步引导投资资金的流向。

另外,还可创设红色文化产业协会,通过政策性规定,切实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为行业发展提供专项和针对。

参考文献:

[1]史育祥.传承红色基因 筑牢信念之魂[N].人民日报,2016-05-25(2).

[2]杨帆.文化旅游创意产业获千万投资[N].北京商报,2008-12-29(3).

[3]王国平,刘凌云.新型文化业态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先导[J].求索,2013(7).

[4]漫画红都编委会.漫画红都[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5]周建云.传承创新:铸就红色文化发展脊梁[N].赣州晚报,2015-07-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