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传统企业的信息化

传统企业的信息化

时间:2023-08-11 17:27:48

传统企业的信息化

第1篇

[关键词] 现代信息化物流 传统物流 资源整合

一、我国传统物流企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经济中出现的许多物流企业,虽然当今国内部分物流企业的成长性高达20%以上,但仍然难以掩盖我国传统物流企业普遍面临的困境。

1.服务水平欠佳,落后于市场需求

传统物流企业专业化程度低,服务质量差,普遍存在服务水平难以达到客户的高要求现象,服务水平不足主要表现在企业提供的功能单一和服务质量差两个方面。我国的大多数物流企业都是由原来的仓储、运输和货运企业转型而来的。这些企业主要的业务仍然局限于转型前的基础,成功开展综合业务的公司并不多。

2.系统规模弱小,缺乏网络支持

我国大多数物流企业的规模偏小,离最优规模经济状态还很远。物流系统的小规模,有其灵活、应变能力强的一面,但更多的是其不利的方面。首先,开拓市场乏力。其次,开展业务困难。最后,抵抗风险能力弱。和规模小并存的另一个问题,是物流系统缺乏完善网络的支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网络规模小,覆盖面窄。很多物流企业都是地方性的运输或仓储服务提供商,业务网络的覆盖仅限于邻近的省市;二是有点无线。即使物流公司有自己的网络节点,但却除公路线路以外,没有可供调配使用的长距离的铁路运输线路和航空运输线路。

3.技术设施薄弱,信息系统不健全

传统物流企业现有的设施基本上是按传统的物流方式配置的,与提供现代物流服务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同时,管理的单一化和粗放性,致使物流设施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物流服务复杂化和时效性的要求。由于我国传统物流企业具有依附性和功能单一性的特点,长期以来作为生产和流通的附属企业只注重与母体行业储运要求的符合性;只注重相关硬件的投入,对于软件的投入几乎为零。因此,物流技术在我国物流业应用并不普及,比如自动识别和条型码技术、GPS全球定位系统等先进的信息技术在我国物流业中的应用更是尚处于学习和起步阶段。企业物流信息系统不仅有利于实现企业物流供应链的一体化和信息化,提高物流管理的系统性和集成性,也将为企业与供应商、销售商、客户间物流信息网络的建设和供应链一体化奠定良好的基础。我国物流供给市场的信息化程度较低,功能不健全,信息系统已经成为我国物流企业发展的“瓶颈”,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基于现代信息化物流的物流企业资源整合

进入新世纪,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日益加快,我国传统物流企业一定要适应现代信息化物流的发展趋势,做好企业资源整合。物流资源整合就是将原本互相联系却被分割开来进行管理的各种物流活动,重新整合为一个整体。它的重要性在于,物流资源种类很多而且十分分散,如果不经过整合,不会形成强大的生产力,甚至长期维持小生产的状态,这对物流企业的竞争与发展是十分不利的。尽管不同的物流企业在实际运作中所采取的资源整合的方式方法不尽相同,但还是有一些共同的范畴需要纳入物流企业的视野。它们是客户资源整合、能力资源整合和信息资源整合。

1.客户资源整合

包括客户、服务及老客户资源的整合。结合现代信息化物流的特点,我们要做好下面几个方面:

(1)信息化:客户、服务及老客户资源信息收集的代码化和数据库化,信息处理的电子化和计算机化,信息传递的标准化和实时化,信息存贮的数字化和业务数据的共享化等。目前例如客户信息系统,数据挖掘技术等广泛应用于客户资源整合中,信息化使客户资源整合更加容易,并形成一个客户资源的综合服务中心。

(2)柔性化:这本来是生产领域提出来的,物流作业的柔性化是生产领域柔性化的进一步延长,它可以帮助物流企业更好地适应消费需求的“多品种、小批量、多批次、短周期”趋势,灵活地组织和实完成流作业,为客户提供定制化的物流服务来满足他们的个性化需求。从而有效的整合了客户资源。

(3)协同化:市场需求的瞬息万变、竞争环境的日益激烈都要求企业和整个供应链具有更快的响应速度和协同运作的能力,以及对供应链上的前向洞察力。通过与供应商和客户的实时沟通与协同,企业一方面能使供应商对自己的需求具有可预见能力,使其能提供更好的价格和服务,同时对其供应能力也有较好地预见性,为自己长期的、充足的供给业务提供了保障;另一方面,自己也能及时了解客户的需求信息,在多变的市场环境中保持更快的响应能力,跟踪和监控需求满足的过程,准确、及时、优质地将产品和服务递交到客户手中。只有企业间真正达到了彼此协同,才能使物流作业的响应速度更快、更具有前向的预见性、更好地共同抵御各种风险、降低成本和提高产出,满足客户的需求。

2.能力资源整合

物流服务能力资源既包括物流服务所需的有形的实体资源,如必要的仓储设施和运输设备等;又包括物流服务所需的无形的技能资源,如货运组织方式和存货控制能力等;还包括物流服务的知识资源,如拥有丰富的物流管理知识和对具体产品的物流运作具有透彻的了解等,更包括一个有效的物流管理团队等。因此需要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设:

(1)网络化:网络化是指物流配送系统的组织网络和信息网络体系。从组织上来讲,它是供应链成员间的物理联系和业务体系,信息网络是供应链上企业之间的业务运作通过互联网实现信息的传递和共享,并运用电子方式完成操作。

(2)自动化:物流自动化的核心是机电一体化,其外在表现是无人化,效果是省力化。此外,物流自动化的效果还有:扩大物流作业能力、提高劳 动生产率、减少物流作业的差错等。物流自动化的技术很多,如条码技术、射频自动识别技术,自动化立体仓库回来技术,自动存取技术,自动分拣技术,自动导向和自动定位技术,货物自动跟踪技术等。这些技术在经济发达国家已经普遍使用于物流作业中,在我国,虽然某些自动化技术已被采用,但达到普遍应用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自动化的应用可以大大加强物流企业能力资源整合。

(3)电子化:所谓电子化是指商业过程实现电子化,即电子商务。它同样也是以信息化和网络化为基础的。电子化具体表现为:实现业务流程及其每一步骤的电子化、无纸化;所有商务涉及的货币实现数字化和电子化;交易商品实现符号化、数字化;业务处理过程实现全程自动化和透明化;交易场所和市场空间实现虚拟化;消费行为实现个性化;企业之间或供应链之间实现无边界化;市场结构实现网络化和全球化,等等。电子化使物流企业能力资源整合不仅要成为信息聚散中心,而且成为管理决策中心、观念与技术创新中心、市场和消费中心。

(4)共享化:供应链管理强调链上成员的协作和社会整体资源的高效利用,以最合理的、最少的资源来最大化地满足整体市场的需求。而供应链上的企业只有在建立互惠互利的共赢伙伴关系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业务过程间的高度协作和资源的高效利用,只有通过资源共享、信息共享、技术共享、知识共享、业务流程等的共享,才能实现社会资源优化配置和供应链上物流业务的优势互补以及更快地对终端市场和整个供应链上的需求作出响应。

3.信息资源整合

(1)要有IT系统的支持,就必须注意标准化,标准化技术是现代物流技术实现信息资源整合的根本保证。货物的运输配送、存储保管、装卸搬运、分类包装、流通加工等各个环节中信息技术的应用,都要求必须有一套科学的作业标准。只有实现了物流系统各个环节的标准化,才能真正实现物流技术的信息化、自动化、网络化、智能化等。

(2)做好物流服务知识管理和决策机制的变革,就必须要采用集成化和智能化。供应链物流业业务是由多个成员、多个环节组成的,全球化和协同化的物流运作方式要求物流业务中的所有成员和环节在整个流程上的业务运作衔接的更加紧密,因此,必须对这些成员和环节的业务、以及业务处理过程中的信息进行高度集成,实现供应链的整体化和集成化运作,使各环节的业务更加接近客户和客户的需求。这种集成化的基础是业务过程的优化和管理信息系统的集成,而二者都需要有完善的信息系统解决方案通过决策、优化、计划、执行等方法和功能来予以支持,并使所有成员各自的信息系统进行无缝连接,实现系统集成、信息集成、业务集成、流程集成、资源集成。智能化是一种高层次应用。物流作业过程涉及大量的运筹和决策,如物流网络的设计与优化、运输(搬运)路径的选择、每次运输的装载量选择,多种货物的拼装优化、运输工具的排程和调度、库存水平的确定、补货策略的选择、有限资源的调配、配送策略的选择等问题都需要进行优化处理,这些都需要管理者借助优化的、智能工具和大量的现代物流知识来解决。同时,近年来,专家系统、人工智能、仿真学、运筹学、智能商务、数据挖掘和机器人等相关技术在国际上已经有比较成熟的研究成果,并在实际物流作业中得到了较好的应用。

三、结论

总之,物流企业的资源整合必须以战略调整方案为基本依据,我们要做的就是结合现代信息化物流的特点找到最佳结合点,并实现物流服务资源的优化配置。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 会计电算化;信息管理;关系;影响;融合

当今的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可以说“信息”这个极其重要的生产要素,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发展和成败。企业管理的内涵即是对信息进行控制和传递。当今社会的高速发展,对企业信息管理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对企业信息管理的作用至关重要。而企业的会计部门,是企业信息管理的重要部门,在企业信息化管理中起带头作用。因此,会计电算化是企业信息管理的前提和保障。

一、现代企业制度下会计电算化与企业信息管理的关系

对于任何企业来说,会计都是其经济管理的重要部分,会计信息更是企业信息的关键组成部分,对会计信息的处理效果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信息管理的成败。而现代电子计算机及会计软件在企业会计中的应用,使得会计电算化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因此,毫不夸张地说,会计电算化很大程度上控制着整个企业的运行与发展。会计电算化就是运用电子计算机及相关会计软件对公司账务进行电子化操作、分析、利用的现代记账方式,它以电子计算机、会计软件为主要载体,实现会计工作的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化。

企业信息管理以企业资源管理为重点,以控制财务成本为目标,通过计划、流程,对企业资源进行平衡利用和优化管理。现代企业运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电子商务技术对企业的信息活动和信息的传递进行控制、管理,以建立一个现代企业信息管理系统,从而使得企业信息资源的配置、利用更加合理化、高效率化。企业信息管理系统,从企业获得信息到输入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整合,最后生产、交换信息,是一个衔接的过程,其最终目的是产生有用的知识,用于企业信息管理。

建立在现代企业制度下的会计电算化不同于传统的会计电算化,其最终目的是运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建立一个实时、开放的会计信息系统,以满足企业经营管理、投资及决策的需求。通过实时的数据处理及管理控制,随时对各种财务成本的运营情况进行监察,以及时进行事前分析和事中控制,从而避免事后反映这种传统会计电算化带来的弊端,为企业的决策者提供准确的信息。

会计电算化与企业信息管理的进一步融合,加快了企业信息处理的速度,提高了企业信息的可靠性、准确性,改变了企业信息的单一生成方式、传递结构,进一步密切了财务工作与企业各项经济活动的联系,有利于企业的资源配置达到最佳的状态。

二、会计电算化对企业信息管理的影响

1.会计电算化加快了信息处理的速度。 传统的会计工作模式下,会计账务的处理速度很慢,而现代企业的发展对于信息的需求有一个时间上的要求,会计电算化的运用,大大加速了会计工作的效率,同样,也加快了企业信息处理的速度,使得信息使用者能够获得更快、更新的信息,使企业决策者能够迅速了解企业经济的运营情况,有利于企业管理者根据企业信息资源及时调整策略。

2.会计电算化使得企业信息管理更加高度集成化。会计电算化系统相对于企业其他信息系统来说,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但同时,它需要与其他信息系统保持畅通的数据交流与共享,因此,会计电算化系统的运行应该立足于整个企业的信息管理需求,而不应局限于提供专门的财务信息,统一规划、统一实施,把会计信息系统和企业其他内部信息系统融合为一体,使企业信息管理高度集成化,更加适应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真正实现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系统化、规模化和集成化。

3.会计电算化使企业信息管理网络化。随着当代社会信息的网络化,许多企业建立了自己的网站或自己的网络公司,以扩大贸易渠道,增加贸易商机。而会计电算化除了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会计核算工作外,还应充分利用互联网从各种渠道搜集企业经济活动所产生的数据信息、资料,并根据企业信息需求整合、处理这些资料以形成会计信息,向企业内部的各个部门、各个信息系统进行传递,以帮助信息使用者改进企业经营模式、决策方法,并实时控制企业的经济活动。企业信息管理网络化大大增强了企业经营管理的活力。

4.会计电算化有利于培养信息管理人才。会计电算化与企业信息管理相融合,对会计工作人员的素质有更高层次的要求,他们不仅要懂会计、又要懂管理,还要熟悉网络知识,既懂会计业务操作,又能解决会计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会计电算化帮助会计人员从烦琐的会计账务处理工作中解脱出来,让他们把更多的时间放到信息管理上来,增强处理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增加信息流通的畅通性,从而培养更多的信息管理人才。企业信息管理人才的增多,会提高企业运作的效率,提升企业的效益。

三、企业信息管理对会计电算化的影响

在企业信息化的过程中,信息技术的革新也带来了会计工作方式的革新,会计工作人员突破传统的会计工作,不仅注重高质量的会计核算工作,同时为企业的整体管理提供专业化的信息服务。企业信息化在促进会计电算化发展的同时,也革新了信息的单一化生成方式和传递结构,进而密切了财务职能和企业各个环节的联系。企业信息化对会计电算化的影响主要有:

1.数据处理对象的变化。传统的会计电算化,对会计数据进行处理时基于会计要素进行,产生的会计信息仅仅局限于财务部门使用,而且这种传统的会计电算化模式,提供的价值信息对所有信息使用者都是同一的、综合的、单一的。而企业信息化,要求数据库中存放的信息为整个企业信息管理系统所共享,其服务的对象是企业各个经济活动部门和业务流程。它存放、处理的数据是企业各项经济活动的基本数据,并不是按传统的会计要素对数据进行分类、归并、整合。现代的会计电算化的优势资源支撑有:数据库技术、电子网络技术、电子计算机等,这些优势资源使会计电算化体制在整个企业信息管理系统中的地位得到巩固加强,从以日常核算工作为主,发展为向企业的所有管理者提供信息。除此之外,会计电算化系统利用互联网扩展了数据处理的时间、空间范围,方便了实时监控。

2.数据处理程序的变化。传统的会计电算化数据处理,是由财务部门输入数据,其数据处理往往滞后于业务活动的发生。而在企业信息化的背景下,数据信息处理的起点由财务部门的凭证输入点向前延伸到企业的各项业务源头,会计数据和会计信息的产生是与业务的发生同时进行的。另外,日常的会计核算工作是由电子计算机自动完成的,只要保证输入信息的正确性和计算机的安全维护,一般数据处理是不会有差错的。

3.数据输入方式的变化。传统的会计电算化,是根据纸质的原始凭证进行数据录入和记账凭证编制的。与传统的会计电算化不同的是,当前的会计电算化基于电子数据,这些数据不仅仅来自会计部门,还来自采购部门、销售部门等其他的业务部门。由此,会计电算化将会自动产生记账凭证。这一系列会计输入方式的变化,将会对会计工作岗位的设置、数据处理流程、会计信息资料的产生、管理带来一系列重大的变革。

4.会计信息生成方式的变化。企业信息化管理,使得会计信息的生成与管理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于集成的信息处理单元是企业最基本的业务交易事项,所以记账凭证的数量也将大大增多,因此,打印记账凭证也将会付出高成本、高代价。而纸质的原始凭证缺乏或分散在业务源头,再强调原始凭证与记账凭证相匹配,会人为地增加工作量。企业信息化的管理,使会计信息的查询、利用越来越网络化,因此,信息化大背景下产生的会计信息和数据是基于电子数据,而不是传统的书面资料。

5.会计信息处理组织的变化。传统的会计信息处理组织,从内部会根据工作的内容不同而进行划分,并安排专门的会计工作者进行数据处理。现代的会计电算化系统,把许多由会计工作者分工完成的内容由电子计算机自动完成,使得会计数据处理的组织形式和会计数据处理的人员安排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企业信息化的水平达到一定的规模和水平时,会计电算化系统将融入整个企业信息管理系统中,企业内部的传统部门界限、数据处理的职能分工越来越模糊,越来越一体化。

四、会计电算化与企业信息管理融合中的障碍

首先,目前而言,运用了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单位,只解决了会计核算工作和财务管理上的相关问题,并没有就全面的企业信息管理一体化提出解决方案和措施,所以,并不能使会计核算与信息管理资源达到网络共享的程度。一些企业一方面采用会计电算化系统,另一方面也开发网络信息平台,遗憾的是,从运行的开始,二者就是相分离的,没有联系的,企业并没有将二者结合、统一起来,从而缺乏长远的规划目标,这样既不利于会计电算化的发展,也不利于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的提高。

其次,现代会计电算化软件的版本和种类的多样化,使得不同性质、不同行业的企业有了更多的选择,但是,应用平台与系统开发之间的互不兼容,使得整个系统结构更加复杂化。目前,大多数单位采用的会计电算化系统是单机版软件,这与企业信息管理一体化的进展是相脱节的。当然,还有一部分企业采用了会计核算工作的网络化管理,但是没有同整个信息管理平台衔接起来,使得信息一体化的发展更加困难。

再次,会计电算化与企业信息管理的融合面临的另一问题是安全性问题。网络信息化飞速发展的今天,一方面使资源共享更为方便,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很大的安全问题:垃圾信息、垃圾文件充斥着整个网络,当然让人更为害怕的是网络黑客非法访问和企业数据被窃取。安全性问题成为会计网络化发展的关键性问题。会计信息占整个企业信息的70%,由此可知,会计信息反映的是整个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它关系着整个企业发展的成败,不能随意泄露。同时,网络信息资源虽然充足,但是许多虚假信息也同样迷惑着企业,如果不能确保所获取资源的真实性,就很难保证会计信息的完整性、有效性。

然后,会计电算化与企业信息管理的一体化,对相关会计工作者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求会计人员不仅熟知会计专业知识,还要懂管理;不仅懂会计电算化,还要熟悉会计网络技术;一方面有很强的业务操作能力,一方面还要有解决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但是,目前来说,相当一部分会计工作者不能适应这方面的要求,使会计电算化与企业信息管理的一体化进程不能很好地进行,因此,培养专门的人才显得尤为重要。

最后,各个信息交流环节存在着障碍。很多会计电算化产生的信息在信息管理、传递中没有很好地实现与整个信息管理系统的交流、沟通,产生了一些“信息孤岛”。这样的工作状态,使得信息只能在一个部门内部流通,不能更好地实现它的价值,不能为企业所用。

五、如何更好地实现二者的融合

首先,采用适合本企业工作的会计电算化软件,克服应用平台与系统开发之间的不兼容性,使整个系统的工作简单化、统一化。同时,还应该从软件、硬件设施上完善自己,克服单机版软件带来的与企业信息管理相脱节的问题。

把会计核算工作的网络化同整个信息管理平台结合起来,也可以解决会计电算化与企业信息管理一体化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其次,努力构建全面的企业信息管理的架构和方案。企业运用会计电算化,不仅要解决会计核算工作和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还要把会计电算化系统同开发网络信息平台结合起来,使会计电算化产生的信息与网络资源信息整合,共同服务于企业的发展,真正达到企业信息管理的一体化。

再次,建立很好的沟通机制。不管企业的会计电算化系统达到了怎样高的水平,如果其产生的信息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传递、沟通,就是没有价值的信息,因此,企业在完备软硬件的同时,还要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使这些有价值的信息在整个信息管理系统中得到很好的传递,以发挥它的价值,从而使会计电算化与企业信息管理更好地融合在一起。

然后,时时注意安全性问题。会计电算化系统应该采用特殊的软件,一方面既可以自动检索,防止输入错误的数据,还要有自动恢复的功能,在出现特殊操作问题时,可以通过系统恢复数据信息。另外,不间断地对计算机进行特殊的安全保护、维护工作,在防止计算机自身出现问题的同时,还要防护外在的网络犯罪、网络病毒的危害,以保证信息数据的安全性。

最后,培养更多的专门人才从事信息管理。既能达到处理业务能力的要求,又能在信息管理工作中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六、结论

当今的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更是引发了全球性的信息化浪潮。会计电算化随着电子信息技术、互联网与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进入到了现代企业信息管理体系中,会计电算化的最终目的是增强企业的活力,提高企业的效益,从而系统地、持续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信息管理思想来实现企业信息管理水平的提升。这不仅是会计学自身发展与改革的需要,也是企业发展的需要。

主要参考文献

[1]许永斌.企业信息化对会计电算化模式的影响[J].财会月刊,2004(1IB):72-73.

第3篇

摘要: 信息化的进程正深远地影响着人类社会的生活方式、经济发展、机构组织和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信息时代的典型特征是信息的产业化和企业的信息化。企业信息化环境下,企业经营虚拟化、生产柔性化、管理人本化以及信息数字化的实现,在给企业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给企业的会计披露提出了挑战。

关键词: 企业信息化, 数字化,会计披露

1引言

信息化的进程正深远地影响着人类社会的生活方式、经济发展、机构组织和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信息时代的典型特征是信息的产业化和企业的信息化。企业信息化概念的提出以及在现实中的推广和应用给企业传统的生产经营模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以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企业经营、管理、生产和设计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二十一世纪的会计环境概括起来有四个主要特征:网络化、虚拟化、风险性、知识性,这四个特征同时也是信息化企业所具备的,而且,企业也是会计存在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空间一般地,会计主体与企业的范围是一致的,企业构成了最现实最直接的会计环境,因此,在企业信息化环境下研究会计披露模式改革的问题是具有广泛的现实意义的。

2 企业信息化对现行会计披露模式的挑战

目前我国拥有计算机的企业己不在少数,甚至有的企业的每个部门都己拥有了很多很好的计算机设备,但由于缺乏总体的网络构思与设计,致使计算机在企业生产与管理领域中发挥的功能非常有限。各部门所使用的计算机设备大多都各自为阵,他们只是一味地借助于计算机去满足手工状态下企业内部控制和信息处理的要求,而很少甚至根本没有顾及现代信息技术自身的特性。

信息化环境下的企业会计系统应该不再是企业的一个信息孤岛。当企业生产与管理环境中缺乏网络通讯技术的支撑时,各种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往往都处于一种缺乏规划的非集成状态。企业应用某种技术的目标通常在于去解决某一特定的具体问题,而不是把该项技术融入到企业的整个生产过程之中加以考虑。这样,就致使企业在技术的应用过程中形成了很多不能相互融合的孤岛,即技术孤岛。这种情形不仅普遍地存在于企业的生产自动化方面,而且也普遍地存在于企业的信息系统和其他商业应用方面。信息化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网络化管理,也就是消灭信息孤岛,实现信息集成。所谓信息孤岛,是指没有信息相互交换的企业单个信息系统。由于企业各信息系统之间不能有效的交换信息,从而使得企业任何一个独立的信息系统都无法提供某一决策所需要的完整信息资料。某一决策所需要的信息可能部分来自于企业会计信息系统,部分则可能来自于其他不同的信息系统。这不仅可能降低最终所需数据的可靠性,导致决策的失误和工作效率的低下,而且,仅仅是收集这些信息而花费的成本也会是非常昂贵的。这在客观上便显示出了企业信息集成的重要性。而传统的会计信息系统虽然在系统内部实现了网络化和信息集成,但是企业的会计信息系统与企业的其它信息系统应当包括存在于企业之外的信息系统仍旧处于分离的状态。

3企业会计披露模式的改革

传统会计系统出于信息生产成本和信息处理能力的局限,往往只是试图满足各种不同用户的共同要求,而没有或者很少考虑用户的个性需要。但现代信息技术的强大功能显然已使这一局限不再成其为只提供最低量信息的籍口。在这种情形下,建立能够满足不同用户的特定信息需求的会计报告系统显得尤为重要。

在企业信息化环境下,现行会计披露模式最突出的局限性是其信息传播方式的落后,由纸质传播媒介,通过人工的传递包括人工递送、邮寄、传真以及大众媒体传播的形式,只能传递文本和表格等抽象性的信息,信息传播方式的落后不仅影响了报送的会计信息的及时性,而且也限制了报送的内容。从某种意义上说,现行会计信息传播方式的落后成为会计披露发展的“瓶颈”,不解决这个“瓶颈”问题,会计披露改革的其他问题就无从谈起。

不仅仅是企业外部的会计信息使用者对现行的会计披露模式提出了不少的置疑和责难,现行会计披露模式的局限性还可以从企业内部的信息传递过程进行分析。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不少的企业应用了会计软件后,虽然完成了会计核算和一般性的财务分析的任务,但是,当企业的决策者或者决策群体需要做出特殊的管理决策或者下达某个专门的分析研究任务时,财务部门往往无法根据会计软件所提供的功能满足特定的需求因为管理问题千差万别,与结构化、规范化的会计核算问题是不同的。即使是市面上能够购买到一些通用管理型的会计软件,但是其中的许多功能,本企业不一定用的上,而真正需要的又有可能没有提供。因此,当企业遭遇到类似问题的时候,往往也会怀疑企业的会计披露模式是否有效,是否存在问题。

既然现行的企业会计披露模式在企业信息化环境下显示出了如此之多的弊端,而企业信息化又为克服这些弊端提供了技术基础,可以断定,企业的会计披露模式改革时机已经成熟了。从长远来看,现行的会计报告披露模式是不可能一瞬间就退出历史舞台的,改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对现行会计披露模式的改革提出分三个步骤进行的设想:首先,将企业现存的会计信息系统的输出结果――企业财务报告以亡页的形式,通过企业主页或者其他综合类或者经济类网站的特定频道,在国际互联网上,信息使用者可以平等地从网上获得企业静态的、通用的会计信息其次,在企业信息化向纵深方向发展的过程中,借鉴事件驱动系统的思想,企业建立专门的会计信息网络数据库,并连入国际互联网,信息使用者可以利用报告企业提供的或者其他专业网络服务公司提供的数据处理程序即不界定特定服务对象的决策支持系统对报告企业的会计数据进行个性化的定制,获得所需的会计信息最后,企业加入到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行列,一方面通过会计服务公司提供的会计核算软件在国际互联网上进行企业日常的会计业务工作,另一方面,在企业需要有关自己的会计信息时,可以和传统的会计信息使用者一样,登录国际互联网,向会计服务公司提交信息需求指令,以获得所需的会计信息,传统的信息使用者这时与报告企业处于绝对平等的地位,其对会计信息的信任程度大大增强,获得的信息的真实性也增强,通过所需会计信息的个性化定制,又可以降低决策中的不确定性。

参考文献

[1] 王咏梅,会计信息披露的规范问题研究,会计研究,2001

第4篇

第一,ST物流企业业务运营中包含多种模块,包括仓储管理、货物运输、物流配送、海关检验、行政办公和财务管理等。其中大部分业务模块已经建立了与其对应的信息管理系统来支持业务操作,但各个系统都是相互孤立运行的。然而,企业运营过程中又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数据信息共享和交换,例如客户基本信息、财务报表统计、海关检验结果等,这些数据信息难以共享,对ST物流企业各项业务的正常运行带来了一定影响。

第二,目前,虽然ST物流企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信息化建设基础,拥有了比较安全可靠的内部网络,但随着企业业务的拓展和经营规模的扩大,企业在仓储管理和物流配送业务的实际运作已经远远跟不上企业发展的速度。例如:传统落后的企业仓储管理系统不能实现更高货物接收方、冻结和解冻库存货物等功能,但这些功能又是客户提出的实际需求,仓储管理系统采用的仍然是DKD管理方式,货物的仓储全部采用订单管理模式,由货物进入企业仓库开始到出库配送一系列环节都耗费了大量时间。

第三,随着企业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各项业务的深入拓展,企业货物出入库操作只能由管理人员对照订单完成理货工作,缺少射频技术设备的支持,给仓库管理人员增加了巨大的工作强度,同时又难以避免仓库管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由于个人疏忽而造成货物数量不准确,没有配备射频技术设备的出入口工作严重影响了企业货物流通的效率。

第四,在ST物流企业内部管理方面,由于企业员工数量的不断增多,依靠Excel表格统计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已经明显不适应企业发展的需求。例如,在企业日常行政办公中,合同的制定、传阅和审批过程如果仍然依靠人工手动传递的方式,必然会耗费大量的办公时间,降低了行政办公效率。因此,ST物流企业必须建立适合企业发展的自动化办公管理系统,避免出现不必要的时间浪费。

二、ST企业信息化建设创新策略构建

1.创建综合物流信息管理系统

在社会市场竞争环境日益激烈的情况下,ST物流企业应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始终坚持以客户为中心,创建符合企业实际发展状况的综合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充分整合企业信息资源,通过信息化建设实现企业不同业务环节的信息资源交换与共享,解决企业运营中出现的资金成本增加、工作效率低下、人工出错率高等问题,使ST物流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可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改善企业经营现状,优化企业发展模式,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2.ST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

ST物流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企业内部网络建设;二是企业内部信息管理系统建设;三是支持ST物流企业与客户之间数据信息传输平台网络建设。企业在建设内部网络的同时,应该积极建设各种可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信息管理系统,包括办公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物流信息管理系统、海关检验管理系统和其他信息管理系统。ST物流企业应该坚持利用各种功能强大的信息管理系统来提高企业运营工作效率,使企业内部不同业务部门可以实现信息共享,提高企业将信息传递给客户的速率。而且,在ST物流企业内部网络中应该组织搭建相应的应用服务器,利用ERP技术将不同的业务功能模块进行无缝连接,为实现企业内部信息资源共享提供支持和保障。在企业物流体系建设中,应该积极利用Telnet网络传输协议使企业与客户之间的数据信息传递更加方便快捷,降低数据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出现的错误率。为了促进ST物流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发展,应该基于供应链角度分析企业发展运营模式,切实提高企业物流管理运作效率,因此,ST物流企业要深化业务信息管理系统和内部网络建设工作,从根本上提高物流运作水平和效率。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企业物流管理工作更加透明,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3.完善企业基础性管理工作

企业基础性管理工作指的是对企业基本信息(企业经营范围、所属行业、人事信息、财务信息和软硬件技术设备等)、企业客户信息(客户个人基本信息、物流货物信息、签订合作合同等)进行战略管理。通过对企业基本资源进行信息化管理来改善传统管理模式。由此可见,企业基础性管理工作就是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和先进的科学设备,融合创新型企业管理理念,实现对企业物流运作中各项业务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流程化管理。基础性管理工作已经成为了决定企业信息化建设成败的重要因素,应该得到企业领导层的高度重视,如果企业没有一个科学合理的基础性管理工作规范,企业信息化建设工作也难以推进,信息化建设的成果也无法充分得到利用。众所周知,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基础是拥有完善的基础数据信息,系统只是对海量基础数据信息进行规范化管理。目前,ST物流企业在数据信息管理方面仍然没有实现规范化和标准化,难以保证基础数据信息的有效采集和科学利用。因此,ST物流企业必须积极完善企业基础数据信息的收集和管理工作,发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真正作用,以最优化的方式合理配置企业内部与外部资源。

4.始终完善信息化建设工作

想要实现ST物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建设,必须积极开展信息化建设工作。信息化建设不但可以促进企业发展,更能够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保持自身优势。因此,物流企业在信息化建设初期不能有半分“面子工程”思想,例如,在企业网站建设中不能仅仅介绍企业概况、业务范围、取得的成果等,现代化的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仅仅满足于“面子工程”的建设是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由此,ST物流企业的网站建设要将仓储管理、货物运输、信息查询、在线下单、在线缴费等功能集中实现,创建科学化、标准化的网络信息共享与交换平台,使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将与客户相关的信息能够传递给客户。如果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仅仅为了搞形象、壮门面,将会耗费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目前,ST物流企业正处于不断创新发展时期,企业信息化建设工作仍然面临诸多困难,但只有做好信息化建设工作,为企业培养更多的专业技术人才,才能使企业在市场竞争环境中拥有更多优势。

三、结论

第5篇

为什么削减成本的刀总是首先砍向IT?为什么会有人说:CIO = Career is over?为什么失败的质疑总是伴随着信息化项目?到底信息化是只能锦上添花?还是也能雪中送炭?

对于所有这些疑问的分析讨论,我觉得有必要回归到商业的本质:那就是对企业信息化的价值的分析。搞清楚这个问题,其它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什么是企业信息化

要谈论企业信息化的价值,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企业信息化”。

在英语中是没有“信息化”这个词汇的,比较相近的词应该是“管理信息系统”和“信息系统应用”,信息化这个词汇更多的带有中国特色。在国内,对于什么是企业信息化,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解读。

企业信息化:企业以企业流程(优化)重组为基础,在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上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控制和集成化管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所有信息,实现企业内外部信息的共享和有效利用,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能力。(一解)“企业信息化”是指“通过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开发和使用企业的信息资源,提高管理水平、开发能力、经营水平的过程”。企业信息化从发展程度看,分为三个层面和发展水平的不同阶段。第一是利用计算机实现对产品生产制造过程的自动控制。第二是利用计算机系统实现企业内部管理的系统化。第三是利用互联网开展的电子商务。(二解)企业信息化,就是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信息资源的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不断提高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进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企业竞争力的过程。企业要在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企业经营管理信息化两个方面加紧推进。

从以上的几个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企业信息化,信息技术是手段,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是方法,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是目标。因此企业信息化的价值讨论也不可能离开这几个方面。

在讨论企业信息化价值之前,我觉得还有必要对企业信息化的定义进行更进一步的分析。

从定义上看,信息技术是实现企业信息资源充分利用的手段,但不是实现企业经营管理目标的手段。也就是说实现企业的经营管理目标,信息技术只是工具之一,而且也不是唯一的工具。

另外就是,为了实现企业的经营管理目标,我们采用充分利用信息资源的方法。但是并不表示信息资源的充分利用是实现企业经营管理目标的充分条件。这只能是一个必要条件。

说一句题外话,从定义上我们也可以看出IT经理和CIO的区别:IT经理主要关注信息技术的运用,CIO更关注如何通过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来实现企业的经营管理目标。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信息技术为我们实现企业的经营管理目标提供了一种手段。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企业信息化过程中,管理是根本,信息技术是手段。

企业信息化的价值

下面,我们从信息技术和信息两方面来具体分析企业信息化的价值。

1、信息技术的价值

首先,我们知道,信息技术是企业经营管理目标的手段之一。通俗点说,信息技术对企业而言就是一个工具。工具的价值如何才能体现呢?我想,工具只有在使用过程中才能产生价值。就像我们买了一辆车,如果一直停在车库里面是没有任何价值的,只有为我们的出行带来方便才能发挥车的价值。这儿我们可以看到:信息技术的价值体现在信息技术的使用过程中。

其次,我们知道,工具能给我们带来多大的价值取决于我们是否选择了合适的工具。还拿车来举例,如果我们买车是为了运货,那我们首选货车,如果我们是为了接送客户,那我们首选轿车,我想很少会有人做出相反的选择。因此,我们要发挥信息技术的价值,首先需要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

最后,要充分发挥工具的价值还在于我们是否有效使用了工具。还拿车来举例,我们买了车之后,如果没有规范的用车制度,没有合格的司机,没有定期保养,车的正常使用率和寿命就会大大降低。,对信息技术而言,企业自身能否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决定了信息技术所产生的价值大小。

2、信息对企业的价值

下面我们再看看信息对企业的价值。通俗一点讲,也就是:什么样的信息对企业而言是有用的信息。

我想大家都不会否认,对企业而言,有用的信息首先必须是正确的信息。错误的信息只能导致错误的决策。

那么对企业信息化而言,如何才能保证信息的正确性呢?这分为两个方面:首先,我们要保证进入信息系统的信息是正确的;其次,我们要保证信息系统对信息的处理和传递是正确的。

其次,对企业有用的信息必须是及时的。只有新的信息能够得到及时的传递,企业才能对其做出相应的反应,使企业在竞争中能够领先一步。

那么对企业信息化而言,如何才能保证信息的及时性呢?这也分为两个方面:首先,我们要保证信息及时录入信息系统;其次,我们要保证信息系统各个环节对信息的处理和传递是及时的。

还有,对企业有用的信息必须是完整的。片面的信息只能导致决策的偏差甚至错误,只有完整的信息才能让企业对相关信息有一个全面客观的了解,做出正确的决策。

那么对企业信息化而言,如何才能保证信息的完整性呢?这也分为两个方面:首先,信息系统要完整保存所有的原始信息,其次信息系统要在信息加工、传递的过程中保证信息的完整性。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企业信息化过程中,要发挥信息对企业的价值,我们要关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信息能够准确、及时进入信息系统;另一方面是信息在信息系统中能够得到及时、准确的传递、加工、存储和展现。这两个方面与人和业务流程是密不可分的。

信息的录入、加工、传递、展现、利用等都与人密不可分。人决定了企业能否有效利用信息。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企业中的人是决定企业信息化价值大小的关键因素。

其次,企业相关的信息如何进行获得、加工、传递、存储和利用是由企业的业务流程来决定的。我们知道,企业的业务流程是为企业的业务战略服务的,而信息技术的引入,改变了传统信息的获取、加工、传递等的限制,这必然对企业的业务流程提出调整的要求。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信息技术、业务流程与企业战略间的匹配程度是决定企业信息化价值的核心因素。

结语

从我个人的理解,随着整个社会从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的转型,企业外部环境的急剧变化,信息技术对社会和企业的影响越来越深刻,越来越多的信息技术已经从打造企业竞争优势的工具逐步成为企业进入某些特定市场的门槛。因此,我更愿意将信息系统看成是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基础设施,我觉得这也是企业信息系统的真正价值所在。作为基础设施,就离不开最初的设计规划,建设。这一部分工作决定了基础设施的直接价值和绝大部分的潜在价值。而建成后的管理和维护(绝不等于我们通常理解的信息系统的运维)是能否发挥潜在价值的关键因素。

第6篇

[关键词]会计信息系统;会计信息处理流程;会计信息系统集成化

一、信息技术时代对传统会计信息系统的冲击

(一)传统会计信息系统面临的挑战传统会计信息系统在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演变的过程中,正经受着日益严重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生产经营活动方面。在工业社会里,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主要集中于生产制造过程,企业内部控制系统也主要限于生产过程。而在信息社会,企业的更多精力则投放在人员培训、研究和开发新产品(或新设备)、市场调查、计划、设计、广告营销和内部沟通等信息活动上,这些信息活动价值在企业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劳务)的总价值中所占的比重正日趋上升,几乎所有的产品(或劳务),正逐渐由劳动或资本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演化。与此同时,信息技术产业也正以迅速发展的态势替代加工制造业而跃升为第一大产业。

2 企业管理对象方面。在工业社会里,企业管理的核心主要侧重于两个方面:一是对原材料、产品、厂房和机器设备等资产的管理;二是对相对比较固定的生产(成本)和分配活动进行管理。而在信息社会,企业财富创造的源泉主要来自于信息技术等无形资产,企业管理更多地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对信息技术资产的管理,这些信息技术资产包括人力资源、研究与开发、信息系统、顾客需求信息、企业创新能力信息、知识产权等;二是对人们灵活多变的信息技术活动进行管理。

3 企业的组织机构方面。在工业社会里,企业组织结构是一种“金字塔”式的纵向的多层次等级管理结构,而且企业市场调查、工程、制造、销售、会计和财务等功能是分离的(即严格的专业分工),加之信息传递和反馈手段的落后,导致其应变能力较差,管理成本高昂。而在信息社会,企业组织结构正在经历一场“横向革命”(扁平化结构),其特点是:①在通信系统足够良好的情况下,传统的作为上下级指令传输链条上的中间管理层将显得不再像过去那样重要,甚至也没有必要再设立那么多管理层;②劳动分工出现非专业化分工趋向,企业各部门功能融合、交叉开始出现;③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和信息处理能力的日益提高,使企业上下级之间、各功能部门之间及其环境之间的信息交流,变得十分便捷,从而有利于企业随时根据环境的变化作出统一迅速的整体行动和应变策略。

(二)传统会计信息系统的困惑

由信息社会的到来所产生的社会经济环境和信息处理技术的巨大变化,当然要求会计对此作出相应的反应,否则将会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明进步。然而我们知道,传统的会计模型是工业社会的产物,是与工业社会的经济环境和手工信息处理技术相适应的,它与信息社会对会计核算、管理、决策的要求相去甚远。因此传统会计信息系统在处理信息社会的经济事项时所表现的困惑将在所难免。它主要表现在:①产品中信息成本的计价问题;②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计价问题;③人力资源计价问题;④商誉价值问题;⑤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反映问题。

二、对现有的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再认识

(一)对国内会计软件现状的总体评价

1 对总体模型的评价。目前商品化会计软件的总体模型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以财务部门为核心,主要以模仿、替代手工核算为主,帐务系统大多从记帐凭证输入开始,经过计算机处理,完成记帐、算帐、报帐等工作,并局限于财务部门内部,仅仅是完成事后核算反映的功能,无法进行事中或事前的监督、控制和预测;由于是记帐凭证为输入口,故只能反映货币信息,很难反映非货币信息。②材料、销售、工资、固定资产、成本等各个核算子系统之间彼此分隔,缺乏会计数据传输的实时性、一致性和系统性。③各核算子系统所提供的数据与信息,只能满足财务部门的需要,而不能同时满足与之相关的人事、仓储、设备等职能部门的需要,这主要是受最初会计软件开发中缺乏总体规划的指导思想以及建立在工业社会分工论基础上的传统会计信息系统的制约。

2 对会计软件发展的评价。我国的会计软件开发商往往比较注重会计软件的使用平台、开发工具、使用环境等计算机技术方面的提高,所说的版本升级也往往是计算机技术的版本提高。至于如何使会计功能更完善,更能符合现代企业管理对会计的需要,这方面没有大的变化。

(二)对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再认识

1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和手工会计信息系统的现有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所具有的电子记忆、数据处理、通讯传送的能力,很快便改变了人们对这个神奇机器的看法。当计算机慢慢地向经济领域渗透时,它首先便在具有相对独立和完整系统规程的会计信息系统内找到了用武之地。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中国,自计算机一开始进入会计领域,它便展开出一种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对于手工会计信息系统而言,系统硬件以计算机这种新型的信息处理工具置换了传统的纸张、笔墨加算盘。但这种置换并不是简单地形式上的改变。而它所带来的是整个会计信息系统功能质的改变。从理论上说,这一改变就从根本上消除了信息处理过程中诸多分类与再分类的技术环节,而利用同一基础数据便可实现的多元重组,从而为会计数据的分类、汇总、重组、再分类、再汇总、再重组提供了无限的自由空间。恰恰相反,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却陷入了手工会计信息系统的泥潭。

2 现有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困惑。通过上述比较分析,我们发现,时下流行的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在表面上虽然已经与手工会计信息系统有了很大的不同,但究其本质而言,计算机只不过充当了传统会计的工具,它仅仅只是会计信息处理手段的改变。电算化后的会计信息系统并没有因为传统的纸张、笔墨加算盘换成了电子屏幕和键盘而有丝毫改变,传统会计信息系统的规程也并没有因为计算机技术而有所改变。因此我们说,当前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是以现代信息技术来适应传统(手工)会计信息系统的规则及其功能定位;而不是反过来,根据现代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功能来改造传统(手工)会计信息系统,它实际上是一种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特征和手工会计信息系统的会计信息系统。它的表现形式即现有的会计软件。

但是,为什么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会陷入传统(手工)会计信息系统的泥潭泥?也许其中之过并不在于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发展的本身,而在于用以开发这些软件的传统(手工)会计信息系统的规则和处理程序,并没有因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而有丝毫改变。既然如此,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些规则或程序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具有不适应性。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症结,还在于改造会计本身,而不单纯是置换会计信息系统的挑战。如果说纸张、文字、书写等技术的发明,创造了复式簿记,那么,我们有理由相信,现代信息技术的诞生已经为传统会计的革命准备了充分的条件。

三、对会计信息系统的思考

(一)会计信息处理流程的根本性再思考

我国加入wto后,国有大中型企业正急待于进行运行机制的转换,其中包括会计信息系统的变革。在人们寻求改革方法的历程中,无论是优化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还是精简会计的组织机构;无论是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还是投资高水平的计算机系统,虽然也或多或少在实际中发挥出一定的作用,但却并未能从根本上建立一个全新的会计信息系统。究其原因,问题在于企业(会计)只是利用技术将现有过程(会计流程)予以快速化或自动化,而并不更改过程(会计流程)本身。因此,要想使企业绩效(会计信息交易)的大幅度提高,必须打破旧有体制(传统会计信息系统),重新开始,设计全新的会计信息系统。

(二)系统集成化思考

在信息社会中,信息将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由信息进一步加工提炼成的知识智慧,将作为21世纪的企业生产和经营中的最强有力的一种智力工具和克敌致胜的武器,企业利用它,可在电子计算机的模拟中,运用虚拟现实的方法,准确而快速地求解企业所需的最优决策,在博奕中取胜。这将大大提高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同时,信息社会使世界进入一个科技发展高新化、信息传递高速化、商业竞争全球化、经济决策科学化的崭新时代。企业对市场变化的反应非常敏捷,要求能迅速、及时、正确地获取所需信息,同时又要能对市场变化作出快速、准确的反应。要求企业管理高度市场化、信息化、集成化,通过一个完整、高效、可靠的会计系统把企业内外部信息经过综合、提炼、创新、整理成系统的知识,由此提出科学的决策。

集成管理从本质上说是一种以系统论为指导的具体的整合性管理思想及方法,它围绕高科技时代的企业特点,强调对技术、管理、组织等进行集成研究,从而使企业适应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环境要求,实现超速成长,并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集约化。从理论上来看,集成管理可视为高科技时代各种具体管理思想、方法及先进工具的集成和综合。

会计信息系统集成管理从形式上说是多维的、多方面的。

首先,它是企业管理应用信息技术的集成,它处于企业管理应用及信息技术结合的中介过程。

其次,从企业内部来看,它是面向数量的执行系统、面向价值的核算系统、报告及监控系统、分析及信息系统和规划及决策系统的纵向集成和覆盖生产、采购、销售、成本监控等信息系统及企业规划与决策等在不同层面上的横向集成。

再次,从企业外部来看,internet intranet技术使企业管理全面实现计算机网络化,它脱离了时间、地域及计算机本身束缚的交流方式,使企业内部及企业与市场间信息交流方式发生重大变革,为企业管理经营模式本身的重整和发展带来新的机会。

[参考文献]

[1]张金隆 现代管理与信息技术[m] 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5

第7篇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会计信息化;过渡;可行性分析

一、会计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过渡的必要性

(一)企业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对信息需求的变化

首先,企业要实现财务整体信息化。在企业信息化不断发展的道路上,仅对会计工作实施电算化已远远不能够满足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会计信息系统一定要覆盖到企业整体的财务流,成为企业财务信息的处理中心。

其次,企业的总体战略目标要求,会计信息系统要与企业的信息化系统能够有机的结合。企业信息化包含许多的信息系统,为了获取全面的会计信息和相关信息,就要求会计信息系统能够与企业的其他信息系统充分保持一致,实现会计信息与企业其他方面信息能够融为一体,无缝连接,构成整个企业的信息化基础。

最后,企业发展要求对信息加强处理,使财务信息能够全面满足“完整性、及时性、正确性、有用性”。作为企业信息化发展成果的重要评价标准,“完整性、及时性、正确性、有用性”同时也是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所以,加强会计信息系统对财务数据的处理和加工的能力,使得财务信息能够最大限度满足多个方面的需求,也就是会计信息系统最终所要追求的目标。

(二)会计电算化无法满足现代企业发展的需求

虽然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会计电算化的运用和发展,让传统会计工作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减轻了会计人员手工记账的工作量,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提高了会计信息的质量和水平,培养了一批既懂计算机又懂会计的复合型人才,为最终企业信息化建设奠定了基础,提供了经验,推动了企业管理软件市场的发展。但是,随着信息技术、通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会计电算化已经越来越无法适应现代企业管理发展对会计信息的高要求。会计电算化作为传统的会计信息系统,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已经遇到了很多问题,正式这些问题导致企业的发展出现了瓶颈。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传统的会计信息系统容易形成企业内部的信息“孤u”。在企业里,生产、采购、供应、销售、人力资源、财务等部门都有自己的管理子系统。但是财务人员录入的数据,基本上只是单纯地为了记账,完成事后对业务的反映工作。财务数据与各个部门的数据不能共享互通,与企业内部的各个部门也没有很好地连接,彼此孤立。

2.传统的会计信息系统与企业外部的信息系统隔离,没有成为社会信息系统的一部分,所有的经济交易还是要通过手工方式先开据纸张单据,然后再输人电脑。这在电子商务蓬勃发展、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商业环境中,会计电算化已经越来越无法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需要。

(三)会计信息化能够满足现企业发展对信息的需求

会计信息化作为全球经济迅速膨胀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快速发展下的产物,具有实时性优势,可以在具体的实际工作中解决会计电算化所无法解决的问题,并且很好的解决现代企业发展的瓶颈。传统会计主要是事后核算,会计信息滞后,所需的信息一般要到当月会计业务结束之后才能从账上反映出来。会计信息化在网络环境下,使会计数据具有及时性、准确性和实时性的特点,就是说会计数据在会计信息化模式下,可以被快速搜集、实时传递,发生交易的数据通过网络传递,可以被直接下载到会计应用程序中,使得从原始单据到生成最终会计信息的过程瞬间就可完成,所需的会计信息随时都可获得。会计信息使用者亦可以根据不同的权限,经过对基础会计数据进行不同层次的深加工,浏览查询所需最新的和历史的财务信息,从而减少其决策风险。

二、会计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过渡的可行性

(一)计算机网络技术不断进步

进入到21世纪,伴随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尤其是以 Internet 为典型的网络技术的应用和发展,这个世界正逐步的向社会信息化迈进。会计领域里计算机的数据处理的技术的应用不断发展,完全改变了传统的会计信息储存与处理的方式,会计工作效率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随着现在科学技术不断的进步,计算机网络技术也已经日趋成熟,开始在许多企业,以及整个社会慢慢应用普及。计算机网络技术具备数据通信、分布处理、资源共享、系统可靠、集中控制等功能和特点,因而,对于会计这样数据源头的分布灵活、数据处理的工作量大、数据加工的要求严格、数据传输的要求及时、信息反馈的对象广泛、信息存储的安全性较高的工作,计算机网络技术具有十分巨大的吸引力。在计算机网络的支持下,会计工作可以更加快速有效,会计信息可以在信息使用者和信息制造者之间顺利的传递与共享,企业所有部门的有关信息都可以实现共享与传递,提升企业的经营效率。

(二)会计人员素质的不断提高

会计信息化的概念提出之后,会计信息化的教育也逐步受到了重视,各大高校纷纷增设信息技术与信息管理、会计信息化等课程,专门培养在校学生有关会计信息化的相关知识,为学生将来的就业提供了着实有用的专业知识,也为企业培养了更加全面的会计人才。企业在认识到会计信息化的重要性后,也开始组织会计人员进行会计信息化方面的培训和学习,进一步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以上两点都为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奠定了人力资源的基础。

(三)会计电算化奠定了基础

会计电算化是会计学科进入信息化时代的发展,会计电算化是集会计学、信息技术与计算机、管理学及经济学等各个学科为一体,互相交叉结合以后出现的综合性的学科。从某一种意义上讲,会计电算化是为满足现代化企业制度需要,运用现代的科技和方法对传统的会计进行改革和整合以后,产生出的能够适应社会信息化要求的新型的应用型学科。信息技术正在改变着社会这一职业的传统,并且重新定义着社会会计工作,同时各种新思想和新技术出现也在改变着会计管理的内容和会计人员的工作。

参考文献:

[1]张丽萍.加强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之我见[J].山西财税,2010(10)

第8篇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传统会计;会计职能

1引言

会计电算化是一门集计算机科学、信息管理科学和会计学于一体的综合性较强的学科,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会计电算化的应用得到实现。会计电算化会对传统企业管理模式产生深远影响,并引发了会计领域的一场技术革命。

2会计电算化的特点

一是账务处理程序呈统一化。在出现电算化以后不再选用传统的会计账务处理程序。例如,会计电算化计算方式非常准确,而传统的会计账务需要手工处理,以简化的方式处理账单。二是人员结构的多样化。会计电算化主要利用电子计算机进行操作,这就要求会计工作者不仅需要拥有会计专业知识,还需要具备基础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而传统的会计人员只需掌握会计的相关信息。三是内部控制程序化。在企业中,内部控制占有重要地位。在电算化的会计信息系统中,传统的人工处理的数据都交由计算机完成,如账簿、凭证以及报表等,操作人员只有查阅的权利。关于账单核算、校验等工作可以在计算机上进行设定。

3会计电算化对传统会计职能的影响

3.1对会计核算原则的影响

现在是信息化时代,会计电算化得到广泛应用,会计信息来源广泛,但这会对传统的会计核算原则产生影响。一是传统会计的首要原则是实际成本,即企业应把每一项资产的价格记为当时获取资产的价格,尽管物价会有变动,但会计准则不允许其进行调整。实际成本原则不仅是传统会计的首要原则,还是其他会计原则的基础,有利于维护会计信息的真实有效性。但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会计工作将面临很多难题,如无形资产的剧增。因为无形资产在市场中价格非常不稳定,所以传统的实际成本无法继续记录信息。二是传统会计的重要原则之一是权责发生制原则,它是会计权责发生变动的时间,此时核算企业损益情况。但该项信息无法体现出现金流量的信息,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权责发生制已经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

3.2对数据处理的影响

首先,会计电算化不再使用传统的搜集信息的方法,不需要原始凭证、审核记账凭证等凭证,更不需要员工手动记录信息。而是直接选用语音或键盘的方式录入信息,自动形成记账凭证,此外还可以利用远程等方式搜集信息,输入数据,提高办事效率。其次,会计电算化不再使用传统的数据处理方式。不需要聘用专门的员工处理数据,不担心由于人数信息量大发生纰漏等问题,更不需要对账单进行定期核算。会计电算化都可以利用计算机处理这些事情,且可以大大提高数据的准确度。最后,会计电算化不再选用人工审核的审核方式,而是利用计算机处理,这可以大大提高准确率,不再受会计人员自身素质的影响。

3.3会计电算化改变会计工作方向

对企业而言,会计信息处理是管理的核心内容,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财务管理和正常运营。所以建立完善的会计信息处理系统有利于企业长期稳定的发展。但传统会计信息处理只是对数据和信息进行系统处理,无法为企业管理者和决策者提供决策信息。但会计电算化利用计算机增添了会计的职能,不仅可以核算会计数据,还可以为企业的决策者提供有力信息。

3.4对内部控制的影响

从表面上分析,会计电算化的产生是对传统会计的改革,主要是改变数据处理方式。但从本质上分析,会计电算化可以对企业的发展起到管控作用。传统的会计工作主要是记录核算企业的财务数据,不曾涉及企业的内部管控。而会计电算化可以为企业会计核算和内部管控等提供有用信息,例如会计电算化可以提供有利于企业决策的相关信息。

4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展望

4.1会计软件向管理型发展

会计信息管理系统在企业管理系统中占据核心地位,企业组织的管理活动一般都会参考会计信息系统的一些数据或信息。所以,会计电算化中会计软件会向管理型发展。而会计信息系统无法独立掌控企业的全部信息。会计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记录核算会计数据,是会计信息管理的载体,可以生产并整合大量市场信息,建立庞大的财务信息平台,但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方向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所以,只有不断改变才能适应企业发展需求。

4.2会计信息报告的及时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会计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信息输送和处理,选择适当的方式为用户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使企业的管理者与决策者可以在第一时间了解企业的运营状况,便于做出更准确的决定。与此同时,会计电算化系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会走进企业的管理系统,让会计电算化向更高层次的管理方向发展。

4.3会计软件向智能型发展

会计软件操作趋向于智能化。首先,计算机软件的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会计凭证输入趋向于智能化。例如用户在将采购的信息输入计算机时,会计软件会自动算出与之相关的其他金额,如税额等,让会计工作人员一目了然。其次,决策支持的智能化,即会计软件将根据人类的经验与理论知识,创造出新型的计算机语言表达方式,减少工作量,为企业经营者与管理者提供更准确的信息。

5结语

综上所述,会计电算化已经对传统会计职能造成重大影响,但也推动了会计工作向规范化发展,进一步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所以通过分析上文会计电算化对传统会计职能的影响,不难发现信息技术促进了会计电算化的发展进程,有利于企业会计职能转向管理性与智能型。

参考文献

[1]黄秀焕.会计电算化对传统会计职能的影响研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2(13).

[2]李丽军.会计电算化对传统会计职能的影响[J].北方经贸,2014(5).

第9篇

关键词:云会计;会计信息;安全问题

引言

云会计是以互联网为平台,建立一个虚拟化的信息系统,确保企业内部的核算、管理业务等在数据基准的核定下,可精准地对各项业务进行操控。与传统的企业会计业务相比较,云计算的建设与应用,能够促进企业核算业务的变革。云会计依托于相应的数据信息处理,可以令企业实现远距离云端操控,极大提升企业自身的工作效率。[1]同时,在云端数据库内信息参数基准下,云会计可为企业建立一个风险识别系统,精准预测内部信息中存在的隐性问题,为企业的良好运行保驾护航。

一、云会计环境下会计信息安全问题

(一)信息存储问题云会计软件的应用为企业内部的核算业务带来了极大便利。内部云存储单元功能可将数据信息进行实时同步操作。比如,终端系统在运行过程中,意外发生断电致使信息丢失,此时,会计人员可通过云端数据库对信息同步存储到终端设备中。但是,由于企业只是对云会计软件具有使用权,并不具备软件的所有权,因而软件的核心技术以及部分权限只能归软件提供商所有。而目前大部分云存储环境采用的分布式、虚拟化存储,这对于企业用户来说,他们并不熟悉信息的实际存储位置,如果软件本身的安全存在漏洞,则必然会加大企业信息的泄露风险。

(二)信息传输问题对于企业的局域网信息传输体系来讲,由于信息只是在上、下部门之间进行有效传递,因此,企业一般不会对信息进行加密处理。当信息经由软件向云端系统进行传递时,此过程由软件提供商对信息进行接收,然后才可传递到云端数据库中。此种信息传输模式直接限制了企业自身的安全性能,即便企业自身的信息传递安全系数再高,也会存在信息泄露的风险。比如,企业的竞争对手采用非法手段,在软件提供商的信息传递过程中,将企业在云端的数据信息盗取或者进行更改。这将使企业的各项数据、业务信息等面临着一定的安全风险。

(三)信息使用问题企业会计信息的最大价值在于数据本身对企业发展的用途与作用。作为信息管理者,会计如果在数据信息的实际应用过程中出现问题,则会让企业遭受不可估量和无法挽回的损失。从云会计软件本身的安全性能来看,其属于一种定向化功能,安全系数相对较高。而从软件操作人员来看,操作人员如因密码设定过于简单、安全意识较差、部分权限设置不当等原因,会使数据信息面临着严重的泄漏风险。[2]

二、云会计环境下会计信息安全提升路径

(一)关键技术的升级云会计软件在运行过程中,软件服务商为主要操控平台,其对各类企业用户信息、会计信息进行分化管理,通过网络端与客户端的传输加密,进行集中访问,确保信息负载的均衡性。从信息传输本身来看,技术人员如想在某一个信息节点上加强数据整合与分类处理的能力,则应对原有的信息隔离层进行优化,确保软件系统内的各类企业信息可在一定的范围内正常运行。虚拟化技术的融合则可为既定的信息传输框架建立一个动态化管理体系。但在实际过程中,虚拟化平台本身将处于一个完全隔离状态,即企业与信息交换环境在某一个时间节点下,处于分离状态。这间接影响到企业的安全性能。为此,软件服务商应加大会计信息存储系统的优化力度,利用不同的时间节点来进行多维度管理,最大限度地避免某一时间节点内增加数据信息的冗余性、繁杂性等。同时,软件服务商应加大资源合理分配力度,确保各个模块的信息负载量处于均衡状态,以提升软件系统的工作效率。

(二)信息系统的升级在信息系统升级的过程中,软件服务商应将各类信息资源进行整合,依据信息资源内部的特性来建立基于系统本身的一种可信性体系。其对于企业来讲,可信性将有效提升企业对软件系统的依赖度。当然,如果云会计软件想要在企业之间获得认可,软件服务商则应充分挖掘系统本身所蕴含的属性,如信息可用性、信息安全性、信息运维性等,确保企业在执行某一类信息指令时,可精准地在数据库内进行查找和验证,以提供精准化的信息服务。鉴于此,云会计软件提供商应起到主要作用,要结合相应的技术资源,对系统本身进行优化,通过系统的安全性来提升自身在市场中的竞争优势。同时,云会计软件提供商在企业用户的信息反馈下,应及时对自身系统进行优化处理,为企业提供更加优质的信息服务。[3]

(三)建立风险评估机制对于企业来讲,综合所有的信息成本,企业往往更加注重信息本身的安全性,因为安全的信息保障机制才可为企业提供优质的服务。为此,云会计软件公司应建立透明的、均衡的评估机制。其开发的软件要突破以往的信息架构,不是单一地对企业信息进行检测、加密处理等,而是应对企业的运行属性进行分析,然后制定不同的信息评估框架,确保云会计软件可更加适用于动态化信息、复杂化信息的处理环境。此外,云会计软件公司应将软件本身的信任机制作为拓展载体,实时向企业提供动态化信息服务,令企业明晰数据信息处理的过程,以便更加清楚地认知到自身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后续工作的开展提供基础保障。

第10篇

关键词:网络信息化;企业管理;思想;变化

网络信息化是在互联网时代中逐渐发展形成的企业管理模式,在网络信息化的影响下,企业的管理思想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计划管理、组织管理、物资管理、营销管理、企业文化管理等等一系列的管理模式都深受网络信息化的影响,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改变着企业管理的思想。

一、网络信息化

信息化主要是培养、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的新型的生产工具,而网络信息化,顾名思义,是通过网络的平台,传递信息的过程。21世纪,是一个互联网的时代,在21世纪这个高科技的网络时代里,网络信息化发生着重大的作用。在企业的发展中,传统的人工信息整合已经跟不上时展的步伐,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变化,传统的企业管理思想与企业管理模式已经受到了严重的冲击,一个企业如果想要继续稳步的向前发展,就必须通过改革,通过网络信息化的平台。由此可见,在新时代里,网络技术、网络信息化为企业的发展带来了重要的作用。网络信息化的运用不仅可以节省人力、物力的使用,还可以节省企业的管理成本,使企业能够以更少的投入获得更多的回报。网络信息化,还可以使企业的管理层人员对公司的运营状态更加的了解,通过清晰的网络信息数据,企业领导可以掌握每一个项目部门的工作情况。网络信息化还可以运用到公司的出勤考核项目中,目前,有一种先进的人脸识别技术,在企业的管理中,可以运用网络技术,通过记录的人脸信息,作为企业员工工作时间的记录,避免了同事之间互相帮忙打卡的现象,使员工的出勤时间得到了保证。总而言之,在企业的发展中,网络信息化就是将网络信息技术与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相结合,运用高科技的网络平台,以最快的时间整理企业中的信息脉络,从而转变企业的生产方式、经营方式与业务流程等等,进而提高企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使企业在信息化技术的引导下,以最优的时间获得最高的利益。

二、企业管理思想在网络信息化发展中的变化

1.计划管理思想在网络信息化发展中的变化

企业的计划管理,主要是对企业即将要发展的项目进行预测,规划与预算,通过对项目整体信息的了解,制定出一套最优的方案,使企业可以运用最少的成本达到企业既定的目标。在传统的企业计划管理中,由于生产技术有限,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所以,大多数企业的项目预测中,往往注重的是产品的生产数量,很少注重产品的生产质量。这样的计划管理模式不仅不会节约产品的生产成本,更不会为企业带来较大的生产效益。并且,在传统的计划管理中,由于项目的数据可知性有限,导致计划管理的预算与预测情况不明确,使得企业在项目实行的最初环节就存在着模糊性,这种不确定因素很有可能影响企业生产效益。

现如今,由于生产技术水平在不断的提高,导致企业计划管理思想也受到了网络信息化的影响。在计划管理中,企业逐渐由注重产量转移到了注重质量中,在计划企业产品的研发生产中,计划管理人员逐渐地追赶时展的步伐,计划生产、制造、研发出更多具有创新力、高质量的高科技产品,使产品从质量到包装,从内容到形式,从实用价值到欣赏价值等各个方面都得到了发展与创新。企业计划管理思想的改变从根本上转变了企业的发展模式,使企业能够合理的运用网络信息化的平台,提高企业的产品技术与生产技术,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利润,达到企业稳步发展的目标。网络信息化不仅为企业计划管理带来产品生产思想的转变,还为计划管理带来数据分析思想的转变。传统的企业计划管理中,由于产品信息的可知性弱,导致企业对产品数据的信息不够明确,在项目前期的预算中,工作人员所做的预算数据有模糊性。但是,随着网络信息化的到来,预算人员可以通过网络信息,清楚明确地撰写出公司项目的前期预算计划,将企业发展中的所有细微问题都体现在预算书中,通过预算出,使企业明确项目产品的可开发性。总而言之,网络信息化为企业计划管理带来了思想转变,并促进企业以完美的工作计划进行工作任务的完成,从而提高企业的工作利润。

2.物资管理思想在网络信息化发展中的变化

物资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主要是对企业内部所需要的各种生产资料进行合理的、有计划的采购,并对其进行供应、保管。在保管物资的过程中,物资管理人员还应该控制产品的使用,保证产品的综合利用性。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企业物资管理思想也受到了网络信息化的影响,传统的物资管理主要是由物资管理工作人员将物品按照指定的位置进行摆放,安置,并对其进行记录、分配。在传统的企业物资管理中,企业注重对物品的分配、调度以及安置,对负责物资管理的工作人员拥有较低的注重程度。但是,在网络信息化的带动下,企业管理思想由注重管理物资逐渐地转移到了注重管理工作人员。由于网络信息化可以通过高科技的手段对物资的产品信息进行准确的记录,所以,企业可以利用网络信息化这一平台减少物资管理人员的人数,节省工作人员的开销成本。在现代化的企业发展中,物资管理人员可以转变陈旧的管理观念,利用新型的科学技术,将物资通过扫码的方式进行入库与出库的记录,这样的工作方式不仅节省了工作人员的工作时间,还方便了物资的查询与管理。只要向网络输入想要查询的物资信息,就会以最快的速度将其进行查询,避免出现传统的查询管理记录本的繁琐工作。目前,物资管理工作更加注重对于人才的管理,减少了对物资管理的注重性。企业更加注重人才的培养,努力地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通过调动物资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提高物资管理的工作效率,从而保障企业物资的安全。总而言之,网络信息化带动了企业物资管理思想的转变,使之由注重物资的管理转变到注重人才的管理与培养。

3.财务管理思想在网络信息化发展中的变化

财务管理,是企业发展中的重要环节,直接牵制着企业的经济效益,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财务管理工作的稳定性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发展步伐。在传统的企业发展中,财务管理主要是指对资金的筹集、分配以及合理的运用,主要包括了三个基本的方面,它们分别是筹资活动、投资活动以及收益的分配活动。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也在不断的增长,为了促进企业的经济效益可以稳步的提升,企业财务管理的思想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目前,企业财务管理思想受到了网络信息化的影响,逐渐地由传统的管理思想转变到分层管理的思想。所谓的分层管理,就是试图将企业的所有者财务与企业的经营者财务进行分离管理,由于企业的所有者不一定是企业的经营者,所以,面对企业所有人与企业经营者不一致的现象,财务管理逐渐的转变为分层管理的方式,以更好地管理制度完成财务管理的职能。在网络信息化的带动下,财务分层管理的主体为企业的经营者,在带动企业实现最优利益的同时,通过网络信息使财务信息公开、透明的呈现在每一位管理者的眼中。这样的财务管理方式可以促进企业在稳步发展的同时获得更高的利润。

4.成本管理思想在网路信息化发展中的变化

成本管理,是企业发展的基础,企业利润是利用低成本的生产材料,以最短的时间研发出深受广大社会群体所喜爱的高价值、高价格的产品。成本管理主要是围绕企业内部所有费用的发生和产品成本的形成进行成本的预测、计划以及成本的控制与分析。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企业的成本管理思想也受到了网络信息化的影响。在网络信息化的带动下,产品逐渐具有创新性与创造性,利用新型的科学技术手段,提高产品的生产力,减少产品的生产时间,节约产品的生产成本。并且,企业在网络信息化的影响下,寻找最优的生产材料,以最低廉的生产成本完成产品的制造。总而言之,网络信息化改变了成本管理的思想,逐渐的促进了企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带动了企业利润的提高,使企业能够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高的回报。

三、网络信息化对企业管理思想变化的影响

网络信息化是时展的必然结果,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网络信息化对其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无论是从企业的计划管理方面来讲,还是从企业的物资管理、成本管理、或是从企业的财务管理方面来讲,网络信息化都对企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企业的管理中,网络信息化促进了企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加快了产品的生产速度,节省了产品的生产资源,掌握了产品的运作流程。使企业的管理部门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企业的运作状态,掌握企业的发展方向。在现代社会中,传统的生产方式与生产理念已经落后于现代的生产步伐。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传统企业需要改变陈旧的生产方式,提高单位时间内的工作效率。而网络信息化对于企业管理思想的变化,可以促进传统的企业适应现代社会的生产方式,实现单位时间内提高工作效率的想法,并帮助传统企业以最快的速度适应现代社会的企业发展流程,使传统企业可以通过新的生产理念继续屹立于社会发展的大潮中,继续为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综上所述,网络信息化对企业管理思想的变化具有重要的作用,影响了传统企业与现代企业的发展。

四、总结

网络信息化为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改变着企业的管理思想。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与企业管理思想已经跟不上时展的步伐,面对快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企业的管理思想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不断的与时俱进。通过网络信息化的应用,企业管理人员可以更好的聚集企业的各类资源,充分运用企业管理的功能,使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能够以最低的投入得到最高的回报。

参考文献:

[1]张扬.网络信息化带来的企业管理思想变化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6,37(2).

[2]孙彩霞.浅谈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网络信息化建设[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6,(3).

第11篇

[关键词] 广西;传统产业;信息化;发展战略;价值链

受地理位置、民族构成及经济发展政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广西经济基础比较薄弱,造纸、制糖、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等传统产业仍是广西经济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发达国家经验表明,虽然以信息化推动工业化将增加30%的投资,但可以提高产品档次和质量,改善生产环境,降低能源和原材料消耗,增加85%的经济效益。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成为增强传统产业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选择。

一、广西传统产业信息化现状

2006年7-8月,广西工学院“基于价值链的广西传统产业信息化战略研究”课题组开展了广西传统产业信息化现状的调查,在柳州、南宁、桂林、北海等城市进行了问卷调查,累计走访了钢铁、汽车、食品、制糖、建材等七个广西传统产业的242家企业。下面就信息意识、信息化状况、人员状况、信息化综合评价四个部分,结合调查情况加以分析说明。

(一)信息意识

2001年,广西经贸委出台了《关于推进广西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意见》(桂经贸字[2001]543号)一文,确定了“十五”期间广西企业信息化的主要目标,提出了广西企业信息化工作重点。其中第一条就是要“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时至今日,广西传统产业的企业信息化状况有喜有忧。调查数据显示,企业对信息化目的认识中,赞同“提高运作效率”的占78.5%,“降低成本”的占57.0%,“快速响应顾客需求”的占45.9%。这表明企业对信息化建设有了较为清楚的认识,通过加强内部经营管理,来满足需求和增强企业竞争力。调查还表明,“没有对核心流程进行信息化建设”的企业只有25.2%,对“主要业务流程全部实现最优控制”的占到了16.1%,“覆盖部分主要业务流程”的占到了39.1%,“信息化覆盖80%以上业务流程”的为19.6%。这充分表明,广西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不断深入,并对核心业务竞争优势的增强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信息化建设离不开企业领导的重视、资金支持和合理的战略规划。调查发现,56.8%的企业信息化建设由“一把手”(总裁或厂长/经理)来负责,设立“CIO”职位的企业只有14.5%,建立“信息化领导小组”的只有5.8%。同时,“单列信息化规划”和“单列信息化预算”的企业分别为12.6%和12.1%,“无成文的信息化规划”和“无成文的信息化预算”的企业分别为45.2%和54.6%。调查还发现,企业近3年的信息化投入总额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5%以下的企业比例达68.9%,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20%以上的企业比例仅为1.3%。尽管已有70%的信息系统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了不同程度的支持,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战略规划(只有16.9%的企业建立了战略规划部门)和足够的资金支持,21世纪的广西企业信息化建设迫切需要一种新的战略思路来提升信息化建设水平。

(二)信息化应用状况

要了解企业信息化建设,最直接的莫过于了解企业信息系统的应用现状。调查发现,建立内部网的企业已达93.9%(全部接入的为27.3%)。然而,没有建立网站的企业比例为36.8%,没有建立OA的企业为46.3%。这表明尽管企业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已初具雏形,如何在现有条件下进一步推进,是许多企业面临的战略选择问题。在已应用的信息系统中,“财务管理”功能应用比例为59.9%,之后依次为“库存管理”(54.5%)、“销售管理”(50.8%)、“顾客管理”(46.7%)、“订单管理”(44.2%),“生产制造”与“质量管理”的比例分别为33.1%和31%,它们表明企业信息系统主要围绕着业务流程来展开的,也符合信息系统应用的基本规律。调查数据反映,“财务管理”系统应用最广,这与我国早期倡导的电算会计不无关系。然而,“生产管理”系统应用率仅为33.1%,“采购管理”、“物流管理”和“售后服务”的系统应用率分别为36.8%、22.3%和20.7%。这就意味着大多数企业的核心价值流程依然缺乏信息技术的有效支持。“购买通用软件”比例高达46.8%和“委托开发”比例仅为25.3%的事实,反过来验证了企业的上述信息系统应用状况。

调查数据显示,只有53.7%的企业建立了OA系统(办公自动化)。在这方面,主要是实现了企业内部的文件管理。例如,41.7%的企业实现了“面向外部的电子公文交换”,“文档共享”和“收发文管理”的比例均为41.3%。对生产经营有直接影响的“周/月报管理”应用比例为32.6%,“信息集成”仅为31.8%。作为日常行政管理的主要领域,包括“档案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的应用比例均为21.5%,“固定资产管理”更低一些,仅为19.8%。OA对企业“决策支持”应用率也只是15.7%。与前面情况相类似,大多数OA系统应用没有给企业主要管理职能工作予以应有的支持。互联网技术应用方面的调查数据显示,绝大多数企业建立了局域网,6成左右的企业建立了门户网站。但是,企业网站主要用于进行“信息发布”(比例为64.1%),网络营销应用比例偏低,“网上采购”应用率为26.8%,“网上销售”比例为16.5%,有助于改进服务质量的“客户网上自助服务”比例为26.4%。这表明,企业如何将互联网与经营进行有效结合,提高运营效率和效果,仍有待继续努力。

(三)信息组织及人员状况

从调查企业来看,14.5%的企业设置了“CIO”职位,有16.6%的企业信息化工作由“第一把手”之外的企业“其他领导”负责。35.5%的企业建立了“信息化办公室”,建立“信息中心”或“网络中心”的比例分别为33.5%和32.6%。建立“电子商务部门”和“信息安全部门”的均为21%左右,建立“数据库部门”的企业为16.9%。数据显示,掌握IT应用技术的员工比例在3%以下的企业数量占到了55.8%,掌握IT应用技术的员工比例在20%以上的企业只有9.5%。有观点认为,我国企业信息化的主要问题是资金问题,技术力量不足可以通过外包来解决。实际上,企业信息化建设不仅与资金和企业成长所处发展阶段密切相关,更与企业自身的IT人才有直接关系。调查企业中,认为信息化难在“缺乏人才”的比例为39.3%,“不知如何下手”的比例为24%,二者合计是63.3%。另有数据显示,“自主开发”或“联合开发”信息系统比例分别为13.1%和5.1%,落后状况与掌握IT技术员工比例低下极其关联。尽管知识经济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但仅有5.8%的企业建立了“知识管理中心”的事实表明,广西企业尚处于依靠自然资源寻求发展的工业化初级阶段,仍未进入以智力资源为核心的知识经济时代。可以推论:IT人才匮乏已经并将对广西企业信息化建设构成重大的障碍。

(四)信息化综合评价

对于信息化效益问题,43.8%的调查企业认为信息化“效益非常好”,31.7%的企业认为“效益好”,只有7.9%的企业认为信息化“效益体现很少”。二者合计,75.5%的调查企业是认同信息化建设给企业发展所带来的帮助,这为广西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对信息化建设的难点,43%的企业认为是“缺少资金”,39.3%的企业认为是“缺乏人才”,而24%的企业“不知如何下手”。三个难点实际上可以理解为两个,也就是资金和人才问题。在广西这个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传统产业中的企业如何利用不太充裕的信息化建设资金,并使IT技术达到良好的应用效果,如何克服人才短缺瓶颈,通过信息技术改造和推进企业的发展,必须需要一种全新的发展思路。

二、对广西传统产业信息化建设的战略思考

(一)“一把手工程”与信息化战略规划

我们注意到:在“财务管理”信息化应用比例高达59.9%之时,“无成文的信息化规划”的企业达到了45.2%,大多数企业的核心流程缺乏IT的有效支持,大多数OA系统应用没有给企业主要职能工作予以支持。以上问题都是信息化建设中缺乏战略规划的主要表现。信息化战略通常包括主要发展目标、重点、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措施等。信息化战略不一定要单列,但是,必须与企业总体战略协调一致。人们认识到,信息化建设是“一把手”工程,但这并不等于“一把手”在于提供资金和人力。从信息化建设而言,“一把手”核心作用在于制定出信息化战略规划。有研究指出,中国企业战略制定和执行能力的培育和提升难以一蹴而就,需要中国企业家群体持之以恒地付出长期努力。尽管许多企业已经越来越重视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但是信息系统的效用与战略执行的预期有相当大的距离,对战略执行的辅助和支持的效果尚显薄弱。在广西这样一个经济水平落后的地区,要使信息化建设达到“提高运作效率”、“降低成本”、“快速响应顾客需求”等目标,企业领导人的首要任务就是提高制定和执行战略(包括信息化战略)能力,才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作用。

(二)“不知如何入手”与价值链理论的导入

“不知如何入手”是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事实上,核心流程依然缺乏IT的有效支持,以及大多数OA系统没有有效支持主要职能,与这个问题也有很大关系。国内外实践表明,信息化不一定能取得好的效果,信息化不当还会浪费巨大的IT投资。企业经营管理是由一系列价值创造活动组成的,根据迈克尔·波特的价值链理论,选择核心增值流程/活动进行信息化建设,不仅可以避免“无从下手”或“盲目下手”的错误,更是提高IT投入效益的关键。波特认为,企业的价值创造活动可分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两类,基本活动包括内部后勤、生产作业、外部后勤、市场、销售和服务。辅助活动包括采购、技术开发、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基础设施等。价值链上的每一项价值活动都会对企业最终能够实现多大的价值造成影响。波特的“价值链”理论揭示,企业与企业的竞争,不只是某个环节的竞争,而是整个价值链的竞争,价值链综合竞争力决定了企业竞争力。调查发现,信息技术应用率高达59.9%的“财务管理”只属于“企业基础设施“领域,在企业的主要增值活动中:“物流服务”应用率为22.3%,“生产管理”和“质量管理”均为33%,“市场销售”为50.8%,“售后服务”为20.7%。在辅助增值活动中,“采购管理”应用率为36.8%,“人力资源管理”为37.2%,“技术开发”为13.6%。当企业没有有意识地通过IT技术来支持和增强其核心增值活动时,企业的竞争优势也就难以真正得到信息技术的有力支持。因此,每个企业都要认真甄别其核心增值流程(业务),并采用相应的信息技术加以适度支持,才能避免“无从下手”的窘境。

(三)资金、人才短缺与外包策略

调查发现,“缺少资金”的企业占43%,“缺乏人才”的为39.3%。资金不充裕是欠发达地区企业较普遍存在的现象。信息技术的广泛性、复杂性决定了企业不可能配备技术很全面的专业人员,企业自身也难以留住一流的IT技术人才,造成专业化程度不够,有可能影响IT工作的科学性、系统性和经济性。两者的缺乏不仅影响到IT投入,也使IT投入在很大程度上未能得到应有回报,难以实现对核心业务的有力支援和保障。解决问题的一个策略就是IT外包。IT外包就是企业将全部或部分IT工作包给专业性公司完成的服务模式。通过这种方式,整合利用外部最合适的IT专业化资源,从而降低信息化成本,提高IT应用效率,充分发挥自身核心竞争力和增强环境应变能力。目前,已有60%的美国企业借助IT外包迅速扩展自身的业务。在信息化建设中,IT部门的职能全部或部分外包,集中精力发展自己的核心增值业务,不仅有助于提高IT服务品质,节省IT投入成本和享受专业服务,还能满足企业深层次的个性化服务需求。

(四)容易忽视的信息化盲点与成长“助推器”

信息化建设不仅要立足于当前,还要着眼于未来,必须考虑使IT成为成长的“助推器”,避免信息化盲点。调查企业中,大部分“门户网站”用于发布信息,建立“竞争情报”、“知识管理”和“信息安全”部门的企业比例只有16.5%、5.8%和21.1%。面对已经到来的信息社会,如何挖掘和利用丰富的互联网资源?如何建立企业敏锐的信息触角以捕捉稍瞬即逝的市场机会?如何激活和应用员工智力资源?如何保证企业自身信息资源的安全等问题,是每一个身处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在应用信息技术时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产业的发展已不仅仅局限在某个狭小的经济区域,传统产业只有参与全球价值链和全球生产网络,才有机会为更大的市场提供产品和服务。这就必须通过掌握和利用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通过信息化来提高生产效率和运作效率,提高价值链的增值效果和运作效率。通过调查,本文认为:价值链理论指明了信息技术应用的关键环节和要点,基于价值链的信息化战略将有助于广西传统产业提升竞争力,加快产业优化,促进传统产业的升级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朝晖.基于价值链的企业业务流程整合[J].企业家,2002,(11).

[2]陈朝晖.资源整合与企业价值链的构造[J].理论探讨,2002,(3).

第12篇

关键词:计算机;信息化;企业管理当今社会已经步入信息化时代,计算机已经成为信息管理领域中激烈竞争的主要工具。计算机代替传统的人力、资本等资源,有效的控制信息,成为最普遍的工具。面对计算机信息竞争的时代,快速的获得信息、处理信息成为各种竞争立于不败之地的有效途径。利用计算机在最短时间内掌握最准确的信息,为企业的决策者提供决策依据,促进企业获取最高的经济效益。

1概述

1.1计算机信息化对企业管理的影响

我国已经跨入信息化时代,越来越多的新产品应运而生,随之产品的使用周期也不短缩短,客户对企业产品的个性化要求也越来越高。信息化管理理念对传统企业经济管理产生了重大的冲击和挑战,企业为了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必须将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等先进的技术融为一体,带领企业跨入信息化潮流。

1.2企业信息化实质

企业信息化实质上是企业的生产过程、现金流动和事务处理等业务过程均通过数字化来完成。即采用信息化系统加工产生新的信息资源,然后将其提供给企业的决策者,使决策者做出正确的、科学的、合理的生产策略,进一步使企业的资源得到合理整合和配置,最终促进企业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经济竞争环境,实现最大经济效益。

2计算机信息化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2.1建立统一的知识管理平台

系统性地利用企业积累的信息资源、专家技能,更好地提高企业员工的学习能力、快速响应能力及创新能力,从而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

2.2建立统一的财务核算规则与流程

实现财务核算信息的实时、透明、统一,为企业获得经营关键信息知情权,及时准确掌握生产和销售经营数据奠定基础。

2.3统一实施内部供应协同管理

实现从产品到最终用户的流通环节的供应链管理和分销体系管理,达到合理控制成品库存、加强业务流过程监控和业务分析,加速存货周转速度、提高商品及时到货率、客户服务满意度,并与集中财务核算系统无缝集成,满足商贸业务财务一体化运作和管理,实现成品的物流与信息流、资金流的统一管理。配合供应链管理,对生产板块,先行实施工厂的成品库存管理,实现工厂产成品的库存实时和准确信息反馈。

2.4日常办公平台

改变了传统的办公方式,将日常安排、任务变更等集成在一个平台,企业员工只要能上网,无论在哪里,都可以随时随地办公。

2.5信息平台

为企业的信息、交流提供一个有效平台,使企业的规章制度、技术交流、公告事项等都能及时传播,企业员工也能借此平台及时获知企业的发展动态。

2.6企业通信平台

使企业内部通信与信息交流快捷流畅,同时便于信息的管理。

3顺从企业发展的规律来应用计算机信息化系统

3.1企业细化、深化管理

一个企业管理的不断深化和细化,需要以大量的、全面的数据为基础,企业的经济利益和成本计算,企业的盈利与否都是企业决策的主要依据。如果缺少清晰的成本计算和耗能规划制度,企业的整体发展纯属空谈。企业的发展必须改变传统信息的传递速度和效率,使企业信息管理有效借助计算机,实现信息化管理,适应当前市场经济体质发展的实际需要。同时,要不断使企业的管理趋于细化、深化管理,充分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企业管理中,促进企业信息化管理技术的不断成熟,进一步为企业的更好发展提高保障。

3.2计算机信息化的管理创新与提高

企业随着新时代经济的进程跨入了国际市场,在这种大环境中,企业想利于不败之地,只有不断创新和发展企业管理,实现信息化管理,才能使企业在生产技术、企业组织运行管理方面得到提高;同时,可以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对企业信息化管理软件进行创新,使其更适应企业的发展现状,最终突破传统企业的管理模式,使企业实现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管理模式,才确保企业真正意义上实现信息全面化管理。只有企业真正意义上将信息化与企业的管理有效结合,才能充分的而发挥计算机的优势,对企业的管理真正意义上实现创新。

3.3资金信息化管理

目前,很多的企业虽然都有各项规章制度和条例,但是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通常会出现各种问题,导致管理目标大打折扣。所以,将计算机信息化管理引入企业管理中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必要条件之一,尤其是实现资金信息化管理,有利于企准确的把握资金流向和动态,为企业的正确决策奠定了基础。同时,将企业的管理透明化,也促进了企业各项条款和规章制度的落实。

3.4财务信息化管理

一个企业的财务管理是整个企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一个企业发展的基础。目前,从我国企业发展规律来看,企业的财务管理是企业改革的主体,需要从多方面入手不断实现企业的信息化改革。总之,在企业财务实现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中,要遵循科学、合理的规律,为企业计算机信息化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4企业管理中计算机信息化建设的可行性建议

4.1建立适合本企业的计算机信息管理模式

面对当前的市场经济体制环境,企业在建设信息管理平台的过程中,要进行企业业务流程的优化工作。企业的信息管理平台建设需要与企业的业务、组织、改造等工作同时进行,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企业内部协调统一、合理流动,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各项工作。在建设过程中,不断提高企业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以及供应商之间的有序流动,使企业的信息得到有效地管理。由此,在信息时代,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计算机信息管理平台。

4.2加强计算机信息人才资源培训

信息时代企业的发展,需要复合型的人才,不仅是懂网络,还需要具备一定的营销和电子商务管理能力。信息管理平台的建设,离不开电脑和人才,整个系统的有效运行,需要企业拥有适应信息化时代的计算机人才。企业人力资源整体结构,直接关系到企业管理的效率。所以,企业在建设计算机信息化同时,一定要优化企业人力资源结构,不断吸收网络管理人才,并定期组织企业员工进行计算机信息技术培训,将培训计入个人考核,以此提高企业的人员对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掌握,最终达到提升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的目的。

5结语

在新经济时代的进程中,企业信息化管理面临各种问题,但要保证企业信息化管理的不断发展,在一定的基础上不断提升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加快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建设。

参考文献:

[1]丁宁.信息技术革命与企业组织创新[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1.

[2]胡卫敏.创新型企业的运作与发展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2.

[3]魏巍.创新型企业评价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