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

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

时间:2023-02-18 11:19:24

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

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范文1

一、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确保活动顺利有效开展。

学校成立了以校长袁洪杰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多次召开会议明确职责分工,由教导处和少先队共同完成好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确保了此次活动的顺利开展,并收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二、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载体,开展丰富的学习践行活动。

1、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

由教导处统一安排,每节课上课前进行3分钟的古诗词诵读,除此之外,学校利用多媒体设备,利用红领巾广播,进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宣传,积极为学生营造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从而树立好好学习的志向。

2、推行孝信雅行的教育活动

(1)清明节、在学生中组织开展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缅怀先烈、共创未来”为主题活动内容,形式多样的清明节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在学生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和道德体验活动,凸显教育的实践性和生活化特征。让学生认知传统、弘扬传统,增进其爱祖国、爱家乡、爱他人的情感。

(2)利用“三八”妇女节、母亲节、父亲节等节日开展“感恩父母 践行孝心”的实践活动;

(3)为了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爱护集体、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关爱他人。我校以此为契机以“感恩励志,红五月”为主题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

3、积极开展特长教育,推进艺术素养培育工程。

我校本着积极发展学生特长为原则,2018年4月份开始了社团特长教育活动。组织成立了京剧、剪纸、阅读、合唱、民族舞等8个社团。社团活动在领导班子的高度重视下,精选特长教师,给学生创造展示特长的机会,让学生能够学有所长,德识长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从学校的实际出发,积极为学生营造学习传统文化的氛围。

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范文2

关键词:校园文化建设教育传承创新传统文化

校园文化是以学校这个特殊场所为空间背景,以被教育者———学生,教育者———老师为主角,围绕教学活动和校园生活而展开的一场特殊演出。说是教学活动,它不仅仅限于课堂上的说教,它渗透于老师和学生校园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它包括学校课堂教学与校园生活中的隐性教育两方面。课堂教学是指学生在学校里按照学校教育大纲规定必须完成的课业,必须掌握的各种知识,技能,思想观点和行为规范等。校园生活的隐性教育则十分广泛,包括校园里的建筑形式,建筑风格,文化设施,环境布置等有形配置,还包括学校里的文化活动、校风、教风、学风、校纪等无形环境的影响,无形环境之形成同属于校园文化建设中校园精神建设中的部分。它们是校园文化的深层结构和核心内容,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整个学校的生存发展,教育方向的设定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与指导性意义。它是校园建设与发展的无形资产,关系着一所学校的办学质量与发展方向,是学校做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要素之一。因此,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建设的重要环节,在学校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也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1校园文化建设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作为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校园文化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可以积极引导学生早日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校园文化以它形象直观的方式,把思想品德教育,正确人生观,世界观的树立寓于各种具体可感受的情境之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教育与引导。校园文化建设既可以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又可以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提高其综合素质。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令置身其中的学生和教师,都能领略到积极向上的文化,在道德品质.情感意志、价值观和各种行为活动方式等方面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对素质的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高起到重要的作用。[1]对于他们的职业规划与人生目标的达成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校园文化建设完备的学校,必将是一所校风淳良,学风谨严的学校,他给予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宝贵的是知识传输之外的无形资产。从这所学校走出来的学生与老师,他们的各方面都将得到一种全新锻炼。世界著名的大学,他们的校训脍炙人口,已成为一个个著名的标签,与这些知名大学紧紧相连,成为他们校园文化建设的精髓,被人们所铭记。校训的不同亦体现出不同学校,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下的校园文化建设的特点,带着鲜明的民族特色与文化印记。

2校园文化建设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1立足传统,传承经典传统

文化是民族文化的灵魂与精髓,全世界各个民族,各个国家在发展进步的过程中,既积极学习与融入其它国家、其它民族文化中的先进地方又保留自己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并将这种特色与精髓完整地保留与发扬。特别是我国几千年传承下来的经典文化与德育传统,对我们民族的发展与进步起着不可限量的作用。校园作为民族文化传承之地,代表着民族的未来与希望。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应以中华传统文化为基础。传统文化将思想品德教育列为教育之首位,立足传统就是重视德育,古人云:“百行以德为首”,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我国自古就重视一个人的思想品德教育,将德育放于智育之上。“仁,义,礼,智,信,孝,廉,勇”是儒家文化的核心,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底蕴,为我国民族文化建设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土壤。校园文化应在传统文化的土壤上进行深耕,吸收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摒弃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发展,激发学校活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2.2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校园文化

传承中华优良传统,汲取精华,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发展,丰富校园生活,建立博大精深,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说:“欲知明日之社会,须看今日之校园”,就简约而深刻地指出了校园文化的重要作用,说白了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个浓缩,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并直接推动着社会主流文化的生成和发展,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从校园里走出来的学生最后都将走向社会,他们今天的精神面貌直接决定了未来社会之发展走向。人类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主要通过教育来实现。全世界,任何国家,任何民族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无不是通过教育来实现的。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灵魂,是激发学校活力的源泉,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建立在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上。[2]现阶段,受国际上不同教育方式的影响与西风渐进之下,传统文化缺失下的学校教育也渐渐迷失。心浮气躁,贪图享乐与功利意识强的不良风气在校园中渐渐弥散,基于这种现状,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道德素养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其优良的文化基因浸润于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并将其精华内容纳入课程体系之中,将起着积极的沉淀作用,荡涤学生的灵魂,涤除其浮躁虚华的风气,渐渐积淀起其深厚的文化素养。

3校园文化建设应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进步

当今社会是多元发展的,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文化与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越来越密切。作为社会文化之浓缩的校园文化建设也离不开社会交流与融合。人类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主要通过教育来实现。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灵魂,是激发学校活力的源泉。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传承和创新传统文化。当代中学生充满生机与活力,对未来无限憧憬与向往,而缺乏鲜明个性和本校特色的校园文化,既不能调动起学生的全部热情,也无法提起学生的兴趣,更不用提可以为学生带来归属感了。缺乏特色,没有个性,说白了就是过分追求传统,过分因循守旧,不求创新探索。开放多元的社会,带来的是开放多元的人民和开放多元的文化,多元文化的多元需求势必要求多种形势的发展。如今有的学校过分讲究条条框框,思想僵化,不思创新,扼杀了学生和老师的创造力和积极性。美国学校教育之所以成为全世界学校教育学习与借鉴的榜样。一是源于美国文化的开放与包容,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重视与鼓励校园文化的多元性与开放性,推崇校园文化的个人主义风尚,重视个性开放,鼓励创新,突出特色与独有的校园审美。开放与包容是其民族特点也是其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多种文化在这里进行交融,相互渗透又相互影响,互相激荡又彼此融合,文化交融的结果就是创新,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发展,在这里产生了独有的校园文化:开放包容,自由奔放,充满活力。

4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形式

4.1环境布置,氛围熏陶

在校园里进行艺术布置,艺术长廊,书法书画展,名人警句上墙等方式进行传统文化的氛围教育。让身处其中的学生和老师可以处处感受到美丽,领略到文化的力量。将艺术,文化,教育融于环境之中,充分利用校园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赋予它们以生命,让他们开口说话,将文化艺术与教育理念融入校园之中,令校园里处处皆师,每一样东西都能真正起到教育人、启迪人的作用。

4.2主题活动,丰富生活,参与教育

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能够亲身参与其中的重要交际活动。校园活动既有体育活动又有文艺活动,还有其它一些学校组织的社会参与活动,每一项活动既能丰富学生的生活,又能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锻炼。活动既是学校生命力的所在,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有效教育的重要方式。比如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地结合重大事件、传统节日、法定节日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主题月活动和体育赛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等。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的各项技能得到提高,也就是通过这些活动,校园文化建设才能深入人心,校园文化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扬与传播。特别是体育活动的组织与开展,更能令学生在活动中找到归属感与成就感。

5结语

总之,一个成功的校园文化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校园文化的体现也不仅仅是一幅画,一个校训,一位学生或是一位老师所能体现出来的。它是长期传承与发展的结果,是一所学校一段时期以来整体形象的一个积累展示,代表着一所学校的灵魂与精神内核,是学校整体素质的体现,既代表了学校的现在也决定了其未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琪,刘晓勤.绵延文脉,合而不同———探索多校区校园文化的传承与创新[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7).

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范文3

关键词:民族传统项目;民族传统文化;校园文化发展

1高校校园文化面临的新问题

1.1社会转型给高校校园文化带来的冲击

当前,我国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变迁和发展,社会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使得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价值体系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这中冲击也给高校校园文化带来了巨大影响,高校校园文化由单一积极的校园文化向多种校园文化并存的局面,低俗文化趣味和非理性校园文化也逐渐侵入校园。同时,西方文化的影响下,对大学校园文化发展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1.2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功力化和实用化逐渐蔓延

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使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了巨大转变,急功近利、拜金主义思想逐渐蔓延,这些不良的思想也影响到了一些大学生,使得他们不再专心于学业,忙于利用四年的大学时间去打工、赚钱,忽视了长远可持续发展,同时他们思想发生了重大扭曲,认为学校学习的知识对于走上社会没有多少帮助,毕业后就业“走关系”至上,“花钱搞定”才是唯一办法,这种功利化的思想忽视了社会对“人才”的真正需求,忽视了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1.3大学生生活格调的低俗化和消极的人生态度

与以往的大学生活不再一样,大学中积极奋斗的身影逐渐减少,校园自习室大部分时间成为考前“临时抱佛脚”的场所,校园里朗朗书声不再悦耳。大学生的生活开始逐渐趋于享乐,“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思想逐渐被人们遗忘,取而代之的是花天酒地、纸醉金迷的享乐生活,生活格调逐渐趋于低俗化。同时,他们很多的人生态度不再积极向上,基于当前就业难的问题,很多大学生悲观的认为读大学无用,混日子成为他们的主旋律,对未来出路变得消极。

2民族传统项目在促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价值

2.1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的价值

基于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出现的一系列问题,需要在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方面给予一定框正。而民族传统项目具有培养大学生良好道德品质方面的价值。民族传统项目能培养学生坚强不屈、顽强拼搏良好意志品质,为大学生走入社会,通过运用自己的才智为自己开拓一片新的天空奠定基础。其次,民族传统项目开展可以培养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意识,使大学生认识到必须在规则内处理遇到的问题,让他们知道只有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才能换来自己的成功。第三,民族传统项目开展能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意识,通过大家齐心协力,共同完成民族传统比赛、共同享受成功带来的乐趣,加强了集体和团队凝聚力,在集体中享受了成功的愉悦感。

2.2对大学生有着独特的美育教育价值

民族传统项目蕴含了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通过校园民族传统文化进一步表现,形成了校园美育的重要途径,通过民族传统项目开展能培养学生表现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动性,这对于校园美育的开展具有独特的、具体的实践价值,是其他学科不能比拟的;其次,通过民族传统项目开展,能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美,通过民族传统项目开展,如舞龙、太极和舞狮等项目,通过教师的展示和生动语言描述,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得到美的感受,同时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使其得到美的体验;第三,通过民族传统项目开展,塑造了学生心灵美和高尚的道德品质,使他们更加热爱学习、热爱生活、热爱集体。

2.3提高大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价值

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对当下的毕业生的文化素养要求越来越高,学生大学期间的文化素养培养显得尤为重要。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由其特有的运动方式和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内涵,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汇聚了民族体育文化、艺术文化、风俗文化、工艺文化等于一体,能够使学生在运动的过程中感受到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能够使学生在锻炼过程中感受到集体力量、团队精神所在。只有真正了解中国民族传统文化才能触动其心灵深处,打动其心灵,进一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内容,并将其转化为自身的动力,促进传统文化素养提高。

2.4创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价值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所呈现出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像是校园里的一条无形纽带,把校园里的人与民族传统体育紧密联系在了一起,通过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这一纽带,使得学生对学校教育的目标、规范和准则产生高度的认同感,并使学生在内心形成对学校声誉的使命感和身处学校里的归属感,从而形成一股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把个人目标升华为学校目标,积极发挥群体力量、团队精神,在这一过程中,同学之间密切配合、真诚交往,增进同学间的相互了解,密切配合,真诚交往,使学生处于一个校园和睦环境之间,从而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

3整合利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构想

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范文4

1.传统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历史母体”和“现实土壤”

中国人民拥有着五千年丰富的物质文化文明,同时也拥有着五千年灿烂的精神明。面对五千年璀璨的精神文明的海洋,我们每一个人就像一个微生物一样吸取着海洋中的养分,在每一个人吸收养分的同时也使自己深深地投入到传统文化的怀抱里,从而遗留着传统文化的基因,在主观意识的深处留下了传统文化的烙印和记忆。这个文化烙印或文化记忆不会因为社会的更迭、经济基础发生变化而丧失生命力,它会毅然地沉淀在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化肌体里,发挥着支配人们思想和改变人们主观意识的作用;人作为社会的分子,其活动不可游离到社会之外,必将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它从属于社会文化,因此它的发生与发展都不能离开“母体”,离开“母体”的校园文化将成为无源之水和无根之木。文化从来都不是抽象的,他首先是历史的结果,同时又成为历史的动力系统,文化是历史精神财富的沉淀,他是与历史的发展同步,并产生于历史的土壤之中,赋有历史时代精神的特点。校园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概念,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他的变化和发展受社会文化的制约。因此,文明和谐的校园文化必须汲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植根于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上,只有这样才能开枝散叶、枝繁叶茂、绿意葱葱。

2.校园文化建设是传统文化向前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实践形式

校园文化建设不仅仅是校园文化景观的建设,还包含校园景观、建筑等精神文化的建设,包含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等行为文化的建设,它既是物质的,也是文化的。因此,校园环境在建设过程中每一处景观都承载着传统文化的价值,都体现着传统文化的精神,这也是建设校园人文环境的目的之一;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哲学的启示、规范的道德和理想的追求等传统文化的精神因素,都可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体现出来并获得弘扬;在开展鲜明特色的富有吸引力的校园文化活动过程中弘扬传统文化通常都是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主题与目的之一,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弘扬传统文化的校园文化活动,将会让广大师生身临其境,乐在其中,亲自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从中受到教育,陶冶情操,提升境界。

二、建设文明和谐校园文化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

当今社会正处于有史以来社会发展最快、文化推进传播最快、知识科技更新转化最快的时期,大众文化、网络文化、西方文化等各种不同的文化的浪潮不断地向我们袭来,不断地挑战和冲击着当代的校园文化。想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富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明、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只有植根并依托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这一肥沃土壤之上,才能使其成长的生机勃勃、枝繁叶茂。

1.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

校园精神文化是师生在校园生活中自觉形成并认同的群体意识和群体价值意识,是校园文化的精髓、灵魂和核心。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经过千百年历史的洗礼和演化而形成的一种人文主义伦理型文化,他强调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勇、恕、让等思想精髓的推广与提升。例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爱”思想在校园中得到传播,能够减少师生之间的矛盾,优化校园的人际关系,增强校园的和谐氛围;儒家“义利观”的弘扬,对和谐校园的建设拥有真不可忽视的力量;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塑造学生“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强调“齐家、治国、平天下,以施行王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为学思想,都对当前学生发展作用巨大。因此,依托优秀的传统文化建设校园精神文化,有利于师德的修养和学生灵魂的净化,有利于师生创建良好的精神家园,有利于形成文明和谐的校园精神文化。

2.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

“校园物质文化是指由校园所处外部自然环境、校园内部的规划格局以及校园建筑、雕塑、绿化和文化传播工具等各个方面所形成的文化环境。”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和表现形式,它具有“桃李不言”的隐性教育功能与教育效果。通过环境设计和布置等具体物化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充分表现出来,如树立历史文化名人塑像,选择那些经典的词句、谚语、格言作为校训、警句等,这些都能振奋学生的精神,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进学生积极进取,对学生高雅情操的形成,以及情感的熏陶、意志的锻炼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中,充分开发和利用优秀传统文化,不但可以增强大学的人文底蕴,使大学生开拓文化视野,而且还能完善文化品格,提高审美情趣,陶冶情操。

3.校园行为文化建设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

校园行为文化是指师生具体行为的展示,是校园文化的体现,是对校园精神文化的诠释,是校园文化的实践。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人格的修养,注重“修身”,这种“修身”思想在提升人的道德素养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大学校园行为文化建设中,如果师者能以身作则,以身立教,用自己的言谈举止、渊博知识和人格魅力来展示高尚的道德、在无形中影响学生、感化学生,就能赢得学生的认可,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如果每个学生能够以身作则,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就可以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深厚的道德涵养和崇高的理想信念,成为祖国需要的“四有”人才,成为社会的栋梁。因此,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对树立形成优秀的师德、师风,培养良好的学风、校风,提高校园文化软实力和实现校园文化建设知行和一、和谐共进都具有推动作用。

三、中国传统文化视域下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1.批判与继承并举,科学传承弘扬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资源是人类的重要的思想资源,是除自然资源之外的人类赖以生存的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它是人类社会不断向前进步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之一,但是由于经过千百年积累与锤炼,目前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些部分已经时过境迁,不合时宜,并且在发展进程中始终是良莠间杂的,因此,我们对传统文化必须批判地继承,摒弃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吸收其精华部分。建设文明和谐的校园文化要对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创新和提高,只有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提高,才能不断地提高人们的科学素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才能为人类的向先进的文明迈步贡献力量。

2.传统与现代并行,整体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具备了长期性、艰巨性、广泛性、复杂性等多种特征。校园文化建设不仅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知识的建构,而且还包含校园设施的建设、校园风格的营造、教研队伍的组建、传统文化的传承、品行操守的树立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因此,我们需要把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放在重要的位置来办,要着力开展以思想道德,传统文化,行为规范等为主要教育内容的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提高他们懂得鉴别能力、培养他们高尚的品德和优良的操行。要注重加快校园物质文化的建设,精心设计、合理布局,加大经费的投入,实现与校园行为文化和校园精神文化一同促进校园文化的和谐发展。

3.继承与创新并重,稳步发展校园文化建设

积极发展校园文化建设,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共同进步,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进而营建良好的文化氛围,构建一个和谐优美的育人环境。例如:开设文学、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音乐欣赏、美术、影视世界等系列课程,举办名家讲坛,专家学者学术报告等,把传统文化渗透到校园文化活动之中,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渗透到校园文化活动之中,从而使传统文化和现实文化得到更好交融,进而使大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其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最终达到建设文明、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的目的。

四、结语

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范文5

关键词:校园文化 传统媒体 新媒体 优缺点 对策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在长期实践中凝结起来的一种校园精神氛围、校园价值观念、学校精神、办学理念和广大师生员工所认同的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是学校培养和发展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智力资源,也是学校品牌价值的核心内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最重要的传播和建构载体是校园媒体,没有校园媒体,校园文化建设就没有舆论阵地和导向。因此,要切实加强和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准确把握校园媒体优缺点,充分发挥各种校园媒体的功能和作用,以形成合力。[1]

一、校园媒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校园媒体作为学校对内对外宣传的主要阵地和载体,承担着传递校园信息、引导校园舆论,记录学校发展、凝聚师生人心,建构学校特色、塑造学校形象的重要使命。

1.传递校园信息,引导校园舆论

大学校园里师生人数众多、教育教学、文体活动频繁,每一个空间都充斥着信息和舆论。面对面的交流很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校园媒体自然就成了传递校园信息的重要渠道和载体。大到学校的重要会议、重大改革,小到学生的社团活动、生活点滴,或是一些师生们比较关注的社会新闻、社会信息,校园媒体都以其不同的优势和特点在传递校园信息、引导校园舆论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2.记录学校发展,凝聚学校人心

很多校园媒体都是伴随着学校的诞生就开始存在的,他们记录并见证着学校的成立、发展、壮大。学校每一阶段的重要工作动态、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新进展,教学科研取得的新成绩,队伍建设取得的新突破等重要信息都要通过校园媒体进行及时的报道、宣传,扩大对外宣传的同时,对进一步提高教职工对学校发展的认同度,凝聚学校人心也能起到很好的作用。校园媒体在学校发展的过程中,始终忠实记录着学校发展的点点滴滴、历史变迁,比“大事记”“校史”记载的内容更详细具体,是学校发展的有力见证。[2]

3.建构学校特色,塑造学校形象

良好的校园文化能反映学校的办学特色,展示学校的建设内涵,体现学校的精神气质。校园媒体不仅是校园文化的一部分,更是校园文化的建构者和传播者。校园里教与学的典型案例,教师与学生的成长事迹,科学研究与服务社会的骄人成绩都是校园媒体传播和宣传的重点,通过校园媒体这个纽带和桥梁,学校的各种教育文化活动得以扩大和延伸,学校的办学思想、办学特色、育人成果得以无限传播,让外界社会更多地了解到学校的建设和发展,洞悉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从而达到扩大学校声誉、塑造良好校园形象的目的。

二、常见校园媒体的优缺点分析

1.传统校园媒体的优缺点

传统的校园媒体一般包括校报、学生刊物、校园广播以及横幅、海报、公告栏、宣传栏等户外媒体。

1.1 校报、学生刊物。校报、学生刊物是学校开展党建宣传工作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有着严格的采、编、审流程,传播内容具有较强权威性,引导舆论方向;可随时阅读,不受时间限制,不会有电视节目错过时间的情况;具有较好的保存性,而且易折易放,携带较为方便;可互相传阅,减少印刷数量。但受截稿、出版及版面因素影响,校报、刊物不能提供最新资讯以及即时更正讯息,信息储存量也有限;由于是平面印刷,校报、刊物呈现的图片和文字的震撼力和感染力较电视、网络低。

1.2校园广播。校园广播是校园之声,具有组稿容易、方便快捷、语言感染力强、活跃校园氛围等优点,但也存在播报时间受限、听众受限、稍纵即逝和传播方式单一的缺点。

1.3横幅、海报、公告栏、宣传栏等户外媒体。户外媒体作为校园宣传舆论的一方重要阵地,具有面积大、色彩鲜艳、主体鲜明、设计新颖、形象生动、简单明快等特点,容易吸引行人的眼球,好的户外媒体能让人过目不忘,也能起到很好的氛围营造的作用。但也存在场地限制、受众数量受限、宣传内容比较简单,传达的信息量受限的问题。

2.校园新媒体的优缺点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与传统媒体形式相比,新媒体资源具有信息快捷、使用方便等特点,带来了校园信息传播的巨大变革,但也存在令人堪忧的问题。

2.1新媒体极大地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内容和载体。诸如报纸、学生刊物、宣传栏、海报等传统的校园媒体,信息储存和承载量很受限制,版面、篇幅、页码都限制了信息的展示量,局限了信息的更新和传播。新媒体借助数字化的网络通讯技术,极大地丰富了大学校园文化的内容,同时也为其提供了更为丰富多样的载体。新媒体传播的信息已不拘于文字,还包括图像影音等生动直观的表现形式。此外,新媒体方便的操作模式、快捷的传播速度为校园信息的传递、校园文化的扩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与传统媒体时代相比,校园文化的价值选择更为多元,大学生思想活动的空间不断拓展,同时也极大拓展了大学文化的空间,增添了大学文化的活力。

2.2新媒体促进了学校与外界的交融,加快了大学文化的开放。新媒体时代到来之前,大学校园基本上都是独立于社会的象牙塔,彼此间交流较少,与社会相对隔离。由于空间的限制,大学校园文化在社会主流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并不显著。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网络的无边界性彻底打破了大学校园的空间概念。师生的思想活动的空间不断拓展,增添了大学文化的活力。由于信息渠道的开放性,校内外的信息交流日渐频繁,新媒体日渐成为校内师生了解社会的重要渠道,大学师生们身处校内,也可以十分便捷地与外界进行思想的交锋与碰撞。与此同时,借助新媒体的有效传播,外界对大学的了解也变得更加便捷和深入,大学真正实现了与外界的无限交融,加快了大学文化的开放。

2.3新媒体提高了师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动性。新媒体双向互动的传播方式改变传统媒体固有的者与受众者的身份,校园里,人人都是记者,人人都是编辑,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者,不需要审稿、核稿的繁琐程序,也不需要授权,只需要简单的文字组织,轻轻一点,新闻便在第一时间发出,大大加强了师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提高了信息和文化的传播效果。[3]

2.4新媒体在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一些新的挑战。如新媒体的开放性决定了信息传播的无障碍性,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思潮,大学生缺乏很强的判断力,对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会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使大学生价值观出现多元化;新媒体的运用可能会使大学生思想过于自由化,校园文化的引导功能可能会遭到削弱;新媒体环境下,每一个大学生都能成为信息传播的主体,导致传统的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式可能会有失效;新媒体的广泛应用使得部分学生长期沉迷网络的虚拟世界,宅居室内,缺少必要的锻炼和与他人的现实交往,言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长期的网络虚拟身份还会导致学生之间的诚信危机。

三、新媒体环境下合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措施

1.转变观念,确立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文化观

新媒体为校园文化建设带来的机遇变革,但也面临严峻挑战,高校管理者必须认清形势,转变观念,确立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文化观才是最重要的,任何抵制和逃避都不能解决问题。承认传统媒体的局限,弄清新媒体的特点,既不全盘否定也不盲目接受,准确掌握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优缺点,扬长避短,才能合力推进文化建设。

2.扬长避短,充分发挥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优点

针对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各自的优缺点,文化建设中选择不同的媒体就很重要。比如,针对一些具有很强的时效性、需要尽快传播、宣传的信息,就可以选择微博、微信、QQ等网络新媒体,经过简单编辑处理后尽快传播,让新闻在第一时间传达到受众;而对需要深度挖掘,浓墨重彩进行宣传的则可以通过严格的素材搜集、整理编辑后通过校报、刊物等进行深度报道,同时也利用网络多渠道宣传;对一些需要营造氛围、宣传造势的,则可采取选择展板、海报、宣传栏等户外媒体进行展示,营造浓厚的宣传气息。

3.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网络虚拟世界带给学生快、新、奇的同时,也带给学生空、虚、宅的困惑,学生们把自己封闭在电脑、手机方寸之间,对社会的认识简单,人际交往能力能力退化,诚信意识也有所下降。为此,学校必须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将大学生的注意力从虚拟世界中转移出来,帮助他们重新认识人际关系,重构现实世界的人际网络。

4.加去舆论引导,加强核心价值教育

随着新媒体的到来,校园内各种亚文化层出不穷,对舆论产生了重大影响,主流文化话语权被削弱。学校必须掌握大学生思想动态,加强舆论引导,及时消除各种错误观念的误导,增强大学生的鉴别能力,确保他们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为学校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同时,学校要努力采取除课堂外的其他教育手段和方式,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进一步加强核心价值教育,旗帜鲜明地表明价值立场,反对拜金主义、虚无主义、无政府主义、极端自由主义等不良社会思潮。

5.加大投入,加强数字校园建设

当今,新媒体已经融入现代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学生更是时代的弄潮儿,对新知识、新技术有着比超常人的急切与渴望,任何一所学校如果还坚持老一套管理手段和方法,不与时俱进地加大投入,采取措施加强数字校园建设,加强对校园新媒体的掌控与运用,势必会被远远甩在日益发达的信息技术之后,最后成为信息的孤岛。为此,学校必须认清形势,超前规划信息化建设,加大投入,努力提升校园网络基础设施的水平,加强校园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断加强数字校园建设,为广大师生运用新媒体、用好新媒体创造必要的条件。

参考文献:

[1].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王国庆、李磊,《陕西教育(高教)》2010年第06期

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范文6

文/田崇峰

认同感和归属感,使他们的思想、行为、舆论、

教风、学风等与学校有机统一,形成文化氛围,凝聚力量,激发老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推动学校不断向前发展。3.1 校园文化传播的媒介

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各种招聘会、

校园文化传播的媒介有很多:既有蕴涵着校园人文情怀的花草树木、亭台楼阁,又有

【关键词】二维码 校园文化传播

承载着严谨治学的教学设施。既有校史博物馆、校园报刊、宣传橱窗,又有激励同学们奋进的

在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校园文化传播途径受到了冲击,如何在传统宣传媒介的基础上利用新技术,成为炙手可热的话题。准确把握好校园文化传播规律,发挥二维码等技术在校园文化传播过程中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

校园文化传播的过程,实质上校园文化传播者与受传者对校园文化进行解读的过程。名言警句。既有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又有各种传统礼仪。形式多样,媒介丰富。3.2 校园文化传播的过程

知识讲座、志愿者服务、社团、文艺娱乐、社会交流活动等。同学们获取活动信息一般都是通过海报、网站、广播台等媒介。如张同学想去听一个关于计算机专业的讲座,必须要等到通过传统媒介公布信息时,才能知道,而且有可能会因为其他事情错过参加讲座的时间。如果扫描团委等部门的二维码,关注新浪微博、收听腾讯微博或添加微信用户,第一时间收到团委等部门的信息,可以更有针对性的选择活动。

学的注意,拿手机轻轻一扫,第一时间关注活动开展情况,如选手的参赛曲目、是否晋级等,同时可以参与微博、微信互动活动。4.3 选择性参加活动

1 二维码技术

二维码是动态数据应用中的一种,可以将网址、文字、照片等信息通过相应的编码算法编译成为一个方块形条码图案,当用智能手机安装的微信、我查查等软件拍摄二维码图形时,二维码包含的信息就能显示出来。如在书店买书,扫描一下二维码标签,作者、出版社、出版日期、ISBN、定价等信息就能立刻显现出来。

如果传播者把信息解读并传播出去了,但是受传者没有关注,那就是“传者有意、受者无心”;如果传播者无意中传播了信息,但是受传者却自我解读(甚至误解)并格外关注,那就是“传者无意、受者有心”。因此,校园文化传播的过程应该是传受双方的沟通与交流,以期实现信息的双向传递,共享校园文化信息。

5 结束语

二维码技术在校园文化传播中的重要性日趋凸显。与此同时,高校校园文化传播的媒介也在不断升级变化,正逐渐从传统向现代、从单一向多元方向演变。一种传统宣传阵地和二维码技术相互融合、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高校校园文化传播体系正在逐步形成之中。

4 二维码在高校校园文化传播中的作用

4.1 拓宽宣传渠道

2 二维码特点

(1)存储容量大:二维码信息密度高、容量大,可以将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信息进行编码。

(2)识读效果好:二维码的识读不依赖数据库,而且信息可以随手机等识读设备移动,方便快捷。

(3)具备防伪性:通过进一步与其他信息安全技术的结合,可以有效防止伪造和信息泄露。

(4)成本低、制作简单:通过二维码生成软件,随时都可以把信息生成尺寸大小比例可变的二维码,可以印制在任何打印或喷绘的材料上,降低了成本。

在宣传过程中使用二维码,提高了获取信息的便捷性,突破了宣传的时地限制,扩大

在校园文化传播传统媒介的基础上,利用二维码,方便师生获取信息。如某社团要举办一系列活动,可以做专题网站,然后把网站链接制生成二维码,印制在校园刊物、宣传海报上,在新浪、腾讯微博或微信上。不仅拓宽了宣传渠道,而且无形中增加了受传者的数目,用户在看到活动宣传要点和二维码后,用智能手机扫描,获取相关链接,通过手机登录专题网站,了解更多活动信息。4.2 突出宣传效果

参考文献

[1]福建中安电子技术有限公司.二维码技术

在防伪领域的应用和标准建设[J].中国标准化,2001(2).

[2]殷莺菁.高校校园文化传播研究[M].浙

江理工大学,2011(4).

[3]陈晴.对高校校园文化传播的认识和思考

[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0(3).

作者简介

田崇峰,男,出生于1982年,江苏省淮安市人,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网络。

作者单位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省句容市 212400

3 校园文化传播

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是校园文化传播。校园文化传播的目的是增强老师和学生的

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范文7

关键词:高职院校 校园文化 传统文化

我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有机渗透传统文化,能够丰富校园文化的形式与内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我国高职院校大多较为重视学生的技能培训,对他们的人文素养培养则缺乏关注,这无疑对提升高职学生的综合素养极为不利。所以,高校应当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加以运用,这一方面有助于弘扬和传承我国的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则有助于提升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效性。

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现状

首先,许多高职院校都未开设传统文化课程。调查显示,大部分高职院校认为传统文化对职业教育影响不大,因此,很少开设此课程。有的高职院校虽然开设有关传统文化的课程,但仅作为选修课程,甚至未配备相应的教材资料。这就导致许多高职学生综合素养较低,一味的热衷于考取等级证书,甚少学习传统文化,学生缺乏基本的道德礼仪,校园中时常发生各种不文明现象,这显然不利于构建和谐校园,无法为高职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营造良好的氛围。调查表明,部分高职学生由于在校学习过程中缺乏传统文化的熏陶,责任意识、集体意识淡漠,在实习或工作过程中时常出现脱岗、违约、迟到等情况,导致他们难以取得长远发展。其次,高职院校人文师资力量薄弱。前高职院校不断扩展那些实用性强、专业技术含量高的院系,为这些院系建设提供实训基地。在人才招聘和引进过程中,也更加关注具有丰富技术经验的工科类人才。与之相对应的人文类教师队伍则甚少关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渗透传统文化离不开优秀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但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缺少综合素质高、专业素养强的传统文化教育教师,一些高职院校多安排辅导员、文科专业教师兼职传统文化教学,这些教师由于事务繁多,且对传统文化缺乏专业研究,因此,很难对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传统文化渗透提供实用性意见。这无疑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极为不利。

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传统文化的渗透策略

1、合理利用网络平台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逐渐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高职学生亦不可避免的受到互联网的影响。所以,在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应当紧跟时代形势,合理运用网络平台,例如微信、微博、QQ等渗透传统文化。此外,高职院校还可以利用校园网络开设传统文化专栏,上传经典文学作品和视频资源,供高职学生学习和研究,以此丰富校园文化建设形式,加大传统文化宣传力度。

2、及时转变校园文化建设理念

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长期性、复杂性、系统性等特点,高职院校相关负责人和领导应当充分重视传统文化,并关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顶层设计,合理规划本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及时转变校园文化建设理念,吸收传统文化的精髓,积极传承传统文化,并以制度形式鼓励和支持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传统文化渗透,进行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建立行之有效的评价与监督机制,及时发现和纠正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不和谐现象,对自觉传承传统文化的师生进行适当奖励和表扬。

3、开展多样化传统文化活动

若要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有效渗透传统文化,就要采用多样化的形式充分调动高职院校师生的参与积极性。高职院校可以举办传统文化主题演讲赛、知识竞赛等,或邀请知名专家开展相关讲座,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氛围。此外,高职院校还可以以校团委、学生社团、学生处为依托开展相关的传统文化活动,例如传统文化艺术节、传统礼仪展示活动等。这一方面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促使他们在参与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掌握有关传统文化的知识。另一方面也有助于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形式。同时,高职院校还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开展具有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活动,例如参观烈士陵园、当地历史名人校园作品展等。以便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与传统文化传承的联系。

4、合理调整课程设置

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范文8

论文摘要:“绿色生态型”的校园文化是一种绿色的、生态的进步文化,它具有核心价值观构建、现代改革观精神、多元价值观融合的价值维度。“绿色生态型”校园文化的创建必须以以人为本为基点、以可持续发展为关键、以创新制度为契机。本文据此作出分析,以期为建设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校园文化建设以借鉴。

“绿色生态型”的校园文化首先是一种绿色文化,反对垃圾文化,是健康无害、引人进步、服务于社会发展需要的进步文化。其次是一种生态型的文化,是协调、可持续发展、孕育生机和活力、对不良文化具有免疫力的动态文化。新时期“绿色生态型”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就是以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和谐文化建设,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校园文化建设,使各方面和谐创建与发展。

一、绿色生态型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维度

(一)核心价值观构建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核心价值体系通过对师生员工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心理行为方式的调控,深刻影响着学校的运行和发展。我国高校的性质和使命,决定了绿色生态型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思想基础和实践纲领。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同志要求:“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

(二)现代改革观精神

建设“绿色生态型”校园文化,就要融入现代意识。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宝贵的遗产,但传统文化中与现代教育思想相抵触的部分内容也往往被继承。传统文化强调学生学习的勤与苦,而现代意识倡导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培养。我们要审视传统文化中有碍现代化进程的保守因素,用发展的眼光、未来的标准来对待今天的校园和学生,寻找新的生长点。积极立足于传统民族文化,以未来社会需要为导向,构建起具有现代意识的绿色生态型化建设体系。

(三)多元价值观融合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同时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一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多元”的社会思潮构成了矛盾统一的整体。我们既要坚持“一元统领”、“协调有序”,也要坚持“兼容共生”、“和而不同”。在引导社会思潮的过程中,要着眼于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渗透到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使其深入人心,成为全体师生奋发向上、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同时,应坚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对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冷静观察、辩证分析,区别层次、妥善应对。

二、“绿色生态型”校园文化的创建

(一)创建绿色生态型校园文化的基点: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贯穿于高等教育的各个方面与各个层次。因此,创建绿色生态型校园文化的基本着眼点和基本着力点是以人为本。高校文化建设必须以人为本客观务实地营造有利于师生研究创造的氛围。

首先,学生主体功能的发挥。在高校校园文化互动过程中,学生是直接的参与者,同时也是创造者。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立足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注重学生个性发展,这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环节。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中的“主体”作用一般应包括以下两方面:一是学生通过参与活动激活校园文化。学校应该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培养学生的合作互助精神,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增强学生在校园中的归属感,实现学生与教师以及整个学校环境的平等民主和良性互动。二是学生通过发展自己延续校园文化。年年相续的学生不仅把清新的气息带入了校园,同时又将大学的文化和传统扩展到社会,是学生在维系和延续着大学的传统和文化,他们完善和发展自己的过程,实际也是校园文化生生不息得以延续的过程。

其次,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高校校园文化互动过程中,教师是除学生以外的另一主体,是他们使校园文化的育人作用充分地、有效地发挥。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他们的行为对大学生起着示范作用,他们的文化创造成就了高校校园文化的特色,他们的教学活动起着传播知识和文化的重要作用。所以,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教师在文化教育和文化建设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第三,发挥高校管理者的保障作用。要办成一个什么样的学校,培养什么学生,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养成什么样的校风、学风等,都直接影响校园文化的内涵和外在表现。领导的风格影响校园文化的形成,领导的主张引导校园文化的方向,领导的重视程度决定着校园文化建设的力度。特别是在高等教育大发展的局面下,有些高校领导将注意力转移到了学校的物质文化建设方面,从而影响了高校校园文化的正常开展。所以,新时期的高校领导者,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开展过程中,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从有利于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去决定校园文化的建设方向,从学校校风的形成、学校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战略和全局高度,充分认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统筹规划校园文化建设。

(二)创建绿色生态型校园文化的关键:可持续发展

建设绿色生态型校园文化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绿色校园文化建设要做到可持续发展,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首先,科学系统地规划校园文化建设。一是针对校园文化弱化现象,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到学校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要使文化建设与学校的规模建设、硬件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以及专业学科建设等统筹兼顾,合理谋划,形成软体和硬体合理结合的学校发展规划。二是要使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进展相配合,制定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发展目标和措施,确保软体不软,使校园文化建设的各项目标得以实现。

其次,传承优良文化传统。创建绿色生态型校园文化,也要传承学校校园文化的优良传统。因为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民族背景,造就了不同风格的学校,每一个特色学校都有与众不同的气氛,这是学校过去几代乃至几十代人共同创造出来的。若想传承优良的校园历史文化,一是要写好校史,建好校史陈列室,通过资料记载来反映学校办学历程,激励大学生继承和弘扬学校优良传统;二是要发挥优秀校友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独特作用,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用优秀校友的亲身经历来激发大学生报效祖国、立志成才的决心;三是要继续发扬老教师的敬岗爱业、无私奉献的优良作风,充分发挥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感召力。

(三)创建绿色生态型校园文化的契机:创新制度

首先,引进cis创建绿色生态型校园文化。cis应用于大学是指学校经营理念与精神文化,运用整体传播系统,传达给学校周围关系或团体(包括学校内部与社会大众),并促使其对学校产生一致的认同与价值观。学校品牌形象的建设,就是将cis的理念与技法在学校教育活动中的运用,就是mi(校园理念识别系统)、 bi(校园行为识别系统)、vi(校园视觉识别系统)所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校园理念系统应包括学校教育思想、办学宗旨、发展战略,同时也阐述校园价值观、人生信条,是学校学术思想、学风、教风等各种精神文化的浓缩,对应着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最高层次文化的体现。校园理念系统建设包括校园精神设计和校园风格设计。塑造良好的学校形象要坚持以“以人为本”的教育观为指导,确立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培育高尚的校园精神,从而逐步实现教育目标。校园行为识别系统它包括各种准则、管理方法、教育手段、机构设置、培养方式和公益性、文化性活动,是理念的具体体现和动态实施,是展示学校形象的支柱之一,它对应着校园制度文化。从对象上,可以分为学校内部行为系统和对外行为系统;从主体上,可以包括学生行为、教师行为、管理人员行为;从性质上,它又可分为政治行为、法纪行为、道德行为、学习行为和生活行为。校园行为系统建设包括行为管理的人格性设计、行为活动的强化性设计和行为活动的高雅性与艺术性设计。校园视觉识别系统的内容包括校名、校训、校旗、校徽等标志性事物和校园建筑、景观、布局等。视觉系统建设总的说来包括三个方面:标志设计、布局设计和景观设计。

其次,建立章法提供校园文化建设规范。党中央虽颁布了《高等教育法》,但与各高校完成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目标任务还有距离。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无论从理论或实际上讲,都是关系社会主义事业能否后继有人的大问题。2004年12月13日教育部、团中央制定了《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提出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具体措施。但至今,党中央未能制定校园文化建设相关的法律、法规。笔者认为,当务之急,党中央要抓紧制定和颁布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法律、法规,使校园文化建设走向制度化、法律化、规范化。

第三,优化校园网络文化。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迅速改变着人类的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由此应运而生的网络文化更是以铺天盖地之势涌入了我国高校校园。网络已成为大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网络化的发展使校园文化出现了许多新内容,这些内容都是传统文化所没有的,它们分别从物态、制度和习惯等方面构成了校园网络文化的独特内容。与传统校园文化相比,校园网络文化独立性更强,地位更突出,对师生员工的影响也在逐步加大,校园网络文化已成为校园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新时期若想保证校园网络文化的绿色,应从以下几方面来优化校园网络环境:一是创建学校德育的主题网站,主动占领网络教育阵地,建立思想政治工作网络体系,让大量具有良好德育功能的信息围绕在大学生周围。二是充分利用和发挥网络资源的优势,建设一支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网络技术水平的工作队伍,建立网上心理咨询工作室,开通心理咨询热线,定期邀请有关专家和教师在网上与学生进行交流、辅导,及时排除学生的心理困惑,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三是健全网络管理制度和网络教育机制,推进网络工作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衣俊卿.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人民日报》2008年5月16日.

[2]孙勇.构建大学和谐校园文化诉求[j].中国高等教育,2008(3).

[3]张奕.对大学文化建设策略若干问题的思考[j].北京教育,2008(3).

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范文9

一、校园文化建设中倡导主题的必要性

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校园文化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功效,对学生身心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纵观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现状,却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一是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统一规划,没有主题,活动大多是根据上级行政部门要求开展,应付了事,缺乏新意。二是有主题的,但主题显得凌乱、无系统,不能植根于师生的精神生活之中。三是对校园文化建设理解片面,太过重视物质文化,追求一些外在、肤浅的东西,比如大兴土木等,不能将学校实际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地融为一体。可见,虽然每个学校都在提要建设自己的校园文化,但更多的学校建设的是没有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就是学校对如何建设具有本学校特色、符合学生实际的校园文化没有去进行认真的思考和研究。

近年来,有些学校在如何建设具有本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方面作了积极探索和尝试,在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提出了主题性的概念,如以“诗文化”为主题的成都草堂小学、以“茶文化”为主题的成都五块石小学、以“红岩文化”为主题的重庆谢家湾小学,以“真文化”为主题的贵阳双语实验小学,都是立足本校实际,依托本社区区域内传统文化进行学校的文化建设,是使得学校的品牌得以提升的代表。

校园文化建设究竟应该有什么样的主题?笔者认为,校园文化的主题性建设,应是学校依据自身特色,挖掘自身资源,让校园文化以主题的方式得以提炼和升华,这个主题,是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一个脉络、一根主线,应贯穿于学校各项活动中,深深植根于全校师生精神生活中,是形成办学特色的一个重要品牌。

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题确立

校园文化建设,主题是根本,主题确立的好与否,直接决定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和质量。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主题的确立上应做到以下几点。

1.应把握主题的方向性。校园文化建设,应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并贯穿在校风、教风和学风建设之中。要切实加强集体主义价值观、爱国主义和优良传统教育,用“高尚的精神塑造人”,达到培育新人、振奋精神、完善道德、增强体质、提高素质的目的,这是学校教育的主旋律。这种主旋律教育是学生成长成才所必须接受的教育,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我们必须很好把握。但主要的并不等于全部,重要的并不是说其他的就不需要,校园文化还应该包括一些生活化、情感性的师生所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因此,我们在进行主题确立的研究时,必须做到主旋律和生活情趣的良好结合。

2.应注重主题的鲜明性。校园文化既有共性的一面,也应有其鲜明的个性特征,这正是校园文化具有无限的生命力和对学校成员具有巨大的号召力、感召力的根源所在。但是,在实际中,相当一部分学校在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尤其是促进学校精神的形成中,尚未注重体现学校自身的特点、历史渊源和发展趋势,而是趋于一般化,个性不明显,这不利于学校的发展,也不利于人才的培养,更不利于提高学校的竞争力。

3.应注重主题的开放性。随着时代的进步,传统的学校文化的封闭性因素日益淡化,学生、教师受家庭文化、社区文化的影响,其价值观念也呈现多元化、多向化的特点。所以,学校文化的建设,不能完全局限在校园内,必须与家庭文化、社区文化加强交流与协调。学校文化建设要担负起疏理、引导、净化、升华家庭文化和社区文化的重任。同时这也是在丰富学校文化建设的内容、强化学校文化建设的功能。例如成都五块石小学就是考虑学校位于成都五块石社区的茶叶市场,也有很多的家长就是茶叶市场的劳务人员,学校就提出了以“茶文化”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建设。

4.应重视主题的文化传承性。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是学校精神、信念和价值观,这些因素很大程度上受民族文化传统的制约,任何人或团体都不能超越于文化传统之外,因此学校文化建设要重视文化传统的传承性,特别要继承中华民族传统中有用的、合理的和具有生命力的东西。同时,我们也不能漠视中国文化传统中的问题和欠缺,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又应该对传统进行辩证的否定,摒弃消极部分,引进符合时代潮流的现代意识,建设一种融合中华文化传统和现代意识的全新的学校文化。如“诗文化”为主题的成都草堂小学,就是大力弘扬我国传统的诗文化。

5.应考虑主题活动开展的知识性和趣味性。中小学生朝气蓬勃、充满活力,具有创造欲。对她们而言,呆板的教育只是一种说教,毫无教育效果。我们在确立主题时就应考虑到今后在开展活动时,这个主题能否有利于今后教育活动的开展,能否在活动内容上充满知识性、在活动形式上充满趣味性,能否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能否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参与、寓教于乐,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

三、以主题方式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策略

校园文化的建设,必须选好主题,逐步推进环境文化、精神文化、活动文化、制度文化的建设。

1.精心设计,科学规划以主题为主线的校园环境。环境文化建设是一个比较大的概念,涉及的内容很多,它包括历史人文环境、校园环境建设、思想作风建设、教职工队伍建设等方面,因此涉及的学科知识很广泛,需要有丰厚的理论知识为指导,需要系统地构思、谋划以求达到最佳的育人效果。学校可以聘请专家对学校进行策划设计。对我们现在的学校而言,可着重在校园环境文化的建设方面先行努力。

校园环境文化是指校园所处的自然环境、校园规划格局以及校园建筑、雕塑、绿化和文化传播工具等方面形成的文化环境,使校园处处洋溢浓厚的育人氛围。但对于我们大多数学校而言,特别是小学,存在校舍不足、场地窄小、建筑设计呆板等问题,对校园环境文化的建设,更应突出主题,整体谋划,从整体美的角度出发,有计划地安排设置各种活动场室,完善各种制度,提高校舍和场地的利用率十分重要。为此,我们校园环境文化的建设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是要进行体现主题的校园标志建筑的筛选和建设。校园标志性建筑是校园文化精神的外在集中反映,是校园建筑布局的灵魂和统领性建筑,就如看到北京就想到了四合院、长城一样。就目前而言,这种标志性建筑一般在历史悠久的学校更加明显和特色一点,对大多数现在的学校而言,是非常缺乏的。为此,一要筛选,二要建设。筛选学校已有的建筑,哪些可作为标志性建筑加以保护,同时进行新的规划,如附加一个雕塑。建设,就是根据主题,新修主题性标志建筑,并纳入校园文化建设总体规划并进行精心论证,充分展示其文化内涵。例如以“孔子文化”为主题的南京夫子庙小学,在校园里塑立了“孔子授徒”的花岗岩塑像,孔子手执书卷,微微颔首,关切之情,跃然眼前,生动地传达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主题。塑像与毗邻的夫子庙大成殿内的孔子塑像相互呼应,与学校青砖小瓦、回廊格窗的建筑特色相映成趣,营造了浓浓的校园氛围。

二是教学区、课外活动区文化氛围的营造。对于校舍不足,场地窄小的学校,这两个区文化氛围的营造更为重要。教学区文化氛围的营造既要体现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题,又要体现严谨治学、奋勇攀登科技高峰的文化主题,实现在环境文化里面渗透校园文化,体现环境文化的主题性。例如重庆谢家湾小学的、“朵朵会议室”、“朵朵教学楼”等,都是结合学校“红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的红岩文化来创设的。在学校所有的地方都有一些标志,也就是学校的一些文化符号,即梅花的雕刻或梅花的图案,特别是在走廊上的以6为组合绽放的梅花,是学校的学生们和美院的学生们一起用木板制作的,然后装订在墙上的,大家抬头就能看见。当然,在教学楼和教室也可以穿插布置适当的科学家画像、治学和教育的名言警句,设立学者雕像,并书写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的标语等。课外活动区是进行文化艺术、体育活动的主要场所,也要既体现文化主题,如重庆谢家湾小学的“红梅书苑”和“朵朵书吧”、“朵朵工作站”等场所的命名,又要注意体现艺术、体育的精神,可以适当塑造以艺术、体育为主题的雕像、标语等。

三是校园环境的美化整洁。校园的美化整洁,首先要对校园内的教学楼、校内道路、活动场所以及绿化区有统一规划,使其布局合理、规范,给人以整洁、美观之感。校园环境的美化整洁,应实行责任管理,并开展评比活动,努力创造优美的校园环境。

2.精心把握,建构学校主题文化精神氛围。一所学校,在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中,一定要逐步地形成自己学校的精神。好的“学校精神”就是学校的价值观导向,具有对学校成员内在动力的激发作用,催人奋进;同时,对学校成员的心理发展具有保护作用,有效排除各种不良心理和行为的干扰。

关于学校精神文化的建构途径,这对于一些历史悠久,名人辈出的学校,是比较容易的,她可以采用历史叙事,找出找到最能代表这些历史故事的精神词汇,并进行加工,就能形成校园精神。

现在的学校更多的是新发展起来的,她的精神文化可以采用理性架构的模式来进行。具体就是在全面把握学校育人目标、办学特色和发展方向的基础上,进行理性的思考,提出校园精神的初步结构,然后全校教师、学生开展讨论,这也是可以的;再如专家引领,请一些专家来,对学校的发展历史和未来进行会诊,提出参考的意见,然后在全校开展讨论,最终形成校园精神的架构。

不管是采用历史叙事,还是理性建构模式,校园精神的形成一定要经过教师、学生的讨论和参与,这样认同度才高。只有认同,学校的办学理念、精神文化才能深入到教师的骨髓里去。另外,随着时代的发展,学校精神需不断完善,一定要有新的内涵融入进来,一定会有新的思考。因此,学校精神不但要传承,而且还应完善创新。

关于学校精神文化建构的具体要求:一是学校班子要依据学校文化建设的主题,发动广大师生在学校原有办学理念的基础上,结合学校校园文化主题,研究制定出富有时代气息和生命力的学校办学理念、办学宗旨、办学准则、培养目标、发展思路、校魂、校训、校风、教风和学风等。如贵阳市海文小学就是在办学实践中形成了“海纳百川,明德崇文”的校园精神。二是要进行校歌的创作。可以通过工、团、队、学生会等在全校范围内根据学校的校训、办学宗旨等,开展校歌歌词、曲谱的征集工作,通过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反复创作、修改,专家审定,最后经领导审阅定出本校的校歌。如重庆谢家湾小学就是以“六年影响一生”、“红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为主而写的以四季为韵律的校歌。这首校歌非常平和,非常适合学生在校园里浏览、哼哼唱唱的感觉。三是要进行校徽和校园标语的征集。校徽是一个学校的最直接的、最重要的标志,是主题校园文化做得好的体现。如重庆谢家湾小学就是“一朵梅花绽放在一个数字6的中间”。校园宣传标语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对于规范学生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广泛征集宣传标语活动,可以使校园里出现许多温馨、感人充满人情味的宣传标语。四是要充分发挥红领巾广播站的宣传功能。学校红领巾广播是在学生中传播精神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运用好这一学生们自己的宣传载体,可发挥出它所应有的自我教育、活跃课余生活的作用。

3.精心制定校园文化制度,在学校制度文化建设中渗透主题教育。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中介于表层的物质文化和深层的精神文化之间的一个层面,有着极其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作用,健全的规章制度是校园文化建设不断深入的保证。在学校管理制度中渗透主题教育,给制度以灵魂、以风格,强调人的理想信念、奋斗方向、做人准则,使之既能起强制作用,又能发挥激励规范的作用,使师生在执行制度、遵守纪律的同时,享有自尊,实现自我价值,从而充分调动多方积极性,有力地促进学校建设。

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范文10

【关 键 词】 经典;美德;浸润;感恩;校园

近年来,学校坚持走内涵发展之路,以校园文化兴校,以美德特色立校。“打造美德教育特色,创建健康美丽校园”是我们不懈的追求。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学校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美德教育活动,充分利用校园文化墙、宣传橱窗、品德教育课等多阵地,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力争让美德精髓浸润每个孩子的心田。在塑造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一代新人的路上独辟蹊径、彰显特色。

走进学校,一面面生动鲜活的文化墙,一间间书香浓郁的教室,一幅幅言简意赅的文化标语把校园装扮得十分温馨和谐。学校门前“扬传统美德,展健美风采”的校风,彰显着的高雅情怀;校园内“仁、义、礼、智、信、忠、孝、节、勇、和”的标语体现了学校对传统美德的高尚追求;传统美德名言、中华美德故事营造了良好的德育氛围;上学、放学时刻,学校门口的师生问候展现着良好的文明素养……校园里,我们感受着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和“文化浸润,美德育人”的浓郁校园文化氛围。

一、丰富校园文化,知晓美德

我们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切入点,让学生知道什么是美,什么是丑,感知美德、知晓美德。校园内干净整洁,处处鲜花盛开,树木苍翠。“做文明事,讲文明语,当文明人”的标语时刻提醒着师生们讲文明、讲卫生;各班的班牌上,同学们笑脸绽放,体现了我校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教学楼的班级展示台里,孩子们用五彩的画笔、遒劲的书法尽情抒发对祖国的崇敬、对自然的热爱、对科学的探索、对理想的憧憬……这些我校特有的文化景观,以其独特的人文内涵,润物细无声。

二、发挥课程资源,传承美德

传承美德,了解传统文化有多种途径,而最有效的形式便是引导孩子们诵读千古美文,与经典为友、以圣贤为师。为此,学校准备以“传美”教育为突破口,探索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扎实有效的教育内容和形式,以课堂为主渠道,以校本研究为依托,使学生在弘扬传统美德的同时,结合时代的要求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生活。下一步,我们力争在中心学校的带领下,将学校现有的课程资源进行整合,开设了“传美活动课”和“经典诵读课”。让学生在经典诵读中受到道德熏陶,在多彩活动中感悟道德准则。

三、拓宽教育途径,践行美德

在校园传统文化基础上,夯实养成教育。我校将始终把学生的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作为践行美德教育的重要着陆点,通过对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训练活动,使学生举止文明,行为规范。

我们将把行为规范与评先评优活动相结合,从自强、节俭、诚实、守信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每学期我校除表彰一部分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三好学生外,还将表彰一大批“健美儿童”“美德学生”,让大部分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四、创设特色活动,感受美德

(一)感恩教育活动

感恩是一种文明,校园的“感恩文化”如心灵春风净化学生的童心,美化学生的心田。在感恩文化的建设中充分挖掘宣传阵地,利用橱窗、板报、横幅等大力宣传,组织学生诵读诗词、搜集感恩名言、演唱感恩歌曲、创作感恩画、主办感恩黑板报等,倡导“文明新风,感恩先行”的校园风尚。在感恩行动中,让学生学会说感恩的话,“您好、谢谢、对不起”之类的文明用语,要求学生经常使用,要求学生积极参加爱心捐赠活动,主动拥抱父母,给父母捶背、揉揉肩,主动为父母分担家务,让学生以实际行动感恩,不辜负父母的期望。

(二)礼仪规则教育活动

在我们的生活细节中,养成懂礼节、讲礼貌的习惯,归根到底,是养成尊重他人、互相礼让的道德精神。我们开展的礼仪规则教育活动,既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继承优良传统美德,也是从小帮助孩子塑造良好的文明素养。通过学习、对照、讨论,使学生认识到守规范、讲礼仪是一个人最基本的行为要求和准则。

(三)“好习惯伴我成长”教育活动

巴金说:“孩子成功教育从好习惯培养开始”。因此,我们要围绕“良好习惯从小养成”这一基础文明素养的主题,扎实细致、持之以恒地开展“知晓好习惯――实践好习惯――终身好习惯”的养成教育系列活动,从而促进学生行为学习习惯、个性品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助学生成为一名健康、美丽、快乐、幸福的阳光学子。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我们所崇尚的具有传统美德特色的校园,她应该是立体的图画,和谐的旋律,动人的华章。当然,她的实现,也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还要朝着这一目标不断努力,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逐渐丰富学校的文化内涵,不断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努力彰显学校的美德特色,引领学校不断走向卓越、走向辉煌!

【参考文献】

[1] 韩国杰. 浅谈小学生传统美德养成教育[J]. 信息教研周刊,2014(6).

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范文11

关键词:校园文化;非实体文化;传统文化

概括来讲,校园文化具有以下主要功能:

一、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校园文化是陶冶学生情操、警示学生不良行为的无声管理机制,是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它的育人功能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一)陶冶个性

陶冶,即以优美的校园环境陶冶学生。校园文化的教育性是有意识的,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健康的育人环境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昔孟母,择邻处。”说明古人就对利用育人环境有所了解,知道育人环境对人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有着直接影响。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从理论上精辟地指出:“人创造了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了人”。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在校园走廊墙上、在活动的房舍里看到的一切,对他精神面貌的形成具有重大的意义,这里的任何东西都不能随意安排,孩子周围环境应当对他有所启示。”在班级里建立“荣誉角”、“学习角”等;学校里绿地、草坪、花草、树木,校园里挂上诸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和“校风”之类的大幅标语,这些精心设计和规划的教育环境,可以有力渲染教育气氛、陶冶学生情操,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二)感染情绪

感染,即以一定的教育机制来感染学生。校园文化设施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时时向周围辐射着文化的氛围和气息,给学生以强烈的精神影响和启迪。因此,首先必须加强校园文化基础设施的投入,营造健康、优秀的环境。要根据教学、生活的需要,科学安排校内各个功能区。良好的校风,可以使学生在一种无形的力量推动下受到激励,健康成长。学生在好的校园文化中能培养坚毅、顽强勇敢的品质,组织性和纪律性也能得到增强。如果一个学校的学习风气正,学生爱学习,并且在学习中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恒心、坚持学习的意志特征、主动学习、富于创造等性格特征。这说明,好的校园文化对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熏陶行为

经常举办各种学术报告和时政讲座,增强学术研究信息,扩大与外界交流,了解国家大政方针,探讨热点问题,积极开展社团活动,举办读书会、报告会、讨论会、演讲会等,使学生培养兴趣、发展特长、展示才华,培养学生求知、进取、开拓的意识。有的学校在课余时间让学生自主参加各种兴趣小组,如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科技制作、模型比赛等,这有利于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和能力。同时,在各种活动中还能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绪,克服消极方面。各种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既可以展现个人才华,又可以学习知识、扩大交际,增强实践能力,以生动的形象和浓厚的感彩,将真善美融为一体,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知、情、意、行,使少年儿童受到熏陶,对学生德、智、体全面提高发挥积极的作用。

二、校园文化的美育功能

校园文化,具体而言,包括实体性校园文化与非实体性校园文化。实体性校园文化有两类:一类由学校建筑的布局造型、颜色、各项教学设备、设施、校园种植的花草树木等组成的校园实体性的物质文化;二是图书馆、资料室收藏的以及从社会流入学校的各种图书、报刊、资料等构成的实体性的精神文化。非实体性校园文化有两类:一类是由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学校机构体制、学生的行为守则等校规、校纪所构成的非实体性制度文化。一类是由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教师之间、管理人员与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以及教风、学风、校风等构成的校园非实体性的精神文化,也包括由学生参加的各类课外活动所构成的一种实践性的精神文化。

校园文化是一种具有鲜明审美特征的精神文化,这是因为:

第一,校园内的建筑、设施等物质环境因素较多地渗透了精神因素;

第二,校园内的各类活动带有较多的精神因素、审美因素;

第三,校园文化以其突出的人文性、审美性调节与影响着校园内的各种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组织制度之间的关系并使其审美化。

美好的校园环境不仅能陶冶性情,还能使青少年情感获得某种释放与宣泄。通过校园的各种课外活动,如体育竞赛、文艺表演、学生的才能得到施展,能量得到释放,被压抑的某些情感获得宣泄,在这种宣泄中情感得以升华。美是以善为前提的,美感中往往蕴含着道德感、审美感受与道德具有内在价值取向的一致性,两者之间通过相互渗透而互相补充,美感可以增加道德感,道德感亦可以增强美感。

三、民族

民族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精神内核。它既包含着内涵深刻的本质意义,也存在着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根基、不断发展的动力、自力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家园。由此可见,传承和弘扬我们民族传统文化是校园的历史赋予和不可推卸的重要使命。

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具有浓烈民族特色的建筑和场所,能使人心旷神怡、赏心悦目,将有助于陶冶人的情操,对师生员工起到塑造美好心灵、激发开拓进取精神、约束不良风气和行为、促进身心健康、调节情趣和心理状态等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校园建设的硬件方面尽力将民族的传统文化作为学校建设的亮点。

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现代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学校教育活动是传承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主渠道,对提升民族个体对本民族文化传统的认知具有重要影响作用。

总之,校园文化是一项系统的校园工程,必须从整体出发,从育人出发,精心设计,综合治理。既要培育学校传统,又要吸纳时代精神,既要建设精神环境,又要重视物质环境。只有这样,校园文化才能产生新的活力,焕发新的精神,展示新的风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还应旗帜鲜明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使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抵制不良文化和思潮的侵蚀;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引导、教育学生克服不良行为,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增强自尊、自爱、自强、自立、自信意识,真正把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张伟员.论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J].教育论坛,2009.12.

2、丁国旗,白寅生.校园文化的美育功能[J]. 学校美育,2008.3

3、刘志功.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弘扬民族传统美德[J]. 甘肃教育学院学报,2002.1

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范文12

当前各高职院校普遍认识到了校园文化对广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影响作用,比较重视校园文化的投入和发展,营造出丰富的校园文化为广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良好的环境基础。但是由于内外部环境变化和新媒体技术日新月异,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也遇到了新的问题和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校园文化活动缺乏统筹管理,教育目的性不强

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活动普遍缺乏有效的全校性统筹管理,各基层单位的校园文化活动呈现自发性和盲目性趋势,往往校园文化活动开展了很多,活动开展得热热闹闹,但是活动目标性不强,尤其是教育目标无法凸显。

(二)新媒体的高速传播给传统校园文化活动带来了巨大挑战

微信、微博等新兴媒体高速传播,对传统校园文化活动造成了消极影响。部分学生沉迷于网络,成为“低头族”,不分上、下课地“刷微信、微博”,从而导致对周围环境和活动的兴趣和参与意识下降,许多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缺乏集体归属感。

(三)校园文化活动重文体、轻学术的现象在许多高职院校均存在

由于更受当前青年学生的欢迎,各高职院校开展的校园文化活动中,文艺、体育活动普遍偏多,而学术科技活动较少,从而导致学生学习和阅读的兴趣不浓,校园学术文化比较淡薄。

(四)青年学生兴趣爱好多元化的特点对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社会发展日趋多元化的今天,不同专业背景、家庭出身和教育背景的学生在兴趣爱好方面呈现截然不同的情况。因此在组织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时候,往往无法做到面面俱到,同一类型、主题的活动无法覆盖到所有学生群体。

二、新时期加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策略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发展的总体规划

校园文化建设需要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和全员努力才能完成,全校师生员工特别是学校党政领导,要对校园文化的作用有充分的认识,予以足够重视并把校园文化的建设纳入学校发展的总体规划,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提升学校全面建设的重要内容。按照坚持弘扬传统与与时俱进相结合、弘扬主旋律与倡导多样化相结合、加强规范引导与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相结合的要求,全员参与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优秀校园文化。各高职院校应以争创文明单位、平安校园为载体,从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等方面加强校园文化体系建设。

(二)按照高校的办学方向,加强对大学精神的培育

大学精神反映广大师生员工共同理想、精神理念、文化传统、学术风范和行为准则,对高校学生的价值观形成和文化归属感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首先必须用先进文化占领思想文化阵地,主动出击,优化育人环境,为学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一个干净的氛围,应完善校园文化基础建设,注重整合图书馆、礼堂、学术报告厅、主题公园、名人雕塑等文化传播场所资源,提升校园文化艺术环境品位,打造校园人文景观品牌;应将学校精神和职业教育的内核审美化、景观化,逐步形成“多位一体”的文化场所格局,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开展校训、校歌等精神载体建设,积极培育高校精神文化品格,凝练、培育具有各校特色的大学精神,形成对教工有凝聚作用、对学生有陶冶作用、对社会有示范影响的优良校风。

(三)按照网络时代的要求,大力建设校园网络文化

在网络信息高度发展的当今社会,由于微信、微博等新兴媒体的广泛运用和信息的高速传播,传统的校园文化建设受到严峻的挑战,传统的校园文化活动在学生中的欢迎程度逐渐弱化,如何积极应对,发挥虚拟网络文化的正面作用,给当前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课题。只有正确分析并运用网络文化(尤其是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技术)对校园文化的影响,转害为利,因势利导,才是信息时代校园文化建设的正确应对策略。当前尤其应积极利用新媒体传播速度快、互动性强的特点,把校园文化活动向网络阵地延伸,以青年人乐于接受的媒介和语言,开展各种教育活动,从而达到主动占领网络文化阵地的目的。

(四)加大投入和指导,丰富发展社团文化

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社团普遍呈现出百花齐放、蓬勃发展的态势。学生社团从理论学术型社团、文体艺术型社团到服务型社团,涵盖了学生不同兴趣和不同层次的需求,也是学生参与校园文化的重要阵地。本着优化教育环境,扩大校园文化影响覆盖面的原则,通过加强学生社团建设和指导,帮助社团组织健康发展,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和个性特点,分层次、有重点地开展引导和服务,充分发挥社团组织在校园文化活动中的重要作用。要按照“大力扶持理论学习型社团,热情鼓励学术科技型社团,正确引导兴趣爱好型社团,积极倡导社会公益型社团”的方针,大力实施社团精品化战略,全面推动学生社团的发展壮大和作用的发挥,使其逐步成长为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力军。

(五)以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活动提升青年

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质文化塑造青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的具体要求,是当代青年为满足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客观需要。我们要加强对校园文化活动资源整合,在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活动文化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校园文化活动的质量和品位。充分发挥大学生艺术节、高雅艺术进校园、“社团巡礼”“校园合唱比赛”“校园歌手大赛”“阳光体育联赛”“国学经典诵读”等品牌活动在繁荣校园文化中的辐射作用,不断发掘校园文化活动的新载体和新途径,为更多的青年学生提供展示自我、展示特长的广阔舞台。

三、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