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韩国经济论文

韩国经济论文

时间:2022-07-30 22:41:20

韩国经济论文

韩国经济论文范文1

天涯社区上的韩国形象

不同主题的涉韩舆论,在态度分布上有所不同。因此,本文将主题分布与态度倾向结合起来考虑(见图表),将态度倾向划分为:感性亲韩(+2)、理性亲韩(+1)、中立(0)、理性反韩(-1)、感性反韩(-2);主题类型划分为:政治外交、经济产业、体育休闲、灾难/犯罪、国防军事、文化艺术、科学/教育、市民/趣味、观光、其他等10类。试图从经济、文艺、国防、市民等几个层面概括出中国网络中的韩国国家形象。

1.经济主题呈现的韩国形象

天涯社区中,网民接触最多的是韩国经济方面的信息,37个与经济信息相关的主帖共产生127,469个点击量、1,619个回复,平均每帖大约产生3,445个点击以及44个回复。但是,参照本研究每帖平均产生15,291个点击(2568920/168≈15291.2)以及150个回复(25328/168≈150.1),可以看出,网民可接触的涉韩经济信息较多,在所有主题中比例最高,但是关注度并不高,互动性也远远低于平均水平。

从态度倾向上看,亲韩类:在37个经济主帖中,亲韩倾向的仅有一帖,即前文所提的“伟大的三星:三星职工将每年捐赠257亿韩元”。主帖虽然可算作亲韩,但回帖如前所述基本上都是负面的。反韩类:12个反韩倾向的帖子由两类构成:一是关于韩系品牌的质量问题,涉及汽车(现代)和化妆品(新生活)品牌。虽然跟贴大多就事论事、从维权的角度出发,没有上升到品牌危机的程度,但从口碑的角度看,实际上已经对品牌形象构成了伤害;二是对金融问题的关注,除物价问题外,韩国中央银行停业的新闻受到关注。中立类:在经济方面,立场中立的主帖接近60%,但值得注意的是,报道本身虽然没有明显的情感倾向,但的都是偏负面的信息,如“蔬菜价格上涨、影响民生”、“韩国大宇破产”、“韩元汇率导致的生活成本上涨”、“技术泄露”等。

综合来看,在天涯社区的议程中,韩国不是一个经济稳定的国家,物价不稳、经济脆弱、依赖性强为网友的基本印象。而实际上,2010年韩国GDP增长6.2%,创8年新高,通过议程设置而在网民心中形成的韩国经济形象,与现实具有一定差距。

2.文艺主题呈现的韩国形象

涉及韩国文艺层面的发帖,绝大部分是与韩国影视明星、音乐、综艺节目相关的,极少有网民关注中韩官方的文化交流活动。在半年的数据采集期间,提及韩剧、韩流明星的帖子有16个,其中有4帖表现出亲韩倾向,主要是对经典韩剧的回顾和对韩星的赞扬贴。在跟贴中,天涯网友认为:韩国“以前拍的电视剧都很不错”、“很喜欢,lz加油”、“1990-2000年左右的韩剧还是挺多精品的,不像现在无聊透顶”,由此可见,在韩流的影响下,中国的韩剧粉丝数量可观,提升和丰富了韩国的文化形象,这种良性影响直到现在仍然存在。然而,不满的情绪也开始滋生,很多网友认为“现在的韩剧都一个模式,早已经没落了”。在亲韩以及中立的17个帖子中,与新近韩剧相关的帖子受到热捧,如在“SBS电视剧《冠军医生》金素妍探班大公开”这一帖子中,表示“好喜欢她”、“等了很久了这个剧”的正面回复居多。

在文艺主题的负面信息中,可以提取出两个关键词,即“丑化中国”和“整容”。“丑化中国”:中国网友对在韩剧中出现的中国形象感到极为不满,认为大多数韩剧都在丑化中国及中国人的形象。比如《该隐与亚伯》一片中,网友认为它 “将21世纪的上海拍成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样子。凡是镜头所至之处,没有宽阔的街道、没有高楼大厦,机场工作人员收受贿赂,出租车司机漫天要价,主角口口声声说‘中国有很多小偷’”,由此被网友愤怒指责。韩剧《爱在何方》中主人公说“虽然中国菜种类很多,但大部分不是炒的就是炸的”这句台词也引起中国网民和观众的愤怒。

天涯社区的网民对于韩剧丑化中国大体有三类观点。第一,民族主义观点。韩国是小国心态,为抬高自己,而贬低他人;第二,理性观点。允许韩国拍摄中国的阴暗面,但是扭曲事实令人不齿;第三,自省型观点。批判中国网友心胸狭隘,不懂得反省,但这种言论通常会被网友群起而攻之。以“SBS电视丑化中国 反映韩国人的扭曲心理”(发帖ID:龙猫我爱)为例,在跟贴中,舆论一边倒,最终演变成了对韩国及韩国人的口诛笔伐。在这一讨论串中,ID“雪花小雨点”成为靶子ID,他要求“中国人自省”的言论,遭到了跟贴者的抨击。

“整容”:整容也是韩国网络形象的重要关键词。只要是关于韩剧、韩星甚至韩国文艺活动(如电影节)的帖子中,大家都会热烈讨论整容话题。由于韩国整容技术的发达,及整容在韩国的普遍性,中国网友对大部分韩流明星漂亮脸庞的“原创性”都会产生怀疑,并有以偏概全的趋势,“都不是纯天然的,有什么好喜欢的”、“一看就整过”等言论非常普遍,中国网友对“整容前后对比”这一类型的帖子反响热烈。相应地,在中国网评较好的韩星,其正面印象的成因也与整容有关。比如在一个关于韩星“文根英”的帖子中,全帖238个回复,仅有4个靶子型ID发表了26个负面言论。通过对正面回复的观察,大家对她的喜爱一方面源于其塑造的影视角色,另一方面便因其“没整过容”,是天然美女。

3.国防军事方面呈现的韩国形象

军事主题帖子共产生565,443个点击、8,150个回复,平均每帖获得2万左右的点击和302个回复。如果单以点击数来考量,那么网友对韩国国防军事问题的关注度,大大低于韩国其他主题,但是考虑回复数,就可以看出参与讨论的人数远远高于平均水平。也就是说,韩国的国防军事话题,是一个小群体活跃参与的话题。

从态度倾向来看,在国防军事主帖中,71%的主帖呈中立立场,21%的帖子具有反韩倾向,8%亲韩。可以说,中国网友在涉韩军事问题上的态度,与其他主题“负面定型”的态势有所差别。

从主题分布来看,天涯网友对朝韩关系呈现出较高的热情,倾向于认为“朝鲜是韩国安全的巨大威胁”。此外,网友较关注韩国的负面军事新闻,如韩国“韩对朝发射炮弹”,“导弹发射失败”等,虽然这类主帖并没有明显态度倾向,但绝大部分跟贴者却对此津津乐道。

综合来看,在中国网络中,韩国的国防军事形象关键词为:受制于朝韩对立,朝韩争端问题备受关注。

4.市民层面呈现的韩国形象

这一领域的涉韩舆论主要集中在对韩国人日常生活的描述及评价上,其中表达正面倾向的6个帖子有一个共同特点:发帖人都与韩国人有着密切关系,或者在韩国生活过。面对中国网友对韩国及韩国人的一些误解,他们试图以客观的方式为网友展现自己所接触到的、不一样的韩国。例如,中国网友对韩国人日常饮食抱有“单调”“沉闷”的印象,ID“理智正视差距”连续发表3个帖子,都是关于韩国人日常饮食的,描述大多中肯而客观。

反韩及中立的帖子占整个主题的80.3%,关注领域主要为“日常饮食”“工资水平及生活成本”“礼仪”。相应的,中国网民对韩国市民的诟病也在这几个方面,评价多为负面,比如“大男子主义”“吃不起牛肉”“爱打扮”等。

总体上看,综合主帖与回复的情况,市民层面所呈现的韩国形象依然是偏负面的,对于这种只关注韩国负面信息的极端现象,部分中国网民试图通过自己信息,扭转网民的自我议程设置,但是并没有受到大范围的支持。

涉韩舆论的呈现特点

1. 对韩国人的蔑称

“”或“韩棒子”原指朝鲜人所穿的传统长裤,日本侵略朝鲜之后,变成了日本人对朝鲜人的蔑称。这个名词随着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而传入大中华地区,成为了中国大陆和台湾厌韩人士对韩国人的蔑称。在涉韩舆论中,该称呼的出现频率非常高。虽然“棒子”这一称呼实际上是一个历史概念,但历史的因素随时会在现实问题中发酵,这是网络民族主义的一大特点,也是涉韩舆论的一大特点。

“思密达”这个韩语中的陈述句语尾,在网络上成为了泛指韩国人的网络流行词。“思密达”的网络用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思密达直接代替“韩国人”作主语,另一种是在句中作为词尾,但并不一定是动词的词尾,可以放在句中任意的位置来强调名词或形容词。例如,“神奇的韩国泡菜思密达”,意思是不怎么喜欢韩国泡菜。

2.网络恶搞

中国网民频频恶搞韩国,并且制造和散布谣言,成为一种表达隐蔽情绪的新手法。对中国国内话题的恶搞因易于分辨,不太容易转化成为流言,但由于民众对韩国相关的背景知识不甚了解,对韩国的恶搞,容易直接成为涉韩负面谣言。涉韩网络谣言增加可信度并得以迅速传播的主要方式为,盗用新闻媒体等权威机构或专家学者的名义信息。如“孙中山有韩国血统”的网络谣言,是盗用韩国《朝鲜日报》的名义,而文中的“韩国成均馆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朴芬庆”,是为了障人耳目、取信于人而编造出来的。后经查证,成均馆大学没有朴芬庆这个教授,该校历史系也从来没有人写过这方面的论文。

3. 情绪爆发的累积效应

尽管中韩两国的文化争端、历史争端大都发生在2009年以前,但是,在本文研究的近半年的发帖与回帖中,网民对任何韩国相关信息的“解码”,都可能迸发出强烈的民族主义倾向,从文化历史争端的角度解读其他涉韩信息。同时,许多力求公正客观的涉韩帖子,也都由于民族主义的“累积效应”,被群起攻之。一个个独立的、具体的事件都可能成为促成网络民族主义陡然高涨的重要因素,随着事件的解决、其他热点事件的冲击,相关舆论会减弱、消失,但对网民的认知产生的影响则长久存在,网民会记住每一个独立事件,这些事件积累到一定程度,会形成类似“集体记忆”般的刻板印象。总之,这种“累积效应”会在其他相关事件发生时显现出来,影响网民的信息解码。

结??论

本文经过对2010年9月-2011年2月天涯社区内的涉韩舆论进行了全面考察, 在内容分析的基础上,从经济、文化、国防、市民等层面勾勒出了韩国在中国网络社区中的形象,发现中国网络上的韩国国家印象确实出现了负面定型化的倾向。比如韩国在经济上比较脆弱,对外依赖性强。军事上受朝鲜威胁,生活上饮食单一,生活成本高,大男子主义盛行,国民中存在小国自卑心理。但同时,韩剧、韩星在中国依然拥有众多拥趸,韩国产品在中国仍然占有一席之地。

关于涉韩舆论的负面化倾向,我们应该有客观的认识。一方面,中韩经济文化争端,以及网络民族主义的泛化导致涉韩负面舆论形成。但另一方面,网络舆论的一般性规律是“关注负面”,网络中所涉及的本国相关新闻,也是以负面信息居多。因此,在分析中国网络涉韩舆论的倾向性时,不应以网络社区内的负面言论为唯一标准,网络媒体有反映和影响公众舆论的作用,但也常常表现得过于盲目、极端。

韩国经济论文范文2

关键词:中韩自贸区;辽宁省;影响;对策

中图分类号:F752.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6-000-01

一、本课题研究的现状述评

国内外已经有不少资料论述中韩自由贸易区,但是,学术界主要从两国的贸易关系和自由贸易区建立后的经济效用两个方面进行了中韩自由贸易区的影响和可行性分析。例如,魏巍、魏超(2009)针对自贸区对两国总体经济的影响进行了长期和短期的预测,结论是中韩自贸区会改善贸易条件、增加两国GDP、提高两国进出口额。赵金龙(2008)从社会福利、产业发展的角度通过一般均衡模型分析了自贸区的签订对两国经济的影响,指出自贸区的建立将会对两国经济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在产业方面,中国的农业以及初级的制造业将受益,资本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产业将面临冲击,相反,韩国的制造业将得到推动,但是农业可能受到冲击。

在论述内容方面,对两国国经济的影响论述的比较多,而相应的发展对策论述的相对比较少。大多从宏观论述中韩自由贸易区对两国国经济的影响,而针对辽宁省经济发展的影响的分析少之又少。

二、中韩自贸区对辽宁省的主要影响

(一)中韩两国之间的贸易量将得到提高,国际贸易行业将获益,贸易量将得到大幅提升

虽然中韩两国的贸易往来比较密切,但中国与韩国的贸易依存度仍不高。因此,两国贸易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中韩自贸区的建立会极大地增加两国之间的贸易量。

(二)提高辽宁省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进口额与招商引资数量

同辽宁与其他贸易较为频繁的地区比,中国与韩国的的区域内投资水平不高而且波动大。自贸区的建立,明确了中韩两国之间在贸易与投资方面的法律、法规,投资者将有更广阔的投资选择,并且将得到可靠的政策支持,两国之间的投资将会增加。

(三)推动辽宁“走出去”战略

中韩自贸区成立后,韩国将对中国开放更多的市场,关税的大幅降低也会拉动辽宁企业的出口量,无论是货物贸易还是服务贸易,“走出去”战略将加快步伐。韩国是制造业大国,利用中韩自贸区的契机,通过对外贸易,辽宁可以间接地引入韩国具有相对优势的技术、服务等,进一步推动贸易的发展。

(四)物流、医疗、旅游等产业将成为合作重点

1.物流产业。辽宁有优良的港口、交通资源,中韩建成自由贸易区后,可充分利用自身的港口优势,发展物流合作,提高物流速度,减少物流成本。

2.医疗服务业。改革开放来,我国的医疗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但与此同时,人们对医疗水平也有了较高的要求,目前的医疗水平难以满足国内需求,出现了较多的医患问题。韩国的医疗水平比较高,可以很好的弥补中国在医疗器械、服务方面的巨大缺口。中韩自贸区将推动韩国医疗服务的进口,以此来缓解国内医疗服务紧缺的情况。

3.旅游业。中韩自贸区的成立,大大简化了我国公民赴韩国旅游的手续与费用,赴韩旅游的人数将显著增加。中韩两国提高旅游服务、加强旅游合作,将促进两国旅游经济的发展。并通过旅游业带动周边经济发展。

(五)辽宁的传统制造业将面临挑战

第二产业是推动辽宁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而韩国在高端制造业方面具有较为明显的比较优势,辽宁的传统制造业将面临严峻挑战。这将倒逼相关制造企业改革,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大研发投入,提高管理水平,加强企业间合作,积极应对挑战。同时,应向韩国先进企业学习,进而形成自身的产业优势。

三、主要对策

(一)政策方面

政府应积极发挥引导作用。在制定积极的产业扶持政策的同时,加强同韩国有关行政部门的沟通,帮助辽宁对外贸易企业顺利开展贸易业务。推动产业集聚,发挥规模经济的优势,助力企业健康成长。引导传统企业转型升级,提高企业技术、科技含量,加大第三产业投入力度,推动文化产业发展。适当保护龙头企业,利用龙头企业带动下游企业发展。抓住产业转型升级的机遇期,合理引导产业转移,力争产业链上游,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区位优势、改革优势。

(二)产业结构升级方面

辽宁所处的东北老工业基地在几十年的发展中,传统产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传统工业优势明显。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传统的经济模式开始制约经济的发展,这需要产业结构的升级来改善这种现状。一方面淘汰落后产能,提高企业科技含量,由传统产业向高新产业转移;另一方面,推动优势产能走出去,利用中韩自贸区的契机,扩大优势产能的出口;最后,积极发展第三产业,以第三产业带动传统经济发展,为辽宁经济注入新活力。借助自贸区的成立,引进韩国的先进技术,推动辽宁产业结构升级。

参考文献:

[1]刘建芳,祁春节.“中日韩自贸区”对三国农业生产的影响研究[J].亚太经济,2013,2:10-15.

[2]敖丽红,赵儒煜.关于中日韩自贸区建设的理论与实证分析[J].东北亚论坛,2013,4:73-81.

[3]齐海鹏.韩国自贸区的发展历程及对我国的启示[J].对外经贸,2014,8:58-59.

[4]刘宇,张亚雄.欧盟―韩国自贸区对我国经济和贸易的影响――基于动态GTAP模型[J].国际贸易问题,2011,11:106-115.

[5]辽宁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刘晓丹,郭为伟,等.中日韩自贸区对辽宁的影响分析与对策选择[J].辽宁经济,2014,7:4-11.

韩国经济论文范文3

中日韩是亚洲重要国家和世界主要经济体,贡献了亚洲经济增量的70%和世界经济增量的36%,堪称世界经济版图和国际经贸合作的稳定增长极。三国地缘相近,优势互补,近年来经济合作不断深化。2015年,三国贸易总额达到6257亿美元。截止2015年底,日本累计对华投资达到1030亿美元,是中国第一大投资来源国,韩国累计投资637.2亿美元,是中国第四大投资来源,其中日韩企业33%投资制造业领域,60%投资高技术和服务业领域。近30年来,中日韩三国在优势互补领域展开深入务实的合作,堪称区域经济合作的典范,为中国工业化快速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为日韩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拓展了空间,是国际产能合作的经典案例。截止2015年底,中国对日本累计投资17亿美元,中国对韩国累计投资30.4亿美元。

去年11月,中断三年的第六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在首尔举行,三国领导人均重申对中日韩合作的高度重视,会议发表了《关于东北亚和平与合作的联合宣言》,认为,三国企业在第四方市场的制造业和服务业产能合作正在不断加深,三国领导人一致同意,三国在第四方市场加强产能合作。本次论坛亦是落实2015年第六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成果的重要举措,旨在搭建中日韩三国智库、企业、金融机构和地方政府间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并为中日韩三方共同投资第四方市场探索方式和途径。

中国改革开放近40年来,通过改革开放,既“引进来”又“走出去”,融入全球产业链,有效承接了国际产能向中国的转移,充分学习先进技术,借鉴先进经验,逐渐发展形成了产业门类全、技术水平较高的工业体系。日韩作为发达国家具有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广大的发展中国家有工业化发展的迫切需求。中日韩要充分发挥各国比较优势,共同开展第四方市场合作,实现优势互补,达到1+1+1>3的效果,最终实现多方互利共赢。中日韩在第四方市场加强产能合作前景广阔、大有可为。

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国际合作中心(以下简称“国合中心”)作为国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组成单位,以及国家发展改革委推进国际产能合作的中方执行机构,近年来,一直从政策研究、机制执行、项目推进等多个方面深度参与了国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产能合作,负责推进与马来西亚、沙特、伊朗、南非等20个国家的产能合作以及与韩国的第三方市场合作机制,主要负责与重点产能合作国家开展机制实施、规划对接、项目推进和国际交流等工作。2016年5月,在第十四届中韩经济部长会议期间,国合中心与大韩贸易投资振兴公社在首尔共同举办了“中韩第三方市场合作论坛”,中韩两国政府、智库、金融机构和企业共100多人参加了论坛,中韩双方企业及金融机构签署了一系列第三方合作项目协议。其中,中国中巴新能环国际公司和韩国的浦项集团共同在巴西的钢铁合作项目推进顺利。

为更好地发挥我们三方机构的平台作用,进一步深化中日韩合作做出更多贡献,作为论坛主办方之一,我提出以下四点建议:

一是建立中日韩经济和产能合作论坛定期举办机制,积极配合中日韩领导人会谈。充分发挥三方既是参与政府部门工作的重要机构,又是开展国际合作的综合性智库作用,建议三方以论坛为契机,建立中日韩经济与产能合作论坛轮流举办机制,并将此作为配合中日韩三国领导人会议的重要系列活动。我方愿意作为明年中方主办单位。

二是开展三国发展规划和政策的对接研究,充实中日韩务实合作内涵。我们愿意加强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与国际产能合作与和日韩两国的规划对接,研究提出符合三方发展战略、符合中日韩人民利益的合作方向,为深化三国务实合作做好智力支持。

三是搭建三方有效对接的合作平台,推进中日韩开展务实合作。三方机构加强与各自国家的地方政府、企业、产业园区对接合作,及时总结三方贸易和投资合作的成功案例,促进更多的地方政府、机构、企业开展务实合作。

四是探讨建立第四方重点国别项目信息库和企业库,服务三国开展第四方市场合作。按照三方各自明确的重点区域、领域,通过各自国家的企业、金融机构、行业协会以及地方等多种渠道,开展项目对接、项目促进和经验交流,定期沟通进展情况,增进企业双向信息交流,并针对第四方投资合作中可能遇到的共性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中国有句俗话叫“众人拾柴火焰高”。我觉得这句话同样适用于中日韩合作。希望我们三方携手共进,为进一步推动中日韩三国务实合作发挥更大的作用、做出应有的贡献。

(此文系根据曹文炼在“中日韩经济与产能合作论坛”开幕式致辞整理)

韩国经济论文范文4

2011年1月1日,韩国总统李明博在新年贺词中,用“一气呵成”来形容当下的韩国――要继续实现经济增长,快速跨入发达国家行列;1月3日,李明博再次强调,今后10年要把韩国建设成“世界一流国家”。

早在2010年的11月8日,美国《时代周刊》就以《亚洲新奇迹――怒吼的韩国》为题,夸奖韩国近几年取得的巨大进步。作者迈克尔・舒曼1996年在韩国首尔生活过一段时间。十多年后,旧地重游,他感叹韩国正在亚洲崛起:“韩国将国民生产总值的3.4%投入到研究和发展上,相比之下,中国只投入了1.5%。”

他还认为:“韩国人变得更能接受外来的影响,更快地摆脱旧有偏见。”

喜乐与哀愁

在朴正熙主政的上世纪70年代,韩国经济一直高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率高达11.2%,包括三星、现代、浦项制铁、SK等巨型财阀都在这一时期成长起来。

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韩国开始推行“科技立国”的方针,建立了独立自主的技术研究和开发体系。1995年,韩国经济增长率达到8.9%,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万美元大关。

但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对韩国影响很大,到了2003年,韩国原来的18家大财阀只剩下了4家。此后,韩国经济进入低增长阶段。

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韩国货币急剧贬值,一时间韩国国内各界人心惶惶。当年韩国经济仅增长2.2%,甚至低于朝鲜。2009年,韩国经济面临的困难更大,当年仅增长0.2%,勉强没有负增长。

而在2010年,韩国经济无疑转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终于重上2万美元大关。根据统计,大部分发达国家的人均国民收入在达到1万美元后,一般5-10年即可跃升至2万美元,而韩国的这一过程足足走了15年。

许多韩国经济学家依然在担心,如果2011年朝鲜半岛局势不稳引发外国投资者大举撤离韩国,韩元可能会再次大幅贬值,到时,韩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难保不跌回2万美元以下。

教育将被中国赶超?

进入新世纪,韩国原有的缺乏创新、缺乏核心竞争力的顽疾日渐凸显,可以说已经到了不经济转型就难以再上台阶的地步。但韩国的公司在危机意识驱使下,成功完成了转型。

韩国最著名的电子企业三星已经超过惠普,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高科技公司。该公司2010年销售额和利润分别增长12.8%和58.1%,创下历史新高。

尽管如此,三星公司内部的危机感非常强烈。

1月3日,三星会长李健熙在出席新年招待会时表示:“现在能代表三星公司的大部分产品将在10年内消失。”

2010年,苹果公司的iPad掀起全球热潮,而直到年末,三星的类似产品Galaxy Tab才浮出水面。韩国国内有评论就认为,三星可以仿制世界上最先进的电子产品,但无力引领世界潮流。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2010科学报告》显示,2008年韩国的科技投入已经占到GDP的3.4%,平均每100位韩国人中,就有一位从事科研工作,几乎可与美国相媲美,因此该报告将韩国描述成“亚洲在全球研发领域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但实际上韩国的基础研究还很不完善,一些引领潮流的高科技领域难见韩国人的踪影。以航天科技为例,韩国的“罗老号”火箭已经发射两次,虽然关键的一级火箭技术完全引自俄罗斯,但两次发射全部以失败告终。

韩国的教育也面临被中国赶超的危险。据经合组织(OECD)公布的2009年国际学生评价项目(PISA)测评结果,韩国学生的整体成绩虽然很优秀,但前5%的学生成绩仍落后于竞争对手;相反,中国上海的学生则在阅读、数学和科学三项评价中都获得了最高成绩。这一结果震惊了韩国上下,媒体、专家对此进行了长时间的热烈讨论。

2010年10月,韩国了《主导未来产业的技术开发项目》,宣布将下一代电力汽车为基础的绿色输送系统、机械用核心系统芯片、能源系统网络、高效大面积薄膜太阳能电池和天然材料新药作为未来发展的5大产业技术,政府计划3年内向上述5个领域投资7000亿韩元(1亿韩元约合59万元人民币)。

据韩国媒体预测,如果上述5大项目获得成功,到2020年总销售额有望达到105万亿韩元。但以新能源产业为主导的绿色经济能否成为韩国经济再次腾飞的增长点,即便身在韩国,记者也看不出来。

韩媒警惕中国“经济霸权”

目前,中国对韩国的影响无处不在:在韩国常住的中国人超过60万,占韩国境内外籍人士的60%以上;中国在韩国的留学生超过7.5万人,占韩国所有外国留学生的85%以上;中国是韩国的最大贸易顺差来源国;韩国国际航线中50%以上目的地是中国;每年到韩国旅游的中国游客数量已经与日本游客不相上下,今年中国就可能成为韩国最大的外籍游客来源国;每天韩国各大媒体都会报道中国的消息,“中国问题专家”现在在韩国很抢手。

韩国各界普遍认为,目前韩国的经济高度依赖中国,已经到了中国经济“打喷嚏”韩国经济就“感冒”的程度。

随之,警惕中国“经济霸权”的声音在韩国很有市场:韩国《朝鲜日报》1月4日发表名为《警惕贸易过度依赖中国》的文章,称中国2010年在朝韩纠纷中一直站在朝鲜一边,今后不排除中国可能对韩国采取“不利”措施――中国只要暂时中断对韩国的出口,就可以逼迫韩国政府就范。

韩国《中央日报》1月6日发表了名为《中国经济对韩国不是机遇而是威胁》的文章,认为中国新兴产业有相当部分与韩国重叠,且部分领域技术水平已经超过韩国,韩国对中国的技术优势正在消失。

《东亚日报》1月7日发表评论,题目是《中国打喷嚏韩国就感冒》,认为韩国去年的经济增长中,有52%是依赖于同中国的贸易,中国经济波动1%,韩国对华出口就会波动2.9%,韩国经济对中国的依赖已经到了威胁的程度。文章还建议:韩国政府应该积极扩大海外市场,分散中国市场的风险,避免韩国经济“在一棵树上吊死”。

韩国经济论文范文5

摘要 中韩自建交以来经贸合作获得了长足发展,山东作为中国的贸易大省,与韩国有着较密切的贸易关系。但鲁韩贸易还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如贸易不平衡,贸易摩擦等问题。因为人类的活动总是受资源稀缺性的制约,所以某一个经济主体的行为在有限的利益分配中对其他经济主体的行为及其预期产生影响,他们也以其他经济主体的预期为基础选择自己的行为策略,这种相互选择策略的过程形成“博弈”。本文就是针对如何进一步深化鲁韩经贸合作、扬长避短这一问题,运用博弈的理论进行的深入分析研究。 关键词 博弈;经贸合作;鲁韩 1问题的提出 中韩两国正式建交后,山东省与韩国的经贸合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据资料统计,2005年山东省与韩国的贸易额达157.5048亿美元,其中对韩国出口为65.6054亿美元,进口为91.8993亿美元。截止2005年底,韩国对山东省的投资累计合同金额113.8566亿美元,实际投入33.8538亿美元。双方的经贸合作已从探索性阶段进入实质性阶段。尽管鲁韩贸易发展势头强劲,但仍存在隐忧和障碍。从外部因素分析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韩国贸易政策障碍 山东在对韩贸易政策上相对宽松,尤其是对于投资拉动的贸易给予了相当优惠的待遇。以承接日韩产业转移为主要日标的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的打造更加速了对韩贸易的增长。而韩国的对外贸易政策则侧重于出口,1962年韩国就推出了“输出立国”的经济开发战略,对进口贸易实行一定的限制。如在关税保护方而.韩国的政策措施表现为:对进口商品,特别是农、副产品实行弹性关税制度,经常根据需要加征调节税。二是利用“特别保护条款”设置障碍。韩国政府通过修改《关税法》,对大麦等多种农、副产品实行特别保护条款,最高保护税率达986%。三是开征“特别紧急关税”。规定在某种产品进口激增或导致国内市场价格下跌时.自动课征“特别紧急关税”。四是反倾销调查。除此之外,韩国还制定一些非关税措施限制进口,尤其是技术壁垒手段。这都是韩国贸易政策所设障碍的表现。这种贸易政策的松紧不一、不协调同步势必造成贸易中的不平等和进出口额的不平衡。 (2)贸易不平衡潜伏着隐患 从近几年贸易统计数据看,山东的贸易逆差仍有继续扩大的迹象(见图一)。尤其随着半岛制造业基地的建设和承接韩国产业转移步伐的加快。这种投资拉动型的贸易将会进一步拉大进出口差距。当然,在一定时期内、一定条件下,发展地区经济不必苛求贸易的完全平衡。但长时期的贸易逆差又得不到有效抑制将会加深山东对韩的贸易依赖性,使山东处于被动地位,容易受到对方牵制。此外,进口贸易中投资产品过高,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本地相同产品的成长和成熟。尤其是山东的塑料、纺织、化工产品。何况鲁韩贸易逆差还会加剧中韩贸易的不平衡,导致外汇收支失衡和中韩贸易关系脆弱,最终影响两国贸易合作的健康发展。 (3)贸易摩擦将会增多 韩国的加工制造业向山东转移的同时,也带来了海外市场转移,使得过去山韩国直接出口美国和欧洲的产品现在转山山东加工出口。加大了山东对美欧市场的贸易顺差.这就容易引起这些贸易伙伴的警觉和适度保护。因此,针对山东的非关税壁垒和反倾销案件也会逐渐增多。 参加区域贸易协定的各方都有其经济动因,这就注定了此类贸易问题的不可避免。但如果都把个体利益放在区域利益之上,那么区域经济合作将很难取得太多实质结果。因此如何协调区域利益是贸易双方激烈博弈的领域,也是区域经济合作必须妥善处理的问题。 2选择韩国进行贸易合作的依据 区域间经济利益的帕累托改进是区域合作的目标。然而,良好的合作目标并不能保证区域间的合作持续进行。正如在现实中看到的那样,有的合作只是流于形式。地区之间谈判商定的项目不少,但实际投入的项目却不多;有些地区之间的经济合作不能长期地进行下去。这实际上涉及到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区域合作是否找对了对象以及是否有可持续发展的条件。具体到山东的合作战略来说,为何确立韩国为合作对象,又如何保持合作的可持续发展成为战略的重点所在。山东与韩国具有以下几方面的比较优势。 2.1经济发展战略的结合点,提供了双方大力合作的机遇 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区域经贸合作的动机是建立在成本的差异上的,合作的实现促成区域分工的产生和发展, 通过分工则可实现资源的再配置并有效的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山东省经济基础较好,自然资源丰富、劳动力充足、市场广阔,但在其经济发展中却面临着资金短缺、技术落后、人才不足等问题,而且经济发展不均衡,产业结构不尽合理。而韩国作为新兴工业化国家,具有技术、资金、人才、产业结构等方面的优势,自然资源、劳动力及其市场却是制约其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因而,韩国与山东省都有着加强对外经济交往与合作的要求,双方开展经济合作,可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共同繁荣。这是两地发展经贸关系的前提。 2.2地理位置相近,交通便利,地缘优势明显 山东与韩国隔海相望,两国间最短的距离为99海里,发展经贸往来不仅可节省运输费用,而且可减少中转环节而产生“近距效应”。山东交通运输发达,物流运输畅通完善,已初步形成集铁路、公路、水运、航空为一体的综合交通体系,并形成了方便快捷、运力充足的“交通走廊”,青岛至釜山的货运航线、威海至仁川的客运航线、烟台至釜山的客货航线、青岛至汉城的空中航线均已开通。青岛至汉城的空中航班甚至比通向国内任何城市的航班都多,这为双方经贸合作的不断扩大奠定了基础。 2.3环境的相似性及文化的相融性 山东在自然地理、文化历史、社会心理等文化背景方面都有与韩国的相通、相融性。山东大部分地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特别是青岛、烟台、威海、日照的气候环境与韩国极其相似。山东与韩国在历史文化、生活习俗上具有许多相近之处。山东省与韩国历史上曾经有过长期的民间友好交往,经贸往来频繁,生活习俗、文化信仰等有许多相同之处。文化传统的相通,使贸易双方更容易沟通。这是与日韩进行经贸合作的潜在优势。 2.4双方的外部环境有较大改善,为扩大经贸合作提供了重要条件 国际局势走向缓和,这对于韩国与山东省在新形势下发展经贸合作是重要的积极因素。随着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的不断发展,东北亚地区有关国家日益重视区域性的经贸合作,东北亚地区中的各种经济圈,如“环日本海经济圈”、“环黄海经济圈”、“环渤海经济圈”等设想接连出台。而韩国和山东省同属于环黄海和环渤海经济圈,并在这两大经济圈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随着时间的推移,必将进一步带动韩国与山东省经贸合作的深入开展。 2.5中韩两国的政治、经济关系发展顺利,为扩大鲁韩经贸合作提供了保障 中韩两国建交以来,往来越来越频繁。中韩两国政府先后签署了“科学技术合作协定”、“贸易协定”、“海运协定”等合作协议,并成立了“产业合作委员会”。目前,双方已在汽车、民用飞机、原子能等多个领域的合作上达成协议,双边经贸合作已进入了产业合作的新阶段。随着中韩政治、经济关系的顺利发展,山东省与韩国的合作交流不断扩大。所有这些,都为今后扩大山东省与韩国的经贸合作提供了保障和方便条件。 3鲁韩博弈的理想状态与必然选择-合作与双赢 3.1合作博弈与非合作博弈 博弈即一些个人、队组或其他组织,面对一定的环境条件,在一定的规则下,同时或先后,一次或多次,从各自允许选择的行为或策略中进行选择并加以实施,各自取得相应结果的过程。 在博弈模型中,根据局中人是否合作,博弈可分为合作博弈与非合作博弈。这是博弈论中最基本的一个分类,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博弈方的行为相互作用时,能否达成一个具有约束力的协议。如果能,就是合作博弈,否则,就是非合作博弈。非合作博弈是建立在“个体理性”(个体利益最大化)基础之上的,而合作博弈则是建立在“集体理性”(集体利益最大化)基础之上的。目前非合作博弈的成熟程度大大高于合作博弈,是博弈论的主流。但事实上,合作博弈同样是非常重要的博弈理论。因为,虽然从长期来看,合作是有条件和暂时的,但毕竟是普遍存在的一种经济活动行为;另外,从博弈的角度来看,非合作博弈强调的是个人理性,个人最优决策,其结果往往是低效率的甚至是无效率的;合作博弈强调的是团体理性、效率、公正、公平,合作博弈是一种“双赢”策略,它通常能获得较高的效率或效益。当非合作博弈呈无效率或低效率时,就说明了合作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3.2合作—鲁韩双方博弈的必然要求 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博弈双方有可能结成合作的同盟关系,这是一种“非零和博弈”,各参与方的收益之和为大于零的值。因此 ,通过合作博弈所能得到利益大于不合作所得到的利益,这正是战略联盟形成的基础。 假设山东和韩国都有两种策略得以选择,积极的合作态度和消极的合作态度。如果韩国选择积极的合作态度而山东选择消极的合作态度,韩国预期将损失m个单位,山东将得到n个单位的预期收益(这里m>0, n>0)。在现实中可以理解为,韩国在山东投资后,山东没有积极地创造有利的投资环境,韩国对预期收益没有信心于是想退出,但由于退出壁垒造成了较大损失。山东却因此以低于市场价格的价格收购韩国那些固定资产而得益,但却只能是非重复博弈下的一次性得益,对鲁韩甚至是山东与其他国家和地区今后的贸易发展会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而如果山东和韩国都选择积极的合作态度,双方均分合作的预期收益,各得预期收益为r个单位(r>0,为了简单起见,这里设合作双方均分合作的预期收益,按其它比例分配也可)。如果山东和韩国都选择消极的合作态度,双方的合作名存实亡。双方可能在名义上签订了许多合作项目,但实际上双方都没有付出努力使合作项目得到落实。从实际意义上讲,双方是不合作的,双方的收益都为零。如果韩国选择消极的合作态度而山东选择积极的合作态度,韩国可能将一些污染严重或面临着被淘汰的产业转移到山东,从而实现了自身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的升级。山东却因接受了这些产业,环境受到了严重的污染,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产业在市场上没有竞争力而遭受损失。韩国的预期收益为p个单位,山东的预期损失为q个单位(这里p>0, q>0)。并且我们假设r<n或r<p(如果r≥n且r≥p,我们会容易得出该无限次重复博弈的纳什均衡是山东和韩国都选择积极的合作态度)。鲁韩合作博弈的得益矩阵可以用下表来表示,其中第一个数字表示韩国的预期收益,第二个数字表示山东的预期收益。 鲁韩合作博弈的得益矩阵 韩国 山东 积极的合作态度 消极的合作态度 积极的合作态度 r,r -m,n 消极的合作态度 p,-q 0,0 如果双方的合作只进行一次,由于机会主义行为的存在,我们容易用重复剔除严格策略的方法来推得这个博弈的纳什均衡是山东和韩国都选择消极的合作态度,双方的收益都为0。但这个博弈是无限次重复博弈,博弈双方的积极合作是有可能建立并能持续进行的。假设在每次博弈结束之前,山东和韩国都有s的概率在下一阶段选择积极的合作态度,而且每次博弈的结果都不变。在给定韩国没有首先选择消极的合作态度并坚持触发策略(如果山东在博弈的某阶段选择了消极的合作态度,韩国将在随后的各阶段都选择消极的合作态度)的条件下,只要满足s大于一定的阈值,山东就没有积极性选择消极的合作态度。也就是说合作双方都选择积极的合作态度,合作得以持续进行。相似的,容易得出在给定山东没有首先选择消极的合作态度并坚持触发策略的条件下,只要s满足上述条件,韩国也没有积极性选择消极的合作态度,双方的合作同样能持续进行。 因此,在以上给定的约束条件下,当s足够大时,合作的双方都没有积极性选择消极的合作态度。也就是说双方都以积极的合作态度参与合作,合作得以持续进行。这里我们定义u是山东和韩国都采取积极合作态度的门槛值。所以只有当双方在下一博弈阶段选择积极的合作态度的概率s>u时,鲁韩合作才会持续下去。合作预期收益r的值越大,合作门槛值s就越低。换句话说,当合作的预期收益r足够大时,博弈双方都会选择积极的合作态度。 3.3结论 合作形成的必要条件是合作方之间的经济互补性,而充分条件是合作方能够通过有效磋商,协调彼此间的利益分配并最终达成有约束力的利益分配协议,约束彼此的经济行为。满足这些条件的经济合作一定会给各成员带来大于不合作时所能获得的利益。并且任何破坏合作的行为都会导致其收益下降,也即只有真诚地与所有合作者合作,才能获得更大的收益。对这样的区域经济合作,虽然各方都想通过有效磋商使自己的获益尽可能的多,表现出在利益分配上的冲突,但至少存在一种使各方均能接受的利益分配方案。 只有双方都采取积极的合作态度才会有无限次重复博弈的出现。因此,通过合作博弈所 能得到的利益大于不合作所得到的利益,这正是合作博弈的魅力之所在。足够大的预期收益是鲁韩贸易合作得以维持的条件。预期收益越大,鲁韩双方选择消极态度的可能性就越小。具有良好的合作基础是鲁韩经贸合作取得较大的预期收益的必备条件。但是,预期合作收益高的项目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来提高合作的预期收益才是合作得以持续的内在动力机制。对于山东来说,合作的重要目标是接受韩国的产业转移、吸引韩国企业家到山东投资、引进韩国先进的管理和技术等来发展山东经济。因此,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山东要采取积极的措施,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提高合作的预期收益,以促进鲁韩的经贸合作持续发展。 4参考文献 《山东统计年鉴》2005年. 专著:张秀生,卫鹏鹏.区域经济理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10. 期刊文章:任建兰.山东半岛与韩国的经贸合作分析[J].世界地理研究,1995年第1期. 专著:孙新,徐长文.中日韩经济合作促进东亚繁荣[M].北京:中国海关出版社,2005.03. 专著:张照贵.经济博弈与应用[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2. 期刊文章:唐辉亮,施永. 中日经贸摩擦的博弈分析[J].对外贸易,2005年. 

韩国经济论文范文6

[论文摘要]加强经济合作,是中韩两国建立“面向21世纪合作伙伴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992年,自中韩两国建交后,两国的贸易规模就成都桥上升趋势。深入分析中韩两国经济合作的发展现状和前景展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中韩经贸发展现状 

 

(一)从总体情况看,中韩两国经济合作潜力巨大,前景十分广阔。中韩贸易总量增长非常快。1992年贸易额仅为50亿美元,2006年达到1343.1亿美元,增长近300倍。中韩贸易在2005年时即达到1119.3美元,成为继美国和日本之后的第三个对华贸易超过千亿美元的国家。去年,中国超越日本,成为向韩国出口最多的国家。两国贸易目前已年均26.2%的速度增长,今后即使按15%的速度增长到2010年就可达到2000亿美元。目前,韩国是中国的第六大贸易伙伴、第六大出口市场和第三大进口来源地。而中国则是韩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市场和第二大进口国。在韩国,每两家贸易企业中就有一家和中国进行贸易;而在中国,每三家贸易企业中就有一家同韩国进行贸易。可见,中韩贸易发展分别快于中日、中美贸易的11年和9年时间。有人说美国和日本才是韩国最主要的经贸伙伴,而实际上,中韩贸易额已接近韩国对美日贸易总合。 

21世纪以来中韩贸易大幅度增长的主要原因:一是两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中国经济增长年均在10.1%,韩国经济年均增长也在4.7%的水平。经济的快速增长,不仅为各自的出口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也为扩大进口开辟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二是随着两国领导人的频繁互访和人员往来的增加,两国关系全面发展,韩国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两国正在研究建立fta关系,为双方的经贸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合作环境。三是韩国商品竞争力强,与其它国家和地区相比,韩国很多技术含量高的商品在价格上较适合中国市场,售后服务也令消费者满意。四是中国加入wto后,市场更加开放有利于对外经贸的发展。五是近年来韩国企业对中国实际投资一直处于较高水平,带动了韩国产品和相关零部件对中国出口的急剧增加,同时在中国生产的产品也返销到韩国市场,增加了对韩国的出口。 

(二)两国的进出口结构进一步从原料型向制成品方面转化,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方向提升。20世纪90年代初的中韩贸易,韩国主要向中国出口工业产品,而进口中60%是工业产品,其它是农产品和原材料。90年代末以后,韩国队中国的出口中的工业产品占85%,中国对韩国出口中的工业产品约占75%。贸易结构发生了以进出口工业产品为主的变化。这表明两国贸易由产业间贸易逐渐地转变为产业内贸易。 

(三)贸易逆差不断增大。1992年贸易逆差为2.2亿美元,到2007年达到476..2亿美元,14年增长200多倍,至2007年,中方逆差累计达到2209亿美元。尤其是2002年来,中方贸易逆差更是每年几乎要增长100亿美元以上,韩国开始成为中国最大贸易逆差来源国。中韩之间的逆差产品以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为主,顺差产品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韩国的统计也表明,自2003年起,中国已经成为韩国仅次于美国的最大贸易顺差国。中国对韩国贸易逆差不断增加的原因:一是结构性因素,世界性劳动力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向中国转移,而核心部件和关键技术依靠从韩国或日本进口,加工组装后的产品在出口到欧美等国家。二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从韩国的进口大大增加,而对韩国的出口增长则赶不上进口的增长,如2007年对韩国出口虽然增长26.1%,而进口在连续几年大幅增长的基础上,又增15.6%。三是中国企业对韩国市场的开拓不够,不能根据韩国市场的需求特点、消费习惯,在中国生产适销对路的商品对韩出口。四是韩国企业注重向中国出口,却对从中国进口不很积极。中国商品物美价廉,使韩国市场所需要的,但是在对韩国出口时却遇到很多困难,既有关税方面的原因,也有非关税方便的人为限制等,很难进入韩国市场。 

实际上,两国在贸易上完全可以实现均衡发展,因为在进出口商品中,80%以上是工业制品,说明双方互补性强。只要双方在积极扩大出口的同时,也注重从对方的进口,完全可以实现均衡发展。 

二、中韩经贸前景展望 

 

首先,适当缩小中国对韩贸易逆差。应当提高韩资企业在华采购率;调整对韩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拓宽对韩贸易范围,提高具有比较优势的高薪技术产品出口,如机电产品、新材料、生物工程产品等。还可以通过加强磋商来取消对中国进口产品采取的歧视性措施,进一步降低关税水平和减少关税品目和相应取消非关税壁垒。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是扩大出口的一个前提条件。因此,我国企业在通过引进国外技术提升产品竞争力的同时,更应该注重消化、吸收。通过消化吸收,并在其基础上进行资助创新,使得我国产品的竞争优势凸现,从而实现真正意义的产品竞争力的提升。 

其次,推动投资合作领域向更高层次迈进。一是注意调整韩国企业的投资方向,近期以钢铁、汽车、石化、电子电气、纺织、通讯、机械为主;中长期将突出航空、汽车、通讯、原子能发电、高清晰度电视机、传真机、大屏幕彩色电视机等产业的合作,还将在资源开发、金融、运输、服务、高科技等领域进行合作。二是继续改善韩资企业的规模结构,提高大企业集团来华投资的积极性,并加强中韩企业在中西部地区的合作。三是投资方式应当更加灵活,可以采取中小企业和大企业联合投资、中小企业联合投资、多国合资等方式;推动大企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推动上下游企业之间配套协作,在it、汽车、电子、石化等领域在加强研发合作;中韩中小企业在资金、技术、企业模式和管理等方面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可以在技术转让、市场共享、人力资源等方面扩大合作。 

第三,自由贸易区建立可以为双边经贸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市场。如果自贸区谈判可以进行,农产品等敏感产品也可以有一个磋商平台;自贸区的建立也将会产生直接投资的创造效应从而导致两国双向投资增加,尤其金融和电信、保险业、证券业等服务也领域,投资便利化的磋商将使韩国增加对这些领域的对华投资。基于日益紧密的经济合作基础,两国的制度性合作即建立自贸区的要求已经提上日程。两国研究机构和学者对中韩自贸区研究不断深化,交流不断加强。2005年3月启动的“中韩自贸区可行性民间联合研究”已经顺利结束;作为继续项目,中韩2007年初共同启动了中韩自贸区官产学联合研究,研究涉及建立中韩自贸区的宏观经济影响、自贸协定的涵盖领域、贸易投资自由化对产业的影响以及敏感产品和敏感领域的处理方式等问题。 

最后,按照“十一五”规划,中国将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中部崛起等战略,两国应当把握合作机遇,不断拓宽合作领域,促使两国经贸更加持续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哲:对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思考,《技术与市场》,2007年第1期 

[2]孙增艳:东北亚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及前景分析,《理论界》,2006年第1期 

[3]龚克瑜: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难点和解决思路,《太平洋学报》,2006年第1期 

韩国经济论文范文7

[关键词] 发展援助 经济计划 美援机构监管 经济起飞

中图分类号:F1312・6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369(2008)1-0067-05

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界虽不乏有关美国援助对韩国经济影响的研究,但多散见于介绍韩国经验的各类著述中,系统研究、论述美援作用的还不多,大多集中于李承晚时期。关于美援对韩国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有三种观点:①美援奠定了韩国经济发展的基础;②美援抑制了韩国工农业发展,美援的负效应远超过其正效应;③对韩国高速的经济增长美援的作用是有限和次要的。本文主要运用美国外交政策档案等史料阐明美国的援助对韩国起飞的意义。

美国援韩政策的变化及其意义

韩国在李承晚连任总统的12年里,经济低靡,到处是饥饿和贫穷,被美国顾问们断定是一个几乎没有希望的国家。朝鲜战争结束后,出于冷战的需要,美国甘愿背起援助韩国的包袱。20世纪50年代末,在经济实力相对下降的背景下,美国政府受到国会要求采取减少赠与数额和促进私人海外投资的更大压力。60年代初期,美国国会对外援的态度愈益倾向保守,对韩援助不仅逐年减少,而且国会要求不再给韩国开绿灯,从援助项目到援助程序应和其他受援国一样,不享受例外待遇。国务院为此致函美国驻韩大使馆,表示韩国政府今后取得援助取决于其经济表现。这种情况凸显了一个问题,即美国怎样彻底甩掉援助的包袱。

1961年1月,肯尼迪就任总统,在他看来“援助是避免许多国家崩溃或落入共产主义集团的一种手段”。因此美国对韩经济发展抱有积极愿望仍然是基于对抗共产主义的政治和意识形态需要,但是其中还有一股“新思维”的作用,这就是当时风行的“学院派”发展主义思潮。艾森豪威尔时期,美国对外援助政策仍然强调短期政治目的和军事性质,再加上艾森豪威尔自由主义经济理念和保守财政思想也使得他一度主张与第二世界的经济联系要建立在贸易而不是援助的基础上。另一方面,50年代中期后苏联大力加强对第三世界的经济援助,美国官学两界都有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对第三世界的发展重视不够,不足以对付苏联的经济进攻,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麻省理工学院国际研究中心的研究报告,发展主义思潮的领军人物沃尔特・罗斯托参与主持的这份研究报告主张在正常的安全援助之外,通过长期的发展援助计划在欠发达世界培育经济增长能力,今后压倒一切的目标应该是培育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受到这些知识分子的影响,肯尼迪更加重视第三世界的经济福祉,更加强调援助的长期性目的。罗斯托本人也因此出任总统国家安全事务特别助理。

那么,美国援助政策的新思维对韩国具有何种意义呢?首先,作为跟美国友好的政权,韩国“经受着共产主义的威胁”,“革命社会主义势力在经济崩溃的情况下会上涨”,为此,美国“最低限度要跟共产党国家一样向韩国人民提供基本的物质需求,最大限度要把其造就成为亚洲实现自由世界理想的一面橱窗”。其次,在李承晚时期,美国的援助计划目标步步落空。李下台后韩国组建了新政府,美国统治集团的信心却没增加半分。面对风雨飘摇的韩国政坛,他们更加期望“出现一个具有视野的领袖或集团带给这个国家明确可信的理想、目标和计划”,“将韩国带进罗斯托所说的起飞点”。就在肯尼迪上台后四个月,发生了一场彻底改变大韩民国命运的。1961年5月16日,以朴正熙为首的青年军官几个小时内控制了汉城。尽管搞不是美国人喜欢的民主套路,但幸运的是朴正熙给韩国带来的不是一般的军人政治,而是尊重科学和理性的社会精神气质,这正是长期处于传统李朝政治下的韩国社会所缺乏的。美驻韩大使塞缪尔・伯杰有些兴奋地指出“他们是一个真正致力于改革的、有能力、有热情,乐于牺牲的集体”。朴正熙也在华盛顿保证,韩国不会浪费美国援助的每一分钱,美国的援助会发挥更大的效益。美国也决心帮助他推进发展计划:“以往那种缺粮就供粮的方式,永远解决不了问题”。此后一年,国家安全委员会和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建议,明确提出把发展援助作为美国一项长期的政策,取代过去支持性援助,鼓励韩国经济自立,朴正熙上台后,美国的援韩政策为朴集团度身定做,一经确立便长期不移,这之后的美援对韩国经济具有与此前相比极端重要的意义。

和华盛顿多年的目标相一致,驻韩美援机构把整体上帮助韩国经济自立作为中心任务,在经济事务上的指导、监护意识非常强烈,然而美援目标却步步落空。这其中除了李承晚暗中破坏外,美援机构自身也有不少的问题,它们各自为政,使得那些腐败的韩国官员有机会捞油水。1961年2月,美国行动团的团长助理法利的一封辞职信引起了国际开发署的重视,由此开始整顿美援机构。

首先,大幅度提升驻韩大使的地位。腊斯克强调,伯杰大使得到总统和他自己的全力支持,伯杰本人也作好了充分行使权力的准备。他享有就援助事务直接谈判的全权,直接领导由文职、军事代表团组成的驻在国小组(CountryTeam),在援助政策及项目上提出建议、指导,对援助活动进行总体协调。

其次,机构之间分工明确。由国务院垂直领导的国际开发署驻韩分署统筹援助项目,它掌握选择优先实行的具体援助项目的权力,加大了在制订援助政策中的地位。而美国行动团(UnitedStates Operation Mission)规模过于庞大,连美国人自己都提出了批评,要求精简人员,主要负责援助项目的管理和实施。

最后,美国人注重以专业工作小组深入重要的经济部门,如财政部、税务局、总务处和经济企划院设有项目办公室,派驻专家顾问。办公室每月和韩国计划委员会召开工作会议,评估当月经济统计数字,负责专业技术培训的美国行动团在会议期间请公共管理的教授来讲课,并聘请西方专家开讲座,category(范畴)、budget(预算)、present value(当前价值)大量英文词被引进教学内容,让韩国学员背会,作为工作中的日常用语。美国行动团还根据韩国各产业部门划分组建了一系列韩美人员共同参加的特别委员会定期培训。

美援机构统一行动,形成了层层管理的权威。这就从体制下保证了硬性执行援助项口的取向。伯杰大使在致国务院的备忘录中强调:“国务院和国际开发署采取跟我们一样立场的重要性,如果韩国人以为他们围着美国行动团转就能达到目的,我们在此的努力就会白费”。

综上所述,美援韩政策的调整具有高度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有学者认为,相对于李承晚,朴正熙经济发展第一的取向是韩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关键原因,但还应看到如果离开60年代美国援助政策的介入,仅以内部积累自然发展,卓书国不可能在70年代获得高速增长。

美援与韩国经济计划的制定

20世纪50年代韩国的经济生活以及政府预算在很大程度上是靠美援来维持的,政府的精力都投入到了日常事务上而无暇顾及长期发展的计划。“制定长远的经济规划已非政府力所能及”。但美国人非常清楚,他们来这里的最终目的是帮助韩国经济自立。1959年,一个由参议员普罗克诺主持的跨部门委员会研究了韩国形势,向国家安全委员会提交了一份报告,主张以计划模式实现韩国经济增长。在计划目标和经济增长之间建立起直接的联系,这在华盛顿还是第一次。“虽然一般说来,美国把自由主义理念作为对欠发达世界援助的基础目标,但援助机构和有影响的顾问们并不十分固执于经济自由主义,往往对在第三世界搞国家导向的政策和经济计划并不十分在意。”美国最终形成以经济计划建立韩国经济自立基础的政策取向是在肯尼迪执政后,国家制定经济计划不再被看作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下的产物,“而是美国提供援助的重要标准”,并强调受援国拿出全面的综合计划,而且必须坚持完成。以当时韩国的条件,它必须把经济计划跟获得美援相挂钩。美国为了尽快减轻自己的援助负担,不断向朴正熙施加压力,经常以断绝援助相威胁。1961年,总统特别研究小组报告就指出“韩国的经济计划应该是美国影响的焦点,也是美国援助项目的决定性因素。计划应当充分具体地规划一个清楚、可行的方案,美国的作用在于确保计划中的政策、项目得以贯彻”。因此,韩国制定并硬性执行经济计划,此中体现了美国的主导作用,否认这一点,就无法解释韩国为什么恰好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成功编制经济计划。

来自外部的压力使朴正熙痛感编制经济计划的必要性,他从内心也赞同美国关于如何通过系统的计划取得高速增长的建议。1961年7月朴正熙政府成立经济企划院,负责制定全国的经济计划和预算分配。预算局原属财务部,美国顾问极力要求企划院具有制定国家预算的经济功能,正如罗伯特・赫尔曼指出的:“计划与预算的关系可能是现代政府中最关键的一对关系。不考虑年度预算执行的长期计划会变成纸上谈兵,不考虑发展计划的要求而制定预算会导致资源分散,延误目标的实现。”在美国专家的建议和参与下,企划院一成立,韩国政府把预算局划归企划院。为了进一步加强对韩国经济事务的监管,美国还非常注重支持和扶植具有留美背景的经济管理人员,越来越多说一口流利英语的年轻经济学家任职企划院。当然,更重要的是经济计划的可行性,美援机构在努力保证经济计划的科学性上要求极其严格。

韩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出台后,美国专家对这一计划的评价是“野心大而不切实际”。这一计划大力发展进口替代工业。当时韩国能够替代进口的生产部门是很有限的,只能是一种低水平上的进口替代,而且计划的投资规模远远超过实际投资能力。美国人的批评不无道理。到1964年,韩国不得不重新修订计划,美国顾问们要求降低经济增长速度,压缩投资规模。

韩国制订经济计划带有很强的外向性,但在整个20世纪60年代,美国及受其支配的机构如世界银行却是首要的参与者。二五计划的两位关键参与人之一就是曾为李承晚制定战后重建计划的罗们特・内森,另一个是获得美国经济学博士学位的韩国经济学家金满堤。内森计划明确要求韩国转向借贷发展和动员内部资金,不再严重依赖外国无偿援助。美国专家为韩国设计的计划尽管算盘是为美国打的,但它强调结合进世界市场,毕竟是现实的。韩国政府的二五计划就以内森计划作基础,是一个科学性、技术性很强的计划,受到内外专家的广泛赞扬。不断地修订计划是确保科学制定经济计划的重要措施。在韩国已经执行的八个五年计划中,有三个计划中途修订或调整,最初的两个计划还修订两次,全都集中在美国援助当局影响力最集中的时期,美国影响之大,“以致于不知道这些政策首先反映的是韩国政府的目标还是美国援助当局的目标”。

美援管理对韩国经济的影响

朝鲜战争结束后,塔斯卡领导的总统使团用了六个星期对韩国经济作了整体估计,指出韩国对以往援助项目的管理失败。朴正熙上台后,具有强烈指导意识的美国援助机构在实施科学化、理性化的管理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从管理理念、管理体制乃至风格等层面强化政府官员和地方企业的业务作风和计划成就。

首先,在管理理念上,把强化自由市场制度作为援助政策的目标予以强调。50年代末以来美国政府及学术界就有不少人在自由主义立场上对美援提出批评,认为美援背离了自由市场原则,在受援国培育了国有经济体制。1958年开发贷款基金(Development Loan Fund)的启动和国际开发署私人企业办公室的设立表明美国援助政策开始认真对待自由市场制度的问题。1962年国际开发署开始向韩国提供开发贷款基金,用于扶植私人企业和中等规模企业。美援支持私人企业不难理解,但资助中型企业目的何在呢?主要原因在于韩国大企业在50年代由于美援的作用而兴起。美援无论是给钱还是给物资,都通过政府分发,在分配过程中有能力接近、贿赂政府的企业就能得到钱和物资。大企业受惠于政府,必须寻求政治后台,企业家充满投机心理,合理的竞争机制未能建立起来。而开发贷款基金不针对个别国家或地区,只以具体的受贷计划或单位为对象,由受援方提出计划向美方申请,可由受援方以当地货币偿还,并且不收取任何形式的利息,但须经过一整套可行性论证,以培育竞争机制。

其次,在管理体制上,广泛采用奖励和惩罚机制,这是美援管理的重要特征。例如,一个企业不认真管理会计和预算系统,那么它的会计统计表就会受到一次又一次的检查或者它的贷款申请被故意搁置起来。这种审计工作通常是非常耗时的,久而久之,韩国企业终于明白这种调查无异于致命。对美国的依附关系表现得越明显,私下的反感就越强烈。有一件细节小事颇有意味。1965年,韩国与美Swift化学公司合建一家大型化工厂,由美方管理。美方顾问坚持要求韩国雇员工作时必须开着门,感恩节不搞奖励。该顾问任职六年,只发生过一次罢工事件,在劳工运动频繁的韩国,这不能不说明美国人别具一格的做法在韩国有很大市场。作为接受援助的代价,韩国才容忍美国的控制和监督,可正是在美援机构及其专家、顾问的影响下,强调技术熟练、强调西方的组织和管理方法,讲求效率的风气使企业管理逐渐出现了日趋理性化、科学化的势头。有评论说“这些具体细微的努力未展示什么重要的本质变化,但量的变化和日益转移的政策强调都是有意义的。”笔者认为,以援助的多和少来评估美援对韩国发展所起的作用仅仅是停留在一般化的认识水平上。韩国经济增长的快慢并不直接跟援助数额有关。自60年代起,美国的无偿援助逐渐减少的同时,美援的计划目标反倒得以落实。

韩国经济论文范文8

关键词:韩非;人性论;现代启示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作为各家学说理论基础的人性论问题一直是讨论的焦点。很多人认为韩非的人性论是性恶论,甚至有人将其人性论提升至绝对性恶论的程度。然而韩非从未明确提出过“人性恶”的论断,实际上他主张的是一种自然的人性自私自利论。

一、韩非人性论的形成原因

(一)社会现实的影响

战国是一个弱肉强食的时代,各国为了自身利益而相互侵犯争夺,道德准则荡然无存,韩国的没落加上君主的无能,韩非富国强兵的主张终不被采纳。经济的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着人们的观念:一方面,王权衰弱,土地使用权下移,土地私有制得到承认,人们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通过占有更多的土地以获取更大的利益。另一方面,战国末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各国王公贵族对财富的贪婪急剧膨胀。另外,社会下层民众在货币财富的召唤下,从事商贾、争为技艺之风日盛。商品货币经济对传统社会关系和道德观念的影响,是韩非以利害——交换关系来定义社会关系的社会根源。

(二)思想观念的熏陶

首先,作为法家集大成者的韩非,不可避免地受到法家前期代表人物的影响,法家历来主张人性好利。商鞅说过“民之性,饥而求食,劳而求佚,苦则索乐,辱则求容,此民之情也”,他认为人们一切行为的驱动力都是利益,于是韩非做出了“(人)皆挟自为心”的论断。其次,韩非在继承并改造其师荀子的人性恶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人性论观点,他透过“性恶”的表象,从唯物的观点更进一步地看到了人们的一切社会活动都要受到物质利益的支配,从而得出人性自利的观点,又以此为基础来考察一切社会关系。

二、韩非的人性“自为”论

韩非提出人性自私说。他认为:人生而好利,物质利益关系构成了人与人之间真实的社会关系,人都是利己而不愿利人的,并且人的这一本性是不会改变的。他在《解老》篇中说道“人无毛羽,不衣则不犯寒;上不属天而下不着地,以肠胃为根本,不食则不能活,是以不免欲利之心”,从人的生理机能入手,认为正是人的生理上的需求以及生存需要造就了人自私自利的本性。在韩非子心目中,人与人之间,父子之间、夫妻之间、君臣之间没有真情可言,不是儒家讲的“仁义”和“礼让”,而是“利害”和“算计”,是以利相合。

(一)人与人之间

《备内》篇说道:“故舆人成舆,则欲人之富贵;匠人成棺,则欲人之夭死也。非舆人仁而匠人贼也,人不贵则舆不售,人不死则棺不买。情非憎人也,利在人之死也。”。开马车铺的,天天盼望别人升官发财;开棺材店的,天天盼望别人生病早死。从表象上看,舆人和匠人的外在表现似乎迥异其趣,而如果透过现象看本质,则其深层心理动机,其实皆出于利己目的。开马车铺的并不比比开棺材店的更“仁义”因为只有别人升官发财,开马车铺的才有利可图;只有别人生病早死,开棺材店的才有钱可赚。他们其实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

(二)父母与子女之间

《六反》篇指出:“且父母之于子也,产男则相贺,产女则杀之。此俱出父母之怀衽,然男子受贺,女子杀之者,虑其后便,计之长利也。”韩非子认为,父母之所以重男轻女,不过是从利己利家的角度考虑问题,而为了自己的长远利益,父母甚至不惜残害自己的亲生女婴。晚辈对长辈亦毫不逊色。《备内》篇举例述说:“故后妃夫人太子之党成,而欲君之死也,君不死则势不重。”。儿子为了能顺利继承君位,则期望其父早死。于是韩非感叹说:“以妻之近与子之亲而犹不可信,则其余无可信者矣!”。

(三)夫妻之间

“夫妻者,非有骨肉之恩也,爱则亲,不爱则疏。语曰:其母好者其子抱。然则其为之反也,其母恶者其子释。丈夫五十而好色未解也,妇人年三十而美色衰矣。以衰美之女子事好色之丈夫,则身死见疏矣。”(《韩非子·备内》)这段话形象地描述了夫妻之间的关系,妻子过了三十岁就美色渐渐衰退了,而丈夫到五十岁依旧是喜欢漂亮的女子,上了年纪的妻子逐渐地被疏远,因此夫妻之间也没有真感情。

(四)君臣之间

君臣关系也一样,在韩非看来,君臣关系实质就是一种买卖关系,即“主卖官爵,臣卖智力”(《韩非子·外储说右下》)。于是就形成“臣尽死力以与君市,君垂爵禄以与臣市”(《难一》)这种现象。既然是这样一种利害关系,他们之间就不能不“算计”。君主靠算计来雇佣臣子(君以计畜臣),臣子靠算计来服务君主(臣以计事君)。“爵禄致而富贵之业成,富贵者,人臣之大利也。”《韩非子·六反》,大臣们不满足于现状,大富大贵、成就功业才是他们最大的“利”。

三、韩非人性论的现代启示

韩非认识到了人性自私的一面,但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完全归之为一个“利”字,并将个体的特性视为普遍的人性,以及他指出的父母杀害女婴、妻子与儿子合谋杀害君主等现象难免有些偏激。但韩非的人性论也有可取之处,通过对其具体深入地分析,采取其中合理成分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一)承认“人性自利”的本性对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一定积极意义

韩非承认人的利己行为,这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从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优于计划经济之处在于它更有效率,“市场经济唤醒、激发了社会大多数成员的利己心并推动其活动,大提高经济活动的效率,体现市场经济的效率特征”。社会主义分配制度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在初次分配中更加注重效率,这将更加激发人们的劳动积极性,采取多种方式来提高生产效率,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二)由人性不能改变而引出铁腕和“因人情”两种有效的统治手段

韩非认为,人自私自利、喜利畏罪与好逸恶劳的本性无法改变,“夫智,性也;寿,命也,性命者,非能以学于人也”。(《韩非子 显学》),只能以严刑峻法来打击犯罪分子,“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韩非子·五蠹》)。严刑峻法虽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对我国的依法治国方略还是有一定借鉴意义的,官员腐败问题、食品安全质量问题、网络犯罪等问题无不威胁到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以法律手段予以严厉打击,从而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另外,韩非认为虽然人自私自利的本性无法改变,但可以对其加以引导和利用。“凡治天下,必因人情。人情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赏罚可用,则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韩非子·八经》)。这就启发领导者们在进行国家管理的时候,要利用人性的特点来引导人们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育者在进行教育时,不要强制地改造学生的本性,而是要根据学生的天性,因势利导,引导学生们实现更好的发展。(作者单位:聊城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张仲媛.论韩非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J].学理论,2010.

韩国经济论文范文9

关键词:韩流,文化,韩国

 

1.中国内韩流的定义

韩流是中国媒体为了描述韩国歌手在中国的演出受到中国青少年热烈欢迎的热潮所创造的新造语,媒体原封借用了此词。

韩流包括狭义的韩流与广义的韩流。狭义的韩流是哈韩族热爱媒体在中国所宣传的韩国大众文化(以电视剧、歌谣为主),以及他们喜欢韩国艺人,学习韩国语,渴望去韩国的现象。但是考虑到中国的人口及面积,仅仅这样定义韩流未免有些简单,并且说其是一种现象也有些不足。广义的韩流是中韩两国文化交流的缩略语。现在韩国大众文化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电视剧出口,歌手的演出,而是向中国人展示了韩国的传统文化。另外,韩国文化在向中国出口的同时,中国文化进入韩国市场的活动也越来越频繁。

韩流刚进入中国时,很多人认为它只会在一群无知的新人类间流行一段时间,继而就会消失。也有人认为尽管从韩流的演出场面和韩剧的收视率上等来看,人们对韩流的热情高涨,但韩流没有给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带来任何影响。事实上,韩流存在东南亚的每个角落,韩国艺人的活动对提高韩国的国际形象产生很大的作用。

2.中国内韩流的原因

2.1 位置和宗教

中国和韩国从地理位置上相近。在韩国五千年的历史中,自韩国建立之日起到日本占领前两国不仅在政治领域,而且文化领域和经济领域也互相影响。中国到清朝为止的五千年历史长河中,创造了与西方不同的独特的东方文化,并给周边国家带来了深邃的影响,起到了中心国家的作用。论文参考网。而韩国在历史上坚持国家自主的同时,为了国家的发展,积极引进中国的先进文化,这一先进文化也曾传到过日本。论文参考网。作为半岛国的韩国,由于地理位置原因,以中国为跳板,引进大陆文化,因此中国文化对韩国的影响是巨大的。

形成韩国传统的基础是儒教文化。儒教产生于中国,传于韩国。韩国以儒教为基础形成所有的生活文化。不论是统治秩序,礼仪,还是价值观等都基于儒教。历史上韩国和中国的关系主要是韩国在中国影响下发展。而随着西方文明开始兴盛以后,这种状况有所改变,韩国大力吸收西方文化并得以飞速发展。人民大学某教授称现在中韩两国间的交流似乎比两岸间的交流更为广泛深入,并指出韩流的存在是必然的。

2.2 韩国大众文化的特性

韩国大众文化的特性是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的调谐,并始终细致而现实的反映对社会的关心,对人生的关照及对生活的浓厚兴趣。这也是韩国大众文化吸引中国人的原因之一。中国曾试图模仿韩国电视剧并制作了几部青春剧,但是少了几分韩剧中的那种既新鲜又具有生动感的生活情趣。即使模仿韩剧中的人物、服装、内容、音乐、观点等,最终还是失败了。韩剧所体现的时尚,幽默与社会世态及文化含义使我们感受到了东方文化特有的魅力。

韩剧与歌谣的主题思想由于具备西欧文化的趣味形式,又具有东方文化的幽默与

劝善惩恶等思想要素,所以既不轻薄也不低俗,也正因为这一点,中国人对其毫无排斥感,相反能从中体会出快乐与趣味。特别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使中国的新一代在优裕的经济环境长大,韩流的传来符合他们对文化感性的思维方式。中国人对西方的音乐,在感觉上有相当大的异质感,而韩国由于把西方的音乐与东方的情致、文化相结合,适应了新人类的文化要求,因此得到了强烈的响应。

2.3韩国政府的支持

作为提升韩国国际形象的手段—韩流,为了维持其可持续发展,韩国政府做出了不懈的努力。韩国政府通过各种途径,极力协助韩国艺人在中国的演出和出版唱片等。最近在韩国汉城成立了名为“韩流发祥地”的组织,并积极筹划在中国成立“韩流体验馆”。

3.韩流的影响

3.1 对韩国的影响

韩流附带着经济效果。直接的效果体现在韩流的主要形式光盘、电视剧、电影、游戏等及相关产品的出口额增加,间接效果体现在通过对电视,电影中所出现的轿车、手机、服装、家电用品的了解,提高了人们对韩国产品的购买欲望。同时,人们关心韩国歌手所用的各种用品,如化妆品(技法)及发型等。另外游览电影和电视剧的拍摄地能使一般观众仿佛置身于剧中,成为剧中的主人公,因此这些拍摄地成为了有名的观光胜地。论文参考网。对于艺人们来讲,既有当地的商业拍摄邀请,也具有向当地进军的基础。通过大众媒体,电影、电视剧及流行歌曲,韩流热潮的传播速度较快,加上追崇的对象是年轻人,其强度也较深。韩流波及效果如此之高,以至于在整个社会中形成了韩流热风。

3.2 对中国的影响

3.2.1经济方面

韩流对中国的影响很多。首先是经济方面。在这里,笔者借一例子加以说明。最近中国移动通信模仿韩国移动通信,推行移动通信与网络间的连接。这超出手机的本身服务界限,属于市场营销的一个重要手段。中国国内20多家手机厂商在激烈的竞争中使出浑身解数,各自提出不同特色的服务。在华手机企业摩托罗拉公司已经被在这领域中突出的中国波导公司超越,夺走了其中国手机业老大的位置。

3.2.2衣食住方面

由于受韩流的影响,对韩国明星的狂热和社会生活的巨大压力,使人们越来越重视外貌。与中国相比,韩国的物质生活更加富裕,美容手术也相对发达。这也中国人乐于韩国式美容的原因。

另外,在中国青少年当中出现了学习韩国语的热潮及韩国留学热。这无疑也是受韩流的影响。北京外国语大学一名2年级学生说不会韩国语的人只能对韩国文化一知半解。最近想到韩国留学的年轻人猛然增加,据韩国教育部统计,中国留学生以4.4746万人占在韩国际留学生的70%。

韩流就其本身来讲,具有持续性的意味,也包含一时流行的意味。但是从韩国电视剧不断出口中华圈,韩国艺人进军中国的态势,以及韩国演艺策划人的长期而缜密的对中国市场的攻略来看,韩流具有可持续性的可能性。在中国,韩国的大众文化符合中国人的文化要求并以多种形式迅速发展。韩国为了使韩流在中国得以持续发展,积极发挥韩国大众文化的特性,并通过中国媒体极力扩大韩流在中国的影响。

韩国正在实行这样一套方案,利用韩国的明星效应,占领以哈韩族为主的青少年商品市场,随着韩国艺人在华的知名度的提高,通过产品广告及广播,电视等手段不断进军中国市场。

我们不应该把韩流看成韩国文化单方面在中国的流行,而应该站在中韩文化交流

的高度上,以韩流为契机,促进中韩两国友好关系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的增加。我们应该通过文化方面的持续性的合作,增加两国人民间的关心与理解,谋求两国人民的共同利益。

【参考文献】

[1]???.??(Koreanwave)? ?? ?? .2002.

[2]陈飞 .韩流. 现代出版社. 2000.

韩国经济论文范文10

关键词:韩流;视觉经济;文化经济

长今温柔一笑,倾倒众生。2005年,《大长今》播放以后,大约有1.8亿中国人耐心地等待大长今和闵政浩的爱情马拉松。尽管美国和拉美的一些连续剧也曾在上世纪80年代的东亚流行,但是很少有外国电视剧像韩剧一样,同时征服中国香港、中国台湾、中国内地及日本、东南亚的芸芸众生。2004年,单中国内地就播出了104部韩剧。韩剧带动“韩流”不断创汇。韩剧魅力何在,让众生如此痴迷。

1 韩流现象

喜欢看电视的人一定知道,在《大长今》之前,已经有多部韩国家庭剧长期霸占着央视每天下午的“肥皂档”和22点以后的“失眠档”。从《黄手帕》到《澡堂老板家的男人》,从《人鱼小姐》到《加油!三顺》,更有一部叫做《看了又看》的韩国家庭剧在一年之内重播了五次之多,而且每次重播都会有不错的收视率。随着韩剧的流行,中国各大城市的韩国料理店、服饰店、文化用品店,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而且,韩剧拍摄地点的选取十分讲究,这不仅是追求诗化剧情的需要,更是把旅游业与影视剧结合的一种商业策略。

从上面的现象中我们发现,在“韩流”中,影视、音乐是先行主力,游戏、旅游为后发力量,同时,音像、出版、动画、演出等产业也积极进入。“韩流”的“肆虐”成为全球化时期集各种社会功能于一体的电视传播尤其是跨国电视传播,在经济功能层面“成为经济侵略的一种方式”的最好佐证。 “韩流”的出现,本质上是一种基于全球化视野的国家文化经济发展战略,它向我们昭示的文化经济含义很值得我们深思和讨论。

2 视觉经济原理

以数字技术为载体的信息革命使电视传媒发生空前的革命,一跃成为人类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主宰,其中最为关键的是电视传媒己经成为一种视觉经济。所谓视觉经济就是电视等传媒作为载体,以提供丰富有吸引力的节目吸引广告商的投入而获取利润,而节目制造商通过提供节目获取直接的经济收益和间接的文化经济收益。视觉经济时代的到来意味着观众己经成为媒介的主体而不再是被动的受众。

2.1 视觉经济之电视传媒与广告商

大部分受众向电视媒体投射目光的目的在于获取信息和消遣娱乐,而电视传媒也有意识地通过提供知识和娱乐来获得大众的关注。从实现视觉经济的目标来看,观众不再是被动的宣传对象,而是电视传媒通过购买或制作优秀节目获取注意力的对象。然后,电视传媒又将其所捕获的视觉注意力卖给广告商,因此,视觉经济的支柱是广告收入,而广告收入基础则是观众的收视率。于是视觉经济使受众成为传媒的上帝,电视传媒只有真正为受众提供优质服务才能创造出视觉经济效益。

视觉经济来源于受众的视觉注意力,而不同受众群体具有不同的注意力特征。美国尼尔森公司(A.C.Nielsoncompany)对不同电视受众群体的收视时间作了调查后发现,老年人看电视的时间比年轻人长,女性看电视的时间比男性长。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受教育程度、经济状况也和收视时间有一定的联系。

鉴于电视节目的视觉注意力的经济特征,电视媒体越来越倾向于根据不同年龄段区分节目的观众定位。只有根据不同受众群体的视觉注意力特征进行节目编排,才能获得最佳的收视效益。广告商也必须根据不同节目的收视群体投放广告,才能取得最佳效益。例如体育健康类节目的关注者往往是中老年人或体弱多病者。因此,保健品、医药品的生产厂家倾向于选择体育健康类节目投放广告。

2.2 视觉经济之电视传媒与节目提供商

视觉经济时代影视业的竞争主要是各电视台、各影视公司之间的竞争,这种竞争主要体现为对资金、受众、广告商的竞争,其本质就是对视觉注意力的竞争。为了吸引大众的视觉,电视传媒想方设法提供更多丰富、生动、刺激、有趣的电视节目,使直观、通俗、平面化的大众文化日益成为现实生活中的主导文化。在强调平面化、碎片化和娱乐消遣功能的大众文化的影响下,人们逐渐习惯于接受简单的画面信息而排斥文字信息。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在电视传媒和节目提供商互动之中,一方面各电视台、各影视公司通过提供丰富有趣的节目直接获得经济利益,一方面节目提供商通过自己的节目影响形成大众文化,然后通过独有的文化优势大赚其附加价值。而一旦节目提供商国际化,代表国家利益进行文化传输和商品传输,其文化经济利益便具有更深层的意义了。如好莱坞电影《泰坦尼克号》火爆后,附有主人公头像T恤衫、各种文化制品、电影中出现的各种道具模型等大卖特卖,电影制造商赚得盆满钵满。同时,好莱坞通过其电影输出的美国文化及美国商品也深得人心,正在影响我们一代又一代人。

视觉经济使大众文化逐渐成为主导文化,从而使其背后的文化经济功能突显。文化的经济含义涉及很多方面,我们这里仅提及所谓的“原产国效应”。我们购买美国货,除了购买它的使用功能之外,买的还有美国人的生活方式和品牌等其他内涵。我们愿意为此付出高价,可能就是因为它是美国货,印度的产品可能也不错,但我们就不愿付出高价,这个溢价就是“原产国效应”。电视剧毫无疑问可以促进一个国家的整体形象,进而可以影响这个国家众多产品的形象。科技日益进步,大多数产品的特定功能都可以很简单地被加工出来,但是产地不同,产品的身价就会不同。文化的一个功能是影响消费者的心志,影响消费者对某些产品的依赖性,迸而使产品获得更高的价值。

3 韩流的视觉经济分析

3.1 韩国努力打造以韩剧为主导的韩流文化

韩国经济论文范文11

关键词:钻石模型;辽宁沿海经济带;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5-0162-02

一、辽宁沿海经济带的界定

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建立始于2005年底辽宁省提出的“五点一线”开发战略,后被国务院2009年6月正式确定。“五点”指的是大连长兴岛临港工业区、辽宁(营口)沿海产业基地、辽西锦州湾沿海经济区、辽宁丹东产业园区和大连花园口工业园区;“一线”指的是从丹东到葫芦岛绥中1 443公里的滨海公路。该战略力图通过“以点连线、以线促带、以带兴面”的空间发展格局,辐射和带动距离海岸线100公里范围内的沿海经济带发展。

二、基于钻石模型的辽宁沿海经济带与日韩合作利弊因素分析

(一)钻石模型概述

钻石模型由美国经济学家麦克尔・波特教授提出。该理论指出影响国家或产业竞争力的6个因素: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产业与支持产业的表现、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对手、机会和政府。前四者是影响一个国家产业竞争优势创造的关键因素,后两者为两个外部因素。

波特钻石理论的要义是,通过连接微观的生产和需求要素以及宏观层面上的政府要素,把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连接起来。该理论以禀赋差异为基础,分析得出在对外经济快速发展中,政府政策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以下基于钻石模型理论,就沿海经济带与日韩合作中政府政策因素作为重点进行尝试探讨。

(二)基于钻石模型的辽宁沿海经济带与日韩合作利弊因素分析

1.生产要素

劳动力和港口是沿海经济带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之一。从初级生产要素方面看,辽宁沿海经济带资源丰富,海岸线长,是与日韩合作的热点。从高级生产要素上,辽宁省近年注重现代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投资通讯、信息、交通等领域。人才培养方面,2008年辽宁省普通高校拥有博士点320个,硕士点1 291个,博士后流动站73个,两院院士20人,部级重点学科一级7个,国家重点学科二级30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2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8个,省级重点学科353个;独立设置成人高等学校24所,普通高等学校举办的成人教育机构57所,成人中等专业学校1所,各级各类民办学校和教育机构9 449所。

2.需求条件

2008年,辽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 393元,人均消费性支出达到11 231元,在全国31个省区市排名第8,名义增速19.1%,实际增速14.1%。边际消费倾向为0.8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2个百分点,在全国31个省区市居首位。

3.相关和支持产业及同业竞争

辽宁沿海经济带背靠东北老工业基地,优势产业多集中在资源开采、加工以及机械设备制造业等低附加值的产业,形成装备制造业、船舶制造、汽车及零部件、石化、精细化工、钢铁深精加工、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农产品加工、镁制品和非金属矿制品加工等9大产业群。

而日本是工业高度发达的现代化国家,优势产业为资本密集型和高新技术产业;韩国是发展程度接近日本的新兴工业国家,优势产业为技术密集型产业和IT产业。三地在资本、产业技术上具有很大的优势互补性和传递性。

4.机会

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发展对于沿海经济带提供的机遇和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金融领域。金融危机后,美元不断贬值,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升至6.6675。人民币的坚挺走势奠定了东亚地区以此为结算货币(目前中国香港和大陆已经实现)的基础,为进一步区域合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2)投资领域。目前国际直接投资已从2007年的18 333亿美元下降到2009年的9 580亿美元,萎缩近48%,且国际间接投资占据主导位置。而日韩对华投资逐渐从长三角和珠三角转移至辽东、山东半岛和西部地区,且行业偏向金融、保险、电信、流通等服务领域。

(3)贸易领域。一方面,三地三国电子商务迅速发展;另一方面,三地出口贸易的结构逐渐好转。与此同时,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具有极强的示范作用,并满足了日本的“大雁阵模型”的产业发展模式。

5.政府

国务院2009年6月出台的《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表明,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受到国家重视。辽宁政府积极推进辽宁省经贸代表团、政府代表团多次访问日韩政府企业,畅谈合作机会。中日韩经济合作洽谈会、恳谈会、峰会在三地频繁召开。然而,问题,靖国神社等历史遗留问题的存在又为三方能否顺利合作留下悬念。

通过钻石模型的分析,影响辽宁沿海经济带与日韩合作的主要优势在于辽宁沿海经济带资源丰富,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三地产业结构互补强,日韩对华投资重点发生转移;主要劣势在于三地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大,日韩对华投资规模缩减,政治互信度低。

三、推动辽宁沿海经济带与日韩合作的政策建议

为了加快辽宁沿海经济带与日韩合作的进程,本文从政府视角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一)推动沿海经济带与日韩自由贸易区建设

从2003年韩国政府就开始对釜山新港和阳光港经济自由区开发给予政策和资金积极支持,2008年分别投资36亿和40亿。日本正在加紧制定自由贸易港与经济特区。

建议在以大连市为龙头的沿海经济带的区域内试行自由贸易区建设,逐步向自由贸易区过渡。大连基本具备了形成自由贸易区的先决条件。应当以大连为试点,筹划主要面向日本、韩国的自由贸易区建设,以应对日韩产业转移。具体政策建议如下。

1.规范和减少非关税壁垒

首先,在沿海经济带各港口要制定关税减让和非关税壁垒的废除等相应政策。其次,在不断削减关税,减少非关税壁垒,朝着贸易自由化方向迈进的同时,进一步加快实现与日韩贸易便利化步伐,对日韩商务人员往来的签证手续进行简化,协调统一各自的产品标准和卫生检疫标准,建立和完善电子商务和无纸贸易的海关管理制度等。最后,贸易投资领域的自由化的政策主要包括相互提供最惠国待遇和国民待遇的政策,建立和完善日韩贸易投资规则,确保政策及程序的透明度。

2.放宽服务市场准入条件

在辽宁沿海经济带与日韩的相关经济合作中,要逐步减少服务贸易市场准入的限制,为服务贸易提供最惠国待遇与国民待遇,最终实现服务贸易自由化。中日韩三方政府都要为加强服务业领域的合作创造良好的环境,推动资本市场的一体化,逐步取消服务贸易补贴。在鼓励公平竞争的原则下,积极鼓励多元化竞争,增加市场的透明度。

3.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加强沿海经济带与日韩贸易技术领域合作,技术贸易领域就是控制滥用知识产权,在沿海经济带要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及相关执法。完善日韩技术成果的规范化、标准化、国际认证制度。

(二)推动辽宁沿海经济带与日韩高新技术产业合作

沈阳市大连市已经发展成为辽宁省高新技术产业重要增长极,高新技术总体占全省的78%。以大连为龙头的沿海经济带高新技术产业,在十几年的时间内迅速崛起,在国内名列前茅。大连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引领沿海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主要在能源、环境技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等领域与日韩合作。其合作在产业技术方面互补性强、市场潜力大。

首先,制定完善高新技术产业投资的优惠税收政策体系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合作的优惠政策,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与日韩高新技术合作,制定和完善合作项目审批、土地征用、贷款、税费减免、财政补贴,企业上市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其次,完善日韩对高新技术产业成果分享、专利申请权、所有权、实施权、专有技术的保密等知识产权政策。加强高新技术产业知识产权保护的执法,完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建设。

(三)推动辽宁沿海经济带与日韩金融合作

首先,建立中日韩间金融合作信用约束机制,加强与日韩金融部门、执法部门与金融监管部门之间的协作,不断完善司法机构的国际金融诉讼案件审理机制;形成信用约束机制,构建对日韩金融后台服务清算支付体系,其次,建议政府引入共同汇率浮动变化机制,加快沿海经济金融合作进程。最后,建立以大连为核心的沿海经济带与日韩合作的区域金融中心

(四)推动辽宁沿海经济带与日韩物流合作

加强沿海经济带与日韩在物流领域的合作。在三国政府支持和协调下,引导沿海经济带与日韩物流企业、协会和科研院所等开展交流活动,选择共同合作的领域和范围开展互惠合作,以优惠的政策吸引日韩知名企业进入沿海城市,在土地、税收、规费、政府审批等方面予以政策倾斜,逐步建立物流发展的协商机制和相关政策与法律的协调体系。

(五)推动辽宁沿海经济带与日韩农业合作

扩大辽宁沿海与日韩农产品贸易合作,重点发展果品、花卉等特色农业,打造沿海经济带一批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和生产加工基地。建议政府在有条件的市场内部或者附近建立保税区或者通关设施。加强与日韩的农业技术交流与合作,加强对日韩农业开发及对日韩劳务输出。利用沿海经济带生产加工和成本优势,建议在政府大力扶持下与日韩建立种植和养殖基地。

参考文献:

[1] 波特.竞争优势[M].陈小悦,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2] 张孟陶,孙光圻.大连“区港联动”的现状与未来发展[J].中国港口,2005,(12).

[3] 薛巍.发挥辽宁沿海经济带优势,打造东北对外开放新平台[J].商场现代化,2009,(9).

韩国经济论文范文12

发展速度最快、经济规模仅次于北美自贸区和欧盟的东北亚经济圈开始搭建贸易大幅增长的巨大空间。中日韩自贸区谈判将会是一场马拉松,有机遇,也有挑战

5月13日,在北京召开的中日韩领导人第五次会议正式签署中日韩投资协定,并承诺在年内启动三国自由贸易区谈判。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中日韩三国构建FTA(自由贸易协定FreeTradeAgreement的英文简称)机制都是应有之义。中日韩三国的GDP总量已经占到全球GDP的20%,外贸总额达到6.4万亿美元,但是,三国间贸易还不到7000亿美元,占比不到12%。相较而言,北美和欧盟的区域内贸易分别占到了成员国贸易总额的40%和70%,形成了良好的经济循环。此外,中日韩三国间投资仅占三国对外投资总量的6%。不管从贸易还是投资的比例看,中日韩三国的区域合作水平,不仅低于北美和欧盟,也低于东盟。中日韩三国经贸合作,基本上还是一片价值洼地。

中日韩通过FTA机制开发经贸洼地的条件,即使仍然不够完备,也在日趋成熟中。一方面,中日韩有相同的商业文化基因。西方现代商业的伦理,发端于基督教教义,并随着繁荣而加注了其他价值体系。中日韩三国虽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开放中,都走过了通过植入西方的商业伦理以期实现“与国际惯例接轨”这一步,但无论从企业管理还是贸易观念上,仍然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这一共性对中日韩提升经贸关系有相当的助益。另一方面,在FTA谈判启动前,中日韩三国已经做了一些前期准备工作。比如,中日韩为防止汇率风险而进行的本币互换安排,以及亚洲共同基金的筹划。这些准备,为三国启动FTA谈判积累了经验。

事实上,外部环境的起伏,在很大程度上也成了中日韩启动FTA谈判的推动力。“广场协议”签订后,日本经济陷入沉沦,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韩国遭受重创,这些经济倒退的痕迹至今尚存。而2008年从美国爆发的金融危机以及迄今看不到解决方案的欧洲债务危机,无疑是最新的提醒:提醒以外贸出口为经济主要增长点的东北亚各国,外部环境对于本国经济平稳增长的掣肘有多大。中日韩既有全球最大的潜在消费市场,又有全球最强大的制造产能,如果能够在区域内消除贸易和投资障碍,那么不仅可以减弱外部环境的干扰,而且可以令经济增长获得较为持久的保证。

当然,理想的勾勒总是会与现实相碰撞。中日韩经贸合作之所以达不到北美和欧盟那样的高度,表面原因固然是没有建成自由贸易区,而更深层次的原因,则在政治和历史层面。从地缘政治来看,中日、中韩、日韩之间,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领土争端问题。而历史问题没有得到彻底清算,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三国民间的相互观感和三国关系的走向。

与此同时,美国重返东亚,也给中日韩经贸合作的深化带来新的变数。近期,尤为值得注意的是美国主导下的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TPP)。TPP分化东亚地区的经济合作,抗衡中国崛起的战略企图极其明显。这不仅给现有的亚太经合组织等区域合作平台带来了困扰,而且也会给中日韩FTA谈判带来困扰。目前,韩国作为FTA的积极参与者,已经与包括美国在内的40多个国家签订了FTA,进入TPP的障碍已经消除。日本则担心本国农业因加入TPP谈判可能遭受损失而处于犹豫阶段。中日韩宣布启动FTA谈判前,美国再次就日本加入TPP抬高了在汽车领域的要价。

其实,同样的问题也可能在中日韩FTA谈判中遇到。日韩两国和中国相比,农业比较弱势。韩方就曾表示,与中国谈判FTA的农业,“比与美国谈时更难”;而中国的高技术产业的服务业比日韩两国弱。三国必须对此细加衡量,才有望实现互利双赢。

有巨大机遇,也有现实和历史的重大挑战,这就是中日韩FTA谈判将面对的情况。这将是一场马拉松。但是,无论从经济发展还是地缘政治稳定的角度出发,都需要开展。FTA谈判如同新三国演义的草稿,草稿打好了,未来三国就可能带来东北亚的新的政经局面。

(作者系资深媒体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