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完善人事管理制度

完善人事管理制度

时间:2023-09-24 15:55:52

完善人事管理制度

完善人事管理制度范文1

[关键词]组织人事制度;地方政府;财政风险;财政困难;对策

[中图分类号]F8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6-0031-02

我国组织人事管理制度存在的缺陷,是导致地方财政资源弱化,财政供养人口膨胀,财政收支矛盾尖锐,政治经济腐败等行为的祸首,致使地方财政困境不断恶化,地方基层组织运转举步维艰。笔者针对此问题,从防范地方政府财政风险,加速缓解地方财政困境的角度,提出了完善我国组织人事管理制度建设,以法律制度强大的威慑力,净化地方政治经济环境,为地方财政减压解困保驾护航。

一、地方政府财政风险受我国组织人事管理制度缺陷的影响

我国的现实国情和制度环境,决定地方政府官员的任命、升迁完全掌握在上级政府手中,不受地方纳税人及广大民众的意愿约束。必然导致在决策时只对上级负责,而对本级甚至下级极不负责的行为。

一是进入制度不合理,财政供养人口膨胀,加剧了地方财政负担。近年在机构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方面,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财政供养人员膨胀之势,仍没有得到有效遏制。由于在小区域(地、市、县)、小范围(单位部门)内,存在党政领导个人说了算,必然出现“一人当官、鸡犬升天”的群录效应,不仅财政供养人员迅速增长,而且事业单位自收自支人员和其他临时人员也迅速膨胀,地方财政风险不断加剧,为今后转正而增加地方财政供养人口加剧地方财政负担埋下了祸根。

二是党政领导干部业绩考核评价制度不合理,弱化了地方财政资源。我国各级政府党政领导干部的业绩考核评价,主要取决上级政府及组织部门,而不是同级权力机关,也不取决该辖区内公众的意愿和要求。那么,下级党政领导无论在个人政治生命,还是在财政资源上都有求于上级,于是出于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考虑,不顾地方自身财力,劳民伤财大搞项目建设追求所谓的“政绩”。同时在与上级政府争夺地方财政资源时,始终处于被动与弱势地位,不可能理直气壮弃个人政治前途于不顾,而是顺从上级意愿,弱化地方财政资源。

三是干部选拔制度不合理,导致人事腐败、职务消费盛行,加剧了地方财政困境。由于我国自下而上的各级党政领导干部都是由上级直接任命,必然导致上下级关系非同一般,或通过不正当关系获取职务。为保持现职甚至获取更高的职务,利用职权之便进行公费旅游、公款行贿、公款请客送礼拉帮接派等违反财经纪律的恶行,千方百计迎逢上级,融洽平级关系,于是在小区域、小范围内,出现越“病”越提拔,甚至越有个人前途的不良干部提拔恶习。视国家法律法规和自身财力于不顾,助长人事腐败和职务消费之风,催生政治经济腐败,使地方基层组织运转举步维艰,地方政府财政困境不断加剧。

四是监督力度弱化,处罚重心偏离,地方财政风险危机重重。我国组织人事管理制度存在的缺陷,在现实中因进人用人引起公款、请客送礼、公费旅游、公款行贿、公款装修私房、装修豪华办公室、虚开发票套取公款、违规配套小车和通信工具,甚至频繁调换小车等违法违纪行为时有发生。在监督过程中和对违法违纪行为处罚力度方面,因受地方党政领导干部之间错综复杂的人脉关系的影响,处罚重心发生严重偏离,将重心转嫁到对单位部门的责任追究和处罚力度上,而忽略对直接责任人的责任追究。致使直接责任人因违法违纪行为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于是搞权力的短期行为,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盲目上项目负债搞建设,以及劳民伤财搞“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同时也助长了他们的贪婪之心不断借机敛财,致使单位部门甚至整个地区财政困境进一步恶化,财政风险危机重重。

二、完善我国组织人事管理制度防范地方政府财政风险

一是严把进人关,推行“省级代录、代管制”。为防范财政供养人口迅速膨胀,缓解地方刚性支出压力,省级以下各级政府部门招录人员时,建议由省级组织人事部门按照录用人员的规定,实行全省统一命题、参加省城统一招考,体现“公开、公正、公平、选优”的录用原则,推行“省级代录、代管制”。杜绝在小区域、小范围内因党政领导个人因素的影响,引起“一人当官、鸡犬升天”不良群录之恶习。

二是改进领导干部业绩考核评价制度。取消上级下达的不合理、不科学的考核指标,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对各地区以及地区内部不同区域不同部门,进行分别设计较为合理、科学的绩效考核指标。建立以防范财政风险促进地方解困为重心一系列的,能够指标化的领导干部责任评议和追踪问责制度。

三是完善领导干部选拔升迁制度。严肃选拔纪律,严格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关于对违反(条例)行为的处理决定》和《干部考察工作规范》以及各省《关于防止和纠正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不正之风的若干规定》等有关规定。加大监督力度,为防范不正常提拔升迁的出现,尤其是领导干部选拔任用身边的人员,通过发挥人大、政协、纪检、监察、审计和媒体以及社会公众的监督作用,加大选人用人工作的监督力度。推行责任连带追究制,在明确干部推选及考察责任的基础上,实行用人失察失误追究制,强化责任连带追究。有效防范在小区域、小范围内,出现越“病”越提拔,甚至“一人当官、鸡犬升天”的群拔不良风气,从源头防范人事腐败,刹住职务消费之风,促进地方财政困境的缓解。

完善人事管理制度范文2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能够对财务管理活动进行约束,促进财务管理体系的完善,保证单位内财务工作的顺利发展,发挥其重要的实施意义。随着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事业单位内部的职能也充分发挥,其经营范围也在逐渐扩大,无论是收入来源的多样化、收支管理工作的复杂化,都给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带来较大难度,影响了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工作的有效实施。所以,做好财务管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现状

11制度不健全

在目前发展与建设工作中,虽然事业单位已经制定了相关的内部财务制度,但管理制度体系还不够完善,具体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单位内部管理人员的控制意识不够,制度不够完善,导致在执行期间无法为其提供有效保障。事业单位内部的领导人员无法充分认识到财务内部控制工作的重要性,导致单位内部使用的财务管理制度无法符合其标准。在实际工作执行过程中,受某些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以及领导执行力度不够等要素的影响,导致财务管理制度无法促进其创新发展。制度在执行过程中,单位内部的财务管理制度一般都是打印在纸上的,对制度的积极落实体现较大随意性,无法使其按照制度有效执行。

12预算不到位

财务管理预算控制工作不到位,财务预算工作是事业单位内部中最为主要的实施部分。对单位内部的每个年度经费进行预算,需要根据财政法律法规制度。但在目前发展过程中,各个事业单位内的部门预算范围都存在一定限制,预算的项目也不够规范。从而导致经费审核工作受到一定限制,影响预算与支出的合理性。同时,单位内的预算编制工作缺乏科学性与计划性,对预算工作的调整还面对较大烦琐,从而导致预算工作缺乏整体的约束行为。[1]

13缺乏监督审查

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活动缺乏监督与审查,事业单位中的财务人员为单位内部执行者。但在实际工作中,受管理层、外部相关因素的影响,导致财务人员无法按照单位内的财务制度、年度预算执行工作有效执行,导致在具体工作中比较随意。同时,事业单位内部也没有为其建立完善的监督审查机构,也没有对单位内的财务人员、领导、职工等进行监督,无法促进财务工作审查的严格性,从而导致事业单位内的财务活动出现一系列问题。

2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的重要性

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工作中,对内部进行控制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够为财务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重要保证。[2]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其一,对单位内部进行控制,能够保证事业单位资产的安全性与完整性。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需要从内部进行分析,促进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完善。主要对管理?印⒉莆癫棵乓约澳诓坎棵诺木?济活动进行约束与管理,以防止浪费、贪污、挪用等问题的产生。通过对内部资源管理的科学性与有效性,要降低企业对外投资存在的盲目性,降低事业单位存在的投资风险,保证资产使用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其二,建立内部控制制度,能够为事业单位的财务信息提供真实性与可靠性,事业单位可以通过单位之间的控制,对财务人员进行合理配置,促进分工的合理性,保证财务管理权利以及会计信息能够相互制约、相互牵制。并且,内部控制制度还能有效避免财务活动中存在的错误,利用相关的控制制度也能实现精细化管理工作。所以说,事业单位需要保证会计信息与会计资料的真实性与可靠性,保证为事业单位内的各项活动提供更真实、更可靠的信息与资源,从而为单位内的各项活动提供准确、合理的指导意见。[3]

其三,内部控制工作能够促进事业单位管理制度的完善性,保证事业单位的稳定运行。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工作能够为相关单位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促进管理体系形成的科学性与完善性,保证能够有效控制单位内存在的各个问题等。同时,建立有效的监督体制,使各个单位以及管理活动都能具有一定约束性,在该趋势下,不仅能使企业内的各项工作都依法渗透到相关范围中去,还能促进事业单位的健康、长远发展。[4]

3加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的实施方法

31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保证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性,促进单位内部管理体系的形成。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单位内人员执行工作的主要标准和规范,能够最大限度地促进资金利用,保证经济效益的充分获取。根据事业单位的实际发展情况,促进内部控制的完善性,在具体实施工作中,需要保证管理制度的积极建设。可以将传统的财务制度进行细化,特别是一些资金使用制度、费用报销制度等,都需要对其严格管理。为单位内的财务人员建立相关的工作制度,保证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都能得以充分落实。对于后勤管理制度来说,需要在车辆管理方面、业务招待方面等进行完善。保证各项制度的完善性,能够使事业单位形成一套健全的管理制度。[5]

32加强会计队伍建设

加强会计队伍的积极建设,保证财务人员综合素质的稳定提高。在目前发展趋势下,事业单位内部的财务人员素质较为低下,所以,为了提高人员的综合素质,首先,要培养具有丰富经验的单位内部人员,使他们有效掌握相关的理论基础,特别是国家相关的法律制度、财务制度以及工作方式等,都需要在当前趋势下符合其要求。并且,还需要保证年轻队伍的充分发挥,一般情况下,年轻队伍缺少经验,无法满足事业单位财务人员的自身要求,因此,需要对事业单位内部的财务人员的知识与技能进行培训,壮大会计队伍,保证队伍整体素质的稳步提升。

33建立监督机制

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促进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形成。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工作中,不仅要促进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性,形成一套完善的管理体系,还需要为其建立一套有效的监督机制,保证事业单位发的预防工作与事后工作的结合发展。[6]事业单位还可以为自身以及内部成立审计、监督部门,保证能够对单位内的财务管理活动、控制制度等进行合理监督与检查。同时,单位内存在的各项财务管理活动参与人员,也需要转变为财务管理工作中的主要监督者。

完善人事管理制度范文3

把促进充分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把稳定和扩大就业作为经济运行合理区间的下限,健全经济发展与就业增长联动机制,将市场就业导向、经济转型升级需求和劳动者就业创业意愿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就业与产业转型升级、新型城镇化、信息化等发展战略的良性互动、深度融合。坚持分类施策,提高劳动参与率,着力培养新的就业增长点,扩大城镇就业规模,统筹城乡就业,保持就业局势稳定。

二、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

加强就业政策与财税、金融、产业等政策的衔接,形成有利于促进就业的综合性经济政策体系。加强就业政策与教育、社会保障等政策的衔接,促进就业政策的公平与公正。围绕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鼓励劳动者自主创业、提高就业质量,进一步完善积极的就业创业政策,加强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政策支持,促进多种形式就业,支持企业吸纳重点群体就业。积极发展家族服务业,重点推进规范化、职业化建设。加强就业信息监测平台和就业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社会提供公共就业信息服务。建立完善失业动态监测,适时预警信息和启动应急预案。

三、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深入开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着力解决劳动者创业过程中融资难、税负重、门槛高等问题,使民营经济和小微企业成为巨大的“就业容纳器”。加大创业资金支持,拓宽创业投融资渠道,及时兑现一次性创业补贴、创业岗位开发补贴和创业担保贷款贴息等。加强创业孵化孵化基地、创业园区和众创空间等新型创业平台建设,建立面向人人的创业服务平台,促进产业资源、创业资本、高端人才等创业创新要素和各类服务向创业平台聚集。

四、统筹做好重点群体就业

继续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就业工作的首位,深入实施离校毕业生就业促进和创业引领计划,加强就业指导和就业见习。健全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服务保障机制,参与实施高校毕业生基层培养计划。配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再就业支持力度,实施再就业帮扶行动,做好化解过剩产能中职工安置工作。统筹城乡就业,健全完善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加强对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援助,规范公益岗位开发和管理,对就业困难人员实行实名制动态管理和分类帮扶,确保零就业家庭、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等困难家庭至少一人实现就业。

五、强化职业培训

推行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构建覆盖城乡全体劳动者、贯穿劳动者学习工作终身、适应劳动者和市场需求的职业培训制度,完善市场配置资源、劳动者自主选择、政府购买服务和依法监管的职业培训工作机制,全方位提升人力资本质量和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根据国家和省厅、市局部署进一步改革完善职业资格制度,规范职业资格管理,畅通劳动者职业技能发展通道。对贫困家庭子女、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农民工、失业人员等实行免费职业培训。

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

实施全民参保计划,促进和引导各类单位和符合条件的人员长期持续参保,基本实现法定人员全覆盖。开展全民参保登记,对各类人员参加社会保险情况进行全程跟踪,实现源头管理和精确管理,为全民参保提供基础支持。鼓励积极参保、持续参保完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个人账户制度,积极做好基础养老金统筹工作。做好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的实施准备工作。稳步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规范基本养老保险缴费政策,完善缴费激励约束机制。全面实现“先保后征”的原则,推进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政策落实。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建立失业保险金标准与最低工资标准挂钩联动制度。完善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工伤人员工伤保险政策,探索适应灵活就业人员的工伤保险保障方式。严格执行上级制定的工伤保险待遇结构和标准,适度提高工伤保险待遇水平。完善社会保险转移接续政策,建立更加便捷的社会保险转移接续机制。

七、确保基金安全可持续运行

完善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管理制度,实现社会保险基金的安全可持续运行,与公共财政预算有机衔接,推动实现财政对社会保障投入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坚持精算平衡,建立健全稳定可持续的社会保险筹资机制,分清政府、企业、个人等的责任。完善社会保险基金监管制度,强化基金征缴、支付、管理和投资运营的监督检查。做好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会保险基金相关工作。拓宽社会保险基金保值增值渠道,加强风险管理,提高投资回报率。加大社会保险领域违法犯罪行为打击力度,完善社会保险欺诈查处和移送制度,健全社会保险监督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完善基金监督信息系统,健全社会保险违法失信行为联合惩戒机制。

八、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

贯彻落实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加快转变政府人才管理职能,保障和落实用人主体自,健全市场化、社会化的人才管理服务体系。建立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支持机制,完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创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培养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技术技能人才队伍。完善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重点的人才评价机制,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建立完善符合各类人才特点的评价方式;规范职业资格准入和评价管理,推进职业资格与职称制度有效衔接;健全有利于人才资源合理有效配置的顺畅流动机制,促进人才在不同性质单位、不同地域间有序自由流动;提高基层人才收入保障水平,促进人才向基层一线和欠发达地区流动。

九、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以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为核心,积极推进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实施重大人才工程,着力发现、培养、集聚一批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继续做好“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人选的培养选拔工作。落实完善支持青年人才创新创业的政策措施,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青年拔尖人才培养体系。贯彻落实省改革完善博士后制度的实施意见和博士后创新创业工作措施,加强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站和创新实践基地建设,大力培养博士后青年创新人才。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深入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加强基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贯彻落实省关于基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政策措施。

十、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深入实施高技能人才振兴和发展计划,培养和造就一批高技能领军人才。探索建立技能人才多元化评价机制,完善技师、高级技师社会化统一鉴定和评审制度,逐步推行企业首席技师制度,完善高技能人才带头人制度,建立岗位使用制度。营造崇尚技能的社会氛围,大力弘扬新时期工匠精神。

十一、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

贯彻落实《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及配套法规,按照省厅出台的相关政策规定,结合我区实际,逐渐形成重点突出、配套完善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政策体系。分类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重点推进从事公益服务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和人事管理工作。完善聘用制度,加强聘用合同管理。健全岗位管理制度,建立岗位设置动态调整机制,规范组织竞聘上岗,推行事业单位管理岗位职员等级晋升制度。完善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制度,逐步提高公开招聘的科学化水平。落实省制定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核办法,强化考核结果使用。

十二、深化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

落实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基本工资标准正常调整机制,定期调整基本工资标准,逐步提高基本工资占收入的比重。深入推进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工作,合理调控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水平,研究建立事业单位高层次人才分配激励机制,建立完善符合事业单位特点、体现岗位绩效和分级分类管理的工资收入分配制度。继续组织开展工资试点调查工作,探索建立工资调查比较制度。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工资管理,完善政策体系,积极稳妥推进工资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十三、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

全面深入推行劳动合同制度,完善劳动用工备案制度,巩固大中型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提高小微企业和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率,改善劳动合同履行质量。指导企业制定科学合理的劳动定额标准。全面落实工作时间、节假日、带薪年休假等劳动标准,规范企业特殊工时制度。加强高温天气劳动保护和女职工、未成年工特殊保护。严格劳务派遣行政许可审批,加强监督管理,规范劳务派遣行为,重点规范小微企业劳动用工管理。大力推行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推动企业建立多种形式的企业协商民主制度。完善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加强和创新三方机制组织建设,积极推动工业园区、乡镇(街道)和产业系统建立三方机制。建立劳动关系形势动态监测和分析研判机制。深入开展和谐劳动关系创建活动。

十四、完善劳动人事争议处理机制

完善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制度,加强专业性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工作,加大基层调解规范化建设力度,完善劳动人事争议多元处理机制。加强劳动人事争议预防调解示范工作,提升调解工作规范化水平。依托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完善协调处理集体协商争议的办法,有效调处因签订集体合同发生的争议和集体停工事件。

十五、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

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能力建设,健全劳动保障监察工作体系,厘清层级职责。发挥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网络化”的作用,落实随机抽取检查对象、随机选派执法检查人员的“双随机”监督检查制度。完善劳动保障监察执法程序,全面落实执法责任制,健全劳动保障监察执法长效机制。健全完善监察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严厉打击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等违法犯罪行为。建立健全劳动保障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建立企业劳动保障诚信等级评价和重大违法行为社会公布制度,健全用人单位劳动保障守法诚信档案。

完善人事管理制度范文4

关键词:农业科研事业单位 财务管理 强化对策

一、实施绩效预算,完善国有资产运行管理机制

(一)实施绩效预算,提高预算管理水平

1、改革传统的预算编制方法

从目前我国的社会经济环境而言,农业科研事业单位传统的预算编制方法缺乏科学严谨的诠释,因此笔者认为应当推行零基预算,一方面对原有的“基数法”预算进行改善,通过零基预算的实施来提高农业科研事业单位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另一方面将预算资金尽量直接拨付到具体科研项目上,通过减少项目资金再分配的环节来防范现象的发生。

2、强化预算绩效管理的反馈

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绩效考核完毕后,要及时准确地将结果反馈给各部门和工作人员,让所有被考核对象准确掌握自己的差距和不足,从而扬长避短来高质量完成日后工作。

(二)转变传统财务管理理念,完善国有资产运行管理机制

1、转变传统财务管理理念

在国库集中支付实施后,农业科研事业单位所有的财政性资金都被收归国库,单位对资金的收缴与支出的自都受到了限制,这可能会使单位财务人员和管理人员产生没有权利则不需要承担责任的观念,不再重视财务管理工作。实际上,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实施对于财务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财务人员熟练掌握会计专业知识及计算机知识,要求管理人员强化单位的内部控制),为此无论是财务人员还是管理人员都应该比之前更加重视财务管理工作。

2、完善国有资产运行管理机制

农业科研单位要构建资产岗位责任制,将资产管理的责任切实落实到具体人员的身上,严格划分普通员工、部门责任人及主要领导在资产管理方面的责任;通过构建国有资产(尤其是经营性资产)的长效管理机制,农业科研事业单位要促进国有资产管理的信息化、法制化和规范化,确保最大限度地发挥国有资产的商业价值。

二、完善财务内控制度,构建完善的财务管理审批制度

一方面,农业科研事业单位要构建完善的财务内控制度。农业科研事业单位要编制财务内控制度,确保发生的每笔经济业务都能在预期目标下顺利实施,同时明确相关岗位的人员配置和职责范围;强化程序间的项目制约,对主要项目要单独编制处理程序来加以规定;按照深化事业体制改革的相关要求,从监督管理、岗位设置、运作流程及工作要求等方面着手,细化督查反馈规范,避免相关工作流于形式。

另一方面,农业科研事业单位要构建完善的财务管理审批制度。任何一笔项目支出,如果不符合农业科研事业单位自身的审批权限和财务制度,或者是没有按照规定执行的项目支出花销,财务部门都可以拒绝报销;要将合理且合法的原始票据附在每项经费支出上,并且经过相关负责人审批通过后方能报销;对具体资金的流向进行严格监管,防范专项资金被挪作他用,并严厉处理那些不符合规定和违反财政资金法律的行为。

三、重视成本核算,完善收支两条线制度

(一)重视成本核算

农业科研事业单位要重视用人成本核算,优化各部门岗位的人员配置,杜绝岗位上养闲人的现象,确保每个员工都能够最大限度发挥自身的潜力,提高部门的工作效率;重视科研项目成本核算,根据科研项目的完成情况来给予全体人员相应的奖惩,提高全体人员的市场竞争意识。

(二)完善收支两条线制度

对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的收入要明确收费性质,改进征收方式,进一步对其资金性质归属进行深入分析,并研究确定相应资金管理制度,提高身负包袱的农业科研事业单位自谋发展的积极性。在保证收入及时足额上缴财政专户后,预算外资金的拨付也能及时到位。此外还需要与有关部门协调,根据农业科研单位本身的行业特点,灵活管理非税收入。

四、加快建设和完善财务管理的相关信息系统

(一)完善国库集中支付系统及财务核算系统

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因此为满足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需求,农业科研事业单位要不断改进和完善自身的财务核算系统,使其能够与国库集中支付系统相吻合。

(二)构建会计信息处理系统和财务分析信息系统

省级农业科研事业单位一般都下设若干研究所、中心,其中还有一些在不同的领域,为了便于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有必要构建财务分析信息系统和会计信息处理系统,同时这也是为了保障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顺利运行。要建立会计信息处理系统,首要的基础工作就是统一会计核算范围、会计核算科目及财务报表列报,规范单位会计事项;其次,会计信息处理系统的建立离不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要想建立和完善会计信息处理系统就必须要重视计算机和网络的配置与建设,要重视单位的会计电算化水平。为提高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和合理性,农业科研事业单位应该构建财务分析信息系统,切实保障财务预算的正确编制和资金的正确调度。

综上所述,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比较复杂(除年度固定的事业财政经费外,还包括社会捐赠、投资收入及经营性收入等),这极大地增加了财务管理的难度,故本文笔者结合多年工作经验,从完善财务内控制度、构建完善的财务管理审批制度、实施绩效预算、完善收支两条线制度、加快建设和完善财务管理的相关信息系统等方面入手,就如何强化我国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参考文献:

[1]严菊.农业科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问题分析[J].东方企业文化,2014;5

完善人事管理制度范文5

建筑企业人事档案是对企业工作人员的个人简历和工作内容状态的客观记录,而这些记录也可以直观的反映企业工作人员的政治思想和工作能力。建筑企业在选用和调动人员的时候,可以根据企业人事档案的记录,针对不同工作岗位的职责和工作内容任用符合条件的工作人员,这对于企业的健康发展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新时期建筑企业人事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1.人事档案的内容质量不高

很多建筑企业实际上没有专门的人事档案管理的模式和方法,大多直接借鉴干部人事档案管理的模式进行。不过这种直接借鉴的方式其实并不符合企业人事档案管理的特点,也没有发挥其应有的实际作用,在新时期建筑企业人事档案管理中,对于企业工作人员的工作经历和学习培训情况记录较多,而员工的工作能力评价,思想道德情况和技术能力及专业特长却少有记录,不能很直观的反映出企业员工的实际能力。除此之外,建筑企业人事档案管理中,工作人员信息造假现象也是屡见不鲜,这对于建筑企业选用人员来说完全失去了借鉴意义,不仅仅使人事档案管理作用无法发挥,甚至还会发生反作用,给建筑企业的档案管理造成危害。

2.企业人事档案管理体制不健全

我国的市场经济已经发展了很多年,各企业和单位的用人思想观念也有了重大的变化,更加重视员工的个人能力,传统的人事档案约束员工的方式也逐渐被劳动合同所取代,员工和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并且在合同到期后可以自主的选择自身的去留,而用人单位也可以选择是否继续聘用员工,这就是用人单位和员工双向选择的权利。企业员工一般在合同到期后会选择待遇更高,发展机会更大的企业,这种情况下,原单位很可能出现为了企业的利益而扣留员工人事档案,这种情况很容易出现死档、弃档或者人质档案的情况,这也是我国企业人事档案管理体制不健全的体现。

三、新时期建筑企业人事档案管理存在问题的对策

1.完善企业人事档案的内容

新时期建筑企业人事档案管理要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就要不断地完善人事档案的内容,不能仅仅记录员工的经历和工作内容,对于员工的信用情况、工作能力和业绩、职业道德等也要做详尽的记录,这样才能使建筑企业人事档案物尽其用,给建筑企业在用人方面提供有效的借鉴。当然,要改善新时期建筑企业人事档案管理的问题,还是要采用具体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改变传统的人事档案记录内容,对于员工的工作能力和个性做重点记录,员工的工作业绩、能力和特长、组织能力等要有详尽的记录,提高人事档案对于企业选拔人才的作用。其次,增强新时期建筑企业人事档案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对于企业员工的工作表现以及优缺点都要真实记录,不能只是一味的做主观评语,对于工作中的问题以及缺陷不做记录。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认识档案的可信度,而且企业也能通过人事档案了解企业员工的真实情况。

2.完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

完善人事管理制度范文6

摘 要:温州民间借贷危机的爆发暴露了民间借贷所蕴含的巨大风险。为有效地防范与化解民间借贷风险,温州市在国内率先探索民间

>> 完善的出纳管理制度 浅议房屋权属登记管理制度的完善 完善网购发票管理制度的研究 论无因管理制度的完善 关于完善住房公积金管理制度的思考 浅谈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完善 完善会计管理制度的措施分析 完善酒店财务管理制度的思考 论遗产管理制度的完善 浅谈预算管理制度的问题及完善 完善森林采伐限额管理制度的思考 完善秘书工作的绩效管理系统与酬薪管理制度 浅谈工商管理制度在企业中运用的困境与解决对策 食品安全公共管理制度的缺失与完善 我国住房公积金管理制度的缺失与完善措施 预算松弛与完善企业管理制度的互动关系研究 论中国进出口银行管理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工矿企业车辆管理制度的完善与发展 论中国出入境管理制度存在的弊端与完善途径 完善高校人事管理制度的方法与对策思考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3年6月21日访问。

[4]李有星、李佳颖:《论民间融资备案登记的难点及其解决》,《法治研究》2012年第10期,第49页。

作者简介:缪心毫(1980-),男,汉族,浙江苍南人,现就职于温州大学金融研究院,法学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金融法学研究。

项目来源:2012年度温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民间借贷登记制度:现状及其改革方向》(12wsk008);2012年度温州市金融研究院课题《法学视野下民间借贷登记制度的建立与完善》(12YB03);2012 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 民间借贷与非法集资风险防范法律问题研究》(12JZD038)。

完善人事管理制度范文7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 内部控制 现状 对策

在我国经济财政改革不断深入的同时,内部控制在行政事业单位中发挥着越来越重的作用,改革对于事业单位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不断发展和完善内部控制的制度有利于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工作的效率以及管理的水平,从而减少不必要的开销。从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方面来分析其现状,进而研究出行之有效的策略,强化内部控制行为以便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工作的效率,降低存在的风险。

一、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内部控制制度旨在保障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的完整、安全以及相关信息真实有效,能够顺利有效地执行。从行政事业单位管理者和日益增多的经济活动等方面来说,加强和健全内部的控制制度以及规范和强化经济活动势在必行,可以根据行政事业单位的特点来制定方针和政策,使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健康并有序地发展。

二、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发展现状

(一)行政事业单位管理者对内部控制的意识还不到位

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需要不断地加强内部控制的管理能力,提升管理者内部控制的意识。在工作中,单位领导人要认识到内部控制构建的重要性,做到分工明确、权责分明,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地积累经验,提升自己的管理意识,针对出现的问题及时提出解决的方案,提升管理效率,并逐步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制度,使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不断发展和完善。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制度还不够健全

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依赖于内部控制制度的不断完善,强化制度并完善制度能够保障行政事业单位有序的健康发展,将其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而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难以得到强化和完善的原因是:其一、缺乏相关的政策制度,使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出现缺失。其二、管理制度得不到完善,管理者只是根据自身的经验进行管理,对内部控制难免出现遗漏,不利于提高管理的效率。其三、权责不明确,导致出现一人独大的现象,以行政命令的方式来代替制度和政策,忽略了权责相制衡和利弊相扣等关系,不利于行者事业单位人员工作的开展以及相关制度的强化和完善。

(三)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中会计的基础薄弱

健全和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基础,能够使行政事业单位不断地壮大。在行政事业单位中,内部控制基础薄弱不利于工作及活动的有序的开展,特别是会计的基本功,主要指会计的基础知识、核算能力以及会计人员的素质等。基础知识不强,不利于提高工作的效率;核算能力差,不能及时的发现安全隐患;工作人员的素质低,不利于问题的解决,从而降低工作效率。在基础较薄弱的行政事业单位中,工作运行时是依靠惯例以及经验,并没有成文的规定,因而操作时很随意。因此,在行政工作中,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要加强和提升素质并独立的解决问题,提高工作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监督机制不完善

行政事业单位工作和活动的开展以及制度和措施的施行,依赖于内部的监督。监督机制的建立,可以提高行政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及工作的质量,从而加强工作人员的监督意识。目前,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中内部监督意识不强,监督机制也不够健全,使内部的控制制度形同虚设,起不到相互监督的作用。导致内部控制的执行力较薄弱,而影响到内部监督机制的有效实施。也没有出台相关的监督制度,使监督人员在发现问题时无权处理,导致行政工作难以开展。因此,加强内部监督机制的管理势在必行,通过强化监督机制来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从而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的监督管理的能力。

三、改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对策

(一)增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中管理者的意识

在行政事业单位中,内部控制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了健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制度,需要增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中管理者的意识,提高管理者的管理能力,使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顺利进行。提高管理者的管理意识主要表现在:

首先,要学习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让工作人员积极参与到工作中,把理论与实际经验相结合,在工作中领悟并提高对内部控制的认识作用,提高内部控制的管理能力。或者加大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从思想教育的方面来增强管理者的内部控制管理意识,主动投身到行政管理工作中。

其次,在工作中培养和锻炼行政工作者内部控制的管理能力,让工作人员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管理需要所有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才能使行政工作有效地开展。

最后,在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中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做到管理有章、奖惩有度,使内部管理井井有条。为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创设良好地工作氛围,积极主动地参与内部控制的管理,不断地提升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中管理者的能力。

(二)健全并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制度

健全的制度是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保障,有利于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健康的发展。因而必须健全和完善刑侦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制度,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第一、根据岗位的需求编制,合理的安排工作,并遵守相关的岗位原则,使工作人员明确职责,严格按照制度的规定来工作。第二、通过学习和培训有关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制度和条例,让员工理解并掌握制度的内涵及其重要性,从而提升个人的思想意识。第三、结合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情况来制定运营分析、监督执行、财产保护及资产管理等行之有效的措施,使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建立章法可依,制度完整以及操作可行的制度体系。第四、岸边行政事业单位的具体情况与实际工作经验相结合,寻求最佳的方法,不断地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制度。

(三)加强行政事业单位中会计的基础

在行政工作中,会计的工作是关键,行政事业单位要结合自身的情况来制定相应的制度,以便会计工作人员做到职责明确,不断提升工作的效率。

加强会计的基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根据岗位的需要合理的编排会计的岗位,让会计工作人员明确职责,使行政工作能够相互监督和相互制衡。其次,不断学习和培训相关的理论知识,通过法规政策、专业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来提升个人的会计理论基础,在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实际经验,来提升会计的操作能力,从而激发行政工作人员积极投入工作,不断提高工作的效率。再次,制定相关的制度进行管理,以便会计人员按照操作流程进行工作,使会计的业务规范化、专业化以及标准化。

(四)强化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监督力度

由于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中缺乏完善的监督制度,行政工作难以开展。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监督主要是在运行、效率及管理等方面,以便保障行政工作的顺利进行。监督制度的完善不仅能够调动行政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还能使工作人员积极地配合完成相关的工作。

因此,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要重视内部控制的监督力度,尽量加大控制力度,防止,还要加强决策和审批等环节的监督力度,避免决策一人独断,采取响应的措施,按照事前防范及事中控制,最后评价的过程,不断增强和完善监督制度。在工作中采取定期监督或相互监督的方式,针对出现的问题,及早解决,从而提升个人的监督管理能力。与此同时,还应该学习专业的监督策略,在强化内部监督的同时也要完善外部的监督体制,使监督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并保障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监督顺利进行。还可以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培训,从而提升工作人员的监督能力,保障行政工作合理公正及客观独立,并能够有序、健康的发展。

四、结束语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虽然存在着不足之处,但是它的发展潜力却不容忽视,改革并健全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有利于提高其工作效率。因此,需要增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住中管理者的意识,提高管理者的管理能力;健全并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制度,为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提供保障;加强行政事业单位中会计的基础,提升行政工作者的工作效率;强化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监督力度,使行政事业单位健康并有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付作利.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现在分析与对策研究[J].商业文化,2012;2

完善人事管理制度范文8

关键词:事业单位 内控管理 问题 对策

事业单位是指从事教育、文化、科技、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由国家政府拨款、开展公益活动的政府附属机构。机关事业单位内控制度是指机关事业单位为了保证单位的各项活动正常有效进行,确保单位资产安全完整和有效运用,保证会计资料的完整真实性,防止现象,实现单位发展目标和效益的一系列组织措施。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事业单位各项活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事业单位的主要任务已经向科学化和规范化发展,发展和完善机关事业单位的内控管理已经成为我国事业单位体制改革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增加,政府部门和行政事业单位深层次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政府部门或者行政单位服务活动不完善、的现象频频发生,这也使事业单位认识到内控制度管理的重要性。根据我国财政部“财会[2012]21号”文件要求,自2014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该规范第一条就指出颁布实施此规范的目的是使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水平得到改善提高,促进事业单位的内控管理实现规范化和科学化。自规范实施以来,事业单位的内控管理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如何建立健全事业单位的治理结构、优化完善其内部控制管理、促进社会资源的有效利用、避免贪污和依然是事业单位面临的重大问题。

一、机关事业单位内控管理相关理论分析

(一)内部控制管理概述

内控管理是指单位为了实现其经营目标、保证资产的安全完整、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保证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而在单位内部采取的自我调整、约束、规划、评价和控制的一系列方法、手段与措施的总称。其构成要素来源于管理层的经营模式,主要包括控制环境、控制活动、风险评估、信息交流和内部监督五大因素。

(二)机关事业单位内控管理的目标和原则

保证经营活动的合法合规、资产的安全和有效使用、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防范资金的运行风险,杜绝事业单位内部资金使用铺张浪费、和预防腐败,提高资金和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是机关事业单位的内控管理目标。

机关事业单位内控管理的原则:全面性原则,内控管理要涉及到单位内部的各项工作和活动;重要性原则,内控管理虽然是全面控制,但应该有所侧重,在重要的经济活动和工作中,应当重点管理和防范风险;适应性原则,单位的内控管理要根据国家相关政策和单位内部的实际需求进行适当调整,满足发展需要;制衡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在单位内部的部门管理、职责分工、业务流程等方面形成相互制约和监督。

(三)机关事业单位内控管理的必要性

内控规范是对现行内外部管理制度的梳理、整合,是有效解决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制度和标准缺失、弱化、模糊、脱节以及缺乏体系化等问题的关键,其必要性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保障机关事业单位资源分配公平公正。事业单位的内控管理就是建立完善的财务制度,对事业单位的资金运行进行实时监督,保证单位资源的分配公平公正。通过内控体系建设,设计适合本单位实际的管控模式,规范不同类型事项的内部审批,实现规范、可控、高效。

(2)保证机关事业单位运行管理规范合理,反腐倡廉。内控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防止内部腐败。内控管理能够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规范事业单位内部的财务活动和单位人员的行为,保证单位对外的财务报表和数据的准确性和真实性。防止内部,反腐倡廉。

(3)提高机关事业单位的管理水平。事业单位通过构建完善的组织结构、合理的岗位责任、建立有效的执行监督制度,保证了事业单位履行职责,合理使用公共权力,提高了单位内部的管理水平,同时也更好地维护了公众利益。

二、机关事业单位内控管理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事业单位的内控意识薄弱,缺乏内控管理人才

事I单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对内控管理的认识不足。很多事业单位人员包括单位领导层人员对内控管理缺乏认识,思想上对内控管理不重视。单位人员对内控管理的认识仅限于认为内控只是财务部门的事情。很多事业单位即使有内控管理制度也只是表面工作,在实践工作中并没有执行。

很多事业单位安于现状,对财务工作人员和内控管理人员的要求很低,这就导致相关工作的不到位和不完善。受体制的限制,对人才的招收工作不到位。对全面性人才的招收和培养没有一套完善的体系,对单位内部人员的培养也不完善。对单位人员的专业技术能力和职业道德修养不重视。

(二)事业单位的内控管理基础工作不到位

目前事业单位的内控基础工作很薄弱。首先是事业单位的财务核算基础工作不规范,原始凭证的审核管理不严、会计信息失真、资产账与会计账不符合、导致国有资产的流失问题;事业单位“收付实现制”的记账原则不利于货币资金和国有资产的监管;其次是事业单位内控管理制度分散,各自管控,不成体系。此外,事业单位的内控信息化不高,有信息系统管控,但有机衔接程度不高,信息公开不够。

(三)事业单位缺乏内控风险意识

1.对内控风险重视程度不够

一些事业单位认为风险内控工作是企业单位的事情,认为机关事业不需要风险内控管理,有的直接将企业的风险内控管理制度照搬到事业单位。认为风险内控还是财务部门和领导层的问题,其他部门不管不问,在工作中没有全局风险意识,没有认识到风险内控工作是全员参与的工作过程。

2.没有完善的风险预警和应对机制

事业单位对于风险信息防控工作做得不到位,对于风险形势信息的获取总是滞后,这样就导致单位对于风险的应对慌乱和不恰当,不能准确地把握风险因素,做好风险应对工作。对风险的评估不准确,导致应对方案的不科学、不合理,造成单位的损失。

(四)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体系不健全

1.预算意识薄弱

事业单位意识不到单位财务预算管理的重要性,认为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可有可无。还有的认为预算只是财务部门的事情,与其他部门无关。预算管理涉及单位日常活动的各个环节,所有部门及人员都是预算的提供者和执行者

2.预算编制与单位发展宗旨不匹配、不衔接

很多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不能很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和满足事业单位自身的发展需求。预算编制不能满足事业单位的实际需求,缺乏前瞻性和使用性,不能满足事业单位的预算与实际发展的需求,大大削弱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3.预算编制方法老旧

很多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方法很老旧,在新的时代背景和发展需求下,老旧的预算编制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还有很多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方法搬用企业的预算编制方法,很多事业单位采用“基数加增长”的方法,预算金额成增长趋势,为了保证下一年度基数不被减少,年底突击花钱,形成恶性循环。

(五)没有完善的内控管理监督制度

很多事业单位对内控管理工作的监督力度不够,对内控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有效地反馈,大大降低了工作效率。单位没有监督制度,对于各部门的内控管理工作的实际执行情况不能及时的掌握,内控管理中的信息不能及时的公开化,内控管理执行情况只能靠各部门上报的财务数据来掌握,因此就会出现虚假数据和人员的工作不到位和贪污等行为。

三、事业单位内控管理的完善措施

(一)加强内控建设中的人力资源管理

机关事业单位的干部与职工,既是内控制度制定者,也是内控制度的执行者,因此,提高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对于加强机关事业单位的内控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1.机关事业单位要加强人员继续教育和业务培训

要有针对性地对单位内不同部门的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员工的学习热情,巩固专业知识,交流业务经验,有针对性地提高员工的专业素质并及时获得行业新政策。加强全体员工的内控管理意识,全面提高单位的服务效率。

2.注重对单位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

要坚持遵循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努力提高道德修养。提高思想理论水平,修养道德情操,培养创新意识。以理论联系实际为奋斗目标,不断地改进学习方法,全面提高单位人员的政治素质和法律素质。

3.建立健全有效的人员激励机制

事业单位可以建立奖励基金,将单位的资本安全和效益增长与相关业务人员的工作薪资结合起来,让每名员工感受到自己为单位发展做出的贡献,强化员工对单位的归属感。对工作出色的员工进行表扬和奖励,对工作差的员工进行批评并找出原因,要求改正。

(二)全面完善内控制度体系的建设和有效实施

1.规范事业单位的审批制度,加强内部审批机构建设

事业单位要明确内部审批的权限,强化内部审批的责任,严格管理程序,全面贯彻落实审批制度。专业人员对审查结果进行科学规范的分析,对单位的财务情况不合理的地方要及时做出调整,纠正内控管理中不规范的地方,减小财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机关事业单位可以建立公示制度,建立举报投诉制度和举报人保护制度。

2.事业单位要设置合理的岗位制度

事业单位要明细各部门的职责分工和责权,实现申请与审批、审批与执行、执行与信息记录、审批与监督等不相容岗位分离设置。使得事业单位的内控管理的每项工作都有人去做,有人负责。每个岗位的人员相互监督,相互制衡,可以减少事业单位内部的贪污现象。

3.加强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建设

做好全面的考察工作,全面梳理工作流程,查找内控风险点,要根据最新的形势政策和事业单位发展的具体需求,制定全面合理的内控管理制度;形成完善的内控管理体系。在建立内控制度的基础上,有效推进内控信息化建设,实现各管控系统的合理衔接,充分发挥信息数据平台的作用,限制人为操控。

(三)完善风险预警和应对机制

风险控制是机关事业单位内控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事业单位加强风险内控管理工作,对风险信息能够及时的收集整理并进行专业的归纳分析。机关事业单位要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风险内控管理制度,明确各部门在风险内控中的责任和义务,完善预警和应对机制。

1.加强事业单位的风险内控意识

首先要加强领导层对内控风险管理重视程度,领导的意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事业单位的方向。领导层要加强时代意识,认识到内控管理和风险应对对事业单位的重要性。其次要加强单位内全体人员的内控风险意识,内控管理是全员参与的过程。事业单位可以定期组织相关知识培训,全面推进内控管理和风险管理。

2.完善风险预警和应对机制

事业单位要成立风险预警小组,由专业人员组成,风险预警小组要对市场形势和单位的实际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和信息收集并上报,保证单位领导人员能够及时准确掌握相关信息;加强风险内控专业技能培训,要求全体员工参与风险内控管理,单位要定期开展风险内控管理和风险预警以及应对的专业知识学习。

(四)全面加强机关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

1.规范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程序,科学化预算编制方法

事业单位首先要根据市场形势和单位的实际发展情况,制定适合发展的预算计划,然后单位的领导层对预算计划进行审核并针对修改调整,最后确定预算计划,将任务分发到各个部门进行执行;另外事业单位要科学化预算编制方法,首先要建立和使用科学化的预算编制方法,要适应事业单位的总体发展需求,保证预算的适应性和及时性。其次要实现预算归口管理,全员预算管理,预算执行追,充分考虑预算与单位发展规划及工作计划相结合,做到“以事定支”,发挥财政资金的最大效益。

2.加强事业单位预算执行和监督力度

很多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只是表面工作,在实践工作中并没有全面落实,机关事业单位要设立专门的预算执行监督小组,实时对预算执行进行监控,在实践中发现情况要及时上报并纠正,保证机关事业单位的资金运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五)健全事业单位人员考评和内控实施的评价与监督机制

完善机关事业单位的考评制度,一方面是加强考评力度和加大考评范围,要对各部门员工的工作进行考评。综合部门和个人的考评结果才是最终结果,根据最终结果对各部门和个人进行嘉奖或批评;机关事业单位应当采取季度考评或者月考评制度,定期对部门和员工工作进行考评激励。另一方面,机关事业单位要建立自我评价机制。明确自我评价程序、评价标准及各项指标、评价时间,规定自我评价报告报送程序、领导小组审批议程、反馈整改、考核处理等要求。

四、结束语

事业单位内控管理薄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财政资金的使用和国有资产的安全,加强和完善机关事业单位的内控管理工作是当前事业单位的重要任务。机关事业单位的风险内控不仅对事业单位内部的正常稳定运行有关键作用,而且对我国国有资产的升值以及资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机关事业单位要规范内控管理活动,提高事业单位的内控管理水平,保证事业单位的资产安全,为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罗青.事业单位内控存在问题分析及建议[J].法制与经济,2013(4).

[2]王琰.浅析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和建议[J].财经界(学术版),2013(2).

[3]乔叶.行政单位内部控制研究[J].西南财经大学,2013(77).

完善人事管理制度范文9

[关键词]民营企业;公司治理;制度完善;路径

[作者简介]乃东燕,广西交通运输学校讲师,经济学硕士,广西南宁530007

[中图分类号]F27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0)09-0043-03

一、公司治理完善的理论内涵

公司治理完善是企业发展的需要,也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条件。从理论上说,公司治理完善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内容。

(一)企业组织的创新

组织创新是企业为了适应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的要求,实现企业内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从而对企业的组织形式、组织结构、组织规模进行重构。组织形式的创新实质上是对企业存在的组织形式(单一业主制、合伙制、公司制)的选择与设计。组织结构的创新即企业根据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要求,对企业内部组织结构进行优化系统设计――组织设计,它直接影响到企业组织能否高效运转。必须重视企业组织创新,才能促进企业壮大发展。

(二)公司治理的优化

公司治理是一套赖以指导、控制和管理公司动作的组织机制与规则,是现代企业制度中最重要的机制。本文讨论的是狭义的公司治理,主要指公司董事会的结构与功能,董事长与总经理的权利和义务,以及相应的聘选、激励与监督方面的制度安排等,具体包括三个方面内容:一是如何配置和行使控制权;二是如何监督和评价董事会、经理人和职工;三是如何设计和实施激励机制。必须不断优化公司治理,才能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

(三)公司治理模式的完善

公司治理模式就是对企业控制权、决策权、管理权的不同配置模式。主要有三种:(1)家族控制型公司治理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流行于东南亚及华人区,其特征是由个体或家族决策,市场监控力度较小,监控主要来自以血缘为纽带的家族,董事会起支配作用,对经营者的激励忽视或不重视,独立委员会的设置少或无。(2)内部监控型公司治理模式,德、日两国多采用这种模式。其特征是由集体决策,市场监控力度较小,监控主要来自企业相关利益主体,董事会的作用相对较小,对经营者的激励不重视,部分企业有独立委员会的设置。(3)市场监控型公司治理模式,主要流行于美、英等国。其特征是由集体决策,市场监控力度很大,监控主要来自企业外部市场体系,董事会的作用小,对经营者的激励非常重视,独立委员会的设置(审计、薪酬、提名)齐全,必须从实际出发,正确地选择公司治理模式,才能使企业高效运行,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

二、民营企业内部治理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民营企业的内部治理制度有了较大的进步。但调查表明,民营企业内部治理制度仍然不够完善,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一)治理结构不规范

我国民营企业大多实行家庭主导型治理结构模式,其内部治理结构是以血缘为纽带和制衡为核心的家族成员内的权力分配,外部治理结构基本不依靠外部市场治理机制来刺激约束经营管理者的行为,这种模式的缺陷非常明显。首先,它对经营管理者的选择只局限于家庭血缘关系,不能在更大范围内选拔人才,而家族成员素质不一,在企业的生产和经营过程中随意干扰,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其次,民营企业主集大权于一身,企业主要依靠个人权威和私人感情推行家长决策和管理,缺乏正规的制度安排和民主机制。最后,这种集中式的人治管理无法对经营管理者形成有效的约束和监督机制,容易出现道德风险高昂和管理重叠混乱的问题。虽然部分民营企业改制为股份合作制、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但大多数企业的经营机制、管理模式或治理结构形似而神不似,貌似现代公司,运行起来却不是现代公司的运行方式。公司治理是在治理结构、治理规则、治理文化和治理素质综合作用下引导公司成功运作的过程,公司治理不仅需要结构,对我国民营企业来说,最欠缺的是后三个要素,即规则、文化和素质。

(二)决策机制不科学

部分民营企业尚未建立起一套科学有效的决策机制,表现为决策的调查研究不足、具体方法缺乏和程序不规范,多数企业都是由企业主一人说了算。多数企业缺乏发展战略,对企业的长期规划重视不足,投机型战略比较普遍,具体表现为随波逐流,什么赚钱就做什么。决策是管理的核心,重大战略发展和关键决策往往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有些民营企业在企业主家长式的管制下,虽然机构设置齐全,但是大多形同虚设。在需要作出重大决策时,许多业主仅仅靠自己的感性认识和传统经验来判断。如不少民营企业家在决策中以新闻报道、道听途说作为决策依据,对业务系统缺乏详尽论证和综合分析,导致决策具有随意性、浪漫化、盲目性的倾向,一旦重大决策失误,整个民营企业就会一蹶不振。同时缺乏规范的决策议事机制,造成董事会与管理层的权力界线不明,少数企业主具有过强的控制欲望,经理人的专业特长难以充分发挥,影响了民营家族企业的正常经营。

(三)约束机制不完善

按照现代企业制度,企业不论规模大小,经营权与监督权应分离,企业经营者的决策权要受到所有者和职工的监督。目前相当多的民营企业事实上并没有设置监事会或监事,尽管有的民营企业也按现代公司制进行改制,成立了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却不设工会、监事会。企业的治理机制不健全,董事会、经理层和监事会的制衡关系几乎不存在,非常容易导致决策的失误和管理的混乱。由此,民营企业在工作中缺少科学的监督考核机制:一是没人约束监督。做是做了,做得好与坏没人管;或者是有些事没有明确规定该哪些部门、哪些人去做,职责不明确,导致出事没人负责。二是约束监督的方法不对。监督或考核的机制不合理,部分企业根本就没有制度意识,认为制度是假大空,没有用;或只注重制度制定,不注重制度的落实和监督;或亲友、熟人掺和在里面,制度成了一纸空文。在民营家族企业中,企业目标与家族目标是矛盾的,前者奉行公平效率,后者重视长幼尊卑。民营企业在经营决策时,血缘亲缘关系是其关注的主要内容,家族成员利益是其考虑的重要因素。由此,在民营企业内部,并非依靠严格的规章制度来约束员工,而是凭借人情亲情的信任实施管理,导致规章制度形同虚设。所以在企业制度和管理模式中,家族情结始终困扰着绝大多数民营企业。

三、民营企业内部治理制度完善的路径

完善民营企业内部治理制度的路径,既要根据公司治理完善理论来探讨,又要结合市场经济发育程度来寻求。从目前我国实际情况来看,应从以下三个路径来进行。

(一)完善治理结构,建立科学规范的治理结构

针对我国民营企业组织和管理制度较为落后的现状,各个民营企业应结合自身特点,借鉴先进经营管理经验,不断推进企业的组织和管理完善。对于规模小的民营企业,可采取简便有效的直线制;而对于规模稍大的企业,也可采取直线职能制,但仍以短小精悍为主,不能小而全;对于规模较大的企业则应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行公司制改造:一是选择并建立合理的公司组织形式,当家族企业发展到核心业务已经成熟,准备二次创业的时候,可以成立独立核算的从事特定业务的新兴企业,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公司治理结构来规范管理。二是建立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科学的治理结构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体制保障。规模较大的民营企业在治理结构上要打破家族垄断,采用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的管理模式,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形成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严格履行责任,不能越权,互相制衡并分享业绩。实践中可实行委托制:建立一个家族成员、职业经理人和独立董事各占1/3比例的董事会,根据“功能互补”的原则,把经理的职位让给专门从事管理的职业经理人,让董事会成员集中精力去考虑公司战略问题,使董事会真正成为企业自由讨论和集体决策重大问题的场所,从而提高民营家族企业战略决策能力和管理决策质量。如现在的蒙牛集团公司治理结构已经国际化,董事会9名成员1/3是外国人,引入了国际信息、国际金融、国际管理的理念、方法及资本运作形式,采用国际先进的公司治理结构,这都有助于推进蒙牛集团的长期发展和壮大。

(二)完善决策机制,建立科学规范的决策程序

在新的、多变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企业家个人的思维、行为模式必须进行转型,即从企业家个人英雄主义走向企业家团队(或职业经理人团队)管理,实施分权与制衡,才有利于科学决策。民营家族企业要通过规范工作流程,使董事会能够科学决策、经理层能够高效执行、监事会能够有力监督。如三株公司随着其发展壮大,一些营销功臣逐步被提升作管理人员,管理机构及各层次人员虽越来越多,但敬业精神却越来越淡漠。那些曾经在一线奋战的先驱逐渐远离市场,只凭着旧经验在上层颐指气使,会议也代替了调查实践。三株公司僵化的严重后果是市场失控和整个模式缺乏柔性,而建立科学规范的决策程序有助防患于未然。在实践中,建立健全决策机构可推行:一是建立有效的董事会,作为最高决策机构,从个人随意性决策走向权利智慧化,吸纳集体的智慧。二是设置企业内部的科学决策机构,如“总师室”或“研究室”;还可专门聘请社会名流和行业专家设立企业外部的科学决策机构,如“专家委员会”;从外部引进独立董事,如企业的法律顾问、会计顾问与管理咨询等。三是明确股权占有后,在议事过程中就应当严格按照董事会议事的通行做法,以股东身份参与议事,以股权占有状况决定其决策权利,而逐步减少以血缘关系论资排辈的现象。

(三)完善约束机制,成立监督管理机构

要建立有效的内部制约机制和外部监督机制,通过对企业董事会、经营班子、监事会责权的科学划分,构筑起公司制民营家族企业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制衡的机制:

一是建立并完善股东大会。股东大会负责保证所有者直接行使权力,监督少数大股东权力,保证小股东加入股东大会。企业经营班子则负责经营管理工作。

二是建立并完善董事会制度。董事会应当享有出资者权益,负责决定企业发展战略方针、长期经营计划及人事安排等重大事项。董事会除由出资人和企业部分高管组成外,聘请有一定社会知名度和专业特长的人士担任独立董事,如技术、管理、法律、市场营销等方面的专家参与决策指导和监督管理,可改变民营企业决策的随意性。

三是建立并完善监督机制。监事会要通过有关制度建设等措施,加强制度化建设与管理规范,变人治为法治,以制度管人、用程序管事,对董事会与经营班子行为,对企业财务与投资等有关决策行为进行监督。赋予监事会各种具体权利如质询权、否决权等,辅之以具体程序保障监督的落实。分散股权,增加企业内部监控主体,变亲缘的家族式管理为完善的契约式管理,消除董事长和总经理一人兼任的现象,真正实行两权分离。也可以采取外聘监事如专业审计人员、会计人员的办法,改变监事会形同虚设的局面。

四是建立职业经理人监督激励机制,目前我国私有产权法律保护制度、商业机密保护制度、职业经理人市场制度不健全,贸然引进职业经理人对企业存在风险。内部提拔和空降引进相结合,建立职业经理人管理团队,并倡导参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切实可行的办法。引入职业经理人防止道德风险的方法是进行长期激励,最有效的是建立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相匹配的制度。实行股权和期权激励制度,把经理人员变为企业所有者,使高管人员从股票升值中获得巨大收益,加快建立职业经理人的评价体系,让经理人的经营业绩与其薪酬、信誉呈正相关的关系,提高职业经理人的地位,增强职业经理人的权利。如正泰集团在发展初期,由于规模小,家庭成员既是决策层又是执行层,缺乏管理章法,使经营管理活动缺乏制约。调整后的公司治理形成了决策机构、执行机构和监督机构三权分立、相互监控的格局,建立了严谨规范、操作性强的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全新管理体系,逐步实施法治化管理,有力地促进了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亚,民营企业公司治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 社,2006,

[2]王春和,等,中国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研究[M],北京: 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3]汤美芳,试论家族企业的制度创新[J],郑州经济管理 干部学院学;~,2003,(4),

完善人事管理制度范文10

关键词:事业单位;内控;措施

2012年11月29日,财政部了《关于印发的通知 》(财会〔2012〕21号),规范自2014年1月1日起施行。2013年8月16日,杭州市财政局、杭州市监察局、杭州市考评办、杭州市审计局等四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杭州市级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实施意见》,对事业单位开展内控管理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要求和实施步骤。为此,杭州市行政事业单位建立完善财务内控制度势在必行。

一、实施内控管理的前提条件

内控体系的建立是一项有效的管理手段。事业单位实施内控管理的目标是规范经济活动,完善防腐机制,提高服务效能。事业单位内控管理关系到单位全体人员,实施内控管理首先要明晰岗位职责和分析廉政风险。

(一)明晰岗位职责权限

全面梳理本单位工作职责,在额定编制内根据工作职责和内容科学设置事业单位工作岗位,在此基础上,详细分析单位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及专业特长,再将人员分配到相应岗位,做到定岗定责定权,因岗设人。

(二)分析岗位廉政风险。

仔细研究事业单位各工作岗位的职责、权限及工作内容,分析可能潜在的岗位廉政风险点,研究规避风险、防止腐败的方案措施,为建立完善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奠定基础。

二、实施内控管理的主要措施

(一)建立完善内控制度

事业单位要成立内控管理领导小组,牵头制定完善内控制度。一是针对前期排查的岗位风险点,建立完善事业单位重大事项、重要经济活动的审批、执行、监督和考核制度,做到重大事项集体决策、重要经济活动明晰权责。二是完善事业单位教育培训、纪检监察、定期轮岗、政务公开,以及人、财、物管理等各项制度,以制度管人,营造良好的内控环境。三是围绕内控制度研究制定重要经济活动、行政审批事项、重要业务活动等系列工作流程图,直观反映各项工作之间的逻辑关系,使各项工作规范落实,各个环节清晰明了。

(二)注重目标计划管理。

事业单位要加强目标计划管理,推进效能建设。年初,要及时研究确定年度目标任务,出台目标考核办法,并与科室签订目标责任书;科室要根据目标倒排月计划、周计划,推进目标任务的分解落实;年中,要抓好目标任务的跟踪督办、阶段考核工作,及时发现问题、攻克难点,确保进度;年末,要善于总结经验,分析年度目标任务完成的薄弱环节,创新工作方式方法,进而提出下年度工作思路,逐步提高目标计划制定的科学性。

(三)抓好预算管理

事业单位的预算包括基础性支出和项目支出。实施预算管理,要建立从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到预算评估的管理机制,重点抓好项目预算的管理。要制定从项目科室编制预算、业务科室会签与财务科室会签、分管领导审核、领导班子集体研究确定的预算编制工作流程,通过层层审核,提高预算的完整性和精准度,确保预算能全面真实地反映实际工作开支需要,避免“跑、冒、滴、漏”现象,影响正常工作开展。在预算执行过程中,要增强经费开支的计划性,用款计划要与月度工作同步,每月报计划、作总结,确保预算执行进度合理;在经费开支环节要注重前置审批,严格执行内部分级审核,确保项目开支在批复的额度和开支范围内进行。在年度决算时对一年的预算开展评估是很有必要的,要综合分析年初预算编制计划、年度预算执行率,分析各项预算使用情况、出现结余或超支的主客观原因、预算绩效情况,出具一份预算评估报告,为科学制定下年度预算提供依据。

(四)加强监督考核

监督考核是推动单位各项工作朝着既定的目标方向发展的有效手段。监督包括外部监督和内部监督,外部监督可以通过政务公开活动接受社会的监督,内部监督建立在事业单位内部成立内审小组,实时跟踪监督项目,定期对部门预算各项项目进行审计,及时通报阶段工作情况及存在问题,做到即知即改,推进目标任务圆满完成。在考核方面,结合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绩效工资的实施工作,制定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绩效考核制度,考核内容包括工作纪律、履职情况、工作业绩等,与年度目标任务落实情况相结合,考核结果直接与工作人员绩效工资挂钩,从而促进工作落实。

三、结语

在当前各级政府贯彻落实“八项规定”、加强内控管理的环境下,事业单位加强内部控制管理的关键还在于领导重视、全员参与,为此,加强教育培训,增强责任意识、内控意识至关重要,将有助于内控管理各项措施的落实,促进单位各项目标任务的完成。

参考文献:

[1] 彭黎丽.浅析完善预算部门财务管理内控制度[J].经济管理者,

2013(2).

[2] 李立新.内控管理法优化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J].东方企业文

化,2011(11).

完善人事管理制度范文11

[关键词]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保障机制

当下现代化医院以服务对象为中心,不论是医疗设备与技术,还是对患者的健康以及心理、生理、社会、精神等多层面的医疗护理服务,由原来的工作场所逐步向社区、家庭、学校、敬老院等范围的扩展都是现代医院发展的重点关注方向。在现代医院发展上,要结合上述的重点来建立一套完善有效的管理制度,这样才能便于现代医院的医疗更快速的发展。但是现代医院的管理制度要达到一定的目标要求是离不开能与之相配套的保障机制来作为管理制度的保障支撑,这样才能使现代医院对医疗市场不断改革发展得需求上进行更全面的完善。对于国家提出的医疗改革现代化医院管理制度,要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坚持公立医院公益性,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使医院治理体系与管理能力现代化[1-2]。另外,对于医疗的多元化发展也是现代化医院要开展的一项重要措施,在如此多的发展要求下,医院的管理制度也在不断地发生转变,要根据适合现代医院发展的各项所需来进行科学性的管理,使其不再只是一个纸张体现的条例,要合理地融入到管理制度当中,使医疗人员能自觉的去遵守。当然,管理制度的顺利实施与完善是需要在有一个良好的保障机制的前提下才能顺利进行的,是在寻求现代医院管理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当前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还是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如果管理制度的保障机制不能够完善,跟不上管理制度的改革,那么会对现代医院的管理带来极大的限制,影响其发展的持续性。

1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立中的问题

随着现代医院的不断改革发展,现代医院中的管理制度也在不断的完善,会发现在管理制度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要明确现代医院的政策制度,分类指导,探索创新,发现问题的根本,从而去解决根源上的问题,使这些影响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

1.1医院管理制度章程的不完善

各级各类的医院都应制定规章制度,在制定规章制度上不仅只针对医院的内部管理,职工的权利义务,议事的规则与办事流程等,还要有医院性质与宗旨,管理监督机制,文化建设与医院党委建设以及内部治理结构与权力运行等各种明确的章程,在很多情况下,任何一个流程制度的不完善,就有可能导致很严重的问题产生,尤其是在医院这样的一个特殊地方。在分秒必争的生命面前,要坚决地去不断完善可能存在的问题,以严苛的管理制度要求自己避免出现危害性的问题。目前,大部分医院的管理制度中都存在多多少少的不足,要在有这样一定的基础上去不断地完善管理制度,以此来推动现代医院的发展[3]。

1.2医院的决策机制管理要健全

在医院管理上要以医院的行政管理团队为核心,对整个医院的业务议事的决策,讨论研究的事项做决定。在此之外,医院发展方向的规划决定,医疗事物以及医院人员的切身利益等重要问题上,要以医院的党组织经过研究协商决定后为依据,要保证医院党委在决策中的重要地位。对医院的医疗质量管理与药事管理要组成专业性的管理委员会,在医疗中对于专业和技术要求性强的决策事情上要充分地发挥医院的专家作用,更多地去咨询专业技术来验证可行性。对于医疗机构比较复杂,联合性医疗等医院,要在医院的管理层当中成立理事会,对于理事会的成员要通过医院管理层或法定程序来进入,以此来进行更全面健全的管理,保证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完善。

1.3需建立民主的管理制度

在医院的整体制度与事物决策上,不能抛开重要组成职工人员,要建立一个以职工为代表形式的民主管理制度。让职工们来共同的参与到医院的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与民主决策当中,对于医院的发展与改革要听取民主职工的建议与意见,在涉及到职工人身利益的时候要与职工代表召开探讨会议,不仅如此,还要切实让职工行使他们应有的监督权力、参与表述的权力与对医院事物的知情权。

1.4政府的监管不到位

各类事物都不能离开政府监管,它不仅是对其有效的制约,还是对民众的保障。医院的行政管理政府没有及时监管,那么对于实时的信息不能及时收集,政策难以实施,会导致医院的整体效率降低,缺乏必要的责任心,而且还会伴随着出现一些新的问题,现代医院的改革发展中,政府把权力下放到院方,使医院的行使权力不断的扩大,权力的扩大也是要伴随责任心的增强,政府监管本身就要对其进行权力的制约,下放权力的同时也要制定完善的制约体系,对医院的监管要做到实施到位,医务人员的专业性与基本的品德素养要提高要求。政府监管不到位会使民众心中对现代医院的整体产生质疑,对自身的安全保障没有信心,会让现代医院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受到阻碍。

1.5医院的各职能部门之间的相互协作不良

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是一个复杂性的体系,在管理中需要多个部门的参与和共同的支持。在管理过程中各部门的工作性质与职能不同,职能分散各个部门,造成医院的监管繁杂,职能交叉管理,更甚至还会产生对自己职责的定位不明确,随意而为之,对管理制度的不规范从而造成各个相关职能部门之间的相互协作产生不良的后果,无法及时协作。管理者的执行力与被管理者的约束力都产生一定的影响,使医院的管理制度无法发挥有效的约束监管。

1.6人力资源管理的制度不明确

目前就知道的医院管理中,从事医疗行业的都是属于事业编制单位,由于事业编制的限制,对编制内的人员与外编人员的统筹安排管理有明显的差异,这就会对岗位职责产生心理影响。在医院的用人招聘上,要有明确管理制度,要根据医院自身的发展需要来按照有关规定去对岗位需要进行合理分配,在行为准则上来进行岗位设置与收入支配以及人员职称的评定进行管理。

1.7法律规定制度的不完善

法律是一切事物的保障与执行的基本,各行业都不能缺少,法律的规定是具有针对的具体法规,在医疗行业上法律法规是不可缺少的,不能只是用一些卫生法律规定进行管理,在卫生法之外还有明确的各项法律法规,要做到以全面的法律规定为基础依据,来进行管理制度规定的设置。把各种产生的矛盾最大化地解决在初始阶段。这样能更进一步地完善现代医院的管理。

2建立完善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保障机制

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中所出现的问题,多半是因为对管理制度的保障措施忽视的原因,由于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保障机制不完,才会造成我国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实施不能稳定的发展,不管是医院的内部管理还是对于外部的监管与监督都是需要有完善的保障机制作为基础,这样才能使管理有一定的保障。

2.1医院内部管理机制保障的完善

医院想要持续的发展,就要以人才的运用为重点,在对医疗人员的工作中,要去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的积极性与责任心,提高医院的整体效率,以此在对内部人员的管理制度保障中就要做到合理的统筹安排,使他们在工作中能充分体现出自身的价值,并达到满意的切身利益。对医生的责任制度和技术培训建立专门的管理章程,使医生的医疗水平与自身的综合素养能得到更大的提升[4-5]。

2.2补偿机制的合理建设

通过以下几点来对补偿机制的合理建设:第1个方面,对医院的补偿机制进行相应的改革。对各个不同区域的卫生进行详细的规划,并且明确地把政府所有的补助分方向的进行投入,保证不必要的政策补助亏损。还可以建立系列的地方医疗事业相关的基金会,然后通过融资平台的方式进行,同时激励社会公众一起捐赠。第二个方面,将医院的全部成本进行详细的核算,然后建立全部成本核算的补偿机制,把医院的成本的当作政府补贴的相应基础。第三个方面,对医疗的服务方面的价格进行调整,这样能够明显得反映出医疗服务的成本,同时可以增加医疗服务的补偿作用,相应地缓解医院的经济压力。通过事业单位改革精神,对公益类型的各种不同的医院进行相应的财政补贴,比如:职业病防治医院、传染病医院和精神病医院等等;实施收支两方面的管理。第4个方面,对公立医院的历史债务进行逐步的消化[6-8]。

2.3对医院内部经营机制的保障措施进行完善

相对来说在医院内部机制的保护措施的过程中,最主要的是完善人事薪酬分配制度。第一个方面是科学的完善公立医院的薪资制度,落实公立医院人事薪酬综合改革要求,通过这样的方式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也能体现他们的劳动价值;第二个方面是建立规范的人才评价系统,可以通过公开的招聘体系,自主招聘、岗前考核,分开评聘、竞聘上岗等等来选拔优秀的人才。

3结语

完善人事管理制度范文12

关键词:组织人事 管理机制 优化策略

目前,各个企业中的组织人事管理机制对其发展产生直接影响,相关管理人员不仅需要组织人事管理人员重视自身工作,还要对其进行机制的优化,保证能够更好的提升组织人事管理效率,为相关企业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一、组织人事管理面临的挑战

(一)新理论与技术的发展

目前,市场竞争情况较为激烈,企业要想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就要对自身生存与发展进行不断的改进,完善管理制度与管理方式,创新管理工作。在对企业进行管理创新要求的基础上,各类管理工作人员都要按照相关规定提升管理效率,以便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此时,组织人事管理工作面临着较大的挑战,需要提升管理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要应用先进技术提升管理质量。

(二)企业发展战略性以及企业再造工程的实施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对于发展战略性的实施,需要大量的人力与人才的支持,只有科学、合理的开发人力资源,才能更好的提升企业发展效率。同时,企业在执行再造工程的过程中,也需要人力资源的支持,保证能够更好的提升再造工程实施质量,使其得到更好的发展。由此可见,组织人事管理人员应该根据劳动力的需求,摒弃传统的组织人事管理方式,在引进专业技术人才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使其能够更好的支持企业发展。另外,企业再造工程各类工作也需要人力资源的支持,只有保证工作人员的数量满足相关要求,才能有效的实施再造工程[4]。

二、组织人事管理机制的思路

根据对市场情况的分析,就企业的发展需要而言,应该将组织人事管理工作模式定性为战略性管理,基本思路包括以下几点:首先,重视企业的生产能力,提升企业生产绩效,制定完善的决策体系,开发各类可利用的资源,设置责任制度,保证能够更好的对组织人事管理机制进行优化。同时,还要对管理流程进行制定,使组织人事管理机制向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其次,组织人事管理应该重视决策系统,利用各类管理制度制定长期的发展计划,保证能够更好的对重大事情进行决策。此时,决策体系包括:人力资源理念、规划、管控等。最后,制定支持系统,对各个岗位的特点以及发展需求进行分析,在分析之后制定出提升工作人员专业素质的模型,保证企业的整体发展效率[5]。另外,组织人事管理人员应该重视各类体系的制定。包括:工作人员招聘体系、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职工的发展规划体系等,设置完善的激励制度,激发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提升工作人员的福利,使其能够更好的参与到工作中[6]。

三、组织人事管理机制的优化策略

(一)制定岗位分类计划

组织人事管理人员应该重视岗位分类工作,企业要想提升组织人事管理工作的效力,就要为其创造公平的发展环境,使其工作得以简化。同时,应该设置较好的招聘制度,根据工人员的工作情况以及个人绩效,对其进行一定的职位升降、惩罚以及奖励,保证能够更好的支付劳动报酬,此时,不应根据职位的岗位的层次划分报酬层次,要按照劳动情况对其进行薪资的奖励。同时,还要对各个层次的岗位人员进行阶段性的培训,保证其能够更好的参与工作,利用较强的专业知识提升工作效率,保证组织人事管理的战略性符合相关规定,使其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另外,相关管理人员还要重视岗位的分析以及分类,对先进企业中各类管理制度进行参考,保证能够更好的提升组织人事管理的战略性,为其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二)员工绩效评价制度

在组织人事管理工作发展过程中,应该重视人才的引进以及评价工作,保证能够更好的提升人才评价效率,不会出现人才流失等问题。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应该受到市场以及出资人的认可,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应该受到企业与社会的认可,这就需要其具有较为良好的资历。组织人事管理人员应该重视人才的绩效评价,以人才的工作业绩为依据,不断的对评价方式进行创新,积极的对评价主体进行探索以及明确,保证能够更好的提升评价工作的特色。同时,还要重视人才评价方式的完善,提升人才的技术水平,并且科学的对人才进行评价,保证人才评价模式的有效性,为企业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三)管理劳动合同

企业要想更好的提升组织人事管理机制的优化效率,就要对劳动合同进行完善,保证能够更好的提升合同管理体系的建设效率。此时,组织人事管理人员应该制定完善的合同审定制度,严格的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合同,对于劳动合同的履行情况,应该制定有效的合同履行检查制度,一旦发现有违反合同的现象,立即解除合同,或是终止合同,在科学、合理的协商基础上,制定完善的操作流程。在续签合同的过程中,应该根据职工在企业中的绩效决定是否续签合同,保证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为企业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四)高级领导选拔机制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高级领导选拔是较为重要的工作,相关管理人员应该重视此类工作的执行效率。首先,应该加大竞争的力度对制定完善的高级领导选拔机制,保证能够更好的对企业的高级领导进行选拔,在保证竞争的公平性、公正性的基础上,确定高级领导的选拔范围,确定高级领导参选人员的职位范围等,这样,才能有效的执行人才选拔工作。其次,相关管理人员应该重视素质评价模型的建立,对高级干部的参选人员进行素质评价,保证能够更好的提升素质评级效率,使企业的高级领导优势得以有效发挥。

结语: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组织人事管理工作人员应该重视自身管理效率,完善管理机制,阶段性的执行绩效分析,制定完善的责任制度,使企业能够更好的提升各类岗位的管理效率,利用组织人事管理机制的完善,能够更好的提升企业发展效率,提升企业经济管理效率,建设专业性较强的团队。

参考文献:

[1]刘佳.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的组织管理保障与政策创新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30(10):1-6.

[2]谭子文.学校人事档案管理存在问题与建议[J].卫生职业教育,2012,30(3):36-37.

[3]陈巧玲.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与优化管理探索[J].学术探索,2013(11):123-126.

[4]周俊.创新管理机制改进工作作风――河南省公务员管理工作会议在郑州召开[J].人才资源开发,2014(3):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