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国内债务危机

国内债务危机

时间:2023-08-15 17:23:10

国内债务危机

国内债务危机范文1

关键词:欧债危机;地方债务风险;治理启示

中图分类号:F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5-0167-02

一、欧洲债务危机的起因

欧债危机为欧洲部分国家所面临的债务危机,是金融危机的延续及深化。它已不是欧洲发达国家的专属危机,发展中国家爆发债务危机的可能性也在不断增大。

(一)国际视角

1.次贷危机的影响。次贷危机的发生令发达国家的财政支出增加,直接导致了欧债危机。一是因为欧洲部分发达本身经济体资产负债情况不容乐观,负债比重较大。二是金融危机之后,各国纷纷效仿,普遍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及以扩大政府支出为主的宽松财政政策,加大了欧洲的财政赤字。三是由于欧洲主要国家的金融体系发生变化,将部分银行国有化,直接导致国家的债务负担加重,严重超过警戒。

2.三大评级机构的助推。面对欧债危机,希腊债务空洞的曝光,世界上最著名且影响力最大的三大评级机构――惠誉、标普、穆迪降低了希腊长期的信誉评级,加大了次贷危机的蔓延,成为了欧债危机的导火索。之后,标普和穆迪又相继将意大利的信用评级调整为负,与此同时,葡萄牙和西班牙也遭遇此种风险。因此,多个国家的信用评级被下调,使得这些国家借债利息陡增、借债难度明显加大,欧债危机深入发展并不断恶化。

(二)国内视角

1.历史根源。自希腊在2001年成为欧元区,希腊通过与高盛等国际投资银行签订一系列金融衍生品条约,以努力满足《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对债务的要求。该种投资方式试图降低财政赤字,隐瞒真实赤字情况,为之后的信誉危机埋下了祸根。

2.制度设计缺陷。制度设计缺陷主要源于欧元区政策、经济结构间存在的较大矛盾。一是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相矛盾。欧元区实行统一的货币政策,与此同时,实行的财政政策却较为分散。两者无法完全协调统一,使得政策之下的经济运I也缺乏协调性,这必将导致一国、甚至多国经济受到恶性影响。二是由于统一的货币政策与欧元区经济结构相矛盾。欧元区各国之间经济实力差距较大,话语权集中在少数发达国家,经济影响受力具有不对称性。法国、德国一类的发达国家,对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享有更大的话语权,根据本国的经济形势制定更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经济政策。继而使得部分国家的利益被忽视,受到危机冲击时难以招架,恢复能力较差。

二、中国目前国债和地方债情况

(一)我国国债情况

我国债务规模不大。一方面,我国于1981年恢复国债的发行。2016年末我国国债余额限额为12.59万亿元,占GDP比重不到20%,低于国际债务标准。另一方面,我国财政收入逐年节节攀升,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并远高于GDP增速。因此整体看来,我国在较长的时间内不存在债务危机问题。

(二)我国地方债的情况

欧债危机使得我国对债务问题逐渐重视。我国地方债务问题主要存在以下特点:一是数量规模上,2016年1月数据显示,全国大部分省份的债务率处于安全水平,但依然有贵州、辽宁、云南、内蒙古等地的债务率已超过红线。二是地方债务区域不平衡性十分明显。从政府层级角度,地(市)、县级的债务规模大,相比看来,省级、乡级规模较小。从地域角度,东、中、西部面临的地方债务危机不均衡,东部较为发达,财政收入较多,举债也由于发展机会较多而更加容易,但中部、尤其是我国的西部地区则恰好相反。三是地方债务的债务偿还期较为集中,调查结果显示,偿还期在2016年前的债务高达61.87%,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还款压力较大。

三、欧债危机与中国地方债务比较

(一)欧债危机与地方债相似之处

同为债务危机问题,欧债危机与我国债务危机主要存在救助结构、收支不够透明、还款责任不清等三大相似之处。一是救助结构问题。对于欧元区诸国而言,一旦成员国遇到债务危机,央行将伸出援手。而对于我国而言,地方债务一旦发生较大问题,中央政府将伸手相救,导致地方向外界大量借债。二是财政收支不透明。欧洲多个国家常常有意向外界隐瞒真实的政府收支情况,以稳定民心。我国的地方财政亦是如此。三是还款责任不明确。欧元区政府大量举债,无法如期偿还的债务往往推到下一届政府,使得债务堆积。我国的债务情况较为相似,由此地方财政风险与日剧增。

(二)欧债危机与地方债不同之处

虽然两者有诸多相似之处,但依然在两方面存在较大区别。一是债务性质不同。欧元区各个国家主要向国外其他国家借债,债务性质属于“外债”,政府处于被动地位。一旦危机发生,国际性银行对借债加以管制或国际信用评级系统对一国信誉评级进行更改,政府财政状况将受到极大影响。而我国地方债务属于“内债”,中央政府将对地方政府予以较多的政策支持,地方政府不存在信用危机问题。二是债务投向不同。欧洲国家借债的原因主要为保证居民福利状态,以此稳定政权。与欧洲国家相比,我国地方政府借债主要是为了地方基础设施建设。

四、欧债危机对中国地方债治理的启示

(一)高度重视地方债务问题

在处理我国债务问题的态度上,应该积极重视,不能由于“内债”过多依赖中央政府而一味举债。面对我国的地方债务问题,我们应从欧债危机中吸取教训,深度分析我国自身的债务情况,防范于未然。我国的地方债务问题有其存在的历史原因,促进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的同时存在许多问题。我国应该对地方债务进行严格的监督和控制,帮助各地方政府及时并妥善处理好地方债务问题,防范、解决债务问题,使得债务风险降到最低。总之,我国地方债务问题应引起高度关注,并积极采取预防性措施进行动态跟踪研究。

(二)潜在债务危机不容忽视

虽然我国的财政赤字与债务负担率尚在警戒线之内,但如果考虑我国地方政府、国有银行的坏账损失问题,部分私下投融资平台的支付缺口、房地产借贷风险、民间借贷等因素,我国的潜在债务危机不容忽视。面对欧债危机所带来的类似“多米诺效应”,我国应该继续深入挖掘地方政府的潜在借债问题,并及时解决,防范化解我国可能面临的债务危机。在货币政策上,我国与欧元区国家一样,都实行统一的货币政策。因此欧元区债务危机的化解方式对我国债务风险的化解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在此基础上,我国应该进一步改革财权与事权制度,健全地方财政监管机制等,避免因为地方债务问题引起我国经济体系发生动荡。

(三)积极探索适合我国的福利制度模式

一向以高福利为傲的欧洲国家遭遇债务危机,使得众多国家纷纷减少甚至取消对民众的原有福利。与此种做法相比,我国应该更加理性地看待福利制度问题,根据我国的现实情况,制定出适合我国经济发展,对人民生活有切实作用的福利制度。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已日渐突出,2016年已经完全放开二胎政策。老龄化问题应该使得养老金制度进一步改革,使得我国债务风险防患于未然。如果只是单纯效仿欧洲国家的福利政策并不可取,我国应该在充分借鉴各个国家先进福利制度的基础之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勇于探索具有我国特色的福利制度,以满足人民需求为导向,根据我国的经济实力,走我国福利制度的专业化、法制化道路。

(四)平衡中央与地方的财权与事权

中央应该向地方释放更多的财权,扩大地方政府收入渠道。一是积极税制改革,使得税收在中央和地方的分配更加合理;二是积极转移支付制度的改革。目前许多专项转移支付的财权都在中央,不利于地方Ρ镜叵钅拷行管制并做出决策。在事权上,中央与地方的事权应该进一步合理划分。部分需要中央政府进行统筹规划的项目,若是分给地方政府,将为地方政府带来较多方面的压力,无法确保各个项目的执行效果。因此,应该正确协调中央及地方政府的财权与事权。

参考文献:

[1] 万文倩.从欧债危机看中国债务情况[J].浙江金融,2012,(4):36-39.

[2] 吕凯.从欧债危机看评级监管及对中国的启示[J].征信,2013,(1):53-58.

[3] 邓淑莲,彭军.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控制的国际经验及启示[J].财政研究,2013,(2):71-74.

[4] 叶谦,沈文颖.拉美债务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成因的比较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经济问题探索,2011,(10):167-174.

[5] 王璐,李梦洁.欧债危机的起因、解决途径及对中国的启示[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4,(4):66-70.

[6] 张丽华,李冠龙.欧债危机对中国的影响与启示[J].经济纵横,2012,(10):104-106.

[7] 张远.欧洲债务危机对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启示[J].金融市场,2014,(3):70-72.

[8] 刘建丽,郭付强,等.欧洲债务危机的深层次原因分析――以欧洲七国为例[J].对外经贸,2015,(7):8-55.

[9] 邓小华,王宝宝,等.欧洲债务危机的原因、模式及启示[J].经济问题探索,2011,(11):177-181.

[10] 王黎明.试析欧债危机产生的原因及对中国的启示[J].经济纵横,2014,(3):139-142.

[11] 祝洪章,沈秀娟.反思中国地方债务风险――从希腊债务危机中得到的启示[J].经济研究导刊,2012,(2):131-133.

[12] 王燕,赵杨.欧洲债务危机形成机理及对中国的启示[J].发展研究,2010,(10):14-18.

[13] 张春萍,沈琦,等.希腊债务危机对我国地方债处置的启示[J].中国经贸导刊,2011,(24):79-80.

[14] 管清友.欧债危机是体制问题:欧盟国缺失“生产性”[J].中国经济周刊,2010,(5):25.

国内债务危机范文2

[关键词]地方政府债务;债务危机;金融危机;债务阈值

[中图分类号]F8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14)01—0166—05

一、引言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地方政府债务问题不仅关系到债务的偿还和政府信誉,而且关系到宏观经济能否安全运行。当前,我国地方政府的债务问题类似于20世纪80年代前后巴西地方政府的债务问题。剖析巴西地方政府债务危机发生的原因、演化过程和后果,借鉴其债务治理方法,可以起到“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效果。另外,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日益严重,正逐渐积累财政风险和金融风险。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会不会演化为债务危机,甚至是金融危机?这是本文所要探寻的问题。

二、地方政府债务问题与危机:巴西的教训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巴西经历了三次大的地方债务危机,其中第三次债务危机还诱发了金融市场的剧烈震荡,最终导致了一场金融危机。回顾巴西的地方政府债务危机和由此导致的金融危机,总结和吸取经验教训,对分析和解决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背景

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巴西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GDP年均增长率达到了10%左右,创造了“巴西经济奇迹”。不过在伴随经济增长的同时,社会分化、收入不均等问题也越来越严重。为了解决经济和社会的主要矛盾,随后的盖泽尔政府在政治上实行民主化进程,经济上通过制定“第二个国家发展计划(1975—1979)”来保持经济的高速增长。由于巴西国内的储蓄率较低,为了实现经济增长计划,巴西政府仍然沿用了之前的“进口替代战略”,同时提出“负债增长战略”,即依靠向国内和国际上的金融机构举债来筹集资金,维持国内的高投资。虽然“负债增长战略”维持了经济的高速增长,但是其负效应也逐渐凸显出来:(1)累积了巨额的债务。其中1973—1978年的债务增长率为38.7%,1978年的外债净额为316亿美元…。为了维持在国际债务市场上的声誉,巴西政府在无力偿还旧债和债务利息时开始举借新债来偿还旧债。这样的结果是债务规模越来越大,远远超出了本国现在和未来财政能力所能偿还的限度。(2)国内利率被迫升高。由于巴西实行了盯住美元的爬行式外汇政策以及举债利率与欧洲和美国国际金融市场的利率挂钩,受到石油危机等外部因素影响,国际金融市场的利率上升,这进一步加剧了巴西政府还债的压力。在国内,由于受到资金短缺的影响,国内金融市场利率被迫升高。(3)国内通货膨胀率不断攀升。在取消对企业的出口补贴后,为了进一步刺激出口赚取外汇来偿还外债,政府对货币克鲁塞罗实行主动贬值,形成了货币性通货膨胀。同时,受自然灾害影响,粮食减产,进一步加剧了通货膨胀。与通货膨胀挂钩的指数工资增长也带动了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增加了企业的负担,增加了政府的养老支付负担,这又迫使企业和政府进一步举债来维持运行。在这些债务中,一部分就是由地方政府举借的。

(二)债务危机演化为金融危机

20世纪80年代初,由于受到国际石油危机影响,伦敦和纽约等国际金融市场的利率开始攀升。受此影响,巴西政府举债的借贷成本升高,这导致巴西政府需要为此支付更高的贷款利息。由于无力支付高额的债务利息,巴西各州政府纷纷宣布停止对国外债权人债务的清偿,这引起了国际金融市场的恐慌,主要外国债权人纷纷要求巴西政府立即偿还债务。巴西联邦政府作为州政府债务的最终担保人,不得不与外国债权人谈判达成还款协议,接管了州政府约190亿美元的外部债务,偿还期限为20年。

1993年,由于巴西经济增速下滑,政府税收缩减,社保和工资支出刚性等原因,使得州政府无力偿还联邦金融机构的债务,纷纷宣布停止支付,又发生了债务违约行为,导致了又一次严重的地方债务危机。为了解决危机,联邦政府和州政府进行了谈判,谈判的最终结果是联邦政府为部分州政府债务进行偿还,债务总额约为280亿美元,偿还期限为20年。

1994年前后,由于巴西国内通货膨胀水平上升,以及债券实际利息率的大幅度上升,各州州政府的债务负担进一步加重,最终导致州政府拒绝履行对联邦政府的债务偿还义务。这一消息引起了金融市场的恐慌,投资人,尤其是外国投资人纷纷从股票市场撤资,股市大跌,资本外逃,外汇短缺导致外汇市场压力增大。尽管央行扩大了外汇管理幅度,放弃了钉住主要国际货币的汇率机制,实行自由汇率,但是巴西货币仍然贬值10%。与此同时,国内通胀压力增大,内需缩减,经济增速下滑,增长偏离潜在增长轨迹。因此,一场地方政府债务危机最终演化为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

(三)启示

总的来说,巴西地方政府债务危机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方面,“负债式增长战略”是导致其负债不断增加的主要原因。而联邦政府对地方政府的预算软约束,缺乏相关的法律制度对地方政府债务进行限制和规定,以及缺少债务的透明度和风险预警机制,也是债务危机形成和扩散的重要原因。外因方面则是国际市场利率等波动是诱发其债务危机发生的导火索。不过,内因才是巴西债务危机产生和蔓延的关键因素。

在巴西地方债务危机发生后,联邦政府通过制定《财政责任法》等法律法规,规定和限制了地方政府举债规模等。同时,通过定期公布债务报告来提高地方政府债务的透明度;对违反《财政责任法》的相关责任人实施行政处罚等一些措施,使得巴西的地方债务问题越来越得到规范,其对地方债务问题的治理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三、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与危机风险的可能性审视

(一)地方政府债务的基本状况

1.债务规模大

近10年来,我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呈现了大幅度的增长。洪源和李礼的研究中测算出2003年全国地方政府直接和或有债务是3.29万亿元;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估计2004年全国的地方政府债务余额1万亿元以上;时红秀测算出2005年全国县乡两级政府的债务余额不少于4000亿元;范伯乃、张建筑的研究指出2006年全国地方政府直接和或有债务6.64万亿元;财政部财科所课题组估计2007年全国地方债务余额是4万亿元以上;安邦咨询估计2009年我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为7.43万亿元;审计署的审计报告中披露2010年全国省市县三级的地方债务余额为10.72万亿元;徐婷婷的报道中引用的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地方债务余额约为13.87万亿元;翁仕友的报道中则指出2013年我国四级政府的债务余额约为14万亿元。由此可见,我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正呈现大幅度的增长态势,且债务余额存量已经非常庞大。

2.债务结构复杂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结构复杂,主要表现为:(1)直接债务和或有债务并存。直接债务是地方政府需要直接支付的债务,主要是各类的财政贷款和借款。或有债务则是未来需要政府偿付的和其提供担保的债务需要其最后承担偿付义务的债务,主要是指通过政府投融资平台或是下属单位等形成的各类债务。如果出现债务违约,这种债务最终也需要地方政府来偿付。为了规避财政规则的约束,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通过地方投融资平台来获取资金,地方债务隐性化问题也越来越突出。(2)债务种类繁多。有地方政府向国际金融机构的直接贷款,有以土地抵押向金融机构的担保贷款,有地方国有公司和投融资平台代为发行的企业债,有地方政府为下属单位和企业担保的各类借款和贷款,有社会基金缺口,拖欠职工工资和工程项目款等。(3)各级地方政府的债务比例不一致,其中市、县级政府的债务规模呈现不断扩张的态势。由于受制于地方财政等的约束,为了增加公共投资,提供基本的教育、医疗等国家规定的基本公共服务,一些县级政府不得不举债。

3.债务原因多样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形成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既有财政体制、投融资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等造成的体制性因素,也有政策性因素。(1)财政体制。1994年中央和地方的分税制改革后,实现了“财权向上,事权向下”的财政格局。由于没有清晰的事权划分,地方政府需要完成教育、医疗、公共交通、基础设施等各项支出,受制于税收的约束。为了完成这些刚性的支持,地方政府不得不通过借贷、地方投融资平台等筹集资金,地方政府渐渐地走上了一条负债式发展的道路。(2)投融资体制。由于受“政绩考核”和“经济利益”的驱动,地方政府偏好发展大项目,也偏好通过成立投融资平台涉足竞争性领域。大项目需要数额较大的资金来支持,地方政府为了达到投资目的,往往通过土地抵押融资等模式取得项目资金,而项目未来的收益却不能按期偿还债务。(3)行政管理体制。由于对地方政府的管理和监督体制不健全,地方政府热衷于“短、平、快”的项目,重视资金投入,而轻视经济和社会效益;重视建设规模和标准,而轻视实际财务负担能力。(4)政策性因素。在缺少中央相关支持资金的背景下,为了配合国家的政策性要求,如义务教育、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粮食补贴等政策,地方政府不得不拿出相当大的财力来完成相关的规定任务。对于经济不发达、税收较少的地方,由于政策性因素导致的债务负担也是非常多见的。

4.债务扩展机制动力强劲

受制于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以及政策负担性等刚性支出,在“政绩考核”的竞赛中,地方政府为了完成支出需求,往往通过土地抵押和地方性融资平台筹集所需资金。如果政策性刚性支出的规模越大,在税收等财政收入来源有限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就越有可能通过举债来完成筹资任务。如果地方政府官员的政绩考核压力越大,那么为了显示比竞争者具有更强的能力,其越有可能通过举债来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以及形象工程的投资。如果可供抵押的土地价格越高,地方政府就越容易通过土地资本化来筹集更多的资金。如果控制的投融资平台越多,那么地方政府越有可能通过这些平台来筹集更多的资金,最终这些扩张机制会形成越来越多的地方债务。

(二)形成债务危机与危机风险的可能性分析

如前面提到的巴西州政府在拒绝偿还其债务的情况下发生了债务危机。联邦政府为了国家的信誉,最终和州政府达成协议,帮助其偿还债务。在我国,地方债务问题会不会形成债务危机呢?

这里存在一个债务余额的阈值效应:如果地方债务余额累积到一定的度,就可能引发债务危机。这个阈值T应该是依据某一地方政府未来n年财政收入的现值之和与合理的负债率之间的一个函数关系,T=Po(1+r)n(1+d)。其中:Po为期初的财政收入,r为财政收入的年增长率,d为合理的负债率。如果一个地方政府的债务余额超过了阈值T,那么就存在潜在违约的可能性。

而最终违约与否,还依赖于几个条件:第一,经济的增长速度。如果经济增速超过预期的平均速度,那么税收会增加,阈值会变大,债务上限可以提高。如果经济增速持续下滑,且低于平均速度,那么税收会锐减,阈值会变小,债务上限会降低。第二,再融资能力。如果一个地方政府具有较强的再融资能力,通过地方债务平台将土地资本化、政府资产资本化、债务资本化,可以获得更多的资金,并且可以举借新债还旧债,扩大债务规模,同时可以延长债务偿还时期。第三,债务中的谈判能力。如果地方政府的债务是向国际金融机构举借的,一般会按时偿还债务。如果地方政府是向国内银行或地方性商业银行举债,一般可能会通过谈判等将部分债务的偿还期限延长。如果地方政府向私人部门举债,则一般会出现拖欠等问题,尤其是大型工程款等问题。如果地方政府的债务上限达到了阈值,且经济增速下滑,税收锐减,再融资能力受限,债务中的谈判能力弱化,那么一个地方政府就可能发生债务违约。

地方政府会不会发生债务违约,还与中央和地方的博弈有关。对地方政府债务违约可能性的博弈论分析中发现,地方政府考虑到中央政府对债务的隐形担保人身份,一般会选择违约,债务由中央政府代为偿还。中央政府为了国家声誉,降低债务违约的社会成本,一般会在地方政府发生债务违约时承担起最后担保人的角色。在我国,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债务也具有隐形担保人的问题存在。不过,有所不同的是,地方政府官员的任选都是由上级部门或中央政府决定的,在这种人事直接控制的体制下,考虑到政治前途问题,在债务余额超过阈值后,也不会轻易出现债务违约,而是通过债务延期,债务资本化、债务谈判等方式延迟债务违约。不过,这样会积累很多的隐形债务,增加更多的债务风险。一旦爆发全面性的债务危机,危机的规模将是非常大的。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还与地方融资平台有关。地方政府通过土地资本化来为城市的发展融资,也聚集了很多的债务风险。地方政府先将土地作为资本注入地方债务平台,然后依此为资产,依据土地的市场评估价来向银行抵押进行贷款。地段越好、公共基础设施越完善地区的土地,其市场估价就越高。土地的市场评估价越高,所能贷到的款项就越大。在一次次的土地价格评估与抵押贷款的过程中,土地价格被不断地估高,贷款数量不断增加,以土地为融资平台的隐形债务余额也越来越大。受到政策调控影响,以及经济下滑影响,作为标的物的土地价格有可能回落,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会转移给贷款银行。在我国,以土地融资而形成的银行贷款数据是非常巨大的,为此已经给银行累计了巨大的风险。如一些省份的政府融资平台的负债对象90%是银行,其中70%是通过土地抵押融资,而主要通过财政收入、地产开发收入和土地出让金来偿还。在经济快速增长的情况下,财政收入增加,房地产繁荣且开发收入增加,土地出让金也会不断攀升。但越是在经济繁荣时期,越会累积巨大的债务风险。如果经济增长受到外部冲击或内部矛盾爆发,出现下滑或衰退,巨额的债务问题就会凸显出来,债务偿还链条可能会出现中断,进而出现地方政府债务危机。如果仅仅是少数和局部地区出现地方政府债务危机,那么危机还是可以控制的;如果大部分地方政府出现了债务偿还问题,就会演化为全国性债务危机。由于我国地方政府的债务模式在全国具有普遍性,如果发生地方政府债务危机,有可能是全国性的债务危机。又由于我国地方政府的债务大部分来自银行,如果地方政府发生债务危机,就会将债务危机传递给金融业,发生金融危机。大规模的地方债务危机和金融危机势必然对经济增长造成损害,使得经济增长下滑,甚至会出现经济衰退。前文提到的巴西地方政府债务危机演化为经济危机就是最好的例证。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负债式增长战略”以及债务约束和风险预警机制缺乏,是导致20世纪80年代前后巴西发生三次地方政府债务危机的主要原因。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巴西的例子值得我们反思。当前,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较多,表现为规模大、结构复杂、债务原因多样化和债务扩展机制动力较强等特点。债务问题正逐渐累计财政风险和金融风险。如果没有形成债务约束机制、化解机制和风险预警机制,地方债务规模超过“债务阈值”,就有可能引发债务危机,甚至是金融危机。那么如何治理地方政府债务,防范债务危机和由此引发的金融危机呢?

(一)进一步完善《预算法》

随着经济社会的变迁,《预算法》中的一些规定已经不能适应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且一些新出现的问题没有反映到法律中。例如,《预算法》规定地方政府不能发行地方债券,在现实中由中央政府代替地方政府发行债券已经屡屡发生,或者由地方性融资平台等代替地方政府发行债券进行融资也成为了新趋势。所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应该进一步完善《预算法》。

(二)建立债务责任人制度

目前,我国地方政府的某些官员为了发展经济,通过大规模举债来完成投资任务,所造成的巨额债务问题是其任期内,甚至是以后几任接替者都无法用正常的财政收入偿还的。这种“举债式增长”模式为地方政府累计了财政风险。为了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规范举债行为,应该颁布和实施《债务责任法》,明确规定举债人的责任和义务,实现“谁举债谁偿还”的原则,规制地方政府官员的举债行为。

(三)建立债务披露制度

由于我国《预算法》等相关法律限制地方政府独自发行债券,为了应对日益扩大的政府开支,地方政府不得不通过土地财政和地方融资平台来筹集资金,这使得地方债务隐形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债务隐形化容易积累债务风险,最终会威胁经济安全。因此,建立债务披露制度,将地方政府的债务规模、偿债措施等信息及时公开,以便接受监督,及时化解债务风险。

(四)建立债务风险预警机制

地方政府债务的规模到底有多大?什么样的债务规模才是合适的?解决这两个问题不仅需要建立债务信息披露制度,而且需要建立债务风险预警机制,通过一定的监测机制及时债务信息,同时提醒过度负债的地方政府进行债务风险的化解。

国内债务危机范文3

阅读1

欧洲债务危机主要成因

早在2008年10月华尔街金融风暴初期,北欧小国冰岛的债务问题就浮出水面,而后中东欧债务危机爆发。鉴于这些国家经济规模小,国际救助比较及时,其债务问题未酿成较大全球性金融动荡。2009年12月,希腊的债务问题凸显,今年3月进一步发酵,开始向“欧猪五国”(五国第一个英文字的缩写,即“PIIGS”,Portugal-葡萄牙、Italy-意大利、Ireland-爱尔兰、Greece-希腊、Spain-西班牙)蔓延。美国三大评级机构则投井下石,连连下调希腊等债务国的信用评级。至此,国际社会开始担心,“欧猪五国”的债务危机可能蔓延全欧,由此侵蚀脆弱复苏中的世界经济。

一、金融危机是主要导火索

实际上,欧洲债务危机是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的延续与深化。一般情况下,在一国经济繁荣时期,私人借贷即债务相对较高,而在危机时期或危机之后,由于经济下滑,财政收入减少,以及抗衰退增加支出,政府财政状况会恶化,债务会增加。本次金融危机的源头在美国次贷危机,其引发的华尔街金融风暴涉及全球金融市场,导致世界经济全面衰退,结果点燃希腊等欧洲国家已经暗藏多年的债务风险。一方面,金融危机使2009年欧元区GDP下降4.1%,降幅超过美国的-2.6%,为过去60年最严重。经济衰退使各国政府税收减少,财政收支状况恶化;另一方面,为应对金融危机与经济衰退,各国政府不得不采取财政刺激政策,扩大财政支出又使政府财政赤字增加,由此加大财政收支缺口。

事实上,自2004年以来,欧盟部分国家已经突破《稳定与增长公约》规定的财政赤字不得超过GDP的3%和政府债务不得超过GDP的60%标准。如2007年,希腊的财政赤字达到3.9%,政府债务高达104%,均超过《稳定与增长公约》规定的上线。金融危机加剧欧洲各国的财政与债务状况。据统计,2009年,欧元区的平均财政赤字占GDP的6.3%,公共债务占GDP的78.7%,尤其是PIIGS国家(葡萄牙、意大利、爱尔兰、希腊、西班牙)的财政赤字分别占GDP的13.6%、12.5%、11.2%、8%和5.3%,政府债务占GDP的113%、66%、54%、77%和119%。其财政赤字与债务规模上升,遭致评级机构对其信用评级的下调,进而引发信心危机,使融资成本上升,融资难度加大,最终导致债务危机爆发。

二、体制性缺陷是深层原因

欧元区“天生”的体制性缺陷,即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二元性”是导致债务危机的根本性原因。基于各国政治意愿,欧元区成立之初只统一货币政策,未统一财政政策,财政大权依然被视为各国经济范围内的事。这种二元结构自一开始就遭到质疑,但直到债务危机爆发,其危害性才真正显现,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从事前预防来看,这种二元结构无法对欧元区成员国财政状况进行有效监督和及时纠正,造成成员国财政纪律松懈。分散的财政政策和统一的货币政策使各国在面对危机冲击时,过多依赖财政政策,并且有扩大财政赤字的内在倾向。事实上,欧盟对此缺陷设有防火墙,即《稳定与增长公约》规定的成员国财政赤字不得超过GDP的3%,否则将被惩罚。然而到2005年初,欧盟同意其成员国财政赤字可“暂时”超过3%,这为而后突破防火墙埋下了伏笔。

二是从事后应对看,二元结构充分暴露出欧元区危机处理能力不足。为便于实行统一的货币政策,单一货币区成员国即便不能统一财政,也应在财政上保持步调一致。针对欧元区财政“短板”的天生缺陷,欧盟《稳定与增长公约》的规定应该成为成员国必须遵守的财政纪律。但事实证明,公约执行力相当有限。由于在制定和实施财政政策时缺乏协调机制,债务危机爆发后,各国在救助过程中争吵不休,又各自为政,致使危机持续扩散。可以说,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二元性”相当于欧元区各成员国的货币政策“一条腿”被绑在一起,而财政政策“另一条腿”则自行其是,最后造成“一条腿走路”的困境,结果导致公共支出过度膨胀,财政赤字大幅上升,进而出现债务累积和信用危机。

三、结构性矛盾是重要诱因

首先,近几年,随着欧盟成员日益扩大,由15国增加到27国,欧元区由12国扩大到16国,成员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开始参差不齐。德国、荷兰等西欧国家与希腊、西班牙等南欧国家之间出现经常项目严重失衡。德国、荷兰等具有很强的出口竞争优势,长期拥有经常项目顺差,2009年顺差余额达到GDP的5%。而希腊、西班牙等南欧国家因劳动生产率相对低下,出口竞争力较弱,出现巨额经常项目逆差。结果,欧元区自身出现内外发展失衡问题,由此加大货币政策的调整难度。

其次,虽然希腊等南欧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比西欧低,自加入欧元区以来,迫于政党与工会的压力,这些国家在福利制度方面极力向富国看齐,在税收与财政不允许情况下,过度提高公务员工资和退休养老金等福利待遇。加之人口老龄化的加速,不仅给政府造成巨大财政压力,而且使单位劳动成本上升,使希腊等南欧国家在与亚洲等新兴市场的低成本竞争中更处于劣势。

最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欧元的持续升值,使南欧国家以往具有的传统产业的竞争优势丧失殆尽。加之欧元区实施统一货币政策,各国在面临内外失衡时无法通过货币政策,以提高出口竞争优势,只能采取财政刺激政策,以维持国内经济增长。在经济扩张期,只要经济持续增长,政府税收就会增加,财政支出可通过增加税收来弥合。但当金融危机爆发时,经济衰退、税收减少,希腊等国的财政赤字骤然恶化,成为债务危机的主要引爆器。

四、游资炒作起推波助澜作用

2001年希腊加入欧元区时,为达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提出的要求,即政府预算赤字不超过GDP的3%、未清偿债务总额不超过GDP的60%,希腊政府通过与美国投行高盛集团合作,与其签订一系列金融衍生品协议,将财政赤字降为1.5%。最近披露,当时希腊的真实财政赤字是GDP的5.2%,远远高于3%。尤其是,以各种手段让债务维持在规定水平之下的国家不只希腊一家,还有葡萄牙、意大利、西班牙,甚至德国也造假。

当时对财政赤字情况的隐瞒,为今天危机爆发埋下祸根。债务危机爆发后,高盛等投行又大肆做空欧元,导致全球市场一片恐慌,美欧股市连连下挫,欧元大幅贬值,经济出现“二次探底”风险。在对冲基金等游资推波助澜下,希腊等债务危机国家的融资成本飙升,使其无法用借新债来还到期的债务,由此助长危机爆发并蔓延。

阅读2

欧洲债务危机演进过程

一、希腊成为欧洲债务危机的引爆点

2009年12月,希腊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问题曝光。随后,国际信用评级机构纷纷下调其信用评级,希腊债务危机全面爆发。今年上半年,欧洲央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等一直致力于为希腊债务危机寻求解决办法,但分歧不断。因为,欧元区成员国担心,无条件救助希腊可能助长欧元区内部“挥霍无度”,并引发本国纳税人不满。同时,欧元区内部协调机制运作不畅,致使救助希腊的计划迟迟不能出台,导致危机持续恶化,并向欧元区其他国家蔓延。

葡萄牙、西班牙、爱尔兰、意大利等国接连爆出财政问题,德国与法国等欧元区主要国家也受拖累。美国评级机构则落井下石,连连下调PIIGS国家的信用评级。2010年4月26日,标准普尔将希腊信用评级从BBB+降至BB+,沦为“垃圾级”;将葡萄牙信用评级连降两级至A-。国际市场对欧元信心大降,欧元兑美元一路下跌,主要股指连续下挫,整个欧洲被债务危机阴霾笼罩。直至5月2日,欧盟与IMF才联手推出3年内向希腊提供1100亿欧元的救助计划。然而,此时市场已被恐慌情绪控制,投资者对希腊可能陷入“国家破产”的担忧无法平息,救助计划未能达到预期效果,金融市场依然加剧震荡。

对冲基金则借机蓄意冲击欧元,致使欧元陷入自建立以来最严重的危机,市场开始担心欧元前途。为制止希腊债务危机蔓延,造成多米诺骨牌效应,欧元区16国首脑于5月8日召开特别峰会,正式批准救助希腊的1100亿欧元方案,同时要求创建针对欧元区任何陷入困境国家的紧急基金,表示将“不惜一切代价”保卫欧元,一场史无前例的“欧元保卫战”由此打响。

二、欧洲债务存在系统性扩散风险

虽然欧盟采取空前救援措施,但市场依然担忧希腊债务危机向全欧扩散,原因是希腊债务危机只是欧洲债务的冰山一角。

第一,欧元区国家无一财政盈余且债台高筑。据欧盟统计局统计,2009年欧元区整体财政赤字和政府债务占GDP的比例均超《稳定与增长公约》规定的上限,而且经济下跌4.1%,失业率上升至9.4%。经合组织(OECD)预测,2010年欧元区财政赤字将增至6.6%,政府债务升到84%,失业率达10.1%,GDP增长则低于1%。关键是,不仅小国希腊、葡萄牙、爱尔兰等国财政赤字与政府债务严重超标,而且西班牙、意大利、德国、法国(四国GDP占欧元区的76.8%)等大国的两项指标均超警戒线,尤其是西班牙与意大利已被列入债务危机的黑名单PIIGS国家内。2009年,意大利财政赤字为5.3%,但政府债务高达118.6%,2011年将增到135%,债务风险明显上升。西班牙债务危机已被引爆,成为继希腊后第二个危机国家。2009年,西班牙财政赤字高达11.2%,为欧元区第二高赤字国,失业率达到18%,居欧元区最高。左翼少数派政府为预防危机发生,大力推进劳工改革并收紧银根,由此得罪传统盟友工会,被其他党派孤立,政府陷入下台危机,又遭评级机构惠誉降级,经济濒临崩溃边缘,政局相当不稳。

第二,小国债务危机引发市场大幅震荡。6月初,欧洲上演了一幕节外生枝的惊恐场面。不被人关注的小国匈牙利,更迭后的新政府夸张性自曝“家丑”,声称“发现上届政府伪造部分经济数据,其财政状况远比先前预计糟糕”,在金融市场掀起巨大风波。欧美股市再次大幅下挫,欧元兑美元汇率跌破1.20关口,创四年来新低,欧洲信用违约掉期(CDS)报价大幅上扬,融资成本进一步提高。一个小国债务问题引发市场如此惊恐,缘由主要是遭华尔街金融风暴袭击后的世界经济异常脆弱,市场犹如惊弓之鸟,承受风险能力明显减弱,对任何风吹草动都会做出过度反应。需要关注的是,波罗的海小国的债务与财政状况很严重,任何内外星火都可能引发其债务危机,一旦发生难免再次上演匈牙利式“小鬼闹宫”的惊恐场面。

第三,英国是欧洲另一枚隐形债务炸弹。英国的财政赤字问题非常严重。OECD统计,2009年英国财政赤字达11.3%,2010年将升到11.5%,高于欧元区平均水平,远超过3%的警戒线。同时,英国的政府债务已超60%的警戒线,2010-2011年将分别增到78.2%和91%,而且其银行尚有1000亿美元的有毒资产未处理。新任首相卡梅伦上台不久即宣布,英国的财政赤字问题比预期严重,将影响经济、社会乃至居民生活,并将持续多年,因而削减财政赤字将是新政府的第一要务。7月13日,英国国家统计局公布,英国国债达4万亿英镑,比该机构之前的说法高4倍,比独立分析人士评估的高2倍;平均每位英国人背负6.5万英镑债务,每个家庭需工作5年才能付清。

第四,欧洲内部债务/债权链错综复杂。这是欧洲的特殊情况,其国家间债务与债权链相当紧密,单一国家的债务违约会迅速扩散成系统性风险。国际清算银行统计,希腊的债权人以欧洲为多,其中法国、瑞士、德国、葡萄牙分别持有750亿、640亿、430亿和100亿欧元;西班牙的债权人是德国、法国、英国,分别持有2360亿、2220亿和1140亿欧元;而西班牙则持有葡萄牙860亿欧元的债权。一旦欧洲债务链上任何环节出问题,均可引发大范围系统性违约风险。加之,债务危机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即使财政状况相对稳健的德国、法国也会被卷入其中。因此,一国债务违约势将掀起欧元区“地震”,投资者会对整个地区丧失信心。

三、欧洲债务昭示西方债务问题岌岌可危

据统计,2010年2月全球政府债务总额已突破36万亿美元,2011年将达40万亿美元。与历史不同,当前全球主要债务国多为发达国家。虽然欧洲爆发债务危机,但美国、日本等债务状况比欧洲更糟,财政赤字更高。故此,欧洲债务只是发达国家债务链上的一环,全球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威胁是整个西方的债务危机。

一是西方债务呈结构性与长期化趋势。OECD预测,2011年其成员国平均债务占GDP比重将超100%,财政赤字将达6.7%(2010年为7.8%)。如果不采取措施削减支出、提高税收、改革劳动力市场、提高竞争力,此困境将延续至2025年。世界银行报告认为,金融危机使发达国家债务与财政赤字达到不可持续的地步。2010年,七国集团(G7)的政府债务占GDP比重将达到113%,为1950年以来最高,而且形势更加严峻。因为前者为战争所致,后者是金融危机后遗症。关键是,所有发达国家均面临人口老龄化,养老金与保健开支增加,且经济潜在增长率下降,面临增收与减支两难困境。IMF预测,发达国家的政府债务高峰期尚未到来,最困难时期应在2011-2018年,2023年债务占GDP比重只能降到80%,如果能削减政府开支达到GDP的8.8%,2030年前才能使债务恢复到危机前水平,即降至60%警戒线以下。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更悲观,认为主要工业国(日本、德国、英国)将深受债务之困至2084年。可见,未来20余年西方国家将深陷债务危机不能自拔,无疑将影响其经济持续发展,新兴市场持有的债权安全风险将上升。前车之鉴是,拉美债务危机使其陷入“失去的二十年”,至今阴影仍挥之不去。前地区债务危机最终导致政经剧变,国家分崩离析。当然,历史不会原本复制,西方国家会使用种种手段,将自身债务风险转嫁给债权人。故此,其解决债务危机的路径将给世界经济发展带来更大风险。

二是日本债务居发达国家之首。目前,日本国债高达600万亿日元,约占GDP的189%,居发达国家首位。二战结束时,日本国债规模为GDP两倍,国家几近破产,今天的债务规模在重蹈当年覆辙。IMF估计,2010年日本国债占GDP比重将达227.3%。新任首相菅直人已多次表达对财政赤字的不安。OECD预测,2011年日本的财政赤字将由2009年的7.2%攀升至8.3%。学界对债务前景相当悲观,经济评论家浅井隆预言,2014年日本将“破产”;法政大学教授小峰隆夫称,目前虽然日本财政状况十分恶劣,但恐慌主要来自欧洲债务,因为“既然狼出现在希腊,民众担心这匹狼可能也会出现在日本”。据他估计,日本债务将在2020年前后超过家庭金融资产,从而引发政府是否能够偿还公债的疑虑。若政府维持财政扩张政策,日本财政可能在10-15年内崩溃,但若市场信心动摇,引爆点将更早到来。然而,需要指出的是,日本债务主要由本国公民持有,即使爆发债务危机,对其他地区影响也较小。

三是美国债台高筑是全球最大威胁。高失业率、庞大赤字、沉重债务,是后危机时代美国面临的三大棘手问题。2009财年美国的财政赤字达1.45万亿美元,占GDP的11%,2010财年赤字将攀至1.56万亿美元,占GDP的10.7%,未来10年赤字累计将达9万亿美元。美国财政部公布,2010年美国国债将达13.6万亿美元,相当于每个美国人负债超过4万美元;2015年美国国债将攀升到19.6万亿美元,占GDP的102%。评级机构穆迪公司预测,2010年底美国国债将达92.6%,2011年达97.4%,2013年更高达101%。穆迪据此认为,如果债务比率和利息成本继续上升,政府又不采取任何稳定措施,可能将导致评级被下调。问题是,美国国债中相当部分由外国人持有,一旦爆发债务危机,全球债权人的财富将类似次贷危机那样被吞噬。

阅读3

危机影响与治理措施

一、危机冲击力大但影响可控,经济“二次探底”可能性小

(一)引发全球金融市场剧烈动荡。欧洲债务危机的最大冲击波首先体现在金融领域,引发全球金融市场剧烈震荡。受欧洲债务危机影响,今年以来国际金融再次动荡不已。全球股市连连下挫,美股曾日跌千点,数次跌破万点大关;国际汇市加剧波动,欧元持续走贬,兑美元一度跌破1.20。估计,在债务危机困扰下,又有美评级机构推波助澜,欧元对美元总体呈震荡走低态势,未来很可能跌回起点,即1欧元兑1美元。在欧债危机背后,总能隐约看到美国的影子,其中不乏两种货币(美元与欧元)与两种模式(美国的盎格鲁-撒克逊模式和欧洲的莱茵模式)之博弈。迄今,市场对欧洲债务问题及其蔓延的担心仍未平息。另外,欧洲债务危机将使欧美银行再次遭受损失。据统计,英国、德国、美国银行分别持有的西班牙债务是希腊债务的7倍、5倍和3倍。美国银行共持有“PIIGS”国家1900亿美元债务。如金融机构为避险再次收紧贷款,可能导致全球信贷再次紧缩。

债务危机严重影响欧洲银行业。6月21日,惠誉将法国巴黎银行信用评级从AA下调至AA-。同日,标普调高西班牙银行业的坏账损失预期,2009-2011年累计信贷损失将达993亿欧元,比之前预期多出177亿欧元。这进一步加剧市场对欧洲银行业的担忧。7月19日,穆迪将爱尔兰的评级从Aa1降至Aa2,主要原因包括该国债务上升、银行救助计划以及增长前景疲弱。7月28日,惠誉公布调查结果称,债务危机使欧洲银行发债融资几乎陷入停顿,过去3个月欧洲银行业一直处于资金缺血状态,投资者对欧洲银行业债务展期能力的担忧日增。

(二)拖累世界经济复苏进程。欧洲债务危机的最大影响是,给脆弱复苏中的世界经济平添诸多不确定性,再次打压投资与消费信心。在巨额救援机制背后,从危机中的希腊、葡萄牙和西班牙,到大国德国、法国和英国等,均开始紧缩财政。然而,欧洲是本次世界经济复苏中最薄弱地区,不少国家经济尚未复苏,一些国家经济虽开始复苏,但主要靠政策支撑。该地区退出政策本应晚于其他地区,但迫于债务危机各国不得不提前收紧银根,加之欧元主导利率已处于历史低位,货币政策几无下调空间,其他复苏动力亦无处可寻。市场普遍担心,财政紧缩将使欧洲陷入“双底衰退”。世界银行认为,受债务危机和财政紧缩影响,今年欧元区经济只能增长0.7%,2011-2012年将分别增长1.3%和1.8%,为全球复苏最乏力的地区。OECD预测,今年全球经济负增长的国家主要集中于欧洲债务国,包括希腊、西班牙、冰岛和爱尔兰,分别为-3.7%、-0.2%、-2.2%和-0.7%。欧盟委员会将欧洲债务列为经济复苏的主要威胁,认为各国削减财政赤字势必拖累经济复苏。

另外,欧洲债务危机通过信心、金融、贸易、资本等渠道对全球经济产生负面影响。IMF总裁卡恩认为,欧洲债务危机是阻碍全球经济复苏的“最大挑战”。香港《亚洲周刊》文章认为,欧洲债务危机表明全球金融海啸并未过去,而是进入一个表面稳定、实际更脆弱的新阶段,更大挑战随时会出现。眼下的直接影响是,各国宏观经济决策难度明显加大,可能推迟退出政策实施,使未来通胀风险上升。然而综合分析,欧洲债务危机不致导致全球经济“二次探底”,原因有五:一是欧洲债务仍是欧洲问题,对其他地区影响可控;二是本轮世界经济复苏靠新兴市场牵引,其复苏势头依然强劲;三是美国、日本经济复苏明显好于欧洲,且与新兴市场互动性增强;四是二十国集团(G20)机制内国际合作能力增强;五是经济周期性复苏态势依旧。结论是,欧洲债务危机使全球发展风险上升,但世界经济“二次探底”可能性较小。

(三)导致欧盟内部矛盾加深。欧元区成立时,部分成员国并未满足经济趋同标准,而是在政治推动下“匆忙上马”,债务危机使各国分化愈加严重,“统一货币、不同财政”的经济模式运行难度加大。为应对债务危机而采取的财政紧缩措施,很可能导致一些国家出现更严重的经济下滑和通货紧缩风险。由于工资和福利水平的相对刚性,加入欧元区时就资质不佳的国家可能会出现新的社会和政治局势变化。如果希腊政府迫于民众压力,最终无法执行过于严格的紧缩计划而要求对债务进行重新安排,甚至被迫退出欧元区,欧元体系将受重大冲击,并产生全球性负面影响。此外,危机使南北欧矛盾加深,且社会与政治风险上升,欧元地位受损,欧盟扩大步伐将减缓。近期,欧洲舆论甚至重提上世纪90年代“小欧元区”(德国、法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5个经济较为趋同的国家)的话题,显示未来内部协调难度加大,结构改革迫在眉睫。

(四)新兴市场债权风险上升。与历次债务危机不同,当前全球债务风险主要来自发达国家,受损方则为新兴市场,尤以持有大量美元资产的东亚为重。风险不仅来自债务国偿债能力减弱,更因其偿债意愿下降。因为西方货币为硬通货,只要其央行增发钞票,使债务货币化,并借助通胀,即可稀释债务。债权人面临两大风险:一是不能“印钞”的欧元区国家的债务违约风险,因救助机制建立暂时消失,但未来依然存在;二是可以“印钞”的美国、英国潜在的“纸币”风险,即通过大量发行货币制造通货膨胀使债务缩水。欧洲债务危机爆发后,各国外汇储备投资不是在好资产与坏资产之间选择,更多是在坏资产与更坏的资产之间选择。这为中国外汇储备的保值与增值提出严峻挑战。

二、危机治理措施出台,最困难时期已经过去

(一)急推财政紧缩政策。为解决债务危机,增强市场信心,欧洲各国开始大力紧缩财政。希腊:5月6日,议会通过财政紧缩方案,计划3年内紧缩开支300亿欧元,把财政赤字占GDP的比例由2009年的13.6%降至2014的3%以下。法国:5月20日,总统萨科齐宣布将改革财政制度,削减预算赤字,并实施养老金制度改革。法国政府还计划修改宪法,将实现公共财政平衡作为政府永久性目标列入宪法。萨科齐承诺,3年内将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控制在3%以内。西班牙:5月27日,议会通过政府此前出台的150亿欧元财政紧缩方案。德国:6月7日,总理默克尔宣布,德国将在未来4年内削减财政开支逾800亿欧元,以遏制预算赤字急剧增长(今年将超过GDP的5%),并为欧盟其他成员国“树立榜样”。英国:6月22日,财政大臣奥斯本公布紧急预算案,宣布将通过削减公共开支和增税来减少财政赤字,从本年度到2014-2015财年,每年削减政府开支320亿英镑,从明年起将增值税税率从17.5%提高到20%,争取在2015-2016财年实现结构性财政平衡并出现盈余,削减财政赤字的80%将通过紧缩财政实现,20%靠增税完成。这是二战后英国最“紧缩”的预算案。意大利:7月15日,参议院通过了政府提出的249亿欧元紧缩公共开支预算法案。这项法案设定的目标是将财政赤字占GDP比例今年减少到5%,2011年减到3.9%,2012年减到2.7%。此外,爱尔兰、葡萄牙等国也公布财政紧缩方案。至此,欧洲正式步入“勒紧裤腰带过日子”的“艰苦”时代。

另外,日本政府也于6月22日公布了“十年财政战略”,计划在2015财年前使财政赤字占GDP比例比2010财年减少一半,2020财年前实现盈余;2021财年后,国家和地方公债余额占GDP比例将稳步下降。6月召开的G20多伦多峰会也要求,发达国家在力求稳定复苏的同时,2013年前将财政赤字减半,2016年前稳定并减少政府债务占GDP的比例。

(二)加强内部经济治理。为防止债务危机升级,欧盟相继出台1100亿欧元希腊救助方案和7500亿欧元欧洲稳定机制,力求希腊不会出现债务违约并试图阻止危机在欧元区扩散。但救助方案被指“治标不治本”。市场信心依然不足。对此,欧盟及其成员国又迅速迈出了加强内部经济治理改革的步伐,试图通过强化财政纪律、增进经济政策协调、消除成员国间经济失衡和建立一套永久性的危机应对机制来修正欧元区固有的体制性缺陷,避免危机重演。

在6月17日召开的欧盟峰会上,欧盟表示将加强内部经济治理,强化财政纪律和加强对成员国的宏观经济监督,以免债务危机重演。欧盟领导人同意,自2011年开始,成员国预算方案接受欧盟委员会评议,对违反财政纪律的成员国实施惩罚。欧盟领导人还要求拟定一套评判体系,以及时发现成员国之间的竞争力差距和经济失衡状况。

(三)着手经济结构改革。面对日益严峻的宏观经济风险,在削减财政赤字的同时推行结构性经济改革显得日益迫切。5月25日,欧洲理事会常任主席范龙佩、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和欧盟委员会负责经济和货币事务的委员奥利・雷恩共同呼吁欧盟成员国将巩固财政和结构性改革并举,因为只有实现经济增长才能实现削减赤字的目标,提高未来欧盟经济增长潜力。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5月31日在英国《金融时报》发表文章警告,不应“一味厉行节约”,还要找到“通往繁荣的可持续道路”,应抓住发展中国家增长提供的机遇,避免步入“失落的十年”。

6月17日,欧盟峰会通过未来10年欧盟经济发展规划,即“欧洲2020战略”,要求通过提高欧盟经济竞争力、生产率、增长潜力、社会融合和经济趋同,使欧盟经济走出危机并变得更强大。根据这一战略,未来欧盟经济发展目标是:实现以知识和创新为基础的“灵巧增长”;以提高资源效率、提倡“绿色”、强化竞争力为内容的“可持续增长”;以扩大就业、促进社会融合为目标的“包容性增长”。为此,欧盟在创造就业、增加科研投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高教育普及率和消除贫困等5个核心领域确立了量化指标。新战略重在推动结构性改革,消除制约欧盟经济增长的瓶颈,充分挖掘增长潜力,使欧盟经济重回可持续增长轨道。

7月21日,IMF报告建议,欧元区当前应加强政策协调,制订有力的中长期调整计划,建立财政可持续性,实施结构性改革,促进经济增长,要找出银行体系的薄弱环节,并从根本上进行重组。同时IMF建议,欧元区通过实施完善的财政和结构政策,完成地区范围的金融稳定框架,来建立有效的经济和货币联盟。

(四)进行银行业压力测试。为平息市场对欧洲银行业健康状况的猜疑及提高透明度,6月17日召开的欧盟峰会宣布对欧洲银行业进行压力测试。7月23日,欧洲银行业监管委员会公布了欧洲银行业压力测试结果。结果显示,欧洲大多数银行“健康状况”良好,有能力抵御可能出现的经济“二次探底”和债务危机的双重打击。在参加测试20个欧洲国家的91家银行中,绝大多数都顺利过关,只有7家不合格,其中除德国地产融资抵押银行外,另有1家来自希腊,其余5家均为西班牙地方银行。7家银行只需注资35亿欧元,即可抵御未来可能出现的风险。英国、荷兰、意大利和北欧地区的银行在压力测试中表现出色。91家接受测试的银行资产规模占欧洲银行业的65%。欧洲银行业监管委员会称,整体上,这91家银行在假定的最糟糕情形下,核心资本充足率虽将从2009年的10.3%降至2011年底的9.2%,但仍高于测试所设定的6%的“安全线”,表明欧洲银行业总体依然健康。

欧盟委员会、欧洲央行和欧洲银行业监管委员会发表联合声明称,这次压力测试公布的信息将确保外界了解欧洲银行业状况,对恢复市场信心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声明强调,这次压力测试所假定的最糟糕情形实际上不太可能发生,但绝大多数欧洲银行仍经受住考验,由此可以证明,欧洲银行业作为一个整体能够抵御住可能出现的宏观经济风险和金融冲击。欧盟官方虽对压力测试结果表示满意,但分析人士认为,整个压力测试是一场平复市场担忧的“政治游戏”,能否达到预期效果、如愿打消投资者疑虑仍是未知数。

(五)加强金融改革与监管。在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打击金融市场投机、加强金融监管的呼声就一度高涨,但在过去一两年,西方国家在这方面进展缓慢。最明显的例子包括金融衍生品市场仍无序发展,信用评级机构未能得到有效监管,二者成了欧洲债务危机的“加速器”。对此,欧元区国家领导人再次提到金融市场投机以及信用评级机构的作用问题,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国内债务危机范文4

同样发生债务危机的还有世界头号经济强国美国。截至2010年底,美国政府债务占GDP的比重已达到92%,在世界范围内已处于高位。2011年5月16日,美国国债触及国会所允许的14.29万亿美元上限,2011年8月3日美国两党已经达成一致上限上调至16.7万亿,以防止美国出现违约风险。8月5日国际评级机构标普将美国长期信用评级由“AAA”降至“AA+”,评级展望负面。

一 欧债危机产生原因

1.外部原因

欧元从诞生之日起到次贷危机发生前夕累计升值80%之多,致使欧债广泛受到投资者的欢迎。相应地,欧盟区国家发行债务成本也就变得十分低廉。在此基础上,诸国积累了大量的政府债务。希腊等债务危机国家就是因为这样而发行了很多的债务。而希腊当初能加入欧盟并不是因为实质意义上达到了原欧盟成员国关于财政赤字与GDP比率不高于3%,以及公共部门债务余额GDP比率不超过60%的警戒线,而是由高盛帮助希腊政府粉饰财政状况以便进入欧盟组织,所以一定程度上来讲欧债危机各个评级机构要付一定责任。等到现在发现各个债务国负债程度过高而将这些国家信用评级下调,就导致了欧债危机的爆发,也成为欧债危机的导火索。

2.内部原因

第一,欧盟财政约束的宽松性。虽然欧盟成立这几年,成员国关于财政赤字/GDP比率不高于3%,以及公共部门债务余额GDP比率不超过60%的警戒线真正意义上来讲形同虚设,也是造成现今阶段欧债危机爆发的一大原因。

欧盟在成立之初定下警戒线,但是由于欧盟中的大国违背了公约规定的财政赤字3%的上限,要求更大的灵活性,以及减小自身受到制裁与罚款的可能性,结果欧盟更倾向于维护大国的利益,对公约中的大量条款进行了修改。在新公约中潜在违约者的修正期限得到了延长,经济滑坡的定义被放松,大量暂时搁置3%赤字上限的做法被认定为正当(参见图1)。这样的财政约束给现今的欧债危机埋下伏笔。

数据来源:比利时自由报刊

第二,欧盟制度缺陷性。欧元区国家虽然形成了货币联盟,但是没有形成统一的财政联盟,欧元区国家一旦发生危机就无法通过自身一个国家的货币政策来进行调整,失去了货币主导权,这样,这些欧元区债务危机的国家无法通过货币贬值来达到减轻这些国家的实际负担。同时也因为没有形成统一的财政联盟,在一开始希腊产生债务危机的时候如果德国法国这些大国形成统一的财政政策,那么也就不会变成今天这种多米诺骨牌的状况。

第三,债务危机国家经济状况。债务危机的国家内部经济产业结构发展不均衡,实体经济空心化,经济发展十分脆弱。以希腊为例,旅游业和航运业是希腊的主要产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希腊一方面,为了大力发展支柱产业并拉动经济快速发展,希腊对旅游业及其相关的房地产业加大了投资力度,其投资规模超过了自身承受能力,导致负债提高。另一方面,从反映航运业景气度的波罗的海干散货运价指数(BDI)看,受金融危机影响从08 年底开始航运业进入周期低谷,景气度不断下滑。两大支柱产业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直接导致了希腊债务危机的产生。

除此之外,这些债务危机国家通货膨胀率普遍较高(参见图2)。以希腊为例。通货膨胀率逐月增加,2011年10月已经超过120%(参见图3)。除了通货膨胀恶化,失业率

数据来源:IMF

也相对其他欧元区国家高,欧元区总体失业率保持在10%左右,截至2011年10月欧元区失业率为10.3%,(参见图4)而希腊的失业率逐月增加(参见图5)。

数据来源:IMF

债务危机国家高福利制度与相应的经济条件不相符合,导致危机爆发之后很多当地民众示威游行进行减福利抗议。总体上这些国家普遍推行一种“高消费+低增长+大量债务”的经济模式进行运行。

二 美国危机产生原因

1.内部原因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使美国政府赤字大幅度上升,危机之中,美国财政收入大幅度减少,但支出并未减少,收支差距进一步加大;仅仅2009和2010两年的年财政赤字就达到14.7和12.8万亿美元;分别占当年GDP的10% 和8.9%。最后,美国为解决此次危机制定了许多刺激计划,增加了额外的支出。这三个原因使得举债度日成为家常便饭,国债占GDP比重逐年上升。从2009年开始每年上升幅度加大(参见图6),预计2012年国债占GDP比重将达到100%。

数据来源:Reuters

2.外部原因

从外部环境看,一方面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大宗商品价格以美元计价和结算的前提下,美国必须保持贸易逆差,这是其他国家为购买大宗商品而获得美元货币的唯一通道,其他国家拿到美元之后,需要通过购买美国国债进行保值增值,因此又将一部分美元回流到美国,这样就相当于“美元产生—贸易逆差—美元回流”进行循环,而过程中美国产生的就是大量的国债。另一方面,美国是世界头号经济强国,很多国家为了规避经济变动带来的外汇储备升值贬值的大幅度变化将美元作为储备货币,截至2011年二季度,美元占世界主要储备货币的比重已经降到1999年3月以来最低水平,但仍占60.7%,由于各国大量购买美元给美国带来了大量廉价融资,从而导致美国国债大幅上升(参见图7)。

数据来源:Reuters

国内债务危机范文5

编者按:欧债危机作为近期影响国际金融市场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已经开始显现其威力。受其影响,贵金属的避险需求得以在国际市场上发酵因而创出新高,国际黄金价格在结束了3月的盘整后,进入4月就开始出现了一波较大的拉升行情,最高时曾达到1518美元,受其影响国内黄金价格也一再走高;而外汇市场虽受欧洲央行加息影响,但市场的避险意愿依然强烈,欧元兑美元、欧元兑日元的汇率仍处跌势,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这两个领域的投资者仍需继续关注欧债危机的动向,及时调整自己的后市投资。

此外,寄希望透过购买QDII基金布局全球投资的投资者也应该关注欧债危机进一步发展的趋势,因为近期欧洲股市暂未受欧债危机的忧虑而出现大幅下挫,相反,资金似有重新流入当地市场的迹象。这对那些购买有投资欧洲市场的QDII基金持有人而言也许会是一个利好,但是之后的行情走势,也许依然会取决于欧债危机的走向。

那么,这场危机目前发展到了何种程度?

4月初,面对欧盟国家连月施压,以及国内财政告急下,葡萄牙终于宣布寻求欧盟援助,成为希腊和爱尔兰之后,第3个向欧盟求助的国家。葡萄牙求援后,市场揣测下一个求助国家将会是西班牙。在大量国债快将到期、楼市疲弱不振、储蓄银行业困难等负面因素影响下,西班牙债务危机逐渐升温,或会重燃市场对欧债危机的忧虑。

葡萄牙求援不代表危机解决

3月底,葡萄牙反对派否决政府提出的削减开支计划后,该国总理宣布辞职,遂令国内债务危机进一步恶化。评级机构惠誉调低葡萄牙的债务评级两级,由“A+”降至“A-”,并将其列入负面观察名单。标普亦指出,由于葡国的政治风险增加,将打击市场信心,以及扩大该国再融资风险,因此将其债务评级由“A-”下降至“BBB”,并警告评级可能再遭下调。受消息影响,葡萄牙10年期国债孳息率一度攀升至7.9%新高。加上6月前葡国将有90亿欧元的债务到期,“求援”压力势将加剧。

虽然葡萄牙已落实向外寻求援助,但并不表示其债务危机得以完全解决。去年6月,欧盟先后对希腊及爱尔兰提供巨额贷款援助。但鉴于两国削赤决心不大,加上经济萎缩,令其债务违约风险再度趋升。希腊及爱尔兰的5年期信贷违约掉期(CDS)于4月初再度急升,并升逾去年5月欧债危机爆发时的高位。反观同样受金融海啸冲击的冰岛,采取严厉的紧缩政策,不再为国内银行承担债务,以及让其货币大幅贬值,终令其债务违约风险持续下跌。假若葡萄牙没有削赤决心,即将接受援助,也只解燃眉之急,却不能根治核心问题。

爱尔兰、希腊债务危机未除

除了葡萄牙债务危机外,爱尔兰银行业亦面对资金紧张问题。爱尔兰银行业资本重组所需资金或超过350亿欧元。但由于国内融资困难,推高其国债息率,当中2年期国债孳息率更突破10%大关,创欧元区成立以来新高。4月中旬,评级机构穆迪下调爱尔兰债务评级,从“Baa1”连降两级至最低的“Baa3”,距“垃圾级”仅差一级,评级前景仍为“负面”。穆迪警告,鉴于爱尔兰经济前景黯淡,加上欧洲央行加息,将增加借贷成本,或导致爱财政状况恶化,不排除爱再遭降级。爱尔兰面对财务困境,加上国内银行急需欧盟救助,将加深市场对欧债危机重临的疑虑。

此外,希腊再度传出坏消息。4月中旬,德国财长朔伊布勒表示,希腊或须重组沉重债务,是首位发表相关言论的欧元区高官。消息触发市场恐慌,导致希腊借贷成本创新高,10年期债券孳息曾升至13.4%,是希腊2001年加入欧元区以来最高。

西班牙危机重重

希腊、爱尔兰及葡萄牙相继出现债务危机,假若欧洲第四大经济体的西班牙一旦爆发债务危机,恐怕现时的欧盟救助基金亦不足以应付。葡国求助后,西班牙财长随即向市场大派“定心丸”,强调国家不会受到牵连,并指经过政府改革措施后,1月份以来西班牙与德国10年期国债息差已收窄30%。债息持续下滑,或显示西班牙债务危机减退,毋须向外求援。

然而,西班牙将面对大量国债快将到期,以及失业率高企,令情况不容乐观。踏入第2季,西班牙将有300亿欧元的债务到期。另外,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数据显示,估计西班牙今年财赤及外债占GDP分别达4.8%及70.2%,跟葡国有关比例的5.2%及87.1%相近。加上国内失业率高达20%,以及政府调低未来两年的经济预测,债务危机蔓延至西班牙的可能性实在不容忽视。

除了债务问题外,西班牙房地产行业低迷,对国内银行以至整体经济构成沉重的负面影响。金融海啸后,西班牙楼价大跌,闲置房屋数量不断增加,导致房地产泡沫破裂。房地产出现问题,不仅影响建筑及劳动市场,更严重打击银行业。目前,西班牙金融体系最严重的问题,就是1997年至2007年房地产泡沫时期的“有毒遗产”,包括可能高达700亿欧元的房地产资产,以及1,100亿欧元的不良贷款。其中,储蓄银行的坏账问题尤为明显。

受坏账问题及融资困扰,评级机构穆迪于3月底下调西班牙30家银行的优先债及存款评级,并将短期前景列为负面。此外,西班牙共有12家储蓄银行未达到最新的资本率要求,面临逾200亿欧元资金缺口。情况更糟的是,四家储蓄银行最近的合并计划告吹,促使西班牙银行或需向政府求援。但在政府财困严峻,以及欧洲央行加息将推高银行的融资成本下,向欧盟求援的需要亦因此而大增。

资金重新流入欧洲股市

不过,欧洲股市暂未受欧债危机的忧虑而出现大幅下挫。相反,资金似有重新流入当地市场的迹象。根据研究机构EPFR的数据,受欧洲债务危机持续困扰,今年以来欧洲债券基金的赎回金额已经超过85亿美元。然而,截止4月初,流入欧洲股票基金的资金则攀升至7周高位。从彭博资料显示,受惠出口带动,今年欧洲斯托克600指数成份股公司的盈利将录得20%增幅,加上该指数的市盈率现为13.7倍,较美国标普500指数的15.6倍市盈率为低,故资金重投该区股市。假若市场资金仍然充裕,加上西班牙债务危机尚未爆发,短期内欧洲股市升势可望持续。

国内债务危机范文6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希腊债务危机产生原因及其影响,详细阐述了希腊债务危机可能对中国的影响,使投资者对希腊债务危机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能够更好进行投资决策。

关键词:希腊债务危机 评级债务违约

希腊债务危机源于2009年末,国际评级机构下调了希腊债务评级,导致希腊债务危机越来越受到市场关注,尤其在最近一年随着事态不断升级,危机逐渐蔓延至整个欧洲,欧元区的其它国家,如西班牙、葡萄牙等过也备受影响。外汇市场不断看空欧元,欧元汇率一路下滑。尽管欧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主要西方国家央行已经推出不少政策援助危机区,依然难以挽救欧元颓势,由此引发国际金融市场的不断动荡。

一、希腊债务危机如何产生

早在2001年,希腊为了进入欧元区,达到进入欧元区标准:预算赤字不能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3%、负债率低于国内生产总值的60%,与美国投行高盛签署“货币掉期交易”,掩盖了自身债务。高盛还为希腊设计了一系列不会提高财政赤字的收入方法,带来未来希腊的债务问题。当货币掉期交易执行时,国际金融炒家大幅炒作希腊债务问题,称希腊付现能力不足,不断抛售大量欧元,结果使得欧元大跌,希腊融资成本变高,金融状况逐渐恶化,逐渐引发希腊债务危机。

希腊债务危机到底多严重?2009年10月,希腊新总理就职,其后公告称前政府掩盖了希腊债务危机的真相,根据新政府的公告,2008年政府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5%提高到7.7%,2009年比重从3.77上涨至12.5%,远远超过欧元区3%的标准。2010年4月27日,标普调低了希腊评级至BB+级,即“垃圾级”债券。希腊国家亏总高达3000亿欧元。希腊债务危机同时影响了周边国家,西班牙、葡萄牙等国也先后出现债务问题,希腊债务危机由此扩散到全球。

二、希腊债务危机对中国有多大影响

中国虽然与欧洲相隔万里,但依然会受到其债务危机的影响。首先,希腊国家赤字高达3000亿欧元,为了挽救希腊债务危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欧元区国家共为希腊提供1100亿欧元的援助,其中欧元区国家提供800亿欧元,IMF提供300亿欧元,中国作为IMF的成员国,按其比例出资,共需要付出11亿欧元的援助。中国做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而希腊是一个发达国家,让一个发展中国家为发达国家的失败政策来买单显然是不公平的。中国近些年来净出口增长迅速,外汇大量盈余,外国国债是中国外汇盈余投资的主要途径,虽然中国持有大量美国国债,对欧洲区债务持有较少,但近两年有上升趋势,希腊在2010年初就曾向中国推销自身国债,并把中国作为其发行国债的主要争取国。希腊是欧元区的重要国家,并且在东南欧占有非常重要的经济地位,区域经济影响能力很强,中国也一直希望外汇投资能够多元化,因此,若中国购买大量希腊国债,则若希腊债务危机变得更加严重,希腊债务的违约会给中国带来很大的直接损失。

其次,欧元区是中国出口的主要目标,希腊债务危机会扩散到整个欧元区,很多欧元区都会减少其财政支出,实行紧缩的财政政策,带来欧元的不断贬值,欧元的贬值会拖累中国出口。自希腊债务危机爆发以来,欧元大幅贬值,相比之下美元必然成为避险的主要币种,引起美元的大幅升值,中国的货币是跟随美元变化,自然也要跟着被动升值,若欧元区债务继续恶化,这种状况会进一步恶化,中国出口必然遭受打击,对于刚刚从金融危机中走出来的中国制造业将会造成沉重的打击。

最后,一个发达国家的债务违约,必然会带来全球市场投资者的恐慌,影响到国际间的投资和资本流动,减少全球资本的流动性。这无疑为世界经济的进一步复苏带来阴影。国家信用的败坏,也会令全球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带来阻碍。

对于如何对待希腊债务危机以及其可能得影响,中国需要进一步思考和研究,冷静面对。欧洲作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主要出口国,中国对于希腊的债务危机不能不理不问,也不能盲目施以援手。对于欧洲的援助有助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在援助同时也要考虑到自身利益,最好能采取技术换援助的方式,从欧洲换取更多更先进的生产技术,提高今后在国际上出口的竞争力。另一方面,要小心国际金融炒家对中国可能布下的层层圈套,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国内债务危机范文7

  主权债务是指一个国家以自己的主权为担保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或者其他国家借来的债务,因为是以主权为担保,所以主要体现为政府负债。而当一个国家政府不愿意或者无力继续履行债务职责,也就是政府负债总额接近或超过国内生产总值,国际收支逆差比重升高,政府赤字居高不下时,就可能引发主权债务危机,甚至导致政府破产。

一般而言,国际上对主权信用风险采用六个评价指标:一是财政赤字率,即赤字占gdp比重,一般以不超过3%为警戒线;二是债务负担率,负债余额占gdp比重,一般以不超过60%为警戒线;三是经常项目赤字占gdp比重,一般以不超过8%为警戒线;四是由利率水平和经济增长率决定的未来债务负担和偿付能力;五是财政债务依存(当年国债发行额/当年财政支出与当年到期债务还本付息之和),一般以不超过30%为警戒线;六是国债偿还率(当年国债还本付息/当年财政支出),一般以不超过10%为警戒线。这其中分别反映财政可持续能力、债务规模、债务融资能力的财政赤字率、债务负担率和经常项目赤字占gdp比重这3项指标最为重要。如果这些指标急剧恶化,发生主权债务危机的风险就非常大。

一、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演变过程

2007年7月的美国次贷危机直接导致全球许多相关金融机构破产、投资基金关闭、股市剧烈下滑,伴随着全球金融市场的全面紧缩,危机也很快由美国迅速波及世界其他国家。欧洲国家的主权债务危机首先在冰岛爆发,接着是爱尔兰,进而陆续蔓延到地中海沿岸的希腊、西班牙、葡萄牙和意大利。到2009年12月,当以上四国相继公布的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占gdp的比率远远高于欧盟《马斯特利赫特条约》和《稳定与增长公约》所规定的3%和60%的上限时,欧元区国家主权债务危机全面爆发。

冰岛受美国次贷危机影响,外债规模超过1383亿美元,而其国内生产总值仅为193.7亿美元,以冰岛大约32万人口计算,这大致相当于包括儿童在内的每名冰岛公民身负43万美元债务。冰岛国内三大银行由于资不抵债,被迫由政府接管,银行的债务也就升级为主权债务,国家长期主权信用被全球三大评级公司降低至“垃圾级”,至此冰岛濒临“破产”。

希腊政府在2009年11月对外宣布其财政赤字与gdp之比高达13.7%,对即将到期的200亿欧元国债可能无法实现再融资;12月惠誉评级机构将希腊主权信用评级由“a-”降为“bbb+”。投资者由于担心政府对总额为3000亿美元到4000亿美元的国债无力偿还,开始大规模抛售国债,希腊主权债务危机全面爆发,并且至今继续恶化。

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爱尔兰四国占欧盟gdp总量的37%左右,在2008年底四国财政赤字占gdp的比值从平均不足4%飙升至9%,公共债务占gdp的比值从平均65%上升至90%;在2009年12月主权信用被遭受置疑,信用评级从“稳定”下调至“负面”。

爱尔兰2010年和2011年的政府财政赤字占gdp比值接近15%,国家银行的坏账损失比例更是高达32%,公共债务占gdp比值从2010年的95%上升至2011年的96%。标准普尔评级机构将爱尔兰的长期主权信用从“aa-”下调至“a”。

东欧国家由于国内经济体制转轨的需要,负债水平一直较高,在美国次贷危机的冲击下,政府财政赤字进一步扩大。穆迪评级机构在2009年就降低了乌克兰的评级,后来又有匈亚利、罗马利亚等国降低了评级,东欧国家的事实上也存在主权债务问题。

按欧盟《马斯特利赫特条约》和《稳定与增长公约》规定:欧元区成员国必须将赤字控制在gdp的3%以下,负债余额占gdp比重一般以不超过60%为警戒线。从表1和表2可以清楚地看出,正是在2008年遭受金融危机之后,无论此前其财政状况如何,欧元区五国的政府债务都严重超出了gdp的60%的参考“警戒

转贴于

线”, 政府赤字都超过、甚至远超过gdp的3%的参考“警戒线”。

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形成机理及其原因分析

从上面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演变过程来看,其最直接的表象就是各国的财政赤字、公共债务占gdp的比值均超过欧盟《马斯特利赫特条约》和《稳定与增长公约》规定的3%和60%水平。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发生的实质在于政府负债规模远远超过其财政负担能力与调控能力,从而引发赤字节节攀高、债台高筑的恶性循环,进而深刻影响国家经济复苏和深入发展。

(一)主权债务危机形成机理

宏观经济学认为政府行为是促进市场有效运转和经济平稳运行所不可缺少的因素,凯恩斯主义的政府行为所包含的假设条件就是政府行为正确且有效,认为政府应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刺激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在消费方面,政府可以采用税收、利率、收入分配等手段对消费倾向施加导向性的影响,提高消费倾向;在投资方面,凯恩斯主张,国家一方面采取措施刺激私人投资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由国家直接组织投资,通过对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的双管齐下的导向性刺激,以实现整个社会接近充分就业。而且,凯恩斯还主张赤字财政政策,他认为政府扩大支出时,不应增加政府收入,而应采取举债支出的办法,举债支出可以使社会致富。在凯恩斯看来,扩大政府的上述职能是避免危机的唯一切实可行的办法。

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已由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进入国际金融资本主义阶段,资本的增值方式也通过传统的货币——商品——货币的方式转变为以货币——货币的方式来实现资本家财富的快速增长,财富和价值的增长越来越偏离实体经济,经济体系日益趋于非理性化,经济泡沫越来越大,一旦泡沫破裂,就会引发大规模的金融危机,2007年7月发生在美国的“次贷危机”就是这样。当金融危机出现时,各国政府为了避免金融上层建筑的崩溃,被迫介入,投放大量的资金以挽救脆弱的金融体系,最终就会造成政府债务不断的增长。

政府职能与作用的发挥必然需要财力的大力支持,政府大量投入资金,财政收入就会陷入捉襟见肘的困境。从上世纪80年代南美、1998年俄罗斯、2001年阿根廷和2008年欧洲各国发生的主权债务危机来看,财政赤字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政府抵御金融危机、扩大内需的重要手段,在全球金融市场出现显著的流动性失衡与经济衰退时,市场越来越把应对危机的期望寄托在政府身上,期望政府的注资能够有效地稳定金融市场和扩大国内需求,以刺激经济复苏和快速增长,这就必然加重了政府的负担,形成经济危机——政府干预——财政赤字——经济危机的恶性循环,最终导致主权债务危机的发生。

(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形成原因分析

1. 美国金融海啸直接导致欧洲各国经济重创。美国作为全球经济的霸主,2007年7月的一场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金融海啸。在此大背景下,全球经济衰退,各国为防止美国金融危机的蔓延、振兴本国经济,纷纷采取经济刺激举措,因而扭曲了资源配置,加上财政收入锐减,财政赤字和政府债务水平普遍大幅上扬,成为美国次贷危机的延续。政府的刺激计划其实质就是各国政府借新债还旧债,以债治债,借债投资。表面上使得经济回暖,但是并未解决其核心问题,反而造成财政赤字攀升,同时政府的过分干预使得资源配置不合理的局面最终以债务危机的形式表现出来。政府的举动激发了全国大罢工,不仅使得原本就不足的民众信心更加锐减,还进一步影响了社会稳定,形成恶性循环,加剧了危机的产生。

转贴于

2. 欧洲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存在缺陷。欧盟各个国家经济差距较大,区域间发展极不平衡。德国、意大利、法国等经济较为发达,他们利用地区意识和价值优势,享受着统一货币政策带来的好处;而希腊、爱尔兰等经济较为落后,资源配置不合理及配置效率低下,使之受美国次贷危机影响较大。希腊、西班牙、爱尔兰等国进入工业化时间较短,受自然资源的限制,整体结构不合理,经济结构单一:希腊以旅游、造船业为主,西班牙以房地产、旅游业为主,爱尔兰以农业为主,他们对工业品进口依赖度较大,对外出口基本被德国、法国垄断,出口缺少附加值较高的技术密集型产品。自美国次贷危机以来,投资者对欧美等国的信心普遍下降,相反的,由于新兴市场国家有着良好的产业基础,加上廉价的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及优厚的税收政策等吸引了大批投资者,再加上欧元升值也打击了其出口,导致贸易赤字逐年扩大。以希腊为例,希腊的经济基础主要是以海运、旅游等外需型产业作为自己的支柱产业,这些产业都具有较高的周期性。随着全球制造业不断向新兴市场转移,欧洲制造业不断失去自己在世界经济中的份额,希腊海运市场急剧萎缩,航运业2009年的年收入下降了27.6%,旅游收入快速下滑。2009年赴希腊旅游的美国游客减少了24.2%,同时欧盟成员国进入希腊的游客也锐减了19.3%,来自两地的旅游业收入分别减少16.2%和14%。这些支柱产业的萎缩直接导致了希腊财政收入锐减。

3.高福利,加之人口老龄化,财政支出负担过重。欧洲一向以高福利闻名于世,包括高工资、高津贴、高补助等。较高的福利待遇导致了社会劳动效率低下,使得政府支出过大,加重了政府负担,进而导致了经济发展速度缓慢。美国次贷危机以后,欧洲各国的产业竞争力显著削弱,政府为维持国民福利,避免引起公愤,一般都通过增加赤字或负债解决问题,这为危机的爆发留下了诸多隐患。加之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导致政府财政赤字不断增大、政府债务日益加大,已经达到足够引发危机的程度了。

4. 各自为政的财政政策,单一的货币政策,缺乏有效地风险管理机制。欧元区是目前世界上区域货币合作的最高形式,欧元区的统一货币具有降低成本、增加贸易便利性、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优势。虽然欧元区的货币政策是统一的,掌握在欧洲中央银行手中,但是伴随而来的则是各欧元国放弃了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其财政政策取决于各国政府。统一的货币政策与分散的财政政策,是欧盟统一货币制度的内在矛盾。欧洲中央银行以保持价格稳定为首要任务,这就意味着,联盟内的各国无论本国经济发展如何,必须以稳定物价作为核心目标。这种欧元区各成员国的实行同一货币制度即统一的货币政策,却没有统一的财政政策的状况,于是就形成了政策的错配。国家对宏观经济运行调控的两大重要手段是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在遭受外来冲击时,对于完全丧失独立货币政策的欧元区国家,就无法通过货币贬值、降息等货币政策手段来刺激经济,而只能通过财政政策即扩大财政支出、增加预算赤字来促进经济增长、应对危机。另外,由于统一的货币政策,当其中任何一个国家出现债务危机,必定会由于金融传染效应而使整个欧元区都面临困境。风险管理应做到预防为主、治理为辅,而不是在风险发生后才进行事后弥补。所以当危机爆发后,虽然各成员国都拿出了救市计划,但为时已晚,收效极低。

三、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对“中国式主权债务”的启发

(一)“中国式主权债务”的现状及其风险

“中国式主权债务”主要表现为地方政府债务,包括地方债券和地方投融资平台债务。中国在2008年为了缓解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造成的影响,实施了4万亿元人民币的投资计划,同时允许地方政府发行债券来筹集资金。2011年6月国家审计署第35号公告显示,截至2010年底,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107174.91亿元;2010年底,有78个市级和99个县级政府负有偿还责任债务的债务率高于100%,分别占两级政府总数的19.9%和3.56%,各类政府融资平台企业达8000多家,涉及项目3000多个,截至2010年5月底,所有地方融资平台贷款余额已超6万亿元,在gdp中占比接近20%。虽然我国目前整体债务和财政赤字远低于国际公认的风险临界点,2009年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低于3%,总体债务水平低于gdp的20%。但是,由于地方债务大部分投向了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到期的贷款基本上都无法归还,再加上地方债务的偿还对土地出让收入的依赖较大,随着我国房地产调控的日益深入,加上目前房价下跌,地价已经不保,以往依靠推动土地价格上涨和房地产泡沫形成的“土地财政”模式将可能难以为继,这意味着未来地方政府用于偿债的资金来源面临萎缩的较大风险,即预期中的地方政府偿债能力将大幅下降。一旦地方政府无法转贴于

偿还债务,由地方政府债务违约行为导致的“中国式主权债务危机”便会发生,最后不得不由中央财政和中央银行兜底埋单。由于这些债务多来自于银行贷款,因而地方政府的违约行为也将导致银行乃至整个金融体系产生流动性风险。这样,地方财政风险会传递为中央财政风险和金融体系风险。

(二)防范“中国式主权债务”演变为危机的对策

国内债务危机范文8

[关键词]欧债危机;欧洲经济一体化;福利制度模式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10X(2012)03000000

一、欧债危机的起因分析

(一)欧债危机爆发的直接诱因

自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为有效抵御金融危机、防止经济衰退,欧元区各国相继出台一系列财政刺激方案。这些措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欧元区经济复苏,但却只是经济增长的权宜之计。从本质上说,只是通过政府部门资产负债表的膨胀和杠杆化将私人部门债务转化为政府部门债务,而一些本身经济增长缓慢的欧元区国家政府的资产负债表却又因此严重恶化。特别是过于宽松的财政政策导致了大规模举债,致使欧洲一些本来就经济发展动力不足的国家很快发生了债务危机。比如希腊、爱尔兰、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等“欧猪五国”,其国债、政府赤字占GDP的比重迅速攀升,成为欧债危机的导火索。2009年11月希腊政府换届,新政府将财政赤字由6%上调至12.7%,这就与《稳定与增长公约》所规定的上限3%相去甚远。消息一经披露,国际三大信用评级机构惠普、标准普尔与穆迪相继下调希腊债务评级,欧债危机从此正式拉开序幕。

(二)欧债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

1欧洲经济一体化制度设计的缺陷

1992年《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开始生效,标志着欧盟正式成立。欧洲经济一体化在给欧元区各国经济发展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导致了欧元区各成员国货币政策独立性的丧失。在欧元区域内,各国施行统一的货币政策和分散的财政政策,货币分属于欧洲央行,而财政却由欧盟各成员国自己掌握。因此,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因目标不一致而发生冲突的可能性极大,两个主体的执行效率也均受到影响,这就形成了欧洲经济一体化的最大软肋。欧洲中央银行在制定统一的货币政策时往往要权衡各方利益,因此在应对危机时经常出现时滞现象,调整力度也不到位。在货币政策滞后的情况下,欧元区各国只能更多地依靠财政政策,试图通过扩张的财政政策来缓解危机和防止经济衰退。然而,大量举债造成政府赤字也会越来越严重。虽然《稳定与增长公约》中规定公共债务占GDP比重上限为60%,但由于欧盟存在监管缺陷,根本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惩罚措施,所以各国并不在意违反此公约,长此以往危机的爆发也就在所难免。

2欧洲经济发展模式的失败

欧洲发达国家从政府到民间近百年来所形成的超前消费、借贷消费的经济发展模式,也是欧洲各国大量举债引发危机的重要原因。据统计数据显示,除西班牙和葡萄牙在20世纪90年代经历了净储蓄盈余外,“欧猪五国”在1980年~2009年间均处于负债投资状态,长期的负债投资必然导致巨额的政府财政赤字[1]。消费至上的经济发展模式致使国内储蓄长期不足,只能依靠举债来维持平衡。寅吃卯粮的现象在经济发展中短期内尚可维持,但在长期却是不可持续的,危机的爆发只是迟早的问题。

3欧洲各国经济增长动力长期不足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欧洲经济开始衰落。各国的传统竞争力受到削弱,市场份额逐渐萎缩,国际资本纷纷涌向新兴经济体,而国际投资者对欧洲的投资兴趣也日益下降。一方面,欧洲国家传统的技术优势未能完全发挥出来;另一方面,这些国家创新能力不足,找不到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欧洲人口老龄化以及出生率低的问题也一直困扰欧盟国家,致使劳动力萎缩现象严重。在此种情况下,欧洲经济长期低迷,而经济增长率低于债务利息又使国家税收来源减少,加剧了财政的负担,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欧债危机。表1为世界银行经济增长展望数据,从中可以看出欧元区一直处于偏低水平。

4高福利政策与经济发展不协调

目前,已发生债务问题比较严重的这些欧洲国家都普遍实行高福利的社会保障制度。以养老保险替代率为例,英国的养老保险替代率仅为30%,而希腊的养老保险替代率竟然高达95%。这些国家执政者因选举需要,都不敢对社会福利体制进行彻底改革,致使高福利的社会保障体系得以长期维持。例如,德国美国每年用于社会福利的支出已经超过了其财政支出的一半以上,为欧洲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过重负担。然而实行高福利政策的同时,债务问题国家的生产力却长期处于较低水平,落后于福利增长,造成了财政入不敷出,不得不依靠举债度日。

二、欧债危机的解决方案

(一)危机的短期救急政策

自从欧盟经济一体化之后,在欧元区国家内部相互持有债券的规模就非常巨大,尤其是居于欧元区核心的德法两国更是其他国家债券的主要持有者。因此,一旦其中任何一个国家债务违约,都将会对欧盟经济造成严重冲击,并在欧洲金融市场造成连锁反应[2]。如表2所示。所以,近期内欧盟依然会竭尽所能对债务问题国家进行救助,避免欧债危机的进一步恶化。

2010年5月底,欧元区国家决定对希腊进行救助。这是所谓的第一轮救助,救助金额为1100亿欧元。2011年7月21日欧元区17国领导人在布鲁塞尔举行特别峰会,欧元区国家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通过了对希腊实施第二轮紧急救助方案。其中,救助贷款额度为1090亿欧元,贷款利率大约为3.5%,贷款期限将从原来的7年半延长到至少15年。此外,银行以及保险公司等私营部门都在自愿的基础上参与第二轮救助,未来三年将为救助希腊净出资370亿欧元。而且欧洲央行也表示,包括欧洲央行、美联储、瑞士央行、日本央行和英国央行在内的五大银行,都会为欧洲银行业注入美元流动性。同时,美国也表示将会与欧盟深化合作,以期待欧债危机问题得以圆满解决。

纵观各方对欧洲债务问题国家的救助,可知他们都在试图找到解决欧债危机的有效途径。然而,这些经济救助只能解决债务的流动性问题,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为外界都是在保全自身利益的前提下,在不超过承受能力的范围内对债务问题国进行援助。短期内,或许可以起到防止危机进一步恶化的作用;但是在长期,要想彻底地解决欧债危机问题,必须从这些债务问题国自身做起,积极从危机源头进行改善,这样才能真正看见欧债危机的曙光。

(二)危机的根本解决措施

1辅助措施——“节流”

国际清算银行货币和经济部门负责人Stephen Cecchetti表示,欧元区国家通过放宽货币政策无法解决债务危机,因为这不是一个货币问题,额外的货币政策不会有帮助,必须注重削减赤字。

表3为2011年欧元区各国施行的削减赤字等财政计划,由这些紧缩方案可以看出各债务问题国家已充分意识到:要想解决危机,“节流”不可不为之。目前,削减赤字的紧缩方案已经成为必要措施,这些方案包括:撤销一些没有必要的行政机构、对高收入人群增税、提高退休年龄等。但是,一向习惯于高福利制度的欧洲人一时却很难接受,例如爱尔兰总理已成为欧元区第一个因债务危机下台的政府领导人,同时西班牙、希腊也均在反对党压力下提前进行大选,意大利内阁也分歧严重。因此,当前还要防止欧债危机演变成为政权危机的可能性,比如在应对危机的同时须把财政紧缩、减少福利的力度保持在民众可接受的范围内,以防止人们抵触心理过于强烈,反而造成适得其反的效果。

2核心措施——“开源”

紧缩财政、削减赤字对于应对危机来说十分重要,但紧缩的力度终归有限,还必须考虑民众的接受能力。因此,“节流”只是辅助,“开源”才是关键,即经济增长是解决危机的核心所在。包括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里茨以及新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拉加德在内的一些专家均认为,应对当前世界经济面临的革新措施不是紧缩财政,而是刺激增长。

其实,欧洲经济的长期低迷也是这次欧债危机的内因之一。目前,希腊、葡萄牙和爱尔兰已陷入经济负增长、高失业率、经常账户入不敷出的境况,借助外力根本不可能彻底走出危机。因此,需要走出一条不依赖财政和货币等需求刺激、甚至在一定需求紧缩的环境下,借助制度变革和生产率提高的“类德国模式”的增长之路[3]。德国一直是欧洲经济区中的主力国,“类德国模式”增长将可能成为其他欧洲国家努力的方向;特别是在当前全球经济缺乏明确经济增长点和强劲需求的环境中,这条增长道路的实施将是一个令欧债危机不再困扰欧洲经济区的有效方法。比如,德国作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经济总量占欧盟总量的三分之一,其中工业制造业占GDP的29%,极大地带动了相关产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即使面对2008年的金融危机,德国也不是一味依靠扩张财政政策来刺激经济,而是通过政府补助刺激消费,着眼于维稳实体经济、保证就业。再观其他债务问题国家,均存在实体经济空心化、经济发展脆弱的问题。例如以旅游业和航运业为支柱的希腊经济属于典型依靠外需拉动的产业,这些产业过分依赖外部需求,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显得异常脆弱。还有工业基础薄弱主要依靠服务业推动的葡萄牙经济,依靠房地产和建筑业投资拉动的西班牙和爱尔兰经济。所以,“类德国模式”的经济增长对于从根源上解决欧债危机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同时,促进债务问题国家经济有效增长的另一途径是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这需要依靠创新来实现。根据经济学家熊彼特的观点,创新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永动机。所以对于经济低迷的欧洲国家来说,需要加强技术创新,掌握维持经济持续增长的核心竞争力。尤其是在当前欧债危机的关键时刻,促进经济和其他领域的增长将成为一国摆脱危机困境的重中之重。为此,欧盟提出了非常明确的工作思路——利用科技创新促进增长,增加就业,战胜危机。例如2010年11月,欧盟委员会公布了“地平线2020”科研规划提案,规划为期7年,预计耗资约800亿欧元,这一提案公之于世显然具有特殊意义。

(三)欧洲经济体的深度一体化

除了短期救急援助和核心解决措施之外,欧债危机还有一个可能的走势即欧洲经济体的深度一体化,这也将有助于欧债危机的解决。目前欧债危机种种恶化的迹象都表明,欧元区经济已经遭遇到投资的信心危机的挑战。不管是出于何方利益考虑,“希腊离开”或者是“欧元区解体”都是所有人最不愿听到的最坏方案。因此,欧洲经济体的深度一体化就成了必然趋势。对此,欧元区应该进一步形成更为紧密的财政和政治联盟,以一致的声音对待外界。

自1992年《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生效后欧盟正式成立开始,欧盟国家已经一起走过了20年时间。但欧盟内部还存在着很多阶段性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统一的货币政策和分散的财政政策。因此,必须进一步促进欧洲各国的深度一体化,使经济政治实现更大范围内的整合。比如,未来深度的一体化整合将可能干预一国的财政和经济制度,加强欧盟委员会的监督和行动权力则会使成员国牺牲行使部分的权力。其实早在2001年,欧盟委员会主席普罗迪曾说,“欧元将迫使我们采取全新的经济政策工具,现在这个提议在政策上完全不可能被接受,但在某一天将会发生一场危机,那时新的政策工具将被创立。”[4]从目前欧元区发展历程看,如果每一次危机都将一体化进程向前推进一步,那么欧债危机可能正是一个时点,它能促使欧盟进行制度的完善,督促欧盟各国财政政策走向统一。

三、欧债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和启示

(一)欧债危机对中国的影响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深,中国和欧盟在经济上的联系与日俱增。作为中国极为重要的经贸伙伴,欧盟是中国的第一大出口市场、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技术引进来源地。在中国外贸出口的主要对象中,占据前三位的分别是欧盟、美国和日本,三者占中国出口总额的60%以上(如表4所示)。因此,欧盟经济状况和中国经济息息相关。随着欧债危机的进一步恶化,不管是消费信心还是实际消费量等方面,欧洲经济都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由于欧洲的消费市场对中国经济极为重要,因此对欧洲需求的直接冲击也会影响中国经济,如使中国的对外经济丧失一大动力。

德意志银行亚洲区首席经济学家马骏的研究表明,欧美经济增长每下跌1%,中国出口增长就要下跌6%;而大宗商品价格的下跌会直接冲击中国原材料和能源企业的生产、投资和利润,从而造成全球股市的价格下跌,这又将会增加对经济衰退的预期,打击国内投资者信心[5]。因此,这里将从贸易、大宗商品价格和投资信心3个渠道来分析欧美经济的减速或衰退对中国的影响。

欧债危机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欧盟是中国最大出口市场,欧盟消费市场的疲弱将继续降低对中国产品的需求,不利于中国对欧出口。例如,由于欧洲订单减少,广东外贸出口三季度增幅明显下降,10月份出口总值是730.7亿美元,与9月相比下降了8.7%。如果欧债危机继续恶化,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对欧出口还将承受更大的压力。同时,随着欧债危机的深入,欧洲市场的贸易保护主义也采取了一些措施,试图减少中国产品对本地产业的冲击,与中国贸易摩擦不断。

欧债危机对我国大宗商品市场的影响。目前,中国大宗商品期货市场已基本上与国际同步,因此欧债危机的加剧将使全球大宗商品市场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而中国的大宗商品市场也不可避免地会因风险而波动震荡。平均来说,欧美经济增长率每下降1个百分点,国际铜价下降6个百分点,原油价格下降4个百分点,我国大宗商品的价格也会因此剧烈波动,作为一个工业所占比重较大的国家,这对于我国经济影响重大。

欧债危机对我国投资者信心的影响。随着大宗商品市场波动和全球股市低迷,我国投资者信心也严重受挫。例如,国海富兰克林基金公布的2011年8月中国投资者信心指数为42.82,环比下降8.27%,显示了投资者信心程度的持续走弱。投资者信心的丧失对于一国经济发展来说是十分不利的。对此,我们应该直面危机,在国际大环境不景气的前提下大力发展本国经济,采取必要的措施帮助投资者恢复信心,增加投资以使经济健康平稳发展。

(二)欧债危机对中国的启示

1对欧债危机的救助要理性。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面对不断蔓延恶化的欧债危机,作为重要经济体的中国也不可能做到独善其身。2011年9月14日,总理在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上表示,中国一直关注着欧洲经济的发展,在欧洲一些国家发生债务危机、经济出现困难时,我们多次表示愿意伸出援助之手,继续加大对欧洲的投资。据统计,中国购买欧洲国家的资产可能已经达到数千亿美元的规模。同时在今年外汇储备的增加量中,估计有20%左右是欧元的资产[6]。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对于援助解决欧债危机态度是积极的。然而,在履行中国对于世界经济的大国责任的同时,我们对于“中国热”也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对于欧债危机的援助要量力而为,不可超过自身限度,比如对于中国的外汇储备,我们可以适量购买欧洲国债,以此来援助欧洲债务问题国家。但我们还是应该坚持分散化风险的原则,尽量投资多样化,要做到理性援助。

2高度重视中国的地方债务问题。截至2010年底,我国省市县三级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107174.91亿元,此数据一出立刻引起了业界专家和海内外媒体对地方债务安全风险、庞大规模以及偿还能力等诸多问题的广泛关注。其实自从1997年以来,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就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逐年增长,如1998年和2009年债务余额分别比上年增长48.20%和61.92%;2010年的债务余额比上年增长18.86%,但增速下降43.06个百分点,如图1所示。

图1 1997年以来全国地方政府性

债务余额增长率变化情况 图表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审计结果公告2011年第35号(总第104号)

面对中国近年来逐年增长的地方债务,我们应从欧债危机中吸取教训、未雨绸缪,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当然,地方政府性债务的形成有其客观的历史原因,在对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一定贡献的基础上也存在一些相应问题。例如在债务举借、管理和使用的过程中存在着风险隐患,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如严格控制新增债务,妥善处理存量债务,防范和化解可能出现的风险,并将风险遏制在萌芽状态。

3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经济核心竞争力。可以说,欧洲各国经济增长缓慢、动力不足是这次欧债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鉴于此,我们从欧债危机的教训中充分意识到经济发展对于一国的重要性,特别是实体经济发展更是解决包括债务危机在内各种经济问题的最佳良方。其中,增强一国在世界强国核心竞争力的基本途径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由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可知,创新是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动力,是一国经济高效发展的基础,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从创新的本质可以看出,我们应该以科技创新为主导,推动技术创新向生产力的转化及扩散,将自主创新渗透到我国经济社会建设的各个层面,培养创新型人才,保证我国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4积极探索适合我国的福利制度模式。一向以高福利著称的欧洲国家遭遇欧债危机,而备受人们欢迎的高福利却成危机的幕后推手,这不得不引发世界各国对于福利制度的反思。面对欧洲各国为应对危机纷纷推行的“去福利化”,我国在福利制度改革问题上应该采取何种态度呢?目前,中国人口老龄化预期十分严峻,养老金制度改革应该未雨绸缪,应该把这次的欧债危机当成一次重要警示,同时也是一次方向校准。显然,一味模仿是不可取的,应该充分借鉴世界各国的福利制度,扬长避短、趋利避害,摸索出适合中国自己特色的福利制度。比如,在教育、医疗、养老多方面进行改革,扩大覆盖范围,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为方向,以政府的财政支出能力为量化指标,走一条专业化、标准化和法制化的福利改革道路。

参考文献:

[1]李长安.欧债危机给中国的启示[N].上海证券报,20110919.

[2]漆 鑫,庞亚军.欧债危机的根源、前景与影响[J].中国货币市场,2011,(10).

[3]陈道富.欧债危机的进展、判断和对策[J].中国发展观察,2011,(11).

[4]唐 烨.欧债危机中,中国应该出什么牌[N].解放日报,20111008.

国内债务危机范文9

(一)债务危机外债巨大,爆发时间集中,严重超出债务国偿还能力欧洲债务危机从爆发到蔓延,间隔时间短,影响范围大。不仅是“欧猪”五国经济出现失衡的状况,其他核心成员国的经济也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西班牙和意大利的国家债务占到欧元区国债市场的35%,法国占到了20%。欧债危机从欧元区的局部迅速蔓延到欧洲整体的债务危机。欧债危机的发生与欧洲各国政府的经济政策密不可分,自2001年以来,欧洲和拉美等国家普遍采用对外举债、引入外资等方式促进经济发展。但是欧洲各国债务的增加并不是以偿债能力的提高为基础的,从而急剧加大债务风险几率。欧洲统计局2012年2月公布欧元区负债率较高的国家,其中希腊、意大利、葡萄牙和爱尔兰的债务占GDP的比重分别为159.1%、119.6%,110.1%和104.9%,这不仅大幅度超过90%(欧元区国家)的警戒线,而且呈现均逐步走高的趋势。而从GDP实际增长率来看,2011年这四国的GDP增长率为-6.9%,0.4%、-1.5%、0.7%。相关国家经济增长缓慢,直接加大了债务风险化解的难度。

(二)债务危机遍及世界主要经济区,主要集中在以欧美为核心的经济发达地区历史上陷入债务危机的多是中低收入的国家,而这一轮的债务危机,主要是在发达国家间爆发,以美国和欧盟为主的发达经济地区处于危机的核心地区。2011年8月,标准普尔将美国“AAA”级信用级别下调降至“AA+”级,这也是自1917年以来美国政府信用评级首次被下调。紧接着2011年8月24日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宣布,因为日本财政赤字巨大,以及债务负担持续增加,将日本国债评级从Aa2下调为Aa3。至此这一轮债务危机波及欧洲、亚洲、美洲等广大地区。2008年底,128个发展中国家的公共及公共担保的长期外债总共只有1.38万亿美元;而美国政府与货币当局的外债共3.42万亿美元,其中政府长期外债2.34万亿美元。也就是说,仅美国一个国家的债务规模就远远超过128个发展中国家债务的总和。2009年第三季度末,按照IMF“特别数据公布标准”(SDDR)注册的60个国家的政府与货币当局的外债共为13.02万亿美元。其中,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28个成员国(除冰岛和新西兰外)债务共12.39万亿美元,占比95.16%;美国债务3.9万亿美元,占比29.95%。另外,在财政赤字方面,2009年希腊财政赤字占GDP比例高达31.3%,2010年爱尔兰的比例达到惊人的31.3%,西班牙的比例为11.1%,都超过了10%。同时大西洋彼岸的美国联邦政府2009年财政赤字达创纪录的1.41万亿美元,占GDP的9.8%。

二、西方债务危机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

西方债务危机出现的新特点,对国际金融市场改革和人民币国际化来说,挑战与机遇并存。随着中国在世界经济舞台上影响力的不断增强,人民币国际化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实现人民币国际化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人民币国际化是指人民币流出中国,在境外逐步担当货币职能,从而实现由国家货币走向区域货币,再走向世界货币的过程。

(一)人民币国际化的必要性首先,从根本上说,人民币国际化是与中国逐步成为世界性大国的趋势相符合的。纵观历史发展,一个国家在成为对世界有影响力的大国的过程中,其本币必然要经历一个由国内货币到区域性货币到世界性货币的过程。英镑、美元、欧元无不如此。特别是一个贸易强国如果在贸易中不能使用本币结算,往往会受制于人。随着我国经济快速持续稳定发展,在2010年我国经济总量达到世界第二,2012年经济总量达到8.62万亿美元,人民币国际化已经成为我国在发展过程中必须要迈过的坎。其次,中国已经拥有能力将人民币推向国际。“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总量从世界第五位上升到世界第二位,贸易出口额从世界第三位上升到世界第一位;外商直接投资从世界第四位上升到第二位。中国GDP占世界总量的比重逐年上升,目前已超过全球总量的10%,经济实力的增强是人民币走向国际舞台最坚实的经济基础。随着西方债务危机的进一步升级,新兴经济体普遍经历了一个阵痛到逐步复苏的过程,而且速度大大高于欧美老牌强国。新兴国家在世界舞台上的群体性崛起标志着全球话语权对比必将面临一次新的洗牌。同时,国内经济结构挑战必然要求我们尽快实现人民币国际化。人民币国际化有助于我国金融力量的强大,提高我国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地位,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使中国赢得更多的话语权。长期以来,中国一直处于“经济大国,货币小国”的尴尬地位,这种不平衡状况必然要发生改变。或是经济随货币变弱,或是货币随经济变强。中国现阶段依然是出口导向型的贸易强国,拥有世界第一的外汇储备,其中80%以上是美元,由于美元贬值,对我国经济造成大量损失,因此我们有必要让人民币走出国门,增强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在国际贸易中减少对美元的依赖,降低贸易风险。

(二)西方债务危机为人民币国际化带来的机遇第一,西方债务危机冲击现有国际货币体系,为人民币国际化创造有力的国际环境。在债务危机发生之前,世界外汇储备中美元、欧元和日元据主导地位,它们凭借自身在国际货币体系强势地位,在遇到危机时,通过各种手段转嫁危机,而现有的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缓慢而低效,因而发展中国家处于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弱势地位,自身利益得不到保障,又被迫承担过多的责任。随着次贷危机和欧债危机的发生,美元疲软、欧元汇率下降,现有的国际货币体系受到挑战,这对新兴经济体推进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建立多极化的国际货币体系极为有利,对中国而言,为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此时,人民币国际化顺应了多极化国际经济新秩序的要求,符合世界经济健康发展的趋势。第二,西方债务危机提高了国际社会对人民币的信心,有利于扩大跨境人民币结算范围。所谓货币国际化,是货币能够跨越国界,在国际市场上流通,可以被用来计价、结算和做储备货币的过程。人民币国际化势必也要经历被用作结算货币的阶段。跨境人民币结算既是人民币实力的表现,也是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的重要步骤。我国在2008年12月提出在国内特定地区和周边特定国家和地区实行以人民币为贸易的阶段货币,但跨境人民币结算在境外分布的范围仅限于港澳和周边地区。西方债务危机爆发后,美元、欧元和日元等国际货币遭遇信心危机,各国对人民币的信心普遍提高。2013年9月,在国际清算银行例会上,中欧双方签署了本币交换协议,为欧元区人民币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流动性支持,促进了人民币在境外市场的使用。10月,中欧签订了规模为450亿欧元的双边互换协议。截至目前,中国已经与20多个地区和国家签订了本币互换协议,同时除美国以外的欧日英都与我国签订了本币互换协议。2013年上半年在世界用于结算的货币中,人民币占0.87%,比2011年高出0.63%。西方债务危机发生后,我国积极参与各类援助,从而改善了国际市场对人民币需求不足的弱点,也进一步推动国内金融市场的完善,为人民币走向国际市场夯实了基础。第三,西方债务危机为提升我国国际影响力,增强在国际社会的话语权提供了契机。一方面,面对债务危机,欧盟采取新一轮1万亿欧元援助计划来刺激欧洲经济,促进欧洲的经济复苏,但是欧盟不能承担如此巨大的资金空缺,这就需要非西方国家尤其是非欧元区国家的资金援助。我国通过为欧元区提供大量资金援助,从而获得欧盟在一些重大国际事务中尤其是在IMF事务中对中国的支持,从而提高了我国在IMF重大事务中的话语权。另一方面,我国援助欧盟,促进欧盟经济的复苏,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减少欧盟对我国的反倾销,减少给我国出口产品高额关税,保持我国企业在欧洲市场的价格优势。在对欧盟资金援助的强大压力下,欧洲国家会从大局出发谨慎地对我国采取贸易保护主义,从而使我国企业在与欧盟合作中拥有更多的自主性和灵活性。另外,危机后,中国企业的竞争能力相对提高,从而进一步拓宽了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道路:日益深化的欧债危机使得欧洲的许多优质资产处于“真空地带”,我国企业凭借资金优势,在话语权提高的背景下,收购或兼并拥有核心技术的产业,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因此,我国对欧盟的援助为增强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促进我国企业走出去、提高人民币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三)西方债务危机中人民币国际化的风险当前,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刚刚起步,与中国的经济大国地位仍不匹配,而欧洲债务危机也给人民币国际化带来一系列变数。首先,欧洲债务危机冲击了我国正在完善中的金融证券市场。一方面我国持有大量西方国家的国债,据统计截至2013年1月,我国累计持有美国国债1.2645万亿美元,为美国最大债权国。巨额外债代表着高违约风险,一旦美元贬值或西方国家违约,将导致我国出现难以想象的经济损失;另一方面,西方的债务危机使国际投资者再一次将中国作为投资的首选目标,这就意味着国际热钱在短时间内大量流入中国,必然会对我国正常的经济秩序和金融市场造成冲击,我国的金融证券市场能否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吸收并消化这么大量的热钱?这对我国的金融证券市场是巨大的考验。其次,欧洲债务危机影响国际汇率稳定和中欧双边贸易的发展。债务危机使得相关国家的货币贬值,人民币相对升值,将导致人民币的汇率波动,产生汇率风险,影响我国正常的国际交易和结算活动。长期以来,西方国家依赖举债为其政府融资,欧元区债务危机表明这种债务模式是行不通的。一方面欧元和美元的贬值稀释了中国持有的债务,使得我国外汇资产白白蒸发流失,这给我国的债务安全敲醒了警钟,作为世界第二大债权国,欧元的持续贬值将造成我国外汇储备和投资中欧元资产的大幅缩水。

另一方面对我国的贸易造成巨大的障碍,据有关数据显示,2012年欧盟继续保持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双方贸易总额达5460.4亿美元。在我国出口商品成本一定的情况下,欧元贬值、人民币相对升值将导致利润严重缩水。更为甚者,欧洲债务危机拖累了世界经济的复苏,给全球贸易出口的外部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最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存在被欧洲债务危机不合理推进的危险。西方债务危机的爆发使得投资者进一步对美元和欧元失去信心。在此背景下,人民币成为投资者的宠儿,不管中国政府是否有意愿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人民币国际化都在无形中被迫加快了步伐。因此中国政府应该进一步提高警惕而不是“窃喜”:目前人民币是否有能力实现人民币国际化?不合理的快速推动是否会使人民币重蹈日元国际化的覆辙?因此,面对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被迫加快,我们既不能盲目乐观也不能诚惶诚恐,在清楚认识其存在严峻问题的同时也要看到债务危机给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三、西方债务危机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启示

人民币国际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中国经济地位的重要途径,如何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化压力为动力,我们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努力。首先,要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稳定的经济发展是促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内在动力,也是提升人民币国际地位的有力保障。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仍然是粗放型的发展,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极为不利。欧债危机后,我国对外贸易的环境也日益恶劣,传统的出口导向性发展模式难以为继,而西方债务危机则为中国经济结构的挑战提供了外生压力和国际动力。因此,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优化进出口结构,减少对外依赖性和世界经济周期变化对我国经济的冲击。同时,国家需要对社会经济进行合理的宏观调控,扩大内需,维持物价稳定,促进我国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降低人民币国际化的风险。其次,加强区域合作,充分发挥地域联合效应。在既定的国际货币竞争格局下,任何一个国家单独推进货币国际化都将面临巨大风险,也会付出巨大的成本代价。纵观世界历史,区域货币合作在日元和马克的国际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日元通过对中国等亚洲国家贷款,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国际化。西方债务危机为人民币提高在国际货币中的地位提供了机遇,政府应加强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合作,先采取经济合作,再实行货币合作,有步骤地推动汇率改革,因时制宜,实现人民币国际化跨越式发展。

国内债务危机范文10

【论文关键词】欧债危机;危机原因;启示

过去的2011年,是内忧外患多种因素繁杂交织的一年。 欧洲债务危机持续发酵,主权信用危机恶化,欧美各国经济复苏步履维艰,国际贸易增速回落,国际金融市场剧烈动荡,全球经济再度衰退的忧虑充斥市场。整体来看,欧债危机是中国外部经济面临的一场重要危机,怎么应对是至关重要的问题。在探究欧债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和启示之前,我们先简单谈一下欧债危机产生的原因。

一、欧债危机的原因分析

1、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高赤字

如果将债务杠杆比喻成潮水,那么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政府联手利用公共财政的“再杠杆化”掩盖了金融体系的“去杠杆化”。但是这种掩盖是暂时性的,自从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爆发以来,人们最常想起的词语就是“高赤字”。

2、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欧元区经济政策结构不平衡

欧元区现阶段实行的是统一的货币政策和分散的财政政策。然而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常年的不对称性使得各项矛盾和问题得以积累。在08年全球次贷危机的冲击之下,矛盾开始暴露,直指主权债务危机。尽管货币一体化为欧元区成员国政府搭建了更大的融资平台和竞争优势,但是由于经济状况的差异而形成的不对称冲击,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这些优势。另一方面,欧元区签订的《稳定与增长公约》并没有完全遵循最优货币区的要求,各国的实体经济结构不尽相同,这样更容易遭遇“不对称冲击”的影响。由于各成员国经济周期不同步,欧元的诞生也未能显著缩小这种差异。同时欧洲中央银行在货币政策的选择上,无法也不可能满足成员国不同的货币政策偏好,从而增加了危机蔓延的可能性。

3、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爆发的历史原因:高福利政策

高福利意味着政府的高支出,必然伴随的则是高税收。高福利政策使得欧洲各国在经济发展上缺乏一种活力,并且在财政支出上远高于非高福利国家。不得不说,高福利是高赤字的一个重要源头。

二、欧债危机给中国的影响

欧债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不断显现出来。欧美经济的不景气,直接影响到中国的出口。由于中国的经济主要还是外向型经济,出口在整个经济中所占的比例很高。出口的下降,必然会对中国经济各个方面都有深远的影响。

(一)导致人民币“升值”

最近在欧债危机的冲击下,避险资金纷纷转向美元资产,随着美元走强,人民币也跟着升值。从1月4日到5月28日,人民币对欧元汇率升值达到15.9%;同期人民币对英镑升值了10.7%。在不到半年时间内,人民币已经因欧洲债务危机而对主要非美货币出现较大幅度的升值。人民币“被升值”还将影响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调整。

(二)影响中国对欧洲国家出口

由于人民币升值幅度较大,中国出口到欧洲的产品价格竞争力下降。出口企业如果用欧元和英镑收汇,则面临较大的汇率风险。此外,由于欧系货币贬值,欧盟对中国动出口将会增加,中国的贸易盈余还可能会继续下滑。

(三)外汇储备缩水

欧元和英镑贬值,将使以美元计价的外汇储备出现缩水。我国防范外汇资产的缩水问题,必须采取动态的资产管理模式,即不仅需要关注投资的收益,也要关注汇率变动带来的资产价值变化,以保证外汇资产的保值增值。 转贴于  (四)投机资本流入可能增加

现在人民币对欧元和英镑升值,欧元和英镑投机资本流入同样可以获得人民币升值的好处。因此防范走弱货币如欧元和英镑等资产的流入。

(五)欧债危机影响全球经济复苏进程,对中国的外需影响较大

欧债危机已经影响了其他欧洲国家的经济恢复步伐,同时还增加了全球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欧洲国家经济恢复增长将面临更大的挑战。欧盟是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的外需短期内继续承压。

三、欧债危机对中国的启示

(一)财政刺激计划要在可控的范围内,把握好财政赤字的“度”

目前我国的国家债务和财政赤字远低于国际公认的风险临界点,但是不能太乐观。因为首先,我国地方政府仍然存在“GDP考核观”,使得地方政府盲目举债搞发展,财政入不敷出;其次,当面临经济下行是,政府刺激计划会使财政负担加大,可能造成通胀的压力以及对私人部门的挤出效应。所以中国必须高度警惕地方政府的债务结构与债务负担,做好债务测算和偿债平衡工作。

(二)注重转方式、调结构,由投资出口导向型向消费导向型转变

希腊的局面警示我们不能过分地依赖出口拉动经济。出口是我国促进经济发展的杀手锏,但是这种方式极易受到外部冲击。从长期来看,出口导向型模式是不可维持的,中国应该尽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依靠外需转到以内需为主,扩大内需是经济结构转换的核心环节,消费是拉动经济更好更长效的动力。此外,在出口战略上,将主要向欧美国家出口转向亚洲新兴国家、东盟、非洲国家的出口,出口产品也应全面转型升级。

(三)与国际接轨,增加中国财政的透明度

目前中国财政透明度整体较低,随着中国经济日益融入全球化,中国应与国际接轨,加强与国际机构的沟通、协调,缩小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出的《财政透明度良好行为准则》的差距。

(四)正视地方债务风险,防范于未然

国内债务危机范文11

[关键词]欧债危机;欧洲经济一体化;福利制度模式

中图分类号:F1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10X(2012)04-0066-05

一、欧债危机的起因

(一)欧债危机爆发的直接诱因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为有效抵御金融危机、防止经济衰退,欧元区各国相继出台一系列财政刺激方案。这些措施虽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欧元区经济复苏,但却只是经济增长的权宜之计。从本质上说,只是通过政府部门资产负债表的膨胀和杠杆化将私人部门债务转化为政府部门债务,而一些本身经济增长缓慢的欧元区国家政府的资产负债表却又因此严重恶化。特别是过于宽松的财政政策导致了大规模举债,使欧洲一些本来就经济发展动力不足的国家很快发生了债务危机。比如希腊、爱尔兰、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等“欧猪五国”,其国债、政府赤字占GDP的比重迅速攀升,成为欧债危机的导火索。2009年11月希腊政府换届,新政府将财政赤字由6%上调至12.7%,这与《稳定与增长公约》所规定的上限3%相去甚远,消息一经披露,国际三大信用评级机构惠普、标准普尔与穆迪相继下调希腊债务评级,欧债危机从此正式拉开序幕。

(二)欧债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

1.欧洲经济一体化制度设计的缺陷。1992年《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开始生效,标志着欧盟正式成立。欧洲经济一体化在给欧元区各国经济发展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导致了欧元区各成员国货币政策独立性的丧失。在欧元区域内,各国施行统一的货币政策和分散的财政政策,货币属于欧洲央行,而财政却由欧盟各成员国自己掌握。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因目标不一致而发生冲突的可能性极大,两个主体的执行效率均受到影响,形成了欧洲经济一体化的最大软肋。欧洲中央银行在制定统一的货币政策时往往要权衡各方利益,因此在应对危机时经常出现时滞现象,调整力度也不到位。在货币政策滞后的情况下,欧元区各国只能更多地依靠财政政策,试图通过扩张的财政政策缓解危机和防止经济衰退。然而,大量举债造成政府赤字越来越严重。虽然《稳定与增长公约》中规定公共债务占GDP比重上限为60%,但由于欧盟存在监管缺陷,根本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惩罚措施,所以各国并不在意违反此公约,长此以往危机的爆发也就在所难免。

2.欧洲经济发展模式的失败。欧洲发达国家从政府到民间近百年来所形成的超前消费、借贷消费的经济发展模式,也是欧洲各国大量举债引发危机的重要原因。据统计数据显示,除西班牙和葡萄牙在20世纪90年代经历了净储蓄盈余外,“欧猪五国”在1980年~2009年间均处于负债投资状态,长期的负债投资必然导致巨额的政府财政赤字[1]。消费至上的经济发展模式使国内储蓄长期不足,只能依靠举债来维持平衡。寅吃卯粮的现象在经济发展中短期内尚可维持,但在长期却是不可持续的,危机的爆发只是迟早的问题。

3.欧洲各国经济增长动力长期不足。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欧洲经济开始衰落。各国的传统竞争力受到削弱,市场份额逐渐萎缩,国际资本纷纷涌向新兴经济体,而国际投资者对欧洲的投资兴趣也日益下降。一方面,欧洲国家传统的技术优势未能完全发挥出来;另一方面,这些国家创新能力不足,找不到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欧洲人口老龄化以及出生率低的问题也一直困扰欧盟国家,劳动力萎缩现象严重。在此种情况下,欧洲经济长期低迷,而经济增长率低于债务利息又使国家税收来源减少,加剧了财政的负担,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欧债危机。表1为世界银行经济增长展望数据,从中可以看出欧元区一直处于偏低水平。

4.高福利政策与经济发展不协调。目前,已发生债务问题比较严重的这些欧洲国家都普遍实行高福利的社会保障制度。以养老保险替代率为例,英国仅为30%,而希腊竟高达95%。这些国家执政者因选举需要,都不敢对社会福利体制进行彻底改革,致使高福利的社会保障体系得以长期维持。例如,德国每年用于社会福利的支出已经超过了其财政支出的一半以上,为欧洲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过重负担。然而,实行高福利政策的同时,债务问题国家的生产力却长期处于较低水平,落后于福利增长,造成了财政入不敷出,不得不依靠举债度日。

二、欧债危机的解决方案

(一)危机的短期救急政策

自欧盟经济一体化后,欧元区国家内部相互持有债券的规模非常巨大,尤其是居于欧元区核心的德法两国更是其他国家债券的主要持有者。因此,一旦其中任何一个国家债务违约,都将会对欧盟经济造成严重冲击,并在欧洲金融市场造成连锁反应[2],如表2所示。所以,近期内欧盟依然会竭尽所能对债务问题国家进行救助,避免欧债危机的进一步恶化。

国内债务危机范文12

【关键词】欧债危机;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F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6-057-01

一、欧债危机简要回顾

如果把欧洲债务危机比作一场大火的话,希腊债务危机则是点燃"燎原之势"的火星。总的来说,欧债危机发生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根本原因:欧元区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

尽管欧元区国家都是世界上较为发达的国家,但内部依然存在着较大的发展差距。经济水平不一致,经济政策很难协调一致,而欧元区国家货币政策受到约束,于是财政政策各自为政,导致内部经济矛盾爆发。

(二)直接原因:财政、货币政策不统一的制度缺陷

欧元区16个国家使用同一种货币,采取统一的货币政策,却可以实行不同的财政政策。在此背景下,一国一旦出现财政赤字,因为缺乏弥补财政赤字的有效手段,只能对内增税、对外借债。而如果这些国家退出欧元区,作为国家就可以发行货币,用通货膨胀来弥补赤字,但这也意味着欧元崩溃,欧洲一体化进程必定大大受阻。

(三)内在原因:高福利、高公共服务等导致政府财政负担过重

希腊等国经济发展在欧元区相对落后,但却实行高福利政策。希腊债务危机重要的原因之一是政府过度举债维持高福利保障模式,目前希腊已陷入高福利陷阱,进退两难。一旦经济基本面恶化,债务就会暴露,危机爆发在所难免。

(四)外部原因:2008年金融危机的冲击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国际金融危机,各国政府为应对危机纷纷采取一系列以扩张财政为主的经济刺激计划,使一些国家财政赤字、政府债务迅速增加。

二、欧债危机对我国地方债务问题的启示

(一)地方债务问题与欧债危机的联系

国内学者通过对比研究发现,我国地方债务问题和欧洲债务危机虽然债务性质以及化解债务的经济实力不同,但仍然存在很多相似之处:

1、举债应对经济危机

在欧洲,不少国家为了应对经济危机,实行扩张性经济政策刺激经济复苏,为了融得资金,国家政府大量发行债券,背负沉重债务。我国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对地方融资平台给予了支持与肯定,在政策因素刺激下,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规模急剧膨胀,而且始终保持着增加的态势。

2、预算管理存在缺陷

欧盟许多国家预算支出控制不力执行混乱,存在诸多不合规之处。同样,我国地方政府预算编制仓促,许多准备投入资金的项目并没有进行充分论证。

3、银行的侥幸心理与信贷信息不对称

欧洲银行愿意贷款给经济水平较低、还贷能力较弱国家,是因为他们清楚在欧元一体化的机制下,如果这些国家债务出了问题,欧盟不会坐视不管,否则欧元就要崩溃。我国的银行也存在这种心态。他们认为地方债务出了问题,中央政府不会坐视不管,中央将会弥补他们的损失。

4.借贷机制存在问题

欧盟部分国家存在借贷机制不合理的问题。比如希腊,政府之所以敢借大量的债,是因为本届政府借债获得的收入与产值由本届政府享受,而债务负担由未来的政府承担。这种情况在我国也难以避免。

(二)建议

我认为,既然二者存在众多共同之处,那在解决我国地方债务问题时,欧债危机应对措施具有一定的示范效应。我认为要解决地方债务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为老龄人提供服务平台

都说老年人是应该好好颐养天年,享子孙福,可这个想法随着时代的变迁已经不那么适用了。现在城市里的离退休老龄人较多,退休前后他们心里落差很大,又没什么地方可以继续施展才能。其实,很多退休人员其实年纪并不大,仍然希望为社会奉献一己之力。我认为,地方政府可以颁布相关政策引导和鼓励当地企业和单位为老龄人提供服务平台。这样前后辈之间可以互相交流,老龄人也有了施展自己才能的平台,企业和单位也延续了它的经验和文化,作为回报,企业和单位可以给退休职工提供适当的福利。

2、当地政府应该规范预算管理

某些省市地方财政压力大,这固然会使得省市建设时捉襟见肘,但是我认为,目前国内的很多省市出现了某些基础设施建设的重复现象,这不仅会导致资源浪费,还会加剧地方的财政压力,进而债务问题会更加严重。因此,我建议,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上,地方政府可以先进行民意调查,加强预算管理,看看老百姓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最缺乏的是什么,把资金投在老百姓最需要和最缺乏的方面。

3、中央政府应适当鼓励地方政府发行债券

目前我国的收入水平普遍提高,老百姓手中有一定的资金储备,然而由于传统的保守主义,再加上中国金融市场的不完善,老百姓主要都是选择将闲置资金储存起来。但是,这对于整个宏观经济的资金运作来说不是高效的。如果可以的话,我建议,中央政府可以适当鼓励地方政府发行债券进行融资,只不过地方政府发行债券可能存在一定的阻碍,中央应该通过政策和制度规范地方政府发行债券的行为,避免因此引起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通过发行债券,不仅老百姓可以获得低风险的回报,同时地方政府也可以缓解财政压力、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政府和百姓共同建设家园,达到双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