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国内农业发展现状

国内农业发展现状

时间:2023-05-26 17:33:28

国内农业发展现状

国内农业发展现状范文1

关键词:农业信息技术;发展;应用;现状

农业信息技术是通过信息技术采集、保存、分析、处理农业生产生产、管理等信息的技术,其应用可以为农业生产者、管理者以及研究者提供全面、系统的服务,以促进农业发展。

一、 国外发达国家农业信息技术发展应用现状

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发达国家劳动生产率提升的关键在于信息技术,尤其是美、法、德三国在农业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发展上成效突出,为农业生产力提升提供支持。下面对这三个国家的农业信息技术进行逐一介绍。

第一,美国农业信息技术。美国的农业属于现代化、一体化农业,集合了自动化技术、机械化技术、计算机网络以及遥感遥测等新近技术,其在农业信息化技术应用模式与经验上受到多数国家认可和借鉴。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美国农业信息技术的应用就已经超过百分之六十,从七十年代初期,美国已经着手建立农业技术数据库,而后又产生一系列相关数据库,为世界各国的农业生产提供服务,在农作物生长自动化管理、预测与诊断病虫害、保护农业资源等方面应用广泛。现阶段,美国农业部已经建设形成健全、完整的信息制度与体系,全球化的信息网络。

第二,法国农业信息技术。在欧盟中,法国是第一农业大国,农业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发展也相当先进,可以收集、、处理农业信息,具有高效、准确的特点。农业信息服务主体多元化、复合化,形式多样化,互联网以及计算机均有良好的基础和发展优势。农业部是农业信息下达的主要部门,而信息的收集与总结是由大区农业部门担任,省级农业部门负责配合、协助大区农业部门工作。在法国,农业信息具有较为广泛的收集面,不仅包括种植业、渔业以及畜牧业,还包括食品生产、林业以及农产品流通等。通过各个部门将经营者与生产者的信息需求串联在一起,进而出现多个服务主体共存的局面。

第三,德国农业信息技术。在农业信息技术上,德国已经进入电子计算机网络应用阶段,连通于北美、欧洲等国,其农业信息技术的实施主要应用以下三种计算机网络:首先是电子数据管理系统,由各州农业局研发并运营,用户仅需把电视机或计算机用电话线和该系统联机,再交纳费用即可使用,通过这一系统可以实时掌握农作物的生长状态、预防病虫害、获取防治技术、掌握最新的市场信息等。其次是电视文本显示服务系统,由邮电局研发并运营,用户仅需购置该系统的主机以及键盘,再与电话、电视相连接,就可以利用邮电局网络,实时获取农业技术相关信息。最后是植保数据库系统,由农业生物研究中心研发并运营,其宿主机为大型计算机,用户仅需与宿主机联网,联机之后便可检索出农业信息相关的信息。

二、 我国农业信息技术发展应用现状与建议

我国农业信息网络起步比较晚、分布不均,在1994年才与国际互联网正式链接,多集中在沿海发达地区。另外,在网上资源与利用效率方面与发达国家比较均有一定差距。在1990年,我国物价局从35个城市收集了28类农副产品价格,研制出农产品价格数据库,具备检索、查询、报价以及对比分析等多种功能。现阶段,我国已经建设了多种类型数据库,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在农业信息技术中,决策支持系统的主要功能在于人机会话,对决策者的决策给予支持,使决策有效性提升,区别于管理信息技术的数据,重点在于模型驱动。中国人民大学联合中国农业科学院研发了第一个农业领域的决策支持系统,主要用于平衡中国食物的供需,该系统为我国食物战略发展提供方向,通过模型库、数据库以及方法库运算、处理大量的数据及其复杂关系,使得整体研究效率得到提升。

针对我国农业信息技术发展现状,并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以下建议:第一,因我国信息化设施处于落后状态,使得先进科研成果无法发挥,这不仅是技术层面的问题,也是用户方面的问题,因此可以强化硬件基础建设,并增加教育投资,使软、硬环境均得到发展。第二,农业信息技术的应用应与国情相结合,即便是国外最新研制的信息技术,也应以跟踪、学习为主,而对于经过发达国家实践证明的技术,按照我国农业发展需求,可视为重点研究与应用技术。第三,建立并不断完善以国家为主、从上至下的信息传播渠道,使信息化体制得到进一步完善。完善、合理的信息制度能提升技术与经济的发展。由于我国农业信息技术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明显差距,因此应积极学习与借鉴其先进模式。

结语:

农业信息技术对农业发展而言非常重要。相比于美国、德国、法国等发达国家,我国农业信息技术存在一定差,但随着我国对农业信息技术的不断深入研究,使其朝着专业化、网络化以及集成化的方向发展,这对现代农业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国内农业发展现状范文2

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我们必须从系统学的角度来考察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在宏观上,我们必须考虑到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应根据系统的整体性、动态性、层次性、多样性等特点,以及系统与要素之间的关系、系统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来确定建立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原则和方法。在微观上,我们必须考虑到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也是一个大系统,具有很强的层次性,在这个大系统中包含着多个子系统,各个子系统包含着许多单个的指标。根据系统的相干作用原理和多样性特点,我们在建立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时,尽量做到十分全面且不重复。所以,我们在建立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过程中,必须遵循系统学原理和规律。

  1  建立全面、科学的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原则和方法

  1.1  坚持六个原则

1.1.1  坚持系统性原则。我们应把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看作为一个包含社会生产、经济发展、资源合理利用及保护生态环境的大系统,从这个系统中研究社会发展、经济发展与资源的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数量关系界限。通过所设置的指标体系,来反映其中客观现象的内在联系,从而克服就经济生产孤立地研究经济生产的传统统计模式。

1.1.2  坚持特殊性原则。同所有系统都具有特殊性一样,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也具有自己的特殊性。因而,由于各国国情不同,其经济、技术发展水平不均衡,可持续发展在不同发展水平国家里有不同的具体内涵和评价标准,因而各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中应有许多不同的实际内容。另外,农业可持续发展有别于工业等其它领域的可持续发展,其指标体系应包含其特定的指标指数。可见,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应该体现上述两种特殊性。

1.1.3  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和“两个根本转变”的原则。经济发展是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这个系统的核心因素,自中国农村改革以来,农业经济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人均GDP低,农民人均收入低,且中国农业经济高速发展走的是一条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质量的粗放型发展道路,这种发展模式与农业经济在中国国民经济中的支柱地位是不相适应的。中国农业要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实现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粗放型经营生产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因此,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应以经济发展指标为核心,同时体现“两个根本转变”。

1.1.4  坚持“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原则。人口和环境是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系统的两个十分重要的因素,中国人口众多且文化素质低,这种状况在广大的农村表现尤为突出,会给中国农业的发展带来许多社会问题、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因而实行计划生育、控制农村人口数量、提高农村人口素质,为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各类高级人才,是我国农业工作中的一项长期政策。另外,由于中国城市环境污染的蔓延和农村的自我污染,农村的生态环境受污染的程度日益严重,影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所以,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必须体现“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两项基本国策。

1.1.5  坚持合理利用资源原则。自然资源是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基础因素,在我国,自然资源总量是丰富的,但人均量很少,我国耕地资源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而且我国农业资源还存在利用率低、闲置和浪费的比重大等问题,这就要求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必须体现合理利用资源的重要性。

1.1.6  坚持“科教兴农”原则。科技和教育是促进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这个系统稳定、动态发展的关键因素。农业资源终归是有限的,人才和知识的潜力则是无限的。中国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很大程度上依靠科教的力量来解决。另外,目前我国农产品的低质、低量现象,也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来解决。教育是一项意义十分深远的事业,只有教育事业不断发展,才能促进人们科技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人们科技文化知识不断丰富,人们的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开发自然资源、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不断增强。所以,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应将教育和科技放在优先考虑的地位。

  1.2  实现两个结合

1.2.1  描述性菜单式指标体系和评价指标体系相结合。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蕴含着社会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它不是单一体,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因而单一的指标体系确实难以体现它们的实现程度。另外,考察我国以往统计指标和数据:经济统计比较健全和完善,社会统计指标未形成统一的逻辑严密的体系,生态统计则处于早期发展阶段,指标和综合方法都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完善。所以建立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并不是只将原有的传统的社会、经济、生态等领域的统计指标简单照搬、相加和堆积,而是将原有的指标有机结合、提炼、升华和在一定程度上创新。[1]这就决定了在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中必须把描述性菜单式指标体系和评价指标体系紧密结合,相辅相成,并且在描述性菜单式指标体系中做到长期指标和近期指标、生存指标和发展指标、消费指标和储蓄指标、流量指标和存量指标相统一。总之,描述性菜单式指标体系侧重于描述、解释功能,而评价性指标体系侧重于评价、监测和预警功能。这两部分相互依存又相互独立,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是不可分割的,共同构成了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1.2.2  货币评价指标体系和非货币评价指标体系相结合。所谓的货币评价就是通过模仿市场,把市场价值延伸到非市场范围,将可比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赋予诸如安逸、环境和安全这些非市场成果,从而对不同领域里的发展活动加以比较,即用共同的货币单位对它们加以衡量,并将这些成果聚集为一个全面的发展指标,而非货币评价认为可持续发展是满足人们多方面需要的多维发展,试图建立一套多维层次的指标体系,对发展的多个截面进行评价。[2]由于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是人们活动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人类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的结果,这种相互作用很难用单一的货币体系加以描述和评价。这就要求在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中必须将货币评价指标体系和非货币评价指标体系有机结合起来,在经济领域中应采用货币评价为主,在社会领域和生态领域中应多用非货币评价,但在各个领域中绝不能只有单一的评价体系。总之,在建立健全的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时,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综合考虑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现状,把比较客观且通用性好的货币评价体系和针对性强的非货币评价指标新体系有机统一起来,使整个评价指标体系既能对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深刻理解和对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素透彻分析,又能对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指标进行主成分性分析和独立性分析。

  2  全面、科学的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包含四个子指体体系

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其指标体系中的指标既有描述性的又有评价性的,整体上形成了如图1所示的框架。

  2.1  反映经济发展的指标体系子系统

2.1.1  人均GDP、农民收入、农民生活质量指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农业经济的发展状况主要是由经济指标来体现的。在这个经济指标群中自然不能缺少人均GDP、农民收入和农民生活质量指数等经济指标,因为这些经济指标既从绝对量上又从相对量上反映了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经济发展质量、速度。人均GDP从产值上反映经济发展,农民收入从效益上反映经济增长,农民生活质量指数从生活上反映经济状况。

2.1.2  教育投资占GDP的比重。加强教育对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实施有两个重大作用。一是增加农民的科技文化知识和提高农民素质;二是加强了农民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和创新意识。可见,教育投资占GDP比重的大小直接影响着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实施进程。因而教育投资占GDP的比重是经济发展指标体系中的一个重要评价指标。

2.1.3  农业科技投资占GDP的比重、科技贡献率。农业科技总体水平低、储备不足、投入低、成果转化率低、贡献率低等现状与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有很大的差距,但农业科技在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实施过程中起着重大的作用:一方面,科技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和自然资源问题的最有力手段;另一方面科技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根本保证。所以,农业科技投资占GDP的比重、科技贡献率是经济指标体系中必不可少的两个指标,它们不仅从一定角度反映了当前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程度,而且能够鞭策人们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不断加大科技投入来改变农业科技现状,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2.1.4  市场化程度指数和产业结构调整幅度指数。改革前的计划经济不适应中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是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特别在加入WTO后市场化程度指数在经济发展指标中的位置更为重要。经济发展不仅表现在量上,还表现在质上,且在质上的表现更为重要,产业结构调整是提高农业经济发展质量的有效手段之一。所以,产业结构调整幅度指数是经济指标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指标。

  2.2  反映农村社会发展的指标体系子系统

2.2.1  社会总成本利润率、综合要素增长率。可持续发展产生的效益是整体效益,既包含经济效益又包含社会效益。社会总成本利润率和综合要素增长率准确反映着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整体效益,但重点反映着中国农村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2.2.2  农村人口自然增长率、农村剩余劳动力及转移指数、农业人才比例、农民负担指数。人口的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我国过多的农村人口直接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采用科学的计划生育政策来平衡农村人口的自然增长。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是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实施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一道难题,剩余劳动力会带来许多社会问题(如就业问题、社会稳定问题),影响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顺利实施,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必须想方设法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农业人才的多寡影响着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进程。因而,我们要制定各项有利于人才发挥才能的政策和措施来诱使有关专业人才从事农业工作。农民负担过重是我国农业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它影响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和对社会建设的热情,成为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制约因素。可见,农村人口自然增长率、农村剩余劳动力及转移指数、农业人才比例、农民负担指数是农村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

附图

  图1  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整体框架图

  2.3  反映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相适应的指标体系子系统

2.3.1  单位标准能源创造的GDP、资源浪费率、人均可再生资源变动指数。自然资源和能源是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资源利用率的现状能从一定角度反映出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实现程度。单位标准能源创造GDP既能从个体上反映能源的利用率,又能从整体上反映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进而反映出可持续发展的状况,单位标准能源创造GDP越大,能源利用率越高,越有利于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实施。资源浪费率直接反映着农业资源总体上的利用状况和浪费状况,间接反映着我国农业的科技现状和经济发展状况,进而反映出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实施状况。我国自然资源总量是丰富的,但人均量是很少的,而且,相对于人类发展的需求来说,自然资源总是稀缺的。所以,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必须加强资源的再生产。由于不可再生资源再生产的可能性不大,因而可再生资源的再生产是在所难免了。人均可再生资源变动指数就是体现在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可再生资源的再生状况。可见,单位标准能源创造的GDP、资源浪费率、人均可再生产资源变动指数都能反映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相适应的状况,是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中的重要指标。

2.3.2  环保投入占GDP的比重、排污处理达标率。恶劣的生态环境会制约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实施,因而人们要不断优化和改善生态环境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实施创造条件。环保投入占GDP的比重能根本上说明有关部门对环保的重视程度及改善生态环境的决心和力度。排污处理达标率体现着治理生态环境的力度和效果。所以,环保投入占GDP的比重、排污处理达标率也是必需的指标。

  2.4  反映公平发展的指标体系子系统

2.4.1  各地区GDP序列的全矩、各地区综合要素增长率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比。可持续发展要求在代际间、代内间都能公平发展,都有公平的发展权。各地区GDP序列的全矩由绝对差值来表现各地区经济增长的平衡性状况,各地区综合要素增长率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比由相对比值来体现各地区发展的平衡性状况。因此,它们都是反映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所要求的公平发展的重要指标。

2.4.2  基尼系数。基尼系数是判别一个国家收入分配平均程度的指标。[3]基尼系数在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中能反映各地区获公平发展权的状况。

我国农业一直在动态地发展,其发展指标体系中的具体内容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所以,我们要遵循系统的动态性特征和原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  赵玉川,胡富梅.中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及结构.中国人口、资源和环境,1997(12):58

国内农业发展现状范文3

摘要:我国经济体系构成复杂,农业经济是主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调整,我国不断优化与完善农业经济结构,保证农业经济发展速度。文章中以农业经济现状为切入点,并给出具体优化措施与方法。

关键词:农业经济;现状分析;改进措施

近年来,由于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导致水土流失情况非常严重。而在农村经济中保持水土、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具有现实意义。做好农业经济分析对于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1农业经济现状及问题分析

我国不断提高对农业经济的重视度,不断调整与优化农业经济结构,但就目前来说,我国农业经济依然存在一些问题,笔者将其归纳如下:(1)引进与开发间失衡。我国农业现状中最主要的矛盾就是过度重视引进而轻视开发之间的矛盾,现今,我国很多的农业科技种植园都将工作的重心放在引进国外的产品和技术,虽然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和发展,我国在农业经济方面已经培养出一些素质较硬的技术人才。但从整体角度而言,我国农业科技种植园的科技能力还有很多数都处于弱势,他们太过于重视引进国外技术导致自身开发能力较弱,或不能研发新的技术与产品。(2)建设与管理不匹配。我国经济发展中农业经济作为重要组成部分,需要通过合理管理促进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现阶段我国部分地区依旧存在重视建设、忽视管理的情况。如某项目建设时可以落实各项措施,但完成建设后却忽视维护与管理工作,这点以农村小型水利工程表现尤为显著,管理与维护的忽视造成更多问题出现,极少数地区虽然以公司方式经营,但本质上依旧是政府管理。这就需要政府给出具体措施进行引导,加大技术引进,做好管理工作,推动农业经济健康发展。

2农业经济现状的改进措施分析

本部分从3个角度出发,给出具体的改进措施,希望可以为同类研究提供经验借鉴与参考。(1)优化产业机构。改变当前农业经济产业链单一的情况,提高科学技术的基础上建立相应土地资源,实现保护国家耕地的同时进行合理规划,依据当地农业经济发展趋势调整粮食、经济作物及畜牧业的面积。可以通过更新技术、设备等方式,保证粮食产量的同时提高农民收入。我国北方大多属于干旱地区,可以多种植耐寒作物,如马铃薯、玉米等。(2)发展加工产业。政府加大经费支持,帮助农民引入新的品种与技术。加大种植人员技术培训力度,进一步改善农科人员的薪资待遇,保证团队稳定,推动产业发展。政府部门引入规模大、资金雄厚的企业帮助种植户,可以进行定向种植,通过专业组织引导产业发展。制定并出台有利政策,鼓励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与,实现区域经济发展。要在积极开拓国内外销售市场的同时,要加大招商引资步伐,引进一些国内外专业加工企业,或鼓励、引导区内一些有实力、有技术、有市场开拓能力的企业参与农产品的加工增值。加大农作物轮番制的推广,可以在轮番种植各类粮食与蔬菜,提高产量与土地利用率,营造一个舒适的生长环境。不断加大种植宣传力度,这样才能解决销售问题避免滞销情况的出现。也可以和一些专业组织合作,不断拓展农产品市场,发展订单农业,建立良好的产销关系,联系农户与厂家,建设良好的运销环境,加强市场管理实现诚信经营,不断提高销量。此外,很多时候部分农产品并不能及时销售出去,如果储存环境不好就会出现腐烂情况,给农户造成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3)提高农民技术。农业技术推广的主要任务是普及农业机械化技术,推进基层农业快速发展。而农业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和普及能够进一步加快农业技术体系的构建,实现优质、高产、安全、生态的农业种植。①农机培训创新与优化,应该以培训体系为出发点,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优化与创新,充分利用地方院校、科研所等技术优势,大力培养高素质的农机管理与技术人才。农机技术院校重点培养实用性技术人才,根据培训对象的具体条件,制定短期内可以快速见效的培训方案;②推行联合培训体系,需要发挥高校的社会职能,完善培训体系的主要内容就是完成软硬件建设。建设一支具有扎实理论基础与实践经验的教师团队,充分联系实际情况,以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创新农机技术培训工作;③重点开展基层农机人员更新知识培训。为了提高培训资金使用效率、提升培训效果,可以让基层农机人员自主选择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及培训学校等,培训时教师依据农机人员情况,制定针对性的培训方案,培训着力点措施。此外政府与学校应该对接受培训的人员提供补贴或政策优化,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3结语

总而言之,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种植产业是基础,只要夯实基础才能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文章中分析农业经济现状及存在问题,并从三个角度出发给出改进方法:优化农业产业机构、进一步发展加工产业及提高农民技术水平,通过这些措施实现农业经济的发展。

作者:陈颖颖 单位:辽宁省农业技术学校

国内农业发展现状范文4

关键词:农业信息网站建设;现状分析;发展思考

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业信息化,而农业信息网站的建设是我国农业实现信息化的重要载体。在当前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充分利用和发挥好网络资源优势,加快农业信息网站的规范化建设,使之成为对外宣传,展示形象和加强沟通的重要平台,对于进一步促进我国农业的科研和生产的发展,落实党和国家农村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农业信息网站建设现状分析

1.1农业信息网站概述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迅速,农业信息网站的数量也逐渐增多。对于农业信息网站来说,其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第一,政府类农业信息网站。对于这类网站而言,其主要是由各个地方政府负责主办的,通常情况下,这类网站是以非营利为目的的。由于政府类农业信息网站的主办方为政府,因此具有一定的权威性,访问量也会高于其他的网站。根据当前的发展状况来看,虽然省市级农业信息网站建设工作开展的非常顺利,但是在一些乡镇级农业信息网站建设过程中,由于缺乏专业的技术人才,并且技术设施的配备也不是非常齐全,使得农业信息网站无法发挥出其自身的作用和价值。第二,企业类农业信息网站。对于这类网站而言,其主要是由农业企业主办的。企业类农业信息网站的主要功能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可以一些与企农业企业有关的信息,另一方面是可以促进企业电子商务工作的顺利开展。近年来,由于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越来越迅速,企业类农业信息网站的数量也得到了明显的增加。第三,科教类农业信息网站。这类网站主要是由各大高校以及科研机构负责主办的。由于科教类农业信息网站具有覆盖面广以及信息内容的专业性强等特点,因此具有非常高的浏览量。

1.2农业信息网站建设的现状分析

自进入21世纪以来,国家对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重视,因此,很大程度上加快了农业信息网站的建设。但是在实际的农业信息网站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对农业信息网站建设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和制约。具体分析如下:第一,地域分布不均。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使得各个的地区的经济发展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从而使得信息网站在建设过程中出现不均衡的情况。比如:上海、北京等地区的发展比较好,虽然这些地区的主要经济来源并不是农业,但是农业信息网站的数量却非常多,从而导致大量资源出现浪费的情况,不利于农业信息网站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和进行。第二,农民不能够合理运用农业信息网站。虽然,近年来互联网已经广泛应用到农村地区,但是对于绝大多数农民而言,很多人不会使用计算机,不懂如何运用互联网访问农业信息网站。还有一部分农民对农业信息网站的认识程度不高,无法合理的利用农业信息网站查询一些信息。这些情况的出现,都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业信息网站的良好发展。第三,农业信息网站内容缺乏时效性。根据当前的发展状况来看,我国农业信息网站的数量正在逐年增加,但是网站中有价值的内容却非常少。很多农业信息网站形同虚设,信息量也非常少,并且这些信息没有得到及时的更新,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此外,还有一部分农业信息网站虽然信息内容比较丰富,信息量也比较多,但是通常都是在传达当地政府以及企业的信息,而与农业相关的信息却是少之又少。这些情况的出现,使得农业信息网站在建设过程中,无法达到预期的质量和水平。

2促进农业信息网站发展的有效对策分析

2.1提高网站盈利能力

在我国,农业信息网站的数量非常多,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农业信息化的发展进程。但是由于这些网站缺乏的自身特色,使得网站不具备一定的针对性,不利于农业信息网站的长久运行。将农业信息网站按照盈利性质进行划分,主要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公益性网站,另一类属于盈利性网站。公益性网站主要是由当地政府进行支持,而对于盈利性网站来说,其必须具备一定的针对性,根据市场需求,为客户提供更加准确的服务,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农业信息网站获得更大的利润,确保网站能够得到长久的运行和发展。

2.2加大网站宣传力度

在农业信息网站建设的过程中,管理人员应该加大对农村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农民应用农业信息网站的能力和水平。管理部门定期组织一些培训活动,让农民对农业信息网站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和了解,可以合理的利用农业信息网站,让其发挥出最大的价值。除此之外,还要加到对农业信息网站的宣传力度,让农民了解到农业信息网站的重要性,并且调动农民运用农业信息网站查询一些农业信息,让农民意识到网站的好处。在农业信息网站的建设过程中,加强服务队伍的建设也非常有必要。这样不仅可以为农民提供一些有利用价值的农业信息,还可以进一步促进我国农业的良好发展。

2.3科学化设置网站

根据当前我国农业信息网站的发展状况来看,农业资源的分类比较多,因此,如果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和规范,那么就很难对网站的信息进行有效地管理,严重的情况下,还会出现无法与其他资源进行网络共享的情况,致使农业信息网站的使用率逐渐降低。所以,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相关人员应该对农业信息网站的资源进行合理的分类,除了要根据技术等进行归类以外,还要考虑到信息资源的属性等,比如:动画类、视频类等,从而让农业信息网站表的更加立体化。此外,网站在查询和显示等方面,也要增加更多的浏览和搜索入口,实现信息与信息之间可以随意跳转,让网站可以变得更加多元化。与此同时,农业信息网站的内容也要具备人性化特点,内容要与时俱进,跟上时展的步伐和节奏,将一些用户应用比较广泛的功能设置在最突出位置,为用户的查询提供便利,从而促进农业信息网站的可持续发展。

3结论

在农业信息网站建设的过程中,相关人员一定要适当的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进一步推动农业网站实现信息化。对于当前影响农业信息网站的因素,管理人员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合理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方案,确保农业信息网站建设工作可以得到顺利的开展和进行,从而进一步推动我国农业的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狄文帅,丁笑天.我国农业信息化平台建设的探讨与思考——以“12316”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为视点[J].现代经济信息,2016(28).

[2]蔡欣,王世玉,陈小俊.龙泉农业信息网建设的现状、问题与发展对策[J].福建农业科技,2016,47(1):66-67.

[3]刘爽,熊明民,刘建安,等.农业科技平台建设分析与发展思考——以中国农业科学院为例[J].农业科技管理,2016,35(1):49-51.

国内农业发展现状范文5

1.我国粮食价格下跌现状

2015年我国的秋粮收购价格一反常态,玉米等农作物的价格连连下降。以大连商品交易所的玉米期货为例已经创下年内新低每吨1760元。如今的粮食价格下跌现象不是某个地区或者某一阶段的个别现象,而是在全国范围内存在的普遍现象。此外,我国的粮食产量、库存量、进口量都明显增加,出现了“三量齐增”的局面。首先是随着我国农业发展的进步,粮食产量出现连年增加的可喜局面。但与此同时又出现了粮食库存高企,旧粮消费不畅,新粮无库可入现象。与我国粮食产量、库存量同时增加的还有粮食的进口量。这看似矛盾的数量关系确实是当前我国粮食出现的问题,由于国际粮食的价格优势、质量保证使得我国的粮食进口量逐年增加。“国货入库、洋货入市”现象愈演愈烈,严重冲击着我国本土粮食的消费。在今年12月5日于北京召开的“2015中国粮油财富论坛”上,有专家判断指出今年粮食进口预计达到1.25吨,这势必会对我们国内市场造成冲击。同时,我国的粮食生产面临着深加工水平较低、农产品附加值不高等问题。粮食深加工企业长期在停产的边缘徘徊,粮食深加工得不到发展,单纯的依靠市场对原生态农作物的需求势必导致我国粮食市场供过于求问题的出现。

如今我国粮食国内外需求不足、收购价格下跌的情况直接影响到了农民的切身利益。农民面临着粮食增产却不增收的困境,这势必打击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影响到我国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推进。这些现象引起了国家和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并且在积极的分析粮食状况出现原因,寻求合理的应对措施。

2.粮食问题出现的原因分析

如今我国出现的粮食问题并不是偶然现象而是我国农业生产、粮食种植和销售过程中长期存在问题的反映。首先对于如今粮食价格下跌状况,其直接原因在于国家今年的粮食收购价格要低于以往。在我国秋粮收购开始阶段,国家发改委、粮食局、财政部、农发行等部门就能联合发出通知称今年的国家临时存储玉米挂牌收购价定为1元每斤,这比去年临储价格每市斤最多调低了0.13元,也是自2008年国家推出玉米临储政策以来,临储价格首度出现下调。而国家粮食收购价格的降低只是粮价下跌的一个显现因素,其根本原因还在于长期以来我国粮食价格的形成机制存在诸多弊端,粮食价格的形成往往受人为因素影响严重而不能由市场的供求来引导和决定。国家对粮食的各种直接、间接补贴虽然保证了农民的利益和种植积极性,但同时存在着极大的隐患。当市场需求无法承担如此高额的粮食收购价格时,所带来的必然是粮食价格市场的跌破。因此,在粮食价格问题上,国家的保护性政策过多,而市场中的价格机制、竞争机制无法正常的发挥作用是引发我国粮食价格突降的深层次原因。其次,对于我国粮食市场出现的供大于求现象有专家指出,当前我国的粮食库存高企、供给压力增大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一是国内粮食连年丰收,粮食的实际供给确实不断增加;二是国内外粮食价格倒挂导致粮食大量进口,国货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不敌洋货,这严重冲击着国内市场;三是国内外宏观经济下行,消费不旺,出口受阻,粮食有效需求不足。我国粮食进口量不断增多同样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方面,由于我国的关税较低使得国外粮食容易以较低价格进入国内市场,形成价格优势。另一方面是国外的粮食质量、农产品科技含量都在很大程度上优于国内产品。这样,拥有价格和质量双重优势的国外粮食更能受到市场的欢迎从而加剧了我国粮食市场供过于求的状况。最后,我国粮食存在的深加工水平低下,附加值不高的状况就与我国的农业现代化水平、科技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紧紧相关。

由以上原因可以看出,我国粮食状况的出现与市场价格机制失效、我国农业生产科技含量不高、农业生产结构不合理等一系列问题有关。其实,这些不仅仅是我国粮食生产、销售所面临的问题更是整个农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二、我国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近些年来,虽然我国农业不断发展,但仍存在着效率低下、市场化程度低等问题,农业的现代化程度还有待于进一步发展。如今,导致我国粮食价格下跌、供求不平衡现象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国农业的市场化水平低,仍存在传统农业遗留下来的弊端。而这一问题是历史根源、制度因素以及观念上的错误等多方面因素合力造成的结果。

首先,从我国农业发展的历史根源来看,我国长期实行的传统农业模式虽然被发展现代农业所代替,但是在整个农业的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旧体制遗留下来的诟病和“后遗症”。我国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低,机械化水平不高的情况就与长期以来较为传统的小农经济的存在有很大的关系,这严重阻碍了现代机器设备以及高新技术在农业领域的运用。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曾提出,传统农业实际上是自然经济,必然具有自然经济的一些特征。而在这样的经济特征下就形成了传统农业的文化特征,主要表现在经济发展的往往依附于土地等、经济社会处以一种封闭的状态、主体自身缺乏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等。我国传统农业思维的长期存在使得我国的农业发展无法与先进的技术、机器相协调,逐步与技术化、市场化的现代农业相脱节,成为如今我国农业仍然落后与先进国家的基础性历史根源。

其次,我国粮食销售缺乏国际市场竞争力、农业生产水平落后的问题与我国的经济发展战略、国家政策有关。从建国之初开始,我国就确立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发展目标,并且实行农业支持工业的战略。同时,由于工业本身就比农业更容易获得较大的收益,因此资金、人力等资源都会流向城市工业,造成越是经济发达的地区和利润丰厚的产业越能吸引更多的资源,即资源配置中的“马太效应”。我国农业发展采取的计划经济的经营模式组织农民在集体土地上进行集体劳动,平均分配的生产模式使得相当一部分人消极怠工,得过且过。这无疑造成了我国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劳动者生产积极性不高的现象。农业计划经济经营模式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仅仅经营种植业,生产单一化,而且往往只是以粮食生产为纲。这样单一的生产模式不仅阻碍了社会分工、市场交换的发展,同时容易造成区域优势的浪费和特色产业的发展。

最后,我国农业模式之所以得不到成功的转型、升级与我国对于现代农业、城市化的理解有误相关。一国在发展工业化的初期都是以农业作为基础来支撑工业的发展,以农村作为劳动力、资源的后备基础来促进城市的发展。当工业、城市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就会反哺农业,拉动农村自身的发展。而在我国城市化建设过程中,忽略了产业实力的实际增强,盲目的搞工业区、商业区以及建楼盘、广场等面子工程。我国的城市化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不顾当地的实际生产力水平生硬的把农村包装成城市。这不仅浪费了好多资源而且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使得他们的土地被强行占用,失去了保障生活的最后一点基础。这种浮于表面的、错误理解城市化内涵的建设不仅不会推动我国的城市化进程,而且阻碍了我国传统农业的转型和升级。

三、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未来方向

如今我国农业市场出现的粮食价格下跌、农产品附加值低等问题显示出我国农业发展缺乏市场化,这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息息相关。尤其是长期以来粮食定价不能以市场真实需求为标准,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作用发挥不当等都阻碍着我国粮食市场的健康发展。因此,从根本上讲,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是推进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此外,整个农业发展是一个系统问题,需要国家政策、社会支持、农民自身提高等多方面合力完成。

1.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要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出发,进一步推进农业市场化进程。在这个过程中要逐步把市场需求作为农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以及如何生产的出发点,使农业生产与市场接轨,减少盲目生产。市场经济就是资源自由配置、交换广泛进行的经济形式,因此只有保证了人流、物流、信息流的畅通才能促进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此外,要通过加强公司与农户之间的联系把个体农民引入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轨道上来使农民成为市场主体,积极主动地加入到市场生产与交换过程中,了解市场需求、适时调整农业生产。

2.发展现代农业需要工业部门提供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从一定意义上讲,经济发展的实质就是现代部分的不断扩张以及传统部门的不断缩小。经济学家刘易斯曾经指出,现代部门对于传统部门是有重要促进作用的。主要表现在:现代部门可以解决传统部分的就业问题,有利于诱导传统部门观念和制度上发生变化,也有利于传统部门分享基础设施等。这些有利条件势必会促进传统部门生产效率的提高和自身的转型升级。对于我国农业的发展来说也是如此,国家应该引导和鼓励现代工业部门加大对于农业支持和投入,拿出一定的资金、技术来反哺农业,以自身的现代化、市场化带动农业领域的发展。

国内农业发展现状范文6

北京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面对世界难题

北京市京郊农村金融体系的建设正在面临二元经济、二元社会,从而导致二元金融的世界难题,这表现为如下四个方面。

北京仍是一个非典型二元经济和二元社会结构,由此带来非典型二元金融结构

虽然北京市在统筹城乡发展上领先于全国,财政投入力度也是连年扩大,加上北京市有特殊的政治地位和区位优势,使得北京市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上是率先发展的。但是,从城乡收入差距、三大产业发展差距、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活状况、社会结构、文化教育与卫生状况等多方面研判,北京市目前,并且在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仍然会处于二元经济与二元社会结构下。因此,农村金融难题,以及现代型金融体系与传统经济、社会结构的不适应也是客观存在的。由此,北京同样面临农村融资困难这样一个世界难题。

关于北京市非典型城乡二元经济的特征,我们仅用城乡收入差距和农民收入结构特征来作一描述(见表1)。

表1表明了北京市城乡收入差距及其不断拉大的状况。在1978~1985年间,由于农民率先从改革中得到实惠,城乡收入差距由1.62倍一度缩小到1.17倍,城乡差别已经非常细微。但在1985年后,城市居民从改革过程得到的利益分配一路上升,并远远超过农村,这使得城乡收入差别由1.17倍一路上升到2006年的2.32倍,并在2007~2008年稍微回落到2.30倍。北京市城乡收入差别状况,虽然比全国3.3倍的差距情况要好,但仍显出非典型的城乡二元经济特征,远远达不到城乡和谐发展的要求。而且,不仅城乡之间差距很大,城镇内部和农村内部差距更大。2007年的一项20%高收入户和低收入户的对比统计表明,20%的城市居民高收入户收入是20%低收入户的3.90倍,而农村则达到5.17倍。农民内部收入差距,同样也大于城市。

与北京市的非典型二元社会和经济结构相适应,北京市的非典型二元金融结构明显。二元金融和金融城乡差距的特征表现为五个方面。

为农村提供的金融服务机构单一。比如,北京农商行一枝独秀,2009年上半年农商行涉农贷款发放规模为351亿元,占全市涉农贷款余额的48%,占乡村贷款余额达80%以上。

银行网点覆盖率较低。据零点公司调查,北京市村庄距最近银行网点的距离均值为3公里以上,只有5.6%的村庄在0.5公里内设有银行网点,近10%的村庄5公里以内无银行网点,农村金融服务便利性远低于城市。按人员计算,北京市十个郊区县,每万人拥有的银行网点数只有1.7个,比城区少0.5个。每万人拥有银行服务人员的数量是20.6人,比城区少31.8人。若比较产值贷款额差异,北京市十个远郊区县,每百元GDP拥有的贷款仅为80元,比城区少181元。

金融服务产品单一。金融服务方面连基本的“存放汇”这三大业务都相当缺乏,在农村的金融机构,主要以吸纳存款为主,缺乏灵活、多样、适合“三农”特点的金融服务产品。

农民面临巨大的金融排斥。主要表现为信贷排斥,即农民贷款难。原因有三:一是农民资产无法作为有效抵押品。农民最大的资产是房屋、宅基地、土地经营权,但几乎没有估价抵押和变现的机制,面临诸多制度和法律障碍。二是农民贷款担保难。据北京农商行调查,农户通过第三方担保获得贷款的比例仅占11.7%,其中商业担保公司担保不过6.72%。三是农民组织化程度较低,不能通过实施贷款联保、合作组织担保等途径获得贷款。整体而言,十个郊区县人均贷款余额是2.4万元,比城区少15.8万元,贷款总额是1509亿元,仅占全市的7.6%。

农户贷款成本高,贷款手续比较繁琐。据北京市组织的调查显示,北京市农户万元贷款成本比城市高115元。实际上,北京市是中国资金最为聚集的城市。到2008年9月末,北京最大的十家集团客户的贷款,占到各项贷款余额的近三分之一,占32.7%。一方面,这是北京总部经济的效应;另一方面,却又可看出城乡信贷投入的巨大差异。

北京在正式金融安排上十分发达,但不足以解决农村金融难题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银监会最新颁布的涉农贷款统计制度,到2008年底,北京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为689亿元,占北京市本外币贷款余额的2.99%,或者人民币贷款余额的3.45%。大大超出第一产业产值占比的1.1%,显出北京市农贷的公平政策,远高于全国状况。

在二元经济和二元社会结构条件下,实际运行着二元金融体系。一方面,有一个现代的正式金融体系(以获得金融许可证,纳入金融监管范围与否,来区分正式和非正式金融)来为城市和工商业者提供服务;另一方面,又有一个传统的非正式金融体系来满足农户生活性需求、小额生产性需求,以及农村中小经济体的流动性需求。世界上许多发展中国家(如印度、泰国、菲律宾等)都采取过措施,强令正式金融体系向农村提供金融服务,规定对农村的放贷比例,但最终结果却是金融部门只是“口号支农”或“账面支农”,农村融资的大部分需求(通常在90%以上)仍然依靠非正式组织解决。在这一方面,中国是发展中大国中状况最好的,但据中国人民银行和银监会的多次普查,也仅有不到三分之一的农村融资需求是由正式金融组织满足的,超过三分之二的农村融资,仍由非正式金融安排满足。但在商业化改造和强调金融安全的基本背景下,1998年以来,也已呈现“机构离农”和“资金离农”趋势。得到满足的农村融资需求主体,也多为农村中的精英(即“精英俘获”)。因此是商业化的“草尖金融”,而非普惠制的“草根金融”。

截至2009年6月底,北京涉农贷款余额为732亿元。其中,农户贷款46.9亿元,占总量的6.4%,农村企业及各类组织贷款393.8亿元,占53.8%,城市农业企业及各类组织贷款291.6亿元,占39.8%。北京市乡镇区域的贷款余额不足450亿元。目前,北京市涉农金融服务主要是三家金融机构,北京农商行涉农贷款余额占全部涉农贷款余额的48%;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北京分行占15%;中国农业银行北京分行占7.2%。

北京在资金归农上面临欠缺组织载体和内生金融机制瓶颈的问题

正式金融体系不能单独满足农村融资需求的背景原因,与上述所言的现代金融上层建筑不适应传统经济社会基础有关。但更为基础的原因,是意图使用陌生人社会法则来解决熟人社会问题,利用公权利来解决私问题,必然会面临障碍,具体表现为如下五大难题。

信息严重不对称。正式金融机构几乎无法掌握足够的、确实可信的农户和农村中小经济体的财务和还款能力信息。

抵押物缺乏。在信息难以确知,风险确实存在的前提下,现代金融机构通常会要求提供抵押物和担保等,以提供第二或第三还款保证,但法律框架、经济结构、社会文化与传统观念的制约,使得绝大部分农户和农村中小经济体的资产(土地、房屋、农机具、设备厂房等)不能当作抵押物,或者作价很低,而且几乎无法变现。

特质性成本与风险。农村经营主体的居住分散、交通基础设施不完善,以及贷款规模很小,使得农村小额信贷的成本很高。据亚洲开发银行对诸多发展中国家农村的测算,农村小额信贷的单位成本比城市工商信贷要高40%~60%。而且,与工商业不同的是,农业是惟一一个人与自然相交换的部门,存在与自然协作中的自然风险、长周期性和季节性,农村经营主体面临的市场风险也常常比城市工商业者更加复杂,波动性也更大。这与现代金融机构所要求的资金“三性”(安全性、流动性和赢利性)是相违背的。

非生产性借贷。农户的借贷需求,很大一部分用于住房、医疗、教育、养老、婚丧等非生产性目的,缺乏利润生长点和还款来源的这部分生活性借贷,是现代正式金融部门难以满足的。

组织规模的极度不对称。相对于现代金融机构,农户和农村中小经济体,在信贷合同面前,几乎形不成对等的交易关系。而位于农村社区的非正式金融安排,在解决上述五大问题上,具有明显优势。因此,笔者多次提出,发展中国家和我国部分地区缓解农村金融难题的一个基本经验,是建立正式―非正式两部门垂直合作体系,利用农村的内生机制,将外生金融和内生金融相结合,使得城市的资金优势和农村的内生机制优势能够相互配合。

由于正式金融机构无法克服农村金融市场的五大难题,北京市虽然正式金融机构发达,但仍需要依照发展中经济体的基本经验,建立正式―非正式两部门垂直合作的金融体系,发挥内生金融机制的作用。可是,分田包产到户之后,农村近三十年的去组织化过程,以及政治、经济、金融、社会、文化等正式组织自上而下的影响与控制,使得北京市能够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的农村基层组织十分欠缺,在承接正式金融机构资金,扮演资金转贷者角色的组织载体相对薄弱,不仅弱于我国的市场组织和社会组织都相对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甚至也弱于东北、华北等农民组织化程度较高的地区。但在链接正式―非正式金融上,党支部只是一个政党基层组织,村委会是村民的行政自治组织。只有合作社是经济组织,有可能担当起链接正式―非正式组织,发挥内生金融作用的平台。截至2009年6月底,北京市发展了近3000家合作社。但据笔者对平谷、大兴等区县的调研,大部分合作社是由原来的公司,或者龙头大户转变而来,根本不具有非正式组织的内生机制作用。而少部分真正由农民兴办的合作社,则常因农村自己固有的问题,成为“家族社”或“空壳社”。

推进再组织化的进程,推进新农村建设中“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作用,推进承接上级各项行政、经济、金融、社会、文化职能的以农民为主体的合作组织建设,可能是缓解诸多农村问题,当然包括农村金融难题的关键环节。

发展中经济体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两个基本模式

在发展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上,我们常常盯住欧美发达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实际上,中国并没有,北京同样也没有欧美大规模农场、劳均耕地面积广阔、巨额财政补贴和城乡一体化的基本经济与社会背景。我们若在农村小规模经营的基本政治、经济和社会现实下考虑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国际上只有两种可持续模式(还不能简单地叫做成功模式)可供选择。

网状模式。像孟加拉尤努斯创办的GB模式、印尼的BRI模式、拉丁美洲,如玻利维亚的Banco-sol模式,都是在全国铺设一个专业化网络,来提供小额信贷服务,但是利率很高(年利率在30%~60%之间)。

块状模式。像日韩台那样,将农村金融内生于综合农协框架里,与供销、信用、保险、推广这四大农协基本功能捆绑在一起,来提供金融保险服务。

韩国农协是综合服务型机构,农协的综合性是与小农家庭经营的兼业性,以及涉农领域利润微薄、周期很长、组织极为分散等小农村社制的农村特征相适应的。其特点是,将涉农的近乎一切经济、金融和社会领域的事项,都交由农协经营,使得农村能够统合各类经济和社会要素,成为一个对外相对平等交换,对内可以自我循环的经济机体。这一模式几乎限制了任何行政部门和外部资本控制农村领域,让农民具有主体性,获得了发展的自。

有别于以业缘为纽带的各类专业农民合作组织,韩国农协主要以地缘为纽带,融合业缘等各种关系。在管理设置上,主要按一定行政区域为中心设立基层农协,并为其组合员提供生产和生活所需要的全方位、多层次的综合。在2008年,韩国农协被世界合作社联盟组织选定为世界第四位的合作社。韩国农协银行部门在全球1000家银行之中排行第90位。

上述两种模式可持续的关键,是前者发挥了规模经济,后者发挥了范围经济,都符合经济学基本原理,也与经济、社会基本状况适应。但我国目前在农村正式金融服务体系上推进力度虽然很大,却还没有找到可持续的方向。目前铺设的新型金融组织,都只是一种点状模式。点不成线,线不成面,面不成网,正处于可持续发展的十字路口。在北京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铺设上,也面临同样的问题。

北京市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应该走向饼状模式

有别于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的两大模式,目前在中国出现的是点状模式。伴随北京两家村镇银行、若干小额贷款公司,以及资金互助社的成立和营业,北京市的点状模式特征也变得十分明显。但是单一的点状结构,无法通过规模经济或范围经济摊薄成本,使得其未来的可持续经营都会成为难题,甚至有可能酿成地区性财政风险,并危及地区金融安全和社会稳定。点状模式下的微型金融组织,既不具备大银行的规模经济优势、农信社的草尖金融优势,也不具备民间自发组织的草根金融优势,其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存在明显的先天不足。

但是,目前允许成立的微型金融组织,在政策设计上存留了一定的发展空间,比如资金来源的多样性、置身县域经济、社会的半熟人性,以及与城市现代金融体系和农村传统金融体系的联结性。这样,这些草根金融组织就在资金的纵向传递上,可能扮演垂直合作的平台,担当资金批发转零售的角色、连接城市和乡村金融体系的角色,可以以商业性金融(如农行和农信社)和政策性金融(如农发行)为资金批发来源,零售给农村内生组织或农户,从而获得发展空间。而在资金的横向联合上,应该促进地区内不同微型金融组织间(图1以村镇银行为例)的联合,使得点状模式能够向饼状模式演进。北京市已经成立的金融局,是地方政府向饼状模式整合当地金融资源的操作平台。在饼状模式下,农村微型组织发展,具有了更大的自主性。能够增强微型金融组织增强相互调剂资金的能力,加强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能够提高与央行、银监会、大资本(商业银行和企业)、政府的谈判能力,从而获得相对有利的交易条件;能够获得少许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好处。

所以,应该考虑利用已有的放宽农村金融机构准入的政策,并做出大胆创新,促进以区县或者以整个北京市为网络的饼状金融体系,能够在地区范围内形成,使得局部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都得以实现,并不断配合城乡统筹和二元经济社会的改造,使得农村金融发展的第三种模式有可能在北京出现。从理论上讲,这有可能创造世界上农村小规模经营社会现实下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的第三种模式。

国内农业发展现状范文7

一、特色农业的现状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幅员辽阔,以农业为基础的省份众多,本文以山东省和吉林省为例来分析我国的特色农业,并总结我国特色农业的现状。

1.山东省。山东省拥有多种形态的地形和特殊的气候资源等,目前已经拥有发展良好的特色畜牧业,并逐渐转换为其农业的一大优势。山东省的特色畜牧业产值已经达到了200亿元以上,占全国特色畜牧业的12%,其中家兔存栏出栏数量分别为5137万只和10850万只,在全国名列前茅,水貂年出栏数量为2000万只以上,居全国首位,蜜蜂养殖在全国也具有很大的优势。为了推动山东特色农业的发展,山东省政府还印发了《山东省畜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和《关于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的意见》(鲁政发[2010]33号)等文件,以特色农业为农业发展的新切入点,企图调整产业结构,打造新型的农业发展模式,在全省设立了五个保护区培育出新型品种多个,逐渐形成了特色养殖“沿海一线”、综合发展的局面,为山东省的农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吉林省。吉林省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拥有著名的“东北三宝”,即人参、鹿茸和貂皮,以此为基础,逐渐发展特色农业。截止目前,吉林省的毛皮动物养殖已经达到165万只,在全国名列前茅,省内的大规模狐、貂皮加工企业年产值达到4亿以上。梅花鹿也是吉林省的一大特色,长春市双阳区是公认的“中国梅花鹿之乡”,省内鹿茸加工年产值达到8亿以上。同时林蛙养殖也逐渐成为一大特色,目前全省林蛙养殖4000条,产林蛙油160吨,年产值到达20亿以上。2009年,桦甸市成立的中国长白山特产商品城,是我国规模最大的林蛙产品市场,其林蛙产品量大质高,不仅在国内畅销,而且还远销到新加坡、韩国和香港等国家地区,为该地区带来了大量的市场和财富。

3.我国特色农业的现状。由山东省和吉林省的特色农业现状可以看出,我国特色农业主要以蜂、蚕、鹿养殖和毛皮动物养殖为主,这些养殖业涉及的范围比较大,拥有一定的发展历史,具有当地的特色性质,已经逐渐形成了我国特色农业的现状。

二、特色农业的发展战略

在“十二五”总体规划中,农业部对我国今后的农业发展做出了具体的规划,主要体现在“两个千方百计、两个确保”的刚性约束上,对于我国特色农业虽然没有体现过多的政策,但也明确指出了“要积极发展优势特色农业”,并具体提出“大力发展休闲农业,拓展农业功能,挖掘文化内涵,引领新型产业形态和新型消费业态形成”。在农产品出口方面,传统的农业产品优势已受到极大的威胁,而特色农业产品逐渐成为我国农产品出口的风向标。因此发展特色农业刻不容缓。我国特色农业的发展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牢牢抓住特色的本质。特色农业之所以区别于传统的农业,最主要的原因是它具有传统农业不具备的特色,因此要发展特色农业,首先要牢牢抓住其特色的本质,这主要表现在利用当地独特的资源开发出特色的产品,将当地的文化内涵附加到农产品当中,采取当地特殊的加工工艺和营销模式等等,同时还要瞄准市场先机,抓住市场需求,对农产品不断进行开发和提升,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打造名副其实的特色农业。

2.减小对农业资源的占用量。“十二五”规划对我国传统农产品的占地面积和产量做了最低要求,这就要求保证农业资源有限用于传统农业,使得分配给特色农业的资源有限,因此,发展特色农业要优先发展占用农业资源少的特色农业,这样的特色农业才会得到国家政策的支持并拥有广阔前景。

3.避免盲从,偷换概念。特色农业是一个新兴的名词,并且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这就使得许多地区盲目跟从,甚至偷梁换柱,对传统的农业进行表面包装视为发展特色农业,忽视了特色农业的内涵。因此发展特色农业一定要保持特色,无论是以文化服务附加为主还是以创业农业为主,都要认清特色农业的本质,否则只是做做表面工作,并不能推动农业的发展,结果知识劳民伤财。

国内农业发展现状范文8

1.1从农业物流的发展政策上看

国家并没有针对农业物流的发展提供可靠的政策保障。由于物流业发展较迟缓,农业物流由于自身特点、地域性、季节性和时间性较强,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运行机制。国家也难以就农业物流发展提出合适的政策措施加以保障。农业处于条状分割状态,发展的盲目性很大。农产品具有数量多、规模小的特点,难以形成很大的货源。有关农产品管理标准化和检测手段的不完善,农业物流从业人员多没接受过正规训练、素质不高。诸多问题都对现代农业物流的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

1.2从农业物流的基础设施上看

我国农业基础设施普遍落后,决定了农业物流的基础设施普遍缺乏,没有形成一个一流的全国性或区域性的物流发展综合平台,农业物流中心的建设更是滞后,农产品的流动多各自为政,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物流中的应用很欠缺。运输多为小型物流企业所承担,仓储和流通加工环节相对落后,在全国布局上东部地区相对较好,中西部地区相对落后,没有达到通过物流创造利润之目的。

1.3从农业物流的供需状况来看

农产品布局具有点多面广、需求和供给量大等特点。而每种农产品供应又有地域性很强的因素,因此大多数农产品都就近供应、消费。需广泛应用的产品较少,如大宗商品,资源分散,农业生产加工多在产地进行。从供应角度难以形成专业化、社会化的大物质流动的格局,也难以形成大的农业物流供应市场。从需求角度看,农产品需求普遍,且多就近消费,新鲜农产品保鲜期短,不适合长途运输。由农民自营运输占有很大的比重。因此,现代农业物流专业化、社会化的发展也很难实施。

2现代农业物流体系的构建

2.1现代农业物流体系构建的目标

积极采用现代的物流技术、装备和管理方法,结合我国国情,通过改革农业管理体制,发挥各经济区域行业协会的作用,改造农业物流基础设施,推进农业物流产业信息化、标准化。充分利用现存农业物流资源,建立全国、区域行业、企业等各种层次,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的,化,专业化的现代农业物流体系。

2.2构建的体系设计

从逻辑角度上看,现代农业物流体系包括农业物流供应主体、需求主体、基础设施平台、信息平台及信息保障平台。从层次结构上看,现代农业物流体系应从国家、区域行业、企业三个层次上对农业物流体系进行构建。以国家统筹的方式协调现代农业物流的供需服务关系,在探讨现代农业物流的需求和供给主体的基础上处理好农产品的产需平衡。需求主体:体现了农业物流需求的主要内容,比如是功能性还是综合性物流,是保值物流需求还是增值物流需求,是企业物流需求还是行业物流需求,国内还是国外物流需求等等,它是现代农业物流在农业物流市场上需求选择上的具体表现。供应主体:体现了不同层面上,提供不同水平的物流服务,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从生态结构和服务范围来看,农业物流供应主体应包括,自营或兼营物流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行业协会等。通过对现代农业物流体系规划设计,结合农业物流布局的特点,合理安排农产品运输途径,完成对物流设计规划功能的实现。国家还要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合适的平台。现代农业物流基础设施平台应以满足国内外物流发展战略为基础,根据所在不同地区物流流量、产业结构、交通等现状,协调国家、区域行业和企业的物流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优化现有农业物流基础设施资源,包括综合性、专业性物流园区,物流配送,仓储设施等。信息平台式以现代软件为基础,以农业领域信息,结合基础设施,为农业物流企业、客户、管理协调机构提供数据服务的枢纽,构建应以信息化发展为基础,通过国家、区域行业物流企业一级物流基础设施平台和通信网络。政策保障平台,是由国家、行业及各地区物流政策环境构成,包括农业物流发展中的各种产业政策,如产业政策,税收政策……。加大对农业物流的投入。区域行业和企业配合落实各种政策和法规,做好实施准备工作。在三个层次中,国家层次在构建中起着主要作用,建立以国家为中心的物流网络基础,结合农业物流特点以市场为原则,重新组合农业资源,降低农业物流成本,提高农产品的综合竞争能力。提供先进的物流技术,协调好全国农业物流发展的关系,调动社会各业为农业物流发展服务,满足全国农产品的需求和市场发展需要。区域行业层次是根据不同区域根据国家层次物流体系的总体发展战略和布局,结合区域特点和市场需求,制定相应的农业物流发展规划,加强本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平台建设。区域主要是指经济区域,打破行政区划的框框的限制,充分发挥各区域行业协会的作用。结合农业物流的特点,做好运输、仓储、流通加工和信息服务各方面的协调工作为农业物流企业服务。

3构建现代物流体系应采取的对策

3.1改革现存的农业物流管理体制

农业物流管理体制目前处于条块分割状态,从中央到地方均有相应的农业管理部门,但各部门、地区之间管理交叉重复,人为分割现象严重。因此要改革这种现状必经进行体制改革,形成一个强有力的管理体制,处理好各种关系,如建立农业物流协调机构,创造良好的物流宏观环境,加强横向联合,建立全国农业物流网络,打破部门、系统、地区间的界限,推进现代农业物流行业协会发展。

3.2加强农业物流信息系统建设

农业物流信息建设至关重要,因为一切物流活动都离不开信息沟通,农业物流信息系统是以计算机和网络通讯设施为基础,建立起人机系统,对有关农业物流运作,经营管理,战略决策中的各类信息进行搜集、存贮,传递处理分析和利用的信息集成。通过客户数据库、管理信息系统、计算机网络、GPS等,对农业物流各环节进行协调,控制,全面有效地实现农业物流的价值。国家要从宏观角度运筹规划开发农业物流资源。实行资源优化配置,加快信息标准化进程和对农业物流信息人才的培养以满足社会的需要。

国内农业发展现状范文9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信息共享;互联网+

当互联网发展迈入3.0时代,农业信息化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要素,正加速向各领域覆盖渗透。2015年3月5日,总理《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此后,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信息技术与农业跨界融合成为了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模式与新业态。河北省农业发展的实践也证明,农业信息化已经成为河北省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业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在这样的背景下,河北省可以将传统农业与“互联网+”进行融合,建立农业互联网思维,创造互联网渠道,打造互联网平台,形成“万物互联”的统一体,进而推进农业生产智能化、农业经营网络化、信息服务便捷化、行政管理透明化。当前,河北省生态农业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现代农业建设运营也呈现出不同的方式,农业产业链系统效率低下,农业现代化程度有待升级。在国内和国外问题日益突出、现代农业发展国际竞争越发激烈的形势下,河北省必须把握机遇,以“互联网+”的理念推动传统农业发展[1]。国内外文献调研表明,国外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数据库与网络、精准农业、农业专家系统、虚拟农业、农业信息网络体系建设等方面,着重于资讯数据化、生产数据化、监控实时化的互联网技术开发;国内有关河北省农业信息化问题的研究集中在互联网思维、渠道和平台等方面,农产品电子商务运营模式是河北省农业信息化重点研究的问题,但农业生产智能化建设、农业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建设,农业种植与知识数据化等工作进展缓慢。因此,河北省可以利用“互联网+”切入农业,重塑农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通过精确农业、农业物联网、互联网云服务、大数据分析等实现农业生产技术等问题,对于打造农业互联网生态圈,实现整个农业产业共生、共赢、互利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河北农业互联网普及利用调查情况分析

本文研究的基本思路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路径。在确定“互联网+”背景下河北省农业信息化的推进策略研究为研究对象后,进一步查阅资料,进行资料和数据的收集与分析,在了解河北省农业信息化建设现状的基础上,对其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分析,最后给出对策建议。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在“互联网+”背景之下河北省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策略研究。在研究过程中主要运用了文献查阅法,实地调查法和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法。这里以河北省部分县市的农业信息化建设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农户的需求调研分析。调查了农户需要的信息类别、获取信息的信息源、信息渠道和障碍因素等问题。从表1调查结果显示,农户需要的信息种类序列为:农业科技信息占调查人数的65.82%:农业政策信息占63.29%;农产品市场供求信息占调查农户的49.37%;第一手经网络的气象灾害知识所占比例为44.73%为第四位需要的信息。从表2可以看出,农户在七种类型的信息源中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依次为互联网,占40.51%,其次是农技推广部门和村干部,分别占27.43%和20.25%。

2河北农业信息化推进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2.1问题分析

依据以上对河北省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分析,农民需求分析、基层信息服务人员需求分析、信息资源现状剖析,河北省农业信息化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管理因素带来的障碍,一方面因为公共财政资源支持力度不够。另一方面是因为农业管理体制缺陷。二是信息制造者和信息内容的障碍。首先,农业信息的标准化程度较低。其次,信息处理能力不强,信息渠道不畅。因此需要积极响应互联网+的方式来改变现状。

2.2解决方案

2.2.1技术上的农业智能化生产物联网指出智能农业是指在相对可控的环境条件下,采用工业化生产,就是农业先进设施与露地相配套、具有高度的技术规范和高效益的集约化规模经营的生产方式。智能化解决方案如图1所示。2.2.2运营上的电子商务发展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截止2015年12月,我过网民规模达6.49亿,农村网民占比27.5%,规模达1.78亿。调查显示:半数用户会在一周内多次访问电商网站;超六成用户会在购物时选择网购。利用互联网平台,降低流通成本,优化流通渠道,将产品与市场直接对接,建立农业电商的生态体系。“互联网+”时代,农业市场必将催生农产品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的转型,品牌农业将迎来绝佳机遇。农村电子商务运营模式如图2所示。2.2.3政策上的“互联网+农业”的顶层设计顶层设计实现方式为以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以互联网等数据中心等为基础设施,充分发挥优势构建互联网农业平台。如省“12316”设计结果模式如图3所示。

3关于河北省农业信息化政策的建议

一是完善网络建设,促进信息资源共享。注重与国际科技情报组织的合作与交流。推动各类农业信息主体成为按照市场规律运作、自主发展、独立经营的面向农业信息消费者提供服务的真正主体。二是充分发挥政府在推进信息化过程中的作用。政府应当支持农业信息数库建设和信息传播工作。要通过机制创新,广泛调动企业等社会力量的积极性。三是“互联网+”农业实际上就是要通过‘互联网+’来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其根本是要提高农业产业的竞争力,要不断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研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与产品;探索一批农业物联网节本增效应用模式[2]。

4小结

随着互联网在我国近二十多年来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应用技术已经覆盖我国城市农村各方面,网络成了人们生活的平台。通过互联网的发展推动了农村生活质量。近年来,“互联网+”的思维在农村普及和利用也逐渐提上日程,重视引导农村网络发展,提高了农村电子商务等功能,促使农民思想观念的更新,促进传统农业的优化升级,对建设新农村,提高农民生活方式意义重大。所以当前要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大力发展农村互联网,开创农村互联网的新局面,使互联网在农村建设和发展中发挥巨大作用。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5,(26).

国内农业发展现状范文10

关键词:农业;农村;机械化;状况;特点

中图分类号:S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6-0124-1

1 我国农业机械发展历程

20世纪70年代,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较低,在市场中几乎不存在竞争力,处于劣势地位。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由于市场化把农机企业和公司推向了市场边缘。随着改革开放,我国计划经济取消,一些遗留问题暴露出来,众多机械企业陷入了困境,难以发展。2002年我国开始加大对农业和农业机械化的扶持力度,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的贯彻和《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颁布实施,把对农业农机的补贴纳入法律范畴,这就为农机补贴的落实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这是农业机械化的一个转折,使其进入了崭新的补贴过渡阶段。2005年我国进一步加大了对农业的扶持力度,各项政策措施逐步得到落实。如购买农业机械的补贴政策正式落实,这有利于农业机械的发展,促进了老式农业机械的淘汰,提高了机械作业效率。

我国历经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13个小行业,16个大类,可以作业3200多种产品。据统计,2005年我国农业机械总产值突破了1000亿大关,说明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得到较快发展,促进了我国农业劳动力结构的巨大变化,对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 我国农业机械市场状况

2.1 产品有效供给不足,且适应性不强

随着农机市场的复兴,此行业成为炙手可热的行业。农机企业、公司开始研究农机市场,针对不同的消费结构、消费需求、消费特性生产不同的农机,但是与此同时,一些杂牌机、劣质机械开始流入市场,正品农机市场受到了巨大冲击,同时也影响了农机市场的正常发展。如今我国农村市场不是没有需求,而是所生产的产品不符合当地的生产发展需要,这就会产生有效供给脱销。

2.2 农机购买者缺乏相关农机知识

在面对众多农业机械品牌时,购买者的鉴别能力较差,这使劣质农机在消费市场更加横行,消费者既使有消费需求,但是担心上当而放弃了购买,久而久之会阻碍农机市场的销售,限制农机市场的发展。作为购买者、消费者要有维权意识,给假冒伪劣产品有力回击。

2.3 市场信息滞后

市场信息滞后,很难让农民在最短时间内接收信息,最快时间内了解信息,因此,农民对农机的需求只限于某个区域,不能了解全国农机最新行情,最新机型。从而影响农民的购买力。

2.4 农机售后体系不完善

农机市场较之于其他机械行业利润小,而且面向广大农村,再加上农村交通条件差、通信设备落后,使维修网点少且售后服务不完善。当农民农机发生故障时不能及时进行维修,增加了农民的时间成本,降低了工作效率。还有就是农机企业、公司自身的不足,他们在处理农机质量问题上,总出现拖沓现象,他们认为农民法律意识和服务意识不强,有意怠慢农民遇到的各类问题。所以要彻底转变农机企业的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完善售后体系。

3 我国农村农机市场的需求特点

3.1 农村农机市场广阔

我国是农业大国,耕地总面积达18.26亿亩(2011年统计),但实现机械化的耕地还不足总面积的1/5,这说明我国农村机械化发展水平较低。以水稻为例,2005年南方水稻机械收割面积为总面积的20%左右。但随着我国对农业、农村的补贴政策,农民收入的提高,农业机械化会有所上升,农业机械在以后较长时期内都将成为农村市场的消费热点。

3.2 分散性

我国农村分布广,且居住分散,形不成有效规模的购买力,每户居民的购买力相对较低,这就决定了农村市场的分散性。

3.3 差异性

差异性也是我国农村的主要特点之一,平原、高原、丘陵、草地、沙漠等不同地域,因此根据地区的实际情况形成不同的购买力和消费观念。

3.4 层次性

在我国沿海、中部和西部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农村也处于这种状态,东部沿海购买力较强,再加上地处平原区,成为农机销售的主要区域。

参考文献

[1] 傅东兴,陈斌.目前我国农机市场发展现状分析[J].农机使用与维修,2009,(3):4-5.

[2] 李雄川.我国农机市场营销现状及对策[J].农机市场,2003,(5):23-25.

[3] 赵亚玲.当前我国农村对农机需求特点分析[J].科技信息,2010,(3):383,341.

[4] 张显辉,王国义.当前我国农村对农机需求特点分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6):196.

[5] 张立岩,韩玉福.农机维修市场管理工作的措施及对策[J].农机使用与维修,2008,03.

国内农业发展现状范文11

农业机械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环节,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性工程。如今,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村适龄劳动力缺失现象大量出现。同时,伴随我国土地流转制度的不断成熟,农业规模化和集约化生产成为农业发展的必然之路。新的发展模式为农机行业带来广阔的市场。我国农业机械行业技术发展情况如何?怎样有效地占领市场并引领行业发展?一般来说,一个行业的专利状况可视作发展风向标,窥一斑而知全豹。为此,国家知识产权局《农业机械行业专利分析报告》课题组的专家将他们的研究成果奉献给读者,希望对中国农机企业有所启示。

重点:在产品研发上下功夫

我国是农业机械制造大国,但并非农业机械制造强国,农业机械专利技术基础薄弱。《农业机械行业专利分析报告》对联合收割机领域国内外申请人的专利申请情况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国外企业善于运用各类型专利的特点进行专利布局,而国内的申请人多倾向于实用新型专利。“主要原因是实用新型专利的申请门槛比较低,审查周期较短。”国家知识产权局2012年度专利分析普及推广项目农业机械课题组成员李梁说,发明专利经历了实质审查过程,因此比较稳定;而实用新型专利,在审批过程中不经过检索,专利权稳定性差。同时,从中国专利申请的结构和法律状态来看,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占据相当大的比例(80.5%)。我国农机行业整体落后的状态从专利申请的状况可见一斑。

“目前国内的农机市场不是充分的竞争而是低端同质化的竞争,打价格战,很像是温州早期的小商品现象。”国家知识产权局2012年度专利分析普及推广项目农业机械课题组组长尚玉沛表示,不少农机企业特别是小型农机企业很少在研发领域投入,缺乏研发能力,主要依靠现成技术。目前国内农机现状是中小型低端产品产能过剩,恶性竞争严重。对于技术含量和生产效率高的大中型产品,不能生产或没有形成生产能力。农机行业仅凭产品的基本功能和低价已经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长期偏爱,必须强化质量和服务。

值得注意的是,在农业机械领域,中国专利申请前十名申请人中,只有福田雷沃重工一家为农机企业,其余均为科研院所,可见我国农机技术研发成果不少依然停留在科研层面,这方面与日本主要农机技术集中在农机企业的特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从专利申请质量上看,日本企业在有效发明专利数量和发明专利授权比率上均大幅度领先我国申请人,足以体现我国企业在农机技术研发上的差距和不足。

路径:在全产业链上精耕细作

农业机械行业门类众多,发展状态参差不齐,每个分支都有各自优势。“企业要根据自身优势,结合我国各地自然地理条件以及农艺特点,在全产业链上精耕细作。”尚玉沛说,仔细分析农机产业链信息,农机分支的发展方向是比较容易把握的。

“收获机械技术发展直接关系着粮食产量和质量,因此作为收获机械的一种,联合收割机受到了国内外企业的重视,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尚玉沛说,由于国内巨大的收获市场,外国企业纷纷在我国布局专利,投资建厂。报告显示,截止到2012年5月,联合收割机有效的中国发明专利拥有量为:国外农机企业为141件,国内企业75件。日本的久保田和洋马都拥有52件,而国内最好的企业拥有量只有个位数。从保护内容来看,国内专利申请主要集中在脱粒环节,而国外的企业主要集中在收割机的动力行走,而后者技术直接决定收割机的节能效率和适应复杂地理环境的能力。因此,在收获机械领域,无论是专利申请数量还是技术复杂程度,国内企业都面临着激烈的竞争。

李梁称,经济作物机械化是制约我国综合机械化水平提升的短板。在经济作物的耕种收三个主要生产环节中,耕整地机具已形成系列化和规模化,生产也已基本实现机械化;播种(栽植)机具已经部分解决,如花生、棉花、马铃薯等播种(栽植)机械在实际生产中都得到了应用,但机具的总体性能和质量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提高;收获是经济作物生产最薄弱的环节,定型的机具不多,成熟和批量生产的机具就更少,不少作物的收获机械还没有突破,部分经济作物的播种机械还是空白。种植与收获机械化技术严重滞后,成为制约经济作物生产发展的主要瓶颈。“我国经济作物机械化发展缓慢,农机和农艺结合不够紧密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原因,这方面企业要做大量的功课。”尚玉沛表示。

专利分析报告指出,在铧式犁和气力播种机领域,国外农机巨头未全面在中国进行专利布局:铧式犁领域国外企业在中国申请的专利均已失效,气力播种机领域国外企业尚未在中国申请专利。因此,抓住目前这一有利的时机,企业将会有所作为。总体上看,农业机械在耕种收环节上分支众多,国内地理环境复杂,南北东西需求不一,农机市场巨大,无论哪家农机公司都不可能一家独大。企业在全产业链上找准定位,就会有所斩获。

建议:认识并发掘专利价值

专利分析报告的一个重要结论就是我国农机行业应当充分学习借鉴国外企业的专利申请和布局策略。在我国,农业机械行业是传统制造业,缺乏专利保护意识。尚玉沛表示,国内企业市场竞争主要集中在国内和东南亚市场,这些市场不重视专利布局,企业抱着只要盈利就行的心理,还没意识到专利布局的重要性。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国外企业一旦完成某一环节的专利布局,进发国内市场,企业将无还手之力。

尚玉沛说:“国内企业在专利方面即使现在还没法与跨国公司相比,但必须认识到专利是抢占和圈定市场份额,进行商业战争的工具,是一种战略储备。”以爱科公司为例,这家农机跨国企业在全球扩张时采取专利先行策略,在2009年进入中国市场之前就较早地在中国进行了专利申请布局。“企业的认识只有到了这个高度,才能积极投入研发、申请并布局专利。”

国内农业发展现状范文12

关键词:农业;生物技术产业;融资

本文为2012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阶段性成果(课题号:201 203288)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3年2月27日

农业生物技术作为一种农业高新技术,是我国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技术支撑,是新型农业科技革命的强大动力。根据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署预计,到2015年,全球种植转基因作物的农民数量在40个国家内将超过2,000万,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将达到2亿亩,将成为解决全球粮食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国家对于农业科技的发展也是十分重视,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中,中央也对农业科技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指出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如种业发展等科技专项,推进国家农业科技全区和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是国家下一步发展现代农业的重中之重,并还拟出一系列如加大农业补贴力度;改善农村金融服务;鼓励社会资本投向现代农业等惠农富农的政策,为实现现代农业保驾护航。因此,以发展农业生物技术为杠杆促进国家农业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增强俨然已经成为各国政府的共识。然而,资金严重缺乏已经制约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致使农业生物技术产业遇到瓶颈,这是我国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SWOT分析法分析国内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现状

(一)优势(strength)

1、整体水平居于发展中国家之首,某些领域更是进入国际先进领域。我国的农业生物技术始于20世纪七十年代初期,应用花药、子房离体培养再生新植株的单倍体育种及应用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培育新品种的研究,发展于七十年代后期的基因工程基础技术研究。据统计2008年我国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为380万亩,位居世界第6位。目前中国已占用世界可种植面积的6%供养了世界人口的20%,预计未来我国将会成为种植生物技术作物举足轻重的力量。

政府对我国农业生物技术的发展十分重视,这也是我国农业生物技术得以迅速发展的又一重要法宝。自八十年代中期我国就出台了例如科技攻关计划、“863”计划、“973”计划、转基因植物等,使得我国的基因工程、作物育种和克隆技术等农业生物技术在国际上都占到了领先位,我国是世界上继美国之后第二个拥有自主研制抗虫棉技术的国家。且继抗虫棉之后2009年11月中国味转基因抗虫水稻和植酸酶玉米叶颁发了生物安全证书。ISAAA报告认为此项里程碑式的决策不仅对中国,对亚洲都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图1是我国粮食产量的增长情况。可见,农业生物技术的发展是解决粮食危机的根本保障。(图1)

2、研究队伍和规模不断扩大和提高,人力资源和储备持续增大。人才是农业生物技术发展不可缺少的保障之一。在过去的30年时间里,我国的高等院校培养出的生物技术及相关人才远超过10万人;我国也建成了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且其中的一些装备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截至2011年我国已有上千家科研机构涉及农业生物技术。其中,北京作为生物技术研究的核心占全国科研机构的20%-30%,研发队伍已超过万人。此外,据有关资料统计,华人完成或参与完成有关生物技术方面的论文占Nature和Science等著名刊物的25%左右;海外30多万学者中约1/3分布在生物技术和相关领域,由此可见我国已经具备了在农业生物技术领域方面的人力资源优势。现如今我国的农业生物技术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并将成为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引擎。

(二)劣势(weakness)

1、人口基数大,地理资源匮乏。我国自古就是个农业大国,号称地大物博。但是,由于我国拥有庞大的人口基数,致使资源优势转变为劣势。2011年我国最新人均耕地种植面积仅有1亩,还不足世界水平的1/3,这种现象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再看我国自己的农业高新产品,像玉米单产是美国的60%,绝大部分高品质蔬菜、畜牧的品种资源都来自国外,农业先进设备几乎全部依赖进口。我国目前农业科技贡献率为54%,而现代化水平较高的国家贡献率均在70%以上。因此,在我国农业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生产成本上涨等矛盾日益突出的基本国情下,加之目前我国又处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因此根据资源禀赋理论和经济发展理论,我国农业生物技术总体竞争力相对处于劣势。

2、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目前,虽然我国农业生物技术的前沿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项目研究成果斐然,但是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目前除杂交水稻和转基因抗虫棉研究实现了产业化以外,其他科技成果转化率均让人堪忧。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农业科研单位、农业企业、农业生产实践相脱离以及农业生物技术研发资金严重短缺。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我国农业科研投资多年来均以政府投资为主。又根据我国的财政收支状况所限,我国对农业的投资力度较小,仅占农业总产值的0.2%,为世界水平的1/5。据最新统计,我国在农业方面投资占国民固定资产的投资比重如表1所示。(表1)

通过以上数据显示,虽然政府对农业方面的投资逐年增加,但是与国外科研投入相比,我国的科研投入明显不足。与我国农业生物技术发展所需要的资金相比,这些投入更是杯水车薪。因此,这些现象都严重制约我国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据国家科技部报告,我国每年取得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仅有20%左右,形成规模效益的还不足15%,约80%处于闲置状态。如,以国家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区和中关村科技园区为例,每年诞生近百项科技成果,但转化率仅徘徊在10%-20%。近几年,在国家高度重视农业生物技术的打好环境下,科技成果转化率上升到40%左右,但是总体水平仍需提高。

3、产业化人才紧缺。随着全球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化发展的提速,产业化方面人才紧缺是一个普遍现象,我国也不例外。我国在农业生物技术领域研究的专家多擅长科学研究,而对与之相关的产业化问题并不了解。

(三)机遇(opportunity)。从农业自身的特殊性来看,农业本身就是一个稳民心,安天下的产业,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亦没有国家的现代化。而且据科技部政策显示农业未来发展的三个方向:第一,加强农业前沿技术,提高现代农业的科技创新能力;第二,面向现代农业产业,显著提高现代农业技术的集成创新能力;第三,面向市场需求,大力加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从这三个政策可以看出我国现已将重点放在农业科技创新上,无论是加大创新力度还是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均对于我国农业生物技术的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从国家对农业生物技术的政策来看,2005年初,由国家发改委组织中科院、农业部、科技部、教育部等十多个部门和单位共同完成了《中国生物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提出重点发展生物农业、生物医药、生物制造、生物能源、生物环保和生物服务六个产业,而且国家发改委正在编制的《生物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中,初步考虑将生物农业作为六大产业的发展之首,并预计开展“兴农工程”等一系列计划。2012年底新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中再次强调发展生物农业的现代农业的决心,并为此拟定一系列惠农富农的优惠政策作为保障。通过这些政策的支持给我国农业生物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机遇。而且“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的重中之重,大力发展农业生物技术,将会增加农民收入,从而为解决“三农”问题做贡献。

从世界范围来看,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均从战略的角度高度重视建设现代农业发展,这对我国农业生物技术的发展无疑是个很大的机遇。

(四)挑战(threat)

1、农业本身的局限性。由于农业受气候影响波动性强,生产周期长,往往存在产量增加但收入不高的情况,必须通过先进适用技术来提高农业抵御风险能力,降低生产成本,保障丰产增收同步。

2、国际上农业生物技术发展的挑战。近20年我国的生物技术在农业领域的研究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如我国的转基因农作物田间试验和商品化生产面积排名第4位,但是与美国相比,我国的农业生物技术仍与其有十年的差距。且以现代生物技术为核心的农业科技革命,对于我国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各国为了巨大的商业利益,未来功能基因正在进行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因此预计各国对于功能基因争夺呈现白热化,故此将成为继国土资源后的又一可供争端和占有的战略资源。

二、我国农业生物技术产业融资现状

(一)农业生物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现状。对于我国农业生物上市公司而言,来自资本市场的融资既可以是以银行贷款或者商业信用获得的债务融资,也可以是来自外部股权融资或者内部留存盈余获得所需的资金。以下是我国农业生物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的主要构成部分现状分析,如表2所示。(表2)

(二)我国农业生物技术产业融资现状

首先,我国农业生物上市公司股权融资状况分析。表2是随机抽取十家农业生物上市公司。从表中可以看出,我国的大部分农业生物技术上市公司股权融资所占比重较大。说明在融资方面农业生物上市公司更偏重于股权融资。留存收益作为农业生物上市公司股权融资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内源融资的中流砥柱。看以上十家农业生物上市公司股权融资结构,其中留存收益这种内源融资近3年的平均占比分别为19%、23%和21%,而像实收资本和资本公积这类外源融资近3年平均占比分别为77%、87%和75%。由此可见,在股权融资中还是外源融资所占比重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