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科学技术政务服务

科学技术政务服务

时间:2023-08-15 17:23:11

科学技术政务服务

科学技术政务服务范文1

关键词:公共支出;科技公共服务;均等性;竞争性;政策建议

一、相关概念界定

公共支出,从动态上讲是指政府为了实现其职能,由财政部门按照预算计划,向有关部门和方面支付财政资金的活动。从静态上讲公共支出是公共部门为实现其职能而支出的一切费用的总和。无论从动态抑或静态的角度出发,公共支出都反映了政府的政策选择,代表着政府提供公共物品与服务所造成的耗费和成本。科技公共服务是社会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公共服务是指政府和非政府公共组织按照法律规定,综合运用科技政策、财政投入等手段,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对市场无法有效提供、公众需要的科技产品(包括基础设施、知识产出、相关服务)进行生产、分配与消费活动的总称。根据所提供公共产品的差异,科技公共服务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提供纯粹性公共物品的科技公共服务,例如国防与安全、公众科学普及、重大科学基础设施等;二是提供混合型公共物品的科技公共服务,包括公共环境科技例如污水处理等、公共卫生与食品安全、空间与海洋相关技术;三是提供带有生产的弱竞争性和消费的弱选择性物品的公共服务,包括各类专业技术服务,技术转移扩散服务等。一言以概之,科技公共服务是政府和其他非政府公共组织为满足社会对科技的需求和弥补市场机制失灵,政府和其它社会组织通过制定和运用科技政策,面向全社会和全体公众提供科技产品和科技服务的活动。包括运用公共财政资源组织开展基础科学研究、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和科普活动,组织协调社会力量开展影响社会发展和公共安全的重大科技攻关,以及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等。

综上所述,科技服务公共支出就是政府或其他公共组织为提供科技公共服务支出,发挥市场机制的补充性作用,满足社会对科技需求而支付的财政资金,代表着政府提供科技公共服务的耗费和成本。一方面它需发挥公益, 通过为科技类公共服务活动提供服务来促进科技创新、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另一方面它又需兼顾竞争,竞争性资助是科技服务公共支出的一种重要方式,它以任务为导向,向社会急需的重点科技服务需求项目倾斜,提高公共支出的效率。由此可见,科技公共服务支出由于其本质而天然具有了均等性和竞争性的特征。目前阶段,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是提供科技公共服务支出的重要载体和方式。2004年7月14日,上海科技研发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开通,这是我国第一个正式对外开展服务的科技研发科技公共服务平台。

二、均等性视角下科技公共服务支出

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第一次提出要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战略命题,2006 年10 月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将科技公共服务均化等纳入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范畴。从公共产品理论视角出发,科技公共服务作为一种公共产品,其第一特征是非竞争性,即某一个人对公共产品的享用不会减少其他人享用该种公共产品的数量和质量(萨缪尔森,1954)而科技公共服务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从福利经济学角度出发,科技公共服务支出的均等化,使每位公民平等地享受基本科技公共服务,在实现均等化的过程中,使各地区、各社会群体,初步缩小享受基本科技公共服务的差距,有利于实现整个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增加国民收入,以达到社会福利最大化的终极目标。财政伦理是经济伦理的重要组成内容,其核心内容之一就是分配财政资金必须秉承公正、平等、人道的原则。科技公共服务支出均等化是体现一国财政伦理的重要体现,而财政伦理是实现基本科技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前提。科技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本质在于提供基本的科技公共产品和科技公共服务,并确保普遍平等的享受,创造社会公平,实现社会福利水平的整体提高。

科技公共服务支出的均等化能够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实现社会公平,体现以人为本,实现人全面发展引导生产要素合理流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建设现代服务型政府。然而,科技公共服务支出均等化不是简单的平均化,而是指结果的相对均等。均等化强调的是底线均等,即在我国境内的公民无论居住在哪个地区,都平等地享受国家最低标准的基本科技公共服务;同时,基本科技公共服务支出均等化并非强调所有人都享有完全同等的基本科技公共服务水平,而是从人权的角度去关注享有机会的均等以及结果的大致均等,确保我国全体人民享有社会经济发展的果实。科技公共服务支出均等化应该是在承认地区、城乡差别的原则下,保障所有公民都享有一定标准的基本科技公共服务。同时,科技公共服务支出均等化并不否认社会成员的自由选择权利。因此必须尊重各地区的自主选择权。

三、竞争性视角下科技公共服务支出

首先,科技公共服务支出决策是自上而下的,存在的问题便是造成了非意愿消费选择下公共服务的过度供给和部分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并存情况,浪费了财政资源、损害了公众的福利。由于自上而下的决策供给制度,政府在不得知公众真正需要偏好的情况下,做出供给决策。这往往导致了各地出现大量的各类“政绩工程”、“形象工程”,浪费财政资源,损害了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其次,在我国经济地区发展极不平衡的情况下,不同地区对科技公共服务支出的需求程度有必然的差异。再次,不同的产业结构要求提供不同的科技公共服务。一个区域应当结合自身独特的产业结构优先提供一个或几个方面的科技公共服务供给,工业发达的区域重视基础科学研究,环境保护技术等科技公共服务供给;农业发达的区域更重视农业科技服务的供给。如珠三角地区第二、三产业发达,区域内集中了省内绝大多数高校,和以高等教育为依托的科研机构,为基础研究的开展提供了基础条件。

综上所述,科技公共服务支出应当在保证相对均等化的前提下,积极寻求竞争性视角下科技公共服务支出的合理调配。从科技公共服务支出决策出发,科技公共服务支出应当优先向关系民生的项目倾斜,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对于不同地区,在城市反哺农村的大背景下,经济欠发达和落后地区的科技公共服务支出应当成为财政支出的侧重点。最后,科技公共服务支出的竞争性应当与优化产业结构相结合,坚持统筹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严格项目审查和机构审查。

四、均等性与竞争性维度下科技公共服务支出政策建议

1.建立科技公共服务支出绩效评价体系,完善考评监督机制。完善的评估制度可以有效提高科技公共服务的效率,是引导政府做好科技公共服务工作的重要制度,但目前我国科技公共服务支出绩效评价几乎是空白,需要大力开展科技公共服务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的研究和建设,不断完善考评监督机制。要根据公众科技公共需求的实际制定科技公共服务支出标准,作为衡量政府科技公共服务的供给水平与绩效的客观基础和科学依据,并逐步纳入法治化轨道。要引入多元化的评估机制,对科技公共服务的目标、执行、评估等环节,以及评估主体、评估方法、沟通反馈等过程进行科学的制度设计,准确界定科技公共服务的水平,并强化行政问责制度。同时,完善科技公共服务支出绩效评价结果的利用,公共资金的调节与拨付,各个部门应用公共资金过程的监督管理强度都应当与公共支出绩效评价结果联系起来,财政资金积极向绩效评价结果满意的项目和政府部门倾斜。确保科技公共服务支出的均等性与竞争性的统一。

2.构建集中协调型科技体制,经常性支出与竞争性支出相配合。在实践中,科技公共服务支出应当稳定对经过认证的国家科研机构的投入作为经常性支出予以保障。同时,灵活分配竞争性支出。根据公共物品竞争性供给的思路, 在科技公共服务提供方面,不仅可以在政府内部引入供给竞争机制, 还可以采用不同的市场分权策略,将原来由政府直接提供的科技公共服务, 分散给民营企业、非营利组织甚至公民个人, 并经由多样化、混合式和局部性的制度安排, 将多个服务供给主体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彼此既合作又竞争, 构成一个高效的科技公共服务供给机制。

3.改革财政支出结构,建立公共科技财政模式。目前,经济建设支出在省级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结构中依然占首位。过多的经济建设支出挤占了财政资源用于其他支出的空间。我国用于科技公共服务的投入严重不足,科技财政支出所占比重过低。财政支出要退出长期处于“与民争利”状态的竞争性项目,加大对薄弱的科技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同时,对于公共性强、外部效益大、边际社会效益高的基础研究和公益类项目,政府要大力支持,如公共卫生技术、人体生命技术、环境保护技术、农业技术等,提高其在科技公共服务支出中所占的比例。对一些排他性应用技术则予以技术研究开发的适当补贴,集中力量资助对区域竞争力有重要影响的关键基础技术研究开发,如能源、计算机、生物技术等;重点支持应用面广,社会效益大的科技公共产品和工艺技术研究开发和推广,如节能技术、农业技术等。

4.建立起科技公共服务的有效需求表达机制和信息系统。要解决我国科技公共服务支出的决策的自上而下的问题和现状,必须建立畅通的科技公共服务需求的表达通道,对症下药,因地因时制宜。同时,我国应当提高科技公共服务支出绩的信息化程度。利用各类大规模大容量的数据库,提高工作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尹音频:公共财政的社会职能探讨[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4,(5).

[2]李军鹏:公共服务型政府[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上海公共科技服务”课题组.上海科技公共服务的现实与理想[ J ] .华东科技,2008(2).

[4]谢莉娇 徐善衍 刘世风:面向公众的公共科技服务及其体系建设[J].中国科技论坛,2009(12).

[5]江明融:公共服务均等化论略[J].中南财经大学学报,2006(3).

[6]李 力:科普服务发展与新模式研究[M].科普研究,2009(1).

科学技术政务服务范文2

一年来,在市科技局的正确领导下,中心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紧紧围绕全市科技经济工作大局,中心上下齐心协力,创新思路,开拓进取,扎实工作,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在为政府服务、为企业服务、科技咨询、培训等方面取得了新成效。中心2009年被评为部级示范中心。

一、围绕全市科技经济工作重点,为政府部门提供决策咨询服务。一是编辑印发《**科技参考》4期。中心结合本地区产业现状进行专题调研,并形成专题调研报告,重点就国内外科技发展动向、水平、趋势及影响,科技成果的应用,科技发展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以及科技发展战略、发展政策等通过《**科技参考》有针对性的进行报道,为政府、科技决策部门和从事科技管理工作的领导提供参考服务。二是为市政府化解金融危机提供决策参考服务。积极为市政府收集、整理国内发达城市所采取的应对金融危机的有关政策和措施资料,为我市政府部门科学应对金融危机提供了参考依据。

二、整合科技资源,完善综合性公共服务平台,为区域科技创新提供科技支撑

中心通过整合科技资源,加强科技服务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了**市中医药企业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技术转移服务平台等8个共性技术支撑平台和17个基础数据库,打造了一个区域性公共科技网络资源服务平台,拓展了服务空间,为加快区域自主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步伐,不断提升科技自主创新服务水平,促进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效的科技服务。

三、发挥优势,开展特色科技服务。一是依托公共服务平台,大力开展信息服务。充分发挥现代网络优势,通过中心网站、中药科技创新服务、技术转移网等公共服务平台各种信息23972条,为政府、企业、社会等提供信息服务;二是发挥中心科技人员智力优势,开展咨询服务。利用中心科技人员智力优势,开展咨询和技术服务,减少企业的创新市场风险,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经济发展。先后为**生化药业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化学工业**工程有限公司等100多家企业及个人提供了咨询和技术服务。其中,提供技术咨询服务32项、管理咨询18项、申报项目咨询20项、解决技术难题、科技成果登记及奖励咨询和科技项目查新服务80余项。取得了良好成绩;三是组织“三农”专家服务团,开展科技服务三农工作。为加强科技服务三农服务工作,中心对科技服务“三农”专家库进行了更新和充实,扩大了“三农”专家服务团专家队伍,拓展了服务领域,三农专家由原来的由60多人扩大到100人。先后组织三农专家深入**、**、**、**等县(区)村屯田间地头,针对***病防治、**优质高产栽培、**修剪、**病虫害防治、**改造技术等开展技术指导、咨询服务,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全年共组织专家开展三农服务工作15次,发放技术资料1600多份,接受技术咨询250余人次。与此同时,为破解制约产业发展难题,为农业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中心积极组织“三农”专家服务团专家对***穿孔并**病进行课题攻关,其中由市科技局立项支持的**穿孔病防治试验,已通过专家验收,目前,正组织专家在**主产地**进行**病防治试验;四是积极开展培训服务,提高科技素质。中心围绕提高中小企业管理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以及农民的科学素质等关键问题,积极开展科技培训服务。先后举办了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申报、监理培训班、组织企业参加“企业转型与升级管理研讨会”、“制造业设计仿真一体化解决方案”研讨会以及三农科技培训等共20多期,培训各类人员1000多人次。

四、认真组织企业参加“两会一周”活动。

中心利用“**科博会”、“**高交会”和“**科技活动周”平台,组织企业参加展览和项目对接洽谈,为企业技术需求项目牵线搭桥,使企业通过“两会一周”这一平台,既宣传了企业,扩大了企业的影响力,又实现了企业与名牌高校、科研院所及大企业集团技术项目洽谈对接,为企业产品技术创新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撑。今年共组织4家企业的4个项目参加**科博会,并成功与**有色金属总院、**大学、**科技大学以及**中国公司和中国**工业集团、中国**总公司等进行了对接洽谈;组织22个企业的22个项目,参加深圳高交会;在市科技局的领导下,成功筹备了**届**科技活动周,组织了300多人、80多家企业的新技术、新成果参加了展示展览及项目签约洽谈,高标准完成了市科技局委托我中心承办的“新技术新产品交流交易会”任务,在全*评比中**市获得最佳组织奖,我中心获得地市组织一等奖。

五、大力加强广西科技文献共享与服务平台推广应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为加强广西科技文献服务平台的推广应用,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加大对平台的推广宣传力度,与县科技局联合将平台的推广应用向县(乡)机关、企事业单位延伸辐射,为县级政府部门制定县域经济、发展规划、政策法规,以及企业提供信息服务,有力的促进了县域科技创新,推动科技进步,对提升中小企业竞争力起到积极作用。今年举办平台推广应用培训班2期,其中6月份在**县举办的培训班由县政府主办。共培训人员100多人次。全年接待用户300多个、读者1000多人次。先后到**科学研究所、**有限公司等20多家企事业单位开展了科技文献服务,发放了广西科技文献共享与服务平台用户卡150多张。发展20多个会员单位。

六、加强科技项目工作,提升中小企业创新能力

中心为9家企业编制了国家创新基金项目申报材料,为企业策划包装自治区、市科技计划项目、农业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共15项。对***仪器厂、***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7家获得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的企业进行了监理工作,指导3家企业开展项目验收工作。

科学技术政务服务范文3

关键词 国外;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经验;启示;建议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9-0319-02

Reference and Enlightenment of Abroad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Promotion Mode Experience

LI Qing-tang

(Colleg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and Law,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hangsha Hunan 410128)

Abstract Experience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motion services in developed countries such as France,Japan and the United States were introduced and analyzed,the enlightenment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 service system in China was pointed out,relevant suggestions of consummating new rural agricultural technical service system in China were proposed from the legal system,organization system,talent construction,etc.

Key words abroad;agricultural technology promotion;mode;experience;revelation;advice

农村现代化、信息化体现为拥有先进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即将信息、科技、人才、管理等现代创新元素引入农村基层的重要途径,同时构成了农村科学技术创新体制的框架脉络。科学技术创新是解决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最终出路,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增进创新成果转化和科学技术创新成果传递的关键组织,确保了农业科学技术从理论到实践的过渡和实现。“建设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是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着重提出的,这一建设目标的提出也明确了中国新时期的重要任务,即全面努力建设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国外农业发达国家从本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出发,设立了整套符合国情的高效、协调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使得劳动生产率达到较高水平。本文对国外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的主要经验和做法进行了分析和总结,为建立适合我国基本国情的新型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提供借鉴。

1 发达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模式

1.1 法国模式

法国农业服务推广体系的特点为政府参与产前服务,而农民组织参与产中、产后服务,农民主要通过合作社参与组织。法国农业服务提供的主要力量来自于国家农业部、林业部及其下属单位,以及由农业部、林业部参与的相关跨部门的行业局和委员会。政府机构主要提供以下服务:建设农业产业基础设施,提供农业农村信贷,组织并协调部分全国性的农业推广服务活动,发展农业教育推广事业和农业科学研究等。政府统一设立农技服务推广部门,同时建立了全国农业产业现代化发展基金,为农业科学技术推广服务工作人员提供相关经费支持。法国的农业技术服务推广体系由4个层次构成:第一层次是法国成果推广署,该署由科技部门及工业部门进行资助扶持,从而在企业、科研机构及高等院校之间构建链接。第二层次为法国农业发展署,农业发展署是由政府代表与农业行会共同负责的协会组织,其主要职责为进行科普宣传、定期培训农业工作者以及开展工程师的科普工作,与此同时,还负责不断增进民间企业、农业发展协会、农业科研机构等的联系与合作,促进当地的农业技术推广。第三层次为农业研究机构与专业技术部门,其各方面的主要资助来自于农业部,并拥有专业的技术服务推广工作者队伍,在技术开发领域发挥重要作用。第四层次为农业生产协会,其在法国的总数量多达15个,仅农产品加工协会就有10个以上。农业生产协会的分会分布于法国各地,涉及到农业产业发展的所有环节,主要工作是提供技术推广服务,并担当维护农业工作从事者利益的任务职责[1-2]。

在法国,农业教育包括对工程师、技术推广人员、管理人员和高级技术员等的培训,以此使得各农业生产者体会到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对于农业发展的作用。并且通过建立系统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紧密结合农业现代化生产的产前、产中和产后等所有产业链环节,不仅促进了现代科技因素在农业生产一线的应用,而且优化了现代农业产业链结构,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的全面发展。

1.2 日本模式

日本模式的典型特征体现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主体以政府和农民协会组织为重要组成部分。其农业科技体系由国立或公共大学、民间企业、科学研究机构构成。农业科学技术试验研究机构门类齐全,且遍布中央和地方。在日本,农业科学技术研究工作主要是依靠全国29所国立研究机构完成,这些研究机构紧密联系着地方民间机构,所涉及的领域包括林业、农业、水产业等。各地区的农业试验研究所则主要由各都道府县地方政府开办,在这之中包括专门研究机构和综合研究机构。同时,进行农业科研的高等院校有72所,企业有200余个,民办及法人机构也有20余个。日本模式的农业推广服务体系有如下特点:一是农业科研与农业推广密切结合。日本的农业科研学院和农业服务推广组织不仅与本地的农民、农业产业联系紧密,并且农业科研机构与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也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二是农业教育体制比较完善。比较完善的教育体制体现在日本遍及的教育机构,在日本,每一都道府县都会设立1~3所农业职高、农业大学、农学院等教育机构。三是农业教育体制具有专业特色。不同的教育职能由相应的农业教育机构承担,基础学科和课题的研究与开发主要由综合大学的农学院负责,农业科研和生产提供人员保障则是农业职业院校的职能所在[3-5]。

日本实行政府部门和农业协会“双轨”的农业技术服务推广系统,在相互联系的同时又保持各自的独立性。有效解决了农户农业生产规模小、产量低等问题,并且承担了提供农产品综合系列服务业务,建立了符合日本本国小农经济发展情况的广覆盖、多元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1.3 美国模式

美国当代农业产业经济发展非常关键的一个组成部分就是美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美国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建立了融合政府、公司企业、合作社等多方面组织机构的网络服务系统,形成了有效的三位一体农业服务系统。美国政府部门以农业科学研究、农业教育、农业推广等形式来支持全国农业产业的社会化相关服务,这一系统服务由2套体系支撑:一个体系是由美国各州地区的大学院校、农科院、农业试验站、农业合作推广站等组织构成;另一个体系是由农业研究局、农业服务机构、农业合作推广局等组织构成。由私人个体经验为主的中介服务公司在全国的农业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中是非常关键的因素。农业生产产前、产中和产后的绝大部分都被私人公司所提供的服务系统所包揽,该服务系统甚至还提供某些科研、教育和推广方面的服务。美国的农业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最不可或缺的就是合作系统,合作系统为农民提供的服务领域非常广泛,因而农场主均广泛参与,据统计,平均每个农场主参加2~3个农业合作社[6-7]。

2 对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的启示

2.1 明确分工,高效落实

农技推广体系在全球范围内的3种主要表现形式为:一是政府为主导的推广组织机构是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核心力量;二是由政府领导的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三是非政府组织主导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农业发达的日本和美国等国家所设立的农业技术推广组织,具有非常鲜明的公益性、非营利性等特点,在组织机构内部拥有十分健全的组织机制,机构内所有岗位的职责明确细化、目标清晰合理。政府部门直接领导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主要开展关系国家民生、具有公益性和非营利性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工作,农业部和林业部下属的推广机构负责所在区域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落实与管理。目前,全球超过80%的国家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实施方式为前2种。

2.2 科研、教学与推广有机结合

农业发达国家的农业研究、教学与推广总是紧密联系。例如美国高校农学院紧密连接科研、教育与农技推广,有效发挥了农业科研对农技推广的积极作用。日本则设立了专门的农业相关工作组织机构,负责推广普及相关农业知识,充分联系起农业推广改良推广所、农业大学院校和农业科研单位等组织,使推广、教学、科研的结合成为可能。在科研、教育和农技推广机构设置方面,总结出以下几个相同点:一是大多数国家将农业科研中心与农业推广普及中心建立在一起;二是大部分从事农业科学技术研究的工作人员和农业推广服务的工作人员同时在地区农业大学兼任相关教学任务;三是科研成果经过专业验证后,经由农业普及推广所传授给广大农民。

2.3 充分借助企业与其他民间机构的力量

国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成功经验都表明,应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引导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技服务机构,吸引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到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中来,推动农技推广的多元化发展。各国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离不开民间企业组织及咨询机构。法国的全部农技推广活动均由协会组织私人经验企业完成,农业技术推广相关工作活动事宜全无需政府加以负责。日本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到达了一定的高度,在农业科学技术推广工作中,国家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与农民组织协会联系紧密,成为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在德国由政府机构和许多社会主体共同提供相关农业推广咨询服务,这些主体既有农民协会、育种协会,也有生产者联合会等。

2.4 充分利用现代化推广手段

农业发达国家普遍比较重视对现代化农业技术推广手段的利用。美国自20世纪70年代初便开始着手建立农业技术信息数据库,并在农业技术服务体系中得到广泛应用,同时在各州地区建立有线或无线电视台,按期定时向广大农户传授农业先进技术知识与前沿资讯。农业发达国家的技术推广组织机构对现代化的互联网电脑设备及交通通讯工具高度重视。通过广泛高效地应用现代化信息资讯及技术成果,联合政府部门、民间企业、农民协会、大学院校等组织机构共同参与,建立了多层次、多元化的现代化农业信息服务体系格局。法国农业信息服务同样具有多元化的特征,这些多元化的服务主体包括行业组织和专业技术协会、农产品生产合作社和互助社、农业部门等企业、政府组织机构。各组织机构拥有独立的农业网络信息系统,在农技推广中作用显著。

2.5 积极培训高素质的推广人才队伍

农业发达国家在农业技术推广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可归纳为以下3个特点:一是提高农业技术人员知识水平的平台和途径众多;二是针对农民的农业科学技术教育培训得到高度的重视;三是农业科学技术推广工作人员被给予较高的福利待遇及社会地位。美国拥有完善的农业技术推广组织体系的同时,还具备高素质、高学历、经验丰富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队伍。日本的专业改良推广普及工作人员及技术工作人员,不仅需要符合国家明确规定的学历标准,还必须通过国家或地方举办的专业考试,并且只有具备若干年从事农业试验研究、教学工作或技术推广的实践经验的人才能成为专业技术员。

3 完善我国新型农村农业技术服务推广体系的建议

3.1 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政策法规体系

新型农业技术服务推广体系建设的关键在于模式选择,重点在制度建设。政策法规不仅为农业技术服务推广体系的发展提供稳定的制度环境,而且保障了农业技术服务推广体系公益性职能的发挥。根据农业发达国家实践经验,农业科技服务推广分为公益性与市场性,不同类型的推广方式应采用不同的运作机制与制度,关键在于权衡运用市场手段和政府的干预程度的利益博弈结合点,即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应有相应的法律制度、宏观调控、政策措施给予保障。要加强对农业技术服务和推广工作的保护力度,立法是主要手段。1993年7月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已不再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因此建议尽快将其修改工作列入议程,尽快修改完善,并出台配套的实施条例,在依法明确农业科技服务推广的公益职能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和稳定农业科技服务推广体系。

3.2 加快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农业发达国家的企业已经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这也是其科技成果转化率高的原因所在。应促使企业成为农业技术服务推广和创新的重要主体,通过加强产学研结合,促进农业科研、教学与推广三者的有机结合。明确加快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今后立法的重中之重,继续完善以政府为主导,公益为主要内容的保障体系,建立以基层农业推广服务站为核心,以合作社经济组织为主要依托,以现代农业龙头企业为轴心的农业科技服务推广体系,不断加强科研院所、高校等相互补充的多功能农业科技服务推广体系建设,并逐步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科研、教学、推广”一体化的新型现代化农业科学技术服务推广体系。

3.3 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与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队伍是新型农村农业技术服务推广体系的新鲜血液,是体系运行的最终实施者。要大力推动农村示范工作带头人的素质提升与技能培训,提拔农业现代化产业化发展所需的农村经纪人、民间企业经验管理工作人员和农民专业合作机构带头人。通过定期开展相关科技管理内容培训,不断提高基层科技管理人员的素质和业务能力。与此同时,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经验,针对农业科技服务推广人员实行全国统一的资格考试。总之,新型农村农业技术服务推广体系的建设需要一支有经验、有技能、懂管理的农业科学技术服务推广人才队伍。

4 参考文献

[1] 孔详智,楼栋.农业技术推广的国际比较、时态举证与中国对策[J].改革,2012(1):14-25.

[2] 许先.美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的经验与启示[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127-131.

[3] 丁自立,焦春海,郭英.国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经验借鉴及启示[J].科技管理研究,2011(5):62-64.

[4] 陈英.法国农业现代化及其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启示[J].学术论坛,2005(5):76-79.

[5] 高强,孔详智.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演进轨迹与政策匹配:1978―2013年[J].改革,2013(4):7-20.

科学技术政务服务范文4

一、由市场来评价技术创新项目,构建有利于发挥市场作用的技术创新政策体系

在技术创新和应用研究领域,我们实施了“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科技重大专项等科技计划,设立了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出台了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等诸多优惠政策,有力地推动了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强化了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但时至今日,我们很多产业竞争力不强、核心技术受制于他人,仍然是不争的事实。这与过度行政化的科技资源配置方式不无关系。譬如,由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没有完全理顺,在科研项目的具体组织实施过程中,常常存在对政府科技投入边界把握不当的现象,许多应由市场决定的技术研发方向、开发项目和产品、技术路线由政府直接决定,结果往往事与愿违。现实中由政府决定技术研发项目失败的例子并不鲜见,许多研发项目花了不少钱,也出了不少样品和成果,但由于脱离市场和实际,难以转化,更谈不上市场化和产业化,导致科技资源的巨大浪费。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那些遵循市场规则开展技术创新、由市场发挥资源配置作用的民营科技企业,却显示出蓬勃的创新活力。我们在近些年的调研中看到,活跃在北京中关村及其他一些高新技术园区的民营科技型小微企业和各类创新主体,如创新工场、3W咖啡、创客空间等创新孵化器孵化的科技型小微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许多科技型小微企业拥有世界先进技术,并在政府政策引导和支持下不断发展壮大。这促使我们反思,如果在技术创新中更加注重发挥市场的作用,如果能把更多的技术创新资源以市场手段配置给这些活力四射的民营企业,一定会创造出更大、更好的业绩。

为此,要构建有利于发挥市场作用的技术创新政策体系。要适当控制政府在产业应用技术方面的投入,减少对企业技术研发项目的资助,把省下的经费用于减免科技企业税收,更多地采用普惠性政策调动企业和社会的创新积极性。发挥市场对科技成果的评价和筛选作用,更多地实行“后补助”政策,把政府支持的重点放在那些有应用价值、有市场前景的技术成果上,使那些做出业绩的企业,特别是那些创新业绩好但处在成长期的小微企业能够得到政府的支持。进一步细化落实政府采购政策,发挥政府采购对科技创新的激励作用。此外,应改变以往对技术创新偏重于采用无偿资助的做法,更多地采取引导基金、购买服务、“项目贷款制”等支持方式。这样,既解决了企业急需的创新资金问题,又提高了财政投入效率,还维护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事实上,许多国家都采取类似的资助方式,如加拿大的技术伙伴计划、以色列的国家产业开发基金、德国的小型技术企业参与基金等,我们应学习和借鉴国外这些好的经验和做法。

二、完善技术创新链条,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

长期以来,我们往往将技术创新简单地理解为由科研单位和生产企业实施的技术研发及成果转化推广过程。事实上,从产品研发到走向市场,需要一大批从事中间环节开发的科技型企业和机构,这些参与各个创新环节的企业,在不断退出、不断进入的过程中,一环扣一环、接力赛似地将“初级”创新产品向最终成熟商品推进。新药的研制是这方面典型的例子。在美国,上市一个新药,平均研发成本高达12亿~20亿美元,耗时长达12~15年。这是任何一个企业都难以单独完成的,即使是国际制药业巨头,也多靠收购后期研发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完成最后产品的开发。他们还将研发工作大量外包,既可以加快研发进程,又可以在产品附加值不断得到增加、利润得到分享的同时,使风险得到分担。

科技成果的转化还离不开各类科技服务企业和机构的参与。以美国硅谷为例,那里聚集了大批从事研发设计、检测认证、知识产权、创业孵化、市场推广等各类服务型小微企业。在当代,发达的科技服务业是技术创新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只有在科技服务业发展壮大的基础上,技术创新才能得以实现,成果才能得到转化。科技服务业不发达,是我国技术创新的一个突出短板,也是我国技术创新能力不强、成果转化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我们要采取切实措施,大力扶持科技服务业的发展,特别要支持小微科技型服务企业和新型研发组织的发展。

在培育和扶持科技服务业发展中,要特别注重发挥市场的作用。科技服务企业的活力来自市场竞争,要通过市场机制来合理配置资源,以此推动科技服务业的形成、发展和完善。要把大量由政府开展的科技服务业务(如检验检测、评估、鉴定等)推向市场,政府应将工作的重点放在规范制度、提供服务、加强监管等方面。现在不少原来隶属政府的科技服务事业单位、企业和机构,虽然名义上与主管部门脱了钩,但事实上并没有真正脱钩,政事不分的情况依然严重,不少事业单位(机构或企业)借助政府搞市场垄断,甚至搞变相的行政审批。要下决心解决这个问题。

要放宽科技服务型企业准入。科技服务业已经并将继续涌现出各种各样的新型业务、新型业态和全新的企业组织形态。由于它们与传统服务业不同,如果严格按照我国现行工商登记注册制度和市场管理规定进行注册、登记和管理,就必然出现许多科技服务企业难注册、难登记、难开展业务的情况。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某地一家从事检验检测的公司能够顺利拿到欧美国家多项准入资质,却无法获得国内相应的准入资质。要尽快改变这种状况,学习发达国家先进的科技服务业管理办法,修改和完善科技服务业的注册登记办法以及相关的工商管理政策,放宽市场准入,为科技服务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

要为科技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优惠政策。这些政策包括:实行科技服务企业享受与高新技术企业同等的税收优惠政策;特别注重扶持小微科技企业,通过税收优惠和风险补偿等手段,引导创业投资真正投向初创期科技型小微企业;加大对新兴业态科技服务机构创业者的支持,鼓励其做大做强;支持人才培训机构、行业协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各类主体建立科技服务人才培养基地,推动科技服务业理念和有关教学内容进入学历教育体系,培养大批科技服务人才;适当放松科技服务领域外资进入限制,引进一些知名科技服务企业,通过示范和带动作用促进我国科技服务业整体水平提升。

三、加强科技资源配置统筹协调和公开透明,用好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

我国现行科技管理体制存在严重的多头管理、部门分割、缺乏统筹问题。目前,中央财政科技投入分配管理涉及多个部门和单位。各个部门都设立了名目繁多的科技计划和项目,各部门之间又难以统筹协调,导致科研重复立项、科技资源配置分散和浪费。

与此同时,科技资源分配的公开透明度也亟待提高。根据九三学社近年所做的万份问卷调查显示,82.5%的科技人员认为在科技经费分配、成果评估和评奖过程中行政操控权过大。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课题组针对8000余位科研人员所做的科研环境状况调查也显示,对于本地区政府部门科研资助机制,除32%的科研人员没有给出明确判断外,选择“整个资助机制公开、透明”选项的人员比例不到5%,而认为“过程非常不透明,各种潜规则非常严重”的比例达13%,另有30%的科研人员认为存在一些不公正和不合理的地方,“但不是很严重”。

新近的《国务院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在现有各类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科研项目数据库基础上,按照统一的数据结构、接口标准和信息安全规范,在2014年底前基本建成中央财政科研项目数据库;2015年底前基本实现与地方科研项目数据资源的互联互通,建成统一的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并向社会开放服务。这些举措对于减少科技资源分割和重复立项非常必要,要扎实推进并取得实效。更重要的是,要彻底解决科技资源配置分散和分配不公的问题,科技管理相关部门应当彻底从直接分配资源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专心于制定宏观科技政策、监督科技计划实施以及评估科技投入绩效等,把项目确定、资金拨付、运行管理等各项权能交给独立的第三方专门机构承担。为此,应统筹规划科技资源整体布局,进一步明确国家各类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的定位和支持重点,建立评估、调整和中止机制。同时,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和监督管理机制建设,提高科学家和社会公众在公共科技决策和项目组织实施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增强科研项目及经费信息的公开透明程度。

科学技术政务服务范文5

关键词武汉市科技中介现状对策

在全国科技中介建设年的带动下,武汉市科技中介机构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已形成了多层次、多形式、多种所有制共存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为武汉市技术成果的商品化、高新技术产业化和武汉技术市场的发展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1武汉市科技中介服务的现状

1.1较完善的相关政策法规,有利于科技中介机构发展

为了支持武汉市科技中介机构的发展和科技成果的顺利转化,武汉市在国家现有的法规政策基础上出台了一系列地方性的政策法规及措施。如“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与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武汉市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管理暂行办法”、“武汉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暂行管理办法”等等。这些政策及法规,从源头上规定了各类科技中介机构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原则、发展目标、享有的各种优惠政策,有利于激发有关人士从事科学技术研究和从事科学技术转让、开发和与之相关业务的开展的积极性和热情。

1.2技术市场交易额不断增长,发展跃上新台阶

随着科技中介服务能力的增强,武汉市技术市场不断创新和拓展自身的服务功能和领域,从科技成果转化、技术服务和咨询发展到技术产权交易、技术培训等,技术交易的内容和形式不断丰富。通过近几年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技术合同成交金额持续增长。2003年全年共签定技术合同2963项,成交金额达303081.70万元。与上年相比,合同项数虽有所下降,但成交金额却增长了15.17%,创历史之最高水平。

(2)各类技术合同中,技术开发类合同占了半壁江山。全年共签定技术开发合同1896项,成交金额达15.58亿元,分别占总数的63.99%和51.42%。表明技术开发已成为我市技术交易活动的主要表现形式。

(3)企业作为技术的买方,成交金额所占比重不断上升。从技术交易的买方看,企业仍是吸纳技术的主体,并呈上升趋势。2002年企业全年共购买技术2148项次,金额为16.81亿元,分别占总数的48.16%和63.88%;而2003年企业全年共购买技术1429项次,金额为21.80亿元,分别占总数的48.23%和71.93%。

1.3创业服务中心孵化网络初步建成,科技园区内科技中介服务初步配套

早在1987年,武汉市就建立了武汉东湖创业者服务中心。东湖创业中心是我国第一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是中国孵化器事业的发源地。全市现有各类独立科技企业孵化器36家(孵化基地50个),其中综合性科技企业孵化器16家,专业技术孵化器7家,面向特定创业对象服务的专门企业孵化器12家;拥有部级创业服务中心、留学生创业园、大学科技园7家。2003年上半年,全市科技企业孵化器在孵企业实现技工贸总收入15亿元,实现利税1.2亿元。

1.4武汉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进入新阶段

武汉目前共有国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4家,其中部级的有11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项目起步,相关企业为支撑,突出武汉的科技优势,为武汉高新技术成果商品化、产业化服务,带动扶持了一批中小企业。

1.5生产力促进体系逐步健全

武汉市目前共有生产力促进中心12家。它们均各具特色,各有所长。据初步统计,2003年全市各生产力促进中心在咨询服务方面,共为企业提供管理咨询79次,技术咨询338次,其他咨询90次,帮助企业申报计划242项;在信息服务方面,提供信息服务55298条;在技术服务方面,为企业技术推广181项,技术开发67项,产品检测13次;在培训服务方面,提供5622人次的培训;在人才和技术中介服务方面,导入技术2项,引进人才55人,组织交易活动109项,培育科技型企业34家,服务企业420家,联系科研机构和专家520个,国际及港澳台合作人员交流92人次。这些都是以武汉经济建设为中心,服务于经济发展的大局,极大地促进了全市中小企业的蓬勃发展和壮大。

1.6科技咨询服务业发展较快,业务不断拓宽

据2001年统计,武汉市科技咨询服务机构有51家,从业人员720人。其典型首推武汉科技咨询评估中心,完成了国家科技部、武汉市科技局及企事业单位科技项目评估1000余项,企事业单位各类咨询80余项,计算机网络监理12项,承担国家科技部、国家经贸委、湖北省及武汉市有关部门下达的软科学研究课题50余项,多项成果获奖。

1.7农业科技中介服务获得了重视和发

目前,武汉市已建成武汉农业技术推广站、武汉生态农业园、武汉农业信息园、新洲区农业信息园、江夏区农业信息园、长江蔬菜网等农业技术推广网站。

2存在的问题

武汉市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成长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仅表现为数量上的增长,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设目标相比,还存在着相当的差距和问题。认识不到位,重视不够;科技中介机构规模较小,专业化程度低,中介类型发展不平衡;部分科技中介机构依附性强,独立性差;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服务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法规政策实施不到位,科技中介服务行为不够规范;科技中介自身服务能力不健全等等。

3措施及对策

3.1加强对科技中介重要性的重视

科技中介服务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催化剂,有利于降低成果转化的风险,提高效率,促进科技产业的发展和市场化。因此,武汉市委、市政府要提高认识,把这方面的工作提上议事日程。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多种媒体使各级各部门和社会人士充分认识到科技中介结构的重要性,为科技中介机构发展营造一个有利、清晰的观念环境。

3.2健全相关法规政策,扶持和规范科技中介服务行为

首先我市相关管理部门可以对我市的科技中介机构进行一次全面的统计调查,做出客观的分析,制定出科技中介机构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和相应的扶持政策,在税收、启动资金、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政策扶持。其次,有关部门要制定有关科技中介活动的专项法律法规,明确科技中介服务的行为规范。再次,完善科技信息披露制度,规范信息披露行为,使各类科技中介机构在信息获得上能够公正公平。逐步形成良好的外部政策法规环境。

3.3整合各类资源,完善科技中介服务功能,培育科技中介服务特色和品牌

目前我市科技中介机构分属于各级政府、各行业部门、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等,要打破这些管制界限,对各类科技中介进行资源优化整合,以充分发挥各部门的优势。首先鼓励建立科技中介行业协会。行业协会作为政府联系机构的桥梁,要推动科技中介服务机构间的交流与合作,强化行业自律,维护行业信誉。其次发展标准认证机构。这类机构主要依据相关标准,对企业是否属于高科技领域,以及开发的技术的先进性进行鉴别和认证,从而为市场有序竞争提供保障。三是研究和掌握客户需求,结合自身优势,准确定位发展空间,制定发展战略,培育核心业务,打造自身发展品牌。

3.4引进市场竞争机制,激发科技中介机构的活力

首先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明确科技中介机构的发展定位,保证科技中介机构的独立性、公正性。加快科技中介机构与政府职能部门之间的脱钩改制,切断与政府部门或下设事业部门的挂靠关系,消除科技中介机构与政府管理部门之间的利益驱动机制,消除设租寻租行为。其次,遵循市场竞争规律,深化体制改革,鼓励发展股份制、合伙制的科技中介组织;鼓励公民、其他社会法人根据需求创办各种中介服务机构;鼓励科研机构转制,走市场化道路。积极打破不利于科技中介服务市场竞争的行政和区域垄断,努力培育多元化的科技中介服务市场主体,大力发展民营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立正常的退出淘汰机制来增强整体竞争优势。

3.5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建立高水平、专业化的科技中介服务队伍

目前武汉市科技中介组织普遍存在陷入从业人员素质低的困境,因此,政府、社会和科技中介管理人员要对这一现象加以重视并采取一定的有力措施来改善这一局面。首先,政府有关部门要对科技中介机构从业人员进行岗位技能培训和考核,进行资质认证,以提高在岗人员的专业素质。其次,社会要对科技中介人才素质的要求要有一个明确的概念,科技中介服务人才要具备较高的科学素质、较强的市场意识、较强的市场公关能力和经营合作能力等高素质的综合性的人才。再则,教育部门要有前瞻性,加强这一方面的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为科技中介服务业储备人才,培养符合科技中介服务业的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使科技中介服务业的从业人员有一个高的起点。还有,实施灵活的人才流动政策,鼓励高素质人才从事科技中介活动;建立健全科技中介从业人员的市场准入制度,加强对从业人员的法律保护和行为监督;保障从业人员的社会职业地位,使科技中介从业人员的劳动获得社会承认,并获得相应的报酬。

3.6深化管理体制创新,推进行业自律制度

首先,科技中介组织的发展中,政府的主要角色是行业监管者,应尽快制定各种科技中介组织的管理法规和条例,对各种科技中介组织的行业准入标准、主体资格、活动范围、服务职能、权利与义务、酬金标准、违法处理等问题作出明确规定,这样既使管理机关有法可依,也可使中介组织有章可循,逐步实现管理的法制化和规范化。同时,要注意与国际接轨,提高我市科技中介服务业法规体系的国际适用度。其次,政府相应与科技中介机构的有关管理部门要加强在人事、工商、税务等方面的职能服务,制定相应的政策优惠措施和经费支持举措等。同时对于科技中介组织的日常活动规范进行监督检查,纠偏惩过,建立科技中介组织信誉评价体系,使科技中介能够保持良好的资质和信誉。再则,推进科技中介行业协会建设,实施行业自律管理。

3.7加强科技中介机构网络信息系统建设,建立动态科技中介服务模式

科技中介服务组织一方面要加强自身服务素质建设,加强自身网络系统的建设与完善;另一方面,要加强与外界联系,抓好科技风险投资中介服务网络、科技信息网络、企业孵化器网络等网络的建设,从而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科技服务网络体系。

参考文献

科学技术政务服务范文6

一、四川现代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及成效

1广安农业科技园———加强制度创新,建设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强化组织管理。成立广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专家委员会,由四川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省畜科院等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专家教授及广安有关专家组成。专家委员会下设农业组、工业组、政策法规组,负责技术实施与技术咨询,参与园区建设项目的论证、评审、考核,并负责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项目实施的技术指导、技术培训、项目规划、产品方案设计等。建立健全风险规避机制。通过发展农村保险事业,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建立农业再保险和巨灾风险分散机制,构建反应灵敏、覆盖面广的农业风险管理体系,努力防范、规避各种自然风险、社会保险、经营风险和市场风险。优化金融对农业科技的扶持。加大农村金融机构的政策支持力度,定向实行税收减免和费用补贴,引导更多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业园区。建立农业发展担保公司,发展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拓展园区建设融资渠道。发展和完善小额信贷,鼓励发展各种微型金融服务。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探索农户抵押担保贷款新办法。加强了院企合作,推进“产学研”结合。依托省农科院、四川农业大学等科研单位、高等院校,从制定规划、选择主导产业、解决产业化关键技术问题等方面进行咨询论证,为园区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确保了园区建设顺利实施。

2成都高新区———实施“大孵化”战略,全面推进大孵化科技服务体系实施招才引智工程,集聚创新资源。通过营造优良的创新创业环境,吸引各类人才和技术成果落户转化,人才加速聚集态势明显。2012年,成都高新区聚集各类人才20万人,引进高层次人才800余名,创办领办企业510家。推进大孵化工程建设,聚集孵化器、孵化企业、公共技术平台、投融资机构、中介机构、创新文化等一切科技创新孵化资源构建创新孵化体系,发展壮大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都高新区政府示范孵化园面积逾10万m2,累计孵化企业1000余家,实现产值180亿元;社会资源建设孵化器面积100万m2,进驻企业超过1500家,并呈逐年递增的良性发展态势。构建科技、金融和产业一体化体系,优化区域金融环境。针对中小企业资金短缺的普遍问题,创新科技与金融结合模式,构建了面向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投融资服务体系。成都高新区各类科技型企业累计获得债权融资超过50亿元、股权融资超过20亿元。2011年,成都高新区被批准为全国首批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的试点区域。建设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体系。依托公共技术平台管理中心,整合公共技术平台资源,培育和构建公共技术平台体系。目前,成都高新区有公共技术平台50余家,其中被国家认定20家,预计5年内被认定公共技术平台将超过50家,园区内平台呈现“功能性聚集、有机化互动、产业链支撑”发展态势。

3绵阳高新区———以军民融合为特色,构建现代科技服务体系健全孵化服务体系。依托部级创业服务中心、部级生物医药专业孵化器、部级新材料产业化基地、博士后工作站、中物院绵阳民技术孵化中心等孵化平台,向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研发、中试生产、经营场地和办公共享设施、政策、法律、融资和培训等服务,促进资金、人才、技术等创新要素流向创新孵化研发基地。绵阳高新区引进国际知名企业建立了技术研发中心,累计引进高科技孵化企业300余家,毕业40余家,孵化企业累计实现产值4.5亿元,创利税9500多万元。提升孵化培育能力。充分利用孵化中心现有资源,围绕科技企业孵化流程,建立专家库、项目库、人才库在内的公共信息平台系统,为企业提供项目评审、发展规划、项目推介、市场开拓、产品推广、人才招聘等服务,全面提升全区企业的孵化能力。完善孵化平台功能。打造“产、学、研”平台,推动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共建联合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学研结合科技创新平台等,为高新区提供智力支持。

二、完善四川现代科技服务体系的对策措施

1建立健全法律法规政策,营造促进科技服务体系发展的良好氛围制订科技服务机构分类发展、政府购买公共科技服务、社会资本参与科技服务机构建设、科技服务人才激励等政策措施;落实技术交易营业税、技术转让所得税、部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等税收优惠政策;选择基础条件好、示范效应强、特色明显的国家高新区为重点,加快建立高新区科技服务体系建设评价制度,吸引科技服务要素向高新区聚集,积极探索开展公共科技成果权属归属、知识产权质押、股权和分红激励等政策试点。

2加大财政投入,发挥金融业对科技服务业的促进作用统筹全省现有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产学研创新联盟合作、科技支撑、技术市场及成果交易、战略新兴产品等相关计划,对科技服务体系的建设予以重点支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同时建立风险投资机制,引导社会资金支持科技服务体系,构建多元化投入体系。

3加强技术市场建设,培育和扶持骨干科技服务机构培育壮大专业孵化器、科技咨询评估机构、生产力促进中心、技术转移中心、农村科技发展中心、创业服务中心等科技中介服务组织;着力构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充分发挥其要素聚集、创新服务、桥梁纽带等功能;发展区域技术市场、产权市场,促进研发机构与生产企业、技术资本与货币资本等紧密结合。

4强化科技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服务水平加强人才培训服务平台建设,支持各类专业技术培训平台和实训基地建设;利用海外高层次人才基地优势,聚集高端人才,着力培养科技服务创新团队和科技服务领军人才;强化技术转移、创业孵化、科技金融和国际合作的服务人才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和服务能力;建立科技服务市场执业准入,规范服务行为。

5探索现代科技服务模式,培育科技服务新业态开展科技服务机构、科技服务平台的社会化、市场化建设,促进产业链与产业集群链对接;引导科技服务机构开展科技成果公开交易、持股孵化、阶段参股等模式创新;支持科技服务机构开展科技咨询、项目对接、专题论坛、创业大赛等活动;打造科技服务产业集聚区,发展科技服务新业态。

作者:辜萍李镜薛莉娜单位:四川省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贵州广播电视大学遵义分校

科学技术政务服务范文7

[关键词]技术交易 技术中介 信息服务

[分类号]F713.584

1 引言

我国技术市场交易日趋活跃,截至2007年12月31日,全国全年认定登记的技术合同共计220868项,同比增长7%;成交总金额2226.5亿元,同比增长22%。政府仍然是推动技术交易的主要力量,以生产力促进中心为例,2008年全国生产力促进中心系统共投入18.34亿元,其中政府投入15.73亿元,占全部投入的85.77%,非政府投入2.61亿元,仅占全部投入14.23%。高校及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转化能力亟待提高,2008年,共有2.6万项各级政府科技计划项目通过技术市场转移、转化,成交金额488.3亿元,占全国成交总项数和总金额的比例分别为11.6%和18.3%。企业仍是技术交易的最大输出和吸纳方,位居各类技术交易主体之首。2007年,企业输出技术合同项目135922项,输出技术交易额1923亿。企业购买技术169289项,成交金额1829亿元,占全国成交总额的82.2%。技术中介服务体系还比较薄弱,官产学研合作尚不紧密,现代网络平台未将各创新资源进行有效配置,规模庞大的各类技术中介机构鱼目混珠,中介功能欠缺,服务水平落后,笔者对在线技术中介服务的调查发现,能实现在线技术交易的网站仅为5%。因此,构建技术交易中介服务体系,对加速技术信息合理流动和增殖、提高技术交易的效率,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2 技术交易中介服务体系的构建

技术交易中介服务体系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内容是科技知识生产者、传播者、使用者以及政府机构之间的相互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科学技术知识在整个社会范围内循环流转和应用的良性机制。技术交易中介服务体系的目标应以技术中介为核心,不仅仅把技术中介作为单一的创新要素来考察,通过技术中介提供专业化的信息服务,把政府、技术产权交易市场、技术受让方和技术采纳方等诸多要素有机地联系和整合起来,保证各方及时有效地获取技术交易相关信息,加速技术知识向企业流动。

2.1构建原则

2.1.1共享原则 共享原则包括知识共享、服务共享和利益共享三个方面。知识共享是指技术中介机构作为信息提供部门,能够最大限度的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其核心是信息处理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服务共享是指依托技术中介服务平台,参与技术交易的各类用户,包括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及政府,都能够在一定协议下平等享受技术中介提供的服务。利益共享倡导技术中介全程参与技术交易的全过程,共担风险,共享利益。

2.1.2共建原则 技术交易中介服务体系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技术中介服务系统的基础是数据库建设,包括技术信息数据库、用户需求数据库、专家数据库等。在我国目前技术中介服务业尚未健全的情况下,技术中介机构无力承担构筑信息服务基础网络设施的任务,需要政府、企业与高校共建。

2.1.3共赢原则 共赢原则是指参与技术交易各方都能从中获益。现阶段,我国技术中介的赢利模式与西方国家有所不同。西方国家企业成熟度较高,技术中介机构依靠授让知识产品和服务获利。我国企业处于转型期,技术中介除了为技术交易提供信息服务外,还需要全程参与技术的产业化,从高新技术产业化之后的收益中获得利润。

2.2体系构建

技术交易中介服务体系,以技术交易为基本环境,以技术中介提供专业服务,全程参与技术交易为核心,特别突出政府对技术交易环节及主体的引导、培育、支持和监督作用,按照目标层、技术输出层、技术中介层、技术服务层和技术采纳层的逻辑顺序层层构筑,最终以技术的产业化为终点保障技术交易的实现,如图1所示:

2.2.1政府 政府是技术交易的推动者和协调者,政府通过构筑完备的政策体系和基础网络设施体系,并通过自己占有的社会资源引导和干预技术交易活动,达到科技创新的目标。政府对高校及科研院所等技术生产机构的科研行为有引导的职责,倡导大学树立教育一科技一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观,促使大学的科研活动与经济活动紧密结合,提高科研成果的质量和转化能力。政府对技术中介服务市场有培育的职责,政府要重点扶持一批行业特色明显、专业服务水平高的示范机构进行市场化运作,从政策、资金、人才等多方面支持技术中介遵循市场经济规律,逐步独立从事技术服务,形成完善的技术中介服务业。政府对技术转移的全程参与不是微观行政干预,而是通过制度框架、科技基金、人才引进等方式进行监督、支持和宏观调控。

2.2.2技术输出方 高校和科研院所是技术的主要生产者,是重要的创新知识的提供者,是创新知识的源泉。科技部门每年都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科学研究,产生了大量的科技成果,科技成果质量对于技术交易的成功率影响巨大。目前,我国大学的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由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20所高校完成的“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的探索与实践”研究报告指出,我国大学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不足10%。大量科技成果被闲置,没有实现产业化,造成了巨大的浪费。大学需要改变现有科研激励机制,改良科研评价体系,将科技成果的转化指标纳入科研单位的考评系统,要形成有组织的科研,以企业和社会需求作为研究指南,提高科技成果的适用性。

2.2.3技术中介 技术中介服务机构依据国家创新目标,以专业知识、专门技能为基础,按照市场经济规律,通过整合资源,承担具体为技术创新主体和技术创新资源服务的任务,是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政府推动知识和技术扩散的重要渠道。现代技术中介服务主要依靠网络平台提供在线服务。笔者对国内150家技术中介网站进行了调查,选取其中20个作为样本进行网上技术中介服务评价。评价结果显示,我国目前的网上技术中介服务整体水平偏低,功能尚不完备,中介功能欠缺,主要以技术信息为主,深层次的增殖服务水平较低。通过对政府官员、技术中介机构以及实际用户的调查分析,得到了一些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政府缺乏系统规划,致使网上技术中介建设始终处于高数量、低质量的水平上;另一方面是技术中介个体在类型、区域、行业上发展不平衡,技术中介机构未形成网络协作体系,诸多中小技术中介企业无力提供优质的网上服务;此外,部分用户由于没有通过网上技术中介得到良好的技术交易服务,使技术中介网站在很大程度上丧失了用户的信赖度,客观上也导致了网上技术中介的低水平。尽管如此,一批示范性的技术中介网站(如北方技术交易市场等)得到

了很好的发展。技术中介服务的维度向纵深扩展,从单一的信息收集、处理、提供服务向关注用户需求,提供知识服务,参与企业技术采纳与产业化的方向发展,服务手段更加依赖现代信息技术,以快速检索、用户需求匹配、定制与推送为主要特征的知识服务为技术交易提供了良好的信息保障。

2.2.4技术采纳方 企业是技术的采纳方,也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企业,特别是创新型企业,是技术交易活动存在的前提和基础。科研成果只有进入企业,才能切实转化成生产力,才能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企业的技术需求不仅仅是科研活动的风向标,也是技术中介服务的方向,技术中介对企业技术需求行为的研究,对提高技术交易的成功率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技术交易中介服务体系框架下的技术交易活动,以技术提供方的科研活动为起点,以技术中介服务为媒介,以企业的技术采纳和产业化为终点,政府、企业、科研单位、技术中介机构多方全程参与。各机构责权利全面扭合在同一体系内,需要合理的机制来保证技术转移中介服务体系流畅运行。

3 技术交易中介服务体系的运行

3.1动力机制

技术信息从科研院所向现实生产流动创造价值,技术交易中介服务体系理论上加快了这种流动。为了提高技术交易效率,使技术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需要系统分析技术交易中介服务体系的影响因素。很多学者从不同维度论述影响技术中介活动的因素,在综合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笔者从内力、外力及阻力三个方面论述技术交易中介服务体系的动力机制,如图2所示:

3.1.1外力 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实践不同,我国的技术中介大多由政府部分职能部门衍生而来,尚未真正实现市场化运作,技术中介活动往往表现出政府行为的烙印。因此,政府行为对技术交易的影响巨大,成为推动技术成果转化的主要动力。政府通过制定促进技术成果转化的法律法规,使技术交易相关活动纳入到一个合理的框架。政府还承担着建设基础设施网络的职能,通过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建设,实现技术信息共享。企业的技术需求是拉动技术交易的另外一个主要动力,大学及科研院所的科研行为、技术中介机构的中介服务都以企业技术需求为导向。

3.1.2内力 如前所述,技术交易中介服务体系是在各方共享、共建、共赢的原则上构建的。体系内的协作与共享提高了系统的运行效率。激励与竞争机制的引入给各主体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压力和动力。技术中介机构应对这种压力,需要不断改进服务方式和提高服务质量。技术交易中介服务体系在协作、竞争、激励、共享的内力驱动下,各主体不断整合资源,细化分工,创新服务,逐步提高技术交易的运行效率。

3.1.3阻力 信息不对称、需求不匹配、供给质量低等阻碍技术交易的因素本质上是由于技术供方和技术需方的信息流动不畅造成的。技术中介服务体系的功能设计就是建立在加速科技信息流动、平衡供需矛盾、保证技术供给、提高交易效率的基础之上。

3.2用户需求匹配策略

按照技术流动的空间逻辑,技术中介处于技术提供方和技术采纳方的中间环节。因此,技术中介的用户包括高校及科研院所和有技术采纳意愿的企业两类,需要对两者分别进行分析。

3.2.1用户需求分析 高校及科研单位的需求表现不如企业直接。主要原因是企业购买技术用于技术攻关和改造,直接指向企业的经济利益。理论上说,高校及科研院所产出的科研成果都应转化成生产力,但由于科研体制和激励机制的落后,科研成果的转化并未纳入高校教师的评价体系,造成科研人员的转化动力不足。但是,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一旦成功转化,一方面会提高研究团队的学术声誉,产生良好的社会反响;另一方面,也可以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从这个意义上说,高校及科研院所对企业的技术需求也存在强烈的获取意愿。这种需求具体表现为:国家和地区亟待解决的,涉及重点行业发展的技术难题以及企业的具体技术需求。

企业的需求具有强烈的经济性和专指性。企业对技术信息的需求根本目的就是最大限度的降低研发风险,最快速度投入生产,争取最大的经济效益。企业的技术需求主要围绕着高技术产品的开发为轴心,对新产品开发信息、新技术工艺信息以及产品标准信息的需求迫切。企业对科技成果的实用性、经济性和成果质量有极高的要求。

3.2.2用户需求匹配 按照熊彼特的观点,需求的实现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信息传播的过程。实现技术中介用户需求的核心在于打通技术供方和技术需方的信息传播渠道。网络环境下,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建设通常作为信息共享、实现需求匹配的主要方式。从目前国内的平台建设情况看,现有的服务多数是一种被动的、低层次的服务,政府部门成为创新平台服务的主要提供者,技术中介部门并未发挥应有的作用。对创新服务平台中介服务功能的重新设计,成为实现需求匹配的关键。

3.3协调激励策略

3.3.1激励协调的对象和目标

政府: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加大资金支持,培育技术中介市场健康发展。

企业:提高采纳高新技术创新的动力,与高校等科研单位建立密切联系,积极参与技术创新。

高校及科研院所:改革科研体制和激励机制,面向企业需求,使科研行为和经济活动紧密相连。

技术中介机构:提供诚信、规范的中介服务,真正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

3.3.2协调激励策略

建立体系内组织伙伴关系。技术交易中介服务体系,是一个环环相扣的系统工作,各成员必须紧密合作。一方面政府提供政策法律框架和良好的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技术供方面向企业需求提供高质量的技术供给,技术中介部门提供专业化的服务,帮助企业完成技术采纳过程,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

政府发挥引导监督作用,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政府作为技术创新的组织者和推动者,在政策、人才、硬件、资金等方面发挥政府职能,为技术交易创造良好的环境。

建设技术中介服务示范工程,发挥模范榜样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培育运行规范、运转高效的技术中介服务体系,通过示范工程的榜样作用,引导各创新主体紧密结合。

3.4诚信保障策略

技术交易中的诚信保障需要自律与他律并举。自律主要是技术中介的行业自律,主要依靠行业协会的监督机制、技术中介职业道德自律等措施。他律主要是通过相关的法规、协议约束当事人的行为。为规范技术中介机构的服务行为,保障当事人在技术交易过程中的合法权益,有关各方可通过签订以下协议来保证技术交易服务诚信。

信息双边保密协议。为保障双方当事人在技术交易中的共同利益,以保密条款形式规定保密范围、保密期限及保密义务等内容,便于在发生侵犯商业秘密行为时举证,以利于纠纷解决及当事人权益的保护。根据本协议,保密信息包括所有由信息披露方以各种形式披露给信息接收方的信息。双方保证需严格履行保密协议中规定的保密责任及义务,仅在与双方商定的项目有关时使用从另一方收到的保密信息,绝不为与项目无关的目的使用保密信息。未经披露方事先书面授权,接收方不得将保密信息用于其他之目的。接收方仅有责任保护保密协议中所规定由披露方披露之保密信息。

技术洽谈转让三方协议。技术中介(乙方)由技术提供方授权(甲方)就其拥有的技术的“知识产权”转让进行商务合约谈判和签署。技术需求方作为“技术受让人”(丙方)有意从甲方取得“技术”的独家特许使用权。在丙方同意遵守本协议所有条款的前提下,乙方同意授予丙方此“技术”的独家特许使用权。三方按照协议约定履行各自责任、义务,同时各自享有协议所划定的技术所有权、特许权及再授权收益等权利和权益。协议明确规定在技术转让过程中涉及的各种费用支付、获得以及与协议条款相关的违约责任等各项具体事宜。

科学技术政务服务范文8

[关键词] 青岛技术交易市场、科技成果转化、技术转移机构、技术经纪人才

[中图分类号] F06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0037(2015)11-56-3

The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Qingdao Technology Transaction Market

Sun Jinmei Zhang Xia Han Zhengwu

(Qindao College,Qingdao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Qingdao Shandong 266106)

Abstract:Qingdao municipal government actively responded to the call of the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market,and improvement of technology transformation mechanism proposed by the Third Plenary Session of the 18th CentralCommittee of the CPC, trying to build a Qingdao technology transaction market based on Qingdao,serving Shandong,facing the whole country and linking to the world. In these two years,by market promoting achievements transformation and market reform and striving to the exploration of technology transformation new mechanism, the overall framework of Qingdao technology transaction market with one hall,one network,one school and one fund is built,and the technology market service system including government,industry associations,technology transformation service organizations,technology brokers is formed. The national sea technology transformation center and the first national seascience and technology achievements transformation fund are also established. The new technology transaction mechanisms were innovated,such as TMC,technology transactions listing,science and technology achievements auction and thethird party standardization evaluation. Themass entrepreneurshipnew model, such as“China Partner Program”, and the new training model of technical brokers are explored.

Keywords:Qingdao technology transaction market;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Technology transfer mechanism;Technical brokers

青岛市积极响应十八届三中全会“发展技术市场,健全技术转移机制”的要求,秉承“市场配置技术资源,利益驱动创新创业”的核心理念,由青岛市科技局和青岛国家高新区管委联合共建青岛技术交易市场,2013年10月28日正式投入运行。过去两年,青岛技术交易市场立足青岛、服务山东、面向全国、链接世界,紧紧围绕“建体系、出政策、搭平台、组队伍、促改革”开展多项工作,获得了快速地成长,取得了一系列的发展和创新。2014年10月,科技部批复青岛市建设国家海洋技术转移中心,标志着青岛市成为国家海洋科技成果转化、技术转移的核心区,也是促进创新、服务创业、助力创客的重要基地。

1 青岛技术交易市场建设情况

1.1 建立四位一体的技术市场服务体系

“四位”指的是政府、行业协会、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和技术经纪人。“四位”息息相关,其中技术经纪人的业绩与其签约的技术转移机构的发展紧密相关;科技中介的市场盈利能力是考核行业的重要指标;行业的年度考核结果与政府的补助政策紧密挂钩。依靠“四位”协同创新发展,青岛市技术交易市场有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达到14家,市级技术转移服务机构90余家,市级技术合同服务点17家,各类技术经纪人才500余人。

1.2 建成“一厅一网一校一基金”的青岛技术交易市场总体架构

“一厅”是指位于青岛国家高新区的技术交易服务大厅,服务面积近2 000平方米[1]。设有技术合同交易、科技成果、科技成果对接、科技成果展示、科技金融服务、知识产权服务、创新创业人才服务、科技沙龙服务区版块。目前已做到“天天有活动、周周有主题、月月有专场”。

“一网”是指蓝海技术交易网,其是面向全国的技术交易第四方服务平台。蓝海网主要为供、需、中介三方提供展示管理专属空间,实现成果、需求、政策等便捷,在线活动,挂牌交易和标准化评价等。截至2015年6月,蓝海网集高校科研院所专家1 827人,高校院所52所,中介机构92家。科技成果185 979项,科技成果挂牌3 254项,需求挂牌1 051项,政策法规105条。

“一校”是指青岛蓝色科技技术转移培训学校,是国内首个专业的技术转移培训学校,面向企业、高校院所、政府、技术转移机构、投资机构、法律服务机构、咨询机构等从业人员,开设技术经纪人、技术经理人、技术专员、科技标准化评价(科技评估师)、知识产权管理等多项培训课程,截至目前累计培训各类技术转移人才超过500人。学校大大提升了技术转移服务水平,活跃技术交易市场,

“一基金”是指青岛市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基金,是全国第一个专项用于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的基金。通过以做市商的模式,引导技术转移机构由传统的咨询中介服务向资本运作转型,引导风险投资基金由投资处于发展中后期的企业向初创企业转型。2015年3月,青岛市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基金携青岛市海尔赛富、高创清控等9支天使基金入驻青岛技术交易市场。基金规模99 055万元,吸引社会资本68 135万元。

2 青岛技术交易市场创新横式探析

青岛技术交易人勇于创新,积极探索,短短两年时间就在开发技术转移新思维、发展技术交易新模式、活跃技术交易市场等方面取得显著发展,其中不乏创新亮点。

2.1 科技成果挂牌交易

为了解决技术交易中信息高度不对称、产权不清晰、商业模式不明确的问题,2014年6月,青岛技术交易市场推出国内首个科技成果挂牌交易规则,规定成果挂牌前应由推荐机构进行确权、技术评估和市场分析等工作,确保挂牌项目知识产权明晰、技术成熟度高、有较高的商业价值和市场前景。该规则让创新能够被赋予价值,将极大促进科技成果产品化、商品化、资本化和证券化的进程,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截至2015年6月,已挂牌933项,已成交105项,成交额达12 054.81万元

2.2 科技成果拍卖

2014年起,青岛技术交易市场与专业拍卖公司合作建立科技成果拍卖平台,探索科技成果拍卖制度,充分发挥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和技术经纪人的作用,实现高校院所科技成果、技术转移中介服务、成果拍卖平台和政府引导政策等多元素碰撞、整合,探索科技成果交易的多元化商业模式[2]。2014年2月14日,首次尝试科技成果拍卖,共有9项科技成果最终确定参加拍卖,涉及新材料、化工和农产品加工等多个领域,最终成交4项,成交总额1 050万元[3-4]。

2.3 科技成果标准化评价

2009年被国家科技部确定为首批科技成果评价试点城市以来,青岛市建成了政府、行业、中介机构三层架构的科技成果评价体系,形成了科学规范、客观公正、职责明确、自律发展的运行机制,完成科技成果评价1 134项,占全国评价数量的60%。2014年在科技部《关于开展二期科技成果评价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中,青岛市成为计划单列市中唯一进入科技成果标准化评价试点的城市,正积极积极探索建立市场导向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建立符合市场规律和科技自身发展的科技成果评价体系。

2.4 主协调人模式

主协调人(The main coordinator)模式是指技术中介之间业务协作和利益分配的机制,简称TMC模式,是由青岛市技术经纪人自发修订的,针对科技中介机构小散弱和中介服务“跑单”现象而制定的。通常为达成目标,技术交易委托人会同时与多家科技中介机构签订委托协议,最终率先完成的中介机构将独享中介费,即“胜者全得”,其他中介机构虽然付出很大努力也一无所获。然而在TMC模式下,同一委托业务,委托人会指定一家中介机构为“主协调人”,由其协调其他签约中介机构共同开展业务协作,共享必要资源和进度信息。最终分配中介费时,做成业务的中介机构获大头,其余在主协调人和做出有效工作的各中介机构之间再分配。

2.5 “中国合伙人”计划

如何挖掘高校师生的创新思维,整合他们的创业资源,构建创业必备的基础要素,青岛技术交易市场推出“中国合伙人”计划,其是指由教师提供技术项目,相关专业学生提供辅助科研、市场开发等活动,咨询服务机构提供咨询服务,组成以学生为主体的创业活动。2015年4月青岛技术交易市场在青岛科技大学推出“中国合伙人”计划的首场活动,6位教师在项目现场与技术转移服务机构签约,并招募了一批学生技术经纪人。他们在整个计划中将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不仅要面向全校学生召集科研创意,进行分析整合后寻求技术解决方案,并对接教师寻找项目研发指导,而且还要与相关咨询服务机构一起到企业挖掘技术需求、提供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

3 青岛技术交易市场发展后盾

历数青岛技术交易市场的成长历程和创新发展,不难看出青岛市政府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后盾支持作用,但绝不是主角。青岛技术交易市场在设立之初,就确定了“市场配置科技资源、利益驱动创新创业”的核心理念,理清了政府与市场之间关系,即政府搭台、市场唱戏、技术交易供、需、中介三方当主角。

3.1 简政放权,搭建市场化公共服务平台

青岛市政府建立涵盖交易、交流、服务、融资等综合功能的青岛技术交易市场。技术交易服务大厅举办各类技术转移促进活动800多场,参加机构1 000家次,参加人数1万多人次。“一厅一网”公共服务平台在繁荣技术市场,引领技术市场变革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基石作用。

3.2 出台政策,激发技术市场主体活力

为加快推进技术市场体系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技术转移,政府紧随技术交易市场发展步伐,出台了一系列的管理、考核和激励之策,大大激发了技术市场的主体活力。例如出台《青岛市科技成果转化技术转移体系建设方案》,理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达到企业需求能满足、院所成果能转化、中介服务能到位、市场繁荣能发展的目标。出台《技术转移服务机构评定和管理办法》和《青岛市科学技术局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技术转移专项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等,全面开展科技中介机构和技术经纪人培训、认定、考核和奖励[5]。

4 结语

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发展契机,以“让技术转移不再小众、让技术交易规则明确、让技术创新市场成功”为发展目标,青岛技术交易市场将继续推进TMC模式等服务协作的撮合交易方式;完善挂牌、拍卖等供给导向的集中公开交易方式;探索需求导向的技术资本化交易模式;倡导全民参与创新创业和技术转移的理念;推进与国内外政府、机构开展国际技术转移合作,实现建设部级技术专业服务机构10家、市级技术专业服务机构100家、技术经纪人1 000人的“十百千”工程。回顾青岛技术交易市场发展,2013年“从无到有”构建了技术市场服务体系;2014年“从有到全”培育技术经纪人队伍;2015年“从全到优”提升技术转移服务品质。展望未来,2016年将“从优到法”地方立法宣传技术转移;2017年“从法到久”完善青岛科技服务模式。

参考文献:

[1] 青岛技术市场.激发主体活力促创新[N].经济日报,2015-6-1.

[2] 青岛市科技局.青岛技术交易市场探索科技成果拍卖制度[J].硅谷,2014(5).

[3] 青岛科技成果拍卖会.废弃混凝土应用技术拍出520万[J].商品混凝土,2014(11):25.

科学技术政务服务范文9

一、2005年工作总结

(一)加强科技管理工作,努力开创我县科技工作新局面。

1、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县市科技工作和全省科技大会精神。召开县直有关单位、镇分管科技领导和农技站长参加的会议,传达全省科技大会全国市县科技工作大会精神和《海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科技创新工作的意见》,并结合我县科技工作实际,提出了今后几年科技工作的意见:一是加大农业科技工作力度,为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增长提供科技支撑。二是提高现有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增强企业市场竞争能力。三是创新科普工作,不断提高广大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四是创新人才使用机制,吸引和充分调动优秀人才为临高经济发展服务。五是增加科技投入,提高科技发展的质量和速度。六是加强对科技创新工作的领导,坚持第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

2、积极筹备召开全县科技大会。经精心筹备并报县委县政府同意后,于9月8日召开全县科技工作会议。会议认真总结了几年来我县科技工作和科技创新情况,认真分析了当前科技工作现状,提出了今后几年科技工作的计划和任务。会议还表彰了在科技工作做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主要有:①表彰在2003至2004年度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进步工作取得成绩的12个科技进步奖项。②表彰2000年以来在科技推广和科普工作中做出成绩的科技工作先进个人和科普工作先进个人9名。③表彰2003至2004年科技致富能手15人。会议还印发了《临高县科学技术普及工作协调制度》。

3、认真组织科技成果的评审、引进、推广和国家科技重点星火项目申报工作。一是组织评审临高县2004年度科技进步奖,经过各专业评委及县科技进步奖励评审委员会的层层评定,最后评出了2004年度临高县科技进步奖共四项,其中,《临高县实现消除丝虫病目标》获一等奖,《术中灌洗一期切除吻合治疗左半结肠梗阻》获二等奖,《缺血性心肌病的研究进展》和《复苏囊中在婴幼儿反复呼吸衰竭中的应用》获三等奖。二是组织申报国家、省重点、星火项目。《美国南方鲆养殖产业化》获省重点项目,《临高县千亩甘蔗良种繁育示范基地》、《临高县科技培训学校》等二个项目获国家科技星火示范项目。同时,组织对我县引种超级水稻新品种的制种和大田推广试验示范的技术鉴定,为我县今后大面积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4、认真做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在第三个“世界知识产权日”到来之际,大力开展宣传《专利法》宣传活动。一是通过广播电台、电视、临高报刊及简报等宣传媒体,宣传《科普法》、《专利法》的主要内容。二是在主要街道、巷口悬挂宣传横额,张贴宣传图片,宣染气氛。三是举办《专利法》知识讲座活动。四是开设科普长廊和宣传专栏,宣传《科普法》、《专利法》的主要条款。五是向各部门、各单位分发宣传册子及宣传图片。通过开展宣传活动,让广大干部、群众充分认识《专利法》和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积极保护知识产权。

(二)加强科技服务网络建设和科技服务工作,为“三农”提供科技支撑。

1、加强科技服务网络建设。根据全省科技大会精神和《海南省农业科技服务“110”工作推广方案》,我们制订了《临高县农业科技服务“110”网络建设及实施方案》上报县委县政府同意后印发实施。此方案的实施,不仅整合全县农业系统及各镇农业科技力量,为“三农”服务,而且建立覆盖县镇、村委会的农业科技服务网络。目前,已成立了农业科技服务“110”领导小组、农业科技服务“110”指挥中心、临城、博厚、皇桐三个农业科技服务站,配备了4台电脑、一部服务车。并在省科技厅的支持下,建立了一个科技服务平台,于8月25日全县开通了农业科技服务“110”服务电话“963110”,并建立了服务承诺制度,为农民提供快捷的科技服务。一年来农业科技服务网络及原设立的科技热线电话据不完全统计,接收了769个农业科技求助电话,指派425人次的科技人员下乡服务,得到技术咨询或指导服务的农民达3260多人次。我县农技服务“110”不仅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而且在10月19日的全省农业科技服务“110”工作现场会得到与会代表的好评。

2、积极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工作,提高广大农民科学种植养殖技术水平。

一是邀请省科协、省农科院以及华南热作农大的专家和教授到我县举办无公害生产培训班,传授无公害生产技术和标准,参加培训的有各部门的科技人员、镇分管科技领导、农技站人员、农民技术员以及农村种植养殖专业户。二是组织农村实用技术“讲师团”下乡开展培训,培训对象为农村党员、基层干部以及广大农(渔)民。采取课堂讲解、播放VCD光盘、现场讲解、技术示范、技术指导以及赠送技术资料的方式进行培训。一年来,举办科技讲座6场、实用技术培训班110场(次),培训农民1.2万人次。赠送技术资料2.2万多份(册)。培训的内容有辣椒、苦瓜、冬瓜、南瓜、小西红柿以及豆类为主的瓜菜种植技术;水稻制种技术;香蕉、荔枝、龙眼为主的热作水果种植技术;甘蔗、胡椒、橡胶为主的热带经济作物种植技术;养猪、养鸡为主的畜牧饲养技术;水产养殖及海洋捕捞技术。

(三)积极开展科普宣传和送科技下乡活动,提高农民群众科技文化素质。

科学技术普及是科技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为了不断提高我县干部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特别是农村群众的实用技术应用能力,我单位通过“科技活动周”、“妇女科技活动日”、“世界知识产权日”、“科普活动日”和送科技下乡举办的科技大集市等活动,采取晚上到自然村播放科普电影、结合农时举办技术讲座、咨询指导、悬挂科普挂图展览和赠送实用技术小册子和资料的方式,传播以“科技以人为本”、“摒弃生活陋习,倡导文明新风”、“优生优育”以及依靠科技发展生产为主题的科学思想和技术。对提高广大群众的科技素质和应用实用技术的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一年来,举办6场科技大集市,10场科普巡回展,40场(次)送科技下乡活动。其中,举办科普影片专题教育活动14场(次),播放《生态家园》、《无公害蔬菜生产》、《农村饮水卫生》、《合理使用农药》、《畜禽养殖与环境保护》等科教片31部,组织200多人次的科技人员开展农业技术咨询服务活动,受咨询服务的农民达1.6万人次。赠送各类生产技术资料2万份(册)。

(四)积极开展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试验、示范。

1、根据我县荔枝生产发展状况,开展荔枝控梢、促花、保花、保果及药物短花等的试验示范,今年已在“临高红”项目基地进行了100多亩的试验示范获得明显效果,同时引进新品种进行种植示范。

2、推广无公害瓜菜种植新方法。根据我县气候与土壤因素,结合当前无公害生产技术要求,在全县推广合理施肥,合理施用农药的瓜菜种植新方法,引导农民施用有机生物肥和使用生物农药,提高了广大农民种植无公害瓜菜的生产技术水平。

3、引进番薯育种示范项目,目前引进河南客商在我县波莲太坡村委进行了番薯育种,现已播种3万多斤种薯。

(五)积极完成县委县政府部署的各项中心工作任务。

1、加强本单位行业道德建设工作。一是按照县委制定的45项中心工作中,开展科技服务网络建设及科技服务的工作要求,本单位重点开展了农技服务“110”服务网络建设工作。目前已建立了县指挥中心、临城、博厚、皇桐三个农技服务“110”服务站。二是建立政务公开制度,设立了政务公示栏,服务承诺制度,每月定期公示政务财务情况。三是在县政府网站科技网页中公示科技政务、信息、技术服务等,为群众提供政务及技术服务。

2、认真完成冬修水利任务。组织本单位干部职工40人次上东英东西干渠维修水利,投入工时40多个,较好地完成了冬修任务。

主要经验

1、领导重视。今年以来省科技厅领导和县委、县政府领导对我县科技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是推动我县科技工作向前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一年以来,省科技厅肖杰厅长、王圣俊副厅长及农社处、计划发展处、办公室等的领导8次莅临我县检查指导科技工作。县政府江华安县长、刘孝璜常务副县长、潘骏副县长、李彤副县长也先后到科技大楼检查指导工作,同时,县政府成立了农村科教领导小组,制定了科普工作协调制度,领导重视使科技管理部门增强了工作信心。

2、加大了对科技工作的投入。在我县农村科技服务网络建设和科技服务工作中,得到了省科技厅的大力支持,同时县政府也加大了对科技的投入。一是把科技三项费列入财政预算并比2004年有所提高。二是政府配备了科技服务车辆。三是在农综开发项目中给予项目科技培训经费。加大对科技工作的投入,给科技工作插上了起飞的翅膀。

3、创新科技工作。一年来,我们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结合我县实际,开展务实、有效的科技管理和科技服务工作,使科技工作有所作为。

4、坚持科技以人为本。充分调动和发挥科技管理部门人员和各部门科技人员的作用,建立了一支爱岗敬业,奉献自我的农村科技服务队伍,使农村科技服务工作深受农民群众欢迎。

主要存在问题

一是科技创新力度不够,高新技术在我县的引进、应用较少。二是工业技术力量薄弱,工业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不强。三是科技人才缺乏,科技力量不足,尤其是工业方面的科技人才严重不足,镇农技站的科技人员也很缺乏。四是科技人才知识老化,中老年科技人才比重大,年青科技人才比重小,出现青黄不接的不良状况。五是由于我县经济薄弱科技经费投入不足等。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了全县科技工作的发展。

二、2006年科技工作计划

2006年全县科技工作总的指导思想是:贯彻落实全国县市科技工作会议和全省科技大会、全省农业科技服务“110”服务工作现场会精神及《海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科技创新工作的意见》、卫留成省长及林方略副省长对农业科技服务“110”服务工作的重要批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有效地整合我县的科技资源,为“三农”工作服务,不断提升我县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促进全县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根据当前我县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实际,2006年我县的科技工作要做到有所为,而有所不为,计划开展如下主要工作。

(一)创新科技管理工作,为全县科技发展,做好参谋作用。要完善《科普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每季度召开一次科普工作联席会议,研究、落实有关科技与科普工作;完善各镇党委、政府、主要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考核制度,力争县委、县政府列入各镇党委、政府工作目标责任制;完善对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工作机制,在引进高级科技人才的同时,加大对各行业和农村人才的培养,扩大科技人才队伍,建立科技人才数字库。

(二)继续抓好农业科技服务“110”服务网络建设和科技服务工作,为“三农”工作提供快捷科技服务。

1、在现有临城、博厚、皇桐服务站的基础上,计划在多文、和舍、南宝、波莲四个镇选择建立2个农业科技服务“110”服务站,为广大农民提供多功能、全方位、方便快捷的科技服务。

2、采取多种形式,依托星火科技培训学校,开展农村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工作,使广大农民掌握更多的农业生产实用技术,提高种养技术水平,增加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全年计划举办60期农业生产技术培训班,培训农民6000人次,举办8场科技讲座。

3、继续深入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根据我县农村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组织相关的科学技术普及教育影片、挂图、图书、资料和相关科技人员,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下乡活动,引导广大农民学科学、用科学、依靠科学致富和向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发展。全年计划送科技下乡20场。

(三)贯彻落实《科普法》,加大科普工作力度,提高全县人民群众科学文化素养。

1、以科技活动周、科普行动日为科普宣传活动主题,在全县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科普宣传活动。一是以“科普大篷车”开展科普巡回展活动。二是举办科普大集市活动。三是举办科普报告会。四是出版科普宣传墙报。全年计划开展10场科普大集市活动,10场科普巡回展活动。

2、在科技网络平台开设科学知识普及平台,通过网络传播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知识,提高我县科普工作水平。

(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根据当前我县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薄弱的状况,要加大对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宣传力度,以世界知识产权日为契机,开展相关知识产权保护知识普及宣传活动,提高我县干部群众对《专利法》等有关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法规及政策的认识,以打开工作新局面。

(五)积极组织鉴定、评定奖励科技成果和申报科技重点项目、科技星火项目,促进我县科技进步。

(六)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推进新技术、新成果、新品种的引进、应用、推广和试验示范,提升工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

 

 

 

科学技术政务服务范文10

(一)科技服务业的概念。

科技服务业是在研究开发链和科技产业链中,不可缺少的服务性机构和服务性活动的总和。

其中,研究开发链是指研究开发活动中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配套的过程。一般包括:萌生创意、原理性研究、设计样品、实物开发、工业化试验、大规模量产等。

科技产业链是一个把科技“潜价值”转化为经济显实力、现实生产力的过程。一般包括:技术成果的传播、转移、应用、扩散以及现实生产力形成等一系列活动。

从服务性机构的市场独立性角度看,可以将其分为两类:

一类是非独立性的科技服务机构,属企业内设机构,而且主要是为本企业科技创新服务的机构。例如高新技术企业内建立的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质量检测部门、人才培训部门、知识产权服务部门、投融资部门等。

一类是独立性的科技服务机构,作为市场主体提供社会化服务,参与市场化竞争或承接公益性服务项目。例如独立存在的监测机构、质量评价机构、科技风险投资公司、知识产权事务所、技术产权交易中心等。

这些具有独立性的科技服务机构,正是我们科技服务与管理处要重点推动发展的科技服务业。

从省科技厅管理职能看,非独立性的科技服务机构已经有相应的处室组织推动,例如规划处对口的企业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条财处对口的重点实验室等。科技服务与管理处的主要职责就是促进独立性的科技服务机构发展。

(二)国外科技服务业发展启示。

1.注重建立科技服务的市场化和企业化运作机制。

例如德国的史太白技术转移中心是完全市场化运作的,总部由理事会、委员会和董事会组成,各分中心独立核算、自主经营。

2. 注重提供专业化和差异化的科技服务内容。

伴随着科技革命以及社会化分工的不断加深,科技服务机构也呈现专业化的发展特征,为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差异化的服务项目。

3. 注重构建网络化和连锁化的科技服务体系。

由美国俄亥俄州政府实施的“托马斯·爱迪生工程”,通过州政府和工业界与大学合作,在该州建立起相对完备的企业技术网络,如建立了 11 个孵化器,它们之间相互独立,各有侧重,在活动和服务的提供上又互相支持、互通信息。这种网络化的管理方式使爱迪生孵化器系列成为全美知名度最高的政府支持的孵化器项目。又如覆盖全欧洲的创新中技中心网,是由欧盟委员会利用“创新和中小企业计划”的资助建立的。该中心网包括 68 个中心,通过互联网的方式互通信息、互相支持,已成为欧洲重要的也是最成功的科技中介服务网络 。

4. 注重加强科技服务的法制化和规范化建设。

在欧美发达国家,政府并不直接参与对科技中介组织的管理,而是通过相关的法律、法规给予科技中介服务业发展空间。

5. 主要面向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科技服务 。

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表明,中小科技企业是科技中介服务业的最大客户群和最大的受益者,而科技中介服务业也以中小科技企业为主要发展依托。如美国商务部小企业管理局成立了 1000 多家小企业发展中心、57 个出口援助中心、89 个企业信息中心等,为小企业发展提供各种科技信息服务,如帮助高技术小企业获取市场机会和投融资服务,免费为企业讲授纳税知识、计算机网络、软件使用、企业管理、市场开发等。

6. 注重引进培养高素质和复合型的人才队伍。

科技中介服务具有知识密集的特征,其从业人员不仅具有较为深厚的科技背景,而且更要具有广阔的视野,通晓管理、经济、金融、法律等多学科知识,能独立负责某一技术转移项目的全程服务。如国际上有名的兰德公司的从业人员达数千人,其士、硕士占 80%以上,人才专业构成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众多领域。英国技术集团(BTG)的职员大多具有理、工、商、法律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专业,并且大多曾有在企业工作的经历。

二、发展科技服务业的重要性与作用。

(一)科技服务业提供企业技术创新所必须的各种要素。

没有强大的科技服务业,企业和科研单位的创新活动就难以顺利进行。因为,没有任何企业能够控制技术创新活动所需的全部资源,必须依靠其他的科技服务机构提供支持,以便获取所需资源。例如,风险投资公司、科技担保机构帮助企业获得科技创新和产业化所需的资金,科技教育培训机构则提供企业所需的专业技术人才。以生物医药为例,就算是跨国医药集团也无法单靠自身力量完成新药研制的全部过程。至少在技术、政策法规和资源三方面存在企业将研究开发链“内部化”的障碍。从技术上看,由于专利垄断,人才稀缺,以及获得技术的高成本,一家企业很难掌握所需的全部核心技术;从政策法规上看,国家对药物的研究开发和产品质量实施严格的监控,药物的安全性、有效性评价必须由国家认可的中间研究开发、检测机构执行,例如药检所、GLP 安全评价中心、GCP 临床试验中心等;资源缺乏也是原因之一,例如企业必须依托医院才能获得足够的病例开展人体临床试验。

(二)科技服务业对企业科技创新产生增效、增值和提速作用。

在技术交易、投融资、知识产权等科技服务机构的帮助下,企业科技创新的各个环节就可能实现增值、增效,提升创新速度。由于很多技术创新周期长,投入大、企业在开发出阶段性成果后,即可将“中间产品”进行技术交易,及时获取收益。就是说,研究开发活动本身就可以实现商业化、产业化,即研究产业化。这样,科技服务就可以形成一条增值链,每一环节都可能创造出新的价值。

(三)科技服务业是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和环境的重要保障。

从区域创新体系层面看,科技服务机构是广东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创新体系高效运转的“润滑剂”,在创新体系中起到联系各主体的沟通和互动作用,有利于提高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效率,降低创新风险,提升广东自主创新能力。从“科技生态树”角度看,科技服务业就是要提供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环境。

此外,在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同时,科技服务业具有知识密集型、高附加值、低污染等特点,有望成为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并辐射带动制造业提升技术水平,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三、广东科技服务业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一)基本状况。

1.科技服务业呈快速增长势态。据现有的分类统计数据,2007 年广东科技服务业企业总数为 15526 个,从业人员 24.93 万,比 2006 年分别同比增长 13.63%和41.17%。科技服务业 GDP 和劳动者报酬收入以及固定资产投资分别比 2006 年同期增长 15.67%、21.44%和13.41%。以技术交易为例,2007 年全省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 133.86 亿元,2008 年为 184.77 亿元(增长39%),2009 年已达到 248 亿元。

2.科技服务机构发展呈现多元化。统计数据显示,2007 年全省科技服务业共有企业 15526 家,其中内资企业为 14463 个,占 93.15%;外资企业 1063 个,占6.85%,国有企业有 3108 个,占 20%。全省科技服务业多种所有制并存,并且服务机构类型已经从过去主要由政府创办逐步转变为以市场竞争为主的企业类服务机构,企业类科技服务企业已经超过事业单位业服务企业,成为第一大类服务机构。这表明,社会力量正在成为广东发展科技服务机构的生力军。

3.初步形成广州和深圳两大集聚地。从全省来看,科技服务业发展主要集中在发达地区,特别是广州、深圳两个地方。

4.科技服务能力和水平逐步提高。进入 21 世纪以来,民营科技服务机构不断发展壮大,国际和港澳台科技服务企业大量涌入,全国高校和中国科学院的科技服务机构纷纷进驻广东,推动全省科技服务业能力和水平迅速提高。例如,2007 年,港澳台投资的科技服务企业就比 2006 年激增 263 家,增长率达 71.5%。

(二)问题和挑战。

总体上看,我省科技服务业发展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1.发展观念不适应。一是企业存在“包打天下”的旧观念,试图包揽从研发到产业化的全过程,不愿意和不善于借助社会化的科技服务,制约了科技服务业的发展。二是诚信观念不强。企业因担心泄露技术秘密、商业秘密而不愿将科技创新业务外包。

2.科技服务业总体实力较弱。尤其是研发型服务业不发达、数量少、能力弱。

3.科技服务业高层次科技人才匮乏。科技服务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较低,高端研发人才和具有创新性、跨领域整合与管理实务历练的人才严重缺乏。以专利人为例,我省精通法律、技术和外语,又熟知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综合性高层次人才缺乏,导致不少广东企业将专利业务委托给北京、上海的机构。

4.科技服务业发展的政策体系不完善。目前,我省还没有形成比较系统配套的科技服务业发展政策,仅在科技规划和现代服务业意见中提到发展科技服务业。政府规划布局不系统,目标和重点指引不清晰,扶持政策不到位,监督管理机制不健全。

5.科技服务业的市场运作机制不健全。部分科技服务业机构尚不能适应市场经济要求,过于依赖政府,服务效率不高。民营科技服务机构普遍规模小、实力弱,尚未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缺乏核心竞争力。行业自律机制未形成,质量标准体系不完善。

6.科技服务业区域发展不平衡。全省科技服务机构大部分集中在珠三角区域,占 73.42%;而东西两翼和粤北地区的科技服务机构数量分别仅占全省的 13.54%和 13.04%。

四、科技服务业发展和管理的基本思路。

(一)科技服务化。

就是科技创新活动,实际上是一个个相互关联、相互配套的科技服务过程。

1.实现研究开发链的专业化细分。研发链的各个环节形成相互联系的研发生态群,使得研发成为一个产业。这个产业可以称之为研发产业,也可以称之为研发型服务业。研发型服务业与生产型服务业加起来的总和,就是科技服务业的全部。

2.促进研发链与产业链的高效对接。科技服务业贯穿于从研发到实现产业化的整个过程,研发链和产业链高效地对接,将会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二)服务科技化。

就是现代的研发型服务业和生产型服务业,都要有高科技手段的支撑和应用。

1.研发型服务业本身就是以高新技术的开发应用为基础的。例如新药开发、芯片设计、工业设计等。

2.现代科学技术也已广泛而深入地渗透到生产型服务业中。例如制造业信息化、智能制造等。

(三)科技服务社会化。

就是发展科技服务业要正确处理好政府和社会的关系,要充分调动社会和市场的力量。

1.政府宏观上支持引导。发展科技服务业不能靠政府大包大揽,政府工作重点在于规划引导、购买服务、营造环境、监督管理,促进科技服务业持续健康发展。

2. 主要靠社会机构提供服务。科技服务业要坚持“依靠社会、服务社会”的发展原则,充分调动全社会有关的科技服务机构、人才提供专业化服务。  3.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政府提供必要的公益性科技服务及绝大部分社会化的科技服务要靠市场交易的方式实现。

(四)政府管理系统化。

1.管理有规,就是要完善科技服务业的政策法规体系,政府要做到依法管理、规范管理,既要有所作为,又不能乱作为。

2.发展有序,就是管理的目的是促进科技服务业有序健康发展,坚持正确的管理导向,避免无序竞争及市场垄断等不良现象。

3.引导有方,就是制定实施具有科学性、前瞻性的发展规划,采取政策规范、标准制定、项目扶持等方式,对科技服务业进行宏观调控和有力引导。

4.服务有效,就是政府扶持科技服务业发展要见效果,促进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科技服务业支撑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要见效果,帮助提升产业和企业的创新效率和创新能力。

五、科技服务与管理处的主要工作任务。

(一)开展调查研究,摸清行业家底。

1.开展科技服务业专题调研。重点研究产业发展需求、技术能力、人才队伍和政策环境等问题。

2.设计科技服务业分类标准和统计指标。结合产业发展新趋势、新动态,研究提出更加科学、可操作性强的分类标准和统计指标体系。

(二)勾画发展路线,做好发展规划。

1.研究发展科技服务业的产业生态图。明确重点发展的领域和行业,为科技服务业发展提供科学指引。

2.编制产业和科技发展规划。提出阶段性发展目标,凝练出科技服务重点项目及基础设施工程等。

(三)制定政策法规,规范行业发展。

1.建立完善科技服务业政策法规体系。明确各类科技服务机构的法律地位、权利义务、组织制度和发展模式,理顺政府与科技中介机构的相互关系,形成法律定位清晰、政策扶持到位、监督管理完善、市场竞争平等的良好的法律法规及政策环境。重点研究制定科技资源共享制度,申办管理和认定制度,税务优惠与金融信贷,资金分配制度,服务收费与信息安全审查制度,政府咨询、评估、招投标与监督制度,技术市场、人才市场和行业协会的管理制度等。

2.明确不同类型科技服务机构的法律定位。实行分类管理,对于营利性科技中介机构,要完全按照市场机制发展,实行公司化运作,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对于非营利性科技中介机构,要突出其公益性服务的特点,政府应对其发展给予必要的扶持政策,同时要加强相应的监管。

(四)引导指南,组织重点项目。

1.精心编制年度科技计划指南。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在粤港联合招标指南中,要筛选若干个科技服务业重点支持领域。

2.组织实施重点项目。支持一批重点建设项目,开发服务品牌,提升科技服务能力。

(五)建立标准体系,开展资格认证。

1.组织制定科技服务标准体系。积极借鉴和采用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标准体系,依托行业协会和龙头企业,制定各类科技服务产品的质量标准和技术标准。

2.建立科技服务资格认证制度。研究制定科技服务业的行业准入和评价制度,设立“省级科技服务机构”

认定制度。研究建立科技服务业人才评估和资质考核认定工作体系,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服务水平。

(六)加大支持力度,开拓投入渠道。

1.加大政府对科技服务业的财政支持力度。设立省科技服务业专项资金,要充分利用企业研发税前经费抵扣、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等优惠政策,对科技服务机构给予政策扶持。

2.建立健全市场化、多样化的投入机制。鼓励创业(风险)投资进入科技服务业领域,积极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试点工作,开拓科技服务企业的融资渠道。

(七)开展专业培训,建设人才队伍。

1.加强从业人才培训工作。依托高校、高新区和大型科技服务机构,建立科技服务业人才培训基地,组织开展科技服务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培训,重点培养一支骨干业务队伍和技术带头人。利用发达国家和港澳台地区服务业优势,组织开展国际化的科技服务业人才培训项目。鼓励广东高校设立和加强科技服务业相关专业,源源不断输送科技服务专业人才。

2.吸引高层次人才进入科技服务业。利用省部和省院合作机制,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有经验的科技人员从事科技服务工作。吸引海外留学人才来粤创办科技服务机构,引进港澳台和国外科技服务机构落户广东。

(八)创新发展模式,加强行业合作。

1.建立连锁经营模式。形成科技服务网络,快速扩大经营规模、服务对象和市场份额。

科学技术政务服务范文11

关键词:计算机云服务;政府政务数据;信息安全;体系构建

DOI:10.16640/ki.37-1222/t.2016.03.103

0 引言

随着计算机云服务技术的不断推广和应用,电子政务系统的优化速度变得越来越快,给政府政务信息数据安全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须注重服务管理体系的综合化、多元化发展,才能促进政府建设的高效性、集约性、便捷性,最终达到提高政务信息管理系统整体效率的真正目的,对于推动我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 计算机云服务技术在政府政务数据信息安全体系构建中的实际应用

根据政府政务数据信息安全体系构建的整体情况来看,计算机云服务技术的实际应用需要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解:

1.1 技术环境的快速转变

随着政府政务信息数据的不断增多,其技术环境政治快速转变,特别是通信技术、移动终端技术、互联网技术等不断应用,使政务数据信息的显示变得更加快捷,在提高政府学习效果上发挥着重要推进作用。在现代技术、操作层面等环境不断优化的情况下,尤其是2Mbps数据传输模式的快速推广,对于实现相关数据在无线网络中的有效传递有着极大影响,是政府政务数据中的图像、声音等数据得到动态化的技术管理的重要支持。所以,移动管理资源、系统学习等想要实现共享,就必须注重整个数据库的信息化建设,才能真正提升其信息化水平。

1.2 系统学习的交互模式

在合理应用计算机云服务技术的情况下,系统学习的交互模式是技术融合的一种新方式,通过交互式的进行各种信息的测验,政府政务数据信息的安全性可以得到有效提高,对于提高政府政务数据信息的系统化、综合化水平有着极大作用。根据政府政务数据信息的系统化学习情况来看,移动运营的综合采用可以通过先进计数方式、群发短信等来完成,对于实现无线通信网络综合管理设备的快速升级有着重要影响。目前,基于C/S构架的移动学习系统的开发,是计算机云服务技术合理应用的重要体现,可以有效提高数据信息的处理效率,如政府政务数据中的网站界面访问、电子邮件等,对于实现政府政务数据信息的整体优化有着重要作用。与此同时,计算机云服务技术的合理应用,可以形成移动学习、数据统计相统一的模式,以在结合J2EE、J2ME等技术的情况下,达到实现政府政务信息数据信息有效交互的真正目的。

1.3 终端发展的相关分析

在移动终端服务设备不断增多情况下,移动终端数据的处理能力在快速提高,并且,整个系统的硬件、软件设备也在向着多样化方向发展,需要提升政府政务数据信息管理的综合化水平,才能更好的满足各种设备的功能需求。例如:在具有语言通信功能的设备中,注重数据计算能力、数据通信能力等在政府政务数据管理中的合理运用,可以实现移动终端操作系统、资源调度与管理的综合化管理,对于构建适用于各种应用的整体管理平台有着极大作用。随着3G、4G等终端技术的不断推广,它们在政府政务信息数据管理中的应用变得越来越广泛,如开放业务、终端制定等平台的科学构建,对于实现数据管理与服务型政务的智能对接有着极大影响。

2 计算机云服务和政务信息化模块的发展分析

2.1 政府信息化发展必须注重智慧

随着信息技术在政府政务数据管理中的不断应用,政府信息化发展的速度变得越来越快,特别是在信息孤岛、互联网条块分割情况下,政府电子政务必须注重各种资源的优化配置,才能实现资源开发、业务协作、市场调研等的全面推进,最终在加强政府数据信息管理和互联网协作的基础上,促进政府整个资源共享力度不断提高。因此,政府信息化发展必须注重智慧,才能不断创新机制和体制,以在政府迅速转变职能的情况下,促进政府电子政务管理系统快速优化,对于提高政府政务信息管理的信息化水平有着重要影响。由此可见,政府信息化发展的新要求,是政府政务信息管理智能化、高效化、集约化发展的重要基础,可以为政府智慧型发展提供重要平台,以在实现内部资源合理运用和综合管理的基础上,为领导制定各种决策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2.2 科学运用资源整合新理念

在政府政务信息数据管理中,资源整合是非常重要的基础,需要注重相关机制的合理构建,并加大法律建设力度,才能真正实现资源整合新理念的科学运用。在实践过程中,政府需要有效破解数据信息中的障碍,特别是数据管理中部门之间、区块之间形成的界限障碍,才能真正提高政府各部门数据信息的关联性,最终实现数据信息跨部门、跨区域、跨业务等多个方面的共享。因此,根据企业、政府、民众等的信息需求,注重政府政务数据信息管理的综合化,需要加强各种资源的科学运用和整合,才能实现政府各部门资源的最优化配置,最终提升政府政务信息数据应用的最大价值。由此可见,注重各种资源的科学运用,提高政府政务数据的应用价值,特别是对海量数据进行深度挖掘、技术处理等,不仅可以为政府的决策层、执行层等制定决策提供更大思考空间,还能促进政府政务信息数据运用不断创新,对于实现政府各部门资源的科学整合有着重要影响。

3 基于计算机云服务的政府政务数据信息安全体系构建策略

在政府政务数据信息管理不断加强的情况下,计算机云服务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给政务职能转变提供了重要支持,对于保障政府政务数据信息的安全性和完整性等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总的来说,基于计算机云服务的政府政务数据信息安全体系构建策略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数据挖掘系统技术的科学运用。在政府政务数据信息安全体系的合理构建中,数据挖掘系统技术有着较强的综合性,是计算机云服务技术不断推广的重要体现,特别是计算机云计算处理技术的合理运用,使数据仓库、知识库系统等的运行效率得到了全面提高。随着政府政务数据信息管理的系统化发展,各部门信息数据资源的有效共享,需要注重信息数据的整体挖掘,才能实现数据挖掘技术在开发整合系统中的科学运用,才能真正形成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模式,对于推动政府政务数据信息管理信息化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根据政府政务数据信息安全体系的构建情况来看,在计算机软件的操作层面进行统计报表的自动生成,并注重政府服务职能中社会综合管理、经济运行状态等方面的技术支撑,可以为政府各部门的领导制定各种决策提供重要参考依据,以在相关法律法规全面实施的情况下,实现政府政务数据信息管理的有效监督。由此可见,在数据挖掘技术科学运用的情况下,注重信息系统备案的合理制定,并通过智能手机、网站、电子显示屏等进行数据信息安全服务,可以不断提高政府政务数据信息的主动性和关联性,对于增强政府和民众之间的互动性有着极大作用,在提高政府政务工作透明度、公正性等多方面有着重要影响。

(2)基于计算机云服务技术的模块运用。在政府政务数据信息管理不断向着信息化方向发展的大环境下,政府部门的智慧型转变,需要注重政府数据存储、分析、挖掘等多方面的能力提升,才能实现政府各种数据信息的合理运用,最终在动态收集、整理各种数据信息的基础上,实现政府政务服务效率、质量等不断提高。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情况下,不同的民众有着不一样的服务需求,特别是数据量的迅速增长和数据应用需求不断增多,给政府政务数据信息安全体系构建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正确面对这些困扰和挑战,注重数据处理方式的多样化,才能更好的满足计算机云服务技术的应用需求和民众的各种服务需求。由此可见,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快速推广,给政府政务数据信息管理提出的高要求,需要提高各种数据运用的高效性、有效性等,才能真正发挥各种数据的应用价值,最终促进政府职能快速转变和信息化水平快速提升。

(3)信息安全基础设施方案的合理制定。在云计算技术应用范围不断推广的过程中,相关法律体系的不断完善,是其在政府政务数据信息管理中合理应用的重要基础,而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是政府部门服务水平不断提升的重要保障。因此,信息安全基础设施方案的合理制定,需要注重统一性、合理化服务标准和行业规范的构建,如云计算网络安全防范协议、数据保护法等的正确运用,对于提高云计算技术在政府政务数据信息安全体系构建中的应用安全性有着极大作用。在云计算服务范围不断扩大的情况下,政府政务数据信息的管理难度也在快速提高,必须有效解决计算机云服务技术存在安全问题,才能在科学构建相关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实现各种数据信息的分级分类管理,是提高云计算服务整体效果的重要保障。目前,分级分类管理制度的合理运用,可以通过使用范围、使用对象等几个标准来进行职责划分,才能为政府政务数据信息管理信息化发展提供信息、基础设施、需求等几个方面的支持,对于实现政府政务数据信息安全体系构建的综合管理有着重要影响。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计算机云服务技术在政府政务数据信息管理中的应用,是政务职能快速转变的重要支持,与政府职能智慧化发展有着直接联系,对于提高政府政务数据信息安全体系构建的整体效果有着极大影响。因此,为了不断提高计算机云服务技术的应用效用,必须注重监控手段的合理制定和科学运用,才能真正避免各种安全问题出现,如违法信息的有效过滤系统、数据审计系统等的不断推广,对于提高政府政务数据信息管理工作效率有着重要影响。

参考文献:

[1]骆桂林.电子政务信息网及安全体系建设研究[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5(19):178-179.

[2]赵震,任永昌.大数据时代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平台研究[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15(10):145-148.

科学技术政务服务范文12

关键词:政产学研合作;创新机制

文为2009年廊坊市科技局软课题研究成果(课题编号为:2009026050)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

科技创新能力已成为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而政产学研合作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综合实力,适应科技经济一体化的必然要求。我国政产学研合作在不同层面上不断进行有益的尝试。21世纪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心在环渤海京津冀都市圈,而廊坊市位处环京津、环渤海的“双环”区域,通过政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创新,提升城市自主创新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政产学研合作机制的界定

对政产学研合作的研究,既有深刻的理论又有丰富的实践。但对概念本身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而且政产学研合作处于变动不居之中也使得我们很难对其进行定义。但从字面上我们看到四个基本要素:政,即政府;产,即产业部门,主要指向企业;学,即学校,主要指大学及各种高职院校;研,即各种研究院所。结合相关研究将政产学研合作界定为“政府、企业、高校及各类科研院所为加快技术创新,实现共同愿景而建立的一种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共同发展的正式但非合并的合作关系”。政产学研合作机制是政府、企业、高校及各类科研机构在功能和资源优势上的协同互补,是技术创新上、中、下游各环节的有机对接与融合,构筑以科技成果产业化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互动组合的创新体系,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二、廊坊政产学研合作取得的成效

近年来,廊坊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成效显著,建设了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引创结合的成果转化体系、以科技创业投资为中坚的科技创业服务体系和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县域创新体系,形成了技术转让、合作开发、共建实体和大学科技园等合作模式,政产学研合作成效显著。

1、借力京津科研院所,合作项目数量与日俱增。廊坊市依托区位优势,借力京津高校和科研机构,产学研合作项目数量日益增长。逐渐开辟出首都科技集团、高校产业化促进中心和中国博士后管委会三个京津智力资源引进主渠道,并成为中国高校产业化联盟的首个加盟城市。市内企业采取项目对接、定单式开发、校企合作开发等不同形式,与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南开大学、天津大学等京津高校和科研机构积极合作,全市90%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与这些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全市80%以上的大中型企业建立了自己的科技机构。

2、合作项目质量不断提高。廊坊政产学研合作项目数量增长的同时,合作项目的质量也不断提高。如,清华(廊坊)科技园不仅是一个产学研合作基地,更是高技术产业成长基地和技术转移基地;定位于2.5产业的中科廊坊科技谷被列为联合国国际示范项目,集研发、孵化、生产、风险投资于一体;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与廊坊市企业共建的“燃料电池实验室”实现了廊坊市省级重点实验室“零”的突破;采取“政府+企业”运作模式的龙河高新技术产业区、2009年廊坊市政府与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的《合作框架协议》……这些项目都标志着廊坊政产学研合作项目的高质量。

3、企业合作意愿逐渐增强。企业是政产学研合作中的关键主体,而技术创新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但当今的大科学时代仅靠企业的力量很难完成从研发到生产的整个过程,极有必要借助 “外脑”,向学、研靠拢,并争取政府支持。廊坊多数企业认识到政产学研间合作是实现自身科技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最有效的途径,主动与其他要素合作的意识越来越强。调查显示,廊坊各种类型的企业70%以上与学、研、政各要素有主动合作的意愿。

4、政府支持力度逐渐增大。廊坊市政府出台了相应的政策,进行产学研间的组织协调,并给予资金支持,对产学研合作起到导向作用。如,发展绿色能源是廊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为推动绿色能源企业技术创新,廊坊市科技局支持并帮助相关企业谋划和推荐科技项目。2009年新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承担的“CO2-油藻-生物柴油关键技术研究”项目入选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与政府支持是密不可分的。廊坊市政府对廊坊科技谷项目给予持续关注,定期对该项目进行建设协调。廊坊市科技局也通过优化环境,创新管理模式,引导民营科技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5、科技中介服务体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廊坊已初步形成国家示范中心为龙头、省级中心和行业中心为分支的横通纵联的社会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为政产学研合作牵线搭桥,助推了企业自主创新。目前,廊坊已有部级示范中心3个、省级示范中心17个。2009年1~9月份,全市生产力促进中心体系帮助企业包装推介科技项目200余项,引进科技项目成果150项,争取资金支持近2,000万元,为200多家中小企业提供了包括标准化认证、专利咨询、现代管理、人力资源培训等服务,向全市中小企业提供技术信息14万余条,直接为企业增加经济效益2亿元。

三、廊坊政产学研合作中的问题

廊坊在政产学研合作中取得成效、促进经济与科技一体化的同时,依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政府导向能力有待增强。虽然政府在廊坊政产学研合作中的职能不断增强,但也体现出了职能“缺位”。一些政策规范是决定长期经济绩效的基本因素,而廊坊市相关政府机构缺乏独立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引导政产学研合作发展方向的规划,缺乏促进产学研合作的政策规范,如对廊坊市重点发展的电子信息产业、打造休闲商务名城、低碳经济发展等方面缺乏有效的经济、法律和政策手段的引导;再如,税收政策应在促进企业自主创新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当前的税收政策并未明显体现出这样的作用。

2、资金存在缺口。世界范围内产学研合作中资金缺乏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产学研合作中,企业是资金的主要来源,科研院所主要供给的是人力资源和科研设备。对于一些关键性技术创新,企业能提供的资金与总需求之间存在很大缺口,导致许多企业“不搞创新等死,搞创新早死”。廊坊市政府科技经费投入一直保持高速增长,但主要投向几个大项目,对企业的整体资金支持力度不够,多数中小企业的境况就不言而喻了。

3、科技中介服务水平有待提高。廊坊中介机构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不仅从数量上远小于需求,而且大多功能单一,提供信息服务的时效性和准确性不高,科技评估、技术产权交易等业务服务能力有限。很多中介组织由原来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转制形成的,基于市场机制的科技要素市场体系尚不完善,运作方式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原来的工作思路,服务内容、服务方式缺乏新颖之处,运作机制僵化。一些机构专业化水平低,无法满足需求方的综合要求。

四、对廊坊政产学研合作创新机制的思考

1、强化政府的作用。伴随经济发展各种风险因素增加,产、学、研三方都缺乏整合所有科技、制度、知识以及其他因素的能力,政府的作用就被凸现出来。西方国家的政府在产学研合作中主要充当三种角色,即引导者、推动者和协调者。也就是说,政产学研合作中必须要有政府的支持。廊坊各级政府应不断强化自己在政产学研合作中的作用,首先要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制定符合本土的产学研合作政策,来促进和规范产学研合作行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引导产学研之间进行知识、资本的流动和合理配置。同时,可用科技计划形式对产学研予以支持,或者设立专项科研基金,拨出专款予以支持,并不断增大专款额度。也可以建立相关的合作计划来加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市政府也要建立产学研服务网络体系,包括产学研技术供求信息、成果信息、人才库等产学研服务网络体系,促进政产学研间的信息交流。

2、完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要继续完善技术市场,促进中介服务机构建设,为政产学研提供良好的服务条件。制定和完善科技中介行业的法律及政策,大力发展科技信息与咨询服务机构、高新技术企业孵化服务中心、技术产权交易所等科技中介机构,整合社会资源建立社会化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科技服务领域,使其成为转移、扩散科技成果和有效配置科技资源的重要渠道。同时,要完善科技中介协会建设,推进行业自律和业务培训。

3、建立多元化科技经费投入渠道。政府要不断增加科技经费投入,达到国家规定的占财政收入的1.3%以上,并保持一定比例增长,增强产学研合作的抗风险能力;政府要资助核心技术攻关,设立高校科研机构研发经费资助计划,鼓励高校科研机构加强应用基础和应用技术研究。企业自身也要增加科研投入,促进自身科技自主创新。要鼓励社会资金进入,促进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同时可建立孵化器发展专项资金,化解合作风险。同时,建立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体系,建立和完善廊坊市风险投资机制。

4、发挥京津廊科研院所人力资源的聚合效应。政产学研合作的一个重要基础就是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人才队伍,廊坊市的区位优势使得它能够进一步整合京津廊地区科研院所的人力资源。廊坊可在与京津重点高校、中科院进一步合作的基础上,与市内的河北工业大学分校、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廊坊师范学院、廊坊职业技术学院等地方高校深入合作,发挥人才的聚合效应,从源头上更好地服务于政产学研合作,也能促进高校的人才培养更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拓展办学空间,促进高等教育创新发展。同时,可通过院校在企业建立实习基地、与企业联合创办技术开发中心,企业在高等院校设立研发机构等多种形式,实现人才的双向交流与合作。

5、尝试新的合作途径。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政产学研合作观念的增强,政产学研合作途径也与时俱进不断出新。“订单技术”这种网上技术市场就能有效发挥政产学研优势,即由企业提出技术难题,配以研发经费,有研发能力的机构与企业通过网上洽谈室进行洽谈,最终达成合作协议。廊坊市科技管理部门和中小企业可以采用这种合作方式,一方面有效促进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另一方面推动科技管理部门科研管理体制创新。同时,可不断加强与商业企业的合作,即所谓“官产学研商”方式,通过商业企业为企业和研究院所提供及时、准确的市场需求信息。

(作者单位:河北工业大学廊坊分校)

主要参考文献:

[1]宁.产学研联盟模式比较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