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现代教育科学

现代教育科学

时间:2022-05-17 16:10:22

现代教育科学

现代教育科学范文1

2.提高大学生就业力之我见王建美,WANGJian-mei

3.大学生网络创业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胡桂兰

4.大学生"零工资"就业现象的法律思考陈军,路海峰

5.大众化后期我国高等教育阶段学生资助制度研究陈鹏,CHENPeng

6.改革考试机制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思考张艳慧,张济林

7.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中的历史研究探微李文兵,LIWen-bing

8.教会大学对中国近代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历史性贡献岳爱武,熊小燕,YUEAi-wu,XIONGXiao-yan

9.对我国建国初期院校调整的回顾与反思李国良,赵俊芳

10.教育公平研究综述袁敏,YUANMin

11.中国高等教育产品的差别定价机制研究袁蕾,孙琪瑛,YUANLei,SUNQi-ying

12.国学与大学生古典文化素质培养骆兵

13.PDCA循环理论在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中的应用李波

14.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实施的风险预测喻娟娟,苏中文,YUJuan-juan,SUZhong-wen

15.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财政政策分析岳武,YUEWu

16.大众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与出路探析王帆宇,WANGFan-yu

17.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实施看方法研究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艾红梅,王平,任志锋

18.90后大学生民族意识的研究分析宋洁,潘苏苏,李艳刚

19.对大学生政治观教育的思考门瑞雪,常有余

20.论大学生思想理论热点难点问题教育周晓虹

21.以落实《纲要》为契机推动吉林省高教科研工作刘勇兵

22.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中的量化研究刘永芳

23.2010年吉林省高教科研工作会议纪要刘新财

24.成人高等教育转型摭谈姜振宏

25.抵御金融危机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研究——以吉林省为例李生京

26.谈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目标的正确定位和科学构建王典

27.英语专业网络课程群资源建设模式与途径丁志斌,李茂莉

28.整合·本土·拓延:高师公共心理学课程内容改革的文化学思考李崇爱,刘小群

29.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传统艺术设计课程建设的反思——从中国特色谈起吴振韩,顾媛媛

30.从需求分析视角探讨高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改革卓新光,王晶

31.论地方师范院校的发展战略王荣德,刘爱生,沈钢

32.本刊公告

33.新升本科师范学院学科建设的意义、阻力与策略张爱珠,贾长胜

34.国外教育机会均等观举要张国强

35.感悟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特质——以美国佐治亚大学为例童猛

36.中、美、日三国高等教育主要指标统计分析——基于1999~2007年UIS的数据肖月,房巍,李万龙

37.大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研究述论杨吉春

38.自我更新:教师教学技能发展的新视点于四海

39.中国特色的非英语专业研究生EAP课程体系的建构梁砾文

40.当代研究生人文精神的缺失与重塑邱忠信

41.高校规模扩张中的财务风险探析刘义荣,刘静娴

42.我国高校教师权益保护研究述评金劲彪,刘斌

43.网络环境下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评价体系研究任春梅

44.关于现代工程师培养的几点思考王立国

45."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孙延娟,田波

46.论本科教学模式改革中的"四个维度"及其基本原则——以《教育研究方法》为例党亭军

47.基于"结构——定向"教学理论的"物质的量"教学实践与研究王友兵

48.潜在课程在高校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开发与利用张秋红

49.英语全球化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的新视角武英杰,赵义泉

50.高校药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创新的若干思考岳慧

51.浅谈进一步激发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潘国臣

52.对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问题的再思考王新

53.松原职业技术学院简介教育技术与信息中心

1.教育公平视角下我国高校招生的省市差异郭延凯,GUOYan-kai

2.大学生就业信用标准体系下小订单培养模式初探刘黎莉,王艳梅,陈振江

3.高等教育大众化下高校毕业生结构性失业及其对策李宪印,陈万明,LIXian-yin,CHENWan-ming

4.不同类型企业选拔毕业生的主要考量因素的差异研究——基于台州市企业的调研李常香,林朝斌

5.吉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趋向分析与对策研究李影

6.从线性到域性:高校教师发展制度意义理解的新视角张德良,ZHANGDe-liang

7.改革开放30年来教师教育政策法规浅析徐维忠

8.时代主题与职业教育理论研究的回应卢洁莹,LUJie-ying

9.本质、内涵、路向:高职教育文化发展的三个基点张金磊

10.STP战略在高职营销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中的应用冯强,蔡春红

11.论公安高职高专院校校警合作办学模式的构建王彬

12."学评教"机制下的师生合作博弈及其关系研究黄秀海,HUANGXiu-hai

13.英国大学建立外部质量保证体系的动因分析及其启示汪雅霜,杨晓江,WANGYa-shuang,YANGXiao-jiang

14.2007AQTF框架下澳大利亚海外项目质量评估的实践研究——以澳大利亚海外项目"BHI-SDJU"质量审查为例刘淑芸

15.微型企业: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创业的规模选择与策略张楠,周明星,ZHANGNan,ZHOUMing-xing

16.地方农业高校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创新创业教育机制探析由晓霞

17.地方本科院校构建创业教育实训基地途径的研究高凤民,许秋奎,雷明

18.女性硕士生学业幸福感及提升策略姜毅超,JIANGYi-chao

19.加强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指导——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中的生源差异、家庭经济情况差异调查研究游薇,吕鹏,YOUWei,LVPeng

20.对当代大学生婚恋观教育的思考向欣

21.烟台地区大学生性观念及性教育调查分析张鹏,白雪,倪晓倩,付露露,王桂芹

22.二战后哈佛大学发展战略马利凯,赵俊芳,MALi-kai,ZHAOJun-fang

23.筑波大学学群制度解读及其启示胡义伟,伍海云

24.中美印日古高等教育投资水平国际比较研究秧志强,吴绍春

25.少子化趋势下日本高等教育发展对策及启示吴丽华,罗米良

26.美国大学"教学学术"理念对我国大学教学改革的启示周婷

27.我国大学形象的应然、实然与必然苏州,SUZhou

28.试析高校形象广告的理论基础严亚

29.学习之道:新时期大学之道的根本王学青

30.极端中创造平衡构建新型学术范式——论大学教学学术思想的发展轨迹王晓瑜

31.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新型人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功能的新视点陈昌兴,李俊奎

32.论高校体育文化的内涵及其构建杨建文,郑慧芳

33.中国儒家德育心理学说的有机整合——论蔡元培的大学德育心理学思想与实践王阳安

34.学校道德教育之病态解析赵联,孙福平

35.浅析高校德育中生态意识的培养胡雨霞,孟新宇

36.CIO:高校信息化建设亟待管理机制创新李雅琴

37.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发展及启示夏颐

38.基于教学过程导向的高师实习指导课程开发曾本友

39.课程群建设:高校课程教学改革的路径选择龙春阳

40.本科教育专科化问题及其成因和对策分析李俊义

41.刍议地方本科院校学分制改革的变通策略陈萍,金保华

42.基于现代工程师的科学思维与工程思维培养杨英杰,邱俊,金星

43.独立学院"2+1+1"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谷再秋,于福

44.美国私立高校经费筹措及其对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启示王雪燕,戴士权

45.论民办高校的文化建设秦和

46.对独立学院施行层级式教学的探讨孙加工,陈艳波

47.香港中文大学双语教学对内地高校的启示王秦辉

48.英语生命化教学模式:理论构建与实践样式赵玉民,崔铁刚

49.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案例的思考王为全,李艳菊

50.法学本科教学应试化现象及其对策刘建刚

51.正在崛起的四平职业大学学校宣传部

1.我国大学组织内部机构生成机制探析——基于"985工程"大学的分析胡仁东

2.试论高校学生管理的本体和功能黄厚明

3.生命与生活:大学生对话管理的根基安世遨

4.浅议高等学校校办企业的会计委派制朱延辉

5.经济欠发达地区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现状与对策研究秦福利

6.吉林省高等教育资源地域性共享模式研究熊卫卫,李富英,孙忠才

7.论高等教育的宏观生态平衡与可持续发展徐德斌

8.大学通识教育的认识障碍及其超越李艳,岳学军

9.高校与学生间之合同关系论要黄忠,薛海明

10.高教科研工作要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服务李军

11.高等教育质量分析与对策探讨张德江

12.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2009年度学术年会纪要刘新才

13.关于高职法律专业困境的思考徐升

14.高职教育:高等教育的一种全新类型杨东铭

15.高职院校"课程-专业"双轨制教学人员管理体系的构建丛文龙,

16."双证融通、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评价体系构建任爱珍

17.对行政管理专业问题与改革的思考杨诚

18.关于高校精品课程研究综述罗雪莲

19.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改革研究述评杨吉春,赵丽光

20.高师学科教学论课程体系及教学模式改革研究陆国志,杨兆海

21.基于核心竞争力的高校学科发展战略程永波

22.新建地方院校应用型本科课程体系建构取向朱永江

23.广西高职院校国际物流专业教学体系建设研究兰必近

24.民主治理视阈下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发展趋向探究吴太胜

25.大学生大众文化的本质及其影响张永华

26.大学生学习倦怠与学习自我效能感关系研究马勇

27.高校战略评估对战略管理调控机理初探郭必裕

28.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的变化研究王鹏,王秋芳

29.形成性评价在高校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有效应用朱立明

30.和谐社会视角下工科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与反思——以江西某高校和某大型国有企业为研究个案李曦

31.关于高校招生制度变革的若干思考杨清溪

32.论高校德育资源及其配置常立飞

33.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叙事取向探究秦天堂

现代教育科学范文2

一、现代科技在当代大学美术的教育现状

众所周知,由于现代科技的强力冲击,当代美术教育理念及方式的发展方向发生了改变,以视觉文化的审美趣味性和创造性为主题的美术教育正在兴起。亦正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影响,美术教育的体制必然会出现相应变化。我国的教育纲要明确指出:“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美术教育是美育的主要阵地。在当代中国艺术教育体系中,我们对美术教育的诠释更加科学,如教育概念的界定范畴不仅包含技能上的培训,还需着重强调“视觉美术教育”或者“视觉文化教育”的价值和意义。如今美术教育的空间范畴大而广,它包含了各种与视觉有关的艺术作品、艺术现象和视觉图像等方面,也包含了传统的绘画和雕塑以及工艺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当代的美术教育实际上指的是视觉艺术教育,特别是现代科技对传统美术教育的冲击和影响表现的尤为突出。首先,现代科技的发展,特别是电脑美术的产生,对传统艺术具有较大的冲击和影响。对于当代美术教育的工作者而言,更加需要以开阔的视野和发展的眼光,建立起艺术创造力的主体性意识。电脑美术是以计算机及其配套设备为主要载体的一种新兴视觉艺术种类,其设计速度比传统美术样式可提高数十倍乃至数百倍。

软件方面,以Photoshop、CorelDraw、AutoCAD、3DSMax为主的绘图软件对传统纸笔颜料美术绘图产生着巨大冲击。每一种电脑制图软件的推出都显示出了微电子科技巨大的数字化魅力,而传统的美术表现技法,如油画、国画、版画、水彩画、素描、水粉,必然受到数字虚拟界面的影响,而审美大众甚至美术教育的主体意识也将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其次,摄影技术的诞生,使得对生产生活以至于传统绘画存在的必要性发生了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我们似乎很难分清楚现代科技与视觉艺术教育之间的关系,而作为两种对世界不同的掌握方式,必然有着各自内在不同的规定性。一般来说,现代科技是理性的思维方式,它往往诉诸概念、原理,强调逻辑性、前沿性,需要主观符合于客观,追求真理,是人们对自然规律、社会规律知识性的给予;美术教育是一种感性思维方式,它以审美体验为基础,诉诸形象,强调主体的感受、体悟等形而上的精神表达,要求客观见之于主观,追求审美,给予人们的是审美和情感的积极愉悦。虽然摄影技术的革新层出不穷,使人们的视觉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开阔。然而,随着审美意趣在客观再现的追求中发生异变,促使现代艺术走向内质与抽象的表达。如今,高科技数字媒体技术的影像时代已经来临,如何处理其与传统美术图像的表现关系,值得考虑。现代美术教育系统已经充分利用数字媒体技术来处理传统图像学知识和技法,这将给予传统美术教育以巨大冲击。因此,美术教育这种特殊性的内在特质,决定了现代美术教育中建立起主体意识的必要性,尤其是对于现代科技影响下的当代高校美术教育来说显得相当重要。

二、现代科技对当代大学美术教育的启示

如今人类社会已经迈入知识资源共享与信息网络化的境域,现代科学技术对美术教育的创新和变革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美术教育工作者通过现代信息获取技术,可以同步掌握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教育资源。现代美术教育的创新离不开信息的支撑,无论是现代艺术的教育性质,还是技术手段的全新应用。这对于国内外美术流派与思潮信息的把握更是至关重要,而这些信息来源的途径主要是数字媒体。当今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是突然与迅猛,它在不断发生裂变的同时,也在逐步改变着人类的物质文化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譬如,视觉传达教育在二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不断的变换角色。这些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美术教育视觉传达数字机能的引入和传统的教育方式相结合。二是快速的科技发展给视觉传达教育注入新的活力,互联网及计算机技术所带来的视觉语言,反映了全球化对中国现代视觉设计的影响。我们在很短时间内逐步与国际接轨,“读图时代”的到来,网络、电视和印刷品等“国际化”的特征更加明显,这些都归于西方视觉设计教育的影响。同时,具有传统文化特征的中国化设计特征逐渐显露。现代科技促使视觉传达艺术形式更加完美,而中国传统文化及图形融入到“国际化”的视觉语言中,显示了其不断的融合与交汇的发展趋势。由此可见,科学技术几乎以登峰造极式的神奇方式,给人们的各个生活的空间领域带来革命性的的变化,使人类几千来年的梦想在这里变成现实,变成了一个肯定现实生活和对未来幸福生活充满憧憬的时代。

作者:李华单位:重庆三峡学院

现代教育科学范文3

        以多媒体、计算机网络、远程通讯等先进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学中,极大提高教师的教育信息的处理即教学的效率。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使教育走向信息化,从而推动教育的现代化。所以,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改革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学的影响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学校教学领域中的广泛应用,不但给教育教学提供最理想的环境,同时也为教师提供了便利的学习条件,促使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政治觉悟不断提高。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多媒体网络的优势,能使学生由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转变为能发挥自身主体性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掌握和运用知识的同时,又培养了创新能力,学生学习积极主动,使课堂更加充满活力。 

        二、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当今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创新教育是以创新人格的培养为核心、创新思维的激发为实施手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基本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为主要特征的素质教育。 

        1.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是创新教育的基础 

        在教学中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师应该认识到,教育不应该仅仅是训练和灌输的工具,它应该是发展认知的手段。素质教育使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都得到了极大的尊重,每个学生的创造性都受到重视。有创造性的教师不单是上好一堂课,还要注重充分应用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的教育方法,把获得知识的方法教给学生,发展学生的聪明才智,开拓学生思维。在创新教育体系中,师生关系将进一步朝着教学相长的方向转化和深化。  

        2.良好的外部环境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 

        我国著名教育家吕型伟认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不用仪器和设备,任何场合都可以,因为它无处不在。教育应该鼓励学生从小就标新立异、异想天开、独树一帜,甚至胡思乱想。与其言必创新,不如扎扎实实地营造培养创造精神的环境。 

        课堂上教师的作用就是给学生营造有利于想象、有利于创新的、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使他们充分展开想象力,把想象的结论畅所欲言地表达出来。教师需注意,当学生正在思考或发言时,不要过早地打断、评判,保证他们的创新思维有宽松的环境,能顺畅地进行。如果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和结论超出教师所设计和期望的轨道时,教师不应强行把学生思维纳入自己的思维模式中,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教师一定要保护好学生们智慧的火花,为他们的创新能力营造良好的环境。 

        3.发散思维训练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发散思维是从不同的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的途径的思维方式,是一种开放性的思维,例如中国古代的司马光砸缸、曹冲称象等都是运用了这种思维。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利用这种思维方式构思话题作文的立意、续写故事结尾、或者结合多媒体课件中某一场景构思出场人物的语言、动作;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一题多解,在多种解法中让学生找到问题的捷径,这些思维训练,大大拓展了学生的想象空间,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4.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现代教育科学范文4

关键词:现代科技革命 现代医学教育 创新思维

Development of modern technologies impacted on modern medical education

Yu Xichong, Yang Wei, Wu Bola

Wenzhou medical college, Wenzhou, 325035, China

Abstract: The networking, integrating and fasting development of modern technologies demanded talents who should have broad vision in some fields and process team spirit and creative ideas. In the present article, we will discus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odern medical education, the effects of them on medic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and the possible results.

Key words: moder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medical education; creative thinking

伴随着现代科技革命的发展,人类的思维方式、生活、娱乐和教育等也发生着深刻变革。医学教育在医学人才培养、社会医疗事业推进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现代技术革命尤其是现代生物医学的发展突飞猛进,对现代医学教育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为适应这种变革,21世纪的医学教育对现代医学科技革命作出积极回应,开展一系列改革的培养更多适应现代医学科技发展并具有科学思维的医学人才。

1 现代医学科学技术革命特点

1.1 现代医学科技的集成化

现代科技衍生出不同的门类和亚类,不同的门类和亚类渗透衍生出不同的交叉学科。在医学科技发展过程中,吸收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环境科学、信息学乃至人文科学新理念和新技术,极大地刺激了现代医学科技的发展。如核磁共振技术的引入无论在临床诊断还是在微观药物分子结构的研究中均发挥重要作用;药剂学研究中引入纳米技术和纳米材料、药质体、分子生物学技术等促进药物的研发和使用,融合其他学科的技术、方法和理论。在原有医学学科的基础上,发展了分子药理学、分子病理学等学科。因此,在医学科技范围内,单一的学科实际上已经集成了众多的医学技术,包括分子生物学、物理学、信息学方面的最新技术和知识。现代物理学、信息网络技术可进一步推进医学科技集成化,形成以某一学科为中心的技术群、知识网。

1.2 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呈现快速化和全球化

现代医学科学技术呈现快速化发展的特点,包括新的医学科学技术的建立、推广和应用。随医学科技的发展,医学知识出现爆炸式的增长,医学论文、专利、专著、方法等飞速发展,医学知识的更新周期大大缩短。随现代网络“高速信息公路”的建立以及网络的扩大和提速,医学科技、医学知识实现了实时传播,全球共享医学知识。无论普通百姓还是专业人士,均能及时获得医学知识的更新。

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无线网络和3G手机的普及使医学科技普及更快,更全面。从局域网到有线互联网时代,再到无线网络,现代信息技术正加速医学科技和知识的普及。医学知识不再专属于专业人士,而成为被普通大众接受的知识。

1.3 现代医学科技的理论和技术密切联系

现代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依赖于新技术和新理论,包括物理技术、生物技术的引入。而新技术的发现则依赖于全新理论的指导。在现代医学技术发展过程中不断发现新现象,形成新的医学知识,多学科之间的融合与交叉催生新的理论,又促进技术发明,形成良性循环。因此,现代医学科技中理论和技术密不可分,实际上是以医学科技为核心的技术群落支持下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发明。

1.4 现代医学科技的发展使不同医学领域的专家合作更加密切

现代医学科技的发展、新理论和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任何人都不可能以个人的行为独立完成技术和理论的创新。现代远程医疗系统的研发使来自不同领域、区域和层次的医学专家更加紧密地合作,为疑难杂症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帮助。由于医学科技集成化使科技合作在医学科研中更加突出,能更有效地提高效率。

2 现代科技革命对医学教育的影响

2.1 现代科技革命对医学人才思维模式培养的影响

在人类社会实践及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发展中,没有创造性思维很难产生创造性成果。现代科技革命尤其是医学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新知识和新技术手段的涌现更加依赖于创新思维。创新思维关系到医学科技发展的方向和速度,医学生是未来医学科学技术和理论应用与创新的主体,加强其创新思维的培养将提升未来医学的发展速度。因此在医学教育中,尤其是现代医学生的培养中,要培养更强的创新思维,建立以创新思维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在灌输现有医学知识的基础上,强调其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如利用数学建模的方法预测疾病的研究,需要在医学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建立疾病和指标之间的数学模型,利用强大的计算机网络和处理能力预测某一医学现象的发展规律。要求研究者通过发散思维利用数学方法和计算机工具建立并处理某些命题。

2.2 现代科技革命要求培养医学专业人才的团队合作精神

首先,现代科技革命包括医学科技革命使创新思维、创新成果评价的主体由科学家个体转向科学家联合体。医学科技创新思维的提出往往来自团队的智慧。医学信息爆炸式增长的今天,如果没有群体意识,或失去了社会联系,任何一个医学科学工作者将一事无成。其次,科技革命推动科学家之间的紧密合作,包括区域间乃至国际合作,反过来,这种合作促进科技革命向前发展,形成良性循环。现代科技革命尤其是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使合作更加突出,联系更加紧密。最后,由现代科技革命引发的知识大爆炸时代已经形成,未来成千上万的专业论文、专利、评论产品的出现,知识和技术可能围绕某一专题展开,尤其是在医学研究方面的论著和专利发明,任何个体都不可能全部掌握,只有通过团队合作的方式,群策群力,才可能较全面地掌握其发展动态和前沿。现代科技革命发展的主体,医学科学家和其他科学工作者组成联合体彼此紧密合作,解决科学问题。

2.3 现代科技革命要求快速更新医学知识

在医学教育基础知识(成熟的理论体系)的传授中,对新知识和理论体系的介绍较少。现代医学科技的发展,带来庞大医学信息量,每天都有成熟或不成熟的技术和理论观点出现,这些知识可能在不久的将来被广泛认同的医学理论所替换或更新。在医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要求医学教育加强新知识和新理论的传授,为知识更新做好铺垫。如近年来提出的网络药理学(诸如信号网络药理学等)、小分子RNA干扰技术理论的提出,使医学工作者重新审视药物作用及机理,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提出观点并发展不同的技术。

2.4 现代科技革命对医学教育方式和运作模式的影响

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快速升级换代,使复杂的医学问题简单化和实时化,在现代医学教育中尤其明显。远程网络控制技术、网络会诊、远程课程等相关技术的发展在医学教育、解决医学难题和医学继续教育中的作用不容忽视。现代医学教育已经不再局限于单一大学校园,而是向实现校际合作、教育资源和信息共享教育模式发展。如远程医学教育在继续教育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继续学习不需要长途跋涉,而是就地学习、更新知识。

在现代科技革命的推动下,现代医学教育产业的运作模式也悄然发生着改变。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校际合作愈加紧密,诸如医学院校之间互派学生,包括本科生、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互派访问学者等形式的合作。医学教育资源的急速膨胀也为学生学习选择范围扩大、个性化、互动式的终生自主学习提供便利。这些现象充分说明现代科学技术革命背景下,尤其是医学科技的进步和发展,使现代医学教育具有开放性特点,这将冲击乃至颠覆传统教育模式。

3 对现代医学科学教育发展的思考

3.1 转变传统教育观念[2,4]

传统的教育方式基本上是以教师为中心,围绕某一层次的知识展开教学活动,往往忽视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现代科技和医学教育技术的发展,学生学习的范围、方法、时间等可选择性增强。来自互联网的医学传播平台,如各级精品课程网站、搜索引擎、论坛、各种在线即时通讯平台,尤其是专业的医学网站,均可提供各种医学知识。因此,在现代医学教学中,应逐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扩大可选择范围,逐步将以教师为核心的教育观念转至以学生为中心。

面对现代医学科技的飞速发展,需要培养综合素质高,社会工作适应性强的人才。根据社会需求设计培养目标,现代医学教育主动适应社会,坚持“产学研”培养人才的模式,加强医学基础知识教育,拓宽专业知识面,提高技能。

3.2 改革医学教育方式和运作模式

现代医学科技革命促进全球化发展,医学高等教育要适应科技革命,就必须改革运作模式,按现代科技发展提出的要求,建立多渠道、多方位的办学模式,如公私并存、中外合资等办学方式,提倡开放式办学。现代科技革命导致社团之间,大学与社会之间的界限模糊,不能局限于校园内象牙塔式的办学理念。高等教育机构必须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为教育服务,医学教育也不例外,即医学高等教育与社会资源尽可能实现共享。医学高等教育所负的社会责任不单是培养人才,同时也要普及医学知识。随现代科技革命的推进,开放式的医学教育应为医学知识的普及承担更大的责任。

3.3 强调创新思维的培养[3]

创新思维是现代科技革命和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在现代科技革命背景下,创新思维作为智力的一部分,所占比例越来越大。“少年智则国智”,国人的创新思维直接关系到社会发展和国家强盛,而创新思维的出现需要培养和熏陶。在现代高等教育中,培养创新思维显得很重要,在医学教育中同样很重要。首先,创新思维的培养依靠一线教师的启发。教师的创新思维对学生潜移默化的作用非常重要,如果可能,不妨邀请专职科研人员作学术报告或授课,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创新思维。其次,创新思维的培养需要开阔的视野。在医学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主动获取医学知识并非难事,关键是发挥监督的作用。除常规知识传授之外,在规定时间内要求学生阅读最新的医学进展并书写提交自己感兴趣领域的阅读笔记。此外,设立讨论课,要求学生阅读规定的文献并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后,创新思维要通过实践的检验。可以在医学教育中设立科研基金资助学生优秀的创新性想法。

3.4 强化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

现代科技革命推进全球化的发展,国际合作、区域间合作乃至社团之间的合作越来越紧密[1]。在临床医疗行为和医学科研中,合作尤其突出,任何人都不可能掌握所有的新技术、理论和方法,不可能单独承担医疗和科研项目。医学教育在培养个性的同时,还应加强合作精神的培养。在现有的实践性课程中加强团队合作,通过分组和考核指标,对每一位参与团队工作的学生的合作精神进行评价。另外,参与教师课题的研究工作,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团队合作,形成团队意识。

3.5 更新教学内容和手段、拓展新视野

现代医学科技的发展特点,要求医学教育的内容更新,不能拘泥于以往基本知识的传授,而要拓展其内容,主要在新思维、新概念、新技术、新理论、新方法和新设备的介绍上突出新。教学内容最好由传授者自行拟定,不能局限于教材的内容。

对教学手段应当不断提高和改进。信息技术发展和软件的发展,使教学手段发生巨变,大量应用多媒体技术,包括动画、视频、音频和幻灯演示等。此外,随着网络的发展,远程网络课程成为医学教育的主要手段,尤其是在医学继续教育中,提高了传授知识的容量和传授效率。如在高年级医学生的专业课教育中,可直接采用数据库,检索需要的文献,针对医学症状现场讲解,这样既丰富了讲解内容,更新了知识,又拓展了思维。

强化实践教学功能。实践是获得理论的途径,同时也是检验理论的标准。在现代医学技术发展的背景下,实践教学(实验教学)显得尤其重要。让医学生接触较先进的设备,亲自动手操作,掌握新技术,同时通过对新技术和理论的了解和应用,始终坚持产学研的道路,提倡医学生参与学术团体的工作,接触较前沿的理论和技术,拓展视野和提高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 黄浩明,赵国杰.现代科技革命与科技社团的国际合作[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8(2):41-47.

[2] 王余丁.在现代科技革命背景下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思考[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7,9(3):1-4.

[3] 王跃新.现代科技革命与创造性思维的互动关系[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8(6):21-24.

现代教育科学范文5

教育的发展正在经历着从传统教学观向现代教学观的转变,以工程图样作为主要研究内容的工程制图课程是所有工科院校的一门必修基础课。随着科技的进步,计算机绘图已经逐渐取代了传统的手工绘图,CAD教学应需而生,为工程制图课程注入了更加新鲜的元素。现代教育理念更关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其能力和全面素质的培养,因此在本科CAD教学实践过程中,不能机械地照搬传统的教学方法,而应针对CAD课程及学生的特点,运用现代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2][3]

1 本科CAD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阅读文献、对各高校进行调研以及北京建筑大学本科CAD教学的实践,可将目前国内CAD教学中主要存在问题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4][5][6][7]

1.1 学生绘制图纸不规范

部分高校的CAD教学与工程制图课程脱节,由计算机或者专业课教师负责教学,主要目标是教会学生用CAD画图,而较少涉及制图标准中关于图幅、图框、标题栏以及线型、线宽的使用等内容。学生意识不到CAD与工程制图课中相关规定的联系,仅仅是学会了怎样画线、画框等几何图形,因此总有高年级的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反映学生所绘制图纸极其不规范。

1.2 学生操作不规范,绘图速度慢

有的学生通过看书或者网络视频早期自学了CAD的部分操作,通过鼠标和下拉菜单可以绘制出部分图形;也有部分教师上课演示完CAD的操作后,过于关注学生是否能够绘制出图样,而忽略了其绘图的过程。这两方面的因素导致部分同学只用右手控制鼠标绘图,速度非常慢,而且一旦这种绘图习惯,再进行纠正则非常困难。

1.3 学生缺乏学习动力

由于教学方法过于传统,学生疲于记忆命令操作,重复绘制例题图样,对课程内容没有任何新鲜感,导致其学习积极性不高。

第一,考核方式落后。大多学校仍然采用传统的期末考试定成绩的考核方式,导致学生纯粹为了考试过关而仅仅练习考试可能出现的几种图样,而忽略了CAD软件本身的使用价值。

第二,理论讲解与实际练习脱节。部分高校教学设施稍显落后,采用先由教师在多媒体教室进行演示,学生下次课才到机房进行上机操作。由于没有立刻进行绘图操作,学生印象不深刻,等到下次课时仍然一头雾水,绘图积极性受挫,教师不得不再次重复,造成课时的严重浪费。

第三,上机时教师辅导学生人数太多。部分学校均是合班课,每位老师需要同时辅导七八十名学生,根本无法兼顾。

2 现代教育技术在CAD教学中的应用

笔者在北京建筑大学从事工程制图及CAD课程教学以来,注意总结教学实施过程中的经验及不足,结合学生心理特点及课程性质,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到平时的教学过程,充分调动学生自身的学习兴趣及积极性,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1 强调手工绘图实践的基础地位

在制图课时总有学生提出:现在设计院都是计算机绘图,何必再为难我们费时费力的手工绘图呢?很少有人理智地认识到,使用计算机绘图需要人的思维控制,根据学习金字塔理论(见图1),如果仅靠听教师讲图幅、图框、线型、线宽等制图规定的被动学习,学生对知识的印象非常浅,而若将其进行到实践环节的主动学习,通过几个小时的图板和丁字尺手工绘图练习,则学生对制图标准的印象会深刻许多。因此,在CAD授课之前,学生通过工程制图课程进行一定的传统手工绘图练习是必不可少的,若工程制图课程本身包含CAD绘图内容,或制图课程结束后立即进行CAD实习周,则教学效果会理想很多。

2.2 重视学习过程,培养良好绘图习惯

现代教育观强调要从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个别同学通过下拉菜单才能找到画线画圆命令,还有同学左手插在兜里,仅靠右手操作鼠标,在感叹其绘图如此费力的同时更体会到关注学生绘图过程的重要性,而不能仅仅满足于其能够绘出图样这个单纯的结果。因此,第一次上课时便通过对桌面菜单与快捷键的比较,强调左右手的相互配合,使其绘图之前便意识到“左手键盘,右手鼠标”习惯的重要性。同时强调关注命令行的操作提示,学会人机对话,以减少刻意记忆绘图命令中各项操作的先后顺序,减少盲目操作。

2.3 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自主设计

现代教育理念提倡从重视知识传授向重视能力培养转变,从重视教法向重视学法转变。为了改变传统的以教师“教”为中心、学生思维和创新能力被压抑、学习积极性不高的状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其机械学习变为有意义的学习,在介绍完CAD中的绘图命令和编辑命令后,便鼓励学生根据生活中接触的人物和事物进行平面图形的自主设计和绘图,要求是必须有四种以上的圆弧相切。事实证明,这种方式可以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生在绘图过程中为了使某个细节更完美,会不断地请教、讨论,其最终展示的作品很多都令教师惊讶不已,教学效果远远超出了传统教学中的抄绘图样。

图2为某同学为迎接中国传统生肖羊年的到来绘制的动物造型――“羊”,图3为某男生根据日常生活中同学间的玩笑设计的同学画像――“我心目中的杰”,并为之赋诗一首,充分体现出了他们对这种自主设计的热情,创作才能和思考能力都得到了极大的展现。有位同学在实习总结中写道:没有学习CAD之前,画图真的很麻烦,很复杂,我享受但也很痛苦;经过这次实习,我最大的收获应该是付出后收获的喜悦,当我得到老师的肯定,当我看到我的成图,那一刻真的很高兴。还有的同学表示:在一周的CAD“集训”中我不仅仅学会了一项技能,而且还锻炼了我的意志品质。我很感谢这次实习,非常充实和快乐。

2.4 调整考核方式,建立全面评价体系

鉴于传统的期末考试不能完全体现学习过程,因此在CAD教学中增加平时成绩的比重,建立全面评价体系。对于要进行期末考试的CAD课程中各项成绩所占比例如图4所示,通过全面评价机制鼓励学生进行自主设计,在保证绘图质量的基础上,还要能够将其设计理念、绘图技巧通过成果演示环节展示给全班同学并回答质疑,锻炼了其表达能力和反应速度;设计报告的书写培养了其写作能力和文档排版能力。这种评价体系在知识传授的基础上更侧重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2.5 注意总结,不断完善教学

北建大新校区的使用为广大师生提供了优质的教学条件,可以在机房进行操作演示及一对一辅导,遇到合班课总会邀请其他教师进行协助指导。通过讲课及辅导时的沟通,以及学生设计报告中的学习体会,及时掌握其学习状态及存在问题,以明确今后教学改进的方向,以不断完善教学效果。

总之,通过教师对教学环节的精心设计和教学方法的改善,引导学生能够快乐的学习,同时培养其各项能力的全面发展,则是作为教师的最大成就。

现代教育科学范文6

[关键字]计算机科学技术 现代教育 意义

1.计算机科学技术地位日益突出

1.1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背景。现代社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信息化,国家的竞争能力强弱也逐步从经济实力等硬件方面转为教育、科技和知识的比拼。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各个国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将计算机技术当做国家重点发展对象和优先发展目标。

1.2我国计算机技术在我国教育系统中的发展情况。我国的计算机发展起步晚但起点高,早在90年代,教育部就明确了基础计算机技术要从小抓起,从中小学做起。因此,计算机在中小学发展迅速,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多媒体教室的使用。多媒体教室的使用是计算机科学技术在教育中的一大贡献,可以在最大限度上让老师和同学进行一对一的沟通,而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将枯燥无味的讲课内容和单纯的书本内容转化为动画和电脑格式,一方面让课堂变的丰富多彩另一方面也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提供了学生的上课效率。二是,远程教育的开发。基于计算机科学技术基础上开发的远程教育可以说是教育历史上的一座里程碑。一是,远程教育解决了教育空间限制,由于经济发展和教育投入不平衡等原因,教育水平在不同地区差异化明显,特别是师资力量。远程教育的实行很好解决了这个问题,通过远程终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偏远地区和落后地区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二是,远程教育将学习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和传统的老师填鸭式教育方式对比,远程教育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方面具有非常大的优势。远程教育过程可以是视频也可以是录制的声音,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自主决定学习范围和学习的进程,极大的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能。

2.现代教育发展现状以及对计算机技术的要求。

现代教育发展现状。随着我国对教育的财政投入日益增加,教育事业获得的长足的进步,在很多教育基础领域方面都有重大突破。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们思想的日益解法特别是信息技术的普及对我国现代化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国现代化教育要想实现信息化,就必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做出更多的努力。

2.1 现代教育基础理论研究。教育基础理论的研究关系是现代教育能否发展好的关键。近几年来,我国基础教育理论界积极吸收国外先进思想,量化发展思路,同时坚持马克思基本理论思想,在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方面做出了巨大的成就,逐渐形成了,从单纯的课堂为主,老师主导,学生跟随的教育教学模式发展成为信息化条件下的网络教学为主,学生主导,老师指点的新型教学模式。

2.2 积极研究计算机辅助教学下学生个性化发展。现代远程教育虽然具有众多优势,但是受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和人民思想等因素制约,现代远程教育普及率还有待提高。一方面是,克服地方保护主义和狭隘主义,将优质的高校讲课授课资源上传到网络媒体上,并免费想公众开放;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硬件水平,努力给学生提供良好的网上学习通道。现代教育已经从以前的口耳相传的模式转变为学生主导,计算机辅助,老师提点模式。但是远程教育缺乏对学生的有效监督,学生又是处于多玩好动的年龄,耐性不够,因此必须要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努力研究如何做好计算机辅助教学下学生自主性发展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2.3实现计算机技术的网络化。现代教育要求教育要具备新知识,新内容,如果单纯的校园只用校园网络进行校园教育,在接触社会发展新方向,新领域的知识方面就会有所欠缺。但是网络具有复杂性,思想潮流比较多而学生正处于人格培育期,很容易受到网络不良思想侵袭。因此在实现计算机技术的网络化的同时必须要做好计算机技术研究,确保学生接触的是正面的积极的内容。

3. 计算机科学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意义

计算机科学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广泛应用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教育模式,创新了教育方法,扩展了教学内容的传递方法,为教育体系增加了新的血液。具体体现以下三个方面:

3.1优化教育结构,提高教学质量。多媒体教学丰富了教育教学内容,将枯燥无味看课本勾画,老师讲课,记笔记的传统教学模式转变成为生动活泼的网络教学,积极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远程教育更是起到了优势互补,平衡教育差距的作用。而且在培养了学生自己搜集、分析知识的能力和树立学生终身学习的态度和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方面就有突出的贡献。

3.2实现了个性化学习条件下的学教并重。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注重老师的授课,注重课题教学,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近几年来随着人民群众对课改的呼声,教育体系又出现了重视学学生自主学习忽视老师教学的现象。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教育的一大研究方向,但是由于学生没有老师多年的教学经验和专业素质以及对学科发展的眼界,单纯的自主学习对学生并不能带来足够的好处。而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很好解决了教与学的矛盾,完全可以实现个性化学习条件下的学教并重的局面。

3.3实现教育资源优势互补和缩小地区间教育差距。我国的教育地区发展不平衡,单纯靠国家财政补贴形式,发展周期比较长,效果也不是很理想。计算机技术的普及特别是远程教育在缩小地区教育差距实现资源互补方面具有非常大的作用:一是,国内高校和有关的教育机构部分已经开通了远程教育课程,不同地区的学生可以轻易找到这些课程学习。二是,国外教育机构入驻中国市场,丰富了我国远程教育市场资源,三是,远程教育系统化和智能化的水平提高,网络教育平台数量增加,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了多种选择。

总结语;

网络教学是全球化教育趋势,也是我国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科学技术在现代教育方面的应用的深度和广度会进一步的深化,未来会有更多的实践成果应用到现代教育中。必须认真研究计算机技术的特点,积极探索新的网络教学方式,为我国现代教育的发展和完善做出突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高付东.中学化学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3年

[2]蒋婷.对计算机辅助教学下学习方式的实验研究[d].重庆大学,2002年

[3]毛远明.中学化学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应用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现代教育科学范文7

关键词:教学 培养 科学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5-0214-01

一、运用现代教育培养学生学习科学课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激发和培养兴趣在求知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在课堂教学中,科学、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依据教学内容对教学媒体进行优化组合,就会有效地调动学生的认知感官主动地参与学习。科学教学中,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可以使静态的教学内容变为动态的画面,加上鲜艳的色彩引起学生注意,用直观的图形及和谐的声音使枯燥而又抽象的科学知识变得生动而又具体,使科学教学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和表现力。从而使学生在愉悦的状态下主动地获取知识,成为学习的主体。

在现代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创制多媒体教具,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善于把课上得生动活泼、乐观有趣,实现最优化教学。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落实学生科学探究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广泛运用,为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的技术支持环境,方便创建更具开放性和活动性的教育空间,有利于激发、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这不仅是基础教育顺应时展的需要,同时也体现了现代科学发展对未来创新人才的需要。

良好的探究的习惯是指:正确使用器材、探究进行记录、思考等行为。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充分利用各种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形成、矫正学生的探究习惯,已初见成效。如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的实验报告单,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撰写实验报告的习惯。

科学知识是无穷尽的,新的知识还在迅速增长,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我们教给学生的知识也是有限的。因此,教师要在教学实际中充分利用好现代教育技术,促使学生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让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指导学生通过科学探究的学习方法,自己去寻求所需的知识,建构自己的科学体系,最终达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 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是小学科学学习的显著特点,教师应力求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自主的探究,在实践中领悟科学的真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不仅可以为课堂中学生的“所见”、“所听”提供物质基础,更重要的是,它还能协助教师指导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为学生创造动手的机会,激发他们的行为动机,以求在探索中更好的发展思维,提高操作技能。比如演示实验,它的要求之一是尽量提高可见度,即必须使最后一排学生都看得清楚。使用投影仪既可保证实验的真实性,又可放大空间,增大可见度,让细微变化清楚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但它不仅可以运用于教师演示,同样适用于学生之间的汇报交流。如《洋葱细胞的观察》的实验。

在传统的实验课教学中,通常是教师首先讲解本次实验的目的要求、材料用具、方法步骤等等。讲授完毕,学生才开始进行分组实验。其弊端是显而易见的,教师占用了大量课堂时间进行讲解,必然会使学生自己动手实验的时间大大减少,从而阻碍了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创新意识的发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就可以解决实验教学中教师讲与学生做的矛盾。如《称称空气》的实验,按教材中的实验方法,教师的演示:吹气球、绑气球,暂且不说,单调整木棍两边的气球平衡就要花不少时间,这样一来等老师演示完了,学生的实验兴趣也削减得差不多了。如果这个实验,我们先让学生自己想想用什么方法证明,该怎么做,在此基础上利用课件简单演示一遍帮学生梳理好实验程序的话,情景就大不相同了,这时学生头脑中既有个初步印象,又有亲自实验探个究竟的欲望,实验的教学的质量与效益大为提高。

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现代教育技术作为一种认识工具延伸了人的大脑思维,是改进科学教学的强大平台。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技术,通过对科学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可以实现科学教学过程优化的理论和实践。借助现代教育技术这一重要工具,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可以用来创设情景,把抽象问题直观化,这就更有利于学生将更多的时间用于思考、推理和解决问题;还可以展示概念的形成、原理的建立和科学研究过程,促使学生充分发挥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多种机能促进学生左右脑功能的协调发展,训练学生使用全脑学习,进而形成多层面多层次的感知,从而提高个体从事创新思维的内驱力,促使学生发散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得到发展;批判性思维能力得到提高,学生的创造性人格得到培养,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能力的培养,最需要学生对自己的创造潜能拥有自信。拥有自信才能有积极的态度和不懈努力的精神去探索问题,大胆地提出自己的想法。为此,每当学生感到困惑、遇到挫折而产生动摇的时候,作为教师就要鼓励学生,让他们找回自我、战胜自我、超越自我,“再尝试一下,你一定行。” 当然学生提出的观点不可能都具有可行性和实际意义,但对于其个人来说都是新的。我们应及时给予肯定、鼓励,让学生树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信心。只有在平时的课堂教学、课外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开阔思路进行创新实践,创新意识才会嫁接到学生脑海中,并得到不断强化,进而激发出学生的创新热情。

现代教育科学范文8

【关 键 词】中国/教育/现代化/科学困境

【作者简介】金忠明,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上海 200062)

在中国社会由传统走向近代(现代)的历史进程中,也许没有一个词汇比“科学”更富魅力了,有学者甚而认为,“科学”作为一个抽象、笼统的“词”,是“二十世纪以来被引入的诸多西方思想中,与中国文化整合得最成功的观念”。①

实际上,早于20世纪,在19世纪的中叶,中国的先知先觉者已察觉到了科学的力量。当然,对这种力量的认识,伴随着洋枪洋炮这一外化的科学形式即军事技术的威力对中国社会的长驱直入。自此以后,科学在中国教育发展的历程中就居于突出的地位,五四新文化运动揭示的两面大旗,即“塞先生”(科学)与“德先生”(民主),尽管其后有“瑞先生”(革命)的时代主旋律(特别在革命战争年代),但科学及其科学教育始终是一代又一代知识分子梦牵魂绕、挥之不去的现代化主题。

应该看到,中国自身有着古老而悠久的实学教育传统,从先秦墨子的功利教育,到南宋事功学派的实践,再到明清之际功利教育(实利教育)的流行,或多或少都能看到科学(包括技术)教育的潜在影响。在中国传统的文化教育背景中,一方面有着“明其道不计其功”的儒家义利观,另一方面也有着“合其志功而观之”的墨家义利观,而在经世致用的价值观制导下,儒家也并不绝对排斥实利(包括科学技术)对国计民生及其文化教育的作用及意义。

但不得不承认,中国近代以来对科学及科学教育的推崇,是一种被动式的对外来军事、经济、文化强势力量的应对,这种应对随着时代、社会变迁发挥着不同的功能。从国外引进的教育思想和模式,无论是在帮助中国人挣脱传统精神枷锁的“解放”过程中,还是因受外来利益的支配从而不自觉地被“奴化”中,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说在某些历史阶段和某些情况下,移植进来的教育模式被认为是对华进行奴化的象征,那么在另一些阶段和场合下它们是为从传统束缚中解放出来、动员全社会走向经济和政治现代化的有效工具。这所有情况下的决定因素是中国内部条件”。②

中国教育变革所面对的内部条件是历史和现实的双重纠葛,就历史传统而言,儒家教育自汉代取得正统地位后,就占据了正规学校教育的中心地位,课程知识内容也由先秦的“六艺”一变而为“五经”,再变而为“四书”,也就是由政治的、社会的、伦理的、艺术的、军事的、文学的、算术的等综合性学问修养渐趋向于儒家经典知识乃至个体伦理修身的单一化途径发展。所谓汉代教人“做官”,宋代教人“做人”,就是对中国传统教育高度“政治化”、“伦理化”的形象描述。于是,科学(技术)的文化价值地位在不断降低,“政之教大夫,官之教士,技之教庶人”③,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君子不器”、道高于器的思想在传统读书人心中形成了根深蒂固的价值趋向模式,科学往往与“奇技淫巧”相联系而被打入另册。清代实学派代表人物颜元说:“今世为学,须不见一奇异之书,但读孔门所有经传,即从之学其所学,习其所习,庶几不远于道”(《存学编》卷三),连倡导并实践“六德”、“六艺”之实学的颜元对儒学之外的其它学说都抱如此鄙薄排斥的心态,更遑论传统学校中的一般读书人。明代的张燧早就指出,秦朝时焚书之令未禁医药、卜筮、种树等书,所焚毁的主要是《诗》、《书》、百家语等,然而,“六籍虽厄于煨烬,而得之口耳相传,屋壁所藏者,犹足以垂世,立教千载”;“医药、卜筮、种树之书,当时虽未尝废锢,而并未尝有一卷流传于后世者。以此见圣经贤传,千古不朽,而小道异端,虽存必亡,初不以世主之好恶而为之兴废也”。认为现世的强权难敌人心的向背,文化知识的兴衰系于人心的好恶,某种文化的经久不衰取决于贤能之士的传播以及教化的力量,他进而判断:“自汉以来书籍至于今日,百不存一,非秦人亡之耳,学者自亡之耳。”④我们从先秦两大显学儒学和墨学的历史命运中,不也可以得到印证吗?

为什么自然科学(包括技术)知识难以吸引中国传统读书人?清初学者潘耒认为一者是其知识深奥难明,二者是无功名利禄的刺激,久而久之,其命运之式微是必然的。⑤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一传到国外,立即引起全球震动。日本纷纷传阅,一刊再刊,广为流传,兴起“开物之学”;传到欧洲,又引起欧洲人的惊叹仰慕,法国汉学家称之为“技术的百科全书”,英国博物学家称之为“权威著作”,翻译成法、英、德、西班牙、俄等国文字,将之作为蕴藏丰富的宝库。而可笑的是中国直到1926年才由一位留日学生从日本带回日译本的《天工开物》。虽问世才二百多年,这部引起全球震动的著作却在国内再也找不到了。

同样,1843年魏源编撰的《海国图志》出版,该书试图向人们传递域外的信息,让人们看到外面的世界,以适应现实的挑战。结果是魏源的雄心壮志变成了无人欣赏的怪物,据估算,该书20年间5次印刷,仅印了1000册左右。当时全国的绅士有150万左右,而有读书能力的人有350万左右。没有人愿意读此书,没有人愿意了解西方的风土人情。《海国图志》在中国无人问津,在日本却广为流传,成为促进明治维新的启蒙书。⑥

中国的传统教育是为了确保某种社会秩序,承担的是政府的职能,维护的是政府的权威。十七世纪以来,传教士传播科技知识的活动曾被肯定,然而当西方的宗教教义引发诸多民间纠纷时,统治者出于对社会安定可能被破坏的忧虑,将西方宗教与科技一起打入冷宫。科学技术因自身蕴涵的稳定或动荡的双重功能,与不同社会历史时期统治者的考量重点或契合或冲突,从而使其具有了不同的历史命运。到了五四时期,基于挽救国家危亡的最强有力武器的价值选择,科学主义观念盛行,科学社会主义自然成为流行的思潮,“对旧社会必须进行武器的批判而不能满足于有了批判的武器。这种实干精神使斗争很快从思想领域转移到政治领域,乃至诉诸武力,演变为长期的革命战争”。⑦科学启蒙运动很快演化为社会革命运动,其深层动因或许还在于中国知识分子视科学为经世致用的实用工具(实学)。

康有为区分了三种“实”:有实测之实,其中的“实”即格致家的考察、考证;有实论之实,即古时候如何教人、如何受教;有虚实之实,即出自于几何公理的是实,出自于人之立法则较虚。⑧中国的实学思想古已有之,至少可以追溯到先秦墨家。墨子的教育目的是对学生授予实用的知识技能,在分工合作的原则下“各从事其所能”,培养为人民谋福利的“为义的兼士”。在教育内容方面,很重视与生产有关的实用科学知识和技能。⑨在中国的语境里,实的内涵除了康有为所做的区分,通常所指还有人世之实、道德之实、政治之实、经义之实以及生计之实等。如颜之推所谓:“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颜氏家训·勉学》)墨家的实学思想里则有经济之实、科技之实。

实学如何从传统的政治、道德、经史之学转化为农、工、医、商等民生日用之学?这在南宋胡瑗以及事功学派那里有所体现,明清以后的发展就更为明显了。胡瑗讲学分经义、治事两斋,经义研究基本理论,治事研究实际措施,特别重视农田、水利、军事和天算等科。南宋的事功学派讲求经世致用、实事实学。元代的许衡倡导生产教育,他说:“为学者治生最为先务。苟生理不足,则于为学之道有所妨。彼傍求妄进,及作官嗜利者,殆亦穷于生理之所致也。……若以教学与作官规图生计,恐非古人之意也。”⑩从李颙开始则由民生日用进一步转化为经济实学。明清时期军事的教育也纳入实学考量的范围。然而尽管实学思想出现变化,传统的经史、伦理、经义的实学价值观并没有被动摇根基,颜元对实学如此概述:“如天不废予,将以七字富天下:垦荒,均田,兴水利;以六字强天下:人皆兵,官皆将;以九字安天下:举人才,正大经,兴礼乐。”(《存学编》卷三)这22字,前面七字为民生实用,中间六字为军事实用,后面九个字又回归到传统经义,以礼乐为实用。在颜元看来,礼乐仍然是根本所在。清代的张履祥也提到:为学最喜是实,最忌是浮,君子之徒本于一实,小人之徒本于一浮(《杨园先生全集·卷三十六·初学备忘上》)。到了清末魏源所谓的“以实事程实功,以实功程实事”(《海国图志》原序),则更多地趋于近代所理解的实学意义。王韬认为英国以天文、地理、电学、火学、光学、化学、重学等为实学,因此英国之学既可坐而言,又可起而行。(11)张之洞把西学分为二部分,一是西政,学校、地理、度支、赋税、武备、律例、劝工、通商都包括在内。二是西艺,指向算、绘、矿、医、声、光、化、电等(《劝学篇·设学》)。洋务派强调掌握自然科学、应用技术的知识,通商、外交、军事、国际公法的知识,办教育的经验和知识,但西方的政治制度等知识仍未纳入实学范围。

维新运动以后,知识分子对于“西政”的重视,慢慢地超过了“西艺”,梁启超对此有过透彻的阐述,孙中山更突出政治重于技艺的观点。同时,推广实学也成为社会的共识。蔡元培在《对于新教育之意见》中说:“实利主义之教育,以人民生计为普通教育之中坚。其主张最力者,至于普通学术,悉寓于树艺、烹饪、裁缝及金、木、土工之中。此其说创于美洲,而近亦盛行于欧陆。”当时成立的中国科学社、中华职业教育社等均是为了更好地传播西方的科学和技术。

例如当时很多人纷纷入学工科,包括鲁迅、郭沫若等近代著名的文人原本都学实学。郭沫若开始在大学读的是医科,他说:“自信是爱祖国的,学医为的是想学点实际本领来报国济民”;“那时的口号是‘富国强兵’,稍有志趣的人,谁都想学些实际的学问使国家强盛起来。因而对文学有普遍的厌弃。我就是在这种潮流下被逼着离了乡关,出了国门,虽然有倾向于文艺的素质,但存心要克服它,这就是我所以要学医的原故。”(12)当然,他后来转行搞文艺,按照当时的说法是拯救国人灵魂比医治身体更重要。梁启超也有这种思想,认为文艺是政治宣传的最好工具,所谓“欲兴一国之国民,必兴一国之小说”,小说家就是最好的政治家,政治的作用超越科学。但也有人不以为然,例如同时代的严复就秉持相反观点,他说:“政本艺末也,滋所谓颠倒错乱者矣。且其所谓艺者,非指科学乎?名、数、质、力四者皆科学也。其通理公例,经纬万端,而西政之善者,即本斯而立。……是故以科学为艺,则西艺实为西政之本。设谓艺非科学,则政艺二者,乃并出于科学,若左右手然,未闻左右之相为本末也。”(13)按照严复的观点,科学表面上很虚,其实一切实用技术都是构建在此基础之上。严复驳斥“中国之智虑运于虚,西洋之聪明寄于实”的论调,所谓西方只讲求实学乃肤浅之见,问题关键不在虚实,“中国虚矣,彼西洋尤虚”(《原强》),西方之强在于其有各种近代基本理论科学(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作为基础和依据,而所以有这种种科学,又正在于其以新的认识论——逻辑学为指导。(14)梁启超曾主张政(治)高于艺(科技),但他后来的思想也发生了转变,他说:这几年所谓新思潮、新文化运动,最流行的莫过于讲政治上、经济上的各种“主义”,所谓“西装式的治国平天下大经纶”;次流行的莫过于讲哲学、文学上的各种“精神”,所谓“大餐式的超凡入圣大本领”。并非此类学问不该讲,但须将其建设在科学基础上。现在的青年对科学的兴味总不如其他方面浓,这是多年社会心理的积蔽,“艺成而下”的旧观念牢不可破。直到今日,还是最爱说空话的人,最受社会欢迎。做科学的既已不能如别种学问之可以速成,而又不为社会所尊重,谁肯埋头再学它呢?(15)孙中山在《建国方略·知行总论》中说:用今人的眼光来考察世界人类的进化,可以分为三大时期:不知而行时期(蒙昧进入文明时期),行而后知时期(文明代替文明时期),知而后行时期(科学发明以后的时期)。因此,凡是真知均从科学而来,科学之外没有任何知识。任鸿隽更强调科学方法的重要,认为科学之于教育上之重要,不在于物质上之知识,而在其研究事物上之方法;尤不在研究事物之方法,而在其所与心能之训练。具此科学心能者,“不为感情所蔽,私见所移。”“以此心能处世,而社会乃立稳固之基”。(16)科学教育由低到高可分为技术、知识、方法和精神四种层次,但中国近代教育的价值旨趣显然还未得到广泛的提升,在相当程度上仍然徘徊在政治实用或技术实用的层面。

中国的技术发明更多属于经验的科学,而不是西方近代意义上的理论科学,李约瑟的SCC(中国科学技术史)计划有个中心目标,就是解释为什么近代科学首先在西方兴起,与此有关的是,为什么在中世纪西方处于黑暗时期,中国却发出灿烂的科技之光,而后来中国又为什么没有自然地发展出近现代科学?中国社会未能发展出近代科学与中国近代社会商业及工业资本主义的薄弱是互为因果的,相反,欧洲15世纪后科学的充分发展与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彼此关联,正如李约瑟所言属于“一种有机整体的系列变化”。科学传统有三个要素:第一为经验因素,第二为怀疑主义因素,第三是形成以数学方式来表达并可由实验加以证实的成熟假说。李约瑟认为,在中国传统思想中,存在着前两个因素,但第三个因素却始终未能形成。实际上,怀疑主义的因素在中国的文化教育传统中几乎同样是难觅影踪的,在以德教为中心的学校教育中怎么可能鼓动学生的怀疑精神呢?东汉的王充因敢于“问孔”、“刺孟”,其思想行为与儒家礼教精神相去甚远,至清代还被正统史学家视为“名教罪人”。可见怀疑、反叛正统的思想意识要在中国社会特别是学校教育中占有一席之地是如何艰难。

儒家思想把注意力倾注于人类社会生活,而无视非人类的现象,只研究“事”(affairs),而不研究“物”(things)。对于科学发展而言,这种实用理性反而不如道家的神秘哲学更为有利。当然,道家虽然对自然界深感兴趣,却不相信理性和逻辑;墨家和名家尽管推崇理性和逻辑,但并非真正对自然界发生兴趣而只是为达到实利的目的;至于法家和儒家则对自然界根本不感兴趣,这种文化旨趣和价值取向决定了中国科学发展缺乏内在的深厚动力。同时,由印度传入并中国化的佛教,更对科学起着强烈的阻碍作用,因为“科学发展所绝对必须的先决条件之一,就是承认自然,而不是躲避自然。……出世式的否认现世,似乎在形式上和心理上都是与科学的发展格格不入的”。(17)

近代科学的作用不外两种:一是求认识自然界的知识,一是求统治自然界的权利。有学者认为,古希腊最重要的遗产可能有两个:一是知识遗产,对艺术和科学比对经济和技术更感兴趣——纯知识的兴趣,即“爱智慧”,为知识而知识。二是权力遗产,即用知识控制自然,乃至控制人类。(18)两大传统对西方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笛卡儿说:“知识是确切”,培根说:“知识是权力”,正好分别说明了科学的两大作用。冯友兰《中国为何无科学——对于中国哲学之历史及其结果之一解释》提出:中国所以没有近代自然科学,是因为中国的哲学向来认为,人应该求幸福于内心,不应该向外界寻求幸福。当然,“如果有人仅只是求幸福于内心,也就用不着控制自然界的权力,也用不着认识自然界的确切的知识”。(19)这里要问的是:求幸福于内心是否必然与探究自然奥秘的科学相对立?实质上,追究西方自然科学发达的深层动因,恰恰也是源于西方人求幸福于内心的自觉,也就是说,西方人视了解和掌握自然为人的生命最大的乐趣和最高的享受。诚如罗素所言,科学具有两项功能,一是使人们能够了解事物,二是使人们能够做出事情。绝大多数希腊人仅仅对第一项功能感兴趣(即纯科学的探索),但对于技术并不感兴趣,也就是说他们旨在了解事物(科学)而不是做出事情(技术)。“对于科学在实用上的兴趣,最初是出自迷信和巫术。阿拉伯人……发现了许多化学上的事实,但是他们并没有达到任何有效的和重要的普遍规律,他们的技术始终是初级的”。(20)

中国古代科学缘何未能兴起?李约瑟认为中国文化中缺乏如西方的惟科学精神,中国是惟道德主义。他认为,儒教有两种矛盾的倾向,一方面有助于科学的萌芽,一方面又会损害科学思想。儒教反对迷信,崇尚理性;但是这种理性又是嵌入到了人类社会生活上,一切以人的主观思想为出发点而不是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为出发点;重视的是人类现象而非自然现象;对于科学发展,只研究“事”(affairs)而不研究“物”(things),这种惟理主义反而不如中世纪西方的神秘主义,因为神秘主义终有被打破的一天,而儒教的惟理主义已经将这种“理性”潜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言行之中,形成看起来合理的思维并将其定势化。他认为在中国的思想中,道家与神秘主义反而有利于自然科学发展,但是由于力量不如儒家,影响力无法覆盖儒家。而佛学对中国科学的发展有强烈的阻碍作用,李约瑟认为佛学是一种幻境的学说,无法导致科学的研究,因此在中国环境里,科学发展所能够借鉴、汲取的因素十分有限。(21)

由孔门后学所编集的《论语》二十章代表了孔子独创的思想,但是在论语中我们找不到纯科学理论,更找不到应用科学的资料。(22)墨子既教纯科学,例如《墨经》中的数学、几何学、物理学、光学,又教军事防御、训练等实用知识,但墨子科学传统缘何不能延续光大?这就是所谓的“李约瑟难题”。中国先秦的几大学派,都缺乏对自然界理性探索的兴趣。“道家对于自然界虽然深感兴趣,却不相信理性和逻辑。墨家和名家完全相信理性和逻辑,但如果说他们对自然界感兴趣的话,那却只是为了实际的目的。法家和儒家对自然界根本不感兴趣。”(23)清代孙诒让说:墨家之学早已衰微了。但七国时期(战国)学者以孔墨并称,孔子言论满天下,而墨子言论除遗文七十篇以外,所见甚少,“非徒以其为儒者所摈绌也”(并非儒家故意排斥),“其为道,瘠薄而寡泽,言之垂于世者,质而不华,务申其意,而不驰骋其辞,故庄周谓其道大毂,使人忧、使人悲,其行难为。”(《墨子闲诂·墨子后语》)关于墨家思想的沉寂,孙诒让认为根源在于其仅仅关注“备世之急,而劳苦其身”,这与西方人士视科学技术“以自娱乐”之工具大相径庭,两者“宗旨盖绝异”(《墨子闲诂·墨子后语》)。庄子早就说过:墨子的学说,“歌而非歌、哭而非哭、乐而非乐”;“恐其不能为圣人之道,反天下之心,天下不堪”。一个怀揣为天下之心的学派最后如何会变成反天下的行为,致使天下不堪呢?这就是悖论,“墨子虽能独任,奈天下何?离于天下,其去王也远矣”(《庄子·天下》)。“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墨家既违反了民心,为民所不喜,所以其思想难以留传。

科学史家认为,科学具有三个目的——心理目的、理性目的和社会目的,相应体现为:使科学家得到乐趣并满足其天生的好奇心;发现外面的世界并对它有全面的了解;通过这种了解来增进人类的福利。也许科学的效率很难由科学的心理目的来估量,但心理上的快慰确实在科研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在西方科学发展的历史上,人们也用科学是对上帝的赞颂或科学可以造福人类的说法来为科学的价值辩护,因为神和功利往往被认为是人类总的社会目的,同时,科学的心理目的一直是西方自古希腊以后科学知识增长的一个重要源泉。科学在西方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在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因为在18世纪末,“提供若干充分的科学训练的教育机构只有普里斯特利和道尔顿所任教的英国几所非国教派研究院和拿破仑在那里当过学生的法国炮兵学校”,(24)科学的充分发展离不开科学家对科学的特殊爱好,在19世纪中叶以前,所有伟大的科学家的科学知识都是自学来的。“科学是一种最有趣和最惬意的消遣,因此它才以不同的方式吸引着不同类型的人。……科学具有字谜游戏或侦探小说所具有的使千百万人入迷的一切特点,惟一的不同之处是:科学中的难题是大自然或偶然性提出来的”。(25)解答“近代科学为何没有在中国产生”这一李约瑟难题也许可以有多种视角,但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因为中国的传统科技教育本身具有致命的弱点,它要求科技教育的实用性和功利性(他为性),在一定意义上忽略了理论性,在绝对意义上排斥了娱乐性(自为性)。而理论性和娱乐性(心理目的)是科技教育发展的重要基本条件,尤其是科技的自为性、娱乐性更是西方文化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26)

西方科学教育学的奠基者赫尔巴特对兴趣在人的学习和成长中的作用给予高度的肯定,研究赫尔巴特的权威专家甚而认为“兴趣”是赫尔巴特的中心思想,是“教育性教学理论的基本概念”,是“教育中最伟大的词汇”,“兴趣是一盏明灯,赫尔巴特以它一劳永逸地给教学理论扫清了模糊黑暗的和错综复杂的道路,而照耀得如同白昼”。(27)与此相比,中国的科学家以及科学教育家有谁公然将兴趣(娱乐)作为传播科学的大旗揭橥于世呢?

陈寅恪在《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审查报告》中指出,佛教学说因经过吸收、改造,故能对中国思想发生重大久远影响,“而玄奘唯识之学,虽震动一时人心,而卒归消沉歇绝,是因其性质与环境相互方圆凿枘”。扎根于趣味娱乐的闲暇教育,正是西方自然科学发生和发展的丰厚土壤,引入中国后,嫁接的恰恰是反娱乐化、非趣味化的经世致用的实利教育传统,这一“方圆凿枘”的窘境也许预示着中国近代引进传播西方科技知识的路途为何如此曲折多难。

当今中国要实现经济增长的三个“转向”,即从资本投入拉动为主,转向技术创新推动为主;从依靠廉价要素成本为主,转向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为主;从以市场换技术为主,转向以自主创新为主,就亟需科技教育这一巨大的推动力量。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认为,在一个发展中国家,一个新兴发展的国家,科技教育的作用比自然资源更加重要。“世界银行排出世界十大富国,比如瑞士、瑞典等国家,这些国家基本上没有什么自然资源,但它们是最富的一些国家,因为它们的教育水平高,科技水平高。反过来说,世界上最贫困的十个国家,自然资源拥有量非常大,但是为什么会非常穷?因为教育不发达。”(28)

教育的发达与否是否必然与国家的强盛衰微有着高度的相关性,这是一个尚待深究的问题。至少,中国历史上是一个注意文教的国家,可以说,中华文明成为现今世界没有中断的惟一文明,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源于中国自三代就形成的深厚教化传统。然而,以德教为中心的学校教育内容并不利于科技的发展。可见什么样的教育能推动科技的发展和国家的强盛,这才是问题的核心。同样值得思考的是,中国的教育由传统向现代转化的历史过程中,德教(政教)中心的趋向并未发生根本转变,只是形式上似有变化而已。“20世纪中国是以‘革命’为主潮的世纪。学术研究与政治革命的关系特别密切,故批判性研究常常烙上激进的政治革命的烙印,超出学术研究的范围”,(29)这一影响,不仅广泛见之于文学、历史、艺术等人文学科领域,就连自然科学领域也不例外。“在这个最缺乏‘科学’的国度,科学成了新知识分子宣传新文化并与封建旧文化斗争的强大武器,而且,从它步入中国之日起,对于科学的召唤就一直与‘科学救国’思潮并行”。(30)换言之,科学的价值是在于它的政治效用(救国),“教育救国”的内涵实质是“科学的教育方能救国”,对科学及教育的实用准则成为贯穿近代中国历史的基本线索。在“科教兴国”战略思想深入人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观念广泛流行的当今时代,科学(包括科学的教育)依然是政治、经济、社会诸领域最有力的工具。

然而,构成反讽的似乎是公众对科学以及科学教育的冷漠及生疏。中国科协自1990年起采用国际标准对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进行全国性的抽样问卷调查,从调查结果看,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是相当低的。与美、英和欧共体12国相比,在科学知识方面相差并不太远,中国公众、美国公众、欧共体12国公众对于了解科学知识的比率分别是:30.1%、35.7%、37.0%。但在理解科学研究过程和科学方法方面则差距很大,对于理解科学过程和方法的比例分别是:2.6%、13.3%、9.0%。对于科学研究方法的理解程度,据1996年对我国公众的测试,很了解的只有1%,了解一些的有3.3%,不理解或理解错误的占95.3%。(31)根据中国科协2003年进行的第五次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我国公众达到科学素养标准的比例为1.98%,这与2001年调查结果(1.4%)相比略有提高,但与欧盟15国、日本、美国在2001年进行的对公众科学素养的调查结果(以美国为例,2000年美国公众科学素养水平已达到17%)相比,显然处于相当落后的地位。(32)应该指出,科学知识往往涉及具体的实用层面,而科学方法、态度、素养、精神则具有更广泛而内在的意蕴,它折射出民族文化教育的传统乃至民族的心理特征。

与之相印证,有学者统计了中国人大复印资料1978-1995年期间教育论文光盘索引,在被收入中国人大复印资料的教育论文中,凡标题中含有“科学教育”字样的论文共计146篇,除去少数会议报道和非自然科学教育的论文(计26篇),实际仅有120篇科学教育论文。(33)也有学者以“科学教育”为关键词检索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4年1月-2005年10月),计698篇;另以“艺术教育”为关键词则检索到1679篇。(34)

在科学成为当代中国最强符号之一的社会背景下,为何民众内心深处并未真正扎下科学之根苗呢?这恐怕仍然不得不去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深处探寻。中国“既没有西方古代的原子论,也没有西方近代的机械论,这二者是一脉相承,其实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它们是西方近代科学和科学思维的发展最根本的、最具有决定意义的思想因素。而中国自然思想之没有(或不可能有)原子论和机械论,则是和中国传统社会思想中之没有(也不可能有)个人或个人主义的地位是互为表里的。”(35)以儒家为代表的社会和谐的德化教育、以道家为代表的个体自适的艺术教育以及以墨家为代表的生产劳动的实利教育,都不利于甚至压抑了科学以及科学教育的发展。到了近代,严复针对“中体西用”说,强调体、用不可分割,指出科学与自由才是西学的根基,也就是“西体”,他认为民主政治还不是西学的根本,因为“民主”仅是“自由”在政治上的一种表现,“自由”是体,“民主”是用。西学的精神实质是“自由”,这正与中国传统专制政治相悖,严复“黜伪崇真”、“屈私为公”的主张,内涵着将自然科学的方法及民主政治制度推广的目的,其实质是构建以自由竞争为特色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文化教育模式。(36)但严复的努力在中国近代化的过程中似乎未见掀起多大的浪花,即使到了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尽管新文学以其全新的内容(个体自由和个性解放)和全新的形式(白话文)对青年一代的教育起到了空前的影响和作用,但个性从传统伦理道德下解放的自由,很快为社会的政治革命所范制,换言之,个体自由未能与科学求真发生内在的关联,而科学转而与政治结缘,科学、教育都成为政治的有力工具。如果说,在五四时期“科学”(“赛先生”)一词曾经取得过“至高无上的地位”(胡适语),那么到后来,“革命”一词则取得了更为神圣不可动摇的地位。“瑞先生”(Revolution)几乎取“赛先生”和“德先生”而代之了。(37)自然科学这一近代社会发展史上的重要力量,长久以来在中国的发展却步履维艰,在科学为政治服务、科学为经济服务的巨大现实压力下,科学的求真、娱乐功能被遮蔽不彰,从而对个体爱好科学的兴趣、动力机制造成了种种羁绊。

中国自晚清至民国的历史进程,恰是西方工业国家凭借自然科学及其技术应用在世界各地尽逞其能的时代。中国社会在历经磨难中不断蜕变,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科学成为一代又一代知识分子必须面对的时代命题。在这一特定时期里,国人对源于西方的近代科学的理解经历着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由“技术”、“知识”到“方法”、“精神”的过程,科学教育成为一股强大的社会思潮,它从学校课程、教学方式、社会科普乃至日常生活等各方面影响着人们的认知模式、行为特征以及价值取向,它在中国教育近代化的过程中起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对这一历史阶段科学教育思想的回顾和反思,能为今天的科学教育提供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思想资源。

收稿日期 2008-04-10

注释:

①严搏非:《思想的歧途》,《文汇报》1988年9月13日。

②露丝·海霍(许美德):《中国和工业化世界之间教育关系的历史和现状》,见《中外比较教育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③《大戴礼记·虞戴德第七十》,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④张燧:《千百年眼》,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57页。

⑤潘耒:《遂初堂集·宣城游学记》序:“学士中惟历数最难明。儒者言其理而不习其数,畴人子弟守其法而不明立法之故。明三百年,言历者仅三、四家,迄于今,遂成绝学。盖其数至赜,而其故甚深,非聪颖绝异之士,殚毕生之力以求之,莫能洞晓。又无爵禄名利以劝诱之,故从事焉者绝希。”

⑥毕延何:《一本书的命运》,《报刊文摘》2004年10月29日。

⑦黎澍:《关于五四运动的几个问题》,见《纪念五四运动六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选》(一),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

⑧康有为:《实理公法全书》,见《中国文化研究集刊》(第1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4年。

⑨顾树森:《中国古代教育家语录类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年,第96页。

⑩任时先:《中国教育思想史》,上海:上海书店,1984年,第210-211页。

(11)钟叔河:《走向世界》,长沙:岳麓书社,1985年,第151页。

(12)《沫若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第57页。

(13)《严复诗文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第141页。

(14)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269-270页。

(15)梁启超:《科学精神与东西文化》,《科学》1922年第9期。

(16)任鸿隽:《科学与教育》,《科学》1915年第1期。

(17)(23)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2卷),北京:科学出版社;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459页,第616页。

(18)佩克·库西:《人,这个世界》,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89年,第220页。

(19)金青峰:《“月令”图式与中国古代思维方式的特点及其对科学、哲学的影响》,见《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北京:东方出版社,1986年,第127页。

(20)罗素:《论历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年,第130-131页。

(21)《李约瑟文集》,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年,第12页、第321-322页、第373页、第444-445页、第459页。

(22)李绍崑:《墨子评儒》,见《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北京:东方出版社,1986年,第83页。

(24)(25)J·D·贝尔纳:《科学的社会功能》,陈体芳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84页,第116页。

(26)(36)张惠芬、金忠明:《中国教育简史》(修订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26-128页,第424页。

(27)W·F·康内尔:《二十世纪世界教育史》,张法琨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第130页。

(28)徐匡迪:《科技教育的作用比自然资源更重要》,《文汇报》2007年3月26日。

(29)傅永聚、韩钟文:《儒学与实学》,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3页。

(30)杜成宪、丁钢:《20世纪中国教育的现代化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193页。

(31)孙小礼:《文理交融——奔向21世纪的科学潮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31页。

(32)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课题组:《2003年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报告》,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04年。

(33)丁邦平:《国际科学教育导论》,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38页。

(34)廖军和:《晚清科学教育思想研究(1840-1911)》,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现代教育科学范文9

现代远程教育是通过网络进行知识传输和知识学习的新型教育形式,其特点和优势是教师和学生能够跨越空间进行实时或非实时的交互。在我国教育资源相对稀缺的今天,现代远程教育作为一种崭新教育学习形式,是人们获取知识和培养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已经受到越来越多求学者认同和欢迎,近年来得到长足发展。自1999年以来,教育部已经批准68所普通高校和中央电大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截至20xx年底,学历教育累计注册学生670万。随着远程教育的蓬勃发展,学习中心作为试点高校办学的最前沿,在全国范围内迅速成立了7000余个,其中普通试点高校3000余个,广播电视大学及其分校2800余个,公共服务体系1500余个。虽然学习中心队伍庞大,但直接与行业企业合作设立的却寥寥无几。

通过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和思考,结合学院承担的教育部重大课题的子课题《冶金行业继续教育现状与改革发展研究》,通过调研,初步了解了现代远程教育目前的办学模式基本情况以及冶金行业企业继续教育基本状况,深入分析了目前试点高校普遍采取的与校外学习中心合作模式存在的问题,并就此提出了改革现代远程教育单一的办学模式,满足行业企业需求,积极推进面向行业企业的现代远程教育新模式。

一、对传统校外学习中心的分析与探讨

1、学习中心的功能与地位

现在人们普遍认同,现代远程教育院校和校外学习中心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前者负责计划制定、课程设置、教学资源开发、学籍管理、证书颁发、收费标准等工作,并向后者提供管理和教学环节的有关指导;后者则认真执行前者的各项规章制度,配合前者开展招生宣传活动,承担日常教学的组织与管理,落实学风、考风建设,保证现代远程教育技术装备正常运转,为学生提供教育咨询和指导,把周到的学习支持服务工作做到每个学生,二者构成现代远程教育支持服务系统,为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提供全方位助学服务。校外学习中心是现代远程教育支持服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现代远程教育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在现代远程教育中发挥着多种功能,通常附设在一些普通高校、民办院校、职业学校、非学历培训机构等。

2、学习中心内部环境出现的主要问题

办学理念有偏差,只重招生不重办学。部分校外学习中心未能深刻理解和把握现代远程教育的本质内涵及其特点,在办学的指导思想和理念上还有偏差,把盈利视为办学的唯一目的。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为只想多招学生而忽视了校外学习中心的教育责任,只重视硬件设施的投入而忽视了辅导教师素质以及组织文化等软件的建设。现代远程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素质、高水平、应用型、技术型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校外学习中心和主办高校都是现代远程教育体系中的有机一环,其办学理念应当是一致的。校外学习中心必须树立正确的办学理念,不仅要在学业上做好充分的学习支持服务,更重要的是要把对学员思想政治工作的管理做深做细,促进学员全面健康发展。

招生组织工作不规范,生源质量下降。为了加强对校外学习中心的管理,规范其办学行为,20xx年教育部办公厅颁发了《关于现代远程教育校外学习中心(点)建设和管理的原则意见》(试行),20xx年颁布了《现代远程教育校外学习中心(点)暂行管理办法》,并建立了年报年检制度,试点高校网络教育学院每年定期向教育部提交状态数据,并开展自我检查。这使得校外学习中心的办学和管理逐步走向规范化。但是各地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有些主办高校将国家给试点院校的办学权转移给校外学习中心,由校外学习中心自主组织招生、授课,自行印制试卷、自主命题考试和自主阅卷,少数校外学习中心还存在“点外设点”的情况,有些地区还存在部分不符合条件、未经审批的校外学习中心招生,个别校外学习中心在招生宣传上有误导的现象,甚至存在违规招收不合格生源的情况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对我国现代远程教育产生了极为恶劣的影响。

教学组织管理不够细致,学习支持服务还不够完善。由于远程教育的教与学活动在时空上的分离,所以要想保证其教育质量就必须做好教学管理。教学服务功能是校外学习中心的核心职能,一般包括教学技术支持服务、教学信息供给服务、课程导入辅助服务、学习辅导答疑服务、促进学习协作服务、实验实践环节的落实。当前,各地校外学习中心还存在着不少的教学管理问题,学习支持服务不够完善,直接影响了现代远程教育的质量。

考务工作组织不力,考风考纪问题比较严重。考试是衡量教育教学效果、检查学生学习质量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因而,必须做好考务管理工作,特别是对远程教育来说,更需要有过硬的质量和良好的声誉。然而,一些校外学习中心为了追求短期效益,吸引更多的学生,提高毕业率,不但没有严格按照主办高校的考务规定,对学生的作弊行为不制止,对作弊的处理不规范,反而在考试过程中片面迎合,充当起学生舞弊的“保护 伞”,严重影响了学校的风气,降低了试点高校乃至整个现代远程教育在社会上的信誉度和认可度。

人员队伍不足,流动性大。拥有充足、稳定、高水平的一支管理、教学辅导队伍是学习中心能否充分实现自身功能、协助主办高校做好网络教育工作的关键所在。然而目前的状况是由于学习中心在行政上隶属于依托建设单位,不受高校监管,致使学习中心的工作人员流动性很大。同时出于节约成本的考虑,学习中心往往聘用一些水平不高的教师为学员做课程辅导,严重影响了学习中心的办学效率也损害了主办高校的形象。

3、学习中心外部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

学习中心管理机制刻板。为了加强规范化管理和有效监督,教育部于20xx年出台了《现代远程教育校外学习中心(点)暂行管理办法》,对校外学习中心的设立条件、程序、应提交的材料都做出了细致的要求。办法规定校外学习中心由所在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批备案。各省在审批时间和条件上的条条框框,使高校不能够方便快捷地设立学习中心,也极大地挫伤了部分合作单位的积极性,错失了一些良好的招生时机。

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带来的恶意竞争。网络教育诞生以来,只有最初的几所试点院校的网络教育学院得到了国家资金、设施等方面的支持,其他网络教育学院都是自负盈亏。随着现代远程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生源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个别高校在试点过程中,只看到了学习中心在招生工作上发挥的巨大作用,为了扩大生源、提高学习中心的招生积极性,一些学校采取了降低学费标准、提高学习中心利益分成比例等措施来抢夺学习中心的市场份额。因此,在利益驱动下,一些学习中心难免急功近利盲目扩大招生,甚至采取了招生给回扣的恶劣手段。同时,为了节约成本,学习中心还出现了砍掉实习实践环节、聘用不合格的教师为学员辅导、管理人员缺编运转等一系列违规操作的现象。这种不合理的分成比例也大大削减了高校的办学成本,从而影响了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进而影响了网络教育的社会声誉。

对学习中心评估、考核和监督力度不够。随着生源大战愈演愈烈,各学习中心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迎合了部分学员买文凭混文凭的投机心理,导致了学习中心对学员学习过程和考试过程管理松懈,甚至很多学员在报名时即选择考试好通过的学校,直接导致严谨办学的高校利益受损,使远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下降。因此,加强对学习中心的评估、考核和监管不仅是主办高校自身的责任,更重要的是使国家一系列规章制度真正落到实处。

学习中心设立的局限。教育部针对学习中心的建设条件等出台了相关文件,做了明确的规定。伴随着网络教育的不断发展,学习中心的设立条件也应做相应的调整。例如,随着家庭宽带用户的增加,学习中心的硬件条件的利用率越来越低。再比如,现在国家强调要大力发展非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的主力军是高校,而主战场在企业和学习型组织。现有的学习中心习惯于搞学历教育,而非学历教育的市场开拓能力不够。随着教育内容和教学模式的转变,学习中心的工作内涵也会发生变化。更重要的是现有学习中心绝大多数设立在学校或社会上,而设立在行业和大型企业里的寥寥无几,严重制约了工科专业教育市场的发展。

二、积极探索与行业企业合作办学的新模式

1、行业企业有广泛的继续教育需求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我国钢铁行业现有从业人员120万左右。从从业人员学历看,西方钢铁企业大学学历比例达到50%以上,是我国的4倍,韩国浦项高中以上的操作人员达到95%,比我国高4.5倍。从从业人员结构看,国外技术人员比例在提高,操作人员比重在降低,如韩国浦项,技术人员比例达到37.76%,是我国的近4倍。从从业人员职业资格看,发达国家钢铁行业中,高级技师、技师、高级工比例达40%,比我国高2.5倍。世界钢铁强国员工素质远远超过我国。

从国内与国际形势来看,企业竞争力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员工素质的高低。而目前我国钢铁企业职工文化教育基本结构不尽合理,以中低学历、中低职称为主,整体文化素质较低,技术水平不高,并且各个企业及员工在原有教育水平、教育层次不足的基础上对继续教育和培训问题不够重视,投入较少,热情不高。虽然随着钢铁企业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各企业培养了一批高技能人才,但是也必须清醒地看到,仍然占很大比例的员工素质亟待提高。

国外大企业一般都设有自己的培训机构,常见的有培训中心、人才开发院、公司大学等。成功企业的案例也充分证实了这一点。有数据表明,美国企业用于培训的支出,每年以59.26%的增幅增加。国内的企业,特别是钢铁企业这几年也加强了对培训工作的重视,加大了培训经费的投入。员工继续教育培训工作已经从一般管理工作转向重要战略,成为企业最重要的战略之一。企业在制定发展战略时,必须把员工培训放在突出的位置,使之成为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构成部分。

2、与行业企业合作办学的优势与特色

从主观上看:一是办学理念端正。企业培训机构在办学过程中,始终能够获得企业提供的经费支持。根据国家规定企业用于职工继续教育的经费不得低于职工工资总额的1.5%,在广大冶金行业企业这笔费用多则上千万,少的也有几百万。企业都规定,教育经费使用需遵守“专款专用、节余结转”的原则,当年度节余费用可结转下一年使用,严禁挪用和侵占职工教育经费。有了这些政策,培训机构根本不需要为经济利益而盲目组织生源。另外,企业组织员工接受继续教育其目的就是为了企业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就是要提高广大员工的技能水平,从而提高企业的生产率。因此,企业培训机构办教育目的单纯,就是要提高职工的技术水平,为企业培养用得上的优秀实用型人才,从这个角度上甚至可以说它是非营利的,完全吻合了教育部对学习中心办学理念提出的“不以盈利为目的”的要求。所以,为企业长远发展考虑,企业培训机构一定会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提高服务水平的办学理念,为广大职工服好务,提供让社会、企业、高校都放心的高质量的远程教育。二是企业职工学习态度端正。企业员工选择接受继续教育,其目的是为了提高自身素质,切实掌握所学专业的前沿知识,在企业能够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因此,他们普遍希望接受严格、高质量的继续教育来满足自己的学习需求,学习目的明确。

有了这两方面从心而发的教与学的热情,我们完全不用担心企业培训机构会出现一般学习中心产生的虚假宣传、考试放水,与学员一起蒙蔽主办学校的问题。

从客观上看:一是企业培训机构办学软环境良好。在企业内部办学,无论辅导教师、管理人员还是学员,都是同一单位,人们之间相互熟悉、了解,容易克服网络教育产生的孤独感,企业的党组织可以统一做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也免去了向普通学习中心一样派专人负责的麻烦。学员之间可以不通过学习中心的强制安排自然结成学习小组,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学习氛围。而且企业培训机构都有自己的专职师资力量,他们都是企业各项专业工作的佼佼者,完全有能力胜任企业特殊专业的课程辅导工作。二是一些企业需要的专业在社会上不受重视。由于企业都有其特殊需求,特别是钢铁企业,员工普遍是冶金、机械等工科专业背景,为了适应企业发展需要、在企业发展中充分实现自身价值,大多数员工都愿意选择与本岗位有关或相近的专业继续深造。因此,在企业继续教育领域,冶金、机械、化工等专业是受到追捧的热门专业。而地方学习中心面对的却是整个地区市场,很难针对企业需求开设相应专业,即使勉强开设了也难有连续性。而且由于现有的学习中心大多设在高校或电大,不容易找到合适的辅导教师,影响企业职工学习的热情。而在企业开展合作办学,则会一改“冷门”专业不受重视的局面,充分发挥高校专业优势,满足企业的特殊需求,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三是企业拥有良好的实习实践条件。众所周知,目前网络教育在社会上开设的专业还是文科和计算机专业为主体,很少涉及工科专业,这主要是因为网络教育缺乏适合工科专业的实习实践条件,无法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而与企业合作办学,这个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广大员工可以利用企业的生产条件,完成学习环节中的实验作业、毕业设计等工作;而企业因为需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实用型人才,也乐于为学员提供实践的场所,因此企业培训机构会有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去帮助学员完成课程的实验实践环节,形成完整的教学过程,解决工科专业难以在远程教育领域立足的问题。

现代教育科学范文10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区教育工作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具体体现在:一是教育投入仍有缺口,部分学校的基础设施有待进一步改善;二是学校布局不合理、发展不均衡的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加之我区新建住宅小区激增,外来务工人员较多,由此产生的学生入学难、择校、班容量较大等问题仍然存在;三是教师队伍建设还存在薄弱环节,在适应新形势、掌握新知识和深化教改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等。

为进一步促进教育发展,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构建和谐社会、办人民满意教育的要求,立足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区的战略定位,进一步创新思路,加大力度,强化服务,力争教育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以建设教育强区为目标,努力实现教育现代化

坚持科学发展观,以顺利通过省政府“两基”复查验收为契机,瞄准教育强区的战略定位,进一步加快教育强区的建设步伐。一是多方筹措资金,加大教育投入。强化政府行为,在教育经费的投入上,做到“多保先”三字要求,即在财政状况允许的条件下,尽量多增加对教育的投入;在财政比较困难的时候,确保对教育的应有投入;在安排机动财力和预算外财力的时候,优先考虑教育发展的需要。在确保政府对教育财政拨款“三个增长”的基础上,保证城市教育费附加按时足额征收并全部拨付教育、农村税费改革专项转移支付资金每年按照20%的比例每年拨付教育,同时多方筹措资金,改善办学条件。二是加强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工作,以信息化带动现代化。要加快多媒体建设,由学校向班级延伸,逐步普及;加强校园网建设,实现班班通;重视教师用微机装备工作,努力做到教师人手一机;加强高水平教育网站建设,大力发展远程教育,尽快实现教育资源的信息共享。三是充实完善常规教学设备,努力做到上档升类。充分发挥学校图书馆的区域优势,进一步加大高水平图书馆建设,增加藏书量,努力使小学达到六万册以上,初中达到十万册以上。在此基础上,努力提高电子化图书水平,不断提高学校图书馆的数量和质量。四是加强学校标准化建设,形成具有人文关怀、功能完备的育人环境。在学校建设中,进一步突出“建筑群和园林化”概念,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加快发展。五是调整学校布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进一步完善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加大学校布局调整力度,有重点地对原属两乡两镇的农村小学进行调整改造,同时发挥“名校”优势,实施“名校”带动,逐步缩小校际间差距,实现均衡发展。

二.以深化教育改革为动力,全面推动教育创新

改革是发展的源动力。要继续实施教育先导发展和科教兴区战略,不断深化教育改革。一是积极推进办学体制改革。引导和支持部分公办学校进行办学体制改革,实行股份制、民办公助、公有民办、混合股份制等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办学形式。要把改造薄弱学校作为办学体制改革的重点。要通过吸引民间资金,引进民办机制,盘活现有教育资源,增强办学活力。二是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要树立发展的课程观和辩证的教学观,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努力建设校本文化。三是积极推进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按照“按需设岗、竞争上岗、公开招聘、择优聘任、合同管理”的原则,进一步探索和建立岗位管理的有效途径,在试点的基础上,全面推行教职工全员聘任制,逐步实行固定岗位与流动岗位相结合、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用人办法。建立健全符合学校特点,以贡献、绩效为主的薪酬制度。

三.以队伍建设为基础,为教育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进一步加强师德教育。在广大干部职工中大力弘扬对教育事业的奉献精神,对全体学生的关爱精神,对教育教学的求真精神,对教育艺术的创造精神。要经常性组织教师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使教师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良好的师表风范;爱岗敬业,勤奋工作,勇于创新,乐于奉献;全面关心、爱护暂时落后的学生,杜绝体罚与变相体罚现象。一是要继续加强教师学历提高培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学历层次,实现小学专任教师专科化、初中专任教师本科化的目标。二是要进一步加强校本培训,切实提高教师的整体业务素质和教学能力;三是加强骨干教师培训,有计划地培养一批学科带头人;四是要加强理论创新培训,广泛开展教科研活动,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和教学研究能力。五是切实落实教师待遇,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进一步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四.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切实加强学校管理

教育教学质量不仅是一所学校立足社会的根基,也是社会衡量一所学校的重要尺度。当前社会正处在一个转型期,我国教育也经历着深刻的变革。面对新的形势,要从新的视角研究学校管理,促进管理的优化和创新,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一是进一步加强校长队伍建设,规范中小学校长的选拔、任用和培训,要在选好人、用好人上下功夫,把真正有能力、有干劲、讲奉献的青年骨干放在领导岗位上。作为学校领导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观,用发展的眼光来指导办学,用科研的意识来武装教师的头脑,并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努力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办学思路、办学特色和校本文化。二是进一步加强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要充分发扬民主,引导广大师生参与学校管理,从教师实际出发,关心教师,努力建立张弛有度的工作秩序,营造和谐健康的群体氛围。三是进一步加强实践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加强教学设施的管理和使用,实现全天候向学生开放,提高利用率,加强隐性课程建设,发挥学校各方面的整体育人功能。

现代教育科学范文11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现代远程教育;系统;质量;效益;公信度; 可持续发展 

广播电视大学远程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虽然经过了“中期评估”和“总结性评 估”,摸索出一些经验,得到有关专家的肯定和社会的认可。但是,由于是一种全新的教育 模式,需要完善的环节还很多,可探索的空间仍然很大,只有认真学习领会科学发展观,真 正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继续摸索规律,更好的把握方向,使全新的教育模式更加贴近 事物本质,符合远程教育规律,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笔者以为,广播电视大学贯彻落实科 学发展观应该处理好五个关系。



一、处理好电大全局与电大个体的关系,共建和谐电大

被人们誉为“没有围墙的大学”的广播电视大学与普通大学不同,是一个学科齐全、功 能完备、特色突出、面向基层的现代远程教育系统,实行中央电大和省、市、县电大(工作 站)四级管理,形成了覆盖全国城乡的远程教育网络体系。其中的任何一所学校都是这个庞 大体系的一小部分,脱离了这个体系就不能姓“电”,也不能称其为“大学”。因此。无论 哪一级电大,都应该增强系统意识,树立“一盘棋”的思想。既是一个整体,就一定要有“ 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观念。只有不断强化这个系统,才能增强抵御市场经济环境下各种 风浪的能力。无论哪一级电大,处理问题都应该树立全局观念,绝不可只顾局部利益,而忽 视全局利益,更不能损害全局利益。

强调全局意识的目的,是为了使各级电大更好的发展,而不是束缚手脚,制约发展。中 国人口多,地域广,各地的历史、文化、经济差异很大。因此,我们在强调增强全局意识的 同时,也必须考虑到地域的差异性。不能因为是一个系统就统得过死,要给地方电大充分发 挥个性和特长的空间。在教学模式上,鼓励因地制宜,不搞“千人一面”;在政策制定上, 坚持分类指导,避免“一刀切”,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地方电大的办学积极性,扩大地方电大 的办学自,鼓励地方电大结合本地实际需要办出个性,办出特色。作为开放教育龙头的 中央电大,最大限度的强化服务功能,尤其应该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电大的扶持力度,使广播 电视大学系统走上和谐发展的道路。



二、处理好规模与质量的关系,走渐进发展之路

广播电视大学走过了三十年的历程,实现了三次飞跃。尤其是“人才培养模式和开放教 育”试点以来,经过“中期评估”和“总结性评估”,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远程开放教育 模式,受到学习者的认同。“总结性评估”的结束,标志着开放教育由试点转入常规,一种 崭新的教育模式进入了国民教育体系,并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目前,全国在校生已达260万人。笔者以为,在试点和起步时期,规模是非常重要的, 没有一定规模的学生,就不能进行有效的探索成功的试验。现在,已经从试点转向常规,规 模已达到了一定程度。适当稳定规模,把工作重点放在人才质量上是十分必要的。我们落实 科学发展观,首要的是处理好数量与质量的关系问题。没有数量也就无从谈质量,而没有质 量的数量是极其可怕的数量。因此,遵循科学规律,杜绝盲目扩张,是清醒而又明智之举。 应该 坚持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适度发展规模。规模要依据师资、设备、校舍、社会需求等综合 条件而定,走渐进发展之路是最佳的选择。



三、处理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维护广播电视大学的社会公信度

我国的教育具有社会公益事业的属性,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是高等院校的责 任和使命。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应该把社会效益摆在首位。如果以市场经济为理由, 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就会使教育脱离本质属性,教育教学活动就会变成商品化。教育教学活 动一旦商品化,就会危害社会,贻误子孙。我们不能排除一些单位存在为追求经济效益,而 不惜损害广播电视大学声誉的不良倾向。

中央电大校长道凯同志在全国电大书记校长会上指出:“招生规模问题已经解决,质量 、结构和声誉问题需要更加重视”。声誉是一种无形的资产,声誉是一种特质的广告。声誉 不好,生存难保。维护电大的声誉,电大人都有责任。首先从维护社会效益做起,具体的就 是抓细节,抓服务,抓质量,抓品牌,经过长期的打造过程,赢得社会各界良好的口碑,增 强社会的公信度。当然,我们强调社会效益,并不是否定经济效益,教育也有成本有投入, 在讲求社会效益的同时,也不可忽略经济效益,这种经济效益与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是有本质 区别的。它是在保证社会效益的基础上实现的经济效益,有了这种效益增长,将为进一步提 高社会效益,提供更加充实的经济实力。



四、处理好教学资源供与求的关系,真正发挥好终身学习平台的作用 

远程开放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网络”,广播电视大学的自身优势也在于“ 网络”,“网络”是广播电视大学的中枢神经。“网络”的功能发挥得越好,电大的优势越 明显。现在,我们已经实现了从广播、电视直接授课到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体相结合 的多样化教学活动的转变;从文字教材为主到文字、音像、课件(cai)、网络课堂、教学 包等多种媒体综合利用的转变,使学习者的学习不再受时间、空间、地域的限制。在教学领 域内,这应该是一个重要的突破。但是,目前教学资源的数量不足、 质量不高的问题仍然突 出。因此,资源建设仍然是电大教学活动的重中之重,有关部门应该引起高度重视,采取共 建的方式,统筹规划,上下协调,分工负责,使网络汇聚更优质、更丰富的学习资源,为学 生提供更体贴、更周到的服务。



五、处理好长远规划与现实工作的关系,实现广播电视大学的可持续发展

现代教育科学范文12

1 现代教育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优势

现代教育技术作为一种教学辅助手段,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应用得当,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教学演示更加直观,增强课堂教学的时效性和趣味性,解决课堂教学延展不足等问题,在化学、数学、物理和文学等课堂上都有良好的应用。

1.1 课堂演示的直观性

很多课堂教学,尤其是文科课堂,学生对世界的理解,都是通过教师的语言描绘能力,即使教师的语言描述能力再强,也要学生的想象能力和理解能力的配合,好的教师会扬长避短,因此,通过优秀课件的制作,可以深刻领会课堂上的知识并有如身临其境。

例如小学语文课堂上,老师可以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将世界搬上屏幕,学生既可以欣赏冬天的长城风光,又可以徜徉台湾美丽的日月潭。配合优美的背景音乐和老师的讲解,对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深有益处。以小学课本中《荷叶圆圆》一课为例:首先,通过听一听环节,让学生欣赏教师自制的场景,教师配合场景朗读范文,然后学生各抒已见,描述自己对场景的理解,并根据理解朗读课文。其次,在写一写环节里,利用 PPT 技术进行生字的学习,通过动画的应用,使学生理解笔画的顺序。再次,通过练一练环节,让学生进行词组的学习。最后,是想一想环节,让学生进行拓展学习,并布置作业。

在以上环节中,均应用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直观并有效地对课堂教学进行了最好的阐释。再例如数学课堂上,新型教育技术几何画板的应用,能够更加直观地将各种图形展开及合拢,呈现几何图形的立体空间感,快速有效地加强学生空间感的形成。那么在物理、化学、生物等课堂上,多媒体动画的应用,能够使实验过程更加直观地显示,使学生快速掌握实验操作过程的步骤。

1.2 课堂教学的时效性

在过去的课堂上,无论哪一学科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要将知识重点展示在黑板上,书写的过程浪费了大量的课堂教学时间,也不利于课堂秩序的组织,而多媒体课件的应用,虽然增加了一些老师的课外工作量,但是省去一部分课堂书写时间,增加了课堂教学的时效性。

1.3 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传授知识重点一样举足轻重,教师可以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的辅助,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尝试情境教学,让学生融入角色,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例如英语课堂上,可以制作一个模拟的商场情境,在环境音的提示下,让学生分角色来进行扮演,使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融入感,便于知识的深刻记忆。

1.4 课堂教学的延展性

课堂的拓展,一直是教师注重的环节,因为 45分钟的课堂学习,不足以让学生完全理解课堂精髓,而作为教育技术的一部分网络课堂,可以有效地延展传统课堂教学。网络课堂的应用,可以解决学生差异性;网络课堂的应用,便于教师网上布置和批改作业;网络课堂的应用,有利于加强师生互动。

2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容易形成的弊端

虽然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不容忽视,但是由于老师素养的参差不齐,以及各级学校对教育技术硬件配置以及师资培训的重视程序不同,教育技术在课堂上的应用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2.1 多媒体技术应用过量,忽视知识的本体性

其实在教育技术应用过程中,会走两个极端,一个是不重视,一个是过于重视。不重视便不应用,过于重要又会应用过度,以至于整个教学过程成了一堂欣赏课。过于依赖课件,既忽视了老师的主导作用,也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一堂课下来,学生看得津津有味,但是却无法理解教学重点。

2.2 忽视传统教学工具的应用,不能将传统教具的使用和现代教育技术结合。

只要老师能根据自己的教学内容,善于发现,善于动手,很多平时不起眼的物品都可以是很好的教具,例如一杯水、一片树叶、一张纸,一块木头,都能成为教具,在课堂教学中,一些传统教具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领会知识重点。

例如数学课堂中,三视图的理解,非常考验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在让学生理解几何体的三视图时,会有许多学生由于缺乏空间想象能力而感到困惑,这种情况,可以让学生当堂制作几个纸质的长方体、正方体、圆锥体,分组观察和讨论,问题就会解决。这个时候,相比较而言,传统教具比现代教育技术要有优势。

2.3 忽视学生的主体性,老师一言堂,学生成了单纯的听众

一个好的课堂,不是教师一个人的课堂,也不是屏幕一言堂,而是能将教育技术、老师讲解和学生参与结合起来的课堂,很多老师或者过于炫耀技术的应用,将课堂变成演示型低级课堂,或者老师一言堂,学生只是被灌输的工具,学生成了单纯的听众,对知识的学习变成了观赏,这都是对课堂教学的偏颇理解。当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无法体现,课件制作的再精美,也不能体现出课堂教学的成功。

3 针对弊端的解决方法

3.1 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

教师的信息素养高低,决定着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适当与否,教育技术的应用要具有多样性,合理性,适用性以及科学性。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素养。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要有助于知识点的理解,这就要求老师对教材融会贯通,并进行巧妙的教学设计,什么环节该用教育技术,什么环节不用,以适当为原则。

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的教学工具巧妙结合。例如地理课堂上的地球仪,一个小小的地球仪,容纳了整个世界,让学生产生无数幻想;而现代教育技术,通过视频的播放,让学生更直观地深入宇宙。两种教学方式,各有特点,前者锻炼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后者让学生更加身临其境。

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在应用教育技术时,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在课堂教学组织过程中,无论是知识目标、能力目标还是情感目标的实现,都必须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不断探究。有效的课堂就是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现代教育技术,为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但是也只是一种辅助学习工具和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发挥指导作用,运用一切有效的教学手段,将传统教学媒体(黑板、粉笔、挂图、模型)与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投影、录相、计算机)结合起来,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与主宰,主动地探究知识,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3.2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要掌握时机

并非所有的环节都要使用教育技术,这样会让老师整个教学过程都无法手离鼠标,也就无法与学生互动、组织好教学环节,在以下环节中可以适当应用多媒体课件:导入新课,需要情境设置,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时;要突出知识目标时;有知识点要进行必要的多媒体演示时;有知识点要进行对比时;进行总结时总之,只有把握好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关系,才能解决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整合中出现的问题,让教育技术在教学绩效的提高上发挥最大的能量,才能促进现代教育技术的现代化发展的进程。

参考文献:

[1]赵雨云.生物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素养要求与培养[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