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食品制造业的特点

食品制造业的特点

时间:2023-08-07 17:31:06

食品制造业的特点

食品制造业的特点范文1

一、食品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3年1~6月份,全国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35263家,与上年底相比增加1571家,增幅4.7%;全国规模以上食品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5%,比全国工业增速低0.8个百分点(不计烟草制品业,同比增长9.8%,比全国工业增速高0.5个百分点)。其中,农副食品加工业增长9.1%,食品制造业增长11.8%,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增长9.7%。据测算,2013年1~6月份,食品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1.7%,对全国工业增长贡献率10.4%,拉动全国工业增长0.97个百分点。食品工业完成增加值所占比重比2012年全年的11.2%提高了0.5个百分点。食品工业为全国工业增长做出了贡献。

2013年上半年,食品工业以占全国工业6.8%的资产,实现了占比9.8%的主营业务收入,创造了占比12.7%的利润总额,上缴税金占全国工业的20.9%;主要经济指标在全部工业中的比重均有所提高。食品工业在全国工业经济中的支柱作用愈加明显。

二、方便营养加工食品是现代消费新需求

《纲要》在“发展重点”中强调要发展“方便营养加工食品”。要求“加快发展符合营养科学要求的和食品安全标准的方便食品、营养早餐、快餐食品、调理食品等新型加工食品,不断增加膳食制品供应种类。强化对主食类加工产业的营养科学指导,加强营养早餐及快餐食品集中生产、配送、销售体系建设,推进主食工业化、规模化发展。发展营养强化食品和保健食品,促进居民营养改善。加快传统食品的工业化改造,推进农产品综合开发与利用。”

社会经济的不同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消费需求和消费结构。国际发达国家发展的经验指出,人均年收入3000美元以下,是温饱型消费;人均收入达到6000美元,是物质享受型消费;人均收入超过10000万美元,则是精神享受型消费。2013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总收入29547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896元;发达地区(例如东南沿海个别省份)的人均收入超过6000美元。一些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以此认为中国社会的发展进入了转型期。根据部分亚洲国家的发展历程,社会转型期的特点为:国民经济告别高速增长率,进入平稳增长时期;消费对经济增长作用明显增强,经济发展转入消费为主驱动型;产业结构加速升级,第三产业成为主导产业;消费结构提升,拉动产业结构升级;居民追求生活质量的意识不断增强,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要求不断提高。

这一社会发展阶段,由于社会购买力增强,劳动力和时间成本上升,追求生活质量的意识提高,社会人群的年龄结构发生较大变化,“方便营养加工食品”成为新一代城乡居民日常生活消费的主要选择。因此,要求“加快发展符合营养科学要求的和食品安全标准的方便食品、营养早餐、快餐食品、调理食品等新型加工食品,不断增加膳食制品供应种类”。食品工业应尽快升级转型,最大限度的满足新时期新一代居民的食品消费新需求。

三、用现代工业理念加快传统食品的改造升级

《纲要》提出“加快传统食品的工业化改造,推进农产品综合开发与利用。”中华民族在5000年的文明发展过程中传承下来的传统食品丰富多彩,在国内外广受欢迎,具有强烈的市场需求和市场潜力。这种需求促生了亚洲和世界各地的中式餐饮业发展浪潮,以及工业化产品的诞生和发展。中国的传统食品是中华民族生存的物质基础,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东方文明的物质传承,是世界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社会迅速发展、物质相对丰富,工业化、自动化和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的新时代,传统食品工业的工业化、标准化和自动化,将是中国食品工业可持续发展、产业升级转型、适应新的消费需求、传承中华民族文化和历史所面临的新挑战,也是产业发展的新机遇。因为,只有是民族的,才能是世界的。

传统食品工业化是指按照一定标准、规范和流程,由机械化生产代替手工制作,由自动化的流水线代替单元操作,实现操作规范化、生产机械化、工艺自动化、产品标准化的新型生产方式,以形成和其他制造水平相当的现代食品加工产业体系。

目前,中国传统食品工业化的发展面临五方面的挑战。

一是制作原料标准化程度低。没有标准化的原料生产基地、原料质量标准,制造标准化工艺,就很难形成质量稳定、安全性可靠的流通商品。

二是工艺合理化和标准化水平低。工业化的前提是标准化和流程化。由于传统食品的多样性、特色性和经验性,其产品标准化和制造工艺合理化发掘和科技支撑还远远不够。

三是食品制造设备落后。食品工业总产值占整个工业总产值的11%以上,但在食品科学与工程领域,无论是国家还是企业在食品科学研究、食品加工技术研发、食品设备改造总投入和技术力量和其地位极不相称,设备自主开发水平不高,使食品工业成为制造业领域最落后的产业。中国的食品制造业遭遇国际大型企业挤兑和外国资本垄断的风险逐日增加。

四是科技支撑能力不足。上世纪60年代以前,中国大陆只有极个别院校设有临床营养、粮食工程、食品工程专业。80年代中期开始设立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直至今日,国家还没有一所公益性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机构。科技体制改革长期不到位,使食品科学与工程的研究深度、广度、系统性和实用性,特别是在系统性和实用性方面,还不能完全满足迅速发展的食品工业对人才、技术和设备的需求。

五是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研究结果与产业需求、关键设备和工艺研发、技术成熟度与企业消化能力存在差距或脱节现象,阻碍了产业升级转型的速度和效益。

因此,《纲要》在“政策措施”的“加快食物与营养科技创新”部分指出,针对食物、营养和健康领域的重大需求,引导企业加大食物与营养科技投入,加强对食物与营养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研究。相信在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新一代食品科学家、企业家、消费者,以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共同奋斗,中国现代食品加工产业体系和中国的经济发展一样,同步迈入中等发达国家的行列。

食品制造业的特点范文2

针对我国现行的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精深、轻综合,不利于现代工程人才培养的问题[1]。根据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强化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水产食品加工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使之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水产食品加工工程技术人才。参考“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三个特点:一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二是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我们对《水产食品学》课程教学进行改革与实践。

1 教学内容改革

食品专业的毕业生大部分在食品加工企业等单位就业,根据专业定位、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结合水产食品加工工程实际问题,改革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综合应用多学科知识素质和工程能力。

(1)把水产食品学、水产食品加工法规与标准、水产食品加工机械、水产食品质量与安全、水产食品加工管理、工程制图、水产食品工厂设计、环境保护、AutoCAD软件应用等多学科知识有机结合、集成、综合、应用和创新,强化学生综合素质和水产食品加工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

(2)坚持教学与科研、现实生产力相结合,注重水产食品加工技术工程化,始终根据我国水产食品加工业的发展现状和现实国情,结合广东海洋大学海洋水产特色和区域性优势水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趋势。为了有利于学生就业,注重实践技能、创新精神的培养。对于教材中的错误内容、陈旧内容,进行修改,使教学内容得到充实更新,与社会生产实践相结合,与时俱进。

(3)通过到水产品加工企业实习,学到本专业的生产实践知识和对水产品加工企业的工程感性认识。实习基地是以取得出口HACCP认证、欧盟注册、省、国家农业龙头企业,获得省名牌产品等水产品加工企业为主。实习内容有企业工程技术、生产技术、管理技术等相关知识,培养学生工程意识。

(4)以水产食品加工工程项目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作为水产食品加工工程教育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和工程设计能力。

(5)根据水产食品加工企业对工程技术人才工作能力的认可。结合一些授课教师水产食品加工课题和水产食品加工企业横向课题,有通过欧盟注册、HACCP、ISO22000认证,国家、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有省名牌产品等水产食品加工企业的水产食品加工工程技术的应用实例。

2 教学方法改革

(1)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并设计相应的课堂实践教学,由学生授课,授课内容:编制某种水产食品作业指导文件(书)的内容,其他学生和教师参与点评。达到以下教学目标:①培养学生认识作业指导文件的内容是食品企业,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文件的之一;②认识该文件是QS、HACCP、ISO22000认证文件中执行程序文件的支持性文件,即各种具体规定要求和详细的作业指导文件;③培养学生综合应用食品法规,食品标准,食品工艺学等的实践能力;④是社会企业现实生产的需要。

(2)采用问题教学方法:针对企业需要融会贯通、思维活跃、善于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员工。水产食品加工学有以下特点:水产品资源多样性、易腐性、原料成分多变性,季节性强的特性,水产食品加工技术多、加工管理方法多、水产食品质量安全管理方法多、加工设备多样性、产品分类多、应用学科知识多等特点。采取灵活而有启发性的教学方式,有的内容要求学生掌握方法就行,有的内容要求学生自学,有的内容则要求学生结合工程实际去分析,包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得出自己的结论。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3)讨论与互动相结合教学方法:如讲授某些水产食品加工工艺可通过科学而有层次的问题提问、设问。某辅助材料对食品营养、色、香、味的影响?哪些工序对水产食品营养、色、香、味的影响?哪些辅助材料、工序参数的改进创新?从水产食品安全危害分析哪些工序是关键控制点,水产食品工程技术是实现水产食品加工和水产食品安全极其重要的保证和手段。来启发学生的思维。采用水产食品加工案例,通过课堂讨论与互动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把水产品行业的特点,学校和地方海洋水产特色,学校历届学生在水产品加工行业就业情况等?容有机结合进行讲授,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

(4)为了强化学生的独立思维和解决具体问题的动手能力,由学生设计制造某些水产食品产品的实验计划和制造产品实验方案,制造产品配方和制造工艺,学生动手拆装清洗设备、调试安装设备,分组独立操作,获得制造产品结果。对各实验小组制造产品进行质量指标评价,成本核算,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工程能力。

(5)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生产质优价廉的水产食品需要几个基本要素:原料、工艺、设备、厂房、管理。这些要素涉及原料特性、工艺参数、工艺操作要点、设备选型、设备工作原理、设备操作规程、工厂QS认证、对员工、卫生和各种基本要素的管理。由于学时数少,教学信息量大,任课教师在多媒体教学时要链接相关教学信息,应用CAD软件等工具,弥补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进而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任课教师在多媒体制作上积极地研发课件,把难以观察到的水产食品加工设备原理通过计算机绘图技术和动画技术使之变得直观和形象化的动态演示,使学生直观的了解设备原理,同时也提高了学生上课的兴趣,获得了较好的效果。

食品制造业的特点范文3

从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看,大力推进食品企业诚信体系建设是发达国家保障食品安全、促进食品工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在我国,自2009年开展试点工作以来,黑龙江、河南、广东等地的食品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工作取得了积极的成效,涌现了完达山、雨润等典型试点企业。但从整体上看,我国食品企业的诚信体系建设推进工作困难重重,食品安全问题面临的形势依然紧迫。

一是信息不对称现象客观存在。信息不对称是食品安全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也是市场机制作用不完善的集中表现。信息不对称使得食品产业链上各主体之间的利益博弈加剧,在监管不到位和消费者食品安全知识缺乏的情况下,“柠檬市场”问题出现,不安全食品就会驱逐安全食品,安全食品市场萎缩。

二是食品产业链的特殊性。食品产业链涉及从“农田到餐桌”的多个环节,原料生产与提供、产品加工、销售、储运等环节都存在着食品安全隐患,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危及整个产业链。

三是小规模经营占主体。目前,我国食品工业领域小微型企业和小作坊数量仍然占据了全行业的93%,规模化、集约化水平低。这不仅使得行业的标准化建设举步维艰,而且极容易导致部分食品行业的产能过剩,恶性竞争加剧。

四是整体技术水平不高。食品企业的诚信建设是建立在一定的技术水平之上,对原料与产品的质量检测有明确的要求。但在目前,小微型企业和小作坊经营占主体,整体技术水平不高,形成对诚信体系建设的制约。

五是守信激励与失信惩戒机制不完善。目前,我国不仅食品安全失信惩戒机制不完善,系统的守信激励机制更是缺乏。失信惩戒机制不完善使得食品企业的违规成本低下,食品安全事件频发。守信激励机制缺乏难以激发企业参与诚信体系建设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从“要我做”到“我要做”的转变。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重,为全面推进食品企业的诚信体系建设,营造一个“以诚立企,以信兴业”的良好氛围,需要正视上述困境并采取针对性措施。

一是加强信息披露机制建设。针对市场机制的固有缺陷,进一步加强对国内外食品安全信息的采集与,建立食品产业链每一个环节上的信息披露平台,为生产经营者提供生产决策依据,为消费者提供消费导向。

二是加强原料基地建设。针对原料环节食品安全隐患多的特点,把引导企业加强原料基地建设作为推进食品企业诚信体系建设的重点工作。通过原料基地建设,不仅可以为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创造条件,而且有助于推进产业链间的集成融合,构建一个“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机制。

三是加快推进企业兼并重组。针对小规模经营占主体不利于标准化建设的实际,积极引导和推动优势企业的兼并重组,不断提高行业集中度,形成以大型骨干企业为龙头、中型企业为支撑、小微型企业为基础的发展新格局。

四是加快技术改造。针对诚信体系建设中的技术制约,积极发挥技术改造资金和中小企业专项资金的引导作用,积极鼓励企业按照诚信体系建设的要求加快技术改造,加大对新技术、新工艺的研发投入,提升行业整体技术水平。

食品制造业的特点范文4

2008年1~11月,我国食品制造业累计实现产品销售收入6662.10亿元,同比增长28.51%,增速比上年同期下降了0.58个百分点;累计工业总产值为6997.07亿元,同比增长30.37%;累计工业销售产值为6792.94亿元,同比增长29.86%;累计利润总额为393.4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了83.35亿元,同比增长26.88%。受经济形势影响,行业销售收入增速减缓,但上游原材料与动力成本与及销售费用仍然保持上升,导致行业盈利能力下滑。

一、食品制造业运行情况

(一)行业规模

2008年1~11月,我国食品制造业累计实现产品销售收入6662.10亿元,同比增长28.51%,增速比上年同期下降了0.58个百分点。去年11月末,我国食品制造业资产总计为4834.49亿元,同比增长16.76%,增速比上年同期下降了0.83个百分点;企业数为7101个,比上年同期增加了639个;从业人员年均人数为139.81万人,比上年同期增加了5.67万人。

分行业来看:焙烤食品制造、糖果制造、调味品制造、乳品制造、方便食品制造企业数分别为1079、595、978、756、1031个,占行业比重分别为15.20%、8.38%、13.77%、10.65%、14.52%。焙烤食品制造、糖果制造、调味品制造、乳品制造、方便食品制造从业人员,年均人数分别为20.91、11.32、19.15、21.04、25.53万人,占行业比重分别为14.96%、8.10%、13.70%、15.05%、18.26%;焙烤食品制造、糖果制造、调味品制造、乳品制造、方便食品制造,人均资产总计分别为21.04、30.47、44.77、46.36、26.34万元/人,比行业平均水平分别少13.54、少4.11、多10.19、多11.78、少8.24万元/人。焙烤食品制造、糖果制造、调味品制造、乳品制造、方便食品制造累计产品销售收入分别为684.45、468.48、975.22、1375.95、1081.97亿元,占行业比重分别为10.27%、7.03%、14.64%、20.65%、16.24%;累计产品销售收入同比增长分别为35.57%、29.44%、27.79%、17.94%、28.60%,比行业平均水平分别高7.06、高0.93、低0.72、低10.57、高0.09 个百分点。焙烤食品制造、糖果制造、调味品制造、乳品制造、方便食品制造资产总计分别为439.82、344.94、857.33、975.42、672.47亿元,占行业比重分别为9.10%、7.13%、17.73%、20.18%、13.91%;资产总计同比增长分别为19.62%、18.64%、9.96%、19.00%、15.70%,比行业平均水平分别高2.86、高1.88、低6.80、高2.24、低1.06个百分点。 br>

(二)资本/劳动密集度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推动了食品制造业资本/劳动密集度的提升,这表现为人均产品销售收入、人均资产总额以及单位资产总额的同比增长。2008年11月末,我国食品制造业人均产品销售收入为47.65万元/人,比上年同期增加了8.58万元/人;人均资产总额为34.58万元/人,比上年同期增加了3.63万元/人;单位产品销售收入为9381.92万元/单位,比上年同期增加了1289.02万元/单位;单位资产总额为6808.19万元/单位,比上年同期增加了397.76万元/单位。

分行业看:焙烤食品制造、糖果制造、调味品制造、乳品制造、方便食品制造人均产品销售收入分别为32.74、41.38、50.92、65.39、42.37万元/人,比行业平均水平分别少14.91、少6.27、多3.27、多17.74、少5.28 万元/人。焙烤食品制造、糖果制造、调味品制造、乳品制造、方便食品制造人均资产总计分别为21.04、30.47、44.77、46.36、26.34万元/人,比行业平均水平分别少13.54、少4.11、多10.19、多11.78、少8.24万元/人。焙烤食品制造、糖果制造、调味品制造、乳品制造、方便食品制造单位产品销售收入分别为6343.36、7873.55、9971.56、18200.39、10494.40万元/单位,比行业平均水平分别少3038.56、少1508.37、多589.64、多8818.47、多1112.48万元/单位。焙烤食品制造、糖果制造、调味品制造、乳品制造、方便食品制造单位资产总计分别为4076.20、5797.38、8766.13、12902.43、6522.47万元/人,比行业平均水平分别少2731.99、少1010.81、多1957.94、多6094.24、少285.72万元/单位。

(三)产销情况

经济增速虽然逐季放缓,但食品制造业产销增速仍然加快。2008年1~11月,我国食品制造业累计工业总产值为6997.07亿元,同比增长30.37%,增速比上年同期上升了1.53个百分点;累计工业销售产值为6792.94亿元,同比增长29.86%,增速比上年同期上升了1.13个百分点;产销率为97.08%,比上年同期减少了0.35个百分点。去年11月末,产成品资金占用为388.76亿元,同比增长33.82%,增速比上年同期上升了14.41个百分点。

分行业看:焙烤食品制造、糖果制造、调味品制造、乳品制造、方便食品制造累计工业总产值分别为713.32、463.06、1043.00、1423.55、1109.85 亿元,占行业比重分别为10.19%、6.62%、14.91%、20.34%、15.86%;累计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分别为38.03%、24.50%、28.90%、19.61%、30.26%,比行业平均水平分别高7.66、低5.87、低1.47、低10.76、低0.11个百分点。

焙烤食品制造、糖果制造、调味品制造、乳品制造、方便食品制造累计工业销售产值分别为700.75、466.61、1001.27、1353.96、1096.58 亿元,占行业比重分别为10.32%、6.87%、14.74%、19.93%、16.14%;累计工业销售产值同比增长分别为37.61%、27.45%、29.27%、17.14%、29.35%,比行业平均水平分别高7.75、低2.41、低0.59、低12.72、低0.51个百分点。

焙烤食品制造、糖果制造、调味品制造、乳品制造、方便食品制造产销率分别为98.24%、100.77%、96.00%、95.11%、98.80%,比行业平均水平分别高1.16、高3.69、低1.08、低1.97、高1.72个百分点。焙烤食品制造、糖果制造、调味品制造、乳品制造、方便食品制造产成品资金占用分别为28.04、33.05、61.16、66.08、43.66亿元,占行业比重分别为7.21%、8.50%、15.73%、17.00%、11.23%;产成品资金占用同比增长分别为56.04%、34.04%、24.58%、53.07%、16.51%,比行业平均水平分别高22.22、高0.22、低9.24、高19.25、低17.31个百分点。

由于粮食价格以及原材料、燃料和动力价格增速大幅下滑,我国食品制造业工业品出厂价格增速也逐渐放缓。2008年12月,我国食品制造业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为106.18,比上年同期提高1.55点,比同期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高7.32 点。

(四)成本费用结构

2008年1~11月,我国食品制造业累计成本费用总额为6268.0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了1427.53亿元。其中,累计产品销售成本为5359.31亿元,同比增长28.73%,增速比上年同期下降了0.64个百分点,累计产品销售成本占成本费用总额的比重为85.50%,占比较上年同期减少了1.00个百分点;累计产品销售费用为619.70亿元,同比增长25.86%,增速比上年同期上升了8.37个百分点,累计产品销售费用占成本费用总额的比重为9.89%,占比较上年同期增加了1.15个百分点;累计管理费用为227.52亿元,同比增长27.24%,增速比上年同期上升了10.55个百分点,累计管理费用占成本费用总额的比重为3.63%,占比较上年同期减少了0.10个百分点;累计财务费用为61.49亿元,同比增长23.00%,增速比上年同期下降了1.98个百分点,累计财务费用占成本费用总额的比重为0.98%,占比较上年同期减少了0.05个百分点。其中:焙烤食品制造、糖果制造、调味品制造、乳品制造、方便食品制造成本费用总额分别为616.49、417.83、916.60、1329.40、1010.5亿元,占行业比重分别为9.84%、6.67%、14.62%、21.21%、16.12%。

焙烤食品制造、糖果制造、调味品制造、乳品制造、方便食品制造产品销售成本分别为532.26、346.77、816.88、1092.77、894.63 亿元,占行业比重分别为9.93%、6.47%、15.24%、20.39%、16.69%;产品销售成本同比增长分别为33.83%、29.96%、27.95%、19.76%、28.63%,比行业平均水平分别高5.10、高1.23、低0.78、低8.97、低0.10个百分点。

焙烤食品制造、糖果制造、调味品制造、乳品制造、方便食品制造产品销售费用分别为52.51、46.41、50.48、187.00、78.63 亿元,占行业比重分别为8.47%、7.49%、8.15%、30.18%、12.69%;产品销售费用同比增长分别为14.88%、16.02%、20.59%、23.49%、29.23%,比行业平均水平分别低10.98、低9.84、低5.27、低2.37、高3.37个百分点。

焙烤食品制造、糖果制造、调味品制造、乳品制造、方便食品制造管理费用分别为27.58、20.90、34.77、43.59、29.13亿元,占行业比重分别为12.12%、9.19%、15.28%、19.16%、12.80%;管理费用本同比增长分别为24.68%、25.56%、13.99%、32.78%、18.04%,比行业平均水平分别低2.56、低1.68、低13.25、高5.54、低9.20个百分点。焙烤食品制造、糖果制造、调味品制造、乳品制造、方便食品制造财务费用分别为4.13、3.74、14.47、6.05、8.19亿元,占行业比重分别为6.72%、6.08%、23.53%、9.84%、13.32%;财务费用同比增长分别为13.66%、50.48%、12.16%、11.15%、16.11%,比行业平均水平分别低9.34、高27.48、低10.84、低11.85、低6.89 个百分点。

(五)盈利情况

由于销售收入增速略有下滑,而成本上升相对较快,食品制造业利润总额增速下降,亏损总额有所上升。2008年1~11月,我国食品制造业累计利润总额为393.4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了83.35亿元,同比增长26.88%,比上年同期33.28%的增速下降了6个百分点;亏损企业累计亏损额为35.92亿元,同比增长19.05%,增速比上年同期上升了0.68个百分点。去年11月末,我国食品制造业亏损面为16.81%,比上年同期减少了0.01个百分点;亏损深度为9.13%,比上年同期减少了0.88个百分点。

二、行业热点与政策变化

(一)国务院研究论证食品安全监管体制

国务院目前正在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的审议意见,对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和全程监管等问题作进一步研究论证。去年10月,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对食品安全法草案进行了第三次审议。根据原来的计划,食品安全法草案拟提请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继续审议。由于国务院目前正在根据常委会组成人员在常委会第五次会议上的审议意见,对食品安全监管体制、食品安全全程监管等问题作进一步研究论证,国务院建议将食品安全法草案提请2009年2月下旬举行的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继续审议。因此,食品安全法草案没有列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议程。

(二)全国打击滥用食品添加剂整治第一阶段督查开始

国家卫生部新闻发言人毛群安在会上指出,全国打击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第一阶段督查开始。毛群安指出,全国打击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领导小组日前下发通知,要求各省(区、市)对辖区内专项整治第一阶段(自查自纠)工作进行督查。毛群安表示,此次督查工作,各地在加强专项整治的同时,要重视节日食品安全,加大对节日重点市场、重点食品和餐饮经营单位的监督检查力度,结合专项整治工作,严查在食品中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的行为,对违法的单位和个人依法严肃处理,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的饮食安全。认真查找专项整治工作中的问题和不足,总结好的经验,对下一阶段工作提出指导意见。要对重点案件进行督办,对跨地区案件要协调各地区联合办案。

(三)食品包装实行生产许可证准入制度

继日韩致癌PVC中国销售引发媒体报道之后,食品包装安全引起社会的关注。近日,国家质检总局在杭州市召开的“食品用塑料包装、容器和工具检验工作研讨会”上,明确了中国将对食品用塑料包装、容器和工具等制品实行生产许可证市场准入制度。即对食品包装产品进行QS市场准入制度。QS认证是中国对食品包装制品企业实行的第一个市场准入强制认证制度,基本上等同于生产许可证或质量安全许可证。由于此次是由国家质检总局负责,其发放相当严格,QS认证将对食品包装生产企业产生重大影响。

(四)食品安全法草案三审稿修改:强化食品添加剂监管

食品安全法草案提交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审议。受到三鹿牌奶粉事件的影响,本次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食品安全法草案三审稿作了较大修改。法律委员会建议,加强地方政府以及其他有关部门的监督职责;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规范食品安全标准;加强对食品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的管理;完善食品召回制度;加强食品检验,明确规定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对食品不得实施免检;完善食品安全事故处置机制。 法律委员会还建议,增加有关加强对食品添加剂的监管,包括:一是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应当根据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及时对食品添加剂的品种、使用范围、用量的标准进行修订,对经过风险评估证明安全可靠、技术上确有必要的,才能列入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范围。二是食品生产者应当按照食品安全标准关于食品添加剂的品种、使用范围、用量的规定使用食品添加剂;不得在食品生产中使用食品添加剂以外的化学物质或者其他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

(五)中国食谱回归“粗粮时代”

由于近年来人们的消费能力以及消费观念的不断改变,人们在饮食方面的投资也日益增加,以往偏荤少素,重精食缺粗粮,饮食结构不合理的生活习惯已经开始逐渐被改变,而以“五谷为本”的中国几千年的饮食理念正式“回归”。近日,有着“豆奶大王”之称的维维集团,其谷物市场的主打产品“维维谷动”燕麦、红豆、黑芝麻三个系列也正式上市。这也是目前为止中国谷物市场迎来的“最重量级的选手”。市场调查显示,继碳酸、水、茶、果汁饮料之后,以玉米、燕麦为代表的谷物饮料,正以“第五代饮料”的标志崛起,市面上以谷物为原料的产品层出不穷,谷物元素饮料新产品数量因此由2002年的15种上升到2007年的187种,并且还在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不难看出,饮食需求的多元化已经将中国的饮食习惯彻底改变,尽管全球正在兴起谷物素营养食品消费风潮,但具体来看,目前的饮食方式还是与以往有较大的不同。其实早在去年年底,国家发改委宏观院公众营养与发展中心就宣布2009年将启动“喝营养”工程,向公众推荐“喝健康水”、“喝水果”、“喝粮食”等饮食方式,并计划将“喝营养”列入国家公众营养改善项目。

食品制造业的特点范文5

【关键词】 财务效率; 食品制造业; 上市公司; 公司财务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6)05-0073-03

一、引言

“民以食为天”。食品制造业问题一直受到政府和学者的关注。赵越春等(2013)以江苏省消费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对食品制造业社会责任的认知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认为社会责任与食品质量是消费者关注的主要方面。曾利彬等(2008)基于全国31个省(市)2002―2006年食品制造业的统计数据,运用层次分析法对省域食品制造业的各项竞争力指标进行评价分析,结果显示各省食品制造业竞争力各维度差异显著,发展均衡度较差,相对竞争力水平波动较大。食品制造业区域集聚日益明显,竞争力差距进一步扩大。闫逢柱等(2010)利用显示性对称比较优势指数和国内市场占有率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食品制造业整体国际竞争力与民族食品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均不强,并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各地区之间存在明显差异,中西部地区明显强于东部地区且呈上升趋势,其中外资是整体竞争力下降的重要原因。耿献辉等(2011)采用投入产出技术,分析了食品制造业的产业关联以及对其他产业及整个中国经济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食品制造业的14个部门都不能作为经济发展的关键产业,应该采取相应措施增加我国食品制造业和其他产业的关联程度。高立(2013)在其硕士论文中利用实证分析结论提出了食品制造业企业公民行为竞争力提升的对策和建议。贾杉(2011)认为中国食品制造业国际竞争力非常低下,并且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应该加大食品安全的整治力度,积极引导行业整合。

通过对食品制造业研究的相关文献梳理发现,近期学界对食品制造行业研究出了大量成果,对行业的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但是针对行业效率研究的文献相对较少,研究财务效率的文章更少。郑歌忱(2012)利用2002―2007年统计数据,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评价省域食品制造业经营技术效率,并进行区域比较分析。认为食品制造业区域差异较大,扩大规模是该行业发展的重点。刘志雄(2010)采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估计中国食品制造业技术效率,并分析各因素对技术效率的影响程度。结果显示存在显著的技术效率损失,且技术进步并不显著。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食品制造业技术效率差异不大,且呈收敛趋势。但是以往文献均未对行业财务效率作出相关研究,财务效率将直接影响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基于以上考虑,本文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对食品制造业20家上市公司财务效率进行综合评价,并对综合效率进行分解,以期得到解决企业效率低下的发展路径,为各效率低下企业的效率矫正提供参考,为食品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二、模型构建

DEA是一种非参数的效率评估方法,最早由是Farrell(1957)对英国农业生产力进行分析时提出,在后来基于线性规划技术而发展,Charnes et al.(1978)推广到适应多输入多输出同类的决策单元(Decision Making Unit,DMU)情形,形成了规范的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其中包络数据模型最早是Charnes et al.(1978)提出的假定规模报酬不变(CRS)的投入导向(input orientation)的C2R模型,后由Banker et al.(1984)对C2R加以改进,提出了规模收益可变(VRS)的BC2模型。本文就拟用VRS模型对食品制造业企业财务效率进行测度和分解。

假设将对n个上市食品制造业企业的财务效率进行比较,每个DMU都有m种财务投入变量和s种财务产出变量,Xij表示第j个DMU的第i种财务指标投入总量,Yij表示第j个DMU第i种财务指标的产出总量,那么则有第j个DMU财务指标的投入为Xj=(X1j,X2j,…,Xmj)T,产出为Yj=(X1j,X2j,…,Xsj)T,现简单地用(X,Y)表示该决策单元的整个生产活动情况。现定义集合T为所有可能的生产活动构成的生产可能集,那么T应该满足凸性、无效性、锥性和最小性公理。同时所有的有效生产活动点(X,Y)构成Rm+s超曲面Y=f(X)成为生产函数。为了构建C2R模型,现令V为投入向量X的权系数向量,U为产出向量Y的权系数向量,以第j个DMU的效率评价为目标函数,以全部单元的效率指数约束,得到最优化的C2R模型:λ*j==1,得到BC2模型。通过执行CRS和VRS,可以获得厂商的规模效率①。根据这些指标,本文就可以对食品制造业上市公司财务指标进行整体的评价。

三、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说明

根据证监会2014年3季度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标准,本文选择沪深26家食品制造业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参照以往财务效率文献,并结合数据的可得性、科学性和重要程度,本文以资产负债表、利润表与披露的财务指标为依据,选取资产总额、营业成本与营运资金为投入指标(INPUT),基本每股收益、净利润与营业总收入为产出指标(OUTPUT)。研究时间段为2014年12月最新会计期间。

本文投入产出选取的指标数据来源于国泰安统计数据库(CSMAR),经整理而得。沪深两市食品制造业上市公司有26家,其中双塔食品(002481)、莲花味精(600186)、安琪酵母(600298)、光明乳业(600597)、梅花生物(600873)营运资金为负数,星湖科技(600866)每股收益与净利润为负数,DEA方法要求所用数据非负,所以本文研究对象不包括以上6家上市公司。

四、实证结果分析

运用经济学家Coelli在DOS系统下编写的包络数据分析软件,以投入为导向,采用可变规模报酬(VRS)模型,将投入产出各个指标带入程序中求解,得出我国食品制造业上市公司财务效率评价结果。

(一)财务效率及分解

首先考虑全部20家食品制造业上市公司在2014年12月最新会计期间的财务效率值,以期从宏观层面把握上市公司整体财务效率情况,表1为财务效率值的统计特征描述。

从表1可以看出,食品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综合效率整体较高,达到0.934,说明整个行业的资源投入产出较为合理,仅存在6.6%的资源利用不足或浪费,后面将会对资源利用合理性进行定量分析。从单个企业情况来看,有9家上市公司达到技术效率有效前沿,占总体研究样本的45%;有11家上市公司未达到技术效率有效前沿,占总样本的55%,其中距离有效前沿最近的是涪陵榨菜(002507),相差仅为18%,距离有效前沿最远的是量子高科(300149),距离有效前沿达26%。值得注意的是,综合效率未达到有效前沿的企业中距离最远与最近的两个企业,其纯技术效率均达到了有效技术前沿,规模效率是其影响的唯一因素,其他未达到有效前沿的企业均受到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影响。

从纯技术效率角度看,在技术效率未达到有效前沿的11家企业中,除了量子高科(300149)与天润乳业(600419)的纯技术效率达到有效前沿外,其余9家均未达到有效前沿,占到了技术效率未达到有效前沿样本的81.82%,说明食品制造业财务效率未达到有效前沿的企业在同一规模的最大产出大多需要改善,需要完善整合整个行业的相关制度,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从规模效率与规模报酬角度看,技术效率未达到有效前沿的地区的规模效率均未达到有效前沿,其中佳隆股份(002495)、量子高科(300149)与天润乳业(600419)规模效率“拖累”效应显得尤为突出。在综合效率未达到有效前沿的企业中,涪陵榨菜(002507)规模报酬递减,其他企业均为规模报酬递增阶段,需要扩大规模生产,以追求规模经济。

(二)财务效率的统计特征分析

为了深入分析食品加工业财务效率的整体情况,需要对其统计特征进行描述,结果见表2。

从表2的统计特征分析结果看,整个食品制造行业的综合效率主要受到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影响,且两者的作用力相当,但规模效率企业间差异明显大于纯技术效率,差距达到1.89倍,规模效率的最小值为0.74,也明显小于纯技术效率最小值0.816,说明整个食品制造行业的规模效率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扩大企业规模,实现行业内兼并重组,实现规模经济是当前食品制造行业的发展重点。

从峰度和偏度来看,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峰度存在明显差异,但偏度差异性不明显。其中综合效率与规模效率峰度分别为0.87796、6.76822,分布明显区别于正态性和均匀分布,纯技术效率峰度为2.11149,相对来讲趋于正态性。偏度均为负值,存在明显的左偏态。

(三)财务效率的矫正

现考虑财务效率未达到有效前沿的上市企业的改进,以处于有效前沿的企业为参照系,根据不同权重确定改进路径。

从表3可以看出,黑芝麻(000716)财务效率矫正=3.6%×克明面业(002661)+19.9%×恒顺醋业(600305)+74.3%×天润乳业(600419)+1.0%×伊利股份(600887)+1.2%×海天味业(603288)。同理可得三全食品(002216)、皇氏乳业(002329)、佳隆股份(002495)、涪陵榨菜(002507)、贝因美(002570)、金达威(002626)、加加食品(002650)与中炬高新(600872)的财务效率矫正标准。其中恒顺醋业(600305)与海天味业(603288)提供的矫正参照高达五次,说明其在食品制造行业中综合效率可持续性较高。

五、结论

本文通过对食品制造业20家上市公司的财务效率进行实证分析,得到以下结论:

1.食品制造上市公司的综合效率整体较高,整个行业的资源投入产出较为合理,仅存在6.6%的资源利用不足或浪费。

2.食品制造业未达到有效前沿的企业均受到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影响,两者作用力相当。

3.食品制造业财务效率未达到有效前沿的企业在同一规模的最大产出大多需要改善,需要完善整合整个行业的相关制度,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4.在综合效率未达到有效前沿的企业中,涪陵榨菜(002507)规模报酬递减,其他企业均为规模报酬递增阶段,需要扩大规模生产,以追求规模经济。

5.规模效率企业间差异明显大于纯技术效率,差距达到1.89倍,整个食品制造行业的规模效率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扩大企业规模,实现行业内兼并重组,实现规模经济是当前食品制造行业的发展重点。

6.恒顺醋业(600305)与海天味业(603288)提供的矫正参照达五次,在食品制造行业中综合效率可持续性较高。

【参考文献】

[1] 赵越春,王怀明.消费者对制造业企业社会责任的认知及影响因素研究――江苏食品制造业案例[J].产业经济研究,2013(3):101-109.

[2] 曾利彬,等.我国省域食品制造业竞争力评价[J].中大管理研究,2008(4):103-126.

[3] 闫逢柱,乔娟.中国食品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差异的实证研究――基于国家、区域和民族三维视角[J].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44-51.

[4] 耿献辉,魏宁.我国食品制造业的产业关联分析[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69-75.

[5] 高立.食品制造业企业公民行为竞争力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6] 贾杉.我国食品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1(20):198-200.

[7] 郑歌忱.数据包络分析(DEA)法测算分析中国省域食品制造业的经营效率[J].农产品加工,2012(7):136-140.

[8] 刘志雄.中国食品制造业技术效率及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生态经济评论,2010:76-88.

[9] BANKER R D,CHARNES A,COOPER W W. Some Models for Estimating Technical and Scale Inefficiencies in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J]. Management Science, 1984,30(9):1078-1092.

食品制造业的特点范文6

(一)基本情况

2010年,南宁市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有303家,实现工业总产值382.03亿元,同比增长23.49%。按统计口径划分,南宁市食品工业分为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烟草制品业四个行业,2010年这四个行业分别完成工业产值247.93亿元、40.09亿元、45.96亿元、48.05亿元,产值增长速度分别为26.67%、22.10%、28.29%、6.85%;2010年南宁市食品工业实现主营销售收入、税金、利润分别为444.95亿元、49.25亿元、32.75亿元;增长速度分别为21.59%、20.81%、44.66%,税金和利润总额占全市的73%和51%。南宁市食品工业主要有制糖、罐头、酿酒、饮料、乳制品、淀粉、烟草等企业。2010年主要产品产量:冷冻水产品10382吨,精制食用植物油40370吨,小麦粉107045吨,乳制品76695吨,包装饮用水类288227吨,软饮料475956吨,大米742001吨,卷烟3631084万支,淀粉817730吨,成品糖1018816吨,罐头128512吨。

(二)主要特点

1.食品工业增长速度较快,规模水平不断提高,“十一五”期间,我市的食品工业的取得了较快增长,平均增长速度为23.69%,工业总量不断提高。2005年,南宁市的食品工业总产值为129.03亿元,经过“十一五”的发展,到2010年,南宁市的食品工业总产值已近400亿元,达到382.03亿元。

2.食品工业是南宁市总量规模的支柱产业。长期以来,食品工业是南宁市的支柱产业,其多项效益指标占全部工业的1/4强,优势地位在全国各区域中少见。2010年,食品工业分别占南宁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总产值、税金、利润的29.66%、73%、51%,是南宁市工业产值、利税最大的产业,对南宁市工业经济发展做出较大贡献。

3.南宁市食品工业产品呈特色化、多样化发展态势成品糖、淀粉、卷烟等产品是我市的传统特色食品,一直稳步发展,成品糖产值绐终保持在占全区的15%比例,淀粉产值的常年不低于15亿元。近年来,我市除传统特色食品获得稳步发展外,水产类食品、啤酒、果蔬食品及方便休闲食品等产品也获得较快的发展,涌现百洋食品、恩度食品、皇氏乳业、集盛食品等一批具有地方的特色产品企业。

4.通过自主培育和招商引资双轮驱动食品工业的发展。南宁市立足亚热带气候的资源特色,自主培育了以甘蔗、木薯、罗菲鱼、亚热带水果、水牛奶等为原料的成长性较好的加工企业,取得了显著成效。广西黑五类食品、南宁糖业、皇氏乳业等三家食品企业已成功上市,一些食品企业也在近期筹划上市;同时,南宁市在食品行业招商引资方面也取得较大突破,青岛啤酒、珠江啤酒、统一食品、康师傅、娃哈哈、可口可乐等一批知名企业落户南宁,食品工业发展势头良好。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南宁市食品工业近年来获得了快速发展,但与发达地区及国外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自主培育的大企业少,“低、小、散”问题突出

南宁市自主培育食品企业主要以本地农产品为原料,大企业少,经济效益也不稳定。主要产品中除糖、烟之外,其他食品加工制造水平较低,加工企业除南宁糖业、南宁中烟外,都属于中小企业难以发挥带动和辐射作用。2010年303家规模企业工业总产值平均只有1.26亿元,总体来看还偏小,也仅有百洋食品、恩度食品、皇氏乳业、集盛食品、汇华食品等少十来家企业效益比较稳定、成长性较好。

(二)原料供应不足

南宁市大多加工企业的原料来源由单家独户自种自养为主,缺乏规模化、公司化的种养基地,规模小、经营分散,加工企业原料供应不足,无法实现规模化生产。2010年南宁市淀粉加工企业产能已近80万吨,但由于原料不足实际产量仅为40万吨;2010年主要工业产品食糖和罐头因原料减产导致产量同比下降20.30%、14.80%,为扩大生产规模,企业不得不从外地采购价高的原料,增加了生产成本,制约了企业发展壮大。

(三)产业链短,精深加工、高附加值产品少

南宁市的食品行业产品大多属于初级加工产品,链条短,深加工程度不够,精深加工产品还刚处于起步阶段,产品附加值不高。比如蔗糖加工企业的产品基本上是单一的白砂糖,缺少精炼糖、功能糖及保健糖等多样化的高品质、高档次食糖。

(四)企业技术装备水平普遍较低

南宁市除南宁中烟、青岛啤酒、皇氏乳业、南宁糖业等少数企业技术装备水平目前达到国际国内先进水平外,其他行业的装备技术水平都不高,普遍处于国内八九十年代水平,存在自动控制水平较低,生产能耗较高,全员劳动生产率较低,生产成本较高,生产管理粗放等问题。

(五)品牌建设落后,知名品牌少

南宁市食品行业主要工业产品中仅有白砂糖具有一定的品牌知名度。南宁糖业的“云欧”、“明阳”牌白砂糖获得中国名牌产品,“古府”、“大明山”牌白砂糖获得广西名牌产品,其他食品绝大部分品牌知名度并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

(六)投入不足,融资渠道不畅,流动资金匮乏

南宁市食品企业大多是中小非公企业,以传统生产方式为主,由于规模小、信用度不高,融资渠道不畅,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无法扩大再生产,企业发展缺乏后劲。

(七)产品标准和质量控制体系不完善

我市食品加工制造企业普遍存在产品标准陈旧、控制体系不健全的现象,难以适应行业快速发展的要求及与国际接轨的需要。

三、发展建议

(一)抓好食品用原料基地建设

以皇氏甲天下乳业公司、百洋食品公司、汇华食品公司、双汇食品公司、南宁糖业集团、恩度食品公司等农产品加工企业为龙头,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原则,突出地方特色,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建立一批与加工企业相配套的专业化、标准化、产业化、社会化的奶牛、罗菲鱼、生猪、家禽养殖基地和原料蔗、水果、木薯、桑园种植基地。大力提倡发展有机农业和绿色农业,按照讲究营养、保证卫生、注重特点、符合保健、崇尚美味、回归自然的要求,生产无公害农产品,为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安全、优质的加工原料。积极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等方式,兴办稳定的农产品原料基地。进一步加快产地贮藏库和冷藏、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在农产品重要集散地和交通枢纽建立集加工、保鲜、流通为一体的大型产品物流配送中心,提高食品加工原料供应能力。

(二)培育和发展龙头企业

积极培育壮大投资和经营主体,大力培植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中型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一是根据“扶强、扶大”原则,重点扶持一批规模大、效益好、后劲足的龙头企业,进一步提高其竞争力和带动能力。二是对现有的经营状况一般,但有一定资产的龙头企业实施资本经营,引进有实力的企业进行嫁接改造,通过注入资金、品牌、机制等,使之发展壮大。三是利用现有国际国内区域经贸合作平台,加大食品加工业招商引资力度,接受区内外产业资本转移,建立高起点的食品加工龙头企业。四是推进食品加工园区建设,积极引导食品加工企业向园区集聚,以最终产品为龙头,把相应产业项目和配套项目集中到园区,提高产业集聚度。五是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按行业进行强强联合,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集群和集团。

(三)突出抓好优势特色效益农业的发展

一是针对国际形势,调整农业布局,发展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和特色化农业;二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建立生产、加工、销售结合的市场化农业体系,建立同农民利益联动机制,给农民带来实惠,以促进农民从事农业的积极性创造性;三是深化农业和农村经济体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农业产业化的经营服务机制,更好地为“三农”服务;四是拓展资金投入渠道,加大多渠道、多元化对农业投入,改善软硬设施,增强支农力度,提高农业产出效果和效益。

(四)加快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

一是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鼓励企业加速折旧,增加新产品开发费用和风险调节基金的提取,提高企业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的能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二是引导企业加大国内外先进适用技术、工艺、设备和管理的引进,在重视“硬件”引进的同时,更要注意“软件”的引进,推动国内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科技进步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三是鼓励企业建立技术创新体系,支持企业与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联合,加快关键技术和新产品的开发研究,大力推进成熟技术的推广应用。四是加强人才培养和职工队伍培训,吸引和引进产业研究带头人,不断壮大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培育和提高企业的自主开发能力。五是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在立足“名、优、特、新”农产品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品牌意识,强化品牌观念,瞄准国内外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打造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名牌产品。

(五)完善质量标准体系和检测标准体系

加紧制定符合广西农产品原料和加工产品的质量标准,尽快完善农产品加工业质量标准体系。把推行农产品质量标准与建设各类农产品加工基地和相关的科技示范园区结合起来,逐步建立标明产成品产地、质量、标准的等级标识制度。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尽快形成以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为核心,以县为基础、以企业为单元覆盖全市的农产品质量检测检验体系,逐步实现全程有效的动植物检疫、农药(兽药)残留检测、环境质量监测和产品质量控制。建立健全农产品加工企业质量安全诚信体系。研究食用农产品安全诚信的评价指标,建立食用农产品安全诚信监控网络,营造“重质量安全,守行业诚信”的氛围。

(六)建立健全各类社会化服务

引导和鼓励各类服务机构,围绕农产品加工业的需要,发挥在行业状况调查、产业规划制定、行业诚信体系建设、项目评估、技术咨询、人才培训、质量检测等方面的作用,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行业管理和服务逐步规范化。鼓励同类型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之间组建专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协调解决行业内部矛盾,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积极支持从事优势农产品加工、销售的企业,参加国内外的大型展览展销,提高优势农产品加工制品的市场知名度和占有率。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创业辅导、融资担保、科技服务、信息传递、政策咨询、人员培训、标准体系建设等公益,健全服务网络,进一步强化服务功能。

食品制造业的特点范文7

航空食品的特点

航空食品,系指提供航空运输这一特定环境中的人食用和饮用的一切物品。从卫生角度讲,航空食品与普通食品一样,必须符合国家食品卫生法规和卫生标准;所不同的是航空食品从生产到加工到机上食用,整个过程运转周期长、工艺复杂,而且所有食品均在空中飞行时食用(包括机组成员和乘客)。航空旅客流动量大、分布广的特点已构成流行病学上的易感人群,极易造成食源性疾病的暴发和传播,所以依据ISO9001:2000、HACCP和SQF2000CM对航空食品生产和服务的过程和产品进行系统、有效的安全和质量管理十分必要;另外,航空食品的生产、储藏和运输将耗费大量的资源,产生的废水、废气和噪音对环境造成较大的影响,所以也应在组织中建立和实施ISO14000:1996环境管理体系。

航空食品安全的影响因素

食品安全是指食品及相关产品不存在对人体健康现实的或潜在的侵害的一种状态,也指为确保此种状态所采取的各种管理方法和措施。目前航空食品供应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食品结构复杂:飞机上供应的食品中生冷、高蛋白、高糖类多,易腐败。第二、加工储存时间长:民航食品从准备、加工、储存到食用的间隔一般在4-8小时,如储存不当,易造成食物中毒。第三、食品采购供应的渠道多:机上供应的食品除了主菜和炒菜,由民航企业自行加工外,其余食品及容器用具、包装材料全部从外部采购,而且采购点多,变化不定。

影响航空食品安全的污染因素

微生物污染

微生物污染包括细菌性污染、病毒和真菌及其毒素的污染。引起食源性疾病的微生物主要有:沙门氏菌、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单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霍乱弧菌等。这些致病性微生物主要存在于肉食、家禽、鸡蛋、大米等食物中。在机体免疫力较低的情况下,引起以腹痛、腹泻、呕吐为主的急性消化系统疾病,更严重者还可引起小儿急性脑炎等恶性疾病。

农业种植、养殖业的源头污染

农业种植和养殖业的源头污染是食物中毒的“二号杀手”,我国有两到三亿农户在生产所有食品和食品原料,鱼、肉、蛋、奶、粮食、水果、蔬菜。还有数百万计的中小型食品加工企业。13亿人口所吃的加工食品大部分都是由他们生产的。以现在的规模,素质和守法意识,在加上市场经济的利益驱动,也会造成源头污染问题。

环境污染

通过食物的富集,人类从食物中摄取了种类繁多的有毒、有害物质,而这些有害的化学结构和性质经过动植物的作用后变得更为复杂。化工厂排放的化学物质、煤烟粉尘、酸雨中的化学物质等都是大气污染源;水体污染也因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日益严重,使渔业和农产品的安全性受到威胁。过量施用氮肥使大量的硝酸盐积蓄在作物体内,对作物本身无害,但对人畜有害。例如利用焦化厂废气生产的氨水,酚的含量高,造成土壤的酚污染,使农产品的品质下降,食品有异味;磷矿石中除含磷外,还含有砷、镉、铬、氟、汞、铅等,长期使用也会造成污染。农药的过量和超范围使用,使食品中农药残留量增大,危害更严重。

食品添加剂(防腐剂)、新原料、新工艺等对食品安全的影响

动物性食物中的化学物质主要来自饲料添加剂。抗生素是畜禽养殖业中常用的饲料添加剂,应用量过大或使用不当,都可通过食用肉、蛋、奶途径将抗生素转移到人类身上。近年来为刺激植物和畜禽生长而应用的激素类化学物质种类也增多,这些激素的残留物转移到人体,对儿童造成的危害尤其严重。新工艺也可能带来食品的安全问题,如使用食品新型包装材料、大孔树脂吸附纯化、食品辐照等新的食品加工工艺。目前,研究人员对这些新工艺在食品加工中的性质和利害还未全面了解和掌握,因此可能带来新的食品安全问题。另外,从国内外转基因生物的研究来看,转基因食品具有潜在的危险,可能损害人类的免疫系统,可能产生过敏综合症,可能对人体有毒性,对环境和生态系统有害,对人类和人体存在未知的危害等等。

影响航空食品质量安全的管理因素

食品质量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可以称为影响食品安全的管理因素。食品质量是指食品满足消费者明确的或者隐含的需要的特征(食用性、内在的特性即原辅材料的种类和形状、营养特性、感官特性、安全性、卫生性、时间性、经济性),其最基本、最重要的要求就是卫生安全。食品质量管理体系包括质量管理方针、质量标准体系、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等一系列内容。质量管理体系的核心内容是保证食品的质量,因此食品质量管理体系就围绕食品安全卫生的一系列有效监控体系,食品质量控制是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食品质量监控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法律法规、标准缺乏完整性,食品质量的检测体系、认证体系不完善。中国现行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并非以食品安全为目的精心构建而成,而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逐步自发形成的。结果,获得各国一致认可的确保食品安全的法律原则和制度,并没有被完整地贯穿到现有食品安全法律体系中。而且,很多应当以食品安全来统领的法律制度,并没有把食品安全作为立法目的来统领。现行的食品产品卫生标准的覆盖面不广,常发生国外提出某项安全限量标准技术壁垒后,我们才开始被动地着手建立相关标准,这种局面给中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形象和产品竞争力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至今尚未建立有效的食品安全和质量可追溯性制度。行之有效的跟踪体制和“快速预警系统”不仅是查明食品安全问题来源的有效途径,也是参与全球竞争、应对技术壁垒的需要。而中国尚未建立有效的食品安全和质量可追溯性制度,成为制约中国食品安全有效监控的瓶颈之一。

中国安全食品的发展现状

构建了“从土地到餐桌”的技术、质量、认证全程质量监控标准体系,形成了符合国情的安全食品生产和加工体系。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借鉴国际上“有机食品(Organic Food)”,“自然食品(Natural Food)”、“生态食品(Ecological Food)”、“健康食品(Healthy Food)”等方面的管理经验,结合本国国情,首先以无污染、安全、优质的安全食品新概念为基本特征,构建了绿色食品质量标准、监测检验、商标管理、组织服务组成的产业发展体系,形成了以“标准体系-质量认证-标志管理”为主线的运行模式。以统一的标准和统一的形象面对市场,组织企业和农户共同参与开发,在一些地区形成了“生产基地-龙头企业-品牌-市场”良性运转的产业链条。AA级绿色食品标准及绿色食品全程质量控制标准体系也已初步建立。

新型的微生物控制技术

栅栏因子

德国学者Leistner等人把食品防腐技术方法,如高温、高压处理、低温冷藏或冻结、控制水分活性(AW)、调节酸性(pH)、采用辐照、控制氧化还原电势、添加防腐剂等归纳成栅栏因子(Hurdle),并提出食品防腐就是调控这些因子,打破微生物的内平衡(Homeostasis),形成特殊防止食品腐败变质的栅栏,对食品防腐的联合作用,即栅栏效应,将其命名为栅栏技术。如果将栅栏技术与关键危害点技术HACCP和微生物预测技术协同起来,可以设计、优化、加工出卫生安全、耐贮藏、营养丰富、风味独特的食品。

活性包装

活性包装(抗菌包装、鲜度指示器、时间――温度指示器)是食品包装的现展方向,可以更能延长货架期和提高食品安全性。将来,装有计算芯片或集成电路的包装会出现,它将包括了从原料到产品很多信息以及时间――温度变化过程、价格和产品说明等多项信息,它将能最大限度地和消费者进行更加全面信息沟通。总之,在全程食品加工链的卫生控制中,把现代食品包装作为一个栅栏因子对待,加强食品包装这一因子水平的栅栏作用,可以较大幅度地降低其它因子强度,从而大大降低加工过程中栅栏技术强度,如降低杀菌程度、改变冷藏温度、减少防腐剂添加量等,对提高食品品质、保证食品安全、降低生产成本均有益处。

食品质量和安全的政府管理

航空食品生产企业除了要遵守国家关于食品生产企业所必须遵守的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传染病防治法》等外,还要服从并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的有关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第4章卫生监督,《实施细则》第10章第107条,均注明了国境口岸内向入、出境交通工具提供饮食服务的单位,必须接受检疫机关的管理规定。

在我国,国家实行食品卫生监督制度,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从事食品生产经营的,都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该法适用于一切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容器、包装材料和食品用具、设备、洗涤剂;也适用于食品的生产经营场所、设施和有关环境。因此《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中关于食品生产企业的设立、工厂的选址设计与设施,企业的卫生管理,及对产品的各项要求等均适用于航空食品生产企业。此外,有关部、委,各地方立法机构等制定的一些规定、管理办法等,不仅适用于地方企业,对航空食品企业也具有同样的约束力。

由于食品市场有着不同于其他产品市场的多个重要特征,使安全食品管理不同于一般消费品的管理,除依靠市场主体建立在维护自身利益基础上的自律来规范外,更要依靠政府超经济的强制力量来规范。在食品安全的政府管理上,发达国家都建立了适合本国,且与国际接轨的食品安全与农产品质量管理体系。横向管理体系以各种法律法规健全、组织执行机构配套、政府和企业逐步建立实施“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的预防性控制体系为特征。纵向实施从田头到餐桌的全过程管理。在管理手段上强调制度手段与行政手段等多种手段的组合。制度手段包括:制定完善食品安全标准,包括产品本身的标准,也包括对加工操作规程等标准;建立检验检测体系;实施市场准入制度;规定严厉的法律责任。行政手段包括:监督检查,如卫生抽查、罚款、查封、扣押和禁止销售、禁止移动等强制性措施;食品安全教育宣传;生产操作培训;组织、支持和鼓励食品安全方面的科研和合作等。为了使安全食品政策效能发挥最大,近年来发达国家开始对安全管理规制进行成本效率的分析研究。1995年,美国农业部成立了规制评估和成本收益分析办公室。其他许多国家也采用了一些规章性的审核,所有OECD成员国的政府部门都已要求使用一些科学方法对规制进行评估。随着要求运用成本收益准则对联邦管制进行分析的发展趋势,经济学家如Arrow等提出了环境、健康和安全管制的成本收益分析原理;Antle提出了有效食品安全管制的原理,并结合Rosen的竞争性企业生产品质差别的产品模型和Gertler、Waldman的质量调整成本函数模型,构建了肉类企业的理论和计量经济成本函数模型,检验“产品安全性不会影响生产效率”的假设。经对厂商调查数据的分析,发现这个假设并不成立。由此估计食品安全规则在牛肉、猪肉和家禽业等不同产品上产生的影响,结果发现实施食品安全规则的成本会超过美国农业部估计的收益。除了很小的企业,在每磅肉上实施规则的成本大约是一致的。其他的重要成果如French、eighbors、Carswell、Williams和Bush估计了企业履行食品加贴标签法规的成本。与国外不同的是,国内学者在研究我国食品安全的政府管理上,主要集中在政策面的描述及对现有政府管理失灵的分析上,主要涉及到:食品质量安全管理法制化;建立和不同规模、组织的生产者对安全蔬菜供给推广速测技术、创建专销网点、实施产地标识制度、试行追溯和承诺制度;消费者教育;完善保障体系,包括健全标准体系、完善检验检测体系、加快认证体系建设、加强技术研究和推广、建立信息服务网络等。

食品质量和安全保障体系研究进展

综上所述,食品安全不光是技术问题,也不仅仅是经济问题,实际上是社会问题。纵观世界,国际社会和发达国家已有许多好的经验和做法值得借鉴;但食品安全问题的真正解决,尚需假以时日。食品安全涉及管理体制改革;法律法规设立;生产市场准入体系的建立;检测评估资源的整合;技术法规技术标准体系的建立;还有认证认可、信息网络、危机确认“应急、风险评估”预警、培训教育乃至道德信用规范的建设。

食品制造业的特点范文8

本刊讯(记者 王崇民)近日,中国肉类协会“中国肉类与蛋品类食品安全与营养”工作会议在京召开。出席此次会议的有中国消费者协会投诉部主任张德志、家乐福中国食品安全与质量部经理刘溟、中国肉类食品综合研究中心总工乔晓玲等,以及山东肉类协会、河南双汇投资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江苏雨润控股集团、临沂新程金锣肉制品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的相关负责人。会上围绕“2014年国家肉类产品和蛋制品抽检及2015年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情况”等议题进行了发言。

中国肉类协会执行会长李水龙首先从肉类行业发展规划及企业生存发展和市场以及消费者需求的不同角度阐述了食品安全与营养工作对肉类行业、对企业生存的重要性。张德志也在发言中指出,目前消费者比较关注的食品安全产品种类主要包含肉、蛋、油和儿童类食品。中国消费者的维权意识不断增强,对市场环境起到了监督和督促作用。如何让消费者不断提升消费意识,对目前市场环境有新的认识,共同建立良好的市场规范,是行业共同的责任。

食药监总局部署2015年工作:改革食品生产监管制度

本刊讯(记者 王翠竹)1月13~14日,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在北京召开全国食品生产监管工作会议。会议总结了2014年食品生产监管工作,并部署安排2015年食品生产监管工作任务。

会议指出,2014年,全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食品安全办和总局的工作部署,结合食品生产监管实际,以《食品安全法》修订为契机,注重加强顶层设计和制度建设,食品生产监管制度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部署开展8类重点食品监管和综合治理,组织开展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许可审查和再审核工作,推动重点监管和综合治理取得新成效。

会议强调,2015年食品生产监管工作,要坚持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大力推进食品生产监管制度改革创新,坚持以问题导向为引领,继续加强重点监管和综合治理,科学防范食品安全风险,不断提升食品安全治理能力。

第二十二届中国国际包装工业展打造塑料包装机械专区 行业巨头3月再聚羊城

本刊讯(记者 孟雯)目前,塑料包装材料一直经受环境问题的严重挑战,但从2014年发表的数据来看,塑料包装在包装工业中仍是需求增长最快的材料之一,塑料包装制品的扩大也带动了塑料包装机械的发展。为遵从市场发展趋势,将于3月9~11日在广州举办的第二十二届中国国际包装工业展特开设塑料包装机械专区,将同PACKINNO 2015所展示的塑料包装制品形成完美对接。

据了解,在Sino-Pack 2015现场,深圳杨森精密机械有限公司将展出大型模内贴标(IML)专业机械手。该公司是集研发、生产制造、营销与服务于一体现代化精密工业机器人的高科技生产企业,所研发生产的斜臂旋转机械手、轻型气压机械手、变频横走机械手、CNC全伺服机械手、高速模内贴标(IML)系统、PET瓶胚高速专用机械手等,产品综合性能保持行业内的领先,并可根据用户需要进行产品的个性化定制,提供特殊制品的系统解决方案。公司可提供整套注射模内贴标控制系统及工艺解决方案,如自送送标系统、自动成型系统、自送取标系统、静电发放系统(可造血静电消除系统)、自动贴标及取件系统(IML机械手)和真空发生及控制系统等。其注射成型机模内贴标技术可广泛应用于日用品包装、食品包装、儿童餐具、冰淇淋包装、手机面板、家用电器面板、音像产品包装等。

除了展示一系列特色展区外,主办方还将紧贴行业趋势,根据买家需求,同业界主流媒体联手打造多场丰富精彩的同期活动,更是加大力度邀请行业协会、终端企业及海外买家前来参观,务求搭建一个高品质的完美供需平台。

食品制造业的特点范文9

关键词: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新兴制造业

中图分类号:F124;F426

一、改革开放30年来的中国制造业发展

中国的制造业之所以最初被认为是靠自由经济推动起来的,很大的原因来自于我们所说的传统制造业,除了固有的国有体制内外,许多中小制造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其前身多来自农村的乡镇企业和村办企业。20世纪80年代,村村点火、处处点灯的制造业萌动,曾经造就了中国农村产业结构的第一次变革。而当时的副总理万里曾有一句经典的名言:“无工不富,无农不稳,无商不火”,也极大地推动了农村的五小工业,包括小加工、小制造,而且在当时国有企业没有实质开放之前,乡镇企业被邓小平称为中国农村的第二次腾飞,这次腾飞完全依赖的是市场自由竞争的力量,没有国家支持,也没有国家干预,农村的小企业基本依赖于本地资源。区位条件好的企业,主要依赖大城市的辐射。但是到了20世纪80年代后期,当中国的国有企业开始进行制度改革后,农村传统的小企业“船小好掉头”、机制灵活、见缝插针的优势逐步丧失,曾经靠以国有企业抢市场、争原料的发展手段基本被切断。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农村的乡镇企业开始实施第一次转型,逐步形成了多种发展模式,也就是当前的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模式的雏形,这种雏形可以归结为:苏南集体经济工业发展模式,珠三角依赖于港澳转口贸易的发展形式,北京郊区依赖于城市工业外迁形成的特有优势,重要工业基地的产业链延伸形成的配套加工型工业基地。所有这一切,在当时仍保留着自由竞争和优胜劣汰的发展模式,国家基本没有予以更多的干预,传统的村村点火、处处点灯的发展手段,也逐步向规模化演进。至21世纪初在中国,特别是沿海地区,形成了数以万计的中小型制造业企业,并有一批脱颖而出的优秀民营企业,成为地方工业的骨干和龙头。

在分税制改革后,地方的利益冲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各地均把制造业作为增加税收的最主要来源。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地方政府在得不到新的财政来源的背景下,开始逐步将无形的手伸入到制造业中。中国的机械、食品、化工、服装、纺织、民用设备等,县域经济中的龙头工业均被地方政府既予以保护,又予以强制性的干预,使原本自由竞争的制造业,变成干预主义“紧逼盯人”似的管人制度,失去了自我发展的能力。这客观上又使大城市以外的制造业呈现出二元结构:其一是企业的发展要靠市场的自由竞争来实现;其二是企业如何发展,要看当地政府的眼色和当地政府的规划,这最终使中国的制造业从已有的竞争优势陷入到干预主义的被动发展之中。

特别是近几年,中国的出口环境越来越复杂,不确定性因素日益增加。人民币汇率的提高和国外接连不断的贸易制裁,使得中国出口型制造业陷入高速发展之后的第一次全面危机,尽管中国的制造业今天仍保持全球第一的重要位置,但是其发展的活力和动力已经很难靠一般的国家政策修复了。

二、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至关重要

在未来的国家竞争中,中国最大的优势不是来自军力、高科技,而是在于新型制造业。

2008年以来的全球金融危机,不仅中国的金融受到影响,最严重的是中国制造业受到前所未有的打击。欧美为了保护本土的中小企业,可以无所顾忌地撕毁合同定单,到岸的货物也被强制装船退回,大国的贸易保护在西方所谓经济自由主义的外衣下,裸地显现出其国家干预主义的真相。为此,一些落后国家纷纷想借机抢夺中国在欧美的市场份额(但因为规模和质量未能得逞)。同时,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使2009年中国沿海几万家出口型企业停产,上千万的民工失业返乡。

美国和欧洲的经验其实已经告诉我们,制造业并不代表落后,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最坚实的基础。长期以来,美国的制造业占据全球第一的位置(数据显示,中国在2011年1月已超过美国0.4个百分点)① 。自世界第二次大战以来,美国在高端装备机械、新型材料、大型动力设备、高度精细制造等产业领域,不仅长期占据全球50%以上的市场,而且在1980-1990年的结构转型中,仍确保现代制造业的规模和技术等级在全球第一的位置。美国如果没有世界最发达的制造业,很难抵御住2008年的金融危机和2011年的债务危机。2011年欧洲之所以陷在债务之中不能自拔,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欧洲的制造业正在被美国压制住。而希腊、西班牙的制造业更是因产品结构单一、规模过小、国际竞争力薄弱,没有能力来填补金融市场的泡沫对实体经济的依赖。中国在2008年以后,之所以仍能保持较高的经济增加速度,除了政府不惜代价地加大投资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是中国的制造业—中国的制造业不仅市场占有率高,规模大,而且相对于非发达国家来说,产品的质量和价格性能比均具备很强的优势。

因此,中国的制造业必须升级,必须在所有新兴国家和后来者中占据不可替代的位置。2011年春节前,温州一家制造抗压抗热橡胶制品和汽车过滤系统的企业,因欧元贬值,公司出口亏损。面对欧州公司的不肯提高收购价格,公司迫于无奈,决定停止供货。由于该公司的产品,按同等价格、同等质量,在其他国家根本没有可替代者,于是,这家公司对欧洲公司进行了一次倒逼操作:只要欧洲公司不提价,公司就停止供货,最终迫使欧洲涨价。这个案例说明:只要你的产品好,今天就可以对发达国家实施价格倒逼,因为外资重选采购的成本会更高更难。

但是,中国制造业的升级面临一个很大的体制问题。未来中国的制造业要想摆脱停滞不前的状态,就必须消除对资源和市场的强权控制。在制造业的发展中,国家干预是必须的,即通过制定产业、技术、对外合资合作、外资并购等方面的门槛,保证制造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和现代化水平在5~10年间实现飞跃式的增长。同时,市场竞争、自由竞争也是推进制造业优存劣汰的必要保障。国家应当为制造业的发展提供充分竞争的环境,不要轻易干预和救助自我经营不善、技术发展滞后的落后企业。

与此同时,可以说,制造业是最适合自由竞争的行业,这主要在于制造业产业本身的特质。由于我国目前的制造业仍处在传统制造业的范围之内,它既不涉及国家的产业安全,也没有形成典型的区域竞争优势。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仅仅为了维持工业各个环节对生产资料的需要和工业生产品的消费,以及为满足中国制造市场而进行的出口。因此,这类行业如果没有充分的市场竞争,没有自由经济带动下的公平发展,是不可能产生或主动地产生新型制造产品和新型的制造业运营方式的。这一点不仅在国外得到了充分的论证,而且在我国的浙江地区和珠三角更得到了客观验证。从走私到作假,到踏踏实实地做实业,到形成一批亿万以上资产的制造企业,完全靠的是优胜劣汰和充分的市场竞争。如果没有价格大战,没有资源的争夺,没有对市场的严格细分,没有靠竞争压缩成本的驱动力,温州是完全不可能成为如今中国市场经济最活跃的区域的。珠三角的制造业发展更是如此。如果仅仅因为毗邻港澳,珠三角的企业是不会取得在发展中不断转型的特征的。由于竞争和生存的需要,珠三角在近10年之内完全依靠成本推动和技术推动,大规模地淘汰了落后产能,形成了像虎门镇、小揽镇这样初步进入现代制造业的工业聚集区。相反,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大多数制造业,包括一批国有制造业,由于仍沿袭着按政府的要求做配套生产,按政府的规划制定产品结构,因此几乎看不到主动发展的动力,制造业应有的竞争优势在政府的干预中变成了地方发展的劣势。

三、机械工业与食品加工工业或可成为重要突破口

未来10年,中国可以最大可能地发展服务经济,扩大服务贸易的比重,可以全面将中国的金融体系与国际融合、渗透,并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程度,但是,所有的努力都要建立在制造业、加工工业的强大上。不管是当前还是未来,再发达的金融业和服务贸易,都是以强大的制造业为基础的。中国要推进金融服务业和其他服务贸易的快速扩张,就必须举国力来推进制造业和加工工业的技术进步。

从中国目前的情况特别是中小企业转型情况看,3~5年内,中国制造业和加工工业最具突破力的是机械工业和食品加工工业。这两个产业,一是企业庞大,数量和分布密集,产业等级落后,生产能力与技术供给脱节;二是可选择的投融资渠道没有打开。这两个产业的突破,可以带动中国制造业的整体跟进,并对企业技术改造、投入、升级有非常好的示范作用。更重要的是,这两个产业的提高,足以使中国工业出口的主动权显著提高。

我国的机械制造业之所以庞大而质量不高,除了重大项目被国企垄断外,最重要的是产业布局散乱,产业分工无序。各地恶性竞争,品种高度重复,产业链上下断裂,价值链多被产业链的脱节所破坏。彻底放弃对国有企业的特殊待遇,鼓励民营企业主动创新和引进技术,是消除机械工业简单地“以数量换市场”的关键。

再看食品工业,机遇与挑战并存。作为一个农产品大国,资源优势、农产品深加工、高附加值生产方式、庞大的市场需求等因素为现代食品深加工工业提供了绝佳的机会。与此同时,食品工业的发展也存在市场混乱、质量良莠不齐的局面,阻碍了其发展。但从我国食品工业的现状看,不论东北还是中部地区,以本地农产品为基础的食品工业均具有长远的发展。这是因为,中国食品安全的管制时代已经真正启动,投资食品安全技术产业和新型食品加工工业,会获得远超过其他制造业的利润。

对中国人而言,“吃”是一个无穷大的事情,这不仅仅是“民以食为天”,更重要的是,在中国大多数人把吃作为一种文化,一种行为,一种品德和一种身份。而被无穷放大的市场,在供给不充分的情况下,质量就开始被忽视了。而当制造食品的供给者数量不断增加,人们对吃的行为、文化、卫生、质量、品德和享用性的要求就会逐步提高,而一旦进入一个临界点,食品深加工的发展就会出现跳跃式的发展。

在中国食品加工业正在由有效供给不足,向有效供给与需求逐步平衡的情况下,在产业层面,加大食品深加工已成行业发展的必然特质。

以农产品为原料的食品工业,在全世界也没有一个纯粹的自由市场模式。首先,优质的食品工业取决于优质的农产品,发达国家对农产品价格的干预主要是价格契约、出口补贴和农田私有化,国家补贴的重点在生产领域而非流通领域。美国是政府与农协通过年度契约确定价格控制,丰产后价格下跌,政府仍按契约价给予差价补贴,欠产或价格快速上升,农协也不能超过契约价出售。同时,美国对出口的补贴一直是美欧农产品价格矛盾的关键。

中国以前对农产品的补贴主要在流通环节,20世纪北京粮食副食品补贴曾相当于财政支出的60%,后改革为对生产的投资与临时性价格补贴。对生产的投资具有很强的行政干预性,其中,对农业水利、设施蔬菜、猪场、土地改造、现代生产基地的投资有一部分被当地政府挪用。因此,在忍受高菜价之前,消费者们交的税已经有一部分进了地方政府和农民的口袋。这就是机制问题。因此,制定农产品价格长效定价机制,不能简单以计划和自由市场来评价,而是要寻求一套完整的价格契约制度。但在国家行政干预具有强烈的市场破坏性背景下,契约的制定还有许多问题和利益需要突破,其核心目标是要让利益体现在农民和消费者身上。

在各省市“十二五”规划中,均把养猪作为食品工业的重心,提出建立百万头级养猪场、屠宰厂、肉食品加工厂。猪肉价格上涨,总体看不是成本推动的,核心问题还是在流通环节。目前,对猪饲料的管制、肉品添加剂管控尚未到位,食用猪生产标准和肉质标准均未出台。因此,在猪肉成本未真正上升之前(饲料价格的上涨已融在生产成本中消化),肉价尚属于连带性上涨,即受菜价上涨影响后形成的“追涨”,流通领域加快了上涨速度。下一步,不是缺肉的问题,国家也不宜盲目追加养猪补贴,而是要尽快制定具有长效性的农副产品价格协调机制。当前,财政干预的重点是最高限价,以及提高对低保人员的副食品补贴。

另一个关键问题是如何引入技术,而不是所谓的大食品厂就是宰猪杀鸡厂。技术的进入要解决农业资源地区农产品资源从食物形态向资本形态的转化。这个过程可能也是投资人和农产品资源拥有地区思路趋同的过程。

注释:

①2012国家商务部数据。

食品制造业的特点范文10

故笔者对于食品安全危机管理机制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食品安全危机管理机制食品危机

近年来,国外多次发生过食品安全危机事件。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有英国爆发的疯牛病、比利时发生的二恶英污染、韩国产生的口蹄疫,另外还有欧洲发生的禽流感。这些恶性食品安全事件不仅危害世界的安全,还对相关国家的紧急应对能力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每次发生这样灾难性的事件,都让这些国家认真总结经验和教训,清查相关原因,例如欧洲的一些国家在疯牛病爆发的时候处理非常迟缓,之后的禽流感时却做的很好,可见处理危机能力是一个不断完善和提高的过程。经过这些事件,一些国家已经形成了一套良好运作的食品安全危机管理机制.而我国却在此方面极其缺乏,近几年我国不健全的食品危机管理机制导致我国接连出现食品危机事件,如三聚氰胺奶粉事件、染色蔬菜事件、陕西榆林学生奶中毒事件等,民众对于食品的安全,越来越不放心。建立健全的食品安全危机管理机制是势所必然。

一、食品安全危机的内涵

所谓的食品安全危机,就是指因为食品的一些不安全因素造成这些食品对个人和社会产生影响比较大的危害事件。由于划分是依据不同,食品危机也分为几类。比如显性的和隐性的食品危机是根据存在的形态划分的。显性的食品危机事件是指造成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结果都是以外在的形式表现出来的;隐性的食品危机事件发生必须依靠科技手段或者在现有的条件下无法被人们所发现的这样一种事件。

二、 食品安全危机的特征

(1)预示性

预示性指的是在爆发食品安全危机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预兆,比如小规模的类似事件、高风险食品的盛行等,都在预示食品危机的大爆发。有时候,预示又是一个综合的含义,不单单反映在检测的各个方面,还会长期的反映在市场的交易、经济的发展、管理制度等多个方面。

(2)爆发性

一旦某个国家或地区爆发了食品危机事件,当地的消费者或者世界各国一般都会发生比较激烈的反应。比如三鹿奶粉出现“问题奶粉”的时候,使得原来的消费者由信任变得愤怒,以至于产生一些不理智的行为,甚至危害企业的经营。他们的愤怒已经从事件的恐慌转移到产品上。虽然说消费者的恐慌仅仅存在一段时间,就会消散,但是对于产品的看法,是永远不会改变的,直接影响到以后的购买决策。

(3) 专业性

由于整个食品安全标准体系相对有些复杂,所以引起食品安全危机的因素就比较多,比如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等等,使得责任不明确,安全管理机制也有明显的重叠,这导致了食品的安全危机专业性。当食品的危机爆发后,由于信息传递的迅捷,使得各种各种关于食品危机的消息在民间传播,但是因为消费者一般都缺乏相关的食品安全知识,使得民间产生恐慌的心理,这又使得之前的食品安全危机开始加剧恶化。因此食品安全危机有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就是专业性,这一特性使得在食品危机管理深入思考。

(4) 广泛性

食品的消费量非常大,又跟我们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着更为广泛的影响,也与社会及广大公众群里的联系最为紧密。因为食品与人们的生存密切相关,所以对食品安全危机事件就非常敏感。而现在随着网络媒体广泛使用,使得信息被迅速传播,一旦出现食品危机事件,就会立马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假如相关主体没及时妥善处理,消费者的过激反应更会更加严重和广泛,这就使得危机的程度逐步加深,有时还会引发其他的危机,解除危机的可能性也会越小。食品危机因其特点,使危机的处理与相应的管理很有难度,这不仅仅是中国的特例,许多发达国家有时也会出现这样的食品安全危机,给政府和管理部门带来了难题。

(5) 非线性

食品安全危机从产生到引起人们的关注再到出现恶劣的影响,都会经历一个复杂变化的过程,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呈现出非线性的特点。从食品危机产生的角度来看,这里存在很多因素,主要有:消费因素、生物因素、技术因素、人为因素、环境因素、管理因素。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危机产生后的结果也会被各种因素影响,比如人口社会学、不同消费者的风险厌恶程度以及危机事件本身所具有的特征、媒体的影响等。

三、 建立食品安全危机管理机制

要想建立适合我国现阶段实际情况的食品安全危机管理机制,就需要结合我国食品经济体系的特殊性,考虑食品的全球危机特征。

为了能有效预防、及时控制以及消除食品安全危机所带来的后果,保障广大消费者的健康和安全,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各级政府机关以及社会组织等需要依法建立处理食品安全危机的整套权利配置和组织结构方面的体系制度,设计一些符合管理体系下的运作流程和方式。

食品安全危机管理机制的建立有三个原则要遵循:以食品产业链为基础,以风险分析为基础和以过程的危机管理为基础。食品安全危机管理框架主要有预警的机制、关键点管理、事后管理与危机管理评价。

(1)食品安全危机管理的基础和前提是预警

通过研究之前发生的食品安全危机事件和分析食品安全存在的风险,结合食品的安全检测系统,发现食品安全危机是可以预警的,需要建立一个融合管理、技术、分析的食品安全危机检测系统。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或减少食品安全危机发生的次数以及降低给消费者、企业和社会带来的损失。并在此基础上,设立跟老人和未成年人相关的食品安全预警机制,逐渐完善整个食品安全预警系统。

1.食品安全中风险分析

风险分析是食品卫生监管工作中所用到的主要模式之一,有风险评估、风险管理和风险交流。通过事前的评估风险、明确应采用的控制措施,并将这些情况与相关利益者进行交流。该方法有利于对危害事故的控制和降低危害事故损失。

2.食品安全的预警机制

这是一个分析和评价食品安全信息的平台,根据对收集的食品信息进行分析确定对食品安全危机采取准备措施。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消费群体、检测部门、医院的诊断报告、投诉、媒体报道等都是信息的主要来源;第二,分析食品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第三,研究食品安全时间与相关历史记录。该预警机制需要注意一下几点:(1)以产业链为基础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链;(2)食品安全的分析机制;(3)建立统一协调的食品安全信息网,并对有关信息进行整合和分析。

(2)关键点的管理

对于食品危机的爆发性、非线性等特征,需要以关键点管理为要点。关键点管理处理的好坏,决定着食品危机造成损失的多少,产生影响的大小。

1.识别与判定关键点

该关键点主要是指在食品危机发生过程中具有影响力的事件和时间点。它们有:警示点(食品安全时间爆发前的具有警示性的事件),食品安全的导火索事件,拐点(既可能是好的,也可能是坏的)。

2.危机应急管理

针对食品安全危机四个主要特性,食品安全危机的应急管理一方面成立一个专门的食品安全应急管理专家组,具有信息、权威解释的公正的非营利性的公益机构。另一方面切断危害源头,对于受害者进行及时迅速的治疗。

(3)危机的善后管理

应在全国建立食品安全危机善后处理基金,对于直接的受害人进行经济上的安抚和补偿,对于发生食品安全危机的行业,也需对损失严重的企业或个人进行扶持。政府需要对产生恐慌的群众,进行心理上的安抚,主要是让公众看到政府加大食品行业监管力度的决心。

(4)食品安全危机评估管理

1.政策评估

整个食品安全危机主要包括三个过程,分别是发生、处理和善后,而每一个过程又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管理等方面的问题。事后通过对食品安全危机管理的各方面进行客观的评估,将政府在食品安全危机中的处理方法进行研究和梳理,制定食品安全危机管理政策和机制的改进方案,为下次危机的出现,制定好防御措施。

2.经济评估

在食品危机处理前后,必然会发生经济损失和物质损失。不过等食品危机过去后,应该对食品安全危机处理中涉及的成本进行评估,为以后提供准确的数据。

四、 食品安全危机管理机制的政策建议

(1)成立食品安全危机管理机构

它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个是比较权威的公益性组织,由食品安全领域的专家构成,主要负责对于各种信息的解读;另一种是管理协调组织,是专门负责管理食品安全危机的机构,由各级政府管理。

(2)建立针对于食品安全危机的预警平台

该平台主要是以食品安全危机数据库(包括历史数据、监测数据与宏观经济的调控等数据)和信息化技术为基础。

(3)建立食品安全危机管理预案

通过制定食品安全危机管理的标准流程和建立危机管理处理预案,希望能把握食品安全的关键点。在食品安全危机频繁发生的地方,各级政府要建立专门的处理预案,以免仓促应对而带来更加严重的损失。

(4)建立食品安全危机管理的善后处理基金

可以说,每次发生范围比较广、危害比较严重的食品安全危机时都对消费者、企业和社会造成了巨大伤害,这种伤害不仅是人员的伤亡,还有企业的经济物质美誉等损失。因此建议以企业出资为主,社会集资为辅,行业协会负责主管,政府进行监督的危机管理善后资金。

总结

完善的食品安全管理机制对于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帮助。安全的食品对于人们的日常需求,民众的生活以及政府的诚信度,都有一定的改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对外国相对成熟的食品安全危机管理机制的学习,相信也能对我国如何建立和完善该机制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刘晓霞.我国食品安全危机管理机制研究[R].华中科技大学,2006

[2]李浩.食品安全危机的管理机制研究[J].中国商贸,2012(5)

[3]黄旭红.论我国食品安全应急管理[R].复旦大学,2007

[4]杨伟民,胡定寰.中国乳业食品安全危机的根源及对策[J].中国畜牧杂志,2008(22)

[5]吴中旸.关于我国食品安全危机预警机制问题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3)

食品制造业的特点范文11

一、浙江食品工业现状

(一)"九五"发展的主要成就

"九五"期间,全省食品工业在大调整中持续较快发展。主要经济指标比"八五"期间有较大增长,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产业发展基础进一步加强。

1、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到*年,国有企业和年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非国有企业(下称"规模以上企业")中,食品工业企业有917家,资产总额456亿元,职工15.2万人;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443.6亿元,工业增加值120.3亿元,分别占全省规模以上企业的6.7%和7.7%。"九五"期间,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出货值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2.6%、16.4%和13.1%。15种(类)主要产品有11种(类)增幅较大。

2、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年与*年的工业总产值相比,食品加工业和食品制造业的比重分别由52.6%和22.5%降到40%和16.7%,饮料制造业和烟草加工业的比重分别由20.6%和4.3%上升到30.9%和12.4%。发展最快的是软饮料业,比"八五"末增长了3.7倍。省名牌食品由*年的20种增加到*年的52种(其中省农业名牌15种);名牌产品生产企业的销售收入已占食品工业总量的38%。精制茶叶、黄酒产量居全国第一,软饮料、啤酒、罐头、水产加工品、食用菌、味精、食品添加剂、冷冻饮品、乳制品等产量分列全国前2-4位。各地涌现出一批以农产品加工为基础的食品工业产业群。

3、企业规模逐步扩大。"九五"期间,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由107家增加到131家,其中上亿元的企业由47家增加到66家;固定资产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由37家增加到50家,其中上亿元的由14家增加到27家。列入省"五个一批"的重点骨干企业达20家。淘汰了一大批设备落后、产品质量低劣的小企业。

4、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年,规模以上企业利税总额86.3亿元,其中利润总额34亿元,分别占全省规模以上企业的12.6%和9.6%;"九五"期间,利税总额增长了2.39倍,其中利润总额增长了4.93倍,远高于销售收入63.1%的增长率。

5、产业发展基础稳步增强。预计"九五"期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90亿元左右,比"八五"期间增加近1.2倍。*年,规模以上企业固定资产净值达165.3亿元,比"八五"末增加99.5%。资本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体制优势进一步发挥。所有者权益的比重,国有企业从59.8%降为26.2%,集体企业从18.8%降为6.7%,"三资"及其他经济类型企业从21.4%上升为67.2%(其澳台资及外资占35%)。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产业和产品结构仍不合理。食品制造和食品加工两大行业发展没有较大突破;饮料业除了饮用水外,新的增长点不多,缺乏高质量、有特色、成规模的新型食品和饮料。二是产业整体素质不高。多数企业技术装备落后,经济效益低下,缺乏发展后劲。三是外向型经济发展缓慢。"九五"期间出货值年均增长14.3%,低于"八五"的30.9%;利用外资规模和水平远不如其他沿海省市。四是食品工业管理体制不顺,食品工业发展缺乏统一规划和协调,食品工业在全省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需进一步加强。

二、食品工业跨世纪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同志指出:"中国食品工业的潜力是很大的"。"十五"时期是食品工业加快发展的大好时期。

(一)加快食品工业发展是进入"小康"社会的需要。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00美元后,食品工业进入加快发展时期,这个时期一般持续20-30年,年均增长速度一般保持10%以上。"小康"阶段的恩格尔系数一般在40%以上,食品仍是第一大消费品。*年,我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达1500多美元,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9.2%和43.5%,食品工业发展进入需求增大、增长加快时期。

(二)加快食品工业发展是迎接加入WTO挑战的需要。我国即将加入WTO,食品行业的跨国公司将加快进入我国这个世界最大的食品市场,发展"本土化"经营,抢占市场份额。这对我省食品工业发展是个很大的压力,迫切需要认清趋势,迎接挑战。一方面,进一步引进外资,做大产业规模;另一方面,着力提高企业素质,提高国际竞争力。

(三)加快食品工业发展是浙江率先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需要。食品工业在发达国家仍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发展食品工业顺应经济和社会现代化的发展趋势。为促进我省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省政府在去年下发了《关于加快食品工业发展的通知》,要求"十五"期末食品工业总量比*年翻一番,到2015年再翻一番。全省食品企业肩负着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任务。

(四)加快食品工业发展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需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工业食品占食品总供应量的比重不断提高,食品需求结构不断升级。人民群众对食品品种、质量的需求发生了根本变化,突出了方便、营养、科学、卫生、安全的要求。目前发达国家工业食品占食物总供应量比重已超过80%,而我省只有30%左右。迫切需要食品工业加快结构调整和升级,尽快实现现代化生产、网络化经营,更多提供多样化、优质化的产品,积极引导消费,不断满足市场需求。

(五)加快食品工业发展是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需要。目前,农业产业化经营正蓬勃兴起,但是一个重要制约因素是食品加工业滞后。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率一般在80%以上,食品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达2?3:1。而我省目前农产品加工率只有30%左右,其中畜禽、水产、果蔬类的加工量只占总产量的3-9%,食品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仅为0.6:1。必须把发展食品工业作为提高农产品加工率、增值率和市场占有率的一个关键来抓,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三、"十五"食品工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目标

(一)总体要求:以党的十五大精神为指针,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紧联农业,依托市场,抓大带小,扶优治劣,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加快技术创新、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增强整体竞争力;进一步实施"优质、新型、特色、名牌"的带动战略,大力提高我省食品在国内外的声誉和市场占有率,把浙江建成食品工业强省。

(二)主要预期目标:到20*年,全省规模以上企业主要经济指标明显提高。

1、工业增加值达到210亿元,比"九五"末增长75%;按可比口径计算,年均增长10%。

2、工业销售产值达到750亿元,比"九五"末增长70%。

3、工业出货值达到130亿元,比"九五"末增长70%。

4、利税总额达到140亿元,比"九五"末增长62%。

5、食品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达到1:1。

6、形成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利税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100家左右,其中销售收入5-10亿元、利税0.5-1亿元的30家左右,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利税1亿元以上的15家左右。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重点县达到10个。

7、坚决淘汰浪费资源、污染严重、质量低劣、效益低下的产品和企业。

四、"十五"食品工业的发展重点

"十五"期间,进一步发挥食品工业的体制优势、技术优势、市场优势、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大力开发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新产品,大力推进产业升级,促进结构优化和整体素质上新台阶。

(一)大力开发基础原料。围绕农业产业化经营,充分利用山区和海洋自然资源,积极推进十大支柱农产品的开发利用,扩大加工范围,提高加工精深度。大米、面粉、食油、淀粉等基础原料的开发利用,继续朝多品种、系列化、专用化方向发展;进一步扩大奶源;发挥食品添加剂基础较好的优势,壮大产业规模,扩大应用领域,形成小商品大市场。适应养殖业发展,不断调整饲料品种结构,提高产品质量,扩大专用和高效饲料生产。积极开展资源综合利用,保护环境,变废为宝。

(二)大力发展方便食品。加快利用新技术、新装备,进一步发展以粮油、畜禽、水产、果蔬等为主要原料的主副方便食品,发展餐桌食品、营养快餐、学生营养餐、速冻食品等各种方便食品。实现工厂化生产、网络化供应,力争20*年把家庭、餐饮业的成品、半成品供应率提高到40%以上。坚持中西并举,西式快餐的主、辅料力争在国内供应;传统优秀的方便食品通过改造,发展成各具特色的中式快餐;在抓好试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广学生营养餐和学生饮用奶。加快发展保质期长的畜禽肉类小包装生、熟制品;扩大净菜和加工菜供应。

(三)大力提高饮料业水平。包装饮用水、碳酸饮料等优势产品,在大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技术改造,推进企业联合重组,向规模化、现代化、高水平发展。加快发展科技含量高的产品,发展以果蔬汁为主的新型营养保健饮料和果酒;充分发挥我省绿茶生产和科研优势,攻克绿茶饮料生产技术难关,使我省绿茶饮料成为全国乃至全球茶饮料中的主导产品;扩大奶类及植物蛋白类饮料的生产规模,提高质量和技术水平。

适应大中城市居民对直接饮用水的需要,积极发展饮、用水分管道供应。

(四)大力增产特色食品。针对婴幼族、学生族、上班族、老年族、旅游族、康复及特殊职业族等不同消费群体和国际市场的需要,积极发展当今国际流行的保健食品、功能食品、旅游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按照我国"药食同源"原理,充分利用我省自然资源,发展新型特色食品和各种休闲食品,拓展食品工业新领域。

(五)大力提升传统优势食品。传统优势食品要努力满足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的需要,提高标准,改进工艺,优化质量,持续发展。水产加工品、黄酒、啤酒、冷冻饮品、罐头、味精、食用菌、蜂产品、乳制品、一类卷烟等产品,在稳定提高产量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质量、档次和集约化程度,打响品牌,增强竞争力,占领更大市场。在提高精制茶质量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有机茶、茶饮料及低级茶综合利用产品。传统调味品,重点是提高质量、改进包装、按标准定点组织生产,并开发各种新型调味品,使消费者吃得好、吃得放心。

(六)大力发展出口食品。把握国际食品发展动态,积极引进国外资金、技术、人才和优质品种,优化生产要素配置,生产符合外国人消费习惯的产品,增强国际竞争力。重点开发用于出口的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果蔬食品、畜禽肉制品、水产加工品和特色食品。水产品、茶叶、速冻蔬菜、竹笋、食用菌、蜂产品、罐头等是我省重点出口产品,要努力提高加工精深度和包装水平。规范出口秩序,提高出口效益。

(七)大力加强食品配套工业。食品机械和食品包装是决定食品工业水平的重要因素。在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大力创新,加快食品加工机械、包装机械及包装材料的发展,适应食品生产向自动化、高速化发展需要,适应生产企业运用高阻隔性包装材料、彩色胶印、新型包装等发展趋势。

五、促进食品工业发展的主要措施

(一)改进和加强食品行业管理

加强对食品工业的规划引导和行业管理,完善管理体制,加大扶持力度,促进食品工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建立健全行业管理组织(包括专业协会),赋予必要的工作职能,创造必要的工作条件,发挥其在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桥梁与纽带作用,进一步做好行业发展的规划、协调、服务、监督等各项行业管理工作。各地要把加快食品工业发展作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来抓,农业大县和山区、海岛县更要重视抓好食品工业。加强食品行业的信息统计工作。

(二)加快食品工业的改革开放步伐

把改革开放作为食品工业发展的重要动力,进一步增强企业活力,提高国际化水平。深入抓好企业改革,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完成重点企业的公司制改造,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加快国有企业产权多元化进程,鼓励非国有企业参与国有企业的改革改组。鼓励和支持骨干企业,打破地域、部门、行业、所有制界限,实施资产重组,推进规模经营。抓住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机遇,发展开放型的食品工业。加大利用国外资金、技术、人才的力度,促进产业升级。积极应对加入世贸组织的挑战,提高食品工业的国际竞争力,坚持实行"走出去"发展战略,到国外、省外办厂设店,实行从产地销到销地产的转变,开辟食品工业发展的市场空间。

(三)推进食品工业技术创新

把技术创新作为振兴食品工业的关键大力抓好。一是建设企业技术中心,争取"十五"期间至少有30%的大中型企业建立技术中心。二是加快人才(特别是营养师)的培养和引进,争取"十五"期末专业技术人员的比重达到全省制造业的平均水平。三是抓好关键技术的开发应用,重点是开发应用生物、冷冻速冻、真空、膜分离、气调、辐射、远红外、微波、膨化、挤压、高压灭菌、超临界抽提、微电子等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装备,争取"十五"期末30%以上大中型企业技术水平达到国际90年代末的先进水平。四是大力开发新产品,做到生产一代、研制一代、贮备一代,争取"十五"期末新产品产值比重从目前的6.1%提高到12%左右。五是推进营销创新,加强生产企业与食品市场及超市的联合,采用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新型的营销方式,形成完善的市场营销网络。

(四)加大对重点企业的投入力度

食品工业正由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为主向资金、技术密集型转变,预计"十五"期间全行业固定资产总投资200亿元左右,比"九五"期间增长1.2倍。按照省政府关于"省掌握的财政贴息可适当向食品企业技术改造等项目倾斜"、"各地区应视财力可能进一步加大对食品行业的支持力度"的要求,扩大对食品工业的投入。设法从地方财政、农业发展基金、工业技改资金中挤出一部分,建立省、市两级食品工业扶持资金,用于支持重点企业的技改贴息和新产品开发补助。在盘活存量资产的基础上,拓宽投融资渠道,加大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结构调整项目的投入。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吸引跨国食品企业来我省落户。各级食品工业协会要抓好重大投资项目库建设,主动为企业做好可行性研究报告等前期工作,为重点企业发展提供优质服务。

(五)促进食品工业发展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紧密结合

把发展食品工业作为发展效益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战略重点。食品工业企业要主动紧靠农业,以参股、契约等多种形式,与农民和农村经济组织结成利益共同体;立足农业产业化基地,依托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公司(工厂)加农户为基础的贸工农一体化的经营体制;大力发展以农产品为主要原料的食品加工业和食品制造业,提高食物制成品供应比重,提高农产品的利用率、增值率和市场占有率。重视解决"农口"与"工口"的体制分割问题,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相关的食品工业企业争取享受农业龙头企业的优惠政策。

(六)加强质量管理,发展名牌产品

贯彻质量振兴纲要,实施名牌战略,大力提高产品质量,坚持走质量效益型的食品工业发展新路。积极引导企业按国际标准组织生产,严格把好质量关,没有采用质量标准的产品不准生产,没有达到质量标准的产品不准出厂。进一步发展名牌产品,巩固壮大老名牌,加速培植新名牌,充分发挥名牌效应,扩大名牌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十五"期末,力争创建部级名牌产品10个,省级名牌产品80个以上;名牌产品生产企业的销售收入占全部食品工业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50%以上。严格质量管理,对重要行业实行生产许可证或准产证制度。对不具备生产条件、产品质量低劣的企业依法整治,直至关闭。严厉打击制造和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的行为,为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

食品制造业的特点范文12

一、提高生产加工水平,培育我市地方特产食品

全市食品加工企业要提高生产加工水平,不断增加适应市场需要的有自身文化内涵的安全、营养的特产食品。

(一)不断扩大特产食品的生产加工规模,特色食品生产企业要采用先进生产工艺、设备,完善特色食品检测制度,具备产品质量安全必备的检测手段。要提高特产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产能,扩大产量,增加特产食品的花色品种,以适应广大市民及旅游者的需要。

(二)强化质量意识,确保特产食品质量安全。要严格按照产品标准组织生产,把好原材料采购、加工制作、产品储存、运输等各个关口。要加强特产食品质量卫生检测,凡检测不合格的产品,不得进入流通环节,确保特产食品质量安全卫生。

(三)改进包装装潢,提升特产食品的产品外观形象。要根据日常消费、户外用餐、节日馈赠、旅游携带的特点,改进特产食品的包装设计,提升产品的外观形象,增强特产食品的竞争力。

二、加大市场开发力度,建立完善特产食品营销网络

全市各相关行业、部门要对我市特产食品的市场开发给予便利和支持,真正建立起我市特产食品的营销系统,以满足全市居民以及旅游者的消费需求。

(一)全市各大、中型商场、超市可以增设**特产食品专柜(架),并通过代销、直销、经销、合作销售等不同方式销售特产食品,以形成全市特产食品销售的市场网络主体框架。各商场、超市应在进场费用等各方面给予优惠。

(二)桃仙机场、**北站、**站、长途客运站等要在增设**特产食品专卖店或专营柜台及管理方面给予支持,并在场地费用上给予一定的优惠。

(三)在我市旅游观光景点要增设**特产食品一条街、专营商场,并在场地费用等方面给予优惠。

(四)各地区可建立特产食品一条街,以形成**市特产食品经营氛围。

(五)各特产食品经营企业要引入新兴经营业态,发展特产食品专营连锁,逐步做强做大市场营销网络。

(六)**特产生产经营企业要加大宣传推销力度,积极创造条件,将特产食品进入我市涉外及其他星级宾馆经营,创造**特产食品的新形象。各宾馆应在进店服务及费用方面给予支持并提供便利。

(七)市政府相关部门要将**特产食品作为招待外宾、接待客人及馈赠的专用产品,以扩大**特产食品的影响力。

三、加强市场监管和服务,确保特产食品产业健康发展

(一)工商管理部门要积极支持**特产食品专营店(柜)的设立,在办理相关手续方面给予便利支持。

(二)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协调有关职能部门,依据各自职责加强对特产食品的市场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