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食品专业前景分析

食品专业前景分析

时间:2023-08-07 17:31:52

食品专业前景分析

第1篇

随着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以及各式各样传感器的涌现,数据源以及信息数量飞速增长,形成了巨大的数据集。从海量数据中提取有价值的数据信息的能力正快速成为各个行业和领域发展方向和要求,也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供了另一种方法。大数据是一个较为抽象新兴的概念,具有大量(Volume)、高速(Velocity)、多样性(Variety)、真实性(Veracity)特点,但至今尚无确切统一的定义。尽管如此,大数据日益显现出它的独特魅力,将成为继移动互联网、智能传感网、物联网和云计算后的又一次技术革命,深刻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日常生活,毋庸置疑,对食品领域及高校人才培养也将产生巨大的影响。

2大数据背景下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体系面临的挑战

2.1大数据对现有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的影响

在教学内容上,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主要教授化学、生物学和食品工程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提供食品生产技术管理、食品工程设计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基本训练,使学生具有食品保藏、加工、品质控制和资源综合利用方面的基本能力。大数据拓展了食品科学与工程研究的范畴。传统食品研发过程包括试验设计、数据采集和积累、整理分析、开发与应用等四个基本环节,大数据时代,物联网为食品在生产消费过程中数据的自动化采集提供了可能,多样化的信息平台提供了食品生产与风险管理主体间信息收集通道,为食品研发提供了高效快捷的数据源。大量数据的结构化和价值提炼将成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对象必备的知识技能。在理论教学体系上,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传统教学体系按模块化组织,分为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三大模块。通识教育课程模块以培养学生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为宗旨,包括公共必修理论以及跨学科选修课程,主要包含军事理论与训练、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政治理论及形势与政策、大学英语、大学语文、体育、文献检索以及人文社科、跨学科公共选修课等课程。学科基础课程模块是指同专业知识、技能直接联系的基本课程,也是增强学生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其中共性基础课程包括: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基础生物学等;专业方向基础课程包括生物化学、微生物学、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图、现代仪器分析等。专业课程模块分为专业必修和专业选修两个部分,其中专业必修课程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必不可少的骨干课程,主要包括食品工艺学及实验、食品分析及实验、食品微生物学及实验、食品化学及实验、食品工程原理及实验等。专业选修课程是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培养兴趣和提高专业技能的重要手段,主要包括食品生物技术、功能性食品、食品包装、试验设计方法、食品工厂设计基础、粮油加工工艺学、畜产品加工工艺学、水产品加工工艺学、发酵工艺学、食品法规与标准、食品机械与设备、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等。大数据带动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在线化和网络化,资源的易得性将使得通识教育课程进一步丰富,课程设置的系统化和多样化将进一步凸显,学科基础和专业课程模块将在原有的基础上更加侧重信息获取与分析理论的学习和应用,课程固化性将被打破,专业知识结构的个性化设计与个性化教学将更加突出。在实践教学体系上,传统上依据专业特点进行设置,充分体现出专业特色,按照专业认知、实验技能、综合实验、工程与毕业设计四层次组织,递进式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主要包括课程实习、课程论文、课程设计、教学生产实习、毕业论文与设计等环节。近年来在国家相关政策和市场需求的指引下,各个高校在制定专业教学计划时加大实践教学的比例,重视本科教学的实验环节,积极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大数据时代将更加学生实验与论文设计的创新性和价值性,如何从海量的数据所带来的信息中提取所需要的正确的数据,凝练有价值的实践与研发思路将成为实践教学体系主要目标。在素质教育体系方面,传统上按显性课程和隐性的各种文化科技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定期举办食品科技文化节、食品科技及餐旅管理创业大赛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和团队意识对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起了重要作用。另外学院建立的创新实训体系,按学生自由组合、教师课外指导,以科技创新项目(含教师承担的科技项目、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学科竞赛项目等)形式组织实施,塑造了学生在食品研发方面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在落实这些素质教育教学过程中,往往指导教师,依靠自身的知识背景和积累起了主导作用,学生仅仅充当助手和执行者的角色。大数据背景下,素质教育体系将以学生充分利用数据资源,凝练设计为主导,教师协助并提供条件共同完成项目,这对教学设施、学生能力和教师素质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2大数据对现有教学模式的影响

目前我国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都采用学分制,总学分在150-170学分之间,总学时为2500-2600,其中公共课和基础课为55%,专业基础课为30%,专业课为15%。总学时中15-20%为选修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比例为(3-4):1。在设置专业方向的学校可采取“专业+方向课”的模式。目前国内高校普遍按照“7+1”或者“6+2”模式安排教学内容,即在前6-7个学期完成所有理论、实验教学、实践教学与创新实践,最后1-2个学期安排专业方向课程设计、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等综合能力训练。对一、二年级大学生,主要完成公共课和基础课教学内容,着重培养创新意识,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科技和文化活动(学术科技节、讲座、论坛)。对三、四年级学生完成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为主,开展科技立项活动,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等,使广大学生进行各类科技实践活动。对于四年级学生,重点以基本理论、知识和技术的工程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结合毕业论文设计和实习重点抓创新教育成果转化,举办学生科技作品、实用发明等竞赛和创业计划大赛等。传统教学模式的评价体系基本以由课程考试考核和毕业论文(设计)考核构成,对学生参与课外科研活动缺乏相适应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在大数据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不再限于课堂学习,在线教育全球化可以为任何一个地区的学生提供世界一流大学的优质教育资源,与相对固化的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在线学习将为学生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和选择空间,在此背景下教学模式将随食品工业的结构和需求灵活变化,有利于构建复合型、交叉性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但高校学分设置、教学安排、评价体系将面临巨大挑战。

2.3大数据对现有教学方法的影响

现有的班级授课制,大部分采用的是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传统教学方法,每位教师在有限的教学时间与教学空间内同时面对几十个学生开展教学活动。教学资源大多来源于教材、辅导书籍以及教师收集的各种案例资料,教师很难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进行理性判断,难以实现真正的因材施教。大数据背景下,教学资源将被极大的拓宽,学生在授课中的主体性、参与性和积极性都将极大的提高,传统教学方法将不再满足教学需求。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是一个集生物、化学、农学、营养学、工程学和管理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的学科。如何通过授课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激情,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体验知识的发生过程,还原原有的科学思维活动,通过师生互动、双向交流的形式,鼓励质疑批判和发表独立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将是大数据时代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方法探索的主要课题。此外,通过各种网络交互平台,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检测和评价,促进学生回顾和理解之前的学习内容,有效减少学生在线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疲乏,提高学习效率,也是未来教学方法中要解决的问题。

3大数据背景下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策略

3.1优化课程体系,加大工科课程比例和学时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凸显了从大量的非结构性数据中提炼有价值信息的重要性,掌握与之相应的信息技术,统计技术,计算机技术对培养对象创新创造能力提升和知识结构完整具有重要意义。食品科学与工程属于工科学科,但具有工学、农学和生命科学等学科性质特征,在课程体系设置上高校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专业定位不够明确,“重科学,轻工程”的倾向仍然存在。因此,在课程体系中加大工科课程比例和学时尤为必要、尤其是大数据相关专业课程如数学、统计学、计算机编程语言、数据库、数据挖掘以及数据可视化工具等课程,为学生的自我学习提供工具。

3.2建设及整合高校人才培养数据,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与共享

大数据背景下,食品行业生产、管理、研发、决策很大程度都将依赖社会媒体、消费群体、监管部门以及上下游关联企业所构成的“网络生态系统”,高等学校作为食品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和科技研发的主体,必须纳入这个生态系统。食品科学与工程高等学校作为大数据的产生和使用单元,加强大数据的建设与整合,在纵向整合上把人才培养的数据与政府部门以及企业群体整合,分工合作、互生互利,将人才供应链向食品产业链整合,通过大数据获得产业需求信息和人才单位的反馈信息,从而调整高校的人才培养策略。在横向联合上应该与国内外同行高校在协商基础上建立密切合作关系,形成动态联盟,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动态组合与共享。

3.3更新优化教学内容,提升学生工程设计与创新能力

大数据背景下,知识更新和交替加快,现有的教材体系,在内容设置上也相对滞后,难以跟上实践发展的需要。因此,作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线教师,应该密切关注国际国内本领域的发展前沿,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不断吸收新的信息,不能墨守成规。其二,授课教师应该改“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教会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和需要从大量数据中去挖掘和提炼有价值的信息,不断完善知识结构。其三,大数据时代教学计划中实践教学的比例将大幅度加大。食品科学与工程高等学校与相关部门和企业联合建立功能齐备、覆盖面宽的实践教学基地,开展面向产品的工程实训,促使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将工程设计能力培养融入毕业设计教学环节,毕业设计和软件培训相结合,使学生能够从工程实践的角度去掌握食品工程以及相关研究的先进设计软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3.4转变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

第2篇

关键词:食品质量与安全 人才培养 教学模式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2(a)-0116-02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食品质量和安全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人类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也影响着经济迅速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近年来世界范围的食品安全事件不断发生,如英国疯牛病、亚欧口蹄疫爆发、美国多次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感染爆发、德国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感染爆发、英国和中国苏丹红事件、中国三聚氰胺奶粉事件、食品添加剂和农药残留的超标使用、转基因食品安全性、食用地沟油事件和世界卫生组织的红肉致癌等问题层出不穷,引起世界各国政府和社会公众的高度关注和重视。在这样的大环境背景下,为了适应国内外食品安全现状和社会发展的新形势,针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新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即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精通食品安全与检验业务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

1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现状分析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Food Quality and Safety)是以生命科学和食品科学为学科基础,研究食品的营养、安全与健康的关系,食品营养的保障和食品安全卫生质量管理的学科。自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1年获国家教育部批准,首所开设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以后,全国许多高等学校调整培养专业方向,相继开办了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目前,我国开设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是轻工院校、理工院校、科技类院校及综合性院校,不同学校根据其自己学校办学特色及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各有自己办学特点[1]。而医学类院校开设此专业到2014年才发展到24所[2],因此,该院是在药学的背景下,进行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将“精食品、通药学”理念贯穿在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培养方案、综合性实验和创新性试验中,培养创新性和复合型人才。

2 该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方式及要求

2.1 教学培养方式

在专业设置方面各所院校充分发挥自身办学优势,突显专业教学特色,在符合当代培养人才目标的前提下,积极地探索并形成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教学模式[3]。该校开设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是在医学和药学两个学科的背景下进行建设,存在食品科学、医学和药学等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与渗透,专业建设和培养人才的方式又兼具了生命科学、食品科学、医学和中药学等领域进行了相关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内涵的建设。所以该专业主要培养具备化学、食品学和药学学科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熟悉食品质量与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并具有发现食品质量与隐患问题的能力[4],能够从事食品和保健品的研究和开发、生产和质量管理、营销等方面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

2.2 专业要求

该专业学生通过学习化学、食品学和药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各门课程实验方法和技能的基本训练后,应具有扎实的基础,较宽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基本技能。

通过大学四年的学习,食品专业毕业生应掌握生物学、毒理学、食品化学、分析化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了解食品、保健品及药品质量监控的基本知识;具有食品及相关产品的设计、生产、工艺技术改进和质量控制的基本能力;掌握保健品和食品的安全性评价、制备等基本方法和技术;熟悉学科相关的法规、政策和产品营销的基本知识;了解该专业领域的发展动态;掌握资料查询、文件检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和实际工作的能力。

3 该校现有食品质量与安全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河南大学民生学院食品质量与安全教学体系已基本建立,但从目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中存在以下不足。

(1)在药学和医学背景下建设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课程体系中食品科学学科的课程体系有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食品化学、食品微生物、生物化学课、食品标准与法规、食品质量与管理、食品工艺学、食品原料等课程已经基本满足了该专业的课程体系,但未能体现药学背景下的课程建设。

(2)能力培养模式需要完善,培养方案中以验证性的教学实验为主,缺少开放性试验、创新性实验和综合性试验;实验内容更新缓慢,往届学生实验大同小异,跟不上社会食品市场发展和企业对人才标准的变化,一些新的实验手段、方法不能及时补充到教学中,使学生知识闭塞,思想僵化。

(3)质量与安全管理实训缺失,该校出现教授理论知识学时过多而实践教学学时较少,实践教学也是主要在实验室完成,学生没有外出实习机会,缺乏全面了解食品安全容易出现的问题,学生实践教学的环境和考核办法和食品安全的市场管理要求相差很远,实践教学考核与评价的标准存在很大的局限性[5]。

4 培养模式具体改革内容

(1)在原来的食品质量与安全教学体系基础上,增加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培养方案药学学科内容下与食品科学相关课程建设,增设《药理学》《中医药基础理论》《中药药剂学》《药物分析》《食品工业史》等药学相关课程。

(2)融合学院教师科研成果,通过充分论证和组织各专业教师进行本科教学实验教材的重新编写,实验教学内容包含验证性实验、综合性试验和开放性试验,增设《食品工艺学开放实验》《食品质量仪器分析综合性实验》。

(3)建设创新创业训练制度,推动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参与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试验和科研项目的人数,加强产学研教学体系。

(4)增加食品质量与安全实训内容,请开封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开设《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案例》,将食品质量与安全督查中不断发生的重大事件第一时间引入到教学环节中。在开封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郑州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进行食品质量与安全相关仪器的培训使用。

5 结语

食品安全一直是人类生存发展不变的主题,而食品质量与安全教学课程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兴课程,教学内容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在当前食品质量与安全问题非常严峻的情势下,各高等院校要清楚自己的培养目标,结合该校教学特点与拥有资源,不断改革教学课程体系和完善教学践体系,提高学生在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综合运用知识能力,提高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操作技能,培养适应新时展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人才,为人们身心健康及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做出积极性贡献。

参考文献

[1] 李清华.医学院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实验教学新思考[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15):140-141.

[2] 苏立杰,姜志杰,林楚慧,等.医学院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教学法改革――任务式结合PBL教学法效果评价[J].食品与发酵科技,2015(5):70-74,91.

[3] 黄友如.应用型本科院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探索与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2010(24):9-12.

第3篇

[关键词] 转基因食品;食品安全;公选课;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4634(2015)04-0091-03

0 引言

自1995年1月第一例转基因食品在美国被批转商业化种植以来,转基因食品在世界范围内迅猛发展,截至2012年,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批准的转基因品种已有87例,涉及大豆、棉花、玉米、小麦、油菜、哈密瓜、番茄、马铃薯等共17种植物[1,2]。世界范围内共有28个国家种植转基因作物,播种面积已达到1.7亿公顷,1996年~2011年转基因作物产值达到923亿美元,共计节约了4.73亿公斤化学杀虫剂的使用,约有1730万人口从事转基因作物的种植[3]。可以说,转基因作物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品种上都已具备了相当的规模。我国也在不断加大对转基因研究领域的投入,2008年7月,我国正式启动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抓紧培育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转基因生物新品种[4],截至目前,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获得转基因生产应用安全证书并在有效期内的作物有棉花、水稻、玉米和番木瓜,进行商业化种植的转基因作物只有棉花和番木瓜。但是,近年来由于我国食品安全事故频发,关于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争议不断升温,从而引发社会性的争议。笔者在2013年底进行的社会调查问卷表明,合肥市高校院所较为集中的蜀山区,不仅普通民众对转基因食品及其安全性存在误解,认为转基因食品对人体有毒害作用的高达75%,就连在校大学生甚至食品专业本科生对转基因食品的认识也存在很大的误区。因而,从科普层面上加大对转基因食品安全的宣传,满足群众的知情权,保障民众的选择权,显得迫在眉睫,而从高校层面提高大学生对转基因食品安全的认识,继而推动社会层面的科学认知,促进普通公众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知识的了解,以消除民众的疑虑甚至“妖魔化”的偏见,是一个自上而下的有效方式。

笔者所在的食品学院并未开设专门的转基因食品安全本科课程,只在《食品生物技术》课程中介绍了转基因技术,在《食品毒理学》、《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等选修课程中介绍了转基因食品检测的部分内容,因而并未系统和完善的形成一个关于转基因食品安全的课程体系。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本专业同学尽管学习了相关课程,对于转基因食品还是缺乏系统的认识,缺乏对某些网络流言的辨别力,因此,尽快开设转基因食品安全课程不仅有利于学生正确理解转基因技术与传统育种技术的差异,有利于学生关注新技术、新问题、了解行业前沿,有利于培养学生参与公共事务与公众决策的意识,也有利于为我国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培养食品安全与生物技术、管理政策、文化和贸易等方面的人才。

1 公选课程面临的难点与突破

公选课作为无专业限制的公共选修课,与专业课程、公共课程共同构成专业的课程体系。开设公选课旨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个性发展[5]。

在全校范围内开设转基因食品安全与检测技术方面的公选课,感兴趣的学生很多,对教师来说却面临很大的挑战。首先,公选课的学生专业背景相差太大,而本门课程需要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生态与环境科学等学科的背景知识,又涉及基因组测序、蛋白组质谱、营养与毒理学检测等较为先进的检测技术,专业跨度大,涉及面广,部分概念较抽象,使得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学生理解的反馈上面临较大的困难;其次,公选课教学时间相对较短,也无法安排实验课程,这样就难以采用实验等较为直接的方法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从而增强理解;最后面临的问题是考核方式的选择,公选课的考试不是为了检测学生对具体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而是希望通过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综合实力,考虑到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在上课过程中接受和感知程度的不同、兴趣与关注点的差异,必须选择不同的考核方式才能较为准确的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6]。

本课程开设之初就针对以上困难进行了预测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主要从精心选择教学模块、积极改变教学方式以及采用不同的考核机制等方面进行了该课程教学模式的革新,从而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2 创新型教学模式的实施

2.1 教学模块的确定

为了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确保课程内容能够充分讲授完成并取得一定教学效果,在课程开设之初就对教材进行了精心选择,最后选定科学出版社的《转基因食品安全评价与检测技术》一书作为教材,同时确定了“转基因技术的诞生与发展”、“转基因食品营养与毒理学评价”、“转基因生物与环境安全”、“食品中转基因成分的检测技术”四个模块作为课程主体,针对每个模块确定一个课题讨论的主题,如“三头六臂的转基因”、“有毒?还是无毒?这是一个问题”、“美洲的蝴蝶被毒死会在亚洲刮起一场风暴?”、“如何用高大上的技术来找茬?”。每次讲述一个新模块时先根据主题引入课堂谈论,吸引学生的注意,调动他们思考的积极性,诱导他们各抒己见,但此时老师并不阐述自己的观点,而是在本模块课程学习结束后,再对主题进行重新归纳与总结。

2.2 教学方式的灵活性

为了能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采用了“翻转课堂”与“科普式”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翻转课堂(FlippedClassroom)是一种把技术用于课堂教学从而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来与学生进行交流的教学模式。通常是通过在课外观看教师制作的视频来进行的[7]。在课程讲授初期,为了有意识地促使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推荐他们观看“孟山都眼中的世界”和“崔永元美国转基因调查报告”,然后在课堂上引出讨论主题,不论学生是“挺转”还是“反转”,都列出自己的观点和证据,随着课堂内容的深入,利用Flas+自录视频等多种形式演示转基因生物技术的动态过程、PCR操作流程、Bt毒蛋白晶体对靶标害虫的毒杀机理、不同转基因植物花粉的传播方式等内容,让学生在课外轻松熟悉课程内容,较好的解决了公选课受众背景知识不均带来的认知困难。

同时,在公选课的授课过程中必须时时注意课程内容的科普化倾向,比如讲到转基因作物的毒理化评价流程或者利用全基因组测序技术对转基因作物进行筛查时,就要考虑到学生理解和接受程度的差异从而适当减少教材中的原理讲述,转而采用科普式表达方式,注意使用生活化的科学语言、简明的技术流程图与动画相结合的方式加深同学的理解与记忆。在授课过程中,收集和参考了日本、美国等国家转基因食品安全科普宣传手册中的内容,以比较轻松的方式展现转基因食品的安全管理流程[8,9],达到消除疑惑、促进理解、加强认知、提高学习兴趣的目的。

2.3 考核方式的改革

课程的考核机制关系到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调控,好的考核方法既可以使教师全面了解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又可以充分、真实、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认真程度及对课程教学内容的掌握和认知程度[10]。大多数国家的公选课程考核主要强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培养创新人才为主,而非单纯的考核记忆[11]。对于本门课程而言,开设目的主要希望通过课程学习能够提高学生对转基因食品科学性和安全性的正确认识,从社会认知层面加强学生对于转基因涉及的食品安全管理、伦理学、社会学等方面的辨识,从科学技术层面加强学生对于生物技术新发展的认识,对新兴的分析、测试技术产生兴趣。因而,本课程针对文理科学生采用了不同的考核方式,对于文、法、经管类的学生以考核社会认知与思辨能力为主,课程论文占70%比重,在以下范围内自选:“转基因食品安全的争议与我见”、“国内外转基因食品的应用现状与前景”、“我心中的理想食品安全管理模式”等;平时考察占30%,包括课堂出勤、课程提问与讨论的参与度。而对于理、工、农科的学生以考核科学性和创新性为主,课程论文为“转基因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发展历程”、“新型转基因食品安全监测技术的发展前景”等自选,占60%比重;平时考察占40%,包括课堂出勤和学生汇报,其中的学生汇报部分为学生自制类似“谣言粉碎机”的内容,至少列举一个与转基因食品相关的谣言,说明其在科学性上的硬伤,并假想自己会创造出一种什么样的新型转基因食品,这部分内容平时完成,老师上课时会挑选一部分出来和学生一起讨论,既可以考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认知程度,又可调节课程气氛,受到学生的良好评价。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转基因技术带来了一场新的农业科技革命,也将是最具有应用前景的一门学科[12],目前除了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学院有专门针对本科生开设转基因食品安全及检测技术课程外,其他大专院校较少有针对本科生开设该类课程,这对于转基因食品安全知识的普及、专门技术人员的培养、相关方向的深入研究与发展都是不利的。甚至该类课程的教材选择、教学和实施等方面都缺乏相应的经验,需要不断进行教育与人才创新培养模式的摸索,这是从事该方面教育教学工作者的机遇与挑战,加强转基因食品安全课程的教学与知识的推广普及,尚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杨长青,王凌健,毛颖波,陈晓亚.植物转基因技术的诞生和发展[J].生命科学,2011,23(2):140-150.

[2]黄昆仑,许文涛.转基因食品安全评价与检测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3]JamesC.GlobalStatusofCommercializedBiotech/GMcrops:2012[G].ISAAABrief,No.44,2012,ISAAA:Ithaca,NY.

[4]巩鹏涛,黄东杰,黄昭奋.中国转基因作物机遇与挑战[J].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2009,28(2):209-215.

[5]刘勇兵,袁桅.高校公选课建设路径探析[J].黑龙江教育,2014,(10):24-26.

[6]王颖,卢素改,周新健.高校公选课建设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8,22(2):132-135.

[7]耿冬艳.美国翻转教学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学园,2014,(7):21-22.

[8]连丽霞,王永佳.美国与欧盟各国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比较研究[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0,12(5):51-56.

[9]孙静.美欧日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对我国的重要启示[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6):658-661.

[10]杨少辉,王洁华,宋英今.多元化考核体系在高校公选课中的应用[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2,(10):141-143.

第4篇

以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发酵食品工艺学》为例,设计和探索了印记课程教学模式。印记课程结合高校学生素质教育的需求,以大学生对知识、教育教学、教师、学院和母校的记忆和印记效果为特征,培养学生理论和实践能力,强化学生对课程体系的学习效果。通过印记课程的实施,形成了以学生为主体、单元特色理论与实践教学和创新考核方式为一体的印记课程教学模式。印记课程的设计和实施,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创新能力提升提供教学参考。

关键词:

印记课程;教学模式;单元教学

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是评价高校教学与大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重要内容,大学生专业技能好坏关系就业和创业,因此,探索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施,可以提高大学生和社会对学校和专业的认可度,为社会培养具有较高技能的专业人才,提升高等院校专业特色的知名度[1-2]。同时,适当的专业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易于被学生接受和认可,满足学生的学习热情,实现他们选择这个专业求学的初衷,解决学不知所、学无所用的教育矛盾[3]。《发酵食品工艺学》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发酵技术方向重要的必修课程,以酱油、豆酱、食醋、腐乳、豆豉和丹贝等传统发酵食品为主要内容。课程的内容专业性强、各章节既独立又有内在联系、理论联系实际较多,通过课程的学习,既能满足学生对发酵专业方向的技能需求,又以点带面,掌握发酵食品行业知识。据此,《发酵食品工艺学》课程改革创新和新型的授课方法设计,成为教育教学的重要思考内容。所谓印记课程教学,以在课程的传授者(教师)与接受者(学生)之间建立持久的记忆为目的,教师设计和传授有特色的教学内容,学生对授课教师和所学的知识内容在记忆中永存,实现教与学互动的新型教学方法。与传统课程相比,建立以“学生印记”为主线的课程教学体系,利用全新视角衡量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学过程,全面提升了教师魅力、授课技能、实验实施技能及考核改革水平,是印记课程实施的中心主旨[4]。经过2011级、2012级、2013级本科学生和2014级专业硕士研究生等四届学生的《发酵食品工艺学》改革实践,印记课程教学方法得到了学生的广泛认可,也成为学院特色教学课程之一,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和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了新的教学模式。

1印记课程的教学设计

印记课程的设计实施不仅让学生记住课程的传授者(教师),重要的是考量教师的综合素养、人格魅力和知识体系,也体现教师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实验新方法及考核方法改革能力。总体上,教师仅是课程的设计者,课程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参与多种多样的理论与实践学习过程。这种全程的印记过程,使学生不再被动地学习,而是课程学习的自主者,不再是以成绩为要求,而是力争多参与的积极心态。《发酵食品工艺学》印记课程的教学设计过程如图1所示。首先,教师的首要工作是规划设计课程的主要内容,从宏观上和主观上做好充分的知识和能力储备,以便掌控教学实施的各环节。其次,课程设计从教学手段、教学媒介、实验教学、课程考试和特色尝试5个方面开始。学生参与授课的全过程,包括Seminar讨论班式的学生自主学习和讲解过程、开设新实验、开放考试等理论与实践教学过程,并增设市场调研、查阅资料、科研设计、数据统计分析和科技论文解析等多种特色教学内容,增加视频教学、发酵食品工厂设计、发酵新产品开发等学生感兴趣的前沿与热点话题内容。作为印记课程的主体,通过教师参与的课程设计和课程实施(图1实箭头方向),学生全程参与各教学环节(图1虚箭头方向)。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印记课过程中,每位学生还参与教学、新产品研发和工厂生产设计,学生思想里烙上深深“印记”。学生对教学、教师、实验室和工厂等教学实体产生深深的感情,这种参与感、被认可程度和想象的发挥等主观心态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得淋淋尽致。同时,学生对专业课的认知、对教师和学院的感恩、对未来择业与创业的信心等,会随着课程的进行而记忆深刻,体现了印记课程的特点。

2印记课程的特色与实施

与其他课程教学改革相似的是,印记课程的实施,体现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既是课程实施的主体,也是知识获得和参与的主体。在整个印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教学设计及特色内容,保证了印记课程的良好运行与实施。

2.1良好的教师素养,用人格魅力和丰富知识感染人

教师的言谈举止,衣着打扮,课前5min的利用,甚至与学生成为朋友,都能够成为学生记忆中亮点,即使毕业多年以后,教师的某个特色都会是印记中的因素。因此,教师应该具有较高的自我修养,亦师亦友,用独特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同时,具有一定高度的学识背景,也是打动学生的重要记忆内容。如《发酵食品工艺学》课程中,既讲解发酵食品工艺参数,又要延伸到工艺设备的选型、工厂设计、生产管理与质量控制,又要把产品营销、市场定位等问题带到课堂上来。让学生懂得某种食品是怎么样从原料变成商品,怎么样进行生产实施的。这些都会为学生的记忆提供良好素材,成为深刻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

2.2积极探索印记课程教学实践,理论教学效果良好

由于课程主要讲授酱油、豆酱、食醋、腐乳、豆豉和丹贝等六种发酵食品,每种食品又可分成不同品牌和工艺,因此,以某种发酵食品作为一个单元,每个单元由6名左右学生讲解,每个学生讲解一种品牌发酵食品,包括企业背景、产品特点、生产工艺、视频、市场和工艺改进与产品创新等。在理论教学中,形成以学生为中心、单元授课为特点的理论教学方法。授课形式以Seminar讨论教学为模式,学生参与授课,教师辅助讲解并提出质疑。学生在资料收集、PPT制作、讲解和回答问题授课过程中,掌握了发酵食品前沿知识、理论知识、语言表达,并通过录像、设备等资料搜集,将工厂化生产与理论教学结合。从理性和感性方面加深了理论知识,达到了“印记”的效果。在Seminar授课过程中,形成理论教学特色。①形象教学:教师与讲解的学生进行现场互动,模拟微生物、物料、酶和产物间内在关系,理清原料、水解、发酵和产物的理化和代谢关系。形象教学效果的评价即“短时间效应”,学生在理论学习后,能够在几分钟内在头脑中回忆发酵食品的生产工艺、关键技术参数、设备选型和评价标准。通过这些形象教学和短时间效应,培养了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培养和形成了学生的专业素养,为生产实践和科技创新提供了理论基础。②问题解答:模拟毕业论文答辩过程,教师现场提问讲解的学生和听课的学生,对关键和共性的发酵食品问题进行质疑和解析。Seminar的讨论式教学,是国内外本学生、研究生教学的一种先进方式,以问题导向和教学互动为主要特点。教师预留授课主题,学生在课前查阅大量背景知识,以供教师提问和与大家分享[5]。每位被提问的学生都会对课上的情境与问题印象深刻,可能会永远记住这些理论知识。③模拟生产:利用录像和工厂设备图片为主要形式,把理论上的工艺讲解变成在线生产,加深理论联系实际的感观印记。专业课程的出口在于生产实践,教师将发酵食品的生产过程以教学录像的形式进行课堂演示,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种单元小组的授课组合,有利于同学间沟通交流,在有准备的前提下接触、理解、讲授、质疑和再理解,最终把知识熟烂于胸。教师作为调控者,要充分的点评和质疑,做好理论知识的引导者和教授者。教师作为印记课程的设计者,能够充分的发挥教学技能,既让学生自行发挥,又统筹兼顾。作为学生的理论导师,结合专业知识和背景,利用例证、模拟和对学生的点评等手段,结合每位学生的讲解,达到了较好的理论授课效果。这种师生互动、共同参与的授课方式,考量的是教师的技能,学生也得到了最大的益处。多视角下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和丰富的授课内容,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理论知识与综合技能得到了提高。

2.3认真设计实验课程,印证理论知识

《发酵食品工艺学》实验教学,与以往任何课程实验不同,采取“讲什么,做什么”的原则,即每个学生理论讲了什么,实验就做什么,加深印象,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有所用。这种单元式、验证式的实验教学,还是以学生为主体,发挥他们的创新创造才能。传统的发酵食品工艺学课程实验教学仅有3个实验:酱油、豆酱和辣酱。改革后的实验课程有:豆酱、酱油、腐乳、食醋、丹贝、豆豉、花色豆酱和花色腐乳等8个。在实验数量上和内容上都有所创新。实验过程中,也形成了以学生为主体、单元式的教学方式,学生自己动手准备原料、预处理、发酵和撰写报告。既提高了动手能力、分析能力,也为毕业论文的操作做了准备。更重要的是,理论学习的知识在实践中得到了验证,这种成就感是无法比拟的。实验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新实验的开设,给实验教师带来了一定的工作量,实验材料的购买也需教师自行解决。相信,在学生的成就感面前,这些困难都可以克服。实验中的每个环节,包括这些困难,甚至是失败的尝试都是一种“印记”。在将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都会记起这次有意义的实验教学。

2.4大胆改革考核方法,因人设考提升专业能力

采取“讲什么、考什么”的开放式考试方式,即每位学生的考核内容与理论和实验内容相同。考试内容涉及传统发酵食品现代工艺改进、发酵食品生产与质量控制、发酵行业发展建议及对课程和教师的建议等。学生需要足够的专业知识背景和查阅大量的相关文献才能给出答案。这也是对理论、实验知识及综合技能的考核。开放的思维和足量的文献知识的积累,为学生提供了自由发挥的空间,同样达到了加深学生印象的目的。

3结语

《发酵食品工艺学》印记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还应把特色教育加入到课程中,即关注、学习名优企业和名优产品的生产;加强发酵食品市场调研,掌握市场前沿;注重传统与工业化生产方法在发酵食品中的对比应用,探索新产品设计与开发。同时,广泛及时的与学生交流、自我总结提升、灵活的思维思路和多变的表达形式,都需要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探索和实施,真正引发和启迪学生,让他们把教学活动中的知识、人物和事件印在记忆深处,达到教书育人的良好目的。

参考文献:

[1]袁静.关于高职专业课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4):239-240.

[2]敬思群.基于提高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食品专业课程的教学实践[J].食品工业,2016,37(6):222-225.

[3]廖兴灿.本科专业课教学方法改革探析[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28(17):100-101.

[4]蒋国生.印记思品:意蕴、特征与建构[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4(10):5-9.

第5篇

高职升入对应本科继续学业的专升本学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其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尤其是本科生都快普及的情况下。专升本以后考研是一个提升能力的好机会,能够为将来就业打下坚实基础,为自己更好地就业有个良好的铺垫。

随着近些年食品专升本学生考研放开限制,学生毕业就可以直接考取研究生,食品专升本考研的学生人数稳定增加。相对二批本科学生,专升本的学生经过两年的本科生阶段,锻炼了自身的专业素质,对专业知识的渴求也就越高,更加珍惜专升本的本科教育机会,于是考研成为大部分专升本学生提高自身素质,提高就业质量,帮助自己打造专业“核心竞争力”的一个最佳选择。随着国家的快速发展以及高等教育的普及,社会对人才发展要求也就越高。所以有了更高的学历也就有了竞争的筹码。专升本的起点低,既然有了考研的机会就会希望站在更高的起点上。笔者对本校食品专升本专业学生就业与考研进行了相关分析,并且结合本校采取相关措施,对食品类专升本学生就业与考研进行相关的指导,为本专业学生将来的就业和学习提供一定参考和帮助。

一、分析食品专升本的考研背景和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升本考研的时代优势和课程背景

近年来我国大部分省份的高职学院进行了在校或毕业的学生升本科教育的探索和实践工作。同时这一举措也带来了专升本考研的话题,能够参加专升本并成功的学生,说明他们并不比本科学生差,因此选拔优秀的专升本学生进行研究生学习也是发展国家高等教育的措施之一,培养专业理论知识丰厚、专业技能熟练的高等层次技术人才迫在眉睫。因此,专升本学生考研是机遇,有利于学生更好就业,有利于高职学校的发展,是国家教育发展的大趋势。

锦州医科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早在2006年开始设置本校高职学生或者外校相近专业毕业的学生升本科教育(食品专升本)专业。设置的总体培养目标依据其专业和学生学习背景,培养能从事食品开发、食品生产和食品企业管理的工程技术人才。就学校食品类专升本而言,专科背景为食品专业的有近三分之一,其他三分之二学生专业背景复杂,所以对其考研指导尤其重要。

(二)专升本考研的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

学校食品专升本专业培养目标:培养在食品的生产、加工、流通等相关领域能够进行研究、监督、安全管理等工作的工程技术人才。课程设置包括:设通识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四大平台。学生通过每个阶段的培养在顺利完成相应课程的情况下能够有效保证能力的形成。在专升本第一年学校课程设置紧凑,近三分之二的专业课程都开设了,在第二学年则将实践课程增多,学生时间充裕,为考研和就业打下基础。

(三)专升本学生考研的准确定位

科学、明确、合理的定位是对专升本研究生的鼓励和支持。专升本的学生和二批本科类学生起点不一样。在专科学习的专业理论并不多,专科阶段其本身也并不是要求掌握多少理论知识,而是更倾向于实践应用,所以专科阶段的课程往往比较宽泛,范围广,层次浅。而到了本科阶段,主要的就是学习理论知识,在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过去的实践基础,就会对这一学科掌握得更深刻。因此,专升本考研有着操作扎实这一明显优势,往往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所学专业,从而做出明智的选择。有些专升本的学生往往会陷入自卑,觉得起点低,不如本科生,其实大可不必。通过考研,提升的不仅是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能够改变学生的人生态度,使其逐渐树立成熟沉稳的人生观。而时间规划和管理能力也都将有质的飞越。专升本考研是优于纯本科的,虽然学历不能直接带来成功,但它却是通往成功路上的必要一环。

二、为专升本学生考研建立周密的体系和计划

(一)考研前的心理准备和计划

考试所要掌握的知识固然重要,但是考研首要是调整心态,从决定考研到考研结束,每个人的心态都会发生变化,或多或少会影响考试的正常发挥。考研是一个不断和自己抗争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地突破自己。我们会遇到很多的负面情绪,比如拖延、焦虑等。面对如此的负面情绪,必须要学会调节。

考研是一条既漫长又短暂的过程。考生会倍感压力,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找不到节奏就会迷茫不前。这都是因为没有一个详细周密的计划而造成的。如果能够做到计划每一天做什么,那么就会有足够的动力支撑。普遍来说,专升本考生的英语普遍基础不好。就拿背单词来说,这是一项考研的基本工作,必须持之以恒。想要完成考研这项工作,专升本学生应该每天都给自己列出一个清单,一个目标,以及将达到的熟练程度。这样目标明确,分工合理自然会让我们更加专注。

(二)谨慎地选择考研专业,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所谓兴趣和特长是学习的原动力,当初高考报志愿的时候,专科生大多发挥失常,和自己心仪的专业失之交臂。而考研又给了他一个重新选择得到机会,考研几乎是专升本学生改变专业的最后一次机会。切记盲目跟风,认为热门专业就是最好的,而放弃适合自己,自己喜欢的专业。考研阶段,只要自己的能力达到水平,相信自己无论是热门专业还是冷门专业都能占据一席之地来施展才华。

学校的食品科学与工程院会定期召开考研经验交流会,交流会上,往届考取研究生的同学以及积极备考专升本同学进行交流。每次交流会上,考取各大名校研究生学生,就自己考研学校的选择,考研时间的安排,学科的学习方法以及考研心理、调剂的注意事项等向备考生提供经验。这种活动是高校对考研专升本学生必不可少的。

(三)避免挤入报考竞争激烈的高校、专业

专升本的学生和本科生的教育有差异,其专业知识的延伸度不一样,因此同样要考研就要做到扬长避短。想要让自己迈进研究生的行列,就必须力求稳妥。可能有些同学抱负远大,想要跻身于名流学府彻底改变自己的人生。但是现实看来,每一个名流学府的专业竞争都十分激烈。考研不容易,想要在复试中脱颖而出更不容易。本来专科生起点低,对于导师关注的学习经历就不占优势。所以专升本学生考研不能急功近利,手高眼低,盲目报考热门专业。专升本学生应该选择贴近自己曾经实践过的专业,这样不仅自己有兴趣学习,导师复试也不会太激烈。

第6篇

关键词:食品科学与工程;应用型;课程体系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6-0128-03

以地方特色食品为代表的食品工业,已成为支撑贵州省工业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目前贵州省食品工业总产值接近全省工业总产值的四分之一。国发2号文指出“加强农业产业化建设,积极发展特色轻工业,做强做优特色食品工业”,按照《贵州省工业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和“贵州省特色食品产业振兴计划”的要求,提出“立足我省生物资源和旅游资源,结合特色农产品基地和旅游基地建设,大力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和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食品和旅游商品”。作为一所市属地方高校,“突出实用,服务本地”是贵阳学院的办学定位。

2014年教育部高校转型改革方向已明确,全国将有600多所普通高等院校转为应用型本科教育,而此次高校改革调整的重点是1999年扩招后“专升本”的地方本科院校。贵阳学院正是一所面临改革调整的地方性高校,在此转型背景下,我们如何准确定位,形成自己的特色,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尽快适应转型要求,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当前迫切要解决的问题。

按照贵州省规划和发展的要求,只有进一步加强课程体系的改革,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大力培养应用型人才才能适应行业发展需要。

在此背景下,我们结合地方食品行业、企业的特点和对食品企业对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进行了广泛调研。根据我校的发展规划和学科建设,对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建设和改革。

一、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现状

贵阳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建设始于1984年原贵阳市金筑大学食品分析与检验和食品工程专业专科教育,2008年获批“生物工程”(设食品工程、制药工程两个方向)本科专业,并获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开始了本科教育;2012年12月,“食品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获批贵州省“重点支持学科”建设,2014年升级为贵州省“重点学科”建设。目前,学院已建立了良好的教学、科研体系,保障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由于受师资及基础条件限制,我校原有教学体系比较传统,课程体系设置大多借鉴兄弟院校,教学内容设置特色不足,工科课程设置较弱。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原有的教学课程和教学内容远远脱离社会发展的需要,也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及综合素质的培养。

现有课程体系设置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是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置的特色不凸显,没有体现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特色与优势;

二是有些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内容存在交叉,传统课程结构变化不大,体现社会需求的课程设置不够;

三是实践课程属传统知识型,教学内容与科研、工程、社会应用实践之间缺乏良性互动,因此,学生解决综合、复杂的实际问题能力较低;

四是课程的设置及教学内容未能有效地顾及师生间交流,使得师生交流多限于课堂,缺乏必要的沟通和指导。

二、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

课程改革遵循我院“强化基础、注重应用、塑照个性、求实创新”的人才培养目标,立足于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并进的教学理念,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优化教学内容出发,以培养学生的工程技术能力和应用型能力为目标,以创新教育和个性化教育为特色,满足我省对食品专业人才的需求。通过这次课程体系调整,力争使学生的理论能力、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都能得到明显的提高。

1.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人才培养方案是依据我校“突出实用,服务本地”的办学定位,结合贵州特色资源和行业发展方向而调整制定,培养具有工学学士学位的应用型食品行业专业技术人才。在人才培养构建上强调突出我校的学科特色,改变原有的人才培养方案没有明确的方向,在专业上也没有明显的特色与优势。这几年我院在果品加工与贮藏方面显示出一定成绩,先后以我院为依托获批了“贵州省果品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贵州省果品加工贮藏与安全控制协同创新中心”、“贵州省果品加工与贮藏研究科技创新人才团队”等科研平台,聚集了科研队伍,提升了教师科研教学能力,建立了良好的专业基础与实践条件。如何把科研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是我们一直思考的问题。“以科研促进平台建设、以平台建设促进学科发展、以学科发展促进专业建设、实现办学能力和水平的提升”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我们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改革。以此为基础,我们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形成了系统的方向培养和拓宽口径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即以食品加工与贮藏为培养方向,同时兼顾粮油、乳制品、畜禽、调味品、烘焙等方向的培养,以适应社会需求。

2.课程设置调整。原有教学计划中学分分布不均匀,课程设置较多,没有体现专业的核心内容,经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与调研,这次教改明确了本专业的主干课程。确定了食品生物化学、食品微生物学、食品化学、食品分析、食品工程原理、食品工厂设计、食品机械与设备、食品工艺学为主干课。在主干课的授课内容上,以食品加工与贮藏培养方向为主线,调整了食品工艺及食品贮藏保鲜课程教学内容,加强了软饮料工艺学、发酵工艺学、农产品贮运学等课程的内容,同时,调整了调味品工艺学、粮油加工工艺学课程学分,通过食品工艺学的教学内容调整拓宽专业知识面。这样既彰显了我院的学科特色,又拓宽了学生的专业口径,为其今后发展奠定基础。

3.突出工程教育特点。原有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虽是工学学科,但课程内容总体偏理,工程性不强,新的课程设置上系统地增加了工程类课程,并按专业方向增加或删除了相关课程,实践课中还在第四学期增加了金工实习。经过这两年的调整,工程类课程明确了以机械制图、机械原理与设计、食品机械与设备、食品工程原理、食品工厂设计六门课程为核心,突出工程教育的特点,使学生建立工程化概念,适应食品行业的需求。

近年来,我院在食品工程领域发展迅速,先后建立了金工实习车间,与企业联合投资合作建设了省内一流的食品工程教学中试基地,包括:年产3000吨饮料中试生产线、500公斤天然产物提取中试线、200升发酵中试线、超临界CO2萃取等,使得我院学生实习实训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为学科的教学、科研、实习、实训等提供了保障,学生可以此作为实践基地,了解、熟悉、强化了工程化概念。

4.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属应用型学科,实践是培养学生工作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教学中的实践环节包括实验课、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毕业设计[1]。

在实践教学的设置方面遵循以下原则:培养学生建立专业的意识,通过日常训练提升专业兴趣,最终达到掌握专业技能的目的。依据这样的原则我们设计了三个梯度层次:一年级为认知性实践,主要通过参观实验室、生产车间及讲座来建立对专业的认识,并学习基础实验知识;二、三年级通过专业课程实验来训练动手动脑能力,通过参观、了解企业和社会实践培养学生专业兴趣;四年级综合实验及参与老师的科研工作以及毕业实习提升专业的技能。

在实践教学设置上,调整了部分课程的实验课学时数,并把原来的课含实验课程全部调整为单独的实验课和理论课,并单独考核,这样在期末计算综合成绩及评定学生实验能力时更科学合理。在实践教学安排上,一年级实践环节以化学基础实验训练为主,二、三年级增加金工实习、课程实习和课程设计,四年级除毕业环节的实践外,还增加了大综合实验,实践教学环节占总学时的28.5%。

三、教学方式的改革与探索

1.课堂教学改革。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为工科应用型专业,一些工艺课程及工程类课程光靠教师课堂讲授是很难理解和掌握的,在此次教改中,以食品工厂设计、食品机械设备和软饮料工艺学等课程作为试点,进行教学方式上的探索,将科研与教学有机结合是学院发展的思路。以我院两个中试基地为依托,在教学中,适时把学生带到中试基地中进行实地教学,将教学中涉及的设备、设施以及工艺流程实际展现在学生面前,把理论教学和实体、现场教学相结合,增加了学生的感性认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枯燥难懂的概念转化为实景。同时强化了学生专业的系统性,把三门课程有机地联系起来,深受学生的欢迎。

目前我院除拥有两个中试基地外,还建有一个冷库两个保鲜库等冷链设施,还拥有一批具备工业生产能力的中试生产设备,学生在相关课程中涉及的设备设施大部分能看到实物,如均质机、超高温瞬时灭菌设备、超临界CO2萃取设备、发酵罐、超高压灭菌机、真空冷冻干燥机等,使教师的课堂教学更直观和有效。在分析检测方面,我院还与贵州省理化测试院共建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贵阳学院-贵州省分析测试研究院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双方共建的“贵州省流通环节食品安全检验中心南明区分中心”,也将为提高学生的分析测试能力提供学习的平台。

除实地教学外,还推广以精品课带动相关课程的活动。我院的食品微生物已被评为校级精品课及双语建设课程,以精品课双语课的建设推动其他课程教学。食品教研室还定期开展教研活动,利用说课、评课、“老带新”方式带动大家,以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全面提升我院的教学水平。

2.实验教学改革。近几年来,学校和财政资金大量投入及获得的科研项目资助,我院现建有8个专业实验室,即食品分析实验室、食品化学实验室、食品工艺实验室、果蔬贮藏与保鲜实验室、果蔬加工实验室、食品微生物实验室、微生物理化测试室和精密仪器室等。实验室面积1000M2,教学、科研设备总值近1000万元,使我院的实验条件得到了大大的改善,为我们的实验教学改革提供了条件。

实验教学的改革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开展:

(1)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设计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的开展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改变实验教学中学生被动、应付实验的现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根据学科发展和课程教学工作需要,并尽可能提供机会让学生参与科研工作。如可将教师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学生实验,让学生了解本学科发展的前沿知识,并亲自去操作,去体会,不但拓宽了学生的专业知识面,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2)通过教研室课前的说课活动及教学大纲的修订制订,使各科课程的实验项目减少重复性,增加后继课程的衔接性,并在实验项目安排上有意识地向培养方向靠拢。

(3)开放实验室。开放实验室主要以果蔬加工实验室、果蔬贮藏与保鲜实验室和微生物理化测试室为主。学生从二年级开始就可以到开放实验室做实验,现在的开放实验室不仅有我院的同学还接纳我校其他学院的同学,实验室每学期接纳学生达到300人次,同学也在实验的过程中学到了知识激发了兴趣。

(4)每学年举办一次实验挑战赛,通过各小组的实验挑战,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学实习模式改革。教学实习包括课程实习、生产实践、毕业实习,我院的教学实习改革主要是利用中试基地和实践教学基地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

学院现有省级食品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一个,省级果品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一个,国家级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一个,饮料加工中试线和天然产物提取中试线各一条,冷库一个,保鲜库两个,还具有高新设备单元教学车间、锅炉房、纯水制备间、原料和成品仓库等。其中中试车间除满足专业教学的需要外,还承担与之相关的科研项目的研制、开发和中试生产,使之成为兼具教学、科研和生产三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新型校内实习基地,较好地满足了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更重要的是,中试车间可接纳学生长期的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有效缓解校外实习难的问题,为食品科学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工程实践环境,把学科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2]。除利用自有中试基地强化实习外,我院还与省内多家知名食品企业建立了教学实习基地,通过参观认识这些优秀食品企业,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

四、结论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一门集生物、化学、物理、机电、化工等多学科交叉渗透的综合性学科,学科领域涉及面广,而贵阳学院又是一所地方性高校,从资历从实力无法与省属高校相比,在学术教育向职业教育转型的时期,我院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改革就必须紧紧围绕“夯实基础、扩宽口径、注重应用、提高能力”的方针,结合我省食品行业需求及我院实际情况,突出自身特色方向、带动相关领域、打造特色专业。通过对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提出的改革办法得到学院的重视,并在教学中得到实施,受到师生的欢迎,收到良好的效果。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强化对化学、微生物学、食品工程、食品工艺等骨干课程的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优化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的更新,密切注意学科发展的大趋势和最新动态,使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具有良好的实践能力,能够适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第7篇

中国图书分类法分类号: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属于预防医学领域,主要研究饮食与健康的相互作用及其规律、作用机制以及据此提出预防疾病、保护和促进健康的措施、政策和法规等,包括营养学和食品卫生学两个学科[ 1]。这门课程是医学院校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专业课,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学科,由于教学方法较为单一,故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为了促进预防医学专业学生更好掌握营养学、食品卫生学的知识,培养出能把理论运用到工作实践中的预防医学人才, 2013年下学期对右江民族医学院2010级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学采用了参与式教学法,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以右江民族医学院2010级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共52人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两组,每组26人,一组为实验组,另外一组为对照组。

1.2教学方法

根据右江民族医学院的授课安排,理论课全班一起授课,实验课分成两个小班进行授课,故参与式教学是在实验课的时候进行,实验组采用参与式教学法,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法两组所用教学大纲、实习指导、课后复习题相同,实验内容、学时一致。

具体实施过程:

实验组:首先,对学生的基础知识背景、利用网络查找文献资料能力、电脑拥有情况、课件制作水平等进行充分的了解,并对学生所缺乏的知识技能进行相应的指导,以保证参与式教学的顺利实施。本次参与式教学主要采用小讲课、小组讨论、情景模拟、案例分析的方式。小讲课内容是广西巴马长寿人群膳食结构、案例分析内容为维生素B1缺乏案例讨论、情景模拟内容是食物中毒事件、小组讨论的内容为糖尿病人食谱制作。把学生分成5小组,每小组5~6个人,自由组合,按照学习目标,每个小组都要承担课件制作、讲授、文字图片处理等,要求小组成员之间相互配合,各小组间相互学习、相互点评。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均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每个小组选出一名学生主持讨论并记录讨论结果, 由他代表小组发言。

对照组:对照组沿用以前实验课的教学方式,即先由教师介绍实验内容,指导学生进行操作、提问、答疑,每个学生独立完成实验报告。

1.3教学效果的评价方法

1.3.1案例分析测试。参照公共卫生医师资格实践技能考试营养与食品卫生学部分历年考题模式,进行营养缺乏和食物中毒相关案例分析测试,共五个案例,满分100分。

1.3.2期末考试成绩比较。期末考试试卷组成:选择题(50分),名词解释(20分),简答题(30分),满分100分。

1.3.3 对实验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以不记名的方式调查学生对此次教学法的看法和认可情况。

1.4 1.3 统计分析

利用SPSS 13.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检验方法采用t检验,P

2.结果

2.1 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病例分析测试得分情况比较

营养缺乏和食物中毒相关病例分析测试结果显示:实验组最高分96分,最低分70分,平均分84.15分;对照组最高分90分,最低分60分,平均分74.21分。从表1可以看出,实验组得分比对照组得分高(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有显著性,p

2.2 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期末考试成绩结果比较

期末考试成绩满分为100分,结果显示实验组得分最低分75分,最高分99分,平均分86.69分;对照组最低分78分,最高分98分,平均分86.35分。从表2可以看出两组的期末考试成绩无明显差异(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无显著性,p>0.05)。

2.3 对参与式教学方法的实验组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

经过调查统计,96.15%的学生认为参与式教学法提高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认为这种方法能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另外,大部分学生认为在学习过程中,自身的课件制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沟通协作能力等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3.讨论

此次实施教学改革的结果显示,实验组(参与式教学)和对照组(传统教学)的期末考试成绩无明显差异,但病例分析测试中实验组得分比对照组得分高,这说明传统教学和参与式教学授课的学生对于靠死记硬背就能得到高分的考试都能应付自如,但对于需要灵活运用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营养缺乏与食物中毒案例分析,传统教学法授课的学生应用能力较差;而采用参与式教学法授课培养出来的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强。

第8篇

华南农业大学08级食品工程专业,营养学方向

意向分析

罗同学体质较差,自小是医院的“常客”。在医院里,她发现病人越来越年轻化,而且不少病人要么营养缺失要么营养过剩;暑假在养生馆的实习和后来进行的相关调查,使她坚信营养学有广阔的市场。“即使毕业后无法马上从事营养师的工作,我也会先找一份和食品相关的工作,积累经验,以后再杀回来!”

孔丹琪

华南农业大学08级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

意向分析

孔同学是土生土长的广州人,坚信“药补不如食补”,在她眼里,营养师是治未病的“上医”。她曾在课堂上听老师介绍说,美国的家庭营养师受人尊敬且收入颇丰,因此,当一名工作轻松且收入高的营养师成为她的愿景。“刚毕业,工资能养活自己就行(约3000元),重要的是在广州,一来能和家人一起住,二来发展机会多。”

梁洁怡

广州中医药大学08级中药学专业

意向分析

梁同学还未明确毕业后的工作,但她对营养师很感兴趣,因此大三时考取了高级公共营养师证书。在朋友的一再“咨询”下,她逐渐发现,营养师有时像严谨的医生,有时像风趣的厨师。“如果有机会,还是会从事营养师的工作,毕竟有医药知识的背景,而且,这份工作既能帮人,又有益于自己的健康。”

职业介绍:营养师

历史

营养师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的周朝,时称“食医”。据《周礼•天官》记载,当时宫廷医生有食医、疾医、疡医、兽医之分,食医排在首位,是负责周王及王后饮食的专职营养医生。现代营养师则是在饮食、预防疾病、辅助治疗、预防亚健康、健康管理等方面为客户提供咨询与指导的专业人员。

类型

根据服务对象,营养师可分为临床营养师、公共营养师、食品营养师和运动营养师等。1.临床营养师为不同病人设计、制订合理的膳食,主要在医院工作;2.公共营养师从事营养知识的传播、群体营养调查、各种与营养相关的社会活动策划;3.食品营养师负责食品开发之类的工作,主要在食品企业工作;4.运动营养师为职业运动员提供营养指导,因为运动员的运动量较大,其营养需求与常人有较大的不同,相应的,他们的营养需求异于常人。

就业情况

在中国卫生部公布的2005年城乡居民主要死亡原因报告中,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和心脏病为城镇居民前三位死因,农村居民前三位死因分别是呼吸系统疾病、脑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慢性病成为中国目前最沉重的疾病负担,而营养失衡是最主要的因素。虽然越来越多人开始关注营养问题,但是缺乏必要的营养知识,结果出现城市居民营养过剩与农村居民营养不良并存的现象。因此,同年10月,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第四批职业中出现了营养师。

据2009年的另一项调查显示,日本全国人口和营养师的比例为300:1,有营养人才40万人;西欧为500:1左右;美国为200:1,有营养人才100万人;中国为300000:1,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高达600倍以上。当然,中国人口基数大是其中一个原因,但这个数字也暴露了中国营养人才的高度紧缺。虽然近几年考取营养师证书的人骤然增多,但大部分人远未达到执业资格水平。据业内人士透露,目前国内从事与营养相关工作的高级营养师不超过1万人。

营养师就业创业岗位主要分布在医药、食品等14个行业。无医学背景的毕业生月薪3000元左右,有医学背景的5000元左右;在相关行业连续工作5年后,月薪可达3万元以上。

Part1职业测评报告

罗同学不介意“曲线救国”,孔同学激情描绘美好愿景,梁同学准备在大学的最后一年明晰职业规划,她们都或多或少希望毕业后能够当营养师。那么,她们都达到营养师的入门要求了吗?通俗点说,她们,够格吗?

对一名营养师来说,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可以归纳为:责任心(为客户的健康与隐私负责)、沟通能力(在咨询过程中了解客户的饮食习惯和营养情况并给予指导)、计划能力(设计跟踪服务方案,包括客户的健康饮食计划)。

以下是三位同学参加智尊测评的结果以及分析师和他们面对面交流后的解读。上述三项能力分别在图一、图二、图三中用橙色圆柱形表示。

罗德彦同学处事积极主动,有强烈的沟通意愿,但自我意识过强,容易使对话者产生“她其实并不愿意了解我想说什么”的感觉,因此沟通能力得分低。在测评师提出这个意见后,她每次说话结束时都会下意识地微笑;面对测评师的其他问题时显现出敏捷的应变能力。

在接近一个小时的交谈中,孔丹琪同学测评报告中的优势(9分的应变能力和7分的沟通能力)并没有明显地表现出来,但不足(如6分的进取心和计划能力)则比较显见,体现在职业规划的模糊。营养师对她而言只是一个笼统的愿景,除了课堂学习,她并不知道怎样增加自己成为营养师的优势。(测评结果:留待观察)。

过低的压力承受力和应变能力是梁洁怡同学的短板,体现在她容易对未知事物产生逃避甚至抗拒情绪,因此,在不是十分熟悉的领域,她无法很好地扮演被咨询者的角色。但是这从另一个角度体现了她的责任心,她没有不懂装懂,而且一旦认为这是自己的责任,梁同学就会主动寻求答案以给别人解答。

Part2专业测评

Q1:身高1.75米、体重50公斤的模特找你,希望你给她配一份营养食谱,一个月内减掉5公斤。你会怎么做?

罗德彦:我会先计算她的BMI值(通过身高和体重衡量是否肥胖或偏瘦的指标),接着了解她的饮食和运动习惯。虽然我忘了BMI的计算公式,但身高1.75米、体重50公斤的比例明显是偏瘦的,所以我会尽量劝她不要盲目减肥,要以健康为重。如果她实在要瘦体,那就从运动减肥着手,同时搭配的饮食建议是多吃大豆等优质蛋白食品,少吃肥肉、红肉等。

梁洁仪:根据BMI值,她这样的情况如果还减肥,就会影响身体健康,我会劝她不要一味纠结于体重。然后通过了解她的就餐习惯提出一些饮食上的建议,比如多喝脱脂牛奶,多吃木瓜、大豆等低脂低热食品。针对她的具体情况,我会选择一些有质量和功效保障的保健品给她补充胶原蛋白。

指导嘉宾孙元凯&雷兵点评:

两位同学都从客户的健康出发,这体现了她们从事营养师工作的潜质――职业道德,处理方式也表现出她们的专业性,但各自存在一些不足。罗同学最后被客户的要求而不是需求“牵着走”了,而梁同学提出的饮食建议有个问题,市面上确实有卖一些号称可以补充胶原蛋白的保健品,但实际上没什么效果,本着对客户负责的态度,最好不要推荐这类保健品。考虑到两位同学既没有工作经验,手头上也没有任何参考资料,作出这样的回答已经挺不错了。

测评结果

通过

Q2:假如你是某场营养学知识普及讲座的主讲人,朋友希望你在讲座上帮忙推荐一款保健品,所得五五分账。你如何处理?

孔丹琪:我会拒绝,直接告诉他,讲座的目的是普及营养知识,公司规定了不能做产品推销,因为那样会让观众产生排斥心理,认为我们的目的是推销保健品,使得讲座的质量大打折扣。

指导嘉宾张露仪点评:

孔同学明确表明了态度,考虑得不无道理。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一般不会直接拒绝对方,因为推销保健品的行为并没有违反职业道德。对于没有受雇于医药公司、餐馆等单位的独立营养师(尤其是执业不久的)来说,主要的收入来源就是推销与营养相关的产品,所以在讲座上推荐保健品的行为无可非议,前提是营养师必须全面深入了解该产品,判断它的效果是否如商家所言、它有没有副作用。所以针对上述情境,可以告诉那位朋友,“可以推荐,但不是明天,我要先了解这款保健品,如果产品的确不错,一定有推介的机会。”值得注意的是,在讲座上推销意味不能太浓,否则的确会对主讲人的可信度大打折扣,可以采取的方式是:结合讲座内容,简单分析营养品的作用,并列举市场上的该类保健品,由观众自行选择。

注:在专业测评环节,行业人士分别向三位同学提出了多个问题测试她们的营养学专业知识,但由于版面限制,只能从中选择两个问题来呈现。在测评中,罗同学和梁同学的专业知识扎实,而孔同学的基础较差,暂时还不能胜任营养师的工作。建议她参加社区营养俱乐部等公益组织的活动,巩固营养学知识,并从中积累和客户的沟通经验。

测评结果

待观察

Part3测评综合结论及建议

罗德彦同学属于目标导向极强的类型,她对自己、岗位和未来发展规划的定位十分清晰。她希望将来从事营养师的工作,于是她暑假到养生馆实习,查阅该职业国内外的就业情况。需要注意的是,目标性太强可能会使她容易忽略别人的需求,进而影响和客户的沟通。

梁洁怡同学大三时考取了高级公共营养师证书,在专业测评中,她对营养饮食方面的问题对答如流,业内人士认为她已经达到营养师的门槛。她的亲和力较强,且在交谈中善于把握对方的情绪,这使她相对容易和陌生人构建良好的沟通环境。

指导嘉宾

张露仪

纤营营养俱乐部高级营养师,从事营养学相关工作15年

孙元凯

纤营营养俱乐部高级营养师,从事营养学相关工作3年

雷兵

纤营营养俱乐部高级营养师,从事营养学相关工作4年

提问专家

Q1:营养师的就业情况如何?我查阅了相关资料,总结是“前景不错,但现状一般”。所以我想问,这份工作适合本科应届生吗?

雷兵:你说得没错,业界非常看好营养师的就业前景。《中国国民营养法条例》规定:“200人以上的酒楼、饭店必须配备专业营养师”,而在中国虽然考营养师证的人每年有1~2万人,但真正从事营养相关工作的专业人才严重缺乏,缺口达到400万;如果要达到发达国家营养师的人员配置水平,我国至少需要600~1000万名营养师。但根据我的从业经验,同时考虑到中国市场现状,如果经济条件不允许的话,我不建议大学生毕业后以营养师为正职,但可以在医药、保健品以及化妆品行业从事相关工作或者在一些私人营养工作室兼职,积累人脉关系和经验,那么3年后再做正牌营养师,对于个人经济和职业发展都挺不错。

Q2:国内食品安全的劣状会影响营养产品的市场进而影响营养师的工作吗?

孙元凯&雷兵:会的,不过,是良性影响。食品质量出问题,就会在体内沉淀毒素,那么势必要排毒,而在排毒的过程中,蛋白质等营养会流失,这时候就需要专业的营养师保障居民的饮食以达到营养均衡,这无疑促进了营养师的就业。另外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假如人们在餐馆就餐后肠胃不适,一般来说,他们第一时间想到的是那里的卫生不过关,但有时候问题并非由卫生不过关引起,而是食物搭配出问题。例如栗子不可以与牛肉一同进食,因为栗子中的维生素c易与牛肉中的微量元素发生反应,削弱栗子的营养价值,导致消化不良,甚至引起呕吐。

业内人士建议

菜鸟级营养师入门必读 Pocketbook for Nutritionist

不要被那张没有含金量的营养师证忽悠。营养师证书发证泛滥,近两年培训机构更是看准大学生市场,在开设食品专业或医药学专业的高校大量开课,不少拿到证书的学生甚至不知道那张证有何作用。根据规定,考取证书才能从事营养师的工作,但根据业界人士的工作经验,在日常工作中,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与沟通能力所占的比例分别为30%和70%,也就是说,不要以为拿了证就万事大吉,更不要被所谓的证书忽悠。

尽量争取在医药或保健品行业开始你的第一份工作。根据规定,200人以上的饭店必须配备专业营养师。但实际情况是,大多数餐馆的营养师都是挂名的,平时不需要到场,而餐馆每月支付其一定费用。在这样的工作环境里,新人很难积累到有用的工作经验。相对而言,医药或保健品行业更有利于新人的发展,因为在医院或医药公司便于了解最新资讯,同时营养师无须自己做实验对象,亲自体验熬夜或吃垃圾食品等;而保健品公司则能为新人提供一个长时间和顾客接触的平台。

满足客户的需求,而不是要求。就像年轻医生一样,从事营养师工作的新人也会经常面对被质疑的尴尬,国民对营养师这一职业的陌生更是让这种尴尬与无奈的情况雪上加霜。新人们除了要提升沟通技巧外,更要明确一点:不能被客户的要求牵着走。比如有些人本身已经很瘦,但还要减肥,这时营养师不应该盲目满足客户的要求,为其提供减肥食谱,而应该找准对方的需求,从改善形体方面着手,而且食谱中要保证有足够的营养,尤其要注意保证脂肪的正常摄取。

Part3造型指导

营养师需要向客户表达一种权威、诚恳以及容易相处的信息,因此着装以单色为主,款式简洁大方即可,不建议穿着过于抢眼或花哨的花色或款式,否则会给客户造成一种“稚嫩、不可信任”的感觉,但偶尔可以搭配一两款红色单品,增添权威与自信的指数。

长款露肩衬衫RMB 119

在棉麻的基础上融入一丝反光的材料,隐隐透露的珠光色彩,让人散发与众不同的气质。稍露的香肩增添了性感的指数,衬衫比例的设计拉长了你身材的比例,勾勒出都市知性女人的味道。

西装外套RMB 136

此款有别于一般西装外套的是它背部的分叉设计,三分之二的斜线分割带出了神秘的感觉。挺拔的叠肩,七分的束袖,体现出新兴职业女性的高贵气质。

黑色连衣裙 RMB 136

修身的连衣设计由上而下表露出女性的曲线美,深邃的黑色、纽扣的开衫和高位的腰间设计,更加完美地表现身材的特点。

黑色长裤 RMB 119

正式西裤添加了哈仑口袋的设计,让印象中似乎不苟言笑的营养师平添几分淘气的活力。舒服的面料,修脚的设计,让身形更加修长。

漆皮鱼嘴中跟鞋 RMB 298

漆皮的硬朗、中跟的舒适以及相当吻合脚形的设计,是每个女性的心头爱。简洁大方的黑白搭配凸显高贵女人的味道,是初秋季节首选之物。

幕后花絮

新加入新人报到团队的化妆师又Man又温柔

美女穿蓝衬衫,我穿蓝polo,这算不算情侣装?嘿嘿~~~闷骚家亮hold不住

认真的女人最美

每次录视频,总有那么一位路人甲,这位阿姨完全不鸟基哥的请求,潇洒走进画面

现场进行营养咨询

柔弱的洁怡喜欢吐舌

第9篇

[关键词]食品脆性;市场分析;市场预测

[DOI]10.13939/ki.zgsc.2015.40.056

1 产品概况

1.1 产品简介

食品脆性快速智能测试仪是一款代替人类专家感官评定,实现食品脆性客观、准确、快速的检测仪器。其主要原理是通过分析人类感知食物脆性的过程,采用耦合仿生技术,实现对人类咀嚼系统、听觉系统的模拟,建立耦合仿生脆性测试系统,并进行脆性测试和比对,实现对食品脆性客观、准确、快速地检测。

1.2 主要技术

①仿生咀嚼装置的研制。获取人类咀嚼系统结构模型,设计改进,加工制作仿生咀嚼装置。通过在仿生牙齿下安放仿生牙周膜传感器,对测试过程中的力学信号进行采集;在仿生口腔内部安放声音传感器,对测试过程中的声音信号进行采集,最后通过咀嚼模拟测试软件对获取力学信号与声音信号进行综合分析。②测试软件的设计。脆性采集分析系统是在仿牙周膜压力传感器、信号调整电路、仿耳膜传感器、采集卡等硬件基础之上,根据咀嚼部件对食物样品的质地测试要求和数据分析的需要采用Visual C++语言进行设计的。本测试软件可完成样品的信号采集、图形分析、数据处理等任务。③脆性测试模型的建立。采用小波分析、傅里叶分析处理声音信号,采用曲线图形分析、归一化处理等方法分析处理力学信号,最后通过模式识别系统分辨出声音和力信号的类型,构建食品脆性模型。

1.3 产品创新点

①采用耦合仿生技术,在压力传感器和声音传感器的共同作用下,实现咀嚼系统与听觉系统耦合,建立耦合仿生脆性感知系统,使测试结果更加接近人类感官评定结果;②利用温湿度控制系统来模拟人体口腔的特殊环境,更接近人类的脆性评价机理;③基于耦合仿生的食品脆性测试仪响应时间短,测试速度快,结果准确客观。

1.4 服务对象

①广泛用于膨化食品类如饼干、薯片等食品企业,还可用于酱腌类食品如榨菜企业,对其食品脆性进行实时、快速检测,帮助企业改进食品加工工艺,判断产品质量的优劣。②本仪器已对饼干、薯片、榨菜三类食品进行实地调研测试,验证其科学合理性,实效性强,市场推广潜力大。③为相关食品研究所提供一种新型食品检测技术,有助于在食品脆性方面的研究。可运用于果蔬等农副产品的脆性分级与新产品的开发。④可辅助医学口腔研究,对婴幼儿口腔咀嚼磨牙矫正等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 产品研究发展史

目前,国外对食品脆性方面所做的研究比较透彻,脆性感官评价研究的人员主要有Booth,脆性仪器测定研究的人员主要有Bourne、Julian、Pauline P等。具体研究发展如下。

2.1 脆性机理研究

①戈振分析了食品脆性的力学、声学及组织结构特征,研究了水分等因素对食品脆性的影响。②于泓鹏等讨论了食品结构、水合和组成成分等参数对脆性及其稳定性的影响,分析了脆性食品研究的方法、仪器和感官鉴定法。

2.2 脆性的感官评价研究

①Booth等邀请六名评价员对脆性饼干进行口腔咀嚼评价,首先让评价员用切牙咬下一块饼干,然后用磨牙咀嚼一次,将感知的脆性、硬度、碎裂性进行描述,结果表明脆性与最初的咬合力有关,硬度与咬碎饼干的最大力有关,碎裂性与一次咀嚼过程中饼干碎裂块数有关。②姜松等利用口腔咀嚼感知和咀嚼声音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对腌制菊芋的脆性、硬度、性、破碎性进行了评价。脆性的感官评价仍作为脆性评价的主要方法,但是评价结果主观性强、不稳定,评价过程费时费力。

2.3 脆性的仪器测定研究

①Bourne运用三点梁原理,将脆性食品置于两个支撑点之间,使用圆形压力杆下移压碎食物,测定脆裂力,建立脆裂数学模型,分析脆裂力与物料失效应力、物料形状尺寸之间的关系,并验证了模型。②Julian应用物料断裂力学方程,测定黄瓜、胡萝卜、芹菜、苹果四种样品的断裂韧度,同时对样品进行感官评定,结果表明样品的断裂韧度与样品的感官评定结果相关性很高,断裂力学方程可以用来评定食品脆性。③Behic M等利用圆球形压头挤压玉米渣样品脆性,测定破碎力、阻尼系数、硬度等,建立了力学模型。

2.4 人工口腔或咀嚼模拟系统用于食品质地检测

①Pauline P等研制了由密闭容器、齿形活塞、可变速电动机等组成的人工口腔装置,通过压碎面包,分析面包的特性。②Xu W L等研制的6RSS并联机构咀嚼机器人,能模拟人的咀嚼动作粉碎食物。③Salles C等研制的咀嚼模拟装置,包括减速电动机、人造上下颚牙齿、气味收集器等,通过旋转挤压运动磨碎食物,分析食物团的特性。④孙钟雷等模仿人类咀嚼系统,利用仿生技术设计了一种用于粉碎食物的仿生咀嚼系统,该系统能实现三维咀嚼运动,能够对多种食品的硬度、黏弹性等质地特性进行检测评价。

以上人工口腔或咀嚼模拟系统大多是模仿单一器官的功能特征,根据单一参数或信号来评价食品质感,而且还没有用于食品脆性的专一测定。目前,通过耦合仿生分析评价食品脆性的研究还未见报道。

3 市场分析

3.1 产品市场概况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对食品质量要求越来越高,食品的质量好坏直接影响销售量。生产脆性食品的企业注重产品脆感,在国内市场上,对于食品的脆性测定方法有感官评定方法和客观的仪器测定方法。其中感官评定方法是食品脆性评价最主要的方法,国内大多企业几乎采用感官评定法,其不仅需要经验丰富的感官评定专家,而且对评定条件和评定环境要求较高,评定过程也费时费力。一名评定专家年薪为6万元,一个评定组为5~10人,企业一年花费较大且结果带有主观因素。

目前,市场上精确、高效率、便捷的微量元素检测仪器尚未出现。因此,食品脆性快速智能测试仪的研发为市场提供了消费需求,其市场前景十分乐观。

3.2 市场需求分析

对于食品行业,产品质感是消费者感知产品好坏的标准。因此相关食品企业对于产品的质感十分重视,其中影响食品质感的因素之一是食品的脆性。许多企业在生产产品时会采取各种措施加大对产品脆性的检测,但目前对食品脆性检测都是通过感官评定法测定,准确度低、成本高。而食品脆性测试仪的诞生为企业降低了生产成本,有利于提高产品质感,进而提高企业的市场份额。根据调研结果分析得出:重庆市有饼干企业160多家,酱腌菜企业150多家,薯片40多家;这些企业均需对其产品进行脆性检测。由此我们可知,市场上对食品脆性检测仪的需求量非常大。

3.3 竞争者分析

食品脆性测试仪,在国际上只有FTC公司从事食品物性分析仪器开发设计。现阶段国内没有此类仪器,因此在国内没有竞争对手。只是在行业发展过程中,拓展业务时会有相应的竞争对手。

4 市场预测

4.1 市场销售预测

从供求关系看,目前我国食品行业对食品脆性检测仪的需求日益明显;从发展趋势看,将创建食品脆性检测仪产品线。企业对食品的质感正在不断升级,而此产品能针对不同年龄层的需求,进行食品脆性检测,同时也为不同的食品生产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从产品和品牌结构看,本产品使企业的生产成本低、高效便捷,其技术得到了各大企业的高度认可。从这一角度看,食品脆性检测器将会在中国市场逐步兴起,在未来几年中国及至整个亚洲对食品脆性检测仪的消费量会大幅度的提升;市场集中度将进一步提高,此产品的推出将能垄断整个消费市场。

从区域结构看,未来的食品行业将进一步加大对食品脆性检测器的需求度;产品销售量将快速上升,品牌倾向性将强化,市场重心向高端食品企业倾斜。

从营销手段看,广告宣传将是未来食品脆性检测器市场最重要的营销手段,厂商将根据本产品定对性地加大广告宣传力度,建立品牌形象,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

4.2 经济效益预测

食品脆性测试仪的研究成果丰富了食品脆性检测技术,本仪器可对食品的脆性进行实时检测,及时发现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一步改进生产工艺,还实现了食品脆性的快速、准确检测,从而提高食品企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合格率。

以应用研究为基础,结合仪器的设计开发,缩短成果应用和技术转化周期,推动食品加工检测技术发展,为传统产业中现代新技术应用开拓新途径。

以榨菜厂为例,一个季度进行一次感官评定:榨菜厂一天工作10小时,以1小时为抽样单位,一天需感官评定专家组评定10次。

(1)若评定专家组成员为5名,一名专家评定一次的费用为1000元,则一天需5万元。而采用基于耦合仿生食品脆性检测仪可替代人类专家的感官评价,一年可节省的支出有:

5×4=20万元

(2)感官评定专家组评定一次时间为1小时,则整个过程需要10小时,而基于耦合仿生食品脆性测试仪测试一次时间为5min,一个过程仅需50min。榨菜厂一天生产榨菜10吨,平均1小时可生产榨菜1吨,则剩下的9小时10分钟,可生产榨菜9.16吨。则一年可多生产的产量为:

9.16×4=36.64吨

(3)一袋榨菜50g,则一年可多生产的榨菜包为:

36.64×1000×1000÷50=73.28万袋

(4)1袋/0.5元,则一年可多销售的金额为:

73.28×0.5=36.64万元

(5)总计年效益:56.64万元

通过以上分析,食品脆性快速智能测试仪的市场潜力大,利润空间高,有较高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吴健安.市场营销学.第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王笑丹,孙永海.仿真技术检测牛肉嫩度方法研究[J].中国食品学报,2012(12).

第10篇

关键词:食品安全 经济转型

我国当前处于经济转型关键时期,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改善民生正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于如何保障流通环节食品安全、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正是改善民生的重要任务之一。

我国每年因食品安全事故死亡人数并不多,根据表1数据可见自2006年以来死亡人数从596人大幅度降低值2011年的137人,国务院为什么仍然要在2010年2月6日成立食品安全委员会?因为自2008年三鹿奶粉事件以来,每年都有牵涉到全行业的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发生,引起了民众的高度关注和恐慌焦虑。因此,食品安全不仅是公共卫生问题,更是社会问题、政治问题,是影响到社会安定团结的重大问题,政府及相关管理部门必须充分重视,下大力气予以解决。

一、经济转型背景下的食品安全现状

首先,根据表1数据,自2006年以来,根据农业部对兽药残留、蔬菜农残、水产品、生猪瘦肉精抽查合格率数据可以发现各项指标合格水平逐年上升。而卫生部统计的食物中毒事件、中毒人数、中毒后死亡人数则逐步递减,这说明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转型,我国食品安全部门一直在努力,也取得了较大程度的改善,我国食品安全状况总体稳定,逐步向好。

数据来源:根据农业部监测数据、卫生统计年鉴整理

其次,从食品安全体系建设来看,近年来也取得一定进步。一是食品安全标准清理整合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现已公布了269 项新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内容涵盖从原料到产品中涉及健康危害的各种卫生安全指标。修订公布了新的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明确规定了2314 种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范围、用量。二是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工作稳步推进。全国已设置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点1196 个,覆盖了100% 的省份、73%的地市和25%的县(区)。建设了食品中非法添加物、真菌毒素、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等8 个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国家参比实验室。三是法律体系初步完善,2009年2月28 日审议通过了《食品安全法》, 为了配合《食品安全法》的实施,又先后通过了《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食品流通许可证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

但是,另一方面来看,期间重大食品事故仍然频发,并呈行业性爆发特点,民众对政府食品安全监管成效产生质疑。2006年多宝鱼禁用鱼药残留事件,2008年三聚氰胺奶粉事件,2010年3月专家透露我国每年返回餐桌的地沟油有200至300万吨,2011年双汇瘦肉精事件,2012年的皮鞋酸奶和毒胶囊事件,每次事件可以说都对公众食品安全信心造成了巨大冲击。《中国食品安全发展报告2012》的调查结果表明,70.02%的受访者认为重大食品安全事件会影响他们对食品安全的信心。关于受访者对未来食品安全状况改善的信心,有23.71%表示难以改善或者肯定没有好转,30.85%的受访者对食品安全改善信心表示态度模糊,因此总体来看54.56%的民众还是对食品安全改善缺乏信心。因此,一旦有食品安全的重大事件发生,在当前网络自媒体发达的背景之下,食品安全问题有可能引爆强烈的社会不满,进而对政府的监管能力表示怀疑,产生较大的负面效应。

二、经济转型背景下食品安全监管问题及对策研究

近年来每年都有食品安全重大事故发生,说明食品安全监管确实还存在较大问题和缺陷,仍然需要进一步建设和改革。但在食品安全体系及基础设施都已基本健全的情况下,这些问题难以解决的根源已经不是缺乏相关标准和法律法规的问题,而是在当前中国所处的经济转型阶段,如何才能让已有的食品安全支撑体系充分发挥监管效能,促使食品生产和流通企业自觉生产出安全可靠的食品。

笔者拟从如下四方面来分析经济转型背景下食品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1.现行食品标准还需进一步清理与整合

标准是企业决定如何生产产品的依据。在《食品安全法》颁布之前,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有多套国家食品标准的国家,同一产品多套标准导致企业无所适从,食品监管过程中矛盾丛生,2009年颁布的《食品安全法》规定今后只有一套国家级强制性的食品安全标准,质量的指标不再纳入国家食品安全标准体系,计划在2015年以前基本完成相关标准的清理、整合工作。

当前整顿过程中最大的困难是清理整顿过程中,各部门、各专家之间因利益或观点不同导致看法不一,常产生分歧、难以达成一致;其次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是否要与国际接轨也经常产生争议,因为有些指标我们目前比国际水平还高,与国际接轨的调整引起公众指责标准倒退,有些低于国际标准则是企业或者专家认为应有中国特色,符合生产生活实际,如何选择亦经常存在分歧。其三我国食品安全标准的制定模式是列举式,导致每一个产品就要相应编制一套标准,标准数量繁多且适用困难。

因此,在经济转型期间,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制定和清理应符合国情和食品产业发展实际,操作性与科学性兼顾,同时要积极借鉴相关国际标准和管理经验。另外我国标准制定应从纵向产品标准转向采用横向通用标准为主,减少单个产品专用标准的制定,将食品安全标准的内容集中在农药残留、兽药残留、添加剂、微生物限量等通用标准方面。

2.现行食品安全监管模式导致管制效率不佳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当前主要是由卫生部、农业部、质监部门、工商部门和食监部门5个部门负责,其中卫生部门负责综合协调,其他四个部门分别负责农产品生产、食品加工、食品流通和食品消费环节的安全管制。好处是体现了食品安全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管制理念,缺点是监管职能分散,权力配置不清晰,部门间监管职能存在交叉,降低管制效率,管制成本大幅增加。整体来看,目前我国食品安全状况持续改善,但是,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模式虽然调动了5部门力量来齐抓共管,但实质上也没有哪个部门真正对食品安全最终结果负责,这就导致权力被分散,无法形成绝对的权威管理,食品安全监管事故仍然频发。

因此,今后在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中应通过立法上从源头上确定不同监管部门的职权划分,以便快捷高效地实现监管职能;其次我国当前的管制模式是综合管制模型,如果要提高管制效率就必须要有专门机构来集中对食品安全问题进行管制,应设立国家和地方的各级食品安全统筹协调机构来作为常设的食品安全管理部门,这需要相关行政法规做出规定并赋予该机构以法定地位。

3.对农村食品安全问题重视不足

以往食品安全问题的治理重心放在城市,对农村食品安全问题重视严重不足。按照目前监管体制,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只设到县一级,人员也很少,监管能力普遍不足,缺乏检测技术和设备,至于广大农村则更是处于食品安全监管的真空和空白,加上农村由于教育和经济原因严重缺乏食品安全意识,致使不法商贩专门盯上了农村,把大量三无、过期甚至危害健康的问题食用品流向农村,对广大农民造成侵害。而在经济转型时期,要构建完整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农村是不可缺失的重要环节,不能抓紧了城市的监管,却疏于对农村食品安全设防。其次农业生产活动是所有食品原料的源头,不解决农村的食品安全问题,最终会影响到城市食品安全。我国农村严重缺乏食品安全意识和相关知识,农业生产方式的落后可以说是当前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终极根源。

解决之道是,首先从观念上加强对农民的食品安全宣传和教育,政府提供经费和信息支持,通过教育培训转变他们的食品安全观念、农业生产理念。其二,农村的生产方式转变离不开规模经济。推进农业现代化、实现规模化经营、农产品的标准化,是保证食品安全的必然选择。当然,实现解决农业集约化经营有个前提,就是土地承包经营权实现流转,土地经营权集中到种田大户或者农业企业手中,规模化才能实现。其三,农村生产方式转变还需要有一个亟待解决的瓶颈,就是农村的环境污染问题必须尽快解决,近年来“镉大米”的出现已经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国家应当在财政中尽快安排一部分用以建设农村清洁和垃圾处理系统,以及加强对乡镇企业环境污染行为的整治。消除了污染,才可能实现环保可持续的生产,提供高质安全的食品原料。

4.食品安全执法力度不够

2012日年9月,雀巢大中华区总裁狄可在达沃斯论坛发言提到;中国的食品安全法是世界上最严厉的,尽管很少有人知道。中国的食品安全法比美国更为严厉,但遗憾的是没有被很好地执行,存在问题的食品企业没有依照法律受到惩处。导致了目前的堪忧的食品安全现状。可谓一针见血,道出了国内食品安全现状堪忧的症结所在。因为企业的道德底线不是自动产生的,企业逐利的本性决定他们是通过违法成本是否值得来决定要不要遵纪守法。

例如,沃尔玛连锁店销售假“绿色猪肉”案,罚款269万元,在国内已算罚款大单。但比较一下国外,2009年9月,辉瑞制药因非法推销药物被美国司法部罚款23亿美元。269万和23亿美元相比较,谁的执法威慑力更大、更能产生警示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因此,接下来的十二五期间,只有对典型案例、恶性食品安全事件保证严厉执法,令违法企业倾家荡产还要承担刑事责任,真正重典治乱,提高违法成本,才能有效震慑后来者知法犯法的牟利企图。

企业是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尽快在全国范围建立食品信息追溯系统和安全信用体系。通过追溯对食品企业进行有效监管,发生食品安全事故时,可以通过追溯系统对产品进行强有力的召回,并根据相关信息对事故责任人进行严厉惩处。同时,还应全面落实地方政府、监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严格责任,建立健全明确清晰的监管责任体系,对渎职者最高可判刑10年。

如能对以上四方面问题加以重视和解决,相信在十二五期间食品安全监管效率会进一步得到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 中国食品安全发展报告2012[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122-136..

[2] 邹小南,谭红,李占彬,何锦林.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现状、问题与对策[J].食品工程,2009,01:37-39.

[3] 吴才毓.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综述[J].现代经济信息,2009,09:146-147.

[4] 陶跃华,张晓峰.从“三鹿奶粉事件”浅析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现状及对策[J].中国卫生监督杂志,2010,04:362-365.

[5]康莉莹.美国食品安全监管法律制度的创新及借鉴[J].企业经济,2013,03:189-192.

第11篇

关键词:花文化;旅游发展;文化产业;国际会议综述;中国

中图分类号:G202文献标识码:A

一、会议概述

2007年9月23日,首届“中国花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中国南京东郊国宾馆召开。本次会议是由中国花卉协会、东南大学、南京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由中国花卉协会花文化专业委员会、江苏省旅游学会、南京市园林局、南京市旅游局、东南大学旅游学系具体承办的一次专业学术研讨盛会。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梅花品种登录权威陈俊愉教授担任学术委员会主席并为大会题词。

东南大学旅游学系主任周武忠教授主持了大会的开幕式。中国花卉协会副会长、商务部原副部长刘向东在开幕式上致辞。他说:文化产业作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在各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中国的文化产业发展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分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本次研讨会将花卉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资源加以研究,深入探讨花卉与观光、体验、休闲、度假、旅游、教育、节庆等方面的结合,这些研究成果将有利于我国花卉事业的繁荣和发展。

他说,中国花卉协会的重要职能就是促进花卉行业的发展与进步,相信通过此次会议,我们必将能够在花卉文化、花卉生产、花卉旅游、花卉美食、花卉节庆等诸方面提出很多富有建设性的意见、见解独到的思路和方法,并对未来花卉文化的发展进行前瞻性的研究。代表们今天在这里对花文化相关议题所进行的研讨,将有利于我们打造现代花卉文化理念,给花卉更多地注入科技与文化内涵,不断提高花卉自身的文化产业价值,最终使我们的花卉业具有更为广泛的发展空间。相信今天的研讨会将给我们源远流长的花卉文化注入新的元素,也相信今天研讨会的成果会对当今乃至未来的中国花卉文化产业产生巨大的影响,为中国花卉业的未来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东南大学副校长赵启满教授也在开幕式上致欢迎辞。出席开幕式的嘉宾有:国际园艺学会景观与城市园林委员会主席哥特・格鲁宁教授、美国园艺治疗协会主席黛恩・雷尔夫教授、中国花卉协会副秘书长陈建武、江苏省社科联副主席廖进、中国兰花协会副会长王重农、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陶思炎、中国公园协会副会长赵永艳、荷中花卉促进会总干事戴军、浙江省花卉协会会长徐培金,以及江苏省文化厅、江苏省农林厅、江苏省旅游局、江苏省社科联等单位的领导和南京市有关部门的负责人。

本次研讨会特邀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针对当前花文化研究与旅游发展方面的热点问题和发展趋势作了5个主题报告。主题学术报告由中国花卉协会花文化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张天来主持。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汤庚国教授;国际园艺学会景观与城市园艺委员会主席Groening Gert D教授;中国兰花协会副会长、国际IFEA中国节庆会展协会副主任、湖北省兰花学会会长王重农教授;美国园艺疗法协会主席、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教授Paula Diane Relf博士;中国花卉协会花文化专业委员会会长、江苏省旅游学会会长周武忠教授分别作了大会主题学术报告。

大会特别安排了两个专题讨论组,每个专题讨论组分别以花卉文化内涵、花卉审美研究以及花卉旅游开发等热点问题为主题进行了集中讨论。会议代表在活跃的学术气氛中进行了十分热烈的讨论。Groening Gert D教授、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王彩云教授、Relf Paula Diane教授及中国园林杂志社副主编金荷仙分别对各位代表的报告进行了点评。这次会议还特别安排时间,讨论通过了《关于建立花文化发展基金会的倡议书》。

主题报告与分组研讨不仅受到与会代表的普遍欢迎,还吸引了许多当地的研究生、研究工作者、教师乃至市民前来旁听。

陈建武副秘书长代表主、承办单位致闭幕辞,对会议的圆满召开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这次研讨会是一次高层次、高水准的学术交流盛会。来自全国各地的论文代表在研讨会上展开了深入的研讨和交流,在分组研讨中,真知灼见相互碰撞,为本次会议增色添彩,使我们的研讨会成为学术交流的平台、创新发展的沃土。这次研讨会又是一次加深了解、增进友谊的盛会。各位专家学者来自五湖四海,在平等、友好、活跃的气氛中,大家不仅思想交流迸发出了火花,而且情感交融萌发出了新芽,研讨会为大家架起了一座友谊的金桥。

二、六大议题

1、卉主题景点(公园)

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园艺系教授Paula Diane Relf博士论述了园艺学和旅游合作分别给园艺产业和旅游产业带来的益处,以及为经济发展、环境保护/整治、人类健康和福利等方面的公营、私营机构专家们带来的福祉,并且阐述了一些理论,帮助研究者更好地理解植物在其中的积极作用。文章最后还激发研究者去发展和检验研究模型和理论,来推广这个新领域,并确保它在中国发展中发挥作用。

广州市绿化公司林娇丽以2007年广州雕塑公园郁金香花展为实例依托,从花展景观布设、现场施工等方面进行分析,结合该花展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总结归纳出该花展的成功与不足,为探索一条推动花卉产业与旅游业结合的道路提供相关经验。

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石金莲、王兵以北京玉渊潭公园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樱花文化节的现场调查,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出开发利用本土樱花资源以及注重提升大众对花卉旅游资源的认识和保护意识的建议。东南大学旅游学系季玉群以南京花卉公园为例探讨城市花卉公园如何更好地发挥城市休闲功能,提出休闲导向的城市花卉公园的旅游开发策略。

另外,有的研究者就如何运用花文化的效应来成就每个主题花卉展和取得成功的原因进行分析和研究,探索了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与方法;有的论文就花卉主题风情园的旅游项目策划进行了案例研究;有学者阐述了西方花园旅游的历史及发展情况,探讨了西方花园旅游对我国的启示,并通过实例展望了花园旅游在我国的发展前景;还有学者对不同类型庭园植物配置中花卉文化的运用进行了阐述,指出一个成功的庭园造景设计作品,与花卉文化的挖掘密不可分。

2、物旅游资源研究

德国柏林艺术大学城市园艺与风景园林学院教授Gert Groening博士首先回顾了远古时期的花文化以及旅游活动,并对以微缩景观形式所表现的花文化及其引发的旅游活动做一简单介绍;之后他阐述了植物地理及其引起的旅游活动,指出旅游和休闲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活动;最后以德国为例讲述heath(长满灌木的荒野)的发现以及由此而发的旅游热潮。

吉首大学城乡资源与规划学院柳菲、陈功锡、何兴兵认为,植物旅游的研究及植物文化的研究已逐渐成为新的热点,在这样的东风中,植物游应运而生。张家界植物游的开发将会带来可观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金陵科技学院园艺学院童丽丽和南京林业大学森林资源环境学院许晓岗等认为,野生观赏植物是森林公园极富吸引力的旅游资源。他们在对南京牛首山森林公园的野生观赏植物资源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对其野生观赏植物旅游资源进行了归纳与总结,并对其在旅游规划中的开发与应用进行了探讨。

吉首大学城乡资源与规划学院刘卫国、谭艳、廖博儒、吴福川通过对张家界天门山野生观赏植物资源进行初步调查和统计分析,发现天门山具有观赏植物资源种类丰富、区系组成古老、生活型多样性、观赏价值较高等特点。文章针对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天门山野生观赏植物资源,推动天门山旅游和张家界园林事业的发展,提出了五点建议。

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我们期待有更多富有创见性的研究成果出现。

3、花卉旅游商品研究

以花卉旅游商品或旅游产品开发研究为议题的论文共有10余篇。其中,很多学者就某一著名花卉的旅游开发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例如,有的学者通过对牡丹审美文化、地域文化、民俗文化和科技文化的解析探讨牡丹花卉旅游个性化、纵深化、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有的学者以荷兰郁金香现象为例,探讨了花文化所呈现的旅游特征以及荷兰郁金香花文化主题旅游给我们的启示,提出应从形象确立、多业共生和深度开发这三个层面开展花卉旅游;有的学者在研究花卉观赏、食用,药用、保健、情感寄托等主要功能的基础上,讨论了花卉是如何贯穿到旅游的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中,探讨总结了花卉在旅游环节中的开发应用方式;有的学者研究了花卉在旅游业中的开发价值,指出了在开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有效措施。

华侨大学旅游学院范向丽、郑向敏的论文以独特的视角,在分析女性与花的渊源关系、女性旅游市场的发展现状与潜力的基础上探讨花卉女性旅游产品开发的可行性,研究女性旅游市场中的花卉旅游产品开发策略。

4、花卉美食研究

以花为食在古代中国曾经相当兴盛,但近代以后却逐渐衰落。重拾古代的食花传统,开发现代花卉食品,拓展食用花卉市场,同时妥善解决中国花卉市场长期存在的若干问题,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的食用花卉必定会成为最有活力的产业之一,食花之风会再次兴盛于中国。郭、周武忠的论文就中国的食花文化及其产品开发进行了研究。山东农业大学林学院张雷的论文从云南食花文化的起源、食用花卉、食花文化与民俗、花卉资源开发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花卉食用研究目前还处于理论探讨阶段,如何将其开发为具有吸引力的产业和旅游项目将是未来各相关学科的学者们研究的重点。

5、花卉与节庆文化研究

花卉节庆不仅可以带来经济效益,还能塑造城市形象,扩大城市知名度和吸引力,因此,各地都积极地举办花卉节庆。然而,由于我国的花卉节庆发展还不够成熟,在现实操作中,还存在许多问题。有学者通过分析我国花卉节庆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建议。还有学者对我国现有的花卉节庆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不少真知灼见。

6、花卉与旅游审美研究

东北林业大学园林学院贾军和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卓丽环认为花卉作为审美客体具有无穷魅力,其审美特征丰富多样,分别体现在自然美、精神美、人工美和人工的花卉美4个方面。中山陵园管理局宫庆华、金陵的文章以金陵古梅的调查为基础,探讨六朝古都南京梅文化的文明进程,展示金陵古梅对于弘扬传统梅文化的重要意义。

此外,原中国旅游报总编邵春的文章简要回顾了“中日樱花友谊林活动”的发展轨迹。还有不少学者就文学作品中的花卉文化进行了研究。如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的姜楠南、汤庚国研究了《红楼梦》中所描写的海棠的种类,并对《红楼梦》中海棠文化所体现的方面和海棠诗社六首咏白海棠诗的艺术特色进行剖析。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程杰的文章对淮左名都――扬州的梅花名胜进行了考证。

三、《关于建立花文化发展基金会的倡议书》

本次研讨会全体代表在闭幕式上发表了《关于建立花文化发展基金会的倡议书》,与会代表一致认为,花卉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花卉以其独特的价值已经成为美化生活、提升精神境界的重要力量。现代化花卉产业在世界许多国家都已形成,并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出现由传统的花卉种植业、花卉农业向现代花卉文化产业转型的趋势。文化产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中国的文化产业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分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设立花文化发展基金会的预期目标,是通过国内外花卉产业界、学术界等相关领域多方位多角度的广泛参与,促进中国花卉资源效用最优化,通过花卉文化产业的和谐发展,支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最终达到提升人民生活品质的目的。

四、会议特点与展望

本次大会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会议组织具有较强的学术性。本次研讨会在议程安排上着力体现学术性,从而形成了会议紧凑、务实和重学术的特点。与会代表普遍反映这是一次较为成功的国际性学术会议。

2.会议议题涉猎广泛。大会在短短一天的日程当中,还安排了分组讨论会,论题涉及花卉文化内涵、花卉产业发展、花卉旅游开发等诸多领域。

第12篇

关键词:有机种植业;分析;措施;遂昌县

中图分类号:F32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3)10006002

1引言

2005年10月,原国家环保总局正式批准丽水地区为全国生态示范区,遂昌县作为其中九县(市、区)之一,紧紧围绕“生态立县”战略目标,积极发展绿色经济,全力打造“金山林海,仙县遂昌”。 遂昌拥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九龙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省级森林公园3个,共有各类生态公益林面积195.1万亩。2010年,遂昌县启动原生态农产品培育行动计划,积极打造国家级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做强做大区域生态、有机品牌,走出了一条欠发达地区差异化、特色化有机农产品区域化发展之路。2010年,全县创建国家级有机食品基地4个、原生态农产品生产核心基地30个,形成了农作物种植面积8000多亩、山油茶种植面积26000多亩、库区有机鱼养殖面积8500亩、牲畜养殖3200多头、家禽养殖近7000多羽的规模,实现产值3600多万元。目前,遂昌累计获国家级有机食品标识9个,国家级绿色食品标识2个,省级绿色农产品2个,省级无公害农产品15个,其中“龙谷丽人”茶和石练菊米获得国家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双认证,遂昌先后被命名为“中国菊米之乡”、“中国竹炭之乡”和“中国名茶之乡”。

2发展现状

遂昌耕地面积约15万亩,2010年,遂昌县共获得有机、绿色和无公害农(林)产品认证的企业及合作社共30家36个产品,其中有机食(产)品11个、绿色食品5个、无公害农产品22个、省级无公害农产品基(产)地25个。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北界镇美国红提,种植面积1600亩,核心区面积400亩,按有机方式种植,每亩纯收入达12000元;高坪乡高山蔬菜,全乡种植面积3433亩,亩产值在万元以上;金竹镇山油茶面积2.7万亩,年产山油茶500t,其中有机山茶油基地2000亩,总产值达到3500万元;建洋村有机水稻100亩,亩产值5600~8400元;湖山乡原生态五谷杂粮基地1030亩,品种包括山谷、山西瓜、黄大豆、高梁、黑土豆、黑玉米、黑花生等,效益较好;石练镇菊米种植面积上万亩,产值1500万元以上,在浙江石练菊米有限公司的倾力打造下,“石练”牌菊米作为菊米行业的龙头,2003年就通过了国家有机食品和国家绿色食品双认证;大柘镇茶叶种植面积19000多亩,产值达8058万元,其中精诚茶叶于2010年申报国家级有机食品生产基地,目前共有711亩茶园取得了有机茶认证。

3有机产品市场前景分析

3.1有机茶叶市场前景分析

有机茶是我国第一个颁证出口的有机食品。1997年以来,我国茶叶主产区的浙江、江西、安徽、湖南等省在政府的积极引导下,出口企业和茶农热情高,有机茶得到了快速发展。到2000年,全国有机茶园达7.5万亩,产量约3000t;到2005年增加到24万亩和10000t;到2007年,面积扩大到了85万亩,按亩产40kg算,产量可达3400t,占我国茶叶总产量的2.9%。当今,随着人们日益增强的健康保健意识,有机茶市场每年的增长率为10%~20%。我国有机茶主要销往欧盟、美国、日本和一些南亚国家。欧盟有机茶最大的市场在英国,年销量可达1000~1500t,主要通过传统销售渠道销售。其次是德国,年销量达600~800t,名优有机茶占有一定市场份额。按德国茶叶协会统计,2007年德国有机茶消费685t,占德国茶叶年消费量的3.9%,主要通过有机商店和健康食品店销售,也有部分有机茶通过高档特种茶叶店销售。其他欧洲国家有机茶年销售量约100t,主要包括意大利、法国和瑞士。

3.2有机林果业市场前景分析

近十年来,世界有机水果生产发展迅速,国际贸易活跃。国内方面,相对于其他有机产品开发而言,有机水果业起步晚,发展速度比较缓慢,只有少数几个小面积的有机水果生产基地,如安徽省岳西县的有机猕猴桃基地,湖南沅江市赤山岛的有机柑橘基地,天津蓟县个营镇的有机苹果基地等。但随着有机食品发展速度的加快和国内市场的启动,有机水果的生产与需求正在迅速增加,一些实力雄厚的公司开始涉足有机水果开发,有机水果基地逐渐增多,面积不断扩大,如从2002年10月开始,北京华邦公司相继在全国建成了6个有机水果基地:河南西峡有机(野生)猕猴桃农场;河北兴隆有机(野生)山楂农场;四川蓬安有机甜橙农场;北京延庆有机葡萄农场;北京平谷有机大桃农场,总面积达7万多亩,规模堪称全国第一。尽管有机水果的价格是常规水果的2~3倍,但销售额却可占超市水果销售总额的10%~15%。在上海,青浦草莓研究所生产的有机草莓在超市供不应求,台湾的“燕巢有机水果”也正在进驻上海超市。总之,随着我国有机食品市场的发展,有机水果将是倍受消费者关注的有机产品,有机水果的市场前景非常广阔。

3.3有机中药材市场前景分析

通过有机中药材的栽培和有机中药加工产品的开发,可以保证中药材原料的质量,增加生产者和加工者的质量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促进中药产品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生产,打造知名品牌,提升国际形象,适应人们“回归自然和绿色”的需要,从而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占有优势地位,抗拒贸易壁垒对我国中药产品的阻挠。因此,有机中药材产品的开发必将迎来广阔的国内外市场前景。

4发展思路

4.1近期目标

2013年通过有机认证的面积达到1.5万亩,其中油茶3000亩,蔬菜3000亩,菊米2000亩,茶叶2000亩,红提1000亩,板栗1000亩,水稻、烤薯、杂粮、竹笋、水(干)果、中药材各500亩,初步形成一套生产管理、生产技术与操作规程,建立有机食品产业化经营模式。

4.2中期目标

2015年通过有机认证的面积达到3万亩,其中油茶8000亩,蔬菜5000亩,茶叶5000亩,菊米3000亩,红提2000亩,板栗、水稻、烤薯、杂粮、竹笋、水(干)果、中药材各1000亩,完善有机农业开发能力建设,有机产品进入国内外市场。

5实施措施

5.1重点抓好生产示范基地建设

有机生产作为一种新的生产模式和开发概念,首先应该抓好示范基地和精品园的建设,针对每一特色品种先建立一定规模的有机生产示范基地,并以集中连片的茶园、林地、田块为基础,以知名品牌为依托,一方面能使有机与原产地的品牌有机整合,形成精品基地,另一方面可确保有机食品的质量,进一步提升现有品牌的知名度,使其上升为名牌产品。示范基地要从组织管理、基础设施建设、生产技术、品牌建设、产品营销诸方面做好示范工作,做好有机生产的成本投入和效益产出的分析,形成一系列有机食品的开发模式,制定系列的有机食品生产的技术操作规程,作为在全县较大范围内开发有机食品的典型。

5.2建立有效的有机食品开发的组织形式

有机认证要求较高,一家一户分散操作的方式进行有机生产难度较大。建立示范基地首先要确定基地的组织方式(如公司+基地+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公司租赁等)、生产规模,制定技术方案,建立内部质量控制体系。从全国的经验看,公司租赁经营和“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是比较成熟的,因此要扶持、鼓励有机食品各行业的龙头企业;在缺乏龙头企业的乡镇需要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组织好当地的有机生产示范,建立有机食品开发公司,推动有机食品的发展。

5.3建立有机种植生产技术体系

根据有机食品生产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全国尤其是浙江农业、林业、园艺和植保相关的研究所和高校及农林技术推广机构等当地的科技力量,将有机食品生产示范基地与科研院所的科研工作结合起来,共同研究适合遂昌有机生产的技术体系,包括病虫草害防治技术、土壤培肥技术和轮作套种技术。有机农业病虫草害防治工作是有机生产的难点,但要把握一个总体原则,就是要以农艺措施防治为主要手段,避免大面积的单一种植,建立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平衡的农林生态体系,实现健康栽培,再辅之以恰当的生物、物理措施。从选种、选苗开始加强生产各个环节的管理,预防病虫害发生,将其抑制在萌芽状态,以达到病虫草对作物不构成危害和减产的后果。土壤培肥方面,要提倡和积极推广目前比较成熟的果园与豆科作物及绿肥如苜蓿的间作、覆盖技术,种养结合技术等,利用间作作物、覆盖物、畜禽粪便培肥果园。在有机食品生产面积大的区域,要集中畜牧养殖业,提供足够的有机肥源,满足有机食品基地肥料的需要。

5.4扶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加强有机食品贮藏与加

工能力建设遂昌主要林产品有竹笋、油茶、板栗等,此外还有大量种植的茶、菊米等品种,有机食品品种多、发展快、特色明显,但多以新鲜产品或初级产品的方式销售,尚未建立相应的加工企业,未能实现特色产品的增值。有机食品上市时间短而且集中,短时间内大量上市,一方面与其他同类产品同时上市,很难实现优质优价;另一方面,大量新鲜产品短时间内不能销售完,必然造成巨大的损失。通过保鲜储藏延长产品的供应时间,既可以避免不能及时销售带来的损失,还可通过反季节供应来避开产品上市的高峰期,实现可观的经济效益。县政府应加强对外宣传和招商引资的力度,加强有机食品贮藏和加工能力建设,通过加工可以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降低运输的数量和成本,留下大量的可以用于副产品开发的有机物质或用作有机肥的原料,有助于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

[1]夏海龙. 我国有机农产品的市场前景分析[J].中国农业信息,200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