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危重病人护理措施

危重病人护理措施

时间:2023-08-02 17:16:28

危重病人护理措施

危重病人护理措施范文1

【关键词】 危重病人;护理;高风险因素;防范措施

危重病人是指病情严重,随时可能发生生命危险的病人[1]。危重病人病情变化快,护理过程复杂、病死率高,易引发医疗纠纷。2007年以来,我科积极、主动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加强了危重病人的风险管理,以降低病区的医疗风险,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危重病人护理中的高风险因素

1.1 病情危重、复杂、变化快 危重病人一般情况下是病情危重、复杂、变化快、工作预见性难,而容易发生护士不能及时发现病情变化,或处理不及时的情况发生,从而导致纠纷的发生。

1.2 急救物品配备不全 日常护理中所准备的药品能应对普通病人的需要,而危重病人的病情发生变化较快且复杂,一旦发生急救物品配备不全或功能不完好的状况,延误了抢救而造成病人死亡,医疗纠纷则很难避免。为最大限度地降低医疗纠纷,在临床的急救物品配备中必须要考虑全面、且具有实用性和预见性,这些物品除能应对日常护理需要外,还要为危重病人的抢救提供必要的急救物品就显得尤为重要。

1.3 护理记录书写不规范 护理记录是发生护理纠纷时重要的法律文件。护士在危重病人护理工作中往往重治疗、护理,轻记录,常常出现只做不记或记录不及时、不全面的现象。一旦发生护理纠纷引讼,护理记录将被封存,不能修改,在诉讼时这些记录起到关键的证据作用。因护理记录存在疵瑕而败诉的几率大增,轻则引起医疗赔偿,严重的可能会因为护理记录中缺少关键的抢救措施造成当班护理人员的行政或刑事责任。

1.4 护患沟通不良 病人病情的自然发展,或治疗、检查过程的风险都可能使病人病情出现反复或加重。如果医护人员与清醒病人或家属沟通不好,可导致纠纷的发生。这种纠纷的发生完全可以避免,只要护理人员在护理病人的过程中,视病人为亲人,以人为本,多沟通、多了解病人的需要,形成良好的互动,和谐的护患关系就很容易建立起来。

2 防范措施

2.1 进行危重病人的风险识别

2.1.1 识别新收的危重病人 病人入院后首先由护士接待,护士应具备区分病人病情轻重的能力,然而我科的护士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年轻护士对病人的病情观察与判断不是很准确,这就为后续救治带来了一些不确定的因素。为降低先入为主带来的隐患,我科室根据专科特点,规定新收病人,除了测量生命体征外,还进行经皮血氧饱和度的测量,从而能识别新收的危重病人,及时处理。

2.1.2 识别危重病人的潜在危险 每个病人在被口头或书面告知病重后,必须由高级责任护士进行评估其潜在的危险,指导其他护士在床边备好急救物品,交代需要加强观察的病情及护理中应注意的事项。另外,护士长或高级责任护士每天组织对新入、危重病人进行三级护理查房,及时发现危重病人存在的问题,及早介入,提高了护理工作的预见性,同时提出护理对策,使护理措施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和可行性。

2.2 加强专业培训,提高业务水平 学习培训是提高临床业务技能的唯一途径,护理工作的实践性较强,要具备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才能胜任临床工作。鼓励护理人员参加护理大专或本科学习,积极参加与本专科相关的学术活动,定期组织专科知识学习和专科技能培训、护理业务查房、护理病例讨论。定时组织考试、考核,提高护理队伍的综合素质。

2.3 加强重点环节和人员的管理 排班时注重新老护士搭配和发挥护理骨干作用,是风险管理在临床工作中的应用之一。特殊时段(双休日、节假日)在排班本上标明当天的负责护士,负责护士主要检查对危重病人护理措施的落实情况,对?_发事件进行应急处理。形成一套形之有效的工作机制,把风险管理作为长效机制来抓,对提高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和护理质量的提高至关重要。护理质量的控制范围包括入院指导、执行医嘱、各项治疗护理落实情况、健康宣教、出院指导等环节。

2.4 加强护理记录的管理 定期对护士进行护理文书书写格式、内容、要求的培训,护理记录对共性和重要个性问题进行讨论和分析,制订专科护理书写模版。设定护理文书的质控员,对全区的护理文书定期检查,要求不合格的病历不出科。

2.5 落实上报制度 护理人员在任何时间发生或发现护理缺陷均应及时向科主任、护士长或护理安全组长汇报,既有利于化解矛盾,又为弥补缺陷赢得了时间,避免了差错事故的发生,另外,凡遇到有纠纷倾向的病人及家属,在晨会交班时进行相互告知,并制订相应的应对措施,使护理纠纷得到有效遏止。

通过加强危重病人护理中的高风险因素的防范措施,危重病人的护理安全得到了有效保证,病人的满意度有了明显的提高,护士对护理危重病人的自信心、主动性、责任感、成就感、明显提高。护理缺陷与护理纠纷明显减少。在今后的工作中,还将建立风险管理长效机制,加强对危重病人的管理,以促进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

危重病人护理措施范文2

abstract objective:to probe into the application of braden scoring table in prevention of pressure sores for patients in neurology department. methods:braden scoring table was taken as assessment tool.and patients of newly admitted in neurology department were assessed and different preventive measures were taken for them according to scoring values.results:assessment of the first quarter predicted 214 cases were in high-risk,among them,3 patients were with inevitably pressure sores in hospital.the actual incidence rate of prediction was 1.4%.assessment of the second quarter predicted 232 cases were in high-risk,and 8 patients were with inevitably pressure sores in hospital. the actual incidence rate of prediction was 3.44%.conclusion:braden scoring table applying in clinical prevention of pressure sores for patients in neurology department have the reliability and the validity.

key words braden scoring table; neurology department; pressure sores; prevention

压疮(pressure ulcer)是卧床和老年病人的常见并发症,以复杂、难以愈合的慢性伤口为临床特征。特别是在神经内科,压疮是一个常见的、花费很高的健康问题,如何在病人住院过程中采取有效预防措施,以预防和减少皮肤破溃及压疮的发生为目的的质量管理是护理研究的重点[1]。我科将braden计分表应用于神经内科临床预测和预防压疮监控中,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实施方法

我院神经内科于2008年10月搬入新楼,有普通床127张,重症监护病床(ncu)19张,采用国际通用的braden计分表为依据,设计修订预见难免压疮评价表,评估高危住院病人。其中包括卧床、截瘫、大小便失禁、营养不良、意识不清、病危和病重病人。计分表由6个因素指标组成,其中感知能力、活动能力和移动能力3个指标测量高强度和长期压力对压疮形成的危险程度;潮湿度、营养摄取能力、摩擦力和剪切力评估组织对压力的耐受性。根据分值采用不同的预防措施。

1.1 评估监控

1.1.1 测评频度 首次评估在入院后2 h内由责任护士完成,新入病人连续评估记录3 d,此后根据病情进行评估,ncu病人和评分结果≤12分者需每日评估记录;病情变化时要随时评估。

1.1.2 评估方法 采用询问、观察和检查的方法进行评估。①询问病人或家属其原发病持续时间及治疗结果,询问日常饮食结构、每日饮食量、每日二便排泄状况;②观察病人对疼痛刺激的反应,观察二便控制情况,观察意识和瞳孔变化,观察病人半卧位时或坐轮椅时有无下滑现象;③检查病人皮肤温度觉、痛觉及其弹性、潮湿度及肢体在平面上的移动能力和空间范围的活动能力[2]。

1.1.3 评分标准 braden计分表总分为23分,分数越低,发生压疮的危险性越高。评估结果判定标准:总分≤12分为高度危险的病人,应予高度重视,制订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总分在13分~14分属中度危险病人,需针对病人压疮危险因素制定具体的预防措施;总分在15分~16分,有轻度危险;年龄≥70岁者分值提升至15分~17分为轻度危险。

1.1.4 危险程度判断 根据braden的评分判断病人的危险程度,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评分12分以下填写高危病人上报表,并上报护理部,将评分值及所采取措施记录于护理记录单上。每周病区质量控制小组成员进行追踪评价,每2周护士长进行追踪评价,责任护士每周1次记录皮肤情况。

1.2 采取措施

1.2.1 告知病人或家属 轻度危险仅告知,中度危险和高度危险告知并家属签名,高度危险的24 h内报告护士长签字,24 h内上报病区质量控制小组。

1.2.2 加强基础护理 保持床单平整、干燥和皮肤清洁,每班床边交接皮肤的清洁性及完好性。

1.2.3 减压 减压是首要的预防措施,有不同的方法可以获得减压效果。主要的方法为病人制订详细的翻身计划,轻度危险2 h~4 h翻身1次,中度危险2 h翻身1次,高度危险1 h~2 h翻身1次.检查皮肤情况,如有潮红需增加翻身次数。另外,还可以使用气垫床或减压敷料。侧卧位时使用楔形海绵垫,保持30°侧卧姿势,增加受力面积。使用软枕保护足跟、肩胛骨、耳郭、骨突等受压部位。

1.2.4 潮湿管理 避免不良刺激,勤清洗皮肤,勤更换衣裤、被褥,避免潮湿刺激皮肤。并使用软质吸水垫吸收汗液,润肤露涂抹保护皮肤,会阴部使用油膏保护,形成保护膜增强皮肤抵抗力。

1.2.5 营养管理 有研究发现,摄入优质蛋白可免除某些压力的损害,因此确保病人摄取足够的热量以储备蛋白质也是有益的预防措施[3]。

1.2.6 摩擦力和剪切力的管理 半卧位≤30°,每次≤30 min。翻身时托起病人的尾骶部、肩部,以减少摩擦。

2 应用效果

2008年10月我科实施braden计分表以来,我科第1个季度评估预报高危病人214例,其中院内发生难免压疮3例,预测实际发生率为1.40%;第2个季度评估预报高危病人232例,其中院内发生难免压疮8例,预测实际发生率为3.44%。

3 讨论

病人一旦发生压疮后不仅造成疼痛和对生命威胁,并且耗费巨大的医疗卫生资源。因此,对于压疮的防治一直是医务人员关注的难点。长期以来,国内将压疮预防的重点放在加强护理管理,要求重视基础护理。国外护理者认为,积极评估病人情况是预防压疮关键的第一步[4,5]。科学、有效的护理管理制度和护理规范正确指导护理人员的行为,是护理人员的工作准则,是保证病人得到安全、高质量护理的前提。braden压疮预报评估表是科学有效的防治压疮的管理方法[6]。通过对病人的全面入院评估,提高了护士的风险预测能力,使护理人员动态的掌握危险因素,从而采取有效的有针对性防范措施,达到了科学预防目的。将护理工作重点从事后处理转移到事前预防,使有限的资源得到合理的分配和利用,提高预防压疮的有效性。

操作前科内进行了统一培训,使护士熟知计分表内容和评分标准,力求客观、准确。实事求是地对发生压疮地潜在危险进行科学性的评分上报,采取有效地监控手段,保证措施落实到位,减少压疮发生的客观因素,可使发生压疮的潜在危险缩小到最小范围[7,8]。

【参考文献】

 

[1] 胡宏鸯,马金娥,叶志弘.皮肤管理和压疮监控系统的建立和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6,41(2): 175.

[2] 蒋琪霞.成人压疮预测和预防实践指南[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 6062.

[3] 蒋琪霞.伤口护理临床实践指南[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119.

[4] schoonhoven l,defloor t,vander tl,et al.risk indicators for pressure ulcers during surgery[j].appl nurs res,2002,16(2):163173.

危重病人护理措施范文3

【关键词】危重症患者;护理风险;管理;措施

护理风险是指患者在住院期间,由于护理人员滋生或外界原因可能发生的一切不安全事件,具有客观性、不确定性及损害性的特点[1]。ICU是收治各类危重症疾病患者的地方,护理人员工作量大、抢救仪器操作复杂、病人病情危重变化快等因素,导致ICU是护理风险发生的高危地。随着患者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护理人员在工作中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因此,护理管理人员及时发现潜在的护理风险,制定并实施有效的管理措施,是护理管理工作的重点[2]。本文就我院ICU收治的112名危重患者护理风险因素进行分析,旨在探讨科学有效的管理对策,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2月我院ICU收治的56名危重症患者为对照组,分析其护理风险因素,制定相应的管理对策并全面实施,以实施后收治的56名危重症患者为观察组。其中男性有67名,女性44名,平均年龄在56.17±2.18岁。所有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情况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护理方法

1.2.1护理风险因素的分析

(1)护理人员自身因素所致的风险。由于ICU护理工作量大,人员缺乏,工作人员常常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容易导致对患者的病情观察不到位,执行医嘱错误,或者三查八对制度不严格而导致病人发生危险。另一方面由于护理人员自身专业知识及操作技能水平不过关,缺乏对有关的危重症疾病的经验,不能及时采取有效的抢救措施而导致患者发生危险。(2)护理管理缺陷导致的风险。一是ICU危重症患者常建立多种管道,受患者病情、躁动等影响以及管道固定欠佳,导致管道脱出引发护理危险。二是进入ICU的患者,往往为抓紧抢救时间,而执行先抢救后签字的原则,以致各种侵入性操作未征得家属同意而引发的风险。三是护理文书记录不规范。护理记录单常常出现的问题是时间不一致、采取的护理措施及抢救药物与医嘱不符,病情变化记录不完整甚至缺乏记录等。(3)患者自身原因导致的风险。由于进入ICU的患者没有家属陪伴,对护理人员不能积极的信任,怀疑其护理工作质量,甚至故意制造纠纷,所求赔偿。

1.2.2护理管理对应措施

(1)护理管理人员要加强自身管理水平及法律常识,不断提高自身业务能力及护理风险管理知识,同时加强对护理人员专业知识及操作技能的培训。可以采取定期组织护理查房,高年资护士一带一低年资护士,结合护理病例对疑难病讲解其观察重点及护理措施等。护士长可以定期进行护理工作质量的监督和检查,合理安排班次,保证每班有足够的护理人员,强调值班护士的工作重点是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2)建立健全的护理管理制度。常见的ICU风险管理制度有危重症病人护理查房制度、消毒隔离制度、仪器检查登记制度、交接班制度、查对制度等等。利用家属探视的时间,与家属进行积极有效的沟通,使其了解ICU的规章制度并进行适当的健康宣教,以获得家属及病人的信任。(3)护理管理人员进行合理的护士资源分配。危重患者的病情变化快,因此每组配备一名年资较高经验丰富的主管护师担任组长,对每位患者进行整体责任制护理,根据护理人员的学历、年资及能力,合理分配工作量,防止因工作量大而导致护理差错的发生。

1.4护理观察指标 观察实施前后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情况及患者的满意度。

1.5统计学方法 将所获得的数据集中归类,录入数据库。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16.0,对所获得的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并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P

2结果

通过分析护理风险因素,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护理工作中的差错事件明显减少,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明显提高,较实施之前,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护理风险在危重症患者中的发生率极高,只有正确认识护理风险因素,不断完善和改进护理管理制度,才能防止护理缺陷的发生[3]。本研究通过对护士自身原因、护理管理原因及患者自身原因三方面对护理风险因素的分析,制定相应的护理管理制度,通过综合考核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思想品德及操作水平,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和水平,拓宽了其护理风险专业知识及基本的法律知识,有助其规范化进行操作,自觉遵守规章制度并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从而提高了护理质量及水平,得到了患者及家属的信任和满意,保证了护理服务质量。从本研究中可以看出,采取相应的护理管理措施,可以积极有效的减少护理风险因素,减少护理工作中差错事件的发生,有助于持续改进护理质量。

综上所述,对ICU危重症患者进行护理风险因素的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护理管理措施,可以明显提高护理质量,值得在临床各个科室进行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晓翠,曾登芬,何海燕等.ICU危重症患者的护理风险及其管理对策[J].护理管理杂志,2014,14(4):254-255.

[2]罗静静.浅谈ICU护理工作安全管理[J].工企医刊,2012,

危重病人护理措施范文4

关键词:住院患者;跌倒;应对措施

跌倒是指在患者行走时由于外部原因,身体短暂脱离地面,然后坠落到地面,有资料显示目前住院患者跌倒的数量随着年龄的增长在逐渐地增加[1]。跌倒会引发严重的后果,如何更好地预防跌倒以及跌倒后的应对措施是现在义务工作人员面对的问题。笔者总结了2010年1月~2010年6月中收治的19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加以分析,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取2010年1月~2010年6月我科收治的195例患者,其中男103例,女92例。年龄15~102岁,平均68.5岁。195例患者有15例跌倒患者,病房跌倒患者6例,走廊跌倒患者3例,卫生间跌倒患者5例,治疗室跌倒患者1例。夜间跌倒患者9例,白天跌倒患者6例。跌倒后,手腕骨折2例,轻微擦伤6例,轻微脑震荡5例,其余2例无明显伤害。

2 全面评估患者

首先对所有住院患者进行全面认真的评估,确定患者是否有跌倒及潜在跌倒的高危因素,使患者及陪护人员事前了解患者的情况并掌握预防措施,确保住院患者的安全[2]。

患者跌倒危险评估量表的危险因素,并给予评分:各项之和0~24分为轻度危险;25~45分为中度危险;≥45分为高度危险。根据不同的患者实施适当的护理措施。Morst跌倒量表略。

评估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①患者在家或住院有无跌倒病史,最近3个月内有无跌倒记录;②不稳定的步态或不平衡的坐姿,步行时是否需要帮助;③接受药物治疗,患者是否使用了引起头晕、体位性低血压的药物;④患者有无肢体的运动障碍、感觉障碍;⑤精神状态,认知行为受损,如意识混乱、意识恍惚、烦躁不安、焦虑等;⑥有无多一个医疗诊断。

3 护理措施

3.1  基本环境措施:①将信号灯放在患者随手可及之处,并向患者示范其用法;②患者常用物品放在患者随手可得的距离内;③尽量调低病床的高度,对可以活动的病床固定好床脚刹车;④加强巡视,及时给予患者帮助;⑤在浴室、马桶附近装上扶手,浴室内置防滑垫;⑥病室地板保持干燥,通道、楼梯处应避免堆放杂物,保持通畅,设置地灯照明,减低环境中威胁的措施,如减少床边的杂物,安置床边灯;⑦病室的环境应该规范化。

3.2  对轻度危险跌倒患者的护理:这类患者采用轻度危险防止跌倒措施。患者的跌倒多属于意外跌倒[3]。入院时对患者进行病区环境的宣教,让患者尽快熟识病区环境。护理人员应多与患者交谈,了解患者对于护理人员及环境的要求,并及时给予解决,解除患者的恐惧心理及陌生感。指导患者注意起居安全。

3.3  对中度危险跌倒患者的护理:这类患者采用中度危险防止跌倒措施。护理人员应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安全教育。告诉患者服药可引起共济失调、体位性低血压等,使用镇静药时,减少活动,教会患者如何避免意外发生,使患者了解药物性质和自我保护的知识。使患者及其家属都得到防止跌倒的相关知识。当患者自感不适或夜间起床时应该叫人帮助,劝说男患者夜间使用尿壶排尿,外出时应该有人陪同。步态不稳的患者,应使用拐杖或轮椅。

3.4  对高度危险跌倒患者的护理:这类患者采用高度危险防止跌倒措施。告知患者及家属,不要擅自下床或离开病房。应该加强巡视,还在床头挂上醒目的“防跌倒”警示牌,以引起护理人员和患者及家属的时刻警惕,并进行交班[4]。患者应有24 h的陪护人,帮助患者完成生活护理。无法起床者应在床上大小便及沐浴更衣,能起床者可在床旁设移动便椅,防止跌倒。对烦躁的患者,应上床栏,必要时适当约束患者。

3.5  对老年患者放跌倒的预防措施及护理:老年患者是最容易发生跌倒现象的,这是因为本身年龄大了,身体机能在衰退、协调力在下降,老年人的疾病也是导致跌倒发生的重要因素,如老年痴呆、帕金森、冠心病等。对于老年人的跌倒预防及护理要评估到患者的年龄、疾病、精神状态、家人陪护情况、自理能力、既往病例、药物评估等方面。护理人员应特别提高警惕,对于活动不便或者少于家人陪伴的患者要多加注意,建立主动服务的意识,尽量不要让患者身边无第二人存在。

3.6  心理护理:患者住到医院后,心理难免产生落差,对于疾病的恐惧使他们心理压力增大,造成谨慎恍惚,加大跌倒的发生率。护理人员此时要积极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也可进行同病室里病友间的相互交流。与患者家属及时沟通,告知疾病的状况,家属陪伴的重要性。

3.7  夜间护理工作:很多跌倒现象会发生在夜间,这是因为患者夜间意识比较涣散,定光比较昏暗,夜班值班护士少、工作量又大,加之患者本身可能由于羞怯、性别等原因不愿麻烦护士,就造成了在夜间护理不足的情况。夜间要维护与白天相同的护理质量要求值班护士要有高素质的护理水平,在排班时适当的调整合适的值班人员数量[5]。

4 讨论

患者跌倒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造成的,与其年龄、疾病的严重程度、原有的自理能力、用药等有密切关系。对患者防止跌倒的护理,重在预防,加强病房管理、采取健康教育、按危险程度护理,能够有效防止患者跌倒的发生,减少因为患者跌倒而造成的医疗纠纷等,确保护理安全,提高护理工作质量,护理工作才能顺利进行。

住院患者的安全防护应贯穿于整个住院治疗护理之中,管理者应把患者安全护理放在首位。建立护士长安全检查制度,要求护士长对所辖患者的病情轻重缓急做到心中有数,对重症患者的安全通过护理查房能够提出指导性意见,对病房的呼叫系统、地面、床的滑轮及位置、浴室等环境设施、患者行走路线扶手的稳定性、助行器、夜间照明等环节每周进行1次详细的检查,发现并解决各种隐患问题。定期组织护士学习有关法律、法规及各种安全管理制度,制定护理安全防范措施,提高护士安全管理的意识,做到常抓不懈。

5 参考文献

[1] 陆芳芳,詹秀珠.老年住院患者跌倒危险因素评估表的应用及护理[J].全科护理,2007,11(1):22.

[2] 姚丽文,侯黎莉.住院患者跌倒危险因素与评估表的建立[J].上海护理,2005,23(1):22.

[3] 屠新丽.对住院患者实施跌倒风险评估和干预的效果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9,24(1):29.

危重病人护理措施范文5

护理风险是指患者在住院期间,由于护理人员滋生或外界原因可能发生的一切不安全事件,具有客观性、不确定性及损害性的特点[1]。ICU是收治各类危重症疾病患者的地方,护理人员工作量大、抢救仪器操作复杂、病人病情危重变化快等因素,导致ICU是护理风险发生的高危地。随着患者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护理人员在工作中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因此,护理管理人员及时发现潜在的护理风险,制定并实施有效的管理措施,是护理管理工作的重点[2]。本文就我院ICU收治的112名危重患者护理风险因素进行分析,旨在探讨科学有效的管理对策,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2月我院ICU收治的56名危重症患者为对照组,分析其护理风险因素,制定相应的管理对策并全面实施,以实施后收治的56名危重症患者为观察组。其中男性有67名,女性44名,平均年龄在56.17±2.18岁。所有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情况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护理方法

1.2.1护理风险因素的分析

(1)护理人员自身因素所致的风险。由于ICU护理工作量大,人员缺乏,工作人员常常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容易导致对患者的病情观察不到位,执行医嘱错误,或者三查八对制度不严格而导致病人发生危险。另一方面由于护理人员自身专业知识及操作技能水平不过关,缺乏对有关的危重症疾病的经验,不能及时采取有效的抢救措施而导致患者发生危险。(2)护理管理缺陷导致的风险。一是ICU危重症患者常建立多种管道,受患者病情、躁动等影响以及管道固定欠佳,导致管道脱出引发护理危险。二是进入ICU的患者,往往为抓紧抢救时间,而执行先抢救后签字的原则,以致各种侵入性操作未征得家属同意而引发的风险。三是护理文书记录不规范。护理记录单常常出现的问题是时间不一致、采取的护理措施及抢救药物与医嘱不符,病情变化记录不完整甚至缺乏记录等。(3)患者自身原因导致的风险。由于进入ICU的患者没有家属陪伴,对护理人员不能积极的信任,怀疑其护理工作质量,甚至故意制造纠纷,所求赔偿。

1.2.2护理管理对应措施

(1)护理管理人员要加强自身管理水平及法律常识,不断提高自身业务能力及护理风险管理知识,同时加强对护理人员专业知识及操作技能的培训。可以采取定期组织护理查房,高年资护士一带一低年资护士,结合护理病例对疑难病讲解其观察重点及护理措施等。护士长可以定期进行护理工作质量的监督和检查,合理安排班次,保证每班有足够的护理人员,强调值班护士的工作重点是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2)建立健全的护理管理制度。常见的ICU风险管理制度有危重症病人护理查房制度、消毒隔离制度、仪器检查登记制度、交接班制度、查对制度等等。利用家属探视的时间,与家属进行积极有效的沟通,使其了解ICU的规章制度并进行适当的健康宣教,以获得家属及病人的信任。(3)护理管理人员进行合理的护士资源分配。危重患者的病情变化快,因此每组配备一名年资较高经验丰富的主管护师担任组长,对每位患者进行整体责任制护理,根据护理人员的学历、年资及能力,合理分配工作量,防止因工作量大而导致护理差错的发生。

1.4护理观察指标 观察实施前后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情况及患者的满意度。

1.5统计学方法 将所获得的数据集中归类,录入数据库。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16.0,对所获得的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并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P

2结果

通过分析护理风险因素,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护理工作中的差错事件明显减少,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明显提高,较实施之前,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危重病人护理措施范文6

摘 要:目的:探讨外科护士职业危害因素及防护措施。方法:从生物、理化、环境和心理因素等方面进行分析,综述外科护士的职业危害性。结果 提出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加强职业安全防护教育,提高防范意识。结论:合理应用防护措施,规范操作行为,改善工作环境,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等,可减少外科护理工作中的职业危害。

关键词: 护士;防护;职业危害

护理人员因工作性质、工作环境的特殊性,常常暴露于各种现存或潜在的危险因素中,容易造成突发性或慢性职业危害,成为职业暴露中的高危群体。随着人们对院内感染及职业性危害认识的逐渐提高,护士职业防护问题普遍受到重视,只有充分认识职业危害因素并进行有效的防护,才能降低对护士的自身伤害。医院中外科护理工作的特点是:急诊多、抢救多和工作强度大。因而外科护士所面对的职业危害,笔者感受颇深,现将外科护士常见的职业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介绍如下:

1 外科护士常见的职业危险因素

1.1 生物因素:大量存在的生物因素是自然环境的组成部分,但其中某些生物或其产生的生物活性物质,可以作为致病因素或传播途径,对外科护理人员的职业健康产生不利影响。目前主要的有害因素为细菌和病毒。

1.1.1 细菌: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等广泛存在于各种分泌物、排泄物及患者用过的器具中,从而通过开放的伤口、呼吸道、血液、皮肤等途径感染外科护理人员。

1.1.2 病毒:常见有肝炎病毒、艾滋病病毒(HIV)、冠状病毒,以呼吸道及血液传播最为常见、多见。外科患者往往情况紧急,病情危重,开放伤口多。护士常在未明确有无潜在传染病前即投入对患者的抢救和处置;术后患者病情不稳定,变化快,在争分夺秒抢救患者的危急时刻,忽略了自身的防护;外科病房日常工作中,输血、采集血液标本、体液引流、体位引流等较多,使外科护士频繁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及排泄物,这些均使外科护士极易被感染,不仅造成自身感染,还会成为疾病传播媒介。其中乙肝、丙肝、艾滋病是最常见、最危险的感染性疾病。上述三种病毒可通过输血、血制品,或使用被病毒感染的注射器针头、采血用具而发生感染。另外,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HIV还可在唾液、胆汁、尿液、乳汁、汗液、阴道分泌物及胸腹水中检出。感染途径常见于:针刺伤及通过黏膜或非完整性皮肤接触引起的感染,进行日常护理操作后手部的带菌等。

1.2 物理性因素:

1.2.1 利器伤:临床护理工作中最常见的多是针刺伤和安瓿割伤。有临床报道,在西安市3所三级综合医院对680名临床护士进行调查,发现临床护士被锐器刺伤年人均3・5次,其中74・5%被污染针头所刺伤。

1.2.2 噪声的影响:外科病房的噪声主要来自多参数监护仪的机器声、电话铃声、电动吸引器、机械车轮的摩擦、器皿的碰撞、金属门窗的开关、床头呼叫器的报警声、工作人员的谈话等。根据研究,几个人大声谈话,距离5 m所产生室内噪声的生压级为80 dB,砰然关门声为82 dB,医院病房的国际噪声标准容许生压级为38 dB。噪声强度在50~60 dB时即能产生相当大的干扰,正常人在>45 dB的环境中长期工作,听力系统、内分泌系统、心血管系统均遭受不同程度的损伤,导致疲劳、烦躁、头痛、听力下降、血压升高等反应。

2 防护

2.1 加强护士的职业安全教育,提高护士防护意识,是减少职业损伤的关键。加强对护理人员的管理和教育是减少职业危害的有效措施之一,加强职业损伤防护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护理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建立完善操作规程,督促检查预防措施的执行情况,安全操作,从根本上减少危害的发生。严格执行护理操作常规和消毒隔离制度,执行全面性防护措施,规范操作行为,培养良好的操作素质。在此基础上,建立护理人员健康档案,定期为护理人员进行体检,并接种相应的疫苗。

2.2 血源性疾病感染的防护:工作中要严格执行各项护理技术操作规程,遵守消毒隔离制度,坚持标准预防原则,遵守医院有关医疗垃圾管理的规定。护士在进行护理操作时,把护理对象作为传染病患者看待;当预料可能有血液、体液迸溅时,要带好个人防护用品,同时严格按规定处置锐器,减少及避免锐器伤意外发生;严格管理医疗费弃物,所有医疗费弃物都应分类放入有标识的塑料袋,统一处理。

2.2.1 利器伤的预防:防止利器伤的关键在于:加强对护理人员预防利器伤的特殊教育,使护理人员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增强护理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纠正导致利器伤的危险行为。处理针头时要仔细、认真,针头、注射器使用后立即放入医院统一使用的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内,不能乱丢;禁止将使用的污染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污染针头;禁止用手分离污染的针头和注射器;静脉输液完毕后,将头皮静脉针头分离,置于利器盒内,避免自伤;锯、掰安瓿时注意掌握力度,以免用力过猛掰碎安瓿自伤,必要时可用纱布保护。

2.2.2 规范洗手:正确洗手是预防感染传播最经济有效的措施。在护理工作中,存在以下情况时均要认真洗手:接触患者前后;脱手套后;被血液、分泌物污染后;接触被污染的器械后。2000年卫生部颁布布的《医院消毒技术规范》对洗手的指征、方法均有明确规定,护士要养成洗手的习惯。

2.2.3 提倡戴手套:外科护士进行各种护理操作时,均有可能接触到患者具有传染性的血液、体液,必须戴手套、口罩、防护眼镜;若手部有破损时,在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护理时,应用防水胶布包扎伤口,带双层手套。研究表明:如果一个被血液污染的钢针刺破一层乳胶手套或聚乙烯手套,医务人员接触的血量要比未戴手套时减少50%以上。这足以说明戴手套的重要性。

2.3 噪声的预防:工作中尽量减少噪音,操作迅速、轻柔;选择噪声小、功能好的仪器设备,并定人定期检查、维护;及时解除报警的原因;工作人员做到四轻:说话轻、走路轻、关门轻、操作轻;电话铃声设置在合适的音量并及时接听;做好患者和家属的心理护理,使他们配合治疗。

3 讨论

针对外科护理的工作特点,护士面对的多是外伤患者,病情复杂多变,经常接触患者开放性伤口、血液、体液、分泌物等,而各种理化因素与不良的工作习惯对外科护士的健康有直接的损伤及潜在影响。护理人员要客观正确认识职业性质,不断学习,更新知识,了解本专业业务发展趋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平凡的岗位上实现自我价值。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做好日常防护措施,让危害杜绝在萌芽状态,从而使外科护理中的职业性损害降到最低限度。

总之,外科护理中的职业危害是多因素的,重在防护,应从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增进防护知识和技巧,改善工作环境三方面着手。这三方面,不仅是个人行为,还应得到医院管理者和相关部门及科室领导的重视,使防护措施从个人行为上升为组织行为,使各项防护措施落实到实处,才能促进外科护士的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 王毅. 骨科及普外科护理纠纷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护

理管理杂志,2004, (06)

危重病人护理措施范文7

目的分析小儿多重耐药菌感染的致病菌分布情况,并探讨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护理措施。方法以我院收治的72例多重耐药菌感染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全自动微生物分型仪VIPEK2检测患儿的致病菌类型。同时,在分析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的基础上,制定针对性的医院感染控制护理措施。结果本组72例患儿多重耐药菌感染分布为:肺炎克雷伯菌51.39%、大肠埃希菌31.94%、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12.5%、鲍曼不动杆菌1.39%、铜绿假单胞菌1.39%、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1.39%。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包括: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未及时隔离,患者病区环境消毒护理不完善,患者细菌传播源控制不足,护理人员手卫生意识薄弱,患者住院时间过长。医院感染控制护理措施包括:多重耐药菌感染患儿及时隔离;患儿病区环境消毒护理;控制感染患者细菌传播源;护理人员加强自身手卫生护理;缩短患儿住院时间,加强易感人群护理。结论在分析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的基础上制定针对性的医院感染控制护理措施,对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多重耐药菌感染;小儿;医院感染控制;护理

抗生素作为具有抗病原体或其他活性的一类次级代谢产物,在临床多种感染性疾病的治疗中发挥了良好的作用。然而,近年来随着临床药学发展进程的不断推进以及广谱抗菌药物的研制开发和广泛应用,细菌耐药已成为全球医学界关注的焦点,尤其是多重耐药菌(MDRO)的产生及流行,其所引发的医院感染暴发事件给医院感染防控和患者的临床治疗都带来极大的挑战。临床上,加强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耐药菌的监测,并予以针对性的医院感染控制护理措施是提高医院感染控制效果、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的关键环节。本文以我院收治的72例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患儿为研究对象,在监测患儿主要耐药菌的基础上探讨了医院感染控制护理措施,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2012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72例多重耐药菌感染患儿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3例,女39例,年龄30d~12岁,平均年龄(10.3±1.4)岁。

1.2方法

1.2.1患儿多重耐药菌感染监测

分别收集本组72例患儿的细菌检测标本,标本来源包括:血液、尿液、痰液、分泌物等。参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1]对标本进行分离培养后,采用全自动微生物分型仪VIPEK2对标本进行细菌鉴定,监测72例患儿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分布情况。其中,MDRO判定标准为:分离菌株对用于治疗该细菌感染的3种以上(含3种)不同类抗菌药产生的耐药菌株[2]。

1.2.2医院感染控制护理措施制定

根据患儿细菌监测结果,在分析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的基础上,制定针对性的医院感染控制护理措施。

2结果

2.1患儿多重耐药菌感染分布

2.2医院感染危险因素

2.2.1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未及时隔离

卫生部的《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和控制技术指南》中明确要求医院对确定或高度疑似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应当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实施接触隔离措施,预防多重耐药菌引发医院感染。然而,目前国内报道的多起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暴发事件均与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未及时隔离有关[3]。

2.2.2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病区环境消毒护理不完善

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病区传染源众多,加强患者病区环境的消毒护理是控制医院感染的有效措施。然而,据相关研究报道显示,感染病区环境消毒护理不完善、消毒护理措施不彻底是引发医院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4]。

2.2.3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细菌传播源控制不足

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自身的唾液、痰液及日常用具、用品等是细菌传染的重要源头。而在住院期间,许多患儿因自身良好卫生习惯养成意识的薄弱,自我管理能力差,随地吐痰,将未经消毒的日常用具、用品暴露在公共区域,这些都是导致细菌传播的危险因素,同时也是引发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

2.2.4护理人员手卫生意识薄弱

在护理操作过程中,护理人员可能成为接触多重耐药菌最多的人群,成为传播者。因此,消除护理人员细菌定植是控制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然而目前部分护理人员手卫生意识薄弱,对患者实施护理措施前后未及时进行手消毒,这是导致多重耐药菌传播及引发医院感染的重要原因[4]。

2.2.5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住院时间过长

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住院时间越长,感染菌传播的机会越多,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发生率越高。

2.3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护理措施

2.3.1将多重耐药菌感染患儿及时隔离

临床护理中,护理人员应密切跟进感染患儿的细菌监测动态,一旦发现感染患者出现多重耐药,需配合临床医师立刻向感染管理办公室进行汇报。并加强患儿病史采集,了解该患者病情进展、抗生素应用的种类及药敏试验结果等,以便为后期医院感染的控制护理工作奠定基础。同时,于患儿隔离之前,向患儿家属耐心、详细地讲解患儿的感染病情及隔离的目前、意义和重要性,取得患儿及家属的隔离配合。然后将患儿及家属安置于单人间,或将带有同类多重耐药菌的患者安置在同一病房。同时保证与患儿直接接触的相关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如血压计、听诊器、输液架、体温表等要专人专用。

2.3.2患儿病区环境消毒护理

为控制多重耐药菌院内暴发流行,护理人员应加强多重耐药菌感染患儿病区环境的消毒护理:①病房开窗通风,并行臭氧消毒,2次/d,30min/次。②病房地板每日用消毒液清洁拖扫;床架、床垫、床头灯、门窗、墙壁、物品柜等每日消毒;洗手池、大小便器每天用0.5%速消净擦洗;病床单元于患儿离院后要进行终末消毒,棉被、枕头定期消毒(太阳曝晒),有污染严重的要随时拆洗,被褥服装不准带有血、尿、便痕迹。③隔离患者用过的听诊器、血压计等采用消毒液擦拭,同时,上述器械若被血液、体液污染,应在含氯消毒液内浸泡30min后,清洗干净,晾干备用。④注射器使用后将针头取下浸泡于消毒液(健之素或洗消净)中,取血注射器、各种器械分别浸泡在消毒溶液中。

2.3.3控制感染患者细菌传播源

护理人员要主动加强对患儿及患儿家属的健康宣教,详细讲解多重耐药菌院内暴发流行的危险,让患儿及家属掌握有关预防医院感染的基本常识,促进其了解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危害和细菌传播方式,鼓励患儿养成不随地吐痰的卫生习惯。并叮嘱患儿(年龄较小者由家属配合看护)在咳嗽、打喷嚏时,要用卫生纸捂住口鼻,并用纸巾将痰液包好按医疗废物处理;同时,不要近距离面对他人大声说话。另外,对患儿所用的物品在未经消毒处理前,不得随意带出,更不能给他人使用,从而尽可能地控制感染患者细菌传播源,控制医院感染[5]。

2.3.4护理人员加强自身手卫生护理

护理人员在予以多重耐药菌患儿临床护理的各环节中,均是接触感染菌、导致感染菌传播的主要途径。因此,护理人员应加强无菌观念和预防医院感染的意识,加强自身手卫生,严格执行洗手制度,严格执行六步洗手法,保证洗手与手消毒效果[6]。

2.3.5缩短患儿住院时间,加强易感人群护理

针对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患儿,临床上除选择抗菌效果更好的抗生素药物治疗外,及时、有效的护理措施是提高患儿临床治疗效果、缩短患儿住院时间,并降低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风险的重要环节。因此,临床实践中,护理人员应加强患儿感染疾病的综合护理,尽可能地促进患儿尽早治愈,从而缩短患儿住院时间,降低医院感染风险。同时,医院其他多重耐药菌易感人群,是医院感染控制的重点护理人群,护理人员应提高警惕,对易感目标人群加强平衡膳食指导与营养搭配,提高此类人群的自身防御机制,以降低其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风险[7]。

3讨论

医院感染暴发事件是医院感染危害的集中体现,也是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重点。2014年4月30日,世界卫生组织的首份“全球抗生素耐药报告”表示,抗生素耐药已对公共卫生构成重大威胁。而耐药性细菌医院感染已成为世界卫生组织关注的热点,尤其是多重耐药菌的产生与流行,不仅给感染患者的临床治疗带来严重的困难,同时其传播快、范围广、传播途径多等相关因素,导致医院感染呈现出复杂性、难治性的特点,增加了控制难度,有可能给人类社会带来极大的恐慌,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因此,从医疗、护理、临床检验、感染控制等多学科的角度出发,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的传播是控制医院感染风险及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的关键。本研究中,通过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儿致病菌的监测,在分析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的基础上,制定针对性的医院感染控制护理措施。结果显示,本组72例患儿多重耐药菌感染分布为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大肠埃希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与文献报道的小儿多重耐药菌感染致病菌的分布情况基本一致。同时,经分析得出,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包括: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未及时隔离、患者病区环境消毒护理不完善、患者细菌传播源控制不足、护理人员手卫生意识薄弱、患者住院时间过长。针对这些因素,我们制定出相应的医院感染控制护理措施,包括将多重耐药菌感染患儿及时隔离;患儿病区环境消毒护理;控制感染患者细菌传播源;护理人员加强自身手卫生护理;缩短患儿住院时间,加强易感人群护理。

综上所述,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是当前世界范围内医疗机构关注的热点,在分析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的基础上制定针对性的医院感染控制护理措施,对降低其发生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郭平 单位:隆昌县人民医院

参考文献

[1]王文娟,许渝.2012年某医院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与分析[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4,31(3):272-273.

[2]王丽芳,成翠红.重症监护病房危重症患者多重耐药菌分析及应对措施[J].临床医药实践,2014,23(1):67-69.

[3]孙丽辉,赵艳梅,周晓杰.院内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相关因素及护理措施分析[J].吉林医学,2013,34(27):5758.

[4]毕媛,郑焱,喻小芳.小儿重症监护病房多重耐药菌分析与控制措施[J].中国卫生产业,2013,10(17):15-16.

[5]朱艳萍.2012年我院临床科室多重耐药菌的分析及干预[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8):31-32.

危重病人护理措施范文8

关键词:护理风险,管理程序

 

1 护理风险及护理风险管理概念

护理风险是指医院内病人在治疗、护理过程中有可能发生的一切不安全事件。护理风险管理是指医院有组织、有系统地减少护理风险的危害和经济损失,通过对护理风险的分析,寻求对护理风险的防范措施,尽可能地减少护理风险的发生[1]。有关医疗风险专家认为:“医疗风险无处不在”已成为医疗界的共识;有规模的医院经过长期研究,已建立了完整的医疗管理机制,可有效避免医疗事故和医疗风险;用风险管理系统进行连续识别,及时采取措施,把风险降到最低。

2 护理风险识别

要进行风险管理就要对护理风险进行评估,也称为护理风险识别。护理风险识别就是对潜在的和客观存在的各种风险进行系统地评估和归类,并分析产生护理风险事故原因的过程,是护理风险管理程序的第一步[2]。护理风险评估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 病人自身的危险因素 临床中,一些不安全因素可能来自、病人自身,如消化道出血恢复期病人,由于大量出血病人血容量下降,下床行走时可能会因血压低产生眩晕,造成跌倒摔伤;心梗病人,容易发生猝死。因此,临床护士在病人管理中应考虑到病人自身危险因素,履行告知,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同时,病人的免疫力、抵抗力也属于病人自身危险因素,如使用同样的药物,有的人会发生药物反应,有的人则不会发生,因此护士在=评估中首先要考虑病人自身危险因素。

2.2 环境的危险因素 环境的危险因素主要是指病人就诊环境、病人治疗环境、病人居住环境是否达标。如医院空气质量是否达标,特别是医院的手术室、监护室、新生儿室,这些地方空气质量不达标可能会造成院内感染。医院科室布局及看病流程是否合理,人流、物流是否交叉,地面是否光滑,病房有没有壁灯,这些也都属于环境危险因素。。

2.3 给药的危险因素 临床中给药错误发生最多,因此给药的核对、层层把关是关键环节,医嘱执时间也很重要。。另外,护士交接班中存在危险因素,临床交接班中交接不及时、不彻底、不完善给病人造成不良事件的情况也比较多,因此护士在交接班时要做到及时、全面、准确。在医院管理年活动中,交接制度、查对制度都作为核心制度来要求。

2.4 工作流程上的危险因素 一般情况下是根据制度确定流程,护理操作要有前后顺序,不能随便颠倒,因此护士在进行护理操作时要遵守操作流程。比如抢救流程,停电流程等,在这些抢救和应急过程中,如果颠倒顺序就可能产生不良后果。

2.5 医院感染因素 目前控制医院感染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任务。在评估中要检查医务人员是否达到一诊一洗手,一操作一洗手,以及消毒隔离是否到位,医院感染控制措施是否合理等,在医院感染控制中要考虑到这些因素。

2.6 仪器使用中的危险因素 在医院管理活动中特别强调抢救仪器操作程序的设置,以及操作流程的掌握,这些也是医院管理活动中检查的重点。应做到仪器处于备用状态,报警系统合理设置。

2.7医务人员素质和水平是保证病人安全非常关键环节。管理者要注重医务人员素质和水平的提高。

3 护理风险处理

风险处理是护理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风险处理是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价的基础上采取的应对风险事件的措施。这些措施包括风险预防,如修订规章制度、完善工作流程、制定防范措施、护理风险教育;风险处理,如一但发生不良事件,处理方式分为医院内承担(院内能够解决)和转移其他机构(院内不能解决)。

4 建立护理风险管理机制

每个医疗机构要成立一个专门组织对不良事件进行管理,即建立风险管理。如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成立了护理缺陷管理小组,主要负责差错事故管理、病人投诉管理和压疮管理三方面工作。第一:制定护理风险管理的计划。护理风险管理组织建立后要做好明年的管理计划,明年制定一个工作要点。第二:通过护理风险管理组织的管理和对护士的培训,增强护理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第三:在护理风险管理过程中要抓好基础护理质量。虽然现在培养专科护士,注重专科护理,但是基础护理质量永远是护理管理的重点。

5 护理风险研究

抓好护理风险管理还要注重对护理风险的研究。。在医院形成一个风险管理研究体系,是高层次护理管理的体现。做好这方面的研究,首先要了解医院护理风险现状,在此基础上探索护理风险发生的规律和特点,同时明确高危因素。如有案例分析发现,新护士和工作5年以上的护士是高危人群;外科、妇产儿科、急诊是护理风险的高危科室;管理制度、风险的教育、操作规程的执行、责任心、防范措施等,其变量与风险发生成负相关,工作量与风险发生率呈正相关。由以上结果制定出防范措施,并指出:加强高危科室和高危人群的管理是减少风险发生的重要环节;建立和完善护理职业保险制度是化解哗啦风险的重要手段;加强风险教育,严格落实制度是防范护理风险的根本途径;完善管理组织,加强风险管理是防范护理风险的根本保证;妥善处理病人的投诉,完善护患关系是防范护理风险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 斯蒂芬.罗宾斯.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454—459

[2] 斯李加宁.宋雁宾. 加强护理风险管理的思路与方法. [J] 中国护理管理,2005(1)

危重病人护理措施范文9

【关键词】:神经内科;危险因素;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2-0388-01

神经内科患者属于医院的高危科室,患者病情比较复杂,且病情变化快,受到神经系统病变的影响,会出现意识障碍、感知障碍、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精神异常等[1]。而且对医院环境比较陌生,经常会发生跌倒、坠床等意外危险事故。因此,对神经内科患者有必要采取一些有效措施对危险事件加以防范。护理安全是在实施护理过程中,对患者实施规范护理,提高护理质量,保证患者的安全,减少医疗纠纷,是神经内科护理工作中的重点。本研究对神经内科护理安全中存在的隐患进行分析,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范,报告如下:

1神经内科患者危险因素分析

1.1患者本身的原因:神经内科患者常会同时伴有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加上神经系统病变,患者代谢功能紊乱、动作迟钝、记忆力衰退等,这些因素增加了患者生活安全隐患。而且神经内科患者使用的药物都是中枢神经系统药物,尤其是抗精神病药物和镇静催眠药,患者容易出现跌倒、坠床等情况,增加了危险因素。神经内科患者住院时间长,不管在经济上还是精神上,都给家庭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患者难免产生悲观情绪,比较严重的还会产生自杀倾向。

1.2护理人员的原因:有些护理人员从事护理工作时间不长,业务技术水平有待提高,缺少临床护理经验,患者出现突况时不能单独处理,静脉穿刺技术差,抢救时对医疗设备的使用不够熟练,错过了患者的最佳抢救时机,造成严重后果。而且有一小部分护理人员职业素质还比较欠缺,对患者态度比较恶劣,给患者情绪带来很大的刺激,导致病情急剧恶化。

1.3容易出现的意外事故:(1)误吸:神经内科患者由于后组颅神经受损,会造成咳嗽反射弱以及吞咽困难情况,患者容易发生误吸以及肺部感染等情况,有的还会发生呼吸暂停、窒息等严重情况。尤其是老年患者神经反射活动逐渐衰退,吞咽肌群不相协调,从而引发吞咽障碍。患者消化功能差,食物咀嚼困难,唾液分泌少,在进食时就容易出现呛咳情况;(2)坠床、跌倒:神经内科疾病的特殊性,大部分患者会出现视力减退、肢体功能失调、抽搐、晕厥等情况。因此,如果医院防护措施和护理人员安全护理做得不到位,例如床栏防护或者肢体约束方法错误、患者或家属自己取下约束带、地面没有保持干燥、座椅不稳等,患者稍不留意就会发生坠床、跌倒等危险情况;(3)走失:这种意外情况通常发生在患有痴呆症或者精神不正常患者身上,如果患者家属或者护理人员没有对这类患者全天看护,就很容易走失;(4)烫伤、舌咬伤:有的神经内科患者出现感知障碍,在冬天使用热水袋时对水温不敏感,就很容易被烫伤;舌头咬伤患者通常是发生在会发生抽搐患者身上,在抽搐发作时,患者如果没有戴上牙套,舌头就很容易被咬伤;(5)皮肤受损:对于存在肢体功能障碍的患者,由于长时间卧床,缺少运动,皮肤受压时间长,就会造成皮肤破损,出现褥疮[2]。

1.4护理人员缺乏法律意识,没有严格执行医院管理制度

在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缺乏职业责任感和法律意识,没有对患者病情变化进行密切跟踪,患者病情突然发生变化也未能得到及时处理,造成不良后果,这样就很容易产生医疗纠纷;另外,有些护理人员护理文书记录不全面、不完整,和医疗记录不相符合,这种情况下,将来如果产生医疗纠纷就会处于非常被动状态。而且有些护理人员对医院管理制度不够重视,没有严格执行,造成患者发生意外事故。

2危险事故防范措施分析

2.1加强宣教:在患者及家属缺乏健康知识的情况下,有必要向他们进行健康知识教育,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向患者讲解一些预防跌倒、坠床的有效措施,例如在病区设置一个宣传栏,或者发放宣传小册子等;对于一些高血压或者颈椎病患者,突然改变会引起患者血压上升、头晕等症状,要交代患者在改变时动作保持缓慢。另外,还要指导患者正确用药,尤其是使用安眠药、镇静药的患者,要告知他们在意识还没有恢复清醒情况下擅自行动,要有家属陪同。

2.2提高护理人员综合素质

神经内科是医院的一个重要科室,患者病情变化快,病情复杂,这就要求护理人员要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包括操作技术、业务知识、职业道德、人文修养等。患者综合素质提高了,护理人员才能提高法律意识,做好护理文书记录,在面对患者突发状况时,才能镇定自如,及时采取措施有效处理,也才能满腔热忱投入工作,将患者利益放在首位,一切以患者为中心,处处为患者考虑,努力做好护理工作,保证患者住院期间的安全。

2.3采取有效措施对意外事故加以防范

(1)误吸防范措施:对于这类患者,尽量安排他们清淡、易咀嚼、易消化、高营养的食物,遵循少量多餐原则,采取坐位或者半卧位进食,对于存在吞咽困难患者,可以对食物进行加工搅碎,避免呛咳[3]。如果患者留置胃管,在鼻饲前要检查胃管,处在胃内后方才能操作;(2)坠床、跌倒防范措施:对于容易发生坠床、跌倒患者,要及时增加护栏,如果患者情绪激动、躁动不安,要使用约束带对身体进行约束。患者在进行肢体功能锻炼时,要有专人陪护;(3)走失防范措施:对于容易走丢患者,要由家属或者护理人员全天陪护;(4)对存在感知障碍患者,要使用热水袋时要由他人调节好合适水温再让其使用,对于癫痫类患者,在抽搐发作时,要立即使用干净物品让其咬住,避免出现舌头咬伤情况;(5)皮肤受损防范措施:长时间卧床患者要对其定期翻身,让床铺保持干净、整洁,随时观察局部皮肤血循环状况,避免冻伤、压疮。

综上所述,神经内科患者是一个高风险、工作量大的科室,护理人员要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范,严格护理操作规范,将一切容易发生的危险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保证患者住院期间的安全,也提高了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张敏,吴红梅,张倩,等. 神经内科护理安全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基层医学论坛,2011,07

危重病人护理措施范文10

关键词:感染科;护理操作;相关危险因素;针对性防护

医院感染科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科室,护理人员在工作的工程中要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患者,而患者的排泄物和体液中带有多种病菌,护理人员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不仅要承担着较大的精神压力,而且会威胁到护理人员的身体健康[1-2]。所以感染科护理经常造成较多的急慢性职业危害,医院在日常管理中要特别重视感染科护理操作中相关危险因素,针对这些因素找到合理的护理措施,保障医护人员的健康。我院为了进一步研究感染科护理操作中的相关危险因素及针对性防护,特选取190例患者进行分析、并作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3年8-2014年10月我院190例医院感染科受感染的医务人员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190例患者中男105例,女85例,年龄18-60岁,平均年龄(45.23±5.36)岁;所有患者均没有严重的肝肾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等严重的急慢性疾病。

1.2 方法

依照我院相关管理治疗和标准为基础进行感染分析和调查,有专业人员负责收集信息,对190例患者的情况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含患者的基本情况(年龄、性别、户籍、姓名、家庭条件、文化程度等),工作习惯、工作时间、检查结果、等内容。然后根据这些内容分析感染科护理工作中危险因素。

1.3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利用百分号(%)表示,用X2检验,P

2 结果

2.1 感染科护理操作中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经过分析、调查,发现190例感染中12例患者为交叉感染,占6.3%;3例患者为肺部感染占1.6%;5例患者为针刺伤,占2.6%、6例患者为不当处理消毒液感染,占3.2%。

2.2 防护措施实施前后感染情况分析

针对医院护理操作中相关影响因素,采取针对性的防护措施,措施实施施前医院常见危险事件的发生率为13.7%,措施实施后医院常见危险事件的发生率位1.6%,可见针对性防护措施实施前比实施后危险事件发生率有显示的降低(p

表1:防护措施实施前后感染情况分析(n/%)

3 结果

感染性疾病科室是汇聚各种类型疾病的集中场所,此科室的患者一般均为传染性疾病患者,所有在此科室进行工作的医护人员是一项高风险的工作,同时因为护理人员短缺、工作量大,工作过程中对自身的保护可能存在较大的疏忽,导致疾病感染率较高[3]。近几年,各大医院开始重视感染科医务人员的感染防护管理工作,建立种种规章制度减少感染科不良事件发生率。

感染科室工作比较杂,每天要接触各种各样的感染类患者,由于医务人员经常接触感染源或者是带菌物品,长期下去如果不进行有效的防护,可能会对医务人员的健身带来较大的问题。感染科医护人员工作中相关危险因素主要包含:交叉感染(6.3%)、肺部感染(1.6%)、不当处理消除液感染(3.2%)、针刺伤(2.6%);交叉感染在医院感染科中占很大一部分,这类感染主要是指医务人员与带有病菌的人进行接触而被传染的情况,交叉感染 发生率比较高,占6.3%左右,在医院管理中要特别注意;不当处理消除液感染在医院感染中3.2%,仅次于交叉感染,主要感染情况的发生是因为医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经常对患者进行输液护理,在善后工作中不注意自身的保护而受感染;其次为针刺伤,占2.6%,感染科室的患者血液中含有较多毒素,护理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由于扎针不准,导致血液流出,进行处理后,自身没有认真消毒而受感染;再次是肺部感染,这类感染一般较多见于结核病患者,通过痰液等进行传播,医务人员由于自我保护意识不强而受感染。

针对以上的感染因素,医院在管理过程中要加大防护性工作的宣传,提高医务人员安全防范意识,加强自我防范。感染病高发期要尽量避免 直接接触患者。另外,在平时的工作中合理使用医疗器具,使用完毕后注意消毒,输液执行一人一管一针的措施,注意使用一次性吸痰管;与患者接触后必须重视洗手,患者的床单要经常更换,处理患者排泄物和渗出液体时要注意个人防护。同时,医护人员要注意个人营养均衡,适当锻炼提高自身免疫力,接受疫苗接种,定期体验,做好各方面的防护工作[4-5]。本次研究中防护措施实施后医院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说明全面、针对性的防护措施应用于感染科护理操作中能有效降低危险事件发生率,保护医务人员的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 周大艳. 非语言沟通技巧在感染科护理中的应用[J]. 求医问药(下半月),2013,01:24

[2] 文元芳. 对感染科护理人员进行规范性职业风险管理的临床意义[J]. 当代医药论丛,2014,09:160-161.

[3]林琴琴.感染科护理操作中的相关危险因素临床研究[J].大家健康(中旬版),2013,(11):63-63.

危重病人护理措施范文11

关键词:施工期 职业病危害 预评价

中图分类号:R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4(a)-0155-01

经济日益发展,但建设项目施工期的职业病防治却长期被遗忘,而保护施工期职工群体的职业卫生权利是必要的。自《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1]修正后,国家安监总局陆续颁布了47-51号等5个总局令,其中《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监督管理暂行办法》[2]按照新法对建设项目施工的要求,做了相关规定。本文针对此,从评价方法、制度、职业病危害因素、工程分析等方面各方面论述如何做好施工期的职业病危害预评价。

1 评价方法

根据《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导则》[3]一般宜采用风险评估法、类比法、检查表分析法等,根据项目性质不同,可辅助使用工程分析法、经验法等。

2 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与分析

建设项目施工期具有工期长短不一,项目施工工艺复杂等特点,这为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和检测带来了诸多困难,以下列举常见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2.1 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

物理因素:噪声、高温、手传振动等。

化学因素:苯、甲苯、二甲苯、锰极其无机化合物、甲醛、石油沥青烟、其他粉尘、大理石粉尘、电焊烟尘、石灰石粉尘、水泥粉尘、矽尘、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

2.2 职业病危害因素分析

施工期主要有土石方开挖、打桩、主体结构建设、装修、设备调试等。

噪声源有推土机、打桩机、电锯、破碎机、装载机、混凝土搅拌机、振捣机、吊车、升降机、运输车辆等;高温源有施工配套各类燃烧炉、锅炉、高温管道等;手传振动源有充气钻、振捣机等。

装修涂料和喷漆主要产生职业病危害为苯、甲苯、二甲苯、甲醛等,建筑及装饰易产生石油沥青烟、水泥粉尘、大理石粉尘、矽尘以及其他粉尘,车辆运输易产生扬尘,电焊作业易产生电焊烟尘,锰及其无机化合物等危害,坑道开挖和矿洞深掘应考虑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的窒息危害。

在评价建设项目施工期的职业病危害,应在工程分析的基础上,一般宜采用类比法进行类比调查,对职工的暴露及接触水平进行分析,若不易找到类比对象,可从施工工艺着手,结合物料平衡和暴露因子进行职业病危害风险评估。对于具有重大危害强度或浓度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应定期检测。

3 职业病危害防护分析

3.1 职业病防护设施及措施

3.1.1 防尘设施及措施

(1)使用商品砼,避免现场混凝土搅拌。

(2)尽可能进行湿式作业,避免产生大理石粉尘、矽尘和其他粉尘。

(3)车辆运输加盖篷布,禁止超载,清洗轮胎,避免产生扬尘。

(4)按时洒水,及时清理路面,避免产生二次扬尘。

(5)有条件的应在产粉尘作业处加装机械通风装置。

3.1.2 防噪声、高温设施及措施

(1)施工方应选用先进的施工设备。

(2)合理布置噪声源。

(3)合理安排噪声源工序。

(4)对重噪声设备进行隔声、吸声、消声、减振等措施。

(5)高温作业处应设立警示牌、隔离区,有条件可加装保温套管。

3.1.3 防毒设施及措施

(1)个人配备口罩、防毒口罩等防护用品。

(2)设置警示牌。

(3)有条件的可加装机械通风装置。

3.2 职业卫生管理措施

施工方应视劳动者数量设立专职或兼职的职业卫生管理人员,并制定相关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加强职工职业健康监护和施工现场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的档案管理工作,做好职业卫生应急救援预案。

在职业卫生培训方面,应落实“三级培训”,监督职工正确佩戴个人防护用品。完善监理制度,对职业卫生方面违规现象,应整改到位。施工方应安排职业卫生专项经费,不得挪为他用。

4 结语

建设项目施工具有工期长短不一、工序繁复、监管薄弱、职工流动快等特点,需要职业卫生监督管理部门和建设单位对施工方严格要求,加强监督,发挥监理单位的职业卫生监理职责。建议:(1)政府职业卫生监管部门应联合建设主管部门,加强监管,重点对劳动者进行职业卫生法律法规的宣讲;(2)建设单位可将施工期职业卫生防护要求纳入招标文件;(3)施工方、监理单位应与建设单位签订职业卫生责任承诺书,切实保护好施工劳动职工的身体健康;(4)对职业病危害严重施工场所,应委托有职业卫生技术服务资质的机构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S].2002-05-01.

危重病人护理措施范文12

1 危险因素

1. 1 物理因素 病理科是噪音污染严重的科室, 如:换气扇、空调、恒温箱、自动脱水机、烤片机、水箱、通风柜等大型仪器设备的轰鸣声存在工作中的各个空间, 都会给工作人员带来各种不良影响。长期工作在这样的环境中容易影响人的神经系统, 使人急躁、易怒、头疼、听力下降, 影响睡眠, 造成疲倦 。

紫外线对空气及物品进行消毒。而同时紫外线对人体的眼睛, 皮肤, 黏膜受到短时间照射即会产生皮肤泛红、搔痒、起过敏性的丘疹。由于紫外线是臭氧, 对人体可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 轻者会出现红肿、疼痒、脱屑;重者甚至会引发癌变、皮肤肿瘤等。

1. 2 化学因素 病理科医技人员是接触化学试剂时间较长的科室, 经常使用各种化学试剂, 都潜在的存在对人体的危害。不仅污染空气, 而且对暴露的皮肤黏膜, 眼睛, 都有较强的刺激作用。如常用的二甲苯可经过呼吸道;皮肤黏膜及消化道进入人体。进入人体后分布道各个脏器;以脂肪组织和肾上腺中储存较多, 常表现为头痛、头晕、恶心、四肢无力、食欲减退、血压降低、皮炎、湿疹、皮肤干燥等。长期接触可使精神功能紊乱, 引起肝功能损害, 免疫功能失调, 使人体免疫功能下降, 而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甲醛对神精系统, 免疫糸统, 肝脏等都产生毒害, 还可诱发细胞突变。而且对上呼吸道, 皮肤黏膜, 眼睛都强烈的刺激作用。

病理科常用的84消毒液、冰醋酸、盐酸、氨水、酒精、硝酸等化学试剂都具有腐蚀性和挥发性。长期接触引起慢性鼻炎、慢性支气管炎、皮肤损害、对神精系统等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

1. 3 生物因素 病理科医技人员每天都接触到临床和手术室送来的各种病理标本, (本院病理标本使用的固定液是10%甲醛固定液)这些病理标本都具有潜在的感染因素存在。在对各种标本进行细胞检查时, 除双手接触外, 还有暴露的皮肤黏膜、眼睛、口、鼻等都会受到有害气体的刺激。

机械性损伤也是病理科医技人员感染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取材, 切片等操作时稍有不甚, 都有可能被锐器刺伤, 此时污血或污染体液所携带的各种病原微生物经过破损的皮肤和眼睛而使机体感染[2]。

2 防护措施

2. 1 物理性危害防护措施 要不断完善工作环境, 对各种仪器定时进行保养和维修(如排气扇、空调、自动脱水机、恒温箱、通风柜等大型设备), 保持仪器性能良好, 减少噪音污染。在日常工作结束后用消毒液清洁台面、地面, 在进行紫外线消毒。操作的时候一定要佩戴防护眼镜或者墨镜。(消毒时间30 min~1 h为宜, 紫外线灯离地面2.5 m左右为宜)在紫外线消毒过程中, 工作人员不要进入, 如必须进入消毒间要立即关闭紫外线灯, 消毒时在门外把手上悬挂“消毒中”警示牌, 消毒结束30 min后才能进入工作间[1]。经常开窗换气, 减少各种有害气体对人体的危害。

2. 2 化学性危害防护措施 病理科医技人员工作中每天须密切接触各种有害化学试剂 。工作人员要了解各种化学试剂的危险因素, 在配置各种化学试剂时应带上口罩, 手套(最好带双层手套), 必要时戴上防护眼镜, 在配置试剂时操作要仔细不要外漏, 尽量减少气体挥发。最好在通风柜中完成试剂配置, 减少室内空气污染。配置试剂结束要将瓶盖密封, 存放在安全地方。存放化学试剂的房间不要堆放杂物, 要配备足够的消防器材和设施。对医技人员要进行专业知识和紧急事故处理的培训, 增强安全防护意思, 提高自身防护能力。

2. 3 生物性危害防护措施 工作中严格执行操作规章制度, 要加强自我防护意思。在进行病理标本取材时要带上口罩, 带上双层手套, 取材遇到襄肿组织时要用针刺襄壁减压, 以避免襄内压力大, 液体飞溅 , 喷出, 污染皮肤和黏膜组织, 如不小心造成污染应立即清洗消毒。工作中常接触锐利器械, 针头, 刀片, 在上下刀片时要用持针器安装完成。取材, 制片操作中如不慎被锐器刺伤皮肤, 立即挤压伤口并且在24 h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 建立刺伤登记制度, 并定期跟踪检查[1]。科室要配备消毒药水, 止血帖和必要的药品, 以备急救用。

3 小结

病理科医技人员在工作中存在着潜在的职业危险, 为了有效降低职业风险, 在工作中要釆取有效措施来改善工作环境。首先制定各种防护制度和措施减少职业暴露的危险, 完善通风设施, 定时通风换气, 尽量在通风柜中完成各项操作。要加强医技人员职业安全防护知识培训 , 同时对保洁员也要进行安全防护宣传, 经常强调自我预防的重要性, 提高医技人员自我防护意识。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