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影视文学的审美特征

影视文学的审美特征

时间:2023-07-25 17:17:55

影视文学的审美特征

影视文学的审美特征范文1

(一)艺术分类的方法

1.以艺术作品的存在方式为依据,可以将艺术分为时间艺术(音乐、文学等)、空间艺术(绘画、雕塑等)和时空艺术(戏剧、影视等)。

2.以对艺术作品的感知方式为依据,可以将艺术分为听觉艺术(音乐等)、视觉艺术(绘画、雕塑等)和视听艺术(戏剧、影视等)。

3.以艺术作品对客体世界的反映方式为依据,可以将艺术分为再现艺术(绘画、雕塑、小说等)、表现艺术(音乐、舞蹈、建筑等)和再现表现艺术(戏剧、影视等)。

4.以艺术作品的物化形式为依据。可以将艺术分为动态艺术(音乐、舞蹈、戏剧、影视等)和静态艺术(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等)。

5.从本质上讲,艺术作品就是以物态化的方式传达出艺术家的审美经验和审美意识。因此,按照艺术分类的美学原则,应当把艺术形态的物质存在方式与审美意识物态化的内容特征作为根本的依据,将艺术分为五大类别:即造型艺术、实用艺术、表情艺术、语言艺术(文学)综合艺术。

(二)造型艺术

1.绘画(l)绘画是一门使用一定的物质材料,运用线条、色彩和块面等语言,通过构图、造型和调色等手段,在二度空间(平面)里创造出静态的视觉形象或情境的艺术。绘画在造型艺术中处于基础地位。

绘画艺术的种类,根据使用材料的不同,可分为中国画、油画、版画、水彩画、水粉画等;根据表现对象的不同,可分为肖像画、风俗画、风景画、静物画、历史画等;根据作品形式的不同,可分为壁画、年画、连环画、宣传画、漫画等。

(2)绘画艺术的基本特征①形式的变幻;②瞬间的凝固;③丰富的意味。

2.雕塑(1)雕塑是一门直接利用物质材料,运用雕刻或塑造的方法,在立体的空间(三度空间)中创造出具有实体形象艺术品的艺术。

雕塑可分为圆雕和浮雕。

(2)雕塑艺术的基本特征①物质与技艺的统一;③造型性与表现性的融合。

3.摄影(1)摄影是指采用摄影手段塑造可视的画面来反映生活、表现主体审美情感的艺术。摄影特别注重纪实性,画面构图、光线和影调是它的独特的造型手段。

摄影艺术包括新闻摄影、人像摄影、建筑摄影、风光摄影、静物摄影、生活摄影、舞台摄影等。

(2)摄影艺术的基本特征①高度的纪实性;②主题的创造性;③光与影的结合。

4.书法(l)书法是以线条组合、变化来表现文字之美的艺术形式,它主要通过用笔、用墨、结构章法、线条组合等方式进行造型和表现主体的审美情操。书法主要有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书体。

(2)书法艺术的基本特征①线条与组合;②具象与抽象;③情感与象征。

(三)实用艺术

1.建筑(l)建筑是一种实用与审美相结合,以形体、线条、色彩、质感、装饰、空间组合等为艺术语言,建构成实体形象的造型与空间艺术。

(2)建筑根据社会需要可分为民用建筑、公共建筑;根据人们的审美需要可分为园林建筑、纪念性建筑等。

(3)建筑的基本特征①造型的形式美追求;②环境的人格化体现洞多重的象征性意味。

2.园林(1)园林是指利用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所创造的景观,它利用技术和艺术,凭借山水、花木、建筑等组合成为实体形象。园林在广义上是建筑艺术的一种类型。

园林艺术的类型,从世界范围看主要有三种,即欧洲园林、阿拉伯园林和东方园林。东方园林以中国园林为代表。

(2)园林的基本特征①浓缩的自然2②综合的形式;③意境的追求。

3.工艺与设计艺术(1)工艺是指既具有审美特性、又具有较强的物质特性,既表现出审美价值、又可以体现一定实用价值的造型与空间艺术。

(2)设计艺术:设计艺术是工业革命后在国际上兴起的一门交叉性应用学科,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①产品设计;②环境设计仍视觉设计。

(3)工艺与设计艺术的基本特征①实用与审美;②物质与精神;③技能与创造。

(四)表情艺术

1.音乐(l)音乐是以人声或乐器声音为材料,通过有组织的乐音在时间的流动中创造审美情境的表现性艺术。音乐以旋律、和声、配器、复调等为基本手段,以表达人的审美情感为目标,具有较强的情感表现力。其中旋律是表现力的因素。

音乐可分为声乐和器乐。声乐可分为男声、女声和童声,以及高青、中音和低音;从歌曲角度可分为颂歌、抒情歌曲、叙事歌曲、进行曲等。器乐可分为:弦乐、管乐、弹拨乐、打击乐等。器乐作品可分为序曲、协奏曲、交响曲等。在演奏(唱)方式上有独奏(唱)、合奏(唱)、重奏(唱)、齐奏(唱)等。

(2)音乐艺术的基本特征①情感性;②想像性;③多义性。

2.舞蹈(1)舞蹈是以人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运用节奏、表情、构图、造型等要素,创造形象和表现情感的艺术样式。

舞蹈的品种有民族舞、民间舞、古典舞、现代舞等;按出场人物的数量可分为独舞、双人舞、三人舞、群舞等。

(2)舞蹈艺术的基本特征①动作性;②抒情性;③节奏性。

(五)语言艺术(文学)

1.语言艺术,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和影视文学等文学是以语言或文字符号作为物化手段的一种特殊艺术形式。文学语言是指加工提炼了的人民口头语言和书面文字语言。主体通过对语言的审美把握来塑造艺术形象,表现思想感情。

2.语言艺术的基本特征(1)间接性;(2)广阔性;(3)想像性。

(六)综合艺术

1.戏剧与戏曲(1)戏剧是指以舞台演出为存在形式,以演员的动作和声音为主要表现手段,为观众当场表演故事的艺术样式。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它既具有戏剧的一般特点,又具有独特的表现手段和审美特征。戏曲将表现审美意境作为的艺术追求,唱、念、做、打是其主要的表现手段。程式化、虚拟性是戏曲的主要审美特征,体现出高度的综合性。

戏剧的分类,按其矛盾冲突的性质的不同,可以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按其容量大小,可以分为多幕剧、独幕剧;按其表现手段的不同,可以分为话剧、歌剧和舞剧。中国戏曲种类繁多,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剧种主要有京剧、昆曲、豫剧、越剧和黄梅戏等。

(2)戏剧艺术的基本特征①综合与多样是戏剧的表征;②演员行动是戏剧的基础;③矛盾冲突是戏剧的核心。

2.电影与电视(1)电影是将艺术与科学结合而成的一门综合艺术,它以画面为基本元素,并与声音和色彩共同构成电影基本语言和媒介,在银幕上创造直观感性的艺术形象和意境。画面、声音和蒙太奇是电影的主要艺术语言和表现方法。

电视属于大众媒介,既有传播新闻信息的功能,同时也有艺术的功能和娱乐的功能。电视艺术与电影在审美特征上有很多相似之处,既是综合艺术,又是现代科技的产物,同时又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

电影的主要样式有故事片。纪录片、科教片、美术片等,其中作为电影艺术最主要样式的故事片又可作进一步划分。

影视文学的审美特征范文2

关键词:影视艺术;审美特征;审美作用

就人类艺术发展历程而言,影视艺术是最富有活力、创造性最强的一门艺术。尽管影视艺术诞生得较晚,但无可否认,影视艺术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其地位也不逊色于一些传统的艺术。影视艺术主要借助光和电来带给人们听觉和视觉的享受,不仅提升了信息传播的效率,也使得人们的交流和沟通变得更为便捷。影视艺术充斥着人们的日常生活,这也成为人们消遣娱乐的必备形式,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懂得去欣赏这一类艺术。我国著名美学家朱光潜曾说,对于一个艺术作品,觉得作品好,需要说出个所以然来。对于影视艺术,要想领悟这门艺术的美,就必须把握住以下审美特征,才能对影视艺术进行全面的解读。

一、影视画面的艺术内涵

不同的艺术都很注重画面美的营造。诗歌艺术的画面美往往是通过营造特定的意境来表现的,散文则主要是通过文章的情韵来营造一个充满美感的世界,小说则可以借助一个个故事来表现现实生活里的美感,戏剧艺术主要是借助具体的动作来表现这一艺术的美感,而影视艺术则主要是借助影视画面来表现特定的美感。在影视画面里,最基础的构成部分即一个个屏幕画面,这也是影视艺术反映现实生活里的美感所采用的途径。对于影视艺术而言,屏幕画面就如同诗歌的意境、散文的韵味、小说的章节、戏剧的动作一样,借助具体的屏幕画面,向观众传达出影视艺术的美感。影视艺术自身要表达的美也是贯穿于现实生活的,可以说,影视艺术借助的屏幕画面就是一种活动画面的表现,不同的画面将观众带到不同的场景里,通过连续性的画面变更,就创造出了源于现实生活、但又带有艺术元素的一个个画面,这也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折射。爱森斯坦曾说,影视艺术领域的画面带有很深厚的情感元素,这种情感主要在于创作者自身情绪和心境的表达,是一种情感艺术的浓缩。影视艺术借助具体的画面,将观众带到特定的情境中,再试图将艺术本身的情感注入观众,引起观众的共鸣。如果说文学作品是通过语言文字来传达作品的情感、反映现实生活的,那么影视艺术则是借助一个个持续性的画面来表现真实的生活,也正是借助画面,才成功塑造了影视艺术。倘若没有视觉上的享受,观众也难以领悟到影视艺术自身的美感。对于艺术,最主要的表达对象便是一个个形象,艺术形象自身的承载量是十分丰富的,能够将一些难以表达的定义生动地表达,也可以弥补艺术在传播交流方面的缺陷。然而,文学作品只能借助语言文字来表达一个形象,影视艺术则可以借助的画面来表达某个形象,这就使得这类形象更加直观和具有感染力,在形象的表现上具有很大的优势。影视艺术不仅能真实地再现现实生活,还能对现实生活进行必要的艺术加工,从而表现出创作者的情感和态度,并感染观众。影视艺术能够将生活直观地表现出来,此外,这门艺术的信息容量又是十分丰富的,作者往往将自身的情感融入到作品里,影视作品就被赋予了具体的内涵,这也是作品由理性转移到意识层面的表现。因此,影视作品的创作需要重视画面的构建,只有创造生动的形象,才能有效感染观众,才能充分展示出影视作品所蕴含的审美情趣以及艺术追求,这样才能使得影视艺术成为一门凝聚了现实生活元素的艺术。

二、影视艺术的审美特征

1、影视艺术的综合性

影视艺术和文学作品由很大的区别。尽管文学作品也有具体形象的塑造,也有具体的情节来表现现实生活的概况,然而,影视艺术所塑造的形象更具直观性,观众可以直接通过视觉来接触影视艺术塑造的形象,文学作品则必须依靠描述的语言来进行塑造。影视艺术和音乐艺术也有很大的差异,尽管影视艺术一个个画面的组成也是有规则的,如同音乐艺术里音符的衔接,但影视艺术所表现出来的却是画面和声响结合的情境,这是音乐艺术无法同时满足的。影视艺术和美术比较起来也有着巨大的差异,尽管这些艺术都注重造型的塑造,但影视艺术创造出来的形象却是可以活动的。影视艺术和戏剧相比也具有很大的差异,尽管这两类艺术都具有较强的综合性,然而,影视艺术突破了传统的舞台视角这一局限,可以穿越不同的情境来突破时空的限制,不管是从艺术跨越的时间还是空间元素来看,都远远超出传统的戏剧艺术。影视艺术自身的综合性,进一步丰富了这门艺术的感染力,可以使得观众在较短的时间内随着屏幕画面的变化穿越不同的时空情境,表现形式上也是十分灵活的。以影视作品《牧马人》为例,节目开始时就呈现了蓝天与白云整合的完美画面,观众随着镜头仿佛一起进入了美丽的大草原,但随后,影视作品的视角就变为了北京的饭店,让人们将自身的角色幻化成一个个旅行者,紧随其后的便是黄土路场景,带领着观众在短时间内体验不同环境的氛围。在影视艺术里,会根据角色的需要切换到不同的情境,而且在时间跨度上也是十分灵活的,这部影片在画面情境变化的同时,借助旁白,让人感觉刹那间已经穿越了三十年。因此,影视艺术作品只要不违反人们生活的逻辑,根据艺术的需求,可以对作品进行主观的创作和重组,不同的画面也可以自由地进行转换等,这都充分表现出了影视作品的综合性。

2、影视艺术的视觉性

从形式上来看,影视作品是视听结合的,可以充分发挥多种艺术和手段,为观众创造更好的体验。影视作品的视觉性主要表现为一个个具体的画面,这也是该类艺术的关键元素,通过一个个具体的画面,才得以构成影视艺术这一整体。影视作品能够借助变化的画面来传达人物的思想情绪,这鲜明地体现了影视艺术的视觉性特征。戏剧只能借助人物的动作来表现,然而戏剧会受到实体舞台的局限,观众的视角也会严重影响戏剧表演的质量,所以戏剧在人物内心情感的表现方面存在很多缺陷。由于在实际表演过程中,观众的视角是较为固定的,演员为了让更多的观众尽可能清晰地看到戏剧动作或情节,表演过程中往往都带有夸张的成分,对于一些细微的动作,则很容易被观众忽略。以朝鲜影片《卖花姑娘》为例,主角是一位双目失明的女孩子,得知母亲逝世的噩耗时,一路上跌倒了很多次,药包也散落在地,摔倒时主角还有一个伸手抓的细节,这一细节对于表现对母亲的爱以及母亲逝世的悲痛有着显然的作用,在一细节在传统的戏剧艺术里就是难以表现出来的。在影视艺术领域,还可以借助镜头特写的模式来进一步表现人物内心的思想情感,例如可以通过对人物面部表情放大或细节的模式,更加鲜明地表现出人物内心的情感,这也是影视艺术视觉性特征的鲜明表现。具体的影视作品里,镜头可以选取人物的面部表情,诸如眼神等,这就不仅增强了艺术作品的现实性,也使得作品更具感染力,这也是影视艺术独特的优势。以国产片《归心似箭》为例,中玉贞将烟袋赠给魏得胜时,便充分运用了以物托情的表现手法。所以,要充分发挥影视艺术的细节表现优势,更全面地表现出人物内心的情感,以物托情的表现手法可以极大地激起观众的兴趣,从而达到更好地感染效果。

3、影视艺术的造型性与运动性整合特征

影视艺术主要是依托屏幕上的画面来表现的,通过屏幕画面的活动来反映生活,创造一个又一个鲜活的形象。另外,影视艺术的造型性和运动性具有重要的美学特征,造型性涵盖美术、摄影以及导演等众多造型艺术,也涵盖了演员的众多外部特征,而这些特征都是通过画面来表现的,所以影视艺术的画面是体现美学特征的典型元素。画面造型又具体表现为美术、雕塑以及摄影等艺术,可以有效地实现信息的沟通和交流,自身具备很强的艺术感染力。画面的造型性具体可以表现为颜色、光线以及构图等模式。影视艺术也被人称作运用的美术,运动性是其核心特征之一,这也是和传统美术、雕塑等艺术根本属性的差异。所以,运动性也是影视艺术显著的美学特征,这一特征的运用十分普遍。不仅涵盖客观事物的运动,也涵盖主体的运动,也可以将静止的事物连接起来,从而造成时空的运动。但运用的复杂性也表现为连续性的变化,这是影视艺术和其他类艺术最大的差异之一。但造型性和运动性也是辩证统一的,造型性专注于画面本身,运动性则更注重不同画面内部的联系。此外,影视艺术的造型性又是以运动为基础的,画面涉及到的情节、情感等发展都是在动态的变化里实现的,一旦画面的运动脱离了造型性,画面的运动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

4、影视艺术的真实性与虚拟性整合特征

影视艺术是集真实性和虚拟性于一体的一门艺术,可以对现实生活里的事物进行切实的表现,这一性能主要是借助该类艺术的记录性而实现的,从而影视艺术里的事物与现实生活里的事物具有很强的一致性,加上声音以及颜色等元素的充斥,进一步提升了影视艺术里相关事物的真实性。影视艺术涉及到的事物表现出的都是一种直观的真实,观众往往是难以接受屏幕上事物的虚假的,主体的美感也与艺术里事物的真实性密切相关。但无可否认的是,影视艺术所借助的事物都是一种形象,主要在于表现某一种本质,所以影视艺术里的形象更应该追求事物本质特征上的真实。影视艺术相关形象的创作也是带有很强的主观性的,创作者自身的努力也显得更为重要。由此可知,影视艺术的真实性与虚拟性是辩证统一的,真实性在于表现生活的本质,而虚拟性又是以真实性为基础来进行创作的,这种虚实结合的特征便鲜明地体现了这门艺术的美学特征。

三、影视艺术的审美作用

影视艺术吸取了多类艺术的精华,依托现代科技,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也日益密切。影视艺术不仅可以作为思想文化的传播工具,对于学生综合能力以及审美艺术的培养也具有重要意义。影视艺术在具体的播放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对主体的情绪和精神境界进行感染,通过具体生动的情节和形象,鼓舞人的精神,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以及世界观。在教育领域,发挥影视艺术的效用,对学生的思想素质进行有效的引导,可以提升学生的辨别能力,从而避免不良影视作品的影响。影视艺术还是一门审美性极强的艺术,主体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管是古今中外的事件,都可以包揽于一体进行浏览,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学习模式,加强了主体对外界的了解,还能够对人们的精神生活起到陶冶的作用,使得主体能够在一种比较舒缓的节奏里,得到身心的愉悦。由此可知,影视艺术不仅能培育学生的兴趣,拓宽其视野,对于学生想象力以及情感的培养也具有重要作用,还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以及对艺术作品的认知能力。

四、影视艺术的现实性

能够对人们的现实生活加以重现,正由于该特性的存在,赋予影视画面两大突出特质:首先,影视画面可被理解成事物所对应的一种单义再现,其仅是以现实为对象,抓住其在时空下一系列具体化的形态加以呈现,所以,单独审视某个镜头所给出的画面,其可理解成对事物的一种单义再现,而非文学作品那样泛意性十足。正由于该性质的存在,影视所呈现出的人物事态便脱离了普遍性的范畴,而是特殊情形之下的一个独有状态。所以,画面呈现给人们的物体形象以独立视角来看是单义性质的,然而当这个拥有独特个性色彩的单义画面和另外一个拥有独特个性色彩的单义画面有机组合一起时,两者便会在结合过程中产生火花,衍生出其他的、不同意义的、更具内涵的价值意义。此种以不同画面片段为对象,利用特有序列加以组合,形成新概念的方式便是所谓的蒙太奇表现手法,能够深化单个画面所拥有的内涵,又或使其得以拖延,最终赋予影视画面以更高水平的美学价值。所以,在影视艺术创作中,蒙太奇思维得以广泛运用,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审美特性。其次,其始终保持为所谓的现在进行时态,因为画面通常是对现实的一种艺术化的片段性表现,因此,观众能够看到的是只能是“现状”,属于当境正在发生的事情。在影视艺术中,通过画面来描述现实生活,还表现在画面通常不是对现实生活生搬硬套、简单再现,而是融入了创作主体的一些观点和想法,渗透了不同程度的自我主观意识,所以,能够赋予画面以一定程度的感染价值,给人以不同观感的审美情趣。

参考文献

[1]王世德.影视审美学[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

[2]爱森斯坦.蒙太奇论[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1.

[3]李鸿明.影视艺术的审美特征及鉴赏策略分析[J].电影文学,2013,16(7):18.

[4]吴建新,赵伯飞,王彩凤.试析当代中国影视文化审美价值的实现[J].陕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03).

影视文学的审美特征范文3

艺术种类

这部分要求理解和掌握艺术分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理解各艺术种类的特性,了解不同艺术种类体裁的区分,熟悉中外艺术重要的艺术家和艺术作品。这部分内容在考试试题中约占l8%的比例。

一、艺术分类的主要方法

1.以艺术作品的存在方式为依据,可以将艺术分为时间艺术(音乐、文学等)、空间艺术(绘画、雕塑等)和时空艺术(戏剧、影视等)。

2.以对艺术作品的感知方式为依据,可以将艺术分为听觉艺术(音乐等)、视觉艺术(绘画、雕塑等)和视听艺术(戏剧、影视等)。

3.以艺术作品对客体世界的反映方式为依据,可以将艺术分为再现艺术(绘画、雕塑、小说等)、表现艺术(音乐、舞蹈、建筑等)和再现表现艺术(戏剧、影视等)。

4.以艺术作品的物化形式为依据,可以将艺术分为动态艺术(音乐、舞蹈、戏剧、影视等)和静态艺术(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等)。

5.以艺术形态的物质存在方式与审美意识物态化的内容特征为依据,可以将艺术分为造型艺术、实用艺术、表情艺术、语言艺术(文学)和综合艺术。

二、造型艺术

1.绘画艺术

绘画是一门使用一定的物质材料,运用线条、色彩和块面等元素,通过构图、造型和设色等手段,在二度空间(平面)里创造出静态的视觉形象或情境的艺术。绘域在造型艺术中处于基础地位。

绘画艺术的种类,根据使用材料的不同,可分为中国画、油画、版画、水彩画、水粉画等;根据表现对象的不同,可分为肖像画、风俗画、风景画、静物画、历史画等;根据作品形式的不同,可分为壁画、年画、连环画、宣传画、漫画等。

2.雕塑艺术

雕塑是一门直接利用物质材料,运用雕刻或塑造的方法,在三度空间(立体)中创造出实体形象的艺术。

雕塑可分为圆雕、浮雕和透雕。

3.摄影艺术

摄影艺术是采用摄影技术和手法获取静态图像来反映客体世界、进而表现主体审美情感的艺术。构图、光线和色调是其主要造型手段。

摄影艺术包括肖像摄影、建筑摄影、风光摄影、舞台摄影等。

4.书法艺术

书法是以线条组合变化来表现文字之美的艺术形式,它主要通过用笔用墨、结构章法、线条组合等方式进行造型和表现主体的审美情操。

中国书法主要包括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书体。

三、实用艺术

1.建筑艺术

建筑艺术是一种实用与审美相结合,以形体、线条、色彩、质感、装饰、空间组合等为艺术语言,建构成实体形象的造型与空间艺术。

建筑可分为民用建筑、公共建筑、园林建筑、宗教建筑、纪念性建筑等。

2.园林艺术

园林艺术利用多种技术手段和艺术手法,将山水、花木、建筑等要素组合成为统一的景观。园林艺术体现了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的有机融合。园林艺术在广义上是建筑艺术的一种类型。

园林艺术的类型,从世界范围看主要有三种,即欧洲园林、阿拉伯园林和东方园林。东方园林以中国园林为代表。

3.工艺与设计艺术

工艺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艺术样式,它既有一定的审美价值,同时又具备一定的实用价值,与制作或生产密切相关。

设计艺术是工业革命后在国际上兴起的一门交叉性应用学科,是围绕着某种制作或生产目的进行的富有审美情趣的创作,主要包括产品设计、环境设计、视觉设计等。

四、表情艺术

1.音乐艺术

音乐艺术是以人声或乐器声音为材料,通过有组织的乐音在一定时间长度内营造审美情境的表现性艺术。音乐艺术以旋律、节奏、和声、配器、复调等为基本手段,以抒发人的审美情感为目标,具有情感表现力和情绪感染力。

音乐可分为声乐和器乐。声乐按演唱者可分为男声、女声和童声;按音域可分为高音、中音和低音。根据乐器的不同种类,器乐可分为弦乐、管乐、弹拨乐、打击乐等。

2.舞蹈艺术

舞蹈艺术是以人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运用造型、表情、节奏、空间运动等要素,创造形象和表现情感的艺术样式。

舞蹈的品种有民族舞、民间舞、古典舞、芭蕾舞、现代舞等;按出场人物的数量可分为独舞、双人舞、三人舞、群舞等。

五、语言艺术(文学)

语言艺术即文学,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文学和影视文学等体裁。

文学是以语言作为表达方式的一种特殊艺术形式。文学语言是指加工提炼了的口头语言和书面文字语言。创作主体通过对语言的审美把握来塑造艺术形象,表现思想感情。

六、综合艺术

1.戏剧艺术

戏剧艺术是指以舞台演出为表现方式,由演员扮演角色,为观众现场展现故事情节的艺术样式。戏剧以演员的动作和声音为基本表现手段,以舞台美术、音响、服装、化妆、道具等多种技术手段为重要构成要素。

戏剧的分类,按其表现手段的不同,可以分为话剧、歌剧和舞剧;按其矛盾冲突的性质的不同,可以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按其容量大小,可以分为多幕剧、独幕剧。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它既具有戏剧的一般特点,又具有独特的表现手段和审美特征。唱、念、做、打是戏曲主要的表现手段。程式化、虚拟性是戏曲的主要审美特征,体现出高度的综合性。中国戏曲种类繁多,其中有代表性的剧种主要有京剧、昆曲、豫剧、越剧和黄梅戏等。

2.电影艺术

电影艺术是将艺术与科学结合而成的一门综合艺术,它以画面为基本元素,并与声音和色彩共同构成电影基本语言和媒介,在银幕上创造直观感性的艺术形象和意境。画面、声音和蒙太奇是电影的主要艺术语言和表现方法。

电影的主要样式有故事片、纪录片、科教片、美术片等,其中作为电影艺术最主要样式的故事片又可以进一步划分为多种类型。

3.电视艺术

电视属于大众传播媒介,既有传播新闻信息的功能,也有艺术的功能和娱乐的功能。电视艺术与电影艺术在审美特征上有很多相似之处,既是综合艺术,又是现代科技的产物,同时又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

电视艺术主要是指运用电视手段创作和传播的各种文艺作品,其中主要包括电视剧、电视文艺专题节目、音乐电视、电视综艺节目等。

舞蹈艺术

舞蹈艺术是以人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运用造型、表情、节奏、空间运动等要素,创造形象和表现情感的艺术样式。

舞蹈的最种有民族舞、民间舞、古典舞、芭蕾舞、现代舞等;按出场人物的数量可分为独舞。双人舞、三人舞、群舞等。

舞蹈艺术的基本特征

(1)动作与造型的统一。(2)抒情与虚拟的统一。(3)节奏与音乐的统一。

语文艺术(文学)

语言艺术即文学,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文学和影视文学等体裁。文学是以语言作为表达方式的一种特殊艺术形式。文学语言是指加工提炼了的口头语言和书面文字语言。创作主体通过对语言的审美把握来塑造艺术形象,表现思想感情。

语言艺术的基本特征

(1)间接性。(2)广阔性。(3)情感性。

综合艺术

综合艺术是戏剧、戏曲、电影、电视等一类艺术的总称。综合艺术吸取文学、绘画、音乐、舞蹈等各门艺术的长处,将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再现艺术与表现艺术、造型艺术与表演艺术的特点融会到一起,具有更加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戏剧艺术

戏剧艺术是指以舞台演出为表现方式,由演员扮演角色,为观众现场展现故事情节的艺术样式。戏剧以演员的动作和声音为基本表现手段.以舞台美术、音响、服装、化妆、道具等多种技术手段为重要构成要素。

戏剧艺术的分类

戏剧按矛盾冲突的性质不同,可以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按容量大小,可以分为多幕剧、独幕剧;按其表现手段的不同,可以分为话剧、歌剧和舞剧。

戏剧艺术的基本特征

(1)综合与多样是戏剧的表征。(2)戏剧行动是戏剧的基础。(3)矛盾冲突是戏剧的核心。

中国戏曲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它既具有戏剧的一般特点,又具有独特的表现手段和审美特征。戏曲将表现审美意境作为的艺术追求,唱、念、做、打是其主要的表现手段。程式化、虚拟性是戏曲的主要审美特征,体现出高度的综合性。

中国戏曲种类繁多,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剧种主要有昆曲、京剧、豫剧、越剧、黄梅戏等。

昆剧,也称昆曲,发源于江苏昆山,对许多地方剧种产生过影响。

京剧,是流行全国的大剧种。自“四大徽班”进京演出后逐渐形成。京剧流派很多,其中,最的有“谭派”(谭鑫培)、“麒派”(周信芳)、“盖派”(盖叫天),以及“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苟慧生、尚小云)和“四大须生”(马连良、谭富英、杨宝森、奚啸伯)等。

豫剧流行于河南及邻近地区,是梆子声腔系统中影响的剧种。

越剧,兴起于浙江、上海。

评尉,主要流行于华北、东北等地区,现已成为北方的大剧种。

电影艺术

电影艺术是将艺术与科学结合丽成的一门综合艺术,它以画面为基本元素,并与声音和色彩共同构成电影基本语言和媒介,在银幕上创造直观感性的艺术形象和意境。画面、声音和蒙太奇是电影的主要艺术语言和表现方法。

电影的主要样式有故事片、纪录片、科教片、美术片等。其中作为电影艺术最主要样式的故事片,又可作各种具体的划分。

电视艺术

影视文学的审美特征范文4

关键词:现实主义;微电影;审美特征

移动通信技术和网络宽频技术的不断发展更新,使我们进入了以信息碎片化为特点的微时代。微电影短小精悍,制作成本低,有较强时效性,是当下的热门艺术。微电影已形成一种潮流文化现象,深受大众喜爱,对社会影响巨大。微电影不仅体现传统电影在新传播媒介影响下的发展,也逐渐形成自己的美学体系。微电影的创作与现实紧密相关,现实主义视角对微电影的审美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一、现实主义的理论涵义及特点

1.现实主义的理论涵义

现实主义又称为写实主义,主要详尽阐述说明自然或当代生活。首先,它是对社会的真实客观反映。微电影从现实出发,对社会生存的状态真实表现,充分体现对社会和人类的关怀。其次,现实主义具有众所周知的典型理论。典型理论是现实主义的核心内容,典型理论主要是为了解决人物之间的一般关系和特殊关系等。微电影需塑造一个典型形象,代表现实中的某一类人,这个典型形象需要把个性与共性完美结合。最后,现实主义的一个可行准则是历史性。主人公所处的背景,是对一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经济的真实再现,主人公所处的现实社会是具体的,也是不断发展的。微电影在现实主义影响下需对社会进行分析,揣摩其社会经验和社会本身构架,从而充分阐述人们之间的真实矛盾和社会与人的辩证关系。越深入详细的社会观察结果、越透彻的事件矛盾和相互关系等,就越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2.现实主义的创作特点

现实主义的创作有三个特点,首先,是对细节的真实描写。利用具体、历史的人生图画确切描述社会现实。现实主义视角下,微电影人物形象要真实、具体,才能感染人心,引起共鸣;其次,要塑造一个典型形象。采用典型手法,提炼现实生活中的素材,揭露社会某方面的本质特征;最后,描述方式要有客观性。作者要表达的感情不要从自己或他人之口说出,而要使感情思想融入作品的情境中,从而对人们起到警醒教育作用等。

二、微电影的审美特征

微电影在现有市场需要情况下已有进一步的审美展现,在现实主义要求下,微电影的审美特征也逐步顺应现阶段的发展趋势,微电影模式也要进一步完善与提升。微电影属于一种全新的电影模式,这样的电影模式将逐步引入到电影市场,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全新的乐趣与审美观念。

1.微电影的审美主体

从被动向主动转化现实主义影响下,社会网络新媒体的发展,使观众能自主选择播放微电影,而非像传统银幕电影,一不留神就错过重要情节。观众可选择微电影的观看顺序、时间等,不再受审美对象控制。同时,加大了审美主体的参与互动性。在新媒体时代这一现实背景下,观众不仅是欣赏,也开始评论、转发、收藏微电影,或与其他网友交流等。

2.审美过程

开始从单向审美向自由审美转变随着时展,人们对美是什么,如何审美的问题有各不相同的回答。当下,大多数年轻人偏向于用微电影来理解美、创作美。多媒体传播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对电影的理解不再局限于特定背景之下,解读塑造的人物、情节和背景,有的人会感受到对社会的讽刺,有的人会感受到人物的价值观等。如《老男孩》这一微电影,作者用主人公成长为主线,把观众带入90年代的初中校园。解读这部作品时,一种是现实主义解读,解读80后生活中遭遇的结婚、就业、买房等问题,利用这种怀旧方法规避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另一种是从两个主角看出80后整个群体对青春的怀念。这两种都是正确的,说明审美过程开始出现百家争鸣的景象。

3.审美结果

开始从深度审美向浅度审美转化文化微电影利用MV形式,采用数字媒体技术,丰富观众感官,不再要求观众对其作出思考、批判等深度审美,而是着重于商品消费,鼓励观众多评论转发,受现实主义影响,观众消费指向出现浅度审美的趋向。微电影碎片化的叙事方式,明星代言的消费性,商品性的发展趋势,广告商和视频网站的推波助澜,都让审美结果向浅度审美转化。

三、结语

微电影的迅速崛起,是对社会大众文化需求和消费的体现,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微电影成为影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众传播中发挥重要作用。微电影的创作立足于现实主义,塑造典型人物形象,对社会做出真实客观反应,且客观描述细节,感染人心。微电影的发展,不仅使大众改变观影方式,更推动了电影事业发展,为电影事业发展开拓新的审美领域,将会成为大众审美的重要内容,必将在生活中充分展现美。微电影的发展推动了艺术和商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张伟.视觉文化语境下微电影对城市文化的表达和传播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3.

[2]王娣.“微时代”传播语境中励志微电影的叙事分析[D].合肥:安徽大学,2015.

[3]陈圆.“微时代”语境下的系列微电影的价值取向探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13.

影视文学的审美特征范文5

高鑫在《电视艺术:多元与重构》中对电视艺术做出明确的定义,提出电视是一门迄今为止最年轻的艺术,而电视剧是电视艺术的主要类型,并具有荧幕小,画面小,多用中近景和妥协等特点。”但是,持相反观点的学者不在少数,他们对电视艺术的概念持相反态度,他们否认电视的艺术属性,不承认电视艺术的说法,并掀起了关于电视是否是艺术的争论。既然电视艺术本身还处在一个暧昧不明的位置,那么电视审美更一个理论,理论界对电视审美现代性的研究少有人问津也就不足为奇了。

其次,如果我们从西方哲学概念中的“现代性”和“审美现代性”理论出发,从鲍曼、吉登斯、韦伯、哈贝马斯的理论出发,照搬西方现代性的理论知识应用到中国独特的文化语境中,我们很难在中国电视的实践中找到和西方理论中描绘的形态一致的现代性和审美现代性特征。中国的现代性发展和中国独特社会发展历史相关,而中国电视的审美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几千年来积淀的民族审美特定心理,更和当代中国复杂的政治、消费等力量的博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以现代性理论来切入中国电视审美,无疑要经过更多的理论甄选和考虑。

最后,我们必须清楚地意识到,电视的审美现代性问题本身就不可能是一个单纯的美学问题。香港电视学者马杰伟提到了大众传媒的另一个特点,“大众传媒有一种二元性,它是物质(material)和论述(discursive)的,经济(economic)和象征性的(symbolic),也是工业的(industrial)文化(cultural)的,两种面相互为因果,不能分割。”可惜,很少学者同时承认这两个面相,只集中研究其中一个方面,往往就忽视了另一个方面的重要性。所以当下的中国电视研究常常出现一个断层,把媒介的二元性分家,要么单纯强调、要么完全忽略。这就是电视研究中两个传统学派互不往来,甚至是同行相轻的不良后果。和世界上大多数的电视行业一样,中国电视的这种二元性显而易见,物质和论述、经济与象征、工业及文化等二元特征明显,并且和影响力巨大的政治力量一起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电视的产业化、消费社会的背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要研究中国当代电视审美现代性的问题,必须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并深入研究背后错综复杂的场域。中国电视审美现代性的研究是一个跨学科的、多方位的研究,它必然要求我们摆脱原有美学研究的局限性,找到更加广阔的社会文化参照体系,重构我们考察审美现代性的视角。这就要求我们的电视审美研究不仅仅是文化的、论述的思考,更要有工业的、制度的考虑。

综上所述,研究中国电视审美现代性问题,我们首先要做的是撇除陈旧的理论观念,理性认识电视艺术。黑格尔的艺术论并不假定艺术是静态的,艺术可能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因而人们不应该用过去艺术形式的标准来限制其后时代的艺术。“我们可以利用黑格尔提出的这一睿哲之见论证大众文艺是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一种新时代中出现的新艺术形式。”在中国,将电视作为一种艺术进行探究是创新的、进步的理论。在此基础上,区分现代性与审美现代性的差别,并将中国的本土意识放在首位,看清现代性的中西差异,对中国当下电视审美杂糅及价值取向、中国电视审美的不同现代性话语、现代性审美特征及其后现代转向等进行分析,并大胆对其进行批判和重构。那么,中国电视审美现代性问题研究将是一个很好的待挖掘的理论命题。(本文作者:李珊 单位: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

影视文学的审美特征范文6

〔关键词〕摄影艺术摄影美学创作心理观述评

一、摄影美学基本理论回顾

摄影美学是一门研究摄影艺术的审美特性及审美规律的学问,是文艺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研究的实质主要是摄影艺术与存在的审美关系,以及反映生活的特别的规律和技术措施;摄影艺术与非艺术品摄影的质的区别;摄影艺术中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真与美的关系、形式美的规律;运用摄影艺术手段进行构思,增强作品的概括力、表现力和感染力的方法;运用构图学、色彩学、透视学等原理,表达作者的审美意识的方法;摄影艺术不同类型、不同流派的美学特点等等。

瑞典的雷兰德和英国的罗宾逊为代表的摄影家们,19世纪50年代提出了“用摄影来绘画”的观点,主要倡导把“美”当成摄影创作的最高理想,从而去追求含蓄、和谐和典雅,这一时期的摄影作品构图布局、光线影调的追求都酷似绘画。雷兰德用三十几张底片叠放的大照片《人生之路》,在1856年曼彻斯特“重要美术作品展览会”上引起强烈反响,确立了摄影的艺术地位。罗宾逊的理论著作《摄影的绘画效果》风靡一时,是摄影美学最早的理论专著。19世纪末,自然主义摄影美学起而对抗上述的绘画主义摄影美学,代表人物是英国的爱默生,其理论著作《自然主义摄影》出版后引起轰动。他提倡最接近自然对象、逼真的自然作品才是最理想的摄影艺术作品。这一主张特别强调主题和角度的选择,使普通的对象有美的感觉。推广而之,这样的理论发展成为纯粹的摄影美学,反对模仿绘画,强调摄影作品精细的高清晰度、微妙的层次质感变化和不同于立体感的绘画效果。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随着摄影器材的改进尤其是小型相机的应用,以及社会、美学思潮的更迭,纪实主义摄影美学勃兴,它主张尊重摄影特性,发挥摄影所独有的表现力,强调摄影家的个性和独创性,主张真实反映生活而不加粉饰雕琢,这种美学思想至今仍在摄影界占主导地位。

我国对摄影美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刘半农撰写的《半农谈影》首倡摄影主体论、本体论、民主论等,他提出“意境说”观点,即把作者的意境要借助照相表露出来;提出的“同情说”观点,要求摄影作品中必须灌注摄影家的审美判断和情感因素,使其“以情动人”,“以美感人”;从自然美、现实美和艺术美的关系出发,提出了“造美说”及一系列原则,也就是演变为今天的摄影艺术形式法则。刘半农还对摄影进行了三种分类,认为第一类是复写的(科学摄影),第二类是非复写的(艺术摄影),第三类是照相馆式的(商业摄影)。蔡元培先生直接把摄影艺术作为实施美育的一个内容、一个品类来提及,他认为:“摄影术本为科学上致用的工具,而取景传神,参与美术家匠意者,乃于图画相等。”s

二、国内外研究的新进展

关于摄影审美的价值目标与思想方法论,国外学者强调摄影对人的感觉与思维发展的影响,如艾琳的感性整合学说、博克的规则迁移论、帕森斯的观念重构论、苏珊的想象启发论等;国内学者则相对注重技能创作和社会人文价值的凸显。对于摄影艺术审美的思维方式、心理特征状态与认知结构,当前的研究缺乏多层次的思维时空解读与多元一体的心理特征表述,系统的理论概括与客观标准的缺失,是摄影艺术美感的生成机制理论举步维艰的主要原因。

在摄影艺术审美心理学方面,国外学者将摄影艺术与哲学―――美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加以深层贯通,形成了更深广的视域坐标与全息参照系,为人们提供了更加丰富灵活的研究方法和更客观精细的科学论据,推动了摄影艺术创作―――摄影艺术教育―――摄影艺术鉴赏―――摄影艺术评论的互补协同发展。然而,国内学者对摄影艺术构思心理的研究非常薄弱,一是缺少美学研究的概念更新与思想模型建构,大多以研究构思的技术方法为主;二是研究的视域局限于单一学科,缺少对审美心理学、认知心理学、艺术哲学和神经科学的借鉴;三是缺少系统化的理论阐释与实证依据。

鉴于目前对摄影艺术审美、摄影艺术创作和摄影艺术教育的综合性认知研究极为缺乏,同时这类研究又是理论发展和社会应用所急需的,本文选择“艺术构思心理”这一审美与创作过程深层交叉的特殊主题来进行理论阐释与作品实证分析。一是从艺术哲学和审美现象学层面揭析摄影艺术的本体论价值,如史密斯和沃特伯格提出的“相似性、表征性和自我指涉性”三种价值象征模式,揭示了摄影艺术超越模仿和再现的相似性模式、向非模仿性的本体价值自显性模式转变的审美本质。二是深化了摄影构图的认识论与技术方法论的理念,如J.H.罗琳关于摄影主体的价值对象化与主客体特征的时空重构,阐明了摄影艺术传达视觉规则与认知观念的深刻作用。三是发展与完善了运用摄影艺术之造型元素与操作技术的理论与方法,如里奇蒙的特殊空间映射理论、索哈尔的虚拟/数字影像与主客体的异质同构学说。四是对摄影美学与创作心理的探索,国内注重从摄影自查内省来阐发美学特征及审美能力,强调摄影家的对客观世界的审美把握和创作思维,如杨恩璞、王振民、李文方等;国外则聚焦于摄影艺术的审美概念、时空范畴、认知结构和内外时空的价值表征方式上,如纳瓦伯的复合影像生成论和马尔科姆的日常经验审美重构论。

三、不足与对策

目前主要在六个方面存在不足,一是对出现的各种流派代表人物、以及行业专业摄影的美学分析没有展开阐述,导致摄影分类含糊,概念骑墙,评判标准混淆,给摄影创作带来了不清晰的导向。二是偏重技术层面和操作过程的方法论研究,缺少对相关的高层次系统化的理论体系建构;三是缺少观照摄影艺术的美学新概念和范畴的扩展深化;四是对艺术摄影与实用摄影的审美特征和创作原理缺少辨析及深入的分类研究,致使相关的美学研究与创作研究不免出现笼统含糊和能指错位的状况;五是缺少研究摄影美学与创作心理的思想模型,尤其是国内对摄影理论和摄影美学的研究方法单一陈旧、对目前国外的最新进展及相关学科(如审美心理学、艺术认知心理学、视觉艺术与科学和神经科学等)的理论―――概念―――方法―――实证材料缺少借鉴;六是对摄影构图的客观材料(外在时空的表象形式)研究较多、对主体的主观材料(内在时空的意象形式)的生成方式与呈现手段研究很少。而当代视觉艺术的造型形式创新,则主要依靠艺术家的构思创新、概念更新和感觉形态的内在刷新。

我们注重对摄影美学的研究,就必须加强对摄影美学理论命题和范畴的意义还原、文化解读与现代阐释,否则,义理研究则将会将成空谈。同时,摄影美学与创作心理研究还可以深入下去,目前还没有这方面的专门著作,也可以开辟一些新的技术路线和研究方向。首先,发展新概念与新范畴,引人多元灵活的研究方法和分析手段,建构新的思想模型和理论框架,提供新兴交叉学科的最新实证依据,推动摄影美学与时俱进、趋于成熟。关于提供观照摄影艺术审美、摄影艺术创作和摄影艺术教育的全新思想模型,在国内外都相对缺乏。国家政府部门关于艺术学升门的学术体制决策,把艺术学从文学门类下面的一级学科升级为独立的学科,无疑为其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这种传统学科格局已经和正在打破,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学术机遇。作为高等教育工作的基本指导性文件之一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中将摄影(部分)归到美术学专业类,但是在实践中,很大一部分院校却将摄影归到了戏剧与影视学专业类。这与艺术学界没有真正展现出摄影这门艺术的学科实力和学术实绩有很大关系。

其次,应当结合丰富的作品分析来具体阐释其审美价值、构思机理与方法、艺术教育的认知焦点与内化思路,借此为摄影创作、摄影教育、摄影评论、摄影鉴赏等实践活动提供理论指导与思想启示。对此,有学者指出,艺术审美与创作活动并不是单纯的经验操作与技术行为,因为仅靠经验和技术手段是无法解释人的审美冲动与创作动机的。可见,我们需要追根溯源、超越形式层面和技术维度,从审美与创作的内在过程之中提炼审美移情的基本规律和创作构思的心理机制,以此指导各种艺术实践活动,有效提升摄影家的创作水平和大众的审美素养。(责任编辑晓芳)

参考文献与注释:

[1]朱立元:《摄影美学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年版,第29页。

[2]龙祖:《中国近代摄影艺术美学文选》,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版,第170―172页。

[3]同上,第73页。

[4]E.Schellekens,Aestheticsandsubjectivity:fromKanttoNietzsche,BritishJournalofAesthetics,2004,44:304-307.

[5]周冠生:《审美心理学》,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第78页。

[6宿志刚、苏丹:《光影的诗篇―――摄影美》,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45页。

[7]李文芳:《美镜头:摄影审美与表现方法》,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43页。

[8]王振民:《摄影审美纵横》,陕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44页。

[9]杨恩璞:摄影美学基础,辽宁美术出版社1997年版,第83、112页。

影视文学的审美特征范文7

关键词:现代美术教育;中国画;发展;影响

中图分类号:J2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1(c)-0000-00

中国画的概念从狭义来讲就是国画,是利用中国传统的、特有的毛笔、墨汁、颜料、宣纸等创作出来的绘画作品,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时代风格;从广义上来讲非常丰富,是指那些富有我们中华民族传统审美理想和审美水平的民族绘画,是在悠久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的中国风格,并且,中国画的形式也并不止存在于纸上,像壁画、年画、帛画等等都算在其中,形式多样。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的传承,同样,作为中华民族艺术象征的中国画,其发展也离不开美术教育事业,但是随着时代不断发展,现代的美术教育已经产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虽然对于中国画的传承、发展和学习起了保障作用,但是也带来了一定影响。

1现代美术教育中中国画教学的变化

为了适应现代美术教学,中国画的教学过程中,自身也在进行有利的改动,首先体现在美术史的教育上,这门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外美学,为文化分析和艺术创作提供了理论和基础,并且促进学生在艺术创作领域增加新观念和创新意识;其次是注重了基础美术教学,在初期的基础学习中,静物写生一类的可以更好地锻炼学生的视觉观察和基本功,在以后的艺术创作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基础的能力和技巧,用独特的视角去观察,并且在客观事物中融入自己的主观意识,最后创作出作品。

2西方绘画对中国画的影响

现代的美术院校中,多以西方艺术的教学为中心,作为艺术技能基础的也是西画的素描,平时讲的都是西方艺术思想以及艺术流派,包括中国画专业的同学也是如此,没有专门的传统文学课程,也不用读画谱,这些都不利于学生理解传统国画的精髓。

而且中国画不论从观察方法,还是审美思维,都带有强烈的意识流形态,但是现代美术教育中强调基础扎实,这个没有错,但是画的、学的都是模式化的东西,注重写实风格,一不留心就会形成千人一面的画风,不利于中国画的发挥和创作。素描的学习对于绘画造型有好处,但是素描的的画法不能影响到中国画笔墨技巧的运用,如果只一味强调素描的重要性,会把创作拘束在实体化的框内,做到了真实造型临摹,却忽略了笔墨的表现。

中国画的传承中,讲究“形象”二字,“形”和“象”互相依托,相辅相成,是中国画造型中的精髓,这种绘画技法上天人合一的精神要领,也就是传统绘画教学理念中的常强调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学生习惯了西式绘画的思想,在创作中自然也摆脱不了这个观念的束缚,重造型而轻笔墨,重技巧而轻涵蕴,这与中国画偏向于精神内涵和讲究全面修养的精神不符。

3中国画在现代教育中应采取的措施

3.1重视培养思维的创造性

在中国画的创造中,对创造力尤为注重,首先要发挥个性,所谓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看到一个客观事物的感受应该都是有区别的;其次是重视对于外界事物而产生的感想或情绪,可以让绘画作品更有灵性;最后是多观察自然现象,比如花鸟鱼虫等等。丰富的知识、高尚的品格再配上创造性的思维,一定可以创作出优秀的中国画作品。

3.2重视培养审美意象

审美意象首次运用在艺术创作中,是由我国古代学者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的,他说“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就是指在进行艺术创作的时候,要将物体外在的形象和自己的情感、意趣相融合,通过想象力对具体的事物进行加工,在脑海中形成审美意象。

审美意象的发展是没有边界的,但是会与个人的文化水平、年龄等存在很大关联,要想掌握中国画的审美特征,需要从两方面入手。

3.2.1审美特征的综合性表现

中国画中,不论是山水、花鸟还是人物,都对各门艺术中的多种元素,进行了吸收与融合,丰富了这种审美意象的体现;其次是在同一作品中对时间、空间、视觉、听觉等各个方面进行综合体现,在立体层次上丰富了观者的审美感受。徐悲鸿画的马,齐白石画的虾,潘天寿画的荷,这些从题材上来说各不相同,但是在审美意象的表现力上却是相同的。

3.2.2审美特征的独特性表现

每一幅优秀的中国画作品,都是画家思想和精神的反映,都体现了其人格,哪怕是统一为画家的作品,在不同时期绘出的,也会有不同的特征。

3.3重视丰富形式语言表达

形式语言的表达方式决定了一幅作品的灵魂,任何作品都是依托形式而存在的,没有形式,也就没有内容和情感。中国画中的形式语言,不论是构图、造型还是色彩,都对现代美术教育起到了铺垫作用,产生了深远影响。

自古以来就有许多大家提出了构图形式对创作的重要性,先有顾恺之在《论画・孙武》中提到构图原则为“置陈布势”,后有谢赫的六法讲到画面章法布局。

3.4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中国画受到现代美术教育的影响,对西方绘画的吸收和借鉴都是有好处的,但是要保证自身民族文化的独立性,当中国画失去了民族文化独立这一原则的时候,它也就没有存在的价值了。中国画追求的是诗、书、画、印的结合,具有自己的审美取向、艺术追求和文化传统,所以在发展中,要坚持传承传统文化,重视民族文化的内涵,在这个基础上吸收外来绘画的长处,扬长避短,在不失去民族化的前提下,在遵守中国传统绘画艺术性、精神性的原则下,形成兼容并蓄的绘画风格。

同时,在现代美术的教学中,应该加强对于古汉语、古诗词的课程安排,便于同学们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同时可以开设一些充满特色的选修课,让学生在学习之余可以汲取更多养分,提升自我修养。

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代美术教育造成了学生在中国画的绘画上,出现了一定程度地问题,比如重写实而轻笔墨,缺乏想象力的运用等,但是也对传统绘画进行了多元化、泛传统的继承与借鉴,将中国画特有的艺术形式与当今的时代精神相结合。相信通过一定的改善措施,以后中国画的发展会越来越好,在保持自身特点的前提下,借鉴外来形式,最大限度的开发潜能。

参考文献:

[1]郑艳. 现代“学院派”美术教育对传统中国画的影响[J]. 凯里学院学报,2010,04:138-140.

影视文学的审美特征范文8

[关键词] 中国动画;审美;视觉;内涵

当代中国动画艺术创作与审美领域存在着值得探讨的问题:偏重视觉娱乐性效果的审美形式,沉迷于对画面视觉审美快感的营造,作品缺少内容思想的提炼、民族文化内涵的传达,不大注重动画的思想的内涵和个性的创新。刻意追求题材外在视觉形式的表达,画面过分注重视觉形式的商业性,作品缺少文化艺术品格和个性韵味的传达,很难给予观众长久的审美品味,经不起时间的推敲,故难出经典。

一、中国动画问题的思考

当代中国动画重视影像视觉娱乐性无疑是源于以下两点:一是对国外动画作品视觉依赖;二是动画的创作过程中对民族性概念的形式化,过于追求短期的商业性价值。

首先,从本土动画作品来讲,近20年来国内动画片的定位不符合时代的要求。中国的动画业一直存在着“重教育”的问题,中国对文化产业历来都是要求有强大的教育功能,因而对动画片的娱乐性看得很低。人们在本土的内容僵化教条、形式感单一的动画作品中得不到心灵审美的寄托,自然就转而在国外的动画上寻求精神安慰。动画艺术从视觉上具有很强审美固化作用,国外商业性动画片在其本土深厚的民族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的支撑下,画面形式风格具有很强大的视觉娱乐性和内在文化的吸附力,正符合现代人在快节奏的工作生活下的心理释放的要求。同时对本土传统动画的形式风格逐渐失去认同感。反过来迫使目前国内的动画创作上不得不对国外动画进行视觉形式上的模仿。

其次,注重视觉形式显然是受西方现代商业动画片制作观念的影响。商业性促使动画的运作模式必然是以最少的投入获取最大化的经济效益。动画的创作也就从传统的精雕细刻转变为大规模的效率生产,在中国动画产业还不具备成熟的运作模式前提下,只有以视觉娱乐形式的丰富多样来吸引观者。结果,视觉效果的娱乐性逐渐成为动画艺术创作的首要目标,故事内容和思想内涵也变得不甚重要。表现在中国动画中,作品首先考虑的不再是故事性和情感思想的表达,而是追求强烈的视觉形式的多样性和单纯的画面特效,甚至出现克隆国外作品视觉形式风格的现象,面对动画作品一味地追求视觉娱乐形式的多样性而文化内涵空洞且流于数量的生产泛滥成风的现象更令人深思。

再次,我国动画艺术创作题材类型有了长足的发展,诸如科幻、神话、现实、历史等,具备了丰富性。但是,中国动画艺术在视觉艺术形式和内容上依然存在着诸多根本性的问题,例如动画角色造型的脸谱化,角色性格塑造的定型化,叙事情节的简单僵化,甚至出现动画作品为了追求片面的视觉特效,动画故事结构的完整性都受到影响的案例。作品思想内涵上,民族文化的性格特征不明显,更多的还是对视觉效果多样性的强调。民族文化的特征缺失铸成艺术性格的空洞,黑格尔《美学》宣称:“性格就是理想艺术表现的真正中心。”[1]艺术失去了性格就没有存在的价值了。相对比,我国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由特伟、徐景达等老艺术家编导的作品,《哪吒闹海》《三个和尚》《牧笛》《骄傲的将军》等作品在故事内容、叙事结构、角色形象、思想主题、动作节奏、音乐等方面,整部动画片从表层的视觉审美元素到深层次的美学思想内涵,各方面元素都体现出中国悠久的民族文化艺术性格,其经典性是经得起时间和空间的考验的。探求其原因,主要是当代中国动画艺术创作中对民族性文化表达概念化、符号化,过于追求形式上的相似。

二、从视觉审美到知觉活动分析

视觉可以把经验与思维联结起来,克服视觉感官的局限性,促成形象的无限性,使获得表象超出直接视野,突破物理性质的透视原理。动画视觉艺术是由个性的动画形式、表达语言、影像空间构成的形式、内在生命力等因素所共同营造出的影像整体气势,偏重视觉娱乐性的动画作品在视知觉感官上更容易进入观众的视野,快速地引发感官上的停留与快感。

强化视觉娱乐性的审美体现当代功利性社会中,人们显著的视觉消费特点:读图与功利性活动相关联。视知觉的审美活动一旦与功利性活动关联,心灵容易变得浮躁、焦虑,艺术审美活动就容易受到外部因素扰动,审美过程中断或不能顺利进行。美国知名学者帕森斯提出,人的日常知觉活动有“匆忙”“狭窄”“概略”“模糊”四个特点。“匆忙”是人日常功利活动的需要,这种知觉活动主要靠一种“自动性式样识别机制”,在如今瞬息万变的大流量信息中,迅速捕捉那些对自己有益或有害的信息,达到适者生存的目的。因而,培养了一种过分简化的观察事物的态度。“狭窄”则是日常知觉活动仅限于功利相关的特征和范围,而忽略其他,在功利的支配下,日常知觉活动一般都会追求效率而变得特别的迅速。为了迅速,知觉活动通常只选择自己熟悉的类别或式样做出反应,面对陌生的类别或式样,则选择模糊化处理的方式,甚或完全的视而不见。“概略”是指快速的对眼前事物作基本的扫视,识别出这目标事物所属的种类和级别。在作出区分之后,知觉活动到此终结,不再探究其他细节部分。从心理学上来说,这是用已有的概念和范式去同化眼前的形式,在把眼前事物归类后,视觉知觉活动就完成了任务,而不再顾及其多层次的审美表现。 另外,当代的人生活在视觉符号过剩的文化中,从客体方面来讲,它体现为视觉符号的多样性和效果的急剧倍增;同时又展现为符号形象的同质性、相似性和仿象化倾向的增长;从主体方面来讲,呈现为视觉符号的消费者大量甚至过量地功利化视觉消费,这样更加强化了视觉的依赖性和惰性,甚至出现了心理学上所讲的“餍足现象”。这类视觉惰性使得“快餐式的审美现象”出现。而主体一旦形成简化的、追求效率、概念化的视知觉习惯,审美活动始终习惯性地停留在视知觉表层,难以深层次展开。

三、中国动画的视觉审美与人文内涵

当代动画作为独特的影像艺术思维表达的方式,融合了各种门类艺术的精华,如戏剧、绘画、音乐等,尤其是叙事性的文学语言,吸纳、化解和整合成影像艺术的构成要素,其艺术思想的发展成熟与贯穿整个20世纪出现的绘画艺术、电影、人文哲学、影像科学技术等发展密切相关,奠定了动画艺术风格的多元化基础。社会的巨大变革和人类不断变化的审美需求给动画艺术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动画也由早期的单纯的绘画艺术形式发展成为与全球商品经济相适应的、成熟的商业化产业经济模式,变成了一种消费型的文化艺术。

动画艺术作为一种传播媒介,审美的内在动力是它可以为人类带来心灵快感。费斯克认为快感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躲避式的快感,它们围绕着身体,而且在社会的意义上,倾向于引发冒犯和中伤;另一种是生产诸种意义时所带来的快感,它们围绕的是社会认同和社会关系,并通过对霸权力量进行符号学意义上的抵抗,从而进行社会意义上的运作。[2]动画艺术创造一个完整的有别于现实功利性社会的虚拟空间,以童真的视角描述着人类的“真善美”情感活动,寄托了个体在现实空间中不能实现的情感理想。这在某种程度缓解个体在现实社会中的各种压力,为寻找个体理想情感空间提供了媒介。因此,动画艺术不能把视觉效果放在第一位,动画艺术具有美术性,但不同于美术绘画等其他艺术门类,动画首先是个叙事性影像,侧重于讲述故事,表达情感,通过独具魅力的艺术手段把戏剧性的情感真实地共鸣到每个观众心里去,即使其内容表现为虚构的想象。而只注重视觉效果的营造在情感的审美过程中略显单薄,具有一定的欺骗性,一部经典的动画作品优劣关键在于是否经得起长久的审美品味。“一见即悦”的作品无疑是动画艺术在视觉娱乐性上的成功,但从深层次的情感审美角度来说,视觉娱乐性十足固然重要,但刻意的自造娱乐效果,作品的艺术品质就流于表面。换而言之,仅具有视觉娱乐性效果的作品,在主体情感的审美过程中,只停留在视觉感官上的愉悦,而深层的情感审美体验没有展开,至多属于“悦耳悦目”浅层次的美感,[3]不能过渡到“悦志悦神”深层次的“意境”情感审美,而“意境”的形成是诸种艺术因素虚实相生的结果。它是特定的艺术形象(实)和它所表现的艺术情趣、艺术气氛以及可能触发丰富的艺术联想及幻想形象(虚)的总和,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重要范畴,[4]也是中国民族性美学文化的重要标志。

动画艺术是流动的影像,具有时间性和叙事的空间性。把握好叙事空间结构,运用动画独特的艺术语言表达其内在的思想性、艺术性和故事性,充分地烘托出人文理念,这类拥有艺术个性品格的作品才是经久品味的经典佳作。日本动画大师宫崎骏的作品《千与千寻》《幽灵公主》《龙猫》,中国经典动画电影《大闹天宫》《天书奇谭》等在表征上角色形象塑造得生动感人,剧情结构合理,叙事表达具有诗一样的情怀;在深层上,真正的“意境”之美都是恰如其分地把握住民族文化性格的内涵,进而形成艺术思想的个性化表达。这样的动画作品让观众在感官的愉悦中体验着人类普遍共存的“真善美”,经久不衰。“民族性”内在的“意境”之美,即是耐人寻味的情感之美。相比而言,近年来国内动画艺术难出经典之作,问题就在于片面地追求视觉上“热闹、震撼”,作品具有一定的表面性和欺骗性。“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内在韵味之美不存,形式就失去了存在的依托。

此外,动画艺术的创作中,数字动画技术用不可抗拒的技术力量引发了当代动画设计与制作的转型。传统手工绘制被数字动画技术替代,动画制作效率在商业性上获得提高。动画艺术作为视觉形式元素被广泛地应用在多个领域,传播手段从传统的电影电视拓展到网络、交互媒介等,从应用的角度实现了功能性的多元化。但是,动画艺术审美的根本性没有改变,动画艺术在一定程度上展示出视觉表现形式的“新奇”是动画艺术审美表征上的扩展。因此,在动画艺术创作过程中,过分依赖、热衷于数字动画技术运用会使数字技术的单一性或同质性掩饰了动画艺术审美结构上的多层次性。运用新的科学技术为动画艺术拓展广阔的自由创作空间,才是动画技术价值的体现。

总之,动画艺术作为人们理想的情感审美媒介,是社会群我关系的一种对照,具有社会功能性。一部经典的动画艺术作品从内在的文化思想、情感内涵到外在的视觉艺术表征都要富有创造性、观赏性与娱乐性,同时弘扬民族文化主旋律是当代动画艺术创作的时代诉求。只要用真挚情怀做有民族品格的动画艺术,必能再现“经典”。

[参考文献]

[1] [德]黑格尔.美学(第一卷)[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300.

[2][英]约翰费斯克.理解大众文化[M].王晓钰,宋伟杰,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21.

影视文学的审美特征范文9

前言

一切真实地纪录社会和 自然 事物的电影片或电视片都是纪录片。纪录片的 英语 为documenl,即 文献 、凭证之意都有不可伪造的意思。国际纪录片大师伊文思不只一次地说过,纪录片把现在的事物纪录下来,就成为将来的 历史 。纪录片的主要特点就是它的非虚伪性,不论是纪录人,还是自然景观。可以说纪录片的灵魂是其表达的纪实性。

伴随时代的发展,技术的进步.纪录片已不再是1895年法国卢米埃尔拍摄的《工厂的大门》、火车进站》等实验性的电影纪录片而是更具有现代性的特征。所谓的现代性从最基本的意义上说.应该是使现代成为现代的那些因素。现代性与传统社会相对立,具有革新、新奇和不断变动的特点。

纪实性是纪录片的本质而现代性则是其时代特征。时代的不同,纪录片所呈现的形式也不同.但其目的是相同的即都是在纪实的基础上,更好地表达其思想。

一、纪录片技术的现代性

电影是 工业 革命发展的产物.每一次科学技术的变革.都极大地促进了电影事业的发展。如从早期的无声电影发展到有声电影、彩色电影,以及目前的数码电影。纪录片作为一种电影 艺术 的表现形式也随着科学技术变革的浪潮而改变。

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已将越来越多的无法实现的内容交给电脑来完成.创造了时空上的奇迹。美国digitaldomain数字影业公司总裁范德雷克宣称:数字技术进入电影产业,是21世纪最伟大的革命.也是继无声变有声,黑白变彩色之后.电影业发生的第三次革命性变化,它将为人们带来全新的电影理念。由于电脑数字技术的辅佐.电影的表现手段更加丰富.艺术感召力更强。

以2005年

另外,由于时代的 发展 ,技术的进步,个人数码产品的普及.使得纪录片的拍摄者并非都是专业的影像工作者一些业余的爱好者也将进入到这一领域.会更加丰富纪录片的内容。

三、纪录片

审美的 现代 性马克思主义美学认为.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在客观世界的感性显现。纪实是有主体投入的一种实录.纪录片创作的发展始终伴随着纪实理念成长的步伐.二者互相影响、相互依存。纪实主义的源头是巴赞的电影美学理论克拉考尔的电影的本性——物质现实的复原”理论和马契列特的纪实电影理论。作为一种美学观念.纪实主义追求的是一种未经人为雕琢. 自然 形成的美,它强调生活的原生态记录.用摄自生活的场景素材表现生活本身。在自然形态的生活中,那些日常现象之中往往蕴藏着深厚的美。纪实主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通过忠实地记录生活,再现平常生活中的生活美”。纪录片影像 艺术 的创作可以较好地实现纪实主义,其本质就是强调影像所具有的“照相本性和物质现实复原性。

回顾影视领域的百年演变任何一种影视创作新范式的出现都是以独特的审美经验作为最终的动因。纪录片创作的初始阶段.我们欣喜地发现,一些富有创造精神的创作者是没有受到过专业影视制作培训的,在这些先驱者的心中积累了许多新鲜、独特的审美体验。他们没有主流纪录片制作者的功利思想和精英纪录片艺术家们的名利思想,因此能够轻易地突破意识形态和大众审美 规律 的束缚,在西方纪实观念的冲击下.创造出一种突破旧有纪录片模式的新范本。如果抛开纪录片的记录基础功能不谈,仅仅讨论纪录片的创作.那么作为一种影像表现手段和艺术创作的纪录片审美.便至少包含两个主要特征:独创性和体验性。审美体验是审美创造的开端,同时也贯穿着审美创造的全过程。没有审美体验,就谈不到艺术创作.充其量只能是一种“制作”。审美体验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融合的过程,具有高度的独创性和个性化特征。

纪录片的创作.其手法有三大特点:一是长镜头.二是主持人加同期声.三是细节描写。长镜头在展示客观时空,强调事物本来面目,即它的真实性方面,有着绝对的优势:它的包容性很大,给人以思考的天地适应了纪实创作中见仁见智的审美心理。主持人加同期声的特点.在于能缩短观众与表现对象之间的距离,同时也能更加真实地记录生活。完美的纪实片,应该把声音作为一种结构手段加以充分运用。而细节描写能起到真实地再现生活原貌的作用具较强的真实感。

影视文学的审美特征范文10

全书共分十卷,包括戏剧、音乐、舞蹈、电影、电视、杂技、曲艺、美术、书法、摄影十大艺术门类,共140万字。它所收入的论文,是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对我区艺术创怍研究评论文章中选编出来的,大体上可分为三种类型的论文:一是广西评论家所写的艺术理论文章I二是对广西艺术创作的宏观研究论文,三是对广西有成就的艺术家及其作品的评论。可以说,这三方面的文章,能够从艺术研究的角度反映了广西艺术创作的发展脉络和成就,也体现了广西艺术研究的整体面貌和水平。这套丛书的出版,对坚持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观点,弘扬成就,探讨艺术创作特点、规律,促进艺术创作的繁荣,有着明显导向作用和实用价值。

纵观这套丛书十卷,在内容上尽管各卷由于其艺术特点不同而各具色彩,但总体上有着这样五个共同特点:

一是重视理论探讨,有着在艺术理论上的创造性的深化与突破。如“戏剧卷”中《重点剧场》一文,从当俞影视冲击下的戏剧危机入手,提出了“重点戏剧审美‘场的课题,指出:戏剧的本质,恰恰在于这个“场”字.它是一种审美主体(演员>和审美客体(观众)集于一体,相互作用、同步运动的审美创造。因而,戏剧的“场”,要强调三个同步,即:艺术创造与艺术欣赏的同步性、形式的欣赏与内容的欣赏的同步性、艺术欣赏与艺术社交的同步性。戏剧只有由此生成独有的审美场,才能振兴。应该说,这一重点剧场的理论,是打破多年来戏剧固定滇出模式的倡导。“杂技卷”中《杂技:人的形体美的创造》从杂技表演的高难奇巧技艺分析入手,把杂技艺术归属于造形艺术,而不是技功艺术,既要利用不同艺术手段,创造可观可感的物我为一、灵肉一致的具体象形,就要让其在形与力、形与神、形与情、形与韵的整体关系中产生丰富的高尚的艺术美感。从而引伸出杂技艺术要以感情作为支点,把人的感情和精神溶入技巧之中,尽量发挥人的气与力的作用的发展方向,而“书法卷”中《形象的音乐》一文,则生动地把书法艺术喻为音乐美,由表面感觉上升为理性的本质加以把捏,文章认为:音乐是心情的艺术,而书法却同样是与人的感情情绪和精神、性格结合在一起的,书法创怍主体是无时不在将感情注入物化形态中,使书法的一笔一划都具音乐的节奏和韵律。

二是作出总结性的评述,对某种艺术创作的特点、规律以及经验教训进行科学的分析、概括和判断。如“美术卷”中《广西油画三十年之路》对油画创怍每个历史阶段的发展脉络作了分把整个油画创作面貌轮廓作了鲜明的展示,使人看到“油画民族化”乃是唯一的发展方向。“电影卷”中《毛泽东文艺思想在银幕上的显现》则把广西电影与全国电影事业联系起来加以比照,同时认真总结了有突破性的成就的获得表现。文章认为,广西电影创作突出成就有三:一是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如《百色起义》、《周恩来》、《血战台儿庄》等,丰富和发展了电影美学纪实性的理论;二是民族题材影片如《布洛陀》、"《鼓楼情话》、《金沙恋》等,显现了从民族外部观照逐步转到对民族生存、发展的内部来探索民族自身价值的艺术突破>三是喜剧电影如《甜蜜的事业》、《顾此失彼》、《真是烦死人》等,找到了新时代喜剧的特征。又如“杂技卷”中《希望在于继承与创新》一文,概括性地评说了广西杂技艺术40年面面观,既肯定了杂技艺术节目的丰萬与更新以及多方面的变革,也指出在杂技艺术理论上研究与探讨不足,并对未来杂技艺术的创新提出了带有方向性的可行建议。

三是民族艺术研究占有较大的比重,不仅民族艺术论文量大、篇幅多,而且新观点、新课题屡见不鲜。如“戏剧卷”中的<壮剧三十年》、《壮族题材戏剧创作研究三题》、《谈少数民族戏剧走向》等,都从不同角度提出和探讨了戏剧民族化和民族剧种戏曲化的新课题>“美术卷”中的《略论南方民族民间美术》、《壮锦图案简论》、《谈瑶族民族民间工艺》皆从新时代的审美观点,论述民族民间工艺不仅是少数民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反映,是民族勤劳、智慧的折光,更是以其淸新的格调、别致的色彩打入世界经济市场的途径。而“音乐卷”、“舞蹈卷”中关于民族音乐、舞蹈的论述,更为丰富与深入。在对民族民歌多声部现象探讨中,所提出的新论点、新课题可以说多为前所未有的,如民歌二声部中“终止大二度(K2)与差频原理”、“结构中的奇数集合”、“壮族羽调式民歌的特点及羽徵调式的同音转调”、“侗族多声部音乐构成的规律”、“仫佬族二声部创腔手法与特色”等等,都显示了民族民歌研究进入一个新的层次;而民族舞蹈的研究,则多在舞蹈的民族特征以及与民族文化关系之上,如<壮族舞蹈的多元性及其动律特征》、《壮族民间舞蹈的稻耕文化特点初探》、《瑶族长鼓来源初探》等,无一不在探求民族舞蹈丰富的内涵,这对进一步发掘民族文化遗产,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有着借鉴价值。

四是对艺术的研究,既揭示其时代特征,更考察其审美价值。如“戏剧卷”中《圆的艺术,艺术的圆》一文,把戏剧艺术本固有的圆的审美特征作了深入的揭示,指出“几乎所有的传统剧目都是一个有头有尾,来龙去脉交待淸楚的完整而圆满的故亊,大多数剧目的结尾也都是一个大团圆的局面”,即无圆不成戏。这种以“圆”为审美特征的戏剧结构形式,恰是审美情趣之所在。而戏曲表演、舞台美术、舞台空间处理等,也都是在圆的艺术中形成。因而,“戏曲艺术就其本质而言,乃是一个以表现艺术为圆心的综合的艺术的圆”。这一审美特征揭示,对戏曲创作、研究是有参考价值的。又如“书法卷”中《中国书法的美学特征》一文,把书法的审美归结为情、势、形、神、书五个方面,这就明白无误地使书法欣赏有了审美的依据。再如“电视卷”中《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审美价值观与电视剧》一文,则以电视剧为具体对象,阐明了艺术的审美价值观从来都是以人的需要、社会的需要为基础时,因而电视剧应该视人民大众的审美需要为电视传播的前提。

五是评说了一批有突出艺术成就的老一辈艺术家的奉献精神,为文艺工作者树立了学习的楷模。如美术家阳太阳、黄独峰、朱培均,戏剧表演艺术家尹潘楚华,音枣家李志曙,书祛家李雁、帅立志,曲艺家满谦子,杂技艺术家周云鹏等,在有关卷中均有专文进行了评说。这些评说文章,不仅真实地记载了他们艺术创造、艺术造诣和艺术成就,叙述了他们所走过的艰辛而成功的艺术之路,更弘扬了他们无私的奉献精神。

总之,《广西当代艺术理论研究丛书》是一部很有实践和指导价值的书,它是广西第一部全面对艺术研究成果的集汇,也是对广西20年来艺术创作在理论上的总结,并在〜定程戽上声富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艺术理论,是艺术创作、研究人员不可多得的一套参考书。我们相信,这套丛书的出版,正如李振潜副主席在《序言》中所写:将会“帮助艺术家们更好地把握创作的方向,掌握创作的规律,推动艺术创作不断走向更大的发展与繁荣”。

影视文学的审美特征范文11

    审美情趣日趋多元化,影视文化日益成为审美文化主流;审美文化的市场化、商业化,使受制于收视率、票房率的影视文化出现类型化、单一化等倾向,抑制着影视文化的质量提升和多样化的繁荣。影视业必须重新建构自己的美学特征,特别是从文学艺术中吸取精华,才能提高艺术品味,获得艺术生命。

    社会的发展使当下的审美情趣日趋多元化,使影视文化日益成为审美文化主流;但审美文化的市场化、商业化发展,又使受制于收视率、票房率的影视文化出现类型化、单一化等倾向,这些倾向抑制着影视文化的质量提升和多样化繁荣。在这样的大趋势下,影视业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审美价值体系,特别是从文学艺术中吸取精华,才能提高艺术品味,获得艺术生命。

    一

    影视文化之所以成为当代审美文化的主流,最主要的原因是现代高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影视视觉文化的广泛传播的可能,但这也与现代人的生存方式有关。城市化、都市化的扩展使现代人之间越来越隔膜、越来越陌生。这就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对话和沟通越来越成为一种迫切的需要;而这种交往、对话和沟通的最简便的方式便是通过直接的形象欣赏。当代审美文化也就适应人们的这一生存方式而向视觉文化转化。现在人们到处可以看到形象,感受到形象,甚至触摸到形象。有的研究者将这种形象称之为“意象形态”,作为意识形态的对举形态而出现,这深刻地概括了当代审美认知从“反映”到“反应”,从理性愉悦到感性娱悦的转变。以“意象形态”为其表征的审美文化当仁不让地在社会审美文化舞台上成为主角,那些业已成为当前人们生活方式、生存范式所必不可少的享受需要的电视、电影、卡拉0K、MTV、广告艺术、时装表演等,正是意象形态的基本承载主体。在高度紧张忙碌的现代都市生活中,快节奏、高速率改变了人们的时间概念,多数人已无暇去浅吟低唱、品尝玩味,去细细咀嚼、推敲和寻索那些潜藏在语词和概念背后的意蕴,无暇进行精细的心灵内省和思想反刍。“形象”能够消除以往人们对待外部事物的距离感和隔膜感,例如电视几乎能将整个世界的“形象”搬进人们的客厅和卧室。精采纷呈的电视图像使观众的审美需求得到很大的满足,极大地丰富了家庭生活。

    审美情趣日益多元化和视觉文化成为审美文化主流的发展趋势,不断向影视业提出新的要求,也不断为影视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人们审美情趣的多元化发展要求影视业提供尽可能丰富的审美文化品种,满足不同的审美文化需求。

    二

    当前世界影视文化在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影响下,已经完全进入商业化运作轨道。改革开放中的中国影视文化一方面受全球影视业商业化的影响,一方面受国内改革,特别是业内改革的影响,也越来越商业化了。商业化一方面为影视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内在的不竭动力,为影视生产的多样化提供了动力资源,促进了影视产品的多元化发展;但另一方面,一切以利润为中心的影视业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我们高度关注的、抑制影视文化多样化健康发展的不良倾向,即在影视审美情趣多元化的总体趋势下,也呈现出一些影视作品类型化、单一化等不良倾向,严重影响着影视审美艺术的发展,影响着影视艺术的质量提升,影响着影视文化的社会功能的健康发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商业化的影响下,影视产品越来越呈现出新的类型化

    观众审美情趣的多样性决定了影视制作的多样化。这既是大众审美文化丰富性的要求,也是影视作为一种艺术审美形态的要求。艺术的审美价值首先在于鲜明生动的个性化。电影电视艺术作为一种审美形态,只有具备鲜明独特的个性特征,才能获得真正的美学价值。歌德指出,“显出特征的艺术才是唯一真实的艺术。只要它是从内在的、专注的、注重个性的、独立的感情出发,来对周围事物起作用,对不相干的东西毫不关心,甚至意识不到,那么,不管它是出于粗犷的野蛮人之手也好,还是出于有修养的敏感的人之手也好,都是完整的,有生命的” ① 。然而,影视作为大众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式,其审美情趣多元化发展又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收视率、票房率等影视市场机制的影响。影视的产业化发展势头要求把收视率、票房率作为影视生产的重要导向。影视的市场实践证明,只有满足数量最大的一类观众群的需求,才能获得最大的收视率和经济效益。而类型化的电影作品可以有效地避免创新所致的商业风险,避开文化市场竞争中的不利因素。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节目部主任米契尔·丹曾指出,一个节目的成功与否仅仅根据其在收视率方面的竞争情况,而3/4以上的新节目注定要失败。这表明,审美品味的创新意味着要承担很大的风险,所以电影电视节目都倾向于模仿过去的成功作品,以保证收视率和经济效益。在收视率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氛围中,电视审美品味不迎合最大数量的观众的需求是不现实的。正如,美国电视制片人F.齐夫指出,“我们全都很了解美国公众的口味,他们需要的是消闲的娱乐品……我们不搞高雅的东西,我们的产品要面向最大多数的观众。他们是电视机的最大买主。 他们买了电视机,啤酒商就会来找电视台了。啤酒商需要吸引的是卡车和出租车司机,普通人,他们对那些少数人喜欢的歌剧、芭蕾和交响乐不感兴趣” ② 。为此,好莱坞生产的电影几乎完全按照若干成功作品模式进行类型化制作,并扩展成一种全球性的影视生产模式。

    在这种世界模式的影响下,中国影视圈也呈现出严重的类型化倾向。“戏说热”、“纪实热”、“宫廷戏热”、“武打热”等类型化现象层出不穷。近几年来,中国影视业发展迅猛,出现了一批具有较高审美品味的作品,如《牵手》、《围城》等,但是从总的方面看,审美品味高、艺术创新大的精品电视剧太少,而类型化、雷同化的电视剧居多,审美情调单一化现象严重。例如,我国影视圈曾一度兴起宫廷戏热,一打开电视机,粉墨登场的将相帝王、皇后公主、皇嫔皇妃,尽收眼底。其中一些作品审美品味低下,艺术价值不大。与此同时,青少年题材、工业题材、部队题材等反映边缘领域的电视作品则明显偏少。这表明,我国影视审美类型化问题也日益严重,亟待改善。

    (二)在商业利益的诱导下,部分影视作品过分追求感官刺激,迎合庸俗低级趣味,致使影视文化中暴力和色情泛滥

    暴力对社会的危害早已成为全世界的共识,然而,它却常被影视界用作提高收视率的重要法宝。据统计,美国每10集电视剧中平均有8集包含暴力内容;每1小时的电视节目中平均出现7次暴力情境;每周电视节目中平均会出现600次暴力情境。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影视暴力内容也非常突出。这些暴力内容虽然不会立刻对社会发生消极作用,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社会的安定。据犯罪心理学家调查表明,大部分恶性凶杀案的制造者都热衷于观看暴力影视节目。在影视暴力现象日益严重的美国,现实社会的暴力事件也泛滥成灾。据美国司法部部长的一份声明指出,由于影视暴力的影响,QJ、抢劫、凶杀等暴力犯罪在美国青少年中呈增长趋势。为此,美国联邦电信委员会于1998年3月批准使用V型芯片技术,便于父母锁住有暴力和色情倾向的电视节目。2000年起,美国所有电视机用户都要求使用V芯片。

    色情泛滥也是当今西方影视界所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自从美国政府对影视色情的控制放松后,好莱坞电影的色情化倾向已经非常严重。与其说好莱坞电影在向全球传播美的理念,还不如说成是性的理念。正如科罗拉多丹佛大学的内尔森教授指出,“我们用我们以为的美污染了全世界

    ” ③ 。目前,美国是全球色情影视作品的传播中心。自1991年以来,色情影视作品的年产量增长了5倍。色情影视节目已成为美国最重要的文化出口产品之一。造成影视色情泛滥的原因非常简单,仅仅源于审美品味低下和拜金主义。法国作家维尼在《一个诗人的日记》里指出:“灵感的狂热远远胜过在一个女人怀中的那种令人销魂的肉欲迷狂。精神上的享受是更长久的……道德上的陶醉高于肉体上的迷恋。” ④ 影视艺术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品格并不在于肉欲的迷恋,而在于从内心深处唤起人们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和对高尚情操的无限向往。希金森早在1867年就对人类审美文化的独立品格和理想境界作了深刻地揭示:“文化的意义在于真善美和造就完人,直到他把肉体的需求看到无足轻重,而把科学和艺术作为唯一值得追求的、有内在价值的目标。这种精神置纯艺术于功利主义的艺术之上,并为求得更为高尚的精神生活而安贫乐道。” ⑤

    在我国,影视文化中的暴力和色情问题,也早已引起人们的关注。暴力和色情画面容易使人意志消沉、精神颓废、性情孤僻,对广大观众尤其是青少年观众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有识之士早已对此一再呼吁,要求减少影视作品中的暴力和色情内容,但是问题一直难以很好解决。一些影视作品为了提高收视率和票房率,肆意渲染恐怖、暴力和色情等感官刺激性强的画面内容。

    (三)在商业利益的诱导下,部分影视作品越来越脱离现实而导致人文精神的失落

    在1987年9月召开的第一届中国电视艺术节中国电影学术讨论会上,法国电影学者贝热隆指出,中国电影给予西方最深刻的印象是现实性和时代感。然而近年来,受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的影响,中国影视界也一度风行玩文学、玩人生的游戏哲学,从而导致影视创作中的人文精神的失落。

    影视艺术世界与现实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影视作品往往采用象征性的手法表现社会生活的价值结构和本质联系。影视节目如果过分倾向于通过夸张离奇的审美方式去描写脱离现实社会的幻像,不仅会使作品失去反映现实、指导人生的社会教育功 能,也会误导观众尤其是青少年观众,使他们扭曲对现实生活的认识,产生错误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如日本、韩国、香港等地的电影电视节目倾向于用明星、偶像包装虚假的剧情。内容一般以高度理想化的浪漫爱情故事或轻松喜悦的情境喜剧为主,情感表现往往采用极端夸张的煽情手法,从而让部分观众沉溺于虚无缥缈的“美丽的谎言”中,消磨了学习工作的意志。这些影视作品纯粹从娱乐消遣出发,情节脱离现实生活,内容夸张离奇,格调低级庸俗,不仅不能鼓舞观众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世界观,反而培养出一批追求享乐、唯利是图、见利忘义的小市民。

    因此,影视艺术作为一种审美方式,在艺术形式上无论如何前卫、先锋,但必须始终承担起影视艺术的社会教育功能,大力弘扬影视艺术的人文精神,用正确的思想影响人,用高尚的情操鼓舞人。唯其如此,才能使影视艺术真正成为寓教于乐,真善美统一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相反,如果影视艺术失去了人文精神的合理内核,必然堕落为一种肤浅的感情消费或感官刺激。

影视文学的审美特征范文12

审美情趣日趋多元化,影视文化日益成为审美文化主流;审美文化的市场化、商业化,使受制于收视率、票房率的影视文化出现类型化、单一化等倾向,抑制着影视文化的质量提升和多样化的繁荣。影视业必须重新建构自己的美学特征,特别是从文学艺术中吸取精华,才能提高艺术品味,获得艺术生命。

社会的发展使当下的审美情趣日趋多元化,使影视文化日益成为审美文化主流;但审美文化的市场化、商业化发展,又使受制于收视率、票房率的影视文化出现类型化、单一化等倾向,这些倾向抑制着影视文化的质量提升和多样化繁荣。在这样的大趋势下,影视业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审美价值体系,特别是从文学艺术中吸取精华,才能提高艺术品味,获得艺术生命。

影视文化之所以成为当代审美文化的主流,最主要的原因是现代高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影视视觉文化的广泛传播的可能,但这也与现代人的生存方式有关。城市化、都市化的扩展使现代人之间越来越隔膜、越来越陌生。这就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对话和沟通越来越成为一种迫切的需要;而这种交往、对话和沟通的最简便的方式便是通过直接的形象欣赏。当代审美文化也就适应人们的这一生存方式而向视觉文化转化。现在人们到处可以看到形象,感受到形象,甚至触摸到形象。有的研究者将这种形象称之为"意象形态",作为意识形态的对举形态而出现,这深刻地概括了当代审美认知从"反映"到"反应",从理性愉悦到感性娱悦的转变。以"意象形态"为其表征的审美文化当仁不让地在社会审美文化舞台上成为主角,那些业已成为当前人们生活方式、生存范式所必不可少的享受需要的电视、电影、卡拉0K、MTV、广告艺术、时装表演等,正是意象形态的基本承载主体。在高度紧张忙碌的现代都市生活中,快节奏、高速率改变了人们的时间概念,多数人已无暇去浅吟低唱、品尝玩味,去细细咀嚼、推敲和寻索那些潜藏在语词和概念背后的意蕴,无暇进行精细的心灵内省和思想反刍。"形象"能够消除以往人们对待外部事物的距离感和隔膜感,例如电视几乎能将整个世界的"形象"搬进人们的客厅和卧室。精采纷呈的电视图像使观众的审美需求得到很大的满足,极大地丰富了家庭生活。

审美情趣日益多元化和视觉文化成为审美文化主流的发展趋势,不断向影视业提出新的要求,也不断为影视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人们审美情趣的多元化发展要求影视业提供尽可能丰富的审美文化品种,满足不同的审美文化需求。

当前世界影视文化在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影响下,已经完全进入商业化运作轨道。改革开放中的中国影视文化一方面受全球影视业商业化的影响,一方面受国内改革,特别是业内改革的影响,也越来越商业化了。商业化一方面为影视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内在的不竭动力,为影视生产的多样化提供了动力资源,促进了影视产品的多元化发展;但另一方面,一切以利润为中心的影视业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我们高度关注的、抑制影视文化多样化健康发展的不良倾向,即在影视审美情趣多元化的总体趋势下,也呈现出一些影视作品类型化、单一化等不良倾向,严重影响着影视审美艺术的发展,影响着影视艺术的质量提升,影响着影视文化的社会功能的健康发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商业化的影响下,影视产品越来越呈现出新的类型化

观众审美情趣的多样性决定了影视制作的多样化。这既是大众审美文化丰富性的要求,也是影视作为一种艺术审美形态的要求。艺术的审美价值首先在于鲜明生动的个性化。电影电视艺术作为一种审美形态,只有具备鲜明独特的个性特征,才能获得真正的美学价值。歌德指出,"显出特征的艺术才是唯一真实的艺术。只要它是从内在的、专注的、注重个性的、独立的感情出发,来对周围事物起作用,对不相干的东西毫不关心,甚至意识不到,那么,不管它是出于粗犷的野蛮人之手也好,还是出于有修养的敏感的人之手也好,都是完整的,有生命的"①。然而,影视作为大众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式,其审美情趣多元化发展又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收视率、票房率等影视市场机制的影响。影视的产业化发展势头要求把收视率、票房率作为影视生产的重要导向。影视的市场实践证明,只有满足数量最大的一类观众群的需求,才能获得最大的收视率和经济效益。而类型化的电影作品可以有效地避免创新所致的商业风险,避开文化市场竞争中的不利因素。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节目部主任米契尔·丹曾指出,一个节目的成功与否仅仅根据其在收视率方面的竞争情况,而3/4以上的新节目注定要失败。这表明,审美品味的创新意味着要承担很大的风险,所以电影电视节目都倾向于模仿过去的成功作品,以保证收视率和经济效益。在收视率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氛围中,电视审美品味不迎合最大数量的观众的需求是不现实的。正如,美国电视制片人F.齐夫指出,"我们全都很了解美国公众的口味,他们需要的是消闲的娱乐品……更多文章请联系我们,我们不搞高雅的东西,我们的产品要面向最大多数的观众。他们是电视机的最大买主。他们买了电视机,啤酒商就会来找电视台了。啤酒商需要吸引的是卡车和出租车司机,普通人,他们对那些少数人喜欢的歌剧、芭蕾和交响乐不感兴趣"②。为此,好莱坞生产的电影几乎完全按照若干成功作品模式进行类型化制作,并扩展成一种全球性的影视生产模式。

在这种世界模式的影响下,中国影视圈也呈现出严重的类型化倾向。"戏说热"、"纪实热"、"宫廷戏热"、"武打热"等类型化现象层出不穷。近几年来,中国影视业发展迅猛,出现了一批具有较高审美品味的作品,如《牵手》、《围城》等,但是从总的方面看,审美品味高、艺术创新大的精品电视剧太少,而类型化、雷同化的电视剧居多,审美情调单一化现象严重。例如,我国影视圈曾一度兴起宫廷戏热,一打开电视机,粉墨登场的将相帝王、皇后公主、皇嫔皇妃,尽收眼底。其中一些作品审美品味低下,艺术价值不大。与此同时,青少年题材、工业题材、部队题材等反映边缘领域的电视作品则明显偏少。这表明,我国影视审美类型化问题也日益严重,亟待改善。

(二)在商业利益的诱导下,部分影视作品过分追求感官刺激,迎合庸俗低级趣味,致使影视文化中暴力和色情泛滥

暴力对社会的危害早已成为全世界的共识,然而,它却常被影视界用作提高收视率的重要法宝。据统计,美国每10集电视剧中平均有8集包含暴力内容;每1小时的电视节目中平均出现7次暴力情境;每周电视节目中平均会出现600次暴力情境。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影视暴力内容也非常突出。这些暴力内容虽然不会立刻对社会发生消极作用,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社会的安定。据犯罪心理学家调查表明,大部分恶性凶杀案的制造者都热衷于观看暴力影视节目。在影视暴力现象日益严重的美国,现实社会的暴力事件也泛滥成灾。据美国司法部部长的一份声明指出,由于影视暴力的影响,、抢劫、凶杀等暴力犯罪在美国青少年中呈增长趋势。为此,美国联邦电信委员会于1998年3月批准使用V型芯片技术,便于父母锁住有暴力和色情倾向的电视节目。2000年起,美国所有电视机用户都要求使用V芯片。

色情泛滥也是当今西方影视界所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自从美国政府对影视色情的控制放松后,好莱坞电影的色情化倾向已经非常严重。与其说好莱坞电影在向全球传播美的理念,还不如说成是性的理念。正如科罗拉多丹佛大学的内尔森教授指出,"我们用我们以为的美污染了全世界"③。目前,美国是全球色情影视作品的传播中心。自1991年以来,色情影视作品的年产量增长了5倍。色情影视节目已成为美国最重要的文化出口产品之一。造成影视色情泛滥的原因非常简单,仅仅源于审美品味低下和拜金主义。法国作家维尼在《一个诗人的日记》里指出:"灵感的狂热远远胜过在一个女人怀中的那种令人销魂的迷狂。精神上的享受是更长久的……更多文章请联系我们,道德上的陶醉高于肉体上的迷恋。"④影视艺术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品格并不在于的迷恋,而在于从内心深处唤起人们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和对高尚情操的无限向往。希金森早在1867年就对人类审美文化的独立品格和理想境界作了深刻地揭示:"文化的意义在于真善美和造就完人,直到他把肉体的需求看到无足轻重,而把科学和艺术作为唯一值得追求的、有内在价值的目标。这种精神置纯艺术于功利主义的艺术之上,并为求得更为高尚的精神生活而安贫乐道。"⑤

在我国,影视文化中的暴力和色情问题,也早已引起人们的关注。暴力和色情画面容易使人意志消沉、精神颓废、性情孤僻,对广大观众尤其是青少年观众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有识之士早已对此一再呼吁,要求减少影视作品中的暴力和色情内容,但是问题一直难以很好解决。一些影视作品为了提高收视率和票房率,肆意渲染恐怖、暴力和色情等感官刺激性强的画面内容。

(三)在商业利益的诱导下,部分影视作品越来越脱离现实而导致人文精神的失落

在1987年9月召开的第一届中国电视艺术节中国电影学术讨论会上,法国电影学者贝热隆指出,中国电影给予西方最深刻的印象是现实性和时代感。然而近年来,受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的影响,中国影视界也一度风行玩文学、玩人生的游戏哲学,从而导致影视创作中的人文精神的失落。

影视艺术世界与现实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影视作品往往采用象征性的手法表现社会生活的价值结构和本质联系。影视节目如果过分倾向于通过夸张离奇的审美方式去描写脱离现实社会的幻像,不仅会使作品失去反映现实、指导人生的社会教育功能,也会误导观众尤其是青少年观众,使他们扭曲对现实生活的认识,产生错误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如日本、韩国、香港等地的电影电视节目倾向于用明星、偶像包装虚假的剧情。内容一般以高度理想化的浪漫爱情故事或轻松喜悦的情境喜剧为主,情感表现往往采用极端夸张的煽情手法,从而让部分观众沉溺于虚无缥缈的"美丽的谎言"中,消磨了学习工作的意志。这些影视作品纯粹从娱乐消遣出发,情节脱离现实生活,内容夸张离奇,格调低级庸俗,不仅不能鼓舞观众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世界观,反而培养出一批追求享乐、唯利是图、见利忘义的小市民。

因此,影视艺术作为一种审美方式,在艺术形式上无论如何前卫、先锋,但必须始终承担起影视艺术的社会教育功能,大力弘扬影视艺术的人文精神,用正确的思想影响人,用高尚的情操鼓舞人。唯其如此,才能使影视艺术真正成为寓教于乐,真善美统一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相反,如果影视艺术失去了人文精神的合理内核,必然堕落为一种肤浅的感情消费或感官刺激。

影视文化面临危机,必须从文学中吸取精华,才有可能走出窘境,重获生命。文学的繁荣,为影视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源。文学作品与影视作品作为一种叙事艺术,具有共同的规律。因此,影视业的发展离不开文学的支持。近年来,影视发展的危机,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脱离文学的滋养所致。实践证明,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使影视取得加倍的成功。无论是《乱世佳人》、《王子复仇记》、《廊桥遗梦》,或是《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还是《大红灯笼高高挂》、《红高粱》都是以优秀的文学作品为基础的。这些作品从人物形象到审美意味,再到理性层面,都达到艺术所应有的审美标准,都反映了艺术的人文性、审美性特征。因此,很容易得到观众的认可。相反,现在很多影视作品,纯粹从迎合观众的需求出发,忽略文学性的重要意义。结果使作品空洞乏味,格调低下,缺乏艺术底蕴,从而导致影视生产出现大规模的滑坡。文学之所以对影视传播具有重要的作用,就在于文学作品的内涵和外延的丰富性。从影视剧作的角度来看,文学作品为电影和电视提供了优秀的剧本。由于文学与影视的情节建构技巧与叙事艺术规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因此,优秀的文学作品本身就具备影视艺术作品的基本要素,有些文学作品甚至等同于影视剧本。另一方面,文学是以语言为载体的,具有深刻的思想性或抽象性。这种思想性或抽象性为影视作品镜头语言的自由发挥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并成为影视艺术丰厚的艺术底蕴的关键。

文学,作为人学,注重立足思想层面和美学层面对人的生存状态进行观照。这种观照能有效地克服影视艺术商品化造成的各种弊端。以画面为基本载体的影视艺术,如果没有影视文学的支撑,很容易陷入单纯追求画面感觉刺激的误区。以文学作品为基础改编的影视作品往往能取得巨大成功的关键因素,就在于文学艺术丰厚的人文底蕴给影视艺术以思想深度和文化品位。

综上所述,影视艺术只有以文学艺术为基础,才能获得丰富和繁荣。由于文学在形象塑造、风格建构、艺术品味、审美多样化等方面,已经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因此影视业如果从文学艺术中吸取养料,那么无异于如虎添翼,锦上添花。

注释

①鲍桑葵:《美学史》,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401页。

②《世界电影》1996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