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影视作品论文

影视作品论文

时间:2022-07-31 06:03:38

影视作品论文

影视作品论文范文1

一、影响导演思维的因素

对于一个导演来说,影响其风格形成的因素有很多。既有客观方面的因素,也有主观方面的因素,总体来说,导演思维是导演个人对于世界的认知,对于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对于自己知识结构的一种有效构建。导演思维的形成和导演自身的经历及其所处的环境是密不可分的。(1)个人对于生活的理解。一千个人眼里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不同的人对世界会有不同的认识,作为一个影视剧导演,其对于世界的认知也影响着其作品的演绎。每一个导演对于生活对于艺术都有自己的理解,这种理解表现在影视作品里,就是一种个人的情怀和艺术的表现力。影视作品本身是一种主观创作,它和机械化工业化生产的其他东西是不一样的,这种东西表现在艺术世界里就是一种个人的解读。因此,导演个人对于生活的理解影响其作品的表达。(2)自己的知识和文化的架构。作为一个影视剧导演,其对作品的演绎离不开自身的知识和文化架构。当两个不同的人在文化沉淀和知识积累上有着十分不一样的层次的时候,他们所表达出来的对世界的理解肯定是不一样的。如果一个导演是从社会和实践中走出来的,它的作品肯定更接地气,如果一个导演是主攻人文的,其所执导的作品也必然更文艺一些。因此,导演的知识和素养是有生命力的,对于影视作品的影响也是巨大的。(3)外在环境的作用。人是一种社会动物,社会环境影响人的思维和价值认知。影视剧导演也是社会的一份子,在社会工作和生活中导演对于生活的认知表现在影视剧中的方方面面。艺术来源于生活,如果一个社会充满欺骗狡猾以及其他各种不好的因素,导演在影视剧中也会反映这些方面。而如果一个社会充满善良美好和谐积极向上,同样也会在影视剧中得到体现。

二、导演思维影响影视作品的方式

导演思维对于影视剧的制作有着重要的影响,这些影响是怎么表现出来的呢?下文将从剧本选择、画面选择等几个方面分别进行论述。(1)剧本选择。剧本是影视剧创作的主材料,一个导演,对于哪种体裁的影片感兴趣,想通过哪种影片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是其在创作过程中思考的首要问题。对于一个影片,需要什么样的形式表达出来,留给观众什么样的启迪,都是很重要的。有的导演喜欢大制作,有的导演喜欢小切口。这种题材和脚本的选择是导演思维影响影视剧制作的一个直接表现。(2)演员选择。演员是导演将自己的思维传达出来的人物,因此导演对于演员的选择也是传递导演思维的一个关键点。不同的演员所演绎出来的同一部影视剧的感觉也是不同的。例如,《神雕侠侣》不同版本的小龙女带给观众的感觉也是不同的。选择哪一个演员来塑造小龙女的形象,就在于导演对于小龙女的理解。导演的这种选择对于影视作品的风格呈现也具有极大的影响。(3)叙事手法。影视作品有很多表现手法,不同的导演会选择不同的叙事手段。有的导演喜欢讲故事,在影视作品中就会很艺术地讲一个故事进行唯美的演绎,而有的导演喜欢快节奏的叙述,就会通过各种倒叙插叙等剪辑手法,将故事的节奏加快。这种叙事方法的不同给人的感觉也大不一样。在电影《唐山大地震》里,导演表现的是一种沉重悲痛的叙事,在电影《超能陆战队》里则是一种充满温暖和幽默的讲述,这种不同的叙事手法也是导演对影视作品的集中体现。(4)后期制作。后期制作是导演表现其思维的关键环节,对于同一部影片,不同的后期制作呈现出来的也有很大的不同。例如,同一张图片,运用不同的剪辑手法所呈现出来的效果就很不一样。对于一部影视作品来说,后期制作是其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如一锅炒好的菜,需要装盘,但是不同的装盘方式让这盘菜呈现出来的效果就有很大不同。导演的思维决定着影视剧的装盘方式,对影视作品也会产生深刻的影响。

三、结语

影视作品是导演的艺术创作,这种艺术创作是一种主观的能动的活动,导演的思维和想法能够在作品中得到极大的呈现。导演的思维是与其自身知识构成、文化素养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分不开的。导演的这种思维主要通过剧本选择、演员选择、叙事手法、镜头语言、画面语言以及后期制作等方面来呈现,导演对作品的影响是直观的深刻的。因此,一部影视剧能否成功,导演是其核心和关键。

作者:张亚伟 单位:秦皇岛广播电视台

影视作品论文范文2

一、网络文学影像化原因

(一)网络文学与影视作品的天然暗和

影视产业的快速扩张和网络小说热潮的持续升温,让网络文学和影视剧制作的产业化、商业化得到很大的提升。网络小说用文字讲故事,通过网络与受众进行互动;影视作品用镜头讲故事,透过荧屏传递到受众面前。无论是网络小说还是影视作品,他们都是讲故事的文艺活动,都得通过一个中间媒介与受众进行交互。这样的属性决定了它们间相互融合的可能性。深受大众文化影响的网络文学和影视作品,决定了他们在创作取材和价值取向上的天然暗合。网络文学的创作往往由非职业作家完成,这些非职业作家大多都是70、80和90后,影视作品消费的主力军也正是这个年龄阶段的人群,选择有同样生活背景的作家作品进行改编自然会得到消费主体的关注,影视剧中鲜活的生活表现手法和贴近普通大众心理的桥段设计会和观众产生共鸣。电视、电影,常常被人们视为具有针砭时弊,反映当下人们生产、生活作用的媒介,亦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制片方选取现实主义性强的网络文学进行改编,网络小说和影像表达间的这种暗合,为两者的融合提供了便利。

(二)市场选择

精英文化在市场上的溃败直接导致了大众文化的兴起。而影视剧作为大众文化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市场的运作机制下、“在国内影视创作长期遭受‘千金难寻好剧本’困扰之际”,网络文学实现其影像化的传播“比制作一般的影视作品拥有更加生后的观众基础,从市场占有上就已经赢得了先机”。无论是电视还是电影,消费性是其最大的特征,网络文学与影视制作间的暗合,符合快餐时代的娱乐、消费精神。2003年开始,文学网站便开始实现了自身的商业化运作,在“快餐”时代和产业链经济效益的共同驱力下,网络文学改编影视作品已得到显而易见的市场支撑。

二、网络文学影像化的利弊

(一)生成成熟的类型化创作

网络文学多类型题材的发展,为中国的影视作品类型化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在众多由网络文学改编的电视剧当中,宫廷剧作为中国电视剧的常规类型值得关注,该类型作为一种原发类型,也衍生出许多的亚类型。而在电影方面,爱情题材的文艺片更是成为网络文学改编电影的一大主打类型。回顾近几年的电视剧创作,宫廷剧作为一种常规类型依旧占据着电视剧市场的半壁江山。近几年,《后宫甄嬛传》《美人心计》《倾世皇妃》这类改编自网络文学的影视作品都获得了不错的收视和良好的口碑,《后宫甄嬛传》尤其更甚。随着这一类型的发展和成熟,一种继发类型的穿越宫廷剧横空出世。《宫》《步步惊心》亦是这类宫廷剧成熟发展后的衍生之作,这种亚类型拓款了影视创作的视域,为宫廷剧的长久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而在电影方面,年轻人作为影院观影的生力军,选择都市情感和青春爱情题材的网络小说改编成电影切合年轻人的观影期待。而这类网络文学的改编对制片成本要求较低,风险也较低,电影人从商业和市场的角度出发,选择这一类型进行改编合情合理。《杜拉拉升职记》《失恋33天》《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都是网络文学影视化的成功之作,都市情感题材的影片在这样的市场支持下必定会得到长足发展。网络文学的类型化必将极大的促成影视作品类型化的发展,由此生成的类型化创作,为中国影业形成自身的稳定主打周期提供了基础,这对于促进电视、电影工业的发展非常有利。

(二)网络文学自身文本内涵的删减

相较于文学作品中的文字描写来说,影像化的表达因其视觉的直观性和阅读时的综合性与迅捷,不适宜进行大段议论和过于深度的主体挖掘。而网络文学作为一种伴随着网络发展起来文学样态,在改编成影视剧的情况下,必定因为编剧和导演对原著的解构和重构,其作品的文本内涵必定遭受到不可避免的删减,这也是任何作品改编和影视化过程中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影像作为一种大众传播的可视化媒介,在有限剧集的时限下,不得不表现出表意简单和浅显化的特点。这既是影像传播的优点,又是其局限之处的一大体现。深受年轻群体欢迎的网络文学,有的还形成强大的固定粉丝群。粉丝群与网络又都保持着一种双向互动的关系,可以说粉丝群或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了网络的创作。“网络文学利用网络自由的特点和文学自由的精神,通过自由地写作、阅读和评论,逐渐向公众倾斜”,网络文学影像化改编不再是导演们唯一的创作追求,还是受众参与作品意义生成的意见表达。网络文学可供影视剧作改编的资源丰富,“第二次浪潮”的到来,将会为这个故事至上的影视剧市场注入更多的活力。但是,改编的影视作品在向公众倾斜和遵循受众意见的市场选择下,改编作品呈现出谄媚观众的态势。制片方在追求商业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不能一味的讨好观众,避免“三俗”提高大众的审美品位任重而道远。

作者:吴尚昕 单位: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

影视作品论文范文3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批评的眼光——艺术的整体性把握;批评对象——发现人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任何有价值的影视批评都不能仅停留在对影视作品一般的阐述和透视上、评论不仅是对象性的活动,而且也是用敏锐的理解来丰富我们的享受的过程、影视编导在进行影视剧创作时,对生活的观察、理解和把握有其特殊的眼光、艺术家创作时的艺术眼光、是为表达主体自身的情感而寻找客观的载体的一种眼光、观众明显地感觉到(或许并非自觉意识)两个层面东西的存在、批评家的任务,它能使观众从迷醉中走向清晰的理性认知、自古以来对文章的评价是“不关风化体,纵好也枉然”等。具体请详见。

任何有价值的影视批评都不能仅停留在对影视作品一般的阐述和透视上,如果仅仅做到这一点,那只是与影片处于同一层面的分析与解剖,没有生发,就谈不上提升。当前中国影视批评普遍存在自说自话的“无效性”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批评家们沉醉于独语式的自我观照,没有建立对影像及文本综合分析基础上的科学价值判断。批评停留在了读解的层面上,就无法对影视作品进行观念、精神上的延伸与发挥。

评论不仅是对象性的活动,而且也是用敏锐的理解来丰富我们的享受的过程。评论的过程包括两个阶段:一、感受和了解;二、理性的分析。有感受才能有分析,而分析又使感受得到提高并变得更加明确。当然在具体评论活动中,感受和分析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一种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互动过程。对影视作品的观念、结构、手法进行深层次的开掘与生发,不仅要有强烈的开发精神和独特的艺术眼光,而且要让人们看到人类生存的境况,上升到形而上的层次而进入哲理的思考。所以,在观念层次上对影视作品进行阐释和延伸,需要批评家具备三个方面的质素:即整体性把握、发现人、理性延展。

〔一〕批评的眼光——艺术的整体性把握

影视编导在进行影视剧创作时,对生活的观察、理解和把握有其特殊的眼光,即艺术地把握事物的眼光。批评家在进行艺术意蕴的开掘时,首先需要的不是历史、哲学的概念,更不是庸俗社会学所强调的斗争的敏感,而应是整体性把握能力。

艺术家创作时的艺术眼光、是为表达主体自身的情感而寻找客观的载体的一种眼光。这实际上是一种转化,把个人化的情绪或情感变为客体所拥有的东西,转化当然不是个体情绪或情感向客体的照搬,而是一种超越,并且这种超越是必须的。否则,艺术的创作就成为简单的实录,只能在对自身及社会的繁琐而并不得要领的描绘中获得浅层次的真实。创作的超越意味着在艺术家所寻觅的客观对应物中蕴含着人类普遍的精神,这样,包括批评家在内的众多欣赏者才能为之所动,才有谈论或批评的兴致。对批评家来说,把握艺术家如何把主体情绪与人类精神暗合并在一个客观对应物中,其激情所在,哲学所在,是十分重要的,也是批评家的职责,换句话说,对影视艺术家独特艺术眼光的发现是影视批评家的职责。

日本导演周防正行的《我们跳个舞好吗?》,是一部既有很强的娱乐性又有鲜明的独创性的影片,导演通过一种热烈的情怀和冷静的抒写取得了雅俗共赏的效果。影片中的主人公杉山是一个循规蹈矩的公司主管,在家里也是一个好丈夫,好父亲。每次乘电车从公司回家途中,他都可以看见一所破旧大楼一扇打开的窗户时露出一张带着忧伤的美丽女人的面孔。有一天,他发现这扇窗户上直接用红色的胶带贴着“岸川舞蹈教室,入学随时”的字样。当他终于站在门前并犹豫是否进去的时候,他发现岸川舞(女主角名)站在楼上的窗边,心不在焉地看着远处。他本人由于一个戏剧性场面(和一个打算进舞厅的体态丰满的女人相撞)而跌进了教室,从此开始了他生命中意外的历程。从表面上看,这部影片没有什么戏剧性的情节,角色间也没有我们通常所期待和想象的爱恋关系。整部影片只是展现了由于某种原因来到岸川舞蹈教室学跳舞的人和教跳舞的人在教与学的时间里所发生的事情。事实上,正如有的评论家指出的,在这部影片中,观众明显地感觉到(或许并非自觉意识)两个层面东西的存在,即表层的明亮、温暖的舞蹈场所及由跳舞所带来的快乐、满足的氛围在与这种表层的背后涌动的个人心灵的孤独、无奈与失落。男主人公杉山是日本社会中常见的普通公司职员,正是他们耗尽一切在苦苦支撑这个经济大国,而他们自己在精神上却一贫如洗。他们的生存困境、他们的精神危机如何摆脱?导演在从容、冷静的抒写中潜藏了情绪张力,是扑面而来的,它是编导巧妙地把个体的情感思索转化到一个民族的时代情感中,通过精神对应物(客体影视作品)传达出来的。对这种张力产生原因的揭示是批评家的任务,它能使观众从迷醉中走向清晰的理性认知。

〔二〕批评对象——发现人

在中国,自古以来对文章的评价是“不关风化体,纵好也枉然”。中国影视,特别是电影,自从三十年代左翼时期直到新时期前,人们很少把人性、人生的表现放到应有的位置上,在功利目的和政策的挤压下,电影不堪重负而沦为说教的工具。也有一些独异的作品,如三、四十年代费穆的《香雪海》、《人生》、《小城之春》等,但旋即被斥为:“虽不失中国诗的温柔敦厚,但首先局促于颓城的一隅,带着一些狭窄、保守、陈旧、隐逸的气味”,有人甚至认为它的感情是病态、苍白的,与时代无益。直到八十年代以后,它们才受到人们关注和重视。

影视作品论文范文4

1全球化趋势下的国家形象

全球化在每一秒都有新的扩张和延伸,我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为我们在全球化趋势下实现新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全球化不仅是经济、政治进程加快,还有信息、文化、国际关系的全球化,他们之间相辅相成。要想在这个格局下长久屹立,就必须打好基础。各国都在世界舞台上展现自己的独特魅力,塑造自身特有的国家形象。这是国家在世界格局地位上的内在支撑力量,是国人在外所被对待的态度和被尊重程度的外在体现。

2传媒软文化对社会的影响

随着信息产业不断发展壮大,“软文化”一词被频繁提出,包括制度文化、观念文化和行为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是软文化决定硬文化。中国有句古话:“治心者治人,治力者治于人”,这句话与软硬文化和国家综合实力的关系是类似的。从远古的口头传播到如今的网络传播,传播方式变得广泛而快速,传媒是人类文明前进路上的重要因素。传媒是软文化中重要的一个分支,此类文化体现了一种“上善若水”的理念。随着科技信息化的迅猛发展,媒体在塑造及提升国家形象的作用日益凸显。媒体外交是国家公关的重要武器,所以,大众传媒承载着塑造中国国际形象,代表中国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重大使命。

3中国影视塑造形象的作为

在中国“大影视”的时代,主流影视文化如何塑造国家形象,向世界发出强有力的“中国之声”成为一个重要命题。中国的影视业一方面是企业,可以扩大再生产,拉动市场经济内需,另一方面又是事业,一直以来党和政府对意识形态的管理从未松懈。今年2月,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宣告成立,体现了中国最高层对全面深化改革、加强意识形态发展管理的重视。早在2001年的《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关于广播影视“走出去工程”的实施细则(试行)》中,就可以看出政府对于构建传媒国际影响力的基本战略部署。“走出去工程”的目标任务就是把“中国的声音”传向世界各地。影视作品中的国家形象是虚拟的,是用镜头语言以虚拟的话语及画面建构的虚拟形象。影视艺术具有虚拟性和特殊性,它表意出的并非是真实存在的个体,而是一个象征的符号,这个象征可通过多种视听艺术手段隐喻着某种存在的体系,通过创作者的多层次构造和观众自身想象结合而成的形象。电视剧也是媒体艺术,其中一重要分支即是古装题材,对于宫斗剧,着重视点是批判这是必然的。但是其塑造的人物崇尚的是怎样的价值观就是我们应当关注的。例如,《大长今》和《甄嬛传》一样是描写阴险的后宫争斗,但主人公并没有陷入斗争,陷害他人,她正直善良,是一个典型的集真善美于一身的传统女性。没有背景矛盾冲突的影视剧是失败的,但在同样险恶的环境下,传送出怎样的价值观就是判断整剧的意义所在。文化艺术无国界,优秀的文化作品不仅能获得本国人民的喜爱,更能代表国家走出国门。影视作品是一种文化商品,但更是国家文化对外展现的一种文化形式。能走出国门的作品必定代表着国家的文化生产进度和文化标准水平,深层次地说,它能反映出国家遵循的价值观。张艺谋对中国文化输出的作用也不可小觑,国际对中国电影的认知主要从张艺谋开始。86年到96年,是他创造的纯艺术价值的巅峰十年,无论是《红高粱》、《活着》还是《大红灯笼高高挂》,都以小见大,触及人性以及对价值观的思考,奠定了张艺谋在中国影坛不可动摇的地位,同样国际对他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更有人说张艺谋是当今中国乃至整个亚洲最具影响力的导演之一。在20世纪末,温柔、善良、朴实、智慧是中国人形象的代名词,不能说这全是张艺谋的功劳,但当时电影中塑造的很多人物形象都是极具象征意义的。在封建的旧社会中,在黑暗丑陋的愚昧制度下,仍然保持一种积极的心态,象征着中国的封建文化以及封建体制下的生命力。而21世纪的2011年,也是个特别的元年,央视开播的纪录频道成为中国文化输出的一个重要窗口。作为中国第一个全球覆盖的中英文双语纪录片频道,不仅推动中国纪录片产业的蓬勃发展,同时多角度地呈现中国,为世界能够迅速准确地了解中国提供了一个高端权威的平台。国家借助纪录片的平台,打破长久以来中国在国际传播中话语权失衡的局面,将大国形象通过媒体准确输出。

4中国影视作品输出的注意点

国家形象宣传片中,中国红的元素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所以在塑造对外形象时,我们要注重国家形象特征的展现,不能在全球化下被同一化,民族特色是塑造中国良好形象的一条捷径。另外,进入新时代的创作者们不该再把眼光集中在旧中国。曾经的民俗和制度都已成为过去,过分地揭露旧时代的伤疤不仅会引起国人的反感,更会让中国人成为他国讥讽的对象。所以国内对外的文化输出不能毫无信仰,必须要坚守中国文化精神,坚守在自由精神之上的自强和自信。体现一个国家的精神价值及崇尚的思想观念。如此,我们应该更多关注挖掘本土特色传统文化。中国电影要传达东方式家国文化、儒家文化、人文理性,要注重“和平”的体现,这既展示了我国对外要和平相处、互利互赢的大国风范,也能将我国文化的核心思想传递出去,毕竟国际地位的提升以及影响力的扩大为中国国际形象的改善和提升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和环境,中国已然成为全世界的聚焦点,是国际传媒的关注点。里程碑的树立在于智慧而非阴险,创新的意义在于正直而非扭曲。在国际环境中利用传播功能向世界展示中国国家形象的黄金期已经到来,打造一个具有博怀的大国形象,正视自身应具备的文化属性和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维护中华文化的尊严,用影视作品传播正确观念,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还需要每一个媒体人共同努力。

作者:左卿煊 单位:江苏师范大学传媒与影视学院

影视作品论文范文5

论文摘要:文学创作和影视传播是隶属于同一文化河流的两条不同分支,它们带给人类相同的心灵滋养和精神愉悦,但作为文化的不同分支,二者的艺术品格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首先,文学创作与影视传播的媒介和受众的参与性不同;其次,二者的表现手法也有较大的差异性;最后,它们被解读的时空与所反映出的文化内涵也不相同。

文学创作是古已有之的一种文化类别,千百年来,它以抽象的语言文字、概念思维为人类的精神领域提供着重要的精神食粮,而影视传播则是近百年来随着现代高科技的光影声幻化技术的出现而迅猛发展起来的,改变着现代人类生存方式的文化类别。它们二者虽然隶属于不同的文化类型,但是文学创作与影视传播之间具有密切的互动关系。一方面,影视艺术作品是编剧、导演、演员等艺术创作者的共同产物,但如果没有高质量的影视艺术文本(即文学创作),那么高水准的影视艺术传播也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更不可能产生良好的传播效果。文学创作与影视传播虽然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和关联性,但它们之间的差异性也特别鲜明,因而研究二者的差异是很有意义的。文学创作与影视传播的艺术品格的差异性大致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文化媒介和受众的参与性不同

文学创作是以语言、文字为载体描述对象的艺术门类。语言文字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抽象、概括的反映,“在任何一种民族语言(以及文字)的符号系统中,基本的、占绝大多数的符号本身都是没有形象性的。它所代表的往往是抽象的概念、命题与推理,因而不像感觉、知觉那样直接反映客观事物。它是一个以声音(或线条)来表示的符号系统,是客观事物的抽象的、概括的反映;从人的心理活动上来说,属于第二号系统,虽然语言本身没有形象性,却具有唤起人们形象感的功能。文学语言不同于一般的科技语言和日常语言,它往往突破语法结构和逻辑要求,强调个人的感情色彩和风格,采用隐喻、暗喻、转喻、暗示、象征等修辞手法来反映外部世界,表达主题情思,有时甚至刻意追求阻拒性语言。因此,文学作品中言语的指涉意义往往不是一眼看穿的。例如,杜甫的“恶竹应须斩万竿”中的“恶竹”,李商隐的“寒梅最堪恨”中的“寒梅”,彭斯的“红红的玫瑰”中的“玫瑰”、骆宾王的“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中的“露”“风”等等。都不能理解为实际的竹、梅、玫瑰、露和风,这些事物都是一种象征,“恶竹”象征“小人”,“寒梅”象征不得志或生不逢时者,“玫瑰”象征爱人或恋人,“露”与“风”象征恶劣的政治氛围等。

影视艺术是以视觉为主的视听艺术,它首先必须通过影视画面来塑造人物、叙述故事、抒发情感、阐述哲理。每一部影片的内容和意蕴,都必须通过画面造型表现出来,即使是人物内在的心理活动和情感世界,也必须通过可见的人物造型、环境和摄影造型在银幕上体现出来。

影视艺术还需采用光,光既是摄影的基础,又是人们视觉感觉的基础,银幕或荧屏画面上的影像的形状、轮廓、结构、色彩、明暗、情调等等,无一不受到光的作用和影响,尤其是经过艺术家的创造,更是使得“光”成为影视艺术中具有巨大潜力的艺术元素。声音亦是影视艺术的不可或缺之处。例如,日本影片《生死恋》的结尾,男主人公在网球场外,心中思念死去的女友,球场上空无一人,画外音却出现了从前两人一起打球时的碰撞声和女友的欢笑声,声画分离造成了时空的错位,表现出人物复杂的内心情感。

由于影视将文学作品中的概念思维转化为形象思维,因而受众的参与性较低。影视传播的受众,即观众,他的位置始终是在银幕下,是一个被动的观看者,电影给什么就只能看什么。影片《楚门的世界》就很好地诊释了这一点,楚门虽然生活在无数的探头之下,全世界的人们都可以24小时不间断地看到他的真实“演出”。但是,他与女朋友在卧室内的亲密镜头却从来没有被直播,吹起了风,放起了音乐,镜头转换到飘动的窗帘。

二、两者的表现手法不同

影视传播以蒙太奇的表现手法为主,辅之以特写以及不同时空的跳跃、衔接等。影视传播的任何一个情节或一组画面,都要从影片表达的内容出发来处理节奏间题,这就需要镜头的衔接与跳跃。比如,在一个宁静祥和的环境里需要使用慢节奏的镜头转换,否则,就会使得观众觉得突兀。然而在一些节奏强烈、激荡人心的场面中,就应该考虑到种种冲击因素,使镜头的变化速率与观众的心理要求一致,以增强审美效果。警匪片《江湖告急》运用“跳跃”的手法来拍摄,一场戏一个情节刚发展到一个顶点便戛然停止,立刻转换到下一段戏,使影片显出一分异常的简练干脆,给人留下想象的巨大空间。并且通过特写,电影让人看到只有在最近距离内才能看到的极其微小的世界。同时,特写也是展示影片人物心理和戏剧含义最有力的手段。

文学的表现手法主要体现在对语言文字的操作运用上。表现手法的选择与运用,应该服从于总体的审美追求和创作意图,服从于不同的体裁样式的要求。文学创作中的基本表现手法,有描写、叙事、抒情、议论等。

描写是文学创作的基本造型手段。它要求在语言运用上要绘形绘貌、绘声绘色,特征表现要历历在目,神韵传达要栩栩如生。例如,老舍《骆驼祥子》中,对祥子做了这样的肖像描写:“他没有什么模样,使他可爱的是脸上的精神。头不很大,圆眼,肉鼻子,两条眉很短很粗,头上永远剃得发亮。腮上没有多余的肉,脖子可是几乎与头一边儿粗;脸上永远红扑扑的,特别亮的是颧骨与右耳之间一块不小的疤—小时候在树下睡觉,被驴啃了一口。作家既活灵活现地写出了人物的面目,也透露出了年轻祥子的淳朴性格。

文学创作中也采用叙述的表现手法。在一般的叙事作品中,顺叙方式最为常见。就拿《三国演义》来说,第一回从“建宁二年四月观日”皇宫出现妖孽、蔡琶上书、十常侍作乱开始,引出黄巾军,然后是桃园三结义……叙述就这样沿着事件发展的前后顺序推进。在第一回的末尾讲道刘备等三人救了董卓却受到怠慢,张飞大怒,要提刀杀董卓,然后说“毕竟董卓性命如何,且听下回分解。下回一开始,便接着上一回结束时的内容讲道刘备和关羽劝阻张飞。倒叙也是叙事的一种,往往采用事件当事人事后回忆的形式展开。这种叙事方式,首先将事件的结局突出醒目地加以呈现,使其得到有效的强调,并由此产生巨大的心灵震撼力量和强烈的悬念感。如法国作家小仲马的小说《茶花女》、梅里美的小说《卡门》,鲁迅的小说《祝福》《伤逝》等,都是运用了倒叙的手法。还有插叙的方式可以对主要情节起到补充交代、扩大容量、丰富完善的作用,并可以调节叙事的进展节奏,使情节的发展更加完整,更加合理。

所有的文学创作,都必然要表现作家的思想感情。不管作家是否自觉地意识到,情感的抒发都会贯穿于整个创作过程,推动艺术想象,并体现在文学作品之中。文学创作也就是作家思想情感的外化或形式化。作为表现手法的抒情,则特指作家自觉而集中地表达内心思想情感的一种写作方式。它要求作家创造性地运用文学语言,把真挚而丰富的情绪感受准确、充分地传达出来。例如,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小诗《自由、爱情》:“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短短四句,直写情怀,掷地有声,感人至深。像读杜甫《登高》中的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悲凉之感不觉溢于言表;读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中的诗句“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欢愉之情自然扑面而来。

三、解读的时空与反映的文化内涵均不同

文学作品在阅读过程中,因其是静态的东西,时间、空间不受限制,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调整对文本的阅读时间,甚至反复阅读,加深对作品内涵的深刻理解。然而影视阐述出的心理在形式和内容上与文字描述的形态有着很大的差异。由于影视是声化艺术,心理活动难以从人物对白中直接体现。依靠演员的面目表情、肢体动作来展示是很好的手段,但总嫌不彻底、不明了;独白、旁白似乎更为直接,但不宜更多插入,否则会影响影片的美学价值。影视传播在解读的过程中,因为是动态的事物,转瞬即逝,观众不能自行调整观看的时间。由于影视往往借助鲜明的画面、人物的对白加强观赏效果,因受时空的限制,表现的思想内涵较之文学文本则显得简单、直观。

影视作品论文范文6

(一)提高国产影视作品质量

中国的国产影视作品要提高自身质量。中国每年都会有国产电影保护月。这个月份设立的既可恨又可笑。一方面剥夺了中国观众第一时间享受“国际大片”的权利,一方面也体现了国产电影的不自信。中国的影视作品里,要找几部,不拖沓,不做作,有内容的电视剧或者电影,实在太难了。但是,让人感到欣慰的是,2014年有几部国产电影还是很让人看到未来国产电影的希望。为首的就是《亲爱的》和《催眠大师》。这些电影虽然还不及好莱坞大片那么震撼,但是足以让人看完有一些想法,让人们关注一些问题。这样的电影不仅可以让外国人了解中国,也会让中国人更加了解中国。但是对于电视剧,除了《媳妇的美好时代》在对外传播中取得很大的成功,想再找一部经典的,能反应现在人生活的电视剧,实非易事。而其他的一些节目,选秀也好,纪录片也好,有的在创造明星,有的在娱乐大众,有的在疯狂敛财,似乎都在忙着追求超高的收视率,难成经典。所以,中国的影视制作人更应该将目光投向生活,投向现实,多从普通人生活中寻找素材,创作出经典的作品。

(二)翻译本土化与标准化的平衡

一旦我们拥有了优秀的影视作品,对于翻译的本土化和标准化的把握就成为第二个重点。汉译外本来就是一份十分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更何况,影视作品里的翻译要结合情景,片段等等。很多人都认为要将影视作品的翻译与当地文化特点相结合,这样才好理解好接受。但是,如我们留意一下平时国外大片的翻译,英译汉时,台词的翻译和处理都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异国的特色。所以,个人认为,中国的东西还是要按照中国的特色来翻译,没有必要去迎合特定哪个国家的胃口。只要他们理解我们翻译所用的单词和句子,他也就必然可以体会中国的文化。我们想要传播自己的文化,就不能一味地去迎合别人的胃口。就像“夹克”,“坦克”,“基因”这些外来词一样,中国人的字典里本来没有这样的词汇,但是因为英语的介入,我们不得不创造这样的汉语短语。在汉译外时,如果能造出像“galivalble”,“dama”这样的英语单词,甚至以后写入英语字典的因为汉语逼出的英语单词,那时候,中国的文化在世界就不再是难以理解的文化了。

(三)对外翻译要与时俱进

最后,在翻译影视作品时,要注意与时代变化相结合。影视作品跟名著经典不同,它的接受对象是广大普通的民众。所以翻译的时候,译出来的东西越接地气就越受欢迎。在好莱坞大片《变形金刚4》中,反面角色有一句“unbelievable”,很久以来,这个单词就被翻译成“难以置信”,但是,当时的字幕组把它很接地气地翻译成了当下很流行的一句话,也是一个很受青年人欢迎的情景剧的名字“万万没想到”。就这一个细节,足以体现《变4》字幕组的时尚。所以,我们的影视作品要推广到国外时,一定也要了解当地的人们正热衷于什么,在细节上做的出色往往会让整体感觉都不一样。目前国产影视作品的译制和传播方面的研究才刚刚开始,我相信以后会有大批专家学者将注意力转移到这个领域上来。作为一个翻译专业的学生和一个影迷,从观众的角度给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和建议。让外国人了解中国,影视作品是一个非常便利的渠道,我也希望我们中国人可以利用好这个渠道。

作者:许洋

影视作品论文范文7

[关键词]兵团文化;兵团影视作品;军旅文化

[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115(2010)06-0047-03

一、概念的界定

(一)兵团文化

兵团文化是一种多元性的融合型文化,因其传承于军旅文化及中国悠久的屯垦戍边历史,又因其随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发展而发展,所以,充满了活力。兵团文化融合当地少数民族的文化特点,撷取各地官兵原籍文化的精华,彼此之间相互碰撞。同时,其保持了军旅文化的优良传统,结合兵团自身的特点,产生出独具特色的文化。兵团文化的核心是以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开拓进取为内容的兵团精神。

(二)兵团影视作品

兵团影视作品本身属于兵团文化的一部分。从拍摄题材、主创人员的角度可以将兵团影视作品分为以下几类:第一类是指由兵团人创作拍摄的、拍摄题材取自兵团的影视作品,第二类是指由非兵团人拍摄的、拍摄题材取自兵团的影视作品,第三类是指由兵团人拍摄的、拍摄题材并不取自兵团的影视作品。由于本文是探讨兵团影视作品和兵团文化,重点研究对象归为前两类,至于兵团和其他媒体合作的影视作品是否属于兵团影视作品重点要看拍摄题材是否选取于兵团,如选取自兵团题材,本文将其归类为兵团影视作品,并列为研究对象。

二、兵团影视作品概要

自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兵团影视业的发展一直处于提升状态,提升速度有快有慢,在各种影视类型间的发展速度不是很均衡,比如说,兵团纪录片的成就明显大于兵团影视剧的成就,这种结果并不只是兵团影视业发展存在的问题,而是整个中国西部省份影视业发展存在的问题。西部有着丰富而广博的自然文化资源,可以拍出内容丰富的纪录片,但由于城市等现代文化的传播不是很发达,在其他影视作品的制作方面显示出了极大的劣势,一些优秀的以兵团作为题材的影视剧作品都是依靠新疆外的拍摄力量。

(一)建国十七年兵团影视代表性作品

兵团每一个发展时期基本都有属于兵团文化代表性的兵团影视作品。1961年,由赵心水导演、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反映兵团进疆之初剿灭新疆残余土匪的《冰山上的来客》,片中一曲具有民族风的电影插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一直唱到今天。由邓普编剧、东方导演的影片《生命的火花》在20世纪60年代上映后影响了整整一代人。贯穿整部影片的是感人至深的兵团精神,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正是凭借着这种不怕苦、不怕累、具有钢铁般意志的兵团精神,兵团人才能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建设边疆的伟大胜利。女主人公小海英只是兵团形象的一个缩影,在兵团里有数不清的像小海英一样的兵团战士,他们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热血,放弃了内地许多优越的条件,把根扎在了新疆,让生命迸发出火花。

《军垦战歌》也是一部拍摄于20世纪60年代的纪录片,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该片记录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自建立以来所取得的成就:大批良田被开垦出来,兵团有了自己的水利及工业设施,植棉、畜牧、园林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就。这些成就是用军垦战士的青春换来的,老一辈军垦人以及后来加入兵团的军垦战士与当地少数民族群众一起建设边疆、屯垦戍边,勇于牺牲、勇于奉献,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光辉业绩。影视作品中的插曲《边疆处处赛江南》、《要把沙漠变良田》、《中华儿女志在四方》都成为传唱了整整一个时代的励志歌曲,而今许多军垦人在回忆自己年轻岁月的时候,总是禁不住会哼起这些歌曲,伴着歌声回到了曾经挥洒热血的那个激情飞扬的青春年代。

“”时期,由于特殊的时代背景,没有产生深入人心、脍炙人口的影视作品,“全国一盘棋,天天样板戏”,极大地影响了兵团影视的正常发展,直至改革开放后才出现了新的局面。

(二)改革开放后兵团影视代表性作品

在改革开放后的几年间,并没有很快地出现影响全国的影视作品,直到20世纪90年代,出现了几部影响比较大的纪录片,如《最后的荒原》、《追寻长河》、《兵团故事》等。1999年,湖南电视台女性频道赴疆拍摄了六集纪录片《八千湘女上天山》,重访当年斗志昂扬、远赴新疆的还健在的湘女们,她们回忆着大半生的点点滴滴,她们的故事夹带了太多时代因素,她们把自己的人生、爱情,甚或把自己的下一代都献给了边疆。大的时代背景造就了她们的人生历程,共和国的历史会记住她们。该片荣获省、市“五个一”工程奖和全国电视金鹰奖。

(三)新世纪初兵团影视代表性作品

2004年,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四集大型纪录片《奠基西部》在全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此片是为纪念兵团成立50周年而作,由兵团党委宣传部、兵团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策划、拍摄。该纪录片内容广博,有人文,有历史,让观众真实地感受到兵团发展的历史过程以及屯垦戍边的伟大壮举。2006年,在全国播出的电视连续剧《热血兵团》是一部全景式、拍摄比较优秀的反映兵团故事的剧作,整部剧反映了兵团生活的方方面面,时间跨度很大,从入疆一直写到近几年。2007年,为纪念王震将军诞辰一百周年,中央电视台与国家农业部联合制作了六集文献纪录片《王震》;后新疆电视台和兵团电视台又拍摄了四集纪录片《王震与新疆兵团》,重点记录了王震来到新疆以后的人生经历。同年,由中央电视台新影制作中心、新疆石河子市人民政府等联合拍摄了反映新疆兵团第一代女兵屯垦戍边题材的20集电视剧《走天山的女人》;由石河子电视台拍摄的《从南泥湾到莫索湾――诗人艾青在新疆的岁月》是一部专门描写新疆文化人物艾青的纪录片;《戈壁明珠石河子》是一部反映军垦名城石河子的专题宣传片;电视连续剧《戈壁母亲》是根据兵团作家韩天航的小说《母亲和我们》改编的,由导演过《三国演义》等多部著名影视剧的导演沈好放执导,整个制作班底的实力都很强,整部剧作的质量也很高,在全国赢得了很高的收视率。2008年,由香港凤凰卫视拍摄的新疆石河子市系列专题片《直播中国――年轻的城》视角清新,在外景女主持人的引领下,让观众逐渐了解这座城市的历史,感受这座城市的一草一木,领略这座城市的风土人情。2009年,为庆祝建国60周年,湖南电视台根据卢一萍的纪实文学《八千湘女上天山》改编拍摄成同名电视连续剧,并由拍摄过很多青春偶像剧并取得高收视率的赵宝刚担任导演。此剧于当年10月在湖南卫视播出,这在兵团影视作品的拍摄上是一个突破,打破了过去那种多是忆苦思甜或是纯粹的激励人、鼓舞人的基调,辅以青春气息。此剧选择的演员平均年龄只有十几岁,其实这也符合当年首批湖南招兵的历史事实,让整部剧更容易赢得不同年龄段观众的喜爱,使兵团影视剧也开始走向大众化、商业化,在观念上对宣传兵团文化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三、兵团文化对兵团影视作品的影响

兵团影视作品作为兵团文化的一部分,从它诞生之日起就与兵团的政治、经济、地域等各种文化因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兵团影视作品便产生于此。本文所研究的兵团文化具有兵团地域色彩,以体现兵团文化和兵团影视作品的特殊性。

(一)兵团文化使兵团影视作品具有兵团特色

兵团影视作品是兵团重要的文化形态,它有着自己的创作方式和创作风格,虽然没有在全国范围内产生如“京派”、“海派”那种蔚然成风之势,但近几年已经有了长足发展,形成了相对独立的风格,那便是以兵团文化的核心兵团精神奠定作品的基调,以兵团的军旅文化、地方文化、原籍文化以及少数民族文化等作为辅料,使兵团影视作品十分鲜活、生动。

兵团影视作品首先必须考虑到兵团的受众群体,因为作品中所反映的内容就在他们身边,影视作品的拍摄质量直接影响到兵团本土受众的观赏效果。一部好的兵团影视作品不仅能感动兵团人,而且能超越地域,受到其他地域观众的喜爱,比如《戈壁母亲》便在全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让其他地方的人通过这部剧能够更多地了解兵团人、兵团精神和兵团历史。

(二)兵团文化是兵团影视作品的文化基础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不同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就会产生不同的行为方式、生活特征和风俗习惯,从而形成了这个地域的文化特色。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影视作品自然会受到地域文化的影响。

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和文化创造的前提条件,一直在无形地塑造着人和人类文化,正是这些不同的地域色彩形成了不同的民族特征和文化形态。兵团地处新疆这块有沙漠、有绿洲、有雪山、有草原,占国土面积1/6的土地上,这里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这些外部环境必然决定了我们在兵团影视作品中会看到少数民族的叼羊比赛,会看到沙漠、戈壁、红柳、胡杨,会看到大眼睛、高鼻梁的欧罗巴人种。直至后来,兵团的建立带来了全国各地的原籍文化,依旧能在影视作品中听到各地的乡音,体会到他们身上负载的原籍文化内涵,感受到新疆文化的深刻影响。如艾青所说:“生我的是第一故乡,石河子是我的第二故乡。”只有地域文化已经渗透到骨髓,才能寻得这般感受。同样,也只有在兵团影视作品中才能看到地窝子、坎土镘等富有兵团特色的生活住地和生产工具。兵团影视作品中所富含的兵团文化色彩,是兵团文化历史积淀的结果。兵团的文化特色在兵团影视作品中显现的愈加明显也才预示着兵团影视作品的愈发成熟。兵团文化使兵团影视作品有了象征性和标志性,使其具有了丰厚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品格。

四、兵团影视作品的文化意义

(一)兵团影视作品服务于兵团文化建设

作为一个强大的传播网络系统,影视已经遍布社会的各个角落。在影视媒介遍布的今天,作为重要的影视文化产品,兵团影视作品已经很容易走进兵团乃至全国的受众生活中,并产生影响,其文化品位还有待提升并且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近几年也呈现出稳步提升的良好状态。一方面,兵团文艺作品体现着为兵团文艺服务的目的。通过兵团影视作品能够很好地宣传兵团文化、普及很多的优秀兵团文艺作品并推广优秀的兵团文艺工作者。如丰收是通过创作《走天山的女人》、韩天航是通过创作《戈壁母亲》为全国的观众所熟知,观众才有了想对他们进行更多了解的欲望,他们的其他作品也相应地会为观众所逐渐熟悉。艾青的诗歌《年轻的城》对于非兵团的现代观众多是通过影视作品了解了石河子也才更加明了这首优美的诗歌。另一方面,优秀的兵团影视作品可以弘扬民族文化,抵制西方不良文化渗透。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丰厚,同其他精神产品一样,越具有民族性的兵团影视作品越具有世界性。兵团影视作品应具有兵团特色、兵团精神、兵团时代性、兵团开拓性,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

兵团地处边疆要地,兵团影视作品也便被赋予了更多的使命――文化戍边。随着新时期各种传播技术的发展,各种文化思潮相继进入中国。西方势力不会放弃任何一个分化遏制我国的机会。所以,兵团影视作品更应重视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迄今为止的兵团各种影视作品来看,虽然质量和艺术水准有高低区别,但在整体基调把握上都没有忽略应重视的方面。

(二)兵团影视作品有助于兵团文化走上产业化道路,取得经济效益

兵团影视作品作为文化产品本身便能获得经济效益。比如兵团许多师都拍摄了反映当地风土人情的宣传专题片,如农五师《红星之旅》突出新疆博乐市的历史人文特点。通过这种影视作品,为当地树立了品牌形象,取得了间接的经济效益。另外,兵团影视剧中所展现或因拍摄重现的历史人文景观,因为影视剧的影响力而成为旅游景点,取得经济效益。如《走天山的女人》中的地窝子及公共洞房,现在都成为了兵团重要的红色旅游景点,一方面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兵团红色产业的发展及历史文化的记录和保护。

[参考文献]

[1]欧阳宏生.电视文化学[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

影视作品论文范文8

【关键词】当代文学课程;影视资源;应用要点

引言

当代文学课程教学中引入影视资源,给予学生直观体现,将枯燥理论知识具现化,给学生直观体现。当代文学教学中引入影视教师可以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生活与历史,最终形成一种感性认识,为后期教师夯实基础。本文中主要分析影视资源在当代文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1.当代文学课程教学现状

近些年随着娱乐行业发展及技术水平提高,越来越多的当代文学作品被改变成影视作品,传统文本阅读逐渐向视觉阅读过度,这种“快餐式”文化消费已成为一种流行元素。当代大学生也喜欢观看电影与电视作品,影视作品凭借唯美的视听效果、色彩感及具体任务构建,给予学生阅读。但这种情况下降低大学生对经典文学文本阅读欲望,造成普遍存在观看多、阅读少。当代文学课程教学中受到影视作品的巨大冲击。笔者课堂调研发现,部分教师整堂课自己表演,学生在观看视频或是昏昏欲睡,即便部分教师利用多媒体工具,但也停留在播放幻灯片上。在这样的背景下,当代文学课程如何因势利导引入影视元素就显得很有必要。影视资料的合理使用不断可以活跃课堂氛围,也可以激发学生对文学原著的阅读兴趣,最终达成提高大学生文学素质的目的。

2.影视资源在当代文学课程的应用

如何选用合适的影视资源在当代文学课程中应用,笔者综合自身经验从三个角度展开分析。

2.1依据教材选择影视的资料

当代文学作品影视资料数量众多、形式多样,但如何让学生在有限课堂时间内观看更多的文学影视资料,就需要筛选合适的资料。受到利益驱使,很多当代文学作品被改变成影视作品,加上部分导演或编剧为提高收视率与票房收入肆意删减作品,造成影视作品与原著差别较大或是大相径庭,这样影视作品不但不会让学生感悟到原著精髓,还有可能误导学生。如果不加甄别与筛选,随便拿出一个影视资料会对学生产生误导,造成学生在影像世界中迷失无法返回文本。影视作品筛选过程中,选择的作品既要有代表性又要与原著精神保持一致。比如张爱玲的短篇小说《倾城之恋》被改变成话剧、电影及电视剧。话剧版的《倾城之恋》开场采用越狱对白,加上存在的字幕与表演不同步的情况,产生视觉与听觉错位;电视剧版本则添加了无数内容,直接将短篇小说改变成长篇小说,颠覆原著精神;电影版本的虽说演员不符合原著,但剧情、对白等大体重于原著。所以在讲述《倾城之恋》时选择电影版比较合适。影视资料作为特殊教材,教师筛选效果直接影响使用效果。

2.2讨论对比原著与影视作品

教学实践中课堂讨论环节有助于活跃课堂氛围,要求学生提前阅读文学作品。当代大学生基本为90后,优越的生活环境使得他们对一些具有明显时代政治色彩的当代作品无法产生共鸣。他们宁愿在各种光怪陆离的世界游离,也不愿意在红色经典激情时代中感悟生活,强迫阅读会产生一种逆反心理。好的影视作品会以其独特的视觉审美和音乐审美来吸引大学生,使他们因为看过影片而对原著产生兴趣,促进学生对优秀文学作品的阅读和推广,而从文学作品普及的角度来分析,影视作品的阅读在学生中推广的十分快速和简便,更易引起学生阅读兴趣。所以为有利于课堂互动环节的开展,教师可以筛选一些经典的影视资料,要求学生以作业的形式进行影视资料观看或者文学文本阅读,使他们通过画面感受语言艺术、文学魅力,从而激发学生们回归文本阅读,对原著和影视作品进行对比,更加深刻的体会原著精神。研究学生通过观看影视作品促进文学文本阅读,有效激发学生文学想象力与创造力。为了提高课堂效率,节约时间,教师可以课前提出几个针对作品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学生从影视到原著,又从原著到影视,通过来回转化尽可能发挥自身创造才能。借助课堂讨论有助于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两者间的关系,讨论过程中教师应该正确引导,保证讨论方向不偏离,达成教学目标。

2.3剪辑经典片断插入教学课件

目前在当代文学课程教学中,教师除组织学生进行课前影视资料欣赏和课后讨论外,其实当代文学影视资源最好的利用是在进行多媒体教学中插入剪辑后的经典片段。对于现代大学生来说,一张张单调的幻灯片已经无法展示出抽象的概念与思想感情,无法满足学生对知识广度和深度需求,造成他们的求知欲得不到满足,产生厌学心理。而在如今这个读图时代,刚好每个文学发展阶段几乎都可以找到相对应的影视资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相应的影视资源剪辑成一个个相应的片段,插入在多媒体课件中,可以根据需要自助的播放一些适合当前课程需求的影视片段,使整个课堂教授过程更加的游刃有余,在丰富课堂内容的同时,还能吸引调节课堂气氛,学生的注意力,也能帮助学生更加生动形象的理解作品思想内容。

结语

多媒体课件作为辅助教学的主要工具,教师授课过程中并不能过分依赖。制作多媒体课件过程中考虑教材内容,制作的课件不要局限于某种形式,也不能痰多求全,造成重点并不突出。此外引入影视资源时,选择符合作品精神的影视作品,有效传达原著精神,提高当代文学课程教学质量。希望通过本文论述为教师提供经验借鉴,提高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彭应翃.影视资源在高校儿童文学教学中利用[J].文学教育(上),2016(10):11.

[2]李泊霆.影视资源技术与写作教学的融合运用[J].才智,2016(05):78-80.

影视作品论文范文9

一、读图时代给当代文学课程教学带来的冲击

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当代文学作品被改编成影视作品,传统的文本阅读开始转向视觉阅读,“快餐式”文化消费成为一种时尚。当代大学生越来越热衷于观看电影和电视,影视作品唯美的视听效应、强烈的色彩感、形象的人物建构,强化了他们的阅读。但是,视觉阅读的感官刺激渐渐弱化了他们对经典文学文本阅读的兴趣,导致当代大学生“观看”作品的多,“阅读”作品的少。影视作品对学生的无形包围使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面临着巨大的冲击。在课堂调研中笔者发现,很多教师在讲台上竭尽全力地进行独角戏讲课,而学生则观看手机视频或者昏睡,即使有个别教师使用多媒体工具的,也只是站在电脑前给学生播放一个又一个厚重的填满文字的幻灯片。面对此种情况,如何因势利导,在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引进影视的元素就显得尤为重要。合理地应用影视资料不仅可以充实课堂教学,而且能够激发当代大学生阅读文学原著的兴趣,从而提升大学生的文学素质。

二、当代文学课程教学中影视资源的应用

当前,几乎所有的经典作品都有相对应的影视作品,如《青春之歌》《红岩》《红旗谱》《李双双》《三年早知道》《人生》《陈奂生上城》《我们夫妇之间》《乔厂长上任记》等。甚至同一作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被改编成不同的艺术形式。如何合理地应用浩如烟海的影视资料,在当代文学课程的教改实践中非常重要。

(一)筛选接近原著精神风貌的影视资料

面对数量繁多、形式多样的当代文学作品影视资料,如何尽可能多地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观看进而阅读文学原著,就涉及文学影视资料的筛选问题。由于利益的驱使,很多作品在被改编成影视作品的过程中,为了提高收视率和票房收入,导演或编剧会对作品进行大幅度删改,导致影视作品与原著或大相径庭,或形似神不似,这样的影视作品不仅无法传达原著的思想精髓,还会误导学生曲解原著。如果不加以甄别、筛选,随便拿一个或剪一段糟糕的影视资料引入课堂教学,会严重误导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并使他们迷失于影像世界而无法回归文本。“没有一部影视改编作品能真正呈现出优秀文学作品文字背后那些深刻的意义和涵义”[2],在筛选影视资源时,选择的作品既要在一个时代、一个流派、一种体裁上被公认为最具有代表性,又要与实际教学密切关联且与原著精神风貌大体一致。如张爱玲的短篇小说《倾城之恋》被先后改编成话剧、电影和电视剧。话剧版《倾城之恋》开场的粤语对白,对不懂粤语的学生来说听起来很吃力,而且有时候字幕和表演不同步,造成视觉和听觉的错位;电视剧版的《倾城之恋》则把一个短篇小说几乎扩充成了长篇小说,为了延长剧集,甚至无端添加了一些人和事,几乎颠覆了原著的主题思想,使作品变得面目全非;电影版的《倾城之恋》尽管选择的演员在形象气质上不是很贴近原著中的人物,但从情节安排、语言对白等方面来看,大体还是忠实于原著的。所以,在讲述张爱玲的短篇小说《倾城之恋》时,可以选择与原著精神风貌大体一致的电影版的《倾城之恋》作为此作品的影视资源。张志公曾说过“教科书是教材编辑工作者编写出来的,但是一旦编出来,印成了书,就成了一个客观存在的物。这时教师有了双重性:既被教材所制约,又反过来制约教材。教材最终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怎么使用它”[3]。影视资料作为一种特殊的教材,它的使用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筛选。

(二)通过课堂讨论对比原著与影视

课堂讨论环节对教学实践中活跃课堂气氛非常重要,它需要学生先阅读文学作品。当代大学生大多都是90后,优越的生活环境使得他们对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些时代政治色彩明显的作品,如“三红一创”(《红岩》《红日》《红旗谱》《创业史》)、“青山保林”(《青松岭》《山乡巨变》《保卫延安》《林海雪原》)等,有种本能的排斥,甚至只是“只闻其名,未见其身”。他们宁愿在“穿越”和“武侠”制造的光怪陆离的世界中游离,也不愿走进红色经典的激情时代,如果强迫他们去阅读更会激起逆反心理。但相应的影视作品会以独有的汇集了光、影、声、画等手段的视觉审美形式,吸引当代大学生通过影视作品走进文本。从促进普及文学作品阅读这个角度来说,影视阅读要快很多。所以把筛选出来的那些经典影视资料,以作业的形式提前布置下去,并告知学生在每次课前必须完成文学文本阅读和影视资料的观看。也许通过画面走近语言,只是激发大学生回归文本阅读的一种无奈之举,但令笔者稍感欣慰的是,经过教学验证,绝大多数学生在观看完影视资料后会主动阅读原著,这必将有利于课堂互动环节的开展。要求学生观看影视作品是为了促进文学文本阅读,激发学生的文学想象力和文学创造力。为了使课堂讨论有的放矢,节约课堂时间成本,教师可以每次课前针对所讲作品提几个相关问题,以备学生参考。德国接受美学理论家伊瑟尔说过,文学文本是一个不能确定性的“召唤结构”,它召唤读者在其可能的范围内充分发挥再创造的才能。学生由影视到原著,这中间的来回转换足以召唤他们尽其所能地发挥自己再创造的才能。教学实践证明,原著与影视对比的课堂讨论,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加深了学生对原著的理解,使学生对观看影视作品和阅读文学原著有了理性的认识。如在讨论刘震云的小说《手机》及同名电影作品时,有学生就提到导演冯小刚删去了原著中第一章和第三章的情节(这两章讲农村生活),只展开第二章,重点表现严守一和三个都市女性之间的情感纠纷,着力渲染现代人的信任危机。学生认为这样的删改很容易误导观众忽略原著中作者对农村生活书写的意图,从而只把注意力集中到一个多角恋故事上。作家莫言这样说过:“我认为小说一旦改编成影视剧就跟原著没多大关系了,电影是导演、演员们集体劳动的结晶……但小说只是给导演提供了思维的材料,也许小说中的某个情节、语言激发了导演的创作灵感。”[4]莫言的话一方面印证了很多文学作品与同名影视作品在精神气质上的貌合神离,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我们理性认识影视作品和文学原著两者之间的关系,而课堂讨论正是学生理性认识两者之间关系的有效的教学方式。当然,教师在学生激烈的讨论过程中也要注意进行正确的课堂引导。

(三)剪辑经典片断插入多媒体教学课件

除了组织学生课前观看影视资料和课堂讨论,对当代文学影视资源最有效的利用就是在多媒体课件中插入剪辑的经典影视片段。对于在读图时代中成长的大学生来说,当代文学的讲授方式如果只是抽象概括的语言文字表述或一张又一张枯燥的文字幻灯片的播放,不仅无法满足他们对知识面、信息量以及直观性的需求,而且还会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当代文学发展的每个阶段几乎都有相应的影视资料,在如今这个读图时代,如果把相关的影视资料剪辑成一个个片段,插入当代文学课程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在课堂讲授过程中,根据需要张弛有度地播放一些影视片段,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调节课堂气氛,也能使学生更形象地理解作品。

三、当代文学教学中应用影视资源要注意的问题

尽管影视资源的应用对促进当代文学教学的良性循环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在具体应用中也要适度,不能“只见影视,不见作品”,把文学文本和影视作品本末倒置。同时,要想利用好影视资料,教师也要与时俱进,在多媒体课件制作上多下功夫,课件既不能哗众取宠、华而不实,也不能单调乏味、毫无技术含量。

(一)避免影视作品在教学中本末倒置

在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中引入影视作品,是为了满足读图时代大学生对更丰富的信息量的需求,最终的诉求是提升教学质量。所以,影视作品只是教师正面引导学生阅读文学原著的一种辅工具,影视资料的插入只是教学活动中的一个环节,在具体应用时一定要适度合理,过多使用就会喧宾夺主,甚至本末倒置。由于影视作品对学生更具诱惑性,如果教师不及时正确引导,把握不好“度”,就会让学生一味沉浸于影视作品而无法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甚至会使学生把影视作品和文学文本混为一谈。文学最大的魅力是语言,影视最大的魅力是画面,不能在利用影视资料的过程中,使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忽略了文学文本语言的魅力,教师要把引导学生的重点放在对文学原著的阅读上。美国学者布鲁斯东说过:“小说的最终产品和电影的最终产品代表着两种不同的美学种类,就像芭蕾舞不能和建筑艺术相同一样。”[5]因此,在文本分析讨论的过程中不能过分依赖影视作品,更不能在课堂上把一部影视作品从头到尾播放给学生,否则就成了纯粹的影视文学欣赏了。另外,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在插入影视片段时,必须正视当代文学学科的性质,不能制作得过于花哨,华而不实,否则学生的注意力会完全被吸引到变化多端的画面中,不愿再听教师的讲解,更难以探究影视作品的文学价值。

(二)强化教师的多媒体制作及操作技术

影视作品论文范文10

关键词:影视艺术;批评;尺度

影视艺术批评是基于影视艺术作品的审美再创造活动,对于影视艺术的整个创造活动具有重要的价值。同时,由于影视艺术的美丑观以及创造者所处社会环境的不同,影视艺术批评标准也有多样的尺度。此外,由于影视艺术批评与影视艺术发展不平衡,也对批评者自身本体构建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一、影视艺术艺术批评的价值维度

影视艺术作为一门视听艺术,自诞生之日起,就一直备受追捧。影视艺术凭借着独特的媒介效应成为人们日常接触最多,最为大众化的艺术,其影响力与感染力也是其他艺术所望尘莫及。所以,深入研究影视艺术批评的价值对于影视艺术发展至关重要。首先,影视艺术批评对影视艺术创作具有重要的反馈意义。影视艺术批评家们通过对艺术作品的鉴赏,形成系统化的知识,对于创作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艺术创作者通过影视艺术批评的反馈不断地提高自己,认识自己。创作者由于自身的文化素养、民族、思维方式等方面的限制,导致艺术创作的一些不完美;这就需要通过他人的艺术再创造来认识自身的不足,从而给自身以积极的反馈,投入到新的创作当中。尤其是积极的影视艺术批评对于创作者自身的创作实践具有重要作用。比如,“鬼才导演”宁浩的小成本电影《疯狂的石头》和《疯狂的赛车》,这两部作品比较,后者的手法更为娴熟。当宁浩拍完《疯狂的石头》后,赞扬声和批评声不绝于耳,正是这种影视批评的相互探讨,使得宁浩不断地调整艺术创作的方向和水准,才成就了后来的《疯狂的赛车》,把黑色幽默的手法发挥得淋漓尽致。影视艺术创作者要不断的关注艺术批评的走向,多去阅读艺术批评的文章,倾听不同层面的声音,取百家之长,适时地对自己的创作观作出审视,投入到新的创作中去。换句话说,“如果创作者只是孤芳自赏、一味固守个性,就失去了其创作的生命力与社会价值。”[1]其次,对于受众来说,影视艺术批评能够提高受众的鉴赏能力和鉴赏水平,帮助人们更好地鉴赏艺术作品。西方接受美学所确立的读者的中心地位,这被看做是艺术系统的重要发现;特别是伊塞尔的“空白”,“‘空白’即‘未定点’,是作者在本文中为读者进行再造想象留下的‘空间’”[2],这在艺术史上曾引发重大的观念转变,曾一度把读者的地位捧上首位。现在看来有些过激,但不可否认的是,受众的身份得到观照,受众的地位被确立。但在当今影视艺术中,错误引导为迎合读者的审美趣味而忽视艺术自身的创作价值。但不可忽视的是接受美学的本意是要创作者注意到观众的价值,从观众的反馈来总结自身的创作经验,进而带来更多的艺术作品。可是细数中国的观影群体,大多是寻求感官刺激和生理的人群,能够给创作者带来反馈的观众凤毛麟角。大多数的电影公司迎合着大众的审美趣味,做着大众所期待的媚俗、小资、无厘头、恶搞等反传统的电影,更有的直接传播者色情。2014年的“快播公司”事件震惊全国,认为这有接受美学的理论支撑,传播者夺人眼球的色情内容,进而忽视少部分专业影评人的呼声,使创作者与观影者之间沟通陷入错误的死循环。在中国观影市场,大部分人缺少通识教育,缺乏艺术鉴赏的能力和专业的艺术修养。当代电影必须要处理好自身创作和观众反馈两者间的平衡,而不是丢弃自身的艺术底线,镜像表达为许多烂片。基于此,对受众正确的审美引导就显得至关重要。如今影视剧泛滥,受众对于影视剧的抵抗力在下降,受众与影视剧外化为直线传播,《娱乐至死》的国度正在蔓延。影视艺术批评必须要在受众与影视剧之间建立可选择的屏障,对艺术作品和艺术现象进行积极地评价,形成一些系统化理论化的知识;通过揭示影视艺术作品的好与坏、优点与缺点,给受众以正确的价值观指导,使观众深层次的去理解影视艺术作品和艺术现象,从而提高受众的鉴赏能力和鉴赏水平。比如说,在一些作品中普通观众只重视视觉享受,忽视影视作品背后的文化观。1987年张艺谋凭借《红高粱》走向了世界的舞台,获得了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这部影片以山东高密为背景,讲述了在抗战时期的男女主人公历经曲折后一起经营一家高梁酒坊,最后女主人公被虐杀的故事。但是张艺谋这部作品背后却有着更为深沉的含义。这部作品是根据莫言同名小说改编的,但张艺谋对小说进行大胆地改编。电影中对颠轿和制作高粱酒等进行大篇幅的展现,大胆的强化民间文化元素。结合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时代背景,这些民间元素暗示着旧事物。这些旧事物,旧的制度代表着旧中国,展现着对于中国社会发展的强大遏制力,而这种遏制力是当时中国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影片对于女主人公与男主公情感纠结的刻画充满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借此批判家族制度和传统文化,对自然人性进行高调的张扬和强烈的呼唤,对自由和生命力量进行赞美。第三,影视艺术批评对于影视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调节和导向作用。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尤其是在大众传媒中的体现更为充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大众传播媒介日新月异,尤其是电影电视,三网合一的大力推进,影视文化已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时代变化,电影电视都出现了娱乐化和商品化的趋向,影视剧数量高居不下,但隐患重重,高产背后是影视剧水平逐年降低,观众的审美水平也在持续降低。“观众的众多与精品的稀少恐怕是公认的事实,对此我们也无须讳言。‘量’的堆积和繁荣与‘质’的低劣形成了强烈的反差”[3],这是影视艺术面临的严峻考验。但是专业的影视评论机构和组织正确的批评对影视文化起到了重要的调节作用。比如,每年由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办,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中国影协理论评论委员会共同承办《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以及《中国电影艺术报告》,会对前一年度的影视发展作出评价和分析,给予电影发展调节和导向。《2014中国电影艺术报告》认为“2013年中国电影在剧作质量上可以总结为少数作品优秀,整体水平堪忧,具有思想和艺术冲击力的标杆性影片仍然缺席”[4]。再如,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出版的,中文核心刊物《艺术评论》就是最好的示范。每期都针对一些文化现象给予理论上的鉴别和探讨,以正确的价值观指导人们。综上所述,影视艺术批评作为创作者与观众之间协调的桥梁,调节着观影者与影视作品之间的沟通,间接地“减轻甚至消除影视艺术创造和欣赏中的消极因素和影响,从而引导并强化积极的文化倾向,提高它们的影响力,进而促进社会与人类思想的进步。”[5]

二、影视艺术批评的标准尺度

(一)影视艺术批评的美丑观

电影被作为第七艺术确立起来为大众所接受并支持。但是电影艺术到底有没有评判的标准值得探讨。可以想象一下,中国电影艺术都是人云亦云,那艺术的存在还有什么价值。如果艺术没有客观的标准,那把艺术作为一个学科确立起来并且还来教学,这样的方式又有什么意义。中国电影的症结之一就是缺少影视艺术的评判标准。比如2014年上映的电影《归来》,许多观众在看完之后都发出了自己的声音,有的说好有的说不好。更有的人甚至说艺术是主观的,即我认为《归来》好它就好,我认为《归来》不好它就不好。根据每个人的感觉不同,艺术的评判标准不同。如此来说艺术只是一种感觉,也没有必要作为学科来建设。达?芬奇以《蒙拉丽萨》闻名于世,可以说达?芬奇更多的以艺术而被人所知,但是达?芬奇在作画前解剖了多具尸体,研究人的神经脉络以及他的透视法,都具有科学精神。显然艺术的精神是科学的精神,反之亦然。既然艺术精神是科学的精神,而科学技术是客观存在的,那艺术必然也是客观存在的,由此艺术品家必然有一个客观的标准。所以作为第七艺术的电影也必然具有客观的评价标准,而不是主观臆造的。而中国电影并未为此来解释何为艺术客观评价标准,观众不知,甚至创作者也不知。是否能用美丑来归咎当代电影好坏。简单的用美丑来评价电影是否有合理?是否在电影中拍摄大场面或者美丽景象就算好作品?由此来看2002年《英雄》美轮美奂的画面是否就是好作品,2003年《盲井》中展示人性恶是否就是不好的作品。但是《盲井》却在第53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艺术贡献银熊奖等多项大奖。对比两者差异可以看出不能用现实中的感官上的美与丑来规定艺术的好坏。真正的影视艺术评判标准在于“艺术所表现的形式要与艺术所表现的效果相吻合”,这也就是为什么戏剧中的丑角能够成为大师。在影视艺术中为什么黄渤所扮演的丑角能够得到认可,就是这个道理。而在影视艺术创作及传播过程中并未注意影视艺术的评判标准。

(二)因地制宜、因人而异

影视艺术作为一门综合艺术具有“艺术性与娱乐性、商品性与文化性”等多重特质,这就要求对影视艺术批评的标准不能单一,而是全面考量。纵观影视发展史,优秀的影视作品“既是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又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民族风格使得影视艺术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国际性”[6],同时,影视艺术展现的是时代生活,所以影视艺术必然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时代性。此外,对于影视艺术创作者,由于每个人自身的文化价值观与世界观的差异,在每部作品中都表现出独特的影视艺术风格,或者说在某个时期具有相同创作观念的影视创作具有相同或相近的思想倾向、美学主张、创作方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流派。所以影视艺术批评的标准尺度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首先是时代维度与民族尺度。电影作为第七艺术,其风格多种多样,这必然要求与之相配套的影视艺术批评标准的多样性。影视艺术作品风格的成因既来自于艺术家独特的创作个性,也离不开艺术家的生活阅历、人生道路、生活环境、阅历修养和艺术追求,但是从根本上来说是受到社会环境制约的。这其中最为鲜明的就是影视艺术作品的时代维度与民族尺度。前者是说同一时代艺术作品所展现出来的共同的审美特征,表现这个时代共同的审美理想和艺术追求。后者则是受到地理环境、社会状况、文化以及风俗等方面的制约所展现的艺术追求。由此,影视艺术批评标准也就要因地制宜,要有更多的包容度;从不同的民族和时代来考量影视艺术的艺术价值。作为专业的影视批评人才,不能以今天的眼光看待过去的影视艺术的价值,不能以本民族的视角来看来否定其他民族的影视文化。比如,1987年张艺谋拍摄的作品《红高粱》,在世界上斩获了多项大奖,所以对这部影片进行解读就必须要放到当时的历史情境中去;如果以现代社会文化来看,那影视艺术批评的价值就毫无意义。无论是当今还是以后,时代与民族都将是影视艺术标准构建的重要尺度。其次是关注艺术创作者群体尺度与个体尺度。电影艺术批评可以没有深度的泛泛而谈,但作为专业的影视艺术批评者,要想深入的解读影视艺术作品,必须把艺术作品同艺术创作的主体结合起来探析;但由于艺术家主观上的特点以及创作题材的的客观元素,所以导致了艺术家的风格独特鲜明。所以深入地了解艺术家的风格和特色,对于提高艺术批评的标准和尺度具有重要作用。首先,对于创作者个体来说,艺术家运用电影独特的艺术语言,根据导演的创作构思与艺术技巧在创作上表现出独特的创作个性和鲜明的艺术特色。影视艺术批评必然要把导演的个性特色与艺术个性作为自己的重要参照。比如,对斯皮尔伯格部分作品《辛德勒的名单》、《拯救大兵瑞恩》、《兄弟连》等,影视艺术批评家在对这些影视艺术作品的批评过程中,要对导演的个性心理、思维方式、价值观深入探讨,进而去解读作品的艺术韵味;如果这些作品是出自别人之手的话,艺术批评家的视角就要发生转变,也或许就不会阐述过多批评文章。其次,由于某些导演获得成功,就会感觉好多影视评论者会有话可说,也有个人衍生出了一种文化现象,继而引发更多的探讨,所以,对于导演的关注,追从“明星效应”等都为影视批评奠定了个人标准尺度。除了关注个体的价值尺度之外,群体的艺术价值同样是艺术批评参考的重要基石。由于时代和历史的双重造就,中国电影人呈现着鲜明的线性式模块化发展;在某个时期,由于艺术风格相同或相近,呈现许多的流派。其中最为明显的是中国电影的分代喻意,“‘第四代’的以各种社会和性意义的内容统辖相对传统的、循规蹈矩的叙事;‘第五代’的个性张扬和电影表现上探索和拓展;‘第六代’的意义解构、空间和经验的私人化、以及电影语言的个性化等等,事实上都将构成艺术批评的有益参照乃至是有力的依据。”[7]群体也好,个体也罢,这种源于欧洲的以创作者为中心的批评方法是值得借鉴的。

三、影视艺术批评的本体构建

(一)人才及组织机构建设

作为一个完善的学科体系来说一般都是由史论、理论再到评论这样一个过程组成。相对于当今影视艺术的发展,介绍影视艺术的史论著作和理论著作琳琅满目,但是少有影视艺术批评具有针对性的理论。影视艺术创作的电影公司多如牛毛,但是电影公司只管拍电影,反观影视艺术评论的机构几乎没有,在这么多的电影公司中几乎没有几家愿意出资设立影视评论的机构。相对于影视艺术创作的队伍来说,影视艺术批评队伍也是相当贫乏。这样就造成一种薄弱感,相对于较为强大的创作队伍而言,影视艺术批评者人微言轻,这样就很难对影视艺术的创作做出反馈。所以推进影视艺术批评人才队伍建设、机构组织建设对电影艺术的发展相当重要。首先,建立与影视艺术创作相适应的的影视艺术批评机构。就全国而言设立专门的影视艺术批评的科研院所,对当年所出现的影视艺术文化价值走向给出总结和指导,壮大影视艺术批评的话语权及其影响力。其次,在院校设立影视艺术批评专业,学习电影的影视批评方法,培养专门的影视艺术批评人才,针对电影发展给以人才支撑。第三,在电影公司中应该设立与影视艺术创作相协调的影视艺术批评团队,对创作中前期的剧本策划到后期的拍摄过程给以学理和价值观上的指导,推进影视艺术健康发展。

(二)打造影视艺术批评的典型

典型就是成功案例,是通过影视艺术批评者的批评,形成对影视创作者的反馈,进而拍出优秀的作品。相比于以往的影视艺术来说,如今的影视艺术批评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包括期刊、研究所、影视专业建设都有了巨大的进步;并且在新媒体平台上的表现更明显,包括手机客户端、网页客户端、豆瓣、迷影网等都有所建树。此外,虽然“电影批评在整个的电影理论研究体系中变得越来越重要,而现实情况是,各界对电影批评的质疑、斥责、批判却不绝于耳。”[8]换句话说,今天的电影批评活动相对于艺术创作而言,影响力较小,很少有影视作品是由于批评家的反馈而变得更好。而且,今天“大多数批评等同于一般的文学批评,批评一个艺术作品与批评一部小说在阐述的起承转合上路径大致相同,我们看不出艺术批评自身的特殊性在哪里。”[9]甚至有些专业院校直接把影视艺术划归为文学学科,很难看出影视艺术批评自身的特殊性何在。影视是一门视听的综合视听艺术,它所需要的是对影视实践有所帮助的艺术批评,而不是文学评论;许多文学博士都看不懂电影最基本的视听语言,更何必谈能给电影理论反馈。这是一个相互的过程,许多影视创作者对文学批评感到难以理解,所以很难有因为影视艺术批评的反馈而成功的电影范例。最后导致的结果是文学家不写影视艺术批评,创作者也不看影视批评,单凭观众反馈来创作。所以打造典型是影视艺术批评关键所在。首先,要剥离创作者的利益机制。如今导演越来越多的背负着票房的压力,尤其是较为知名的导演。要想有较为优秀的作品应当剥离影视艺术创作者的票房观念,回归艺术创作本身。同时文化部或者是中国影协等机构应对优秀作品给予基金扶持,对于特别优秀的作品给予荣誉奖励。其次,打通影视艺术评论家与影视艺术创作者交流的通道。建议电影传媒公司与高校或者是科研院所的影视艺术批评机构合作。学术机构对于影视公司开拍电影的稿本或者是分镜头脚本进行审稿并给出建议,创作者根据建议完善自身的艺术创作,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影视公司可与学术机构共同研讨艺术与市场的关系定位,学术机构为影视公司提供影视艺术理论上的支持,影视公司为艺术创作者提供技术保障,进而打通学术机构与影视艺术创作者交流的渠道。第三,利用新媒体技术加强影视艺术鉴赏的通识教育。文化主管部门和中国影协可利用新媒体技术宣传基本的影视鉴赏知识,如微信、手机客户端、互联网等。学术机构借助宣传工具展示优秀的影视艺术作品,介绍影视艺术的基本知识和规律以及影视文化和电影的发展史,分享优秀影视大师的生活经验和创作历程等;高校可以开设影视艺术鉴赏的通识教育课或选修课,借此提高全民的影视艺术鉴赏水平,促进中国当代电影艺术和影视艺术健康发展和良性循环。

四、结语

通过上面三个问题的探讨和梳理,影视艺术批评对于影视艺术健康发展具有独特的作用。影视艺术批评家要适应影视艺术的多样性,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的作出评价,掌握多样的批评方法,以正确的影视艺术批评调节市场与创作者、观影者之间的关系。同时,注重影视艺术批评本体建设,确立影视艺术批评话语权,推动影视艺术的健康与繁荣。

参考文献:

[1]姜敏.影视艺术批评三题[J].河北大学学报,2005,(4).

[2]陈峻俊.“空白”的召唤[J].社会科学动态,1998,(11).

[3]王卫平.影视批评的贫乏与丰富[J].中国电视,2004,(3).

[4]2014中国电影艺术报告[EB/OL].

[5]姜敏.影视艺术批评三题[J].河北大学学报,2005,(4).

[6]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7]吴小丽.浅谈影视艺术批评[J].上海大学学报,2001,(12).

[8]熊立.问题意识?科学方法?批评体制———危急中的电影批评之路[J].文艺研究,2011,(7).

影视作品论文范文11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大学英语教师利用英语短片、英语电影等来开展英语教学,锻炼学生的听说能力。不可否认,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为将影视文化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但影视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并没有研究清楚。为了更好的利用影视文化提高英语教学效果,我们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影视文化作用于大学生英语教学的理论依据、作用的特点和作用的表现。

 

1 影视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用的现状

 

目前,影视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被普遍应用,但效果并不尽如人意。

 

1.1 在影视英语课程上,没有系统的影视英语课程

 

尽管影视文化在大学英语课堂中有所使用,但是它只是作为课间缓解学习气氛、调节学生学习心情的工具,而不是真正的用于教学,服务于教学。在国内,影视英语教材没有得到研究和开发,没有标准的真正意义的影视英语教材,也没有系统的影视英语大学课程。有些高校英语教师虽然尝试将其用于教学,在由于缺乏经验和理论支撑,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1.2 在影视文化的使用上,影视资源的选择对高校英语教师来说难度比较大

 

在网络时代,影视资源多如牛毛,浩瀚丰富,如何从中选择合适的资源用于教学,需要我们进一步探讨。有的影视资源能让学生产生兴趣,但对学生英语学生益处不大,有些影视资源非常 适合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但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大。学生可能不去看,而自己打开手机看自己想看的影视作品。

 

2 影视文化作用于大学生英语教学的理论依据

 

想要深入研究影视文化作用于大学生英语教学中所起的作用,必须先理解它起作用的理论依据。

 

2.1 二语习得理论

 

影视文化作用于大学生英语学习的第一个理论依据就是二语习得理论。这个理论是由克拉申提出来的,对心理学、语言学产生了重大影响。语言输出和情感过滤两个假说是其核心。根据语言输出假说,学会一门语言的首要条件是输入;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提供大量生动而又具有实际意义的信息材料。在真实的语言情境中才有可能学会一门语言。根据情感过滤假说,学习者的自信、焦虑等情感会制约他或她对信息的吸收和输入。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要尽最大努力形成一个愉快轻松的学习气氛,降低情感过滤。影视作品一般都具有连贯生动的故事情节,可以使学生接触有关联性的学习信息,也有利于学习者保持良好的心情。

 

2.2 信息论

 

根据香农维纳的理论,在时间长度一定的情况下,频带宽度越大,所传递的信息越多。所以,在教学中,信息密度直接影响学生所接受的知识。信息密度大,学生接受的知识就多,信息密度小,学生接受的知识就少。影视作品集视听说于一体,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释放较大的信息流,密度大,对学生的学习有较大益处。

 

3 影视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弄清影视文化在大学生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及其作用的特点,对影视文化的合理科学的应用非常关键。影视文化在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起作用有自身的特色,即生动性、文化性和娱乐性。

 

3.1 影视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起作用的特点

 

影视文化,尤其是影视作品具有其他教学方式无法超越的优势,它具有生动性、文化性和娱乐性。

 

3.1.1 生动性

 

著名的影视作品,同时传递图形,声音和文字的集合信息,有很强的感染力,为学习者营造了生动、直观、立体的语言环境。影视作品英语腔调正宗、表达地道、句式简练,而且声情并茂、图文并茂,能最大限度的刺激学习者的大脑,让学习者的记忆能够持久保持。

 

3.1.2 文化性

 

影视文化是文化沟通的媒介,是大众化的文化。著名的英语影视作品是英语国家文化和社会状况的展示,是民族文化和时代的集中反映。语言学习需要了解语言所处的文化背景。影视作品可以让学生对西方英语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有直观的感受和了解。

 

3.1.3 娱乐性

 

毫无疑问,相对于英语课本、英语辅导资料等英语学习资料而言,影视作品具有很强的娱乐性。何况影视作品本身就具有娱乐功能,它有多变的语音效果、连贯的影视情节和愉悦的画面,是一种综合性的信息传达渠道。学生可以从中学习固定搭配、单词和词组,还可以让学生学习猜测词义。它有利于调节学习的心情,为学习者创自由愉快的学习环境。

 

从上面论述可以得知,影视文化在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起作用有自身的特色,即生动性、文化性和娱乐性。

 

3.2 影视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起作用的表现

 

影视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所起的作用多种多样,主要体现在英语知识、英语技能等方面。

 

3.2.1 在英语知识方面

 

在英语知识方面,影视文化能促进学生语音语调的学习,有利于学生掌握语法结构。

 

影视作品的使用的一般都是本土化的语言,是接近生活实际的、地道的英语。虽然原声带的英语电影中演员的发音标准程度可能不高,在语音语调上可能有一定的偏差,但一定是真实的切合生活实际的语言。在教学中,多让学生观看学习这些影视作品,可以纠正学生在发音上的失误和偏差,让学生学会正确的语音语调。

 

大学英语教学的侧重点不是英语语法,但是学生学好语法对于学生的英语阅读和写作都是有好处的。影视作品中,演员所说的话有时比较口语化、生活化,并不是按照英语语法来说的,比较灵活,这有利于学生不拘泥于所学的死板的语法公式或结构,在实际中灵活创新的使用。

 

3.2.2 在英语技能方面

 

在英语技能方面,影视文化能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口语交际能力和随机应变能力。

 

影视作品作品的一个好处是既有声音,又有文字。学生在观看影视作品的过程中,不断的听各个人物之间的对话或者人物独白,能在无形中提高听力水平。而且影视作品与存粹的听力材料相比,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口语交际技能相对来说是一项高难度的技能,不是所有人都能学会的。在利用影视作品进行大学英语教学时,学生通过学习男女主角的对话以及其他人的对话,可以进行模仿练习,提高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任何语言的使用都是需要一定的情景的,都需要一定的场合。传统的英语教学一般在教学情景是很缺乏的,缺乏语言情景,缺乏英语交流氛围。在英语课堂上播放影视作品,学生很可能会想象自己就是男主角或者女主角,然后进入角色情景。在角色的交流和互动中,在场景的不断转换中,学生就不知不觉提高了随机应变能力。

 

3.2.3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影视文化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和主张,学习是通过意义建构完成的,它需要一定的情景和一定的学习资料;学习者是知识的建构者,是认知的主体,而不是消极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影视文化,尤其是影视作品可以给学生提供生动、丰富和鲜活的英语学习情景,改变传统课堂的单调性,从而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4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影视文化有利于学生英语知识的学习和巩固

 

人类的记忆是有规律的,使用不同的感官所能产生的记忆效果是不同的。单纯通过听觉来记忆,不仅效果不好,而且遗忘很快。单纯通过视觉来记忆,效果虽然比听觉好,但也不太理想。但如果把视觉和听觉结合起来,那记忆的效果大大改善,而且遗忘速度减慢。影视作品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就是同时利用视觉和听觉。它不仅有利于知识的学习,还有有利于知识的巩固。

 

3.2.5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影视文化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信息传递的效率影响语言教学的效果,在一定的时间内,传递的信息越多,有利于语言学习。影视文化在英语课堂上,可以大大增加教学信息的密度,形成一种高涨的情绪和愉快的心理,能够让学生处在最佳的接受状态,提供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影视文化所起的作用有生动性、文化性和娱乐性的特点。影视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起作用的表现有五个:第一,促进学生语音语调的学习,有利于学生掌握语法结构;第二,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口语交际能力和随机应变能力;第三,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四,有利于学生英语知识的学习和巩固;第五,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作者简介

影视作品论文范文12

[关键词] 影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列宁宣称,“在所有的艺术中,对我们而言电影是最重要的。”“影视作品凭借其叙述引人入胜的故事、塑造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展示丰富多彩的生活场景以及强烈的视听效果等艺术手法,仍成为大众文化消费的首选。”[1]它不仅仅是一种娱乐工具,还是改变整个生活情境,制造现代人心灵的新力量。电影一诞生,似乎注定要为人类的学习和教育服务。影视文化兼容了政治、经济、社会、哲学等多种社会科学的深邃思想内涵。在弘扬传统美德、传播优秀文化方面具有独特的无可替代的作用。影视作品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打上了“政治文化”的烙印。[2]一部好的影片可以影响人的一生。

一、影视作品在高校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在汶川地震中生死考验的关头,可敬、可爱的老师在灾难来临的瞬间用双臂护住学生。他的行为除了责任还需要莫大的勇气和崇高的思想境界。而这种崇高的境界需要长期的文化环境的熏陶,决不仅仅是依靠准则的约束。封闭、说教、灌输式的传统教学方法单一,费力不少而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效果不佳。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善于借助媒介来改善教学。南宋著名思想家和教育家朱熹说,“有是物,必有是理;理无形,而难知;物有迹,而易见。” 有些理论问题,讲半天课学生也听不明白,看一场生动形象的的电影却能解决问题,这就是艺术的魅力。电影具有其他教学媒介所不具备的本领―― “模拟人生”[3]。优秀电影本身是生活的浓缩,是人生的艺术再现。电影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资源,极大地拓展了思想教育工作的时空,将抽象冰冷的理论化为具体可感的教育行为,“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优秀文化的影响和美德的熏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影视作品对高校政治教育的不利因素

影视文化大多是以娱乐为目的,带有娱乐性的特点。不可否认的是当前世俗功利化的影视文化作品依然存在。宣扬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思想,没有多少崇高的追求。使很多大学生迷失在了虚幻的影像之中。相信金钱和权力的威力,相当部分大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偏离了正确的航向。以“自我”为中心,以自私自利为人生目的。大学生的道德人格尚未完全定型,丰富、多样的影视文化世界为当代大学生提供的影视文化世界是一个超越现实的虚拟的世界。现实的世界原本不存在任何的虚拟性,人们的道德关系存在于现实的真实世界之中。恐怖片是如此刺激与惊心动魄,是如此裸,影视文化中的暴力倾向、色情信息都有可能引诱自律能力不强的大学生走上歧途。一些大学生对现实不满,就会沉溺于影视的虚拟世界里来逃避现实,从而大大减少了参加社会的交往活动的时间,疏远了现实社会中的人际关系。久而久之变得更加厌恶人际关系,更加空虚与失落。

三、优秀影片的政治教育功能

影视作品拥有丰富而独特的思想道德教育资源。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我们应该积极利用影视艺术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主旋律中的一个重要音符,是和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期待高度契合的。“红色经典”从最开始就背负上了深厚的政治意义,“红色经典”影视剧倡导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我们这个时代重塑了爱国主义精神信念。如《永不消逝的电波》《江姐》等。《南京大屠杀》《血战台儿庄》《平型关大捷》等表现了中国人民争取解放道路的艰难历程。新时期的大学生会在愤怒的同时,激起热爱祖国、维护和平的崇高情感。《亮剑》的“不服输精神”,“面对强大的对手,明知不敌,也要毅然亮剑。即使倒下,也要成为一座山,一道岭”[4]。增强了大学生的民族意识,对于弘扬民族精神起到了积极的导向和教化作用。革命题材的电影电视作品,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操,增强民族凝聚力。当代大学生最缺少的也是最应该学习的就是一种无私的奉献精神。一个普通的勤务兵《张思德》舍己救人光荣牺牲,“他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重。”河南省登封县的女公安局长《任长霞》短暂而不平凡的一生向我们宣告了人生要忠于职守,甚至以身殉职也在所不惜。影视作品以其独有的魅力和广泛的传播途径成为增强大学生奉献精神的有效方式之一。让他们通过屏幕全面地了解社会,体味人生,学会如何做人。鲁迅的散文化小说《伤逝》以爱情为题材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爱情观,人生观。“人必须活着,爱才有所附丽”,“爱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人生的第一要求是求生”。艰苦奋斗是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是不怕困难、百折不挠的意志体现,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公主小妹》中,小麦和瑾甘愿放弃眼前的荣华富贵,而选择艰苦奋斗。优秀的影视文化就是在和人们中间的鄙俗作斗争,善于在人们中间找到好的东西,提高人的信心,激发他追求真理的要求,在人们心灵中唤起羞耻、愤怒和英勇,使他们能够以神圣的美的精神鼓舞自己的生活,并想尽办法使人变得高尚有力。

四、让影视教育成为高校政治教育的手段

(一)提升教师影视教育素质

教师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又必须对学生施以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的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素养和教学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态度。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日趋进步,教育本身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新世纪,我们的教育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在影视教育普遍走进大学校园、深入走进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的今天,高校政治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必须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良好的道德情操,同时还要具备较强文学艺术修养和理论修养,具备更丰富的电影专业知识,才能用优秀电影服务高校政治教育。这就需要高校政治工作者不断地学习,通过培训、读书、交流等方式,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建设一批高质量的影视教育的师资队伍,更好地适应影视教育的形式。

(二)选择优秀影视作品

影视教育是一种非常直观、生动、形象的现代化教育载体,但是因道德观念不同,风俗习惯不同,政治标准不同,在“全球化”文化信息传播的时代,每天浩如烟海的国内外各种影视作品都会冲击我们传统文化的教育理念。我们大学政治教育工作者有责任,把握好对各种影视作品的选择,善于选择有教育意义的作品,强化校园影视作品、设备的管理,保证有害信息、有负面影响的作品,不出现在校园中,提升学生鉴别能力,维护和发展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让影视更好地服务政治教学。

(三)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

多数影视作品总是隐喻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的正确性,带有一定主题思想倾向和价值取向,而不单纯是文化知识的传递。大学校园要利用好影视传播的教育功能,使校园中形成一种准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及时地报道各类新闻事实,宣传国家方针政策和法律知识等,培养大学生们辨别是非的能力。所谓“主旋律唱响了,主动仗打好了,就能在社会形成和发展积极向上的舆论环境,使科学理论和正确思想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主导作用,使广大干部群众保持良好的精神面貌,不断巩固和发展全国各族人民团结良好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5]。

(四)帮助学生树立不良影视信息防范意识

有些学生带着心理误区和好奇心理来看待影视世界中出现的种种不良信息,盲目崇拜影视作品中的“大侠”“英雄”,甚至反面人物。一些影视作品中崇尚物质享受和高消费的生活方式,对大学生的生活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有很大的影响。这种生活方式的追求往往导致他们“一切向钱看”。 我们要引导学生去认识这种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的危害性,坚持不懈地对青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成才教育,正确认识人生阶段的特点和任务,帮助学生树立不良影视信息防范意识,树立科学的价值观,人生观。自我克制、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完善。克服不良思想倾向,以增强自我“免疫力”,提高自身的道德境界。

(五)完善影视鉴赏课

影视鉴赏是指通过视听方式及其他辅助手段,以具体的影视作品为对象,体验和领悟影视艺术的真谛。影视艺术鉴赏教学应构建以学生主动参与、探究为主线的教学模式。打破以教师、课本为中心,以讲授为主线的教学套路,摆脱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学而不思的传统教学习惯。理论性的影视欣赏课应该增加必要的互动与交流,观看优秀影视作品,组织讨论影视作品,用学过的影视知识来写影评。让影视艺术教育通过美的作品、美的事物、美的形象的熏陶和感染,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目前各高校开展的影视教育课程应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进行规划。而且有必要随着教学过程的深入逐渐增加学生的兴趣,因为学生选课的主要原因是兴趣。影视鉴赏课只有不断地激发学生兴趣,才能让学生从屏幕上更多地认识到社会丑恶现象,从而明辨社会方方面面的是与非,善与恶,才能深刻地教育和启迪大学生,帮助其树立起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形成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

总之,当代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高校是培养人才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地,而影视作品不仅仅是一种娱乐工具,还是改变整个生活情境、制造现代人心灵的新力量。一部好的影片可以影响人的一生。高校政治工作者,要重视影视教育的功能,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不断完善影视教育的手段,以优秀的影视作品吸引大学生,利用优秀影视作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让影视作品以一种全新姿态在高校政治教育中绽放光芒。

[参考文献]

[1] 贺丛周.试析当前“红色经典”影视剧的叙事策略[J].新闻界,2009(04).

[2] 蒋东玲,侯英.大学校园中影视艺术教育的社会责任[J].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07(06).

[3] 雷祯孝.电影课催生交响课程新时代[J].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07).

[4] 张法.“红色经典”改编现象读解[J].文艺研究,20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