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低碳经济的主要内容

低碳经济的主要内容

时间:2023-07-24 17:05:58

低碳经济的主要内容

低碳经济的主要内容范文1

[关键词] 低碳经济;公共工程项目;项目绩效评价

[中图分类号] F294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8―1763(2013)01―0069―04

一引言

近年来,“温室效应”使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温室气体对环境巨大的破坏作用。发展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正是产生于人们温室气体减排意识觉醒的大背景之下。现在,低碳经济的理念越来越为国际国内社会接受与重视。而我国政府对公共工程项目进行大规模的投资时,由于较少从低碳经济的角度考虑公共工程项目的绩效,导致项目在促进经济迅速增长的同时,也引起诸多的环境问题。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低碳经济理论和公共工程绩效评价理论作了大量的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没有将两者结合起来,即:在进行公共工程项目绩效评价的时候没有考虑低碳经济理念,不能对公共工程项目的资源利用效率、碳排放量、碳污染等方面进行有效地评价。这显然与低碳经济的发展趋势不符合,也与我国两型社会的建设理念不相符合。

随着政府对公共工程项目投入的不断加大,将低碳经济理念融入公共工程项目绩效评价中已经越来越重要。本文从“低碳经济”的内涵和现有公共工程绩效评价理论入手,在总结分析低碳经济的概念、特征以及现有的公共工程项目绩效评价成果之上,分析低碳经济发展对我国公共工程项目绩效评价的要求,提出绩效评价的目标和评价内容,综合阐述了低碳经济背景下公共工程项目绩效评价的内涵。二低碳经济的内涵

低碳经济的概念是2003年提出,只有短短七年。同时,由于低碳经济内涵丰富、涉及的学科广泛,如经济学、社会学、环境能源学等,各学科从不同的角度对低碳经济的内涵进行了解释,先后可见到国内外各方的多种定义。

鲁宾斯德认为,低碳经济是市场机制下通过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制定,推动能效技术、节能减排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开发和运用,以实现低污染、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的绿色经济模式[1]。这是一个被普遍认同的观点。李胜、陈晓春等人认为“低碳经济”的核心内涵是通过政策创新及制度设计,提高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实现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四个低碳化体系[2]。付允等人认为低碳经济是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实现经济和社会的清洁发展和可持续发展[3]。刘晔、耿涌认为低碳经济是一种促进社会经济朝向高能效、低能耗、低碳排放模式转型和生活消费朝向低碳、节约、文明方式转变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和生活消费方式[4]。

目前各国学者对实现低碳经济的模式和途径也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国外学者主要是从微观的技术层面来研究实现低碳经济的途径,包括:节能减排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碳捕获和存储技术(CCS)( Barbara 和Katja,2009)、清洁发展机制(CDM)(Patrick 2008)[5]、碳信用额度交易等。我国学者除了对低碳经济的定义进了详尽的研究之外,还从宏观方向研究探讨实现全社会低碳经济的途径,即建立低碳城市、低碳建筑。这些都是低碳经济内涵的扩展和延伸。

此外,低碳经济既然是一种经济模式,就必须从经济学的角度探讨这种经济模式对社会经济的整体影响。最新的低碳经济研究集中于减少碳排放、改变能源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如Dagoumas 和Barker(2010)[6]利用宏观经济“能源―经济―环境”混合模型,以英国政府实现不同深度碳减排目标为例,通过建立模型表明不同程度碳减排目标对整体经济GDP的影响不同。

综合各位学者的观点,低碳经济的内涵可以被认为是:通过能效技术、节能减排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以及碳捕获和存储技术,提高碳生产率和碳汇,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最终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的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和新兴经济模式。具体的发展模式包括建立低碳建筑和低碳住宅,发展低碳社区和低碳城市。三公共工程项目绩效评价理论

公共工程项目绩效评价理论可以从政府管理的角度和企业管理的角度讨论。

(1)从政府管理的角度看,公共工程项目绩效评价主要体现在政府对大型公共工程项目的管理中。目前,国内对政府项目管理绩效评价的研究主要侧重于绩效评价技术的微观层面。李林(2007)利用平衡记分卡法、逻辑框架法对公共工程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研究[7]。罗辉(2007)认为公共支出项目的绩效评价要从“3E+1F”原则出发来构造具有公共支出项目特点的绩效指标[8]。

(2)从企业管理的角度看,关于工程项目的绩效评价,主要涉及到两个方面。①不同类型项目的评价框架和评价指标选取。如John(2007)研究了香港地区合作建设项目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9]。②评价模型的选择,这是学者重点关注的内容,出现了许多新方法。如Gabriel & Rafael(2007)采用一个能同时衡量实际成本和时间的绩效控制曲线方法[10],Han(2008)采用6δ原则建立绩效改进目标和评价绩效改进的度量方法[11]。

湖南大学学报( 社 会 科 学 版 )2013年第1期李林,朱沙沙等:低碳经济下公共工程项目绩效评价内涵探析 尽管目前的这些理论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但是,这些理论和评价方法都没有结合低碳经济的特点,不适合低碳经济下公共工程项目绩效评价的要求。四低碳经济下公共工程项目

绩效评价的内涵 低碳经济背景下公共项目绩效评价的内涵,就是根据低碳经济的内涵和特征,明确公共工程项目绩效评价的目标,在此基础之上,确定符合低碳经济发展要求的项目绩效评价指标内容。(一) 低碳经济下的公共工程项目评价目标

低碳经济下公共工程项目评价有其直接目标和间接目标。直接目标是从低碳经济的角度,衡量我国政府管理各项公共工程项目的效率,尤其是减少碳排放的效率,这样有利于加快我国低碳城市的发展,实现我国既定的碳减排目标,为我国在国际上赢得碳交易主动权做准备。

间接目标是唤起政府相关部门和公众的低碳意识。首先,由于我国绝大部分公共工程项目是由政府主导和管理,从低碳经济角度评价公共工程项目,能够帮助政府相关部门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开展生态保护等低碳工程的建设,树立低碳消费的模范作用,推进低碳城市的建设。其次,社会大众是公共工程项目的参与者和被影响者,低碳公共工程项目宣传的低碳知识能够让社会大众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推动他们选择低碳生活方式和使用低碳产品,从而在全社会都树立低碳生活的理念。

(二)低碳经济对公共工程项目绩效评价的要求

(1)项目绩效评价要顺应低碳经济发展、低碳城市建设的趋势。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之后,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已经成为许多国家、许多城市经济发展的主流模式。在建立低碳社会的过程中,发展低碳公共工程项目、低碳建筑也应该成为公共项目建设的主流方向。所以,在公共工程项目绩效评价的过程中,要综合考虑项目的理念、设计是否与城市发展方向相吻合。

(2)项目绩效评价更注重评价项目建设的全过程,以及项目完成以后对社会的影响。低碳经济要求项目的全过程都要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提高石化能源的利用效率。低碳经济也不仅仅只是针对正在建设中的项目,对已经完成的项目是否能继续使用清洁能源、新项目是否有利于周围群众低碳意识和低碳生活模式的形成等等问题,也要在公共工程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上体现出来。

(3)项目绩效评价要提高政策前瞻性,推动结构性改革,推进提高增长质量的深层次改革措施,应包含就业、收入、社会保障、环境、能耗等评价内容。同时对碳排放、新能源、环保等方面给予更大的重视。

(4)项目绩效评价需要一套碳排放评价标准来有效控制和降低项目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比如,建筑类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各种机械设备、化石能源的利用会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项目使用过程中的建筑采暖、空调、通风、照明等方面的碳排放量也很大,因此,在项目绩效评价的时候,就必须建立一套碳排放评价指标来有效控制和降低项目的二氧化碳排放。(三) 低碳经济下的公共工程项目评价内容

(1)技术绩效评价

技术绩效评价包括两个方面:a.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技术,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技术。主要的指标内容:项目是否采用了提高能源效率的技术,包括提高供能效率方面的技术和用能效率方面的技术,采用的程度如何。项目是否采用(采用程度)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和应用技术;温室气体回收利用技术;废弃能源回收技术;二氧化碳清理和存储技术;资源节约技术的创新和突破;项目中节能工艺的创新等等。

b.能源消费结构指标,即项目所消耗的非煤能源在项目消耗的整个能源利用总量中所占的比例。众所周知,煤是含碳量最高的化石能源,在利用的过程中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所以,非煤能源在公共工程项目的能源中所占的比例越高,则碳排放量越少。在考察和评估公共工程项目的绩效时,必须要考察这些内容:非煤能源占总能源消耗的比例;推广应用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技术的程度;节能产品、设备和机械的使用率等等。

(2)经济绩效评价

从表面看,温室气体减排、开发新能源等可能增加成本,但是它提高了能源的利用效率,能够降低营运成本,又可最大限度的减少碳排放量,能为项目赢得后发优势。低碳经济下公共项目经济绩效评价指标内容包括:低碳公共项目对所在地区的GDP增长的贡献率;项目周围居民绿色消费价格指数;能源结构高度化指数;单位产值二氧化碳排放;单位产值能耗;高新技术增加值等等。

(3)社会绩效评价

目前国内各个低碳城市将建筑、交通、工业这三大主要碳排放源的低碳规划纳入城市的整体运行规划中,希望减少城市的碳排放量。虽然我国目前至少有100个城市提出了打造“低碳城市”的口号,但发改委官员姜克隽2010年5月在接受中国青年报专访时表示:“我国并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低碳城市”。可见,为了符合低碳城市发展的需要,公共项目必须建立科学的低碳社会绩效评价指标,如项目能否引导群众使用节能产品、是否帮助群众树立了节能减排意识;是否有利于低碳经济理念的传播;清洁能源、低碳能源等技术进步对工业、建筑能源利用的影响;项目对环境的影响效果;社会公众的满意度;对公众传播低碳意识的效果;对群众绿色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对人文发展指数,包括人居环境指标和社会发展指标等等内容。另外可将低碳建筑、低碳交通、低碳工业等指标融入公共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当中。

(4)生态绩效评价

根据低碳经济的概念可知,公共工程项目生态绩效评价的内容必须重点突出:项目直接产出物的生态环境绩效指标;减少对林木的砍伐以及植树造林所增加的碳汇;项目对碳平衡的影响;项目对生态重建和生态系统保护的影响;项目对周边景观的影响;项目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环境污染损失比重;废弃物碳排放强度等。

(5)可持续发展绩效评价

低碳经济背景下公共工程项目绩效评价必须满足自然、社会、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必须要建立一些可以衡量项目可持续发展的绩效指标。可持续发展绩效评价指标的主要内容包括这些方面:反映项目促进可持续人口居住发展的指标;项目对区域人均收入增长的贡献;对区域投资绿色GDP的贡献;项目对区域低碳可再生能源的贡献;能源创新能力的贡献;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贡献;二氧化碳的回收和资源化再利用贡献;环境整体质量改善等等。五结语

在低碳经济、低碳城市的发展模式下,建立一套符合低碳经济发展要求的公共工程项目绩效评价体系已经势在必行。本文系统分析了低碳经济的概念和特征,将其应用到公共工程项目绩效评价中,明确了低碳经济发展对公共工程项目绩效评价的要求以及绩效评价目标。最后从技术绩效、经济绩效、社会绩效、生态绩效和可持续发展绩效五个方面分析低碳经济背景下公共工程项目绩效评价的内容,构建了低碳经济下的公共工程项目绩效评价体系的大体框架。当然,具体的公共工程项目绩效评价的指标还需要根据项目本身的特点和要求,在大框架的基础之上,建立实际可操作、详细的考评指标。 [参考文献]

[1]刘杨.低碳经济文献综述及经济学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17):24-25.

[2]李胜,陈晓春.低碳经济:内涵体系与政策创新[J].科技管理研究,,2009(10):41-44.

[3]付允,马永欢等. 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18):14-17.

[4]刘晔,耿涌. 低碳经济认识探析[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10):123-126.

[5]Patrick Nussbaumer. On the contribution of labelled Certified Emission Reductions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 multicriteria evaluation of CDM projects[J]. Energy Policy,2009:91-101.

[6]A.S. Dagoumas , T.S.Barker. Pathways to a lowcarbon economy for the UK with the macroeconometric E3MG model[J]. Energy Policy ,2010(38):3067-3077.

[7]颜艳梅,李林. 基于平衡记分卡法的公共工程项目绩效评价指标设计[J].社会科学家,2007(1):168-170.

[8]罗辉. 公共支出项目绩效评价的“本量效”分析[J].财政研究,2007(7):44-47.

[9]John F.Y, Albert P. C,Chan, Daniel W. M. Development of a partnering performance index (PPI) for construction projects in Hong Kong: a Delphi study[J].Construction Management & Economics, 2007,25,(12):1219-1237.

低碳经济的主要内容范文2

关键词:低碳经济 基础理论 经济学价值

引言

自2003年哥本哈根会议以后,“低碳经济”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热点问题。但是目前其理论体系几乎是空白的,对于“低碳经济”的概念也没有明确的界定。关于“低碳经济”理论体系的构建问题,方大春等学者认为关键是夯实其理论基础。他们进一步指出,理论一般来源于两方面,一是从经济史中探寻根源,二是与相关学科比较,定位其研究领域。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低碳经济的理论基础和经济学价值进行了分析,以求对低碳经济的理论研究有一个系统的梳理,并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对有关方面进行理论研究和行政决策提供有意义的借鉴。

低碳经济发展概述

“低碳经济”是在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提出严峻挑战的大背景下被提出来的。最早提出“低碳经济”概念的是英国2003年2月24日发表的《能源白皮书》,书中指出英国要在2050年实现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量比1990年减少60%,使得英国从根本上成为一个“低碳经济”国家。随后T·特雷福斯等学者就德国在2050年实现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量比1990年减少80%的可行性进行了探讨,他们认为通过采取相关政策,经济增长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可以同时实现。2006年的《斯特恩报告》中也指出,如果全球每年为“低碳经济”投入1%的GDP,可以实现未来每年减少5%-20%的GDP损失,他呼吁全球积极向“低碳经济”转型。我国政府在2009年11月26日明确了碳排放量减排目标,到2020年实现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一方面标志着我国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向低碳经济转型;另一方面标志着无论是政府还是民间组织、是企业还是个人都必须成为低碳经济转型的参与者和受益者。

国内外学者对“低碳经济”的研究文献众多,内容涉及“低碳经济”的诸多方面。我国学者庄贵阳认为“低碳经济”是碳生产力、人文发展水平共同达到一定水平的经济形态,目的在于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张世秋认为“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模式的一种创新;张坤明认为中国许多环境与发展问题可以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而得到解决;潘家华等学者认为追求低碳和发展经济并不矛盾;吴晓青认为技术和制度创新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政府和企业的参与式主要形式;郑志国认为“低碳经济”的概念构造存在缺陷,不能很好地揭示未来经济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趋势;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曾提出要对二氧化碳排放征税;日本的茅阳一提出了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泰勒公式;日本薛进军认为如果没有理论指导,“低碳经济”很容易出问题,并呼吁创建该门学科;美国学者莱斯特·R·布朗出版的《B模式:拯救地球延续文明》则奠定了发展“低碳经济”的理论基础等。

低碳经济的概念界定

哥本哈根会议虽然提出了“低碳经济”概念,但是却没有给出明确的界定,各国对于“低碳经济”是一种发展模式还是一种经济形态也未达成共识。我国学者庄贵阳认为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是“低碳经济”的实质;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是“低碳经济”的核心;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是“低碳经济”的目标。游雪晴等学者认为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就是“低碳经济”。周生贤也指出,“低碳经济”是以低耗能、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发展低碳经济是一场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的全球性革命。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的报告中指出,“低碳经济”是一种经济形态,它出现于后工业化社会,旨在把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量控制到一定水平,以防气候变暖给各国带来不利影响,保证全球人居环境的可持续性。

虽然上述概念对“低碳经济”的分析角度不同,但是表达的内涵却是一致的,它是碳生产力、人文发展都达到某种高度的一种经济形态,其目的在于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量,应对环境、能源和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低碳经济的理论基础

“低碳经济”的提出既有现实的社会背景,又有其深厚的理论基础。前文已指出,理论基础一般来源于两方面,一是从经济史中探寻根源,二是与相关学科比较。下文就遵循此思路来探寻“低碳经济”的理论基础。

(一)“低碳经济”的经济学基础

20世纪以后,GDP的产生使得“新古典综合派”把人们对经济学的认识带进了一个误区,他们认为经济学就是研究一个国家的GDP如何增加。而“世界主义经济学”则认为经济学研究要具有全球眼光,不只是要关注本国经济发展,还要关注世界经济发展。其实在很多早期经济学思想中,就已经隐含了关注经济发展过程中如何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低碳经济”思想。魁奈是最早关注此问题的,在其《重农主义或最有利于人类的支配力量》指出,所有各个国家的商人是处于一个商业联邦之下的。这无疑是与政治经济学相对立的,它应该属于世界经济学的范畴。同样地,斯密也认为对经济学的研究应该立足于世界范围,他对经济学的研究极少涉及到国家为了改进经济状况所应当遵循的政策。萨伊认为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是全体人类社会的利益,西斯蒙第则指出我们只能把财富看作是人类物质享受的象征和获得物质幸福的一种手段,我们不能颠倒目的和手段。西斯蒙第还强调相对于只考虑少数人致富的问题,政治经济学更应该研究社会上大多数人的福利问题,国家成立的目的不是积累财富,而是让每个公民都能够享受到财富所带来的物质生活的快乐。由以上叙述可以看出,以魁奈和斯密为代表的“世界主义经济学”认为经济学的使命应该是造福人类。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这些全球思维都可以认为是“低碳经济”的经济学思想源头。

(二)“低碳经济”的相关学科比较

对于此问题,方大春等学者已经进行过相关研究,“低碳经济”是对生态经济、循环经济、气候经济学、绿色经济和资源环境经济学等经济学分支的继承和发展。

生态经济学是研究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的复合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运动规律的学科。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它是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使经济系统和谐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循环经济要求用生态学规律指导经济活动,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绿色经济是一种平衡式经济,它的特征是维护人类生存环境、合理保护资源与能源以及有利于人体健康。气候经济学是经济学的边缘分支,主要是揭露天气和经济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资源环境经济学是研究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相互关系,探索合理调节经济活动和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基本规律,使经济活动取得最佳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一门学科。

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这四种形式的经济思想都产生于20世纪后半期,都是从“三高一低”转向“三低一高”的经济模式。气候经济学主要是探讨气候和经济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低碳经济”主要研究的是高温室气体排放量对经济的影响,两者的内涵是相同的,只是同一问题的不同表述而已。资源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包括高碳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从该层面来说,“低碳经济”与资源环境经济学研究的内容有交叉的部分。资源环境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是比较完善和成熟的,在研究“低碳经济”的理论基础时要注意借鉴和参考。

低碳经济的经济学价值

(一)丰富了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在“低碳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创造了很多值得经济学家们研究的新名词,如“碳足迹”、“碳货币”、“低碳生活”、“碳贸易”、“低碳发展”、“碳期货与期权”、“低碳技术”、“碳关税”、“低碳城市”等。虽然其中很多概念还有待完善,但是已经给金融学、虚拟经济等增加了新的研究内容。

(二)完善了国际经济学体系

国际经济学其实是研究在国际经济学相关理论指导下发展本国经济,实现本国国际收支平衡,从而建立起促进国家经济持续发展的贸易体系和金融体系。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基础是经济学的一般理论,但是它并没有把国际社会当作是一个整体,如果把“低碳经济”的相关理论融合到国际经济学中,就使我们能从整体上把握国际经济学,推动国家间的经济合作。

(三)促进了人们消费方式的转变

目前“三驾马车”仍然是促进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而一个国家要取得持续发展,归根结底是要靠消费拉动经济。就目前的生产能力来看,要增加物质消费就需要增加温室气体排放量。显然,刺激物质消费与发展“低碳经济”之间是存在矛盾的,但是这些是可以由“低碳经济”相关理论化解的。现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居民对物质的生理需求早已转向享受性需求,人们日益关注生活质量的高低。假若仍然以物质消费作为经济发展的最终动力,不仅人们的需求得不到,也是对资源的浪费和不合理利用,更会产生更多的温室气体。“低碳经济”不仅促使社会转变生产方式,同时也要求人们转变生活和消费方式。

(四)拓宽了环境问题解决的途径

皮古曾经提出通过增税手段来解决负外部性问题,使得资源得到帕累托最优配置,或者通过对产权的界定来降低人们的交易成本,达到社会帕累托最优配置。但是对温室气体的产权却很难界定,也无法确定征税对象,此时就可以借鉴“低碳经济”中有关碳关税等概念来设计解决方法。

结论

本文对低碳经济的理论基础与经济学价值进行了分析,低碳经济是未来经济发展的主流,也是国内学界在未来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现在对低碳经济的相关领域进行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目前,“低碳经济”是理论界研究的热点。但是已有的研究大多着眼于“低碳经济”的发展途径和意义,关于“低碳经济”的理论基础和经济学价值却研究甚少。

本文首先大致梳理了“低碳经济”的发展历程,然后列举了国内外学者研究“低碳经济”的部分成果,引出研究“低碳经济”的必要性。接着对“低碳经济”的概念进行界定,对于“低碳经济”的具体概念,人们还没有达成共识,本文列举了几种对“低碳经济”的理解,虽然表述不尽相同,但是内涵却是一致的,即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从而减缓全球气候变化,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然后本文探讨了“低碳经济”的理论基础,其哲学基础主要是生态哲学,经济学基础主要是“世界主义经济学”等全球性经济思想,与相关学科的比较主要是在研究“低碳经济”的理论基础时要注意借鉴生态经济学、循环经济学、绿色经济学、气候经济学、资源环境经济学等的相关理论。最后,本文分析了“低碳经济”的经济学价值,主要的四点分别是丰富了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完善了国际经济学体系、促进了人们消费方式的转变、拓宽了环境问题解决的途径。

参考文献:

1.方大春,张敏新.低碳经济的理论基础及其经济学价值.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7)

2.刘传江,冯碧梅.低碳经济与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学习与实践,2009(1)

3.潘家华,庄贵阳,郑艳,朱守先,谢倩漪.低碳经济的概念辨识及核心要素分析.国际经济评论,2010(4)

低碳经济的主要内容范文3

Abstract: People put forward the new concept of low-carbon economy facing the gradually warming global climate. It gives people updated ideas; It also effectively raised the adjustments and change of social production and people's lifestyle. Therefore, based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education of low-carbon economy is quite worth exploring. Based on the full understanding of the need for a low carbon economy education to college students, we should carefully select educational content of low-carbon economy, and actively explore the way and method of carrying out low-carbon economy education, and effectively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education in low-carbon economy.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低碳经济

Key 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llege students; low-carbon economy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2-0228-02

0引言

中共中央总书记曾在《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要讲话别强调要“坚持与时俱进,创造性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在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增强实效性三个方面狠下功夫”。为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应将富有时代气息的低碳经济教育问题纳入自己的视野,并进行理论和实践探索。

1低碳经济概念的提出及其内涵的界定

关于低碳经济的谈论,可以追溯至1992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1997年的《京都协议书》。但最早见诸于政府文件的却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2006年,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牵头做出的《斯特恩报告》,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2007年7月,美国参议院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表明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有望成为美国未来的重要战略选择。2007年12月3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印尼巴厘岛举行,15日正式通过一项决议,决定在2009年前就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新的安排举行谈判,制订了世人关注的应对气候变化的“巴厘岛路线图”,为全球进一步迈向低碳经济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为此,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2008年“世界环境日”主题确定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2008年7月,G8峰会上八国表示将寻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其他签约方一道共同达成到2050年把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减少50%的长期目标。

但低碳经济真正成为世界共同关注的话题并跃为年度热词的触发点,应定位于2009年12月召开的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这次会议既是一个论坛,也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因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处在完全不同的发展阶段,责任和义务差别大,各国间存在着尖锐的利益冲突,难以达成定量协议。会议所讨论的深刻问题,立足于一个虽然是令人无奈的、但又是不得不面对的事实:由于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大量资源的消耗,引起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过度的排放,导致了资源逐渐走向枯竭、气候逐渐变暖的资源危机和环境危机,使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受到了极大的威胁。最后,会议达成了如此共识:只有低碳绿色才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共同出路。

从低碳经济概念的提出过程,可梳理和提炼出其基本内涵: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的理想形态是充分发展“阳光经济”、“风能经济”、“氢能经济”、“生物质能经济”等。其实质是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发展低碳经济是在经济发展中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遏制气候变暖的一种重要手段。低碳经济概念提出的过程及其内涵的界定,呈现给了我们一个偏向于经济特征,但又综合着政治、文化、伦理、观念等多方面因素的特殊社会发展时代,即低碳经济时代,而这正是现当今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客观的时代舞台。

2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视角的大学生低碳经济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2.1 这是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担负着帮助学生提高思想觉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神圣使命,与时俱进,突出体现时代性特征,既是创造性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前提,也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重要保证。对大学生进行低碳经济教育,正是紧密结合低碳经济时代特征,创造性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增强其实效性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尝试。立足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角度的低碳经济教育,不仅可以让大学生们实现生产生活理念的更新,还可以有效帮助他们提高把握时代特征的自觉性和敏锐性,并通过现实行动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

2.2 这是由高校所担负的社会职责所决定的高校作为传播人类文明和知识的重要机构,势必要通过对大学生开展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和时代特征的教育活动,使他们实现知识和观念的更新,担负起引领人类文明的社会责任。对大学生开展低碳经济教育,可以促使他们从生态文明、道德伦理和可持续发展角度对当今社会实际和时代特征有更加全面的把握。这正是大学教育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和时代性特征,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所需高素质人才的突出体现。同时,我们还应注意到,目前拥有2000多万大学生群体的高校,不仅是水资源和电气等能源消耗的大户,也是重要的节能技术研发基地,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社会中责任大,任务重,理应利用专业和人才优势,开动脑筋,集中智慧,开发节能技术,创新管理模式,在促进低碳经济发展中做出应有的贡献。

2.3 这是大学生的角色定位及其所具有的社会影响力所决定的虽说把握低碳经济时代特征,了解低碳经济相关知识,自觉践行低碳经济生产生活人人有责,但集中于高校的大学生群体,从其所处的环境、受知能力、传播知识和文明的影响力等方面讲,还是拥有着身处人才培育高地的优势。毫无疑问,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建设和发展的骨干和主力军,引导他们自觉而有机地融入低碳经济时代,不仅可以通过“低碳我先行”理念的树立和实践活动的开展,促成当下见效的人与环境和谐统一的绿色校园,更为重要的是,他们还将带着牢固树立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理念陆续走进社会,以企业员工或政府官员等社会角色,参与到社会生产生活实践的各个领域,并直接影响到我国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成效。所以,作为培养和造就人才的高等学校,通过促使学生树立环保理念,养成节能、减排、节约的良好习惯,不仅保证了大学生们能自己带头行动,将低碳生活进行到底,更主要的是还能发挥由“蝴蝶效应”而产生的对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改变所起的带动和辐射作用,使未来社会科学的生产生活有了核心的力量依靠。

3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视角的大学生低碳经济教育的内容选择

有效的教育离不开科学合理的教育内容作为载体和有力的支撑。笔者以为,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角度对大学生进行低碳经济教育的内容,主要地应从“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这三方面入手进行精心选择。

3.1 应从低碳经济“是什么”的角度进行选择俗话说,只有“知其然”,才能知其“所以然”。由此,前述低碳经济概念的提出过程及对其内涵的界定,是对大学生开展低碳经济教育首先选择的内容。只有让大学生知道了低碳经济的来龙去脉,才会吸引他们进一步了解和关注由其内涵延展而来的,诸如低碳社会、低碳生产、低碳消费、低碳城市、低碳社区、低碳家庭、低碳旅游、低碳文化、低碳人生、低碳生存主义、低碳生活方式、碳中和、碳足迹等颇具“时尚”和“潮流”意味的热词及其所反映的基本观点和核心理念,并自觉传播和践行。

3.2 应从“为什么”要进行低碳经济教育的角度进行选择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告诉我们,只有理解了的才能更好的感觉它。立足思想政治教育角度的大学生低碳经济教育,应充分利用思想政治教育所具有的导向和育人功能,从开展低碳经济教育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角度精心选择教育内容。为此,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难循环”的“三高一低难循环”的高碳经济运行模式所引起的气候变暖,资源走向枯竭等反面事例和类似《节能减排“减”出个绿色校园――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一年省下2500万元的背后》等正面报道的一些典型实例,就应该作为生动直观的教学案例,有机引入和渗透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之中,以培养大学生面对资源环境危机的忧患意识,并由此树立科学的生态文明观和敢于改变社会现状的责任感。

3.3 应从“怎么样”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角度进行选择有了“是什么”、“为什么”的教育内容做铺成之后,还应通过“怎么样”才能有效促进低碳生产生活的教育内容,启发和引导大学生充分认识到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并不是于己无关,也不是遥不可及,而是人人有责,大有作为。事实上,也只有让大学生们弄明白了自己可以做什么,才能有的放矢,力着刀刃,真正在促进低碳经济发展中发挥作用。为此,如何行动就意味着我们是在促进着节能减排、绿色环保的低碳生产生活,就应是我们要进一步选择的教育内容。当大学生们注意到:假如全国减少10%的塑料袋使用量,那么每年就可以节能约1.2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3.1万吨;一只11W节能灯的照明效果,顶得上60W的普通灯泡,而且比普通灯泡节电80%,如果全国使用12亿支节能灯,节约的电量相当于三峡水电站的年发电量;许多电器在摁下遥控器之后虽然处于待机状态,但其实仍在耗费着电能,只有将电源拔下,它才彻底不耗电,如果人人坚持,全国每年省电180亿度,相当于三座大亚湾核电站年发电量的总和;如果每人每年少买一件不必要的衣服就可节能约2.5千克标准煤,相应减排二氧化碳6.4千克等这样一些事实,那么,类似随手关灯,节约用水,少用一次性用品,健康环保绿色出行等简单易行的事情,就会成为他们把低碳理念有机外化的习惯性行动。

4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视角的大学生低碳经济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4.1 应通过“进课堂、进教材”的途径促使低碳经济理念和知识“进大学生头脑”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为此,我们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将低碳经济理念和知识引入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堂,让他们通过系统、有序的教育过程,达到对低碳经济理念和知识深刻的理解和全面的把握。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应联系传统教材体系中相关的教育内容,在自然而有机的融合上寻求突破。我们面向学生进行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建立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的“两型”社会以及科学发展观引领下的生态文明建设等等的教育过程,就是渗透低碳经济教育内容的契机。如果我们能疏通并自觉利用好这一看似传统但却已成熟成型的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面向大学生的低碳经济教育就会获得基本的成功。

4.2 应注重闲暇教育,开辟第二课堂实践活动阵地,以进一步强化低碳经济教育的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不仅仅表现在让受教育者的“知理”中,更主要的表现在“导行”过程。所以,应通过科学的策划和精心的组织,动员和吸引大学生参加到低碳生产和生活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使他们能在具体的行动中提高认识水平,提升实践能力。为此,老师们课堂外言传身教的闲暇教育和第二课堂社会实践活动阵地的开辟,就是促使大学生们自觉开始低碳经济生产生活的有效途径。

4.3 应树立大思政观,动员各方力量参与到对大学生的低碳经济教育过程中所谓大思政教育观,就是围绕着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结合的体制、机制的主体目标,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性教学环节等方面的改革和优化,形成课内与课外、教学与管理、相关部门齐抓共管、协同联动的立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格局。大思政的教育格局,充分实现了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立体工作运行模式下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质性推进。在开展对大学生的低碳经济教育过程中,如果能按照统筹大思政、搭建大平台、推行大教学的工作思路,促成以思想政治课为理论引导,以学生管理工作为实践拓展延伸,各相关部门及人员有机配合的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和全过程育人的立体化教育格局,势必会大大增强对大学生进行低碳经济教育的实效性。

总之,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当今社会的时代特征,建设低碳社会已经成为我国的战略重点和全民教育的重要方向。将大学生低碳经济教育引入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为现阶段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辟了新的理论和实践领地,也必将通过我们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辛勤耕耘和不懈努力,取得更加丰富的理论和实践成果。

参考文献:

[1]王敏坚.高校绿色校园建设研究[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2010,(3).

[2]陈寿朋.“低碳”也需要道德动力[J].理论学习,2010,(5).

低碳经济的主要内容范文4

【关键词】低碳经济;发展政策;节能;环保

全球气候变暖是近些年来各国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这关系到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随着这一问题的不断恶性化,各国的气候陆续出现各种异常现象,造成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损失。为了弥补损失,抑制这一问题负面影响的持续加剧,各国争相推出低碳经济的发展政策。

1 低碳经济概述

1.1 涵义

低碳经济又可以成为低碳产业经济。它是以创新低碳技术和经济制度,来改变人类传统中以消费煤炭资源为主的消费结构,转变为消费可再生能源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以达到减少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生产方式。低碳经济的范围包括低碳的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其中低碳工业是基础的。低碳能源产业是一低碳工业和低碳经济的基础,它的转变能带动整个社会生产方式的转变。此外,低碳经济的延伸范围比较广泛,涵盖低碳生产、低碳消费、低碳生活和低碳社会。广义的低碳经济在低碳生产和低碳生活方式的理念上体现出来。也就是说,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和节能减排理念相契合的一切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都属于这一范畴。

1.2 特征

低碳经济具有两方面的鲜明特征。第一,以低碳排放的经济发展为主要标志。低碳,也就是降低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的排放,要实现这一降低排放的涵盖两个主要渠道。其一,提高化石能源的综合利用率,并且要不断更新化石能源的生产和使用技术,使其王情节能源方向发展。其二,开发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在内的新型能源。第二,它是全社会范围内的经济发展理念。低碳经济是一个全球化的经济发展问题,并且它关系着人类的生产和生存至关重要的两大问题。低碳经济属于科学发展的范畴,体现着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2 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政策的现状

2.1 发展政策缺乏系统性、专门性

为了改变全球气候的严峻形势,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来发展低碳经济。但是就目前的总体状况来说,我国所颁布的政策、法令都是一些短期性的,没有将其列入长期规划发展之内。另一方面来说,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的集中任务主要集中在节能减排之上,使得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不够全面。我国必须出台专门而系统的低碳经济发展政策,并把这一政策融入国家的长期规划发展之内。

2.2 种行政,轻经济

在具体实施节能减排的工作上,我国中央政府将目标分解下放到地方政府,由地方政府主承担这一任务。地方政府又会以行政指令的形式向下一级政府下达节能减排的指标,以此往下逐层分解,共同完成低碳发展的任务。由此可以看到,在低碳经济发展之中,行政手段多余经济手段,虽然前者比后者更为直接,但是却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目标有很大的出入,而且就长远目光来看,行政手段会产生很多的副作用。

2.3 约束效用有限

对于我国具有垄断性的资源密集型国企,他们可以通过垄断地位获取高额的利润,并且这些企业一般具有一定的行政地位,这也就会弱化资源环境的压力对他们的约束作用,导致了企业的节能减排的内在动地和外在压力都非常弱。就另一方面来说,政府对这一些企业设定的减排目标不够科学,企业无法顺利完成减排任务。

2.4 碳排放的统计、考核、监管体系不够完善

这些体系不够完善,容易引发各种负面现象的产生。由于监管的成本很高,而执行成本的相对低廉,企业会选择逃脱政府的监管。此外,减排指令的由政府以行政指令的形式下放,并且减排的目标由政府制定,并有政府监管,这样企业会对相关的监管人员行贿,造成监管力度的松动。

2.5 金融政策的激励、约束作用较弱

我国在实行低碳经济的发展政策时,多采用行政政策,而金融政策的支持力度不足,造成企业的缺乏动力研发和使用先进低碳技术。而且,目前市场上的低碳设备的使用成本比较高,会在一定程度上恶化企业的资产负债表,造成企业的资金融通困难。因此,我国在发展低碳经济时,必须加大对企业的金融政策的支持。

3 低碳经济发展政策探讨

3.1 财政政策

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财政政策这一基本政策的运用。总得来说,我国是用财政税收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两个维度来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以支持我国低碳经济在国际范围内占据一席之地。财政税收政策的作用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碳税政策这一强有力的政策,有助于解决我国目前所面临的环境问题。碳税政策利用税收的手段使得我国能够更加迅速,并且在更广范围的转变经济的发展方式,实现低碳经济发展。低碳财政支出政策有财政补贴、政府低碳购买的形式,这样的财政补贴政策,能够减少企业的的资金支出,间接的激发出企业实行节能减排的积极性。

在具体实施财政政策是的是时候,在实行碳税政策,要秉持兼顾公平与效率和循序渐进的原则,首先,对征税的范围进行设定,即对生产、经营和消费等经济社会活动过程中,燃烧化石燃料而产生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行为进行征税。其次,要明确纳税人,这些纳税主体主要是各种所有制的大中小型企业、刑侦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但应注意的是,在实行碳税政策支出,可以先对生产企业进行征税,之后逐步扩大纳税人的范围。再次,可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所采取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为我国碳税计税的依据。另外,要对所采取的税率根据差异性、排放的边际成本以及其他因素合理科学的设定税率。最后,要对不同类别的企业实施碳税优惠政策,以鼓励各企业进行节能减排。在低碳发展的财政支出政策上,第一,要从政府消费的角度,鼓励低碳技术研发、低碳产品消费,并要适当加大低碳财政补贴政策的力度,加强低碳采购力度,对低碳财政支出进行优化。第二,政府应当以采购低碳节能环保的产品来优化调整政府低碳采购内容,而且,还应当将节能服务公司的后续服务添加其中。第三,我国当积极借鉴发达国家低碳经济发展中的成功预算体系,以建立起符合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预算体系,并要适时对支持政策的效果进行量化评估,以优化低碳财政的支出结构。

3.2 投融资市场政策

伴随着低碳经济应运而生的“碳金融”,实质,围绕着碳排放量而产生的一系列金融活动的总称。我国的低碳金融市场政策包括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发展所需的政策和低碳产业发展所需要的所需的投融资市场政策。投融资市场政策包含三个方面:简洁投融资市场发展政策,直接投融资市场发展政策,以及对低碳投融资市场的监管。

对于间接投融资市场的发展包含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创新低碳绿色信贷产品。这也就要求我国的商业银行应当开发新型产品:创新低碳信贷产品,延伸产品的服务领域和建立商业节能建筑信贷。第二,设立低碳投资基金。这样可以使得国际大型银行参与到低碳投资业务中来。实现这一项投资基金,可以设立多种类型的投资基金,向低碳项目进行投资。第三,利用赤道原则进行业务的开展。赤道原则,是有联合国规划署提出的概念。实行这一原则是推动我国低碳业务信贷规范化、创新化的重要参考指标。第四,发展低碳担保与中介业务,这事解决低碳简洁投融资的重要途径之一。面对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不均衡的现状,要积极借鉴成功的,设立专门的节能服务公司,提供专门的节能业务。直接投融资市场实际就是资本市场。它是低碳经济中重要的投融资市场。要想继续发展这一市场,首先要将以股票市场为主的低碳主板市场和船夜班市场。其次,加强低碳创业板市场的发展。创业板市场是为新能源企业和新能源装备制造业等低碳企业的重要融资渠道。再次,完善低碳债券市场。低碳市场是低碳直接融资的另一重要渠道,要想发展这一市场,就需要建立健全证券市场的体制机制。最后,建立起多维度的低碳金融市场体系。这样的层次性金融市场能够满足不同发展程度的企业的资金需求。

建立低碳投融资市场还需要对这一市场进行有效的监管,以保证低碳金融市场的有序和安全。第一,建立低碳金融风险预防制度。这一制度的确立,能够为减少低碳金融市场的损失。第二,完善低碳金融市场监管制度。只有加强对低碳金融的监管力度,才能保证低碳资金用到合适的位置,避免因公徇私现象的发生。第三,建设低碳金融市场的法律制度。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是我国的国策,法律手段是维护低碳金融市场秩序最为有利的手段。

3.3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政策

我国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不断完善与发展关系到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而且这一市场的发展,也是国际碳市场的重要组成成分。在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内容包括项目交易市场和配额市场,其中项目交易市场主要是自愿碳市场。

自愿性场外碳交易市场其交易产品为项目基础的碳信用额,这一信用也可以成为自愿性减排,是在自愿性场外交易市场的碳抵消额。这一市场氏对清洁发展机制市场的有效补充,以项目市场提供更多的资源为目的。构建配额制市场。全球性的配额市场是是第二大类金融市场。配额市场实际就是在规定上限与交易体系框架下,由交易体系管制者签发碳排放配额,这种配额包括分配的数量单位和欧盟配额等内容。我国碳配额市场制度的设计发展包括设计碳配额市场制度,这需要不断完善污染治理相关法律,并借鉴国际经验,是我国的强制性配额制度朝着“拍卖收益福利计划”的方向上发展。此外,建设碳配额市场监管体制。另外,碳配额交易平台必须要与国际接轨。并且要加强国际间的合作,这样不仅能使的我国的碳金融交易平台有先进的经验支持,而且还能吸引外国的游资,以为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3.4 产业政策

以低碳产业结构政策、低碳产业组织政策和低碳产业发展政策为基础的低碳产业政策,它具有扶植低碳战略性产业,促进中小低碳企业不断壮大、是低碳产业布局合理以及激励低碳产业技术得到不断更新完善的作用。

为了加强低碳产业政策的发展,使得低碳产业政策实现协调发展,实现促进低碳能源和可再生资源的高效利用,就需要实施有效、科学的产业政策。其中涵盖了低碳市场结构控制政策,低碳市场行为控制政策,低碳产业发展政策。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低碳产业也有合理的布局,并要适时对产业技术进行及时的更新。只有这样才能将产业综测的效用发挥到最大。

3.5 国际合作政策

低碳经济是经济全球化的问题,需要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努力,因此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国际社会的相互合作,这种合作既可以是政府间的,也可以是非政府间的。国际低碳政策合作关系到全球碳预算的分配、低碳技术和碳关税等重要的内容。这其中,碳预算是国际碳交易的基础性工作,是关系到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低碳技术转让是国际政策合作的重要环节。碳关税政策的博弈,而有时国际贸易和全球气候谈判内容的重要成分,因此我国必须积极参与和促进低碳国际政策合作。

受制于市场垄断、信息不对称以及买房的购买限制,使得我国的低碳技术上存在着很多的问题。面对这一现象,我国政府提出加大低碳技术研发力度,并尽可能的消除合作壁垒,建立技术合作和技术转让的激励措施,并制定合理的价格政策,使得大多数的买房都能获得高优质技术的服务。当应当注意的是,低碳技术合作装让的机制创新要秉持机制原则。此外,我国还应当加深政府间的合作,这也是带动市场机制前行,实现低碳技术国际合作的最为重要的保证。再次,要促进企业间的合作,形成强强联合的格局。

4 结语

在提倡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几天,发展低碳经济是各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方向,也是治理日益加剧的全球气候变暖的必然要求。因此,我国政府必须制定有效的政策,将财政、产业、金融等多种政策联合起来实施,为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有效的环境。此外,还应当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以推动我过低碳经济的发展进入良好的轨道。

参考文献:

[1]刘成玉.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现状制约与调控政策探讨[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3,(1):2627

[2]中国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菜真政策研究[J].财贸经济,2011,(10):5859

[3]霍志刚.促进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碳税政策研究[J].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贸易学,2010,(4):7879

低碳经济的主要内容范文5

【关 键 词】低碳经济 文化思考 扬州市

低碳经济没有约定俗成的定义。现有的各种定义和解释还不尽一致。冯之浚和金涌等认为低碳经济是低碳发展 、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一类经济形态的总称,其实质在于提升能效技术、节能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促进产品的低碳开发和维持全球生态平衡[1]。也是一种能够改善地球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可持续发展的新经济形态。这种观点可称之为“形态论”。中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环境库兹涅兹曲线处于上升阶段,环境污染、资源消耗和碳排放总量和增量都是惊人的,在未来的20―30年内,中国的环境压力将会增大,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会日益接近世界平均水平,发展低碳经济刻不容缓[2]。

一、扬州发展低碳经济概述

扬州市委、市政府按照中国中央政府和江苏省政府的要求,并从自身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把发展低碳经济贯穿各项重大决策。去年下半年以来,提出发展创新型经济、建设才创新型城市,打造“创新扬州、精致扬州、幸福扬州”,以及创建国家生态市、国家森林城市,都直接或间接体现了低碳发展的理念。在《扬州市千亿元级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规划》的引导下,绿色新能源产业率先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产业链条,产业集聚度明显提高,投产和在建光伏产业及关联企业70余家,已建成唯一的”部级绿色新能源特色产业基地。但我们也应看到,扬州市大力发展低碳经济也存在经济发展和能源消费相关度高,能源消费需求刚性增长;能源基本依靠外省调入,对外依存度较高;能源消费以煤炭、火电为主,经济“高碳“特征明显;经济结构偏重型化,高能行业仍占据相当比重等问题和不足。

从扬州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来看,企业文化总体的特征是创新不够。因此,在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企业文化建设中要重视创新,通过创新提高企业文化建设的水平。创新的总体思路是把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管理、企业制度创新和企业发展有机结合,在企业形象塑造、名牌产品创造与宣传、市场营销战略的实施上下功夫,使企业文化在企业内部管理和外部的社会化上能充分地发挥作用。

二、扬州构建低碳文化体系对策

哥本哈根世界气侯大会之后,低碳经济已经称为我们经济转型和突破发展的必然选择,低碳经济也必将深入到我们的诸多领域,目前,美国、英国、日本等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已经把发展低碳经济作为摆脱金融危机,加快经济复苏的新引擎。发展以太阳能光伏产业、半导体照明产业、智能电网产业和循环经济产业为代表的低碳经济,不仅是扬州参与全球产业发展竞争,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必然选择。以依靠低碳经济模式重新定位企业产品结构和战略发展是扬州企业向低碳经济转型的重头戏。对于企业来说,低碳经济的节能减排,正好帮助企业在后危机时代控制成本,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同时,通过发展低碳经济,扬州企业实现现有产品结构的调整,由过去的投资拉动增长向依靠科技和核心竞争力的促进发展的道路靠拢。

1、创新观念,树立“低碳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重要途径”的理念

大力宣传低碳经济的概念、内涵、措施和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性、必要性、迫切性,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能源结构的调整、科学技术的创新、消费过程的转变、政策法规的制定和完善等措施,全力推进低碳经济建设,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谐型社会,实现扬州经济社会既好又快发展。

2、制定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建立发展低碳经济的长效机制

积极争取国家或省在扬州进行低碳经济试点,尤其在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能耗高、污染重的行业先行试点,以发挥示范作用,促进低碳经济发展,带动全市经济转型。成立扬州市低碳经济工作领导机构,研究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制定低碳经济发展规则,制定低碳经济的开发、推广、对外合作、技术引进等重大策略和正则,组织协调解决低碳经济发展中的矛盾和困难。研究制定出台相关的扶持政策,加大金融体生活经验以及资本市场队环保、新能源产业的支持力度,将信贷资源向低耗能的企业和项目有倾斜,要拿到企业走绿色发展之路。加大低碳经济宣传力度,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出发,宣传低碳经济的重要性和精魄性,倡导“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功能性消费模式,形成政府推动、市场引导、全民参与的浓厚氛围。应注重从约束和激励两个方面建立健全法律制度,在强化法律顾问约束力的同时,通过一系列的激励政策,支持和推动企业、公众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建立发展低碳经济的长效机制。

3、构建企业文化的向度

所谓企业文化向度,是指倡导低碳工作的思维方式、生产和生活观念等,将企业低碳发展战略贯穿于企业经营和管理的全过程,不断提高企业员工的低碳意识,构建企业低碳文化环境。企业文化建设必须与时俱进、动态改进。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企业文化在结构调整和战略转型中的促进作用。低碳经济必然会改变全人类的思维方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习惯乃至企业文化的走向。创新的企业文化向度能够帮助员工牢固树立强烈的低碳观念,主动积极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构建企业低碳文化向度不仅能带来企业价值观的进步,还能为促进低碳城市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家圆和价值支撑。企业领导人员要成为企业低碳文化的倡导者、先行者和实践者,先进企业文化将极大提升低碳经济的软实力。

4、鼓励倡导低碳生活

在低碳文化的营造中,企业通过内部的简报,宣传低碳的重要性,让员工从心中认可低碳生活,在工作中主动承接低碳战略,为做一个紧跟时代的低碳人士而自豪。

在全市深入开展绿色家庭、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绿色机关、绿色交通等“绿满扬州”创建活动。在家庭,倡导重拎布袋子、菜篮子,自觉选购节能家电、节能器具和高效照明产品,推动垃圾分类,实行以水多用。在社区,发放环保科普读物,宣传绿色生活知识,开展社区碳汇林项目建设。

重视、报刊等宣传媒介,进行绿色经济知识的普及、教育和宣传,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增强全民的绿色意识,尤其是青少年的环境意识教育。中小学教材中应增加绿色经济的内容.大学也应设置相关课程和专业,并通过举办各类培训班、研讨班等,全面系统地培训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科研人员为绿色经济发展提供优秀的人才队伍。

保护环境、低碳消费,从学生、从娃娃抓起,将节能、节水、节地、节粮、节材等内容纳入课堂教学,组织开展以环境保护为主要内容的主题教育和课外实践活动。

5、培育全民低碳意识,创新低碳消费文化

低碳消费方式(包括生产消费和非生产消费)体现人们的一种心境、一种价值、一种文化。要利用人们向注重健康 、安全消费的观念转变的时机,正确引导消费潮流,减少消费增长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形成低碳消费的社会风尚,提倡并崇尚绿色消费。减少消费环节对环境的污染;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通过对低碳消费的拉动,引导绿色生产。在低碳消费过程中,对企业的生产性消费,政府要制定有关的法律和制度保障体系,如绿色信贷等,使企业尽量节约资源。

6、创新文化政策,倡导生态文化

生态文明是党是党在经济和社会转型的紧要关头所形成的又一重要思想创新,并提出了文化“软实力”的概念。文化是基础国民教育,创新文化政策就是要形成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核心的生态文化,生态的观念深入人心。“青山隐隐水迢迢”、“绿杨城郭是扬州”。“水”和“绿”是扬州的两大特色。随着绿色交通的发展,水运的低碳交通优势将更加凸显,大运河将焕发新的时代青春。中国内河水运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从现在开始大力提倡低碳水运理念,发展"智能水运",走高效环保、技术创新的“低碳”之路。通过大运河保护与申遗工作,在提倡“低碳”环保的经济增长方式时机到来之际,唤起社会对大运河伟大历史意义和重大现实意义的关注,保存已经濒临被现代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威胁的文化遗产,还给他们应有的尊重与尊严。

7、大力培育绿色企业文化

绿色企业文化就是指企业及其员工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为全体职工所认同遵循、具有本企业特色的、对企业成长产生重要影响的、对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及其与企业成长关系的看法和认识的总和。要营造绿色企业文化,必须全面考虑生态环境保护因素,处处体现绿色思想。我们必须构建低碳视域下的文化价值观,探索出建设生态文明的有效路径。在全市深入开展绿色家庭、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绿色机关、绿色交通等“绿满扬州”创建活动。重视、报刊等宣传媒介,进行绿色经济知识的普及、教育和宣传,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增强全民的绿色意识,尤其是青少年的环境意识教育。中小学教材中应增加绿色经济的内容.大学也应设置相关课程和专业,并通过举办各类培训班、研讨班等,全面系统地培训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科研人员为绿色经济发展提供优秀的人才队伍。

三、思考

发展低碳经济需要每个人付出行动,技术创新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科学决策是发展低碳经济的保障,绿色生活方式是低碳社会消费的主导。这要求我们必须构建低碳视域下的文化价值观,探索出建设生态文明的有效路径。需要大力普及生态知识,增强生态意识,树立生态道德,弘扬生态文明,进一步形成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良好风尚。树立生态平等的基本价值理念,树立符合自然生态原则的价值需求、价值规范和价值目标。将生态化渗入到社会结构之中,在社会政策制定、决策实施上,以协调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为基准,以期维护人类活动对自然的最小损害并能够进行生态修复和生态建设。

参考文献:

低碳经济的主要内容范文6

摘要:中国在资源、环境瓶颈下,沿袭西方现代化道路,前景暗淡;发展低碳经济,是由大变强的必然选择。市场容量大,创新能力和企业转型能力比较强,是中国的优势。集优势全力争取率先突破低碳技术,中国必有远大的未来,不仅仅是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形势。

一、低碳经济是中国的必然选择

低碳经济的概念由气候变化问题引发而来。全球气候变暖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为保证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把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控制在一定的水平,其中最关键的就是要减少化石能源消费过程中二氧化碳的排放。

然而,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能源的需求量在一段时间内还将持续增加,二氧化碳的排放也将保持较快的增长,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如果不加以控制,2050年二氧化碳排放比现在至少要增长一倍。既要保证社会经济较快发展,又要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这是一个尖锐的矛盾。协调、解决这个矛盾,惟一的出路就是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被认为是继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革命以后发展模式的巨大变革,它要求用尽量少的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来保证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从这个角度来讲,低碳经济的本质要求,是提高碳的生产力――每排放单位二氧化碳。要产生更多的GDP。

经济的发展必须有生产要素的投入,如劳动力、资本、自然资源等。自然资源过去主要指土地、能源矿产等资源,而在未来,二氧化碳的排放空间可能也将被视为一种有限的自然资源,并成为最紧缺的生产要素,因为全球要控制碳排放。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下,发达国家承担了量化的减排义务。2020年它们的二氧化碳排放要比1990年减少25%~40%,2050年减少80%~95%。发展中国家现在虽然没有减排义务,但将来也得一定程度地参与。而且按照全球的减排目标,未来必将大大压缩发展中国家的排放空间。在这种趋势下,大幅度提高碳的生产力,最大限度地发挥碳排放空间的价值,可能将成为发展低碳经济的一个重要内容。

发达国家的现代化道路以高能源消费和高排放为支撑,尽管它们在上世纪70年代基本完成了现代化,步入了后工业化时期,但迄今仍然没有遏制住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长。发达国家现在平均每人每年排放的二氧化碳为10吨左右,按照2050年减排80%95%的要求,人均排放量要减少到每年1吨或2吨。这样大幅度的减少实现起来当然很难,整个社会必须要有一个根本性的革命,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人文道德观念等都要有新的理念,新的变化。

中国到目前为止,基本上是沿袭发达国家的现代化道路,但现在正越来越不具备继续走下去的国内条件和国际环境。作为发展中大国,中国的人口比现今所有发达国家人口之和还多,既没有足够的资源,也没有足够的二氧化碳排放空间。中国现在碳的生产力,即排放一吨二氧化碳所产生的GDP,只相当于发达国家的1/4、1/5。如果我们不能以较快的速度提高效率,建立起低碳发展模式,一旦全球把碳排放空间作为限制,我们的发展空间就将受到威胁。中国要从大国变成强国,低碳经济是必然选择,是发展的核心内容。

有一种声音认为,发达国家已经完成了现代化,并将污染转移到了发展中国家,现在用“低碳”来要求我们,本身是不是有遏制我们发展的想法?这个问题要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方面,在低碳经济的发展上,必将展开激烈的国际竞争。欧盟为什么特别倡导低碳经济?因为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的信息革命,是美国掌握了优势,和欧洲相比,美国在这个阶段持续了比较高的增长速度。现在在低碳经济方面,欧盟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是领先的,低碳能源技术也具有优势,所以它要借此来夺取竞争优势。当然,像中国这样的大国要崛起,对它是一个挑战,所以它用低碳来要求中国也是遏制中国的一种手段。

另一方面,气候变化并不是完全虚构的问题,是真的“狼来了”。IPCC(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组织了几千位科学家进行了论证。结论是:要想应对气候变化,全球都得减排。同时,从中国自身的发展来说,如果不走低碳道路,不研发相应的技术,我们的资源和国内环境也支撑不了。

中国该怎么办?对外,我们要争取碳排放空间和相关权益――发达国家历史上碳排放得多,现在已经现代化了,就要求我们减排,那么它们得承担更多的减排任务,我们还得发展;对内,我们要努力向低碳转型,赶紧备战,扎扎实实做好应对工作,走出独特的低碳道路。内外并举,中国才可能真正崛起。

二、低碳技术将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通过低碳道路实现现代化,在世界上并没有先例,只能我们自己探索。因此,低碳经济既是一个机遇,又带给我们很大的挑战。

中国现在还是高碳发展模式,煤炭在全国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中的比例一直徘徊在70%左右。核能、太阳能、水电等无碳、低碳能源虽然发展速度非常快(比如说,水电从1990年到2005年增长了三倍;风电2007年比2006年翻了一番,2008年可能比2007年又翻了一番),但因为它们基数小,而随着经济的发展,能源需求量很大、需求增长快,所以从整体上看,它们在能源结构中所占的比重低,增长速度也比较慢――前几年大约占6%,现在是8%左右,2010年的目标是增长到10%,2020年达到15%。不过,煤炭的比例逐渐下降,无碳、低碳能源的比例逐渐增加,这个总体趋势不会改变。

发展低碳经济,最主要的是两点:第一,经济发展模式和社会消费模式向低碳方向转变;第二,发展低碳技术。

现在,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成为了我们的国策,国家投入和政策导向上,对低碳经济也越来越重视。这为经济发展模式向低碳转型提供了良好的政治基础。

发展低碳经济,企业的行动也至关重要。在发达国家,很多企业都制定了减排目标。像美国,虽然在国际上没有承担减排义务,但它的不少企业自己制定了标准,采取措施尽量让产品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而且市场上也出现了鼓励低碳生产的趋势。比如说沃尔玛公司,它在采购链当中就要求对产品进行碳标识,哪种含碳量低就购买哪种。这种方式将对整个产业链产生影响,企业会更多地采用低碳技术,因为含碳量高的产品竞争力不强了。在国际贸易方面,发达国家因为承担了减排义务,企业成本增加了,所以它们在酝酿对进口发展中国家的产品额外征收二氧化碳税。如果征收二氧化碳税,我们的产品成本就会升高,竞争力就会下降,但我们很多企业现在还没有这个意识。

企业要改变生产方式,民众也要改变消费方式。现在中国的富人比例虽然不高,但数量也不小,而富人都在瞄准美国的生活方式――大房子、大汽车、高排放。将来很可能还要通过一定的政策宣传来引导消费观念的转变,让民众的消费方式向低碳消费、适度 消费的方向发展。

未来,低碳技术将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一个标志――谁掌握了先进的低碳技术,谁就拥有了核心竞争力。低碳技术的面很广,大的技术类型包括节能技术、无碳和低碳能源技术、二氧化碳捕捉与埋存技术(把煤炭发电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收集起来,封存在地下)等。有人问,将来会不会有什么技术能把煤炭变成清洁能源呢?这在科学上说是不可能的。煤的主要组成元素是碳元素,只要燃烧,碳就和氧结合,变成二氧化碳。这是化学的平衡,没有办法改变。现在的办法是什么呢?第一,提高燃烧效率;第二,就是碳捕捉与埋存。低碳技术的创新和信息技术相比周期比较长,要掌握起来非常不容易,需要长期的研发、积累和沉淀,现在展望不到的技术,要在几十年之内实现不太可能。

当然,我们也不必全然悲观。人类可以利用、可以展望到的低碳技术,如核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二氧化碳捕捉埋存等相关技术,有的现在已经比较成熟,能够帮助我们解决一些问题。有的在技术上可以实现,但应用起来成本还是太高,需要更大的创新,比如太阳能发电。常规电一度大概五毛钱,但太阳能电一度要好几块,所以在市场上肯定没有竞争力,必须进行技术突破,大幅度降低成本,才能商业化。有些技术,理论上已经有了,但实现起来还有困难,比如核聚变。用氢的同位素氘和氚进行核聚变,这个原理大家都知道,而且已经可以完成不受控制的核聚变,如氢弹的爆炸。但要使核聚变在人类的控制下进行,技术上很困难,可能得到本世纪末才能大规模出现。

捷径是不存在的。我们能做的、必须做的就是要投入大量的研究:对于现在还不可预见的技术,首先要研究它的原理;对于已经知道技术原理的,要研究用什么样的办法实现;对于已有基础技术,但还没有大规模应用的,要争取克服关键技术问题,同时大幅度降低成本,改进工艺,这是当前技术创新的重点。

未来究竟哪种无碳能源或低碳能源能成为主导性能源?现在还无法作出判断,可能得通过能源技术之间的竞争。技术上谁先突破,并能够被普遍应用,谁就成为主导。比如说核能,从应对气候变化、解决资源和环境问题的角度来看,它是一种非常理想的低碳能源。现在核电采用的是核裂变,核聚变的能量比核裂变更大,如果核聚变技术问题能够解决,成本又很低,那么它将拥有其他能源难以比拟的竞争力。因为现在风能、太阳能发电,一是成本高,二是规模都不太大。而核电比较容易形成规模效益,建一个核电站,可以达到100万千瓦的装机容量。但核聚变的攻关很不容易,中国、美国、欧盟、日本等合作进行的“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计划”(ITER),光实验装置就花了100亿美元。太阳能被认为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洁能源,如果它的发电量大,成本很快降下来,也会非常具有竞争力。但太阳能技术近期没有很大的突破,发电上网还存在稳定性问题。风能也是如此。陆地风能比较容易获取,但要在海上建风场还有一系列技术问题有待解决。

所以说,很多无碳、低碳能源技术都很有前景,都有各自的应用范围和优势,但将来哪一种能够成为主流技术,关键看谁能够率先突破。对于中国来说这里面也存在着机遇,如果我们在一些研发上抢先突破,我们就具备了最核心的竞争力。

中国现在的整体技术水平和发达国家有一定差距,那么在低碳技术的创新和竞争中,有没有可能争取到机会?对此,我还是比较乐观的,因为中国在发展低碳技术方面有一些有利条件:第一,很多领域,我们在跟发达国家同步研发。企业研究机构、大学等等,现在在先进技术的研发上非常活跃,不少技术的发展、产业化相当快,有的已经在向其他发展中国家出口。第二,中国有一个独特的有利条件,就是市场大。市场需求是驱动技术发展的一个很好的动力,市场大,研发的成本也容易分摊。现在各国都在积极进行低碳技术创新,我们可以跟国外联合研发,或引进技术,也可能形成长期共存、互相组合、协同发展的局面。比如说核电,我们现在是把美国的先进技术引进来(美国因为各种原因,第三代核电技术还没有应用),然后国产化,发展得很快。现在全球核电装机容量大概是三亿多千瓦,中国到2050年有可能接近这个装机容量。中国人口多,市场容量大,如果核电真正发展起来,形成一个工业体系,将来完全有可能再向美国、欧洲出口。

低碳经济的主要内容范文7

[关键词]碳会计;信息披露;低碳经济

[DOI]10.13939/ki.zgsc.2016.05.119

随着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大量的排放,全球气候变暖成为这个时代的最大挑战之一。英国政府在2003年发表的《能源白皮书》中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国际社会纷纷响应。发展低碳经济,将经济社会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是全球经济发展大势所趋,也是中国切实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等尖锐环境问题的迫切要求。所以我国的专家学者开始对碳会计信息披露进行大量的研究,以期能够构建合理的碳会计信息披露体系,对减少企业碳排放量发挥积极的作用。

文章对国内关于碳会计信息披露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试图为碳信息的研究找到新的突破口。

1 碳会计信息披露内容

王宁宁(2013)认为碳信息披露主要是企业在碳足迹评估基础上,将其自身的碳排放情况、碳减排方案、碳减排计划执行情况适时的向利益相关方披露,从而提升企业的信息透明度。廖高、张夙、张亚连(2014)认为企业可以单独出具一份低碳报告涵盖低碳质量情况和低碳改进成果,低碳质量情况包括:温室气体的排放量、碳排放成本、碳排放交易权的情况等;低碳改进成果包括:企业绿化率、绿色税收、低碳技术的使用情况、获得的碳质量标准认证等。周惠明(2014)认为在低碳经济环境下,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主要是低碳要素信息和低碳绩效信息。其中低碳要素信息是指可以作为官方正式参考的科目且可以通过货币实际计量的信息的一般财务报表。低碳绩效信息,是指非官方且不能用货币加以衡量,但是可以用其他方式披露的与低碳因素相关的会计信息。

2 碳会计信息披露方式

目前,我国专家学者主要从两种形式对碳会计信息披露进行研究:一是建立独立低碳会计报告;二是建立非独立低碳会计报告。所谓独立低碳会计报告方式,是指独立于传统的财务报告,另外编制和提供一套反映企业“碳资产”“碳负债”等情况的低碳会计报告。所谓非独立低碳会计报告方式,是指将低碳会计信息和财务会计信息合并披露,即主要通过在现行会计报表中增添新项目的方式或单独设立气候变化信息模块来反映低碳会计信息。

2.1 独立低碳会计报告

储沛瑶、吴君民(2015)认为在企业内部建立碳影响报告书来计量有关的碳资产和碳负债,并将碳纳入企业的预算,实行全面管理制度,以充分了解碳排放企业的风险和机遇。丁小丽、尚亚楠、丁时勇(2011)认为应在传统会计编制的三大会计报表的基础上以图表的形式编制碳排放的报表或以文字的形式披露CDM项目基本情况、碳排放权计价采用的方法、碳排放权的二氧化碳含量、碳排放权获得时间以及现行价值等信息。陈小平、王德发(2012)也认为应该编制碳信息披露表,对各种设备、原材料、产成品等的碳排放量数据进行核算、收集、披露;然后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整理。

2.2 非独立低碳会计报告

谭中明、刘杨(2011)认为企业有必要清晰了解自身碳资产情况,明确企业未来需要用多少资产或劳务清偿碳债务,在资产负债表中,增加新的会计项目,对企业参与碳交易形成的经济利益或义务进行核算与计量,并表内化,就形成了旨在加强企业碳资产管理的“碳资产负债表”。闫明杰(2011)认为碳会计的工作结果应以报告的形式系统地表示出来,以供信息使用者使用和参考。除了需要在传统会计报表中增列碳会计项目外,还需要在附注中增加披露碳会计信息,比如环保责任履行情况、国家节能减排指标完成情况等。刘金芹(2010)认为企业应当在财务报告附注中披露与碳排放权有关的下列信息:CDM 项目的投资规模、项目的资金来源及借款费用资本化的相关信息、CDM 项目的相关成本费用、CDM 项目的风险情况与管理措施、CDM 项目的收益、外币折算方法、CDM 收益对企业经营成果的影响等。

3 碳会计信息披露的经济后果

何玉、唐清亮、王开田(2014)研究了碳信息披露、碳业绩与资本成本的关系,他们研究发现碳信息披露越充分,资本成本越低,与自愿披露理论预测相符。而且,因为投资者对碳业绩好的企业披露的碳信息不太敏感,碳信息披露水平与资本成本间的负相关关系在碳业绩好的企业可能较弱。他们还发现,碳信息披露与碳业绩负相关,这与合法性理论预测一致。研究表明,碳信息披露是企业的理性选择,企业通过披露碳信息减轻合法性压力,进而降低资本成本。

贺建刚(2011)对世界500强公司以CDP做了问卷调查,并以此为样本实证分析了企业自愿性碳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及其管理绩效。研究发现,企业披露碳信息的主动性和透明度正日益提高,而且行业差异很显著,这

对于降低信息环境不确定性,为投资者提供决策有用性信息具有积极意义。在碳管理方面,大多数企业正在积极开展行动,但实际绩效却不容乐观,80%以上的企业还没能够达到减排目标,而且极少数可能在短期不会采取行动。

王仲兵、靳晓超(2013)以沪市89 家社会责任股上市企业为样本,通过内容分析法构建了碳信息披露指标(CDI)并实证检验了与企业价值的相关性,发现结果并不显著。其原因可能是我国上市公司碳信息披露较少以至于资本市场信息不能充分反映,目前碳信息被认为是社会责任中环境信息的组成部分,这样就导致碳信息的增量信息功能缺失而使资本市场反应不足等,当前要实现资本市场碳信息披露的企业价值反应,其基础工作是构建规范的碳信息披露体系直至碳信息披露准则。

4 研究启示

我国学者通过借鉴国内外的研究对碳会计信息披露的形式和内容进行了研究,并分别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但是由于他们不同的背景以及目标的不同,对披露的内容和形式有不同的侧重点,所以没有形成全面的体系。结合我国现阶段的国情与气候的变化,企业经营将来会受到越来越多的碳管制的影响,民众的环保意识也不断增强,中央政府更是力主低碳发展战略。因此,我国企业碳会计信息披露体系的构建要兼顾企业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还需要做更多经济后果的研究以建立完善、合理的制度、法规。

参考文献:

[1]王宁宁.低碳时代企业碳信息披露的探讨[J].商业会计,2012(2):120-121.

[2]陈小平,王德发.碳会计核算体系研究[J].会计之友,2012(10):14-16.

[3]刘金芹,荣云松.碳信息价值研究文献综述[J].会计之友,2014(4):23-24.

[4]廖高,张夙,张亚连.“四化两型”建设与企业碳资产管理的实施路径[J].会计之友,2014(5):33-35.

[5]周惠明.低碳经济环境下会计信息披露框架设计[J].财会通讯,2014(19):127-128.

[6]储沛瑶,吴君民.财务视角下企业碳排放战略管理探究[J].财会通讯,2015(2):69-71.

[7]闫明杰.碳会计的会计体系构建探究[J].商业会计,2011(7):7-9.

[8]贺建刚.碳信息披露、透明度与管理绩效[J].财经论丛,2011(4):87-92.

[9]丁小丽,尚亚楠,丁时勇.低碳会计产生的必要性及其与传统会计的差异[J].会计之友,2011(25):46-47.

低碳经济的主要内容范文8

【摘要】碳会计作为会计研究领域新的分支,目前正成为国内外学术界研究的热点。本文对近年来关于碳会计研究的文献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并指出了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和未来发展趋势,以期为碳会计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低碳经济 碳会计 碳排放

一、引言

随着人们节能减排和环保意识的增强,碳会计也日益成为会计理论界与实务界研究的热点问题,研究范围不断拓展,研究层面不断深入。但是由于我国对碳会计的研究起步较晚,研究成果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差距,理论研究还没有和实际很好地结合起来。本文对国内碳会计文献进行了系统回顾,对碳会计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以期为我国碳会计研究提供借鉴与参考。

二、碳会计研究综述

我国对碳会计的研究起步较晚,从现有文献看,对碳会计的介绍与认识始于2008 年。近年来我国会计理论界与实务界围绕碳会计问题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碳会计内容

在碳会计研究内容方面,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分析。强殿英和文桂江(2010)认为,碳会计是对碳汇(碳固化)、碳排放、碳排放权交易进行的确认、计量、记录与报告,包括碳汇会计、碳排放会计和碳排放权交易会计。敬彩云(2010)认为,在传统财务会计框架内,碳会计主要涉及碳汇的资产确认和碳源的负债确认。而周志方和肖序(2009)则认为,除了碳汇等资产确认、碳源等负债确认以外,碳会计还涉及信息披露。刘美华等(2011)将企业低碳经济业务分为四种:碳排放的物资流核算、碳减排业务、碳固业务和碳排放权及其交易业务。林银良(2011)综合国内外研究现状,认为目前碳会计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碳排放会计核算、碳固会计核算、与碳排放相关的风险核算、与碳排放相关的不确定性核算、碳信息的披露五个方面。王春颖(2012)将碳会计研究内容界定为:碳排放权、碳排放配额、碳汇、碳排放风险、绿色能源以及其他企业为实现节能减排或在碳交易市场进行交易而购置的资产、开发的技术、承担的责任等。胡钦乐(2012)认为,碳会计研究并非仅仅局限于碳排放权及其交易的会计处理,即碳会计确认计量和信息披露等方面,也涉及含碳产品或服务的碳成本核算、碳管理会计、碳鉴证等领域。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尽管这些学者对碳会计的内容描述有差别,但是本质上都考虑到了碳循环过程中的碳排放、碳汇等业务的会计核算内容。特别是碳排放权,是目前碳会计领域的研究热点。对于碳排放权的确认,大部分学者赞同将其确认为一项资产,但具体确认为何种资产仍存在着较大的争议。目前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确认为“存货”(张鹏等,2011);二是确认为“交易性金融资产”(王艳等,2008 ;秦军等,2011);三是确认为“无形资产”(刘萍,2006 ;姜洋,2009 ;彭敏,2010 ;王爱国等,2012)。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观点,如马晓军(2009)指出碳排放权可以作为环境会计组成部分核算,在环境会计中反映。而郝玲、涂毅(2008)认为碳排放权不属于资产,本着简单规范会计处理的原则,将清洁发展项目收入确认为“其他业务收入”,相应的成本确认为“其他业务支出”。申金荣、赵亦江(2011)亦认为碳排放权不属于CDM 项目企业的资产,而应将其归属于收取手续费方式下的受托代销商品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处理。韩国薇(2011)则认为,碳排放权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涉及法律问题,应综合考虑其经济学和法学本质,其与特定用途的货币资金特征类似,应将其作为“其他货币资金——碳货币”账户进行确认。

(二)碳会计要素

关于碳会计要素,大多数学者认为可以沿用传统会计的定义,即将会计的六大要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分别转换成碳资产、碳负债、碳所有者权益、碳收入、碳费用和碳利润(钱秀娜,2012 ;王洪林,2014 ;怀祥艺,2014 ;王军,2014 ;万彩云等,2014),构成了碳会计核算的基本内容。

(三)碳会计目标

关于碳会计目标,主要有“一元论”和“二元论”两种观点。大多数学者认同“二元论”,即将碳会计的目标分为基本目标和具体目标两个层次。大部分学者认为基本目标是通过低碳会计的实施,有效地降低碳排放量,改善生态环境状况,达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统筹发展(刘文丽等,2011 ;王琰,2011 ;钱秀娜,2012 ;王春颖,2012 ;瞿凤云,2013 ;吕华璐等,2013)。有学者认为碳会计的具体目标是通过具体的会计核算,计量各个企业在追求经济利益的过程中给环境造成的破坏和带来的损失,以及改善环境时获得的效益(刘文丽等,2011 ;吕华璐,2013 等)。还有学者将具体目标界定为通过对相关碳会计信息的披露,满足企业决策的要求(王琰,2011 ;钱秀娜,2012 ;王春颖等,2012)。

“一元论”基本上是取“二元论”观点中的一个方面。持“一元论”观点的学者较少,如刘美华等(2011)认为,碳会计目标是向企业的财务群体和环境监管部门提供有关企业碳交易信息以及碳减排责任履行情况。闫明杰(2011)将碳会计目标定位为提供与碳会计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相关的会计信息,反映特定主体环境保护责任履行情况、国家节能降耗指标完成情况,以供信息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毕铭悦(2012)将碳会计目标界定为从经济利益角度和环境保护两者的角度出发,取得二者利益最大化。

(四)碳会计基本假设

关于碳会计的基本假设,大部分学者主张碳会计假设既要继承传统会计假设,同时又要赋予其新的内涵。闫明杰(2011)提出了会计主体假设和货币计量假设。首先,碳会计会计主体不仅仅局限于企业,凡是纳入低碳经济模式的经济实体,都应该成为其主体。其次,由于碳排放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以及其风险和不确定性,对碳会计的计量需要采用一些管理学的方法。刘美华等(2011)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持续经营假设。张文静(2011)、瞿凤云(2013)将碳会计假设分为二元会计主体假设、二元会计分期假设、二元可持续发展假设和二元计量假设。而钱秀娜(2012)将货币计量假设改造为多重计量,又增加了可持续发展假设和环境价值假设。李林婧(2014)认为,碳会计基本假设与传统会计中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假设相同,但由于其特殊性使得其在计量假设上与传统会计货币假设有所不同,碳会计以当量计量为主,辅助以货币计量。

(五)碳会计计量

对于碳会计计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排污权计量和碳排放量计量两方面,争论的焦点则是以历史成本计量、公允价值计量还是以可变现净值计量。

(1)碳排放权计量。王艳、李亚培(2008)认为碳排放权是一种特殊的经济资源,具有自由交易市场,拥有具体产品的定价机制,并始终以公允价值计量,其价值变动直接增减资产价格。周志方、肖序(2010)则认为,由于我国目前排污权交易不存在活跃市场或无交易市场,所以在碳会计计量上,可将公允价值划分为三级次,依据市场活跃程度的不同,对排污权资产或负债进行分层处理。待我国排污权交易机制及相关准则完善后,再按照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吕华璐(2013)则认为,在当前条件还未成熟,各方面发展还未跟上的时候,如果盲目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可能会对我国经济环境造成负面影响。因此,考虑根据使用目的和发展阶段的不同,将碳排放权确认为无形资产或金融资产,采用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相结合的方式来计量。

(2)碳排放量计量。张鹏(2010)认为碳排放量应按照成本法进行初始计量,但由于现实中其成本难以准确估计,可以根据成本与可变现净值的同质性,通过可变现净值进行计量。翁倩(2011)则认为碳排放量作为一种国有资产,是为执行销售合同而持有的存货,对企业的意义并不在于其历史成本的价值增值,而是作为企业发展清洁能源的一种政府补助,其可变现净值与其历史成本从本质上来说应该相等。所以,碳排放量作为一种存货,依然应当按照实际成本进行初始计量。

(六)碳会计信息披露

目前国内学者对碳会计信息披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信息披露的模式以及影响因素两方面。

(1) 碳会计信息披露模式。关于碳会计信息披露模式,国内大多数学者赞同采用表内披露与表外披露相结合的方式(万红波等,2010 ;刘萍,2010 ;李景宁,2011 ;王春颖等,2012)。在这种模式下,不仅需要在传统会计报表中增设碳会计科目,列示企业经营生产中的低碳经济活动,而且对于其他有关低碳要素的非货币信息需要在表外予以披露。如企业的低碳运营状况、碳交易额和交易次数、碳排放权的市场价格变动情况等。

除此之外,王爱国、武锐、王一川(2011)提出叙述性描述模式、现行会计报告的改良模式、碳会计报告的专题模式及碳会计报告的理想模式四种碳报告模式以供企业选择使用。郭海芳(2011)提出了双轨模式,即上市公司以低碳会计信息独立报告的模式进行强制披露,非上市公司以补充报告模式进行自愿披露。吕华璐(2013)认为应根据企业性质和规模的不同进行区分,采用不同的报告方式。首先可根据企业性质,将与环境污染关系不大的一般性企业和污染较大的制造业、生态环保企业区分开。对于前者可由企业自主选择表内或表外报告方式,对于后者可按企业规模进行表内披露——部分中型和小型企业,可在传统会计信息报告基础上进行补充披露;部分中型和大型企业,应以单独编制的低碳会计报告进行披露。而万彩云(2014)对低碳会计信息披露的方式给出了创新性建议:将单独的低碳会计报表和低碳评估报告相结合进行披露。

(2)碳会计信息披露实证研究。除对碳信息披露进行规范研究外,近两年国内学者还对碳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如张萍(2011)以全球500 强企业为样本,参考碳信息披露项目研究了企业碳信息披露水平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企业规模、经济因素和监管体制是影响碳信息披露水平的重要因素。简丽霞(2012)选取深沪市上市公司中符合条件的341 家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具体分析上市公司碳会计信息披露水平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公司规模、管理层持股比例以及公司的负债程度与披露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公司管理层持股对碳会计信息披露有促进作用,而公司的发展能力则呈负相关关系。朱艳(2013)选取2012 年沪市电力行业(33 家),钢铁行业(29 家)中披露碳信息的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对碳信息披露动因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所有制结构、公司规模及独立董事比例与碳信息披露质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七)碳会计应用

除了对碳会计理论研究之外,还有学者对碳会计进行了相关应用研究。王春颖(2012)以GD 集团公司为例,对GD 集团公司碳交易事项运用所构建的碳会计体系对其进行确认、计量,并形成新的财务报表,通过二者的对比验证了所构建的碳会计体系的可行性。陈颖(2012)根据我国铜冶炼企业的实际情况,构建了低碳经济的会计评价指标体系,为我国铜冶炼企业的低碳会计评价方法体系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评价方法。李林婧(2014)运用 Eviews 软件对60 家标准普尔500 强企业的样本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通过分析碳会计确认、计量以及碳信息披露质量与企业价值的关系,以验证碳会计理论体系构建的有效性。万彩云(2014)以山西煤电集团为例,结合案例探讨了企业低碳会计的账务处理和信息披露等内容。

(八)碳审计

目前碳审计在我国属新兴课题,相关研究起步较晚(主要从2009 年开始),但学者们一方面从理论研究入手提出自己的观点;另一方面也涉足了一些实务领域,为今后开展碳审计的试点积累了实践经验。

(1)理论研究成果。金珺(2011)对碳审计的框架进行了探讨;李兆东(2010)、欧阳弘毅(2011)、陈燕燕(2010)等对碳审计的动因、目标、内容和现状及对策等进行了研究;钱纯(2011)等分析了我国碳审计的主体;刘惠萍等(2013)则对碳审计与传统审计作了比较,提出了选择重点省份、重污染上市公司进行碳审计试点的观点,并构建了碳审计支撑体系。

(2)实务研究成果。刘少瑜(2009)介绍了香港建筑物的碳审计指引;叶祖达(2009)对碳审计在今后城市总体规划过程中的角色进行了探索;王帆(2010)、卢相君(2011)、陆婧婧(2010)等分别讨论了英、美、丹麦、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低碳审计的经验和启示;李飞(2010)介绍了半导体企业碳审计的方法;钱英莲(2010)、杨渝蓉等(2011)分别讨论了煤炭行业、水泥行业的碳审计方法;袁珺(2011)讨论了会计师事务所开展碳审计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唐建荣等(2013)从沪深两市7 家电力公司的2012 年社会责任报告中,选取17 个碳审计定量指标作为研究对象,从中筛选出15 个碳审计评价指标,并确定指标权重,得出评价结果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李欧洋(2013)结合安徽海螺水泥厂应用示例进行计算该厂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从而具体说明企业开展碳审计的方法,并据此提出企业在碳审计过程中出现的潜在问题以及相关的解决途径。

(九)特殊行业碳会计

除了对碳会计的理论和应用进行研究和介绍之外,有学者还对特殊行业的碳会计问题(如石油天然气业、林业)展开了研究。李智慧(2011)在明确林业企业碳会计的相关重要概念,并分析碳会计核算理论结构的基础上,构建了林业企业碳会计核算模式,对碳固资产和碳排放权分别进行了会计确认与计量、记录与报告,再将所研究内容运用到企业中进行实践。张小有(2013)则基于森林碳汇的视角探讨了林业企业碳会计核算与实践,对林业企业碳固产生的碳排放空间进行核算,并对碳排放权进行一系列的研究,以图构建林业企业碳会计核算框架。吴方健等(2011)以胜利油田为例,在分析胜利油田在发展低碳经济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油气田企业低碳会计策略。段亚扬(2013)通过分析碳会计的本质,对木制品所产生的碳排放进行核算,并对木制品企业在碳交易市场中的碳会计确认、计量、披露问题进行研究,构建了木制品企业碳会计核算框架,以帮助木制品企业更好地了解碳活动业务对企业造成的影响。

三、评价与启示

根据前述对碳会计相关文献的简要回顾与分析可以看出,近年来我国碳会计的研究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研究内容涉及范围较为全面

从前面检索到的信息可以看出,在碳会计的研究内容中,既涉及碳会计的基本理论探讨,也涉及碳会计的应用研究,还涉及碳审计和其他特殊行业的碳会计问题,为碳会计的全面研究确立了基本框架。

(二)研究方法比较单一

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可以看出,我国对碳会计的相关研究主要以理论研究为主,多数学者较为注重对碳会计基本理论进行研究,诸如碳会计的内容、目标、对象、基本假设、确认与计量、信息披露等,而关于碳会计的实证研究则较少。

(三)研究成果实践指导性不强

国内学者对于碳会计的相关研究大量借鉴了国外的相关研究结论,不一定适合我国的经济发展现状。此外,我国还缺乏在碳会计方面的实践支撑体系。虽然国内有相关的理论研究,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碳会计理论体系并没有真正应用到企业中去,更谈不上指导企业有效开展低碳经济活动。

四、结语

总体来看,目前我国的碳会计研究仍处于初创阶段,很多问题还在探讨中,也存在着很多争议,理论方面还没有完全定型,实践方面还缺乏可操作性。应该充分借鉴国外的经验,更多地关注国外相关理论的进展,尽快制定碳会计准则和规范,完善环保法律法规,加快推进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建设,结合我国碳会计发展的典型经验,在理论上加以总结提高,建立起适合企业的碳会计理论体系,并将其应用到实践中,从而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互利双赢。

参考文献

[1] 许家林,蔡传里. 中国环境会计研究回顾与展望[J]. 会计研究,2004(4).

[2] 王爱国,武锐,王一川. 碳会计问题的新思考[J]. 山东社会科学,2011(10).

[3] 强殿英,文桂江. 构建企业低碳会计体系的思考[J].会计新视野,2010(8).

[4] 李智慧. 林业企业碳会计核算研究[D]. 中南大学,2011.

[5] 段亚扬. 木制品企业碳会计的若干问题研究[D]. 山东财经大学,2013.

[6] 吴方健,张健青,刘鸣. 油气田企业低碳会计应用探讨[J]. 财会通讯(综合),2011(2).

[7] 刘惠萍,王爱国. 我国碳审计的推进研究[J]. 宏观经济研究,2013(6).

[8] 钱英莲,樊鹏燕. 煤炭企业低碳审计内容与方法研究[J]. 会计之友,2010(11).

[9] 余欢欢. 浙江省低碳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D]. 湖南大学,2013.

[10] 王萌,陈少敏. 我国碳排放会计研究述评[J]. 中国证券期货,2012(06).

[11] 钱秀娜. 低碳经济背景下企业碳会计理论体系构建[D]. 西南财经大学,2012.

[12] 王春颖. 碳会计的会计体系构建研究[D]. 东北石油大学,2012.

[13] 何帆. 浅谈低碳经济下我国会计体系的构建[J]. 改革与开放,2011(9).

[14] 胡钦乐. 企业碳会计体系构建研究[D]. 山东财经大学,2012.

[15] 王艳龙,孙启明. 低碳经济下碳排放权会计问题探析[J]. 经济纵横,2010(12).

[16] 肖序,郑玲. 低碳经济下企业碳会计体系构建研究[J]. 中国人口. 资源与环境,2011(8).

[17] 王琰. 低碳经济视域下的低碳会计相关问题探讨[J]. 企业导报,2011(21).

[18] 唐建荣,傅双双. 企业碳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 财会月刊,2013(11).

[19] 刘美华,李婷,施先旺. 碳会计确认研究[J].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1(6).

[20] 瞿凤云. 低碳经济视角下的低碳会计思考[J]. 管理观察,2013(6).

[21] 刘文丽,赵浩. 低碳会计的问题及对策[J]. 中国集体经济,2013(6).

[22] 朱艳. 企业碳排放财务会计研究[D]. 山东农业大学,2013.

[23] 怀祥艺. 低碳经济下齐齐哈尔市碳会计体系的构建[J]. 理论观察,2014(2).

[24] 刘美华,施先旺. 碳经济业务的会计确认研究[J]. 当代财经,2012(6).

[25] 吕华璐. 构建我国低碳会计研究[D]. 华中科技大学,2013.

[26] 吕全峰,徐成龙. 碳会计计量的理论研究[J]. 会计师,2012(5).

[27] 种振. 企业碳排放会计核算体系构建研究[D]. 山东财经大学,2013.

[28] 杨博. 企业碳会计核算内容论析[J]. 江西社会科学,2013(8).

[29] 万彩云. 企业低碳会计问题研究[D]. 山西财经大学,2014(3).

[30] 郭海芳. 企业低碳会计信息披露初探[J]. 会计之友,2011(12).

[31] 陈琦,陈博文,苟建华. 企业碳会计信息披露文献综述研究[J].生物技术世界,2013(7).

[32] 简丽霞. 我国上市公司碳会计信息披露影响因素实证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2.

[33] 闫明杰. 碳会计的会计体系构建探究[J]. 商业会计,2011(7).

[34] 林银良,张白玲. 碳会计核算体系构建探讨[J]. 财会通讯(综合),2011(9).

[35] 张文静. 低碳会计的思考[J]. 财会通讯(综合),2011(3).

低碳经济的主要内容范文9

内容摘要:低碳生活作为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被大力提倡,这种生活与之前倡导的作为循环经济一部分的“循环消费”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提出时的背景及所针对的问题有所不同,其涵盖内容、特点与实施路径也不尽相同,但是低碳生活与循环消费又互相促进、属于殊途同归的环保生活。

关键词:低碳生活 循环消费 异同

伴随着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大会的余温,“低碳经济”已经成为热点。“低碳生活”作为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也被大力提倡。这种“低碳生活”与作为循环经济一部分的“循环消费”有什么联系,二者的区别何在,这是本文研究的内容。笔者认为:二者是存在交集的两个圆,各有侧重又有不同,属于殊途同归的环保生活。

低碳生活与循环消费的提出

(一)低碳生活的提出与内涵释义

“低碳生活”是在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构成严峻挑战的背景下提出的,它强调的是通过多种途径节约化石能源的消耗,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不断加剧,大气中二氧化碳(CO2)浓度升高,全球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构成了严峻挑战。为谋求可持续发展、节约能源、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碳足迹”、“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应运而生。

“低碳生活方式”的最早提出,据笔者对现有可查的资料分析:应为2004年日本发起的“面向2050年的日本低碳社会情景”研究计划。该计划是为在2050年实现低碳社会提出具体的对策,其中包括制度上的变革、技术的发展以及生活方式的转变等,这一计划首次将实行低碳生活方式纳入建设低碳社会的视野中,超越了以往更关注减少能源消耗的取向。2008年6月5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表了一份报告,对个人采取“低碳生活方式”提出了多项建议,倡导个人“低碳生活”。在我国, 2007年,国家主席在出席亚太经合组织(APEC)会议时明确主张发展低碳经济。但“低碳生活”作为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进入公众的视野,则是在2009年11月,我国政府提出2020年碳排放目标和12月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召开出现的。河北省保定市作为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低碳城市发展项目”的首批试点城市之一,还印制了低碳城市家庭行为手册,告诉普通公民生活中应该注意什么,怎样减少碳的排放。“低碳生活”正走近普通百姓家庭,并悄然改变着人们的消费理念。

所谓低碳生活是指生活作息时减少所耗用能量,从而减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其方法除了种树发挥碳汇功能外,还提倡购买运输里程很短的商品、坚持爬楼梯等,在不改变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从节电、节油、节气和回收等环节来改变生活细节,减少碳的排放。这意味着引导公众反思那些习以为常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认识到原有的消费和生活方式浪费能源、增排污染,从而充分发掘服务业和消费生活领域节能减排的巨大潜力。低碳生活的实质是把人们的观念从消费主义的过度消费,重新引回到节约的传统美德,并赋予了节约更新鲜的内涵。

(二)循环消费提出的背景与概念解析

“循环消费”是在人类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消费模式导致了严峻的环境问题背景下提出的。它的侧重点则是通过减少资源消耗、消费品的循环利用及有效回收实现资源化的方式,最有效地利用消费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随着人口的持续增加,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传统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带来了严重的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迫使人类开始反思自然资源供给和环境容量的有限性。1962年,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从经济的角度首次提出了循环经济的概念,他将人类生活的地球比做太空中的宇宙飞船,提出如果不合理地开发自然资源,当超过地球承载能力时就会走向毁灭,只有循环利用资源,才能持续发展下去。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开始提出发展循环经济,提倡循环消费。

所谓循环消费是指走出“拼命消费、过度消费”的误区,提倡适度消费、层次消费,在消费过程中尽量延长消费品服务的时间强度,消费结束时考虑是否还有实用价值,最后做好废弃物的资源化。循环消费是现代国际社会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一种实践模式。它强调人们在消费活动中要按照消费经济规律、社会规律、生态规律和技术规律的客观要求,最有效地利用消费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凸显出“消费品――消费――废弃物――再生资源――再生消费品”的物质消费增长方式,以实现消费资源的最优消耗和循环利用,保证废弃物的最小排放和对环境的最少污染,从而以最小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消费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促进循环经济的运行与发展。

低碳生活与循环消费的内容、特点与实施路径比较分析

从涵盖内容来说,低碳生活与循环消费有所交叉,但循环消费的内容更广泛。从实施的路径来说,低碳生活的实施更丰富具体,强调全民参与;而循环消费除了积极采取措施调动全民参与外,还包括了政府的政策引导、经济杠杆的驱动、法律的约束与规范以及技术的支撑等宏观的内容。

(一)低碳生活与循环消费的内容、特点比较

作为一个全新的概念,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低碳生活尚未在学界形成约定俗成的内容,且由于涉及很多生活细节,其内容具体而丰富。比如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倡导个人“低碳生活方式”的建议就包括:每天使用传统的发条闹钟,取代电子闹钟;在午休和下班后关掉电脑和平板显示器;一旦不用电灯、空调,随手关掉;手机一旦充电完成,立即拔掉充电插头;选择晾晒衣物,避免使用滚筒式干衣机;用在附近公园中的慢跑取代在跑步机上的45分钟锻炼;用节能灯替换60瓦的灯泡;不开汽车改骑自行车等等。

在我国还有热心网友对冰箱、空调、微波炉、计算机、燃气的节能使用和出行等方面提供了具体可行的方法,倡导低碳生活。此外,低碳生活还因不同国家人们的文化传统及生活习惯不同而存在较大差异。人们的碳消耗量、消费结构不同,具体到减碳、低碳生活的方法上就会有很大不同。例如以中国传统文化来解释这一理念的主要内涵,可将其简化为“勤、俭”二字。而对于崇尚过度消费的国家来说,就应该是戒除那些浪费能源、增排污染的嗜好。

同样地,作为一个经济概念,循环消费也是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一种新的价值观和美德。它的内容包括提倡消费者在消费选择时选择未被污染或有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产品,优先选购简约包装和包装废弃物易于环保处理的商品;在消费过程中鼓励自带购物袋,对于可重复使用的包装和商品,多次利用,尽量不用一次性塑料袋、塑料盒、筷子、纸杯等;在消费过程结束后,自觉将包装废弃物、生活垃圾进行分类,不造成环境污染。其特点是通过资源利用的合理化、消费品的再利用、废弃物的再循环,达到人口、经济、社会与生态的和谐统一,使人们在优美适宜的消费环境中生存与发展,全面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循环消费不仅包括节约能源、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还包括通过延长消费资源服务时间和强度,促进资源重复利用和回收,实现再循环,改善消费环境和生态环境,建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可见,低碳生活和循环消费在内容上虽有交叉,但循环消费涵盖的内容更广。

(二)低碳生活与循环消费的实施路径比较

倡导低碳生活,反映了人类因气候变化而对未来产生的担忧。从现在的高碳生活转向低碳生活,首先要求每个消费者和政府部门身体力行,不断创新挖潜,从生活细节中降低碳排放。如改变以高能耗为代价的便利消费嗜好,尽量使用节能、节电、节气的家用电器和交通工具;不使用一次性消费品;还包括改变饮食习惯、倡导低碳饮食。其次,作为耗能大户的商场、酒店、宾馆等,改变通过“便利”实现“盈利”的营销模式,实施低碳运营模式,尽量选用节能、减碳的产品,降低能耗,实现经济利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据制冷技术专家估算,超市电耗70%用于冷柜,而敞开式冷柜电耗比玻璃门冰柜高出20%。由此推算,一家中型超市敞开式冷柜一年多耗约4.8万度电,相当于多耗约19吨标煤,多排放约48吨二氧化碳,多耗约19万升净水。当然,推行低碳生活,也需要政府营造一个助推的制度环境。如提供一些实现低碳生活的信息服务,通过减免税费、提供财政补贴和建立刚性制度等措施引导消费者节能减排,抑制消费主体的高碳消费方式,推进节能措施在政府、企业、社会层面的有效落实,使全社会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可以说,低碳生活的实施,主角是每一个能源使用单位和每个消费者,提供服务与保障的是政府。

贯彻落实循环消费,使这种观念和生活方式深入人心,需要利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多种手段,多管齐下,各方联动,才能普遍实行,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首先,加强宣传,使消费者转变观念,自觉节约资源、回收利用废弃物、保护环境,使“循环消费”从专业群体走出来,成为寻常百姓的消费观念、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其次,建立完善的绿色消费、资源循环再生利用方面的政策和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各类废物回收制度。明确消费者在垃圾分类、废弃物处理方面的责任和义务,规定消费者应尽量购买绿色产品。在法律的强制约束下,改变人们的非持续性消费行为。第三,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制订鼓励循环消费的经济政策,以税收等经济杠杆激励和约束消费者的行为。此外,政府还应发挥桥梁纽带的作用,搭建废旧物资交流的平台。如建立社区“跳蚤市场”,利用网络、报纸等开办闲置生活物品交流平台,建立城乡之间废旧物资交易市场等。最后,加强科学研究,建立技术创新体系和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尽快找到减少垃圾排放和对各种有害物质无害化处理的新工艺、新技术,同时加强对关系循环消费发展的信息技术、资源重复利用技术、能源综合利用技术、替代技术、环境监测技术以及运输技术等的研究。同时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其中包括经济增长、资源消耗、环境质量、废弃物回收利用率、无害化处理率、新技术应用程度等,为循环消费提供度量衡。在实施循环消费方面政府起主导作用,而参与者除了全体消费者外也包括政府,同时技术部门的保障也是必不可少的。

低碳生活与循环消费的共性分析

人类践行低碳生活,改变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生活消费方式,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种植碳汇林,可以缓解温室效应和全球气候变暖状况。而循环消费所谋求的消费资源与环境有限性之间的矛盾也会大大缓解,二者相互促进。另一方面,不管是低碳生活还是循环消费,作为一种新的环保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其出发点均为倡导全社会关注环境问题,形成合理的消费方式,目的和归宿都是改善环境状况,达到人、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

(一)低碳生活与循环消费互相促进

低碳生活是循环消费的必然要求。发展循环消费是在更大、更广范围内解决消费模式中存在的能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等问题,要实现消费资源的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必然要求节约能源资源,这无形中达到了低碳生活所谋求的减少碳排放的目的,可以有效缓解CO2排放大幅度增长对地球和人类社会造成的灾难和严重影响。据统计2008年6月至2009年6月,全国开始实施“限塑令”一年间,全国超市塑料袋用量减少400亿只。而据中国科技部《全民节能减排手册》计算,全国减少10%的塑料袋,可节省生产塑料袋的能耗约1.2万吨标煤,减排31万吨二氧化碳。

低碳生活促进循环消费。导致气候变化的过量碳排放是在人类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要减少碳排放就要相应优化和约束某些消费和生产活动。这与循环消费要解决资源有限和需求无限的矛盾、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矛盾的目标是一致的。推行低碳生活,采取有效措施,引导消费者主动或被动地从高碳生活转向低碳生活,既是发展低碳生活的关键所在,也解决了循环消费的突出难题。而发展低碳生活所提倡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消费模式,既能达到节能减排的要求,也对推进完善能源资源节约和环境污染治理的循环消费模式有重要的启示和促进作用。因此,低碳生活的顺利推行,会有效促进循环消费向纵深发展。

(二)低碳生活与循环消费都可促进环保生活方式实现

作为一种全新的环保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不管是低碳生活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视角,还是循环消费倡导的消费品资源化、减量化、再利用,二者的出发点均为改变不注意节约、过度消费、奢侈消费的习惯,倡导全社会形成合理的消费方式,目的和归宿都是为了改善环境状况,还人类一个空气清新、气候适宜、碧水蓝天的生活环境,达到人、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

当然,还应该充分认识到,通过几年的努力,我国循环消费已经逐步展开,循环消费政策法规正在逐步完善,各地实施循环消费也取得了初步成效。如为配合2008年6月1日起《塑料购物袋国家强制性标准》的执行,河北省工商部门开展了为期3个月的限制生产销售使用超薄塑料购物袋专项整治行动,重点查处生产非法塑料购物袋的小作坊、黑窝点,从源头上限制了塑料袋的生产,促进了消费者循环消费。上海市已免费为市民改造老式抽水马桶5万套,三年已节水210万m3。另据新华社报道:为满足群众梯次消费、引导循环消费,天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了天津市商务委《关于加快天津市旧货市场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根据该意见,天津开办便民利民周末“跳蚤”市场。2009 年,天津开展1-2 家“跳蚤”市场试点,探索运营管理经验,2010年逐步推广。低碳生活作为一个刚刚进入公众视野的时尚词汇,还不被大多数消费者所了解,因此不能把低碳生活和循环消费对立起来,更不能把循环消费发展半途而废,只提低碳生活,因为两者都可以实现环保。

综上,正确认识低碳生活和循环消费的关系,既要看到它们在涵盖内容与实施路径上的不同,又要认识到它们之间相互促进、殊途同归的密切联系。因此,应该从基本国情出发,认真总结经验,坚定不移地在全社会积极倡导和发展循环生产和循环消费,包括推广可再生能源,倡导低碳生活,这是现实而又可行的选择,也是发展低碳生活的基本路径。

参考文献:

1.余颂.试论循环消费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消费经济,2009(1)

低碳经济的主要内容范文10

论文关键词 低碳经济 低碳金融 银行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引起了全社会广泛关注。为了全面控制二氧化碳排放,1992年联合国通过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及1997年的一个重要法律文件《京都议定书》,内容有以下几方面:(1)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义务首先由发达国家去承担,而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2012年以后,在去承担节能减排方面的相关义务;(2)国际贸易减排的机制(IET),联合履行的机制(JI)和清洁发展的机制(CDM)是《京都议定书》所确定的对温室气体进行减排的三大种机制。

低碳经济成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一项重要举措,备受全球关注,一并达成共识。低碳经济是全球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低碳经济的特性体现为较低排放、较低污染、较低消耗和较高效益、较高效能以及较高效率。国际社会将低碳经济作为应对气候变化和社会转型发展的基本途径,低碳经济也是工农业文明后人类社会的一项重要进步标志。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我国在发展经济中必须选择低碳经济这种形式。金融与低碳经济发展密不可分作用甚重,发展低碳经济必然离不开与之相匹配的金融支持,低碳金融产品的开发、低碳金融制度的完善创新等将会推进低碳经济的发展之路。低碳金融毫无疑问将会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发展低碳经济创造一次重要的理论成效。

低碳金融是指与低碳即(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环保)相关的不同种类的金融交易活动和金融制度创新,其内容主要有碳排放权及其衍生品的投资和交易。低碳金融的不断推进,促成低碳金融长效完善制度,来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快速发展。金融服务业的主要动力的银行,为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发展,保护环境,敢于创新,积极发展低碳金融。

一、国内银行业开展低碳金融业务的必要性分析

低碳金融,顾名思义也被称为“绿色金融”。低碳金融泛指低碳与金融的交融,即为温室气体排放的金融服务,内容包含碳排放权交易及其相关的如银行信贷等等。所以银行的重要意义在低碳金融中得到非常充分的体现。2009年刘明康提出,两个重要的成分需要银行去发挥:一个是实行推广低碳金融的观念,二是努力去创新低碳金融相关的业务。2010年马骁说,虽然对于低碳金融,银行试图在发挥一些些的作用和措施,然而仍然没有发挥到实质的程度,很难对金融机构造成影响。

银行作为低碳金融开展的主力军,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经济转型发展、银行业的转型发展、民生环境的不断改善以及充分发挥银行业的社会责任,低碳金融发展势在必行。

(一)低碳金融支持低碳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然而,伴随经济增长背后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环境污染引发的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日益严重,2009年哥本哈根大会,全世界应对气候变化提出的低碳口号,我国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低碳经济发展思路来应对社会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的负面影响。我国实施的节能减排任务工作,遏制高耗能、高污染投资,发展低污染、低耗能投资,优化资源配置,这些都需要金融手段的支持。低碳金融在支持低碳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低碳金融是银行业发展的一大创新

低碳金融是银行业发展自我、应对现代复杂经济形势的自主选择,是实现银行业有传统金融向现代金融转型的最佳路径。开发节能减排项目、建设相关配套设施不可避免地需要研制开发新的金融产品和新的融资方式,而低碳金融的提出正合时宜,延伸了金融创新的创新空间。低碳金融也推动了银行业的转型发展,顺应了经济发展的大潮流。

(三)低碳金融是银行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需要

银行的社会责任不仅表现为缴纳税收和创造利润,进行慈善捐助,更表现在通过自身的银行业服务特别是信贷,向那些低耗能、低污染、高效益的环境友好型企业或者项目发放贷款,优化信贷资金配置,达到环境可持续发展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双重功效。低碳金融是银行业履行社会责任和实现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统一。银行业通过低碳金融服务和业务创新,既可以达到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又可以实现自身的企业价值。2008年,兴业银行率先公开宣布承诺采纳“赤道原则”,成为全国首家、全球第三十六家采纳“赤道原则”的银行机构,也成为了低碳金融的先行者。

二、国内银行业开展低碳金融业务的现状分析

(一)低碳金融得到银行业普遍认同

赤道原则,国际大多金融机构遵循建立推行的,它的依据是世界金融银行及公司相关的规则,主要是评判、估测以及管理各项融资服务中的相关社会和环境风险的一项标准,旨在管理和发展与项目融资有关的社会和环境问题的一系列原则和准则。作为用来规范银行业项目投融资的赤道原则目标是对银行企业项目在投融资时,综合评判、考察此项投融资对环境社会造成的不良影响,并且为了在周围社会和谐发展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积极利用金融杠杆促进该项目的运行。赤道原则为金融机构的融资提供了行业标准,已成为国际惯例。赤道原则适用于全球各个项目资金总成本超过1000万美元的所有新项目融资和因扩充、改建对环境或社会造成重大影响的原有项目。赤道原则的意义在于把环境和社会风险评估和项目融资具体化,为银行信贷支持低碳经济发展提供了准则。截止2006年,位于世界各地的90%以上的金融机构在利用《赤道原则》进行全球的项目投融资业务。联合国大力倡导各国开展低碳金融的相关立法。

我国第一家赤道原则使用的兴业银行,在2009年,在项目融资服务上兴业银行为扩大福建华电永安发电,赤道原则遍布全世界69家的金融机构,全球项目融资总额的85﹪是其提供的。

(二)商业银行的绿色信贷

我国当前的低碳金融以绿色信贷为主,主要开发一系列相关的保护环境、节能减排的项目,遏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扩张。绿色信贷为转变银行信贷模式、保护生态环境、增强经济可持续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我国,绿色信贷主要依赖于银行,银行在绿色信贷方面进行大量的积极探索和大胆的实践。到2009年末尾,兴业银行总计总计发放了金额高达165.83亿元、共计223笔的节能减排的贷款项目。兴业银行在绿色信贷说方面取得了非常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银行业的低碳金融创新

一段时间内,快速发展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不断出现与低碳金融相关的金融创新项目,包括各种产品创新、融资服务以及其他金融服务。

在2007年,中国银行有了“挂钩海外二氧化碳排放额度期货价格”理财产品,随后深圳发展银行也推出了。2010年4月8日,《中国光大银行碳中和服务协议》是北京环交所与光大银行签订。同时,私募基金和我国信托公司在低碳金融相关义务进行开拓。在信贷中为了应对金融环境类风险,在积极支持低碳金融相关类的融资项目,国际银行开展了相关的环境影响评价体系,对“双高”项目减少贷款,同时严格检测环境风险。

三、国内银行业开展低碳金融业务的不足

(一)我国低碳金融的政策法律支持不足

就目前而言,我国低碳经济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虽然政府对于低碳金融的关注日益增强,然而相关的政策法规还没有成型,信贷投融资和税收等一系列配套的政策服务的不完善,不能够达到为低碳金融发展的投融资提供宽松的政策支撑。

(二)我国的低碳金融服务业务的准备不足

我国的经济发展中低碳金融尚处于初级阶段,金融业特别是银行类的利润幅度、利益空间以及管理水平等方面水平仍然较低。特别是没有优良合理的安排好银行业的人员分配、公司治理、机构配备的各方面的情况。低碳金融业务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成套的风险包括社会风险、环境风险、科技力量风险、国内市场化的风险及一切其他不可预知的风险。

(三)金融业特别是银行在绿色信贷方面的比重仍小

目前,在绿色信贷方面,中国主要倚重的是绿色信贷银行公司,很大范围的体现在银行上。银行不断提高的绿色信贷利益在银行业的信贷总量中所占的比重依然是较低的,导致此结果的原因是绿色信贷所需要的外部环境的不乐观。目前绿色信贷仍然较模糊,银行业金融机构缺少专业的相关人员,绿色信贷的产业项目标准和指导目录仍然不明确,无法去制定金融机构内部的考核评定办法和无法细则化。

四、国内银行业发展低碳金融的完善建议

(一)加快建立与低碳金融有关的政策、法律、法规

到目前为止、金融企业的相关社会环境保护的责任没有制定出来相关的法律法规。就目前而言,我国低碳经济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虽然政府对于低碳金融的关注日益增强,然而相关的政策法规还没有成型,信贷投融资和税收等一系列配套的政策服务的不完善,不能够达到为低碳金融发展的投融资提供宽松的政策支撑。我国虽然大力宣传赤道原则,但是效果欠佳,金融企业对此回应甚少。所以,建立健全的低碳金融法律法规,明确金融企业的社会责任,并使之体系化是当务之急。在现在的法律法规中明确贷款人的相关义务,科学审慎的评判金融企业的环境社会问题。同时,对社会环境的评估报告去参照赤道原则做出相应的更改。

(二)完善低碳金融投资市场体系

低碳金融业务要在市场经济中的发展。现在,银行业的产品相似和一些规则制度的相近,银行业的发展受到了限制,活力不足,银行准入的不完善,在市场竞争中让银行之间竞争发展,通过这种方式推动低碳金融业务的开展显然是力不从心。经理人市场竞争机制在推动低碳金融发展中的意义得到证实。低碳金融投资市场体系的完善对低碳金融业务的开展发挥着重要积极地作用,低碳金融普遍得到公众的认可,社会发展的需求,也需要建立完善的低碳金融投资市场体系。

(三)绿色金融的发展需要绿色信贷的推动

低碳经济的主要内容范文11

[关键词]西部边疆低碳经济新增长点

一、大力发展低碳经济产业

1.发展低碳经济是时代需要

目前,世界正处于一场以能源和气候安全为驱动力的新工业革命,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已成为大势所趋。在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大会上,总理指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京都议定书》是国际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基础和行动指南;强调“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是国际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核心和基石;提出中国政府确定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是中国根据国情采取的自主行动,是中国人对全人类负责的具体行动,不附加任何条件、不与任何国家的减排目标挂钩。对此,欧美等西方国家以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为动力,积极行动起来并再造经济增长。边疆省区也应因势利导,抓住机遇发展低碳经济,发挥后发优势、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跨越式发展。低碳概念包含节能减排、可再生能源、碳库储碳3大部分,边疆省区各有相对优势,可以整合成不同的低碳经济新的经济增长点。

2.积极发展新能源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1)以水能资源为基础的清洁能源。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达20136万KW,占全国的29%,居全国首位;技术可开发装机容量11000万KW,占全国的20.3%,仅次于四川居全国第二位。云南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10364万KW,占全国的15.3%,居全国第三位;年发电量9078.86亿KWH,可开发的水能资源达9000万KW,占全国的18.8%。广西水能资源经济可开发量在全国排第5位,可开发装机容量1992万KW。新疆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38178.7MW、装机容量16564.9MW。除滇、桂两省区已开发形成一定的“西电东输”优势外,藏、新两自治区的水能开发程度低,潜力巨大,是低碳经济发展并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点领域。

(2)风能资源优势突出,可形成以风能为基础的新经济增长点。中国风能潜力世界第一。国家发改委拟按照融入大电网、建设大基地的要求,在陇、内蒙及冀、苏等地形成几个上千万KW的风能基地,实现2020年供电装机规模1亿KW。新疆风能资源富足,达板城、吐鲁番、小草湖等九大风区总面积15万KM2,风电可装机容量超过8000万KW。甘肃风能资源总储量为2.37亿KW,可利用和季节可利用区的面积为17.66万KM2,年平均风功率密度在150W/M2及以上区域占全省总面积的4%,风能资源储量为3395万KW、风能资源技术可开发量为2667万KW。内蒙古风能资源居全国之首。国家气象研究院指出,全国可开发利用的风能资源为2.33亿KWH,内蒙古为1.01亿KWH,占全国的40%。另一统计数据表明,内蒙古风能总储量达10.1亿KW,可直接开发利用3亿以上。

(3)太阳能资源优势突出,可形成以太阳能为基础的新经济增长点。新疆太阳能理论蕴藏量(总辐射量1450∽1720KWH/M2.年,可开发利用的太阳能资源为100∽150Kg/M2.年。西部边疆的、内蒙古、新疆、甘肃、云南等省区均具有日照时间长的优势。内蒙古总辐射量在115~167千卡/CM2之间,仅次于青藏高原居全国第二位。日照时数在2600~3400小时之间。内蒙古与美国第一太阳能公司合作在鄂尔多斯建设一座拥有2000兆瓦发电能力的太阳能光伏发电厂。广西太阳辐射量也在90~130千卡/CM2之间,年日照时数在1300~2250小时之间。云南全省每年接受的太阳能辐射能相当于730多亿吨标准煤。太阳能热水器集热板保有量已超过800万M3。全省太阳能产业产值已超过10亿元。太阳能与建筑结合、太阳能与风能干燥、太阳能制冷级热泵技术的研究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太阳能供热与制冷联合循环、吸附式太阳能冰箱的研究已接近产业化水平。另一方面,太阳能光伏发电在云南有所发展,不仅建成后年发电量达7000多万KWH、年减排约7万吨温室气体的技术最先进的石林66MWP并网光伏电站试验示范项目第IMWP成功并网发电,而且,全省各地农村已建成50多多独立运行的光伏电站总装机容量红350万KW。

(4)以生物质能为内容的新型可再生能源经济增长点。西部边疆土地资源丰富,特别是未开发利用的山地可供发展生物质能作物种植。新疆生物质能(包括薪柴、农作物秸秆、农村人畜粪便、城市生活垃圾等)可开发量相当于3000万吨标准煤。广西积极建设全国最大的木薯乙醇生产基地。云南重点发展以生物柴油和燃料乙醇为重点的生物质能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生物柴油是用膏桐籽提炼,云南可在10年内建成总体规模达1500万亩左右的生物柴油原料林,形成年产近200万吨、产值超过35亿的新兴优势产业。而云南生产燃料乙醇主要原料为木薯、甘蔗、脱毒甘薯等非粮作物,成本低、产量高。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所长张跃彬认为利用云南拥有78655KM2的热区山地优势,发展专用能源甘蔗材料,开发生产乙醇,既可根本性解决云南乃至全国甘蔗糖厂干半年、闲半年的困境,又可形成专用能源甘蔗燃料乙醇产业。据规划,产量到2020年,可达400万吨、销售收入463亿元。

(5)地热能的潜在优势大,可形成不同类型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地热资源丰富,1977年1月羊八井1000KW试验地热发电机组发电;1983年又建成3000KW的地热机组。目前,羊八井地热电厂总装机容量达25180KW。但机组腐蚀结垢后及热田衰减问题有待解决。拉萨地区1997年投入4台22500KW水力发电机组,使水电、地热机组总装机容量达到158980KW。此外,云南腾冲正在进行勘探,有希望成为我国第二个高温地热区。

(6)核能、潮汐能在广西已迈开步伐。2006年防城港白龙核电站立项后,又安置了红沙核电站、平南核电站、象州核电站。广西沿海岸5M深以内的近海海域约1万KM2既有利于建造潮汐电站水库,又可把电站建成发电、养殖、旅游观光为一体的新型电站,还可开发波浪能,推广微型波浪发电装置,建造航标和海上灯塔。广西已计划在北海白虎头安装1000KW小型潮汐发电站,前景可观。

二、发展以“森林碳汇”为基础的碳汇经济新增长点

广西、云南具有森林资源优势,森林覆盖率分别达到52.71%、50%。森林、草原是最大的“储碳库”和最经济的“吸碳器。”林木每生长1M3,平均吸收1.83吨CO2,放出1.62吨氧气。由于森林吸收CO2投入少,成本低,简单易行,森林碳汇功能非常显著。对此,内蒙古是碳汇大区。全区有13亿亩天然草原,固碳能力为1.3亿吨,相当于减少CO2排放量6亿吨;还有3亿亩森林;有5.6亿亩可利用的荒漠化土地,可种树1.2亿亩,种草2.8亿亩,可实现碳汇12亿吨。《京都议定书》规定,某些土地利用和森林项目能够起到固碳作用,从而可以被用于充抵减排义务。因此,该公约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个既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同时又能产生一定经济效益的机会。2006年11月,全球第一个根据《京都议定书》规划的造林再造林碳汇项目“中国广西珠江流域再造林碳汇项目”获批实施,它是目前唯一获得CDM执行理事会批准的林业碳汇项目。云南既可争取CDM执行理事会将广西珠江流域再造林碳汇向源头延伸为“中国云南广西珠江流域再造林碳汇项目,”并将林业系统在腾冲、双江及保山市隆阳区开展的林业碳汇造林新模式试点扩展至民族自治州及各地自治县,以充分利用山区、半山区土地资源、森林资源发展碳汇经济。总之,桂、滇、内蒙以其雄厚的森林资源及其相应的经济社会、科技文化优势,有可能建成巨大的碳库,提高固碳及储碳能力,以碳汇推行CDM计划,节能减排的技术创新,发展碳汇经济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而新疆、以其广阔的国土面积具有发展碳汇经济的潜在优势!

三、西部边疆发展低碳经济对策

1.建立发展低碳经济战略。按照国家确定的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从各省区的实际出发,把握好低碳重点领域,确定战略目标、战略重点,进行战略部署,以尽可能低的经济成本和碳排放量,获取最大的整体效益,逐步实现本省区的国民经济“低碳化”。一要把发展低碳经济纳入“十二五”规划,突出优势、探求模式,在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要以低能耗、高能效和低碳排放的方式完成大规模的基本建设;城市化要围绕建设低碳城市发展以公共交通系统和快速轨道交通系统为重点、以步行和自行车为辅的慢速交通系统的低碳交通系统;要发展低碳建筑,设计上引入低碳理念,充分利用太阳能、选用隔热保温材料,合理设计通风、采光、节能型取暖制冷系统,运行过程要倡导居住空间的低碳装饰及各环节的节能减排。在国家制定的发展低碳经济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的基础上,制定适应民族地区的补充规定,建立相应的碳排放统计监测和管理系统、温室气体排放标准和考核体系等,积极参与碳交易。

2.致力持续创新,以科技进步发展低碳经济。一要鼓励产学研结合,加快开发低碳产品和低碳技术,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二要抓住国际金融危机及全球发展低碳经济的契机,在充分利用碳减排、能源安全、环境保护、新能源的先进技术上创新求发展,不断提高我国低碳技术与产品的竞争力,致力减少潜在的“碳锁定”影响,逐步向低碳转型,实现跨越式发展。对此,西部边疆省区已有所进展:广西玉柴诞生了世界上首台利用现有零部件技术实现可再生空气温合动力功能的发动机及两款实现两级增压的低碳节能高效发动机并成功装车试运行;柳州五菱汽车有限公司自主研发制造的微型电动车并已通过国家工业和信息部的审查且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标志着该公司获得国内首个新能源货车生产资质。甘肃兰州交通大学和兰州自动化工程有限公司推出的绿色镀膜技术,兰炼MAZ100汽油和MAZ200柴油清洁助燃剂等,都在节能减排上作出贡献。云南不仅在褐煤特别是劣质(低热质)褐煤气化领先,创新煤-气-电&化(气、油)多联产模式,而且在煤制油方面建成一套3500t汽油/a的工业示范装置并于2007年底投产。三要把低碳教育纳入国家和地方教育体系。四要在体制创新上推行“绿色GDP”考核制度,建立适合国情、省(自治区)情的低碳经济指标体系,将现行的GDP指标扣除因环境污染、自然资源超标消耗、生态环境退化的损失;建立地方政府和企业的低碳考核制度,促进地方政府和企业重视低碳经济。完善低碳技术创新的激励政策,建立“可计量、可报告、可核实”的技术转让与资金支持新机制。

3.建立以社会生态文明理论为核心的低碳经济理念体系。要树立发展低碳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是中国人对全人类负责的重要途径、是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和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内容的思想观念,并纳入社会主义新边疆建设的具体实践中。一要创建边疆特色的“生态文明和谐”理念,强调生态道德观念,弘扬各少数民族的、传统的优秀生态文明文化,如内蒙古的草原文化、新疆的伊斯兰文化、的佛教文化、广西的八桂文化及云南各少数民族的神林文化、本主文化、梯田文化、贝叶文化、东巴文化、茶文化等;建立生态道德规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使人们在良好的低碳环境中生产生活。二要加强宣传引导,针对不同民族、不同群体、不同年龄、不同需求制定不同的宣传教育内容,将什么是低碳经济、为什么要发展低碳经济、怎样发展低碳经济、个人如何参与与低碳经济、低碳生产生活等纳入宣教活动,以推动全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与行为的大转变。

4.积极参与国际合作。既要参与国家组织的国际上有关的低碳能源和低碳技术的交流合作,又要发挥边疆的独特地缘优势,发展与毗邻国家的有关低碳经济合作(如云南与缅甸、老挝发展替代种植合作),以充分体现“中国人对全人类负责”的精神;既要学习引进国外先进理念、技术、管理和资金,通过新的国际合作模式和体制创新,促进生产与消费模式的转变,又要发挥边疆发展低碳经济的优势,积极申请参与清洁发展机制(CDM)。CDM是《京都协议书》中提出的三种灵活机制之一,是作为全球减排和技术转让的手段,允许承担温室气体减排义务的发达国家(称为附件I缔约方)与目前还处于发展中的国家缔约方(称为非附件I缔约方)联合开展CO2等温室气体减排项目。这些项目产生的经核证的减排数额,即CERs,可以被附件I缔约方作为履行他们所承诺的限排或减排量。据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官方网站数字统计,截至2006年12月31日,我国官方受理的清洁发展机制项目中已由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的项目256个,年预减排量约为101559640吨,如果这些项目在联合国全部注册成功,每年将为国家和企业产生约8.2亿美元的经济效益;已经在执行理事会(EB)成功注册的项目30个,其中在EB获得减排量的项目有8个。此外,较早进入CDM领域的华能集团在2006年10月26日与西班牙ENDESA电力公司签订了《核证减排量购买协议》,涉及3个风电CDM项目和5个水电CDM项目。

参考文献:

[1]李苗苗,谢艳慧.对甘肃风能开发利用的思考[J].学术纵横,2009(6):131-132.

[2]北方经济报.

[3]内蒙古自治区太阳能资源分析[Z].

[4]杨跃萍.云南成为我国太阳能利用重要基础[N].云南日报,2010.1.3.

[5]发展新疆可再生能源产业的研究课题组.发展新疆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对策研究[J].决策咨询通讯,2006(3):49-50.

[6]张无乱,丁琨.云南生物质能的开发利用现状与未来前景分析[J].可再生能源,2005.12.15.

[7]刘尚贤,阳光玖,黄晓波.中国地热发电综述[J].四川电力技术,1999,(5):1-6.

[8]黄志民.从世界海洋能研究开发的进展看广西海洋能的潜力[J].广西节能,1997,(3):29-32.

[9]李云平.碳源大区内蒙古将大力发展低碳经济[Z].

[10]张坤民.发展低碳经济要有紧迫感[J].求是,2009,(23):50-52.

[11]单宝.解读低碳经济[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9,(6):75-78.

低碳经济的主要内容范文12

[关键词] 低碳经济;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中图分类号】 F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8-331-2

当前,全球发展低碳经济的热潮高涨,这对煤炭企业等资源型企业带来了较大的冲击。应对低碳经济的挑战,企业必须从战略的视角出发,制定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管理战略,通过人力资源管理推动煤炭企业低碳化转型。

一、低碳经济对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的影响

低碳经济对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人力资源规划、培训开发、绩效管理、劳动关系等方面。

(一)低碳经济对煤炭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影响。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煤炭企业各类人才具有较强的低碳理念,并能够践行这种理念,从而对人力资源规划会产生较大的影响。首先,从规划的指导思想来看,必须更为注重低碳理念的践行,必须将低碳作为指导思想,成为指导整个规划的基本理念。其次,从规划的主要内容来看,必须体现低碳的内涵,如在人力资源建设的基本途径中要有低碳化的渠道。再次,从规划的保障措施来看,要体现如何利用低碳来推动新形势下人才培养。

(二)低碳经济对煤炭企业人力资源培训开发的影响。首先,从人力资源培训来看,在低碳经济模式下,煤炭企业必须在培训的内容中适当加入低碳的内容,以帮助职工掌握低碳行为方式,如在选煤过程中,要求职工对一些品质相对较低但仍然具有利用价值的煤炭进行集中处理,再如在煤矿的设计中,要求设计人员根据煤矿瓦斯等的分布情况,尽可能的对其进行利用等等,通过这种培训在职工内部形成一种倡导节约的理念。其次,从人力资源开发来看,煤炭企业要根据低碳经济发展的要求,对职工队伍进行优化配置,明确推动低碳开发的人员,以保障低碳开发模式落到实处。

(三)低碳经济对煤炭企业绩效管理的影响。首先,从绩效考核的原则来看,在考核的理念上必须更为注重低碳节约,并以此指导绩效考核方案的制定和考核行为。其次,从绩效考核的指标及其权重的设置来看,必须设置低碳相关指标,如低碳消费、低碳生产等,并给与这些指标更大的权重,以倡导低碳理念。

(四)低碳经济对劳动关系的影响。首先,从人员聘用来看,在低碳模式下,煤炭企业在人员聘用特别是高层领导聘用中必须注重具有低碳理念,必须能够践行低碳行为。其次,从劳动关系的管理来看,煤炭企业必须制定完善的管理方案,对倡导低碳的职工进行嘉奖,对铺张浪费的职工则要采取惩罚甚至解聘的措施。

二、低碳经济模式下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取得的成效

总体来看,低碳经济在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这为后续低碳经济的推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低碳理念得到初步倡导。首先,从宣传的角度看,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煤炭企业会通过新进人员培训、业务或者说技术培训等方式倡导低碳理念,这不仅深化新进人员对于低碳经济的认识,形成一种低碳理念,并指导新进人员的行为。而且可以在煤炭企业内部形成一种宣传、推动低碳发展的良好氛围。其次,从实践来看,煤炭企业管理人员特别是高层管理人员对低碳的认识进一步清晰化明朗化,部分管理人员已经充分认识到低碳中所蕴含的经济涵义,如煤炭资源的综合利用带来的能源节约、环境污染的减少等,再如部分煤炭企业已经充分认识到煤炭开采过程中不能“挑肥拣瘦”,而要事先执行完善的开发方案,有序的进行开采,以提高资源利用率,这实际上就是对低碳经济认识的一种深化、一种应用。

(二)低碳制度初步建立。目前,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制定各种规划、文件时,会积极的贯穿低碳理念,并提出一些具体的要求。如在人力资源规划中可能会提出培养具有低碳理念的领导,在职称职务晋升制度中可能会要求职工未受到不低碳行为导致的惩罚,在薪酬管理制度中明确薪酬与企业生产经营低碳节约密切相关等等,这些制度的建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煤炭企业低碳经济的发展。

(三)低碳管理得到初步落实。首先,从人力资源绩效管理来看,部分内含低碳理念的指标已经被纳入考核范围,当前,煤炭企业基本都执行绩效考核制度,职工的薪酬会与企业的经营效率等直接挂钩,甚至与所在部门的经济效益挂钩(临聘人员即通常所说的矿工一般采取按量付费的模式,不与煤炭企业经营状况直接挂钩),这就要求职工在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努力做到“低碳高效”,并尽可能的减少各种浪费行为特别是会对环境带来损害的行为(因为这种行为导致的行政罚款短期内会极大的降低相关责任人的经济收入),从而对低碳管理形成一种倒逼,推动低碳管理的落实。其次,从人力资源日常管理来看,一些铺张浪费的消费行为、粗放型开采模式已经被禁止,煤炭企业内部一般会设有纪检监察等部门对这些行为进行监督,而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则会将监督结果纳入到薪酬、职称职务晋升管理等过程中,从而推动低碳管理的落实。

三、低碳经济模式下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虽然低碳经济模式在煤炭企业得到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但具体到人力资源管理上,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表现在重视不够、实践路径不多、监督管理不到位等方面。

(一)重视程度不够低碳氛围有待进一步浓厚。首先,从企业内部组织结构来看,低碳经济与人力资源管理并不存在直接的关系,特别是,一般情况下,煤炭企业本身并没有设置专门管理、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组织机构,没有组织的推动就进一步加大了将低碳经济应用与人力资源管理的难度。其次,从企业内部职工的认识来看,部分煤炭企业领导虽然高度重视资源重复利用工作,在一些行动中也支持低碳化发展,但如果这种低碳行动需要调集企业大量的资源特别是跨分管部门调集资源时则可能“绕道而行”,转而放弃低碳行为。从职工来看,部分职工受个人利益驱动,认为低碳经济发展与自身关系不大,本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将自己置身于低碳之外,这种思想理念上的偏差导致低碳经济发展难以落到实处,难以在煤炭企业内部形成全员参与的低碳经济发展体系。

(二)实践路径不多低碳行动持续性有待增强。首先,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缺乏利用低碳经济模式管理的项目支持,要将低碳经济应用与人力资源管理,必须有实践项目作为支撑,这样才能使低碳发展落到实处。但在实践中,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更多的是将低碳作为一种宣传口号,作为一种理念在倡导,没有一个持续的、针对煤炭企业实际的项目方案。其次,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缺乏具体的低碳行动方案,要将低碳行动落实到实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需要制定完善的行动方案,并建立配套的考核、考核结果应用体系,但当前的考核体系中既没有相应的考核指标,也没有构建相应的考核方案,这就难以对相关责任主体形成一种倒逼机制,督促其践行低碳行为。

(三)监督管理不到位低碳发展难以得到保障。首先,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尚未建立低碳发展监管制度,由于煤炭生产、销售以及煤炭企业本身的管理等行为是否低碳缺乏具体的、量化的标准,这就使得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监督过程中缺乏具体的监管目标,且低碳经济涉及的范围广,人力资源部门要进行全面而系统的监督难度大,从而不利于低碳理念的实施。其次,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缺乏常态化的监督体系,要对煤炭生产、企业运作等的低碳行为进行监督,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需要构建包括生产、运输、行政后勤等部门在内的综合的、动态的监督体系,但目前这种体系尚未形成规模。

四、适应低碳经济发展需求完善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思考

发展低碳经济是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人力资源管理要适应这种趋势,必须更新理念、制定完善的方案,严格落实,只有这样才能更好、更快的推动低碳经济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一)更新理念高度重视两者融合。首先,要高度重视低碳经济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煤炭企业领导者、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积极调研低碳经济发展的基本现状、趋势及其在煤炭企业应用的基本情况,从思想上重视这种低碳发展的趋势,为指导低碳经济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奠定基础。其次,要更新理念促进两者融合,煤炭企业领导者和人力资源管理者要发挥带头示范,主动分析自身在实践低碳经济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确实转变一些与低碳经济发展不相符合的理念、思维模式,树立低碳经济模式下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二)制定方案推动低碳经济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要制定低碳经济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应用的基本方案,首先,方案应当详细而具体的分析应用的基本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其次,方案要明确应用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以此指导和规范低碳经济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应用。再次,方案要明确应用的基本途径,即通过哪些途径推动低碳经济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落实,从而使方案实化、细化。

(三)严格落实保障低碳经济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实践。首先,要制定低碳经济在人力资源管理中保障措施,包括组织保障、人员保障和经费保障,在组织保障上建议在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内部成立专门的科室负责推动低碳经济落实事宜,同时,煤炭企业要为这一科室的人员和经费提供保障。其次,要强化监督,对于煤炭企业本身制定的行动方案,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动态的评估其落实情况,分析落实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向企业领导者提出改进意见,不断提高人力资源管理中应用低碳经济的能力。再次,要强化监督结果的应用,对于管理中发现的不遵守企业低碳经济管理方案的个人和部门,要对相关的责任主体进行惩罚,相反,对执行较好的主体,则要予以奖励。

参考文献:

[1]杨.低碳经济动态联盟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与竞争特性研究[J].生态经济,2013(8):140-143

[2]孙会,贝金兰.后危机时代低碳经济视角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研究[J].企业活力,2011(2):57-59

[3]李刚.低碳经济对企业人力资源的影响及应对策略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13(7):71-74

[4]冯雪清.低碳经济下的人力资源管理创新[J].现代营销,2012(8):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