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学术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低碳化发展论文通用六篇

时间:2023-01-11 23:24:15

低碳化发展论文

低碳化发展论文范文1

[论文关键词]文件管理;电子化;低碳;发展

长期以来,企业文件管理一直以纸质文件管理为主,但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文件管理的电子化发展迅速崛起,无纸化办公成为全世界办公室的共同追求,在文件管理电子化的同时,传统的纸质文件管理方式受到很大挑战,面临创新和调整。我们认为企业文件电子化将是大势所趋,但电子文件和纸质文件共存的局面也将长期存在。

一、文件管理的“二元状态”

电子文件出现后,一直与纸质文件共同存在,原因复杂多样,总体上可以归结为以下两种类型。

一是工作中用电脑直接生成电子文件,但出于文件阅读和实际需要,又将电子文件转换成纸质文件。这种转换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在电脑中完成文件制作,或由网络传输的电子文件接收后,以纸质文件形式输出,比如中国石化的OA办公系统,各部门和企业在接收文件后,一般都要自行打印后存阅和归档;另一种是在归档环节为电子文件制作纸质拷贝。二是先有纸质版本后来根据需要形成电子版本,也就是纸质文件的数字化过程。这也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单位收到外来文件后立即数字化;另一种是对已经归档的纸质档案实施数字化。

基于文件管理的两种类型,我们可以把纸质文件与电子文件共存的状态称之为“二元状态”。所谓“二元状态”,是指文件管理的两种状态,可以对电子文件制作纸质拷贝,也可以对纸质文件进行数字化。实行“二元状态”文件管理的企业,是在文件进入运转程序时就形成电子和纸质两种版本,现实工作中,大部分企业对大部分文件的管理都是采取了这种“二元状态”法。

二、“二元状态”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文件管理的“二元状态”下,必然要对这两种文件分别加以管理,这就形成了两种管理系统的共存。这两种文件管理系统既相对独立,各自发展,又互相依存,互相影响。

(一)文件管理电子化是纸质化的变革和提升

自从文件管理实行电脑辅助管理以来,纸质文件管理就开始发生变化,电子文件的管理对纸质文件的管理影响深远,引发了更多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文件管理更加简单快捷。过去整理纸质文件需要通过实体系统固定文件之间的有机联系,建立档案实体的科学秩序,并支持档案检索的有效实现。电子文件管理之所以导致纸质文件整理简化,一方面是因为快速度、多途径的全文检索功能,以及随时随处的网上利用,多用户同时利用的便利,让用户更加乐于利用电子文件;另一方面,电子文件管理可以根据需要建立文件之间的相互联系,只要在检索软件中标明纸质文件存放位置,便可以方便查找到对应纸质文件。这样就降低了对纸质文件实体秩序的要求,只要排列有序,位置明确,就可以借助电子文件检索功能实现纸质文件快捷查询。立卷的简化又带动了相关工作的简化,如排架方法、档案统计、手工检索工具编制等,档案部门可以从繁重的整理业务中解脱出来,更多地关注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开发与服务。

二是文件管理更加一体化。由于体制机制等方面原因,文档一体化程度一直不高。电子文件管理使为建立统一电子文件管理系统的企业,在文件生成初期完成的工作尽量提前,使纸质文件的归档提前,通过电子文件推动文档一体化进入新阶段。纸质文件的归档提前是一个具有关键意义的变革。提前归档使档案部门控制企业文件信息资源的起点明显前移。由于文件在办文部门几乎没有停留,归档之时不少文件还与现行事务具有密切关联,企业内部查阅还比较频繁。因此,业务部门需要更多地与档案部门打交道,档案部门需要更清楚地了解文件的现行价值以及运转过程。这就使得档案部门的介入时间超前于归档,自然而然向文件生命周期的起点延伸。

与归档提前发生的还有鉴定、著录等工作。按道理,同一份文件的电子版本和纸质版本应该具有相同保管期限,对共同需要的著录项也应该形成相同著录内容,因此,有些企业开始探索两套文件鉴定和著录等工作的并轨,必然选择向电子文件靠拢。这就导致鉴定和著录等工作提前以及自动化档案学研究程度提高。在文件生成时进行的鉴定和著录会有不确定、不完整等问题,需要随文件流转而补充和确认,从而使这些工作从一次完成变成分段完成。为了保证分段实施中的顺畅衔接,必须以文件到档案全程为一体进行管理。

(二)文件管理纸质化是电子化的基础和补充。

与纸质文件管理相比,我们管理电子文件的经验要少得多。尽管电子文件与纸质文件有许多不同之处,但都是社会活动的记录,管理目标基本一致,在管理内容和方法上也有很多共同之处。电子文件管理最大的挑战是如何建立公众信任,主要有两条:技术和管理。

来源原则是电子文件管理从纸质文件管理中获取的最有价值生命之核。在电脑进入档案管理之初,一些技术专家和业内人士曾认为电脑构成的强大逻辑力量可以取代来源的作用,但经过一段时间理论与实践的互动,档案工作者再次就来源原则的重要地位达成共识。大家认识到,电子文件来源原则仍然最为重要,区别仅仅在于从主要指导档案实体单元的组织,变为指导电子文件生成背景的理解、揭示和维护,用来源的真实性证实电子文件内容的真实性。

从技术层面来讲,对纸质文件的伪造、篡改也并非不可实现。实际上,人们对纸质文件、档案的信任更多来自对其整个运转、保管过程安全性的默认。这个过程

建立在文件形成与保管规律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运行和各种复杂情况的检验而日渐严谨与完善,其中蕴涵的科学性对于电子文件也具有应用或借鉴价值。

可见,电子文件与纸质文件的共存并不是消极被动的,二者互为条件、互补长短。在这些相互影响和作用中,各自经历着改造与被改造、同化与被同化以及调整定位的过程,两种管理方法在合理叠加、混合、功能替代中动态确定着共存状态,并逐渐融合为一套综合管理企业各类文件的管理方法。

三、文件管理向低碳方向发展

可以预计,电子文件与纸质文件管理共存的二元格局将会持续相当长时间,“无纸化”必然经历一个渐进过程。只要电子文件的安全性没有得到完全保证,人们就需要以纸质文件形式进行备份和保存。但是,共存的态势将持续处于变化之中,大的趋向是纸质文件与电子文件此消彼长,从以纸质文件为主到以电子文件为主。

一是电脑和网络的广泛应用,使电子文件逐步成为文件生成的最初形态。电子文件流程与信息化平台上业务流程的契合使之成为办公、设计、贸易、交往的必要工具;信息形态的多样性、极强的可操作性和传递的高速便捷,使企业和员工更愿意生成和使用电子文件;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的普及使越来越多的文件必须通过网络传递;数字签名、用户认证、信息认证、防范攻击等技术的进步,使人们增强了对电子文件的信任;管理的改善使人们可以方便地检索利用。这些因素都给电子文件的增长和功能的提高提供了条件。

低碳化发展论文范文2

关键词:文化产业; 低碳经济; 关系; 措施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2-163-001

低碳经济是近年以来,党和国家确定的我国经济的主要发展方向,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所谓低碳经济就是在科学发展观理念指导下,通过开展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和开发新型能源等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的消耗,不断的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以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而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于文化产业的定义,文化产业就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党的十提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有必要深入探讨文化产业与低碳经济的关系,以按照低碳经济的要求,大力推进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

一、发展文化产业就是发展低碳经济

文化产业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脑力劳动,脑力劳动的特点使得文化创意产业具有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特征,文化产业的这一特征与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正好是一致的。这样也是说发展文化产业就是发展低碳经济。现在我国在经济发展方面积极要求发展低碳经济,同时又要求积极推进文化产业的发展,这些政策的提出,就为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我们应该按照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积极推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二、推动文化产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举措

结合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要在低碳经济的视角下推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就要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1.积极用好低碳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支持和税收支持

在国家明确提出发展低碳经济的要求之后,我国财政部财科所课题组了《中国开征碳税问题研究》报告,据报告称,可以考虑在未来五年内开征碳税,并具体提出了我国碳税制度的实施框架。同时,国务院及有关部委还提出了对于按照低碳经济要求发展的产业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和税收优惠的政策。对此我国文化产业必须要按照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进行发展,通过按照要求发展,保证自己可以获得相关的政策支持和税收优惠。并且利用这些政策支持和税收优惠来推动自身获得较快的发展。相信这些政策的支持与原来的我国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协作起来,一定可以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注入强大的发展动力,推动我国文化产业的腾飞。

2.按照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积极推动自身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

在我国文化产业一般被区分为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广告会展;艺术品交易;设计服务;旅游、休闲娱乐和其他辅助服务这九类。从文化产业自身发展的角度来讲,这种分类相对来说是比较合理的,但是按照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来说,这种分类对于文化产业的发展是不利的。这种分类与低碳经济对于产业发展的分类情况不相符合。因此为了文化产业的发展符合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就应该按照能耗量、污染量和排放量这些低碳经济的标准对文化产业进行分类,通过分类实现对于文化产业的合理区分,以推动文化产业中的高能耗、高污染和高排放的行业尽快的达到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要求,对于达不到要求的坚决取缔,实现整个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

3.通过自身发展更好的宣传低碳经济,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

文化产业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身就具有舆论导向的作用。文化产业对于事物进行正面的积极取向的宣传和引导,对于事物的发展是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的,然而,如果文化产业对于事物进行消极取向的负面的引导,对于事物发展的阻碍作用同样是十分巨大的。因此文化产业在按照低碳经济的要求进行发展的同时,还应该通过自身的实践以及采取正面的积极的舆论导向,做好对于发展低碳经济的宣传工作,积极的从低碳经济视角下发展文化产业,对于推动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重要意义以及按照低碳经济的要求发展文化产业给文化产业,发展带来巨大的成就;宣传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并且着重探讨各个行业应该如何因地制宜的发展低碳经济,为各个行业按照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实现自身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的方法指导。通过这些措施,有力的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

综上所述,发展文化产业就是发展低碳经济,我们应该严格按照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同时通过发挥文化产业的带动效应和舆论导向作用,推动低碳经济在我国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邓显超.低碳经济视阈中的文化产业发展[D]长白学刊,2011(02)

低碳化发展论文范文3

[关键词]低碳经济;低碳文化;内涵

[中图分类号]F1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3-0130-02

工业社会以来,由于人类对常规能源的依赖导致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过度,由此引发的温室效应致使全球气候变暖。最近几年来,气候变化的速度已超乎人们的想象。2002年美国国家科学院报告说:“最近的科学证据表明,重大而广泛的气候变化已经以令人惊讶的速度发生着。例如,自上个冰期以来北极变暖的大约一半是在最近10年间发生的。”[1]全球变暖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连锁反应,对全球社会、经济、政治甚至整个人类社会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成为人类目前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

在全球加强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重大背景下,“低碳经济”这一概念诞生了。低碳经济,是指在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的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2]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本特征的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与之相应的简约俭朴、崇尚生态自然的低碳文化为其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本文力图在低碳经济模式的指导和借鉴下,对低碳文化的内涵及构建思路加以阐述。

一、何为低碳文化

低碳文化是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背景下,以可持续发展理念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发展低碳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有关人们CO2低排放的思想认识、行为态度、道德伦理、规范制度等精神因素的总和。

低碳文化是低碳经济的内核,是发展低碳经济的根本要求,是低碳社会建设的动力支撑和精神保障。低碳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低碳价值观

价值观是人对事物的属性,满足人的需要程度的总体评价和看法,反映的是事物的使用价值和功能。低碳价值观的评价标准不仅以人为尺度,而且以更深层次的自然生态为尺度。在认识人与自然、资源、环境的关系问题上,摒弃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倾向,以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惠共生为发展的准绳。在价值关系方面,即承认自然对人的各种价值和功能,是维持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是人类进行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先决条件。同时也要承认其自身的存在价值,即它是地球生命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维系着生命和自然界的可持续发展。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上,要求尊重自然,以审美和欣赏的态度热爱大自然,以高尚的情怀和人性关心大自然,尊重自然规律,追求自然生态与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与环境保护、物质满足与人的心灵净化之间的平衡协调,寻求人与自然共生共荣,和谐发展。

(二)低碳动力

低碳文化的核心动力是以人为本,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力求达到三方面的和谐统一、均衡发展,即物质满足与精神满足的统一、人的身心健康发展、人与人、人与社会及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人的发展既脱离不了社会环境的影响,还需要良好的自然环境的熏陶。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中,优美的自然画卷能给人提供视觉和心灵美的享受,有利于激发人的创造热情和灵感,丰富人的情感,净化人的心灵,使人变得宁静而致远,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使其身心平和,富有智慧,人生充实而有意义。反过来,人类在从大自然母亲那里获得慷慨馈赠的同时,心怀感恩,从而有助于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以更加积极饱满的热情和动力进行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

(三)低碳意识

首先,低碳意识表现为责任意识。由于我国受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小等国情限制,加之处在社会转型期阶段,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突出,发展低碳经济又面临着技术和资金的两大瓶颈,单纯依靠政府和企业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广大民众自觉参与到低碳行动中来。“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千百万民众的低碳行动是推动低碳生活的力量源泉,也是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保证。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阿西姆・斯泰纳说:“在低碳减排过程中,普通民众拥有改变未来的力量。”这就需要发扬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文化美德,践行低碳生活方式,进行科学合理消费,为促进低碳发展协同努力,为兑现我国向国际做出的减排承诺做出个人应有的担当。再者,低碳意识还要具备节俭意识。节俭意识倡导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节电、节水、节能的好习惯,尽量将个人的碳排量降低。提倡“勤俭节约型”的生活方式,杜绝挥霍和浪费,崇尚简约、精致而纯粹的生活。最后,推动低碳减排,还需要公众具有环保和“碳汇”意识。“碳汇”主要指通过植树造林、种草等绿化手段和方法,净化空气,吸纳空气中的CO2以美化环境的活动和过程。通过引导公众树立环保和“碳汇”意识,珍爱自然,呵护自然,共建人类美好的精神家园。

(四)低碳态度

态度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内在倾向,是行为的预先准备,对行为具有指导作用。态度决定一切。低碳态度倡导人们为履行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共同责任,为如期实现国家承诺的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标,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宏伟蓝图而做出个人的努力和行动。低碳态度告诉我们:低碳不只是个人的自愿行为,更是公众承担社会责任和公民精神的有力表现。所以,有了勇担使命的责任意识和厉行节约的愿望和决心,纠正个人的浪费、不当消费的习惯,拥有给予大自然深度关怀的人文情怀和态度,那么以每个人的绵薄之力乘以13亿人口汇集而成的低碳力量是难以想象和超越的。

(五)低碳能力

若要科学而有效地进行低碳,除了个人的热情外,还需要一定的低碳知识和能力。通过宣传、教育,普及低碳常识,以提高公众对低碳的认识水平。通过家庭公约、社区公约、个人承诺等形式,组织调动社会广大力量,彼此相互监督,形成强大的舆论道德压力,以此约束个人不合理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努力将个人的低碳能力和热情感染他人,影响其他社会成员,共同采取行动,争当“今天你低碳了吗?”的时尚达人。

(六)低碳行为

在二十世纪占主导地位的西方工业文明模式是,追求最大效率的最大生产,最大开发以刺激最大消费。在物欲横流,消费主义价值观的影响下形成一种“浪费型生活方式”,外在表现形式就是“多买、多用、多扔”,高消费和高浪费,由此形成了“炫耀消费”“面子消费”“消费至上”的消费文化心理。这种消费模式对社会的危害性很大,不仅过度消耗了能源、资源,加重了地球的负担,更使人的欲望在“消费盛行”的年代变本加厉,不断膨胀,表现出了任性、放纵、不受约束、为所欲为的精神气质,结果成了构建和谐社会的绊脚石。在这种认识基础上,低碳行为提醒我们:“在自以为追求幸福而实为追求财富的时候,千万要头脑清醒啊。”(美国戏剧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尤金・奥尼尔)倡导低碳行为,就要戒除个人“过度消费”“便利消费”“一次性消费”等不良消费嗜好,彻底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崇尚自然,奉行节俭主义,在追求物质满足的同时,注重精神满足,正确处理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使自己的生活方式同生态环境、资源之间保持平衡稳定。

二、构建低碳文化的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低碳文化的理论研究

一方面,借鉴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中外文化有关或类似于“低碳文化”的思想观念,根据和谐社会建设的目标和要求,对其进行去粗取精和总结提高,在深入调查研究中努力寻找低碳文化存在与发展的根基,构建低碳文化的理论表达体系,使之具有科学性、民族学和时代性。在布迪厄所言的惯习、场域双重作用指导下,挖掘深层的民族文化心理和认知结构,通过宣传教育和示范引导,促使人们将低碳文化内化,转化成个人的自觉行动,从而形成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二)增强低碳文化的创新力、吸引力和生命力

加快建设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发展清洁能源和可替代能源为核心的低碳技术创新体系、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为主体的低碳研究研发体系、以各种科技、绿色服务组织为纽带的社会化、网络化科技环保中介服务组织体系。把资源节约利用、环境保护和公共安全保障列于科技发展的重要领域和优先主题,实施一批重大科研专项,力争取得突破性成果。[3]低碳文化要在借鉴传统文化的合理成分基础上有所创新,并结合现实发展需要和时代精神,于发展低碳经济和低碳社会建设的实践中,尽可能创造出大量丰富生动、富有文化魅力和感染力的文学艺术作品,形成浓厚的低碳文化氛围,使人们深刻认识到大自然的内在价值和存在价值,激发人们用低碳文化的先进理念指导自己的行为,动员人们脚踏实地的投入到呵护地球家园的行动中去。

(三)加大低碳文化宣传教育

全力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价值观的树立和传播,在全社会确立和弘扬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低碳价值观、低碳意识和低碳道德伦理观。围绕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政府鼓励、支持环保组织、教育机构和专家学者广泛开展“低碳化”系列活动,引导人们践行科学发展观,进行绿色低碳合理消费,形成健康、文明、科学、优雅的生活方式。强化企业和社会大众节约资源、低碳行动的责任和义务,通过税收等优惠政策支持低碳经济产业和低碳文化产业的发展,丰富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内涵,充分发挥低碳文化对人们思想的引导作用。通过宣传教育,增强公众低碳的自主意识和能力,在追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中,以期提高其生活水平,改善其生活质量,培养自身的审美情趣,在不断追求高品质的幸福生活中,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三、结语

一个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固然离不开其经济的繁荣,离不开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亦离不开文化动力的支撑。在发展低碳经济,倡导低碳生活,建设低碳社会的过程中,低碳文化应运而生了。低碳文化,作为一种新型科学的亚文化,迫切需要大力弘扬和宣传,使其转化为普遍的社会认同、达成共识的主流文化,以发挥其巨大的潜力和独到的文化魅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增添色彩,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华红琴,翁定军编著.低碳城市:从理念到行动.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低碳化发展论文范文4

关键词低碳经济;碳税;政府;博弈

中图分类号F2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13)06-0008-08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3.06002

低碳经济对能源技术创新、减排技术革新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等一系列关系到人类生存发展的重大问题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发展低碳经济的国际背景下,可以预见在“十二五”期间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产业结构、科技创新以及人们生活和消费观念等领域必将发生深刻变革。政府政策的支持和引导、企业技术创新等被认为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几个重要环节 [1]。

1文献综述

低碳经济是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国内外学者对如何能够更科学、更有效地促进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向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做了很多研究。由于低碳经济具有外部性,所以政府政策在发展低碳经济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2]。政府政策主要有税收、补贴和一些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等 [3-4]。英国经济学家庇古提出:国家可以利用征税的措施来解决环境污染的外部性问题,这就是著名的“庇古税”。学术界普遍认为对企业征收碳税是发展低碳经济的有效政策。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很早尝试或者开始实施了征收碳税政策,所以国外学者关于碳税政策的研究较早,研究角度和运用的方法也非常多样。Barker [5] 在研究碳税对英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时使用能源—经济—环境模型,指出政府对企业征收碳税的政策完全可以使英国的碳排放量保持在12%以下的水平,而且碳税政策不会对英国宏观经济产生明显的影响,预测GDP增长速度仍然会保持在高于基准0.2%的水平。Frank [6] 运用气象学理论构建碳税模型,克服了原有模型中碳税衰减的弱点,得出随时间推进而保持递增的碳税路径。Kemfert和Welsch[7] 使用动态CEG模型分析德国能源与资本、能源与劳动之间具有不同替代弹性和不同税收返还方式下,政府碳税政策引发的经济效应问题,研究结论表明如果征收的碳税用于降低劳动力成本,那么转移的越少对就业和GDP的影响越不显著。如果征收的碳税转移到私人部门,碳税对GDP的几乎没有影响。Wendner [8] 利用一般均衡模型分析奥地利征收碳税对本国经济的影响时,分别讨论了把征收的碳税转入家庭、补贴工资成本以及为养老金系统融资这三种分配方式。模型结果显示节能减排与养老金融资之间不存在冲突,而且碳税转入养老金系统对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刺激私人投资和消费方面的作用更为明显。Nikolaos和Andriana [9],Erin和Ekundayo [10] 构建碳税效用模型分析碳税政策在降低碳排放中的作用。通过分析企业对征收碳税的反应发现企业研发低碳技术的积极性不会因为被征收碳税的提高而增加。Annegrete [11] 分析碳税的征收和返还方式时得出结论,按照家庭收入水平或者家庭人数征收碳税都会对低收入者有利。

国内学术界对低碳经济问题的研究也较早,由于我国还没开始征收碳税,所以学者们的研究多集中于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宏观政策选择以及企业研发低碳技术的影响因素等。袁富华 [12]指出在低碳约束下,必须摆脱以往对高经济增长的依赖,努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政府可运用价格和税收手段,达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目的。

王淑新等[13]在分析中国经济发展的低碳化演进特征和影响因素基础上,对于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提出:强化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和低碳发展理念;加强低碳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注重先进节能技术的引进和推广。华锦阳[14]建立了动力源分析框架考察当前企业低碳活动动力的分布特征。博弈论方法是研究环境问题非常适合、重要的工具。也有学者运用博弈论方法对企业研发低碳技术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赵淑英和程光辉 [15] 构建政府与企业之间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模型研究政府与企业之间的互动机制时,得出结论政府的政策方向是影响企业是否研发、应用低碳技术的关键所在,完善制度系统建设是我国低碳经济发展中的首要任务。而刘越 [16] 建立“大气公地悲剧”模型,运用博弈论中的Nash均衡和反应函数对低碳经济的成因进行分析,得出了不同结论,认为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是加大对低碳文化的宣传力度,提高公众的低碳经济意识。

姚昕和刘希颖[17]运用修正DICE模型对我国碳税问题进行了研究得出结论:征收碳税有利于减少碳排放;我国最优碳税是一个动态的渐进过程,开始征收较低碳税可能对经济也会有较大冲击,当经济逐渐增长,最优碳税也逐渐增大,并预测了未来我国最合理的征收碳税水平。在学者们的研究基础上,可以总结目前我国低碳经济整体现状是:低碳经济发展面临国外和国内双重挑战;环境治理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依然任重道远;我国企业低碳技术创新积极性不高;社会公众低碳环保意识不强;政府对低碳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不够。

通过文献的梳理我们发现两个问题:第一,学者们在研究我国低碳经济发展问题时,多数集中于宏观政策选择方面,而没有深入研究政策的可行性;第二,我国目前还没开始实施碳税政策,但从近几年的政策导向和其它国家的发展经验来看,征收碳税应该是未来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选之策。而鲜有关于碳税政策可行性和方式选择的理论研究。所以更为深入研究我国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碳税政策可行性和方式选择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出于理论研究和现实问题的需要,本文基于我国经济、社会和企业发展现状,构建政府和企业之间三阶段博弈模型,拟解决以下几个问题:首先,针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公众对低碳经经济认知度的现状,如果实施碳税政策,哪种征税形式最合理,最优碳税水平是多少?其次,针对政府实施的碳税政策,企业的最优产品价格和最优产量有什么变化?最后,碳税政策对企业最优低碳技术水平、消费者收益和社会总福利水平都带来哪些影响?在模型求解的基础上,利用数值仿真对这几个方面问题做进一步详细分析,希望为政府政策的制定和企业发展规划的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于维生等:中国碳税政策可行性与方式选择的博弈研究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年第6期

2政府与企业的三阶段博弈模型

2.1问题描述与变量假设

本文构建政府与两个具有竞争关系企业之间的博弈模型,整个博弈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政府以社会总福利水平最大化为根本目标来确定对两家企业征收的碳税方式和水平;第二阶段,两家企业针对政府设置的碳税水平,以自身收益最大化为目标来确定各自最合理的低碳技术水平;第三阶段,充分考虑企业之间的竞争关系、低碳技术水平的差异性以及消费者对低碳产品的偏好程度等因素,两家企业依据收益最大化原则确定各自最优产品价格和最优产量。下面对博弈模型中涉及到的参与者和变量进行描述说明:

(1)政府。政府对企业征收碳税,如果企业想避免被征收碳税,则要求企业的低碳水平必须要高于政府规定的低碳技术水平Tl。假设政府对企业生产最终产品的征税系数为ti,其中i=1,2。ti=α(Tl-Ti),α表示征税系数的调整因子,有以下关系式:当Ti>Tl时,ti=0;当Ti

(2)企业。在不失一般性前提下,假设市场中有两家具有竞争关系的企业,分别被定义为:企业1和企业2。两家企业生产并在市场上销售可完全替代的产品。企业的低碳技术水平 (即企业节能减排的能力) 用T表示,T的取值越高则说明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碳排放量越少。两家企业对研发低碳技术有不同的选择,企业1并不注重低碳技术的研发,企业2有积极性采取措施提高企业低碳技术水平。企业2无论是从原材料的购买,还是整个产品的加工制作过程,都注意节能减排。企业1的低碳技术水平表示为T1,企业2的低碳技术水平表示为T2。企业如果选择研发低碳技术,则需要投入研发成本为Ri=Ri(T0,Ti),i=1,2,T0表示政府对企业规定的市场准入低碳技术水平,对企业低碳生产水平的要求也就是市场准入水平,如果低于这个水平是不准进入市场的,但是在这个水平上还会被征收碳税,只有在T1以上才不会被征收碳税,所以有Tl>T2>T1>T0成立。R/T0>0,R/Ti

(3)消费者。在市场中购买产品的消费者环保意识有着巨大的差异。环保意识强的消费者,肯为低碳产品付出更高价格,而环保意识弱的消费者则不愿意支付低碳产品的高价。用δ表示消费者对所购买产品低碳水平的满意程度,用这种满意程度来区分不同消费者的类型。消费者满意度服从均匀分布,即δ~[δl,δh]。δl表示消费者对于低碳度不同产品的消费没有区别,这类消费者更注重产品的价格属性,而不注重产品的环保属性,所以往往会购买企业1生产的价格较低产品。δh表示消费者十分偏好低碳度高的环保产品,这类消费者注重产品的环保属性,愿意为低碳环保产品支付更高的价格,所以往往会购买企业2生产的价格较高的、更为环保的产品 (本文中参加博弈的参与人是政府和两家具有竞争关系的企业,消费者并不是博弈参与人,但是消费者的行为对参与人的行为有一定影响,而且消费者不同于模型中其他变量,所以在这里把消费者列举为参与者)。要使δ类型消费者购买低碳度更高的环保产品,则至少要求消费者对购买两种产品没有差异,即企业1的产品市场定价企业2的产品市场定价p1和p2必须满足:p1+k(δ-δl)+p1t1=p2+p2t2,存在一个临界的低碳偏好程度δ*。可以求解得出:

其中,k表示消费者低碳支付系数,表示消费者为了提高自己的低碳满意程度而愿意支付的费用。消费者在购买企业1的产品和购买企业2的产品时获得的效用分别记作:V1,V2。基于以上问题描述和模型假设,给出本文的三阶段博弈过程 (见表1)。

2.2博弈模型的构建与求解

下面给出本文的主要模型公式。两家企业的产量能够满足市场中对产品的总需求。市场中对企业1生产产品的需求量为q1,可以得到企业1市场需求函数:

政府以社会总福利水平最大化为目标,在制定碳税水平和市场准入低碳技术水平时,既考虑企业收益和税收,同时也考虑消费者效用,政府的收益用社会总福利来表示,具体收益函数为:

本文的博弈过程共分为三个阶段,利用逆序归纳法对模型进行求解。第三阶段,求解两家企业最优的产品定价。通过对模型公式 (3) 求p1的一阶导数可得到企业1的最优产品定价函数:

第一阶段,求解最优碳税水平。把企业1的最优产品定价p*1和最优产品q*1带入消费者效用函数 (5) 中,得到消费者购买企业1产品时的收益V1。把企业2的最优产品定价p*2和最优产品q*2带入消费者效用函数 (6) 中,得到消费者购买企业2产品时的收益V2。再将得到的消费者收益V1、V2、两家企业的收益π*1和π*2以及政府税收同时带入社会总福利函数公式 (7) 中,得到政府的总收益值:

通过以上逆序归纳法对博弈模型的求解,在实现社会总福利水平最大化前提下,从理论上得到了两家企业的最优产品定价和最优产量,企业最优的低碳技术水平,政府最优碳税水平。在求解最优碳税水平的过程中,并把碳税水平对两家企业最优产量、最优价格、企业收益、消费者以及社会总福利水平的影响做了部分讨论。

3数值仿真

通过第二部分博弈模型的构建和解析,在理论上求解出最优碳税水平和企业的最优产品定价和最优产量,为了验证理论结果的正确性和进一步考察碳税政策带来的影响,运用数值仿真方法,对模型中的所有变量进行赋值,通过得到的数值仿真结果来完整地解答拟解决的几个问题。使用Matlab 2012a软件作为数值仿真工具,数值仿真共分为两个部分:分析统一碳税形式对两家企业、消费者和社会福利水平的影响;分析产异化碳税形式对两家企业、消费者和社会福利水平的影响。

3.1统一碳税形式的可行性分析

假设政府对两家企业征税水平t的取值范围是t∈[0-0.5],对其它变量的初始赋值分别为:c1=1.5,c2=2,R1=0.2,R2=0.3,δl=1,δh=7,θ=0.5,Tt=2,T0=1,T1=16,T2=1.8,k=1。依据模型计算公式,通过软件模拟得到图1和图2。图1演示了碳税水平t的变化对企业最优产品定价和最优产量的影响。可以看出,随着政府对企业征收碳税水平的逐渐提高,两家企业的最优产量q1和q2发生了明显变化,企业1的最优产量q1逐渐增加,而企业2的最优产量q2逐渐减小。两家企业的最优产品价格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企业2的最优产品价格下降幅度更大一些。图2演示了碳税水平t的变化对企业收益、社会总福利水平的影响。

可以看出,随着政府对企业征收碳税水平的逐渐提高,企业1和企业2的最终收益π1和π2,以及社会的总福利水平πG都呈现下降的趋势,而且下降水平都比较明显,尤其是企业2的收益π2在碳税水平达到0.3时收益成为负值,当碳税水平达到0.5时社会总福利水平πG也几乎要降低到零的水平。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看到图中变量的取值变化趋势,在不影响讨论结果和变量数值之间比较结果的基础上,对部分曲线做了平行于横轴的上、下移动。例如:在分析统一碳税形式对收益的影响时,为了更清晰地观察π1、π2变化趋势,将πG整体向下移动一定范围,但是不会影响整体结果。

综合分析,得出结论:政府如果利用统一碳税政策来控制企业的碳排放,随着碳税水平的逐渐提高,低碳经济生产意识较弱的企业最优产品价格下降,但是其占有市场份额增加,虽然其收益最终还是出现了下降的情况,但是在市场中形成了“逆向选择”的现象,这是与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相悖的。低碳生产意识较强的企业因为征收碳税政策而被排挤出市场,最优产品价格也出现了较大幅度下降,而且收益水平在碳税到达一定程度变为负值,社会总福利水平也出现了大幅度的减少,这是本文得到的第一点重要的结论。对企业征收碳税,使得消费者购买价格更为低廉的商品可以获得更多效用,所以市场中注重产品价格属性的消费者比例逐渐增多,这也进一步强化了市场中“逆向选择”问题。碳税对提高企业低碳技术水平有一定的作用,低碳生产意识较强的企业的低碳技术水平始终呈现上升的变化趋势,低碳生产意识较弱的企业在碳税较低阶段反而出现了技术水平下降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在实际中,对企业征收碳税,低碳生产意识较弱的企业会采取更为廉价的生产工艺,进一步节约治理污染的成本来保证企业的利润,而不是通过研发低碳技术水平来降低碳排放量。低碳生产意识强的企业因为被征收了过多的税款,在研发低碳技术过程中更是显得力量不足。虽然近几年出于经济发展和社会各界压力等多方面的考虑,对一些高污染、高排放行业征收各类环境税的政策呼之欲出,但是以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企业的技术水平来看,碳税政策的实施要谨慎、征税方式要合理、碳税水平要适度。

3.2差异化碳税形式的可行性分析

假设政府对两家企业征税的调整系数α的取值范围是α∈[0-0.5],对其它变量的初始赋值:c1=1.5,c2=2,R1=0.2,R2=0.3,δ1=1,δh=7,θ=0.5,T1=2,T0=1,T1=1.6,T2=1.8,k=1。依据模型计算公式,通过软件模拟得到图3和图4。图3演示了差异化碳税水平的变化对企业最优产品定价和最优产量的影响。可以看出,随着政府对企业征收差异化碳税水平的逐渐提高,两家企业的最优产量q1和q2发生了明显变化,企业1的最优产量q1逐渐下降,而企业2的最优产量q2逐渐上升。两家企业的最优价格出现不同的变化趋势,企业1的最优产品价格p1出现了小幅度的上升,企业2的最优产品价格p2则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图4演示了差异化碳税水平的变化对企

业收益、社会总福利水平的影响。

可以看出,随着政府对企业征收差异化碳税水平的逐渐提高,企业1的收益π1、企业2的收益π2和社会的总福利水平πG都呈现下降的趋势,社会总福利水平πG下降比较明显,企业1的收益π1下降幅度最大。企业2的收益π2

在碳税水平不是很高的情况下出现小幅的上升,后又有小幅度的下降,总体来说波动不是很大。

综合分析,得出结论:政府如果利用征收差异化碳税的政策来控制企业碳排放,随着碳税水平的逐渐提高,低碳生产意识较弱的企业最优产品价格下降,而且其最优产量,即市场占有份额也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减少,最终企业收益出现了较大幅度的降低。低碳生产意识较强的企业,最优产品价格有小幅的提升,而且其最优产量,即市场占有份额有较大程度的增加,最终低碳生产意识较强的企业收益基本保持平稳状态,之所以没有出现大幅度的增加主要原因是研发低碳技术的支出和碳税的支出水平逐渐提升所致。社会整体福利水平有一定程度的下降。虽然社会整体福利水平出现了下降,但是短期内差异化的碳税政策却能够很好地保护低碳生产意识较强企业,这是本文得到的第二点重要结论。对企业征收产异化碳税,使得消费者购买价格更为低廉的商品可以获得效用减少,所以市场中注重产品价格属性的消费者比例逐渐减少,注重产品低碳环保属性的消费者比例逐渐增加。差异碳税对提高企业低碳技术水平有一定的作用,在碳税水平由低到高逐渐变化过程中,开始阶段两类企业低碳技术水平提升速度很快,随后低碳生产意识较强企业的低碳技术水平提升速度降低,而低碳生产意识较弱的企业在碳税较低阶段出现了技术水平下降的情况。我国正在逐渐向低碳经济发展方向迈进,通过政策引导企业低碳生产至关重要,短期内实施差异化碳税政策能够对低碳生产意识较强的企业起到保护作用,从长期发展战略来看也是有非常重要意义的。

通过图1和图3的对比我们得出两点重要结论:第一,统一碳税政策造成两类企业的最优产品价格同时下降。差异化碳税政策使得低碳生产意识较弱企业的最优产品价格提高,而低碳生产意识较强企业的最优产品价格下降;第二,统一碳税政策造成市场上次品驱逐良品的现象,而差异化碳税政策能够扩大低碳环保产品的市场占有份额。通过图2和图4的对比我们得到以下三点重要结论:第一,从数值仿真中明显地发现两种碳税政策都不利于社会总福利水平的提高,统一碳税政策对社会总福利水平造成的影响更大一些;第二,两种碳税政策导致低碳生产意识较弱企业的收益出现明显下降,差异化碳税政策影响的幅度更大;第三,两种碳税政策对低碳生产意识较强企业的收益影响有很大差异,统一碳税政策使其收益迅速减少,在征税到达一定水平时收益出现了负值。差异化碳税政策在征收水平不是很高的阶段,其收益有小幅度的增加,之后随着征收水平的提高,收益出现小幅度下降。综合以上分析本文认为,目前我国不适合全面实施碳税政策,也不适宜在同一行业内实施统一碳税政策。可以对部分高排放产业实施差异化碳税政策,开展一些差异化碳税的试点工作,为以后政策的全面实施积累经验。

4结论与政策建议

为了探查“庇古税”在我国现阶段低碳经济发展中的适用性,本文构建政府与企业之间三阶段博弈模型,在理论上得到了最优碳税水平、企业最优产品价格和最优产量等多个重要参数,利用数值仿真详细分析我国碳税政策的可行性和方式选择,以及两种碳税形式带来的影响。依据模型求解和数值仿真分析结果得到以下基本结论:

(1)目前,我国还不适合实施统一碳税政策。统一碳税政策在市场中会形成“逆向选择”的问题;消费者购买价格更为低廉的商品可以获得更多效用,市场中注重产品价格属性的消费者逐渐增多,进一步强化了市场中“逆向选择”问题;社会总福利水平也出现了大幅度的下降。从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企业的技术水平来看,统一碳税政策的实施要谨慎。

(2)适当推行差异化碳税政策。差异化碳税会把低碳生产意识较弱的企业逐渐排挤出市场;消费者购买产品获得的效用都有小幅度下降,但市场中注重商品低碳环保属性的消费者比例逐渐增加,增加了市场中对低碳环保产品的需求量;社会整体福利水平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但低碳生产意识较强的企业收益波动不大,可以适当推行差异化碳税政策。

通过研究碳税政策可行性和征收方式,对在我国低碳经济发展中起到关键作用的政府和企业给出以下政策建议:

(1)政府。第一,实施差异化碳税政策的试点工作。虽然碳税政策会影响社会总体福利水平,尤其是统一的碳税政策对我国低碳经济发展十分不利,但从其它国家的成功经验和未来长远的发展规划来看,碳税政策对促进低碳技术发展仍然是十分有效的措施。现在我国还不适合全面实施统一碳税政策,可以先实施差异化碳税的试点工作,而且碳税的水平不宜过高,为以后的全面实施碳税政策积累经验。第二,加大对低碳技术创新的财政支持力度。低碳经济在我国处于起步阶段,低碳经济发展还需要更多新产品和新技术,单独靠企业自身来发展低碳技术难度非常大,必须加强对重大低碳技术研发项目的财政政策支持。尤其是对一些节能减排和新能源技术领域的重大项目提供财政支持,短期内形成以财政支持为主,征税为辅的政策方向。第三,通过在社会上普及低碳观念来推进低碳经济发展。政府要加大力度提高广大消费者的低碳环保意识,让人民群众从思想上深刻认识到发展低碳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途径,继续加大在社会上对低碳经济的概念、内涵和意义方面的宣传力度。虽然这一措施在短期内的效果不明显,但是对于发展循环经济,构建人与自然共同发展的和谐社会来说是利在千秋之计。

(2)企业。第一,构建以低碳理念为核心的企业价值战略理念。世界经济进入低碳经济时代,企业应加快发展战略转型,彻底摆脱过去高能耗、高排放发展模式的束缚,选择可持续的低碳经济模式。围绕低碳经济理念设计和执行企业发展战略,促进企业发展思路和经营方式的转变,优化企业资源配置,最大限度地降低污染物排放;第二,对于低碳发展意识较强的企业来说,要抓住战略投资机会,抢占产业制高点。低碳经济带来的投资机会涉及到广泛的行业和领域,虽然目前主要还集中在环保节能产业和新能源开发上,但是在我国的新兴产业振兴规划中涉及到了新能源、新材料、制药以及信息网络等多个行业,这些行业都有低碳投资的广阔市场。企业应该主动抓住机会,积极开展战略投资,占领这些振兴行业制高点。另外,在消费者低碳环保意识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低碳意识较强的企业应该继续加大企业在低碳研发上的投入,依靠产品低碳环保的特点寻找新的营销路径,在社会上树立企业低碳环保的良好形象,和竞争对手之间进行差别竞争;第三,对于低碳意识较弱的企业来说,应该加强企业研发低碳技术的能力,培育企业新的核心竞争力。在消费者低碳环保意识得到不断提升的情况下,低碳意识较弱的企业通过产品价格调整来保持企业利润的可操作空间已经不是很大,加大对低碳技术研发的投入,走低碳发展模式才是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唯一路径。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林伯强, 刘希颖. 中国城市化阶段的碳排放:影响因素和减排策略 [J]. 经济研究, 2010, (8): 66-78. [ Lin Boqiang, Liu Xiying. Chinas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under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Influence Factors and Abatement Policies [J]. Economic Research Journal, 2010, (8): 66-78. ]

[2]徐承红. 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之路 [J]. 管理世界, 2010, (7): 171-172. [ Xu Chenghong. Lowcarbon Economy And the Path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 [J]. Management World, 2010, (7): 171-172. ]

[3]Runar B, Jonas N. Carbon Tax Simulations Using a Household Demand Model [J].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2004, 48:211-233.

[4]朱永彬, 刘晓, 王铮. 碳税政策的减排效果及其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分析 [J]. 中国软科学, 2010, (4): 1-9. [ Zhu Yongbing, Liu Xiao, Wang Zheng. Abatement Effect of Carbon Tax and Its Impacts on Economy in China [J]. China Soft Science, 2010, (4): 1-9. ]

[5]Barker T, Baylis S, Madsen P A. UK Carbon Energy Tax: The Macroeconomics Effects [J]. Energy Policy, 1993, 21: 296-308.

[6]Frank S, Les O, Koli F. Reducing Carbon Emissions? The Relative Effectiveness of Different Types of Environmental Tax: the Case of New Zealand [J]. Environmental Modeling Software, 2005, 20: 1439-1448.

[7]Kemfert C, Welsch H. Energy-capital-labor Substitution and the Economic Effects of CO2 Abatement: Evidence for Germany [J]. Journal of Policy Modeling, 2000, (22): 641-660.

[8]Wendner R. An Applied Dynamic General Equilibrium Model of Environmental Tax Reforms and Pension Policy [J]. Journal of Policy Modeling, 2001, 23: 25-50.

[9]Nikolaos F, Andriana V .Energy Demand and Energyrelated CO2 Emissions in Greek Manufacturing: Assessing the Impact of a Carbon Tax [J]. Energy Economics, 2005, 27: 387-413.

[10]Erin B, Ekundayo S. Profit-maximizing R&D in Response to a Random Carbon Tax [J]. Resource and Energy Economics, 2006, 28: 160-180.

[11]Annegrete B, Bodil M L.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in Norway: Do Carbon Taxes Work [J]. Energy Policy, 2004, 32: 493-505.

[12]袁富华. 低碳经济约束下的中国潜在经济增长 [J]. 经济研究, 2010, (8): 9-89, 154. [ Yuan Fuhua. The Potential Economic Growth of China with Restraint of Low Carbon Economy[J]. Economic Research Journal, 2010, (8): 9-89, 154.]

[13]王淑新,何元庆,王学定.中国低碳经济演进分析:基于能源强度的视解[J].中国软科学,2010,(9):25-32.[Wang Shuxin, He Yuanqing and Wang Xueding. Analysis of Low Carbon Economy Development in China: Based on Energy Intensity Perspective[J]. China Soft Science, 2010,(9):25-32.]

[14]华锦阳.制造业低碳技术创新的动力源探究及其政策涵义[J].科研管理,2011,32(6):42-48.[Hua jinyang. Motivations and Policy Implications of LowCarbon Technology Innovation Based on Manufacturing Industry[J]. Science Research Management, 2011,32(6):42-48.]

[15]赵淑英, 程光辉. 煤炭企业低碳技术创新动力的博弈分析及政策取向 [J]. 学习与探索, 2011, (3): 203-205. [ Zhao Shuying, Cheng Guanghui. Game of Coal Enterprises in Lowcarbon Technology Innovation Power Analysis And Policy Orientation [J]. Study& Exploration, 2011, (3): 203-205. ]

低碳化发展论文范文5

关键词 低碳产业园 评价体系 系统科学理论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美国波特教授主持的CMP(cluster mapping project)项目,利用现代数理统计和分析技术来构建产业集群的动力作用模型和指标体系,以反映和评价美国40多个产业集群的表现。然而,低碳产业的发展的是一个动态的、综合的过程,因此,对低碳产业园区的发展水平进行评价也是一个多指标体系的综合评价过程,由于我国低碳园区发展时间比较短,大多园区仅仅依靠低碳的理念而建设,对园区发展的评价体系不仅在实践中非常缺乏,相关的研究也比较少,缺乏统一的评价低指标体系也成为我国低碳产业园区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低碳产业的分类研究

从低碳产业园的建设模式出发来分析产业园的特征,是从产业园自身的开发来谈产业园的开发和应用。这样的产业园建设模式,是任何类型的低碳产业园所应该具备的基本条件,只有达到了这些条件,才具备成为低碳产业园的最基础要素。但是,低碳产业园所承载的功能,或者说,低碳产业园最终的归宿,乃是以其低碳化操作的标准,要求和促进进驻低碳产业园的某类型产业或者企业以低碳化标准组织生产和运营,在达到减少污染促进环境改善,降低能耗节约能源的同时,使企业的效率,效能和效益的最大化。

从以上意义上来看,并不是任何产业,或者说任何企业,都是符合进驻低碳产业园从事生产和经营活动的。如何甄别具备低碳生产和经营条件的产业或者企业,或者说,如何判断未来哪些行业可能成为低碳产业或者从中产生低碳企业,不仅是一个关系到此产业或企业未来发展前途的问题,更是关系到低碳产业园这一命题本身是否具有生命力的问题。

在对典型行业或企业进行系统研究后,将会发现,低碳行业或者低碳企业一定具备其典型特征。不同的低碳行业或企业,依据其生产和经营活动中对内部和外部条件的不同要求,对低碳产业园在建设和开发模式上,也提出了不同要求。可以对具有普遍意义的低碳行业产业园或者低碳企业产业园进行分类研究,构筑低碳产业园的类型学理论框架。

二、低碳产业园的评价体系研究

建立一个低碳产业园,并成功的运营一个低碳产业园,其成功与否,仰赖于一套完善的评价系统。对低碳产业园的理论及实践研究,需要构建其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形成标准化、结构化、系统化的理论架构,以便于指导低碳产业园的评估标准的形成。

对于低碳产业园在建设和运营中的各个过程的创新效果进行评价,可以至少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综合考察:低碳产业园创新经济绩效,地产产业园创新技术水平,低碳产业园创新制度支撑,低碳产业园创新组织方法等,并以系统科学理论为基础,采用合理的评价工具,在评价指标方面进行模型化研究,将各大子系统形成清晰的层次结构,并对各大子系统建立标准化的评价体系平台,综合各评价体系,最后形成一体化的低碳产业园评价系统。

三、基于系统科学的软计算模型运用于低碳产业园的研究

由于真正意义上的低碳产业园的国内、外案例和相关数据十分稀少,若原始指标数列波动幅度较大,即使采用残差模型修正仍达不到精度要求,那么从经济学角度,可以采用适合于“贫”数据建模运用的灰色系统GM(1,1)模型来构造包络生长曲线,运用软计算技术来模拟低碳产业园孕育、论证、发生、发展的过程,并预测其生长趋势。

具体来说,将建设模式的每个步骤,如定位、开发模式、选址、投资融资路径、功能布局,规划设计、低碳技术等部分,分别建立子评价体系进行测评,以效益指标为参数,建立灰色包络生长曲线,预测未来发展趋势,以供相关决策过程参考。

本文系湖北省教育厅指导性项目(编号:2011jyte093)、湖北省教育厅项目(B20114503)、湖北省建设厅项目(2011-35)、武汉市科技项目(201250499145-20)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陈玥,江汉大学图书馆,系统分析与集成专业博士; 吴秀君,江汉大学数学与计算机学院,博士,教授)

参考文献:

[1]SO Park, Ann Markusen. Generalizing new industrial districts: a theoretical agenda and an application from a non-Western economy,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1995.

[2]吴晓波,赵广华. 论低碳产业集群的动力机制——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0 (08).

低碳化发展论文范文6

【关键词】低碳经济经济评价气候变化

一、低碳经济的起源

在国际社会上,关于低碳经济的起源,笔者认为大致可以分为如下五个阶段:

1.气候变化引发国际社会关注

在1979年第一次世界气候大会上,气候变化首次作为一个引起国际社会关注的问题提上议事日程。联合国于1988年建立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PanelonClimateChange,IPCC),以监测和报告全球气候变化。

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主席布兰特兰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从一个地球到一个世界》拉开人类重新评价西方工业化及其后果,改弦更张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序幕。

2.初步建立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体系规则

1992年6月,在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150多个国家制定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其宗旨是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稳定在不对气候系统造成危害的水平。

3.初步建立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规则

1997年12月,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次大会上,参加国通过了《京都议定书》作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补充条款。《京都议定书》提出了采用市场机制来解决环境问题的思路,并规定了《公约》附件一国家(发达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的量化减排指标;即在2008~2012年间其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的水平上平均削减5.2%。

4.低碳经济的正式提出

“低碳经济”这一概念是由英国首相布莱尔于2003年2月24日发表的题为《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白皮书中提出的,并且英国政府为低碳经济发展设立了一个明确的目标,那就是英国将到2050年将其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的水平上削减60%,从根本上把英国变成一个低碳经济的国家。

5.低碳经济的发展时期

2006年10月,由英国政府推出、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牵头的《斯特恩报告》(SternReview)指出,全球以每年GDPN1%的投入,可以避免将来每年GDP5%~20%的损失,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

2007年12月,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通过了“巴厘岛路线图”,明确了气候变化谈判机制和时间表,确定了2009年12月在丹麦哥本哈根举行的缔约方第15次会议将成为“后京都时代”谈判的最后关口,制订出一项新协定,该“路线图”要求发达国家在2020年前将温室气体减排25%至40%。“巴厘岛路线图”为全球进一步迈向低碳经济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在此背景之下,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从传统的高碳经济向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模式转型逐渐的被世界各国提上日程。

2009年7月8日,八国集团峰会提出,到2050年,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应在1990年或其后某一年的基础上减少80%以上,到2050年使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至少减少50%。实现这个目标,全球经济就必须转型到低碳经济。这预示着从现在到2050年的未来40年,低碳经济将是国家竞争力和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二、国外低碳经济理论和低碳经济评价的综述

1.国外低碳经济理论研究文献综述

首次出现低碳经济(LowCarbonEconomy)术语的官方文件,是2003年2月24日由英国前首相布莱尔发表的《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白皮书。白皮书指出,英国将在2050年将其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的水平上减排60%,从根本上把英国变成一个低碳经济的国家[1]。

莱斯特·布朗(2003)掀起了一场“A、B发展模式”之争。“A模式”即以化石燃料为基础、以破坏环境为代价、以经济为绝对中心的传统发展模式。“B模式”则是以人为本,以利用风能、太阳能、地热资源、小型水电、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为基础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

2006年10月,由英国政府推出、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牵头的《斯特恩报告》(SternReview),它是以气候科学为基础,用“成本—效益分析”方法对欧盟提出的全球2℃升温上限加以论证(进行学术和方法论阐释),呼吁各国迅速采取切实可行的行动,尽早向低碳经济转型[2]。

巴里·康芒纳(2006)认为,环境危机的根源,不在于经济增长本身,而在于造成这种增长的现代技术。这种技术往往是从单一的追求生产效率的角度,或从单一的消费使用的目的出发,而发明出来的。它忽略了整体,忽略了这种技术赖以发展的基础—生态系统,从而粗暴地破坏了不断循环运动的生命之圈。因此,要克服危机,首先要克服这种技术上的缺陷;要做到这点,则必须树立生态学的观点。

2.国外低碳经济评价研究文献述评

当前国际对低碳经济评价指标是“脱钩”指标评价,以及关注如何提高生态效率的对策与途径。

在脱钩研究方面,sturiuson(2002)认为脱钩指标虽然有很多缺点,诸如缺乏与环境容量的自动联系,难以兼顾各国国情以及受环境压力的最初水平和使其选择的影响等,但脱钩仍然是非常重要的。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2002)研究了环境压力与经济增长脱钩指标的国家差别,发现环境与经济脱钩的现象普遍存在于OECD国家中并且环境与经济的进一步脱钩是有可能的,从而得出结论:在OECD国家,环境与经济的冲突,己经得到有效的控制,并在继续向好的方面转化。可以预计,在不遥远的将来,环境与经济的冲突,可以得到满意的解决方案[3]。

TaPio(2005)利用“脱钩弹性”(decouplingelasticity)的概念,进一步将脱钩指标由原有的初级脱钩(经济增长与资源利用即能源与GDP的脱钩)、次级脱钩(自然资源与环境污染即CO2与能源的脱钩)、和双重脱钩(同时达到初级脱钩和刺激脱钩)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分为连接、脱钩和负脱钩三种状态,再依据不同弹性值,进一步细分为弱脱钩、强脱钩、弱负脱钩、扩张负脱钩、扩张连接、衰退脱钩与衰退连接等类,使得脱钩指标进入新阶段。该指标的优点在于对环境压力指标与经济驱动力指标的各种可能组合给出了合理的定位。

此外,国外许多学者都对本国及世界温室气体排放与经济发展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进行了检验。Panayotou(2003)认同对部分环境污染物(如颗粒物、二氧化硫等)排放总量与经济增长长期关系呈倒“U”型关系的论断,并从人们对环境服务的消费倾向角度解释了原因:随着国民收入的提高,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人们的消费结构也随之产生了变化。此时,人们开始关注环境的保护问题,环境服务成为正常品,环境恶化的现象逐步减缓乃至消失[4]。

综上所述,国外有关低碳经济的理论与评价研究为我们对低碳经济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但由于国家差异的影响,我国低碳经济发展评价尚无法直接套用国际上通用的评价方法。

三、国内低碳经济理论和低碳经济评价的综述

1.国内低碳经济理论研究文献述评

国内对低碳经济的研究起步较晚,自21世纪以来,有关低碳经济的研究才逐渐增多。总体而言,国内学者对低碳经济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低碳经济的内涵方面。付允(2008)认为低碳经济是一种绿色经济发展模式,它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三低三高)为基础,以低碳发展为发展方向,以节能减排为发展方式,以碳中和技术为发展方法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鲍健强(2008)指出,碳排放量成为衡量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标识,碳减排的国际履约协议孕育了低碳经济,表面上看低碳经济是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所做努力的结果,但实质上,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方式、能源消费方式,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新变革,它将全方位地改造建立在化石燃料(能源)基础之上的现代工业文明,转向生态经济和生态文明。金乐琴(2009)认为低碳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它与可持续发展理念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是一致的,与当前大力推行的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也有密切联系。

第二,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和意义方面。黄栋(2009)认为,中国发展低碳经济出于以下考虑:首先,当前中国正处于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伴随工业增长所带来的能源和资源消费会大幅度增加。其次,从国际政治的角度来看,随着中国的崛起,国际社会也要求中国承诺更多的温室气体减排义务。第三,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为代表的低碳产业是一个潜力无穷的朝阳产业。冯之浚(2009)认为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是我国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资源能源使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也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情况下增强国内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扩大出口以及缓解在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等问题上所面临的国际压力的需要。这既符合我国现代化进程的要求,又可以面对来自国际上的挑战。

第三,发展低碳经济的条件方面。(2009)指出,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探索低碳发展之路不仅符合世界能源“低碳化”的发展趋势,而且也与我国转变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落实节能减排目标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具有一致性。从另一角度看,中国如果不能尽快实现包括低碳化在内的发展方式的转型,将会面临更多的风险。金乐琴(2009)认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诸多不利条件:一是发展阶段。二是发展方式。三是资源禀赋。四是贸易结构。当然,中国发展低碳经济也有许多有利条件:一是减排空间大。二是通过结构调整、技术革新和改善管理等途径,实现节能减排的余地较大。三是减排的成本低。四是技术合作潜力大。

第四,发展低碳经济的基本途径和战略对策。鲍健强(2008)认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一是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具有低碳特征的产业,限制高碳产业的市场准入;二是降低对化石能源的依赖,走有机、生态、高效农业的新路子;三是发展低碳工业,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四是建设低碳城市,开发低碳居住空间,提供低碳化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五是通过植树造林、生物固碳,扩大碳汇。郭万达、刘艺娉(2009)认为未来40年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鉴于气候变化的国际外交谈判问题比较复杂,我们应“内外有别”,对外要本着“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进行国际谈判,“对内”,则要抓住机遇,积极主动地发展低碳经济。吴昌华(2009)指出低碳经济涉及政府、企业和公众等相关利益群体,是政策、制度安排、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的大变革和结构重构。任力(2009)认为发展低碳经济的措施:如实施低碳发展战略,调整产业与能源结构,加强低碳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建立碳交易市场,促使企业承担低碳社会责任等。超级秘书网

2.国内低碳经济评价研究文献述评

张雷(2003)运用多元化指数方法分析了经济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认为经济结构的多元化和能源消费结构的多元化会导致国家从以高碳燃料为主转向以低碳为主。赵云君等(2004)通过选择多个单一国家的不同样本,发现有些指标的实证结果相互矛盾,从而提出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只是一个客观现象,而不是一个客观规律”的论断。赵一平(2006)根据“脱钩”和“复钩”的思想,提出我国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费相对“脱钩”和“复钩”的概念模型,并对我国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费的响应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对我国能源弱“脱钩”现象背后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及主要矛盾进行识别与分析。脱钩指标研究初步显示出其重要价值。谭丹,黄贤金,胡初枝(2008)首先测算了我国工业各行业近十儿年来的碳排放量,并总结了我国工业行业碳排放的特征,进而运用灰色关联度方法分析了我国工业行业碳排放量与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产业产值与碳排放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通过测算工业各行业单位GDP碳排放量的变化,分析了工业行业产业结构与碳排放的关系。

四、总结

国内对低碳经济的研究正悄然兴起,但低碳经济的指标体系与评价体系研究尚未得到足够重视,尤其是有关区域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的研究文献则鲜有见到;二是现有研究大多集中在如何对低碳经济的指标体系进行设计完善,而并没有应用指标体系对区域或者城市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实证评价,设计出来的指标体系与实践应用操作尚有一段差距;三是在低碳经济评价方面,多限于某一个城市或一个地区低碳经济发展状况的评价,缺乏对多个城市或地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比较研究,没有体现出区域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可比性。

参考文献:

[1]DTI(DepartmentofTradeandIndustry),EnergyWhitePaper:OurEnergyFuture-CreateaLowCarbonEconomy[M].London:TSO,2003.

[2]SternN.SternReviewonTheeconomicsofClimateChange[M].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7.

[3]OECD.IndieatorstoMeasureDecouplingofEnvironmentalPressurefromEconomicGrowth[R].SummaryReport,OECDSG/SD,2002.

[4]付允.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3):14-19.

[5]朱守先.城市低碳发展水平及潜力比较分析[J].开放导报,2009(8):10-13.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