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低碳农业发展

低碳农业发展

时间:2023-06-02 09:58:06

低碳农业发展

低碳农业发展范文1

关键词:低碳经济;低碳农业;发展战略

生态环境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在以往的时间里,农业活动给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造成了重大伤害,特别是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造成了高碳量的排放,致使温室效应逐步加剧,导致自然灾害频发全球变暖的问题也变得越来越严重。发展低碳农业是当前低碳经济发展下应该坚持的战略,我们应该在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上,寻求到创新的农业发展战略,为实现低碳农业和低碳经济而努力。

一、低碳经济和低碳农业的相关内容

低碳经济这一概念的提出还是源自于十几年前的英国,英国是最早发现能源的安全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低碳经济指的是人们要在正确的理念指导下,通过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或法律法规,利用创新的技术来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型,并要为开发出新能源而努力,尽最大程度来减少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对能源的消耗和污染,减少高碳气体的排放,从而实现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之间的可持续发展。低碳农业的概念虽然并没有明确的官方定义,但是它的理念源自于低碳经济,同样是在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下,实现的绿色种植、绿色生产、绿色排放等农业活动,尽可能的使用无毒无害的产品,减少农药、化肥、机械等产品的过分依赖,杜绝大面积焚烧秸秆而产生的大量温室气体,减少农业活动中高碳的排放量,实现绿色的低碳的农业发展。

二、实现低碳农业的重要意义

随着人口的增多,我国的农业发展和水资源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甚至出现了非法垦荒等现象,使得生态绿地越来越少,大面积的农业开发加剧了水资源的使用和浪费,水土的流失使当前的生态环境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农田开发的机械化也造成了众多废弃物的产生,再加上大量高污染的农药、化肥等产品使得土壤化学含量超标,水质和土壤及农作物、植物的质量不断下降,人们过于重视工业的开发,忽略了农业科技的研究和发展,使农业机械化的水平得不到提升,种种原因,给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带来了威胁,实现低碳农业发展可以将以上提出的种种障碍性因素进行针对式的处理,尽最大限度的减少在农业生产或开发过程中二氧化碳及高碳气体的排放,有助于促使低碳农业的发展,并维护人与生态之间的关系。实现低碳农业的发展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既是时展的必然趋势,更是缓和人与自然关系最为重要的必要路径。

三、低碳经济视角下的低碳农业发展战略

(一)坚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低碳农业的发展理念

想要实现低碳农业的发展,首要的任务就是理念上的转变和普及,提升农民低碳开发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加强相关内容的宣传或讲解,借助农业生产中新型的技术或设备提高农民在农业活动和发展中的认识,做好地方政府或相关部门的指导和宣传工作,尽力完善农村生态农业的设备及创新的技术,可以在当地举办技术解说交谈以及高碳农业对生态破坏的负面效应的相关会议,让当地农民都参与其中,尽量让更多的农民认识到低碳农业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二)完善低碳农业的发展战略

相关的地方政府要以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当地农业的发展状况来分析,并制定符合该地区低碳农业发展的战略决断,完善激励和监督制度,对违反低碳农业发展的行为进行严肃的处理或警告,杜绝一切生态污染问题的出现,提倡绿色环保的农业发展模式,针对非法垦荒的行为要进行严抓严打,加强监督部门的执行力度,不定期的走入到地方中去,寻找影响低碳农业发展的潜在因素。提升该地区农业经济在绿色发展的前提下得到稳步的提升。

(三)坚持创新科技创新应用的低碳农业发展模式

在已有的低碳农业发展理念下,相关的部门要加强对农业创新技术工作的研发,鼓励技术人员投入到新型技术的研究中,适当的给予资金的支持和投入,让研究工作者积极主动的将精力投放在创新技术开发的事业中,为研制低碳环保的农业设备或技术创造良好的基础,为了让农民更好的使用新型的创新技术和产品,当地的政府要完善该项目的补贴政策,实现创新技术及设备的广泛应用,促使低碳农业和人们生活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坚持农业低碳发展结构及模式的创新

改变传统的单一化农业生产模式,带领农民群众寻找更广阔的农业生产空间,丰富农作物的种类,发展出属于当地的农作特色,如生态化绿色的采摘园,通过网络进行大力宣传,促使城市居民主动的来到城郊或农村游玩和观光,不但能让该地区经济得到快速提升,还能加强当地绿色务农的宣传,实现了现代低碳农业、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

四、结束语

总之,低碳经济下的农业发展战略应该以实际出发,遵循创新的、可持续发展的低碳农业理念,转变传统的农业结构,实现农业技术、设备上的创新开发,坚持低碳农业发展战略的创新原则,坚持农业科技和农业发展模式的创新,坚持经济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低碳农业发展战略,提高农民整体的低碳化农业发展的认识,在人们生活水平和经济水平提升的同时,又维护了低碳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郑远红.低碳经济视角下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路径创新[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4,(3):263-267.

[2]王雪.低碳经济视角下我国循环农业发展的创新[J].农业经济,2013,(12):57-58.

低碳农业发展范文2

(一)当前农业经济生产理念和发展模式落后于整体社会经济建设发展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步伐,低碳经济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农业经济发展转型阶段中形成的新模式,并没有深入实践当中。受农村区域信息获取速度、知识普及度的影响,人们对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理念了解甚少。另外,由于低碳经济投入度高、经济收益获取周期时间长,人们对其接受度也比较低。因为传统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在人们思想观念中根深蒂固,习惯于依赖化肥、农药等加快农作物生长,长此以往,造成农田土壤可耕种质量严重下滑,直接影响了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实施。

(二)科技创新性差且没有科学技术作指导

在低碳农业经济模式发展转变阶段,受科学技术支持度和农业发展基础的影响,缺乏核心性科技发展元素,很难将其转化为生态经济模式,满足不了社会发展需求,诸如:农村耕地质量问题、农田水利设施问题以及环境保护问题等都是阻碍农业发展水平的提升的影响因素。所以,在低碳经济理念指导下,必须以科学技术的创新性发展作为基础,不断提高农业经济发展的科学技术含量,创新技术手段,才可以有效的加快低碳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速度。

(三)当前我国农业环境污染比较严重

我国在不断提高农产品生产总量的同时,造成的农业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农业环境被污染,不仅会阻碍农业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还会降低农民收益。若这一问题不能得到及时的控制和改善,将会产生诸多负面影响。同时,调查资料显示,造成农业污染的因素很多,如:养殖业污染、农业种植污染以及农业废弃物污染等。其中,农业种植业污染最严重,主要有:化肥、农药污染、秸秆污染等;养殖业污染主要为:水污染和水资源富营养化。在国际贸易农产品出口过程中,鱼药污染和重金属污染造成的水产品污染已成为影响出口关键因素。

(四)农村从业人员的整体劳动素质不高

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提高了整体社会的文化教育水平,各行各业对人才需求的竞争日益激烈。然而,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受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认为农业生产不需要强有力的技术作重要支撑,学生在专业填写的时候很少选择农业,然而实际为,农业部门需要大量的对口人才加入。尤其是在现阶段农业发展模式急需转变的背景下,需要大量的专业性农业专家参与。但当前参与农业生产的人大部分没有受过高等教育,整体农业从业队伍人员素质偏下,这种情况,对于低碳农业经济的发展的影响是十分恶劣的,在很大程度上减缓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步伐。

二、低碳经济理念下农业经济发展驱动因素分析

(一)农业生产过程中生态环境压力的驱动因素分析

1.世界范围内人们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认识度的提高。全球气候变暖的直接危害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被破坏,节约能源资源、减少废弃物排放,是缓解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措施。据美国气象局调查资料显示,在相同气候条件因素下,不同行业所受到的影响程度最为严重的是农业。而农业生产所释放以CO2为主温室气体约占全球人为因素所致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30%。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农业生产所用的有机化肥数量过多、农业废弃物燃烧过于严重;一方面是农业耕地致使森林面积急剧减少所致。而气候变化与农业生产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前者影响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后者加快全球气候变暖的速度。为确保低碳经济理念下,实现农业生产与节能减排之间的协调性,必须加大对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

2.我国对低碳经济理念下农业生态文明建设重视度的提高。当前,我国正处在农业发展由高碳经济逐步向低碳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在全球低碳经济建设理念的发展趋势下,我国愈加重视农业生态文明建设,重视农业生产发展与农业生态环境间发展的协调性。参照《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中的相关规定,农业在生产过程中须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相关内容,开展以防治水土污染为重点的农业环境保护政策,科学合理使用化肥、农药,依法调整部分污染严重难以投入农业生产活动的耕地,提高水产养殖业污染治理水平,做好农作物秸秆焚烧利用工作,妥善处理农村生活垃圾用水,有效解决农村生产发展过程中产生的脏、乱问题。由此可见,国家对低碳经济理念下现代化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

(二)现代农业科技因素的驱动力

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为了更好的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农业生产低碳理念的引导下,国家大力研发各类与农业生产发展相关的科学技术,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如农村沼气工程,它以秸秆、生活类垃圾等为原料,在减少CO2为主的温室气体排放的同时,又能够减少煤炭等资源的消耗量;秸秆还田技术,它既能够培育地力,改善土质的酸碱平衡,又能够作为动物饲料、肥料等使用。由此可见,科学技术的不断革新,既能够促进农村经济的低碳式发展,又能够实现农业生产与农业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

(三)农业协调发展的推动因素分析

在当前的社会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农业产生过程中的各经济主体为实现自身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提高农业生产总值,不惜过度使用化肥、农药等,致使农业生态环境被破坏。而在低碳经济发展视角下,为确保现代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则需要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各类经济主体,按照各自生产机制的特点,将各组成部分联系在一起,促使它们协调运转。

(四)低碳经济理念下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各类激励机制推动因素分析

1.生态补偿机制。生态补偿机制是政府参照农业经济生产总值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所采取的推动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都需遵低能耗、低碳化及低污染的原则,借助市场与行政调控手段,再结合农业生态保护成本及其服务价值,来协调各方之间的利益关系。

2.制约机制。第一,建立以农业废弃物排放为主的税收制度,加大政府财政生态补偿力度,采取“以能代赈”的措施,大力研发风能、沼气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为低碳经济理念下,现代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能源支撑;第二,征收农业碳排放税。其最终目标是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期目标是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各类废弃物的排放总量,开发新型可再生能源;短期目标是增加低碳类农产品的生产总量,筹集更多的环保资金。

三、提高低碳经济理念下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相关措施

(一)深化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理念,革新农业经济生产机制

农村之所以不断推广低碳经济发展究其原因为,当前农业经济的发展体制过于落后于时展步伐。在农村经济建设过程中,要不断加大低碳经济发展宣传力度,让广大人民群众了解低碳发展低碳农业经济的用意,确保低碳经济发展思想深入人心。另外,改革农业经济生产体制,需要在农村生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完善发展机制,制定有效措施推广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从根本上促进低农业经济的发展。

(二)减缓农业经济生产环境污染问题

缓解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要做到如下几点:首先,深化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理念,明确我国所追求的GDP增长应当以环境保护为前提,而不是以环境污染为代价。这就要求我们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找到持续化发展的最佳路径,选择低污染、低能耗、低投入、高效益的农业经济发展新模式;其次,在低碳经济理念的引领下,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发挥其引领作用,做到收入产出的最大化,加快经济产业的转变步伐。

(三)选择综合化农业发展道路,逐步提高农业经济发展水平

我国作为农业经济生产发展大国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根据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急需提高农业生产的现代化水平,走出一条科技化、机械化、低碳化、循环化的综合农业经济发展道路。依照资源化、持续化、减量化的原则,选择正确的生产技术,全方位、多层次的增加农业经济生产收入,在提高农业产量的同时,提升我国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实现资源效益的整合利用。

(四)加大农业劳动从业人员的素质培训力度

当前,我国农业经济生产发展的整体水平差,导致该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为农业劳动从业人员素质水平偏低,人作为主导其它事物发展的主观因素,影响事物发展的各方面,只有作为劳动主体人的素质提升了,才可以从根源上革新农业生产发展模式。所以,我国若想成为农业经济生产大国,就必须造就一批有知识、有素质、有技术、有能力的专业化团队。另外,还需不断开发应用新型生产工具,加大农业生产技术研究资金的投入额度,对广大劳动群众进行适当培训,调动其农业生产积极性。

(五)逐步建立起完善的低碳农产品市场体系

促进低碳区域农业资源整合的有效办法是建立完善的低碳农产品市场。借助区域政府间的行政调控手段,加强经济合作,共同建立起有序的低碳农产品市场机制,并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质量认证标准、低碳产品检测标准及农业生产标准等,在确保各方经济利益的前提下,实现区域低碳经济的协调发展。其具体措施为:第一,建立低碳农产品品牌市场,积极培育地方特色低碳农产品;第二,政府加大农产品企业扶持力度,紧抓龙头企业,鼓励企业积极探索外向型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在提高农产品市场增值的同时,实现农业经济的节能减排;第三,利用计算机网络系统,公开推广低碳农产品信息;第四,不断完善农业劳动生产制度体系,确保低碳农业经济生产的实施。政府有关部门要从农业生产发展的科学角度来重新审视农业经济生产的相关制度,争取为低碳农业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制度,谁污染谁治理,鼓励农村企业发展低碳融资。

(六)不断革新农业生产技术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要逐步改善传统形式的生产方式,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量,科学合理的使用施药数量,降低对农业土壤和水资源的污染。大力推广使用农家肥料,如:动物粪便、生物肥以及又复合有机肥等,加快生物型农药研究力度,选择科学有效的方法降低害虫灾害,可选择抗病植株的方式降低农药使用频率。另外,大力发展可循环性农业经济模式,提高废弃物的回收利用效率。

(七)建立低碳农业生产技术试点基地

当前,我国正处在低碳农业技术的探索发展阶段,建立低碳农产品技术试点基地能够有效整合各区域间的农业技术资源,共同研发低碳农业技术,逐步建立起以农村低碳经济为主导的产业链,依照市场发展需求,合理配置技术资源,组组建区域技术创新团队,通过由点及面的方式逐步辐射带动提高区域内的低碳农产品生产水平。

四、结语

低碳农业发展范文3

关键词:低碳农业;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

近50年的全球气候变暖主要是由人类活动大量排放的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的增温效应造成的。全球变暖带来的经济和社会危机日益显现,使人类生存和发展面临巨大挑战。农村的碳排放是温室气体主要来源之一,农村也成为了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地区之一。我国有18多亿亩土地在农村,其中有1.5亿亩土地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低碳农业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农业经济模式,低碳农业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核心是农村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农业产业结构和制度的根本性转变。

1农村生态环境破坏的现状

1.1农村水源污染严重

我国有相当比例的农村饮用水源地没有得到有效保护,有关资料显示我国有3亿多农村人口饮水达不到安全标准。水污染对农业生产的破坏作用非常严重,导致农作物毒物质富集,农产品质量降低,甚至颗粒无收,迫使部分地区改变农业种植结构。渔业受污水的影响则更加严重,如2004年7月,淮河发生重大水污染事件,污水所到之处,鱼虾绝迹。

1.2农村土壤污染严重

全国约25%土地的土壤污染处于警戒状态,约5%受到比较严重的污染。由土壤污染引发的农产品安全的事件时有发生,缺乏安全保障的农产品已经严重影响了群众的健康和社会的稳定。

1.3农村固体废弃物污染蔓延

随着我国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速度的加快,生活垃圾量也迅速增长,而且大量城市垃圾都流向了城郊和农村,给农村带来了严重污染。

2发展低碳农村经济的意义 1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建设低碳农业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本质一致,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发展低碳农业是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减轻农业资源与环境压力的重要方法。 2有利于实现农业跨越式发展

近年来,我国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乡村清洁工程稳步推进,再生资源开发利用产业呈快速增加之势。如果继续加大投入,大力发展低碳农业,可以避免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进而实现农业的跨越式发展。 3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

低碳农业能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利用率、资源利用率,从而大大提高经济效益。低碳农业充分合理地利用、保护和增殖自然资源,加速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有显着的生态效益。

3发展低碳农村经济的途径 1全面强化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

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基地,例如有机食品以及绿色食品的生产基地等,并且要积极按市场经济规律把产品推向市场。此外,还要加大力度建设安全食用农产品重点加工企业,创建绿色低碳农产品市场,积极发挥这些基地、企业的带头作用,促进低碳农业规模的扩大。 2大力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大力提高低碳农业整体水平

发展低碳农业,还应该加强农业科技教育,要积极整合加强生态农业建设与科教兴农战略。要大力引进、选育、推广品质优良、产量较高的品种,提高种养业的低碳水平;进一步改革农业科研机制,引导农业科技企业向低碳、高效方向发展,加大对企业、基地潜力的挖掘;积极开展并加强对农业技术人员及广大农民低碳农业知识的培训,从根本上提高低碳农业水平;要加大低碳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力度,园区建设政策应该更加倾向于低碳农业,使之成为发展低碳农业的榜样;积极推广和使用农作物病虫防治技术和农业生产用品无害处理技术,积极合理使用农药防治,宣传和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 3加大对低碳农业的监管,强化低碳农业的规范化程度。

为促进和发展低碳农业,满足老百姓对绿色、无公害、低碳农产品的日益增长的需求,必须加强对农产品生产全过程的监管力度;建立、健全农产品检测机制,从源头上控制农业生产过程中可能造成的污染;对即将上市的农产品和市场上的农产品要加强质量监督和检测。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制度,严格践行对百姓作出的低碳、绿色、安全的承诺,对不合格农产品进行召回、销毁、理赔。

4积极宣传低碳农业,全面提高老百姓的低碳农业认识

充分利用媒体资源,开展低碳农业宣传,提高农民群众的低碳意识。低碳农业对我国来说尚属新生事物,民众对此认识不足。因此,要积极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方位的宣传教育。 运用舆论宣传工具,积极宣传低碳农业,让广大民众充分认识低碳农业的重要性,认识到低碳农产品的安全性和优越性,逐渐形成良好的发展态势。

宣传和改善农民和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低碳环

境,打造低碳农产品自主品牌,生产绿色、低碳、无公害农产品,发展农副产品的低碳深加工企业,使得广大农民和加工企业积极参与低碳农业建设。以低碳农业理论为先导,将低碳农业作为农民教育和科技培训的重要内容,鼓励农民采用低碳技术,实施低碳型种养模式,创造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和谐低碳系统。 5强化农业行政执法,为发展低碳农业保驾护航

加大农业行政执法力度,执行农用资源管理条例、农业管理条例等有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对农资市场、低碳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农产品质量进行监测和管理,确保农业生产用品的安全。坚决打击各种损害农产品安全、破坏资源环境,假冒无公害、绿色、低碳农产品标志、品牌的违法行为。要积极展开 “低碳打假”行动,维护广大农民和消费者的利益。同时根据发展低碳农业的要求,促进农业执法队伍的发展。 6加大对低碳农业的投入,保证低碳农业发展的物质基础

低碳农业关系到整个农村经济的全局,建设投资大、见效慢,因此在起步阶段需要政府加大投资力度。国外政府为鼓励农民从生产常规农产品转向生产低碳农产品,对农民给予相当数额的补贴。鉴于国外的经验和发展低碳农业的需要,必须确保生产基地、生产加工过程、贮藏运输途过程中杜绝污染。这对于正常生产的农民和加工企业来说,这一转变不但人力投入将大大增加,而且物质投入更需加大。因此,低碳农业在发展初期需要相关农业部门加大对低碳农业的投入,设立低碳农业专项投入资金。在加大投资的同时,还必须制定优惠政策,吸引社会各界投资发展低碳农业。积极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销售企业、科研单位等进入低碳农业发展领域,与低碳农业建设基地及农户形成共享利益。此外,还应该采取财政税收、信贷等经济方面的优惠政策,扶持一批农业低碳型龙头企业,推进和扩大低碳农产品发展,提高低碳农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4展望

当前农村发展步入一个崭新的阶段,发展低碳农村经济是新农村建设的客观要求,为了我国农村的持续、科学、和谐发展,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和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必须发展低碳农业,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农村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1] 赵文晋,李都峰,王宪恩.低碳农业的发展思路[j].环境保护,2010(12):38-39.

低碳农业发展范文4

农业生态系统的温室气体产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气候、植被、土质及农田管理诸条件中任何一个因子的微小变化,都会改变CO2、N2O、CH4的产生和排放。相对于常规农作,有机农业禁止合成的化学品投入,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温室气体的产生和排放。

1.1二氧化碳(CO2)排放

农业源CO2的排放主要有两个途径:化石燃料燃烧引起的直接排放和能源间接消耗的排放(如化肥和农药的生产和运输)[57],其中合成化学氮肥的能耗造成的CO2间接排放达0.4~0.6Gt[89],相当于全球农业直接排放的10%。有机农业的原则之一是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相对于常规农作,有机农业不使用合成的农药和化肥。研究表明,有机生产比集约化常规生产能够明显减少能源的消耗[67,1011]。不同地区农产品在有机和常规农作间CO2的排放差异。由表1可知,冬小麦的有机种植比常规生产减少46%~57%的CO2排放量,而种植有机土豆则减少13%~33%的CO2排放量[1214]。其中,农药和化肥合成造成的CO2间接排放占据一定比例:例如,英国常规小麦生产中,化肥和农药占总能耗的比例分别为56%和11%[8];美国的常规小麦和玉米生产则是30%~40%和9%~11%[22];中国常规梨生产化肥占总能耗的29%~41%[20]。因此,从单位面积(每公顷)CO2排放量看,有机农业CO2总排放量低于常规农作,主要是与有机农业的标准有关,例如,有机农业禁止高能耗的化学氮肥和农药的投入以及较少喂养高能耗的动物饲料。然而,如果从另一角度——单位产量来比较有机和常规生产CO2排放的差异,不同农作排放的研究结果则不尽相同。例如:种植1hm2有机土豆比生产常规土豆CO2排放量低,但生产1t有机土豆CO2排放量则比常规土豆高[1314];同样有机牧场的养殖研究表明,生产1kg有机牛奶的平均CO2排放量比常规牛奶高[16];与常规梨生产相比,生产1t有机梨的CO2排放量在不同地区结果不同,有高有低[20]。不同农作单位产量CO2排放量变化范围从+81%到50%,主要影响因素是产量和机械耕作的强度[1221]。从耕作角度研究有机农业CO2的排放,有研究人员提出一些地区的有机生产中,因禁止使用除草剂而大量使用机械除草,导致燃油消耗产生的CO2排放量增多。但大多数研究表明机械耕作的能耗通常少于合成化肥和农药的能耗[5,2324]。总体来说,相对于常规农作,有机农业通过减少投入品的使用,作物轮作,尤其是和大豆的轮作,提高了肥料使用效率,减少了虫害管理的农业措施,从而直接(使用成本)和间接(化学生产和运输)地减少了使用化肥投入品的能源消耗[5,11,2526]。

1.2氧化亚氮(N2O)排放

农业源N2O的排放占全球人类活动排放的60%[2](N2O的温室气体当量值为CO2的298倍[2]),主要来自于化肥和有机氮肥的使用及豆科作物种植;排放量取决于肥料的种类以及肥料的处理和施用方式。有机农业禁止化肥的施用不仅能够减少生产化肥的能耗,而且减少化肥使用过程中NOx排放。文献报道在1960~2000年期间,随着化肥施用量的增多,全球作物氮的利用效率从80%降到30%,从而增加了NOx排放的风险[27]。同样,在中国,化肥投入和有机物质投入对农田直接NOx排放的贡献份额分别为77.64%和15.57%[28]。按照目前每年生产化学氮肥的数量计算,排放N2O的总量是农业上人为温室气体排放的10%[9]。因此,有机农业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N2O的排放风险。基于单位面积计算N2O排放,有机农业比常规耕作低[2930],而Syvsalo等[31]指出有机牧场产生的N2O排放比常规耕作低,但没有明显差异。如果基于单位产量计算N2O的排放,两种农作系统则相似[67,32],或有机农作略高,例如Lundstrm[16]研究了奶牛场的NOx排放量,发现生产单位产量(1kg)有机牛奶的NOx排放量略高于常规牛奶生产。与此同时,有研究表明生产管理措施能够减少有机农业中N2O的排放率,如耕作方式、粪肥的使用、种植豆科作物(N来源)及牧场和草地管理等。Unwin等[33]认为,通过改进排水,减少耕作和机械除草(而不是除草剂的使用),有机耕作可以减少N2O的排放。也有研究表明一些因素会提高有机农业上N2O的排放[34],比如豆科作物的高比例种植,堆肥过程N2O的排放,高强度的耕作导致土壤氮的矿化和N2O的排放。

1.3甲烷(CH4)排放

农业源CH4的排放占全球人类活动排放的50%[2](CH4的温室气体当量值是CO2的25倍)[2],主要来自于牲畜养殖、水稻种植以及废弃物分解(包括动植物废弃物和垃圾),其中将近80%的CH4排放来自牲畜肠道消化代谢,而20%来自排泄物,并且,液态排泄物释放CH4的可能性比固体排泄物大。动物粪肥的储藏和处理以及饲料的种类均会影响农业CH4的排放。研究表明:CH4排放的效果主要和堆肥的产生和使用有关系。如果有机系统的堆肥进行发酵,经常通风能够减少厌氧产生的CH4。此外,有机养殖通常在牧场和稻草房内进行;而常规养殖通常使用粪池进行粪肥处理,在这种厌氧环境下极易产生大量的CH4[24]。然而,相对于常规养殖的粮食喂养,有机养殖的牲畜通常摄取低质量的粗饲料,增加了CH4排放的可能,研究发现有机养殖粗粮的高投入导致CH4的排放量增加8%~10%[7,16,35]。如果研究单位面积CH4的排放,重要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牲畜放养的密度、每头牛喂养的周期、粪肥系统、反刍牲畜的比例等。Cobb等[29]、Unwin等[33]、Lampkin等[36]研究发现有机农场单位面积的CH4排放比常规低。原因主要是有机养殖的牲畜密度通常比常规低,而喂养周期比较长,其中非产奶期的比例比常规喂养低,从而产生较少的CH4排放;但有机农场反刍牲畜的比例为80%而常规则为60%,这一因素造成的CH4排放量增加与有机农场的低密度养殖减少CH4排放可以相互抵消。而单位产量的CH4排放量,尤其是奶牛场,有机和常规没有明显的区别[67,37];而Unwin等[33]和Piorr等[34]研究发现有机农场的产奶量比常规低20%,从而有机奶场单位牛奶的CH4排放比较高。土壤能够氧化CH4,从而减少CH4排放而成为CH4库。有研究发现有机管理的土壤CH4自身调节的效率比常规管理的土壤高,施有机肥的土壤CH4氧化能力是施化肥土壤的两倍[3839]。然而,由于缺乏CH4排放研究,有机农业环境资源利用很少评估CH4的净平衡及其他定量数据。专家根据文献推导出以下结论:有机农业中单位面积CH4的排放可能较少,而单位产量的CH4排放则比常规农作高(仅限于牛奶生产研究)。

2有机农作土壤固碳潜能分析

另一个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措施是提高土壤的固碳能力。实例研究表明有机农业不仅能够减排,而且通过施入有机投入品(生物质和粪肥),采用保护地耕作(覆盖耕作)、大豆轮作等农业措施,提高土壤有机碳的含量[4,25,40]。不同地区的专家针对有机管理的农田土壤固碳潜能开展了研究,发现有机管理的土壤每年每公顷固碳量为0.2~0.4t(C),每年固定0.9~2.4Gt的CO2,相当于全年农业排放温室气体总量的15%~47%[4145];同样,有机管理土壤的每年每公顷固碳量为300~600kg[10]。一系列有机和常规农田土壤固碳比较研究也显示,有机管理的土壤中有机质含量比常规管理土壤的有机质含量高[45],有机农田的土壤固碳高于常规农田。例如,Pimentel等[11]开展了22年的试验发现,有机管理的土壤有机碳含量提高15%~28%,而常规耕作则仅提高9%;美国中部35组有机和常规耕作的比较研究也发现,有机管理措施下的土壤有机碳含量比常规耕作高很多[46]。瑞士专家经过长期(21年)试验表明,有机管理系统土壤碳含量稳定,而常规管理系统中碳含量减少15%;Clark等[47]8年长期试验表明,有机低投入系统的土壤有机碳含量比常规农作提高10%。同样,在荷兰,70年有机管理的农场土壤有机碳含量明显高于常规管理[4849]。

分析有机管理土壤有机碳含量比常规高的原因在于,有机农田系统投入较多的动植物残体增加土壤的碳含量,或者减缓土壤有机碳的分解率,即碳投入率超过了分解率。研究表明相对于常规和免耕操作而言,有机农户通常施入较多的有机碳或者含有机碳的投入品,通过投入合适碳氮比的多种有机物质创造一个相对稳定的有机物质库[50];同样,USDA在马里兰进行了长期的有机生产和免耕常规生产比较研究,发现长期有机耕作的土壤明显优于常规免耕,原因在于使用粪肥和覆盖作物能够弥补耕作引起的碳损失[51]。Drinkwater等[52]在宾夕法尼亚州开展有机和常规玉米大豆种植系统的比较试验,发现与豆科植物的长期轮作,不仅可减少土壤有机质投入,降低土壤碳氮比,同时可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同样,有机农作比常规农作确实能增加15%~28%的有机碳。因此,动物粪肥、有机物质的多样性以及碳氮比、腐烂率等因素都可能对这个过程产生很重要的影响[45]。Rodale研究所的科学家们研究认为,如果在所有可耕种的土地上开展有机农作,则能够减少40%的CO2排放。

尽管目前的研究证实有机管理在土壤固碳方面存在很高潜力。然而,测量一定时期内碳存储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例如地区多样性,测量不确定性,过程不确定性,实际的突发性,以及减少渗漏和储存碳的适当定价等[53];同时,从长期看,通过土壤固碳减少大气温室气体是有限的,不可能无限制地提高土壤有机质的水平,到一定程度会达到一个平衡,视土壤和气候条件以及管理措施而定[54]。例如,Foereid等[42]对有机管理的土壤固碳进行了模拟,发现第1个50年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增长很快(每年碳增长率为10~40g•m2),之后趋于平稳,100年后几乎达到饱和状态。尽管上述研究表明土壤固碳的潜能不是无限制的,但一定程度趋于平稳并达到饱和。也有研究表明,有机碳长久稳定的状态取决于土壤管理以及避免碳减少的措施,例如李玉娥等[55]研究发现退耕还草后土壤CO2排放通量明显减少;通过改进的管理措施,全球农业土壤的固碳能力能够达到21~51Gt碳,相当于2~3年大气的温室气体排放(参照2004年的排放量)[40]。因此,从长期看,相对于常规农作,有机管理方式在减少能源消耗和提高土壤固碳能力方面有一定的优势和潜力。

低碳农业发展范文5

关键词:低碳农业;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

近50年的全球气候变暖主要是由人类活动大量排放的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的增温效应造成的。全球变暖带来的经济和社会危机日益显现,使人类生存和发展面临巨大挑战。农村的碳排放是温室气体主要来源之一,农村也成为了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地区之一。我国有18多亿亩土地在农村,其中有1.5亿亩土地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低碳农业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农业经济模式,低碳农业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核心是农村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农业产业结构和制度的根本性转变。

1农村生态环境破坏的现状

1.1农村水源污染严重

我国有相当比例的农村饮用水源地没有得到有效保护,有关资料显示我国有3亿多农村人口饮水达不到安全标准。水污染对农业生产的破坏作用非常严重,导致农作物毒物质富集,农产品质量降低,甚至颗粒无收,迫使部分地区改变农业种植结构。渔业受污水的影响则更加严重,如2004年7月,淮河发生重大水污染事件,污水所到之处,鱼虾绝迹。

1.2农村土壤污染严重

全国约25%土地的土壤污染处于警戒状态,约5%受到比较严重的污染。由土壤污染引发的农产品安全的事件时有发生,缺乏安全保障的农产品已经严重影响了群众的健康和社会的稳定。

1.3农村固体废弃物污染蔓延

随着我国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速度的加快,生活垃圾量也迅速增长,而且大量城市垃圾都流向了城郊和农村,给农村带来了严重污染。

2发展低碳农村经济的意义 1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建设低碳农业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本质一致,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发展低碳农业是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减轻农业资源与环境压力的重要方法。 2有利于实现农业跨越式发展

近年来,我国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乡村清洁工程稳步推进,再生资源开发利用产业呈快速增加之势。如果继续加大投入,大力发展低碳农业,可以避免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进而实现农业的跨越式发展。 3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

低碳农业能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利用率、资源利用率,从而大大提高经济效益。低碳农业充分合理地利用、保护和增殖自然资源,加速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有显着的生态效益。

3发展低碳农村经济的途径 1全面强化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

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基地,例如有机食品以及绿色食品的生产基地等,并且要积极按市场经济规律把产品推向市场。此外,还要加大力度建设安全食用农产品重点加工企业,创建绿色低碳农产品市场,积极发挥这些基地、企业的带头作用,促进低碳农业规模的扩大。 2大力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大力提高低碳农业整体水平

发展低碳农业,还应该加强农业科技教育,要积极整合加强生态农业建设与科教兴农战略。要大力引进、选育、推广品质优良、产量较高的品种,提高种养业的低碳水平;进一步改革农业科研机制,引导农业科技企业向低碳、高效方向发展,加大对企业、基地潜力的挖掘;积极开展并加强对农业技术人员及广大农民低碳农业知识的培训,从根本上提高低碳农业水平;要加大低碳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力度,园区建设政策应该更加倾向于低碳农业,使之成为发展低碳农业的榜样;积极推广和使用农作物病虫防治技术和农业生产用品无害处理技术,积极合理使用农药防治,宣传和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 3加大对低碳农业的监管,强化低碳农业的规范化程度。

为促进和发展低碳农业,满足老百姓对绿色、无公害、低碳农产品的日益增长的需求,必须加强对农产品生产全过程的监管力度;建立、健全农产品检测机制,从源头上控制农业生产过程中可能造成的污染;对即将上市的农产品和市场上的农产品要加强质量监督和检测。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制度,严格践行对百姓作出的低碳、绿色、安全的承诺,对不合格农产品进行召回、销毁、理赔。

4积极宣传低碳农业,全面提高老百姓的低碳农业认识

充分利用媒体资源,开展低碳农业宣传,提高农民群众的低碳意识。低碳农业对我国来说尚属新生事物,民众对此认识不足。因此,要积极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方位的宣传教育。 运用舆论宣传工具,积极宣传低碳农业,让广大民众充分认识低碳农业的重要性,认识到低碳农产品的安全性和优越性,逐渐形成良好的发展态势。

宣传和改善农民和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低碳环境,打造低碳农产品自主品牌,生产绿色、低碳、无公害农产品,发展农副产品的低碳深加工企业,使得广大农民和加工企业积极参与低碳农业建设。以低碳农业理论为先导,将低碳农业作为农民教育和科技培训的重要内容,鼓励农民采用低碳技术,实施低碳型种养模式,创造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和谐低碳系统。 5强化农业行政执法,为发展低碳农业保驾护航

加大农业行政执法力度,执行农用资源管理条例、农业管理条例等有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对农资市场、低碳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农产品质量进行监测和管理,确保农业生产用品的安全。坚决打击各种损害农产品安全、破坏资源环境,假冒无公害、绿色、低碳农产品标志、品牌的违法行为。要积极展开 “低碳打假”行动,维护广大农民和消费者的利益。同时根据发展低碳农业的要求,促进农业执法队伍的发展。 6加大对低碳农业的投入,保证低碳农业发展的物质基础

低碳农业关系到整个农村经济的全局,建设投资大、见效慢,因此在起步阶段需要政府加大投资力度。国外政府为鼓励农民从生产常规农产品转向生产低碳农产品,对农民给予相当数额的补贴。鉴于国外的经验和发展低碳农业的需要,必须确保生产基地、生产加工过程、贮藏运输途过程中杜绝污染。这对于正常生产的农民和加工企业来说,这一转变不但人力投入将大大增加,而且物质投入更需加大。因此,低碳农业在发展初期需要相关农业部门加大对低碳农业的投入,设立低碳农业专项投入资金。在加大投资的同时,还必须制定优惠政策,吸引社会各界投资发展低碳农业。积极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销售企业、科研单位等进入低碳农业发展领域,与低碳农业建设基地及农户形成共享利益。此外,还应该采取财政税收、信贷等经济方面的优惠政策,扶持一批农业低碳型龙头企业,推进和扩大低碳农产品发展,提高低碳农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4展望

当前农村发展步入一个崭新的阶段,发展低碳农村经济是新农村建设的客观要求,为了我国农村的持续、科学、和谐发展,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和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必须发展低碳农业,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农村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低碳农业发展范文6

关键词:低碳农业产业化;农业可持续发展;作用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2月28日

农业生产非理的不断强化,引起了生态环境恶化的日益加剧。全球气候变暖、自然灾害频发给人类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巨大损失。保护人类生态环境,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发展低碳农业经济,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目前人类应对气候“大变脸”的根本途径。目前,在我国各地农村推广应用的低碳农业模式已呈现出了显著优势,但与之相匹配的必要条件仍然不足:在我国,小农分布的农业特点不利于低碳农业的规模化发展;财政投入不足阻碍了节能、节水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技术上的局限性影响了低碳农业的推广和应用;收益不足,无法调动农民发展低碳农业的积极性。研究发现,利用产业化形式来实现低碳化可以有效促进低碳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产业化有利于形成低碳农业规模效应

从目前的生产方式来看,我国的低碳农业虽然前景广阔,但距离“低碳”的标准还有很大的距离。现代农业追求的是产业化、规模化、市场化的农业,低碳农业更加需要规模经济的支持。但从世界范围来看,我国的农业生产仍以小农的生产系统为基础,缺乏根本的竞争优势,与国外规模化的农业结构相比,当前我国的农业生产还比较分散,农副产品的商品化很低,生产成本、交易成本等附加值却很高。在这种情况下,发展我国的低碳农业并不仅仅是要减少化肥、农药、农用薄膜等有害品的投入,更重要的是要打破我国低碳农业规模化发展的制约。低碳农业不是“单打独斗”,也不是凭借一两个农户或一两个种植园就可以实现的,只有依靠土地使用者之间的大范围合作,才能保证在大面积的土地上,按照同等条件实施低碳生产,从而避免低碳农业的生产环境受到周围化学农业生产环境的干扰和影响。同时,低碳农业生产模式还要求各地能因地制宜地根据当地情况来对可利用的生态环境进行循环利用,这也需要发挥低碳农业的规模效应对生产技术进行大规模地研发和创新。

发挥低碳农业的规模效应需要以产业化为依托,以产业化形式来实现低碳化有利于在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的共同作用下来发展低碳经济。产业化将生产、经营、服务融为一体。通过产业化经营可以将弱小分散的农户整合起来、将大量的土地集中起来,大规模地进行低碳农业生产,降低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这就是所谓的农业产业的横向一体化。同时,产业化经营的另一大潜在优势就是对先进产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产业化经营促成了低碳农业的规模化生产,只有规模化生产,才有可能更广泛地利用生产技术,改进生产技术,为低碳农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持。

二、产业化有利于开拓低碳农业广阔市场

农业是第一产业,也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品。工业化农业的发展是以投入大量的物质和能源为标志,在促进生产力大幅度提高的同时也带来了能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调等严重的社会问题。“低碳”理念下的农业生产,修正了以高投入、高能耗换取高产出的农业发展思路,将“三低”(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作为最高标准。低碳农业是节约型农业、效益型农业,是要以最少的物质投入,获取全社会最大的产出效益。在农村发展低碳农业不是赶潮流,而是要在科技的不断扶持下,加大各种资源要素的投入,以点带面,最终形成带动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在我国,农业属于弱势、低效的产业,土地小规模分散经营体制,使得分到农户手中的田地较少,根本不够养家糊口,很多农户忙着外出打工,对农业的绿色低碳带来的效益丝毫不感兴趣。因此,实现低碳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不仅需要有技术的支撑、政府和社会的支持,更加需要有产业化的运作,使低碳农业与市场充分结合。

农业产业化运用现代化的经营管理,在农业产业内部及其他产业之间建立起各具特色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比如,采用“公司+农户”的形式,农户按照低碳农业模式进行生产,公司则为农户提供包括品种、资金、技术、信息、生产管理、产品深加工、市场营销等多方面的服务,通过这种产业化的组织方式可以架起低碳农业与市场之间的桥梁,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民从事低碳农业生产的后顾之忧。低碳农业不能以小农经济为基础,产业化、标准化和现代化才更有利于低碳农业的广泛推广和应用。比如,有机蔬菜产业就属于生态农业和低碳农业的生产模式,但如果不实现产业化,也很难在市场上站稳脚跟。因此,只有农业产业化才能提供低碳经济发展所必需的广阔市场。

三、产业化可以有效实现低碳农业节能减排

联合国食品权特别报告员奥利维埃・德舒特在一份纪念世界粮食日的声明中说:“目前的农业发展状况……威胁着我们的子孙后代为自己提供食物的能力。如果我们希望明年还庆祝世界粮食日的话,就亟须进行根本改变。”当前我国的农业发展状况同样岌岌可危,就现状看来,在我国农业生产中能源浪费和污染排放同时并存,并且情况日趋严重。据专家测算,目前我国每年花费的使用量高达4,700万吨,而利用率仅为35%左右;农药使用量为140多万吨,利用率仅为30%左右;灌溉用水效率仅为45%;大量畜禽粪便没有得到资源化利用,利用率较低,对水体污染影响巨大。高污染、高排量的农业生产模式,已使我们付出了沉重代价,如天津、山西、甘肃等地玉米的显著减产,辽宁、湖北、湖南等地小麦的歉收。在我国,农业的节能减排刻不容缓。发展低碳农业是推进农业节能减排的根本途径。发展低碳农业经济可以通过合理有效地使用化肥、节水灌溉、秸秆还田、使用沼气、科学育种、健康养殖等。

以上诸多措施,需要现代化技术作为支持。目前,在我国节能减排领域缺乏的不是技术,而是如何让技术得到推广。比如,科学的育种技术如何让农民了解、秸秆还田技术如何在农村地区大面积的应用、如何筹集资金让家家户户都使用上沼气等,这些问题都可以依靠产业化来解决,农业产业化通过包括生产、管理、营销等手段在内的市场化运作,将各种节能减排技术最大限度地进行推广,从而更有效地实现低碳农业的节能减排。

四、低碳农业产业化有利于吸引更多的政府支持

低碳农业就是要在农业系统中尽可能地减少能源消耗,减少碳排放,实现农业生产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开展低碳农业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也是一次深刻的经济产业和社会观念的革命。目前,在我国发展低碳农业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和小规模、小区域的实验阶段,还没有进行大面积的推广,在现实中还面临着许多问题。在一些地方,基本上走的还是传统的农业化发展道路,是一种非低碳的模式,其最大的弊端是粗放发展和分散经营,非循环性特征依然显著,具体表现是:过于分散的耕作和经营方式使农业机械化、集约化运作无法顺利进行;农户各自为战不成规模,很难抵御市场风险;资源利用效率低,能源、原材料、水资源等消耗高;长期使用农药、肥料,使得农业生产过分依赖现代工业等。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低碳农业减排的碳汇补偿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对接;另一方面在于社会对低碳农业、低碳减排施肥的重视程度不够,农民对低碳农业的生态效益、产品质量效益的认识不充分。低碳农业是一种新型的农业生产模式,需地方政府给予资金、技术、政策等多方面的支持与引导。但目前在调动地方政府发展低碳农业的积极性问题上,一直未能引起相关方面的足够重视。实际上,一些地方政府对发展低碳农业的积极性比农民还要低,这对低碳农业生产的近期和长期发展都会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发展低碳农业首先要调动起地方政府的积极性,通过地方政府的积极扶持来引起低碳农业的良性发展和不断推进。

低碳农业产业化比农户的“单枪匹马”更能左右地方政府的决策。在地方行政区域范围内,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作为一个集体的利益代表,更容易唤起集体行动的力量,也更容易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增强对地方政府的影响,而分散的农户就像一盘散沙,很难统一起来,也很难形成集体力量获得地方政府的支持。充分利用集体效应,以产业化形式发展低碳农业,可以有效引起地方政府对低碳农业的扶持。通过发挥地方政府的主导作用,统筹各区域的发展优势,因势利导,从财力、物力、人力等各个方面加强对低碳农业发展的支持,使低碳农业真正成为带动当地农业发展、农民致富、造福子孙后代的新型农业生产方式。

主要参考文献:

[1]http://.cn/baike/201109/nongye211521.shtml.

[2]北京农业.2010.10(上).

低碳农业发展范文7

 

关键词:低碳农业;节能减排。 

 

1 低碳农业的含义与特点。 

“低碳”是近期最热的词之一。但现在人们一谈到低碳经济,讲工业的多,讲城市的多,讲农业的少,讲乡村的少。事实上,联合国粮农组织新近指出,耕地释放出大量的温室气体,超过全球人为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30%,相当于150亿吨的二氧化碳。同时,联合国粮农组织估计,生态农业系统可以抵消掉80%的因农业导致的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无需生产工业化肥,每年可为世界节省1%的石油能源,不再把这些化肥用在土地上还能降低30%的农业排放。所以,低碳经济在农业上大有可为。 

低碳农业就是生物多样性农业。农业的发展经历了刀耕火种农业阶段、传统农业阶段和工业化农业阶段。工业化农业过程对生物多样性构成威胁:农田开垦和连片种植引起自然植被减少,以及自然物种和天敌的减少;农药的使用破坏了物种多样性;化肥造成了环境污染,进而也引起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品种选育过程的遗传背景单一化及其大面积推广,造成了对其他品种的排斥??如果用碳经济的概念衡量,这种农业可以说是一种“高碳农业”。改变高碳农业的方法就是发展生物多样性农业。生物多样性农业由于可以避免使用农药、化肥等,某种意义上正属于低碳农业。 

低碳农业是指以减少大气温室气体含量为目标,以减少碳排放、增加碳汇和适应变化技术为手段,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土壤有机质、做好病虫害防治、发展农村可再生能源等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方式转变,实现高效率、低能耗、低排放、高碳汇的农业。低碳农业首先是一种理念,是农业转变发展方式的一个发展方向,它更注重整体农业能耗和碳排放的降低。不仅要像生态农业那样提倡少用化肥农药、进行高效的农业生产,而且在农业能源消耗越来越多,种植、运输、加工等过程中,电力、石油和煤气等能源的使用都在增加的情况下,还要更注重整体农业能耗和排放的降低。但这是不是就意味着低碳农业只是一个离我们比较遥远空洞的概念呢?绝对不是。最简易、最有效的例子就是植树造林。据科学测定,1hm2茂密的森林,一般每天可吸收二氧化碳1005kg,放出氧气735kg,可供975人1天的需要。1hm2玉米地产出的秸秆就可以压制出7.5t秸秆炭,1.3t秸秆即可满足1户农民全年的取暖做饭。 

低碳农业具备五大特点。一是低耗性。低碳农业体系是科学地安排不同生物在系统内部的循环利用或再利用,最大限度地利用农业环境条件,以尽可能少的投入得到更多更好的产品。二是持续性。低碳农业的转型,不仅意味着农业经济形态的转变,更意味着一场深刻的农业革命,它涉及农业资源与环境保护,农业生产技术转型、食品安全、国民健康、城乡关系,以及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等多方面的问题。低碳农业并不意味着产出剧烈下降,生产停滞不前,而是要求农业可持续发展。三是高优性。低碳农业是生产绿色产品的过程,既要收获优质产品,又要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生产生态双安全。四是协调性。低碳农业运作与发展涉及多领域,尤其是生产与生态的协调。资源与环境是农业生产的自然基础,资源贫乏、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等现实困惑都要求人们必须发展低碳农业。低碳农业的本质是生态农业经济,建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有利于缓解资源贫乏的压力;而通过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和强化生态建设来提高农业生态环境质量,更是保障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五是系统性。发展低碳农业,要有统筹的思维,即要考虑如何从技术、制度、管理等方面避免农业生产对环境的破坏作用,提高农业生态环境质量,实现农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食品安全和人们健康,这无疑是发展低碳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2 发展低碳农业的意义。 

2.1 发展低碳农业,有利于践行科学发展观。 

发展是硬道理。农业面临的问题是如何科学发展。建设低碳农业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本质一致,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科学发展观所蕴涵的关于发展的科学思想和解决发展问题的根本方法,又为我国低碳农业发展提供了方法论指导,拓宽了低碳农业发展的思路,提高了低碳农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促进了农民的增收和生活质量的改善,推动了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 

2.2 发展低碳农业,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 

发展低碳农业是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减轻农业资源与环境压力、解决面源污染的一场革命,是我国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途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以及与国际市场接轨的进程中,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农产品的安全性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要从粗放经营到集约化生产、从大量使用农药到生产源头和全过程控制污染、从农业有机废弃物乱堆乱放到无废物、从难以为继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大力推进低碳农业。通过发展低碳农业,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农业经济的碳强度,促进我国经济结构和农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2.3 发展低碳农业,有利于实现农业跨越式发展。 

我国农业科技水平参差不齐,研发和创新能力有限,这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也是我国由高碳农业向低碳农业转型的最大挑战。近年来,我国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乡村清洁工程稳步推进,再生资源开发利用产业呈快速增加之势,如果加大投入,大力发展低碳农业,就可实现农业跨越式发展。 

2.4 发展低碳农业,有利于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 

发展低碳农业,可以避免对自然资源掠夺式经营和滥用,对农业的可更新资源注意增殖,对不更新资源注意保护和利用,使自然资源能得到持续的利用,促进生态良性循环,为农业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2.5 发展低碳农业,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 

低碳农业能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利用率、土地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从而大大提高经济效益。低碳农业又能充分合理地利用、保护和增殖自然资源,加速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有显著的生态效益。它能为社会创造数量多、质量好的多种多样的农产品,满足人们对农产品不断增长的需求。因此低碳农业的发展,必将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 

3 推动低碳农业发展的思路。 

发展低碳农业,最终实现低碳生活,任重道远。因此,要大力推进低碳农业的发展,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低碳农业发展范文8

要:针对天津低碳农业发展的现状及问题,在调研的基础上,探索天津低碳农业发展的途径,并提出对策建议。其中,天津低碳农业发展,可以通过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发展循环农业、发展现代林业、利用可再生能源等4种途径来实现。

关键词:低碳农业;发展路径;对策研究;天津

中图分类号: F323.22

文献标识码:A

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3.01.014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Path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ianjin Low Carbon Agriculture

QIN Jing, JIA Feng-ling

(Rural Economy and Zoning Institute of Tianjin, Tianjin 300192, China)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al problems of Tianjin low carbon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pathway of the low carbon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was discussed and targeted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on the basis of Tianjin low carbon agriculture investigation. Among them, Tianjin low carbon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could be achieved by eco-tourism agriculture, circular agriculture, modern forestry, and renewable energy utilization four ways.

Key words: low carbon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path; countermeasures study; Tianjin

低碳农业是一种通过产业转型、技术改进、新能源利用、制度创新等手段,降低农业系统的碳源,扩大碳汇效应,以温室气体减排为核心的新型综合农业形态。低碳农业走向的是降低对能源的依赖,有机、生态、高效农业的新道路[1-3]。如果用低碳经济的内涵衡量,低碳农业可以说是一种区别于传统农业(高碳农业)的生物多样性农业。其特征可以概括为“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即人们生存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4]。“十二五”期间,天津市启动实施低碳城市试点建设,低碳消费理念和行为方式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一部分[5]。在此背景下,低碳农业潜力巨大,应用前景也非常广阔。

1

天津低碳农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天津地理环境独特,农业生产条件优越,农村经济发达。经过多年的发展摸索,积累了国内外发达地区农业发展的宝贵经验,农业科技实力显著增强,发展农业的现代生产经营方式得到较大提升。但由于城市化、人口压力、传统农业耕作方式惯性等因素,天津农业发展仍具有高碳特征。2005—2010年间单位耕地面积化肥施用量年均增长率为2.67%。2010年天津全市耕地化肥施用量为25.54万t,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单位耕地面积化肥施用量为640.42 kg·hm-2,比发达国家的警戒线225 kg·hm-2,高出1倍多;全市农药使用总量从2001年的3 605 t增加到2010年的3 721 t,单位面积的农药使用量从2001年的8.49 kg·hm-2,增加到2010年的9.33 kg·hm-2,;农膜的使用量也在不断增加,2000年天津市农膜使用总量为8 738 t,到2010年农膜使用量增加到12 009 t。

目前,天津林业生态体系和林业产业体系建设相对欠缺。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相比,林木覆盖率增长缓慢,林业建设体系尚有待完善。另外,以植物秸秆、禽畜粪便等为主的农业废弃物是制约生态低碳农业发展的喉结所在。通过对宝坻大口屯镇及宁河潘庄镇的部分村庄走访调研访谈发现,虽然天津在塑料大棚、地膜覆盖、日光温室等循环农业方面取得了较快的进展,但目前对农业区县的农业节能减排所产生的问题及其所暗含的潜力仍然重视不足。主要表现在农业规模化程度较低,农民群众的低碳农业意识较为薄弱;种植业能源浪费较为突出,养殖业污染需要治理的空间有限;农业废弃物治理问题尚待深入研究等等。这些现象从更深层次反映了低碳农业的相关研究滞后、低碳技术边缘化及低碳科技创新体制不完善等问题。

2

天津低碳农业发展途径

结合低碳农业特征及低碳农业发展现状,探索天津低碳农业的发展途径如图1所示。

2.1

探索多样化低碳农业发展模式

多元化农业发展模式是低碳农业发展的核心元素和载体之一,其节能减排对低碳农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结合天津都市农业特点,走低碳发展道路,可将天津农业区县大致可分为四种农业发展区:环城农业区、滨海农业区、远郊农业区和蓟县农业区;通过多样化的低碳旅游发展模式,促进天津展低碳农业“多快好省”地发展。

2.1.1

东丽、西青、津南、北辰环城农业区

该区应依托花卉、沙窝萝卜、食用菌、观赏鱼、小站稻、特色蔬菜和优质果品等产品资源,通过市民农事参与、休闲度假娱乐和乡村民俗文化等低碳消费模式重点发展低碳旅游,提高旅游体验质量。

2.1.2

塘沽、汉沽、大港滨海农业区

该区应依托特殊的海洋资源条件、特色鲜明的农渔产品条件以及良好的农业科技创新条件,重点发展低碳农业技术创新模式,通过科技示范为主实施低碳试点示范工程,加快研制更高燃效的旅游交通工具,使用清洁能源,采用低碳或者零碳能源代替高碳能源等;旅游企业要通过转让机制和市场化运作同发达国家进行技术转让。

2.1.3

静海、武清、宝坻、宁河远郊农业区

该区应进一步发挥特色农业资源优势和农村传统文化优势,依托湿地、林地、农田、地热等特殊资源,重点发展低碳观光模式,鼓励旅游者以共乘方式出游,旅游景区环保旅游观光车碳减量计数器等。

2.1.4

蓟县农业区

该区应以低碳农业发展作为县域经济的主导产业,开发低碳旅游产品,在现有发展基础上努力提升水平和档次,以农家生活体验和生态旅游观光为主要发展模式,深挖文化内涵,完善公共设施,着力提升低碳品质。

2.2

针对种植业和畜牧业强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农业部门区划类型包括种植业区划、养殖业区划、渔业区划等,这类区划为实现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从此为切入点,天津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实现废弃物利用,必须重点抓好种植业和畜牧业的转型发展。

2.2.1

发展现代种植业

首先,减少化石能源使用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保护农田土壤和提高农产品质量,进而大幅度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二氧化碳排放。其次,满足小康生活需要,减轻环境污染。再次,提高种植经济效益。通过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产品价格促使农民增收,进一步调动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最后,充分利用自然条件的差异,扩大农业的地域分工。

2.2.2

发展现代畜牧业

直接来自于牛和猪的甲烷排放是温室气体甲烷的重大来源。有关资料表明,全球18%左右的温室气体来源于畜牧业[6]。畜牧业在天津农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按照发展低碳农业的要求,天津畜牧业发展面临新的形式。首先,提升产品质量。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品消费的选择性越来越强,更加关注绿色和有机等健康标准。为此,要大力发展不用有害添加剂的绿色畜产品。其次,扩大沼气利用。鉴于畜禽粪便排放是温室气体的主要来源之一,要大力利用畜禽粪便发展沼气。一方面可以减少农村面源污染,另一方面通过替代薪柴和化石能源,相应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最后,推动规模养殖。为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推广先进养殖技术和集约开发利用沼气。

2.2.3

发展低碳农业必须提高对农业废弃物的利用率,实现“变废为宝”的跨越性转变[7-8]

首先,开展周密系统的调查研究,要弄清全市各区县各类农作物废弃物及畜禽粪便的数量,市相关部门要把发展循环经济、再生利用农业废弃物摆上重要日程,明确有关部门的责任,使各级领导干部和农民群众深刻认识各类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的价值。其次,结合市不同区县农作物废弃物的种类特点,因地制宜地展开循环经济、废弃物再利用的试点工作,探索循环利用的途径。再次,以农业园区为载体,加大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示范工程推广力度。最后,在畜牧业比较发达的区县,加大牲畜或畜禽的排泄物及畜栏垫料等肥料化、能源化的推广力度。

2.3

增大林业碳汇能力

现代林业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研究并协调社会与生态系统中的社会关系和生态关系,对于实现生物圈稳定和繁荣意义重大。针对天津森林生态体系的现状,今后应通过大力植树造林,提高林木覆盖率,增加林业碳汇。

2.3.1

加强现有森林保护

加强对蓟县山区现有森林保护和工程区管护,建立稳定的护林队伍;加强森林防火防御体系和林业病虫害预防体系建设;对低效林和灌木林进行健康和近自然经营,并补植改造;优化林木种苗建设,重点培育适合天津自然条件的抗性强、耐盐碱树种。通过对现有林地科学管护,提高林业碳汇能力[6]。

2.3.2

实施路网绿化工程

以公路、铁路、河流为骨架,开展绿色通道建设,实施高速公路、河流两侧、农田林网、城市周边及村镇绿化建设工程。

2.3.3

以富民产业推动林业建设,优化总体布局

以林农富裕为目标,让农民参与碳汇林业建设。根据区域特色,积极优化林业总体布局。依托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沿海防护林工程,在平原农区实施农田林网和用材林、经济林建设;在北部山区实施水源涵养林建设;在西北部实施防风固沙林建设;在东部实施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在各类风景区、小城镇及村庄等实施片林建设。在全市形成“三网、三带、四区、多片”的林业总体格局。

2.4

通过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实现“低碳”农业

推动以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广泛应用,建立低碳生活环境和生产方式。根据天津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具体情况,以可再生能源为基础,以农村和农业为载体,天津低碳经济下的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按照地域可划分为农村居民居住区可再生能源利用和农业园区可再生能源利用进行探讨[9]。

2.4.1

农村居民居住区可再生能源利用

农村用能主要以电和燃气为主,随着天津程式化进程的加快,农民生活水平和农业机械化程度不断地提高,农村机动车拥有量越老越多,因此,农村用柴油量也越来越高。而电、燃气、柴油均可以通过可再生能源得到。根据各乡镇各类可再生能源资源现,以低碳小城镇示范、低碳社区示范、低碳型宜居示范村建设为试点,大力开发利用农村现有的可再生能源。

2.4.2

农业园区可再生能源利用

农业园区的主体是农业企业,能源利用以电能为主。天津农业园区中可利用的可再生能源主要包括生物质能、太阳能、地热能等,其中生物质能主要来源于工人产生的生活垃圾[10-11]。因此,首先,可利用各种现有的生物质能规模化生产固体燃料、燃料乙醇、生物柴油、发电等。其次,还可以利用风能和水能发电。最后,太阳能既可以用来发展日光温室,也可以通过光电转换和光热转换成太阳能电池、太阳能灯用于农业生产。

3

低碳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天津低碳农业发展不仅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以获取政府的财政支持和低碳技术政策的支持以及农村环境保护法制建设的保证,更需要广大农民的积极主动参与,在农业生产中采取具体措施,以保证低碳农业发展的顺利进行。

3.1

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保障体系

政府应该基于低碳农业的多功能属性和其产出价值的综合多元性来提供保护和支持的措施,给予资金、法规及政策上的支持,促使低碳农业进入良性发展。加大对低碳农业的投入和扶持,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企业资金等参与低碳农业开发建设,努力拓宽投资渠道,构建多元化投入机制,实现天津农业产业的更新换代和升级调整,促进天津都市型低碳农业的发展。

3.2

完善低碳农业技术体系,加强低碳技术自主创新能力

低碳技术及其研究、开发、应用的能力体系,不仅是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而且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彰显低碳竞争力水平的关键[12]。天津现代农业较为发达,结合低碳农业发展现状,在低碳农业方面,应更加注重通过使用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达到节能减排的目标。天津低碳农业技术体系应着重从“加强生态综合防控技术、推广有机农业技术、生物质能转化技术、实施垄作免耕技术、覆膜节水灌溉技术、低产田高燥技术及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几个方面构建。

3.3

实施低碳科技人才开发机制,为低碳农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科技人才的培养经费应向低碳人才的培养倾向,加强低碳科技人才的继续教育。要合理有效地使用低碳科技人才,开发他们创新能力,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优势。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正确评价、聘用创新型科技人才,激励其不断创新[13]。

3.4

大力宣传低碳农业,推广低碳农产品

低碳农业不仅是唤起民众的关注和积极参与,引导消费者对低碳农产品消费支持是低碳农业长久发展的基础。此外,低碳农业是一个新兴的农业种植模式和技术体系,对于广大的农民而言,需要改变过去传统的农业思维,搭建便捷的服务平台,宣传推广农业技术及绿色产品,提高广大农民群众低碳农业意识。在实践中,天津应注重“三个始终坚持”,集中多方力量,采取多种模式,搭建低碳农业服务平台建设,推动低碳农产品的普及。

参考文献:

[1] 梁青青,田敏. 我国低碳农业发展现状研究[J]. 农业经济,2012(1):50-51.

[2] 闫玲.低碳经济与中国农业发展展望[J].山西农业科学,2010,38(72):83-85,93.

[3] 刘玉晓,何学良,李春媛,等.浅议低碳农业在中国的发展[J].天津农业科学,2010,16(6):123-124,127.

[4] 杨立志. 浅谈发展低碳农业的意义与策略[J].农民致富之友,2010(11):62.

[5] 今晚网-今晚报. 天津确定低碳城市试点建设“日程表”分三步实施[EB/OL]. [2012-04-06]..

[6] 漆先望,张宁俊,温静,等. 低碳经济时代的四川产业发展战略[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

[7] 天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印发天津市低碳城市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 [2012-03-22] http:///tjep/ConInfoParticular.jsp?id=30790.

[8] ,王文杰.我国农业废弃物资源的利用现状及开发前景[J].天津农业科学,2009,15(3):46-49.

[9] 贾凤伶,刘应宗. 低碳经济下可再生能源利用模式研究[J].中国农机化,2012(1):75-79.

[10] 王爱军,张燕,张小桃,等.河南省农业生物质资源能源利用潜力分析[J].河南农业科学,2012(7):76-79.

[11] 董照锋,张乐,祁东光,等.商洛市农村生活用能现状及农村能源发展方向探析[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9(6):101-105.

低碳农业发展范文9

关键词:低碳农业;可持续发展。

co2,ch4等温室气体排放的温室效应造成全球气候变暖,正在深刻影响着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也对农业可持续发展提出了重大挑战。农业生产既是温室气体的重要来源,又具有汇集和转化温室气体的功能,同时其过程还要受到温室效应的严重影响。因此,在农业生产中降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的低碳农业已成为人们探索追求的目标。如何在今后的农业生产中实现化肥、农药、农膜、除草剂等石化农资产品使用减量化,农业废弃物的再利用、再循环,进行保护性耕作,充分发挥农作物、林木和草地植物的碳汇潜力和价值,减排增汇,既能遏制温室气体排放影响气候和改善环境,又能提高农业经济和社会效益,是我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必然选择。为此,我们进行了文献资料分析和实地调研,对我国的低碳农业与可持续发展进行了思索探讨。

1 低碳农业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1.1 构建低碳农业与可持续发展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英国2003年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首次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其引伸概念低碳农业(lowcarbonagriculture)是指农业生产与经营中排放最少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同时获得最大收益的农业发展模式,它是低碳经济的基础。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development)概念最先于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人类环境研讨会上提出,它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WWw.133229.CoM低碳农业与可持续发展两者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是目前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必然因果链,只有构建低碳农业,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纵观人类农业发展进程,可将农业发展历史分为原始农业、传统工业化农业和现代农业等三个阶段。相应地按照农业生产过程中温室气体(以co2为主)排放多少,即碳经济概念,则可将农业发展历史划分为低碳低效农业发展阶段、高碳高效农业阶段和低碳高效农业等三个阶段。低碳低效农业发展阶段即原始农业阶段,以刀耕火种为主要特征,维持原始生态环境,没有工业化农业造成的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农业生产低碳(排放)和低效率。高碳高效农业阶段是工业革命以后的传统工业化农业阶段,以大量使用农药、化肥等高碳排放工业产品为主要特征,农产品单产获大幅提高,正处于这一发展阶段的我国农业体现高碳高效率。低碳高效农业发展阶段即我国今后构建的现代农业阶段,要求保持传统农业的高效率,从而满足人口不断增长和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的需求,同时,还要进一步减排温室气体,构建低碳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现代农业是农业发展史上的新阶段,是世界农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我国几代领导人和人民大众60年努力奋斗的目标。2007年中共中央1号文件还系统提出了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具体政策措施。低碳农业和可持续发展也就是我们现在及未来需要探索的现代农业发展方式。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就是要从高碳高效农业转向低碳高效农业。并且,过去的原始农业也是低碳农业,这不是我们所需求的农业,因此,准确地说,我们追求的现代农业就是要发展低碳高效农业。

1.2 构建低碳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两型社会建设”的关键。

低碳高效农业的特点是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是节约型、效益型、安全型、友好型农业。简言之,它是高综合效益的生物多样性农业经济模式。它是人类继传统工业化农业大幅度提高农产品产量与品质,满足人类需求后,进一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针对传统工业化农业发展中出现的资源消耗大、生态环境污染严重等一系列问题而提出的一种农业发展战略,这种发展能够有效合理利用与保护土地、水资源、植物和动物遗传资源,而不会造成生态环境退化。

2007年12月,中国国务院批准“长株潭城市群”和“武汉城市圈”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两型社会”

建设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两型社会”建设是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一个国家综合战略举措。在两型社会建设过程中,我们必须引入国际视野和现念,注重借鉴汲取国内外现代农业建设的经验教训,大力引进国内外先进的低碳农业技术,先试赶闯,创新出一条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城乡统筹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的现代农业发展新途径。

1.3 构建低碳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维护国家声誉和体现国际责任的要求。

人类的农业生产活动与全球气候变化相互联系又相互影响。构建低碳农业是一场涉及农业生产模式、农村和农民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的全球性革命。发展低碳农业并不是未来的事业,而是应该从现在做起,关乎每个人的事情。防范全球变暖,需要国际合作,关乎全球每个国家和地区。因此,构建低碳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不仅中国农业发展本身的需要,更是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体现对全球农业发展作贡献和尽责任及义务的要求。

2007年5月,中国政府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根本大法——《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2009年12月中国政府正式对外宣布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决定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co2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十二五”及其后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在维护第三世界发展权和承担自己的国际义务方面走在世界的前沿。从1995年开始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到1997年《京都议定书》签署,再到2009年哥本哈根全球气候会议通过了一份不具法律约束力的协议,围绕包括低碳农业在内的低碳经济世界博弈将长期存在和发展,并将对今后世界多极化格局产生决定性影响。不言而喻,我国节能减排低碳经济工作,工业系统固然要勇挑重担,但是,“三农”工作系统同样责无旁贷。这是因为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是一个重要的温室气体来源,同时又受到温室效应的严重影响。

2 低碳农业与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在发展低碳农业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和巨大的贡献,但也还存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依然任重道远。

2.1 农业生产方式不尽合理。

长期以来我国自然资源总量和人均资源严重不足,资源利用效率相对低下。如土地总量较大,位居世界第三,但人均耕地面积仅0.085hm2,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3。为了应付日益膨胀的人口增长需求,我国过去采取了一系列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已成为我国低碳农业和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障碍。

一是土地利用改变,耕地面积减少,水土流失严重,破坏和降低了森林、草地植物的碳汇功能。土地利用变化是目前大气中碳含量增加的第二大来源,其作用仅次于石化燃料的燃烧。2006年中国共减少耕地67.4万公顷,2006年底全国耕地面积只有1.218亿公顷,已逼近1.2亿公顷的“红线”;目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高达138万平方公里,年均土壤侵蚀总量为45.2亿吨,且以每年1万平方公里的速度流失;全国沙化面积达173.97km2。致使野生动物栖息繁衍地日益缩小,加上人为乱捕滥猎,导致物种数量减少和濒临灭绝。据有关资料,我国有15%~20%的物种处于濒危和受威胁状态,包括4600多种高等植物和400多种野生动物。近几十年已绝迹的高等植物就有200多种,野生动物有10余种,还有20多种濒临灭绝。

二是土地利用与施肥方式不合理。为了追求农产品单产,提高农地复种指数,大量使用化肥,导致农田土壤退化,土壤中有机碳大量丢失排放,引起农业生产报酬递减,进而造成整个农业生态系统脆弱,病虫害频繁发生,进一步加大化肥和农药使用的恶性循环。同时,施肥方式不当加剧了温室效应。如大量施用石灰和尿素已成为co2的排放源。向土壤中施用石灰能够降低土壤的酸性,促进作物生长;但是碳酸盐和重碳酸盐的溶解和释放过程中也会产生大量的co2。尿素施用过程中碳素的易挥发性也导致大量co2的损失。

三是草地过度放牧。我国草地总面积的大约90%存在着不同程度退化,全国沙漠化、盐碱化的草原面积达1.35亿公顷,约占总面积的1/3,且以每年200万公顷的速度迅速增加。严重降低了我国现有的4亿平方公里草原的碳汇功能。

四是农业灌溉方法不当。占我国有效水资源利用量77%的农业用水未采用节水灌溉,加剧了水资源短缺;加上大量施用化肥、牲畜粪便有害排放等导致水资源污染严重;过度开采地下水以保障生活和农业用水,这又导致地下水位下降,进一步加剧了土壤退化和沙漠化,降低了农业碳汇功能。

2.2 农业生产废气大量排放科学研究表明,农业生产与经营是温室气体排放的第二大来源,其中农业生产的废气又是主要的温室气体来源。

一是畜禽集约化养殖、水稻种植、肥料施用以及农业秸秆燃烧等活动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温室气体。据估算,2000年农业源排放甲烷占我国甲烷排放总量的80%,排放氧化亚氮占我国氧化亚氮排放总量的90%以上。

二是农村乡镇企业工业和农业机械化的使用已成为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来源。2001~2006年,我国农机总动力从5.50亿千瓦增长至7.26亿千瓦,拖拉机保有量由1405.5万台增长到1728.3万台。2006年大中型拖拉机保有量达到167.6万台,水稻插秧机保有量11.2万台。2006年的机械化耕地、播种和收获总面积达到1.56亿公顷,作业水平分别为52.1%,32.4%和25.2%,全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38%。在小麦、水稻和玉米三大粮食作物中,小麦机播和机收水平均超过80%,基本实现了生产全程机械化;水稻机械化栽植和收获水平分别为10%和40%;玉米机播和机收水平分别达到58%和5%。由于农用动力机械排放标准低于城市用车,且油品质量也低,所以农用动力的温室气体排放成为农村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

2.3 过量使用农用化学物质。

农用化学物质包括农药、化肥、农用薄膜、化学除草剂、作物生长剂等。在现代农业生产中,虽然农用化学物质的投入对保障农业增产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如果不合理使用或过量使用也会造成低碳农业和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障碍。

我国是化学品生产和消费量最大的国家,其中氮肥生产占化肥总产量的80%。1997年,中国的氮肥达到自给自足,2007年氮肥过剩近1000万吨。我国氮肥使用量从1960年代的50万吨增长到2008年的3000多万吨。我国化肥用量赶上和超过世界施肥水平最高的比利时等国,但其利用率平均仅27%~30%,其余部分都流失到环境中,常常造成大气、地表水、地下水污染。农药和除草剂对防治作物病虫草害具有重要作用,但往往含有各种毒素,农药残留可在生物体内蓄积,并对多种生物造成危害。我国农药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带有一定的盲目性,总用量有逐年增加的趋势,至2000年每公顷使用农药已达24.2kg。其用途已不局限于农业,还涵盖畜牧业、林业、园林、工业、宠物、家庭户内和庭院花园等,日常生活,无处不用。由于农药施用有效利用率很低,一般仅20%~30%,因此农药和除草剂大部分漂浮在空气中或降落在地面,一小部分则进入土壤、水体、生物体内。此外,据有关资料,我国农用薄膜残留量每年每公顷45kg,废弃地膜每年约有40万吨在农田里。我国农用化学物质的过量使用,不仅其生产过程的典型高能耗和高污染是温室气体的主要来源,而且造成土壤和水环境严重污染,造成土壤等碳素贮存库和转化器功能的减弱或丧失。

2.4 农业废弃物处理方式不合理,低碳价值观念有待提高。

农业废弃物包括种植业的秸秆和集约化养殖业产生的畜禽粪便废弃物等。在我国传统农业生产发展模式中,生产环节单一,往往有意无意地把种植业与养殖业分割开来。每年农作物秸秆有7亿吨,除一部分还田外,更多的是当作废弃物焚烧,结果不仅浪费资源,又增加了温室气体排放。农业集约化养殖产生畜禽粪便,每年约18亿吨,由于处理需要成本会影响经济效益,所以往往任意堆放,其结果又造成温室气体排放。这些有机废弃物中大约含有的6000多万吨农作物必须营养成分氮磷钾总量甚至比目前我国化肥产量还要高。此外,更重要的是还有大约6亿多吨,目前我国土壤急需要的有机碳。

发达国家过去现代农业形成的发展模式是一种非持续性的发展模式,我国低碳农业和可持续发展不能再重复这种高碳发展模式。我国要实现低碳农业和可持续发展,不仅是农业发展模式的变革,而且是包括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等要从高碳理念向低碳理念的一系列革命性变革。在这场方兴未艾的低碳发展浪潮中,特别在我国还未完成全面工业化和未充分享受现代工业文明成果的发展道路上,必须完成低碳农业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跳跃,转变农业发展观念和生活理念,牢固树立我国低碳农业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3 构建低碳农业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3.1 加强宣传,科学决策,建立完备政策法规体系。

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和手段,深入宣传低碳农业的必要性、扶持政策和可持续发展技术。低碳农业与可持续发展是农业发展模式的创新选择,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发展方式以及农业技术的革新。调动各方面发展低碳农业的积极性,培育全社会参与共识,大力倡导低碳农业生产和生活方式,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为主体和全民积极参与的低碳农业发展体制,大幅度提高全民参与能力,提高参与国际社会低碳农业与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合作能力。

形成健全的低碳农业与可持续发展法律、法规体系。各级政府要对低碳农业发展足够重视,尽快出台《低碳经济(农业)促进法》。依据法律制定低碳农业税收优惠、融资优惠政策,刺激和引导企业增加低碳农业技术的研发投入,进行农业清洁生产、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和技术研发,积极推动效益良好的低碳农业企业上市。尽快实现低碳制度创新,对不利于低碳农业的企业和消费者征收资源税、生态税、垃圾税等,用于生态补偿和低碳农业建设。

进一步规范各级政府的行为。应超前认识谋划,积极应对,适时行动,建立低碳农业的科学核算机制,纳入统计考核体系。完善低碳农业与可持续发展的信息共享和决策咨询服务体系,全面提高政府的科学决策和综合协调能力,促进低碳农业涉及的各部门联动,进而引领低碳农业与可持续发展驶入健康快速轨道。

加大对低碳农业的投入。从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扶持正在起步的低碳农业,研究扶持政策和发展措施,结合实际,循序渐进,分阶段、有重点、有目标地积极推进低碳农业。

3.2 合理开发和集约高效利用农业资源,突出农业生产方式转变。

一是要严格保护耕地,提高耕地质量。强调施用有机肥,调控化肥施用,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森林覆盖率,治理退化、沙化、碱化“三化”农地和黄红壤等低产田,治理水土流失。改良天然草地,扩大人工草地,促进畜牧业生产,减排增汇。推广农业生产与生活废物无害化处理,进行农村环境综合治理。

二是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规范投入品使用,积极探索绿肥秸秆替代化肥,用天敌、轮作替代化学防治,用少耕免耕替代翻耕等化肥、农药、农用薄膜的减量、替代。大力推广生物、物理和农业综合防治病虫技术,研究、生产低残留农药和可降解塑料薄膜。施行测土配方施肥和平衡施肥,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

三是大力推广立体种养模式,大力发展节水型农业。积极采取科学的工程措施,改造落后的机电排灌设施,积极发展防渗渠道和管道输水,大力推广喷灌、微喷灌、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杜绝漫灌。

3.3 积极研发低碳农业技术,形成低碳农业科技支撑体系。

一是适时调整农业结构,优化作物布局,改革耕作制度。发展对co2利用高的作物,增加种植密度,控制和减少空地面积,保持全年有充足的吸收和固定co2的绿色面积。调整农作物的育种目标,培育耐中高温型、耐低肥、抗旱和抗因高温引发病害的新品种。增加抗旱作物种植面积,发展旱作农业,建设水利工程,人为调节降水在地表重分配。

二是采用先进施肥和病虫防治技术。提倡化肥深施,推广缓释长效肥。加强研制高效低毒或无毒农药,加强生物防治和农作物抗病虫育种工作,发展农业灾害预报防治和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

三是研究生物质能燃料替代石化燃料消费,提倡非经济产量资源化利用。进行农作物副产品深加工利用,如扩大秸秆作为饲料、工业或手工业原料的比例;推行秸秆过腹还田,覆盖免耕等保护性耕作,发展沼气,严禁就地焚烧;利用农村丰富资源发展清洁能源如风力发电、秸秆发电、秸秆气化沼气、太阳能利用。

四是充分利用耕地资源。气候变暖有利于多熟种植,应因地因时提高复种指数,调整耕作制度,变农业经济的二元结构为三元结构。

3.4 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循环农业。

一是突出发展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和有机食品的生产,大力发展附加价值高的特色农产品生产。要进一步抑制高耗能和高排放涉农企业生产,积极开发和生产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能源消耗低的农产品。

二是突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要企业进园区,形成农产品加工集群,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有效延长农业产业链。

三是突出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将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等废弃物和农产品加工废弃物,化害为利,变废为宝,进行循环利用、多次利用、多次升值。

四是突出发展乡村旅游业。乡村旅游业是低耗能、低污染的“无烟产业”,应充分发挥广大农村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底蕴深厚文化,大力开发休闲度假、生态观光、文化体验、农事参与、餐饮接待、康体修学、特色农产品加工观光等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产品。

参考文献:

[1] 翁伯琦,王义祥。论循环经济发展与低碳农业构建[j].鄱阳湖,2009,(3):92-102.

[2] 王 昀。低碳农业经济略论[j].中国农业信息,2008,(8):12-16.

[3] 赵其国,钱海燕。低碳农业与农业发展思考[j].生态环境学报,2009,18(5):1609-1614.

低碳农业发展范文10

关键词:低碳农业;节能减排。

1 低碳农业的含义与特点。

“低碳”是近期最热的词之一。但现在人们一谈到低碳经济,讲工业的多,讲城市的多,讲农业的少,讲乡村的少。事实上,联合国粮农组织新近指出,耕地释放出大量的温室气体,超过全球人为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30%,相当于150亿吨的二氧化碳。同时,联合国粮农组织估计,生态农业系统可以抵消掉80%的因农业导致的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无需生产工业化肥,每年可为世界节省1%的石油能源,不再把这些化肥用在土地上还能降低30%的农业排放。所以,低碳经济在农业上大有可为。

低碳农业就是生物多样性农业。农业的发展经历了刀耕火种农业阶段、传统农业阶段和工业化农业阶段。工业化农业过程对生物多样性构成威胁:农田开垦和连片种植引起自然植被减少,以及自然物种和天敌的减少;农药的使用破坏了物种多样性;化肥造成了环境污染,进而也引起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品种选育过程的遗传背景单一化及其大面积推广,造成了对其他品种的排斥??如果用碳经济的概念衡量,这种农业可以说是一种“高碳农业”。改变高碳农业的方法就是发展生物多样性农业。生物多样性农业由于可以避免使用农药、化肥等,某种意义上正属于低碳农业。

低碳农业是指以减少大气温室气体含量为目标,以减少碳排放、增加碳汇和适应变化技术为手段,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土壤有机质、做好病虫害防治、发展农村可再生能源等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方式转变,实现高效率、低能耗、低排放、高碳汇的农业。低碳农业首先是一种理念,是农业转变发展方式的一个发展方向,它更注重整体农业能耗和碳排放的降低。不仅要像生态农业那样提倡少用化肥农药、进行高效的农业生产,而且在农业能源消耗越来越多,种植、运输、加工等过程中,电力、石油和煤气等能源的使用都在增加的情况下,还要更注重整体农业能耗和排放的降低。但这是不是就意味着低碳农业只是一个离我们比较遥远空洞的概念呢?绝对不是。最简易、最有效的例子就是植树造林。据科学测定,1hm2茂密的森林,一般每天可吸收二氧化碳1005kg,放出氧气735kg,可供975人1天的需要。1hm2玉米地产出的秸秆就可以压制出7.5t秸秆炭,1.3t秸秆即可满足1户农民全年的取暖做饭。

低碳农业具备五大特点。一是低耗性。低碳农业体系是科学地安排不同生物在系统内部的循环利用或再利用,最大限度地利用农业环境条件,以尽可能少的投入得到更多更好的产品。二是持续性。低碳农业的转型,不仅意味着农业经济形态的转变,更意味着一场深刻的农业革命,它涉及农业资源与环境保护,农业生产技术转型、食品安全、国民健康、城乡关系,以及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等多方面的问题。低碳农业并不意味着产出剧烈下降,生产停滞不前,而是要求农业可持续发展[天下论文]。三是高优性。低碳农业是生产绿色产品的过程,既要收获优质产品,又要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生产生态双安全。四是协调性。低碳农业运作与发展涉及多领域,尤其是生产与生态的协调。资源与环境是农业生产的自然基础,资源贫乏、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等现实困惑都要求人们必须发展低碳农业。低碳农业的本质是生态农业经济,建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有利于缓解资源贫乏的压力;而通过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和强化生态建设来提高农业生态环境质量,更是保障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五是系统性。发展低碳农业,要有统筹的思维,即要考虑如何从技术、制度、管理等方面避免农业生产对环境的破坏作用,提高农业生态环境质量,实现农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食品安全和人们健康,这无疑是发展低碳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2 发展低碳农业的意义。

2.1 发展低碳农业,有利于践行科学发展观。

发展是硬道理。农业面临的问题是如何科学发展。建设低碳农业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本质一致,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科学发展观所蕴涵的关于发展的科学思想和解决发展问题的根本方法,又为我国低碳农业发展提供了方法论指导,拓宽了低碳农业发展的思路,提高了低碳农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促进了农民的增收和生活质量的改善,推动了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

2.2 发展低碳农业,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

发展低碳农业是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减轻农业资源与环境压力、解决面源污染的一场革命,是我国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途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以及与国际市场接轨的进程中,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农产品的安全性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要从粗放经营到集约化生产、从大量使用农药到生产源头和全过程控制污染、从农业有机废弃物乱堆乱放到无废物、从难以为继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大力推进低碳农业。通过发展低碳农业,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农业经济的碳强度,促进我国经济结构和农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2.3 发展低碳农业,有利于实现农业跨越式发展。

我国农业科技水平参差不齐,研发和创新能力有限,这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也是我国由高碳农业向低碳农业转型的最大挑战。近年来,我国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乡村清洁工程稳步推进,再生资源开发利用产业呈快速增加之势,如果加大投入,大力发展低碳农业,就可实现农业跨越式发展。

2.4 发展低碳农业,有利于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

发展低碳农业,可以避免对自然资源掠夺式经营和滥用,对农业的可更新资源注意增殖,对不更新资源注意保护和利用,使自然资源能得到持续的利用,促进生态良性循环,为农业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2.5 发展低碳农业,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

低碳农业能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利用率、土地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从而大大提高经济效益。低碳农业又能充分合理地利用、保护和增殖自然资源,加速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有显著的生态效益。它能为社会创造数量多、质量好的多种多样的农产品,满足人们对农产品不断增长的需求。因此低碳农业的发展,必将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

3 推动低碳农业发展的思路。

发展低碳农业,最终实现低碳生活,任重道远。因此,要大力推进低碳农业的发展,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 制定相关政策。

要建立和完善相关政策,形成低碳农业发展的长效机制。一是制定法律法规。十多年来,中国相继出台了《基本农田保护条例》,修订了《土地管理法》等一系列有关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但是,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农业生态环境状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为此,可以借鉴美国做法,结合中国实际,有针对性地出台法律法规,尽快制定并完善农业投入品对生态环境影响等相关标准,加强农产品标准的制定,控制过量的化学品的投入引起的食品安全和环境安全的问题,规范低碳农业发展。二是建立财政支持政策。对农村购买太阳能灶给予适当的财政补贴。同时,大力扶持乡镇低碳生产企业,在税收上予以优惠,帮助企业提高产量、质量和科技含量。三是完善投融资体系。推进农村集约化经营,全力打造低碳、可持续的现代化大农业。

3.2 依靠科技支撑。

加快农村低碳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力度,一是要提升粮食核心产区的低碳农业基础建设。加大整合力度,重点建设现代设施农业示范园区、生态畜牧业、粮食(叶菜)功能区等项目,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打好基础。

二是要加强培育适应低碳环境的优良品种。要大力推动农作制度创新,推广一批稳粮高效、农牧循环、水旱轮作等发展模式。三是要大幅度地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减轻农业发展中的碳含量。如用粪肥、堆肥或有机肥替代化肥,通过秸秆还田增加土壤养分等。四是对农产品进行深度加工。借科技之力,将各类农产品加工后的副产品及有机废弃物化害为利,变废为宝,进行系列开发、深度加工。如将原本是负担的废菌包,一经科技“魔术之手”,转身变为吃香的有机肥,进而又延伸出一条新的产业链。如此,既降低了生产成本,又具有显著的生态效应。既节约了能源资源,又解决了对生态环境的污染,有效地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发展了优质高效低耗低碳的农业经济。

3.3 注重资源节约。

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农业。一是发展节水农业。目前,我国农业年用水量约为4000亿吨,占全国总用水量的68%,是最大的用水户。其中灌溉用水量为3600亿~3800亿吨,占农业用水量的90%以上。据水利部农水司测算,全国灌溉水利用系数仅为0.46,即从水源到田间,约有一半以上的灌溉水因渗漏、蒸发和管理不善等原因没有被作物直接利用。灌溉后农田水的利用效率也很低,每吨水生产的粮食约1kg,仅为发达国家的一半。因此,要以实用技术与先进设施的集成推广,大力发展节水型农业,采取有效的工程措施,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改革灌溉制度,调整种植结构,推行抗旱耕作。农作物布局要以水资源的分配为依据,提高用水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积极发展砼防渗渠道和管道输水,可以减少和避免水的渗漏与蒸发;改造落后的机电排灌设施,推广水稻节水灌溉技术和农作物喷灌、微喷灌、滴灌等技术,可以较大程度地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二是发展节投农业。其实质是有害投入品减量。

实施有效替代化肥、农药、农用薄膜的使用。这是工业革命成果在农业上的应用,对农业的增产作用显著,但其负面作用也不可忽视,既有可能带来农产品的残毒,又有可能带来农业面源污染和土壤退化,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要在以往成功研发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化肥、农药、农用薄膜的减量与替代的配套技术,如用农家肥替代化肥,用生物农药、生物治虫替代化学农药,用可降解农膜替代不可降解农膜。要集成推广测土配方与精准施肥技术,集成推广生物农药与综合防治技术,使之用得少、用得好,少残留、少污染,真正实现肥药的合理利用,以求达到丰产治污双赢的目的。三是发展节地农业。其核心是实施优化与合理的立体种养,构建循环利用体系。立体种植、养殖旨在充分利用土地、阳光、空气、水,可以拓展生物生长空间,增加农产品产量,提高产出效益。在南方的江海冲积平原,常见的有农作物合理间种、套种的立体种植模式,如:桑田秋冬套种蔬菜、桑田夹种玉米的农桑结合;苗木合理夹种的花卉林木结合;稻鱼共生、菱蟹共生、藕鳖共生、藕鳝共生的农渔结合;以及水网地区的林草渔牧结合等。

这些地区已经积累了一田多用与一地共用的丰富经验。因此,我们要进一步探讨多因素共生的生态系统内物质循环利用合理途径与能量转变效率,并据此建立标准化生产规程,配套相应的设施,实现传统农业向标准农业的产业化转变与跨越,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

3.4 实施清洁工程。

大力发展环境友好型农业,一是实施清洁能源。要利用农村丰富的资源发展清洁能源,推进集约化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工程,推进人畜分离养殖小区的沼气集中供气工程建设。努力提高农村清洁能源利用率,目前农村主要有:风力发电、秸秆发电、秸秆气化、沼气、太阳能利用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近几年各地积极实施“一池(沼气池)三改(改厕、改厨、改圈)”生态富民工程,既净化了环境又获取了能源,还增加了收益,深受农民群众的普遍好评。二是实施清洁生产。优化农村能源结构推进农业清洁生产,要推广节肥节药技术,进一步调整优化用肥结构,提倡增施有机肥,提高肥料利用率;推广应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新品种,淘汰“跑、冒、滴、漏”的生产器械,推广低容量喷雾技术,减少农药用量。要在现代农业的大框架之中,依照规模化、标准化、绿色化、高优化的要求,因地制宜地规划与建设“三品”基地。“三品”即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这三种农产品因其品质好、无农药残留或微农药残留,深受消费者欢迎。为此,各地要在过去成功与探索的基础上,大力推广“三品”基地的规范化与标准化建设,使农产品的安全性能大幅度提高,以求实现粮食安全、食品安全与生态安全的综合目标。三是实施清洁家园。要科学规划,建设乡村,配套基础设施,优化景观布局;实现统一处置生活垃圾,有效转化废弃资源,使之成为宜居胜地,绿色家园,靓丽景观。

3.5 建设乡村新镇。

一是推行以低碳农业发展为理念的乡村新集镇规划。以低碳农业的理念进行乡村新集镇的规划、改造和建筑设计,搞好乡村新集镇居住、公共服务和商业设施的合理配置。完成低碳农业理念指导下的现有乡村新集镇公交系统,建成融入城市交通主干线的快捷公共交通网络。

二是大力推进生态乡村新集镇建设。大力植树造林,重视培育林地,特别是营造生物质能源林,在吸碳排污、改善生态的同时,创造更多的社会效益。以最大限度保护蓝天碧水为目标,加快清洁能源替代项目建设,大力推进乡村新集镇污水达标排放,加快绿化步伐。

三是积极推行建筑节能。加强节能管理,把建筑节能监管工作纳入工程基本建设管理程序。鼓励新建居住建筑应用太阳能热水系统,扩大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加快节能改造,研究政策措施,打秆焚烧或丢在公路边、河流中,造成二次污染。二是养殖废弃物排放污染。部分养殖场畜禽排泄物没有经过处理就进入耕地、河流,网箱养殖、河蚌投饲等引起河道淤积、水体富营养化等现象随处可见。三是农村生活污染相当突出。人们日常生活所产生的污染对农村环境造成的影响已越来越严重。全市农村中约有20%的人粪尿未经处理直接排放,约有80%的生活垃圾随意倒在山地、路边、江河,而绝大部分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污染物分解、耗能产品大量投入和秸秆资源的不合理处理都会导致碳排量增加。

3 发展低碳农业的对策。

3.1 加强宣传引导,营造发展低碳农业的良好氛围。

把低碳经济与现代农业发展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各种方式和途径,广泛开展低碳农业宣传,提高农业生产主体——农民群众的低碳意识,努力使发展低碳农业成为自发行为。要把低碳农业基本知识,纳入农民培训的重要内容,促进低碳农业知识的普及和应用。

3.2 加大投入力度,建立和完善低碳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制定低碳农业发展的鼓励政策,坚持把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有机结合起来,按照综合利用优先,资源化、无害化和减量化的原则,加大对低碳农业的投入,建立健全低碳农业投入保障机制。政府尽早对农业低碳经济发展做出专门规划,制定切实可行的补贴、税收等优惠政策,比如对秸秆还田、养殖废物处理、设施防控病虫和新肥料使用等技术推广的补助和扶持,充分调动各级抓好低碳农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3 加速提高农民素质,增强低碳农业发展原动力。

科技是促进农业产业优化升级的重要支撑,也是实现农民增收的原动力。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千方百计提高农民素质。一是要大力开展职业培训,提高农民生产技能。结合农业主导产业建设实践和农民的切实需要,以服务农业和农民为宗旨,办好各类培训班,扩大培训数量,提高培训质量。积极组织科技服务下乡活动,及时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一些实际困难。二是建立健全科技推广服务体系,采取多种形式向广大农民传授新技术、新品种、新工艺有关知识。通过提高农民素质增强低碳农业发展的原动力。

3.4 加快实施清洁工程,促进低碳农业全面发展。

首先是以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为重点,综合组装配套推广农业清洁技术;其次是以控制农村生活污染为重点,建立废弃物收集处理、生活污水净化设施与物业管理制度;最后是以优化农民居住条件为重点,实施生态庭院建设。[ ]

参考文献

[1]赵文晋,李都峰,王宪恩。低碳农业的发展思路[J].环境保护,2010,(12):38-39.

低碳农业发展范文11

【文章摘要】

随着世界环境持续恶化,全球各国均在走低碳发展之路,但是,在当前我国农业生产中所产生的二氧化碳量达到了30%之多,可见,走出一条低碳农业经济已经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现状,并提出了我国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路径。

【关键词】

低碳农业经济;发展;路径

鉴于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环境的不断恶化,在各个国家均在保护环境,实施低碳减排的全力参与和应对之下,走出一条低碳发展之路就显得十分重要。由于资源的持续减少与环境压力的不断增加,低碳农业经济已经是发展高效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必经发展路径。同时,全球范围内的国家均已进入到低碳经济时代,农业经济之发展必然也需要适应该形势,不断转变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方式,从而加快循环农业、创新农业的发展。为此,我国要积极应对这一情况,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农业经济发展之中,积极支持与发展低耗、低污染和低排放的低碳农业发展模式。在发展低碳农业的过程中,应当以生物与环境间的物质循环、能量转化为主要特征,以技术创新为重要手段,这样一来就能实现高能产品运用的减量化,用新能源来取代高效化,实现农业废弃物的反复运用、能源运用的高效循环,不仅能够遏制全球范围内的温室气体排放影响到气候的变化,从而改善环境,而且还能提升经济效益,更是加快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形式。

1 当前我国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全球发展的不均衡,这是目前全球低碳农业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低碳农业还是处在开发的初期阶段,能够实现技术的创新,提升能源的利用率,从而让循环农业能够有非常大的提高空间。然而,因为我国人口数量众多,农民的总体素质比较低,缺少低碳农业、高效农业经济的发展意识。同时,由于环境的变化,这就为发展中国家的农业造成了非常大的冲击。发展中国家因为土地的破坏相当严重,从而造成了生物多样性倍受严重打击,暴雨与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素不断地发生,这就让这些发展中国家在加快农业经济发展、改进生态环境等方面承受了非常大的压力,从而也体现出发展中国家对于农业生产的重度依赖。中国在生态农业的总面积位居全球第二的基础之上,着重推广农业固碳技术,并且降低高碳能源和化肥等的运用。要通过重建农业湿地系统以发展我国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尽管已经取得了进步,但是依然未能取得较大的改观,所以,中国低碳农业经济发展还是处在发展之初,这就需要不断加快发展的步伐,从而稳步推进低碳农业经济之发展。

当前,我国处于低碳农业发展的最初阶段,主要面临的问题如下:一是我国的农业资源较为分散和孤立,大多数属于粗放型的农业发展形式,或者是从粗放式经营往集约式经营进行转化,这是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规律,能够很好地降低农民群众对于土地、环境所具有的依赖,运用技术创新和农产品的循环利用,全面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规模化发展、集约化发展、标准化生产等,并且提升低碳农业的总体发展成本。因此,我国的农业生产结构亟待调整,这就需要整合全国农村各处分散的土地,实施集体经营管理,运用先进技术来提升土地利用率,形成更加高的生产效率。二是财力和物力支持的投入上不足。我国农村有大量农业基础设施比较差,甚至有所缺失。我国各级政府的支持力度还显得不够大,而且各地政府的财力水平也不均衡,一部分地方缺少足够的能力进行更加多的支持,从而导致当地的节能、节水与减排等举措无法有效地施行。三是农民群体的总体素质不够高。因为我国人口众多,且农民的比例相对来说也比较高,在农业的开发与改造等方面尚具有相当大的局限性,在农业科技的推广上不够到位,农业生产的水平未能得到根本的改善,在对于一部分先进技术与环保减排上尚未形成低碳农业发展之意识,从而严重地影响到低碳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 我国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路径

2.1 明确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的规划以及目标

要以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循环农业经济发展规划为基础,不断进行延伸与扩展,从而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我国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目标及规划,从而明确各个不同时期我国低碳农业经济的具体发展目标以及保障措施,让我国各级政府、政府农业主管部门、农业生产者以及相关产业经营者均能够切实遵循。不仅要有至2020年为止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以及目标,而且还要要有截止“十二五”期末的中期阶段性目标,同时还要有近一、两年的近期具体实施目标;不仅要有经济发展的指标,而且还要有节能减排的制约性指标,重点是要突出发展低碳农业的各具体指标。要进一步地明确各个不同阶段我国低碳农业经济的发展重点项目以及重点的措施,特别是要明确有关的政策扶持举措,计算出各个不同阶段的低碳农业经济发展需要的投入总需求以及有关的组成,从而明确投入的途径,提供政府的补贴,切实保障低碳农业经济发展之所需。

2.2 全面调整我国农业经济的生产结构

我国目前的粗放型农业生产方式亟待往集约型生产方式进行转变,虽然我国一部分城市已经采取了集约型农业耕作方式,然而在力度上还是不够大,还需要积极推广至全国的范围之内。在具体实施上,应当致力于提升生物的多样性,丰富各种植物的类别。要更多地种植一些具有更高经济效益的农业作物,与此同时还能保持高产量,而且还是新型农作物。在一样的土地面积基础之上提升劳动生产率,从而产生出更加高的经济效益。同时,应当更加合理地分配我国的农业土地资源,运用科技,通过开展调研,把农业用地和林业用地、其他类型用地实施合理化分配,从而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比如,可以合理地增加林业与牧业之比例,不断加快农村中的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特别是要积极发展第三产业,从而真正实现农业产业布局的合理化。

2.3 切实提高广大农民的素质

提升农民群体的素质,应当在根本上切实转变农业的生产观念。一是要不断提升农民群体的生态环保意识。在目前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进程中,对强化土地、水源等资源进行合理保护等方面未能同时得到强化。生产者所具有的生态保护意识比较缺乏,这就导致了水土出现严重的流失,导致耕地面积持续缩小,水资源极为紧缺,而且森林资源的覆盖率有所降低等现象。这不但为现代人的健康生活隐藏了隐患,同时还十分不利于我国农业经济能够实现长远的发展。因此,从小学起,就应当加化学生群体环保意识方面的教育,把保护环境的意识能够纳入到素质教育体系之中。二是要为广大农民提供技术上的支持,不断地推广先进技术之运用,提升农村对于科技之应用,从而提升生产的效率。在农产品耕种操作过程中,应当有专家团队开展专业化的指导,从而让农民群体能够更快、更好地学会运用最新农业生产技术,并且在提升操作能力的基础之上,充分发挥出发土地、人力以及物力等方面的效益的最大化。虽然我国农民已经有了生态农业的基本认识,缺乏技术上的相应优势,恐怕该想法也无法实行。在意识产生之后环保思想观的大力驱动之下,应当运用低碳农业的最新技术手段,改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之路,持续加快低碳农业经济的发展,这样一来才能更为有效与快速地进行。

2.4 增加政府投入低碳农业经济的力度

一是在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上,还需得到政府的积极支持。这就需要国家不断加大资金的投入。比如,建设水利工程、开展植树造林等。正是有了政府的大力资助,才能离开实现低碳农业经济之路更加接近。二是我国各级政府应当为我国低碳农业的大力发展创设出更加宽松的情境,从而制定出合理的政策让农民们运用低碳农业以提升全民共有的经济效益,进而保障农民投入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的主动性。三是要通过多个方面筹集所需资金,更加有效地开发与利用农业资源。这样一来就能鼓励运用创新形式对于环保建设实施投资。四是要全面发挥出生态县、生态村以及生态户的积极示范作用。要运用建设模范示范典型的形式,不断带动我国有关低碳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建设。当前,全国已经确定了五十个生态农业试点县,并且已经发挥出非常好的示范性作用,并且带动了全国十个省份以及一百多个县的低碳生态农业建设。

2.5 实现科技自主创新发展

要围绕着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的整体目标,制定出详尽的科技攻关规划,有重点和分阶段地探讨解决资源节约以及循环利用等关键性技术,从而提升资源的利用率。要以生态环境保护为中心,以节约用地、节约用水、节约用肥、节约用药、节约种植、农业资源的综合循环利用\农业生态环保建设为核心,不断增加科技攻关以及技术组装和配套的力度,充分研发与推广节约型农业耕作、农业播种、农业施肥、农业施药、农业灌溉和旱作农业、集约型生态养殖、秸秆综合运用等节约技术,并且降低与减少农业废弃物之生成,注重于水土保持等相关环保技术,培养农民以及农业企业的资源节约以发展低碳农业,从而实现农业科技成果为全体农民所共享。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身处低碳经济时代,我们一定要转变目前的农业发展方式,不断降低对于高碳农业的高度依赖,从而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这就需要持续增加投入,从而确保我国农业经济能够得到更大的发展动力,并且得到先进技术的大力支持,但是在目前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资金的投入显然有所不足,从而导致了农民年收入过低,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造成了阻碍。这就需要引入低碳农业,实现低碳化经营,让我国农业真正走上自我发展、积累、约束、调节的新型发展之道。

【参考文献】

[1]黄国勤.中国农业发展研究——现状与问题[J].安徽农业科学,2008(23).

[2]周玉新,低碳经济时代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探析[J].农业发展,2010(4).

[3]张莉侠,曹黎明.中国低碳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探讨[J].经济问题探索,2011(11).

[4]李军.关于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科技致富向导,2011(23).

[5]曾海燕.湖南省低碳农业经济发展问题探析[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

[6]张莹琦.浅谈低碳农业经济[J]. 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13(9).

低碳农业发展范文12

关键词:安徽省;低碳农业;发展模式与路径;温室气体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20-01-04

在低碳经济发展背景下,农业在全球温室气体减排中的作用不可忽视。农业排放的温室气体大约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13%,其中土壤(主要是N2O)、肠道发酵(主要是CH4)、水稻种植(CH4)、能源相关(CO2)、粪便管理和通过其他途径排放的温室气体分别占整个农业温室气体排放的40%、27%、10%、9%、7%和6%,预计到2030年农业排放的温室气体将约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40%[1]。为了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对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影响,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发展低碳农业已经成为全球农业发展的新趋势。在国内,包括河南省、黑龙江省在内的农业大省纷纷开始发展低碳农业[2-3],经济相对发达的山东省和广东省也在积极发展低碳农业。比如山东省将生态农业作为低碳农业发展的重要途径[4],而广东省将发展低碳农业视为战略需求,并根据广东的发展实际对低碳农业发展的关键技术进行研究[5-6]。相比较而言,安徽省尽管是农业大省,但是安徽现有的农业发展方式与低碳经济发展方式存在差距,低碳农业发展相对落后。如何促进低碳农业的发展,进而促进安徽全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充分发挥安徽省在保障全国粮食安全中的重要作用是值得思考的理论和现实问题。

1 从高碳农业向低碳农业转变――安徽农业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

从表1可以看出,安徽省2011年实现的农业生产总值在全国排名第十位,农业总产值为2 015.31亿元。2011年安徽省农业产值占地区总产值的比重为13.2%,仅次于黑龙江省(13.5%)和四川省(14.2%),高于2011年全国农业总产值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10%的平均水平。一般来说,农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越高,说明农业在当地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越高。凡是农业占地区生产比重比全国平均水平高的省份,都属于当地经济对农业依赖度较高的省份,安徽省也不例外。从农业发展的禀赋之一――耕地面积来看,安徽总耕地面积为573.02万hm2,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4.71%,全国排名第七。如果从包括粮食、油料、棉花、麻类、糖料、烟叶、药材、蔬菜、瓜类和其他农作物等10大类作物在内的农作物总播种面积来看,安徽省占全国的5.56%,居全国第六位。在农作物播种结构中,安徽省的粮食作物播种不仅在安徽省总播种面积中占据绝对比重,而且在全国范围内占据较大比重。仅2011年安徽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就占全国粮食作物播种总面积的5.99%,居全国第四位,仅次于黑龙江(10.4%)、河南(8.92%)和山东省(6.46%)。安徽省因此成为全国主要的产粮区之一。

尽管安徽在全国粮食生产或者说农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但是和黑龙江、四川等农业大省相比,安徽省农业生产表现出对农业机械总动力、化肥使用等依赖度较高的特点。所谓农业机械总动力,是指用于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农产品初加工、农业运输和农田基本建设等活动的机械及设备,其所使用的动力包括柴油发动机、汽油发动机、电动机以及其他机械动力(比如水力、风力、煤炭、太阳能等等)。从表2可以看出,2011年安徽省农业机械总动力达5 657.1万kW,占全国机械总动力的5.79%。而黑龙江省和四川省该比重分别只有4.19%和3.51%。作为反映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要指标,有效灌溉面积包括能够进行正常灌溉的水田和水浇地面积之和。从表2可以看出,安徽省有效灌溉面积为354.77万hm2,占全国有效灌溉面积的5.75%,该比重高于四川省,但是低于黑龙江省。除此以外,安徽农业生产对化肥依赖度较高。如果从2011年度实际用于农业生产的包括氮肥、磷肥、钾肥和复合肥在内的农用化肥施用量来看,安徽省化肥施用量达329.7万t,占全国化肥施用量的5.78%,均高于黑龙江(4.00%)和四川省(4.40%),远远高于内蒙古(3.10%)。化肥在农作物生产中的使用加剧了农业温室气体的排放,提高了土地的碳密度。耕地的碳密度从1993年开始呈逐步提高的趋势,其中因为化肥施用带来的排放约占60%,也就是说化肥的使用将会使平均每1hm2带来0.41~0.49t碳的排放以及每1t化肥会产生0.06~0.08t左右的碳排放[7]。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以及全球经济发展对低碳经济呼声提高,低碳农业发展已经成为全球农业和中国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基于农业在安徽省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安徽农业在全国农业生产格局中的相对重要性,安徽省农业如何从对农用机械总动力和化肥依赖性较高的高碳农业向经济环保型的低碳农业发展转变,这对安徽省来说无疑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具体来说,安徽省低碳农业发展主要面临如下挑战:(1)安徽省低碳农业发展的措施,尤其是农业适应性措施应该如何制定。和其他产业不同的是,由于农业的空间(土壤和环境)和时间(气候)差异性特别大,对农业中的减排和碳汇进行估计尤为困难,因此安徽农业的低碳农业气候适应性措施制定也非常困难。基于农业发展的差异性和安徽低碳农业发展的客观实际,本文认为安徽低碳农业技术、措施的制定应该而且必须与安徽农业发展固有的禀赋相匹配。也就是说安徽低碳农业发展既有全国乃至全球低碳农业发展的共性,同时也要突出其个性或者差异性,具体来说就应该结合安徽农业发展的自然禀赋,比如耕地类型、土壤状况、气候状况、农户种植习惯、作物轮作方式等等进行综合考虑。(2)安徽低碳农业发展的目标有长期和短期之分,如何在实现短期目标的基础上实现长期目标对于安徽来说也是一个严峻的挑战。作为中国农业大省的安徽省农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一方面要确保快速增长的人口的食品安全,另一方面要将农业生产对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最小化。基于安徽省目前农业发展呈现出的能源密集型和高碳特征,要在借鉴国内外低碳农业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努力在农业中运用节能减排与增汇技术,实现安徽低碳农业节能减排与增收的短期目标。尽管短期目标中既具有经济效益又具有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随着低碳经济对农作物生产方式、加工和最终消费方式的影响日益加深,尤其是随着消费者低碳意识的逐步增强,安徽低碳农业发展需要逐步跳出农业发展范畴,将其上升至提升安徽农业发展竞争力或者说安徽省域竞争力的高度,将低碳农业技术创新机制、低碳农业补偿机制、农业微观组织创新、农产品低碳标签制、低碳生活宣传制度、农业品安全机制等都纳入到低碳农业发展视阈,将生态价值化低碳农业体系作为安徽低碳农业发展的长期目标。这样不仅能有效保障农业生产安全,保障安徽农业生产大省地位,而且同时可维护安徽农业的比较优势。随着生态价值化低碳农业体系的构建,可以预计,安徽将在新一轮低碳农业发展浪潮中获得新的竞争优势。

2 安徽省发展低碳农业的模式和路径

安徽低碳农业发展的当务之急是如何先实现短期目标,从而逐步向长期目标靠拢。节能减排增收是安徽低碳农业发展的短期目标。以下将重点从节能减排角度,对安徽省低碳农业发展的模式和路径进行研究。

2.1 节地农业 所谓节地,就是要实现单位耕地面积上的产值最大化。这个产值不仅包括经济价值,即单位耕地面积上的农业生产总值,同时要涵盖生态价值,就是要测度单位耕地面积的碳排放。尽管安徽省的耕地面积居全国第七位,安徽省的耕地面积仍然需要节约使用。首先要严格落实并加强对安徽省农业耕地面积的保护,尤其是在城镇化过程中更要注意对耕地的保护,现有的耕地资源要首先保障粮食安全生产的需要。其次,在农业生产中要突出集约式用地。所谓集约式用地,就是要加强对土地资源的高效率使用,对于土壤肥沃度较好的耕地和土地不能随便撂荒,尤其是对于偏远乡村来说更是如此。随着劳动力外出务工人数的增多,留守农村的青壮劳动力人数锐减,土地的使用方式和耕种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如何确保农村耕地的精良化、高效化使用是当前农业用地面临的紧迫问题。对于占地面积较大尽管经济价值较高但是生态价值较低的农作物要严加限制种植。除了有效保护耕地外,同时还要加强对水土流失的治理,保障耕地资源的有效动态供给。对于农业生产来说,实现节地农业,就要鼓励农业向空间发展,结合农作物生长空间需要,错位式种植,向立体农业方向拓展。

2.2 节水农业 水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源,同时也是一种战略资源。安徽省地处华东腹地,淮河、长江横贯省境,多年平均降雨量800~1 800mm。但由于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地形多样,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局部性、季节性干旱几乎年年发生。从新中国建立到2007年的58a间,安徽省共有47a发生较大旱灾。由于50多年来全省农业灌溉用水增长近3倍,工业用水量增长27倍,城市生活用水增长近10倍,导致现在全省人均、667m2平均水资源量分别为1 100m3和1 040m3,不足全国平均数的50%;淮河流域特别是淮北地区,水资源人均、667m2平均占有量仅为全省的50%左右。中等干旱年份全省尚缺水60多亿m3,有66个县城以上的城市存在着程度不同的缺水问题;有176万农村人口存在着程度不同的饮水用水困难。由此可见,安徽省本身就是水资源相对缺乏的省份。要发展低碳农业,必须高度重视节水农业的发展。所谓节水,就是要逐步提高水的使用效率,减少水资源的浪费和污染,提高农业生产中水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要实现节水这个目标,在农作物种植结构上,首先需要对作物进行分类,分清哪些属于水资源密集型作物,对水资源密集型作物的种植面积和区域要进行严格管理和规划。其次,要引导农民和农村人民生活和生产合理用水;同时要对城市生产尤其是工业生产和生活用水收费制度进行调整,通过价格机制等,调整和引导城乡居民节约用水。

2.3 节肥农业 农业释放的温室气体主要包括N2O、CH4和CO2,N2O占46%,CH4占45%,CO2占9%。其中CH4的释放主要来自牲畜养殖(肠道发酵)、水稻种植和粪便处理,而N2O的释放主要是来自化肥和撒播在土壤中的肥料。尽管释放途径有差异,但是两者携带的热量都非常高,属于典型的温室气体。其中N2O携带的热量比CO2高260倍,CH4携带的热量比CO2高21倍[8]。前文已经分析指出,安徽农业发展中对化肥施用的依赖度较高,化肥施用过程中都会释放出这些温室气体。不仅如此,由于化肥施用的方式方法等问题,化肥利用率不高,化肥残留现象比较严重。目前安徽农业化肥的利用率约在80%,按照安徽省每年使用化肥的折纯量约在334万t计算,其中至少有20%属于过量用肥,也就是说有66.8万t(折纯)化肥残留在农田中或流入河流。由此可见,安徽农业生产中有必要提高化肥使用效率,不仅能有效降低温室气体排放,而且能够减少对土壤和水体的污染。因此,有必要发展节肥农业。所谓节肥,指的是在肥料总量控制的前提下,节约无机肥料的使用,逐步扩大有机肥的使用,同时提高肥料的使用效率。如何在控制肥料使用量的基础上,保证粮食作物产量的有效增长是技术难题。以水稻为例,正常施用化肥的情况下,667m2产量能达到550kg。若化肥量减少一半,那每一季水稻每667m2会减产30~50kg。因此,一方面要减少化肥使用,另一方面要确保粮食增产,这对于安徽农业来说是个难题。要解决这个难题,需要农业种植技术的创新和现有耕种方式的转变。对于农户来说,改变现行的耕种方式,比如将浅耕改为深耕能提高化肥利用率。多数农户的耕地深度不超过10cm,如果能将化肥施到地下20cm,则至少能节省近20%的化肥,同时可以提高土壤的肥沃度。其次,从传统农业向发展有机农业转变。由于有机农业禁止使用化学肥料,从可耕地释放到土壤中的氮减少了35%~65%[8]。除此以外,农业相关部门和农业科技单位要加强对节肥而不减产的农业生产技术的研究,并逐步在农户中推广应用。

2.4 节药农业 作为一种特殊的生产资料,农药能有效保障农产品供给。农作物病虫害引起的损失最多可达70%,通过正确使用农药可以挽回损失40%左右。但是农药在农业生产中的使用,又会带来农药残留以及有毒物质和气体的排放,从而给农产品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带来威胁。尽管保障农作物有效供给的作用不可忽视,但是安徽省仍旧有必要发展节药农业,就是节约农药在农业生产中的使用,做到能不用尽量不用,即使要用也要规范用。为了规范农药的使用,2000年1月1日安徽省开始实行《安徽省农业管理办法》。为了发展低碳农业,仍有必要尽量减少农药的使用,并且通过多种途径减少农药的残留。首先,要通过完善农业生态系统,尤其是加强对农业益虫等的保护,通过从自然界获得防御性措施,对庄稼和牲畜中的疾病和虫害进行生态防治,尽量减少对农药的使用。比如安徽省铜陵市就积极开展了类似的探索。在铜陵县钟鸣镇,当地农业专家利用蚜虫、木虱、叶蝉等害虫对黄色的天然嗜好(趋黄特性),在黄色的塑料板上涂上黄油、机油或不干胶等物质做成“黄板”,用来防除害虫。试验示范表明,推广类似黄板的生态防治技术可以降低农药使用量30%~50%。通过生态防治不仅能降低农药残留,提高农产品品质,而且黄板可以反复使用,有利于降低农民的生产成本,调动农民参与的积极性。其次,要从源头控制农药的使用。从销售环节入手,加强对农资市场的监督和管理,对农药销售门店和销售员进行系统培训,为农户正确选择农药、合理使用农药等,提供技术辅导。比如安徽省淮南市潘集区农业部门在全区的主要乡镇开展农药安全使用和病虫绿色防控等方面的专业培训。其次,农业技术推广站要深入基层,深入田间地头,将农药的使用范围、防治对象、用药量和浓度、用药次数等知识与技术,手把手地教给农民,争取从使用环节上降低农药的使用量,减少农药使用中的中毒事故以及因农药残留引发的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再次,积极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的生产使用,逐步减少高毒、高残留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大力推广应用生物农药以及天敌生物防治技术。

2.5 节种农业 低碳农业生产也离不开节种。所谓节种,是指节约种子用量,提高出苗率,实现高产高效。安徽省农作物播种面积大,节种技术的应用推广不仅能节约种子用量,同时也能节约农药、化肥和机械动力等的使用,并且能有效保障农作物产量。需要注意点的是,对于不同的农作物,节种技术会有所不同,即使对于同一农作物,针对不同的土壤类型、种子类别、病虫害防治水平等条件,节种技术也有差异。以玉米为例。要实现玉米节种,首先要确保种子优良,没有杂、碎、霉变的种子,并确保纯度和净度都在97%以上。其次,在种子播种之前,要晒种、浸种并且用药剂拌种。比如晒种可提高出苗率15%~20%,不仅早出苗,而且可提高产量6.4%。其次要适期播种,为了节约种子用量,可采用精播技术。常用的精播技术有3种:全株距精密播种、半株距或缩距精密播种和半精密播种。其中全株距精密播种就适合于土壤条件好、种子纯度高、发芽率高、病虫害防治措施有保证的玉米地块。

2.6 节能农业 节能指的是节约能源的使用,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减少能源温室气体排放。为了加强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落实我国农业部《“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型工作方案》中提出的“力争到2015年,农业源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比2010年降低8%,氨氮排放总量比2010年降低10%”的战略目标,作为农业大省之一的安徽省应当积极参与农业节能工作。节能不仅要致力于能源使用效率的提高,同时要积极改变燃料结构,探索利用可再生能源,比如利用农作物残渣等废弃物和养殖废弃物进行沼气发酵产生沼气优质能源。安徽省合肥市通过鼓励农户建设沼气池,将农业及养殖废弃物进行厌氧发酵处理,将其转化为沼气。截至2012年6月底,全市户用沼气池累计达8.48万口,建养殖场沼气工程达389处,预计可年产沼气2 900万m3,节约标煤2.07万t,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5.38万t。此举不仅减少了农村居民照明和生活用电,达到节能的目的,而且减少了废弃物带来的温室气体排放,同时取得了良好的减排效果。

3 结束语

本文从低碳农业发展背景和安徽农业发展现状分析入手,阐明了从高碳农业向低碳农业转变是安徽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结合对安徽省低碳农业发展短期和长期目标的确立,从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节能等6个方面对安徽低碳农业发展模式和路径进行了研究探讨。

对于安徽省来说,除了上述6种途径以外,还可以通过增加碳汇的方式实现低碳农业发展。事实上,农业中89%的温室气体排放都可以通过碳汇来解决,且碳汇潜力大部分(大约70%)存在发展中国家[8]。比如,改善放牧方式和农田管理以及加强林业管理都能够有效增加碳汇潜力。除此以外,加强对湿地的保护也有利于提高碳汇能力[9]。安徽省林业信息网的数据显示,安徽现有湿地总面积约2 918 804hm2,占省国土面积的21.0%,占全国湿地总面积的4.4%,为全国湿地资源最丰富的省份之一。湿地资源为安徽省低碳农业发展尤其是碳汇功能增强提供了新的资源,丰富了安徽低碳农业发展的途径。在今后的研究中,重点挖掘林地和湿地等的碳汇功能将成为安徽低碳农业发展的新方向。

参考文献

[1]Smith P et al.. Agriculture. In: Climate Change 2007: Mitigation. 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 III to the Four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Metz B et al.,eds.).Cambridge and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

[2]孙红霞.河南省低碳农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5):97-101.

[3]师帅,陈红,池佳.基于协整分析的黑龙江省低碳农业影响因素研究[J].软科学,2013(2):81-85.

[4]Cao Junjie,Li Ming,Li Shuguo. Development Strategy Research of Modern Eco-Agriculture on the basis of constructing the Rural Circular Economy-For the Example of Shandong Province[J].Energy Procedia 5 (2011) 2 504-2 508.

[5]田兴国,刘长威,吕建秋,等.广东对发展低碳农业的战略需求[J].科技管理研究,2012(16):31-33.

[6]蒋艳萍,吕建秋,章家恩,等.广东省发展低碳农业的关键技术需求[J].科技管理研究,2012(16):142-144.

[7]Kun Cheng,Genxing Pan,Pete Smith,Ting Luo,Lianqing Li,Jinwei Zheng,Xuhui Zhang,Carbon footprint of China’s crop production―An estimation using agro-statistics data over 19932007[J].Agriculture,Ecosystems and Environment,2011(142):231-237.

[8]Hoffmann U. Promoting Poles of Clean Growth to Foster the Transition to a More Sustainable Economy[J]. UNCTAD Trade and Environment Review,United Nations,2009,2010.